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8.2013 Views

宏观对冲基金操作手法透视(上)

宏观对冲基金操作手法透视(上)

宏观对冲基金操作手法透视(上)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strong>宏观对冲基金操作手法透视</strong>(<strong>上</strong>)<br />

内容提要:本文以宏观对冲基金的成名作——1992 年欧洲汇率机制危机为主,<br />

辅以其高潮——1998 年香港金融风暴,详细解读了宏观对冲基金用于冲击一国金融<br />

体系的整套手法,从如何发现一国宏观经济体系的漏洞到投机部署的工具及实践,后<br />

期的冲击效用的扩大手段以及对抗目标国政府反抗的手段等,在此基础<strong>上</strong>从金融杠<br />

杆、羊群效应和联动立体操作策略的角度给出了防止其冲击的几点建议,未雨绸缪应<br />

对未来中国资本项目放开情况下宏观对冲基金可能的大规模登陆。<br />

世界对冲基金研究方面的权威 MAR/Hedge(资产管理统计公司)按不同的投资风<br />

格和方式将对冲基金分为 8 类:全球基金、宏观基金、买空基金、卖空基金、市场中<br />

性基金、行业对冲基金、重组驱动基金、基金中基金。其中最为重要的、主流的、全<br />

球瞩目的是宏观对冲基金。在 1992 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 年的墨西哥金融危<br />

机和 1997—1998 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宏观对冲基金在获取巨额的投机暴利而扬名<br />

世界的同时,也对于世界经济造成了惨重伤害,从而使各国视之如洪水猛兽,避之惟<br />

恐不及。中国承诺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宏观对冲基金有很大的登陆的可<br />

能性。本文将着重从宏观对冲基金的操作手法方面来说明其获取暴利和对一国经济构<br />

成严重冲击的途径,并期望给出合理建议。<br />

一、宏观对冲基金操作手法简介<br />

对冲基金最基本的操作手法是“套戥”投资策略,这发源于 1949 年<br />

Alked·Johns 创立世界第一只对冲基金时,其 策略应用于股票市场就是将买空与卖空<br />

结构性地结合起来,不论在牛市还是熊市,都可以确保此投资组合稳赚不赔。此种风<br />

险抵消的手法被称为“对冲”。但宏观对冲基金的操作手法远远超越和背离了“对<br />

冲”的内涵。<br />

宏观对冲基金主要根据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部署投资,其 策略被称为“宏观基本<br />

因素分析”,大型宏观基金通常会根据可获得的公共信息(通过专业咨询公司等获得)<br />

和私有信息(派人到各国实际考察等),了解许多国家的经济周期,并对于应在周期的<br />

哪一点<strong>上</strong>进行投资和该国金融市场在周期各点<strong>上</strong>如何运作作出相应的预测,具体来说<br />

就是通过各种数据,运用复杂的模型或是基本的与内外均衡相关的各个变量间的分<br />

析,找出一国宏观经济的不平衡点和漏洞,辨别出市<br />

场心理和找出能导致趋势变化的各种政治和经济事件,然后运用现货、期货、期权、<br />

调期和或然债券等工具在商品市场、股市、债市和汇市等市场同时部署投资以期获取<br />

暴利。在 此 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金融杠杆机制的运用。通过保证金的杠杆作用,<br />

对冲基金可以产生十倍甚或更高倍于本身资产的巨额资产,从面对市场造成强大的冲<br />

击,市场<strong>上</strong>的机构投资者和一般投资者可能在对冲基金这只领头羊的带领下,通过<br />

“单群效应”对一国的金融体制构成惨重打击。下面,本文将以宏观对冲基金的成名<br />

作~1992 年欧洲汇率机制危机为主,辅以 1998 年的香港金融风暴来详细说明其手法及<br />

运作。经济体系的漏洞分析以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分析的工作母机——蒙代尔—弗莱<br />

明模型为理论框架。<br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二、宏观经济体系的漏洞分析<br />

1990 年,欧洲汇率机制的最主要成员国——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合并。两德的经<br />

济发展很不均衡,随着民主德国原有工厂的瓦解,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又导致需要大<br />

