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1.2015 Views

MT. SUMERU 須彌山: - Nalanda-Sriwijaya Centre - iseas

MT. SUMERU 須彌山: - Nalanda-Sriwijaya Centre - iseas

MT. SUMERU 須彌山: - Nalanda-Sriwijaya Centre - iseas

SHOW MORE
SHOW LESS
  • No tags were found...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NALANDA-SRIWIJAYA CENTRE<br />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6<br />

<strong>MT</strong>. <strong>SUMERU</strong> <br />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br />

RESEARCH ON THE BUDDHIST UNIVERSE<br />

Ataru Sotomura


NALANDA-SRIWIJAYA CENTRE<br />

WORKING PAPER SERIES NO.6<br />

(Sep 2011)<br />

<strong>MT</strong>. <strong>SUMERU</strong> <br />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br />

RESEARCH ON THE BUDDHIST UNIVERSE<br />

Ataru Sotomura<br />

Ataru Sotomura studi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obtained his B.A., M.A. and doctoral<br />

degrees from Kyôto University, and gained his second M.A. degree in Planning Studies<br />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 Since 1990, he has been teaching at the<br />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He is working in the field<br />

of Asian Art History: cities and gardens, music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as well as<br />

Buddhist art and culture. Email: Ataru.Sotomura@mail.uni-wuerzburg.de<br />

The NSC Working Paper Series is published<br />

electronically by the <strong>Nalanda</strong>-<strong>Sriwijaya</strong> <strong>Centre</strong> of the<br />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 Singapore.<br />

© Copyright is held by the author or authors of each<br />

Working Paper.<br />

Citations of this electronic publication should be<br />

made in the following manner:<br />

Ataru Sotomura, Mt. Sumeru : Source<br />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t<br />

Universe, <strong>Nalanda</strong>-<strong>Sriwijaya</strong> <strong>Centre</strong> Working<br />

Paper No 6 (Sep 2011),http://nsc.<strong>iseas</strong>.edu.sg/<br />

documents/working_papers/nscwps006.pdf<br />

NSC Working Papers cannot be republished, reprinted, or<br />

reproduced in any format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paper’s<br />

author or authors.<br />

NSC WPS Editors:<br />

Geoff Wade<br />

Joyce Zaide<br />

<strong>Nalanda</strong>-<strong>Sriwijaya</strong> <strong>Centre</strong> Editorial Committee:<br />

Jayati Bhattacharya<br />

Lu Caixia<br />

Tansen Sen<br />

Geoff Wade<br />

Joyce Zaide<br />

The <strong>Nalanda</strong>-<strong>Sriwijaya</strong> <strong>Centre</strong> Working Paper Series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provide an avenue for swift<br />

publication and wide dissemination of research conducted or presented within the <strong>Centre</strong>, and of studies engaging<br />

fields of enquiry of relevance to the <strong>Centre</strong>.<br />

The <strong>Nalanda</strong>-<strong>Sriwijaya</strong> <strong>Centre</strong><br />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br />

30 Heng Mui Keng Terrace<br />

Pasir Panjang, Singapore 119614<br />

TELEPHONE : (+65) 6870 4559<br />

FAX : (+65) 6775 6264<br />

E-MAIL : nsc@<strong>iseas</strong>.edu.sg<br />

WEB : http://nsc.<strong>iseas</strong>.edu.sg<br />

FACEBOOK : facebook.com/nalandasriwijayacentre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Mt. Sumeru 須 彌 山<br />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t<br />

Universe<br />

Ataru Sotomura<br />

1. Introduction<br />

Buddhism spread eastwards and became the prevailing religion, greatly influencing the<br />

thoughts and culture of the peoples of East Asia. An enormous amount of research has been<br />

done to clarify what precisely constituted its uniqueness. However, it is still unclear how the<br />

peoples of East Asia understood the Buddhist view of the universe, in which Mt. Sumeru 須 彌<br />

山 towers in the center. Even the basic divergences between the scriptures have not been well<br />

analyzed yet, because of the huge difficulties mainly caused by the fact that the essential<br />

information is very much fragmented and scattered over numerous volumes of scriptures.<br />

Therefore, as a fundamental study, this small manual attempts to extract such fragmented<br />

pieces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original Indian<br />

scriptures and to organize them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as well<br />

as an easy access to the Chinese texts. It also shows conceptual diagrams to give a concrete<br />

image of the universe wherever possible and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s of the ideas in particular<br />

among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e vehicle of the hearers (Śrāvakayāna 聲 聞 乘 )' such as the<br />

Sarvāstivāda school 有 部 , the Sautrāntika school 經 量 部 , the Saṃmitīya school 正 量 部 , the<br />

Dharmaguptaka school 法 藏 部 etc. The original language scriptures have already been lost in<br />

many cases. However, it seems an important point to make that we can grasp the differences<br />

of the original Indian ideas in considerable detail through reading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br />

Further considerations and corrections of this manual are of course expected to be made in<br />

future research.<br />

A vast number of depictions of Mt. Sumeru in various materials (painting, woodblock print,<br />

textile, bronze, etc.) were created over time in various Buddhist contexts and today can be<br />

1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found scatter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places and collection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se twoand<br />

three-dimensional depictions of Mt. Sumeru and their respective sources in the scriptures<br />

would go far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and awaits further research.<br />

Initial steps into this research have been presented by the author in a public lecture in June<br />

2008 at the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The Iconographic Scheme of the Buddhist World – Mt.<br />

Sumeru”) and two articles published in Japan in 2009: “Asuka no shumisen-seki” (The Mt.<br />

Sumeru Stone of Asuka) and “Taishaku-ten no zenkenjō to sono enrin” (Indra’s City and<br />

Gardens) [Please see references].<br />

To illu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ddhist universe, this manual deals with the following<br />

points:<br />

1. The height 高 度 of Mt. Sumeru: It is often believed to be 80,000 or 84,000 yojanas 由 旬 (or<br />

踰 繕 那 ) above sea level. The exact measure of the yojana is unknown.<br />

2. Its planar shape 平 面 : it is often believed to be square.<br />

3. Its cross-sectional shape 断 面 : there are at least four types: 1 Square: the top has the same<br />

width as the base (at sea level); 2 hourglass-shaped: the top has the same width as the base,<br />

but the middle part is narrower than the top and the base. It is sometimes said to be like an<br />

Asian hand drum 鼓 (which is in the shape of an hourglass); 3 trapezoidal: the base is wider<br />

than the top; 4 trapezoidal: the top is wider than the base.<br />

4. The four peaks 四 峰 at the top: there is a peak at each corner of the top of Mt. Sumeru or at<br />

each of the four directions to Indra’s 帝 釋 天 city Sudarśana 善 見 城 at the top of Mt. Sumeru.<br />

5.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the terraced ledges projecting from the side: there are often<br />

four ledges 四 層 , where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四 天 王 and their subordinate deities dwell.<br />

Each ledge is wider than the one above.<br />

6. The number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 and their names: there are often seven<br />

mountain ranges surrounding Mt. Sumeru inside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四 大 洲 . The<br />

names vary depending on the scriptures.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br />

Abhidharma-kośa-śāstra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Jushe lun 倶 舍 論 and other scriptures<br />

related to the Abhidharma-kośa-śāstra, the seven mountain ranges are:<br />

1 the Yugandhara Mountain Range 踰 健 達 羅 山 (or 犍 駄 羅 山 or 持 雙 山 ),<br />

2 the Īśādhara Mountain Range 伊 沙 馱 羅 山 (or 持 軸 山 ),<br />

3 the Khadiraka Mountain Range 朅 地 洛 迦 山 (or 檐 木 山 ),<br />

4 the Sudarśana Mountain Range 蘇 達 梨 舍 那 山 (or 善 見 山 ),<br />

5 the Aśvakarṇa Mountain Range 頞 濕 縛 羯 拏 山 (or 馬 耳 山 ),<br />

2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6 the Vinitaka Mountain Range 毘 那 怛 迦 山 (or 象 鼻 山 ),<br />

7 the Nimindhara Mountain Range 尼 民 達 羅 山 .<br />

Outside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lies the Cakravāḍa Mountain Range 鐵 輪 圍 山 (the<br />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br />

7. The existence of the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大 鐵 圍 山 or the Great Diamond Ring<br />

Mountain Range 大 金 剛 山 : in some cases, it is believed to exist as the outermost mountain<br />

range surrounding the universe or the universes.<br />

8. The topography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 as the smallest unit of a universe, the<br />

square base of Mt. Sumeru is often believed to be surrounded by a concentric square of sea<br />

and mountain range alternately seven times, and then by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with<br />

subcontinents, and at the outermost periphery by a mountain range in a concentric circular<br />

ring. Each of the seas and mountain ranges diminishes in size compared with the one closer to<br />

Mt. Sumeru. This seems to be a commonly believed case. However, there are clearly different<br />

cases.<br />

9. The location and shape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the shapes of the continents vary<br />

depending on the scriptures.<br />

10.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and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 the explanations about the<br />

subcontinents vary depending on the scriptures.<br />

11. Indra’s city Sudarśana and his assembly hall Sudharmā 善 法 堂 : the location of the hall is<br />

variously given as being inside or outside the city at the top of Mt. Sumeru, depending on the<br />

scriptures.<br />

12.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they are not always believed<br />

to dwell on Mt. Sumeru.<br />

13. The animals’ mouths of Lake Anavatapta 無 熱 惱 池 (or 阿 耨 達 池 ), out of which the four<br />

great rivers flow: the locations of the animals’ mouths vary depending on the scriptures.<br />

14. The presence of the dragons 龍 : in some cases, there are dragons at the base of Mt.<br />

Sumeru.<br />

15. The height of the sun 日 and the moon 月 : they are often believed to move around at half<br />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16. The location of the hells 地 獄 : they are often believed to be located under the Southern<br />

Great Continent 南 贍 部 洲 (or 閻 浮 提 ) or outside the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br />

17.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King Yama 閻 魔 : it is often believed to be located<br />

under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or outside the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br />

3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This manual is based on the Taishō shinshū daizōkyō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 making use of the<br />

following databases: 1 SAT Daizōkyō Text Database; 2 CBETA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br />

Text Association). Punctuations are often altered at the author’s discretion.<br />

The Chinese names of the mountain ranges and some other terms are tentatively shown in<br />

Pinyin for the sake of convenience in this manual.<br />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express his cordial gratitude for advice and help from the following<br />

researchers and professionals: Philip Marston, Tōru Funayama, Tan Tanaka, Miho Fukuda, Mari<br />

Nakayasu, Seiji Kumagai, Munehiko Sakata, Yasuo Inamoto, Haruka Takenami as well as Sybille<br />

Girmond.<br />

4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2. Bibliographical Notes and Comments<br />

This manual uses the following scriptures:<br />

2-1. The Jūjūshin ron 十 住 心 論 :<br />

T77, 2425 Himitsu mandara jūjūshin ron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Treatise on the Ten Stages of<br />

the Mind) was compiled by Kūkai 空 海 (774-835 CE).<br />

Comment: This is not a translation of an original Indian Buddhist scripture but a treatise<br />

written by Kūkai,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Japanese monks. Accordingly, what is explained<br />

in this scripture can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of the Japanese<br />

understanding of the Buddhist universe. Kūkai analyzed many Chinese translations such as the<br />

Jushe lun 倶 舍 論 , the Shunzhengli lun 順 正 理 論 , the Qishi jing 起 世 經 , the Zhengfa nianchu<br />

jing 正 法 念 處 經 , theYuqie lun 瑜 伽 論 , etc. He basically subscribes to the view set out in the<br />

Jushe lun. He did not adop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hunzhengli lun, which belongs to the<br />

Sarvāstivāda school, especially as regards the cross-sectional shape of Mt. Sumeru. Concerning<br />

the location of the Eight Cold Hells 八 寒 地 獄 , however, he took over the explanation of the<br />

Shunzhengli lun rather than that of the Jushe lun. He gave no clear explanation of where King<br />

Yama 閻 魔 dwells. On the other hand, he showed a distinctive understanding about Lake<br />

Anavatapta 無 熱 惱 池 ( 阿 耨 達 池 ) as also seen in the Datang xiyu ji 大 唐 西 域 記 (Tang Records<br />

of the Western Regions) written by Xuanzang 玄 奘 (602-664 CE) of the Tang dynasty 唐<br />

(618-907 CE).<br />

2-2.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T29, 1558 Apidamo Jushe lun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Abhidharma Storehouse Treatise),<br />

Abhidharma-kośa-śāstra, compiled by Vasubandhu 世 親 (4th-5th century CE) and translated<br />

by Xuanzang 玄 奘 , show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autrāntika school 經 量 部 and the<br />

Sarvāstivāda school 有 部 .<br />

Comment: it is said that the original scripture was written from a critical standpoint of the<br />

Sautrāntika school towards the Sarvāstivāda school by Vasubandhu, who nevertheless still<br />

belonged to the Sarvāstivāda school. This translation has one of the most concrete<br />

descriptions of the Buddhist universe among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scriptures of both<br />

'the vehicle of the hearers' and the Mahāyāna. This is a translation made by Xuanzang, one of<br />

the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monks in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Buddhism. For this reason it<br />

seems to have been most commonly used in East Asia as a reference text to understand and<br />

explain the Buddhist views of the universe.<br />

5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2-3. The Posha lun 婆 沙 論 :<br />

T27, 1545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Abhidharma Great Treatise),<br />

Abhidharma-mahā-vibhāṣā-śāstra, compiled in the 2nd century CE by the 500 Great Arhats 五<br />

百 大 阿 羅 漢 等 and translated by Xuanzang 玄 奘 , belongs to the Sarvāstivāda school 有 部 .<br />

Comment: This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scriptures of the Sarvāstivāda school, which was the<br />

mainstream school of 'the vehicle of the hearers’. This translation and the Shunzhengli lun are<br />

useful information sources for the basic views of the Sarvāstivāda school.<br />

2-4. The Shunzhengli lun 順 正 理 論 :<br />

T29, 1562 Apidamo shunzhengli lun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Abhidharma Following Right Theory<br />

Treatise), Abhidharma-nyāyānusāra-śāstra, compiled by Saṃghabhadra 眾 賢 (5th century CE)<br />

and translated by Xuanzang 玄 奘 , belongs to the Sarvāstivāda school 有 部 .<br />

Comment: It is said that the original scripture was written by Saṃghabhadra on the basis of the<br />

orthodox views of the Sarvāstivāda school in order to correct the mistakes made by<br />

Vasubandhu in the Abhidharma-kośa-śāstra. Accordingl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br />

Jushe lun and this translation can provide a clue to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of views<br />

between the Sautrāntika school and the Sarvāstivāda school. This scripture gives a great deal<br />

of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to the Posha lun.<br />

2-5. The Lishi lun 立 世 論 :<br />

T32, 1644 Foshuo lishi apitan lun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Treatise on Creating the World),<br />

translated by Paramārtha or Zhendi 眞 諦 (499-569 CE) of the Chen dynasty 陳 (557-589 CE),<br />

belongs to the Saṃmitīya school 正 量 部 .<br />

Comment: This gives the most detailed and exact iconographic information on Mt. Sumeru<br />

among all the extant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scriptures of both 'the vehicle of the hearers'<br />

and the Mahāyāna. It shows a very different image from that of the Jushe lun and the<br />

Shunzhengli lun. Distinctive features are seen as regards the location of the terraced ledges<br />

and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br />

2-6. The Shiji jing 世 記 經 :<br />

T01, 1 Shiji jing 世 記 經 (Sutra of Cosmology), translated by Buddhayaśas 佛 陀 耶 舍 with Zhu<br />

Fonian 竺 佛 念 of the Later Qin dynasty 後 秦 (384-417 CE), belongs to the Dharmaguptaka<br />

school 法 藏 部 .<br />

6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Comment: This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hinese translations with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br />

Buddhist universe.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is that the Diamond Ring Mountain Range is<br />

located between Mt. Sumeru and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br />

2-7. The Qishi jing 起 世 經 :<br />

T01, 24 Qishi jing 起 世 經 (Sutra of Creating the World), translated by Jñānagupta 闍 那 崛 多<br />

and others of the Sui dynasty 隋 (581-618 CE), belongs to a school of 'the vehicle of the<br />

hearers'.<br />

Comment: This has content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hiji jing concerning the Iron Ring<br />

Mountain Range (= the Diamond Ring Mountain Range). But evident differences are seen in<br />

the animals’ mouths of Lake Anavatapta and the dwelling place of King Yama.<br />

2-8. The Zhengfa nianchu jing 正 法 念 處 經 :<br />

T17, 721 Zhengfa nianchu jing 正 法 念 處 經 (Sutra of Stability in Contemplation of the True<br />

Law), Mahā-smṛty-upasthāna-sūtra, translated by Prajñāruci 般 若 流 支 of the Northern Wei<br />

dynasty 北 魏 (389-534 CE), belongs to a school of 'the vehicle of the hearers'.<br />

Commen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thers, this shows an unorthodox image of the universe, in<br />

which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60,000 mountains. The explanation regarding the Four<br />

Great Continents is also unusual.<br />

2-9. The Yuqie lun 瑜 伽 論 :<br />

T30, 1579 Yuqie shidi lun 瑜 伽 師 地 論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Yoga Practice) ,<br />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believed to have been preached by Maitreya 彌 勒 and compiled by<br />

Asaṅga 無 著 (4. century CE) and translated by Xuanzang 玄 奘 , belongs to the Mahāyāna<br />

Yogācāra school 瑜 伽 行 派 .<br />

Comment: The original scripture is the fundamental scripture of the Yogācāra school. This<br />

translation is one of the scriptures among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original Indian<br />

Mahāyāna scriptures which have the most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 universe. It has many<br />

features in common with those seen in the scriptures of 'the vehicle of the hearers' such as the<br />

Jushe lun and the Shunzhengli lun. But one of the greatest differences is that the Four Heavenly<br />

Kings do not dwell on Mt. Sumeru but in the innermost mountain range.<br />

2-10. The Dazhidu lun 大 智 度 論 :<br />

T25, 1509 Dazhidu lun 大 智 度 論 (Treatise on the Great Perfection of Wisdom Sutra),<br />

7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ascribed to Nāgārjuna 龍 樹 (ca. 150-250 CE) and translated by<br />

Kumārajīva 鳩 摩 羅 什 (ca. 350-409 CE) of the Later Qin dynasty 後 秦 , is well-known as one of<br />

the most studied Mahāyāna scriptures in East Asia.<br />

Comment: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is translation gave a basis for one of the most<br />

representative East Asian drawings of the Buddhist universe, the 8th century CE drawings on<br />

the petals of the throne of the Great Buddha Statue in the Tōdaiji temple 東 大 寺 in Nara 奈 良 ,<br />

Japan. As one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this scripture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Four Heavenly<br />

Kings do not dwell on Mt. Sumeru.<br />

2-11. The Huayan jing 華 嚴 經 :<br />

T09, 278 Dafangguangfo huayan jing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60 Vol. Flower Adornment Sutra),<br />

Avataṃsaka-sūtra 60 Vol., translated by Buddhabhadra 佛 陀 跋 陀 羅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br />

東 晉 (317-420 CE); T10, 279 Dafangguangfo huayan jing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80 Vol. Flower<br />

Adornment Sutra), Avataṃsaka-sūtra 80 Vol., translated by Śikṣānanda 實 叉 難 陀 (652-710 CE)<br />

of the Tang dynasty 唐 , is known a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Mahāyāna scriptures.<br />

Comment: The origin of the scripture is unknown. Each chapter is said to have originally been<br />

an independent sutra. It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compiled into one sutra in Central Asia in the<br />

4th century CE. Like other translations of Mahāyāna sutras such as the Weimo jing 維 摩 經 and<br />

the Miaofa lianhua jing 妙 法 蓮 華 經 , this scripture also mentions the existence of the Great<br />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or the Great Diamond Ring Mountain Range. The height of Mt.<br />

Sumeru and the heigh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 imply that this sutra was synthesized by fusing<br />

small sutras which had a different system of measurement for the universe.<br />

2-12. The Tanxuan ji 探 玄 記 :<br />

T35, 1733 Huayanjing tanxuan ji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Writing on the Search for the Profundities of<br />

the Flower Adornment Sutra), compiled by Fazang 法 藏 (643-712 CE) of the Tang dynasty 唐 , is<br />

known as an influential commentary on the Huayan jing 華 嚴 經 (60 Vol. Flower Adornment<br />

Sutra).<br />

Comment: This is one of the scriptures most attentively studied by the monks affiliated to the<br />

Tōdaiji temple in Japan in the 8th century CE.<br />

8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3. Illustrations<br />

9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10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11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12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13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14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15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 Texts with Comments<br />

4-1. The Jūjūshin ron 十 住 心 論 :<br />

T77, 2425 Himitsu mandara jūjūshin ron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br />

(Treatise on the Ten Stages of the Mind)<br />

4-1-1.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It is 80.000 yojanas above sea level, as seen in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5a 注 。… 妙 高 山 王 。 入 水 出 水 。 並 各 八 萬 。 踰 繕 那 量 。<br />

4-1-2. Its planar shape:<br />

It is apparently square. Mt. Sumeru has four sides facing north, east, south, and west<br />

respectively, as seen in the Jushe lun 倶 舎 論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5a 妙 高 山 王 。 入 水 出 水 。 並 各 八 萬 。 踰 繕 那 量 。 四 寶 合<br />

成 。 如 次 四 面 。 北 東 南 西 。 金 銀 吠 瑠 璃 。 頗 胝 迦 寶 。<br />

4-1-3. Its cross-sectional shape:<br />

Quoting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 it mentions that each side of the top is 80.000 yojanas.<br />

Accordingly, it is clear that the explanation of either the Posha lun 婆 沙 論 or the Shunzhengli<br />

lun 順 正 理 論 was not adopted by Kūkai 空 海 . On the other hand, the lengths of the sides of<br />

the base are not given. Accordingly, it is unclear how Kūkai understood the base which is<br />

explained in the Jushe lun. There is therefore no clear explanation in this text of the<br />

cross-sectional shape.<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3) T77,325b 忉 利 天 者 。 此 云 三 十 三 天 。 倶 舍 論 云 。 去 海 八 萬 踰 繕<br />

那 。 三 十 三 天 。 住 蘇 迷 盧 頂 。 其 頂 四 面 。 各 八 十 千 。<br />

4-1-4. The four peaks at the top:<br />

There is a peak at each corner of the top of Mt. Sumeru, as seen in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3) T77,325b 山 頂 四 角 。 各 有 一 峯 。 高 廣 量 等 。 五 百 踰 繕 那 。 有 藥<br />

叉 神 。 名 金 剛 手 。 止 住 其 中 。 守 護 諸 天 。<br />

4-1-5.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the terraced ledges projecting from the side:<br />

Quoting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 it mentions that there are four ledges. The heights of the ledges<br />

are 10.000, 20.000, 30.000, and 40.000 yojanas above sea level respectively from below.<br />

Accordingly, the fourth ledge is located at half the height of Mt. Sumeru. The widths of the<br />

ledges are 16.000, 8.000, 4.000, and 2.000 yojanas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On the lower<br />

three ledges, dwell the deities Yaocha 藥 叉 called Jianshou 堅 手 , Chiman 持 鬘 , and Hengjiao<br />

恒 憍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all of whom are subordinates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The<br />

Four Heavenly Kings and their subordinates dwell on the fourth ledge.<br />

16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3) T77,324c-325a 第 一 四 天 王 天 。 亦 有 三 種 。 一 。 下 三 層 級 。 二 。<br />

日 月 星 宮 。 三 。 四 大 王 天 。 一 。 明 下 三 層 級 者 。 倶 舍 論 云 。 蘇 迷 盧 山 。 有 四 層 級 。 始 從 水<br />

際 。 盡 第 一 層 。 相 去 十 千 。 踰 繕 那 量 。 第 二 第 三 層 。 亦 各 十 千 量 。 此 三 層 級 。 傍 出 圍 繞 。<br />

最 初 層 級 。 出 十 六 千 。 第 二 第 三 。 八 四 等 千 量 。 最 下 藥 叉 神 。 名 堅 手 所 住 。 持 鬘 住 第 二 。<br />

恒 憍 住 第 三 。 此 三 皆 是 。 四 大 天 王 之 所 攝 。 起 世 經 云 。 鉢 手 夜 叉 宮 。 縱 廣 六 十 由 旬 。 上 二<br />

如 次 。 四 十 二 十 由 旬 。 七 重 欄 楯 。 七 寶 所 成 。 樹 林 池 沼 。 衆 鳥 和 鳴 。 四 大 王 天 處 。 及 帝 釋<br />

等 宮 。 青 衣 藥 叉 。 並 皆 此 類 。 大 力 鬼 也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3) T77,325a-b 倶 舍 論 云 。 蘇 迷 盧 山 。 第 四 層 級 。 去 海 四 十 千 。 傍 出<br />

二 千 量 。 四 大 王 天 及 眷 屬 。 共 所 住 止 。<br />

4-1-6. The number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 and their name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seven mountain ranges,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and the Iron<br />

Ring Mountain Range (Zhuojialuo shan 斫 迦 羅 山 or Tielunwei shan 鐵 輪 圍 山 ), in this order<br />

from the center outwards. The same as seen in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 the seven mountain<br />

ranges are:<br />

1 Jiantuoluo shan 犍 駄 羅 山 (or Chishuang shan 持 雙 山 ),<br />

2 Yishatuoluo shan 伊 沙 駄 羅 山 (or Chizhou shan 持 軸 山 ),<br />

3 Jiediluojia shan 竭 地 洛 迦 山 ,<br />

4 Sudalishena shan 蘇 達 梨 舍 那 山 (or Shanjian shan 善 見 山 ),<br />

5 Eshifujiena shan 頞 濕 縛 羯 拏 山 (or Maer shan 馬 耳 山 ),<br />

6 Pinahengjia shan 毘 那 恒 迦 山 (or Xiangbi shan 象 鼻 山 ),<br />

7 Nimindaluo shan 尼 民 達 羅 山 in this order moving outwards.<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5a 九 山 八 海 。 頌 曰 。 妙 高 十 六 萬 。 雙 軸 繞 其 邊 。 實 樹 將<br />

善 見 。 金 色 入 青 天 。 馬 耳 與 象 鼻 。 魚 山 在 鐵 前 。 六 海 廣 八 萬 。 第 七 一 千 餘 。 醎 水 剩 三 億 。<br />

内 七 出 扶 蕖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5a 注 。 九 山 八 海 者 。 於 金 輪 上 。 有 九 大 山 。 山 間 八 海 。<br />

妙 高 山 王 。 處 中 而 住 。 餘 八 周 匝 。 繞 妙 高 山 。 於 八 山 中 。 前 七 名 内 。 第 七 山 外 。 有 大 洲 等 。<br />

此 外 復 有 。 鐵 輪 圍 山 。 圍 一 世 界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5a-b 第 一 山 者 。 梵 云 犍 駄 羅 山 。 此 云 持 雙 山 。 頂 有 雙 跡 故 。<br />

等 名 七 金 山 者 。 皆 純 金 所 成 。 入 水 量 等 。 並 皆 八 萬 踰 繕 那 。 多 諸 寶 樹 。 此 山 出 水 。 及 山 頂<br />

厚 量 。 皆 四 萬 踰 繕 那 ( 自 下 山 體 及 入 水 量 。 准 知 。) 持 雙 山 内 海 。 深 廣 並 皆 。 八 萬 踰 繕 那 。<br />

八 功 徳 水 。 盈 滿 其 中 。 有 狗 勿 頭 華 、 鉢 頭 摩 華 、 優 鉢 羅 華 、 芬 荼 利 華 。 遍 覆 水 上 。( 八 功<br />

徳 水 者 。 一 甘 二 冷 、 三 耎 四 輕 、 五 清 淨 六 不 臭 、 七 飮 時 不 損 喉 、 八 飮 已 不 傷 腹 。 自 下 七 大<br />

海 。 深 量 同 前 。 大 海 中 。 八 功 徳 水 。 四 色 蓮 華 准 知 。) 第 二 山 者 。 梵 云 伊 沙 駄 羅 山 。 此 云<br />

持 軸 。 峯 如 車 軸 。 出 水 二 萬 踰 繕 那 。 厚 量 亦 然 。 持 軸 山 内 海 。 廣 四 萬 踰 繕 那 。 八 功 徳 水 。<br />

四 色 蓮 華 如 前 。 第 三 山 者 。 梵 云 竭 地 洛 迦 山 。 此 寶 樹 名 。 似 此 方 檐 木 。 山 上 多 此 寶 樹 。 從<br />

樹 爲 名 。 出 水 一 萬 踰 繕 那 。 厚 量 亦 然 。 此 山 内 海 。 廣 二 萬 踰 繕 那 。 八 功 徳 水 。 四 色 蓮 華 如<br />

前 。 第 四 山 者 。 梵 云 蘇 達 梨 舍 那 。 此 云 善 見 。 見 者 稱 善 故 。 出 水 五 千 踰 繕 那 。 厚 量 亦 然 。<br />

善 見 山 内 海 。 廣 一 萬 踰 繕 那 。 八 功 徳 水 。 四 色 蓮 華 如 前 。 第 五 山 者 。 梵 云 頞 濕 縛 羯 拏 。 此<br />

17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云 馬 耳 。 山 形 似 馬 耳 故 。 出 水 二 千 五 百 踰 繕 那 。 厚 量 亦 然 。 馬 耳 山 内 海 。 廣 五 千 踰 繕 那 。<br />

八 功 徳 水 。 四 色 蓮 華 如 前 。 第 六 山 者 。 梵 云 毘 那 恒 迦 山 。 此 云 象 鼻 。 山 形 似 象 鼻 故 。 出 水<br />

一 千 二 百 五 十 踰 繕 那 。 厚 量 亦 然 。 象 鼻 山 内 海 。 廣 二 千 五 百 踰 繕 那 。 八 功 徳 水 。 四 色 蓮 華<br />

如 前 。 第 七 山 者 。 梵 云 尼 民 達 羅 山 。 此 是 魚 名 。 山 形 似 魚 觜 故 也 。 出 水 六 百 二 十 五 踰 繕 那 。<br />

厚 量 亦 然 。 此 山 内 海 。 廣 一 千 二 百 五 十 踰 繕 那 。 八 功 徳 水 。 四 色 蓮 華 如 前 。 第 八 山 者 。 梵<br />

云 斫 迦 羅 山 。 此 云 鐵 圍 。 純 鐵 所 成 。 入 水 如 上 。 出 水 三 百 一 十 二 半 踰 繕 那 。 厚 量 亦 然 。 鐵<br />

圍 内 海 。 廣 三 億 二 萬 二 千 踰 繕 那 。 其 水 醎 苦 。 於 中 大 洲 有 四 。 中 洲 有 八 。 小 洲 無 數 。 人 傍<br />

生 餓 鬼 捺 落 迦 等 。 雜 居 其 中 。 隨 其 業 力 。 所 住 各 異 。<br />

4-1-7. The existence of the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or the Great Diamond Ring<br />

Mountain Range:<br />

It does not seem to be mentioned. No indication can be found either in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4-1-8. The topography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br />

See 4-1-6. It is apparently almost the same as seen in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 although the exact<br />

measures of the bases of the mountain ranges are not given. See 4-1-3. They are apparently<br />

laid out in concentric squares. However,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is circular. The square<br />

base of Mt. Sumeru is apparently surrounded by a concentric square of sea and mountain<br />

range alternately seven times, and then by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with subcontinents, and<br />

by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in a concentric circular ring. Each of the seas and mountain<br />

ranges diminishes in size compared with the one closer to Mt. Sumeru except the outermost<br />

sea.<br />

4-1-9. The location and shape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br />

Being based on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 it mentions that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the<br />

Eastern Great Continent 毘 提 訶 洲 which is half-moon-shaped without the western part, the<br />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贍 部 洲 which is trapezoidal with wider north and narrower south,<br />

the Western Great Continent 瞿 陀 尼 洲 which is circular, and the Northern Great Continent 倶<br />

盧 洲 which is square.<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5c 南 瞻 部 洲 。 北 廣 南 狹 。 三 邊 量 等 。 各 二 千 由 繕 那 。 南<br />

