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2014 Views

100 年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發展學校重點特色計畫案成果報告書

100 年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發展學校重點特色計畫案成果報告書

100 年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發展學校重點特色計畫案成果報告書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strong>100</strong> 年 度<br />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發 展 學 校 重 點 特 色 計 畫 案<br />

成 果 報 告 書<br />

申 請 系 所 / 單 位<br />

語 文 與 創 作 學 系<br />

申 請 計 畫 類 別<br />

補 助 類 別 :( 一 ) 發 展 系 所 、 學 院 、 學 校 特 色 計 畫<br />

計 畫 主 持 人 林 文 韵 職 稱 助 理 教 授<br />

計 畫 名 稱<br />

批 判 識 讀 能 力 與 多 文 本 閱 讀 之 關 係 探 究<br />

專 屬 網 站 網 址<br />

//mslin.ee.ntut.edu.tw/cgi-bin/new/teacher/list_materials.pl<br />

計 畫 執 行 期 限<br />

自 民 國 <strong>100</strong> 年 03 月 1 日 起<br />

至 民 國 <strong>100</strong> 年 12 月 30 日 止<br />

報 告 提 出 日 期<br />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27 日<br />

1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br />

發 展 學 校 重 點 特 色 補 助 計 畫 結 案 報 告<br />

批 判 識 讀 能 力 與 多 文 本 閱 讀 之 關 係 探 究<br />

申 請 單 位 :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語 文 與 創 作 學 系<br />

申 請 人 : 林 文 韵<br />

2


中 文 摘 要<br />

批 判 識 讀 能 力 與 多 文 本 閱 讀 之 關 係 探 究<br />

林 文 韵<br />

批 判 識 讀 在 上 世 紀 末 已 列 入 美 、 加 、 澳 、 紐 等 國 之 語 文 課 程 重 點 能 力 , 閱 讀<br />

多 文 本 、 培 養 學 生 察 覺 相 異 觀 點 的 能 力 , 也 已 是 這 些 國 家 語 文 教 學 內 容 , 然 而 ,<br />

我 國 語 文 課 程 卻 甚 少 著 力 於 發 展 思 考 能 力 , 教 學 也 以 單 文 本 、 單 觀 點 為 主 。 到 底<br />

我 國 學 生 之 批 判 識 讀 能 力 為 何 ? 閱 讀 相 同 與 相 異 觀 點 的 多 文 本 時 , 在 觀 點 的 改 變<br />

上 有 何 異 同 ? 閱 讀 相 異 觀 點 的 多 文 本 是 否 有 助 於 發 展 批 判 識 讀 ? 是 本 研 究 所 探<br />

究 之 方 向 。<br />

本 研 究 採 準 實 驗 法 進 行 , 以 K、W、L、A 表 、 自 編 問 題 單 及 自 編 評 量 表 蒐 集<br />

質 性 及 量 化 資 料 。 研 究 對 象 為 北 縣 一 個 國 小 五 年 級 學 生 共 五 班 , 約 118jo 位 學<br />

生 , 以 班 級 內 分 二 組 的 方 式 進 行 , 分 別 閱 讀 不 同 觀 點 組 合 之 課 本 與 讀 物 , 在 閱 讀<br />

前 、 中 、 後 皆 以 書 寫 的 方 式 回 答 問 題 單 的 問 題 。 主 題 為 「 哥 倫 布 發 現 新 大 陸 」。<br />

本 研 究 目 的 在 於 探 究 國 小 五 年 級 學 生 之 多 文 本 批 判 識 讀 能 力 , 及 文 本 組 合 對<br />

國 小 五 年 級 學 生 觀 點 之 影 響 。 研 究 問 題 如 下 :1. 多 文 本 如 何 影 響 五 年 級 學 生 的 閱<br />

讀 觀 點 ? 2. 相 異 觀 點 的 多 文 本 是 否 能 發 展 五 年 級 學 生 的 批 判 識 讀 能 力 ?<br />

研 究 結 果 將 瞭 解 多 文 本 異 觀 點 之 文 本 對 發 展 學 生 批 判 識 讀 能 力 的 影 響 , 可 為<br />

課 程 與 教 學 之 參 考 , 並 為 編 輯 課 本 之 建 議 。 本 研 究 為 二 年 期 研 究 , 第 一 年 進 行 資<br />

料 搜 集 與 分 析 , 並 提 出 教 學 建 議 , 第 二 年 則 根 據 地 一 年 的 研 究 結 果 , 進 行 課 程 與<br />

教 學 研 究 。 本 報 告 為 第 一 年 結 案 報 告 。<br />

關 鍵 字 : 批 判 識 讀 、 互 文 性 、 多 文 本 、 多 觀 點<br />

3


Abstract<br />

How multiple texts with multiple perspectives affect students’ critical literacy<br />

Wen-Yun Lin<br />

Critical Literacy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literacy<br />

curriculum in USA, Canad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Reading multiple texts to<br />

detect different perspectives has become a part of their language arts curriculum.<br />

However,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language arts in Taiwan pay few attention on the<br />

ability of critical reading. Conventionally, students are asked read single perspective<br />

from single text. How much critical literacy our students possess? Could students in<br />

Taiwan develop critical literacy by reading multiple texts with multiple perspectives?<br />

Could students detect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 between their selves and the text?<br />

Those are major concerns of this research.<br />

This is a quasi-experiment research.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will<br />

be collected from LWLA chars, questions sheets and critical literacy evaluation scales<br />

which will be developed during the process. Three classes of fifth graders from three<br />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will participant this research. Students in each<br />

class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 of students read one kind of<br />

combination of texts with similar and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tudents will have to<br />

answer the questions proposed from the question sheet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br />

reading. One theme or issue of reading is “Columbus”.<br />

The research purposes are to inquiry:<br />

1. How do multiples texts influence 5 th graders’ perspectives Christopher<br />

Columbus?<br />

2. Can reading multiples texts with multiples perspectives help to develop<br />

students’ critical literacy?<br />

Finding will help us to know factors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literacy<br />

and that could help to set up a bette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is is a two year<br />

research. In the first year, it focuses on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e second year<br />

will be focus 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instruction to respond to the finding of<br />

first year with the goal to develop a model of critical literacy curriculum. This paper is<br />

about the first year research findings.<br />

Key words: critical literacy, intertextuality, multiple texts, multiple perspectives,<br />

