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15 Views

慈經注 - 法雨道場

慈經注 - 法雨道場

慈經注 - 法雨道場

SHOW MORE
SHOW LESS
  • No tags were found...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慈 經 注目 次( 請 用 foreign1 字 型 )明 法 比 丘 譯2008.1.( 修 訂 版 )法 雨 道 場 印 行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 目 次慈 經 注 序 .......................................................................................i《 慈 經 注 》 導 讀 ........................................................................... ii【 慈 經 】..................................................................................1Mettasuttam ( 慈 經 )........................................................................2The Lovingkindness Discourse....................................................3【 慈 經 注 】............................................................................5〔 前 言 〕..............................................................................5〔 序 分 〕..............................................................................11( 壹 )、 培 育 美 好 的 特 質 ....................................................11第 一 偈 釋 義 (Pathamagathavannana) ..................................11第 二 偈 釋 義 (Dutiyagathavannana) .....................................25( 貳 )、 修 學 慈 心 所 不 應 為 ................................................39第 三 偈 釋 義 (Tatiyagathavannana)-- ...................................39〔 正 宗 分 〕......................................................................41( 參 )、 慈 心 的 修 習 ..............................................................41一 、 培 育 慈 悲 的 心 念 ..................................................42二 、 慈 心 的 所 緣 ..........................................................43第 四 偈 釋 義 (Catutthagathavannana)...................................43第 五 偈 釋 義 (Pabcamagathavannana)..................................46第 六 偈 釋 義 (Chatthagathavannana)....................................48第 七 偈 釋 義 (Sattamagathavannana) ...................................50五 、 破 除 界 限 ( 超 越 時 空 的 限 制 )....................................51第 八 偈 釋 義 (Atthamagathavannana) ..................................51六 、 正 念 而 住 ( 四 威 儀 )..................................................55第 九 偈 釋 義 (Navamagathavannana)...................................55〔 流 通 分 〕..........................................................................58( 肆 )、 從 慈 心 定 轉 向 修 觀 ................................................58第 十 偈 釋 義 (Dasamagathavannana) ...................................58Mettasuttam ( 慈 經 ) ( 巴 漢 對 照 )..................................................62【 慈 效 益 經 】(Mettanisamsasuttam) 1 ........................................68Mettanisamsasuttam 慈 效 益 經 ( 巴 漢 對 照 ).................................71【 慈 願 】................................................................................74Brahma-vihara bhavana( 梵 住 修 習 )( 慈 願 ) ( 巴 漢 對 照 ) .............76【 蘊 護 經 】 1 (Ahi-paritta)........................................................81Ahi-paritta( 蛇 護 經 ) ( 巴 漢 對 照 ) .................................................84慈 心 的 修 習 ..................................................................................89悲 心 的 修 習 ..................................................................................90喜 心 的 修 習 ..................................................................................91捨 心 的 修 習 ..................................................................................92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序/ 明 法 比 丘《 慈 經 》 在 上 座 佛 教 是 家 喻 戶 曉 的 一 部 經 典 , 它 並 不 是 以美 麗 的 詞 藻 , 或 動 人 的 故 事 吸 引 人 , 而 是 其 內 容 對 美 化 內 心 有強 大 的 作 用 , 也 有 消 災 解 厄 的 濟 急 作 用 。中 國 字 「 慈 」, 有 「 愛 」、「 惠 」、「 仁 」 之 義 , 這 些 都是 儒 家 及 教 育 者 的 重 要 施 教 及 修 養 德 目 。 但 是 諸 子 百 家 並 沒 有全 天 候 乃 至 經 年 累 月 修 習 「 慈 」 的 教 導 。 古 代 中 國 佛 教 雖 沒 有《 慈 經 》, 但 是 「 慈 愛 」 並 沒 有 缺 席 , 除 了 仁 民 愛 物 的 精 神 之外 , 還 有 觀 世 音 的 《 普 門 品 》, 廣 為 民 眾 所 喜 愛 、 念 誦 及 流 傳 。只 是 它 是 依 靠 菩 薩 大 慈 大 悲 的 他 力 加 庇 , 跟 依 靠 自 力 救 濟 的「 慈 心 」 不 同 。「 慈 心 」 的 濟 拔 原 理 是 : 即 時 在 內 心 產 生 強 大的 慈 念 , 令 災 厄 ( 惡 業 的 果 報 ) 中 斷 或 消 減 , 即 大 厄 化 小 厄 , 小厄 化 更 小 。人 間 有 種 種 苦 難 , 小 則 病 苦 、 不 愉 快 、 衝 突 、 失 意 , 大 則遭 受 打 殺 乃 至 戰 爭 , 這 些 苦 難 都 是 自 己 所 造 惡 業 的 結 果 , 無 一樣 是 自 然 的 , 無 一 樣 是 沒 有 原 因 的 , 無 一 樣 是 由 善 業 轉 變 成 惡果 的 。 對 於 「 救 苦 救 難 」 一 事 , 靠 自 己 的 善 業 來 自 救 , 才 是 實在 與 長 遠 之 計 。 上 座 部 佛 教 並 沒 有 依 靠 菩 薩 的 想 法 , 倒 是 發 展出 「 護 衛 經 」, 以 免 除 眾 生 的 苦 難 。佛 教 達 到 解 脫 的 途 徑 是 親 近 善 友 , 聞 法 , 論 法 , 思 法 , 持戒 , 修 禪 , 行 八 正 道 等 ,「 法 」 本 身 就 有 自 護 、 護 他 的 力 量 ,而 「 法 」 中 的 「 慈 」 這 一 項 , 對 滅 除 苦 難 則 特 別 有 濟 急 的 作 用 ,因 此 ,《 慈 經 》 就 應 運 而 出 。《 慈 經 》 本 身 的 義 理 即 淺 白 易 懂 ;再 加 上 《 慈 經 注 》 的 詮 釋 , 則 更 能 深 入 「 慈 」 的 道 理 ; 編 者 於本 書 中 , 則 再 添 加 「 補 注 」 與 注 解 , 以 讓 文 義 更 為 順 暢 與 顯 然 。最 後 , 願 所 有 讀 誦 、 贊 助 、 流 通 、 贊 歎 慈 經 的 人 , 或 修 習慈 心 者 , 都 能 充 滿 慈 心 , 並 晉 身 解 脫 之 列 。 ♥i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 導 讀/ 明 法 比 丘本 《 慈 經 注 》 主 要 收 錄 ..一 、《( 應 作 ) 慈 經 》(Mettasuttam, or Karaniyamettasuttam)及 其 注 釋 。二 、《 慈 ( 效 益 ) 經 》(Mettasuttam or Mettanisamsasuttam)及 其 簡 注 。三 、《 蛇 護 經 》(Ahi-paritta, or Khandha-paritta 蘊 護 經 ) 及 其 簡 注 。四 、《 慈 願 》(Brahma-vihara bhavana 梵 住 修 習 ) 及 其 簡 注 。及 幾 篇 〔 附 錄 〕。第 一 部 《 慈 經 》 與 第 二 部 《 慈 經 》 同 名 , 有 的 《 護 衛 經 》(Paritta, 巴 利 文 課 誦 本 ) 把 第 一 部 《 慈 經 》 改 名 為 《 應 作 慈 經 》以 避 免 與 其 他 的 《 慈 經 》 混 淆 。 在 經 典 中 以 ‘Mettasuttam’ 為 名的 還 有 ..《 相 應 部 》S.46.62.、《 增 支 部 》A.4.125~126、A.7.58.、A.8.1. 等 五 部 , 但 是 它 們 通 常 沒 有 被 收 錄 在 《 護 衛 經 》 中 。修 習 慈 心 的 方 法最 簡 單 的 方 式 是 .. 心 念 或 口 誦 ..「 願 一 切 眾 生 快 樂 !」 其文 句 「 快 樂 」, 也 可 以 用 「 平 安 」、「 吉 祥 」、「 幸 福 」、「 安穩 」 等 等 。 誠 心 誠 意 的 慈 愛 之 念 , 可 以 一 直 保 持 著 , 但 是 心 念或 口 誦 的 那 句 祝 福 語 , 則 不 必 一 直 反 覆 念 著 , 無 論 行 、 住 、 坐 、臥 , 只 要 慈 愛 在 心 中 , 及 散 佈 出 去 , 經 年 累 月 一 直 保 持 著 。 這樣 反 覆 練 習 慈 心 , 可 以 得 「 近 行 定 」( 已 靠 近 禪 定 ) 或 「 安 止 定 」( 已 入 禪 定 )。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若 以 經 典 所 說 的 方 法 , 則 強 調 方 位 的 散 佈 慈 心 ..「 應 以 慈俱 行 之 心 (mettasahagatena cetasa) 遍 滿 一 方 而 住 、 第 二 、 第 三 、第 四 亦 如 是 ; 如 是 對 上 (uddha)、 下 (adho)、 橫 (tiriyam= anudisasu四 方 四 維 ), 所 有 一 切 世 間 ( 有 情 世 間 ), 皆 以 慈 俱 行 之 廣(vipulena 遍 滿 故 為 廣 )、 大 (mahaggatena 依 ( 色 界 ) 地 故 )、 無 量(appamanena 以 熟 練 和 無 量 有 情 為 所 緣 )、 無 怨 (averena 捨 憎 )、無 瞋 (abyapajjena 捨 憂 及 無 苦 ) 之 心 遍 滿 而 住 。」《 清 淨 道 論 》(Vism.295 以 下 ) 對 修 慈 愛 的 方 法 有 詳 細 的 論述 。 開 始 「 對 自 己 修 慈 」, 不 對 六 種 人 修 慈 愛 ..(1) 不 愛 的人 ,(2) 極 愛 的 朋 友 ,(3) 中 間 人 ( 非 瞋 非 愛 者 ),(4) 敵人 等 四 種 人 不 應 修 習 ;(5) 不 應 專 對 異 性 修 習 ,(6) 絕 對 不應 對 死 者 修 習 。 理 由 是 ..(1) 初 學 者 若 把 不 愛 者 置 於 愛 處 是會 疲 倦 的 ;(2) 極 愛 者 甚 至 現 起 少 許 的 痛 苦 , 也 會 使 修 習 者悲 傷 ;(3) 若 把 非 瞋 非 愛 的 人 置 於 尊 重 敬 愛 之 處 也 會 疲 倦 的 ;(4) 若 對 敵 人 隨 念 則 起 忿 怒 。(5) 如 果 專 對 異 性 修 慈 , 則 修習 者 難 免 生 貪 染 。(6) 如 對 死 者 修 慈 , 絕 對 不 能 得 證 安 止 定與 近 行 定 。開 展 慈 愛 的 方 式 如 下 ..(1) 對 自 己 修 慈 ..「 願 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 願 我 守 住自 己 的 幸 福 」。(2) 對 可 愛 者 修 慈 ..「 願 他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 願 他 守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對 自 己 的 可 愛 、 可 喜 、 尊 重 、 恭 敬 的 阿 闍 梨或 與 阿 闍 梨 相 等 的 人 , 和 尚 或 與 和 尚 相 等 的 人 , 隨 念 他 們 有 令人 起 可 愛 可 喜 之 念 的 愛 語 等 , 及 令 人 起 尊 重 恭 敬 之 念 的 戒 、 聞 等 。(3) 對 一 切 人 修 慈 ..「 願 他 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 願 他們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欲 破 除 自 己 、 愛 的 人 、 極 愛 的 人 、 無 關iii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係 者 、 怨 敵 等 的 界 限 。(4) 對 怨 敵 修 慈 .. 如 果 對 怨 敵 起 慈 心 , 還 會 夾 雜 瞋 心 時 ,則 他 應 該 對 以 前 的 愛 者 、 極 愛 者 、 非 瞋 非 愛 者 任 何 的 人 數 數 而入 慈 定 , 出 定 之 後 , 再 頻 頻 對 敵 人 行 慈 , 除 去 瞋 恨 。(5) 修 平 等 慈 .. 對 自 己 、 愛 的 人 、 非 瞋 非 愛 的 中 立 者 、敵 人 這 四 種 人 中 , 當 以 平 等 之 心 頻 頻 行 慈 破 除 界 限 。( 一 ) 以 五 種 行 相 無 限 定 的 遍 滿 慈 心 , 直 至 得 安 止 定 ──無 怨 (aver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無 瞋 .. 一 、 願 一 切 女 人 無 瞋 。 二 、 願 一 切 男 子 無 瞋 。 三 、願 一 切 聖 者 無 瞋 。 四 、 願 一 切 非 聖 者 無 瞋 。 五 、 願 一 切 天 人 無瞋 。 六 、 願 一 切 人 類 無 瞋 。 七 、 願 一 切 墮 惡 趣 者 無 瞋 。無 惱 .. 一 、 願 一 切 女 人 無 惱 。 二 、 願 一 切 男 子 無 惱 。 三 、願 一 切 聖 者 無 惱 。 四 、 願 一 切 非 聖 者 無 惱 。 五 、 願 一 切 天 人 無惱 。 六 、 願 一 切 人 類 無 惱 。 七 、 願 一 切 墮 惡 趣 者 無 惱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一 、 願 一 切 女 人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二 、願 一 切 男 子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三 、 願 一 切 聖 者 守 住 自 己 的 幸福 。 四 、 願 一 切 非 聖 者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五 、 願 一 切 天 人 守 住自 己 的 幸 福 。 六 、 願 一 切 人 類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七 、 願 一 切 墮惡 趣 者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三 ) 以 十 個 方 位 各 別 遍 滿 慈 心 ──(1) 以 五 種 行 相 無 限 定 的 遍 滿 慈 心 , 直 至 得 安 止 定 ──願 東 方 一 切 有 情 無 怨 。 乃 至 願 東 方 一 切 有 息 者 、 生 物 、 補伽 羅 、 有 身 體 者 無 怨 。乃 至 願 東 方 一 切 有 情 、 有 息 者 、 生 物 、 補 伽 羅 、 有 身 體 者無 瞋 、 無 惱 、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乃 至 願 西 方 、 北 方 、 南 方 、 東 南 方 ( 東 隅 )、 西 北 方 ( 西 隅 )、東 北 方 ( 北 隅 )、 西 南 方 ( 南 隅 )、 下 方 、 上 方 , 一 切 有 情 、 有 息者 、 生 物 、 補 伽 羅 、 有 身 體 者 無 瞋 、 無 惱 、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2) 以 七 種 行 相 有 限 定 的 遍 滿 慈 心 , 直 至 得 安 止 定 ──願 東 方 一 切 女 人 無 怨 。 乃 至 願 東 方 一 切 男 人 、 聖 者 、 非 聖者 、 天 人 、 人 類 、 墮 惡 趣 者 無 怨 。乃 至 願 東 方 一 切 女 人 、 男 人 、 聖 者 、 非 聖 者 、 天 人 、 人 類 、墮 惡 趣 者 無 瞋 、 無 惱 ,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v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 至 願 西 方 、 北 方 、 南 方 、 東 南 方 ( 東 隅 )、 西 北 方 ( 西 隅 )、東 北 方 ( 北 隅 )、 西 南 方 ( 南 隅 )、 下 方 、 上 方 , 一 切 女 人 、 男 人 、聖 者 、 非 聖 者 、 天 人 、 人 類 、 墮 惡 趣 者 , 無 瞋 、 無 惱 、 守 住 自己 的 幸 福 。vi以 上 共 有 528 種 安 止 定 。方 隅 眾 生 相 祝 福 方 隅 眾 生 相 祝 福無無 怨無無 怨一 切 有 情方無 瞋方 一 切 女 人 無 瞋位無 惱位無 惱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及無 怨及無 怨一 切 有 息 者 無 瞋一 切 男 人 無 瞋東 方無 惱東 方無 惱西 方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西 方無 怨無 怨北 方 一 切 生 物 無 瞋北 方 一 切 聖 者 無 瞋南 方無 惱南 方無 惱東 南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東 南無 怨無 怨西 北 一 切 補 伽 羅 無 瞋西 北無 瞋東 北無 惱東 北一 切 非 聖 者 無 惱西 南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無 怨西 南無 怨下 方 一 切 有 無 瞋下 方 一 切 天 人 無 瞋上 方 身 體 者 無 惱上 方無 惱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11 類 五 種 行 相 無 限 定 的 遍 滿 無 怨一 切 人 類無 瞋無 惱11x5x4=22011x7x4=308528守 住 自 己 的 幸福無 怨一 切 墮惡 趣 者無 瞋無 惱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11 類 七 種 行 相 有 限 定 的 遍 滿中 文 「 眾 生 」 可 以 包 括 各 類 生 物 ; 但 是 巴 利 文 對 各 類 眾 生的 稱 呼 都 有 侷 限 , 所 以 需 要 用 各 種 名 稱 來 稱 呼 眾 生 , 似 乎 只 有「 補 伽 羅 」 可 以 包 括 凡 聖 、 各 界 、 各 類 眾 生 。三 界欲界眾 生有情有息者無 限 定生物補伽羅有身體女人男人聖者有 限 定非聖者天人人類惡 趣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人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欲 界 ) 天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色 四 種 禪 天 ˇ * ˇ ˇ ˇ ˇ ˇ界 無 想 天 ˇ * ˇ ˇ ˇ ˇ無 色 界 ˇ * ˇ ˇ ˇ ˇ* 有 情 .. 巴 satta; 梵 sattva。 有 情 執 者 , 有 執 取 者 。 佛 、 阿 羅 漢 不 屬 於 「 有情 」。A.4.36./II,38.:“Na kho aham, brahmana! manusso bhavissami”ti.(( 世尊 說 ..) 婆 羅 門 ! 我 當 說 : 我 不 是 人 ))。「 有 情 」, 有 時 會 被 譯 成 「 眾生 」, 中 國 古 書 《 禮 記 》〈 祭 義 〉 就 說 ..「 眾 生 必 死 , 死 必 歸 土 。」satta的 異 譯 還 有 .. 士 夫 、 群 萌 、 萌 類 、 含 識 、 含 類 、 衆 生 、 闇 塞 等 。* 無 出 入 息 有 七 種 狀 況 。《 清 淨 道 論 》(Vism.283)..「(1) 在 母 胎 中 的 ( 胎 兒 )無 ( 出 入 息 ),(2) 潛 入 水 中 的 人 無 ( 出 入 息 ),(3) 如 是 無 想 天 人 ,(4) 死 者 ,(5) 第 四 禪 的 入 定 者 ,(6) 生 居 於 色 及 無 色 界 者 ,(7) 入 滅 盡 定 者 ( 無 出 入息 )。」* 《 小 誦 注 》(Kh.245.)..「 有 息 者 ( 有 呼 吸 的 )」(pana) 可 視 為 「 已 生 的 ( 生物 )」(bhuta,panabhuta)。 或 者 把 「 諸 有 呼 吸 的 」(pana) 視 為 五 取 蘊 眾 生( 但 是 色 界 沒 有 呼 吸 );「 諸 已 生 的 」(bhuta), 視 為 一 取 蘊 ( 色 界 的 無 想 天 ,墮惡道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 有 色 蘊 ) 、 四 取 蘊 眾 生 ( 無 色 界 ) 。 D.A.30./III,929. .. Paninantisattanam.( 諸 有 息 者 .. 諸 有 情 。) 這 種 說 法 是 少 見 的 , 或 許 這 只 是 簡 單 的說 明 , 並 非 精 確 的 定 義 。* 生 物 ..bhuta。《 中 部 注 》(M.A.1./I,31~2.)..「 生 物 之 義 .. 1 ( 具 ) 五 蘊(pabcakkhandha)、 2 非 人 (amanussa 鬼 神 、 天 人 )、 3 ( 具 有 四 大 ) 界 (dhatu)、4正 存 在 者 (vijjamana)、 5 漏 盡 者 (khinasava)、 6 有 情 (satta)、 7 樹 (、 草木 )(rukkha) 等 。」 巴 利 文 有 時 也 用 「 非 生 物 」(abhuta, 或 作 .. 不 成 材 )指 愚 人 、 騙 子 , 事 實 上 他 們 也 是 「 生 物 」。 中 國 古 書 就 說 到 「 生 物 」,《 禮 記 》〈 樂 記 〉..「 氣 衰 則 ‘ 生 物 ’ 不 遂 。」「 生 物 」 廣 義 指 動 物 及 植 物 。* 補 伽 羅 .. 巴 puggala; 梵 pudgala( 補 特 伽 羅 )。《 清 淨 道 論 》(Vism 310) 對「 補 伽 羅 」 的 定 義 ..「「 補 」(pun) 稱 為 地 獄 , 及 墮 於 彼 處 ( 地 獄 ) 為 「 伽羅 」(galanti)。」「 數 取 趣 」-- 數 數 於 三 界 中 往 來 (T54.406.2);「 數 造 趣因 , 數 取 趣 果 。」(T54.449.2)。 在 此 所 說 的 ,「 墮 於 地 獄 」 的 定 義 不 包括 諸 聖 者 (ariya, ariyapuggala),「 數 取 趣 」 的 定 義 不 包 括 阿 羅 漢 。 雖 然有 以 上 的 定 義 , 稱 作 「 四 雙 八 輩 」(cattari 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初 果 向 、 初 果 , 乃 至 阿 羅 漢 向 、 阿 羅 漢 ) 的 聖 者 , 尚 以 「 補 伽 羅 」 為 名 。修 習 慈 心 的 效 益在 以 上 所 說 的 第 二 部 《 慈 經 》 說 , 勤 練 慈 心 有 十 一 種 效 益 ..(1) 好 入 睡 ,(2) 好 醒 來 ,(3) 不 見 惡 夢 ,(4) 人 人 敬 愛 ,(5) 為 非 人敬 愛 ,(6) 諸 天 保 護 ,(7) 不 為 火 、 毒 、 刀 所 傷 ,(8) 很 快 入 定 ,(9) 容 顏 有 光 ,(10) 臨 終 不 混 亂 ,(11) 若 臨 終 前 ( 入 慈 定 ) 未 貫 通上 位 ( 尚 未 證 得 阿 羅 漢 ), 得 生 於 梵 天 界 。《 增 支 部 》A.8.1. 只說 八 項 , 缺 (8)~(10)。 修 慈 的 十 一 種 效 益 , 並 沒 有 涵 蓋 修 慈 的所 有 利 益 。譬 如 說 , 對 治 瞋 心 這 一 項 。 修 慈 , 五 蓋 就 會 被 鎮 伏 , 瞋 就viivi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發 不 出 來 。 因 此 , 以 修 慈 心 來 對 治 瞋 心 是 一 種 頗 受 推 崇 的 方法 。 或 許 修 慈 而 無 瞋 是 不 言 自 明 , 而 未 被 列 入 它 的 效 益 之 一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導 讀 結 束 ~另 外 一 項 重 要 的 利 益 是 累 積 財 富 。 累 積 財 富 可 以 用 持 戒 、布 施 、 智 慧 , 靠 雙 手 、 勞 力 , 乃 至 任 何 善 法 。 但 是 修 慈 也 是 有力 的 在 今 生 來 世 累 積 財 富 、 權 勢 。 經 典 中 就 舉 佛 陀 曾 在 某 一 生修 慈 七 年 , 結 果 感 招 七 劫 生 在 光 音 天 (abhassarupago 第 二 禪 天之 最 上 位 )、 作 大 梵 ( 王 )(mahabrahma)、 作 帝 釋 天 王 (devindo 36次 ), 幾 百 次 於 人 間 作 轉 輪 王 1 。 或 許 是 佛 教 「 重 法 不 重 財 」、「 重 解 脫 不 重 財 」, 所 以 沒 有 特 別 凸 顯 這 項 「 利 益 」。修 習 慈 心 作 為 解 脫 的 基 礎修 習 慈 心 者 , 若 只 修 慈 心 的 「 遍 作 」( 反 覆 練 習 )、「 近 行定 」 或 「 安 止 定 」, 不 能 直 接 證 得 涅 槃 , 但 是 可 以 作 為 解 脫 的基 礎 。 