邊 唯 廣 。 三 踰 繕 那 半 。 人 面 亦 然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5c-306a 東 毘 提 河 洲 者 。 此 云 勝 身 。 舊 云 弗 婆 提 訛 也 。…<br />

倶 舍 論 云 。 三 邊 各 有 。 二 千 踰 繕 那 。 東 邊 三 百 五 十 踰 繕 那 。 地 形 如 半 月 。 人 面 亦 然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6a 西 瞿 陀 尼 洲 者 。… 倶 舍 云 。 西 牛 貨 洲 。 周 圓 無 缺 。 人 面<br />

亦 然 。 徑 二 千 五 百 踰 繕 那 。 周 圍 三 倍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6a 北 倶 盧 洲 者 。… 地 形 畟 方 。 四 面 各 有 。 二 千 踰 繕 那 。 人<br />

面 亦 方 。<br />

4-1-10.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and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18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Each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has two middle-sized subcontinents. There are uncounted<br />

numbers of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 The explanation about the middle-sized subcontinents<br />

is the same as that seen in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as well as the Shunzhengli lun 順 正 理 論 . The<br />

explanation about the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 might be based on the Qishi jing 起 世 經 , as<br />

no mention can be found in either the Jushe lun or the Shunzhengli lun.<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5b 鐵 圍 内 海 。 廣 三 億 二 萬 二 千 踰 繕 那 。 其 水 醎 苦 。 於 中<br />

大 洲 有 四 。 中 洲 有 八 。 小 洲 無 數 。 人 傍 生 餓 鬼 捺 落 迦 等 。 雜 居 其 中 。 隨 其 業 力 。 所 住 各 異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5c ( 南 ) 二 中 洲 者 。 正 理 論 云 。 瞻 部 洲 邊 。 二 中 洲 者 。 一 名<br />

遮 末 羅 。 此 云 猫 牛 。 多 羅 刹 婆 居 。 二 名 筏 羅 遮 末 羅 。 此 云 勝 猫 牛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6a ( 東 ) 二 中 洲 者 。 一 名 提 訶 此 云 勝 。 二 名 毘 提 訶 此 云 勝<br />

身 。 皆 有 人 住 。 身 形 卑 陋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6a ( 西 ) 二 中 洲 者 。 一 云 舍 搋 此 云 諂 。 二 云 嗢 怛 羅 縵 怛 里 拏<br />

此 云 上 儀 。 皆 有 人 住 。 身 形 卑 陋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6b ( 北 ) 二 中 洲 者 。 一 炬 柆 婆 此 云 勝 邊 。 二 憍 柆 婆 此 云 有 勝<br />

邊 。 皆 有 人 住 。 身 形 卑 陋 。<br />

4-1-11. Indra’s city Sudarśana and his assembly hall Sudharmā:<br />

Quoting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 it mentions that the city is located at the top of Mt. Sumeru,<br />

and the hall is located to the southwest outside the city.<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3) T77,325b 倶 舍 論 云 。… 於 山 頂 上 。 有 善 見 宮 。 面 二 千 五 百 。 周 萬<br />

踰 繕 那 。 金 城 量 高 。 一 踰 繕 那 半 。 其 地 平 坦 。 赤 金 所 成 。 倶 用 百 一 。 雜 寶 嚴 飾 。 是 天 帝 釋 。<br />

所 都 大 城 。 中 殊 勝 殿 。 面 二 百 五 十 。 周 千 由 旬 。 城 外 東 北 。 有 圓 生 樹 。 三 十 三 天 。 受 欲 樂<br />

處 。 外 西 南 角 。 有 善 法 堂 。 諸 天 時 集 。 詳 論 如 法 。 不 如 法 事 。<br />

4-1-12.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br />

Quoting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 it mentions that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dwell on the fourth<br />

ledge. See 4-1-5.<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3) T77,325a 四 大 王 天 者 。 起 世 經 云 。 妙 高 半 腹 東 面 。 提 頭 頼 吒 天<br />

王 。 宮 名 上 賢 。 南 面 毘 樓 博 叉 天 王 。 宮 名 善 現 。 西 面 毘 樓 勒 叉 天 王 。 宮 名 善 觀 。 北 面 毘 沙<br />

門 天 王 。 彼 有 三 宮 。 一 名 毘 舍 羅 婆 。 二 名 伽 婆 鉢 帝 。 三 名 阿 荼 槃 多 。 此 諸 宮 等 。 普 皆 縱 廣<br />

六 十 由 旬 。 七 重 欄 楯 。 七 寶 所 成 。 若 異 生 等 。 修 中 之 下 品 十 善 。 則 生 其 中 。 倶 舍 論 云 。 蘇<br />

迷 盧 山 。 第 四 層 級 。 去 海 四 十 千 。 傍 出 二 千 量 。 四 大 王 天 及 眷 屬 。 共 所 住 止 。<br />

4-1-13. The animals’ mouths of Lake Anavatapta, out of which the four great rivers flow:<br />

The rivers flow out of an ox's mouth at the east, an elephant's mouth at the south, a horse's<br />

mouth at the west, and a lion's mouth at the north side of the lake respectively. No<br />

explanation is made in either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or the Shunzhengli lun 順 正 理 論 . A<br />

different description is seen in the Qishi jing 起 世 經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5c 中 印 土 北 。 有 九 黑 山 。 北 有 雪 山 。 雪 山 之 北 。 有 香 醉<br />

19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山 。 雪 北 香 南 。 有 無 熱 惱 池 。 縱 廣 五 十 踰 繕 那 。 池 東 銀 牛 口 。 出 殑 伽 河 。 池 南 金 象 口 。 出<br />

信 度 河 。 池 西 瑠 璃 馬 口 。 出 縛 蒭 河 。 池 北 頗 胝 師 子 口 。 出 徙 多 河 。 流 入 四 海 。<br />

The Datang xiyu ji 大 唐 西 域 記 (Tang Record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written by Xuanzang 玄<br />

奘 gives the same information on the locations of the animals' mouths, mentioning that the<br />

lake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贍 部 洲 .<br />

大 唐 西 域 記 ( 巻 1) T51,869b 則 贍 部 洲 之 中 地 者 。 阿 那 婆 答 多 池 也 ( 唐 言 無 熱 惱 。 舊 曰 阿 耨 達<br />

池 訛 也 )。 在 香 山 之 南 。 大 雪 山 之 北 。 周 八 百 里 矣 。 金 銀 琉 璃 頗 胝 。 飾 其 岸 焉 。 金 沙 彌 漫 。<br />

清 波 皎 鏡 。 八 地 菩 薩 。 以 願 力 故 。 化 爲 龍 王 。 於 中 潛 宅 。 出 清 冷 水 。 給 贍 部 洲 。 是 以 池 東<br />

面 銀 牛 口 。 流 出 殑 ( 巨 勝 反 ) 伽 河 ( 舊 曰 恒 河 。 又 曰 恒 伽 訛 也 )。 繞 池 一 匝 。 入 東 南 海 。 池 南<br />

面 金 象 口 。 流 出 信 度 河 ( 舊 曰 辛 頭 河 訛 也 )。 繞 池 一 匝 。 入 西 南 海 。 池 西 面 琉 璃 馬 口 。 流 出<br />

縛 芻 河 ( 舊 曰 博 叉 河 訛 也 )。 繞 池 一 匝 。 入 西 北 海 。 池 北 面 頗 胝 師 子 口 。 流 出 徙 多 河 ( 舊 曰 私<br />

陀 河 訛 也 )。 繞 池 一 匝 。 入 東 北 海 。 或 曰 。 潛 流 地 下 。 出 積 石 山 。 即 徙 多 河 之 流 。<br />

4-1-14. The presence of the dragons:<br />

Quoting the Qishi jing 起 世 經 and the Zhengfa nianchu jing 正 法 念 處 經 , it mentions that<br />

there are palaces of the Dragon Kings under the sea.<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8c 注 。 起 世 經 云 。… 大 海 水 下 。 有 娑 伽 羅 龍 王 宮 。 縱 廣 八<br />

萬 由 旬 。 七 寶 所 成 。… 佉 低 羅 山 ( 此 云 持 雙 ) 内 海 。 有 難 陀 憂 波 難 陀 。 二 大 龍 宮 。 大 海 之 北 。<br />

爲 諸 龍 王 。 及 金 翅 鳥 。 生 一 大 樹 。 名 曰 居 吒 奢 摩 離 ( 此 云 鹿 聚 。)<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8c-309a 正 法 念 經 云 。 若 多 瞋 癡 。 生 大 海 中 。 深 萬 由 旬 。<br />

龍 所 住 城 。 名 曰 戲 樂 。 縱 廣 正 等 三 千 由 旬 。 龍 王 滿 中 。 一 者 法 行 。 二 者 非 法 行 。 一 護 世 界 。<br />

二 壞 世 間 。 法 行 龍 王 。 住 處 宮 殿 。 不 雨 熱 沙 。 謂 於 前 世 。 受 外 道 戒 。 行 於 布 施 。 而 不 清 淨 。<br />

以 瞋 恚 心 。 願 生 龍 中 。 憶 念 福 徳 。 隨 順 法 行 。 無 熱 沙 苦 。 然 其 頂 上 。 有 龍 蛇 頭 。 其 名 曰 。<br />

七 頭 龍 王 。 象 面 龍 王 。 和 修 吉 龍 王 。 徳 叉 迦 龍 王 。 跋 難 陀 龍 王 等 。 以 善 心 故 。 依 時 行 雨 。<br />

令 諸 世 間 。 五 穀 成 就 。 豐 樂 安 隱 。 不 降 災 雹 。 信 佛 法 僧 。 於 四 天 下 。 降 澍 甘 雨 。 非 法 龍 王 。<br />

所 住 之 處 。 常 雨 熱 沙 。 焚 燒 宮 殿 。 及 其 眷 屬 。 磨 滅 復 生 。 其 名 曰 。 惱 亂 龍 王 。 奮 迅 龍 王 。<br />

黑 色 龍 王 。 多 聲 龍 王 。<br />

4-1-15. The heigh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br />

Quoting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 it mentions that the sun and the moon move around at half the<br />

height of Mt. Sumeru.<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3) T77,325a 倶 舍 論 云 。 日 月 衆 星 。 齊 妙 高 半 。 依 風 而 住 。 謂 諸 有<br />

情 。 業 增 上 力 。 共 引 風 起 。 繞 妙 高 山 。 空 中 旋 環 。 運 持 日 等 。 令 不 停 墜 。<br />

4-1-16. The location of the hells:<br />

Quoting the Shunzhengli lun 順 正 理 論 , it mentions that the Eight Great Hells are located<br />

under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and that the Eight Cold Hells are located outside the<br />

Iron-Ring-Mountain range. The location of the Eight Great Hells is the same as seen in the<br />

Jushe lun 倶 舍 論 ,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cation of the Eight Cold Hells is different.<br />

20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6c 注 。 地 獄 者 。 順 正 理 論 云 。 此 瞻 部 洲 下 。 過 二 萬 踰 繕<br />

那 。 有 阿 鼻 旨 。 深 廣 同 前 。 謂 各 二 萬 故 。: 彼 底 去 此 。 四 萬 踰 繕 那 。 餘 七 地 獄 。 在 無 間 上 。<br />

其 七 者 何 。 一 極 熱 。 二 炎 熱 。 三 大 叫 。 四 號 叫 。 五 衆 合 。 六 黑 繩 。 七 等 活 。 八 捺 落 迦 。 増<br />

各 十 六 。 謂 四 門 外 。 各 有 四 増 。 以 非 皆 異 名 。 但 標 其 定 數 。 寒 捺 落 迦 。 亦 有 八 種 。 一 頞 部<br />

陀 。 二 尼 頼 部 陀 。 三 頞 哳 吒 。 四 曤 曤 婆 。 五 虎 虎 婆 。 六 嗢 鉢 羅 。 七 鉢 特 摩 。 八 摩 訶 鉢 特 摩 。<br />

此 中 有 情 。 嚴 寒 所 逼 。 隨 身 聲 瘡 變 。 立 差 別 相 名 。 謂 二 三 三 。 如 其 次 第 。 此 寒 地 獄 。 在 繞<br />

四 洲 。 輪 圍 山 外 。 極 冥 闇 所 。… 有 説 。 此 皆 在 熱 地 獄 傍 。<br />

4-1-17.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King Yama:<br />

No mention of this can be found. Although quoting the Qishi jing 起 世 經 , the Shunzhengli lun<br />

順 正 理 論 , and the Zhengfa nianchu jing 正 法 念 處 經 , it does not show which scripture<br />

indicates the right location.<br />

秘 密 曼 荼 羅 十 住 心 論 ( 巻 1) T77,307b-c 注 。 諸 鬼 住 處 者 。 起 世 經 云 。 當 閻 浮 洲 南 。 鐵 圍 山 外 。<br />

有 閻 魔 王 。 宮 殿 住 處 。 縱 廣 正 等 。 六 千 由 旬 。 七 寶 所 成 。… 正 理 論 云 。 諸 鬼 本 住 。 琰 魔 王<br />

國 。 從 此 展 轉 。 散 趣 餘 方 。 此 贍 部 洲 。 南 邊 直 下 。 深 過 五 百 。 由 旬 那 量 。 有 琰 魔 ( 此 云 靜<br />

息 ) 王 都 。 縱 廣 量 亦 爾 。… 正 法 念 經 云 。 餓 鬼 世 界 。 住 閻 浮 提 下 。 五 百 由 旬 。 長 三 萬 六 千 由<br />

旬 。 有 三 十 六 種 。<br />

21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2.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T29, 1558 Apidamo jushe lun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br />

(Abhidharma Storehouse Treatise, Abhidharma-kośa-śāstra)<br />

4-2-1.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It is 80.000 yojanas above sea level.<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7b 頌 曰 。… 入 水 皆 八 萬 。 妙 高 出 亦 然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7c 論 曰 。… 如 是 九 山 。 住 金 輪 上 。 入 水 量 皆 等 。 八 萬 踰 繕 那 。<br />

蘇 迷 盧 山 。 出 水 亦 爾 。<br />

4-2-2. Its planar shape:<br />

It is square. Mt. Sumeru has four sides facing north, east, south, and west respectively.<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7b 頌 曰 。… 入 水 皆 八 萬 。 妙 高 出 亦 然 。 餘 八 半 半 下 。 廣 皆 等 高<br />

量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7b 論 曰 。… 妙 高 山 王 。 四 寶 爲 體 。 謂 如 次 四 面 。 北 東 南 西 。 金<br />

銀 吠 琉 璃 。 頗 胝 迦 寶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7c 論 曰 。… 如 是 九 山 。 住 金 輪 上 。 入 水 量 皆 等 。 八 萬 踰 繕 那 。<br />

蘇 迷 盧 山 。 出 水 亦 爾 。 餘 八 出 水 。 半 半 漸 卑 。 謂 初 持 雙 。 出 水 四 萬 。… 如 是 九 山 。 一 一 廣<br />

量 。 各 各 與 自 。 出 水 量 同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7c 論 曰 。 於 外 海 中 。 大 洲 有 四 。 謂 於 四 面 。 對 妙 高 山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9c 論 曰 。… 其 頂 四 面 。 各 八 十 千 。 與 下 四 邊 。 其 量 無 別 。<br />

4-2-3. Its cross-sectional shape:<br />

It is apparently square. The top and the base at sea level are 80.000 yojanas, the same as the<br />

height. See 4-2-1 and 4-2-2. It mentions that there is another explanation saying that the top is<br />

20.000 yojanas.<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9c 論 曰 。… 其 頂 四 面 。 各 八 十 千 。 與 下 四 邊 。 其 量 無 別 。 有 餘<br />

師 説 。 周 八 十 千 。 別 説 四 邊 。 各 唯 二 萬 。<br />

The above explanation is the reverse of that of the Posha lun 婆 沙 論 . See the Posha lun and<br />

the Shunzhengli lun 順 正 理 論 . It is said that Vasubandhu 世 親 (4th-5th century CE) wrote the<br />

original scripture, the Abhidharma-kośa-śāstra of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 from a critical<br />

standpoint of the Sautrāntika school 經 量 部 to the Sarvāstivāda school 有 部 , although he still<br />

belonged to the Sarvāstivāda school. This might be reflected in the above explanation. On the<br />

other hand, the same explanation as in the Posha lun is seen in the Shunzhengli lun, the<br />

original scripture of which was written by Saṃghabhadra 眾 賢 (5th century CE), who is said to<br />

have tried on the basis of the orthodox views of the Sarvāstivāda school to correct mistakes<br />

made by Vasubandhu in the Abhidharma-kośa-śāstra.<br />

The commentary Jushe lunji 倶 舍 論 記 compiled by Puguang 普 光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br />

commentary Jushe lunshu 倶 舍 論 疏 compiled by Fabao 法 寶 of the Tang dynasty show a<br />

22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possibility that Mt. Sumeru is in the shape of an hourglass, which means that the top has the<br />

same width as the base, but the middle part is narrower than the top and the base. It is<br />

believed to be like an Asian hand drum 鼓 (which is in the shape of an hourglass).<br />

倶 舍 論 記 ( 巻 11) T41,189a 論 曰 。 至 此 天 最 廣 者 。 妙 高 出 水 。 八 萬 踰 繕 那 。 此 四 層 級 。 始 從<br />

水 際 。 盡 第 四 層 。 有 四 萬 踰 繕 那 。 故 言 下 半 。 若 妙 高 如 鼓 。 即 侵 山 十 六 。 若 如 方 座 。 即 體<br />

外 別 出 。 體 廣 八 萬 。 論 層 更 多 。 餘 三 層 級 。 皆 作 兩 釋 。 准 此 應 知 。<br />

倶 舍 論 記 ( 巻 11) T41,189a-b 有 餘 師 説 至 各 唯 二 萬 者 。 此 師 意 説 。 其 四 層 級 。 漸 次 却 入 。 侵<br />

山 體 成 。 如 第 一 層 兩 邊 。 共 有 三 萬 二 千 。 第 二 層 兩 邊 。 共 有 一 萬 六 千 。 足 前 成 四 萬 八 千 。<br />

第 三 層 兩 邊 。 共 有 八 千 。 足 前 成 五 萬 六 千 。 第 四 層 兩 邊 。 共 有 四 千 。 足 前 成 六 萬 。 故 説 山<br />

頂 面 各 二 萬 。 若 據 周 量 。 有 八 十 千 。 婆 沙 正 理 。 皆 有 兩 説 。 并 無 評 家 。<br />

倶 舍 論 疏 ( 巻 11) T41,618b 論 。 三 十 三 天 。 住 在 何 處 。 此 下 四 頌 。 第 二 明 三 十 三 天 。 論 曰 。<br />

至 各 唯 二 萬 。 明 山 頂 量 。 就 中 二 説 。 一 云 上 下 量 等 。 中 腰 細 也 。 一 云 下 廣 上 狹 。 准 頌 八 萬 。<br />

即 通 兩 釋 。 或 徑 或 周 。 然 以 山 徑 。 八 萬 爲 正 。<br />

Further consideration is needed for the following part of the Abhidharma-kośa-śāstra, because<br />

it was interpreted differently in Xuanzang's 玄 奘 translation Apidamo jushe lun 阿 毘 達 磨 倶 舍<br />

論 and Zhendi's 眞 諦 translation Apidamo jushe shilun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釋 論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9c 頌 曰 。 妙 高 頂 八 萬 。 三 十 三 天 居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9c 論 曰 。… 其 頂 四 面 。 各 八 十 千 。 與 下 四 邊 。 其 量 無 別 。 有 餘<br />

師 説 。 周 八 十 千 。 別 説 四 邊 。 各 唯 二 萬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釋 論 ( 巻 8) T29,217a 三 十 三 天 。 住 須 彌 婁 頂 。 偈 曰 。 三 十 三 住 頂 。 縱 廣 二 十<br />

千 。 釋 曰 。 於 須 彌 婁 山 上 。 帝 釋 及 三 十 三 天 。 住 此 最 勝 處 。 此 處 縱 廣 云 何 。 有 餘 師 説 。 一<br />

一 邊 各 。 八 萬 由 旬 。 如 下 際 。 此 名 最 勝 處 。 有 餘 師 説 。 於 須 彌 婁 頂 中 央 。 一 一 邊 各 。 二 萬<br />

由 旬 。 周 圍 八 萬 由 旬 。 爲 最 勝 處 。 三 十 三 天 。 於 其 中 住 。<br />

4-2-4. The four peaks at the top:<br />

There is a peak at each corner of the top of Mt.Sumeru.<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9c 頌 曰 。 妙 高 頂 八 萬 。 三 十 三 天 居 。 四 角 有 四 峰 。 金 剛 手 所<br />

住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9c 論 曰 。… 山 頂 四 角 。 各 有 一 峰 。 其 高 廣 量 。 各 有 五 百 。 有 藥<br />

叉 神 。 名 金 剛 手 。 於 中 止 住 。 守 護 諸 天 。<br />

4-2-5.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the terraced ledges projecting from the side:<br />

There are four ledges. The heights of the ledges are 10.000, 20.000, 30.000, and 40.000<br />

yojanas above sea level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Accordingly, the fourth ledge is located at<br />

half the height of Mt. Sumeru. The widths of the ledges are 16.000, 8.000, 4.000, and 2.000<br />

yojanas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On the lower three ledges dwell the deities Yaocha 藥 叉<br />

called Jianshou 堅 手 , Chiman 持 鬘 , and Hengjiao 恒 憍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all of whom<br />

are subordinates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On the fourth ledge dwell the Four Heavenly<br />

Kings and their subordinates.<br />

23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9b 頌 曰 。 妙 高 層 有 四 。 相 去 各 十 千 。 傍 出 十 六 千 。 八 四 二 千<br />

量 。 堅 手 及 持 鬘 。 恒 憍 大 王 眾 。 如 次 居 四 級 。 亦 住 餘 七 山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9b-59c 論 曰 。 蘇 迷 盧 山 。 有 四 層 級 。 始 從 水 際 。 盡 第 一 層 。 相<br />

去 十 千 。 踰 繕 那 量 。 如 是 乃 至 。 從 第 三 層 。 盡 第 四 層 。 亦 十 千 量 。 此 四 層 級 。 從 妙 高 山 。<br />

傍 出 圍 繞 。 盡 其 下 半 。 最 初 層 級 。 出 十 六 千 。 第 二 第 三 。 第 四 層 級 。 如 其 次 第 。 八 四 二 千 。<br />

有 藥 叉 神 。 名 爲 堅 手 。 住 初 層 級 。 有 名 持 鬘 。 住 第 二 級 。 有 名 恒 憍 。 住 第 三 級 。 此 三 皆 是 。<br />

四 大 天 王 。 所 部 天 眾 。 第 四 層 級 。 四 大 天 王 。 及 諸 眷 屬 。 共 所 居 止 。 故 經 依 此 。 説 四 大 王<br />

眾 天 。 如 妙 高 山 。 四 外 層 級 。 四 大 王 眾 。 及 眷 屬 居 。 如 是 持 雙 。 持 軸 山 等 。 七 金 山 上 。 亦<br />

有 天 居 。 是 四 大 王 。 所 部 封 邑 。 是 名 依 地 住 。 四 大 王 眾 天 。 於 欲 天 中 。 此 天 最 廣 。<br />

4-2-6. The number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 and their name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seven mountain ranges,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and the Iron<br />

Ring Mountain Range (Tielunwei shan 鐵 輪 圍 山 ) in this order from the center outwards. The<br />

seven mountain ranges are:<br />

1 Yujiandaluo shan 踰 健 達 羅 山 ,<br />

2 Yishatuoluo shan 伊 沙 馱 羅 山 ,<br />

3 Jiedeluojia shan 朅 地 洛 迦 山 ,<br />

4 Sudalishena shan 蘇 達 梨 舍 那 山 ,<br />

5 Eshifujiena shan 頞 濕 縛 羯 拏 山 ,<br />

6 Pinahengjia shan 毘 那 怛 迦 山 ,<br />

7 Nimindaluo shan 尼 民 達 羅 山 in this order moving outwards.<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T29,57b 頌 曰 。 蘇 迷 盧 處 中 。 次 踰 健 達 羅 。 伊 沙 馱 羅 山 。 朅 地 洛 迦 山 。<br />

蘇 達 梨 舍 那 。 頞 濕 縛 羯 拏 。 毘 那 怛 迦 山 。 尼 民 達 羅 山 。 於 大 洲 等 外 。 有 鐵 輪 圍 山 。 前 七 金<br />

所 成 。 蘇 迷 盧 四 寶 。 入 水 皆 八 萬 。 妙 高 出 亦 然 。 餘 八 半 半 下 。 廣 皆 等 高 量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T29,57b 論 曰 。 於 金 輪 上 。 有 九 大 山 。 妙 高 山 王 。 處 中 而 住 。 餘 八 周<br />

匝 。 繞 妙 高 山 。 於 八 山 中 。 前 七 名 内 。 第 七 山 外 。 有 大 洲 等 。 此 外 復 有 。 鐵 輪 圍 山 。 周 匝<br />

如 輪 。 圍 一 世 界 。<br />

The commentary Jushe lunji 倶 舍 論 記 compiled by Puguang 普 光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br />

commentary Jushe lun songshu 倶 舍 論 頌 疏 compiled by Yuanhui 圓 暉 of the Tang dynasty<br />

name the seven mountain ranges as following:<br />

1 Yujiandaluo shan 踰 健 達 羅 山 (or Chishuang shan 持 雙 山 ),<br />

2 Yishatuoluo shan 伊 沙 馱 羅 山 (or Chizhou shan 持 軸 山 ),<br />

3 Jiediluojia shan 竭 地 洛 迦 山 (or Yanmu shan 檐 木 山 ),<br />

4 Sudalishena shan 蘇 達 梨 舍 那 山 (or Yundalishena shan 蘊 達 黎 舍 那 山 or Shanjian<br />

shan 善 見 山 ),<br />

5 Eshifujiena shan 頞 濕 縛 羯 拏 山 (or Maer shan 馬 耳 山 ),<br />

6 Pinahengjia shan 毘 那 怛 迦 山 (or Xiangbi shan 象 鼻 山 ) and<br />

7 Nimindaluo shan 尼 民 達 羅 山 .<br />

倶 舍 論 記 ( 巻 11) T41,185c 蘇 迷 盧 。 此 云 妙 高 。 舊 云 須 彌 訛 也 。 踰 健 達 羅 。 此 云 持 雙 。 此 山<br />

24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頂 上 有 二 道 。 猶 如 車 跡 。 山 持 二 跡 。 故 名 持 雙 。 伊 沙 馱 羅 山 。 此 云 持 軸 。 山 峰 上 聳 。 猶 如<br />

車 軸 。 此 山 能 持 。 故 名 持 軸 。 朅 地 洛 迦 。 印 度 樹 名 。 此 方 南 邊 。 亦 有 此 樹 。 稱 爲 檐 木 。 山<br />

上 寶 樹 。 其 形 似 彼 。 從 樹 爲 名 。 舊 云 佉 陀 羅 木 訛 也 。 蘇 達 梨 舍 那 。 此 云 善 見 。 莊 嚴 殊 妙 。<br />

見 者 稱 善 。 故 名 善 見 。 頞 濕 縛 羯 拏 。 此 云 馬 耳 。 山 峯 似 馬 耳 也 。 毘 那 怛 迦 。 此 云 象 鼻 。 印<br />

度 神 名 。 山 形 似 彼 象 鼻 。 故 以 名 焉 。 尼 民 達 羅 。 此 是 魚 名 。 其 魚 □ 尖 。 山 峰 似 彼 魚 □。 故<br />

以 名 焉 。<br />

倶 舍 論 頌 疏 ( 巻 11) T41,879a 蘇 迷 盧 處 中 ( 此 云 妙 高 )。 次 踰 健 達 羅 ( 此 云 持 雙 。 山 頂 有 二 雙<br />

跡 。 山 能 持 故 。 故 以 名 焉 )。 伊 沙 馱 羅 山 ( 此 云 持 軸 。 山 峰 上 聳 。 猶 如 車 軸 。 山 能 持 故 也 )。<br />

竭 地 洛 迦 山 ( 竭 地 洛 迦 。 西 國 樹 名 。 此 國 南 方 。 亦 有 此 樹 。 名 檐 木 山 。 山 上 寶 樹 。 其 形 似<br />

彼 。 故 以 爲 名 也 )。 蘊 達 黎 舍 那 ( 此 云 善 見 。 見 者 稱 善 )。 頞 濕 縛 羯 拏 ( 此 云 馬 耳 。 山 形 似 彼<br />

也 )。 毘 那 怛 迦 山 ( 此 云 象 鼻 。 山 形 似 彼 )。 尼 民 達 羅 山 ( 此 是 魚 名 。 其 魚 觜 尖 。 山 形 似 彼 )。<br />

4-2-7. The existence of the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or the Great Diamond Ring<br />

Mountain Range:<br />

Neither is mentioned.<br />

4-2-8. The topography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br />

See 4-2-6. They are laid out in concentric squares. However,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is<br />

circular. The square base of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a concentric square of sea and<br />

mountain range alternately seven times, and then by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with<br />

subcontinents, and by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in a concentric circular ring. Each of the<br />

seas and mountain ranges diminishes in size compared with the one closer to Mt. Sumeru<br />

except the outermost sea.<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7c 頌 曰 。 山 間 有 八 海 。 前 七 名 爲 内 。 最 初 廣 八 萬 。 四 邊 各 三<br />

倍 。 餘 六 半 半 陜 。 第 八 名 爲 外 。 三 洛 叉 二 萬 。 二 千 踰 繕 那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7c 論 曰 。 妙 高 爲 初 。 輪 圍 最 後 。 中 間 八 海 。 前 七 名 内 。 七 中<br />

皆 具 。 八 功 德 水 。… 如 是 七 海 。 初 廣 八 萬 。 約 持 雙 山 。 内 邊 周 量 。 於 其 四 面 。 數 各 三 倍 。<br />

謂 各 成 二 億 。 四 萬 踰 繕 那 。 其 餘 六 海 。 量 半 半 陜 。 謂 第 二 海 。 量 廣 四 萬 。 乃 至 第 七 量 廣 。<br />

一 千 二 百 五 十 。 此 等 不 説 。 周 圍 量 者 。 以 煩 多 故 。 第 八 名 外 。 鹹 水 盈 滿 。 量 廣 三 億 。 二 萬<br />

二 千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7b 論 曰 。 於 金 輪 上 。 有 九 大 山 。 妙 高 山 王 。 處 中 而 住 。 餘 八<br />

周 匝 。 繞 妙 高 山 。 於 八 山 中 。 前 七 名 内 。 第 七 山 外 。 有 大 洲 等 。 此 外 復 有 。 鐵 輪 圍 山 。 周<br />

匝 如 輪 。 圍 一 世 界 。<br />

4-2-9. The location and shape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the Eastern Great Continent 勝 身 洲 (or 毘 提 訶 洲 ) which is<br />

half-moon-shaped without the western part,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贍 部 洲 which is<br />

trapezoidal with wider north and narrower south, the Western Great Continent 牛 貨 洲 (or 瞿<br />

陀 尼 洲 ) which is circular, and the Northern Great Continent 倶 盧 洲 which is square.<br />

25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7c 頌 曰 。 於 中 大 洲 相 。 南 贍 部 如 車 。 三 邊 各 二 千 。 南 邊 有 三<br />

半 。 東 毘 提 訶 洲 。 其 相 如 半 月 。 三 邊 如 贍 部 。 東 邊 三 百 半 。 西 瞿 陀 尼 洲 。 其 相 圓 無 缺 。 徑<br />

二 千 五 百 。 周 圍 此 三 倍 。 北 倶 盧 畟 方 。 面 各 二 千 等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7c-58a 論 曰 。 於 外 海 中 。 大 洲 有 四 。 謂 於 四 面 。 對 妙 高 山 。 南<br />

贍 部 洲 。 北 廣 南 陜 。 三 邊 量 等 。 其 相 如 車 。 南 邊 唯 廣 。 三 踰 繕 那 半 。 三 邊 各 有 。 二 千 踰 繕<br />

