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2013 Views

聯網/觸控/微型投影上身可攜式裝置聰明變裝 - AzureWave

聯網/觸控/微型投影上身可攜式裝置聰明變裝 - AzureWave

聯網/觸控/微型投影上身可攜式裝置聰明變裝 - AzureWave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strong>聯網</strong>/<strong>觸控</strong>/微型投影上身 可攜式裝置聰明變裝<br />

新電子 2009 年 5 月號 278 期<br />

文〃蕭如涵<br />

從 CES、MWC 等展會不難發現可攜式裝置應用推陳出新,不再局限於<strong>聯網</strong>服務,隨著<br />

人機介面的帶動與重視消費者體驗的浪潮,諸多業者致力於<strong>觸控</strong>技術與更嶄新的微型投<br />

影應用,賦予可攜式裝置更多商用可能。<br />

根據里昂證券統計,2009 年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中十三家參展的手機製造商共推出<br />

六十二款新手機,其中二十八款為智慧型手機,二十七款為<strong>觸控</strong>手機,顯見多功能應用、<br />

<strong>觸控</strong>介面與<strong>聯網</strong>能力,不但是新一代手機不可或缺的重要規格,也已成為相關業者傾力<br />

佈局的重點。<br />

同時,這股風潮亦逐漸吹向可攜式多媒體播放機(PMP)、可攜式導航裝置(PND)甚至行動<br />

<strong>聯網</strong>裝置(MID),進而激勵相關零元件的市場需求高漲,其中,無線區域網路(WLAN)、<br />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與<strong>觸控</strong>晶片等關鍵元件更是此波發展潮流下最大的受惠者,出<br />

貨量節節攀升。此外,為滿足多功能整合與運算的需求,處理器業者研發的腳步也未停<br />

歇,持續朝向高整合、低功耗與多核心運算發展。<br />

另一個在可攜式裝置值得注意的嶄新功能,則是微型投影機(Micro Projector)的崛起。繼<br />

2008 年德州儀器(TI)、Microvision、3M 與奇景光電率先推出微型投影方案後,2009 年<br />

Explay、三星、奧圖碼(Optoma)等業者也相繼發表新的模組方案與終端產品,顯見微型<br />

投影功能的後勢發展潛力不可小覷。<br />

整合多模方案活化可攜式裝置「智」力<br />

博通(Broadcom)總裁暨執行長 Scott McGregor 曾在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表示,電視與<br />

網路結合的時刻已來到,而消費者對於能在任何時間連結每樣事物的期待日益增加,而<br />

隨著網路普及與無線傳輸技術的發達,不僅是家用消費性電子產品<strong>聯網</strong>成趨勢,可攜式<br />

裝置更是強調其<strong>聯網</strong>與無線傳輸能力,各業者也陸續推出各類整合方案。<br />

<strong>聯網</strong>趨勢促使無線技術扮要角


圖 1 高通副總裁暨臺灣區總經理張力行表示,高通 Snapdragon 解決方案提供可攜<br />

式裝置多媒體功能。<br />

博通日前針對行動裝置推出單一晶片解決方案,該方案結合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br />

藍牙(Bluetooth)及調頻(FM)功能,提供行動定位服務(LBS)與先進多媒體功能。<br />

同樣的,東芝(Toshiba)也於 MWC 推出全球首款採用高通 Snapdragon 平臺的 TG01 智慧型<br />

手機。高通副總裁暨臺灣區總經理張力行(圖 1)表示,TG01 擁有超大的 4.1 吋螢幕,並<br />

結合 Snapdragon 解決方案所具備的 1GHz 運算能力、極低功耗、3D 圖像顯示及 3G 網路<br />

連線,目前超過十五家製造商,包含臺灣原始設備製造商(OEM)與原始設計商製造商<br />

(ODM)正在研發超過三十款採用 Snapdragon 的裝置設計。Snapdragon 解決方案含有一個<br />

1GHz 以上的微處理器核心,並具備 600MHz 運作的數位訊號處理器核心、3G 網路及周<br />

邊裝置連線、低功耗等特點。<br />

圖 2 劍橋無線半導體臺灣區業務經理李定翰指出,整合多模單晶片為未來趨勢,但仍<br />

須軟體進行系統整合,克服干擾問題。


張力行強調,高通 Snapdragon 平臺專為新一代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及其可攜式裝置<br />

