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2015 Views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201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201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2014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The <strong>Journal</strong>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strong>Affairs</strong> is compiled,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Youth Association ACYA is the only not-­‐for-­‐pr<strong>of</strong>it organisation devoted to promoting greater engagement betwee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and Chinese youth in both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Our focus is on the student, graduate and young pr<strong>of</strong>essional demographic aged between 18 and 30. ACYA aims to: 1) provide a robust and well-­‐connected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youth community within which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and Chinese can forge lasting friendships, develop academic and business partnerships and share educational, extracurricular and pr<strong>of</strong>essional opportunities; 2) promote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by being a non-­‐political advocate and facilitator for greater government and NGO engagement with and support for <strong>Australia</strong>n and Chinese youth; 3) act as a support base and enabler for ACYA members to develop and deliver worthwhile initiatives that increase opportunities for <strong>Australia</strong>n and Chinese young people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engagement. ACYA achieves its goal <strong>of</strong> strengtheni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youth community through its network <strong>of</strong> over 24 ACYA Chapters spread across <strong>Australia</strong>n universities and Chinese cities regularly delivering quality social, networking, sporting, educational, publishing and volunteering opportunities and activities. Our Chapters operate on the three-­‐pillared platform <strong>of</strong> Education, Careers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 ACYA was the launch pad for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Youth Dialogue (www.acyd.org.au),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Young Pr<strong>of</strong>essionals’ Initiative (www.acypi.org.au) and the Engaging <strong>China</strong> Project (www.engagingchinaproject.org.au). ACYA belongs to all <strong>of</strong> who wish to see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and Chinese people achieving new heights <strong>of</stro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ppreciation and friendship. The <strong>Journal</strong>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strong>Affairs</strong> is peer-­‐reviewed and sponsored by: <strong>China</strong> Studies Centr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Sydney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Sydney's <strong>China</strong> Studies Centre works in partnership with <strong>China</strong> to better understand its impact on the world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improve cooperation and relations. We develop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networks, engaging with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in both <strong>China</strong>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to lead positive change and build a brighter future for our nations. To support this work, we run regular events, headlined by our annual Sydney <strong>China</strong> Business Forum. Within the University, we play a central role in coordinating and directing the study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Our specialised academic program is designed to create leaders in <strong>China</strong> studies and <strong>China</stro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We also suppor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 includ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PhD program – and have combined the expertise and talents <strong>of</strong> 130 academics across all major disciplines to explore new insights that will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General Enquiries: chinastudies.centre@sydney.edu.au Phone: +61 2 911 40837 Facebook: facebook.com/<strong>China</strong>StudiesCentre Twitter: @csc_sydney Weibo: weibo.com/chinastudiescentre


CONTENTSForeword / 前 言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Youth Association Preface / 中 澳 青 年 联 合 会 致 辞 8 10 SECTION I: Academic Essay – English 第 一 部 分 : 学 术 文 章 部 分 - 英 语 类 作 品 <strong>China</strong> and the Next Pandemic – Alexandra L. Phelan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Cooperation i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Industry – Peter Chang Liu Imperialism Within the Academy – Adrian Raftery Immigration and Culture – Xiaolu Wu (Translation)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Post-­‐War <strong>Australia</strong> – Chungai Zhang (Translation)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Tea Culture in <strong>China</strong>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 Si Liu (Translation) 14 23 37 48 57 64 SECTION II: Academic Essay – Chinese 第 二 部 分 : 学 术 文 章 部 分 - 中 文 类 作 品 《 移 民 与 文 化 :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社 区 的 文 化 与 日 常 生 活 史 (1850-­‐21 世 纪 )》– 吴 晓 璐 72 《 二 战 后 华 人 在 澳 洲 参 政 状 况 简 析 : 以 粤 人 参 政 为 例 》– 张 春 改 79 《 论 茶 与 茶 文 化 在 中 国 与 澳 大 利 亚 的 起 源 和 发 展 》– 柳 思 84 《 中 国 与 下 一 场 流 行 性 疾 病 》– Alexandra L. Phelan ( 译 文 ) 88 《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LNG) 产 业 的 澳 中 合 作 》– 刘 畅 ( 译 文 ) 96 《 学 术 里 的 帝 国 主 义 》– Adrian Raftery ( 译 文 ) 110 SECTION III: Opinion Article – English 第 三 部 分 : 个 人 评 论 部 分 - 英 语 类 作 品 <strong>China</strong> and the Great Outdoors – Gary Sigley Outside <strong>China</strong>, Inside the National Gallery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 Paul J. Farrelly In Search <strong>of</strong> Common Grou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s News Media – Bill Birtles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 Sinead Ferris Beyond the Great Wall – Christian Dunk 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20 123 127 129 131


目 录 ‘Bananas’: A Perspective – Louisiana Wang (Translation) RIMPAC <strong>2014</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Enhanced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 Sheldon Zhao (Translation) 133 136 SECTION IV: Opinion Article – Chinese 第 四 部 分 : 个 人 评 论 部 分 - 中 文 类 作 品 《 我 眼 里 的 “ 香 蕉 人 ”》– 王 丝 雨 144 《 从 “ 环 太 平 洋 —<strong>2014</strong>” 军 事 演 习 看 中 国 军 事 软 实 力 提 升 》– 赵 晓 冬 147 《 中 国 和 伟 大 的 户 外 活 动 : 当 中 国 “ 回 归 自 然 ” 时 澳 洲 有 何 提 议 》– 席 格 伦 ( 译 文 ) 153 《 中 国 之 外 , 澳 洲 国 立 美 术 馆 之 内 》– Paul J. Farrelly ( 译 文 ) 156 《 求 同 之 路 : 中 澳 之 新 闻 媒 体 》– Bill Birtles ( 译 文 ) 160 《 中 澳 农 业 合 作 的 机 遇 和 挑 战 》– Sinead Ferris ( 译 文 ) 162 《 中 国 见 闻 : 中 国 不 是 只 有 万 里 长 城 》– Christian Dunk ( 译 文 ) 164 SECTION V: Creative Work – English 第 五 部 分 : 原 创 作 品 部 分 - 英 文 类 作 品 Alone, Looking Back on the Past – Aily Jiang (Translation) Meeting Autumn – Jia Xu (Translation) 168 171 SECTION VI: Creative Work – Chinese 第 五 部 分 : 原 创 作 品 部 分 - 中 文 类 作 品 《 看 风 起 风 落 都 是 一 人 形 影 》– 姜 力 174 《 遇 秋 - 作 于 甲 午 立 秋 》– 徐 佳 17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7


FOREWORD It is a great pleasure to be able to furnish this year’s <strong>Journal</strong> with a Foreword. 2013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strong>China</strong> Studies Centre at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Sydney and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Youth Association collaborated on the <strong>Journal</strong>, and it is excellent to see how it has grown and developed even in the space <strong>of</strong> a year. The number <strong>of</strong> entries this year, and their overall quality, is a testament to the fascination that <strong>China</strong> now has for peopl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from a variety <strong>of</strong> different intellectual communities, and the manifold ways in which subjects related to <strong>China</strong> can be addressed and treated. For all that diversity, this edition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Journal</strong> has a 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theme, whether analysing the role <strong>of</strong> specific regional Chinese communities as they emigrated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over the last century and a half on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if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or looking at more global, contemporary issues like <strong>China</strong>’s overseas investment or its energy needs, within a regional context. In <strong>2014</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d perhaps the closest it has ever come to a `<strong>China</strong> epiphany’—the state visit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in November was perhaps the crucial moment here, letting far more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than ever before listen, for the first time directly on home ground, to the words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leader, hearing some <strong>of</strong> the things he and his colleagues thought about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what their aspirations towards the two countries were. Xi stated, when speaking in Parliament in Canberra on 17 November, that he wished to see a more imaginative and innovative relationship. Imagination and innovation are certainly strong features <strong>of</strong> the different kinds <strong>of</strong> essays, whether in English or Chinese, contained in this <strong>Journal</strong>. In this new context <strong>of</strong> deeper, more expansive mutual engagement, Chinese students, Chinese investment, Chinese capital and Chinese politics all relate to the current lif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to its futur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ideas, sentiments and experience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are no longer an exotic pastime for a minority but becoming part <strong>of</strong> the mainstream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education, business and public affairs. For all <strong>of</strong> these issues, ideas matter. The authors in this collection show how those ideas can be shaped, formulated and presented. These essays also testify to the expertise and sustained engagement that exist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on Sino-­‐<strong>Australia</strong>n issues. The work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Youth Association, through this <strong>Journal</strong>, and through its events and other activities,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as the country moves deeper into a century which looks to be increasingly shaped by issues relating to <strong>China</strong>, rather than the more nebulous concept <strong>of</strong> Asia. It will be a challenging period. But that young scholars and pr<strong>of</strong>essionals can produce research to such high standards, excellently presented and argued, is a cause for optimism. I hope that readers <strong>of</strong> this volume will be as impressed as I by the quality <strong>of</strong> the contributions, their diversity and their depth, and that they will support the work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young in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with <strong>China</strong>, learning from the past experience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and forging a new kind <strong>of</strong> dialogue. Kerry Brown Director, <strong>China</strong> Studies Centr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Sydney 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前 言 我 很 高 兴 能 够 为 今 年 的 《 中 澳 事 务 学 报 》 提 供 前 言 。 自 从 悉 尼 大 学 中 国 研 究 中 心 和 中澳 青 年 联 合 会 在 2013 年 第 一 次 合 作 创 办 这 份 学 报 以 后 , 我 很 欣 慰 地 看 到 它 在 这 仅 仅 的 一 年里 已 经 突 飞 猛 进 地 发 展 和 进 步 。 今 年 文 章 的 数 量 和 整 体 质 量 都 证 明 了 中 国 的 知 识 和 学 术 团 体现 已 对 澳 大 利 亚 有 着 强 烈 的 兴 趣 , 也 充 分 地 表 现 了 对 中 国 题 材 讨 论 的 多 样 性 。 但 此 学 报 的 多样 性 并 不 会 掩 盖 它 的 焦 点 - “ 中 国 与 澳 大 利 亚 ”。 无 论 是 分 析 某 些 中 国 地 方 文 化 群 体 在 上 一个 半 世 纪 移 民 到 澳 大 利 亚 后 在 其 政 治 文 化 生 活 中 扮 演 的 角 色 , 还 是 探 讨 当 代 中 国 在 其 地 区 的海 外 投 资 或 能 源 需 求 问 题 , 这 个 中 心 思 想 都 贯 彻 在 此 学 报 中 。 中 国 国 家 主 席 习 近 平 在 <strong>2014</strong> 年 11 月 对 澳 大 利 亚 进 行 的 访 问 让 本 国 经 历 了 一 个 近 乎 对 中澳 关 系 “ 顿 悟 ” 的 时 刻 。 澳 大 利 亚 人 民 第 一 次 能 在 自 家 门 口 听 到 中 国 领 导 人 对 澳 大 利 亚 这 个 国家 和 对 中 澳 关 系 未 来 憧 憬 的 一 些 看 法 。 习 近 平 在 澳 大 利 亚 国 会 11 月 17 日 的 演 讲 时 说 到 , 他希 望 看 到 一 个 更 富 有 想 象 力 和 创 新 性 的 中 澳 关 系 。 所 以 无 论 是 中 文 还 是 英 文 , 想 象 力 和 创 新必 然 是 本 学 报 文 章 的 特 点 。 在 中 澳 关 系 更 深 层 次 , 更 广 阔 的 相 互 啮 合 中 , 中 国 的 留 学 生 、 投 资 、 资 本 和 政 治 都 涉及 到 澳 大 利 亚 现 在 的 命 运 和 以 后 的 未 来 。 澳 大 利 亚 对 中 国 的 构 想 , 感 情 和 经 历 已 不 再 是 少 数民 众 对 异 国 情 调 的 消 遣 , 但 已 成 为 澳 大 利 亚 教 育 、 商 业 和 公 共 事 务 主 流 的 一 部 分 。 其 中 , 这些 构 想 对 所 有 的 事 务 都 具 有 巨 大 的 潜 在 影 响 力 。 对 此 , 学 报 的 作 者 们 将 充 分 地 展 示 这 些 构 想是 如 何 被 塑 造 、 形 成 和 表 达 的 。 最 后 ,《 中 澳 事 务 学 报 》 也 证 明 了 具 有 专 业 知 识 的 人 士 在 持 续 地 参 与 着 澳 大 利 亚 对 中澳 问 题 的 探 讨 。 当 澳 大 利 亚 更 深 入 地 走 进 一 个 由 有 关 中 国 事 务 塑 造 的 , 而 不 是 由 一 个 模 糊的 亚 洲 概 念 塑 造 的 二 十 一 世 纪 , 中 澳 青 年 联 合 会 的 至 关 重 要 性 已 通 过 这 份 学 报 与 其 积 极 的 工作 被 充 分 展 现 出 来 。 当 然 , 这 将 是 一 个 充 满 挑 战 的 时 期 , 但 是 通 过 这 份 学 报 我 们 可 以 看 得 出我 们 可 以 放 心 地 并 乐 观 地 憧 憬 以 后 的 未 来 , 因 为 我 们 的 年 轻 学 者 和 专 业 人 士 能 够 创 作 出 如 此高 水 平 的 学 术 研 究 。 我 希 望 《 中 澳 事 务 学 报 》 的 质 量 、 多 样 性 与 深 度 能 够 像 给 我 一 样 给 读 者 们 留 下 深 刻 的印 象 。 我 也 希 望 读 者 们 会 继 续 支 持 澳 大 利 亚 年 轻 人 在 思 考 中 澳 未 来 和 学 习 中 澳 关 系 经 验 的 工作 中 锻 造 新 的 双 边 对 话 。 凯 瑞 · 布 朗 (Kerry Brown) 澳 大 利 亚 悉 尼 大 学 中 国 研 究 中 心 执 行 主 任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9


AUSTRALIA-­‐CHINA YOUTH ASSOCIATION PREFACEIt gives us great pleasure to welcome you to the fourth volume <strong>of</strong> ACYA’s <strong>Journal</strong>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strong>Affairs</strong>. The publication has continued to improve its quality and content over the last three years under the leadership <strong>of</strong> ACYA National Publications Director Neil Thomas. We are grateful for our enduring partnership with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Sydney Chinese Studies Centre, especially Kerry Brown, for not only peer reviewing the <strong>Journal</strong>, but also hosting the Bilateral Young Leaders Workshop, and working with ACYA’s NSW-­‐based Chapters on various other projects. Throughout <strong>2014</strong>, ACYA has continued to grow and provide an increasingly more comprehensive <strong>of</strong>fering <strong>of</strong> bilateral engagement opportunities to its members. New Chapters have opened at Griffith University, Murdoch and in Taipei, bringing our total number <strong>of</strong> chapters across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to 24. Chapters ran over 100 events in <strong>2014</strong>, including lectures, language and writing tutorials, skills training sessions, careers fairs, exchange preparation events, immigration information nights, culture festivals, balls and sports matches. ACYA has also continued to create pr<strong>of</strong>essional, study-­‐abroad and volunteering opportunities for our members. The Leizhou Volunteering Trip delivered in partnership with Zhongshan University is now in its second year. The ACYA-­‐Renmin IMBA Scholarship program, valued at $50,000 per scholarship, is now open for a second year, following the inaugural scholarship being awarded to Shaun Harkness. The Mandarin Training Center at the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as expanded their summer scholarship <strong>of</strong>fering to ACYA members to 18 fully funded scholarships valued at $1,000 each. ACYA has also continued to provide internships opportunities through the ACYA-­‐AustCham Marketing Internship, ACYA-­‐<strong>China</strong> Policy Traineeship Program, ACYA-­‐PKUASC Internship Program and ACYA-­‐Asialink Internship, volunteer opportunities with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Business Council, <strong>Australia</strong> Business Forum, Sydney <strong>China</strong> Business Forum and AFL Diversity. ACYA established the ACYA Careers Portal that provides ACYA members greater access to work, freelance and internship opportunities withi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space. For our efforts in providing pathways and support for you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and Chinese, we were also kindly named a finalist in the inaugural round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Achievement Awards, coordinated by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Council. The <strong>Journal</strong>, along with the sample ACYA initiatives mentioned here, are testament to ACYA members’ indefatigable enthusiasm for and ability to promote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literacy. Congratulations to the entire ACYA <strong>Journal</strong> Sub-­‐committee. Happy reading to you all! Thomas Williams 卫 涛 President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Youth Association 1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中 澳 青 年 联 合 会 致 辞我 非 常 荣 幸 地 在 此 邀 请 您 阅 读 第 四 期 中 澳 青 年 联 合 会 的 《 中 澳 事 务 学 报 》。 在 中 澳 青年 联 合 会 (ACYA) 全 国 出 版 物 主 管 牛 犇 的 领 导 下 , 今 年 学 报 的 出 版 延 续 了 前 三 期 的 高 质 量。 同 时 , 我 们 也 非 常 感 谢 我 们 的 合 作 出 版 方 悉 尼 大 学 中 国 研 究 中 心 , 他 们 不 仅 为 学 报 提 供 了同 行 评 议 , 也 与 ACYA 新 南 威 尔 士 地 区 分 会 合 作 主 办 了 双 边 青 年 领 导 力 论 坛 等 一 系 列 活 动 。我 们 也 特 别 感 谢 悉 尼 大 学 中 国 研 究 中 心 的 凯 瑞 · 布 朗 (Kerry Brown) 为 我 们 提 供 的 帮 助 和 支 持。 <strong>2014</strong> 年 ,ACYA 不 断 拓 展 自 身 , 持 续 为 成 员 们 提 供 中 澳 双 边 关 系 相 关 的 各 类 机 遇 。 今年 我 们 的 分 会 数 量 达 到 了 24 个 , 新 分 会 分 别 在 格 里 菲 斯 大 学 、 默 多 克 大 学 和 台 北 成 立 。<strong>2014</strong> 年 中 ACYA 各 分 会 举 办 了 超 过 100 多 项 活 动 , 包 括 讲 座 、 移 民 信 息 介 绍 、 文 化 交 流 节、 各 项 运 动 会 等 。 除 此 以 外 ,ACYA 也 不 断 为 成 员 开 发 职 业 拓 展 、 留 学 和 志 愿 者 活 动 的 新 机 遇 。 在 教 育 方面 , 我 们 与 中 山 大 学 合 办 的 雷 州 志 愿 者 项 目 顺 利 进 入 第 二 年 的 运 作 ; 由 Shaun Harkness 首次 获 得 ACYA– 人 民 大 学 合 作 IMBA 奖 学 金 项 目 今 年 也 继 续 向 成 员 开 放 , 奖 学 金 价 值 达 5 万 澳币 ; 台 湾 师 范 大 学 中 文 培 训 中 心 现 向 ACYA 成 员 开 放 申 请 18 个 1000 澳 币 全 额 奖 学 金 名 额。 职 业 拓 展 方 面 ,ACYA 继 续 推 动 以 下 实 习 生 项 目 :ACYA– 中 国 澳 大 利 亚 商 会 市 场 部 实 习 生项 目 、ACYA– 中 国 政 策 咨 询 公 司 实 习 生 项 目 、ACYA– 北 京 大 学 澳 大 利 亚 研 究 中 心 实 习 生 项 目、ACYA– 联 亚 国 际 科 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实 习 生 项 目 、 澳 大 利 亚 中 国 工 商 业 委 员 会 志 愿 者 项 目 、澳 大 利 亚 商 务 论 坛 志 愿 者 项 目 、 悉 尼 中 国 商 务 论 坛 志 愿 者 项 目 、 澳 式 橄 榄 球 志 愿 者 项 目 等 。 我 们 还 在 今 年 与 澳 中 理 事 会 合 作 , 首 次 设 立 了 中 澳 成 就 奖 , 以 肯 定 和 鼓 励 关 注 两 国 关 系 的 中澳 青 年 。 今 年 的 学 报 和 上 文 提 及 的 活 动 与 成 就 一 起 , 再 次 证 明 了 ACYA 成 员 们 为 提 升 中 澳 双 边关 系 、 建 筑 中 澳 友 谊 不 懈 的 热 情 和 出 色 的 努 力 。 我 在 此 向 ACYA 学 报 委 员 会 表 示 祝 贺 。 祝 阅 读 愉 快 ! Thomas Williams 卫 涛 中 澳 青 年 联 合 会 主 席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1


Fortune Cat Peggy Wong 1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SECTION I ACADEMIC ESSAY ENGLISH 第 一 部 分 学 术 文 章 部 分 英 语 类 作 品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3


<strong>China</strong> and the Next Pandemic: From SARS to Isolationism, to Ebola, MERS, H7N9 and Global CitizenshipAlexandra L. Phelan This essay was awarded the <strong>2014</strong> ACYA Prize for Youth Scholarship (English). Alexandra L. Phelan is an Adjunct Pr<strong>of</strong>essor <strong>of</strong> Law and Doctor <strong>of</strong> Juridical Science Candidate at the O’Neill Institute for National and Global Health Law, Georgetown University Law Center. She holds an LLM from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a Bachelor <strong>of</strong> Biomedical Science, Bachelor <strong>of</strong> Laws (Hons) and Diploma <strong>of</strong> Modern Languages (Mandarin Chinese) from Monash University. Fever detecting body scanners, symptom questionnaires, facemasks, replaceable elevator button covers. For those who travelled through Guangzhou or Hong Kong in the years following the 2003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outbreak, these memories are being reawakened in light <strong>of</strong> recent event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hift in global attempts to control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s; from SARS and <strong>China</strong>’s isolationist approach to the ‘new public health world order’ that it triggered, advocated for and led by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this new era, threats such as Ebola and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CoV), and for <strong>China</strong>, H7N9 novel influenza, have transformed <strong>China</strong>’s response to pandemic threats into one <strong>of</strong> global citizenship and cooperation. <strong>China</strong>’s transition so far is a success story that reflects its emerging leadership in the prevention, protection and control <strong>of</strong>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strong>of</strong> disease. On Friday 8 August <strong>2014</strong>, the Director-­‐General <strong>of</strong>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argaret Chan, formally declared the <strong>2014</strong> outbreak <strong>of</strong> Ebola in West Africa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strong>of</strong>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 1 The declaration <strong>of</strong> a PHEIC alerts the global community to the urgency <strong>of</strong> a coordinated 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a global health threat, and triggers a series <strong>of</strong> public health, political and legal recommendations for states to address the threat. The WHO Director-­‐General’s power to declare a PHEIC is found within a unique piece <strong>of</strong> international law, the revised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2005 (IHR). The revision <strong>of</strong> these laws in 2005 was a direct consequence <strong>of</strong> both SARS and <strong>China</strong>’s early attempts to control the disease. These attempts revealed flaws in both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long acknowledged and advocated against by <strong>Australia</strong>, as well as in <strong>China</strong>’s own domestic health systems. During the press conference declaring Ebola a PHEIC, Director-­‐General Chan called for international support in fighting Ebola, with WHO capacity “stretched” as a result <strong>of</strong> its efforts in addressing other current 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s: novel coronavirus MERS-­‐CoV and a new avian influenza strain, H7N9. Given the role that global criticism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response to SARS played in establishing the “new public health world order” 2 <strong>of</strong> the IHR, has <strong>China</strong> improved its response to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s? In particular, has <strong>China</strong> changed its approach in light <strong>of</strong> potential international disease threats emerging within its own borders, such as the novel avian flu, H7N9? 1 WHO, ‘WHO Statement on the Meeting <strong>of</strong>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Emergency Committee Regarding the <strong>2014</strong> Ebola Outbreak in West Africa’, 8 August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statements/<strong>2014</strong>/ebola-­‐<strong>2014</strong>0808/en/. 2 Editorial, ‘A new public health world order’,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vol. 4, no. 8, 2004, p. 475. 1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From Eurocentric to Global: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Address Infectious Diseases International laws attempting to control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strong>of</strong>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by no means new, tracing back to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3 As steam trains began crossing over borders with greater frequency, so did any infectious diseases carried within their carriages. 4 Successive cholera outbreaks in Europe threatened not only the public health, but also burgeoning trade and commerce. 5 A set <strong>of</strong>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to protect health, while avoiding unnecessary interference with trade and travel, were negotiated by major European nations in 1851.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wly formed WHO adopted a modified set <strong>of</strong> these rules, the International Sanitary Regulations (ISR), which expressly set out a list <strong>of</strong> “quarantinable diseases”: cholera, plague, yellow fever, smallpox, typhus and relapsing fever. In contrast to othe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hat typically require ratification to become binding, WHO member states are automatically bound by regulations adopted by the 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the annual meeting <strong>of</strong> WHO member states. 6 However, member states are able to reject or make reservations to WHA regulations by notifying the WHO Director-­‐General. When the ISR were introduced in 1951, they were unanimously adopted by member states, includi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However in 1969, when the WHA renamed the ISR to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IHR), <strong>Australia</strong> submitted extensive reservations, to the degree that the WHA considered the reservations tantamount to a complete rejection <strong>of</strong> the IHR (1969), and, as a result, <strong>Australia</strong> was no longer bound by the IHR. <strong>Australia</strong>’s reservations predominately argued that the IHR (1969) were in urgent need <strong>of</strong> revision as they failed to address the spread <strong>of</strong> new or emerging diseases, and should no longer be limited simply to the six “quarantinable diseases”. 7 Subsequent updates to the IHR in 1973 (to update provisions related to cholera) and in 1981 (to remove smallpox from the IHR upon its eradication) failed to encourage <strong>Australia</strong> to join as a party. By 1981, only yellow fever, cholera and plague were covered by the IHR. As a result, the globalised world entered the new millennium with inter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 laws based in the industrial era. The need to revise the IHR was evident,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continued its leadership in calling for their revision. While attempts were made, it was not until 2003 that the consequences <strong>of</strong> this lag were made evident, when <strong>Australia</strong>’s forewarning <strong>of</strong> an emerging disease, outside <strong>of</strong> the scope <strong>of</strong> the old IHR, was realised. In late 2002, SARS emerged in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ern <strong>China</strong>. With fears <strong>of</strong> travel and trade sanctions—and the potential impact on its economy—<strong>China</strong> delayed disclosing the incidence <strong>of</strong> the epidemic to the WHO. 8 This previously unknown disease quickly spread throughout Southern <strong>China</strong>, and in February 2003 its international spread began, when a physician from Guangzhou visited Hong Kong. 9 As SARS launched into global awareness, international pressure was suddenly put 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accurately report cases and allow WHO <strong>of</strong>ficials (previously obstructed by the government) into the 3David P. Fidler, 'The Return <strong>of</strong> "Microbialpolitik"', Foreign Policy, 1 January 2001,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01/01/01/the_return_<strong>of</strong>_microbialpolitik. 4 Ibid. 5 David P. Fidler, ‘The globalization <strong>of</strong> public health: the first 100 years <strong>of</strong> international health diplomacy’, Bulletin <strong>of</strong>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vol. 79, no. 9, 2001, pp. 842-­‐849, p. 843. 6 Constitution <strong>of</strong>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rticles 21 and 22. 7 Government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National Interest Analysis, ATNIA 27, 2006, para. 9. 8 Michael G. Baker and David P. Fidler, 'Global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under New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vol. 12, no. 7, 2006, p. 1058. 9 WHO, SARS: How a global epidemic was stopped, Geneva: WHO, 2006, pp. 44-­‐45.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5


country to assess and map the virus. 10 In an unexpected move, in April 2003, Li Liming, Director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CDC), made an <strong>of</strong>ficial apology “to everyone” for the “poor coordination” suffered by Chinese medical departments and media in communicating the new disease to the world. 11 This apology was likely propelled by a domestic shift in how the epidemic was being handled by <strong>China</strong>. In March 2003, the new Hu Jintao–Wen Jiabao leadership took <strong>of</strong>fice, and with them <strong>China</strong>’s <strong>of</strong>ficial approach to SARS was turned around to one <strong>of</strong> relative openness and proactivity. 12 While these steps were crucial, the disease had already jumped the borders. By July 2003, SARS had rapidly spread to 37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13 At first, it was unclear what was causing the disease, but six months after its emergence, SARS was identified as a coronavirus, 14 likely originating in bats and spreading to humans through animals in Chinese wet markets. 15 As SARS was not one <strong>of</strong> the six quarantinable diseases under the prevailing IHR, it exemplified the existing gaps in countries’ reporting obligations, and, as a resul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capacity to mount a coordinated and timely response to global disease threats. SARS’ saving grace lay in the fact that it burnt hot and it burnt fast. On 5 July 2003, the WHO <strong>of</strong>ficially declared the global outbreak over, with Hong Kong and Beijing having being declared SARS-­‐free on 23 and 24 June 2003, respectively. 16 During the outbreak, SARS killed 777 people and infected over 8,000 people, with the majority <strong>of</strong> cases in <strong>China</strong>. 17 The speed at which SARS emerged and disseminated globally marke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 first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and left the global community uneasy at its capacity to deal with potential pandemics. <strong>Australia</strong>’s past clarion call to revise the old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ime was finally heeded. <strong>Australia</strong> took a leading role in the negotiation <strong>of</strong> a revised IHR, 18 and, with <strong>China</strong>’s support, the IHR underwent substantial revision to broaden their scope and guarantee information sharing in light <strong>of</strong> potential future pandemics. The Revised IHR and <strong>China</strong> 10 Lai-­‐Ha Chan, Lucy Chen and Jin Xu, '<strong>China</strong>’s Engagement with Global Health Diplomacy: Was SARS a Watershed?', PLoS Med, vol. 7, no. 4, 27 April 2010, e1000266, doi:10.1371/journal.pmed.1000266. 11 Audra Ang, ‘<strong>China</strong> apologizes as WHO tracks SARS path’, Associated Press, 4 April 2003, http://political-­apologies.wlu.ca/documents/press/SARS_Apology_-­‐-­‐_Press.pdf; <strong>Australia</strong>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strong>China</strong> admits SARS cover-­‐up’, Lateline, 21 April 2003, http://www.abc.net.au/lateline/content/2003/s836880.htm; ‘<strong>China</strong> censors CNN SARS report’, CNN, 15 May 2003, http://www.cnn.com/2003/WORLD/asiapcf/east/05/14/sars.censor/. 12 Chan, Chen and Xu, '<strong>China</strong>’s Engagement with Global Health Diplomacy'. 13 Richard D. Smith, 'Responding to 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 Lessons from SARS on the Role <strong>of</strong> Risk Perception, Communication and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vol. 63, no. 12, December 2006, pp. 3113–3123, doi:10.1016/j.socscimed.2006.08.004. 14 WHO, ‘Coronavirus never before seen in humans is the cause <strong>of</strong> SARS’, 16 April 2003,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03/pr31/en/. 15 Wendong Li et al, ‘Bats are natural reservoirs <strong>of</strong> SARS-­‐like coronaviruses’, Science, vol. 310, no. 5748, 2005, pp. 676-­‐679; Yi Guan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strong>of</strong> viruses related to the SARS coronavirus from animals in southern <strong>China</strong>’, Science, vol. 302, no. 5643, 2003, pp. 276-­‐278. 16 WHO, SARS: How a global epidemic was stopped. 17WHO, ‘Summary <strong>of</strong> probable SARS cases’, 31 December 2003, http://www.who.int/csr/sars/country/table2004_04_21/en/. 18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agreed in Geneva on 23 May 2005, see: Government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National Interest Analysis, ATNIA 27; Cath Halbert, Transcript <strong>of</strong> Evidence, 14 August 2006, p. 39, as prepared for Joint Standing Committee on Treaties Report, no. 77, ch. 6, para. 6.3. 1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In May 2005, the WHA, the WHO’s main policy body, adopted the revised IHR (2005). Using a unique power under Articles 21 and 22 <strong>of</strong> the WHO Constitution, the IHR became automatically binding in July 2007 on all member states that had not expressly opted out. The revised IHR aim to prevent, protect against, control and respond to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strong>of</strong> disease through public health measures that avoid unnecessary interference with international traffic and trade. Unlike previous versions, the scope <strong>of</strong> the IHR is not limited to a specific list <strong>of</strong> diseases. Instead, member states must notify the WHO <strong>of</strong> all events that potentially constitute a PHEIC. 19 While the authority to determine whether an event is in fact a PHEIC rests with the Director-­‐General, 20 she may first convene an Emergency Committee to provide its views on whether an event constitutes a PHEIC and what (if any) temporary recommendations should be issued. 21 Temporary recommendations may include health measures to be implemented by the member states experiencing the PHEIC, as well as recommendations to unaffected member states. These measures can include restrictions at points <strong>of</strong> entry (airports, ports, ground crossings), such as the quarantine <strong>of</strong> persons suspected <strong>of</strong> having the disease, isolation <strong>of</strong> persons affected by the disease, requir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r refusing entry to a country by persons suspected <strong>of</strong> or known to be affected by the disease. 22 Temporary recommendations automatically expire after three months, unless they are expressly extended. 23 Member states are able to impose health measures in addition to the temporary recommendations, provided they are not more restrictive <strong>of</strong> international traffic, and not more invasive or intrusive to persons, than reasonably available alternatives that would achieve the appropriate public health outcome. 24 Importantly (and reaffirmed by the Director-­‐General in her recent press conference declaring Ebola a PHEIC), the implementation <strong>of</strong> measures under the IHR “shall be with the full respect for the dignity,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strong>of</strong> persons”. The civil and political human rights engaged by public health control measures may involve restrictions on liberty and freedom <strong>of</strong> movement (as a result <strong>of</strong> quarantine and isolation), or integrity <strong>of</strong> the person (through vaccination, prophylaxis and other medical treatment). 25 From an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perspective, individuals also possess a right to health. 26 As demonstrated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 regardles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internal position, public health measures implemented by <strong>China</strong> under the IHR are judged on suc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Swine Flu’, H1N1 Influenza 19 IHR (2005), Art 6. 20 Ibid, Art. 12. 21 Ibid, Art. 48. 22 Ibid, Art. 18(1). 23 Ibid, Art. 15. 24 Ibid, Art. 43. 25 For example, Articles 7 (right to freedom from inhuman or degrading treatment or punishment), 9 (right to liberty and freedom from arbitrary arrest or detention) and 12 (right to liberty and freedom <strong>of</strong> movement) contained within: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United Nations Treaty Series, vol. 999, 16 December 1966 (entered into force 23 March 1976). 26 For example, Article 12 (right to health) contained within: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United Nations Treaty Series, vol. 993, 16 December 1966 (entered into force 3 January 197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7


In 2009, the ‘swine flu’ pandemic (or <strong>of</strong>ficially, H1N1 influenza) broke out. The WHO raised its pandemic threat level to the highest alert at that time, 27 and the United States declared swine flu a national emergency. 28 <strong>China</strong> acted fast, implementing a two-­‐week quarantine period for people returning from flu-­‐affected areas. This approach was criticised not only on civil liberties grounds, but also as being an ineffective public health measure. 29 Taking similar preventative action, <strong>Australia</strong> ordered a cruise ship with 2,000 passengers to stay at sea. 30 Recent modelling puts the estimated number <strong>of</strong> deaths caused by H1N1 at between 151,700 to 575,400 people worldwide. 31 Swine flu was one <strong>of</strong> the world’s first big tests following the new regulations established after SARS, and <strong>China</strong> led the charge. Two weeks before the pandemic reached <strong>China</strong>, President Hu Jintao and Premier Wen Jiabao met with key <strong>of</strong>ficials to discuss the threat <strong>of</strong> swine flu. 32 In comparison to <strong>China</strong>’s SARS response, <strong>China</strong> exceeded WHO recommendations, implementing airport screenings, quarantine, on-­‐board temperature checks and contact tracing. This time, <strong>China</strong> made sure it was being loud and clear on taking action against the pandemic. Unlike SARS, <strong>China</strong> actively used traditional media as a way <strong>of</strong> communicating the pandemic risk. However, <strong>China</strong>’s response received criticism for being excessively stringent, 33 including a request from the WHO for <strong>China</strong> to justify its decision to quarantine travellers from Mexico. 34 Mexico threatened retaliatory action for the “humiliating and discriminatory measures that some countries have taken against Mexicans”, soon followed by a separate threat from Canada after <strong>China</strong> banned imports <strong>of</strong> pork from Canada and quarantined Canadian students in a hotel. 35 However, some foreign <strong>of</strong>ficials, including the director <strong>of</strong> the Beijing WHO <strong>of</strong>fice, considered the measures to have worked “very well” at controlling the spread <strong>of</strong> the disease. 36 For other foreign <strong>of</strong>ficials, though, the strict quarantine measures were more extreme than those recommended by the WHO, and therefore not justifiable as a public health measure. 37 ‘Bird Flu’, H5N1 Avian Influenza The next big test came in 2011, when ‘bird flu’ (or H5N1 avian influenza) began to re-­‐emerge, with <strong>China</strong> one <strong>of</strong> six countries reporting widespread and ongoing infections in poultry. While the world went on alert at a possible new pandemic, the fact that the virus failed to transfer easily between humans meant that infections were limited to people who had direct contact with sick or dead poultry that were infected with the virus. Dealing with the bird-­‐to-­‐human 27 WHO, ‘World now at the start <strong>of</strong> 2009 influenza pandemic: statement to the press by WHO Director-­‐General, Dr Margaret Chan’, 11 June 2009,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statements/2009/h1n1_pandemic_phase6_20090611/en/. 28 Jackie Calmes and Donald G. McNeil Jr, ‘H1N1 Widespread in 46 States as Vaccines Lag’, The New York Times, 24 October 2009, http://www.nytimes.com/2009/10/25/us/politics/25flu.html?_r=0. 29 Donald G. McNeil Jr and Sharon Lafraniere, ‘<strong>China</strong> Presses Quarantine Against Flu’, The New York Times, 27 July 2009, http://www.nytimes.com/2009/07/28/health/28quar.html. 30 <strong>Australia</strong>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Swine flu scare: cruise ship quarantined’, ABC News, 25 May 2009, http://www.abc.net.au/news/2009-­‐05-­‐25/swine-­‐flu-­‐scare-­‐cruise-­‐ship-­‐quarantined/1694094. 31 Fatimah S. Dawood et al, ‘Estimated global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the first 12 months <strong>of</strong> 2009 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 virus circulation: a modeling study’,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vol. 12, no. 9, 2012, pp. 687-­‐695. 32 Chan, Chen and Xu, '<strong>China</strong>’s Engagement with Global Health Diplomacy'. 33 Antoaneta Bezlova, ‘<strong>China</strong> swine flu response criticized as unjustified, The Huffington Post, 5 May 2009,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09/05/05/china-­‐swine-­‐flu-­‐response_n_196909.html. 34 Andrew Jack, Kathrin Hille and Adam Thomson, ‘WHO tackles <strong>China</strong> on swine flu measures’, Financial Times, 5 May 2009, http://www.ft.com/intl/cms/s/0/8ebae42e-­‐3999-­‐11de-­‐b82d-­‐00144feabdc0.html 35 Ibid. 36 Edward Wong, '<strong>China</strong>’s Tough Flu Measures Appear to Be Effective', The New York Times, 12 November 2009, http://www.nytimes.com/2009/11/12/world/asia/12chinaflu.html. 37 Ibid. 1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contact stage, such as in wet markets, then becomes the pivotal part <strong>of</strong> tackling the disease. While H5N1 avian flu is still on the radar <strong>of</strong> those that watch potential pandemics, the pandemic threat appears to have eased. Current 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s Ebola As <strong>of</strong> 12 November <strong>2014</strong>, no Ebola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strong>China</strong>. The Chine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NHFCP) initially reported that the risk <strong>of</strong> the virus spreading to <strong>China</strong> was low, ordering border control authorities to intensify checks on inbound travellers from affected countries: Liberia, Sierra Leone and Guinea. 38 Following the WHO Director-­‐General’s declaration <strong>of</strong> a PHEIC, however, <strong>China</strong> is still covered by the temporary recommendations issued by the WHO on 8 August <strong>2014</strong>. As with all countries, the WHO states that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not implement a general ba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or travel, and should provide any travellers leaving <strong>China</strong> to Ebola-­‐affected and at-­‐risk areas with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risks, measures to minimise risks and advice for managing exposure. In addition,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be prepared to detect, investigate and manage any potential Ebola cases, including managing travellers originating from known Ebola-­‐infected areas. In November, the NHFCP updated their initial assessment to reflect <strong>China</strong>’s transition from merely surveillance to preparedness. The Deputy-­‐Director <strong>of</strong> the CDCC, Gao Fu, noted that if Ebola cases in West Africa continue to climb, “[p]athogens know no borders and it’s just a matter <strong>of</strong> time” before Ebola spreads to <strong>China</strong>. 39 Thus, <strong>China</strong> has taken express steps to ensure that response capacities, such as hospitals, are adequately resourced. However, unless and until an Ebola case occurs it will not be clear how well these systems are prepared. On the one hand, <strong>China</strong> may well be better prepared than most countries given its experiences with past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 such as SARS, H1N1 and H5N1. On the other hand, however, Ebola experts—including Pr<strong>of</strong>essor Peter Piot, Director <strong>of</strong> the London School <strong>of</strong>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 and co-­‐discoverer <strong>of</strong> Ebola—have raised concerns with <strong>China</strong>’s actual on-­the-­‐ground capacity. 40 The <strong>2014</strong> Ebola outbreak has also demonstrated <strong>China</strong>’s relatively recent role in the global health and development space as a funding source and provider <strong>of</strong> capacity building and aid. On 7 August <strong>2014</strong>, the <strong>of</strong>ficial Chinese government news agency, Xinhua, announced that <strong>China</strong> would provide RMB 39 million (US$4.9 million) in relief funding to Liberia, Sierra Leone and Guinea. 41 This emergency humanitarian aid was in the form <strong>of</strong> essential equipment, such as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atient monitors, sprays and medicines. 42 In addition, <strong>China</strong> sent three expert teams, comprising one epidemiologist and two disinfection and protection experts, to the same three countries. 43 Over the subsequent months, <strong>China</strong> 38‘Health <strong>of</strong>ficials: No Ebola in <strong>China</strong>’, CCTV, 8 August <strong>2014</strong>, http://english.cntv.cn/<strong>2014</strong>/08/08/VIDE1407502919471104.shtml. 39 Shan Juan, ‘Mass Ebola outbreak ‘is unlikely’’, <strong>China</strong> Daily, 3 November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strong>2014</strong>-­‐11/03/content_18850643.htm. 40 Associated Press, ‘Ebola expert says <strong>China</strong> at risk, seeks Japan aid’, NY Daily News, 30 October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nydailynews.com/life-­‐style/health/ebola-­‐expert-­‐china-­‐risk-­‐article-­‐1.1992937. 41 CCTV, ‘<strong>China</strong> to provide Ebola relief for West Africa’, 7 August <strong>2014</strong>, http://english.cntv.cn/<strong>2014</strong>/08/07/ARTI1407418912692116.shtml. 42 Ibid. 43 ‘<strong>China</strong> to assist West Africa in Ebola control’, Xinhua Net, 9 August <strong>2014</strong>,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china/<strong>2014</strong>-­‐08/09/c_133544753.htm.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9


dramatically increased financial assistance to the WHO, United Nations Ebola Response Fund and other organisations combatting Ebola to RMB 750 million (US$123 million). 44 Furthering these efforts, on 31 October <strong>2014</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dispatch an elite unit <strong>of</strong>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with experience <strong>of</strong> the SARS outbreak—to build a 100-­‐bed treatment centre in Liberia for 480 PLA medical staff to treat Ebola patients. 45 By way <strong>of</strong> contrast, the United States has provided US$175 million in financial aid, pledged a total <strong>of</strong> US$1 billion, 46 and has designated up to 4,000 members <strong>of</strong> the American military to build 17 100-­‐bed treatment centres in Liberia, in addition to a 25-­‐bed facility for infected medical personnel completed in November. 47 These comparisons have led to criticism that <strong>China</strong> is not doing enough to assist. 48 This is arguably legitimate: <strong>China</strong> has large investments in the three hardest hit countries, as well as being Africa’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49 In addition to state-­‐driven efforts, there is a place for Chinese high-­‐net-­‐worth individuals to contribute to stopping the outbreak. As examples, The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has pledged US$50 million and Micros<strong>of</strong>t co-­‐founder Paul Allen US$100 million, together exceeding <strong>China</strong>’s total financial aid pledge <strong>of</strong> US$123 million. 50 Yet it is important not to lose sight <strong>of</strong> the significance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efforts in combatting Ebola. According to the head <strong>of</strong> the CDCC, Wang Yu,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strong>China</strong> has <strong>of</strong>fered assistance to foreign countries in response to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showing a pr<strong>of</strong>ound change in <strong>China</strong>’s role in the global response to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s. ‘The New Bird Flu’, H7N9 Novel Avian Influenza and Future Potential Threats All seemed quiet on the bird flu front until earlier this year. In March 2013, a novel type <strong>of</strong> avian influenza virus, H7N9, was identified in three people in <strong>China</strong>, two in Shanghai and one in Anhui Province. Chinese scientists isolated the genetic sequence <strong>of</strong> the virus, and following the protocol set out by the WHO’s regulations, immediately reported the emergence <strong>of</strong> this new influenza. <strong>China</strong>’s response was again swift and decisive: live bird markets in major cities were shut down, thousands <strong>of</strong> poultry farms were tested for the virus, and surveillance <strong>of</strong> symptoms in contacts <strong>of</strong> existing victims and poultry workers began. <strong>China</strong> actively shared the virus sample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racking the exact number <strong>of</strong> people infected with H7N9 has been a difficult task, but the latest <strong>of</strong>ficial WHO tally, as <strong>of</strong> 27 June <strong>2014</strong>, is 450 cases <strong>of</strong> H7N9 bird flu, including 165 44 Christina Larson, ‘<strong>China</strong> ramps up efforts to combat Ebola’, Science, 3 November <strong>2014</strong>, http://news.sciencemag.org/asiapacific/<strong>2014</strong>/11/china-­‐ramps-­‐efforts-­‐combat-­‐ebola. 45 Megha Rajagopalan, ‘<strong>China</strong> to send elite army unit to help fight Ebola in Liberia’, Reuters, 31 October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strong>2014</strong>/10/31/us-­‐health-­‐ebola-­‐china-­‐idUSKBN0IK0N0<strong>2014</strong>1031. 46 ‘Asia ‘not doing enough’ to fight Ebola’, Al Jazeera, 4 November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aljazeera.com/news/asia-­pacific/<strong>2014</strong>/11/asia-­‐not-­‐doing-­‐enough-­‐fight-­‐ebola-­‐<strong>2014</strong>11463611304800.html.47 Joel Achenbach and Lena H. Sun, ‘US Ebola fighters head to Africa, but will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effort be enough?’, The Washington Post, 25 October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health-­‐science/us-­ebola-­‐fighters-­‐head-­‐to-­‐africa-­‐but-­‐will-­‐the-­‐military-­‐and-­‐civilian-­‐effort-­‐be-­‐enough/<strong>2014</strong>/10/25/1ceba6a8-­‐5b99-­‐11e4-­‐8264-­‐deed989ae9a2_story.html. 48 Lionel Beehner and Prabhjot Singh, ‘<strong>China</strong>’s Ebola aid a mere pittance: Column’, USA Today, 11 November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usatoday.com/story/opinion/<strong>2014</strong>/11/11/chinas-­‐ebola-­‐aid-­‐united-­‐states-­‐pr-­‐pittance-­column/18882577/; Achenbach and Sun, ‘US Ebola fighters head to Africa’. 49 Ibid. 50 Achenbach and Sun, ‘US Ebola fighters head to Africa’. 2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deaths. 51 All cases occurred in Mainland <strong>China</strong>, predominantly in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and in Shanghai, as well as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a Chinese traveller to Malaysia. 52 The un<strong>of</strong>ficial FluTrackers website—which tallies case counts based on <strong>of</strong>ficial Chinese government reports in the media—puts the total number <strong>of</strong> cases at 452 as <strong>of</strong> 10 August <strong>2014</strong>. 53 Unlike H5N1,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appears to have occurred in close family groups, but it has been limited and unsustained. 54 H7N9, however, is causing more concern for a number <strong>of</strong> reasons, such as its virulence, propensity to mutate and hidden-­symptomology in birds. However, with limited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the WHO has not convened an Emergency Committe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 PHEIC should be declared. Dr Keiji Fukuda, Assistant Director-­‐General <strong>of</strong> the WHO, has noted that H7N9 “has not disappeared. [The WHO is] very mindful that when it gets colder again next fall [September 2015], we may see new H7N9 cases, possibly in new countries. It is premature for an Emergency Committee for H7N9, but we are focused on detecting new cases”. 55 Given the consolidation <strong>of</strong> H7N9 cases in the <strong>China</strong> region, this focus on detection has shifted heavily to <strong>China</strong>, as well as the burden <strong>of</strong> implementing response measures to reduce new cases. Public health measures such as shutting down the wet poultry markets in major cities are pivotal in stopping the transmission <strong>of</strong> viruses from animals to humans. Improved information systems, such as <strong>China</strong>’s immediate notific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trong>of</strong> an emerging new virus, are essential for preparedness. <strong>China</strong> appears to have been doing an excellent job in this respect, though tallies <strong>of</strong> the total number <strong>of</strong> infections and deaths have fallen to the media or groups like FluTrackers. <strong>China</strong> has demonstrated to the world that it can be trusted to handle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 that pose global threats, but there are still areas where improvements need to be made. To continue to build this trust, <strong>China</strong> must focus in on its rural regions, areas where contact between birds and humans is much greater than in urban areas. In particular,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improve disease surveillance capabilities, access to healthcare (particularly economic accessibility) and quality <strong>of</strong> medical services in these rural regions to be able to quickly diagnose and identify new outbreaks. Implicit in this is the requirement that local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s are developed to inform people living in rural areas about the symptoms <strong>of</strong> and treatment for avian influenza. With 600 million people living in <strong>China</strong>’s rural areas, it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to ensure that any outbreak is detected quickly and reported rapidly. <strong>China</strong> is also to be commended for sharing its H7N9 virus seed samples, as well as contributing significant research efforts to develop a vaccine against H7N9. These efforts so far have focused on <strong>China</strong>’s response in the early stages <strong>of</strong> surveillance and reporting a pandemic threat, however, the criticism towards <strong>China</strong>’s SARS response was also directed towards <strong>China</strong>’s containment and control efforts, in particular its compulsory quarantine and isolation procedures. It is essential that future control and containment decisions, whether for H7N9 or another future threat, are made on accurate scientific and 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necessity or effectiveness <strong>of</strong> quarantine or isolation, as well as respect for civil liberties and freedoms, as articulated in the IHR as a requirement in 51 WHO, 'WHO Risk Assessment <strong>of</strong> Human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http://who.int/influenza/human_animal_interface/influenza_h7n9/Risk_Assessment/en/. 52 Ibid. 53 FluTrackers.com, ‘Human case list <strong>of</strong> provincial/ministry <strong>of</strong> health/government confirmed influenza A(H7N9) cases with links’, 10 August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flutrackers.com/forum/showthread.php?t=202713. 54 WHO, 'WHO Risk Assessment <strong>of</strong> Human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55 COPD-­‐Hub, ‘WHO ratchets up its MERS response’, 8 July 2013, http://www.copd-­‐hub.com/single-­‐article/who-­ratchets-­‐up-­‐its-­‐mers-­‐coronavirus-­‐response/993e947d3067c9d568f14e0af4e0d56b.html.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21


pandemic situations. Hopefully, in any cases <strong>of</strong> increasing pandemic threat, <strong>China</strong> continues the positive work it has done so far with H7N9 surveillance into its control measures. The Evident, But Bumpy, Transition <strong>Australia</strong>’s leadership in revising the IHR was but the first step in the new global public health order. Global health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requires all states to work together to prevent, protect against, control and provide a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strong>of</strong> disease. <strong>China</strong>’s role is paramount in this endeavour. From once being seen as irresponsible in its approach to preventing international health risks with SARS, <strong>China</strong> has not only done an excellent job in addressing the criticisms it once deservedly received, but has also demonstrated, such as with the recent declaration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2014</strong> Ebola outbreak as a PHEIC, that it can take a more prominent role in combatting global health threats in other states. Nevertheless, it is important that with emerging new disease threats, <strong>China</strong> acknowledges that there is still more that it can do. <strong>China</strong> must continue to improve accessibility to its domestic health system, in particular in rural areas and for the poorest and most vulnerable members <strong>of</strong> its society. It is important also that in any future outbreaks <strong>of</strong> disease threats, <strong>China</strong>’s public health measures are consistent with human rights and have legitimate scientific basis. The quarantine and shut-­‐down <strong>of</strong> large parts <strong>of</strong> Yumen in July <strong>2014</strong>, due to a man’s death from bubonic plague, demonstrates how <strong>China</strong>’s post-­‐SARS anxiety to mount a quick response may inadvertently result in unnecessarily severe public health measures. 56 According to Yanzhong Huang, Senior Fellow for Global Health at the Council for Foreign Relations, “[SARS] taught Chinese leaders the importance <strong>of</strong> acting swiftly when handling a disease outbreak…But I think, in doing so, they also drew the wrong lesson – that quarantine was the magic bullet in addressing any major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 57 With bubonic plague easily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and with only one confirmed death, quarantine (and its potential infringement on human rights) may not have been a legitimate control measure under the IHR in this situation. It is important that, in addressing disease threats, <strong>China</strong> does not only partially satisfy its obligations under the IHR, but also implements measures that have a legitimate scientific basis. <strong>China</strong>’s transition to global citizenship, while bumpy, is still clearly evident. Its efforts so far in contributing to the response to Ebola demonstrate that equity and justice are driving forces in contemporary <strong>China</strong>’s approach to public health. It is essential, not just for <strong>China</strong>’s own people, but for the people <strong>of</strong> the world, that <strong>China</strong> continues this transition to a country that promotes openness, justice, equity and health for all. 56 Jonathan Kaiman, ‘In <strong>China</strong>, a single plague death means an entire city quarantined’, The Guardian, 25 July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theguardian.com/cities/<strong>2014</strong>/jul/25/plague-­‐death-­‐china-­‐quarantine-­‐yumen-­‐city. 57 Ibid. 2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Cooperation i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IndustryPeter Chang Liu Peter Chang Liu is a recent honours graduate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from Curtin University. Besides his technical background, Peter also possesses a keen interest in energy and resources market analysis and commerci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particularly in the LNG industry. Introduction In May, the signing <strong>of</strong> a massive natural gas sales and purchase agreement (SPA)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PRC, henceforth ‘<strong>China</strong>’) and Russia attracted public attention to <strong>China</strong>’s huge domestic demand for natural gas. Under the US$400 billion agreement, Russia will supply liquid natural gas (LNG) equivalent to 27.55 million tons per annum (mtpa) to <strong>China</strong> via its ‘eastern route’ pipeline, every year for 30 years from 2018. 1 Notably, it is estimated that Russian natural gas coming to <strong>China</strong> is at least 30% cheaper than LNG shipped from <strong>Australia</strong>. 2 Considering <strong>China</strong>’s diversifying natural gas import sources, as well as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roject delays and budget blowouts, the questions arises as to whether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industry can remain competitive in attracting Chinese capital? This essay <strong>of</strong>fers an insight into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industry, linking <strong>China</strong>’s strong demand for natural gas with <strong>Australia</strong>’s large LNG supply capacity. In the next section, the existing cooperation betwe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i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industry is outlined, and the current investment climate is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case studies. In conclusion, seven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a better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re advanced. Overall, this essay concludes that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projects can still be competitive for Chinese investors, but that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deal with current challenges.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industry Overview As <strong>Australia</strong>’s customers for long-­‐term LNG contracts are all located in Asia (Japan, <strong>China</strong>, South Korea and India), long-­‐distance pipeline gas transmission (i.e. beyond 4750 kilometres) is uneconomic, and therefore LNG is <strong>Australia</strong>’s only economically feasible option to export surplus gas. 3 4 <strong>Australia</strong>’s LNG export status seems secure into the future due to massive gas reserves, a relatively small domestic gas market, and predictions <strong>of</strong> limited future growth in domestic demand. 5 LNG exports also bring significant benefits to the nation: they increase employment; LNG is clean energy and contributes to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growth; and, 1 Ge<strong>of</strong>f Hiscock, ‘Gazprom Pushes ahead with <strong>China</strong> Gas Pipeline Work’,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16 July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theaustralian.com.au/business/mining-­‐energy/gazprom-­‐pushes-­‐ahead-­‐with-­‐china-­‐gas-­‐pipeline-­work/story-­‐e6frg9df-­‐1226991049540?nk=fd8c9b6bc0a7d20465cd34e3c1f89e3d.2 Babs McHugh, ‘Russia <strong>China</strong> Gas Deal Threat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Underestimated”’, ABC Rural, 28 May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abc.net.au/news/<strong>2014</strong>-­‐05-­‐28/russian-­‐gas-­‐threat-­‐for-­‐australian-­‐producers/5484124. 3 Jurgen Messner and Georg Babies, ‘Transport <strong>of</strong> Natural Gas’, POLINARES Working Paper, no. 24, 2012, www.polinares.eu/docs/d2-­‐1/polinares_wp2_chapter12.pdf. 4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strong>Australia</strong>’, 30 May 2013, http://www.eia.gov/countries/country-­data.cfm?fips=as.5 David Ledesma, James Henderson and Nyrie Palmer, ‘The Futur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Exports: Will Domestic Challenges Limit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Future LNG Export Capacity?’, 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 Paper, NG 90,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oxfordenergy.org/wpcms/wp-­‐content/uploads/<strong>2014</strong>/09/NG-­‐90.pdf.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23


according to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the Asian Century White Paper, exporting LNG to Asian countries will help <strong>Australia</strong> become generally more economically and politically proactive and adept at operating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s been exporting LNG for 20 years. At present, there are seven LNG projects under construction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out <strong>of</strong> 16 globally. 6 The existing and proposed LNG projects are predominately located either on the northwest coast and <strong>of</strong>fshore regions <strong>of</strong> Western <strong>Australia</strong> (WA) or the Northern Territory (NT), plus Curtis Island <strong>of</strong>f Queensland. 7 There are 19 LNG projects in various phases throughout <strong>Australia</strong>. 8 Three have started production, and possess a LNG production capacity <strong>of</strong> 24.3 mtpa. Seven are under construction, with a total investment <strong>of</strong> A$195 billion and expected full capacity <strong>of</strong> 61.8 mtpa, and are set to contribute A$66.3 billion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overnment finances, meaning that LNG will becom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second-­‐highest income source. Four projects are in the Front-­‐End-­‐Engineering-­‐Design (FEED) stage or awaiting Final Investment Decisions (FIDs), with these projects set to add another 21.6 mtpa <strong>of</strong> capacity. Another five projects have been publicly announced, with a combined planned capacity <strong>of</strong> 24 mtpa. Once all 19 LNG projects are in the production phase, <strong>Australia</strong>’s LNG export capacity will reach about 130 mtpa, amounting to 21% <strong>of</strong> the global LNG exports market. The Bureau <strong>of</strong> Resources and Energy Economics (BREE) predicts that <strong>Australia</strong> will overtake Qatar as the world’s largest LNG exporter by 2017, as the result <strong>of</strong> LNG capacity expanding to 86 mtpa. <strong>Australia</strong> is currently the third-­‐largest LNG exporter, behind Qatar and Malaysia (Figure 1). 9 Besides traditional natural gas–to-­‐LNG projects, Coal Seam Gas (CSG)-­‐to-­‐LNG projects in Queensland are also remarkable. The Queensland Curtis LNG (QCLNG) project could become the world's first feasible CSG-­‐to-­‐LNG operation <strong>of</strong> its kind, and is expected to start production no later than <strong>2014</strong>. Figure 1: 2013 LNG Export by Country and Incremental Change Relative to 2012, mtpa 10 6 International Gas Union, ‘IGU LNG Report <strong>2014</strong> Edition’,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igu.org/news/igu-­‐lng-­‐report-­‐<strong>2014</strong>-­‐edition. 7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strong>Australia</strong>’. 8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overnment Bureau <strong>of</strong> Resources and Energy Economics, ‘<strong>2014</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Energy Update’,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bree.gov.au/publications/australian-­‐energy-­‐statistics. 9 Ibid. 10 International Gas Union, ‘IGU LNG Report <strong>2014</strong> Edition’. 2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strong>China</strong>’s Increasing Demand for Natural Gas Although <strong>China</strong> can rely to some extent on its rich coal, oil and gas reserves, LNG imports to <strong>China</strong> have been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due mainly to two reasons: firstly, natural gas is capable <strong>of</strong> easing increasingly severe air pollution in <strong>China</strong>, as it emits far less carbon dioxid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fossil fuels; secondly, LNG imports can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nation’s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coastal regions at the frontline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rapid economic growth, but which are far from major domestic natural gas rich regions like Sichuan and Shaanxi. 11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natural gas consumption in <strong>China</strong> will nearly double to the equivalent to 228.3 mtpa <strong>of</strong> LNG by 2019. 12 BP estimates <strong>China</strong> will become the largest gas consumer globally by 2025. 13 In 2013, <strong>China</strong> imported pipeline gas equivalent to 19.9 mtpa <strong>of</strong> LNG and 17.8 mtpa <strong>of</strong> LNG (with 3.5 mtpa coming from <strong>Australia</strong>). 14 As Figure 2 shows, <strong>Australia</strong> ranked as <strong>China</strong>’s second largest LNG importer (3.43 mtpa) in 2013, after Qatar’s 7.02mtpa. Before 2020, there will be 20 LNG import terminals along <strong>China</strong>’s coastline, with an overall LNG receiving capacity <strong>of</strong> 85.05 mtpa (after full expansion) if all terminals are fully operational. Notably, eight <strong>of</strong> these terminals are directed at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suppliers. 15 Figure 2: 2013 <strong>China</strong> LNG Import by Country 16 8 7 7.02 6 mtpa 5 4 3 3.43 2.77 2.68 2 1 0 1.12 0.44 0.43 0.41 0.12 0.07 0.06 0.06 11 Poten & Partners, ‘2015-­‐2035 LNG Market Assessment Outlook for the Kitimat LNG Terminal’, 2010, http://www.arcticgas.gov/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km-­‐lng-­‐10-­‐10-­‐poten-­‐partners-­‐lng-­‐mkt-­‐assess.pdf. 12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strong>Australia</strong>’. 13 Government <strong>of</strong> Western <strong>Australia</strong>, Department <strong>of</strong> State Development, ‘Western <strong>Australia</stro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Industry Pr<strong>of</strong>ile-­‐March <strong>2014</strong>’,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dsd.wa.gov.au/documents/WA_LNG_Pr<strong>of</strong>ile_-­‐_March_<strong>2014</strong>.pdf. 14 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strong>of</strong> World Energy June <strong>2014</strong>’,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about-­bp/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strong>of</strong>-­‐world-­‐energy.html.15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strong>China</strong>’, 4 February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eia.gov/countries/cab.cfm?fips=ch. 16 International Gas Union, ‘IGU LNG Report <strong>2014</strong> Edition’.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25


Overview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LNG Cooperation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Since 2005,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s been the foremost destination for Chinese 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 (ODI), though it was overtaken by the US in 2013. 17 Despite this, <strong>Australia</strong> ranked second for accumulated Chinese investment (again behind the US), attracting US$57.25 billion over 2005-­‐2013.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as sector was the second-­‐most favoured investment destination for Chinese companies within energy industry during 2012, occupying 43.05% <strong>of</strong> the total, mostly accounted for by LNG. 18 <strong>China</strong>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NOOC) and North West Shelf (NWS) signed a LNG SPA in 2002, which would last for a 25-­‐year period starting from 2006, 19 representing the beginning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LNG collaborations. Today, <strong>China</strong>’s National Oil Companies (NOCs), such as <strong>China</strong>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Sinopec), <strong>China</strong>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CNPC) and CNOOC have formed several Joint Ventures (JVs) with International Oil Companies (IOCs) and local independent oil companies to co-­‐develop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projects. Chinese companies have now participated in six such projects, as summarised in Table 1. Table 1: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Projects Involving Chinese Capital* Project/ Contract Sign Time (M/Y) NWS LNG / (12/04) QCLNG/ (11/13) <strong>Australia</strong> Pacific LNG (APLNG)/ (01/12) Gorgon LNG/ (Shell: 11/08 ExxonMobil 08/09) Arrow LNG/ (08/10) Browse FLNG/ (06/13) Chinese Partner (Interest %) CNOOC CNOOC (50% in T1) Sinopec (25%) Petro<strong>China</strong>, subsidiary <strong>of</strong> CNPC Operator (Interest %) Woodside (16.7%) T1: BG* (50%), T2: BG* (97.5%) *QGC is operator Origin Energy (37.5%), ConocoPhillips (37.5%) Chevron (47.33%) Start –up Year (Est.) LNG Production Capacity (mtpa) Project Budget (US$ bn) Main Agreements Listed As 1. Equity Interest Acquisition in JV; 2. LNG SPA 1. 25%, <strong>China</strong> LNG JV; 5.3%, NWS; 2.25 years, from 2006. 1989 16.3 50 (as in 2012 <strong>2014</strong> 8.5 20.4 1. 50%, QCLNG T1; 2. 20 years, from 2015, 5 mtpa; 2015 9 24.7 1. 25%, APLNG; 2. 20 years, 7.6 mtpa. 2015 15.6 54 2-­‐1. ExxonMobil: 20 years, 2.25 mtpa; 2-­‐2. Shell: 20 years, 2 mtpa. Petro<strong>China</strong> (50%) Shell (50%), Petro<strong>China</strong> 2018 18 24.2 Arrow’s & Shell’s CSG asset in QLD; Future LNG project in Curtis Island. CNPC Woodside 2020 12 48 1.8.33%, BHP Billiton, East Browse (10.23%) (31.23%) JV; 20%, BHP Billiton, West Browse JV. * Source: Company websites and public statements. Investment Merits To judge <strong>Australia</strong>’s competitiveness in LNG project development over its competitors,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comparative data from other major LNG exporters, including Canada, Russia, the US and Mozambique. The key advantages <strong>of</strong> investment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re: 17 KPMG and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Sydney <strong>China</strong> Studies Centre, Demystifying Chinese Investment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March <strong>2014</strong> Update),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kpmg.com/AU/en/IssuesAndInsights/ArticlesPublications/china-­insights/Pages/demystifying-­‐chinese-­‐investment-­‐in-­‐australia-­‐march-­‐<strong>2014</strong>.aspx.18 KPMG and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Sydney <strong>China</strong> Studies Centre, The Energy Imperative: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Opportunities – Preliminary Brief, 25 September 2012, http://www.kpmg.com/au/en/issuesandinsights/articlespublications/china-­‐insights/pages/energy-­imperative-­‐australia-­‐china-­‐opportunities-­‐2012-­‐preliminary.aspx.19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strong>Australia</strong>’. 2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strong>China</strong>-­‐<strong>Australia</strong> Free Trade Agreement (CHAFTA) 20 With two-­‐way trade valued at A$150.9 billion in 2013, <strong>China</strong> has become <strong>Australia</strong>’s foremost trading partner, leading to the two nations agreeing to a long-­‐awaited FTA in November <strong>2014</strong>. The FTA will bring about tremendous trade and economic benefits for both countries. The issue most relevant to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energy sector or LNG industry should be the investment review policy for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such as the NOC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ould ideally like SOEs that invest below the A$1.08 billion threshold granted to private Chinese firms to also avoid the otherwise obligatory, and time-­‐consuming, Foreign Investment Review Board ‘national interest’ test. Canberra has been considering this request carefully, and whilst it was not granted in November, it remains something that could be further discussed when the original agreement is revisited in three years time. Regardless, the CHAFTA is a positive signal to attract more Chinese companies to fund project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Non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LNG export competitors have signed an FTA with <strong>China</strong>, distinguishi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from the crowd. Stable Foundation for Long-­‐Term LNG Productio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reserves are summarised in Table 2. <strong>Australia</strong> possesses the largest proven natural gas reserv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ith new discoveries dramatically increasing over the last decade. 21 CSG resources in Queensland will be commercially exploited by at least three LNG projects on Curtis Island. Economic shale gas production is currently quite difficult, as its major base, Cooper Basin, is still at the early exploration phase. 22 As Table 2 shows, even calculated in a conservative manner, the quantity <strong>of</strong> total EDR gas source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is equivalent to 2640 mt <strong>of</strong> LNG. Under current production rates, such huge reserves will ensure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s another 109 years <strong>of</strong> LNG production.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s a small market for gas consumption, equivalent to only 20.59 mt <strong>of</strong> LNG in 2012-­‐2013, and there are no predictions <strong>of</strong> major domestic demands for gas in the near future. 23 Table 2: <strong>Australia</strong>’s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Gas Resources Resources Category Conventional Gas/ Equivalent to mt <strong>of</strong> LNG CSG/ Equivalent to mt <strong>of</strong> LNG Tight Gas/ Equivalent to mt <strong>of</strong> LNG Shale Gas/ Equivalent to mt <strong>of</strong> LNG EDR* 1980 660 -­‐ -­‐ 2640 SDR* 1140 1200 -­‐ 40 2380 Inferred ~200 2220 400 -­‐ ~2820 Total Gas/ Equivalent to mt <strong>of</strong> LNG All Identified Resources 3320 4060 400 40 7840 *EDR: Economic Demonstrated Resources. It is the key indicator to estimate the quantity <strong>of</strong> a resource able to be produced economically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SDR: Subeconomic Demonstrated Resources. It refers to resources that are currently unable to be economically produced. 20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overnment, Department <strong>of</strong> Foreign <strong>Affairs</strong> and Trade (<strong>2014</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trong>Australia</strong> Free Trade Agreement’, http://dfat.gov.au/fta/chafta/. 21 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strong>of</strong> World Energy June <strong>2014</strong>’. 22 Feng Gao et al, ‘Gas Potential and Challenges to LNG Industry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Resources & Industries, vol. 16, no. 2, <strong>2014</strong>, pp. 110-­‐118. 23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overnment, Department <strong>of</strong> Industry, Geoscience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BRE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Energy Resource Assessment, 2 nd ed.,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ga.gov.au/corporate_data/79675/79675_AERA.pdf.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27


