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15 Views

Dhammapada 法句經 - 法雨道場

Dhammapada 法句經 - 法雨道場

Dhammapada 法句經 - 法雨道場

SHOW MORE
SHOW LESS
  • No tags were found...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The <strong>Dhammapada</strong> 法 句 經 〔 目 錄 〕1 - The Pairs (Dh.1-20) .................................................................. 6〈 一 、 雙 品 〉 ................................................................. 72- Heedfulness (Dh.21-32) .......................................................... 15〈 二 、 不 放 逸 品 〉 ................................................... 163-The Mind (Dh.33-43) ............................................................... 21〈 三 、 心 品 〉 ............................................................... 224-Flower (Dh.44-59) .................................................................... 26〈 四 、 華 品 〉 ............................................................. 275 - The Fool (Dh.60-75) ............................................................... 32〈 五 、 愚 品 〉 ............................................................... 336 - The Wise Man (Dh.76-89) ..................................................... 38〈 六 、 智 者 品 〉 ......................................................... 397 - The Arahat (Dh.90-99) ........................................................... 43〈 七 、 阿 羅 漢 品 〉 ................................................... 448 - The Thousands (Dh.100-115) ................................................. 47〈 八 、 千 品 〉 ............................................................... 489 - Evil (Dh.116-128)................................................................... 51〈 九 、 惡 品 〉 ............................................................... 5310 - Violence (Dh.129-145) ......................................................... 56〈 十 、 刀 杖 品 〉 ............................................................. 5711 - Old Age (Dh.146-156).......................................................... 61〈 十 一 、 老 品 〉 ........................................................... 6312 - The Self (Dh.157-166).......................................................... 65〈 十 二 、 自 己 品 〉 ..................................................... 6713 - The World (Dh.167-178) ...................................................... 70〈 十 三 、 世 品 〉 ........................................................... 712


14 - The Buddha (Dh.179-196) .................................................... 74〈 十 四 、 佛 陀 品 〉 ...................................................... 7515 - Happiness (Dh.197-208) ....................................................... 80〈 十 五 、 樂 品 〉 ............................................................ 8116 - Affection (Dh.209-220) ........................................................ 84〈 十 六 、 喜 愛 品 〉 ...................................................... 8617 - Anger (Dh.221-234) ............................................................. 88〈 十 七 、 忿 怒 品 〉 ...................................................... 8918 - Impurity (Dh.235-255) ......................................................... 93〈 十 八 、 垢 穢 品 〉 ...................................................... 9419 - The Just (Dh.256-272) .......................................................... 99〈 十 九 、 法 住 品 〉 ........................................................ 10020 - The Path (Dh.273-289) ....................................................... 105〈 二 十 、 道 品 〉 .......................................................... 10621 - Miscellaneous (Dh.290-305) .............................................. 111〈 二 十 一 、 雜 品 〉 ...................................................... 11222 - The State of Woe (Dh.306-319) ......................................... 117〈 二 十 二 、 地 獄 品 〉 ................................................ 11823 - The Elephant (Dh.320-333) ................................................ 121〈 二 十 三 、 象 品 〉 ...................................................... 12224 - Craving (Dh.334-359) ......................................................... 126〈 二 十 四 、 愛 欲 品 〉 ................................................ 12725 - The Monk (Dh.360-382) ..................................................... 136〈 二 十 五 、 比 丘 品 〉 ................................................ 13726 - The Holy Man (Dh.383-423) .............................................. 146〈 二 十 六 、 婆 羅 門 品 〉 .......................................... 1473


〔 中 英 對 照 〕<strong>Dhammapada</strong>法 句 經English translated by Ācharya BuddharakkhitaChinese translated by Yeh chün( 葉 均 )Chinese commented by Bhikkhu Metta( 明 法 比 丘 )4


《 法 句 經 》 序明 法 比 丘《 法 句 經 》 是 當 今 南 傳 佛 教 最 廣 為 人 知 的 經 典 之 一 , 它 被 收錄 在 巴 利 文 大 藏 經 中 《 經 藏 》《 小 部 》 中 。《 法 句 經 》 共 有 二十 六 品 , 四 百 二 十 三 個 偈 誦 , 包 羅 的 法 義 範 圍 很 廣 , 它 收 錄 了修 行 的 金 科 玉 律 , 也 收 錄 了 一 般 社 會 的 道 德 教 誡 , 內 容 平 實 .簡 要 , 又 有 妙 喻 , 是 一 本 很 好 的 入 佛 門 的 指 南 。《 法 句 經 》 每 首 都 有 很 深 奧 的 法 義 , 因 此 , 在 流 通 本 經 時 ,往 往 都 附 有 注 釋 , 以 便 利 學 習 。《 法 句 經 注 》 則 為 法 句 提 供 生動 的 故 事 , 扣 除 重 複 的 、 相 似 的 , 還 有 將 近 有 三 百 個 故 事 , 有的 故 事 是 膾 炙 人 口 , 經 常 被 引 用 來 作 鑑 戒 或 警 惕 作 用 。這 個 版 本 , 英 文 的 部 份 取 自 Ācharya Buddharakkhita( 佛 護 )的 The <strong>Dhammapada</strong> , 中 文 《 法 句 經 》 偈 誦 為 了 參 法 師(1916~1985 葉 均 ) 所 翻 譯 的 , 注 釋 部 分 , 我 重 新 作 注 , 參 考 一些 書 , 特 別 是 參 考 《 法 句 經 注 》(<strong>Dhammapada</strong>-aṭṭhakā), 增 加許 多 濃 縮 的 故 事 , 以 提 昇 可 讀 性 。這 個 版 本 , 希 望 能 幫 助 讀 者 提 昇 對 法 句 的 認 識 、 學 習 、 記憶 、 乃 至 背 誦 的 意 願 。 願 本 經 的 流 通 , 令 世 間 善 法 增 上 , 令 眾生 得 清 涼 , 趨 向 於 解 脫 煩 惱 。5


Homage to Him, the Blessed One, the Perfected One, the Supremely Enlightened One!The <strong>Dhammapada</strong>1 - The Pairs (Dh.1-20)1.Mind precedes all mental states. Mind is their chief; they are allmind-wrought. If with an impure mind a person speaks or acts,suffering follows him like the wheel that follows the foot of theox.2. Mind precedes all mental states. Mind is their chief; they are allmind wrought. If with a pure mind a person speaks or acts,happiness follows him like his never-departing shadow.3. “He abused me, he struck me, he overpowered me, he robbedme”. Those who harbour such thoughts do not still their hatred.4. “He abused me, he struck me, he overpowered me, he robbedme”. Those who do not harbour such thoughts still their hatred.5. Hatred is never appeased by hatred in this world. By non-hatredalone is hatred appeased. This is an Eternal Law.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rought:a. 作 成 的 、 精 製 的 。abuse:v. n. 辱 罵 、 虐 待 。overpower:v.擊 敗 、 克 服 。appease:v. 使 平 靜 、 使 滿 足 。eternal..a. 永 恆 的 、 永 存 的 。6


〈 一 、 雙 品 〉1 諸 法 意 先 導 , 意 主 . 意 造 作1 。 若 以 染 污 意 , 或 語 . 或 行 業 ,是 則 苦 隨 彼 , 如 輪 隨 獸 足2 。 32 諸 法 意 先 導 , 意 主 . 意 造 作 。 若 以 清 淨 意 , 或 語 . 或 行 業 ,是 則 樂 隨 彼 , 如 影 不 離 形 。 4〈3 ~ 4〉3 「 彼 罵 我 . 打 我 , 敗 我 . 劫 奪 我 」, 若 人 懷 此 念 , 怨 恨 不 能 息 。4 「 彼 罵 我 . 打 我 , 敗 我 . 劫 奪 我 」, 若 人 捨 此 念 , 怨 恨 自 平 息 。 55 於 此 世 界 中 , 從 非 怨 止 怨 , 唯 以 忍 止 怨 ; 此 古 聖 常 法 。 6123456諸 法 (mental phenomena、mental states).. 在 此 指 善 . 惡 業 (kamma)。 意 .. 指心 識 。 此 句 即 : 心 為 所 有 作 為 的 前 導 , 心 為 它 們 的 主 人 , 它 們 為 心 所 造 作 。如 輪 隨 獸 足 :cakkaṁ’va vahato padaṁ, 如 車 輪 跟 隨 拖 車 的 獸 足 。這 是 護 眼 長 老 (Cakkhupālatthera) 的 故 事 , 他 因 瞎 了 眼 , 在 晚 上 經 行 踏 死 很 多小 生 物 , 隔 天 被 其 他 比 丘 發 現 。 佛 陀 說 他 無 心 殺 , 沒 有 罪 。《 本 事 經 》:「 諸 不 善 法 生 , 為 因 能 感 苦 , 皆 意 為 前 導 , 與 煩 惱 俱 生 。 意 為 前 導 法 , 意尊 意 所 使 , 由 意 有 染 污 , 故 有 說 有 行 , 苦 隨 此 而 生 , 如 輪 因 手 轉 。」(T4.663.3)舍 衛 城 一 位 吝 嗇 的 婆 羅 門 之 子 , 甚 至 快 死 了 , 父 親 也 不 延 醫 , 佛 陀 知 道 此 事 ,去 托 缽 , 經 過 他 家 , 向 他 放 光 , 他 對 佛 陀 生 信 , 死 後 生 忉 利 天 。 他 父 親 到 墳墓 去 哭 , 他 下 來 勸 他 的 父 親 要 親 近 佛 陀 。《 本 事 經 》:「 諸 淨 善 法 生 , 為因 能 感 樂 , 皆 意 為 前 導 , 與 善 法 俱 生 。 意 為 前 導 法 , 意 尊 意 所 使 , 由 意有 清 淨 , 故 有 說 有 行 , 樂 隨 此 而 生 , 如 影 隨 形 轉 。」(T4.664.1)這 是 關 於 帝 沙 長 老 (Tissatthera) 的 故 事 。 帝 沙 長 老 是 佛 陀 的 表 弟 , 晚 年 出 家 ,卻 喜 裝 作 長 老 , 常 與 年 輕 比 丘 爭 吵 。 他 不 只 是 今 生 頑 固 , 前 世 也 很 頑 固 。本 則 是 妻 與 妾 多 世 冤 冤 相 報 的 故 事 。 佛 陀 作 了 勸 導 。《 增 壹 阿 含 24.8 經 》..7


6. There are those who do not realize that one day we all must die.But those who realize this settle their quarrels.7. Just as a storm throws down a weak tree, so does Māra overpowerthe man who lives for the pursuit of pleasures, who is uncontrolled inhis senses, immoderate in eating, indolent and dissipated.8. Just as a storm cannot prevail against a rocky mountain, soMāra can never overpower the man who lives meditating on theimpurities, who is controlled in his senses, moderate in eating,and filled with faith and earnest effort.9. Whoever being depraved, devoid of self-control andtruthfulness, should don the monk’s yellow robe, he surely isnot worthy of the robe.10. But whoever is purged of depravity, well established invirtues and filled with self-control and truthfulness, he indeedis worthy of the yellow rob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quarrel:n. 爭 吵 、 不 和 。 Māra:n. 魔 。 indolent:a. 懶 惰 的 。dissipate:v. 驅 散 、 消 失 。 prevail:v. 勝 過 。The impurities (asubha): n. 不 淨 觀 。deprave:v. 使 敗 壞 、 使 墮 落 。「 怨 怨 不 休 息 , 自 古 有 此 法 , 無 怨 能 勝 怨 , 此 法 終 不 朽 。」(T2.627.2)8


depravity:n. 墮 落 。 purge:v. 淨 化 。 virtue:n. 戒 律 、 道 德 。6 彼 人1不 了 悟 :「 我 等 將 毀 滅2 」。 若 彼 等 知 此 , 則 諍 論 自 息 。 3〈7 ~ 8〉7 唯 求 住 淨 樂4 , 不 攝 護 諸 根5 , 飲 食 不 知 量6 , 懈 惰 . 不 精 進 ,彼 實 為 魔8 願 求 非 樂7伏 , 如 風 吹 弱 樹8 。910住 , 善 攝 護 諸 根 , 飲 食 知 節 量 , 具 信 又 精 進 ,11魔 不 能 勝 彼 , 如 風 吹 石 山 。 121彼 人 (Pare 其 他 諸 人 ): 指 在 憍 賞 彌 (Kosambi) 的 比 丘 , 因 精 通 律 的 比 丘 與 精通 法 的 比 丘 判 定 有 罪 、 無 罪 意 見 不 同 而 起 諍 論 。 故 事 與 第 328-330 偈 同 。2我 等 將 毀 滅 : 我 們 將 滅 亡 於 此 諍 論 之 中 。 另 譯 作 :「 我 們 在 此 處 要 止 息 」(mayam ettha yamāmase)。3 cf. M.48.Kosambiyasuttaṁ 憍 賞 彌 經 、《 增 壹 阿 含 24.8 經 》(T2.626.)、《 本生 經 》J.428.、cf.《 律 藏 》〈 大 品 〉〈 憍 賞 彌 犍 度 〉Vin. Mv. p.338ff.、《 五 分 律 》 卷 24(T22.158.3)、《 四 分 律 》 卷 43(T22.874.3)4淨 樂 : 好 樂 、 貪 著 色 身 的 淨 美 。5不 攝 護 諸 根 : 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意 不 自 我 保 護 , 隨 心 縱 欲 。6飲 食 不 知 量 : 對 飲 食 不 省 察 所 從 來 , 為 娛 樂 或 炫 耀 或 美 白 而 飲 食 。7魔 (māra): 在 此 指 欲 望 。8如 風 吹 弱 樹 :vāto rukkhaṁ va dubbalaṁ。dubbalaṁ, 弱 ( 難 ( ㄋ ㄢˊ) 強 力 )。9非 樂 :asubha( 不 淨 觀 ), 觀 察 身 體 十 種 不 淨 或 身 體 三 十 二 種 成 份 。10信 : 對 佛 . 法 . 僧 不 動 搖 的 信 心 。11魔 : 煩 惱 魔 。12偈 頌 故 事 .. 摩 訶 迦 羅 和 小 迦 羅 兄 弟 都 是 生 意 人 , 後 來 都 出 家 , 摩 訶 迦 羅努 力 在 墓 地 禪 修 , 並 觀 照 身 體 的 無 常 ,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小 迦 羅 對 修 行 沒有 興 趣 , 最 後 被 他 的 妻 妾 說 服 還 俗 。 相 反 地 , 摩 訶 迦 羅 已 不 為 欲 望 所 動 。9


〈9 ~ 10〉9 若 人 穿 袈 裟 , 不 離 諸 垢 穢 , 無 誠 實 克 己 , 不 應 著 袈 裟 。10 若 人 離 諸 垢1 , 能 善 持 戒 律2 , 克 己 與 誠 實 , 彼 應 著 袈 裟 。 311. Those who mistake the unessential to be essential and theessential to be unessential dwelling in wrong thoughts, neverarrive at the essential.12. Those who know the essential to be essential and theunessential to be unessential, dwelling in right thoughts, doarrive at the essential.13. Just as the rain breaks through an ill-thatched house, sopassion penetrates an undeveloped mind.14. Just as rain does not break through a well-thatched house, sopassion never penetrates a well-developed mind.15. The evil-doer grieves here and hereafter; he grieves in bothworlds. He laments and is afflicted, recollecting his ownimpure deeds.123離 諸 垢 (vanta-kāsāva 吐 污 ): 離 煩 惱 。 有 煩 惱 垢 、 塵 垢 、 垢 穢 、 惑 垢 、 染垢 等 名 詞 。戒 律 ..DhA:sīlesūti catupārisuddhisīlesu. ( 於 諸 戒 : 於 四 遍 清 淨 的 戒 。)舍 利 弗 . 目 犍 連 尊 者 不 瞭 解 提 婆 達 多 , 誤 把 一 件 高 價 的 袈 裟 供 養 他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atched:a. 茅 草 蓋 的 。 grieve:n. 悲 傷 。lament: 悲 嘆 。 afflict: 折 磨 。〈11 ~ 12〉11 非 真 思 真 實1 , 真 實 見 非 真 , 邪 思 惟 境 界 , 彼 不 達 真 實 。12 真 實 思 真 實 , 非 真 知 非 真 , 正 思 惟 境 界 , 彼 能 達 真 實 。 2〈13 ~ 14〉13 如 蓋 屋 不 密 , 必 為 雨 漏 浸 , 如 是 不 修 心 , 貪 欲 必 漏 入 。 314 如 善 密 蓋 屋 , 不 為 雨 漏 浸 , 如 是 善 修 心 , 貪 欲 不 漏 入 。 11非 真 思 真 實 :DhA:asāre sāramatinoti cattāro paccayā, dasavatthukāmicchādiṭṭhi, tassā upanissayabhūtā dhammadesanāti ayaṁ asāro nāma. ( 在非 核 心 之 中 思 量 核 心 : 從 四 資 具 , 它 的 十 事 的 邪 見 解 , 已 成 為 依 靠 的 指示 法 , 此 名 叫 非 核 心 。)2 11~12 偈 為 優 婆 提 舍 ( 舍 利 弗 ) 和 拘 律 陀 ( 目 犍 連 ), 聽 到 馬 勝 比 丘 念 誦 :「 諸法 因 緣 生 , 如 來 說 諸 因 。 諸 法 因 緣 滅 , 大 沙 門 如 是 說 。」 的 法 偈 , 當 下就 證 得 預 流 果 。 之 後 , 優 婆 提 舍 把 這 因 緣 的 偈 頌 告 訴 拘 律 陀 , 他 聽 完 這偈 頌 後 , 也 立 刻 證 得 預 流 果 。 然 後 , 他 們 就 去 找 他 們 的 老 師 刪 闍 耶 , 並告 訴 他 說 , 他 們 已 經 找 到 可 以 指 引 究 竟 解 脫 之 道 的 人 , 邀 他 一 齊 去 見 佛陀 , 但 是 被 刪 闍 耶 拒 絕 。 他 們 向 世 尊 表 示 刪 闍 耶 的 拒 絕 , 世 尊 說 了 此 偈 。3 《 增 壹 阿 含 18.7 經 》:「 蓋 屋 不 密 , 天 雨 則 漏 , 人 不 惟 行 , 漏 婬 怒 癡 。蓋 屋 善 密 , 天 雨 不 漏 , 人 能 惟 行 , 無 婬 怒 癡 。」(T2.591.3)11


15 現 世 此 處 悲 , 死 後 他 處 悲 , 作 諸 惡 業 者 , 兩 處 俱 憂 悲 ,見 自 惡 業 已 , 他 悲 . 他 苦 惱 。 216. The doer of good rejoices here and hereafter; he rejoices inboth worlds. He rejoices and exults, recollecting his own puredeeds.17. The evil-doer suffers here and hereafter; they suffer in bothworlds. The thought, “Evil have I done,” torments them, and hesuffers even more when gone to realms of woe.18. The doer of good delights here and hereafter; he delights inboth worlds. The thought, “Good have I done,” delights him,and he delights even more when gone to realms of bliss.19. Much though he recites the sacred texts, but acts notaccordingly, that heedless man is like a cowherd who onlycounts the cows of others -- he does not partake of theblessings of a holy life.20. Little though he recites the sacred texts, but puts the Teachinginto practice, forsaking lust, hatred and delusion, with true1 13~14 偈 為 難 陀 (Nanda, 世 尊 姨 母 弟 , 即 摩 訶 波 闍 波 提 的 兒 子 ) 戀 戀 不 忘2未 婚 妻 , 渴 望 還 俗 。 世 尊 為 難 陀 說 法 的 偈 頌 。本 偈 為 住 在 竹 林 精 舍 附 近 , 屠 豬 夫 純 陀 (Cundasūkarika ), 臨 終 前 作 豬 叫 ,在 地 上 打 滾 , 經 一 星 期 , 死 後 下 地 獄 , 世 尊 說 出 此 偈 。12


wisdom and emancipated mind, clinging to nothing this or anyother world -- he, indeed, partakes of the blessings of a holylife.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joice:n. 欣 喜 。 exult:n. 狂 喜 。torment:n. 痛 苦 。 realm:n. 領 土 、 界 。woe:n. 悲 哀 。 heedless: 不 專 心 。sacred:a. 神 聖 的 。 cowherd:n. 牧 牛 者 。partake:a. 分 享 的 。forsaking..a. 拋 棄 的 。emancipated.. 解 脫 的 。16 現 世 此 處 樂 , 死 後 他 處 樂 , 作 諸 善 業 者 , 兩 處 俱 受 樂 ,見 自 善 業 已 , 他 樂 . 他 極 樂 。 117 現 世 此 處 苦 , 死 後 他 處 苦 , 作 諸 惡 業 者 , 兩 處 俱 受 苦 ,現 悲 「 我 作 惡 」, 墮 惡 趣 更 苦 。 218 現 世 此 處 喜 , 死 後 他 處 喜 , 修 諸 福 業 者 , 兩 處 俱 歡 喜 ,現 喜 「 我 修 福 」, 生 善 趣 更 喜 。 3〈19 ~ 20〉19 雖 多 誦 經 集4 , 放 逸 而 不 行 , 如 牧 數 他 牛 , 自 無 沙 門 分 。20 雖 誦 經 典 少 , 能 依 教 實 行 , 具 足 正 知 識 , 除 滅 貪 . 瞋 . 癡 ,善 淨 解 脫 心 , 棄 捨 於 世 欲 , 此 界 . 或 他 界 , 彼 得 沙 門 分5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本 偈 說 曇 彌 優 婆 塞 (Dhammika-upāsaka) 的 故 事 。 住 在 舍 衛 城 的 曇 彌 樂 善好 施 , 臨 終 時 有 六 天 的 六 匹 馬 車 來 迎 , 他 告 訴 兒 女 , 他 選 擇 去 兜 率 天 。13


2本 偈 說 提 婆 達 多 (Devadatta) 的 故 事 。 他 是 大 師 的 表 弟 , 他 學 成 神 通 之 後 ,曾 以 神 通 博 得 阿 闍 世 王 的 信 任 , 之 後 , 日 日 獲 得 很 多 供 養 。 他 想 當 僧 團的 領 導 人 , 曾 跟 佛 陀 索 眾 , 佛 陀 沒 有 答 應 。 他 懷 恨 在 心 , 有 三 次 謀 害 佛陀 不 成 , 其 中 一 次 利 用 山 上 的 滾 石 , 傷 到 佛 足 , 出 佛 身 血 ; 殺 佛 不 成 ,他 就 有 分 裂 僧 團 的 動 作 ; 又 殺 害 蓮 華 色 阿 羅 漢 尼 (Uppalavaṇṇa)。 多 項 五逆 罪 , 死 後 投 生 大 阿 鼻 地 獄 (avīcimahāniraya)。3給 孤 獨 長 者 的 第 三 女 兒 善 意 天 (Sumanadevī), 臨 終 時 稱 父 親 為 「 弟 弟 」。給 孤 獨 長 者 困 惑 不 安 , 以 為 她 臨 終 時 沒 有 正 念 。 佛 陀 說 , 她 臨 終 時 正 念現 前 , 因 為 她 證 得 二 果 , 境 界 比 給 孤 獨 長 者 高 , 死 後 往 生 兜 率 天 。4經 集 :DhA:saṁhitanti tepiṭakassa buddhavacanassetaṁ nāmaṁ.( 經 集 : 這是 佛 說 的 三 藏 之 名 。)5沙 門 分 ..bhāgavā sāmaññassa, 沙 門 的 成 分 , 指 沙 門 的 利 益 : 道 與 果 。6 19-20 偈 說 兩 位 好 友 比 丘 的 故 事 。 一 位 已 證 阿 羅 漢 果 , 一 位 只 精 通 經 教 。14


2- Heedfulness (Dh.21-32)21. Heedfulness is the path to the deathless. Heedlessness is thepath to death. The heedful die not. The heedless are as ifalready dead.22. Clearly understanding this excellence of heedfulness, the wiseexult therein and enjoy the resort of the Noble One.23. The wise ones, ever meditative and steadfastly persevering,alone experience Nibbāna, the incomparable freedom frombondage.24. Ever grows the glory of him who is energetic, mindful andpure in conduct, discerning and self-controlled, righteous andheedful.25. By effort and heedfulness, discipline and self-mastery, let thewise one make for himself an island which no flood canoverwhel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 Deathless (amata).. 無 死 (= 涅 槃 )。 The Noble Ones (ariya).. 四 聖 諦 。exult..v. 歡 欣 。 steadfastly..adv. 踏 實 地 、 不 變 地 。 persevering..a. 堅 忍 的 。15


〈 二 、 不 放 逸 品 〉〈21 ~ 23〉21 無 逸 不 死 道 1 , 放 逸 趣 死 路2 。 無 逸 者 不 死 , 放 逸 者 如 尸 。22 智 者 深 知 此 , 所 行 不 放 逸 。 不 放 逸 得 樂 , 喜 悅 於 聖 境 。23 智 者 常 堅 忍 , 勇 猛 修 禪 定 。 解 脫 得 安 隱 , 證 無 上 涅 槃 。24 奮 勉34常 正 念 , 淨 行 能 克 己 , 如 法 而 生 活 , 無 逸 . 善 名 增 。25 奮 勉 . 不 放 逸 , 克 己 . 自 調 御 , 智 者 自 作 洲 , 不 為 洪 水 沒5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不 死 道 :amatapadaṁ, 涅 槃 的 一 種 名 稱 。《 相 應 部 》〈 無 為 相 應 〉 提 到三 十 二 種 涅 槃 的 別 名 之 一 ‘amata’。DhA.CS:pg.1.103...Amatapadantiamataṁ vuccati nibbānaṁ.( 不 死 的 路 :「 不 死 」 被 叫 做 「 涅 槃 」。)死 路 :maccu (death 死 )。奮 勉 :DhA:uṭṭhānavatoti uṭṭhānavīriyavantassa.( 奮 起 : 奮 起 的 英 雄 本 色 。)淨 行 :DhA:Sucikammassāti niddosehi niraparādhehi kāyakammādīhisamannāgatassa.( 淨 業 : 已 被 無 為 難 的 、 無 違 犯 的 身 業 等 俱 行 。)不 為 洪 水 沒 : 智 者 以 法 與 律 作 為 依 止 , 不 為 煩 惱 ( 喻 作 : 洪 水 ) 所 淹 沒 。DhA:「 洪 水 為 四 種 污 染 (catubbidhopi kilesogho)」。 四 洪 水 (cattāro oghā)就 是 四 漏 ( 四 流 向 , 4 āsavā


誦 「 去 除 污 垢 」, 不 久 , 布 變 髒 了 , 這 時 候 他 了 解 到 無 常 。 佛 陀 就 以 神通 力 出 現 在 他 的 面 前 , 說 :「 不 只 是 布 因 污 垢 而 變 髒 , 人 心 也 有 污 垢 ,去 除 污 垢 , 才 能 證 果 。」 他 繼 續 用 功 , 不 久 就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17


26. The foolish and ignorant indulge in heedlessness, but the wiseone keeps his heedfulness as his best treasure.27. Do not give way to heedlessness. Do not indulge in sensualpleasures. Only the heedful and meditative attain greathappiness.28. Just as one upon the summit of a mountain beholds thegroundlings, even so when the wise man casts awayheedlessness by heedfulness and ascends the high tower ofwisdom, this sorrowless sage beholds the sorrowing andfoolish multitude.29. Heedful among the heedless, wide-awake among the sleepy,the wise man advances like a swift horse leaving behind a weakjade.30. By heedfulness did Indra become the overlord of the gods.Heedfulness is ever praised, and heedlessness ever despis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ndulge..v. 沈 迷 , 放 縱 自 己 。 treasure..n. 寶 藏 。 summit..n. 峰 頂 。ascends..v. 登 高 。 sage.. 聖 者 。 behold..v. 看 。 multitude..n. 大 眾 。swift..a. 快 速 的 、 立 刻 的 。 jade..n. 1. 玉 。2. 駑 馬 。overlord.. 最 高 統 治 者 。despised..v. 鄙 視 。Indra: the ruler of the gods in ancient Indian mythology.( 因 陀 羅 .. 古 印 度 神 的 統 領 者 。) overlord..n. 最 高 統 治 者 。 despise..v. 鄙 視 。18


〈26 ~ 27〉26 暗 鈍 愚 癡 人 , 耽 溺 於 放 逸 , 智 者 不 放 逸 , 如 富 人 護 寶 。27 莫 耽 溺 放 逸 , 莫 嗜 愛 欲 樂 。 警 覺 修 定 者 , 始 得 大 安 樂 。 128 智 者 以 無 逸 , 除 逸 則 無 憂 , 聖 賢 登 慧 閣 , 觀 愚 者 多 憂 ,如 登 於 高 山 , 俯 視 地 上 物 。 229 放 逸 中 無 逸 , 如 眾 睡 獨 醒 。 智 者 如 駿 馳 , 駑 駘 所 不 及 。 330 摩 伽4以 無 逸 , 得 為 諸 天 主 。 無 逸 人 所 讚 , 放 逸 為 人 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舍 衛 城 某 次 慶 典 時 , 一 群 年 輕 人 惹 事 生 非 。 佛 陀 說 ..「 諸 愚 者 、 無 慧 者會 作 騷 擾 事 ; 有 慧 者 像 有 價 之 財 , 護 衛 不 放 逸 , 圓 滿 證 得 不 死 的 大 涅 槃 。」有 一 次 , 大 迦 葉 長 老 (Mahākassapatthera) 住 在 畢 缽 離 洞 窟 (Pipphaliguhāya)的 時 候 , 運 用 神 通 想 要 知 道 , 誰 有 正 念 、 誰 迷 糊 , 誰 快 往 生 了 。 這 時 候 ,佛 陀 明 白 大 迦 葉 長 老 的 作 為 , 便 告 誡 他 :「 大 迦 葉 ! 你 所 知 道 的 只 是 小境 界 , 只 有 諸 佛 的 境 界 才 能 夠 知 道 一 切 眾 生 的 生 死 。」本 偈 說 兩 位 比 丘 的 故 事 , 一 位 精 進 , 一 位 懈 怠 , 精 進 的 比 丘 修 習 警 寤 瑜伽 ( 一 天 當 中 只 睡 中 夜 10pm~2am), 懈 怠 的 比 丘 愛 講 話 。 精 進 的 比 丘 很短 的 時 間 就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當 他 們 去 見 佛 陀 時 , 佛 陀 跟 懈 怠 的 比 丘 告 誡 。4摩 伽 : 帝 釋 天 王 七 個 名 字 之 一 。 帝 釋 天 王 做 人 時 有 七 誓 約 (sattavatapadāni)..「 1. 願 終 生 孝 養 父 母 。2. 願 終 生 禮 敬 長 輩 。3. 願 終 生 語 柔 和 。4. 願 終 生 不 誹 謗 。5. 願 終 生 守 住 離 慳 垢 ; 舒 手 施 、 樂 捨 施 、 有 求 必 應 、19


樂 分 配 施 。6. 願 終 生 說 真 實 語 。7. 願 終 生 不 生 氣 , 若 生 氣 則 速 制 伏 。」(S.11.11.;cf.《 雜 阿 含 1105 經 》)20


31. The monk who delights in heedfulness and looks with fear at 31.The monk who delights in heedfulness and looks with fear atheedlessness advances like fire, burning all fetters small andlarge.32. The monk who delights in heedfulness and looks with fear atheedlessness will not fall. He is close to Nibbāna.3-The Mind (Dh.33-43)33. Just as a fletcher straightens an arrow shaft, even so thediscerning man straightens his mind -- so fickle and unsteady,so difficult to guard and control.34. As a fish when pulled out of water and cast on land throbs andquivers, even so is this mind agitated. Hence should oneabondon the realm of Māra.35. Wonderful, indeed, it is to subdue the mind, so difficult tosubdue, ever swift, and seizing whatever it desires. A tamedmind brings happine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elights..n. 愉 快 。 fetters..n. 束 縛 。 fletcher..n. 造 箭 者 。shaft..n. 箭 桿 。discerning..v. 分 辨 。fickle..a. 易 變 的 , 無 常 的 。throbs..v. 戰 慄 。quivers..v. 顫 抖 , 發 抖 。21


31 樂 不 放 逸 比 丘 , 或 者 懼 見 放 逸 , 猶 如 猛 火 炎 炎 ,燒 去 大 結1 . 小 結 。 232 樂 不 放 逸 比 丘 , 或 者 懼 見 放 逸 , 彼 已 鄰 近 涅 槃 , 必 定 不 易墮 落 。 3 〈 三 、 心 品 〉〈33 ~ 34〉433 輕 動 變 易 心 , 難 護 . 難 制 服 。 智 者 調 直 之 , 如 匠 搦 箭 直 。34 如 魚 離 水 棲 , 投 於 陸 地 上 , 以 此 戰 慄 心 , 擺 脫 魔 境 界5 。 635 此 心 隨 欲 轉 , 輕 躁 難 捉 摸 。 善 哉 心 調 伏 , 心 調 得 安 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結 : 煩 惱 的 異 名 。2本 偈 說 一 位 比 丘 精 進 用 功 , 卻 感 覺 進 步 很 少 , 他 感 到 沮 喪 , 他 想 要 去 見佛 陀 , 請 佛 陀 給 予 指 引 。 在 路 上 , 他 遇 見 熊 熊 大 火 , 於 是 就 跑 到 山 上 去觀 察 火 勢 。 正 當 火 勢 漫 延 時 , 他 領 悟 到 , 就 像 火 燒 毀 一 切 東 西 , 以 聖 道智 之 火 也 會 燒 掉 大 大 小 小 的 束 縛 。 這 時 , 佛 陀 出 現 在 他 的 面 前 , 說 :「 比丘 ! 就 如 大 火 燒 毀 一 切 障 礙 , 以 智 火 能 燒 掉 所 有 的 結 。」 聽 完 偈 頌 之 後 ,他 透 析 燒 掉 束 縛 的 事 , 不 久 , 就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3出 生 在 舍 衛 城 附 近 的 小 村 莊 的 尼 迦 瑪 西 提 舍 長 老 (Nigamavāsitissatthero),出 家 後 過 著 簡 單 的 生 活 , 有 時 其 他 比 丘 會 誤 會 他 的 行 為 , 如 避開 大 型 會 。 佛 陀 則 讚 嘆 他 少 欲 知 足 , 說 此 偈 。4搦 : 按 壓 及 調 整 。5 《 本 事 經 》:「 無 別 有 一 法 , 性 躁 動 如 心 , 難 調 御 難 防 , 大 仙 之 所 說 。譬 如 有 智 人 , 以 火 等 眾 具 , 調 直 於 利 箭 , 令 遠 有 所 中 。 如 是 諸 苾 芻 , 應善 學 方 便 , 調 直 於 心 性 , 令 速 證 涅 槃 。」(T4.673.1)6 Dh.33-34 的 因 緣 是 : 彌 醯 長 老 (Meghiyatthera) 當 世 尊 的 侍 者 時 , 他 中 意 一處 風 景 美 好 的 地 方 , 打 算 在 此 禪 修 , 三 次 請 求 , 世 尊 並 不 看 好 , 但 是 最後 還 是 答 應 他 。 彌 醯 長 老 在 該 處 停 留 一 天 , 但 無 法 降 服 內 心 的 煩 惱 。 當22


他 回 到 世 尊 的 身 邊 時 , 世 尊 說 出 此 偈 。( 參 見 DhA.;Ud.31)23


36. Let the discerning man guard the mind, so difficult to detectand extremely subtle, seizing whatever it desires. A guardedmind brings happiness.37. Dwelling in the cave (of the heart), the mind without form,wanders far and alone. Those who subdue this mind areliberated from the bonds of Māra.38. Wisdom never becomes perfect in one whose mind is notsteadfast, who knows not the Good Teaching and whose faithwavers.39. There is no fear for an Awakened One, whose mind is notsodden (by lust) nor afflicted (by hate), and who has gonebeyond both merit and demerit.40. Realizing that this body is as fragile as a clay pot, andfortifying this mind like a well-fortified city, fight out Mārawith the sword of wisdom. Then, guarding the conquest,remain unattach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xtremely..adv. 極 端 。 liberate..v. 解 脫 , 釋 放 。 waver..v. 動 搖 。sodden..v. 使 迷 糊 , 使 浸 透 。 fortify..v. 築 防 禦 工 事 於 , 增 強 。24


36 此 心 隨 欲 轉 , 微 妙 極 難 見 。 智 者 防 護 心 , 心 護 得 安 樂1 。 2337 遠 行 與 獨 行 , 無 形 隱 深 窟 。 誰 能 調 伏 心 , 解 脫 魔 羅 縛 。 4〈38 ~ 39〉38 心 若 不 安 定 , 又 不 了 正 法 , 信 心 不 堅 者 , 智 慧 不 成 就 。39 若 得 無 漏 心5 , 亦 無 諸 惑 亂 , 超 越 善 與 惡6 , 覺 者 無 恐 怖 。 740 知 身 如 陶 器 , 住 心 似 城 廓 , 慧 劍 擊 魔 羅 , 守 勝 . 莫 染 著1 。 21234567安 樂 :DhA: 指 「 道 、 果 、 涅 槃 的 樂 」(magga-phala-nibbāna-sukhāni)。本 偈 的 因 緣 為 舍 衛 城 的 一 位 比 丘 , 因 要 學 的 法 很 多 而 起 煩 惱 , 世 尊 因 而以 此 偈 頌 教 誡 他 。無 形 ( 體 ):asarīra(a 無 +sarīra 身 體 )。僧 護 長 老 (Saṅgharakkhita) 的 一 位 侄 子 也 出 家 , 有 一 天 , 他 打 起 一 連 串 的妄 想 .. 還 俗 , 娶 妻 生 子 , 駕 車 , 跟 太 太 搶 孩 子 , 孩 子 掉 下 車 , 被 車 子 輾 過 ,他 生 氣 , 打 老 婆 。 結 果 用 扇 子 打 到 僧 護 長 老 。 僧 護 長 老 說 .. 不 打 太 太 , 怎麼 打 舅 舅 ?」 侄 子 感 覺 不 安 。 僧 護 長 老 帶 他 去 見 佛 陀 。 佛 陀 說 了 偈 頌 。無 漏 心 (anavassuta cittassa): 無 ( 煩 惱 ) 洩 漏 的 心 。超 越 善 與 惡 ..puññapāpapahīnassa, 阿 羅 漢 已 捨 棄 福 (puñña)、 惡 (pāpa) 之業 ( 因 ), 不 造 成 未 來 的 任 何 果 報 。本 偈 為 世 尊 因 質 多 哈 達 長 老 (Cittahatthatthera) 的 證 阿 羅 漢 果 後 而 說 出 的偈 頌 。 質 多 哈 達 長 老 曾 出 家 六 次 還 俗 六 次 。 有 一 天 , 他 看 見 妻 子 正 在 睡覺 , 大 聲 打 鼾 , 張 嘴 流 口 水 。 他 明 白 身 體 的 不 淨 , 並 且 想 著 :「 我 幾 次出 家 半 途 而 廢 , 就 是 因 為 迷 戀 如 此 德 行 的 妻 子 。」 就 再 度 到 精 舍 去 出 家 ,一 路 上 , 不 停 的 念 著 「 無 常 」、「 苦 」, 而 證 得 初 果 。 出 家 後 , 過 了 幾天 , 他 就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25


