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1.2014 Views

2008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年會暨植物多樣性與系統分類研討會大會手冊

2008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年會暨植物多樣性與系統分類研討會大會手冊

2008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年會暨植物多樣性與系統分類研討會大會手冊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strong>2008</strong> 台 灣 植 物 分 類 學 會 年 會<br />

暨 植 物 多 樣 性 與 系 統 分 類 研 討 會 大 會 手 冊<br />

日 期 :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三 月 八 日<br />

地 點 :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公 館 校 區 綜 合 館 國 際 會 議 廳


時 間 議 程 主 持 人<br />

08:30~09:00 報 到 與 領 取 研 討 會 資 料 / 會 員 領 取 紀 念 品 秘 書 處<br />

台 灣 植 物 分 類 學 會 年 會<br />

09:00~10:00 頒 獎 : 終 身 貢 獻 獎 - 歐 辰 雄 教 授 、 蘇 鴻 傑 教 授<br />

頒 獎 :96 年 度 最 佳 植 物 分 類 碩 士 論 文 獎<br />

王 震 哲<br />

10:00~10:20 選 舉 第 二 屆 理 監 事 / 茶 敘 / 壁 報 展 示 ( 請 至 二 樓 交 誼 廳 ) 秘 書 處<br />

10:20~11:20<br />

11:20~12:00<br />

特 別 演 講 :Dr. Tod F. Stuessy<br />

(Chairman of Department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otany, University of Vienna,<br />

Austria ) 奧 地 利 維 也 納 大 學 植 物 系 統 分 類 與 演 化 學 系 主 任<br />

講 題 : Paradigms in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1707-2007<br />

劉 和 義<br />

理 監 事 開 票 秘 書 處<br />

論 文 宣 讀 : 鍾 國 芳 ( 台 灣 大 學 森 林 暨 環 境 資 源 學 系 )<br />

講 題 : 台 灣 檫 樹 花 部 形 態 觀 察 及 其 生 殖 生 物 學<br />

論 文 宣 讀 : 黃 啟 東 ( 台 灣 大 學 生 態 學 及 演 化 生 物 學 研 究 所 )<br />

講 題 : 台 灣 目 賊 芋 無 性 繁 殖 珠 芽 的 形 態 發 生<br />

彭 鏡 毅<br />

12:00~13:00 午 餐 / 壁 報 展 示 / 理 監 事 會 議 ( 請 至 二 樓 交 誼 廳 ) 秘 書 處 / 王 震 哲<br />

13:00~15:00<br />

論 文 宣 讀 : 劉 以 誠 ( 中 山 大 學 生 物 科 學 系 )<br />

講 題 : 臺 灣 產 蹄 蓋 蕨 屬 植 物 系 統 分 類 研 究<br />

論 文 宣 讀 : 呂 長 澤 (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 )<br />

講 題 : 大 花 細 辛 複 合 群 之 系 統 分 類 學 研 究<br />

論 文 宣 讀 : 張 和 明 (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 )<br />

講 題 : 以 分 子 證 據 探 討 微 彎 假 複 葉 耳 蕨 的 雜 交 起 源 及 遺 傳 異 質 性<br />

論 文 宣 讀 : 吳 俊 賢 ( 台 灣 大 學 生 態 學 及 演 化 生 物 學 研 究 所 )<br />

講 題 : 亞 洲 與 歐 洲 苦 苣 苔 植 物 花 部 趨 同 演 化 之 分 子 發 育 機 制<br />

論 文 宣 讀 : 蘇 慧 君 ( 台 灣 大 學 生 態 學 與 演 化 生 物 學 研 究 所 )<br />

講 題 : 以 花 部 B 群 同 源 基 因 探 討 蛇 菰 科 與 檀 香 目 植 物 之 親 緣 關 係<br />

論 文 宣 讀 : 王 唯 匡 ( 成 功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 )<br />

講 題 : 藉 由 多 基 因 分 析 探 討 阿 拉 伯 芥 近 緣 物 種 的 遺 傳 變 異 與 種 化<br />

邱 文 良<br />

蔣 鎮 宇<br />

15:00~15:15 茶 敘 / 壁 報 展 示 ( 請 至 二 樓 交 誼 廳 ) 秘 書 處<br />

15:15~16:15 座 談 : 台 灣 植 物 分 類 研 究 的 展 望 王 震 哲<br />

16:15~17:15<br />

特 別 演 講 : Dr. Tod F. Stuessy<br />

講 題 :Journal and Publish<br />

劉 和 義<br />

17:15~17:30 閉 幕 王 震 哲


Prof. Tod F. Stuessy 簡 介<br />

常 務 理 事 劉 和 義 教 授 提 供<br />

Tod F. Stuessy 為 奧 地 利 維 也 納 大 學 系 統 及 演 化 植 物 學 系 講 座 教 授 兼 系 主<br />

任 , 並 為 國 際 植 物 分 類 學 會 秘 書 長 。 他 1943 年 出 生 於 美 國 匹 茲 堡 , 在 大 學 時 代<br />

非 常 喜 愛 自 然 , 主 修 植 物 學 及 地 質 學 , 後 至 德 州 大 學 直 攻 植 物 分 類 學 博 士 , 當 時<br />

德 州 大 學 為 全 美 植 物 學 研 究 數 一 數 二 的 學 校 , 在 短 短 三 年 時 間 即 獲 得 學 位 。 博 士<br />

畢 業 後 以 其 表 現 之 卓 越 立 即 獲 得 俄 亥 俄 州 州 立 大 學 的 教 職 , 雖 然 俄 亥 俄 州 州 立 大<br />

學 當 時 以 教 學 為 主 , 但 他 致 力 於 研 究 菊 科 植 物 的 分 類 、 分 類 學 方 法 ( 表 徵 系 統 學<br />

及 支 序 系 統 學 ) 以 及 島 嶼 生 態 學 , 其 成 果 被 認 為 此 三 方 面 研 究 的 領 導 人 物 , 並 協<br />

助 俄 亥 俄 州 州 立 大 學 的 植 物 學 系 轉 為 研 究 為 主 的 系 所 , 而 其 1990 年 植 物 分 類 學<br />

的 教 科 書 更 獲 得 所 有 植 物 分 類 學 界 的 讚 賞 , 得 到 植 物 分 類 學 、 植 物 生 態 學 及 植 物<br />

地 理 學 出 版 品 的 最 高 榮 譽 Gleason Award。1995 年 轉 任 洛 杉 磯 自 然 博 物 館 負 責 研<br />

究 及 蒐 藏 的 副 館 長 , 並 於 1997 年 轉 任 維 也 納 現 職 。 野 外 經 驗 豐 富 , 採 集 遍 佈 全<br />

球 , 研 究 成 果 驚 人 , 期 刊 論 文 超 過 240 篇 , 書 籍 九 本 ( 其 中 六 本 為 主 編 , 一 本 為<br />

共 同 作 者 )。 其 學 術 行 政 經 驗 成 效 亦 極 其 優 良 ,Sysytematic Botany 和 Taxon 都 因<br />

其 之 努 力 而 大 幅 提 高 聲 譽 ; 並 以 其 國 際 植 物 分 類 學 會 秘 書 長 的 身 分 致 力 於 全 球 植<br />

物 分 類 學 的 合 作 及 水 準 的 提 高 , 成 效 驚 人 。(Tod F. Stuessy 研 究 與 經 歷 資 料 , 請<br />

上 學 會 網 頁 http://www.tsps.org.tw/index_todfstuessy.htm 下 載 )<br />

特 別 演 講<br />

第 一 場 ( 時 間 : 10:20~11:20)<br />

講 題 : Paradigms in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1707~2007<br />

第 二 場 ( 時 間 : 16:15~17:15)<br />

講 題 : Journal and Publish


台 灣 檫 樹 花 部 形 態 觀 察 及 其 生 殖 生 物 學<br />

The floral morph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Sassafras randaiense<br />

(Lauraceae)<br />

1,<br />

鍾 國 芳 2 、Henk van der Werff 3 1<br />

、 彭 鏡 毅<br />

1<br />

中 央 研 究 院 生 物 多 樣 性 研 究 中 心<br />

2<br />

台 灣 大 學 森 林 暨 環 境 資 源 學 系 (<strong>2008</strong>.02-)<br />

3<br />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br />

The floral morphology of the Taiwanese endemic Sassafras randaiense has never<br />

been well documented. Consequently, much confusion exists in the taxonomic literature<br />

regarding its flower structure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To clarify these matters, we<br />

observed 20 flowering individuals of S. randaiense in their native habitats in spring 2007.<br />

The inflorescence of Sassafras randaiense is botryoids or highly reduced panicles, with up<br />

to six inflorescences clustered subterminally to form an umbel of botryoids. Its flowers are<br />

bisexual and its third whorl anthers are extrorse, structured as a typical hermaphroditic<br />

flower of Lauraceae. Our observations also revealed that its flowers are protogynous and<br />

its sexual system is likely characterized by synchronous dichogamy. The temporal dioecy<br />

imposed by this sexual system may explain why Sassafras randaiense were variously<br />

described as a dioecious, androdioecious or polygamous species in the past.<br />