Ease <strong>of</strong> Doing Business <strong>Australia</strong> ranked 11th out <strong>of</strong> 189 countries on the World Bank’s <strong>2014</strong> ‘Ease <strong>of</strong> Doing Business’ index. 24 The report scored ten different criteria relating to investment in each economy. The rankings reflect the relative ease in a certain country <strong>of</strong> starting a business, dealing with construction permits, getting electricity, registering property, getting credit, protecting investors, paying taxes, trading across borders, enforcing contracts, and resolving insolvency. With the exception <strong>of</strong> the US at 7th, <strong>Australia</strong>’s major LNG export competitors all ranked below it: Canada was 16th, Russia 62nd, and Mozambique 127th. Carbon Tax Repeal On 17 July <strong>2014</strong>, the Abbott administration repealed the carbon tax introduced by the previous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overnment. David Byers,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etroleum Production and Exploration Association (APPEA), claimed that the removal <strong>of</strong> the previous A$24.15/tonne tax on carbon emissions w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industry and further enhance companies’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s the tax did not apply to other countries exporting LNG to <strong>China</strong>. 25 Conversely, in the US and Canada, a number <strong>of</strong> states and provinces have implemented a carbon tax or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26 Close to Major Markets <strong>Australia</strong>’s geographic location ensures it can deliver LNG to Asian customers in a fast and cost-­‐efficient manner. 27 Table 3 lists comparable shipping distances and timing to export LNG into <strong>China</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rojects have an average shipping distance <strong>of</strong> 6,572 km and timing <strong>of</strong> 7.6 days, both far shorter than all five existing and potential competitor countries (the case <strong>of</strong> Russia and the US will be discussed later). A shorter transportation distance generally corresponds to lower shipping expenditure. For example, typical LNG shipping expenditure from <strong>Australia</strong> to Shanghai is less than half <strong>of</strong> that from Qatar and Yemen (US$0.57/MMbtu vs. US$1.19/MMbtu). 28 Table 3: Typical Shipping Distance and Timing from Various Ports to <strong>China</strong> 29 Export Port Import Port 1: Import Port 2: Average Value Zhanjiang, South <strong>China</strong> Dalian, North <strong>China</strong> Distance (km) Timing (days) Distance (km) Timing (days) Distance (km) Timing (days) Sabetta Port, Russia* 1 -­‐ -­‐ -­‐ -­‐ -­‐ -­‐ Doha, Qatar *2 9125 10.5 11532 13.3 10329 11.9 Dampier, <strong>Australia</strong> 5304 6.1 6862 7.9 6572 7.6 Gladstone, <strong>Australia</strong> 6282 7.3 7840 9.0 Coos Bay, US *3 9260 10.7 7710 8.9 14009 16.2 Port Arthur, US *4 20272 23.4 18792 21.7 Kitimat, Canada 10512 12.1 8962 10.3 9737 11.2 Pemba, Mozambique *5 9971 11.5 12379 14.3 11175 12.9 Based on the primary trading route and a maximum vessel speed <strong>of</strong> 19.5 knots. 24 World Bank, ‘Economy Rankings’,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doingbusiness.org/rankings. 25 Rick Wilkinson, ‘<strong>Australia</strong> Repeals Carbon Tax Legislation’, Oil & Gas <strong>Journal</strong>, 17 July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ogj.com/articles/<strong>2014</strong>/07/australia-­‐repeals-­‐carbon-­‐tax-­‐legislation.html. 26 SBS, ‘Factbox: Carbon Taxes Around the World’, SBS News, 29 October 2013, http://www.sbs.com.au/news/article/2013/10/29/factbox-­‐carbon-­‐taxes-­‐around-­‐world. 27 Daniel Carlso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 World’s Next LNG Leader’, Society <strong>of</strong> Petroleum Engineers, 12 June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spe.org/news/article/australia-­‐the-­‐worlds-­‐next-­‐lng-­‐leader. 28 Department <strong>of</strong> State Development, ‘Western <strong>Australia</stro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Industry Pr<strong>of</strong>ile March <strong>2014</strong>’. 29 Sea-­‐Distances, ‘Shipping Distances and Timing’, http://www.sea-­‐distances.org/. 2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 No shipping distance data available for this under-­‐construction port. *2 Ras Laffan is 80km north <strong>of</strong> Doha, the venue <strong>of</strong> the actual LNG export port. *3 Going through the Panama Canal. Target countries exclude <strong>China</strong>. *4 Target countries exclude <strong>China</strong>. *5 Going through the Strait <strong>of</strong> Malacca. Investment Challenges Chinese companies i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industry also face a range <strong>of</strong> existing and potential challenges: Project Cost Overrun Six out <strong>of</strong> seven ongoing LNG project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 exception being the Prelude FLNG) have experienced budget overrun, with cost increases ranging from 13% to 46% compared to initial budgets when FIDs were made (see Table 4). The most well-­‐known cost blowout case is Chevron’s Gorgon project, which saw its budget increase by 46%, from US$37 billion in 2009 to US$54 billion in <strong>2014</strong>. Table 4 also suggests that the average cost overrun for all seven projects is about 25%, equivalent to US$40.7 billion above initial estimations. A 2012 Credit Suisse report also found that North America and East Africa only spent US$1500-­‐2200/ton <strong>of</strong> LNG, whil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rojects cost US$2500-­‐3500/ton <strong>of</strong> LNG. 30 Table 4: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rojects under Construction-­‐ Cost Escalation and Time Delay* Project FID Date Est. Start Est. Start-­‐ LNG Budget Budget at % US$/mt M/Y –up Date up Date Capacity at FID June <strong>2014</strong> increase Capacity at FID at June /mtpa /US$bn. /US$bn. <strong>of</strong> budget At June <strong>2014</strong> <strong>2014</strong> Gorgon 09/09 <strong>2014</strong> 2015 15.6 37.0 54.0 46% 3460 /2016 Wheatstone 09/11 2016 2017 9.0 26.4 29.7 13% 3300 /2018 Prelude 05/11 2016 2017 3.6/5.3 *1 12.0 12.0 -­‐ 3330/2260 *1 /2017 Ichthys 01/12 2016 2017 8.4 34.0 44.0 29% 5240/3130 *2 /2017 /14.05 *2 QCLNG 10/10 <strong>2014</strong> <strong>2014</strong> 8.6 15.0 20.4 36% 2370 /2015 GLNG 01/11 2015 2015 8.0 16.0 18.5 16% 2310 /2016 APLNG 07/11 2015 2016 9.0 20.0 22.5 13% 2500 *1 Ichthys project will also produce 1.6 mtpa <strong>of</strong>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LPG) and 100000 barrels <strong>of</strong> condensate per day at peak (4.05 mtpa). Therefore the maximum liquid production capacity is equivalent to 14.05 mtpa. *2 Prelude project will also produce 1.3 mtpa <strong>of</strong> condensate, 0.4 mtpa <strong>of</strong> LPG. Therefore the overall liquid production capacity is equivalent to 5.3 mtpa. * Source: Company websites and public statements. There are three mains reasons that have caused elevated budget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Dollar When the Gorgon FID was made in September 2009, the A$/US$ exchange rate was about 0.9. Over the next four years, the exchange rate strengthened by over 20% at its peak. 31 Workforce costs directly account for 20%-­‐27% <strong>of</strong> overall LNG project capital expenditure, and shareholder plus project management costs push this value further towards 40%-­‐50%. 32 These costs are paid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dollars, while funding sources are generally 30 See: Carlso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 World’s Next LNG Leader’. 31 Ledesma, ‘The Futur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Exports’. 32 Heinz Kotzot et al, ‘LNG Liquefaction – Not All Plants Are Created Equal, KBR Paper PS4-­‐1, <strong>2014</strong>,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29


calculated in US dollars. Thus, a stronger <strong>Australia</strong>n dollar leads to a more expensive US dollar, and increases overall projects costs. Figure 3: A$/US$ Exchange Rate from 2008 to Present 33 1.20 1.10 A$ vs. US$ exchange rate 1.00 0.90 0.80 0.70 0.60 0.50 High Taxation Since 2000,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 Taxation Office (ATO) has collected a 30% corporate income tax rate from both resident and non-­‐resident companies operating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is rate is well above the OECD average <strong>of</strong> 24.11% and the global average <strong>of</strong> 23.57%. 34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oil and gas industry contributed A$8.8 billion in taxes to both federal and state governments during 2011-­‐2012, and this figure could be as high as $A13 billion by 2020. The industry has also paid 48% <strong>of</strong> its pre-­‐tax earnings into tax purposes over 2002-­‐2012. In additio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commenced a Petroleum Resources Rent Tax (PRRT) from July 2012, which charges further tax on onshore oil and gas projects. 35 Costly Labour Hays, a global recruiting agency, claims that workers i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oil and gas industry receive the highest average salary <strong>of</strong> 53 countries surveyed in 2013. 36 The considerably high pay rat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averaging A$163,600 per annum in 2013, was nearly twice the global average. 37 Operating companies have to pay more to attract qualified labours to catch up with construction schedules, due to the tight domestic labour market in the LNG industry. During meetings with Prime Minister Tony Abbott and Trade Minister Andrew Robb in the US, senior representatives from ExxonMobil, Chevron, and ConocoPhillips expressed their worry and http://www.kbr.com/Newsroom/Publications/Technical-­‐Papers/LNG-­‐Liquefaction-­‐Not-­‐All-­‐Plants-­‐Are-­‐Created-­‐Equal.pdf. 33 Reserve Bank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Historical Data – Exchange Rate: 2007-­‐Current (Daily)’,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rba.gov.au/statistics/historical-­‐data.html#exchange-­‐rates. 34 KPMG, ‘Corporate Tax Rates Table’,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kpmg.com/global/en/services/tax/tax-­‐tools-­‐and-­resources/pages/corporate-­‐tax-­‐rates-­‐table.aspx.35 APPEA, ‘Tax and Commercial’,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appea.com.au/industry-­‐in-­‐depth/policy/tax-­‐and-­commercial/.36 Paul Balfe, ‘<strong>Australia</strong>’s LNG Boom: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CIL Allen Consulting,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acilallen.com.au/insight/4/australias-­‐lng-­‐boom-­‐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 37Hays, ‘Oil & Gas Global Salary Guide 2013’, 2013, http://www.hays.com.au/cs/groups/hays_common/@au/@content/documents/digitalasset/hays_089071.pdf. 3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hesitation to launch any prospective LNG project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due to blowouts in labour expenditures. 38 Lack <strong>of</strong> Basic Infrastructure Almost every singl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project is located in a remote area, necessitating a new round <strong>of</stro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cluding roads, jetties, pipelines, production platforms, LNG processing plants, and storage facilities. Companies may have to construct their own infrastructure if government is not willing to bear the cost. 39 Some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may not meet the challenging requirements <strong>of</strong> large-­‐scale modern LNG projects, or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owners may be unwilling to share. Consequently, significant additional cost and time may be required to construct new or upgrade old infrastructure. Prud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CSG-­‐to-­‐LNG projects involves the possibility <strong>of</strong> causing severe environmental damage. 40 For example, hydraulic fracturing may release untreated water from reservoirs to the surface or contaminate underground aquifers, though there is not yet conclusive evidence <strong>of</strong> correlation. Such environmental doubt delays government approvals for further CSG project development. 41 Furthermore, fresh water consumption in CSG projects in Queensland was large enough to make it the second largest water consumer in the state. Consideri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dry environment, this may lead to further opposition. 42 Project Delay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 <strong>of</strong> all the factors discussed above, most LNG projects under construction have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delays. Even for the operational Pluto project, the first shipment <strong>of</strong> LNG was actually delivered 15 month later than initially planned. 43 Potential delays on project start-­‐up dates could have a hazardous influence on project economics and put many LNG SPAs at risk. For example, due to delays in the Browse project FID, Petro<strong>China</strong> and Japanese company MIMI did not extend their prospective SPA with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roject partners. 44,45 Furthermore, the Independent Project Analysis (IPA) found that for the same projects, <strong>Australia</strong>n workers take 30% more time than workers on the US Gulf Coast. 46 38 David Crowe, ‘$50 billion at Stake as LNG Titans Baulk at Costs’,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16 June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theaustralian.com.au/business/mining-­‐energy/bn-­‐at-­‐stake-­‐as-­‐lng-­‐titans-­‐baulk-­‐at-­‐costs/story-­e6frg9df-­‐1226955167053#.39 Damien Clarke and Susan O’Rourke, ‘<strong>Australia</strong>: A Priority Destination for Chinese ODI’, <strong>China</strong> Go Global Think Tank, 13 March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cggthinktank.com/<strong>2014</strong>-­‐03-­‐13/100071471.html. 40 Alex St John, ‘The Coal Seam Gas Debate’, Parliament Library Briefing Book, 2013, http://www.aph.gov.au/About_Parliament/Parliamentary_Departments/Parliamentary_Library/pubs/BriefingBook44p/GasDebate. 41 Ibid. 42 Ledesma, ‘The Futur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Exports’. 43 Ibid. 44 AAP, ‘Woodside Agreement with Petro<strong>China</strong> Expires’, <strong>Australia</strong>n Financial Review, 4 January 2010, http://www.afr.com/p/business/companies/woodside_agreement_with_petrochina_KuElfFpPb9G8h8KGDymdsL. 45 Angela Macdonald-­‐Smith, ‘Woodside Loses Deal to Sell Browse LNG to Japan’,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3 January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smh.com.au/business/woodside-­‐loses-­‐deal-­‐to-­‐sell-­‐browse-­‐lng-­‐to-­‐japan-­‐<strong>2014</strong>0102-­‐307rw.html. 46 Ledesma, ‘The Futur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Exports’.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31


Estimate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t is predicted that by 2025, global LNG export capacity will reach 650 mtpa, far in excess <strong>of</strong> the expected demand <strong>of</strong> 450 mtpa. 47 Given this circumstance, <strong>China</strong> has broadened its import options to optimise national benefits. In 2006, WA was the sole supplier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imported LNG, to the tune <strong>of</strong> 0.7 mtpa, but by 2012 WA’s share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imports was diluted to only 24% (3.6 mt). 48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s to compete with many other countries for LNG export opportunities into <strong>China</strong>. Looking at Figure 5, data from the 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 provides an overall view towards the cost <strong>of</strong> imported LNG to Japan. Except for freight costs, other cost components can be used for the estimation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LNG import costs. The comparison indicates that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reenfield projects cannot compete with US Gulf regasification conversion projects, West Coast Canada projects, or East Africa Greenfield projects due to far higher expenditure, especially in liquefaction (over US$3/MMbtu). However, <strong>Australia</strong>’s brownfield expansion projects could be competitive. Figure 5: Comparison <strong>of</strong> Delivered Costs <strong>of</strong> LNG to Japan in 2013 Canada Canada has technically recoverable shale gas equivalent to 11,460 mt <strong>of</strong> LNG. Ten <strong>of</strong> the nation’s proposed LNG projects will reach 120 mtpa capacity when fully operational. 49 Its acquisition <strong>of</strong> Nexon creates mor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Canada for CNOOC, and Nexon will make a FID for the proposed LNG project at Prince Rupert in 2017. Petro<strong>China</strong> has also been a co-­‐venturer for the LNG Canada project at Kitimat, and signed an SPA for future LNG imports. 50,51 The major problems for Canadian LNG projects is the massive cost for new 47 Gao et al, ‘Gas Potential and Challenges to LNG Industry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48 Department <strong>of</strong> State Development, ‘Western <strong>Australia</stro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Industry Pr<strong>of</strong>ile March <strong>2014</strong>’. 49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Canada’, 30 September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eia.gov/country/cab.cfm?fips=CA. 50 Sinopec News Agency, ‘CNOOC and Nexon Confirm Second Potential Venue for Canadian LNG Project’,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strong>2014</strong>, http://cbj.ndrc.gov.cn/xgxx/<strong>2014</strong>09/t<strong>2014</strong>0915_625598.html. 3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infrastructure, especially as a number <strong>of</strong> onshore transmission pipelines are required both on the West Coast and East Coast to ensure sufficient feed gas supply. 52 Russia Russia has a proven natural gas reserves equivalent to 22,690.3 mt <strong>of</strong> LNG, with a world share <strong>of</strong> 16.8% (second in volume), and was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natural gas producer at the end <strong>of</strong> 2013. 53 There will be three LNG projects with a total capacity <strong>of</strong> 45 mtpa coming into operation phase around 2025. 54 Following its equity interest acquisition <strong>of</strong> the Yamal Project, CNPC has signed an LNG SPA. However, for Yamal or any other potential Russian LNG projects along the Arctic Ocean, two unavoidable issues arise with LNG delivery to <strong>China</strong>: long transport distances and extremely tough weather conditions. This is because LNG from that region has to pass through the Arctic Ocean and the Bering Strait, usually with the help <strong>of</strong> ice-­breakers.55 Transportation cost and security issues will hinder <strong>China</strong> from importing huge volumes <strong>of</strong> Russian LNG through sea freight. USA The US has a large quantity <strong>of</strong> existing gas infrastructure that could be rapidly upgraded and extended to expand LNG exports. The American shale gas revolution has boosted its overall gas production capacity dramatically; the US is in a transitional phase from net-­‐importer <strong>of</strong> LNG to net-­‐exporter. 56 Given US LNG was approved for export in May 2011, its Henry Hub-­linked low gas price (around US$4/MMbtu) will deliver enormous economic benefits once gas is exported to regions with higher gas prices, such as Asia (around US$15/MMbtu). As <strong>of</strong> November 2013, there were 34 LNG projects awaiting approvals, utilising shale gas as the feed gas with a total LNG capacity <strong>of</strong> 240 mtpa. It should be noted, however, that due to national security concerns and strategic planning in both the US and <strong>China</strong>, it is unlikely that <strong>China</strong> will sign SPAs with the US. <strong>China</strong> is still wary <strong>of</strong> the failure <strong>of</strong> CNOOC’s bid to acquire American petroleum explorer Unocal due to political barriers from the US government. 57 Consequences Prospective investment up to A$150 billion for further LNG capacity expansion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might be driven away due to the current tough investment climate, as the Managing Director <strong>of</strong> Chevron <strong>Australia</strong>, Roy Krzywosinski, has indicated. 58 51 LNG Canada, ‘Did You Know?’, <strong>2014</strong>, http://lngcanada.ca/did-­‐you-­‐know/. 52 Jianwen Zhu, Qian Xu and Zhiguo Xi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ive Future <strong>of</strong> Canadian LNG Projects’,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vol. 6, <strong>2014</strong>. 53 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strong>of</strong> World Energy June <strong>2014</strong>’. 54 Gao et al, ‘Gas Potential and Challenges to LNG Industry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55 Sarah Parker Musarra, ‘Yamal LNG Progresses with CNPC Deal’, Asian Oil & Gas, 21 May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aogdigital.com/component/k2/item/3907-­‐novatek-­‐cnpc-­‐agree-­‐on-­‐yamal-­‐lng. 56 Babs McHugh, ‘US Shale Gas: A Different Game to Offshore <strong>Australia</strong>’, ABC Rural, 29 October 2013, http://www.abc.net.au/news/2013-­‐10-­‐28/aus-­‐conventional-­‐gas-­‐has-­‐edge-­‐on-­‐usa-­‐shale-­‐ga/5050258. 57 ‘International Concern about <strong>China</strong>’s Attitude towards US LNG Exports’, Petroleum Business News, 6 June 2013, http://www.pbnews.com.cn/system/2013/06/05/001430895.shtml. 58 Accenture, Energy Critical: A Sustainable Growth Strategy for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as, 3 April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accenture.com/us-­‐en/Pages/insight-­‐energy-­‐critical-­‐sustainable-­‐growth-­‐strategy.aspx.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33


Proposals To effectively enhance collaboration between <strong>Australia</strong>-­‐based companies and Chinese companies i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industry, seven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overnment: Flexible Regulations and Politics <strong>Australia</strong>’s rigorous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have blocked its current LNG projects from being more competitive, and cause prospective investors to hesitate. One heated debate is the issue <strong>of</strong> bringing in overseas workers. Qualified foreign workers with English pr<strong>of</strong>iciency and relevant work experience should be able to obtain their 457 visas easily and be welcomed to work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is will effectively ease the shortage <strong>of</strong> domestic labour. Moreover, labour productivity could be boosted and overly high pay rates could be reduced through positive competition. From Chinese companies’ perspective, Chinese labourers are highly favoured due to ease <strong>of</strong> cooperation and shared culture. Furthermor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overnments could further invest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LNG projects. By doing so, they will boost <strong>Australia</strong>’s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reputation and thereby generate further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overnment: Initiative on Bilateral Cooperation Federal and State Governments should show stronger enthusiasm to attract more prospective Chinese investors for LNG projects. They could host LNG investment conferences, inviting key stakeholders from IOCs, NOCs, and independent oil and gas companies based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to deepen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potential collaboration through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s and high-­‐level networking. Operating Companies: Infrastructure Sharing and Offshore Manufacturing As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projects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northwest coast <strong>of</strong> WA (near Dampier), northern NT (near Darwin), and eastern Queensland (Curtis Island), it is highly advisable that operating companies share infrastructure amongst nearby projects, aiming to reduce budgets and accelerate project progress. In 2013, Santos and BP agreed to connect their individual pipelines at Gladstone to supply feed gas for each project. 59 Arrow LNG will co-­‐construct water treatment facilities with APLNG. 60 A lower expenditure could also be achieved through constructing plant modules in Asia. Peter Voser, CEO <strong>of</strong> Shell, claims that the Prelude FLNG project has not encountered budgetary pressures mainly because the construction <strong>of</strong> the FLNG vessel is being undertaken in South Korea. 61 <strong>China</strong> 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COOEC) has constructed 164 modules for the Gorgon project in <strong>China</strong>. Within three years, approximately 14 million hours <strong>of</strong> labour with about 10,000 people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is construction. 62 Cost would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if the construction work was conducted onshor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59 Ledesma, ‘The Futur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Exports’. 60 Xinhong Wang and Yao Zh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ive Future Challenges for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Projects’, Natural Gas & LNG, vol. 10, 2012. 61 Ibid. 62 COOEC, ‘The World’s Largest LNG Project Completed in COOEC Qingdao Site’, 2013, http://www.cnoocengineering.com/en/single_news_content.aspx?news_id=12415. 3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Prospective Investment Option: Floati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FLNG) FLNG integrates gas production and liquefaction followed by LNG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n one <strong>of</strong>fshore vessel. Currently there are over 20 FLNG project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phases across the world, and Shell’s Prelude project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is going to be the very first FLNG <strong>of</strong> its kind. 63 Currently, besides Prelude, another four FLNG project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re either under construction or waiting for FIDs. The construction <strong>of</strong> pricey onshore LNG processing plants is unnecessary and furthermore requires associated infrastructures, like subsea pipelines, roads, export terminals, and more. 64 Meanwhile, construction work on FLNG vessels could be shifted to Asian countries to reduce budget expenditures, and FLNG vessels can also be moved to new fields and reused in future projects. Furthermore, CNOOC has been conducting feasibility studies on FLNG in <strong>China</strong>, which could be potentially used for natural gas production in the South <strong>China</strong> Sea. 65 Investing in FLNG could not only significantly reduce project budgets, but more importantly, Chinese companies could gain access to state-­‐<strong>of</strong>-­‐the-­art FLNG techniques through cooperation with pioneering IOCs like Shell. While FLNG is quite attractive, the WA government is not happy about its development. WA Premier Colin Barnett is strongly opposed the idea <strong>of</strong> FLNG in WA, as FLNG requires many fewer local WA workers 66 and taxation on FLNG will flow more to the Federal Government rather than WA because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owns petroleum resources more than 5.556km away from the State coastline. 67 Chinese Investors: Local Talent Acquisition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policy, economy, culture, and law betwe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which could potentially create trouble when Chinese companies invest i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industry. A number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based firms have teams <strong>of</strong> experts for pr<strong>of</strong>essional consulting, financial, commercial, and legal services, which possess accumulated local experience in dealing with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cooperation in the energy or LNG industry. Examples could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KPMG, King & Wood Mallesons, Deloitte, Minter Ellison, and Ernst & Young. Chinese companies highly favour airdropping Chinese personnel from their parent companies into <strong>Australia</strong>n JVs or subsidiaries. However, they should instead consider recruiting bilingual and locally experienced staff. Their cross-­‐cultural skills make it is far easier for them to collaborate with people from both <strong>China</strong>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Furthermore, they have built their own network in the sector they are in.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Accelerate the Cooperation APPEA is the peak industry organisation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s oil and gas sector, and regularly hosts conferences and forums on technical issues and commercial opportunities, and negotiate with 63 Shell, ‘Prelude Floati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FLNG) Development’,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shell.com.au/aboutshell/who-­‐we-­‐are/shell-­‐au/operations/upstream/prelude.html. 64 Angela MacDonald-­‐Smith, ‘How <strong>Australia</strong> Can Win the LNG War’, <strong>Australia</strong>n Financial Review, 12 February <strong>2014</strong>,http://www.afr.com/p/business/companies/how_australia_can_win_the_lng_war_cmCs1Ps030RYSCxMuycuyN. 65 ‘Foreign Media: CNOOC FLNG Technology may be Applied in South <strong>China</strong> Sea’, Sina Finance, 17 July <strong>2014</strong>,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jwmjc/<strong>2014</strong>0717/154919735157.shtml. 66 <strong>Australia</strong>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Woodside to Use Floating LNG Technology to Process Browse Basin Gas’, ABC News, 20 August 2013, http://www.abc.net.au/news/2013-­‐08-­‐20/woodside-­‐to-­‐use-­‐flng-­‐to-­‐process-­browse-­‐basin-­‐gas/4899026.67 Ledesma, ‘The Futur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Exports’.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35


government for a better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68 All LNG operating companie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re APPEA members, but as <strong>of</strong> yet there has been no participation from Chinese companies. 69 In 2016, APPEA will support the 18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Exhibition on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18) in Perth, the most significant global LNG event. This will be an invaluable platform for Chinese oil and gas players to gain up-­‐to-­‐date industrial knowledge, and seek potential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70 It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Chinese companies to become full members <strong>of</strong> APPEA, as well as take advantage <strong>of</strong> APPEA’s events. Other bilateral organisations can aslo be supportive. For example,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Young Pr<strong>of</strong>essionals Initiative (ACYPI) invited CNOOC <strong>Australia</strong> to deliver a seminar o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NG industry in Perth in December 2013. 71 Many attendees were young legal and commercial elites working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energy collabor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Cradle for Future Pr<strong>of</strong>essionals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Natural Gas Technology Partnership Fund seeks to provide scholarships, training opportunities, research project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between <strong>China</strong>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on natural gas and LNG. 72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Training Centre aims at providing up-­‐to-­date natural gas (including LNG) training programs for senior <strong>of</strong>ficers from both Chinese oil and gas companies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73 Conclusion and Future Outlook <strong>Australia</strong> is a traditional investment destination for Chinese capital, and three Chinese NOCs have been involved in both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gas-­‐to-­‐LNG projects via equity interest acquisition and LNG SPA, to meet <strong>China</strong>’s rapidly growing demand for natural gas. Since LNG projects are based on multi-­‐billion dollar investments and carry a number <strong>of</strong> risks, Chinese companies need to pursue deeper insights into and presence i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investment climate through multiple approaches.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overnment should be expected to modify certain policies that may prevent Chinese ODIs in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potentially weaken its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global LNG export industry. FLNG is very competitive, and should be prioritised by companies. Every participant in the LNG industry should cooperate together to ensure that <strong>Australia</strong> becomes the gas hub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and implement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solve any challenges. 68 APPEA, ‘What We Do’,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appea.com.au/what-­‐we-­‐do/. 69 APPEA, ‘Members’,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appea.com.au/about-­‐appea/members/. 70 LNG 18, ‘About LNG 18’, <strong>2014</strong>, http://lng18.org/about-­‐overview.php. 71 ACYPI, ‘Perth-­‐Powering the Asian Century: A Supply and Demand Equation’, 29 November 2013, http://www.acypi.org.au/2013/11/29/perth-­‐powering-­‐the-­‐asian-­‐century-­‐a-­‐supply-­‐and-­‐demand-­‐equation/. 72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Natural Gas Technology Partnership Fund, ‘Funding Opportunities’, <strong>2014</strong>, http://forum.gasfund.com.au/site/Opportunities.html. 73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Natural Gas Technology Partnership Fund,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Training Centre’, <strong>2014</strong>, http://forum.gasfund.com.au/site/Training.html. 3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Imperialism Within the Academy: The Historiography <strong>of</strong> Nineteenth-­‐Century Western Imperialism in <strong>China</strong>Adrian Raftery Adrian Raftery first became interested in <strong>China</strong> after taking a course in Chinese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Queensland. His Honours thesis examined European perception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during the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Adrian possesses an academic interest in Chinese political history, particular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in Beijing. Scholar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history have long recognised the impact that nineteenth century European and American military aggression had upon the course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development. Beginning with the signing <strong>of</strong> the Treaty <strong>of</strong> Nanking in 1842 following <strong>China</strong>’s defeat in the First Opium War, and extending to subsequent ‘unequal treaties’ that granted increased privileges to Japanese and Western powers over <strong>China</strong> throughout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the so-­‐called ‘Hundred Years <strong>of</strong> National Humiliation’ (bainian guochi 百 年 国 耻 ) has served in <strong>China</strong> as an important narrative for both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deological cohesion. For <strong>China</strong>, the numerous diplomatic and commercial concessions granted to the imperial powers were perceived as an indication <strong>of</strong> its own military and political weakness, and provided stark evidence <strong>of</strong> Japanese and Western power.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the events <strong>of</stro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ave played such a pivotal role in Chinese historical memory that contemporary foreign policy,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education is shaped and informed by the incidents <strong>of</strong> that century. 1 At a time w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ong>China</strong> and the USA has the capacity to substantially influenc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foreign policy, 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how major American scholar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history have understood the role played by Western powers in <strong>China</strong>’s development. 2 Historical methodology has the capacity to fundamentally alter discourse and function as dialectic, with past events shaping present concerns and vice versa. Given the importanc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old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education, politics and culture, developing a nuanced knowledge <strong>of</strong> how this century <strong>of</strong> Chinese history has been portrayed to Western audiences is crucial. Understanding how the issu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and presented by historian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and particularly the choice <strong>of</strong> interpretive methods that have grappled with this complex legacy, can provide valuable lessons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appreciate the intricacie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examining the progression <strong>of</strong>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Chinese history that occurred over the course <strong>of</stro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paper will demonstrate how the contemporaneous anxieties <strong>of</strong> Western historians over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during the 1960s and 1970s provided the impetus for a more critical analysis <strong>of</strong> Western involvement in nineteenth century <strong>China</strong>. The works <strong>of</strong> influential <strong>China</strong> scholars H.B. Morse, John King 1 Zheng Wang, Never Forget National Humiliation: Historical Memory in Chinese Politics and Foreign Relatio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 2 The most publicised debate concerni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s whether closer economic ties with <strong>China</strong> can be reconciled with a strategic alliance with the USA. For a brief overview <strong>of</strong> two competing schools <strong>of</strong> thought, see: http://www.aspistrategist.org.au/author/hugh-­‐white/.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37


Fairbank, James Peck and Phillip Kuhn will be used to analyse how these changes have influenced notions <strong>of</strong> imperialism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allenging the Imperial Legacy The first significant challenge in the USA to arguments supporting Western imperialism in nineteenth century <strong>China</strong> occurred during the 1930s. Led by a future doyen <strong>of</strong> Chinese history, John King Fairbank, interpretations <strong>of</strong> Western nations’ culpability in determining the course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history by means <strong>of</strong> their military and economic aggression was advanced through employing a novel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nalyses <strong>of</strong> late Qing dynasty history were delineated through a lens almost devoid <strong>of</strong> self-­‐critical examination. The bright-­‐eyed confidence in these writings was symptomatic <strong>of</strong> an emerging academic field content with conveying the history <strong>of</strong> an empire still relatively unknown outside <strong>of</strong> East Asia. The Opium Wars, the opening <strong>of</strong> treaty ports and the Taiping and Boxer Rebellions were all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strong>of</strong> how the peripheral forces <strong>of</strong> Western intervention had awakened the slumbering dragon from its static existence and provided the necessary preconditions for modernisation, in the form <strong>of</strong> industrialisation and capital investment. There was only one path to the modern world, and that was path that had been trodden by the Western powers. H.B. Morse published the archetype <strong>of</strong> this Western-­‐centric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y in the early decades <strong>of</strong> the twentieth-­‐century: three tome-­‐length books entitle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Empire, Volumes 1-­‐3. 3 Authoritative in tone and following the dictum <strong>of</strong> Ranke-­‐inspired empiricism, Morse’s work was considered the definitive publication o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history. A reviewer in the <strong>Journal</strong> <strong>of</strong>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wrote in January 1919 that: It may be said without exaggeration that the general reader, and indeed also the specialist in the Far East, once provided with these three volumes, may consider himself furnished with an unfailing vade mecum and encyclopaedia in all essential matters connected with Chinese trade, foreign relations, diplomacy, Consular administration, Customs method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4 Through his position in the Chinese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from 1874 to 1908, Morse had developed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strong>of</strong> Western and Chinese commercial and governmental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final years <strong>of</strong> the Qing. Despite his proximity to these interactions, however, his work remained untainted by the cultural-­‐elitist preconceptions characteristic <strong>of</strong> many European and American traders and civil servants in <strong>China</stro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5 We hear from a student <strong>of</strong> Morse at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Oxford that, 3 H.B. Mors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Empire, ‘Volume 1: The Period <strong>of</strong> Conflict, 1834-­‐60’, ‘Volume 2: The Period <strong>of</strong> Submission, 1861-­‐93, ‘Volume 3: The Period <strong>of</strong> Subjection, 1894-­‐1911’, London,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10-­‐1918. 4 E.H. Parker,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Empire. In Two Volumes.” By Hosea Ballon Morse, Author <strong>of</strong> 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Etc. Longmans, Green & Co.’, <strong>Journal</strong> <strong>of</strong>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ew Series), vol. 51, no. 1, 1919, pp. 91-­‐98. 5 John King Fairbank claims that British merchants came to <strong>China</strong> with a disposition shaped by their colonisation <strong>of</strong> India; “as a ruling elite, superior, self-­‐confident, <strong>of</strong>ten arrogant, thoroughly convinced that their secret power was prestige”: John King Fairbank, ‘The Creation <strong>of</strong> the Treaty System’, in John King Fairbank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Volume 10: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 216. 3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though he lived through the decades <strong>of</strong> foreign imperialism and the collapse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Empire, his historical work avoids the obtrusive chauvinism <strong>of</strong> the Western treaty port community <strong>of</strong> that period.” 6 Morse cannot be faulted for a lack <strong>of</strong> objectivity, but rather his intellectual lineage and source selection. His publications built upon the scholarship <strong>of</strong> earlier European and American missionaries, diplomats and traders whose works trumpeted Western ideals as the defining influenc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history. Although he may have circumvented such a notion through an unprejudiced depiction <strong>of</strong> the final century <strong>of</strong> the Qing, Morse nevertheless constructed a narrativ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history that was based almost solely upon Western influence. The Chinese side <strong>of</strong> the story was neglected. Morse’s approach to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was contested by a former student <strong>of</strong> his, John King Fairbank, in a 1953 publication developed from 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itled: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strong>China</strong> Coast: The Opening <strong>of</strong>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Fairbank was critical <strong>of</strong> how Chinese history was conveyed through a disproportionate focus upon external factors, to the neglect <strong>of</strong> domestic influences. He suggested that although previous scholarship had “been studied almost entirely from the alien view <strong>of</strong> Western invaders...Nothing is more plain, however, that the key to the story lies within.” 7 Following his desire to write a more inclusive interpretation <strong>of</strong>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Fairbank begins by outlining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trade known as the tributary system. Although the Chinese Empire had been divided and united numerous times throughout history, Fairbank claims that its abundance <strong>of</strong> resources and the tenacity <strong>of</strong> its institutions to assimilate the cultural practices <strong>of</strong> foreign conquerors provided the necessary ingredients for regional power and a self-­‐belief in <strong>China</strong>’s innate cultural superiority. 8 As such, the ruler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conducted foreign rela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erceived pre-­eminence by insisting foreign envoys conform to specific rituals, thereby becoming submissive to Chinese custom. 9 The second function <strong>of</strong> the tributary system was to control trade. Access to <strong>China</strong>’s markets was restricted through regulatory policy that dictated the type and quantity <strong>of</strong> goods that could be traded at any time. 10 When European traders first encountered this tributary system duri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 <strong>China</strong>’s brusque reaction to uninitiated Western merchants was “predetermined by an ideological structure <strong>of</strong> assumptions, expectations and evaluations inherited from <strong>China</strong>’s long history and institutionalised in the tribute system.” 11 Conflicting attitudes towards commerce, and particularly the import <strong>of</strong> opium during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 contributed to the First Opium War <strong>of</strong> 1839-­‐1842. The second section <strong>of</strong> Fairbank’s monograph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by the imperial powers <strong>of</strong> a diplomatic system that became known as the ‘Treaty ports’. After <strong>China</strong>’s defeat in the First Opium War, the Treaty <strong>of</strong> Nanking was ratified, which, amongst other clauses stipulating indemnity payments and the annexation <strong>of</strong> Hong Kong, opened five ports along the eastern coast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to Western trade. 12 These ports became hubs <strong>of</strong> Western investment 6 John King Fairbank, Martha Henderson Coolidge and Richard J. Smith, H.B. Morse, Customs Commissioner and Historian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Lexington: University Press <strong>of</strong> Kentucky, 1995, p. 3. 7 John King Fairban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strong>China</strong> Coast: The Opening <strong>of</strong>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p. 4. 8 Ibid, pp. 24-­‐39. 9 Ibid, p. 31. 10 Ibid, p. 32. 11 Ibid, p. 23. 12 Frederic Wakeman Jr, ‘The Canton Trade and the Opium War’, in John King Fairbank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Volume 10: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 21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39


and commerce, leaving <strong>China</strong> open to economic exploitation. As a result, traditional Chinese institutions and ideologies were destabilised. Despite his recognition <strong>of</strong> the Western influence in nineteenth century <strong>China</strong>, Fairbank’s narrative is not dominated by an apologist sentiment for imperial expansion. He posits instead that the treaty port system was implemented in line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otion <strong>of</strong> ‘controlling the barbarians using commerce’ (yi shang zhi yi 以 商 治 夷 ). 13 Pioneering this new methodology, Fairbank utilises Chinese primary source material in conjunction with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rong>of</strong>ficial documents in order to construct his hybrid history <strong>of</strong> nineteenth century <strong>China</strong>. Correspondence between Beijing and Chinese provincial authorities, The Peking Gazette and Collected Statutes <strong>of</strong> the Great Qing (Da Qing Huidian 大 清会 典 ) are all drawn upon to balance the previous overemphasis on Western commercial, evangelical and bureaucratic sources. 14 By choosing to include and emphasise Chinese documents, Fairbank hoped to more accurately convey “the natur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society and its response to the West.” 15 Fairbank acknowledged that there were limitations to this method <strong>of</strong> study. He states that because historians had imperfectly understood Chinese society, it would thus always be difficult to gauge the extent <strong>of</strong> Western impact upon nineteenth century <strong>China</strong>. 16 Nevertheless, he asserts that with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the West over the course <strong>of</strong> the previous centuries, “the incorporation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into this nascent world order has proved unusually difficult.” 17 This was perhaps due to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in the institution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to those <strong>of</strong> the West—development in <strong>China</strong> was limited by the differing course <strong>of</strong> its institutional growth. Furthermore, Fairbank claimed that Western intrusion should not be depicted or understood as an ‘impact’, but rather a stimulus to <strong>China</strong>’s modernisation. He asserts that “personal contact in the treaty ports and mission stations, material changes in economic life and social custom, led to the eventual metamorphosi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institutions.” 18 Fairbank’s notion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metamorphosis was not merely the projection <strong>of</strong> Western ideals and establishments onto a weakened though resilient society. It was instead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that created a “hybrid society” in the treaty ports, where “Western forms <strong>of</strong> law, finance, industry, and individualism have been subtlety modified” to incorporate aspects <strong>of</stro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stoms. 19 The term he coined for this practice was “synarchy”. In essence, it was a partnership between <strong>China</strong> and the Western powers that resulted in the breakdown <strong>of</strong> the tributary system and provided <strong>China</strong> with the necessary tools to undergo the process <strong>of</strong> modernisation, as defined by the Western trajectory. 20 Fairbank anticipated that subsequent scholars would adopt his alternate approach to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He writes in the first pages <strong>of</strong> his bibliography that through his us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documents he hoped “many more volumes will be based on them...the present volume adumbrates only faintly the vast scope <strong>of</strong> the records awaiting study.” 21 Fairbank successfully paved the way for a more inclusive approach to depic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powers and <strong>China</strong>. 13 Fairban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strong>China</strong> Coast. 14 Ibid, p. 68. 15 Ibid, p. 6. 16 Ibid. 17 Ibid. 18 Ibid. 19 Ibid. 20 Ibid, p. 465. 21 Ibid, p. 62. 4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Appended in Fairbank’s biographical study <strong>of</strong> his mentor, there is a letter addressed to Fairbank by H.B. Morse. Recognising the historiographical significance <strong>of</strong> Fairbank’s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y, Morse writes that: when some Harvard student, grandson <strong>of</strong> the grandson <strong>of</strong> a member <strong>of</strong> the class <strong>of</strong> 1874, shall desire to refute the erroneous and senile deduction <strong>of</strong> his pr<strong>of</strong>essor John King Fairbank (A.B. Harv., B.Litt. & D.Phil Oxon.) soon to be Emeritus, and should refer his aged pr<strong>of</strong>essor to his work, written in the freshness and elasticity <strong>of</strong> youth, on British Policy in <strong>China</strong> etc. they will note with pride the fact... that it was to some extent inspired by a classmate <strong>of</strong> his own great great grandfather. 22 Although the criticism did not come from the great-­‐great grandson <strong>of</strong> an 1874 Harvard graduate, sixteen years after Fairbank received permission to dedicate his publication to his former teacher, his methodology was indeed critiqued. <strong>China</strong>’s Modernisation in 1960s American Scholarship In 1969, amidst America’s increasing involvement in the Vietnam War, a young graduate student acerbically challenged Fairbank’s method, which he believed had portrayed the Sino-­‐Western relationship in nineteenth-­‐century <strong>China</strong> as a relatively benign interaction. James Peck was the author <strong>of</strong>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Bulletin <strong>of</strong>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in 1969 entitled ‘The Roots <strong>of</strong> Rhetoric: The Pr<strong>of</strong>essional Ideology <strong>of</strong> America’s <strong>China</strong> Watchers’. 23 Peck argued that scholars <strong>of</strong>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had adopted a similar framework for all <strong>of</strong> their interpretative exercises, which attempted to excuse or obfuscate Western imperialism. This supposedly insidious methodology came in the form <strong>of</strong> ‘modernisation theory’. Boiled down to its essence, modernisation theory contends that socie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raditional’ and ‘modern’. In order for a society to develop beyond its ‘traditional’ form, it must undergo a series <strong>of</strong>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These stages <strong>of</strong> structural evolution mark a society’s journey into a ‘modern’—and therefore more advanced—form. There is an underlying assumption that, with adequate assistance, less developed nations are able to progress beyond their rudimentary structure to become like highly developed countries. <strong>China</strong>, with its apparently static societal arrangement, belonged to the ‘traditional’ group. Although there is a vast corpus <strong>of</strong> literature analysing modernisation theory, Peck basically believed that American historian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mistook this theory <strong>of</strong>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s historical method, which consequently allowed them to neglect Chinese victimisation at the hands <strong>of</strong> Western imperialists and then propose that <strong>China</strong> must adopt certain Western features in order to reach modernity. 24 Furthermore, modernisation theory was not merely an intellectual construct, but rather “an ideological construct used by leading <strong>China</strong> specialists to justify America’s political, military and economic intervention in Asia in the postwar era”. 25 In an article laced with derision, Peck contends that scholar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history had claimed Western expansion and dominance occurred due to a “unique constellation <strong>of</strong> pre-­‐22 Fairbank, Coolidge and Smith, H.B. Morse, Customs Commissioner and Historian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p. 2. 23 James Peck, ‘The Roots <strong>of</strong> Rhetoric: The Pr<strong>of</strong>essional Ideology <strong>of</strong> America's <strong>China</strong> Watchers’, Bulletin <strong>of</strong>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vol. 2, no. 1, 1969, pp. 59-­‐69. 24 Paul Cohen, Discovering History in <strong>China</strong>: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p. 107. 25 Ibid, p. 9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41


conditions.” 26 Through these pre-­‐conditions, the “nation-­‐states in the West succeeded in unleashing an almost Faustian power, an exaltation <strong>of</strong> energy symbolised by the enormous "rationalization" <strong>of</strong> man's economic and social machinery” upon <strong>China</stro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27 After the West had provided <strong>China</strong> with the necessary means, then <strong>China</strong> would subsequently be able to modernise. Peck goes on to state that, unlike the West, where industrialisation and scientific thought had occurred through a natural evolutionary process, by describing <strong>China</strong>’s “response” to a Western “impact”, scholars had intrinsically dismissed <strong>China</strong>’s self-­‐determination and instead used foreign ideals as the baseline for development and modernisation. 28 By utilising this ‘impact-­‐response’ method to understand Chinese history, the cultural plight experienced by the Chinese through having to completely dismiss or reinterpret their traditional heritage in order to conform to modern notions is dispassionately neglected. 29 After establishing that previous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s had erroneously claimed that <strong>China</strong> was unable to modernise without the “stimulus” <strong>of</strong> the West, Peck argues that Japan is unjustly used in comparison to <strong>China</strong> as a country that was able to successfully modernise through Western intervention. We are told by Fairbank that: Nationalism and industrialism, which triumphed so easily in Japan, were retarded in the Middle Kingdom. Neither the scientific method nor the rule <strong>of</strong> law, the inventor or the entrepreneur, have yet to have their heyday in this strangely different society. Perhaps the very maturity and stability <strong>of</strong>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have proved a handicap. 30 Peck proposed the opposite: that it was not cultural resilience that accounted for <strong>China</strong>’s inability to effectively modernise, but rather that Western imperialism had not penetrated nineteenth-­‐century Japan to the same degree. 31 This allowed Japan to more effectively adapt to external circumstances beyond its control, and on its own terms. Western historians, rather than admitting the true nature <strong>of</strong> Western expansion into <strong>China</strong>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eld internal factors to blame. According to Peck, previous scholars had variously identified ethnocentrism, self-­‐sufficiency and institutional durability as aspect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society that prevented it from ‘modernising’. 32 Imperialism was quietly swept aside.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there was, however, one demographic that was very vocal in its criticism <strong>of</strong> Western imperialism in <strong>China</strong>: the Chinese. For Peck, scholars <strong>of</strong> nineteenth century <strong>China</strong> had casually dismissed Chinese grievances as fundamentally at odds with accurate depiction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history. Their views were merely a psychological balm perpetuated by a communist country’s agenda “at variance with the general trend <strong>of</strong> modern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strong>of</strong>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33 To this end, we hear from Fairbank that, as contemporary scholar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26 Peck, ‘The Roots <strong>of</strong> Rhetoric’, p. 59. 27 Ibid. 28 Ibid, p. 60. 29 Ibid. 30 Fairban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strong>China</strong> Coast, p. 4. 31 Cohen, Discovering History in <strong>China</strong>, p. 100; Peck, ‘The Roots <strong>of</strong> Rhetoric’, p. 64. 32 Peck, ‘The Roots <strong>of</strong> Rhetoric’, p. 60. 33 John King Fairbank, <strong>China</strong>: The People's Middle Kingdom and the U. S. 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 17, cited in Peck, ‘The Roots <strong>of</strong> Rhetoric’, p. 61. 4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we find ourselves 'American imperialists,' caught in a role which has been partly thrust upon us and which we do not want: that <strong>of</strong> the outside oppressor, last target <strong>of</strong> Mao's revolution, tied in with the evil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past, cause <strong>of</strong> her inadequacies and obstacle to her rise. 34 Peck’s scathing attack did not stop at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e believed that contemporary academics and policymakers were upholding certain notions about <strong>China</strong> in order to rationalise post-­‐WWII American involvement in Asia. 35 After all, the US was a nation that fervently believed the most successful way to modernise was through “contact, [an] open society, plural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ing world.” 36 Peck asserted instead that imperialism was veiled by scholar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in terms <strong>of</strong> modernisation, who held that it was <strong>China</strong>’s inability to adapt and intern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that rendered <strong>China</strong> unwilling or unable to effectively assimilate superior Western ideals, and prevented <strong>China</strong> from modernising. Their pr<strong>of</strong>essed victimisation was used as a subversive guise to vent “over-­simplified and emotional explanations”. 37 Peck proposed that to more accurately depict Chinese history, it should be done along Marxist-­‐Leninist lines. In the subsequent issue <strong>of</strong> the Bulletin <strong>of</strong>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Fairbank wrote a rejoinder to Peck’s essay. After praising the “critical spirit” <strong>of</strong> Peck’s argument and stating that it was a welcome change <strong>of</strong> pace from the self-­‐pr<strong>of</strong>essed <strong>China</strong> experts who seemed to have mushroomed arou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discourse since the founding <strong>of</strong> the People’s Republic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in 1949, Fairbank presents his rebuttal. 38 Concerning the reinterpretation <strong>of</strong>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Fairbank sees Peck’s exhortation to use “Revolutionary Marxism” as an alternative to modernisation theory as misguided. Revolutionary Marxism was an “action-­‐oriented creed” that uses “research for practical purposes” in order to marshal likeminded followers to pursue revolutionary action and affect a change <strong>of</strong> government. 39 Furthermore, the notions <strong>of</strong> feudalism,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 are “nineteenth-­‐century terms that have long since taken on the smell <strong>of</strong> grandfather’s mothballs.” 40 Although Fairbank recognised that there was certainly merit in applying Marxist-­‐Leninist theory to Chinese history—many American scholar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have devoted significant time to this very issue—it was but one theory <strong>of</strong> history and therefore not the only alternative to modernisation theory. In terms <strong>of</strong> intellectual method, ‘modernisation theory’ was essentially a meaningless term, a collection <strong>of</strong> theories used purely for academic interpretation and only gaining in intrinsic value as an interpretative method when coupled with political modernisation, economic modernisation, etc. 41 It was a broad church that did not signify any attempt to disguise Western imperialism, but rather “a collection <strong>of</strong> bits and pieces, analysis orientated.” 42 Fairbank also detects in Peck’s essay a cyclical historiographical turn. He outlines his own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 to his mentor H.B. Morse in the 1930s that “tried hard to get beyond 34 Peck, ‘The Roots <strong>of</strong> Rhetoric’, p. 61. 35 Ibid, p. 62. 36 Hearings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Senate, Eighty-­‐Ninth Congress, Second Session, U.S. Policy with Respect to Mainland <strong>China</strong>,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6, p. 124, cited in Peck, ‘The Roots <strong>of</strong> Rhetoric’, p. 62. 37 Ibid. 38 John King Fairbank, ‘An Exchange’, Bulletin <strong>of</strong>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vol. 2, no. 3, 1970, pp. 51-­‐54, p. 51. 39 Cohen, Discovering History in <strong>China</strong>, p. 101; Fairbank, ‘An Exchange’, p. 52. 40 Fairbank, ‘An Exchange’, p. 52. 41 Ibid. 42 Ibid.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43


the foreign-­‐documented bluebook history” <strong>of</strong>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Empire. 43 Morse’s publication documented foreign activities in <strong>China</strong>, what they did, and how their actions affected <strong>China</strong>. External factors were the methodological focus. By comparison, Fairbank’s own work placed greater emphasis upon internal influences by examining local government structure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precedents for certain events, <strong>of</strong>ficial government documentation; essentially, endeavouring to include the Chinese narrative whilst exploring Western contact. The methodological trend <strong>of</strong> investigating internal issues in <strong>China</strong>’s history had also expanded in recent years into “studies <strong>of</strong> major traditional institutions, <strong>of</strong> indigenous rebellions, provincial developments, thought, and all the rest, not merely ‘modernisation’”. 44 Fairbank viewed Peck’s argument as a return to prioritising external factors in Chinese history, stimulated by the broad identification that the primary challenge to humankind is always “growth and expansion itself.” 45 Concerning Peck’s claim that revolutionary Marxism was the definitive methodology that should be adopted to explore Western imperialism, Fairbank countered that an examination <strong>of</strong> imperialism itself was sufficient to understand the roots <strong>of</strong> twentieth century expansion. It was a secondary consideration whether this was addressed through revolutionary Marxism, modernisation theory, or even jus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46 The final word in the exchange belonged to Peck. Appended in the same issue as Fairbank’s response, Peck stated that Fairbank had merely served to demonstrate his claim: scholar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history and American policymakers engaged in a “rhetoric <strong>of</strong> apology” as a way to disguise reality and put in place “an obstacle to understanding and significant action.” 47 Although his response was not as concise as Fairbank’s, he mounts a convincing argument that previou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camouflaged Western imperialism in nineteenth century <strong>China</strong>. Furthermore, Peck sees the continuation <strong>of</strong> this rhetoric in 1950s American politics as a means to justify contemporary expansionist ambitions and anti-­‐communist crusades. 48 Invoking George Orwell’s 1949 essay Politics <strong>of</strong> the English Language, which argued that political expressions were used to temper atrocious occurrences, Peck states: For the <strong>China</strong> specialists spoke <strong>of</strong> America's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and her global role (instead <strong>of</strong> the American empire), <strong>of</strong> modernization and nation building (instead <strong>of</strong> imperialism and neocolonialism), <strong>of</strong> non-­‐violent change and stability (instead <strong>of</strong> counterrevolution and institutionalized violence), and <strong>of</strong> foreign aid and economic investment (instead <strong>of</strong> an international capitalist system). 49 In Peck’s opinion, this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foreign policy needed to be first acknowledged, and then it could be addressed. Phillip Kuhn and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Militarisation There was one significant problem regarding Western imperialism that remained elusive for scholar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when “<strong>China</strong> was victimized by the foreign powers... [it] leaves unanswered the basic and prior question – why did <strong>China</strong> not respond to foreign encroachment earlier and 43 Ibid, p. 53 44 Ibid. 45 Ibid. 46 Ibid. 47 James Peck, ‘An Exchange’, Bulletin <strong>of</strong>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vol. 2, no. 3, 1970, pp. 54-­‐70, p. 54. 48 Ibid, p. 56. 49 Ibid, p. 66. 4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more vigorously?” 50 Implicit in this statement by Fairbank is the assumption that Western military aggression was the catalyst for Chinese militarisation. Previous analyses had emphasised political organisation, rather than militarisation, being the fundamental priority <strong>of</strong> Chinese governance, therefore accounting for <strong>China</strong>’s inability to withstand Western military force. As previously mentioned, Fairbank reasoned that the resilience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had served as a bedrock which helped to ensure the Middle Kingdom’s longevity. Conqueror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eventually became Sinified because, although they may have possessed military might, invaders “lacked the clerical personnel and local roots necessary to conduct the bureaucratic administration <strong>of</strong> populous Chinese territory...and so had to rely upon Chinese partnership in government.” 51 In 1970, Phillip Kuhn published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strong>China</strong>: Militaris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which expanded upon Fairbank’s approach to examine internal factors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He challenged the assertion that <strong>China</strong> only began to strengthen its military as a result <strong>of</strong> Western aggression from the mid-­‐nineteenth-­‐century onward. 52 Kuhn’s analysis begins with a thorough examination <strong>of</strong> local conditions in eighteenth century <strong>China</strong>. He states that the demographic boom <strong>of</stro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the mass internal migration that resulted from overcrowding in certain regions fostered sectarian violence that was articulated in the form <strong>of</strong> peasant rebellions. 53 Amidst this large migratory movement, traditional measures <strong>of</strong> social control such as the baojia system ( 保 家 )—used for population censuses, surveillance and security—became ineffective. 54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inadequate defence were brought to the Qing government’s attention by the White Lotus Rebellion, which lasted from 1796-­‐1805 and substantially destabilise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order. 55 Due to the sheer size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Empire under the Qing, central government authorities were heavily reliant upon local militia to quell social unrest. Faced with internal popular rebellions, the imperial throne recognised the necessity <strong>of</strong> allowing provincial <strong>of</strong>ficials or influential scholar-­‐gentry to bolster their regional militaries in order to sufficiently deal with threats to social stability.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paranoia about ceding influence to regional powers was overcome only by their recognition that the gravity <strong>of</strong> the threat facing their sovereignty outweighed their suspicion <strong>of</strong> regional administrators entrenching local powerbases. 56 Kuhn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cess <strong>of</strong> militarisation in <strong>China</strong> was also a response to local issues, rather than wholly the result <strong>of</strong> nineteenth century Western imperialism. In the introduction to his book, Kuhn outlines some <strong>of</strong> the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that he believed contributed towards misrepresentation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history. He states that both the dynastic cycle and designations <strong>of</strong>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ave led to inherent interpretativ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dynastic cycle, an intrinsic philosophy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that extols <strong>China</strong>’s innate capacity to withstand dynastic decline, Kuhn believes that this notion gives the erroneous impression <strong>of</strong> long-­‐term stability within “Chinese political institutions...[and] factors <strong>of</strong> continuity in local society.” 57 That being the Chinese Empire 50 John King Fairbank, Edwin Oldfather Reischauer and Albert M. Craig, East Asia: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65, p. 404. 51 Fairban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strong>China</strong> Coast, pp. 24-­‐25. 52 Phillip Kuhn,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strong>China</strong>: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Phillip Kuhn was a doctoral student <strong>of</strong> John King Fairbank. 53 Ibid, p. 51. 54 Ibid, p. 39. 55 Ibid, p. 37. 56 Ibid, p. 217. 57 Ibid, p. 3.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45


existed in a state <strong>of</strong> invariability, “the rise and fall <strong>of</strong> regimes, the clash <strong>of</strong> cliques in high state affairs, were but surface waves on a deep pool <strong>of</strong> stability.” 58 Fairbank’s pre-­‐1970s publications arguably fall victim to this trope and Kuhn believed that the notion <strong>of</strong> a cyclically changing <strong>China</strong> prevents an adequate periodisation <strong>of</strong> the point at which external forces, in the form <strong>of</strong> Western imperialism, “become a decisive force in the evolution <strong>of</strong> Chinese history.” 59 The idea that ‘modern’ <strong>China</strong> began with “the period in which the motion <strong>of</strong> history... governed primarily by forces exogenous to Chinese society and Chinese tradition” was misleading. 60 Although it served as a useful demarcation, this designation had the potential to overstate the role <strong>of</strong> Western intrusion and label certain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as responses to external forces, rather than recognising that these occurrences were also tied to domestic issues. It is beyond doubt that Western military expansion influenced Chinese society. The questions to be asked are how much and to what degree? By emphasising the militarisation <strong>of</strong> provincial regions in <strong>China</strong> as a response to internal threats, Kuhn shows that Western imperialism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as not the defining influence in Chinese politics during this period. Although the British-­‐facilitated opium trade during the 1830s disrupted security arrangements and forced local communities to raise regional militia forces, “these trends were the early stages <strong>of</strong> a larger process <strong>of</strong> militarisation that has lasted into the present [nineteenth] century.” 61 Furthermore, through examining internal processes that occurred independently <strong>of</strong> Western imperialism and were already threatening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Kuhn reveals why the empire was already weak by the time Western forces arrived on <strong>China</strong>’s shores. These forces did, however, accelerate the decline <strong>of</strong> this already imperilled empire. 62 Conclusion During the 1960s and 1970s, political elites in the USA were pilloried for being out <strong>of</strong> touch with the interests <strong>of</strong> their people. It was believed they sought to pursue an imperialist agenda fundamentally at odds with popular opinion. Their ‘war against communism’ did not cease after the failed Bay <strong>of</strong> Pigs invasion <strong>of</strong> Cuba: the ‘red tide’ was ‘marching south’ from <strong>China</strong>, and American politicians and bureaucrats were determined to halt its spread into South-­‐East Asia. Evidence <strong>of</strong> direct and indirect conflict with Cambodia and Thailand, culminating in the Vietnam War, provided the American populace with stark evidence that imperialism was alive and well. The events <strong>of</strong> the 1960s forced Americans to examine their own imperial agenda, which thus prompted interest in its historical roots. Many scholars and students alike were outraged by the government’s actions. For some, however, American military expansion represented a more sinister continuation <strong>of</strong> nineteenth century imperial ambitions. Scholar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began to identify parallels between contemporary foreign policy and America’s involvement in <strong>China</strong>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strong>of</strong> Qing rule. More worryingly for researchers like Peck was the appearance <strong>of</strong> a complete denial on the behalf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historians regarding Western culpability for Chinese history. America was exonerated <strong>of</strong> its wrongdoing through discourses that identified internal factors as the reasons for <strong>China</strong>’s inability to modernise. Defending his methodology, Fairbank believed that Peck’s outrage was a manifestation <strong>of</strong> popular opinion: “self criticism is the new mood”, and 58 Ibid. 59 Ibid, p. 1. 60 Ibid, p. 2 61 Ibid, p. 9 62 Ibid, p. 1 4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these musings represented an effort to explore “our general guilt over Vietnam.” 63 Nevertheless, Fairbank admitted that questions regarding imperialism “must be a starting point for new policy efforts.” 64 Contemporaneous with American military aggression during the 1960s, scholar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began to examine the history <strong>of</strong> Western imperialism in Asia. Some were confronted by what was seen as attempts to brush over the Western imperialist legacy. Others believed that their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was merely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a complex past that intertwined both Western and domestic influences. Thanks to the work <strong>of</strong> scores <strong>of</strong> scholars continuously questioning their predecessors’ methods, we are able to move towards an increasingly impartial evaluation <strong>of</strong> the role played by the West in <strong>China</strong>’s history. 63 Fairbank, ‘An Exchange’, pp. 51, 54. 64 Ibid, p. 5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47


The Culture <strong>of</strong> Immigration: <strong>Australia</strong>'s Chinese Community and their Daily Life (1850-­‐Present) Xiaolu Wu This essay was awarded the <strong>2014</strong> ACYA Prize for Youth Scholarship (Chinese). Xiaolu Wu is a PhD Candidate in the School <strong>of</strong> History,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Classics at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Queensland. She graduated from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2011 and obtained a Master's degree in <strong>Journal</strong>ism. Her PhD research focuses on urban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 in wartime Chongqing (1937-­‐1945). Xiaolu is also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strong>of</strong> Chinese miner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she is a member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 Mining History Associatio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by Declan Fry. The Cultur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Chinese Community Defining the Concept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e and Daily Life The concept <strong>of</strong> culture includes several meanings, with some scholars having divided these into four different possible understandings. One <strong>of</strong> these, ‘refined culture’, refers to the culture and arts enjoyed by the population during peacetime. A second takes account <strong>of</strong> the concept <strong>of</strong> self-­‐cultivation and an individual's education level. A third understanding takes note <strong>of</strong> particular cultural products and art forms. Fourth and finally, culture may refer to the particular ways <strong>of</strong> life <strong>of</strong> a group <strong>of</strong> people. 1 This last meaning implies that culture signifies the specific ways <strong>of</strong> thinking and feeling, and beliefs and performances, which are attributed to a particular group or community as opposed to other groups. In the history <strong>of</strong>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the concept <strong>of</strong> culture tends to point toward this last type: the attitudes and values <strong>of</strong> a particular group. These cultural values are <strong>of</strong>ten embodied in the daily lives <strong>of</strong> ordinary people, exerting a major influence on how their actions and behaviour are shaped. 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e major work <strong>of</strong> Lynn Hunt, a leading figure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takes these expressions as models <strong>of</strong> collective intent and behaviour. 2 Therefore, what this essay calls ‘Chinese culture’ is to be understood as nothing other than the particular system <strong>of</strong> values permeating the daily life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the system <strong>of</strong> attitudes and behaviours that influence their daily life. They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a sense <strong>of</strong> belonging and self-­‐identification with a particular ethnicity. An Overview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Chinese Immigrants and Research Methods <strong>Australia</strong> is the largest immigrant country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nd since its early beginning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have migrated to the country. The early 1850s 1 David Inglis (trans. Qiuyue Zhang and Leiya Zhou), Culture and Daily Life, 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10, pp. 8-­‐9. 2 Lynn Hunt (trans. Zhenzhu Wang), 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Shanghai: East <strong>China</stro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23. 4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mark the period when Chinese began enteri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large numbers, even causing a small surge in Chinese immigration. The later stages <strong>of</stro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aw Chinese discovering gold at various mine sites. However, owing to the migration restrictions <strong>of</strong> the White <strong>Australia</strong> policy, the number <strong>of</strong> Chines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fell, and earlier migrants, owing to gradual assimilation, became harder to find. Following the abolition <strong>of</strong> the White <strong>Australia</strong> policy in the early 1970s, a new wav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migration began.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re are currently around a million Chines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comprising almost one out <strong>of</strong> every twenty members <strong>of</strong> the total population. 3 Owing to the vast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strong>China</strong> and the West, the first Chinese migrants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were faced with the issue <strong>of</strong> whether to assimilate or maintain their culture. As an easily identifiable trait, the fact <strong>of</strong>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ethnic group functioned as a symbol <strong>of</strong> community for those Chinese who migrated overseas, marked upon their bodies. According to the recent ‘segmented assimilation theory’, wholly abandoning one's ancestral home, culture and language is not necessarily a good recipe for improving the position <strong>of</strong> a migrant and their children's social status. Rather, in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a new culture, there is a need to remain conscious <strong>of</strong> the importance <strong>of</strong> maintaining one's own mother tongue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4 In this process, the migrant gains self-­‐confidence by honouring the distinctive traits and characteristics <strong>of</strong> their original culture and creates a more welcoming environment for new migrants entering the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a new wav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migration has occurred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leading to the expansion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This has seen Chinese culture become but one <strong>of</strong> the many cultures that comprise <strong>Australia</strong>'s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What I wish to ask in this essay is, from the early sporadic migration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through to the contemporary emergence <strong>of</strong> large Chinese communities, how has migration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fluenced and affected Chinese culture? Using data collected in the gold mining regions <strong>of</strong> northern Queensland, I attempt here a new cultural history, tracing the various changes and influences that have occurred with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culture and daily life. Early Migrants: The Gold Rush and Difficulties <strong>of</strong> Assimilation for Chinese Labourers The Gold Rush and Importation <strong>of</strong> Chinese Labour The earliest Chinese migration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was sporadic, with the Cantonese who arrived in 1818 considered the earliest migrants. A larger wav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entered <strong>Australia</strong> around 1850-­‐1860, with the discovery <strong>of</strong> gold in New South Wales (NSW) and Victoria attracting a great number <strong>of</strong> Chinese labourers. In October 1848, some sources believe that 120 labourers arrived in Sydney from Xiamen, Fujian Province, alone. Following this, a steady stream <strong>of</strong> Chinese miners continued to arrive. In Ballarat, the 2,000-­‐strong Chinese population in 1853 soared to 25,000 just three years later, with most arrivals coming from southern <strong>China</strong>, particularly Guangdong province. 5 3 Quisheng Zhang and Rongsu Zhang, ‘An Analysis <strong>of</strong>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strong>of</strong> Contemporary Chinese Migrants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Based on Data from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Immigration Department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Bureau <strong>of</strong> Statistics’, Window to Southeast Asia, no. 3, 2011, p. 48. 4 Min Zhou, Changes in Chinese-­‐American Society, Shanghai: 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p. 3. 5 Qiusheng Zhang, ‘The Economic Lif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Early Chinese Migrants and their Principal Occupations’, Historical Records, no. 2, 200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49


Owing to their hardworking nature and ability to endure hardship, the Chinese quickly took root across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ir footprints were left not only upon NSW and Victoria, where gold was initially discovered, but as far as the remote and desolate reaches <strong>of</strong> the Northern Territory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s southern and western regions. In 1877, Queensland was home to around 25,000 Chinese, who comprises a seventh <strong>of</strong> the state’s population. 6 The majority <strong>of</strong> Chinese at this time moved according to kinship ties or native place ties, making mutual introductions as they came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to seek their livelihood. Owing to a lack <strong>of</strong> linguistic competence in English, it was difficult for many Chinese to interact with the local white population, to say nothing <strong>of</strong> attempting to assimilate. As a result, they <strong>of</strong>ten lived a life separate from the Europeans. Within their social circles they retained the local culture they brought with them, including habits <strong>of</strong> diet and housing. As their number gradually increased, they were able to form small communities, creating their own systems <strong>of</strong> culture and daily life. The communities <strong>of</strong> this period were influenced by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e, particularly those <strong>of</strong> southern provinces such as Guangdong and Guangxi. Case Study: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Remains <strong>of</strong> Ravenswood's Chinese Labourers Ravenswood is situated in the north <strong>of</strong> Queensland, and is known as a famous gold mining site. After the discovery <strong>of</strong> gold there in 1868, a Gold Rush immediately spread through the area. In what was indeed a ‘golden age’, many Chinese miners arrived, with around 1,500-­‐2,000 Chinese inhabiting the area (currently there are only around 6,000 residents). Local museums contain relatively complete burial records, from 1877 to 1940, <strong>of</strong> local Chinese labourers, most <strong>of</strong> which note the person’s full name, age and occupation. According to cemetery records, a total <strong>of</strong> 54 Chinese labourers are buried in Ravenswood, most <strong>of</strong> who worked as miners. What is worth noting here is that the grave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labourers are arranged separately to those <strong>of</strong> European miners. Although the shape <strong>of</strong> the graves bears no rela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graves, they nonetheless include Chinese tombstones writte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arly Chinese migrant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strong>of</strong> their provincial hometowns, and felt a strong sense <strong>of</strong> belonging to their ancestral homes. The face <strong>of</strong> the tombstone above reads: ‘Here Lies Heda Ruan <strong>of</strong> Maowan’. According to local museum records, we can infer that this labourer, a male, came from a district situated within Xiangshan coun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now known as Zhongshan city. What is worth pointing out here is that the occupant's birthplace is marked on their tombstone, in much the same fashion as in the south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Furthermore, the indication <strong>of</strong> birthplace happens to exactly verify certain theories within academic circles regarding the ancestral homes <strong>of</strong> the overseas Chinese, which contend that many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scattered across <strong>Australia</strong> were originally from Zhongshan city in Guangdong. Those Chinese labourers working in the Ravenswood gold mines, in all aspects <strong>of</strong> their daily life, maintained a close-­‐knit traditional Chinese community, as can be observed from their diet and living habits. According to blood ties and the existence <strong>of</strong> ancestral shrines, they organised themselves into small societies that can be seen as imitating familial structures. 6 Ibid. 5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Figure 1: Photo <strong>of</strong> a Chinese tombstone taken from the Ravenswood Cemetery Records Some particularly strong evidence <strong>of</strong> this comes from Ravenswood.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s carried out by the author in July <strong>2014</strong> in northern Queensland, the Chinese inhabiting the region in the 1880s created their own ancestral shrines, referred to by locals as ‘Chinese temples’. Figure 2: Remains <strong>of</strong> an abandoned Chinese temple by a gold mine in Ravenswood, northern Queensland. Above we can see the remains <strong>of</strong> stones used to create a Chinese stove, its design differing from the kitchens customarily used by European migrants. This site shows that the Chinese at that time continued to maintain the daily living habits typical <strong>of</strong> the southern Chinese. As a symbol <strong>of</strong> familial bonds,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strong>of</strong> the ancestral shrine is reasonably self-­‐evident. As a site for festive celebrations and as a gathering place, ancestral shrines provided a place for participants to practic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ir daily life. Looked at in this way, ancestral shrines can be seen as providing a link to Chinese culture, retained and passed on among the Chinese miners during the gold rush.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51


Returning to Work in the Motherland: The Homecoming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Chinese Accompanying the Gold Rush, the arrival <strong>of</strong> Chinese miner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steadily increased between 1850 and 1880, particularly in the years between 1850 and 1860. Table 1: Chinese Population in Victoria and New South Wales 1854-­‐1911 7 Year Victoria NSW 1854 2,373 – 1857 25,424 – 1861 24,732 12,988 1871 17,953 7,220 1881 12,128 10,205 1891 9,377 14,156 1901 7,349 11,263 1911 5,601 9,335 As the table above shows, in the three year period between 1854 and 1857, the number <strong>of</strong> Chinese in Victoria leapt from just over 2,000 to over 25,000: a tenfold increase in just three years. Throughout the 1860s, the number <strong>of</strong> Chinese was stable at around 25,000, but from the beginning <strong>of</strong> the 1870s a clear drop is apparent, owing to increasingly racist reaction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For instance, in Bendigo, Victoria, during 1854, anti-­‐Chinese sentiment was strong on the mine sites, and in 1855 policies were created to restrict the number <strong>of</strong> new Chinese labourers. For every ten tonnes <strong>of</strong> cargo arriving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only one Chinese person was allowed. This policy became the first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o restrict the entry <strong>of</strong> Chinese. At this time, Chinese communities who maintained their culture were actively censured. White racists characterised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lifestyle as being segregated from that <strong>of</strong> white society, and viewed it as leading to a kind <strong>of</strong> independent “administrative body" being created. 8 Owing to this, since the 1860s the number <strong>of</strong> Chinese labourers rapidly decreased, and those remaining had no choice but to adopt the habits and customs <strong>of</strong> the white population. Unlike the earlier Chinese, who lived lives <strong>of</strong> complete separation from white society, many <strong>of</strong> those who stayed on began to study English and to learn the social customs <strong>of</strong> English-­‐speaking society and culture, hoping by their efforts to enter Western society. The occupations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also gradually began to change. Originally most were miners, but owing to restrictions imposed by various laws and statutes, together with strikes by white miners aimed at expelling Chinese labour, many changed pr<strong>of</strong>essions, becoming vegetable and fruit farmers, carpenters and so on. Because <strong>of</strong> the fact that many Chinese made a living from agriculture in their hometowns, they proved adept at farming. A number accumulated savings and went into business, working in trade and engaging in commercial activity betwe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Although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ontinued to use a Chinese name phoneticised using the English alphabet, many also adopted English names. 7 Guohong Zhu, <strong>China</strong>'s Overseas Migrants (Historical Research into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eries),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216. 8 Xiaoxun Wang, ‘Initial Explorations into the Sources <strong>of</strong> Anti-­‐Chinese Sentiment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World History, no. 2, 1994. 5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According to the recollections <strong>of</strong> the eldest son <strong>of</strong> the founder <strong>of</strong> the Xin Xin Company, 9 Chengji Li, his father, Minzhou Li, arrived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1898, and soon after began learning English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ulture from a local priest, in the hope <strong>of</strong> more easily fitting into English-­‐speaking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within his small family,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continued to be maintained. His first wife, Qiwen Liang, the child <strong>of</strong> a second generation Chinese-­‐<strong>Australia</strong>n, was still able to speak the Zhongshan dialect, and excelled in Chinese cooking. According to the recollections <strong>of</strong> Chengji Li: She [Qiwen Liang] had the independence and capable disposition <strong>of</strong> a woman raised in the West. Day and night she would engage with the older Chinese from the farms and, influenced by such surroundings, was also able to maintain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strong>of</strong> a Chinese woman, respecting the old and cherishing the young ( 尊 老 爱 幼 ). She was modest and amiable in her dealings with people. She could speak Zhongshan dialect and excelled in the culinary traditions <strong>of</strong> her hometown, particularly dishes such as steamed bread and thin pancake. 10 The Chinese <strong>of</strong> this period, owing to their work in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shook <strong>of</strong>f the restrictive cultural traits <strong>of</strong> earlier migrants and accepted a greater degree <strong>of</strong> Western cultural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ntinued in their daily lives to maintain cer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ideas. Owing to the restrictions <strong>of</strong> the White <strong>Australia</strong> policy, some <strong>of</strong> those who possessed 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s also began returning to <strong>China</strong>, participating in commercial activity there. Thi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modernis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Chinese business that was occurring in <strong>China</strong> at that time. At the advent <strong>of</stro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strong>Australia</strong>'s overseas Chinese were making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Chinese department stores, using capital and experience gained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o rejuvenate the commercial practices <strong>of</strong> these and other businesses in <strong>China</strong>. The four major department stores <strong>of</strong> old Shanghai (Xianshi, Yongan, Xin Xin and Daxin) were all constructed using investments from <strong>Australia</strong>'s overseas Chinese, with money from <strong>Australia</strong>'s farms and orchards thus sowing the seeds <strong>of</strong> some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biggest businesses. Multiculturalism: Chinese Culture in Daily Life Chinese Culture in a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Following the abandonment <strong>of</strong> the White <strong>Australia</strong> policy, an increasing number <strong>of</strong> Asians began migrating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many <strong>of</strong> whom came from countries within the spher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including Mainland <strong>China</strong>, Hong Kong, Macau, Taiwa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t present, around a million Chinese resid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most <strong>of</strong> them within <strong>Australia</strong>'s capital cities. Unlike the early Chinese migrants, those who have arrived since the 1980s are primarily overseas students, and may lay claim to their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ey come from better family backgrounds, their command <strong>of</strong> English and understanding <strong>of</strong> English-­‐speaking 9 One <strong>of</strong> four major Shanghai companies during the Chinese Republic (1912-­‐1949). 10 Zhigang Li, <strong>Journal</strong> <strong>of</strong> a Visit to Meet Chengji Li, Taipei: Academica Sinica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Research Institute, 1990, p. 7.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53


society and culture greater, and, owing to their higher levels <strong>of</strong> education, their income levels do not resemble the poverty-­‐stricken conditions in which earlier Chinese migrants generally lived and laboured. They also work in a far wider range <strong>of</strong> occupations, employed at various administrative levels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ociety. This is in stark contrast to early Chinese migrants, who tended to work solely in the fields <strong>of</strong> mining and farming. In some recent works, this group is referred to as ‘new migrants’. Among them, those who have arrived after the 1980s account for an increasingly large proportion, with those arriving between 2000 and 2006 making up 39% <strong>of</strong> the total population <strong>of</strong> Chines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11 Although thei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ncome level, and the depth and scope <strong>of</strong> their interaction with local society are all different from ‘old migrants’ who arrived during the 1850s, in at least one sphere they may be said to share similarities: culture. In their dietary and reading habits, in the festivals they celebrate, and in other areas, Chinese culture can invariably be said to wield a powerful influence. In terms <strong>of</strong> reading habits, the dissemination <strong>of</strong> traditional media, such as free Chinese newspapers, as well as the Internet, deserves a few words. In Brisbane, for example, there are 6-­‐7 different Chinese newspapers, including Huashang Weekly, Huayou Weekly, <strong>Australia</strong>-­‐Chinese Times, Queensland Daily and Jingbao, among others. These are all run by different companies and have different target audiences. <strong>Australia</strong>-­‐Chinese Times, for example, uses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s aimed at a primarily Mainland audience. Huashang Weekly, on the other hand, focuses on Hong Kong and Taiwanese audiences. Jingbao attempts to combine both older and newer forms <strong>of</strong> media, and is aimed at a more youthful audience, particularly those migrants and students born in the 1980s and 1990s. According to Jingbao's own data, at present the newspaper sells around 10,000 copies a week, which in turn are read by approximately 3-­‐4 people each, placing their total readership at several tens <strong>of</strong> thousands <strong>of</strong> people. 12 It also has subsidiary magazines, such as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Investment and Finance (Zhong'ao Touzi Licai, 中 澳 投 资 理 财 ), which are aimed at resident Chines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volved in business. Together with other Chinese language newspapers, the free Chinese newspaper press covers most <strong>of</strong> Brisbane's Chinese population. In terms <strong>of</strong> publications aimed at newer and younger migrants, Jingbao Group have also opened Weibo and Weixin accounts, forms <strong>of</strong> new media which allow them to more effectively reach out to and connect with <strong>Australia</strong>'s younger Chinese population. These prominent example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new media enjoy an increasingly high level <strong>of</strong> acceptance and are relied upon more and more b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strong>of</strong> migrant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s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urning to the sphere <strong>of</strong> social activity and festive celebrations, their ceremonial nature can be said to render them one <strong>of</strong> the most distinctive forms <strong>of</strong> social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ttracting and allowing new migra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ir ritual. Whether they b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 <strong>of</stro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or Chinese New Year/Spring Festival, they are celebrated in the <strong>China</strong>towns <strong>of</strong> Brisbane and throughout other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apital cities. In recent years, local governments have advocated a strengthening <strong>of</strong> support for multicultural affairs, which has included attaching increasing importance to the promotion <strong>of</strong> 11 Zhang and Zhang, ‘Social Characteristics <strong>of</strong> Contemporary Chinese Migrants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12 Lisa Lee, Editor-­‐in-­‐Chief, Jingbao, conversation with the author, June <strong>2014</strong>. 5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Chinese cultural events. Taking Brisbane as an example, the City Council frequently contributes to ensure the success <strong>of</strong> events such as Chinese New Year. During celebrations in <strong>2014</strong>, performance troupes from the Wenshan Zhuang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were invited to perform and were warmly received. We find, therefore, that in their reading habits, social activities, festive customs and in other areas, what can be said to compose the daily life <strong>of</strong> contemporary Chinese migrants acts also as a source <strong>of</strong> ethnic belonging and self-­‐identification. Lived out at a day-­‐to-­‐day level, it creates both an ‘identity’ (shenfen 身 份 ) and an ‘image’ (xingxiang 形 象 ) to which the Chines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can feel a sense <strong>of</strong> belonging. The Changing Statu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 Gold Rush <strong>of</strong> the 1850s saw a large influx <strong>of</strong> Chinese labourers enteri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forming the first period <strong>of</strong> Chinese migration into the country. During this period, white society attempted to isolate and exclude these migrants. The migrants <strong>of</strong> this time maintained the tradition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e in their daily life, as well as its cultural values. The end <strong>of</stro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strong>of</strong> the twentieth was a particularly hard period for these migrants in joini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ociety. Owing to the needs <strong>of</strong> their occupations, they began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Western culture, while continuing to mainta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stoms at home. The period between the abolition <strong>of</strong> the White <strong>Australia</strong> policy up to the present day can be considered the third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During this time the maintenanc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e was not limited purely to the home, but extended to broader society. Indeed, it can be seen as becoming part <strong>of</strong> the wider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with some Chinese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being aided financially by the government, thereby helping to promote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shap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e is reflected in the daily lives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Chinese communities. Taken as an expression <strong>of</strong> the patterns and habits <strong>of</strong> daily life, the act <strong>of</strong> reading Chinese newspapers, engaging in various dietary and culinary habits, festive rituals, social activities and so on, can all together be taken as expressing a particular cultural inheritance. This inheritance is one that has been passed on over the decades, gradually becoming a source <strong>of</strong> ethnic self-­‐identification for the community. Figure 3: Chinese Cultur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ociety Figure 4: Chinese Daily Life and the Construction <strong>of</strong> Ethnic Self-­‐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55