修 慈 心 而 克 制 五 蓋 , 於 靠 近 禪 定 之 後 , 轉 修 無 常 觀 、 或苦 觀 、 或 無 我 觀 , 就 有 機 會 證 得 解 脫 。《 增 支 部 》A.9.20./IV,396.說 , 擠 牛 乳 的 短 時 間 修 習 慈 心 , 更 勝 過 修 持 五 戒 , 若 彈 指 之 頃修 得 無 常 想 (A.A.9.20./IV,187. 說 這 是 證 得 ‘ 道 ’ 智 ),( 更 勝 過 修 習慈 心 ,) 能 得 到 最 上 的 大 果 。 這 個 方 式 是 《 慈 經 注 》〈 序 分 〉中 所 說 的 五 百 比 丘 所 使 用 的 方 法 。 ♥1 A.7.58. Mettasuttam( 慈 經 );《 如 是 語 經 》It.22.Pubba( 福 );《 雜 阿 含 264經 》;《 中 阿 含 61 經 》 牛 糞 喻 經 ( 大 正 1.496 中 );《 中 阿 含 138 經 》福 經 ( 大 正 1.645 下 );《 增 壹 阿 含 10.7 經 》( 大 正 2.565 中 ~ 下 )ix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x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慈 經 】1. 若 要 得 到 寂 靜 , 應 該 善 巧 於 作 利 益 :1能 幹 、 2 正 直 、 3 坦 誠 、 4 好 教 (ㄐㄧㄠ)、 5 柔 軟 、 6 不 驕 傲 ;2. 7 知 足 、 8 易 扶 養 、 9 少 俗 務 、 10 生 活 簡 樸 ; 11 寂 靜 諸 根 、12聰 明 、 13 不 粗 魯 、 14 不 耽 溺 俗 家 ;3. 15 不 應 該 犯 智 者 會 指 責 的 任 何 小 過 失 。( 他 應 該 發 願 :)願 一 切 有 情 快 樂 與 安 穩 ! 願 他 們 自 得 其 樂 !4. 無 論 什 麼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 會 驚 慌 的 或 是 穩 固 的 , 沒 有遺 漏 ; 無 論 體 型 長 的 、 大 的 或 中 等 的 , 短 的 、 細 的或 者 粗 的 ,5. 無 論 可 見 的 或 者 不 可 見 的 , 住 在 遠 的 或 者 近 的 ,無 論 已 生 的 或 將 生 的 , 願 一 切 有 情 自 得 其 樂 !6. 願 他 不 互 相 欺 瞞 , 願 他 無 論 在 任 何 地 方 , 不 輕 視 任何 人 , 願 他 不 要 互 相 盼 望 對 方 受 苦 , 而 忿 怒 或 反 擊 。7. 好 像 母 親 隨 時 保 護 與 她 相 依 為 命 的 獨 子 一 樣 ,同 樣 地 , 他 也 對 一 切 已 生 的 ( 眾 生 ) 修 習 無 量 ( 的 慈 心 )。8. 他 應 該 對 一 切 世 界 修 習 無 量 的 慈 心 :無 論 上 方 、 下 方 與 橫 方 , 沒 有 障 礙 、 仇 恨 和 敵 意 。9. 無 論 站 著 、 走 著 、 坐 著 或 躺 著 , 只 要 他 沒 睡 著 ,應 當 守 住 ( 慈 ) 念 , 這 就 是 所 謂 的 「 梵 住 」。10. 不 墮 入 邪 見 , 持 戒 並 且 具 有 智 見 ;降 伏 對 欲 樂 的 貪 愛 , 他 必 定 不 再 睡 臥 在 母 胎 中 。 ♥1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ettasuttam ( 慈 經 )1. Karaniyamatthakusalena yantasantam padam abhisamecca.Sakko uju ca suhuju ca, suvaco cassa mudu anatimani.2. Santussako ca subharo ca, appakicco ca sallahukavutti;Santindriyo ca nipako ca, appagabbho kulesvananugiddho.3. Na ca khuddamacare kibci, yena vibbu pare upavadeyyum;Sukhinova khemino hontu, sabbasatta bhavantu sukhitatta.4. Ye keci panabhutatthi, tasa va thavara vanavasesa;Digha va yeva mahanta, majjhima rassaka anukathula.5. Dittha va yeva adittha, ye va dure vasanti avidure.Bhuta va sambhavesi va, sabbasatta bhavantu sukhitatta.6. Na paro param nikubbetha, natimabbetha katthaci na kabci.Byarosana patighasabba, nabbamabbassa dukkhamiccheyya.7. Mata yatha niyam puttamayusa ekaputtamanurakkhe;Evampi sabbabhutesu, manasam bhavaye aparimanam.8. Mettabca sabbalokasmim, manasam bhavaye aparimanam;Uddham adho ca tiriyabca, asambadham averamasapattam.9. Tittham caram nisinno va, sayano yavatassa vitamiddho.Etam satim adhittheyya, brahmametam viharamidhamahu.10. Ditthibca anupaggamma, silava dassanena sampanno.Kamesu vinaya gedham, na hi jatuggabbhaseyya puna retiti.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The Lovingkindness Discourse/ translated by Bhikkhu Banamoli1. What should be done by one with skill in goodThe state of Peace to have attained is this.He would be 1 able, 2 right, 3 upright,And 4 meek and 5 gentle and 6 not proud,2. 7 Contented, 8 easy to support,9 Unbusy, 10 frugal, and 11 serene in faculties,12 Prudent, 13 modest,14 Not fawning upon families.3. 15 He would no slight thing do at allThat other wise men might deplore.[Then he would think]’Joyful and safeLet every creature’s heart rejoice.4. ‘Whatever breathing beings there are,‘No matter whether frail or firm,‘With none excepted, long or big‘Or middle-sized or short or small.5. ‘Or thick, or those seen or unseen,‘Or whether dwelling far or near,3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That are or that yet seek to be,Let every creature’s heart rejoice.6. Let none another one undo.‘Or slight him at all anywhere;‘Let them not wish each other ill‘With provocation or resistive thought’.7. Thus, as a mother with her lifeMight guard her son, her only child,Would he maintain unboundedlyHis thought for every living being.8. His thought of love for all the worldHe would maintain unboundedly,Above, below, and all around,Unchecked, no malice with or foe.9. Standing or walking, seated too,Or lying down the while undrowsing,He would pursue this mindfulness:This is Divine Abiding here, they say.10. But he that traffics not with viewsIs virtuous with perfected seeingTill, purged of greed for sense-desires,He will surely come no more to any womb.--from The Minor Readings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禮 敬 世 尊 ‧ 阿 羅 漢 ‧ 正 等 正 覺 者【 慈 經 注 】 1〔 前 言 〕《 慈 經 》( 應 作 慈 經 ) 中 說 ..「 若 要 得 到 寂 靜 , 應 該 善 巧 於作 利 益 」(karaniyamatthakusalena)。( 因 緣 ) 怎 樣 生 起 ? 由 於 喜 瑪拉 雅 山 麓 諸 ( 樹 ) 神 的 騷 擾 , 諸 比 丘 去 覲 見 住 在 舍 衛 城 的 世 尊 。世 尊 在 此 經 所 說 , 即 是 護 衛 和 業 處 的 義 理 。 這 是 簡 略 地 說 。2詳 細 說 則 是 .. 某 時 , 雨 安 居 即 將 來 臨 , 世 尊 住 在 舍 衛 城 。那 時 有 各 國 比 丘 親 近 、 往 詣 世 尊 , 覲 見 世 尊 , 取 得 業 處 之 後 ,在 不 同 的 地 方 雨 安 居 。 世 尊 對 ( 貪 ) 染 行 者 說 修 習 有 意 識 、 無 意識 十 一 種 不 淨 業 處 3 , 對 瞋 行 者 說 修 慈 ( 悲 喜 捨 ) 四 種 業 處 , 對 癡123本 經 注 釋 主 要 採 取 《 經 集 注 》(Suttanipata-atthakatha) 中 的 《 慈 經 注 》(1-8.Mettasuttavannana , CS:143-152 ; PTS:143-152) 。《 小 誦 注 》(Suttanipata-atthakatha) 中 的 《 慈 經 注 》 則 有 增 加 一 小 段 前 言 。「 補 注 」、文 中 的 刮 弧 ( ) 補 語 、 註 、 附 錄 等 由 編 者 添 加 的 。雨 安 居 ..vassavasa, 有 時 譯 作 夏 安 居 、 夏 坐 、 坐 夏 、 結 夏 安 居 。 雨 季 不適 合 長 遊 行 或 到 處 遊 化 , 所 以 規 定 比 丘 要 在 一 個 定 點 住 下 來 , 好 好 用 功修 行 。 時 間 是 6 月 16 日 到 10 月 15 日 。 在 印 度 有 三 季 .. 夏 季 ( 農 曆 2 月16 到 6 月 15)、 雨 季 (6 月 16 到 10 月 15)、 冬 季 (10 月 16 到 2 月 15), 取其 中 雨 季 的 三 個 月 。有 意 識 、 無 意 識 十 一 種 不 淨 業 處 .. 在 本 注 釋 書 中 並 無 詳 細 說 明 內 容 。 別的 作 品 說 「 有 意 識 ( 活 人 )」 指 三 十 二 身 分 ;「 無 意 識 ( 死 人 )」 指 十 不 淨 觀 。業 處 ..Kammatthana。【 中 】 指 工 作 之 處 、 作 業 之 地 。 以 修 禪 來 說 , 則是 指 禪 修 的 方 法 。《 清 淨 道 論 》 歸 納 出 四 十 種 業 處 。5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 者 說 修 死 隨 念 業 處 等 , 對 尋 行 者 ( 散 亂 心 重 者 ) 說 修 安 般 念 、地 遍 等 ( 業 處 )(《 清 淨 道 論 》(Vism.114.) 說 地 遍 是 適 合 一 切 性行 ), 對 信 行 者 ( 信 心 偏 強 者 ) 說 修 佛 隨 念 業 處 等 , 對 覺 行 者 ( 明覺 強 者 ) 說 修 四 界 差 別 等 , 這 是 講 配 合 八 萬 四 千 ( 表 示 各 種 類 型 )性 行 的 業 處 。( 附 錄 ) 六 種 性 行 適 應 的 業 處業 處 適 合 者 業 處 適 合 者地 遍 .. 以 泥 土 當 對 象 一 切 佛 隨 念 .. 念 佛 是 阿 羅 漢 等 功 德 信水 遍 .. 以 水 當 對 象 一 切 法 隨 念 .. 念 法 是 親 見 等 功 德 信十 火 遍 .. 以 火 當 對 象 一 切 十 僧 隨 念 .. 念 僧 是 正 直 等 功 德 信風 遍 .. 以 風 吹 動 當 對 象 一 切 戒 隨 念 .. 念 戒 是 無 瑕 等 功 德 信隨遍 青 遍 .. 以 青 色 當 對 象 瞋 捨 隨 念 .. 念 布 施 功 德 信黃 遍 .. 以 黃 色 當 對 象 瞋 念 天 隨 念 .. 念 天 人 乃 修 善 而 生 信赤 遍 .. 以 紅 色 當 對 象 瞋 死 隨 念 .. 念 死 而 覺 知 無 常 覺白 遍 .. 以 白 色 當 對 象 瞋 寂 止 隨 念 .. 念 涅 槃 的 寂 靜 覺光 明 遍 .. 以 光 當 對 象 一 切 身 至 念 .. 念 32 種 身 體 成 份 貪虛 空 遍 .. 以 空 間 當 對 象 一 切 安 那 般 那 念 .. 專 注 呼 吸 癡 . 尋膨 脹 相 .. 看 膨 脹 的 屍 体 貪 四 慈 無 量 心 .. 散 發 慈 愛 給 眾 生 瞋十 青 瘀 相 .. 看 青 瘀 的 屍 体 貪 無 悲 無 量 心 .. 散 發 悲 憫 給 眾 生 冷 漠膿 爛 相 .. 看 膿 爛 的 屍 体 貪 量 喜 無 量 心 .. 散 發 隨 喜 給 眾 生 瞋 、 嫉不斷 壞 相 .. 看 斷 壞 的 屍 体 貪 捨 無 量 心 .. 平 等 心 對 待 眾 生 偏 頗淨 食 殘 相 .. 看 動 物 吃 剩 屍 体 貪 四 空 無 邊 .. 念 遍 相 的 空 隙 空 、 空 一 切散 亂 相 .. 看 屍 体 的 散 落 貪 無 識 無 邊 .. 專 注 ‘ 空 無 邊 ’ 之 禪 心 一 切斬 斫 相 .. 看 被 砍 斷 的 屍 体 貪 色 無 所 有 .. 念 ‘ 識 無 邊 ’ 空 掉 一 切血 塗 相 .. 看 流 血 的 屍 体 貪 定 非 想 非 非 想 .. 念 ‘ 無 所 有 ’ 寂 靜 一 切蟲 聚 相 .. 看 蛆 蟲 爬 滿 屍 体 貪 食 厭 想 .. 厭 惡 食 物 覺骸 骨 相 .. 看 白 骨 貪 四 界 差 別 .. 修 硬 . 軟 、 冷 . 熱 等 覺* 遍 禪 .. 地 、 水 、 青 、 黃 、 赤 、 白 遍 的 修 法 , 取 一 尺 大 小 的 圓 盤 裝 泥 土 等 材 料 ,放 置 在 不 近 不 遠 的 面 前 , 開 眼 看 , 閉 眼 想 , 直 到 閉 眼 與 開 眼 一 樣 見 到 實 物 般 ,再 繼 續 修 至 光 耀 明 亮 , 再 入 定 。 風 遍 取 風 吹 動 樹 葉 的 動 相 , 火 遍 則 對 火 堆 留 一 尺大 小 的 木 板 圓 洞 看 著 火 。 光 明 遍 觀 光 源 ( 不 能 太 刺 眼 ), 虛 空 遍 取 透 過 樹 葉 縫 隙 看 虛 空 。* 空 無 邊 等 四 無 色 禪 .. 由 九 種 遍 禪 ( 不 包 括 虛 空 遍 ) 修 到 第 四 禪 , 再 轉 修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1那 時 有 五 百 比 丘 在 世 尊 的 面 前 取 得 業 處 之 後 , 尋 找 接 近乞 食 村 莊 的 適 當 住 所 , 最 後 找 到 一 處 鄉 下 的 地 方 , 與 喜 瑪 拉 雅山 毗 連 , 他 們 見 到 山 的 表 面 好 像 鑲 著 綠 寶 石 , 它 是 裝 飾 著 涼爽 、 稠 密 、 有 遮 蔭 的 綠 叢 林 , 而 地 面 上 就 像 散 佈 著 珍 珠 網 或 銀片 , 而 且 還 圍 繞 著 乾 淨 的 、 舒 適 、 涼 爽 的 湖 泊 。那 時 那 些 比 丘 在 那 裡 度 過 一 夜 , 隔 天 天 亮 , 做 好 身 體 的 準備 ( 如 洗 臉 、 刷 牙 等 ) 之 後 , 進 入 距 離 不 遠 的 某 個 村 莊 托 缽 。 該村 莊 是 密 集 的 社 區 , 有 一 千 戶 人 家 , 村 民 有 信 仰 的 清 淨 心 , 他們 很 難 得 見 到 出 家 人 ,( 他 們 ) 看 見 諸 比 丘 之 後 , 生 歡 喜 心 , 供養 諸 比 丘 之 後 , 他 們 ( 邀 請 ) 說 ..「 大 德 ! 這 三 個 月 住 在 我 們 這裡 吧 !」 乞 求 之 後 , 他 們 蓋 了 五 百 間 臨 時 的 茅 屋 (padhanakuti)之 後 , 並 且 供 應 .. 床 、 椅 、 壺 、 水 壺 、 甕 等 必 需 品 。第 二 天 , 諸 比 丘 進 入 別 的 村 莊 托 缽 。 村 民 也 同 樣 地 服 侍 他們 , 並 且 乞 求 他 們 在 那 裡 安 居 。 諸 比 丘 ( 因 為 )「 沒 有 障 礙 」 而同 意 。( 諸 比 丘 ) 進 入 叢 林 之 後 , 日 以 繼 夜 發 勤 精 進 , 有 夜 分 三個 時 分 打 板 2 , 時 常 練 習 從 根 源 作 意 1 , 坐 在 靠 近 樹 下 。 具 戒 的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諸 比 丘 以 ( 精 進 ) 火 攻 ( 毒 ) 火 2 , 樹 神 受 到 挫 折 , 便 和 他 們 的 孩 子從 自 己 的 宮 殿 下 來 , 走 來 走 去 。 好 像 一 個 區 域 的 房 子 被 國 王 或大 臣 徵 用 , 居 民 必 須 要 撤 離 , 另 覓 住 處 , 從 遠 處 看 ,( 內 心 想 ..)「 他 們 什 麼 時 候 將 會 離 開 ?」 同 樣 地 , 諸 樹 神 從 自 己 的 宮 殿 下來 , 走 來 走 去 , 他 們 從 遠 處 看 ,「 諸 大 德 什 麼 時 候 將 會 離 開 ?」接 下 來 , 他 們 想 ..「 最 初 雨 安 居 ( 前 安 居 ), 諸 比 丘 會 住 三個 月 。 但 是 我 們 跟 孩 子 不 能 躲 在 一 邊 那 麼 久 。 讓 我 們 現 恐 怖 的模 樣 來 把 這 些 比 丘 嚇 走 。」 當 晚 上 諸 比 丘 作 沙 門 法 時 3 , 夜 叉現 恐 怖 形 象 站 在 面 前 , 他 們 製 造 恐 怖 的 聲 音 。 諸 比 丘 看 到 恐 怖形 象 , 聽 到 恐 怖 聲 音 , 心 裡 驚 嚇 , 顏 容 憔 悴 , 變 成 蒼 白 , 心 不能 專 注 ( 一 境 )。 當 他 們 一 再 生 起 悚 懼 , 就 忘 失 正 念 。 當 他 們 忘失 正 念 , 諸 樹 神 便 施 放 臭 味 , 施 放 臭 味 讓 腦 筋 產 生 窒 息 感 , 頭部 有 壓 迫 感 。 雖 然 如 此 , 他 們 沒 有 互 相 轉 告 。接 著 , 有 一 天 , 大 家 在 集 合 時 等 候 著 僧 伽 中 的 長 老(Savghatthero)。 僧 伽 長 老 ( 到 了 之 後 ) 問 ..「 諸 友 ! 你 們 剛 進 入叢 林 的 幾 天 , 皮 膚 白 淨 有 光 澤 , 諸 根 明 亮 , 而 現 在 卻 顏 容 憔 悴 ,12五 百 比 丘 ..pabcamattani bhikkhusatani。「 五 百 」 是 取 大 約 的 數 字 , 印 度人 的 數 字 觀 念 是 , 兩 百 、 三 百 、 四 百 都 可 能 說 是 「 五 百 」。「 比 丘 」..bhikkhu( 梵 bhiks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變 為 蒼 白 , 你 們 ( 住 ) 在 這 裡 有 什 麼 不 對 勁 嗎 ?」 那 時 有 一 比 丘說 ..「 大 德 ! 我 在 晚 上 看 到 和 聽 到 如 此 這 般 可 怕 的 東 西 , 以 及聞 到 臭 味 , 因 此 心 不 得 安 寧 。」 所 有 的 比 丘 都 告 知 他 們 的 見 聞 。僧 伽 長 老 說 ..「 世 尊 宣 佈 說 ..『 友 ! 兩 種 雨 安 居 1 』。 我 們 住的 這 個 地 方 不 適 當 的 話 , 上 座 下 座 ( 一 起 去 ) 覲 見 世 尊 之 後 , 問其 他 適 當 的 住 處 。」「 善 哉 ! 大 德 。」 那 些 長 老 比 丘 整 頓 好 住所 , 帶 著 衣 缽 , 因 為 對 諸 村 民 沒 有 黏 著 , 就 沒 有 任 何 通 報 , 他們 就 往 舍 衛 城 走 , 漸 次 地 抵 達 舍 衛 城 覲 見 世 尊 。世 尊 見 到 那 些 比 丘 , 說 這 ..「 諸 比 丘 ! 我 所 宣 佈 的 ( 戒 )學 ,( 規 定 ) 在 雨 安 居 期 間 不 應 該 到 處 遊 行 , 為 什 麼 你 們 還 到 處遊 行 ?」 他 們 一 五 一 十 告 訴 世 尊 。 世 尊 觀 察 整 個 閻 浮 提 洲 , 甚至 於 不 見 一 張 四 腳 椅 子 大 小 的 別 的 地 方 更 適 合 他 們 的 住 所 。 然後 , 對 那 些 比 丘 說 ..「 諸 比 丘 ! 你 們 不 要 再 找 其 他 適 當 的 住處 , 你 們 住 的 那 個 地 方 就 能 夠 讓 你 們 達 成 諸 漏 盡 2 。 諸 比 丘 !你 們 回 去 那 原 來 依 靠 的 住 處 。 假 如 學 到 這 護 衛 (parittam;safeguard), 就 不 用 害 怕 那 些 天 神 , 你 們 將 有 這 個 護 衛 的 業 處 。」這 是 經 中 所 說 的 。1兩 種 雨 安 居 .. 是 表 示 如 果 破 了 前 安 居 , 還 可 以 作 後 安 居 。《 增 支 部 》A.2.1-10/I,51...「 前 (purimika 安 居 ) 與 後 (pacchimika 安 居 ), 諸 比 丘 ! 這兩 者 是 進 入 雨 ( 安 居 ) (vassupanayika)。」(cf.Vin.Mv.I,137.;Cv.II,167.)《 增支 部 注 》A.A.2.1(10)..「 前 (purimika 安 居 ).. 阿 沙 荼 月 (asalhiya, 陰 曆 5月 16 至 6 月 15)( 的 ) 隔 天 (6 月 16), 應 進 入 ( 安 居 ), 到 迦 底 迦 月 ( 農 曆 9月 16 至 10 月 15) 的 前 一 天 月 圓 日 (9 月 15) 為 盡 頭 , 即 ( 雨 季 ) 最 初 三 個 月 。後 (pacchimika 安 居 ) .. 阿 沙 荼 月 的 隔 月 應 進 入 ( 安 居 ) (masagatayaasalhiya upagantabba) 迦 底 迦 月 的 盡 頭 的 最 後 一 天 , 即 ( 雨 季 ) 後 面 三 個 月 。」2諸 漏 盡 .. 漏 ..asava (a 向 、 從 …+√su 流 動 ),【 陽 】 煩 惱 的 一 種 名 詞 , 直 譯 :「 流 向 , 從 … 流 」。 諸 漏 盡 .. 諸 煩 惱 的 滅 絕 無 餘 , 表 示 證 得 阿 羅 漢 的 狀 態 。9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 尊 ) 又 說 ..「 諸 比 丘 ! 你 們 回 去 原 來 依 靠 的 住 處 。」 世1尊 說 ..「 還 有 , 阿 蘭 若 住 者 應 該 知 道 護 衛 。 朝 暮 誦 兩 次 慈 經 ,兩 次 護 衛 , 兩 次 不 淨 ( 觀 ), 兩 次 死 隨 念 , 及 轉 向 八 大 悚 懼 事 。八 大 悚 懼 事 (attha mahasamvegavatthuni).. 生 、 老 、 病 、 死 , 及四 種 惡 趣 之 苦 2 ; 或 者 說 , 生 、 老 、 病 、 死 及 惡 趣 之 苦 為 第 五種 ; 過 去 輪 迴 苦 之 根 、 未 來 輪 迴 苦 之 根 、 現 在 求 食 為 痛 苦 之 根 。」這 樣 世 尊 講 述 護 衛 之 後 , 那 些 比 丘 得 到 慈 ( 心 ) 的 義 理 、 保 護 的義 理 、 毘 婆 舍 那 及 禪 那 基 礎 的 義 理 。 這 是 經 中 所 說 的 。1210◆ ◆ ◆阿 蘭 若 :arabba, arabba,【 中 】。 另 譯 : 阿 練 若 、 森 林 、 閑 林 、 空 閑 處 。阿 蘭 若 並 不 完 全 是 森 林 。《 清 淨 道 論 》( 葉 均 譯 ):「 除 了 村 和 村 的 邊 界外 , 其 他 的 一 切 處 都 為 阿 練 若 。」(Vin.III,p.46.)。 若 據 阿 毘 達 摩 論 師 的說 法 :「 於 帝 柱 之 外 , 一 切 都 為 阿 練 若 。」(《 分 別 論 》Vibh.p.251.) 然而 據 經 師 解 說 關 於 阿 練 若 的 範 圍 :「 至 少 要 有 五 百 弓 ( 大 約 1 公 里 。 一 弓dhanu 約 四 肘 hattha。1 肘 =46~56 cm) 的 距 離 才 名 阿 練 若 。」(《 一 切 善 見律 》Samantapasadika p.301.) (Vism.72.)四 種 惡 趣 之 苦 .. cattari apayadukkhani 。 地 獄 (nirayo) 、 畜 生(tiracchanayoni)、 餓 鬼 (pettivisayo)、 阿 修 羅 (asurakaya), 即 為 四 惡 趣(cattaro apaya) (Saddanitippakaranam(Dhatumala 語 法 論 , CS:pg.144))。apaya.. 離 去 處 。D.A.16./II,544(CS:pg.2.134):「 地 獄 是 所 謂 缺 乏 福 樂 ,是 ‘ 離 去 ( 福 樂 ) 處 ’。」(Nirayadayo hi vaddhisavkhatato ayato apetatta apay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序 分 〕 1( 壹 )、 培 育 美 好 的 特 質第 一 偈 釋 義 (Pathamagathavannana)1-1.Karaniya-m-attha-kusalena yan-tam-santam padam abhisamecca.應 該 作 利 益 以 善 巧 什 麼 這 寂 靜 ( 涅 槃 ) 狀 態 完 全 了 解 、 得 到若 要 得 到 寂 靜 , 應 該 善 巧 於 作 利 益 :《 慈 經 注 》在 此 「 應 該 善 巧 於 作 利 益 」(karaniyamatthakusalena), 對第 一 偈 作 逐 句 解 釋 ..「 應 該 作 」(karaniyam=katabbam, grd.)..值 得 作 (karanaraham) 之 義 。「 利 益 」(attho).. 行 道 (patipada;way), 或 任 何 自 己 的 利 益 (attano hitam or attadattham, 指 四 道 、四 果 和 涅 槃 ), 因 為 這 一 切 是 被 尊 敬 的 , 所 以 稱 為 「 利 益 」。因 為 是 被 尊 敬 的 , 所 以 稱 為 「 應 該 接 近 」。「 善 巧 於 利 益 」(atthekusalena=atthakusalena) 是 聰 明 於 利 益 。(1)「 那 」(yam;what)..不 限 定 主 格 。「 它 」(tam;this).. 限 定 受 格 。 或 者 ..(2)(yam tam;that which) 這 兩 者 都 是 主 格 (upayogavacanam, nom.)。「 寂 靜 」1 「 序 分 」 即 經 文 的 開 頭 的 。 在 此 說 修 慈 之 前 的 準 備 功 夫 ──「 能 幹 」 等共 15 項 德 目 , 可 以 說 是 「 前 分 行 道 」(pubbabhagapatipada)── 進 入 主要 的 修 持 主 題 之 前 的 行 道 , 中 國 古 說 用 「 前 方 便 」。11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antam padam;the State of Peace).. 受 格 (paccattavacanam,acc.), 在 此 , 從 特 相 上 說 「 寂 靜 」(santam), 從 達 到 上 說 「 狀態 」(padam), 這 是 涅 槃 (nibbana) 的 同 義 詞 。「 得 到 」(abhisamecca).. 完 全 了 解 (abhisamagantva)。「 能幹 」 是 有 能 力 , 精 練 、 勝 任 之 謂 。「 正 直 」(uju).. 與 「 誠 實 」相 關 (ajjavayutto)。「 坦 誠 」(suhuju= suju).. 非 常 的 正 直 。「 好教 」(suvaco) 是 於 他 , 容 易 調 教 (sukham vaco tasminti)。「 應 該有 」(assa).. 修 習 (bhaveyya)。「 柔 軟 」(mudu).. 