12.07.2015 Views

系統韌性概念回顧與災防策略之省思摘要韌性(resilience)一詞數十 ...

系統韌性概念回顧與災防策略之省思摘要韌性(resilience)一詞數十 ...

系統韌性概念回顧與災防策略之省思摘要韌性(resilience)一詞數十 ...

SHOW MORE
SHOW LESS
  • No tags were found...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質 』, 可 有 效 幫 助 人 們 克 服 困 難 ; 而 另 一 個 學 派 則 發 現 韌 性 來 自 於 諸如 家 庭 和 社 會 環 境 等 外 在 的 因 素 , 認 為 韌 性 並 非 全 然 是 一 種 個 人 特質 , 而 應 該 被 視 為 一 種 發 展 的 『 過 程 』(Wright and Masten,2005)。在 此 觀 點 下 , 心 理 學 研 究 者 專 注 於 『 韌 性 形 成 的 過 程 』, 將 造 成 正 面調 適 的 客 觀 情 況 和 過 程 加 入 研 究 的 考 量 中 (Riley and Masten,2005;Schoon,2006), 而 韌 性 隨 後 被 定 義 為 『 一 種 於 逆 境 中 積 極 適 應 的 動態 過 程 』(Luthar et al.,2000)心 理 學 中 關 於 韌 性 的 研 究 , 並 未 替 韌 性 找 到 一 個 明 確 的 定 義 , 還引 發 了 更 多 的 疑 問 - 如 何 量 度 韌 性 (Luthar and Cushing,1999)、 韌性 與 逆 境 、 風 險 的 關 係 等 (Bonanno,2004)。 持 反 對 意 見 的 研 究 者 亦指 出 基 於 韌 性 的 多 面 向 特 性 , 個 人 的 韌 性 必 然 不 同 於 團 體 ( 如 社 區 、社 會 ) 的 韌 性 (Riley and Masten,2005), 且 個 體 對 某 個 面 向 具 有 韌性 未 必 在 其 他 面 向 具 有 相 同 的 韌 性 (Luthar et al.,2000)。 事 實 上 ,沒 有 人 被 認 為 具 有 完 全 的 韌 性 - 能 抵 抗 生 命 中 所 有 危 害 和 威 脅 。三 、生 態 學 領 域 的 探 討生 態 學 或 許 是 韌 性 相 關 研 究 上 貢 獻 最 大 的 一 個 領 域 。 其 研 究 於1970 年 代 歷 經 了 觀 念 上 重 大 的 變 革 - 由 傳 統 視 生 態 系 為 穩 定 平 衡 的系 統 轉 變 為 動 態 複 雜 的 系 統 觀 。 此 一 觀 念 的 變 革 在 自 然 系 統 與 生 態 管理 領 域 中 掀 起 了 一 股 新 思 潮 , 也 間 接 地 促 成 了 生 態 學 家 對 韌 性 的 重32012/11, 第 088 期


視 。1973 年 , 知 名 生 態 學 者 Holling 發 表 的 『 生 態 系 統 的 韌 性 與 穩 定性 (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一 文 。 文 中 ,Holling一 反 傳 統 對 生 態 系 線 性 和 穩 定 變 化 的 ( 意 即 可 預 測 的 ) 假 設 , 認 為 生態 系 應 被 視 為 動 態 複 雜 的 系 統 , 並 導 入 『 韌 性 』 的 概 念 - 系 統 吸 收 擾動 並 維 持 基 本 運 作 功 能 和 結 構 的 能 力 。 爾 後 , 生 態 學 家 普 遍 認 為 『 韌性 』 是 可 以 持 續 因 應 系 統 中 複 雜 變 動 和 意 外 ( 諸 如 暴 風 雨 、 乾 旱 、 族群 消 長 或 滅 絕 ) 的 一 帖 良 方 , 可 以 滿 足 當 前 的 需 求 而 不 侵 害 未 來 族 群的 生 存 權 利 (Walker et al.,2006;Berkes et al.,2003)。 韌 性 也 因 此和 永 續 的 概 念 有 了 直 接 的 關 聯 。Holling 於 1996 年 的 文 章 中 , 進 一 步 將 韌 性 區 分 為 工 程 韌 性(engineering resilience) 和 生 態 韌 性 (ecological resilience) 兩 種 類 型 。生 態 學 家 Brand 和 保 育 生 物 學 家 Jax 則 於 2007 年 進 一 步 提 出 社 會 生態 韌 性 (socio-ecological resilience) 的 概 念 。 以 下 針 對 各 個 概 念 進 行簡 短 的 介 紹 :( 一 ) 工 程 韌 性工 程 韌 性 被 定 義 為 『 人 或 事 物 在 遭 受 衝 擊 或 擾 動 之 後 , 回 復 到 原來 狀 態 的 ( 容 受 ) 能 力 』。 此 種 韌 性 可 做 為 系 統 穩 定 性 (stability) 的量 度 (Holling,1996;Walker and Salt,2006;Gunderson,2003)。一 般 而 言 , 穩 定 性 (stability) 意 指 『 系 統 於 短 暫 擾 動 後 , 回 復 均 衡42012/11, 第 088 期