Keywords : flower morphology, inflorescence, plant sexual system, Taiwan,<br />

taxonomy


台 灣 目 賊 芋 無 性 繁 殖 珠 芽 的 形 態 發 生<br />

Asexual bulbil morphology and development in Remusatia vivipara<br />

黃 啟 東 、 王 俊 能<br />

台 灣 大 學 生 態 學 與 演 化 生 物 學 研 究 所<br />

Many flowering plants (10%) are able to generate bulbils. Bulbils are asexual<br />

propagules derived from differentiated floral meristem. It requires a transition of floral<br />

meristem into vegetative primordia. Remusatia vivipara rarely sets seeds and appears<br />

largely on asexual reproduction by bulbils and tubers. However bulbils of R. vivipara<br />

occur in independent bulbiliferous shoots (1~3 bulbiliferous shoots in summer) rather than<br />

in inforescences. To study how R. vivipara initiate its unique curly bulbil, we conducted<br />

developmental analysis using SEM and microdissection methods. We observed the bulbils<br />

of R. vivipara were different from other bulbiliferous plants: the bulbil was covered with<br />

hooked scales. Under SEM, hooked scale was actually an elongation of bulbil top cells.<br />

These scales (about 14~20 in each bulbil) initiated at an angle of 120°~150° in between.<br />

The hooked scales on bulbils appeared to be unique in Araceae. With the hooked scales<br />

which could be easily attach to furs of animals, bulbils might be easily dispersed by birds<br />

and mammals in long distance. This might be reflected by the fact that R. vivipara has a<br />

wide distribution along Taiwan, SE Asia and Eastern Africa.<br />

Keywords : propagule, bulbil, appendage, Remusatia vivipara, Araceae,<br />

Taiwan


台 灣 產 蹄 蓋 蕨 屬 植 物 系 統 分 類 研 究<br />

A Taxonomic Study of Taiwan Athyrium<br />

劉 以 誠 、 劉 和 義<br />

中 山 大 學 生 物 科 學 系<br />

Taiwan is a mountainous island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island-arc system along the<br />

western edge of the Pacific Ocean with more than one hundred mountain peaks rising more than<br />

3,000 meter above sea-level.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mountainous structure<br />

result in Taiwan’s high diversity of fern and fern allies species.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 provides<br />

cooler temperatures and is often covered by clouds bringing a high humidity. This explains the high<br />

number of temperate plant species remaining in Taiwan with the genus Athyrium (Woodsiaceae)<br />

being one of them. The genus Athyrium is containing about 220 species in the world and mainly<br />

distributed in the Asian temperate region. After our revision, there are 24 Athyrium species in<br />

Taiwan and all of them grow in an elevation range from 600 to 3500 meter. After detailed<br />

observation of morphological and palynological studies, we had reported A. puncticaule (Bl.)<br />

Moore as new record for Taiwan and confirmed A. tripinnatum Tagawa being a species endemic in<br />

Taiwan; the first species was previously included into A. anisopterum Christ whereas the later<br />

species was long miss-identified as A. foliolosumMoore ex Sim. The present authors also correct<br />

another long miss-identified species, A. takeoi (Hayata) Tagawa, which was recognized as A.<br />

drepanopterum (Kunze) A. Br. ex. Mild. since 1954. In addition, A. minimum Ching was little<br />

known with the exception of Ching who regarded it as new species based on the type specimen<br />

collected in 1881. After examination of the type specime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ive<br />

populations, 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A. minimum is a distinct and endemic species of Taiwan. To<br />

investigate the taxonomy of the genus Athyrium in Taiwan, an extensive observation of leaf and its<br />

appendages morphology was necessary. Based on the authors’ findings, the taxonomy of the genus<br />

Athyrium in Taiwan was revised and all species were placed into following five sections of the<br />

genus: Athyrium (A. atkinsonii), Niponica (A. niponicum), Polystichoides (A. puncticaule, A.<br />

anisopterum, A. nakanoi and A. takeoi), Echinoathyrium (A. oppositipennum, A. vidalii, A.<br />

minimum, A. tripinnatum), and Strigoathyrium (A. arisanense, A. otophorum, A. epirachis, A.<br />

pubicostatum, A. leiopodum, A. delavayi, A. auriculatum, A. erythropodum, A. nigripes, A.<br />

strigillosum, A. silvicola, A. iseanum, A. cryptogrammoides and A. yui). Here, the authors append<br />

A. yui Ching and A. pubicostatum Z. Y. Liu & Ching as species newly recorded to Taiwan.<br />

Keywords : Athyrium, Woodsiaceae, taxonomy, Taiwan, new record


大 花 細 辛 複 合 群 之 系 統 分 類 學 研 究<br />

Systematic study of Asarum macranthum complex (Aristolochiaceae)<br />

呂 長 澤 1 、 陳 建 文 2 1<br />

、 王 震 哲<br />

1<br />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br />

2<br />

林 業 試 驗 所 森 林 生 物 組<br />

大 花 細 辛 複 合 群 包 括 大 花 細 辛 (Asarum macranthum Hook f. s. str.)、 大 屯 細<br />

辛 (A. taitonense Hayata)、 裡 紫 細 辛 (A. infrapurpureum Hayata)、 罈 花 細 辛 ( 未<br />

發 表 ) 及 八 仙 山 細 辛 ( 未 發 表 ) 等 五 個 分 類 群 , 這 些 類 群 以 往 曾 被 合 併 為 廣 義 的 大 花 細<br />

辛 (A. macranthum s. lat.), 但 彼 此 在 形 態 上 仍 有 一 些 差 異 , 且 具 有 地 理 或 海 拔 分<br />

布 上 的 區 隔 。 本 研 究 利 用 花 部 形 態 的 形 質 分 析 及 葉 綠 體 DNA 片 段 的 序 列 差 異 來 分 析 複<br />

合 群 中 各 分 類 群 的 變 異 並 區 分 各 分 類 群 的 範 圍 。<br />

花 部 特 徵 的 形 質 分 析 可 將 此 複 合 群 區 分 成 四 群 , 分 別 為 大 花 細 辛 、 罈 花 細 辛 、[ 裡<br />

紫 細 辛 + 大 屯 細 辛 ] 以 及 八 仙 山 細 辛 。 而 在 葉 綠 體 DNA 的 研 究 方 面 , 結 合 trnL-trnF<br />

region, partial matK region 及 petD intron 等 三 個 片 段 共 3440 個 位 點 , 重 建 各<br />

類 群 所 包 含 之 單 基 因 型 的 網 狀 親 緣 關 係 圖 , 並 進 行 NCA 分 析 , 從 單 基 因 型 的 地 理 分 布<br />

來 推 估 其 可 能 之 分 化 歷 史 。 結 果 可 將 此 複 合 群 區 分 為 四 群 , 分 別 為 [ 大 花 細 辛 + 罈 花<br />

細 辛 ]、 裡 紫 細 辛 、 大 屯 細 辛 以 及 八 仙 山 細 辛 。<br />

上 述 結 果 雖 顯 示 大 屯 細 辛 與 裡 紫 細 辛 在 形 態 上 無 法 區 分 , 但 是 兩 者 具 有 明 顯 的 地 理<br />

隔 離 , 且 在 葉 綠 體 DNA 上 的 差 異 最 大 , 顯 示 二 者 有 較 高 的 分 化 。 而 大 花 細 辛 與 罈 花 細<br />

辛 雖 然 在 形 質 分 析 上 可 區 分 為 兩 群 , 但 有 少 數 個 體 重 疊 , 且 在 分 子 證 據 上 並 非 成 兩 個<br />

獨 立 的 分 支 , 其 分 化 程 度 較 低 。 因 此 綜 合 研 究 結 果 , 將 此 複 合 群 處 理 為 四 個 種 及 一 個<br />

變 種 : 大 花 細 辛 (A. macranthum Hook f.)、 罈 花 細 辛 (A. macranthum var.<br />

ampulliflorum)、 大 屯 細 辛 (A. taitonense Hayata)、 裡 紫 細 辛 (A. infrapurpureum<br />

Hayata)、 及 八 仙 山 細 辛 (A. pahsienshanense)。<br />

關 鍵 字 : 大 花 細 辛 複 合 群 、 形 質 分 析 、 葉 綠 體 DNA


以 分 子 證 據 探 討 微 彎 假 複 葉 耳 蕨 的 雜 交 起 源 及 遺 傳 異 質 性<br />

Molecular evidence for genetic heterogeneity and the hybrid origin of<br />

Acrorumohra subreflexipinna (Ogata) H. Ito from Taiwan<br />

張 和 明 1,3 、 邱 文 良 2 1<br />

、 王 震 哲<br />

1<br />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br />

2<br />

林 業 試 驗 所 森 林 生 物 組<br />

3<br />

特 有 生 物 研 究 保 育 中 心 植 物 組<br />

特 稀 有 蕨 類 植 物 微 彎 假 複 葉 耳 蕨 (Acrorumohra subreflexipinna) 過 去 被 推 測 是<br />

同 屬 另 2 種 的 雜 交 種 , 本 研 究 利 用 3 個 質 體 及 1 個 細 胞 核 片 段 序 列 探 討 微 彎 假 複 葉 耳 蕨<br />

