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2013 Views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科 - 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科 - 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科 - 香港教育城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strong>新高中倫理與宗教科</strong><br />

教師資料冊<br />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br />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


教學資源<br />

教學材料<br />

‧ 必修部分:倫理學 ……1<br />

‧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2<br />

‧ 選修部分二:宗教體驗 ……3<br />

教育局倫理與宗教科學與教網上資源 ……4<br />

教師專業培訓課程 ……6<br />

教學策略<br />

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br />

‧ 以報章材料製作教材 ……7<br />

‧ 以故事製作教材 …..11<br />

‧ 以案例教授倫理學 …..15<br />

有效的宗教體驗活動<br />

‧ 知識及經驗轉化 …..21<br />

‧ 如何設計和組織宗教體驗活動 …..26<br />

促進學習的評估<br />

‧ 評估技巧 …..32<br />

‧ 評估指引 …..37<br />

‧ 教學目標、評估課業模式與評估準則的配合 …..48<br />

參考資料<br />

…..49


教學資源─教學材料<br />

‧ 必修部分:倫理學<br />

教學材料<br />

1


教學資源─教學材料<br />

‧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br />

2


教學資源─教學材料<br />

‧ 選修部分二:宗教體驗<br />

3


教學資源─網上資源<br />

www.edb.gov.hk<br />

教育局倫理與宗教科學與教網上資源<br />

點擊「課程發展」<br />

點擊「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br />

4


教學資源─網上資源<br />

點擊「教學資源」<br />

或「新高中課程」<br />

5


教學資源─培訓活動<br />

選擇倫理與宗教<br />

點擊課程編號瀏覽課程詳<br />

情,點擊「網上報名」即可<br />

登入報名<br />

教育局提供的教師專業培訓課程<br />

6


教學策略─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以報章材料製作教材<br />

話說有個恐怖分子,在人煙稠密的地方,埋放了一個威力巨大的炸彈。在<br />

炸彈爆炸前,情報人員捉到了這個疑犯,但他堅決不肯供出埋放炸彈的位置。<br />

情報人員對他嚴刑拷問,但一樣沒有結果。<br />

這個時候,情報人員捉到了疑犯的兒子,雖然明知他與案件完全沒有關係,<br />

但情報人員得悉,疑犯最愛的就是這個兒子,如果轉而拷問疑犯的兒子,疑犯<br />

就有機會為了不想兒子無辜受苦,而供出埋放炸彈的位置。<br />

節錄自朱立安.巴吉尼著,黃煜文譯‥《自願被吃的豬》<br />

事情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考慮。<br />

疑犯的兒子毫無過錯,又不知情,無論如何不應該向他施以酷刑。這種事<br />

情有良心的人很難做得出。即使自己不直接去拷問,命令下屬去施刑,也是不<br />

對的。如果要自己落手,就更要拒絕,否則以後的日子永遠難有心靈安慰。<br />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炸彈一旦爆炸,將令數以百計的無辜民眾傷亡,造成<br />

人間更大規模的悲劇。作為情報人員的職責,就是要防止這種事情發生。現在<br />

有機會找到途徑制止悲劇上演,作為承諾要為社會整體利益負責的情報人員,<br />

怎可以為了自己內心的難受,而放棄履行自己的職責?兩害取其輕,為了避免<br />

更多的人受到傷害,只好視疑犯的兒子為歷史的不幸,拿他來犧牲算了。<br />

內容摘自 AM730 2009 年 2 月 9 日 P.06 C 觀點<br />

7<br />

教師參考資料


教學策略─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以報章材料製作教材<br />

1. 如果你是負責這案件的情報人員,你會否向疑犯的兒子進行嚴刑拷問?為什麼?<br />

目的論者<br />

義務論者<br />

參考答案<br />

會 不會<br />

因為目的論者認為道德的、對的行為<br />

是要帶給最大多數人最大的幸福和<br />

最多的利益。故此拷問疑犯的兒子而<br />

令疑犯說出炸彈的所在地,就能保障<br />

大眾的生命免受威脅;<br />

為了保持香港在國際的形象,要杜絕<br />

恐怖襲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br />

若香港發生恐怖襲擊,便會影響旅遊<br />

業的發展,大大影響社會經濟,導致<br />

香港失業率上升,所以只犠牲一個人<br />

而令多人得益是道德的。<br />

義務論者強調責任與理性的重要<br />

性,為了恪守己職,保障市民安全而<br />

查明炸彈的所在地,是道德的行為;<br />

遏止罪惡的發生,警惡懲奸,令恐怖<br />

份子不能危害公眾是正義的行為,所<br />

以是道德的。<br />

8<br />

∕<br />

教師參考資料<br />

義務論者認為行為本身的對或錯<br />

是絕對的,強調某行為本身已具<br />

備道德的因素,而不重視行為之<br />

結果。不傷害人是善的,故此嚴<br />

刑拷問疑犯的兒子是有違道德<br />

的;<br />

公平、正義是道德的,若以一個<br />

無辜人作誘餌來要脅疑犯,這種<br />

出於犠牲無辜人來達到目的的行<br />

為是不道德的;<br />

生命是寶貴的,若以犠牲無辜人<br />

的性命來換取其他人的安全,這<br />

行為本身是不道德的。


教學策略─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以報章材料製作教材<br />

德性論者<br />

德性論者不會以個別行為來決定它<br />

是否道德,但會對作該行為的人,其<br />

背後的動機、環境、身份等各個因素<br />

作考慮,然後設身處地從他的處境分<br />

析,才決定該行動是否道德。若設身<br />

處地去考慮,作為市民,若生命受威<br />

脅的話,情報員為了「保護市民安<br />

全」,用不同拷問的方法去查出炸彈<br />

的所在地,是盡責的表現,是一種美<br />

德,因此這行為是合乎道德的;<br />

「和平幸福」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br />

標,任何為了維護人類共同的幸福而<br />

對付不法分子,是正確高尚的行為,<br />

是愛護人類共同福祉的表現。<br />

9<br />

教師參考資料<br />

維護公義是有理性的人都會追求<br />

的,犠牲無辜人是非理性亦有違<br />

人性的行為,故此道性論者是不<br />

會同意的;<br />

維護人權是公認而基本的價值,<br />

嚴刑拷問有違人權,也對無辜人<br />

不公平,所以此行為是不道德的。<br />

2. 若你真的向疑犯的兒子進行嚴刑拷問,後被公眾發現你讓無辜人受苦,你會用什麼理據<br />

去說明你的決定是正確的?<br />

參考答案<br />

炸彈一旦爆炸,不但會造成嚴重的傷亡,還會破壞國家的形象,社會將付上的很大<br />

的人命和經濟代價,且不是短期可以修補的。<br />

不尋求方法懲治恐怖分子可能會令該恐怖分子變本加厲,亦有可能鼓勵其他激進人<br />

士做出相類的違法行動,危害市民大眾的安全。<br />

政府有責任保障社會大眾的人身安全,考慮到事情後果的嚴重性,在沒有其他可行<br />

而有效的辦法下,只可以作出此決定<br />

3. 試討論:一些政治上正確的行為會否是不道德的行為?<br />

參考答案<br />

對於恐怖分子為了達成目的(如報復)而挑戰法治等,是不正確又不道德的行為,政<br />

府有時也需要藉不道德的行為,如:竊聽、臥底,達至消滅恐怖分子,保障大眾安<br />

全,這類行為在政治上是容許的,但實質上是欺詐的行為,亦可算是<br />

不道德的行為。


教學策略─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以報章材料製作教材<br />

測驗<br />

10<br />

教師參考資料<br />

1. 假如你是負責以上案件的情報人員,你會否嚴刑拷問疑犯的兒子?試分別從效益主義和義務<br />

論的角度作分析。<br />

參考答案<br />

效益主義<br />

- 拷問疑犯的兒子能避免造成無辜民眾的傷亡,犧牲疑犯兒子一個人可以拯救數以百<br />

計的生命,所以拷問疑犯的兒子是道德的。<br />

- 對其他恐怖分子造成威嚇,可防止一些重視家人安危的恐怖分子犯案<br />

義務論<br />

- 恪守己職是負責任的行為<br />

- 所有理性的人皆會認為愛惜生命和維持社會穩定是道德的<br />

- 維護公平公義是道德的行為,由於拷問疑犯兒子是剝奪疑犯兒子受公平對待的行<br />

為,因此拷問一個無辜者是不道德的。<br />

2. 試分別指出從功利主義和義務論的角度分析拷問疑犯兒子的好處和壞處。<br />

參考答案<br />

效益主義<br />

- 好處:以事件的後果來判斷道德對錯,功利主義提供了一個較有系統、簡單與清楚<br />

的道德判斷方法,令施政部門可及時處理緊急事件。而功利主義與社會上講求效益<br />

的經濟價值觀較接近,故此也較易被社會大眾接受。<br />

- 壞處:只計算結果的利害得失,以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無辜的疑犯的兒子一<br />