狀 態 的 能 力 』(Holling,1973)。 而 回 復 的 速 度 越 快 , 代 表 系 統 越 穩 定 。相 對 於 此 一 傳 統 上 對 韌 性 的 定 義 (Pimm,1984), Holling 和 他 的 支持 者 感 興 趣 的 卻 是 系 統 所 能 容 受 的 擾 動 強 度 ( magnitude ofdisturbance)。 他 們 認 為 儘 管 回 復 所 需 的 時 間 ( 回 復 速 度 ) 相 當 重 要 ,韌 性 所 關 注 的 乃 是 回 復 所 需 具 備 的 能 力 (Gunderson,2003;Berkes etal.,2003)。在 工 程 的 思 維 邏 輯 下 , 為 了 設 計 和 維 持 系 統 高 效 和 穩 定 的 運 作 ,工 程 師 均 致 力 於 系 統 的 最 佳 化 - 企 圖 藉 由 預 期 和 控 制 系 統 資 源 的 消耗 , 提 高 系 統 運 作 的 效 能 。 最 佳 化 的 結 果 可 使 系 統 在 既 定 的 情 境 下 維持 高 效 和 穩 定 的 運 作 , 但 往 往 在 面 對 未 如 預 期 的 衝 擊 下 脆 弱 不 堪 。 較佳 的 做 法 應 該 是 發 展 系 統 的 多 樣 性 、 適 應 力 和 凝 聚 力 以 提 高 系 統 內 在的 韌 性 。( 二 ) 生 態 韌 性生 態 韌 性 (ecological resilience) 意 指 『 將 系 統 從 一 組 結 構 穩 定的 平 衡 態 轉 換 為 另 一 組 平 衡 態 所 必 需 的 擾 動 量 』(Bennett et al.,2005)。 此 種 韌 性 可 做 為 系 統 穩 健 性 (Robustness) 的 量 度 。 這 個 定 義假 設 系 統 的 結 構 和 功 能 隨 時 間 不 斷 地 改 變 (Walker and Salt,2006),『 回 到 一 個 穩 定 平 衡 態 』 的 概 念 不 再 適 用 , 因 為 生 態 學 家 認 為 複 雜 系統 中 不 存 在 一 個 既 定 的 平 衡 可 以 回 復 。 也 因 此 生 態 韌 性 考 慮 的 重 點 不52012/11, 第 088 期