阅 读 习 惯 Reading Habits 价 值 观 念 Beliefs and Values 文 化 Culture 饮 食 习 惯 Culinary Habits Self-­‐identification as Chinese 社 会 活 动 Social Activities 仪 式 化 的 节 庆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Conclusion From early mutual isol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white society, through to one-­‐sided polices <strong>of</strong> assimilation and culminating, finally, in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Chinese to become part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multicultural fabric, Chinese cultur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s witnessed an increasing degree <strong>of</strong> acceptance over the course <strong>of</strong> its long and varied history. Indeed, nowadays we might say that we are witnessing a realis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strong>of</strong> the significance <strong>of</strong> a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Throughout the course <strong>of</strong> this history, Chinese culture has remained deeply embodied in the daily lives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community living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t present it enjo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fluence, functioning as a powerful force in the promotion <strong>of</strong> ties betwe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5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A Brief Analysi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Post-­‐War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 Case <strong>of</strong> Canto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Chungai Zhang Chungai Zhang i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at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 Studies Center <strong>of</stro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FSUASC). Her academic interests includ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ulture and society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relations. Established in 1983, the BFSUASC was one <strong>of</strong> the first such centres in <strong>China</strong>, and initiated the national Chines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tudies Associatio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by Asako Saito. Introduction The number <strong>of</strong> Chinese immigrant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s risen sharply since the abolishment <strong>of</strong> the ‘White <strong>Australia</strong> Policy’ in the early 1970s. This increas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people, along with changes in the ethnic composition <strong>of</strong> migrants, has made more and more ethnic Chinese peopl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conscious <strong>of</strong> the importance <strong>of</strong> protecti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rights throug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lthough the number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articipating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olitics has been constantly rising, and an increasing number <strong>of</strong> Chinese have been making themselves heard within political circles, in many aspects ethnic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still restricted due to the dominance <strong>of</strong> white cultur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ociety. The principal reason for this essay exploring the case <strong>of</strong> Canto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because <strong>of</strong> the large proportion <strong>of</strong> Cantonese people amongst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population, and particularly due to the concentration <strong>of</strong> key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politicians with ancestry from Guangdong and Guangxi provinces. The period from the 1970s onwards was chosen out <strong>of</strong> consideration <strong>of</strong> the fact that before the White <strong>Australia</strong> policy was abandoned the number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and Chinese immigrants was extremely low. During this period, ethnic Chinese faced discrimination and were subject to constraints, and neither did they have much opportunity to speak out against this social inequality. However, after the 1970s and 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strong>of</strong> policies favouring a multicultural <strong>Australia</strong>, more and more representatives <strong>of</strong> ethnic Chinese people have participated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achieving impressive results. There has been some deal <strong>of</strong> research already conducted on the topic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or example, there is Ye Baozhong’s ‘Reviewing and Revisiting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in the 1990s’, Sun Sha<strong>of</strong>eng and Wang Yanshi’s ‘The Rise <strong>of</strong> Ethnic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Huang Kunzhang’s ‘A Summary <strong>of</strong> Overseas Chinese and Ethnic Chines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rise in the number <strong>of</strong> articles relating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in academic publications. Articles such as Wu Xingti’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since 1966’, Shi Hongling’s ‘An Economic Analysis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and the Guangdong Overseas Chinese <strong>Affairs</strong> Office publication entitled ‘A New Approach for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How it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an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Community’, are all great resource materials. With respect to non-­‐Chinese sources, although many resource materials relate to Chinese immigration, those that discuss this issue from a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erspective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but many are still valuable sources for the research <strong>of</stro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 example is Andrew Markus’ ‘Ethnic Chines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History’. Apart from these papers and essays, this text also refers to many online sources.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57


These are mainly websites related to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uch as the Guangdong Overseas Chinese <strong>Affairs</strong> website, <strong>China</strong>.org.cn and <strong>China</strong>news.com. This text mainly adopts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primaril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since the 1970s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parts. Firstly, it provides a brief analysi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upon consideration <strong>of</strong> the methods employed by ethnic Chinese in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the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such activity.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how,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more to desir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erms <strong>of</strong> its range and scale, the increasing number <strong>of</strong> political candidates with Chinese descent is sure to bring more distinguished Chinese people into the political arena. These elites will gradually become a major force in mainstream society, and contribute to the advancement and prosperity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ociety. The Main Type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re are many ways in which Chinese people can participat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olitics; the most direct method <strong>of</strong> which is by being elected to political posts such as a Member <strong>of</strong> Parliament or local mayor, were they can directly express their political views to government. With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olitical circles, many exemplary Chinese people fight for the interests <strong>of</strong> their community, and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romotion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relations. If we take a broad view <strong>of</strong> history, we can see that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re were already some ‘Chinese’ holding important posts within political circles. For example, the Ballarat-­‐born politician Thomas Bakhap, who was raised by an adoptive Chinese father and spoke Chinese, was elected as a Tasmanian Senator to the Commonwealth Parliament from 1913-­‐1923. When he passed away, the Prime Minister at the time praised him as “The most capable and loyal politician in legislative politics”. 1 Nevertheless, Chinese people only truly began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in the 1970s. Following the abandonment <strong>of</strong> the White <strong>Australia</strong> policy and the popularisation <strong>of</strong> multiculturalism,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presenc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eople i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olitical arena. This phenomenon became apparent in the latter half <strong>of</strong> the 1980s. Alec Fong Lim, <strong>of</strong> Taishan, Guangdong ancestry, was born in the small town <strong>of</strong> Katherine in northern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February 1931. He was a third-­‐generation Chinese-­‐<strong>Australia</strong>n. He became involved in politics in 1982, when he ran for a position in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1984, he was elected Lord Mayor <strong>of</strong> Darwin at his first attempt, making him the first local mayor <strong>of</strong> Chinese ancestry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history. 2 Another example is Helen Sham-­‐Ho, <strong>of</strong> Bao’an ancestry. A lawyer by pr<strong>of</strong>ession, upon joining the Liberal Party she was nominated to run for the New South Wales Senate as a representative <strong>of</strong> ethnic minorities. She became the first Chinese politician to be elected into a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tate parliament, and in this position she proved herself to be extremely capable. 3 Sh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wards many causes; 1 Deliang Ding, ‘Stories <strong>of</strong> Overseas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ohu News, 15 August 2008, http://news.sohu.com/20070815/n251600886_4.shtml. 2 Xue Mei, Liqin Qiang and Li Zheng, ‘Chinese Mayors who Shook the Political Arena (3) <strong>Australia</strong>’s First Chinese Mayor – Alec Fong Lim’, Jiangmen Daily, 15 October 2004, http://www.jmnews.com.cn/c/2004/10/15/15/c_408307.shtml. 3 See: ‘Helen Sham-­‐Ho Awarded Honorary Doctorate by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Western Sydney’, Sydney Today, 15 September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meltoday.com/n/bencandy.php?fid=82&id=1808. 5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she opposed racial discrimination, fought for equality, promoted the voice <strong>of</strong> the government, and advocate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strong>of</strong> multicultural policies. 4 Following increase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s well as enhanced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enthusiasm amongst the Chinese community, the 1990s saw a relative surge in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any distinguished Chinese attained succes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olitics. Bill O’Chee, whose father is <strong>of</strong> Zhongshan, Guangdong ancestry, was National Party Senator for Queensland from 1990-­‐1999, becoming the first person <strong>of</strong> Chinese heritag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Federal Parliament. Spencer Wu, a dentist, emigrated from Hong Kong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1974, practising dentistry since then at a clinic in Sydney’s <strong>China</strong>town. Responding to Chinese migrant concerns about lower social status, discrimination and oppression due to language barriers, Wu decided to go into politics to fight for equal rights and interests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community. Wu successfully became the first Chinese Independent councillor on the Ashfield Municipal Council in 1995. During his term he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local Chinese community and accumulated great experience in the management <strong>of</strong> local politics. Wu was also the first Chinese person to become a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Democrats candidate—for Lord Mayor <strong>of</strong> Sydney in 2004. 5 There are still many more outstanding Chinese peopl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who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to fighting for the interests and rights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trong>of</strong> their people. It has only been about thirty years since Chinese people began to make stride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olitics. Although there is an active presenc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representatives in local and state governments, the situation is not as hopeful at the federal level. Apart from Finance Minister Penny Wong there are no other Chinese people in federal politics in 2013. 6 But, overall, there is a rising trend in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irstly, the number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eople entering politics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and there are Chinese people at every level <strong>of</strong> government. Moreover,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already surpassed the limitations <strong>of</strong> being a minority representative, and participants can rely on their own capabilities to climb the political ladder. For example, Penny Wong, whose father is <strong>of</strong> Malaysian-­‐Chinese heritage, was successfully elected <strong>Australia</strong>n Labor Party (ALP) Senator for South <strong>Australia</strong> at the 2001 federal election. Later, ALP leader Mark Latham appointed her Shadow Minister for Employment and Workforce Participation. Furthermore, in 2001, Hong-­‐Kong-­‐born John So became the first Lord Mayor <strong>of</strong> Melbourne in history to be elected by the people. There were not many Chinese voters in this election, and so his appointment was entirely the result <strong>of</strong> his political skills and support from mainstream society. To prove this point, in 2004 John So was re-­‐elected for another term. 7 In the most recent <strong>Australia</strong>n federal election in September 2013, ALP candidate Jason Yat-­‐Sen Li became very popular in Sydney’s Bennelong division—a neighbourhood with many Chinese residents. According to the <strong>China</strong> News website, on the 9 September 2013, Sing Tao Daily reported that there were seven Chinese candidates for the House <strong>of</strong> Representatives, but none had succeeded. It declared this result a complete failure. Once again, Chinese people had no luck 4 Li Yang, ‘The Rise <strong>of</strong> New Chinese Immigrant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Fujian Forum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no. 4, 1996. 5 Voice <strong>of</strong> Overseas Chines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Democrats Party Selects First Chinese Candidate, Spencer Wu, to Run for Lord Mayor <strong>of</strong> Sydney’, Sina News, 13 March 2004,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ommunity/515523.htm. 6 Guangdong Overseas Chinese <strong>Affairs</strong> Office,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ecomes a New Highlight for Chinese Society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10 October 2006, 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qw2index/2006dzkwlsfbq/200610100046.htm. 7 Ibid.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59


with the lower house. 8 Despite this, one cannot deny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t the federal level. Chinese people do not only participat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politics by joining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Following the awakening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Chinese people have also participated in politics by establishing their own political parties. In June 1998, confronted by the rising popularity <strong>of</strong> the racial-­‐nationalist One Nation Party and ambiguous silence from some government authorities, Dr Peter Wong formed the Unity Party. Dr Wong, <strong>of</strong> Zhaoqing, Guangdong ancestry, and then chairman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hinese Charity Foundation and Chinese Migrant Welfare Association, made a resolute decision to form a political party opposed to racial discrimination. This was the first legally established political party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with Chinese migrants as its core supporters, though it also expanded its remit to all ethnic minorities. After a short period <strong>of</strong> time, the Unity Party gained support from Chinese communities and increased its members to 3000 in three months. 9 As Unity Party president, Dr Wong emphasised that his party aimed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strong>of</strong> ethnic minorities, to support multiculturalism and to oppose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he was elected to the New South Wales Legislative Council from 1999-­‐2007. Retiring at the 2007 state election, he called upon electors to vote for the Unity Party candidate Lily Lam. With ancestry from Shantou, Guangdong, Lam was born in Vietnam and migrated to Canada in the 1970s, before settling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1988. 10 But due to her inexperience and limited influence, she did not attract wide attention from society. As a result, she was no match for the candidates <strong>of</strong> the main political parties. However, as the first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the Unity Party played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advancement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another form <strong>of</stro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hile it does not involve holding a parliamentary position, this activity is significant in its support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articipants in political matters. This is also the most common method <strong>of</stro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mongst Chinese people. Many Chinese associations and societies not only organise for voters to register themselves on the electoral roll, but also host activities to assist candidates, encourage electors to vote, encourage them to make themselves heard and actively unite voters together. They also set up platforms to support Chinese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s and to encourage them to speak out. 11 With regards to fundraising, the Unity Party raised more than $30,000 at one fundraising night in Sydney on the 22 August 1998. 12 Many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d the multicultural focus <strong>of</strong> the Unity Party and opposed Pauline Hanson’s ethnically discriminatory policies. In this way, Chinese people gathered together to become a collective force and to express their own views and positions in one voice. This allowed them to gain social influence. Certain joint associations, such as the Victorian Federation <strong>of</strong> Chinese Associations, the Chung Wah Association, Sydney’s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hinese Community Association, and the Chinese Youth Leagu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ve already become important channels for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people, government and 8 <strong>China</strong> News Service, ‘Kevin Rudd Accepts Interview with <strong>Australia</strong>’s Chinese Media to support Chinese ALP Candidate Jason Yat-­‐Sen Li’, Xinhua Net, 8 August 2013,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3-­‐08/08/c_116862824.htm. 9 Yang Xia and Lin Zhang, ‘Overseas Chinese Doctor Peter Wong Serves the Community’, Sina News, 27 September 2005, http://news.sina.com.cn/o/2005-­‐09-­‐27/15157050170s.shtml. 10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Gains Momentum, Unity Party Holds Pledge Taking Rally’, <strong>China</strong> News Service, 19 March 2007, http://www.chinanews.com/hr/dyzhrxw/news/2007/03-­‐19/894498.shtml. 11 Sha<strong>of</strong>eng Sun and Jueshi Wang, ‘The Rapid Expansion in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eople’s Daily (Overseas Edition), 11 September 2013,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09/11/content_1297006.htm. 12 Baozhong Ye, ‘Reviewing and Revisiting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in the 1990s’, Overseas Chinese <strong>Journal</strong> <strong>of</strong> Bagui Quarterly, no. 4, 1999. 6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mainstream society. These organisations may have vastly different political views, but all fight for and protect the legal right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eople, develop social work for Chinese people and aim to impart knowledg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e. 13 The activities held by Chinese community group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mainstream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ociety. Additionally, these communities also help to nurture Chinese participants in politics, and allow them to serve their Chinese community. According to research by the Guangdong Overseas Chinese <strong>Affairs</strong> Office, many Chinese people who have entered mainstream politics are either current or ex-­‐community leaders. 14 For example, Yarra city councillor Li Hiam Lai is the chairman <strong>of</strong> the Timor Ethnic Chinese Community. Similarly, Darebin city councillor Stanley Chiang is the president <strong>of</strong> the North Eastern Melbourne Chinese Association, and Whitehorse city mayor Robert Chong is a former chairman <strong>of</strong> the Victorian Federation <strong>of</strong> Chinese Associations. These communities provide Chinese people entering into politics with a public support base and act as a political training ground. They have proved to b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the promotion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inese people can also indirectly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by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s through the media. In March 1982, the well-­‐known Chinese newspaper Xinyue Daily took the lead and became the first company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o establish a daily Chinese language newspaper. Afterwards, Voice <strong>of</strong> Overseas Chinese was established, which later became a bi-­‐weekly publication upon a change <strong>of</strong> ownership, becoming the Voice <strong>of</strong> Overseas Chinese Daily in 1992, and then the Daily Chinese Herald.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hinese Daily, a newspaper with connections to the Hong Kong Daily News, was established in Sydney in March 1987. There are now Chinese language newspapers and television programmes in all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tates. They all contain columns in which Chinese people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They also provide ethnic Chinese with a platform in which they can communicate with and make themselves heard in mainstream society. There are specialised Chinese and English news publications established by people in politics about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political commentary—such as Dr Wong’s News—that contact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members <strong>of</strong> the government for their opinions. 15 Many Chinese media sources focus on politics during the period leading up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n elections. Some adopt methods similar to those <strong>of</strong> local English news sources and conduct public opinion surveys amongst the Chinese community, as well as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ir political orientation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all <strong>of</strong> these things have stimulated Chinese people to comment on, participate in and take an interest in politics. Analysing the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an increase i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population. The White <strong>Australia</strong> policy was implemented righ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strong>of</strong> the Commonwealth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1901. Because <strong>of</strong> the severe anti-­‐Chinese sentiment <strong>of</strong> the time, it was difficult for Chinese people to remain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let alone become involved in politics. According to the 1891 census, there were 35,821 Chinese peopl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t the time. By 1946, there were only 9144 Chinese people left, and 3700 <strong>of</strong> them were second-­‐ or third-­‐generation <strong>Australia</strong>n-­‐born Chinese. 16 Chinese immigration was in a state <strong>of</strong> stagnation from the founding <strong>of</strong> the Commonwealth until the end <strong>of</strong> the Second World 13 Jinzhi L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rganisations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Chinese People’, South Sea Issues, no. 1, 1986. 14 Guangdong Overseas Chinese <strong>Affairs</strong> Office,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15 Y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in the 1990s’. 16 Andrew Markus (trans. Tiancheng Zhou), ‘Ethnic Chines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History’,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June 1993, pp. 34-­‐3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61


War. After the war, <strong>Australia</strong> was in need <strong>of</strong> a stronger labour force to develop its economy, and due to the instability <strong>of</strong> the European workforce, <strong>Australia</strong> began to consider looking at neighbouring Asia for labour. In 1966, Prime Minister Harold Holt changed the direction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migration policies so that anyone who had special skills or who could help to develop the economy, as well as entrepreneurs who had previously made investments in the country, could migrate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regardless <strong>of</strong> their nation <strong>of</strong> origin. Thus, ethnic Chinese people from Southeast Asia began to immigrate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 government further relaxed its limitations on immigration in 1973, and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population increased rapidly. According to research by the Department <strong>of</strong> Migratio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as as large as 239,000 by 1990. If categorised by place <strong>of</strong> origin, there were approximately 83,000 from Indochina (mostly Vietnamese-­‐Chinese), 50,000 from Malaysia and Singapore, 20,000 from other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30,000 from Hong Kong and 56,000 from Mainland <strong>China</strong> and Taiwa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Chinese immigrants have come from various parts <strong>of</strong> Mainland <strong>China</strong>, Hong Kong and Macau, and the ancestry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has diversified to include such areas as Jiangsu, Zhejiang, Shandong and Xinjiang. Cantonese people still make up a large proportion <strong>of</strong> all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people, and so Cantonese has become a popular dialect <strong>of</strong> this community. 17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th more and more people looking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for study and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students and businesspeople from all over Mainland <strong>China</strong> have come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further increasi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population. The ancestry <strong>of</strong> these new immigrants is not only limited to Guangdong and Guangxi provinces, and the origins <strong>of</strong> ethnically Chinese people have become much more diversified. Although many business people and students are only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for a short period <strong>of</strong> time and may not concern themselves with politics, this increase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has magnified the importanc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face <strong>of</strong> an increasingly large group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eople, the only way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strong>of</strong> fellow Chinese is to be more involved in political matters. Following the diversification <strong>of</strong> Chinese ancestry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 ancestry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nts should also diversify. 18 According to <strong>China</strong> News, in 2011,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hinese Daily reported that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who were born in Asia now exceed two million, and they are about to surpass the number <strong>of</strong> European-­‐born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Bureau <strong>of</strong> Statistics predicts that the number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people will double within ten years. By the middle <strong>of</strong> last year, this population had already increased from 148,000 to 380,000. It is clear that this increasingly large community should be properly represented in politics. In regards to the ethnic composition <strong>of</strong> migrants, many Chinese immigrants from Hong Kong and Southeast Asia have been educated in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system, and thus are more familiar with the legal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Research finds that more than a third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eople who enter into politics have Hong Kong origins. More than one in five are from Malaysia, and the rest have ancestry in countries such as Singapore, Vietnam, Cambodia, Macau and Taiwan. This data suggests that similar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allow immigrants from Hong Kong and Malaysia to easier integrate into mainstream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ociety. 19 At the same time, many Chinese people have come to make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ir home, and children who have been born and brought up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strong>of</strong>ten become fully 17 Kunzhang Huang, ‘A Summary <strong>of</strong> Overseas Chinese and Ethnic Chines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Lingnan Culture and History, no. 4, 1991. 18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Cantonese people from Guangdong and Guangxi provinces will continue to dominate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the near future. But in time, it is possible that people from Mainland <strong>China</strong>, as well as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 immigrants, will gradually begin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19 Guangdong Overseas Chinese <strong>Affairs</strong> Office,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6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Westernised. According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academic Ling Luo, if one were to stay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for over ten years, they would find that <strong>Australia</strong> is no longer the same country as it was when they first arrived. 20 It is only when Chinese people are conscious <strong>of</strong> their position as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itizens, and feel the need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that they can be accepted into mainstream society and be able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in a more meaningful way. Jason Yat-­‐Sen Li mad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at a press conference: “In the fifteen years that I have been active in politics, I have never given up on my hopes to serve and give support to my fellow Chinese-­‐<strong>Australia</strong>ns. I have spent the past ten year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now it is time to serve my community. It is time for my family and I to give back to this country which has given us so many opportunities”. 21 Li stressed his own identity as a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and Kevin Rudd holds him in high regard. Long ago, it was common for members <strong>of</strong> the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to disregard local political affairs and simply care for themselves. This resulted in Chinese people being seen as a “silent community”. But as their economic power has risen, Chinese people have started to actively speak their mind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olitical affairs. 22 They have learnt from the anti-­‐Chinese sentiment <strong>of</strong> the past. Amongst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migrant population, there is a portion <strong>of</strong> people from Southeast Asia. In these places anti-­‐Chinese incidents were once very common, creating bitter experience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the late 1970s, many Chinese people from Vietnam, Laos and Cambodia were given refugee statu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due to the anti-­‐Chinese policies <strong>of</strong> their home countries. They arrived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s per an agreement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23 The only way to avoid more disasters such as these is to take an interest in and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s well as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society. Apart from the fact that Chinese people as a whole have matured in many aspects, the promotion <strong>of</strong> multicultural policies by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overnment, the strengthening <strong>of</strong> Chinese-­‐<strong>Australia</strong>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rise <strong>of</strong> the People’s Republic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have all given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Conclusion In an Anglo-­‐dominated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 number <strong>of</strong> Chinese who directly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is still disproportionate to the overall number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eople. By analysing the ancestral background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nt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majority <strong>of</strong> these people have ancestry in the provinces <strong>of</strong> Guangdong and Guangxi.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strong>of</strong> Chinese ancestral origins and the constant growth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ncestral background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nts will also diversify to a greater extent. In short, the range and scal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nts are still lacking overall. However, with the popularisation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andidates in election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re will be more distinguished Chinese people entering political circles. They will constitute a major force in mainstream society and contribute to the advancement and prosperity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20 Ling Luo, ‘The Past and Present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Chinese’, Emigration and Employment, no. 6, 2002. 21 Sun and Wang, ‘The Rapid Expansion in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22 Chunyan Lu, ‘Taking Stock <strong>of</stro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y Overseas Chinese’, <strong>China</strong> News, 29 November 2011, http://www.chinanews.com/hr/2011/11-­‐29/3493872.shtml. 23 Jiaosheng He and Yintao Chen, ‘Research on the Composition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 Contemporary <strong>Australia</strong>’, Southern Population, no. 4, 1991.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63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Tea Culture in <strong>China</strong>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Si Liu Si Liu, from Yinchuan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is currently a master’s student at Sweden’s Royal Institute <strong>of</strong> Technology. Si will go on a research visit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to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sustainable energy,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and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 Si has been followi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relations and youth development over many years and is a member <strong>of</strong> a number <strong>of</strong> bilateral youth organisation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by Declan Fry. Introduction In this essay I take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two countries with relatively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s contrasting subjects for the discussion <strong>of</strong> tea and the culture associated with it. I begin with an overview <strong>of</strong>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the various customs and conventions associated with tea in these two countries, including a detailed analysis <strong>of</stro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 conclude with some remarks regarding the popularisation <strong>of</strong> tea and how we may envisage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a local tea culture with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 Evolution <strong>of</strong> the Term ‘Tea’ over Chinese History In the literature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ancient pre-­‐Qin period (before the foundation <strong>of</strong> the Qin dynasty in 221BC), the word ‘tea’ (cha 茶 ) did not exist. Instead there was a character, tu 荼 , denoting a bitter edible plant, glossed as the common sowthistle (sonchus oleraceus) by Xu Shen 许 慎 , the Han dynasty author <strong>of</strong>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Chinese character dictionary, the Shuowen 说文 解 字 , in 121 AD. <strong>China</strong>'s earliest work treating the subject <strong>of</strong> tea, the Erya 尔 雅 , a third century BC text and the first extant Chinese dictionary, <strong>of</strong>fers many differing explanations for the term ‘tea’. In the initial chapter, ‘Of Herbs’, tu is explained as ‘sowthistle’ (kucai 苦 菜 ) and later as ‘thatch flowers’ (maoxiu 茅 秀 ). 1 In another chapter, ‘On Trees’, the term is explained as kucha 苦 茶 or ‘bitter herb’.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317-­‐420AD), Guo Pu 郭 璞 , one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foremost commentators on ancient texts, in his annotations on the Erya, remarked that, “Many years ago, the character cha was used to signify tu. After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and the wider dissemination <strong>of</strong> tea culture, most called the substance cha or ming 茗 ". 2 We can infer here that tea—cha 茶 —as it is here understood, is not dissimilar to the understanding with which it is imbued today. 1 Qiguang Hu and Huanhai Fang, Erya: With Translations and Annotations,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4, p. 55. 2 Ibid. 6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With the passing <strong>of</strong> time,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tea also yielded other names, such as jia 槚 and ming 茗 . Originally the character tu was not read with a rising tone (tú) but with an even tone (tū). Only later did the former reading become more common.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e scholar Wei Liaoweng 魏 了 翁 noted in his Qiongzhou Xian Chaji 邛 州 先 茶 记 that, “As in the Erya and Shennong Bencao, Xu Kai, Southern Tang author <strong>of</strong> the first annotated edition <strong>of</strong> the Shuowen Jiezi, used the character tu. It was only after the work <strong>of</strong> authors like Lu Yu, Lu Tong and Zhao Zan, that the character tu was changed to cha”. 3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the Confucian philosopher, linguist and historian Gu Yanwu 顾 炎 武 also performed detailed textual research, finding that the characters for tu and cha were originally undifferentiated. This illustrates that, although during the early Tang dynasty (618-­‐907AD) the character tu was read as cha, its actual writing had yet to change. It was not until the mid-­‐Tang and the publication <strong>of</strong> Lu Yu's Chajing 茶 经 , the first monograph ever on tea and its culture, that the writing <strong>of</strong> ‘tea’ was <strong>of</strong>ficially changed to the cha 茶 with which we are familiar today.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Tea in <strong>China</strong> Although the character cha for ‘tea’ did not appear until the Tang dynasty, the history <strong>of</strong> tea drinking in <strong>China</strong> is far longer. In Shennong Bencao 神 农 本 草 经 (The Classic <strong>of</strong> Herbal Medicine), a text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25-­‐220AD), it is noted that: “Shennong [the Farmer God] sampled many varietie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herb, and in the process would every day encounter among them many poisonous weeds. However, Shennong was able to use tea to detoxify and relieve any fever”. 4 Here we can infer that tea was originally intended for medicinal purposes. Over time, people gradually became conscious that the properties <strong>of</strong> tea that made it so useful for alleviating fever were also highly fragrant and capable <strong>of</strong> quenching thirst. Over time, tea would become associated more with drinking for pleasure than as a medicine. In the Chajing, Lu Yu remarks that, “For surely it must be granted that the tea plant is one <strong>of</strong> the finest plants <strong>of</strong> the south”. 5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Han and the Wei, Jin and North-­‐South dynasties (206BC-­‐589AD), the planting <strong>of</strong> tea and its consumption was gradually disseminated from the upper area <strong>of</strong> the Yangtze River down to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The Record <strong>of</strong> the Three Kingdoms records the following story: “Every time Sun Hao, the fourth and final Emperor <strong>of</strong> the state <strong>of</strong> eastern Wu, held a banquet, he would invariably force his <strong>of</strong>ficials to consume wine. But since Wei Zhao, a famed local scholar and politician, had no gift for this particular pastime, Wei would frequently be inclined either to consume less alcohol, or take tea instead”. 6 On the one hand, this goes to illustrate that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strong>of</strong> the Yangtze had already taken up tea drink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demonstrates that tea consumption was restricted to the noble classes, and its consumption had yet to appear in the south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This situation only began to change towards the end <strong>of</strong> the Wei-­‐Jin period (220-­‐420AD).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strong>of</strong> tea plantations, the drink would gradually become a standard beverage in the south. 3 Weijun Yao, ‘Tea and Chinese Culture’, Central <strong>China</strong> Normal University <strong>Journal</strong>, vol. 1, 1995, pp. 60-­‐66. 4 Zhimin Fan and Jiandong Wang, Shennong Bencao: With Translations and Annotations. Beijing: People’s Military Medical Press, 2010, p. 34. 5 Yu Lu, Chajing. Hong Kong: Phoenix Publishers, 2007, p. 16. 6 Shou Chen, History <strong>of</strong> the Three Kingdom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2, p. 1897.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65


Follow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317-­‐420AD), tea became a symbol <strong>of</strong> prestige among high-­ranking <strong>of</strong>ficials. According to Heng Wen's biography in the Jinshu 晋 书 (Book <strong>of</strong> Jin), a history <strong>of</strong> the Jin dynasty compiled under the direction <strong>of</strong> the renowned chancellor Fang Xuanling 房玄 龄 in the year 648AD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The highest generals <strong>of</stro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led a life typified by diligence and thrift. Every time they held a banquet they would only <strong>of</strong>fer guests tea and fruit”. 7 After the construction <strong>of</strong> the Grand Canal during the Sui dynasty (581-­‐617AD), <strong>China</strong>'s North-­‐South relations gradually became closer, and tea began to spread further throughout the North. Lu's Chajing was published, the seminal work dealing with such subjects as the origins <strong>of</strong> tea drinking, production, tools used in tea cultivation, the process <strong>of</strong> making tea, how to fully appreciate the beverage and so on. Owing to the work <strong>of</strong> Lu and others like him,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r years <strong>of</strong> the Tang dynasty tea became not only the favoured beverage <strong>of</strong> the upper classes, but also <strong>of</strong> the common people—indeed, <strong>of</strong> the entire nation. Following the end <strong>of</strong> the Tang, interest in tea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AD) grew and flourished. The process <strong>of</strong> tea making and its technologies improved, helping further spread and render commonplace its consumption. Wang Anshi 王 安 石 (1021-­‐1086), a scholar, poet and reformer <strong>of</strong> the time, stated that: “Tea is as essential as fuel, rice, cooking oil and salt. It is a daily necessity. Indeed, it is impossible to spend but a single day without it.” Over the course <strong>of</strong> the subsequent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consumption <strong>of</strong> tea would grow and firmly establish itself as a strong custom throughout <strong>China</strong>, as evidenced by a famous line in the popular Yuan dynasty musical Yuhu Chun 玉 壶 春 : “Every day upon awaking, there are but seven things that are required for the day ahead: firewood, rice, oil, salt, soy, vinegar, and tea”. 8 It is clear from such passages that the practice <strong>of</strong> drinking tea was an indispensible part <strong>of</strong> people's daily lives. Looking back over the past few thousand years <strong>of</strong> tea's history in <strong>China</strong>, it is evident that tea culture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The inhabitants <strong>of</strong> pre-­‐Qin <strong>China</strong> boiled the leaves <strong>of</strong> wild tea plants in large pots in order to make soup, tea being considered at that time a kind <strong>of</strong> edible vegetable. During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processing methods such as pressing tealeaves and adding it to ointment began to appear. Rice flour was also used to create chabing 茶 饼 , or brick tea. Chabing were mashed for drinking, as well as being employed as a seasoning for frying and boiling food.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e process <strong>of</strong> steaming and dispersing the younger leaves <strong>of</strong> the tea plant was invented, allowing the whole tealeaf to then be used for drinking. This rendered the addition <strong>of</strong> any other flavouring unnecessary, and gave prominence to the natural flavour <strong>of</strong> the tea plan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ea drinking reached a stage that resembles the way in which it is consumed today, with the practice <strong>of</strong> pouring boiling water upon the tea leaves becoming popular in the eastern coastal provinces <strong>of</strong> Jiangsu and Zhejiang. This method was comparatively simple and convenient, and allowed the nutrition within the tealeaves to be retained. Herein lies the origin <strong>of</strong> the way in which we make and drink tea today. Indeed, when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strong>of</strong> contemporary knowledge, it is understood that the use <strong>of</strong> boiling water in making tea was relatively scientific. Indeed, it was one <strong>of</strong> the single most significant steps in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tea preparation. 7 Xuanling Fang, Jinshu,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4, p. 1322. 8 Yishan Zhao, Selection <strong>of</strong> Popular Yuan Verse, Shanghai: Guji Publishing House, 2008, p. 236. 6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In terms <strong>of</strong> the employment <strong>of</strong> tea utensils, the ancient Chinese were chiefly concerned with their practical utility, and favoured a simple and unadorned design. Most <strong>of</strong> their utensils were manufactured from pig iron. Although the outward appearance <strong>of</strong> such implements was far from refined or elegant, they were highly robust and durable. In the process <strong>of</strong> tea appreciation, also considered important was chali 茶 礼 , literally ‘tea ceremony’ or ‘tea etiquette’. Lu Yu's Chajing quotes a line from the Shixi 食 檄 in this regard: “When guests arrive, having met and exchanged greetings, one must promptly <strong>of</strong>fer tea”. 9 Such politesse embodied the basic courtesies with which a host was expected to receive guests. Spiritual Aspects <strong>of</strong> Tea Culture in <strong>China</strong> The spiritual qualities associated with tea culture are thought to have come from the pre-­‐Qin Confucian School. Advocating the graceful elegance embodied by the five elements (fire, wind, water, earth and metal), and taking cultivation in ethical values as a core foundation, they combined traditional arts—a fusion <strong>of</strong> tea, ethical codes and culture—into an organic whole, one that would be reflective <strong>of</strong>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as encapsulated in the Chinese phrase zhen shan mei 真 善 美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This unique combination became one <strong>of</strong> the means by which the doctrines <strong>of</strong> the Confucian School were popularised and spread throughout <strong>China</strong>. Indeed, tea culture is thought to encompass a number <strong>of</strong> different fields, including science, ethics, aesthetics, ceremony and propriety. Concepts such as chade 茶 德 (literally, ‘tea ethics’) and chali, for example, are among the most central element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tea culture. Lu Yu's Chajing stresses "character" or "quality" as essential to tea appreciation, as embodied in the character pin 品 . Tea is seen in this regard as symbolic <strong>of</strong> the character <strong>of</strong> a person <strong>of</strong> good conduct, who is typically also regarded as frugal, deferential and respectful. The Chajing cites one classical allusion contained within the pages <strong>of</strong> the Book <strong>of</strong> Jin: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317-­‐420AD), the general and statesman Xie An travelled to Wuxing District in Zhejiang Province to visit the district's governor, Lu Na. Lu, however, only <strong>of</strong>fered tea and fruit to the general. His nephew, Lu Shu, fearing this would be taken as a slight by their guest, secretly prepared a grand feast <strong>of</strong> dishes and brought them to the table. After Xie An had left, Lu Na hit and scolded his nephew: “Not only can such trifles do little to increase the general's splendour, but now you want to go and wreck my reputation as a simple and honest person?” Here we can see that, among the literati and scholars, to receive guests with a simple <strong>of</strong>fering <strong>of</strong> tea was revealing <strong>of</strong> one's good character and conduct, embodying as it did the virtues <strong>of</strong> frugality and honest integrity. In this way, tea culture, as a key element <strong>of</stro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mbodies concepts such as: tianran heyi 天 然 合 一 , the theory that humankind is an integral part <strong>of</strong> nature; shi fa ziran 师 法 自 然 , referring to the natural, humble existence typified by Daoist works like Lao Zi's Dao De Jing 道 德 经 (Book <strong>of</strong> Dao); wuxing xietiao 五 行 协 调 , the harmony <strong>of</strong> the five elements; as well as mutually contributing to such precepts <strong>of</strong> the Confucian school as qingjing heyi 情 景 合 一 , a concept similar to that <strong>of</strong> tianran heyi; zhongyong 中 庸 , the Golden Mean; and neixing 内 省 , to remain introspective and cognisant <strong>of</strong> one's character and bearing. <strong>China</strong>'s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long stressed the ‘pursuit <strong>of</strong> harmony’ (zhuiqiu hexie 追 求 和 谐 ) 9 Yu Lu, Chajing.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67


and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qiutong cunyi 求 同 存 异 ). Particularly after the Confucianists established their position as the ‘solely venerated’ school (wei zun 唯 尊 ), the Chinese literati did not construe their outer surrounding as belonging to them as sole individuals, but instead aimed to cultivate a natural and unaffected temperament, and to put this at the service <strong>of</strong> others. This act revealed the power <strong>of</strong> one's inner character and greatly strengthened people's connection with nature, together with society's sense <strong>of</strong> moral and ethical responsibility. In addition, the mutually intertwined relationship <strong>of</strong> ‘heaven and humankind’ (tianren 天 人 ) resulted in a harmonisation <strong>of</strong> society's various social strata. It also had the effect <strong>of</strong> further popularising tea consumption and cul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fucianists' belief in humankind’s unity with nature. Tea itself was taken to lead people toward a lucid transcendence, cultivating their character and rendering them indifferent to fame and wealth. It was believed to exert a subtle influence upon a persons' character, elevating and opening the doors <strong>of</strong> their perception, which in turn led to serenity and stability in society. In this way, tea has won initiates to its culture and advocates for its virtues throughout the ag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Tea Cultivation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10 Completely differing in its origins and history from <strong>China</strong>'s tea development,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English tea culture, one <strong>of</strong> the most prominent tea consuming nations in the world.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generally prefer ‘black tea’ (hongcha 红 茶 ), with the addition <strong>of</strong> milk and sugar to the brew.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ea is one <strong>of</strong> the basic essentials in family kitchen cupboards: per capita consumption was one kilogram per year at the turn <strong>of</strong> this century. <strong>Australia</strong> primarily depends on imports for its tea, and as a New World immigrant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both tea culture and tea planting are <strong>of</strong> relatively recent origin. <strong>Australia</strong>'s first tea plantations were built in Queensland and date back to the late 1880s. During the mid-­‐twentieth-­‐century, the industry gradually developed, but at a relatively slow speed. Then, in the 1980s, output greatly increased, particularly on the plantations <strong>of</strong> northern Queensland, where the climate and soil proved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the cultivation <strong>of</strong> tea and the delivery <strong>of</strong> higher yield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owing to the rise in popularity <strong>of</strong> c<strong>of</strong>fee and teabags (as opposed to loose-­‐leaf tea), <strong>Australia</strong> experienced a drop in tea import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anks to rising health consciousness amo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ogether with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tourism and service industries, the consumption <strong>of</strong> tea has again ascended to a point <strong>of</strong> prominence, enjoying today a relatively established position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ulture. The most prominent producers and marketers <strong>of</strong> tea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re the three major tea companies—Bushells, Lan Choo and Nerada—all <strong>of</strong> whom use machinery to farm their tea leaves. The primary production region for tea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is northeastern Queensland. Later, in the 1990s, experimental tea plantations cropped up in New South Wales, establishing a new region for tea cultivation. In view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large market for tea, the industry has also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overseas investors. Although <strong>Australia</strong>'s tea production has reached a relatively mature stage at present, it would be fair to say that the economy is more focused on developing its cereal and livestock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So whilst <strong>Australia</strong> enjoys a favourable environment for tea 10 See: Gengsheng Lin, ‘Lin Xinfa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its Tea Culture’, Tea in Fujian, no. 6, 2011, pp. 52-­‐53. 6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manufacturing, because technological skills in tea cultivation have not yet reached an advanced stage <strong>of</strong> development, there are barriers to the potential for expanded production. These barriers in turn limit yields and render <strong>Australia</strong> unable to meet domestic consumer demand through local teas alone. <strong>Australia</strong> is a country comprised <strong>of</strong> migrants from all across the world and their respective cultures. This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forms one <strong>of</strong> its most unique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country's tea culture. In terms <strong>of</strong> types, tea culture, generally speaking,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black tea and green tea. Black tea is representativ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older, more traditional tea culture, and was introduced by the European colonists. Filtering the leaves and adding milk to the brew, as well as other ingredients such as sugar or lemon, are commonplace. The English were particularly fond <strong>of</strong> a stronger, relatively bitter brew, deeply coloured after steeping. The popularity <strong>of</strong> green tea meanwhile can be traced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s Asian migrant communities, particularly thos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descent, who maintain the tea customs <strong>of</strong> their native provinces. These communities have helped maintain and popularise the consumption <strong>of</strong> green tea throughout the world. Tea Customs and Culture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 customs associated with tea consumption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ve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ose <strong>of</strong> England. As I have noted previously, unlike tea consumers in Asia, most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tea consumers prefer a stronger, more pronounced flavour <strong>of</strong> tea, such as the brightly pungent brew produced by black tea.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owing to the relatively short time that has passed since tea's introduction, and the lack <strong>of</strong> a local culture <strong>of</strong> tea cultivation, there has yet to arise a kind <strong>of</strong> local tea culture such as those embodied in <strong>China</strong>'s culture <strong>of</strong> chayi 茶 艺 or Japan's tradition <strong>of</strong> chadao 茶 道 . Having said this, there remain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o a large extent, the continued custom <strong>of</strong> taking, as in England, ‘afternoon tea’. For example, for a long time most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cluded the position <strong>of</strong> ‘tea server’, that familiar figure who, halfway through the working day, pushes a cart containing sweet snacks and tea through the workplace, calling people to come and take a break. Later, as the burdens <strong>of</strong> work grew, the practice <strong>of</strong> retiring to enjoy tea and snacks began to appear, for the majority <strong>of</strong> people with fixed working hours, increasingly extravagant and wasteful, and so it gradually disappeared from the daily schedule. There are nonetheless many who continue to maintain the practice <strong>of</strong> drinking afternoon tea. Toward the end <strong>of</strong> a long and tiring day, when people enjoy a cup <strong>of</strong> black tea's savoury and mellow brew, who can doubt the vitality and lift that this beverage brings? What Lessons Might <strong>Australia</strong> Take from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Chinese Tea Culture? To conclude, the lessons that may be derived from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tea-­‐drinking culture could be summarised as follows: Firstly, although <strong>Australia</strong>'s tea production has built a stable foundation, its output is small and cannot satisfy the demands <strong>of</strong> the domestic market. If <strong>China</strong>'s advanced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were introduced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re would undoubtedly be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 Particularly given the relatively cheap price <strong>of</strong> land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the country's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69


fine ecosystem, it would be fair to say that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 is well suited to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new kinds <strong>of</strong> tea, and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organic tea. Such possibilities present good future prospects, as they would not only comply with people's increasingly strong health consciousness, but also inject dynamism into the local market. Secondly, we might wish to further advertise the beneficial health effects <strong>of</strong> tea, as it would help cultivate an environment where tea is appreciated for its spiritual and nutritional aspects. Tea helps reduce the risk <strong>of</strong> developing illness and disease, and aids in lowering the incidence <strong>of</strong> diabetes and other illnesses. Unlike alcohol and s<strong>of</strong>t drinks, tea is a pure and natural product. If, among the vast communities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a local atmosphere <strong>of</strong> tea drinking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regular habit <strong>of</strong> drinking and appreciating tea could be cultivated, this would surely bring great public health benefits. Thirdly, <strong>Australia</strong> is a multicultural country, its business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relatively free and democratic, all <strong>of</strong> which helps to encourag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a local tea culture. Chinese tea culture connot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particularly according to theories <strong>of</strong> the oneness <strong>of</strong> humanity and nature. There are similar theories advocated in the West <strong>of</strong> intimacy with nature; the resemblances <strong>of</strong> these two value systems is worth drawing upon and will undoubtedly merit more attention wh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s developed its local tea culture further. It is possible to envisage a fusion <strong>of</strong> various different countries' tea cultures all merging into <strong>Australia</strong>'s local culture. This could become the foundation for a uniquely localised tea culture, extending the reach <strong>of</strong> tea appreciation and broadening the scop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ulture. 7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SECTION II ACADEMIC ESSAY CHINESE 第 二 部 分 学 术 文 章 部 分 中 文 类 作 品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71


移 民 与 文 化 :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社 区 的 文 化 与 日 常 生 活 史 (1850-­‐21 世 纪 )吴 晓 璐 这 篇 文 章 荣 获 了 2013 年 “ 中 澳 青 年 联 合 会 青 年 奖 学 金 ( 中 文 )”。 吴 晓 璐 是 昆 士 兰 大 学 历 史 、 哲 学 、 宗 教 和 古 典 学 院 的 博 士 生 。 她 于 2011 年 从 重 庆 大 学 获 得了 新 闻 系 硕 士 学 位 。 她 的 博 士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于 探 讨 在 抗 战 时 重 庆 的 城 市 文 化 和 日 常 生 活 (1937-­‐1945)。 晓 璐 也 对 澳 大 利 亚 19 世 纪 的 中 国 矿 工 史 有 着 浓 厚 的 兴 趣 , 并 且 是 澳 洲 矿 业 历史 协 会 的 成 员 。 一 、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文 化 概 况 1. 文 化 、 日 常 生 活 及 华 人 文 化 的 概 念 定 义 文 化 具 有 多 重 含 义 , 有 学 者 曾 将 文 化 定 义 为 四 个 层 次 : 第 一 ,“ 高 雅 文 化 ”, 即 大 众 平 时所 谓 的 文 化 艺 术 ,“ 其 意 义 与 ‘ 艺 术 ’ 和 ‘ 文 明 ’ 相 近 ”; 第 二 , 是 指 个 人 修 养 , 这 个 概 念 是 与 人 所受 的 教 育 程 度 有 关 ; 第 三 , 是 指 文 化 产 品 ; 第 四 , 是 指 一 种 “ 既 定 人 群 的 全 部 生 活 方 式 ”,“ 这种 含 义 意 味 着 将 ‘ 文 化 ’ 定 义 为 某 个 群 体 思 考 、 理 解 、 感 受 、 信 仰 和 表 现 该 群 体 ( 是 这 个 而 不是 那 个 群 体 )‘ 特 征 ’ 的 全 部 方 式 ”。 1 在 新 文 化 史 研 究 中 , 文 化 的 概 念 当 然 是 指 向 最 后 一 种 ,简 而 言 之 , 即 一 种 群 体 的 态 度 、 价 值 观 念 和 体 系 , 而 这 种 价 值 观 念 ( 文 化 ) 最 容 易 透 过 普 通人 的 日 常 生 活 体 现 出 来 , 也 对 人 的 日 常 生 活 、 行 为 形 成 巨 大 影 响 。 新 文 化 史 的 领 军 人 物 林 .亨 特 在 其 皇 皇 巨 著 《 法 国 大 革 命 中 的 政 治 、 文 化 和 阶 级 》 中 , 将 那 些 表 述 并 塑 造 了 集 体 意 图与 行 动 的 价 值 观 、 期 待 和 隐 性 规 则 , 定 义 为 文 化 。 2 因 此 , 本 文 所 谓 的 “ 华 人 文 化 ”, 乃 是 指 一 种 在 华 人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价 值 观 、 态 度 和 行 为 体系 , 这 种 文 化 规 定 、 影 响 了 华 人 的 日 常 生 活 , 也 是 华 人 的 一 种 族 群 自 我 认 同 的 基 础 。 2.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移 民 概 况 与 本 文 研 究 方 法 、 路 径 澳 大 利 亚 作 为 南 半 球 最 大 的 移 民 输 入 国 家 , 从 19 世 纪 早 期 开 始 , 已 经 陆 续 有 中 国 人 移民 向 澳 大 利 亚 各 地 移 民 , 伴 随 着 19 时 期 晚 期 在 澳 洲 各 地 的 金 矿 陆 续 被 发 现 及 开 采 , 从 19世 纪 50 年 代 开 始 , 华 人 矿 工 开 始 涌 入 澳 大 利 亚 , 并 掀 起 一 个 华 人 移 民 的 小 高 潮 。 其 后 , 由于 澳 大 利 亚 白 澳 政 策 的 限 制 , 新 的 华 人 移 民 的 数 量 锐 减 , 而 早 期 移 民 的 华 人 , 由 于 数 量 较 少, 逐 渐 与 主 流 社 会 的 文 化 融 合 , 华 人 文 化 在 他 们 身 上 已 很 少 能 找 到 。 随 着 白 澳 政 策 的 取 消 ,华 人 新 移 民 开 始 重 新 大 量 进 入 澳 洲 , 据 统 计 , 目 前 在 澳 华 人 数 量 约 为 100 万 , 约 占 澳 大 利 亚总 人 口 的 二 十 分 之 一 。 3 1 大 卫 · 英 格 利 斯 ,《 文 化 与 日 常 生 活 》, 北 京 : 中 央 编 译 出 版 社 ,2010 年 , 第 8-­‐9 页 。 2 林 · 亨 特 ,《 法 国 大 革 命 中 的 政 治 、 文 化 和 阶 级 》, 上 海 :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2011 年 , 第 23 页 。 3 张 秋 生 、 张 荣 苏 ,《 当 代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新 移 民 基 本 社 会 特 征 分 析 — 以 澳 大 利 亚 移 民 局 、 统 计 局 官 方 统 计 资 料为 据 》,《 东 南 亚 之 窗 》,2011 年 第 3 期 , 第 48 页 。 7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作 为 最 容 易 辨 识 的 标 签 , 族 群 本 身 的 文 化 属 性 深 深 地 烙 印 在 移 居 海 外 的 中 国 移 民 身 上。 由 于 中 西 方 文 化 上 的 巨 大 差 异 , 早 期 的 华 人 移 民 抵 达 澳 洲 之 后 , 不 得 不 面 对 文 化 碰 撞 的 问题 , 对 于 自 身 文 化 , 是 保 留 和 融 合 ? 根 据 最 近 的 “ 多 项 分 层 通 化 理 论 ”(segmented assimilation theory),“ 抛 弃 祖 籍 语 言 文化 并 非 改 善 移 民 自 身 及 其 子 女 社 会 地 位 的 良 方 ”, 相 反 , 在 接 触 、 学 习 新 的 文 化 时 ,“ 有 意 识地 保 留 和 维 系 自 己 的 母 语 和 文 化 传 统 ”, 4 以 自 身 的 文 化 特 色 和 属 性 为 荣 , 这 才 能 增 强 自 信 ,使 得 新 移 民 能 够 更 好 的 生 活 在 多 元 文 化 的 氛 围 中 。 近 年 来 大 量 的 华 人 新 移 民 涌 入 , 使 得 中 华文 化 的 影 响 不 断 扩 大 , 成 为 澳 大 利 亚 多 元 文 化 的 一 环 。 从 早 期 零 星 华 人 来 澳 , 到 目 前 庞 大 的华 人 社 区 , 伴 随 着 华 人 移 民 而 来 的 中 国 文 化 有 着 怎 样 的 影 响 与 变 迁 ? 本 文 将 根 据 作 者 前 往 澳大 利 亚 昆 士 兰 州 北 部 的 金 矿 所 做 的 田 野 调 查 得 出 的 一 手 资 料 , 采 取 新 文 化 史 的 研 究 方 法 与 路径 , 简 要 分 析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文 化 和 日 常 生 活 的 变 迁 及 其 影 响 , 其 中 许 多 史 料 , 尚 是 第 一 次 发布 。 二 、 早 期 移 民 : 淘 金 潮 与 华 工 的 艰 难 融 入 1. 淘 金 潮 与 华 人 矿 工 的 输 入 18 世 纪 早 期 即 有 零 星 华 人 前 来 澳 大 利 亚 ,1818 年 抵 达 澳 洲 的 广 东 人 麦 世 英 被 认 为 是最 早 抵 达 澳 洲 的 华 人 。 然 而 , 华 人 大 批 进 入 澳 洲 , 则 是 在 19 世 纪 50-­‐60 年 代 , 因 此 此 时 在新 南 威 尔 士 州 和 维 多 利 亚 州 发 现 了 金 矿 , 澳 洲 缺 乏 劳 动 力 , 因 此 , 大 量 华 工 被 输 入 澳 洲 。1848 年 10 月 , 有 史 可 查 的 第 一 批 华 人 矿 工 约 120 人 , 从 厦 门 抵 达 悉 尼 。 此 后 , 华 人 矿 工源 源 不 断 地 来 到 澳 大 利 亚 , 仅 在 维 多 利 亚 州 巴 拉 腊 特 (Ballarat) 一 地 , 华 工 数 量 就 从 1853 年的 2000 余 人 激 增 到 三 年 后 的 25000 人 , 5 这 些 华 工 大 多 来 自 中 国 南 方 , 以 广 东 为 主 。 华 工 由 于 勤 俭 、 吃 苦 等 性 质 , 加 上 当 时 澳 大 利 亚 金 矿 繁 荣 , 很 快 在 澳 大 利 亚 扎 根 , 并且 遍 布 澳 大 利 亚 各 州 , 足 迹 不 仅 包 括 最 初 发 现 金 矿 的 新 南 威 尔 士 、 维 多 利 亚 , 连 当 时 杳 无 人烟 的 北 领 地 、 南 澳 、 西 澳 等 地 , 均 有 他 们 的 身 影 。1877 年 的 昆 士 兰 州 有 大 约 25000 名 华 人, 这 占 到 了 当 地 人 口 的 七 分 之 一 。 6 此 时 的 华 工 迁 入 方 式 , 大 多 数 是 以 血 缘 或 是 同 乡 关 系 , 相 互 介 绍 , 前 来 澳 大 利 亚 谋 生。 由 于 语 言 能 力 缺 乏 , 他 们 很 难 与 当 地 白 人 交 流 , 遑 论 融 入 他 们 的 文 化 , 因 此 , 华 工 们 往 往以 聚 居 的 方 式 生 活 , 独 立 于 欧 洲 移 民 组 成 的 生 活 圈 之 外 , 在 他 们 自 己 的 生 活 圈 子 内 , 全 套 保留 了 从 家 乡 带 来 生 活 模 式 , 包 括 饮 食 、 房 舍 布 局 等 。 由 于 数 量 的 渐 渐 增 加 , 且 形 成 了 小 聚 居的 格 局 , 他 们 的 文 化 与 日 常 生 活 模 式 自 成 体 系 。 此 时 的 华 人 社 区 , 是 具 有 鲜 明 中 国 文 化 特 色, 尤 其 是 岭 南 特 色 的 文 化 生 活 模 式 。 2. 个 案 调 查 :Ravenswood 华 工 历 史 遗 存 的 简 述 与 分 析 Ravenswood 位 于 昆 士 兰 州 北 部 , 是 著 名 的 金 矿 区 。1868 年 此 地 发 现 金 矿 之 后 , 淘 金潮 即 刻 蔓 延 到 此 地 。 大 量 的 华 人 矿 工 也 进 入 此 地 , 在 鼎 盛 时 期 , 大 约 有 1500-­‐2000 华 人 聚居 于 此 , 而 此 地 的 居 民 人 口 , 目 前 也 仅 为 6000 人 左 右 。 当 地 博 物 馆 编 制 的 一 份 墓 地 记 录 ,4 周 敏 ,《 美 国 华 人 社 会 的 变 迁 》, 上 海 : 上 海 三 联 书 店 ,2006 年 , 第 3 页 。 5 张 秋 生 ,《 早 期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的 经 济 生 活 与 主 要 职 业 构 成 》,《 历 史 档 案 》,2008 年 第 2 期 。 6 同 上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73


较 为 完 整 地 保 留 了 从 1877 年 至 1940 年 安 葬 于 此 的 华 工 的 名 单 , 其 中 大 部 分 注 明 了 墓 主 的姓 名 、 年 龄 、 职 业 等 。 根 据 《Ravenswood Cemetery Records》, 此 处 共 安 葬 了 54 位 华 工 , 他 们 的 职 业 大 部分 是 矿 工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墓 地 中 的 华 工 墓 地 是 与 欧 洲 移 民 分 开 的 , 单 独 排 列 。 尽 管 墓 葬 形式 并 没 有 按 照 中 国 传 统 的 堆 土 形 式 , 但 是 他 们 仍 有 中 文 石 质 墓 碑 , 按 照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形 式 书写 。 这 表 明 早 期 华 人 深 受 乡 土 观 念 的 影 响 , 对 祖 籍 地 的 归 属 感 强 烈 。 图 1:《Ravenswood Cemetery Records》 中 的 中 文 墓 碑 照 片 。 这 块 墓 碑 为 我 们 提 供 的信 息 量 非 常 大 , 全 文 为 :“ 茅 弯 贺 大 阮 公 之 墓 ”, 根 据 当 地 博 物 馆 的 标 识 , 我 们 可 以 了 解 到, 该 名 华 工 来 自 广 东 省 香 山 县 ( 现 为 中 山 市 ) 茅 弯 ( 地 区 ), 姓 名 为 阮 贺 大 , 性 别 男 。 值得 指 出 的 是 , 在 墓 碑 上 标 明 墓 主 籍 贯 , 正 是 中 国 华 南 地 区 墓 葬 的 典 型 特 征 。 而 这 一 籍 贯 的 标明 , 恰 恰 印 证 了 学 术 界 关 于 海 外 华 人 原 籍 地 的 理 论 , 分 布 在 澳 洲 地 的 华 人 , 确 是 来 自 于 侨 乡中 山 。 此 外 , 在 Ravenswood 金 矿 地 区 工 作 的 华 人 , 仍 在 在 自 己 的 日 常 生 活 中 , 坚 持 着 中 国传 统 的 聚 居 、 聚 食 模 式 。 基 于 血 缘 的 纽 带 , 宗 祠 、 家 庙 等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 作 为 家 族 象 征 的社 会 组 织 形 式 , 也 出 现 在 了 澳 洲 。 一 个 强 有 力 的 证 据 在 Ravenswood 出 现 。 根 据 作 者 <strong>2014</strong>年 7 月 前 往 昆 士 兰 州 北 部 的 Ravenswood 镇 调 查 ,19 世 纪 80 年 代 聚 居 于 此 的 华 人 , 建 立 了自 己 宗 庙 ( 当 地 人 称 Chinese Temple)。 图 2: 昆 士 兰 州 北 部 Ravenswood 镇 金 矿 旁 边 废 弃 的 中 国 庙 宇 遗 址 , 此 处 应 为 一 个 石砌 的 中 国 土 灶 残 余 部 分 , 其 形 制 均 与 欧 洲 移 民 惯 用 的 厨 房 格 局 相 异 。 这 个 遗 址 足 以 证 明 当 时7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在 此 地 的 华 人 日 常 生 活 , 仍 然 保 留 着 中 国 华 南 地 区 的 生 活 习 性 , 本 文 作 者 <strong>2014</strong> 年 7 月 前 往进 行 田 野 调 查 时 拍 摄 。 作 为 一 种 家 族 的 象 征 , 宗 庙 的 文 化 符 号 意 义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 作 为 节 庆 、 聚 会 的 重 要 场所 , 宗 庙 规 定 了 参 加 者 的 日 常 生 活 行 为 规 范 , 而 从 这 种 文 化 意 义 的 角 度 来 看 , 以 宗 庙 为 纽 带的 中 国 文 化 , 伴 随 着 淘 金 潮 , 在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矿 工 中 , 有 着 完 好 的 保 留 与 传 承 。 三 、 限 制 与 发 展 —— 故 国 与 故 土 的 创 业 : 澳 洲 华 人 的 回 流 伴 随 着 淘 金 潮 在 澳 大 利 亚 各 地 的 兴 起 , 华 人 矿 工 的 输 入 与 日 俱 增 。 各 地 从 19 世 纪 50年 代 开 始 直 至 80 年 代 , 每 年 均 有 大 量 的 华 人 进 入 澳 洲 。 尤 其 是 19 世 纪 50 年 代 至 60 年 代。 表 一 : 维 多 利 亚 和 新 南 威 尔 士 的 华 侨 人 口 :1854-­‐1911 7 年 份 维 多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1854 2373 – 1857 25424 – 1861 24732 12988 1871 17935 7220 1881 12128 10205 1891 9377 14156 1901 7349 11263 1911 5601 9335 上 表 显 示 , 从 1854 年 到 1857 年 , 短 短 三 年 间 , 维 多 利 亚 的 华 人 数 量 即 从 两 千 多 人 一跃 而 升 到 两 万 余 人 , 为 三 年 前 的 十 倍 有 余 , 整 个 18 世 纪 60 年 代 , 华 人 数 量 都 维 持 在 两 万五 千 人 作 用 , 但 是 从 18 世 纪 70 年 代 开 始 , 华 人 数 量 开 始 出 现 明 显 下 降 , 其 原 因 是 澳 大 利亚 种 族 主 义 势 力 的 抬 头 。1854 年 在 维 多 利 亚 本 迪 哥 金 矿 就 出 现 了 排 华 情 况 ,1855 年 在 维 多利 亚 州 就 出 现 了 相 关 的 政 策 限 制 新 到 的 华 工 人 数 , 每 载 货 10 吨 才 可 携 带 一 名 华 人 , 成 为 澳大 利 亚 第 一 个 限 制 华 人 入 境 的 法 案 。 此 时 , 保 持 自 己 独 立 文 化 的 华 人 群 体 , 反 倒 因 为 自 身 的 文 化 属 性 受 到 非 议 。 由 于 按 照传 统 的 文 化 方 式 生 活 , 白 人 种 族 主 义 者 将 这 种 生 活 方 式 描 述 为 隔 离 与 白 人 社 会 之 外 的 生 活 方式 , 他 们 认 为 这 种 生 活 方 式 将 导 致 一 种 独 立 的 “ 行 政 机 构 ” 建 立 在 澳 大 利 亚 。 8 出 于 这 些 原 因 ,从 60 年 代 以 后 , 澳 大 利 亚 华 工 的 数 目 迅 速 减 少 , 并 且 不 得 不 逐 渐 采 用 白 人 的 生 活 习 惯 和 方式 。 因 此 , 与 早 期 华 人 完 全 隔 离 与 白 人 社 会 不 同 , 华 人 开 始 学 习 英 语 , 了 解 英 语 社 会 文 化 。 此 时 , 华 人 的 职 业 也 逐 渐 改 变 。 原 本 华 人 的 主 要 职 业 是 矿 工 , 但 是 由 于 种 种 法 案 的 限制 , 以 及 白 人 矿 工 发 起 的 旨 在 驱 逐 华 人 矿 工 的 罢 工 行 为 , 导 致 华 人 矿 工 的 数 量 骤 减 。 不 少 人转 行 , 成 为 菜 农 、 果 农 、 和 木 匠 等 。 由 于 不 少 华 人 在 家 乡 就 是 以 务 农 为 生 , 因 此 菜 地 果 园 驾轻 就 熟 。 不 少 人 从 事 农 业 之 后 , 有 了 一 定 的 积 蓄 , 开 始 进 入 商 业 领 域 。 不 少 人 从 事 澳 大 利 亚与 中 国 之 间 的 商 贸 活 动 。 在 这 个 时 期 内 , 不 少 华 人 开 始 慢 慢 改 变 自 己 的 生 活 习 惯 和 文 化 方 式。 从 上 文 的 分 析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 大 多 数 华 人 在 澳 洲 使 用 的 仍 然 是 中 文 名 字 , 以 字 母 拼 音 。 之7 朱 国 宏 ,《 中 国 的 海 外 移 民 —— 一 项 国 际 迁 移 的 历 史 研 究 》, 上 海 : 复 旦 大 学 出 版 社 ,1994 年 , 第 216 页 。 8 王 孝 洵 ,《 澳 大 利 亚 排 华 原 因 初 探 》,《 世 界 历 史 》,1994 年 第 2 期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75


后 , 华 人 中 渐 渐 开 始 另 取 英 文 名 字 , 并 学 习 英 语 社 会 的 风 俗 、 文 化 , 努 力 融 入 西 方 文 化 圈 中。 根 据 新 新 公 司 9 的 创 始 人 李 敏 周 先 生 的 长 子 李 承 基 先 生 回 忆 , 李 敏 周 于 1898 年 抵 达 澳洲 , 抵 达 之 后 , 便 开 始 向 当 地 牧 师 学 习 英 语 及 社 交 知 识 , 以 便 更 好 地 融 入 英 语 社 会 。 尽 管 他 们 开 始 接 触 、 学 习 英 语 文 化 , 但 是 , 在 自 己 的 小 家 庭 内 , 仍 然 有 着 华 人 文 化 生活 模 式 的 坚 持 。 李 敏 周 的 第 一 位 夫 人 梁 绮 文 是 在 澳 大 利 亚 出 生 的 华 人 第 二 代 , 但 是 , 根 据 李承 基 先 生 回 忆 , 梁 绮 文 仍 然 会 讲 中 山 话 , 并 且 擅 长 烹 饪 中 国 菜 :“( 梁 绮 文 ) 尤 具 养 成 西 方女 性 的 独 立 能 干 气 质 , 日 夕 接 触 的 都 是 农 场 里 的 华 人 前 辈 , 耳 濡 目 染 , 又 保 留 了 中 国 女 性 的传 统 美 德 , 尊 老 爱 幼 。 谦 和 待 人 。 她 还 会 说 中 山 话 和 家 乡 的 烹 饪 手 艺 。 蒸 糕 和 煎 饼 , 更 是 她的 拿 手 杰 作 。” 10 这 个 时 期 的 华 人 , 由 于 进 入 农 场 、 商 业 等 行 业 , 摆 脱 了 早 期 华 人 封 闭 的 社 会 模 式 , 接受 了 西 方 的 文 化 思 想 , 但 是 同 时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 又 保 留 了 中 国 的 传 统 文 化 、 思 想 。 由 于 白 澳政 策 的 限 制 , 这 些 同 时 具 有 中 西 方 文 化 背 景 的 澳 洲 华 人 开 始 回 流 到 国 内 , 投 身 于 国 内 的 商 业活 动 , 开 始 了 澳 洲 华 人 的 回 流 中 国 。 在 澳 大 利 亚 经 营 商 业 的 华 人 , 在 20 世 纪 初 , 开 始 往 返 国 内 , 当 时 中 国 的 现 代 化 商 业 发展 做 出 了 巨 大 贡 献 。 澳 大 利 亚 华 侨 对 国 内 百 货 业 的 发 展 有 着 不 可 磨 灭 的 贡 献 , 他 们 凭 借 在 澳大 利 亚 的 资 本 和 生 活 经 验 , 在 国 内 引 入 了 百 货 公 司 等 新 兴 商 业 模 式 。 老 上 海 的 四 大 百 货 公 司( 先 施 、 永 安 、 新 新 、 大 新 ) 都 是 由 澳 大 利 亚 华 侨 投 资 建 设 , 而 他 们 都 是 在 澳 洲 的 农 场 、 果园 里 完 成 其 初 步 资 金 积 累 , 回 国 投 资 百 货 事 业 的 。 四 、 多 元 文 化 :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中 华 文 化 1. 多 元 文 化 中 的 中 国 文 化 伴 随 着 白 澳 政 策 的 废 除 , 越 来 越 多 的 亚 洲 人 移 民 澳 洲 , 其 中 包 含 了 大 量 来 自 中 华 文 化圈 的 居 民 , 包 括 中 国 大 陆 , 港 澳 台 地 区 , 新 加 坡 、 马 来 西 亚 等 。 目 前 居 住 在 澳 大 利 亚 的 华 人约 为 100 万 左 右 , 数 量 庞 大 的 华 人 分 布 在 澳 大 利 亚 的 主 要 城 市 。 与 早 期 华 人 不 同 , 这 些 20世 纪 80 年 代 以 后 迁 入 的 新 移 民 大 多 数 是 留 学 生 , 与 早 期 的 华 人 移 民 相 比 , 他 们 具 有 自 己 独特 的 特 色 。 他 们 文 化 程 度 较 高 , 对 英 语 社 会 的 文 化 思 想 也 比 较 了 解 , 基 于 教 育 优 势 , 他 们 的收 入 也 不 像 早 期 旅 澳 华 人 那 样 窘 迫 , 生 活 较 为 优 渥 , 重 要 的 是 , 他 们 的 职 业 分 布 非 常 广 泛 ,遍 布 澳 大 利 亚 的 各 个 层 次 , 这 与 早 期 来 澳 华 人 从 事 单 一 工 种 ( 矿 工 、 菜 农 等 ) 相 比 , 不 可 同日 而 语 。 这 些 新 近 移 民 的 华 人 在 一 些 研 究 中 被 称 为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 新 移 民 ”。 这 些 在 20 世 纪八 十 年 代 之 后 移 民 澳 洲 的 华 人 新 移 民 数 量 在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移 民 的 比 重 越 来 越 大 , 其 中 2000–2006 年 赴 澳 的 华 人 占 了 澳 洲 华 人 总 数 的 39%。 11 尽 管 他 们 在 教 育 背 景 、 收 入 层 次 , 与 本 地社 会 交 流 和 互 动 的 深 度 和 广 度 上 , 都 与 18 世 纪 中 期 来 澳 的 “ 老 移 民 ” 及 其 后 代 不 同 , 但 是 ,有 一 点 这 两 者 是 相 同 的 , 那 就 是 中 国 文 化 仍 然 在 他 们 的 日 常 生 活 中 占 据 了 重 要 位 置 。 从 饮 食习 惯 、 阅 读 习 惯 、 节 庆 习 惯 等 日 常 生 活 模 式 来 看 , 中 华 文 化 无 不 浸 染 其 中 。 9 新 新 公 司 是 民 国 时 期 上 海 四 大 百 货 公 司 之 一 , 由 旅 澳 华 侨 李 敏 周 创 办 。 10 黎 志 刚 ,《 李 承 基 先 生 访 问 记 录 》, 台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1990 年 , 第 7 页 。 11 张 秋 生 、 张 荣 苏 ,《 当 代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新 移 民 基 本 社 会 特 征 分 析 — 以 澳 大 利 亚 移 民 局 、 统 计 局 官 方 统 计 资 料为 据 》, 第 50 页 。 7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从 阅 读 习 惯 来 看 , 华 人 社 区 中 , 作 为 传 统 媒 体 的 免 费 中 文 报 纸 的 传 播 网 络 及 范 围 非 常强 大 。 以 昆 士 兰 州 布 里 斯 班 市 为 例 , 这 里 有 6-­‐7 种 中 文 报 纸 , 如 《 华 商 周 报 》、《 华 友 周 报》、《 澳 华 时 报 》、《 昆 士 兰 日 报 》、《 镜 报 》 等 。 这 几 份 中 文 报 纸 由 于 老 板 不 同 , 因 此 针对 的 受 众 略 有 不 同 。 其 中 《 澳 华 时 报 》 为 简 体 中 文 版 , 针 对 目 的 是 大 陆 移 民 , 而 《 华 商 周 报》 则 比 较 受 香 港 、 台 湾 地 区 移 民 的 欢 迎 。《 镜 报 》 是 走 的 传 统 媒 体 与 新 媒 体 结 合 的 路 线 , 受众 目 标 年 轻 化 , 基 本 上 是 80 后 和 90 后 的 移 民 及 留 学 生 。 根 据 《 镜 报 》 自 己 的 业 务 数 据 ,目 前 镜 报 每 周 发 行 约 1 万 份 左 右 , 传 阅 率 为 3-­‐4 人 , 12 这 样 , 镜 报 的 读 者 数 量 就 可 达 数 万 人, 而 镜 报 旗 下 尚 有 附 属 杂 志 ——《 澳 中 投 资 理 财 》, 定 位 为 在 澳 的 华 人 商 务 人 士 。 连 同 其 他华 文 报 纸 , 中 文 免 费 报 纸 基 本 上 能 覆 盖 布 里 斯 班 的 整 个 华 人 社 区 。 而 针 对 新 移 民 的 年 轻 化 趋 势 及 阅 读 习 惯 的 变 化 , 镜 报 集 团 也 开 通 了 微 博 和 微 信 客 户 端, 这 种 人 人 参 与 形 式 的 新 媒 体 作 为 一 种 大 众 传 播 工 具 , 能 更 为 有 效 地 在 华 人 社 区 中 生 根 。 在另 外 一 个 方 面 我 们 也 要 指 出 , 基 于 新 媒 体 的 特 性 , 年 轻 一 代 的 移 民 群 体 的 媒 体 依 赖 症 更 强 ,使 得 中 文 新 媒 体 在 华 人 社 区 内 的 接 受 程 度 更 高 。 从 社 会 活 动 和 节 庆 习 惯 来 看 , 仪 式 化 的 节 日 庆 典 是 最 能 作 为 一 种 个 人 身 份 认 同 的 形 式, 吸 引 新 移 民 参 加 。 这 些 最 具 文 化 符 号 标 志 意 义 的 节 日 等 仪 式 性 活 动 , 如 华 人 传 统 节 日 端 午节 、 春 节 等 , 在 布 里 斯 班 等 澳 洲 城 市 的 中 国 城 、 唐 人 街 得 到 了 大 肆 庆 祝 。 一 个 新 的 现 象 是 ,伴 随 着 华 人 移 民 的 增 加 , 华 人 的 节 日 不 仅 能 得 到 公 开 庆 祝 , 甚 至 也 得 到 了 政 府 的 参 与 。 当 地政 府 近 年 来 加 大 对 多 元 文 化 的 提 倡 力 度 , 作 为 多 元 文 化 的 一 元 , 中 华 文 化 也 越 来 越 受 到 当 地政 府 的 重 视 。 以 布 里 斯 班 市 为 例 , 春 节 往 往 被 city council 作 为 多 元 文 化 节 的 活 动 之 一 , 在城 市 中 心 举 行 隆 重 的 庆 祝 。<strong>2014</strong> 年 春 节 期 间 , 作 为 华 人 春 节 庆 祝 活 动 之 一 , 第 十 二 届 中 国文 化 节 在 布 里 斯 班 举 行 , 这 次 中 国 文 化 节 邀 请 到 了 云 南 文 山 州 歌 舞 团 前 来 献 艺 , 不 仅 慰 劳 当地 华 人 , 也 为 澳 洲 市 民 奉 献 了 一 场 试 听 盛 宴 。 阅 读 习 惯 、 社 会 活 动 、 节 庆 风 俗 等 等 , 构 成 了 当 代 华 人 移 民 的 日 常 生 活 , 这 些 生 活 化的 活 动 , 正 是 一 种 最 好 的 身 份 认 同 形 式 , 通 过 日 常 的 点 点 滴 滴 , 进 行 了 华 人 身 份 (identity) 与 形 象 (image) 的 构 建 。 2. 中 华 文 化 在 澳 大 利 亚 地 位 的 变 迁 从 18 世 纪 50 年 代 开 始 淘 金 潮 导 致 了 华 人 矿 工 大 批 进 入 澳 洲 , 这 是 华 人 社 区 在 澳 大 利亚 最 早 的 形 成 时 期 。 在 这 一 时 期 , 华 人 社 区 是 独 立 于 当 地 欧 洲 文 化 社 区 之 外 的 一 种 文 化 生 活模 式 , 他 们 保 留 着 中 国 传 统 的 日 常 生 活 模 式 , 及 思 考 方 式 和 价 值 观 。 白 人 社 区 对 此 是 排 斥 ,隔 绝 的 。19 世 纪 末 到 20 世 纪 初 , 是 华 人 艰 难 融 入 时 期 。 这 一 时 期 华 人 出 于 职 业 的 需 要 , 华人 主 动 学 习 、 了 解 西 方 语 言 文 化 , 但 是 作 为 身 份 认 同 的 语 言 、 文 化 风 俗 、 生 活 模 式 仍 然 在 华人 家 庭 中 保 留 。 白 澳 政 策 结 束 后 至 今 , 可 以 视 为 中 华 文 化 在 澳 大 利 亚 发 展 的 第 三 个 时 期 , 这个 时 期 内 , 中 华 文 化 不 仅 在 华 人 社 区 中 得 到 保 留 , 也 得 到 社 会 的 认 同 , 并 被 视 为 多 元 文 化 中的 一 环 , 一 些 中 华 文 化 中 的 节 日 、 庆 典 仪 式 得 到 政 府 的 资 助 , 也 促 进 了 中 华 文 化 圈 以 外 的 族群 对 中 华 文 化 的 了 解 。 12 笔 者 <strong>2014</strong> 年 6 月 对 镜 报 总 编 Lisa Lee 的 谈 话 中 , 该 总 编 给 出 的 数 据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77


