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15 Views

宋代與近代教育對呂祖謙和朱熹有關學生學習理論構建之 ... - 東吳大學

宋代與近代教育對呂祖謙和朱熹有關學生學習理論構建之 ... - 東吳大學

宋代與近代教育對呂祖謙和朱熹有關學生學習理論構建之 ... - 東吳大學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宋 代 與 近 代 教 育── 對 呂 祖 謙 和 朱 熹 有 關 學 生 學 習 理 論 構 建 之 探 討田 浩 (Hoyt Tillman)1. 問 題 : 智 慧 的 傳 承 抑 或 自 我 實 現 ?(A)Nathan Sivin( 席 文 ):“authoritarian”「 專 制 性 的 」,「 當 老 師 解 釋 文 本 時 , 教 學的 關 鍵 在 於 學 生 的 接 受 度 」。(B)Daniel Gardner( 賈 德 納 ):「 不 外 乎 自 我 實 現 」;「 自 得 」( 得 之 於 己 )。李 弘 祺 :「 權 威 式 人 格 」 和 「 不 妥 協 個 體 」。(C)Elisabeth Hsu( 許 小 麗 ): 古 人 經 驗 和 自 身 醫 療 經 驗 ; 關 鍵 因 素 ; 權 威 解 讀 者 。(D)John Berthrong( 白 詩 良 ):Alfred North Whitehead( 懷 海 德 )「 創 造 性 」 原 則 ; 朱 熹 「 綜 合 性 」 的 原 則 。《 論 語 ‧ 述 而 第 七 》 孔 子 舉 一 隅 而 學 生 以 三 隅 反 。 宋 代 ?2. 呂 祖 謙(A) 呂 祖 謙 :《 呂 東 萊 先 生 文 集 》( 國 學 基 本 叢 書 版 ), 第 10 卷 , 第 247 頁 。其 不 順 於 父 母 , 不 友 於 兄 弟 , 不 睦 於 宗 族 , 不 誠 於 朋 友 , 言 行 相 反 , 文 過 遂 非者 , 不 在 此 位 。(B) 呂 祖 謙 :《 麗 澤 論 說 集 錄 》(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一 卷 , 第 32 頁 上 下 。今 之 為 學 , 自 初 至 長 , 多 隨 所 習 熟 為 之 , 皆 不 出 窠 臼 外 。 惟 出 窠 臼 , 然 後 有 功 。(C) 呂 祖 謙 :《 東 萊 集 ‧ 別 集 》(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 卷 , 第 21 頁 下 -22 頁 上 。致 知 、 力 行 , 本 交 相 發 工 夫 , 初 不 可 偏 , 學 者 若 有 實 心 , 則 講 貫 玩 索 , 固 為 進 德之 要 。 其 間 亦 有 一 等 後 生 , 推 求 語 句 工 夫 常 多 , 點 檢 日 用 工 夫 常 少 , 雖 便 略 見 仿髴 , 然 終 非 實 有 諸 己 也 。…… 亦 非 謂 使 之 但 力 行 而 已 致 知 為 緩 , 但 示 之 者 當 循 循有 序 耳 。(D)《 東 萊 集 ‧ 別 集 》, 第 16 卷 , 第 11 頁 上 。論 學 之 南 , 其 高 者 , 其 病 墮 于 玄 虛 ; 就 平 者 , 其 末 流 于 章 句 。 校 二 者 之 失 , 高 者便 入 于 異 端 , 平 者 浸 失 其 傳 , 猶 為 勤 訓 , 故 惇 行 義 。 輕 重 不 同 , 然 要 皆 是 偏 。(E)《 東 萊 集 ‧ 別 集 》, 第 七 卷 , 第 23 頁 上 下 。根 本 不 實 者 , 所 宜 深 察 。…… 雖 有 教 無 類 , 然 …… 今 日 此 道 單 微 , 排 毀 者 舉 目 皆是 , 恐 需 謹 嚴 也 。