在 於 系 統 的 穩 定 性 或 改 變 恢 復 的 速 度 , 而 著 重 於 系 統 擾 動 本 身 和 其 處於 平 衡 態 臨 界 點 時 的 現 象 。 生 態 韌 性 所 關 注 的 即 是 分 辨 該 臨 界 點 上 系統 狀 態 的 各 項 門 檻 值 。Holling 和 多 數 生 態 學 家 主 張 具 韌 性 的 系 統 在 擾 動 中 將 更 加 “ 穩定 ”- 其 所 強 調 的 並 非 達 成 某 個 終 極 目 標 並 保 持 在 該 狀 態 下 , 而 是 要系 統 能 『 維 持 參 賽 的 狀 態 (staying in the game)』(Pickett et al.,2004),畢 竟 生 命 的 競 賽 是 一 場 考 驗 耐 力 、 毅 力 的 長 跑 馬 拉 松 , 而 非 講 求 速度 、 勝 負 的 短 跑 衝 刺 。 對 生 態 系 統 的 管 理 也 應 調 整 為 增 進 系 統 適 應 能力 、 促 使 系 統 更 加 靈 活 , 以 因 應 突 發 事 件 和 不 確 定 的 未 來 , 並 透 過 系統 容 受 力 的 建 立 , 如 持 續 監 測 環 境 變 化 、 不 斷 地 學 習 和 做 中 學 的 方式 , 來 吸 收 改 變 所 造 成 的 衝 擊 。簡 言 之 ,Holling 將 韌 性 ( 系 統 吸 收 變 化 並 維 持 運 行 的 能 力 ) 與穩 定 性 ( 使 系 統 回 復 常 態 的 能 力 ) 做 了 明 確 的 區 隔 。 因 此 , 一 個 極 為穩 定 的 系 統 不 會 產 生 太 大 的 擾 動 , 並 能 在 擾 動 中 迅 速 回 復 常 態 , 而 一個 具 有 高 度 韌 性 的 系 統 可 能 不 太 不 穩 定 , 但 卻 能 在 極 大 的 擾 動 中 持 續穩 健 運 作 (Klein et al.,2003)。 從 另 外 一 個 角 度 來 看 , 工 程 韌 性 著 眼於 維 持 系 統 功 能 的 效 率 (maintaining efficiency of function) 並 假 設 系統 趨 於 穩 定 , 而 生 態 韌 性 則 不 認 為 穩 定 是 一 種 常 態 , 著 重 於 在 變 動 中確 保 系 統 功 能 的 存 在 (maintaining existence of function)( Holling,62012/11, 第 088 期


1973)。( 三 ) 社 會 生 態 韌 性2007 年 , 繼 Holling 對 工 程 韌 性 和 生 態 韌 性 的 詮 釋 , 生 態 學 家Brand 和 保 育 生 物 學 家 Jax 進 一 步 嘗 試 澄 清 韌 性 的 概 念 , 並 提 出 了 涵蓋 社 會 面 向 的 社 會 生 態 韌 性 (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 概 念 - 更 強調 社 會 擾 動 與 重 組 間 的 相 互 關 係 , 並 探 討 組 織 再 造 能 力(transformability)、 學 習 和 創 新 能 力 (Brand and Jax,2007)。 此 一 發展 使 得 韌 性 概 念 轉 向 更 高 層 次 的 組 織 制 度 和 治 理 架 構 。 生 態 學 家 進 一步 依 事 件 規 模 的 不 同 將 生 態 系 統 中 的 突 發 事 件 (surprises) 區 分 為 大 、中 、 小 三 種 尺 度 , 並 對 應 至 上 述 三 種 不 同 的 韌 性 概 念 , 認 為 不 同 尺 度事 件 所 造 成 的 擾 動 需 要 藉 由 不 同 韌 性 概 念 的 因 應 。 小 尺 度 突 發 事 件 對系 統 造 成 的 些 微 擾 動 , 通 常 不 會 超 過 系 統 承 受 範 圍 , 可 透 過 個 別 作 為加 以 吸 收 並 恢 復 原 狀 ( 工 程 韌 性 - 有 賴 效 率 的 提 升 , 以 減 少 復 原 所 需的 時 間 ); 中 尺 度 突 發 事 件 所 造 成 的 擾 動 , 則 需 要 組 織 在 原 有 架 構 下相 互 協 調 , 有 效 運 用 資 源 , 以 達 成 新 的 平 衡 ( 生 態 韌 性 - 有 賴 系 統 容受 力 的 提 升 ); 史 無 前 例 的 突 發 事 件 對 系 統 所 造 成 的 衝 擊 , 通 常 非 原有 組 織 架 構 所 能 因 應 , 系 統 組 織 勢 必 遭 受 嚴 重 的 破 壞 , 必 須 經 過 重 組和 再 生 ( 社 會 生 態 韌 性 - 有 賴 於 組 織 學 習 、 多 樣 性 和 創 造 力 的 培 養 )(Hunt and Berkes,2003)。72012/11, 第 088 期