图 3: 中 国 文 化 与 澳 大 利 亚 社 会 隔 绝主 流 社 会中 国 文 化 及 生 活 模式 融 入 但 保 持自 身 文 化 成 为 多 元 文 化同 时 , 中 国 文 化 体 现 在 华 人 群 里 的 日 常 生 活 中 。 作 为 日 常 生 活 的 表 现 模 式 , 阅 读 中 文报 纸 , 饮 食 习 惯 , 节 日 庆 典 、 社 会 活 动 等 , 都 表 现 出 一 种 文 化 意 义 上 传 承 , 最 后 成 为 一 种 族群 自 我 认 同 的 标 志 。 图 4: 华 人 日 常 生 活 与 自 我 认 同 的 构 建 阅 读 习惯 价 值 观念 文 化 饮 食 习惯 华 人 自 我 认 同社 会 活动 仪 式 化的 节 庆 五 、 结 语 伴 随 着 华 人 进 入 澳 大 利 亚 大 陆 的 中 华 文 化 , 经 过 一 百 多 年 的 曲 折 经 历 , 作 为 华 人 认 同标 志 的 中 华 文 化 在 一 百 多 年 时 间 内 , 经 历 了 与 主 流 白 人 社 区 相 互 隔 绝 , 到 单 方 面 融 入 , 最 后成 为 多 元 文 化 中 的 一 环 这 一 历 程 , 中 国 文 化 在 华 人 日 常 生 活 中 深 深 体 现 。 总 体 来 说 , 中 华 文化 在 华 人 社 区 中 一 直 得 以 保 持 和 坚 持 , 成 为 华 人 的 符 号 标 志 ; 对 于 澳 大 利 亚 的 白 人 社 区 及 政府 而 言 , 是 从 最 初 的 隔 绝 , 到 逐 渐 接 受 , 最 后 意 识 到 多 元 文 化 的 重 要 性 。 从 这 百 多 年 的 历 程看 来 , 中 国 文 化 在 澳 大 利 亚 逐 渐 被 接 受 并 影 响 日 益 扩 大 , 也 将 对 中 澳 关 系 的 发 展 有 着 巨 大 的推 动 作 用 。 7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二 战 后 华 人 在 澳 洲 参 政 状 况 简 析 : 以 粤 人 参 政 为 例张 春 改 张 春 改 , 目 前 在 北 京 外 国 语 大 学 攻 读 硕 士 学 位 , 研 究 方 向 为 澳 大 利 亚 研 究 , 研 究 领 域 涉 及 澳大 利 亚 社 会 与 文 化 , 中 澳 关 系 发 展 等 方 面 , 其 中 作 者 尤 其 对 中 澳 关 系 感 兴 趣 , 并 在 相 关 方 面取 得 一 定 研 究 成 果 。 一 、 简 要 随 着 澳 大 利 亚 “ 白 澳 政 策 ” 的 废 除 , 华 人 移 民 的 数 量 急 剧 上 升 。 澳 洲 华 人 数 量 的 增 多 , 和移 民 结 构 的 变 化 , 使 越 来 越 多 的 华 人 意 识 到 了 参 政 在 保 护 澳 洲 华 人 权 益 方 面 的 重 要 意 义 。 虽然 华 人 参 政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越 来 越 多 的 华 人 在 澳 洲 政 坛 上 发 声 , 但 是 在 一 个 以 白 人 文 化 为 主流 的 社 会 , 华 人 参 政 在 很 多 方 面 仍 然 受 限 。 本 文 以 粤 人 参 政 为 例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从 移 民 结 构 来讲 粤 人 整 体 上 都 占 有 很 大 的 比 重 , 尤 其 是 一 些 重 要 的 澳 洲 华 人 政 治 家 的 祖 籍 集 中 于 两 广 一 代。 选 择 70 年 代 作 为 分 界 线 的 主 要 考 虑 是 , 在 “ 白 澳 政 策 ” 废 除 之 前 , 澳 大 利 亚 的 华 人 和 华 人移 民 数 量 非 常 的 少 , 华 人 在 那 种 备 受 歧 视 压 抑 的 年 代 , 是 没 有 发 声 的 机 会 的 , 但 是 70 年 代之 后 , 随 着 澳 大 利 亚 多 元 文 化 政 策 的 实 行 , 越 来 越 多 的 华 人 代 表 参 政 , 并 取 得 了 骄 人 的 成 绩。 从 对 于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参 政 研 究 的 参 考 资 料 方 面 来 讲 , 国 内 有 不 少 相 关 的 研 究 成 果 , 例如 叶 宝 忠 的 《 九 十 年 代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参 政 的 回 顾 与 反 思 》, 孙 少 峰 王 艳 磊 的 《 华 人 方 兴 未 艾的 参 政 之 路 》, 黄 昆 章 的 《 澳 大 利 亚 华 侨 华 人 概 况 》 等 。 近 几 年 来 , 在 学 术 刊 物 上 发 表 的 涉及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的 有 关 文 章 呈 上 升 趋 势 , 例 如 吴 行 赐 《1966 年 以 来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经 济 的 发 展》, 史 鹤 凌 《 在 澳 华 人 的 经 济 分 析 》, 广 东 省 侨 办 《 华 人 参 政 成 为 澳 洲 华 社 新 亮 点 》 等 对 本文 都 有 很 好 的 参 考 作 用 。 从 国 外 参 考 资 料 来 讲 , 虽 然 对 华 人 移 民 方 面 的 研 究 材 料 很 多 , 但 是单 纯 从 政 治 方 面 论 述 的 相 关 资 料 还 是 很 有 限 , 但 是 这 些 文 献 对 于 研 究 澳 大 利 亚 参 政 状 况 有 很大 参 考 价 值 , 如 安 德 鲁 马 库 斯 的 《 澳 大 利 亚 历 史 上 的 华 人 》 等 。 除 了 相 关 的 论 文 和 文 章 , 本文 还 参 考 了 很 多 网 上 资 料 , 尤 其 是 一 些 相 关 的 华 人 参 政 方 面 的 网 站 , 例 如 广 东 侨 网 , 中 国 网, 中 国 新 闻 网 等 , 这 些 资 料 相 对 来 讲 更 加 容 易 寻 找 , 并 且 更 新 更 快 , 所 以 对 于 本 文 的 写 作 有很 大 的 参 考 意 义 。 从 研 究 方 法 来 看 , 本 文 主 要 采 用 了 历 史 研 究 方 法 , 主 要 针 对 70 年 代 后 的 华 人 参 政 的 发展 做 出 相 关 探 索 , 由 于 条 件 有 限 , 深 感 材 料 的 不 足 , 本 文 主 要 通 过 借 鉴 中 国 期 刊 网 上 以 往 相关 文 献 对 澳 洲 华 人 参 政 问 题 进 行 分 析 总 结 。 从 本 文 结 构 来 看 , 本 文 主 要 分 为 两 大 部 分 , 即 从 华 人 的 参 政 方 式 和 参 政 发 展 的 原 因 来 对 华人 参 政 做 出 简 要 的 分 析 。 虽 然 华 人 总 体 参 政 深 度 广 度 还 不 够 , 但 是 随 着 华 裔 候 选 人 在 竞 争 中越 来 越 成 熟 , 必 将 有 更 多 的 华 人 精 英 步 入 政 坛 , 他 们 将 逐 步 成 为 主 流 社 会 的 一 支 重 要 力 量 ,为 澳 大 利 亚 社 会 的 进 步 和 繁 荣 做 出 自 己 的 贡 献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79


二 、 华 人 的 主 要 参 政 形 式 华 人 可 以 通 过 多 种 形 式 参 与 澳 洲 的 政 治 , 其 中 最 直 接 的 就 是 华 人 担 任 议 员 或 市 长 等 职务 , 直 接 在 议 会 、 政 府 表 达 自 己 的 政 见 。 在 澳 大 利 亚 的 政 坛 上 , 很 多 优 秀 的 华 人 在 争 取 华 人利 益 , 促 进 中 澳 发 展 方 面 发 挥 了 重 要 的 作 用 。 纵 观 历 史 , 肃 然 在 二 战 前 也 有 华 人 担 任 政 坛 重要 角 色 , 如 出 生 在 塔 斯 马 尼 亚 的 华 裔 政 治 家 朱 俊 英 在 1913 年 当 选 为 联 邦 政 府 上 议 院 议 员 ,逝 世 时 被 时 任 联 邦 总 理 赞 誉 为 “ 全 澳 大 利 亚 最 干 练 最 忠 诚 的 立 法 政 治 家 ”。 1 但 是 真 正 的 华 人 参政 始 于 上 世 纪 七 十 年 代 。 随 着 “ 白 澳 政 策 ” 的 废 除 , 多 元 文 化 政 策 的 推 广 , 澳 洲 政 坛 不 断 浮 现华 人 的 身 影 , 这 一 现 象 凸 显 在 80 年 代 中 后 期 。 如 邝 鸿 铨 , 祖 籍 广 东 台 山 ,1931 年 2 月 出 生于 澳 大 利 亚 北 部 小 镇 卡 特 里 尼 , 是 在 澳 洲 土 生 土 长 的 第 三 代 华 人 。1982 年 初 , 邝 鸿 铨 开 始涉 足 政 坛 , 竞 选 地 方 政 府 中 的 职 位 。1984 年 首 次 竞 上 达 尔 文 市 市 长 , 是 全 澳 有 史 以 来 第 一位 首 府 级 城 市 华 裔 市 长 。 2 再 如 1988 年 律 师 出 身 的 沈 慧 霞 3 女 士 参 加 自 由 党 后 , 作 为 少 数 民族 代 表 被 该 党 提 名 参 加 新 南 威 尔 士 州 上 议 院 竞 选 , 当 选 为 澳 洲 有 史 以 来 进 入 上 议 院 的 唯 一 亚裔 议 员 。 4 在 工 作 中 , 她 充 分 发 挥 她 的 才 干 和 职 业 优 势 , 在 反 对 种 族 歧 视 , 争 取 民 族 平 等 地位 , 协 助 政 府 宣 传 和 推 动 多 元 文 化 政 策 的 落 实 等 方 面 做 了 大 量 工 作 。 随 着 华 人 数 量 增 加 , 政治 参 与 意 识 和 热 情 的 提 高 ,90 年 代 呈 现 出 了 华 人 参 政 热 , 很 多 优 秀 的 华 人 精 英 在 在 澳 洲 政坛 再 创 佳 绩 。 如 祖 籍 广 东 中 山 澳 洲 华 裔 刘 威 廉 ,1990 年 被 澳 洲 昆 士 兰 州 执 政 的 国 家 党 选 为 联邦 参 议 员 。 牙 科 医 生 邬 延 祥 1974 年 从 中 国 香 港 移 民 澳 洲 后 , 就 一 直 在 悉 尼 华 埠 开 设 牙 科 诊所 行 医 。 有 感 于 移 民 澳 洲 的 华 人 由 于 语 言 不 通 , 社 会 地 位 较 低 而 处 处 受 到 歧 视 和 欺 压 , 邬 延祥 决 心 从 政 为 华 人 社 区 争 取 公 平 权 益 。 邬 延 祥 曾 于 1995 年 成 功 当 选 艾 士 菲 市 首 位 华 裔 独 立议 员 , 在 任 期 间 他 对 当 地 华 人 社 区 颇 有 建 树 , 并 积 累 了 很 多 地 方 政 府 管 理 经 验 。 邬 延 祥 是 首位 被 民 主 党 指 派 为 第 一 候 选 人 的 华 人 , 亦 是 澳 洲 主 要 大 党 第 一 次 对 华 人 政 治 家 有 如 此 信 心 。5 像 以 上 提 到 的 优 秀 的 华 人 在 澳 洲 还 有 很 多 , 他 们 为 华 人 争 取 利 益 和 政 治 话 语 权 做 出 了 很 多贡 献 。 华 人 开 始 真 正 在 澳 洲 政 府 中 显 露 头 角 距 今 也 不 过 短 短 三 十 年 左 右 , 虽 然 从 地 方 政 府 到州 一 级 , 都 活 跃 着 华 人 议 员 的 身 影 , 在 联 邦 层 面 , 情 况 并 不 是 那 么 乐 观 。2013 年 在 联 邦 层面 除 了 有 华 裔 背 景 的 联 邦 金 融 部 长 黄 英 贤 , 再 无 华 人 面 孔 。 6 总 体 来 讲 华 人 参 政 呈 现 上 升 趋势 。 首 先 , 从 政 华 人 数 目 不 断 增 长 , 从 地 方 议 院 到 联 邦 议 院 都 有 华 人 议 员 活 跃 的 身 影 。 其 次, 华 人 从 政 已 经 突 破 过 去 作 为 少 数 民 族 代 表 的 局 限 , 凭 借 自 己 的 实 力 晋 升 议 会 或 入 住 政 府 。例 如 , 来 自 马 来 西 亚 的 华 裔 年 轻 女 性 黄 英 贤 ,2001 年 作 为 南 澳 省 工 党 第 一 候 选 人 成 功 当 选联 邦 参 议 院 , 其 后 更 被 工 党 领 袖 黎 敦 委 派 担 任 影 子 内 阁 就 业 和 劳 工 参 与 部 长 。 再 如 , 来 自 香港 的 华 人 苏 震 西 先 生 为 2001 年 墨 尔 本 首 次 推 行 全 民 普 选 所 产 生 的 市 长 , 华 人 选 票 在 选 取 所占 比 例 并 不 是 很 高 , 他 的 当 选 完 全 是 其 政 治 能 力 获 得 主 流 社 会 认 同 的 结 果 。2004 年 的 普 选1 丁 德 良 ,《 海 外 华 人 的 参 政 故 事 》,《 搜 狐 新 闻 》,2007 年 8 月 15 日 , http://news.sohu.com/20070815/n251600886_4.shtml。 2 梅 雪 、 梁 丽 琴 、 整 理 ,《 叱 咤 政 坛 的 华 人 市 长 之 ( 三 ) 澳 大 利 亚 首 位 华 裔 市 长 — 邝 鸿 铨 》,《 江 门 日 报 》,2004 年 10 月 15 日 ,http://www.jmnews.com.cn/c/2004/10/15/15/c_408307.shtml。 3 沈 慧 霞 在 <strong>2014</strong> 年 九 月 或 悉 尼 大 学 颁 授 名 誉 博 士 学 位 时 称 自 己 祖 籍 深 圳 龙 岗 坪 山 :《 今 日 悉 尼 》,<strong>2014</strong> 年 9月 15 日 ,http://www.meltoday.com/n/bencandy.php?fid=82&id=1808。 4 杨 力 ,《 澳 洲 华 人 新 移 民 的 崛 起 》,《 福 建 论 坛 ( 文 史 哲 版 )》,1996 年 第 4 期 。 5 华 声 报 ,《 澳 洲 民 主 党 首 推 华 裔 邬 延 祥 竞 选 悉 尼 市 长 》,《 搜 狐 新 闻 》,2004 年 3 月 13 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ineseCommunity/515523.htm 。 6 广 东 省 人 民 政 府 侨 务 办 公 室 ,《 华 人 参 政 成 为 澳 洲 华 社 新 亮 点 》,《 广 东 侨 网 》,2006 年 10 月 10 日 ,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qw2index/2006dzkwlsfbq/200610100046.htm。 8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中 , 苏 震 西 打 败 竞 争 对 手 连 任 市 长 一 职 , 再 次 证 明 了 这 一 点 。 7 在 刚 刚 过 去 的 澳 洲 大 选 中 ,在 悉 尼 华 人 人 口 聚 集 的 贝 尼 隆 (Bennelong) 选 区 , 新 晋 候 选 人 李 逸 仙 成 为 选 区 大 热 。 据 中 新网 9 月 9 日 电 据 澳 洲 《 星 岛 日 报 》 报 道 , 今 届 参 加 众 议 院 选 举 的 华 裔 候 选 人 共 有 七 人 , 告 全军 覆 没 , 华 人 再 次 与 下 议 院 无 缘 。 8 虽 然 竞 选 失 败 , 但 是 不 可 否 认 的 是 华 人 参 政 朝 着 联 邦 层面 不 断 发 展 。 华 人 不 仅 通 过 加 入 澳 洲 的 主 要 政 党 来 参 与 政 治 , 随 着 政 治 意 识 的 觉 醒 和 实 力 的 扩 展 ,华 人 也 通 过 建 立 自 己 的 政 党 来 参 政 。1998 年 6 月 , 面 对 推 行 种 族 歧 视 的 单 一 民 族 党 (One Nation Party) 的 冒 升 和 当 局 政 府 沉 默 暧 昧 的 态 度 , 时 任 澳 洲 华 人 公 益 金 和 中 国 移 民 福 利 会主 席 的 黄 肇 强 医 生 ( 祖 籍 广 东 肇 庆 市 ), 毅 然 决 定 组 建 以 反 对 种 族 主 义 为 主 旨 的 团 结 党(Unity Party), 这 是 澳 洲 第 一 个 以 华 人 为 主 体 的 合 法 政 党 。 一 时 之 间 , 团 结 党 得 到 了 华 人 社区 的 积 极 响 应 , 三 个 月 内 发 展 了 近 3000 名 党 员 。 9 团 结 党 主 席 黄 肇 强 医 生 强 调 , 团 结 党 的政 纲 是 维 护 少 数 民 族 利 益 、 支 持 多 元 文 化 、 反 对 种 族 歧 视 。 在 2007 年 大 选 中 , 他 呼 吁 选 民在 大 选 中 投 团 结 党 第 一 候 选 人 林 丽 华 ( 林 丽 华 祖 籍 汕 头 市 澄 海 区 隆 都 , 出 生 于 越 南 , 上 世 纪70 年 代 , 辗 转 移 居 加 拿 大 ,1988 年 定 居 澳 大 利 亚 。 一 票 , 支 持 她 赢 得 大 选 。 10 由 于 实 力 和影 响 力 有 限 , 在 选 举 中 并 为 受 到 社 会 的 广 泛 关 注 , 因 此 与 澳 洲 主 要 政 党 无 法 匹 敌 , 但 是 团 结党 作 为 第 一 个 华 人 政 党 在 促 进 华 人 参 政 方 面 起 到 了 划 时 代 等 作 用 。 另 一 种 参 政 方 式 , 虽 然 不 是 直 接 在 政 府 议 会 中 担 任 职 务 , 却 在 支 持 华 人 参 政 方 面 发 挥不 可 替 代 的 作 用 , 这 种 形 式 即 是 通 过 社 团 参 政 。 这 也 是 华 人 参 政 最 普 遍 的 一 种 形 式 。 许 多 华人 协 会 社 团 不 仅 组 织 选 民 登 记 , 举 办 活 动 为 候 选 人 助 势 , 鼓 励 选 民 用 手 中 选 票 发 声 , 还 积 极将 选 民 团 结 起 来 , 搭 建 支 持 华 人 参 政 、 鼓 励 华 人 发 声 的 平 台 。 11 如 筹 款 方 面 ,1998 年 8 月22 日 团 结 党 在 悉 尼 举 行 筹 款 晚 会 , 不 少 华 人 对 团 结 党 主 张 推 行 多 元 文 化 , 反 对 韩 森 种 族 歧视 的 政 纲 举 手 赞 成 , 纷 纷 捐 款 出 力 , 共 同 筹 得 三 万 多 澳 元 。 12 华 人 通 过 社 团 把 分 散 的 个 人 力量 集 中 起 来 , 形 成 一 种 共 同 的 声 音 来 表 达 自 家 的 观 点 与 立 场 , 从 而 大 大 增 强 了 社 会 影 响 力 。一 些 联 合 性 的 社 团 和 历 史 悠 久 的 综 合 性 社 团 , 如 维 省 华 联 会 , 西 澳 中 华 会 馆 , 悉 尼 的 澳 华 公会 , 侨 青 社 等 , 已 经 成 为 了 华 人 与 府 , 华 人 与 主 流 社 会 对 话 的 一 个 重 要 窗 口 。 这 些 组 织 尽 管政 治 观 点 不 大 相 同 , 但 是 大 都 以 争 取 和 维 护 华 人 的 合 法 利 益 , 开 展 华 人 的 福 利 工 作 以 及 传 播中 华 文 化 为 宗 旨 。 13 华 人 社 团 举 办 的 活 动 为 澳 大 利 亚 主 流 社 会 对 华 人 社 区 的 认 同 , 减 少 种 族误 解 方 面 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此 外 社 团 也 是 培 养 从 政 华 人 的 摇 篮 , 是 从 政 华 人 为 华 社 服 务 的 窗口 。 广 州 侨 网 的 相 关 调 研 发 现 , 不 少 从 政 华 人 都 是 现 任 或 者 前 任 的 社 团 领 袖 。 14 例 如 , 雅 拉市 市 议 员 赖 利 贤 是 维 省 帝 汶 华 人 联 谊 会 会 长 , 戴 瑞 滨 市 市 议 员 蒋 天 麟 是 墨 尔 本 东 北 区 华 人 协7 同 上 。 8 中 国 新 闻 网 ,《 陆 克 文 接 受 澳 华 媒 采 访 力 挺 工 党 华 裔 候 选 人 李 逸 仙 》,《 新 华 网 》,2013 年 8 月 8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3-­‐08/08/c_116862824.htm。 9 夏 杨 、 张 林 ,《 济 世 侨 医 黄 肇 强 》,《 新 浪 新 闻 》,2005 年 9 月 27 日 ,http://news.sina.com.cn/o/2005-­‐09-­‐27/15157050170s.shtml。 10 《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参 政 声 势 浩 大 团 结 党 举 行 誓 师 大 会 》,《 中 国 新 闻 网 》,2007 年 3 月 19 日 , http://www.chinanews.com/hr/dyzhrxw/news/2007/03-­‐19/894498.shtml。 11 孙 少 峰 、 王 艳 磊 ,《 华 人 方 兴 未 艾 的 参 政 之 路 》,《 人 民 日 ( 报 海 外 版 )》,2013 年 9 月 11 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09/11/content_1297006.htm。 12 叶 宝 忠 ,《 九 十 年 代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参 政 的 回 顾 与 反 思 》,《 八 桂 侨 史 ( 季 刊 )》,1999 年 第 4 期 。 13 林 金 枝 ,《 澳 大 利 亚 的 华 人 现 状 及 其 社 团 一 斑 》,《 南 洋 问 题 》,1986 年 第 1 期 。 14 广 东 省 人 民 政 府 侨 务 办 公 室 ,《 华 人 参 政 成 为 澳 洲 华 社 新 亮 点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81


会 会 长 , 白 马 市 市 长 钟 富 贵 曾 任 维 省 华 联 会 主 席 等 。 社 团 为 从 政 华 人 提 供 了 良 好 的 公 众 基 础和 锻 炼 场 所 , 事 实 证 明 , 社 团 在 促 进 华 人 参 政 议 政 方 面 发 挥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 华 人 还 可 以 通 过 媒 体 发 表 言 论 间 接 参 政 。1982 年 3 月 , 华 文 媒 体 “ 老 字 号 ”《 星 月 日 报》 率 先 登 陆 , 成 为 首 家 在 澳 印 刷 之 中 文 日 报 。 随 后 , 印 之 澳 籍 华 人 创 办 《 华 声 报 》, 后 发 展为 半 周 报 易 手 ,1992 年 改 为 《 华 声 日 报 》, 后 改 为 《 澳 洲 日 报 》。 具 有 香 港 《 新 报 》 背 景的 《 澳 洲 新 报 》, 于 1987 年 3 月 在 悉 尼 创 刊 。 目 前 全 澳 洲 各 州 都 有 华 文 报 纸 和 华 语 广 播 电视 台 , 其 中 都 有 供 华 人 发 表 意 见 的 栏 目 , 这 是 华 人 与 主 流 社 会 沟 通 、 发 表 声 音 的 一 个 平 台 。有 专 门 的 政 党 界 人 士 创 办 有 关 政 府 政 策 和 发 表 评 论 的 中 英 文 新 闻 刊 物 , 如 《Dr Wongs News》( 黄 肇 强 上 议 员 新 闻 ), 联 系 华 人 社 区 和 政 府 对 话 。 15 每 当 大 选 来 临 之 际 , 各 中 文 传 媒 纷 纷将 焦 点 对 准 政 坛 , 有 的 还 仿 照 当 地 英 方 传 媒 的 做 法 , 在 华 人 社 区 进 行 民 意 调 查 , 了 解 华 人 对朝 野 党 派 的 政 治 取 向 , 这 一 切 都 无 疑 带 动 和 激 发 了 更 多 的 华 人 关 心 政 治 、 评 论 政 治 、 参 与 政治 。 三 、 华 人 参 政 得 以 发 展 的 原 因 探 析 人 口 增 加 是 华 人 参 政 的 重 要 前 提 之 一 。 白 澳 政 策 从 澳 大 利 亚 建 国 之 后 开 始 实 行 , 在 当时 严 重 的 排 华 情 绪 下 , 留 在 澳 洲 都 是 问 题 , 更 无 人 问 津 政 治 了 。 据 统 计 1891 年 , 全 澳 华 人总 数 已 减 至 35821 名 。 截 至 1946 年 初 , 仍 留 居 澳 洲 的 华 人 只 剩 下 了 9144 名 , 而 且 其 中 还有 3700 多 人 , 还 是 出 生 于 当 地 的 第 二 第 三 代 华 裔 。 16 也 就 是 说 从 建 国 到 二 战 结 束 来 澳 洲 移民 的 华 人 几 乎 处 于 停 滞 状 态 。 二 战 结 束 后 本 国 经 济 的 发 展 需 要 更 多 的 劳 动 力 资 源 , 在 欧 洲 人力 资 源 得 不 到 保 障 的 情 况 下 , 澳 洲 政 府 开 始 考 虑 从 临 近 的 亚 洲 寻 求 人 力 资 源 ,1966 年 霍 特总 理 开 始 实 施 新 的 移 民 方 针 , 凡 有 技 术 专 长 , 开 发 澳 洲 经 济 急 需 的 人 才 和 前 来 投 资 的 企 业 家, 实 行 无 论 何 种 民 族 均 可 居 留 当 地 , 从 东 南 亚 地 区 的 华 人 开 始 移 居 澳 洲 。1973 年 澳 大 利 亚政 府 进 一 步 放 宽 移 民 限 制 , 移 居 澳 洲 的 华 人 迅 速 增 加 。 据 澳 大 利 亚 移 民 局 调 查 统 计 公 布 , 到 1990 年 华 侨 人 总 数 已 增 至 23.9 万 人 , 如 按 出 生 地 划 分 , 来 自 印 支 地 区 的 华 人 ( 主 要 是 越 南 华 人 )约 有 8.3 万 , 来 自 马 来 西 亚 、 新 加 坡 的 华 人 约 5 万 , 东 南 亚 其 他 国 家 约 2 万 , 从 香 港 来 的 约 3 万 ,来 自 中 国 ( 包 括 台 湾 ) 的 约 5.6 万 。 二 战 后 , 华 人 移 民 来 自 中 国 各 地 、 港 澳 地 区 。 他 们 的 祖 籍已 经 扩 大 至 江 苏 , 浙 江 , 山 东 及 新 疆 等 地 。 但 仍 以 广 东 人 为 最 多 , 占 80%, 因 而 广 东 话 成为 华 人 社 会 流 行 的 方 言 。 17 进 入 21 世 纪 , 随 着 澳 洲 留 学 热 , 和 商 业 投 资 热 , 来 自 中 国 大 陆的 各 个 地 区 的 学 生 商 人 来 到 澳 大 利 亚 , 因 此 进 一 步 增 加 了 华 人 数 量 。 而 新 世 纪 移 民 不 仅 仅 局限 于 两 广 一 代 , 华 人 来 源 也 更 加 的 多 元 化 。 虽 然 很 多 商 人 学 生 是 暂 时 性 停 留 在 澳 洲 , 并 且 无心 问 津 政 治 , 但 是 华 人 数 量 增 多 从 侧 面 上 更 加 提 高 了 华 人 参 政 的 必 要 性 。 因 为 面 对 日 益 增 多的 华 人 , 只 有 增 加 政 治 参 与 , 才 能 更 好 的 保 护 同 胞 的 权 益 。 随 着 华 人 来 源 的 多 元 化 , 华 人 参政 者 的 祖 籍 也 必 将 更 加 多 元 化 。 18 中 新 网 2011 年 6 月 17 日 电 据 澳 大 利 亚 《 澳 洲 日 报 》 报 道, 出 生 在 亚 洲 的 澳 大 利 亚 人 已 逾 200 万 , 即 将 在 历 史 上 第 一 次 超 过 欧 洲 出 生 的 人 口 。ABS 猜测 , 仅 在 这 十 年 间 , 澳 洲 华 人 的 数 量 就 增 长 超 过 一 倍 , 截 至 去 年 年 中 , 已 从 14.8 万 人 扩 大到 了 38 万 人 。 无 疑 华 人 的 增 加 势 必 要 有 他 们 的 代 表 在 政 府 中 代 表 他 们 发 言 。 15 叶 宝 忠 ,《 九 十 年 代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参 政 的 回 顾 与 反 思 》。 16 安 德 鲁 · 马 库 斯 ( 周 添 成 译 ),《 澳 大 利 亚 历 史 上 的 华 人 》,《 华 人 月 刊 》,1993 年 6 月 , 第 34-­‐36 页 。 17 黄 昆 章 ,《 澳 大 利 亚 华 侨 华 人 概 况 》,《 岭 南 文 史 》,1991 年 第 4 期 。 18 作 者 认 为 , 近 期 内 祖 籍 为 两 广 一 代 的 粤 人 参 政 仍 会 为 主 体 。 但 是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 可 能 来 自 诸 如 大 陆 等 地 区的 第 二 代 或 第 三 代 移 民 在 充 分 熟 知 澳 洲 政 坛 情 况 的 前 提 下 会 逐 渐 参 与 进 来 。 8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从 移 民 结 构 来 看 , 不 少 来 自 香 港 地 区 和 东 南 亚 国 家 的 华 人 移 民 有 英 联 邦 教 育 背 景 , 比较 熟 悉 澳 洲 的 法 律 制 度 和 政 治 制 度 。 调 研 发 现 从 政 的 华 人 当 中 , 大 约 有 三 分 之 一 以 上 来 自 香港 , 五 分 之 一 以 上 来 自 马 来 西 亚 , 余 下 部 分 来 源 比 较 分 散 , 包 括 有 新 加 坡 , 越 南 。 柬 埔 寨 ,澳 门 、 台 湾 等 地 。 数 据 表 明 , 共 同 的 教 育 背 景 使 香 港 、 马 来 西 亚 的 移 民 更 容 易 融 入 主 流 社 会。 19 同 时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 很 多 华 人 把 澳 洲 作 为 归 属 地 , 主 人 翁 意 识 渐 强 。 在 澳 洲 生 长 的 孩子 , 通 常 都 是 脱 胎 换 骨 地 彻 底 西 化 了 。 就 如 澳 洲 学 者 罗 玲 所 言 , 如 果 在 澳 洲 呆 到 了 10 年 以上 , 你 会 发 现 那 国 内 早 已 不 是 你 当 年 的 国 内 了 。 20 只 有 华 人 意 识 到 自 己 是 澳 洲 的 成 员 , 需 要发 出 自 己 的 声 音 , 才 能 被 主 流 社 会 接 受 , 进 而 更 好 参 与 政 治 。 在 一 次 新 闻 发 布 会 上 , 李 逸 仙说 :“15 年 来 , 我 积 极 参 政 , 从 未 放 弃 为 澳 大 利 亚 同 胞 服 务 并 提 供 支 持 的 愿 望 。 过 去 10 年我 的 经 营 企 业 , 现 在 是 我 服 务 社 区 的 时 候 了 , 是 我 和 我 的 家 人 回 报 给 予 我 们 那 么 多 机 会 的 国家 的 时 候 了 。” 21 李 逸 仙 很 强 调 自 身 的 澳 大 利 亚 身 份 , 并 得 到 了 陆 克 文 的 器 重 。 此 外 华 人 经 济 力 量 逐 渐 强 大 , 愿 意 回 馈 社 会 。 曾 几 何 时 ,“ 只 顾 个 人 , 不 问 政 事 ” 的 心 态在 海 外 华 人 圈 中 形 成 共 识 , 华 人 由 此 被 视 为 “ 沉 默 的 一 群 ”。 随 着 经 济 实 力 的 提 高 , 海 外 华 人开 始 主 动 要 求 在 政 治 事 务 中 发 出 自 己 的 声 音 。 22 在 思 想 上 吸 取 了 排 华 事 件 的 教 训 。 澳 洲 的 华 人 移 民 当 中 , 有 相 当 一 部 分 来 自 于 东 南 亚, 这 些 地 方 曾 经 出 现 很 多 排 华 事 件 , 给 华 人 带 来 沉 痛 的 打 击 。 七 十 年 代 后 期 , 越 南 、 老 挝 、柬 埔 寨 的 大 多 数 华 人 由 于 所 在 国 的 排 华 政 策 , 很 多 人 以 难 民 身 份 由 联 合 国 指 定 的 限 额 来 到 了澳 大 利 亚 。 23 只 有 关 心 政 治 , 参 政 议 政 , 积 极 融 入 社 会 才 能 避 免 类 似 惨 剧 发 生 。 除 了 华 人 自 身 各 方 面 条 件 的 成 熟 , 澳 大 利 亚 政 府 对 于 多 元 文 化 政 策 的 推 崇 , 中 澳 经 济合 作 关 系 加 强 和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综 合 实 力 的 不 断 增 强 都 推 动 了 澳 洲 华 人 参 政 的 发 展 。 四 、 总 结 在 白 人 为 主 导 的 澳 大 利 亚 , 华 人 的 总 体 数 量 与 直 接 参 政 的 人 数 仍 不 成 比 例 。 通 过 对 澳洲 突 出 的 华 人 参 政 代 表 的 祖 籍 背 景 分 析 , 发 现 那 些 突 出 的 华 人 参 政 代 表 大 部 分 祖 籍 都 集 中 在两 广 地 区 。 随 着 华 人 来 源 的 多 元 化 , 华 人 数 量 的 不 断 增 加 , 相 信 参 政 华 人 的 祖 籍 也 会 更 加 多元 化 。 总 之 , 华 人 总 体 参 政 深 度 广 度 还 不 够 , 但 是 随 着 华 裔 候 选 人 在 竞 争 中 越 来 越 成 熟 , 必将 有 更 多 的 华 人 精 英 步 入 政 坛 , 他 们 将 逐 步 成 为 主 流 社 会 的 一 支 重 要 力 量 , 为 澳 大 利 亚 社 会的 进 步 和 繁 荣 做 出 自 己 的 贡 献 。 19 广 东 省 人 民 政 府 侨 务 办 公 室 ,《 华 人 参 政 成 为 澳 洲 华 社 新 亮 点 》。 20 罗 玲 ,《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的 今 与 昔 》,《 出 国 与 就 业 》,2002 年 第 6 期 。 21 孙 少 峰 、 王 艳 磊 ,《 华 人 方 兴 未 艾 的 参 政 之 路 》。 22 陆 春 艳 ,《 盘 点 海 外 华 人 参 政 》,《 中 国 新 闻 网 》,2011 年 11 月 29 日 ,http://www.chinanews.com/hr/2011/11-­‐29/3493872.shtml。 23 贺 交 生 、 陈 印 陶 ,《 当 代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人 口 结 构 研 究 》,《 人 口 国 际 迁 移 》,1991 年 第 4 期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83


论 茶 与 茶 文 化 在 中 国 与 澳 大 利 亚 的 起 源 和 发 展柳 思 柳 思 , 中 国 宁 夏 银 川 人 , 瑞 典 皇 家 理 工 学 院 硕 士 生 在 读 , 将 赴 澳 大 利 亚 进 行 研 究 访 问 , 研 究领 域 为 可 持 续 能 源 技 术 , 工 业 工 程 , 创 新 创 业 和 管 理 , 公 共 政 策 关 系 , 常 年 关 注 中 澳 关 系 和中 澳 青 年 发 展 , 是 多 个 中 澳 青 年 协 会 成 员 。 引 言 本 文 选 取 中 国 、 澳 大 利 亚 两 个 文 化 背 景 相 差 较 大 的 大 国 , 以 茶 和 茶 文 化 作 为 比 较 对 象, 通 过 概 述 茶 的 名 称 、 习 俗 及 其 相 关 文 化 在 两 国 的 起 源 和 发 展 , 以 及 详 细 分 析 茶 文 化 与 中 华传 统 文 化 的 关 系 , 进 而 得 出 一 些 对 于 推 广 茶 及 营 造 澳 大 利 亚 本 土 茶 文 化 的 有 益 经 验 。 一 、“ 茶 ” 名 称 在 中 国 历 史 中 的 演 变 在 中 国 上 古 先 秦 时 期 文 献 中 , 并 没 有 “ 茶 ” 字 , 只 有 “ 荼 ” 字 。 东 汉 许 慎 在 《 说 文 解 字 》 中写 道 :“ 荼 , 苦 菜 也 。” 中 国 最 早 解 释 词 义 的 专 著 《 尔 雅 》 中 , 对 茶 有 多 种 不 同 解 释 , 在 《 释草 》 一 章 中 , 其 把 “ 荼 ” 解 释 为 “ 苦 菜 ”, 在 该 章 另 一 处 却 又 解 释 为 “ 茅 秀 ”。 1 在 另 一 章 《 释 木 》中 , 又 把 “ 荼 ” 解 释 为 “ 苦 荼 ”。 东 晋 郭 璞 在 《 尔 雅 》 注 释 中 写 到 “ 今 呼 早 采 茶 者 为 荼 , 晚 取 者 为茗 。” 2 因 此 可 以 推 断 , 这 里 “ 荼 ” 大 抵 是 今 日 “ 茶 ” 之 含 义 。 随 着 时 间 推 移 , 茶 发 展 出 一 些 别 名如 槚 、 茗 等 。 最 初 指 “ 茶 ” 的 “ 荼 ” 读 音 为 “ 涂 ”, 但 后 来 “ 荼 ” 使 用 更 多 , 于 是 把 “ 荼 ” 专 指 茶 并 在 字形 上 做 了 相 应 规 定 , 所 以 宋 代 魏 了 翁 在 《 邛 州 先 茶 记 》 中 写 到 :“ 茶 之 始 , 其 字 为 荼 , 如 《春 秋 》 书 齐 荼 ,《 汉 支 》 书 荼 陵 之 类 , 陆 颜 等 人 虽 已 转 入 茶 音 而 未 敢 辄 易 字 文 也 。 若 《 尔 雅》, 若 《 本 草 》, 而 徐 鼎 臣 训 荼 犹 曰 今 之 茶 也 , 惟 自 陆 羽 《 茶 经 》、 卢 同 《 茶 歌 》、 赵 赞 《茶 禁 》 之 后 , 遂 易 荼 为 茶 。” 3 清 代 顾 炎 武 也 做 了 详 尽 考 证 :“ 荼 莭 之 荼 , 与 荼 苦 之 荼 , 古 时 未分 。” 这 说 明 唐 初 虽 已 读 “ 荼 ” 为 “ 茶 ” 音 , 但 字 形 未 改 , 但 直 到 唐 代 中 期 陆 羽 编 著 《 茶 经 》 时 ,才 正 式 把 “ 荼 ” 改 为 “ 茶 ”, 这 也 是 现 在 “ 茶 ” 字 的 来 源 。 二 、 饮 茶 作 为 中 国 传 统 习 俗 的 起 源 和 发 展 “ 茶 ” 字 虽 然 晚 至 唐 代 出 现 , 但 中 国 饮 用 茶 的 历 史 却 远 早 于 此 。 东 汉 《 神 农 本 草 》 记 载:“ 神 农 尝 百 草 , 日 遇 七 十 二 毒 , 得 荼 而 解 之 。” 4 从 此 可 以 看 出 , 茶 叶 最 初 应 系 药 用 。 在 后 来的 长 期 生 活 实 践 中 , 人 们 逐 渐 认 识 到 茶 也 具 有 清 热 解 渴 的 作 用 , 富 有 醇 香 味 道 , 遂 逐 渐 演 变为 食 用 和 饮 用 。 陆 羽 在 《 茶 经 》 中 记 载 :“ 茶 者 , 南 方 之 嘉 木 也 。” 5 从 汉 到 魏 晋 南 北 朝 , 茶 叶种 植 和 饮 茶 习 俗 逐 渐 从 长 江 上 游 传 播 至 中 下 游 地 区 , 有 《 三 国 志 · 韦 耀 传 》 佐 证 : 吴 帝 孙 皓举 行 宴 会 , 每 次 都 要 强 迫 臣 下 喝 酒 , 然 而 韦 耀 不 善 饮 酒 , 孙 皓 “ 常 为 裁 减 , 或 密 赐 荼 莭 以 当1 胡 奇 光 、 方 环 海 ,《 尔 雅 译 注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2004 年 , 第 55 页 。 2 同 上 。 3 姚 维 钧 ,《 茶 与 中 国 文 化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1995 年 第 1 卷 , 第 60-­‐66 页 。 4 范 志 民 、 王 建 东 ,《 神 农 本 草 译 注 》, 北 京 : 人 民 军 医 出 版 社 ,2010 年 , 第 34 页 。 5 陆 羽 ,《 茶 经 》, 香 港 : 凤 凰 出 版 社 ,2007 年 , 第 16 页 。 8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酒 。 6 一 方 面 说 明 此 事 长 江 中 下 游 地 区 已 开 始 饮 茶 , 另 一 方 面 说 明 茶 仅 供 贵 族 消 费 , 在 南 方还 不 普 及 。 这 种 情 况 到 魏 晋 朝 后 开 始 发 生 改 变 , 茶 树 种 植 逐 年 增 加 , 茶 叶 在 中 国 南 方 渐 渐 成为 一 种 普 通 的 饮 料 。 东 晋 以 后 , 茶 甚 至 成 为 达 官 贵 人 以 标 榜 简 朴 的 标 志 。 史 书 《 晋 书 · 恒 温传 》 记 载 , 东 晋 大 将 军 恒 温 生 性 俭 约 ,“ 每 次 宴 请 宾 客 , 只 用 茶 果 而 已 ” 为 证 。 7 至 隋 朝 修 建 大运 河 之 后 , 南 北 交 往 逐 渐 密 切 , 茶 叶 被 更 多 地 带 到 北 方 去 。 唐 代 陆 羽 《 茶 经 》 问 世 , 对 饮 茶起 源 、 茶 叶 产 地 、 采 茶 器 具 、 制 茶 过 程 、 饮 茶 方 法 、 所 用 器 具 等 都 做 了 系 统 的 论 述 。 由 于 陆羽 等 人 提 倡 , 茶 在 唐 朝 中 后 期 已 成 为 上 至 王 公 朝 臣 , 下 至 百 姓 的 举 国 之 饮 。 茶 兴 于 唐 代 , 更 盛 于 宋 代 。 宋 时 茶 业 种 植 发 展 更 快 , 制 茶 技 术 有 显 著 提 高 , 饮 茶 更 为普 遍 。 宋 王 安 石 曾 说 :“ 茶 之 为 民 用 等 于 米 盐 , 不 可 一 日 或 无 。” 而 到 元 、 明 、 清 三 朝 , 人 们饮 茶 已 成 为 习 惯 。 在 元 曲 《 玉 壶 春 》 中 写 道 :“ 早 晨 起 来 七 件 事 , 柴 、 米 、 油 、 盐 、 酱 、 醋、 茶 。” 8 可 见 , 茶 叶 已 成 为 人 们 日 常 生 活 中 最 重 要 的 物 品 之 一 。 在 数 千 年 饮 用 茶 叶 的 历 史 中 , 中 国 人 的 饮 茶 习 俗 也 发 生 了 巨 大 变 化 。 先 秦 时 人 们 把 野生 茶 树 树 叶 放 在 锅 中 烹 煮 为 汤 而 食 , 还 有 人 把 它 作 为 蔬 菜 食 用 。 到 汉 唐 时 期 , 饮 茶 方 法 进 行了 改 进 , 先 将 茶 叶 碾 成 细 末 , 加 上 油 膏 、 米 粉 制 成 茶 饼 , 饮 用 时 捣 碎 , 再 加 调 料 煎 煮 。 宋 代发 明 了 蒸 青 散 茶 制 法 , 饮 用 散 茶 时 全 叶 蒸 煮 , 不 加 调 味 剂 , 重 视 茶 叶 原 有 的 香 味 。 明 清 出 现了 与 现 代 饮 茶 相 似 的 沸 水 泡 茶 并 盛 行 于 江 浙 地 区 。 这 种 方 法 简 易 方 便 , 不 会 破 坏 其 中 的 营 养成 份 , 这 便 是 现 代 煮 茶 方 法 的 来 源 。 以 现 代 科 学 的 角 度 来 看 , 用 沸 水 泡 茶 是 比 较 科 学 的 , 也是 饮 茶 方 法 上 的 一 大 进 步 。 谈 到 茶 具 的 使 用 , 中 国 古 人 首 要 讲 究 的 仍 是 实 用 和 简 朴 , 一 般 是 以 生 铁 制 成 , 外 表 虽不 大 雅 致 , 但 坚 实 耐 用 。 在 品 茶 过 程 中 , 还 要 奉 行 “ 茶 礼 ”。 陆 羽 《 茶 经 》 中 引 用 《 食 檄 》:“宾 客 来 到 , 见 面 寒 暄 之 后 , 立 即 请 他 喝 浮 有 白 沫 的 三 杯 好 茶 。” 9 这 是 主 人 待 人 接 物 的 基 本 礼貌 。 茶 末 只 煮 三 碗 , 至 多 不 超 过 五 晚 , 这 既 突 出 了 “ 品 ” 的 精 神 享 受 性 质 , 又 体 现 出 用 好 茶 接客 的 礼 貌 。 三 、 茶 文 化 在 中 国 的 具 体 表 现 形 式 茶 文 化 的 精 神 内 涵 至 早 可 认 为 源 于 先 秦 儒 家 学 说 , 它 基 于 茶 叶 的 高 雅 优 美 五 星 , 以 陶冶 道 德 修 养 为 核 心 , 具 有 多 种 传 统 艺 术 的 表 现 形 式 , 融 茶 、 道 德 、 文 化 与 一 体 因 而 具 有 真 善美 的 品 性 , 成 为 儒 家 推 广 学 说 的 一 种 方 式 。 茶 文 化 较 为 认 可 的 一 般 的 范 畴 包 括 科 学 、 道 德 、 审 美 、 礼 仪 等 , 而 又 以 茶 德 、 茶 礼 等为 中 国 茶 文 化 中 最 为 讲 究 。 茶 经 法 强 调 , 饮 茶 重 在 “ 品 ” 字 , 是 一 种 精 神 享 受 。 茶 适 宜 品 行 端正 , 节 俭 恭 敬 的 人 。 陆 羽 《 茶 经 》 引 用 《 晋 书 》 中 一 个 典 故 : 东 晋 卫 将 军 谢 安 拜 访 吴 兴 太 守陆 纳 , 陆 纳 只 摆 出 茶 果 , 而 侄 子 陆 菽 唯 恐 怠 慢 贵 客 , 将 暗 中 准 备 的 盛 大 菜 肴 搬 上 桌 来 。 谢 安走 后 , 陆 纳 却 打 侄 儿 四 十 大 板 , 责 备 他 说 :“ 你 既 不 能 为 叔 父 增 添 光 彩 , 为 什 么 还 要 破 坏 我廉 洁 朴 素 的 名 声 ?” 可 以 看 出 , 在 文 人 士 大 夫 心 中 , 用 茶 接 待 客 人 最 能 显 示 出 品 行 端 正 、 节俭 清 廉 的 美 德 。 茶 之 所 以 在 中 国 形 成 “ 茶 文 化 ”, 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 天 人 合 一 ”、“ 师 法 自 然 ”、“ 五 行 协 调 ” 的 主 张 有 关 , 与 儒 家 “ 情 景 合 一 ”、“ 中 庸 ”、“ 内 省 ” 的 准 则 也 恰 相 吻 合 。 中 国 传6 陈 寿 ,《 三 国 志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1982 年 , 第 1897 页 。 7 房 玄 龄 ,《 晋 书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1974 年 , 第 1322 页 。 8 赵 义 山 ,《 元 曲 选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2008 年 , 第 236 页 。 9 陆 羽 ,《 茶 经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85


统 文 化 中 一 直 讲 求 “ 追 求 和 谐 ”,“ 求 同 存 异 ”。 尤 其 在 儒 家 确 立 了 自 己 的 “ 唯 尊 ” 地 位 后 , 士 大夫 阶 层 在 大 量 的 实 践 活 动 中 不 断 化 “ 外 在 之 物 ” 为 “ 自 我 之 物 ”, 使 自 然 人 性 化 , 同 时 让 人 性 化的 自 然 为 人 服 务 , 展 示 人 的 本 质 力 量 , 进 而 大 大 增 强 人 对 自 然 、 社 会 的 道 德 责 任 感 。 天 人 的互 作 , 使 社 会 各 阶 层 出 现 协 调 的 效 果 。 而 推 广 饮 用 茶 习 俗 , 茶 文 化 , 正 符 合 儒 家 对 于 这 种 “天 人 合 一 ” 的 预 期 。 茶 自 身 的 品 性 是 冲 和 、 高 雅 , 可 引 导 人 们 趋 于 清 明 爽 远 , 培 养 人 们 超 然、 淡 泊 名 利 的 雅 趣 。 因 而 饮 用 茶 , 融 入 茶 文 化 能 于 潜 移 默 化 中 陶 冶 人 的 性 格 情 操 , 使 人 的 思想 境 界 得 到 提 升 , 进 而 达 到 社 会 详 和 与 安 定 的 效 果 。 正 因 为 此 , 以 茶 为 载 体 的 茶 文 化 受 到 古往 今 来 者 的 倡 扬 。 四 、 澳 大 利 亚 茶 叶 种 植 的 起 源 和 发 展 10 与 中 国 茶 叶 的 发 展 完 全 不 同 的 是 , 澳 大 利 亚 深 受 英 国 茶 文 化 影 响 , 一 直 都 是 世 界 主 要的 茶 叶 消 费 国 之 一 , 澳 大 利 亚 人 普 遍 喜 饮 红 茶 , 习 惯 加 糖 和 牛 奶 , 人 均 消 费 量 在 本 世 纪 初 达到 约 1 公 斤 左 右 , 茶 叶 一 直 是 家 庭 中 的 基 本 饮 料 。 澳 大 利 亚 茶 叶 主 要 依 靠 进 口 , 其 作 为 典 型的 移 民 国 家 , 茶 叶 种 植 和 茶 文 化 发 展 都 发 生 在 近 现 代 时 期 。 澳 大 利 亚 第 一 个 茶 叶 种 植 园 于19 世 纪 80 年 代 后 期 建 于 昆 士 兰 ,20 世 纪 中 叶 澳 大 利 亚 的 茶 叶 工 业 逐 渐 发 展 建 起 来 , 但 速度 较 缓 慢 , 直 到 80 年 代 产 量 才 有 大 幅 增 加 , 其 主 要 茶 叶 产 区 在 昆 士 兰 州 北 部 , 该 地 区 气 候、 土 壤 适 合 茶 叶 种 植 , 所 产 茶 叶 质 量 较 高 。[9]20 世 纪 60.70 年 代 由 于 咖 啡 和 袋 泡 茶 的 兴 起, 造 成 茶 叶 进 口 有 所 下 降 , 但 近 年 来 因 为 人 们 健 康 意 识 的 觉 醒 、 旅 游 业 的 兴 起 以 及 劳 务 活 动的 兴 旺 , 茶 叶 的 消 费 又 占 据 一 定 的 地 位 。 澳 大 利 亚 茶 叶 基 本 实 行 产 销 一 体 的 策 略 , 大 的 茶 叶 公 司 , 如 有 三 大 茶 叶 公 司 -- 布 歇尔 士 (Bushells)、 兰 曲 (Lan Choo) 和 奈 拉 达 (Nerada) 公 司 , 已 实 行 机 械 采 茶 。 澳 大 利亚 的 主 要 茶 叶 产 区 在 东 部 的 昆 士 兰 州 北 部 , 该 地 区 气 候 、 土 壤 非 常 适 合 茶 叶 种 植 , 所 产 茶 叶质 量 也 较 高 , 九 十 年 代 , 新 南 威 尔 士 经 过 茶 叶 试 种 也 已 成 功 成 为 茶 树 栽 植 的 新 区 。 都 已 实 行机 械 采 茶 , 单 位 面 积 产 量 较 高 , 鉴 于 澳 大 利 亚 庞 大 的 茶 叶 消 费 市 场 , 许 多 国 外 投 资 商 纷 纷 而至 。 虽 然 澳 大 利 亚 的 茶 叶 生 产 虽 有 一 定 基 础 , 但 澳 大 利 亚 是 以 牧 业 为 主 的 发 达 农 业 国 家 , 虽具 备 优 良 的 生 产 环 境 , 却 因 技 术 等 原 因 没 能 得 到 更 好 的 发 展 , 造 成 适 宜 种 植 的 产 地 有 限 , 产量 少 , 远 不 能 满 足 国 内 市 场 的 需 求 。 澳 大 利 亚 汇 聚 了 来 自 世 界 多 个 国 家 和 民 族 的 各 异 文 化 , 文 化 多 元 性 是 其 显 著 特 征 , 这也 体 现 在 其 茶 文 化 中 。 这 种 茶 文 化 又 可 以 按 照 茶 的 类 型 又 可 大 抵 分 为 两 种 : 红 茶 文 化 和 绿 茶文 化 。 红 茶 是 澳 大 利 亚 一 种 民 俗 茶 饮 , 流 行 于 澳 大 利 亚 欧 洲 移 民 区 , 这 些 欧 洲 移 民 饮 用 红 茶与 其 祖 先 基 本 相 同 , 须 滤 去 茶 渣 , 并 喜 欢 加 以 牛 奶 、 糖 、 柠 檬 、 咖 啡 等 进 行 调 味 , 他 们 特 别钟 爱 茶 味 浓 厚 , 刺 激 性 强 , 汤 色 鲜 艳 的 红 碎 茶 , 这 也 说 明 了 澳 大 利 亚 对 于 红 茶 质 量 的 重 视 程度 。 绿 茶 流 行 于 澳 大 利 亚 亚 洲 移 民 聚 居 区 , 特 别 是 华 人 聚 居 区 , 他 们 保 持 了 家 乡 用 茶 的 习 惯, 在 异 国 他 乡 仍 然 喜 欢 引 用 绿 茶 。 五 、 澳 大 利 亚 茶 俗 的 具 体 表 现 澳 大 利 亚 饮 茶 习 俗 深 受 英 国 影 响 。 如 前 所 述 , 与 亚 洲 的 茶 叶 消 费 群 体 不 同 , 大 部 分 澳 大利 亚 饮 茶 人 群 钟 爱 茶 味 浓 厚 , 刺 激 性 强 , 汤 色 鲜 艳 的 红 碎 茶 。 在 澳 大 利 亚 , 由 于 茶 叶 引 进 时间 较 短 , 同 时 缺 乏 文 化 培 育 的 土 壤 , 并 没 有 形 成 原 汁 原 味 的 中 国 茶 艺 或 日 本 茶 道 的 系 统 性 茶文 化 , 但 同 时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沿 袭 了 英 国 “ 下 午 茶 ” 文 化 。 比 如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 澳 大 利 亚 的 政 府10 林 更 生 ,《 林 心 放 : 澳 大 利 亚 及 其 茶 文 化 》,《 福 建 茶 叶 》,2011 年 第 6 期 , 第 52-­‐53 页 。 8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部 门 都 设 有 “ 茶 侍 ” 这 个 职 位 , 其 职 责 主 要 是 备 茶 、 召 集 , 每 天 工 作 时 间 的 中 途 时 , 茶 侍 会 推着 装 有 甜 点 、 茶 叶 的 推 车 召 集 大 家 休 息 。 但 是 后 来 , 随 着 工 作 负 担 的 加 重 , 茶 歇 对 大 多 数 具有 固 定 工 作 时 间 的 人 来 讲 变 得 奢 侈 , 所 以 渐 渐 退 出 了 日 程 , 但 是 仍 有 很 多 人 保 持 喝 下 午 茶 的习 惯 。 在 劳 累 了 将 近 一 天 后 , 倘 若 人 们 能 够 品 尝 一 杯 香 醇 的 红 茶 , 实 属 一 种 物 质 和 精 神 的 双重 享 受 。 六 、 中 国 茶 叶 和 茶 文 化 发 展 对 于 澳 大 利 亚 的 借 鉴 作 用 综 览 本 文 , 我 们 饮 茶 习 俗 和 茶 文 化 在 中 国 的 发 展 对 于 澳 大 利 亚 有 以 下 三 点 借 鉴 作 用 : 第 一 , 澳 大 利 亚 的 茶 叶 生 产 虽 有 一 定 基 础 , 但 产 量 少 , 远 远 不 能 满 足 国 内 市 场 的 需 求, 若 能 将 中 国 先 进 的 栽 培 技 术 引 进 澳 大 利 亚 , 加 之 澳 大 利 亚 土 地 成 本 低 廉 , 生 态 环 境 良 好 ,大 规 模 开 发 新 型 茶 叶 , 生 产 和 发 展 有 机 茶 , 具 有 良 好 的 前 景 , 这 不 仅 顺 应 了 人 们 日 益 崛 起 的健 康 意 识 , 同 时 又 拓 展 了 本 国 一 个 传 统 而 又 具 有 新 生 命 力 的 市 场 。 第 二 , 可 以 广 泛 宣 传 茶 叶 的 有 益 功 效 , 帮 助 潜 在 的 饮 茶 人 群 养 成 良 好 生 活 习 惯 , 降 低相 关 疾 病 发 病 率 , 改 善 当 地 糖 尿 病 等 疾 病 发 病 较 高 的 问 题 。 与 澳 大 利 亚 人 所 热 爱 的 咖 啡 、 酒类 饮 品 不 同 , 茶 叶 本 身 就 是 纯 天 然 的 保 健 品 , 如 果 能 在 澳 大 利 亚 广 大 社 区 中 建 立 本 土 的 饮 茶氛 围 , 培 养 常 喝 茶 、 品 茶 的 习 惯 , 将 会 提 高 百 姓 健 康 状 况 。 第 三 , 澳 大 利 亚 是 移 民 国 家 , 政 治 、 商 业 氛 围 相 对 民 主 、 自 由 , 鼓 励 各 种 文 化 兼 容 并蓄 , 这 也 正 是 其 发 展 本 土 茶 文 化 发 展 的 良 好 土 壤 。 中 国 茶 文 化 内 涵 丰 富 , 尤 以 “ 天 人 合 一 ” 与西 方 提 倡 的 “ 亲 近 自 然 ” 等 价 值 观 有 较 多 类 似 之 处 , 此 外 更 有 诸 多 值 得 澳 大 利 亚 本 土 茶 文 化 建设 时 可 借 鉴 的 价 值 。 因 此 适 当 地 研 究 和 融 合 各 国 茶 文 化 , 使 之 融 入 澳 洲 本 土 文 化 , 形 成 澳 大利 亚 具 有 特 色 的 本 土 茶 文 化 根 基 , 对 于 推 广 饮 用 茶 叶 , 拓 宽 澳 大 利 亚 文 化 范 畴 都 有 重 要 作 用。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87


中 国 与 下 一 场 流 行 性 疾 病 : 非 典 、 孤 立 主 义 、 埃 博 拉 病 毒 、 冠 状 病 毒 、H7N9 禽 流 感 和 政 府 的 世 界 公 民 意 识Alexandra L. Phelan 这 篇 文 章 荣 获 了 2013 年 “ 中 澳 青 年 联 合 会 青 年 奖 学 金 ( 英 文 )”。 Alexandra L. Phelan 是 美 国 乔 治 城 大 学 法 律 中 心 的 兼 职 教 授 和 司 法 学 博 士 生 。 她 拥 有 澳 大 利亚 国 立 大 学 的 法 学 硕 士 学 位 以 及 莫 纳 什 大 学 的 生 物 医 学 学 士 和 法 学 荣 誉 学 士 学 位 和 汉 语 文 凭。 英 语 原 文 由 程 敏 宜 翻 译 为 中 文 。 体 温 检 测 仪 、 症 状 调 查 表 、 口 罩 、 一 次 性 电 梯 按 钮 罩 —— 这 些 熟 悉 的 记 忆 仍 留 存 在 于2003 年 期 间 曾 到 访 广 州 和 香 港 的 人 们 脑 中 。 当 时 正 是 重 症 急 性 呼 吸 综 合 症 (SARS) 爆 发 的几 年 。 而 这 些 记 忆 最 近 又 被 一 系 列 事 件 唤 醒 。 本 文 考 查 了 全 球 控 制 传 染 性 疾 病 措 施 在 近 几 年中 发 生 的 转 变 : 非 典 时 期 中 国 采 取 的 孤 立 主 义 政 策 带 来 了 “ 世 界 公 共 卫 生 新 秩 序 ” 的 确 立 , 而澳 大 利 亚 在 近 年 中 又 不 断 倡 导 并 领 导 着 这 一 新 秩 序 的 确 立 。 值 此 新 时 期 , 埃 博 拉 病 毒 、 冠 状病 毒 、 中 国 H7N9 新 型 禽 流 感 病 毒 等 流 行 性 疾 病 的 威 胁 也 促 成 了 中 国 相 关 政 策 的 转 变 : 中 国现 正 从 世 界 公 民 的 角 度 出 发 , 以 合 作 应 对 威 胁 。 这 一 政 策 转 变 到 目 前 为 止 仍 不 可 不 谓 成 功 ,体 现 了 中 国 在 预 防 、 抵 御 和 控 制 国 际 疾 病 传 播 方 面 的 新 兴 领 导 能 力 。 <strong>2014</strong> 年 8 月 8 日 周 五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WHO) 总 干 事 陈 冯 富 珍 宣 布 于 <strong>2014</strong> 年 在 西 非爆 发 的 埃 博 拉 病 毒 已 正 式 成 为 一 项 “ 国 际 关 注 的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PHEIC)。 1 这 也 同 时 宣告 了 国 际 间 协 同 一 致 应 对 全 球 健 康 威 胁 的 紧 迫 性 , 并 且 带 来 了 全 球 各 方 针 对 此 问 题 的 一 系 列公 共 健 康 、 政 治 、 法 律 等 领 域 的 建 言 。WHO 总 干 事 宣 布 PHEICD 的 理 据 来 源 于 国 际 法 , 具体 为 国 际 卫 生 条 例 (IHR)2005 年 修 订 案 中 的 一 项 特 别 条 款 。 而 中 国 在 非 典 时 期 的 早 期 应 对措 施 则 直 接 导 致 了 2005 年 对 此 。 中 国 当 时 采 取 的 应 对 措 施 一 方 面 暴 露 了 国 际 抗 传 染 病 制 度中 受 到 澳 大 利 亚 长 期 反 对 的 缺 陷 , 另 一 方 面 也 显 示 了 中 国 国 内 医 疗 体 系 的 不 足 。 在 宣 布 埃 博拉 为 “ 国 际 关 注 的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 的 新 闻 发 布 会 上 , 陈 冯 富 珍 总 干 事 呼 吁 , 在 WHO 已 “ 竭力 ” 对 抗 如 全 球 各 方 为 应 对 新 型 冠 状 病 毒 (MERS-­‐CoV) 和 新 型 禽 流 感 病 毒 H7N9 的 情 况 下 ,全 球 各 方 应 为 西 非 对 抗 埃 博 拉 病 毒 提 供 国 际 援 助 。 既 然 当 年 中 国 应 对 非 典 措 施 的 国 际 批 评 直 接 造 成 国 际 卫 生 条 例 中 关 于 添 加 “ 公 共 卫 生 世界 新 秩 序 ” 2 的 修 订 , 那 么 中 国 在 面 对 如 新 型 禽 流 感 病 毒 H7N9 的 当 下 , 是 否 采 取 了 已 改 进 的抗 传 染 病 相 关 措 施 与 政 策 ? 1 国 际 卫 生 组 织 ,《 国 际 卫 生 组 织 于 国 际 卫 生 条 例 紧 急 状 态 委 员 会 <strong>2014</strong> 年 关 于 埃 博 拉 病 毒 在 西 非 爆 发 的 会 议上 的 声 明 》,<strong>2014</strong> 年 8 月 8 日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statements/<strong>2014</strong>/ebola-­‐<strong>2014</strong>0808/en/。 2 社 论 ,《 公 共 卫 生 世 界 新 秩 序 》,《 柳 叶 刀 传 染 病 学 》,2004 年 第 4 卷 , 第 8 期 , 第 475 页 。 8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从 欧 洲 中 心 到 全 球 化 : 应 对 传 染 性 疾 病 的 全 球 协 作 国 际 法 在 控 制 在 国 际 间 蔓 延 的 传 染 病 方 面 的 努 力 由 来 已 久 , 其 历 史 可 追 溯 至 19 世 纪 中期 和 工 业 革 命 时 代 。 3 当 蒸 汽 列 车 开 始 频 繁 穿 越 国 界 , 各 类 传 染 病 也 成 为 了 乘 客 中 的 一 员 。 4欧 洲 持 续 爆 发 的 霍 乱 不 仅 威 胁 着 公 共 卫 生 , 也 影 响 了 当 时 正 萌 芽 的 商 贸 活 动 。 5 1851 年 , 欧洲 主 要 国 家 就 制 定 一 系 列 旨 在 维 护 健 康 , 避 免 对 贸 易 和 旅 行 不 必 要 妨 碍 的 国 际 法 规 进 行 了 谈判 。 一 百 年 后 , 这 些 法 规 经 修 订 后 被 当 时 新 成 立 的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采 纳 为 “ 国 际 卫 生 法 规 ”(ISR), 其 中 明 确 提 出 应 被 隔 离 疾 病 的 名 单 包 括 霍 乱 、 瘟 疫 、 黄 热 病 、 天 花 、 伤 寒 和 回 归 热。 和 其 他 须 经 认 定 方 生 效 的 国 际 条 约 不 同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成 员 国 必 须 自 动 遵 守 世 界 卫 生 大 会(WHA), 即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成 员 国 年 度 会 议 6 的 规 定 。 但 成 员 国 也 可 以 告 知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总干 事 的 情 况 下 提 出 针 对 WHA 规 定 的 拒 绝 或 保 留 条 件 。 1951 年 国 际 卫 生 法 规 开 始 执 行 前 得 到 了 包 括 中 国 和 澳 大 利 亚 在 内 的 全 体 成 员 国 的 一 致同 意 。 但 在 1969 年 , 当 世 界 卫 生 大 会 将 ISR 更 名 为 IHR(“ 国 际 卫 生 条 例 ” ) 后 , 澳 大 利 亚要 求 附 加 大 量 保 留 意 见 , 达 到 了 WHA 规 定 等 同 于 对 于 1969 年 IHR 的 否 定 标 准 。 因 此 , 澳大 利 亚 最 终 不 再 受 IHR 的 制 约 。 澳 大 利 亚 在 保 留 意 见 中 强 烈 呼 吁 IHR 尽 快 对 有 关 隔 离 疾 病的 现 存 条 例 进 行 修 正 , 在 无 法 对 应 新 出 现 的 疾 病 的 情 况 下 , 应 隔 离 的 疾 病 远 不 止 现 存 规 定 的六 种 。 7 IHR 在 1973 年 和 1981 年 进 行 了 两 次 修 改 ( 前 者 更 新 了 关 于 霍 乱 的 条 款 , 后 者 则 将已 被 根 治 的 天 花 从 条 例 中 删 除 ), 但 是 这 并 没 能 说 服 澳 大 利 亚 重 新 加 入 。 直 至 1981 年 ,IHR 都 还 只 涉 及 了 黄 热 病 、 霍 乱 和 瘟 疫 , 其 结 果 是 , 全 球 化 的 世 界 跨 入 新 千 年 之 际 , 国 际 传染 病 法 规 却 还 停 留 在 工 业 时 代 。 显 然 ,IHR 仍 需 要 进 行 修 正 , 而 澳 大 利 亚 也 仍 领 导 着 对 此 修正 的 呼 吁 。 尽 管 各 方 对 此 付 出 了 许 多 努 力 , 但 直 到 2003 年 , 当 澳 大 利 亚 对 于 在 国 际 卫 生 条例 范 围 之 外 的 新 兴 疾 病 的 预 言 实 现 时 , 这 场 拉 锯 战 才 有 了 结 果 。 2002 年 下 半 年 , 非 典 开 始 在 中 国 南 部 广 东 省 的 佛 山 市 出 现 。 为 了 避 免 旅 游 业 和 贸 易 限制 对 经 济 带 来 的 负 面 影 响 , 中 国 并 未 即 时 向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报 告 疫 情 。 8 于 是 这 一 在 当 时 未 知的 疾 病 迅 速 在 中 国 南 部 蔓 延 开 来 。2003 年 2 月 , 一 名 医 生 由 广 州 行 至 香 港 , 使 得 此 疾 病 开始 了 国 际 传 播 。 9 非 典 开 始 受 到 全 球 关 注 , 突 如 其 来 的 国 际 压 力 使 得 中 国 政 府 不 得 不 报 告 疫情 , 并 准 许 先 前 曾 受 到 政 府 阻 挠 的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官 员 进 入 中 国 评 估 并 绘 制 病 毒 图 谱 。 10 出 人意 料 的 是 ,2003 年 4 月 , 中 国 疾 控 中 心 主 任 李 立 明 为 因 “ 协 调 不 善 ” 致 使 中 国 医 疗 部 门 和 媒体 无 法 将 这 种 新 兴 疾 病 通 报 世 界 而 向 “ 每 一 个 人 ” 正 式 道 歉 。 11 这 一 道 歉 也 显 示 了 中 国 政 府 应3 大 卫 ·P· 菲 德 勒 ,《‘ 微 生 物 政 治 学 ’ 的 回 归 》,《 外 交 政 策 》,2001 年 1 月 1 日 ,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01/01/01/the_return_<strong>of</strong>_microbialpolitik。 4 同 上 。 5 大 卫 ·P· 菲 德 勒 ,《 公 共 卫 生 全 球 化 : 国 际 卫 生 外 交 的 第 一 个 百 年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简 报 》,2001 年 第 79卷 , 第 9 期 , 第 842-­‐849 页 , 第 843 页 。 6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宪 法 》, 第 21、22 条 。 7 澳 大 利 亚 联 邦 政 府 ,《 国 家 利 益 分 析 》,2007 年 ,ATNIA 第 27 卷 , 第 9 段 。 8 迈 克 尔 ·G· 贝 克 、 大 卫 ·P· 菲 德 勒 ,《 国 际 卫 生 新 条 例 下 全 球 公 共 健 康 监 测 》,《 新 兴 传 染 病 》,2006 年 第 12卷 , 第 7 期 , 第 1058 页 。 9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SARS: 国 际 流 行 疾 病 如 何 终 止 》, 日 内 瓦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2006 年 , 第 44-­‐45 页 。 10 陈 丽 霞 、 露 西 · 陈 、 徐 金 ,《SARS 是 否 为 中 国 与 全 球 卫 生 外 交 关 系 的 一 个 分 水 岭 ?》,《 公 共 科 学 图 书 馆 · 医学 》,2010 年 4 月 27 日 , 第 7 卷 , 第 4 期 ,e1000266, doi:10.1371/journal.pmed.1000266。 11 奥 德 拉 · 洪 ,《 中 国 在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追 踪 SARS 疫 情 时 道 歉 》,《 美 联 社 》,2003 年 4 月 4 日 ,http://political-­‐apologies.wlu.ca/documents/press/SARS_Apology_-­‐-­‐_Press.pdf; 澳 大 利 亚 广 播 公 司 ,《 中 国 承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89