4


批 判 識 讀 能 力 與 多 文 本 閱 讀 之 關 係 探 究<br />

壹 、 研 究 動 機 與 研 究 問 題<br />

讀 寫 素 養 (literacy) 已 不 再 是 指 單 純 的 讀 寫 文 句 、 讀 寫 文 章 , 而 是 一 個 緊<br />

密 地 和 情 境 、 目 的 相 連 結 的 彈 性 策 略 。 當 代 讀 寫 素 養 的 觀 點 已 超 越 了 單 純 的 讀<br />

寫 , 而 進 一 步 關 注 學 生 在 公 民 身 份 上 的 自 我 體 認 與 批 判 性 思 考 的 能 力 。<br />

上 述 定 義 已 在 1997 年 為 澳 洲 Tasmania 州 與 聯 邦 政 府 所 認 同 , 並 為 Tasmania<br />

公 立 學 校 所 採 用 。 這 也 回 應 了 澳 洲 學 者 Allan Luke& Peter Freebody 對 於 讀 寫<br />

課 程 的 觀 點 。Allan Luke& Peter Freebody 在 1990 年 發 展 了 讀 寫 素 養 的 四 個 來<br />

源 模 式 (four resources model of literacy ), 他 們 認 為 , 若 要 成 為 二 十 一 世<br />

紀 有 效 率 的 溝 通 者 者 , 所 有 的 學 生 必 須 精 熟 語 言 使 用 上 四 種 彼 此 交 互 相 關 的 面<br />

向 , 即 :「 解 碼 者 」(Code Breaker)、「 文 本 參 與 者 」(Text Participant)、「 文<br />

本 使 用 者 」(Text user) 與 「 文 本 分 析 者 」(text analyst)。 解 碼 者 , 意 味 著 學<br />

生 必 須 具 有 製 碼 與 解 碼 的 能 力 , 它 包 括 了 使 用 正 確 的 發 音 、 拼 字 與 文 法 的 能 力 ;<br />

文 本 參 與 者 , 意 味 著 學 生 應 能 運 用 他 對 世 界 、 字 彙 及 語 言 使 用 方 法 的 知 識 來 理 解<br />

與 寫 作 文 本 。 例 如 , 在 閱 讀 一 首 詩 後 能 列 出 與 其 相 關 的 問 題 、 比 較 兩 部 電 影 中 的<br />

世 界 觀 等 等 ; 文 本 使 用 者 , 學 生 能 理 解 如 何 隨 著 脈 絡 、 目 的 、 讀 者 ( 聽 眾 ) 的 不<br />

同 而 改 變 語 言 的 使 用 方 式 。 例 如 , 對 於 不 同 場 合 的 演 說 辭 能 選 擇 適 當 風 格 進 行 書<br />

寫 ; 文 本 分 析 者 , 學 生 能 批 判 地 分 析 與 挑 戰 文 本 所 建 構 並 試 圖 影 響 人 們 的 觀 點 。<br />

例 如 , 觀 看 一 張 新 聞 照 片 , 並 思 考 什 麼 東 西 沒 有 被 呈 現 出 來 以 及 何 以 如 此 。 尤 其<br />

最 後 一 項 - 文 本 分 析 者 , 它 所 強 調 的 批 判 概 念 已 成 為 今 日 衡 量 讀 寫 素 養 的 重 心 ,<br />

近 年 來 , 也 在 許 多 先 進 國 家 的 語 文 能 力 標 準 中 成 為 核 心 能 力 之 一 。<br />

然 而 , 相 對 的 , 若 檢 視 台 灣 的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能 力 指 標 , 試 圖 尋 找 語 文 範 疇 下<br />

的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相 關 標 準 , 我 們 只 能 在 閱 讀 能 力 標 準 下 看 到 這 麼 一 項 :<br />

「2-10-10-2 能 夠 思 考 和 批 判 文 章 的 內 容 」, 然 而 其 後 並 無 進 一 步 的 闡 述 與 規<br />

範 , 顯 見 台 灣 的 語 文 課 程 標 準 缺 乏 對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的 重 視 。 然 而 , 這 並 不 意 味 著<br />

台 灣 學 生 缺 乏 批 判 思 考 的 能 力 。<br />

筆 者 指 導 的 研 究 生 葉 桂 伶 (2006) 的 碩 士 論 文 研 究 , 曾 針 對 其 實 習 的 班 級 ( 六<br />

年 級 學 生 ) 進 行 多 元 文 化 教 育 及 批 判 思 考 的 行 動 研 究 。 在 該 研 究 中 , 研 究 者 實 習<br />

的 班 級 學 生 在 過 去 鮮 少 有 閱 讀 多 文 本 的 經 驗 , 也 沒 有 在 課 堂 上 針 對 教 學 主 題 進 行<br />

討 論 的 習 慣 。 研 究 者 在 課 堂 上 放 映 迪 士 尼 動 畫 電 影 「 花 木 蘭 」, 試 圖 檢 測 學 生 能<br />

否 對 「 花 木 蘭 」 中 的 不 正 確 或 刻 板 的 文 化 再 現 加 以 批 判 , 然 而 , 在 第 一 次 的 試 驗<br />

下 , 研 究 者 發 現 學 生 幾 乎 向 迪 士 尼 一 面 倒 , 深 信 迪 士 尼 觀 點 。 其 後 , 在 研 究 者 透<br />

過 多 次 教 學 活 動 , 引 導 學 生 進 行 批 判 思 考 練 習 後 , 學 生 觀 看 「 花 木 蘭 2」 後 部 份<br />

學 生 已 能 提 出 批 判 觀 點 。 整 體 而 言 , 在 該 研 究 發 現 , 對 於 那 些 過 去 鮮 有 針 對 單 一<br />

主 題 閱 讀 多 文 本 及 相 異 觀 點 文 本 的 學 生 而 言 , 若 要 在 短 時 間 內 , 期 盼 他 們 展 現 批<br />

判 思 辯 的 能 力 , 顯 然 是 有 些 困 難 的 ; 而 經 過 提 醒 與 帶 領 , 學 生 是 具 有 逐 漸 發 展 自<br />

5


己 的 觀 點 的 能 力 的 。<br />

相 對 的 , 研 究 者 本 身 的 研 究 閱 讀 課 堂 的 批 判 對 話 (2008) 針 對 國 小 四 年 級 學<br />

童 討 論 「 哥 倫 布 發 現 新 大 陸 」 此 一 標 題 的 課 文 , 並 搭 配 多 本 不 同 觀 點 的 課 外 閱 讀<br />

及 討 論 後 , 學 生 則 顯 得 批 判 力 十 足 。 在 此 研 究 中 , 參 與 研 究 的 兩 個 班 級 平 素 即 有<br />

閱 讀 多 文 本 的 經 驗 , 也 時 常 在 課 堂 中 進 行 討 論 的 活 動 。 學 生 在 讀 過 教 科 書 中 的 「 哥<br />

倫 布 發 現 新 大 陸 」 一 文 後 , 老 師 又 提 供 了 其 它 相 同 與 相 異 觀 點 的 讀 本 讓 學 生 閱<br />

讀 , 在 以 學 生 為 主 的 討 論 過 程 中 , 學 生 提 出 教 科 書 中 對 哥 倫 布 全 然 的 歌 功 頌 德 的<br />

偉 人 形 象 只 是 強 權 者 的 觀 點 , 但 對 於 美 洲 的 原 住 民 而 言 , 哥 倫 布 其 實 是 一 個 蠻 橫<br />

的 入 侵 者 與 霸 權 。 從 上 述 兩 個 案 例 來 看 , 台 灣 的 學 生 並 不 是 缺 乏 批 判 思 考 的 能<br />

力 , 可 能 是 在 課 程 中 缺 乏 展 現 其 批 判 思 考 的 能 力 的 機 會 , 也 可 能 是 缺 乏 在 教 學 上<br />

的 引 導 及 訓 練 。 因 此 , 台 灣 九 年 一 貫 的 語 言 能 力 指 標 作 為 台 灣 語 言 教 育 的 圭 臬 ,<br />

似 乎 有 必 要 提 高 其 對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的 重 視 。<br />