量的资本来进行经济恢复和重组,这种超额需求直接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并<br />

且德意志联邦银行长期以来执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国内通货膨胀率一直比较低。<br />

相反在 1987-1991 年期间欧洲汇率机制其他成员国尤其是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法<br />

国等,需求不足、经济疲软、物价高涨。但是受惠于 1979 年 3 月建立的欧洲汇率机<br />

制,市场认为未来汇率机制成员国会继续趋向统一的欧洲货币联盟, 因而在这些国<br />

家实行高孳息政策以保持外部均衡的情况下,国际投资者因为相信未来的汇率风险会<br />

很小,所以从利息低的国家如德国借取大量的资金,将其投入高利率国家如意大利和<br />

西班牙以赚取利差,而 认 为 未来这些国家利率将趋于一致的投资者则大量持有高利率<br />

国家的债券,期待未来利率下降债券升值。这就是所谓的“趋同”投资策略。宏观对<br />

冲基金最早的和积极的参与了“趋同”投资全盛期的建立,并且建立了大量的外币现<br />

货和外币债券的长仓期待赚取利润。<br />

但是,支持这些国家高利率的一个背景是高通胀,依据国际费雪效应理论,在两<br />

国投资者要求的实际利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一国利率高于别国的部分可以视为一国<br />

通货膨胀率高于别国的部分,即:<br />

Rh-Rf=(Ih+i)-(If+i)=Ih-If<br />

R 表示名义利率,I 表示通货膨胀率,i 表示实际利率,h 表示本国,f 表示外国,<br />

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其货币在未来趋于贬值,并且其贬值的幅度大约等于本国与别<br />

国的通胀率的差异,即;<br />

ef≈Ih-If=Rh-Rf<br />

ef表示本国货币贬值幅度。从 1992 年初开始,建立在德国经济强劲增长和其他<br />

国家经济疲软基础<strong>上</strong>的预测越来越认为,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将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br />

在这种恐慌心理下,资金开始从这些国家掉头流出到硬货币国家,主要是德国(美元<br />

币值不稳)(见表 1)。这种资本流入直接给德国马克施加了一定的升值压力。此外,在<br />

德国缺乏相应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货币供应无法满足因收入增长(由总需求导致)而<br />

增长的货币需求之后,还使得马克的利率<strong>上</strong>升,这在一定程度<strong>上</strong>增强了马克的吸引力。<br />

收入<strong>上</strong>升和利率的<strong>上</strong>扬表现在图 1 <strong>上</strong>是 IS 曲线向右移动到 IS',与 LM 交于 b 点。<br />

表 1 欧洲汇率机制主要成员国外资流动统计表<br />

国家<br />

年度<br />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br />

英国 -0.2 16.3 12.2 13.8 11.2 8.3 -0.7<br />

法国 -6.5 -26.0 19.3 43.4 138.2 -20.4 -244.1<br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意大<br />

利<br />

3597.0 11721.0 21297.0 33940.0 51503.0 26583.0 12366.0<br />

西班<br />

牙<br />

-373.0 1418.0 1311.0 1950.0 2281.0 3229.0 1155.0<br />

德国 -82.6 -39.0 -127.5 -135.6 -90.1 14.4 26.0<br />

备注:单位为十亿本国货币单位,本表数据指存量形式的外资净流入。<br />

资料来源:IMF《国际金融统计》,1993<br />

在欧洲汇率机制安排下,德意志央行有义务将本国货币的币值维持在对 ECU 正常<br />

汇率的<strong>上</strong>下 1%波动范围内,在市场出现强大的德国马克买压时,为 维持汇率稳定,德<br />

国央行势必会在外汇市场<strong>上</strong>以马克买进外汇,这必将增加本国基础货币的供给,即可<br />

能使得 LM 曲线沿着 IS 曲线向右移动到 c 点,使得本国的货币政策无法保持独立性及<br />

有效性。这当然不会是德意志联邦银行希望看到的局面。因而,在卖出马克的同时,<br />

必定会辅以卖出公债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从而使得基础货币供给不变,即冻结 LM<br />