的 系 統 起 源 , 及 檢 測 各 族 群 是 否 為 獨 立 起 源 。 結 果 顯 示 微 彎 假 複 葉 耳 蕨 為 雜 交 起 源 ,<br />

且 為 絕 對 方 向 性 的 雜 交 , 其 中 假 複 葉 耳 蕨 (A. hasseltii) 為 母 本 種 , 彎 柄 假 複 葉 耳 蕨<br />

(A. diffracta) 則 為 父 本 種 , 核 DNA 序 列 證 明 此 雜 交 種 是 多 次 獨 立 的 雜 交 事 件 所 形<br />

成 , 族 群 間 的 遺 傳 變 異 直 接 來 自 母 本 種 族 群 間 的 遺 傳 分 化 。<br />

Keywords : Acrorumohra subreflexipinna, Dryopteridaceae, hybridization,<br />

Monilophytes, Taiwan


亞 洲 與 歐 洲 苦 苣 苔 植 物 花 部 趨 同 演 化 之 分 子 發 育 機 制<br />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flowers in Ramonda and Conandron: a<br />

developmental genetics explanation<br />

吳 俊 賢 、 王 俊 能<br />

台 灣 大 學 生 態 學 及 演 化 生 物 學 研 究 所<br />

Floral symmetry evolution is an interesting convergent evolution event. Many<br />

angiosperm linages evolved zygomorphic floral trait independently, for example Fabales,<br />

Lamiales and Orchideacae. Zygomorphic flowers usually can attract specific pollinator<br />

thus has a better pollination efficiency. But some ancestrally zygomorphic angiosperm<br />

linages, such as Gesneriaceae, have some species which flowers have reverted to<br />

actinomorphy. These species provides us a good chance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al<br />

transition of zygomorphic flowers to actinomphic flower. In Gesneriaceae, there are 3,200<br />

species displaying astonishing flower pollinating types in nature, but few taxa for example<br />

Eastern Asia endemic Conandron ramondioides and Mediterranean mountains relics<br />

Ramonda myconi which have their flower symmetry type revertsal to actinomorphy. From<br />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distribution indicating they are not related species. The floral<br />

trait is therefore convergent. The floral trait convergence of these two species implies their<br />

reversal to actinomorphy perhaps by a similar molecular mechanism. In model plant<br />

Antirrhinum majus, floral symmetry gene, CYCLOIDEA (CYC), which expresses in dorsal<br />

petal driving downstream RADIALIS(RAD) expression thus creating zygomorphy. In<br />

addition, the RAD antagonic, gene, DIVARICATA(DIV), which regulates ventral petal<br />

development in making zygomorphy. Therefore we aim to figure out whether these genes<br />

are also involved in making Gesneriaceae flower zygomorphy. From RT-PCR result, we<br />

found out GCYC has extended to express in all petals in C. ramondioides. This indicates<br />

GCYC has a new function perhaps affecting ventral petal development in C. ramondioides<br />

to create actinomorphic. In the future, we plan to investigate whether C. ramondioides<br />

GCYC’s novel expression pattern also can be observed in R. myconi. The result of this<br />

study sha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convergent<br />

evolution of flowers in Conandron ramondioides and Ramonda myconi.<br />

Keywords : CYCLOIDEA, floral symmetry, convergent evolution


以 花 部 B 群 同 源 基 因 探 討 蛇 菰 科 與 檀 香 目 植 物 之 親 緣 關 係<br />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Balanophoraceae and Santalales based on<br />

floral B homeotic genes<br />

蘇 慧 君 、 胡 哲 明<br />

台 灣 大 學 生 態 學 及 演 化 生 物 學 研 究 所<br />

Balanophoraceae are obligate root parasites, which comprise 17 genera with 44<br />

species i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 Plants of Balanophoraceae are composed of<br />

underground tuberous structures that attach to the host, and only emerge above ground<br />

during reproduction. Unlike typical flowers of the core eudicots that have differentiated<br />

sepals and petals, the flowers of Balanophoraceae are highly reduced and the remnant<br />

floral organs are sometimes difficult to interpret the ontological origins. Due to the extreme<br />

reduction 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n Balanophoraceae, the phylogeny of<br />

Balanophoraceae has been controversial. Although recent molecular data shows<br />

Balanophoraceae might be close to Santalales , the exact position of Balanophoraceae<br />

remains in question . Previous studies also showed these parasitic plants have accelerated<br />

DNA substitution rates, which have caused problems in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 To<br />

clarify the affinities of Balanophoraceae and other Santalales members, we compared<br />

phylogenetic trees resulted from analyses of nuclear 18S rDNA and the floral B-class<br />

homeotic genes. A total of 33 B-class gene homologues were identified for<br />

Balanophoraceae (2 PI, 2 TM6 and 3 euAP3) and Santalales species (9 PI and 17 TM6).<br />

The results of various phylogenetic analyses confirm the basal position of<br />

Balanophoraceae in the Santalales. In addition, the substitution rates of B-class genes do<br />

not have drastic changes among Balanophoraceae, Santalales and other eudicots, compared<br />

with 18S rDNA.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floral homeotic genes could be potential tools<br />

for reconstructing difficult phylogenies such as holoparasites.<br />

Keywords : Balanophoraceae, Santalales, floral B-class homeotic genes,<br />

evolutionary rates


藉 由 多 基 因 分 析 探 討 阿 拉 伯 芥 近 緣 物 種 的 遺 傳 變 異 與 種 化<br />

Multilocus analysis of genetic variation and speciation in the closely<br />

related species Arabidopsis halleri and A. lyrata<br />

王 唯 匡 1 、 何 瓊 紋 1 、 許 再 文 1,2 、 江 友 中 3 1<br />

、 蔣 鎮 宇<br />

1<br />

成 功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所<br />

2<br />

特 有 生 物 研 究 保 育 中 心<br />

3<br />

屏 東 科 技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br />

阿 拉 伯 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是 第 一 個 成 功 完 成 基 因 體 定 序 的 開 花 植 物 , 其 基 因<br />

體 資 訊 提 供 了 植 物 學 研 究 的 重 要 依 據 ; 阿 拉 伯 芥 屬 的 親 緣 地 位 以 及 屬 內 的 性 狀 演 化 ,<br />

在 解 析 這 些 重 要 的 演 化 議 題 時 與 阿 拉 伯 芥 近 緣 的 野 生 物 種 自 然 成 了 不 可 或 缺 的 關<br />

鍵 ; 跟 阿 拉 伯 芥 近 緣 的 物 種 包 括 A. halleri 及 A. lyrata, 分 布 於 台 灣 的 A. halleri ssp.<br />

gemmifera ( 葉 芽 阿 拉 伯 芥 ) 主 要 分 布 於 中 國 東 北 、 日 本 以 及 台 灣 , 與 近 緣 的 A. halleri<br />

ssp. halleri 隔 著 天 山 及 大 陸 的 障 蔽 主 要 分 布 於 歐 洲 , 而 A. lyrata ssp. kamchatica ( 玉 山<br />

阿 拉 伯 芥 ) 主 要 分 布 於 東 北 亞 及 台 灣 , 與 分 布 於 北 美 五 大 湖 的 A. lyrata ssp. lyrata 被 北<br />

極 圈 所 分 隔 , 這 樣 的 分 布 模 式 強 烈 的 暗 示 異 域 種 化 的 可 能 。<br />

本 研 究 針 對 A. halleri ssp. gemmifera、A. halleri ssp. halleri 及 A. lyrata ssp.<br />

kamchatica、 A. lyrata ssp. lyrata 四 個 物 種 , 兩 對 互 為 亞 種 的 姊 妹 群 , 以 阿 拉 伯 芥 為<br />

外 群 進 行 研 究 , 在 四 個 物 種 完 成 96 個 同 源 基 因 的 分 子 序 列 , 利 用 套 裝 軟 體<br />

MCMCcoal, 其 根 據 公 式 τ = 2tμ 與 θ = 4Neμ, 來 估 算 祖 先 物 種 的 遺 傳 變 異 , 顯 示 在<br />

四 個 物 種 kamchatica、lyrata、halleri 與 gemmifera 的 共 同 祖 先 (θ = 0.0131) 比<br />

kamchatica 與 lyrata 之 共 同 祖 先 (θ = 0.0009) 具 有 較 高 的 遺 傳 變 異 , 與 halleri 與<br />

gemmifera 的 共 同 祖 先 (θ = 0.0042) 相 比 亦 是 , 這 樣 的 結 果 並 不 符 合 標 準 的 異 域 種 化 模<br />

