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3 Views

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 - 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 四川工程 ...

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 - 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 四川工程 ...

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 - 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 四川工程 ...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2010 <strong>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strong><br />

申报表<br />

课程名称 <strong>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strong><br />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 制造大类<br />

所属专业类名称 机械设计制造<br />

所属专业名称(专业课程填写)数控技术专业<br />

课程负责人 陈洪涛<br />

所属学校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br />

推荐单位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br />

委员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协作组<br />

申报日期 2010.3<br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br />

二○一○年三月


填 写 要 求<br />

一、 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br />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br />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br />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br />

请在“其他说明”栏中注明。<br />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1~4 名主讲<br />

教师的详细信息。<br />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其他说明”<br />

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情况<br />

1-1<br />

基本<br />

信息<br />

1-2<br />

教<br />

学<br />

情<br />

况<br />

姓 名 陈洪涛 性别 男<br />

最终<br />

学历<br />

研究生 专业技<br />

术职务<br />

学 位 硕士 职业资<br />

格证书<br />

所在<br />

院系<br />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br />

机电工程系<br />

出生<br />

年月<br />

1967.2<br />

副教授 电 话 0838-2652579<br />

高级考评员<br />

工程师<br />

传 真 0838-2651110<br />

E-mail scdycht@163.com<br />

通信地址(邮编) 四川德阳市泰山南路二段 801 号(618000)<br />

教学与技术专长 数控技术应用<br />

工作简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br />

1988.7~1995.7,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从事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教学,1993<br />

年起担任机制教研组组长;<br />

1995.8~2001.7, 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 负责筹建数控教研组并担任首任组长,<br />

主持数控专业建设和改革,学校 99 年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开办了高职数控技术专<br />

业,开始主持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工作;95 年 7 月开始在德阳重型机械备<br />

件厂担任兼职工程师,负责数控工艺及程序编制工作;97 年 9 月至 99 年 12 月攻<br />

读四川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br />

2001.8~至今,<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从事数控专业教学、科研和管理<br />

工作,参与了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全过程;2003 年 12 月起担任“德阳机械制造业<br />

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为德阳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技术服务;2006 年 9 月考入西<br />

南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 年 1 月起兼任东汽工具公<br />

司工具研究所副所长,从事复杂型线刀具研究工作。2008 年 1 月起兼任德阳重型<br />

机械备件厂总工程师。<br />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br />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br />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br />

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br />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br />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br />

数控车削加工及质量保证 理论实训一体 30 2 100<br />

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 理论 (含实践) 4 3 200


<strong>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strong> 理论实训一体 6 3 110<br />

毕业综合实践 实践课 6 4 110<br />

2.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br />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br />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br />

质量和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br />

基于职业标准的数控专<br />

2005~2008<br />

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br />

资源开发<br />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 2007~2009<br />

3.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br />

题目<br />

数控技术专业创新型人<br />

刊物名称 年限时间<br />

才培养与实践教学环节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br />

改革<br />

2007.7<br />

4.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br />

(1)2003 年由德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德阳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br />

(2)2006 年被评为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带头人;<br />

(3)2007 年获得“四川省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br />

(4)2007 年评为四川省级教学团队——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br />

(5)主研课题“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获 2008 年学院院级<br />

成果一等奖。


1-3<br />

技<br />

术<br />

服<br />

务<br />

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培训)项目及效果(含项目/培训名称、来<br />

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专<br />

业技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表彰/<br />

奖励或获得的专利(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br />

1.承担的技术研发项目或技术服务(培训)项目<br />

项目/培训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br />

切削过程中切削液对金属微<br />

组织的作用机理<br />

德阳装备制造业创新设计平<br />

台研究<br />

复 合 轮 齿 空 压 机<br />

CAD/CAM/CAPP 系统研究<br />

国 家 重点 基础 研<br />

究 发 展计 划分 课<br />

题<br />

国 家 科技 攻关 计<br />

划课题<br />

四川省计委 2003~2005<br />

2008~2010 课题试验负责<br />

人之一<br />

2005~2006 负责系统测试<br />

数控技术培训 四川材料研究所 2005 主持人<br />

数控操作工培训(共八期) 中国二重集团 2004~2008 主持人<br />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专业技术论文<br />

承担 CAPP 部分<br />

研究工作<br />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br />

Turning Tool Wear<br />

Monitoring Based on Fuzzy<br />

Cluster Analysis<br />

数控车削加工切削力的预测<br />

研究<br />

基于模糊聚类的数控车削刀<br />

具磨损检测<br />

切削条件对超临界材料切削<br />

影响规律研究<br />

复合轮齿齿轮副同步互研法<br />

工艺研究<br />

3.获得的表彰/奖励或获得的专利<br />

The Seventh<br />

International<br />

Symposium on Neural<br />

Networks (ISNN2010)<br />

1 2010<br />

现代制造工程 1 2010<br />

现代制造工程 1 2010<br />

制造技术与机床 1 2010<br />

重型机械科技 2 2006<br />

奖项名称<br />

“大型电站风机轴承座铸改焊结构<br />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时间<br />

与工艺设计” 获德阳市科技成果三<br />

等奖<br />

德阳市人民政府 1 2006<br />

“复合轮齿齿轮副同步互研法工艺<br />

研究” 获德阳市科技成果三等奖<br />

全焊钢结构大型电站风机水冷式轴<br />

德阳市人民政府 2 2007<br />

承座设计及其制作方法获国家发明<br />

专利(专利号: 200510020811)<br />

国家知识产权局 2 2008


课题负责人部分获奖和荣誉证书


2. 主讲教师情况⑴<br />

2⑴<br />

-1<br />

基本<br />

信息<br />

2⑴<br />

-2<br />

教学<br />

情况<br />

姓 名 周奎 性 别 男<br />

最终<br />

学历<br />

研究生 专业技<br />

术职务<br />

学 位 硕士 职业资<br />

格证书<br />

所在<br />

单位<br />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br />

院机电工程系<br />

出生<br />

年月<br />

1973.8<br />

副教授 电 话 0838-2651216<br />

加工中心<br />

操作技师<br />

传 真 0838-2651119<br />

E-mail scjxzkui@sohu.com<br />

通信地址(邮编) 四川德阳市泰山南路二段 801 号(618000)<br />

教学与技术专长 CAD/CAM 技术应用<br />

工作简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br />

1996.7~2001.7,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从事数控专业课程教学;2001.8~<br />

至今,<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数控教研室主任和全国机械行业数控专业教<br />

学指导委员会秘书,从事数控专业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参与了数控专业教学<br />

改革的全过程;2003~2005 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获工<br />

程硕士学位,2006 年起在西南交通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7 年 1 月起担任东<br />

汽工模具公司工具研究所研究员,承担复杂型线刀具研究工作。2008 年 1 月起兼<br />

任德阳重型机械备件厂总工艺师。<br />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br />

门)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br />

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br />

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br />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br />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br />

数控车削加工及质量保证 理论实训一体 30 2 150<br />

<strong>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strong> 理论实训一体 3 2 650<br />

数控设备与编程 理论(含实践) 16 5 200<br />

毕业综合实践 实践课 6 3 45<br />

2.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br />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br />

制定数控技术专业人才<br />

培养方案<br />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 2005~2009


2⑴<br />

-3<br />

技术<br />

服务<br />

3.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br />

题目 刊物名称 年限时间<br />

数控镗铣加工中的坐标系 科技促进发展 2007(5)<br />

4.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br />

(1) 担任副总教练, 指导学院学生技能训练, 参加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br />

获四川赛区数控车、数控铣前一、二、三名,加工中心前一、二名;参加全国决<br />

赛学院有三名选手进入前二十名;<br />

(2)担任副总教练,指导学院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获加工中心<br />

高职组第五名;<br />

(3)2003 年获学院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二等奖;<br />

(4)2005 年获学院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一等奖;<br />

(5)2007 年四川省级教学团队——数控技术教学团队主要成员。<br />

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培训)项目及效果(含项目/培训名称、来<br />

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专<br />

业技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表彰/<br />

奖励或获得的专利(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br />

1.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研发项目或技术服务(培训)项目<br />

项目/培训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br />

复 合 轮 齿 空 压<br />

CAD/CAM/CAPP 系统研究<br />

机<br />

四川省计委<br />

承担 CAD 部分<br />

2003~2005<br />

研究工作<br />

德阳装备制造业创新设计平 国家科 技攻 关计<br />

2005~2006 负责系统设计<br />

台研究<br />

划课题<br />

复 合 轮 齿 空 压<br />

CAD/CAM/CAPP 系统研究<br />

机<br />

四川省计委<br />

承担 CAPP 部<br />

2003~2005<br />

分研究工作<br />

数控技术培训 四川材料研究所 2005 主讲教师<br />

数控操作工培训(共八期) 中国二重集团 2004~2008 主讲教师<br />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专业技术论文<br />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br />

Solidworks 下的复合轮齿机<br />

构的特征参数化设计<br />

CAD/CAM 及制造业信息化 1 2006<br />

数控车削加工中的刀具位置<br />

补偿<br />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1 2007<br />

诱导轮加工工艺程序设计 机械设计与制造 1 2009


2. 主讲教师情况⑵<br />

2⑵<br />

-1<br />

基<br />

本<br />

信<br />

息<br />

2⑵<br />

-2<br />

教<br />

学<br />

情<br />

况<br />

姓 名 彭美武 性 别 男<br />

最终<br />

学历<br />

大学本科<br />

专业技<br />

术职务<br />

学 位 学士 职业资<br />

格证书<br />

所在<br />

单位<br />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机电<br />

工程系<br />

出生<br />

年月<br />

1974.5<br />

副教授 电 话 0838-2651216<br />

加工中心<br />

操作技师<br />

传 真 0838-2651119<br />

E-mail cnc_pmw@163.com<br />

通信地址(邮编) 四川德阳市泰山南路二段 801 号(618000)<br />

教学与技术专长 CAD/CAM 技术应用、数控维修与改造<br />

工作简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br />

1998 年 6 月在学院机电系数控教研室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br />

2005 年 9 月担任学院数控维修教研室主任,建设新专业、并从事理论教学和<br />

实践教学工作;<br />

2007 年 9 月在学院与东汽成立的工具研究所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并参与学<br />