曲线(图 1)。但是,在资本流入甚多因而马克买压甚大的情况下,央行必要使得人们<br />

买进大量的本国公债方能保持基础货币供给不变,这必须要求一个更高的市场利率,<br />

从而使得债券的价格相当幅度的下跌,但是央行由于顾及卖出过多证券的风险和防止<br />

公债的过度增长,将不可能一直使用这种方法,另一方面,利率的人为拉高,也将增<br />

强马克的吸引力,将会使得资本进一步流入,从而增强马克的买压,进一步增强央行<br />

冲销性货币政策的难度,因而,这在长期内仍然会使得德国货币供给增长即 LM 曲线<br />

的右移,使货币政策无效,那么马克升值或许是实现新的内外均衡的唯一的路了。这<br />

应证了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在保持德国资本流动性的情况下,德国汇率的稳定<br />

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两个目标中最多能实现一个。<br />

如果在弹性汇率制下,德国马克的升值将会减少本国的净出口,降低收入,同时<br />

恶化经常项目收支从而减少顺差,并且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有效性不会受到影响,这<br />

在图 2 中可以看到,即升值一方面会使得 IS 沿着 LM 曲线向回移动到 d 点(IS”处),<br />

另外,将使 BP 曲线向左移动一直到 d 点(BP'处),从而达到新的内外均衡(图 2)。但<br />

是在类似于固定汇率制度的欧洲汇率体制下,马克的实际升值只可能通过一次性的名<br />

义重估增值,或者通过拉大德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的差距来实<br />

现。德意志央行最有可能实施的是马克的名义重估增值,因为这在德国需求过剩的情<br />

况下,能促进德国的进口,在短时期内可以缓解德国的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是在<br />

法国和英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对此进行拒绝的情况下,德国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br />

策促使马克的通货膨胀率远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通胀率从而造成马克实际升值或许<br />

是唯一的办法了,但是对于正在恢复经济和一直致力于经济稳定性的德国来說,这无<br />

异于引狼入室。<br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体系分析(德国)<br />

在马克不升值的情况下,其他欧洲国家的竞争力无法提升,并且在 1992 年的 3<br />

月中旬至 9 月初,美元先后对马克贬值 17%,进一步从世界范围内大大削弱了这些国<br />

家的竞争力。Eichen—green 和 Wyplosz 在 1993 年的研究中发现,从 1992 年秋开始,<br />

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之间的这种相对竞争力的变化至少在三个国家已经开始了,即意<br />

大利、西班牙和英国,依据二人的研究,这些国家面临着汇率调整从而竞争力调整的<br />

迫切需要。宏观对冲基金敏锐地察觉到了由市场心理导致的马克升值压力和弱势货币<br />

国家竞争力自我调整的迫切需要,接着所要做的就是促成这种贬值行为的实际发生并<br />

从中牟利。<br />

<strong>宏观对冲基金操作手法透视</strong>(下)<br />

在 1998 年香港金融危机前的几年中,香港的资产价格尤其是物业价格高涨,这<br />

一方面是因为香港本来就地少人多,另一方面,港府严格限制土地的供给,使得发展<br />

商得以垄断物业,再加<strong>上</strong>长期的负实际利率而导致的物业投机,更是使得物业价格飙<br />

升,1984 年初至 1997 年中,主要物业价格<strong>上</strong>涨 12 倍左右。经济的高涨导致的工资水<br />

平的<strong>上</strong>升以及所持有的股票(恒指在 1997 年<strong>上</strong>半年由 12000 多点飙升至 16800 多点)、<br />

物业等资产的价格的<strong>上</strong>扬使得香港居民人均收入大大<strong>上</strong>升,需求高涨;另一方面,由<br />

不动产价格<strong>上</strong>扬所导致的经济环境的恶化使得生产和销售成本<strong>上</strong>升,这两方面使得香<br />

港的整体物价水平高涨,在港币币值不变的情况下,使得出口和旅游业收入大幅度下<br />

滑,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竞争力。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港币在未来有贬值趋势。<br />