型 ; 在 各 個 基 因 其 基 因 樹 與 物 種 樹 的 比 較 ,96 個 基 因 的 CDS 只 有 46 個 (47.9%) 在<br />

基 因 樹 與 物 種 樹 是 一 致 的 , 而 在 76 個 基 因 的 intron 片 段 中 有 37 個 (50.7%) 其 樹 狀 圖<br />

與 物 種 樹 一 致 , 兩 者 的 比 例 相 似 , 但 在 人 類 的 研 究 (Osada and Wu, 2005) 其 intergenic<br />

sequences 一 致 的 比 例 (0.639) 明 顯 高 於 CDS (0.491), 而 這 四 個 阿 拉 伯 芥 近 緣 物 種 在<br />

CDS 與 intron 的 分 化 時 間 也 呈 現 一 致 , 顯 示 intron 可 能 因 與 CDS 位 置 連 結 , 而 遭 受<br />

連 鎖 或 是 搭 便 車 效 應 (hitchhiking) 而 與 exon 顯 現 近 似 的 結 果 。<br />

Keywords : Arabidopsis, genomics, multilocus, speciation


台 灣 產 桃 金 孃 科 植 物 之 分 類 研 究<br />

Taxonomic Studies of Myrtaceae in Taiwan<br />

李 宜 娟<br />

嘉 義 大 學 森 林 暨 自 然 資 源 學 系<br />

桃 金 孃 科 植 物 在 全 球 約 有 144 屬 3100 種 , 主 要 分 布 於 熱 帶 及 亞 洲 熱 帶 地 區 如 美<br />

洲 及 澳 洲 。 台 灣 多 生 長 在 南 部 森 林 中 及 蘭 嶼 、 綠 島 等 地 。<br />

本 研 究 以 傳 統 分 類 法 及 數 據 分 類 法 針 對 台 灣 產 桃 金 孃 科 植 物 (Myrtaceae) 進 行<br />

分 類 研 究 。 初 步 結 果 可 分 為 4 屬 12 種 5 變 種 , 其 中 依 據 葉 及 花 序 的 差 異 , 台 灣 赤 楠<br />

可 分 為 2 群 — 台 灣 赤 楠 及 其 品 種 郡 大 赤 楠 。 依 據 花 萼 及 雄 蕊 數 等 形 態 的 差 異 , 又 可 將<br />

小 葉 赤 楠 劃 分 3 變 種 — 原 變 種 小 葉 赤 楠 、 南 仁 山 小 葉 赤 楠 及 橫 嶺 山 小 葉 赤 楠 。<br />

橫 嶺 山 小 葉 赤 楠 其 萼 齒 為 三 角 形 , 雄 蕊 數 40-45 枚 ; 南 仁 山 小 葉 赤 楠 之 萼 齒 僅 為<br />

小 突 點 , 雄 蕊 數 32-38 枚 ; 此 二 變 種 與 原 變 種 小 葉 赤 楠 在 葉 部 形 態 亦 有 顯 著 差 異 , 原<br />

變 種 之 花 萼 具 三 角 形 萼 齒 且 雄 蕊 數 達 60-80 左 右 。<br />

關 鍵 字 : 桃 金 孃 科 、 分 類 、 台 灣


台 灣 產 苦 櫧 屬 ( 殼 斗 科 ) 葉 與 果 實 的 形 態 及 地 理 分 布<br />

Leaf and Fruit Morphology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Castanopsis<br />

(Fagaceae) in Taiwan<br />

邱 麗 蓉 1 2<br />

、 楊 智 凱 、 彭 鏡 毅 2 3<br />

、 楊 遠 波<br />

1<br />

自 然 觀 察 家<br />

2<br />

中 央 研 究 院 生 物 多 樣 性 研 究 中 心<br />

3<br />

中 山 大 學 生 物 科 學 系<br />

殼 斗 科 (Fagaceae) 植 物 約 有 8 屬 620-750 種 (Kubitzki, 1993), 廣 泛 分 布 於 北 半 球 之<br />

熱 帶 、 亞 熱 帶 及 溫 帶 地 區 , 僅 有 南 方 山 毛 櫸 屬 (Nothofagus) 分 布 在 南 半 球 ; 台 灣 植 物<br />

誌 第 二 版 記 載 本 科 有 8 屬 59 個 分 類 群 。 苦 櫧 屬 (Castanopsis) 為 此 科 之 一 屬 , 全 球 約 有<br />

110 種 , 大 多 種 類 分 布 於 東 南 亞 , 一 種 分 布 於 北 美 , 超 過 百 分 之 99% 的 種 類 集 中 在 亞<br />

洲 。 台 灣 植 物 誌 第 二 版 記 載 本 屬 有 8 種 , 其 中 僅 卡 氏 櫧 (Castanopsis carlesii (Hemsl.)<br />

Hayata) 分 布 全 島 , 餘 為 局 部 分 布 。 最 近 發 表 之 新 紀 錄 種 , 桂 林 栲 (Castanopsis chinensis<br />

Hance), 分 布 於 台 灣 南 部 , 但 早 在 1896 年 ,. 亨 利 氏 (Henry, A.) 所 出 版 的 ” 台 灣 植 物 目<br />

錄 ” 中 , 已 記 錄 其 分 布 於 屏 東 萬 金 庄 (Bankinsing) 和 屏 東 鵝 鑾 鼻 (S. Cape), 並 列 出 四 份<br />

證 據 標 本 , 號 碼 為 60、556、1641 和 1710, 目 前 存 放 於 英 國 邱 園 標 本 館 (K)。 在 1899<br />

年 , 其 中 三 份 標 本 被 指 定 為 台 灣 苦 櫧 (Castanopsis formosana (Skam) Hayata) 之 模 式 標<br />

本 , 由 此 可 知 , 本 屬 仍 有 問 題 待 釐 清 。 本 研 究 採 用 廣 義 的 苦 櫧 屬 , 包 含 淋 漓 屬 (Limlia),<br />

共 10 種 , 整 理 已 往 野 外 觀 察 紀 錄 , 而 後 , 提 供 各 種 果 實 形 態 、 葉 部 形 態 及 地 理 分 布<br />

等 資 料 。<br />

關 鍵 字 : 苦 櫧 屬 、 形 態 、 地 理 分 布 、 台 灣


台 灣 產 光 果 南 蛇 藤 分 類 處 理 之 研 究<br />

A Taxonomic study of Celastrus leiocarpus in Taiwan<br />

洪 幼 婷<br />

金 自 然 企 業 社<br />

南 蛇 藤 屬 (Celastrus) 隸 屬 衛 矛 科 (Celastraceae), 全 球 約 40 種 , 主 要 分 布 於 熱 帶 亞<br />

洲 、 澳 洲 及 北 美 洲 。<br />

台 灣 產 南 蛇 藤 屬 約 4 種 (Lu et Yang, 1993), 即 南 華 南 蛇 藤 C. hindsii、 大 葉 南 蛇<br />

藤 C. kusanoi、 多 花 滇 南 蛇 藤 C. paniculatus 及 光 果 南 蛇 藤 C. leiocarpus 等 。<br />

植 物 學 者 對 其 中 的 光 果 南 蛇 藤 之 分 類 處 理 不 一 致 , 故 有 待 進 一 步 研 究 之 必 要 。<br />

關 鍵 字 : 台 灣 、 光 果 南 蛇 藤


台 灣 產 玄 參 科 母 草 屬 植 物 之 分 類 研 究<br />

A Taxonomic Study of Lindernia (Scrophulariaceae) of Taiwan<br />

梁 珆 碩 1 、 陳 志 雄 2 3<br />

、 蔡 進 來<br />

1<br />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br />

2<br />

自 然 科 學 博 物 館 植 物 組<br />

3<br />

中 興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br />

由 台 灣 地 區 母 草 屬 (Lindernia) 植 物 的 分 類 研 究 結 果 , 共 紀 錄 台 灣 與 各 離 島 總 計<br />

16 種 , 其 中 寬 葉 母 草 (L. nummularifolia) 為 本 島 之 新 紀 錄 種 , 圓 葉 母 草 (L. rotundifolia)<br />

為 新 歸 化 種 。 尖 果 母 草 (L. hyssopioides)、 見 風 黃 (L. mollis)、 擬 泥 花 草 (L. vitacea) 列 為<br />

排 除 種 , 因 目 前 並 未 發 現 分 布 於 台 灣 。 另 外 , 包 含 兩 種 僅 產 於 離 島 金 門 的 種 類 , 其 中<br />

稜 萼 母 草 (L. oblonga) 為 當 地 新 紀 錄 種 , 而 金 門 母 草 (L. kinmenensis) 擬 為 新 種 。<br />

外 部 形 態 方 面 , 葉 脈 、 前 一 對 雄 蕊 形 態 、 萼 片 、 蒴 果 等 為 母 草 屬 植 物 的 重 要 分<br />

類 特 徵 ; 另 外 種 子 形 態 亦 可 作 為 分 類 鑑 定 之 參 考 。 在 花 粉 形 態 上 , 均 為 三 溝 粒 , 形 狀<br />

或 外 壁 雕 紋 在 種 間 差 異 不 大 , 僅 能 作 為 分 類 的 輔 助 特 徵 。 在 生 態 或 地 理 分 布 上 , 大 多<br />

數 種 類 產 於 台 灣 海 拔 1,000 公 尺 以 下 地 區 , 生 育 環 境 以 開 闊 溼 地 或 林 下 為 主 。<br />

分 子 研 究 上 , 使 用 葉 綠 體 DNA 上 之 trnL/F、 rps16、matK 序 列 對 於 台 灣 產 母 草 屬 植<br />

物 進 行 親 緣 關 係 研 究 , 所 有 分 析 物 種 經 排 序 後 各 得 到 3190 bp 的 資 料 。 經 分 析 後 , 可<br />

以 發 現 母 草 屬 分 為 兩 大 支 系 , 並 且 包 含 倒 地 蜈 蚣 屬 (Torenia) 及 Craterostigma 等 屬 , 可<br />