(F)《 呂 東 萊 先 生 文 集 》, 第 19 卷 , 第 431 頁 。昔 陳 瑩 中 嘗 謂 :「《 通 鑑 》 如 藥 山 , 隨 取 隨 得 」。 然 雖 是 有 藥 山 , 又 須 是 會 采 ; 若 不能 采 , 不 過 博 聞 強 記 而 已 。 壺 丘 子 問 於 列 子 曰 :「 子 好 游 乎 ?」 列 子 對 曰 :「 人 之所 游 , 觀 其 所 見 ; 我 之 所 游 , 觀 其 所 變 」。 此 可 取 以 為 看 史 之 法 。 大 抵 看 史 , 見 治則 以 為 治 , 見 亂 則 以 為 亂 , 見 一 事 則 止 知 一 事 ; 何 取 觀 史 ! 觀 史 當 如 身 在 其 中 ,見 事 之 利 害 , 時 之 禍 患 , 必 掩 卷 自 思 , 使 我 遇 此 等 事 , 當 作 如 何 處 之 ? 如 此 觀史 , 學 問 亦 可 以 進 , 知 識 亦 可 以 高 , 方 為 有 益 。(G) 朱 熹 :《 晦 庵 先 生 朱 文 公 全 集 》( 四 部 備 要 版 , 標 題 為 《 朱 子 大 全 》, 臺 北 : 中華 書 局 重 印 ,1970), 第 33 卷 , 第 6 頁 上 。向 見 所 與 諸 生 論 說 左 氏 之 書 極 為 詳 慱 , 然 遣 詞 命 意 亦 頗 傷 巧 矣 。3. 朱 熹(A) 朱 熹 :《 朱 熹 集 ‧ 續 集 》, 第 二 卷 , 第 5158 頁 。精 舍 數 日 紛 紛 無 意 思 , 只 得 應 接 酒 食 , 說 閑 話 而 已 。 亦 緣 屋 舍 未 就 , 不 成 規 矩 ,它 日 需 共 議 條 約 , 乃 可 久 遠 往 來 耳 。(B) 周 應 合 編 :《 景 定 健 康 志 》, 第 29 卷 ,5 下 至 6 上 頁 。每 旬 山 長 入 堂 , 會 集 職 事 、 生 員 、 授 講 、 籤 講 、 覆 講 如 規 。 三 八 講 經 , 一 六 講 史 , 並書 于 講 簿 。 每 月 三 課 , 上 旬 經 疑 , 中 旬 史 疑 , 下 旬 舉 業 。 文 理 優 者 傳 齋 書 德 業 簿 。(C) 黎 靖 德 編 :《 朱 子 語 類 》, 第 十 卷 , 第 171 頁 。今 人 所 以 讀 書 苟 簡 者 , 緣 書 皆 有 印 本 多 了 。…… 蓋 古 人 無 本 , 除 非 首 尾 熟 背 得 方得 。 至 於 講 誦 者 , 也 是 都 背 得 , 然 後 從 師 受 學 。…… 今 人 連 寫 也 自 厭 煩 了 , 所 以讀 書 苟 簡 。(D)《 朱 子 語 類 》, 第 8 卷 , 第 146 頁 。師 友 之 功 , 但 能 示 之 於 始 而 正 之 於 終 爾 。 若 中 間 三 十 分 工 夫 , 自 用 吃 力 去 做 。 既有 以 喻 之 所 始 , 又 自 勉 之 於 中 , 又 其 後 得 人 商 量 是 正 之 , 則 所 益 厚 矣 。 不 爾 , 則亦 何 補 於 事 ?(E)《 朱 子 語 類 》, 第 11 卷 , 第 192 頁 。經 既 通 , 自 無 事 於 解 , 借 經 已 通 乎 理 耳 。 理 得 , 則 無 俟 乎 經 。 今 意 思 只 滯 在 此 ,則 何 時 得 脫 然 會 通 也 ?(F)《 朱 子 語 類 》, 第 11 卷 , 第 169 頁 。