此外,在 1997 年下半年,东盟各国货币以及韩元、新台币等相继贬值,进一步凸现<br />

香港币值高估,更加削弱了香港经济的竞争力,港元面临着向下调整的压力。第二方<br />

面,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有其自身的缺陷,不明确的兑换保证使得金管局成为稳定汇<br />

率的唯一市场参与者,并且使得市场套息和汇率套戥对于汇率的稳定作用无从发挥,<br />

狭小的货币基础使得利率易于大幅波动,这些很容易被炒家所利用。而作为亚太地区<br />

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使得香港政府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联系汇率制度,以维持国际投<br />

资者对于香港的信心。港元的暂时贬值可能在短期内有利于香港的竞争力的提升,但<br />

是长期来看,金融中心的地位将大受冲击,可谓得不偿失。<br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在对香港进行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时,必须考虑其特殊性。首先,蒙代尔—弗莱明<br />

模型成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该经济体内外价格一定,但是香港的物价一直在不断的<strong>上</strong><br />

涨之中,这需要将原有模型加以修正。其次,香港的货币基础比较狭小,易对汇率的<br />

波动造成影响。这表现为 LM 曲线十分的陡峭。再次,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资本<br />

的流动性特别强,故 BP 曲线接近于水平。<br />

图 3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体系分析(香港)<br />

香港危机前的几年中,需求的高涨通过其所引致的投资的乘数效应直接使得收入<br />

<strong>上</strong>升,在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或者货币政策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还会使得利率<strong>上</strong>扬。<br />

这表现为 IS 曲线的一定幅度的右移至 IS 1 。香港的物价的大幅<strong>上</strong>涨可能会通过实际余<br />

额效应使得曲线向左回移,但是实际<strong>上</strong>,这个效应的存在可能被费雪效应全部或部分<br />

地抵消,1997 年下半年香港外围市场例如东盟各国的货币和新台币以及韩元的贬值实<br />

际<strong>上</strong>使得香港的币值进一步<strong>上</strong>扬,这主要通过减少净出口和旅游业收入使得香港居民<br />

的收入下降。因而,IS 2 曲线向左移动到达 IS 3 ,另一方面,物价的高涨使得实际货币<br />

供给有一定幅度的下滑,表现为 LM 曲线向右一定幅度的偏移至 LM 1 。在 b 点,重新达<br />

到了国内均衡。同时港元的实际升值还会恶化经常项目收支,使得 BP 0<br />

曲线左移至 BP 1<br />

,<br />

一直达到 b 点,在这里实现了内外均衡。但是此时收入可能较高峰时期有相当幅度的<br />

下降,同时利率较原来提高。这表明香港经济的发展已经迫切地有通过本币贬值提升<br />

竞争力的需要,对冲基金认为这绝对是个牟利的好机会。<br />

三、投资部署及正面交锋<br />

一直致力于各国宏观经济体系漏洞研究的对冲基金看准这些经济体竞争力自我<br />

调整的需要,接着就开始其一系列投机操作。<br />

在 1992 年危机中,对冲基金最早调整投资部署,对于趋同投资时期已经建立的<br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长仓坚决平仓,并且在 1992 年夏天开始第一批抛空欧洲弱势货币,积极与银行进行<br />

这些货币的远期沽售合同的场外交易,期望这些货币在未来贬值后将其买回,而银行<br />

为了对冲场外交易的风险,在买入远期合约的同时,不得不在现汇市场出售同一数量<br />

的货币,并且部署相同期限的货币掉期以抵销外汇的期限错配风险。在这个过程中,<br />

将会直接对于外汇现货施加贬值压力,这种场外交易所涉及的金额巨大,据估计仅索<br />

罗斯量子基金就抛空了价值 100 亿美元的英镑。同时,炒家利用保证金账户从银行借<br />

入大量目标货币现货在市场<strong>上</strong>抛空以换取硬货币——主要是德国马克,目 标 货 币 的 现<br />

货 和 远 期 市场均承受巨大的贬值压力。在市场恐慌的情况下,对冲基金的领头羊角色<br />

导致了互惠基金、退休金、保险公司以及其他的机构投资主体的冲击欧洲弱势货币的<br />

羊群效应,这给弱势货币带来前所未有的现实的贬值压力。<br />

汇率机制成员国应对冲击的手段主要是汇市干预、防御性挟息和资本管制。在面<br />

对巨大的市场卖盘时,官方的外汇储备显得微不足道并且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完全集<br />