見 Lindernia 並 非 單 源 群 。 此 兩 大 分 支 與 葉 脈 三 出 脈 或 羽 狀 脈 、 種 子 平 滑 具 皺 摺 或 表<br />

面 具 有 凹 孔 的 特 徵 為 一 致 。 由 研 究 結 果 分 析 後 所 建 構 的 樹 狀 圖 中 , 可 知 Bonnya 節 、<br />

Brachycarpae 節 、Tittmannia 節 、Torenioides 節 為 支 持 度 極 高 的 單 系 群 , 而 倒 地 蜈 蚣<br />

屬 則 位 於 分 支 當 中 , 與 台 南 見 風 紅 關 係 相 近 , 且 與 Torenioides 節 互 為 姐 妹 群 。<br />

關 鍵 字 : 玄 參 科 、 母 草 屬 、 金 門 母 草 、 親 緣 關 係


台 灣 產 當 歸 屬 植 物 之 分 類 研 究<br />

A taxonomic study of Angelica (Apiaceae) of Taiwan<br />

陳 宏 信 、 王 震 哲<br />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br />

本 研 究 利 用 外 部 形 態 、 花 粉 形 態 、 細 胞 學 及 地 理 分 佈 等 資 料 , 針 對 台 灣 產 繖 形 科<br />

(Apiaceae) 當 歸 屬 (Angelica L.) 植 物 進 行 分 類 研 究 。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在 外 部 形 態 上 植 株 毛<br />

被 物 類 型 、 小 苞 片 形 狀 、 花 藥 顏 色 及 果 實 形 態 是 種 間 較 重 要 的 區 別 特 徵 , 而 小 葉 形 態 、<br />

小 葉 質 地 、 小 葉 葉 脈 及 萼 齒 形 狀 也 可 提 供 部 份 分 類 之 參 考 。 此 外 , 各 分 類 群 在 地 理 及<br />

海 拔 上 不 同 的 分 佈 範 圍 , 亦 可 作 為 分 類 的 參 考 。<br />

根 據 研 究 結 果 , 將 台 灣 產 當 歸 屬 植 物 處 理 為 七 個 分 類 群 , 包 括 一 新 種 阿 禮 當 歸 (A.<br />

aleensis) 及 一 新 紀 錄 種 毛 當 歸 (A. pubescens)。 此 外 , 將 原 先 利 用 小 葉 大 小 及 其 上 被 毛<br />

程 度 作 為 區 分 之 南 湖 當 歸 (A. morrisonicola var. nanhutashanensis) 併 入 玉 山 當 歸 (A.<br />

morrisonicola); 台 灣 當 歸 (A. taiwaniana) 與 森 氏 當 歸 (A. morii) 僅 在 小 葉 形 態 上 有 差<br />

異 , 而 將 其 合 併 ; 並 確 認 中 國 植 物 誌 上 所 紀 錄 之 紫 花 前 胡 (A. decursiva) 自 台 灣 地 區 排<br />

除 。<br />

關 鍵 字 : 繖 形 科 、 當 歸 屬 、 分 類 、 台 灣


台 灣 產 馬 兜 鈴 屬 植 物 分 類 研 究<br />

A taxonomic study of Aristolochia (Aristolochiaceae) of Taiwan<br />

楊 珺 嵐 、 王 震 哲<br />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br />

本 研 究 利 用 外 部 形 態 、 花 粉 形 態 、 地 理 分 佈 等 資 料 對 台 灣 產 馬 兜 鈴 屬<br />

(Aristolochia) 進 行 分 類 研 究 ,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果 實 形 態 、 花 序 、 染 色 體 數 及 花 粉 形 態 在<br />

亞 屬 之 間 具 有 差 異 , 花 萼 筒 、 種 子 及 葉 片 形 態 與 葉 表 面 被 毛 則 是 作 為 種 間 區 分 的 重 要<br />

特 徵 。 此 外 , 各 類 群 之 間 具 有 地 理 區 隔 , 可 作 為 分 類 的 參 考 。<br />

本 研 究 結 果 將 台 灣 產 馬 兜 鈴 屬 植 物 處 理 為 七 個 類 群 , 包 括 一 個 新 紀 錄 種 琉 球 馬 兜<br />

鈴 (A. liukiuensis) 和 二 個 新 種 A. palmata 及 A. pahsienshanensis; 認 為 A. heterophylla<br />

和 A. kaempferi 屬 錯 誤 鑑 定 , 將 其 處 理 為 A. shimadai。<br />

關 鍵 字 : 馬 兜 鈴 、 分 類 、 台 灣


台 灣 產 羊 耳 蒜 屬 ( 蘭 科 ) 之 訂 正<br />

Revision of Liparis (Orchidaceae) in Taiwan<br />

楊 智 凱 1 2<br />

、 楊 遠 波<br />

1<br />

中 央 研 究 院 生 物 多 樣 性 研 究 中 心 、 2 中 山 大 學 生 物 科 學 系<br />

訂 正 台 灣 蘭 科 羊 耳 蒜 屬 , 共 計 21 種 , 並 另 外 包 含 1 變 種 及 2 個 疑 問 種 。 所 得 之 證 據 確<br />

認 德 基 羊 耳 蒜 (L. derchiensis Ying) 和 長 穗 羊 耳 蒜 (Liparis elongata Fukuyama) 皆 為 不 同 於<br />

Liparis japonica (Miq.) Maxim. 之 種 , 以 往 前 兩 者 均 被 視 為 後 者 之 異 名 ; 而 且 , 川 上 氏 羊 耳 蒜<br />

(Liparis kawakamii Hayata) 及 小 花 羊 耳 蒜 (L. laurisilvatica Fukuyama) 亦 分 別 異 於 長 葉 羊 耳 蒜<br />

(Liparis nakaharai Hayata) 與 L. cespitosa (Thouars) Lindl. 的 獨 立 種 。Liparis japonica 不 產 於<br />

台 灣 。 此 外 , 因 資 料 不 足 , 暫 將 白 花 羊 耳 蒜 (Liparis amabilis Fukuyama) 及 明 潭 羊 耳 蒜 (Liparis<br />

hensoaensis Kudo) 處 理 為 存 疑 種 。<br />

關 鍵 字 : 羊 耳 蒜 屬 、 蘭 科 、 分 類 訂 正 、 台 灣


台 灣 產 馬 藍 屬 植 物 分 類 研 究<br />

A Taxonomic Study of Strobilanthes (Acanthaceae) of Taiwan<br />

黃 怡 靜 、 王 震 哲<br />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br />

本 研 究 利 用 外 部 形 態 、 花 粉 形 態 、 細 胞 學 及 地 理 分 布 等 資 料 , 針 對 台 灣 產 爵<br />

床 科 (Acanthaceae) 馬 藍 屬 (Strobilanthes) 植 物 進 行 分 類 研 究 。 研 究 結 果 顯 示<br />

在 外 部 形 態 上 , 花 序 、 萼 片 形 狀 及 生 長 形 態 是 種 間 較 為 重 要 的 區 別 特 徵 , 而 葉 片<br />

形 狀 、 葉 片 質 地 、 果 實 及 種 子 形 狀 也 可 提 供 部 分 分 類 的 參 考 , 花 粉 的 外 壁 紋 飾 及<br />

形 狀 也 有 種 間 差 異 。<br />

細 胞 分 類 學 研 究 方 面 , 本 研 究 一 共 檢 視 了 五 個 類 群 , 其 中 S. pentstemonoides<br />

var. formosana(2n=18)、S. longespicata(2n=ca.28)、S. flexicaulis(n=16) 與 S.<br />

rankanensis(n=ca.31) 為 首 度 報 導 , 而 S. pentstemonoides(2n=18) 與 前 人 研 究<br />

(Saggoo and Bir, 1982) 不 符 。<br />

根 據 研 究 結 果 , 將 台 灣 產 馬 藍 屬 植 物 分 為 八 個 分 類 群 , 分 別 是 :S. cusia (Nees)<br />

O. Kuntze、S. flexicaulis Hayata、S. lanyuensis Seok, C. F. Hsieh & J. Murata、S.<br />

longespicata Hayata、S. pentstemonoides var. pentstemonoides (Nees) T. Anders、S.<br />

pentstemonoides var. formosana (S. Moore) Y. C. Huang、S. rankanensis Hayata 和<br />

S. wallichii Nees, 其 中 S. wallichii Nees 為 新 紀 錄 種 , 將 S. formosana 降 級 為 S.<br />

pentstemonoides 之 變 種 。<br />

關 鍵 字 : 爵 床 科 、 馬 藍 屬 、 分 類 研 究 、 台 灣


台 灣 的 求 米 草 屬 ( 黍 族 , 禾 本 科 ) 植 物 數 值 分 類 學 之 研 究<br />

Phenetic analyses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the genus Oplismenus (Paniceae,<br />