41. Ere long, alas! this body will lie upon the earth, unheeded andlifeless, like a useless log.42. Whatever harm an enemy may do to an enemy, or a hater to ahater, an ill-directed mind inflicts on oneself a greater harm.43. Neither mother, father, nor any other relative can do onegreater good than his own well-directed mind.4-Flower (Dh.44-59)44. Who shall overcome this earth, the realm of Yama and this sphereof men and gods? Who shall bring to perfection the well-taught pathof wisdom as an expert garland-maker would a floral design?45. The Striver-on-the-Path shall overcome this earth, the realmof Yama and this sphere of men and gods. Thestriver-on-the-path shall bring to perfection the well-taught pathof wisdom, as an expert garland-maker would a floral desig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守 勝 . 莫 染 著 : 守 護 所 克 服 的 成 果 , 而 不 執 著 , 繼 續 修 至 解 脫 。五 百 位 比 丘 到 喜 瑪 拉 雅 山 山 下 雨 安 居 , 受 到 樹 神 的 干 擾 , 世 尊 因 此 說 《 慈經 》, 諸 比 丘 受 到 慈 愛 的 保 護 , 樹 神 不 再 干 擾 , 雨 安 居 後 都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26


ere..conj. 在 ... 以 前 。 inflict.. 給 予 ( 打 擊 ), 使 遭 受 。 floral.. 花 的 。 Thestriver-on-the-path.. 須 陀 洹 道 , 不 是 原 文 ‘Sekho’「 有 學 」(belonging to training)的 正 確 翻 譯 。Yama,【 陽 】 閻 摩 ( 死 亡 王 國 的 統 治 者 )( the ruler of the kingdomof the dead)。41 此 身 實 不 久 , 當 睡 於 地 下 , 被 棄 無 意 識 , 無 用 如 木 屑 。 142 仇 敵 害 仇 敵 , 怨 家 對 怨 家 , 若 心 向 邪 行2 , 惡 業 最 為 大 。43 善 非 父 母 作 , 亦 非 他 眷 屬 , 若 心 向 正 行 , 善 業 最 為 大 。〈44 ~ 45〉〈 四 、 華 品 〉44 誰 征 服 地 界3 , 閻 魔 界 . 天 界 , 誰 善 說 法 句 , 如 巧 匠4採 花 ?123發 臭 的 帝 沙 長 老 (Pūtigattatissatthera) 身 上 首 先 長 滿 小 疔 , 發 膿 發 臭 , 同 住者 , 沒 人 理 會 。 佛 陀 預 知 他 有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的 潛 能 , 親 自 去 幫 他 燒 熱 水 、洗 滌 。 佛 陀 對 他 說 ..「 人 死 後 , 這 身 體 無 意 識 , 將 臥 在 地 上 , 就 像 朽 木 一樣 。」 帝 沙 長 老 聞 法 後 , 就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不 久 之 後 , 也 入 滅 了 。 佛 陀 說 ,帝 沙 長 老 在 迦 葉 佛 時 是 個 殘 酷 的 捕 禽 人 , 現 在 還 有 身 體 發 臭 的 果 報 。 最後 , 佛 陀 告 誡 諸 比 丘 , 出 家 為 比 丘 , 若 不 彼 此 照 顧 , 誰 會 照 顧 你 們 ?Aciraṁ vat’ayaṁ kāyo paṭhaviṁ adhisessati chuddho apetaviññāṇo niratthaṁva kaliṅgaraṁ. 此 句 常 為 南 傳 佛 教 國 家 比 丘 為 臨 終 者 誦 念 的 法 句 。邪 行 :micchāpaṇihitaṁ, 不 正 行 、 邪 道 、 惡 業 , 在 此 指 「 瞋 恚 」。 正 行則 指 善 業 。誰 征 服 地 界 :Ko imaṁ paṭhaviṁ vijessati。 征 服 : 為 「 以 智 如 實 了 解 、 作4證 」。 地 界 .. 地 界 即 自 己 (attabhāvasaṅkhātaṁ pathaviṁ)。巧 匠 : 指 花 藝 的 師 傅 。27


45 有 學1克 地 界 , 閻 魔 界2 . 天 界 , 有 學 說 法 句 , 如 巧 匠 採 花3 。46. Realizing that this body is like froth, penetrating itsmirage-like nature, and plucking out Māra’s flower-tippedarrows (of sensuality), go beyond sight of the King of Death!47. As a mighty flood sweeps away the sleeping village, so deathcarry away the person of distracted mind who only plucks theflowers (of pleasure).48. The Destroyer brings under his sway the person of distractedmind who, insatiate in sense desires, only plucks the flowers(of pleasure).49. As a bee gathers honey from the flower without injuring itscolour or fragrance, even so the sage goes on alms-rounds inthe village.50. Let none find fault with others; let none see the omissions and1有 學 :Sekho, 即 證 悟 初 果 向 、 初 果 、 二 果 向 、 二 果 、 三 果 向 、 三 果 、 四果 向 。 無 學 : 即 證 悟 四 果 ( 阿 羅 漢 )。 無 學 : 即 證 悟 四 果 ( 阿 羅 漢 )。2閻 魔 界 :Yamaloka(Yama 閻 羅 王 +loka 世 間 ), 閻 羅 王 的 世 間 , 指 地 獄 、餓 鬼 、 畜 生 、 阿 修 羅 。DhA:Yamalokañcāti catubbidhaṁ apāyalokañca.( 閻羅 王 的 世 間 : 及 四 種 苦 界 的 世 間 )3 sekho dhammapadaṁ sudesitaṁ, kusalo puppham iva pacessati.( 有 學 說 法句 , 有 如 花 匠 編 製 花 圈 )。 亦 即 「 有 學 」( 證 得 須 陀 洹 道 至 阿 羅 漢 道 ) 已 知法 、 見 法 , 所 以 說 法 自 然 巧 妙 。28


commissions of others. But let one see his own acts, done andundon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roth..n. v. 泡 沫 。 mirage..n. 海 市 蜃 樓 。 pluck..v. 摘 。sway..v. 動 搖 。 fragrance..n. 芬 芳 。46 知 此 身 如 泡 , 覺 悟 是 幻 法 , 折 魔 羅 花 箭1 , 越 死 王 所 見 。 247 採 集 諸 花 已 , 其 人 心 愛 著 , 死 神 捉 將 去 , 如 瀑 流 睡 村3 。48 採 集 諸 花 已 , 其 人 心 愛 著 , 貪 欲 無 厭 足 , 實 為 死 魔 伏 。123魔 羅 花 箭 : 指 欲 望 的 誘 惑 。本 偈 說 一 位 比 丘 精 進 用 功 , 卻 感 覺 進 步 很 少 , 他 不 滿 意 , 他 想 要 去 見 佛陀 , 請 佛 陀 換 個 禪 法 。 在 路 上 , 他 見 到 海 市 蜃 樓 , 他 明 白 那 是 水 的 幻 影而 已 , 也 反 省 到 身 體 也 是 生 老 病 死 的 幻 像 。 這 時 , 佛 陀 放 光 跟 他 說 :「 比丘 ! 照 這 樣 繼 續 用 功 , 身 體 如 泡 沫 、 幻 影 , 它 的 自 性 是 出 生 及 分 離 。」聽 完 偈 頌 之 後 , 他 正 念 現 前 , 不 久 , 就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如 瀑 流 睡 村 : 熟 睡 的 村 人 為 瀑 流 沖 走 而 不 知 。 此 偈 故 事 為 憍 薩 彌 羅 國 波斯 匿 王 請 求 與 釋 迦 族 的 一 位 公 主 結 婚 。 傲 慢 的 釋 迦 族 王 子 們 卻 送 給 他 一位 摩 訶 男 與 一 婢 女 所 生 的 美 麗 的 女 孩 。 後 來 , 這 女 孩 末 利 夫 人 (Mallikā)生 下 一 位 琉 璃 王 子 (Viṭaṭūbha)。 王 子 十 六 歲 時 , 被 派 去 拜 訪 外 祖 父 摩 訶男 和 釋 迦 族 的 王 子 們 。 偶 然 琉 璃 王 子 知 道 他 為 婢 女 所 生 的 真 相 後 , 極 端憤 怒 , 發 誓 要 滅 釋 迦 族 。 後 來 他 當 了 國 王 , 發 兵 殲 滅 釋 迦 族 。 他 和 軍 隊在 返 國 的 途 中 駐 紮 在 阿 致 羅 筏 底 河 (Aciravatī) 床 。 當 晚 , 河 水 暴 漲 把 他 和軍 隊 一 齊 衝 入 大 海 。29


49 牟 尼1入 村 落 , 譬 如 蜂 採 華 , 不 壞 色 與 香 , 但 取 其 蜜 去 。50 不 觀 他 人 過2 , 不 觀 作 不 作 , 但 觀 自 身 行 , 已 作 與 未 作 。 351. Like a beautiful flower full of colour but without fragrance,even so, fruitless are the fair words of one who does notpractice them.52. Like a beautiful flower full of colour and also fragrant, evenso, fruitful are the fair words of one who practices them.53. As from a great heap of flowers many garlands can be made,even so should many good deeds be done by one born a mortal.54. Not the sweet smell of flowers, not even the fragrance ofsandal, tagara or jasmine blows against the wind. But thefragrance of the virtuous blows against the wind. Truly,virtuous pervades all directions with the fragrance of his virtue.55.Of all the fragrances -- sandal, tagara, blue lotus and jasmine --123牟 尼 : 修 行 者 、 聖 者 之 意 。過 :vilomāni, 拂 逆 的 。舍 衛 城 裡 有 位 富 有 的 女 士 , 是 邪 命 者 巴 未 亞 (Pāveyya) 的 供 養 者 。 她 也 想去 聽 佛 陀 開 示 , 但 幾 次 都 被 巴 未 亞 阻 止 。 就 要 兒 子 去 請 佛 陀 到 家 裡 來 接受 供 養 , 佛 陀 宣 說 隨 喜 。 她 聽 到 佛 陀 用 悅 耳 的 聲 音 說 法 時 , 說 :「 善 哉 !善 哉 !」 隔 壁 的 巴 未 亞 聽 到 她 喜 悅 的 叫 聲 時 , 他 憤 怒 地 出 走 , 一 路 跟 她和 佛 陀 咀 咒 。 佛 陀 勸 誡 她 不 要 理 睬 , 應 該 正 念 現 前 地 觀 照 自 己 的 善 惡 行為 。 聽 完 佛 陀 說 法 後 , 她 證 得 初 果 。30


the fragrance of virtue is by far the sweetest.56. Faint is the fragrance of tagara and sandal, but the fragranceof the virtuous is excellent, wafting even among the gods.57. Māra never finds the path of the truly virtuous, who abide inheedfulness and are freed by perfect knowledg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ortal.. 凡 人 , 致 命 的 。 waft.. 吹 送 , 飄 送 。〈51 ~ 52〉51 猶 如 鮮 妙 花 , 色 美 而 無 香 , 如 是 說 善 語 , 彼 不 行 無 果52 猶 如 鮮 妙 花 , 色 美 而 芳 香 , 如 是 說 善 語 , 彼 實 行 有 果 。 253 如 從 諸 花 聚 , 得 造 眾 花 鬘 , 如 是 生 為 人 , 當 作 諸 善 事 。 3〈54~ 55〉54 花 香 不 逆 風 , 栴 檀 . 多 伽 羅 , 末 利 香1 。1亦 爾 。 德 香 逆 風 薰 ,1如 是 說 善 語 , 彼 不 行 無 果 .. 會 說 善 語 , 但 若 不 依 照 所 說 的 去 實 踐 , 則 不會 有 好 結 果 。2 51-52 偈 為 世 尊 派 阿 難 尊 者 到 王 宮 跟 末 利 夫 人 (Mallikā) 與 禹 翅 剎 利 夫 人(Vāsabhakhattiyā) 說 法 , 末 利 夫 人 態 度 認 真 , 但 是 禹 翅 剎 利 夫 人 不 認 真 。世 尊 知 道 之 後 , 因 而 說 了 此 偈 。3本 偈 為 世 尊 讚 美 毘 舍 佉 優 婆 夷 (Visākhā upāsikā) 強 烈 做 善 事 的 話 。31


彼 正 人 之 香 , 遍 聞 於 諸 方 。55 栴 檀 . 多 伽 羅 , 拔 悉 基2 . 青 蓮 , 如 是 諸 香 中 , 戒 香 為 最 上 。 356 栴 檀 . 多 伽 羅 , 此 等 香 甚 微 。 持 戒 者 最 上 , 香 薰 諸 天 間 。 457 成 就 諸 戒 行 , 住 於 不 放 逸 , 正 智 解 脫 者 , 魔 不 知 所 趣5 。 658. Upon a heap of rubbish in the road-side ditch blooms a lotus,fragrant and pleasing.59. Even so, on the rubbish heap of blinded mortals the disciple ofthe Supremely Enlightened One shines resplendent in wisdom.5 - The Fool (Dh.60-75)60. Long is the night to the sleepless; long is the league to theweary. Long is worldly existence to fools who know not theSublime Truth.123456栴 檀 、 多 伽 羅 ( 沉 香 ):candanaṁ tagara 皆 是 木 香 之 名 。 末 利 迦 :mallikā, 茉莉 花 (mallikā=vassikā( 夏 生 花 ),Arabian jasmine, 芳 香 的 白 色 小 的 香 花 )。拔 悉 基 :vassikī, 意 為 「 雨 季 花 」。阿 難 尊 者 問 佛 陀 有 沒 有 順 風 香 , 逆 風 也 香 的 東 西 , 佛 陀 說 偈 。(DhpA.vv.54-55., A.3.79.Gandha 香 , 《 別 譯 雜 阿 含 12 經 》,《 增 壹 阿 含 23.5 經 》,No.116.《 佛 說 戒 德 香 經 》, No.117.《 佛 說 戒 香 經 》,《 本 事 經 》 卷 六 (T17.693))大 迦 葉 尊 者 到 貧 民 區 去 托 缽 , 帝 釋 天 王 夫 婦 就 喬 裝 窮 人 家 , 供 養 他 。魔 不 知 所 趣 : 解 脫 的 阿 羅 漢 不 會 再 生 , 魔 王 找 不 到 他 死 後 去 處 。瞿 低 迦 長 老 (Godhikatthera) 六 度 觸 證 到 「 暫 時 的 心 解 脫 」(sāmayikācetovimutti), 六 度 退 轉 , 第 七 次 才 證 到 「 永 久 的 心 解 脫 」(asamayavimutti),當 他 證 得 時 , 他 不 願 意 再 退 轉 , 於 是 用 刀 自 盡 , 世 尊 肯 定 他 的 證 悟 。32


61. Should a seeker not find a companion who is better or equal,let him resolutely pursue a solitary course; there is nofellowship with a fool.62. The fool worries, thinking, “I have sons, I have wealth.”Indeed, when he himself is not his own, whence are sons,whence is wealt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ubbish..n. 垃 圾 , 廢 物 。ditch..n. 水 溝 。resplendent..a. 燦 爛 的 , 光 輝 的 。weary..a. 疲 倦 的 。resolutely..adv. 堅 決 地 。solitary course(ekacariyaṁ).. 獨 行 。〈58 ~ 59〉58 猶 如 糞 穢 聚 , 棄 著 於 大 道 , 蓮 華 生 其 中 , 香 潔 而 悅 意 。59 如 是 糞 穢 等 , 盲 昧 凡 夫 中 , 正 覺 者 弟 子 , 以 智 慧 光 照 。〈 五 、 愚 品 〉160 不 眠 者 夜 長 , 倦 者 由 旬 長 , 不 明 達 正 法 ── 愚 者 輪 迴 長 。 11由 旬 :yojana, 英 文 league, 一 由 旬 , 指 公 牛 掛 軛 行 走 一 日 的 旅 程 。 約 有33


61 不 得 勝 我 者 為 友 , 與 我 相 等 者 亦 無 , 寧 可 堅 決 獨 行 居 ,不 與 愚 人 作 伴 侶 。 262 「 此 我 子 我 財 」, 愚 人 常 為 憂 。 我 且 無 有 我 , 何 有 子 與 財 ? 363. A fool who knows his foolishness is wise at least to thatextent, but a fool who thinks himself wise is called a foolindeed.64. Though all his life a fool associates with a wise man, he nomore comprehends the Truth than a spoon tastes the flavour ofthe soup.65. Though only for a moment a discerning person associates123七 ~ 八 公 里 。本 偈 為 波 斯 匿 王 向 世 尊 說 的 偈 頌 。 波 斯 匿 王 因 迷 戀 一 位 有 夫 之 婦 , 想 出設 計 殺 其 夫 , 而 橫 刀 奪 愛 之 計 , 當 晚 因 聽 到 奇 怪 的 聲 音 而 難 以 入 眠 。 波斯 匿 王 請 問 世 尊 , 世 尊 說 , 這 是 四 位 在 世 時 犯 邪 淫 的 人 , 正 在 地 獄 受 苦的 聲 音 。 波 斯 匿 王 有 所 醒 寤 , 不 再 迷 戀 他 妻 。大 迦 葉 長 老 住 在 王 舍 城 時 , 有 兩 位 年 輕 沙 彌 跟 他 修 習 。 其 中 一 位 恭 敬 、服 從 又 盡 責 。 另 一 位 則 否 。 告 誡 他 時 , 他 反 而 生 氣 。 某 日 , 大 迦 葉 尊 者外 出 時 , 這 位 頑 強 、 愚 蠢 的 沙 彌 留 在 精 舍 , 打 破 所 有 的 鍋 子 , 並 且 放 火燒 精 舍 。 佛 陀 告 誡 大 迦 葉 長 老 寧 可 獨 居 , 也 不 要 跟 愚 人 共 處 。阿 難 達 (Ānandaseṭṭhi) 是 舍 衛 城 中 富 有 但 吝 嗇 的 人 。 他 甚 至 在 屋 裡 埋 五 甕金 幣 , 但 直 到 他 去 世 , 也 沒 有 告 訴 兒 子 。 死 後 往 生 到 離 舍 衛 城 不 遠 的 乞丐 村 , 長 大 當 乞 丐 , 他 曾 到 前 世 的 家 乞 討 , 孫 子 輩 看 到 他 很 醜 , 就 叫 僕人 把 他 趕 走 。 佛 陀 就 叫 阿 難 尊 者 去 請 他 前 世 的 兒 子 前 來 一 談 。 佛 陀 告 訴他 , 這 乞 丐 是 他 前 世 的 父 親 , 但 他 不 相 信 , 佛 陀 就 叫 乞 丐 去 挖 出 那 五 甕金 幣 , 他 才 相 信 。 本 句 白 話 :「『 我 的 孩 子 , 我 的 財 產 』, 愚 人 常 ( 為 此 )焦 慮 (vihaññati)。 其 實 「 我 」 無 有 我 , 哪 裡 有 子 , 哪 裡 有 財 產 ?」34


with a wise man, quickly he comprehends the Truth, just as thetongue tastes the flavour of the soup.66. Fools of little wit are enemies unto themselves as they moveabout doing evil deeds, the fruits of which are bitter.67. Ill done is that action doing which one repents later, and thefruits of which one reaps, weeping, reaps with tears.68. Well done is that action doing which one repents not later, andthe fruits of which one reaps with delight and happiness.69. So long as an evil deed has not ripened, the fool thinks it assweet as honey. But when the evil deed ripens, the fool comes togrie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pent..v. 後 悔 , 懊 悔 。63 愚 者 自 知 愚 , 彼 即 是 智 人 。 愚 人 自 謂 智 , 實 稱 真 愚 夫 。 164 愚 者 雖 終 身 , 親 近 於 智 人 , 彼 不 了 達 摩2 , 如 匙 嘗 湯 味 。 365 慧 者 須 臾 頃 , 親 近 於 智 人 , 能 速 解 達 摩 , 如 舌 嘗 湯 味 。 41234兩 位 小 偷 與 一 群 信 徒 , 到 給 孤 獨 園 聽 聞 佛 陀 說 法 。 其 中 一 位 馬 上 就 了 悟佛 法 。 另 一 位 卻 不 用 心 , 到 處 偷 錢 。 不 偷 錢 的 小 偷 , 後 來 來 向 佛 陀 報 告 。達 摩 (dhamma): 法 、 真 理 。優 陀 夷 長 老 (Udāyitthera) 與 世 尊 共 住 , 喜 歡 坐 在 講 台 上 , 某 日 一 群 客 比 丘以 為 他 會 說 法 , 請 教 他 , 但 是 他 不 知 回 答 ( 五 ) 蘊 、( 六 ) 界 、( 六 ) 處 的 問 題 。有 一 天 , 波 婆 城 來 的 一 夥 約 三 十 位 比 丘 (tiṁsamatte Pāveyyake) 曾 在 劫 貝樹 林 聽 過 佛 陀 說 法 。 他 們 出 家 後 修 十 三 頭 陀 行 , 後 來 當 聽 聞 佛 陀 講 解 《 無始 相 應 經 》(Anamataggadhammadesanaṁ) 時 , 全 都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當 其35


66 愚 人 不 覺 知 , 與 自 仇 敵 行 , 造 作 諸 惡 業 , 受 定 眾 苦 果 。67 彼 作 不 善 業 , 作 已 生 後 悔 , 哭 泣 淚 滿 面 , 應 得 受 異 熟1 。 268 若 彼 作 善 業 , 作 已 不 追 悔 , 歡 喜 而 愉 悅 , 應 得 受 異 熟 。 369 惡 業 未 成 熟 , 愚 人 思 如 蜜 ; 惡 業 成 熟 時 , 愚 人 必 受 苦 。 470. Month after month a fool may eat his food with the tip of ablade of grass, but he still is not worth a sixteenth part of thosewho have comprehended the Truth.71. Truly, an evil deed committed does not immediately bear fruit,like milk that does not turn sour all at once. But smouldering, itfollows the fool like fire covered by ashes.72. To his own ruin the fool gains knowledge, for it cleaves his1234他 比 丘 問 這 些 比 丘 怎 麼 這 麼 快 就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佛 陀 說 出 此 偈 。異 熟 (vipāka): 果 報 ( 造 善 . 惡 因 所 得 的 善 . 惡 果 )。有 一 天 , 在 路 上 佛 陀 看 著 裝 滿 錢 的 袋 子 ( 贓 物 ) 向 阿 難 說 :「 阿 難 ! 看 !那 是 毒 蛇 。」「 大 德 ! 我 看 到 劇 毒 ( 的 蛇 )。」 附 近 的 農 夫 聽 到 就 去 看 看 ,結 果 發 現 一 袋 錢 , 把 它 藏 起 來 。 後 來 農 夫 被 抓 , 判 死 刑 。 受 刑 前 農 夫 一直 唸 著 :「 阿 難 ! 看 ! 那 是 毒 蛇 。 大 德 ! 我 看 到 劇 毒 ( 的 蛇 )。」 行 刑 的人 十 分 困 惑 , 就 把 農 夫 押 回 , 國 王 請 佛 陀 作 證 之 後 , 才 免 死 。 佛 陀 說 :「 智 者 不 做 會 令 人 後 悔 的 事 。」(cf. 大 正 No.201.《 大 莊 嚴 論 經 》(34)T4.289.3; 大 正 No.208.《 眾 經 撰 雜 譬 喻 》(6)T4.533.2-3; 大 正 No.1435.《 十 誦 律 》 卷 第 十 五 ,T23.107-8)一 花 匠 每 天 都 要 供 應 頻 婆 沙 羅 王 茉 莉 花 , 某 日 他 當 街 見 到 佛 陀 , 不 計 後果 地 把 花 獻 給 佛 陀 , 後 來 頻 婆 沙 羅 王 知 道 了 , 贊 美 他 的 虔 誠 與 勇 氣 。本 偈 為 世 尊 在 蓮 華 色 比 丘 尼 被 強 暴 之 後 說 的 偈 頌 。 蓮 華 色 比 丘 尼 為 舍 衛城 富 家 女 , 她 出 家 後 , 有 一 天 她 點 火 , 觀 火 遍 , 就 證 得 阿 羅 漢 。 她 獨 居於 森 林 , 有 一 天 被 強 暴 , 但 不 受 樂 , 因 而 不 犯 戒 。 世 尊 向 波 斯 匿 王 說 比丘 尼 住 森 林 有 危 險 。 於 是 波 斯 匿 王 在 城 內 為 比 丘 尼 蓋 精 舍 。36


head and destroys his innate goodness.73. The fool seeks undeserved reputation, precedence amongmonks, authority over monasteries, and honour amonghouseholders.74. “Let both laymen and monks think that it was done by me. Inevery work, great and small, let them follow me” -- such is theambition of the fool; thus his desire and pride increase.75. One is the quest for worldly gain, and quite another is the pathto Nibbāna. Clearly understanding this, let not the monk, thedisciple of the Buddha, be carried away by worldly acclaim,but develop detachment inste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moulder.. 悶 燒 。cleave..v. 劈 開 。170 愚 者 月 復 月 , 雖 僅 取 少 食 ── 以 孤 沙 草 端 ;彼 所 得 功 德 , 不 及 思 法 者 , 十 六 分 之 一 。71 猶 如 搆 牛 乳 , 醍 醐 非 速 成 。 愚 人 造 惡 業 , 不 即 感 惡 果 ,業 力 隨 其 後 , 如 死 灰 覆 火 。 272 愚 夫 求 知 識 , 反 而 趨 滅 亡 , 損 害 其 幸 福 , 破 碎 其 頭 首3 。123孤 沙 草 :Kusa, 香 茅 草 或 吉 祥 草 , 台 語 「 茅 草 菰 hm 5 chau 2 koo 1 」。 以 孤沙 草 的 尖 端 取 少 少 食 。本 偈 說 大 目 犍 連 見 到 人 面 蛇 身 的 故 事 。 那 餓 鬼 曾 是 殺 死 壞 人 的 果 報 。頭 首 :muddham( 頭 ), 指 智 慧 。DhA:Muddhanti paññāyetaṁ nāmaṁ.( 頭 :37


〈73 ~ 74〉73 愚 人 騖 虛 名 : 僧 中 作 上 座 , 僧 院 為 院 主 , 他 人 求 供 養 。74「 僧 與 俗 共 知 ── 此 事 由 我 作 , 事 無 論 大 小 ,皆 由 我 作 主 」, 愚 人 作 此 想 , 貪 與 慢 增 長 。 175 一 道 引 世 利 , 一 道 向 涅 槃2 。 佛 弟 子 比 丘 , 當 如 是 了 知 ,莫 貪 著 世 利 , 專 注 於 遠 離3 。 46 - The Wise Man (Dh.76-89)76. Should one find a man who points out faults and whoreproves, let him follow such a wise and sagacious person asone would a guide to hidden treasure. It is always better, andnever worse, to cultivate such an association.77. Let him admonish, instruct and shield one from wrong; he,indeed, is dear to the good and detestable to the evil.1234此 名 為 「 慧 」。)質 多 (Citto) 居 士 有 一 次 遇 見 摩 訶 男 長 老 (Mahānāmatthera), 供 養 他 , 聽 他說 法 , 聽 完 之 後 , 他 就 證 得 須 陀 洹 果 。 後 來 , 他 在 他 的 芒 果 園 裡 興 建 了一 座 精 舍 , 給 比 丘 住 宿 , 而 殊 達 瑪 長 老 (Sudhammatthera) 則 是 常 住 比 丘 。有 一 天 , 舍 利 弗 尊 者 與 大 目 犍 連 尊 者 到 精 舍 來 。 質 多 居 士 在 聽 完 舍 利 弗的 說 法 後 , 即 證 得 三 果 。 質 多 居 士 就 邀 請 他 們 兩 人 於 隔 天 到 家 中 供 養 ,也 邀 請 殊 達 瑪 質 多 , 但 是 由 於 他 嫉 妒 而 拒 絕 。 佛 陀 知 道 後 , 說 出 此 偈 。一 道 向 涅 槃 .. 一 條 道 路 導 向 世 俗 的 利 益 , 另 一 條 道 路 向 涅 槃 、 解 脫 。遠 離 : DhA : kāyavivekoti kāyassa ekībhāvo. Cittavivekoti aṭṭhasamāpattiyo. Upadhivivekoti nibbānaṁ. ( 身 的 遠 離 : 身 的 成 為 孤 獨 。心 的 遠 離 : 八 等 至 ( 八 定 )。 存 留 的 遠 離 : 涅 槃 。)林 住 者 帝 沙 長 老 (Vanavāsikatissatthera) 七 歲 當 沙 彌 , 三 個 月 就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38


78. Do not associate with evil companions; do not seek thefellowship of the vile. Associate with good friends; seek thefellowship of noble men.79. He who drinks deep the Dhamma lives happily with a tranquilmind. The wise man ever delights in the Dhamma made knownby the Noble One (the Buddha).80. Irrigators regulate the waters; fletchers straighten the arrowshaft; carpenters shape the wood; the wise control themselves.81. Just as a solid rock is not shaken by the storm, even so thewise are not affected by praise or bla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prove..v. 責 備 , 指 責 。 sagacious..a. 睿 智 的 。 admonish..v. 訓 誡 。detestable.. 討 厭 的 。Irrigator.. 灌 溉 者 。〈 六 、 智 者 品 〉76 若 見 彼 智 者 ── 能 指 示 過 失 , 並 能 譴 責 者 , 當 與 彼 為 友 ; 猶如 知 識 者 , 能 指 示 寶 藏 。 與 彼 智 人 友 , 定 善 而 無 惡 。 177 訓 誡 與 教 示 , 阻 他 人 過 惡 。 善 人 愛 此 人 , 但 為 惡 人 憎2 。12一 位 老 婆 羅 門 羅 陀 (Rādha) 出 家 後 , 很 守 規 矩 , 很 快 就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善 人 敬 愛 能 訓 誡 與 教 示 的 人 , 惡 人 則 憎 惡 此 人 。 比 丘 阿 濕 具 、 富 那 婆 修(Assaji-Punabbasukabhikkhū) 及 弟 子 住 在 迦 羅 賴 精 舍 (Kīṭāgiri) 時 , 為 了 私利 , 種 果 樹 , 也 犯 一 些 小 戒 , 使 精 舍 吵 鬧 不 停 , 妨 礙 其 他 比 丘 的 修 持 。39


78 莫 與 惡 友 交 , 莫 友 卑 鄙 者 。 應 與 善 友 交 , 應 友 高 尚 士1 。79 得 飲 法 水 者 , 心 清 而 安 樂2 。 智 者 常 喜 悅 , 聖 者 所 說 法 。 380 灌 溉 者 引 水 , 箭 匠 之 矯 箭 , 木 匠 之 繩 木 , 智 者 自 調 御 。 481 猶 如 堅 固 巖 , 不 為 風 所 搖 , 毀 謗 與 讚 譽 , 智 者 不 為 動 。82. On hearing the Teachings, the wise become perfectly purified,like a lake deep, clear and still.83. The good renounce (attachment for) everything; the virtuousdo not prattle with a yearning for pleasures. The wise show noelation or depression when touched by happiness or sorrow.1234佛 陀 派 遣 舍 利 弗 、 目 犍 連 尊 者 去 做 勸 告 。高 尚 士 :purisuttama, 最 勝 人 、 上 人 、 聖 人 。 本 偈 為 世 尊 勸 導 車 匿 長 老的 話 。 車 匿 長 老 是 傲 慢 的 釋 迦 族 人 , 他 在 世 尊 滅 度 後 才 證 到 阿 羅 漢 果 。安 樂 : 臥 樂 。DhA:Sukhaṁ setīti desanāmattamevetaṁ, catūhipi iriyāpathehisukhaṁ viharatīti attho.( 臥 樂 : 這 是 已 沈 浸 在 教 說 , 他 以 四 威 儀 ( 行 住 坐 臥 )的 狀 態 住 樂 之 義 。)摩 訶 劫 賓 那 (Mahākappinatthera) 曾 當 國 王 , 第 一 次 聞 佛 說 法 , 就 證 得 阿 羅漢 果 , 出 家 為 比 丘 。 之 後 , 不 分 晝 夜 , 常 自 言 自 語 ..“aho sukhaṁ ahosukhan”ti ( 快 樂 得 不 得 了 ! 快 樂 得 不 得 了 !) 諸 比 丘 誤 以 為 他 想 起 以 前 當王 的 快 樂 時 光 , 而 向 佛 陀 報 告 , 佛 陀 說 出 此 偈 。此 偈 為 班 迪 達 沙 彌 (Paṇḍitasāmaṇera) 的 故 事 , 他 思 惟 .. 如 果 無 心 的 水 可 以任 人 引 至 任 何 地 方 ; 無 心 且 彎 曲 的 竹 子 可 以 撫 直 ; 無 心 的 木 材 也 可 以 做成 有 用 的 東 西 。 那 麼 , 擁 有 心 識 的 我 , 為 什 麼 無 法 控 制 我 的 內 心 , 修 行清 淨 止 觀 呢 ? 而 在 第 八 天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40


84. He is indeed virtuous, wise and righteous, who neither fortheir own sake nor for the sake of another (does any wrong),who does not crave for sons, wealth or kingdom, and does notdesire success by unjust means.85. Few among men are those who cross to the farther shore. Therest, the bulk of men, only run up and down the hither bank.86. But those who act according to the perfectly taught Dhammawill cross the realm of Death, so difficult to cross.87-88. Abandoning the dark way, let the wise man cultivate thebright path. Having gone from home to homelessness, let himyearn for that delight in detachment, so difficult to enjoy.Giving up sensual pleasures, with no attachment, let the wiseman cleanse himself of defilements of the mi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rattle..v. 閒 聊 ;n. 無 聊 話 。hither..adv. 到 這 裡 , 向 這 裡 。82 亦 如 一 深 池 , 清 明 而 澄 淨 , 智 者 聞 法 已 , 如 是 心 清 淨 。83 善 人 離 諸 欲1 , 不 論 諸 欲 事 。 苦 樂 所 不 動 , 智 者 無 喜 . 憂 。 11善 人 離 諸 欲 :Sabbattha ve sappurisā cajanti, 真 善 人 在 一 切 處 放 出 ( 欲 )。DhA : sabbatthāti pañcakkhandhādibhedesu sabbadhammesu.( 在 一 切處 : 在 五 蘊 等 的 諸 項 目 、 在 一 切 的 諸 法 。) 放 出 ..DhA:Cajantītiarahattamaggañāṇena apakaḍḍhantā chandarāgaṁ vijahanti.( 放 出 : 諸 正 在牽 引 離 開 者 , 以 阿 羅 漢 道 智 , 捨 離 意 願 的 染 。)41


84 不 因 自 因 他 , 智 者 作 諸 惡 , 不 求 子 . 求 財 、 及 謀 國 作 惡 。不 欲 以 非 法 , 求 自 己 繁 榮 。 彼 實 具 戒 行 , 智 慧 正 法 者 。〈85 ~ 86〉85 於 此 人 群 中 , 達 彼 岸 者 少 。 其 餘 諸 人 等 , 徘 徊 於 此 岸2 。86 善 能 說 法 者 , 及 依 正 法 行 , 彼 能 達 彼 岸 , 度 難 度 魔 境3 。〈87 ~ 89〉87 應 捨 棄 黑 法 , 智 者 修 白 法4 , 從 家 來 無 家5 , 喜 獨 處 不 易6 。88 當 求 是 法 樂 , 捨 欲 無 所 有7 , 智 者 須 清 淨 , 自 心 諸 垢 穢 。89. Those whose minds have reached full excellence in the factorsof enlightenment, who, having renounced acquisitiveness,rejoice in not clinging to things -- rid of cankers, glowing with1234567佛 陀 受 某 婆 羅 門 的 邀 請 , 到 鞞 蘭 若 (Verañja) 雨 安 居 , 但 是 那 位 婆 羅 門 後來 就 忘 光 了 , 那 一 次 雨 安 居 , 佛 陀 及 諸 比 丘 每 天 只 吃 少 許 的 馬 麥 維 生 。彼 岸 : 涅 槃 。 此 岸 : 生 死 。DhA:Pāragāminoti nibbānapāragāmino.( 到彼 岸 : 去 到 涅 槃 的 彼 岸 。)魔 境 :maccudheyyaṁ, 死 天 的 領 域 , 指 生 死 輪 迴 。DhA:Maccudheyyantikilesamārasaṅkhātassa maccussa nivāsaṭṭhānabhūtaṁ tebhūmikavaṭṭaṁ. ( 死天 的 領 域 : 已 顯 露 污 染 的 魔 羅 的 、 死 天 的 已 變 成 住 的 地 方 , 三 地 的 輪 轉 。)黑 法 : 惡 業 ; 白 法 : 善 業 。從 家 來 無 家 : 從 在 家 人 成 為 出 家 人 ( 無 家 )。喜 獨 處 不 易 : 指 喜 愛 獨 處 . 遠 離 , 為 凡 夫 不 易 享 受 的 。捨 欲 無 所 有 : 空 掉 所 有 欲 望 , 即 涅 槃 。42


wisdom, they have attained Nibbāna in this very life.7 - The Arahat (Dh.90-99)90. The fever of passion exists not for him who has completed thejourney, who is sorrowless and wholly set free, and has brokenall ties.91. The mindful ones exert themselves. They are not attached toany home; like swans that abandon the lake, they leave homeafter home behind.92. Those who do not accumulate and are wise regarding food,whose object is the Void, the Unconditioned Freedom -- theirtrack cannot be traced, like that of birds in the air.93. He whose cankers are destroyed and who is not attached tofood, whose object is the Void, the unconditioned freedom --his path cannot be traced, like that of birds in the ai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cquisitiveness.. 利 慾 心 。 cankers.. 腐 敗 。43


89 彼 於 諸 覺 支1 , 正 心 而 修 習 。 遠 離 諸 固 執 , 樂 捨 諸 愛 著 ,漏 盡2而 光 耀 , 此 世 證 涅 槃 。〈 七 、 阿 羅 漢 品 〉90 路 行 盡3無 憂 , 於 一 切 解 脫 , 斷 一 切 繫 縛4 , 無 有 苦 惱 者 。 591 正 念 奮 勇 者 , 彼 不 樂 在 家 。 如 鵝 離 池 去 , 彼 等 棄 水 家 。92 彼 等 無 積 聚6 , 於 食 如 實 知 , 空 . 無 相 解 脫7 ── 是 彼 所 行 境 ,1234567覺 支 :sambodhiyaṅga, 指 七 覺 支 , 一 、 念 覺 支 , 念 念 明 白 。 二 、 擇 法 覺支 , 分 別 善 惡 , 棄 絕 貪 染 之 法 , 選 擇 趨 解 脫 之 法 。 三 、 精 進 覺 支 , 一 心於 一 境 而 努 力 不 懈 修 善 . 斷 惡 , 求 解 脫 。 四 、 喜 覺 支 , 得 正 法 或 禪 定 而 喜悅 。 五 、 輕 安 覺 支 , 指 身 . 心 輕 快 、 安 穩 , 不 沉 重 。 六 、 定 覺 支 , 得 禪 定 ,心 不 散 亂 。 七 、 捨 覺 支 , 心 無 偏 頗 , 不 執 著 而 保 持 平 衡 、 中 立 。漏 盡 :khīṇāsavā, 滅 盡 諸 漏 ( 貪 . 瞋 . 癡 的 煩 惱 )。路 行 盡 : 旅 行 已 完 畢 者 , 喻 : 業 已 盡 , 即 所 謂 : 諸 漏 已 盡 , 所 作 已 辦 ,梵 行 已 立 。繫 縛 :gantha, 貪 、 瞋 、 戒 禁 取 ( 誤 取 邪 因 、 邪 道 )、 見 取 ( 持 常 見 — 永 恆不 滅 的 我 或 靈 魂 , 或 持 斷 見 — 凡 事 皆 偶 然 , 無 因 果 )。佛 陀 受 提 婆 達 多 推 落 的 石 片 傷 到 腳 姆 指 , 耆 婆 神 醫 幫 忙 治 療 。彼 等 無 積 聚 :DhA: 完 全 儲 存 : 有 兩 種 : 一 、 完 全 儲 存 業 。 二 、 完 全 儲 存資 具 。 對 善 業 、 不 善 業 而 言 , 名 叫 完 全 儲 存 業 ; 四 資 具 名 叫 完 全 儲 存 資 具 。空 解 脫 :DhA: 於 涅 槃 染 . 瞋 . 癡 不 存 在 而 空 。 無 相 解 脫 :DhA: 染 等 之 相不 存 在 而 無 相 。44


如 鳥 遊 虛 空 , 蹤 跡 不 可 得 。93 彼 等 諸 漏 盡 , 亦 不 貪 飲 食 , 空 . 無 相 解 脫 ── 是 彼 所 行 境 ,如 鳥 遊 虛 空 , 蹤 跡 不 可 得 。94. Even the gods hold dear the wise one, whose senses aresubdued like horses well-trained by a charioteer, whose prideis destroyed and who is free from the cankers.95. There is no more worldly existence for the wise one, who, likethe earth, resents nothing; who is as firm as a high pillar and aspure as a deep pool free from mud.96. Calm is his thought, calm his speech and calm his deed, who,truly knowing, is wholly freed, perfectly tranquil and wise.97. The man who is without blind faith, who knows the Uncreate,who has severed all links, who has destroyed all causes (forkamma, good and evil), and who has thrown out all desires --he, truly, is the most excellent of men.98. Inspiring, indeed, is that place where Arahats dwell, be it avillage, a forest, a vale or a hill.99. Inspiring are the forests in which worldlings find no pleasure.There the passionless will rejoice, for they seek no sensualpleasures.4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harioteer.. 戰 車 的 駕 馭 者 。vale.. 溪 谷 。94 彼 諸 根 寂 靜 , 如 御 者 調 馬 , 離 我 慢 . 無 漏 , 為 天 人 所 慕 。 195 彼 已 無 憤 恨 , 猶 如 於 大 地 , 彼 虔 誠 堅 固 , 如 因 陀 揭 羅如 無 污 泥 池 , 是 人 無 輪 迴 。 396 彼 人 心 寂 靜 , 語 與 業 寂 靜 , 正 智 而 解 脫 , 如 是 得 安 穩 。2 ,97 無 信4 . 知 無 為 , 斷 繫 . 因 永 謝5 , 棄 捨 於 貪 欲 , 真 實 無 上 士 。98 於 村 落 林 間 , 平 地 或 丘 陵 , 何 處 有 羅 漢 , 彼 地 即 可 慶 。 6123456有 一 次 , 在 雨 安 居 結 束 日 。 帝 釋 率 領 眾 天 神 前 往 東 園 ( 鹿 母 講 堂 ), 帝 釋以 天 香 與 天 花 鬘 獻 給 佛 陀 , 他 看 到 僧 團 保 留 給 摩 訶 迦 旃 延 長 老 的 位 子 ,心 裡 多 麼 希 望 尊 者 也 在 精 舍 裡 接 受 他 的 禮 敬 。 這 時 候 , 摩 訶 迦 旃 延 長 老突 然 出 現 , 帝 釋 非 常 歡 喜 , 立 刻 以 雙 手 按 摩 雙 足 頂 禮 。 有 些 比 丘 不 以 為然 , 認 為 帝 釋 偏 心 。 佛 陀 就 說 此 偈 。因 陀 揭 羅 :indrakhīla, 門 限 , 或 是 進 城 處 安 立 堅 固 的 柱 子 , 象 徵 因 陀 羅 ( 守護 神 ) 的 所 在 。雨 安 居 結 束 時 , 舍 利 弗 長 老 正 準 備 外 出 。 有 位 比 丘 憤 慨 的 向 世 尊 告 狀 ,說 舍 利 弗 尊 者 輕 慢 他 。 佛 陀 就 請 人 召 請 舍 利 弗 長 老 來 , 舍 利 弗 長 老 表 明他 對 待 人 的 心 態 ..「 我 的 心 一 直 都 像 大 地 一 樣 , 承 受 種 種 污 穢 、 不 淨 物 ,不 輕 慢 他 人 。 我 也 像 門 墊 、 乞 丐 、 斷 腳 的 公 牛 一 般 , 對 污 穢 的 血 肉 之 軀感 到 厭 惡 , 不 再 執 著 於 它 。」(cf. A.9.11.) 舍 利 弗 長 老 說 完 之 後 , 那 位 年輕 比 丘 感 到 愧 疚 , 承 認 自 己 指 控 的 錯 誤 , 並 且 道 歉 。 佛 陀 因 此 說 了 此 偈 。無 信 :assaddho, 聖 者 自 證 知 , 悟 不 由 他 。斷 繫 . 因 永 謝 .. 斷 了 繫 縛 , 煩 惱 的 因 永 遠 謝 滅 。舍 利 弗 尊 者 的 三 位 姐 妹 和 兩 位 弟 弟 都 出 家 , 最 小 弟 弟 離 婆 多 (Revato) 沒 出46