那 。 唯 此 洲 中 。 有 金 剛 座 。… 東 勝 身 洲 。 東 陜 西 廣 。 三 邊 量 等 。 形 如 半 月 。 東 三 百 五 十 。<br />

三 邊 各 二 千 。 西 牛 貨 洲 。 圓 如 滿 月 。 徑 二 千 五 百 。 周 圍 七 千 半 。 北 倶 盧 洲 。 形 如 方 座 。 四<br />

邊 量 等 。 面 各 二 千 。 等 言 爲 明 。 無 少 增 減 。 隨 其 洲 相 。 人 面 亦 然 。<br />

4-2-10.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and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Each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has two middle-sized subcontinents. The existence of<br />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 is not mentioned.<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7c 頌 曰 。… 中 洲 復 有 八 。 四 洲 邊 各 二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8a 論 曰 。… 復 有 八 中 洲 。 是 大 洲 眷 屬 。 謂 四 大 洲 側 。 各 有 二 中<br />

洲 。 贍 部 洲 邊 。 二 中 洲 者 。 一 遮 末 羅 洲 。 二 筏 羅 遮 末 羅 洲 。 勝 身 洲 邊 。 二 中 洲 者 。 一 提 訶<br />

洲 。 二 毘 提 訶 洲 。 牛 貨 洲 邊 。 二 中 洲 者 。 一 舍 搋 洲 。 二 嗢 怛 羅 漫 怛 里 拏 洲 。 倶 盧 洲 邊 。 二<br />

中 洲 者 。 一 矩 拉 婆 洲 。 二 憍 拉 婆 洲 。 此 一 切 洲 。 皆 人 所 住 。 有 説 。 唯 一 邏 剎 娑 居 。<br />

4-2-11. Indra’s city Sudarśana and his assembly hall Sudharmā:<br />

The city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op of Mt. Sumeru. The hall is located to the southwest<br />

outside the city.<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9c 頌 曰 。 妙 高 頂 八 萬 。 三 十 三 天 居 。 四 角 有 四 峰 。 金 剛 手 所<br />

住 。 中 宮 名 善 見 。 周 萬 踰 繕 那 。… 中 有 殊 勝 殿 。 周 千 踰 繕 那 。… 西 南 善 法 堂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9c-60a 論 曰 。… 於 山 頂 中 。 有 宮 名 善 見 。 面 二 千 半 。 周 萬 踰 繕<br />

那 。… 其 地 平 坦 。… 是 天 帝 釋 。 所 都 大 城 。 於 其 城 中 。 有 殊 勝 殿 。… 外 西 南 角 。 有 善 法 堂 。<br />

4-2-12.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br />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dwell on the fourth ledge. See 4-2-5.<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9c 論 曰 。… 第 四 層 級 。 四 大 天 王 。 及 諸 眷 屬 。 共 所 居 止 。 故 經<br />

依 此 。 説 四 大 王 眾 天 。 如 妙 高 山 。 四 外 層 級 。 四 大 王 眾 。 及 眷 屬 居 。 如 是 持 雙 。 持 軸 山 等 。<br />

七 金 山 上 。 亦 有 天 居 。 是 四 大 王 。 所 部 封 邑 。 是 名 依 地 住 。 四 大 王 眾 天 。 於 欲 天 中 。 此 天<br />

最 廣 。<br />

4-2-13. The animals’ mouths of Lake Anavatapta, out of which the four great rivers flow:<br />

They are not mentioned, although it describes the lake and the rivers as following:<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8a 頌 曰 。 此 北 九 黑 山 。 雪 香 醉 山 。 無 熱 池 縱 廣 。 五 十 踰 繕 那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8a 論 曰 。 此 贍 部 洲 。 從 中 向 北 。 三 處 各 有 。 三 重 黑 山 。 有 大<br />

雪 山 。 在 黑 山 北 。 大 雪 山 北 。 有 香 醉 山 。 雪 北 香 南 。 有 大 池 水 。 名 無 熱 惱 。 出 四 大 河 。 一<br />

殑 伽 河 。 二 信 度 河 。 三 徙 多 河 。 四 縛 芻 河 。 無 熱 惱 池 。 縱 廣 正 等 。 面 各 五 十 。 踰 繕 那 量 。<br />

26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八 功 德 水 。 盈 滿 其 中 。 非 得 通 人 。 無 由 能 至 。<br />

4-2-14. The presence of the dragons:<br />

Eight large dragons hold up the land.<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巻 11T29,61c 論 曰 。… 故 世 尊 言 。 大 龍 有 八 。 皆 住 一 劫 。 能 持 大 地 。<br />

4-2-15. The heigh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br />

The sun and the moon move around at half the height of Mt. Sumeru through the skies above<br />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9a 頌 曰 。 日 月 迷 盧 半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9a 論 曰 。 日 月 眾 星 。 依 何 而 住 。 依 風 而 住 。 謂 諸 有 情 。 業 增<br />

上 力 。 共 引 風 起 。 繞 妙 高 山 。 空 中 旋 環 。 運 持 日 等 。 令 不 停 墜 。 彼 所 住 去 此 。 幾 踰 繕 那 。<br />

持 雙 山 頂 。 齊 妙 高 山 半 。<br />

4-2-16. The location of the hells:<br />

The Eight Great Hells are located under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The Eight Cold Hells are<br />

located at the side of the Eight Great Hells. See the Shunzhengli lun 順 正 理 論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8) T29,41a 論 曰 。… 八 大 地 獄 。 名 地 獄 異 。 一 等 活 地 獄 。 二 黑 繩 地 獄 。<br />

三 眾 合 地 獄 。 四 號 叫 地 獄 。 五 大 叫 地 獄 。 六 炎 熱 地 獄 。 七 大 熱 地 獄 。 八 無 間 地 獄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8b 論 曰 。 此 贍 部 洲 。 下 過 二 萬 。 有 阿 鼻 旨 。 大 奈 落 迦 。 深 廣<br />

同 前 。 謂 各 二 萬 故 。 彼 底 去 此 。 四 萬 踰 繕 那 。… 七 奈 落 迦 。 在 無 間 上 。 重 累 而 住 。 其 七 者<br />

何 。 一 者 極 熱 。 二 者 炎 熱 。 三 者 大 叫 。 四 者 號 叫 。 五 者 眾 合 。 六 者 黑 繩 。 七 者 等 活 。 有 説 。<br />

此 七 在 無 間 傍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8b 論 曰 。… 八 奈 落 迦 。 增 各 十 六 。 故 薄 伽 梵 。 説 此 頌 言 。… 十<br />

六 增 者 。 八 奈 落 迦 。 四 面 門 外 。 各 有 四 所 。<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8c-59a 論 曰 。… 熱 奈 落 迦 。 已 説 有 八 。 復 有 餘 八 。 寒 奈 落 迦 。<br />

其 八 者 何 。 一 頞 部 陀 。 二 尼 剌 部 陀 。 三 頞 唽 吒 。 四 臛 臛 婆 。 五 虎 虎 婆 。 六 嗢 鉢 羅 。 七 鉢 特<br />

摩 。 八 摩 訶 鉢 特 摩 。 此 中 有 情 。 嚴 寒 所 逼 。 隨 身 聲 變 。 以 立 其 名 。 此 八 并 居 。 贍 部 洲 下 。<br />

如 前 所 説 。 大 地 獄 傍 。<br />

4-2-17.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King Yama:<br />

King Yama's realm is located under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and apparently above the<br />

Eight Great Hells and the Eight Cold Hells. See 4-2-16.<br />

阿 毘 達 磨 倶 舍 論 ( 巻 11) T29,59a 論 曰 。… 諸 鬼 本 處 。 琰 魔 王 國 。 於 此 贍 部 洲 下 。 過 五 百 踰 繕<br />

那 。 有 琰 魔 王 國 。<br />

27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3. The Posha lun 婆 沙 論 :<br />

T27, 1545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br />

(Abhidharma Great Treatise, Abhidharma-mahā-vibhāṣā-śāstra)<br />

4-3-1.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It is 80.000 yojanas above sea level.<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33) T27,691b-c 此 山 出 水 。 八 萬 踰 繕 那 。 水 中 亦 然 。<br />

4-3-2. Its planar shape:<br />

It is apparently square. Mt. Sumeru has four sides facing north, east, south, and west<br />

respectively.<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33) T27,691b-c 初 四 妙 寶 。 成 蘇 迷 盧 。 挺 出 海 中 。 處 金 輪 上 。 謂 四<br />

面 如 次 。 北 東 南 西 。 金 銀 吠 琉 璃 。 頗 胝 迦 寶 。… 此 山 出 水 。 八 萬 踰 繕 那 。 水 中 亦 然 。… 次<br />

以 金 寶 。 成 七 金 山 。 遶 蘇 迷 盧 。 住 金 輪 上 。 在 水 中 量 。 同 蘇 迷 盧 。 出 水 相 望 。 各 半 半 減 。…<br />

諸 山 廣 量 。 皆 與 出 水 量 同 。<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33) T27,691c 山 頂 四 面 。 各 二 十 千 。 若 據 周 圍 。 數 成 八 萬 。 有 餘<br />

師 説 。 面 各 八 十 千 。 與 下 際 四 邊 。 其 量 正 等 。<br />

4-3-3. Its cross-sectional shape:<br />

It is apparently trapezoidal. The top is 20.000 yojanas. The base at sea level is 80.000 yojanas.<br />

The height is 80.000 yojanas. See 4-3-1 and 4-3-2 and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4-3-4. The four peaks at the top:<br />

There is a peak at each corner of the top of Mt. Sumeru.<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33) T27,691c 山 頂 四 角 。 各 有 一 峰 。 其 高 廣 量 。 各 有 五 百 。 有 藥<br />

叉 神 。 名 金 剛 手 。 於 中 止 住 。 守 護 諸 天 。<br />

4-3-5.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the terraced ledges projecting from the side:<br />

There are four ledges. The heights of the ledges are 10.000, 20.000, 30.000, and 40.000<br />

yojanas above sea level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Accordingly, the fourth ledge is located at<br />

half the height of Mt. Sumeru. The widths of the ledges are 16.000, 8.000, 4.000, and 2.000<br />

yojanas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On the lower three ledges dwell the deities called Jianshou<br />

堅 手 , Chiman 持 鬘 , and Hengjiao 恒 憍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On the fourth ledge dwell the<br />

Four Heavenly Kings and their subordinates.<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33) T27,691c 蘇 迷 盧 山 。 有 四 層 級 。 初 層 傍 出 。 一 萬 六 千 。 次 上<br />

三 層 。 各 半 半 減 。 四 層 相 去 。 量 各 十 千 。… 四 層 四 面 。 如 妙 高 山 。 四 寶 所 成 。 莊 嚴 殊 妙 。<br />

四 層 如 次 。 堅 手 持 鬘 。 恒 憍 四 王 。 天 眾 居 止 。 持 雙 山 等 。 七 金 山 上 。 亦 有 四 王 。 所 部 村 邑 。<br />

七 山 四 級 。 日 月 等 天 。 皆 是 四 大 。 王 眾 天 攝 。 故 欲 天 中 。 此 天 最 廣 。<br />

It mentions that there is another explanation saying that the height of the first ledge is the<br />

28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same as the sea level and the heights of the other ledges are 10.000, 20.000, and 40.000<br />

yojanas above sea level respectively from below.<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33) T27,691c 有 説 初 層 。 下 齊 水 量 。 次 二 去 下 。 量 各 十 千 。 其 第<br />

四 層 。 去 下 二 萬 。<br />

4-3-6. The number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 and their name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seven mountain ranges,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and the Iron<br />

Ring Mountain Range (Lunwei shan 輪 圍 山 ) in this order from the center outwards. The names<br />

of the seven mountain ranges are not mentioned.<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33) T27,691c 次 以 金 寶 。 成 七 金 山 。 遶 蘇 迷 盧 。 住 金 輪 上 。 在 水<br />

中 量 。 同 蘇 迷 盧 。 出 水 相 望 。 各 半 半 減 。 次 以 土 等 。 成 四 大 洲 。 下 據 金 輪 。 遶 金 山 外 。 最<br />

後 以 鐵 。 成 輪 圍 山 。 在 四 洲 外 。 如 牆 圍 遶 。 出 水 半 減 。 第 七 金 山 。 在 水 量 同 。 蘇 迷 盧 等 。<br />

諸 山 廣 量 。 皆 與 出 水 量 同 。 七 金 山 間 。 有 七 内 海 。 八 功 德 水 。 盈 滿 其 中 。 七 金 山 外 。 有 鹹<br />

外 海 。 此 八 大 海 。 各 深 八 萬 。 前 七 廣 量 。 如 所 遶 山 。 第 八 有 説 。 廣 三 億 二 萬 。 二 千 踰 繕 那 。<br />

有 説 更 增 。 千 二 百 八 十 。 七 踰 繕 那 半 。<br />

4-3-7. The existence of the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or the Great Diamond Ring<br />

Mountain Range:<br />

Neither is mentioned.<br />

4-3-8. The topography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br />

See 4-3-6. They are apparently laid out in concentric squares. However, the outermost<br />

mountain range is circular. The square base of Mt. Sumeru is apparently surrounded by a<br />

concentric square of sea and mountain range alternately seven times, and then by the Four<br />

Great Continents with subcontinents, and by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in a concentric<br />

circular ring. Each of the seas and mountain ranges diminishes in size compared with the one<br />

closer to Mt. Sumeru except the outermost sea.<br />

4-3-9. The location and shape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the Eastern Great Continent 毘 提 訶 洲 , the Southern Great<br />

Continent 贍 部 洲 , the Western Great Continent 瞿 陀 尼 洲 , and the Northern Great Continent<br />

拘 盧 洲 (or 倶 盧 洲 ). The shapes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are not mentioned.<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25) T27,650c-651a 云 何 最 後 百 歲 。 謂 如 一 業 。 能 引 北 倶 盧 洲 。 十<br />

百 歲 壽 量 。 彼 住 最 後 百 歲 時 。… 云 何 最 後 歲 。 謂 如 一 業 。 能 引 南 贍 部 洲 。 百 歲 壽 量 。 彼 住<br />

最 後 歲 時 。<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72) T27,867b 東 毘 提 訶 。 西 瞿 陀 尼 。 亦 有 此 二 。 北 拘 盧 洲 唯 有 大<br />

威 德 者 。<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72) T27,868a 問 人 趣 形 貌 云 何 。 答 其 形 上 立 。 然 贍 部 洲 人 。 面 如<br />

車 箱 。 毘 提 訶 人 。 面 如 半 月 。 瞿 陀 尼 人 。 面 如 滿 月 。 拘 盧 洲 人 。 面 如 方 池 。<br />

29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3-10.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and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Each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has two middle-sized subcontinents. Each of the<br />

middle-sized subcontinents has 500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72) T27,867c-868a 問 人 住 何 處 。 答 住 四 大 洲 。 謂 贍 部 洲 。 毘 提 訶<br />

洲 。 瞿 陀 尼 洲 。 拘 盧 洲 。 亦 住 八 中 洲 。 何 等 爲 八 。 謂 拘 盧 洲 。 有 二 眷 屬 。 一 矩 拉 婆 洲 。 二<br />

憍 拉 婆 洲 。 毘 提 訶 洲 。 有 二 眷 屬 。 一 提 訶 洲 。 二 蘇 提 訶 洲 。 瞿 陀 尼 洲 。 有 二 眷 屬 。 一 舍 搋<br />

洲 。 二 嗢 怛 羅 漫 怛 里 拏 洲 。 贍 部 洲 。 有 二 眷 屬 。 一 遮 末 羅 洲 。 二 筏 羅 遮 末 邏 洲 。 此 八 洲 中 。<br />

人 形 短 小 。 如 此 方 侏 儒 。 有 説 。 七 洲 是 人 所 住 。 遮 末 羅 洲 。 唯 羅 剎 娑 居 。 有 説 。 此 所 説 八 。<br />

即 是 四 大 洲 之 異 名 。 以 一 一 洲 。 皆 有 二 異 名 故 。 如 是 説 者 。 應 如 初 説 。 此 八 中 洲 。 一 一 復<br />

有 。 五 百 小 洲 。 以 爲 眷 屬 。<br />

4-3-11. Indra’s city Sudarśana and his assembly hall Sudharmā:<br />

The city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op of Mt. Sumeru. The hall is located to the southwest<br />

outside the city.<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33) T27,691c-692a 於 山 頂 中 。 有 城 名 善 見 。 面 二 千 半 。 周 萬 踰 繕<br />

那 。… 其 地 平 坦 。… 是 天 帝 釋 。 所 都 大 城 。… 城 外 西 南 角 。 有 大 善 法 堂 。<br />

4-3-12.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br />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apparently dwell on the fourth ledge. See 4-3-5.<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33) T27,691c 四 層 如 次 。 堅 手 持 鬘 。 恒 憍 四 王 。 天 眾 居 止 。 持 雙<br />

山 等 。 七 金 山 上 。 亦 有 四 王 。 所 部 村 邑 。 七 山 四 級 。 日 月 等 天 。 皆 是 四 大 。 王 眾 天 攝 。 故<br />

欲 天 中 。 此 天 最 廣 。<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72) T27,868a 問 諸 天 住 在 何 處 。 答 四 大 王 眾 天 。 住 七 金 山 。 及 妙<br />

高 山 。 四 層 級 上 。 并 日 月 星 中 。<br />

4-3-13. The animals’ mouths of Lake Anavatapta, out of which the four great rivers flow:<br />

The rivers flow out of an elephant's mouth at the east, an ox's mouth at the south, a horse's<br />

mouth at the west, and a lion's mouth at the north side of the lake respectively.<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5) T27,22a 而 實 於 此 。 贍 部 洲 中 。 有 四 大 河 。 眷 屬 各 四 。 隨 其 方 面 。<br />

流 趣 大 海 。 謂 即 於 此 。 贍 部 洲 中 。 有 一 大 池 。 名 無 熱 惱 。 初 但 從 彼 。 出 四 大 河 。 一 名 殑 伽 。<br />

二 名 信 度 。 三 名 縛 芻 。 四 名 私 多 。 初 殑 伽 河 。 從 池 東 面 。 金 象 口 出 。 右 遶 池 一 匝 。 流 入 東<br />

海 。 次 信 度 河 。 從 池 南 面 。 銀 牛 口 出 。 右 遶 池 一 匝 。 流 入 南 海 。 次 縛 芻 河 。 從 池 西 面 。 吠<br />

琉 璃 馬 口 出 。 右 遶 池 一 匝 。 流 入 西 海 。 後 私 多 河 。 從 池 北 面 。 頗 胝 迦 師 子 口 出 。 右 遶 池 一<br />

匝 。 流 入 北 海 。 殑 伽 大 河 。 有 四 眷 屬 。… 信 度 大 河 。 有 四 眷 屬 。… 縛 芻 大 河 。 有 四 眷 屬 。…<br />

私 多 大 河 。 有 四 眷 屬 。… 如 是 且 説 。 有 大 名 者 。 然 四 大 河 。 一 一 各 有 。 五 百 眷 屬 。 并 本 合<br />

有 。 二 千 四 河 。 隨 其 方 面 。 流 趣 大 海 。 如 是 所 説 。 二 千 四 河 。 未 入 海 頃 。 頗 有 能 令 。 不 入<br />

海 不 。 無 如 是 事 。<br />

30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3-14. The presence of the dragons:<br />

It quotes an explanation saying that the Two Dragon Kings coil around Mt. Sumeru.<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91) T27,954c 有 説 … 蘇 迷 盧 山 。 數 爲 難 陀 。 鄔 波 難 陀 。 二 大 龍 王 。<br />

纏 遶 捨 去 。<br />

4-3-15. The heigh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br />

It does not seem to be mentioned.<br />

4-3-16. The location of the hells:<br />

It quotes explanations indicating that the Eight Great Hells are located under the Southern<br />

Great Contin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cation of the Eight Cold Hells is unclear. See the<br />

Jushe lun 倶 舍 論 and the Shunzhengli lun 順 正 理 論 .<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72) T27,865c-866a 問 地 獄 在 何 處 。 答 多 分 在 此 贍 部 洲 下 。 云 何 安<br />

立 。 答 有 説 。 從 此 洲 下 。 四 萬 踰 繕 那 。 至 無 間 地 獄 底 。 無 間 地 獄 。 縱 廣 高 下 。 各 二 萬 踰 繕<br />

那 。 次 上 一 萬 九 千 踰 繕 那 。 中 安 立 餘 七 地 獄 。 謂 次 上 有 極 熱 地 獄 。 次 上 有 熱 地 獄 。 次 上 有<br />

大 □ 叫 地 獄 。 次 上 有 □ 叫 地 獄 。 次 上 有 眾 合 地 獄 。 次 上 有 黑 繩 地 獄 。 次 上 有 等 活 地 獄 。 此<br />

七 地 獄 。 一 一 縱 廣 。 萬 踰 繕 那 。 次 上 餘 有 一 千 踰 繕 那 。 五 百 踰 繕 那 是 白 墡 。 五 百 踰 繕 那 是<br />

泥 。 有 説 。 從 此 洲 下 。 四 萬 踰 繕 那 。 至 無 間 地 獄 。 此 無 間 地 獄 。 縱 廣 高 下 。 各 二 萬 踰 繕 那 。<br />

次 上 有 三 萬 五 千 踰 繕 那 。 安 立 餘 七 地 獄 。 一 一 縱 廣 高 下 。 各 五 千 踰 繕 那 。 次 上 餘 有 五 千 踰<br />

繕 那 。 千 踰 繕 那 青 色 土 。 千 踰 繕 那 黃 色 土 。 千 踰 繕 那 赤 色 土 。 千 踰 繕 那 白 色 土 。 五 百 踰 繕<br />

那 白 墡 。 五 百 踰 繕 那 是 泥 。 有 説 。 無 間 地 獄 。 在 於 中 央 。 餘 七 地 獄 。 周 迴 圍 遶 。 如 今 聚 落 。<br />

圍 遶 大 城 。 問 若 爾 者 。 施 設 論 説 。 當 云 何 通 。 如 説 贍 部 洲 。 周 圍 六 千 踰 繕 那 。 三 踰 繕 那 半 。<br />

一 一 地 獄 。 其 量 廣 大 。 云 何 於 此 洲 下 。 得 相 容 受 。 如 有 頌 言 。 熱 鐵 地 如 血 。 猛 火 恒 洞 然 。<br />

多 百 踰 繕 那 。 周 遍 焰 交 徹 。 答 此 贍 部 洲 。 上 尖 下 闊 。 猶 如 穀 聚 。 故 得 容 受 。 由 此 經 中 説 。<br />

四 大 海 漸 入 漸 深 。 又 一 一 大 地 獄 。 有 十 六 增 。<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72) T27,866b-c 贍 部 洲 下 。 有 大 地 獄 。 贍 部 洲 上 。 亦 有 邊 地 獄 。 及<br />

獨 地 獄 。 或 在 谷 中 。 或 在 山 上 。 或 在 曠 野 。 或 在 空 中 。 於 餘 三 洲 。 唯 有 邊 地 獄 獨 地 獄 。 無<br />

大 地 獄 。<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98) T27,992a 百 三 十 六 地 獄 者 。 如 正 法 中 説 。 八 大 地 獄 。 一 一 各<br />

有 。 十 六 眷 屬 。<br />

4-3-17.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King Yama:<br />

King Yama's realm is located under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and apparently above the<br />

Eight Great Hells. See 4-3-16.<br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巻 172) T27,867b 問 鬼 住 何 處 。 答 贍 部 洲 下 。 五 百 踰 繕 那 。 有 琰 魔 王<br />

界 。 是 一 切 鬼 。 本 所 住 處 。<br />

31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4. The Shunzhengli lun 順 正 理 論 :<br />

T29, 1562 Apidamo shunzhengli lun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br />

(Abhidharma Following Right Theory Treatise, Abhidharma-nyāyānusāra-śāstra)<br />

4-4-1.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It is 80.000 yojanas above sea level.<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5b 論 曰 。… 如 是 九 山 。 住 金 輪 上 。 沒 水 量 皆 等 。 八 萬 踰 繕<br />

那 。 蘇 迷 盧 山 。 出 水 亦 爾 。<br />

4-4-2. Its planar shape:<br />

It is apparently square. Mt. Sumeru has four sides facing north, east, south, and west<br />

respectively.<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5b 論 曰 。… 妙 高 山 王 。 四 寶 爲 體 。 謂 四 面 如 次 。 北 東 南 西 。<br />

金 銀 吠 瑠 璃 。 頗 胝 迦 寶 。<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5b 論 曰 。… 如 是 九 山 。 住 金 輪 上 。 沒 水 量 皆 等 。 八 萬 踰 繕<br />

那 。 蘇 迷 盧 山 。 出 水 亦 爾 。… 其 餘 八 山 。 出 水 高 量 。 從 内 至 外 。 半 半 漸 卑 。 謂 初 持 雙 。 出<br />

水 四 萬 。… 如 是 九 山 。 一 一 廣 量 。 各 各 與 自 。 出 水 量 同 。<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5c 論 曰 。 於 外 海 中 。 大 洲 有 四 。 謂 於 四 面 。 對 妙 高 山 。<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8c 論 曰 。… 其 頂 四 面 。 各 二 十 千 。 若 據 周 圍 。 數 成 八 萬 。<br />

有 餘 師 説 。 面 各 八 十 千 。 與 下 際 四 邊 。 其 量 無 別 。<br />

4-4-3. Its cross-sectional shape:<br />

It is apparently trapezoidal. The top is 20.000 yojanas. The base at sea level is 80.000 yojanas.<br />

The height is 80.000 yojanas. See 4-4-1 and 4-4-2 and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4-4-4. The four peaks at the top:<br />

There is a peak at each corner of the top of Mt. Sumeru.<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8c 論 曰 。… 山 頂 四 角 。 各 有 一 峯 。 其 高 廣 量 。 各 有 五 百 。<br />

有 藥 叉 神 。 名 金 剛 手 。 於 中 止 住 。 守 護 諸 天 。<br />

4-4-5.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the terraced ledges projecting from the side:<br />

There are four ledges. The heights of the ledges are 10.000, 20.000, 30.000, and 40.000<br />

yojanas above sea level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Accordingly, the fourth ledge is located at<br />

half the height of Mt. Sumeru. The widths of the ledges are 16.000, 8.000, 4.000, and 2.000<br />

yojanas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On the lower three ledges dwell the deities called Jianshou<br />

堅 手 , Chiman 持 鬘 , and Hengjiao 恒 憍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all of whom are subordinates<br />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On the fourth ledge dwell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and their<br />

subordinates.<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8b-c 論 曰 。 蘇 迷 盧 山 。 有 四 層 級 。 始 從 水 際 。 盡 第 一 層 。<br />

32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相 去 十 千 。 踰 繕 那 量 。 如 是 乃 至 。 從 第 三 層 。 盡 第 四 層 。 亦 十 千 量 。 此 四 層 級 。 從 妙 高 山 。<br />

傍 出 圍 繞 。 盡 其 下 半 。 最 初 層 級 。 出 十 六 千 。 第 二 第 三 。 第 四 層 級 。 如 其 次 第 。 八 四 二 千 。<br />

住 初 層 天 。 名 爲 堅 手 。 持 鬘 居 第 二 。 恒 憍 處 第 三 。 四 大 天 王 。 及 諸 眷 屬 。 各 一 方 面 。 住 第<br />

四 層 。 堅 手 等 三 天 。 皆 四 王 眾 攝 。 持 雙 山 等 。 七 金 山 上 。 亦 有 四 王 。 所 部 村 邑 。 是 名 依 地<br />

住 。 四 大 王 眾 天 。 於 欲 天 中 。 此 天 最 廣 。<br />

4-4-6. The number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 and their name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seven mountain ranges,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and the Iron<br />

Ring Mountain Range (Tielunwei shan 鐵 輪 圍 山 ) in this order from the center outwards. The<br />

seven mountain ranges are:<br />

1 Yujiandaluo shan 踰 健 達 羅 山 ,<br />

2 Yishatuoluo shan 伊 沙 馱 羅 山 ,<br />

3 Jiediluojia shan 朅 地 洛 迦 山 ,<br />

4 Sudalishena shan 蘇 達 梨 舍 那 山 ,<br />

5 Eshifujiena shan 頞 濕 縛 羯 拏 山 ,<br />

6 Pinahengjia shan 毘 那 怛 迦 山 ,<br />

7 Nimindaluo shan 尼 民 達 羅 山 in this order moving outwards.<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5a 頌 曰 。 蘇 迷 盧 處 中 。 次 踰 健 達 羅 。 伊 沙 駄 羅 山 。 朅 地 洛<br />

迦 山 。 蘇 達 梨 舍 那 。 頞 濕 縛 羯 拏 。 毘 那 恒 迦 山 。 尼 民 達 羅 山 。 於 大 洲 等 外 。 有 鐵 輪 圍 山 。<br />

前 七 金 所 成 。 蘇 迷 盧 四 寶 。 入 水 皆 八 萬 。 妙 高 出 亦 然 。 餘 八 半 半 下 。 廣 皆 等 高 量 。<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5a-b 論 曰 。 於 金 輪 上 。 有 九 大 山 。 妙 高 山 王 。 處 中 而 住 。<br />

餘 八 周 匝 。 繞 妙 高 山 。 於 八 山 中 。 前 七 名 内 。 第 七 山 外 。 有 大 洲 等 。 此 外 復 有 。 鐵 輪 圍 山 。<br />

周 匝 如 輪 。 圍 四 洲 界 。<br />

4-4-7. The existence of the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or the Great Diamond Ring<br />

Mountain Range:<br />

Neither is mentioned.<br />

4-4-8. The topography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br />

See 4-4-6. They are laid out in concentric squares. However,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is<br />

circular.<br />

The square base of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a concentric square of sea and mountain<br />

range alternately seven times, and then by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with subcontinents, and<br />

by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in a concentric circular ring. Each of the seas and mountain<br />

ranges diminishes in size compared with the one closer to Mt. Sumeru except the outermost<br />

sea.<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5b-c 論 曰 。 妙 高 爲 初 。 輪 圍 爲 後 。 中 間 八 海 。 前 七 名 内 。<br />

七 中 皆 具 。 八 功 德 水 。… 如 是 七 海 。 初 廣 八 萬 。 約 持 雙 山 。 内 邊 周 量 。 於 其 四 面 。 數 各 三<br />

倍 。 謂 各 成 二 億 四 。 萬 踰 繕 那 。 其 餘 六 海 。 量 半 半 狹 。 謂 第 二 海 。 量 廣 四 萬 。 乃 至 第 七 量<br />

33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廣 。 一 千 二 百 五 十 。 此 等 不 説 。 周 圍 量 者 。 以 煩 多 故 。 准 前 知 故 。 第 八 名 外 。 醎 水 盈 滿 。<br />

量 廣 三 億 。 二 萬 二 千 。<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5a-b 論 曰 。 於 金 輪 上 。 有 九 大 山 。 妙 高 山 王 。 處 中 而 住 。<br />

餘 八 周 匝 。 繞 妙 高 山 。 於 八 山 中 。 前 七 名 内 。 第 七 山 外 。 有 大 洲 等 。 此 外 復 有 。 鐵 輪 圍 山 。<br />

周 匝 如 輪 。 圍 四 洲 界 。<br />

4-4-9. The location and shape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the Eastern Great Continent 勝 身 洲 which is half-moon-shaped<br />

without the western part,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贍 部 洲 which is trapezoidal with<br />

wider north and narrower south, the Western Great Continent 牛 貨 洲 which is circular, and<br />

the Northern Great Continent 倶 盧 洲 which is square.<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5c 論 曰 。 於 外 海 中 。 大 洲 有 四 。 謂 於 四 面 。 對 妙 高 山 。 南<br />

贍 部 洲 。 北 廣 南 狹 。 三 邊 量 等 。 其 相 如 車 。 南 邊 唯 廣 。 三 踰 繕 那 半 。 三 邊 各 有 。 二 千 踰 繕<br />

那 。 唯 此 洲 中 。 有 金 剛 座 。… 東 勝 身 洲 。 東 狹 西 廣 。 三 邊 量 等 。 形 如 半 月 。 東 三 百 五 十 三 。<br />