本 研 究 探 究 「 閱 讀 多 文 本 」 與 「 閱 讀 相 異 觀 點 的 文 本 」 對 學 生 發 展 批 判 能 力<br />

的 影 響 , 即 學 生 閱 讀 相 異 觀 點 的 多 文 本 與 閱 讀 相 同 觀 點 的 多 文 本 , 在 觀 點 的 改 變<br />

上 有 何 異 同 。 本 研 究 將 同 時 發 展 出 一 個 檢 核 批 判 識 讀 的 檢 核 表 , 以 評 判 學 生 對 本<br />

研 究 議 題 之 批 判 識 讀 能 力 。<br />

基 於 以 上 脈 絡 , 本 研 究 目 的 在 於 探 究 國 小 五 年 級 學 生 之 多 文 本 批 判 識 讀 能<br />

力 , 及 文 本 組 合 對 國 小 五 年 級 學 生 觀 點 之 影 響 。 研 究 問 題 如 下 :<br />

1. 多 文 本 如 何 影 響 五 年 級 學 生 的 閱 讀 觀 點 ?<br />

2. 相 異 觀 點 的 多 文 本 是 否 能 發 展 五 年 級 學 生 的 批 判 識 讀 能 力 ?<br />

貳 、 研 究 方 法<br />

一 、 研 究 設 計<br />

本 研 究 探 究 對 某 些 議 題 持 相 同 與 相 異 觀 點 的 課 文 及 課 外 讀 物 對 國 小 五 年 級<br />

學 生 觀 點 之 影 響 。 參 考 學 習 策 略 K( 已 知 )、W( 好 奇 ) 、L( 學 到 ) 及 A( 影 響 ) 為<br />

架 構 , 進 行 資 料 蒐 集 。 參 與 研 究 的 學 生 每 人 皆 需 讀 二 篇 文 章 , 一 篇 為 國 語 課 本 另<br />

一 篇 為 課 外 讀 物 。 學 生 分 為 實 驗 組 A、 實 驗 組 B。 步 驟 一 , 所 有 學 生 在 閱 讀 前 皆<br />

需 對 某 議 題 以 關 鍵 字 或 形 容 詞 、 句 的 方 式 提 出 觀 點 及 好 奇 , 此 為 K( 已 知 ) 及 W( 好<br />

奇 )。 步 驟 二 , 所 有 學 生 閱 讀 的 第 一 篇 文 章 皆 為 某 國 語 課 文 , 讀 完 第 一 篇 課 文 後 ,<br />

所 有 學 生 皆 需 列 出 對 某 議 題 的 觀 點 , 此 為 L( 學 到 )。 步 驟 三 , 進 行 第 二 篇 文 章<br />

的 閱 讀 。 實 驗 組 A 學 生 閱 讀 與 課 文 相 同 觀 點 的 課 外 讀 物 , 實 驗 組 B 學 生 與 課 文 相<br />

異 觀 點 的 課 外 讀 物 。 每 位 學 生 讀 完 上 述 第 二 個 文 本 之 後 , 皆 以 閱 鍵 字 或 形 容 詞 句<br />

的 方 式 列 出 對 某 議 題 的 觀 點 , 此 為 A( 影 響 )。 研 究 者 則 針 對 每 位 學 生 K( 已 知 )、<br />

L( 學 到 )、A( 影 響 ) 之 異 同 加 以 分 析 其 觀 點 之 改 變 或 不 變 , 及 改 變 之 影 響 因 素 。<br />

此 外 也 將 分 析 W( 好 奇 ) 的 資 料 , 以 補 充 對 K( 已 知 )、L( 學 到 )、A( 影 響 ) 資 料 分<br />

析 之 參 考 並 期 望 對 後 續 的 教 學 及 課 文 編 輯 提 供 參 考 。<br />

6


二 、 研 究 對 象<br />

擬 以 台 北 縣 某 鄉 鎮 之 五 年 級 學 生 為 研 究 對 象 , 每 班 約 三 十 人 , 以 全 班 參 與 研<br />

究 的 方 法 進 行 , 共 計 五 班 ,118 位 學 生 參 與 。<br />

三 、 研 究 工 具<br />

本 研 究 工 具 為 同 主 題 或 議 題 的 國 語 課 文 及 課 外 讀 物 , 每 個 主 題 或 議 題 各 選 擇<br />

一 篇 觀 點 相 異 之 課 文 及 課 外 讀 物 , 正 式 研 究 進 行 一 個 主 題 之 探 討 , 主 題 為 「 哥 倫<br />

布 發 現 新 大 陸 」。<br />

學 生 分 組 閱 讀 三 種 觀 點 不 同 之 文 本 組 合 如 下 : 每 位 學 生 皆 讀 標 題 為 「 哥 倫 布<br />

發 現 新 大 陸 」 的 課 文 , 之 後 ,A 組 學 生 讀 「 哥 倫 布 發 現 新 大 陸 」 的 圖 畫 書 及 一 段<br />

敘 述 哥 倫 布 和 原 住 民 相 處 的 情 形 的 文 章 , 這 是 較 負 面 評 價 哥 倫 布 的 文 本 。B 組 學<br />

生 讀 「 哥 倫 布 日 ? 原 住 民 日 ?」 的 報 紙 文 章 加 上 圖 畫 書 插 圖 , 這 是 較 正 面 評 價 哥 倫<br />

布 的 文 本 但 有 稍 微 提 到 哥 倫 布 對 原 住 民 殘 忍 之 處 。<br />

四 、 研 究 程 序<br />

本 為 確 定 所 選 擇 之 文 本 合 於 實 驗 之 二 組 學 生 之 閱 讀 能 力 與 經 驗 , 本 研 究 於 正<br />

式 研 究 先 請 其 他 學 校 一 班 未 參 與 本 研 究 之 學 生 針 對 進 行 的 主 題 「 哥 倫 布 發 現 新 大<br />

陸 」 進 行 數 據 操 控 檢 驗 。 然 後 , 進 行 正 式 之 研 究 與 資 料 蒐 集 。<br />

本 研 究 採 二 階 段 進 行 , 第 一 階 段 進 行 全 部 研 究 案 內 之 五 年 級 學 生 之 資 料 蒐<br />

集 , 第 二 階 段 則 根 據 第 一 階 段 資 料 之 發 現 選 定 一 班 做 同 時 閱 讀 全 部 文 本 資 料 並 回<br />

應 。<br />

五 、 資 料 蒐 集<br />

資 料 含 實 驗 組 A、 實 驗 組 B 學 生 閱 讀 前 及 閱 讀 第 一 個 文 本 後 和 閱 讀 第 二 個 文<br />

本 後 所 列 出 之 概 念 語 詞 或 語 句 , 即 K( 已 知 )、W( 好 奇 ) 、L( 學 到 ) 及 A( 影 響 )<br />

之 資 料 。<br />

K-W-L 自 Ogle(1986) 介 紹 之 後 成 為 資 訊 性 月 閱 讀 教 學 之 常 用 策 略 , 在 課 堂<br />

上 經 常 是 合 作 學 習 模 式 , 在 個 人 探 究 學 習 (inquiry learning) 中 則 是 協 助 者 尋 找<br />

探 究 議 題 、 閱 讀 資 料 和 整 理 資 料 的 方 法 。<br />

Blachowicz 與 Ogle (2001) 描 述 K-W-L 的 教 學 流 程 如 下 :<br />

1.Know: 合 作 腦 力 激 盪 、 找 出 茅 矛 盾 或 不 合 理 之 命 題 。<br />

2.What to know: 想 知 道 或 想 澄 清 之 問 題 常 在 腦 力 激 盪 時 出 現 、 有 時 是 老 師<br />