99 林 野 甚 可 樂 , 世 人 所 不 樂 ; 彼 喜 離 欲 樂 , 不 求 諸 欲 樂 。8 - The Thousands (Dh.100-115)100. Better than a thousand useless words is one useful word,hearing which one attains peace.101. Better than a thousand useless verses is one useful verse,hearing which one attains peace.102. Better than reciting a hundred meaningless verses is thereciting of one verse of Dhamma, hearing which one attainspeace.103. Though one may conquer a thousand times a thousandpeople in battle, yet he indeed is the noblest victor whoconquers himself.104-105. Self-conquest is far better than the conquest of others.Not even a god, an angel, Māra or Brahmā 1 can turn intodefeat the victory of such a person who is self-subdued andever restrained in conduct.家 , 他 被 安 排 婚 姻 , 但 是 在 婚 宴 上 , 他 看 到 一 位 很 老 的 女 賓 客 , 知 道 人生 不 離 老 病 死 , 於 是 就 去 出 家 當 沙 彌 , 經 過 一 個 雨 安 居 就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1 Brahma: a high divinity in ancient Indian religion.( 梵 天 .. 在 古 印 度 的 高 級的 天 神 。)47


〈 八 、 千 品 〉100 雖 誦 一 千 言 , 若 無 義 理 者 , 不 如 一 義 語 , 聞 已 得 寂 靜 。 1101 雖 誦 千 句 偈 , 若 無 義 理 者 , 不 如 一 句 偈 , 聞 已 得 寂 靜 。〈102 ~ 103〉102 彼 誦 百 句 偈 , 若 無 義 理 者 , 不 如 一 法 句 , 聞 已 得 寂 靜 。103 彼 於 戰 場 上 , 雖 勝 百 萬 人 ; 未 若 克 己 者 , 戰 士 之 最 上 ! 2〈104 ~ 105〉104 能 克 制 自 己 , 過 於 勝 他 人 。 若 有 克 己 者 , 常 行 自 節 制 。105 天 神 . 乾 闥 婆3 , 魔 王 並 梵 天 , 皆 遭 於 敗 北 , 不 能 勝 彼 人 。 41國 家 的 劊 子 手 坦 巴 達 卡 (Tambadāṭhikacoraghātaka) 殺 過 499 人 , 做 滿 五 十五 年 後 退 休 , 退 休 後 , 有 一 個 機 會 供 養 舍 利 弗 尊 者 , 聽 法 後 , 回 家 路 上意 外 喪 生 , 死 後 往 生 兜 率 天 。 聞 法 一 次 而 正 確 的 理 解 , 就 可 能 產 生 很 大的 利 益 。2 《 增 壹 阿 含 31.11 經 》(T2.673.2):「 雖 誦 千 言 , 不 義 何 益 , 不 如 一 義 ,聞 可 得 道 。」《 增 壹 阿 含 31.11 經 》(T2.673.2):「 千 千 為 敵 , 一 夫 勝 之 ,未 若 自 勝 , 已 忍 者 上 。」3乾 闥 婆 :gandhabha( 梵 gandharva), 天 界 的 一 種 樂 神 , 他 以 香 氣 資 養 身 體 。4一 位 婆 羅 門 跟 佛 陀 說 :「 尊 者 ! 我 認 為 你 只 知 有 法 益 的 修 行 , 對 無 益 的事 一 無 所 知 。」 佛 陀 說 ..「 我 也 了 解 無 益 且 有 害 的 事 。」 佛 陀 就 列 舉 六種 會 消 耗 財 產 的 行 為 :(1) 日 出 之 後 睡 覺 。(2) 懶 惰 成 性 。(3) 殘 暴 。(4) 耽溺 飲 酒 。(5) 在 惹 人 懷 疑 的 時 間 內 逛 街 。(6) 淫 他 人 之 妻 。 佛 陀 接 著 問 這 婆48


106. Though month after month for a hundred years one shouldoffer sacrifices by the thousands, yet if only for a moment oneshould worship those of perfected minds that honour is indeedbetter than a century of sacrifice.107. Though for a hundred years one should tend the sacrificialfire in the forest, yet if only for a moment one should worshipthose of perfected minds that worship is indeed better than acentury of sacrifice.108. Whatever gifts and oblations one seeking merit might offerin this world for a whole year, all that is not worth one fourthof the merit gained by revering the Upright Ones, which is trulyexcellent.109. To one ever eager to revere and serve the elders, these fourblessings accrue: long life and beauty, happiness and power.110. Better it is to live one day virtuous and meditative than tolive a hundred years immoral and uncontrolled.111. Better it is to live one day wise and meditative than to live ahundred years foolish and uncontrolled.羅 門 如 何 維 生 , 婆 羅 門 回 答 說 以 賭 博 維 生 。 佛 陀 說 :「 在 賭 博 中 獲 勝 ,無 法 與 克 服 煩 惱 的 成 就 相 比 。」4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blation..n. 奉 獻 物 。 accrue..v. 孳 生 , 增 加 。sluggish ..a. 懶 散 的 。dissipated..a. 放 蕩 的 。106 月 月 投 千 金 ── 供 犧 牲 百 年 , 不 如 須 臾 間 ,供 養 修 己 者 , 彼 如 是 供 養 , 勝 祭 祀 百 年 。 1107 若 人 一 百 年 ── 事 火 於 林 中 , 不 如 須 臾 間 , 供 養 修 己 者 ,彼 如 是 供 養 , 勝 祭 祀 百 年 。 2108 若 人 於 世 間 , 施 捨 或 供 養3 , 求 福 一 週 年 , 如 是 諸 功 德 ,不 及 四 分 一 , 禮 敬 正 直 者 。109 好 樂 敬 禮 者 , 常 尊 於 長 老 , 四 法 得 增 長 : 壽 . 美 . 樂 與 力 。 4110 若 人 壽 百 歲 ── 破 戒 . 無 三 昧5 , 不 如 生 一 日1舍 利 弗 尊 者 一 位 叔 叔 每 月 都 供 養 裸 行 者 , 期 望 往 生 梵 天 , 但 是 方 法 錯 誤 ,舍 利 弗 尊 者 帶 他 去 見 佛 陀 。 佛 陀 就 開 導 他 , 教 正 確 生 梵 天 的 方 法 。2舍 利 弗 尊 者 一 位 侄 子 每 月 都 火 祭 一 隻 羊 , 期 望 往 生 梵 天 , 但 是 方 法 錯 誤 ,舍 利 弗 尊 者 帶 他 去 見 佛 陀 。 佛 陀 就 開 導 他 , 教 正 確 生 梵 天 的 方 法 。3施 捨 :yitthaṁ。Spk:S.24.5.:Yiṭṭhaṁ vuccati mahāyāgo.( 上 供 品 .. 被 稱 爲「 大 牲 醴 」)。DhA(v.108):Yiṭṭhanti yebhuyyena maṅgalakiriyādivasesudinnadānaṁ.( 上 供 品 : 一 般 而 言 , 在 慶 典 等 場 合 , 以 豐 盛 的 施 物 祭 祀 。)。供 養 :hutaṁ。 供 給 過 客 的 布 施 。DhA(v.108):Hutanti abhisaṅkharitvā kataṁpāhunadānañceva, kammañca phalañca saddahitvā katadānañca.( 獻 供 品 : 已 周全 安 排 好 贈 與 款 待 賓 客 的 食 物 後 , 信 業 及 果 後 , 並 且 作 了 施 與 。)4 Abhivādanasīlissa niccaṁ vuḍḍhāpacāyino cattāro dhammā vaḍḍhanti: āyu,vaṇṇo, sukhaṁ, balaṁ. 南 傳 比 丘 受 人 禮 拜 時 , 常 念 誦 的 法 句 。 法 句 中 壽 .美 . 樂 . 力 , 指 長 壽 、 莊 嚴 、 安 樂 、 力 量 。5破 戒 . 無 三 昧 :dussīlo asamāhito, 無 道 德 , 無 禪 定 。50


── 持 戒 . 修 禪 定 。 1111 若 人 壽 百 歲 ── 無 慧 . 無 三 昧 , 不 如 生 一 日── 具 慧 . 修 禪 定 。112. Better it is to live one day strenuous and resolute than to livea hundred years sluggish and dissipated.113. Better it is to live one day see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thingsthan to live a hundred years without ever seeing the rise andfall of things.114. Better it is to live one day seeing the Deathless than to live ahundred years without ever seeing the Deathless.115. Better it is to live one day seeing the Supreme Truth than tolive a hundred years without ever seeing the Supreme Truth.9 - Evil (Dh.116-128)116. Hasten to do good and restrain your mind from evil. He whois slow in doing good, his mind delights in evil.117. Should a person commit evil, let him not do it again andagain. Let him not find pleasure therein, for painful is theaccumulation of evil.1本 則 故 事 說 僧 揭 笈 沙 彌 (Saṁkiccasāmaṇera) 修 慈 心 不 為 刀 傷 。5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strenuous.. 費 勁 的 , 費 力 的 。 accumulation.. 累 積 物 , 累 積 物 。112 若 人 壽 百 歲 ── 怠 惰 . 不 精 進 , 不 如 生 一 日── 勵 力 行 精 進 。113 若 人 壽 百 歲 ── 不 見 生 滅 法 , 不 如 生 一 日── 得 見 生 滅 法1 。 2114 若 人 壽 百 歲 ── 不 見 不 死 道3 , 不 如 生 一 日── 得 見 不 死 道 。 4115 若 人 壽 百 歲 ── 不 見 最 上 法 , 不 如 生 一 日── 得 見 最 上 法5 。12345生 滅 法 :udayabbayaṁ, 在 修 觀 禪 時 , 見 到 色 法 ( 物 質 — 地 . 水 . 火 . 風 的 現象 ) 或 名 法 ( 受 、 想 、 行 、 識 ) 的 生 滅 、 無 常 。「 一 日 」(Ekāhaṁ= eka 一 +aha 天 ) 在 此 作 「 一 時 」 解 釋 。波 羅 遮 那 (Paṭācārā) 死 了 丈 夫 、 兩 個 兒 子 、 父 母 、 和 唯 一 的 哥 哥 。 佛 陀 安撫 她 , 為 她 說 〈 無 始 相 應 〉( 說 輪 迴 無 盡 )。 本 則 偈 頌 故 事 同 288-289 偈 。不 死 道 : DhA : amataṁ padanti maraṇavirahitakoṭṭhāsaṁ,amatamahānibbānanti attho.( 不 死 道 : 死 亡 空 空 如 也 , 不 死 的 大 涅 槃 之 義 。)吉 離 舍 瞿 曇 彌 (Kisāgotamī) 因 子 夭 折 , 抱 著 兒 子 的 屍 體 到 處 求 醫 , 有 人 請她 去 見 佛 陀 , 佛 陀 說 , 要 她 先 去 向 某 戶 從 未 死 親 人 的 人 家 , 要 到 一 些 芥子 , 她 到 處 去 問 , 問 不 到 , 才 慢 慢 醒 過 來 。 她 回 來 見 佛 , 佛 陀 開 示 ..「 妳不 要 以 為 ‘ 只 有 我 的 兒 子 死 ’。 所 有 的 有 情 都 會 死 , 眾 生 的 意 圖 尚 未 滿 足之 前 , 死 王 就 以 大 洪 水 完 全 的 捲 入 , 丟 進 大 海 。」 佛 陀 接 著 說 偈 頌 (v.287)吉 離 舍 瞿 曇 彌 就 證 得 須 陀 洹 果 。 之 後 , 吉 離 舍 瞿 曇 彌 出 家 , 某 日 觀 察 油 燈火 焰 , 想 ..「 一 切 有 情 生 生 死 死 , 只 有 證 得 涅 槃 才 不 出 現 ( 生 死 )。」 以 此 作所 緣 ,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A.1.14./I,25. ..「 持 麤 衣 者 , 是 翅 舍 憍 答 彌(Kisāgotamī)。」《 增 壹 阿 含 5.1 經 》(T2.558.3)..「 十 一 限 礙 ( 頭 陀 ), 所 謂機 梨 舍 瞿 曇 彌 比 丘 尼 是 。」 吉 離 舍 瞿 曇 彌 比 丘 尼 另 一 則 偈 頌 見 287 偈 。最 上 法 : 指 九 出 世 間 法 , 即 : 四 道 、 四 果 及 涅 槃 。52


〈 九 、 惡 品 〉116 應 急 速 作 善 , 制 止 罪 惡 心 。 怠 慢 作 善 者 , 心 則 喜 於 惡 。1117 若 人 作 惡 已 , 不 可 數 數 作 ; 莫 喜 於 作 惡 , 積 惡 則 受 苦 。118. Should a person do good, let him do it again and again. Lethim find pleasure therein, for blissful is the accumulation ofgood.119. It may be well with the evil-doer as long as the evil ripensnot, but when it does ripen, then the evil-doer sees (the painfulresults of) his evil deeds.120. It may be ill with the doer of good as long as the good ripensnot. But when it does ripen, then the doer of good sees (thepleasant results of) his good deeds.121. Think not lightly of evil, saying, “It will not come to me.”Drop by drop is the water pot filled; likewise, the fool,gathering it little by little, fills himself with evil.122. Think not lightly of good, saying, “It will not come to me.”Drop by drop is the water pot filled; likewise, the wise man,gathering it little by little, fills himself with good.123. Just as a trader with a small escort and great wealth would1數 數 :ㄕㄨㄛˇ ㄕㄨㄛˇ, 經 常 。53


avoid a perilous route, or just as one desiring to live avoidspoison, even so should one shun ev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scort..n. 護 衛 , 護 送 , 陪 同 。perilous..a. 危 險 的 , 冒 險 的 。118 若 人 作 善 已 , 應 復 數 數 作 ; 當 喜 於 作 善 , 積 善 則 受 樂 。 1〈119 ~ 120〉119 惡 業 未 成 熟 , 惡 者 以 為 樂 。 惡 業 成 熟 時 , 惡 者 方 見 惡 。120 善 業 未 成 熟 , 善 人 以 為 苦 。 善 業 成 熟 時 , 善 人 始 見 善 。121 莫 輕 於 小2惡 ! 謂 「 我 不 招 報 」, 須 知 滴 水 落 ,亦 可 滿 水 瓶 , 愚 夫 盈 其 惡 , 少 許 少 許 積 。 3122 莫 輕 於 小 善 ! 謂 「 我 不 招 報 」, 須 知 滴 水 落 ,亦 可 滿 水 瓶 , 智 者 完 其 善 , 少 許 少 許 積 。123曾 經 供 養 大 迦 葉 尊 者 的 女 人 , 死 後 生 忉 利 天 , 天 女 會 單 獨 來 經 精 舍 為 尊者 服 務 , 尊 者 認 為 不 恰 當 。 天 女 就 在 哭 泣 , 被 佛 陀 聽 到 , 佛 陀 說 ..「 天女 ! 我 的 兒 子 大 迦 葉 是 作 防 護 的 考 量 , 而 那 些 熱 望 作 福 者 認 為 ‘ 這 是 我 們的 利 益 ’-- 考 量 了 作 福 的 受 惠 , 作 福 則 來 世 是 快 樂 的 。」莫 輕 於 小 .. Mappamaññetha : 1. Ma+appamaññetha 莫 輕 視 。2.Ma+appa+maññetha 莫 想 少 。有 位 比 丘 每 次 從 精 舍 拿 椅 、 凳 使 用 後 , 就 把 它 留 在 外 面 , 任 日 曬 雨 淋 。其 他 比 丘 責 備 他 的 粗 心 大 意 時 , 他 就 反 駁 :「 這 只 是 小 事 , 而 且 我 又 不是 故 意 的 。」 所 以 , 他 依 然 故 我 。 佛 陀 知 道 他 的 習 性 後 , 就 告 誡 他 。54


123 商 人 避 險 道 , 伴 少 而 貨 多 ; 愛 生 避 毒 品1 , 避 惡 當 亦 爾 。 2124. If on the hand there is no wound, one may even carry poisonin it. Poison does not affect one who is free from wounds. Forhim who does no evil, there is no ill.125. Like fine dust thrown against the wind, evil falls back uponthat fool who offends an inoffensive, pure and guiltless man.126. Some are born in the womb; the wicked are born in hell; thedevout go to heaven; the stainless pass into Nibbāna.127. Neither in the sky nor in mid-ocean, nor by entering intomountain clefts, nowhere in the world is there a place whereone may escape from the results of evil deeds.128. Neither in the sky nor in mid-ocean, nor by entering intomountain clefts, nowhere in the world is there a place whereone will not be overcome by death.12愛 生 避 毒 品 : 愛 惜 生 命 則 需 避 開 毒 害 的 物 品 。舍 衛 城 有 一 位 摩 訶 達 那 富 商 (Mahādhanavāṇija), 一 群 搶 匪 計 劃 搶 劫 他 ,卻 苦 無 下 手 機 會 , 當 他 們 打 聽 到 摩 訶 達 那 將 裝 滿 貴 重 商 品 的 五 百 車 子 外出 時 , 就 先 在 路 上 埋 伏 。 摩 訶 達 那 抵 達 搶 匪 躲 藏 的 森 林 外 圍 時 , 準 備 停留 幾 天 之 後 再 上 路 。 這 些 搶 匪 知 道 後 , 就 準 備 動 手 搶 劫 。 摩 訶 達 那 知 道之 後 , 便 決 定 折 回 , 搶 匪 探 聽 到 車 隊 要 返 回 , 就 埋 伏 回 去 的 路 上 。 這 時候 , 摩 訶 達 那 得 到 通 風 報 信 , 就 改 變 主 意 , 決 定 在 村 子 裡 停 留 幾 天 , 同行 的 眾 多 比 丘 因 此 就 先 回 舍 衛 城 , 並 向 佛 陀 報 告 此 事 。 佛 陀 說 出 此 偈 。55


10 - Violence (Dh.129-145)129. All tremble at violence; all fear death. Putting oneself in theplace of another, one should not kill nor cause another to kil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noffensive..a. 無 害 的 。 wicked.. a. 邪 惡 的 。 cleft..n. 裂 縫 。tremble..n. v. 發 抖 , 震 顫 。124 假 若 無 有 瘡 傷 手 , 可 以 其 手 持 毒 藥 。 毒 不 能 患 無 傷 手 。不 作 惡 者 便 無 惡 。125 若 犯 無 邪 者 , 清 淨 無 染 者 , 罪 惡 向 愚 人 , 如 逆 風 揚 塵 。 1126 有 人 生 於 母 胎 中 , 作 惡 者 則 墮 地 獄 , 正 直 之 人 昇 天 界 ,漏 盡 者 證 入 涅 槃 。127 非 於 虛 空 及 海 中 , 亦 非 入 深 山 洞 窟 , 欲 求 逃 遁 惡 業 者 , 世間 實 無 可 覓 處 。128 非 於 虛 空 及 海 中 , 亦 非 入 深 山 洞 窟 , 欲 求 不 為 死 魔 制 ,世 間 實 無 可 覓 處 。1某 日 早 上 , 獵 人 可 可 (Koka) 去 打 獵 。 在 路 上 , 他 遇 見 一 位 比 丘 正 在 托 缽 。他 認 為 這 是 不 祥 的 預 兆 , 當 天 , 他 真 的 什 麼 也 沒 獵 到 。 回 程 , 他 又 遇 到那 位 比 丘 托 缽 回 來 。 他 一 時 憤 怒 , 就 放 獵 狗 追 咬 比 丘 , 還 好 這 比 丘 跑 得快 , 爬 上 樹 , 獵 狗 咬 不 到 他 , 獵 人 就 用 弓 箭 頭 去 刺 他 的 腳 底 , 比 丘 疼 痛 ,無 法 拉 住 袈 裟 , 袈 裟 就 滑 落 下 來 , 正 好 罩 在 樹 下 的 獵 人 。 群 狗 以 為 比 丘掉 下 來 , 便 撲 上 去 狂 咬 , 獵 人 因 此 被 狗 咬 死 。 比 丘 疑 惑 他 是 否 有 破 沙 門戒 體 (samaṇabhāvo), 佛 陀 說 :「 你 沒 破 沙 門 戒 體 , 不 須 為 獵 人 的 死 負 責 。」56


〈 十 、 刀 杖 品 〉1129 一 切 懼 刀 杖 ,2一 切 皆 畏 死 , 以 自 度 他 情 , 莫 殺 教 他 殺 。 3130. All tremble at violence; life is dear to all. Putting oneself inthe place of another, one should not kill nor cause another to kill.131. One who, while himself seeking happiness, oppresses withviolence other beings who also desire happiness, will not attainhappiness hereafter.132. One who, while himself seeking happiness, does not oppresswith violence other beings who also desire happiness, will findhappiness hereafter.133. Speak not harshly to anyone, for those thus spoken to mightretort. Indeed, angry speech hurts, and retaliation may overtakeyou.134. If, like a broken gong, you silence yourself, you haveapproached Nibbāna, for vindictiveness is no more in you.135.Just as a cowherd drives the cattle to pasture with a staff, sodo old age and death drive the life force of beings (from123刀 杖 :daṇḍa, 亦 作 刑 罰 。度 ㄉㄨㄛˋ: 測 量 。 原 文 為 :upamaṁ( 譬 喻 )。在 竹 林 精 舍 ,17 位 ( 為 一 群 的 ) 比 丘 正 在 清 掃 住 處 , 準 備 住 下 , 剛 來 的 較 年長 的 六 位 比 丘 也 想 住 下 , 但 被 17 位 比 丘 拒 絕 , 因 此 被 六 比 丘 打 到 大 哭 。57


existence to existence).____________________hereafter..adv. 此 後 。 harshly.. 粗 糙 地 。 retaliation..n. 報 復 。vindictiveness..n. 惡 毒 。130 一 切 懼 刀 杖 , 一 切 皆 愛 生 , 以 自 度 他 情 , 莫 殺 教 他 殺 。 1〈131 ~ 132〉131 於 求 樂 有 情 , 刀 杖 加 惱 害 , 但 求 自 己 樂 , 後 世 樂 難 得 。132 於 求 樂 有 情 , 不 加 刀 杖 害 , 欲 求 自 己 樂 , 後 世 樂 可 得 。 2〈133 ~ 134〉133 對 人 莫 說 粗 惡 語 , 汝 所 說 者 還 說 汝 。 憤 怒 之 言 實 堪 痛 ;互 擊 刀 杖 可 傷 汝 。134 汝 若 自 默 然 , 如 一 破 銅 鑼 , 已 得 涅 槃 路 ; 於 汝 無 諍 故 。 112在 竹 林 精 舍 ,17 位 ( 為 一 群 的 ) 比 丘 正 在 清 掃 住 處 , 準 備 住 下 , 剛 來 較 年 長 的六 位 比 丘 也 想 住 下 , 雙 方 有 衝 突 , 六 位 比 丘 舉 手 作 示 威 狀 , 佛 陀 制 定 比 丘不 可 以 舉 手 作 示 威 狀 。129-130 偈 的 因 緣 記 錄 在 《 律 藏 》Vin.Pāci.IV,146~7.Bhikkhu Pāci.74.(=Bhikkhunī P 152);Bhikkhu Pāci.75.(=Bhikkhunī P 153)有 一 次 , 佛 陀 到 舍 衛 城 托 缽 途 中 , 遇 見 幾 位 年 輕 人 用 棍 子 打 鼠 蛇(gharasappajātika;Ptyas)。 佛 陀 問 ..「 你 們 在 做 什 麼 ?」 他 們 說 ..「 我 們 在打 蛇 。」 佛 陀 問 ..「 為 什 麼 ?」 他 們 說 ..「 大 德 ! 我 們 怕 被 蛇 咬 。」「 你們 自 己 想 要 幸 福 , 但 是 這 種 打 殺 的 行 為 , 無 論 投 生 到 何 處 , 你 們 都 不 會 得到 幸 福 ; 如 果 自 己 熱 望 幸 福 , 就 不 應 該 打 殺 別 人 。」 佛 陀 接 著 說 出 此 偈 。58


135 如 牧 人 以 杖 , 驅 牛 至 牧 場 , 如 是 老 與 死 , 驅 逐 眾 生 命 。 2136. When fools commit evil deeds, he does not realize (their evilnature). The witless man is tormented by his own deeds, likeone burnt by fire.137. He who inflict violence on those who are unarmed, andoffends those who are inoffensive, will soon come upon one ofthese ten states:138-140. (1) Sharp pain, or disaster, (2) bodily injury, (3) seriousillness,(4) or derangement of mind,(5) trouble from thegovernment, (6) or grave charges, (7) loss of relatives, (8) or loss ofwealth, (9) or houses destroyed by a ravaging fire, (10) and upondissolution of the body those ignorant man is born in hell.141. Neither going about naked, nor matted locks, nor filth, norfasting, nor lying on the ground, nor smearing oneself withashes and dust, nor sitting on the heels (in penance) can purifya mortal who has not overcome doubt.12君 達 達 那 長 老 (Koṇḍadhānatthera) 出 家 以 來 , 身 旁 總 是 跟 著 一 個 女 子 幻像 , 但 他 自 己 卻 看 不 見 。 佛 陀 跟 他 :「 過 去 世 時 , 你 是 個 天 神 , 當 時 ,你 卻 喬 裝 成 為 女 子 , 故 意 作 弄 兩 位 要 好 的 比 丘 , 跟 隨 其 中 的 一 位 , 造 成他 們 的 誤 會 。 犯 下 這 惡 業 , 今 生 才 會 有 女 子 的 幻 像 的 果 報 。」佛 陀 對 毘 舍 佉 及 參 加 布 薩 的 女 人 說 :「 毘 舍 佉 ! 有 情 一 旦 出 生 , 等 於 手中 有 杖 者 、 牧 牛 者 ( 等 , 身 份 ), 接 近 生 、 老 , 接 近 老 、 病 , 接 近 病 、 死 ,( 最後 ) 死 亡 的 召 喚 , 如 斧 斬 , 斬 命 ; 雖 然 這 樣 人 們 仍 然 留 戀 輪 迴 , 渴 望 輪 迴 。」59


142. Even though he be well-attired, yet if he is poised, calm,controlled and established in the holy life, having set asideviolence towards all beings -- one, truly, is a holy man, arenunciate, a mon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avage..n. v. 毀 滅 。 renunciate..n. 棄 世 者 。136 愚 夫 造 作 諸 惡 業 , 卻 不 自 知 有 果 報 , 癡 人 以 自 業 感 苦 ,宛 如 以 火 而 自 燒 。 1〈137 ~ 140〉137 若 以 刀 杖 害 , 無 惡 無 害 者 , 十 事 中 一 種 , 彼 將 迅 速 得 。138 (1) 極 苦 痛 失 財 , (2) 身 體 被 損 害 , (3) 或 重 病 所 逼 , (4) 或 失 心 狂 亂 。139 (5) 或 為 王 迫 害 , (6) 或 被 誣 重 罪 , (7) 或 眷 屬 離 散 , (8) 或 破 滅 財 產 。140 (9) 或 彼 之 房 屋 , 為 劫 火 焚 燒 。 (10) 癡 者 身 亡 後 , 復 墮 於 地 獄 。 2141 非 裸 行 結 髮 , 非 塗 泥 絕 食 , 臥 地 自 塵 身 , 非 以 蹲 踞 住不 斷 疑 惑 者 , 能 令 得 清 淨 。 43 ,1大 目 犍 連 尊 者 與 勒 叉 那 尊 者 下 山 時 , 大 目 犍 連 尊 者 見 到 一 隻 人 面 蛇 身 的餓 鬼 , 大 目 犍 連 尊 者 微 笑 。 這 餓 鬼 在 迦 葉 佛 時 為 殘 酷 的 小 偷 , 他 多 次 放火 燒 毀 迦 葉 佛 的 精 舍 。2 137-140 偈 為 大 目 犍 連 尊 者 為 人 所 害 的 故 事 。 他 已 被 打 殺 , 未 般 涅 槃 前還 運 用 神 通 出 現 在 佛 陀 的 面 前 , 向 佛 陀 告 別 。 他 被 殺 是 因 為 他 過 去 世 曾曾 受 妻 子 的 慫 恿 而 有 殺 瞎 眼 父 母 之 舉 , 因 有 未 遂 之 業 , 此 生 還 在 償 舊 業 。3蹲 踞 住 :ukkuṭika, 兩 腳 前 後 參 差 的 蹲 跪 。 古 譯 作 「 右 膝 著 地 」、「 胡 跪 」。DhA...Ukkuṭikappadhānanti ukkuṭikabhāvena āraddhavīriyaṁ.( 努 力 蹲踞 .. 發 勤 精 進 地 在 在 蹲 踞 。)4從 前 在 舍 衛 城 中 有 一 位 富 翁 巴 富 斑 迪 卡 (Bahubhaṇḍika), 他 的 太 太 去 世60


142 嚴 身 住 寂 靜 , 調 御 而 克 制 , 必 然 修 梵 行 , 不 以 刀 杖 等 ,加 害 諸 有 情 , 彼 即 婆 羅 門 , 彼 即 是 沙 門 , 彼 即 是 比 丘1 。143. Only rarely is there a man in this world who, restrained bymodesty, avoids reproach, as a thoroughbred horse avoids thewhip.144. Like a thoroughbred horse touched by the whip, be strenuous,be filled with spiritual yearning. By faith and moral purity, byeffort and meditation, by investigation of the truth, by beingrich in knowledge and virtue, and by being mindful, destroythis unlimited suffering.145. Irrigators regulate the waters; fletchers straighten arrowshafts; carpenters shape wood; and the good controlthemselves.11 - Old Age (Dh.146-156)146. When this world is ever ablaze, why this laughter, why thisjubilation? Shrouded in darkness, will you seek the light?1後 , 他 決 定 出 家 , 出 家 前 他 先 蓋 精 舍 , 出 家 後 儲 存 食 物 , 請 僕 人 煮 飯 ,養 尊 處 優 。 當 佛 陀 告 誡 他 , 他 卻 發 脾 氣 , 就 把 袈 裟 脫 掉 。 佛 陀 又 告 誡 他這 樣 做 就 失 去 慚 愧 心 , 他 明 白 自 己 錯 了 , 並 且 請 求 原 諒 。婆 羅 門 、 沙 門 、 比 丘 都 是 指 阿 羅 漢 。 本 偈 說 山 達 迪 大 臣 (Santatimahāmatta)聽 完 佛 陀 說 法 後 , 就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但 不 久 就 入 滅 了 。 當 時 他 還 穿 著 在家 人 的 衣 服 。 諸 比 丘 問 佛 陀 :「 他 究 竟 是 比 丘 呢 ? 還 是 婆 羅 門 ?」「 他既 可 稱 之 為 比 丘 , 也 可 以 稱 為 婆 羅 門 。」61


147. Behold this body -- a painted image, a mass of heaped upsores, infirm, full of hankering – of which nothing lasting orstable.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proach..v. n. 責 備 。thoroughbred..a. 良 種 的 , 純 種 的 。ablaze..a. adv.著 火 。jubilation..n. 歡 慶 。shroud..v. n. 覆 蓋 ; 掩 蔽 。sore..n. 痛 處 。〈143 ~ 144〉143 以 慚 自 禁 者 , 世 間 所 罕 有 , 彼 善 避 羞 辱 , 如 良 馬 避 鞭 。144 如 良 馬 加 鞭 , 當 奮 勉 懺 悔 。 以 信 . 戒 . 精 進 , 以 及 三 摩 地 ,善 分 別 正 法 , 以 及 明 行 足1 , 汝 當 念 勿 忘 , 消 滅 無 窮 苦 。 2145 灌 溉 者 引 水 , 箭 匠 之 矯 箭 , 木 匠 之 繩 木 , 善 行 者 自 御 。12明 行 足 :sampannavijjācaraṇā。 明 :vijjā, 智 慧 ; 行 :caraṇā, 德 行 ( 戒 律 )。具 足 智 慧 與 德 行 。阿 難 尊 者 見 到 卑 盧 帝 沙 (Pilotikatissa) 舊 衣 服 乞 討 食 物 , 就 問 他 是 否 願 意 出家 。 他 馬 上 答 應 了 , 他 就 把 舊 衣 服 放 在 一 棵 樹 下 , 就 去 出 家 。 出 家 後 , 他對 比 丘 的 生 活 不 滿 , 想 還 俗 。 每 次 生 起 這 種 念 頭 的 時 候 , 他 就 到 那 棵 樹 下去 , 並 且 譴 責 自 己 :「 不 知 羞 恥 ! 你 還 想 還 俗 , 穿 舊 衣 , 拿 這 盤 子 去 過 乞討 生 活 啊 !」 這 樣 自 責 之 後 , 他 的 不 滿 就 消 失 了 。 其 他 比 丘 問 他 為 什 麼 經常 到 那 棵 樹 下 ? 他 告 訴 他 們 :「 我 去 親 近 我 的 老 師 (ācariya)。」 後 來 , 他觀 察 舊 衣 服 , 清 楚 五 蘊 的 真 相 , 而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之 後 , 他 就 不 再 去 那 棵樹 下 了 。 其 他 比 丘 問 他 :「 你 現 在 怎 麼 不 再 去 找 你 的 老 師 了 呢 ?」 他 回 答說 :「 我 以 前 去 找 老 師 , 是 因 為 有 需 要 , 但 現 在 已 經 不 需 要 了 !」 眾 比 丘就 去 問 佛 陀 , 佛 陀 告 訴 他 們 :「 卑 盧 帝 沙 已 經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了 。」 本 則 故事 跟 379-380 偈 的 犁 家 長 老 (Naṅgalakulatthera) 的 故 事 雷 同 。62


1〈 十 一 、 老 品 〉146 常 在 燃 燒 中 , 何 喜 . 何 可 笑 ? 幽 暗何 不 求 光 明 ?2之 所 蔽 ,147 觀 此 粉 飾 身 : 瘡3傷 . 一 堆 骨 , 疾 病 . 多 思 惟4 。 絕 非 常 存 者 。148. Fully worn out is this body, a nest of disease, and fragile.This foul mass breaks up, for death is the end of life.149. These dove-coloured bones are like gourds that lie scatteredabout in autumn. Having seen them, how can one seek delight?150. This city (body) is built of bones, plastered with flesh andblood; within are decay and death, pride and jealousy.151. Even gorgeous royal chariots wear out, and indeed this bodytoo wears out. But the Dhamma of the Good does not age; thusthe Good make it known to the good.152. The man of little learning grows old like a bull. He growsonly in bulk, but his wisdom does not grow.1234燃 燒 .. 世 上 有 十 一 種 火 常 在 燃 燒 , 貪 rāga、 瞋 dosa、 癡 moha、 病 vyadhi、老 jarā、 死 maraṇa、 愁 soka、 悲 parideva、 苦 dukkha、 憂 domanasa、 惱upāyāsa。幽 暗 : 喻 無 知 、 無 明 。瘡 : 指 雙 眼 、 雙 耳 、 雙 鼻 孔 、 口 、 大 便 口 、 小 便 口 等 九 處 。多 思 惟 :bahusaṅkappaṁ, 比 喻 多 欲 望 。63


153. Through many a birth in saṁsāra have I wandered in vain,seeking the builder of this house (of life). Repeated birth isindeed suffering!154. O house-builder, you are seen! You will not build this houseagain. For your rafters are broken and your ridgepole shattered.My mind has reached the Unconditioned; I have attained thedestruction of crav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laster..v. 塗 抹 。 gorgeous..a. 燦 爛 的 , 華 麗 的 。 rafter..v.n. 椽 。ridgepole..n. 房 屋 的 棟 木 。1148 此 衰 老 形 骸 , 病 藪 而 易 壞 ; 朽 聚 必 毀 滅 , 有 生 終 歸 死 。149 猶 如 葫 盧 瓜 , 散 棄 於 秋 季 , 骸 骨 如 鴿 色 , 觀 此 何 可 樂 ?150 此 城 骨 所 建 , 塗 以 血 與 肉 , 儲 藏 老 與 死 , 及 慢 並 虛 偽151 盛 飾 王 車 亦 必 朽 , 此 身 老 邁 當 亦 爾 。 唯 善 人 法善 人 傳 示 於 善 人 。2 。 34不 老 朽 ,152 寡 聞 之 愚 人 , 生 長 如 牡 牛 , 唯 增 長 筋 肉 , 而 不 增 智 慧 。〈153 ~154〉1234病 藪 :roganiḍḍha(roga+niḍḍha< ni+sad 坐 ), 病 巢 。虛 偽 :makkho, 偽 善 (hypocrisy), 或 惡 的 覆 藏 。「 覆 藏 」 即 屬 於 「 慳 」(macchariya) 心 所 。Thanissaro Bhikkhu 譯 作 ..contempt( 輕 視 )。本 偈 是 佛 陀 度 化 難 陀 的 未 婚 妻 嘉 娜 帕 達 卡 婭 妮 公 主 (Janapadakalyāṇī 佛 陀 姨母 的 女 兒 ) 的 故 事 , 公 主 後 來 出 家 成 為 色 難 陀 長 老 尼 (Rūpanandātherī)。善 人 法 :satañca dhammo, 指 聖 者 的 教 法 。64


153 經 多 生 輪 迴 , 尋 求 造 屋 者1 , 但 未 得 見 之 , 痛 苦 再 再 生 。23154 已 見 造 屋 者 ! 不 再 造 於 屋 。 椽 桷 皆 毀 壞 , 棟 樑 亦 摧 折 。我 既 證 無 為 , 一 切 愛 盡 滅4 。155. Those who in youth have not led the holy life, or have failedto acquire wealth, languish like old cranes in a pond withoutfish.156. Those who in youth have not led the holy life, or have failedto acquire wealth, lie sighing over the past, like worn-outarrows (shot from) a bow.12 - The Self (Dh.157-166)157. If one holds oneself dear, one should diligently watchoneself. Let the wise man keep vigil during any of the threewatches of the night.1234造 屋 者 ..gahakārakaṁ, 指 渴 愛 ; 屋 子 指 身 體 。椽 桷 :ㄔㄨㄢˊ ㄐㄩㄝˊphāsukā ( 肋 骨 ( 陰 複 主 格 )), 支 撐 屋 頂 的 木 條 。DhA:Sabbā te phāsukā bhaggāti tava sabbā avasesā kilesaphāsukā mayābhaggā( 你 的 一 切 剩 餘 的 ‘ 污 染 肋 ’ 已 被 我 破 壞 )。棟 樑 :gahakūṭaṁ, 屋 頂 。DhA:Gahakūṭaṁ visaṅkhatanti imassa tayākatassa attabhāvagehassa avijjāsaṅkhātaṁ kaṇṇikamaṇḍalampi mayāviddhaṁsitaṁ.( 這 個 被 你 已 做 的 自 己 的 家 -- 所 謂 的 無 明 -- 屋 頂 的 椽 桷(kaṇṇika-maṇḍala 支 撐 屋 頂 的 木 條 ) 已 被 我 破 壞 )。無 為 .. 即 是 涅 槃 ; 一 切 愛 盡 滅 .. 即 已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vv.153-154《 善 見律 毘 婆 沙 》 譯 作 :「 流 轉 非 一 生 , 走 去 無 厭 足 , 正 覓 屋 住 處 , 更 生 生 辛苦 , 今 已 見 汝 屋 , 不 復 更 作 屋 , 一 切 脊 肋 骨 , 碎 折 不 復 生 , 心 已 離 煩 惱 ,愛 盡 至 涅 槃 。(T24.675) 這 兩 偈 為 佛 陀 成 道 時 生 起 的 心 念 。65