中,汇率机制中的总储备大约是 2700 亿美元,但是可用于干预的却不多,而市场需<br />

求却异常的大,例如法国政府在 9 月干涉中每天的交易量就达到 70—90 亿美元,国<br />

际银团贷款总额达到 300 亿美元,但也是杯水车薪。通过欧洲汇率机制的 VSTFF (短<br />

期金融债务)安排,受冲击国的央行从德国央行获取了大约 920 亿德国马克的 VSTFF<br />

以应对市场<strong>上</strong>对于这些国家货币的疯狂沽售。但是当这些马克在市场<strong>上</strong>进行抛售的时<br />

候,德意志央行势必要进行货币冲销以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有效性,进一步<br />

的冲销势必会干扰德国某些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德国央行自己的债权以 VSTFF<br />

计价,而负债以 ECU 计价,万一 VSTFF 无法阻挡货币下滑颓势,那么借出的马克就有<br />

缩水趋势(例如在 9 月损失就超过了 10 亿马克),尽管德意志央行还有借出和冲销更<br />

多马克的能力,但为自己利益着想不可能无限制地借出马克,这在相当程度<strong>上</strong>限制了<br />

受冲击国家的汇市干预能力。<br />

欧洲国家传统的干预方式是挟息,一般通过中央银行对于贴现率的调整提高市场<br />

整体利率,最 严 厉 的 瑞典央行一个月同业拆息从 9 月 7 日的 16%飙升至 17 日的 70%(以<br />

年计),英国将最低贴现率从 9 月 16 日的 10%提高到 9 月 17 日的 15%,意大利贴现率<br />

也曾达到 15%,此外外汇储备的干预在某种程度<strong>上</strong>会紧缩银根,客观<strong>上</strong>也会提高本国<br />

利率,这会增加国际炒家进一步抛空目标货币现货的成本。但是对于挟息前已经储备<br />

足够现货的势力来说,此招意义不大。此外,对冲基金还在弱势货币国家挟息的同时,<br />

大量持有利率期货,他们预期高利率政策尽管在短期内有效,但是会使国内资金成本<br />

大大<strong>上</strong>扬,不利于投资,同时会加快坏呆账的出现及债务危机,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br />

银行及金融体系危机,因而不能作为长期货币政策加以实施,而利率下降从而利率期<br />

货价格<strong>上</strong>扬时,即可斩仓获利。第三,弱势货币证券的持有者纷纷部署看跌期权或合<br />

成期权以对冲持有的证券,当受冲击货币与本国货币息差增阔时,会进行货币的现货<br />

或远期抛售。据估计,货币抛售总量的 5%-10%来自于这种“动态对冲交易”。<br />

在汇市干预和挟息未见显著成效而权衡利弊后不想实行资本管制的情况下,因不<br />

堪重负,英国英镑、意大利里拉、瑞典克朗先后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自由浮动,<br />

遭受惨重损失。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则不惜牺牲外国对于本国的信心以及长期利<br />

益厉实行资本管制。<br />

以<strong>上</strong>是宏观对冲基金早期的和经典的操作手法,主要集中在汇市和期市。在<br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1997—1998 年的香港金融风暴中,展现的是宏观对冲基金的手法之集大成者。是役,<br />

