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013 Views

病毒及亚病毒

病毒及亚病毒

病毒及亚病毒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br />

植物病毒从一植株移或扩散到其它植物的过程称为传播<br />

(transmission),而从植物的一个局部到另一局部的过程<br />

称为移动(movement)。<br />

介体传播(vector transmission)是指病毒依附在其它<br />

生物体上,借它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及侵染。<br />

物病毒的介体种类很多,主要有昆虫、螨类、线虫、真<br />

菌、菟丝子等。<br />

非介体传播(non-vector transmission) :在病毒传递<br />

中没有其它它机体介入的传播方式称,包括汁液接触传<br />

播、嫁接传播和花粉传播。病毒随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传<br />

带而扩大分布的情况则是—种非介体传播。<br />


非介体传播<br />

机械传播<br />

无性繁殖材料传播<br />

种子传播


介体传播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br />

介体传毒过程<br />

:<br />

获毒(取食)期(acquisition period):是指介体获得<br />

病毒所需的取食时间。<br />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是指介体从获得病毒到<br />

能传播病毒的时间,在循回型相互关系中也称循回期<br />

。<br />

接毒(取食)期(inoculative period):是指介体传毒所<br />

需的取食时间。<br />

持毒期〔retention period):是指介体能保持传毒能<br />

力的时间。


介体与所传病毒之间的关系<br />

比较复杂,主要根据病毒是否在虫体内循环、是否<br />

增殖以及介体持毒时间长短来划分。<br />

病毒经口针、前消化道、后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后<br />

到达唾液腺,再经口针传播的过程称为循回,这种病<br />

毒与介体的关系称为循回型关系(circulative),其中<br />

的病毒叫做循回型病毒,介体叫做循回型介体。<br />

在循回型中, 病毒是否在介体内增殖而分为增殖型<br />

(propagative)和非增殖型(nonpropagative)。其持毒<br />

时间为半持久性(semipersistent)和持久性<br />

(persistent)<br />

病毒不在介体内循环的称为非循回型(noncirculative)。持毒时间短,为非持久性(nonpersistent)


介体与所传病毒之间的关系


介体与病毒专化性识别的可能机制<br />

• 介体传毒专化性机制涉及到介体—病毒—<br />

寄主三者的相互识别或作用。可能机制如<br />

下:<br />

• 介体内的专化性持毒位点:在介体消化道<br />

内有一定的待毒位点与所传病毒有专化关<br />

系。<br />

• 辅助因子(Helper component,简称 HC) 在<br />

蚜虫传播的非持久病毒的寄主细胞中,发<br />

现有一种由病毒编码的蛋白与传毒有关,<br />

如除去它,蚜虫也就失去传毒能力。


病毒在植物体内的移动<br />

植物病毒自身不具有主动转移的能力<br />

,无论在病田植抹间,还是在病组织内<br />

病毒的移动都是被动的。<br />

病毒在植物叶肉细胞间的移动称作细<br />

胞间转移,这种转移的速度很慢。<br />

病毒通过维管束输导组织系统[韧皮部<br />

(phloem)、木质部(xylem)]的转移称作长距离转移<br />

,转移速度较快。运动蛋白的作用?


植物病毒病诊断与鉴定<br />

一、症状诊断:<br />

外部症状:花叶、变色、环斑、畸<br />

形、坏死和变质<br />

内部症状:内含体、组织病变<br />

症状复杂性 :症状多样性、复合<br />

症、 隐症现象、 潜伏侵染<br />

二、病毒检测和鉴定


内部症状<br />

受病毒侵染的寄主植物<br />

显微镜<br />

显微镜等观察其<br />

的病理变化<br />

通过光学<br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或电子<br />

组织内或细胞内<br />

称作内部症状。<br />

内部症状:组织病变和病毒内含体


内含体(inclusion body):<br />

病毒当侵染寄主植物后,在寄主细<br />

胞内,由病毒、或病毒与植物蛋白<br />

、线粒体或核糖体等共同构成,具<br />

有侵染性的特定结构称作内含体。<br />

内含体有多角形、针状、近<br />

圆形<br />

、椭圆形或不定形等,分布在细胞<br />

质或细胞核,大小为几个纳米到20<br />

多纳米,一个细胞内可有几个到几<br />

十个内含体


病毒在复制表达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形状的内含体(inclusion<br />