158. One should first establish oneself in what is proper; thenonly should one instruct others. Thus the wise man will not bereproach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languish..v. 焦 思 。 vigil..n. 警 戒 。〈155 ~156〉155 少 壯 不 得 財1 , 並 不 修 梵 行 , 如 池 邊 老 鷺 , 無 魚 而 萎 滅 。156 少 壯 不 得 財 , 並 不 修 梵 行 , 臥 如 破 折 弓 , 悲 歎 於 過 去 。 212少 壯 不 得 財 ..aladdhā yobbane dhanaṁ, 此 句 有 「 年 輕 時 沒 有 儲 蓄 資 財 之 意 」。本 偈 說 波 羅 奈 (Bārāṇasī) 大 富 長 者 子 (Mahādhanaseṭṭhiputta) 的 故 事 。 大 富不 知 理 財 , 家 財 漸 漸 散 盡 , 最 後 只 好 乞 食 為 生 。 佛 陀 見 到 大 富 時 , 告 訴阿 難 ..「 如 果 他 在 人 生 的 第 一 階 段 , 做 事 業 不 耗 損 的 話 , 將 成 為 本 城 首富 ; 出 家 的 話 , 他 將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他 的 太 太 將 證 得 阿 那 含 果 ; 如 果 他在 人 生 的 第 二 階 段 , 做 事 業 不 耗 損 的 話 , 將 成 為 本 城 第 二 富 ; 出 家 的 話 ,他 將 證 得 阿 那 含 果 , 他 的 太 太 將 證 得 斯 陀 含 果 ; 如 果 他 在 人 生 的 第 三 階段 , 做 事 業 不 耗 損 的 話 , 將 成 為 本 城 第 三 富 ; 出 家 的 話 , 他 將 證 得 斯 陀含 果 , 他 的 太 太 將 證 得 須 陀 洹 果 ; 現 在 他 的 家 財 散 盡 , 也 空 無 沙 門 果 。耗 費 殆 盡 之 後 , 他 現 在 就 像 蒼 鷺 守 枯 池 一 樣 。」(cf.《 雜 阿 含 1162 經 》、《 別 譯 雜 阿 含 85 經 》)《 大 毘 婆 沙 論 》 卷 102(T27.660.2) 作 :「 少 不 修 梵 行 , 喪 失 聖 財 寶 , 今66


〈 十 二 、 自 己 品 〉1157 若 人 知 自 愛 , 須 善 自 保 護 。 三 時 中 一 時 , 智 者 應 醒 覺 。 2158 第 一 將 自 己 , 安 置 於 正 道 , 然 後 教 他 人 ; 賢 者 始 無 過 。159. One should do what one teaches others to do; if one wouldtrain others, one should be well-controlled oneself. Difficult,indeed is self-control.160. One truly is the protector of oneself; who else could theprotector be? With oneself fully controlled, one gains a masterythat is hard to gain.161. The evil a witless man does by himself, born of himself andproduced by himself, grinds him as a diamond grinds a hardgem.12如 二 老 鶴 , 共 守 一 枯 池 。」三 時 : 過 去 、 未 來 、 現 在 。 在 此 指 指 人 生 三 時 ── 青 年 、 中 年 、 老 年 , 應該 從 事 修 行 。菩 提 羅 迦 王 子 (Bodhirājakumāra) 建 了 一 座 王 宮 , 落 成 典 禮 時 , 他 邀 請 佛陀 前 來 祝 福 , 並 接 受 他 的 供 養 。 他 就 在 餐 廳 的 地 板 上 舖 設 長 的 地 毯 , 並暗 中 許 願 , 如 果 他 們 夫 妻 終 究 有 子 息 , 就 請 佛 陀 踏 上 地 毯 。 當 佛 陀 抵 達時 , 佛 陀 卻 駐 足 , 不 踏 上 地 毯 , 王 子 就 叫 人 把 地 毯 收 起 來 。 佛 陀 告 訴 王子 , 他 們 夫 婦 今 生 不 會 有 兒 子 , 是 因 為 過 去 世 所 造 惡 業 的 影 響 。 在 過 去某 一 世 時 , 王 子 夫 婦 是 一 次 船 難 的 生 還 者 , 他 們 被 沖 上 一 座 荒 島 , 只 能吃 鳥 和 鳥 蛋 為 生 , 連 幼 鳥 也 不 放 過 。 因 為 這 些 惡 業 , 他 們 今 生 不 可 能 有子 息 。 如 果 當 時 有 悔 意 , 他 們 今 生 就 會 有 孩 子 了 。67


162. Just as a jungle creeper strangles the tree on which it grows,even so a man who is exceedingly depraved harms himself as anenemy might wish.163. Easy to do are things that are bad and harmful to oneself. Butexceedingly difficult to do are things that are good andbeneficia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rind..v. 磨 , 磨 成 。 depraved..a. 墮 落 的 , 邪 惡 的 。159 若 欲 誨 他 者 , 應 如 己 所 行 , 自 制 乃 制 他 , 克 己 實 最 難 。160 自 為 自 依 怙 , 他 人 何 可 依1 ? 自 己 善 調 御 , 證 難 得 所 依2 。161 惡 業 實 由 自 己 作 , 從 自 己 生 而 自 起 。 惡 業 摧 壞 於 愚 者 , 猶如 金 剛 破 寶 石 。 3123修 行 者 要 依 怙 自 己 的 經 驗 、 判 斷 , 依 怙 正 法 來 達 到 解 脫 。證 難 得 所 依 :nāthaṁ labhati dullabhaṁ, 證 得 難 得 的 歸 依 處 ( 涅 槃 )。住 在 王 舍 城 的 摩 訶 迦 羅 (Mahākāla) 是 須 陀 洹 果 的 優 婆 塞 , 他 到 祇 樹 給 孤獨 園 去 參 加 齋 戒 , 天 快 要 亮 了 , 他 到 精 舍 附 近 的 池 塘 去 洗 臉 , 小 偷 把 贓物 丟 在 他 的 面 前 就 逃 逸 , 追 趕 的 人 把 他 當 作 小 偷 打 死 。 這 些 比 丘 知 情後 , 就 回 精 舍 向 佛 陀 報 告 , 佛 陀 回 答 他 們 :「 他 是 在 償 還 過 去 某 一 世 的68


162 破 戒 如 蔓 蘿1 , 纏 覆 裟 羅 樹 。 彼 自 如 此 作 , 徒 快 敵 者 意 。163 不 善 事 易 作 , 然 無 益 於 己 ; 善 與 利 益 事 , 實 為 極 難 行 。 2164. Whoever, on account of perverted views, scorns theTeaching of the Perfected Ones, the Noble and Righteous Onesof righteous life -- that fool, like the bamboo, produces fruitsonly for self-destruction.165. By oneself is evil done, by oneself is one defiled. By oneselfis evil left undone, by oneself is one made pure. Purity andimpurity depend on oneself; no one can purify another.166. Let one not neglect his own welfare for the sake of another,12惡 業 。 那 時 候 , 他 愛 上 一 位 有 夫 之 婦 , 而 把 婦 人 的 丈 夫 打 死 。 因 此 , 惡有 惡 報 , 甚 至 使 人 墮 落 地 獄 。」蔓 蘿 ( 梵 ):maluva, 籐 類 。 裟 羅 樹 被 此 籐 纏 住 將 枯 死 。有 一 天 , 提 婆 達 多 跟 佛 陀 說 , 他 日 漸 衰 老 , 建 議 他 把 僧 團 領 導 的 責 任 移交 給 他 。 佛 陀 拒 絕 他 。 從 此 以 後 , 他 內 心 痛 苦 , 也 企 圖 殺 害 佛 陀 , 但 都失 敗 了 。 後 來 , 他 改 採 其 它 手 段 : 建 議 所 有 的 比 丘 , 在 一 生 之 中 都 要 遵守 以 下 五 條 戒 律 (Vin.Cv.II,197.):(1)( 比 丘 ) 應 該 盡 形 壽 住 曠 野 ( 阿 蘭 若 ),若 到 村 落 就 犯 罪 。(2) 應 該 盡 形 壽 乞 食 , 若 受 邀 請 食 就 犯 罪 。(3) 應 該 盡 形壽 著 糞 掃 衣 , 若 受 居 士 衣 就 犯 罪 。(4) 應 該 盡 形 壽 樹 下 住 , 若 住 屋 就 犯 罪 。(2) 應 該 盡 形 壽 不 吃 魚 肉 , 若 吃 魚 肉 就 犯 罪 。 提 婆 達 兜 承 認 他 所 以 提 議 增設 五 條 戒 律 是 要 分 裂 僧 伽 。 佛 陀 說 :「 提 婆 達 兜 如 此 分 裂 僧 團 , 是 非 常嚴 重 的 惡 行 , 他 將 來 會 為 這 邪 惡 的 企 圖 受 苦 難 。」 提 婆 達 兜 終 於 率 領 一群 比 丘 到 象 頂 山 。 後 來 , 舍 利 弗 尊 者 和 大 目 犍 連 尊 者 前 去 勸 誡 跟 隨 他 前去 的 比 丘 , 其 中 很 多 比 丘 也 知 過 悔 改 , 回 來 依 止 佛 陀 。69


however great. Clearly understanding his own welfare, let onebe intent upon the good.13 - The World (Dh.167-178)167. Follow not the vulgar way; live not in heedlessness; hold notfalse views; linger not long in worldly existence.168. Arise! Do not be heedless! Lead a righteous life. Therighteous live happily both in this world and the next.169. Lead a righteous life; lead not a base life. The righteouslive happily both in this world and the nex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erverted..a. 使 變 壞 的 , 腐 蝕 的 。 intent..a. 熱 切 的 。164 惡 慧 . 愚 癡 人 , 以 其 邪 見 故 , 侮 蔑 羅 漢 教 , 依 正 法 行 者 ,以 及 尊 者 教 , 而 自 取 毀 滅 , 如 格 他 格 草1 , 結 果 自 滅 亡 。165 惡 實 由 己 作 , 染 污 亦 由 己 ; 由 己 不 作 惡 , 清 淨 亦 由 己 。淨 . 不 淨 依 己 , 他 何 能 淨 他 ?166 莫 以 利 他 事 , 忽 於 己 利 益1 。 善 知 己 利 者 , 常 專 心 利 益 。 21格 他 格 草 :katthaka, 蘆 葦 類 , 結 實 則 死 。70


〈 十 三 、 世 品 〉167 莫 從 卑 劣 法3 。 莫 住 於 放 逸 。 莫 隨 於 邪 見 。 莫 增 長 世 俗4 。〈168 ~169〉168 奮 起 莫 放 逸 ! 行 正 法 善 行 。 依 正 法 行 者 , 此 世 . 他 世 樂 。169 行 正 法 善 行 。 勿 行 於 惡 行 。 依 正 法 行 者 , 此 世 . 他 世 樂 。170. One who looks upon the world as a bubble and a mirage,him the King of Death sees not.171. Come! Behold this world, which is like a decorated royalchariot. Here fools flounder, but the wise have no attachment toit.1 ( 自 ) 己 利 益 ..attadatthaṁ, 指 道 、 果 、 涅 槃 。2佛 陀 宣 告 ..「 四 個 月 後 即 將 般 涅 槃 。」 七 百 位 凡 夫 比 丘 (puthujjanā bhikkhū)生 起 悚 懼 心 , 來 親 近 佛 陀 , 共 商 ..「 我 們 該 怎 麼 辦 ?」 有 位 自 利 長 老(Attadatthatthero 阿 塔 達 塔 ) 依 然 保 持 正 常 的 作 息 , 不 來 佛 陀 的 身 邊 。 其他 比 丘 誤 解 他 的 心 意 , 便 向 佛 陀 報 告 。 自 利 長 老 於 是 恭 敬 地 向 佛 陀 解釋 , 他 對 佛 陀 最 崇 敬 的 就 是 在 佛 陀 般 涅 槃 之 前 ,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佛 陀 讚歎 他 :「 做 得 好 ! 尊 敬 我 的 比 丘 , 應 該 像 你 一 樣 。 只 有 真 正 法 隨 法 行(dhammānudhammaṁ paṭipajjantāyeva) 的 人 才 是 真 正 尊 敬 我 的 人 。」( 與364 偈 的 故 事 同 )。3卑 劣 法 :DhA:hīnaṁ dhammanti pañcakāmaguṇaṁ dhammaṁ.( 卑 劣 法 :五 種 欲 的 法 。) 五 種 欲 .. 五 種 感 官 ( 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意 ) 的 欲 望 。4世 俗 ..loka, 指 生 死 輪 迴 。71


172. He who having been heedless is heedless no more,illuminates this world like the moon freed from clouds.173. He who by good deeds covers the evil he has done,illuminates this world like the moon freed from clouds.174. Blind is this world; here only a few possess insight. Only afew, like birds escaping from a net, go to the realms of bliss.175. Swans fly on the path of the sun; men pass through the air bypsychic powers; the wise are led away from the world aftervanquishing Māra and his hos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anquish..v. 征 服 。 scorn..n. v. 輕 蔑 , 藐 視170 視 如 水 上 浮 漚 , 視 如 海 市 蜃 樓 , 若 人 觀 世 如 是 ,死 王 不 得 見 他 。 11有 五 百 位 修 觀 的 比 丘 (pañcasate vipassake bhikkhū) 到 阿 蘭 若 去 禪 修 。 但 進 展緩 慢 , 他 們 決 定 回 精 舍 向 佛 陀 請 示 , 途 中 , 他 們 遇 見 了 海 市 蜃 樓 ( 遠 處 景象 透 過 空 中 折 射 產 生 的 幻 影 ), 就 以 這 種 業 處 作 觀 。 當 他 們 抵 達 精 舍 時 ,突 然 暴 雨 , 大 雨 滴 打 在 地 上 , 形 成 水 泡 , 很 快 就 消 失 。 他 們 因 此 如 是 思 惟 :「 我 們 的 身 體 就 像 這 些 水 泡 , 終 究 會 毀 壞 。」 而 察 覺 到 五 蘊 無 常 。72


171 來 看 這 個 世 界 , 猶 如 莊 嚴 王 車 。 愚 人 沈 湎 此 中 ,智 者 毫 無 執 著 。 1172 若 人 先 放 逸 , 但 後 不 放 逸 。 彼 照 耀 此 世 , 如 月 出 雲 翳 。 2173 若 作 惡 業 已 , 覆 之 以 善 者 。 彼 照 耀 此 世 , 如 月 出 雲 翳 。 3174 此 世 界 盲 暝 , 能 得 見 者 少 。 如 鳥 脫 羅 網 , 鮮 有 昇 天 者 。175 天 鵝 飛 行 太 陽 道4 5, 以 神 通 力 可 行 空 。 智 者 破 魔 王 魔 眷 ,得 能 脫 離 於 世 間 。 6176. For a liar who has violated the one law (of truthfulness), whoholds in scorn the hereafter, there is no evil that they cannot do.177. Truly, misers fare not to heavenly realms; nor, indeed, dofools praise generosity. But wise man rejoices in giving, and bythat alone does he become happy hereafter.178. Better than sole sovereignty over the earth, better than going123456無 畏 王 子 (Abhayarājakumāra) 弭 平 邊 疆 叛 亂 , 回 宮 後 , 頻 婆 沙 羅 王 (Bimbisāra)很 高 興 , 特 派 擅 長 歌 舞 的 舞 女 犒 勞 七 天 , 讓 他 享 受 國 王 般 的 待 遇 , 在 第 七天 , 舞 女 暴 斃 , 王 子 很 傷 心 , 他 尋 求 佛 陀 的 慰 藉 , 佛 陀 說 此 偈 。正 人 長 老 (Sammajjanatthera 沙 嗎 迦 那 ) 大 部 分 的 時 間 都 在 掃 地 , 同 住 比 丘 建議 他 撥 空 觀 身 、 觀 生 命 實 相 、 誦 經 等 , 他 接 受 建 議 , 不 久 即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本 則 為 佛 陀 為 鴦 掘 摩 羅 長 老 (Aṅgulimālatthera) 而 說 的 。 鴦 掘 摩 羅 原 為 殺人 魔 王 , 後 來 被 佛 陀 降 伏 , 出 家 ,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太 陽 道 : 太 陽 行 走 的 道 路 , 即 虛 空 。神 通 力 .. 超 出 常 人 的 特 別 能 力 , 如 能 遠 視 、 遠 聽 或 飛 行 等 。 修 鍊 禪 定 達第 四 禪 時 , 可 以 進 一 步 引 發 超 常 的 神 通 。約 有 三 十 位 比 丘 來 會 見 佛 陀 , 阿 難 尊 者 轉 身 出 去 一 下 , 再 進 來 , 他 們 都 不 見了 , 阿 難 尊 者 問 ..「 他 們 去 哪 裡 ?」「 阿 難 ! 走 了 。」「 大 德 ! 怎 麼 走 的 ?」「 阿 難 ! 從 天 空 走 。」「 他 們 是 漏 盡 者 ?」「 他 們 聽 法 之 後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73


to heaven, better even than lordship over all the worlds is theSupramundane Fruition of Stream-entry.14 - The Buddha (Dh.179-196)179. By what track can you trace that trackless Buddha oflimitless range, whose victory nothing can undo, whom none ofthe vanquished defilements can ever pursue?180. By what track can you trace that trackless Buddha oflimitless range, in whom exists no longer the entangling andembroiling craving that perpetuates becoming?181. Those wise ones who are devoted to meditation and whodelight in the calm of renunciation -- such mindful ones,Supreme Buddhas, even the gods hold dea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enerosity .. n. 慷 慨 。 Stream-entry(sotāpatti) .. the first stage ofsupramundane attainment.( 須 陀 洹 .. 出 世 間 體 證 的 第 一 階 )sovereignty..n. 主 權 , 統 治 權 。 entangle..v. 纏 住 。embroil..v. 使 混 亂 。perpetuate..v. 使 永 久 存 在 。176 違 犯 一 乘 法1 , 及 說 妄 語 者 , 不 信 來 世 者 , 則 無 惡 不 作 。 212一 乘 法 :ekaṁ dhammaṁ( 一 法 ), 是 指 真 理 (saccaṁ 諦 )。在 舍 衛 城 , 信 佛 法 者 日 增 , 信 外 道 者 日 減 。 於 是 外 道 就 慫 恿 一 位 美 麗 的女 信 徒 辛 迦 摩 娜 薇 卡 (Ciñcamāṇavikā) 假 裝 跟 佛 陀 懷 孕 , 並 要 佛 陀 當 眾 出醜 。 正 在 聚 眾 說 法 的 場 面 , 她 出 面 指 責 佛 陀 , 但 是 正 當 此 時 , 綁 在 她 的腰 部 的 繩 子 斷 了 , 她 的 技 倆 就 被 拆 穿 了 。 大 眾 中 很 多 人 譴 責 她 。 這 時 候 ,她 擔 心 自 己 的 安 危 , 趕 快 逃 跑 。 但 跑 不 了 多 遠 , 就 不 幸 發 生 意 外 而 慘 死 。74


177 慳 者 不 生 天 。 愚 不 讚 布 施 。 智 者 隨 喜 施 , 後 必 得 安 樂 。178 一 統 大 地 者 , 得 生 天 上 者 , 一 切 世 界 主 , 不 及 預 流1勝 。〈 十 四 、 佛 陀 品 〉〈179 ~180〉179 彼 之 勝 利 無 能 勝 , 敗 者 於 世 無 可 從 , 佛 智 無 邊 . 無 行 跡汝 復 以 何 而 誑 惑 ?180 彼 已 不 具 於 結 縛 , 愛 欲 難 以 誘 使 去 , 佛 智 無 邊 . 無 行 跡 ,汝 復 以 何 而 誑 惑 ?2 ,181 智 者 修 禪 定3 , 喜 出 家 . 寂 靜4 , 正 念 . 正 覺 者 , 天 人 所 敬 愛 。182. Hard is it to be born a human; hard is the life of mortals.Hard is it to gain the opportunity to hear the Sublime Truth,and hard to encounter is the arising of the Buddhas.1234預 流 果 :sotapattiphalaṁ, 即 初 果 、 須 陀 洹 果 , 證 悟 預 流 果 即 入 聖 人 的 行列 , 它 斷 除 了 三 結 ── 身 見 ( 我 見 , 以 為 有 永 恆 不 變 的 我 )、 疑 ( 懷 疑 因 果 、緣 起 、 佛 . 法 . 僧 )、 戒 禁 取 見 ( 邪 因 以 為 正 因 , 邪 道 以 為 正 道 )。佛 智 無 邊 . 無 行 跡 : 佛 陀 的 智 慧 無 邊 ( 指 具 有 「 一 切 知 智 」sabbaññuta-ñāṇa)。 無 行 跡 (anantagocaraṁ) 指 無 任 何 貪 愛 、 無 明 之 行 為 。修 禪 定 :DhA.:「 凡 是 徹 底 從 事 禪 那 .. 即 思 慮 「 相 」、 思 慮 「 所 緣 」, 在 這兩 種 禪 那 上 , 會 合 應 用 : 轉 向 、 進 入 ( 定 )、 立 足 ( 定 )、 出 定 、 省 察 ( 等 五 自 在 )。」出 家 寂 靜 :nekkhammupasama, 離 欲 . 寂 靜 。75


183. To avoid all evil, to cultivate good, and to cleanse his mind-- this is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s.184. Enduring patience is the highest austerity. “Nibbāna issupreme,” say the Buddhas. He is not a true monk who harmsanother, nor a real renunciate who oppresses others.185. Not despising, not harming, restraint according to the codeof monastic discipline, moderation in food, dwelling in solitude,devotion to meditation -- this is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s.186-187. There is no satisfying sensual desires, even with a rainof gold coins. For sensual pleasures give little satisfaction andmuch pain. Having understood this, the wise man finds nodelight even in heavenly pleasures. The disciple of the SupremeBuddha delights in the destruction of crav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ndure..v. 忍 耐 , 持 續 。 austerity..n. 苦 行 。182 得 生 人 道 難 , 生 得 壽 終 難 , 得 聞 正 法 難 , 遇 佛 出 世 難 。 11霍 香 葉 龍 王 (Erakapatta 伊 羅 鉢 多 ) 在 迦 葉 佛 時 為 一 比 丘 , 因 後 悔 拔 霍 香葉 , 持 戒 不 圓 滿 , 死 後 投 生 為 一 條 獨 木 舟 大 小 的 龍 王 。 霍 香 葉 龍 王 派 美76


〈183 ~185〉183 一 切 惡 莫 作 , 一 切 善 應 行 , 自 調 淨 其 意 , 是 則 諸 佛 教 。 1184 諸 佛 說 涅 槃 最 上 , 忍 辱 為 最 高 苦 行 。 害 他 實 非 出 家 者 ,惱 他 不 名 為 沙 門 。185 不 誹 與 不 害 , 嚴 持 於 戒 律2 , 飲 食 知 節 量 , 遠 處 而 獨 居 ,勤 修 增 上 定3 , 是 為 諸 佛 教 。 4〈186 ~187〉186 即 使 雨 金 錢 , 欲 心 不 滿 足 。 智 者 知 淫 欲 , 樂 少 而 苦 多 !187 故 彼 於 天 欲 , 亦 不 起 希 求 。 正 覺 者 弟 子 , 希 滅 於 愛 欲 。 5188. Driven by fear, do men go for refuge to many places -- tohills, woods, groves, trees and shrines.麗 的 女 兒 每 半 個 月 到 人 間 唱 歌 跳 舞 , 兼 出 問 題 , 如 果 可 以 全 部 解 答 就 可能 娶 她 為 妻 。 題 目 是 ..「 誰 是 主 宰 王 ? 誰 是 染 污 王 ? 怎 樣 評 論 離 染 ? 怎 樣評 論 愚 蠢 ?」 一 位 年 輕 人 正 要 走 去 回 答 問 題 。 佛 陀 觀 察 他 有 證 果 的 潛 力 ,於 是 在 中 途 攔 下 , 告 訴 他 正 確 答 案 ..「 主 宰 六 門 者 稱 王 。 受 染 污 者 為 染 污王 。 無 染 者 為 離 染 。 染 者 稱 為 愚 蠢 。」 他 當 下 就 證 初 果 。 他 對 龍 女 的 欲 望也 消 失 , 不 夠 他 仍 然 前 往 回 答 。 龍 王 知 道 有 佛 陀 已 出 世 , 就 跟 他 去 見 佛 陀 。佛 陀 說 此 偈 。(《 佛 本 行 集 經 》 卷 第 三 十 七 ~ 八 ,T3.825.3 ff.;cf.《 大 比 丘三 千 威 儀 》 卷 上 ,T24.913.2)1 Sabbapāpassa akaranaṁ, kusalassa upasampadā, sacittapariyodapanaṁ, etaṁBuddhāna sāsanaṁ. 本 偈 一 般 流 傳 :「 諸 惡 莫 作 , 眾 善 奉 行 , 自 淨 其 意 ,是 諸 佛 教 。」 原 意 是 ..「 一 切 惡 不 作 , 具 足 眾 善 , 淨 化 自 心 , 這 是 一 切佛 陀 所 教 示 的 。」2嚴 持 於 戒 律 ..pātimokkhe ca saṁvaro, 即 比 丘 守 護 比 丘 戒 ( 波 羅 提 木 叉 )。3增 上 定 .. 即 增 上 心 (adhicitta) 指 禪 定 , 四 禪 、 四 空 定 。4有 一 次 , 阿 難 尊 者 請 教 佛 陀 , 過 去 七 佛 的 父 母 、 壽 量 、 菩 提 、 聲 聞 眾 、上 首 聲 聞 眾 、 上 首 侍 者 、 所 有 的 講 說 、 不 說 布 薩 、 為 什 麼 他 們 不 說 布 薩 ?其 他 的 佛 陀 又 如 何 ? 佛 陀 回 答 說 , 所 有 諸 佛 的 佛 法 都 是 一 樣 的 , 佛 陀 馬上 背 誦 過 去 諸 佛 在 說 法 時 所 開 講 的 一 些 偈 語 。5一 位 比 丘 因 父 親 過 世 , 留 遺 產 給 他 和 弟 弟 , 起 初 他 說 他 不 需 要 , 後 來 ,他 想 想 如 果 有 錢 日 子 就 好 過 , 因 此 就 悶 悶 不 樂 。 佛 陀 就 給 他 一 些 告 誡 。77


189. Such, indeed, is no safe refuge; such is not the refugesupreme. Not by resorting to such a refuge is one released fromall suffering.190-191. He who have gone for refuge to the Buddha, hisTeaching and his Order, penetrates with transcendental wisdomthe Four Noble Truths -- suffering, the cause of suffering, thecessation of suffering, and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leading to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192. This indeed is the safe refuge, this is the refuge supreme.Having gone to such a refuge, one is released from allsuffering.193. Hard to find is the thoroughbred man (the Buddha), he is notborn everywhere. Where such a wise man is born, that clanthrives happily.194. Blessed is the birth of the Buddhas; blessed is theenunciation of the sacred Teaching; blessed is harmony in theOrder; and blessed is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the unitedtruth-seeker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rder..saṅgha,n. 僧 團 。〈188 ~ 192〉78


188 諸 人 恐 怖 故 , 去 皈 依 山 岳 , 或 依 於 森 林 , 園 苑 . 樹 支 提189 此 非 安 穩 依 , 此 非 最 上 依 , 如 是 皈 依 者 , 不 離 一 切 苦 。190 若 人 皈 依 佛 , 皈 依 法 及 僧 , 由 於 正 智 慧 , 得 見 四 聖 諦191 苦 與 苦 之 因 , 以 及 苦 之 滅 , 並 八 支 聖 道 , 能 令 苦 寂 滅 。192 此 皈 依 安 穩 , 此 皈 依 無 上 , 如 是 皈 依 者 , 解 脫 一 切 苦 。 31 。2 。193 聖 人4極 難 得 , 彼 非 隨 處 生 ; 智 者 所 生 處5 , 家 族 咸 蒙 慶 。 6194 諸 佛 出 現 樂 , 演 說 正 法 樂 , 僧 伽 和 合 樂 , 修 士 和 合 樂 。 11樹 支 提 .. 樹 塔 廟 , 建 廟 於 樹 邊 , 祭 樹 神 。 在 台 灣 也 有 拜 樹 頭 公 。2四 聖 諦 : 苦 、 集 ( 苦 因 )、 滅 ( 苦 滅 -- 涅 槃 )、 道 ( 苦 滅 之 道 -- 八 支 聖 道 )。 時 時能 實 踐 四 聖 諦 , 不 久 即 可 使 苦 滅 絕 。3火 授 婆 羅 門 (Aggidattabrāhmaṇa) 是 摩 訶 憍 薩 羅 王 (Mahākosala) 的 國 師 , 摩訶 憍 薩 羅 王 是 波 斯 匿 王 的 父 親 。 摩 訶 憍 薩 羅 王 逝 世 後 , 火 授 棄 產 , 離 家 ,成 為 苦 行 者 。 他 住 處 附 近 有 一 隻 兇 猛 的 傘 蛇 (ahichatta), 火 授 向 弟 子 說 :「 皈 依 山 岳 、 森 林 、 園 林 、 樹 , 如 此 , 你 們 就 可 以 解 除 所 有 的 痛 苦 。」有 一 天 , 佛 陀 跟 大 目 犍 連 尊 者 就 到 火 授 的 住 處 , 借 宿 一 夜 。 火 授 原 本 不答 應 , 後 來 帶 他 們 去 傘 蛇 住 的 地 方 。 這 隻 傘 蛇 被 大 目 犍 連 尊 者 降 伏 。 隔天 , 佛 陀 告 誡 火 授 :「 只 有 依 止 佛 法 僧 的 人 才 能 從 世 間 苦 解 脫 出 來 。」說 法 畢 , 火 授 和 他 的 弟 子 們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他 們 也 都 加 入 僧 伽 為 比 丘 。4聖 人 ..purisājañño(purisa+jañña, 純 粹 的 、 貴 族 的 ), 優 秀 的 人 , 指 佛 陀 。5 DhA.:yattha so jāyati dhīro uttamapañño sammāsambuddho.( 智 者 所 生6處 : 最 上 智 的 佛 陀 。)有 一 天 , 阿 難 尊 者 想 到 一 個 問 題 :「 佛 陀 告 訴 我 們 , 純 種 的 大 象 生 長 在參 達 塔 種 (Chaddantakule) 和 優 薩 陀 種 (Uposathakule), 純 種 馬 生 長 在 信 度種 (Sindhavakule) 和 哇 拉 卡 沙 王 種 (Valāhakassarājakule), 純 種 牛 生 長 在 南方 (dakkhiṇapathe), 但 卻 未 提 及 最 尊 貴 的 人 (purisājañño) 到 底 生 長 在 何處 ?」 於 是 , 他 就 前 去 請 教 佛 陀 。 佛 陀 說 此 偈 。79


195-196. He who revere those worthy of reverence, the Buddhasand their disciples, who have transcended all obstacles andpassed beyond the reach of sorrow and lamentation -- he whorevere such peaceful and fearless ones, his merit none cancompute by any measure.15 - Happiness (Dh.197-208)197. Happy indeed we live, friendly amidst the hostile. Amidsthostile people we dwell free from hatred.198. Happy indeed we live, unafflicted amidst the afflicted (bycraving). Amidst afflicted men we dwell free from affliction.199. Happy indeed we live, free from avarice amidst theavaricious. Amidst avaricious people we dwell free fromavari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諸 比 丘 討 論 「 在 世 間 的 幸 福 是 什 麼 ?」(“kiṁ nu kho imasmiṁ lokesukhan”ti), 佛 陀 說 此 偈 。80


everence..n. v. 尊 敬 。 lamentation..n. 悲 歎 。 unafflict..v. 無 折 磨 。avarice..n. 貪 婪 。 beget..v. 引 起 , 招 致 。〈195 ~ 196〉195 供 養 應 供 者 ── 脫 離 於 虛 妄 , 超 越 諸 憂 患 , 佛 及 佛 弟 子 。196 若 供 養 如 是 ── 寂 靜 無 畏 者 , 其 所 得 功 德 , 無 能 測 量 者 。 1〈197 ~ 199〉197 我 等〈 十 五 、 樂 品 〉2實 樂 生 , 憎 怨 中 無 憎 。 於 憎 怨 人 中 , 我 等 無 憎 住 。198 我 等 實 樂 生 , 疾 病3中 無 病 。 於 疾 病 人 中 , 我 等 無 病 住 。199 我 等 實 樂 生 , 貪 欲 中 無 欲 。 於 貪 欲 人 中 , 我 等 無 欲 住 。 41234一 婆 羅 門 在 耕 作 , 佛 陀 請 他 過 來 相 見 。 婆 羅 門 來 的 時 候 順 便 拜 天 祠 , 但他 沒 有 禮 敬 佛 陀 。 佛 陀 肯 定 他 拜 天 祠 是 對 的 , 婆 羅 門 就 心 情 愉 快 。 佛 陀運 用 神 通 , 在 空 中 示 現 迦 葉 佛 的 金 色 塔 , 又 說 造 塔 的 事 , 再 說 偈 頌 。我 等 : 佛 陀 自 稱 。jīvāma( 我 們 生 ), 以 複 數 表 示 。DhpA.vv.197-199. 說 偈之 前 的 說 法 中 , 以 ‘ahaṁ’( 我 )、‘viharāmi’( 我 住 ), 表 示 佛 陀 自 己 的 心 情 。疾 病 : 種 種 煩 惱 痛 苦 。釋 迦 族 的 迦 毗 羅 衛 城 (Kapilavatthunagara) , 和 拘 利 族 的 拘 利 城(Koliyanagara), 兩 個 城 市 的 農 民 都 用 赤 牛 河 (Rohiṇī 盧 奚 多 河 ) 水 灌 溉 。有 一 年 , 發 生 大 旱 災 , 雙 方 為 了 爭 水 源 , 準 備 用 武 力 解 決 。 佛 陀 知 道 他在 河 兩 岸 的 親 戚 們 正 準 備 戰 爭 , 他 決 定 加 以 阻 止 , 就 一 個 人 單 獨 到 河 中的 空 地 上 盤 腿 而 坐 。 諸 親 戚 看 見 佛 陀 時 , 都 把 手 上 的 武 器 放 在 一 邊 , 向佛 陀 禮 敬 。 佛 陀 說 :「 大 王 ! 為 什 麼 要 動 干 戈 ?」「 大 德 ! 我 們 不 知 道 。」「 有 誰 知 道 ?」「 副 王 知 道 , 將 軍 知 道 。」 做 十 業 道 來 問 答 之 後 ,「 大德 ! 爭 水 。」「 大 王 ! 水 有 價 值 嗎 ?」「 大 德 ! 沒 有 價 值 。」「 大 王 !眾 剎 帝 利 有 價 值 嗎 ?」「 大 德 ! 眾 剎 帝 利 無 價 的 。」「 不 適 當 的 。 你 們為 了 少 量 沒 有 價 值 的 水 , 來 殺 戮 無 價 的 剎 帝 利 。」 他 們 就 沉 默 下 來 。 佛81


200. Happy indeed we live, we who possess nothing. Feeders onjoy we shall be, like the Radiant Gods.201. Victory begets enmity; the defeated dwell in pain. Happilythe peaceful live, discarding both victory and defeat.202. There is no fire like lust and no crime like hatred. There is noill like the aggregates (of existence) and no bliss higher thanthe peace (of Nibbāna).203. Hunger is the worst disease, conditioned things the worstsuffering. Knowing this as it really is, the wise realize Nibbāna,the highest bliss.204. Health is the precious gain and contentment the greatestwealth. A trustworthy person is the best kinsman, Nibbāna thehighest bliss.205. Having savoured the taste of solitude and peace (of Nibbāna),pain-free and stainless he becomes, drinking deep the taste ofthe bliss of Truth.陀 喊 他 們 ..「 你 們 為 什 麼 要 這 樣 做 ? 今 天 , 如 果 不 是 我 在 這 裡 的 話 , 你們 將 會 血 流 成 河 了 。 這 樣 做 是 不 應 該 的 。 你 們 懷 抱 著 五 種 怨 ( 殺 、 盜 、 淫 、妄 、 酒 ), 懷 恨 過 日 子 , 而 我 是 沒 有 恨 過 日 子 ; 你 們 會 不 舒 服 過 日 子 , 而我 舒 服 過 日 子 ; 你 們 尋 找 五 欲 過 日 子 , 而 我 與 世 無 爭 過 日 子 。」 佛 陀 再說 197-199 偈 頌 。 雙 方 聽 完 佛 陀 的 勸 誡 後 , 避 免 一 場 流 血 戰 爭 。8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ggregates(of existence) (khandha)..n.pl. 五 蘊 。A trustworthy person is the best kinsman..[vissāsa 信 賴 ][paramā 最 超 越 ( 陰 單 主格 , a.)] [ñātī 親 屬 ( 陰 單 主 格 )]。 savour..n. 滋 味 。200 我 等 實 樂 生1 , 我 等 無 物 障2 , 我 等 樂 為 食 , 如 光 音 天3人 。4201 勝 利 生 憎 怨 , 敗 者 住 苦 惱 。 勝 . 敗 兩 俱 捨 , 和 靜 住 安 樂 。 5202 無 火 如 貪 欲 , 無 惡 如 瞋 恨 , 無 苦 如 五 蘊 , 無 樂 勝 寂 靜 。 6203 飢 為 最 大 病 , 行7為 最 大 苦 ; 如 實 知 此 已 , 涅 槃 樂 最 上 。204 無 病 最 上 利 , 知 足 最 上 財 , 信 賴 最 上 親 , 涅 槃 最 上 樂 。 81我 等 實 樂 生 ..natthi kiñcanaṁ ( 無 憂 無 慮 ), 是 指 無 貪 、 無 瞋 及 無 痴 。2345678無 物 障 : 無 貪 . 瞋 . 痴 之 障 。光 音 天 :devā ābhassarā ( 照 明 聲 音 的 諸 天 ), 屬 於 第 三 禪 天 。《 相 應 部 》S.4.18.、《 雜 阿 含 1095 經 》 說 佛 陀 托 空 缽 , 佛 陀 回 應 魔 波 旬 的 話 。和 靜 ..upasanto「 寂 靜 者 」 是 指 已 斷 除 煩 惱 的 人 。憍 薩 羅 國 波 斯 匿 王 與 摩 揭 陀 國 阿 闍 世 王 打 戰 , 連 續 三 次 敗 戰 , 他 覺 得 ..「 被 年 輕 人 打 敗 , 沒 面 子 、 無 能 , 不 知 如 何 活 下 去 。」 佛 陀 說 此 偈 。cf.S.3.14./I,83; 《 雜 阿 含 1236 經 》,《 別 譯 雜 阿 含 63 經 》本 句 白 話 中 譯 : 沒 有 像 貪 欲 的 火 , 沒 有 像 瞋 恨 的 惡 , 沒 有 像 五 蘊 之 苦 ,沒 有 喜 樂 勝 過 涅 槃 。行 ..saṅkhārā,「 諸 行 」 是 指 五 蘊 。憍 薩 羅 國 波 斯 匿 王 , 早 餐 吃 一 桶 量 的 咖 哩 飯 (taṇḍuladoṇassa odanaṁtadupiyena sūpabyañjanena bhuñjati), 吃 完 後 , 前 往 竹 林 精 舍 聽 聞 佛 陀 說法 時 , 無 法 驅 除 打 瞌 睡 (bhattasammada)。 佛 陀 說 ..「 大 王 ! 怎 麼 沒 有 先83


205 已 飲 獨 居 味 , 以 及 寂 靜 味 , 喜 飲 於 法 味 , 離 怖 畏 去 惡 。206. Good it is to see the Noble Ones, to live with them is everblissful. One will always be happy by not encountering fools.207. Indeed, he who moves in the company of fools grieves forlong. Association with fools is ever painful, like partnershipwith an enemy. But association with the wise is happy, likemeeting his own kinsmen.208.Therefore, follow the Noble One, who is steadfast, wise,learned, dutiful and devout. One should follow only such a man,who is truly good and discerning, even as the moon follows thepath of the stars.16 - Affection (Dh.209-220)209. Giving himself to things to be shunned and not exertingwhere exertion is needed, a seeker after pleasures, having giveup his true welfare, envies those intent upon theirs.210. Seek no intimacy with the beloved and also not with theunloved, for not to see the beloved and to see the unloved, bothare painful.休 息 一 下 再 來 ?」「 大 德 ! 我 吃 飯 之 後 , 感 覺 很 不 舒 服 苦 。」 佛 陀 說 ..「 大 王 ! 吃 太 飽 才 是 苦 。」 佛 陀 就 勸 誡 他 :「 大 王 ! 進 食 應 適 量 , 身 體才 會 舒 適 。」 國 王 接 受 佛 陀 建 議 , 從 此 以 後 適 量 的 飲 食 , 身 體 就 比 較 輕盈 , 也 比 較 健 康 。 佛 陀 告 訴 國 王 :「 無 病 是 最 上 的 利 得 」 云 云 。S.3.13./I,81 作 :「 常 具 正 念 人 , 取 食 知 其 量 ; 是 人 ( 苦 ) 受 少 , 衰 緩 壽 得長 。」《 別 譯 雜 阿 含 73 經 》..「 夫 人 常 當 自 憶 念 , 若 得 飲 食 應 知 量 ,身 體 輕 便 受 苦 少 , 正 得 消 化 護 命 長 。」84