Poaceae) in Taiwan<br />

葉 修 溢 、 郭 長 生<br />

成 功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br />

禾 本 科 (Poaceae) 求 米 草 屬 (Oplismenus) 內 的 物 種 由 於 各 種 特 徵 相 近 , 而 且 各 特 徵 的 變 異<br />

性 大 , 因 此 在 前 人 的 分 類 研 究 中 常 對 該 屬 做 出 不 同 的 處 理 。 本 研 究 檢 視 成 功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br />

標 本 館 (NCKU) 及 特 有 生 物 中 心 植 物 標 本 館 (TAIE) 的 求 米 草 屬 相 關 標 本 76 份 , 應 用<br />

DELTA(Description Language for TAxonomy) 軟 體 記 錄 各 標 本 之 形 態 特 徵 狀 態 , 並 引 用<br />

Gower(1971) 的 相 似 性 係 數 來 計 算 各 標 本 兩 兩 之 間 的 距 離 , 而 以 此 距 離 矩 陣 進 行 歸 群 分 析<br />

(cluster analysis)。 結 果 發 現 , 所 有 的 標 本 可 分 成 具 有 總 狀 花 序 的 求 米 草 (O. hirtellus (L.)<br />

O.Beauv.) 以 及 具 有 圓 錐 花 序 的 竹 葉 草 (O. compositus(L.) O.Beauv.) 兩 群 , 而 大 屯 求 米 草 (O.<br />

aemulus (R. Br.) Roem. & Schult. ) 則 盡 數 散 入 竹 葉 草 中 。<br />

Keywords:Oplismenus, Poaceae, cluster analysis, DELTA


台 灣 竹 亞 科 植 物 葉 片 比 較 解 剖<br />

Comparative anatomy of Bambusoidieae collected in taiwan.<br />

王 興 絜<br />

成 功 大 學<br />

俗 稱 竹 子 的 竹 亞 科 植 物 為 禾 本 科 的 一 種 , 竹 亞 科 植 物 因 為 很 少 開 花 , 且 開 花 完 畢<br />

之 後 往 往 會 大 量 死 亡 , 所 以 對 注 重 花 部 形 態 及 採 集 地 的 傳 統 分 類 學 來 說 , 一 直 都 有 相<br />

當 的 難 度 。 有 鑑 於 此 , 利 用 營 養 器 官 形 態 來 做 為 分 類 依 據 是 有 必 要 的 。 但 營 養 器 官 外<br />

部 形 態 特 徵 變 異 極 大 , 很 容 易 受 到 環 境 和 人 為 的 影 響 , 故 本 研 究 擬 使 用 解 剖 特 徵 來 進<br />

行 。<br />

本 研 究 利 用 石 蠟 切 片 及 透 明 法 兩 種 方 式 製 作 切 片 進 行 顯 微 鏡 檢 , 拍 照 測 量 後 進 行<br />

比 較 。 結 果 顯 示 , 竹 亞 科 植 物 大 都 具 紡 錘 細 胞 和 臂 形 的 葉 肉 、 且 全 為 不 具 Kranz 的<br />

c3 型 禾 草 等 相 近 的 解 剖 構 造 。 就 整 體 而 言 , 刺 竹 屬 紡 錘 細 胞 偏 大 型 , 青 籬 竹 屬 葉 肉<br />

細 胞 普 遍 偏 厚 , 其 餘 各 屬 較 不 具 統 一 特 徵 。 就 各 項 特 徵 而 言 , 則 以 泡 狀 細 胞 寬 度 及 每<br />

組 細 胞 數 目 、 微 毛 的 有 無 、 刺 毛 的 有 無 及 葉 肉 的 厚 度 較 具 鑑 別 度 可 供 鑑 定 之 參 考 。<br />

關 鍵 字 : 竹 亞 科 、 台 灣 竹 亞 科 、 竹 子 、 葉 解 剖 、 比 較 解 剖


台 灣 產 馬 唐 屬 穎 果 形 態 觀 察 與 幼 苗 葉 部 解 剖<br />

The caryopsis morphology and seedling leaf anatomy of the genus<br />

Digitaria in Taiwan<br />

林 哲 宇<br />

成 功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研 究 所<br />

禾 本 科 植 物 是 重 要 經 濟 作 物 , 也 是 世 界 廣 泛 分 布 的 雜 草 及 各 種 生 態 中 的 重<br />

要 成 員 。 其 中 馬 唐 屬 (Digitaria) 在 台 灣 共 有 15 個 分 類 群 , 包 含 14 種 2 變 種 。<br />

種 類 多 分 布 又 廣 , 是 分 類 與 鑑 定 上 均 很 難 的 一 個 分 類 群 。 本 研 究 進 行 馬 唐 屬 物<br />

種 成 熟 颖 果 收 集 和 幼 苗 培 育 , 藉 由 觀 察 穎 果 形 態 特 徵 以 及 幼 苗 葉 部 解 剖 特 徵 ,<br />

建 立 詳 細 基 本 資 料 , 作 為 系 統 分 類 之 依 據 。 結 果 顯 示 台 灣 產 馬 唐 屬 穎 果 形 狀 、<br />

胚 長 、 種 臍 長 , 葉 橫 切 面 特 徵 相 似 。 以 上 ㄧ 致 性 特 徵 可 作 為 鑑 定 屬 別 或 是 更 高<br />

分 類 群 依 據 。 而 在 穎 果 大 小 , 葉 表 皮 特 徵 有 較 大 差 異 。 本 篇 應 用 DELTA 系 統<br />

建 立 各 物 種 之 特 徵 資 料 庫 , 再 應 用 PCO 進 行 歸 群 分 析 , 發 現 本 篇 所 使 用 特 徵<br />

可 大 致 區 分 各 馬 唐 物 種 。<br />

關 鍵 字 : 馬 唐 屬 、 穎 果 、 葉 部 解 剖


亞 洲 秋 海 棠 屬 ( 秋 海 棠 科 ) 植 物 不 同 果 實 類 型 的 發 育 與 演 化<br />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Different Fruit Types of Asian Begonia<br />

(BEGONIACEAE)<br />

梁 慧 舟 1 、 彭 鏡 毅 2 1<br />

、 王 俊 能<br />

1<br />

台 灣 大 學 生 態 學 與 演 化 生 物 學 研 究 所<br />

2<br />

中 央 研 究 院 生 物 多 樣 性 研 究 中 心<br />

Fruit of Begonia is usually a capsule with wings, thin wall, dehiscent, and dry after mature.<br />

But some species have wingless, thick wall, indehiscent, berry-like fruit. In Asia, most<br />

species with berry-like fruit are assigned into Section Sphenanthera, which is<br />

phylogenetically close related to Section Platycentrum, a group with species having<br />

“normal” capsular fruit. This provides us an exciting opportunity to compare the<br />

morphogenesis of fruit structure transition. We examined the ovary wall structure of<br />

respectative species from five different sections of Asian Begonia by microdisection. The<br />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ickening fruit wall occur not only in Sect. Sphenanthera, but also in<br />

Sect. Platycentrum. This fruit wall thickening is cause by increasing of cell layer number<br />

of hypanthium. Thus, wall thickening character evolved before the lost of capsule wings<br />

and dehiscent ability in lineage lead to Sect. Sphenanthera. Although fruit wall thickening<br />

also evolved in those Sect. Platycentrum species, they still maintain the biological function<br />

of seed dispersal as in species with thin-wall capsule. This demonstrates that without<br />

acquiring lose of fruit-wings and dehiscent ability characters, fruit wall thickening along<br />

do not change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seed dispersal. This suggests that the early step of<br />

berry-like fruit evolution in Sect. Sphenanthera species is likely to be a result of exaptation<br />

but not adaptation.<br />

Keywords:Begonia, fruit development, fruit type


菲 律 賓 油 柑 屬 植 物 之 花 粉 類 型<br />

Pollen types of Phyllanthus (Phyllanthaceae; Euphorbiaceae sensu lato)<br />

in the Philippines<br />

陳 彥 叡 1 、 陳 世 輝 1 、 黃 增 泉 2 1<br />

、 吳 明 洲<br />

1<br />

花 蓮 教 育 大 學 生 物 資 源 與 科 技 研 究 所<br />

2<br />

台 灣 大 學 植 物 科 學 研 究 所<br />

油 柑 屬 (Phyllanthus) 為 大 戟 科 (Euphorbiaceae) 種 類 最 多 且 形 態 多 樣 的 屬 , 廣 泛 分<br />

布 熱 帶 和 亞 熱 帶 地 區 , 全 世 界 約 有 830 種 , 屬 內 分 類 為 10 個 亞 屬 和 超 過 60 個 節 , 而<br />

在 菲 律 賓 地 區 油 柑 屬 (Phyllanthus) 植 物 大 約 30 種 。 本 研 究 使 用 掃 描 式 電 子 顯 微 鏡<br />

(SEM) 檢 查 22 個 種 的 花 粉 形 態 , 這 些 種 類 分 屬 於 5 個 亞 屬 和 12 個 節 內 。 結 果 顯 示 有<br />

11 種 的 花 粉 類 型 , 其 中 7 種 類 型 (P. acidus type、P. amarus type、P. buxifolius type、<br />