body),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br />

内含体可以分为核内含体(nuclear inclusions)和细胞质内含体<br />

(cytoplasmic inclusions)两类。<br />

不同属的植物病毒往往产生不同类型、不同形状的内含体,<br />

利用这种不同可作为鉴别不同病毒的方法。<br />

核内含体一般是由蛋白或病毒粒体构成的晶体结构,少有纤<br />

维状的内含体(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br />

质内含体主要分为不定形内含体、假晶体、晶体内含体和风<br />

轮状内含体。不定形内含体是由病毒粒体和寄主细胞成份混合<br />

组成的;晶体状内含体一般是由病毒粒体整齐排列堆叠而成(<br />

在光镜下可见)。。


马铃薯Y病毒内含体<br />

风轮状<br />

分布在栅栏组织细胞内


烟草花叶病毒<br />

六角形晶体状内含体


植物病毒检测和鉴定<br />

生物学实验:鉴别寄主<br />

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形态<br />

血清学反应:<br />

核酸杂交和PCR技术:<br />

理化特性分析<br />

传播途径<br />

交互保护<br />

1 稀释终点:稀释限点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大<br />

稀释度<br />

2 钝化温度:处理10分钟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br />

低温度<br />

3 体外存活期:体外保毒期在室温20-22下病毒<br />

抽提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生物学实验<br />

鉴别寄主:<br />

指用来鉴别某一病毒或其株系的具有特定反<br />

应的植物。<br />

特点:凡是病毒侵染后能产生快而稳定、并具<br />

有特征性症状的植物都可作为鉴别寄主。组合<br />

使用几种或一套鉴别寄主称为鉴别寄主谱。鉴<br />

别寄主谱中一般包括可系统侵染的寄主、局部<br />

侵染的寄主和不受侵染的寄主。


混合侵染(或复合侵染):植物受多种病毒或一<br />

混合侵染(或复合侵染): 植物受多种病毒或一<br />

种病毒不同株系同时侵染的现象。<br />

混合侵染的病毒在植株体内会发生相互作<br />

用,这种相互作用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br />

(1)协生作用:<br />

)协生作用:混合侵染后,引起的病害症状比<br />

混合侵染后,引起的病害症状比<br />

两种病毒单独侵染更为严重。如番茄花叶病毒和<br />

马铃薯X病毒,两者分别侵染番茄都只表现轻微斑<br />

马铃薯 病毒,两者分别侵染番茄都只表现轻微斑<br />

驳症状,但当两者同时侵染时,则引起番茄茎、<br />

叶和果实坏死,甚至全株死亡。<br />

(2)撷颃作用:<br />

)撷颃作用:一种病毒对另一种病毒产生抑制<br />

一种病毒对另一种病毒产生抑制<br />

作用。如在烟草植株体内,烟草蚀纹病毒抑制天<br />

仙子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的增殖。<br />

仙子花叶病毒和马铃薯 病毒的增殖。


(3)交互保护作用:<br />

)交互保护作用:先侵染的病毒保护植物不再<br />

先侵染的病毒保护植物不再<br />

受另一种病毒的侵染。这种作用可发生在两种病毒<br />

或一种病毒两个不同株系之间,其作用通常是相互<br />

的。<br />

习惯上“交互保护<br />

习惯上 交互保护”特指用致病力弱的病毒或株<br />

特指用致病力弱的病毒或株<br />

系(生产上称为弱毒疫苗)保护植物免受强致病力<br />

的病毒或株系的侵染。<br />

隐症:有一些植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隐症带毒,即植<br />

隐症: 有一些植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隐症带毒,即植<br />

物受到病毒的侵染但不表现明显的症状。


接种:


血清学检测<br />

抗原(antigens):一切能在动物体内诱<br />

导产生抗体的物质,都叫抗原。蛋白、蛋<br />

白降解物、多糖等。<br />

抗体(antibody):是动物抵抗外来的抗原<br />

而产生的一种物质。抗原抗体的结合过程<br />

叫血清学反应。<br />

抗血清(antiserum):含有抗体的血清。<br />

利用植物病毒外壳蛋白的抗原特性,制<br />

备特异性的抗血清。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br />

结合可以鉴定病毒。


抗血清的制备:<br />

<br />

<br />

<br />

纯化病毒;<br />

注射小动物(兔子、小白鼠等);<br />

取血获得抗血清。<br />

检测方法:<br />

<br />

<br />

琼脂双扩散法<br />

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酶联免疫吸附法( Enzyme Linked Immuno<br />

Sorbent Assay,ELISA<br />

Assay ELISA)


ELISA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br />

1、聚合酶链式反应(<br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PCR)<br />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br />