院示范建设工作。<br />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 (含课程名称、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br />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br />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br />

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br />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br />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br />

数控机床 理论(含实践) 6 2 160<br />

<strong>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strong> 理论实训一体 4 4 400<br />

数控设备与编程 理论(含实践) 16 5 200<br />

SINUMERIK 840D 编程 理论(含实践 4 2 400<br />

毕业综合实践 实践课 6 3 70<br />

2.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br />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br />

制定数控设备维修专业<br />

人才培养方案<br />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 2006~2007


2⑵<br />

-3<br />

技<br />

术<br />

服<br />

务<br />

3.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br />

题目 刊物名称 年限时间<br />

SIEMENS 82S 数控系统单<br />

一固定循环开发<br />

机械工程师 2005<br />

4.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br />

(1) 指导学院学生技能训练, 参加第一届全国高职院校数控技能大赛, 获 “第<br />

一届全国高职院校数控技能大赛获三等奖” (2008 年 6 月), “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br />

大赛四川赛区选拔赛数控车工获一等奖” (2008 年 8), “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br />

四川赛区选拔赛数控加工中心获二等奖” (2008 年 8 月);<br />

(2)2005 年 9 月评为 2004/2005 学年学院优秀教师;<br />

(3)2006 年 9 月评为 2005/2006 学年学院优秀教师;<br />

(4)2005 年 6 月在”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获二等奖励;<br />

(5)2005 年 11 月被评为学院第一届中青年骨干教师。<br />

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培训)项目及效果(含项目/培训名称、来<br />

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专<br />

业技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表彰/<br />

奖励或获得的专利(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br />

1.承担的技术研发项目或技术服务(培训)项目<br />

项目/培训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br />

CK6132、XK0816 数控机<br />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 2005~2006<br />

床改造<br />

主持人<br />

数控技术培训 四川材料研究所 2005 主讲教师<br />

数控操作工培训(共六<br />

期)<br />

中国二重集团 2005~2008 主讲教师<br />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专业技术论文<br />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br />

数控车床试切对刀法研究 机械设计与制造 1 2009<br />

数控叶轮槽精铣刀检测方法<br />

研究<br />

机床与液压 1 2010


2. 主讲教师情况⑶<br />

2⑵<br />

-1<br />

基<br />

本<br />

信<br />

息<br />

2⑵<br />

-2<br />

教<br />

学<br />

情<br />

况<br />

姓 名 赵松涛 性 别 男<br />

出生<br />

年月<br />

1969.6<br />

最终<br />

学历<br />

专业技<br />

大学本科<br />

术职务<br />

副教授 电 话 0838-2652709<br />

学 位 学士 职业资<br />

格证书<br />

加工中心<br />

操作技师<br />

传 真 0838-2651119<br />

所在<br />

单位<br />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br />

机电工程系<br />

E-mail Zhaosongtao6869@sina.com<br />

通信地址(邮编) 四川德阳市泰山南路二段 801 号(618000)<br />

教学与技术专长 数控加工工艺 CAD/CAM 技术<br />

工作简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br />

1992 年 7 月至今,在<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担任机<br />

电系机制教研室教师,数控教研室教师,计辅教研室教师。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br />

学工作;<br />

2006 年 1 月担任学院计辅教研室主任,建设新专业、并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br />

教学工作。<br />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 (含课程名称、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br />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br />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br />

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br />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br />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br />

<strong>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strong> 理实一体 4 5 500<br />

数控加工工艺 理论(含实践) 4 5 450<br />

数控设备与编程 理论(含实践) 6 6 600<br />

CAD/CAM 软件应用 理论(含实践) 4 2 200<br />

2.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br />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br />

制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br />

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br />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 2005~2009<br />

3.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2⑵<br />

-3<br />

技<br />

术<br />

服<br />

务<br />

4.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br />

(1)2004 年 9 月评为 2003/2004 学年学院优秀教师;<br />

(2)2005 年 9 月评为 2004/2005 学年学院优秀教师;<br />

(3)2005 年 11 月被评为学院第一届中青年骨干教师;<br />

(4)2007 年 11 月被评为学院第二届课程带头人;<br />

(5)2007 年四川省级教学团队——数控技术教学团队主要成员。<br />

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培训)项目及效果(含项目/培训名称、来<br />

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专<br />

业技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表彰/<br />

奖励或获得的专利(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br />

1.承担的技术研发项目或技术服务(培训)项目<br />

项目/培训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br />

CK6132 数控机床改造<br />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br />

院<br />

2005 负责机械部分<br />

改造<br />

数控技术培训 四川材料研究所 2005 主讲教师<br />

数控操作工培训(共八期) 中国二重集团<br />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br />

2004~<br />

2008<br />

主讲教师<br />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br />

数控车床试切对刀法研究 机械设计与制造 2 2009


2. 主讲教师情况⑷<br />

2⑶<br />

-1<br />

基本<br />

信息<br />

2⑶-<br />

教学<br />

情况<br />

姓 名 吴伟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6.8<br />

最终<br />

学历<br />

本科<br />

专业技<br />

术职务<br />

学 位 学士 职业资<br />

格证书<br />

所在<br />

单位<br />

教授级高工<br />

副总工艺师<br />

电 话 0838-8997868<br />

传 真 0838-2410372<br />

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E-mail wu571900@163.com<br />

通信地址(邮编) 四川德阳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研究试验中心(618000)<br />

教学与技术专长 五轴数控编程、叶片数控加工技术、数字化制造系统<br />

简单工作经历 (含在行业、 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br />

1985~1992,在东方汽轮机厂数控中心任工程师,从事叶片数控加工技术研究<br />

与应用;<br />

1992 年至今,在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从事叶片与叶轮数控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br />

现任副总工艺师、高级工程师,负责公司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其间先后<br />

赴德国、法国、日本、美国研修数控加工技术;<br />

2006.7 被聘为<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领军人团队专家组组长。<br />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br />

(不超过五门);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br />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br />

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br />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br />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br />

<strong>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strong> 理论实训一体 4 2 50<br />

数控车削加工及质量保证 理论实训一体 30 2 100<br />

2.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br />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br />

制定数控技术专业人才<br />

培养质量要求<br />

制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br />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 2008<br />

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br />

要求<br />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 2008


2⑶-<br />

技术<br />

服务<br />

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研发项目或技术服务(培训)项目(含项目/培训名称、来源、<br />

年限、本人所起作用)及效果(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br />

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表彰/奖励<br />

或获得的专利(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br />

1.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研发项目或技术服务(培训)项目<br />

项目/培训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br />

透平叶轮五轴加工技术研究 面向空分设备行业 2007~2008 主研人<br />

PDC 石油钻头五轴加工技术<br />

研究<br />

面向石油机械行业 2007~2008 主研人<br />

航空汽道逆向工程应用研究 面向航空制造业 2008~2009 主研人<br />

五轴联动加工技术的应用现<br />

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2006~2007<br />

状与发展趋势<br />

主研人<br />

Unigraphics NX CAM 在叶轮<br />

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2006~2007<br />

与叶片加工中的应用<br />

主研人<br />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br />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br />

叶片高效数控加工技术研究与<br />

机械设计与制造<br />

应用<br />

1 1990<br />

闭式叶轮五轴联动加工技术在<br />

现代制造工程<br />

DMU 100 的实现<br />

1 2006<br />

平叶轮五轴联动加工技术研究 机械制造 2 2008<br />

3.获得的表彰/奖励或获得的专利<br />

奖项名称<br />

“三峡电站流体计算软件消化<br />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时间<br />

吸收与创新”获四川省科技进<br />

步三等奖<br />

四川省人民政府 1 2004<br />

三峡右岸电站水轮机水力开发 四川省人民政府 2 2006<br />

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实训)课


3. 教学队伍情况<br />

3-1<br />

人员<br />

构成<br />

(含<br />

兼职<br />

教师<br />

)<br />

3-2<br />

教学<br />

队伍<br />

整体<br />

结构<br />

序<br />

号<br />

姓 名 性<br />

别<br />

出生<br />

年月<br />

专业技<br />

术职务<br />

职业资<br />

格证书<br />

1 陈洪涛 男 1967.2 副教授 高级考评员<br />

工程师<br />

2 周奎 男 1973.8 副教授 加工中<br />

心技师<br />

3 赵松涛 男 1969.6 副教授 加工中<br />

心技师<br />

4 彭美武 男 1974.5 副教授 加工中<br />

心技师<br />

5 卢万强 男 1971.12 副教授 加工中<br />

心技师<br />

6 杨德辉 男 1979.7 讲师<br />

7 陶华 女 1978.12 讲师<br />

8 韩俊峰 男 1982.7 工程师<br />

9 唐静 男 1982.5 助理工程<br />

师<br />

10 李小强 男 1982.4 助讲<br />

11 乔毅 男 1981、1 助理实验<br />

师<br />

12 吴伟 男 1966.8 教授级高<br />

级工程师<br />

13 吴勤 男 1975.3 高级工程<br />

师<br />

14 钟成明 男 1978.3 高级工程师<br />

15 吴波 男 1981.6 工程师<br />

16 黄亮 男 1968.9 高级技师<br />

加 工 中 心<br />

技师<br />

加 工 中 心<br />

高级工<br />

加 工 中 心<br />

技师<br />

数 控 车 高<br />

级工<br />

加工中心<br />

高级工<br />

数控车高<br />

级工<br />

专业<br />

领域<br />

在课程教学<br />

中承担的任<br />

务<br />

数控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5 年<br />

数控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6 年<br />

数控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6 年<br />

数控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4 年<br />

数控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2 年<br />

数控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3 年<br />

数控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3 年<br />

数控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4 年<br />

数控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3 年<br />

数控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2 年<br />

数控加<br />

工技术<br />

多轴<br />

加工<br />

复杂零<br />

件工艺<br />

叶片<br />

加工<br />

刀具<br />

设计<br />

机械<br />

制造<br />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5 年<br />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2 年<br />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2 年<br />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2 年<br />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2 年<br />