與 「 柔 和 」 相關 (maddavayutto)。「 不 驕 傲 」(anatimani) 是 不 過 慢 。然 後 , 在 此 , 義 理 的 釋 義 ..「 若 要 得 到 寂 靜 , 應 該 善 巧於 作 利 益 」.. 在 此 有 「 應 該 作 」 與 「 不 應 該 作 」。 這 裡 簡 要 地說 , 應 該 作 的 是 三 學 1 。 不 應 該 作 的 是 敗 「 戒 」、 敗 「( 正 ) 見 」、敗 「 行 」、 敗 「 正 命 」( 正 當 的 生 計 方 式 ) 如 是 等 。 同 樣 地 , 有善 巧 於 利 益 , 不 善 巧 於 利 益 。 在 此 「 不 善 巧 於 利 益 」 是 指 在 ( 佛 )教 中 出 家 後 , 不 從 事 自 己 的 正 事 , 損 壞 戒 , 過 著 二 十 一 種 不 正當 的 謀 生 方 式 2 。 例 如 ..(1) 送 竹 子 、(2) 送 樹 葉 、(3) 送 花 、(4)1三 學 ..sikkhattayam。 即 三 增 上 學 , 指 .. 增 上 戒 學 、 增 上 心 學 、 增 上 慧 學 。《 長 部 注 》D.A.33./III,1003...「 增 上 戒 學 .. 五 戒 、 十 戒 、 波 羅 提 木 叉 戒 ( 比丘 戒 有 227 條 戒 )。 增 上 心 學 .. 指 八 種 禪 那 ( 四 色 禪 及 四 無 色 禪 ), 及 以 毘 缽舍 那 為 基 礎 的 禪 那 。 增 上 慧 學 .. 自 業 智 的 智 慧 ( 知 道 自 己 是 業 的 主 人 , 所 有自 己 的 業 果 都 是 自 己 過 去 造 的 ), 及 毘 缽 舍 那 的 智 慧 。」 三 增 上 學 為 體 證 涅槃 的 基 礎 , 三 增 上 學 是 互 相 關 聯 的 , 不 只 是 持 戒 、 得 定 、 發 慧 的 單 一 路 徑 ,有 時 可 以 定 來 淨 化 戒 ( 定 共 戒 ), 以 慧 ( 反 省 ) 來 淨 化 戒 , 以 慧 ( 技 術 ) 來 助 長 定 。2不 正 當 的 謀 生 方 式 ..micchajiva, 邪 命 。 邪 命 的 內 容 還 有 很 多 ,《 沙 門 果經 》(D.2./ I,67.) 提 出 不 少 項 目 ..「 看 人 四 肢 、 手 、 腳 等 的 痕 跡 來 預 言 長 壽 、發 達 等 , 或 相 反 的 命 運 ; 藉 著 預 兆 與 徵 象 來 占 卜 ; 依 閃 電 與 天 兆 來 占 卜 ;解 釋 夢 境 ; 依 身 上 的 痕 跡 來 算 命 ; 依 布 被 老 鼠 咬 的 痕 跡 來 占 卜 ; 做 火 供 ;從 杓 中 做 供 養 ; 供 養 莢 、 米 粉 、 米 粒 、 酥 油 與 油 給 天 神 ; 從 口 中 做 供 養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送 水 果 、(5) 送 沐 浴 粉 、(6) 送 牙 刷 ( 齒 木 )、(7) 送 洗 臉 水 、(8) 送竹 子 作 禮 物 、(9) 送 泥 土 、(10) 諂 媚 、(11) 豆 湯 語 ( 喻 半 真 半 假 ,似 是 而 非 )、(12) 撫 愛 ( 他 人 的 孩 子 )、(13) 步 行 運 送 資 訊 、(14)醫 療 、(15) 作 使 者 ( 報 信 的 工 作 )、(16) 作 差 使 者 、(17) 破 癰 、(18)傷 痛 處 塗 油 、(19) 看 風 水 、(20) 看 星 宿 、(21) 看 手 相 。 六 種 「 非行 處 」(agocara 不 適 合 行 踏 的 地 方 ), 即 如 .. 到 妓 院 、 寡 婦 、 處女 (kumarika,《 分 別 論 》 作 ..thullakumarigocaro 老 處 女 行 處 )、閹 割 之 人 、 比 丘 尼 、 酒 家 托 缽 。 和 國 王 、 大 臣 共 住 , 不 適 當 的跟 隨 外 教 徒 、 外 教 徒 弟 子 , 結 交 在 家 人 , 或 那 些 沒 有 信 仰 、 沒有 清 淨 心 的 人 , 不 作 井 的 人 、 責 備 的 人 、 辱 駡 的 人 、 不 作 福 利的 人 、 不 作 利 益 的 人 、 不 悅 的 人 1 、 不 安 份 守 己 的 人 , 諸 比 丘 、( 諸 比 丘 尼 、 諸 優 婆 塞 、) 諸 優 婆 夷 , 如 此 這 般 的 服 侍 、 結 交 、侍 候 這 類 的 人 , 這 是 「 不 善 巧 於 利 益 」。( 參 考 《 分 別 論 》Vbh.246~7.)若 是 在 ( 佛 ) 教 中 出 家 後 , 從 事 自 己 的 正 事 , 不 損 壞 戒 , 過著 四 種 遍 淨 戒 , 建 立 實 踐 (1) 以 信 為 首 的 守 護 波 羅 提 木 叉 。(2)以 ( 正 ) 念 為 首 的 守 護 諸 根 。(3) 以 精 進 為 首 的 正 命 遍 淨 。(4) 以 智慧 為 首 的 省 思 資 具 , 這 是 「 善 巧 於 利 益 」。若 處 於 七 種 淨 化 過 失 ..(1) 守 護 波 羅 提 木 叉 。(2) 在 所 緣 ( 對象 ) 撞 擊 六 根 門 時 , 守 護 諸 根 , 停 止 淪 落 貪 婪 等 。(3) 迴 避 不 正當 的 謀 生 方 式 。(4) 智 者 所 讚 美 的 佛 陀 及 佛 弟 子 , 稱 讚 受 用 正命 遍 淨 。(5) 省 思 上 述 的 受 用 資 具 。(6) 四 種 姿 勢 ( 行 住 坐 臥 ) 的 變供 養 血 牲 給 天 神 ; 依 手 指 尖 來 預 言 ; 決 定 擬 建 房 屋 或 園 林 的 地 點 是 否 吉祥 ; 為 國 家 大 臣 預 言 ; 驅 趕 墳 場 的 妖 怪 ; 驅 鬼 ; 住 土 屋 者 所 宣 說 的 咒 術 ;蛇 咒 ; 毒 術 、 蠍 術 、 鼠 術 、 鳥 術 、 烏 鴉 術 ; 預 言 他 人 的 壽 命 ; 唸 咒 以 保 護他 人 不 被 箭 所 傷 ; 唸 咒 以 了 解 動 物 的 語 言 ── 他 戒 除 這 些 以 低 劣 技 藝(tiracchanavijjaya 畜 生 學 問 ) 而 行 的 邪 命 。」( 德 雄 比 丘 譯 )1不 悅 的 人 .. 脾 氣 不 好 的 人 。 台 語 .. 火 灰 性 (hue hu sinn 3 ), 火 鳥 (hue ciau 2 )。13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換 ( 的 染 著 或 無 知 )。(7) 淨 化 黏 著 等 省 思 的 正 知 。 這 也 是 「 善 巧於 利 益 」。1就 像 用 鹼 液 來 洗 淨 髒 衣 服 , 用 灰 來 洗 淨 鏡 子 , 用 火 爐 來 提煉 金 子 ; 同 樣 地 , 用 智 慧 來 淨 化 戒 , 以 智 慧 之 水 來 淨 化 戒 。 就像 松 鴉 (kiki;jay) 孵 卵 ( 由 雌 雄 松 鴉 輪 流 担 任 ), 犛 牛 (camari;yak) 護 尾 ( 據 說 犛 牛 寧 可 護 尾 而 死 ), 有 獨 子 的 女 人 愛 她 的 獨子 , 獨 眼 的 人 保 護 他 的 獨 眼 2 ; 同 樣 地 , 他 保 護 自 己 眾 多 的 小戒 蘊 , 朝 暮 省 思 難 以 察 覺 的 小 罪 。 這 也 是 「 善 巧 於 利 益 」。就 像 建 立 戒 就 無 悔 3 ; 當 他 鞭 策 行 道 鎮 伏 染 污 , 鞭 策 之 後 ,作 ‘ 遍 ’( 禪 ) 的 反 覆 練 習 (kasina-parikammam)。 作 了 ‘ 遍 ’ 的 反 覆 練習 之 後 , 他 產 生 三 摩 缽 地 4 。 這 也 是 「 善 巧 於 利 益 」。若 從 三 摩 缽 地 出 來 ( 出 起 ), 他 徹 底 地 知 道 諸 行 ( 無 常等 )(savkhare sammasitva), 達 到 阿 羅 漢 狀 態 (arahattam 阿 羅 漢性 )。 這 是 「 善 巧 於 利 益 」 的 頂 峰 。這 裡 「 善 巧 於 利 益 」 的 瞭 解 是 讚 美 「 建 立 戒 就 無 悔 」, 或者 是 「 鎮 伏 染 污 , 策 勵 而 證 得 道 與 果 」, 在 利 益 上 符 應 「 善 巧於 利 益 」。 而 那 些 比 丘 是 這 樣 的 類 型 。123414鹼 液 ..usodakam, 清 潔 劑 。 最 普 遍 的 來 源 是 火 灰 、 火 燼 , 含 有 鹼 性 物 質 。見 《 清 淨 道 論 》Vism.36.。《 央 掘 魔 羅 經 》 卷 第 一 ..「 不 越 小 戒 , 如 犛牛 愛 尾 ; 守 護 不 捨 , 如 烏 伏 子 。」(T2.521~2)建 立 戒 就 無 悔 ..avippatisarakare sile patitthaya。 這 裡 的 義 理 是 「 先 於 尸 羅( 戒 ) 善 清 淨 故 便 無 憂 悔 , 無 憂 悔 故 歡 喜 安 樂 , 由 有 樂 故 心 得 正 定 , 心 得定 故 能 如 實 知 、 能 如 實 見 , 如 實 知 見 故 能 起 厭 , 厭 故 離 染 , 由 離 染 故 便得 解 脫 , 得 解 脫 故 證 無 所 作 究 竟 涅 槃 。」(T30.436.1;cf.A.10.1,A.11.1.)三 摩 缽 地 ..samapattiyo,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1) 世 尊 說 ..「 應 該 善 巧 於 作 利 益 」, 雖 然 關 係 到 那 些 比丘 , 但 是 說 詞 是 針 對 一 人 ( 以 單 數 的 字 句 呈 現 )。 接 著 , 他 們 產生 疑 惑 ..「 應 該 要 作 什 麼 ?」( 世 尊 ) 說 ..「 要 得 到 寂 靜 」。 在這 裡 的 用 意 是 .. 佛 與 佛 讚 美 那 些 想 要 徹 知 、 貫 通 、 要 住 於 寂 靜涅 槃 的 人 , 應 該 要 作 「 什 麼 」。 這 裡 所 說 的 「 什 麼 」(yam;what) 是 這 一 行 偈 誦 的 開 始 所 說 的 「 應 該 作 」, 但 是 這 個 子 句「 得 到 寂 靜 」 的 意 義 必 須 完 整 才 能 被 了 解 , 這 就 是 上 述 說 的 「 要住 於 ( 寂 靜 涅 槃 )」。(2) 或 者 這 樣 說 , 能 了 解 它 的 用 意 .. 由 傳 聞 等 , 而 知 道 「 得到 寂 靜 」, 他 以 世 間 智 了 解 「 涅 槃 」 是 一 種 「 寂 靜 」, 當 他 想達 成 「 得 到 寂 靜 」 這 個 結 果 , 那 麼 「 什 麼 」(yan tam;‘what’ that)是 符 應 他 修 習 的 「 應 該 作 」,「 這 」(tam;this) 是 應 該 被 「 善巧 於 作 利 益 」 的 人 作 。(3) 或 者 這 樣 說 ,( 諸 比 丘 疑 惑 ) 上 述 的 「 應 該 善 巧 於 作 利 益 」是 指 「 什 麼 ?」 然 後 ( 世 尊 ) 說 ..「 要 得 到 寂 靜 」。 接 下 來 , 這個 用 意 能 夠 被 了 解 .. 以 世 間 的 智 慧 完 全 了 解 寂 靜 , 及 應 該 要 作什 麼 」。「 應 該 要 作 什 麼 」 的 意 思 就 是 「 必 須 作 什 麼 」(katabbam)。 這 是 什 麼 意 思 ? 有 什 麼 其 他 應 該 作 的 , 有 助 於 證入 那 ( 寂 靜 )? 這 個 意 思 已 在 開 頭 的 句 子 , 就 表 明 三 學 是 值 得 作的 。 我 們 在 注 釋 中 說 了 .. 有 應 該 作 , 有 不 應 該 作 。《 慈 經 注 》◆ ◆ ◆此 處 極 簡 要 地 教 導 「 三 學 」 是 應 該 作 的 。 由 於 教 得 太 簡 要 ,那 些 比 丘 有 的 了 解 , 有 的 不 了 解 。 因 為 有 的 不 了 解 , 接 著 ,( 世尊 ) 為 了 讓 那 些 尚 未 了 解 的 人 的 知 道 , 詳 細 說 了 這 下 半 個 偈 誦 ──15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sakko uju ca suju ca, suvaco c’assa mudu anatimani.能 幹 正 直 和 坦 誠 和 好 調 教 應 該 有 柔 軟 不 過 慢 (= 謙 虛 )他 應 該 要 : 1 能 幹 、 2 正 直 、 3 坦 誠 、 4 好 教 (ㄐㄧㄠ)、 5 柔 軟 、 6 不 驕 傲 ;它 是 什 麼 意 思 ? 住 阿 蘭 若 的 比 丘 , 想 要 住 於 得 到 寂 靜 , 或以 世 間 的 智 慧 , 完 全 了 解 它 , 最 後 證 得 它 , 應 該 有 「 能 幹 」 項目 中 的 具 足 第 二 精 勤 支 ( 無 病 、 無 惱 )、 第 四 精 勤 支 ( 精 進 ), 對於 身 與 命 沒 有 期 待 , 通 達 了 真 理 (sacca), 應 有 能 力 (sakko) 上路 , 遵 守 ‘ 遍 ’(kasina, 禪 定 的 一 種 修 法 ) 的 反 覆 練 習 的 義 務 等 ,自 己 的 缽 、 衣 等 的 修 護 , 這 些 事 及 其 他 ( 沙 門 應 該 作 的 ) 事 , 對同 梵 行 者 主 要 應 該 作 什 麼 和 次 要 應 該 作 什 麼 , 以 及 其 他 像 這 樣應 具 備 的 .. 能 幹 、 熟 練 、 不 懶 惰 、 精 通 。(1) 能 幹 (sakko;able).. 包 括 正 直 ( 不 詐 ) 與 坦 誠 ( 不 誑 ), 具 有此 特 質 可 精 鍊 於 辦 事 。《 慈 經 注 》「 能 幹 」: 正 是 指 第 三 精 勤 支 的 「 正 直 」。「 正 直 」, 不因 年 輕 時 曾 經 一 度 「 正 直 」 就 滿 足 , 終 身 一 再 保 持 最 佳 狀 態 的率 直 才 是 「 正 直 」。〔 補 注 〕世 尊 開 示 菩 提 王 子 .. 比 丘 具 有 「 五 種 精 勤 支 」(pabcapadhaniyavgani), 能 夠 迅 速 達 到 解 脫 。「 五 種 精 勤 支 」 即 : 一 、有 信 ( 相 信 如 來 的 覺 悟 saddahati Tathagatassa bodhim)。 二 、 無病 、 無 惱 ( 消 化 好 、 不 過 冷 、 不 過 熱 )。 三 、 不 詐 (asatho 不 騙 人 )、不 誑 (amayavi 不 騙 己 )。 四 、 精 進 ( 斷 不 善 法 、 具 足 善 法 )。 五 、有 慧 ( 趣 向 ( 透 徹 ) 生 ( 滅 ) 義 , 以 慧 成 就 聖 抉 擇 ( 斷 染 ), 正 趣 向 苦滅 。)。(《 中 部 》M.85./II,95.;D.33./III,237.)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2) 正 直 (uju;right).. 質 直 (ujugata)、 不 歪 、 不 曲 。《 慈 經 注 》不 詐 是 「 正 直 」, 不 誑 (amayavi) 是 「 坦 誠 」。 斷 「 身 、語 」 的 扭 曲 為 「 正 直 」, 斷 「 意 」 的 扭 曲 為 「 坦 誠 」。〔 補 注 〕在 世 尊 的 教 誡 中 ,「 正 直 」 是 一 項 重 要 的 教 法 , 對 「 僧 隨念 」( 憶 念 僧 伽 的 功 德 ) 有 一 句 「 正 直 行 道 者 」(ujupatipanno) 的讚 頌 , 此 句 ,《 清 淨 道 論 》(Vism.219.) 的 解 釋 是 ..「 不 取 兩種 極 端 依 於 中 道 而 行 道 故 , 捨 棄 了 身 語 意 的 彎 曲 及 不 正 等 的 過失 行 道 故 , 為 ‘ 正 直 行 道 ’。」 後 代 的 作 品 說 ..「 直 心 是 道 」、「 直 心 是 道 場 」。在 《 長 部 》(D.25./III,56.) 世 尊 甚 至 於 特 別 凸 顯 「 正 直 」 這單 一 德 目 , 說 ..「 來 ! 明 智 人 (vibbu puriso) 不 詐 (asatho)、 不 誑(amayavi)、 正 直 的 人 (ujujatiko), 我 當 教 他 … 這 無 上 清 淨 梵 行 ,於 現 法 中 ( 這 一 生 ), 自 己 將 住 於 作 證 成 就 智 慧 ,( 撇 開 七 年 … 乃至 半 個 月 ) 只 須 七 日 。」 本 經 中 的 「 不 詐 、 不 誑 、 正 直 」, 都是 指 「 正 直 」。 成 就 聖 果 者 , 他 的 心 也 常 住 於 質 直 , 乃 至 於 得到 悅 、 樂 、 定 。《 增 支 部 》(A.6.10./III,285.~288) 世 尊 對 摩 訶 男(Mahanama 世 尊 的 叔 父 之 子 , 證 初 果 聖 者 ) 說 :「 聖 弟 子 隨 念如 來 (、 法 、 僧 、 戒 、 捨 、 天 ) 時 , 那 個 心 不 纏 縛 於 貪 、 不 纏 縛於 瞋 、 不 纏 縛 於 痴 ; 該 心 那 時 即 依 法 而 質 直 (ujugata)。… 質 直心 (ujugatacitto) 之 聖 弟 子 , 隨 義 (= 經 教 ) 而 得 悅 (kayopassambhati), 身 輕 安 者 受 樂 (passaddhakayo sukham vediyati),受 樂 者 心 得 定 (= 安 置 於 所 緣 )(sukhino cittam samadhiyati)。… 聖弟 子 、 得 果 、 知 悉 ( 佛 ) 教 者 , 多 住 於 此 。」17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坦 誠 (suju, suhuju (su+h+uju));upright).. 直 譯 : 非 常 正 直 。《 慈 經 注 》不 缺 德 、 公 開 地 做 為 「 正 直 」,( 心 中 ) 湧 現 不 缺 德 , 得 到( 自 己 ) 認 定 為 「 坦 誠 」。 如 此 於 所 緣 境 中 ,( 三 增 上 學 ) 前 二 學( 戒 、 定 ) 可 以 鍛 鍊 自 己 清 淨 的 「 正 直 」, 第 三 ( 慧 ) 學 可 以 鍛 鍊自 己 清 淨 的 「 坦 誠 」。〔 補 注 〕「 坦 誠 」 是 內 心 的 不 誑 , 不 說 妄 , 不 隱 瞞 過 失 , 不 自 我 欺騙 。 十 波 羅 蜜 的 「 真 實 」(sacca) 就 是 指 「 正 直 與 坦 誠 」。「 隱 瞞 過 失 」 是 不 坦 誠 , 屬 於 故 妄 語 罪 ( 故 意 說 妄 語 )。 講妄 語 之 前 可 能 是 貪 或 瞋 的 理 由 , 但 是 講 妄 語 的 那 一 刻 ( 近 因 ),是 覆 藏 真 實 而 發 言 , 覆 藏 屬 於 「 慳 」 心 所 , 亦 即 是 屬 於 「 瞋 根 」。《 律 藏 》(Vin.Mv.I,103.):「 比 丘 憶 念 有 罪 而 不 發 露 ( 即 覆 藏 ),即 是 故 妄 語 罪 。」若 是 同 梵 行 者 (sabrahmacarinam) 之 間 , 若 看 到 同 伴 的 過失 , 而 沒 有 把 同 伴 的 過 失 告 訴 他 , 也 有 「 隱 瞞 過 失 」 之 嫌 。 若看 到 同 伴 的 過 失 , 不 把 同 伴 的 過 失 告 訴 他 本 人 , 卻 告 訴 別 人 ,當 作 飯 後 茶 餘 的 閒 聊 , 這 樣 作 , 會 添 增 糾 紛 的 根 源 。 經 中 告 誡要 斷 兩 舌 ( 搬 弄 是 非 ),「 捨 離 兩 舌 , 若 聞 此 語 , 不 傳 至 彼 ; 若聞 彼 語 , 不 傳 至 此 。」(《 長 阿 含 20 經 》《 阿 摩 晝 經 》T1.83.3)「 道 人 是 非 者 , 便 是 是 非 人 」。 若 是 為 了 解 疑 , 解 決 事 端 , 提出 對 策 等 , 而 轉 告 主 人 、 主 管 、 或 有 智 慧 能 力 者 , 則 不 構 成 添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增 糾 紛 。 佛 教 中 對 如 法 舉 發 他 人 罪 過 的 舉 發 者 不 指 責 。 若 談 某個 例 子 ( 個 案 ) 而 不 涉 及 人 名 , 作 為 討 論 法 義 , 則 無 妨 。(4) 好 教 (ㄐㄧㄠ) (suvaco(su-vaco);meek, easily-speakable-to).. 好調 教 , 易 受 教 。 反 義 詞 : 難 調 教 (du-bbaco)(《 雜 阿 含 1138經 》 譯 作 : 難 可 教 授 du-bbaca)、 好 ( 狡 ) 辯 。《 慈 經 注 》不 只 要 全 面 地 「 正 直 和 坦 誠 」, 而 且 也 要 「 好 教 」。 若 有人 訓 誡 :「 不 應 該 這 樣 做 」。( 被 受 訓 誡 者 答 辯 :)「 你 看 到 什麼 ?」「 你 聽 到 什 麼 ?」「 是 誰 告 訴 你 的 ?」 若 是 回 答 說 :「 和尚 1 、 阿 闍 梨 2 、 忠 實 的 朋 友 親 自 看 到 。」 如 果 他 惱 怒 而 沉 默 下來 , 不 予 理 會 。 如 此 一 來 , 他 會 遠 離 殊 勝 的 修 證 。 如 果 勸 誡 了之 後 , 他 的 反 應 是 :「 善 哉 ! 大 德 ! 說 得 好 , 我 的 過 失 是 不 容易 發 現 的 , 如 果 您 再 看 到 我 的 過 失 的 話 , 請 您 慈 悲 告 訴 我 , 讓我 能 長 久 得 到 您 的 教 導 。」 依 隨 著 勸 告 , 他 將 離 殊 勝 的 修 證 不遠 。 因 此 接 受 他 人 的 勸 勉 , 就 是 「 好 教 」。〔 補 注 〕《 人 施 設 論 》 說 ..「 什 麼 人 是 好 教 的 人 (puggalo suvaco)呢 ? 在 這 裡 什 麼 是 好 教 性 (sovacassata) 呢 ? 當 以 ( 正 ) 法 勸 說時 , 受 諫 、 好 教 、 好 教 性 、 不 採 取 敵 對 、 不 反 對 、 尊 敬 、 尊 敬12和 尚 ..upajjhayo。 在 出 家 受 具 足 戒 的 儀 式 中 , 五 位 比 丘 ( 在 邊 地 , 遠 離 恆河 兩 岸 的 ‘ 中 國 ’) 或 十 位 比 丘 ( 在 ‘ 中 國 ’) 中 , 首 要 的 攝 受 者 , 具 有 十 個 戒 臘以 上 的 比 丘 。阿 闍 梨 ..acariyo, 親 教 師 。 比 丘 離 開 和 尚 , 依 止 學 法 的 老 師 , 也 是 須 要具 有 十 個 戒 臘 以 上 的 比 丘 。 依 止 阿 闍 梨 學 習 , 通 常 是 五 年 , 有 些 道 場 規定 要 十 年 , 若 是 一 直 不 通 曉 戒 律 , 甚 至 於 要 終 身 依 止 。19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 、 恭 敬 性 、 贊 同 性 -- 這 被 稱 為 好 教 性 。 具 足 這 好 教 性 是 :「 好教 的 人 」(Puggalapabbatti, PTS:p.24;CS:pg.127.)。《 中 部 》《 思 量 經 》(M.15./I,95~96.) 說 十 六 種 「 難 調 教 」 者 :1. 惡 欲 (《 增 支 部 注 》A.A.6.36./III,364.: 惡 欲 : 產 生 不 安 份 之欲 者 是 無 戒 者 )。2. 自 讚 毀 他 (attukkamsako hoti paravambhi)。3. 忿 怒 , 被 忿 怒 所 支 配 (na kodhano hoti na kodhabhibhuto)。4. 因 忿 怒 而 報 復 (kodhahetu upanahi)。5. 因 忿 怒 而 頑 固 (kodhahetu abhisavgi)。6. 因 忿 怒 而 發 忿 怒 之 語 (kodhasamanta vacam nicchareta)。7. 被 勸 告 ( 或 責 備 ) 時 敵 對 勸 告 者 (codito codakena codakampatippharati)。8. 被 責 備 時 輕 視 (apasadeti) 責 備 者 。9. 被 勸 告 時 反 詰 (paccaropeti=pati 反 +aropeti 檢 舉 ) 勸 告 者 。10. 以 忿 怒 避 開 話 題 (abbenabbam paticarati), 顧 左 右 而 言 他(bahiddha 外 katham 論 apanameti 驅 逐 ), 而 現 忿 恨 (kopa)、瞋 恚 (dosa)、 不 滿 (appaccaya)。11. 被 勸 告 時 引 喻 失 義 (apadane na sampayati)。12. 覆 惡 者 (makkhi)、 惱 害 者 (palasi)。13. 嫉 者 (issuki)、 慳 者 (macchari)。14. 狡 詐 者 (satho, 即 不 正 直 )、 詐 瞞 者 (mayavi, 不 坦 誠 )。15. 傲 頑 (thaddho)、 過 慢 者 (atimani)。16. 染 於 世 俗 者 (sanditthiparamasi) , 固 執 己 見 者(adhanaggahi), 為 難 捨 性 者 (duppatinissaggi)。與 「 難 調 教 」 相 反 的 , 則 是 「 好 調 教 」。世 尊 的 名 號 中 有 一 句 「 無 上 士 調 御 丈 夫 」(AnuttaroPurisa-damma-sarathi 無 上 者 ‧ 應 被 調 伏 的 人 的 調 御 者 ), 但 是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對 某 類 頑 固 不 靈 者 , 世 尊 也 無 法 施 教 。 經 典 中 說 到 , 世 尊 對 提婆 達 多 (Devadatto) 及 其 同 黨 瞿 迦 梨 比 丘 (Kokaliko) 無 法 教 導 。結 果 , 提 婆 達 多 因 犯 五 逆 的 其 中 三 項 ( 殺 阿 羅 漢 ( 蓮 華 色 比 丘尼 )、 惡 心 出 佛 身 血 、 破 和 合 僧 ) 而 墮 無 間 地 獄 ; 瞿 迦 梨 因 謗 舍利 弗 、 大 目 揵 連 而 墮 大 紅 蓮 花 地 獄 (《 經 集 》Sn.III.10.,《 相應 部 》S.6.10.,《 雜 阿 含 1278 經 》,《 別 譯 雜 阿 含 276 經 》,《 增 支 部 》A.10.89. , 《 增 壹 阿 含 21.5 經 》)。對 於 難 調 教 的 人 , 是 在 團 體 中 最 傷 腦 筋 的 。 僧 團 對 於 難 調教 的 比 丘 , 苦 勸 無 效 , 最 後 使 出 的 手 段 是 「 梵 壇 罰 」(brahmadando 默 擯 , 諸 比 丘 不 再 理 會 他 ), 或 請 出 山 門 。 對 於難 調 教 的 在 家 人 , 則 採 取 「 覆 缽 」, 不 再 接 受 他 的 供 養 。 這 些非 常 手 段 是 要 使 那 些 難 調 教 者 能 夠 清 醒 過 來 。對 於 「 過 失 」(accayam 罪 ) 的 處 理 , 有 不 妥 當 及 妥 當 的 處理 各 三 種 , 區 分 愚 者 與 智 者 。《 增 支 部 》(A.3.4./I,103.)( 世 尊說 )..「( 一 ) 於 過 不 見 過 ,( 二 ) 於 過 見 過 , 但 不 如 法 懺 悔 ,( 三 )再 者 , 不 接 受 他 人 如 法 發 露 過 失 ( 懺 悔 )。 諸 比 丘 ! 成 就 這 三 法者 , 當 知 是 愚 人 。…( 一 ) 於 過 見 過 ,( 二 ) 於 過 見 過 而 如 法 懺 悔 ,( 三 ) 再 者 , 接 受 他 人 如 法 發 露 過 失 ( 懺 悔 )。 諸 比 丘 ! 成 就 這 三法 者 , 當 知 是 智 人 。」 一 般 人 犯 過 失 , 若 不 關 係 到 他 人 , 則 自己 責 心 懺 ( 自 責 犯 錯 , 以 後 不 再 犯 ) 即 可 。 如 果 對 某 人 犯 過 失 ,內 心 有 懺 悔 , 但 是 嘴 巴 不 講 出 聲 ; 用 微 笑 、 幫 忙 、 送 禮 等 表 示道 歉 , 不 算 是 如 法 懺 悔 (yathadhammam patikaroti), 必 須 在 當事 人 面 前 說 , 對 某 某 事 「 抱 歉 」、「 對 不 起 」 或 用 寫 字 表 示 ,這 樣 才 是 如 法 懺 悔 。 犯 過 失 的 人 若 誠 懇 道 歉 , 而 當 事 人 ( 受 害者 ) 一 定 要 接 受 , 不 管 什 麼 深 仇 大 恨 , 沒 有 不 可 原 諒 的 。 若 是比 丘 犯 過 失 , 若 不 關 係 到 他 人 , 有 的 小 罪 可 以 責 心 懺 , 有 的 小罪 、 中 罪 只 須 要 向 當 事 者 或 任 一 清 淨 比 丘 懺 悔 , 重 罪 ( 僧 殘 罪 )則 須 要 向 十 位 以 上 的 清 淨 比 丘 懺 悔 及 作 特 別 的 儀 法 , 至 於 波 羅夷 ( 斷 頭 罪 , 犯 淫 戒 等 四 重 罪 ) 則 不 可 因 懺 悔 而 清 淨 , 必 須 還 俗 。21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 支 部 》(A.5.167./III,196.): 舍 利 弗 尊 者 說 : 諫 誨 比 丘若 欲 諫 誨 他 人 , 須 於 內 心 想 起 五 法 , 方 可 諫 誨 他 人 ..一 、 我 將 適 時 說 , 非 非 時 。二 、 我 將 以 真 實 說 , 非 以 非 真 實 。三 、 我 將 以 柔 軟 說 , 非 麤 硬 。四 、 我 將 為 利 益 說 , 非 為 無 利 益 。五 、 我 將 以 慈 心 說 , 非 懷 瞋 。(5) 柔 軟 (mudu;gentle;lit. malleable).. 柔 和 、 不 僵 硬 。《 慈 經 注 》22同 樣 地 , 有 了 「 好 調 教 」, 也 應 該 有 「 柔 軟 」。「 柔 軟 」:世 俗 人 中 , 當 使 者 、 差 遣 者 等 連 絡 事 情 時 , 他 處 於 柔 軟 的 狀 態 ,不 硬 梆 梆 的 , 有 履 約 的 義 務 , 在 整 個 梵 行 ( 生 活 ) 該 有 柔 軟 , 就像 處 處 應 用 寬 恕 的 心 。 