Reaction,PCR<br />

Reaction PCR)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br />

)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br />

的一种DNA<br />

的一种 DNA特定片段体外扩增技术,已被广泛地<br />

特定片段体外扩增技术,已被广泛地<br />

应用于植物病毒检测。<br />

其优点是快速、灵敏、特异性强。


PCR的基本过程如下:<br />

(1)将反应体系(模板<br />

)将反应体系(模板DNA DNA、引物 、引物1、引物 、引物2、<br />

Mg 2+ 、4种dNTP dNTP和Taq Taq DNA聚合酶)置高温下变<br />

DNA聚合酶)置高温下变<br />

性(使模板双链DNA<br />

性(使模板双链 DNA解链为两条单链);<br />

解链为两条单链);<br />

(2)在低温下退火(使引物与模板链<br />

)在低温下退火(使引物与模板链3’端结合, 端结合,<br />

形成部分双链DNA<br />

形成部分双链 DNA); );<br />

(3)在中温下,通过<br />

)在中温下,通过Taq Taq DNA聚合酶使引物从<br />

DNA聚合酶使引物从5’<br />

端向3’ 端向 端延伸,随着4种 端延伸,随着 dNTP 的掺入合成新的<br />

DNA互补链,完成第一轮变性、退火和聚合反应<br />

DNA互补链,完成第一轮变性、退火和聚合反应<br />

循环。<br />

反复进行这种循环,可使两端引物限定范围<br />

内的模板DNA<br />

内的模板 DNA序列以指数形式扩增。<br />

序列以指数形式扩增。


一个目的DNA<br />

一个目的 DNA分子经 分子经20 20轮扩增后,可达<br />

轮扩增后,可达10 106 。<br />

当DNA DNA片段扩增到一定数量时,经电泳分<br />

片段扩增到一定数量时,经电泳分<br />

离,再经溴乙锭处理,在紫外光下可以肉眼观察<br />

到并确定扩增片段的大小,从而判定检测样品中<br />

是否含有目的DNA<br />

是否含有目的 DNA片段。 片段。


(a)PCR反应组份<br />

(b)PCR反应三步曲


大多数植物病毒基因组为RNA<br />

大多数植物病毒基因组为 RNA,而 ,而Taq Taq DNA<br />

聚合酶不能以RNA<br />

聚合酶不能以 RNA为模板合成<br />

为模板合成DNA DNA链,这就需<br />

链,这就需<br />

要首先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br />

要首先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 RNA为模板合成<br />

为模板合成<br />

互补的第一链DNA<br />

互补的第一链 DNA,之后才能进行常规<br />

,之后才能进行常规PCR PCR反<br />

应,这一技术称为反转录<br />

应,这一技术称为 反转录PCR PCR (<br />

transcription PCR,简称<br />

PCR,简称RT<br />

RT-PCR PCR)。 )。<br />

Reverse


RT-PCR检测番木瓜环斑病毒电泳结果


2 、核酸杂交<br />

原理:DNA<br />

原理: DNA—RNA RNA碱基互补关系。<br />

碱基互补关系。<br />

杂交:DNA<br />

杂交: DNA—RNA RNA形成异质双链的过程。<br />

形成异质双链的过程。<br />

利用根据已知序列合成或制备的核苷酸片<br />

断—探针( 探针(probe probe)是否能与待测核酸杂交,<br />

)是否能与待测核酸杂交,<br />

判断与已知片断是否有同源性。


分子检测<br />

23000<br />

9400<br />

6500<br />

4300<br />

564<br />

125<br />

M B E X<br />

2 1 M<br />

Dot cross Southen blot PCR<br />

2870<br />

2368<br />

1849<br />

1470<br />

1090<br />

738<br />

424<br />

280


亚病毒<br />

亚病毒及其概念<br />

(Subvirus):是指一类不具<br />

有完整病毒结构或功能的分子生物。<br />

包括:类病毒(Viroid)拟病毒<br />

(Virusoid)朊病毒(Prion)卫星<br />

RNA(satellite RNA)和卫星病毒<br />

(satellivirus)