从事本课程<br />

教学 2 年<br />

兼职教师在行业<br />

企业中所任职务<br />

东电研发中心副<br />

主任工程师<br />

东电工艺处工艺师<br />

东汽叶片分厂<br />

技术科编程员<br />

东汽工具研究所<br />

研究员<br />

二重高级技师<br />

德阳市技术能手<br />

“双师”结构,专兼教师比例,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br />

本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组建了具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兼职<br />

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德阳装备制造企业及人才积聚优势,由 11 名学校专任教<br />

师和来自行业企业 5 名兼职教师(占 31%)组成了 16 人的课程组。通过定期组织<br />

专任教师深入德阳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轮流工程实践、顶岗兼职锻炼或承接企业课<br />

题及部分生产任务等项目,有效地提高了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br />

本课程组专任教师全部具备“双师”素质,有 9 位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曾在


中国二重集团、东方汽轮机公司、成都飞机仪表公司等企业从事相关领域的技术<br />

工作,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 82%。本课程的老师均是 2007 年四川省级<br />

教学团队-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主要成员。<br />

双师结构<br />

序号 “双师”资格证书 人数 百分比<br />

1 教授级高工 1 6.3%<br />

2<br />

3<br />

高级工程师<br />

高级考评员<br />

高级技师<br />

工程师<br />

技师<br />

4 25%<br />

7 43.7%<br />

4 高级工 4 25%<br />

学缘结构<br />

学位 毕业院校 比例<br />

工学学士<br />

(10 人)<br />

硕士(3 人)<br />

职称与职<br />

业资格<br />

四川大学(2 人) 12.5%<br />

重庆大学(2 人) 12.5%<br />

西南交通大学(2 人) 12.5%<br />

合肥工业大学(2 人) 12.5%<br />

电子科技大学(1 人) 6.25%<br />

江苏大学(1 人) 6.25%<br />

西南交通大学(2 人) 12.5%<br />

四川大学(1 人) 6.25%<br />

年龄结构<br />

年龄 40~50 30~40 20~30<br />

人数 5 7 4<br />

比例 31.25% 43.75% 25%<br />

高级职称<br />

国家职业资格一级<br />

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br />

中级职称<br />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br />

初级职称<br />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br />

人数 9 4 3<br />

比例 56.25% 25% 18.75%


3-3<br />

教学<br />

改革<br />

与技<br />

术服<br />

务/<br />

培训<br />

四川省级教学团队<br />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主持或参与的<br />

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培训)项目、完成情况及成果、效益<br />

1.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br />

从 2005 年起, 由课程负责人承担了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br />

课题的研究工作,该成果获得 2008 年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主要解决了以<br />

下问题:<br />

(1)从岗位职业标准入手,形成基于重装行业真实生产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br />

本着与行业企业高度吻合的原则,学院聘请东汽专家主笔,中国二重、东方<br />

电机等十二家重装企业参与,制定了《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以此为基础,制<br />

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开发核心课程,本课程就是以此为<br />

基础开发的。建立完善了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闭环系统。<br />

(2)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br />

学院与企业专家共同设计,新建了 5000m 2 的数控实训车间,其中东汽投入了<br />

16 台高精度数控设备,且部分技术人员、生产任务一并迁入本基地,双方联合成<br />

立了“东汽工具研究所” ,实现了教学、生产、技术创新和服务并举,为本课程实<br />

施创建了一流的实训条件。<br />

(3)真实产品引入课堂,工学结合深化教改<br />

把东汽等重装企业的燃汽轮机叶片、风机轴套零件、高精度复杂刀具等零件<br />

生产任务引入实训基地,学生作为企业准员工,参与生产。同时,校企合作不断<br />

探索和研究新工艺、新方法,并将其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双师授课,深化工学结<br />

合的教学改革。


(4)教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br />

学院教师主编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及教育<br />

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UGNX 实训教程》 、 《CAD/CAM 技术》、 《数控加工实训》等教<br />

材。<br />

(5)建立了专兼结合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br />

课程组针对兼职教师在使用中利弊,采取了扬长避短、优化组合的专兼职教<br />

师“双师授课教学法” ,即由 2 至 3 名专兼职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专任教师负<br />

责主体教学环节的工作,兼职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绝技示范、拓展应<br />

用、点评等多种方式承担实践性、技能性、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此法有效地解<br />

决了专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工程经验不足,而兼职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时间精<br />

力不足但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矛盾,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还进一步促进了专兼<br />

职教师的相辅交流和学习,有力地提高了团队的整体水平。本课程从 2006 年初开<br />

始试行此教学法,有 20%以上的课时由兼职教师完成,使学生得到了“原滋原味”<br />

的技艺传授,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br />

2.主持或参与的技术服务(培训)项目、完成情况及成果、效益<br />

技术服务(培<br />

训)项目<br />

数 控 机 床 操 作<br />

培训(共八期)<br />

来源 时间 负责人 完成情况<br />

中国二重集团 2005~2010 陈洪涛 为企业培训了 300 余名数<br />

控机床操作骨干<br />

数控技术培训 四川材料研究所 2005 年 陈洪涛<br />

数控技术培训<br />

精密检测培训<br />

数 控 机 床 五 轴<br />

加速后处理<br />

机 夹 式 叶 根 铣<br />

刀设计与制造<br />

大 型 电 站 用 风<br />

机 水 冷 式 轴 承<br />

座 铸 改 焊 设 计<br />

研究<br />

六 轴 联 动 砂 带<br />

磨后处理研究<br />

透 平 叶 轮 五 轴<br />

联 动 数 控 加 工<br />

东方汽轮机有限<br />

公司<br />

东方汽轮机有限<br />

公司<br />

2008 年 陈洪涛<br />

2008 年 周奎<br />

为企业培训了 40 余名数控<br />

机床操作骨干<br />

为帮助东汽灾后重建,目<br />

前正在为东汽叶片分厂培<br />

训数控机床操作员<br />

为帮助东汽灾后重建,利<br />

用学院精密检测设备对东<br />

汽检验员进行培训<br />

北京机电研究院 2006 年 钟成明 全面实现五轴加速功能<br />

东方汽轮机公司 2006 年 陈洪涛 在东方汽轮机厂等企业推<br />

广应用<br />

成都电力机械厂 2008 年<br />

杨跃<br />

陈洪涛 获国家发明专利<br />

北京胜为弘技 2007~2008 钟成明 项目已完成并实现了六轴<br />

磨削功能<br />

四川空分设备行<br />

业<br />

2007~2008<br />

吴伟<br />

陈洪涛<br />

在 DMU 80P 五轴联动加工<br />

中心上加工出成品叶轮,


3-4<br />

师资<br />

培养<br />

技术研究 周奎 成果已被企业采用。论文<br />

PDC 石油钻头整<br />

体 数 控 加 工 技<br />

术研究<br />

航 空 器 流 道 曲<br />

面 逆 向 工 程 研<br />

究<br />

帮 助 东 汽 进 行<br />

设 备 搬 迁 、 安<br />

装、调试、恢复<br />

生产<br />

真 空 泵 叶 轮 等<br />

关 键 零 部 件 加<br />

工技术研究<br />

切 削 过 程 中 切<br />

削 液 对 金 属 微<br />

组 织 的 作 用 机<br />

理研究<br />

成都石油钻头行<br />

业<br />

2007~2008<br />

某机械制造厂 2007~2008<br />

东方汽轮机有限<br />

公司<br />

成都南光机器有<br />

限公司<br />

东方汽轮机有限<br />

公司<br />

吴伟<br />

陈洪涛<br />

周奎<br />

吴伟<br />

周奎<br />

陈洪涛<br />

2008~2010 陈洪涛<br />

2009<br />

2009~2010<br />

陈洪涛<br />

周奎等<br />

陈洪涛<br />

周奎<br />

韩俊峰<br />

唐静<br />

已刊于 《机械制造》 2008.6<br />

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上加<br />

工出 8 种共 35 件 PDC 钻头,<br />

成果已被企业采用,加工<br />

成品已替代进口<br />

经加工后检测,完全符合<br />

技术要求,重构完成的曲<br />

面被认为是目前同行中最<br />

好的<br />

在“5.12”大地震后仅 10<br />

多天时间企业就在学院数<br />

控生产性实训基地恢复生<br />

产<br />

开 展 了 五 轴 刀 位 计 算 技<br />

术、五轴后处理技术、高<br />

速加工技术等多项专题研<br />

究,完成加工研制任务<br />

根据该成果完成的论文:<br />

“切削条件对超临界材料<br />

切削规律研究”已被中文<br />

核心期刊《现代制造工程》<br />

杂志录用<br />

近五年师资培养情况(包括职教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教学能力、职业<br />

能力培养等)<br />

师资培养项目 培养内容 培养对象 时间<br />

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br />

培训<br />

四川省劳动厅技师培训<br />

CAXA 制造工程师应用培训<br />

华中数控培训<br />

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骨干<br />

教师培训<br />

数控技能竞赛国家级裁判<br />

员培训<br />

加工中心技师、数控车床<br />

操作技师培训<br />

CAXA 制造工程师软件高级<br />

应用技术<br />

FANUC 数控系统编程、 机床<br />

操作<br />

机电一体化技术骨干教师<br />

培训<br />

赵松涛 2006 年<br />

周奎 卢万强<br />

彭美武 赵松涛<br />

2006 年<br />

卢万强 彭美武 2006 年<br />

陈文斌 唐静 2006 年<br />

陈洪涛 周奎 2007 年<br />

教育部中德师资培训项目 德国职教课程开发 周奎 彭美武 2007 年<br />

思美创软件应用培训 思美创软件高级应用技术 卢万强 彭美武 2007 年<br />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br />