对 非 典 方 式 和 态 度 的 转 变 。2003 年 3 月 , 新 一 届 领 导 班 子 胡 锦 涛 、 温 家 宝 开 始 执 政 , 中 国对 待 非 典 的 官 方 态 度 也 变 得 较 为 开 明 和 积 极 。 12 尽 管 上 述 举 措 不 可 不 谓 关 键 , 疾 病 却 早 已 跨 出 了 国 门 。 至 2003 年 7 月 , 非 典 病 毒 已 在世 界 上 37 个 国 家 蔓 延 开 来 。 13 起 初 , 对 于 导 致 此 疾 病 的 原 因 并 不 确 定 , 但 在 其 出 现 六 个 月后 , 非 典 病 毒 被 确 定 为 一 种 来 源 于 蝙 蝠 并 由 中 国 菜 市 场 中 的 动 物 传 染 给 人 类 的 冠 状 病 毒 。1415 由 于 非 典 病 毒 并 不 属 于 其 时 国 际 卫 生 条 例 规 定 的 六 种 应 隔 离 疾 病 之 一 , 那 么 政 府 也 就 没有 报 告 的 义 务 , 国 际 社 会 也 不 能 由 此 发 起 对 于 全 球 疾 病 威 胁 协 调 一 致 的 应 对 。 所 幸 的 是 非 典其 入 也 深 、 其 去 也 快 , 非 典 于 2003 年 6 月 23 日 和 24 日 分 别 在 香 港 和 北 京 绝 迹 。2003 年7 月 5 日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正 式 宣 布 非 典 的 爆 发 期 已 结 束 。 16 共 有 777 人 在 爆 发 期 间 死 于 非 典, 还 有 超 过 8000 人 受 到 非 典 病 毒 感 染 , 其 中 绝 大 部 分 病 例 出 现 在 中 国 。 17 非 典 的 出 现 和 快 速 全 球 性 蔓 延 是 21 世 纪 第 一 次 国 际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 这 使 国 际 社 会至 今 仍 对 其 处 理 潜 在 流 行 病 的 能 力 心 有 余 悸 。 澳 大 利 亚 曾 经 对 于 改 革 世 界 卫 生 健 康 制 度 的 强烈 呼 吁 终 于 得 到 了 重 视 。 在 中 国 的 支 持 下 , 澳 大 利 亚 在 修 正 国 际 卫 生 条 例 的 过 程 中 发 挥 了 主导 作 用 , 18 国 际 卫 生 条 例 得 到 了 实 质 性 的 改 进 : 其 涵 盖 范 围 得 到 扩 大 , 并 保 证 了 未 来 在 应 对潜 在 的 流 行 病 过 程 中 的 信 息 共 享 。 修 订 后 的 IHR 与 中 国 2005 年 5 月 , 世 界 卫 生 大 会 (WHA) 作 为 WHO 的 主 要 政 策 制 定 机 构 , 采 纳 了 修 订 后的 IHR。 根 据 WHO 条 例 中 的 第 二 十 一 条 和 第 二 十 二 条 ,IHR 于 2007 年 7 月 对 未 明 确 退 出的 所 有 成 员 国 自 动 生 效 。 修 订 后 的 IHR 力 图 通 过 公 共 卫 生 措 施 , 在 避 免 对 国 际 交 通 和 贸 易 产 生 不 必 要 的 妨 碍 的情 况 下 , 预 防 、 抵 御 、 控 制 和 应 对 国 际 疾 病 的 传 播 。 和 先 前 的 版 本 不 同 , 修 改 后 的 IHR 不 局限 于 特 定 的 疾 病 , 要 求 成 员 国 将 可 能 引 发 国 际 关 注 的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的 情 况 告 知 WHO。认 隐 瞒 SARS 疫 情 》,《 晚 间 热 线 》,2003 年 4 月 21 日 ,http://www.abc.net.au/lateline/content/2003/s836880.htm;《 中 国 审 查 CNN 的 SARS 报 道 》,《 美 国 有 线电 视 新 闻 网 络 (CNN)》,2003 年 5 月 15 日 ,http://www.cnn.com/2003/WORLD/asiapcf/east/05/14/sars.censor/。 12 陈 丽 霞 、 露 西 · 陈 、 徐 金 ,《SARS 是 否 为 中 国 与 全 球 卫 生 外 交 关 系 的 一 个 分 水 岭 ?》。 13 理 查 德 ·D· 史 密 斯 ,《 对 全 球 传 染 病 爆 发 的 应 对 :SARS 对 风 险 感 知 提 供 的 经 验 , 交 流 和 管 理 》,《 社 学 科 学与 医 学 》,2006 年 第 63 卷 , 第 12 期 , 第 3113–3123 页 , doi:10.1016/j.socscimed.2006.08.004。 14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 冠 状 病 毒 从 未 见 于 人 类 导 致 了 非 典 》,2003 年 4 月 16 日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03/pr31/en/。 15 李 文 东 、 等 ,《 蝙 蝠 是 类 SARS 病 毒 的 天 然 温 床 》,《 科 学 》,2005 年 第 310 卷 , 第 5748 期 ; 管 轶 、 等 ,《 从 中 国 南 部 动 物 身 上 分 离 和 描 述 SARS 相 关 病 毒 》,《 科 学 》,2003 年 第 302 卷 , 第 276 期 。 16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SARS: 国 际 流 行 疾 病 如 何 终 止 》。 17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SARS 病 例 初 步 总 结 》,2003 年 12 月 31 日 ,http://www.who.int/csr/sars/country/table2004_04_21/en/。 18 《 国 际 卫 生 条 例 》, 于 2005 年 5 月 23 日 在 日 内 瓦 签 订 : 澳 大 利 亚 联 邦 政 府 ,《 国 家 利 益 分 析 》; 凯 瑟 琳 ·哈 尔 伯 特 ,《 证 供 记 录 副 本 》,2006 年 8 月 14 日 , 第 39 页 , 为 联 合 常 务 委 员 会 条 例 报 告 所 准 备 , 第 77 报告 , 第 6 章 , 第 6.3 段 。 9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9 尽 管 WHO 总 干 事 具 有 判 断 具 体 情 况 是 否 构 成 国 际 关 注 的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的 权 力 , 20 她还 是 必 须 先 召 集 紧 急 状 态 委 员 会 , 听 取 他 们 的 观 点 —— 此 情 况 是 否 构 成 国 际 关 注 的 突 发 公 共卫 生 事 件 , 以 及 时 下 是 否 或 应 作 出 何 种 建 议 。 21 临 时 性 的 建 议 既 包 括 针 对 处 于 国 际 关 注 的 突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中 的 成 员 国 应 采 取 的 卫 生 措 施 , 也 包 括 针 对 于 未 受 影 响 的 成 员 国 的 指 示 。 这些 建 议 包 括 入 境 限 制 ( 机 场 、 港 口 和 陆 上 关 口 ), 如 隔 离 检 查 疑 似 病 人 , 隔 离 已 感 染 病 人 ,要 求 进 行 医 疗 检 查 或 拒 绝 疑 似 或 确 定 已 感 染 病 人 入 境 。 22 临 时 性 建 议 如 非 明 确 延 长 , 在 三 个月 后 将 自 行 解 除 。 23 成 员 国 有 权 在 临 时 建 议 的 基 础 上 使 用 其 他 对 国 际 交 通 的 限 制 及 对 公 众 的尊 重 限 度 在 合 理 范 围 内 保 障 公 共 健 康 的 卫 生 措 施 。 24 重 要 的 是 , 根 据 国 际 卫 生 条 例 , 所 有 措 施 的 实 施 必 须 遵 循 “ 绝 对 尊 重 人 权 、 尊 严 及 公 众的 基 本 自 由 ” 的 原 则 。 公 共 卫 生 管 理 措 施 在 公 民 和 政 治 人 权 方 面 会 包 括 一 些 对 行 动 自 由 的 限制 ( 由 于 封 锁 和 隔 离 ), 或 对 人 体 的 作 用 ( 接 受 疫 苗 、 预 防 治 疗 和 其 他 医 学 治 疗 )。 25 从 经济 和 社 会 权 力 的 角 度 来 看 , 个 体 也 拥 有 健 康 权 。 26 ( 这 一 点 也 由 WHO 总 干 事 在 最 近 宣 布 埃博 拉 为 国 际 关 注 的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的 记 者 发 布 会 上 再 次 重 申 )。 下 文 中 的 案 例 将 证 明 , 无论 中 国 国 内 状 况 如 何 , 国 际 标 准 都 必 须 对 其 在 IHR 约 束 下 实 行 公 共 卫 生 措 施 的 行 为 进 行 评 判。 “ 猪 流 感 ”(H1N1 流 感 病 毒 ) 2009 年 ,“ 猪 流 感 ”( 学 名 H1N1 流 感 病 毒 ) 爆 发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当 时 将 此 流 行 性 疾 病威 胁 警 报 提 高 到 最 高 等 级 , 27 美 国 也 同 时 宣 布 了 “ 猪 流 感 “ 为 国 家 危 机 。 28 中 国 的 反 应 很 快 ,为 从 受 感 染 国 家 回 国 的 人 员 设 置 了 一 个 为 期 两 周 的 隔 离 检 疫 期 。 然 而 , 此 做 法 不 仅 侵 犯 了 公民 自 由 , 其 作 为 一 项 公 共 卫 生 措 施 的 效 果 实 际 也 收 效 甚 微 。 29 同 样 是 预 防 措 施 , 澳 大 利 亚 要求 一 艘 载 有 2000 名 乘 客 的 游 轮 在 海 上 停 留 。 30 最 近 通 过 模 拟 估 计 ,H1N1 病 毒 可 造 成 全 球19 《 国 际 卫 生 条 例 》, 第 6 条 。 20 同 上 , 第 12 条 。 21 同 上 , 第 48 条 。 22 同 上 , 第 18(1) 条 23 同 上 , 第 15 条 。 24 同 上 , 第 43 条 。 25 例 如 , 第 7 条 ( 有 免 受 野 蛮 或 有 辱 人 格 待 遇 或 惩 罚 的 权 利 )、 第 9 条 ( 有 免 受 被 擅 自 逮 捕 或 监 禁 的 权 利 )、第 12 条 ( 有 活 动 自 由 的 权 利 ): 联 合 国 大 会 ,《 公 民 政 治 权 利 国 际 公 约 》, 联 合 国 条 约 汇 编 , 第 999 卷 ,1966 年 12 月 16 日 (1976 年 3 月 23 日 生 效 )。 26 例 如 , 第 12 条 ( 健 康 权 ): 联 合 国 大 会 ,《 经 济 、 社 会 和 文 化 权 利 国 际 公 约 》, 联 合 国 条 约 汇 编 , 第 993卷 ,1966 年 12 月 16 日 (1976 年 1 月 23 日 生 效 )。 27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 世 界 现 在 正 开 始 经 历 2009 年 流 感 大 流 行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总 干 事 陈 冯 富 珍 教 授 对 媒 体 的 发言 》,2009 年 6 月 11 日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statements/2009/h1n1_pandemic_phase6_20090611/en/。 28 J· 卡 尔 姆 斯 、D·G· 小 麦 克 尼 尔 ,《 缺 少 疫 苗 使 H1N1 蔓 延 至 46 国 》,《 纽 约 时 报 》,2009 年 10 月 24 日 ,http://www.nytimes.com/2009/10/25/us/politics/25flu.html?_r=0。 29 D·G· 小 麦 克 尼 尔 、S· 拉 冯 涅 ,《 中 国 对 流 感 进 行 强 制 性 隔 离 》,《 纽 约 时 报 》,2009 年 7 月 27 日 ,http://www.nytimes.com/2009/07/28/health/28quar.html。 30 澳 大 利 亚 广 播 公 司 ,《 猪 流 感 恐 慌 : 游 轮 被 隔 离 》,《 澳 大 利 亚 广 播 公 司 新 闻 》,2009 年 5 月 25 日 ,http://www.abc.net.au/news/2009-­‐05-­‐25/swine-­‐flu-­‐scare-­‐cruise-­‐ship-­‐quarantined/169409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91


范 围 内 151700 至 575400 人 死 亡 。 31 “ 猪 流 感 “ 是 在 SARS 爆 发 、WHO 设 立 新 条 例 之 后 , 世界 面 临 的 最 大 公 共 卫 生 挑 战 。 其 中 , 中 国 挑 起 了 应 对 “ 猪 流 感 ” 的 大 梁 。 此 疫 传 入 中 国 两 周 前, 胡 锦 涛 主 席 和 温 家 宝 总 理 与 重 要 官 员 就 “ 猪 流 感 ” 的 威 胁 进 行 了 探 讨 。 32 相 比 于 上 次 对SARS 采 取 的 措 施 , 中 国 这 次 展 现 了 超 越 WHO 标 准 的 应 对 能 力 , 采 取 了 机 场 筛 查 、 隔 离 检疫 、 机 上 体 温 检 测 、 接 触 者 追 踪 等 措 施 。 可 以 相 信 , 在 应 对 “ 猪 流 感 ” 的 过 程 中 , 中 国 已 采 取一 切 可 能 的 防 治 行 动 。 和 对 待 SARS 时 保 守 的 态 度 不 同 , 中 国 充 分 利 用 了 传 统 媒 体 来 通 报 “猪 流 感 ” 的 危 险 。 但 这 次 , 中 国 的 举 动 又 受 到 了 怀 疑 其 过 犹 不 及 的 批 评 , 33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也要 求 中 国 对 隔 离 自 墨 西 哥 入 境 者 的 决 定 提 供 法 律 依 据 。 34 墨 西 哥 扬 言 要 对 “ 一 些 国 家 对 墨 西哥 的 侮 辱 和 歧 视 性 措 施 ” 采 取 报 复 行 动 。 紧 随 其 后 , 加 拿 大 又 因 中 国 禁 止 进 口 加 拿 大 猪 肉 以及 将 加 拿 大 学 生 隔 离 在 宾 馆 的 事 件 对 中 方 表 示 了 不 满 。 35 但 与 此 同 时 , 也 有 一 部 分 包 括 世 界卫 生 组 织 驻 北 京 总 负 责 人 在 内 的 外 国 官 员 认 为 中 国 采 取 的 相 关 措 施 对 于 控 制 疫 情 蔓 延 有 “ 很好 的 效 果 ”。 36 其 他 外 国 官 员 则 认 为 中 国 的 隔 离 措 施 太 过 极 端 化 , 超 过 了 WHO 指 导 意 见 的 标准 , 因 而 失 去 了 其 作 为 公 共 卫 生 措 施 的 正 当 性 。 37 “ 禽 流 感 ”(H5N1 禽 流 感 病 毒 ) “ 猪 流 感 ” 之 后 的 第 一 个 公 共 卫 生 挑 战 是 2011 年 再 次 出 现 的 “ 禽 流 感 ”(H5N1 禽 流 感 病毒 ), 包 括 中 国 在 内 的 六 个 国 家 都 报 告 了 家 禽 中 传 染 病 正 广 泛 传 播 且 愈 演 愈 烈 的 情 况 。 当世 界 对 这 一 可 能 的 新 流 行 病 处 于 戒 备 时 , 科 学 证 实 这 种 病 毒 不 太 可 能 出 现 人 际 传 播 的 情 况 ,因 此 受 感 染 人 群 仅 限 于 与 患 病 或 死 亡 家 禽 直 接 接 触 过 的 人 。 因 此 , 控 制 人 禽 接 触 场 所 , 例如 菜 场 , 便 成 了 对 抗 禽 流 感 的 关 键 。 虽 然 对 “ 禽 流 感 ” 的 监 控 仍 不 能 放 松 , 但 其 发 展 成 为 全 球流 行 性 疾 病 的 可 能 性 却 已 大 大 降 低 。 当 前 全 球 面 临 的 传 染 性 疾 病 威 胁 埃 博 拉 病 毒 至 <strong>2014</strong> 年 11 月 12 日 , 中 国 尚 未 报 告 发 现 埃 博 拉 病 例 。 中 国 国 家 卫 生 和 计 划 生 育 委员 会 (NHFCP) 曾 发 布 报 告 , 表 示 埃 博 拉 病 毒 蔓 延 至 中 国 的 风 险 很 低 , 但 中 国 随 后 又 要 求 边境 管 理 局 加 紧 对 疫 情 国 ( 利 比 里 亚 、 塞 拉 利 昂 和 几 内 亚 ) 入 境 旅 客 的 检 查 。 38 由 于 WHO 总干 事 宣 布 埃 博 拉 疫 情 为 国 际 关 注 的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 中 国 也 立 刻 受 到 <strong>2014</strong> 年 8 月 8 日WHO 发 布 的 临 时 性 建 议 的 约 束 。WHO 声 称 , 和 所 有 国 家 一 样 , 中 国 不 应 对 国 际 贸 易 和 旅 行31 F·S· 达 伍 德 等 ,《 基 于 建 模 的 由 2009 年 头 12 个 月 H1N1 病 毒 流 感 传 播 估 计 全 球 死 亡 总 数 的 研 究 》,《 柳 叶刀 传 染 病 学 》,2012 年 第 12 卷 , 第 9 期 , 第 687-­‐695 页 。 32 陈 丽 霞 、 露 西 · 陈 、 徐 金 ,《SARS 是 否 为 中 国 与 全 球 卫 生 外 交 关 系 的 一 个 分 水 岭 ?》。 33 安 托 瓦 内 特 · 贝 兹 洛 娃 ,《 中 国 猪 流 感 应 对 被 指 非 法 》,《 赫 芬 顿 邮 报 》,2009 年 5 月 5 日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09/05/05/china-­‐swine-­‐flu-­‐response_n_196909.html。 34 安 德 鲁 · 杰 克 、 凯 萨 琳 · 希 尔 、 亚 当 · 汤 姆 森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就 中 国 应 对 猪 流 感 措 施 进 行 交 涉 》,《 金 融 时 报》,2009 年 5 月 5 日 ,http://www.ft.com/intl/cms/s/0/8ebae42e-­‐3999-­‐11de-­‐b82d-­‐00144feabdc0.html。 35 同 上 。 36 爱 德 华 · 王 ,《 中 国 应 对 流 感 强 硬 措 施 似 起 效 》,《 纽 约 时 报 》,2009 年 11 月 12 日 ,http://www.nytimes.com/2009/11/12/world/asia/12chinaflu.html。 37 同 上 。 38 《 卫 生 部 : 中 国 境 内 尚 无 埃 博 拉 病 毒 》,《 中 央 电 视 台 》,<strong>2014</strong> 年 8 月 8 日 ,http://english.cntv.cn/<strong>2014</strong>/08/08/VIDE1407502919471104.shtml。 9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下 禁 令 , 应 该 向 每 一 位 从 中 国 去 往 埃 博 拉 疫 情 国 或 危 险 地 区 的 旅 行 者 提 供 关 于 此 危 险 、 使 危险 最 小 化 的 措 施 以 及 对 于 暴 露 控 制 的 信 息 。 此 外 , 中 国 应 检 测 、 研 究 以 及 处 理 潜 在 的 埃 博 拉疫 情 , 包 括 采 取 针 对 来 自 已 知 埃 博 拉 感 染 地 区 的 入 境 者 的 相 关 措 施 。 11 月 ,NHFCP 更 改 了 针 对 埃 博 拉 病 毒 的 初 步 评 估 , 这 说 明 中 国 现 在 已 不 再 仅 是 无 准 备地 对 病 毒 进 行 监 控 。 中 国 疾 控 中 心 副 主 任 高 福 表 示 , 埃 博 拉 在 非 洲 的 病 例 的 不 断 增 加 说 明 了“ 病 原 体 是 没 有 国 界 的 , 总 有 一 天 ” 埃 博 拉 可 能 传 播 到 中 国 。 39 中 国 应 采 取 如 完 善 医 院 设 施 的相 关 措 施 以 保 证 其 应 对 突 发 事 件 的 能 力 。 但 是 , 在 埃 博 拉 病 例 在 中 国 出 现 之 前 , 当 下 并 无 有效 途 径 来 测 试 国 内 的 埃 博 拉 病 毒 防 治 系 统 的 完 善 性 。 一 种 可 能 性 是 , 中 国 由 于 过 去 应 对SARS、H1N1 和 H5N1 等 传 染 病 的 经 验 , 会 比 大 部 分 国 家 拥 有 更 充 分 的 准 备 。 但 另 一 种 可 能性 则 恰 恰 相 反 。 埃 博 拉 病 毒 的 发 现 者 之 一 、 伦 敦 卫 生 和 热 带 医 学 学 院 教 授 Peter Piot 和 其 他一 些 埃 博 拉 病 毒 专 家 对 中 国 应 对 埃 博 拉 病 毒 传 入 的 实 际 能 力 表 达 了 忧 虑 。 40 <strong>2014</strong> 年 埃 博 拉 病 毒 的 爆 发 同 时 展 现 了 中 国 在 世 界 卫 生 事 业 中 的 角 色 以 及 其 提 供 物 质 资助 和 能 力 培 养 的 发 展 空 间 。<strong>2014</strong> 年 8 月 7 日 , 中 国 政 府 官 方 通 讯 社 , 新 华 社 宣 布 中 国 将 向利 比 里 亚 、 塞 拉 利 昂 和 几 内 亚 提 供 3900 万 人 民 币 (450 万 美 元 ) 救 济 金 。 41 这 批 紧 急 人 道主 义 援 助 提 供 的 是 如 个 人 防 护 设 备 、 病 人 监 控 仪 、 喷 雾 器 和 药 物 之 类 的 重 要 设 备 。 42 此 外 ,中 国 还 向 上 述 三 国 派 遣 了 三 支 专 家 团 队 , 其 中 之 一 由 流 行 病 专 家 组 成 , 其 余 两 队 则 是 消 毒 和防 护 专 家 。 43 接 下 来 的 几 个 月 里 , 中 国 将 对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 联 合 国 埃 博 拉 应 对 基 金 以 及 其 他对 抗 埃 博 拉 病 毒 的 组 织 的 经 济 援 助 急 剧 增 加 至 7.5 亿 人 民 币 (1.23 亿 美 元 )。 44 <strong>2014</strong> 年 10月 31 日 , 中 国 宣 布 派 遣 一 支 有 对 抗 非 典 经 验 的 解 放 军 (PLA) 精 锐 部 队 至 利 比 里 亚 搭 建 了一 个 拥 有 100 个 床 位 的 治 疗 中 心 , 并 由 480 名 解 放 军 医 务 人 员 协 助 埃 博 拉 患 者 的 治 疗 。 45 与 此 同 时 , 美 国 也 已 提 供 了 1.75 亿 美 元 的 经 济 援 助 , 并 承 诺 总 数 将 达 到 10 亿 美 元 。 46 美 国 已 于 11 月 指 派 4000 余 名 军 队 人 员 在 利 比 里 亚 搭 建 了 17 个 拥 有 100 个 床 位 和 25 个 供感 染 医 疗 人 员 使 用 的 治 疗 中 心 。 47 39 单 娟 ,《 埃 博 拉 不 可 能 大 规 模 爆 发 》,《 中 国 日 报 》,<strong>2014</strong> 年 11 月 3 日 ,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strong>2014</strong>-­‐11/03/content_18850643.htm。 40 美 联 社 ,《 埃 博 拉 专 家 称 中 国 陷 危 机 寻 求 日 本 援 助 》,《 纽 约 每 日 新 闻 》,<strong>2014</strong> 年 10 月 30 日 ,http://www.nydailynews.com/life-­‐style/health/ebola-­‐expert-­‐china-­‐risk-­‐article-­‐1.1992937。 41 《 中 国 向 西 非 提 供 埃 博 拉 救 济 金 》,《 中 央 电 视 台 》,<strong>2014</strong> 年 8 月 7 日 ,http://english.cntv.cn/<strong>2014</strong>/08/07/ARTI1407418912692116.shtml。 42 同 上 。 43 《 中 国 援 助 西 非 控 制 埃 博 拉 》,《 新 华 网 》,<strong>2014</strong> 年 8 月 9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china/<strong>2014</strong>-­‐08/09/c_133544753.htm。 44 克 里 斯 蒂 娜 · 拉 尔 森 ,《 中 国 发 力 对 抗 埃 博 拉 》,《 科 学 ( 杂 志 )》,<strong>2014</strong> 年 11 月 3 日 ,http://news.sciencemag.org/asiapacific/<strong>2014</strong>/11/china-­‐ramps-­‐efforts-­‐combat-­‐ebola。 45 梅 加 · 拉 贾 戈 帕 兰 ,《 中 国 援 助 利 比 里 亚 向 其 派 驻 精 锐 部 队 对 抗 埃 博 拉 》,《 路 透 社 》,<strong>2014</strong> 年 10 月 31 日,http://www.reuters.com/article/<strong>2014</strong>/10/31/us-­‐health-­‐ebola-­‐china-­‐idUSKBN0IK0N0<strong>2014</strong>1031。 46 《 亚 洲 对 抗 埃 博 拉 ‘ 不 力 ’》,《 半 岛 电 视 台 》,<strong>2014</strong> 年 11 月 4 日 ,http://www.aljazeera.com/news/asia-­pacific/<strong>2014</strong>/11/asia-­‐not-­‐doing-­‐enough-­‐fight-­‐ebola-­‐<strong>2014</strong>11463611304800.html。47 乔 尔 · 阿 亨 巴 赫 、 莉 娜 ·H· 孙 ,《 美 国 埃 博 拉 斗 士 进 驻 非 洲 , 军 民 努 力 可 否 抗 敌 ?》,《 华 盛 顿 邮 报 》,<strong>2014</strong>年 10 月 25 日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health-­‐science/us-­‐ebola-­‐fighters-­‐head-­‐to-­‐africa-­but-­‐will-­‐the-­‐military-­‐and-­‐civilian-­‐effort-­‐be-­‐enough/<strong>2014</strong>/10/25/1ceba6a8-­‐5b99-­‐11e4-­‐8264-­‐deed989ae9a2_story.html。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93


相 较 之 下 , 中 国 因 援 资 不 足 而 受 到 指 责 。 48 这 些 批 评 也 不 无 道 理 , 因 为 中 国 在 这 三 个疫 情 最 严 重 的 国 家 进 行 了 重 大 投 资 , 也 是 非 洲 最 大 的 贸 易 伙 伴 。 49 在 国 家 援 助 之 外 , 中 国 的富 豪 也 可 以 为 控 制 疾 病 尽 一 份 力 。 比 如 盖 茨 夫 妇 基 金 会 和 微 软 合 创 人 Paul Allen 分 别 承 诺 了5000 万 和 1 亿 美 元 的 援 助 , 其 总 数 超 过 了 中 国 所 承 诺 的 1.23 亿 美 元 。 50 但 也 决 不 能 忽 视 中 国 在 埃 博 拉 对 抗 中 的 重 要 性 。 根 据 中 国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主 任 王 宇所 述 , 这 是 中 国 第 一 次 就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向 外 国 提 供 援 助 , 是 中 国 在 全 球 应 对 传 染 病 威 胁角 色 的 深 刻 转 变 。 “ 新 禽 流 感 ”(H7N9 新 型 禽 流 感 病 毒 ) 和 未 来 的 潜 在 威 胁 今 年 上 半 年 ,“ 禽 流 感 ” 有 了 新 动 向 。2013 年 3 月 , 三 人 身 上 被 确 定 有 H7N9 新 型 禽 流感 病 毒 , 其 中 二 人 来 自 上 海 , 一 人 来 自 安 徽 省 。 中 国 科 学 家 分 离 了 该 病 毒 的 基 因 序 列 , 遵 照世 界 卫 生 组 织 的 条 款 , 立 即 通 报 了 该 新 型 流 感 的 出 现 。 中 国 再 次 迅 速 而 果 断 地 应 对 : 关 闭 大城 市 的 家 禽 市 场 , 对 上 千 家 禽 农 场 进 行 病 毒 检 测 以 及 开 始 对 受 感 染 者 和 家 禽 从 业 者 进 行 症 状监 控 。 中 国 还 积 极 与 国 际 社 会 分 享 了 该 病 毒 样 本 。 追 踪 H7N9 受 感 染 者 的 具 体 数 字 是 一 项 艰 难 的 任 务 , 根 据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最 新 数 据 , 截至 <strong>2014</strong> 年 6 月 27 日 , 已 有 450 例 “ 禽 流 感 ” 病 患 , 其 中 死 亡 165 人 。 51 病 例 都 出 现 在 中 国大 陆 ( 主 要 是 江 浙 沪 一 带 )、 台 湾 和 香 港 , 其 中 有 一 名 去 往 马 来 西 亚 的 中 国 游 客 。 52 一 个 非官 方 的 “ 禽 流 感 ” 追 踪 网 站 , 在 中 国 政 府 公 布 在 媒 体 的 数 字 基 础 上 统 计 出 截 至 <strong>2014</strong> 年 8 月 10日 的 病 例 数 量 为 452 人 。 53 和 H5N1 病 毒 不 同 , 有 限 、 非 持 续 的 人 际 传 播 似 乎 多 发 生 在 家 庭成 员 之 间 。 54 然 而 , 对 H7N9 病 毒 的 担 忧 也 基 于 很 多 事 实 上 的 理 由 , 比 如 它 的 恶 性 、 易 于 变异 以 及 在 禽 类 身 上 的 隐 性 症 状 等 特 性 。 鉴 于 其 人 际 传 播 的 有 限 性 ,WHO 尚 未 召 集 紧 急 状 态大 会 研 究 是 否 该 宣 布 其 为 国 际 关 注 的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WHO 助 理 总 干 事 福 田 敬 二 教 授 提出 ,H7N9 “ 尚 未 绝 迹 ,(WHO) 担 心 明 年 秋 季 (2015 年 9 月 ) 天 气 转 冷 后 , 其 他 国 家 还 有可 能 出 现 新 病 例 。 虽 然 现 在 召 集 紧 急 状 态 大 会 为 时 过 早 , 但 我 们 仍 会 密 切 监 测 新 病 例 的 出 现”。 55 中 国 是 H7N9 的 主 要 疫 情 区 , 专 注 于 发 现 和 实 施 应 对 措 施 减 少 新 病 例 的 重 担 就 落 在 了中 国 身 上 。 公 共 卫 生 措 施 如 关 闭 主 要 城 市 的 禽 类 市 场 是 阻 止 病 毒 在 人 畜 间 传 播 的 关 键 。 先 进48 莱 昂 内 尔 · 比 内 尔 、 普 拉 布 约 特 · 辛 格 ,《 专 栏 : 中 国 对 于 埃 博 拉 的 援 助 太 过 微 薄 》,《 今 日 美 国 》,<strong>2014</strong> 年11 月 11 日 , http://www.usatoday.com/story/opinion/<strong>2014</strong>/11/11/chinas-­‐ebola-­‐aid-­‐united-­‐states-­‐pr-­pittance-­‐column/18882577/。49 同 上 。 50 乔 尔 · 阿 亨 巴 赫 、 莉 娜 ·H· 孙 ,《 美 国 埃 博 拉 斗 士 进 驻 非 洲 , 军 民 努 力 可 否 抗 敌 ?》。 51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关 于 人 类 感 染 H7N9 禽 流 感 病 毒 的 风 险 评 估 》, http://who.int/influenza/human_animal_interface/influenza_h7n9/Risk_Assessment/en/。 52 同 上 。 53 FluTrackers.com,《 各 省 / 卫 生 部 / 政 府 确 认 人 类 感 染 H7N9 禽 流 感 病 毒 病 例 清 单 》,<strong>2014</strong> 年 8 月 10 日 ,http://www.flutrackers.com/forum/showthread.php?t=202713。 54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关 于 人 类 感 染 H7N9 禽 流 感 病 毒 的 风 险 评 估 》。 55 COPD-­‐Hub,《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提 高 对 于 冠 状 病 毒 A(H7N9) 警 惕 性 》,2013 年 7 月 8 日 ,http://www.copd-­‐hub.com/single-­‐article/who-­‐ratchets-­‐up-­‐its-­‐mers-­‐coronavirus-­response/993e947d3067c9d568f14e0af4e0d56b.html。9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的 信 息 系 统 , 如 中 国 第 一 时 间 将 出 现 的 新 病 毒 通 报 国 际 社 会 , 就 对 准 备 工 作 非 常 重 要 。 中 国在 这 方 面 似 乎 做 得 很 出 色 , 但 对 于 感 染 和 死 亡 总 数 的 统 计 工 作 却 落 后 于 媒 体 或 “ 流 感 追 踪 者 ”这 样 的 网 站 。 尽 管 还 有 很 多 地 方 需 要 改 进 , 中 国 已 向 世 界 证 明 , 其 确 实 具 备 值 得 信 赖 的 应 对全 球 传 染 病 爆 发 。 要 巩 固 其 应 对 能 力 , 中 国 必 须 关 注 人 禽 接 触 比 城 市 频 繁 得 多 的 农 村 地 区 。中 国 特 别 应 该 提 高 医 疗 监 测 能 力 , 普 及 医 疗 保 障 ( 特 别 是 经 济 保 障 ), 以 及 改 善 在 这 些 农 村地 区 医 疗 服 务 的 质 量 , 能 够 快 速 诊 断 并 确 定 疫 情 的 爆 发 。 也 就 是 说 , 中 国 需 要 在 农 村 开 展 公共 卫 生 教 育 , 告 知 人 们 “ 禽 流 感 ” 的 症 状 和 治 疗 方 法 。 中 国 农 村 有 6 亿 人 口 , 对 于 疫 情 爆 发 ,监 测 必 须 迅 速 , 通 报 必 须 广 泛 。 中 国 也 因 分 享 了 H7N9 病 毒 的 种 子 样 本 , 并 致 力 于 研 究 开 发H7N9 疫 苗 。 这 一 系 列 举 措 都 备 受 国 际 社 会 的 好 评 。 到 目 前 为 止 中 国 对 抗 流 行 性 疾 病 的 努 力 都 集 中 于 早 期 流 行 病 威 胁 的 监 测 和 汇 报 。 但 国际 社 会 针 对 中 国 应 对 SARS 措 施 的 批 评 则 主 要 关 注 控 制 疾 病 进 一 步 传 播 的 手 段 , 尤 其 是 对 强制 性 隔 离 检 疫 措 施 的 疑 问 。 无 论 是 H7N9 病 毒 还 是 未 来 的 其 他 威 胁 , 在 决 定 对 其 实 施 控 制 措施 时 , 都 应 参 考 科 学 和 公 共 卫 生 事 实 来 确 定 隔 离 检 疫 是 否 必 要 。 同 时 , 根 据 IHR 针 对 具 体 流行 病 的 相 关 要 求 , 尊 重 公 民 的 权 利 和 自 由 也 至 关 重 要 。 希 望 中 国 在 未 来 面 对 不 断 加 剧 的 流 行病 威 胁 时 , 能 针 对 任 何 病 例 都 保 持 现 在 对 H7N9 病 毒 的 正 确 做 法 来 开 展 监 测 和 控 制 。 光 明 的 前 途 和 曲 折 的 道 路 澳 大 利 亚 对 于 修 订 国 际 卫 生 条 例 的 领 导 只 是 其 迈 向 全 球 卫 生 健 康 秩 序 的 第 一 步 。 亚 太地 区 卫 生 安 全 要 求 所 有 国 家 齐 心 协 力 预 防 、 抵 御 、 控 制 并 以 公 共 卫 生 措 施 应 对 国 际 疾 病 蔓 延。 中 国 在 此 努 力 中 的 地 位 是 显 要 的 。 中 国 在 对 抗 国 际 健 康 威 胁 非 典 时 曾 被 认 为 是 不 负 责 任 的, 但 其 又 以 出 色 的 表 现 回 应 这 应 得 的 批 评 , 然 而 在 <strong>2014</strong> 年 埃 博 拉 病 毒 被 宣 布 为 国 际 关 注 的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时 , 中 国 对 发 生 在 别 国 的 全 球 性 健 康 威 胁 没 有 表 现 出 足 够 的 担 当 。 无 论 如何 , 中 国 认 识 到 它 能 为 新 出 现 的 疾 病 威 胁 做 更 多 事 , 这 是 很 重 要 的 。 中 国 必 须 进 一 步 完 善 普及 国 家 卫 生 系 统 , 特 别 是 对 农 村 和 贫 困 的 社 会 弱 势 群 体 。 在 未 来 任 何 疾 病 威 胁 爆 发 时 , 中 国 的 公 共 卫 生 措 施 都 要 符 合 人 权 以 及 具 有 合 理 的 科 学依 据 , 这 也 是 很 重 要 的 。<strong>2014</strong> 年 7 月 , 由 于 一 名 男 子 死 于 黑 死 病 , 玉 门 大 部 分 地 方 被 封 锁或 关 闭 , 这 体 现 了 中 国 由 后 非 典 焦 虑 而 生 的 极 速 应 对 , 这 会 致 使 不 必 要 的 过 激 公 共 卫 生 措 施。 56 外 交 关 系 委 员 会 的 全 球 卫 生 高 级 研 究 员 , 黄 艳 忠 说 :“( 非 典 ) 教 会 中 国 领 导 人 在 处 理疾 病 暴 发 时 迅 速 反 应 的 重 要 性 …… 但 我 认 为 , 这 样 做 使 他 们 得 出 了 隔 离 是 任 何 大 规 模 传 染 疾病 时 的 救 命 稻 草 的 错 误 结 论 。” 57 黑 死 病 用 抗 生 素 就 能 治 愈 , 也 只 有 一 人 死 亡 , 所 以 在 此 情况 下 封 锁 ( 对 人 权 的 潜 在 侵 犯 ) 不 能 算 国 际 卫 生 条 例 的 正 当 控 制 措 施 。 中 国 在 面 对 疾 病 威 胁时 , 必 须 不 单 单 履 行 国 际 卫 生 条 例 下 的 义 务 , 其 实 行 的 措 施 还 必 须 有 科 学 的 理 论 基 础 。 中 国 向 国 际 公 民 转 变 的 道 路 虽 然 曲 折 , 但 是 光 明 的 。 它 至 今 为 止 应 对 埃 博 拉 所 作 的 贡献 证 明 了 公 平 和 正 义 乃 是 当 代 中 国 公 共 卫 生 事 业 的 驱 动 力 。 对 中 国 和 全 世 界 来 说 , 中 国 继 续朝 一 个 给 予 大 众 开 明 、 公 平 、 公 正 和 健 康 的 国 家 的 方 向 发 展 , 都 是 弥 足 重 要 的 。 56 乔 纳 森 · 卡 尔 曼 ,《 中 国 一 人 患 黑 死 病 死 亡 带 来 的 全 城 封 锁 》,《 卫 报 》,<strong>2014</strong> 年 7 月 25 日 , http://www.theguardian.com/cities/<strong>2014</strong>/jul/25/plague-­‐death-­‐china-­‐quarantine-­‐yumen-­‐city。 57 同 上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95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LNG) 产 业 的 澳 中 合 作刘 畅 刘 畅 是 一 名 拥 有 科 廷 大 学 化 学 工 程 荣 誉 学 士 学 位 的 新 近 毕 业 生 。 除 了 技 术 背 景 外 , 他 同 样 对能 源 资 源 行 业 的 市 场 分 析 及 该 领 域 的 中 澳 商 业 合 作 有 着 浓 厚 兴 趣 , 特 别 是 液 化 天 然 气 。 英 语 原 文 由 龚 倩 翻 译 为 中 文 。 引 言 五 月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与 俄 罗 斯 之 间 大 规 模 天 然 气 销 售 与 购 买 协 议 (SPA) 的 签 署 再 一次 将 公 众 目 光 吸 引 至 中 国 国 内 对 天 然 气 的 巨 大 需 求 。 依 照 这 一 价 值 高 达 4000 亿 美 元 的 协 议, 从 2018 年 起 , 俄 罗 斯 将 在 接 下 来 的 30 年 内 , 通 过 其 东 部 输 气 管 向 中 国 提 供 相 当 于 每 年2755 万 吨 (mtpa) 的 液 化 天 然 气 (LNG)。 1 协 议 中 更 引 起 注 意 的 内 容 是 , 据 估 计 , 俄 罗 斯供 给 中 国 的 天 然 气 比 供 给 澳 大 利 亚 的 液 化 天 然 气 便 宜 了 至 少 30%。 2 在 中 国 本 身 就 拥 有 丰 富的 天 然 气 进 口 源 , 而 澳 大 利 亚 却 面 临 LNG 项 目 延 期 和 预 算 超 支 的 情 况 下 , 中 国 投 资 者 开 始 怀疑 : 澳 大 利 亚 的 LNG 产 业 是 否 还 保 持 对 中 国 资 本 的 吸 引 力 ? 本 文 深 入 剖 析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 , 并 将 中 国 对 天 然 气 的 高 度 需 求 与 澳 大 利 亚 供应 大 量 液 化 天 然 气 的 能 力 联 系 起 来 。 在 下 一 部 分 将 概 述 澳 大 利 亚 与 中 国 之 间 已 有 的 澳 大 利 亚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 合 作 ; 通 过 案 例 分 析 讨 论 产 业 内 目 前 的 投 资 环 境 ( 投 资 的 优 势 与 劣 势 )。 最后 , 从 不 同 角 度 提 出 七 个 切 实 可 行 的 建 议 以 改 善 投 资 环 境 。 总 的 来 说 , 结 论 是 只 要 能 够 采 取有 效 措 施 解 决 目 前 的 挑 战 ,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对 中 国 投 资 者 来 说 仍 然 具 有 竞 争 力 。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 概 况 目 前 , 与 澳 大 利 亚 签 有 长 期 天 然 气 购 买 合 同 的 客 户 全 部 集 中 在 亚 洲 各 国 ( 如 日 本 、 中国 、 韩 国 和 印 度 ), 因 此 , 远 程 管 道 ( 大 于 4750 千 米 ) 送 气 并 不 经 济 。 目 前 对 于 澳 大 利 亚来 说 ,LNG 是 其 出 口 国 内 过 剩 天 然 气 唯 一 经 济 可 行 的 选 择 。 34 澳 大 利 亚 拥 有 大 规 模 天 然 气 储1 杰 夫 · 希 斯 科 克 ,《 俄 罗 斯 天 然 气 工 业 股 份 公 司 向 前 推 进 中 国 天 然 气 管 道 工 程 》,《 澳 大 利 亚 人 报 》,<strong>2014</strong>年 7 月 16 日 ,http://www.theaustralian.com.au/business/mining-­‐energy/gazprom-­‐pushes-­‐ahead-­‐with-­‐china-­gas-­‐pipeline-­‐work/story-­‐e6frg9df-­‐1226991049540?nk=fd8c9b6bc0a7d20465cd34e3c1f89e3d。2 巴 布 斯 · 麦 克 休 ,《 俄 中 天 然 气 交 易 对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的 威 胁 低 估 》,《 澳 大 利 亚 广 播 公 司 农 村 新 闻 》,<strong>2014</strong> 年 5 月 28 日 ,http://www.abc.net.au/news/<strong>2014</strong>-­‐05-­‐28/russian-­‐gas-­‐threat-­‐for-­‐australian-­producers/5484124。3 尤 尔 根 · 梅 斯 纳 尔 、 乔 治 · 巴 比 斯 ,《 天 然 气 的 运 输 》,POLINARES 工 作 底 稿 ,2012 年 第 24 期 ,www.polinares.eu/docs/d2-­‐1/polinares_wp2_chapter12.pdf。 4 美 国 能 源 信 息 机 构 ,《 澳 大 利 亚 分 析 》,2013 年 5 月 30 日 ,http://www.eia.gov/countries/country-­data.cfm?fips=as。9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量 和 相 对 较 小 的 国 内 天 然 气 市 场 , 并 且 国 内 天 然 气 需 求 在 可 预 见 的 未 来 不 会 有 太 大 增 加 。 5因 此 , 澳 大 利 亚 LNG 出 口 大 国 的 地 位 在 未 来 不 太 可 能 会 动 摇 。 这 对 澳 大 利 亚 来 说 有 重 要 的意 义 :LNG 出 口 能 够 带 动 创 造 就 业 机 会 ;LNG 本 身 作 为 清 洁 能 源 , 能 够 推 动 经 济 增 长 与 环 境保 护 同 时 进 行 ;《‘ 亚 洲 世 纪 中 的 澳 大 利 亚 ’ 白 皮 书 》 也 认 可 了 澳 大 利 亚 对 亚 洲 国 家 出 口 LNG的 优 势 , 指 出 LNG 出 口 能 够 促 使 澳 大 利 亚 在 参 与 亚 太 地 区 经 济 与 政 治 事 务 时 更 加 主 动 、 更加 有 影 响 力 。 澳 大 利 亚 有 25 年 的 LNG 出 口 历 史 。 目 前 , 澳 大 利 亚 国 内 有 7 个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正 在建 设 中 , 全 球 共 有 16 个 在 建 项 目 。 6 现 已 投 产 和 计 划 中 的 LNG 项 目 绝 大 多 数 位 于 西 澳 (WA) 的 西 北 沿 海 和 离 岸 地 区 , 或 者 在 北 领 地 (NT) 和 昆 士 兰 州 (QLD) 的 柯 蒂 斯 岛 。 在 澳 大 利亚 有 19 个 处 于 不 同 阶 段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 7 其 中 3 个 已 投 入 生 产 , 年 产 量 达 到 2430 万 吨 。7 个 在 建 项 目 的 总 投 资 达 1950 亿 澳 元 , 预 计 产 能 为 每 年 6180 万 吨 。 这 7 个 新 的 LNG 项 目将 使 澳 大 利 亚 增 加 663 亿 澳 元 的 出 口 利 润 , 而 LNG 出 口 也 因 此 将 成 为 政 府 第 二 高 的 收 入 来源 。4 个 处 于 前 沿 工 程 设 计 (FEED) 阶 段 或 等 待 最 终 投 资 决 策 (FIDs) 阶 段 的 项 目 在 投 产 后预 计 将 提 高 每 年 2160 万 吨 的 产 能 。 另 外 5 个 已 公 布 计 划 预 计 产 能 为 每 年 2400 万 吨 。 上 述 19 个 项 目 全 部 投 入 生 产 后 , 澳 大 利 亚 的 LNG 出 口 额 将 达 到 每 年 1 亿 3000 万 吨 ,占 全 球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市 场 的 21%。 8 澳 大 利 亚 资 源 与 能 源 经 济 局 (BREE) 预 测 ,2017 年, 国 内 LNG 产 能 将 增 至 每 年 8600 万 吨 , 澳 大 利 亚 将 超 越 卡 塔 尔 成 为 全 球 最 大 的 LNG 出 口国 。 澳 大 利 亚 目 前 是 全 球 第 三 大 LNG 出 口 国 , 名 列 卡 塔 尔 和 马 来 西 亚 之 后 ( 图 1)。 除 了 传统 的 天 然 气 转 LNG 项 目 , 昆 士 兰 州 的 煤 层 气 (CSG) 转 液 LNG 项 目 也 同 样 值 得 关 注 。 昆 士兰 州 柯 蒂 斯 的 煤 层 气 转 液 化 天 然 气 (QCLNG) 项 目 预 计 不 晚 于 <strong>2014</strong> 年 投 入 生 产 , 可 能 会 成 为世 界 第 一 个 可 行 的 煤 层 气 转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 图 1:2013 年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国 及 相 对 2012 年 的 增 值 改 变 , 百 万 吨 / 年 9 5 大 卫 · 莱 德 斯 马 、 等 , 《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的 未 来 : 国 内 挑 战 将 会 限 制 未 来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额 的 发 展 吗?》,《 牛 津 能 源 研 究 所 文 章 系 列 》,NG 90,<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www.oxfordenergy.org/wpcms/wp-­content/uploads/<strong>2014</strong>/09/NG-­‐90.pdf。6 美 国 能 源 信 息 机 构 ,《 澳 大 利 亚 分 析 》。 7 澳 大 利 亚 联 邦 政 府 资 源 和 能 源 经 济 局 ,《<strong>2014</strong> 澳 大 利 亚 能 源 更 新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www.bree.gov.au/publications/australian-­‐energy-­‐statistics。 8 同 上 。 9 国 际 天 然 气 联 盟 ,《 世 界 液 化 天 然 气 报 告 <strong>2014</strong> 版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97


中 国 对 天 然 气 不 断 增 加 需 求 尽 管 有 丰 富 的 煤 、 石 油 、 天 然 气 储 量 , 中 国 的 LNG 进 口 仍 发 展 迅 速 , 主 要 原 因 有 二 :1. 与 传 统 化 石 燃 料 相 比 , 天 然 气 的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量 要 小 得 多 , 因 此 能 够 减 轻 日 益 严 重 的 空 气污 染 问 题 ;2.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迅 速 的 前 沿 沿 海 地 区 远 离 国 内 主 要 天 然 气 富 集 地 区 ( 例 如 四 川 和陕 西 ), 因 此 LNG 进 口 能 够 有 效 地 支 持 这 些 地 区 的 发 展 。 10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至 2019 年 , 中 国 国 内 的 天 然 气 消 费 将 翻 倍 , 达 到 每 年 2 亿 2830 万 吨。 11 BP 估 计 ,2025 年 中 国 将 成 为 全 球 最 大 的 天 然 气 消 费 国 。 12 2013 年 , 中 国 进 口 管 道 运 输的 天 然 气 相 当 于 每 年 1990 万 吨 液 化 天 然 气 和 每 年 1780 万 吨 液 化 天 然 气 ( 其 中 每 年 350 万吨 来 自 澳 大 利 亚 )。 13 如 图 2 所 示 ,2013 年 , 澳 大 利 亚 以 每 年 343 万 吨 的 出 口 量 名 列 中 国的 第 二 大 LNG 来 源 国 , 紧 跟 在 卡 塔 尔 的 每 年 702 万 吨 之 后 。 在 2020 年 之 前 , 中 国 沿 海 将建 成 20 个 LNG 输 入 终 端 , 如 果 所 有 终 端 完 全 运 转 , 总 的 LNG 接 收 量 ( 完 成 全 部 扩 建 之 后) 将 达 到 每 年 8505 万 吨 。 更 重 要 的 是 , 这 些 终 端 中 有 8 个 将 由 澳 大 利 亚 LNG 供 应 商 管 理 。14 图 2:2013 年 中 国 液 化 天 然 气 (LNG) 来 源 国 15 8 7 7.02 6 mtpa 5 4 3 3.43 2.77 2.68 2 1 0 1.12 0.44 0.43 0.41 0.12 0.07 0.06 0.06 10 Poten & Partners,《 卡 提 马 特 终 端 2015-­‐2035 液 化 天 然 气 市 场 评 估 展 望 》,2010 年 ,http://www.arcticgas.gov/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km-­‐lng-­‐10-­‐10-­‐poten-­‐partners-­‐lng-­‐mkt-­‐assess.pdf。 11 美 国 能 源 信 息 机 构 ,《 澳 大 利 亚 分 析 》。 12 西 澳 大 利 亚 州 政 府 州 发 展 部 ,《 西 澳 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 简 况 ,<strong>2014</strong> 年 3 月 》,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www.dsd.wa.gov.au/documents/WA_LNG_Pr<strong>of</strong>ile_-­‐_March_<strong>2014</strong>.pdf。 13 英 国 石 油 ,《 英 国 石 油 世 界 能 源 数 据 回 顾 ,<strong>2014</strong> 年 6 月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about-­‐bp/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strong>of</strong>-­‐world-­‐energy.html。 14 美 国 能 源 信 息 机 构 ,《 中 国 分 析 》,<strong>2014</strong> 年 2 月 4 日 ,http://www.eia.gov/countries/cab.cfm?fips=ch。 15 国 际 天 然 气 联 盟 ,《 世 界 液 化 天 然 气 报 告 <strong>2014</strong> 版 》。 9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LNG 产 业 中 的 中 澳 合 作 概 况 虽 然 在 2013 年 时 被 美 国 赶 超 , 从 2005 年 起 , 澳 大 利 亚 一 直 是 中 国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ODI) 最 多 的 目 的 国 。 除 此 之 外 澳 大 利 亚 也 是 全 球 中 国 累 计 投 机 总 额 第 二 ( 落 后 于 美 国 ) 的国 家 , 从 2005 年 至 2013 年 共 吸 引 投 资 572.5 亿 美 元 。 16 2012 年 , 澳 大 利 亚 天 然 气 产 业 是能 源 市 场 中 第 二 受 中 国 公 司 欢 迎 的 投 资 对 象 , 占 到 投 资 总 额 的 43.05%, 其 中 绝 大 多 数 都 针对 LNG。 17 2002 年 , 中 国 海 洋 石 油 总 公 司 (CNOOC) 和 西 北 大 陆 架 (NWS) 项 目 合 作 签 署 了 LNG销 售 与 购 买 协 议 。 该 协 议 从 2006 年 起 生 效 , 将 持 续 25 年 。 18 这 是 中 澳 两 国 在 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合 作 的 开 端 。 截 止 到 目 前 , 诸 如 中 国 石 化 (Sinopec)、 中 国 石 油 天 然 气 集 团 公 司 (CNPC)、 中 国 海 洋 石 油 总 公 司 等 的 中 国 国 家 石 油 公 司 (NOC) 与 国 际 石 油 公 司 (IOC) 和 本 地 独 立石 油 公 司 组 成 了 几 个 合 资 企 业 (JVs), 共 同 发 展 澳 大 利 亚 LNG 项 目 。 迄 今 为 止 , 中 国 公 司参 与 了 6 个 项 目 , 均 归 纳 在 表 1 中 。 表 1: 涉 及 中 国 投 资 的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 Project/ Contract Sign Time (M/Y) NWS LNG / (12/04) QCLNG/ (11/13) Chinese Partner (Interest%) Operator (Interest%) Start –up Year (Est. ) LNG Production Capacity (mtpa) Project Budget (US$ bn) Main AgreementsListed As 1. Equity Interest Acquisition in JV; 2. LNG SPA 1. 25%, <strong>China</strong> LNG JV; 5.3%, NWS; 2. 25 years, from 2006. CNOOC Woodside (16.7%) 1989 16.3 50 (asin 2012 CNOOC T1: BG* (50%), <strong>2014</strong> 8.5 20.4 1. 50%, QCLNG T1; (50% in T1) T2: BG* (97.5%) 2. 20 years, from 2015, 5 mtpa; *QGC is operator <strong>Australia</strong> Sinopec Origin Energy 2015 9 24.7 1. 25%, APLNG; Pacific LNG (25%) (37.5%), 2. 20 years, 7.6 mtpa. (APLNG)/ ConocoPhillips (01/12) (37.5%) Gorgon LNG/ Petro<strong>China</strong>, Chevron 2015 15.6 54 2-­‐1. ExxonMobil: 20 years, 2.25 (Shell: subsidiary <strong>of</strong> (47.33%) mtpa; 11/08 CNPC 2-­‐2. Shell: 20 years, 2 mtpa. ExxonMobil 08/09) Arrow LNG/ Petro<strong>China</strong> Shell (50%), 2018 18 24.2 Arrow’s & Shell’s CSG asset in QLD; (08/10) (50%) Petro<strong>China</strong> Future LNG project in Curtis Island. Browse FLNG/ CNPC Woodside 2020 12 48 1.8.33%, BHP Billiton, East Browse (06/13) (10.23%) (31.23%) JV; 20%, BHP Billiton, West Browse JV. * Source: Company websites and public statements. 投 资 价 值 为 了 证 明 澳 大 利 亚 在 LNG 出 口 方 面 的 优 势 本 文 将 比 较 澳 大 利 亚 和 其 主 要 竞 争 对 手 , 包括 加 拿 大 、 俄 罗 斯 、 美 国 和 莫 桑 比 克 等 国 的 LNG 出 口 数 据 。 投 资 澳 大 利 亚 LNG 产 业 的 主 要优 势 包 括 : 16 毕 马 威 和 悉 尼 大 学 中 国 研 究 中 心 ,《 阐 明 在 澳 的 中 国 投 资 (<strong>2014</strong> 年 3 月 更 新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www.kpmg.com/AU/en/IssuesAndInsights/ArticlesPublications/china-­‐insights/Pages/demystifying-­chinese-­‐investment-­‐in-­‐australia-­‐march-­‐<strong>2014</strong>.aspx。17 毕 马 威 和 悉 尼 大 学 中 国 研 究 中 心 ,《 阐 明 在 澳 的 中 国 投 资 —— 能 源 规 则 : 澳 中 机 会 ( 初 步 摘 要 )》,2012年 9 月 25 日 ,http://www.kpmg.com/au/en/issuesandinsights/articlespublications/china-­insights/pages/energy-­‐imperative-­‐australia-­‐china-­‐opportunities-­‐2012-­‐preliminary.aspx。18 美 国 能 源 信 息 机 构 ,《 澳 大 利 亚 分 析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99


中 澳 自 由 贸 易 协 定 (CHAFTA) 19 2013 年 , 中 国 以 1509 亿 澳 元 的 贸 易 额 成 为 了 澳 大 利 亚 全 球 最 大 的 贸 易 伙 伴 。<strong>2014</strong> 年11 月 , 两 国 终 于 签 署 了 各 方 翘 首 以 待 的 自 由 贸 易 协 议 (FTA)。 自 由 贸 易 协 定 将 给 两 国 带来 巨 大 的 贸 易 和 经 济 利 益 。 目 前 , 澳 大 利 亚 能 源 部 门 或 LNG 产 业 相 关 的 最 热 话 题 应 该 是 澳大 利 亚 针 对 中 国 国 有 企 业 (SOE) 的 投 资 评 估 政 策 。 中 国 政 府 希 望 澳 大 利 亚 能 针 对 在 澳 投 资低 于 108 亿 澳 元 的 国 有 企 业 免 除 耗 时 长 、 手 续 多 的 投 资 评 估 政 策 。 堪 培 拉 政 府 正 在 仔 细 考 虑这 一 请 求 、 并 将 出 台 带 有 前 提 条 件 的 政 策 。 这 对 澳 大 利 亚 吸 引 更 多 中 国 公 司 投 资 LNG 来 说无 疑 是 一 个 积 极 的 信 号 。 澳 大 利 亚 LNG 出 口 的 竞 争 对 手 里 没 有 一 个 已 经 或 将 要 与 中 国 签 署自 由 贸 易 协 议 , 这 一 点 让 澳 大 利 亚 在 全 球 LNG 出 口 竞 争 中 鹤 立 鸡 群 。 LNG 长 期 生 产 的 稳 定 基 础 表 2 总 结 了 澳 大 利 亚 的 天 然 气 资 源 储 量 。 自 十 年 前 起 , 澳 大 利 亚 不 断 新 发 现 国 内 天 然气 资 源 , 目 前 亚 太 地 区 已 探 明 的 最 大 天 然 气 储 量 国 已 花 落 澳 大 利 亚 。 20 柯 蒂 斯 岛 有 超 过 三 个LNG 项 目 将 对 昆 士 兰 州 内 的 煤 层 气 资 源 进 行 商 业 化 生 产 。 目 前 , 作 为 主 要 资 源 并 相 对 经 济 的页 岩 气 , 由 于 其 生 产 极 为 困 难 , 仍 处 于 勘 探 阶 段 。 21 如 表 2 所 示 , 即 使 用 一 种 保 守 的 方 式 来计 算 , 澳 大 利 亚 EDR 燃 气 总 量 相 当 于 26.4 亿 吨 LNG 的 储 量 。 在 目 前 的 生 产 率 之 下 , 如 此 大的 储 量 将 保 证 澳 大 利 亚 接 下 来 109 年 的 液 化 天 然 气 生 产 。 澳 大 利 亚 的 燃 气 消 费 市 场 小 , 如2012 年 至 2013 年 , 只 消 耗 相 当 于 2059 万 吨 液 化 天 然 气 。 22 据 预 测 , 在 不 远 的 将 来 , 澳 大利 亚 国 内 不 会 出 现 大 规 模 的 燃 气 需 求 。 表 2: 澳 大 利 亚 传 统 和 非 传 统 燃 气 资 源 Resources Category Conventional Gas/ Equivalent to mt <strong>of</strong> LNG CSG/ Equivalent to mt <strong>of</strong> LNG Tight Gas/ Equivalent to mt <strong>of</strong> LNG Shale Gas/ Equivalent to mt <strong>of</strong> LNG Total Gas/ Equivalent to mt <strong>of</strong> LNG EDR* 1980 660 -­‐ -­‐ 2640 SDR* 1140 1200 -­‐ 40 2380 Inferred ~200 2220 400 -­‐ ~2820 All Identified Resources 3320 4060 400 40 7840 *EDR: Economic Demonstrated Resources. It is the key indicator to estimate the quantity <strong>of</strong> a resource to be produced economically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SDR: Subeconomic Demonstrated Resources. It refers to resources that are currently unable to be produced in an economic manner. 商 业 发 展 的 便 利 性 根 据 世 界 银 行 <strong>2014</strong> 年 的 一 项 调 查 , 澳 大 利 亚 在 189 个 国 家 参 与 的 全 球 “ 商 业 发 展 便 利 指数 ” 排 名 中 位 列 第 11 名 。 23 这 项 报 告 在 不 同 经 济 体 内 就 十 项 关 于 投 资 的 不 同 的 标 准 进 行 评 分19 澳 大 利 亚 联 邦 政 府 外 交 贸 易 部 ,《 中 澳 自 由 贸 易 协 定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www.dfat.gov.au/fta/acfta。 20 英 国 石 油 ,《 英 国 石 油 世 界 能 源 数 据 回 顾 ,<strong>2014</strong> 年 6 月 》。 21 高 峰 、 等 ,《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 里 的 天 然 气 潜 能 与 挑 战 》,《 资 源 与 产 业 》,<strong>2014</strong> 年 第 16 卷 , 第 2期 。 22 澳 大 利 亚 联 邦 政 府 工 业 部 、 澳 大 利 亚 地 球 科 学 、 资 源 与 能 源 经 济 局 ,《 澳 大 利 亚 能 源 资 源 评 估 ( 第 2 版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www.ga.gov.au/corporate_data/79675/79675_AERA.pdf。 23 世 界 银 行 ,《 经 济 排 名 》,<strong>2014</strong> 年 , http://www.doingbusiness.org/rankings。 10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 该 排 名 反 映 了 经 济 体 内 开 始 商 业 发 展 和 获 得 建 设 许 可 、 通 电 、 注 册 资 产 的 便 利 程 度 , 也 包括 了 各 国 内 积 累 信 用 、 保 护 投 资 者 、 纳 税 、 跨 边 境 交 易 、 执 行 合 同 、 解 决 破 产 相 关 政 策 的 效率 。 在 澳 大 利 亚 LNG 出 口 的 主 要 竞 争 者 中 , 除 了 美 国 排 名 第 7 外 , 其 他 国 家 的 表 现 都 不 及 澳大 利 亚 : 加 拿 大 排 名 16, 俄 罗 斯 排 名 62, 莫 桑 比 克 则 排 名 127。 废 除 碳 排 放 税 <strong>2014</strong> 年 7 月 17 日 , 澳 大 利 亚 政 府 废 除 了 碳 排 放 税 。 澳 大 利 亚 石 油 生 产 勘 探 协 会 (APPEA) 的 首 席 执 行 官 (CEO) 大 卫 · 拜 尔 斯 称 每 吨 24.15 澳 元 碳 排 放 税 的 移 除 将 有 益 于 澳 大利 亚 的 LNG 产 业 发 展 , 并 且 由 于 税 收 不 适 用 于 一 些 其 他 国 家 的 LNG 出 口 , 这 也 将 进 一 步 加强 公 司 在 世 界 的 竞 争 力 。 24 针 对 美 国 和 加 拿 大 , 诸 多 州 / 省 都 实 施 碳 排 放 税 或 排 放 交 易 系 统(ETS)。 25 毗 邻 主 要 市 场 澳 大 利 亚 的 地 理 位 置 确 保 国 家 经 济 快 捷 地 运 输 液 化 天 然 气 到 其 亚 洲 客 户 。 26 表 3 列 举 了出 口 LNG 到 中 国 的 可 比 较 的 运 输 距 离 和 时 间 ; 所 有 出 口 终 端 要 么 在 签 署 销 售 与 购 买 协 议 后运 输 LNG 到 中 国 , 或 是 潜 在 能 够 这 样 做 。 澳 大 利 亚 项 目 拥 有 运 程 6527 千 米 , 平 均 用 时 7.6天 , 比 五 个 现 存 / 潜 在 竞 争 国 家 快 许 多 ( 俄 罗 斯 和 美 国 的 例 子 将 在 后 文 进 行 讨 论 )。 较 短 的运 输 距 离 通 常 对 应 较 低 的 运 输 费 用 。 例 如 , 典 型 的 从 澳 大 利 亚 海 岸 到 上 海 的 运 输 费 用 比 从 卡塔 尔 和 也 门 到 上 海 的 一 半 还 少 , 即 每 百 万 英 热 单 位 0.57 美 元 与 1.19 美 元 。 27 表 3: 不 同 港 口 到 中 国 的 典 型 运 输 距 离 和 时 间 28 Export Port Import Port 1: Import Port 2: Average Value Zhanjiang, South <strong>China</strong> Dalian, North <strong>China</strong> Distance (km) Timing (days) Distance (km) Timing (days) Distance (km) Timing (days) Sabetta Port, Russia* 1 -­‐ -­‐ -­‐ -­‐ -­‐ -­‐ Doha, Qatar *2 9125 10.5 11532 13.3 10329 11.9 Dampier, <strong>Australia</strong> 5304 6.1 6862 7.9 6572 7.6 Gladstone, <strong>Australia</strong> 6282 7.3 7840 9.0 Coos Bay, US *3 9260 10.7 7710 8.9 14009 16.2 Port Arther, US *4 20272 23.4 18792 21.7 Kitimat, Canada 10512 12.1 8962 10.3 9737 11.2 Pemba, Mozambique *5 9971 11.5 12379 14.3 11175 12.9 (Based on the primary trading route, a maximum vessel speed <strong>of</strong> 19.5 knots) *1No shipping distance data available for this under-­‐construction port. *2RasLaffan is 80km north <strong>of</strong> Doha, the venue <strong>of</strong> the actual LNG export port. *3Go through Panama Canal. Target country excludes <strong>China</strong>. *4Target country excludes <strong>China</strong>. *5Go through Strait <strong>of</strong> Malacca. 24 里 克 · 威 尔 金 森 ,《 澳 大 利 亚 测 下 哦 碳 排 放 税 立 法 》,《 油 气 报 》,2012 年 7 月 17 日 ,http://www.ogj.com/articles/<strong>2014</strong>/07/australia-­‐repeals-­‐carbon-­‐tax-­‐legislation.html。 25 澳 大 利 亚 特 别 节 目 广 播 事 业 局 ,《 事 实 库 : 世 界 上 的 碳 排 放 税 》,《 澳 大 利 亚 特 别 节 目 广 播 事 业 局 新 闻 》,2013 年 10 月 29 日 , http://www.sbs.com.au/news/article/2013/10/29/factbox-­‐carbon-­‐taxes-­‐around-­‐world。 26 丹 尼 尔 · 卡 尔 森 ,《 澳 大 利 亚 : 世 界 的 下 一 个 液 化 天 然 气 领 导 者 》, 石 油 工 程 师 协 会 ,<strong>2014</strong> 年 6 月 12 日 ,http://www.spe.org/news/article/australia-­‐the-­‐worlds-­‐next-­‐lng-­‐leader。 27 西 澳 大 利 亚 州 政 府 州 发 展 部 ,《 西 澳 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 简 况 ,<strong>2014</strong> 年 3 月 》。 28 海 运 距 离 ,《 运 输 距 离 与 时 间 》,http://www.sea-­‐distances.org/。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01


投 资 挑 战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 里 的 中 国 公 司 也 面 临 一 系 列 现 存 / 潜 在 的 问 题 : 项 目 成 本 超 支 7 个 正 在 进 行 的 项 目 里 有 6 个 ( 唯 一 的 例 外 是 Prelude FLNG 项 目 ) 遭 遇 预 算 超 支 , 成 本较 最 终 投 资 决 策 中 的 初 始 预 算 超 过 了 13%-­‐46%( 表 4)。 最 著 名 的 成 本 超 支 案 例 是 雪 佛 龙 公司 的 Gorgon 项 目 , 其 预 算 从 2009 年 的 370 亿 美 元 到 <strong>2014</strong> 年 的 540 亿 美 元 增 加 了 46%。 表 4 中的 数 据 也 说 明 了 所 有 七 个 项 目 平 均 成 本 超 支 约 为 25%, 成 本 总 额 则 比 项 目 最 初 的 预 算 估 计 多了 407 亿 美 元 。 一 项 2012 年 的 瑞 银 报 告 则 指 出 北 美 和 东 非 每 吨 液 化 天 然 气 的 生 产 成 本 只 有1500 到 2200 美 元 , 而 澳 大 利 亚 项 目 中 每 吨 液 化 天 然 气 的 生 产 成 本 则 在 2500 到 3500 美 元 之 间。 29 表 4: 澳 大 利 亚 在 建 项 目 – 成 本 增 加 与 时 间 推 迟 * Project FID Date M/Y Est. Start –up Date at FID Est. Start-­upDate at June <strong>2014</strong> LNG Capacity /mtpa Budget at FID /US$bn. Budget at June <strong>2014</strong> /US$bn. % increase <strong>of</strong> budget US$/mtCapacity At June <strong>2014</strong> Gorgon 09/09 <strong>2014</strong> 2015 15.6 37.0 54.0 46% 3460 /2016 Wheatstone 09/11 2016 2017 9.0 26.4 29.7 13% 3300 /2018 Prelude 05/11 2016 2017 3.6/5.3 *1 12.0 12.0 -­‐ 3330/2260 *1 /2017 Ichthys 01/12 2016 2017 8.4 34.0 44.0 29% 5240/3130 *2 /2017 /14.05 *2 QCLNG 10/10 <strong>2014</strong> <strong>2014</strong> 8.6 15.0 20.4 36% 2370 /2015 GLNG 01/11 2015 2015 8.0 16.0 18.5 16% 2310 /2016 APLNG 07/11 2015 2016 9.0 20.0 22.5 13% 2500 *1Ichthys project will also produce 1.6 mtpa <strong>of</strong>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LPG) and 100000 barrels <strong>of</strong> condensate per day at peak (4.05 mtpa). Therefore the maximum liquid production capacity is equivalent to 14.05 mtpa. *2Prelude project will also produce 1.3 mtpa <strong>of</strong> condensate, 0.4 mtpa <strong>of</strong> LPG. Therefore the overall liquid production capacity is equivalent to 5.3 mtpa. * Source: Company websites and public statements. 有 三 个 主 要 原 因 导 致 生 产 成 本 的 增 加 : 强 势 的 澳 元 当 Gorgon 项 目 最 终 投 资 决 策 于 2009 年 9 月 做 出 时 , 澳 元 和 美 元 间 的 汇 率 约 为 0.9。至 2013 年 年 底 , 汇 率 跌 至 与 2009 年 9 月 一 样 , 却 在 高 峰 时 增 长 了 20%。 30 劳 动 力 成 本 直接 占 整 体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资 金 开 销 的 20%–27%, 股 东 加 项 目 管 理 成 本 将 这 一 比 例 抬 升 至29 丹 尼 尔 · 卡 尔 森 ,《 澳 大 利 亚 : 世 界 的 下 一 个 液 化 天 然 气 领 导 者 》。 30 大 卫 · 莱 德 斯 马 、 等 ,《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的 未 来 : 国 内 挑 战 将 会 限 制 未 来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额 的 发 展 吗?》。 10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40%–50%。 31 这 些 成 本 均 由 澳 元 支 付 , 但 集 资 来 源 的 计 算 却 通 常 使 用 美 元 。 因 此 强 势 的 澳元 导 致 美 元 更 加 昂 贵 。 图 3: 澳 元 对 美 元 的 汇 率 (2008 年 至 今 ) 32 1.20 1.10 A$ vs. US$ exchange rate 1.00 0.90 0.80 0.70 0.60 0.50 高 税 率 澳 大 利 亚 税 务 办 公 室 (ATO) 自 2000 年 起 向 常 驻 和 非 常 驻 的 公 司 收 取 30% 的 公 司 税 。这 样 的 税 收 远 远 大 于 <strong>2014</strong> 年 经 合 组 织 (OECD) 平 均 值 (24.11%) 和 全 球 平 均 值 (23.57%)。 33 澳 大 利 亚 石 油 和 燃 气 产 业 在 2011-­‐2012 年 贡 献 了 88 亿 澳 元 至 联 邦 和 州 政 府 的 税 收 里, 而 这 在 2020 年 可 能 高 达 130 亿 澳 元 。 该 产 业 在 2002-­‐2012 年 期 间 也 将 其 48% 的 税 前 收入 用 于 纳 税 。 此 外 , 联 邦 政 府 从 2012 年 7 月 起 实 行 新 的 石 油 资 源 租 赁 税 (PRRT), 改 变 了陆 上 石 油 和 燃 气 项 目 的 税 收 。 34 昂 贵 的 薪 酬 国 际 石 油 产 业 的 招 聘 代 理 Hays, 其 称 2013 年 澳 大 利 亚 石 油 和 燃 气 产 业 里 工 人 的 平 均工 资 是 调 查 的 53 个 国 家 里 最 高 的 。 35 2012 年 澳 大 利 亚 工 人 在 制 造 部 门 的 薪 酬 在 世 界 排 名 第6( 图 4)。 澳 大 利 亚 产 业 极 高 的 薪 酬 率 ( 平 均 值 : 每 年 163600 澳 元 ,2013) 几 乎 是 全 球31 亨 氏 · 科 特 索 特 、 等 ,《 液 化 天 然 气 的 液 化 —— 所 有 车 间 并 不 在 同 一 起 跑 线 上 》,KBR 文 章 ,PS4-­‐1,<strong>2014</strong>年 ,http://www.kbr.com/Newsroom/Publications/Technical-­‐Papers/LNG-­‐Liquefaction-­‐Not-­‐All-­‐Plants-­‐Are-­‐Created-­‐Equal.pdf。 32 澳 联 储 ,《 历 史 数 据 —— 汇 率 :2007 至 今 ( 每 日 )》,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www.rba.gov.au/statistics/historical-­‐data.html#exchange-­‐rates。 33 毕 马 威 会 计 事 务 所 ,《 公 司 税 收 表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www.kpmg.com/global/en/services/tax/tax-­‐tools-­and-­‐resources/pages/corporate-­‐tax-­‐rates-­‐table.aspx。34 澳 大 利 亚 石 油 生 产 勘 探 协 会 ,《 税 务 与 商 业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www.appea.com.au/industry-­‐in-­depth/policy/tax-­‐and-­‐commercial/。35 保 罗 · 波 尔 夫 ,《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繁 荣 : 机 遇 与 挑 战 》,<strong>2014</strong> 年 ,ACIL Allen,http://www.acilallen.com.au/insight/4/australias-­‐lng-­‐boom-­‐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03


平 均 值 的 两 倍 。 36 由 于 国 内 液 化 天 然 气 劳 动 市 场 紧 缺 , 操 作 公 司 必 须 付 更 多 来 吸 引 合 格 的 劳动 力 赶 上 建 设 进 度 。 在 总 理 托 尼 · 阿 博 特 与 贸 易 部 长 安 德 鲁 · 罗 博 在 美 国 的 会 面 , 来 自 埃 克 森美 孚 、 雪 佛 龙 和 康 菲 的 高 层 代 表 表 达 了 他 们 对 在 澳 大 利 亚 开 始 任 何 未 来 的 液 化 天 然 气 的 担 忧与 犹 豫 , 原 因 是 劳 动 力 成 本 超 支 。 37 缺 乏 基 本 的 基 础 设 施 几 乎 每 一 个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都 位 于 偏 远 地 区 , 从 而 需 要 进 行 新 一 轮 基 础 设 施建 设 , 如 道 路 、 码 头 、 管 道 、 生 产 平 台 、 液 化 天 然 气 加 工 车 间 和 储 藏 设 施 等 。 公 司 可 能 需 要建 设 他 们 自 己 的 基 础 设 施 , 而 不 是 依 赖 政 府 。 38 有 的 现 存 基 础 设 施 可 能 达 不 到 最 新 大 规 模 项目 所 需 的 容 载 能 力 , 或 者 其 所 有 者 不 愿 意 分 享 。 导 致 的 结 果 是 , 需 要 额 外 的 费 用 和 时 间 来 建设 新 的 或 更 新 旧 的 。 谨 慎 的 环 境 保 护 政 策 煤 层 气 转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有 可 能 引 发 严 重 的 环 境 问 题 39 。 例 如 , 水 力 设 施 可 能 将 未 经 处理 的 水 从 储 液 器 排 放 到 地 表 或 污 染 地 底 含 水 层 , 尽 管 没 有 有 力 的 证 据 表 明 这 之 间 的 联 系 。 但是 这 样 的 疑 虑 确 实 推 迟 了 政 府 对 进 一 步 煤 层 气 项 目 发 展 的 批 准 。 40 此 外 , 昆 士 兰 州 煤 层 气 生产 里 大 量 的 淡 水 消 耗 将 成 为 州 内 该 地 区 第 二 大 淡 水 消 耗 。 考 虑 到 澳 大 利 亚 干 旱 的 环 境 , 这 一事 实 可 能 导 致 政 府 敏 感 的 反 对 。 41 项 目 延 期 由 于 以 上 讨 论 因 素 的 组 合 效 应 , 在 建 项 目 或 多 或 少 均 面 临 延 期 。 即 使 是 投 入 使 用 的Pluto 项 目 , 其 第 一 次 液 化 天 然 气 (LNG) 运 输 实 际 上 是 在 最 初 计 划 的 15 个 月 后 才 开 始 ( 多了 35% 的 时 间 )。 42 项 目 中 潜 在 的 延 期 风 险 将 对 经 济 造 成 不 良 影 响 , 加 大 LNG 销 售 与 购 买协 议 (SPA) 的 风 险 。 例 如 , 由 于 Browse 项 目 最 终 投 资 决 策 的 延 期 , 中 石 油 和 日 本 公 司36 瀚 纳 仕 人 才 管 理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2013 年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全 球 工 资 指 南 》,2013 年 ,http://www.hays.com.au/cs/groups/hays_common/@au/@content/documents/digitalasset/hays_089071.pdf。 37 大 卫 · 克 罗 ,《 由 于 液 化 天 然 气 巨 大 错 误 不 惜 代 价 ,500 亿 美 元 危 在 旦 夕 》,《 澳 大 利 亚 人 报 》,<strong>2014</strong> 年 6月 16 日 ,http://www.theaustralian.com.au/business/mining-­‐energy/bn-­‐at-­‐stake-­‐as-­‐lng-­‐titans-­‐baulk-­‐at-­costs/story-­‐e6frg9df-­‐1226955167053#。38 达 米 安 · 克 拉 克 、 苏 珊 · 奥 罗 克 ,《 澳 大 利 亚 : 中 国 海 外 直 接 投 资 的 首 选 目 的 地 》, 中 国 走 出 去 智 库 ,<strong>2014</strong> 年,http://www.cggthinktank.com/<strong>2014</strong>-­‐03-­‐13/100071471.html。 39 亚 历 克 斯 · 圣 约 翰 ,《 煤 缝 气 辩 论 》, 澳 大 利 亚 联 邦 议 会 图 书 馆 系 列 ,2013 年 ,http://www.aph.gov.au/About_Parliament/Parliamentary_Departments/Parliamentary_Library/pubs/BriefingBook44p/GasDebate。 40 同 上 。 41 大 卫 · 莱 德 斯 马 、 等 ,《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的 未 来 : 国 内 挑 战 将 会 限 制 未 来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额 的 发 展 吗?》。 42 同 上 。 10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MIMI 不 再 和 项 目 合 作 伙 伴 续 签 他 们 预 期 的 销 售 与 购 买 协 议 。 43,44 此 外 , 澳 大 利 亚 全 国 劳 动 力的 低 效 率 也 是 项 目 延 期 的 原 因 之 一 。 IPA 调 差 指 出 , 在 完 成 同 样 任 务 的 情 况 下 , 澳 大 利 亚 工人 比 其 在 美 国 海 湾 的 竞 争 对 手 多 花 去 30% 的 时 间 。 45 未 来 的 国 际 竞 争 根 据 预 测 , 至 2025 年 , 全 球 LNG 出 口 量 将 达 到 每 年 6.5 亿 吨 , 大 大 超 出 了 每 年 4.5 亿吨 的 预 期 需 求 。 46 在 这 样 的 情 况 下 , 中 国 为 了 使 国 家 利 益 最 大 化 , 将 会 扩 大 其 进 口 选 择 。2006 年 , 西 澳 大 利 亚 曾 经 是 中 国 进 口 液 化 天 然 气 的 唯 一 供 应 者 , 出 口 量 达 每 年 70 万 吨 , 而这 一 比 例 在 2012 年 降 至 了 24%(360 万 吨 )。 47 澳 大 利 亚 不 得 不 和 众 多 的 国 家 争 夺 向 中 国出 口 LNG 的 机 会 。 来 自 牛 津 能 源 研 究 所 的 研 究 成 果 ( 图 5) 指 出 了 了 日 本 进 口 LNG 的 整 体成 本 。 事 实 上 , 除 了 运 输 成 本 , 其 他 成 本 均 可 用 来 估 计 中 国 进 口 液 化 天 然 气 的 成 本 。 比 较 说明 了 由 于 高 出 很 多 的 成 本 , 尤 其 是 在 液 化 方 面 ( 每 百 万 英 热 单 位 超 过 3 美 元 ), 澳 大 利 亚Greenfield 项 目 无 法 与 美 国 海 湾 再 气 化 转 换 项 目 、 加 拿 大 西 海 岸 项 目 、 东 非 Greenfield 项 目相 比 。 加 拿 大 加 拿 大 从 技 术 上 可 回 收 页 岩 气 相 当 于 114.6 亿 吨 液 化 天 然 气 。 如 果 10 个 国 家 处 于 提 案阶 段 的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完 全 运 营 , 将 达 到 每 年 1.2 亿 吨 的 产 能 。 48 Nexon 在 加 拿 大 给 中 国 海洋 石 油 总 公 司 创 造 出 了 更 多 的 商 业 机 会 ,Nexon 公 司 也 将 于 2017 年 在 鲁 珀 特 王 子 港 为 LNG项 目 做 出 最 终 投 资 决 策 ; 中 石 油 也 是 加 拿 大 在 基 蒂 马 特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的 共 同 投 资 者 , 并 签署 了 未 来 液 化 天 然 气 进 口 的 销 售 与 购 买 协 议 。 49,50 加 拿 大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新 基础 设 施 的 巨 额 成 本 , 尤 其 是 在 西 岸 和 东 岸 需 要 大 量 陆 上 运 输 管 道 来 保 证 充 足 的 燃 气 供 应 。 51 43 美 联 社 ,《 德 石 油 公 司 与 中 石 油 的 合 约 过 期 》,《 澳 洲 金 融 时 报 》,2010 年 1 月 4 日 ,http://www.afr.com/p/business/companies/woodside_agreement_with_petrochina_KuElfFpPb9G8h8KGDymdsL。 44 安 吉 拉 · 麦 克 唐 纳 -­‐ 史 密 斯 ,《 德 石 油 公 司 失 去 销 售 液 化 天 然 气 给 日 本 的 交 易 》,《 悉 尼 先 驱 晨 报 》,<strong>2014</strong> 年1 月 3 日 ,http://www.smh.com.au/business/woodside-­‐loses-­‐deal-­‐to-­‐sell-­‐browse-­‐lng-­‐to-­‐japan-­‐<strong>2014</strong>0102-­‐307rw.html。 45 大 卫 · 莱 德 斯 马 、 等 ,《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的 未 来 : 国 内 挑 战 将 会 限 制 未 来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额 的 发 展 吗?》。 46 高 峰 、 等 ,《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 里 的 天 然 气 潜 能 与 挑 战 》。 47 西 澳 大 利 亚 州 政 府 州 发 展 部 ,《 西 澳 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 简 况 ,<strong>2014</strong> 年 3 月 》。 48 美 国 能 源 信 息 机 构 ,《 加 拿 大 分 析 》,<strong>2014</strong> 年 9 月 30 日 ,http://www.eia.gov/country/cab.cfm?fips=CA。 49 中 国 石 化 新 闻 网 ,《 中 海 油 尼 克 森 确 定 加 拿 大 LNG 项 目 第 二 个 选 址 》, 国 家 发 改 委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cbj.ndrc.gov.cn/xgxx/<strong>2014</strong>09/t<strong>2014</strong>0915_625598.html。 50 加 拿 大 液 化 天 然 气 ,《 你 知 道 吗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lngcanada.ca/did-­‐you-­‐know/。 51 朱 建 文 、 徐 谦 、 谢 志 国 ,《 加 拿 大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当 前 处 境 和 未 来 展 望 》,《 国 际 石 油 经 济 》,<strong>2014</strong> 年 第6 卷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05