四 、災 防 策 略 之 省 思面 對 多 變 和 難 以 預 測 的 環 境 , 組 織 和 社 會 通 常 難 以 遵 循 理 性 , 且經 過 最 佳 化 的 既 定 方 案 發 展 , 某 種 程 度 的 系 統 擾 動 和 組 織 再 生 是 必 須的 , 換 言 之 , 系 統 必 須 透 過 學 習 和 調 適 以 保 持 彈 性 。 面 對 層 出 不 窮 的突 發 事 件 , 擬 定 災 防 策 略 不 該 繼 續 假 設 穩 定 為 系 統 常 態 , 而 將 全 部 的精 力 投 注 於 突 發 事 件 的 研 究 上 , 應 正 視 環 境 所 帶 來 的 擾 動 , 視 系 統 的變 化 為 常 態 , 進 一 步 思 考 如 何 在 變 動 中 維 持 系 統 穩 定 的 發 展 。 系 統 韌性 作 為 因 應 、 調 適 和 型 塑 變 化 的 能 力 , 反 映 在 系 統 的 科 技 、 經 驗 和 組織 上 , 隨 著 系 統 的 不 斷 進 化 , 韌 性 亦 處 於 一 種 動 態 變 化 的 過 程 。我 國 多 年 來 災 防 策 略 將 重 點 投 注 在 危 害 預 警 的 研 究 上 , 如 颱 風 警報 、 地 震 及 時 警 報 系 統 和 公 路 預 警 性 封 閉 等 , 但 預 警 策 略 奏 效 的 前 提是 我 們 對 危 害 具 有 相 當 程 度 的 了 解 , 且 其 變 化 情 境 可 以 被 準 確 的 預測 。 事 實 上 , 各 類 自 然 危 害 的 複 雜 程 度 遠 超 過 人 類 的 想 像 , 且 具 有 高度 的 不 確 定 性 。 因 之 ,Wildavksy 指 出 面 對 不 同 情 境 應 採 用 不 同 的 策略 (Comfort et al.,2001)。 根 據 Wildavksy 的 想 法 , 嘗 試 在 不 確 定 的環 境 下 降 低 災 害 風 險 , 災 防 策 略 不 應 單 獨 偏 重 情 境 預 測 的 精 進 或 是 系統 韌 性 的 提 升 , 必 須 在 兩 者 間 取 得 一 個 平 衡 。 更 重 要 的 是 , 系 統 韌 性的 提 升 不 僅 在 於 思 考 災 害 發 生 後 如 何 重 建 社 會 秩 序 , 而 要 能 使 社 會 系統 在 災 害 過 後 更 加 穩 健 , 並 持 續 成 長 茁 壯 。 換 言 之 , 一 個 具 有 韌 性 的82012/11, 第 088 期


社 會 必 須 有 高 度 的 調 適 能 力 , 並 能 學 習 如 何 在 錯 誤 中 成 長 。 心 理 學 和生 態 學 的 研 究 觀 點 充 分 反 映 了 人 類 社 會 在 詭 變 多 災 環 境 下 所 面 臨 的困 境 , 其 對 韌 性 的 研 究 和 探 討 或 可 成 為 未 來 災 害 防 救 領 域 面 對 新 興 課題 時 的 重 要 參 考 架 構 。參 考 文 獻Arsenault, D. & Sood, A. (2007) Resilience: A Systems DesignImperative. In: Critical Thinking: Moving from InfrastructureProtection to 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Ed, Program, C. I. P.), pp.87-95.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Arlington.Bennett, E. M., Cumming, G. S. & Peterson, G. D. (2005) From SystemsModels to Scenarios. Ecosystems, 8, 945-957.Berkes, F., Colding, J. & Folke, C. (2003) Introduction. In: Navigating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Building resilience for complexity andchange(Eds, Berkes, F., Colding, J. and Folke, C.), pp. 1-3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Bonanno, G. A. (2004) Loss, Trauma, and Human Resilience: Have WeUnderestimated the Human Capacity to Thrive after ExtremelyAversive Ev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9, 20-28.Brand, F. S. & Jax, K. (2007) Focusing the Meaning(s) of Resilience:Resilience as a descriptive Concept and a boundary Object. Ecologyand Society, 12.Carpenter, S., Walker, B., Anderies, J. M. & Abel, N. (2001) FromMetaphor to Measurement: Resilience of What to What? Ecosystems,4, 765-781.Comfort, L. K., Sungu, Y., Johnson, D. & Dunn, M. (2001) ComplexSystems in Crisis: Anticipation and Resilience in DynamicEnvironments.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9,144-158.Fiksel, J. (2003) Designing Resilient, Sustainable Systems EnvironmentalScience & Technology, 37, 5330-5339.Folke, C. (2006) Resilience: The Emergence of a Perspective for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e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92012/11, 第 088 期