1. 类病毒<br />

亚病毒(subvirus)<br />

(Viroi Viroid,Virus Virus-Like Like)-一类新的病原物(轰动事件)<br />

一类新的病原物(轰动事件)<br />

为目前已知最小的独立侵染核酸分子,<br />

为目前已知最小的独立侵染核酸分子 , 由Diener Diener在1971 1971年<br />

首次发现(PST<br />

首次发现 (PSTVd Vd), ), 单链环状RNA<br />

单链环状 RNA分子 分子, , 无外壳蛋白,<br />

无外壳蛋白 , 有侵染<br />

性 ,在寄主植物中可自我复制,如番茄簇顶病、柑橘裂皮病<br />

,在寄主植物中可自我复制 番茄簇顶病、柑橘裂皮病<br />

、菊花矮化病、菊花褪绿斑驳病、黄瓜白果病、椰子死亡病<br />

和酒花矮化病等的类病毒


亚病毒<br />

类病毒(viroid<br />

类病毒( viroid) :是指 是指没有 没有外壳蛋白 蛋白<br />

包裹的、共价闭合的<br />

包裹的 共价闭合的、小分子 、小分子环状单链 环状单链<br />

RNA。单独能侵染、复制。<br />

RNA。单独能侵染、复制。大小为<br />

大小为246 246-<br />

399个核苷酸,<br />

399个核苷酸,主要感染植物。<br />

主要感染植物。


亚病毒(subvirus)<br />

PSTV呈棒形结构,是一个裸露的闭合环状RNA分子。整<br />

个环由2个互补的半体所组成,其一含179个核苷酸,另<br />

一含180个核苷酸,两者间有70%的碱基以氢键方式结<br />

合,共形成122个碱基对。整个棒状结构中有27个内环,<br />

最大的螺旋分段含有8个碱基对,最大的内环含有12个核<br />

苷酸


亚病毒(subvirus)<br />

Randles(1981<br />

Randles 1981)等发现 等发现-拟病毒 拟病毒<br />

在绒毛烟上分离到绒毛烟斑驳病毒(<br />

VTMoV)鉴定时,发现其基因组<br />

VTMoV)鉴定时,发现其基因组外除<br />

外除含<br />

一种线状ssRNA<br />

一种线状 ssRNA(RNA RNA-1)外,还含<br />

)外,还含<br />

ssRNA(RNA<br />

ssRNA RNA-2),对 ),对RNA RNA-1和RNA RNA-2进<br />

行单独接种时,都不能感染和复制<br />

单独接种时,都不能感染和复制,<br />

只有两者合在一起时才可以感染和复<br />

制。Haseloff<br />

制。 Haseloff等( 等(1982 1982)将这种 )将这种单链 单链<br />

环状RNA 环状 RNA分子称为拟病毒。<br />

分子称为拟病毒。


亚病毒(subvirus)<br />

2.拟病毒( 2. 拟病毒(virusoids virusoids): ):<br />

是一类包裹在其它<br />

是一类包裹在 其它病毒粒子 病毒粒子(辅助病 (辅助病<br />

毒)中的 中的一种 一种单链 单链、环状 环状RNA RNA分子。 分子。单<br />

独不能感染和复制,只有把两者合在一<br />

独不能感染和复制 ,只有把两者合在一<br />

起时才可以感染和复制。且与病毒基因<br />

起时才可以感染和复制。 且与病毒基因<br />

组无同源性。<br />

例如:VTMoV VTMoV、苜蓿暂时性条斑病毒(<br />

、苜蓿暂时性条斑病毒(<br />

LTSV)、莨菪斑驳病毒(<br />

LTSV)、莨菪斑驳病毒(SNMV<br />

SNMV)和地下 )和地下<br />

三叶草斑驳病毒(SCMoV<br />

三叶草斑驳病毒( SCMoV)等 )等


亚病毒(subvirus)<br />

2.拟病毒(<br />

2. 拟病毒(virusoids virusoids)的复制 )的复制<br />

先以滚环方式合成一条高分子量多拷贝的负链RNA<br />

先以滚环方式合成一条高分子量多拷贝的负链 RNA,再以负 ,再以负<br />

链为模板合成一系列的正链RNA<br />

链为模板合成一系列的正链 RNA,于是形成了一个双链的复制<br />

,于是形成了一个双链的复制<br />

中间体,然后再从复制中间体上产生线状的ssRNA<br />

中间体,然后再从复制中间体上产生线状的 ssRNA-3分子, 分子,<br />

RNA-3再在<br />

RNA 再在RNA RNA连接酶的作用下环化成<br />

连接酶的作用下环化成RNA RNA-2这种拟病毒分子<br />

这种拟病毒分子<br />

意义:①有助于探索核酸的结构与功能;②有助于探索拟<br />

病毒与辅助病毒(RNA-1)间的相互关系。拟病毒必须依<br />

靠辅助病毒的存在才能复制,而辅助病毒的复制却不需要<br />

拟病毒的存在;③利用拟病毒这类低分子RNA来组建新的<br />

弱毒疫菌;④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病毒的本质和生命起源等<br />

重大生物学理论问题。


3 卫星RNA<br />

• 在某些多分体病毒中发现了线形的、小分<br />

子量的RNA,其与病毒RNA没有同源性,<br />

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病毒(辅助病毒)<br />

的核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种核酸称为卫<br />

星RNA(satellite RNA,sRNA)。<br />

• 卫星 RNA与辅助病毒包被在同一衣壳内,<br />

并能够抑制辅助病毒的复制,降低其浓度<br />

并改变其致病力,利用 sRNA与病毒的关系<br />

,可进行生物防治及基因工程育种研究。


亚病毒(Subvirus)<br />

亚病毒 (Subvirus)<br />

3 、卫星RNA:300nt,5’端有帽子结构,3’端<br />

无po1y(A),线状和环状。<br />

sRNA是指一些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br />

小分子单链RNA片段,与辅助病毒包装在同<br />

一壳体内,单独不能侵染 ,且它们与辅助<br />

病毒的基因组无明显加同源性。能干扰辅助<br />

病毒的复制及症状。利用价值大。


4 。 卫星病毒是指在病毒基因组之外,依赖于该<br />

卫星病毒 是指在病毒基因组之外,依赖于该<br />

病毒(称为辅助病毒)活动的由核酸分子组成的亚<br />

病毒因子,并用自己的核酸编码<br />

病毒因子,并用自己的 核酸编码外壳蛋白进行包装<br />

外壳蛋白进行包装<br />

。它与辅助病毒一起侵入<br />

。它与辅助病毒 一起侵入寄主植物,对侵染有<br />

寄主植物,对侵染有加强 加强<br />

作用。卫星病毒核酸的核苷酸序列与辅助病毒的基<br />

因组序列无同源性。因此卫星病毒与辅助病毒没有<br />

血清学关系。<br />

如:烟草坏死卫星病毒(Satellite 如:烟草坏死卫星病毒( Satellite tobacc tobacco o<br />

necrosis virus,STNV<br />

virus STNV)、玉米白线条花叶卫星病<br />

)、玉米白线条花叶卫星病<br />

毒(Maize 毒( Maize white-line white line mosaic satellite virus)等。<br />

virus)等。


卫星病毒<br />

—另一类病毒<br />

另一类病毒<br />

是寄生于与之无关的helper 是寄生于与之无关的 helper viruses的缺<br />

viruses的缺<br />

损病毒。必须<br />

损病毒。 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提供复制酶进<br />

依赖辅助病毒提供复制酶进<br />

行复制,且编码衣壳蛋白的病毒。依赖性<br />

行复制,且编码衣壳蛋白的病毒。 依赖性<br />

相当专一,但其基因组与辅助病毒的基因<br />

组无同源性。如STNV<br />

组无同源性。如 STNV、STMV STMV、卫星稷子花<br />

、卫星稷子花<br />

叶病毒(SPMV)<br />

叶病毒( SPMV) 和卫星玉米白线花叶病毒<br />

(Sate11ite maize white line mosaic<br />

virus)等<br />

virus)