211. Therefore, hold nothing dear, for separation from the dear ispainful. There are no bonds for those who have nothingbeloved or unloved.212.From endearment springs grief, from endearment springs fear.For those who are wholly free from endearment there is nogrief, whence then fea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hun..v. 迴 避 。 intimacy..n. 熟 悉 , 親 密 。 endearment..n. 愛 意 。〈206 ~ 208〉206 善 哉 見 聖 者 , 與 彼 同 住 樂 。 由 不 見 愚 人 , 彼 即 常 歡 樂 。207 與 愚 者 同 行 , 長 時 處 憂 悲 。 與 愚 同 住 苦 , 如 與 敵 同 居 。與 智 者 同 住 , 樂 如 會 親 族 。208 是 故 真 實 : 賢 者 . 智 者 . 多 聞 者 , 持 戒 虔 誠 與 聖 者 ,從 斯 善 人 賢 慧 遊 , 猶 如 月 從 於 星 道 。 1〈 十 六 、 喜 愛 品 〉〈209 ~ 211〉209 專 事 不 當 事 , 不 事 於 應 修 , 棄 善 . 趨 愛 欲 , 卻 羨 自 勉 者210 莫 結 交 愛 人 , 莫 結 不 愛 人 。 不 見 愛 人 苦 , 見 憎 人 亦 苦 。2 。12佛 陀 般 涅 槃 前 , 在 毗 舍 離 附 近 的 鞞 羅 柧 村 (Veḷuvagāmake) 雨 安 居 。 那 時候 , 他 身 染 血 痢 (lohitapakkhandikābādha, 《 諸 病 源 候 論 》..「 血 痢 者 ,熱 毒 折 受 於 血 , 血 滲 入 大 腸 故 也 。」)。 帝 釋 親 自 前 來 照 顧 佛 陀 , 直 到 佛陀 身 體 好 轉 。 眾 多 比 丘 受 到 感 動 , 佛 陀 說 出 此 偈 。白 話 中 譯 : 做 不 該 做 的 事 , 不 做 該 做 的 事 , 執 取 欲 樂 而 捨 棄 善 法 , 而 妒嫉 精 進 者 的 成 就 。85


211 是 故 莫 愛 著 , 愛 別 離 為 苦 。 若 無 愛 與 憎 , 彼 即 無 羈 縛 。 1212 從 喜 愛 生 憂 , 從 喜 愛 生 怖 ; 離 喜 愛 無 憂 , 何 處 有 恐 怖 。 2213. From affection springs grief, from affection springs fear.For him who is wholly free from affection there is no grief,whence then fear?214. From attachment springs grief, from attachment springs fear.For him who is wholly free from attachment there is no grief,whence then fear?215. From lust springs grief, from lust springs fear. For him whois wholly free from lust there is no grief, whence then fear.216.From craving springs grief, from craving springs fear. Forhim who is wholly free from craving there is no grief, whencethen fear?217. People hold dear him who embodies virtue and insight, whois principled, has realized the Truth, and who himself doeswhat he ought to be doing.12舍 衛 城 一 獨 子 , 沒 有 得 到 父 母 許 可 就 去 出 家 。 他 的 父 母 因 為 戀 子 而 出 家 。他 們 都 住 在 同 一 精 舍 。 佛 陀 說 偈 告 誡 他 們 。一 位 富 翁 喪 子 , 過 度 傷 心 , 到 火 葬 場 (āḷāhanaṁ) 去 哭 , 無 法 控 制 。 佛 陀 說偈 安 慰 他 。86


218. One who is intent upon the Ineffable (Nibbāna) and dwellswith mind inspired (by supramundane wisdom), and is no morebound by sense pleasures – such a man is called “One BoundUpstrea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mbody..v. 體 現 , 使 具 體 化 。 ineffable..a. n. 難 以 形 容 。One Bound Upstream..a Non-returner (anāgāmi)( 不 來 果 ( 阿 那 含 )).213 從 親 愛 生 憂 , 從 親 愛 生 怖 ; 離 親 愛 無 憂 , 何 處 有 恐 怖 。 1214 從 貪 欲 生 憂 , 從 貪 欲 生 怖 ; 離 貪 欲 無 憂 , 何 處 有 恐 怖 。215 從 欲 樂 生 憂 , 從 欲 樂 生 怖 ; 離 欲 樂 無 憂 , 何 處 有 恐 怖 。216 從 愛 欲 生 憂 , 從 愛 欲 生 怖 ; 離 愛 欲 無 憂 , 何 處 有 恐 怖 。 23217 具 戒 及 正 見 , 住 法 知 真 諦 , 圓 滿 自 所 行 , 彼 為 世 人 愛 。 41234毘 舍 佉 優 婆 夷 (Visākhā) 的 孫 女 蘇 達 坦 (Sudatta) 死 亡 , 佛 陀 說 偈 安 慰 她 。王 舍 城 中 某 婆 羅 門 , 他 是 邪 見 者 , 某 日 他 去 河 岸 邊 耕 作 , 佛 陀 見 到 他 知道 他 具 有 不 久 即 可 證 果 的 潛 能 。 婆 羅 門 見 到 佛 陀 不 尊 崇 , 保 持 緘 默 。 佛陀 首 先 開 口 聊 起 來 , 之 後 , 佛 陀 都 主 動 跟 他 打 招 呼 。 這 婆 羅 門 十 分 友 善 ,他 也 很 感 謝 佛 陀 的 關 心 。 他 向 佛 陀 說 :「 等 我 田 裏 的 稻 米 成 熟 後 , 我 會在 收 成 之 後 , 先 分 一 些 給 你 , 我 不 會 在 分 給 你 之 前 , 先 吃 這 些 米 飯 。 從現 在 起 , 你 是 我 的 好 朋 友 。」 但 佛 陀 預 知 他 今 年 不 可 能 有 收 成 , 所 以 不發 一 言 。 在 收 成 的 前 一 天 , 下 大 雨 , 毀 掉 他 的 稻 米 。 婆 羅 門 因 為 無 法 如願 送 佛 陀 米 糧 而 難 過 。 佛 陀 去 找 他 , 安 慰 他 。 佛 陀 說 此 偈 。法 : 四 向 、 四 果 、 涅 槃 。一 個 節 慶 , 佛 陀 跟 眾 多 比 丘 前 往 王 舍 城 托 缽 。 沿 途 , 他 們 遇 見 幾 位 手 上都 提 著 糕 餅 籃 子 的 孩 子 , 他 們 向 佛 陀 問 訊 , 但 卻 沒 有 供 養 糕 餅 。 佛 陀 告訴 其 他 比 丘 等 一 等 , 在 路 邊 樹 下 休 息 。 這 時 候 , 迦 葉 尊 者 從 後 面 趕 來 ,87


218 渴 求 離 言 法1 , 充 滿 思 慮 心 , 諸 欲 心 不 著 , 是 名 上 流 人219. When, after a long absence, a man safely returns home fromafar, his relatives, friends and well-wishers welcome him homeon arrival.220. As kinsmen welcome a dear one on arrival, even so his owngood deeds will welcome the doer of good who has gone fromthis world to the next.2 。17 - Anger (Dh.221-234)221. One should give up anger, renounce pride, and overcome allfetters. Suffering never befalls those who cling not to mind andbody and is detached.222. He who checks rising anger as a charioteer checks a rollingchariot, him I call a true charioteers; others only hold the reins.223. Overcome the angry by non-anger; overcome the wicked by12這 些 孩 子 一 見 到 迦 葉 尊 者 , 馬 上 流 露 出 高 興 的 表 情 , 他 們 向 尊 者 問 訊 ,並 且 供 養 糕 餅 。 迦 葉 尊 者 對 他 們 說 :「 我 的 老 師 ── 佛 陀 和 眾 多 比 丘 就在 樹 下 休 息 , 去 供 養 他 們 吧 。」 這 些 孩 子 就 去 供 養 佛 陀 。 佛 陀 說 :「 比丘 若 像 迦 葉 尊 者 一 般 , 天 人 都 會 喜 愛 , 也 會 得 到 四 事 供 養 。」離 言 法 :anakkhāte ( 於 未 宣 布 )。DhA.:Anakkhāteti nibbāne.( 於 未 宣 布 :於 涅 槃 )。上 流 人 :uddhaṁsoto, 向 上 流 去 的 人 , 即 會 生 於 第 四 禪 的 五 淨 居 天 的 阿那 含 聖 者 。88


goodness; overcome the miser by generosity; overcome the liarby truth.224. Speak the truth; yield not to anger; when asked, give even ifyou only have a little. By these three means can one reach thepresence of the god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nounce..v. 拋 棄 。 reins..n. 腰〈219 ~ 220〉219 久 客 異 鄉 者 , 自 遠 處 安 歸 , 親 友 與 知 識 , 歡 喜 而 迎 彼 。220 造 福 亦 如 是 , 從 此 生 彼 界 , 福 業 如 親 友 , 以 迎 愛 者 來 。 1〈 十 七 、 忿 怒 品 〉221 捨 棄 於 忿 怒 , 除 滅 於 我 慢 , 解 脫 一 切 縛2 , 不 執 著 名 . 色彼 無 一 物 者 , 苦 不 能 相 隨 。3 ,123有 一 次 , 難 提 耶 (Nandiyo) 優 婆 塞 聽 佛 陀 說 , 蓋 精 舍 給 比 丘 住 有 大 利 益 ,於 是 他 就 在 波 羅 奈 仙 人 墮 處 概 一 間 精 舍 獻 給 佛 陀 。 大 目 犍 連 到 忉 利 天時 , 見 到 天 上 有 一 間 難 提 耶 的 天 宮 。《 天 宮 事 》(Vv.PTS:#862.)..「 在 波羅 奈 , 有 名 為 難 提 耶 的 優 婆 塞 , 不 慳 貪 , 慷 慨 的 施 主 。 在 人 群 如 太 陽 輝耀 , 住 在 天 宮 者 即 此 是 此 人 。」縛 :saṁyajanaṁ, 結 , 一 共 有 十 個 結 。akiñcanaṁ「 無 煩 惱 」 即 是 無 貪 .瞋 . 痴 。名 . 色 :nāma-rūpa, 精 神 ( 心 識 ) 和 物 質 , 即 身 心 。89


222 若 能 抑 忿 發 , 如 止 急 行 車 , 是 名 善 御 者 , 餘 為 執 韁 人 。 1223 以 不 忿 勝 忿 。 以 善 勝 不 善 。 以 施 勝 慳 吝 。 以 實 勝 虛 妄 。 2224 諦 語3 . 不 瞋 恚 , 分 施 與 乞 者 ; 以 如 是 三 事 , 能 生 於 諸 天 。225. Those sages who are inoffensive and ever restrained in body,go to the Deathless State, where, having gone, they grieve nomore.226. Those who are ever vigilant, who discipline themselves dayand night, and are ever intent upon Nibbāna -- their defilementsfade away.227. O Atula! Indeed, this is an ancient practice, not one only oftoday: they blame those who remain silent, they blame thosewho speak much, they blame those who speak in moderation.There is none in this world who is not blamed.228.There never was, there never will be, nor is there now, aperson who is wholly blamed or wholly praised.123住 在 阿 拉 維 的 比 丘 (Āḷaviko bhikkhu) 準 備 蓋 房 子 , 砍 伐 一 些 樹 木 , 砍 斷 樹神 的 幼 孩 的 手 臂 , 女 神 原 想 報 復 , 殺 比 丘 , 後 來 息 怒 , 去 見 佛 陀 。 佛 陀讚 嘆 她 息 怒 , 並 告 誡 比 丘 不 要 砍 樹 。優 陀 拉 (Uttarā) 優 婆 夷 嫁 給 沒 有 佛 教 信 仰 的 富 裕 人 家 , 因 為 沒 有 機 會 供 養佛 陀 與 比 丘 , 悶 悶 不 樂 , 為 了 多 作 供 養 , 聘 用 半 個 月 女 傭 幫 她 執 行 妻 子的 責 任 。 有 一 次 女 傭 看 她 在 笑 , 忘 記 她 的 身 份 , 生 起 嫉 妒 , 跟 她 潑 一 湯匙 的 熱 油 , 但 是 她 有 慈 心 保 護 , 而 毫 髮 未 傷 。(DhA.v.223./CS:pg.2.196.ff.)諦 語 : 即 真 實 語 , 不 妄 語 。90


229. But the man whom the wise praise, after observing him dayafter day, is one of flawless character, wise, and endowed withknowledge and virtue.230.Who can blame such a one, as worthy as a coin of refinedgold? Even the gods praise him; by Brahma, too, is the personprais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igilant..a. 警 寤 的 , 警 戒 的 。 moderation..n. 溫 和 。225 彼 無 害 牟 尼 , 常 調 伏 其 身 , 到 達 不 死 境 ─ 無 有 悲 憂 處 。 1226 恆 常 醒 覺 者 , 日 夜 勤 修 學 , 志 向 於 涅 槃 , 息 滅 諸 煩 惱 。 2〈227 ~ 230〉12佛 陀 在 沙 祇 多 (Sāketa) 托 缽 被 一 為 年 老 的 婆 羅 門 誤 認 作 兒 子 , 佛 陀 跟 他 回家 , 婆 羅 門 的 太 太 也 誤 認 作 兒 子 , 他 們 相 處 三 個 月 , 他 們 都 證 得 阿 羅 漢果 。 佛 陀 說 在 過 去 很 多 世 都 作 他 們 的 兒 子 或 侄 子 。 當 他 們 死 了 , 比 丘 問他 們 往 生 何 處 , 佛 陀 說 他 們 都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不 往 生 何 處 。有 一 天 夜 晚 , 璞 娜 (Puṇṇā) 女 傭 在 為 她 的 主 人 樁 米 , 做 到 很 晚 才 去 休 息 。這 時 候 , 她 看 見 達 帕 尊 者 (Dabbo Mallaputto) 帶 領 一 群 聽 完 說 法 的 比 丘 回寮 。 她 心 想 他 們 這 麼 晚 還 沒 睡 眠 。 第 二 天 清 晨 , 璞 娜 做 糕 餅 , 打 算 到 河邊 去 吃 。 路 上 , 她 看 見 佛 陀 正 在 托 缽 , 作 布 施 。 進 食 後 , 佛 陀 為 璞 娜 澄清 心 中 的 疑 惑 :「 妳 沒 有 睡 眠 , 是 因 為 妳 的 苦 命 。 至 於 諸 比 丘 , 他 們 必須 經 常 保 持 醒 覺 (jāgariyamanuyuttatāya), 不 可 懈 怠 。」91


227 阿 多 羅1應 知 : 此 非 今 日 事 , 古 語 已 有 之 。 默 然 為 人 誹 ,多 語 為 人 誹 , 寡 言 為 人 誹 ; 不 為 誹 謗 者 , 斯 世 實 無 有 。228 全 被 人 誹 者 , 或 全 被 讚 者 , 非 曾 有 . 當 有2 , 現 在 亦 無 有 。229 若 人 朝 朝 自 反 省 , 行 無 瑕 疵 並 賢 明 , 智 慧 . 戒 行 兼 具 者 ,彼 為 智 人 所 稱 讚 。230 品 如 閻 浮 金3 , 誰 得 誹 辱 之 ? 彼 為 婆 羅 門 , 諸 天 所 稱 讚 。231. Let a man guard himself against irritability in bodily action;let him be controlled in bodily deed. Abandoning bodilymisconduct, let him practice good conduct in deed.232.Let a man guard himself against irritability in speech; let himbe controlled in speech. Abandoning verbal misconduct, lethim practice good conduct in speech.233. Let a man guard himself against irritability in thought; lethim be controlled in mind. Abandoning mental misconduct, lethim practice good conduct in thought.234. The wise are controlled in bodily action, controlled in speechand controlled in thought. They are truly well-controlled.123阿 多 羅 :Atula, 舍 衛 城 一 位 在 家 居 士 之 名 。 阿 多 羅 跟 他 的 同 伴 五 百 位 居士 找 離 婆 多 尊 者 (Revata) 問 法 , 但 是 離 婆 多 尊 者 修 習 遠 離 獨 居(paṭisallānārāmo), 不 說 任 何 法 , 於 是 他 們 帶 著 不 滿 的 心 去 找 舍 利 弗 尊 者 ,舍 利 弗 尊 者 為 他 們 說 阿 毘 達 摩 , 他 們 覺 得 太 深 。 又 去 找 阿 難 尊 者 , 阿 難尊 者 只 作 簡 單 的 開 示 。 之 後 , 他 們 一 群 人 請 世 尊 說 法 。227-230 偈 為 世尊 跟 阿 多 羅 居 士 及 他 的 同 伴 所 作 的 開 示 , 聽 法 後 , 他 們 都 證 得 須 陀 洹 果 。非 曾 有 . 當 有 .. 過 去 未 曾 有 , 未 來 也 沒 有 。閻 浮 金 :Jambunada, 來 自 閻 浮 河 (Jambu) 之 金 , 品 質 佳 。92


18 - Impurity (Dh.235-255)235. Like a withered leaf are you now; death’s messengers awaityou. You stand on the eve of your departure, yet you havemade no provision for your journey!236. Make an island for yourself! Strive hard and become wise!Rid of impurities and cleansed of stain, you shall enter thecelestial abode of the Noble On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rritability..n. 易 怒 。 withered..a. 枯 萎 的 。〈231 ~ 234〉231 攝 護 身 忿 怒 , 調 伏 於 身 行 。 捨 離 身 惡 行 , 以 身 修 善 行 。232 攝 護 語 忿 怒 , 調 伏 於 語 行 。 捨 離 語 惡 行 , 以 語 修 善 行 。233 攝 護 意 忿 怒 , 調 伏 於 意 行 。 捨 離 意 惡 行 , 以 意 修 善 行 。234 智 者 身 調 伏 , 亦 復 語 調 伏 , 於 意 亦 調 伏 , 實 一 切 調 伏 。 1〈 十 八 、 垢 穢 品 〉1 231-234 偈 為 世 尊 跟 六 位 穿 著 木 屐 的 比 丘 說 的 法 。 六 位 穿 著 木 屐 、 拿 著木 杖 的 比 丘 在 石 板 上 走 動 , 而 製 造 了 噪 音 。 世 尊 告 誡 比 丘 應 控 制 自 己 的93


〈235 ~ 238〉235 汝 今 已 似 枯 燋 葉 , 閻 魔 使 者 近 身 邊 。 汝 已 佇 立 死 門 前 , 旅途 汝 亦 無 資 糧1 。236 汝 宜 自 造 安 全 洲2 , 迅 速 精 勤 為 智 者 。 拂 除 塵 垢 無 煩 惱 ,得 達 諸 天 之 聖 境3 。237. Your life has come to an end now; you are setting forth intothe presence of Yama, the King of Death. No resting place isthere for you on the way, yet you have made no provision foryour journey!238. Make an island for yourself! Strive hard and become wise!Rid of impurities and cleansed of stain, you shall not comeagain to birth and decay.123言 行 舉 止 。 此 後 , 世 尊 告 誡 比 丘 不 要 穿 木 屐 。旅 途 資 糧 :pātheyyam 道 路 資 糧 。DhpA...「 道 路 資 糧 .. 好 像 是 旅 客 的 米等 道 路 資 糧 , 對 正 要 往 他 世 者 來 說 , 則 是 沒 有 善 的 道 路 資 糧 之 意 。」自 造 安 全 洲 ..karohi dīpamattano, 你 應 該 做 自 己 的 洲 。「 做 自 己 的 洲 」是 指 善 業 。S.1.32./I,18...“Puññāni paralokasmiṁ, patiṭṭhā honti pāṇinan”ti.( 諸 功 德 在 後 世 , 有 息 者 立 足 處 。)諸 天 之 聖 境 ..Dibbaṁ ariyabhūmiṁ, 指 色 界 天 的 淨 居 天 (suddhāvāsa,m.)。 只 有 阿 那 含 才 能 投 生 。DhpA...「 諸 天 之 聖 境 : 如 此 這 努 力 , 已 破壞 諸 染 、 諸 垢 的 狀 態 。 排 瀉 掉 垢 、 穢 , 無 穢 , 無 污 染 , 也 就 是 說 將 圓 滿五 種 純 淨 住 地 之 意 。」94


239.One by one, little by little, moment by moment, a wise manshould remove his own impurities, as a smith removes thedross from silver.240. Just as rust arising from iron eats away the base from which itarises, even so, their own deeds lead transgressors to states of woe.241. Non-repetition is the bane of scriptures; neglect is the baneof a home; slovenliness is the bane of personal appearance, andheedlessness is the bane of a guard.242. Unchastity is the taint in a woman; niggardliness is the taintin a giver. Taints, indeed, are all evil things, both in this worldand the next.243. A worse taint than these is ignorance, the worst of all taints.Destroy this one taint and become taintless, O monk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etting forth.. 提 出 。 provision..n. 資 糧 。 transgressor..n. 犯 法 者 。bane..n. 禍 根 。 slovenly..a. 懶 散 的 。 unchastity..n. 不 貞 。niggardly..a. 吝 嗇 的 。237 汝 今 壽 命 行 已 終 , 汝 已 移 步 近 閻 魔 。 道 中 既 無 停 息 處 ,旅 途 汝 亦 無 資 糧 。238 汝 宜 自 造 安 全 洲 , 迅 速 精 勤 為 智 者 。 拂 除 塵 垢 無 煩 惱 ,不 復 重 來 生 與 老 。 11舍 衛 城 有 位 屠 牛 夫 , 每 餐 必 須 有 咖 哩 牛 肉 飯 。 有 一 天 , 他 前 往 河 中 沐 浴 ,當 他 離 家 後 , 他 的 一 位 朋 友 勸 他 妻 子 把 牛 肉 賣 掉 , 所 以 當 天 就 沒 有 咖 哩牛 肉 飯 。 他 非 常 生 氣 , 就 跑 到 後 院 去 , 割 下 一 隻 公 牛 的 舌 頭 , 烘 焙 後 坐下 來 吃 。 吃 飯 時 , 但 卻 咬 斷 自 己 的 舌 頭 , 死 於 非 命 , 並 且 往 生 到 惡 趣 。95


239 剎 那 . 剎 那 間 , 智 者 分 分 除 , 漸 拂 自 垢 穢 , 如 冶 工 鍛 金 。 1240 如 鐵 自 生 鏽 , 生 已 自 腐 蝕 , 犯 罪 者 亦 爾 , 自 業 導 惡 趣 。241 不 誦 經 典 穢 , 不 勤 為 家 穢 , 懶 惰 為 色 穢 , 放 逸 護 衛 穢〈242 ~ 243〉242 邪 行 婦 人 穢 , 吝 嗇 施 者 穢 。 此 界 及 他 界 , 惡 法 實 為 穢 。243 此 等 諸 垢 中 , 無 明 垢 為 最 , 汝 當 除 此 垢 , 成 無 垢 比 丘 !244. Easy is life for the shameless one who is as impudent as acrow, back-biting and forward, arrogant and corrupt.245. Difficult is life for the modest one who always seeks purity,is detached and unassuming, clean in life, and discerning.2 。246-247. One who destroys life, utters lies, takes what is notgiven, goes to another man’s wife, and is addicted to12他 的 妻 子 嚇 到 , 便 勸 他 的 兒 子 離 開 家 鄉 。 她 的 兒 子 就 到 怛 剎 尸 羅 去 當 金匠 , 結 婚 生 子 。 後 來 , 返 回 舍 衛 城 。 金 匠 的 兒 子 們 都 是 佛 教 徒 , 擔 心 父親 一 生 中 沒 有 做 過 任 何 的 善 行 。 有 一 天 , 他 們 以 父 親 的 名 義 供 養 佛 陀 和諸 比 丘 。 請 佛 陀 跟 他 們 的 父 親 開 示 , 佛 陀 說 :「 你 老 了 , 你 的 身 體 像 枯葉 , 你 不 要 沒 有 來 世 善 的 旅 途 資 糧 做 立 足 處 , 要 聰 明 一 點 , 不 要 笨 笨 的 。」有 一 次 , 一 位 婆 羅 門 看 見 一 群 比 丘 在 整 裝 , 準 備 去 托 缽 。 他 發 現 到 有 的比 丘 的 袈 裟 碰 到 草 地 上 的 雨 露 而 沾 濕 了 , 他 就 除 草 。 第 二 天 , 他 發 現 有的 比 丘 的 袈 裟 碰 地 而 弄 髒 了 , 他 就 用 細 砂 鋪 路 。 某 日 。 大 熱 天 , 他 發 現比 丘 汗 流 浹 背 , 他 就 蓋 一 座 涼 亭 。 下 雨 天 , 他 發 現 還 是 會 被 雨 水 淋 濕 ,就 蓋 一 間 休 息 的 房 舍 。 房 舍 蓋 好 時 , 他 邀 請 佛 陀 和 眾 多 比 丘 接 受 供 養 。佛 陀 說 ..「 婆 羅 門 啊 ! 有 智 慧 的 人 一 點 一 滴 的 完 成 善 行 。 同 時 , 慢 慢 地 ,但 持 續 不 斷 的 去 除 心 中 的 煩 惱 。」不 誦 經 典 是 ( 學 習 的 ) 污 垢 , 不 勤 勞 是 房 屋 的 污 垢 , 懶 惰 是 美 貌 的 污 垢 ,放 逸 是 守 護 的 污 垢 。96


intoxicating drinks—such a man digs up his own root even inthis very world.248. Know this, O good man: evil things are difficult to control.Let not greed and wickedness drag you to protracted misery.249. People give according to their faith or regard. If one becomesdiscontented with the food and drink given by others, one doesnot attain meditative absorption, either by day or by night.250. But he in whom this (discontent) is fully destroyed, uprootedand extinct, he attains absorption, both by day and by nigh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mpudent..a. 無 禮 的 。 arrogant..a. 傲 慢 的 。protracted..a. 拖 延 的 。〈244 ~ 245〉244 生 活 無 慚 愧 , 鹵 莽 如 烏 鴉 , 詆 毀 於 他 人 , 大 膽 自 誇 張 ,傲 慢 邪 惡 者 , 其 人 生 活 易 。245 生 活 於 慚 愧 , 常 求 於 清 淨 , 不 著 欲 謙 遜 , 住 清 淨 生 活 ,富 於 識 見 者 , 其 人 生 活 難1 。1小 沙 利 比 丘 (Cūḷasāri) 與 舍 利 弗 尊 者 的 同 住 , 他 懂 得 醫 理 。 有 一 天 , 他 看完 一 位 病 人 後 , 他 向 尊 者 說 自 己 醫 療 後 , 得 到 美 食 做 為 醫 療 的 報 酬 。 他97


〈246 ~ 248〉246 若 人 於 世 界 , 殺 生 . 說 妄 語 , 取 人 所 不 與 , 犯 於 別 人 妻 。247 及 耽 湎 飲 酒 , 行 為 如 是 者 , 即 於 此 世 界 , 毀 掘 自 善 根 。248 如 是 汝 應 知 : 不 制 則 為 惡 ; 莫 貪 與 非 法 , 自 陷 於 永 苦 。 1〈249 ~ 250〉249 若 信 樂 故 施 。 心 嫉 他 得 食 , 彼 於 晝 或 夜 , 不 得 入 三 昧 。250 若 斬 斷 此 心 , 拔 根 及 除 滅 , 則 於 晝 或 夜 , 彼 得 入 三 昧 。 2251. There is no fire like lust; there is no grip like hatred; there isno net like delusion; there is no river like craving.252. Easily seen is the fault of others, but his own are difficult tosee. Like chaff one winnows another’s faults, but hides his own,even as a crafty fowler hides behind sham branches.12請 舍 利 弗 尊 者 與 他 分 享 這 些 美 味 。 但 舍 利 弗 尊 者 一 言 不 發 地 離 去 。 比 丘議 論 紛 紛 去 見 佛 陀 。 佛 陀 說 ..「 諸 比 丘 ! 無 慚 者 不 計 後 果 , 形 同 烏 鴉 ( 按 ..烏 鴉 有 偷 盜 行 為 ), 二 十 一 種 錯 誤 的 謀 生 方 式 生 活 較 快 樂 , 具 足 慚 者 生 活較 苦 。」 台 諺 也 有 :「 做 惡 做 毒 , 騎 馬 轆 硞 ; 好 心 好 行 , 無 衫 通 穿 。」(co 3 ok 4 co 3 tok 8 \ khia 5 be 2 lok 8 khok 8 \ ho 2 sim 1 ho 2 hing 7 \bo 5 sann 1 thang 1 ching 7 )有 一 次 , 五 位 在 家 優 婆 塞 到 祇 樹 給 孤 獨 園 去 持 戒 , 他 們 各 自 守 五 戒 中 的一 戒 , 每 個 人 都 說 自 己 所 守 的 戒 最 難 做 到 , 最 難 遵 守 。 因 此 爭 論 不 休 ,他 們 就 向 佛 陀 報 告 他 們 各 自 的 見 解 , 佛 陀 說 :「 所 有 戒 律 都 難 於 遵 守 。」年 輕 人 提 舍 (Tissadahara) 會 蔑 視 他 人 的 善 行 。 他 甚 至 蔑 視 給 孤 獨 長 者 和 毘舍 佉 布 施 給 五 十 萬 聖 弟 子 (pañcannaṁ ariyasāvakakoṭīnaṁ)。 他 更 吹 噓說 , 他 的 親 戚 都 非 常 富 有 , 像 大 寺 院 接 受 四 方 來 的 比 丘 。 有 些 比 丘 懷 疑 ,就 去 調 查 , 結 果 發 現 他 的 親 戚 都 很 貧 窮 , 提 舍 所 說 的 全 不 實 在 。98


253. He who seeks another’s faults, who is ever censorious -- hiscankers grow. He is far from destruction of the cankers.254. There is no track in the sky, and no recluse outside (theBuddha’s dispensation). Mankind delights in worldliness, butthe Buddhas are free from worldliness.255. There is no track in the sky, and no recluse outside (theBuddha’s dispensation). There are no conditioned things thatare eternal, and no instability in the Buddhas.19 - The Just (Dh.256-272)256. Not by passing arbitrary judgements does a man become just;a wise man is he who investigates both right and wrong.257. He who does not judge others arbitrarily, but passesjudgement impartially according to truth, that sagacious man isa guardian of law and is called jus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rip..n. v. 緊 握 。crafty..a. 狡 猾 的 。fowler..n. 獵 獸 者 。sham..n.a. 騙 局 。Recluse(samaṇa): here used in the special sense of those who have reached the foursupramundane stages.( 沙 門 .. 在 此 特 指 四 沙 門 果 ) arbitrarily..adv. 任 意 地 。251 無 火 等 於 貪 欲 , 無 執 著 如 瞋 恚 , 無 網 等 於 愚 癡 ,無 河 流 如 愛 欲 。 11本 句 白 話 翻 譯 ..「 沒 有 像 貪 欲 的 火 , 沒 有 像 瞋 恚 的 執 著 , 沒 有 像 愚 癡 的網 , 沒 有 像 愛 欲 的 河 流 。」 說 此 本 偈 的 因 緣 是 , 有 一 次 佛 陀 在 說 法 時 ,五 位 居 士 當 中 有 四 位 沒 有 專 心 在 聽 。 這 四 位 沒 有 專 心 在 聽 的 人 , 過 去 世當 過 蛇 ( 聽 法 時 打 瞌 睡 )、 地 下 生 物 ( 聽 法 時 刮 地 )、 猴 子 ( 聽 法 時 搖 樹 )、 星象 家 ( 聽 法 時 看 天 ), 因 此 習 性 猶 在 。99


252 易 見 他 人 過 , 自 見 則 為 難 。 揚 惡 如 颺 糠 , 已 過 則 覆 匿 ,如 彼 狡 博 者1 , 隱 匿 其 格 利2 。 3253 若 見 他 人 過 , 心 常 易 忿4者 , 增 長 於 煩 惱 ; 去 斷 惑 遠 矣 。〈254 ~ 255〉254 虛 空 無 道 跡 , 外 道 無 沙 門 。 眾 生 喜 虛 妄 , 如 來 無 虛 妄 。255 虛 空 無 道 跡 , 外 道 無 沙 門 。 五 蘊 無 常 住 , 諸 佛 無 動 亂 。〈 十 九 、 法 住 品 〉〈256 ~ 257〉5256 鹵 莽 處 事 故 , 不 為 法 住 者 。 智 者 應 辨 別 ── 孰 正 與 孰 邪 。257 導 人 不 鹵 莽 , 如 法 而 公 平 , 智 者 護 於 法 , 是 名 法 住 者 。258. One is not wise because one speaks much. He who ispeaceable, friendly and fearless is called wise.259.A man is not versed in Dhamma because he speaks much. Hewho, after hearing even a little Dhamma, does not neglect it butpersonally realizes its truth directly and is not heedless of it, is12345博 者 :satho, 賭 徒 , 註 疏 解 釋 它 為 捕 鳥 者 。格 利 :Kali, 不 利 於 賭 客 的 骰 子 。跋 提 城 (Bhaddiyanagara) 公 羊 富 翁 (Meṇḍakaseṭṭhi,meṇḍaka 為 公 羊 , 因 他曾 在 家 中 後 院 發 現 大 堆 等 身 高 的 金 羊 雕 像 , 人 們 因 此 稱 呼 他 公 羊 富 翁 )聽 說 佛 陀 來 到 跋 提 , 就 同 家 人 前 去 見 佛 陀 , 在 聽 完 佛 陀 的 說 法 後 , 證 得初 果 。 公 羊 富 翁 告 訴 佛 陀 , 在 他 們 來 時 , 一 些 外 道 批 評 佛 陀 , 並 且 試 圖說 服 他 不 要 來 。 佛 陀 說 :「 優 婆 塞 ! 諸 有 情 對 自 己 的 缺 點 視 若 無 睹 , 別人 沒 有 缺 點 認 為 有 , 吹 毛 求 疵 ( 原 文 .. 吹 開 穀 物 bhusaṁ viya opunantī)。」易 忿 :ujjhāna, 譏 嫌 。法 住 :dhammaṭṭha, 依 法 奉 行 , 或 說 「 奉 法 」。100


truly versed in the Dhamma.260.A monk is not an Elder because his head is gray. He is butripe in age, and he is called one grown old in vain.261.One in whom there is truthfulness, virtue, inoffensiveness,restraint and self-mastery, who is free from defilements and iswise -- he is truly called an Elder.262. Not by mere eloquence nor by beauty does a man becomeaccomplished, if he is jealous, selfish and deceitful.263. But he in whom these are wholly destroyed, uprooted andextinct, and who has cast out hatred -- that wise man is trulyaccomplish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loquence..n. 雄 辯 ,( 流 利 的 ) 口 才258 不 以 多 言 故 , 彼 即 為 智 者 。 安 靜 無 怨 怖 , 是 名 為 智 者 。 11六 位 ( 為 一 群 的 ) 比 丘 , 總 是 在 齋 堂 遊 走 惹 事 生 非 , 在 某 日 用 過 餐 , 什 麽類 型 ?101


259 不 以 多 言 故 , 彼 為 持 法 者 。 彼 雖 聞 少 分 , 但 由 身 見 法於 法 不 放 逸 , 是 名 持 法 者 。1 ,〈260 ~261〉260 不 因 彼 白 頭 , 即 得 為 長 老 。 彼 年 齡 虛 熟 , 徒 有 長 老 名 。261 於 彼 具 真 實 , 具 法除 滅 諸 垢 穢 , 實 名 為 長 老 。 32不 殺 生 , 節 制 並 調 伏 , 彼 有 智 慧 人 。〈262 ~263〉262 嫉 . 慳 . 虛 偽 者 , 雖 以 其 辯 才 , 或 由 相 端 嚴 , 不 為 善 良 人 。263 若 斬 斷 此 心 , 拔 根 及 除 滅 , 彼 捨 瞋 智 者 , 名 為 善 良 人 。 4264. Not by shaven head does a man who is undisciplined anduntruthful become a monk. How can he who is full of desireand greed be a monk?1234身 見 法 : 指 心 見 法 , 自 證 知 法 , 不 由 他 而 悟 。具 法 : 具 足 正 法 與 戒 律 。有 一 天 , 約 三 十 位 阿 蘭 若 比 丘 前 來 向 佛 陀 頂 禮 。 佛 陀 明 白 他 們 證 得 阿 羅漢 果 的 機 緣 已 經 成 熟 , 就 問 他 們 ..「 你 們 進 來 的 時 候 , 有 沒 有 看 見 一 位上 座 ?」 他 們 說 ..「 沒 有 看 見 。」「 你 們 怎 麼 沒 有 看 見 ?」「 大 德 ! 我們 看 見 一 位 沙 彌 。」「 他 不 是 沙 彌 , 是 上 座 吧 ?」「 大 德 ! 他 是 很 小 的 。」佛 陀 說 :「 諸 比 丘 ! 他 不 是 沙 彌 , 而 是 上 座 。 我 不 因 為 人 的 歲 數 大 就 稱他 作 上 座 , 任 何 人 究 竟 明 白 四 聖 諦 , 而 且 不 傷 害 別 人 , 才 是 上 座 。」有 些 比 丘 羨 慕 資 深 比 丘 享 受 年 輕 比 丘 和 沙 彌 的 服 務 , 他 們 也 希 望 有 這 種待 遇 , 請 求 佛 陀 允 准 他 們 也 可 以 作 指 導 , 以 便 有 這 種 待 遇 。 佛 陀 知 道 他們 的 動 機 , 斷 然 拒 絕 。102


265.He who wholly subdues evil both small and great is called amonk, because he has overcome all evil.266. He is not a monk just because he lives on others’ alms. Notby adopting outward form does one become a true monk.267. Whoever here (in the Dispensation) lives the holy life,transcending both merit and demerit, and walks withunderstanding in this world — he is truly called a monk.268. Not by observing silence does one become a sage, if he befoolish and ignorant. But that man is wise who, as if holding abalance-scale, accepts only the good.269. The sage, (thus) rejecting the evil, is truly a sage. Since hecomprehends both (present and future) worlds, he is called a sage.270.He is not a noble who injures living beings. He is called anoble because he is harmless towards all living beings.271. Not by rules and observances, not even by much learning, ;nor by gain of absorption, nor by a life of seclusion.272. Nor by thinking: “I enjoy the bliss of renunciation, which isnot experienced by the worldling.” Should you, O monks, restcontent, until the utter destruction of the cankers(arahatship) isreached.〈264 ~265〉264 若 破 戒 妄 語 , 削 髮 非 沙 門 。 充 滿 欲 與 貪 , 云 何 為 沙 門 ?265 彼 息 滅 諸 惡 ── 無 論 大 與 小 , 因 息 滅 諸 惡 , 故 名 為 沙 門 。103


〈266 ~267〉266 僅 向 他 行 乞 , 不 即 是 比 丘 。 行 宗 教 法 儀 , 亦 不 為 比 丘 。267 僅 捨 善 與 惡 , 修 於 梵 行 者 , 以 知 住 此 世1 , 彼 實 名 比 丘 。〈268 ~269〉268 愚 昧 無 知 者 , 不 以 默 然 故 , 而 名 為 牟 尼 。 智 者 如 權 衡269 捨 惡 取 其 善 , 乃 得 為 牟 尼 。 彼 知 於 兩 界3 , 故 稱 為 牟 尼 。 4270 彼 人 非 聖 賢 , 以 其 殺 生 故 。 不 害 諸 眾 生 , 是 名 為 聖 者 。〈271 ~272〉271 不 以 戒 律 行 , 或 由 於 多 聞 , 或 由 證 三 昧 , 或 由 於 獨 居 ,272 謂 :「 受 出 家 樂5 , 非 凡 夫 所 能 」。 汝 等 漏 未 盡 ,2 。12345以 知 住 此 世 : 即 了 知 地 行 於 這 ( 五 蘊 ) 世 間 。 知 :saṅkhāya( 考 量 )。智 者 如 權 衡 .. 智 者 如 持 秤 般 捨 惡 而 取 最 上 (varam 指 戒 . 定 . 慧 )。兩 界 :Ubho loke, 兩 種 世 間 , 指 內 . 外 五 蘊 。 內 五 蘊 指 自 己 的 五 蘊 ; 外 五蘊 指 其 他 眾 生 的 五 蘊 。苦 行 者 在 接 受 供 養 後 , 會 對 布 施 者 說 些 賜 福 的 話 , 如 :「 願 你 們 遠 離 危險 , 祝 你 們 興 旺 , 財 源 滾 滾 來 , 願 你 們 長 命 百 歲 。」 而 比 丘 在 接 受 供 養之 後 , 卻 默 默 不 語 。 佛 陀 證 悟 以 後 的 前 二 十 年 , 他 們 是 如 此 。 當 時 的 人就 說 :「 苦 行 者 祝 福 我 們 , 而 敬 愛 的 比 丘 卻 什 麼 也 沒 說 。」 比 丘 向 佛 陀反 應 這 件 事 , 佛 陀 從 此 要 比 丘 在 接 受 供 養 後 , 也 要 說 適 如 其 分 的 祝 福 。出 家 樂 :nekkhamasukham 出 離 樂 。104