個人,此舉欠缺了人性和公義。<br />

義務論:<br />

- 好處:社會普遍對某些核心價值 / 元素是道德的(如‥公義、正直、誠實等)已有共<br />

識,使人們有一個溝通交流的平台。<br />

- 壞處:不同人對什麼是值得重視的義務有不同的看法,某些人會認為愛惜生命和恪<br />

守己職最重要,部分人可能認為平等公義才是重要的。當面對兩害取其輕的矛盾情<br />

況時,義務未能教導我們如何抉擇。<br />

- 義務論強調要一視同仁,並認為道德的最終標準在於某行為本身的對錯,而忽略了<br />

其他環境的考慮因素。


教學策略─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以故事製作教材<br />

故事──「帶老友記回家」<br />

這故事發生在六十年代越戰期間的一個美國家庭。美國儘管人強馬壯,<br />

武器先進,但這場戰爭打得十分慘烈,傷亡枕藉。當時美國的徵兵制是<br />

強逼性的,到了一個年紀就一定要服兵役。逃避兵役是一項嚴重罪行,<br />

儘管民間反戰的聲音高昂,公開焚燒徵兵咭的事常有所聞。<br />

但前線緊張,晚間電視新聞看見的,都是飛機把一副一副棺木卸下來,或是塗上巨型十字的<br />

救傷飛機,把一個又一個受傷臥在擔架上的士兵運回來。電視台刻意配上哀樂,真是一步一悲哀。<br />

記者訪問受傷士兵的家人時,沒有不淚盈於眶;或又憤怒,或又慌然。自己有兒子在前線服役的,<br />

最害怕者莫如電話突然響起來。一旦聽到致電者自報身分,說是「美<br />

國陸戰部隊」,或說是兒子的同袍,有一個消息要向她報告,等等,<br />

有些父母可能就這樣昏過去。因為除了噩號外,還有甚麼好消息嗎?<br />

有一天,電話果然響起來了,還是在凌晨三時十五分……<br />

「喂!」女主人誠惶誠恐地拿起電話筒回應著。<br />

「媽咪,是我。」一個微弱的聲音在另一邊傳過來。<br />

「波比,是你!」她聽到是自己日夕掛念的孩子,真是喜出望外,「你在甚麼地方,趕快回家吧!」<br />

「媽咪,我立刻要回來了。」聲音仍是莫名其妙的微弱,「但有一件事我要先徵詢妳的意見。」<br />

「是甚麼呢?你儘管直說好了。」波比能回來,其他一切都變得次要了。<br />

「媽咪,我想帶一個老友記回家。」波比的聲音更為低沉和不定。<br />

「沒問題呀,你快點回來才是最要緊的。」<br />

「但我這個朋友是受了傷的……」<br />

「我們有客房,他要住多久都……」<br />

「不,媽咪,請聽我說,」波比有點焦急了。<br />

「我這個朋友所受的傷很嚴重,在一次摸黑前進之時,他中了地雷,雙<br />

腿給炸掉了,眼睛又給碎片割傷,雙眼都瞎掉了……」<br />

「噢,這麼嚴重嗎?……」<br />

「媽咪,這個地雷好厲害,他被救活之後,才知道自己的排尿功能也喪失了,現在整天都帶著一<br />

個尿袋。」<br />

「波比,你聽我說,幫助人是好的,但過了一個限度就有問題了……」<br />

「是這樣嗎?」波比的聲調顯得好失望。<br />

「按你說,你的朋友是沒有腿、沒有眼睛,又整天帶著尿袋,我們怎樣照顧他呢?……」<br />

11


教學策略─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以故事製作教材<br />

「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了……」話還未說完,波比就輕輕掛上電話。<br />

「喂……喂……你……」他媽咪在另一端焦急地呼喚。<br />

一個禮拜之後。<br />

美國陸戰部隊打電話來,告訴她波比自殺了,要她去殮房認屍。她幾乎不能接受這個消息,<br />

但仍勉強壓抑震驚之情,趕到殮房去。她看到一個沒有眼睛,沒有雙腿的屍體,但那是波比,絕<br />

對錯不了。<br />

「怎麼會是你……」她完全崩潰了。「你為甚麼不說你要帶回的老友記就是<br />

你……」。<br />

錄自:楊牧谷著,更新資源,1999,pp.162-165。<br />

12


教學策略─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以故事製作教材<br />

一、 你認為波比為甚麼不直接說明自己的傷勢,而要告訴媽媽受重傷的是自己的朋友?<br />

二、 為何波比的媽媽起初表現得很歡迎「老友記」到她家,但後來又有所保留呢?<br />

三、 「……幫助人是好的,但過了一個限度就有問題了……」你在甚麼程度上認同以上說話?你<br />

所研習的宗教傳統(佛教 / 基督宗教)對「幫助人的限度」提出了怎樣的指導原則?<br />

四、 看完這個故事後,有否刺激你對「幫助人的限度」有一些新想法,或引起你的一些混亂和困<br />

擾?請記下你的意見和感受。<br />

13


教學策略─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以故事製作教材<br />

1. 老友記寫日記<br />

請學生代入波比的角色,寫三篇日記,時間是打電話給媽媽的前一天、打電話給媽<br />

媽當天和打完電話給媽媽後。若波比跟媽媽在電話的對話不變,請你透過日記的內<br />

容,描述波比在掛上電話後的心情,以及他曾經考慮以自殺了結自己生命、後來決<br />

定要繼續活下去的原因。<br />

2. 對話改寫<br />

請學生改寫媽媽與波比在電話裏的對話內容,他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同時改寫這個<br />

故事的結局。<br />

3. 聖人與波比<br />

參考聖經路 19:1-10 及約 8:1-11,或佛陀的生平事跡,請學生創作一個短故事,<br />

描述耶穌/佛陀若遇上不幸的波比,他們之間所發生的事件和對話。<br />

〔老師應提醒學生,故事的焦點在於耶穌/佛陀對受苦者的關懷或開示而非行神蹟〕<br />

4. 教師可透過工作紙的內容,跟同學反省以下問題:<br />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會同意幫助人應設有限度?<br />