邊 各 二 千 。 此 東 洲 東 邊 。 廣 南 洲 南 際 。 故 東 如 半 月 。 南 贍 部 如 車 。 西 牛 貨 洲 。 圓 如 滿 月 。<br />

徑 二 千 五 百 。 周 圍 七 千 半 。 北 倶 盧 洲 。 形 如 方 座 。 四 邊 量 等 。 面 各 二 千 。 既 説 畟 方 。 面 各<br />

二 千 。 以 其 義 已 顯 。 故 等 言 無 用 。 或 應 但 説 圓 及 等 。 言 無 缺 畟 方 。 便 爲 無 用 。 又 應 説 如 。<br />

滿 月 方 座 。 不 應 但 説 。 圓 無 缺 等 。 隨 自 洲 相 。 人 面 亦 然 。<br />

4-4-10.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and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Each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has two middle-sized subcontinents. The existence of<br />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 is not mentioned.<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6a 論 曰 。… 復 有 八 中 洲 。 是 大 洲 眷 屬 。 謂 四 大 洲 側 。 各 有<br />

二 中 洲 。 贍 部 洲 邊 。 二 中 洲 者 。 一 遮 末 羅 洲 。 二 筏 羅 遮 末 羅 洲 。 勝 身 洲 邊 。 二 中 洲 者 。 一<br />

提 訶 洲 。 二 毘 提 訶 洲 。 牛 貨 洲 邊 。 二 中 洲 者 。 一 舍 搋 洲 。 二 嗢 怛 羅 漫 怛 里 拏 洲 。 倶 盧 洲 邊 。<br />

二 中 洲 者 。 一 矩 拉 婆 洲 。 二 憍 拉 婆 洲 。 此 一 切 洲 。 皆 人 所 住 。 由 下 劣 業 。 增 上 所 生 。 故 住<br />

彼 人 。 身 形 卑 陋 。 有 餘 師 説 。 遮 末 羅 洲 。 邏 剎 婆 居 。 餘 皆 人 住 。<br />

4-4-11. Indra’s city Sudarśana and his assembly hall Sudharmā:<br />

The city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op of Mt. Sumeru. The hall is located to the southwest<br />

outside the city.<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8c-519a 論 曰 。… 於 山 頂 中 。 有 宮 名 善 見 。 面 二 千 半 。 周 萬<br />

踰 繕 那 。… 其 地 平 坦 。… 是 天 帝 釋 。 所 都 大 城 。… 於 其 城 中 。 有 殊 勝 殿 。… 城 外 西 南 角 。 有<br />

大 善 法 堂 。<br />

4-4-12.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br />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dwell on the fourth ledge. See 4-4-5.<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8c 論 曰 。… 四 大 天 王 。 及 諸 眷 屬 。 各 一 方 面 。 住 第 四 層 。<br />

堅 手 等 三 天 。 皆 四 王 眾 攝 。 持 雙 山 等 。 七 金 山 上 。 亦 有 四 王 。 所 部 村 邑 。 是 名 依 地 住 。 四<br />

34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大 王 眾 天 。 於 欲 天 中 。 此 天 最 廣 。<br />

4-4-13. The animals’ mouths of Lake Anavatapta, out of which the four great rivers flow:<br />

They are not mentioned, although it describes the lake and the rivers as following:<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6a 論 曰 。 依 至 教 説 。 此 贍 部 洲 。 從 中 印 度 。 漸 次 向 北 。 三<br />

處 各 有 。 三 重 黑 山 。 有 大 雪 山 。 在 黑 山 北 。 大 雪 山 北 。 有 香 醉 山 。 雪 北 香 南 。 有 大 池 水 。<br />

名 無 熱 惱 。 出 四 大 河 。 從 四 面 流 。 趣 四 大 海 。 一 殑 伽 河 。 二 信 度 河 。 三 私 多 河 。 四 縛 芻 河 。<br />

無 熱 惱 池 。 縱 廣 正 等 。 面 各 五 十 。 踰 繕 那 量 。 八 功 德 水 。 盈 滿 其 中 。 非 得 通 人 。 難 至 其 所 。<br />

4-4-14. The presence of the dragons:<br />

Eight large dragons hold up the land.<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21a 論 曰 。… 故 世 尊 言 。 大 龍 有 八 。 皆 住 一 劫 。 能 持 大 地 。<br />

4-4-15. The heigh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br />

The sun and the moon move around at half the height of Mt. Sumeru through the skies above<br />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8a 論 曰 。 日 月 眾 星 。 依 何 而 住 。 依 風 而 住 。… 彼 所 住 去 此 。<br />

幾 踰 繕 那 。 持 雙 山 頂 。 齊 妙 高 山 半 。<br />

4-4-16. The location of the hells:<br />

The Eight Great Hells are located under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The Eight Cold Hells are<br />

located outside the Iron-Ring-Mountain range. See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21) T29,456b 論 曰 。… 八 大 地 獄 。 名 地 獄 異 。 一 等 活 地 獄 。 二 黑 繩 地<br />

獄 。 三 眾 合 地 獄 。 四 號 叫 地 獄 。 五 大 叫 地 獄 。 六 炎 熱 地 獄 。 七 大 熱 地 獄 。 八 無 間 地 獄 。<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6a-b 論 曰 。 此 贍 部 洲 。 下 過 二 萬 。 有 阿 鼻 旨 。 大 奈 落 迦 。<br />

深 廣 同 前 。 謂 各 二 萬 。 故 彼 底 去 此 。 四 萬 踰 繕 那 。… 餘 七 地 獄 。 在 無 間 上 。 重 累 而 住 。 其<br />

七 者 何 。 一 者 極 熱 。 二 者 焰 熱 。 三 者 大 叫 。 四 者 號 叫 。 五 者 眾 合 。 六 者 黑 繩 。 七 者 等 活 。<br />

有 説 。 此 七 在 無 間 傍 。<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6b-c 八 奈 落 迦 。 增 各 十 六 。 謂 四 門 外 。 各 有 四 增 。 以 非 皆<br />

異 名 。 但 標 其 定 數 。 故 薄 伽 梵 。 説 此 頌 言 。<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7a 已 説 有 八 熱 奈 落 迦 。 寒 奈 落 迦 。 亦 有 八 種 。 何 等 爲 八 。<br />

一 頞 部 陀 。 二 尼 剌 部 陀 。 三 頞 哳 吒 。 四 臛 臛 婆 。 五 虎 虎 婆 。 六 嗢 鉢 羅 。 七 鉢 特 摩 。 八 摩 訶<br />

鉢 特 摩 。 此 中 有 情 。 嚴 寒 所 逼 。 隨 身 聲 瘡 變 。 立 差 別 想 名 。 謂 二 三 三 。 如 其 次 第 。 在 繞 四<br />

洲 。 輪 圍 山 外 。 極 冥 闇 所 。… 有 説 。 此 在 熱 地 獄 傍 。<br />

4-4-17.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King Yama:<br />

King Yama's realm is located under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and apparently above the<br />

Eight Great Hells. See 4-4-16.<br />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 巻 31) T29,517b 諸 鬼 本 住 。 琰 魔 王 國 。 從 此 展 轉 。 散 趣 餘 方 。 此 贍 部 洲 。<br />

35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南 邊 直 下 。 深 過 五 百 。 踰 繕 那 量 。 有 琰 魔 王 都 。 縱 廣 量 亦 爾 。<br />

36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5. The Lishi lun 立 世 論 :<br />

T32, 1644 Foshuo lishi apitan lun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br />

(Treatise on Creating the World)<br />

4-5-1.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It is 80.000 yojanas above sea level.<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81a 是 須 彌 山 。 亦 復 如 是 。 半 形 入 水 。 八 萬 由 旬 。 半 形 出 水 。<br />

八 萬 由 旬 。<br />

4-5-2. Its planar shape:<br />

It is square. Mt. Sumeru has four sides facing north, east, south, and west respectively.<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81a 其 山 四 邊 。 各 八 萬 由 旬 。 周 迴 三 十 。 二 萬 由 旬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81c 是 須 彌 山 王 。 東 西 南 北 。 凡 有 四 邊 。 其 東 邊 真 金 所 成 。<br />

西 邊 白 銀 所 成 。 北 邊 琉 璃 。 南 邊 頗 梨 。<br />

4-5-3. Its cross-sectional shape:<br />

It is apparently square. The top and the base at sea level are apparently 80.000 yojanas, the<br />

same as the height. See 4-5-1 and 4-5-2.<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81a 是 世 界 地 。 形 相 團 圓 。 如 銅 燭 盤 。 如 陶 家 輪 。 是 世 界 地 。<br />

亦 復 如 是 。 猶 如 燭 盤 。 邊 緣 隆 起 。 其 鐵 圍 山 。 亦 復 如 是 。 譬 如 燭 盤 。 中 央 聳 起 。 其 世 界 中<br />

有 。 須 彌 山 王 。 亦 復 如 是 。 此 須 彌 山 。 七 寶 所 成 。 色 形 可 愛 。 四 角 端 直 。 譬 如 工 匠 。 善 用<br />

繩 墨 。 斫 成 板 柱 。 其 形 方 正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81a 是 須 彌 山 。 亦 復 如 是 。 半 形 入 水 。 八 萬 由 旬 。 半 形 出 水 。<br />

八 萬 由 旬 。 其 山 四 邊 。 各 八 萬 由 旬 。 周 迴 三 十 。 二 萬 由 旬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 181c 是 須 彌 山 。 七 性 最 饒 。 山 之 極 頂 。 中 央 平 正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5) T32, 193b 須 彌 山 王 。 上 頂 平 地 。<br />

To be precise, the bottom is 435 yojanas wider than the top. See VI.<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81c 從 此 須 彌 山 頂 邊 。 至 彼 須 彌 山 頂 邊 。 十 二 億 三 千 四 百 五<br />

十 由 旬 。 從 此 須 彌 山 中 央 。 至 彼 須 彌 山 中 央 。 十 二 億 八 萬 三 千 四 百 五 十 由 旬 。 從 此 須 彌 山<br />

根 。 至 彼 須 彌 山 根 。 十 二 億 三 千 十 五 由 旬 。<br />

4-5-4. The four peaks at the top:<br />

There is a peak at each side of the top of Mt. Sumeru. See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4) T32,190b 須 彌 山 王 。 凡 有 四 頂 。 東 西 南 北 。… 是 四 頂 者 。 上 廣 下 狹 。<br />

譬 如 蓮 芙 。 其 最 狹 處 。 周 圍 一 千 。 五 百 由 旬 。 其 最 大 處 。 逕 七 百 由 旬 。 周 圍 二 千 。 一 百 由<br />

旬 。… 有 金 剛 手 。 一 切 諸 天 。 依 此 中 住 。<br />

4-5-5.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the terraced ledges projecting from the side:<br />

There are four ledges. The heights of the ledges are 50, 20.000, 40.000, and 60.000 yojanas<br />

above sea level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See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 The widths of the ledges<br />

37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are 200, 150, 100, and 50 yojanas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On the lowest ledge dwell the<br />

soldiers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On the other three ledges dwell the deities called<br />

Shouchibaoqi 手 持 寶 器 , Changsheng 常 勝 , and Chiman 持 鬘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To be<br />

precise, the term 八 百 由 旬 (800 yojanas) in the following text should be 四 百 由 旬 (400<br />

yojanas), judging from the context.<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5) T32,193c-194b 須 彌 山 王 。 從 其 上 頂 。 向 下 二 萬 由 旬 。 是 第 一 層 。<br />

是 層 四 出 。 並 五 十 由 旬 。 周 迴 增 本 。 四 百 由 旬 。… 有 諸 天 子 。 名 曰 持 鬘 。 於 此 中 住 。 是 須<br />

彌 山 。 本 周 圍 數 。 更 增 四 百 由 旬 。 合 本 八 百 由 旬 。 從 頂 向 下 。 四 萬 由 旬 。 是 第 二 層 。 四 出<br />

並 廣 上 層 。 五 十 由 旬 。… 有 諸 天 子 。 名 曰 常 勝 。 於 此 中 住 。 須 彌 山 王 。 本 周 圍 數 。 更 增 八<br />

百 由 旬 。 合 本 一 千 二 百 由 旬 。 從 頂 向 下 。 六 萬 由 旬 。 是 第 三 層 。 四 出 並 廣 二 層 。 五 十 由 旬 。…<br />

有 諸 天 子 。 名 手 持 寶 器 。 於 此 中 住 。… 須 彌 山 王 。 本 周 圍 數 。 更 增 四 百 由 旬 。 合 本 一 千 。<br />

六 百 由 旬 。 是 第 四 層 。 廣 上 三 層 。 四 出 並 五 十 由 旬 。 從 海 水 際 。 向 上 五 十 由 旬 。 是 須 彌 山<br />

王 第 四 層 。 廣 第 三 層 。 五 十 由 旬 。 厚 亦 如 此 。… 此 第 四 層 。 四 天 王 軍 。 之 所 住 處 。 是 層 之<br />

外 。 又 出 四 百 。 五 十 由 旬 。 周 迴 一 千 。 八 百 由 旬 。 有 諸 龍 及 金 翅 鳥 之 所 住 處 。 須 彌 山 王 。<br />

上 下 諸 層 。 並 厚 五 十 由 旬 。<br />

4-5-6. The number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 and their name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seven mountain ranges,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and the Iron<br />

Ring Mountain Range (Tiewei shan 鐵 圍 山 ) in this order from the center outwards. The seven<br />

mountain ranges are:<br />

1 Yougantuo shan 由 乾 陀 山 ,<br />

2 Yishatuo shan 伊 沙 陀 山 ,<br />

3 Heluozhi shan 訶 羅 置 山 ,<br />

4 Xiutengsuo shan 脩 騰 娑 山 ,<br />

5 Ashaqianna shan 阿 沙 千 那 山 ,<br />

6 Pinaduo shan 毘 那 多 山 , and<br />

7 Nimintuo shan 尼 民 陀 山 in this order moving outwards.<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81a-181c 是 須 彌 山 。 亦 復 如 是 。 半 形 入 水 。 八 萬 由 旬 。 半 形<br />

出 水 。 八 萬 由 旬 。 其 山 四 邊 。 各 八 萬 由 旬 。 周 迴 三 十 二 萬 由 旬 。 最 裏 大 海 。 名 須 彌 海 。 深<br />

八 萬 由 旬 。 廣 四 萬 由 旬 。 一 邊 長 十 六 萬 由 旬 。 周 迴 六 十 四 萬 由 旬 。 海 外 有 山 。 名 由 乾 陀 。<br />

此 山 入 水 。 四 萬 由 旬 。 出 水 亦 爾 。 廣 亦 如 是 。 四 萬 由 旬 。 是 山 一 邊 。 長 二 十 四 萬 由 旬 。 周<br />

迴 九 十 六 萬 由 旬 。 此 出 外 海 。 亦 名 由 乾 陀 。 深 四 萬 由 旬 。 廣 亦 如 是 。 一 邊 長 三 十 二 萬 由 旬 。<br />

周 迴 百 二 十 八 萬 由 旬 。 海 外 有 山 。 名 伊 沙 陀 。 入 水 二 萬 由 旬 。 出 水 亦 然 。 廣 亦 如 是 。 一 邊<br />

長 三 十 六 萬 由 旬 。 周 迴 一 百 四 十 四 萬 由 旬 。 山 外 有 海 。 亦 名 伊 沙 陀 。 深 二 萬 由 旬 。 廣 亦 如<br />

是 。 一 邊 長 四 十 萬 由 旬 。 周 迴 一 百 六 十 萬 由 旬 。 海 外 有 山 。 名 訶 羅 置 。 入 水 一 萬 由 旬 。 出<br />

水 亦 爾 。 其 廣 亦 然 。 一 邊 四 十 四 萬 由 旬 。 周 迴 一 百 七 十 六 萬 由 旬 。 山 外 有 海 。 亦 名 訶 羅 置 。<br />

深 一 萬 由 旬 。 廣 亦 如 是 。 一 邊 長 三 十 六 萬 由 旬 。 周 迴 一 百 八 十 四 萬 由 旬 。 海 外 有 山 。 名 脩<br />

騰 娑 。 入 水 五 千 由 旬 。 出 上 亦 爾 。 其 廣 亦 然 。 一 邊 長 四 十 七 萬 由 旬 。 周 迴 一 百 八 十 八 萬 由<br />

旬 。 山 外 有 海 。 亦 名 脩 騰 娑 。 深 五 千 由 旬 。 廣 亦 如 是 。 一 邊 長 四 十 八 萬 由 旬 。 周 迴 一 百 九<br />

38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十 二 萬 由 旬 。 海 外 有 山 名 阿 沙 千 那 。 入 水 二 千 五 百 由 旬 。 出 水 亦 然 。 廣 亦 如 是 。 一 邊 長 四<br />

十 八 萬 五 千 由 旬 。 周 迴 一 百 九 十 四 萬 由 旬 。 山 外 有 海 。 亦 名 阿 沙 千 那 。 深 二 千 五 百 由 旬 。<br />

廣 亦 如 是 。 一 邊 長 四 十 九 萬 由 旬 。 周 迴 一 百 九 十 六 萬 由 旬 。 海 外 有 山 。 名 毘 那 多 。 入 水 一<br />

千 二 百 五 十 由 旬 。 出 水 亦 然 。 廣 亦 如 是 。 一 邊 長 四 十 九 萬 二 千 五 百 由 旬 。 周 迴 一 百 九 十 七<br />

萬 由 旬 。 山 外 有 海 。 亦 名 毘 那 多 。 深 一 千 二 百 五 十 由 旬 。 廣 亦 如 是 。 一 邊 長 四 十 九 萬 五 千<br />

由 旬 。 周 迴 一 百 九 十 八 萬 由 旬 。 海 外 有 山 。 名 尼 民 陀 。 入 水 六 百 二 十 五 由 旬 。 出 水 亦 然 。<br />

廣 亦 如 是 。 一 邊 長 四 十 九 萬 六 千 二 百 五 十 由 旬 。 周 迴 一 百 九 十 八 萬 五 千 由 旬 。 山 外 有 海 。<br />

亦 名 尼 民 陀 。 深 六 百 二 十 五 由 旬 。 廣 亦 復 然 。 一 邊 長 四 十 九 萬 七 千 五 百 由 旬 。 周 迴 一 百 九<br />

十 九 萬 由 旬 。 鹹 海 外 有 山 。 名 曰 鐵 圍 。 入 水 三 百 十 二 由 旬 半 。 出 水 亦 然 。 廣 亦 如 是 。 周 迴<br />

三 十 六 億 一 萬 三 百 五 十 由 旬 。 從 尼 民 陀 山 際 。 取 鐵 圍 山 際 。 三 億 六 萬 三 千 二 百 八 十 八 由 旬 。<br />

從 尼 民 陀 海 際 。 取 鐵 圍 山 際 。 三 億 六 萬 二 千 六 百 六 十 三 由 旬 。 從 剡 浮 提 南 際 。 取 鐵 圍 山 。<br />

三 億 六 萬 六 百 六 十 三 由 旬 。 從 剡 浮 提 中 央 。 取 西 瞿 耶 尼 中 央 。 三 億 六 萬 六 千 由 旬 。 從 南 剡<br />

浮 提 北 際 。 取 北 鬱 單 越 北 際 。 四 億 七 萬 七 千 五 百 由 旬 。 從 鐵 圍 山 水 際 極 西 。 鐵 圍 山 水 際 。<br />

逕 度 十 二 億 二 千 八 百 二 十 五 由 旬 。 鐵 圍 山 水 際 。 周 迴 四 十 六 億 八 千 四 百 七 十 五 由 旬 。 從 此<br />

須 彌 山 頂 邊 。 至 彼 須 彌 山 頂 邊 。 十 二 億 三 千 四 百 五 十 由 旬 。 從 此 須 彌 山 中 央 。 至 彼 須 彌 山<br />

中 央 。 十 二 億 八 萬 三 千 四 百 五 十 由 旬 。 從 此 須 彌 山 根 。 至 彼 須 彌 山 根 。 十 二 億 三 千 十 五 由<br />

旬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10) T32,224c-225a 四 方 風 吹 。 掘 成 内 海 。 起 須 彌 山 。… 由 乾 陀 海 。 由<br />

乾 陀 山 。 伊 沙 陀 海 山 。 佉 羅 胝 海 山 。 善 見 海 山 。 馬 耳 海 山 。 毘 那 多 海 山 。 尼 民 陀 海 山 。 及<br />

四 天 下 中 間 。 洲 地 掘 成 州 。 海 起 鐵 圍 山 。<br />

4-5-7. The existence of the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or the Great Diamond Ring<br />

Mountain Range:<br />

Neither is mentioned.<br />

4-5-8. The topography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br />

See 4-5-6 and 4-5-10. They are laid out in concentric squares. However, the outermost<br />

mountain range is circular. The square base of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a concentric<br />

square of sea and mountain range alternately seven times, and then by the Four Great<br />

Continents with other continents, and by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in a concentric<br />

circular ring. Each of the seas and mountain ranges diminishes in size compared with the one<br />

closer to Mt. Sumeru except the outermost sea. The entire length of the inner side of the<br />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is apparently 3.608.475 yojanas, although it is given as 4.608.475<br />

yojanas, because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is circular with a diameter of 1.202.825<br />

yojanas.<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81c 從 鐵 圍 山 水 際 極 西 。 鐵 圍 山 水 際 。 逕 度 十 二 億 二 千 八 百<br />

二 十 五 由 旬 。 鐵 圍 山 水 際 。 周 迴 四 十 六 億 八 千 四 百 七 十 五 由 旬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81a 是 世 界 地 。 形 相 團 圓 。 如 銅 燭 盤 。 如 陶 家 輪 。 是 世 界 地 。<br />

亦 復 如 是 。 猶 如 燭 盤 。 邊 緣 隆 起 。 其 鐵 圍 山 。 亦 復 如 是 。 譬 如 燭 盤 。 中 央 聳 起 。 其 世 界 中<br />

39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有 。 須 彌 山 王 。 亦 復 如 是 。 此 須 彌 山 。 七 寶 所 成 。 色 形 可 愛 。 四 角 端 直 。 譬 如 工 匠 。 善 用<br />

繩 墨 。 斫 成 板 柱 。 其 形 方 正 。<br />

4-5-9. The location and shape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the Eastern Great Continent 弗 毘 提 which is circular, the<br />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剡 浮 提 which is trapezoidal with wider north and narrower south,<br />

the Western Great Continent 瞿 耶 尼 which is circular, and the Northern Great Continent 鬱 單<br />

越 which is square. See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1) T32,174c 南 剡 浮 提 品 第 二 。 佛 説 比 丘 。 有 樹 。 名 曰 剡 浮 。 因 樹 立<br />

名 。 名 是 洲 地 。 曰 剡 浮 提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79c-180b 爾 時 佛 説 。 天 下 有 四 。 一 剡 浮 提 。 二 者 西 瞿 耶 尼 。<br />

三 東 弗 于 逮 。 四 北 鬱 單 越 。 爾 時 比 丘 白 佛 言 。 世 尊 。 此 剡 浮 提 其 地 若 大 。 佛 告 比 丘 。 剡 浮<br />

提 大 。 東 邊 地 際 。 二 千 由 旬 。 西 北 二 邊 。 亦 各 二 千 由 旬 。 南 邊 地 際 。 但 三 由 旬 。 周 迴 六 千<br />

三 由 旬 。 其 面 如 車 。 一 切 眾 生 生 此 地 上 。 面 似 地 形 。… 西 瞿 耶 尼 大 。 廣 二 千 三 百 。 三 十 三<br />

由 旬 。 又 一 由 旬 。 三 分 之 一 。 周 迴 七 千 由 旬 。 地 形 團 圓 … 東 弗 毘 提 大 。 廣 二 千 三 百 。 三 十<br />

三 由 旬 。 又 一 由 旬 。 三 分 之 一 。 周 迴 七 千 由 旬 。 地 形 團 圓 。 猶 如 滿 月 。… 北 鬱 單 越 大 。 東<br />

際 長 二 千 由 旬 。 西 際 二 千 由 旬 。 南 北 亦 爾 。 四 周 八 千 由 旬 。<br />

4-5-10.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and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There are four continents, on which the mythical birds Jialouluo 伽 婁 羅 鳥 dwell. Each of the<br />

continents is located between two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The four continents can be<br />

regarded as middle-sized subcontinents, since they are smaller than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br />

See 4-5-9. Each of the four continents and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is surrounded by eight<br />

further smaller continents.<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80b 伽 婁 羅 鳥 。 所 住 四 洲 。 其 東 弗 毘 提 。 南 剡 浮 提 。 二 洲 中<br />

間 。 有 伽 婁 羅 洲 。 南 剡 浮 提 。 西 瞿 耶 尼 。 二 洲 中 間 。 有 伽 婁 羅 洲 。 西 瞿 耶 尼 。 北 鬱 單 越 。<br />

二 洲 中 間 。 有 伽 婁 羅 洲 。 北 鬱 單 越 。 東 弗 毘 提 。 二 洲 中 間 。 有 伽 婁 羅 洲 。 是 鳥 洲 者 。 圍 一<br />

千 由 旬 。 洲 形 團 圓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81a 是 四 天 下 。 及 四 鳥 洲 。 其 地 最 大 。 是 故 今 説 。 其 一 一 洲 。<br />

八 洲 圍 繞 。 牛 洲 、 羊 洲 、□ 子 洲 、 寶 洲 、 神 洲 、 猴 洲 、 象 洲 、 女 洲 。 其 餘 七 洲 。 亦 復 如 是 。<br />

4-5-11. Indra’s city Sudarśana and his assembly hall Sudharmā:<br />

The city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op of Mt. Sumeru. The hall is located to the northwest<br />

outside the city. See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81c 山 之 極 頂 。 中 央 平 正 。 最 勝 處 所 。 是 忉 利 天 。 善 見 大 城 。<br />

周 圍 四 方 。 十 千 由 旬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83a-b 是 善 見 大 城 。 帝 釋 住 處 。… 善 見 大 城 。 其 西 北 角 。 從 門<br />

閫 外 。 二 十 由 旬 。 忉 利 諸 天 。 有 善 法 堂 。 逕 三 十 由 旬 。 周 迴 九 十 由 旬 。 高 四 十 五 由 旬 。<br />

40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5-12.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br />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do not dwell on the fourth ledge of Mt. Sumeru but in the innermost<br />

mountain range 由 乾 陀 山 . See 4-5-5, 4-5-6, the Yuqie lun 瑜 伽 論 , the Dazhidu lun 大 智 度 論 ,<br />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and the Qishi jing 起 世 經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4) T32,190b-c 有 四 由 乾 陀 山 。 一 東 二 西 。 三 北 四 南 。 東 由 乾 陀 山 。 山<br />

有 兩 頂 。 西 北 南 。 亦 復 如 是 。… 上 廣 下 狹 。 狀 如 蓮 芙 。 其 最 狹 處 。 逕 三 百 五 十 由 旬 。 周 圍<br />

一 千 。 五 十 由 旬 。 其 最 大 處 。 逕 五 百 由 旬 。 周 圍 一 千 。 五 百 由 旬 。… 有 金 剛 手 。 諸 天 依 此<br />

中 住 。 如 是 山 山 。 其 頂 兩 倍 。 迺 至 第 七 。 尼 民 陀 山 。 則 有 五 百 。 一 十 二 頂 。 是 七 山 頂 。 高<br />

廣 向 外 。 次 第 半 減 。 東 由 乾 陀 山 。 二 頂 中 間 。 有 一 國 土 。 名 提 頭 賴 吒 。 周 圍 一 千 由 旬 。…<br />

提 頭 賴 吒 。 城 西 南 角 。 是 提 頭 賴 吒 天 。 王 之 所 住 處 。 周 圍 二 百 。 五 十 由 旬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4) T32,191b 南 由 乾 陀 山 。 二 頂 中 間 。 有 一 國 土 。 名 毘 留 勒 叉 。 周 圍<br />

一 千 由 旬 。… 毘 留 勒 叉 。 城 西 南 角 。 是 毘 留 勒 叉 天 。 王 之 所 住 處 。 周 圍 二 百 。 五 十 由 旬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4) T32,192a-b 西 由 乾 陀 。 山 有 二 頂 。 中 間 有 國 。 名 毘 留 博 叉 。 周 圍 一<br />

千 由 旬 。… 城 西 南 角 。 是 毘 留 博 叉 天 。 王 之 所 住 處 。 周 圍 二 百 。 五 十 由 旬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4) T32,192c-193a 北 由 乾 陀 。 山 有 二 頂 。 中 間 有 國 。 名 毘 沙 門 。 周 圍<br />

一 千 由 旬 。… 城 西 南 角 。 是 毘 沙 門 天 。 王 之 所 住 處 。 周 圍 二 百 。 五 十 由 旬 。<br />

4-5-13. The animals’ mouths of Lake Anavatapta, out of which the four great rivers flow:<br />

They are not mentioned.<br />

4-5-14. The presence of the dragons:<br />

Dragons dwell under the sea surrounding the continents, on which the mythical birds Jialouluo<br />

伽 婁 羅 鳥 dwell in the forests.<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2) T32,180b 伽 婁 羅 鳥 。 所 住 四 洲 。… 伽 婁 羅 鳥 。 住 在 林 中 。 洲 外 水 下 。<br />

並 龍 住 處 。<br />

4-5-15. The heigh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br />

The sun and the moon move around at half the height of Mt. Sumeru through the skies above<br />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5) T32,195a 從 剡 浮 提 地 。 高 四 萬 由 旬 。 是 處 日 月 。 行 半 須 彌 山 。 等<br />

遊 乾 陀 山 。<br />

4-5-16. The location of the hells:<br />

The Eight Great Hells are located under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The Ten Cold Hells are<br />

located outside the Iron-Ring-Mountain Range. See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and the Shunzhengli<br />

lun 順 正 理 論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1) T32,174b 有 四 千 大 洲 。 四 千 大 樹 。 四 千 大 龍 宮 。 四 千 金 翅 鳥 王 住<br />

處 。 七 千 大 河 。 九 千 大 山 。 八 千 大 林 。 八 千 大 地 獄 。 一 千 閻 羅 王 地 獄 。 二 千 大 海 。 十 六 千<br />

地 獄 園 。 是 名 小 千 世 界 。<br />

41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6) T32,198c-199a 從 剡 浮 提 。 向 下 二 萬 由 旬 。 是 處 無 間 大 地 獄 。 從 剡<br />

浮 提 。 向 下 一 萬 由 旬 。 是 夜 摩 世 間 地 獄 。 此 二 中 間 。 有 餘 地 獄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7) T32,202a 造 十 惡 業 道 。 最 極 重 者 。 生 大 阿 毘 止 地 獄 。 若 次 造 輕 惡 。<br />

次 生 餘 輕 地 獄 。 若 復 輕 者 。 次 生 閻 羅 。 八 輕 地 獄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8) T32,207a 瞿 曇 知 此 説 。 八 種 大 地 獄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8) T32,211a 第 八 阿 毘 止 地 獄 品 。 復 有 地 獄 。 名 阿 毘 止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8) T32,211c 第 九 外 園 隔 地 獄 品 。 八 地 獄 外 。 四 方 圍 遶 。 各 有 四 重 。<br />

圍 隔 地 獄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1) T32,173b-174a 有 大 地 獄 。 名 曰 黑 闇 。 各 各 世 界 。 外 邊 悉 有 。 皆 無<br />

覆 蓋 。 此 中 眾 生 。 自 舉 其 手 。 眼 不 能 見 。 雖 復 日 月 。 具 大 威 神 。 所 有 光 明 。 不 照 彼 色 。 佛<br />

説 。 如 是 黑 闇 地 獄 。 住 在 何 處 。 兩 兩 世 界 。 鐵 輪 外 邊 。 名 曰 界 外 。 是 寒 地 獄 。 一 名 頞 浮 陀 。<br />

二 名 涅 浮 陀 。 三 名 阿 波 波 。 四 名 阿 吒 吒 。 五 名 嚘 吼 吼 。 六 名 鬱 波 縷 。 七 名 拘 物 頭 。 八 名 蘇<br />