莫 生 保 信 想1 !20 - The Path (Dh.273-289)273. Of all paths the Eightfold Path is the best; of all truths theFour Noble Truths are the best; of all things passionlessness isthe best; of men the Seeing One (the Buddha) is the best.274. This is the only path; there is none other for the purificationof insight. Tread this path, and you will bewilder Māra.275.Walking upon this path you will make an end of suffering.Having discovered how to pull out the thorn of lust, I makeknown the path.276. You yourselves must strive; the Buddhas only point the way.Those meditative ones who tread the path are released from thebonds of Māra.277.”All conditioned things are impermanent” -- when one seesthis with wisdom, one turns away from suffering. This is thepath to purification.278. “All conditioned things are unsatisfactory” -- when one seesthis with wisdom, one turns away from suffering. This is thepath to purification.1保 信 想 :vissāsamāpādi= vissāsamma āpādi, 莫 生 信 賴 。10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bewilder..v. 使 迷 惑 。〈 二 十 、 道 品 〉〈273 ~276〉 1273 八 支 . 道 中 勝 , 四 句 . 諦 中 勝 , 離 欲 . 法 中 勝 , 具 眼 . 兩 足 勝274 實 唯 此 一 道 。 無 餘 知 見 淨 。 汝 等 順 此 行 。 魔 為 之 惑 亂 。275 汝 順 此 道 行 , 使 汝 苦 滅 盡 。 知 我 所 說 道 , 得 除 去 荊 棘 。276 汝 當 自 努 力 ! 如 來 唯 說 者 。 隨 禪 定 行 者 , 解 脫 魔 繫 縛 。 32 。277 「 一 切 行 無 常4 」, 以 慧此 乃 清 淨 道 。 65觀 照 時 , 得 厭 離 於 苦 ,123456據 說 , 斯 里 蘭 卡 比 丘 在 重 大 事 件 會 議 長 呼 此 句 口 號 。本 句 白 話 ..「 所 有 道 中 , 八 聖 道 最 殊 勝 ; 所 有 諦 ( 真 理 ) 中 , 四 聖 諦 最 殊勝 ; 所 有 法 中 , 離 欲 法 ( 涅 槃 ) 最 殊 勝 ; 所 有 兩 足 ( 人 類 ) 中 , 具 眼 ( 佛 陀 ) 最殊 勝 。」佛 陀 跟 眾 多 比 丘 人 間 遊 行 之 後 , 又 回 到 舍 衛 城 , 眾 多 比 丘 回 來 之 後 都 在討 論 沿 途 山 勢 、 路 況 。 佛 陀 觀 察 他 們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的 時 機 成 熟 。 佛 陀 說 ..「 諸 比 丘 ! 你 們 所 談 論 是 外 在 的 道 路 , 名 為 比 丘 的 應 該 關 注 聖 道 的 生起 , 這 樣 的 話 , 才 能 從 一 切 苦 解 脫 出 來 。」 接 著 佛 陀 說 出 此 偈 。一 切 行 無 常 : 即 一 切 有 為 法 無 常 。 但 不 包 括 概 念 法 與 無 為 法 ( 涅 槃 ), 概念 法 與 無 為 法 都 不 是 無 常 或 苦 。慧 : 指 觀 智 , 修 習 禪 定 , 進 而 觀 察 微 細 名 色 法 的 無 常 或 苦 或 無 我 。本 偈 說 一 群 比 丘 到 阿 蘭 若 去 精 進 用 功 , 尚 未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他 去 見 佛 陀106


278 「 一 切 行 是 苦 」, 以 慧 觀 照 時 , 得 厭 離 於 苦 , 此 乃 清 淨 道 。 1279. “All things are not-self” -- when one sees this with wisdom, oneturns away from suffering. This is the path to purification.280. The idler who does not exert himself when he should, whothough young and strong is full of sloth, with a mind full ofvain thoughts -- such an indolent man does not find the path towisdom.281. Let a man be watchful of speech, well controlled in mind,and not commit evil bodily action. Let him purify these threecourses of action, and win the path made known by the GreatSage.282. Wisdom springs from meditation, without meditationwisdom wanes. Having known these two paths of progress anddecline, let a man so conduct himself that his wisdom mayincrease.1想 取 得 業 處 在 繼 續 用 功 。 佛 陀 想 ..「 什 麼 是 適 當 的 ?」 於 是 觀 察 到 在 迦葉 佛 時 , 他 們 曾 經 練 習 過 無 常 相 兩 萬 年 , 因 此 , 佛 陀 就 以 一 個 偈 頌 來 教導 無 常 相 。佛 陀 說 諸 蘊 有 壓 迫 之 苦 (paṭipīḷanaṭṭhena dukkhā), 因 此 說 偈 。107


279 「 一 切 法 無 我 」, 以 慧 觀 照 時 , 得 厭 離 於 苦 , 此 乃 清 淨 道 。 1280 當 努 力 時 不 努 力 , 年 雖 少 壯 陷 怠 惰 , 意 志 消 沈 又 懶 弱 ,怠 者 不 以 智 得 道 。 23281 慎 語 而 制 意 , 不 以 身 作 惡 。 淨 此 三 業 道 , 得 聖 所 示 道 。 4282 由 瑜 伽5生 智 , 無 瑜 伽 慧 滅 。 了 知 此 二 道 , 及 其 得 與 失 ,12345佛 陀 說 ..「 諸 蘊 以 無 法 控 制 之 意 稱 為 無 我 (avasavattanaṭṭhena anattā)。」因 此 說 偈 。本 偈 說 「 精 進 持 法 帝 沙 長 老 」(Padhānakammikatissatthera) 的 因 緣 , 舍 衛城 有 五 百 位 良 家 子 出 家 , 除 了 他 一 人 留 下 來 , 其 他 全 部 到 阿 蘭 若 去 禪修 。 經 過 一 段 時 間 後 , 他 們 全 都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那 位 未 去 禪 修 的 帝 沙 比丘 , 後 悔 曾 經 浪 費 時 光 , 他 就 下 定 決 心 , 要 徹 夜 禪 修 。 當 天 晚 上 在 經 行幾 萬 步 後 , 打 瞌 睡 , 他 不 小 心 在 石 板 上 滑 倒 , 跌 斷 大 腿 骨 。 佛 陀 知 道 之後 , 說 :「 諸 比 丘 ! 先 前 不 知 精 進 , 現 在 你 們 有 了 障 礙 。」三 業 : 指 身 業 、 語 業 、 意 業 。大 目 犍 連 尊 者 有 一 次 和 勒 叉 那 比 丘 下 山 時 , 看 見 一 隻 三 伽 浮 他 (tigāvuta,約 九 公 里 ) 的 豬 面 人 身 、 悲 慘 的 餓 鬼 。 這 時 候 , 大 目 犍 連 尊 者 只 是 微 笑 。回 到 精 舍 時 , 勒 叉 那 比 丘 問 尊 者 , 因 何 微 笑 ? 尊 者 才 回 答 。 佛 陀 在 菩 提場 ( 證 道 的 地 方 ), 也 曾 親 眼 目 睹 該 餓 鬼 , 佛 陀 說 該 餓 鬼 的 前 世 因 緣 : 在迦 葉 佛 時 , 這 餓 鬼 是 一 位 會 說 法 的 比 丘 。 有 一 次 , 他 到 有 兩 位 比 丘 居 住的 一 處 精 舍 去 。 停 留 期 間 , 他 發 現 當 地 的 人 歡 喜 聽 他 說 法 , 他 就 想 獨 佔該 精 舍 , 於 是 分 化 離 間 這 兩 位 比 丘 , 使 他 們 爭 論 不 休 , 終 於 都 離 開 精 舍 。因 為 這 惡 業 , 他 在 死 後 , 長 期 遭 受 苦 報 。瑜 伽 : yoga , 在 此 指 禪 定 。DhA.CS:pg.2.264. .. yogāti aṭṭhatiṁsāya108


當 自 努 力 行 , 增 長 於 智 慧 。 1283. Cut down the forest (of lust), but not the tree, from the forestsprings fear. Having cut down the forest and the underbrush, bepassionless, O monks!284. For so long as the underbrush of desire, even the most subtle,of a man towards a woman is not cut down, his mind is inbondage, like the sucking calf to its mother.285. Cut off your affection in the manner a man plucks with hishand an autumn lotus. Cultivate only the path to peace,Nibbāna, as made known by the Exalted One.286. “Here shall I live during the rains, here in winter andsummer” -- thus thinks the fool. He does not realize the danger(that death might intervene).287. As a great flood carries away a sleeping village, so deathseizes and carries away the man with a clinging mind, dotingon his children and cattle.288. For him who is assailed by death there is no protection bykinsmen. None there are to save him -- no sons, nor father nor1ārammaṇesu yoniso manasikārā.( 瑜 伽 : 以 三 十 八 種 所 緣 作 為 從 根 源 作 意 。)波 思 拉 (Poṭṭhilatthera) 是 一 位 通 三 藏 的 比 丘 , 但 是 尚 未 得 禪 、 證 果 , 受 到佛 陀 的 激 勵 之 後 , 寧 願 以 低 姿 態 , 在 一 位 沙 彌 的 指 導 下 ,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大 莊 嚴 論 經 》(44)(T4.297.1)..「 復 次 , 雖 不 入 見 諦 , 修 學 多 聞 力 , 諸魔 不 能 動 , 應 勤 修 學 問 。」 可 見 在 教 中 , 通 達 經 論 , 並 非 被 排 斥 。109


elatives.289. Realizing this fact, let the wise man, restrained by morality,hasten to clear the path leading to Nibbā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underbrush..n. 矮 樹 叢 。 intervene..v. 介 於 中 間 。 dote..v. 溺 愛 。〈283 ~ 284〉283 應 伐 欲 稠 林1 , 勿 伐 於 樹 木 。 從 欲 林 生 怖 , 當 脫 欲 稠 林 。284 男 女 欲 絲 絲 , 未 斷 心 猶 繫 ; 如 飲 乳 犢 子 , 不 離 於 母 牛 。 2285 自 己 斷 除 愛 情 , 如 以 手 折 秋 蓮 。 勤 修 寂 靜 之 道 。善 逝3所 說 涅 槃 。286 「 雨 季 我 住 此 , 冬 夏 亦 住 此 」, 此 為 愚 夫 想 , 而 不 覺 危 險 。 41234應 伐 欲 稠 林 :Vanaṁ chindatha mā rukkhaṁ,vana, 喻 欲 望 、 煩 惱 。舍 衛 城 裡 有 五 位 朋 友 , 年 老 了 才 一 起 出 家 。 他 們 習 慣 回 老 家 去 托 缽 , 其中 一 位 的 妻 子 烹 飪 手 藝 很 好 , 並 且 妥 善 照 顧 他 們 , 因 此 他 們 最 常 去 她 那裡 托 缽 。 有 一 天 , 她 死 了 。 五 位 老 比 丘 十 分 傷 心 。 佛 陀 告 誡 :「 諸 比 丘 !你 們 倚 賴 染 、 瞋 、 癡 森 林 , 才 有 苦 。 砍 掉 森 林 , 這 樣 就 不 會 有 苦 。」善 逝 :Sugato, 是 佛 陀 的 名 稱 , 善 淨 行 的 人 ,1. 他 行 中 道 行 , 沒 有 斷 見 、常 見 或 極 端 苦 、 樂 行 。2. 他 善 說 真 、 實 、 有 利 益 的 法 。從 波 羅 奈 (Bārāṇasī) 來 舍 衛 城 賣 紡 織 品 的 商 人 , 他 想 把 商 品 賣 完 再 回 去 ,佛 陀 看 出 來 他 的 壽 命 只 剩 七 天 , 阿 難 尊 者 轉 告 他 , 請 他 修 習 正 念 , 他 心生 恐 懼 , 往 後 七 天 中 , 都 供 養 佛 陀 和 諸 比 丘 , 聞 法 後 , 他 證 得 須 陀 洹 果 。死 後 往 生 兜 率 天 。110


287 溺 愛 子 與 畜 , 其 人 心 惑 著 , 死 神 捉 將 去 , 如 瀑 流 睡 村 。 1〈288 ~ 289〉288 父 子 與 親 戚 , 莫 能 為 救 護 。 彼 為 死 所 制 , 非 親 族 能 救 。289 了 知 此 義 已 , 智 者 持 戒 律 , 通 達 涅 槃 路 ── 迅 速 令 清 淨 。 221 - Miscellaneous (Dh.290-305)290. If by renouncing a lesser happiness one may realize a greaterhappiness, let the wise man renounce the lesser, having regardfor the greater.291. Entangled by the bonds of hate, he who seeks his ownhappiness by inflicting pain on others, is never be deliveredfrom hatred.292. The cankers only increase, for those who are arrogant andheedless, who leave undone what should be done and do whatshould not be done.293. The cankers cease for those mindful and clearlycomprehending ones who always earnestly practisemindfulness of the body, who do not resort to what should notbe done, and steadfastly pursue what should be done.12本 則 偈 頌 故 事 同 114 偈 , 吉 離 舍 瞿 曇 彌 (Kisāgotamī) 的 故 事 。本 則 偈 頌 故 事 同 113 偈 , 波 羅 遮 那 (Paṭācārā) 的 故 事 。 她 死 了 丈 夫 、 兩 個兒 子 、 父 母 、 和 唯 一 的 哥 哥 。 佛 陀 說 偈 安 撫 她 。1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nflict..v. 給 予 ( 打 擊 ), 使 遭 受 ( 損 傷 等 ), 強 加 。〈 二 十 一 、 雜 品 〉290 若 棄 於 小 樂 , 得 見 於 大 樂 。 智 者 棄 小 樂 , 當 見 於 大 樂 。 1291 施 與 他 人 苦 , 為 求 自 己 樂 ; 彼 為 瞋 繫 縛 , 怨 憎 不 解 脫 。 212毘 舍 離 (Vesālī 廣 嚴 城 ) 發 生 了 飢 荒 等 諸 災 難 , 遭 受 三 種 災 厄 難 : 饑 荒 、 非人 與 瘟 疫 。 於 是 諸 離 車 (Licchavi) 為 了 平 息 災 難 , 想 到 從 王 舍 城 邀 請 世 尊來 毘 舍 離 。 當 時 頻 婆 娑 羅 王 正 在 服 侍 世 尊 。 頻 婆 娑 羅 王 同 意 讓 世 尊 前往 , 並 先 行 整 頓 道 路 。 世 尊 一 來 到 毘 舍 離 , 就 在 那 一 刻 , 下 著 傾 盆 大 雨 ,把 城 裡 沖 洗 乾 乾 淨 淨 。 而 帝 釋 天 王 便 與 衆 神 到 來 , 由 於 擁 有 大 威 力 的 衆神 降 臨 , 多 數 的 非 人 都 逃 跑 了 。 世 尊 停 在 城 門 之 處 , 向 阿 難 尊 者 說 道 :「 阿 難 ! 學 此 《 寶 經 》, 然 後 以 缽 盛 水 , 帶 著 衆 離 車 王 子 , 在 三 道 城 牆之 間 繞 著 走 地 誦 此 經 作 爲 保 護 。」 阿 難 尊 者 依 照 指 示 去 了 , 很 多 生 病 的人 就 恢 復 健 康 。 世 尊 一 連 七 天 都 講 《 寶 經 》, 之 後 毘 舍 離 就 恢 復 正 常 。舍 衛 城 中 有 一 位 婦 人 養 了 一 隻 母 雞 。 每 次 母 雞 下 蛋 時 , 這 婦 人 就 打 破 雞蛋 , 惹 得 母 雞 非 常 生 氣 , 因 此 結 下 未 來 世 冤 冤 相 報 的 因 緣 。 在 佛 陀 出 世的 這 一 生 , 這 婦 女 在 某 個 場 合 , 認 出 有 個 人 是 夜 叉 的 化 身 , 而 且 是 自 己累 世 以 來 的 世 仇 。 她 趕 緊 帶 著 孩 子 , 急 忙 逃 進 佛 陀 的 住 處 。 佛 陀 叫 惡 魔進 來 , 告 誡 她 們 兩 人 :「 仇 恨 無 法 平 息 仇 恨 。」 仔 細 思 量 佛 陀 的 教 誨 後 ,夜 叉 就 歸 依 , 受 了 五 戒 , 仇 恨 也 解 開 了 。112


〈292 ~ 293〉292 應 作 而 不 作 , 不 應 作 而 作 , 傲 慢 放 逸 者 , 彼 之 漏 增 長 。1293 常 精 勤 觀 身 , 不 作 不 應 作 , 應 作 則 常 作 , 觀 者 漏 滅 盡 。 2294. Having slain mother (craving), father (self-conceit), twowarrior kings (eternalism and nihilism), and destroyed acountry (sense organs and sense objects) together with itstreasurer (attachment and lust), ungrieving goes the holy man.295. Having slain mother, father, two Brahmin kings (twoextreme views), and a tiger as the fifth (the five mentalhindrances), ungrieving goes the holy man.296.Those disciples of Gotama ever awaken happily who day andnight constantly practise the recollection of the Qualities of theBuddha.297. Those disciples of Gotama ever awaken happily who day andnight constantly practise the Recollection of the Qualities of theDhamma.298. Those disciples of Gotama ever awaken happily who day andnight constantly practise the recollection of the Qualities of theSaṅgha.299. Those disciples of Gotama ever awaken happily who day and12應 作 .. 應 作 的 事 , 指 勤 修 戒 . 定 . 慧 。住 在 跋 提 (Bhaddiya) 的 比 丘 對 製 作 拖 鞋 有 興 趣 , 而 疏 忽 修 行 。 佛 陀 責 備 他們 :「 諸 比 丘 ! 你 們 是 為 了 某 事 (aññena kiccena 指 解 脫 ) 而 來 , 但 你 們 卻精 力 充 沛 作 他 事 (aññasmiṁyeva kicce 製 造 拖 鞋 )。」 聽 完 佛 陀 的 勸 誡 後 ,這 群 比 丘 就 精 進 用 功 。113


night constantly practise Mindfulness of the Body.300. Those disciples of Gotama ever awaken happily whoseminds by day and night delight in the practice of non-violence.301. Those disciples of Gotama ever awaken happily whoseminds by day and night delight in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o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ternalism..n. 常 見 。 nihilism..n. 斷 見 。 recollection..n. 回 憶 , 記 憶 。〈294 ~ 295〉294 殺 愛 欲 母 與 慢 父 , 殺 剎 帝 利 族 二 王1 ,破 王 國 . 殺 其 從 臣2 , 趨 向 無 憂 婆 羅 門 。295 殺 愛 欲 母 與 慢 父 , 殺 婆 羅 門 族 二 王 ,殺 其 虎 將 第 五 疑3 4, 趨 向 無 憂 婆 羅 門 。 512345剎 帝 利 族 二 王 .. 即 常 見 (sassata-diṭṭhi)-- 對 一 些 事 物 懷 有 永 存 的 觀 念 , 與 斷見 (uccheda-diṭṭhi)-- 對 一 些 事 物 懷 有 偶 然 的 觀 念 。王 國 ..raṭṭhaṁ, 即 六 根 與 六 境 。 從 臣 ,sānucaraṁ, 即 即 欲 望 。第 五 疑 :veyyaggha-pañcamaṁ, 第 五 虎 , 在 此 說 「 疑 」, 說 是 五 蓋 。DhA.CS:pg.2.284...「 第 五 虎 : 此 處 是 說 , 有 害 的 、 惡 行 道 的 老 虎 的 虎隨 行 , 疑 蓋 相 似 於 老 虎 , 那 「 第 五 」 是 第 五 蓋 -- 第 五 虎 。」無 憂 : 無 惱 亂 。DhA:Anīghoti niddukkho.( 無 惱 亂 : 無 苦 。)某 次 , 侏 儒 跋 提 (Lakuṇḍakabhaddiyatthera) 從 佛 陀 的 附 近 經 過 , 佛 陀 跟 諸比 丘 說 ..「 他 已 殺 父 殺 母 , 已 無 苦 惱 。」 說 了 之 後 , 諸 比 丘 想 ..「 大 師怎 麼 這 樣 說 ?」 面 面 相 覷 後 , 陷 入 疑 惑 。( 問 ..)「 大 德 ! 這 怎 麼 說 呢 ?」佛 陀 說 了 偈 頌 。114


〈296 ~ 301〉296 喬 達 摩 弟 子 , 常 善 自 醒 覺 , 無 論 晝 與 夜 , 彼 常 念 佛 陀 。297 喬 達 摩 弟 子 , 常 善 自 醒 覺 , 無 論 晝 與 夜 , 彼 常 念 達 摩 。298 喬 達 摩 弟 子 , 常 善 自 醒 覺 , 無 論 晝 與 夜 , 彼 常 念 僧 伽 。299 喬 達 摩 弟 子 , 常 善 自 醒 覺 , 無 論 晝 與 夜 , 彼 常 念 於 身300 喬 達 摩 弟 子 , 常 善 自 醒 覺 , 無 論 晝 與 夜 , 常 樂 不 殺 生 。301 喬 達 摩 弟 子 , 常 善 自 醒 覺 , 無 論 晝 與 夜 , 心 常 樂 禪 定 。1 。302. Difficult is life as a monk; difficult is it to delight therein.Also difficult and sorrowful is household life. Suffering comesfrom association with unequals, suffering comes fromwandering in saṁsāra. Therefore, be not an aimless wanderer,be not a pursuer of suffering.303. He who is full of faith and virtue, and possesses good reputeand wealth—he is respected everywhere, in whatever land hetravels.304. The good shine even from afar, like the Himalaya mountain.But the wicked are unseen, like arrows shot in the night.1身 : 在 此 指 身 體 的 髮 、 毛 、 爪 、 齒 、 皮 等 三 十 二 種 成 份 , 明 白 身 體 的 不清 淨 , 而 不 執 著 。DhA: 身 至 念 : 指 住 念 於 三 十 二 種 身 體 的 成 份 , 或 九種 墳 墓 觀 , 或 四 界 差 別 觀 , 或 自 己 的 藍 遍 處 等 色 禪 , 或 已 形 成 的 ‘ 念 ’。)115


305. He who sits alone, sleeps alone and walks alone, who isstrenuous and subdues himself alone, will find delight in thesolitude of the forest._______________________saṁsāra..n. 輪 迴 。 solitude..n. 隱 居 , 孤 獨 , 寂 寞302 出 家 愛 樂 難1 , 在 家 生 活 難2 , 非 儔 共 住 苦輪 迴 往 來 苦 。 故 不 應 往 來 , 隨 從 於 痛 苦 。 43 ,1234出 家 愛 樂 難 :DhA.:「 難 出 家 : 捨 棄 少 量 或 大 量 的 財 產 和 親 戚 的 圈 子 ,在 教 中 給 予 出 家 為 苦 。」DhA.:「 難 喜 樂 : 如 此 出 家 , 不 全 面 喜 樂 於 努力 以 乞 食 行 為 生 計 , 住 於 填 滿 無 量 的 戒 蘊 , 保 護 法 隨 法 的 行 道 。」在 家 生 活 難 ..DhA.:「 在 家 難 住 苦 : 因 為 住 家 ( 身 為 在 家 人 ), 要 作 國 王的 國 王 差 事 , 要 作 主 人 的 主 人 差 事 ; 款 待 隨 從 、 沙 門 、 婆 羅 門 ; 雖 然 這樣 居 家 , 像 有 破 裂 的 水 壺 難 以 添 滿 的 , 像 大 海 難 以 添 滿 的 。 所 以 居 家 有難 住 之 苦 , 以 這 個 原 因 說 是 苦 。」非 儔 共 住 苦 : 與 不 同 種 姓 者 共 處 是 苦 事 ; 出 家 則 無 種 姓 之 分 , 講 究 平 等 。毘 舍 離 (Vesāli) 徹 夜 慶 典 , 跋 耆 子 比 丘 (Vajjiputtakabhikkhu, 他 是 金 剛 國 的王 子 (Vajjiraṭṭhe rājaputto)) 聽 到 奏 樂 器 , 演 奏 小 聲 、 大 聲 , 跋 耆 子 比 丘 自哀 自 怨 說 ..「 我 們 獨 住 阿 蘭 若 , 猶 如 森 林 之 棄 木 ; 像 這 樣 的 夜 晚 , 有 誰比 我 們 更 受 罪 ?」。 住 在 林 中 的 樹 神 為 了 激 勵 他 , 說 ..「 你 獨 住 蘭 若 ,像 森 林 棄 木 , 眾 人 羨 慕 你 ; 像 墮 地 獄 者 , 羨 慕 生 天 者 。」 他 聽 了 之 後 ,隔 天 去 拜 見 佛 陀 提 及 此 事 。 佛 陀 說 偈 鼓 勵 他 。(DhA.v.302./CS:pg.2.289;S.9.9./I,202.;cf.《 雜 阿 含 1340 經 》)116


1303 正 信 而 具 戒 , 得 譽 及 財 者 , 彼 至 於 何 處 , 處 處 受 尊 敬 。 2304 善 名 揚 遠 方 , 高 顯 如 雪 山3 。 惡 者 如 夜 射 , 雖 近 不 能 見 。 4305 獨 坐 與 獨 臥 , 獨 行 而 不 倦 , 彼 獨 自 調 御 , 喜 樂 於 林 中 。 522 - The State of Woe (Dh.306-319)306. The liar goes to the state of woe; also he who, having done(wrong), says, “I did not do it.” Men of base actions both, ondeparting they share the same destiny in the other world.307. There are many evil characters and uncontrolled menwearing the saffron robe. These wicked men will be born instates of woe because of their evil deeds.308. It would be better to swallow a red-hot iron ball, blazing likefire, than as an immoral and uncontrolled monk to eat the almsof the people.12345財 : 指 七 聖 財 , 信 、 戒 、 慚 、 愧 、 聞 、 施 、 慧 。本 偈 頌 為 質 多 長 者 (Cittagahapati) 而 說 。 質 多 長 者 聽 聞 具 壽 舍 利 子 說 法 證得 第 三 果 之 後 , 由 於 他 慷 慨 布 施 , 天 神 卻 不 斷 地 補 充 他 的 供 養 品 。雪 山 :Himavanto, 即 .. 喜 瑪 拉 雅 山 (Himalaya)。本 偈 頌 為 世 尊 因 給 孤 獨 長 者 的 女 兒 小 善 賢 (Cūḷasubhaddā) 的 遠 邀 應 供 而說 的 。 小 善 賢 嫁 給 給 孤 獨 長 者 的 同 門 學 長 郁 伽 城 (Ugganagara) 的 郁 伽 居士 (Uggo 郁 瞿 婁 ) 的 兒 子 , 有 一 天 小 善 賢 向 婆 婆 說 佛 陀 的 殊 勝 , 婆 婆 急 著想 見 佛 陀 , 所 以 就 允 准 她 邀 請 佛 陀 前 來 供 養 。 小 善 賢 遙 向 舍 衛 城 邀 請 佛陀 來 接 受 供 養 , 隔 日 , 佛 陀 和 比 丘 們 到 郁 伽 居 士 家 去 接 受 供 養 。單 獨 住 長 老 (Ekavihāritthera 伊 卡 非 哈 如 長 老 ) 喜 獨 住 , 共 住 在 一 起 的 其 他比 丘 批 評 他 , 但 是 世 尊 以 偈 讚 嘆 他 。117


309. Four misfortunes befall the reckless man who consorts withanother’s spouse.. acquisition of demerit, disturbed sleep,ill-repute and (rebirth in) states of woe.310. Such a man acquires demerit and an unhappy birth in thefuture. Brief is the pleasure of the frightened man and woman,and the king imposes heavy punishment. Hence, let no manconsort with another’s spouse._______________________saffron..n. 橙 黃 色 , 番 紅 花 。 swallow..v. 吞 。consort..v. 陪 伴 。〈 二 十 二 、 地 獄 品 〉306 說 妄 語 者 墮 地 獄 , 或 已 作 言 「 我 無 作 」。 此 二 惡 業 者 死 後 ,他 世 同 受 地 獄 苦 。 1307 多 袈 裟 纏 頸 , 惡 行 不 節 制 , 惡 人 以 惡 業 , 終 墮 於 地 獄 。 212佛 陀 的 僧 團 日 見 壯 大 , 受 到 敬 愛 、 敬 重 、 尊 敬 與 供 養 。 相 對 的 , 外 道 所受 的 尊 敬 與 供 養 減 少 , 於 是 他 們 找 來 孫 陀 利 (Sundarī), 要 她 表 現 好 像 與佛 陀 私 通 。 後 來 , 外 道 顧 用 殺 手 , 殺 害 她 , 把 她 的 屍 體 埋 在 祇 園 精 舍 附近 , 並 放 出 風 聲 孫 陀 利 失 蹤 , 並 報 告 國 王 , 經 過 搜 查 , 結 果 在 祇 園 精 舍附 近 找 到 屍 體 。 國 王 經 過 調 查 發 現 真 兇 。 因 此 事 件 , 佛 陀 了 此 偈 。大 目 犍 連 尊 者 與 勒 叉 那 尊 者 下 山 時 , 大 目 犍 連 尊 者 見 到 骷 髏 鬼 , 而 微 笑 。118


308 若 破 戒 無 制 , 受 人 信 施 食 , 不 如 吞 鐵 丸 ── 熱 從 火 焰 出 。 1〈309 ~ 310〉309 放 逸 淫 人 妻 , 必 遭 於 四 事 : 獲 罪 . 睡 不 安 , 誹 三 . 地 獄 四 。310 非 福 並 惡 趣 , 恐 怖 樂 甚 少 , 國 王 加 重 罪 , 故 莫 淫 他 婦 。 2311. Just as Kusa grass wrongly handled cuts the hand, even so arecluse’s life wrongly lived drags one to a state of woe.312. Any loose act, any corrupt observance, any life ofquestionable celibacy -- none of these bear much fruit.313. If anything is to be done, let one do it with sustained vigor.A lax monastic life stirs up the dust of passions all the more.314. An evil deed is better left undone, for such a deed tormentsone afterwards. But a good deed is better done, doing whichone repents not later.315. Just as a border city is closely guarded both within and12此 餓 鬼 原 在 迦 葉 佛 時 為 比 丘 作 惡 多 端 , 他 們 已 在 地 獄 受 苦 十 萬 年 之 久 ,現 在 尚 有 殘 餘 業 報 , 感 受 自 體 之 苦 。(cf. Vin.Pārā.III,107.ff.;S.19.1~21.)毘 舍 離 (Vesāli) 發 生 饑 荒 , 某 些 比 丘 為 了 有 足 夠 的 食 物 , 他 們 互 相 讚 嘆 證到 上 人 法 ( 聖 果 ), 所 以 得 到 豐 富 的 食 物 供 養 。 佛 陀 因 此 制 定 .. 若 妄 稱 證得 上 人 法 者 , 犯 波 羅 夷 罪 ( 失 去 比 丘 身 份 的 罪 )。(Pārā.III,87.ff)纖 磨 (Khemaka) 是 美 男 子 , 給 孤 獨 長 者 的 侄 子 , 多 次 犯 邪 淫 , 有 三 次 被 抓到 , 因 為 國 王 敬 重 給 孤 獨 長 者 , 所 以 每 次 譴 責 之 後 , 就 放 過 他 。 給 孤 獨長 者 帶 纖 磨 去 見 佛 陀 , 佛 陀 跟 纖 磨 說 邪 淫 的 後 果 嚴 重 。119


without, even so, guard yourself. Do not let slip thisopportunity (for spiritual growth). For those who let slip thisopportunity grieve indeed consigned to hell.316.Those who are ashamed of what they should not be ashamedof, and are not ashamed of what they should be ashamedof—upholding false views, they go to states of woe.317. Those who see something to fear where there is nothing tofear, and see nothing to fear where there is something tofear—upholding false views, they go to states of wo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bservance..n. 遵 守 , 禮 儀 。 lax..a.n. 散 漫 的 , 鬆 弛 的 。monastic..a. 修 道 院 的 , 修 道 士 的 ;n. 修 道 士 。〈311 ~ 313〉311 不 善 執 孤 沙1 , 則 傷 害 其 手 ; 沙 門 作 邪 行 , 則 趣 向 地 獄 。312 諸 有 懈 惰 行 , 及 染 污 戒 行 , 懷 疑 修 梵 行 , 彼 不 得 大 果 。313 應 作 所 當 作 , 作 之 須 盡 力 ! 放 蕩 遊 行 僧 , 增 長 於 欲 塵 。 2314 不 作 惡 業 勝3 , 作 惡 後 受 苦 。 作 諸 善 業 勝 , 作 善 不 受 苦 。 1123孤 沙 :Kuso, 一 種 香 茅 草 , 其 草 葉 有 刺 。有 位 比 丘 向 另 一 位 比 丘 懺 悔 砍 草 (tiṇaṁ chinditvā) 的 惡 作 行 為 , 但 那 位 比丘 不 在 意 此 事 , 甚 至 自 己 用 雙 手 拔 草 。 當 佛 陀 告 誡 他 時 , 他 才 明 白 , 身為 比 丘 , 要 克 制 身 口 意 。不 作 惡 業 勝 .. Akataṁ( 已 不 作 ) dukkaṭaṁ( 惡 作 ) seyyo( 勝 ) 。DhA.CS:pg.2.303. .. dukkaṭanti sāvajjaṁ apāyasaṁvattanikaṁkammaṁ.( 惡 作 .. 有 過 失 的 , 涉 及 惡 趣 的 業 。)120


315 譬 如 邊 區 城 , 內 外 均 防 護 , 自 護 當 亦 爾 。 剎 那 莫 放 逸 。剎 那 疏 忽 者 , 入 地 獄 受 苦 。 2〈316 ~ 317〉316 不 應 羞 而 羞 , 應 羞 而 不 羞 , 懷 此 邪 見 者 , 眾 生 趨 惡 趣 。317 不 應 怖 見 怖 , 應 怖 不 見 怖 , 懷 此 邪 見 者 , 眾 生 趨 惡 趣 。 3318. Those who imagine evil where there is none, and do not seeevil where it is—upholding false views, they go to states ofwoe.319. Those who discern the wrong as wrong and the right as right-- upholding right views, they go to realms of bliss.23 - The Elephant (Dh.320-333)320. As an elephant in the battlefield withstands arrows shot frombows all around, even so shall I endure abuse. There are many,indeed, who lack virtue.123從 前 , 有 一 位 嫉 妒 心 重 的 婦 女 , 發 現 丈 夫 和 女 僕 私 通 。 她 將 該 女 僕 手 腳綁 起 來 , 割 掉 她 的 耳 朵 和 鼻 子 , 並 且 關 在 密 室 裡 。 然 後 , 她 陪 同 丈 夫 到祇 樹 給 孤 獨 園 。 他 們 出 發 後 不 久 , 這 女 僕 的 來 訪 的 親 戚 , 進 門 之 後 , 發現 有 機 竅 , 找 到 女 傭 , 就 將 她 鬆 綁 , 並 帶 她 到 給 孤 獨 園 去 。 她 更 站 在 群眾 當 中 , 讓 大 眾 親 眼 目 睹 她 家 女 主 人 的 殘 酷 手 段 。 佛 陀 因 此 說 :「 犯 惡行 , 以 為 ‘ 別 人 不 知 道 我 的 惡 行 ’, 小 惡 都 不 應 作 , 但 善 行 可 以 悄 悄 的 做 。遮 掩 作 壞 事 , 作 了 會 懊 悔 , 而 善 行 只 會 帶 來 喜 悅 。」一 群 比 丘 在 邊 境 的 村 落 雨 安 居 , 第 一 個 月 村 民 很 照 顧 他 們 , 第 二 個 月 該村 被 搶 劫 , 之 後 , 村 民 因 此 就 無 法 妥 善 照 顧 他 們 。 雨 安 居 後 , 當 他 們 到祇 樹 給 孤 獨 園 向 佛 陀 請 安 , 也 報 告 雨 安 居 的 困 境 。 世 尊 因 此 說 了 此 偈 。裸 形 外 道 用 布 遮 缽 ( 防 灰 塵 及 眾 生 ), 卻 不 用 布 遮 身 。 世 尊 因 此 說 了 此 偈 。121


321. A tamed elephant is led into a crowd, and the king mounts atamed elephant. Best among men is the subdued one whoendures abuse.322. Excellent are well-trained mules, thoroughbred Sindhuhorses and noble tusker elephants. But better still is the manwho has subdued himself.323. Not by these mounts, however, would one go to theUntrodden Land (Nibbāna), as one who is self-tamed goes byhis own tamed and well-controlled mi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uphold..v. 維 持 , 高 舉 。 tusker..n. 有 長 牙 的 象 。〈318 ~ 319〉318 非 過 思 為 過 , 是 過 見 無 過 , 懷 此 邪 見 者 , 眾 生 趨 惡 趣 。319 過 失 知 過 失 , 無 過 知 無 過 , 懷 此 正 見 者 , 眾 生 趨 善 趣 。 1〈320 ~ 322〉〈 二 十 三 、 象 品 〉1外 道 信 徒 不 希 望 他 們 的 孩 子 和 佛 教 徒 的 孩 子 在 一 起 , 某 次 因 緣 , 佛 陀 要這 些 孩 子 進 來 , 講 法 給 他 們 聽 , 後 來 他 們 的 父 母 知 道 了 , 說 「 他 們 毀 了的 話 」, 有 佛 教 信 仰 的 鄰 居 聽 到 , 過 來 跟 他 們 談 佛 法 , 他 們 才 開 始 到 給孤 獨 園 聞 法 , 對 三 寶 有 信 心 。122


320 如 象 在 戰 陣 , 堪 忍 弓 箭 射 , 我 忍 謗 亦 爾 。 世 多 破 戒 者 。321 調 御 象 可 赴 集 會 , 調 御 象 可 為 王 乘 。 若 能 堪 忍 於 謗 言 ,人 中 最 勝 調 御 者 。322 調 御 之 騾 為 優 良 , 信 度 駿 馬 為 優 良1 ,2憍 羅 大 象 亦 優 良 , 自 調 御 者 更 優 良 。 3323 實 非 彼 等 車 乘 , 得 達 難 到 境 地4 , 若 人 善 自 調 御 ,由 於 調 御 得 達 。324. Musty during rut, the tusker named Dhanapālaka isuncontrollable. Held in captivity, the tusker does not touch amorsel, but only longingly calls to mind the elephant forest.325. When a man is sluggish and gluttonous, sleeping and rollingaround in bed like a fat domestic pig—that sluggard undergoesrebirth again and again.326.Formerly this mind wandered about as it liked, where it1234信 度 駿 馬 為 優 良 .. 在 信 度 河 (Sindhu 辛 頭 河 、 印 度 河 ) 地 方 出 產 好 馬 。DhA:Sindhavāti sindhavaraṭṭhe jātā assā.( 諸 辛 頭 馬 : 已 被 生 在 辛 頭 國 的 諸馬 。)憍 羅 (Kunjara).. 一 頭 象 之 名 。摩 醯 提 利 (Māgaṇḍiyā) 是 優 填 王 的 三 個 后 妃 之 一 , 當 她 知 道 佛 陀 來 到 憍 賞彌 之 後 , 派 惡 徒 加 以 毀 謗 , 阿 難 尊 者 建 議 佛 陀 到 別 的 地 方 去 , 佛 陀 說 到別 的 地 方 也 可 能 受 人 毀 謗 。難 到 境 地 :agataṁ disaṁ, 指 涅 槃 。123


wished, according to its pleasure, but now I shall thoroughlymaster it with wisdom, as a mahout controls with his ankus anelephant in rut.327. Delight in heedfulness! Guard well your thoughts! Drawyourself out of this bog of evil, even as an elephant drawshimself out of the mud.328. If for company you find a wise and prudent friend who leadsa good life, you should, overcoming all impediments, and keephis company joyously and mindfully.329. If for company you cannot find a wise and prudent friendwho leads a good life, then, like a king who leaves behind aconquered kingdom, or a lone elephant in the elephant forest,you should go your own way alone.330. Better it is to live alone, there is no fellowship with a fool.Live alone and do no evil; be carefree like an elephant in theelephant fores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luttonous..a. 貪 吃 的 , 饕 餮 的 。mahout..n. 象 夫 , 管 象 的 人 。1324 如 象 名 ‘ 財 護 ’, 泌 液 暴 難 制 , 繫 縛 . 不 入 食 , 惟 念 於 象 林 。 212泌 液 ..kaṭukapabhedano, 分 泌 強 烈 的 ( 體 味 )。 象 在 發 欲 期 , 分 泌 體 味 ( 臭 味 )。舍 衛 城 中 , 有 一 位 年 老 的 婆 羅 門 , 他 有 八 十 萬 財 富 , 他 分 四 十 萬 給 四 個結 婚 的 兒 子 。 後 來 , 他 的 夫 人 去 世 了 , 他 的 兒 子 們 勸 他 , 把 剩 下 的 一 半財 產 也 全 部 分 給 他 們 , 此 後 這 老 人 分 文 不 值 。 因 為 兒 子 媳 婦 不 孝 , 老 人從 此 流 落 街 頭 , 拿 著 一 缽 一 杖 , 前 去 找 佛 陀 , 佛 陀 就 教 他 在 大 型 聚 會 時 ,朗 誦 偈 語 (S.7.14./I,176.)..「 我 生 子 歡 喜 , 我 望 子 成 就 ; 他 們 與 妻 謀 , 趕我 如 趕 豬 ; 孽 子 看 我 衰 , 叫 我 爸 . 阿 爸 ; 子 如 夜 叉 形 , 捨 棄 我 而 去 ; 如 無124