(老師可要求學生回憶一些幫助別人的經驗,當中必定有程度之分,試分析導致不同程度的原因。)<br />

你是否認同基督宗教所說,要無條件、無限量的幫助別人?你是否認為這只是<br />

一些口號、一些遙不可及的理想?你會如何評價基督徒在這方面的「言」及<br />

「行」?<br />

或<br />

你是否認同佛教所說,要以慈悲心幫助別人?你是否認為這只是一些口號、一<br />

些遙不可及的理想?你會如何評價佛教徒在這方面的「言」及「行」?<br />

14


教學策略─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以案例教授倫理學<br />

生死的抉擇:安樂死及其他<br />

討論個案<br />

15<br />

生死教育學會<br />

謝俊仁醫生<br />

編製<br />

2009 年 11 月<br />

英文譯本可瀏覽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7803/cases_eng.doc


教學策略─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以案例教授倫理學<br />

個案 1<br />

一位末期癌症病人服用強效鎮痛劑後,依然感到極度痛楚,他要求醫生為他注射毒<br />

針了結生命,醫生應該怎樣做?<br />

基本問題: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控制病人的痛楚嗎?<br />

意見:絕大部分末期病人承受的痛楚和困苦都能夠以合適的紓緩治療控制。要充份控制痛楚,必<br />

須選擇合適的鎮痛劑和使用合適的劑量,而且一般會與其他治療方法一同使用,包括心理、社會<br />

及精神上的支持。痛楚不受控制通常代表治療方法並不合適。<br />

進階討論:在罕見的情況下,如果採取合適的治療仍然無法減輕病人的痛楚,醫生應該注射毒針<br />

了結病人的生命嗎?<br />

問題闡釋:<br />

1. 香港應否把安樂死合法化,容許醫生了結這類病人的生命?<br />

2. 雖然安樂死在香港屬於違法,但醫生應否替這位病人了結生命?<br />

進階討論(自由選擇):除了殺死病人,還有其他紓緩痛苦的方法嗎?<br />

意見:最後可使用紓緩鎮靜(臨終鎮靜)的方法減輕末期病人的痛苦。病人會接受鎮靜劑注射,減<br />

輕對症狀的感覺。然而,病人會感到昏昏沈沈,因而加快死亡。 1<br />

跟進問題:紓緩鎮靜是否合乎道德?在道德上,紓緩鎮靜與安樂死有何分別?<br />

意見:可討論“雙重效果”的原則。<br />

1 應留意適當使用嗎啡等強效鎮痛劑並不會加快死亡,而紓緩鎮靜與使用強效鎮痛劑並不相同。<br />

16


教學策略─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以案例教授倫理學<br />

個案 2(應作為個案 1 的跟進討論)<br />

一位 30 歲的四肢癱瘓病者與年過 60 的雙親同住,他已無康復的機會,下肢完全癱<br />

瘓,上肢也只能稍作移動,因此必須依賴輪椅,並靠別人餵食。病人全家依靠綜援<br />

過活,而醫護人員已為病人安排合理的社會支持服務,包括安排病人團體探訪。由<br />

於病人想與父母同住,因此拒絕住進院舍。他對未來感到絕望,認為存在並無意義,<br />

自己更是父母的負累。精神病醫生診斷他並非患上抑鬱症,只是受到存在意義的困<br />

擾。病人要求醫生替他注射毒針,醫生應該怎樣做?<br />

留意:在荷蘭,可進行安樂死的病人未必一定是末期病人或承受身體痛楚的病人。<br />

問題闡釋:<br />

1. 香港應否把安樂死合法化,容許並非患上末期病症或承受身體痛楚的病人選擇安樂死?<br />

2. 除了了結生命,是否真的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紓緩病人所受的痛苦?<br />

意見:討論時可參考斌仔撰寫的《我要安樂死》及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網站。<br />

17


教學策略─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以案例教授倫理學<br />

個案 3<br />

一位 70 歲的病人患上末期病症,並已失去知覺,醫生向其兒子表示病人命不久矣,<br />

而為免延長死亡的過程,醫生建議當病人死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兒子也同意進行<br />

心肺復甦已無意義,但病人的女兒卻不同意。她認為出於孝道,無論如何也要延長<br />

父親的生命,因此必須進行心肺復甦。兒子應該怎樣做?<br />

問題闡釋:<br />

1. 如何能評定一位昏迷病人的最佳利益?<br />

2. 孝順是否代表必須嘗試一切維持生命治療?<br />

3. 應該如何作出最後決定?<br />

意見:第 1 及 3 條的處理方法載於醫院管理局的「對維持末期病人生命治療的指引」。<br />

18


教學策略─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以案例教授倫理學<br />

個案 4<br />

一位 60 歲的病人患有嚴重長期胸肺疾病,經常復發,而且情況每況愈下。參加有<br />

關預設醫療指示的講座後,他向兒子表示想作出預設醫療指示,當他的呼吸疾病復<br />

發時不要插喉和使用呼吸機。他的兒子記得病人上次復發時曾經插喉及使用呼吸<br />

機,最後成功救回,因此並不同意病人的決定。病人表示他在上次插喉時非常痛苦,<br />

不想再接受這種治療方法。病人明白如果拒絕使用這種治療,復發時可能會死亡。<br />

兒子應該怎樣做?<br />

問題闡釋:<br />

1. 病人和兒子的意見不一,誰對誰錯?<br />

2. 應該如何作出最後決定?<br />

3. 如果病人最後作出有效的預設醫療指示,表明拒絕插喉和使用呼吸機,兒子能在父親復發時<br />

推翻預設醫療指示嗎?<br />

意見:有關生命質素的決定往往涉及價值觀的問題,有時難以得出絕對的答案。如病人具備精神<br />

能力作出決定,並有充份的了解,則應該尊重其決定。預先拒絕接受維持生命治療的有效指示具<br />

有法律約束力,在適用的情況下必須跟隨有關指示。<br />

19


教學策略─利用時事材料教授倫理與宗教科:以案例教授倫理學<br />

個案 5<br />

一名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嬰兒患上腸塞,大型手術可以治癒腸塞。但他的父母拒絕簽<br />

署同意書,並表示孩子患上唐氏綜合症已非常可憐,不應該再受大型手術之苦。然<br />

而,如果不進行手術,嬰兒便會死亡,醫生應該怎樣做?<br />

問題闡釋::<br />

1. 唐氏綜合症兒童的生命可悲嗎?<br />

2. 父母作出決定時應該考慮哪些因素?<br />

3. 醫生能否推翻父母的決定?<br />

意見:如果身心嚴重殘障的嬰孩要進行效果欠佳的複雜手術,則放棄手術也屬情有可原,但不少<br />

人會認為這個個案並非如此。如果醫生認為父母的決定並不符合嬰孩的最佳利益,個案可以交由<br />

法院處理。<br />

20


教學策略─有效的宗教體驗活動:知識及經驗轉化<br />

「體驗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是一個透過與實際事物直接接觸的經歷進行<br />

反思而獲得知識、技能的學習模式;是一種以輕鬆、具體的「活動」應用於教學範<br />

圍的教學策略。<br />

「體驗學習」的一個主要特色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由於沒有指定的課程材料,教<br />

師可以因應學生不同的能力而設計合理的學習期望。在課程規畫上,教師可以因應<br />

學生的需要而設計學習目標或學習重點,甚或由整個學習社群───即包括學生、教<br />

師及伙伴團體等共同訂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主動及投入,<br />

並從體驗中反思,但教師可以因應學生的能力及強弱表現而採取不<br />

同的教學步伐,免除學生因同儕間不同的學習能力而造成挫敗感。<br />

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由於擁有學習的自主權,不但可以激發<br />

不同程度的學習,還可促進學習效能。<br />

「體驗學習」是推動及優化學校宗教教育的平台。宗教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br />

從宗教傳統中探討信仰的內涵及意義,並思考宗教與人生的問題,以嚴肅而開放的<br />

態度邀請學生認識宗教信仰;而「體驗學習」正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機會和空間,讓<br />

學生親身經驗某信仰與生活的關係,反思是次經驗在生命中的意義;有時這些體驗<br />

能直接解答學生在生活上所遇到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學會反思,靈性得到發展。「體<br />