教育部数控系统应用高职<br />

师资培训(分别在北京和日<br />

德国“双元制”和基于工<br />

程过程课程开发<br />

FANUC CNC 系统和伺服系<br />

统调试、连接、维修<br />

陈洪涛 2008 年<br />

赵松涛 卢万强 2008 年


本 FANUC 公司进行培训)<br />

米克朗公司技术培训 高速五轴加工技术 韩俊峰 唐静 2008 年<br />

四川省劳动厅技师培训 加工中心技师培训 韩俊峰 唐静 2009 年<br />

除以上师资培训项目外,本课程组还采取以下措施,培养中青年教师的职业<br />

技术能力和职教能力,提升他们的职教理念和专业技术水平。<br />

(1)为教龄比较短的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例如韩俊峰、唐静为从企业引<br />

进的青年教师,他们刚到学校工作时,虽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但对教学工作<br />

不熟悉,课题组分别指定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指导他们教学工作,使他们<br />

很快适应了课程教学的需要,并且教学效果很好;<br />

(2)课题组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了解数控<br />

技术新动态,帮助青年教师备课,指导教学方法,关键单元让青年教师试讲,使<br />

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在教学质量考核中,学生满意率为 98%<br />

以上,考核成绩优秀;<br />

(3)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本课题组教师陈洪涛、周奎<br />

在攻读博士学位;<br />

(4)课题组老师每学年至少要深入到企业或有关单位一月以上参加实践或培<br />

训,同时通过指导课程实验、数控专业实习,参加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等途径,<br />

保证了课题组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技能不断提高;<br />

(5)鼓励教师直接参与德阳“三大厂”和德阳机械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的各<br />

种工艺技术攻关课题研究,学院与东汽工模具公司联合成立了工具研究所,本课<br />

程讲授教师部分是该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共同开展数控技术和复杂型线刀具研究<br />

工作,极大地锻炼了年轻教师队伍。


4.课程设置<br />

4-1 课程性质与作用<br />

本课程为由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牵头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资<br />

源建设项目中,数控技术专业共享型资源库首批建设的十二门专业课程之一。这十二门课<br />

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入门阶段课程、专项学习阶段课程和综合学习阶段课程。本课程是<br />

第三阶段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br />

本课程是在对全国六十余家装备制造企业数控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进行整体调<br />

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基于岗位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 通过由简单到<br />

复杂的四个典型零件或装配体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掌握 CAD/CAM 软件编制程序并通过数<br />

控机床完成工件加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熟练识读零<br />

件图的能力,同时掌握了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的相关知识,所以在该门课程中,不再详细讲<br />

解这些知识,做到了前、后课程有机地衔接。通过学习,巩固前面所学的《常用机械零部<br />

件造型与测绘》知识,同时,可以使《使用数控车床的零件加工》、《使用加工中心(铣)<br />

的零件加工》、《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等专业课程知识得到充分的应用,该课程对学<br />

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如下图所示。<br />

本课程以企业数控加工岗位操作和编程员对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知识技能要求为<br />

依据,通过与其他相关教学环节的系统培养,使学生具有如下能力:<br />

(1)巩固利用 CAD/CAM 软件进行较复杂零件实体造型;<br />

(2)根据零件工艺卡设置 CAD/CAM 加工参数;<br />

(3)刀具轨迹生成、仿真及后置处理;<br />

程序编制<br />

机床操作<br />

零件加工<br />

零件数控加工<br />

工艺编制与实施<br />

零件计算机辅助<br />

编程与制造<br />

综合学习<br />

阶段课程<br />

机床电气装调<br />

较复杂装配体制作<br />

专项学习<br />

阶段课程<br />

机床运行与保养<br />

简单机械加工<br />

工艺文件编制<br />

使用加工中心(铣)<br />

的零件加工<br />

使用数控车床<br />

的零件加工<br />

入门学习<br />

阶段课程<br />

零件手工制作<br />

使用通用机床<br />

的零件加工<br />

简单装配体制作<br />

常用机械零部件<br />

造型与测绘<br />

数控加工<br />

工艺<br />

零件制图、识<br />

图、造型<br />

程序编制<br />

机床操作<br />

零件加工<br />

程序编制<br />

机床操作<br />

零件加工<br />

零件数控加工<br />

工艺编制与实施<br />

零件计算机辅助<br />

编程与制造<br />

综合学习<br />

阶段课程<br />

机床电气装调<br />

较复杂装配体制作<br />

零件数控加工<br />

工艺编制与实施<br />

零件计算机辅助<br />

编程与制造<br />

综合学习<br />

阶段课程<br />

机床电气装调<br />

较复杂装配体制作<br />

专项学习<br />

阶段课程<br />

机床运行与保养<br />

简单机械加工<br />

工艺文件编制<br />

使用加工中心(铣)<br />

的零件加工<br />

使用数控车床<br />

的零件加工<br />

专项学习<br />

阶段课程<br />

机床运行与保养<br />

简单机械加工<br />

工艺文件编制<br />

使用加工中心(铣)<br />

的零件加工<br />

使用加工中心(铣)<br />

的零件加工<br />

使用数控车床<br />

的零件加工<br />

入门学习<br />

阶段课程<br />

零件手工制作<br />

使用通用机床<br />

的零件加工<br />

简单装配体制作<br />

常用机械零部件<br />

造型与测绘<br />

入门学习<br />

阶段课程<br />

零件手工制作<br />

使用通用机床<br />

的零件加工<br />

简单装配体制作<br />

常用机械零部件<br />

造型与测绘<br />

数控加工<br />

工艺<br />

数控加工<br />

工艺<br />

零件制图、识<br />

图、造型<br />

零件制图、识<br />

图、造型


(4)与计算机通讯、操作数控机床加工零件;<br />

(5)数控加工零件质量保证与控制。<br />

其中,本课程重点培养(2)、(3)、(4)项能力,如下图所示。<br />

4-2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br />

在充分调研装备制造企业数控操作和编程员岗位所需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知识技<br />

能要求的基础上,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设计, 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及设计教学实施过程,<br />

如下图所示。


1.课程设计的理念<br />

(1)以真实产品为载体,教学内容产品化<br />

本课程教学共四个基本教学单元。前 3 个教学单元分别选取 2 轴、3 轴、4 轴真实典<br />

型零件为载体,由简单到复杂,下面图片展示的是部分载体零件。在载体零件选择设计时<br />

充分考虑了全国多数职业院校教学条件,便于教学组织实施。<br />

第 4 个教学单元为 1 周专用周, 目的是使学生受到计算机辅助编程和加工的综合训练,<br />

因此,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三件套装配体——纪念印章为载体(如下图所示) 。在载体设<br />

计上我们重点考虑了:首先载体零件通过手工编程是难以完成的;其次,包含较完整的零<br />

件结构要素,第三,三个零件分别需要通过数控车、数控铣、数控车銑综合加工完成,学<br />

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施。通过小组内分工协作,完成整个装配体的编程和加工任务,提<br />

高其综合应用能力。<br />

教学载体根据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的工业零件进行教学化设计,既能使教学和生<br />

产实际结合紧密,又能更好地满足课程教学需要。比如:4 轴回转异型件载体是对汽轮机<br />

叶片型面进行适当简化,降低了编程加工难度,更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专用周装配体载体<br />

中包含了复杂型线叶根铣刀的几何要素,如下图所示。


(2)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教学过程工作化<br />

通过对<strong>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strong>工作过程进行剖析和分解,并结合与其他相关课程<br />

内容的相互衔接设计教学过程。<br />

(3)以实训基地为课堂,教学环境真实化<br />

为保证教学效果,主要教学环节应该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应积极创建便于开展理实<br />

一体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软硬件环境。<br />

(4)以双师教师为保障,教师指导师傅化<br />

本课程要求具有较高机械加工工艺、数控编程、CAD/CAM 技术、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br />

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双师教师授课,实践教学环节应该有企业专家指导。本资源库在教学素<br />

材中精心设计了大量企业专家点评,便于将企业专家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br />

(5)以企业管理为依据,教学管理员工化<br />

将学生分成 5 人一小组,学习任务下达到小组。按照企业员工考核方式将个人考核和<br />

班组考核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意识。<br />

2.课程建设思路<br />

本课程按照“通用+特色”的思路建设。<br />

“通用”是指:课程标准、载体选择、课程组织与实施等主要针对全国大多数高职院<br />

校教学需要进行整体设计。<br />

“特色”是指:课程标准、载体选择、课程组织与实施等主要针对德阳重装基地和我


院校内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条件进行整体设计,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5.教学内容<br />