提 問 、 多 數 是 老 師 讓 學 生 整 理 大 家 的 問 題 , 由 學 生 選 擇 想 探 究 的 主 題 。<br />

3.Learn: 學 生 分 局 找 資 料 和 閱 讀 、 老 師 可 準 備 資 料 供 學 生 挑 戰 和 閱 讀 、 也<br />

鼓 勵 學 生 自 己 尋 找 資 料 。<br />

老 師 通 常 協 助 學 生 以 K-W-L 整 理 資 料 或 延 伸 「K-W-L」 表 格 到 「K-W-L +」 以<br />

進 行 後 續 的 學 習 , 如 K-W-L-Q ( 讓 學 生 繼 續 提 問 ) 或 K-W-L-C ( 讓 學 生 繼 續 分 類<br />

資 料 ) 或 K-W-L-A( 讓 學 生 檢 視 自 己 的 態 度 與 情 意 )。<br />

7


本 計 畫 採 用 K-W-L-A 帶 領 學 生 閱 讀 與 反 思 , 為 蒐 集 資 料 的 方 法 , 老 師 將 不<br />

介 入 教 學 。 板 報 告 只 呈 現 K 的 資 料 分 析<br />

六 、 分 析 工 具<br />

批 判 素 養 的 文 獻 上 尚 無 合 適 本 研 究 之 批 判 素 養 評 量 表 , 故 本 研 究 將 依 據 批 判<br />

素 養 文 獻 如 Jongsma(1991)、Kuipers (1991)、 跨 種 族 童 書 協 會 (1980) 及 澳 洲<br />

Huonville 5-7 literacy program 等 發 展 出 批 判 素 養 評 量 表 , 據 以 判 斷 學 生 批<br />

判 觀 點 之 等 級 及 現 象 。<br />

判 斷 與 分 類 先 由 研 究 者 與 一 位 助 理 判 讀 , 若 有 不 同 判 斷 與 分 類 之 資 料 則 提 出<br />

討 論 , 另 請 一 位 或 兩 位 此 領 域 之 研 究 者 或 助 理 判 斷 與 分 類 。<br />

資 料 之 統 計 則 以 百 分 比 計 算 各 種 不 同 的 觀 點 之 數 目 與 比 例 。<br />

七 、 討 論 與 結 論<br />

分 析 後 之 資 料 與 現 象 將 參 考 國 內 外 相 關 的 研 究 進 行 比 較 與 討 論 , 以 呈 現 我 國 小 學<br />

五 年 級 學 生 之 批 判 素 養 能 力 。 此 外 , 並 將 對 於 在 課 程 與 教 學 上 如 何 發 展 學 生 批 判<br />

素 養 能 力 提 出 建 議 , 以 做 為 第 二 年 研 究 之 準 備 。<br />

參 、 文 獻 探 討<br />

本 研 究 主 要 之 理 論 基 礎 為 批 判 識 讀 (critical literacy)、 讀 者 回 應 理 論<br />

(reader response theory) 及 互 文 性 理 論 (intertextuality)。 本 節 討 論 各 理<br />

論 之 核 心 概 念 及 相 互 關 係 , 並 說 明 教 學 應 用 及 發 展 本 研 究 工 具 和 批 判 識 讀 評 量 表<br />

之 相 關 概 念 基 礎 。<br />

一 、 批 判 識 讀<br />

什 麼 是 “ 識 讀 ”(literacy)? 是 否 識 讀 就 只 是 能 讀 、 能 寫 ? 一 個 受 過 教 育 的<br />

人 是 否 只 代 表 會 讀 、 會 寫 字 ?Luke 和 Freebody(1997) 認 為 識 讀 絶 對 不 可 能 是 價<br />

值 觀 中 立 的 , 或 者 獨 立 存 在 的 。 識 讀 是 社 會 形 成 的 一 套 常 規 和 概 念 , 用 來 閱 讀 和<br />

寫 作 , 不 能 跟 政 治 和 意 識 形 態 的 涵 義 分 開 的 。<br />

批 判 識 讀 是 一 種 挑 戰 現 實 條 件 和 環 境 的 思 考 工 具 , 它 可 幫 助 讀 者 利 用 提 問 的<br />

方 式 去 挑 戰 任 何 在 談 論 人 、 地 方 、 事 件 、 現 象 的 特 定 說 法 (Wallace, 1992, p. 61) ,<br />

比 方 問 :「 為 什 麼 這 些 事 情 會 這 樣 ?」(Jongsma, 1991, p. 1) 。 因 此 , 批 判 識 讀 教<br />

育 已 經 超 越 了 傳 統 的 讀 寫 能 力 定 義 , 學 生 不 再 只 是 解 讀 釋 義 和 複 寫 文 章 的 意 思 而<br />

已 (Giroux, 1985) 。 換 句 話 說 , 透 過 批 判 識 讀 了 解 個 人 的 歷 史 文 化 背 景 , 這 個 動<br />

作 , 幾 乎 是 影 響 我 們 在 生 活 中 每 次 做 決 定 時 的 因 素 之 一 (Jongsma, 1991) 。 以 上<br />

的 概 念 有 個 最 好 的 示 例 , 就 是 由 Paulo Freire (1987) 提 出 的 , 非 常 出 名 的 說 法 “ 既<br />

解 讀 文 字 又 解 讀 這 個 世 界 ” , 即 我 們 不 僅 會 讀 和 寫 , 甚 至 能 了 解 許 多 社 會 環 境<br />

下 的 權 力 關 係 。 所 以 , 批 判 學 說 不 是 學 校 裡 的 一 門 學 科 , 而 是 一 種 思 考 工 具 和 看<br />

8


待 每 天 所 發 生 的 事 情 的 態 度 、 真 實 生 活 的 價 值 觀 。<br />

有 關 批 判 識 讀 的 學 說 , 最 早 興 起 於 拉 丁 美 洲 和 歐 洲 , 後 來 亦 傳 至 北 美 洲 。 批<br />

判 理 論 包 含 有 解 放 性 神 學 、 女 性 教 育 學 、 後 現 代 主 義 、 批 判 識 讀 , 與 後 結 構 主 義 。<br />

(Wink, 1997) 進 步 教 學 法 的 先 驅 ─John Dewey 是 美 國 批 判 理 論 的 啟 蒙 者 。 他 將 許<br />

多 民 主 、 批 判 思 考 法 的 因 子 植 入 他 的 書 中 、 課 堂 中 , 例 如 Democracy and<br />

Education( 民 主 和 教 育 ) (Dewey, 1916)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經 驗 和 教 育 )<br />

(Dewey 1938/1963) 他 談 到 民 主 和 教 育 , 並 把 民 主 落 實 在 教 育 中 。John 提 出 這 樣<br />

的 觀 點 : 認 為 學 校 應 該 是 一 個 對 學 生 有 意 義 的 地 方 , 學 生 在 課 堂 上 可 以 反 思 他 們<br />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經 驗 。 他 的 主 要 論 述 是 學 校 教 育 必 須 跟 社 會 教 育 是 有 連 結 的 。<br />