驗學習」與宗教教育互相配合,相輔相成,旨在幫助學生從更廣闊的層面探索生命<br />

的意義。<br />

將宗教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讓學生親身體驗宗教在他們生命<br />

中的意義,將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巧應用在日常生活上,有<br />

助深化學生對宗教的認識及反思相關的義理。<br />

21


教學策略─有效的宗教體驗活動:知識及經驗轉化<br />

藉綜合解說指導學<br />

生有關體驗的意義<br />

親身體驗:<br />

具體經驗和觀察:計畫和參與<br />

服務,或體驗一個信仰團體如<br />

何透過禮儀表達其信仰<br />

在新的情境中測試該觀念:<br />

把所學應用到個人經驗及其他服務經驗中<br />

轉化所學到日常生活中<br />

體驗學習進程示例<br />

反思:<br />

對所獲取的經驗加以整理<br />

和深入思考<br />

「剛才發生了甚麼事?」<br />

「我們做了些甚麼?」<br />

深化所學,轉化應用:<br />

評價從服務/參觀活動所得之領<br />

會,開展新的學習行為<br />

「如果這樣的話,則……嗎?」<br />

「現在怎樣呢?」<br />

22<br />

反思日誌<br />

討論其中涉及的宗教教訓、<br />

倫理議題或人類共享的經驗<br />

總結領會:<br />

從體驗中分析有關資料的初步結<br />

果,並尋求類同的體驗<br />

「如果這樣的話,會發生甚麼事?」<br />

「這樣又如何?」<br />

把所學轉化為概念<br />

(內化)<br />

個人體驗學習檔案


教學策略─有效的宗教體驗活動:知識及經驗轉化<br />

仁慈堂(澳門)<br />

─天主教文物博物館部分展品<br />

體驗活動場所<br />

23<br />

澳門媽閣廟<br />

聖約翰座堂 省善真堂─扶乩<br />

佛香講堂─過堂飯 香港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管風琴


教學策略─有效的宗教體驗活動:知識及經驗轉化<br />

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香港)─崇拜儀式 南蓮園池<br />

大澳關帝廟─魚骨 寶林禪寺─禪堂<br />

聖公會施洗聖約翰堂─苦路十四站 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br />

24


教學策略─有效的宗教體驗活動:知識及經驗轉化<br />

部分可供進行體驗活動的場所及有關資料<br />

體驗活動場所 網址<br />

天主教聖母原罪主教座堂 http://cathedral.catholic.org.hk/web2007/index0.html<br />

聖約翰座堂 http://www.stjohnscathedral.org.hk/chi/home.html<br />

黑暗中對話(香港) http://www.dialogue-in-the-dark.hk/<br />

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香港) http://www.iskconhk.org/html/aboutus/index.html<br />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br />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Monument/b5/monum<br />

ents_37.php<br />

廣福義祠 http://www.amo.gov.hk/b5/trails_sheungwan1.php?tid=25<br />

文武廟 http://www.amo.gov.hk/b5/trails_sheungwan1.php?tid=18<br />

猶太教莉亞堂 http://www.amo.gov.hk/b5/trails_sheungwan2.php?tid=6<br />

志蓮淨苑 http://www.chilin.org/<br />

南蓮園池 http://www.nanliangarden.org/<br />

蓬瀛仙館 http://www.fysk.org/<br />

跑馬地聖彌額爾墳場 http://cd1.edb.hkedcity.net/cd/pshe/cemetery/flashstart.html<br />

挪亞方舟 http://www.noahsark.com.hk/chn/index.php<br />

25


教學策略─有效的宗教體驗活動:如何設計和組織宗教體驗活動<br />

如何設計和組織宗教體驗活動<br />

學會服務及從服務中學習<br />

服務學習是在學術基礎上把體驗學習跟社會服務結合的一種學<br />

與教策略。有別於一般義工服務,服務學習是圍繞課程內容及<br />

教學目的而設計,延伸學生在課堂所學的知識至真實環境中應<br />

用,同時亦讓學生學會利用實際環境中學到的知識印證之前在<br />

課堂所學的,令學習得以深化。服務學習尤重學生在服務前後及過程中的反思,<br />

令服務帶有互惠作用,不僅惠澤社會,亦使學生從中獲益。要把服務學習有效地<br />

發揮作用,教師必須讓學生透過整理與建立他們對蘊藏豐富價值的服務經驗的體<br />

會和認識。<br />

反思活動<br />

「反思」是一個自主和持續學習者的主要學習部分,由此角度看,它可理解為運<br />

用創意和批判技能以準備學習者從服務經驗中學習及在當中獲得成功,並從宏觀<br />

角度去審視該服務經驗。在服務學習中,「反思」是指把服務經驗轉化為富有成<br />

效的學習經歷的一個思考過程。學生在反思活動中不應只著重資料憶述,而應透<br />

過深入的理解、判斷、學得的知識,甚至智慧,將資料應用。一個培育學生的良<br />

好環境是可讓學生展示他們的能力的,不管是讓他們發揮一種技能,或是精製一<br />

件作品。這裏需要包涵親身實踐、傳統理論、適度的學生對話、反思和自我審視。<br />

此概念為服務學習提供一個完善的課堂模式。在反思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避免<br />