換 句 話 說 「 柔 軟 」 是 : 不 皺 眉 ( 苦 瓜臉 )(abhakutiko;grimaces), 和 藹 可 親 (uttanamukho;welcoming,ready to speak), 談 得 愉 快 (sukhasambhaso;easy to talk with),關 懷 語 (patisantharavutti)-- 像 淺 灘 (sutittham) 一 樣 容 易 上 岸 。〔 補 注 〕《 清 淨 道 論 》(Vism.299.) 說 :「 親 切 語 (sakhilo)、 談 得 愉快 (sukhasambhaso) 、 說 話 客 氣 (sammodako) 、 和 藹 可 親(uttanamukho) , 以 如 蜜 的 聲 調 說 法 (pubbabhasi madhure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sarena dhammam osareti), 及 以 完 整 的 語 句 說 法 (parimandalehipadabyabjanehi dhammakatham katheti)。」 也 可 以 視 為 「 柔 軟 」的 表 現 。 口 已 被 調 伏 的 比 丘 , 說 法 的 聲 調 如 蜜 般 。《 法 句 經 》(Dhp.v.363.) 說 ..「 若 口 已 被 完 全 調 御 ( 不 說 謊 等 )(samyato), 語言 ( 已 被 完 全 調 御 )(mantabhani), 不 驕 傲 的 比 丘 , 解 釋 義 理 及法 , 他 講 的 話 如 蜜 (madhuram)。」「 柔 軟 」 包 括 心 所 與 心 的 柔 軟 ,《 法 集 論 》(Dhs.#44.):「 在 此 , 什 麽 是 心 所 柔 軟 性 (kayamuduta)? 此 是 所 有 受 蘊 、 想1蘊 、 行 蘊 的 軟 性 、 2 柔 軟 性 、 3 不 硬 性 、 4 不 僵 硬 性 。」「 在1此 , 什 麽 是 心 柔 軟 性 (cittamuduta)? 此 是 所 有 識 蘊 的 軟 性 、2柔 軟 性 、 3 不 硬 性 、 4 不 僵 硬 性 。」 內 心 不 預 設 立 場 (anodhi)、有 彈 性 空 間 、 轉 圜 餘 地 , 都 是 屬 於 柔 軟 , 有 柔 軟 之 際 將 湧 現 善心 。 相 反 地 , 態 度 強 硬 、 語 言 粗 暴 、 預 設 立 場 (odhi)、 沒 有 彈性 空 間 、 沒 有 轉 圜 餘 地 , 都 屬 於 不 柔 軟 。 不 柔 軟 是 不 善 心 的 湧 現 。(6) 不 驕 傲 (anatimani;not proud).. 謙 卑 。《 慈 經 注 》他 不 只 要 全 面 地 「 柔 軟 」, 而 且 也 要 「 不 驕 傲 」,( 由 於 )出 生 ( 高 貴 的 ) 種 姓 等 , 對 他 人 也 不 驕 傲 , 不 輕 視 。 例 如 舍 利 弗尊 者 ( 出 身 婆 羅 門 種 ) 自 己 卻 以 賤 民1 ( 旃 陀 羅 ) 的 心 態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ndalakumarakasamena) 對 待 他 人 。〔 補 注 〕當 有 某 比 丘 憤 慨 的 向 世 尊 告 狀 , 說 舍 利 弗 尊 者 輕 慢 他 , 舍利 弗 尊 者 答 覆 世 尊 , 表 明 他 對 待 人 的 心 態 , 他 的 心 一 直 都 像 大地 一 樣 , 承 受 種 種 污 穢 、 不 淨 物 , 不 輕 慢 他 人 。 以 入 村 莊 的 心態 來 說 , 舍 利 弗 尊 者 說 :「 大 德 ! 譬 如 旃 陀 羅 子 、 旃 陀 羅 女 之手 拿 著 鍋 , 身 穿 敝 衣 , 低 聲 下 氣 入 村 落 。 大 德 ! 我 的 心 等 於 旃陀 羅 子 、 旃 陀 羅 女 , 我 住 於 極 廣 、 甚 大 、 無 量 、 無 怨 、 無 惡 意 。」(《 增 支 部 》A.9.11./IV,376) 舍 利 弗 尊 者 表 白 之 後 , 該 比 丘 懺 悔謝 罪 , 請 求 舍 利 弗 尊 者 包 容 他 , 他 也 包 容 尊 者 。關 於 「 傲 慢 」, 經 中 有 時 說 「 三 種 慢 」.. 我 勝 (seyyo’hamasmi 我 是 優 的 )、 我 等 (sadiso’ham asmi 我 是 相 等 的 )、 我 劣(hino’ham asmi 我 是 卑 的 )。三 種 慢 又 各 細 分 三 類 , 共 有 九 慢 (navavidho mano):1. 他 勝 以 為 我 勝 ,2. 他 勝 以 為 我 與 他 相 等 ,3. 他 勝 以 為 我 劣 ;4. 與 他 相 等 , 以 為 我 勝 ,5. 與 他 相 等 , 以 為 我 與 他 相 等 ,6. 與 他相 等 , 以 為 我 劣 ;7. 他 劣 以 為 我 勝 ,8. 他 劣 以 為 我 與 他 相 等 ,9.他 劣 以 為 我 劣 。 消 除 我 慢 的 方 法 : 不 與 人 比 較 、 較 量 ; 若 失 察作 比 較 時 , 坦 承 慢 心 作 祟 。 佛 教 中 不 許 比 賽 , 不 許 較 量 。 經 中有 說 較 量 誰 說 法 說 得 多 、 好 、 長 , 為 犯 戒 行 為 。( 見 S.16./II,204.)◆ ◆ ◆1賤 民 .. 旃 陀 羅 (candala), 又 作 旃 荼 羅 、 栴 荼 羅 , 乃 最 下 級 之 種 族 , 專 事2324獄 卒 、 販 賣 、 屠 宰 、 漁 獵 等 職 。 印 度 政 府 已 廢 除 賤 民 制 度 , 但 「 賤 民 」依 然 存 在 , 在 印 度 賤 民 人 口 多 達 1 億 6 千 萬 , 占 總 人 口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第 二 偈 釋 義 (Dutiyagathavannana)2-1.Santussako ca su-bharo ca, appakicco ca sallahuka-vutti;知 足 和 易 扶 養 、 護 持 和 少 作 務 和 簡 樸 的 生 活 、 習 慣7知 足 、 8 易 扶 養 、 9 少 俗 務 、 10 生 活 簡 樸 、(7) 知 足 (santussako;contented).. 滿 足 、 滿 意 。《 慈 經 注 》如 是 世 尊 所 說 的 「 若 要 得 到 寂 靜 」, 欲 證 得 或 欲 全 部 獲得 的 話 , 當 陳 述 完 阿 蘭 若 比 丘 達 成 所 應 該 作 的 之 後 , 再 來 , 陳述 第 二 偈 要 說 的 「 知 足 」。別 處 說 ( 吉 祥 經 )「 知 足 與 感 恩 」(santutthi ca katabbuta)。這 裡 說 以 十 二 種 對 自 己 現 有 的 東 西 滿 足 為 「 知 足 」。 或 者 說 ,「 滿 足 」(tussati) 是 : 滿 意 (tussako)、 對 自 己 所 擁 有 的 東 西 滿 意(sakena tussako)、 對 自 己 現 有 的 東 西 滿 足 (santena tussako)、 對一 切 東 西 一 視 同 仁 的 滿 足 (samena tussakoti) 等 為 「 知 足 」(santussako)。在 此 , 說 「 自 己 」(sakam), 經 由 托 缽 所 得 的 食 物 , 如 此 ,具 足 圓 盤 , 分 配 自 己 的 已 接 受 、 已 現 前 的 四 資 具 , 美 好 的 , 不美 好 的 , 尊 敬 , 不 尊 敬 , 接 受 時 , 受 用 時 , 嚼 動 ,( 吞 食 ) 不 見之 後 , 滋 養 ( 身 體 ), 稱 為 「 對 自 己 所 擁 有 的 東 西 滿 意 」。「 現 有 的 」(santam), 指 自 己 已 得 到 ,「 滿 足 已 存 在 的現 有 的 東 西 , 不 渴 望 其 他 的 , 斷 了 貪 婪 」, 稱 為 「 對 自 己 現 有25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東 西 滿 足 」。「 一 視 同 仁 」(santena tussako), 對 美 好 的 , 不美 好 的 , 斷 了 好 惡 , 對 一 切 東 西 平 等 看 待 的 滿 足 , 稱 為 「 一 視同 仁 的 滿 足 」。〔 補 注 〕世 尊 說 衣 食 住 藥 ( 四 資 具 ), 少 價 而 隨 處 可 取 得 , 而 且 沒 有過 失 , 有 四 類 , 比 丘 可 以 因 此 而 知 足 (santutthi)。《 增 支 部 》A.4.27./II,26~7...「 諸 比 丘 ! 衣 服 之 中 , 糞 掃 衣 少 ( 價 ) 而 易 得(appabca sulabhabca), 它 又 是 無 罪 (tabca anavajjam, 沒 有 污點 )。 諸 比 丘 ! 諸 食 之 中 ,( 以 腿 力 行 走 ) 乞 得 糰 食 , 少 ( 價 ) 而 易得 , 它 又 是 無 罪 。 諸 比 丘 ! 諸 住 所 之 中 , 樹 下 ( 住 ) 少 ( 價 ) 而 易1得 , 它 又 是 無 罪 。 諸 比 丘 ! 諸 藥 之 中 , 尿 藥 少 ( 價 ) 而 易 得 , 它又 是 無 罪 。」在 經 中 「 少 欲 」(appicchata) 與 「 知 足 」(santutthita) 往 往 一起 使 用 。 關 於 「 少 欲 」 注 釋 書 有 做 一 些 詮 釋 。《 相 應 部 注 》Spk(S.2.29./I,122.)..「 少 欲 : 冷 靜 、 內 斂 ,接 受 ( 既 有 的 ) 資 具 ,( 飲 食 ) 知 量 , 少 欲 具 足 這 些 的 特 徵 。」《 增 支 部 注 》(A.A.8.30./IV,119.)..「 此 處 :(1) 資 具 少 欲 ( 即多 給 少 拿 , 少 給 更 少 拿 , 但 不 是 一 無 所 有 );(2) 證 得 ( 禪 那 而 ) 少欲 ;(3) 經 教 少 欲 ( 阿 蘭 若 比 丘 傾 向 禪 修 , 少 研 讀 三 藏 );(4)( 保 持 )2頭 陀 少 欲 , 四 種 少 欲 。」12尿 藥 (putimuttam bhesajjanam 陳 棄 藥 )..《 增 支 部 注 》(A.A.4.27./III,43.)..「 尿 藥 .. 任 何 ( 牛 ) 尿 ; 金 黃 色 身 體 的 牛 尿 , 正 是 這 樣 新 鮮 的 牛 尿 。」 這是 屬 於 尿 療 法 。 中 國 醫 學 有 童 子 尿 的 使 用 ; 近 代 有 喝 自 己 的 尿 的 療 法 ,取 早 晨 第 一 泡 尿 , 一 般 養 生 者 約 200 cc。頭 陀 ..dhutavga, 意 譯 .. 抖 擻 , 去 除 煩 惱 、 垢 染 。 屬 於 佛 教 中 的 苦 行 ,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中 部 注 》(M.A.24./II,138.)..「 少 欲 : 空 欲 、 無 欲 、 無 欲望 (icchavirahito ni-iccho nittanho)… 他 的 內 部 沒 有 一 丁 點 的 惡欲 , 那 個 人 確 實 漏 盡 , 斷 除 一 切 渴 愛 , 也 沒 有 過 度 的 貪 、 惡 欲 、邪 欲 , 這 個 解 析 應 被 知 道 。」1阿 羅 漢 的 唯 作 心 中 , 有 時 有 「 欲 」( chanda;desire ) 心 所(「 欲 」 有 時 用 iccha、kama 等 ): 此 欲 是 顯 示 有 「 目 標 」、「 動機 」, 可 執 行 走 、 站 、 坐 、 臥 , 視 、 聽 、 說 、 作 、 想 等 等 。 阿羅 漢 的 「 少 欲 」 則 是 指 完 全 漏 盡 。(8) 易 扶 養 (su-bharo;easy to support)。《 慈 經 注 》「 易 扶 養 」 是 容 易 被 扶 養 , 好 護 持 的 人 。 若 比 丘 托 完 缽 後 ,得 到 米 、 肉 、 飯 等 供 養 , 於 眾 人 中 被 見 到 愁 眉 苦 臉 , 就 不 是 無我 。 或 托 缽 時 , 當 面 ( 不 高 興 ) 問 他 的 施 主 :「 你 布 施 什 麼 東 西 ?」( 當 著 施 主 的 面 前 ) 把 食 物 交 給 沙 彌 或 居 士 。 這 樣 是 難 扶 養 。 這樣 作 會 使 見 到 的 眾 人 避 開 ,( 而 且 會 說 難 聽 的 話 :)「 難 扶 養 的比 丘 難 供 養 。」 無 論 得 到 任 何 不 好 的 或 好 的 , 少 的 或 多 的 ( 食物 ) 之 後 , 能 心 滿 意 足 , 歡 喜 得 以 滋 養 自 己 的 生 命 , 這 是 易 扶養 。 有 人 看 見 之 後 , 非 常 讚 嘆 :「 我 們 的 大 德 少 少 物 資 就 滿 足 ,我 們 將 扶 養 他 。」 於 是 承 諾 要 供 養 他 。 像 這 樣 的 行 持 , 即 是 達到 易 扶 養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 注 〕比 丘 入 俗 家 , 當 如 月 亮 的 譬 喻 , 要 挪 動 身 挪 動 心 而 訪 問 ( 俗家 ), 應 常 如 新 出 家 比 丘 般 謙 卑 。 世 尊 在 空 中 揮 手 說 :「 諸 比丘 ! 譬 如 隻 手 把 虛 空 , 無 黏 、 無 拿 、 無 捕 。 諸 比 丘 ! 同 樣 地 ,比 丘 怎 樣 到 俗 家 呢 ? 在 諸 俗 家 , 心 也 當 無 黏 、 無 拿 、 無 捕 。( 應想 :)『 願 想 得 到 的 得 到 ; 願 那 些 做 功 德 的 得 到 功 德 。』」 1乞 食 中 的 不 正 確 心 態 是 :(1) 施 我 勿 不 施 ,(2) 多 施 我 非 少施 ,(3) 施 我 上 好 勿 施 劣 質 ,(4) 施 我 快 勿 慢 ,(5) 施 我 恭 敬 勿 不敬 。(《 相 應 部 》S.16.4./II,100.)。 相 對 的 , 乞 食 中 的 正 確 心 態是 :(1) 不 求 布 施 、(2) 不 求 多 施 、(3) 不 求 上 好 施 、(4) 不 求 快 動作 施 、(5) 不 求 恭 敬 施 。乞 食 若 沒 得 到 食 物 , 應 該 抱 持 怎 樣 的 心 境 ? 世 尊 有 一 次 被魔 故 意 作 梗 , 托 空 缽 回 來 , 魔 取 笑 世 尊 , 世 尊 回 答 他 說 :「 我們 的 確 活 得 非 常 快 樂 , 我 們 的 確 沒 有 任 何 ( 障 礙 ); 我 們 以 喜 為食 , 像 光 音 天 人 。」(《 相 應 部 》S.4.18./I,114.;《 法 句 經 》Dhp.v.200.)《 相 應 部 注 》Spk(S.4.18.) 說 ..「 像 光 音 天 人 .. 像 光 音 天 人 以 喜為 滋 養 , 以 禪 悅 爲 食 。」(9) 少 俗 務 (appakicc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林 , 少 廢 話 , 少 結 伴 等 。 換 句 話 說 , 免 除 所 有 在 精 舍 新 的 僧 務 ,沙 彌 的 養 成 , 或 僧 伽 園 的 作 務 等 。( 至 於 ) 自 己 的 頭 髮 、 指 甲 的修 剪 , 衣 缽 的 修 護 等 , 及 其 他 必 要 的 沙 門 法 , 則 應 該 作 。〔 補 注 〕在 家 出 家 平 常 「 少 事 少 業 少 希 望 住 」, 才 能 平 順 走 在 解 脫道 上 。 至 於 精 進 修 禪 的 期 間 , 譬 如 在 密 集 用 功 , 或 者 比 丘 「 雨安 居 」 期 間 , 更 須 要 減 少 種 種 作 務 。 若 是 住 寺 院 , 甚 至 於 請 求常 住 給 予 免 除 某 些 僧 務 的 牽 絆 及 俗 務 干 擾 。(10) 生 活 簡 樸 (sallahuka-vutti;frugal)。《 慈 經 注 》「 生 活 簡 樸 」 是 簡 樸 生 活 ( 習 慣 )。 生 活 簡 樸 的 比 丘 不 像 擁有 很 多 物 品 的 某 些 比 丘 , 在 遊 方 時 ( 外 出 行 腳 ) 要 ( 辛 苦 地 ) 揹 負衣 缽 、 床 單 、 油 、 糖 蜜 等 , 及 枕 頭 、 撐 腰 物 等 。 若 ( 只 有 ) 少 少的 必 需 品 , 那 麼 他 只 要 帶 衣 缽 等 八 種 沙 門 必 需 品 ( 一 缽 、 三 衣 、剃 刀 、 針 、 腰 帶 、 濾 水 器 ), 就 可 以 到 處 遊 方 。 在 遊 方 時 , 如鳥 伴 翼 。 像 這 樣 的 行 持 , 就 是 達 到 生 活 簡 樸 。〔 補 注 〕對 於 在 家 人 來 說 , 不 可 能 過 著 像 出 家 人 一 樣 的 安 貧 樂 道 。但 是 還 是 須 要 考 慮 「 簡 樸 生 活 」(simple living or voluntarysimplicity), 不 追 求 更 多 的 物 質 享 受 、 新 鮮 時 尚 、 奢 華 生 活 。東 西 多 , 應 付 多 , 負 擔 也 多 ; 擺 擺 闊 、 論 品 牌 、 講 品 味 不 見 得會 更 幸 福 。 為 了 享 受 , 就 得 更 努 力 賺 錢 , 付 出 更 多 的 時 間 與 代價 , 這 樣 的 結 果 最 後 只 會 把 人 帶 到 身 心 俱 疲 , 以 及 被 物 質 所 奴隸 的 境 地 。29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 本 人 講 「 清 貧 」 生 活 ,「 清 」 是 心 無 欲 念 、 清 淨 自 在 ;「 貧 」 是 生 活 簡 樸 、 知 足 惜 福 。「 清 貧 生 活 」 跟 「 簡 樸 生 活 」雷 同 。 歐 美 人 講 「 樂 活 」(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Sustainability), 不 見 得 是 「 簡 樸 生 活 」, 但 是 「 在 做 消 費 決 策時 , 會 考 慮 到 自 己 與 家 人 的 健 康 和 環 境 責 任 」 的 理 念 , 則 值 得參 考 。「 簡 樸 生 活 」 至 少 可 以 :一 、 避 免 陷 入 欲 望 的 漩 渦 , 且 欲 罷 不 能 。 貪 吃 貪 喝 , 貪 財貪 樂 , 貪 著 擁 有 許 多 東 西 , 造 成 負 擔 與 痛 苦 。二 、 減 少 不 必 要 的 消 費 。 消 費 不 一 定 令 人 快 樂 。 現 代 人 的消 費 , 往 往 來 自 廣 告 , 或 者 基 於 別 人 有 我 也 要 有 的 心態 。 結 果 .. 買 一 些 不 是 很 需 要 的 東 西 。 要 懂 得 不 貪求 , 割 愛 , 但 不 是 苛 刻 自 己 。三 、 追 求 更 高 貴 的 生 活 品 質 。 物 質 生 活 豐 富 , 若 是 戒 律 不好 , 不 信 因 果 , 往 往 會 墮 落 。 簡 單 的 生 活 可 以 是 有 樂趣 、 有 享 受 、 自 在 、 輕 鬆 。四 、 環 保 。 考 慮 可 重 複 使 用 的 能 源 , 或 是 可 回 收 的 產 品 。低 度 消 耗 自 然 資 源 和 減 少 污 染 , 減 少 環 境 危 機 。30關 於 「 簡 樸 生 活 」 更 具 體 實 踐 的 項 目 , 舉 例 如 下 ..‧ 工 作 .. 考 慮 讓 工 作 和 生 活 在 一 起 , 有 時 間 和 精 神 跟 自 己 、 親人 、 朋 友 相 處 , 真 正 享 受 人 生 。‧ 財 務 規 劃 .. 降 低 生 活 需 求 ; 減 少 財 務 負 擔 、 減 少 需 要 花 錢 的娛 樂 , 心 理 也 輕 鬆 。 用 收 入 的 一 半 來 生 活 與 投 資 , 另 一 半 儲蓄 及 布 施 。( 經 典 說 .. 自 享 一 分 財 , 兩 分 營 事 業 , 第 四 分 蓄積 , 以 備 困 乏 時 。)(D.31./III,188.;cf.《 雜 阿 含 1283 經 》,《 別 譯 雜 阿 含 281 經 》)‧ 住 宿 規 劃 .. 買 房 子 往 往 是 一 生 的 最 大 負 擔 , 房 子 可 以 考 慮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租 的 。 若 要 有 自 己 的 房 子 , 最 好 考 慮 綠 建 築 。‧ 交 友 .. 交 往 的 親 密 朋 友 , 最 好 要 守 五 戒 ( 當 然 自 己 也 要 守 ,守 五 戒 才 是 善 人 ), 與 諸 善 人 交 往 , 才 會 增 長 善 緣 , 阻 隔 惡緣 。 結 交 惡 人 是 安 裝 個 不 定 時 炸 彈 , 不 知 什 麼 時 候 會 當 受 害 者 。‧ 資 訊 .. 不 要 成 為 媒 體 的 填 充 品 , 而 自 己 不 加 思 考 就 接 受 。 關掉 電 視 機 , 不 要 每 天 看 報 紙 , 自 己 會 更 有 時 間 , 也 不 會 變 笨 。‧ 簡 化 傢 俱 .. 送 走 長 期 都 用 不 著 的 東 西 , 不 輕 易 添 購 傢 俱 。 若有 需 要 , 則 考 慮 使 用 二 手 貨 、 環 保 家 具 等 。‧ 交 通 工 具 .. 搭 公 車 或 順 風 車 , 不 必 要 買 汽 車 。 若 需 要 買 車 ,則 考 慮 買 二 手 車 。‧ 減 少 衣 物 .. 盡 量 少 買 衣 服 , 要 買 的 話 , 盡 量 買 容 易 搭 配 的 衣服 。 不 買 需 要 乾 洗 的 衣 服 , 減 少 首 飾 。‧ 減 少 飯 局 .. 上 館 子 並 非 理 想 的 社 交 方 式 , 常 吃 館 子 身 體 也 不健 康 。‧ 飲 食 規 劃 .. 用 簡 單 的 方 式 煮 飯 。‧ 帶 午 餐 上 班 .. 吃 得 健 康 , 兼 省 下 時 間 可 以 休 息 或 獨 處 。 若 要在 外 用 餐 , 不 吃 快 餐 。‧ 保 健 與 醫 療 .. 過 有 規 律 的 生 活 , 保 持 健 康 , 減 少 生 病 。 每 個人 都 為 自 己 的 健 康 負 責 , 不 是 把 健 康 丟 給 醫 生 。 考 慮 食 療 。‧ 不 化 妝 .. 或 減 少 化 妝 , 不 值 得 花 太 多 時 間 妝 扮 。 經 中 說 , 戒香 是 順 風 香 , 逆 風 也 香 ; 善 心 則 是 最 好 的 化 妝 ; 以 甘 露 法 灌頂 , 更 是 「 諸 根 和 悅 、 顏 貌 鮮 明 」。‧ 不 養 寵 物 .. 若 是 要 養 的 話 , 盡 量 收 養 流 浪 的 動 物 。( 養 寵 物若 黏 著 , 下 一 生 則 有 投 生 該 類 寵 物 之 虞 。)‧ 渡 假 .. 在 家 裡 也 是 渡 假 。 出 外 旅 遊 , 可 考 慮 順 道 拜 訪 善 友 家 。也 可 作 生 態 旅 行 (Eco-Tourism) 的 規 劃 。‧ 購 物 .. 預 購 品 可 先 寫 在 紙 上 , 盡 量 不 理 其 他 商 品 。‧ 個 人 成 長 .. 多 參 加 讀 經 、 聽 法 、 禪 修 和 身 心 成 長 的 課 程 。31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運 動 : 拉 筋 , 散 步 , 曬 太 陽 , 不 用 健 身 器 材 。‧ 靜 坐 .. 享 受 內 心 的 寧 靜 , 養 精 蓄 銳 , 內 心 還 可 以 快 樂 滿 足 。‧ 辦 事 .. 萬 事 不 強 求 , 等 待 因 緣 。 有 時 是 採 取 順 便 做 , 一 起 做 。( 上 述 的 項 目 , 參 考 .. 詹 姆 絲 女 士 ..Simplify Your Life《 生 活 簡 單 就是 享 受 》, 但 內 容 已 作 大 幅 變 動 。)32◆ ◆ ◆2-2.santindriyo ca nipako ca, a-ppagabbho kulesv-an-anugiddho.寂 靜 諸 根 和 聰 明 和 不 粗 魯 在 諸 俗 家 不 耽 溺 、 不 眷 戀11寂 靜 諸 根 、 12 聰 明 、 13 不 粗 魯 、 14 不 耽 溺 俗 家 ;(11) 寂 靜 諸 根 (santindriyo;serene in faculties)。 攝 受 六 根 : 眼 、耳 、 鼻 、 舌 、 身 、 意 收 斂 , 不 耽 溺 於 欲 望 。《 慈 經 注 》「 寂 靜 諸 根 」, 諸 根 寂 靜 下 來 。 不 於 女 人 等 對 象 之 染 著 等 ,而 侵 襲 根 ( 門 )。〔 補 注 〕在 欲 界 的 眾 生 , 男 女 事 是 最 難 脫 離 的 關 卡 , 世 尊 說 ..「 諸比 丘 ! 我 沒 有 見 到 還 有 另 一 色 更 能 抓 緊 男 人 心 的 色 , 諸 比 丘 !這 就 是 女 色 。」(《 增 支 部 》A.1.1./I,1.) 女 人 的 聲 、 香 、 味 、 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也 一 樣 能 抓 緊 男 人 心 的 色 。 對 於 女 人 來 說 , 沒 有 比 男 色 、 聲 、香 、 味 、 觸 更 能 抓 緊 女 人 的 心 。 把 諸 根 寂 靜 下 來 , 拒 絕 男 女 情欲 的 誘 惑 , 實 是 淨 化 戒 的 重 要 一 步 。 在 家 人 受 持 梵 行 五 戒 , 或八 戒 , 即 是 修 習 梵 行 , 為 體 證 涅 槃 鋪 路 。守 護 諸 根 , 在 解 脫 道 上 是 一 個 重 要 的 環 節 。《 法 句 經 》(Dhp.vv.360~361) 說 ..「 由 眼 善 於 防 護 (samvar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波 羅 提 木 叉 ( 比 丘 有 227 戒 ), 必 須 通 達 犯 戒 與 不 犯 戒 等 等 之 事 。關 於 審 查 衣 , 比 丘 在 沒 有 人 供 養 袈 裟 成 衣 時 , 須 要 自 己 會度 量 尺 寸 , 如 法 裁 剪 、 縫 製 、 染 衣 等 。關 於 住 所 , 適 當 的 住 所 會 令 人 安 穩 , 易 得 禪 那 ; 不 適 當 的住 所 會 令 人 不 安 , 不 易 得 禪 那 。《 清 淨 道 論 》(Vism.127.) 說 ..「 若 住 在 那 裡 未 得 生 起 之 相 而 不 生 起 , 或 已 生 起 而 又 亡 失 , 未得 顯 現 之 念 而 不 顯 現 , 未 得 等 持 之 心 而 不 等 持 , 這 些 是 不 適的 。 如 在 那 裡 , 相 能 生 起 而 得 堅 固 , 念 能 顯 現 , 以 及 心 得 等 持之 處 , 則 為 適 當 住 所 。… 所 以 在 一 座 有 很 多 房 間 的 寺 院 , 每 一住 所 先 住 三 天 , 如 果 能 使 其 心 專 一 的 住 處 , 當 在 那 裡 住 。」(13) 不 粗 魯 (appagabbh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kamavitakka 欲 尋 ) 等 , 不 適 當 的 想 法 。〔 補 注 〕沒 有 身 語 意 的 粗 魯 , 亦 即 行 為 細 膩 (modest), 發 言 謹 慎 ,守 護 意 念 。 在 心 裡 發 動 的 念 頭 , 雖 然 大 部 分 尚 未 直 接 傷 害 別人 , 但 是 念 頭 是 發 出 語 言 、 行 動 的 先 兆 , 所 以 不 管 獨 處 , 或 人前 人 後 都 要 守 護 意 念 。身 體 的 粗 魯 , 除 了 以 上 所 說 之 外 , 還 得 注 意 一 般 社 交 禮儀 , 在 家 人 入 寺 、 聽 法 、 對 待 出 家 人 , 也 要 注 意 禮 貌 及 禮 儀 ,這 是 顯 示 自 己 的 教 養 與 謙 虛 , 也 更 有 機 會 聞 法 , 對 態 度 傲 慢者 , 出 家 人 是 不 被 允 許 對 他 說 法 。 南 傳 比 丘 戒 中 舉 十 六 項 (「 眾學 法 」 第 57 到 第 72 條 ) 拒 絕 說 法 的 狀 況 .. 拿 傘 、 杖 、 刀 、 武 器 ,穿 皮 鞋 、 草 鞋 , 騎 乘 、 臥 床 、 抱 膝 、 包 頭 、 覆 面 、 人 在 座 己 在地 上 坐 、 人 在 上 座 己 在 下 座 ( 以 上 13 項 , 若 是 對 方 有 病 的 情 況 ,可 以 說 法 ); 己 立 人 坐 、 己 在 後 人 在 前 、 己 在 道 外 人 在 道 中 。身 體 的 粗 魯 , 舉 人 與 人 的 距 離 為 例 , 一 般 跟 人 講 話 、 交 際應 酬 , 需 要 在 一 個 適 當 的 距 離 , 可 以 說 是 「 社 交 距 離 」, 介 於0.5 米 至 1.5 米 之 間 , 太 遠 、 太 近 都 不 禮 貌 , 也 可 以 說 是 身 體 的粗 魯 。 依 照 經 中 所 說 的 頂 禮 及 「 退 坐 一 邊 」, 要 避 免 六 種 身 體的 距 離 : 不 太 遠 (atiduram)、 不 太 近 (accasannam)、 不 在 上 風(uparivatam) 、 不 在 高 方 (unnatappadesam) 、 不 在 正 對 面(atisammukham)、 不 在 後 面 (atipaccha)。 太 遠 則 雜 訊 多 ( 聽 不 清楚 ), 太 近 ( 少 於 一 臂 之 遠 ) 則 會 互 相 撞 擊 , 在 上 風 則 散 發 體 味 ,在 高 方 則 不 尊 重 , 在 正 對 面 則 眼 對 眼 接 觸 , 在 後 面 則 要 轉 脖 子(《 相 應 部 注 》Spk:S.1.1./I,16~7.)。《 世 間 格 言 》(Lokaniti #136)說 到 , 覲 見 國 王 時 也 是 要 注 意 這 六 項 禮 儀 。《 大 義 釋 》(Mahaniddesa p.230~1;CS:177) 說 , 念 頭 的 粗37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魯 是 .. 