5-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br />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br />

本课程内容选取依据《国家岗位职业标准》和《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在对全国<br />

60 余家装备制造企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数控专业高职毕业生今后主要的数控机床<br />

操作和编程岗位对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知识和技能要求。 本课程由四个基本教学单元和一<br />

个延伸教学单元组成, 其中教学单元 1 主要针对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岗位对较复杂 2 轴回<br />

转体<strong>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strong>知识技能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 2 主要针对加工中<br />

中心(铣削)编程与加工岗位对数控銑削简单 3 轴曲面类<strong>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strong>知识<br />

技能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教学单元 3 主要针对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岗位对加工中中心(铣<br />

削)4 轴曲面类<strong>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strong>知识技能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教学单元 4 是对<br />

学生进行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和制造综合训练为目的;教学单元 5 提供了来自企业的叶<br />

片、叶轮、复杂型线刀具等多轴加工真实产品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加工案例,为教师教学、<br />

学生自主学习和延伸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整个教学内容的选取是针对岗位要求由简单<br />

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br />

2.教学内容的适用性<br />

本课程教学内容适用于全国各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在校学习和延伸培训的需要。 教学单<br />

元 1~4 的内容,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习掌握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单元设计时,<br />

对每一单元载体设计的依据和思路做了说明, 不同职业院校可据此设计适合自身需要的载<br />

体零件,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普适性。教学单元 5 的内容可<br />

以作为有多轴加工条件的学校的可选内容, 也可用于各职业院校对毕业生进行延伸培训的<br />

教学资源。<br />

5-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br />

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四个典型产品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掌握 CAD/CAM 软件编制程序并通过数控<br />

机床完成工件加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各教学单元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如下图所示。


本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br />

1.分组及任务布置<br />

本课程教学按照 5 人一小组实施分组。教师首先将教学任务直接下达到小组,学生通过领取任务<br />

表,熟悉单元载体零件图样和工艺文件,明确每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和目标。<br />

2.制定工作计划<br />

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任务书要求各小组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明确每一阶段学习内容和工作任务。<br />

3.工艺规划及参数设置<br />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首先由老师介绍软件操作环境,通过操作示范,讲解毛坯建立、坐<br />

标系设置、几何确定、刀具设置、加工方式选择及相应参数设置等过程。为了使学生加深对 CAM 各种<br />

加工方式及参数设置方法的认识,我们设计了相应的交互式动画。学生在动画的指导下操作软件,非<br />

常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自学。<br />

报告。<br />

4.刀具轨迹生成与仿真<br />

通过生成刀具轨迹并仿真,检查修改参数设置,优化刀具轨迹。<br />

5.程序生成<br />

每一学习小组轨迹仿真通过教师检查合格后,后置处理,即可生成程序单,并提交阶段学习总结<br />

6.机床通讯<br />

我们按照真实数控机床与计算机通讯的过程设计了完整的交互式动画,本阶段教学,学生应首先<br />

通过动画熟悉机床通讯的软硬件环境和操作过程,在熟练掌握后再到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数控机床与<br />

计算机通讯全过程。<br />

7.工件数控加工<br />

本阶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件从工夹量具准备、工件装夹、机床操作、工件加工全过程。<br />

8.工件检测<br />

工件加工完成后,对工件几何量精度进行检测,填写检查报告。<br />

9.考核与评价<br />

教学中应该对每一单元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按照企业员工考核方式将个人考核<br />

和班组考核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5-3 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br />

1.教学团队一直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工作, 主编了多门专业课程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br />

材。本课程主要选用教材:<br />

①《UGNX 实训教程》,赵松涛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教育部高职高专规<br />

划教材);<br />

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第 2 版,陈洪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普通高等<br />

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br />

2.课程设计了教学指导资源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资源,其主要内容如下框图所示。<br />

课程主要教学资源<br />

3.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特别是精心设计的交互式集成 FLASH 动画、测试和丰<br />

富视频资源,不仅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源,并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br />

课程提供了详细的动画设计脚本,便于兄弟院校教师了解动画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下面对<br />

针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的交互式集成 FLASH 动画做一简要介绍。<br />

(1)数控机床程序传输和在线加工类教学动画<br />

本组动画以 FANUC 0imc 系统如何使用 RS232 通讯接口实现程序传输为教学主题。<br />

将整个操作过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设计成交互式 Flash 动画,并在动画中嵌入了与<br />

程序传输相关联的其他知识。动画充分运用了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互动操作等多元化<br />

的教学手段,因此通俗易懂,简单易学。通过该动画可以使学习人员在没有机床的情况下<br />

也可以学习相关的操作方法以及相关知识,为实际上机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是该动画一个操作界面及其相关操作说明。<br />

程序传输机床界面操作 本分支动画主要由右边的控制系统模拟界面和左边的操作提<br />

(2)CAD /CAM 软件操作教学动画<br />

本组动画以 UG 表面铣削为教学主题, 通过精心设计的交互式 Flash 动画将 UG 表面铣<br />

削加工的功能介绍、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及主要参数功能和设置方法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br />

使学习人员在观看和操作动画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本动画充分运用了包括文字、 图片、<br />

视频和互动操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因此通俗易懂,简单易学。<br />

下面是该动画一个操作界面及其相关操作说明。<br />

表面铣加工交互式仿真练习动画 本小节动画将在交互式操作模式下, 由学习人员根据动画给<br />

(3)学习测验类动画<br />

本组动画是以 UG 软件对应的实际操作为基础开发的交互式动画,主要用于检验学习<br />

人员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动画以“任务--操作”模式进行,即测试学员根据测试<br />

任务内容提示完成对应操作,操作正确则自动进入下一个任务,操作错误则给出错误提示<br />

直到正确完成当前任务。<br />

下面是该动画一个操作界面及其相关操作说明。<br />

示和控制界面组成,如左图所示。在本节动画中,学习人员可以根<br />

据操作和控制界面的提示, 在系统模拟界面中模拟完成程序传输时<br />

机床方面的整个操作过程。<br />

出的相关操作提示信息引导下,完成平面铣加工操作的整个过<br />

程,如左图所示。<br />

整个模拟操作以真实操作情况作为基础, 因此学习人员在动<br />

画交互操作的过程中便能对平面铣加工的整个操作流程进行学<br />

习。<br />

操作:<br />

动画在操作提示界面下会按照实际操作情况给出相应的操作<br />

提示,学习人员根据操作提示信息在系统模拟界面上完成对应操<br />

作,最终完成整个操作的模拟。<br />

完成所有操作后, 学习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控制按钮选<br />

择从新模拟或是返回上级动画。<br />

操作:<br />

在动画中可以使用按钮“上一步”和“下一步”来选择具体<br />

的模拟步骤。<br />

使用蓝色箭头按钮则可以跳出交互式模拟动画回到上一小<br />

节动画。


UG 表面铣加工测试 本小节动画是整个动画的核心部分,将整个测验内容融入动<br />

画的交互操作过程中,如图所示。<br />

操作:<br />

测试人员根据动画提供的任务要求(白色提示区域文字所<br />

示),正确完成对应操作。如果操作错误,动画将则给出操作错<br />

误提示,确认后返回继续操作,操作正确则可以进入下一步骤,<br />

直到完成所有任务。如果放弃则可以点击右下脚的蓝色箭头按钮<br />

退出。


6.教学方法与手段<br />

6-1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br />

我们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br />

任务是对整个学习或工作的过程进行发动、监督、帮助、控制和评估,教学形式主要通<br />

过学生自行组织学习过程,学习多以小组进行,留给学生尝试新的行为方式的实践空间。<br />

在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br />

围绕职业岗位能力,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br />

学生。<br />

1.在教学素材中精心设计了大量企业专家点评,便于将企业专家的宝贵经验传授给<br />

教学素材中精心设计了大量企业专家点评<br />

2.整个教学在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并建有学习平台,便于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和为学生<br />

自主学习、自我检查、自主评价和教学互动提供有力保障。


学生学习平台<br />

3.课程考核将个人考核和班组考核相结合,主要考核项目和内容如下表所示。课程强调过程考<br />

核,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br />

个人考核<br />

项目 评价内容<br />

纪律 出勤情况<br />

课堂参与程度 回答问题、提出疑问等方面,积极参与课堂讨论<br />

学习能力 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解决问题能力<br />

工艺程序编制<br />

工件加工<br />

工艺合理性<br />

程序编制质量<br />

软件操作熟练程度<br />

加工仿真<br />

后置处理<br />

加工准备情况<br />

操作数控机床熟练程度<br />

计算机与数控机床通讯<br />

工件的加工质量<br />

效率 所用时间的多少<br />

团队协作 与其他人协作、沟通<br />

文明生产、环保意识 工作过程中现场整洁、安全操作、设备保养和环保意识<br />

班组考核<br />

项目 评价内容<br />

合理安排学习计划<br />

学习管理 按计划完成各项学习任务<br />

出勤率 98%以上<br />

劳动管理 班组成员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做到五不:不迟到、不早退、不串岗聊<br />

安全管理<br />

天、不吃食物零食、不看与工作无关的书籍杂志)<br />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


质量管理<br />

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活动,总结安全工作<br />

无违章操作<br />

严格执行工艺,工件合格率达到 100%,工件外形外观良好<br />

严格产品“三检”制度,把好质量关<br />

团队协作 班组成员团结、互助,与其他人协作、沟通<br />

下面是课程考核方式与权重表。<br />

6-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br />

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 班组考核 班组考核<br />

个人考核 个人考核<br />

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 自评 自评 班组评价 班组评价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br />