健 陀 固 。 九 名 分 陀 利 固 。 十 名 波 頭 摩 。… 彼 中 眾 生 傍 行 。 作 向 上 想 。 猶 如 守 宮 。 鐵 輪 外 邊 。<br />

恒 作 傍 行 。… 若 有 眾 生 。 於 此 間 死 。 多 往 生 此 。 寒 氷 地 獄 。 在 鐵 輪 外 。 若 餘 世 界 。 有 眾 生<br />

死 。 往 生 寒 氷 地 獄 。 多 彼 世 界 鐵 輪 外 生 。<br />

4-5-17.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King Yama:<br />

There is a hell called Yemo shijian diyu 夜 摩 世 間 地 獄 under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and<br />

apparently above the Eight Great Hells. This hell might be the dwelling place of King Yama. See<br />

4-5-16.<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6) T32,198c-199a 從 剡 浮 提 。 向 下 二 萬 由 旬 。 是 處 無 間 大 地 獄 。 從 剡<br />

浮 提 。 向 下 一 萬 由 旬 。 是 夜 摩 世 間 地 獄 。 此 二 中 間 。 有 餘 地 獄 。<br />

佛 説 立 世 阿 毘 曇 論 ( 巻 1) T32,174b 有 四 千 大 洲 。 四 千 大 樹 。… 八 千 大 地 獄 。 一 千 閻 羅 王 地 獄 。<br />

二 千 大 海 。 十 六 千 地 獄 園 。 是 名 小 千 世 界 。<br />

42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6. The Shiji jing 世 記 經 :<br />

T01, 1 Shiji jing 世 記 經<br />

(Sutra of Cosmology)<br />

4-6-1.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It is 84.000 yojanas above sea level.<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8) T01,114c 須 彌 山 王 。 入 海 水 中 。 八 萬 四 千 由 旬 。 出 海 水 上 。 高 八 萬 四 千 由<br />

旬 。<br />

4-6-2. Its planar shape:<br />

It is apparently square. Mt. Sumeru has four sides facing north, east, south, and west<br />

respectively. See 4-6-5 and 4-6-12.<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21) T01,139a 縱 廣 八 萬 。 四 千 由 旬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8) T01,114c 其 山 四 面 。 有 四 埵 出 。<br />

4-6-3. Its cross-sectional shape:<br />

The base at sea level is apparently 84.000 yojanas, the same as the height. See 4-6-1 and 4-6-2.<br />

The top is more than 80.000 yojanas, because it mentions that each side of the city at the top<br />

is 80.000 yojanas. However, the exact width of the top is not mentioned. Accordingly, the<br />

cross-sectional shape is unclear. See the Qishi jing 起 世 經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20) T01,131a 須 彌 山 王 頂 上 。 有 三 十 三 天 城 。 縱 廣 八 萬 由 旬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8) T01,114c 其 山 直 上 。 無 有 阿 曲 。 生 種 種 樹 。 樹 出 眾 香 。 香 遍 山 林 。 多 諸 賢<br />

聖 。 大 神 妙 天 。 之 所 居 止 。 其 山 下 基 。 純 有 金 沙 。<br />

4-6-4. The four peaks at the top:<br />

They are unclear, although it mentions as following:<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8) T01,114c 其 山 直 上 。 無 有 阿 曲 。 生 種 種 樹 。 樹 出 眾 香 。 香 遍 山 林 。 多 諸 賢<br />

聖 。 大 神 妙 天 。 之 所 居 止 。 其 山 下 基 。 純 有 金 沙 。<br />

4-6-5.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the terraced ledges projecting from the side:<br />

If the terms Jiedao 階 道 and Siduo 四 埵 indicate the terraced ledges, there are four ledges.<br />

The heights of the lower three ledges are not mentioned. The lowest ledge is apparently<br />

located above the surface of the sea, since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Two Dragon Kings coil<br />

around the base of Mt. Sumeru. The fourth ledge is apparently located at a height of 42.000<br />

yojanas above sea level, i.e. halfway up Mt. Sumeru. The widths of the ledges are apparently<br />

60, 40, 20, and 700 yojanas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On the lower three ledges dwell the<br />

deities called Jialouluozu 伽 樓 羅 足 , Chiman 持 鬘 , and Xile 喜 樂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Near<br />

the fourth ledge there seem to be palaces in which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dwell. See the<br />

Qishi jing 起 世 經 .<br />

43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21) T01,143a 難 陀 龍 王 。 跋 難 陀 龍 王 。 以 身 纏 遶 。 須 彌 山 七 匝 。 震 動 山 谷 。 薄<br />

布 微 雲 。 渧 渧 稍 雨 。 以 尾 打 大 海 水 。 海 水 波 涌 。 至 須 彌 山 頂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8) T01,114c-115a 其 山 四 面 。 有 四 埵 出 。 高 七 百 由 旬 。… 四 埵 斜 低 。 曲 臨 海 上 。<br />

須 彌 山 王 。 有 七 寶 階 道 。 其 下 階 道 。 廣 六 十 由 旬 。… 又 須 彌 山 王 。 中 級 階 道 。 廣 四 十 由 旬 。…<br />

上 級 階 道 。 廣 二 十 由 旬 。… 其 下 階 道 。 有 鬼 神 住 。 名 曰 伽 樓 羅 足 。 其 中 階 道 。 有 鬼 神 住 。<br />

名 曰 持 鬘 。 其 上 階 道 。 有 鬼 神 住 。 名 曰 喜 樂 。 其 四 捶 高 。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 四 天 大 王 。 所 居<br />

宮 殿 。<br />

4-6-6. The number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 and their name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eight mountain ranges,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and the Great<br />

Diamond Ring Mountain Range (Dajingang shan 大 金 剛 山 ) in this order from the center<br />

outwards. The eight mountain ranges are:<br />

1 Jiatuoluo shan 伽 陀 羅 山 (or Qutuoluo shan 佉 陀 羅 山 ),<br />

2 Yishatuoluo shan 伊 沙 陀 羅 山 ,<br />

3 Shujutuoluo shan 樹 巨 陀 羅 山 ,<br />

4 Shanjian shan 善 見 山 ,<br />

5 Mashi shan 馬 食 山 ,<br />

6 Nimintuoluo shan 尼 民 陀 羅 山 ,<br />

7 Tiaofu shan 調 伏 山 , and<br />

8 Jingangwei shan 金 剛 圍 山 (or Jinganglun shan 金 剛 輪 山 or the Diamond Ring<br />

Mountain Range) in this order moving outwards . See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8) T01,115c-116a 須 彌 山 邊 有 山 。 名 伽 陀 羅 。 高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 縱 廣 四 萬 二 千<br />

由 旬 。 其 邊 廣 遠 。… 其 山 去 須 彌 山 。 八 萬 四 千 由 旬 。… 去 佉 陀 羅 山 。 不 遠 有 山 。 名 伊 沙 陀<br />

羅 。 高 二 萬 一 千 由 旬 。 縱 廣 二 萬 一 千 由 旬 。 其 邊 廣 遠 。… 去 佉 陀 羅 山 。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br />

去 伊 沙 陀 羅 山 。 不 遠 有 山 。 名 樹 巨 陀 羅 。 高 萬 二 千 由 旬 。 縱 廣 萬 二 千 由 旬 。 其 邊 廣 遠 。…<br />

去 伊 沙 陀 羅 山 。 二 萬 一 千 由 旬 。… 去 樹 巨 陀 羅 山 。 不 遠 有 山 。 名 善 見 。 高 六 千 由 旬 。 縱 廣<br />

六 千 由 旬 。 其 邊 廣 遠 。… 去 樹 巨 陀 羅 山 。 萬 二 千 由 旬 。… 去 善 見 山 。 不 遠 有 山 。 名 馬 食 上 。<br />

高 三 千 由 旬 。 縱 廣 三 千 由 旬 。 其 邊 廣 遠 。… 去 善 見 山 。 六 千 由 旬 。… 去 馬 食 山 。 不 遠 有 山 。<br />

名 尼 民 陀 羅 。 高 千 二 百 由 旬 。 縱 廣 千 二 百 由 旬 。 其 邊 廣 遠 。… 去 馬 食 山 。 三 千 由 旬 。… 去<br />

尼 民 陀 羅 山 。 不 遠 有 山 。 名 調 伏 。 高 六 百 由 旬 。 縱 廣 六 百 由 旬 。 其 邊 廣 遠 。… 去 尼 民 陀 羅<br />

山 。 千 二 百 由 旬 。… 去 調 伏 山 。 不 遠 有 山 。 名 金 剛 圍 。 高 三 百 由 旬 。 縱 廣 三 百 由 旬 。 其 邊<br />

廣 遠 。… 去 調 伏 山 。 六 百 由 旬 。… 去 大 金 剛 山 。 不 遠 有 大 海 水 。 海 水 北 岸 。 有 大 樹 王 。 名<br />

曰 閻 浮 。<br />

The above text mentions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7 Tiaofu shan 調 伏 山 and 8 Jingangwei<br />

shan 金 剛 圍 山 is 600 yojanas. The following text states that the width of the sea between<br />

Tiaofu shan and Jingangwei shan is 300 yojanas.<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22) T01,146b-c 一 者 須 彌 山 。 佉 陀 羅 山 。 中 間 有 水 。 廣 八 萬 四 千 由 旬 。 周 匝 無<br />

量 。… 二 者 佉 陀 羅 山 。 伊 沙 陀 羅 山 。 中 間 有 水 。 廣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 縱 廣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 周<br />

匝 無 量 。… 三 者 伊 沙 陀 羅 山 。 去 樹 提 陀 羅 山 。 中 間 有 水 。 廣 二 萬 一 千 由 旬 。 周 匝 無 量 。…<br />

44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四 者 善 見 山 。 樹 提 山 中 間 有 水 。 廣 萬 二 千 由 旬 。 周 匝 無 量 。… 五 者 善 見 山 。 馬 祀 山 。 中 間<br />

有 水 。 廣 六 千 由 旬 。… 六 者 馬 祀 山 。 尼 彌 陀 羅 山 。 中 間 有 水 。 廣 千 二 百 由 旬 。 周 匝 無 量 。…<br />

尼 彌 陀 羅 山 。 調 伏 山 中 間 有 水 。 廣 六 百 由 旬 。 周 匝 無 量 。… 調 伏 山 。 金 剛 輪 山 。 中 間 有 水 。<br />

廣 三 百 由 旬 。 周 匝 無 量 。<br />

Judging from their sizes mentioned in the following text,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cannot be<br />

located between Tiaofu shan and Jingangwei shan, but must be outside Jingangwei shan.<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8) T01,115b 須 彌 山 北 有 天 下 。 名 鬱 單 曰 。 其 土 正 方 。 縱 廣 一 萬 由 旬 。… 須 彌<br />

山 東 有 天 下 。 名 弗 于 逮 。 其 土 正 圓 。 縱 廣 九 千 由 旬 。… 須 彌 山 西 有 天 下 。 名 倶 耶 尼 。 其 土<br />

形 如 半 月 。 縱 廣 八 千 由 旬 。… 須 彌 山 南 有 天 下 。 名 閻 浮 提 。 其 土 南 狹 北 廣 。 縱 廣 七 千 由 旬 。<br />

The following text indicates that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is located inside the Great<br />

Diamond Ring Mountain Range (Dajingang shan 大 金 剛 山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9) T01,126b 閻 浮 提 南 。 大 金 剛 山 内 。 有 閻 羅 王 宮 。<br />

The following text seems to indicate that outside the Great Diamond Ring Mountain Range<br />

there is another Great Diamond Ring Mountain Range, which is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br />

of another universe.<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9) T01,121b-c 此 四 天 下 有 。 八 千 天 下 。 圍 遶 其 外 。 復 有 大 海 水 。 周 匝 圍 遶 。<br />

八 千 天 下 。 復 有 大 金 剛 山 。 遶 大 海 水 。 金 剛 山 外 。 復 有 第 二 。 大 金 剛 山 。 二 山 中 間 。 窈 窈<br />

冥 冥 。 日 月 神 天 。 有 大 威 力 。 不 能 以 光 照 及 於 彼 。 彼 有 八 大 地 獄 。<br />

The following text mentions that the width of the Great Diamond Ring Mountain Range is<br />

168.000 yojanas, the same as the height.<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21) T01,139b 其 後 亂 風 。 吹 大 水 沫 。 去 比 尼 陀 山 不 遠 。 自 然 變 成 。 金 剛 輪 山 。<br />

高 三 百 由 旬 。 縱 廣 三 百 由 旬 。 其 邊 無 際 。… 以 是 因 緣 。 有 金 剛 輪 山 。… 其 後 亂 風 。 吹 大 水<br />

沫 。 自 然 變 成 。 四 天 下 及 。 八 萬 天 下 。 以 是 因 緣 。 有 四 天 下 及 。 八 萬 天 下 。 其 後 亂 風 。 吹<br />

大 水 沫 。 在 四 天 下 及 。 八 萬 天 下 。 自 然 變 成 。 大 金 剛 輪 山 。 高 十 六 萬 八 千 由 旬 。 縱 廣 十 六<br />

萬 八 千 由 旬 。 其 邊 無 限 。 金 剛 堅 固 。 不 可 毀 壞 。 以 是 因 緣 。 有 大 金 剛 輪 山 。<br />

4-6-7. The existence of the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or the Great Diamond Ring<br />

Mountain Range:<br />

Outside the Diamond Ring Mountain Range lie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surrounded by the<br />

Great Diamond Ring Mountain Range as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See 4-6-6.<br />

4-6-8. The topography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br />

See 4-6-6. They are apparently laid out in concentric squares or concentric circular rings. At<br />

least the outermost and the second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are circular, judging from their<br />

names Dajingang lunshan 大 金 剛 輪 山 (the Great Diamond Ring Mountain Range) and Jingang<br />

lunshan 金 剛 輪 山 (the Diamond Ring Mountain Range). The square base of Mt. Sumeru is<br />

surrounded by a concentric square or circle of sea and mountain range alternately eight times,<br />

and then by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and by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in a concentric<br />

circular ring. Each of the seas and mountain ranges diminishes in size compared with the one<br />

45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closer to Mt. Sumeru except the outermost sea and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22) T01,146c 調 伏 山 。 金 剛 輪 山 。 中 間 有 水 。 廣 三 百 由 旬 。 周 匝 無 量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21) T01,139b 其 後 亂 風 。 吹 大 水 沫 。 去 比 尼 陀 山 不 遠 。 自 然 變 成 。 金 剛 輪 山 。<br />

高 三 百 由 旬 。 縱 廣 三 百 由 旬 。 其 邊 無 際 。… 以 是 因 緣 。 有 金 剛 輪 山 。… 其 後 亂 風 。 吹 大 水<br />

沫 。 自 然 變 成 。 四 天 下 及 。 八 萬 天 下 。 以 是 因 緣 。 有 四 天 下 及 。 八 萬 天 下 。 其 後 亂 風 。 吹<br />

大 水 沫 。 在 四 天 下 及 。 八 萬 天 下 。 自 然 變 成 。 大 金 剛 輪 山 。 高 十 六 萬 。 八 千 由 旬 。 縱 廣 十<br />

六 萬 。 八 千 由 旬 。 其 邊 無 限 。 金 剛 堅 固 。 不 可 毀 壞 。 以 是 因 緣 。 有 大 金 剛 輪 山 。<br />

4-6-9. The location and shape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the Eastern Great Continent 弗 于 逮 which is circular, the<br />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閻 浮 提 which is trapezoidal with wider north and narrower south,<br />

the Western Great Continent 倶 耶 尼 which is half-moon-shaped, and the Northern Great<br />

Continent 鬱 單 which is square.<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8) T01,115b 須 彌 山 北 有 天 下 。 名 鬱 單 曰 。 其 土 正 方 。 縱 廣 一 萬 由 旬 。 人 面 亦<br />

方 。 像 彼 地 形 。 須 彌 山 東 有 天 下 。 名 弗 于 逮 。 其 土 正 圓 。 縱 廣 九 千 由 旬 。 人 面 亦 圓 。 像 彼<br />

地 形 。 須 彌 山 西 有 天 下 。 名 倶 耶 尼 。 其 土 形 如 半 月 。 縱 廣 八 千 由 旬 。 人 面 亦 爾 。 像 彼 地 形 。<br />

須 彌 山 南 有 天 下 。 名 閻 浮 提 。 其 土 南 狹 北 廣 。 縱 廣 七 千 由 旬 。 人 面 亦 爾 。 像 此 地 形 。<br />

4-6-10.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and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It is unclear, although the text mentions as following:<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9) T01,121b-c 此 四 天 下 。 有 八 千 天 下 。 圍 遶 其 外 。 復 有 大 海 水 。 周 匝 圍 遶 。<br />

八 千 天 下 。<br />

4-6-11. Indra’s city Sudarśana and his assembly hall Sudharmā:<br />

The city is located at the top of Mt. Sumeru. The hall is located inside the city. See the Jushe<br />

lun 倶 舍 論 and the Lishi lun 立 世 論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8) T01,115a 須 彌 山 頂 。 有 三 十 三 天 宮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20) T01,131a-b 須 彌 山 王 頂 上 。 有 三 十 三 天 城 。 縱 廣 八 萬 由 旬 。… 其 大 城 内 。<br />

復 有 小 城 。 縱 廣 六 萬 由 旬 。… 其 善 見 城 内 。 有 善 法 堂 。 縱 廣 百 由 旬 。… 善 見 堂 北 。 有 帝 釋<br />

宮 殿 。 縱 廣 千 由 旬 。<br />

4-6-12.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br />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apparently dwell near the fourth ledge. See 4-6-5. Their palaces do<br />

not seem to be located on the fourth ledge, since the palaces are larger than the ledge.<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8) T01,115a 其 四 捶 高 。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 四 天 大 王 。 所 居 宮 殿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21) T01,139a 復 何 因 緣 。 有 四 天 王 宮 殿 。 其 後 亂 風 。 吹 大 海 水 沫 。 於 須 彌 山 半 。<br />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 自 然 變 成 。 七 寶 宮 殿 。 以 是 故 名 。 爲 四 天 王 宮 殿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20) T01,130b 須 彌 山 王 。 東 千 由 旬 。 提 頭 賴 吒 天 王 城 。 名 賢 上 。 縱 廣 六 千 由 旬 。…<br />

須 彌 山 南 。 千 由 旬 有 。 毗 樓 勒 天 王 城 。 名 善 見 。 縱 廣 六 千 由 旬 。… 須 彌 山 西 。 千 由 旬 有 。<br />

46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毗 樓 婆 叉 天 王 城 。 名 周 羅 善 見 。 縱 廣 六 千 由 旬 。… 須 彌 山 北 。 千 由 旬 有 。 毗 沙 門 天 王 。 王<br />

有 三 城 。 一 名 可 畏 。 二 名 天 敬 。 三 名 眾 歸 。 各 各 縱 廣 。 六 千 由 旬 。<br />

4-6-13. The animals’ mouths of Lake Anavatapta, out of which the four great rivers flow:<br />

The rivers flow out of an ox's mouth at the east, a lion's mouth at the south, a horse's mouth at<br />

the west, and an elephant's mouth at the north side of the lake respectively.<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8) T01,116c 阿 耨 達 池 東 。 有 恒 伽 河 。 從 牛 口 出 。 從 五 百 河 。 入 于 東 海 。 阿 耨<br />

達 池 南 。 有 新 頭 河 。 從 師 子 口 出 。 從 五 百 河 。 入 于 南 海 。 阿 耨 達 池 西 。 有 婆 叉 河 。 從 馬 口<br />

出 。 從 五 百 河 。 入 于 西 海 。 阿 耨 達 池 北 。 有 斯 陀 河 。 從 象 口 中 出 。 從 五 百 河 。 入 于 北 海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8) T01,116c 有 山 名 雪 山 。 縱 廣 五 百 由 旬 。 深 五 百 由 旬 。 東 西 入 海 。 雪 山 中 間<br />

有 寶 山 。 高 二 十 由 旬 。 雪 山 埵 出 。 高 百 由 旬 。 其 山 頂 上 。 有 阿 耨 達 池 。 縱 廣 五 十 由 旬 。<br />

4-6-14. The presence of the dragons:<br />

There are palaces of dragon kings under the sea. The Two Dragon Kings coil around Mt.<br />

Sumeru. See 4-6-5.<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9) T01,127b 大 海 水 底 。 有 娑 竭 龍 王 宮 。 縱 廣 八 萬 由 旬 。… 須 彌 山 王 。 與 佉 陀<br />

羅 山 。 二 山 中 間 。 有 難 陀 婆 難 陀 。 二 龍 王 宮 。 各 各 縱 廣 。 六 千 由 旬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9) T01,127c-128a 復 有 大 龍 。 金 翅 鳥 所 不 能 得 。 何 者 是 。 娑 竭 龍 王 。 難 陀 龍 王 。<br />

跋 難 陀 龍 王 。 伊 那 婆 羅 龍 王 。 提 頭 賴 吒 龍 王 。 善 見 龍 王 。 阿 盧 龍 王 。 伽 拘 羅 龍 王 。 伽 毗 羅<br />

龍 王 。 阿 波 羅 龍 王 。 伽 □ 龍 王 。 瞿 伽 □ 龍 王 。 阿 耨 達 龍 王 。 善 住 龍 王 。 優 睒 伽 波 頭 龍 王 。<br />

得 叉 伽 龍 王 。 此 諸 大 龍 王 。 皆 不 爲 金 翅 鳥 之 所 搏 食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21) T01,143a 難 陀 龍 王 。 跋 難 陀 龍 王 。 以 身 纏 遶 。 須 彌 山 七 匝 。 震 動 山 谷 。 薄<br />

布 微 雲 。 渧 渧 稍 雨 。 以 尾 打 大 海 水 。 海 水 波 涌 。 至 須 彌 山 頂 。<br />

4-6-15. The heigh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br />

The sun and the moon move around at half the height of Mt. Sumeru through the skies above<br />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21) T01,137c 取 日 宮 殿 。 置 於 須 彌 山 半 。 去 地 四 萬 。 二 千 由 旬 。 安 日 道 中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22) T01,146a 日 宮 殿 六 月 南 行 。 日 行 三 十 里 。 極 南 不 過 閻 浮 提 。 日 北 行 亦 復 如<br />

是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22) T01,147b 若 日 宮 殿 。 六 月 南 行 。 日 行 三 十 里 。 極 南 不 過 閻 浮 提 。 是 時 。 月<br />

宮 殿 半 歲 南 行 。 不 過 閻 浮 提 。 月 北 行 亦 復 如 是 。<br />

4-6-16. The location of the hells:<br />

The Eight Great Hells and the Ten Hells are located outside the Great Diamond Ring Mountain<br />

Range. See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9) T01,121b-c 此 四 天 下 。 有 八 千 天 下 。 圍 遶 其 外 。 復 有 大 海 水 。 周 匝 圍 遶 。<br />

八 千 天 下 。 復 有 大 金 剛 山 。 遶 大 海 水 。 金 剛 山 外 。 復 有 第 二 。 大 金 剛 山 。 二 山 中 間 。 窈 窈<br />

冥 冥 。 日 月 神 天 。 有 大 威 力 。 不 能 以 光 。 照 及 於 彼 。 彼 有 八 大 地 獄 。 其 一 地 獄 有 。 十 六 小<br />

47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地 獄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9) T01,125b-c 彼 二 大 金 剛 山 間 。 有 大 風 起 。… 又 彼 二 山 中 間 。 復 有 十 地 獄 。<br />

一 名 厚 雲 。 二 名 無 雲 。 三 名 呵 呵 。 四 名 奈 何 。 五 名 羊 鳴 。 六 名 須 乾 提 。 七 名 優 缽 羅 。 八 名<br />

拘 物 頭 。 九 名 分 陀 利 。 十 名 缽 頭 摩 。<br />

4-6-17.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King Yama:<br />

King Yama's palace is located in/to/under the south of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and<br />

inside the Great Diamond Ring Mountain Range. See the Qishi jing 起 世 經 .<br />

長 阿 含 經 ( 巻 19) T01,126b 閻 浮 提 南 。 大 金 剛 山 内 。 有 閻 羅 王 宮 。<br />

48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7. The Qishi jing 起 世 經 :<br />

T01, 24 Qishi jing 起 世 經<br />

(Sutra of Creating the World)<br />

4-7-1.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It is 84.000 yojanas above sea level.<br />

起 世 經 ( 巻 1) T01,310c 須 彌 山 王 。 下 入 海 水 。 八 萬 四 千 由 旬 。 上 出 海 水 。 亦 八 萬 四 千 由 旬 。<br />

4-7-2. Its planar shape:<br />

It is apparently square. Mt. Sumeru has four sides facing north, east, south, and west<br />

respectively. See 4-7-5 and 4-7-12.<br />

起 世 經 ( 巻 1) T01,310c 須 彌 山 王 。 上 分 有 峰 。 四 面 挺 出 。<br />

4-7-3. Its cross-sectional shape:<br />

It is trapezoid with a wider top and a narrower base. However, the exact widths of the top and<br />

the base are not mentioned. Accordingly, the cross-sectional shape is unclear. See 4-7-1, the<br />

Jushe lun 倶 舍 論 and the Shiji jing 世 記 經 .<br />

起 世 經 ( 巻 1) T01,310c 須 彌 山 王 。 在 大 海 中 。 下 狹 上 闊 。 漸 漸 寬 大 。 端 直 不 曲 。… 須 彌 山 上 。<br />

生 種 種 樹 。 其 樹 欝 茂 。 出 種 種 香 。 其 香 遠 熏 。 遍 滿 諸 山 。 多 眾 聖 賢 。 最 大 威 德 。 勝 妙 天 神<br />

之 所 止 住 。<br />

起 世 經 ( 巻 6) T01, 341a 須 彌 山 王 頂 上 。 有 三 十 三 天 。 宮 殿 住 處 。 其 處 縱 廣 。 八 萬 由 旬 。<br />

4-7-4. The four peaks at the top:<br />

There is apparently a peak at each side of the top of Mt. Sumeru. See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and<br />

the Lishi lun 立 世 論 .<br />

起 世 經 ( 巻 9) T01,356a-b 毘 羅 大 風 。 吹 彼 水 沫 。 於 須 彌 山 王 。 上 分 四 方 。 造 作 山 峰 。 其 峰 各<br />

高 。 七 百 由 旬 。 雜 色 殊 妙 。 七 寶 合 成 。 所 謂 金 銀 。 乃 至 硨 磲 瑪 瑙 。 以 是 因 緣 。 世 間 出 生 。<br />

四 大 山 峰 。 彼 風 如 是 次 第 。 又 吹 水 上 浮 沫 。 爲 三 十 三 天 。 造 作 宮 殿 。 次 復 更 於 。 須 彌 山 王 。<br />

東 西 南 北 。 半 腹 之 間 。 四 萬 二 千 。 由 旬 處 所 。 爲 四 大 天 王 。 造 作 宮 殿 。<br />

4-7-5.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the terraced ledges projecting from the side:<br />

There are three ledges. If the four peaks at the top can be regarded as a ledge, there are four<br />

ledges. See 4-7-4. The heights of the lower three ledges are not mentioned. The lowest ledge is<br />

apparently to be located above the surface of the sea, because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Two<br />

Dragon Kings coil around the base of Mt. Sumeru. The widths of the ledges are apparently 60,<br />

40, 20, and 700 yojanas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On the lower three ledges dwell the deities<br />

Yecha 夜 叉 called Boshou 缽 手 , Chiman 持 鬘 , and Changzui 常 醉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No<br />

mention could be found who dwells on the fourth ledge. See 4-7-12 and the Shiji jing 世 記 經 .<br />

起 世 經 ( 巻 1) T01,310c-311a 須 彌 山 王 。 上 分 有 峰 。 四 面 挺 出 。 曲 臨 海 上 。 各 高 七 百 由 旬 。…<br />

49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須 彌 山 下 。 別 有 三 級 。 諸 神 住 處 。 其 最 下 級 。 縱 廣 正 等 。 六 十 由 旬 。… 其 第 二 級 。 縱 廣 正<br />

等 。 四 十 由 旬 。… 其 最 上 級 。 縱 廣 正 等 。 二 十 由 旬 。… 於 下 級 中 。 有 夜 叉 住 。 名 曰 缽 手 。<br />

第 二 級 中 。 有 夜 叉 住 。 名 曰 持 鬘 。 於 上 級 中 。 有 夜 叉 住 。 名 曰 常 醉 。… 須 彌 山 半 。 高 四 萬<br />

二 千 由 旬 。 有 四 大 天 王 。 所 居 宮 殿 。<br />

起 世 經 ( 巻 8) T01,352b 難 陀 、 優 波 難 陀 。 二 大 龍 王 。 從 其 宮 出 。 各 各 以 身 。 遶 須 彌 山 。 周<br />

迴 七 匝 。 一 時 動 之 。 動 已 復 動 。 大 動 遍 動 。 震 已 復 震 。 大 震 遍 震 。 涌 已 復 涌 。 大 涌 遍 涌 。<br />

以 尾 打 海 。 令 一 段 水 。 上 於 虛 空 。 在 須 彌 頂 上 。<br />

4-7-6. The number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 and their name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eight mountain ranges,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and the Great<br />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Datiewei shan 大 鐵 圍 山 or Dalunwei shan 大 輪 圍 山 ) in this order<br />

from the center outwards. The eight mountain ranges are:<br />

1 Qudiluo shan 佉 提 羅 山 ,<br />

2 Yishatuoluo shan 伊 沙 陀 羅 山 ,<br />

3 Yougantuoluo shan 遊 乾 陀 羅 山 ,<br />

4 Shanjian shan 善 見 山 ,<br />

5 Mabantou shan 馬 半 頭 山 ,<br />

6 Nimintuoluo shan 尼 民 陀 羅 山 ,<br />

7 Pinayejia shan 毘 那 耶 迦 山 , and<br />

8 Zhuojialuo shan 斫 迦 羅 山 (or Tiewei shan 鐵 圍 山 or the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br />

in this order moving outwards. See the Shiji jing 世 記 經 .<br />

起 世 經 ( 巻 1) T01,311c-312a 須 彌 山 下 。 次 復 有 山 。 名 佉 提 羅 。 高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 上 闊 亦 爾 。…<br />

其 須 彌 山 。 佉 提 羅 山 。 二 山 之 間 。 闊 八 萬 四 千 由 旬 。 周 匝 無 量 。… 諸 妙 香 物 。 遍 覆 水 上 。…<br />

佉 提 羅 外 有 山 。 名 曰 伊 沙 陀 羅 。 高 二 萬 一 千 由 旬 。 上 闊 亦 爾 。… 佉 提 羅 山 。 伊 沙 陀 羅 。 二<br />

山 之 間 。 闊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 周 匝 無 量 。… 諸 妙 香 物 。 遍 覆 水 上 。 伊 沙 陀 羅 。 山 外 有 山 。 名<br />

曰 遊 乾 陀 羅 。 高 一 萬 二 千 由 旬 。 上 闊 亦 爾 。… 伊 沙 陀 羅 。 遊 乾 陀 羅 。 二 山 之 間 。 闊 二 萬 一<br />

千 由 旬 。 周 匝 無 量 。… 諸 妙 香 物 。 遍 覆 諸 水 。 遊 乾 陀 羅 。 山 外 有 山 。 名 曰 善 見 。 高 六 千 由<br />

旬 。 上 闊 亦 爾 。… 遊 乾 陀 羅 。 與 善 見 山 。 中 間 相 去 。 一 萬 二 千 由 旬 。 周 匝 無 量 。… 諸 妙 香<br />

物 。 遍 覆 諸 水 。 善 見 山 外 有 山 。 名 曰 馬 半 頭 。 高 三 千 由 旬 。 上 闊 亦 爾 。… 其 善 見 山 。 與 馬<br />

半 頭 。 二 山 之 間 。 闊 六 千 由 旬 。 周 匝 無 量 。… 諸 妙 香 物 。 遍 諸 水 上 。 馬 半 頭 外 有 山 。 名 曰<br />

尼 民 陀 羅 。 高 一 千 二 百 由 旬 。 上 闊 亦 爾 。… 其 馬 半 頭 。 尼 民 陀 羅 。 二 山 之 間 。 闊 二 千 四 百<br />