非 高 貴 家 ( 非 剎 帝 利 、 婆 羅 門 )、 非 大 家 ( 非 名 望 家 庭 )、非 大 財 主 家 ( 非 大 屋 主 家 )、 非 富 裕 ( 非 多 金 多 銀 ) 商 人 家 來 出 家的 , 而 把 自 己 當 作 高 貴 家 、 大 家 、 大 財 主 家 、 富 裕 商 人 家 來 出家 的 。 非 經 師 、 非 律 師 、 非 法 師 、 非 阿 蘭 若 住 者 、 非 常 乞 食 者 、非 糞 掃 衣 者 1 、 非 但 三 衣 者 2 、 非 次 第 乞 食 者 、 非 隨 處 住 者 、 非得 初 禪 者 、… 乃 至 非 得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定 者 , 而 把 自 己 當 作 經師 、 律 師 、 法 師 、 阿 蘭 若 住 者 、 常 乞 食 者 、 糞 掃 衣 者 、 但 三 衣者 、 次 第 乞 食 者 、 隨 處 住 者 、 得 初 禪 者 、… 乃 至 非 得 非 想 非 非想 處 定 者 , 是 念 頭 的 粗 魯 。(14) 不 耽 溺 俗 家 (kulesv-an-anugiddho , kulesu 在 ( 俗 ) 家an( 不 )anu( 緊 隨 著 )giddho( 貪 愛 ))。 不 耽 溺 居 住 處 。 對 比 丘 來說 , 是 不 貪 戀 在 家 人 的 利 養 、 住 所 , 及 攀 緣 在 家 人 。《 慈 經 注 》「 不 耽 溺 俗 家 」.. 若 訪 問 俗 家 時 , 不 因 為 貪 愛 的 因 緣 住 在有 交 情 的 家 庭 。( 對 有 交 情 的 家 庭 ) 不 分 憂 , 不 喜 貪 , 不 在 樂 同樂 , 不 在 苦 同 苦 ;( 對 有 交 情 的 家 庭 ) 不 生 起 應 作 的 事 ( 非 插 手 不可 ), 自 己 ( 不 自 覺 地 ) 從 事 交 際 。〔 補 注 〕1238《 清 淨 道 論 》(Vism.91) 說 到 修 習 禪 定 的 十 種 障 礙 之 中 的糞 掃 衣 者 .. 穿 撿 拾 被 丟 棄 的 衣 布 而 縫 製 成 袈 裟 的 人 。但 三 衣 者 .. 比 丘 都 是 只 有 現 前 受 用 的 三 衣 ( 總 稱 為 袈 裟 kasaya), 即 .. 僧伽 梨 (savghati 至 少 兩 層 )、 安 陀 會 (antaravasaka 下 衣 , 裙 )、 鬱 多 羅 僧(uttarasvga 上 衣 ), 每 一 件 都 須 要 決 意 .. 我 受 持 (adhitthami) 此 衣 。 比 丘被 允 許 儲 存 多 餘 的 布 、 衣 , 但 只 作 決 意 .. 我 受 持 此 雜 碎 布 。 但 三 衣 者 就不 蓄 餘 衣 ( 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第 二 項 ..「「 家 」( 家 族 )-- 指 親 戚 的 家 , 或 外 護 的 家 。「 外護 之 家 幸 福 , 我 亦 幸 福 。」(Vibh.356.;S.35.200./IV,180.), 若依 此 說 法 而 和 他 們 相 親 相 結 而 住 者 , 甚 至 若 無 他 們 作 伴 , 即 到附 近 的 寺 院 聽 法 也 不 去 的 , 對 於 這 樣 的 人 則 為 障 礙 。 對 於 有 些人 , 則 父 母 也 不 成 為 障 礙 的 。 猶 如 住 在 哥 倫 陀 寺 中 的 長 老 的 外甥 ── 一 年 輕 的 比 丘 一 樣 。」 論 中 說 , 這 位 比 丘 出 家 之 後 , 父母 認 不 得 , 他 曾 回 到 家 中 度 過 三 個 月 的 雨 安 居 , 然 後 離 開 。 在三 個 月 期 間 他 沒 有 向 父 母 表 示 他 是 兒 子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丘 達 成 所 應 該 作 的 之 後 , 現 在 則 將 陳 述 不 應 該 作 的 :「 不 應 犯智 者 會 指 責 的 任 何 小 過 失 ( 小 行 為 )」, 這 是 上 半 個 偈 誦 所 說 的 。在 這 裡 的 意 思 是 , 如 此 應 該 作 的 才 作 , 那 些 身 語 意 的 惡行 , 屬 於 微 小 的 罪 , 不 是 微 小 的 正 行 , 而 是 非 正 行 , 不 是 整 個都 是 粗 惡 的 , 而 是 說 任 何 非 正 行 的 、 小 量 的 、 微 量 的 非 正 行 。◆ ◆ ◆( 貳 )、 修 學 慈 心 所 不 應 為第 三 偈 釋 義 (Tatiyagathavannana)--3-1. Na ca khuddamacare kibci, yena vibbu pare upavadeyyum;不 和 微 小 的 行 為 任 何 以 那 智 者 他 的 呵 責 、 非 難15不 應 犯 智 者 會 指 責 的 任 何 小 過 失 。接 著 他 顯 示 在 此 見 到 如 此 危 害 的 事 ..「 其 他 的 智 者 會 指責 」。 此 處 說 其 他 無 智 的 人 是 沒 有 準 則 的 , 他 們 會 把 無 罪 當 作有 罪 , 小 罪 當 作 大 罪 。 智 者 是 有 準 則 的 , 他 會 確 實 調 查 , 細 察之 後 , 不 值 得 贊 美 的 不 贊 美 , 值 得 贊 美 的 贊 美 。 由 此 說 「 其 他的 智 者 」。〔 補 注 〕(15)「 智 者 」(vibbu).. 有 智 的 人 。「 小 過 失 」(khuddamacare)..原 意 .. 小 行 為 , 小 的 過 失 , 指 惡 作 ( 壞 行 為 )、 惡 口 。《 慈 經 注 》「 不 是 處 處 有 智 者 」(Lokaniti #7( 世 間 格 言 ))。 若 是 犯 過 ,幫 你 指 出 錯 誤 的 人 , 必 定 是 智 者 , 應 該 尊 敬 他 , 把 勸 導 聽 進 去 。世 尊 說 「 於 小 ( 量 ) 罪 生 怖 畏 1 」。 為 什 麼 連 犯 小 罪 或 小 過 失 ,會 生 怖 畏 呢 ? 至 少 有 兩 個 理 由 .. 一 、 因 為 犯 罪 則 未 來 有 惡 報 、如 是 世 尊 所 說 的 「 若 要 得 到 寂 靜 」 (santam padamabhisamecca), 欲 證 得 或 欲 全 部 獲 得 的 話 , 當 陳 述 完 阿 蘭 若 比39140於 小 ( 量 ) 罪 生 怖 畏 ..《 增 支 部 》(A.10.71./V,131.)..anumattesu vajjesubhayadassavino(seeing a source of fear even in the slightest sins)。 古 代 漢 譯經 典 有 時 作 「 於 細 微 罪 生 大 怖 畏 」, 巴 利 文 沒 有 「 大 怖 畏 」 之 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墮 落 惡 趣 的 危 險 。 二 、 因 為 犯 罪 而 遠 離 涅 槃 。 貪 火 、 瞋 火 、 癡火 維 持 、 燃 燒 很 久 , 表 示 未 來 惡 報 ( 惡 運 ) 很 久 , 或 墮 落 惡 趣 的機 會 大 增 , 及 墮 落 久 久 , 而 遠 離 涅 槃 自 不 在 話 下 。 在 現 實 世 界 ,貪 瞋 癡 一 發 火 , 有 時 即 時 惹 來 殺 身 之 禍 , 而 以 貪 瞋 癡 惡 因 來說 , 有 時 甚 至 於 比 這 種 後 果 還 嚴 重 。 因 此 , 不 要 讓 貪 火 、 瞋 火 、癡 火 日 夜 延 燒 , 應 學 會 快 快 滅 絕 它 們 的 本 領 。 對 「 小 罪 」 的 定義 ,《 分 別 論 》(Vbh.247.)..「‘ 於 小 罪 生 怖 畏 ’ 在 此 , 什 麼 是 罪呢 ? 於 小 罪 生 怖 畏 , 是 小 量 、 些 許 、 輕 、 輕 量 , 可 作 制 止 、 可作 防 護 、 可 運 心 生 起 ( 而 伏 住 )、 可 被 作 意 所 伏 , 這 些 是 說 小 量之 罪 。 如 此 於 小 量 之 罪 , 或 見 罪 , 或 見 畏 , 或 見 過 失 , 或 見 脫離 -- 於 此 說 ‘ 於 小 罪 生 怖 畏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願 ( 一 切 有 情 ) 快 樂 與 安 穩 」 等 , 他 現 在 開 始 討 論 慈 , 開頭 這 樣 說 ──一 、 培 育 慈 悲 的 心 念3-2.sukhino va khemino hontu, sabbasatta bhavantu sukhitatta.快 樂 或 安 穩 願 他 們 一 切 有 情 願 他 們 快 樂 自 己1( 他 應 該 發 願 :) 願 一 切 有 情 快 樂 與 安 穩 ! 願 他 們 自 得 其 樂 !《 慈 經 注 》◆ ◆ ◆〔 正 宗 分 〕 1( 參 )、 慈 心 的 修 習世 尊 在 這 三 個 半 偈 誦 中 說 , 想 要 徹 知 、 貫 通 、 要 住 於 寂 靜 ,特 別 是 針 對 住 阿 蘭 若 的 行 者 。 這 裡 標 示 「 住 阿 蘭 若 的 行 者 」,實 際 是 包 括 所 有 取 得 業 處 , 欲 住 於 分 別 應 該 作 ( 才 作 )、 不 應 該作 ( 就 不 作 ), 作 為 近 行 業 處 的 人 。 說 了 之 後 , 現 在 說 那 些 比 丘怕 那 些 ( 樹 ) 神 的 反 擊 ( 瞋 恨 ), 以 護 衛 的 利 益 , 作 為 毘 婆 舍 那 的基 礎 禪 和 業 處 。在 此 ,「 快 樂 」(sukhino) 是 「 具 足 快 樂 」。「 安 穩 」(khemino),是 「 具 有 安 穩 , 沒 有 畏 懼 , 沒 有 危 難 。」「 一 切 」(sabbe) 是「 沒 有 剩 餘 」(anavasesa)。「 有 情 」(satta) 是 「 有 呼 吸 者 」(panino)。「 自 得 其 樂 」(sukhitatta 2 ) 是 「 心 裡 快 樂 」(sukhitacitta)。所 說 的 「 快 樂 」(sukhino) 是 指 「 身 體 的 快 樂 」;「 自 得 其 樂 」(sukhitatta;having pleased self) 是 指 「 內 心 的 ( 領 略 快 樂 )」1 「 正 宗 分 」 即 經 文 的 正 文 , 主 要 的 內 容 。411有 情 ..satta (sajjati‘ 執 著 ’ 的 【 過 分 】), 已 執 著 的 (= 有 情 )。《 清 淨 道 論 》(Vism.10.)..「「 有 情 」── 因 為 他 們 對 於 色 等 五 蘊 以 欲 與 貪 而 執 著 (satta)極 執 著 (visatta) 故 為 有 情 (satta)。」2 sukhitatta(sukhita【 過 分 】 已 快 樂 +atta【 陽 】 自 己 ).. 自 得 其 樂 。4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manasena)。 這 兩 者 , 一 切 畏 懼 與 危 難 的 消 失 , 叫 做 「 安 穩 」。這 是 怎 麼 說 呢 ? 以 便 指 引 出 保 持 修 習 慈 心 ,「 願 一 切 有 情 快樂 !」 (sabbe satta sukhino hontu), 或 者 說 「 願 ( 一 切 有 情 ) 安穩 !」(khemino hontu)。 或 者 說 「 願 ( 一 切 有 情 ) 自 得 其 樂 !」(sukhitatta hontu)。二 、 慈 心 的 所 緣◆ ◆ ◆第 四 偈 釋 義 (Catutthagathavannana)如 是 簡 要 地 顯 示 保 持 思 惟 慈 心 的 修 習 , 從 近 行 定 直 到 安 止1定 的 頂 峰 。 現 在 要 詳 細 地 顯 示 「 無 論 …」(ye keci) 兩 個 偈 誦 所 說 。4-1. Ye keci panabhut’atthi, tasa va thavara vanavasesa;哪 無 論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有 會 驚 慌 的 或 穩 固 的 或 無 遺 漏無 論 什 麼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 會 驚 慌 的 或 是 穩 固 的 , 沒 有 遺 漏 ;《 慈 經 注 》或 者 說 , 因 為 已 經 習 慣 於 多 樣 對 象 的 心 ( 在 此 特 指 散 亂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 初 無 法 只 保 持 在 一 個 穩 固 的 對 象 , 但 是 ( 以 散 發 慈 心 而 ) 漸 漸地 穩 固 下 來 。 由 分 為 「 會 驚 慌 的 」(tasa) 和 「 穩 固 的 」(thavara)等 兩 種 或 三 種 對 象 , 漸 漸 地 穩 固 對 象 , 這 是 「 無 論 」(ye keci)兩 個 偈 誦 所 說 。 或 者 說 , 因 為 那 個 對 象 已 經 清 楚 , 在 此 他 的 心處 於 禪 悅 中 , 因 此 , 那 些 比 丘 已 清 楚 那 些 對 象 。 他 的 心 意 想 要保 持 分 為 「 會 驚 慌 的 」 和 「 穩 固 的 」 等 兩 種 或 三 種 對 象 的 解 釋 ,這 是 「 無 論 」(ye keci) 兩 個 偈 誦 所 說 。所 說 的 有 情 「 會 驚 慌 的 或 穩 固 的 」 一 對 ,「 可 見 的 或 者 不可 見 的 」 一 對 ,「 遠 的 或 者 近 的 」 一 對 ,「 已 生 的 或 將 生 的 」一 對 , 總 共 四 對 。 以 「 長 的 」 開 頭 的 六 個 項 目 , 他 指 出 三 組 ,因 為 中 等 的 三 個 隱 含 在 三 組 中 , 還 有 , 小 的 項 目 在 它 們 的 兩 個當 中 。「 長 的 、 短 的 或 中 等 的 」 三 種 一 組 ,「 大 的 、 細 的 或 中等 的 」 三 種 一 組 ,「 粗 的 、 短 的 或 中 等 的 」 三 種 一 組 , 解 釋 三個 三 組 。在 此 所 說 的 「 無 論 」(ye keci) 是 「 沒 有 剩 餘 」。「 有 呼 吸的 ( 眾 生 )」(pana) 即 「 已 生 的 ( 眾 生 )」(bhuta), 稱 為 「 有 呼 吸 的已 生 眾 生 」(panabhuta)。 或 者 說 ,「 諸 呼 吸 者 」 稱 為 「 諸 有 呼吸 的 」(pana), 持 續 入 息 、 出 息 的 五 取 蘊 眾 生 。「 諸 已 出 生 者 」稱 為 「 諸 已 生 的 ( 眾 生 )」(bhuta), 這 是 指 一 取 蘊 、 四 取 蘊 眾 生 。「 有 」(atthi), 指 「 有 」(santi。atthi= santi) 的 存 在 (samvijjanti)。1近 行 定 ..upacarasamadhi。 近 行 定 或 近 分 定 , 已 降 伏 五 蓋 , 但 不 穩 定 。 它靠 近 禪 那 的 定 力 , 已 具 有 五 禪 支 。 安 止 定 ..appanasamadhi。 已 降 伏 五 蓋 ,心 已 完 全 專 注 。 初 禪 定 與 近 行 定 共 為 「 有 尋 有 伺 」(savitakka-savicara)。4344如 是 「 無 論 什 麼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ye keci panabhutatthi),由 此 詞 句 兩 個 一 組 或 三 個 一 組 的 組 合 一 切 眾 生 , 從 第 一 個 組 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開 展 , 到 所 見 的 一 切 是 「 會 驚 慌 的 或 是 穩 固 的 」 這 兩 個 一 組 的 呈 現 。個 項 目 ,「 長 的 」 是 指 蛇 、 魚 、 蜥 蜴 之 類 。 在 大 海 中 種 種 百 尋在 此 「 會 驚 慌 的 」(tasa) 是 「 會 被 驚 嚇 的 」, 與 「 有 渴 愛 、有 怖 畏 」 是 同 義 詞 ;「 穩 固 的 」(thavara) 是 「 穩 定 的 」(santhana;steadying), 與 「 斷 諸 渴 愛 、 斷 諸 怖 畏 」 的 阿 羅 漢 是 同 義 詞 。「 沒 有 遺 漏 」 是 沒 有 ( 任 何 ) 遺 漏 , 也 就 是 所 說 的 「 一 切 」。 第二 偈 末 所 說 的 「( 一 切 ) 眾 生 」 包 括 在 兩 個 一 組 , 或 三 個 一 組 的組 合 。「 無 論 什 麼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 會 驚 慌 的 或 是 穩 固 的 , 沒 有遺 漏 , 願 這 一 切 有 情 自 得 其 樂 !」 如 是 乃 至 「 已 生 的 或 將 生 的 ,願 這 一 切 眾 生 自 得 其 樂 !」◆ ◆ ◆4-2. digha va yeva mahanta, majjhima rassaka anukathula.長 的 或 哪 大 的 中 等 的 短 的 、 矮 的 細 的 粗 壯 的無 論 體 型 長 的 、 大 的 或 中 等 的 , 短 的 、 細 的 或 者 粗 的 。12大 小 的 龍 , 種 種 由 旬 大 小 的 魚 類 、 蜥 蜴 類 等 。「 大 的 」 在 水中 是 指 大 型 的 ( 鯨 ) 魚 、 烏 龜 , 在 陸 地 上 是 指 象 , 在 非 人 方 面 是指 巨 人 (Danava, 一 類 的 阿 修 羅 )。「 於 有 身 體 的 眾 生 當 中 ,羅 睺 阿 修 羅 王 為 最 大 。」(A.4.15./II,17.)。 他 的 身 高 有 四 千 八百 由 旬 , 手 臂 有 一 千 兩 百 由 旬 大 小 , 眉 間 五 十 由 旬 , 手 指 頭 、腳 趾 頭 的 間 隔 和 手 掌 有 二 百 由 旬 。「 中 等 的 」 是 指 溫 馴 的 馬 、牛 、 及 豬 等 身 體 。「 短 的 」 是 指 短 小 身 體 , 比 長 的 、 中 等 的 還小 的 身 體 。「 微 細 的 」 是 指 肉 眼 看 不 到 , 用 天 眼 可 以 看 見 的 ,如 在 水 中 生 長 的 有 微 小 身 體 的 眾 生 或 蝨 子 , 那 些 所 說 的 微 小 眾生 是 除 了 「 大 的 或 中 等 的 」 眾 生 , 及 「 粗 的 或 中 等 的 」 眾 生 之外 。「 粗 的 」 是 指 牡 蠣 與 貝 殼 類 等 圓 形 身 體 的 眾 生 。◆ ◆ ◆第 五 偈 釋 義 (Pabcamagathavannana)《 慈 經 注 》現 在 解 釋 「 長 的 、 短 的 或 中 等 的 」 三 種 ,「 或 長 的 」 等 六455-1. Dittha va yeva adittha, ye va dure vasanti avidure;1246尋 :byama, vyama。 一 尋 指 約 一 成 人 的 身 高 的 長 度 。由 旬 :yojana。 又 譯 作 「 踰 繕 那 」, 長 度 單 位 。 據 佛 音 論 師 說 , 一 隻 公牛 oxen 走 一 天 的 距 離 , 大 約 七 英 里 ( 即 11.2 公 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可 見 的 或 哪 或 不 可 見 的 哪 或 遠 方 的 住 近 處 的無 論 可 見 的 或 者 不 可 見 的 , 住 在 遠 的 或 者 近 的 ,《 慈 經 注 》已 顯 示 了 如 是 三 種 三 個 一 對 沒 有 剩 餘 的 眾 生 , 現 在 說 「 無論 可 見 的 或 者 不 可 見 的 」, 瞭 解 他 們 的 組 合 。此 處 「 可 見 的 」(dittha) 是 指 通 過 自 己 的 眼 睛 所 親 見 的 。「 不 可 見 的 」(adittha) 是 指 大 海 的 另 一 邊 , 山 的 另 一 邊 , 世 界另 一 邊 的 眾 生 。「 住 在 遠 的 或 者 近 的 」 這 兩 種 有 身 體 的 眾 生 ,是 解 釋 「 住 在 遠 的 或 者 近 的 眾 生 」, 當 知 那 是 指 無 腳 的 、 兩 隻腳 的 眾 生 。 住 在 自 己 的 身 體 裡 面 的 眾 生 是 「( 在 ) 近 的 」(avidure,在 不 遠 的 ), 住 在 身 體 之 外 的 眾 生 是 「( 在 ) 遠 的 」(dure); 以 這種 方 式 說 , 住 在 自 己 家 裡 的 眾 生 是 「( 在 ) 近 的 」, 住 在 自 己 家裡 之 外 的 眾 生 是 「( 在 ) 遠 的 」; 住 在 自 己 寺 院 、 村 莊 、 國 土 、洲 、 世 界 ( 輪 圍 山 ) 的 眾 生 是 「( 在 ) 近 的 」, 住 在 自 己 的 ( 寺 院 、村 莊 、 國 土 、 洲 、) 世 界 ( 輪 圍 山 ) 之 外 的 眾 生 是 「( 在 ) 遠 的 」。◆ ◆ ◆5-2.bhuta va sambhavesi va, sabbasatta bhavantu sukhitatta.已 生 的 或 將 生 的 或 一 切 有 情 願 他 們 快 樂 自 己無 論 已 生 的 或 將 生 的 , 願 一 切 有 情 自 得 其 樂 !《 慈 經 注 》「 已 生 的 」(bhuta) 是 已 生 成 、 已 再 生 的 。 那 正 是 已 生 的 。那 些 列 為 「 不 再 生 」, 是 諸 漏 盡 阿 羅 漢 的 同 義 詞 。「 將 生 的 」47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ambhavesi) 是 尋 求 出 生 的 (sambhava-m-esantiti)。 尚 未 斷 有結 , 未 來 尋 求 出 生 的 是 「 諸 有 學 和 諸 凡 夫 」 的 同 義 詞 。 換 句 話1說 四 種 生 中 的 卵 生 和 胎 生 眾 生 , 當 他 們 尚 未 破 殼 或 脫 離 胎 膜時 , 稱 為 「 將 生 的 」, 當 他 們 已 破 殼 或 脫 離 胎 膜 時 , 稱 為 「 已生 的 」。 溼 生 和 化 生 的 眾 生 , 第 一 個 心 識 剎 那 為 「 尋 求 出 生 」,從 第 二 個 心 識 剎 那 開 始 為 「 已 生 的 」, 以 另 外 一 種 方 式 來 定 義 ..他 們 剛 投 生 的 剎 那 ( 呈 現 某 種 ) 的 姿 勢 , 只 要 他 們 沒 有 改 變 投 生時 的 姿 勢 , 他 們 稱 為 「 將 生 的 」; 而 相 對 的 ( 改 變 投 生 剎 那 的姿 勢 ) 為 「 已 生 的 」。48◆ ◆ ◆第 六 偈 釋 義 (Chatthagathavannana)6-1. Na paro param ni-kubbetha natimabbetha 2 katthaci nam kabci,不 他 他 人 願 你 們 欺 瞞 願 你 們 不 輕 視 任 何 地 方 他 任 何 人願 他 不 互 相 欺 瞞 , 願 他 無 論 在 任 何 地 方 , 不 輕 視 任 何 人 ,《 慈 經 注 》如 是 世 尊 開 頭 說 :「… 快 樂 與 ( 安 穩 )」 等 , 在 這 三 個 半 偈誦 中 , 顯 示 那 些 比 丘 從 各 種 不 同 的 角 度 對 諸 眾 生 修 習 慈 , 經 由1四 種 生 ..《 中 部 》M.12./I,73...「 舍 利 弗 ! 有 此 四 生 (catasso yoniyo)。 什麼 是 四 ( 生 )? 卵 生 、 胎 生 、 濕 生 、 化 生 。 舍 利 弗 ! 什 麼 是 卵 生 ? 有 情 破其 卵 殼 而 生 , 這 叫 做 卵 生 。 什 麼 是 胎 生 ? 舍 利 弗 ! 有 情 破 其 胎 膜 而 生 ,這 叫 做 胎 生 。 什 麼 是 濕 生 ? 舍 利 弗 ! 有 情 於 腐 魚 、 腐 屍 、 腐 粥 、 或 於 污水 坑 、 於 污 水 而 生 , 這 叫 做 濕 生 。 什 麼 是 化 生 ? 舍 利 弗 ! 諸 天 、 地 獄 眾生 、 人 ( 某 些 人 )、 或 者 現 於 墮 處 (vinipatika 惡 趣 )。 這 叫 做 化 生 。」2 nikubbetha, natimabbetha, 都 是 第 二 人 稱 複 數 , 作 第 三 人 稱 單 數 用 , 屬 於 敬 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許 願 他 們 使 利 益 和 快 樂 來 臨 。 現 在 說 , 經 由 許 願 使 損 利 和 痛 苦不 來 。( 世 尊 ) 顯 示 說 ..「 願 他 不 互 相 欺 瞞 」。 這 “param ni” 是古 人 的 讀 法 , 現 在 讀 作 「 他 人 , 的 確 」(param hi), 這 ( 文 句 ) 是不 莊 嚴 的 。此 處 「 他 」(paro 陽 性 . 主 格 . 單 數 )..「 他 人 」(parajano)。「 他人 」(param 陽 性 . 受 格 . 單 數 )..「 他 人 」(parajanam)。「 願 他 不欺 瞞 」(na nikubbetha), 不 欺 騙 (na vabceyya)。「 願 他 們 將 不 輕視 」(natimabbetha), 願 他 不 違 越 ( 犯 紀 ) 之 後 (na atikkamitva),而 出 現 欺 騙 (mabbeyya)。「 任 何 地 方 」(katthaci) 是 任 何 空 間 ,在 村 莊 , 或 在 村 莊 的 田 園 , 或 在 親 戚 之 間 , 或 在 社 團 之 間 等 。「 他 」(nam;him)..「 這 」(etam;that one)。「 任 何 人 」(kabci)..任 何 剎 帝 利 或 婆 羅 門 , 或 在 家 人 或 出 家 人 , 或 快 樂 者 或 痛 苦 者 等 。◆ ◆ ◆6-2.vyarosana patighasabba nabbamabbassa dukkhamiccheyya.忿 怒 反 擊 想 不 要 互 相 苦 盼 望 ( 對 方 )願 他 不 要 互 相 盼 望 對 方 受 苦 , 而 忿 怒 或 反 擊 !《 慈 經 注 》49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0「 忿 怒 ( 或 ) 反 擊 」(byarosana patighasabba 1 ) 是 「 身 、 語 」變 成 忿 怒 和 心 裡 變 成 反 擊 想 。 把 「 由 於 忿 怒 或 反 擊 」 說 為 「 忿怒 或 反 擊 」 確 實 是 適 當 的 。 就 像 把 「 由 於 脫 離 飯 後 的 睡 意 」 說成 「 脫 離 飯 後 的 睡 意 」 是 適 當 的 ; 同 樣 地 , 把 「 由 於 次 第 學 、次 第 作 、 次 第 實 踐 」, 說 為 「 次 第 學 、 次 第 作 、 次 第 實 踐 」 確實 是 適 當 的 。 為 什 麼 說 「 不 要 互 相 盼 望 對 方 受 苦 」(nabbamabbassa dukkhamiccheyya) 呢 ?( 因 為 )「 願 他 們 快 樂 與安 穩 」 等 作 意 慈 的 修 習 是 尚 未 全 面 的 ( 開 展 ), 願 任 何 「 的 確 呀 !願 任 何 別 的 眾 生 ( 主 格 和 受 格 ) 不 欺 騙 、 欺 詐 、 輕 視 ,「 願 不 輕視 」, 在 「 生 命 (jati)」 等 , 在 「 不 欺 騙 」 上 (navahi manavatthuhi),任 何 國 土 , 任 何 別 的 眾 生 , 願 他 們 不 輕 視 ,「 不 要 想 以 忿 怒 或反 擊 令 互 相 受 苦 」, 如 是 作 意 修 習 。◆ ◆ ◆第 七 偈 釋 義 (Sattamagathavannana)7-1. Mata yatha niyam putta-m-ayusa ekaputta-m-anurakkhe,母 親 好 像 自 己 的 子 生 命 獨 子 ( 她 願 ) 隨 時 保 護1 patighasabba..patigha (pati 反 + gha (ghan 的 接 尾 詞 =han; 參 見 [hanati 擊殺 、 損 壞 ]),【 陽 】【 中 】 反 擊 , 瞋 恚 。 英 譯 ..resistive, 抵 抗 , 反 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好 像 母 親 用 生 命 隨 時 保 護 她 的 獨 子 一 樣 ,7-2. evampi sabba-bhutesu manasam bhavaye a-parimanam.同 樣 地 於 一 切 眾 生 心 意 他 願 修 習 無 量同 樣 地 , 他 也 對 一 切 已 生 的 眾 生 修 持 無 量 ( 的 慈 ) 心 。《 慈 經 注 》顯 示 同 樣 的 譬 喻 , 現 在 說 「 好 像 母 親 她 的 獨 子 …」。 它 的意 義 是 .. 好 像 母 親 她 的 兒 子 , 從 自 己 的 胸 脯 ( 餵 奶 ) 長 大 的 兒子 , 她 用 生 命 隨 時 保 護 獨 子 , 隨 時 保 護 ( 獨 子 ) 寧 可 放 棄 自 己 的生 命 , 去 排 解 艱 苦 的 事 。 如 是 , 應 該 要 修 習 對 一 切 已 生 的 ( 眾生 ) 以 慈 相 待 , 一 而 再 地 以 無 量 的 有 情 為 對 象 , 保 持 遍 滿 無 量( 的 慈 心 ), 一 個 眾 生 ( 也 ) 不 遺 漏 。◆ ◆ ◆五 、 破 除 界 限 ( 超 越 時 空 的 限 制 )第 八 偈 釋 義 (Atthamagathavannana)8-1.Mettabca sabba-lokasmim manasam bhavaye a-parimanam,慈 在 一 切 世 界 心 意 他 願 修 持 無 量他 應 該 對 一 切 世 界 修 持 無 量 的 慈 心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ettabca sabbalokasmim)。 