主要性状<br />

化学组分<br />

存在形式<br />

复制性<br />

侵染性<br />

亚病毒(Subvirus)<br />

亚病毒 (Subvirus)<br />

病<br />

毒<br />

核酸与蛋白质<br />

独立存在于<br />

寄主细胞内<br />

独立复制<br />

独立侵染<br />

类病毒<br />

亚 病 毒<br />

拟病毒 卫星RNA<br />

环状RNA 环状RNA 线状RNA<br />

独立存<br />

在于寄<br />

主细胞<br />

内<br />

独立复制<br />

独立侵染<br />

存在于<br />

辅助病<br />

毒衣壳<br />

内<br />

依靠辅助病毒<br />

与辅助病毒<br />

共同侵染<br />

存在于辅<br />

助病毒衣<br />

壳内<br />

依靠辅助病毒<br />

降低辅助病<br />

毒的侵染性


5. 朊病毒<br />

亚病毒(subvirus)<br />

(Prions)<br />

美国Prusiner(1982)发现一类仅含有蛋白质的<br />

病原物, 侵染动物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疯牛病<br />

、羊骚痒病<br />

、人G-S综合症<br />

、老年痴呆、人振<br />

颤病等。结构呈杆状颗粒,直径25nm,长100-<br />

200nm(125-150nm),不单独存在,呈丛状排列<br />

,每丛大小和形状不一,多时可含100个。这一<br />

发现引起震惊,因与公认的“中心法则”<br />

(DNA<br />

or RNA→蛋白质) 抵触,为弄清一些疑难疾病的<br />

病原,带来新希望。


朊病毒Prion<br />

朊病毒 Prion<br />

<br />

一种不含核酸的、无免疫性的、但具有<br />

感染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朊病毒危害性<br />

朊病毒疾病即海绵状脑病,是人和动物共患<br />

的一类遗传性、传染性和散发性的中央神经<br />

的一类遗传性 传染性和散发性的中央神经<br />

系统退行性脑病,最终可以导致患者死亡,<br />

它能在人和动物中进行传染<br />

。<br />

1986年英国首次爆发疯<br />

1986年英国首次爆发疯<br />

牛病,已有17.7<br />

牛病,已有 17.7万头牛 万头牛<br />

染病,上百万头牛被屠<br />

杀,损失400<br />

杀,损失 400多亿美元。<br />

多亿美元。<br />

已有112 已有 112人死亡,潜在感<br />

人死亡,潜在感<br />

染人数超过50<br />

染人数超过 50万。 万。<br />

Zoe


朊病毒危害性<br />

病理学特点:大脑皮层<br />

病理学特点 大脑皮层<br />

的神经原细胞退化。<br />

空泡形成、死亡、被<br />

星状细胞取而代之<br />

。<br />

因而形成海绵状态。<br />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 灰质)变<br />

薄而白质相对明显。<br />

故称海绵状脑病<br />

故称 海绵状脑病或白<br />

质脑病。 质脑病<br />

临床上相应地出现痴<br />

呆、共济失调和震颤<br />

等症状。<br />

等症状


朊病毒的危害性<br />

传染性海绵样脑病(Transmissible<br />

传染性海绵样脑病 ransmissible Spongiform pongiform<br />

Encephlopathy,<br />

ncephlopathy, TSE) TSE 是一组以神经系统变性为主<br />

要特征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常见的有:<br />

羊痒病<br />

Scrapie<br />

克-雅氏病 (Creutzfeld reutzfeld Jakob akob Disease, isease, CJD) CJD<br />

疯牛病<br />

( Bovine ovine Spongiform<br />

pongiform Encephlopathy,<br />

ncephlopathy,<br />

BSE) BSE<br />

新的克-雅氏病 (new<br />

Disease, isease, nvCJD) nvCJD<br />

ew varient arient Creutzfeld reutzfeld Jakob akob<br />

库鲁病<br />

kuru、杰氏综合症(<br />

kuru、杰氏综合症(GSS<br />

GSS)、致命性家族<br />

)、致命性家族<br />

性失眠等


疯牛病蔓延<br />

整个欧洲<br />

<br />

英国、爱尔兰、<br />

瑞士、法国、比<br />

利时、卢森堡、<br />

荷兰、德国、葡<br />

萄牙、丹麦、意<br />

大利、西班牙、<br />

列支敦士登、阿<br />

曼、斯洛伐克、<br />

芬兰、奥地利、<br />

日本、韩国<br />

日本、韩<br />