各项权重% 各项权重% 40 40 60 60 20 20 30 30 50 50<br />

分项权重% 分项权重% 40 40<br />

60 60<br />

总分 总分<br />

100<br />

100<br />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运用如下一些科学的方法:<br />

任务设计教学法:任务设计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br />

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br />

本课程中每一个学习情境中均不同程度的采用了任务设计教学法,比如对加工零件信息分析、<br />

工艺规划和参数设置、 机床通讯、 数控机床的操作及零件的加工等。 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br />

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br />

示范教学法:通过教师做示范或应用交互式软件示范,学生从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br />

本课程中在工艺规划和参数设置、机床通讯、对刀及加工等采用了示范教学法。教师首先进行<br />

操作示范,然后学生模仿练习。<br />

讨论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做法,它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全<br />

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br />

本课程中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均不同程度的采用了讨论教学法,比如在零件图样分析、加工方<br />

式选择及参数设置、刀具轨迹生成、机床通讯、零件的检测及评估等,同学们通过讨论,可以从别人<br />

或别的小组获取不同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更容易<br />

理解他人,提高学生交流思想、看法和协作的能力。<br />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br />

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知识。<br />

本课程收集了来源于企业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0 个真实生产案例:包括零件二维图样、三维<br />

图样、工艺卡、参数设置、轨迹仿真、程序单等详细技术资料,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br />

富的素材。通过案例教学法,同学们可以建立一种学习的模式,便宜以后的学习;同时对多轴加工零<br />

件编程与制造,学生缺乏经验,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很快获的相应知识。<br />

自主学习法:本课程资源建设重点放在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资源上。例如,为了检测学生对重点<br />

内容的掌握和认识,我们设计了相应的测试动画,学生在进行相关操作时,系统会发出出错提示。在<br />

自主学习中,学生会出错,我们应该让他出错,只有出错了,他才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想法与做法,<br />

这其实就是在培养一种学习能力,出错也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运用团队工作法: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小组,每一学习的团队不仅要对学习任务的完成负责,还<br />

要对设备的维护、工艺程序的优化和工作环境的改善负责,大家共同承担责任,分析、讨论和解决问<br />

题,分享成果。<br />

在学生实践时要正确处理规范和灵活的关系。比如学生在数控机床操作实习时,必须严格遵守<br />

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设备的维护保养都要按照规范要求去做,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对于零<br />

件的工艺规划及程序设计等,则在老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编写完成,允许学生之间编写方案不同,要<br />

求他们自己分析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br />

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br />

的方法,使学生更有目的、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得<br />

到逐步提高。<br />

6-3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br />

式。<br />

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br />

(1)围绕教学内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视频,音频,动画,仿真等多种形式表现课程内容。<br />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br />

(2)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br />

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精神。<br />

(3)基于工作过程开展实训,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建构知识与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技能。<br />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主地选<br />

择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改变了僵化的,封闭的教学组织<br />

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使教育教学过程更灵活,更开放。<br />

(4)改革考核方法和手段,按照校企合作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使考核更加符合企业<br />

的实际需要,更加客观,考核对象分团体和个人,注重过程考核,由专兼职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考核<br />

评价。<br />

6-4 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br />

1.本课程主要网络教学资源<br />

序<br />

号<br />

数字媒体教学资源标题<br />

文件<br />

格式<br />

资源描述<br />

1 单元 1 电子教案.PPT .PPT 2 轴回转体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电子教案<br />

2 单元 2 电子教案.PPT .PPT 3 轴简单曲面类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电子教案<br />

3 单元 3 电子教案.PPT .PPT 4 轴凸轮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电子教案<br />

4 单元 4 电子教案.PPT .PPT 简单装配体辅助编程与制造电子教案<br />

5 单元 1 教案.DOC .DOC 2 轴回转体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教案<br />

6 单元 2 教案.DOC .DOC 3 轴简单曲面类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教案<br />

7 单元 3 教案.DOC .DOC 4 轴凸轮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教案<br />

8 单元 4 教案.DOC .DOC 简单装配体辅助编程与制造教案<br />

9 单元 1 习题.DOC .DOC 2 轴回转体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习题<br />

10 单元 2 习题.DOC .DOC 3 轴简单曲面类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习题<br />

11 单元 3 习题.DOC .DOC 4 轴凸轮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习题<br />

12 单元 1 工艺过程卡.DOC .DOC 2 轴回转体零件工艺过程卡<br />

13 单元 2 工艺过程卡.DOC .DOC 3 轴简单曲面类零件工艺过程卡<br />

14 单元 3 工艺过程卡.DOC .DOC 4 轴凸轮零件工艺过程卡<br />

15 单元 4 工艺过程卡 1.DOC .DOC 简单装配体工艺过程卡<br />

16 单元 4 工艺过程卡 2.DOC .DOC 简单装配体工艺过程卡


17 单元 4 工艺过程卡 3.DOC .DOC 简单装配体工艺过程卡<br />

18 单元 1 加工工艺卡.DOC .DOC 2 轴回转体零件加工工艺卡<br />

19 单元 2 加工工艺卡.DOC .DOC 3 轴简单曲面类零件加工工艺卡<br />

20 单元 3 加工工艺卡.DOC .DOC 4 轴凸轮零件加工工艺卡<br />

21 单元 4 加工工艺卡 1.DOC .DOC 简单装配体加工工艺卡<br />

22 单元 4 加工工艺卡 2.DOC .DOC 简单装配体加工工艺卡<br />

23 单元 4 加工工艺卡 3.DOC .DOC 简单装配体加工工艺卡<br />

25 单元 1 零件 2D 图样.DWG .DWG 2 轴回转体零件 2D 图样<br />

26 单元 2 零件 2D 图样.DWG .DWG 3 轴简单曲面类零件 2D 图样<br />

27 单元 3 零件 2D 图样.DWG .DWG 4 轴凸轮零件 2D 图样<br />

28 单元 4 零件 2D 图样 1.DWG .DWG 简单装配体 2D 图样<br />

29 单元 4 零件 2D 图样 2.DWG .DWG 简单装配体 2D 图样<br />

30 单元 4 零件 2D 图样 3.DWG .DWG 简单装配体 2D 图样<br />

31 单元 1 零件 3D 造型.PRT .PRT 2 轴回转体零件 3D 造型<br />

32 单元 2 零件 3D 造型.PRT .PRT 3 轴简单曲面类零件 3D 造型<br />

33 单元 3 零件 3D 造型.PRT .PRT 4 轴凸轮零件 3D 造型<br />

34 单元 4 零件 3D 造型 1.PRT .PRT 简单装配体 3D 造型<br />

35 单元 4 零件 3D 造型 2.PRT .PRT 简单装配体 3D 造型<br />

36 单元 4 零件 3D 造型 3.PRT .PRT 简单装配体 3D 造型<br />

37 单元 1 考核评价表.DOC .DOC 2 轴回转体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考核评价表<br />

38 单元 2 考核评价表.DOC .DOC<br />

3 轴简单曲面类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考核<br />

评价表<br />

39 单元 3 考核评价表.DOC .DOC 4 轴凸轮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考核评价表<br />

40 单元 4 考核评价表.DOC .DOC 简单装配体辅助编程与制造考核评价表<br />

41 单元 1 软件教学操作视频.WAV .WAV<br />

2 轴回转体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软件教学<br />

操作视频<br />

42 单元 2 软件教学操作视频.WAV .WAV 3 轴简单曲面类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软件教学操作视频<br />

43 单元 3 软件教学操作视频.WAV .WAV<br />

4 轴凸轮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软件教学<br />

操作视频<br />

44 单元 4 软件教学操作视频.WAV .WAV 简单装配体辅助编程与制造软件教学<br />

操作视频<br />

45<br />

单元 1 RS232 接口传输程序开<br />

场引导动画.SWF<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一)动画<br />

46 单元 1 程序传输说明动画.SWF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一)动画<br />

47<br />

48<br />

49<br />

50<br />

51<br />

单元 1 RS232 接口传输程序软<br />

硬件准备说明动画.SWF<br />

单元 1 RS232 接口数据线连接<br />

说明动画.SWF<br />

单元 1 9 针接头连线操作动<br />

画.SWF<br />

单元 1 25 针接头连线操作动<br />

画.SWF<br />

单元 1 RS232 接口传输程序操<br />

作说明动画.SWF<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一)动画<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一)动画<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一)动画<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一)动画<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一)动画<br />

52 单元 1 RS232 接口传输程序机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一)动画


53<br />

54<br />

55<br />

床操作动画.SWF<br />

单元 1 RS232 接口传输程序软<br />

件操作动画.SWF<br />

单元 1 RS232 接口传输程序软<br />

件操作视频文件.FLV<br />

单元 2 ATA 插槽传输程序开场<br />

引导动画.SWF<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一)动画<br />

.FLV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一)文件<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二)动画<br />

56 单元 2 程序传输说明动画.SWF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二)动画<br />

57<br />

单元 2 ATA 插槽传输程序硬件<br />

准备说明动画.SWF<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二)动画<br />

58 单元 2 CF 卡操作动画.SWF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二)动画<br />

59<br />

60<br />

61<br />

62<br />

单元 2 ATA 插槽传输程序说明<br />

动画.SWF<br />

单 元 2 ATA 转 换 卡 操 作 动<br />

画.SWF<br />

单元 2 ATA 插槽传输程序机床<br />

操作动画.SWF<br />

单 元 2 表 面 铣 开 场 引 导 动<br />

画.SWF<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二)动画<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二)动画<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的程序传输方法(二)动画<br />