給予學生太多資料和代他們思考問題。服務學習中的反思是以真實的角色、背景<br />

和成果為基礎,並聚焦於讓學生自主地建立判斷和作明智決定的能力。<br />

服務學習活動一般以認清需要和起擬方案以配合需要為始,繼後為策劃和準備執<br />

行。服務計畫應具以下兩項條件以促使學生思考和對話:(1) 計畫是針對一種確<br />

切的社會需要,是深具反思價值的及 (2) 學生肩負很大程度的責任,以及享有<br />

高度擁有和選擇權,結果應對學生重要而掌握在學生的手中。反思的內容最少可<br />

包括以下三個範圍:就該服務作反思、就該服務的社會、政治、經濟、職業或其<br />

他背景作反思,以及就有關人類精神層面的議題反思,如目的、意義、受苦、希<br />

望、友誼、公義、關愛和責任等問題。<br />

服務前反思<br />

學生通常在他們選取一項服務計畫、釐清計畫目標與闡明工作計畫,及準備服務<br />

時進行反思。教師可刺激學生檢視自己心中那些隱藏的前設與假定,例如反思自<br />

己根據粗略經驗、間接獲得的知識或社會偏見而形成的既有觀念。<br />

26


教學策略─有效的宗教體驗活動:如何設計和組織宗教體驗活動<br />

服務過程中反思<br />

學生投入體驗活動時及任務完成後的時刻是最適於教學的。學生會以憶述、觀<br />

察、推論和分類等技巧報告(「甚麼」的階段)及分析(「又如何」的階段)他們所<br />

獲得的經驗。一個具反思性的實習在服務計畫中發揮著多種作用,包括給予學生<br />

分享他們的觀察及所強調部分、發問問題、解決問題、徵求回饋、收集鼓勵及向<br />

同學學習的機會。對於教師來說,這是一個監測、欣賞和指導學生作品的機會。<br />

服務後反思<br />

經驗與知識不同,學生需要透過反思去評估服務計畫、評價自己的個人發展、歸<br />

納是次經驗以引導將來的決定及尋找應用所學知識的機會。為合乎道<br />

德和符合教學理念,教師應與學生討論以下問題:<br />

1. 我們帶來了甚麼改變?<br />

2. 我學到了甚麼?<br />

3. 我在哪裏可應用到所學的新知識?<br />

4. 我的世界觀起了甚麼變化?這些改變在我的生命中有甚麼意義?<br />

5. 我從自己和服務對象身上學到些甚麼?我學到甚麼學術上的技能與內容?<br />

一些設計服務學習活動時要注意的問題<br />

課程及服務學習目標<br />

課程的目標是甚麼 (即教師期望學生在課程結束時可學到甚麼)?<br />

怎樣令學生掌握清晰的學習目標?<br />

學生在服務學習中可獲得甚麼學習成果?<br />

透過參與服務學習,學生可建立甚麼知識和技巧?<br />

怎樣把服務學習的成果與課程目標聯繫?<br />

反思及評估<br />

哪類活動可透過引導學生反思及從服務中學習,把學生的服務經驗連繫至課<br />

程內容?<br />

怎樣可令學生肩負自己的學習責任呢 (例如增加學生的選擇機會及自主<br />

權,以提升學生對活動的擁有感和滿足感)?<br />

哪些是分析或反思重點?怎樣的反思活動能協助同學整理學習經驗,並使學<br />

習能產生長遠及深刻的果效呢?<br />

怎樣可量度學生在服務經驗中的學習呢?如何評估同學在服務學習後的改<br />

變 (例如教師可在整體計畫推行前為學生做一次態度或能力調查,計畫完結<br />

後再進行一次作比較)?<br />

如何評估是次活動安排提否合適,供下次活動參考?<br />

協作機構可怎樣參與評估學生及課程呢?<br />

如何分享學生的學習成果呢 (例如向没有參與活動的教師和同學透過不同<br />

27


教學策略─有效的宗教體驗活動:如何設計和組織宗教體驗活動<br />

方法匯報學習成果,以及與其他準備舉行服務學習活動的同學分享經驗)?<br />

細節安排工作<br />

服務學習前學生應有何事前準備 (例如學生應先認識或經歷甚麼,如同學會<br />

訪問服務對象,教師應怎麼協助同學訂立訪問題目,而學生應先裝備哪些詐<br />

問及溝通技巧)?<br />

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頻次與時間安排是怎樣的?學生用甚麼途徑到達服務<br />

學習舉行場地?<br />

活動需要甚麼安全措施安排 (例如發出家長信、在戶外舉行活動需完成報警<br />

程序及建立遇緊急狀況或任何改動時聯絡同學的機制)?<br />

服務學習經歷可如何監察 (例如請學生簽到及做記錄,確保他們有履行責<br />

任)?<br />

甚麼資源或支援能幫助學習活動取得成功 (例如活動需要甚麼物資及怎樣<br />

安排有關的金錢資助)?<br />

28


教學策略─有效的宗教體驗活動:如何設計和組織宗教體驗活動<br />

從宗教禮儀中學習<br />

透過觀察或參與宗教禮儀活動,學生可認識宗教的精神象徵及儀範典式,從而了<br />

解宗教的思想、文化及教義。教師可幫助學生反思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學習經<br />

驗及其他有關意義。<br />

社區內有不少場所可讓學生體驗宗教禮儀活動 (可參考體驗活動場所及其他體<br />

驗活動場所及有關資料),教師亦可利用學校設施進行有關體驗活動,以下提供<br />

一舉例示範:<br />

示例:苦路禮儀<br />

儀式:<br />

一人手拿十架在前方,可以伴以兩或四位手拿蠟燭、代<br />

拿十字架到每一處指定位置(若有圖像,手拿十架者面向圖<br />

像;若沒有圖像,則十架面向眾人)才開始誦念相關經文、<br />

相關經文念畢後,歌詠開始時,十字架才慢步走到下一處<br />

「主禮」走在十字架後,其餘參加者可(自由地):<br />

-「朝拜」:鞠躬或單膝跪<br />

-「聆聽」:站立<br />

-「祈禱」:站立或跪下<br />

- 由一處往下處時,可跟隨十字架走動<br />

校內可進行禮儀的地方 禮堂、校園、樓梯、班房<br />

進行時間 課堂內、集會、早會<br />

物資<br />

有形十字架 / 苦像、圖像,圖像可透過不同視覺效果展示:<br />

固有(新加、訂做)<br />

學生參與製作(可掛布畫、14 個十字架)<br />

戶外:粉筆十字在樹上<br />

手拿的十架(苦像)也是個圖像<br />

POWERPOINT<br />

*可應用以下教學資源支援苦路禮儀體驗活動:<br />

-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支援教材:組織體驗學習活動系列<br />

(III) 苦路禮儀‧教師手冊<br />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7034&langno=2<br />

- 苦路十四站簡報<br />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7071/cross_ppt_chi.ppt<br />

29


教學策略─有效的宗教體驗活動:如何設計和組織宗教體驗活動<br />

透過反思經歷評估學習<br />

教師可在體驗活動的各個階段幫助學生反思,如服務學習前,學生可反思自己<br />

根據粗略經驗、間接獲得的知識或社會偏見而對服務對象形成的既有觀念;服<br />

務期間可反思遇到的挫折與問題,以及可行的解決辦法;服務後則可反思如何<br />

以是次經驗引導將來的決定及怎樣應用所學的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把學習經驗聯繫至更闊更廣<br />

的議題上,反思內容可包括以下三個範疇:(1) 就整體體驗活動作反思、(2) 就該體驗活動的社<br />

會、政治、經濟、宗教或其他背景作反思,如過往與現行的公共政策如何成功或未能回應該服務<br />

背後的社會問題,以及與體驗活動相關的宗教教導及 (3) 就有關人類精神層面的議題反思,如目<br />

的、意義、受苦、關愛、社會公義和公民權利及義務等問題。學生在反思活動中不應只著重資料<br />

憶述,而應透過深入的理解和判斷,探索學習經歷的意義,掌握從服務中學到的與他們現在及將<br />

來生活的關係,並把學得的知識應用。<br />

建立學習歷程檔案<br />

學習歷程檔案可有系統地收存記載學生服務計畫進度的紀錄。這紀錄可成為學生持續反思與自我<br />

審視的工具,以及學習成果的憑證,亦可用於跟對服務活動有興趣的人士分享。概括用途如下:<br />

作為進展性評估 (Formative assessment)<br />

記錄學習進程<br />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作自我審視,為學習目標的更新與訂立提供指引<br />

在體驗活動完結後,讓學生更容易把自身的經驗聯繫至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習情境,以及更闊<br />

的範疇並以之應用<br />

在課堂中進行反思的策略<br />

教師可讓學生以不同形式就服務計畫進行反思和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些不同建構與描繪箇中意義<br />

的方法被稱之為「多種文藝形式」。反思活動可以小組討論、記錄短片和政治漫畫製作等形式進<br />

行。此教學方法確認了學生獨有的長處及各種不同的能力,可促進學生間富創意、舒適及追求卓<br />

越的氣氛。其中一些優秀的反思活動可能包含兩至三種表達形式,由於不同形式的表達可支配學<br />

生的思考模式以及所得的結果,因此教師應小心選取適切的反思形式。<br />

建構反思內容<br />

服務學習利用文藝創作為建構知識的工具,而非複製知識。教師可以透過以下策略推動多元的批<br />

判性思考及表達:<br />

1. 預測─寫一封給自己的信,寫出預期的體驗經驗。<br />

2. 憶述─畫一個網狀圖陳述你對該服務的理解以及你期望能認識的<br />

3. 程序安排─建立一個流程圖以闡明執行程序<br />

4. 解決問題─寫出一件遇到的關鍵事件以及你的對應方法<br />

5. 比較與對照─建立一個圖表,展示你在服務前和後對服務對象的印象<br />

30


教學策略─有效的宗教體驗活動:如何設計和組織宗教體驗活動<br />

6. 評價─如你受賦予有關的權力,你會如何在服務中對志願者作出安排<br />

7. 應用─你可以在什麼地方及如何應用你在體驗中獲得的知識<br />

8. 整合及創意思維─畫一幅漫畫展示一些你從服務對象學到的重要東西<br />

反思日誌 (Reflective Journal)<br />

撰寫反思日誌時可參考校本評核活動報告書部分應包括的內容:<br />

1. 評估是否己經達到個人設定的學習目標及是否滿意地實行行動計畫。<br />

2. 按該次體驗活動取得的經驗,作出有意思的討論,並就相關的倫理及宗教主題作出合適的演<br />

繹。<br />

3. 探討該次體驗活動的經驗個人道德、靈性、文化修養及人際關係可能有的影響。<br />

可參考以下服務學習示例<br />

示例一:香港基督教信義會信義中學<br />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7424/2205_fan.ppt<br />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7424/2205_fan1.ppt<br />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7424/2205_fan2.doc<br />