前 蘇 聯 的 心 理 學 家 Vygotsky (1978) 也 同 樣 關 注 這 個 議 題 , 他 從 歷 史 社 會 文 化<br />

的 角 度 觀 察 人 類 發 展 和 個 體 。 和 批 判 理 論 相 互 呼 應 的 ,Vygotsky 所 提 出 的 觀 點 是<br />

世 上 沒 有 任 何 一 個 人 是 可 以 不 具 意 識 形 態 的 ; 每 個 人 都 被 他 / 她 所 處 的 社 會 文 化<br />

影 響 著 。 如 果 我 們 不 去 考 量 一 個 人 的 社 會 文 化 背 景 , 就 沒 有 辦 法 認 識 這 個 個 體 。<br />

他 更 進 一 步 強 調 , 每 一 個 人 的 生 活 經 驗 都 有 著 舉 足 輕 重 的 地 位 。 他 對 人 類 發 展 、<br />

學 習 和 教 學 所 提 出 的 建 構 性 觀 點 , 雖 然 挑 戰 了 傳 統 所 認 知 的 基 礎 技 能 概 念 , 卻 也<br />

反 映 出 批 判 識 讀 的 概 念 。 此 即 批 判 識 讀 引 發 了 多 元 文 化 教 育 的 重 視 及 推 動 。<br />

巴 西 的 學 者 Paulo Freire (1987) 談 到 識 讀 不 只 有 讀 字 , 更 重 要 的 是 認 識 世 界 並<br />

身 體 力 行 。 他 的 學 術 理 念 深 深 的 影 響 著 拉 丁 美 洲 , 近 來 更 快 速 的 傳 播 到 美 國 各 地 。<br />

在 澳 洲 , 教 育 學 者 已 經 決 定 將 批 判 識 讀 法 帶 入 一 般 現 場 教 室 中 。(Jongsma,<br />

1991) 在 這 些 課 堂 裡 , 學 生 們 學 到 如 何 透 過 回 答 自 己 所 提 出 的 問 題 , 在 探 究 的 過<br />

程 中 , 邊 認 字 邊 認 識 這 個 世 界 。 他 們 正 在 實 踐 批 判 識 讀 。 因 為 多 元 文 化 閱 讀 、 批<br />

判 識 讀 、 批 判 教 學 法 等 , 可 以 引 發 我 們 去 採 用 不 同 的 觀 點 重 新 檢 視 傳 統 的 文 學 及<br />

語 文 教 育 。 這 已 經 成 為 了 一 種 新 潮 流 和 一 種 新 萌 發 的 聲 浪 ─ 用 來 重 新 省 思 學 校 裡<br />

跟 課 室 間 的 民 主 精 神 。<br />

在 美 國 的 土 桑 市 ,Kauffman 老 師 的 四 、 五 年 級 學 生 在 幫 全 國 英 語 教 師 會<br />

(NCTE) 審 查 童 書 時 展 現 出 他 們 的 批 判 觀 點 。 例 如 , 在 看 完 有 關 女 性 主 體 的 書 後 ,<br />

Megan 發 現 每 一 個 作 者 都 對 女 性 有 刻 板 印 象 , 其 他 小 朋 友 也 都 有 類 似 的 評 論 。 雖<br />

然 他 們 的 老 師 並 未 跟 他 們 強 調 要 以 批 判 的 眼 光 去 審 查 這 些 童 書 , 只 是 在 他 們 看 完<br />

這 些 書 後 問 問 他 們 的 感 想 罷 了 ( 2001 )。<br />

在 其 它 課 堂 上 的 研 究 也 顯 示 , 很 多 情 況 是 只 要 老 師 願 意 創 造 批 判 思 考 、 討 論<br />

的 機 會 , 小 朋 友 就 可 以 表 現 得 非 常 好 。 漸 漸 的 , 他 們 會 變 成 很 好 的 思 辯 者 。 假 如<br />

我 們 能 秉 持 著 批 判 的 眼 光 看 世 界 , 把 這 樣 的 思 維 連 結 到 生 活 週 遭 發 生 的 事 , 就 會<br />

有 事 情 可 以 被 拿 來 分 析 、 討 論 。 當 談 論 到 與 小 朋 友 相 關 的 主 題 時 , 他 們 就 可 以 反<br />

思 他 們 的 生 活 經 驗 , 討 論 較 深 入 的 議 題 。 因 此 , 我 們 不 必 也 不 應 該 等 到 小 朋 友 都<br />

長 大 了 才 來 探 討 批 判 的 議 題 , 這 樣 就 太 遲 了 。 學 校 應 該 為 他 們 創 造 機 會 , 讓 他 們<br />

去 探 討 這 樣 的 議 題 。<br />

二 、 互 文 性<br />

9


互 文 性 是 指 藉 由 與 以 前 所 建 構 的 文 本 的 關 聯 詮 釋 一 篇 文 本 的 過 程 。 互 文 性 強<br />

調 「 文 本 間 」 的 「 互 動 」 過 程 , 以 及 在 過 去 及 現 在 的 文 本 中 關 係 的 建 立 。 讀 者 在<br />

閱 讀 一 篇 文 本 的 時 候 , 會 從 他 讀 過 的 其 他 文 本 中 找 出 關 聯 。 這 些 關 聯 同 時 改 變 讀<br />

者 對 於 現 在 正 發 展 中 的 文 本 與 過 去 文 本 的 了 解 , 並 經 由 聯 結 我 們 現 在 的 經 驗 與 過<br />

去 的 經 驗 , 來 建 構 建 構 自 己 對 於 這 個 世 界 的 了 解 。 總 之 , 互 文 性 能 幫 助 讀 者 : 1.<br />

建 立 新 的 關 聯 與 創 造 新 的 意 義 。2. 建 立 個 人 的 關 聯 並 超 越 現 有 的 知 識 與 期 待 。3.<br />

建 構 自 己 對 於 這 個 世 界 的 了 解 (Short,1991 )。<br />

互 文 性 、 學 習 與 瞭 解 皆 具 備 共 同 的 特 徵 , 都 是 搜 尋 及 建 構 意 義 的 過 程 。 小 組<br />

對 談 尤 其 提 供 了 學 習 者 共 同 建 構 意 義 的 機 會 過 程 。 所 以 筆 者 特 別 安 排 在 每 小 組 中<br />

的 圖 畫 書 能 夠 以 不 同 的 觀 點 探 討 相 同 的 主 題 , 因 為 這 樣 比 較 能 引 起 學 生 的 對 談 及<br />

思 考 。 而 且 當 讀 者 看 到 對 一 個 主 題 不 同 作 者 及 不 同 讀 者 採 取 不 同 的 觀 點 時 , 讀 者<br />

將 重 新 驗 證 自 己 的 相 信 (Short,1991 )。Hartman (1995) 的 研 究 發 現 讀 者 的 閱 讀 風<br />

格 能 展 現 不 同 的 互 文 現 象 , 有 些 讀 者 以 文 章 為 中 心 , 置 身 於 作 者 所 控 制 的 文 本 世<br />

界 ; 有 些 讀 者 則 重 視 外 在 文 本 彼 此 之 互 動 , 抗 拒 作 者 之 權 威 , 而 朝 向 批 判 文 本 以<br />

建 構 自 己 的 想 法 為 主 。 綜 合 以 上 所 論 , 批 判 識 讀 、 讀 者 回 應 理 論 與 互 文 性 之 間 有<br />

著 相 互 支 持 的 理 論 架 構 。<br />

三 、 批 判 識 讀 之 課 程 與 教 學 應 用<br />

批 判 識 讀 教 育 突 破 傳 統 對 教 育 的 定 義 ─ 因 為 識 讀 聯 繫 著 價 值 觀 、 意 識 形 態 、<br />

跟 信 仰 (Jongsma,1991) 。 相 對 於 接 受 傳 統 對 閱 讀 書 寫 的 定 義 , 也 就 是 會 讀 文 字<br />

和 會 書 寫 的 能 力 , 批 判 識 讀 超 越 了 文 字 層 面 以 外 , 連 結 到 內 容 的 範 疇 。 例 如 連 結<br />

到 媒 體 識 讀 、 思 考 技 巧 、 社 會 研 究 和 視 覺 藝 術 等 。 它 是 一 個 培 養 我 們 的 學 生 去 閱<br />

讀 文 字 同 時 閱 讀 世 界 的 課 程 。<br />

閱 讀 的 過 程 融 合 了 社 會 的 複 雜 性 , 指 的 是 每 一 個 個 體 都 用 他 / 她 獨 特 的 社 會<br />

和 文 化 背 景 來 詮 釋 這 個 世 界 。 所 以 ,Creighton(1997) 提 醒 所 有 的 老 師 , 在 面 對 學<br />

生 不 同 的 聲 音 時 要 有 敏 感 度 並 且 要 培 養 一 個 安 全 區 域 ─ 一 即 每 個 學 生 的 聲 音 都<br />

被 接 受 而 且 被 不 具 威 脅 的 氣 氛 所 鼓 勵 的 環 境 。<br />

對 話 在 批 判 識 讀 中 是 很 重 要 的 , 因 為 「 學 生 的 理 解 是 從 回 應 而 來 的 , 不 是 從<br />

問 題 而 來 的 。」(Simpson, 1996,p.123) 在 一 個 充 滿 對 話 的 教 室 中 , 學 生 被 引 導 經<br />

由 分 享 他 們 的 生 活 經 驗 去 評 論 外 圍 更 大 的 社 會 。 老 師 不 再 一 直 講 課 , 或 者 一 直 問<br />

學 生 懂 不 懂 , 相 反 的 , 老 師 變 成 一 個 中 間 人 , 邀 請 學 生 們 參 與 對 話 , 而 老 師 也 是<br />

這 群 對 話 者 的 成 員 之 一 。 就 像 Jongsma(1991) 所 詮 釋 的 一 樣 ,<br />

批 判 識 讀 法 一 剛 開 始 可 以 打 散 傳 統 師 生 的 角 色 , 然 後 著 重 在 談 論 、 閱 讀 、<br />

書 寫 學 生 的 過 去 、 經 驗 、 背 景 知 識 以 及 世 界 觀 。 為 此 , 我 們 當 老 師 的 人 要<br />

變 成 學 生 去 學 習 學 生 的 文 化 及 語 言 ; 把 學 生 重 新 定 位 成 他 們 個 人 知 識 的 老<br />

師 。 這 些 就 是 有 著 很 多 交 流 和 評 論 的 對 話 式 教 學 和 平 等 主 義 教 室 的 核 心 。<br />

(p.2)<br />

在 教 師 教 育 方 面 ,Barrera and Garza de Cortes(1993) 發 現 : 必 須 提 供 教 師 們 以<br />

10


及 處 在 文 學 為 主 、 回 應 為 核 心 的 教 室 的 學 生 一 樣 的 方 式 去 和 多 元 文 本 互 動 。 而 有<br />

關 文 學 的 角 色 ,Mora(1998) 認 為 文 學 可 以 幫 助 我 們 越 過 藩 籬 打 造 社 會 共 同 體 。 她<br />

更 進 一 步 建 議 使 用 文 學 應 如 同 它 是 “ 一 種 藝 術 促 使 讀 者 聽 到 另 一 個 跟 我 們 截 然<br />

不 同 的 人 的 聲 音 , 感 受 它 的 不 確 定 感 、 恐 懼 感 跟 幸 福 感 ”(p.283) Barrera, Liguori,<br />

and Salas(1993) 和 Barrera and Garza de Cortes(1993) 引 發 有 關 多 元 文 化 文 學 的 真<br />

實 性 的 關 注 , 他 們 認 為 兒 童 文 學 不 應 該 被 不 同 社 群 的 優 越 感 誤 傳 或 扭 曲 事 實 。 因<br />

此 , 有 越 來 越 多 人 關 切 兒 童 讀 物 及 教 科 書 究 竟 傳 達 怎 樣 的 訊 息 給 學 生 。 有 些 學 者<br />

與 教 師 建 議 很 多 兒 童 讀 物 及 教 科 書 都 可 以 拿 來 讓 小 朋 友 田 談 一 談 、 評 價 文 本 中 企<br />

圖 所 傳 達 的 訊 息 。 藉 著 文 學 作 品 引 領 讀 者 達 到 更 高 的 境 界 , 藉 由 社 會 正 義 及 平 等<br />

的 需 求 , 進 而 探 索 社 會 上 、 生 活 上 重 要 的 議 題 , 並 用 來 發 展 學 生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br />