325 樂 睡 又 貪 食 , 轉 側 唯 長 眠 , 如 豬 食 無 厭 , 愚 者 數 入 胎1 。 2326 我 此 過 去 心 ── 任 意 隨 所 欲 , 隨 愛 好 遊 行 。 我 今 悉 調 伏 ,如 象 師 持 , 制 御 泌 液 象 。327 當 樂 不 放 逸 , 善 護 於 自 心 。 自 救 出 難 處 , 如 象 出 泥 坑 。 3〈328 ~ 330〉328 若 得 同 行 伴 ── 善 行 富 智 慮 , 能 服 諸 艱 困 , 欣 然 共 彼 行 。329 若 無 同 行 伴 ── 善 行 富 智 慮 , 應 如 王 棄 國 , 如 象 獨 行 林 。330 寧 一 人 獨 行 , 不 與 愚 為 友 。 獨 行 離 欲 惡 , 如 象 獨 遊 林 。 4331. Good are friends when need arises; good is contentment withjust what one has; good is merit when life is at an end, andgood is the abandoning of all suffering (through Arahatship).332. In this world, good it is to serve his mother, good it is toserve his father, good it is to serve the monks, and good it is toserve the holy men.1234用 老 馬 , 食 物 被 拿 走 ; 長 老 乃 子 父 , 他 家 行 乞 食 ; 若 比 不 孝 子 , 我 的 拐杖 好 ; 可 趕 走 兇 牛 , 也 可 趕 兇 狗 ; 暗 中 作 前 導 , 涉 深 水 作 基 ; 依 拐 杖 威力 , 跌 倒 又 爬 起 。」 佛 陀 說 , 人 若 妥 善 照 顧 父 母 , 可 以 得 到 功 德 。 佛 陀也 講 大 象 財 護 照 顧 父 母 的 故 事 , 財 護 被 捕 後 , 天 天 思 念 森 林 裡 的 父 母 。數 入 胎 : 指 生 死 輪 迴 。 貪 睡 又 貪 食 則 更 趨 向 於 三 惡 道 ( 畜 生 、 餓 鬼 、 地 獄 )。這 是 憍 薩 羅 國 波 斯 匿 王 食 量 過 多 的 故 事 。 故 事 與 第 204 偈 同 。憍 薩 羅 國 王 的 一 頭 大 象 波 梨 耶 (Pāveyyaka) 老 了 的 時 候 , 某 次 陷 入 泥 沼 ,國 王 找 馴 象 師 來 幫 忙 , 馴 象 師 要 人 奏 戰 鼓 , 波 梨 耶 聞 聲 大 振 , 脫 離 困 境 。憍 賞 彌 比 丘 , 因 判 定 有 罪 、 無 罪 意 見 不 同 而 起 諍 論 。 故 事 與 第 6 偈 同 。125


333. Good is virtue until life’s end; good is faith that is steadfast;good is the acquisition of wisdom; and good is the avoidance ofevil.24 - Craving (Dh.334-359)334. The craving of one given to heedless living grows like acreeper. Like the monkey seeking fruits in the forest, he leapsfrom life to life (tasting the fruit of his kamma).335. Whoever is overcome by this wretched and sticky craving,his sorrows grow like grass after the rains.336. But whoever overcomes this wretched craving, so difficult toovercome, from him sorrows fall away like water from a lotusleaf.337. This I say to you: Good luck to all assembled here! Dig upthe root of craving, like one in search of the fragrant roots ofbīrana grass. Let not Māra crush you again and again, as aflood crushes a re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retched..a. 卑 鄙 的 , 可 恥 的 。 sticky..a. 黏 的 , 棘 手 的 。〈331 ~ 333〉331 應 時 得 友 樂 , 適 時 滿 足 樂 , 命 終 善 業 樂 , 離 一 切 苦 樂 。332 世 中 敬 母 樂 , 敬 父 親 亦 樂 。 世 敬 沙 門 樂 , 敬 聖 人1亦 樂 。1沙 門 、 聖 人 (brahmañña 婆 羅 門 ).. 指 佛 陀 、 辟 支 佛 、 阿 羅 漢 。126


333 至 老 持 戒 樂 , 正 信 成 就 樂 , 獲 得 智 慧 樂 , 不 作 諸 惡 樂 。 1〈 二 十 四 、 愛 欲 品 〉〈334 ~ 337〉334 若 住 於 放 逸 , 愛 增 如 蔓 蘿 。 此 生 又 彼 生 , 如 猿 求 林 果 。335 若 於 此 世 界 , 為 惡 欲 纏 縛 , 憂 苦 日 增 長 , 如 毘 羅2得 雨 。336 若 於 此 世 界 , 降 難 降 愛 欲 , 憂 苦 自 除 落 , 如 水 滴 蓮 葉 。337 我 說 此 善 事 : 汝 等 集 於 此 , 掘 愛 欲 之 根 , 如 求 毘 羅 那 ,掘 去 其 甜 根 。 勿 再 為 魔 王 , 屢 屢 害 汝 等 , 如 洪 水 侵 葦 。 3338. Just as a tree, though cut down, sprouts up again if its rootsremain uncut and firm, even so, until the craving that liesdormant is rooted out, suffering springs up again and again.123佛 陀 住 喜 瑪 拉 雅 山 時 , 發 現 當 地 受 暴 君 統 治 , 心 想 是 否 有 法 王 子 可 以 來統 治 , 魔 波 旬 慫 恿 佛 陀 當 國 王 。 佛 陀 說 此 偈 。毘 羅 :Bīraṇa, 岩 蘭 草 、 須 芒 草 (Andropogon muricatum)。 味 道 帶 點 青 苔味 , 屬 於 越 陳 越 香 的 精 油 。 原 產 地 印 度 稱 為 「Khas-khas」, 所 謂 「 鎮 定之 油 」。 它 能 平 和 心 情 , 穩 定 情 緒 , 對 付 緊 張 , 壓 力 造 成 的 失 眠 。舍 衛 城 的 一 群 漁 夫 捕 到 一 條 漂 亮 的 金 色 魚 , 就 把 它 獻 給 國 王 , 國 王 就 帶著 魚 去 見 世 尊 。 這 一 條 魚 張 開 嘴 巴 時 , 口 臭 難 聞 , 國 王 問 佛 陀 原 因 。 佛陀 說 , 迦 葉 佛 時 , 這 魚 原 是 一 名 叫 迦 毗 羅 的 比 丘 , 由 於 嫻 熟 佛 法 , 所 以有 好 名 聲 , 但 也 因 此 貢 高 , 瞧 不 起 其 他 比 丘 。 迦 毗 羅 曾 教 導 佛 法 , 所 以具 有 金 色 魚 身 , 但 是 他 辱 罵 其 他 比 丘 和 法 , 所 以 有 口 臭 難 聞 。 最 後 佛 陀告 誡 大 眾 要 解 行 並 重 。127


339. The misguided man in whom The thirty-six currents ofcraving rush strongly toward pleasurable objects, is swept awayby the flood of his passionate thoughts.340. Everywhere these currents flow, and the creeper (of craving)sprouts and grows. Seeing that the creeper has sprung up, cutoff its root with wisdom.341. Flowing in (from all objects) and watered by craving,feelings of pleasure arise in beings. Bent on pleasures andseeking enjoyment, these men fall prey to birth and decay.342. Beset by craving, people run about like an entrapped hare.Held fast by mental fetters, they come to suffering again andagain for a long time.343. Beset by craving, people run about like an entrapped hare.Therefore, one who yearns to be passion-free should destroyhis own crav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prout..v. 使 萌 芽 ; 使 生 長 。The thirty-six currents of craving( 三 十 六 愛 ): the three cravings--for sensualpleasure, for continued existence, and for annihilation--in relation to each ofthe twelve bases--the six sense organs, including mind, and their correspondingobjects. prey..n. 捕 食 。v. 掠 奪 , 詐 取 。 Entrapped.. 使 投 羅 網 。〈338 ~ 343〉338 不 傷 深 固 根 , 雖 伐 樹 還 生 。 愛 欲 不 斷 根 , 苦 生 亦 復 爾 。128


339 彼 具 三 十 六 愛 流1 , 勢 強 奔 流 向 欲 境 , 是 則 彼 具 邪 見 人 ,為 欲 思 惟 漂 蕩 去 。340 欲 流 處 處 流 , 蔓 蘿2盛 發 芽 。 汝 見 蔓 蘿 生 , 以 慧 斷 其 根 。341 世 喜 悅 欲 滋 潤 , 亦 喜 馳 逐 六 塵 。 彼 雖 向 樂 求 樂 ,但 唯 得 於 生 滅 。342 隨 逐 愛 欲 人 , 馳 迴 如 網 兔 。 纏 縛 於 煩 惱 , 再 再 長 受 苦 。343 隨 逐 愛 欲 人 , 馳 迴 如 網 兔 。 比 丘 求 無 欲 , 故 須 自 離 欲 。 3344. There is one who, turning away from desire ( for householdlife) takes to the life of the forest (i.e. of a monk). But after123三 十 六 愛 : DhA.vv.338.~343./CS:pg.2.332. .. “iti ajjhattikassūpādāyaaṭṭhārasa taṇhāvicaritāni bāhirassūpādāya aṭṭhārasa taṇhāvicaritānī”ti.( 內有 十 八 愛 行 , 外 有 十 八 愛 行 , 這 是 ( 三 十 六 ) 愛 行 。)。 十 八 愛 行 : 眼 . 耳 .鼻 . 舌 . 身 . 意 , 各 個 的 欲 愛 、 有 愛 、 無 有 愛 ( 不 再 生 存 的 愛 )。 內 .. 指 自 己 。外 .. 指 他 人 。蔓 蘿 ..latā, 藤 蔓 , 攀 緣 植 物 。有 一 次 , 佛 陀 到 王 舍 城 托 缽 時 , 見 到 一 隻 母 豬 , 作 了 微 笑 。 阿 難 尊 者 問因 緣 , 佛 陀 說 ..「 這 隻 母 豬 在 拘 留 孫 佛 (Kakusandassa Bhagavato, 這 個 賢劫 的 第 一 尊 佛 , 第 二 尊 為 拘 那 含 佛 , 第 三 尊 為 釋 迦 牟 尼 佛 ) 時 , 住 在 附 近的 母 雞 , 有 機 會 聽 到 唱 誦 毘 缽 舍 那 業 處 的 法 音 , 死 後 成 為 一 位 Ubbarī公 主 , 她 有 一 天 看 到 廁 所 的 蛆 蟲 , 生 起 蟲 聚 相 (puḷavakasaññaṁ), 得 到 初禪 , 死 亡 後 投 生 梵 天 , 又 經 多 次 轉 生 , 這 一 生 ( 因 為 惡 業 ), 生 為 豬 , 這是 我 微 笑 的 原 因 。」129


eing freed from the household, he runs back to it. Behold thatman! Though freed, he runs back to that very bondage!345-346. That is not a strong fetter, the wise say, which is madeof iron, wood or hemp. But the infatuation and longing forjewels and ornaments, children and spouses -- that, they say, isa far stronger fetter, which pulls one downward and, thoughseemingly loose, is hard to remove. This, too, the wise cut off.Giving up sensual pleasure, and without any longing, theyrenounce the worl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emp..n. 麻 類 ;a. 麻 類 植 物 的 。130


344 捨 欲 . 喜 林 間1 , 離 欲 復 向 欲 , 當 觀 於 此 人 : 解 縛 復 向 縛 。 2〈345 ~ 346〉345 鐵 . 木 . 麻 作 者 , 智 說 非 堅 縛 。 迷 戀 妻 . 子 . 財 , 是 實 為 堅 縛 。346 能 引 墮 落 者 , 智 說 為 堅 縛 。 彼 雖 似 寬 緩 , 而 實 難 解 脫 。斷 此 無 著 者 , 捨 欲 而 出 家 。 31捨 欲 . 喜 林 間 .. 捨 俗 家 生 活 之 欲 , 喜 愛 在 林 間 , 過 修 行 生 活 。23一 位 出 家 又 還 俗 的 弟 子 , 後 來 淪 為 小 偷 , 將 被 處 決 時 , 因 他 的 修 持 禪 定 ,表 露 鎮 定 , 被 劊 子 手 感 動 , 劊 子 手 向 國 王 報 告 , 後 來 被 釋 放 , 世 尊 知 道後 , 說 出 此 偈 。 此 弟 子 後 來 又 出 家 並 證 得 初 果 。一 群 比 丘 早 上 托 缽 時 , 看 見 拘 薩 羅 王 (Kosalarañño) 押 解 許 多 位 破 壞 份 子(sandhicchedaka)、 小 偷 (panthaghātaka) 、 殺 手 (manussaghātaka)、 盜 匪(cora)。 回 到 精 舍 後 , 他 們 向 世 尊 報 告 被 捕 下 獄 的 盜 賊 , 並 問 世 尊 有 沒 有比 鐐 銬 更 束 縛 的 東 西 , 世 尊 因 此 說 出 此 偈 。 本 段 另 譯 作 ..「 鐵 . 繩 以 及 木 ,或 以 葦 之 網 , 賢 者 不 云 縛 ; 以 心 為 迷 醉 , 寶 玉 及 珠 環 , 繫 念 妻 與 子 , 賢者 云 強 縛 ; 牽 引 於 此 人 , 雖 緩 亦 難 離 ; 無 欲 捨 欲 樂 , 斷 此 而 出 家 。」(cf.S.3.10.Bandhana ( 繫 縛 ),《 別 譯 雜 阿 含 62 經 》,J.201.)。131


347. Those who are lust-infatuated fall back to the swirlingcurrent (of saṁsāra) like a spider on its self-spun web. This toothe wise cut off. Without any longing, they abandon all sufferingand renounce the world.348. Let go of the past, let go of the future, let go of the present,and cross over to the farther shore of existence. With mindwholly liberated, you shall come no more to birth and death.349. For a person tormented by evil thoughts, who ispassion-dominated and given to the pursuit of pleasure, hiscraving steadily grows. He makes the fetter strong indeed.350. He who delights in subduing evil thoughts, who meditates onthe impurities and is ever mindful -- it is he who will make anend of craving and rend asunder Māra’s fett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2


infatuated..a. 入 迷 的 。347 彼 耽 於 欲 隨 欲 流 , 投 自 結 網 如 蜘 蛛 。 斷 此 縛 而 無 著 者 ,離 一 切 苦 而 遨 遊1 。348 捨 過 . 現 . 未 來 , 而 渡 於 彼 岸 。 心 解 脫 一 切 , 不 再 受 生 老 。 2〈349 ~ 350〉349 惡 想 所 亂 者 , 求 樂 欲 熾 然 , 彼 欲 倍 增 長 , 自 作 堅 牢 縛 。350 喜 離 惡 想 者 , 常 念 於 不 淨 。 當 除 於 愛 欲 , 不 為 魔 羅 縛 。 3123離 一 切 苦 而 遨 遊 :anapekkhino( 離 ) sabbadukkhaṁ( 一 切 苦 ) pahāya( 捨 ), 捨離 一 切 苦 。 巴 利 文 無 「 遨 遊 」 之 意 。有 一 次 , 一 個 雜 技 團 來 王 舍 城 表 演 。 有 一 位 名 字 叫 做 優 迦 紳 那 (Uggaseno)的 年 輕 富 家 子 在 觀 賞 一 位 漂 亮 的 女 舞 者 的 表 演 後 , 愛 上 她 , 跟 她 結 婚 。婚 後 , 他 跟 著 這 戲 團 到 處 去 , 但 他 只 做 雜 役 。 因 太 太 的 諷 刺 , 他 就 訓 練成 為 一 位 傑 出 的 特 技 演 員 。 後 來 , 雜 技 團 再 度 回 到 王 舍 城 表 演 , 優 迦 紳那 出 場 表 演 。 這 時 候 佛 陀 透 過 神 通 , 知 道 他 了 解 佛 法 的 機 緣 成 熟 了 。 佛陀 就 進 入 戲 團 表 演 的 場 地 , 並 且 運 用 神 通 使 觀 眾 的 注 意 力 轉 移 到 他 身上 , 而 忘 了 喝 采 。 優 迦 紳 那 心 裡 不 高 興 。 佛 陀 就 告 誡 他 :「 優 迦 紳 那 !有 智 慧 的 人 不 執 著 因 緣 和 合 的 事 物 , 反 而 精 進 修 行 , 希 望 解 脫 生 死 輪迴 。」 優 迦 紳 那 就 在 竹 竿 上 , 立 刻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然 後 , 他 出 家 。 佛 陀說 優 迦 紳 那 出 生 在 迦 葉 佛 的 那 一 世 , 某 日 , 他 和 太 太 布 施 給 一 位 比 丘 ,並 許 願 :「 尊 者 ! 願 我 們 能 如 實 知 見 佛 法 。」 當 時 , 那 位 阿 羅 漢 比 丘 以神 通 觀 察 未 來 , 發 現 他 們 會 達 成 願 望 , 就 微 笑 一 下 。 優 迦 紳 那 並 不 知 情 ,反 而 輕 蔑 的 說 , 這 比 丘 像 個 戲 子 。 由 於 他 的 輕 浮 , 才 會 跟 戲 班 去 跑 碼 頭 。一 為 女 子 愛 上 一 為 比 丘 , 比 丘 也 迷 戀 她 , 因 此 日 漸 憔 悴 。 佛 陀 告 誡 他 ,他 過 去 世 曾 在 怛 剎 尸 羅 國 (Takkasilā, 梵 Takṣaśilā 德 叉 尸 羅 , 離 波 羅 奈 約1500 公 里 , 佛 世 時 的 文 教 鼎 盛 的 城 市 ) 學 習 弓 箭 , 成 為 神 弓 箭 手 , 弓 箭把 女 兒 許 配 給 他 , 有 一 天 他 殺 到 波 羅 奈 (Bārāṇasī), 遇 上 強 盜 , 他 用 五 十支 箭 射 死 五 十 位 強 盜 , 弓 箭 用 完 了 , 他 要 他 的 太 太 拿 刀 給 他 , 準 備 殺 強盜 首 領 , 但 是 當 他 的 太 太 一 見 到 首 領 , 就 愛 上 他 , 於 是 把 刀 交 給 首 領 ,133


351. He who has reached the goal, is fearless, free from craving,passionless, has plucked out the thorns of existence -- for himthis is the last body.352. He who is free from craving and attachment, is perfect inuncovering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Teaching, and knows thearrangement of the sacred texts in correct sequence -- he,indeed, is the bearer of his final body. He is truly called theprofoundly wise one, the great man.353. A victor am I over all, all have I known, yet unattached am Ito all that is conquered and known. Abandoning all, I am freedthrough the destruction of craving. Having thus directlycomprehended all by myself, whom shall I calm my teacher?354. The gift of Dhamma excels all gifts; the taste of Dhammaexcels all tastes; the delight in Dhamma excels all delights. TheCraving-Freed vanquishes all suffering.他 被 首 領 殺 死 , 他 的 太 太 跟 首 領 遠 走 高 飛 , 後 來 首 領 對 她 有 疑 慮 , 也 遺棄 她 。 這 位 女 子 , 就 是 過 去 世 曾 讓 他 喪 生 的 那 位 女 子 。1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orns..n. 惱 人 的 事 , 有 刺 植 物 。〈351 ~ 352〉351 達 究 竟 處 無 畏 , 離 愛 欲 . 無 垢 穢 , 斷 除 生 有 之 箭 ,此 為 彼 最 後 身 。352 離 欲 . 無 染 者 , 通 達 詞 無 礙 , 善 知 義 與 法 , 及 字 聚 次 第彼 為 最 後 身 , 大 智 大 丈 夫 。 2353 我 降 伏 一 切 , 我 了 知 一 切 。 一 切 法 無 染 , 離 棄 於 一 切 , 滅欲 得 解 脫 , 自 證 誰 稱 師 ? 3354 諸 施 法 施 勝 ; 諸 味 法 味 勝 ; 諸 喜 法 喜 勝 ; 除 愛 勝 諸 苦 。 41 ,1 nirittipadakovido 為 「 通 達 詞 與 他 句 」, 指 四 無 礙 解 (catupaṭisambhidā)──詞 義 (nirutti)、 義 理 (attha)、 法 (dhamma 原 理 )、 辯 才 (paṭibhāna)。「 字 聚次 第 」 指 辯 才 。2眾 多 比 丘 在 非 時 (vikāle, 過 中 午 到 隔 日 天 亮 ) 來 竹 林 精 舍 , 羅 睺 羅 尊 者(Rāhulatthera) 被 安 排 在 佛 陀 的 香 室 (Gandhakuṭi) 門 口 睡 覺 。 當 時 羅 睺 羅 已經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晚 上 魔 波 旬 來 恐 嚇 , 但 是 他 不 會 害 怕 。 佛 陀 說 ..「 如此 的 百 千 個 魔 羅 , 我 的 兒 子 也 不 可 能 害 怕 , 兒 子 已 不 發 抖 , 無 貪 愛 , 大精 進 , 大 智 慧 。」 大 丈 夫 ..mahāpuriso。S.47.11.( 世 尊 說 ):「 舍 利 弗 !心 解 脫 故 , 我 稱 之 為 大 丈 夫 ; 心 未 解 脫 者 , 則 不 稱 為 大 丈 夫 。」3佛 陀 成 道 後 往 鹿 野 苑 途 中 , 遇 邪 命 外 道 優 波 迦 (Upako), 他 問 佛 陀 , 佛 陀以 此 句 回 答 。 優 波 迦 接 著 問 法 , 佛 陀 就 跟 他 開 示 。 聽 法 後 , 優 波 迦 不 置可 否 , 搖 頭 伸 舌 , 就 離 開 了 。(DhA.CS:pg.2.350;M.26./I,171.;cf. Vin.I,p.8.)4有 一 次 , 忉 利 天 神 聚 集 在 一 起 討 論 四 個 問 題 , 但 無 法 得 到 最 佳 的 答 案 。最 後 , 帝 釋 和 他 們 一 齊 赴 祇 樹 給 孤 獨 園 去 見 佛 陀 , 向 佛 陀 提 出 他 們 的 四個 問 題 :(1) 什 麼 是 最 佳 的 禮 物 ?(2) 什 麼 是 味 道 最 好 的 東 西 ?(3) 什 麼 是最 喜 悅 的 事 ?(4) 為 什 麼 棄 絕 愛 欲 最 卓 越 ?(“kataraṁ dānaṁ nu khodānesu, kataro raso rasesu, katarā rati ratīsu jeṭṭhakā, taṇhakkhayova kasmājeṭṭhakoti vuccatī”ti?) 佛 陀 回 答 道 :「(1) 所 有 的 禮 物 , 佛 法 是 最 高 尚 的 ,(2) 所 有 的 味 , 法 味 最 上 味 的 。(3) 所 有 的 喜 , 法 喜 是 最 上 喜 的 。(4) 棄 絕135


355. Riches ruin only the foolish, not those in quest of the Beyond.By craving for riches the witless man ruins himself as well asothers.356. Weeds are the bane of fields, lust the bane of mankind.Therefore what is offered to those free of lust yields abundantfruit.357. Weeds are the bane of fields, hatred is the bane of mankind.Therefore what is offered to those free of hatred yieldsabundant fruit.358. Weeds are the bane of fields, delusion is the bane ofmankind. Therefore what is offered to those free of delusionyields abundant fruit.359. Weeds are the bane of fields, desire is the bane of mankind.Therefore, what is offered to those free of desire yieldsabundant fruit.25 - The Monk (Dh.360-382)360. Good is restraint over the eye; good is restraint over the ear;good is restraint over the nose; good is restraint over thetongue.愛 欲 , 勝 過 所 有 苦 。」(“Sabbadānaṁ dhammadānaṁ jināti, Sabbarasaṁdhammaraso jināti. Sabbaratiṁ dhammarati jināti, Taṇhakkhayosabbadukkhaṁ jinātī”ti.)136


361. Good is restraint in the body; good is restraint in speech;good is restraint in thought. Restraint everywhere is good. Themonk restrained in every way is freed from all suffering.355 財 富 毀 滅 愚 人 , 決 非 求 彼 岸 者 。 愚 人 為 財 欲 害 ,自 害 如 害 他 人 。 1〈356 ~ 359〉356 雜 草 害 田 地 , 貪 欲 害 世 人 。 施 與 離 貪 者 , 故 得 大 果 報 。357 雜 草 害 田 地 , 瞋 恚 害 世 人 。 施 與 離 瞋 者 , 故 得 大 果 報 。358 雜 草 害 田 地 , 愚 癡 害 世 人 。 施 與 離 癡 者 , 故 得 大 果 報 。359 雜 草 害 田 地 , 欲 望 害 世 人 。 施 與 離 欲 者 , 故 得 大 果 報 。 2〈 二 十 五 、 比 丘 品 〉〈360 ~ 361〉360 善 哉 制 於 眼 , 善 哉 制 於 耳 , 善 哉 制 於 鼻 , 善 哉 制 於 舌 ,12本 則 為 無 子 富 翁 (Aputtakaseṭṭhi) 的 故 事 。 無 子 富 翁 身 後 無 子 女 繼 承 , 全 部財 產 悉 數 入 公 庫 。 波 斯 匿 王 前 接 收 富 翁 的 財 產 之 後 , 來 見 佛 陀 , 報 告 那位 富 翁 生 前 非 常 吝 嗇 , 從 來 沒 有 做 過 一 件 善 事 , 自 己 不 捨 得 花 錢 , 省 吃儉 用 一 生 只 穿 粗 布 衣 裳 。 佛 陀 說 , 那 富 翁 前 世 也 是 一 位 富 翁 : 有 一 天 ,當 一 位 獨 覺 佛 來 到 他 家 托 缽 , 他 叫 妻 子 隨 便 佈 施 點 食 物 。 那 富 翁 在 路 上遇 見 那 獨 覺 佛 , 當 他 發 現 獨 覺 佛 的 缽 裝 得 滿 滿 時 , 便 開 始 埋 怨 妻 子 。 這富 翁 也 為 了 謀 奪 兄 弟 的 財 產 殺 害 姪 兒 。 由 於 他 前 世 曾 經 佈 施 給 獨 覺 佛 ,所 以 今 世 仍 然 是 一 位 富 翁 , 但 是 他 佈 施 後 又 覺 得 後 悔 , 所 以 他 今 世 刻 薄自 己 。 他 謀 財 害 人 , 使 他 七 世 都 在 地 獄 裡 受 苦 。 現 在 雖 然 轉 世 為 人 , 可是 他 不 累 積 善 業 , 再 墮 入 惡 趣 。(cf. DhpA.v.355.,S.3.20.Aputtaka 無 子 者 (2),《 別 譯 雜 阿 含 60 經 》,《 增 壹 阿 含 23.4 經 》, 《 佛 說 菩 薩 本 行 經 》,T3.109.3)安 苦 拉 天 神 (Ankura) 問 布 施 差 別 。 佛 陀 說 , 佈 施 時 要 懂 得 識 別 ; 只 有 把種 子 種 在 良 田 地 裡 讓 它 開 花 結 果 , 才 能 獲 得 更 大 的 福 報 。137


361 善 哉 制 於 身 , 善 哉 制 於 語 , 善 哉 制 於 意 , 善 哉 制 一 切 ,制 一 切 比 丘 , 解 脫 一 切 苦 。 1362. He who has control over his hands, feet and tongue, who isfully controlled, delights in inward development, is absorbed inmeditation, keeps to himself and is contented -- him do peoplecall a monk.363. That monk who has control over the tongue, is moderate inspeech, unassuming and who explains the Teaching in bothletter and spirit--whatever that he says is pleasing.364. The monk who abides in the Dhamma, delights in theDhamma, meditates on the Dhamma and bears the Dhammawell in mind -- he does not fall away from the sublimeDhamma.365. One should not despise what one has received, nor envy thegains of others. The monk who envies the gains of others doesnot attain to meditative absorption.366. A monk who does not despise what he has been received,even though it be little, who is pure in livelihood andunremitting in effort, him even the gods praise.1五 位 比 丘 各 自 調 伏 五 根 的 一 根 , 他 們 自 自 己 調 伏 的 那 一 根 最 難 修 。 佛 陀說 , 每 一 根 同 樣 都 難 修 。13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unremitting.. 不 間 斷 的 。362 調 御 手 足 及 言 語 , 調 御 最 高 之 頭 首 , 心 喜 於 禪 住 於 定 , 獨居 知 足 名 比 丘 。 1363 比 丘 調 於 語 , 善 巧 而 寂 靜 , 顯 示 法 與 義 , 所 說 甚 和 婉 。 2364 住 法 之 樂 園 , 喜 法 與 隨 法 , 思 惟 憶 念 法 , 比 丘 不 復 退 。 3〈365 ~ 366〉365 莫 輕 自 所 得 ; 莫 羨 他 所 得 。 比 丘 羨 他 得 , 不 證 三 摩 地 。366 比 丘 所 得 雖 少 , 而 不 輕 嫌 所 得 , 生 活 清 淨 不 怠 ,實 為 諸 天 稱 讚 。 1123有 一 位 比 丘 善 於 投 擲 石 頭 , 能 準 確 命 中 。 有 一 天 , 他 投 擲 一 隻 大 雁 鳥 ,該 雁 墮 落 後 喪 命 。 同 伴 目 睹 後 , 向 佛 陀 報 告 。 佛 陀 因 此 說 了 此 偈 。提 婆 達 多 的 黨 羽 之 一 瞿 迦 梨 迦 (Kokālika) 因 謗 舍 利 弗 與 目 犍 連 , 墮 紅 蓮 地獄 。S.6.10. 說 瞿 迦 利 迦 向 世 尊 說 :「 舍 利 弗 、 目 犍 連 是 惡 欲 (pāpicchā 邪淫 ) 者 , 是 受 惡 欲 所 支 配 者 。」 因 此 , 離 去 後 不 久 , 全 身 生 瘡 而 死 , 墮 紅蓮 地 獄 。(cf. Sn.3-10.,A.10.89.,《 別 譯 雜 阿 含 106 經 》,《 一 卷 . 雜 阿含 5 經 》,《 大 正 No.203.《 雜 寶 藏 經 》 第 28 則 「 仇 伽 離 謗 舍 利 弗 等 緣 」)佛 陀 宣 告 ..「 四 個 月 後 即 將 般 涅 槃 。」 許 多 凡 夫 比 丘 生 悚 懼 心 , 來 親 近佛 陀 , 一 夥 人 來 討 論 「 我 們 該 怎 麼 辦 ?」 有 位 達 摩 拉 瑪 比 丘 (Dhammārāmo)依 然 保 持 正 常 的 作 息 , 不 來 佛 陀 的 身 邊 。 其 他 比 丘 誤 解 他 的 心 意 , 便 向佛 陀 報 告 。 達 摩 拉 瑪 比 丘 於 是 恭 敬 地 向 佛 陀 解 釋 , 他 對 佛 陀 最 崇 敬 的 就是 在 佛 陀 般 涅 槃 之 前 ,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佛 陀 讚 歎 他 :「 做 得 好 ! 尊 敬 我的 比 丘 , 應 該 像 你 一 樣 。 只 有 真 正 法 隨 法 行 (dhammānudhammaṁpaṭipajjantāyeva) 的 人 才 是 真 正 尊 敬 我 的 人 。」( 與 166 偈 的 故 事 同 )。139


367. He who has no attachment whatsoever for the mind and body,who does not grieve for what he has not -- he is truly called amonk.368. The monk who abides in universal love and is deeplydevoted to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attains the peace ofNibbāna, the bliss of the cessation of all conditioned things.369. Empty this boat, O monk! Emptied, it will sail lightly. Rid oflust and hatred, you shall reach Nibbāna.370. Cut off the five 2 , abandon the five, and cultivate the five. Themonk who has overcome the five bonds is called one who hascrossed the flood.371. Meditate, O monk! Do not be heedless. Let not your mindwhirl on sensual pleasures. Heedless, do not swallow a red hotiron ball, lest you cry when burning, “O this is painful!”1佛 陀 一 位 弟 子 跟 提 婆 達 多 的 一 位 弟 子 友 好 , 這 位 比 丘 在 提 婆 達 多 謀 害 佛陀 不 成 之 後 , 還 去 提 婆 達 多 的 精 舍 住 幾 天 。 有 人 向 佛 陀 報 告 這 位 比 丘 的行 徑 。 這 位 比 丘 辯 稱 他 沒 有 接 受 提 婆 達 多 的 教 義 。 佛 陀 告 誡 他 , 即 使 這樣 , 別 人 也 會 誤 會 是 他 的 同 黨 。2 The five to be cut off are the five “lower fetters”( 五 下 分 結 ): self-illusion,doubt, belief in rites and rituals, lust and ill-will. The five to be abandonedare the five “higher fetters”: craving for the divine realms with form, cravingfor the formless realms, conceit, restlessness and ignorance. Stream-enterersand Once-returners cut off the first three fetters, Non-returners the next twoand Arahats the last five. The five to be cultivated are the five spiritualfaculties: faith, energy,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The fivebonds are: greed, hatred, delusion, false views and conceit.140


367 若 於 名 與 色 , 不 著 我 . 我 所 , 非 有 故 無 憂 , 彼 實 稱 比 丘 。 1〈368 ~ 376〉368 住 於 慈 悲諸 行 解 脫 境 界 。2比 丘 , 喜 悅 佛 陀 教 法 , 到 達 寂 靜 安 樂 ,369 比 丘 汲 此 舟 水3 , 水 去 則 舟 輕 快 。 斷 除 貪 欲 瞋 恚 ,則 得 證 於 涅 槃 。370 五 斷 及 五 棄 , 而 五 種 勤 修 , 越 五 著4比 丘 ── 名 渡 瀑 流 者 。123一 位 「 五 上 施 者 」 婆 羅 門 (Pañcaggadāyaka) 很 不 好 意 思 供 養 佛 陀 已 吃 過 一部 分 的 米 飯 , 佛 陀 說 .. 剩 飯 無 所 謂 。 五 上 施 者 問 佛 陀 如 何 定 義 「 比 丘 」。佛 陀 以 偈 頌 回 答 。住 於 慈 悲 ..mettāvihārī 慈 住 。DhpA... 慈 業 處 的 作 業 , 住 於 慈 , 生 産 第 三禪 、 第 四 禪 (tikacatukkajjhāne, 按 .. 阿 毘 達 摩 的 分 類 方 式 為 五 禪 )。舟 : 喻 身 體 。 水 : 喻 念 頭 。4 「 五 斷 」, 即 五 下 分 結 : 身 見 (sakkāyadiṭṭhi)、 疑 (vicikkicchā)、 戒 禁 取 見(sīlabbataparāmāsa( 非 正 因 以 為 因 , 非 正 道 以 為 道 的 見 解 )、 欲 欲 (kāmarāga五 官 的 欲 望 )、 瞋 恚 (byapada)。「 五 棄 」, 即 五 上 分 結 : 色 界 貪 欲 (rūparāga)、無 色 界 貪 欲 (arūparāga)、 慢 (māna)、 掉 舉 (uddhacca)、 無 明 (avijjā)。「 五種 勤 修 」, 即 五 根 : 信 、 精 進 、 念 、 定 與 慧 。。「 五 著 」, 即 五 種 執 著 :貪 、 瞋 、 痴 、 慢 、 邪 見 。141


371 修 定 莫 放 逸 , 心 莫 惑 於 欲 ! 莫 待 吞 鐵 丸 , 燒 然 乃 苦 號 !372.There is no meditative concentration for him who lacksinsight, and no insight for him who lacks meditativeconcentration. He in whom are found both meditativeconcentration and insight, indeed, is close to Nibbāna.373. The monk who has retired to a solitary abode and calmed themind, who comprehends the Dhamma with insight, in himthere arises a delight that transcends all human delights.374. Whenever he sees with insight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aggregates 1 , he is full of joy and happiness. To the discerningone this reflects the Deathless.375. Control of the senses, contentment, restraint according to thecode of monastic discipline -- these form the basis of the holylife here for the wise monk.376. Let him associate with friends who are noble, energetic andpure in life, let him be cordial and refined in conduct. Thus, fullof joy, he will make an end of suffering.1 Aggregates (of existence) (khandha): the five groups of factors into whichthe Buddha analyzes the living being--material form, feeling, perception,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佛 陀 分 析 有 情 為 .. 五 蘊 .. 色 、 受 、想 、 行 、 識 。)142


372 無 慧 者 無 定 , 無 定 者 無 慧 。 兼 具 定 與 慧 , 彼 實 近 涅 槃 。373 比 丘 入 屏 處1 , 彼 之 心 寂 靜 , 審 觀 於 正 法 , 得 受 超 人 樂 。374 若 人 常 正 念 : 諸 蘊 之 生 滅 , 獲 得 喜 與 樂 , 知 彼 得 不 死 。375 若 智 慧 比 丘 , 於 世 先 作 是 : 攝 根 及 知 足 , 護 持 別 解 脫 。376 態 度 須 誠 懇 , 行 為 須 端 正 ; 是 故 彼 多 樂 , 得 滅 盡 諸 苦 。 212屏 處 :suññāgāra, 空 閒 處 或 靜 處 。大 迦 旃 延 尊 者 (Mahākaccāna) 在 阿 盤 提 國 (Avantijanapade) 的 拘 盧 城( Kuraraghara) 附 近 弘 法 時 , 有 一 位 輸 屢 那 優 婆 塞 (Soṇo Koṭikaṇṇo) 跟 他 出家 。 輸 屢 那 比 丘 出 家 三 年 後 , 要 到 竹 林 精 舍 , 經 過 家 鄉 , 她 母 親 以 他 的名 義 籌 備 大 佈 施 會 , 請 他 在 佈 施 會 中 做 開 示 。 說 法 當 中 , 有 一 群 小 偷 闖入 她 母 親 的 家 , 女 僕 三 度 來 通 知 她 的 母 親 , 但 是 她 母 親 不 再 乎 錢 財 被 拿走 , 她 要 聽 法 。 她 母 親 說 的 話 被 坐 在 附 近 的 首 領 聽 到 , 首 領 以 為 拿 走 這位 有 智 慧 , 且 高 貴 的 女 士 的 錢 一 定 會 被 懲 罰 。 當 輸 屢 那 比 丘 說 法 完 畢 已經 是 破 曉 , 小 偷 首 領 率 領 手 下 向 她 的 母 親 認 錯 , 請 求 原 諒 。 這 群 小 偷 明白 他 們 的 惡 行 之 後 , 就 出 家 為 比 丘 。143