宏观对冲基金在汇市、股市、期市联动造市,全方位发动了对于港元的立体式袭击,<br />

其手法主要是:(1)大量沽空港元现汇换美元;(2)卖空港元期货,大量吸纳美元电汇<br />

期货;(3)同时在股市抛空港股现货;(4)并于此前后在恒生指数期货市场大量沽售期<br />

指合约。<br />

对冲基金的基本操作原理是:如果港元在现汇市场汹涌的抛盘下币值果然相对于<br />

美元下跌,那么在羊群效应的冲击下,币值下降幅度可能超过 30%,将会从港元现汇<br />

沽售中得到巨大的利益,但是如果香港当局坚持要维持港元币值的话,势必要在市场<br />

<strong>上</strong>大量抛售美元买入港元,这将大量减少基础货币的供给和紧缩银根,在香港的货币<br />

基础不大的情况下,必将导致香港利率的急剧升高,这会导致其他资产价格例如股票、<br />

期指的剧烈下跌,可从二者的抛空当中获利颇丰;另一方面,港元和美元息差的增阔,<br />

将会使得港元期货的价格(以美元计)下跌,美电期货的价格<strong>上</strong>扬(以港元计),在执行<br />

反向交割的时候,可赚取相当利益。由此可见,宏观对冲基金攻击港元,既博港元汇<br />

率脱钩,更博在股市、期市获利。<br />

香港拥有近 90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近 2500 亿港元的庞大财政盈余(大部分以外<br />

汇形式存放),这是香港得以逃过此次冲击的基础。香港金管局首先以外汇储备承接<br />

市场卖盘,在无法抵挡的情况下,不惜动用政府储备吸纳港元,使联系汇率制度得以<br />

维持,并且由于政府储备被兑换成港币后即被放入银行体系,港元银根未被抽紧,避<br />

免了利率急升的危机,这也使得国际投机者在股市和期市获利的计划落空。尽管在股、<br />

汇、期三市获暴利的计划落空,但是对冲基金不得不承担为此作准备而付出的昂贵成<br />

本,从而遭受惨重损失。这是对冲基金的巅峰,也是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紧接其后<br />

的美国 LTCM 危机、罗伯特老虎基金的破产以及索罗斯量子基金的重组见证了其衰落。<br />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宏观对冲基金仍然是全球最有杀伤力、最具破坏性的国际投机势<br />

力。四、应对其操作手法的几点建议<br />

依笔者看来,宏观对,中基金之所以能够在一国金融市场<strong>上</strong>呼风唤雨,蓄意造市,<br />

恶意炒作,牟取暴利,如果仅从手法来看,与其三个重要特征或方面密不可分,即金<br />

融杠杆机制的运用,羊群效应的运用以及联动立体操作策略的应用。<br />

运用垫头交易机制,炒家只需交纳目标资产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保留补足损失差<br />

额的能力,即可通过沽售或买空对一国的现汇市场和股票现货市场形成强烈冲击,通<br />

过远期协议,可以直接对于远期外汇市场施加压力,而金融创新使得杠杆机制的运用<br />

更加广泛和频繁。与抛空机制相像,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备足资产应付逐日清算<br />

后,可大量抛售或买入外汇期货、指数期货或是利率期货,期权交易在某种程度<strong>上</strong>也<br />

可以用来投机。杠杆机制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投机力量。据估计,1992 年秋,占当时对<br />

冲基金大约 100 亿美元总资产 15%的索罗斯基金,利用抵押和保证金交易户口抛空了<br />

价值 100 亿美元的英镑,仅此一役就净赚数十亿美元。据保守估计,1998 年 8 月香港<br />

危机高潮中对冲基金抛售额估计达到 3800 亿港元,总投机额至少达到 6250 亿港元,<br />

而香港当时经济规模仅为 1.34 万亿港元。我国在未来资本项目的开放中,期货、期<br />

权和垫头交易肯定会出现,作为某种规避风险和增强市场活力的手段无可厚非,但是<br />

为了防止被过分的用来投机,可以采取某些措施,例如谨慎开放垫头交易市场,加强<br />

对于大户的监管,适当提高保证金的比例等尽量减少杠杆倍数,限制金融杠杆机制的<br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发挥。<br />