總 之 , 這 些 理 論 的 建 議 亦 是 閱 讀 課 程 的 原 則 為 :<br />

1. 閱 讀 多 元 角 度 的 多 元 文 本 : 學 習 與 了 解 , 是 一 個 搜 尋 及 建 構 意 義 的 過<br />

程 。 讀 者 在 閱 讀 多 文 本 (text sets) 時 , 將 能 擴 大 他 們 對 每 一 篇 文 本 的<br />

了 解 也 被 鼓 勵 做 深 入 的 思 考 , 這 是 讀 單 篇 文 本 無 法 做 到 。 多 本 文 的 閱<br />

讀 強 調 閱 讀 是 搜 尋 及 建 構 意 義 的 過 程 , 也 強 調 聯 繫 。 藉 著 多 本 文 的 閱<br />

讀 , 讀 者 可 以 聯 繫 書 中 經 驗 與 生 活 經 驗 、 聯 繫 不 同 作 家 觀 點 , 從 建 立<br />

新 的 關 聯 中 創 造 新 的 意 義 。 如 此 , 透 過 類 似 或 對 比 的 這 種 閱 讀 的 方 法 ,<br />

學 生 將 探 索 到 一 本 書 是 如 何 與 其 它 的 書 及 生 活 經 驗 相 關 聯 , 幫 助 學 生<br />

用 比 較 有 意 識 性 的 策 略 了 解 自 己 讀 些 什 麼 或 讀 到 什 麼 (Short, 1991)。<br />

2. 重 視 讀 者 的 聲 音 : 閱 讀 是 交 易 、 意 義 建 構 的 過 程 , 因 此 , 每 個 讀 者 詮<br />

釋 文 本 的 獨 特 風 格 應 該 被 重 視 。<br />

3. 鼓 勵 討 論 團 體 : 透 過 投 射 、 分 享 及 討 論 , 學 生 會 意 識 到 他 們 對 文 學 作 品 的 回<br />

應 是 如 何 反 映 出 他 們 自 己 的 心 理 定 位 。 鼓 勵 學 生 在 團 體 中 討 論 關 於 他 們 對 於<br />

這 文 章 的 語 言 、 錯 用 線 索 、 回 應 , 所 以 學 生 會 對 於 自 己 、 他 人 及 文 章 有 較 深<br />

入 與 豐 富 的 了 解 。<br />

行 動 (action) 是 批 判 識 讀 很 重 要 的 部 份 。 本 研 究 擬 於 第 二 年 進 行 課 程 與 教 學<br />

應 用 研 究 , 參 考 第 一 年 之 研 究 結 果 將 批 判 識 讀 理 論 實 際 應 用 於 教 學 現 場 , 一 方 面<br />

探 究 理 論 與 實 務 之 連 繫 , 二 方 面 則 是 以 教 學 合 作 回 饋 參 與 研 究 之 教 師 與 學 生 。<br />

肆 、 發 現<br />

本 研 究 採 二 階 段 進 行 , 第 一 階 段 進 行 全 部 研 究 案 內 之 五 年 級 學 生 之 資 料 蒐<br />

集 , 第 二 階 段 則 根 據 第 一 階 段 資 料 之 發 現 選 定 一 班 做 同 時 閱 讀 全 部 文 本 資 料 並 回<br />

應 。 以 下 就 多 文 本 如 何 影 響 五 年 級 學 生 的 閱 讀 觀 點 ? 及 相 異 觀 點 的 多 文 本 是 否 能<br />

發 展 五 年 級 學 生 的 批 判 識 讀 能 力 ? 以 下 進 行 資 料 發 現 之 綜 合 說 明 。<br />

一 、 多 文 本 如 何 影 響 五 年 級 學 生 的 閱 讀 觀 點 ?<br />

根 據 資 料 發 現 , 多 文 本 影 響 五 年 級 學 生 的 閱 讀 觀 點 的 現 象 如 下 : 1、 學 生 對<br />

11


哥 倫 布 的 觀 點 深 受 到 課 文 及 之 前 閱 讀 經 驗 的 影 響 。2、 學 生 相 信 文 本 所 記 載 的 訊<br />

息 , 甚 少 挑 戰 文 本 觀 點 。3、 大 多 是 學 生 傾 向 全 面 以 正 面 觀 點 觀 看 哥 倫 布 或 是 全<br />

面 以 負 面 觀 點 觀 看 哥 倫 布 , 而 全 面 以 正 面 觀 點 觀 看 哥 倫 布 的 比 例 居 大 多 數 。4、<br />

只 有 少 部 份 學 生 持 有 平 衡 觀 點 。<br />

於 第 一 階 段 時 , 參 與 本 研 究 之 學 生 皆 需 閱 讀 至 少 2 篇 有 關 哥 倫 布 的 文 本 , 其<br />

中 一 篇 為 四 年 級 國 語 課 本 讀 哥 倫 布 的 課 文 。 雖 然 大 多 數 學 生 在 四 年 級 國 語 課 本 讀<br />

哥 倫 布 的 課 文 , 但 在 本 次 施 測 時 , 經 詢 問 學 生 對 這 篇 課 文 的 記 憶 , 有 一 半 的 學 生<br />

表 示 對 這 篇 課 文 印 象 已 不 深 刻 。 教 師 說 明 因 為 當 時 進 行 課 本 教 學 時 注 重 語 詞 和 修<br />

辭 , 不 重 內 容 探 討 。<br />

本 次 進 行 資 料 蒐 集 時 , 在 學 生 未 閱 讀 任 何 文 本 前 , 學 生 每 人 寫 3 個 對 於 哥 倫<br />

布 的 形 容 詞 。 此 次 共 蒐 集 到 369 個 形 容 詞 , 其 中 367 為 正 面 / 肯 定 描 述 的 形 容 詞 ,<br />

占 所 有 描 述 的 99.46%。 共 蒐 集 到 負 面 / 否 定 描 述 的 形 容 詞 ( 例 如 笨 、 固 執 ), 占<br />

描 述 的 0.54% 。 其 中 98.31% 的 學 生 皆 以 全 部 正 面 的 形 容 詞 描 述 哥 倫 布 , 而 1.69%<br />

的 學 生 則 有 部 分 描 述 哥 倫 布 的 形 容 詞 為 負 面 。<br />

接 著 , 各 班 學 生 分 A、 B 兩 組 。A 組 讀 四 年 級 國 語 課 本 讀 哥 倫 布 的 課 文 , 這<br />

是 很 正 面 評 價 哥 倫 布 的 文 本 , 及 「 哥 倫 布 發 現 新 大 陸 」 的 圖 畫 書 及 一 段 敘 述 哥 倫<br />

布 和 原 住 民 相 處 的 情 形 的 文 章 , 這 是 較 負 面 評 價 哥 倫 布 的 文 本 。 然 後 學 各 寫 3<br />

個 形 容 哥 倫 布 的 形 容 詞 。 從 學 生 所 寫 的 形 容 詞 中 , 62.41% 對 哥 倫 布 的 形 容 為 正<br />

面 形 容 詞 ;37.59% 為 負 面 形 容 詞 。 其 中 64.29% 的 學 生 兩 次 作 答 皆 為 由 正 面 形 容<br />

詞 ; 23.21 % 的 學 生 的 由 全 部 正 面 形 容 詞 改 成 全 部 負 面 形 容 詞 ; 10.71 % 的 學 生<br />

由 全 部 正 面 改 成 部 份 正 面 部 份 負 面 ; 1.79 % 的 學 生 兩 次 作 答 皆 為 部 份 正 面 。<br />

B 組 讀 四 年 級 國 語 課 本 讀 哥 倫 布 的 課 文 , 這 是 很 正 面 評 價 哥 倫 布 的 文 本 , 及<br />

「 哥 倫 布 日 ? 原 住 民 日 ?」 的 報 紙 文 章 加 上 圖 畫 書 插 圖 , 這 是 較 正 面 評 價 哥 倫 布 的<br />

文 本 但 有 稍 微 提 到 哥 倫 布 對 原 住 民 殘 忍 之 處 。 然 後 學 各 寫 3 個 形 容 哥 倫 布 的 形 容<br />

詞 。 從 學 生 所 寫 的 形 容 詞 中 , 96.15% 對 哥 倫 布 的 形 容 為 正 面 形 容 詞 ; 3.85 % 為<br />

負 面 形 容 詞 。 其 中 89.09 % 的 學 生 兩 次 作 答 皆 為 由 正 面 形 容 詞 ; 3.64 % 的 學 生<br />

由 全 部 正 面 形 容 詞 改 成 全 部 負 面 形 容 詞 ; 5.45 % 的 學 生 由 全 部 正 面 改 成 部 份<br />

正 面 ; 1.82% 的 學 生 的 形 容 詞 兩 次 作 答 皆 為 部 份 正 面 。<br />

只 有 少 部 分 學 生 對 哥 倫 布 有 平 衡 的 觀 點 。A、 B 兩 組 學 生 對 哥 倫 布 有 正 面 也<br />

有 反 面 平 價 的 各 為 12.50 % 及 7.27 % 。 總 結 以 上 資 料 , 發 現 如 下 :<br />