377. Just as the jasmine creeper sheds its withered flowers, evenso, O monks, should you totally shed lust and hatred!378. The monk who is calm in body, calm in speech, calm inthought, well composed and who has spewn out worldliness --he, truly, is called serene.379. By oneself one must censure oneself and scrutinize oneself.The self-guarded and mindful monk will always live inhappiness.380. One is his own protector, one is his own refuge. Thereforeone should control oneself even as the trader controls a noblesteed.381. Full of joy, full of faith in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themonk attains the Peaceful State, the bliss of cessation ofconditioned things.382. That monk who while young devotes himself to theTeaching of the Buddha illumines this world like the moonfreed from clouds.1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crutinize..v. 詳 細 檢 查 。377 如 跋 悉 迦 花1 , 枯 萎 而 凋 謝 , 汝 等 諸 比 丘 , 棄 貪 瞋 亦 爾 。378 身 靜 及 語 靜 , 心 寂 住 三 昧 , 捨 俗 樂 比 丘 , 是 名 寂 靜 者 。 2〈379 ~ 380〉379 汝 當 自 警 策 , 汝 應 自 反 省 ! 自 護 與 正 念 , 比 丘 住 安 樂 。380 自 為 自 保 護 。 自 為 自 依 怙 。 汝 應 自 調 御 , 如 商 調 良 馬 。 3123跋 悉 迦 花 :vassikā, 茉 莉 花 、 夏 雨 花 , 據 說 此 花 之 香 勝 過 諸 花 香 。沙 塔 卡 亞 長 老 (Santakāyatthera) 的 前 世 是 獅 子 。 獅 子 獵 到 食 物 後 , 會 休 息好 幾 天 。 沙 塔 卡 亞 比 丘 的 舉 止 與 獅 子 十 分 相 似 , 坐 著 很 少 移 動 , 如 果 移動 手 腳 的 話 , 會 伸 懶 腰 (kāyavijambhitā)。 其 他 比 丘 認 為 他 的 舉 止 怪 異 ,就 向 佛 陀 報 告 , 佛 陀 聽 完 他 們 的 敘 述 後 , 說 :「 諸 比 丘 ! 比 丘 的 應 該 舉止 沈 著 , 如 沙 塔 卡 亞 比 丘 。」犁 家 長 老 (Naṅgalakulatthera 難 迦 拉 苦 拉 ) 是 一 位 窮 人 。 有 一 天 , 一 位 比 丘看 見 他 穿 破 衣 服 耕 種 , 就 問 他 是 否 願 意 出 家 。 他 答 應 了 , 他 把 犁 和 舊 衣服 掛 在 一 棵 樹 上 去 出 家 。 出 家 後 , 他 對 比 丘 的 生 活 不 滿 , 想 還 俗 。 每 次生 起 這 種 念 頭 的 時 候 , 他 就 到 那 棵 樹 下 去 , 並 且 譴 責 自 己 :「 不 知 羞 恥 !你 還 想 還 俗 , 穿 舊 衣 , 領 薪 過 生 活 啊 !」 這 樣 自 責 之 後 , 他 的 不 滿 就 消失 了 。 其 他 比 丘 問 他 為 什 麼 經 常 到 那 棵 樹 下 ? 他 告 訴 他 們 :「 我 去 親 近我 的 老 師 (ācariya)。」 後 來 , 他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就 不 再 去 那 棵 樹 下 了 。其 他 比 丘 問 他 :「 你 現 在 怎 麼 不 再 去 找 你 的 老 師 了 呢 ?」 他 回 答 說 :「 我以 前 去 找 老 師 , 是 因 為 有 需 要 , 但 現 在 已 經 不 需 要 了 !」 比 丘 們 就 向 佛陀 查 證 , 佛 陀 告 訴 他 們 :「 難 迦 拉 苦 拉 已 經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了 。」 本 則 故事 跟 143-144 偈 的 卑 盧 帝 沙 (Pilotikatissa) 的 故 事 雷 同 。145


381 比 丘 具 歡 喜 心 , 誠 信 佛 陀 教 法 , 到 達 寂 靜 安 樂 , 諸 行 解 脫境 界 。382 比 丘 雖 年 少 , 勤 行 佛 陀 教 , 彼 輝 耀 此 世 , 如 月 出 雲 翳 。 126 - The Holy Man (Dh.383-423)383. Exert yourself, O holy man 2 ! Cut off the stream (of craving)and discard sense desires Knowing the destruction of allconditioned things, become, O holy man, a knower of theUncreate (Nibbāna)!384. When a holy man has reached the summit of the two paths(meditative concentration and insight), he knows the Truth andall fetters fall away.1修 摩 拿 沙 彌 (Sumanasāmaṇera) 是 阿 那 律 陀 尊 者 的 弟 子 。 雖 然 非 常 年 輕 ,但 由 於 累 世 以 來 的 善 業 , 他 已 經 是 阿 羅 漢 了 , 並 且 具 有 神 通 力 。2 “Holy person” is used rather than Buddharakkhita’s “holy man” as a genderneutral term. “Holy man” was used as a makeshift rendering for brahmana,intended to reproduce the ambiguity of the Indian word. Originally men ofspiritual stature, by the time of the Buddha the brahmins had turned into aprivileged priesthood which defined itself by means of birth and lineagerather than by genuine inner sanctity. The Buddha attempted to restore to theword brahmana its original connotation by identifying the true “holy man”as the Arahat, who merits the title through his inward purity and holinessregardless of family lineage.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meanings ishighlighted in verses 393 and 396. Those who led a contemplative lifededicated to gaining Arahatship could also be called brahmins, as in verses383, 389 and 390.146


385. He for whom there is neither this shore 1 nor the other shore,nor yet both, he who is free of cares and is unfettered -- him doI call a holy man.〈 二 十 六 、 婆 羅 門2品 〉383 勇 敢 斷 除 於 欲 流 , 汝 當 棄 欲 婆 羅 門 ! 若 知 於 諸 行 滅 盡 ,汝 便 知 無 作 涅 槃 。 3384 若 常 住 於 二 法4 , 婆 羅 門 達 彼 岸 ; 所 有 一 切 繫 縛 ,從 彼 智 者 而 滅 。 5385 無 彼 岸 . 此 岸1 2, 兩 岸 悉 皆 無 , 離 苦 無 繫 縛 , 是 謂 婆 羅 門 。 31 This shore: the six sense organs; the other shore: their corresponding objects;both: I-ness and my-ness.2婆 羅 門 : 在 此 指 聖 者 。3一 位 虔 誠 的 婆 羅 門 在 聽 佛 陀 說 法 後 , 非 常 的 喜 悅 。 以 後 便 每 天 在 家 裡 供 養十 六 位 比 丘 , 他 對 每 位 比 丘 都 尊 稱 他 們 為 阿 羅 漢 。 那 些 未 證 阿 羅 漢 果 的 比丘 感 到 很 尷 尬 , 便 不 再 到 他 的 家 接 受 供 養 。 他 來 到 精 舍 向 佛 陀 問 原 因 。 僧眾 把 不 敢 接 受 被 他 稱 為 阿 羅 漢 的 事 實 告 訴 佛 陀 。 佛 陀 說 :「 你 們 難 道 不 喜歡 他 尊 稱 你 們 為 阿 羅 漢 嗎 ?」「 大 德 ! 我 們 不 喜 歡 。」「 諸 比 丘 ! 這 只 不過 是 人 們 感 到 喜 悅 時 的 表 現 , 表 現 喜 悅 並 沒 有 罪 過 。 這 位 婆 羅 門 對 阿 羅 漢是 無 限 的 關 愛 。 因 此 你 們 應 該 截 斷 欲 流 , 追 求 阿 羅 漢 境 界 。」4住 於 二 法 :dvayesu dhammesu, 即 止 禪 ( 四 禪 八 定 )、 觀 禪 ( 觀 名 色 的 實 相 —無 常 、 苦 、 無 我 )。5有 一 天 , 三 十 名 比 丘 在 外 地 居 住 的 僧 人 來 禮 敬 佛 陀 , 並 坐 下 來 。 舍 利 弗尊 者 觀 察 他 們 有 證 得 阿 羅 漢 的 潛 能 , 便 去 見 佛 陀 。 他 在 他 們 面 前 站 著 問佛 陀 :「 大 德 ! 您 常 說 的 兩 法 , 到 底 是 哪 兩 法 ?」「 那 就 是 『 止 』 與 『 觀 』147


386. He who is meditative and stainless, settled and whose workis done, free from cankers, having reached the highest goal --him do I call a holy man.387. The sun shines by day, the moon shines by night. Thewarrior shines in armour, the holy man shines in meditation.But the Buddha shines resplendent all day and all night.388. Because he has discarded evil, he is called a holy man.Because he is serene in conduct, he is called a recluse. Andbecause he has renounced his impurities, he is called arenunciate.389. One should not strike a holy man, nor should a holy man,when struck, give way to anger. Shame on him who strikes aholy man, and more shame on him who gives way to anger.390. Nothing is better for a holy man than when he holds his mindback from what is endearing. To the extent the intent to harmwears away, to that extent does suffering subside.123(samathavipassanā)。」 佛 陀 說 完 偈 頌 之 後 , 他 們 就 都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無 彼 岸 此 岸 :DhA:pāranti ajjhattikāni cha āyatanāni. Apāranti bāhirānicha āyatanāni. Pārāpāranti tadubhayaṁ.( 彼 岸 : 自 我 身 內 的 六 處 ( 眼 . 耳 .鼻 . 舌 . 身 . 意 )。 非 彼 岸 : 外 部 的 六 處 ( 色 . 聲 . 香 . 味 . 觸 . 法 )。) 不 著 彼 岸 . 此 岸 ,故 說 無 彼 岸 此 岸 。苦 :dara, 亦 作 「 怖 畏 」。魔 王 問 佛 陀 :「 世 尊 ! 您 說 彼 岸 、 彼 岸 (pāraṁ pāranti)。 彼 岸 是 什 麼 意 思 ?」佛 陀 對 他 說 :「 啊 ! 惡 魔 ! 彼 岸 跟 你 無 關 。 離 染 才 能 到 達 彼 岸 。」148


391. He who does no evil in deed, word and thought, who isrestrained in these three ways -- him do I call a holy ma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rmour..n. 戰 甲 , 甲 胄 , 鐵 鎧386 彼 人 入 禪 定 , 安 住 離 塵 垢 , 所 作 皆 已 辦 , 無 諸 煩 惱 漏 ,證 最 高 境 界 , 是 謂 婆 羅 門 。 1387 日 照 晝 兮 月 明 夜 , 剎 帝 利 武 裝 輝 耀 , 婆 羅 門 禪 定 光 明 ,佛 陀 光 普 照 晝 夜 。 2388 棄 除 惡 業 者 , 是 名 婆 羅 門 。 行 為 清 淨 者 , 則 稱 為 沙 門 ,自 除 垢 穢 者 , 是 名 出 家 人 。 3123有 一 位 婆 羅 門 , 認 為 「 喬 答 摩 佛 陀 稱 呼 弟 子 為 ‘ 婆 羅 門 ’, 那 麼 他 是 出 生種 姓 為 婆 羅 門 , 難 道 不 這 樣 稱 呼 我 ?」 他 就 前 去 見 佛 陀 , 並 向 佛 陀 說 明他 的 看 法 。 佛 陀 說 :「 婆 羅 門 ! 我 不 會 因 為 出 生 種 姓 , 而 稱 呼 為 ‘ 婆 羅 門 ’。只 有 證 得 最 高 境 界 的 阿 羅 漢 , 我 才 稱 他 為 ‘ 婆 羅 門 ’。」某 年 的 七 月 的 自 恣 日 ( 月 圓 日 ), 在 鹿 母 講 堂 (Migāramātupāsāde), 波 斯 匿王 一 身 盛 裝 , 前 來 向 佛 陀 問 訊 。 當 時 , 坐 在 大 眾 邊 緣 的 迦 留 陀 夷 長 老(Kāḷudāyitthero) 也 正 入 深 定 中 , 發 出 金 黃 色 光 。 太 陽 正 在 下 山 , 而 月 亮也 正 要 出 來 , 在 天 邊 放 光 芒 。 阿 難 尊 者 看 見 佛 陀 身 上 的 光 輝 , 遠 比 其 它的 光 芒 更 耀 眼 。 阿 難 跟 佛 陀 行 禮 後 , 說 :「 大 德 ! 你 身 上 綻 放 出 來 的 光輝 勝 過 所 有 的 光 。」 佛 陀 回 答 阿 難 :「 太 陽 白 天 放 光 ; 月 亮 晚 上 放 光 ;國 王 的 裝 飾 亮 麗 ; 捨 斷 煩 惱 (khīṇāsave) 的 僧 團 , 及 入 三 摩 缽 地 耀 眼 ; 諸佛 日 夜 都 綻 放 五 種 光 輝 。」一 位 婆 羅 門 出 家 為 外 道 出 家 人 , 認 為 「 喬 答 摩 佛 陀 稱 呼 弟 子 為 ‘ 出 家 人 ’,我 是 出 家 人 , 也 該 稱 呼 我 為 ‘ 出 家 人 ’。」 他 就 前 去 見 佛 陀 , 並 向 佛 陀 說明 他 的 看 法 。 佛 陀 說 :「 我 不 會 因 為 這 樣 的 外 表 而 稱 呼 他 們 為 ‘ 出 家 人 ’。污 垢 (kilesamalānaṁ) 的 出 離 者 , 我 才 稱 他 為 ‘ 出 家 人 ’。」149


〈389 ~ 390〉389 莫 打 婆 羅 門 ! 婆 羅 門 莫 瞋 , 打 彼 者 可 恥 , 忿 發 恥 更 甚 !390 婆 羅 門 此 非 小 益 ── 若 自 喜 樂 制 其 心 。 隨 時 斷 除 於 害 心 ,是 唯 得 止 於 苦 痛 。 1391 不 以 身 . 語 . 意 , 行 作 諸 惡 業 , 制 此 三 處 者 , 是 謂 婆 羅 門 。392. Just as a brahmin priest reveres his sacrificial fire, even soshould one devoutly revere the person from whom one haslearned the Dhamma taught by the Buddha.393. Not by matted hair, nor by lineage, nor by birth does onebecome a holy man. But he in whom truth and righteousnessexist -- he is pure. He is a holy man.394. What is the use of your matted hair, O witless man? What ofyour garment of antelope’s hide? Within you is the tangle (ofpassion), only outwardly do you cleanse yourself 2 .395. The person who wears a robe made of rags, who is lean, withveins showing all over the body, and who meditates alone inthe forest -- him do I call a holy man.396. I do not call him a holy man because of his lineage or his1有 一 位 婆 羅 門 , 從 舍 利 弗 尊 者 背 後 打 他 , 舍 利 弗 尊 者 連 頭 也 不 回 。2 In the time of the Buddha, such ascetic practices as wearing matted hair andgarments of hides were considered marks of holiness.impede..v. 妨 礙 , 阻 礙 。impediment..n. 妨 礙 , 障 礙 物 。150


high-born mother. If he has impeding attachments, he is just asupercilious man. But who is free from impediments andclinging -- him do I call a holy man.397. He who, having cut off all fetters, trembles no more, who hasovercome all attachments and is emancipated -- him do I call aholy man.392 正 等 覺 者 所 說 法 , 不 論 從 何 而 得 聞 , 於 彼 說 者 應 敬 禮 , 如1婆 羅 門 敬 聖 火 。 2393 不 因 髻 髮 與 種 族 , 亦 非 生 為 婆 羅 門 。 誰 知 真 實 及 達 摩4彼 為 幸 福 婆 羅 門 。 53 ,12345婆 羅 門 : 在 此 指 一 般 的 祭 祀 婆 羅 門 。舍 利 弗 尊 者 每 天 入 睡 前 都 遙 向 馬 勝 尊 者 的 方 向 禮 拜 , 有 些 比 丘 誤 會 他 還有 舊 有 的 婆 羅 門 宗 教 行 為 , 佛 陀 說 ..「 他 不 是 拜 四 方 , 他 禮 拜 引 他 聞 法證 得 須 陀 洹 果 的 自 己 的 阿 闍 梨 馬 勝 尊 者 (Assajitthera), 任 何 比 丘 都 要 依止 阿 闍 梨 學 法 , 就 像 婆 羅 門 拜 火 一 樣 , 恭 敬 禮 拜 。」真 實 : 四 聖 諦 。 達 摩 : 九 出 世 間 法 。幸 福 :sukhi。 斯 里 蘭 卡 版 作 suci( 清 淨 )。有 一 位 纏 髮 的 苦 行 婆 羅 門 (jaṭilabrāhmaṇa), 認 為 「 我 母 我 父 都 是 出 生 於純 婆 羅 門 家 族 , 喬 答 摩 佛 陀 稱 呼 弟 子 為 ‘ 婆 羅 門 ’, 難 到 不 這 樣 稱 呼 我 ?」他 就 前 去 見 佛 陀 , 並 向 佛 陀 說 明 他 的 看 法 。 佛 陀 說 :「 婆 羅 門 ! 我 不 會因 為 任 何 人 是 婆 羅 門 , 或 結 髮 , 或 者 出 生 種 姓 為 婆 羅 門 , 就 稱 呼 他 為 ‘ 婆羅 門 ’。 只 有 貫 通 ( 四 聖 ) 諦 者 (paṭividdhasaccameva), 我 才 稱 他 為 ‘ 婆 羅 門 ’。」151


394 愚 者 結 髮 髻 , 衣 羊 皮1何 益 ? 內 心 具 欲 林 , 形 儀 徒 嚴 飾 !395 諸 著 糞 掃 衣2 , 消 瘦 露 經 脈 , 林 中 獨 入 定 , 是 謂 婆 羅 門 。 3396 所 謂 婆 羅 門 , 非 從 母 胎 生 。 如 執 諸 煩 惱 , 但 名 說 「 菩 」 者若 無 一 切 執 , 是 謂 婆 羅 門 。397 斷 除 一 切 結 , 彼 實 無 恐 怖 , 無 著 離 繫 縛 , 是 謂 婆 羅 門 。398.He who has cut off the thong (of hatred), the band (ofcraving), and the rope (of false views), together with theappurtenances (latent evil tendencies), he who has removed thecrossbar (of ignorance) and is enlightened -- him do I call aholy man.4 。399. He who without resentment endures abuse, beating andpunishment, whose power, real might, is patience -- him do Icall a holy man.400. He who is free from anger, devout, virtuous, without craving,self-subdued, bears his final body -- him do I call a holy man.1羊 皮 :ajina, 是 羊 皮 或 羚 羊 皮 。 原 作 「 鹿 皮 」, 作 更 正 。2糞 掃 衣 : 拾 撿 人 家 丟 棄 衣 、 布 , 洗 淨 、 聯 綴 起 來 做 僧 袍 。3吉 離 舍 比 丘 尼 (Kisāgotamī) 是 「 持 粗 衣 第 一 」 者 。 有 一 次 , 她 騰 空 而 來 向 佛 陀禮 敬 , 被 來 親 近 佛 陀 的 帝 釋 天 王 看 見 , 帝 釋 天 王 問 佛 陀 她 是 誰 ? 佛 陀 說 偈 。4 「 菩 」 者 : 菩 (Bho 喂 ), 是 對 平 輩 或 下 輩 的 稱 呼 。152


401. Like water on a lotus leaf or a mustard seed on the point of aneedle, he who does not cling to sensual pleasures -- him do Icall a holy man._______________________appurtenance..n. 附 加 物 , 附 屬 物 。 crossbar..n. 閂 , 橫 木 。398 除 皮 帶 與 韁 , 及 斷 繩 . 所 屬 , 捨 障 礙1覺 者 , 是 謂 婆 羅 門 。399 能 忍 罵 與 打 , 而 無 有 瞋 恨 , 具 忍 力 強 軍 , 是 謂 婆 羅 門 。 212皮 帶 ( 鞭 ): 喻 瞋 恚 。 韁 ( 繫 馬 繩 索 ): 喻 愛 欲 。 繩 : 喻 邪 見 。 所 屬 ( 附 屬 物 ):潛 伏 煩 惱 (anusaya 隨 眠 )。 障 礙 : 喻 無 明 。有 位 婆 羅 豆 婆 遮 婆 羅 門 (Bhāradvāja), 他 的 妻 子 陀 然 闇 仁 (Dhānañjanī) 已 證得 初 果 。 每 當 她 打 噴 嚏 、 咳 嗽 或 跌 倒 時 , 總 是 說 :「 皈 依 世 尊 ‧ 阿 羅 漢 ‧無 上 正 等 正 覺 者 。」 有 一 天 , 因 此 , 婆 羅 豆 婆 遮 很 生 氣 。 於 是 , 他 生 氣的 說 :「 討 厭 的 女 人 , 我 將 和 你 的 導 師 辯 論 , 使 他 慘 敗 。」 那 女 人 說 :「 儘 管 去 吧 ! 婆 羅 門 。 我 從 來 沒 有 見 過 在 辯 論 中 能 令 佛 陀 慘 敗 的 人 。 去和 他 辯 論 吧 !」 那 婆 羅 門 前 去 找 佛 陀 辯 論 。 他 見 到 佛 陀 時 也 不 敬 禮 , 就以 詩 偈 方 式 提 出 問 題 :「 滅 何 物 才 能 過 安 樂 的 生 活 ? 滅 何 物 才 不 再 有 苦惱 ? 喬 達 摩 你 有 何 滅 此 物 的 方 法 ?」 佛 陀 回 答 :「 滅 瞋 者 過 安 樂 的 生 活 。153


400 無 有 瞋 怒 具 德 行 , 持 戒 不 為 諸 欲 潤 , 調 御 得 達 最 後 身── 我 稱 彼 為 婆 羅 門 。 1401 猶 如 水 落 於 蓮 葉 , 如 置 芥 子 於 針 鋒 , 不 染 著 於 愛 欲 者── 我 稱 彼 為 婆 羅 門 。 2402. He who in this very life realizes for himself the end ofsuffering, who has laid aside the burden and becomeemancipated -- him do I call a holy man.403. He who has profound knowledge, who is wise, skilled indiscerning the right or wrong path, and has reached the highestgoal -- him do I call a holy man.404. He who holds aloof from householders and ascetics alike,and wanders about with no fixed abode and but few wants--himdo I call a holy man.12滅 瞋 者 不 再 有 苦 惱 。 婆 羅 門 ! 瞋 是 裹 上 糖 衣 的 毒 藥 。 聖 人 讚 頌 滅 瞋 者 ,因 為 他 已 滅 瞋 , 他 不 再 有 苦 惱 。」 那 婆 羅 門 為 佛 陀 的 解 說 而 折 服 , 便 皈依 佛 陀 出 家 為 比 丘 ; 不 久 後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有 一 次 , 佛 陀 在 竹 林 精 舍 時 , 舍 利 弗 和 一 群 比 丘 前 往 那 羅 卡 村(nālakagāme) 他 母 親 的 家 去 托 缽 。 他 母 親 拿 食 物 給 舍 利 弗 長 老 時 , 說 :「 你 是 吃 剩 菜 剩 飯 的 人 ! 你 拋 棄 所 有 的 財 富 , 出 家 做 比 丘 , 你 毀 了 我們 !」 她 接 著 拿 食 物 給 其 他 比 丘 時 , 也 粗 魯 地 說 :「 你 們 當 我 的 兒 子 的小 侍 者 , 現 在 吃 吧 !」 舍 利 弗 長 老 一 語 不 發 , 只 是 保 持 沉 默 。 回 精 舍 後 ,諸 比 丘 向 佛 陀 報 告 這 件 羞 辱 之 事 。 佛 陀 說 ..「 漏 盡 者 絕 對 不 會 生 氣 」(“khīṇāsavā nāma akkodhanāva hontī”ti)。蓮 華 色 比 丘 尼 為 人 強 暴 後 , 諸 比 丘 討 論 她 受 不 受 樂 。 佛 陀 說 了 此 偈 。154


405. He who has renounced violence towards all living beings,weak or strong, who neither kills nor causes others to kill --him do I call a holy man.406. He who is friendly amidst the hostile, peaceful amidst theviolent, and unattached amidst the attached -- him do I call aholy man.407. He whose lust and hatred, pride and hypocrisy have fallen offlike a mustard seed from the point of a needle -- him do I call aholy man.408. He who utters gentle, instructive and truthful words, whoimprecates none -- him do I call a holy ma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ypocrisy..n. 偽 善 , 虛 偽 。 mustard..n. 芥 子 。 imprecates..v. 詛 咒 。402 若 人 於 此 世 界 中 , 覺 悟 消 滅 其 自 苦 , 放 棄 重 負 得 解 脫── 我 稱 彼 為 婆 羅 門 。403 有 甚 深 智 慧 , 善 辨 道 非 道 , 證 無 上 境 界 , 是 謂 婆 羅 門 。404 不 與 俗 人 混 , 不 與 僧 相 雜1 , 無 家 無 欲 者 , 是 謂 婆 羅 門 。405 一 切 強 弱 有 情 中 , 彼 人 盡 棄 於 刀 杖 , 不 自 殺 . 不 教 他 殺── 我 稱 彼 為 婆 羅 門 。1不 僧 俗 混 雜 :DhA:asaṁsaṭṭhanti dassana-savana-samullapana-paribhoga-kāya-saṁsaggānaṁ abhāvena asaṁsaṭṭhaṁ.( 未 接 觸 : 因 接 觸 見 、 聽 、 交 談 、遍 受 用 、 身 的 消 失 ,[ 是 ] 未 接 觸 。)155


406 於 仇 敵 中 友 誼 者 , 執 杖 人 中 溫 和 者 , 執 著 人 中 無 著 者── 我 稱 彼 為 婆 羅 門 。407 貪 欲 瞋 恚 並 慢 心 , 以 及 虛 偽 皆 脫 落 , 猶 如 芥 子 落 針 鋒── 我 稱 彼 為 婆 羅 門 。 1408 不 言 粗 惡 語 , 說 益 語 . 實 語 , 不 觸 怒 於 人 , 是 謂 婆 羅 門 。 2409. He who in this world takes nothing that is not given to him,be it long or short, small or big, good or bad -- him do I call aholy man.410. He who wants nothing of either this world or the next, whois desire-free and emancipated -- him do I call a holy man.411. He who has no attachment, who through perfect knowledgeis free from doubts and has plunged into the Deathless -- himdo I call a holy man.12摩 訶 槃 特 長 老 (Mahāpanthaka) 在 弟 弟 周 利 槃 特 (Cūḷapanthaka) 出 家 為 比 丘時 已 經 是 阿 羅 漢 了 。 具 壽 周 利 槃 特 甚 至 在 四 個 月 內 無 法 記 住 一 句 偈 語 。摩 訶 槃 特 長 老 因 此 對 他 說 ..「 你 在 教 中 無 能 , 不 如 回 家 享 受 俗 人 的 生活 。 離 去 吧 !」 就 把 他 拖 出 精 舍 , 關 上 門 。 有 些 比 丘 議 論 紛 紛 :「 漏 盡者 是 否 仍 然 會 發 脾 氣 ?」 佛 陀 來 了 之 後 , 說 :「 諸 比 丘 ! 漏 盡 者 沒 有 染等 煩 惱 。 我 的 兒 子 (mama puttena 佛 陀 有 時 用 以 稱 呼 他 的 證 果 的 弟 子 ) 是想 以 義 理 幫 助 、 以 法 幫 助 。」 周 利 槃 特 天 生 愚 笨 , 因 為 他 某 一 世 曾 作 弄一 名 愚 笨 的 比 丘 的 果 報 。畢 陵 伽 婆 蹉 長 老 (Pilindavacchatthera) 是 阿 羅 漢 , 但 是 累 世 是 婆 羅 門 養 成 說話 有 傲 慢 的 口 氣 。 他 叫 人 常 用 “ehi, Vasali, yāhi, Vasalī”ti( 來 ! 賤 民 ! 走開 ! 賤 民 !)「 賤 民 」 古 譯 用 「 小 婢 」(T25.71、251、260、649;T27.71)156


412. He who in this world has transcended the ties of both meritand demerit, who is sorrowless, stainless and pure--him do Icall a holy man.413. He who, like the moon, is spotless and pure, serene and clear,who has destroyed the delight in existence -- him do I call aholy man.414. He who, having traversed this miry, perilous and delusiveround of existence, has crossed over and reached the othershore, meditative, calm and free from doubt, clinging tonothing, attained to Nibbāna -- him do I call a holy ma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iry..a. 泥 濘 的 , 盡 是 泥 的 。 perilous..a. 危 險 的 。409 於 此 善 或 惡 , 修 短 與 粗 細 , 不 與 而 不 取 , 是 謂 婆 羅 門 。 1410 對 此 世 . 他 世 , 均 無 有 欲 望 , 無 欲 而 解 脫 , 是 謂 婆 羅 門 。 2411 無 有 貪 欲 者 , 了 悟 無 疑 惑 , 證 得 無 生 地 , 是 謂 婆 羅 門 。 3123有 位 阿 羅 漢 比 丘 撿 起 來 一 件 以 為 別 人 丟 棄 的 衣 服 , 被 主 人 認 為 是 小 偷 。其 他 比 丘 後 來 問 阿 羅 漢 比 丘 這 衣 服 的 質 料 , 他 回 答 說 , 他 不 在 意 它 , 不執 著 它 。 佛 陀 說 了 此 偈 ..「 任 何 長 的 、 短 的 , 細 的 、 粗 的 , 美 的 、 醜 的 ,在 世 間 不 拿 不 給 予 的 東 的 , 我 稱 他 為 婆 羅 門 。」有 比 丘 向 佛 陀 反 應 舍 利 弗 尊 者 仍 然 執 著 物 質 。 世 尊 說 了 此 偈 。有 比 丘 向 佛 陀 反 應 大 目 犍 連 尊 者 仍 然 執 著 物 質 。 世 尊 說 了 此 偈 。157


412 若 於 此 世 間 , 不 著 善 與 惡 , 無 憂 而 清 淨 , 是 謂 婆 羅 門 。 1413 如 月 淨 無 瑕 , 澄 靜 而 清 明 , 滅 於 再 生 欲 , 是 謂 婆 羅 門 。 2414 超 越 泥 濘 崎 嶇 道 , 並 踰 愚 癡 輪 迴 海 , 得 度 彼 岸 住 禪 定 ,無 欲 而 又 無 疑 惑 , 無 著 證 涅 槃 . 寂 靜 ── 我 稱 彼 為 婆 羅 門 。 3415. He who, having abandoned sensual pleasures, renounced thehousehold life and become a homeless one, has destroyed bothsensual desire and continued existence -- him do I call a holyman.416. He who, having abandoned craving, renounced thehousehold life and become a homeless one, has destroyed bothcraving and continued existence -- him do I call a holy man.417. He who, casting off human bonds and transcending heavenlyties, is wholly delivered of all bondages -- him do I call a holy123本 偈 因 離 婆 多 長 老 (Revatatthera) 而 說 。 許 多 比 丘 議 論 紛 紛 ..「 這 沙 彌 得到 很 多 供 養 , 造 很 多 福 , 他 為 五 百 比 丘 蓋 造 五 百 間 臨 時 屋 。」 佛 陀 說 ..「 諸 比 丘 ! 我 的 兒 子 ( 弟 子 ) 沒 有 福 , 也 沒 有 惡 ; 兩 者 都 已 斷 了 。」一 位 肚 臍 會 發 光 的 人 肯 達 帕 (Candabha) 被 帶 來 見 佛 陀 , 想 跟 佛 陀 較 量 ,但 是 跟 佛 陀 在 一 起 , 肚 臍 的 光 就 消 失 , 一 離 開 又 會 發 光 , 他 想 , 佛 陀 知道 使 肚 臍 的 光 消 失 , 他 要 佛 陀 教 他 , 佛 陀 勸 他 先 出 家 , 後 來 他 證 得 阿 羅 漢 。這 是 「 利 得 第 一 」 的 尸 瓦 利 長 老 (Sīvalitthera) 而 說 。 殊 帕 瓦 沙 公 主(Suppavāsā Koliyadhītā) 懷 孕 他 的 時 間 超 長 , 也 很 苦 , 當 佛 陀 給 她 祝 福 之後 , 就 順 利 生 下 來 。 尸 瓦 利 過 去 世 曾 當 王 子 , 為 了 奪 回 被 佔 領 的 城 池 ,圍 城 , 斷 水 、 斷 炊 多 日 , 以 致 得 到 在 胎 中 久 時 受 苦 的 果 報 。158


man.418. He who, having cast off likes and dislikes, has becometranquil, rid of the substrata of existence and like a hero hasconquered all the worlds -- him do I call a holy man.419. He who, in every way, knows the death and rebirth of allbeings, and is totally detached, blessed and enlightened -- himdo I call a holy man.420. He whose track no gods, no angels, no humans trace, theArahat who has destroyed all cankers -- him do I call a holyma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st off.. 放 出 , 脫 下 。 substrata..n. 基 礎 (pl. of substratum)。415 棄 捨 欲 樂 於 此 世 , 出 家 而 成 無 家 人 , 除 滅 欲 樂 生 起 者── 我 稱 彼 為 婆 羅 門 。 1416 棄 捨 愛 欲 於 此 世 , 出 家 而 成 無 家 人 , 除 滅 愛 欲 生 起 者── 我 稱 彼 為 婆 羅 門 。417 遠 離 人 間 縛 , 超 越 天 上 縛 , 除 一 切 縛 者 , 是 謂 婆 羅 門 。418 棄 捨 喜 . 不 喜2 , 清 涼 無 煩 惱 , 勇 者 勝 世 間1 , 是 謂 婆 羅 門 。 212山 卓 山 慕 達 長 老 (Sundarasamuddatthera) 拒 絕 了 一 位 妓 女 的 勾 引 。 佛 陀 以神 通 力 放 光 跟 他 說 法 。棄 捨 喜 . 不 喜 :DhA:ratinti pañcakāmaguṇaratiṁ. Aratinti araññavāseukkaṇṭhitattaṁ. ( 喜 樂 : 喜 樂 五 種 欲 。 不 喜 樂 : 在 疏 遠 處 的 滯 留 所 , 未 滿159


〈419 ~ 420〉419 若 遍 知 一 切 ── 有 情 死 與 生 , 無 執 . 善 逝 . 佛 , 是 謂 婆 羅 門 。420 諸 天 . 乾 闥 婆 及 人 , 俱 不 知 彼 之 所 趣 , 煩 惱 漏 盡 阿 羅 漢── 我 稱 彼 為 婆 羅 門 。 3421. He who clings to nothing of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whohas no attachment and holds on to nothing -- him do I call aholy man.422. He, the Noble, the Excellent, the Heroic, the Great Sage, theConqueror, the Passionless, the Pure, the Enlightened -- him doI call a holy man.423.He who knows his former births, who sees heaven and hell,who has reached the end of births and attained to the perfection意 的 狀 態 。)1世 間 :sabbalokā( 一 切 世 間 ), 指 貪 欲 等 。2 417-418 偈 因 那 塔 其 拉 (Naṭakīḷa) 舞 者 而 說 。 他 聞 法 後 就 出 家 , 後 來 證 得阿 羅 漢 果 , 也 不 再 喜 歡 跳 舞 了 。 世 尊 說 了 此 偈 。 阿 羅 漢 不 會 再 跳 舞 , 後代 編 的 經 有 誤 傳 , 如 ..「 時 諸 一 切 聲 聞 大 眾 ( 大 迦 葉 等 ), 聞 琴 樂 音 不 能堪 耐 , 各 從 座 起 , 放 捨 威 儀 誕 貌 逸 樂 , 如 小 兒 舞 戲 不 能 自 持 。」(T15.371.1)3住 王 舍 城 的 婆 耆 舍 婆 羅 門 , 他 只 要 摸 死 人 的 骨 骸 , 就 能 判 斷 該 人 究 竟 往生 何 處 。 有 一 次 , 他 同 一 夥 人 到 精 舍 去 見 佛 陀 , 佛 陀 知 道 來 意 之 後 , 吩咐 一 比 丘 準 備 往 生 地 獄 、 畜 生 、 人 間 、 天 界 的 四 付 骨 骸 , 同 時 也 準 備 了一 位 阿 羅 漢 的 骨 頭 。 婆 耆 舍 正 確 判 斷 前 四 付 骨 頭 的 主 人 往 生 處 , 但 最 後一 付 骨 頭 卻 難 倒 他 。 佛 陀 便 說 :「 婆 耆 舍 ! 怎 麼 了 , 不 知 道 了 吧 !」 婆耆 舍 請 求 佛 陀 教 導 他 。 佛 陀 建 議 他 先 出 家 , 才 教 導 他 。 婆 耆 舍 成 為 比 丘後 , 佛 陀 教 他 觀 想 三 十 二 種 身 體 成 分 。 他 遵 照 指 示 , 努 力 禪 修 , 不 久 之後 , 就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160


of insight, the sage who has reached the summit of spiritualexcellence -- him do I call a holy man.421 前 . 後 與 中 間1 , 彼 無 有 一 物 , 不 著 一 物 者 , 是 謂 婆 羅 門 。 212前 . 後 與 中 間 :Yassa pure ca pacchā ca, majjhe ca, 即 過 去 、 未 來 、 現 在 。DhA:pureti atītesu khandhesu. Pacchāti anāgatesu khandhesu. Majjhetipaccuppannesu khandhesu. ( 在 以 前 : 在 已 過 去 的 諸 蘊 。 在 未 來 : 在 未 來的 諸 蘊 。 在 中 間 : 在 現 在 的 諸 蘊 。)王 舍 城 的 毘 舍 佉 優 婆 塞 (Visākho) 有 一 次 聞 佛 說 法 後 , 證 得 阿 那 含 果 。 它回 家 後 , 告 訴 他 的 太 太 法 授 (Dhammadinnā) 說 , 繼 承 我 的 財 產 , 我 不 再管 事 了 。 他 的 太 太 拒 絕 , 去 出 家 , 之 後 ,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毘 舍 佉 問 法 授比 丘 尼 須 陀 洹 道 (sotāpattimagge) 的 事 , 她 回 答 。 問 其 餘 諸 道 , 她 不 回 答 ,她 說 這 已 超 過 了 。 請 他 去 問 佛 陀 。 佛 陀 回 答 他 說 ..「 我 的 女 兒 法 授 (mamadhītāya Dhammadinnā) 已 經 回 答 得 很 好 了 。」161


422 牛 王123最 尊 勇 猛 者 , 大 仙 無 欲 勝 利 者 , 浴 己 無 垢 及 覺 者── 我 稱 彼 為 婆 羅 門 。 4423 牟 尼 能 知 於 前 生5 , 並 見 天 界 及 惡 趣 , 獲 得 除 滅 於 再 生 ,業 已 完 成 無 上 智 , 一 切 圓 滿 成 就 者 ── 我 稱 彼 為 婆 羅 門 。 6~ end ~〔 參 考 資 料 〕1. 《 法 句 經 》 英 漢 對 照 ,Ācharya Buddharakkhita( 英 譯 ,ThirdEdition), 了 參 法 師 ( 中 譯 ), 明 法 比 丘 ( 中 文 注 釋 ), 初 版 , 嘉 義 市 :嘉 義 新 雨 道 場 ,2001 年 。2.Acharya Buddharakkhita, The <strong>Dhammapada</strong> the Buddha’s Path of123456牛 王 :usabha 牡 牛 , 在 此 指 超 強 無 畏 的 人 (acchambhitaṭṭhena)。大 仙 .. 尋 求 大 戒 蘊 (mahantānaṁ sīlakkhandhādīnaṁ esitattā mahesiṁ)。浴 己 .. 沐 浴 污 染 , 為 沐 浴 (nhātakilesatāya nhātakaṁ)。本 偈 因 鴦 掘 摩 羅 長 老 (Aṅgulimālatthera) 而 說 。 波 斯 匿 王 與 末 莉 王 后 做 一次 無 遮 大 會 供 養 , 大 會 安 排 每 位 比 丘 都 有 一 頭 象 遮 陽 , 但 是 少 了 一 頭 馴象 , 以 野 象 充 當 , 這 一 頭 象 安 排 在 鴦 掘 摩 羅 長 老 身 邊 , 它 被 牽 到 他 的 身邊 變 成 乖 順 , 他 沒 有 任 何 畏 懼 。前 生 ..Pubbenivāsaṁ, 宿 命 。本 偈 因 天 福 婆 羅 門 (Devahitabrāhmaṇa) 而 說 。 某 時 , 世 尊 因 胃 腸 病(vātarogena ābādhiko, vāta m. 風 + roga m. 病 = 胃 腸 病 ), 吩 咐 優 波 那 長 老(Upavāṇatthera) 向 天 福 婆 羅 門 化 緣 熱 水 , 天 福 婆 羅 門 就 供 養 熱 水 與 糖蜜 。 之 後 , 天 福 婆 羅 門 問 佛 陀 ..「 供 養 什 麼 人 的 功 德 最 大 ?」 佛 陀 就 說此 偈 。S.7.13. 後 半 段 不 同 :「 若 了 知 宿 命 , 見 天 界 惡 趣 , 達 生 命 滅 盡 ,圓 通 力 牟 尼 ; 此 應 施 施 法 , 此 施 有 大 果 , 如 是 而 供 奉 , 如 是 施 繁 榮 。」162


Wisdom, Second BPS edition, Sri Lanka: Karunaratne & Sons Ltd.,1966.3. 了 參 法 師 (1916-1985) 譯 :《 南 傳 法 句 經 》4. 廖 文 燦 譯 ,《 巴 利 語 法 句 選 譯 》, 初 版 , 嘉 義 縣 : 法 雨 道 場 ,2006 年5.<strong>Dhammapada</strong>-aṭṭhakā,Chaṭṭha Saṅgāyana CD in 1956, edited byDhammavassārāma ( 嘉 義 法 雨 道 場 ),2008 年 。( 電 子 檔 )6.《 法 句 經 故 事 集 》 達 摩 難 陀 法 師 著 周 金 言 譯7. 《 真 理 的 寶 藏 》 -- 《 法 句 經 》 Treasury of Truth ( Illustrated<strong>Dhammapada</strong>), 薩 拉 達 大 法 師 Singapore Buddhist MeditationCentre, 19978.《 法 句 經 故 事 集 》 http://www.budaedu.org/story/dp000.php9.《 真 理 的 寶 藏 》http://ruolan.myweb.hinet.net/163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