所設計,為消費者提供即時、無所不在的通訊與高效能的多媒體功能、定址型內容<br />

(Location-aware Content)和完整網路流覽。<br />

除了博通、高通相繼推出無線多模單晶片的方案,以藍牙技術起家的劍橋無線半導體<br />

(CSR)同樣也注重整合無線技術,近期更宣佈支援 802.11n 規格,此為該公司重大進展,<br />

可攜式裝置透過藍牙能做近距離(10 公尺)傳輸,而 WiFi 則可傳遞中距離(100 公尺)資料,<br />

且能節省傳輸時間。劍橋無線半導體臺灣區業務經理李定翰(圖 2)指出,針對藍牙與 WiFi<br />

必須共同分享一支天線,其干擾問題必須克服。<br />

他強調,劍橋無線半導體還具備軟體支援能力,此軟體工具為 Synergy,將該公司 FM、<br />

GPS、藍牙、WiFi 等無線技術整合,協助克服射頻干擾問題。<br />

圖 3 海華科技總經理李聰結認為,GPS 結合可攜式裝置貴在 LBS 的獲利模式,而這<br />

也是服務供應商的商機所在。<br />

而無線通訊模組廠海華科技總經理李聰結(圖 3)也表示,在可攜式裝置中,不同的應用<br />

程式具有不同的作業系統(OS),其功能的增加也須與系統單晶片(SoC)配合,必定與韌體<br />

有關,也因此模組廠不只提供硬體服務,以海華來說,超過一半的員工是屬於軟體部門,<br />

模組廠重在客制化,也因此擁有韌體、軟體整合能力才是致勝關鍵,這也更加突顯了軟<br />

體工具的重要性。<br />

同時,李定翰也指出,無線技術整合的重要性也反映在該公司近期的產品開發,目前該<br />

公司內部已經研發出超寬頻(UWB)晶片,預期將開啟可攜式裝置另一波應用,UWB 屬<br />

於高速型、複雜技術,其媒體層(MAC Layer)、實體層(PHY Layer)要求嚴格。<br />

也因此,劍橋無線半導體認為該技術能支持未來講究高畫質的行動裝置,不須利用通用<br />

序列匯流排(USB)、SD 卡,便可直接以 UWB 傳送檔案,該公司看上背後蘊藏的新興應<br />

用,並預期 2010 年底將可以看到 UWB 整合至手機或是其他可攜式裝置中,也不排除提<br />

供與其他無線技術整合單晶片的解決方案。


然而,可攜式裝置在無線技術上的整合方案備出,卻仍有部分業者表示整合多模單晶片<br />

雖為趨勢,但勢必犧牲某部分效能,且彼此技術整合的必要性仍須保守評估。<br />

李定翰指出,為了因應可攜式裝置強調智慧化趨勢,目前市面上有多種無線技術整合方<br />

案,其中,也有 WiFi 及藍牙整合為一的方案,以劍橋無線半導體來說,藍牙可與其他<br />

無線技術整合為單一晶片再搭配 WiFi 晶片提供相關解決方案,但 WiFi 則不與藍牙整合<br />

為單一晶片,原因在於藍牙及 WiFi 規格演化尚未底定,貿然將其整合對於研發時程及<br />

效能都是傷害。<br />

可攜式裝置結合 GPS 設計考驗大<br />

除了可攜式裝置的<strong>聯網</strong>能力,近期華碩與國際航電(Garmin)合作手機 Garmin-Asus,隨後<br />

又於 MWC 推出兩款以導航功能為核心的智慧型手機--M20 與 G60,瞄準行動定位服務<br />

(LBS)市場,為 GPS 搶進可攜式裝置投下震撼彈。<br />

iSuppli 預測,至 2012 年,GPS 功能手機將大幅成長,出貨量將超過五億四千三百萬台<br />

支,Berg Insight 的電信產業分析師也曾表示,2008 年多家品牌大廠已推出多款支援 GPS<br />

功能的新型手機;而 2009 年,GPS 已是所有高階手機的必備功能,突顯 GPS 在<br />

GSM/WCDMA 手機中的滲透率日益上升,將引領 LBS 創新風潮。<br />

而博通產品 BCM2075 則將 LBS 及先進多媒體運用至中階的手機上,驅動可攜式裝置應<br />

用,而張力行也指出,高通已將 GPS 功能整合至無線晶片許久,且全球超過四億支手機<br />

採用高通 gpsOne 解決方案。GPS 已漸被消費者認定成為所有行動裝置的基本配備,而<br />

不只是一項功能,而是多種服務,如娛樂、社交網路等帶來更大價值。此外,高通近期<br />

所推展的 Snapdragon 平臺主要是針對高階智慧型手機而設計,如 2009 年 2 月新推出的<br />

東芝 TG01 及 Smartbooks 全新型態裝置,此裝置體型較智慧型手機大,並擁有較佳的顯<br />

示方式及原始大小的鍵盤,提供使用者閱讀內容及創作。Smartbooks 囊括智慧型手機的<br />

特色,包含永遠開啟(Always-on)、3G 連線、全日電池續航力、也已將 GPS 功能納入,<br />

顯示 GPS 應用已不局限于車用導航,更開拓其領域。


圖 4 u-blox 臺灣區總經理江敏楠強調,PND 如果不做連線功能或是尋求新應用,其市<br />

場將逐漸由手機、MID 等可攜式裝置併吞。<br />

再者,從劍橋無線半導體購並 GPS 龍頭瑟孚(SiRF)的動作來看,GPS 整合于手機應用顯<br />