由 旬 。 周 匝 無 量 。… 諸 妙 香 物 。 遍 覆 於 水 。 尼 民 陀 羅 。 山 外 有 山 。 名 毘 那 耶 迦 。 高 六 百 由<br />

旬 。 上 闊 亦 爾 。… 尼 民 陀 羅 。 毘 那 耶 迦 。 二 山 之 間 。 闊 一 千 二 百 由 旬 。 周 匝 無 量 。… 乃 至<br />

諸 妙 香 物 。 遍 覆 諸 水 。 毘 那 耶 迦 。 山 外 有 山 。 名 斫 迦 羅 ( 隋 言 輪 圓 。 即 是 鐵 圍 山 也 )。 高 三<br />

百 由 旬 。 上 闊 亦 爾 。… 毘 那 耶 迦 。 及 斫 迦 羅 。 二 山 之 間 。 闊 六 百 由 旬 。 周 匝 無 量 。… 及 諸<br />

妙 香 物 。 遍 覆 於 水 。 去 斫 迦 羅 山 。 其 間 不 遠 。 亦 有 空 地 。 青 草 遍 布 。 即 是 大 海 。 於 大 海 北 。<br />

有 大 樹 王 。 名 曰 閻 浮 樹 。<br />

起 世 經 ( 巻 2) T01,320b-c 於 四 大 洲 。 八 萬 小 洲 。 諸 餘 大 山 。 及 須 彌 山 王 之 外 。 別 有 一 山 。 名<br />

斫 迦 羅 ( 前 代 舊 譯 。 云 鐵 圍 山 )。 高 六 百 八 。 十 萬 由 旬 。 縱 廣 亦 六 百 。 八 十 萬 由 旬 。 彌 密 牢<br />

50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固 。 金 剛 所 成 。 難 可 破 壞 。 諸 比 丘 。 此 鐵 圍 外 。 復 有 一 重 。 大 鐵 圍 山 。 高 廣 正 等 。 如 前 由<br />

旬 。 兩 山 之 間 。 極 大 黑 暗 。 無 有 光 明 。 日 月 有 如 。 是 大 威 神 。 大 力 大 德 。 不 能 照 彼 。 令 見<br />

光 明 。 諸 比 丘 。 於 兩 山 間 。 有 八 大 地 獄 。<br />

起 世 經 ( 巻 4) T01,330a 彼 内 鐵 圍 。 及 大 鐵 圍 。 二 種 大 山 。<br />

起 世 經 ( 巻 4) T01,330b 當 閻 浮 洲 南 。 二 鐵 圍 山 外 。 有 閻 魔 王 。 宮 殿 住 處 。 縱 廣 正 等 。 六 千<br />

由 旬 。<br />

起 世 經 ( 巻 9) T01,356c 又 散 擲 置 。 斫 迦 羅 山 外 。 於 四 方 面 。 作 四 大 洲 。 及 八 萬 小 洲 。 并 餘<br />

大 山 。 如 是 展 轉 。 造 作 成 就 。 諸 比 丘 。 以 此 因 緣 。 世 間 便 有 。 此 四 大 洲 。 八 萬 小 洲 。 諸 大<br />

山 等 。 次 第 出 現 。 復 次 阿 那 毘 羅 。 大 風 吹 彼 水 沫 。 過 四 大 洲 。 八 萬 小 洲 。 須 彌 山 王 。 并 餘<br />

一 切 。 大 山 之 外 。 周 匝 安 置 。 名 曰 大 輪 圍 山 。 高 廣 正 等 。 六 百 八 十 。 萬 億 由 旬 。 牢 固 真 實 。<br />

金 剛 所 成 。 難 可 破 壞 。<br />

4-7-7. The existence of the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or the Great Diamond Ring<br />

Mountain Range:<br />

Outside the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lie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surrounded by the Great<br />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as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See 4-7-6.<br />

4-7-8. The topography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br />

See 4-7-6. They are apparently laid out in concentric squares or concentric circular rings. At<br />

least the outermost and the second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are circular, judging from their<br />

names Dalunwei shan 大 輪 圍 山 (the Great Ring Mountain Range) and Zhuojialuo shan 斫 迦 羅<br />

山 (the Ring Mountain Range). The square base of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a concentric<br />

square or circle of sea and mountain range alternately eight times, and then by the Four Great<br />

Continents with subcontinents, and by the outermost mountain range in a concentric circular<br />

ring. Each mountain range diminishes in size compared with the one closer to Mt. Sumeru<br />

except the outermost one. Each sea apparently diminishes in size in the same way.<br />

起 世 經 ( 巻 1) T01,312a 毘 那 耶 迦 。 山 外 有 山 。 名 斫 迦 羅 ( 隋 言 輪 圓 。 即 是 鐵 圍 山 也 )。 高 三 百<br />

由 旬 。 上 闊 亦 爾 。<br />

起 世 經 ( 巻 9) T01,356c 又 散 擲 置 。 斫 迦 羅 山 外 。 於 四 方 面 。 作 四 大 洲 。 及 八 萬 小 洲 。 并 餘<br />

大 山 。 如 是 展 轉 。 造 作 成 就 。 諸 比 丘 。 以 此 因 緣 。 世 間 便 有 。 此 四 大 洲 。 八 萬 小 洲 。 諸 大<br />

山 等 。 次 第 出 現 。 復 次 阿 那 毘 羅 。 大 風 吹 彼 水 沫 。 過 四 大 洲 。 八 萬 小 洲 。 須 彌 山 王 。 并 餘<br />

一 切 。 大 山 之 外 。 周 匝 安 置 。 名 曰 大 輪 圍 山 。 高 廣 正 等 。 六 百 八 十 。 萬 億 由 旬 。 牢 固 真 實 。<br />

金 剛 所 成 。 難 可 破 壞 。<br />

4-7-9. The location and shape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the Eastern Great Continent 弗 婆 提 which is circular, the<br />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閻 浮 提 which is trapezoidal with wider north and narrower south,<br />

the Western Great Continent 瞿 陀 尼 which is half-moon-shaped, and the Northern Great<br />

Continent 鬱 單 越 which is square.<br />

51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起 世 經 ( 巻 1) T01,311b 須 彌 山 王 。 北 面 有 洲 。 名 鬱 單 越 。 其 地 縱 廣 。 十 千 由 旬 。 四 方 正 等 。<br />

彼 洲 人 面 。 還 似 地 形 。… 須 彌 山 王 。 東 面 有 洲 。 名 弗 婆 提 。 其 地 縱 廣 。 九 千 由 旬 。 圓 如 滿<br />

月 。 彼 洲 人 面 。 還 似 地 形 。… 須 彌 山 王 。 西 面 有 洲 。 名 瞿 陀 尼 。 其 地 縱 廣 。 八 千 由 旬 。 形<br />

如 半 月 。 彼 洲 人 面 。 還 似 地 形 。… 須 彌 山 王 。 南 面 有 洲 。 名 閻 浮 提 。 其 地 縱 廣 。 七 千 由 旬 。<br />

北 闊 南 狹 。 如 婆 羅 門 車 。 其 中 人 面 。 還 似 地 形 。<br />

4-7-10.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and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subcontinents is not mentioned. There are more than 80.000 or<br />

84.000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起 世 經 ( 巻 2) T01,320b 於 四 大 洲 。 八 萬 小 洲 。 諸 餘 大 山 。 及 須 彌 山 王 之 外 。 別 有 一 山 。 名<br />

斫 迦 羅 。( 前 代 舊 譯 。 云 鐵 圍 山 )。<br />

起 世 經 ( 巻 4) T01,330a 彼 風 若 來 。 至 此 世 界 。 則 此 世 界 。 四 種 大 洲 。 及 八 萬 四 千 。 諸 餘 小<br />

洲 。 并 餘 大 山 。 須 彌 山 王 。 悉 能 吹 舉 。<br />

4-7-11. Indra’s city Sudarśana and his assembly hall Sudharmā:<br />

The city is located at the top of Mt. Sumeru. The hall is located inside the city.<br />

起 世 經 ( 巻 1) T01, 311a 須 彌 山 上 。 有 三 十 三 天 宮 殿 。 帝 釋 所 居 。<br />

起 世 經 ( 巻 6) T01, 341a-b 須 彌 山 王 頂 上 。 有 三 十 三 天 。 宮 殿 住 處 。 其 處 縱 廣 。 八 萬 由 旬 。<br />

七 重 城 壁 。… 於 彼 城 内 。 爲 三 十 三 天 王 。 更 立 一 城 。 名 曰 善 見 。 其 城 縱 廣 。 六 萬 由 旬 。 七<br />

重 城 壁 。… 善 見 城 内 。 有 三 十 三 天 。 聚 會 之 處 。 名 善 法 堂 。 其 處 縱 廣 。 五 百 由 旬 。<br />

4-7-12.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br />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dwell at the top of Mt. Yougantuo 由 乾 陀 , which is located in the<br />

middle of Mt. Sumeru. The height of the top of Mt. Yougantuo is 42.000 yojanas. Accordingly,<br />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do not dwell on the fourth ledge. See 4-7-5, the Lishi lun 立 世 論 , the<br />

Yuqie lun 瑜 伽 論 , the Dazhidu lun 大 智 度 論 , and the Shiji jing 世 記 經 .<br />

起 世 經 ( 巻 1) T01,311a 須 彌 山 半 。 高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 有 四 大 天 王 。 所 居 宮 殿 。<br />

起 世 經 ( 巻 6) T01,339c-340a 須 彌 山 王 。 東 面 半 腹 有 山 。 名 曰 由 乾 陀 。 山 頂 去 地 。 四 萬 二 千<br />

由 旬 。 其 山 頂 上 。 有 提 頭 賴 吒 天 王 。 城 郭 住 處 。 城 名 賢 上 。 縱 廣 正 等 。 六 百 由 旬 。… 須 彌<br />

山 王 。 南 面 半 腹 。 下 去 地 際 。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 於 由 乾 陀 。 山 頂 之 上 。 有 毘 樓 勒 迦 天 王 。 城<br />

郭 住 處 。 城 名 善 現 。 縱 廣 莊 嚴 。 皆 如 提 頭 賴 吒 天 王 。 住 處 所 説 。… 須 彌 山 王 。 西 面 半 腹 。<br />

下 去 地 際 。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 由 乾 陀 山 頂 。 有 毘 婁 博 叉 天 王 。 城 郭 住 處 。 城 名 善 觀 。 縱 廣 莊<br />

嚴 。 一 一 皆 如 提 頭 賴 吒 天 王 。 住 處 所 説 。… 須 彌 山 王 。 北 面 半 腹 。 下 去 地 際 。 亦 四 萬 二 千<br />

由 旬 。 由 乾 陀 山 頂 。 有 毘 沙 門 天 王 。 住 止 之 處 。 三 大 城 郭 。 其 三 者 何 。 一 名 毘 舍 羅 婆 。 二<br />

名 伽 婆 缽 帝 。 三 名 阿 荼 槃 多 。 咸 各 縱 廣 。 六 百 由 旬 。<br />

4-7-13. The animals’ mouths of Lake Anavatapta, out of which the four great rivers flow:<br />

The rivers flow out of the elephant's mouth at the east, the ox's mouth at the south, the<br />

horse's mouth at the west, and the lion's mouth at the north side of the lake respectively. See<br />

52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the Shiji jing 世 記 經 .<br />

起 世 經 ( 巻 1) T01,313a 阿 耨 達 多 池 東 。 有 恒 伽 河 。 從 象 口 出 。 與 五 百 河 。 倶 流 入 東 海 。 阿<br />

耨 達 多 池 南 。 有 辛 頭 河 。 從 牛 口 出 。 與 五 百 河 。 倶 流 入 南 海 。 阿 耨 達 多 池 西 。 有 薄 叉 河 。<br />

從 馬 口 出 。 與 五 百 河 。 倶 流 入 西 海 。 阿 耨 達 多 池 北 。 有 斯 陀 河 。 從 獅 子 口 出 。 與 五 百 河 。<br />

倶 流 入 北 海 。<br />

4-7-14. The presence of the dragons:<br />

There are palaces of dragon kings under the sea. The Two Dragon Kings coil around Mt.<br />

Sumeru. See 4-7-5.<br />

起 世 經 ( 巻 5) T01,332b-c 大 海 水 下 。 有 娑 伽 羅 龍 王 宮 殿 。 縱 廣 正 等 。 八 萬 由 旬 。… 須 彌 山 王 。<br />

佉 低 羅 山 。 二 山 中 間 。 復 有 難 陀 。 優 波 難 陀 。 二 大 龍 王 。 宮 殿 住 處 。 其 處 縱 廣 。 六 千 由 旬 。<br />

起 世 經 ( 巻 5) T01,333b 別 有 諸 龍 。 金 翅 鳥 王 所 不 能 取 。 謂 娑 伽 羅 龍 王 。… 復 有 難 陀 龍 王 。 優<br />

波 難 陀 龍 王 。… 復 有 提 頭 賴 吒 龍 王 。 阿 那 婆 達 多 龍 王 。… 其 餘 龍 王 。 亦 有 不 爲 金 翅 鳥 王 搏<br />

取 食 者 。 謂 摩 多 車 迦 龍 王 。 德 叉 迦 龍 王 。 羯 勒 拏 橋 多 摩 伽 龍 王 。 熾 婆 陀 弗 知 梨 迦 龍 王 。 商<br />

居 波 陀 迦 龍 王 。 甘 婆 羅 龍 王 。 阿 濕 婆 多 羅 龍 王 等 。<br />

起 世 經 ( 巻 8) T01,352b 難 陀 、 優 波 難 陀 。 二 大 龍 王 。 從 其 宮 出 。 各 各 以 身 。 遶 須 彌 山 。 周<br />

迴 七 匝 。 一 時 動 之 。 動 已 復 動 。 大 動 遍 動 。 震 已 復 震 。 大 震 遍 震 。 涌 已 復 涌 。 大 涌 遍 涌 。<br />

以 尾 打 海 。 令 一 段 水 。 上 於 虛 空 。 在 須 彌 頂 上 。<br />

4-7-15. The heigh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br />

The sun moves around at half the height of Mt. Sumeru through the sky above the Southern<br />

Great Continent. The height and the orbit of the moon are not explained.<br />

起 世 經 ( 巻 9) T01,358c 爾 時 日 天 勝 大 宮 殿 。 從 東 方 出 。 繞 須 彌 山 半 腹 而 行 。 於 西 方 沒 。 西<br />

方 沒 已 。 還 從 東 方 出 。<br />

起 世 經 ( 巻 10) T01,360a 復 次 諸 比 丘 。 有 何 因 緣 。 於 冬 分 時 。 夜 長 晝 短 。 諸 比 丘 。 日 天 宮 殿 。<br />

過 六 月 已 。 漸 向 南 行 。 每 於 一 日 。 移 六 倶 盧 奢 。 無 有 差 失 。 當 於 是 時 。 日 天 宮 殿 。 在 閻 浮<br />

洲 。 最 極 南 陲 。 地 形 狹 小 。 日 過 速 疾 。 諸 比 丘 。 以 此 因 緣 。 於 冬 分 時 。 晝 短 夜 長 。 復 次 比<br />

丘 。 有 何 因 緣 。 於 春 夏 時 。 晝 長 夜 短 。 諸 比 丘 。 日 天 宮 殿 。 過 六 月 已 。 漸 向 北 行 。 毎 一 日<br />

中 。 移 六 倶 盧 奢 。 無 有 差 失 。 異 於 常 道 。 當 於 是 時 。 在 閻 浮 洲 。 處 中 而 行 。 地 寬 行 久 。 所<br />

以 晝 長 。 諸 比 丘 。 以 此 因 緣 。 春 夏 晝 長 。 夜 分 短 促 。<br />

4-7-16. The location of the hells:<br />

The Eight Great Hells and the Ten Hells are located outside the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br />

Range. Mt. Zhuojialuo 斫 迦 羅 in the following text seems to be identical with Mt.<br />

Datieweishan 大 鐵 圍 山 (the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See 4-7-6.<br />

起 世 經 ( 巻 2) T01,320b-c 於 四 大 洲 。 八 萬 小 洲 。 諸 餘 大 山 。 及 須 彌 山 王 之 外 。 別 有 一 山 。 名<br />

斫 迦 羅 ( 前 代 舊 譯 。 云 鐵 圍 山 )。 高 六 百 八 。 十 萬 由 旬 。 縱 廣 亦 六 百 。 八 十 萬 由 旬 。 彌 密 牢<br />

固 。 金 剛 所 成 。 難 可 破 壞 。… 此 鐵 圍 外 。 復 有 一 重 。 大 鐵 圍 山 。 高 廣 正 等 。 如 前 由 旬 。 兩<br />

山 之 間 。 極 大 黑 暗 。 無 有 光 明 。 日 月 有 如 。 是 大 威 神 。 大 力 大 德 。 不 能 照 彼 。 令 見 光 明 。<br />

53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諸 比 丘 。 於 兩 山 間 。 有 八 大 地 獄 。… 此 八 大 地 獄 。 各 各 復 有 。 十 六 小 地 獄 。 周 匝 圍 遶 。 而<br />

爲 眷 屬 。<br />

起 世 經 ( 巻 4) T01,329a 應 當 知 彼 。 世 界 中 間 。 別 更 復 有 。 十 地 獄 處 。 何 等 爲 十 。 所 謂 頞 浮<br />

陀 地 獄 。 泥 羅 浮 陀 地 獄 。 阿 呼 地 獄 。 呼 呼 婆 地 獄 。 阿 吒 吒 地 獄 。 搔 揵 提 迦 地 獄 。 優 缽 羅 地<br />

獄 。 波 頭 摩 地 獄 。 奔 茶 梨 地 獄 。 拘 牟 陀 地 獄 。<br />

4-7-17.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King Yama:<br />

King Yama's palace is loc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and outside the<br />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See the Shiji jing 世 記 經 .<br />

起 世 經 ( 巻 4) T01,330b 彼 内 鐵 圍 山 。 大 鐵 圍 山 。 二 山 威 德 。 有 大 利 益 。 乃 能 如 是 。 爲 此 四<br />

洲 。 四 世 界 中 。 諸 眾 生 等 。 作 依 止 業 。… 當 閻 浮 洲 南 。 二 鐵 圍 山 外 。 有 閻 魔 王 。 宮 殿 住 處 。<br />

54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8. The Zhengfa nianchu jing 正 法 念 處 經 :<br />

T17, 721 Zhengfa nianchu jing 正 法 念 處 經<br />

(Sutra of Stability in Contemplation of the True Law, Mahā-smṛty-upasthāna-sūtra)<br />

4-8-1.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It is 84.000 yojanas above sea level.<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2) T17,125a 山 高 八 萬 。 四 千 由 旬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8) T17,404b 觀 須 彌 山 。 高 廣 八 萬 。 四 千 由 旬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70) T17,417b-c 見 日 月 光 。 照 須 彌 山 王 。… 照 須 彌 山 王 。 八 萬 四 千 由 旬 。<br />

4-8-2. Its planar shape:<br />

It is apparently square. Mt. Sumeru has four sides facing northeast, southeast, southwest, and<br />

northwest respectively. See 4-8-9.<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4) T17,142a 於 須 彌 山 。 四 面 受 樂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8) T17,161b 須 彌 四 面 。 有 四 種 色 。 謂 毘 琉 璃 。 白 銀 黃 金 。 頗 梨 之 色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7) T17,400b 須 彌 山 王 。 四 面 大 洲 。 謂 閻 浮 提 國 。 鬱 單 越 國 。 弗 婆 提 國 。 瞿<br />

陀 尼 國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70) T17, 417b 見 日 月 光 。 照 須 彌 山 王 。 四 面 四 天 下 。<br />

4-8-3. Its cross-sectional shape:<br />

The base at sea level is apparently 84.000 yojanas, the same as the height. See 4-8-1 and 4-8-2.<br />

However, the width of the top is not mentioned. Accordingly, the cross-sectional shape is<br />

unclear.<br />

4-8-4. The four peaks at the top:<br />

They are not mentioned.<br />

4-8-5.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the terraced ledges projecting from the side:<br />

They are unclear, although it mentions that there are places in Mt. Sumeru where the<br />

following deities dwell: Manchi tian 鬘 持 天 , Jialiubotuo tian 迦 留 波 陀 天 , Changziyi tian 常 恣<br />

意 天 , Sankonghou tian 三 箜 篌 天 , Sidatianwang tian 四 大 天 王 天 , and Sanshisan tian 三 十 三<br />

天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2) T17,125a 六 欲 天 中 。 初 之 二 天 。 依 須 彌 山 。 四 天 依 空 。 猶 如 雲 聚 。 彼 初<br />

天 眾 。 屬 四 天 王 天 。 初 鬘 持 天 。 遶 須 彌 山 。 四 埵 而 住 。 是 鬘 持 天 。 有 十 住 處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3) T17,129c 觀 鬘 持 天 。 十 種 地 已 。 觀 迦 留 波 陀 天 。( 此 言 象 迹 天 )。 所 住 之<br />

地 。 有 幾 種 地 。 自 作 善 業 。 受 樂 果 報 。 彼 以 聞 慧 。 見 迦 留 天 。 有 十 種 地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3) T17,133b 觀 迦 留 吒 足 天 。 十 種 地 已 。 觀 四 天 王 天 。 第 三 住 處 。 名 常 恣 意 。<br />

有 幾 住 地 。 彼 以 聞 慧 。 觀 恣 意 天 。 有 十 種 地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4) T17,136b 觀 四 天 王 。 三 地 住 處 。 一 一 業 果 。 具 觀 察 已 。 觀 第 四 處 。 彼 以<br />

55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聞 慧 觀 。 三 箜 篌 天 。 有 十 種 地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4) T17,141c-142a 觀 三 箜 篌 天 已 。 觀 四 大 天 王 天 。 名 曰 行 天 。 遶 須 彌 山 王 。<br />

住 於 宮 殿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5) T17, 143b 觀 四 天 王 天 已 。 觀 三 十 三 天 。 所 住 之 地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8) T17,404a 見 六 萬 金 山 。 紫 磨 金 樹 。 周 遍 山 中 。 禽 獸 充 滿 。 於 此 山 中 。 處<br />

處 多 有 。 金 蓮 花 池 。 出 大 光 明 。 一 切 金 山 。 須 彌 山 王 。 住 在 其 中 。 諸 鬘 持 天 。 樓 迦 足 天 。<br />

三 箜 篌 天 。 四 天 王 天 。 住 此 山 上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9) T17,409c 住 須 彌 山 。 鬘 持 天 眾 。 三 箜 篌 天 。 從 須 彌 山 。 至 此 高 山 。 遊 戲<br />

受 樂 。<br />

4-8-6. The number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 and their name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60.000 mountains. However, the positional relations between<br />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and the mountains are unclear.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are<br />

apparently surrounded by the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Zhuojiapoluo 斫 迦 婆 羅 or Tiewei<br />

shan 鐵 圍 山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3) T17,77c 如 是 焰 鬘 。 須 彌 山 王 。 少 時 圍 遶 。 并 彼 山 王 。 六 萬 眷 屬 。 所 有<br />

山 河 。 陂 池 林 樹 。 皆 能 燒 盡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2) T17, 125a 依 須 彌 山 。 有 六 萬 山 。 遶 須 彌 山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4) T17,138c 乘 彼 山 頂 。 悉 見 須 彌 。 山 王 眷 屬 。 六 萬 金 山 。 須 彌 山 王 。 住 在<br />

其 中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8) T17,161b 觀 須 彌 山 王 。 六 萬 諸 山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9) T17,168b 其 須 彌 山 。 持 諸 世 間 。 處 於 六 萬 。 眾 山 之 中 。 六 萬 眾 山 。 以 爲<br />

圍 遶 。 高 峻 廣 大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8) T17,404a 見 六 萬 金 山 。 紫 磨 金 樹 。 周 遍 山 中 。 禽 獸 充 滿 。 於 此 山 中 。 處<br />

處 多 有 。 金 蓮 花 池 。 出 大 光 明 。 一 切 金 山 。 須 彌 山 王 。 住 在 其 中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70) T17,417b-c 復 次 修 行 者 。 隨 順 觀 外 身 。 觀 日 月 光 照 何 等 處 。 彼 以 聞 慧 。<br />

或 以 天 眼 。 見 日 月 光 照 。 須 彌 山 王 。 四 面 四 天 下 。 及 照 大 海 。 照 須 彌 山 王 。 八 萬 四 千 由 旬 。<br />

光 照 山 側 。 但 周 其 半 。 斫 迦 婆 羅 。 金 剛 之 山 。 周 圍 三 十 六 億 由 旬 。 難 忍 業 火 。 燒 然 金 剛 。<br />

斫 迦 婆 羅 山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6) T17,91b 滿 斫 迦 婆 羅 山 ( 魏 言 輪 山 。 即 鐵 圍 山 是 也 )。<br />

4-8-7. The existence of the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or the Great Diamond Ring<br />

Mountain Range:<br />

Dalun shan 大 輪 山 (the Great Ring Mountain Range) is possibly identical with the Great Iron<br />

Ring Mountain Range.<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2) T17,68c 所 謂 彼 處 。 有 五 火 山 。 皆 内 熱 沸 。 如 是 五 山 。 普 遍 地 獄 。 皆 悉<br />

熱 沸 。 一 名 普 燒 。 二 名 極 深 無 底 。 三 名 闇 火 聚 觸 。 四 名 割 截 。 五 名 業 證 。 遍 彼 地 獄 。 一 千<br />

由 旬 。 如 是 五 山 。 去 普 輪 山 。 及 大 輪 山 。 道 理 極 遠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3) T17,77c 更 復 輪 山 。 及 大 輪 山 。<br />

56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70) T17,417c 斫 迦 婆 羅 。 金 剛 之 山 。 周 圍 三 十 。 六 億 由 旬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6) T17,91b 滿 斫 迦 婆 羅 山 ( 魏 言 輪 山 。 即 鐵 圍 山 是 也 )。<br />

4-8-8. The topography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br />

It is unclear. See 4-8-6.<br />

4-8-9. The location and shape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the northeastern Great Continent 瞿 陀 尼 which is circular, the<br />

southeastern Great Continent 弗 婆 提 which is half-moon-shaped, the southwestern Great<br />

Continent 閻 浮 提 which is trapezoidal, and the northwestern Great Continent 鬱 單 越 which is<br />

square.<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8) T17,401b 復 次 修 行 者 。 隨 順 觀 外 身 。 過 阿 奴 摩 山 。 復 有 何 等 。 大 山 海 耶 。…<br />

須 彌 山 側 。 毘 琉 璃 面 。 有 山 名 優 陀 延 。 向 弗 婆 提 。 金 色 生 光 。 閻 浮 提 國 。 毘 琉 璃 故 。 其 影<br />

青 色 。… 是 名 閻 浮 提 。 東 方 山 海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8) T17,404a-b 須 彌 山 王 。 向 閻 浮 提 。 一 方 之 面 。 毘 琉 璃 寶 。 以 毘 琉 璃 。 光<br />

照 力 故 。 令 閻 浮 提 。 仰 觀 虛 空 。 皆 作 青 色 。 第 三 方 面 。 鮮 明 林 中 。 諸 天 欲 共 。 阿 修 羅 鬥 。<br />

於 此 林 中 。 集 共 議 論 。 須 彌 山 王 。 向 瞿 陀 尼 。 一 方 之 面 。 真 金 所 成 。 令 瞿 陀 尼 。 仰 觀 虛 空 。<br />

皆 作 赤 色 。 第 二 方 面 。 有 雜 殿 林 。 於 此 殿 中 。 盛 天 鬥 具 。 須 彌 山 王 。 向 弗 婆 提 。 一 方 之 面 。<br />

白 銀 所 成 。 令 弗 婆 提 。 仰 觀 虛 空 。 皆 作 白 色 。 須 彌 山 王 。 向 鬱 單 越 。 一 方 之 面 。 頗 梨 所 成 。<br />

令 鬱 單 越 。 見 空 清 淨 。 白 光 明 色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8) T17,404c 彼 見 閻 浮 提 國 。 七 千 由 旬 。 弗 婆 提 國 。 八 千 由 旬 。 瞿 陀 尼 國 。<br />

九 千 由 旬 。 鬱 單 越 國 。 十 千 由 旬 。 隨 四 天 下 。 地 之 形 相 。 人 面 亦 爾 。 像 其 地 形 。 閻 浮 提 人 。<br />

面 之 形 相 。 上 廣 下 狹 。 像 其 地 形 。 其 餘 三 方 。 弗 婆 提 人 。 面 像 地 形 。 猶 如 半 月 。 瞿 陀 尼 人 。<br />

面 像 地 形 。 猶 如 滿 月 。 鬱 單 越 人 。 面 像 地 形 。 其 面 正 方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8) T17,405c-406a 復 次 修 行 者 。 隨 順 觀 外 身 。 觀 閻 浮 提 。 鬱 單 越 。 二 國 中 間 。<br />

復 有 何 等 。 山 河 海 渚 。… 復 次 修 行 者 。 隨 順 觀 外 身 。 觀 閻 浮 提 北 方 。 復 有 何 等 。 山 河 海 渚 。…<br />

過 此 以 北 。 有 鬱 單 越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70) T17,414b 復 次 修 行 者 。 隨 順 觀 外 身 。 過 鬱 單 越 國 。 瞿 陀 尼 國 。 二 國 中 間 。<br />

復 有 何 等 。 山 林 海 渚 。 彼 以 聞 慧 。 或 以 天 眼 。 見 鬱 單 越 國 。 瞿 陀 尼 國 。 二 國 中 間 。 有 一 大<br />

海 。 名 曰 普 眼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70) T17,415a 復 次 修 行 者 。 隨 順 觀 外 身 。 過 瞿 陀 尼 。 復 有 何 等 。 山 河 海 渚 。<br />

彼 以 聞 慧 。 或 以 天 眼 。 見 瞿 陀 尼 國 。 弗 婆 提 國 。 兩 洲 中 間 。 有 一 大 海 。 名 清 淨 水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70) T17,417a 有 大 圍 山 。 及 有 大 海 。 三 千 由 旬 。 在 閻 浮 提 。 弗 婆 提 。 二 國 中<br />

間 。 如 是 大 海 。 名 冷 暖 水 。<br />

4-8-10.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and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subcontinents is not mentioned. The southwestern Great<br />

Continent 閻 浮 提 is surrounded by 500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 The southeastern Great<br />

Continent 弗 婆 提 is surrounded by many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57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70) T17,417b 此 閻 浮 提 洲 。 五 百 小 洲 。 以 爲 圍 遶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70) T17,415c 見 弗 婆 提 國 。 縱 廣 八 千 由 旬 。 多 有 眷 屬 。 小 洲 具 足 。<br />

4-8-11. Indra’s city Sudarśana and his assembly hall Sudharmā:<br />

The city is located at the top of Mt. Sumeru. The hall is located inside the city.<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8) T17,107c 天 主 憍 尸 迦 。 住 須 彌 山 頂 。 善 見 城 内 。 處 善 法 堂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9) T17,112a 往 詣 善 見 城 中 。 善 法 堂 上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1) T17,119c 善 見 城 中 。 善 法 堂 上 。 一 切 天 眾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8) T17,404b 見 須 彌 山 王 。 有 三 十 三 天 。 住 在 山 頂 。… 城 名 善 見 。 縱 廣 十 千<br />

由 旬 。… 有 善 法 堂 。 廣 五 百 由 旬 。<br />

4-8-12.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br />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apparently dwell on Mt. Sumeru. However, the exact locations are<br />

unclear.<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1) T17,120c 時 天 帝 釋 。 説 是 語 已 。 往 詣 毘 琉 璃 山 頂 。 四 天 王 天 。 所 住 之 處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4) T17,140a 復 與 天 女 。 眷 屬 圍 繞 。 詣 須 彌 山 。 辯 才 峰 間 。 於 彼 山 中 。 眾 蓮<br />

華 池 。 園 林 具 足 。 其 山 峰 中 。 毘 樓 勒 天 王 。 之 所 住 處 。 無 量 天 女 。 所 共 圍 繞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4) T17,141c-142a 觀 三 箜 篌 天 已 。 觀 四 大 天 王 天 。 名 曰 行 天 。 遶 須 彌 山 王 。<br />