示例二:聖母無玷聖心書院<br />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7424/2205_chan.doc<br />

31


教學策略─促進學習的評估:評估技巧<br />

善用評估工作 提升學習水平<br />

評估工作應在學習過程中持續進行,讓教師清楚學生的學習進度,並為教師提供回<br />

饋,幫助檢視其教學內容及策略,從而增強教師的學效益及提升學生的學習素質。<br />

如教師可運用一般所謂「前測、後測」(Pre & Pro-test Measurement)的方法,從中知<br />

道學生的學習是否能達到原先所訂下的目標,他們學到甚麼,學得怎樣。評估不一<br />

定只用問卷、測驗卷等數量上的量度,透過日誌、正式或非正式<br />

討論等亦能收集學生的感受和意見,並可讓師生共同反思以檢討<br />

和深化學習。<br />

能改善學習的評估活動之主要因素:<br />

給予學生有效的回饋;<br />

學生在本身的學習上積極參與;<br />

讓學生掌握評估準則;<br />

根據評估結果來調節教學工作;<br />

要確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尊對學習有重要影響;<br />

學生需要具備評估自己表現的能力及掌握如何改善表現的方法。<br />

要進行能促進學習的評估,教師需要:<br />

將評估工作視為教學和學習的重要部分;<br />

與學生分享學習目的和目標;<br />

提供例子說明要達致目標所需的技能、態度及特質,以協助學生了解及識別<br />

他們想達到的標準;<br />

令學生參與自我評估;<br />

分析學生的課業表現,作為未來計畫學習的資料;<br />

提供回饋,令學生意識到下一步要採取的行動及推行的方式;<br />

相信每名學生都能夠改善;<br />

和學生共同檢討和反省評估資料。<br />

有效的「促進學習的評估」能令學生:<br />

學習態度、動機、主動性和信心等作出改變<br />

在回應問題,以及作解釋及描述時表現有所不同<br />

學識/才能得到改進<br />

懂得提問相關的問題<br />

投入於進展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的過<br />

程,例如訂立目標、參與互評或自評和在課<br />

業、技能、知識及理解都有顯著的進步。<br />

32


教學策略─促進學習的評估:評估技巧<br />

自評及互評<br />

自我檢視及同儕互評可令學生思考評審準則及評估方法等問題,讓他們更能<br />

掌握課業的要求,有利於他們的學習與理解。閱讀其他同學作品也可擴闊學生的<br />

眼光,為學習帶來長遠益處。<br />

教師可請學生二人一組,定期分享及審視自己的學習進度。教師亦可在學生<br />

遞交課業前一個星期組織互評工作坊。為鼓勵學生參加工作坊以及在遞交限期前<br />

完成課業,可以額外得分為誘因。學生可被安排為三人一組,每組有40分鐘閱讀<br />

另外一位組員的作品,以及15分鐘時間予以回饋(包括發問闡述問題[Clarifying<br />

questions])及討論回饋內容,並把討論內容概括在互評表中,學生其後可在互評<br />

表中寫出自己就同學的意見在課業所作的修改,然後把互評表及課業一併遞交。<br />

教師可在一星期前派發互評檢核表(範圍可涵蓋內容與主題的配合、回應問題及<br />

事件的深入程度、匯報說服力和資料搜集等項目)以引導學生就同學的作品寫出<br />

意見。檢核表不但為學生在互評時提供清晰的指引,亦可協助學<br />

生在準備課業期間作自我檢視。<br />

33


教學策略─促進學習的評估:評估技巧<br />

以下是自評或互評表範例:<br />

學生姓名:<br />

課業名稱:<br />

1. 進行這份課業時我學到了:<br />

課業省思與自評<br />

2. 如果有機會修改或再做一次的話,我會:<br />

3. 假若別人日後有機會做有關課業時,我會建議他/她:<br />

課業主人:<br />

互評者:<br />

課業名稱:<br />

1. 我注意到你做得好的地方是:<br />

2. 我從你的課業中學到:<br />

3. 我對你的建議是:<br />

課業主人用<br />

就互評者的意見,我<br />

課業省思與互評<br />

34


教學策略─促進學習的評估:評估技巧<br />

回饋策略<br />

有效的回饋可讓學生掌握自已的學習能力,以及知道如何改進。回饋內容應當具體明確,能讓學<br />

生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甚麼,亦令學生知道教師期望自己能夠達到的水平或能做到的事,並清楚<br />

成功的標準。教師可透過回饋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br />

• 我是否循著正確的進程學習呢?<br />

• 我可以作出甚麼改進呢?<br />

• 我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呢?<br />

• 整體而言,我做得怎樣呢?<br />

“Make no connections to what you<br />

have learnt”<br />

Yes, but I don’t know how, which is<br />

why I didn’t in the first place<br />

“Develop these ideas further”<br />

Yes, but how???<br />

“You must try harder”<br />

>0< >0< >0<<br />

“A lovely story”<br />

So is it perfect, then?<br />

“More detail needed”<br />

Yes, but I’d thought it had all<br />

the details it needed, so now<br />

I’m not clear<br />

35<br />

“Good work shown”<br />

How good? In what way?


教學策略─促進學習的評估:評估技巧<br />

回饋內容應集中於學習目標上,及與評估標準有關聯。教師應該在整個學習進程中持續作出回<br />

饋,以引領學生計畫下一步,推動學生積極學習,並讓學生清楚他們對課業的跟進工作的期望,<br />

例如可寫上「經這幾節課的學習,你的答題技巧漸漸改進了……除了……外,你已懂得從正反兩<br />

面評價一件事」及「可以說出更多有關你對……的感覺/看法」。作回饋時亦可運用配合情境的陳<br />

述方式,如「我注意到你對……有很獨特的看法/立場,這表明了你很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和「我<br />