P. casticum type、P. maritimus type、P. urinaria type、P. virgatus type) 前 人 已 有 報 導 ;<br />

另 外 四 種 類 型 (P. erythrotrichus type、P. glochidioides type、P. securinegoides type、Pilate<br />

type) 則 首 次 報 導 。 花 粉 形 態 的 證 據 在 本 屬 植 物 是 相 當 重 要 的 分 類 特 徵 , 除 了 彌 補 外 部<br />

形 態 特 徵 在 分 類 上 的 不 足 , 同 時 可 提 供 花 粉 演 化 及 親 緣 關 係 探 討 之 訊 息 。<br />

備 註 :1. 本 文 為 第 一 作 者 碩 士 論 文 之 一 部 分 。 2. 本 文 於 2007 年 六 月 發 表 於 第 七<br />

屆 馬 來 西 亞 植 物 誌 國 際 研 討 會 ( 研 討 會 手 冊 第 67 頁 )。 3. 本 文 將 於 Blumea 期 刊 , 第<br />

七 屆 馬 來 西 亞 植 物 誌 國 際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專 刊 中 發 行 。<br />

Keywords:Euphorbiaceae, Phyllanthaceae, Phyllanthus, pollen, scanning<br />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Philippines


台 灣 產 早 熟 禾 屬 植 物 內 稃 細 微 構 造 觀 察<br />

Palea Microstructures of Poa species (Gramineae) in Taiwan<br />

鍾 明 哲 1 2<br />

、 郭 長 生<br />

1<br />

林 業 試 驗 所 森 林 生 物 組<br />

2<br />

成 功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br />

作 者 收 集 11 種 台 灣 產 早 熟 禾 屬 (Poa) 植 物 的 新 鮮 及 標 本 材 料 , 利 用 光 學 顯 微 鏡 檢<br />

(light microscopy) 觀 察 其 小 穗 內 稃 (palea) 特 徵 及 內 稃 脊 間 (intercostal region) 微 細 構<br />

造 , 包 括 : 脊 (keel) 上 毛 被 物 種 類 、 脊 間 表 皮 長 細 胞 與 短 細 胞 比 值 、 脊 間 表 皮 刺 (prickle)<br />

及 毛 被 物 (hair) 之 有 無 及 分 布 情 形 … 等 特 徵 。 根 據 觀 察 結 果 , 可 將 台 灣 產 早 熟 禾 屬 植<br />

物 分 為 六 群 : 一 、 內 稃 脊 上 被 長 柔 毛 (pilose), 脊 間 表 皮 長 細 胞 與 短 細 胞 比 值 小 於 1,<br />

且 脊 間 表 皮 無 毛 被 物 , 即 : 早 熟 禾 (P. annua); 二 、 內 稃 脊 上 被 長 柔 毛 , 長 細 胞 與 短<br />

細 胞 比 值 等 於 1, 且 脊 間 中 部 至 基 部 表 皮 被 長 柔 毛 , 即 : 白 頂 早 熟 禾 (P. acroleuca);<br />

三 、 內 稃 脊 上 被 刺 毛 , 長 細 胞 與 短 細 胞 比 值 等 於 1, 且 脊 間 表 皮 無 毛 被 物 , 包 括 : 基<br />

隆 早 熟 禾 (P. sphondylodes var. kelungensis)、 原 野 早 熟 禾 (P. pratensis) 及 粗 莖 早 熟 禾 (P.<br />

trivialis); 四 、 內 稃 脊 上 被 刺 毛 , 長 細 胞 與 短 細 胞 比 值 等 於 1, 且 脊 間 先 端 表 皮 被 刺 ,<br />

包 括 : 扁 桿 早 熟 禾 (P. compressa)、 台 灣 早 熟 禾 (P. formosae)、 高 山 早 熟 禾 (P. taiwanicola)<br />

及 高 砂 早 熟 禾 (P. takasagomontana); 五 、 內 稃 脊 上 被 刺 毛 , 長 細 胞 與 短 細 胞 比 值 等 於<br />

1, 且 脊 間 先 端 表 皮 被 刺 , 脊 間 中 部 至 基 部 長 柔 毛 , 即 : 南 湖 大 山 早 熟 禾 (P. nankoensis);<br />

六 、 內 稃 脊 上 被 刺 毛 及 柔 毛 , 長 細 胞 與 短 細 胞 比 值 等 於 1, 且 脊 間 先 端 表 皮 被 刺 , 脊<br />

間 中 部 至 基 部 長 柔 毛 , 即 : 細 桿 早 熟 禾 (P. tenuifolia)。<br />

關 鍵 字 : 微 細 構 造 、 早 熟 禾 屬 、 禾 本 科 、 內 稃 、 台 灣


Selaginella erythropus 矽 晶 體 發 育 過 程 初 步 探 討<br />

A preliminary developmental study of silica bodies on leaves of<br />

Selaginella erythropus<br />

陳 郁 婷<br />

許 秋 容<br />

嘉 義 大 學 生 物 資 源 學 系<br />

Selaginella erythropus, 是 一 種 生 長 在 亞 馬 遜 熱 帶 雨 林 森 林 最 底 部 的 極 陰 性 植<br />

物 , 研 究 顯 示 其 葉 片 上 具 有 矽 晶 體 , 且 在 兩 種 葉 子 ( 背 葉 和 腹 葉 ) 的 兩 個 不 同 面 ( 背 面<br />

及 腹 面 ) 之 分 佈 情 形 皆 不 相 同 。 為 了 更 進 一 步 瞭 解 矽 晶 體 在 S. erythropus 的 發 育 過<br />

程 , 本 研 究 以 掃 描 式 電 子 顯 微 鏡 (SEM) 觀 察 不 同 時 期 幼 嫩 植 株 上 的 矽 晶 體 形 態 。 初 步<br />

發 現 , 在 植 株 剛 發 育 的 新 枝 條 上 , 已 可 發 現 少 量 的 矽 晶 體 出 現 在 葉 的 邊 緣 及 葉 的 基<br />

部 , 但 還 未 發 育 成 如 成 熟 葉 上 的 圓 錐 狀 構 造 。 就 矽 晶 體 在 其 葉 片 上 出 現 之 先 後 次 序 ,<br />

得 知 矽 晶 體 先 從 葉 邊 緣 及 葉 基 部 和 葉 尖 開 始 發 生 , 再 接 著 向 葉 中 間 部 分 生 長 , 此 現 象<br />

可 能 與 穩 固 葉 身 有 關 。 另 外 , 作 者 也 觀 察 到 在 同 一 段 枝 條 上 , 生 長 在 前 端 的 葉 子 不 一<br />

定 會 是 較 慢 發 育 的 。<br />

關 鍵 字 : 矽 晶 體 、 卷 柏 、 發 育 、 陰 性 植 物 、 掃 描 式 電 子 顯 微 鏡


台 灣 雌 雄 異 株 被 子 植 物 與 生 態 因 子 之 關 係 初 探<br />

Synopsis of the ecological correlates of dioecious angiosperms in Taiwan<br />

曾 妤 馨 、 胡 哲 明<br />

台 灣 大 學 生 態 學 與 演 化 生 物 學 研 究 所<br />

Sexual systems, particularly dioecy, and the habit correlations were examined for 3052<br />

native angiosperms in Taiwan and 689 species from its outlying Orchid Island, and<br />

compared among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The majority of angiosperms in Taiwan are<br />

hermaphrodites (74.4%, N = 2272), followed by monoecious taxa (11.2%, N = 341), and<br />

then dioecious (7.9%, N = 240) and polygamous (6.5%, N = 199). The incidences of<br />

dioecy in Taiwan (7.9%) and Orchid Island (11.9%, N = 82) are higher than world<br />

averages, but is lower than most of the tropical oceanic islands. Dioecy in Taiwan and<br />

Orchid Island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woodiness, and is over represented in trees and<br />

climbers, but not in shrubs. In woody taxa, 175 of 1005 (17.4%) taxa are dioecious,<br />

whereas only 65 of 2047 (3.2%) herbaceous taxa are dioecious in Taiwan. The percentages<br />

of dioecy decrease as the altitude increases in Taiwan. The percentages of dioecy are<br />

variable among six selected vegetation types in Taiwan, from 14.1% of Linkou laterite<br />

terrace secondary forest to 23.9% of the Nanjenshan plot, the highest ever found in a forest<br />

plot.<br />

Keywords:Dioecy, flora, Orchid Island, sexual system, Taiwan


台 灣 杉 的 起 源 與 親 緣 地 理 分 化<br />

The origin and phyloge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of Taiwania<br />

cryptomerioides.<br />

周 延 威 、 王 俊 能<br />

台 灣 大 學 生 態 學 與 演 化 生 物 學 研 究 所<br />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is a relic species which is scattered in Taiwan, south-western<br />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 The phylogeographic relationship of these populations<br />

remains unknown to us. In this study, we use cpDNA markers to analyze the<br />

phyloge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of T. cryptomerioides between Taiwan, China and a<br />

recently discovered population in Vietnam.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in the world that the<br />

Vietnamese population is ever included in the analyses. The results of phylogenetic<br />

analysis and haplotype network construction show that the Vietnamese population is<br />

genetically similar to the Chinese ones rather than the Taiwanese ones. The genotypes of<br />