在 此 ( 一 切 世 界 ) 是 指 朋 友 , 具 有 增胖 和 減 瘦 ( 的 作 用 ), 朋 友 作 為 滋 潤 作 用 增 加 利 益 ( 增 胖 ), 保 護使 損 利 ( 減 瘦 ) 不 來 之 意 。 朋 友 的 狀 態 (mittassa bhavo), 即 「 慈 」(mettam)。「 在 一 切 世 界 」(sabbalokasmim)..( 包 括 ) 有 情 世 間沒 有 遺 漏 。 心 在 (manasi bhavanti;being that is in the mind),即 「 心 ( 意 )」(manasam;thought), 這 是 與 心 相 關 之 說 。「( 他願 ) 修 持 」(bhavaye).. 增 長 (vaddhaye)。 沒 有 量 的 是 指 「 無 量 的 」(aparimanam), 如 是 相 對 於 少 量 的 有 情 為 對 象 之 說 。◆ ◆ ◆8-2.uddham adho ca tiriyabca, asambadham avera-m-asapattam.上 方 下 方 和 橫 方 無 障 礙 無 仇 恨 無 敵 意無 論 上 方 、 下 方 與 橫 方 , 沒 有 障 礙 、 仇 恨 和 敵 意 。《 慈 經 注 》「 上 方 」.. 上 面 , 這 裡 是 取 無 色 有 (arupabhavam 無 色 界 )。「 下 方 」.. 下 面 , 這 裡 是 取 欲 有 (kamabhavam 欲 界 )。「 橫 ( 方 )」 1 ..中 央 , 取 色 有 (rupabhavam 色 界 )。「 沒 有 障 礙 」(a-sambadham)..空 無 障 礙 , 這 是 打 破 界 限 之 說 。 在 它 轉 起 ( 生 起 ) 界 限 (sima)( 即心 量 有 限 ), 即 稱 為 敵 對 之 意 。「 沒 有 仇 恨 」(a-vera).. 空 無 仇《 慈 經 注 》如 是 顯 示 修 持 一 切 的 慈 心 。 現 在 說 「 對 一 切 世 界 ( 修 ) 慈 」51152橫 (tiriyam)..Vism.308. 作 ..「 在 ( 四 方 ) 四 維 (anudisas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恨 , 連 偶 爾 外 表 也 不 會 顯 示 仇 恨 心 之 意 。「 沒 有 敵 意 」(a-sapattam).. 離 開 敵 對 (vigatapaccatthikam)。 慈 住 (mettavihari心 中 有 慈 ), 即 人 (puggalo) 對 人 類 (manussanam) 憐 愛 , 對 非 人類 (amanussanam) 憐 愛 , 對 誰 都 無 敵 對 。 以 這 樣 的 心 沒 有 敵 對狀 態 , 沒 有 敵 意 之 稱 。 這 在 法 門 所 說 的 ,「 敵 對 者 」 即 是 仇 敵 。這 是 隨 句 解 釋 的 釋 義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 經 對 各 類 眾 生 修 慈 及 祝 禱 詞 如 下 ..範 圍 眾 生 相 祝 福無 限 定一 切 有 情(Sabbasatta)一 切 有 呼 吸 者(Ye keci panabhutatthi)願 他 們 快 樂 (sukhino hontu)願 他 們 安 穩 (khemino hontu)願 他 們 自 得 其 樂 (bhavantu sukhitatta)以 上 的 解 釋 已 瞭 解 。 即 「 如 是 一 切 已 生 的 眾 生 修 習 無 量 的( 慈 ) 心 」 之 說 , 這 是 無 量 的 ( 慈 ) 心 在 一 切 世 間 保 持 增 長 , 增 加 、生 長 、 廣 大 , 除 惡 。 什 麼 是 「 上 方 、 下 方 與 橫 方 」?「 上 方 」,上 方 乃 至 有 頂 天 1 (bhavagga); 下 方 乃 至 無 間 地 獄 (avicito); 橫方 乃 至 沒 有 剩 餘 的 方 位 (avasesadisa)。 遍 滿 上 方 或 無 色 ( 界 ), 下方 或 欲 界 , 橫 方 或 色 界 , 沒 有 遺 漏 。 如 是 保 持 它 , 同 樣 地 , 沒有 障 礙 、 沒 有 仇 恨 和 沒 有 敵 意 。 以 這 種 方 式 , 保 持 不 生 起 障 礙 、仇 恨 和 敵 意 。 達 成 具 足 這 樣 的 修 習 , 在 這 在 那 , 一 切 處 , 虛 空界 沒 有 障 礙 。 自 己 對 他 們 忍 耐 , 沒 有 仇 恨 ; 對 自 己 和 他 人 忍 耐 ,沒 有 敵 意 。 這 是 沒 有 障 礙 、 沒 有 仇 恨 和 沒 有 敵 意 , 無 量 的 慈 心 。上 方 、 下 方 與 橫 方 三 種 界 限 , 在 一 切 世 間 保 持 增 長 。《 補 注 》限 定破 除界 限會 驚 慌 的 、 穩 固 的(Tasa va thavara va)長 的 、 大 的 、 中 等 的(Digha va yeva mahantamajjhima)短 的 、 細 的 、 粗 的(Rassaka anuka-thula)可 見 的 、 不 可 見 的(Dittha va yeva adittha)住 在 遠 的 、 近 的(Ye va dure vasanti avidure)已 生 的 、 將 生 的(Bhuta va sambhavesi va)人 (Paro=uggalo 補 伽 羅 )上 方 、 下 方 、 橫 方(Uddham adho ca tiriyabca)( 包 括 三 界 一 切 眾 生 )願 他 們 自 得 其 樂 (bhavantu sukhitatta )願 他 不 互 相 欺 瞞 , 不 輕 視 任 何 人(na nikubbetha natimabbetha)不 要 互 相 盼 望 對 方 受 苦(nabbamabbassa dukkhamiccheyya)願 他 們 沒 有 障 礙 、 仇 恨 和 敵 意(asambadham averamasapattam hontu.)◆ ◆ ◆1有 頂 天 ..bhavagga。 即 色 究 竟 天 (akanittha (a 無 + kanittha 最 年 輕 的 、 最5354下 的 )), 色 界 最 高 的 天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 、 正 念 而 住 ( 四 威 儀 )第 九 偈 釋 義 (Navamagathavannana)9-1.Titthabcaram nisinno va, sayano va yavat’assa vigata-middho,站 立 | 行 走 坐 著 或 躺 著 或 當 是 離 、 消 失 睡無 論 站 著 、 走 著 、 坐 著 或 躺 著 , 只 要 他 沒 睡 著 ,《 慈 經 注 》或 躺 著 」, 乃 至 於 姿 勢 , 都 要 守 住 「 慈 禪 的 ( 正 ) 念 」(mettajhanasatim)。 換 句 話 說 ,「 站 著 、 走 著 、( 坐 著 ,) 或 躺 著 」,他 的 站 立 等 不 會 障 礙 ( 慈 念 )。 此 外 , 乃 至 這 都 要 守 住 「 慈 禪 的( 正 ) 念 」, 因 爲 沒 睡 著 , 有 了 守 住 , 就 不 遲 滯 。 由 此 所 說 的 「『 站著 、 走 著 、 坐 著 , 或 躺 著 , 只 要 他 沒 睡 著 。』 應 當 守 住 ( 慈 ) 念 。」如 此 世 尊 顯 示 增 長 修 慈 。 現 在 說 保 持 修 習 「 固 定 的 姿 勢 」,顯 示 所 說 的 「 站 著 、 走 著 … 應 當 守 住 ( 慈 ) 念 」。它 的 意 思 是 說 , 如 是 保 持 這 慈 心 , 他 「 結 跏 趺 坐 1 , 端 身正 直 」, 像 固 定 的 姿 勢 , 無 論 怎 樣 不 可 能 一 直 舒 服 , 要 經 常 移開 痛 苦 , 站 著 、 走 著 、 坐 著 , 或 躺 著 , 乃 至 離 睡 , 繼 續 守 住 「 慈禪 的 ( 正 ) 念 」。換 句 話 說 , 如 是 顯 示 增 長 修 慈 , 現 在 顯 示 掌 握 所 說 的 「 站著 、 走 著 」。 若 是 已 經 掌 握 得 好 的 人 ,「 站 著 、 走 著 、 坐 著 ,他 的 意 圖 是 ..「 應 該 對 一 切 世 界 修 持 慈 心 」, 如 此 應 該 保持 它 , 如 此 站 立 等 , 乃 至 以 站 立 等 姿 勢 或 不 經 意 進 行 的 姿 勢 ,乃 至 這 都 要 守 住 「 慈 禪 的 ( 正 ) 念 」, 因 爲 離 睡 , 有 了 守 住 這 ( 慈 ) 念 。〔 補 注 〕在 此 , 離 「 睡 」(middho 麻 木 、 遲 鈍 、 呆 滯 ), 應 包 括 離 「 昏沈 及 麻 木 」(thinamiddham), 離 「 昏 沈 及 麻 木 」 才 能 用 功 。《 大念 處 經 》(M.10./I,60.) 說 ..「 在 內 心 有 昏 沈 及 麻 木(thinamiddham) 1 , 詳 知 『 我 的 內 心 有 昏 沈 及 麻 木 』; 或 在 內 心1結 跏 趺 坐 ..nisidati pallavkam abhujitva。pallavka(pari 遍 +avka 膝 ),abhujati( 結 、 彎 、 組 ), 即 盤 腿 坐 、 彎 跏 趺 。「 跏 」 為 「 加 」 之 別 寫 ;「 趺 」是 腳 背 。 諸 坐 法 中 , 結 跏 趺 坐 最 安 穩 而 不 易 疲 倦 。 疊 一 足 在 另 一 足 之 上為 「 半 跏 趺 坐 」; 疊 兩 足 為 「 全 跏 趺 坐 」。55156昏 沈 及 麻 木 :thina-middha, 心 力 不 振 、 興 趣 薄 弱 、 瞌 睡 。 斷 昏 沈 及 麻 木的 方 法 :1. 避 免 過 量 飲 食 (atibhojane nimittaggaho) , 2. 變 換 姿 勢(iriyapathasamparivattanata),3. 作 光 明 想 (alokasabbamanasikaro),4. 處 在無 遮 蔽 之 處 (abbhokasavaso),5. 親 近 善 友 (kalyanamittata),6. 適 當 的 談 話(sappayakatha)。 另 外 , 一 、 可 暫 時 放 下 目 前 所 修 的 業 處 , 改 專 注 於 其 他業 處 。 二 、 可 思 惟 從 前 曾 經 熟 記 的 佛 法 。 三 、 可 完 整 地 背 誦 曾 經 熟 記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無 昏 沈 及 麻 木 , 詳 知 『 在 我 的 內 心 沒 有 昏 沈 及 麻 木 。』 像 對 未被 生 的 昏 沈 及 麻 木 , 成 為 被 生 , 詳 知 它 ; 及 像 對 被 生 的 昏 沈 及麻 木 , 徹 底 捨 斷 , 詳 知 它 ; 及 像 對 被 徹 底 捨 斷 的 昏 沈 及 麻 木 ,在 未 來 成 為 無 被 生 , 詳 知 它 。」(《 念 處 經 》(D.22./II,300.) 同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 己 和 於 他 人 都 是 有 益 的 , 是 聖 法 律 住 、 梵 住 , 即 所 謂 的 「 殊勝 住 」(setthavihara)。 由 於 常 常 連 續 不 斷 的 、 持 續 的 站 著 、 走著 、 坐 著 或 臥 著 乃 至 離 睡 眠 , 應 當 守 住 ( 慈 ) 念 (, 這 就 是 「 梵 住 」)。〔 補 注 〕◆ ◆ ◆9-2.etam satim adhittheyya, brahma-m-etam vihara-m-idha-m-ahu.這 正 念 他 應 專 注 梵 、 高 貴 此 住 這 他 們 已 經 說應 當 守 住 ( 慈 ) 念 , 這 就 是 所 謂 的 「 梵 住 」。《 慈 經 注 》四 種 住 1 .. 天 住 (dibbavihara) .. 安 住 於 四 種 色 界 禪 那(cattari rupavacarajjhanani)。 梵 住 (brahmavihara).. 安 住 於 慈 悲喜 捨 , 四 無 量 心 。 聖 住 (ariyavihara).. 聖 者 的 四 種 果 定 (catassophalasamapattiyo) 或 四 種 沙 門 果 (cattari samabbaphalani)。 姿 勢住 (iriyapathavihara).. 安 住 於 行 、 住 、 坐 、 臥 。如 是 顯 示 掌 握 修 習 慈 ,「 應 當 守 住 ( 慈 ) 念 」, 在 慈 住 上 進修 之 後 , 現 在 稱 讚 慈 住 說 ..「 這 就 是 所 謂 的 ‘ 梵 住 ’」。這 裡 的 意 思 是 .. 開 始 「 快 樂 與 安 穩 」 乃 至 「 應 當 守 住 ( 慈 )念 」, 已 作 了 解 釋 「 慈 住 」(mettaviharo)。 在 這 四 種 住 .. 天 住 、梵 住 、 聖 住 、 威 儀 住 ( 姿 勢 住 ),( 其 中 ) 無 污 的 ( 完 美 的 ) 有 情 , 於◆ ◆ ◆〔 流 通 分 〕 2( 肆 )、 從 慈 心 定 轉 向 修 觀第 十 偈 釋 義 (Dasamagathavannana)10-1. Ditthib ca anupagamma, silava dassanena sampanno;邪 見 和 墮 入 有 戒 以 ( 智 ) 見 具 足 、 成 就佛 法 。 四 、 可 用 力 拉 . 扯 耳 朵 , 並 按 摩 四 肢 , 拉 筋 、 做 瑜 伽 。 五 、 可 站 立 、或 以 冷 水 澡 洗 面 目 及 灑 身 體 、 朝 不 同 方 向 遠 眺 、 或 仰 望 星 空 。 六 、 可 作「 光 明 想 」( 取 諸 明 相 , 謂 火 光 、 日 、 月 、 星 宿 光 等 , 思 惟 光 明 ), 或 作意 極 可 欣 ( 興 奮 ) 事 佛 功 德 等 。 七 、 若 仍 無 效 , 可 來 回 經 行 ( 直 線 往 返 行走 )。 八 、 若 仍 無 效 , 可 小 睡 片 刻 , 然 後 再 起 來 繼 續 修 行 。571 《 瑜 伽 師 地 論 》 卷 第 九 十 八 ..「 謂 四 靜 慮 、 四 無 色 等 , 名 為 天 住 。 四 無 量定 名 為 梵 住 。 四 聖 諦 智 、 四 種 念 住 、 乃 至 ( 八 ) 道 支 、 四 種 行 跡 ( 苦 遲 通 行 、苦 速 通 行 、 樂 遲 通 行 、 樂 速 通 行 )、 勝 奢 摩 他 、 毘 缽 舍 那 、 四 法 跡 ( 無 貪 、無 瞋 、 正 念 、 正 定 ) 等 , 當 知 一 切 皆 名 聖 住 。」(T30.867.3)258流 通 分 .. 即 經 文 的 結 尾 部 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不 墮 入 邪 見 1 2, 持 戒 並 且 具 有 智 見 3,《 慈 經 注 》世 尊 如 是 為 這 些 比 丘 從 種 種 不 同 的 角 度 顯 示 修 習 慈 , 現 在說 , 以 眾 生 為 對 象 修 慈 是 靠 近 「 我 見 」(attaditthi)。 在 現 前 抓拿 、 抑 制 邪 見 , 這 些 比 丘 以 慈 禪 做 基 礎 之 後 , 抵 達 聖 地 , 見 道之 後 , 由 「 智 見 」, 而 「 不 墮 入 邪 見 」, 這 是 本 偈 誦 的 終 結 。◆ ◆ ◆10-2.kamesu vineyya gedham, na hi jatu-g-gabbha-seyyam puna r-etiti.( 在 ) 諸 欲 調 伏 貪 愛 不 確 定 的 確 地 母 胎 睡 臥 再 他 去降 伏 對 欲 樂 的 貪 愛 , 他 必 定 不 再 睡 臥 在 母 胎 中 4 。《 慈 經 注 》它 的 義 理 , 乃 至 「 這 就 是 所 謂 的 ‘ 梵 住 ’」, 為 盛 讚 慈 禪住 (mettajhanaviharo)。 由 慈 禪 出 來 , 尋 伺 ( 分 別 ) 於 法 , 隨 念 差1234邪 見 :ditthi, 即 有 身 見 (sakkayaditthi), 我 見 , 認 為 有 一 個 永 恆 不 變 的 實體 , 它 是 造 成 痛 苦 及 輪 迴 的 根 本 。持 戒 : 在 家 眾 受 持 五 戒 、 八 戒 ; 比 丘 受 持 227 戒 。 戒 有 「 清 涼 」 義 , 息滅 身 口 意 熱 惱 。智 見 .. 具 有 知 見 (dassanena sampanno): 觀 察 身 心 現 象 的 無 常 ( 沒 有 永恆 )、 苦 ( 壓 迫 )、 無 我 ( 沒 有 永 遠 不 變 的 實 體 ), 行 者 需 具 備 近 行 定 的 定 力 。他 必 定 不 再 睡 臥 在 母 胎 中 .. 可 能 是 阿 那 含 或 阿 羅 漢 , 本 注 則 解 作 阿 那 含 。59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別 觀 等 , 在 色 法 已 掌 握 之 後 , 以 名 色 差 別 , 知 道 「 此 唯 諸 行聚 , 有 情 不 可 得 。」 (《 相 應 部 》S.5.10./I,135.;《 大 義 釋 》Mahani.186) 如 此 不 墮 入 邪 見 , 漸 次 地 具 足 出 世 間 戒 , 具 戒 ,若 有 了 聯 結 的 出 世 間 戒 , 具 有 所 謂 的 須 陀 洹 道 正 見 2 -- 具 有 智3見 , 而 另 外 的 任 何 事 欲 的 貪 (gedho)、 染 欲 (kilesakamo) 未 斷 ,4在 斯 陀 含 道 減 少 ( 貪 、 染 欲 ), 阿 那 含 道 斷 欲 無 剩 餘 。 調 伏 欲 貪 ,調 伏 、 鎮 靜 之 後 ,「 他 必 定 不 再 睡 臥 在 母 胎 中 」。 他 ( 阿 那 含 )只 會 再 生 於 淨 居 天 5 , 達 到 阿 羅 漢 狀 態 之 後 入 滅 。如 是 世 尊 向 那 些 比 丘 作 個 總 結 說 ..「 諸 比 丘 ! 你 們 回 去 原來 的 叢 林 住 。」 在 每 個 月 的 第 八 天 , 打 鑼 ( 集 眾 ) 之 後 , 恭 敬 和隨 喜 誦 這 一 部 經 , 說 法 , 和 用 心 地 迴 向 , 討 論 法 , 練 習 、 修 習 、多 修 習 這 ( 慈 禪 ) 業 處 , 你 們 不 會 再 看 見 非 人 恐 怖 的 模 樣 。 非 人一 定 會 要 到 利 益 , 要 到 福 利 。」 他 們 說 ..「 善 哉 !」 他 們 同 意世 尊 之 後 , 起 座 , 頂 禮 了 世 尊 , 作 右 繞 而 去 。 諸 樹 神 說 ..「 諸大 德 ! 為 我 們 好 , 求 我 們 的 福 利 。」 諸 樹 神 生 起 喜 與 樂 。 諸 比丘 掃 除 住 所 , 準 備 熱 水 , 作 背 部 的 調 理 , 腳 的 調 理 , 他 們 排 定了 唸 誦 護 衛 ( 經 )。 諸 比 丘 修 習 慈 , 作 基 礎 之 後 , 開 始 修 毘 婆 舍1234560差 別 觀 .. 指 「 四 界 分 別 觀 」(catudhatuvavatthana 四 界 差 別 觀 ), 反 覆 觀 察四 大 種 的 十 二 種 特 相 : 硬 、 粗 、 重 、 軟 、 滑 、 輕 ; 流 動 、 粘 ; 熱 、 冷 ;支 持 、 推 動 , 若 完 全 熟 練 之 後 , 可 以 觀 察 到 色 聚 (rupakalapa), 當 能 夠 看到 色 聚 時 , 辨 明 每 粒 色 聚 裏 所 有 的 色 法 , 譬 如 「 地 、 水 、 火 、 風 、 色 、香 、 味 、 食 素 」。 身 體 中 有 二 十 八 種 色 法 , 它 以 8 個 乃 至 13 個 的 的 型態 結 合 。 修 這 種 禪 法 稱 為 「 色 業 處 」(rupakammatthana)。具 有 所 謂 的 須 陀 洹 道 正 見 ..sotapatti-magga-samma-ditthi-sabbitena。事 欲 ..vatthukama, 是 指 田 園 、 財 產 、 事 業 、 衣 服 、 飲 食 等 欲 望 。調 伏 ..Vineti, I.(vi 離 +√ni 引 導 ) 直 譯 .. 引 導 離 開 。淨 居 天 ..Suddhavasa。 阿 那 含 生 第 四 禪 天 的 五 淨 居 天 之 一 , 沒 有 修 到 第四 禪 的 阿 那 含 只 生 於 初 禪 天 至 第 三 禪 天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那 , 在 此 三 個 月 內 , 所 有 的 比 丘 都 達 到 阿 羅 漢 狀 態 ── 最 上 的果 。( 雨 安 居 後 ) 他 們 作 大 自 恣 1 , 清 淨 自 恣 , 行 自 恣 。如 是 ( 以 上 ) 如 來 所 說 「 善 巧 於 利 益 」,法 的 主 人 ( 如 來 ) 論 ‘ 應 該 作 ’ 之 義 ,實 踐 之 後 , 應 當 經 驗 到 卓 越 的 心 的 寂 靜 ,徹 底 地 瞭 解 及 得 到 全 分 的 智 慧 ,由 此 , 的 確 得 到 可 愛 的 不 死 2 、 稀 有 、 聖 ,欲 住 於 得 到 寂 靜 ,有 智 者 當 作 離 垢 、( 持 ) 戒 , 及 較 高 的 分 別 智 慧 ,常 常 做 應 當 作 的 利 益 。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ettasuttam ( 慈 經 ) ( 巴 漢 對 照 )1.Karaniyamatthakusalena, yantamsantam padam abhisamecca 1 ;卡 拉 尼 亞 馬 達 古 刹 累 那 央 打 沙 擔 爸 但 亞 比 沙 美 加應 作 | 利 益 善 巧 什 麼 這 寂 靜 狀 態 完 全 了 解 、 得 到karoti + m + attha + kusala ya + ta + sant pada abhisamagacchatifpp.(n.sg.nom.) m. adj.(n.sg.instr.) n.sg.nom. n.sg.acc. n.sg.acc. ger.若 要 得 到 寂 靜 , 應 該 善 巧 於 作 利 益 ..sakko uju ca suju ca, suvaco c’assa mudu anatimani.沙 國 烏 朱 加 蘇 烏 朱 加 蘇 瓦 作 加 沙 目 都 阿 那 地 馬 尼能 幹 正 直 和 坦 誠 和 好 調 教 應 該 有 柔 軟 不 過 慢 (= 謙 虛 )sakka uju ca su+uju(=su-h-uju) su+vaca ca+ atthi mudu an +ati +maninadj.(m.sg.nom.) m.pl.nom. adj.(m.pl.nom) n.sg.nom. 3p.sg.imp. adj.(m.sg.nom) adj.(m.sg.nom.)1能 幹 、 2 正 直 、 3 坦 誠 、 4 好 教 (ㄐㄧㄠ)、 5 柔 軟 、 6 不 驕 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自 恣 ..pavarana。《 南 海 寄 歸 內 法 傳 》 譯 作 :「 隨 意 」( 隨 他 意 任 意 舉 發說 罪 除 愆 )( 大 正 54.217.2)。 雨 安 居 結 束 後 , 比 丘 有 自 恣 ( 邀 請 ) 儀 式 , 在 儀式 中 , 每 位 參 與 的 比 丘 , 由 最 大 的 上 座 比 丘 開 始 , 一 位 一 位 輪 流 表 白 三次 ..「 諸 友 ( 諸 大 德 )! 我 對 僧 團 自 恣 , 如 果 有 由 見 、 聞 或 懷 疑 ( 我 犯 戒 ),請 諸 大 德 憐 憫 攝 取 的 原 故 告 訴 我 ,( 如 果 ) 見 罪 , 我 將 懺 悔 。」 邀 請 其 他 比 丘舉 發 自 己 有 犯 戒 的 行 為 。 但 是 在 諸 阿 羅 漢 當 中 , 沒 有 人 還 會 違 犯 戒 規 。2不 死 ..amata。《 相 應 部 注 》Spk(S.43.12~33./III,112.)..「 以 沒 有 死 亡 ( 之義 ), 為 不 死 。」(Maranabhavena amatam.)。 在 此 , 作 為 「 涅 槃 」 的 同 義詞 的 ‘amata’( 不 死 ) 不 可 解 作 「 甘 露 」。2. Santussako ca subharo ca, appakicco ca sallahukavutti;山 都 沙 國 加 蘇 巴 羅 加 阿 爸 給 作 加 沙 拉 胡 卡 無 地知 足 和 易 扶 養 和 少 作 務 和 簡 樸 的 生 活 、 習 慣santussaka ca su-bhara ca appa+kicca ca sallahuka + vuttiadj.(m.sg.nom.) conj. adj.(m.sg.nom.) adj. m.sg.nom. adj. f.sg.nom.7知 足 、 8 易 扶 養 、 9 少 俗 務 、 10 生 活 簡 樸 、santindriyo ca nipako ca, appagabbho kulesvananugiddho.山 丁 得 力 搖 加 你 爸 口 加 阿 爸 卡 婆 古 累 是 瓦 那 怒 給 多1 PTS: Karaniyam attha kusalena yan taj santaj padaj abhisamecca616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寂 靜 諸 根 和 聰 明 和 不 粗 魯 在 諸 俗 家 不 耽 溺 、 不 眷 戀santa-indriya ca nipaka ca a+p+pagabbha kula+ na+anugiddhaadj.(m.sg.nom.) adj.(m.sg.nom.) adj.(m.sg.nom.) n.pl.loc. adj.(m.sg.nom.)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無 論 什 麼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 會 驚 慌 的 或 穩 固 的 , 沒 有 遺 漏 ;11寂 靜 諸 根 、 12 聰 明 、 13 不 粗 魯 、 14 不 耽 溺 俗 家 ;3. Na ca khuddamacare 1 kibci, yena vibbu pare upavadeyyum;那 加 古 達 馬 加 累 近 幾 也 那 爲 紐 爸 累 烏 爸 瓦 地 有不 和 微 小 的 行 為 任 何 以 那 諸 智 者 其 他 的 呵 責 、 非 難na khudda + acarati kibci ya vibbu para upavadatiadv. adj. 3p.sg.opt. acc.m.sg.instr. m.pl.nom. 3p.pl.opt.15不 應 犯 智 者 會 指 責 的 任 何 小 過 失 。sukhinova 2khemino hontu, sabbasatta bhavantu sukhitatta.蘇 起 柔 瓦 給 米 柔 紅 都 沙 巴 沙 打 巴 彎 都 蘇 起 大 達快 樂 或 安 穩 願 他 們 一 切 有 情 願 他 們 快 樂 自 己sukhin va khemin √hu sabba+ satta bhavat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yarosana patighasabba nabbamabbassa dukkhamiccheyya.別 亞 羅 沙 那 巴 地 卡 沙 尼 啊 那 尼 安 馬 尼 安 沙 都 卡 米 這 亞忿 怒 反 擊 想 不 要 互 相 苦 盼 望 ( 對 方 )vi+a+rosana patigha+sabba na+abba+m+abba dukkha+m+iccheyyaf.sg.instr. f.sg.instr. adj.(sg.dat.) adj. 3p.sg.opt.願 他 不 要 互 相 盼 望 對 方 受 苦 , 而 忿 怒 或 反 擊 。7. Mata yatha niyam puttamayusa ekaputtamanurakkhe,馬 塔 亞 達 尼 養 不 達 馬 友 沙 哎 卡 不 達 馬 怒 然 給母 親 好 像 自 己 的 子 生 命 獨 子 隨 時 保 護Mata yatha niya putta ayu ekaputta+ m + anurakkhaf.sg.nom. adv. adj.(n.sg.acc.) m.sg.acc. n.sg.instr. 3p.sg.opt.好 像 母 親 用 生 命 隨 時 保 護 她 的 獨 子 一 樣 ,___________________1 nikubbetha, natimabbetha, 都 是 第 二 人 稱 複 數 , 做 第 三 人 稱 單 數 用 。evampi sabbabhutesu manasam bhavaye aparimanam.哎 望 比 沙 巴 不 鐵 樹 馬 那 山 巴 瓦 也 阿 巴 利 馬 南同 樣 地 ( 語 氣 詞 ) 於 一 切 已 生 的 心 意 他 願 修 持 無 量evam+ (pi) sabba + bhuta manasa √bhu a+parimanaadv. adv. n.pl.loc. n.sg.acc. 3p.sg.opt. n.sg.acc.同 樣 地 , 他 也 對 一 切 已 生 的 ( 眾 生 ) 修 持 無 量 ( 的 慈 ) 心 。他 應 該 對 一 切 世 界 修 持 無 量 的 慈 心 :uddham adho ca tiriyabca, asambadham averamasapattam.