2000年


朊病毒的传播途径<br />

食物传播: 食物传播 如CJD CJD、库鲁病等的<br />

库鲁病等的流行病调查。<br />

流行病调查。


朊病毒的传播<br />

<br />

<br />

<br />

<br />

病牛各部位的传染性强弱:<br />

强传染性:脑、脊髓<br />

强传染性:脑 脊髓、脑脊液 脑脊液、眼<br />

球<br />

低传染性:小肠、背根神经<br />

低传染性:小肠 背根神经、骨<br />

髓、肺、肝、肾、脾、胎盘 胎盘、淋巴 淋巴<br />

结<br />

无传染性:肌肉<br />

无传染性: 肌肉、乳汁 乳汁、血、胰<br />

脏、胸腺 胸腺、心脏 心脏、脂肪 脂肪


朊病毒的传播<br />

胎盘素:用于抗皱美白产品。<br />

动物羊水:用于保湿用品、洗发水、护<br />

发素和头发护理用品。<br />

胶原蛋白:存在于动物皮肤、韧带和软<br />

骨等结缔组织中的纤维蛋白,可令皮肤<br />

表面饱满。<br />

脑糖:据称能促进皮肤组织的新陈代<br />

谢,留住皮肤水分。


朊病毒的传播途径<br />

<br />

库<br />

鲁<br />


朊病毒的传播途径<br />

<br />

遗传:杰氏综合症、致命性家<br />

遗传: 杰氏综合症、致命性家<br />

族性失眠、家族性CJD<br />

族性失眠、家族性 CJD。


病毒起源的假说<br />

共三种:①病毒是从生命的最原始的细胞<br />

共三种: ①病毒是从生命的最原始的细胞<br />

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②病毒是退化的微生<br />

物;②病毒是一些脱离正常细胞控制的细胞<br />

组分的衍生物。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第<br />

三种假设。病毒可能是原始细胞在特定条件<br />

下“扔出 扔出”的一个基因组(形成<br />

的一个基因组(形成DNA DNA病毒)或者<br />

病毒)或者<br />

是具有复制和转录能力的mRNA<br />

是具有复制和转录能力的 mRNA(形成 (形成RNA RNA病<br />

毒或类病毒)。如质粒、转座子一样,病毒<br />

基因组或mRNA<br />

基因组或 mRNA只有在回到细胞内环境中才能<br />

只有在回到细胞内环境中才能<br />

获得进行转录与复制。


病毒分类与命名<br />

组织: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br />

Microbiological Societies,IUMS)病毒学组设立的国际病毒分<br />

类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br />

Viruses,ICTV)制定了《国际病毒分类与命名原则》(The<br />

International Code of Virus Classification and<br />

Nomenclature)。<br />

1970年于墨西哥1975年于马德里<br />

1978年于科特迪瓦<br />

1982年于斯特拉斯堡<br />

1991年于柏林<br />

1995年于格拉斯哥(<br />

6th ICTV )<br />

1999年于悉尼<br />

病毒分类结果:报告形式公布


病毒分类与命名<br />

阶元:6th ICTV(1995)植物病毒直接按<br />

目、科、属、种分类。近代病毒分类体系趋于建<br />

立一个“病毒界”,下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大<br />

类。但习惯,仍按寄主种类分为动物病毒、植物<br />

病毒、微生物病毒等实用系统分类。<br />

依据:病毒基因组的DNA或RNA;单链<br />

(single strand, ss)还是双链(double<br />

strand,ds);有无脂蛋白包膜;病毒形态;核酸<br />

分段状况(即多分体现象)等。


病毒分类与命名<br />

病毒分类不使用界、门、纲这几个阶层。<br />

目以“-病毒目”(-virales)为词尾;<br />

科以“-病毒科”(-viridae)为词尾,类<br />

病毒的科以“-类病毒科”(-viroidae)为<br />

词尾;<br />

亚科以“-病毒亚科”(-virinae)为词<br />

尾;<br />

属以“-病毒属”(-virus)为词尾,类<br />

病毒的属以“-类病毒属”(-viroid)<br />

为词尾;<br />

病毒的种


How are viruses classified?<br />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br />

Virus Taxonomy, VIIth report of the ICTV.<br />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br />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br />

M.H.V. van Regenmortel, et. al. (2000).