看得出你的努力,在這段你應用了/回顧了/列出了……」。當串連兩個意見部分時應避免使用<br />

「但」。「但」含否定的意義,可削弱前句所起的正面作用,可用「以及/和」、「現在/下一次」等<br />

取代。教師亦可運用互動式回饋,如針對學生課業作出有效的提問,「你提出的建議很好,可以<br />

嘗試對……作更深入的描述嗎」。有些教師會把意見寫在一方格內,然後請學生在另一方格就意<br />

見回應,例如自己就老師的批改作出了甚麼行動。<br />

36


教學策略─促進學習的評估:評估指引<br />

甲部 規範倫理學<br />

必答部分<br />

試題<br />

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br />

討論以上的說法是否能夠作為道德原則,並應用於倫理判斷。 (6 分 )<br />

評卷指引<br />

1. (i) 相關的課程內容:<br />

單元一:道德的本質——道德原則<br />

(ii) 設題目標:<br />

此題測驗考生對道德原則的基本認識。按照義務論的觀點,<br />

道德原則的一個主要特色,是放諸四海皆準。考生的討論應<br />

包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否具有此項特色。另外,考<br />

生可以透過比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一些基本的道德<br />

原則(如:避免傷害,尊重自主等)的共通之處作答。<br />

(iii) 評核標準:<br />

考生的討論充分說明「己所不欲,勿施於<br />

人」是否具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特色。<br />

考生有提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否<br />

具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特色,並作出一些相<br />

關的討論,但有一些不圓滿之處,如:<br />

- 討論有牽強之處<br />

- 答案過於簡單<br />

41<br />

最高 5-6 分<br />

最高 3-4 分<br />

考生只能勉強解釋一些相關的概念 最高 1-2 分<br />

(iv) 答案例子: ∗<br />

可以考慮給 5-6 分的答案:<br />

例一:<br />

我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適用於不同的社會及文化之<br />

中,是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道德原則。因為它不是一項針對<br />

∗ 本評卷參考中的答案例子為說明主要的論據及常見的答案而設。這不是一套完備的答案,考生<br />

不一定採用一樣的字眼和答題方式。閱卷員必需參考閱卷員會議中採用的考生答卷樣本。


教學策略─促進學習的評估:評估指引<br />

個別行為的原則,所以適用於不同的文化及社會背景。它能<br />

提供彈性及指引,讓身處於不同文化及社會背景的人士,自<br />

行找出那一些( 自己) 不能接受的行為,因而不用在別人身<br />

上。所以這是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道德原則。<br />

例二:<br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一些普遍獲得接納的道德原則有<br />

不少共通點。遵守這一項原則能防止人們做出傷害別人的事<br />

與「避免傷害」這個普遍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己所<br />

不欲,勿施於人」亦防止人們把一些自己不願接受的規條,<br />

強加在別人身上,是另一種「尊重自主」的方式。因此這項<br />

原則與一些普遍獲得接納的道德原則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實<br />

在能夠成為另一項道德原則。<br />

可以考慮給 3-4 分的答案:<br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應是一項道德原則。因為世界上沒<br />

有人會希望受到傷害,如果人人都在行動之前,先想想自己<br />

本人是否認同或接受這個行為,這樣會有助防止人們做出傷<br />

害別人的行為,所以這項原則應可作為一項道德原則。<br />

42


教學策略─促進學習的評估:評估指引<br />

乙部 個人及社會問題<br />

試題<br />

6. 有些人批評香港的福利制度「養懶人」。他們認為綜合援助計劃 (簡稱「綜<br />

援」) 鼓勵有工作能力的失業人士放棄就業,這對努力工作的納稅人不公<br />

平。從倫理學的角度評論上述觀點,並說明你的立場和理據。(20 分 )<br />

評卷指引<br />

6. (i) 相關的課程內容:<br />

單元二:個人及社會問題——商業及經濟倫理。<br />

(ii) 設題目標:<br />

本題目測驗考生對經濟倫理的思考。本問題的重心是:「綜援」<br />

作為一種社會福利是否一項公平的社會政策?持社會福利會<br />

「養懶人」這說法的人認為這不是一個公平的政策。考生須<br />

判斷這說法是否合理,並且提出他們的論證。<br />

(一 ) 相關論點的陳述:8 分<br />

立場一:同意社會福利「養懶人」的觀點<br />

- 「綜援」使有能力的失業人士不去找工作,倚賴政府供養。因<br />

此,「綜援」是一個錯誤的社會政策。<br />

- 「綜援」的支出來自稅收,對努力工作的納稅人不公平。<br />

- 「綜援」等如提供免費午餐,這個免費午餐便是福利。政府提<br />

供福利是錯誤的。<br />

立場二:不同意社會福利「養懶人」的觀點<br />

- 「綜援」作為社會福利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幫助無數貧困者生<br />

活下去,只有少數不良份子才濫用「綜援」。<br />

- 假如有人濫用「綜援」(即有能力的失業人士不去找工作),只<br />

須檢討審批程序,堵塞制度的漏洞,杜絕濫用便可。問題在於<br />

濫用,「綜援」本身並沒有問題。<br />

- 「綜援」反映資源再分配的原則。在一個社群裏,有工作的人<br />

有義務幫助那些暫時失去工作能力的人,這是社群的互助精<br />

神。政府扮演著中間人的角色,透過稅收維持「綜援」福利制<br />

度,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因此,「綜援」並沒有對納稅人不公<br />

平。<br />

- 「綜援」肯定貧困者有權要求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使他們能夠<br />

有尊嚴地生活下去。「綜援養懶人」這句話把領取「綜援」的<br />

人描黑為「懶人」,是不負責任的說法。<br />

43


教學策略─促進學習的評估:評估指引<br />

(二 ) 論證的建立:8 分<br />

立場一:同意社會福利「養懶人」的觀點<br />

- 這個立場的理據是:福利是一種消極權利(negative rights)。在<br />

各種經濟理論中,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支持這種權利<br />

觀。自由意志主義論者認為,人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有勝利者<br />

和失敗者是自然不過的事情。政府沒有責任提供福利去幫助失<br />

敗者。這種權利觀是一種價值取向,因此是一種價值理論。<br />

- 由此推論,基於消極權利的立場,會支持「綜援使有能力的失<br />

業人士不去找工作」、「對努力工作的納稅人不公平」和「綜援<br />

等如提供免費午餐」等論點。<br />

立場二:不同意社會福利「養懶人」的觀點<br />

- 這個立場的理據是:福利是一種積極權利(positive rights)。在<br />

各種經濟理論中,社會主義(Socialism)和現代自由主義(Modern<br />

Liberalism)的論者支持這種權利觀。社會主義論者認為,政府<br />

有責任為貧困者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人有權要求政府幫<br />

助,即人有「福利權利」(welfare rights)。這種權利觀是一種<br />

價值取向,因此是一種價值理論。<br />

- 由此推論,基於積極權利的立場,會支持「綜援反映資源再分<br />

配的原則」、「綜援肯定貧困者有權要求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等<br />

論點。<br />

- 此外,以「濫用綜援制度」的論點反駁「綜援是一個錯誤的制<br />

度」的論點,指出「綜援」制度本身立足於合理的基礎上,這<br />

個基礎即「福利是一種積極權利」。<br />

(三 ) 組織、表達、協調、原創性:4 分<br />

(注意:考生可以同時討論正、反的論點。雖然要考生選擇自己的立場,但<br />

若他能妥善地處理與自己立場相反的觀點,閱卷員也應就這方面的答案給<br />

予分數。)<br />

44


教學策略─促進學習的評估:評估指引<br />

第五級<br />

Level 5<br />

第四級<br />

Level 4<br />

示例:等級描述 (暫定稿)評估 Assessing Students’ work with Level Descriptors (draft)<br />

對相關的倫理與宗教主題有廣泛的認識<br />

Demonstrate extensive knowledge of ethical and religious topics<br />

基於對相關的倫理與宗教概念及處境的準確理解,提供具批判性<br />

的分析<br />

Provide a critical analysis based on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related<br />

ethical and religious concepts and contexts<br />

提出豐富的相關資料,而且資料的整合合乎邏輯,整體一致,能<br />

全面回應問題和事件,且具說服力<br />

Provide rich and relevant materials that are logically and coherently<br />

integrated in order to respond to questions and issues convincingly<br />

and comprehensively<br />

在有理據的支持下,展示明顯的創意或洞察力<br />

Demonstrate notable creativity or insights based on reasons<br />

對相關的倫理與宗教主題有良好的認識<br />

Demonstrate good knowledge of ethical and religious topics<br />

基於對相關的倫理與宗教概念及處境的良好理解,提供詳細的分<br />

析<br />

Provide a detailed analysis based on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related<br />

45<br />

政府有責任讓有能力工作者獲得相稱的工作,按正<br />

義公平的法則得到相稱的工資,在有尊嚴及被重視<br />

的情況下以勞動力貢獻社會<br />

政府應致力為全民的利益而服務,在制訂與勞工有<br />

關的政策或法例時,不應只關注財團和資方的利<br />

益,妄顧大多數但沉默的工人<br />

法律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兩者都是保障社會公義<br />

的機制。透過立法可保障工人權益,達到讓有工作<br />

者分享利潤的原則,而福利制度可保障貧窮人,達<br />

到財富再分配目的,兩者確保每個人可有基本生活<br />

水平,没有矛盾<br />

貧窮、失業等問題的出現不一定是個人問題,社會<br />

政策如:經濟發展、退休制度等的失衡和不健全,<br />

同樣會造成結構性失業或貧窮現象<br />

最低工資訂立和社會福利制度沒有互相排斥,兩者<br />

都是保障人權和推動社會公義的工具<br />

大部分人都希望透過工作養活家人,得到生存意義<br />

和滿足感,這是人權。政府應保障人可以有工作機<br />

會,並能盡養活自己和家人的責任,福利制度只是<br />

安全網,助人自力更生是政府的責任<br />

訂立最低工資可以表彰社會公義,因為工人付出了


教學策略─促進學習的評估:評估指引<br />

第三級<br />

Level 3<br />

第二級<br />

Level 2<br />

ethical and religious concepts and contexts<br />

提出足夠的相關資料,而且有良好的演繹,能有力地詳細回應問<br />

題和事件<br />

Provide adequate and relevant materials that are well developed in<br />

order to give sound and detailed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s and issues<br />