.SWF UG 表面铣动画<br />

63 单元 2 表面铣介绍动画.SWF .SWF UG 表面铣动画<br />

64<br />

65<br />

66<br />

67<br />

68<br />

69<br />

70<br />

71<br />

72<br />

73<br />

74<br />

75<br />

单元 2 表面铣刀路轨迹展示动<br />

画.SWF<br />

单元 2 常用表面铣类型介绍动<br />

画.SWF<br />

单元 2 常用表面铣刀路生成模<br />

式介绍动画.SWF<br />

单元 2 UG 加工操作的一般步骤<br />

控制动画.SWF<br />

单元 2 表面铣交互式教学动<br />

画.SWF<br />

单元 2 表面铣模拟加工视频文<br />

件.FLV<br />

单元 2 表面铣单向刀路切削模<br />

拟视频文件.FLV<br />

单元 2 表面铣往复刀路切削模<br />

拟视频文件.FLV<br />

单元 2 表面铣跟随部件刀路切<br />

削模拟视频文件.FLV<br />

单元 2 表面铣跟随周边刀路切<br />

削模拟视频文件.FLV<br />

单元 2 表面铣交互式教学动画<br />

往复轨迹模拟视频文件.FLV<br />

单 元 2 型 腔 铣 开 场 引 导 动<br />

画.SWF<br />

.SWF UG 表面铣动画<br />

.SWF UG 表面铣动画<br />

.SWF UG 表面铣动画<br />

.SWF UG 表面铣动画<br />

.SWF UG 表面铣动画<br />

.FLV UG 表面铣文件<br />

.FLV UG 表面铣文件<br />

.FLV UG 表面铣文件<br />

.FLV UG 表面铣文件<br />

.FLV UG 表面铣文件<br />

.FLV UG 表面铣文件<br />

.SWF UG 型腔铣动画<br />

76 单元 2 型腔铣介绍动画.SWF .SWF UG 型腔铣动画


77<br />

78<br />

79<br />

80<br />

81<br />

82<br />

83<br />

84<br />

85<br />

86<br />

87<br />

88<br />

单元 2 型腔铣刀路轨迹展示动<br />

画.SWF<br />

单 元 2 型 腔 铣 主 要 参 数 介<br />

绍.SWF<br />

单元 2 型腔铣刀路生成模式介<br />

绍动画.SWF<br />

单元 2 型腔铣交互式教学动<br />

画.SWF<br />

单元 2 型腔铣模拟加工视频文<br />

件.FLV<br />

单元 2 型腔铣单向刀路切削模<br />

拟视频文件.FLV<br />

单元 2 平面铣往复刀路切削模<br />

拟视频文件.FLV<br />

单元 2 型腔铣跟随部件刀路切<br />

削模拟视频文件.FLV<br />

单元 2 型腔铣跟随周边刀路切<br />

削模拟视频文件.FLV<br />

单元 2 型腔铣轮廓刀路切削模<br />

拟视频文件.FLV<br />

单元 2 型腔铣交互式教学动画<br />

往复轨迹模拟视频文件.FLV<br />

单元 3 RS232 在线加工开场引<br />

导动画.SWF<br />

.SWF UG 型腔铣动画<br />

.SWF UG 型腔铣动画<br />

.SWF UG 型腔铣动画<br />

.SWF UG 型腔铣动画<br />

.FLV UG 型腔铣文件<br />

.FLV UG 型腔铣文件<br />

.FLV UG 型腔铣文件<br />

.FLV UG 型腔铣文件<br />

.FLV UG 型腔铣文件<br />

.FLV UG 型腔铣文件<br />

.FLV UG 型腔铣文件<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程序在线加工的实现(一)动画<br />

89 单元 3 在线加工说明动画.SWF .SWF FANUC 0imc 系统程序在线加工的实现(一)动画<br />

90<br />

91<br />

92<br />

93<br />

94<br />

95<br />

96<br />

97<br />

98<br />

单元 3 RS232 在线加工硬件准<br />

备说明动画.SWF<br />

单元 3 RS232 在线加工数据线<br />

连接说明动画.SWF<br />

单元 3 RS232 在线加工操作说<br />

明动画.SWF<br />

单元 3 RS232 在线加工机床操<br />

作动画.SWF<br />

单元 3 RS232 在线加工软件操<br />

作动画.SWF<br />

单元 3 RS232 在线加工软件操<br />

作视频文件.FLV<br />

单元 4 ATA 在线加工开场引导<br />

动画.SWF<br />

单元 4 ATA 插槽在线加工硬件<br />

准备说明动画.SWF<br />

单元 4 ATA 插槽在线传输程序<br />

机床操作动画.SWF<br />

99 单元 2 授课录像 .wav<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程序在线加工的实现(一)动画<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程序在线加工的实现(一)动画<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程序在线加工的实现(一)动画<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程序在线加工的实现(一)动画<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程序在线加工的实现(一)动画<br />

.FLV FANUC 0imc 系统程序在线加工的实现文件<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程序在线加工的实现(二)动画<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程序在线加工的实现(二)动画<br />

.SWF FANUC 0imc 系统程序在线加工的实现(二)动画<br />

3 轴简单曲面类零件辅助编程与制造<br />

授课录像


100 单元 2 加工录像 .wav 3 轴简单曲面类零件加工录像<br />

2.课程资源按照功能和作用分为 5 个层次,包括数控技术专业建设基本要求、就业岗位及其专业<br />

技能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大纲、学习单元库和教学资源素材,便于资源的管理和查询。<br />

3.本课程所有资源已经上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公共平台, 国家级高层次高高水平<br />

的网络平台为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7.实践条件<br />

7-1 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br />

1.满足教学要求的基本实训条件<br />

课程按照教学需要和考虑到全国兄弟院校实施课程教学的实际,对课程实训条件提出了基本要求,<br />

并进行了如下系统设计。<br />

(1) 多媒体机房配置<br />

1) 计算机(40 台套)<br />

◆操作系统<br />

WindowsXP Professional Service Pack1<br />

WindowsXP Home Service Pack1<br />

WindowsXP 2003 或者 WindowsNT<br />

◆处理器<br />

Intel Pentium 4 以上 CPU ,主频最小为 1.0GHz,推荐采用主频为 3.0GHz 或者主频更快的处理器<br />

◆内存<br />

建议配置 512MB,如果条件允许,则应配置更大容量的内存以提高处理的速度<br />

◆磁盘空间<br />

全部安装需要 1.5GB 可用磁盘空间<br />

◆图形卡<br />

128MB 或者更高,OpenGL 工作站类图形卡<br />

◆显示器<br />

1024*768 像素 VGA,真彩色(最低要求)<br />

2) CAD/CAM 软件(40 节点)<br />

推荐软件:UG NX4.0 以上版本或其他同档次专业软件<br />

3)投影仪(1 台)<br />

建议配置高清晰投影仪。<br />

(2) 机房布置<br />

课程按小组实施教学,建议机房如下图所示进行布置。<br />

多媒体机房配置及布置


(3) 实训车间配置及布置<br />

2.学院实训条件<br />

实训车间配置及布置<br />

我们按照“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条件、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要求建立了数控生产性实训基<br />

地。该基地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br />

数控技术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该基地同<br />

时是 “德阳国家机电综合实训基地(区域性大模式) ”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 年成为国家首批示范性<br />

高职院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基地。<br />

“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筑面积 5000m 2 ,拥有车、铣、刨、磨等各类普通机床 60 台,五轴联动<br />

加工中心、高速加工中心和车铣复合中心等各类数控机床 69 台,以及三坐标测量机、切削状态检测、<br />

电动轮廓仪、激光快速成型机等精密检测科研设备。能对学生和培训学员开展从普通机床、数控车床、<br />

加工中心(三轴、四轴、五轴)到高速机床的加工工艺、编程、操作、零件检测、CAD/CAM 技术及数控<br />

设备维修等生产全过程的全真实训,设备设施利用率高。<br />

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有数字化制造单元,能实现网络 DNC、 数控机床远程诊断与维护、数据传输、<br />

采集及自适应控制;这里建有清洁加工单元,通过与企业合作,针对装备制造业难加工材料开展冷风切<br />

削等清洁制造技术研究;这里拥有精密高速加工机床和先进的检测设备,搭建了工艺技术研究平台,为<br />

区域装备制造业提供工艺技术支撑。<br />

为加强校企联合,促进资源优势互补,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开<br />

展校企合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 “德阳东汽工具有限公司”在我院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br />

地建立了生产车间,同时双方联合成立了工具研究所,主要从事各种工具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公司在<br />

生产同时, 根据学院的教学计划安排, 承担一定的学生实习任务, 并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br />

公司向学院老师提供了十个挂职锻炼岗位,老师可直接参与项目研发、工艺、编程及加工等岗位工作。


7-2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br />

学院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br />

设在学院的东汽工具研究所及生产的复杂型线刀具<br />

学院按照 “互利互惠、合作共建”建设思路在中国二重集团、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宁江机床<br />

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可满足学生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的需要。本课程<br />

部分典型案例,来自知名装备制造企业。我们通过“把学生送到机台” ,也就是让学生直接到生产线先<br />

进的设备上,由企业的技术工人指导,严格考核,使学生对重装企业的零件加工工艺、编程、设备及加<br />

工等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同时体验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把学生送到机台<br />

体验企业文化


8.教学效果<br />

8-1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br />

1.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评价<br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学院宁振武教授的评价:<br />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strong>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strong>》课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准确<br />

把握了装备制造企业对数控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理念先进。课程打破了该课<br />

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真实生产性典型零件为载体,教学组织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又充分考虑学生认<br />