住 於 宮 殿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8) T17,404a 見 六 萬 金 山 。 紫 磨 金 樹 。 周 遍 山 中 。 禽 獸 充 滿 。 於 此 山 中 。 處<br />

處 多 有 。 金 蓮 花 池 。 出 大 光 明 。 一 切 金 山 。 須 彌 山 王 。 住 在 其 中 。 諸 鬘 持 天 。 樓 迦 足 天 。<br />

三 箜 篌 天 。 四 天 王 天 。 住 此 山 上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8) T17,404a 夏 四 月 時 。 受 五 欲 樂 。 遊 戲 自 娛 。 四 天 王 天 。 於 歡 喜 園 。 遊 戲<br />

受 樂 。 四 天 王 天 。 於 此 園 中 。 歡 娛 受 樂 。 故 名 歡 喜 園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8) T17,405a 觀 閻 浮 提 。 北 方 國 界 。… 見 雪 山 東 。 名 懸 雪 山 。… 過 此 山 已 。<br />

復 有 一 山 。 名 多 摩 伽 羅 。 縱 廣 二 十 由 旬 。 有 一 千 窟 。 過 此 山 已 。 有 百 由 旬 。 空 曠 之 地 。 多<br />

有 河 池 。 無 有 藥 草 。 及 以 樹 木 。 過 此 處 已 。 有 白 銀 山 。 名 雞 羅 娑 。 金 峰 圍 遶 。 毘 留 勒 天 王 。<br />

住 在 其 上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9) T17,408a 四 天 王 天 。 住 高 山 頂 。 宮 殿 而 居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69) T17,409c 住 須 彌 山 。 鬘 持 天 眾 。 三 箜 篌 天 。 從 須 彌 山 。 至 此 高 山 。<br />

4-8-13. The animals’ mouths of Lake Anavatapta, out of which the four great rivers flow:<br />

They are not mentioned.<br />

4-8-14. The presence of the dragons:<br />

There are palaces of dragon kings under the sea.<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8) T17,105c 戲 樂 城 者 。 爲 何 等 相 。… 於 其 城 中 。 有 諸 法 行 龍 王 。 其 名 曰 七<br />

頭 龍 王 。 象 面 龍 王 。 婆 修 吉 龍 王 。 得 叉 迦 龍 王 。 跋 陀 羅 龍 王 ( 魏 言 賢 龍 )。 盧 醯 多 龍 王 ( 魏 言<br />

赤 龍 )。 缽 摩 梯 龍 王 。 雲 鬘 龍 王 。 阿 跋 多 龍 王 。 一 切 道 龍 王 。 缽 婆 呵 龍 王 ( 魏 言 忍 龍 )。 如 是<br />

58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等 福 德 諸 龍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8) T17,106a 知 業 果 報 。 觀 龍 世 間 。 何 等 惡 龍 。 不 順 法 行 。 即 以 聞 慧 。 知 戲<br />

樂 城 。 諸 惡 龍 王 。 不 順 法 行 。 其 名 曰 。 波 羅 摩 梯 龍 王 ( 魏 言 惱 亂 )。 毘 諶 林 婆 龍 王 ( 魏 言 奮 迅 )。<br />

迦 羅 龍 王 ( 魏 言 黑 色 )。 睺 樓 睺 樓 龍 王 ( 魏 言 多 聲 )。 住 於 海 中 。 戲 樂 城 内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8) T17,107a 知 業 果 報 。 觀 一 切 龍 。 所 住 宮 殿 。 幾 許 龍 眾 。 住 於 海 中 。 幾 許<br />

龍 眾 。 住 於 眾 流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9) T17,112b 即 詣 大 海 。 大 龍 王 宮 。 戲 樂 城 内 。 婆 修 吉 、 德 叉 迦 等 。 大 龍 王<br />

所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20) T17,114c 觀 法 行 龍 王 。 住 戲 樂 城 。 龍 王 頂 上 有 七 頭 。 其 名 曰 。 婆 修 吉 龍<br />

王 。 德 叉 迦 龍 王 。 跋 陀 龍 王 。 樓 醯 龍 王 。 雲 鬘 龍 王 。 婆 都 龍 王 。 一 切 道 龍 王 。 缽 呵 娑 龍 王 。<br />

婆 利 沙 龍 王 。<br />

4-8-15. The heigh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br />

The sun and the moon move around at half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70) T17,417b-c 見 日 月 光 。 照 須 彌 山 王 。 四 面 四 天 下 。 及 照 大 海 。 照 須 彌 山<br />

王 。 八 萬 四 千 由 旬 。 光 照 山 側 。 但 周 其 半 。<br />

4-8-16. The location of the hells:<br />

It shows the existence of the Eight Great Hells. The hell Dajiaore diyu 大 焦 熱 地 獄 and the hell<br />

Abi diyu 阿 鼻 地 獄 of the Eight Great Hells are apparently located outside the Iron Ring<br />

Mountain Range.<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4) T17,18b 如 活 地 獄 。 黑 繩 地 獄 。 合 地 獄 。 叫 喚 地 獄 。 大 叫 喚 地 獄 。 焦 熱 地<br />

獄 。 大 焦 熱 地 獄 。 阿 鼻 地 獄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3) T17,74a 復 更 諦 觀 。 惡 業 因 果 。 七 大 地 獄 。 并 及 別 處 。 如 業 報 法 。 諦 觀<br />

察 已 。 彼 見 聞 知 。 又 復 更 有 。 最 大 地 獄 。 名 曰 阿 鼻 。 七 大 地 獄 。 并 及 別 處 。 以 爲 一 分 。 阿<br />

鼻 地 獄 。 一 千 倍 勝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4) T17,83a 如 餘 地 獄 。 具 十 六 處 。 此 阿 鼻 獄 。 亦 復 如 是 。 具 十 六 處 。<br />

The following text indicates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hell Jiaore diyu 焦 熱 地 獄 and the<br />

hell Dajiaore diyu 大 焦 熱 地 獄 is more than 3.600.000 yojanas.<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1) T17,63b-c 閻 魔 羅 人 。 既 呵 責 已 。 送 大 焦 熱 。 大 地 獄 去 。… 執 惡 業 人 。 如<br />

是 將 去 。 過 六 十 八 。 百 千 由 旬 。 地 海 洲 城 。 在 海 外 邊 。 復 行 三 十 。 六 億 由 旬 。 漸 漸 向 下 。<br />

十 億 由 旬 。 業 風 所 吹 。 如 是 遠 去 。<br />

The following text reveals that the hell Abi diyu 阿 鼻 地 獄 is farther away than the hell Dajiaore<br />

diyu 大 焦 熱 地 獄 from Mt. Sumeru.<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3) T17,77c 頭 面 在 下 。 足 在 於 上 。 臨 欲 墮 時 。 大 力 火 焰 。 抖 擻 打 壞 。 經 二<br />

千 年 。 皆 向 下 行 。 未 到 阿 鼻 。 地 獄 之 處 。 阿 鼻 地 獄 。 如 是 向 下 。 在 於 中 間 。 未 可 往 到 。 謂<br />

阿 鼻 者 。 阿 鼻 地 獄 。 欲 界 最 下 。… 阿 鼻 地 獄 。 亦 復 如 是 下 更 無 處 。<br />

In addition, it mentions that the periphery of the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is 3.600.000<br />

yojanas.<br />

59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70) T17,417c 斫 迦 婆 羅 。 金 剛 之 山 。 周 圍 三 十 。 六 億 由 旬 。<br />

4-8-17.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King Yama:<br />

King Yama's realm is apparently located under the southwestern Great Continent 閻 浮 提 .<br />

正 法 念 處 經 ( 巻 16) T17,92a 餓 鬼 世 界 者 。 住 於 閻 浮 提 下 。 五 百 由 旬 。 長 三 萬 六 千 由 旬 。<br />

60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9. The Yuqie lun 瑜 伽 論 :<br />

T30, 1579 Yuqie shidi lun 瑜 伽 師 地 論<br />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Yoga Practic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br />

4-9-1.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It is 80.000 yojanas above sea level.<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a 蘇 迷 盧 量 高 。 八 萬 踰 繕 那 。<br />

4-9-2. Its planar shape:<br />

It is apparently square. Mt. Sumeru has four sides facing north, east, south, and west<br />

respectively. See 4-9-9.<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a 蘇 迷 盧 量 高 。 八 萬 踰 繕 那 。 廣 亦 如 之 。 下 入 水 際 。 量 亦 復 爾 。<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a 於 蘇 迷 盧 四 邊 。 七 金 山 外 。 成 四 大 洲 。 及 八 中 洲 。 并 輪 圍 山 。<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a 蘇 迷 盧 頂 。 四 隅 之 上 。 有 四 大 峯 。<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b 其 山 四 面 。 對 四 大 洲 。 四 寶 所 成 。<br />

4-9-3. Its cross-sectional shape:<br />

The base at sea level is apparently 80.000 yojanas, the same as the height. See 4-9-1 and 4-9-2.<br />

However, the width of the top is not mentioned. Accordingly, the cross-sectional shape is<br />

unclear.<br />

4-9-4. The four peaks at the top:<br />

There is a peak at each corner of the top of Mt. Sumeru.<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a-b 蘇 迷 盧 頂 。 四 隅 之 上 。 有 四 大 峯 。 各 高 五 百 。 踰 繕 那 量 。 有 諸<br />

藥 叉 。 謂 金 剛 手 。 止 住 其 中 。<br />

4-9-5.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the terraced ledges projecting from the side:<br />

There are four ledges. The heights of the ledges are not mentioned. The widths of the ledges<br />

are 16.000, 8.000, 4.000, and 2.000 yojanas respectively from below. On the ledges dwell the<br />

deities called Jianshou 堅 手 , Xueshou 血 手 , Changzui 常 醉 , and Chiman 持 鬘 respectively<br />

from below. Accordingly,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do not dwell on the fourth ledge. See the<br />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a 又 依 蘇 迷 盧 根 。 有 四 重 級 。 從 蘇 迷 盧 。 初 級 傍 出 。 一 萬 六 千 。<br />

踰 繕 那 量 。 即 從 此 量 。 半 半 漸 減 。 如 其 次 第 。 餘 級 應 知 。 有 堅 手 神 。 住 最 初 級 。 血 手 神 住<br />

第 二 級 。 常 醉 神 住 第 三 級 。 持 鬘 神 住 第 四 級 。<br />

4-9-6. The number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 and their name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seven mountain ranges,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and the Ring<br />

Mountain Range (Lunwei shan 輪 圍 山 ) in this order from the center outwards. The seven<br />

61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mountain ranges are:<br />

1 Chishuang shan 持 雙 山 ,<br />

2 Pinazhejia shan 毘 那 矺 迦 山 ,<br />

3 Maer shan 馬 耳 山 ,<br />

4 Shanjian shan 善 見 山 ,<br />

5 Qiedaluojia shan 朅 達 洛 迦 山 ,<br />

6 Chizhou shna 持 軸 山 , and<br />

7 Nimindaluo shan 尼 民 達 羅 山 in this order moving outwards.<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6c-287a 成 蘇 迷 盧 山 。… 成 七 金 山 。 謂 持 雙 山 、 毘 那 矺 迦 山 、 馬 耳<br />

山 、 善 見 山 、 朅 達 洛 迦 山 、 持 軸 山 、 尼 民 達 羅 山 。 如 是 諸 山 。 其 峯 布 列 。 各 由 形 狀 。 差 別<br />

爲 名 。 繞 蘇 迷 盧 。 次 第 而 住 。 蘇 迷 盧 量 高 。 八 萬 踰 繕 那 。 廣 亦 如 之 。 下 入 水 際 。 量 亦 復 爾 。<br />

又 持 雙 山 等 彼 之 半 。 從 此 次 第 。 餘 六 金 山 。 其 量 漸 減 。 各 等 其 半 。… 於 蘇 迷 盧 四 邊 。 七 金<br />

山 外 。 成 四 大 洲 。 及 八 中 洲 。 并 輪 圍 山 。 此 山 輪 圍 四 洲 。 而 住 量 等 。 尼 民 達 羅 之 半 。 復 成<br />

非 天 宮 殿 。 此 宮 在 蘇 迷 盧 下 。 依 水 而 居 。… 又 七 金 山 。 其 間 有 水 。 具 八 支 德 。 名 爲 内 海 。…<br />

復 有 餘 水 。 在 内 海 外 。 故 名 外 海 。<br />

4-9-7. The existence of the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or the Great Diamond Ring<br />

Mountain Range:<br />

Neither is mentioned.<br />

4-9-8. The topography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br />

See 4-9-6. It is unclear, because the widths of the seas are not mentioned. See the Jushe lun 倶<br />

舍 論 and the Posha lun 婆 沙 論 .<br />

4-9-9. The location and shape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br />

Mt. Sumeru is surrounded by the Eastern Great Continent 毘 提 訶 洲 which is<br />

half-moon-shaped, the Southern Great Continent 贍 部 洲 which is apparently trapezoidal, the<br />

Western Great Continent 瞿 陀 尼 洲 which is circular, and the Northern Great Continent 拘 盧<br />

洲 which is square. See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b 其 山 四 面 。 對 四 大 洲 。 四 寶 所 成 。<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a 四 大 洲 者 。 謂 南 贍 部 洲 。 東 毘 提 訶 洲 。 西 瞿 陀 尼 洲 。 北 拘 盧 洲 。<br />

其 贍 部 洲 。 形 如 車 箱 。 毘 提 訶 洲 。 形 如 半 月 。 瞿 陀 尼 洲 。 其 形 圓 滿 。 北 拘 盧 洲 。 其 形 四 方 。<br />

贍 部 洲 量 。 六 千 五 百 踰 繕 那 。 毘 提 訶 洲 量 。 七 千 踰 繕 那 。 瞿 陀 尼 洲 量 。 七 千 五 百 踰 繕 那 。<br />

拘 盧 洲 量 。 八 千 踰 繕 那 。<br />

4-9-10.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and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Each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has two middle-sized subcontinents. The existence of<br />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 is not mentioned.<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a 成 四 大 洲 。 及 八 中 洲 。 并 輪 圍 山 。<br />

62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b 此 四 大 洲 。 各 二 中 洲 。 以 爲 眷 屬 。 復 有 一 洲 。 羅 剎 所 住 。<br />

4-9-11. Indra’s city Sudarśana and his assembly hall Sudharmā:<br />

The city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op of Mt. Sumeru. The hall is located at/to the<br />

northeast inside/outside the city.<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b 復 次 於 蘇 迷 盧 頂 。 處 中 建 立 。 帝 釋 天 宮 。 縱 廣 十 千 。 踰 繕 那 量 。<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4) T30,298b-c 又 天 帝 釋 。 有 普 勝 殿 。 於 諸 殿 中 。 最 爲 殊 勝 。… 又 彼 天 宮 。 四<br />

面 各 有 大 街 。… 其 宮 東 北 隅 。 有 天 會 處 。 名 曰 善 法 。<br />

4-9-12.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br />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do not dwell on the fourth ledge of Mt. Sumeru but in the innermost<br />

mountain range 持 雙 山 . See 4-9-5, 4-9-6, the Lishi lun 立 世 論 , the Dazhidu lun 大 智 度 論 and<br />

the Qishi jing 起 世 經 .<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b 又 持 雙 山 。 於 其 四 面 。 有 四 王 都 。 東 南 西 北 。 隨 其 次 第 。 謂 持<br />

國 增 長 。 醜 目 多 聞 。 四 大 天 王 。 之 所 居 止 。 諸 餘 金 山 。 是 彼 四 王 。 村 邑 部 落 。<br />

4-9-13. The animals’ mouths of Lake Anavatapta, out of which the four great rivers flow:<br />

They are not mentioned, although it describes the lake and the rivers as following:<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b 又 近 雪 山 。 有 大 金 崖 。 名 非 天 脅 。 其 量 縱 廣 。 五 十 踰 繕 那 。 善<br />

住 龍 王 。 常 所 居 鎮 。 又 天 帝 釋 。 時 來 遊 幸 。 此 中 有 樹 。 名 曰 善 住 。 多 羅 樹 行 。 七 重 圍 繞 。<br />

復 有 大 池 。 名 漫 陀 吉 尼 。 五 百 小 池 。 以 爲 眷 屬 。 善 住 大 龍 。 與 五 百 牝 象 。 前 後 圍 繞 。 遊 戲<br />

其 池 。 隨 欲 變 現 。 便 入 此 池 。 採 蓮 花 根 。 以 供 所 食 。 即 於 此 側 。 有 無 熱 大 池 。 其 量 深 廣 。<br />

各 五 十 踰 繕 那 。 微 細 金 沙 。 遍 布 其 底 。 八 支 德 水 。 彌 滿 其 中 。 形 色 殊 妙 。 端 嚴 憙 見 。 從 此<br />

派 流 。 爲 四 大 河 。 一 名 殑 伽 。 二 名 信 度 。 三 名 私 多 。 四 名 縛 芻 。<br />

4-9-14. The presence of the dragons:<br />

There are palaces of the Eight Dragon Kings under the sea among the seven mountain ranges<br />

surrounding Mt. Sumeru.<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a 又 七 金 山 。 其 間 有 水 。 具 八 支 德 。 名 爲 内 海 。 復 成 諸 龍 宮 。 有<br />

八 大 龍 。 並 經 劫 住 。 謂 持 地 龍 王 。 歡 喜 近 喜 龍 王 。 馬 騾 龍 王 。 目 支 鄰 陀 龍 王 。 意 猛 龍 王 。<br />

持 國 龍 王 。 大 黑 龍 王 。 黳 羅 葉 龍 王 。 是 諸 龍 王 。 由 帝 釋 力 。 數 與 非 天 。 共 相 戰 諍 。 其 諸 龍<br />

眾 。 類 有 四 種 。 謂 卵 生 胎 生 。 濕 生 化 生 。 妙 翅 鳥 中 。 四 類 亦 爾 。 復 有 餘 水 。 在 内 海 外 。 故<br />

名 外 海 。<br />

4-9-15. The heigh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br />

The sun and the moon move around at half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2) T30,287c 又 一 切 所 有 。 日 月 星 宿 。 歷 蘇 迷 盧 。 處 半 而 行 。 與 持 雙 山 。 高<br />

下 量 等 。<br />

4-9-16. The location of the hells:<br />

63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It is unclear, although it mentions as following:<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4) T30,294c 謂 八 大 那 落 迦 。 何 等 爲 八 。 一 等 活 。 二 黑 繩 。 三 眾 合 。 四 號 叫 。<br />

五 大 號 叫 。 六 燒 熱 。 七 極 燒 熱 。 八 無 間 。 此 諸 大 那 落 迦 處 。 廣 十 千 踰 繕 那 。 此 外 復 有 。 八<br />

寒 那 落 迦 處 。 何 等 爲 八 。 一 皰 那 落 迦 。 二 皰 裂 那 落 迦 。 三 喝 哳 詀 那 落 迦 。 四 郝 郝 凡 那 落 迦 。<br />

五 虎 虎 凡 那 落 迦 。 六 青 蓮 那 落 迦 。 七 紅 蓮 那 落 迦 。 八 大 紅 蓮 那 落 迦 。 從 此 下 三 萬 二 千 踰 繕<br />

那 。 至 等 活 那 落 迦 。 從 此 復 隔 四 千 踰 繕 那 。 有 餘 那 落 迦 。 如 等 活 大 那 落 迦 處 。 初 寒 那 落 迦<br />

處 亦 爾 。 從 此 復 隔 二 千 踰 繕 那 。 有 餘 那 落 迦 應 知 。<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90) T30,809a 各 別 處 所 。 那 落 迦 有 四 。 一 大 那 落 迦 。 二 別 那 落 迦 。 三 寒 那 落<br />

迦 。 四 邊 那 落 迦 。<br />

4-9-17.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King Yama:<br />

It is unclear, although it mentions as following:<br />

瑜 伽 師 地 論 ( 巻 4) T30,294c 又 有 餓 鬼 處 所 。 又 有 非 天 處 所 。<br />

64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10. The Dazhidu lun 大 智 度 論 :<br />

T25, 1509 Dazhidu lun 大 智 度 論<br />

(Treatise on the Great Perfection of Wisdom Sutra,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br />

4-10-1.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It is 84.000 yojanas above sea level.<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9) T25,123a 答 曰 。… 須 彌 山 高 。 八 萬 四 千 由 旬 。<br />

4-10-2. Its planar shape:<br />

It is apparently square. Mt. Sumeru has four sides. However, it is mentioned that it is<br />

impossible to decide the directions. See 4-10-9.<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11) T25,139b-c 答 曰 。… 譬 如 須 彌 山 。 四 邊 風 起 。 不 能 令 動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42) T25,368a 答 曰 。… 如 須 彌 山 王 。 四 面 風 起 。 皆 能 堪 忍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100) T25,752b 答 曰 。… 六 足 阿 毘 曇 中 説 。 須 彌 山 四 邊 。 各 以 一 寶 成 。 金 銀 頗 梨 。<br />

琉 璃 莊 嚴 。… 般 若 波 羅 蜜 亦 如 是 。<br />

4-10-3. Its cross-sectional shape:<br />

It is unclear.<br />

4-10-4. The four peaks at the top:<br />

They are not mentioned.<br />

4-10-5.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the terraced ledges projecting from the side:<br />

They are not mentioned.<br />

4-10-6. The number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 and their names:<br />

Mt. Sumeru is apparently surrounded by nine or ten mountain ranges. Their names are not<br />

clearly given except Mt. Youqiantuoluo 由 揵 陀 羅 (or Yougantuo 遊 乾 陀 ). See 4-10-12 and the<br />

Huayan jing 華 嚴 經 .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are apparently surrounded by the Iron Ring<br />

Mountain Range ( Tiewei shan 鐵 圍 山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100) T25,752a-b 答 曰 。… 海 亦 有 二 種 。 一 者 可 渡 。 二 者 繞 須 彌 山 。 在 九 寶 山 裏 。<br />

廣 八 萬 二 千 由 旬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100) T25,752b 四 大 海 水 。 諸 阿 修 羅 宮 。 及 諸 龍 王 宮 殿 。 遊 乾 陀 等 九 寶 山 。 日<br />

月 五 星 。 二 十 八 宿 。 及 諸 餘 星 。 圍 繞 莊 嚴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3) T25,83a 答 曰 。… 如 須 彌 山 王 。 十 寶 山 圍 繞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39) T25,347a 問 曰 。… 百 億 須 彌 山 。 諸 山 鐵 圍 。 山 阜 樹 木 等 。<br />

4-10-7. The existence of the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or the Great Diamond Ring<br />

Mountain Range:<br />

Neither is mentioned.<br />

65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10-8. The topography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br />

It is unclear. See 4-10-6.<br />

4-10-9. The location and shape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br />

Mt. Sumeru is apparently surrounded by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Yudaluoyue 欝 怛 羅 越 ,<br />

Fupoti 弗 婆 提 , Yanfuti 閻 浮 提 , and Qutuoni 衢 陀 尼 in a clockwise direction). It insists that<br />

each location of the continents cannot be exactly described, because it is impossible to decide<br />

the directions. The shapes of them are not explained.<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10) T25,133b-c 答 曰 。 不 然 。 須 彌 山 在 。 四 域 之 中 。 日 繞 須 彌 。 照 四 天 下 。 欝<br />

怛 羅 越 日 中 。 是 弗 婆 提 日 出 。 於 弗 婆 提 人 是 東 方 。 弗 婆 提 日 中 。 是 閻 浮 提 日 出 。 於 閻 浮 提<br />

人 是 東 方 。 是 實 無 初 。 何 以 故 一 切 方 。 皆 東 方 皆 南 方 。 皆 西 方 皆 北 方 。 汝 言 。 日 出 處 是 東<br />

方 。 日 行 處 是 南 方 。 日 沒 處 是 西 方 。 日 不 行 處 是 北 方 。 是 事 不 然 。 復 次 有 處 日 不 合 。 是 爲<br />

非 方 。 無 方 相 故 。 問 曰 。 我 説 一 國 中 方 相 。 汝 以 四 國 爲 難 。 以 是 故 。 東 方 非 無 初 。 答 曰 。<br />

若 一 國 中 日 與 東 方 合 。 是 爲 有 邊 。 有 邊 故 無 常 。 無 常 故 是 不 遍 。 以 是 故 。 方 但 有 名 而 無 實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5) T25,94c 答 曰 。… 非 爲 一 閻 浮 提 微 塵 等 眾 生 故 發 心 。 非 爲 拘 陀 尼 欝 怛 羅 曰 弗<br />

婆 提 微 塵 等 眾 生 故 發 心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7) T25,113c 問 曰 。 云 何 爲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 答 曰 。 佛 雜 阿 含 中 分 別 説 。 千 日 千<br />

月 。 千 閻 浮 提 。 千 衢 陀 尼 。 千 欝 怛 羅 越 。 千 弗 婆 提 。 千 須 彌 山 。 千 四 天 王 天 處 。 千 三 十 三<br />

天 。 千 夜 摩 天 。 千 兜 率 陀 天 。 千 化 自 在 天 。 千 他 化 自 在 天 。 千 梵 世 天 。 千 大 梵 天 。 是 名 小<br />

千 世 界 。<br />

4-10-10.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and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subcontinents is not mentioned. The Great Continent Yanfuti 閻<br />

浮 提 is surrounded by 500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35) T25,320a 答 曰 。… 以 閻 浮 樹 。 故 名 爲 閻 浮 洲 。 此 洲 有 五 百 。 小 洲 圍 繞 。<br />

4-10-11. Indra’s city Sudarśana and his assembly hall Sudharmā:<br />

The city is located at the top of Mt. Sumeru. The location of the hall is not given.<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9) T25,123a 答 曰 。… 須 彌 山 。 高 八 萬 四 千 由 旬 。 上 有 三 十 三 天 城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59) T25,475c 經 (『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 世 尊 。 我 常 在 善 法 堂 上 坐 。 我 若 不<br />

在 坐 時 。 諸 天 子 來 供 養 我 。 故 爲 我 坐 處 作 禮 。 遶 竟 還 去 。 諸 天 子 作 是 念 。 釋 提 桓 因 。 在 是<br />

處 坐 。 爲 諸 三 十 三 天 説 法 故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100) T25,752b 答 曰 。… 六 足 阿 毘 曇 中 説 。… 山 頂 有 三 十 三 天 宮 。 其 城 七 重 名 爲<br />

憙 見 。… 高 處 作 殿 名 曰 最 勝 。… 般 若 波 羅 蜜 亦 如 是 。<br />

4-10-12.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br />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do not dwell on the fourth ledge of Mt. Sumeru but at the top of Mt.<br />

Youqiantuoluo 由 揵 陀 羅 (or Yougantuo 遊 乾 陀 山 ), one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br />

66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See 4-10-6, the Lishi lun 立 世 論 , the Yuqie lun 瑜 伽 論 and the Qishi jing 起 世 經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9) T25,123a 答 曰 。… 須 彌 山 邊 有 山 。 名 由 揵 陀 羅 。 高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 此 山 有 四<br />

頭 。 頭 各 有 城 。 四 天 王 各 居 一 城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100) T25,752b 答 曰 。… 六 足 阿 毘 曇 中 説 。… 四 天 王 在 四 邊 。 有 山 名 遊 乾 陀 。 各<br />

高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 四 天 王 治 其 上 。 四 大 海 水 。 諸 阿 修 羅 宮 。 及 諸 龍 王 宮 殿 。 遊 乾 陀 等 九 寶<br />

山 。 日 月 五 星 。 二 十 八 宿 。 及 諸 餘 星 。 圍 繞 莊 嚴 。… 般 若 波 羅 蜜 亦 如 是 。<br />

4-10-13. The animals’ mouths of Lake Anavatapta, out of which the four great rivers flow:<br />

The rivers flow out of an elephant's head at the east, an ox's head at the south, a horse's head<br />

at the west, and a lion's head at the north side of the lake respectively.<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7) T25,114a 答 曰 。… 閻 浮 提 四 大 河 北 邊 出 。 入 四 方 大 海 中 。 北 邊 雪 山 中 。 有 阿<br />

那 婆 達 多 池 。 是 池 中 有 金 色 七 寶 蓮 華 。 大 如 車 蓋 。 阿 那 婆 達 多 龍 王 。 是 七 住 大 菩 薩 。 是 池<br />

四 邊 。 有 四 流 水 。 東 方 象 頭 。 南 方 牛 頭 。 西 方 馬 頭 。 北 方 師 子 頭 。 東 方 象 頭 。 出 恒 河 。 底<br />

有 金 沙 。 南 方 牛 頭 。 出 辛 頭 河 。 底 亦 有 金 沙 。 西 方 馬 頭 。 出 婆 叉 河 。 底 亦 有 金 沙 。 北 方 師<br />

子 。 頭 出 私 陀 河 。 底 亦 有 金 沙 。<br />

4-10-14. The presence of the dragons:<br />

Quoting the scripture Liuzuapitan 六 足 阿 毘 曇 , it mentions that the Two Dragon Kings coil<br />

around Mt. Sumeru.<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100) T25,752b 答 曰 。… 六 足 阿 毘 曇 中 説 。 須 彌 山 。… 難 陀 婆 難 陀 。 龍 王 兄 弟 。<br />

以 身 圍 繞 七 匝 。<br />

4-10-15. The heigh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br />

The sun and the moon move around at a height of 42.000 yojanas, that is, half the height of Mt.<br />

Sumeru, through the skies above the Great Continent Yanfuti 閻 浮 提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39) T25,347b 問 曰 。 日 月 在 上 。 去 地 四 萬 。 二 千 由 旬 。 人 皆 能 見 。<br />

4-10-16. The location of the hells:<br />

It is unclear, although it mentions as following:<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27) T25,257c 論 。… 三 種 地 獄 。 熱 地 獄 。 寒 地 獄 。 黑 闇 地 獄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30) T25,279c 答 曰 。… 地 獄 有 三 種 。 熱 地 獄 。 寒 地 獄 。 黑 闇 地 獄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16) T25,175c-177a 答 曰 。… 見 八 大 地 獄 。 苦 毒 萬 端 。… 如 是 等 種 種 八 大 地 獄 。<br />

周 圍 其 外 。 復 有 十 六 小 地 獄 爲 眷 屬 。 八 寒 氷 八 炎 火 。 其 中 罪 毒 。 不 可 見 聞 。 八 炎 火 地 獄 者 。<br />

一 名 炭 坑 。 二 名 沸 屎 。 三 名 燒 林 。 四 名 劍 林 。 五 名 刀 道 。 六 名 鐵 刺 林 。 七 名 醎 河 。 八 名 銅<br />

橛 。 是 爲 八 。 八 寒 氷 地 獄 者 。 一 名 頞 浮 陀 ( 少 多 有 孔 )。 二 名 尼 羅 浮 陀 ( 無 孔 )。 三 名 阿 羅 羅 ( 寒<br />

戰 聲 也 )。 四 名 阿 婆 婆 ( 亦 患 寒 聲 )。 五 名 睺 睺 ( 亦 是 患 寒 聲 )。 六 名 漚 波 羅 ( 此 地 獄 外 壁 似 青 蓮<br />

花 也 )。 七 名 波 頭 摩 ( 紅 蓮 花 。 罪 人 生 中 受 苦 也 )。 八 名 摩 訶 波 頭 摩 。<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62) T25,502a 答 曰 。… 大 地 獄 者 。 阿 鼻 地 獄 。 無 量 百 千 萬 億 。 阿 僧 祇 歲 。 受 憂<br />

愁 苦 惱 。 憂 愁 是 心 苦 。 惱 是 身 苦 。 從 一 大 地 獄 。 至 一 大 地 獄 者 。 如 福 德 因 緣 故 。 上 有 六 欲<br />

67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天 。 罪 業 因 緣 亦 如 是 。 下 有 八 種 大 地 獄 。 八 種 大 地 獄 。 各 有 十 六 小 地 獄 。 是 中 阿 鼻 最 大 。<br />

餘 須 彌 四 天 下 亦 如 是 。 是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中 。 有 百 億 須 彌 山 。 有 百 億 阿 鼻 地 獄 。<br />