图 5:2013 年 运 输 液 化 天 然 气 (LNG) 到 日 本 的 成 本 比 较 俄 罗 斯 俄 罗 斯 已 探 明 天 然 气 储 量 为 226.903 亿 吨 , 占 世 界 份 额 的 16.8%( 储 量 第 二 ), 并 且 在2013 年 年 末 是 第 二 大 天 然 气 生 产 者 。 52 大 约 在 2015 年 , 将 有 三 个 总 产 能 每 年 3500 万 吨 的LNG 项 目 投 入 生 产 。 53 在 Yamal 项 目 股 权 收 购 之 后 , 中 国 石 油 天 然 气 集 团 公 司 签 署 了 LNG 销 售与 购 买 协 议 。 但 是 对 于 无 论 是 Yamal 还 是 任 何 其 他 潜 在 的 沿 北 极 圈 俄 罗 斯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运 输 液 化 天 然 气 到 中 国 涉 及 到 两 个 不 可 避 免 的 问 题 : 过 长 的 距 离 和 极 端 的 天 气 条 件 。 因 为 来自 该 地 区 的 液 化 天 然 气 必 须 穿 越 北 冰 洋 和 白 令 海 峡 , 绝 大 多 数 时 间 需 要 破 冰 船 的 帮 助 。 鉴 于交 通 、 安 全 及 成 本 , 这 一 客 观 难 题 将 阻 碍 中 国 通 过 海 洋 运 输 进 一 步 从 俄 罗 斯 进 口 液 化 天 然 气。 54 美 国 美 国 现 存 大 量 燃 气 基 础 设 施 , 这 些 可 以 为 即 将 来 临 的 LNG 出 口 迅 速 更 新 或 扩 建 。 国 内的 页 岩 气 革 命 极 大 地 促 进 了 其 整 体 的 燃 气 生 产 能 力 ; 整 个 国 家 正 处 于 从 纯 进 口 液 化 天 然 气 到纯 出 口 液 化 天 然 气 的 转 型 阶 段 。 55 一 旦 燃 气 出 口 到 燃 气 价 格 昂 贵 的 地 区 如 亚 洲 ( 每 百 万 英 热单 位 约 15 美 元 ), 其 亨 利 中 心 枢 纽 低 廉 的 燃 气 价 格 ( 每 百 万 英 热 单 位 约 4 美 元 ) 将 从 经 济上 造 福 全 国 。 从 2011 年 5 月 开 始 , 美 国 液 化 天 然 气 获 准 出 口 。 截 至 2013 年 11 月 ,34 个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排 队 等 候 批 准 , 这 些 项 目 将 用 页 岩 气 作 为 原 料 气 , 液 化 天 然 气 总 产 能 达 每 年2.4 亿 吨 。 然 而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由 于 国 家 的 战 略 规 划 , 中 国 不 太 可 能 与 美 国 签 署 销 售 与 购 买52 英 国 石 油 ,《 英 国 石 油 世 界 能 源 数 据 回 顾 ,<strong>2014</strong> 年 6 月 》。 53 高 峰 、 等 ,《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 里 的 天 然 气 潜 能 与 挑 战 》。 54 莎 拉 · 帕 克 · 木 沙 拉 ,《Yamal LNG 进 展 与 中 石 油 成 交 》,《 亚 洲 油 气 》,<strong>2014</strong> 年 5 月 21 日 ,http://www.aogdigital.com/component/k2/item/3907-­‐novatek-­‐cnpc-­‐agree-­‐on-­‐yamal-­‐lng。 55 巴 布 斯 · 麦 克 休 ,《 美 国 页 岩 气 : 与 澳 洲 离 岸 完 全 不 同 》,《 澳 大 利 亚 广 播 公 司 农 村 新 闻 》,2013 年 10 月29 日 ,http://www.abc.net.au/news/2013-­‐10-­‐28/aus-­‐conventional-­‐gas-­‐has-­‐edge-­‐on-­‐usa-­‐shale-­‐ga/5050258。 10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协 议 , 例 如 , 由 于 国 家 利 益 纷 争 导 致 的 潜 在 销 售 与 购 买 协 议 的 中 止 , 以 及 由 于 美 国 政 府 政 治壁 垒 导 致 的 优 尼 科 并 购 的 失 败 。 56 结 论 正 如 雪 佛 龙 公 司 澳 大 利 亚 地 区 常 务 董 事 罗 伊 · 克 乌 斯 基 所 言 , 为 进 一 步 扩 展 澳 大 利 亚LNG 产 能 高 达 150 澳 元 的 预 期 投 资 可 能 会 因 目 前 艰 难 的 投 资 环 境 而 取 消 。 57 建 议 针 对 加 强 澳 洲 公 司 与 中 国 公 司 之 间 在 澳 大 利 亚 LNG 产 业 中 的 合 作 , 本 文 提 出 了 7 项 建 议 : 澳 大 利 亚 政 府 : 灵 活 的 规 范 与 政 策 澳 大 利 亚 严 格 的 规 范 和 政 策 妨 碍 了 其 目 前 LNG 项 目 的 竞 争 力 , 并 且 使 潜 在 投 资 者 犹 豫不 前 。 一 个 讨 论 的 热 门 话 题 便 是 海 外 劳 工 引 进 政 策 。 来 自 外 国 的 工 人 , 只 要 有 一 定 工 作 经 验、 并 可 以 使 用 流 利 的 英 语 工 作 , 就 能 够 获 得 在 澳 大 利 亚 工 作 的 457 签 证 。 这 将 有 效 地 缓 解澳 大 利 亚 国 内 劳 动 力 短 缺 的 问 题 。 而 且 , 劳 动 生 产 力 可 能 会 得 到 加 强 , 而 过 高 的 薪 酬 也 可 能在 良 性 竞 争 的 影 响 下 而 减 少 。 从 中 国 公 司 的 角 度 , 中 国 劳 动 力 将 受 到 其 青 睐 , 因 为 合 作 容 易, 价 值 观 相 同 。 此 外 , 政 府 可 以 投 资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从 而 加 速 LNG 项 目 的 发 展 。 这 些 方 式将 有 助 于 澳 大 利 亚 在 国 际 上 拥 有 支 持 商 业 发 展 政 府 的 美 名 , 此 后 也 会 更 容 易 获 得 投 资 机 会 。 澳 大 利 亚 政 府 : 率 先 发 起 双 边 合 作 联 邦 、 州 和 各 地 级 政 府 应 该 展 现 出 更 多 的 热 情 来 吸 引 更 多 LNG 项 目 的 中 国 投 资 者 。 澳洲 政 府 可 以 开 展 LNG 投 资 会 议 , 邀 请 来 自 国 际 石 油 公 司 、 国 家 石 油 公 司 以 及 澳 洲 和 中 的 独立 石 油 燃 气 公 司 的 主 要 利 益 相 关 者 , 通 过 面 对 面 交 流 加 深 彼 此 了 解 , 如 联 络 关 系 和 正 式 对 话, 从 而 寻 求 在 这 个 国 家 的 更 多 合 作 。 运 营 公 司 : 共 享 基 础 设 施 和 离 岸 生 产 由 于 澳 大 利 亚 LNG 项 目 集 中 在 西 澳 的 西 北 海 岸 ( 近 丹 皮 尔 )、 北 领 地 北 部 ( 近 达 尔 文 )及 昆 士 兰 州 东 部 ( 柯 蒂 斯 岛 ), 强 烈 建 议 运 营 公 司 与 相 邻 的 彼 此 共 享 基 础 建 设 , 旨 在 减 少 预算 和 加 速 项 目 进 程 。2013 年 ,Santos 和 BG 在 格 拉 德 斯 通 同 意 链 接 他 们 各 自 的 管 道 来 为 各 项目 提 供 原 料 气 。 58 Arrow 液 化 天 然 气 将 与 APLNG 共 同 建 设 水 处 理 设 施 。 59 如 果 车 间 模 块 在 亚洲 国 家 建 设 , 可 以 预 见 到 更 低 的 开 销 。 壳 牌 首 席 执 行 官 彼 得 · 博 塞 尔 称 ,Prelude FLNG 项 目56 《 国 际 社 会 关 注 中 国 对 美 国 出 口 液 化 天 然 气 的 态 度 》,《 石 油 商 务 新 闻 》,2013 年 6 月 6 日 ,http://www.pbnews.com.cn/system/2013/06/05/001430895.shtml。 57 埃 森 哲 咨 询 公 司 ,《 能 源 危 机 : 澳 大 利 亚 燃 气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 》,<strong>2014</strong> 年 4 月 3 日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T6KOD98DXuMJ:www.accenture.com/us-­en/Pages/insight-­‐energy-­‐critical-­‐sustainable-­‐growth-­‐strategy.aspx+&cd=1&hl=en&ct=clnk&gl=au。58 大 卫 · 莱 德 斯 马 、 等 ,《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的 未 来 : 国 内 挑 战 将 会 限 制 未 来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额 的 发 展 吗?》。 59 王 新 红 、 甄 瑶 ,《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当 前 处 境 与 未 来 展 望 》,《 天 然 气 与 液 化 天 然 气 》,2012 年 第10 期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07


至 2012 为 止 尚 未 遇 到 超 支 的 压 力 , 这 主 要 是 因 为 FLNG 仪 器 的 建 设 在 韩 国 。 60 中 国 海 油 工 程(COOEC) 承 担 了 Gorgon 项 目 在 中 国 的 164 模 块 的 建 设 。 在 三 年 的 时 间 内 , 建 设 使 用 了 大 约10000 人 1400 万 小 时 的 劳 动 。 61 如 果 这 项 建 设 在 澳 大 利 亚 本 土 进 行 , 将 会 是 一 笔 巨 大 的 开 销 。 预 计 投 资 选 择 : 浮 动 液 化 天 然 气 (FLNG) FLNG 将 天 然 气 生 产 和 液 化 融 为 一 体 , 然 后 在 离 岸 处 储 存 液 化 天 然 气 并 运 输 。 目 前 在 全世 界 有 超 过 20 个 FLNG 项 目 分 别 处 于 不 同 的 发 展 阶 段 , 而 壳 牌 的 Prelude 项 目 是 这 其 中 的第 一 个 。 62 目 前 除 了 Prelude 项 目 , 另 外 四 个 在 澳 大 利 亚 的 FLNG 项 目 不 是 在 建 就 是 等 待 最终 投 资 决 策 。 昂 贵 的 陆 上 液 化 天 然 气 处 理 车 间 是 不 必 要 的 , 也 不 需 要 相 关 的 基 础 设 施 , 如 海底 管 道 、 道 路 、 出 口 终 端 等 ; 63 与 此 同 时 ,FLNG 设 备 建 设 可 以 运 送 到 亚 洲 国 家 以 合 理 地 使成 本 最 小 化 ;FLNG 设 备 也 能 移 到 另 一 领 域 , 并 从 原 来 的 项 目 进 行 必 要 的 修 改 后 重 新 投 入 使用 。 此 外 , 中 国 海 洋 石 油 总 公 司 进 行 FLNG 在 中 国 的 可 行 性 研 究 , 可 能 用 作 中 国 南 海 的 天 然气 生 产 。 64 投 资 FLNG 不 仅 显 著 降 低 了 项 目 预 算 , 更 重 要 的 是 , 中 国 公 司 能 够 通 过 与 先 驱 国际 石 油 公 司 如 壳 牌 等 合 作 来 获 取 最 先 进 的 FLNG 技 术 。 FLNG 前 景 可 观 , 但 是 西 澳 政 府 对 其 发 展 却 不 满 意 。 西 澳 州 长 柯 林 · 巴 奈 特 强 烈 反 对 在西 澳 发 展 FLNG, 因 为 FLNG 需 要 很 少 的 西 澳 工 人 65 ; 同 时 澳 大 利 亚 联 邦 政 府 而 不 是 州 政 府拥 有 离 州 海 岸 线 5.556 千 米 的 石 油 资 源 , 因 此 实 施 FLNG 将 使 数 额 可 观 的 税 收 将 流 向 联 邦 政府 。 66 中 国 投 资 者 : 获 取 本 地 人 才 澳 中 之 间 有 许 多 不 同 的 政 策 、 经 济 、 文 化 和 法 律 , 这 些 可 能 在 中 国 公 司 投 资 澳 大 利 亚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 时 产 生 问 题 。 许 多 澳 大 利 亚 公 司 有 专 业 咨 询 / 金 融 / 商 务 / 法 律 服 务 的 专 家 团队 , 他 们 同 样 也 掌 握 和 积 累 了 与 澳 中 在 能 源 或 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 内 合 作 的 本 地 经 验 。 例 子 可 能包 括 但 不 限 于 毕 马 威 , 金 杜 律 师 事 务 所 , 德 勤 , 铭 德 律 师 事 务 所 以 及 安 永 。 中 国 公 司 十 分 青睐 从 其 母 公 司 空 降 中 国 员 工 到 澳 大 利 亚 合 资 企 业 或 子 公 司 。 与 这 样 的 行 为 相 比 , 聘 用 当 地 有经 验 的 中 英 双 语 者 是 值 得 的 。 对 他 们 来 讲 , 由 于 他 们 的 跨 文 化 适 应 力 和 双 语 技 能 , 这 样 更 容60 同 上 。 61 海 油 工 程 ,《 世 界 最 大 的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在 青 岛 海 油 工 程 点 完 工 》,2013 年 ,http://www.cnoocengineering.com/en/single_news_content.aspx?news_id=12415。 62 壳 牌 公 司 ,《 前 奏 曲 工 程 浮 动 液 化 天 然 气 (FLNG) 发 展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www.shell.com.au/aboutshell/who-­‐we-­‐are/shell-­‐au/operations/upstream/prelude.html。 63 安 吉 拉 · 麦 克 唐 纳 -­‐ 史 密 斯 ,《 澳 大 利 亚 如 何 能 够 赢 得 液 化 天 然 气 之 战 》,《 澳 洲 金 融 时 报 》,<strong>2014</strong> 年 2 月12 日 ,http://www.afr.com/p/business/companies/how_australia_can_win_the_lng_war_cmCs1Ps030RYSCxMuycuyN 。 64 《 外 媒 : 中 国 海 洋 石 油 总 公 司 浮 动 液 化 天 然 气 技 术 可 能 将 应 用 到 中 国 南 海 》,《 新 浪 金 融 》,<strong>2014</strong> 年 7 月17 日 ,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jwmjc/<strong>2014</strong>0717/154919735157.shtml。 65 澳 大 利 亚 广 播 公 司 ,《 德 石 油 公 司 使 用 浮 动 液 化 天 然 气 技 术 生 产 布 劳 斯 盆 地 气 》,《 澳 大 利 亚 广 播 公 司 新 闻》,2013 年 8 月 20 日 ,http://www.abc.net.au/news/2013-­‐08-­‐20/woodside-­‐to-­‐use-­‐flng-­‐to-­‐process-­‐browse-­basin-­‐gas/4899026。66 大 卫 · 莱 德 斯 马 、 等 ,《 澳 大 利 亚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的 未 来 : 国 内 挑 战 将 会 限 制 未 来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额 的 发 展 吗?》。 10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易 与 来 自 中 国 或 澳 洲 的 人 进 行 合 作 。 此 外 , 他 们 也 在 他 们 所 在 的 部 门 建 立 了 自 己 的 人 脉 , 这将 成 为 一 种 关 键 且 方 便 的 财 富 , 从 而 有 利 于 他 们 的 工 作 。 非 政 府 组 织 : 加 速 合 作 澳 大 利 亚 石 油 生 产 勘 探 协 会 是 国 家 石 油 天 然 气 部 门 最 高 级 的 产 业 组 织 , 定 期 举 办 关 于技 术 问 题 和 商 业 机 会 的 会 议 和 论 坛 , 与 政 府 协 商 构 建 更 好 的 发 展 环 境 。 67 澳 大 利 亚 所 有 液 化天 然 气 运 营 公 司 是 澳 大 利 亚 石 油 生 产 勘 探 协 会 的 正 式 会 员 , 但 目 前 还 没 有 中 国 公 司 是 会 员 。68 2016 年 , 澳 大 利 亚 石 油 生 产 勘 探 协 会 将 支 持 在 珀 斯 举 办 的 第 18 届 液 化 天 然 气 国 际 会 议 展览 (LNG18), 最 隆 重 的 全 球 液 化 天 然 气 ) 盛 会 。 这 将 成 为 一 个 独 立 的 平 台 为 中 国 石 油 和 天然 气 关 注 者 提 供 实 时 的 产 业 知 识 , 并 寻 求 在 澳 大 利 亚 的 任 何 潜 在 投 资 机 会 。 中 国 公 司 如 果 成为 澳 大 利 亚 石 油 生 产 勘 探 协 会 的 正 式 会 员 将 受 益 良 多 , 同 时 也 能 参 与 到 澳 大 利 亚 石 油 生 产 勘探 协 会 的 盛 会 里 。 澳 中 双 边 组 织 也 能 给 予 支 持 , 例 如 , 去 年 十 二 月 中 澳 青 年 精 英 领 袖 团 邀 请中 国 海 洋 石 油 总 公 司 澳 洲 在 珀 斯 就 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 举 办 了 一 次 研 讨 会 。 69 这 帮 助 极 大 , 因 为一 些 参 与 者 是 为 澳 中 能 源 合 作 工 作 的 年 轻 的 法 律 和 商 业 精 英 。 教 育 与 培 训 : 未 来 专 业 人 士 的 摇 篮 澳 中 天 然 气 技 术 合 作 关 系 基 金 试 图 提 供 奖 学 金 、 培 训 机 会 、 研 究 项 目 及 中 澳 天 然 气 和液 化 天 然 气 的 技 术 转 换 。 70 澳 大 利 亚 培 训 中 心 旨 在 为 来 自 中 国 石 油 燃 气 巨 头 的 高 管 和 政 府 官员 提 供 实 时 的 天 然 气 ( 包 括 液 化 天 然 气 ) 培 训 项 目 。 71 总 结 与 未 来 展 望 澳 大 利 亚 是 中 国 巨 额 资 本 的 传 统 投 资 目 的 地 , 三 大 中 国 国 家 石 油 公 司 通 过 股 本 收 购 和液 化 天 然 气 销 售 与 购 买 协 议 参 与 了 传 统 的 和 非 传 统 的 燃 气 -­‐ 转 -­‐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 从 而 满 足 中国 快 速 增 长 的 天 然 气 需 求 。 由 于 液 化 天 然 气 项 目 涉 及 几 十 亿 货 币 和 一 系 列 风 险 , 中 国 公 司 应该 通 过 多 渠 道 深 入 了 解 澳 大 利 亚 投 资 环 境 ; 澳 大 利 亚 政 府 据 估 计 将 改 变 某 些 政 策 , 可 能 阻 碍中 国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进 入 国 内 , 而 且 潜 在 地 削 弱 在 全 球 液 化 天 然 气 出 口 产 业 的 领 导 地 位 。FLNG 拥 有 很 强 的 竞 争 力 , 因 此 需 要 优 先 进 行 。 每 个 液 化 天 然 气 产 业 的 参 与 者 应 该 一 起 合 作来 确 保 澳 大 利 亚 成 为 中 国 的 天 然 气 枢 纽 , 并 且 实 施 有 效 措 施 合 理 解 决 挑 战 。 67 澳 大 利 亚 石 油 生 产 勘 探 协 会 ,《 关 于 我 们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www.appea.com.au/about-­‐appea/members/。 68 澳 大 利 亚 石 油 生 产 勘 探 协 会 ,《 成 员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www.appea.com.au/about-­‐appea/members/。 69 中 澳 青 年 精 英 领 袖 团 ,《 珀 斯 —— 为 亚 洲 世 纪 提 供 动 力 : 一 个 供 给 与 需 求 的 平 衡 》,2013 年 11 月 29 日 ,http://www.acypi.org.au/2013/11/29/perth-­‐powering-­‐the-­‐asian-­‐century-­‐a-­‐supply-­‐and-­‐demand-­‐equation/。 70 澳 中 天 然 气 技 术 合 作 关 系 基 金 ,《 资 助 机 会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forum.gasfund.com.au/site/Opportunities.html。 71 澳 中 天 然 气 技 术 合 作 关 系 基 金 ,《 澳 大 利 亚 培 训 中 心 》,<strong>2014</strong> 年 ,http://forum.gasfund.com.au/site/Training.html。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09


学 术 里 的 帝 国 主 义 : 十 九 世 纪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历 史 编 撰 学Adrian Raftery Adrian Raftery 在 昆 士 兰 大 学 读 了 一 门 中 国 历 史 的 课 程 后 对 中 国 产 生 了 浓 厚 的 兴 趣 。 他 的 荣誉 论 文 是 关 于 十 九 世 纪 早 期 欧 洲 对 中 国 的 观 念 。Adrian 也 对 清 末 民 初 时 中 央 和 省 级 政 府 之 间的 关 系 有 着 特 别 的 学 术 兴 趣 。 他 目 前 在 北 京 工 作 。 英 语 原 文 由 龚 倩 翻 译 为 中 文 。 研 究 中 国 历 史 的 学 者 很 早 就 认 识 到 十 九 世 纪 欧 美 军 事 入 侵 对 中 国 发 展 道 路 的 影 响 。 从中 国 在 第 一 次 鸦 片 战 争 中 战 败 并 于 1842 年 签 订 南 京 条 约 及 后 来 的 各 种 条 约 开 始 , 这 些 条 约使 日 本 和 西 方 列 强 从 十 九 世 纪 末 至 二 十 世 纪 初 在 中 国 拥 有 更 多 特 权 , 所 谓 的 “ 百 年 国 耻 ” 对 国家 的 发 展 和 意 识 形 态 的 形 成 起 到 了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 对 于 中 国 来 说 , 这 些 对 西 方 列 强 在 外 交和 贸 易 上 的 特 权 被 看 作 其 自 身 军 事 和 政 治 软 弱 的 象 征 , 是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不 可 驳 斥 的 证 据 。 有争 议 说 , 十 九 世 纪 的 这 些 事 件 对 中 国 历 史 记 录 的 影 响 之 大 , 以 至 于 当 代 外 交 政 策 、 政 治 声 明及 国 民 教 育 都 取 决 于 、 充 斥 着 那 个 世 纪 的 事 件 。 1 每 当 中 美 关 系 能 够 极 大 地 影 响 澳 大 利 亚 外 交 政 策 时 , 识 别 出 研 究 中 国 历 史 的 美 国 学 者如 何 理 解 西 方 列 强 对 中 国 的 发 展 起 到 的 作 用 就 十 分 重 要 了 。 2 历 史 的 研 究 方 法 能 够 从 根 本 上改 变 历 史 编 撰 , 其 作 用 是 辩 证 性 的 : 过 往 事 件 决 定 当 前 事 务 , 而 反 之 亦 然 。 鉴 于 十 九 世 纪 对当 代 中 国 的 思 想 、 教 育 、 政 治 以 及 文 化 的 重 要 性 , 拥 有 具 体 而 微 的 知 识 、 知 道 历 史 学 家 如 何描 绘 那 个 世 纪 的 事 件 就 显 得 十 分 关 键 了 。 了 解 这 些 事 件 是 如 何 被 研 究 中 国 的 历 史 学 家 勾 勒 并呈 现 出 来 的 —— 尤 其 是 所 选 择 的 编 译 方 式 是 如 何 解 释 所 有 复 杂 的 事 件 —— 能 够 给 任 何 想 要 评价 错 综 复 杂 的 中 国 历 史 和 当 代 国 际 关 系 的 人 提 供 宝 贵 的 一 课 。 通 过 考 察 关 于 二 十 世 纪 中 国 历 史 的 研 究 方 式 的 进 展 , 本 文 将 展 现 西 方 历 史 学 家 对 二 十世 纪 六 、 七 十 年 代 美 国 外 交 政 策 的 同 时 期 忧 虑 是 如 何 促 进 更 加 严 谨 地 分 析 西 方 在 十 九 世 纪 中国 的 活 动 。 影 响 深 远 的 中 国 研 究 学 者 马 士 、 费 正 清 、 詹 姆 斯 · 佩 克 以 及 孔 飞 力 的 著 作 将 会 用来 分 析 这 些 变 化 是 如 何 影 响 中 国 历 史 编 撰 学 里 的 帝 国 主 义 概 念 。 二 十 世 纪 早 期 : 质 疑 帝 国 的 遗 存 二 十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美 国 第 一 次 出 现 了 对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在 十 九 世 纪 中 国 的 明 显 质 疑 。 由费 正 清 发 起 , 此 人 后 来 成 为 了 中 国 历 史 研 究 的 泰 斗 , 用 另 一 种 方 法 论 的 方 式 对 西 方 国 家 通 过其 军 事 和 经 济 侵 略 来 决 定 中 国 历 史 发 展 的 罪 行 进 行 编 撰 。 此 前 , 十 九 世 纪 末 和 二 十 世 纪 初 的晚 清 历 史 分 析 几 乎 是 从 一 个 完 全 没 有 自 我 批 判 审 查 的 角 度 展 开 的 。 这 些 著 作 中 不 切 实 际 的 自信 反 应 出 一 种 新 兴 态 度 , 即 满 足 于 传 达 在 东 亚 之 外 仍 相 对 不 为 人 所 知 的 帝 国 历 史 。 对 两 次 鸦片 战 争 , 开 放 通 商 口 岸 , 以 及 太 平 天 国 与 义 和 团 运 动 的 审 视 , 都 着 眼 于 西 方 外 部 势 力 的 介 入1 汪 铮 ,《 勿 忘 国 耻 : 中 国 政 治 和 外 交 中 的 历 史 记 忆 》,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出 版 社 ,2012 年 。 2 关 于 澳 大 利 亚 国 际 关 系 最 著 名 的 争 论 是 与 中 国 更 紧 密 的 经 济 联 系 是 否 符 合 与 美 国 的 战 略 联 盟 , 关 于 两 个 竞 争学 派 的 简 介 见 :http://www.aspistrategist.org.au/author/hugh-­‐white/。 11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是 如 何 唤 醒 了 沉 睡 的 巨 龙 并 且 为 其 工 业 化 和 资 本 市 场 的 现 代 化 进 程 提 供 了 必 要 的 先 决 条 件 。步 入 现 代 化 只 有 一 条 路 , 而 这 条 路 是 由 西 方 列 强 走 出 来 的 。 在 二 十 世 纪 早 期 , 马 士 发 表 了 这 部 以 西 方 为 中 心 的 方 式 来 编 撰 的 中 国 历 史 典 范 : 三 部以 《 中 华 帝 国 对 外 关 系 史 》(1–3 卷 ) 为 名 的 大 部 头 书 。 3 由 于 受 兰 克 启 发 的 逻 辑 实 证 论 的宣 言 , 加 之 权 威 性 的 语 调 , 马 士 的 著 作 被 认 为 是 关 于 中 国 十 九 世 纪 历 史 的 决 定 性 的 发 表 。《 皇 家 亚 洲 学 会 志 》 的 一 位 评 论 者 在 1919 年 1 月 写 道 : 或 许 可 以 毫 不 夸 张 地 说 , 一 般 的 读 者 , 甚 至 远 东 的 专 家 , 一 旦 有 了 这 三卷 , 可 能 就 会 认 为 他 自 己 配 备 了 与 中 国 所 有 重 要 事 务 有 关 的 永 不 过 时 的知 识 手 册 和 百 科 全 书 , 包 括 中 国 贸 易 、 对 外 关 系 、 外 交 策 略 、 领 事 行 政 、海 关 条 例 以 及 国 际 竞 争 。 4 马 士 从 1874 年 至 1908 年 在 大 清 皇 家 海 关 总 税 务 司 任 职 , 在 这 期 间 , 他 总 结 出 了 一 套详 尽 的 关 于 西 方 在 清 朝 末 年 和 中 国 在 贸 易 和 政 府 互 交 上 的 学 问 。 尽 管 他 熟 知 这 些 互 交 , 但 他的 著 作 却 丝 毫 没 有 被 十 九 世 纪 众 多 欧 美 贸 易 商 人 和 文 职 人 员 的 精 英 思 想 特 质 所 影 响 。 5 马 士在 牛 津 大 学 的 一 个 学 生 称 ,“ 尽 管 他 生 活 在 外 来 帝 国 主 义 渗 入 和 中 华 帝 国 瓦 解 的 年 代 , 他 的史 学 著 作 却 回 避 了 那 一 时 期 西 方 通 商 口 岸 社 区 唐 突 的 沙 文 主 义 。” 6 马 士 并 未 因 缺 乏 客 观 性 而受 到 批 判 , 而 是 因 其 史 料 的 传 承 和 来 源 的 选 取 而 受 质 疑 。 他 的 著 作 建 立 在 十 九 世 纪 早 期 欧 美传 教 士 、 外 交 官 、 贸 易 者 等 这 些 时 常 鼓 吹 西 方 理 念 对 中 国 十 九 世 纪 历 史 有 决 定 性 影 响 的 人 的研 究 之 上 。 虽 然 他 对 清 王 朝 最 后 百 年 的 公 平 描 写 可 能 绕 开 了 这 些 见 解 , 但 他 对 中 国 历 史 的 叙述 还 在 几 乎 完 全 建 立 在 西 方 的 影 响 之 上 。 中 国 国 内 的 影 响 被 忽 略 了 。 马 士 对 中 国 十 九 世 纪 历 史 的 记 录 方 式 遭 到 了 之 前 学 生 费 正 清 的 质 疑 , 费 正 清 将 这 一 质疑 发 表 在 了 1953 年 由 其 博 士 论 文 发 展 而 成 的 著 作 《 中 国 沿 海 的 贸 易 与 外 交 :1842-­‐1854 年通 商 口 岸 的 开 埠 》 里 。 费 正 清 指 责 对 中 国 历 史 的 编 撰 过 分 关 注 外 部 因 素 而 忽 略 了 国 内 的 影 响 。他 称 虽 然 之 前 的 学 术 研 究 是 “ 几 乎 完 全 从 一 个 西 方 侵 略 者 的 外 来 视 角 来 进 行 的 …… 但 是 , 很 明显 历 史 的 关 键 正 在 于 此 。” 7 为 了 对 十 九 中 国 世 纪 历 史 的 编 写 能 够 更 加 全 面 , 费 正 清 的 编 撰 从 概 述 中 国 贸 易 惯 例 即朝 贡 制 度 开 始 。 尽 管 中 华 帝 国 在 历 史 上 经 历 了 多 次 分 裂 和 统 一 , 但 费 正 清 认 为 其 丰 厚 的 资 源与 坚 不 可 摧 的 制 度 能 够 能 吸 纳 外 来 征 服 者 文 化 传 统 , 从 而 为 地 区 实 力 和 中 国 与 生 俱 来 的 文 化优 越 感 提 供 了 必 要 的 基 础 。 8 因 此 , 中 国 的 统 治 者 凭 借 其 卓 越 性 来 管 理 对 外 关 系 , 坚 持 让 外3 马 士 ,《 中 华 帝 国 对 外 关 系 史 》: 第 1 卷 《 纷 争 的 时 期 ,1834-­‐60》, 第 2 卷 《 顺 从 的 时 期 ,1861-­‐93》, 第3 卷 《 征 服 的 时 期 ,1894-­‐1911》, 伦 敦 , 纽 约 : 朗 曼 · 格 林 公 司 ,3 卷 ,1910-1918 年 。 4 佩 克 ,《‘ 中 华 帝 国 对 外 关 系 史 。 两 卷 之 内 。’ 马 士 著 ,《 中 朝 制 度 考 》 等 的 作 者 。 朗 曼 · 格 林 公 司 》,《 皇 家亚 洲 学 会 志 》1919 年 第 51 卷 , 第 1 期 ,91-­‐98 页 。 5 费 正 清 称 英 国 商 人 带 着 他 们 印 度 殖 民 形 成 的 统 治 方 式 来 到 中 国 ;“ 作 为 统 治 精 英 , 出 众 、 自 信 、 时 常 傲 慢 、 彻底 相 信 其 秘 密 力 量 是 威 望 。” 费 正 清 ,《 条 约 体 系 的 诞 生 》, 于 费 正 清 编 撰 ,《 剑 桥 中 国 史 》, 第 10 卷 : 晚清 1800-­‐1911, 第 1 部 分 , 剑 桥 大 学 出 版 社 ,1978 年 , 第 216 页 。 6 费 正 清 , 柯 立 芝 及 史 密 斯 ,《 马 士 , 海 关 领 事 及 中 国 历 史 学 家 》, 列 克 星 敦 : 肯 塔 基 大 学 出 版 社 ,1995 年 ,第 3 页 。 7 费 正 清 ,《 中 国 沿 海 的 贸 易 与 外 交 :1842-­‐1854 年 通 商 口 岸 的 开 埠 》, 剑 桥 : 哈 佛 大 学 出 版 社 ,1953 年 , 第4 页 。 8 同 上 , 第 24-­‐39 页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11


来 使 节 遵 守 特 别 的 礼 节 , 从 而 屈 服 于 中 国 的 习 俗 。 9 朝 贡 制 度 的 第 二 个 作 用 便 是 控 制 贸 易 。进 入 中 国 市 场 是 由 贸 易 时 间 受 限 和 交 易 时 间 不 受 限 的 货 物 的 调 控 政 策 控 制 的 。 10 当 西 方 贸 易者 在 十 八 世 纪 首 次 遇 到 朝 贡 制 度 , 中 国 对 西 方 商 人 的 态 度 是 “ 由 中 国 千 年 历 史 流 传 下 来 以 及在 朝 贡 制 度 中 约 定 俗 成 的 假 设 、 预 想 和 估 计 的 意 识 形 态 体 系 提 前 决 定 的 ”。 11 十 八 世 纪 末 和十 九 世 纪 初 期 间 对 贸 易 尤 其 是 鸦 片 进 口 的 不 合 作 态 度 导 致 了 1839 年 至 1842 年 的 第 一 次 鸦片 战 争 。 费 正 清 专 著 的 第 二 部 分 探 讨 了 一 项 外 交 制 度 的 实 施 , 即 众 所 周 知 的 “ 通 商 口 岸 ”。 中 国 在第 一 次 鸦 片 战 争 战 败 之 后 签 订 了 南 京 条 约 , 其 中 除 了 支 付 赔 偿 和 割 让 香 港 岛 的 条 款 之 外 , 还开 放 了 中 国 东 海 岸 的 五 个 港 口 用 以 对 西 贸 易 。 12 这 些 港 口 成 为 了 西 方 投 资 和 贸 易 的 中 心 , 使中 国 直 面 意 识 形 态 和 经 济 的 开 发 。 从 而 , 在 西 方 的 入 侵 之 下 , 中 国 传 统 思 想 和 制 度 开 始 动 摇 。尽 管 认 识 到 西 方 对 十 九 世 纪 中 国 的 影 响 , 费 正 清 的 叙 述 却 并 非 以 帝 国 扩 张 的 辩 护 者 情 感 为 主导 。 相 反 , 他 认 为 通 商 口 岸 制 度 的 实 施 与 中 国 传 统 概 念 里 的 “ 以 商 治 夷 ” 是 一 致 的 。 13 费 正 清 用 中 文 一 手 资 料 与 欧 美 官 方 文 件 一 起 构 建 出 他 的 中 国 十 九 世 纪 历 史 , 开 创 了 这一 新 的 编 撰 方 式 。 北 京 和 中 国 省 级 行 政 间 的 通 讯 、《 京 报 》 以 及 《 大 清 会 典 》 都 被 用 来 平 衡之 前 过 分 强 调 的 西 方 贸 易 、 传 教 士 和 官 方 的 资 料 。 14 通 过 选 择 加 入 和 强 调 中 文 资 料 , 费 正 清希 望 能 够 更 加 精 准 地 传 达 “ 中 国 社 会 的 本 质 与 其 对 西 方 的 回 应 ”。 15 费 正 清 承 认 这 一 方 式 也 有 局 限 。 他 称 因 为 历 史 学 家 对 中 国 社 会 的 理 解 是 不 完 整 的 , 因此 很 难 判 定 西 方 对 十 九 世 纪 中 国 的 影 响 程 度 。 16 尽 管 如 此 , 他 断 言 鉴 于 西 方 之 前 几 个 世 纪 以来 政 治 和 经 济 的 发 展 ,“ 将 中 国 吸 入 这 个 新 生 的 世 界 秩 序 里 被 证 明 是 不 同 寻 常 地 困 难 的 。” 17 这 可 能 是 因 为 中 国 与 那 些 西 方 国 家 在 制 度 上 根 本 不 同 —— 中 国 的 发 展 被 其 制 度 发 展 的 轨 迹 制约 。 此 外 , 费 正 清 称 西 方 入 侵 不 应 该 被 描 述 为 或 者 理 解 为 一 种 “ 冲 击 ”, 而 应 该 是 对 中 国 近 代化 进 程 的 一 种 刺 激 。 他 断 言 “ 在 通 商 口 岸 和 传 教 机 构 的 个 人 接 触 , 以 及 经 济 生 活 和 社 会 风 俗的 物 质 变 化 , 导 致 了 中 国 体 制 最 终 的 彻 底 改 变 。” 18 费 正 清 对 中 国 大 转 变 的 概 念 并 不 仅 仅 是将 西 式 理 想 映 射 到 一 个 虽 然 孱 弱 但 是 顽 强 的 社 会 。 这 反 而 是 一 个 富 有 象 征 意 义 关 系 , 在 通 商口 岸 创 造 出 一 个 “ 混 合 社 会 ”, 这 里 “ 西 方 形 态 的 法 律 、 财 务 、 工 业 及 个 人 主 义 都 被 微 妙 地 改 变了 ”, 以 便 能 够 吸 纳 中 国 传 统 习 俗 的 方 方 面 面 。 19 他 为 这 种 做 法 发 明 的 词 是 “ 共 同 统 治(synarchy)”。 本 质 上 讲 , 这 是 中 国 与 西 方 列 强 之 间 的 合 作 , 这 种 合 作 导 致 了 朝 贡 制 度 的瓦 解 , 并 为 中 国 提 供 了 必 要 的 条 件 来 经 历 由 西 方 发 展 轨 迹 所 定 义 的 现 代 化 的 过 程 。 20 9 同 上 , 第 31 页 。 10 同 上 , 第 32 页 。 11 同 上 , 第 23 页 。 12 魏 斐 德 ,《 广 州 贸 易 与 鸦 片 战 争 》, 于 费 正 清 编 撰 ,《 剑 桥 中 国 史 》 第 10 卷 : 晚 晴 1800-­‐1911, 第 1 部 分 。剑 桥 大 学 出 版 社 ,1978 年 , 第 212 页 。 13 费 正 清 ,《 中 国 沿 海 的 贸 易 与 外 交 :1842-­‐1854 年 通 商 口 岸 的 开 埠 》。 14 同 上 , 第 68 页 。 15 同 上 , 第 6 页 。 16 同 上 。 17 同 上 。 18 同 上 。 19 同 上 。 20 同 上 , 第 465 页 。 11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费 正 清 期 待 接 下 来 的 学 者 可 能 采 用 他 这 一 种 方 式 来 记 录 中 国 十 九 世 纪 的 历 史 。 他 在 他的 参 考 文 献 的 开 篇 里 写 道 , 尽 管 他 有 使 用 中 文 资 料 , 但 他 希 望 “ 能 有 更 多 的 篇 幅 基 于 这 些 资料 来 写 …… 目 前 写 到 的 这 些 只 涉 及 到 了 大 范 围 有 待 研 究 的 资 料 里 微 不 足 道 的 一 部 分 ”。 21 费 正清 成 功 地 为 描 述 西 方 列 强 与 中 国 互 交 的 这 种 方 式 铺 平 了 道 路 。 费 正 清 的 导 师 生 平 研 究 的 附 录 里 有 一 封 由 马 士 写 给 作 者 的 信 。 马 士 意 识 到 费 正清 纪 录 中 国 历 史 的 方 式 在 历 史 编 纂 学 上 的 重 要 性 , 他 写 道 : 当 一 些 哈 佛 学 生 ,1874 届 学 子 的 孙 子 的 孙 子 , 想 要 驳 斥 他 们 即 将 荣 誉 退 休 的教 授 费 正 清 的 错 误 的 、 过 时 的 演 绎 法 的 时 候 , 应 该 会 引 用 到 他 们 年 迈 的 教 授在 年 轻 时 对 英 国 在 华 政 策 等 和 充 满 创 意 和 灵 性 的 著 作 的 时 候 , 他 们 会 自 豪 地发 现 这 样 一 个 事 实 …… 即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这 种 灵 感 来 自 于 他 们 同 学 的 祖 父 的 祖 父 。22 尽 管 批 判 不 是 来 自 哈 佛 1874 年 毕 业 生 的 玄 孙 , 但 在 费 正 清 收 应 许 将 他 的 著 作 呈 现 给 他的 前 任 老 师 16 年 之 后 , 他 的 方 法 受 到 了 批 判 。 二 十 世 纪 六 十 年 代 的 美 国 学 术 研 究 中 的 中 国 现 代 化 1969 年 , 正 值 美 国 越 来 越 多 地 参 与 越 南 战 争 期 间 , 一 个 年 轻 的 毕 业 生 尖 锐 地 质 疑 费 正清 的 方 法 , 他 认 为 这 一 方 法 将 十 九 世 纪 中 国 的 中 西 关 系 描 写 成 为 了 一 种 较 为 温 和 的 互 交 。 詹姆 斯 · 佩 克 是 发 表 在 《 关 心 亚 洲 学 者 通 报 》 上 的 《 言 辞 的 背 后 : 美 国 的 中 国 观 察 家 的 职 业 性立 场 与 观 点 》 的 作 者 。 23 佩 克 论 证 说 , 研 究 十 九 世 纪 中 国 历 史 的 的 学 者 采 用 了 一 种 类 似 的 框架 来 完 成 他 们 的 叙 述 方 式 , 这 种 框 架 试 图 为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寻 找 借 口 或 混 淆 视 听 。 这 种 隐 秘 的 方 法 采 用 了 “ 现 代 化 理 论 ” 的 结 构 。 究 其 本 质 , 现 代 化 理 论 主 张 将 社 会 分 为 两种 类 别 :“ 传 统 ” 和 “ 现 代 ”。 一 个 帝 国 想 要 发 展 超 出 其 “ 传 统 ” 形 式 , 必 须 经 历 社 会 、 政 治 和 经济 的 一 系 列 改 变 。 这 些 社 会 进 化 的 阶 段 将 标 识 着 社 会 走 向 “ 现 代 的 ” 的 形 式 , 也 因 此 更 加 先 进 。这 就 有 一 个 重 要 的 假 设 , 即 在 适 当 的 帮 助 下 , 不 太 发 达 的 国 家 是 能 够 进 步 超 越 其 早 期 的 体 制的 。 中 国 , 由 于 其 宣 称 静 止 的 社 会 分 布 , 属 于 “ 传 统 ” 范 畴 。 尽 管 文 献 集 里 很 多 讨 论 现 代 化 理论 , 但 佩 克 相 信 研 究 中 国 的 美 国 历 史 学 家 将 这 一 社 会 学 表 述 方 法 的 理 论 用 作 一 种 历 史 研 究 方法 , 从 而 使 他 们 忽 略 了 中 国 在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者 手 中 的 牺 牲 以 及 必 须 满 足 特 定 要 素 才 能 达 到 现代 化 的 目 的 。 24 此 外 , 现 代 化 理 论 不 仅 仅 是 一 个 知 识 上 的 概 念 , 而 是 “ 主 流 中 国 研 究 专 家 用来 为 战 后 美 国 在 亚 洲 的 政 治 、 军 事 及 经 济 干 预 的 辩 护 ”。 25 在 一 篇 遭 到 嘲 笑 的 文 章 里 , 佩 克 称 研 究 中 国 历 史 的 学 者 曾 争 论 说 西 方 扩 张 与 统 治 的 发生 来 自 于 一 种 “ 独 特 格 局 的 先 决 条 件 ”。 26 通 过 这 些 先 决 条 件 ,“ 西 方 国 家 成 功 地 解 放 了 一 种 近乎 浮 士 德 的 力 量 , 一 种 力 量 的 升 级 , 这 些 象 征 表 现 在 中 国 十 九 世 纪 的 人 为 经 济 和 社 会 机 制 的21 同 上 , 第 62 页 。 22 费 正 清 , 柯 立 芝 及 史 密 斯 ,《 马 士 , 海 关 领 事 及 中 国 历 史 学 家 》, 第 2 页 。 23 佩 克 ,《 言 辞 的 背 后 : 美 国 的 中 国 观 察 家 的 职 业 性 立 场 与 观 点 》,《 关 心 亚 洲 学 者 通 报 》1969 年 第 2 卷 ,第 1 期 , 第 59-­‐69 页 。 24 科 恩 ,《 发 现 中 国 历 史 : 美 国 就 近 代 中 国 历 史 的 撰 写 》,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出 版 社 ,2013 年 , 第 107 页 。 25 同 上 , 第 98 页 。 26 佩 克 ,《 言 辞 的 背 后 : 美 国 的 中 国 观 察 家 的 职 业 性 立 场 与 观 点 》, 第 59 页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13


高 度 ‘ 合 理 化 ’ 现 象 上 。” 27 在 西 方 给 中 国 提 供 了 必 要 的 途 径 之 后 , 中 国 得 以 变 得 现 代 化 。 佩 克接 着 称 , 中 国 不 像 西 方 国 家 , 工 业 化 和 科 学 思 潮 的 发 生 遵 循 自 然 进 化 的 过 程 ; 通 过 将 此 描 述为 中 国 对 西 方 “ 冲 击 ” 的 “ 回 应 ”, 学 者 自 动 屏 蔽 了 中 国 的 自 我 界 定 , 而 是 用 外 来 思 想 作 为 发 展和 现 代 化 的 基 础 。 28 通 过 使 用 “ 冲 击 -­‐ 回 应 ” 的 方 式 来 理 解 中 国 历 史 , 中 国 人 经 历 的 文 化 困 境 ,即 通 过 完 全 摒 弃 或 重 新 阐 释 其 传 统 文 化 来 顺 应 现 代 概 念 , 被 无 情 地 忽 视 了 。 29 佩 克 称 之 前 建 立 的 阐 述 错 误 地 称 中 国 无 法 在 没 有 西 方 “ 刺 激 ” 之 下 进 行 现 代 化 ,之 后 他 论 证 道 日 本 被 不 合 理 地 用 来 作 比 较 , 表 明 这 个 国 家 能 够 通 过 西 方 干 预 而 成 功地 进 行 现 代 化 改 革 。 费 正 清 告 诉 我 们 : 民 族 主 义 和 工 业 主 义 在 日 本 如 此 盛 行 , 却 在 中 国 受 到 阻 碍 。 无 论 是 科 学 方 法还 是 法 治 , 发 明 家 抑 或 企 业 家 , 都 未 在 这 个 奇 特 不 同 的 社 会 获 得 过 鼎 盛 。 或许 正 是 中 国 社 会 结 构 和 政 治 制 度 的 成 熟 与 稳 定 造 成 了 妨 碍 。 30 佩 克 提 出 了 相 反 的 理 论 : 并 不 是 文 化 抵 抗 力 造 成 了 中 国 无 法 有 效 地 进 行 现 代 化 改 革 ,而 是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并 没 有 同 样 程 度 地 渗 入 十 九 世 纪 的 日 本 。 31 这 使 得 日 本 更 加 有 效 地 适 应 强制 的 外 部 势 力 , 从 而 能 够 按 其 自 身 的 进 度 来 改 变 。 与 其 接 受 十 九 世 纪 西 方 在 中 国 扩 张 的 真 正本 质 , 不 如 说 是 内 部 因 素 在 起 作 用 。 根 据 佩 克 的 观 点 , 之 前 的 学 者 确 定 民 族 中 心 主 义 、 自 给自 足 和 制 度 的 持 久 性 是 中 国 社 会 内 部 阻 碍 其 充 分 进 行 现 代 化 的 因 素 。 32 帝 国 主 义 被 沉 默 地 放到 了 一 边 。 二 十 世 纪 五 、 六 十 年 代 有 一 位 人 口 统 计 学 家 对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影 响 的 批 判 叫 嚣甚 高 。 对 于 佩 克 来 说 , 研 究 中 国 十 九 世 纪 的 学 者 轻 易 地 屏 蔽 了 中 国 苦 难 , 这 与 对 中 国 历 史 的精 确 描 述 在 根 本 上 的 相 互 矛 盾 的 。 他 们 的 观 点 仅 仅 是 对 共 产 主 义 国 家 议 程 的 心 理 慰 藉 物 且“ 与 现 代 历 史 理 解 的 国 际 世 界 总 体 趋 势 互 斥 ” 33 在 此 , 像 费 正 清 这 样 研 究 中 国 的 当 代 学 者 说 : 我 们 发 现 我 们 “ 美 国 帝 国 主 义 者 ” 是 这 样 一 个 角 色 , 即 这 是 部 分 植 入 但 并 不 是 我们 想 要 的 : 外 界 压 迫 者 , 毛 泽 东 革 命 最 后 的 目 标 , 与 中 国 的 不 幸 过 去 相 连 ,导 致 其 有 阻 碍 地 不 能 充 分 自 主 。 34 佩 克 的 苛 刻 的 攻 击 并 没 有 止 步 于 十 九 世 纪 的 编 译 方 式 。 他 认 为 当 代 学 者 和 政 策 制 定 者高 举 有 关 中 国 的 特 定 概 念 , 以 便 使 美 国 在 二 战 后 对 亚 洲 的 干 涉 变 得 合 理 。 35 毕 竟 , 美 国 这 样一 个 民 族 狂 热 地 相 信 , 最 成 功 的 走 向 现 代 化 的 方 式 便 是 通 过 “ 接 触 、[ 一 个 ] 开 放 的 社 会 、 多 元27 同 上 。 28 同 上 , 第 60 页 。 29 同 上 。 30 费 正 清 ,《 中 国 沿 海 的 贸 易 与 外 交 :1842-­‐1854 年 通 商 口 岸 的 开 埠 》, 第 4 页 。 31 科 恩 ,《 发 现 中 国 历 史 : 美 国 就 近 代 中 国 历 史 的 撰 写 》, 第 100 页 ; 佩 克 ,《 言 辞 的 背 后 : 美 国 的 中 国 观 察家 的 职 业 性 立 场 与 观 点 》, 第 64 页 。 32 同 上 , 第 60 页 。 33 费 正 清 ,《 中 国 : 人 民 的 中 国 和 美 国 》, 剑 桥 : 哈 佛 大 学 出 版 社 , 第 17 页 , 引 用 在 佩 克 ,《 言 辞 的 背 后 :美 国 的 中 国 观 察 家 的 职 业 性 立 场 与 观 点 》, 第 61 页 。 34 佩 克 ,《 言 辞 的 背 后 : 美 国 的 中 国 观 察 家 的 职 业 性 立 场 与 观 点 》,61 页 。 35 同 上 ,62 页 。 11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文 化 、 以 及 世 界 上 的 国 际 贸 易 ”。 36 而 佩 克 认 为 帝 国 主 义 在 现 代 化 方 面 被 研 究 中 国 的 学 者 蒙上 了 一 层 面 纱 , 并 且 由 于 中 国 无 法 进 入 帝 国 主 义 , 其 公 开 承 认 的 牺 牲 被 用 作 颠 覆 性 的 伪 装 以表 达 “ 过 于 简 化 的 和 情 感 上 的 解 释 ”, 而 顽 固 体 系 的 内 部 因 素 不 愿 意 或 者 不 能 有 效 地 吸 收 先 进的 西 方 思 想 , 从 而 阻 碍 了 中 国 的 现 代 化 , 成 为 他 们 强 烈 抗 议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的 原 因 。 37 佩 克 提出 , 为 了 更 加 精 准 地 描 绘 中 国 历 史 , 必 须 同 时 参 照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路 线 。 在 紧 接 着 的 一 期 《 关 心 亚 洲 学 者 通 报 》 上 , 费 正 清 对 佩 克 的 论 点 进 行 了 回 复 。 费 正 清首 先 赞 扬 了 佩 克 争 论 的 “ 批 判 精 神 ”, 并 说 明 了 这 是 一 个 受 欢 迎 的 步 伐 上 的 改 变 , 改 变 了 自1949 年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以 来 美 国 对 外 政 策 讨 论 里 似 乎 处 处 可 见 的 自 我 鼓 吹 的 中 国 问 题专 家 ; 然 后 费 正 清 列 举 了 出 他 的 反 驳 。 38 关 于 对 中 国 十 九 世 纪 历 史 的 再 叙 述 , 在 费 正 清 看 来 ,佩 克 声 称 用 “ 革 命 性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 作 为 “ 现 代 化 理 论 ” 的 替 代 是 误 入 歧 途 。“ 革 命 性 的 马 克 思 主义 ” 是 “ 行 动 导 向 的 信 条 ”, 用 “ 调 查 来 进 行 实 际 目 的 ”, 从 而 引 导 思 想 相 似 的 跟 随 者 参 与 革 命 行动 , 使 政 府 做 出 改 变 。 39 此 外 , 从 “‘ 封 建 主 义 ’、‘ 资 本 主 义 ’ 到 ‘ 社 会 主 义 ’ 的 必 经 之 路 是 十 九 世纪 的 词 语 , 这 些 词 由 来 已 久 , 犹 如 老 祖 宗 的 遗 传 。” 40 尽 管 费 正 清 认 识 到 用 马 克 思 -­‐ 列 宁 理 论来 解 释 中 国 历 史 也 有 特 定 的 好 处 —— 许 多 研 究 中 国 的 美 国 学 者 花 费 相 当 多 的 时 间 在 这 个 问 题上 —— 马 列 主 义 是 、 但 只 是 现 代 化 理 论 里 的 其 中 一 个 , 因 此 并 不 是 替 代 “ 现 代 化 理 论 ” 的 唯 一选 择 。 关 于 知 识 的 方 法 ,“ 现 代 化 理 论 ” 本 质 上 是 一 个 没 有 实 意 的 词 , 是 纯 粹 用 在 学 术 阐 述 上的 多 个 理 论 的 集 合 , 只 是 与 政 治 现 代 化 、 经 济 现 代 化 等 放 在 一 起 作 为 叙 述 方 式 来 获 得 固 有 意义 。 41 这 是 一 个 广 义 上 的 教 堂 , 没 有 任 何 尝 试 去 掩 饰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 而 是 “ 点 点 滴 滴 的 收 集 ,以 分 析 为 导 向 ”。 42 费 正 清 也 在 佩 克 的 文 章 中 发 现 了 一 个 循 环 历 史 编 撰 的 改 变 。 十 九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 他 将自 己 方 法 论 上 的 难 题 告 诉 他 的 导 师 ,“ 很 辛 苦 地 试 着 超 越 对 外 记 录 在 案 的 历 史 蓝 皮 书 ”, 即 马士 的 《 中 华 帝 国 对 外 关 系 史 》。 43 马 士 的 著 作 记 录 了 在 中 国 的 对 外 活 动 、 他 们 做 了 什 么 及 怎么 做 对 中 国 的 影 响 。 外 部 因 素 是 该 方 法 关 注 的 重 点 。 比 较 发 现 , 费 正 清 的 著 作 更 多 地 强 调 内部 影 响 , 分 析 当 地 政 府 体 系 、 特 定 事 件 的 文 化 和 历 史 的 先 例 、 以 及 政 府 官 方 文 件 ; 基 本 上 ,尽 量 在 探 索 西 方 接 触 的 同 时 也 融 入 中 文 记 录 。 调 查 中 国 历 史 内 部 问 题 在 方 法 论 上 的 趋 势 也 在近 几 年 延 伸 至 “ 主 要 传 统 机 构 、 国 内 叛 乱 、 省 级 发 展 、 思 想 以 及 其 他 所 有 一 切 的 研 究 , 而 不仅 仅 是 ‘ 现 代 化 ’”。 44 费 正 清 视 佩 克 的 争 论 为 中 国 历 史 的 外 表 因 素 的 回 归 , 这 受 到 广 泛 利 益 与身 份 的 刺 激 , 对 于 人 类 的 初 级 挑 战 是 人 类 “ 自 身 的 成 长 和 扩 张 ”。 45 关 于 佩 克 的 “ 革 命 性 的 马 克思 主 义 ” 是 决 定 性 的 方 法 、 应 该 用 来 探 索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的 这 一 论 断 , 费 正 清 反 击 道 , 对 帝 国36 在 外 交 关 系 委 员 会 , 美 国 参 议 院 , 第 八 十 九 届 大 会 , 第 二 届 会 议 之 前 的 听 证 会 ,《 关 于 中 国 大 陆 的 美 国 政 策 》,华 盛 顿 : 美 国 政 府 印 刷 局 ,1966 年 第 124 页 , 引 用 在 佩 克 ,《 言 辞 的 背 后 : 美 国 的 中 国 观 察 家 的 职 业 性 立 场与 观 点 》, 第 62 页 。 37 同 上 。 38 费 正 清 ,《 交 流 》,《 关 心 亚 洲 学 者 通 报 》1970 年 第 2 卷 , 第 3 期 , 第 51-­‐54 页 , 第 51 页 。 39 科 恩 ,《 发 现 中 国 历 史 : 美 国 就 近 代 中 国 历 史 的 撰 写 》, 第 101 页 ; 费 正 清 ,《 交 流 》, 第 52 页 。 40 费 正 清 ,《 交 流 》, 第 52 页 。 41 同 上 。 42 同 上 。 43 同 上 , 第 53 页 。 44 同 上 。 45 同 上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15


主 义 的 检 视 足 以 理 解 二 十 世 纪 扩 张 的 根 源 。 其 次 才 考 虑 是 否 要 用 “ 革 命 性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 现代 化 ” 或 者 仅 仅 “ 国 际 关 系 ” 来 解 决 , 这 并 不 是 一 种 不 能 有 其 他 选 择 的 命 题 。 46 最 后 的 言 辞 还 是 属 于 佩 克 。 在 费 正 清 的 回 应 的 同 一 期 的 附 录 里 , 佩 克 称 费 正 清 文 章 的内 容 仅 仅 为 呈 现 他 的 观 念 而 服 务 : 研 究 中 国 历 史 的 学 者 和 美 国 政 策 制 定 者 参 与 了 一 场 “ 巧 辩的 道 歉 ”, 作 为 一 种 方 式 来 掩 盖 事 实 及 放 置 了 “ 一 个 阻 碍 理 解 和 重 大 行 为 的 障 碍 物 ”。 47 尽 管 他的 回 答 不 如 费 正 清 那 般 精 细 , 但 他 指 出 了 一 个 令 人 信 服 的 论 据 , 即 之 前 的 方 法 论 掩 饰 了 十 九世 纪 在 中 国 的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 此 外 , 在 二 十 世 纪 五 十 年 代 , 佩 克 看 到 了 这 种 “ 巧 辩 ” 的 延 续 ,美 国 政 治 即 是 扩 张 主 义 者 用 来 使 其 野 心 和 反 共 产 主 义 运 动 合 理 化 的 工 具 。 48 援 引 乔 治 · 奥 威尔 1949 年 出 版 的 《 政 治 与 英 语 》, 其 中 称 政 治 陈 述 被 用 来 调 和 骇 人 听 闻 的 事 件 , 佩 克 阐 明道 。 对 于 中 国 研 究 专 家 所 说 的 美 国 国 际 责 任 及 其 全 球 角 色 ( 代 替 美 国 帝 国 ), 现代 化 与 民 族 建 设 ( 替 代 帝 国 主 义 和 新 殖 民 主 义 ), 非 暴 力 改 变 和 稳 定 ( 替 代反 革 命 和 惯 常 暴 力 ), 以 及 外 国 援 助 和 经 济 投 资 ( 替 代 国 际 资 本 体 系 )。 49 在 佩 克 看 来 , 这 种 分 析 中 国 历 史 和 当 代 外 交 政 策 的 方 式 首 先 需 要 得 到 承 认 , 然 后 才 能正 式 提 出 。 孔 飞 力 和 中 国 十 九 世 纪 的 军 事 化 关 于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有 一 个 明 显 的 问 题 , 对 于 研 究 中 国 的 学 者 来 说 这 个 问 题 依 旧 未 被 解决 : 当 “ 中 国 受 到 外 国 列 强 侵 害 的 时 候 …… 留 下 了 一 个 基 本 而 重 要 的 问 题 未 能 得 到 解 答 —— 为什 么 中 国 对 外 来 入 侵 的 反 应 不 再 早 一 些 、 明 显 一 些 呢 ?” 50 隐 含 在 费 正 清 的 观 点 里 的 假 设 是西 方 军 事 侵 略 是 中 国 军 事 化 的 催 化 剂 。 之 前 的 分 析 强 调 了 政 治 机 构 、 而 不 是 中 国 统 治 优 先 的军 事 , 从 而 来 解 释 中 国 无 法 经 受 住 西 方 的 军 事 力 量 。 正 如 前 文 所 述 , 费 正 清 推 论 道 , 中 国 行政 体 系 的 恢 复 力 是 有 助 确 保 中 国 延 绵 不 绝 的 坚 实 的 基 础 。 中 国 征 服 者 最 终 被 汉 化 , 因 为 尽 管他 们 拥 有 军 事 上 的 强 劲 , 但 入 侵 者 “ 缺 乏 必 要 的 文 书 人 员 和 本 地 基 础 来 对 人 口 众 多 的 中 原 领土 进 行 官 僚 管 理 …… 而 因 此 必 须 依 赖 与 中 国 政 府 的 合 作 ”。 51 1970 年 , 孔 飞 力 发 表 了 《 晚 清帝 国 的 叛 乱 及 其 敌 人 : 军 事 化 和 社 会 结 构 ,1796-­‐1864》, 在 费 正 清 的 方 法 基 础 上 进 行 扩 展 ,研 究 中 国 十 九 世 纪 历 史 的 内 部 因 素 。 他 质 疑 中 国 开 始 加 强 其 军 事 是 十 九 世 纪 中 叶 以 来 西 方 入侵 的 结 果 这 样 的 论 断 。 与 费 正 清 研 究 中 国 历 史 的 内 部 因 素 的 方 法 一 致 , 孔 飞 力 的 分 析 开 篇 便 是 对 中 国 十 八 世纪 时 的 当 地 环 境 的 研 究 。 52 他 称 特 定 地 区 人 口 过 多 导 致 了 十 八 世 纪 的 人 口 膨 胀 和 大 规 模 内 部迁 徙 , 酝 酿 了 宗 派 暴 力 , 即 表 现 为 农 民 起 义 的 形 式 。 在 这 场 大 规 模 的 迁 徙 运 动 中 , 传 统 的 社46 同 上 。 47 佩 克 ,《 交 流 》,《 关 心 亚 洲 学 者 通 报 》1970 年 第 2 卷 , 第 3 期 , 第 54-­‐70 页 , 第 54 页 。 48 同 上 , 第 56 页 。 49 同 上 , 第 66 页 。 50 费 正 清 , 赖 肖 尔 , 克 雷 格 ,《 东 亚 : 现 代 化 转 型 》, 波 士 顿 : 霍 顿 · 米 福 林 ,1965 年 , 第 404 页 。 51 费 正 清 ,《 中 国 沿 海 的 贸 易 与 外 交 :1842-­‐1854 年 通 商 口 岸 的 开 埠 》, 第 24-­‐25 页 。 52 孔 立 飞 是 费 正 清 的 博 士 学 生 。 鸣 谢 在 孔 立 飞 ,《 晚 清 帝 国 的 叛 乱 及 其 敌 人 : 军 事 化 和 社 会 结 构 ,1796-­‐1864》, 剑 桥 : 哈 佛 大 学 出 版 社 ,1970 年 。 11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会 控 制 方 式 如 保 家 系 统 —— 用 来 进 行 人 口 普 查 、 监 督 和 保 护 —— 变 得 无 效 。 53 与 不 充 分 的 防御 有 关 的 问 题 因 为 “ 白 莲 教 ” 而 引 起 了 清 政 府 的 注 意 ,“ 白 莲 教 ” 从 1796 年 持 续 到 1805 年 , 严重 扰 乱 了 社 会 和 政 治 秩 序 。 54 纯 粹 由 于 中 华 帝 国 的 疆 域 面 积 , 中 央 政 府 权 威 十 分 依 赖 地 方 民兵 组 织 来 镇 压 社 会 的 不 和 谐 。 为 了 应 对 日 益 频 繁 的 起 义 所 面 对 的 内 部 威 胁 , 帝 国 的 皇 帝 认 识到 允 许 地 方 官 员 或 有 影 响 力 的 学 者 -­‐ 乡 绅 来 支 援 其 地 方 军 事 以 便 充 分 解 决 威 胁 社 会 稳 定 因 素的 必 要 性 。 中 央 权 威 意 识 到 主 权 受 到 威 胁 的 严 重 性 超 过 了 他 们 对 地 方 行 政 者 让 扩 大 强 化 权利 的 怀 疑 , 超 越 了 其 对 割 让 权 力 给 地 方 势 力 的 偏 执 。 55 孔 飞 力 论 证 道 , 中 国 军 事 化 的 过 程 也 是 对 本 土 问 题 的 回 应 , 而 不 全 是 十 九 世 纪 西 方 帝国 主 义 的 结 果 。 在 他 的 书 的 介 绍 里 , 孔 飞 力 概 述 了 一 些 他 认 为 对 中 国 历 史 造 成 误 解 的 方 法 论上 的 问 题 。 他 称 朝 代 更 替 与 “ 现 代 ” 中 国 史 的 命 名 都 造 成 固 有 的 记 叙 问 题 。 对 于 朝 代 更 替 ——一 个 中 国 文 化 固 有 的 概 念 , 颂 扬 中 华 帝 国 经 受 住 朝 代 衰 亡 的 先 天 的 能 力 —— 孔 飞 力 认 为 这 一概 念 带 来 了 “ 中 国 政 治 体 系 ……[ 和 ] 地 方 社 会 持 续 的 因 素 ” 稳 定 的 错 误 印 象 。 56 中 国 皇 帝 存 在 于一 种 不 变 的 状 态 :“ 政 体 的 崛 起 和 陨 落 , 国 家 事 务 里 的 派 系 冲 突 , 都 仅 仅 是 一 湖 深 潭 表 面 的波 澜 。” 57 费 正 清 在 十 九 世 纪 七 十 年 代 前 的 发 表 无 疑 陷 入 这 个 比 喻 的 范 畴 里 , 而 孔 飞 力 相 信中 国 循 环 改 变 的 概 念 在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形 式 的 外 界 力 量 “ 成 为 中 国 历 史 进 化 的 决 定 性 力 量 ” 这 一点 上 阻 止 了 完 全 的 周 期 化 。 58 启 始 于 “ 历 史 运 动 的 时 期 …… 基 本 由 中 国 社 会 和 中 国 传 统 之 外 的外 界 力 现 势 力 主 导 ” 的 “ 现 代 ” 中 国 的 理 念 是 令 人 误 导 的 。 59 尽 管 这 是 一 个 有 用 的 划 分 , 这 一 划分 潜 在 地 夸 大 了 西 方 入 侵 的 角 色 , 并 且 将 一 些 特 定 的 社 会 和 政 治 运 动 归 于 对 外 部 力 量 对 回 应 ,而 不 是 将 这 些 时 间 看 作 内 部 问 题 使 然 。 毫 无 疑 问 , 西 方 军 事 扩 张 影 响 了 中 国 社 会 。 要 问 的 问题 是 : 影 响 有 多 广 , 有 多 深 ? 通 过 强 调 中 国 区 域 的 军 事 化 是 应 对 内 部 威 胁 的 结 果 , 孔 飞 力 说 明 十 九 世 纪 西 方 帝 国 主义 并 不 是 这 一 时 期 对 中 国 政 治 的 决 定 性 影 响 。 虽 然 十 九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英 国 引 进 鸦 片 的 幅 度 扰乱 了 治 安 管 理 且 迫 使 当 地 社 区 的 区 域 民 兵 力 量 崛 起 ,“ 这 些 趋 势 是 更 大 的 持 续 到 本 世 纪 [ 十 九世 纪 ] 的 军 事 化 过 程 的 早 期 阶 段 ”。 60 此 外 , 通 过 检 验 与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无 关 且 已 经 威 胁 到 中 国的 社 会 和 政 治 稳 定 的 内 部 过 程 , 孔 飞 力 揭 露 出 为 什 么 清 王 朝 在 西 方 列 强 刚 登 陆 中 国 的 时 候 就已 经 很 弱 了 。 然 而 , 这 些 列 强 的 确 加 速 了 这 个 岌 岌 可 危 的 王 朝 的 陨 落 。 61 结 论 十 九 世 纪 六 七 十 年 代 , 美 国 的 政 府 精 英 被 与 人 民 的 利 益 脱 离 。 他 们 被 认 为 极 力 追 求 自己 的 基 本 上 与 大 众 舆 论 相 违 背 的 帝 国 主 义 计 划 。 针 对 共 产 主 义 力 量 而 发 动 的 战 争 并 没 有 在 入侵 古 巴 猪 湾 失 败 后 终 止 , 红 色 浪 潮 从 中 国 “ 一 路 南 下 ”, 而 美 国 从 政 者 和 官 僚 决 定 阻 止 共 产 主义 向 东 南 亚 的 扩 散 。 直 接 或 间 接 与 柬 埔 寨 和 泰 国 发 生 冲 突 的 证 据 , 在 越 南 战 争 中 达 到 鼎 盛 ,53 同 上 , 第 39 页 。 54 同 上 , 第 37 页 。 55 同 上 , 第 217 页 。 56 同 上 , 第 3 页 。 57 同 上 。 58 同 上 , 第 1 页 。 59 同 上 , 第 2 页 。 60 同 上 , 第 9 页 。 61 同 上 , 第 1 页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17


都 向 美 国 百 姓 提 供 了 帝 国 主 义 还 在 还 很 顽 强 的 赤 裸 裸 的 证 据 。 十 九 世 纪 六 十 年 代 的 时 间 迫 使美 国 人 检 查 他 们 自 己 的 帝 国 主 义 计 划 , 激 起 了 其 历 史 根 源 里 的 利 益 。 许 多 学 者 和 学 生 被 政 府 的 行 为 激 怒 。 然 而 , 对 于 一 部 分 人 来 说 , 美 国 的 军 事 扩 张 代 表了 十 九 世 纪 帝 国 主 义 野 心 更 凶 险 的 延 续 。 研 究 中 国 的 学 者 开 始 发 现 当 代 外 交 政 策 和 美 国 清 朝末 年 在 中 国 的 活 动 的 相 似 之 处 。 对 佩 克 这 样 的 学 者 越 来 越 多 的 忧 虑 显 现 出 在 研 究 中 国 的 历 史学 家 立 场 上 完 全 否 认 了 西 方 的 罪 行 。 美 国 通 过 指 明 内 部 因 素 是 中 国 无 法 现 代 化 的 原 因 这 样 的叙 述 方 式 来 为 其 错 误 行 径 开 脱 。 为 了 给 他 的 方 法 辩 护 , 费 正 清 认 为 佩 克 的 愤 怒 是 大 众 舆 论 的体 现 :“ 自 我 批 评 是 新 的 心 境 ”, 而 这 些 沉 思 代 表 了 为 探 索 “ 我 们 对 越 南 的 大 体 罪 行 ” 的 努 力 。62 然 而 , 费 正 清 承 认 关 于 帝 国 主 义 的 问 题 “ 必 须 成 为 新 政 策 努 力 的 开 始 ”。 63 围 绕 美 国 在 二 十 世 纪 六 十 年 代 的 军 事 入 侵 , 研 究 中 国 的 学 者 开 始 回 顾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在亚 洲 的 历 史 。 有 的 面 临 被 看 作 一 次 洗 刷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遗 产 的 尝 试 ; 还 有 的 认 为 他 们 在 方 法 论上 的 仅 仅 是 用 来 努 力 理 解 复 杂 的 过 去 。 然 而 毋 需 质 疑 的 是 , 正 是 美 国 二 十 世 纪 六 七 十 年 代 的外 交 政 策 刺 激 了 对 帝 国 主 义 在 十 九 世 纪 的 中 国 的 研 究 。 多 亏 了 大 量 学 者 的 研 究 不 断 质 疑 他 们前 辈 的 方 法 , 我 们 才 得 以 向 一 个 日 益 公 平 的 关 于 西 方 在 中 国 历 史 上 的 评 估 迈 进 。 62 费 正 清 ,《 交 流 》, 第 54 页 。 63 同 上 , 第 54 页 。 11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SECTION III OPINION ARTICLE ENGLISH 第 三 部 分 个 人 评 论 部 分 英 语 类 作 品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19