Taiwanese populat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and Vietnamese ones,<br />

indicating that the lineage of the Taiwanese populations is distinct from the others. This<br />

may be reflected by the fact that T. cryptomerioides (Taiwanese populations) had<br />

taxonomically been separated from T. flousiana (Chinese and Vietnamese populations).<br />

Keywords: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phylogeographic differentiation,<br />

cpDNA


根 據 ITS 序 列 之 親 緣 分 析 確 認 禾 本 科 蜀 黍 族 Microstegium 屬 為 多 系 群<br />

Confirmed polyphyly of the genus Microstegium (Andropogoneae,<br />

Poaceae) based on phylogeny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DNA<br />

Sequences<br />

陳 志 輝 1 、Jan Frits Veldkamp 2 3<br />

、 郭 長 生<br />

1<br />

特 有 生 物 研 究 保 育 中 心 植 物 組<br />

2<br />

Nationaal Herbarium Nederland<br />

3<br />

成 功 大 學 生 命 科 學 系<br />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Microstegium (Andropogoneae, Poaceae) and some other<br />

Andropogoneae species were conducted inferred from the ITS/5.8S sequences. As a result<br />

of this study, Microstegium is polyphyletic. There are two rather distant monophyletic<br />

clades, one with Microstegium nudum (type of Leptatherum), M. japonicum, and M.<br />

somae, the other one with M. ciliatum, M. fauriei, M. geniculatum, and M. vimineum (type<br />

of Microstegium). Therefore we are justified to reinstate the genus Leptatherum and three<br />

new combinations, Leptatherum boreale, L. nudum and L. somae, are proposed.<br />

Keywords:Leptatherum, Microstegium, Andropogoneae, Poaceae, ITS,<br />

phylogeny, systematics


二 形 鳳 尾 蕨 蕨 複 合 群 到 底 有 多 少 分 類 群 ? 葉 綠 體 DNA 資 料 分 析<br />

How many taxa in Pteris cadieri (Pteridaceae) complex? Chloroplast<br />

DNA sequence data analysis<br />

趙 怡 姍 1 、 劉 和 義 1 2<br />

、 邱 文 良<br />

1<br />

中 山 大 學 生 物 科 學 系<br />

2<br />

林 業 試 驗 所 森 林 生 物 組<br />

二 形 鳳 尾 蕨 複 合 群 (Pteris cadieri complex) 包 括 二 形 鳳 尾 蕨 與 其 疑 似 親 本 翅 柄 鳳 尾<br />

蕨 (Pteris grevilleana) , 分 布 於 東 亞 地 區 , 形 態 變 異 大 , 變 異 存 在 於 族 群 之 間 , 族 群<br />

內 的 不 同 個 體 之 間 , 甚 至 個 體 內 的 不 同 葉 片 之 間 , 以 致 於 此 複 合 種 群 所 涉 及 的 分 類 群<br />

數 目 難 以 釐 清 。 由 流 式 細 胞 儀 分 析 得 知 , 二 形 鳳 尾 蕨 與 翅 柄 鳳 尾 蕨 均 有 二 倍 體 、 三 倍<br />

體 和 四 倍 體 。 本 研 究 利 用 葉 綠 體 DNA 中 的 rps16-matK,rbcL 基 因 與 atpB-rbcL spacer,<br />

分 析 日 本 、 台 灣 、 福 建 、 廣 東 、 雲 南 與 海 南 島 的 材 料 , 結 果 顯 示 分 為 四 個 基 因 型<br />

(genotype) , 其 中 海 南 島 的 複 合 群 自 成 一 群 ; 換 言 之 , 比 較 翅 柄 鳳 尾 蕨 與 二 形 鳳 尾 蕨<br />

兩 個 種 , 同 一 地 區 複 合 群 內 的 種 間 差 異 遠 小 於 不 同 地 區 族 群 間 的 的 差 異 。 故 推 論 二 形<br />

鳳 尾 蕨 複 合 群 在 海 南 島 的 起 源 為 獨 立 事 件 , 二 形 鳳 尾 蕨 複 合 群 的 起 源 有 二 次 以 上 。 然<br />

而 這 些 基 因 型 與 多 倍 體 化 的 關 係 仍 待 釐 清 。<br />

關 鍵 字 :atpB-rbcL spacer, 形 態 變 異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多 倍 體<br />

(polyploids), 二 形 鳳 尾 蕨 (Pteris cadieri), 翅 柄 鳳 尾 蕨 (Pteris<br />

grevilleana),rbcL,rps16-matK, 複 合 種 群 (species complex)


苦 苣 苔 科 植 物 非 洲 堇 之 病 毒 誘 導 基 因 默 化 技 術<br />

Efficient 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e in Gesneriaceae Plant Africa Violet<br />

郭 宇 文 、 王 俊 能<br />

台 灣 大 學 生 態 學 與 演 化 生 物 學 研 究 所<br />

非 洲 堇 (African violet, Saintpaulia ionantha) 為 苦 苣 苔 科 之 多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 具 有 自 然 突<br />

變 種 ( 輻 射 對 稱 花 ) 與 野 生 種 ( 兩 側 對 稱 花 ) 兩 種 花 型 , 比 較 這 兩 種 花 型 控 制 花 部 對 稱 性<br />

相 關 之 CYC (CYCLOIDEA) 基 因 後 , 發 現 它 在 輻 射 對 稱 花 的 花 原 組 織 背 側 花 瓣 上 有 過<br />

量 表 現 , 但 其 對 於 非 洲 堇 表 徵 的 影 響 尚 未 明 確 。 本 研 究 的 目 的 為 應 用 病 毒 誘 導 基 因 默<br />

化 (VIGS, 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 技 術 , 建 立 於 非 洲 堇 系 統 上 , 以 確 立 基 因 對 花 形<br />

態 表 徵 的 影 響 。 病 毒 誘 導 基 因 默 化 是 指 利 用 插 入 目 標 基 因 序 列 的 病 毒 感 染 宿 主 , 其 後<br />

由 於 宿 主 防 禦 機 制 啟 動 , 辨 識 病 毒 序 列 並 加 以 降 解 , 進 而 一 併 將 與 插 入 目 標 基 因 相 同<br />

的 宿 主 RNA 降 解 , 造 成 基 因 默 化 。 本 研 究 首 先 利 用 TRV(tobacco rattle virus) 病 毒 感<br />

染 扦 插 之 非 洲 堇 幼 株 , 默 化 PDS(phytoene desaturase) 基 因 , 使 植 物 體 因 缺 乏 葉 綠 素 而<br />

產 生 白 化 現 象 , 研 究 VIGS 應 用 於 非 洲 堇 的 效 率 。 未 來 將 更 進 一 步 默 化 與 花 部 對 稱 性<br />

相 關 的 CYC 基 因 , 觀 察 花 部 表 徵 , 研 究 此 基 因 對 於 花 部 對 稱 性 之 影 響 。<br />

關 鍵 字 : VIGS, 非 洲 堇 ,TRV,PDS,CYC


花 反 轉 無 性 珠 芽 之 可 能 基 因 調 控 ─ 以 俄 氏 草 為 例<br />

The genetics of flower reverse to bulbils in Titanotrichum oldhamii<br />

陳 彥 君 、 王 俊 能<br />

台 灣 大 學 生 態 學 與 演 化 生 物 學 研 究 所<br />

Titanotrichum oldhamii appears to rely largely on asexual reproduction by bulbil and<br />

rhizomes. It has inflorescences bearing either showy yellow flowers or asexual bulbils and<br />

a reversal from flowering to asexual bulbiliferous shoots. As flowers are determinate<br />

structures and bulbiliferous shoots are indeterminate structures, the candidate gene<br />

involved in this developmental reversal might be related to meristem forming gene. To test<br />

this hypothesis, three meristem forming genes are isolated from Titanotrichum oldhamii:<br />

ToSTM, ToKNAT1 and ToARP. ToSTM and ToKNAT1 are two KNOX gene homologues.<br />

Overexpression of kn1 in maize results epiphyllous infloresences on the surface of leaves.<br />

This is due to KNOX gene antagonisticly interacts with ARP gene, which normally<br />

restricted KNOX gene expression from leaves. This gene interaction pattern has been<br />

proved in model species such as in Arabidopsis. In order to clarify whether ToSTM,<br />

ToKNAT1 and ToARP are involved in bulbil formation, we compare these genes’<br />

expression patterns in vegetative shoot meristem, floral meristem, and bulbiliferous shoot<br />

meristem via RNA in-situ hybridization.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bulbil meristem could be<br />

classified as an adventitious shoots because ToSTM was ectopically expressed in bulbil<br />

meristem. Unexpectedly ToARP share the same expression areas as ToSTM: both are<br />

expressed in the center of bulbil but ToARP has even a wider expression area. This implies<br />

that both genes are involved in bulbil formation. In contrast to Arabidopsis, the ToARP and<br />

ToSTM antagonistic relationship has not evolved in Titanotrichum oldhamii. The ToARP’s<br />

role thus remains to be explored by promoter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in the future.<br />

Keywords:Bulbil, KNOX, ARP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