在有理據的支持下,展示出創意或洞察力<br />

Display creativity or insights based on reasons<br />

對相關的倫理與宗教主題有一般的認識<br />

Demonstrate general knowledge of ethical and religious topics<br />

基於對相關的倫理與宗教概念及處境有足夠的理解,提供一般的<br />

分析<br />

Provide a general analysis based on an 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br />

related ethical and religious concepts and contexts<br />

提出相關的資料,並加以解釋,從而對問題和事件作出合適的回<br />

應<br />

Provide and explains related materials in order to give appropriate<br />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s and issues<br />

對相關的倫理與宗教主題的認識有限<br />

Demonstrate limited knowledge of ethical and religious topics<br />

基於對相關的倫理與宗教的概念處境的局部理解,提供有限的分<br />

析<br />

Provide limited analysis based on a partial understanding of related<br />

ethical and religious concepts and contexts<br />

提出局部相關的資料,並有簡短的解釋,對問題和事件作出局部<br />

46<br />

努力但得不到足以為生的回報,即視工人為奴隸,<br />

若法律不能使人遠離剝削,是公義不彰的悲劇<br />

企業有責任承擔工人的開支,並賦予工人合理的薪<br />

金和有尊嚴的生活,若企業令有工作者貧窮,社會<br />

大眾就要為這群貧窮者提供福利,這樣對整體社會<br />

不公平<br />

若有工作的人可以脫離貧窮,社會福利就可集中照<br />

顧其他弱勢者,社會資源會運用的更有效<br />

最低工資立法保障工人權益,令勞資關係更和諧,<br />

減少社會爭論,更能提升經濟效益<br />

企業有責任承擔工人的工資,這是企業應有的良心<br />

除了用福利去補貼低薪或在職貧窮人士,政府也可<br />

推出進修課程,協助工人提升技能,加強競爭力<br />

綜援和失業救濟金等福利開支會繼續保留,令始終<br />

失業的人有保障<br />

平衡最低工資和社會福利金,後者要比前者少,否<br />

則没有人願意工作<br />

最低工資立法已是社會共識,只是應在那一個價錢<br />

定為最低工資時薪有爭議,表明政府已有決心解決<br />

在職貧窮問題<br />

福利和工資不應相提並論,一樣是給窮人,另一樣<br />

是給工人<br />

社會福利太好有機會令人躲懶,所以政府下一步應<br />

檢討福利制度,確保綜緩金不會高於最低工資入息


教學策略─促進學習的評估:評估指引<br />

第一級<br />

Level 1<br />

的回應<br />

Provide partially related materials and briefly explain them in order<br />

to give partial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s and issues<br />

對相關的倫理與宗教主題有基礎的認識<br />

Demonstrate basic knowledge of ethical and religious topics<br />

就相關的倫理與宗教的概念及處境有基礎的理解<br />

Demonstrat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related ethical and religious<br />

concepts and contexts<br />

提出基本資料及簡單的論據,對問題和事件作出簡單的回應<br />

Provide basic information and simple arguments in order to give<br />

simple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s and issues<br />

47<br />

實施最低工資後減少工人流失,因為每間公司的工<br />

資都一樣,可以在家附近工作,節省車費,工人有<br />

多些休息時間,可以到公共圖書館享用社會福利<br />

最低工資立法事在必行,有最低工資可保障工人得<br />

到合理報酬<br />

最低工資鼓勵失業的人工作,因為有工資保障,不<br />

會越做越窮<br />

最低工資有時不公平!因為有才華的人和没有才<br />

華的人都賺一樣錢,有些人會偷懶,因為勤力和懶<br />

每少時都得到二十八元,而低薪工人是沒有福利<br />

如:房屋準貼、花紅等


教學策略─促進學習的評估:教學目標、評估課業模式與評估準則的配合<br />

將評估課業模式及評估準則與課程目標連繫<br />

教學目標、評估課業模式與評估準則的配合對學與教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圖表將以例子展示三者的關係,教師可因應<br />

學生的能力與興趣調節課業模式<br />

學習目標 評估課業模式 評估準則<br />

認識和理解宗教及靈性的本質 課堂寫作<br />

小測<br />

透過研習宗教傳統,包括其歷史與社會文化特質,識別出該宗教傳統的宗教<br />

表徵的重要之處<br />

詮釋當今社會的宗教表達,以及信仰體系和宗教傳統如何影響人 專題研習<br />

口頭匯報<br />

48<br />

網頁製作<br />

展板/壁報製作<br />

到有關宗教團體實習<br />

以批判態度評價宗教傳統、其教義及倫理在當今社會的價值 課堂寫作<br />

影片分析報告<br />

辯論<br />

有效地傳達相關問題的結論,以及以宗教認知批判性地和富創意地分析宗教<br />

現象<br />

課堂寫作<br />

專題研習<br />

小組討論及匯報<br />

富創意地在宗教認知的範圍內回應概念及議題 小組討論及匯報<br />

網上交流平台(如群組及討論版)發表意見<br />

報評、校園通訊<br />

• 理解及知識應用<br />

• 批判性思考<br />

• 理解及知識應用<br />

• 探究技巧<br />

• 理解及知識應用<br />

• 批判性思考<br />

• 溝通技巧<br />

• 理解及知識應用<br />

• 批判性思考<br />

• 探究技巧<br />

• 溝通技巧<br />

• 探究技巧<br />

• 創意思考<br />

• 溝通技巧


參考資料<br />

參考資料<br />

評估<br />

ACT BSSS Religious Studies Framework<br />

http://www.bsss.act.edu.au/__data/assets/pdf_file/0003/125778/Religious_studies<br />

_08_for_WEB.pdf<br />

Rubrics and Self Assessment Project,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br />

http://www.pz.harvard.edu/Research/RubricSelf.htm<br />

促進學習的評估 飛越暗箱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br />

http://gtcni.openrepository.com/gtcni/bitstream/2428/4621/7/Assessment%20for%<br />

20Learning%20-%20beyond%20black%20box%20(Chinese).pdf<br />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評量<br />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5742/zhang%20li%20li%20950<br />

705.pdf<br />

「重塑」有效學習<br />

http://www.hkptu.org/ptu/director/pubdep/ptunews/565/mirco.htm<br />

服務學習<br />

Service Learning Faculty Handbook, Centre for Civic Engagement & Learning,<br />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br />

http://studentaffairs.case.edu/civicengagement/learning/courses/doc/facbook.pdf<br />

The Big Dummy’s Guide to Service learning<br />

www.fiu.edu/~time4chg/Library/bigdummy.html<br />

(This site is organized around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nd divided into faculty and<br />

programmatic issues. Includes “101 Ideas for Combining Service and Learning” in<br />

various disciplines.)<br />

融入服務學習的世界公民教育 樂施會<br />

<br />

http://www.cyberschool.oxfam.org.hk/big5/downloads/51-80.pdf<br />

全方位學習網絡:「社會服務」經驗分享 課程發展處全方位學習及圖書館<br />

組<br />

http://cd1.edb.hkedcity.net/cd/lwl/net_cs/pdf/Community%20Service%20Learnin<br />

g.pdf<br />

49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