烏 擔 阿 多 加 地 力 養 加 阿 山 八 但 阿 爲 拉 馬 山 巴 擔上 方 下 方 和 橫 方 無 障 礙 無 仇 恨 無 敵 意uddham adho tiriyam+ca a-sambadha a-vera+m+ a-sapattaindecl. adv. adv. adj.(f.sg.acc.) adj.(n.sg.acc.) adj.(m.sg.acc.)無 論 上 方 、 下 方 與 橫 方 , 沒 有 障 礙 、 仇 恨 和 敵 意 。9. Titthabcaram nisinno va, sayano va yavat’assa vigatamiddho,地 擔 加 然 尼 先 羅 瓦 沙 亞 諾 瓦 亞 瓦 大 沙 爲 達 米 多站 立 行 走 坐 著 或 躺 著 或 當 是 離 、 消 失 睡Titthati carati pp. of nisidati sayati yavata atthi vigata+middhappr. ppr. pp.(m.sg.nom.) ppr. ind. 3p.sg.opt. adj.(m.sg.nom.)無 論 站 著 、 走 著 、 坐 著 或 躺 著 , 只 要 他 沒 睡 著 ,etam satim adhittheyya, brahmametam viharamidhamahu.哎 擔 沙 地 阿 地 的 亞 百 拉 馬 美 擔 爲 哈 拉 美 達 馬 胡這 正 念 集 中 、 專 注 梵 、 高 貴 此 住 這 他 們 已 經 說etad sati adhitthati brahma etad vihara + idha + m + ahapron. f.sg.acc. 3p.sg.opt. adj.(m.sg.acc.) m.sg.acc. m.sg.acc. ind. 3p.pl.nom.應 當 守 住 ( 慈 ) 念 , 這 就 是 所 謂 的 「 梵 住 」。8. Mettabca sabbalokasmim 1 manasam bhavaye aparimanam,美 但 加 沙 巴 羅 卡 是 美 馬 那 山 巴 瓦 也 阿 巴 利 馬 南慈 在 一 切 世 界 心 意 他 願 修 持 無 量metta + ca sabbaloka manasa bhavat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amesu vineyya gedham, na hi jatuggabbhaseyyam puna r-etiti 1 .卡 美 蘇 爲 內 亞 給 擔 納 喜 加 都 卡 爸 洗 亞 不 那 內 地 地( 在 ) 欲 ( 上 ) 調 伏 ( 引 導 離 開 ) 貪 愛 不 確 定 的 確 地 母 胎 睡 臥 再 去kama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本 經 出 處 :《 增 支 部 》A.11.16./V,342.(CSCD:pg.3.542)Mettasuttam 慈 經 ( 或Mettanisamsasuttam 慈 效 益 經 )。 其 他 參 考 ..‧《 律 藏 》〈 附 隨 〉 第 六 增 一 法 ( 十 一 法 ) Vinaya, Parivara, p.140‧《 清 淨 道 論 》Visuddhimagga pp.311~314.‧《 增 壹 阿 含 49.10 經 》 ( 大 正 藏 2.806a) 說 :「 臥 安 、 覺 安 、 不 見 惡 夢 、天 護 、 人 愛 、 不 毒 、 不 兵 , 水 、 火 、 盜 賊 終 不 侵 枉 , 若 身 壞 命 終 生 梵天 上 。」( 大 正 2.806 上 )2勤 練 ..asevitaya。《 無 礙 解 道 》(Ptis.p.30.) 說 , 緊 湊 練 習 (asevana-bhavana)..早 、 中 、 晚 , 早 餐 、 初 夜 、 中 夜 、 後 夜 , 晝 分 、 夜 分 , 黑 月 ( 陰 曆 後 十 四五 天 )、 白 月 ( 陰 曆 前 十 五 天 ), 雨 季 、 冬 季 、 夏 季 , 年 初 、 年 中 、 年 尾 ,都 精 進 修 習 。《 增 支 部 注 》(A.A.6.13./III,346~7.)..「 修 習 .. 增 長 。 多 作 ..一 再 地 作 。 作 乘 .. 等 於 車 子 上 軛 的 作 。 作 基 .. 作 依 止 處 。 實 行 .. 攝 受 。積 聚 .. 整 個 的 堆 積 、 累 積 、 集 聚 。 善 確 立 .. 以 善 熟 練 的 善 確 立 。」3慈 心 解 脫 ..Mettaya cetovimuttiya。《 長 部 注 》 三 明 經 注 (D.A.13./II,406.;CSCD:pg.1.337):「( 以 ) 慈 心 解 脫 (mettaya cetovimuttiya): 這 裡 所 說 的 ‘ 慈 ’是 轉 起 近 行 定 、 安 止 定 ;‘ 心 解 脫 ’ 則 是 轉 起 安 止 定 。」《 增 支 部 注 》(A.A.1.2./I,47.;CSCD:pg.1.36~7) 說 ..「 慈 心 解 脫 (mettacetovimutti).. 於 一 切 有 情 遍 滿 慈 的 利 益 。 再 者 , 由 慈 相 連 的 心 ,( 五 ) 蓋等 障 道 法 的 解 脫 , 因 此 稱 為 慈 解 脫 。 或 者 全 部 的 一 切 瞋 (byapada, 直 譯 :逆 向 行 ) 之 纏 的 解 脫 狀 態 , 當 知 這 是 慈 解 脫 。 在 此 談 的 「 慈 」 迄 今 爲 止 ,轉 起 前 分 慈 解 脫 之 說 , 然 後 , 意 圖 住 於 第 三 禪 、 第 四 禪 的 安 止 定 。」同 樣 地 「 勤 練 」 等 , 修 悲 心 解 脫 、 喜 心 解 脫 、 捨 心 解 脫 。( 參 見 A.6.13.)4 《 增 支 部 》(A.8.1./IV,15.Mettasuttam 慈 經 ).. 只 列 八 項 功 德 , 缺 (8)~(10)。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9子 ), 有 明 亮 的 容 貌 。」臨 終 不 混 亂 ..《 增 支 部 注 》(A.A.11.16./V,83.)..「 慈 住 者 死 時 不 會 混 亂之 說 , 臨 終 如 入 睡 不 混 亂 (asammulho)。」若 臨 終 未 貫 通 上 位 ..《 增 支 部 注 》(A.A.11.16./V,83~4.) 說 ..「 未 貫 通 上 位 ..由 慈 三 摩 缽 地 , 不 能 達 到 上 位 的 阿 羅 漢 狀 態 , 從 此 生 ( 結 束 如 ) 睡 熟 , 轉生 梵 天 界 如 睡 醒 。」(Uttari appativijjhantoti mettasamapattito uttariarahattam adhigantum asakkonto ito cavitva suttappabuddho viyabrahmalokam upapajjatiti.) ♥567非 人 ..amanussanam( 諸 非 人 ), 屬 於 天 人 , 指 夜 叉 、 龍 、 乾 闥 婆 等 。不 為 火 、 毒 、 刀 所 傷 .. 注 解 書 說 , 郁 多 羅 (Uttara) 優 婆 夷 不 為 火 所 燒(DhpA.v.223. 說 不 為 熱 奶 油 所 傷 ), 相 應 部 師 的 小 尸 婆 (Samyuttabhanaka-Culasivatthera) 不 為 毒 所 害 , 僧 揭 笈 法 彌 (Samkiccasamanera) 不 為 刀 所傷 。 但 是 需 要 發 展 慈 心 到 非 常 強 大 的 力 量 , 才 有 如 此 殊 勝 的 保 護 力 量 。會 遇 到 火 、 毒 、 刀 之 害 , 有 過 去 世 造 的 惡 業 的 結 果 , 也 有 現 世 曾 作 的 惡業 , 修 慈 可 以 化 怨 解 厄 。 遇 到 危 難 , 有 時 候 非 人 或 天 人 會 現 身 幫 助 化 解 ,但 是 , 有 某 種 宗 教 的 信 仰 者 , 會 以 為 是 他 信 仰 的 神 祇 來 解 厄 。容 顏 有 光 .. mukhavanno vippasidati( 臉 色 非 常 明 淨 ) 。《 增 支 部 注 》(A.A.11.16./V,83.)..「 容 顏 有 光 .. 如 ( 熟 了 ) 脫 落 的 多 羅 果 (talapakka 椰69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ettanisamsasuttam 慈 效 益 經 ( 巴 漢 對 照 )Evam me sutam--Ekam samayam Bhagava Savatthiyam viharati如 是 被 我 聽 聞 一 時 世 尊 在 舍 衛 城 住如 是 我 聞 。 一 時 , 世 尊 在 舍 衛 城 ,Jetavane Anathapindikassa arame. Tatra kho Bhagava bhikkhu amantesi--在 祇 樹 在 給 孤 獨 園 於 此 世 尊 諸 比 丘 喊祇 樹 ‧ 給 孤 獨 園 。 於 此 , 世 尊 喊 諸 比 丘 ..“Bhikkhavo”ti. “Bhadante”ti te bhikkhu Bhagavato paccassosum.諸 比 丘 ! 大 德 他 們 諸 比 丘 世 尊 回 答「 諸 比 丘 !」 諸 比 丘 回 答 世 尊 說 ..「 世 尊 !」Bhagava etadavoca-- “Mettaya bhikkhave, cetovimuttiya asevitaya世 尊 說 這 ( 具 ) 慈 諸 比 丘 ! 心 | 解 脫 勤 練bhavitaya bahulikataya yanikataya vatthukataya anutthitaya修 習 多 修 作 乘 作 基 礎 實 行paricitaya susamaraddhaya ekadasanisamsa patikavkha.積 聚 、 熟 知 善 一 起 確 立 十 一 種 效 益 ( 勝 利 ) 預 期 、 期 待世 尊 這 樣 說 :「 諸 比 丘 ! 若 勤 練 、 修 習 、 多 作 慈 心 解 脫 , 作na papakam supinam passati, manussanam piyo hoti,不 惡 夢 看 見 諸 人 喜 愛(3) 不 見 惡 夢 ,(4) 人 人 敬 愛 ,amanussanam piyo hoti, devata rakkhanti,諸 非 人 喜 愛 是 諸 天 他 們 保 護(5) 為 非 人 敬 愛 ,(6) 諸 天 保 護 ,nassa aggi va visam va sattham va kamati,不 應 該 有 火 或 毒 或 刀 或 傷(7) 不 為 火 、 毒 、 刀 所 傷 ,tuvatam cittam samadhiyati, mukhavanno vippasidati,很 快 地 心 入 定 容 顏 、 臉 色 非 常 明 淨(8) 很 快 入 定 ,(9) 容 顏 有 光 ,asammulho kalam karoti, uttari appativijjhanto brahmalokupago hoti.不 混 亂 時 作 (= 臨 終 ) 上 不 貫 通 梵 天 界 接 近(10) 臨 終 心 不 混 亂 ,(11) 若 臨 終 未 貫 通 上 位 , 得 生 於 梵 天 界 。乘 、 作 基 、 實 行 、 積 聚 、 善 確 立 , 可 預 期 有 十 一 種 效 益 。Katame ekadasa? Sukham supati, sukham patibujjhati什 麼 十 一 易 睡 易 醒 來什 麼 是 十 一 呢 ?(1) 好 入 睡 ,(2) 好 醒 來 ,71“Mettaya bhikkhave, cetovimuttiya asevitaya bhavitaya慈 諸 比 丘 ! 心 | 解 脫 勤 練 修 習bahulikataya yanikataya vatthukataya anutthitaya多 作 作 乘 作 基 礎 實 行paricitaya susamaraddhaya ime ekadasanisamsa patikavkha”ti.7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積 聚 、 熟 知 善 一 起 確 立 這 十 一 種 效 益 ( 勝 利 ) 預 期 、 期 待諸 比 丘 ! 若 勤 練 、 修 習 、 多 作 慈 心 解 脫 , 作 乘 、 作 基 、 實 行 、積 聚 、 善 確 立 , 這 可 預 期 有 十 一 種 效 益 。」Idamavoca Bhagava attamana te bhikkhu Bhagavato bhasitam abhinandunti.這 說 世 尊 滿 意 他 們 諸 比 丘 世 尊 所 說 全 面 歡 喜世 尊 說 此 , 那 些 諸 比 丘 滿 意 世 尊 所 說 而 非 常 歡 喜 。* 說 明 .. 護 衛 經 (Paritta) 收 錄 本 經 , 有 時 在 經 文 前 後 , 補 上 開 頭 文 及 結 尾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願 】願 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願 我 脫 離 痛 苦 ,1願 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 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ㄕ◆ 父 、 母 、 阿 闍 ㄜˊ 梨2 、 親 戚 、 眾 多 的 朋 友 ,願 他 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願 他 們 脫 離 痛 苦 , 願 他 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 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主 人 。◆ 所 有 有 情3 , 所 有 有 息 者4 , 所 有 生 物5 , 所 有 補 伽 (ㄑㄧㄝˊ)羅6 , 所 有 有 身 體 的 ( 眾 生 ) 7 ; 所 有 女 人 , 所 有 男 人 , 所 有 聖者 , 所 有 非 聖 者 , 所 有 天 人 , 所 有 人 類 , 所 有 墮 入 惡 趣 者 ;願 他 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願 他 們 脫 離 痛苦 、 願 他 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 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 在 東 方 、 西 方 、 北 方 、 南 方 、 東 北 方 、 西 北 方 、 東 南 方 、 西南 方 , 最 深 處 , 最 高 處 , 所 有 有 情 , 所 有 有 息 者 、所 有 生 物 , 所 有 補 伽 羅 (ㄑㄧㄝˊ), 所 有 有 身 體 的 ( 眾 生 ); 所有 女 人 , 所 有 男 人 , 所 有 聖 者 , 所 有 非 聖 者 , 所 有 天 人 ,所 有 人 類 , 所 有 墮 入 惡 趣 者 , 願 他 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願 他 們 脫 離 痛 苦 、 願 他 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 上 至 有 頂 天8 , 下 至 無 間 地 獄9 10, 在 整 個 輪 圍 山 中 , 所 有在 地 上 走 的 有 情 , 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怨 、 無 苦 、 無 災 厄 。◆ 上 至 有 頂 天 , 下 至 無 間 地 獄 , 在 整 個 輪 圍 山 中 , 所 有在 水 中 游 的 有 情 , 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怨 、 無 苦 、 無 災 厄 。◆ 上 至 有 頂 天 , 下 至 無 間 地 獄 , 在 整 個 輪 圍 山 中 , 所 有在 空 中 飛 的 有 情 , 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怨 、 無 苦 、 無 災 厄 。 ♥737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註 解 】1. 業 kamma: 造 作 身 口 意 的 善 因 、 惡 因 。「 做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 是 一種 「 自 業 正 見 」(kammassakata sammaditthi), 視 「 業 」 為 個 自 的 財產 的 正 見 。 有 六 種 自 業 正 見 :(1) 一 切 眾 生 各 有 己 業 、(2) 業 的 承 繼 人 、(3) 業 是 母 胎 、(4) 業 是 眷 屬 、(5) 業 是 所 依 ( 依 靠 ),(6) 他 們 都 是 自 己 所造 善 惡 業 的 主 人 ( 由 業 區 分 有 情 而 有 貴 賤 尊 卑 等 )(A.5.57./III,75.)。2. 阿 闍 梨 Acariya: 依 止 學 法 的 老 師 。《 續 一 切 經 音 義 》 卷 第 四(T54.951.1)..「 阿 闍 梨 ( 梵 語 也 。 或 云 「 阿 遮 梨 」 或 云 「 阿 左 [ 黍 - 禾 +利 ]」, 此 云 「 軌 範 師 」, 謂 以 軌 則 儀 範 依 法 教 授 弟 子 。)」3. 有 情 (satta): 已 執 著 者 (satta)、 極 執 著 (visatta) 之 意 。《 相 應 部 》(S.23.2./III,190.)..「 羅 陀 ! 於 色 有 欲 、 貪 、 喜 、 愛 , 染 著於 此 , 纏 綿 於 此 , 故 說 為 ‘ 有 情 ’。 於 受 … 於 想 … 於 行 …, 於 識 有 欲 、貪 、 喜 、 愛 , 染 著 於 此 , 纏 綿 於 此 , 故 說 為 ‘ 有 情 ’。」《 雜 阿 含 122 經 》(T2.40.1)..「 佛 告 羅 陀 , 於 色 染 著 纏 綿 , 名 曰眾 生 ; 於 受 、 想 、 行 、 識 染 著 纏 綿 , 名 曰 眾 生 。」4. 有 息 者 ..pana。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5. 生 物 ..bhuta。 已 經 出 生 的 眾 生 。6. 補 伽 羅 (puggala, 梵 語 pudgala 補 特 伽 羅 ),《 一 切 經 音 義 》 卷 第 十 六(T54.406.2)..「 富 伽 羅 ( 梵 語 此 譯 為 「 數 取 趣 」 也 , 數 數 於 三 界 中 往來 也 , 或 云 「 補 特 迦 羅 」 也 )。」 卷 第 二 十 三 (T54.449.2)..「 補 特 伽羅 ( 此 翻 「 數 取 趣 」 謂 數 造 趣 因 , 數 取 趣 果 也 。)」《 清 淨 道 論 》(Vism.310.)說 ..「「 補 伽 羅 」(puggala)── 由 於 地 獄 之 義 的 「 補 」(pun) 及 墮 於彼 處 ( 地 獄 ) 之 義 的 「 伽 羅 」(galanti) 而 成 為 補 伽 羅 ( 人 )。」7. 有 情 、 有 息 者 、 生 物 、 補 伽 羅 、 有 身 體 的 ( 眾 生 ) 五 項 是 無 制 限 的 遍 滿慈 ; 女 人 、 男 人 … 等 七 項 是 有 制 限 ( 限 定 範 圍 ) 的 遍 滿 慈 。8. 有 頂 天 bhavagga: 即 色 究 竟 天 (Akanittha (a 無 + kanittha 最 年 輕 的 、最 下 的 )), 色 界 最 高 的 天 。9. 輪 圍 山 cakkavala: 即 圍 繞 須 彌 山 (Sumeru, 這 世 界 最 高 的 山 ) 四 洲 外海 之 山 。10. 無 間 地 獄 avicito: 又 稱 為 「 阿 鼻 地 獄 」, 造 五 逆 重 業 眾 生 生 於 此 ,受 苦 無 量 。75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6Brahma-vihara bhavana( 梵 住 修 習 )( 慈 願 ) ( 巴 漢 對 照 )Aham avero homi, abyapajjho homi, anigho homi,我 無 怨 我 願 無 瞋 我 願 無 憂 我 願願 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憂 ,sukhi attanam pariharami,幸 福 、 快 樂 自 己 的 我 守 住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Dukkha muccami, yatha laddhasampattito, mavigacchami kammassako.從 苦 願 我 脫 離 任 何 已 得 的 | 現 在 的 不 失 去 業 自 己 的願 我 脫 離 痛 苦 , 願 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 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mata pitu acariya bati mitta-samuha母 父 阿 闍 梨 親 戚 朋 友 多 數ㄕ父 、 母 、 阿 闍ㄜˊ 梨 、 親 戚 、 眾 多 的 朋 友 ,avera hontu, abyapajjha hontu, anigha hontu,無 怨 願 他 們 無 瞋 願 他 們 無 憂 願 他 們願 他 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dukkha muccantu,幸 福 、 快 樂 自 己 的 願 他 們 守 住 從 苦 願 他 們 脫 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願 他 們 脫 離 痛 苦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願 他 們 脫 離 痛 苦 ,yatha laddha sampattito, mavigacchantu kammassaka.任 何 已 得 的 現 在 的 不 失 去 業 自 己 的願 他 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 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yatha laddha sampattito, mavigacchantu kammassaka.任 何 已 得 的 現 在 的 不 失 去 業 自 己 的願 他 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 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Sabbe satta, sabbe pana, sabbe bhuta, sabbe puggala,一 切 有 情 一 切 有 呼 吸 的 ( 生 物 ) 一 切 已 生 的 一 切 人 類所 有 有 情 、 所 有 有 息 者 、 所 有 生 物 、 所 有 人 類 、sabbe attabhavapariyapanna, sabba itthiyo, sabbe purisa,一 切 自 體 已 包 含 一 切 女 人 一 切 男 人所 有 有 身 體 的 ( 眾 生 ); 所 有 女 人 、 所 有 男 人 、sabbe ariya, sabbe anariya,sabbe deva, sabbe manussa, sabbe vinipatika,所 有 聖 者 所 有 非 聖 者 所 有 天 人 所 有 人 類 所 有 惡 趣 的 墮 入 者所 有 聖 者 、 所 有 非 聖 者 、 所 有 天 人 、 所 有 人 類 、 所 有 墮 入 惡 趣 者 ,avera hontu, abyapajjha hontu, anigha hontu,無 怨 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逆 向 行 ) 願 他 們 無 憂 願 他 們願 他 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Puratthimaya disaya, pacchimaya disaya, uttaraya disaya,在 東 方 的 方 向 在 西 方 的 方 向 在 北 方 方 向在 東 方 、 西 方 、 北 方 、Dakkhinaya disaya puratthimaya anudisaya, pacchimaya anudisaya.在 南 方 方 向 在 東 方 對 角 方 向 在 西 方 對 角 方 向南 方 、 東 北 方 、 西 北 方 、uttaraya anudisaya, dhakkhinaya anudisaya,南 方 對 角 方 向 北 方 對 角 方 向東 南 方 、 西 南 方 、hetthimaya disaya, uparimaya disaya.在 最 下 方 向 在 最 上 方 向最 深 處 、 最 高 處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dukkha muccantu,幸 福 、 快 樂 自 己 的 願 他 們 守 住 從 苦 願 他 們 脫 離Sabbe satta, sabbe pana, sabbe bhuta, sabbe puggala,一 切 有 情 一 切 有 呼 吸 的 ( 生 物 ) 一 切 已 生 的 一 切 人 類77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 有 有 情 、 所 有 有 息 者 、 所 有 生 物 、 所 有 人 類 、sabbe attabhavapariyapanna, sabba itthiyo, sabbe purisa,一 切 自 體 已 包 含 所 有 女 人 所 有 男 人所 有 有 身 體 的 ( 眾 生 ); 所 有 女 人 、 所 有 男 人 、sabbe ariya, sabbe anariya, sabbe deva, sabbe manussa,所 有 聖 者 所 有 非 聖 者 所 有 天 人 所 有 人 類所 有 聖 者 、 所 有 非 聖 者 、 所 有 天 人 、 所 有 人 類 、sabbe vinipatika avera hontu, abyapajjha hontu, anigha hontu,所 有 惡 趣 的 墮 入 者 無 怨 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逆 向 行 ) 願 他 們 無 憂 願 他 們所 有 墮 入 惡 趣 者 , 願 他 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dukkha muccantu,幸 福 、 快 樂 自 己 的 願 他 們 守 住 諸 苦 願 他 們 脫 離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願 他 們 脫 離 痛 苦 ,yatha laddha sampattito, mavigacchantu kammassaka.任 何 已 得 的 現 在 的 不 失 去 業 自 己 的願 他 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 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Uddham yava bhavaggaca adho yava avicito上 乃 至 有 頂 天 和 下 乃 至 無 間 地 獄上 至 有 頂 天 , 下 至 無 間 地 獄 ,79samanta cakkavalesu80yesatta pathavicara整 個 的 在 輪 圍 山 中 凡 是 有 情 在 地 面 上 走在 整 個 輪 圍 山 中 , 所 有 在 地 面 上 走 的 有 情 ,abyapajja niveraca nidukkhacanupaddava.無 瞋 無 怨 和 無 苦 和 無 災 厄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怨 、 無 苦 、 無 災 厄 ,Uddham yava bhavaggaca adho yava avicito上 乃 至 有 頂 天 和 下 乃 至 無 間 地 獄上 至 有 頂 天 , 下 至 無 間 地 獄 ,samanta cakkavalesu yesatta udakecara整 個 的 在 輪 圍 山 中凡 是 有 情 在 水 走在 整 個 輪 圍 山 中 , 所 有 在 水 中 游 的 有 情 ,abyapajja niveraca nidukkhacanupaddava.無 瞋 無 怨 和 無 苦 和 無 災 厄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怨 、 無 苦 、 無 災 厄Uddham yava bhavaggaca adho yava avicito上 乃 至 有 頂 天 下 乃 至 無 間 地 獄上 至 有 頂 天 , 下 至 無 間 地 獄 ,samanta cakkavalesu yesatta akasecara整 個 的 在 鐵 圍 山 中凡 是 有 情 在 空 中 走在 整 個 輪 圍 山 中 , 所 有 在 空 中 飛 的 有 情 ,abyapajja niveraca nidukkhacanupaddava.