<strong>China</strong> and the Great Outdoors: What <strong>Australia</strong> Can Offer as <strong>China</strong> ‘Returns to Nature’Gary Sigley This article was awarded the ACYA <strong>Journal</strong> Opinion Article Prize (English). Dr Gary Sigley is a Pr<strong>of</strong>essor in Chinese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Western <strong>Australia</strong>.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broadly based with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critical cultural studie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government, community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strong>of</strong> a rapidly changing <strong>China</strong>. A research project investigat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gional identity in southwest <strong>China</strong> along the ‘Ancient Tea Horse Road’ (chama gudao 茶 马 古 道 ) is currently underway. He is also leading a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project on ‘<strong>China</strong> and the Uses <strong>of</strong> Culture’ through the Worldwide University Network. Gary maintains a blog <strong>of</strong> research and other activities at: http://www.chinawatch2050.com The prefectural government <strong>of</strong> Diqing in northwest Yunnan, an area that includes the region known as ‘Shangri-­‐La’ (Xianggelila 香 格 里 拉 ), has recently decided that its developmental focus will exclude activities such as mining and environmental exploitation, and instead focu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ists and nature enthusiasts in <strong>China</strong> and abroad will no doubt welcome Diqing’s strategic decision. If handled well, it should also reap large rewards as the market for ecotourism and engagement with the outdoors in <strong>China</strong> is experiencing rapid growth, by some accounts 30% over the last decade. A visit to any medium or large Chinese city, where you can now see many outdoor fashion and equipment retailers, is just one <strong>of</strong> the visible reminders that <strong>China</strong> is thirsty for a ‘return to nature’. However, in <strong>China</strong>, a land <strong>of</strong> 1.3 billion people, everything goes back to scale. Whilst the ‘return to nature’ should rightly be welcomed, if not handled correctly the masse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nature and outdoor enthusiasts—known as ‘donkey friends’ (lüyou 驴 友 )—could actually cause more damage than commercial mining. As an avid outdoor enthusiast myself, and now actively engaged in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in this field in <strong>China</strong>, I have witnessed firsthand the dramatic rise <strong>of</strong> the donkey friends and seen what happens when once remote communities in areas <strong>of</strong> natural beauty are suddenly inundated with literally thousands <strong>of</strong> hikers. In this short piece I would like to give something <strong>of</strong> an explanation as to this growth and how <strong>Australia</strong>—a nation with much accumulated experience in managing ecotourism and outdoor leisure in areas <strong>of</strong> high conservation value—can contribute to shaping <strong>China</strong>’s outdoor industry in ways that will ensure ongoing conservation so that <strong>China</strong>’s unique natural heritage is passed onto future generational custodians. The ‘return to nature’ represents a combination <strong>of</strong> push and pull factors. Through regular media reports and confirmation from first-­‐hand visits to <strong>China</strong>, it is common news that the air quality in <strong>China</strong>’s major cities is abominable. A blog on The New York Times quoted recent Chinese surveys that concluded only six out <strong>of</strong> 161 monitored Chinese cities passed the ‘clean air’ test. Water quality is not much better, and in many places it is actually worse than the air we breathe. On top <strong>of</strong> that, in a period <strong>of</strong> rapid urbanisation and a strong sense <strong>of</strong> social competitiveness, many people are feeling the anomie and stress <strong>of</strong> modern urban living. I would not be the first commentator to describ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in Social Darwinist or Dickensian 12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terms. It is a real struggle for many people to get a good job, earn enough to buy an apartment, put their child or children through school, save enough for retirement and hopefully enjoy a few <strong>of</strong> modern life’s ‘benefits’ along the way. Thus, on the ‘push’ front, it comes as no surprise that the crowded, polluted and alienating urban environment is pushing those who can afford it out to the countryside for respite. The pollution and congestion in the cities in itself generates a desire for clean air, blue skies and pleasant vistas. In terms <strong>of</strong> the ‘pull’ side <strong>of</strong> the equation, there are a few factors worth mentioning. First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a relatively affordable and efficient national transport network that can provide access to once-­‐remote part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Over the past 30 years, but especially the last two decades,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invested heavily in building a national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Through an ever-­‐growing network <strong>of</strong> expressways, airports, high-­‐speed railways and so on, it is now possible to escape the city for a few days to what were once regarded as remote and inaccessible regions—including places now within just a few hours drive <strong>of</strong> a major urban centre. Second, greater disposable incomes and the growth <strong>of</strong> budget travel and accommodation, as well as the rise <strong>of</strong> the privately owned automobile, have made travel for leisure more affordable and widespread. The mass tourism industry has provided the platform for the emergence <strong>of</strong> a more diverse tourism market, including the growth <strong>of</strong> the independent traveller and, in particular, the budget backpacker. Thirdly, the emergence <strong>of</strong>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s has made the sharing <strong>of</strong> itineraries and group travel organisation fast and efficient. The widespread use <strong>of</strong> online platforms such as QQ and WeChat enable the sharing <strong>of</strong> information with fellow travellers in ways that are encouraging new forms <strong>of</strong> self-­‐development as outdoor enthusiasts seek challenging situations to prove their mettle. These platforms also provide individuals the opportunity to share information and form social groups that disrupt the conventional travel-­‐for-­‐leisure model, which relies heavily on mass travel and mass tourism providers. In the 1990s, the first donkey friends, typically university students or young white-­‐collar workers, began to escape the cities for a few days hiking. Over time, clubs were formed, some <strong>of</strong>ficially registered, but more <strong>of</strong>ten than not nothing more than a natural coming together <strong>of</strong> likeminded individuals. Some clubs now have more than one million members and act as semi-­‐commercial travel companies. The trickle has become a torrent. Unfortunately, many local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nd communities don’t have the time, skills, or resources to deal with this sudden influx <strong>of</strong> visitors, other than taking advantage <strong>of</strong> a golden opportunity to erect a gate to collect entrance fees. Otherwise, the destinations frequented by hikers are poorly managed and suffer from lack <strong>of</strong> proper waste management and from trail degradation. A more serious issue is the lack <strong>of</strong> safety awareness and preparation among hikers. This is leading to regular media reports <strong>of</strong> lost hikers, and fatalities are also not uncommon. Having noted these trends and issues from the sidelines for some years (while also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 number <strong>of</strong> colleagues and I decided to take action by convening the inaugural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and the Great Outdoors’ workshop, held at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Western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September 2013 (with special thanks to our sponsors: Osprey (<strong>China</strong>) and Peak Adventure Travel). The workshop was attended by outdoor tourism providers, government regulators and hiking and outdoor enthusiasts from <strong>China</strong>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It also involved taking a select group <strong>of</strong> Chinese outdoor tourism providers and donkey friends on a trek along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21


Western <strong>Australia</strong>’s famous Bibbulmun Track (see full report at http://www.chinawatch2050.com/australia-­‐china-­‐and-­‐the-­‐great-­‐outdoors-­‐<strong>of</strong>-­‐learning-­‐and-­friendship-­‐along-­‐the-­‐trail).As a nation with decades <strong>of</strong> experience in managing the outdoors,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s much it can share with <strong>China</strong>. Many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donkey friends will, in time, want to explore opportunities for ecotourism and adventure travel in places like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fact they have already started to do so, with some outdoor tourism providers in Tasmania already <strong>of</strong>fering regular hikes in Cradle Mountain during summer. In April 2015, the workshop will become a forum, to be held on location in Yunnan, southwest <strong>China</strong>, in the historic regional city <strong>of</strong> Baoshan along the Southern Silk Road. We are pleased to have strong support from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which is also actively engaged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ecotourism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and I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e generous support from Sea to Summit and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Wester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 forum includes a site visit to the nearby Gaoligong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through which the ancient Southern Silk Road passes. This site may eventually become a model for sustainable hiking in <strong>China</strong>, the first <strong>of</strong> its kind. We will bring trail design and management experts from <strong>Australia</strong> to the forum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and to also provide advice on the potential pilot project site. This is a good example <strong>of</strong> the kinds <strong>of</stro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that we envisage. Through these efforts we hope to establish a dialogue and information-­‐sharing platform that, over time,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strong>China</strong>’s outdoor and hiking destinations. With so much news about <strong>China</strong>’s unbreathable air and polluted water, it is easy to overlook the country’s vast areas <strong>of</strong> natural beauty. We hope to work with the likeminded to preserve these asset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Please visit the website at www.outdoorspartnership.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ongoing updates.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follow and support our endeavours via our Facebook Page at: https://www.facebook.com/australiachinaoutdoors. 12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Outside <strong>China</strong>, Inside the National Gallery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Paul J. Farrelly Paul J. Farrelly is a PhD candidate i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entre on <strong>China</strong> in the World at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National University. 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s a cultural history <strong>of</strong> New Age religion in Taiwan, as seen through the lives and writings <strong>of</strong> C.C. Wang 王 季 庆 and Terry Hu 胡 因 梦 . Paul is also a contributing editor to The <strong>China</strong> Story <strong>Journal</strong>, responsible for ‘Reading into the Past’. He can be found on Twitter at @paul_farrelly. Huh? From time-­‐to-­‐time I have been asked, “So, how did you become interested in <strong>China</strong> in the first place?” It is a fair question and one that, as an Anglo-­‐<strong>Australia</strong>n researcher <strong>of</strong> religion in Taiwan and <strong>China</strong>, has given me pause for thought over the years. Barring the children’s story Tikki Tikki Tembo, John Woo’s Hong Kong gangster epics and the Beastie Boys’ excursions into Tibetan Buddhist-­‐flavoured hip-­‐hop (the ‘Chineseness’ <strong>of</strong> which all could be debated), my youth was almost completely devoid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e. I did not have a Chinese pen pal, nor did I spend my gap-­‐year teaching English in a third-­‐tier Chinese city. I did not even learn how to use chopsticks until I was 19. While it is not easy to pinpoint a defining moment that sparked my current career, there is one event that <strong>of</strong>ten comes to mind. Inside Out The exhibition ‘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 蜕 变 突 破 : 华 人 新 艺 术 opened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NGA) in June 2000. 1 A major survey <strong>of</strong> modern Chinese art, curated by the Asia Society in New York and 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strong>of</strong> Modern Art, it travelled from the States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Hong Kong and a number <strong>of</strong> other locations. 2 Fortuitously, ‘Inside Out’ made it to Canberra due to a Japanese gallery’s cancellation freeing up a space in the tour schedule. While the majority <strong>of</strong> artists featured were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PRC, hereafter ‘<strong>China</strong>’), artists from Taiwan and Hong Kong were exhibited too. Years later, reflecting on this unexpectedly formative experience has indulged me to consider some issues relevant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art as s<strong>of</strong>t power, the vagaries <strong>of</strong> ‘Chineseness’, and through this, how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the Chinese world interac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hile I now maintain a casual interest in modern Chinese art, I was a complete neophyte when I attended ‘Inside Out’ aged 21. My lack <strong>of</strong> awareness <strong>of</strong> the traditions and trends in Chinese art was only matched by my ignorance <strong>of</strong> the artists in the exhibition. Having caught the end <strong>of</strong> a report on Zhang Huan’s 张 洹 performance art piece My <strong>Australia</strong> on the local late-­night TV news, my interest was piqued. While Zhang’s piece comprised copious nudity, fake blood and a lamb on a lead—all things guaranteed to catch the attention <strong>of</strong> even the most inattentive and jaded viewer—it was Zhang’s spirit <strong>of</strong> bold provocation that captivated me. The following day, the Canberra Times printed an image <strong>of</strong> the naked Zhang and his lamb 1 National Gallery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sideOut: New Chinese Art, 3 June to 13 August 2000’, http://nga.gov.au/InsideOut/Index.CFM. 2 Asia Society, ‘New Chinese Art’, http://sites.asiasociety.org/arts/insideout/; Alice Ming Wai Jim, ‘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 Parachute, no. 95, 1999, pp. 48-­‐49.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23


inspecting his own work, To Raise the Water Level in a Fishpond. 3 In an accompanying article, Zhang’s “exhilarating” performance was described as an image “that will stay with me forever.” 4 The exhibition clearly had an effect on Canberra Times reporters. A reviewer <strong>of</strong> the opening gala remarked, “The controversial exhibition is brutal in its effect, yet the viewer returns, and returns again, because it is fascinating.” 5 Reviewing ‘Inside Out’, art critic Sasha Grishin praised it on two counts: “Firstly, it brings to Canberra some absolutely stunning work, which is outstanding as art in any company. Secondly, it does present a “time capsule” <strong>of</strong> a very important and exciting moment in Chinese visual culture when there was a great fecundity <strong>of</strong> creative work”. 6 Just as the local cognoscenti had been wowed, so too was the Chinese Embassy irked. Meeting with NGA director Dr. Brian Kennedy and senior staff, cultural counselor Sun Gengxin was believed to have raised concerns “related to political content, the inclusion <strong>of</strong> Taiwanese artists and aesthetic concerns – a more traditional approach was suggested rather than the confronting nature <strong>of</strong> some the contemporary works [sic].” 7 Admirably, the NGA did not budge. <strong>China</strong>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d come together in the most perplexing <strong>of</strong> fashions, and right in my hometown. Intrigued, and with $7.50 in my pocket, I made my way to the NGA. For all my lack <strong>of</strong> sophistication in appreciating modern art, ‘Inside Out’ jolted my imagination. I had entered a wonder world <strong>of</strong> colour, confusion and confrontation. Beyond the pop art pieces (a style I was familiar with thanks to a Roy Lichtenstein-­‐loving high school art teacher), there was much that captivated me. Casting my mind back, the first things I recall are the works featuring attention-­‐grabbing faces. There was the wary family <strong>of</strong> Zhang Xiaogang’s 张 晓刚 Bloodline: The Big Family No. 2, contrasted with the multiple bald-­‐headed figures (one looking pained, the other three seemingly doped up) in Fang Lijun’s 方 力 均 Series 2: No. 2 and the contorted and forceful yet emotionally ambiguous expression in Geng Jianyi’s 耿 建 翌 The Second Situation, Nos. 1-­‐4. All left an impression on me, and even now if you say ‘modern Chinese art’, the first word that comes to my mind is ‘faces’. But it was not only these striking images <strong>of</strong> the human face that remain etched in my memory. What the images in ‘Inside Out’ evoked was a place where thousands <strong>of</strong> years <strong>of</strong> artistic techniques and visions had yet again (as I would later learn) been infused with new ideas and influences. A dynamic, chaotic and at times unpleasant society was unveiled to me. Even representations <strong>of</strong> mundane material objects, such as furniture, teacups, dumplings, derelict buildings, skyscrapers and building sites appeared thrilling and novel. These competing vision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es on the cusp <strong>of</strong>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ave me a visual yardstick to gauge my observations during later trips to Hong Kong, <strong>China</strong>, Tibet and Taiwan. The merit <strong>of</strong> the art shown in ‘Inside Out’ has been debated, but its aesthetic qualities were not what stimulated my urge to get serious about <strong>China</strong>. 8 Rather, it was how the complexity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was shoved right in my face. ‘Inside Out’ seemed a physical manifestation <strong>of</strong> an emerging region <strong>of</strong> contorted histories and irrepressible forms that I had hitherto only 3 ‘Artist not sheepish about stripping <strong>of</strong>f for opening’, Canberra Times, 3 June 2000, p. 1. 4 Peter Robinson, ‘A raw look at changing <strong>China</strong>’, Canberra Times, 3 June 2000, p. 6. 5 ‘Cindy Pans the critics and turns the gallery inside out’, Canberra Times, 6 June 2000. 6 Sasha Grishin, ‘A Chinese time capsule’, Canberra Times, 7 June 2000, p. 16. 7 Gia Metherell, ‘NGA tells embassy: no change to show’, Canberra Times, 3 June 2000, p. 6. 8 For an excellent analysis <strong>of</strong> ‘Inside Out’ that places the artists and their work within the context <strong>of</strong> modern art in <strong>China</strong>, Taiwan and Hong Kong, see: Nicholas Jose, ‘Inside out: anatomy <strong>of</strong> an exhibition’, Art Monthly <strong>Australia</strong>, July 2000, pp. 8-­‐12. 12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superficially grasped. It was like a super-­‐stylised <strong>China</strong> dropped in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providing me with striking visual textures not normally present here. 9 Beyond some images <strong>of</strong> Chairman Mao, I did not get a strong sense <strong>of</strong> politics in the show. But as is so <strong>of</strong>ten the case with Chinese artists and writers, subtle plays on words and images excavated from within layers <strong>of</strong> culture and history would have been used to make political comments. For all the dissident deftness shown by the artists <strong>of</strong> ‘Inside Out’, such mastery may have well been lost on the average Aussie punter meandering through the gallery. Hard Core S<strong>of</strong>t Power As a window for me into contemporary <strong>China</strong>, ‘Inside Out’ was sublime. It is unfortunate that the ruling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sought to censor the exhibition. That said, the urge to stifle the expression <strong>of</strong> ideas that do not neatly mesh with state-­‐authorised narratives or are ‘confronting’ is hardly the sole prerogative <strong>of</strong> the CCP: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s not been immune from acting such. Nowadays, the culturati are fond <strong>of</strong> gauging a country’s prowess though its ‘s<strong>of</strong>t power’, loosely defined as “the ability to get what you want through attraction rather than coercion or payments. It arises from the attractiveness <strong>of</strong> a country’s culture, political ideals, and policies.” 10 While the merits <strong>of</strong> the CCP’s ‘political ideals and policies’ are ripe for debate, especially among those on the Chinese state’s margins—be they geographical (Taiwan, Tibet, Xinjiang and Hong Kong) or social (Falun Gong, political activists and certain Christians, among others)—the magisterial qualitie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e can transcend such political strictures. ‘Inside Out’ showed that even avant-­‐garde fare has the ability to provoke an audience that might not otherwise have been aware <strong>of</strong>, or indeed open to, Chinese culture. Chineseness Reflecting on my impressions <strong>of</strong> ‘Inside Out’, it is worthwhile to consider the ‘Chineseness’ portrayed within. Certainly, from an artistic point <strong>of</strong> view, I could not differentiate the works <strong>of</strong> artists from the PRC, Taiwan and Hong Kong. The curator dealt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aspects <strong>of</strong> this trifurcation in the catalogue, but to me, in 2000, it was just not an issue. 11 Rather, Chineseness was evinced as some sort <strong>of</strong> radical ‘otherness’. The landscapes, symbols and representations in the images were so evidently not <strong>of</strong> my relatively cloistered worldview. The ambiguities <strong>of</strong> Chineseness appeared through the creative representations <strong>of</strong> cultures that I—and most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for that matter—had but a cursory understanding <strong>of</strong>. Decontextualised, some images seemed nothing more than bland representations <strong>of</strong> globalised life. Yet the preponderance <strong>of</strong> Chinese text, as well as the refined techniques <strong>of</strong> ink and brushes, hinted at the continuing relevance <strong>of</strong> well-­‐established artistic methods to contemporary <strong>China</strong>. For me, this was no better expressed than in Ren Jian’s 任 戬 ethereal, s<strong>of</strong>t monochrome Primeval Chaos: evidently informed by modern painting techniques but seeming to simultaneously evoke an idealised Chinese past and the incredible Chinese present. Gu Wenda’s 谷 文 达 United Nations Series: Temple <strong>of</strong> Heaven (Africa Monument)—a room-­‐sized installation <strong>of</strong> bizarre screens made <strong>of</strong> human hair woven into fake scripts from various 9 The only other time I have experienced a similar chimera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was when the Olympic Torch visited Canberra on its way to Beijing, and Anzac Parade was awash with hundreds <strong>of</strong> boisterous Chinese-­‐flag-­toting youngsters, bussed in to support their country and admonish misguided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upporters <strong>of</strong> Tibet. See: altered_statuses, Bad vibes at the Canberra Olympic Torch Relay 奥 林 匹 克 火 炬 中 转 , 24 April 2008, http://youtu.be/lLFn6wgrS24. 10 Joseph Nye, S<strong>of</strong>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strong>Affairs</strong>, 2004, p. x. 11 Minglu Gao, ‘Toward a Transnational Modernity: An Overview <strong>of</strong> 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 in Minglu Gao (ed.), 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 Berkeley: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California Press, 1998, pp. 22-­‐27.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25


languages—was particularly striking once inside. As provoked by Gu, I could not differentiate the legitimate scripts from the abstract ones, a similar effect to that created by Xu Bing 徐 冰 with his PC-­‐generated Chinese pseudo-­‐characters. #auschina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are now connected to an extent I could not have conceived <strong>of</strong> as I wandered the halls <strong>of</strong> the NGA 14 years ago. Our nation’s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nections with <strong>China</strong> have only grown in importance, and all the while Taiwan and Hong Kong have continued as major regional partners. In May <strong>2014</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Foreign Minister Julie Bishop noted in a speech that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s the “need to broaden and deepen and diversify our relationship with <strong>China</strong>.” 12 The Minister is correct: depth and diversity are vital. In her speech <strong>of</strong> just over 3,200 words, Minister Bishop’s articulation <strong>of</strong> the commonly understood dynamics <strong>of</strong> this relationship became clear: 30 references to the economic and the economy and 11 references to trade and trading, but only one reference to culture. Just as trade betwe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is an essential part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economy, I am sur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and Taiwan and Hong Kong, for that matter) will become ‘deeper’ and more ‘diverse’. I believe that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are poised and willing to avail themselves <strong>of</strong> our nation’s well-­‐established connections with <strong>China</strong>. The tragic chaos <strong>of</strong> events in <strong>China</strong> in 1989 prompted many to leave the country, and noted Chinese artists such as Guo Jian 郭 健 , Shen Jiawei 沈 嘉 蔚 and Ah Xian 阿 先 now call <strong>Australia</strong> home. While they all exhibit regularly here, building up the <strong>China</strong>-­‐literacy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remains no small task. Seasoned observers will talk <strong>of</strong> decades <strong>of</strong> good intentions and White Papers and the ever-­‐ringing lament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failure to truly engage with our regional neighbours. But for all the emphasis on increasing resources for teaching the cultures, histories and languages <strong>of</strong> Asia (something I support), it is worth remembering the role that chance can play. While curricula that are more open to the diverse realities <strong>of</strong> Asia will surely increase the ability <strong>of</strong> you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to deepen their interest in the region, there is much to be said for the unexpected flow-­‐on benefits from cultural events such as ‘Inside Out’. Creative provocation can capture our attention in a way that trade figures never will. Chance Happenstance, be it through art, film, a translated short story, or some other injection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ulture into urban <strong>Australia</strong>, is just the sort <strong>of</strong> thing that I believe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are open to. So many have shared with me their interest in events in Taiwan, Hong Kong, <strong>China</strong> and other parts <strong>of</strong> Asia, <strong>of</strong>ten gleaned through travel experiences but increasingly because <strong>of</strong> something they read or saw here. I sense a growing curiosity about Chinese culture, be it mainstream or underground. As a nation let us keep this conversation going. ‘Inside Out’ did not lead me to become an artist or even a student <strong>of</strong> art. But when I walked out <strong>of</strong> the NGA’s discrete front door, it was not only into Canberra’s mid-­‐winter sunshine that I exited, it was into a slightly bigger and more fascinating world. 12 Julie Bishop,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strong>China</strong>’s Century’ (speech), 30 May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foreignminister.gov.au/speeches/Pages/<strong>2014</strong>/jb_sp_140530.aspx?ministerid=4. 12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In Search <strong>of</strong> Common Grou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s News MediaBill Birtles Bill Birtles is a journalist with the ABC’s Asia Pacific News Centre in Melbourne, specialising in North-­‐East Asia, and a former editorial staffer at Xinhua News Agency’s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division in Beijing. He was part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delegation that took part in a journalist exchange forum organised by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Embassy in Beijing in June <strong>2014</strong>. On a humid Beijing summer’s afternoon in late June, six Chinese journalists sat along one side <strong>of</strong> a table littered with cups <strong>of</strong> tea and sweet biscuits in the air-­‐conditioned cocoon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Embassy. Sitting opposite were fiv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ounterparts, notepads and pens at the ready, tentatively awaiting the premier event <strong>of</strong> their whirlwind six-­‐day tour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With the clock ticking past 4pm, it fell to a consular <strong>of</strong>ficial to kick proceedings <strong>of</strong>f and explain to everyone present what they were actually there for. And with the reigns handed over to the participants <strong>of</strong> this ‘journalists dialogue’, the Chinese side proceeded one by one to introduce their respective media outlets. Forty-­‐five minutes later they had finished, and I noticed we had almost used up half <strong>of</strong> the allocated time for discussion without a single question being asked.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ide then raced through our introductions so as to allow for enough time to get down to the nitty gritty <strong>of</strong> the big issues. And before long, we were discussing them. This meeting was not the first time journalists had sat down face to face to ‘exchange ideas’ relating to their field. The template had been set by a similar get together the previous year organised by the Asia Pacific <strong>Journal</strong>ism Centre and the All <strong>China</strong> <strong>Journal</strong>ists Association. By multiple accounts that session turned a bit testy when a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journalist probed about how the system <strong>of</strong> censorship actually works in a Chinese newsroom. This time around, the tone <strong>of</strong> the discussion remained good natured.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ontingent <strong>of</strong> five relatively young reporters from print and television had been pre-­‐warned that the Chinese journalists had likely been handpicked to deliver a few key messages from the Foreign Ministry, and that a more relaxed discussion may flow, along with a few refreshing Yanjing beers, at the dinner afterwards. A suggestion was <strong>of</strong>fered from a representative <strong>of</strong> the Economic Daily that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media create a positive environment for discussion <strong>of</strong>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with <strong>China</strong>. And a Xinhua reporter who had previously spent time in the Sydney bureau turned the discussion to the topic <strong>of</strong> bias in the Western media, recalling the tone <strong>of</strong> coverage i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ress during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torch relay. As a journalist who had spent more than a year as a young reporter working in one <strong>of</strong> the major newsrooms <strong>of</strong> the Xinhua News Agency, this passionate claim to unfair treatment at the hands <strong>of</strong> the Western media was nothing new. On my first day at Xinhua’s imposing headquarters in Beijing’s south-­‐western district <strong>of</strong> Xuanwumen, several colleagues questioned me about it within a moment <strong>of</strong> shaking my hand and welcoming me to the <strong>of</strong>fice. If anything, it was surprising that with six years and two Olympic Games having passed, the torch relay was still pr<strong>of</strong>fered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27


The coverage around those Olympics prompted Xinhua’s President Li Congjun to pen an op-­‐ed in The Wall Street <strong>Journal</strong> in 2011 calling for a global media oversight body, like the United Nations, to promote ‘all-­‐win’ outcomes and curtail reporting that does not respect the values <strong>of</strong> different nation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lso established a World Media Summit that continues to bring together the chiefs <strong>of</strong> major media companies for talks on cooperation each year. The journalism dialogue we took part in appeared to embrace the same ethos <strong>of</strong> the summit, just on a smaller scale. The perspectives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journalists there that day were honed by the increasing prominence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in the domestic media, ranging from serious discussion <strong>of</strong>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broadsheet papers to the subtitled version <strong>of</strong> popular Chinese dating show If You Are The One screening on SBS TV. With increasing exposure to Chinese society, it would appear that the tone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media discussion about <strong>China</strong>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nuanced. Accompanying this are some encouraging signs <strong>of</strong> cooperatio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Broadcasting Corporaiton (ABC) took a major step this year in securing a deal with the Shanghai Media Group to share entertainment content and to establish a commercial base in Shanghai. A signing ceremony took place in Sydney amidst much fanfare, including a visit by the Shanghai Party Secretary, Han Zheng. The deal is just a snapshot <strong>of</strong> the outreach the ABC and others have been doing with Chinese media companies. And yet holding back more substantial leaps is the underlying difference in journalistic and political values. In July this year, <strong>China</strong>’s State Administration <strong>of</strong> Press, Publication,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tightened rules around Chinese journalists cooperating with foreign media companies, effectively banning them from accepting interviews with overseas media outlets. These sorts <strong>of</strong> measures put the media industry in a difficult spot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s overall effort to more thoroughly embrace the ‘Chinese Century’. There has been such a push from <strong>Australia</strong>’s federal and state governments, business and the tertiary sector to ‘engage’, ‘exchange’ and ‘cooperate’ with <strong>China</strong> in recent years, and across the fields <strong>of</strong> business, education, tourism, government and even the military, that there appears to be substantial momentum. But in the media – an industry so vitally important to each side’s understanding <strong>of</strong> the other – there remains a point where any common ground has to give way to an acceptance <strong>of</strong> unreconcilable differences. Acknowle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 journalistict cultures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and respecting it may be a good starting point for any future dialogues bringing media pr<strong>of</strong>essionals from both countries together. As the dialogue in Beijing was winding down, a question was raised by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ide in response to the concerns about anti-­‐<strong>China</strong> bias.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journalists pointed out that obtaining comment from Chinese <strong>of</strong>ficials or representative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companies was comparatively far more difficult than accessing relevant people from other Asian countries.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pointed out that even a journalist’s ‘last resort’ <strong>of</strong> interviewing a reporter in another country about a big story was harder because <strong>of</strong> the approvals Chinese journalists must seek to speak to the foreign media. It was thus put to the Chinese side that this inability to regularly access a Chinese perspective may contribute to perceptions that <strong>Australia</strong>n media stories are not balanced, and we asked if they could <strong>of</strong>fer suggestions for how <strong>Australia</strong>n journalists could better access answers from people in positions <strong>of</strong> responsibility. With a slightly weary expression, one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journalists looked at the interlocutor and deadpanned ‘this is a problem for all <strong>of</strong> us too’. Finally, after two hours, we had found our common ground. 12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strong>Australia</strong>-­‐<strong>China</strong>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Sinead Ferris Sinead Ferris is a Junior Policy Associate at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Sydney <strong>China</strong> Studies Centre and Editor <strong>of</strong> Emerging Scholars,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Institute <strong>of</strong> International <strong>Affairs</strong>’ peer-­‐reviewed journal for young researchers.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economy rode out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back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growing demand for minerals, but now moving from ‘mining to dining’ is the latest catchphrase among commentators. A McKinsey & Company report released in July with the Business Council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 identified agriculture as one <strong>of</strong> only a handful <strong>of</stro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ectors that were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This is good news, but bringing <strong>Australia</strong>’s advantage to <strong>China</strong> will require effort and ingenuity. There are two elements <strong>of</strong>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the simplest <strong>of</strong> these is sales. Selling beef and grain to <strong>China</strong> is palatable to a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ublic already used to exporting metals and minerals. For the growing Chinese middle class, food safety is a paramount concern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s an excellent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for trustworthy, disease-­‐free food products. This natural complementarity explains why in 2012-­‐13 almost 20% <strong>of</strong> our agricultural exports went to <strong>China</strong>. The <strong>China</strong>-­‐<strong>Australia</strong> Free Trade Agreement, coupled with increasing Chinese demand, means that figure will continue to grow. In a promising development, this year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trong>Australia</strong> won approval to certify organic produce for export to <strong>China</strong>, where <strong>Australia</strong> is already one <strong>of</strong> the top three suppliers <strong>of</strong> organic produce.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strong>Australia</strong> should be resting on its laurels just yet. In a world <strong>of</strong> high media coverage, a single safety slip-­‐up could have drastic implications for <strong>Australia</strong>’s impeccable food safety record. <strong>Australia</strong>’s strict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s at the heart <strong>of</strong> our comparative advantage against producers in South America and Asia. It must not be compromised in the rush to meet increasing demand or to secure trade agreements. In additio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Farm Institute has noted that <strong>Australia</strong>n farmers need to work more closely with Chinese importers and retailers to tailor their products to the needs <strong>of</strong> a new and discerning Chinese market. These marketing challenges are one <strong>of</strong> the reasons why in <strong>2014</strong> mining magnate Andrew Forrest launched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Sino 100 Year Agricultural Food Partnership (ASA 100) to help <strong>Australia</strong>n agribusiness promote a single ‘br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synonymous with quality, all over Asia. In the face <strong>of</strong> such positive engagement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overnment can do its bit by ensuring that agriculture will not be compromised by politics. For example, we cannot afford a repeat <strong>of</strong> 2011, wh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suddenly ceased live exports to Indonesia for a full month in response to animal cruelty allegations. Unilateral decisions like this could seriously compromise <strong>Australia</strong>’s reputation as a reliable part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crucial food security apparatus. If <strong>Australia</strong> wants to be taken seriously in the market then we must set up and use reliable avenues for resolving complaints without interrupting exports. Agricultural exports need to be protected from exposure to politically sensitive issues and not used as a domestic political bargaining chip.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29


Of course, there is more to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than just sales. Chines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ll far outstrip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upply. One way to increase supply is to promote overseas investment. Chinese investors are keen to have a financial stake in their country’s food supply and have access to incredible infrastructure-­‐building potential—somethi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agribusiness sorely needs. However, Chinese investment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has been presented to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public as ‘selling <strong>of</strong>f the farm’, and the extent <strong>of</strong> investment has been exaggerated, resulting in considerable public anxiety about high level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agricultural investments. In reality, a 2013 KPMG report, conducted with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Sydney <strong>China</strong> Studies Centre, revealed that <strong>China</strong> was only the ninth-­‐largest foreign investor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n agriculture, well behind the first-­‐ranking USA. Increasing people-­‐to-­‐people linkages betwe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is one way to combat the ill-­‐founded suspicion that seems to be driving this anxiety. Prominent strategic commentator Pr<strong>of</strong>essor Hugh White,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National University, has already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strong>of</strong>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e ‘Asian Century’. Pr<strong>of</strong>essor White advocates sending ten thousand young people to Indonesia each year, and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be no different. While the government’s New Colombo Plan—a university exchange program to Asia—is 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agriculture sector in particular needs to be thinking like Pr<strong>of</strong>essor White and aiming to encourage more you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to connect with <strong>China</strong>. Of course, even operating at full productivity,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upply will never meet the growing need for food products in <strong>China</strong>. Here too, <strong>Australia</strong>n expertise could be better used to assist <strong>China</strong> in building its own agricultural capacity. <strong>Australia</strong> is a global leader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farming techniques.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ACIAR) has been running successful long-­‐term programs in India and Bangladesh, among other countries, adapting <strong>Australia</strong>n dry-­‐land farming expertise to local conditions. <strong>Australia</strong>n researchers can build on this experience to work with Chinese farmers to improve long-­‐ and short-­‐term yields across <strong>China</strong>’s varied terrain.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one <strong>of</strong> ACIAR’s focus areas, will b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a <strong>China</strong> that is perhaps more aware than <strong>Australia</strong> <strong>of</strong> the importance <strong>of</strong>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practices. Joint sustainability programs would ultimately benefit both countries. There are also opportunities for <strong>Australia</strong>n investment in Chinese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upport, thoug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need to work with foreign companies to encourage investment. <strong>China</strong>’s political environment can be seen as a barrier to the kind <strong>of</strong> large-­‐scale agribusiness investment that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ompanies are used to. Land reform is one policy option, bu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prepared to be creative about dealing with potential investments that could effect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creas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Real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 encompasses trad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investment in both directions. Achieving this kind <strong>of</strong> true engagement will require creative thinking and a commitment to communication that covers government, business and individual citizens in both countries. 13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Beyond the Great WallChristian Dunk Christian Dunk is currently a government relations consultant and has previously worked for members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and NSW parliaments, including a minister in the NSW Government. He has a Bachelor <strong>of</strong> Art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ith Honours from ANU, and is currently undertaking a Master <strong>of</stro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t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Sydney. Christian has been studying Mandarin since August <strong>2014</strong>. It was an unexpected morning in November when my partner suggested we go to <strong>China</strong> in February <strong>2014</strong>. It took me a few hours to think over—<strong>China</strong> was not the first place on my list <strong>of</strong> travel destinations, not to mention it would be freezing in February. But, in the end, I relented. Curiosity had got the better <strong>of</strong> me, the kind <strong>of</strong> curiosity that has spurred on travellers from the ‘West’ for centuries, perhaps since Marco Polo (as clichéd as that is). That is not to suggest I was entirely ignorant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per se. I had the opportunity several years prior to travel to both the Republic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Taiwan) and to Hong Kong. Of course, that is without trying to quantify the countless hours spent at yum cha or enjoying the incredible sights and sound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s in Sydney. I had several months to prepare myself, so I let my intellectual curiosity wash over me,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Chinese history. History has always been one <strong>of</strong> my preferred subjects, striving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strong>of</strong> what the past lends to the present. It was a perfect excuse to delve into Rana Mitter’s <strong>China</strong>’s War with Japan 1937-­‐1945 and Julia Lovell’s The Opium War (both <strong>of</strong> which I would recommend). This lead to a more contemporary exploration <strong>of</strong> travel guides, maps, apps and even went as far as a Mandarin phrasebook. To say the excitement was palpable would be an understatement. The allure <strong>of</strong> the Middle Kingdom had set in. In reality, any <strong>Australia</strong>n consumer <strong>of</strong> nightly news or newspapers would be familiar with <strong>China</strong> and its importance to our ongoing future and prosperity. We all know, more or less, that <strong>China</strong> is our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a keen consumer <strong>of</strong> our resources to fuel its staggering economic expansion, and eager to access our universities—which in turn enables <strong>Australia</strong>n students to enjoy the opportunities that come without having to pay university fees upfront. Indeed,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without Chinese demand for <strong>Australia</strong>n goods and services our experience <strong>of</stro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ould have been more akin to that <strong>of</strong> our American and European counterparts. However, the positive aside, there is always an unknown element that comes with a foreign political system. Again, we all know, more or less, about <strong>China</strong>’s tense history with Tibetan and Uighur communities, the troubled status <strong>of</strong> Taiwan, territorial claims in the South <strong>China</strong> Sea, the Great Firewall that censors social media, and, above all else, the all-­‐encompassing influence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o it was that I found myself, a Sino novice, finally on the verge <strong>of</strong> my trip and feeling pretty well armed in terms <strong>of</strong> my understanding <strong>of</strong> what <strong>China</strong> ‘was’ or ‘is’. It was not long after that point that I found myself in Tiananmen Square on a freezing, wintry Beijing day absorbing the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31


scale and grandeur <strong>of</strong> what was imperial <strong>China</strong>. My sense <strong>of</strong> wonder only continued as I contemplated the majestic Temple <strong>of</strong> Heaven and surrounding parks, set out to align with the celestial bodies and designed to promote bountiful harvests and ensure harmony through the intercession <strong>of</strong> the Emperor. Yet there were so many contradictions within Beijing itself. An ancient, imperial capital ringed by grotesque, squat, concrete buildings that had bulldozed countless traditional alleyway neighbourhoods (hutong 胡 同 ) to make way for the modern marvel <strong>of</strong> the Olympics. It is only fairly recently that some thought has gone in the other direction towards conservation, building replicas <strong>of</strong> old hutongs and filling them with modern shops and eateries. Not surprisingly, this feeling <strong>of</strong> confusion, if not dislocation, was heightened when we ventured south to Shanghai—a bustling metropolis that could be mistaken for a more familiar Western CBD. It is a city on the move, expanding at a rate <strong>of</strong> knots, whether it is new skyscrapers or new public transport investment that puts our own progress to shame (despit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regulations). In the heart <strong>of</strong> it all there is also the strong remnant influence <strong>of</strong> the European concessions. To hear the local Shanghainese mock Beijingers for being uneducated, bureaucratic and lacking in style and sophistication was not something I had expected. Before I had really had time to fully comprehend these stark contrasts and contradictions, the adventure rolled on to Hangzhou and Suzhou. Both destinations were stunning examples <strong>of</strong> a ‘quieter’ <strong>China</strong>, making use <strong>of</strong> grand canals and waterways to build a civilisation with a distinctly artistic, if not philosophical, edge. This feeling was reaffirmed when I was told that Hangzhou was a destination for retired mandarins and generals, who would come to write poetry and see out their days by the tranquillity <strong>of</strong> the West Lake. Once again, up against this incredible expression <strong>of</strong> natural beauty was the relentless march <strong>of</strong> progress. Skyscrapers and unfinished apartment blocks dotted the landscape as the population in these cities boomed and people found greater opportunities away from coastal port cities. This adventure across four cities only served to demonstrate how little I actually knew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Not only <strong>of</strong> the place itself, particularly its regional differences, but the people and their goals and motivations. One <strong>of</strong> the aspects <strong>of</strong> travel I enjoy most is the direct interface with local people. You may not be able to share a word beyond ‘hello’ or ‘goodbye’, but to be there and soak it up directly with locals is priceless. If anything the trip made me realise that not only do I not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ie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but also as a general rule we as a society do not truly understand or engage with <strong>China</strong> beyond a surface level. Given <strong>Australia</strong>’s place in Asia and the ongoing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region, there are benefits to lifting that level <strong>of</strong> understanding and exchange. The obvious vehicle is through our human capital and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tourism. This affords us, and our Chinese interlocutors, the opportunity to better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our respective motivations through mutually beneficial exchanges. As a developed nation, we should also maintain a creative outlook on how we can contribute to <strong>China</strong>’s ongoing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 have decided to follow the trend and have taken up Mandarin lessons, so next time I visit <strong>China</strong> I can go beyond ‘hello’ and ‘goodbye’, and delve deeper into a remarkable language, culture and people. I cannot wait to go back. 13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Bananas’: A PerspectiveLouisiana Wang This article was awarded the ACYA <strong>Journal</strong> Opinion Article Prize (Chinese). Louisiana Wang, from Shangyu in Zhejiang Province, was a member <strong>of</strong> the first batch <strong>of</strong> students eligible to be admitted directly from <strong>China</strong>’s rigorous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gaokao) into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Sydney. Siyu is currently studying at the University’s Business School. Louisiana is extremely passionate about media and law and has had considerable experience as an MC over the years. Louisiana was a liberal arts student back in high school with a strong interest in creative writing, especially fiction and poetry.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by Callum Smith.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one <strong>of</strong> over five thousand years <strong>of</strong> history, and feudal imperial rule. <strong>Australia</strong> is an easy-­‐going, leisurely and multicultural nation. It is migration and the proliferation <strong>of</str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at have allowed two unsuspecting cultures to collide and give birth to the concept <strong>of</strong> Chinese-­‐<strong>Australia</strong>n hybrid culture – ‘the banana’. ‘Banana’ banteringly refers to those with ‘yellow skin and a white heart’ –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descendant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migrants – otherwise known as ‘ABC’ (<strong>Australia</strong>n-­‐Born Chinese). While not dissimilar to Chinese in appearance, they don’t recognize Chinese characters, nor is their <strong>Australia</strong>n accent anything short <strong>of</strong> authentic. In light <strong>of</strong> my own intrigue with this growing demographic, I share here a few <strong>of</strong> my encounters with ABCs. S: A fashionable and candid girl S was the first ABC that I met in <strong>Australia</strong>. Fashionably dressed, outgoing, eloquent with words, highly competitive and a typical example <strong>of</strong> a high achieving ABC. In one <strong>of</strong> my group presentation groups, along with S there was another more reserved ABC, and a few <strong>of</strong> us Chinese students. It was evident that S possessed advantage not only in linguistic ability, but also in personality, continuing her ‘dominance’. Based on an analysis <strong>of</strong> our language ability, S would always allocate the easiest and shortest questions to us Chinese, and took the difficult ones herself. Despite our prolonged criticism <strong>of</strong> S, with the knowledge that our English pr<strong>of</strong>iciency could not compare to her, and that she wouldn’t understand our Chinese, we helplessly submitted. During that group presentation, I made a bold decision. While S paused to think for a few seconds, I shared my own expla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strong>of</strong> the topic. As I was speaking, quite fluently at that, my eyes brushed over the expressions <strong>of</strong> my shocked group members, and S’s embarrassment, written all over her face. I thought our friendship was over. But, to my surprise, S actually took the initiative to speak to me afterwards, and later continued to greet me and chat on occasion.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33


This incident changed my opinion <strong>of</strong> the outgoing S. She ponders issues in a mode <strong>of</strong> thinking that she has developed throughout her childhood, so she feels no remorse for wearing a bikini on the beaches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and does not hesitate to express her dissatisfaction with others in the classroom. She makes obvious her ambition, and spares no embarrassment for her group members, but she does respect and understand the bold standing up <strong>of</strong> others with their own views. I later met many high achieving ABCs, and slowly discovered that only when w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xpress our views will a group be truly harmonious. C: A not-­‐so significant guy Humans like to speculate about things that they are unfamiliar with. My girlfriends and I like to have some imaginary discussions, for example what sentiments would our children have if they were ABCs? Would they be depressed and lose themselves, due to their dissimilar appearance? Would it be challenging to find an identity, and a sense <strong>of</strong> belonging?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ABC experience for myself, for a long while I would not have dared to ask those ‘bananas’, for fear <strong>of</strong> potential aversion and being deemed inappropriate. Until I met C, an ABC whose parents are from Shanghai. C sat next to me in one <strong>of</strong> my classes, and we were on relatively good terms. One day, I finally built up the courage to ask him this baffling question one evening. C remained in silence for about a minute before replying, “I am most willing to answer your question, but what exactly do you want me to address?” C kept talking, saying, “When I was young, I felt like there was something different about me, but later on I felt nothing. If I asked you how you felt in <strong>China</strong>, how would you respond?” I paused for a moment. “But I am Chinese! If I was the <strong>of</strong>fspring <strong>of</strong> an American family growing up in <strong>China</strong>, perhaps I would feel different.” C smiled gently and said, “That’s exactly what I mean. I don’t feel anything special, because I am <strong>Australia</strong>n.” He was precisely correct. We anticipate answers based on our own perspectives, just as I did, imagining the ABC experience. So what do we even really care about anyway? H: A calm and quiet boy While C has an interest in Taoism and the esoteric Chinese classic, the I Ching 易 经 , H is a ‘banana’ with no interest in the traditional Orient at all. H is the descendant <strong>of</strong> migrants from Taiwan, born in the 21 st century. He’s also my classmate and sits next to me in my German tutorial. His German is fantastic – much better than mine – so besides praising him for his 13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linguistic abilities in German, I encouraged him to take advantage <strong>of</strong> his youth to learn Chinese, but he was always indifferent. We later spoke about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H mentioned that he had learned the saxophone, so I told him that I had learned the guzheng 古 筝 as a child. Looking rather dull, I asked him “do you know what the guzheng is?” He simply shook his head. I was determined, having not given up hope yet, “the guzheng is to <strong>China</strong> what the piano is to the West.” H nodded indifferently. From then on, I gave up on any hopes <strong>of</strong> persuading H to explore Chinese culture, despite the fact his mother comes from the culturally rich Taiwan. Just like Ms S and Mr C, as a second generation migrant H has no sentiments for his Oriental heritage, or what others think about his appearance. He has his own worldview – he is completely <strong>Australia</strong>n. Through my interactions with ABCs, I have come to realise the connotation behind the ‘banana’ phenomenon is becoming ever clearer. They cannot be called ‘new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having breathed the air and tread the earth <strong>of</strong> this country from the day they were born. Apart from their physical appearance, they are a demographic with <strong>Australia</strong>n traits, representative <strong>of</strong> this Pacific nation in their every movement. Genes are a mysterious thing. They alone define the starting point <strong>of</strong> every human being, yet at the same time, one’s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surroundings possess a pr<strong>of</strong>ound ability to catalyse transformations in one’s traits. So, when I see those ABCs again, I will say to myself, “G’day, <strong>Australia</strong>ns!”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35


RIMPAC <strong>2014</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Enhanced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Sheldon Zhao Sheldon Zhao is currently in her second year at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National University, studying towards a Bachelor <strong>of</strong> Actuarial Studies and Bachelor <strong>of</strong> Computer Science. Xiaodong is very interested in world politics and even tried to enlist for the Chinese army. She has various leadership positions on campus and is the receipent <strong>of</strong> the ANU 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 and Chancellor’s Letters <strong>of</strong> Commendatio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by Fount Zhu. Introduction While <strong>China</strong> and the US were disputing cyber-­‐security and the East <strong>China</strong> Sea in June <strong>2014</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a member <strong>of</strong> the Pacific Rim family, was unprecedentedly invited to join the RIMPAC <strong>2014</strong> military exercises hosted by the US Pacific Fleet, the largest international maritime military exercise in the world. Through this, <strong>China</strong> not only showed the world that it would join such an exchange, but also developed its navy’s s<strong>of</strong>t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image. The Concept and Meanings <strong>of</strong>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In the late 1980s, the American scholar Joseph Nye proposed the term ‘s<strong>of</strong>t power’, a co-­optive power that influences, lures and persuades others to accept or support your actions. It helps a nation incur fewer costs to pursue desired outcomes than conventional ‘carrot and stick’ hard power approaches. 1 This power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oday’s world. Some nations are gradually relying more upon on s<strong>of</strong>t power to lead affairs, to affect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ultimately to consolidate their international positions and influence. Although <strong>China</strong> has been slow to consider s<strong>of</strong>t power’s application to the military, Chinese academic Huang Jianguo opines,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can be regarded as a capability that effectively transfers goods and human resources to fighting capability, and that influences and shapes other nations via non-­‐coercive approaches; different from military hard power, this power indirectly shocks and attacks opponents.” 2 Nowadays, countries are evermore interdependent and the cost <strong>of</strong> wars keeps rising; in such circumstance, it is important to skilfully and effectively use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to take the initiative, before military combat, to safeguard national interests. The following three factors explain why <strong>China</strong> must enhance its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First, building and enhancing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is a requirement <strong>of</strong> the times. Scholar Wang Hongwei believes, “the approach that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uses to protect the national interest is so unique that it cannot be replaced by hard power”. 3 Great changes and great readjustments are happening in the world. Different and complex conflicts fill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most <strong>of</strong> them involving non-­‐confrontational disputes, and to which the 1 Joseph Nye, S<strong>of</strong>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strong>Affairs</strong>, 2004. 2 Jianguo Huang, ‘Preliminary Study <strong>of</strong>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strong>Journal</strong> <strong>of</strong> the PLA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 (Studies <strong>of</strong> Strategic Issues), no. 7, 2004, pp. 22-­‐24. 3 Hongwei Wang, ‘On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and Chinese Military <strong>Affairs</strong> and Diplomacy’, Gansu Social Sciences, no. 2, 2009. 13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est solution is to cooperate rather than fight. Facing such problems as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which threatens the security <strong>of</strong> humankind, and financial crises, which impair worldwide progress, <strong>China</strong> must seek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hich in turn requires <strong>China</strong> to enhance its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Second, building and enhancing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is necessary for <strong>China</strong>’s development. Celebrated psychologist Abraham Maslow believed that human need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levels—Maslow’s hierarchy <strong>of</strong> needs—which, from bottom to top, are physiological needs, safety, love and belonging, esteem and self-­‐actualisation. Since its foundation in 1949, the People’s Republic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has achieved independe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strong>China</strong>, and subsequently <strong>China</strong>’s national needs have progressed from ‘seeking survival and security’ to ‘seeking development' to ‘seeking esteem’ and ‘seeking belonging’. To meet its escalated needs and further develop, <strong>China</strong>, as a responsible coun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ust build a good image, defend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order whilst creating an order it perceives fairer and more reasonable to replace it, and take actions to build a harmonious world based on long-­‐lasting peace and common prosperity. Third,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multiplies military hard power. Chinese pr<strong>of</strong>essor Tang Guanghong cites with regard to <strong>China</strong> the famou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equation created by Ray Cline, saying, “Spiritual factors can multiply an army’s strength and fighting capability.” 4 Fellow intellectuals Wang Xingsheng and Wu Zhizhong believe that, “An army’s fighting capability and executive capability, which is based on its fighting capability”, are the product <strong>of</strong> both hard and s<strong>of</strong>t power. 5 Hard and s<strong>of</strong>t power can be imagined as the two wheels <strong>of</strong> a carriage or the two wings <strong>of</strong> a bird. Military hard power is the basis and backbone <strong>of</strong> s<strong>of</strong>t power; without strong hard power, s<strong>of</strong>t power lacks support. On the other hand,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is pervasive; wars in all times involving all nations show that if a country’s s<strong>of</strong>t power is weak, the cost to use its hard power will increase. Mao Zedong even remarked about the Korean War that, “Our spiritual power exceeds the weapon power <strong>of</strong> the enemy”. This remark clearly demonstrates the capabilities <strong>of</strong> s<strong>of</strong>t relative to hard power. <strong>China</strong>’s Performance Showing its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at RIMPAC <strong>2014</strong> The RIMPAC military exercises are joint naval exercises involving several countries and are amongst the largest military exercises in the world. The US, the host <strong>of</strong> RIMPAC, had its own reasons to invite <strong>China</strong> to participate for the first tine this year. But through this, <strong>China</strong> also managed to develop its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and realise two strategic goals. Firstly, <strong>China</strong> showed the world its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and projected an international image <strong>of</strong> seeking peace and cooperation. During the RIMPAC exercises, <strong>China</strong> had sent its pure-­‐white ‘Peace Ark’ hospital ship; standing apart from warships filled with armed soldiers, it was the attractive business card <strong>of</strong> a peaceful national image. <strong>China</strong> tried to tell the world that it develops its military power only to keep the peace, provide humanitarian aid and proactively propel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the meantime, <strong>China</strong> showed a philosophy <strong>of</strong> ‘A man <strong>of</strong> noble characters seeks harmony in diversity’, and asserted that it would never advocate alignment, let alone blindly resort to force. 4 Guanghong Tang, ‘The Chinse Army Must Try to Build Its “S<strong>of</strong>t Power”’, <strong>Journal</strong> <strong>of</strong> the PLA Nanjing Institute <strong>of</strong> Politics, vol. 6, 2006, pp. 98-­‐99. 5 Xingsheng Wang and Zhizhong Wu, ‘On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Daily, 7 June 2007.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37


Secondly, <strong>China</strong> participating in RIMPAC had a meaningul effect upon promoting positive US-­‐<strong>China</strong> military interaction and improving US-­‐<strong>China</strong> rela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one ship that <strong>China</strong> had promised to send during initial discussions in 2012, <strong>China</strong> sent three more ships in a show <strong>of</strong> its good faith to further cooperation with the US. Meanwhile, <strong>China</strong> communicated a significant message to to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 community, that <strong>China</strong> is rising but it does not want to use its disagreements with the US to replace the US. The Asia-­‐Pacific is an area where US-­‐<strong>China</strong> interests intertwine the most, where the US and <strong>China</strong> interact most. On this occasion, US-­‐<strong>China</strong> military relations greatly improved, which will reduce the possibility <strong>of</strong> the direct confrontation and diputes between the US and <strong>China</strong>, and improved US-­‐<strong>China</strong> military relations will greatly promote world peace and stability. Actually, apart from RIMPAC, <strong>China</strong> has in recent years been using many different military missions and activities to send out signals that the Chinese army seeks peace and cooperation. The most familiar example might be the Chinese navy accepting the invitation <strong>of</strong> Somalia, Germany, France, Spain and many other nations to cooperate in cracking down on piracy <strong>of</strong>f the Somalian coast—<strong>China</strong> has sent 18 fleets to escort both Chinese ships and citizens passing by the Gulf <strong>of</strong> Aden near Somalian waters, as well as ships dispatched by orgnanisations such as the World Food Programme to transport humanitarian supplies. This cooperation was laud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General, Ban Ki-­‐moon, and many nations. The Chinese army is an indispensible force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naval cooperation and preserve regional stability. The Status Quo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S<strong>of</strong>t Power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its Development Building a Positive Image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Army The quality <strong>of</strong> the product is the foundation <strong>of</strong> any sucessful advertisement. Likewise, if <strong>China</strong> wishess to strengthen the influence and persuasiveness <strong>of</strong> its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and increase the international legitimacy <strong>of</strong> Chinese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it should first build a positive image <strong>of</strong> its army that is attractive to governments and publics. Utimately speaking, military affairs are the violent means available to a nation, but countries should also use them to develop their national culture and values. Chinese military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already broad and deep. In the long course <strong>of</strong> revolutionary wars and army building, <strong>China</strong> has moulded a rich and influential values standard, code <strong>of</strong> conduct and philosophy <strong>of</strong> life, and has developed a characteristic military culture reflecting the discipline <strong>of</strong> the PLA, historical traditions and combat spirit. From the ancient military classics such as the Seven Military Classics to modern highlights such as the ‘spirit <strong>of</strong> Lei Feng’ (Lei Feng jingshen 雷 锋 精 神 ) and the ‘Great Wall culture’ (Changcheng wenhua 长 城 文 化 ), what they reflect is far more than the arts <strong>of</strong> wars; they reflect deep and broad Chinese military philosophies including ‘regarding wars with caution’ (shen zhan 慎 战 ) and ‘game theories’ (boyi 博 弈 ). The Chinese army’s courageous spirit in marching forward to safeguard their country and their homes, and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ies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army focusing on the mutual compensation between morality and laws and putting kindness and justice first. The modern Chinese army is absorbing these philosophies and spirit to strengthen its cohesion, and trying to mak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urther acknowledge Chinese military cultures.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explore and promote these values, use its advanced military cultures to manifest a positive image <strong>of</strong> its army and employ the brightness <strong>of</strong> its civilization 13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and strength <strong>of</strong> its ethics to shape an attractiveness, influence and persuasiveness that transcends national boundaries. The PRC’s defense and foreign polices and practices also possess appeal and persuasiveness; they are key elements <strong>of</strong> Chinese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Sixty years ago, <strong>China</strong> declared its Five Principles <strong>of</strong> Peaceful Coexistence. This is an independent diplomatic poli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xpressing <strong>China</strong>’s goodwill to achieve regional peac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on. In current times, when the power <strong>of</strong> nations is changing, these principle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anagement and international friendly cooperaton; more and more nations accept these principles. On the other hand, since modern <strong>China</strong> has suffered invasion and plunder, and was several times on the brink <strong>of</strong> destruction. Chinese people and the Chinese army abhor war and invasion, and they will now and forever do their best to make a stable world and regional peace. <strong>China</strong> will unswervingly pursue its defence policies and advocate the construction <strong>of</strong> a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based upon mutual respect and mutual non-­‐interference. This convinces those who desire world peace, especially peoples who have suffered or are suffering wars, to recognise the Chinese army as ‘a mighty and righteous army safeguarding peace’. In recent years, <strong>China</strong> has positively demonstrated its s<strong>of</strong>t power to the world by carrying out various military practices and missions. Jane Harman points out that, since disasters relief and humanitarian aid directly helps people in need and builds relations between governments and people, they are efficient foreign policy tools that help a country to fully manifest positive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6 From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o the 2008 Southern <strong>China</strong> snow disaster, to the large peacekeeping forces that <strong>China</strong> sends abroad on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missions, international observers see the efficient and systematic integration and deployment, the noble spirit to bear hardships and the high efficiency in disasters relief <strong>of</strong> the PLA. They see a shining image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as a responsible nation; they see different nations and races support the PLA. While the PLA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y <strong>of</strong> such ‘public diplomacy’, serving these missions directly links to the world’s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strong>of</strong> the PLA and strengthens <strong>China</strong>’s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Thus,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first build a positive and attractive image <strong>of</strong> the PLA. Only through this can <strong>China</strong> further promote itself to the media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build a positive image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o achieve this goal,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fully study its historic military knowledge and apply this to its modern defence and foreig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its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ing Promotion Abroad and Agenda-­‐Setting Ability Yi Wenhua, director <strong>of</strong> the Comrade News agency, believes that in modern informationised warfare,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onquering <strong>of</strong> opponents’ spirits. In these wars,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media wars and control over news broadcasting are vital strategic factors. 7 Under present conditions, when <strong>China</strong> promotes its advanced military culture to the world, it faces rare historic opportunity but also severe challenges. For instance, Western media perpetuate the ‘<strong>China</strong> threat theory’ and file hostile negative reports about 6 Jane Harman, ‘The Military's Invaluable 'S<strong>of</strong>t' Power’, The Huffington Post, 18 November 2013,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rep-­‐jane-­‐harman/the-­‐militarys-­‐invaluable_b_4297452.html. 7 Wenhua Yi, ‘The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strong>of</strong> Military News that Builds the S<strong>of</strong>t Power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Army’, Military Correspondent, June 200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39


iots in the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all <strong>of</strong> which discredits the image <strong>of</strong> the Chinese army.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in 2005, the Associated Press, Reuters, Agence France-­‐Presse, TASS Russian News Agency, Kyodo News and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strong>of</strong> Taiwan issued 2,640 news releases about Chinese national defence and the Chinese army, <strong>of</strong> which only 6.9% were positive. 8 Thus <strong>China</strong> ha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winning approval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dditionally, the Chinese military must show its international image to nations and ethnic groups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and values, and the natural gap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greatly prevent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improve the transparency <strong>of</strong> its defence policies and create a sound environment <strong>of</strong> mutual trust and collaboration by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improve its agenda-­‐setting abilities. In recent years, <strong>China</strong> has proactively joined in joint international military exercises, and more and more nations are cooperating with <strong>China</strong>. Just take 2013 as an example. That year, <strong>China</strong> participated in anti-­‐terror exercises with Russia such as joint naval operations and peace missions, military exercises for maritime security decided by the ASEAN+8 Defense Ministers’ Meeting, the ‘Hand-­‐in-­‐Hand 2013’ <strong>China</strong>-­‐India joint anti-­‐terror army trainings and many other military exercises. However, <strong>China</strong> is not yet very open about announcing these military exercises to the news media. Even looking at RIMPAC <strong>2014</strong>, during the military exercises US Major General Hall accepted an interview from <strong>China</strong> Central Television (CCTV) and shared his opinions in his living room. In contrast, <strong>China</strong> only allowed the Western media to report on its ‘Peace Ark’ hospital ship and reserved its veto before reporting. 9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timely, objectively and clearly show its defence policies and strategic intentions to style itself as a great Asia-­‐Pacific country, and it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its reporting. This is because the first word on a matter can more easily lead subsequent remarks and mainstream media coverage in a certain dire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a positive image <strong>of</strong> its army,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change its passive mode by answer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questions, and proactively creating news topics, leading public voices and taking the favourable position to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Yi Wenhua states that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more proactively “express its voice and standpoint to the world”.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mode <strong>of</strong> promoting its army through a single <strong>of</strong>ficial voice and speak a “world language” more accessible to Westerners in order to win more worldwide appreciation and support.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skilfully report facts to reflect it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views and intentions. 10 Proactively Cooperating with or Leading Nations to Set the Rules for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s a great power in the Asia-­‐Pacific with increasing worldwide influence, <strong>China</strong> must consider how to achieve win-­‐win outcomes with other great nations. 11 To achieve this goal,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first enhance its policy influence and discourse power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strong>China</strong> has many neighbouring countries. It ought to keep peaceful and stable relations with its neighbours including Russia, the nations <strong>of</strong> Central Asia, Afghanistan, India and Pakistan; and it ought to solve existent problems around its coastal areas and territorial conflicts in the East and South <strong>China</strong> Seas. Apart from economic approaches to strengthen business and trade 8 Ibid. 9 Matthew Fisher, ‘<strong>China</strong>, U.S. Navies Put Rivalries Aside at RIMPAC <strong>2014</strong>’, Canada.com, 16 July <strong>2014</strong>, http://o.canada.com/news/world/world-­‐world/fisher-­‐china-­‐u-­‐s-­‐navies-­‐put-­‐rivalries-­‐aside-­‐at-­‐rimpac-­‐<strong>2014</strong>. 10 Ibid. 11 Honghua Men,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strong>China</strong>’s Big Strategy’,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no. 3/4, 2012. 14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interactions and mutual benefits to create more sound strategic conditions,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als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dialogues about defence and security. As a regional great power, it should proactively join to build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ystems, and in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it should even take leadership in setting up fundamental rules for mutual trust between nations. The Chinese army not only continues negotiations about defence and security with the US, Russia, Japan, <strong>Australia</strong>, the UK, France and other nations, but also is gradually commencing such negotiations with many other surrounding countries including Pakistan, Mongolia, Thailand, Vietnam and the Philippines. 12 Meanwhile, given the fact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s escalated security needs,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better understand international rules and skilfully use them; it should continuously and innovatively improve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rules and also create the new rules. What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Note in Developing Its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In 2001, Colin Gray, Pr<strong>of</strong>essor <strong>of</stro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Strategic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Reading, published a monograph arguing that, in the course <strong>of</strong> developing its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strong>China</strong> should not regard hard power as an “anachronism”. 13 Since s<strong>of</strong>t power cannot be easily developed or controlled by any other nation,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make less sense with regards to s<strong>of</strong>t power as hard power. Today, hard power is still a significant tool to implement policies; it is the ultimate approach that nations seek to safeguard their national security. Additionally,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can hardly work when one’s counterparts are hard to influence, lure, or persuade. For example, it is far more effective to militarily hit terrorist organisations and religious extremists than to change their values or buy their support. Because <strong>of</strong> this, hard power should still be the first choice when nations address these difficult missions. Thus, <strong>China</strong> must put its defensive security policies first, then gradually convert its economic strength to military capability, greatly propel its military reform and integration and build a modern army equipped with intelligent weapons and composed <strong>of</strong> highly educated high-­‐calibre soldiers. This way, its army will be able to fight and fight to win, and will more effectively intimidate separatists and terrorists. Conclusi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by the Chinese army, especially through its exemplary performances in international peacekeeping and humanitarian aid over recent years, we can reach a conclusion—that s<strong>of</strong>t power is a key component <strong>of</strong> a countr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greatly helps a country show its positive image and better handle international affairs. Wh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deals wit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 can also draw upon such conclusions. First,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s<strong>of</strong>t power can greatly boost a country’s overall strength. In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armaments <strong>of</strong> the Eighth Route Army and the New Fourth Army and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strong>of</strong> their <strong>of</strong>ficers and soldiers were far inferior to those <strong>of</strong> the Japanese army and the Kuomintang army. But the Communist Party <strong>of</strong> <strong>China</strong> and its army won the support <strong>of</strong> the masses and won the wars; what they relied on was firm belief, courage and a revolutionary spirit that did not fear sacrifice. In today’s peacetime, non-­‐warfare military actions are widely advocated, which puts forwards new 12 Qinsheng Zhang, ‘<strong>China</strong>’s Military Diplomacy’, Study Times, 14 May 2007, www.china.com.cn/aboutchina/data/gu<strong>of</strong>ang/2008-­‐07/05/content_15959902.htm. 13 Colin S. Gray, Hard Power and S<strong>of</strong>t Power: The Utility <strong>of</strong> Military Force as an Instrument <strong>of</strong>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Pennsylvania: Institute for the Strategic Studies <strong>of</strong> the U.S. Army (SSI), 2011.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41


equirements to building s<strong>of</strong>t power. Through developing military s<strong>of</strong>t power, <strong>China</strong> can not only safeguard its security, but also effectively execute peaceful military actions such as disasters relief, dealing with security issues and safeguarding social stability. Combating the 1998 Yangtze River floods, the 2003 SARS outbreak, and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relief, settling riots and safeguarding the people’s interests all prove that, via developing its army’s s<strong>of</strong>t power, <strong>China</strong> most effectively protects its people’s interests and protects national security.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with the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the s<strong>of</strong>t power <strong>of</strong> its army, <strong>China</strong> is playing a more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role in diverse events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peacekeeping missions, such as naval escorts <strong>of</strong> humanitarian aid <strong>of</strong>f the Gulf <strong>of</strong> Aden. Hence, more and more nations recognise and appreciate the Chinese military. Second, <strong>China</strong> is a significant force in protecting world peace. The US is the most developed and powerful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strong>China</stro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ing country and rising power. Therefore, Asia-­‐Pacific peace cannot be realised without friendl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US militaries. RIMPAC <strong>2014</strong> reflects that these two countries value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strong>of</strong> their military relations. The US invited <strong>China</strong> to join because it has to cooperate with <strong>China</strong> to handle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When <strong>China</strong> accepted the invitation and proactively joined the military exercises, its consideration was to show the world its determination to safeguard peace. A smart country should read US-­‐<strong>China</strong> cooperation reflected in RIMPAC. As a member <strong>of</strong> the Pacific Rim, <strong>Australia</strong> should clearly understand that Asia-­‐Pacific nations will prefer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there is an unstoppable trend to create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ecurity order, and all nations should understand this trend and adapt to it. All nations should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strong>of</strong> win-­‐win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preserve peace in the Pacific Rim and the world. <strong>China</strong> is not a threat to <strong>Australia</strong>; its development brings <strong>Australia</strong>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huge benefits. Thus it is wise to proactively develop positive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 with <strong>China</strong>. It is pleasing to see that <strong>China</strong>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are deepening their military relations and developing their defenc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This October, <strong>China</strong> was for the first time invited by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the US to join a small-­‐scale military exercise held in northern <strong>Australia</strong>. 14 In return, <strong>China</strong> unprecedentedly invited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Defense Force to join the ‘Phoenix Spirit’ emergency response and disaster relief military exercises on Chinese territory. Additionally, this year, the top leaders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army, air force and navy visited <strong>China</strong>, and in July Fang Changlong, a Vice Chairman <strong>of</strong> the PRC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made a reciprocal visit. The (now former) <strong>Australia</strong>n Defense Minister, David Johnston, the Chief <strong>of</strong>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Defense Force, Mark Binskin, and the Secretary <strong>of</strong> the Department <strong>of</strong> Defense, Dennis Richardson, all visited <strong>China</strong> too. 15 The present writer looks forward to <strong>China</strong> and <strong>Australia</strong> exploring further opportunities for military exchange. 14 Agence France-­‐Presse, ‘<strong>China</strong> to join military exercises with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US’, Defense News, 17 July <strong>2014</strong>, http://www.defensenews.com/article/<strong>2014</strong>0717/DEFREG03/307170035/<strong>China</strong>-­‐Join-­‐Military-­‐Exercise-­‐US-­‐<strong>Australia</strong>, Agence France-­‐Presse, 07/17/<strong>2014</strong> 15 Brendan Nicholson, ‘ADF is all the way with the PLA’, The <strong>Australia</strong>n, 1 August <strong>2014</strong>, http://m.theaustralian.com.au/national-­‐affairs/policy/adf-­‐is-­‐all-­‐the-­‐way-­‐with-­‐the-­‐pla/story-­‐e6frg8yo-­‐1227009348978. 14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SECTION IV OPINION ARTICLE CHINESE 第 四 部 分 个 人 评 论 部 分 中 文 类 作 品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43


我 眼 里 的 “ 香 蕉 人 ” 王 丝 雨 这 篇 文 章 荣 获 了 “ 中 澳 青 年 联 合 会 学 报 个 人 评 论 部 分 一 等 奖 ( 中 文 )”。 王 丝 雨 , 来 自 浙 江 上 虞 , 悉 尼 大 学 第 一 批 高 考 学 生 。 目 前 就 读 于 商 学 院 。 对 传 媒 和 法 律 有 着强 烈 的 热 爱 , 同 时 拥 有 多 年 主 持 经 历 。 高 中 时 为 文 科 生 , 热 爱 写 作 , 尤 其 是 小 说 和 诗 歌 。 中 国 , 一 个 弥 漫 着 五 千 年 文 明 , 浸 淫 过 漫 长 封 建 皇 权 的 国 度 ; 澳 大 利 亚 , 一 个 散 发 着悠 闲 洒 脱 气 息 , 且 极 具 多 元 包 容 性 的 民 族 。 正 是 人 类 的 迁 徙 和 种 族 的 繁 衍 , 让 这 两 个 极 难 有交 集 的 民 族 , 产 生 出 包 涵 着 中 澳 双 重 元 素 的 概 念 —— 澳 洲 “ 香 蕉 人 ”。 “ 香 蕉 人 ”, 有 黄 肤 白 心 的 戏 谑 意 味 , 英 文 名 “<strong>Australia</strong>n-­‐Born Chinese”, 简 称 ABC, 专指 那 些 澳 大 利 亚 华 人 移 民 的 华 裔 后 代 。 虽 然 在 样 貌 上 和 中 国 人 无 异 , 但 他 们 不 识 汉 字 汉 音 ,说 着 一 口 流 利 的 澳 式 英 语 。 面 对 这 个 日 渐 庞 大 的 群 体 , 太 多 的 好 奇 促 使 着 我 与 大 家 分 享 一 些我 和 ABC 的 故 事 。 S: 一 个 热 烈 率 真 的 个 性 潮 妞 S 是 我 在 澳 洲 遇 到 的 第 一 个 ABC, 衣 着 时 尚 , 热 烈 张 扬 , 能 言 善 辩 , 争 强 好 胜 , 很 典 型地 代 表 了 大 学 里 那 些 高 分 高 能 的 ABC。 某 次 小 组 presentation, 当 时 组 里 除 了 S, 还 有 另 一寡 言 温 和 的 ABC 及 我 们 几 个 中 国 学 生 。 很 明 显 , 占 据 性 格 以 及 语 言 双 重 优 势 的 S 继 续 着 她一 贯 的 “ 独 霸 ” 的 风 格 。 根 据 对 我 们 几 个 华 人 语 言 能 力 的 判 断 , 她 总 是 把 最 简 单 及 简 短 的 问 题 留 给 了 我 们 , 自己 当 仁 不 让 地 承 担 了 最 复 杂 的 部 分 。 虽 然 我 们 几 个 对 她 微 词 已 久 , 但 纠 结 于 讲 英 文 我 们 拼 不过 , 讲 中 文 对 方 听 不 懂 的 无 奈 , 权 衡 之 下 都 选 择 了 隐 忍 。 就 是 在 那 次 的 presentation, 我 做了 一 个 大 胆 的 决 定 , 在 S 的 陈 述 过 程 中 抓 住 了 她 几 秒 钟 思 考 的 空 隙 , 开 始 了 我 对 那 个 问 题 的理 解 和 阐 述 。 在 还 算 流 利 的 陈 述 过 程 中 , 我 的 余 光 扫 到 了 全 组 人 惊 愕 的 表 情 以 及 S 尴 尬 的 眼神 , 我 当 时 以 为 自 己 和 S 恐 怕 是 彻 底 陌 路 了 。 结 果 , 在 那 之 后 S 反 倒 主 动 和 我 说 起 话 来 , 在后 来 的 时 间 , 我 们 也 会 在 偶 遇 时 打 招 呼 并 且 闲 扯 上 几 句 。 这 件 事 让 我 对 S 这 个 张 扬 的 女 孩 有 了 不 一 样 的 看 法 , 她 以 自 小 习 惯 的 思 维 方 式 考 量 问题 , 所 以 她 会 很 自 然 地 在 中 国 的 海 滩 上 穿 比 基 尼 , 在 课 堂 上 自 由 地 表 达 对 他 人 的 不 满 , 她 会显 性 地 表 现 自 己 的 好 强 , 不 顾 及 组 员 的 面 子 , 但 也 会 对 别 人 的 大 胆 展 示 表 现 出 理 解 和 尊 重 。之 后 我 也 接 触 过 很 多 高 分 高 能 的 ABC, 渐 渐 发 现 , 其 实 当 国 际 学 生 顺 畅 有 力 地 表 达 自 己 观 点的 时 候 , 一 个 学 习 小 组 里 才 会 有 更 多 真 正 的 和 谐 。 C: 一 个 没 有 特 别 感 觉 的 大 男 生 14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人 们 总 是 喜 欢 去 猜 测 一 些 他 们 不 熟 悉 的 事 物 , 比 如 我 和 闺 蜜 闲 聊 时 总 会 做 一 些 设 想 ,假 设 我 的 孩 子 是 一 个 ABC, 那 么 他 / 她 对 外 界 的 感 触 是 怎 样 的 ? 会 因 为 外 貌 的 不 同 而 忧 郁 失落 吗 ? 会 难 以 界 定 自 己 的 身 份 归 属 吗 ? 我 无 法 亲 身 体 会 作 为 ABC 的 感 觉 , 并 且 在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内 都 不 敢 去 问 身 边 那 些 “ 香 蕉 人”, 因 为 怕 自 己 的 问 题 不 妥 当 , 怕 别 人 反 感 。 直 到 我 遇 见 了 C, 一 个 父 母 来 自 上 海 的 ABC 大男 生 。 我 和 C 一 直 是 某 门 课 的 同 桌 , 因 而 关 系 还 算 不 错 , 这 也 使 得 我 鼓 足 勇 气 在 某 天 傍 晚 向他 询 问 了 这 个 困 惑 已 久 的 问 题 。 C 听 到 问 题 后 沉 默 了 一 分 钟 ,“ 我 很 愿 意 回 答 你 这 个 问 题 , 但 你 想 让 我 回 答 些 什 么 呢 ?” C 接 着 说 道 ,“ 在 我 很 小 的 时 候 , 我 曾 觉 得 自 己 和 别 人 有 些 不 同 , 但 后 来 就 没 有 了 ; 如果 我 问 你 在 中 国 的 感 觉 , 你 会 怎 么 回 答 ?” 我 一 时 间 愣 住 了 ,“ 我 本 来 就 是 中 国 人 呀 , 倘 若 我 是 美 国 人 的 孩 子 却 生 长 在 中 国 , 或 许会 不 同 。” C 对 我 很 温 和 地 笑 笑 ,“ 其 实 我 就 想 说 , 我 没 什 么 特 别 的 感 觉 , 我 就 是 澳 洲 人 。” C 没 有 说 错 , 我 们 总 是 以 自 己 的 观 念 去 希 望 别 人 做 出 相 应 的 回 答 , 就 像 我 一 直 以 自 己在 留 学 澳 洲 的 经 历 幻 想 着 ABC 的 感 觉 。 那 么 , 我 们 在 意 的 究 竟 又 是 什 么 呢 ? H: 一 个 平 静 而 淡 定 的 小 男 孩 和 C 对 中 国 传 统 的 《 易 经 》 和 “ 道 教 ” 还 有 所 关 注 不 同 ,H 算 是 “ 香 蕉 人 ” 中 对 传 统 东 方 文明 根 本 没 兴 趣 的 一 类 。H 是 一 个 台 湾 移 民 后 代 的 00 后 小 男 孩 , 也 是 我 德 语 辅 导 班 的 同 桌 。H 的 德 语 非 常 棒 , 高 过 同 班 的 我 一 大 截 , 因 此 我 在 赞 美 之 余 总 是 建 议 他 趁 着 年 龄 还 小 学 一 些中 文 ,H 不 置 可 否 。 之 后 我 们 也 谈 过 乐 器 ,H 说 他 学 过 萨 克 斯 , 于 是 我 告 诉 他 我 小 时 候 学 古筝 。 当 我 看 到 H 平 淡 的 表 情 后 便 问 他 ,“ 你 知 道 什 么 是 古 筝 吗 ?”, 他 摇 摇 头 。 我 仍 不 死 心 ,“ 古 筝 在 中 国 就 像 钢 琴 在 西 方 世 界 一 样 重 要 呢 ”,H 仍 是 一 脸 平 静 地 点 了 点头 。 在 那 之 后 我 再 也 没 有 动 过 劝 H 去 了 解 学 习 中 国 文 化 的 念 头 , 即 便 H 的 母 亲 来 自 中 华 传统 文 化 盛 行 的 台 湾 。 和 S 小 姐 以 及 C 先 生 一 样 ,H 作 为 第 二 代 移 民 , 他 并 不 在 意 自 己 东 方 的 血 统 , 也 不 在意 别 人 对 他 外 貌 的 看 法 , 他 对 外 界 有 自 己 的 认 识 和 喜 好 , 他 已 经 完 完 全 全 是 一 个 澳 大 利 亚 人了 。 在 和 ABC 一 次 次 的 接 触 中 , 我 发 现 “ 香 蕉 人 ” 背 后 的 含 义 正 在 越 来 越 清 晰 , 他 们 甚 至 不能 被 称 作 新 澳 洲 人 , 因 为 自 出 生 起 , 他 们 就 已 融 入 了 澳 大 利 亚 广 阔 的 土 地 和 天 空 之 中 。 除 了体 貌 特 征 , 他 们 是 被 所 有 澳 洲 元 素 组 装 的 一 群 人 , 举 手 投 足 都 代 表 着 这 个 太 平 洋 上 的 大 国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45