16, 253-267.Gunderson, L. H. (2003) Adaptive danc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alresilience and ecological crises. In: Navigating Social-EcologicalSystems, Building resilience for complexity and change(Eds, Berkes,F., Colding, J. and Folke, C.), pp. 33-52.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Holling, C. S. (1973)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4, 1-23.Holling, C. S. (1996) Engineering resilience versus ecological resilience.In: Engineering within ecological constraints(Ed, Schulze, P. C.), pp.31-44.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Klein, R. J. T., Nicholls, R. J. & Thomalla, F. (2003) GlobalEnvironmental Change Part B: Environmental Hazards, 5, 35-45.Longstaff, P. H. (2005) Security, Resilience, and Communication inUnpredictable Environments Such as Terrorism, Natural Disasters,and Complex Technology, Program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Policy,Center for Information Policy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Luthar, S. S., Cicchetti, D. & Becker, B. (2000) The Construct of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Child Development, 71, 543-562.Luthar, S. S. & Cushing, G. (1999) Measurement Issues in the EmpericalStudy of Resilience. In: 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Positive LifeAdaptations(Eds, Glantz, M. D. and Johnson, J. L.), pp. 129-160.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New York.Manyena, S. B. (2006) Disasters, 30, 434-450.Pickett, S. T. A., Cadenasso, M. L. & Grove, J. M. (2004) Resilient Cities:Meaning, Models, and Metaphor for Integrating the Ecological,Socio-Economic, and Planning Realms. 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 69, 369-384.Pimm, S. L. (1984) The Complexity and Stability of Ecosystems. Nature,307, 321-326.Redman, C. L. & Kinzig, A. P. (2003) Resilience of Past Landscapes:Resilience Theory, Society, and the Longue Durée. ConservationEcology, 7(1): 14.Riley, J. R. & Masten, A. S. (2005) Resilience in Context. In: Resiliencein Children,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Eds, Peters, R. D.,Leadbeater, B. and McMahon, R. J.), pp. 13-25. Kluwer Academic/102012/11, 第 088 期


Plenum Publishers, New York.Schoon, I. (2006) Risk and Resilience: Adaptations in Changing Tim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Sheffi, Y. (2007) Building a Resilient Organization. The Bridge, 37,30-38.Walker, B., Gunderson, L. H., Kinzig, A., Folke, C., Carpenter, S. &Schultz, L. (2006) A Handful of Heuristics and Some Propositionsfor Understanding Resilience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Ecologyand Society, 11(1): 13.Walker, B. & Salt, D. (2006) Resilience thinking, Sustaining ecosystemsand people in a changing world,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Woods, D. D. (2006)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ilience. In:Resilience Engineering, Concepts and Precepts(Eds, Hollnagel, E.,Woods, D. D. and Leveson, N.), pp. 21-34. Ashgate, Aldershot.Wright, M. & Masten, A. (2005)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In: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 pp. 17-37. Springer, New York.國 家 災 害 防 救 科 技 中 心 (2005), 國 際 減 災 的 新 里 程 碑 -「 減 災 世 界會 議 」 的 結 論 與 共 識 :「 兵 庫 宣 言 」 與 「2005-2015 兵 庫 行 動 綱 領- 建 構 國 家 與 社 區 的 災 害 回 復 力 」, 國 家 災 害 防 救 科 技 中 心 , 新北 市 。謝 承 憲 、 蘇 昭 郎 、 吳 佳 容 (2010), 災 害 風 險 評 估 技 術 指 引 (NCDR98-T13), 國 家 災 害 防 救 科 技 中 心 技 術 報 告 , 新 北 市 。張 歆 儀 、 許 秋 玲 、 莊 明 仁 、 詹 士 樑 (2012), 地 區 災 害 防 救 能 力 評 估構 面 與 方 法 初 探 (NCDR 100-T34), 國 家 災 害 防 救 科 技 中 心 技 術報 告 , 新 北 市 。112012/11, 第 088 期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