無 瞋 無 怨 和 無 苦 和 無 災 厄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怨 、 無 苦 、 無 災 厄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蘊 護 經 】 1 (Ahi-paritta)我 愛 無 足 的 , 我 愛 二 足 的 , 我 愛 四 足 的 , 我 愛 多 足 的 。2某 時 , 某 比 丘 被 蛇 咬 死 。 諸 比 丘 以 此 事 稟 告 世 尊 ,( 世 尊說 ):「 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未 以 慈 心 充 滿 四 種 蛇 王 族 。 諸 比 丘 !若 該 比 丘 以 慈 心 充 滿 四 種 蛇 王 族 者 , 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將 不 被 蛇無 足 的 勿 傷 我 , 二 足 的 勿 傷 我 , 四 足 的 勿 傷 我 , 多 足 的 勿 傷 我 。願 一 切 眾 生 , 一 切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 一 切 有 情 , 願 見 諸 好 事 ,任 何 惡 勿 來 。咬 死 。 什 麼 是 四 種 蛇 王 族 呢 ? 毘 樓 羅 蛇 王 族 、 伊 羅 漫 蛇 王 族 、舍 婆 子 蛇 王 族 、 黑 瞿 曇 蛇 王 族 。 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並 未 以 慈 心 充滿 此 四 種 蛇 王 族 。 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若 以 慈 心 充 滿 此 四 種 蛇 王族 , 諸 比 丘 ! 比 丘 不 會 被 蛇 咬 死 。佛 無 量 , 法 無 量 , 僧 無 量 , 爬 蟲 類 有 量 : 蛇 、 蠍 、 蜈 蚣 、蜘 蛛 、 蜥 蜴 、 鼠 。我 已 保 衛 、 已 保 護 , 請 眾 生 退 去 ! 我 歸 命 世 尊 , 歸 命 七 位正 等 正 覺 者3 。 ♥諸 比 丘 ! 我 允 准 以 慈 心 充 滿 此 四 種 蛇 王 族 , 要 去 做 自 保 、自 衛 、 自 護 。 諸 比 丘 ! 應 如 是 念 誦 :我 愛 ‘ 毘 樓 羅 ’, 我 愛 ‘ 伊 羅 漫 ’, 我 愛 ‘ 舍 婆 子 ’, 我 愛 ‘ 黑 瞿 曇 ’ 3 。818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律 藏 《 小 品 》(Cv.5.6./II,109-110; CSCD:pg.245-6)( 另 外 參 考 :《 增 支 部 》A.4.67.;《 相 應 部 》35.69~70.Upasena;《 雜 阿 含 252 經 》;《 佛 說 隨勇 尊 者 經 》( 大 正 14.773);《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柰 耶 》 卷 第 六 , 大 正23.657~8;《 本 生 經 》Ja.203.)。《 雜 阿 含 252 經 》、《 佛 說 隨 勇 尊 者 經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柰 耶 》,這 三 部 都 有 蛇 咒 。 蛇 咒 或 任 何 咒 , 都 是 世 尊 所 禁 止 的 , 所 以 附 有 咒 語 的 ,都 可 以 判 斷 為 後 代 附 加 的 。《 沙 門 果 經 》D.2./I,67...「 蛇 的 巫 術 (ahivijja,應 包 括 蛇 咒 )… 唸 咒 以 保 護 他 人 不 被 箭 所 傷 ; 唸 咒 以 了 解 動 物 的 語 言 ──他 戒 除 這 些 以 低 劣 技 藝 (tiracchanavijjaya 畜 生 學 問 ) 而 行 的 邪 命 。」2 《 增 支 部 》A.4.67.Ahiraja( 蛇 王 ), 有 一 段 前 言 ..“Ekam samayam BhagavaSavatthiyam viharati Jetavane Anathapindikassa arame. Tena kho panasamayena Savatthiyam abbataro bhikkhu ahina dattho kalavkato hoti. Athakho sambahula bhikkhu yena Bhagava tenupasavkamimsu; upasavkamitvaBhagavantam abhivadetva ekamantam nisidimsu. Ekamantam nisinna khote bhikkhu Bhagavantam etadavocum– “Idha bhante, Savatthiyam abbatarobhikkhu ahina dattho kalavkato”ti. ( 某 時 , 世 尊 住 舍 衛 城 祇 陀 林 中 給 孤 獨園 。 某 時 舍 衛 城 某 比 丘 被 蛇 咬 死 。 於 是 , 甚 多 比 丘 往 詣 至 世 尊 。 到 了 之後 , 頂 禮 世 尊 之 後 , 坐 於 一 邊 。 坐 在 一 邊 的 諸 比 丘 , 向 世 尊 言 :「 大 德 !這 舍 衛 城 有 一 比 丘 被 蛇 咬 死 。」)3毘 樓 羅 (Virupakkha, 本 字 是 四 天 王 天 西 方 的 廣 目 天 , 龍 、 蛇 的 主 神 ), 其他 三 類 蛇 .. 伊 羅 漫 (Erapatha)。 舍 婆 子 (Chabyaputta)。 黑 瞿 曇 (Kanhagotamaka黑 色 的 瞿 曇 ), 注 釋 書 沒 解 釋 , 已 不 知 何 種 蛇 類 。2007 年 , 據 印 度 衛 生 部的 統 計 報 告 , 印 度 每 年 遭 毒 蛇 咬 傷 者 超 過 二 十 五 萬 人 , 遭 毒 蛇 咬 死 者 超過 五 萬 人 ( 非 黃 金 時 間 治 療 , 或 缺 毒 蛇 血 清 ), 高 居 世 界 第 一 。台 灣 人 應 對 台 灣 本 地 毒 蛇 散 發 慈 心 。 台 灣 陸 地 毒 蛇 主 要 有 六 種 : 雨 傘節 、 百 步 蛇 、 眼 鏡 蛇 、 龜 殼 花 、 赤 尾 青 竹 絲 、 鎖 鍊 蛇 。 以 雨 傘 節 所 分 泌的 神 經 毒 素 其 毒 性 最 強 , 但 百 步 蛇 ( 瀕 臨 絕 種 動 物 ) 致 人 於 死 的 比 率 則 最高 , 而 龜 殼 花 及 赤 尾 青 竹 絲 , 則 是 在 台 灣 最 常 咬 傷 人 的 毒 蛇 種 類 。4七 位 正 等 正 覺 者 .. 指 七 佛 :( 一 ) 毘 婆 尸 佛 ,( 二 ) 尸 棄 佛 ,( 三 ) 毘 舍 浮 佛 ,( 四 )拘 留 孫 佛 ,( 五 ) 拘 那 含 牟 尼 佛 ,( 六 ) 迦 葉 佛 ,( 七 ) 釋 迦 牟 尼 佛 。 ♥83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4Ahi-paritta( 蛇 護 經 ) ( 巴 漢 對 照 )蛇 護 衛Tena kho pana samayena abbataro bhikkhu ahina dattho kalavkato hoti.彼 強 調 詞 當 時 某 比 丘 被 蛇 咬 死某 時 , 某 比 丘 被 蛇 咬 死 。Bhagavato etamattham arocesum.世 尊 此 事 他 們 告 知( 諸 比 丘 ) 以 此 事 稟 告 世 尊 。( 世 尊 說 ):“Na hi nuna so, bhikkhave, bhikkhu imani cattari ahirajakulani沒 有 確 定 地 他 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這 些 四 種 蛇 王 族mettena cittena phari.以 慈 心 充 滿「 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未 以 慈 心 充 滿 四 種 蛇 王 族 。Sace hi so, bhikkhave, bhikkhu imani cattari ahirajakulani若 確 實 他 諸 比 丘 ! ( 該 ) 比 丘 這 些 四 種 蛇 王 族mettena cittena phareyya,以 慈 心 應 充 滿諸 比 丘 ! 若 該 比 丘 以 慈 心 充 滿 四 種 蛇 王 族 者 ,na hi so, bhikkhave, bhikkhu ahina dattho kalavkareyya.不 他 諸 比 丘 ! ( 該 ) 比 丘 被 蛇 咬 應 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將 不 被 蛇 咬 死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 hi so, bhikkhave, bhikkhu ahina dattho kalavkareyya.不 他 諸 比 丘 ! ( 該 ) 比 丘 被 蛇 咬 應 死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不 會 被 蛇 咬 死 。Katamani cattari ahirajakulani? Virupakkham ahirajakulam,什 麼 四 種 蛇 王 族 毘 樓 羅 蛇 王 族erapatham ahirajakulam,伊 羅 漫 蛇 王 族什 麼 是 四 種 蛇 王 族 呢 ? 毘 樓 羅 蛇 王 族 、 伊 羅 漫 蛇 王 族 、Anujanami, bhikkhave, imani cattari ahirajakulani我 允 准 諸 比 丘 ! 這 些 四 種 蛇 王 族mettena cittena pharitum,以 慈 心 充 滿諸 比 丘 ! 我 允 准 以 慈 心 充 滿 此 四 種 蛇 王 族 ,chabyaputtam ahirajakulam, kanhagotamam ahirajakulam.舍 婆 子 蛇 王 族 黑 瞿 曇 蛇 王 族舍 婆 子 蛇 王 族 、 黑 瞿 曇 蛇 王 族 。Na hi nuna so, bhikkhave, bhikkhu imani cattari ahirajakulani不 確 定 地 他 諸 比 丘 ! ( 該 ) 比 丘 這 些 四 種 蛇 王 族mettena cittena phari.以 慈 心 充 滿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並 未 以 慈 心 充 滿 此 四 種 蛇 王 族 。Sace hi so, bhikkhave, bhikkhu imani cattari ahirajakulani若 確 實 他 諸 比 丘 ! ( 該 ) 比 丘 這 些 四 種 蛇 王 族mettena cittena phareyya,以 慈 心 應 充 滿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若 以 慈 心 充 滿 此 四 種 蛇 王 族 ,attaguttiya attarakkhaya attaparittam katum.自 保 自 衛 自 護 要 去 做Evabca pana, bhikkhave, katabbam–如 是 諸 比 丘 ! 應 作 ( 念 誦 )要 去 做 自 保 、 自 衛 、 自 護 。 諸 比 丘 ! 應 如 是 念 誦 :“Virupakkhehi me mettam, mettam erapathehi me.在 諸 毘 樓 羅 我 的 慈 愛 慈 愛 在 諸 伊 羅 漫 我 的我 愛 毘 樓 羅 , 我 愛 伊 羅 漫 ,Chabyaputtehi me mettam, mettam kanhagotamakehi ca.在 諸 舍 婆 子 我 的 慈 愛 慈 愛 在 諸 黑 瞿 曇 和我 愛 舍 婆 子 , 我 愛 黑 瞿 曇 。85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Apadakehi me mettam, mettam dvipadakehi me;無 足 的 我 的 慈 愛 慈 愛 二 足 的 我 的我 愛 無 足 的 , 我 愛 二 足 的 ,Catuppadehi me mettam, mettam bahuppadehi me.在 諸 四 足 我 的 慈 愛 慈 愛 在 諸 多 足 我 的我 愛 四 足 的 , 我 愛 多 足 的 。“Ma mam apadako himsi, ma mam himsi dvipadako;勿 我 無 足 者 傷 害 勿 我 傷 害 二 足 者無 足 的 勿 傷 我 , 二 足 的 勿 傷 我 ,Ma mam catuppado himsi, ma mam himsi bahuppado.勿 我 四 足 者 傷 害 勿 我 傷 害 多 足 者四 足 的 勿 傷 我 , 多 足 的 勿 傷 我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ppamano Buddho, appamano dhammo,無 量 佛 無 量 法佛 無 量 , 法 無 量 ,Appamano savgho, pamanavantani sarisapani.無 量 僧 具 有 有 量 爬 蟲 類 ( 蛇 、 蠍 等 )僧 無 量 , 爬 蟲 類 有 量 。“Ahi vicchika satapadi, unnanabhi sarabu musika;蛇 蠍 蜈 蚣 蜘 蛛 蜥 蜴 鼠蛇 、 蠍 、 蜈 蚣 、 蜘 蛛 、 蜥 蜴 、 鼠 。Kata me rakkha katam me parittam, patikkamantu bhutani.已 做 我 的 保 衛 已 做 我 的 保 護 向 後 走 去 諸 已 生 的 ( 眾 生 )我 已 保 衛 、 已 保 護 , 諸 眾 生 退 去 。“Sabbe satta sabbe pana, sabbe bhuta ca kevala;一 切 眾 生 一 切 有 氣 息 者 一 切 有 情 和 全 部 的願 一 切 眾 生 , 一 切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 一 切 有 情 ,“Soham namo Bhagavato, namo sattannam sammasambuddhanan”ti.他 我 歸 命 世 尊 歸 命 七 位 正 等 正 覺 者我 歸 命 世 尊 , 歸 命 七 位 正 等 正 覺 者 。Sabbe bhadrani passantu, ma kibci papamagama.一 切 諸 好 事 願 見 勿 任 何 惡 來願 見 諸 好 事 , 任 何 惡 勿 來 。〔 附 錄 一 〕~ Ahi-paritta nitthitam( 蘊 護 經 終 )~ ♥878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心 的 修 習「 嗨 !」「 你 好 !」「 謝 謝 !」「 對 不 起 !」 當 你 用 心 講一 句 打 招 呼 的 話 , 或 簡 單 的 表 達 謝 意 或 歉 意 , 就 有 慈 心 在 裡 頭了 。 當 然 有 時 只 給 微 笑 、 關 心 的 眼 神 、 拍 拍 人 的 肩 膀 、 拉 拉 人的 手 , 也 能 表 達 無 限 的 慈 愛 。慈 愛 心 可 以 擴 充 到 各 個 領 域 。 當 我 們 面 對 不 喜 歡 的 人 事 物時 , 我 們 的 身 體 、 語 言 、 意 念 會 表 達 冷 漠 、 討 厭 、 憎 惡 、 敵 意 ,這 是 人 的 動 物 性 , 我 們 可 以 有 另 一 種 表 現 式 , 表 現 寬 容 或 願 意去 協 助 改 善 不 如 意 的 地 方 , 這 是 慈 愛 , 也 是 醒 覺 。 當 我 們 面 對喜 歡 的 人 事 物 時 , 可 能 顯 露 喜 歡 、 欲 求 、 佔 有 欲 , 想 執 取 所 欲之 物 , 也 將 苦 了 我 們 自 己 , 因 為 欲 是 苦 的 根 源 , 這 是 一 份 醒 覺 ,醒 覺 中 有 慈 愛 心 , 而 慈 愛 心 能 同 時 利 益 自 己 及 別 人 。以 道 德 層 面 來 說 ,( 一 ) 表 現 不 任 意 殺 害 生 命 ,( 二 ) 不 取 未經 同 意 的 東 西 ,( 三 ) 不 與 沒 有 婚 約 關 係 的 人 有 性 行 為 ,( 四 ) 不講 虛 妄 不 實 的 話 或 粗 鄙 、 性 暗 示 的 話 ,( 五 ) 不 吸 食 煙 酒 、 毒 品或 有 害 身 體 的 藥 物 , 這 些 行 為 可 以 阻 止 很 多 人 間 的 怨 懟 及 悲 劇的 發 生 , 也 可 以 說 給 了 眾 生 快 樂 。慈 心 若 不 能 適 時 適 量 地 表 現 出 來 , 表 示 慈 心 有 短 絀 、 匱乏 , 應 該 如 《 慈 經 》 或 《 清 淨 道 論 》( 第 九 品 ) 所 教 示 , 經 常 開展 它 。 如 常 祝 願 眾 生 喜 樂 平 安 , 知 足 常 樂 , 吉 祥 安 樂 ; 常 祝 願眾 生 不 互 相 敵 對 、 輕 視 、 傷 害 。 由 發 慈 願 而 化 成 慈 行 。 慈 心 經常 修 習 可 以 清 除 瞋 恚 , 滋 潤 情 誼 , 慈 愛 眾 生 。( 明 法 比 丘 撰 。原 載 :〈 嘉 義 新 雨 雜 誌 〉 第 8 期 ,1995.7.) ♥〔 附 錄 二 〕89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0悲 心 的 修 習悲 心 是 悲 憫 、 同 情 、 救 苦 救 難 之 心 。 悲 心 通 常 是 由 眼 睛 見到 痛 苦 情 境 或 耳 朵 聽 聞 到 痛 苦 的 聲 音 而 引 起 的 心 情 , 由 心 意 的擬 想 也 能 發 動 悲 心 。 若 自 己 陷 苦 難 時 , 不 當 過 於 自 責 、 懊 惱 或自 暴 自 棄 , 當 正 觀 此 刻 正 在 苦 惱 的 身 心 ( 特 別 是 感 受 ), 而 萌生 拔 苦 之 心 及 拔 苦 之 行 動 , 若 見 他 人 陷 身 苦 難 ( 包 括 犯 罪 ) 時 ,亦 當 有 感 同 身 受 , 及 萌 生 拔 苦 之 心 力 , 不 應 有 冷 漠 、 苛 責 或 捨離 不 顧 , 更 不 應 有 落 井 下 石 的 行 為 。一 切 眾 生 皆 在 苦 與 樂 中 沈 浮 , 有 樂 事 , 較 多 人 來 分 享 , 有苦 事 , 則 較 少 人 來 分 擔 憂 苦 , 這 是 眾 生 趨 樂 避 苦 的 本 性 。 因 此 ,受 苦 難 時 , 若 無 援 助 , 除 默 默 承 受 外 , 也 應 對 眾 生 起 諒 解 心 ,這 也 是 一 種 悲 心 ; 若 得 到 援 助 , 當 思 念 感 恩 , 永 誌 不 忘 。 缺 乏悲 心 就 會 多 些 冷 漠 、 硬 心 腸 、 自 我 中 心 , 少 些 人 間 溫 情 及 解 脫資 糧 。 為 了 消 除 自 己 逃 避 救 苦 難 的 本 性 和 引 發 大 悲 心 , 當 多 多觀 察 、 思 考 、 救 援 我 們 周 遭 親 友 、 道 侶 及 眾 生 的 苦 難 。面 對 強 烈 的 苦 難 , 要 做 到 完 全 的 無 怨 結 、 無 瞋 恚 , 是 高 難度 的 修 行 工 夫 , 但 卻 能 夠 逐 步 完 成 , 並 得 到 甜 美 的 果 實 。《 中ㄔ阿 含 193 經 》, 佛 陀 說 :「 若 為 他 人 拳 扠 ㄚ( 叉 刺 ) 石 擲 , 杖 打刀 斫 時 , 心 不 變 易 , 口 不 惡 言 , 向 捶 打 人 緣 彼 起 慈 愍 ( 悲 、 喜與 捨 ), 心 行 如 貓 皮 囊 , 無 結 無 怨 , 無 恚 無 諍 , 極 廣 甚 大 , 無量 善 修 , 遍 滿 一 切 世 間 成 就 遊 , 汝 等 當 學 如 是 !」 佛 陀 又 說 到數 (ㄕㄨㄛˋ) 數 (ㄕㄨㄛˋ) 觀 行 這 樣 的 教 法 , 將 得 到 究 竟 智 ( 阿 羅 漢 果 )或 阿 那 含 。 可 見 修 習 悲 心 與 修 習 慈 、 喜 、 捨 心 , 同 樣 能 濟 度 自他 苦 難 , 抵 達 涅 槃 彼 岸 。( 明 法 比 丘 撰 。 原 載 :〈 嘉 義 新 雨 雜誌 〉 第 16 期 ,1996.11.) ♥〔 附 錄 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喜 心 的 修 習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捨 心 的 修 習喜 是 隨 喜 , 對 於 諸 吉 祥 事 , 隨 境 生 起 歡 喜 慶 慰 。 吉 祥 事 ,諸 如 : 孝 順 父 母 、 愛 護 妻 . 兒 、 做 事 井 然 、 居 住 適 宜 、 不 懶 惰 、恭 敬 、 謙 遜 、 布 施 、 行 善 、 感 恩 、 報 恩 、 少 欲 知 足 、 容 忍 、 包容 、 博 學 、 多 聞 、 親 近 善 士 、 恭 順 受 教 、 聞 法 、 說 法 、 學 戒 律 、學 威 儀 ( 行 . 立 . 坐 . 臥 )、 離 欲 、 平 靜 、 親 證 涅 槃 。 至 於 人 間 喜 慶 ,乃 至 國 家 得 利 樂 之 事 , 則 不 必 然 是 吉 祥 事 , 也 不 必 然 生 隨 喜 之心 。《 雜 阿 含 308 經 》, 世 尊 說 :「 世 間 之 所 樂 , 觀 察 悉 為 怨 。賢 聖 見 苦 者 , 世 間 以 為 樂 ; 世 間 之 所 苦 , 於 聖 則 為 樂 。」( 參考 S.35.136.)人 間 喜 慶 、 鬧 熱 , 為 什 麼 有 時 不 被 隨 喜 ? 因 為 善 法 不 增 ,反 增 貪 瞋 癡 。 經 中 說 , 戲 劇 演 員 , 娛 樂 大 眾 , 表 演 歌 舞 、 喜 劇 ,使 人 歡 樂 , 但 是 死 後 不 但 不 生 歡 喜 天 , 卻 因 令 人 增 長 貪 瞋 癡 ,而 墮 畜 生 或 地 獄 。( 參 考 :S.46.2、《 雜 阿 含 907 經 》、《 別 譯雜 阿 含 122 經 》) 因 此 , 應 生 警 惕 心 , 應 善 加 體 察 人 間 善 惡 。修 習 喜 心 可 以 伏 住 嫉 妒 、 瞋 心 。《 增 阿 含 17-1.1 經 》 羅 云經 》 佛 說 :「 當 行 喜 心 , 已 行 喜 心 , 所 有 嫉 心 皆 當 除 盡 。」 ( 大正 2.582) 若 禪 修 對 象 , 如 放 在 笑 口 常 開 、 滿 面 春 風 的 人 ( 不 是 貪染 的 人 或 異 性 ), 可 以 體 證 第 三 禪 。 嫉 妒 是 因 別 人 勝 過 自 己 、或 懷 疑 別 人 勝 過 自 己 而 產 生 , 嫉 妒 屬 於 瞋 心 所 ( 惡 的 特 質 ), 根據 論 中 說 , 在 證 初 果 時 可 消 除 嫉 妒 , 但 真 正 淨 除 瞋 心 ( 嫉 妒 之根 源 ), 則 在 證 三 果 時 達 成 。( 明 法 比 丘 撰 。〈 法 雨 雜 誌 〉 第 2期 ,2005.1.) ♥捨 (upekkha) 是 平 等 、 平 衡 、 寂 靜 、 恬 淡 、 無 貪 . 無 瞋 、漠 視 苦 . 樂 ( 類 似 中 性 感 受 )。 捨 並 不 含 有 捨 棄 的 意 思 , 但 在捨 的 修 習 過 程 中 , 有 摻 入 捨 棄 , 如 捨 棄 執 取 , 而 趣 向 平 等 、 平衡 。在 捨 的 實 修 中 , 依 厭 離 欲 、 遠 離 欲 , 而 達 到 心 境 不 起 波 浪 ,住 於 中 性 、 平 等 、 寂 靜 的 心 態 。 於 可 意 、 可 愛 、 可 樂 的 人 事 物 ,因 離 欲 、 離 執 取 、 放 下 , 不 再 受 影 響 , 或 受 影 響 而 經 由 不 帶 好惡 的 注 視 、 觀 察 , 而 達 到 不 起 好 惡 的 分 別 , 而 淡 然 處 之 ; 於 不可 意 、 不 可 愛 、 不 可 樂 的 人 事 物 , 同 樣 作 觀 , 而 不 再 起 好 惡 的分 別 。 恬 淡 的 態 度 , 就 是 在 身 口 意 表 現 寂 靜 、 安 然 、 祥 和 、 調伏 , 沒 有 強 烈 情 緒 變 化 , 當 然 也 不 可 能 有 誇 張 性 的 動 作 、 表 情 、話 語 。《 法 句 經 》(Dhp.v.362& DhpA.) 世 尊 期 許 比 丘 的 恬 淡 的態 度 ..「 手 已 被 完 全 調 伏 ( 不 玩 弄 手 或 用 手 拍 打 別 人 等 ), 腳 已被 完 全 調 伏 ( 不 玩 弄 腳 等 ), 及 言 語 已 被 完 全 調 伏 ( 不 說 謊 等 )。」捨 的 修 習 , 可 以 針 對 於 某 人 、 某 事 、 某 物 、 某 話 有 愛 瞋 時來 作 觀 修 練 , 也 可 以 歷 境 練 心 , 即 六 根 觸 境 時 , 在 有 愛 瞋 的 境上 即 刻 修 習 。 捨 的 過 程 及 目 標 在 於 擺 平 貪 瞋 、 好 惡 , 而 得 到 中性 心 、 平 等 心 , 而 在 無 干 擾 下 , 進 取 涅 槃 。( 明 法 比 丘 撰 。 原載 :〈 嘉 義 新 雨 雜 誌 〉 第 21 期 ,1997.9., 已 作 訂 正 ) ♥〔 附 錄 四 〕919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主 要 參 考 資 料 〕1. Khuddakapatha《 小 誦 》(CSCD, 法 雨 道 場 整 理 )2. Khuddakapatha-atthakatha【Paramatthajotika】(with CS & PTSpage number) 《 小 誦 注 釋 》 勝 義 光 明 )(CSCD, 法 雨 道 場 整理 )3. Chattha Savgayana (CSCD,foreign1 字 型 , 法 雨 道 場 整 理 )4.《 新 脩 大 正 大 藏 經 》cbeta 版 ( T )5.《 巴 漢 詞 典 》 原 著 ..A.P.Buddhadatta Mahathera漢 譯 ..( 馬 來 西 亞 ) 大 馬 比 丘 (Mahabano) ( 電 子 檔 )6. The Pali 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 ( 法 雨 道 場 整理 電 子 檔 , 2007)7. The Minor Readings --The Lovingkindness Discourse/ translated by Bhikkhu Banamoli(PTS first publihed 1960)8.《 知 微 見 著 》-- 巴 利 文 《 小 誦 》 譯 注 (1996.8) 何 俊 泰9.《 散 播 慈 愛 》-- 原 著 ..Thabyekan Sayadaw 英 譯 .. 淨 法 法 師(Bhikkhu Dhammasubho)( 在 馬 來 西 亞 出 版 , 2007)10. 《 慈 經 淺 釋 》-- 釋 開 律11.《 巴 利 語 佛 經 選 譯 》 巴 利 字 索 引 廖 文 燦 譯 ( 法 雨 道 場 出 版 ,2005)12.《 法 句 譯 註 》 廖 文 燦 譯 註 ( 法 雨 道 場 出 版 , 2006)國 家 圖 書 館 出 版 品 預 行 編 目 資 料慈 經 注 / 明 法 比 丘 譯 . -- 修 訂 初 版 . --嘉 義 縣 中 埔 鄉 : 法 雨 道 場 , 2008.01面 ; 公 分參 考 書 目 : 面ISBN 978-986-80970-7-01. 小 乘 經 典 2. 注 釋221.85 97001606編 譯 者 : 明 法 比 丘出 版 者 : 法 雨 道 場60652 台 灣 ‧ 嘉 義 縣 中 埔 鄉 同 仁 村 柚 仔 宅 50 之 6 號DhammavassaramaNo. 50 - 6, You-Tze-Zhai, Tong-Ren Village,Chong-Pu, Chiayi 60652, TaiwanTel:(886)(5) 253-0029;Fax:203-0813E-mail:dhamma.rain@msa.hinet.net網 址 :http://www.dhammarain.org.tw/郵 政 劃 撥 :31497093 法 雨 道 場印 刷 :111 台 北 市 永 公 路 500 巷 48 號 電 話 :(02)2862-0707版 次 : 佛 曆 2552 年 ( 公 元 2008 年 ) 1 月 修 訂 初 版 第 一 次 印 刷【 版 權 聲 名 : 若 不 增 減 本 書 內 容 , 歡 迎 倡 印 , 免 費 流 通 】★ 非 賣 品 ★9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2008.1 版 ) 正 誤 表頁 行 誤 正ii 6 ( 利 益 ) ( 效 益 )iv 倒 2 一 切 人一 切 人 類v 倒 5 女 人 有 情 女 人35 坐 在 轎 子 (pallatthika)或( 刪 )37 倒 5 乃 至 非 非 得 乃 至 非 得 非49 2~3 「 橫 ( 方 )」.. 中 央 , 取 色 「 橫 ( 方 )」 1 .. 中 央 , 取有 (rupabhavam 色 界 ) 1 色 有 (rupabhavam 色 界 )53 5~6 促 修 進 修62 倒 8 利 益 效 益64 不 為 火 所 燒 不 為 火 所 燒 (DhpA.v.223. 說不 為 熱 奶 油 所 傷 )66 倒 11 補 伽 羅 (ㄑㄧㄝˊ) 補 伽 羅95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