4-10-17.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King Yama:<br />

It is not mentioned, although it shows the existence of King Yama.<br />

大 智 度 論 ( 巻 12) T25,149b 答 曰 。… 閻 羅 王 問 罪 人 。 誰 使 汝 作 此 罪 者 。<br />

68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11. The Huayan jing 華 嚴 經 :<br />

T09, 278 Dafangguangfo huayan jing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60 Vol. Flower Adornment Sutra,<br />

Avataṃsaka-sūtra)<br />

T10, 279 Dafangguangfo huayan jing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80 Vol. Flower Adornment Sutra,<br />

Avataṃsaka-sūtra)<br />

T35, 1733 Huayanjing tanxuan ji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Writing on the Search for the Profundities of<br />

the Flower Adornment Sutra)<br />

4-11-1.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It is 84.000 yojanas.<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40) T10,213b-c 如 羅 睺 阿 脩 羅 王 。 本 身 長 七 百 由 旬 。 化 形 長<br />

十 六 萬 八 千 由 旬 。 於 大 海 中 。 出 其 半 身 。 與 須 彌 山 。 而 正 齊 等 。<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5) T35,192b 須 彌 此 云 妙 高 山 。… 高 八 萬 四 千 由 旬 。<br />

4-11-2. Its planar shape:<br />

It is apparently square. Mt. Sumeru has four sides facing north, east, south, and west<br />

respectively.<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2) T35,135c 以 風 持 故 。 繞 須 彌 山 四 面 。<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5) T35,192b 謂 須 彌 頂 。 須 彌 。 此 云 妙 高 山 。 謂 以 四 寶 所 成 。 故 云 妙 。 謂<br />

東 面 黃 金 、 西 白 銀 、 南 頗 梨 、 北 馬 瑙 。 餘 山 唯 金 。 故 非 妙 。 獨 出 九 山 。 故 云 高 。 高 八 萬 四<br />

千 由 旬 。 縱 廣 正 等 。 亦 名 安 明 山 。<br />

4-11-3. Its cross-sectional shape:<br />

The base at sea level is apparently 84.000 yojanas, the same as the height. See 4-11-1 and<br />

4-11-2. However, the width of the top is not mentioned. Accordingly, the cross-sectional shape<br />

is unclear.<br />

4-11-4. The four peaks at the top:<br />

Eight hills are located to each of the four directions outside Indra's city.<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5) T35,192b 謂 此 山 頂 。 中 央 有 帝 釋 宮 。 四 面 各 有 。 八 埵 如 臺 。 去 釋 三 由<br />

旬 。 中 別 有 宮 城 。 三 十 二 天 。 輔 弼 帝 釋 。 并 釋 有 三 十 三 也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43) T10,227c 譬 如 須 彌 山 王 。 以 四 寶 峰 。 處 於 大 海 。 迥 然 高<br />

出 。 而 得 其 名 。 終 無 有 時 。 捨 離 四 峰 。<br />

4-11-5.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the terraced ledges projecting from the side:<br />

They are not mentioned.<br />

4-11-6. The number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 and their names:<br />

There are two lists of the names of the ten mountains or mountain ranges:<br />

69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1 Xue shan 雪 山 ,<br />

2 Xiang shan 香 山 ,<br />

3 Keliluo shan 軻 梨 羅 山 (or Bingtuoli shan 鞞 陀 梨 山 ),<br />

4 Xiansheng shan 仙 聖 山 (or Shenxian shan 神 仙 山 ),<br />

5 Yougantuo shan 由 乾 陀 山 ,<br />

6 Maer shan 馬 耳 山 ,<br />

7 Nimintuoluo shan 尼 民 陀 羅 山 ,<br />

8 Zhuojialuo shan 斫 迦 羅 山 (or Zhuojieluo shan 斫 羯 羅 山 ),<br />

9 Suhui shan 宿 慧 山 (Jidumodi shan 計 都 末 底 山 ),<br />

10 Xumi shan 須 彌 山 (or Mt. Sumeru);<br />

and,<br />

1 Bajiao shan 芭 蕉 山 (or Qutuoluo shan 佉 陀 羅 山 ),<br />

2 Xianren shan 仙 人 山 ,<br />

3 Fumo shan 伏 魔 山 ,<br />

4 Dafumo shan 大 伏 魔 山 ,<br />

5 Chijie shan 持 劫 山 (or Chishuang shan 持 雙 山 ),<br />

6 Hei shan 黑 山 (or Nimintuoluo shan 尼 民 陀 羅 山 ),<br />

7 Muzhenlintuo shan 目 真 鄰 陀 山 ,<br />

8 Mohemuzhenlintuo shan 摩 訶 目 真 鄰 陀 山 ,<br />

9 Xiang shan 香 山 ,<br />

10 Xue shan 雪 山 .<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27) T09,574c-575a 如 因 大 地 。 有 十 大 山 王 。 何 等 爲 十 。 所 謂<br />

雪 山 王 。 香 山 王 。 軻 梨 羅 山 王 。 仙 聖 山 王 。 由 乾 陀 山 王 。 馬 耳 山 王 。 尼 民 陀 羅 山 王 。 斫 迦<br />

羅 山 王 。 宿 慧 山 王 。 須 彌 山 王 。… 是 十 寶 山 。 同 在 大 海 。 因 大 海 水 。 有 差 別 相 。<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33) T09,613b-c 又 風 輪 起 。 名 不 可 壞 。 能 成 大 小 圍 山 。 及 金<br />

剛 山 。 又 風 輪 起 。 名 曰 勝 高 。 能 成 須 彌 山 王 。 又 風 輪 起 。 名 曰 不 動 。 能 成 十 種 大 山 。 何 等<br />

爲 十 。 所 謂 芭 蕉 山 。 仙 人 山 。 伏 魔 山 。 大 伏 魔 山 。 持 劫 山 。 黑 山 。 目 真 鄰 陀 山 。 摩 訶 目 真<br />

鄰 陀 山 。 香 山 。 雪 山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39) T10,208c-209a 如 因 大 地 。 有 十 山 王 。 何 等 爲 十 。 所 謂 雪<br />

山 王 。 香 山 王 。 鞞 陀 梨 山 王 。 神 仙 山 王 。 由 乾 陀 山 王 。 馬 耳 山 王 。 尼 民 陀 羅 山 王 。 斫 羯 羅<br />

山 王 。 計 都 末 底 山 王 。 須 彌 盧 山 王 。… 此 十 寶 山 王 。 同 在 大 海 。 差 別 得 名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50) T10,264a 有 風 輪 起 。 名 堅 密 無 能 壞 。 能 成 大 小 。 諸 輪 圍<br />

山 。 及 金 剛 山 。 有 風 輪 起 。 名 勝 高 。 能 成 須 彌 山 王 。 有 風 輪 起 。 名 不 動 。 能 成 十 大 山 王 。<br />

何 等 爲 十 。 所 謂 佉 陀 羅 山 。 仙 人 山 。 伏 魔 山 。 大 伏 魔 山 。 持 雙 山 。 尼 民 陀 羅 山 。 目 真 鄰 陀<br />

山 。 摩 訶 目 真 鄰 陀 山 。 香 山 。 雪 山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40) T10,214a 譬 如 日 出 。 遶 須 彌 山 。 照 七 寶 山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42) T10,219a-b 無 生 法 中 入 。 妙 高 山 中 起 。 妙 高 山 中 入 。 七<br />

寶 山 中 起 。 七 寶 山 中 入 。 一 切 地 種 種 。 稼 穡 樹 林 。 黑 山 中 起 。… 小 千 世 界 。 眾 生 眾 中 入 。<br />

中 千 世 界 。 眾 生 眾 中 起 。 中 千 世 界 。 眾 生 眾 中 入 。 大 千 世 界 。 眾 生 眾 中 起 。<br />

70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5) T35,192b 謂 須 彌 頂 。 須 彌 此 云 妙 高 山 。… 餘 山 唯 金 。 故 非 妙 。 獨 出 九 山 。<br />

故 云 高 。<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10) T35,296b 如 因 大 海 。 有 十 寶 山 。<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14) T35,378a-b 如 因 大 地 。 增 上 依 持 。 有 十 山 王 。 故 論 云 依 一 切 智 。 增 上<br />

行 十 地 故 。 列 名 中 。 訶 梨 羅 山 者 。 於 此 山 出 。 佉 陀 羅 木 。 故 以 爲 名 。 佉 陀 羅 。 此 云 苦 鞭 木<br />

也 。 由 乾 陀 。 此 名 持 雙 山 。 尼 民 陀 羅 。 此 名 持 邊 山 。 斫 迦 羅 。 此 云 輪 圍 山 。 餘 名 可 知 。 三<br />

如 雪 山 下 。 顯 山 中 物 。 以 喩 十 地 。 於 中 一 喩 。 初 地 聖 智 妙 藥 。 二 喩 二 地 戒 香 。 三 喩 三 地 。<br />

禪 定 妙 寶 。 四 地 出 世 。 似 於 仙 人 。 五 以 夜 叉 。 喩 五 地 善 巧 自 在 。 六 以 果 喩 。 六 地 因 緣 集 觀 。<br />

説 聲 聞 果 不 盡 者 。 以 六 地 超 出 聲 聞 境 。 説 彼 無 窮 盡 也 。 七 龍 喩 七 地 。 亦 以 超 出 辟 支 。 能 説<br />

彼 道 。 八 心 自 在 者 。 是 諸 密 跡 神 。 名 自 在 眾 。 喩 八 地 中 。 十 自 在 等 。 九 脩 羅 喩 。 九 地 善 巧 。<br />

攝 生 大 力 之 相 。 十 諸 天 喩 。 十 地 滿 足 。 又 論 中 釋 。 是 中 純 淨 諸 寶 山 。 喩 八 種 地 厭 地 。 善 清<br />

淨 故 者 。 謂 十 山 中 。 除 初 雪 山 香 山 。 以 是 土 石 山 故 。 餘 八 皆 是 。 金 寶 之 山 故 。 云 純 淨 寶 。<br />

The commentary Dafangguangfo huayanjing suishu yanyichao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隨 疏 演 義 鈔<br />

compiled by Chengguan 澄 觀 of the Tang dynasty compares the Huayan jing 華 嚴 經 and the<br />

Jushe lun 倶 舍 論 as following:<br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隨 疏 演 義 鈔 ( 巻 36) T36,275c-276a 謂 七 金 山 。 七 重 圍 繞 者 。 倶 舍 世 間 品 偈<br />

云 。 蘇 迷 盧 處 中 ( 蘇 即 妙 也 。 迷 盧 高 也 )。 次 踰 健 達 羅 ( 此 云 持 雙 。 以 山 頂 有 二 道 。 脊 山 能 持 。<br />

此 故 以 爲 名 )。 伊 沙 馱 羅 山 ( 此 云 持 軸 。 山 峰 上 聳 。 猶 如 車 軸 。 山 頂 持 故 )。 竭 地 洛 迦 山 ( 倶<br />

舍 疏 云 。 此 即 西 方 樹 名 。 大 疏 但 依 狀 翻 。 不 出 其 名 。 頌 疏 云 。 此 方 亦 有 。 名 檐 木 山 。 山 上<br />

寶 樹 。 形 似 彼 故 )。 蘇 達 梨 舍 那 ( 此 云 善 見 。 見 者 稱 善 )。 頞 濕 縛 竭 拏 ( 此 云 馬 耳 。 山 形 似 彼<br />

故 )。 毘 那 怛 迦 山 ( 此 云 象 鼻 。 山 形 似 故 )。 尼 民 達 羅 山 ( 倶 舍 疏 云 。 魚 名 其 魚 觜 尖 。 山 形 似<br />

故 。 華 嚴 音 義 釋 此 云 。 云 持 邊 山 也 )。 於 大 洲 等 外 。 有 鐵 輪 圍 山 。 前 七 金 所 成 。 蘇 迷 盧 四<br />

寶 。 入 水 皆 八 萬 。 妙 高 出 亦 然 。 餘 八 半 半 減 。 廣 皆 等 高 量 。<br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隨 疏 演 義 鈔 ( 巻 73) T36,579a 然 此 十 山 。 與 倶 舍 論 多 同 小 異 。 彼 偈 云 。 蘇 迷<br />

盧 處 中 。 次 踰 健 達 羅 。 伊 沙 陀 羅 山 。 揭 地 洛 迦 山 。 蘇 達 梨 舍 那 。 頞 濕 縛 羯 拏 。 毘 那 怛 迦 山 。<br />

尼 民 達 羅 山 。 於 大 洲 等 外 。 有 鐵 輪 圍 山 。 前 七 金 所 成 。 蘇 迷 盧 四 寶 。 釋 於 梵 名 。 如 昇 須 彌<br />

山 頂 品 。 然 須 彌 處 中 。 次 七 金 繞 輪 圍 。 第 九 今 有 。 十 山 爲 次 。 又 別 爲 順 十 地 。 所 出 異 故 。<br />

一 雪 二 香 。 倶 舍 九 中 所 無 。 三 鞞 陀 梨 陀 梨 。 亦 云 馱 羅 。 下 偈 復 云 毘 陀 。 則 正 當 第 三 伊 沙 陀<br />

羅 。 此 云 持 軸 。 與 種 種 持 義 亦 大 同 。 四 神 仙 應 是 。 第 五 蘇 迷 梨 舍 那 。 此 云 善 見 。 以 仙 居 故 。<br />

五 由 乾 陀 羅 。 即 第 二 持 雙 。 六 馬 耳 。 全 同 第 六 。 頞 濕 縛 羯 拏 。 七 尼 民 陀 羅 。 全 同 第 八 。 彼<br />

卻 無 翻 。 但 約 形 名 爲 魚 嘴 。 八 斫 羯 羅 。 同 彼 第 九 。 九 計 都 末 底 。 義 同 揭 地 落 迦 。 彼 亦 無 翻 。<br />

但 説 其 相 故 。 論 經 名 眾 相 山 。 十 蘇 迷 盧 。 全 同 第 一 。 既 加 香 雪 。 應 除 象 鼻 。 三 藏 楚 夏 。 既<br />

各 不 同 。 言 詞 輕 重 。 難 爲 剋 定 。<br />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 are apparently surrounded by the Diamond Ring Mountain Range<br />

(Jingangwei shan 金 剛 圍 山 ).<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5) T09,422b 爾 時 世 尊 。 從 兩 足 相 輪 。 放 百 億 光 明 。 遍 照 三<br />

千 大 千 世 界 。 百 億 閻 浮 提 。 百 億 弗 婆 提 。 百 億 拘 伽 尼 。 百 億 欝 單 越 。 百 億 大 海 。 百 億 金 剛<br />

圍 山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13) T10,62b 爾 時 世 尊 。 從 兩 足 輪 下 。 放 百 億 光 明 。 照 此 三<br />

71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千 大 千 世 界 。 百 億 閻 浮 提 。 百 億 弗 婆 提 。 百 億 瞿 耶 尼 。 百 億 欝 單 越 。 百 億 大 海 。 百 億 輪 圍<br />

山 。<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4) T35,172b 百 億 光 明 者 。 以 所 照 世 界 。 雖 復 無 邊 。 皆 是 須 彌 樓 山 世 界 故 。<br />

各 有 百 億 四 天 等 。 爲 所 照 故 。 是 故 光 明 。 亦 唯 百 億 。 二 所 照 現 中 二 。 先 明 照 現 本 世 界 中 。<br />

染 淨 等 事 。 二 如 此 見 佛 下 。 明 照 現 自 法 會 。 普 遍 之 相 。 前 中 四 。 一 現 人 界 。 此 海 邊 有 大 樹 。<br />

名 閻 浮 提 。 因 樹 立 此 洲 名 也 。 弗 婆 提 此 云 勝 身 。 以 生 彼 者 。 身 皆 殊 勝 故 。 狗 伽 尼 此 云 牛 貨 。<br />

以 彼 以 牛 爲 貨 易 故 。 欝 單 越 此 云 勝 生 。 以 定 壽 千 歲 。 衣 食 自 然 故 。 二 現 佛 興 。 於 八 相 中 。<br />

初 三 。 未 是 出 現 相 。 故 此 不 論 。<br />

4-11-7. The existence of the Great Iron Ring Mountain Range or the Great Diamond Ring<br />

Mountain Range:<br />

There is the Great-Iron-Ring-Mountain Range 大 鐵 圍 山 , or the Great-Diamond-Ring-Mountain<br />

Range 大 金 剛 圍 山 .<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31) T09,598a 一 切 法 界 等 世 界 中 。 須 彌 山 王 。 金 剛 圍 山 。 大<br />

金 剛 圍 山 。 一 切 大 海 。 一 切 諸 山 。 及 一 切 眾 生 。<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31) T09,599a 須 彌 山 王 寶 山 。 小 金 剛 圍 山 。 大 金 剛 圍 山 。<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33) T09,613b 又 風 輪 起 。 名 不 可 壞 。 能 成 大 小 圍 山 。 及 金 剛<br />

山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47) T10,249a 以 一 切 法 界 。 諸 世 界 中 。 須 彌 山 王 。 及 鐵 圍 山 。<br />

大 鐵 圍 山 。 大 海 山 林 。 宮 殿 屋 宅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51) T10,272b 譬 如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 劫 火 起 時 。 焚 燒 一 切 。 草<br />

木 叢 林 。 乃 至 鐵 圍 大 鐵 圍 山 。 皆 悉 熾 然 無 有 遺 餘 。<br />

4-11-8. The topography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ranges:<br />

It is unclear. See 4-11-6.<br />

4-11-9. The location and shape of the Four Great Continents:<br />

They are not mentioned.<br />

4-11-10.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and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The existence of middle-sized subcontinents is not mentioned. There are 8.000.000<br />

small-sized subcontinents.<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35) T09,622b 譬 如 四 大 海 水 。 悉 能 澤 潤 。 四 天 下 地 。 八 十 億<br />

小 洲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51) T10,271b 譬 如 大 海 。 其 水 潛 流 。 四 天 下 地 。 及 八 十 億 。<br />

諸 小 洲 中 。 有 穿 鑿 者 。 無 不 得 水 。<br />

4-11-11. Indra’s city Sudarśana and his assembly hall Sudharmā:<br />

The city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op of Mt. Sumeru. The location of the hall is not<br />

72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mentioned.<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7) T09,440a 三 十 三 天 聞 此 音 。 一 切 來 集 善 法 堂 。… 帝 釋 普 應<br />

諸 天 女 。 九 十 有 二 那 由 他 。 天 女 各 各 心 自 謂 。 天 王 獨 與 我 娛 樂 。 現 身 集 在 善 法 堂 。 爲 天 説<br />

法 令 歡 喜 。<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7) T09,441b 爾 時 世 尊 威 神 力 故 。 不 起 此 座 。 昇 須 彌 頂 向 帝<br />

釋 殿 。 爾 時 帝 釋 遙 見 佛 來 。 即 於 妙 勝 殿 上 。 敷 置 眾 寶 師 子 之 座 。<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60) T09,787c 或 現 爲 帝 釋 。 安 住 善 法 堂 。 諸 天 眾 圍 遶 。 彼 演<br />

説 法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15) T10,79a-b 忉 利 天 中 有 天 鼓 … 三 十 三 天 聞 此 音 。 悉 共 來 昇<br />

善 法 堂 。… 帝 釋 普 應 諸 天 女 。 九 十 有 二 那 由 他 。 令 彼 各 各 心 自 謂 。 天 王 獨 與 我 娛 樂 。 如 天<br />

女 中 身 普 應 。 善 法 堂 内 亦 如 是 。 能 於 一 念 現 神 通 。 悉 至 其 前 爲 説 法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16) T10,80c 爾 時 世 尊 。 不 離 一 切 菩 提 樹 下 。 而 上 昇 須 彌 。<br />

向 帝 釋 殿 。 時 天 帝 釋 。 在 妙 勝 殿 前 。 遙 見 佛 來 。 即 以 神 力 。 莊 嚴 此 殿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60) T10,323b 忽 然 夢 見 。 須 彌 山 頂 。 帝 釋 所 住 。 善 見 大 城 。<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5) T35,192b 謂 須 彌 頂 。 須 彌 此 云 妙 高 山 。… 謂 此 山 頂 。 中 央 有 帝 釋 宮 。<br />

4-11-12.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br />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dwell in the middle of Mt. Sumeru.<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14) T35,378b 須 彌 腹 上 。 所 有 四 王 。 名 四 天 王 。<br />

4-11-13. The animals’ mouths of Lake Anavatapta, out of which the four great rivers flow:<br />

The Tanxuan ji 探 玄 記 mentions that the rivers flow out of an elephant's mouth at the east, an<br />

ox's mouth at the south, a horse's mouth at the west, and a lion's mouth at the north side of<br />

the lake respectively. However, this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as the explanation in the 80 Vol.<br />

Flower Adornment Sutra 八 十 華 嚴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42) T10,222a 佛 子 。 譬 如 無 熱 惱 。 大 龍 王 宮 。 流 出 四 河 。…<br />

其 池 四 面 。 各 有 一 口 。 一 一 口 中 。 流 出 一 河 。 於 象 口 中 。 出 恒 伽 河 。 師 子 口 中 。 出 私 陀 河 。<br />

於 牛 口 中 。 出 信 度 河 。 於 馬 口 中 。 出 縛 芻 河 。<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14) T35,377c 喩 中 阿 耨 達 。 此 名 無 熱 惱 池 。… 出 四 河 者 。 據 根 本 説 。 謂 此<br />

池 在 香 山 頂 。 東 面 有 金 象 口 。 出 恒 伽 河 。 南 面 銀 牛 口 。 出 辛 頭 河 。 西 面 琉 璃 馬 口 。 出 悉 陀<br />

河 。 北 面 頗 梨 師 子 口 。 出 博 叉 河 。 此 四 河 各 出 池 。 四 十 里 外 。 各 分 爲 四 河 。 遶 池 一 匝 。 各<br />

於 本 方 。 流 入 大 海 。 是 故 并 根 本 四 。 即 爲 二 十 河 。<br />

4-11-14. The presence of the dragons:<br />

Each of the representative Twelve Dragon Kings apparently dwells in its own lake. However,<br />

the exact location is unclear. In addition, there are many dragon kings dwelling in Nimintuoluo<br />

shan 尼 民 陀 羅 山 , one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27) T09,575a 如 尼 民 陀 羅 山 王 。 但 以 寶 成 。 集 一 切 大 力 龍 神 。<br />

不 可 窮 盡 。<br />

73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27) T09,577c 七 地 方 便 慧 。 無 有 能 及 者 。 如 尼 民 陀 羅 。 諸 龍<br />

王 盈 滿 。<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35) T09,625b-c 佛 子 。 彼 十 光 明 龍 王 。 所 住 淵 池 。 流 入 大 海 。<br />

復 悉 過 前 。 百 光 明 龍 王 。 所 住 淵 池 。 流 入 大 海 。 復 悉 過 前 。 大 莊 嚴 龍 王 。 所 住 淵 池 。 流 入<br />

大 海 。 復 悉 過 前 。 摩 那 斯 龍 王 。 所 住 淵 池 。 流 入 大 海 。 復 悉 過 前 。 大 雷 龍 王 。 所 住 淵 池 。<br />

流 入 大 海 。 復 悉 過 前 。 難 陀 跋 難 陀 龍 王 。 所 住 淵 池 。 流 入 大 海 。 復 悉 過 前 。 無 量 光 明 龍 王 。<br />

所 住 淵 池 。 流 入 大 海 。 復 悉 過 前 。 流 注 不 斷 龍 王 。 所 住 淵 池 。 流 入 大 海 。 復 悉 過 前 。 大 勝<br />

龍 王 。 所 住 淵 池 。 流 入 大 海 。 復 悉 過 前 。 金 剛 光 明 龍 王 。 所 住 淵 池 。 流 入 大 海 。 復 悉 過 前 。<br />

如 是 等 廣 説 。 乃 至 娑 伽 羅 龍 王 太 子 。 所 住 淵 池 。 流 入 大 海 。 復 悉 過 前 。 佛 子 。 如 彼 十 龍 王 。<br />

及 八 十 億 龍 王 。 乃 至 娑 伽 羅 龍 王 太 子 。 雨 大 海 中 。 及 其 淵 池 。 皆 悉 不 及 。 娑 伽 羅 龍 王 。 所<br />

雨 大 海 。 娑 伽 羅 龍 王 。 所 住 淵 池 。 涌 出 流 入 大 海 。 倍 復 過 前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39) T10,209a 如 尼 民 陀 羅 山 王 。 純 寶 所 成 。 大 力 龍 神 。 咸 住<br />

其 中 。 無 有 窮 盡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52) T10,274a 佛 子 。 十 光 明 龍 王 。 宮 殿 中 水 。 流 入 大 海 。 復<br />

倍 過 前 。 百 光 明 龍 王 。 宮 殿 中 水 。 流 入 大 海 。 復 倍 過 前 。 大 莊 嚴 龍 王 。 摩 那 斯 龍 王 。 雷 震<br />

龍 王 。 難 陀 跋 難 陀 龍 王 。 無 量 光 明 龍 王 。 連 霔 不 斷 龍 王 。 大 勝 龍 王 。 大 奮 迅 龍 王 。 如 是 等<br />

八 十 億 。 諸 大 龍 王 。 宮 殿 各 別 。 其 中 有 水 。 流 入 大 海 。 皆 悉 展 轉 。 倍 過 於 前 。 娑 竭 羅 龍 王<br />

太 子 。 閻 浮 幢 。 宮 殿 中 水 。 流 入 大 海 。 復 倍 過 前 。 佛 子 。 娑 竭 羅 龍 王 。 連 雨 大 海 。 水 復 倍<br />

前 。 其 娑 竭 羅 龍 王 。 宮 殿 中 水 。 涌 出 入 海 。 復 倍 於 前 。 其 所 出 水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64) T10,347a 復 有 十 千 龍 王 。 所 謂 伊 那 跋 羅 龍 王 。 難 陀 優 波<br />

難 陀 龍 王 等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66) T10,357b 十 千 龍 王 。 起 大 香 雲 。 激 電 震 雷 。 注 微 細 雨 。<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14) T35,378a 七 龍 喩 七 地 。 亦 以 超 出 辟 支 。 能 説 彼 道 。<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2) T35,143c 依 須 彌 藏 經 。 龍 報 有 五 種 形 。<br />

4-11-15. The heigh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br />

The sun and the moon apparently move around at a height of 40.000 yojanas through the skies<br />

above the Great Continent Yanfuti 閻 浮 提 . The height of 40.000 yojanas is the same as that<br />

given in the Jushe lun 倶 舍 論 . However, the Jushe lun mentions that the height of Mt. Sumeru<br />

is 80.000 yojanas. On the other hand, the Huayan jing 華 嚴 經 explains that the height of Mt.<br />

Sumeru is 84.000 yojanas. See 4-11-1. This implies that the Huayan jing was synthesized by<br />

fusing small sutras which had a different system of measurement for the universe.<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59) T09,778a 善 男 子 。 譬 如 離 垢 大 摩 尼 寶 。 處 閻 浮 提 。 能 照<br />

四 萬 由 旬 。 日 月 宮 殿 。 皆 悉 顯 現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40) T10,214a 譬 如 日 出 。 遶 須 彌 山 。 照 七 寶 山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78) T10,432a 善 男 子 。 如 有 寶 珠 。 名 自 在 王 。 處 閻 浮 洲 。 去<br />

日 月 輪 。 四 萬 由 旬 。 日 月 宮 中 。 所 有 莊 嚴 。 其 珠 影 現 。 悉 皆 具 足 。<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2) T35,135c 又 依 倶 舍 論 。 月 去 地 四 萬 由 旬 。<br />

74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4-11.16. The location of the hells:<br />

The Eight Great Hells are located under the sea. Small hells are possibly located in the Iron Ring<br />

Mountain Range 鐵 圍 山 .<br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巻 11) T35,320b 謂 大 海 下 無 間 等 。 八 大 地 獄 。 爲 正 地 獄 。 如 或 在 鐵 圍 山 間 等 。<br />

諸 處 小 地 獄 。 名 邊 地 獄 。<br />

4-11-17. The location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King Yama:<br />

It is unclear, although it mentions as following:<br />

六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60) T09,784c 悉 見 三 千 。 大 千 世 界 。 風 輪 水 輪 。 火 輪 地 輪 。<br />

大 海 寶 山 。 須 彌 山 王 。 金 剛 圍 山 。 一 切 舍 宅 。 諸 妙 宮 殿 。 眾 生 等 類 。 一 切 地 獄 。 餓 鬼 畜 生 。<br />

閻 羅 王 處 。 諸 天 梵 王 。 乃 至 人 非 人 等 。 欲 界 色 界 。 及 無 色 界 。<br />

八 十 華 嚴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巻 80) T10,440c 悉 有 三 千 。 大 千 世 界 。 風 輪 水 輪 。 地 輪 火 輪 。<br />

大 海 江 河 。 及 諸 寶 山 。 須 彌 鐵 圍 。 村 營 城 邑 。 宮 殿 園 苑 。 一 切 地 獄 。 餓 鬼 畜 生 。 閻 羅 王 界 。<br />

天 龍 八 部 。 人 與 非 人 。 欲 界 色 界 。 無 色 界 處 。 日 月 星 宿 。 風 雲 雷 電 。 晝 夜 月 時 。<br />

75


Sotomura: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ht Universe NSC Working Paper No. 6<br />

5. References 参 考 文 献 / 工 具<br />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 東 京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刊 行 會 、1924 年 -。<br />

望 月 信 亨 、 塚 本 善 隆 ほか 編 『 望 月 佛 教 大 辭 典 』 増 訂 4 版 、 京 都 、 世 界 聖 典 刊 行 協 会 , 1967<br />

年 -。<br />

鎌 田 茂 雄 ほか 編 『 大 蔵 経 全 解 説 大 事 典 』、 東 京 、 雄 山 閣 出 版 、1998 年 。<br />

小 野 玄 妙 『 佛 教 神 話 』( 佛 教 思 想 大 系 14)、 東 京 、 大 東 出 版 社 、1933 年 。<br />

定 方 晟 『 須 弥 山 と 極 楽 : 仏 教 の 宇 宙 観 』( 講 談 社 現 代 新 書 330)、 東 京 、 講 談 社 、1973<br />

年 。<br />

松 本 伸 之 「 東 大 寺 大 仏 蓮 弁 線 刻 画 の 図 様 について」『 南 都 佛 教 』55、1986 年 、52-70<br />

頁 。<br />

鷲 塚 泰 光 ほか『 日 本 上 代 における 仏 像 の 荘 厳 』( 科 学 研 究 費 補 助 金 ( 基 盤 研 究 (B)(2)) 研 究<br />

成 果 報 告 書 ; 平 成 12 年 度 - 平 成 14 年 度 )、 奈 良 、 奈 良 国 立 博 物 館 、2003 年 。<br />

外 村 中 「 帝 釋 天 の 善 見 城 とその 園 林 (Indra’s City and Gardens)」『 日 本 庭 園 学 会 誌 』20、<br />

2009 年 、1-19 頁 。<br />

外 村 中 「 飛 鳥 の 須 彌 山 石 (The Mt. Sumeru Stone of Asuka)」『 日 本 庭 園 学 会 誌 』21、2009<br />

年 、1-14 頁 。<br />

CBETA: http://www.cbeta.org/result/search.htm<br />

Howard, Angela Falco: The Imagery of the Cosmological Buddha. Leiden: E.J. Brill, 1986.<br />

Kirfel, Willibald: Die Kosmographie der Inder.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br />

1967.<br />

Lokesh Chandra: Dictionary of buddhist iconography Vol.12. New Delhi: International<br />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and Aditya Prakash 2004.<br />

Okano, Kiyoshi: Sarvarakṣitas Mahāsaṃvartanīkathā: ein Sanskrit-Kāvya über die Kosmologie<br />

der Sāṃmitīya-Schule des Hīnayāna-Buddhismus. Sendai: Seminar of Indology,<br />

Tohoku University , 1998.<br />

SAT Daizōkyō Text Database: http://21dzk.l.u-tokyo.ac.jp/SAT/index.html<br />

Tripitaka Koreana: http://kb.sutra.re.kr/ritk_eng/index.do<br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http://www.buddhism-dict.net/ddb/<br />

76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