然成為趨勢,但由於手機射頻技術複雜,其與 GPS 整合的效能、成本也令人關注。u-blox<br />

臺灣區總經理江敏楠(圖 4)表示,GPS 在手機上的應用主要分成三種架構:硬體架構<br />

GPS(Hardware GPS)、主機式架構 GPS(Host Base GPS)、軟體架構 GPS(Software GPS)。硬<br />

體架構 GPS 主要內含手機基頻晶片(Phone Baseband)、而導航引擎(Navigation Engine)與定<br />

位引擎(Acquition Engine)則整合為一,如 u-blox 或瑟孚,此成本最高但是效能最佳。軟<br />

體架構 GPS 則是將手機基頻晶片與導航、定位引擎全數整合,再另外架構一個射頻前端<br />

(RF Front-end),如高通的晶片便是采此架構,其成本最低,為目前多數手機所採取的架<br />

構。而一般較高階的手機機種則會採取較折衷的主機式 GPS 架構,其為整合手機基頻晶<br />

片與導航,定位功能則獨立分出,如博通所採用的技術,其中央處理器較為強大,成本、<br />

效能居於硬體架構 GPS 與軟體架構 GPS 之間。李定翰也表示,目前 GPS 手機設計多半<br />

採取硬體架構,但越來越多客戶也開始考慮 GPS 手機導入主機式架構,他預估,2010<br />

年第二季主機式架構將變成 GPS 設計趨勢。


圖 5 高通資深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孟朴認為,整合多模單晶片為趨勢,高通也將持<br />

續朝此方向發展。<br />

江敏楠表示,GPS 進入可攜式裝置若與其他無線技術整合,未必能達到良好的導航效<br />

能,他認為,未來較為高階的機種會將 GPS 與基頻晶片分開,才可有效達到導航。對此,<br />

高通資深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孟朴(圖 5)則表示,智慧型手機更促使 GPS、LBS 等服<br />

務蓬勃發展,也讓 GPS 與可攜式裝置整合的機會日益增多。不管是 2G、3G,過去的分<br />

碼多重存取(CDMA)抑或現在的寬頻分碼多重存取(WCDMA),高通早已整合 GPS,而對<br />

於將 GPS 與其他無線技術整合所可能造成的射頻問題,導致導航效能降低,他則強調整<br />

合多模單晶片勢必成為風潮,且認為技術皆可克服。<br />

GPS 創新應用燃商機<br />

GPS 在手機應用亮眼,除提供導航功能外,LBS 服務更是 GPS 一大優勢。除了 GPS 結<br />

合圖資軟體提供資訊情報,江敏楠表示,以往希望創造消費者使用體驗 A-GPS,結合網<br />

站圖資功能,主攻 1 秒鐘即可提供定位。而今,u-blox 進一步用於相機的定位系統,開<br />

發相機的殺手級的應用。江敏楠進一步說明,2009 年年初購並 Geotate,主要取得其軟<br />

體 GPS 技術和相關網路服務,開發先進的 GPS 地理標記(Geotagging)方案。此購並讓 u-blox<br />

獲得廣泛的 GPS 專利組合,使其能在原有的 GPS 方案中增加 Geotagging 功能。以 Geotate<br />

的軟體 GPS 技術「擷取和處理」為基礎,讓可攜式裝置在不到 1 秒的時間內,自動增加<br />

一個 Geotag 到一個畫面中,對使用者體驗和裝置功耗完全沒有影響。<br />

Geotagging 是將地理辨識中繼資料(Metadata)增加到包括照片和視訊等各種媒體的一個程<br />

式。u-blox 以獨特的 GPS Geotagging 方案應用於數位相機和其他可攜式裝置,以擴展該<br />

公司在消費電子市場的地位。江敏楠指出,與相機結合的應用將可於 2009 年第四季推<br />

出,具備相片座標功能的相機,未來有助於管理照片,可直接放在部落格管理或是一般<br />

網路圖庫,這是近期 u-blox 在創新應用上的一大進展。<br />

而對於 GPS 業者進軍消費電子市場來說,江敏楠表示,原本 u-blox 著重歐洲車用市場,<br />

直到 2、3 年前佈局於消費性電子市場,他表示,以往車廠要求的安全規格相當嚴格,<br />

也因此雖身為消費性電子新進業者,仍具備高效能等優勢,加上買進軟體公司增加 GPS<br />

專利,以及開創應用等皆成為 u-blox 發展 GPS 技術的另一里程碑。<br />

對此,李聰結也表示,所有無線技術整合的方案都無法脫離<strong>聯網</strong>功能,因此網路成為所<br />

有裝置的基礎,<strong>聯網</strong>的重要性在於能提供什麼樣的內容服務,因此圖資系統、定位服務<br />

功能具有重要地位,而這也是為什麼可攜式導航裝置(PND)業者會轉往導航軟體發展以<br />

及 u-blox 購並軟體公司的重要因素,定址服務提供的資訊也蘊含著圖資系統龐大的廣告<br />

商機。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