1、 學 生 對 哥 倫 布 的 觀 點 深 受 到 課 文 及 之 前 閱 讀 經 驗 的 影 響 。<br />

針 對 課 文 或 之 前 對 哥 倫 布 的 經 驗 回 應 ,98.31% 的 學 生 對 哥 倫 布 持 正 面 評 價 。<br />

在 閱 讀 對 哥 倫 布 持 負 面 評 價 的 文 本 後 , 仍 有 64.29% 的 學 生 對 哥 倫 布 持 正 面 的 觀<br />

點 。 在 在 閱 讀 對 哥 倫 布 持 正 面 與 負 面 評 價 皆 有 的 文 本 後 , 有 89.09 % 對 哥 倫 布 持<br />

正 面 的 觀 點 。<br />

2、 學 生 相 信 文 本 所 記 載 的 訊 息 , 甚 少 挑 戰 文 本 觀 點 。<br />

有 些 學 生 在 讀 了 負 面 版 本 後 , 完 全 改 變 之 前 對 哥 倫 布 的 看 法 。 A 組 學 生 有<br />

23.21 % 學 從 完 全 正 面 到 完 全 負 面 ; B 組 學 生 也 有 3.64 % 從 完 全 正 面 到 完 全 負 面 。<br />

12


3、 大 多 是 學 生 傾 向 全 面 以 正 面 觀 點 觀 看 哥 倫 布 或 是 全 面 以 負 面 觀 點 觀 看 哥 倫<br />

布 , 而 全 面 以 正 面 觀 點 觀 看 哥 倫 布 的 比 例 居 大 多 數 。<br />

4、 只 有 少 部 份 學 生 持 有 平 衡 觀 點 。<br />

A 組 學 生 有 10.71 % 從 完 全 正 面 到 部 份 正 面 ;1.79 % 從 部 份 正 面 到 部 份 正 面 。<br />

B 學 生 有 5.45 % 從 完 全 正 面 到 部 份 正 面 ; 1.82% 從 部 份 正 面 到 部 份 正 面 。<br />

從 第 一 階 段 資 料 發 現 , 學 生 相 信 文 本 所 記 載 的 訊 息 , 甚 少 挑 戰 文 本 觀 點 。 所<br />

以 研 究 者 很 好 奇 若 是 學 生 同 一 段 時 間 閱 讀 以 上 三 種 文 本 對 哥 倫 布 會 有 何 種 想<br />

法 。 所 以 六 週 之 後 , 研 究 者 選 擇 其 中 一 個 班 級 , 再 進 行 施 測 。 這 班 級 共 22 位<br />

學 生 , 讀 完 三 種 哥 倫 布 文 本 後 , 每 人 寫 3 個 形 容 詞 , 並 以 敘 述 書 寫 其 觀 點 是 否 改<br />

變 。<br />

二 、 閱 讀 相 異 觀 點 的 多 文 本 能 否 幫 助 五 年 級 學 生 發 展 批 判 識 讀 的 能 力 ?<br />

本 研 究 發 現 閱 讀 相 異 觀 點 的 多 文 本 之 後 學 生 的 確 是 發 展 了 自 己 的 觀 點 , 而<br />

且 , 讀 相 異 觀 點 的 多 文 本 之 後 , 學 生 的 確 是 對 社 會 議 題 有 所 覺 知 , 也 能 表 達 他 們<br />

的 看 法 。 這 可 支 持 閱 讀 相 異 觀 點 的 多 文 本 有 助 於 幫 助 五 年 級 學 生 發 展 批 判 識 讀 的<br />

能 力 的 說 法 。 只 是 , 仍 有 少 部 分 學 生 深 受 到 課 文 及 之 前 閱 讀 經 驗 的 影 響 , 而 不 接<br />

受 之 後 閱 讀 之 文 本 之 不 同 觀 點 。<br />

之 前 , 在 第 一 階 段 進 行 全 部 研 究 案 內 之 五 年 級 學 生 之 資 料 蒐 集 與 分 析 後 , 研<br />

究 者 發 現 文 本 是 會 影 響 五 年 級 學 生 的 閱 讀 觀 點 , 但 是 不 確 定 相 異 觀 點 的 多 文 本 是<br />

否 能 幫 助 五 年 級 學 生 發 展 批 判 識 讀 能 力 ? 所 以 研 究 者 進 行 第 二 階 段 的 資 料 蒐 集 。<br />

此 階 段 則 根 據 第 一 階 段 資 料 之 發 現 選 定 一 班 做 同 時 閱 讀 全 部 文 本 資 料 並 回 應 。<br />

以 此 班 級 的 回 應 中 ,77.27% 學 生 對 哥 倫 布 持 部 份 正 面 部 份 負 面 的 觀 點 ;<br />

9.09% 學 生 對 哥 倫 布 持 完 全 正 面 。 其 中 , 在 77.27% 對 哥 倫 布 持 部 份 正 面 部 份 負<br />

面 觀 點 的 學 生 。 部 份 意 見 舉 例 如 下 :<br />

• 殺 人 不 對 但 他 很 努 力 達 成 夢 想 . (#28)<br />

• 他 小 時 候 很 乖 , 長 大 變 得 貪 心 又 邪 惡 .(#5)<br />

• 哥 倫 布 原 本 是 好 人 , 後 來 變 壞 人 (#29)<br />

在 13.64 % 對 哥 倫 布 從 正 面 轉 呈 持 完 全 負 面 的 學 生 , 部 份 意 見 舉 例 如 下 :<br />

• 哥 倫 布 自 私 無 情 , 我 無 法 原 諒 .(#21)<br />

• 他 做 的 壞 事 讓 我 印 象 深 刻 (#31)<br />

在 9.09% 學 生 對 哥 倫 布 持 完 全 正 面 的 學 生 , 部 份 意 見 舉 例 如 下 :<br />

• 文 章 都 是 描 寫 哥 倫 布 發 現 新 大 陸 的 事 (#10)<br />

此 位 學 生 閱 讀 重 點 似 乎 都 放 在 哥 倫 布 發 現 新 大 陸 而 不 重 視 其 他 事 件<br />

此 外 , 學 生 以 敘 述 書 寫 其 觀 點 是 否 改 變 , 例 如 , 有 學 生 (e.g. #30) 表 示 , 其<br />

觀 點 有 改 變 。 有 學 生 說 :「 看 第 一 篇 我 以 為 他 是 好 人 , 看 了 第 二 篇 , 他 居 然 是 讓<br />

13


印 第 安 人 憎 恨 害 怕 的 人 。」 有 學 生 說 :「 第 二 篇 文 章 只 寫 他 的 聰 明 與 貢 獻 ; 第 三<br />

篇 文 章 他 變 成 恐 怖 的 壞 人 。」 也 學 生 說 :「 我 一 直 以 為 它 是 好 人 , 沒 想 到 他 是 一<br />

個 壞 人 。」 也 有 學 生 說 其 觀 點 有 改 變 , 還 有 說 :「 他 是 一 個 很 可 怕 的 人 , 用 不 擇<br />

手 段 謀 殺 和 欺 負 印 第 安 人 。」<br />

另 外 , 研 究 者 也 看 到 學 生 的 回 應 現 象 。 研 究 者 發 現 每 位 學 生 的 閱 讀 重 點 不 同 ,<br />

他 們 學 生 對 相 同 事 件 的 回 應 不 同 , 而 且 , 有 些 學 生 帶 著 感 情 去 回 應 某 些 事 件 。<br />

伍 、 後 續 研 究<br />

本 報 告 為 第 一 年 結 案 報 告 , 以 發 現 現 象 為 主 , 並 不 做 討 論 。 預 計 將 根 據 此 次<br />

發 現 之 現 象 進 行 下 階 段 探 究 , 再 綜 合 進 行 討 論 。 下 階 段 可 能 進 行 之 項 目 如 下 :<br />

1. 邀 請 學 生 討 論 其 觀 點 及 回 應 邀 請 教 師 回 應 學 生 之 觀 點 及 回 應<br />

2. 分 析 W ( 我 想 知 道 ) 之 項 目 資 料 。<br />

3. 分 析 L ( 我 學 到 ) 之 項 目 資 料 。<br />

4. 邀 請 教 師 根 據 本 研 究 發 現 設 計 課 程 並 進 行 教 學 。<br />

5. 設 計 另 一 個 研 究 探 究 教 師 對 哥 倫 布 的 看 法 。<br />

參 考 書 目<br />

Au, K. H., Carroll, J. H., & Scheu, J. A. (1997). Balanced literacy instruction: A<br />

teacher's resource book. Boston, MA: Christopher-Gordon Publishers, Inc.<br />

Barrera, R. B., & Garza de Cortes, O. (1993). Mexican American children's literature in<br />