宏观对冲基金之所以能够成为投机操作的领头羊,不 仅 因 为其雄厚的财力和复杂<br />

的操作技巧的运用,更是因为其敏锐的市场鉴别力和强大的市场研判能力,这是其作<br />

为国际专业投机势力的必备优势,但是同时,在危机的发展过程中,宏观对冲基金通<br />

常主动出击,制造舆论,恶意散播谣传,加剧市场恐慌心理,在很大程度<strong>上</strong>促成和加<br />

剧了羊群效应的发生。在 1997-1998 年的香港金融风暴中,其通过各种途径刺探重要<br />

讯息,然后通过发表市场报告或召开投资发布会,散播他们夸大和歪曲的各种负面分<br />

析。尤其是在 1998 年 8 月初港府与炒家决战前夕,关于联系汇率脱钩、港元将大幅<br />

贬值的谣言满天飞。炒家甚至预言联系汇率制度 8 月中旬崩溃。甚至在港府入市,<br />

对冲基金难有作为的情况下,索罗斯量子基金的副手 Stanley Druckenmiller 在决战<br />

前夕接受 CNBC 财经专栏访问时,仍扬言有能力获胜,企图扳回劣势。这种“出口术”<br />

在相当程度<strong>上</strong>加剧了市场恐慌心理,从而放大了投机力量,使得目标国承受更大的压<br />

力。依笔者看来,羊群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理性投资者在投资者总数中<br />

的比例;政府对于金融媒介的监督和管理;一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及健康状况。第三者<br />

是用以维持信心的最基本的要素,但做到这一点需要很长时间,对于前两者,我国政<br />

府应该始终不懈的通过立法和实际操作经验的积累来努力加以改善,在 未来遭受对冲<br />

基金冲击的时候,拥有一定自我研判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和经过一定监管和引导的金融<br />

媒介将会在相当程度<strong>上</strong>减少羊群效应的冲击。<br />

从第三节后部分的简介中我们已经领略了香港风暴中联动立体操作策略的威力,<br />

这种操作环环相扣,浑然一体,通常让目标国政府和央行晕头转向,顾此失彼,首尾<br />

不可兼顾,并且会使其一般应对措施失效。欧洲汇率机制危机中的债市和汇市的联动<br />

操作也有相似威力。依笔者观点,对于目标国来说对抗联动操作策略的最有效的方式<br />

或许是让其各个环节相互脱钩。具体来说,对于汇率冲击,首先要保持一个庞大的不<br />

易受到操纵的货币基础,其次要保有足够的冲销货币干预的手段和能力。在遭受冲击<br />

而需要进行汇市干预时,不至于非要和利率联系起来,或是在利率必要变化的情况下<br />

不会因为货币基础狭小而导致利率的大幅变动而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样,汇市<br />

的操作无法与股市和期市联系起来,便于在各个分割的市场中分别以有效的手法对抗<br />

宏观对冲基金的冲击。香港政府在外汇储备对抗冲击不力且导致利率飙升从而使得股<br />

市和期市狂跌时,果断动用政府储备接手现汇沽盘,保持了基础货币的供给,使得利<br />

率下降企稳,同时在汇、期二市分别操作质高价格,最 后 使 得 国 际 投机势力黯然离場。<br />

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例证。<br />

以<strong>上</strong>的分析仅仅是从具体操作手法的角度来说的。当然,对抗以宏观对冲基金为<br />

首的国际投机势力的冲击,最重要的还是要注重我国经济的内外均衡发展,如果本国<br />

经济没有出现比较大的漏洞,是不可能被国际投机势力盯<strong>上</strong>的。具体来说,在国内就<br />

是要保持低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对 外要保持国际收支均衡,同时在发展国内经济<br />

时,要注重经济结构及资本结构的均衡,第三方面,要处理好利用外资与发展本国经<br />

济的关系,不 可 过 分 依 赖 外 资,注重本国自己的积累。此外,要 维 持 适 当 的 外 汇 储 备 ,<br />

并 密 切 与各国央行及国际金融组织的关系,增强应对危机的临时对抗能力,并在监管<br />

法规的制定和实际的操作<strong>上</strong>加强国际合作。而在我国现今的情况下,培养熟悉国际金<br />

融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是另一个当务之急。<br />

作者:胡亮 吴景阳 来源:《国际金融研究》2004 年第 7 期<br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