知和教学规律,精心设计了大量交互式教学动画,使整个教学呈现立体化和多元化特点,便于学生自<br />

主学习、自我检查、自主评价。<br />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李启山的评价:<br />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学院培养的数控专业毕业生在我单位多年来深受欢迎,他们动手能力强,能吃苦耐<br />

劳,团结协作好。我厂叶片加工对操作者和技术员<strong>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strong>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br />

都很高,这些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工程学院。这与他们一贯重视该类课程的教学是分不开的。<br />

《<strong>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strong>》课程资源丰富,与生产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2.校内督导评价


3.学生评价


8-2 社会认可度<br />

通过走访中国二重集团公司、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宁江机床集团等用人单位,他们对我院数<br />

控专业毕业生表现出的良好敬业精神和扎实专业技能给与了高度评价,满意率在 99%以上。<br />

我院近年培养的数控专业学生非常受企业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他们到企业一般能很快适应岗<br />

位要求,大都已成为生产的骨干。这些都是与本团队勇于进取,团结协作,坚持教学和课程改革密不<br />

可分的,以下是一些典型事例:<br />

(1)2004 年和 2006 年先后有四位同学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获奖,并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学院<br />

获得了“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决赛突出贡献奖”和“四川省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奖” 。<br />

(2)上世纪末,东方汽轮机厂要改造汽轮机叶片加工工艺,大量引进先进的数控机床。学院立<br />

即对其数控专业的培养方案作了相应调整,同时引进四轴连动的数控机床用于教学。当时,在东方汽<br />

轮机厂叶片分厂中,从事数控加工技术和设备操作的技术工人 90%以上是学院的毕业生。<br />

(3)学院 2005 届数控专业毕业生刘涛和陈明德毕业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到单位很快<br />

成为技术骨干,2005、2006 年连续两年参加单位数控技能大赛,在众多选手中成绩优异,被授予“技<br />

术能手”称号。<br />

(4)在 2008 年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产品部件的数控编程、加工与装配”项目比赛中,学院三<br />

名学生代表四川队获得三等奖。<br />

(5)2008 年 12 月, 学院数控专业学生在教师和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的联合指导<br />

下为“百所名高校、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设计、制作的实训作品 “双百钥匙扣”纪念品,获<br />

“最佳服务实训创意奖” 。<br />

(5)2009.3~2009.7,学院有 19 名应届毕业生招聘到成都通力凯顿科技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在<br />

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学生完成了公司承担的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基于 UGSNX 企业模型库标准<br />

化建设”项目 480 多个复杂零件的三维建模及部件装配建模工作,获得企业的高度赞扬。<br />

全国技能大赛获奖学生<br />

学院获得的荣誉


9.特色与创新<br />

9-1 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在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上的突破及独创性成果,对同类课<br />

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并在本表 4-8 栏中未见表述)<br />

1.基于系统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建设。以真实生产性典型零件为载体,兼顾全国各职<br />

业院校教学条件,设计教学单元,教学组织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又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和教学规律,<br />

与资源库中相关课程系统设计,相互融通;<br />

2.通过机床通讯、表面铣等切削方式的教学和测试交互式动画的研制与运用,学院无需配置大<br />

量数控机床和装载昂贵仿真软件,即可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实现了教学由课堂向<br />

课外学习的延伸;<br />

3.创新考核方式,将学生个人考核和班组考核相结合,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小组,每一学习的团<br />

队不仅要对学习任务的完成负责,还要对设备的维护、工艺程序的优化和工作环境的改善负责,大<br />

家共同承担责任,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分享成果。<br />

9-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br />

我院是四川省乃至全国开设数控专业最早的院校之一,该专业是国家精品专业和首批国家示范<br />

院校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近十几年来,学院一直是“机械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br />

委员会“主任单位,专业办学实力强,教学质量高,社会信誉好,优质生源充足。目前在校生 2000<br />

多人,连年来就业形式喜人,毕业生供不应求,供需比在 1:8 左右,学生在国家装备制造业关键岗<br />

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br />

与国内外同类课程不同的是,本课程是在借鉴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基<br />

础上,结合中国职教特点和学院实际情况,以真实生产性典型零件为载体,教学组织以工作过程为<br />

基础,又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和教学规律,与相关课程系统设计,相互融通,其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生<br />

产实际,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课程实训条件好,建有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br />

定、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基地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数控技术<br />

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 和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 该基地同时是“德<br />

阳国家机电综合实训基地(区域性大模式) ”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 年成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br />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基地,设备共计投入 2500 余万元;本课程充分利用德阳装备制造企业人才<br />

积聚优势,实施了“双师授课教学法” ,实现了专兼职教师扬长弊端,优化组合。因此,本课程在教<br />

学内容和手段、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具有示范性。<br />

9-3 本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br />

本课程需要继续加强的方面主要有:<br />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br />

(2)通过与东汽等企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和丰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br />

(3)注意收集来源于生产一线典型案例,不断丰富教学素材。


10.课程建设规划<br />

10-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br />

1.课程建设目标<br />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紧密结合装备制造业<strong>零件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strong>岗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知识<br />

和技能要求,与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其他相关课程进行系统设计,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突<br />

出职业能力培养,基于岗位职业标准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企业真实典型零件为载体<br />

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高素质、高<br />

技能的数控技能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与实训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学习积<br />

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充分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br />

和创新能力,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的教学效果。<br />

2.课程建设步骤<br />

(1)定期召开专家咨询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br />

(2)在总结教学成果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尽快出版课程配套教育部规划教材;<br />

(3)建立科学的课程建设管理体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师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br />

(4)部分实训教学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真实性的加工训练和强化;<br />

(5)课程建成教育部教学资源库优质核心课程;<br />

(6)课程资源通过向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提供可借鉴的共享教学资源,实现在行业内规范专业教<br />

学的基本要求,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br />

3.课程资源上网计划<br />

本课程资源计划分两期上网:<br />

第一期:在 2010 年 3 月 15 号前将本精品课程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授课课件、<br />

课程习题库等理论知识部分上网公布。<br />

第二期:任务有以下五项,计划 2011 年 7 月前上网公布。<br />

(1)每个单元主要授课授课内容录像并上网公布;<br />

(2)继续开发一些通俗易懂的动画和仿真课件;<br />

(3)继续充实其它网络资源。<br />

10-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br />

三年内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按以下时间录像上网:<br />

(1)2011 年:教学单元 4 专用周全程授课录像上网;<br />

(2)2012 年:教学单元 1、教学单元 2、教学单元 3 全程授课录像上网;<br />

(3)2013 年:特色教学资源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10-3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网上资源名称列表)<br />

(1)精品课程申报表<br />

(2)课程大纲<br />

(3)授课课件<br />

(4)授课教案<br />

(5)教学组织指导录像脚本<br />

(6)教学组织指导录像<br />

(7)动画制作脚本<br />

(8)课程负责人说课<br />

(9)课程习题库<br />

(10)素材资源<br />

(11)合作企业介绍<br />

(12)教学成果展<br />

(13)教学录像<br />

(14)在线答疑


10-4 学生学习评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br />

网通 Http://202.205.145.106/shukong/<br />

电信 http://219.143.218.199/shukong/<br />

联通 http://210.82.57.188/shukong/


11.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br />

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与措施及其落实情况<br />

学院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文件节选)<br />

<strong>四川工程</strong>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2008 年 3 月修订)<br />

为加大精品课程建设的力度,合理安排经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学院<br />

在课程建设的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课程建设队伍予以表彰和奖励。<br />

1.在国家示范项目内涵建设总投入 8400 万元的基础上,学院每年再总投入 200 万元经费用于课<br />

程建设。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建设中的资料、软件、印刷、摄像、调研、差旅费、教学方法手<br />

段改进、校企合作中企业专家劳务酬金等成本支出。课程建设经费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实报实销。<br />

2.对课程建设的奖励:获得院级精品课程奖励 0.5 万元,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奖励 2 万元,获得国<br />

家级精品课程奖励 4 万元,各级奖励重复计算。<br />

3.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劳务酬金,由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另行申报,教<br />

务处和示范建设项目办共同审核。<br />

4.对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突出贡献的人员,学院在教师晋职、晋级、评优、评先、国内外进修、<br />

评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br />

5.在年度考核中,院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级精品课程按学术成果对待,学识水平<br />

分值按学院《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br />

学院对本课程已提供的支持<br />

学院高度重视本专业发展和本课程建设。已提供的主要支持如下:<br />

1.2003 年建成 3000m 2 ”技术中心,为本课程提供了 1000 m 2 的实训场地;<br />

2.2004 年,我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数控技术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 ,投入 500 万元专项<br />

资金购买数控实训设备;<br />

3.2005-2006 年将其实训基地建设作为“国家机电职教综合实训基地(大模式) ”项目的重要组成<br />

部分,得到中央财政支持 280 万元的设备投入;<br />

4.2007 年-2009 年,通过“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 ,再次投入实训设备 900 多万元,并新建成<br />

5000 m 2 的“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 ;<br />

5. 投入 80 万专款用于本课程内涵建设;<br />

6. 聘请了中国东方电机厂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吴伟等 5 名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参与本课程的建设、<br />

教学示范、课程考核等工作;<br />

7.在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上,先后选送 5 人赴德国、日本等过研修,8 人到东汽、二重、东电、宁<br />

江机床等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培训或挂职锻炼,选送 2 名教师攻读在职博士,4 名青年教师攻<br />

读在职硕士,支持 6 名专职教师进行数控技师培训并取得数控技师资格证书。


12.其他说明<br />

本课程为由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牵头开展的课程<br />

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中,数控技术专业共享型资源库首批建设的十二门专<br />

业课程之一。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