the 1990s: Toward authenticity. In V. J. Harris (Ed.), Using multiethnic literature in<br />

the K-8 classroom. Boston: Christopher-Gordon Publishers. Inc.<br />

Barrera, R. B., Liguori, O., & Salas, L. (1993). Ideas a literature can grow on: Key<br />

insights for enriching and expand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about the Mexican<br />

American experience. In V. J. Harris (Ed.), Teaching multicultural literature in<br />

grades k-8 (pp. 205-241). Norwood, MA: Christopher-Gordeon Publishers, Inc.<br />

Beach, R. (1993). A teacher's introduction to reader-response theories. Urbana, IL:<br />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br />

Creighton, D. (1997). Critical literacy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Language Arts,<br />

74(6), 438-445.<br />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br />

Dewey, J., & Bentley, A. F. (1949). Knowing and the known. Boston: Beacon Hill.<br />

14


Flood, F., & Lapp, D. (1991).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In J. Flood, L. M.<br />

Jensen, D. Lapp, & J. R. Squire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br />

English language arts (pp. 732-742). New York: Macmillan.<br />

Jensen, D. Lapp, & J. R. Squire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English<br />

language arts (pp. 732-742). New York: Macmillan.<br />

Freire, P. (1991). The importance of the act of reading. In C. Mitchell, & K. Weiler<br />

(Eds.), Rewriting literacy: Culture and the discourse of the other (pp. 139-145).<br />

Toronto: NEEDINFO.<br />

Giroux, H. A. (1985). Teachers as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 Social Education, 49,<br />

376-379.<br />

Hunt, G. (1991). Criticism, theory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br />

Publishers.<br />

Jongsma, K. S. (1991). Questions and answers: Critical literacy. The Reading Teacher,<br />

44(7), 518-519.<br />

Kuipers, B. J. (1991). American Indian reference book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br />

Littleton, CO: Libraries Unlimited.<br />

Luke, A., & Freebody, P. (1997). Shaping the social practices of reading. In A. L. S.<br />

Muspratt & P. Freebody (Eds.), Construction of critical literracies (pp. 185-225).<br />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br />

Rosenblatt, L. M. (1978). The reader, the text, the poem: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the<br />

literary work. Carbondale,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br />

Rosenblatt, L. M. (1989). Writing and reading: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In J. M. Mason<br />

(Ed.), Reading and writing connections (pp. 153-176). Needham Heights, MA:<br />

Allyn and Bacon.<br />

Short, K. G. (1991, November). Intertextuality: Making connections across literature<br />

and lif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br />

of English,Seattle, WA.<br />

Simpson, A. (1996). Critical questions: Whose questions? The Reading Teacher, 50(2),<br />

118-127.<br />

Vygotsky, L. S. (1978).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M. Cole, V.<br />

John-Steiner, S. Scribner, & E. Souberman (Eds.), Mind in society: The<br />

15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pp. 79-91). Cambridge, MA:<br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br />

Wallace, C. (1992). 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 in the EFL classroom. In N. Fairclough<br />

(Ed.), 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 (pp. 53-92). London: Longman.<br />

16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