一、植物病毒的分类<br />

(一)分类依据<br />

植物病毒分类依据的是病毒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br />

1.构成病毒基因的核酸类型(DNA或RNA);<br />

2.核酸是单链还是双链;<br />

3.病毒粒体是否存在脂蛋白包膜;<br />

4.病毒形态;<br />

5.核酸分段情况;<br />

根据上述主要特性,2000年第七次报告,现15<br />

科、73属共977种植物病毒。(其中有些属、种尚未<br />

确定) 。


植<br />

物<br />

病<br />

毒<br />

分<br />

科<br />

、<br />

属<br />

情<br />


病毒分类与命名<br />

病毒种的命名仍然采用英文俗名法,<br />

科、属的命名采用缩拼方式,用斜体印<br />

刷。类病毒缩写为Vd ,如黄瓜花叶病毒<br />

属为Cucu—mo—virus;仍以寄主英文俗<br />

名加上症状来命名 Tobacco mosaic<br />

virus,TMV 。


二、植物病毒的命名<br />

• 植物病毒的名称目前不采用拉丁文双名法,仍以寄主英文<br />

俗名加上症状来命名,如烟草花叶病毒为Tobacco<br />

mosaic virus,缩写为TMV;黄瓜花叶病毒为Cucumber<br />

mosaic virus,缩写为 CMV。<br />

• 属名为专用国际名称,常由典型成员寄主名称(英文或拉<br />

丁文)缩写 + 主要特点描述(英文或拉丁文)缩写 + virus拼<br />

组而成。如:黄瓜花叶病毒属的学名为 Cucu—mo—<br />

virus,Cucumovirus;烟草花叶病毒属为 Toba—mo—<br />

virus,Tobamovirus。即植物病毒属的结尾是一virus。<br />

• 科、属名书写时应用斜体,确定种(definitive species)的<br />

名称应用斜体,而暂定种(tentative species)的名称或属名<br />

未定的病毒不采用斜体。<br />

• 类病毒(Viroid)在命名时遵循相似于病毒的规则,因缩写名<br />

易与病毒混淆,新命名规则 规定类病毒的缩写为 Vd,如<br />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缩写为<br />

PSTVd。


病毒分类与命名<br />

采用得最多的是英文俗名法:<br />

寄主植物+症状(不采用斜体,常使用缩写)<br />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br />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br />