讀 書 須 是 仔 細 , 逐 句 逐 字 要 見 著 落 。 若 用 工 粗 魯 , 不 務 精 思 , 只 道 無 可 疑 處 。 非無 可 疑 , 理 會 未 到 , 不 知 有 疑 爾 。(G)《 朱 子 語 類 》, 第 107 卷 , 第 2674 頁 。先 生 每 日 早 起 , 子 弟 在 書 院 , 皆 先 著 衫 到 影 堂 前 擊 板 , 俟 先 生 出 。 既 啟 門 , 先 生升 堂 , 率 子 弟 以 次 列 拜 炷 香 , 又 拜 而 退 。 子 弟 一 人 詣 土 地 之 祠 炷 香 而 拜 , 隨 侍 登閣 , 拜 先 聖 像 , 方 坐 書 院 。(H)《 晦 庵 先 生 朱 文 公 文 集 》, 第 86 卷 , 第 12 頁 上 至 12 頁 下 , 或 參 見 《 朱 熹 集 》,第 86 卷 , 第 4446 頁 。後 學 朱 熹 , 敢 昭 告 于 先 聖 至 聖 文 宣 王 ( 孔 子 ): 恭 維 道 統 , 遠 自 義 軒 。 集 厥 大 成 ,允 屬 元 聖 。 述 古 垂 訓 , 萬 世 作 程 。 三 千 其 徒 , 化 若 時 雨 。…… 自 時 厥 後 , 口 耳 失 真 。千 有 餘 年 , 乃 曰 有 繼 。 周 程 復 受 , 萬 理 一 原 。…… 俾 我 後 人 , 如 夜 復 旦 。 載 鑽 載 仰 ,雖 未 有 聞 , 賴 天 之 靈 。 幸 無 失 墜 。…… 奠 以 告 虔 , 尚 其 昭 格 。 陟 降 庭 止 , 惠 我 光 明 。傳 之 方 來 , 永 永 無 斁 ! 今 以 吉 日 , 謹 率 諸 生 , 恭 修 釋 菜 之 禮 , 以 先 師 衮 國 公 顏氏 、 郕 侯 曾 氏 、 沂 水 侯 孔 氏 、 鄒 國 公 孟 氏 配 。 濂 溪 周 先 生 、 明 道 程 先 生 、 伊 川 程 先 生 、康 節 邵 先 生 、 橫 渠 張 先 生 、 溫 國 司 馬 文 正 公 、 延 平 李 先 生 從 祀 。 尚 饗 !(I)《 朱 子 語 類 》, 第 四 卷 , 第 59 頁 。人 物 之 性 , 有 所 謂 同 者 , 又 有 所 謂 異 者 。 知 其 所 以 同 , 又 知 其 所 以 異 , 然 後 可 以論 性 矣 。 夫 太 極 動 而 二 氣 形 , 二 氣 形 而 萬 化 生 。 人 與 物 俱 本 乎 此 , 則 是 其 所 謂 同者 , 而 二 氣 五 行 , 絪 縕 交 感 , 萬 變 不 齊 , 則 是 其 所 謂 異 者 。 同 者 , 其 理 也 ; 異 者 ,其 氣 也 。 必 得 是 理 , 而 後 有 以 為 人 物 之 性 , 則 其 所 謂 同 然 者 , 固 不 得 而 異 也 ; 必得 是 氣 , 而 後 有 以 為 人 物 之 形 , 則 所 謂 異 者 , 亦 不 得 而 同 也 。 是 以 先 生 於 《 大 學或 問 》 因 謂 『 以 其 理 而 言 之 , 則 萬 物 一 原 , 固 無 一 物 貴 賤 之 殊 ; 以 其 氣 而 言 之 ,則 得 其 正 且 通 者 為 人 , 得 其 偏 且 塞 者 為 物 ; 是 以 或 貴 或 賤 而 有 所 不 能 齊 』 者 , 盖以 此 也 。 然 其 氣 雖 有 不 齊 , 而 得 之 以 有 生 者 , 在 人 物 莫 不 皆 有 理 ; 雖 有 所 謂 同 ,而 得 之 以 為 性 者 , 人 則 獨 異 於 物 。 故 為 知 覺 , 為 運 動 者 , 此 氣 也 ; 為 仁 義 , 為 禮智 者 , 此 理 也 。 知 覺 運 動 , 人 能 之 , 物 亦 能 之 ; 而 仁 義 禮 智 , 則 物 固 有 之 , 而 起能 全 之 乎 ! 今 告 子 乃 欲 指 其 氣 而 遺 其 理 , 梏 於 其 同 者 , 而 不 知 其 所 謂 異 者 , 此所 以 見 闢 於 孟 子 。 而 先 生 於 《 集 註 》 則 亦 以 為 :『 以 氣 言 之 , 則 知 覺 運 動 人 物 若 不異 ; 以 理 言 之 , 則 仁 義 禮 智 之 稟 , 非 物 之 所 能 全 也 。』 於 此 , 則 言 氣 同 而 理 異 者 ,所 以 見 人 之 為 貴 , 非 物 之 所 能 並 ; 於 彼 則 言 理 同 而 氣 異 者 , 所 以 見 太 極 之 無 虧欠 , 而 非 有 我 之 所 得 為 也 。 以 是 觀 之 , 尚 何 疑 哉 ! 有 以 《 集 注 》、《 或 問 》 異 同 為 疑者 , 答 之 如 此 , 未 知 是 否 ?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