CMV)<br />

有的按照发现的先后给予命名,如马铃薯X病毒<br />

(Potato virus X,PVX)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br />

virus Y,PVY)等。


病毒分类与命名<br />

目前国际上采用类似于拉丁双名法来命名病毒<br />

植物病毒属名以-virus结尾,常由模式种寄主名<br />

称(英文或拉丁文)缩写+主要特征描述(英文<br />

或拉丁文)缩写+virus组合而成,书写采用斜<br />

体。<br />

寄主名+ 症状+ 病毒属名,Tobacco Mosaic<br />

Tobamovirus , 如黄瓜花叶病毒属记作<br />

Cucumovirus。斜体书写<br />

科、目名称分别以-viridae和-virales为结尾,均采<br />

用斜体书写。


病毒分类与命名- 2005年第8次报告,5,450株病毒可以归类到3个病毒目、<br />

或73个病毒科、9个病毒亚科、287个病毒属、1938个病毒种<br />

1、病毒(Viruses)<br />

DNA病毒(DNA Viruses)<br />

第一组:双链DNA病毒(Group I: dsDNA Viruses)<br />

第二组:单链DNA病毒(Group II: ssDNA Viruses)<br />

RNA病毒(RNA virus)<br />

第三组:双链RNA病毒(Group III: dsRNA Viruses)<br />

第四组:正链RNA病毒(Group IV: (+)ssRNA Viruses)<br />

第五组:负链RNA病毒(Group V: (-)ssRNA Viruses)<br />

DNA与RNA逆转录病毒(DNA and RNA Reverse Transcribing<br />

Viruses)<br />

第六组:RNA逆转录病毒(Group VI: RNA Reverse<br />

Transcribing Viruses)<br />

第七组:DNA逆转录病毒(Group VII: DNA Reverse<br />

Transcribing Viruses)<br />

2、亚病毒因子(Subviral Agents)<br />

卫星(Satellites)<br />

类病毒(Viroids)<br />

朊毒体(Prions) 也可据宿主分为细菌病毒、真菌病毒、植物病毒、<br />

“无脊椎动物病毒”、及“脊椎动物病毒”。


(二)重要的植物病毒属、种<br />

1、烟草花叶病毒(TMV)<br />

烟草花叶病毒属典型种<br />

(1)病毒粒体特性:杆状粒体(18×300nm),(+)<br />

ssRNA<br />

(2)寄主范围与症状:寄主范围广(如烟草、番茄、辣<br />

椒、豆类等),多引起花叶症状<br />

(3)机械传毒极易成功<br />

(4)病毒稳定性强


2、黄瓜花叶病毒(CMV)<br />

黄瓜花叶病毒属典型种<br />

(1)病毒粒体球状(正二十面体,28nm),(+)<br />

ssRNA<br />

(2)寄主范围广(50多个科、100多种植物)<br />

(3)传毒:经机械传毒、多种蚜虫非持久性传、种子<br />

传毒


3、马铃薯Y病毒属<br />

Potyvirus<br />

(1)植物病毒中最大的一个属,含有75个种和93个<br />

可能种,有许多引起重要农作物病害。<br />

马铃薯Y病毒(PVY),引起许多茄科植物病毒病<br />

大豆花叶病毒(SMV),引起豆科植物花叶病<br />

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引起瓜类花叶病<br />

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引起番木瓜花叶病<br />

(2)病毒粒体线状(750×12 nm),(+)ssRNA<br />

(3)传播:多种蚜虫非持久性传播,部分病毒可以<br />

种子传播


植物病毒病的防治<br />

1、检疫 防止危险性病毒从境外传入<br />

2、无病种苗 无病留种高温处理茎尖脱毒培养(结合<br />

检验检测)<br />

3、作物合理布局 减缓病害流行速度、减少重大损失<br />

4、培育和采用抗病品种 常规育种、基因工程育种<br />

5、清除早期病株、防除传毒介体 银灰色避蚜<br />

6、农业措施 调节播期、田园清洁(除杂草)、加强<br />

肥水管理<br />

7、其他 弱株系保护作用、药剂防治


病毒分类的依据<br />

形态学<br />

---大小 ---大小,<br />

, 形状, 形状 , 有无包膜<br />

理化性质---<br />

理化性质 ---分子量 分子量, , 热稳定性, 热稳定性 , 离子稳定性<br />

基因组--- 基因组 ---核酸类型、<br />

核酸类型、 RNA, DNA , segmented<br />

大分子成分和复制类型<br />

• The DNA virus<br />

The ssDNA virus<br />

The dsDNA virus<br />

• The RNA virus<br />

The dsRNA virus<br />

The negative-stranded ssRNA virus<br />

The positive-stranded ssRNA virus<br />

• The DNA & RNA reverse transcribing virus


一些重要病毒及其主要特征<br />

核酸类型 病毒科 壳体<br />

对称 a<br />

包<br />

膜<br />

壳体大小(nm) b<br />

壳粒数<br />

目<br />

宿主范<br />

围 c<br />

dsDNA 痘病毒科(Poxviridae)<br />

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br />

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br />

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br />

腺病毒科(Adenoviridae)<br />

乳多空病毒科(Papovaviridae)<br />

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br />

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br />

C<br />

I<br />

I<br />

H<br />

I<br />

I<br />

Bi<br />

Bi<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200~260×250~290(e)<br />

100,180~200(e)<br />

130~180<br />

40×300(e)<br />

60~90<br />

95~55<br />

80×110,110(d)<br />

60,150×8(d)<br />

162<br />

252<br />

72<br />

A<br />

A<br />

A<br />

A<br />

A<br />

A<br />

B<br />

B<br />

ssDNA 丝杆噬菌体科(Inoviridae)<br />

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br />

双粒病毒科(Geminiviridae)<br />

微噬菌体科(Microviridae)<br />

H<br />

I<br />

I<br />

I<br />

-<br />

-<br />

-<br />

-<br />

6×900~1900<br />

20~25<br />

18×30(成对颗粒)<br />

25~35<br />

12<br />

B<br />

A<br />

P<br />

B<br />

逆转录DNA 和<br />

RNA<br />

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br />

花椰菜花叶病毒科(Caulimoviridae)<br />

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br />

C<br />

I<br />

I<br />

+<br />

-<br />

+<br />

28(core),42(e)<br />

50<br />

100(e)<br />

42 A<br />

P<br />

A<br />

dsRNA 囊噬菌体科<br />

呼肠孤病毒科<br />

I<br />

I<br />

+<br />

-<br />

100(e)<br />

70~80 92<br />

B<br />

A,P<br />

ssRNA 披膜病毒科(Togavirdae)<br />

黄病毒科(Flaviviridae)<br />

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br />

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br />

光滑噬菌体科(Leviviridae)<br />

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br />

I<br />

H<br />

I<br />

I<br />

I<br />

+<br />

+<br />

-<br />

-<br />

-<br />

45~75(e)<br />

14~16(h),80~160(e)<br />

22~30<br />

26~27<br />

25<br />

32<br />

32<br />

32<br />

A<br />

A<br />

B<br />

P<br />

A<br />

-ssRNA 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br />

弹状病毒科(Rhabdovindae)<br />

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br />

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br />

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br />

H<br />

H<br />

H<br />

H<br />

H<br />

+<br />

+<br />

+<br />

+<br />

+<br />

18(h),125~250(e)<br />

18(h),70~80×130~240<br />

9(h),80~120(e)<br />

2~2.5(h),80~100<br />

100~130(e)<br />

A<br />

A,P<br />

A<br />

A<br />

A


Thank You!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