基 因 是 个 神 奇 的 东 西 , 它 以 顽 强 的 力 量 决 定 着 每 个 人 都 有 着 一 个 特 定 的 初 始 值 ; 同 时, 承 载 着 基 因 的 人 文 环 境 , 也 有 着 巨 大 的 能 量 , 它 顽 强 地 促 成 着 人 文 基 因 的 激 变 。 因 此 , 当我 再 次 遇 见 那 些 ABC 时 , 我 会 在 心 里 对 他 们 说 :“ 你 好 呀 , 澳 大 利 亚 人 !” 14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从 “ 环 太 平 洋 —<strong>2014</strong>” 军 事 演 习 看 中 国 军 事 软 实 力 提 升赵 晓 冬 赵 晓 冬 是 目 前 在 澳 大 利 亚 国 立 大 学 攻 读 精 算 学 和 计 算 机 科 学 双 学 士 学 位 的 大 二 学 生 。 赵 晓 冬对 世 界 政 治 非 常 感 兴 趣 , 甚 至 曾 经 试 图 参 军 。 她 在 校 园 里 多 个 学 生 团 体 担 任 领 导 角 色 , 并 获取 过 国 立 大 学 全 国 优 秀 奖 学 金 以 及 校 长 表 扬 状 。 引 言 <strong>2014</strong> 年 6 月 , 中 美 网 络 安 全 问 题 以 及 南 海 和 东 海 争 端 硝 烟 未 平 , 作 为 环 太 平 洋 国 家 的 一员 , 中 国 首 次 应 邀 参 加 了 “ 环 太 平 洋 —<strong>2014</strong>” 军 事 演 习 , 不 仅 向 世 界 传 递 了 中 国 愿 意 参 与 交流 , 增 进 双 方 或 多 方 合 作 的 态 度 , 而 且 展 现 了 中 国 海 军 的 软 实 力 和 中 国 形 象 。 一 、 军 事 软 实 力 的 概 念 软 实 力 这 一 概 念 最 早 由 美 国 学 者 约 瑟 夫 • 奈 在 上 世 纪 80 年 代 提 出 , 他 认 为 软 实 力 是 一种 同 化 性 权 力 (co-­‐optive power), 即 通 过 影 响 , 劝 诱 和 说 服 来 使 别 人 相 信 或 支 持 自 己 的 行动 , 在 实 现 国 家 利 益 方 面 比 “ 萝 卜 加 大 棒 ” 的 传 统 方 法 代 价 更 低 。 1 如 今 , 这 种 力 量 的 重 要 性 正在 日 趋 凸 现 。 一 些 国 家 正 越 来 越 多 地 借 助 “ 软 实 力 ” 来 掌 控 主 导 权 , 干 预 国 际 政 治 , 最 终 确 保他 们 国 家 的 国 际 地 位 和 影 响 力 。 在 军 事 领 域 , 中 国 目 前 对 于 软 实 力 的 应 用 的 研 究 还 不 多 。 黄 建 国 教 授 认 为 “ 军 事 软 实 力是 指 将 物 质 与 人 力 资 源 转 化 为 有 效 战 斗 力 的 能 力 , 是 用 非 强 制 手 段 影 响 与 塑 造 别 国 的 能 力 , 是相 对 于 军 事 硬 实 力 而 言 间 接 形 成 威 慑 与 打 击 能 力 的 实 力 ”。 2 当 今 世 界 , 国 家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日 益 密 切 、 战 争 成 本 不 断 攀 升 , 恰 如 其 分 的 用 好 军 事 软 实 力 , 对 于 争 取 军 事 斗 争 的 主 动 权 ,维 护 国 家 利 益 ,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首 先 , 加 强 军 事 软 实 力 建 设 是 时 代 发 展 的 要 求 。 汪 红 伟 认 为 中 国 军 事 软 实 力 “ 维 护 国 家利 益 的 特 征 、 方 式 是 硬 实 力 无 法 替 代 的 ”。 3 当 今 世 界 处 在 大 变 革 、 大 调 整 之 中 。 国 际 上 各 种矛 盾 纷 繁 复 杂 , 从 性 质 上 看 , 许 多 矛 盾 属 于 非 对 抗 性 矛 盾 , 基 本 的 解 决 方 式 不 是 斗 争 , 而 是合 作 。 从 形 式 来 看 , 国 际 恐 怖 主 义 等 威 胁 着 人 类 的 安 全 , 金 融 危 机 影 响 着 世 界 的 发 展 , 解 决这 些 问 题 只 能 通 过 国 际 合 作 , 提 升 军 事 软 实 力 是 关 键 。 其 次 , 加 强 军 事 软 实 力 建 设 是 中 国 发 展 的 客 观 需 要 。 心 理 学 家 马 斯 洛 认 为 , 人 的 需 求按 照 由 低 到 高 分 为 五 个 层 次 , 依 次 是 : 生 理 需 求 、 安 全 需 求 、 归 属 需 求 、 尊 重 需 求 和 自 我 实现 需 求 。 在 国 家 层 次 上 , 新 中 国 成 立 60 多 年 来 , 我 们 实 现 了 国 家 独 立 和 经 济 发 展 , 国 家 需求 实 现 了 从 “ 求 生 存 ”、“ 求 安 全 ” 到 “ 求 发 展 ” 再 到 “ 求 归 属 ” 和 “ 求 尊 重 ” 的 历 史 性 转 变 。 作 为 国 际1 约 瑟 夫 · 奈 ,《 软 实 力 : 世 界 政 治 成 功 的 手 段 》, 纽 约 : 公 共 事 务 ,2004 年 。 2 黄 建 国 ,《 军 事 软 实 力 问 题 初 探 》,《 国 防 大 学 学 报 ( 战 略 问 题 研 究 )》,2004 年 第 7 期 , 第 22-­‐24 页 。 3 汪 红 伟 ,《 论 军 事 软 实 力 视 野 下 的 中 国 军 事 外 交 》,《 甘 肃 社 会 科 学 》, 2009 年 第 2 期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47


社 会 负 责 任 的 一 员 , 树 立 良 好 的 国 家 形 象 , 维 护 国 际 安 全 秩 序 并 推 动 建 立 公 正 合 理 的 国 际 安全 新 秩 序 ,“ 推 动 建 设 持 久 和 平 、 共 同 繁 荣 的 和 谐 世 界 ”, 是 当 代 中 国 发 展 的 客 观 需 要 。 第 三 , 军 事 软 实 力 是 硬 实 力 的 倍 增 器 。 汤 光 鸿 教 授 通 过 类 比 著 名 的 克 莱 因 国 力 方 程 式 ,提 出 “ 军 队 的 实 力 或 战 斗 力 … 由 精 神 要 素 放 大 ”。 4 王 幸 生 和 吴 志 忠 也 认 为 ” 一 支 军 队 的 战 斗 力及 其 以 战 斗 力 为 核 心 的 履 行 使 命 的 能 力 ” 是 硬 实 力 与 软 实 力 的 乘 积 。 5 软 硬 实 力 是 车 之 双 轮 、鸟 之 双 翼 : 军 事 硬 实 力 是 软 实 力 的 基 础 和 后 盾 , 没 有 过 硬 的 硬 实 力 , 软 实 力 缺 少 支 撑 ; 而 军事 软 实 力 是 一 种 渗 透 性 的 力 量 , 如 果 一 支 军 队 缺 乏 软 实 力 , 必 将 增 加 硬 实 力 的 使 用 成 本 , 这已 经 被 古 今 中 外 战 争 史 证 明 。 当 年 毛 泽 东 用 我 军 “ 钢 少 气 多 ”、 美 军 “ 钢 多 气 少 ” 点 评 朝 鲜 战 争 ,就 生 动 的 说 明 了 军 事 软 硬 实 力 的 作 用 。 二 、 从 “ 环 太 军 演 -­‐<strong>2014</strong>” 看 中 国 运 用 军 事 软 实 力 环 太 平 洋 军 演 是 国 际 上 规 模 最 大 的 多 国 海 上 联 合 军 演 。 美 国 主 导 的 “ 环 太 军 演 ” 今 年 首 次邀 请 中 国 参 加 有 着 自 己 的 考 虑 , 但 是 中 国 也 成 功 地 通 过 发 挥 军 事 软 实 力 , 实 现 了 此 次 参 演 的两 个 主 要 战 略 目 标 : 一 方 面 , 中 国 向 世 人 展 示 了 中 国 的 军 事 软 实 力 和 追 求 和 平 与 合 作 的 国 际 形 象 。 中 国 此次 派 遣 通 体 洁 白 的 “ 和 平 方 舟 ” 号 医 院 船 参 加 演 习 , 和 军 事 演 习 中 实 兵 武 力 对 抗 截 然 不 同 , 是一 张 靓 丽 的 国 家 和 平 形 象 的 名 片 。 北 京 想 要 显 示 , 中 国 不 断 增 长 的 军 力 是 为 了 和 平 与 人 道 主义 目 的 , 能 在 国 际 安 全 合 作 中 发 挥 积 极 和 建 设 性 作 用 。 同 时 进 一 步 表 明 中 国 “ 君 子 和 而 不 同 ”的 立 场 , 我 国 历 来 主 张 不 结 盟 , 更 不 会 穷 兵 黩 武 。 另 一 方 面 , 中 国 此 次 参 演 对 促 进 中 美 两 军 良 性 互 动 以 及 改 善 中 美 关 系 意 义 重 大 。 中 国参 演 舰 船 从 2012 年 确 定 的 一 艘 , 增 加 到 四 艘 , 向 美 国 传 递 着 主 动 深 化 中 美 合 作 的 诚 意 。 同时 也 向 国 际 社 会 发 出 重 大 的 政 治 信 号 : 中 国 正 在 崛 起 , 但 中 国 并 不 想 因 为 分 歧 而 取 美 国 而 代之 。 亚 太 地 区 是 中 美 利 益 交 织 最 密 集 、 互 动 最 频 繁 的 地 区 , 此 次 中 美 军 事 关 系 向 前 迈 进 了 一大 步 , 降 低 了 中 美 因 此 产 生 直 接 敌 对 和 冲 突 的 空 间 , 对 中 美 两 国 两 军 关 系 的 发 展 以 及 地 区 与世 界 的 和 平 稳 定 , 都 将 起 到 积 极 的 促 进 作 用 。 其 实 , 不 仅 仅 是 通 过 此 次 环 太 军 演 , 中 国 在 近 年 来 通 过 不 同 军 事 任 务 军 事 行 动 放 出 中国 军 队 谋 求 “ 和 平 ”,“ 合 作 ” 的 信 号 。 譬 如 , 其 中 最 为 人 耳 熟 能 详 的 , 中 国 海 军 接 受 索 马 里 ,德 、 法 、 西 班 牙 等 多 国 邀 请 , 参 与 到 打 击 索 马 里 海 盗 的 行 动 中 , 前 后 派 出 共 计 十 八 支 索 马 里护 航 编 队 为 航 经 亚 丁 湾 、 索 马 里 海 域 的 中 国 船 只 、 人 员 , 以 及 世 界 粮 食 计 划 署 等 国 际 组 织 运送 人 道 主 义 物 资 的 船 舶 护 航 , 受 到 联 合 国 秘 书 长 潘 基 文 以 及 众 多 国 家 的 称 赞 。 中 国 海 军 是 促进 海 军 之 间 的 国 际 合 作 , 维 护 地 区 稳 定 的 一 支 不 可 或 缺 的 力 量 。 三 、 中 国 发 展 军 事 软 实 力 的 机 遇 及 挑 战 1. 树 立 中 国 军 队 正 面 形 象 4 汤 光 鸿 ,《 必 须 重 视 我 军 ‘ 软 实 力 ’ 建 设 》,《 南 京 政 治 学 院 学 报 》,2006 年 第 6 卷 , 第 98-­‐99 页 。 5 王 幸 生 、 吴 志 忠 ,《 军 事 软 实 力 刍 论 》,《 解 放 军 报 》,2007 年 6 月 7 日 。 14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任 何 一 个 成 功 的 广 告 的 基 础 都 是 产 品 自 身 的 优 质 , 同 理 , 中 国 若 想 使 其 军 事 软 实 力 具有 强 大 的 影 响 力 与 说 服 力 , 并 使 中 国 国 家 利 益 在 国 际 事 务 中 更 具 有 国 际 合 法 性 , 首 先 需 要 建设 一 个 对 政 府 及 公 众 都 具 有 吸 引 力 的 军 队 形 象 。 军 事 其 根 本 是 国 家 的 暴 力 手 段 , 但 同 时 也 应 发 挥 国 家 文 化 与 价 值 观 载 体 的 功 能 。 中 国军 事 文 化 历 史 源 远 , 博 大 精 深 , 在 长 期 的 革 命 战 争 和 军 队 建 设 实 践 中 , 塑 造 出 内 涵 丰 富 辐射 力 强 的 价 值 准 则 、 行 为 规 范 和 生 活 理 念 , 并 形 成 了 人 民 军 队 的 宗 旨 、 历 史 传 统 、 和 战 斗 精神 等 特 色 军 事 文 化 。 古 有 《 武 经 七 书 》 等 兵 家 精 粹 , 今 有 雷 锋 精 神 、 长 城 文 化 等 品 牌 和 亮 点 。它 们 传 达 的 不 仅 是 兵 法 谋 略 , 更 是 中 华 军 事 文 化 博 大 精 深 的 “ 慎 战 ”、“ 博 弈 ” 等 思 想 , 中 国 军人 勇 往 直 前 , 护 国 保 家 的 尚 武 精 神 , 以 及 中 国 军 队 礼 法 互 补 , 仁 义 为 本 的 治 军 思 想 。 这 些 思想 流 淌 在 当 今 中 国 军 人 的 血 液 中 , 对 内 滋 养 着 军 队 的 凝 聚 力 和 向 心 力 , 对 外 增 进 国 际 社 会 对中 国 军 事 文 化 的 认 同 。 其 价 值 值 得 进 一 步 挖 掘 以 及 宣 扬 , 以 先 进 军 事 文 化 提 升 中 国 军 队 的 良好 形 象 , 以 文 明 之 光 、 道 德 之 力 形 成 超 越 国 界 的 吸 引 力 、 影 响 力 和 征 服 力 。 新 中 国 国 防 外 交 政 策 与 实 践 也 具 有 强 大 的 感 染 力 与 吸 引 力 , 是 中 国 军 事 软 实 力 的 重 要 来源 。 今 年 恰 逢 和 平 共 处 五 项 原 则 发 表 了 60 周 年 。 作 为 中 国 代 表 性 的 独 立 自 主 的 外 交 政 策 , 体现 的 是 中 国 谋 求 地 区 和 平 , 发 展 合 作 的 态 度 。 其 作 为 规 范 国 际 关 系 准 则 , 促 进 国 际 友 好 合 作的 价 值 在 当 今 世 界 权 力 转 移 时 期 尤 为 重 要 , 也 的 确 为 越 来 越 多 国 家 所 接 受 。 另 外 , 中 国 近代 遭 遇 侵 掠 , 几 度 濒 临 亡 国 , 中 国 人 民 及 军 队 对 战 争 侵 掠 深 恶 痛 绝 , 现 在 以 及 未 来 将 一 直 是维 护 世 界 和 地 区 和 平 稳 定 、 反 对 战 争 侵 掠 的 坚 定 力 量 。 中 国 坚 定 不 移 地 奉 行 防 御 性 的 国 防 政策 , 主 张 建 立 互 相 尊 重 、 互 不 干 涉 的 国 际 新 秩 序 。 这 种 对 于 和 平 的 诉 求 使 中 国 军 队 作 为 “ 正义 之 师 、 和 平 之 师 ” 对 全 世 界 期 盼 和 平 的 人 民 , 尤 其 是 曾 经 或 正 饱 受 战 争 摧 残 的 人 民 , 具 有强 大 的 吸 引 力 。 近 年 来 , 中 国 军 事 软 实 力 正 面 形 象 的 也 在 不 同 的 部 队 实 践 与 任 务 中 走 向 世 界 。 简 • 哈 曼女 士 指 出 , 赈 灾 及 人 道 主 义 救 援 工 作 将 援 助 对 象 直 接 指 向 公 众 , 紧 密 联 系 起 两 国 政 府 和 民 众 ,是 高 效 的 对 外 政 策 工 具 , 帮 助 国 家 充 分 展 示 其 正 面 军 事 软 实 力 。 6 中 国 人 民 军 队 在 赈 灾 以 及国 际 人 道 主 义 救 援 方 面 表 现 出 色 。 从 汶 川 地 震 和 南 方 雪 灾 , 到 中 国 派 出 了 联 合 国 常 任 理 事 国中 人 数 最 多 的 维 和 队 伍 奔 赴 世 界 各 地 积 极 完 成 任 务 , 世 界 看 到 了 人 民 解 放 军 部 队 表 现 出 的 高度 的 系 统 整 合 调 配 力 以 及 不 怕 吃 苦 、 高 效 抢 险 救 灾 的 能 力 , 中 国 负 责 任 大 国 的 形 象 , 与 赈 灾过 程 中 来 自 各 国 各 民 族 群 众 的 对 解 放 军 最 深 层 广 泛 的 支 持 。 在 此 中 国 人 民 军 队 同 时 肩 负 起 了“ 公 众 外 交 ” 的 职 责 , 而 他 们 完 成 任 务 的 成 效 则 直 接 与 世 界 对 于 人 民 解 放 军 的 理 解 和 认 同 力 联系 起 来 , 转 化 为 中 国 军 事 软 实 力 的 一 部 分 。 建 设 好 一 个 积 极 的 有 吸 引 力 的 人 民 军 队 形 象 是 发 展 中 国 军 事 软 实 力 的 第 一 步 。 由 此 我们 才 可 以 进 一 步 进 行 媒 体 宣 传 , 并 以 根 植 人 心 的 正 面 形 象 在 国 际 事 务 方 面 占 据 先 机 。 因 此 中国 应 充 分 挖 掘 其 军 事 方 面 的 历 史 财 富 , 结 合 新 中 国 成 立 以 来 的 国 防 外 交 政 策 与 实 践 任 务 , 以中 国 视 角 不 断 充 实 中 国 特 色 的 军 事 软 实 力 , 宣 扬 军 队 “ 威 武 之 师 、 正 义 之 师 、 和 平 之 师 ” 的 形象 。 2. 增 强 对 外 宣 传 , 增 强 设 置 议 题 能 力 6 简 · 哈 曼 ,《 军 队 宝 贵 的 ‘ 软 ’ 实 力 》,《 赫 芬 顿 邮 报 》,2013 年 11 月 18 日 ,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rep-­‐jane-­‐harman/the-­‐militarys-­‐invaluable_b_4297452.html。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49


战 友 报 社 社 长 易 文 华 认 为 , 现 代 信 息 化 战 争 更 注 重 精 神 征 服 , 而 新 闻 传 播 、 新 闻 战 、 制新 闻 传 播 权 , 已 成 为 决 定 战 争 胜 负 的 重 要 战 略 力 量 。 7 在 当 今 世 情 、 国 情 、 军 情 的 大 背 景 下 ,推 进 中 国 先 进 军 事 文 化 走 出 去 , 既 面 临 着 难 得 的 历 史 机 遇 , 也 面 临 着 严 峻 的 时 代 挑 战 。 比 如西 方 媒 体 散 布 的 中 国 军 事 威 胁 论 , 恶 意 负 面 报 道 新 疆 自 治 区 暴 乱 等 , 都 是 在 刻 意 抹 黑 中 国 军队 形 象 。 据 统 计 ,2005 年 度 美 联 社 、 路 透 社 、 法 新 社 、 俄 塔 社 、 共 同 社 以 及 台 湾 “ 中 央 社 ”播 发 有 关 中 国 国 防 和 军 队 稿 件 2640 条 , 其 中 正 面 报 道 仅 占 6.9%。 8 因 此 中 国 需 要 付 出 更 多努 力 才 能 取 得 国 际 社 会 的 认 同 。 而 中 国 军 队 国 际 形 象 的 传 播 面 对 的 是 全 世 界 的 受 众 , 分 别 来自 不 同 国 家 和 民 族 , 拥 有 不 同 的 文 化 和 价 值 观 , 中 西 文 化 天 然 的 鸿 沟 给 军 事 文 化 对 外 传 播 造成 巨 大 障 碍 。 笔 者 认 为 , 中 国 一 方 面 应 该 提 高 国 防 透 明 度 , 营 造 互 信 协 作 的 舆 论 环 境 。 先 声 夺 人 , 努力 提 高 议 程 设 置 能 力 。 中 国 近 年 来 积 极 参 加 中 外 联 合 军 事 演 习 , 合 作 国 家 数 目 不 断 增 多 , 仅2013 年 一 年 就 参 加 了 “ 海 上 联 合 -­‐2013”、“ 和 平 使 命 -­‐2013” 中 俄 反 恐 演 习 、 东 盟 防 长 扩 大 会 议海 上 安 全 演 习 、 中 美 人 道 主 义 救 援 减 灾 联 演 、“ 携 手 -­‐2013” 中 印 陆 军 反 恐 联 合 训 练 等 联 合 军演 。 但 中 国 在 面 对 军 事 演 习 的 新 闻 媒 体 报 道 的 态 度 方 面 还 比 较 保 守 。 环 太 军 演 期 间 , 霍 尔 少将 在 舰 上 起 居 室 接 受 了 中 国 国 家 电 视 台 采 访 , 相 对 比 , 中 国 只 允 许 西 方 媒 体 登 上 “ 和 平 方 舟 ” 号医 院 船 。 且 他 们 坚 持 报 道 发 表 或 广 播 前 有 权 否 决 。 9 中 国 应 该 及 时 , 客 观 , 清 晰 地 展 示 自 己的 国 防 政 策 和 战 略 意 图 , 彰 显 作 为 环 太 大 国 的 气 度 。 同 时 争 取 抢 先 进 行 报 道 , 因 为 网 络 上 最初 的 评 论 对 后 续 评 论 有 很 强 的 方 向 引 导 倾 向 , 甚 至 有 时 主 流 媒 体 都 会 “ 被 引 导 ”。 主 动 设 置 议题 , 掌 握 舆 论 , 而 不 是 被 动 接 受 国 际 上 的 提 问 , 在 国 际 舆 论 中 掌 握 主 动 权 , 才 能 更 好 地 推 广宣 传 中 国 军 队 的 形 象 。 另 一 方 面 , 易 文 华 认 为 中 国 应 该 积 极 拓 展 对 外 宣 传 , 通 过 “ 中 国 立 场 , 国 际 表 达 ”, 改 变中 国 军 队 新 闻 宣 传 惯 于 用 官 方 一 个 声 音 说 话 的 倾 向 , 用 西 方 人 易 接 受 的 方 式 进 行 传 播 , 用“ 世 界 语 ” 打 动 受 众 。 “ 春 秋 笔 法 ”, 寓 政 治 与 文 化 , 将 宣 传 意 图 巧 妙 地 蕴 含 在 新 闻 事 实 当 中 。10 3. 积 极 参 与 或 主 导 构 建 区 域 性 和 全 球 性 国 际 安 全 新 机 制 中 国 是 具 有 世 界 性 影 响 的 新 兴 亚 太 大 国 , 如 何 寻 求 与 原 有 大 国 共 赢 是 中 国 今 后 发 展 的必 要 条 件 。 11 首 要 的 是 要 提 高 中 国 自 身 的 政 策 影 响 力 和 在 国 际 舞 台 上 的 话 语 权 。 中 国 邻 国 众多 。 陆 地 上 需 要 维 护 与 包 括 与 俄 罗 斯 、 中 亚 诸 国 、 阿 富 汗 、 印 度 、 巴 基 斯 坦 等 国 家 的 边 界 和平 与 稳 定 , 在 海 疆 上 需 要 面 对 最 近 硝 烟 四 起 的 东 海 及 南 海 问 题 。 除 了 采 用 经 济 手 段 , 通 过 加强 经 济 贸 易 互 惠 来 改 善 中 国 的 战 略 环 境 , 中 国 还 应 积 极 推 动 双 多 边 防 务 安 全 对 话 , 以 地 区 大国 的 姿 态 主 动 参 与 并 在 一 定 情 势 下 主 导 构 建 区 域 性 或 ( 和 ) 全 球 性 国 际 安 全 体 系 , 以 此 为 国与 国 之 间 的 互 信 提 供 机 制 保 障 。“ 截 至 目 前 , 中 国 军 队 在 与 美 国 、 俄 罗 斯 、 日 本 、 澳 大 利 亚 、英 国 、 法 国 等 国 家 建 立 防 务 安 全 磋 商 机 制 的 基 础 上 , 逐 步 拓 展 到 巴 基 斯 坦 、 蒙 古 、 泰 国 、 越7 易 文 华 ,《 军 事 新 闻 有 效 传 播 与 我 军 软 实 力 建 设 》,《 军 事 记 者 》,2008 年 6 月 。 8 同 上 。 9 马 修 · 费 希 尔 ,《 在 <strong>2014</strong> 年 环 太 平 洋 , 美 国 及 中 国 海 军 把 竞 争 放 在 一 边 》,《 加 拿 大 网 》,<strong>2014</strong> 年 7 月 16日 ,http://o.canada.com/news/world/world-­‐world/fisher-­‐china-­‐u-­‐s-­‐navies-­‐put-­‐rivalries-­‐aside-­‐at-­‐rimpac-­‐<strong>2014</strong>。 10 易 文 华 ,《 军 事 新 闻 有 效 传 播 与 我 军 软 实 力 建 设 》。 11 门 洪 华 ,《 关 于 中 国 大 战 略 的 理 性 思 考 》,《 战 略 与 管 理 》,2012 年 第 3/4 期 。 15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南 、 菲 律 宾 等 周 边 国 家 ”。 12 同 时 , 中 国 应 该 深 化 对 国 际 制 度 的 认 识 和 利 用 , 并 在 参 与 国 际 制度 建 设 的 过 程 中 不 断 引 领 对 制 度 的 完 善 创 新 与 新 制 度 的 制 定 , 使 其 更 符 合 中 国 拓 展 其 安 全 利益 的 客 观 需 要 。 4. 中 国 发 展 军 事 软 实 力 的 挑 战 英 国 雷 丁 大 学 国 际 政 治 与 战 略 研 究 教 授 科 林 • 格 雷 教 授 2001 年 发 表 专 著 , 特 别 提 示 我们 在 发 展 中 国 军 事 软 实 力 的 过 程 中 要 注 意 军 事 硬 实 力 在 今 日 并 非 一 个 时 代 错 误 (anachronism)。 13 软 实 力 并 非 可 被 一 个 国 家 政 府 简 单 培 养 并 完 全 掌 控 利 用 , 所 以 政 策 、 战略 对 军 事 软 实 力 的 意 义 要 小 于 其 对 军 事 硬 实 力 的 意 义 。 军 事 硬 实 力 仍 具 有 作 为 政 策 工 具 的 时代 意 义 , 是 保 障 国 家 安 全 的 最 后 堡 垒 。 同 时 , 因 为 军 事 软 实 力 对 本 身 较 难 被 影 响 , 劝 诱 和 说服 的 国 家 或 组 织 的 影 响 较 小 ( 比 如 针 对 尤 其 是 建 立 在 极 端 排 外 的 宗 教 信 仰 上 的 恐 怖 组 织 的 军事 打 击 , 效 果 要 远 远 高 于 尝 试 对 激 进 恐 怖 分 子 进 行 价 值 观 感 化 , 或 金 钱 收 买 )。 军 事 硬 实 力仍 是 保 证 完 成 许 多 难 度 较 高 的 任 务 的 首 选 。 因 此 , 中 国 必 须 在 奉 行 防 御 型 安 全 政 策 的 前 提 下, 稳 步 将 经 济 实 力 转 化 为 军 事 能 力 , 大 力 推 动 军 事 改 革 整 合 , 军 队 现 代 化 , 武 器 智 能 化 , 以及 培 养 高 学 历 高 素 质 军 人 , 以 保 证 军 队 对 外 “ 能 打 仗 、 打 胜 仗 ”, 对 内 对 分 裂 组 织 和 恐 怖 分 子施 加 有 力 的 震 慑 。 四 、 结 论 中 国 军 事 软 实 力 的 发 展 过 程 , 特 别 近 几 年 在 国 际 维 和 行 动 和 人 道 主 义 救 援 中 的 突 出 表现 , 告 诉 我 们 , 软 实 力 是 国 家 综 合 实 力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军 事 软 实 力 的 发 展 对 展 示 国 家 良 好形 象 , 更 好 的 发 挥 在 国 际 事 务 中 的 作 用 ,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对 于 堪 培 拉 处 理 国 际 关 系 , 也 有 很大 的 借 鉴 意 义 。 第 一 , 软 实 力 的 强 大 对 增 强 国 家 的 总 体 实 力 有 重 要 作 用 。 从 历 史 上 看 , 中 国 的 抗 日 战争 和 解 放 战 争 时 期 , 八 路 军 、 新 四 军 的 武 器 装 备 乃 至 指 战 员 的 军 事 技 能 都 远 远 落 后 于 日 军 和国 民 党 军 队 , 但 是 , 中 国 共 产 党 及 其 领 导 的 军 队 , 凭 着 坚 定 的 理 想 信 念 和 英 勇 无 畏 、 不 怕 牺牲 的 革 命 精 神 , 赢 得 了 广 大 群 众 的 支 持 , 打 赢 了 战 争 。 而 在 当 今 和 平 时 期 , 非 战 争 军 事 行 动是 我 军 软 实 力 建 设 的 新 平 台 。 军 事 软 实 力 的 发 展 , 不 仅 可 以 保 护 国 家 安 全 , 更 重 要 的 是 在 抢险 救 灾 、 应 对 安 全 事 件 和 维 护 社 会 稳 定 等 非 战 争 军 事 行 动 中 发 挥 作 用 。 从 98 抗 洪 、2003 年抗 击 非 典 、2008 年 的 抗 震 救 灾 , 到 平 息 骚 乱 , 保 护 人 民 生 命 财 产 安 全 , 军 队 软 实 力 的 提 升都 提 供 了 最 迅 速 、 便 捷 和 有 效 的 保 障 , 有 力 的 保 护 了 人 民 利 益 , 维 护 了 国 家 利 益 。 从 国 际 上看 , 中 国 军 事 软 实 力 的 提 升 , 在 国 际 维 和 行 动 、 人 道 主 义 救 援 、 亚 丁 湾 护 航 中 也 发 挥 着 越 来越 多 的 作 用 , 也 有 越 来 越 多 的 国 家 向 中 国 海 军 伸 出 了 橄 榄 枝 。 第 二 , 中 国 是 维 护 世 界 和 平 的 重 要 力 量 。 美 国 是 当 今 世 界 最 大 的 发 达 国 家 , 也 是 实 力最 强 的 大 国 , 中 国 是 最 大 的 发 展 中 国 家 和 新 兴 大 国 , 中 美 两 军 合 作 友 好 是 实 现 亚 太 和 平 的 基础 。 中 方 应 邀 参 加 <strong>2014</strong> 年 环 太 平 洋 军 演 , 说 明 两 国 均 高 度 重 视 改 善 和 发 展 两 军 关 系 : 美 国之 所 以 提 出 邀 请 中 国 参 加 环 太 军 演 , 是 因 为 美 国 在 本 地 区 乃 至 国 际 事 务 中 不 能 不 与 中 国 进 行合 作 ; 中 国 积 极 响 应 并 参 加 军 演 , 也 想 世 界 展 示 了 维 护 和 平 的 态 度 和 胸 怀 。 聪 明 的 国 家 , 应12 章 沁 生 ,《 中 国 的 军 事 外 交 》,《 学 习 时 报 》,2007 年 5 月 14 日 , www.china.com.cn/aboutchina/data/gu<strong>of</strong>ang/2008-­‐07/05/content_15959902.htm。 13 科 林 ·S· 格 雷 ,《 硬 实 力 和 软 实 力 : 在 二 十 一 世 纪 运 用 军 事 力 量 作 为 政 策 工 具 》, 宾 夕 法 尼 亚 : 美 国 陆 军 战 略研 究 所 ,2011 年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51


该 从 环 太 军 演 中 阅 读 出 中 美 之 间 的 竞 合 关 系 。 澳 大 利 亚 作 为 一 个 环 太 平 洋 成 员 国 , 应 该 清 醒的 认 识 到 多 边 安 全 合 作 是 亚 太 安 全 格 局 的 潮 流 , 建 立 新 的 国 际 政 治 、 经 济 、 安 全 秩 序 势 不 可挡 , 要 顺 势 而 为 。 充 分 认 识 合 作 共 赢 对 环 太 平 洋 地 区 安 全 以 及 世 界 和 平 的 重 要 意 义 , 以 及 军国 主 义 和 战 争 对 国 际 社 会 共 同 的 威 胁 。 中 国 不 是 澳 大 利 亚 的 威 胁 , 中 国 的 发 展 是 澳 大 利 亚 的机 遇 , 亚 洲 、 特 别 是 中 国 的 崛 起 , 能 够 为 澳 大 利 亚 提 供 强 大 现 实 利 益 。 积 极 发 展 与 中 国 的 友好 关 系 和 经 济 往 来 才 是 明 智 之 举 。 令 人 欣 喜 的 是 , 中 澳 之 间 的 军 事 关 系 正 在 加 深 , 国 防 交 流 合 作 正 在 加 强 。 中 国 第 一 次受 美 国 和 澳 大 利 亚 邀 请 参 加 今 年 十 月 在 北 部 澳 大 利 亚 举 行 的 一 次 小 规 模 军 事 演 习 , 各 方 都 很期 待 通 过 此 次 演 习 加 深 军 事 合 作 , 并 提 高 各 方 之 间 的 透 明 度 。 14 同 时 , 中 国 也 第 一 次 邀 请 澳大 利 亚 国 防 军 参 加 在 中 国 领 土 举 行 的 “ 凤 凰 精 神 ” 军 事 演 习 , 在 应 急 救 灾 方 面 进 行 演 练 。 此 外, 澳 洲 的 海 、 陆 、 空 三 军 首 领 今 年 都 曾 前 往 中 国 访 问 , 而 中 国 中 央 军 委 副 主 席 范 长 龙 也 曾 在7 月 访 问 澳 洲 。 澳 洲 国 防 部 长 庄 士 敦 (David Johnston)、 国 防 军 司 令 宾 斯 金 (Mark Binskin) 及 国 防 部 秘 书 长 理 查 森 (Dennis Richardson) 也 将 陆 续 于 今 年 内 赴 华 访 问 。 15 笔 者 期 待 中澳 双 方 在 不 久 的 将 来 探 索 更 多 军 事 交 流 的 机 会 。 14 法 新 社 ,《 中 国 参 与 美 澳 军 演 》,《 国 防 新 闻 》,<strong>2014</strong> 年 7 月 17 日 ,http://www.defensenews.com/article/<strong>2014</strong>0717/DEFREG03/307170035/<strong>China</strong>-­‐Join-­‐Military-­‐Exercise-­‐US-­‐<strong>Australia</strong>。 15 布 伦 丹 · 尼 科 尔 森 ,《 澳 大 利 亚 国 防 军 与 中 国 解 放 军 同 路 》,《 澳 大 利 亚 人 报 》,<strong>2014</strong> 年 9 月 ,1 日 , http://m.theaustralian.com.au/national-­‐affairs/policy/adf-­‐is-­‐all-­‐the-­‐way-­‐with-­‐the-­‐pla/story-­‐e6frg8yo-­‐1227009348978。 15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中 国 和 伟 大 的 户 外 活 动 : 当 中 国 “ 回 归 自 然 ” 时 澳 洲 有 何 提 议席 格 伦 这 篇 文 章 荣 获 了 “ 中 澳 青 年 联 合 会 学 报 个 人 评 论 部 分 一 等 奖 ( 英 文 )”。 席 格 伦 博 士 是 西 澳 大 利 亚 大 学 的 汉 学 教 授 。 他 的 研 究 兴 趣 广 泛 地 属 于 社 会 科 学 和 批 判 文 化 研究 的 范 畴 内 , 但 尤 其 侧 重 于 现 代 中 国 背 景 下 的 政 府 , 社 会 和 文 化 遗 产 。 席 格 伦 现 行 的 一 个 研究 项 目 就 是 关 于 中 国 西 南 地 区 “ 茶 马 古 道 ” 中 的 文 化 遗 产 和 地 方 文 化 认 同 性 。 他 还 带 领 着 一 个通 过 全 球 大 学 网 络 (WUN) 创 办 的 国 际 合 作 项 目 , 叫 作 “ 中 国 与 其 对 文 化 的 用 途 ”(<strong>China</strong> and the Uses <strong>of</strong> Culture)。Gary 的 博 客 是 :www.chinawatch2050.com。英 语 原 文 由 佳 蔚 翻 译 为 中 文 。 最 近 , 云 南 西 北 部 的 迪 庆 辖 区 政 府 , 香 格 里 拉 属 于 该 区 域 , 决 定 其 发 展 重 点 将 不 包 括例 如 采 矿 , 环 境 开 发 的 活 动 , 而 是 着 重 发 展 可 持 续 旅 游 业 。 中 国 及 海 外 的 环 境 保 护 论 者 们 和自 然 爱 好 者 们 无 疑 对 这 一 战 略 性 的 决 定 表 示 欢 迎 。 如 果 经 营 得 当 , 这 还 会 带 来 丰 厚 的 回 报 ,因 为 中 国 的 户 外 生 态 游 市 场 正 经 历 快 速 的 发 展 , 从 数 据 上 看 , 在 过 去 十 年 内 增 长 了 30%。现 在 , 在 任 何 一 个 中 国 中 型 或 大 型 城 市 , 你 可 以 看 到 许 多 户 外 时 尚 和 设 备 零 售 商 , 这 只 是 我们 可 以 看 到 的 中 国 渴 望 “ 回 归 自 然 ” 的 提 示 之 一 。 然 而 , 在 中 国 , 在 这 片 拥 有 13 亿 人 口 的 土 地 上 , 所 有 事 情 都 要 重 新 衡 量 。 尽 管 “ 回 归自 然 ” 理 所 应 当 地 应 该 受 到 欢 迎 , 但 如 果 经 营 不 当 的 话 , 事 实 上 大 量 中 国 自 然 和 户 外 爱 好 者们 —— 被 称 为 “ 驴 友 ”—— 会 比 商 业 采 矿 产 生 更 多 破 坏 。 作 为 一 名 劲 头 十 足 的 户 外 爱 好 者 , 我正 积 极 地 参 与 到 中 国 这 一 领 域 的 研 究 和 干 预 中 去 。 我 亲 眼 目 睹 了 “ 驴 友 ” 的 大 量 增 长 , 并 且 看到 一 些 拥 有 美 丽 自 然 风 光 的 偏 远 地 区 突 然 被 成 千 上 万 的 远 足 者 淹 没 时 , 会 发 生 什 么 。 在 这 不长 的 篇 幅 中 , 我 想 对 其 增 长 做 一 些 解 释 , 并 且 谈 一 谈 澳 洲 作 为 一 个 在 有 保 护 价 值 的 区 域 进 行旅 游 业 和 户 外 休 闲 管 理 有 丰 富 经 验 积 累 的 国 家 , 如 何 帮 助 中 国 户 外 产 业 发 展 成 型 , 并 确 保 环境 保 护 得 以 进 行 , 使 中 国 独 特 的 自 然 遗 产 可 以 继 承 到 未 来 监 护 人 手 中 。 “ 回 归 自 然 ” 是 一 个 推 拉 因 素 的 结 合 。 通 过 定 期 的 媒 体 报 道 和 去 中 国 直 接 旅 游 得 到 的 证 实, 中 国 主 要 城 市 糟 糕 的 空 气 质 量 是 众 所 周 知 的 消 息 。 纽 约 时 报 的 一 个 博 客 引 用 了 中 国 最 近 的一 项 调 查 , 调 查 总 结 道 在 161 个 监 控 的 中 国 城 市 中 仅 有 6 个 通 过 了 “ 洁 净 空 气 ” 测 试 。 水 质 也没 有 太 好 , 而 在 许 多 地 方 水 质 实 际 上 比 我 们 呼 吸 的 空 气 质 量 更 差 。 不 仅 如 此 , 在 城 市 化 进 程 快 速 发 展 期 间 , 以 及 在 强 烈 的 社 会 竞 争 意 识 下 , 许 多 人 感 觉到 社 会 道 德 沦 丧 和 现 在 城 市 生 活 的 压 力 。 我 不 是 第 一 个 用 社 会 达 尔 文 或 狄 更 斯 风 格 的 术 语 形容 当 代 中 国 社 会 的 评 论 者 。 对 于 许 多 人 来 说 , 获 得 一 份 好 工 作 , 挣 钱 买 房 , 送 孩 子 入 学 , 存钱 退 休 并 且 希 望 在 此 过 程 中 享 受 一 些 现 代 生 活 带 来 的 “ 好 处 ”, 这 些 都 很 困 难 。 因 此 , 在 推 力下 , 拥 挤 , 污 染 和 相 互 疏 远 的 城 市 环 境 推 动 那 些 有 能 力 支 付 的 人 们 走 到 乡 村 去 得 以 喘 息 , 这也 不 足 为 奇 了 。 城 市 污 染 和 交 通 拥 堵 本 身 就 引 起 对 于 清 新 空 气 , 湛 蓝 天 空 和 舒 适 景 观 的 渴 望。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53


在 公 式 的 拉 力 那 一 边 , 有 一 些 因 素 值 得 一 提 。 首 先 是 相 对 便 宜 高 校 且 快 速 发 展 的 全 国交 通 网 , 它 为 中 国 偏 远 地 区 提 供 可 到 达 的 方 式 。 在 过 去 30 年 里 , 特 别 是 过 去 20 年 内 , 中国 当 局 在 建 设 全 国 交 通 基 础 设 施 上 大 量 投 资 。 通 过 一 直 发 展 的 高 速 公 路 网 , 航 空 网 , 高 铁 网等 等 , 现 在 从 城 市 逃 离 到 被 视 作 偏 远 和 难 以 抵 达 的 地 区 待 上 几 天 , 已 经 成 为 可 能 , 这 些 地 方还 包 括 从 大 城 市 中 心 驱 车 几 小 时 就 可 到 达 的 区 域 。 第 二 , 更 多 可 支 配 的 收 入 , 旅 游 住 宿 预 算 的 增 长 , 以 及 私 家 车 的 增 长 使 得 休 闲 旅 游 更加 担 负 得 起 且 更 加 普 遍 。 大 规 模 的 旅 游 产 业 为 更 多 样 的 旅 游 市 场 的 出 现 提 供 平 台 , 这 包 括 独立 旅 行 者 的 增 长 , 特 别 是 低 花 费 的 背 包 客 人 数 的 增 长 。 第 三 , 社 交 网 络 平 台 的 出 现 可 以 行 程 共 享 和 组 团 旅 游 组 织 更 加 快 速 高 效 。 广 泛 使 用 的平 台 例 如 QQ 和 微 信 使 得 人 们 以 一 种 令 人 鼓 舞 的 方 式 与 其 他 旅 行 者 们 共 享 信 息 , 他 们 鼓 励 像户 外 爱 好 者 一 样 的 自 我 发 展 的 新 方 式 , 这 些 爱 好 者 们 寻 找 具 有 挑 战 的 状 况 , 以 提 高 他 们 的 耐力 。 这 些 平 台 还 为 个 人 提 供 机 会 共 享 信 息 , 组 织 社 会 群 体 , 以 打 破 传 统 的 休 闲 旅 游 模 式 , 该模 式 极 度 依 赖 大 型 的 旅 游 提 供 者 。 在 20 世 纪 90 年 代 , 第 一 批 驴 友 通 常 是 大 学 生 或 年 轻 的 白 领 , 他 们 开 始 逃 离 城 市 , 画上 几 日 远 足 。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 一 些 社 团 成 立 了 , 一 些 人 正 式 注 册 , 但 是 往 往 除 了 与 其 他 兴趣 相 投 的 同 伴 一 起 接 近 大 自 然 没 有 其 他 内 容 。 现 在 , 一 些 社 团 拥 有 超 过 一 百 万 会 员 , 而 这 些社 团 以 半 商 业 化 旅 行 社 的 模 式 经 营 着 。 涓 涓 细 流 一 汇 成 奔 腾 的 江 流 。 不 幸 的 是 , 许 多 当 地 政 府 和 社 区 没 有 时 间 , 技 术 和 资 源 来 应 对 这 些 突 然 涌 入 的 游 客 ,他 们 只 能 利 用 这 一 大 好 机 会 立 起 大 门 收 取 入 门 费 。 否 则 , 由 远 足 者 们 频 繁 光 顾 的 地 方 会 疏 于管 理 , 会 因 缺 少 适 当 垃 圾 管 理 和 踩 踏 留 下 的 痕 迹 收 到 损 害 。 更 严 重 的 问 题 是 远 足 者 们 缺 少 安全 意 识 和 准 备 。 这 导 致 媒 体 市 场 报 道 有 远 足 者 失 踪 , 而 一 些 死 亡 事 故 也 并 非 少 见 。 作 为 旁 观 者 , 我 和 一 些 同 事 意 识 到 这 些 趋 势 和 问 题 已 有 几 年 ( 我 还 收 集 信 息 ), 我 们决 定 采 取 行 动 , 启 动 了 “ 中 澳 和 伟 大 的 户 外 活 动 ” 研 讨 会 , 该 研 讨 会 于 2013 年 9 月 在 西 澳 大学 举 行 ( 特 别 感 谢 我 们 的 赞 助 商 : 鱼 鹰 中 国 和 高 峰 探 险 旅 游 )。 来 自 中 国 和 澳 洲 的 户 外 旅 游提 供 者 , 政 府 管 理 者 和 远 足 户 外 爱 好 者 们 参 与 了 研 讨 会 。 我 们 还 挑 选 了 一 组 中 国 户 外 旅 游 提供 者 和 驴 友 沿 着 西 澳 著 名 的 比 布 蒙 步 道 进 行 跋 涉 ( 参 考 :http://www.chinawatch2050.com/australia-­‐china-­‐and-­‐the-­‐great-­‐outdoors-­‐<strong>of</strong>-­‐learning-­‐and-­friendship-­‐along-­‐the-­‐trail)。作 为 一 个 在 管 理 户 外 活 动 有 着 几 十 年 经 验 的 国 家 , 澳 洲 有 太 多 可 以 与 中 国 分 享 。 许 多中 国 驴 友 会 希 望 在 澳 洲 这 样 的 地 方 探 索 生 态 旅 游 和 冒 险 旅 游 的 机 会 。 事 实 上 , 他 们 已 经 开 始这 样 做 了 , 在 今 年 夏 天 , 塔 斯 马 尼 亚 的 一 些 户 外 旅 游 提 供 者 已 经 在 克 雷 德 尔 山 为 远 足 者 提 供服 务 。 今 年 , 研 讨 会 将 发 展 成 论 坛 , 在 中 国 西 南 部 的 云 南 举 行 , 作 为 举 办 地 的 历 史 城 市 宝 山位 于 丝 绸 之 路 的 南 段 。 我 们 很 高 兴 可 以 得 到 亚 洲 发 展 银 行 的 大 力 支 持 , 他 们 还 积 极 地 参 与 到促 进 大 湄 公 河 次 区 域 的 可 持 续 生 态 旅 游 中 。 我 还 想 感 谢 Sea to Summit 和 西 澳 大 学 的 慷 慨 支持 。 这 次 论 坛 包 括 去 往 附 近 高 黎 贡 山 国 家 级 自 然 保 护 区 游 览 , 沿 途 课 饱 览 古 老 的 丝 绸 之 路 南段 。 这 一 景 点 将 最 终 成 为 中 国 可 持 续 远 足 旅 游 的 典 范 , 是 同 类 景 点 中 的 第 一 个 。 我 们 还 将 从澳 洲 带 来 路 线 设 计 和 管 理 专 家 , 让 他 们 在 论 坛 上 分 享 经 验 , 同 时 对 潜 在 的 项 目 景 点 也 提 出 建议 。 这 是 我 们 所 能 设 想 的 中 澳 间 此 类 合 作 的 良 好 范 例 。 通 过 这 些 努 力 , 我 们 希 望 建 立 对 话 和15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一 个 可 共 享 信 息 的 平 台 。 随 着 时 间 流 逝 , 它 们 可 以 对 中 国 的 户 外 活 动 和 远 足 目 标 产 生 积 极 地影 响 。 听 到 这 么 多 关 于 中 国 无 法 呼 吸 的 空 气 和 污 水 的 报 道 , 我 们 很 容 易 忽 视 这 个 国 家 广 袤 美丽 的 自 然 风 光 。 我 们 希 望 与 志 同 道 合 这 共 同 合 作 来 保 护 下 一 代 的 资 产 。 请 访 问 以 下 网 站 获 取更 多 信 息 和 持 续 的 更 新 :www.outdoorspartnership.com。 同 时 也 欢 迎 您 关 注 和 支 持 我 们 作出 的 努 力 , 我 们 的 脸 书 网 主 页 :https://www.facebook.com/australiachinaoutdoors。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55


中 国 之 外 , 澳 洲 国 立 美 术 馆 之 内Paul J. Farrelly Paul J. Farrelly 是 澳 大 利 亚 国 立 大 学 中 华 全 球 研 究 中 心 的 博 士 生 。 他 的 博 士 论 文 是 通 过 王 季庆 和 胡 因 梦 的 生 活 和 著 作 而 切 入 的 台 湾 新 时 代 宗 教 (New Age) 文 化 历 史 。Paul 也 是 中 华 全球 研 究 中 心 “ 中 国 的 故 事 ” 学 刊 的 一 位 特 约 编 辑 , 负 责 “Reading into the Past”。 他 的 推 特 账 号是 @paul_farrelly。 英 语 原 文 由 艾 理 伦 翻 译 为 中 文 。 我 时 常 会 被 问 到 :“ 你 当 初 是 怎 么 开 始 对 中 国 感 兴 趣 的 呢 ?” 作 为 一 名 英 裔 的 澳 洲 人 和 研究 中 国 和 台 湾 地 区 宗 教 的 学 者 , 这 个 问 题 让 我 对 过 去 那 几 年 的 经 历 做 了 些 思 考 。 除 了 儿 童 故事 《Tikki Tikki Tembo》, 吴 宇 森 警 匪 题 材 的 大 片 和 乐 队 Beastie Boys 有 藏 族 佛 教 风 的 嘻 哈音 乐 ( 这 到 底 会 不 会 被 认 同 为 有 “ 中 国 味 ” 也 不 是 很 清 楚 ), 我 的 青 春 几 乎 毫 无 中 国 文 化 的 痕 迹。 我 没 有 来 自 中 国 的 笔 友 , 也 没 有 利 用 澳 洲 高 中 和 大 学 之 间 的 间 隔 年 在 某 个 中 国 三 线 城 市 教英 语 。 我 甚 至 在 19 岁 之 前 没 学 过 用 筷 子 。 虽 然 辨 别 那 个 激 发 我 职 业 生 涯 的 决 定 性 时 刻 并 不容 易 , 但 有 一 件 事 却 时 常 浮 现 在 我 脑 中 。 蜕 变 突 破 2000 年 6 月 , 一 场 名 为 《 蛻 变 突 破 : 华 人 新 艺 术 》 的 展 览 在 澳 大 利 亚 国 立 美 术 馆 (NGA) 开 幕 。 1 这 是 由 纽 约 的 亚 洲 协 会 和 旧 金 山 现 代 艺 术 馆 联 合 举 办 的 一 个 中 国 现 代 艺 术 展览 。 此 展 览 从 美 国 巡 游 至 澳 大 利 亚 , 香 港 以 及 其 它 地 方 。 但 它 能 来 到 堪 培 拉 完 全 是 一 个 偶然 。 2 此 前 一 个 日 本 美 术 馆 取 消 了 它 们 的 场 次 , 才 让 展 览 日 程 上 腾 出 了 个 这 个 空 , 来 到 了 堪培 拉 。 尽 管 大 多 数 参 展 的 艺 术 家 来 自 中 国 大 陆 , 来 自 台 湾 和 香 港 地 区 的 作 品 也 有 许 多 。 几 年后 , 当 我 回 想 起 这 些 意 想 不 到 并 且 让 我 潜 移 默 化 的 经 历 , 我 便 会 沉 溺 于 思 考 一 些 与 中 澳 之 间联 系 有 关 的 问 题 : 艺 术 是 一 种 软 实 力 , 而 “ 中 国 味 ” 又 是 难 以 捉 摸 的 , 那 么 中 国 和 澳 大 利 亚 是如 何 通 过 艺 术 在 21 世 纪 相 互 影 响 的 呢 ? 尽 管 现 在 的 我 对 中 国 的 现 代 艺 术 一 直 保 持 兴 趣 , 我 在 21 岁 时 参 观 《 蜕 变 突 破 》 展 览 的时 候 却 完 全 是 个 新 手 。 当 时 的 我 对 中 国 的 艺 术 传 统 和 潮 流 缺 乏 认 识 , 也 对 展 览 上 艺 术 家 们 一无 所 知 。 但 偶 然 的 是 , 我 后 来 在 晚 间 新 闻 报 道 上 看 到 的 张 洹 的 行 为 艺 术 作 品 “ 我 的 澳 大 利 亚” 激 起 了 我 强 烈 的 兴 趣 。 尽 管 张 洹 的 作 品 是 由 大 量 的 裸 体 , 假 血 和 一 头 被 拴 住 的 羔 羊 而 组 成, 所 有 的 这 些 东 西 都 保 证 吸 引 着 观 众 们 的 注 意 , 甚 至 那 些 最 不 给 予 关 注 和 表 达 兴 趣 的 观 众 们的 注 意 。 但 正 是 张 洹 这 种 大 胆 挑 衅 的 精 神 打 动 了 我 。 在 接 下 来 的 那 几 天 ,《 堪 培 拉 时 报 》 刊登 了 一 张 张 洹 本 人 裸 体 以 及 一 只 在 审 视 他 的 作 品 《 为 了 提 高 鱼 塘 的 水 位 》 的 羊 的 照 片 。 3 在1 澳 大 利 亚 国 家 美 术 馆 ,《 蜕 变 突 破 : 华 人 新 艺 术 , 6 月 3 日 至 2000 年 8 月 13 日 》, http://nga.gov.au/InsideOut/Index.CFM。 2 亚 洲 协 会 ,《 华 人 新 艺 术 》,http://sites.asiasociety.org/arts/insideout/; 爱 丽 丝 · 詹 明 慧 , 《 蜕 变 突 破 : 华 人新 艺 术 》, 《 降 落 伞 》,1999 年 第 95 期 , 第 48-­‐49 页 。 3 《 艺 术 家 对 他 在 画 展 开 幕 时 的 裸 体 照 并 不 忌 讳 》, 《 堪 培 拉 时 报 》,2000 年 6 月 3 日 , 第 1 版 。 15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照 片 附 上 的 报 道 中 , 张 洹 “ 令 人 兴 奋 ” 的 表 演 被 记 者 形 容 为 “ 将 永 远 陪 伴 着 我 ”。 4 这 次 展 览 显 然 对 《 堪 培 拉 时 报 》 的 记 者 有 所 影 响 。 一 位 展 览 开 幕 会 的 艺 评 说 到 :“ 这 是一 场 有 争 议 性 的 展 览 , 而 它 激 起 的 影 响 也 是 霸 道 的 , 但 观 众 一 次 又 一 次 地 回 来 , 因 为 它 太 令人 着 迷 了 。” 5 在 回 顾 《 蜕 变 突 破 》 的 时 候 , 艺 术 评 论 家 Sasha Grishin 在 两 点 上 对 其 表 示 赞 扬:“ 首 先 , 它 为 堪 培 拉 带 来 了 绝 对 令 人 震 惊 的 作 品 , 这 些 作 品 在 任 何 眼 里 都 是 出 类 拔 萃 的 。其 次 , 它 能 作 为 中 国 视 觉 艺 术 史 上 的 一 个 “ 时 间 胶 囊 ”, 因 为 它 呈 现 了 中 国 视 觉 艺 术 中 的 一 个非 常 重 要 而 且 激 动 人 心 的 时 期 , 这 一 时 期 产 生 了 许 多 有 丰 富 创 造 力 的 作 品 。” 6 但 是 当 本 地 行家 们 为 此 叫 绝 的 时 候 , 中 国 大 使 馆 却 被 触 怒 了 。 有 关 人 士 指 出 , 负 责 文 化 事 务 的 孙 领 事 在 与澳 大 利 亚 国 立 美 术 馆 馆 长 Brian Kennedy 博 士 和 高 层 员 工 会 面 时 提 出 了 一 些 担 忧 , 比 如 此 次展 览 有 涉 及 到 政 治 内 容 , 来 自 台 湾 地 区 艺 术 家 的 参 展 , 以 及 审 美 上 的 关 注 , 比 如 认 为 更 加传 统 的 做 法 比 具 有 冲 击 性 的 一 些 当 代 作 品 更 合 适 。 7 值 得 称 赞 的 是 , 澳 大 利 亚 国 立 美 术 馆 没有 改 变 做 法 。 那 样 一 来 , 中 澳 以 一 种 令 人 费 解 的 方 式 走 到 了 一 起 , 并 且 正 好 在 我 的 家 乡 。 蕴酿 着 浓 厚 兴 趣 的 我 便 带 着 口 袋 里 的 七 块 半 澳 元 向 国 立 美 术 馆 出 发 。 由 于 我 缺 少 欣 赏 现 代 艺 术 的 历 练 ,《 蜕 变 突 破 》 震 惊 了 我 的 想 象 力 。 我 进 入 了 一 个 色彩 缤 纷 , 令 人 困 惑 并 充 满 冲 突 的 奇 妙 世 界 。 此 展 览 中 除 了 流 行 艺 术 ( 因 为 一 个 热 爱 罗 伊 · 利希 滕 斯 坦 的 高 中 艺 术 老 师 , 我 对 这 种 艺 术 很 熟 悉 ) 还 有 很 多 可 以 吸 引 我 的 作 品 。 回 想 起 来 ,我 记 得 的 第 一 件 东 西 就 是 那 个 有 着 引 人 注 意 的 人 脸 为 特 色 的 作 品 。 其 中 有 张 晓 刚 的 《 血 缘 :大 家 庭 2》 中 充 满 警 惕 性 的 一 家 人 , 对 比 着 方 力 均 的 《 作 品 系 列 2 之 2》 中 的 光 头 , 还 有 耿建 翌 的 《 第 二 状 态 1–4》 中 扭 曲 有 力 但 又 表 情 含 糊 的 人 脸 。 所 有 这 些 都 给 我 留 下 了 深 刻 的 印象 , 甚 至 那 么 多 年 后 如 果 你 向 我 提 及 “ 中 国 现 代 艺 术 ”, 我 会 想 到 的 第 一 个 词 就 是 “ 脸 ”。 但 是这 些 惊 人 的 人 脸 并 不 是 铭 记 在 我 脑 中 唯 一 的 事 情 。 《 蜕 变 突 破 》 所 描 绘 的 画 面 是 这 样 一 个 场 所 - 在 那 里 , 几 千 年 来 的 艺 术 手 法 和 幻 想 已经 与 新 的 思 想 和 影 响 融 合 。 一 个 充 满 活 力 , 混 乱 , 并 时 而 令 人 不 快 的 社 会 展 露 了 在 我 面 前 。就 连 一 些 日 常 物 品 的 展 现 , 例 如 家 具 , 茶 杯 , 饺 子 , 被 废 弃 的 建 筑 , 摩 天 大 楼 和 建 筑 工 地 的出 现 都 令 人 感 到 激 动 和 新 鲜 。 看 到 这 些 作 为 在 二 十 一 世 纪 初 百 花 齐 放 的 中 国 文 化 的 代 表 让 我对 之 后 我 在 中 国 大 陆 , 香 港 , 西 藏 以 及 台 湾 地 区 之 行 的 观 察 有 了 一 定 的 视 觉 标 准 。 《 蜕 变 突 破 》 展 的 艺 术 价 值 是 备 受 争 议 的 , 但 它 的 美 学 质 量 并 不 是 刺 激 我 想 要 认 真 研究 中 国 的 动 力 , 实 际 上 是 中 国 的 错 综 复 杂 给 了 我 那 迎 面 一 击 。 8 《 蜕 变 突 破 》 看 似 是 一 个 新兴 领 域 的 实 物 表 现 , 而 我 至 今 也 只 能 在 表 面 上 领 会 这 个 领 域 中 歪 曲 的 历 史 和 遏 制 不 住 的 形 式 。 它 就 像 一 个 已 被 极 度 风 格 化 的 中 国 直 接 降 落 到 了 澳 大 利 亚 , 并 给 了 我 一 些 在 这 里 不 常 见 的视 觉 震 撼 。 9 除 了 一 些 毛 主 席 的 形 象 外 , 我 并 没 有 在 展 览 中 感 受 到 强 烈 的 政 治 色 彩 。 但 是 ,4 彼 得 · 鲁 宾 逊 ,《 无 修 饰 地 看 改 变 中 的 中 国 》,《 堪 培 拉 时 报 》,2000 年 6 月 3 日 , 第 6 版 。 5 《 辛 迪 批 评 艺 评 家 并 把 画 展 反 转 》,《 堪 培 拉 时 报 》,2000 年 6 月 3 日 。 6 萨 莎 · 格 里 申 ,《 一 个 中 国 的 时 间 胶 囊 》,《 堪 培 拉 时 报 》,2000 年 6 月 7 日 , 第 16 版 。 7 吉 娅 · 麦 瑟 瑞 尔 ,《 国 立 美 术 馆 告 诉 中 国 大 使 馆 : 画 展 不 会 有 变 》,《 堪 培 拉 时 报 》,2000 年 6 月 3 日 , 第 6版 。 8 参 见 : 何 塞 · 尼 古 拉 斯 ,《 蜕 变 突 破 : 一 个 画 展 的 解 剖 》,《 澳 大 利 亚 艺 术 月 刊 》,2000 年 7 月 , 第 8-­‐12 页: 从 中 国 大 陆 , 台 湾 和 香 港 现 代 艺 术 背 景 的 角 度 下 为 蜕 变 突 破 作 出 了 出 色 的 分 析 。 9 我 唯 一 经 历 过 类 似 这 样 让 我 对 中 国 感 到 错 综 复 杂 的 情 况 是 当 北 京 奥 运 会 火 炬 在 堪 培 拉 经 过 时 看 到 那 几 百 个 有组 织 地 过 来 并 热 情 挥 舞 着 中 国 国 旗 的 年 轻 人 。 他 们 一 边 支 持 着 他 们 的 祖 国 , 一 边 训 斥 着 支 持 西 藏 异 见 人 士 的 一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57


中 国 的 艺 术 家 和 作 家 常 常 从 文 化 和 历 史 的 层 次 中 挖 掘 出 微 妙 的 文 字 和 形 象 来 发 表 他 们 的 政 治评 论 。《 蜕 变 突 破 》 中 微 妙 地 展 现 出 来 的 异 见 也 许 在 普 通 澳 大 利 亚 民 众 眼 里 并 未 能 浮 现 。 强 硬 软 实 力 作 为 带 我 走 进 当 代 中 国 的 一 扇 窗 ,《 蜕 变 突 破 》 是 出 众 的 。 但 让 我 感 到 遗 憾 的 是 中 国执 政 的 共 产 党 试 图 过 封 闭 此 次 展 览 。 但 是 , 因 为 不 符 合 官 方 的 认 可 或 有 “ 冲 击 性 ” 而 去 遏 制 思想 的 表 达 不 仅 仅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独 有 的 特 权 , 就 连 澳 大 利 亚 也 未 能 避 免 这 样 做 。 现 在 , 文 化 界人 士 喜 欢 用 一 个 国 家 的 “ 软 实 力 ” 来 衡 量 其 国 力 。“ 软 实 力 ” 可 大 致 定 义 为 “ 通 过 吸 引 , 而 非 胁 迫或 偿 还 来 达 到 目 的 的 能 力 ”。 10 这 种 实 力 来 自 一 个 国 家 的 文 化 , 政 治 思 想 和 政 策 的 魅 力 。 尽 管中 国 共 产 党 的 “ 政 治 思 想 和 政 策 ” 的 优 劣 已 可 得 到 充 分 的 讨 论 , 特 别 是 对 于 一 些 处 于 国 家 边 缘上 的 群 体 , 如 地 区 群 体 ( 台 湾 地 区 , 西 藏 自 治 区 , 新 疆 自 治 区 和 香 港 特 别 行 政 区 ) 和 社 会 群体 ( 法 轮 功 , 政 治 激 进 分 子 以 及 某 些 基 督 教 徒 等 等 ), 但 中 国 文 化 权 威 性 能 超 越 政 治 上 的 约束 。《 蜕 变 突 破 》 表 明 , 哪 怕 是 大 胆 前 卫 的 展 示 也 能 够 激 发 观 众 们 的 兴 趣 , 就 算 他 们 平 时 可能 根 本 不 会 注 意 到 或 者 真 正 地 接 受 中 国 文 化 。 中 国 味 回 想 起 我 对 《 蜕 变 突 破 》 的 印 象 , 它 其 中 所 描 绘 的 “ 中 国 味 ” 是 很 值 得 思 考 的 。 当 然 ,从 一 个 艺 术 家 的 角 度 来 看 , 我 无 法 辨 别 中 国 大 陆 , 台 湾 地 区 和 香 港 特 别 行 政 区 之 间 艺 术 的 区别 。 展 览 管 理 人 曾 在 展 览 介 绍 本 中 从 历 史 和 艺 术 这 两 个 角 度 讨 论 了 这 三 个 分 支 , 但 是 在2000 年 时 对 我 来 说 这 不 是 个 问 题 。 11 更 确 切 地 说 , 中 国 味 表 现 为 一 种 极 端 的 “ 他 者 化 ”。 这 些景 色 , 符 号 以 及 这 些 图 片 的 呈 现 显 然 不 是 我 相 对 封 闭 的 世 界 观 中 的 一 部 分 。 中 国 味 这 模 糊 概念 在 创 作 作 品 的 呈 现 中 产 生 , 而 我 像 大 多 数 澳 大 利 亚 人 一 样 对 其 只 有 走 马 观 花 似 的 了 解 。 如 果 脱 离 了 它 们 背 景 , 有 一 些 图 片 看 起 来 只 是 普 世 生 活 中 平 淡 无 奇 的 呈 现 。 然 而 , 中文 的 广 泛 性 以 及 精 湛 的 笔 墨 功 底 都 暗 示 了 一 贯 的 艺 术 传 统 在 当 代 中 国 仍 有 重 要 的 角 色 。 对 我而 言 , 这 一 点 在 画 家 任 戩 难 以 捉 摸 但 轻 柔 的 单 色 画 《 天 地 冥 》 中 得 到 最 好 的 体 现 。 显 然 , 任戩 运 用 了 现 代 绘 画 的 技 艺 , 但 是 《 天 地 冥 》 看 起 来 好 似 又 同 时 在 描 绘 理 想 中 过 去 和 不 可 思 议的 当 代 中 国 。 谷 文 達 的 《 联 合 国 : 中 国 纪 念 碑 - 天 坛 》 中 风 格 怪 诞 的 屏 风 上 是 头 发 编 织 成 的不 同 语 言 的 手 稿 特 别 震 撼 人 心 。 受 到 谷 文 達 的 影 响 , 我 已 不 能 区 别 正 规 和 创 作 出 来 的 汉 字 , 就 像 艺 术 家 徐 冰 用 电 脑 生 成 的 假 汉 字 一 样 。 # 中 澳 如 今 中 澳 的 关 联 程 度 是 我 在 十 四 年 前 徜 徉 在 澳 大 利 亚 国 立 美 术 馆 内 的 时 侯 无 法 想 象 的。 我 们 的 国 家 与 中 国 大 陆 在 社 会 , 政 治 和 经 济 上 的 联 系 不 仅 越 来 越 重 要 , 而 我 们 与 台 湾 和 香港 地 区 也 一 直 是 重 要 的 合 作 伙 伴 。 澳 大 利 亚 外 交 部 毕 晓 普 在 <strong>2014</strong> 年 5 月 的 讲 话 中 强 调 , 澳部 分 澳 洲 民 众 。 参 见 :《 堪 培 拉 奥 运 火 炬 传 递 中 出 现 不 愉 快 的 气 氛 》,2008 年 4 月 24 日 ,http://youtu.be/lLFn6wgrS24。 10 约 瑟 夫 · 奈 ,《 软 实 力 : 世 界 政 治 成 功 的 手 段 》, 纽 约 : 公 共 事 务 ,2004 年 , 第 x 页 。 11 高 名 潞 ,《 向 跨 国 的 现 代 性 而 迈 进 : 概 述 蜕 变 突 破 : 华 人 新 艺 术 》, 于 高 名 潞 ( 编 辑 ),《 概 述 蜕 变 突 破 : 华人 新 艺 术 》, 伯 克 利 : 加 利 福 尼 亚 大 学 出 版 社 ,1998 年 , 第 22-­‐27 页 。 15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大 利 亚 “ 有 必 要 拓 宽 、 深 入 并 丰 富 我 们 与 中 国 的 关 系 ”。 12 部 长 的 意 见 是 正 确 的 - 一 个 关 系 的深 度 和 多 样 化 至 关 重 要 。 在 她 不 到 三 千 两 百 字 的 讲 话 中 , 毕 晓 普 把 大 家 都 普 遍 认 识 的 双 边 关系 重 点 给 予 了 清 晰 的 陈 述 : 她 三 十 次 提 及 经 济 , 十 一 次 提 及 贸 易 , 却 只 有 一 次 提 及 文 化 。 当然 中 澳 之 间 的 贸 易 是 澳 大 利 亚 经 济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但 我 相 信 中 澳 关 系 ( 当 然 囊 括 与 台 湾 和香 港 地 区 的 关 系 ) 将 变 得 更 加 深 入 以 及 更 加 多 样 化 。 我 相 信 澳 大 利 亚 人 已 经 做 好 了 这 个 准 备, 并 且 愿 意 从 已 巩 固 的 中 澳 关 系 中 贡 献 与 获 益 。 1989 年 在 中 国 发 生 的 悲 惨 动 乱 使 许 多 人 中 国 人 离 开 了 祖 国 。 现 在 , 一 些 艺 术 家 例 如 郭健 , 沈 嘉 蔚 , 阿 先 已 视 澳 大 利 亚 为 新 家 。 尽 管 他 们 时 常 在 这 里 做 展 览 , 增 进 澳 大 利 亚 人 对 中国 的 认 知 并 非 易 事 。 长 期 的 观 察 者 们 会 谈 到 澳 大 利 亚 这 数 十 年 来 的 良 好 意 图 , 白 皮 书 以 及 未能 真 正 地 与 我 们 地 区 内 邻 国 交 流 的 遗 憾 之 情 , 但 是 当 我 们 总 是 强 调 我 们 应 该 用 更 多 的 资 源 来用 于 教 授 亚 洲 文 化 , 历 史 和 语 言 ( 我 当 然 支 持 ), 可 是 我 们 也 要 记 得 机 遇 的 作 用 是 很 有 价 值的 。 尽 管 澳 大 利 亚 学 校 的 课 程 更 加 面 向 多 样 化 的 亚 洲 , 而 且 必 将 加 深 澳 大 利 亚 青 年 对 此 区 域的 兴 趣 , 可 是 我 们 还 是 有 很 多 的 机 会 去 谈 一 谈 文 化 活 动 , 例 如 像 《 蜕 变 突 破 》 给 我 们 带 来 过意 想 不 到 的 益 处 。 创 意 的 激 发 可 以 捕 获 我 们 真 挚 的 注 意 力 , 这 是 贸 易 数 据 做 不 到 的 。 机 遇 通 过 艺 术 , 电 影 , 短 篇 小 说 译 本 或 其 他 注 入 中 国 文 化 的 偶 然 方 式 正 是 我 认 为 澳 大 利 亚人 会 接 受 的 那 一 套 。 有 很 多 人 跟 我 说 他 们 对 来 自 台 湾 地 区 , 香 港 地 区 , 中 国 大 陆 以 及 亚 洲 其他 地 方 的 活 动 很 感 兴 趣 。 他 们 有 一 些 人 是 通 过 旅 行 经 历 发 现 的 , 但 是 越 来 越 多 的 机 会 就 是 通过 他 们 在 澳 大 利 亚 的 所 见 所 闻 。 我 感 觉 到 大 家 对 中 国 文 化 的 好 奇 心 越 来 越 重 , 无 论 是 主 流 文化 还 是 非 传 统 文 化 。 作 为 一 个 国 家 , 让 我 们 把 这 个 对 话 继 续 进 行 下 去 。《 蜕 变 突 破 》 未 能 使我 变 为 一 个 艺 术 家 , 甚 至 连 一 个 艺 术 生 都 不 是 。 但 是 当 我 走 出 澳 大 利 亚 国 立 美 术 馆 前 门 的 那一 刻 , 我 不 仅 走 进 了 堪 培 拉 冬 日 的 阳 光 中 , 还 走 进 了 一 个 刚 刚 变 大 了 些 的 , 更 加 有 趣 的 世 界。 12 朱 莉 · 毕 晓 普 ,《 在 中 国 世 纪 中 的 澳 大 利 亚 》( 演 讲 ),<strong>2014</strong> 年 5 月 30 日 ,http://www.foreignminister.gov.au/speeches/Pages/<strong>2014</strong>/jb_sp_140530.aspx?ministerid=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59


求 同 之 路 : 中 澳 之 新 闻 媒 体Bill Birtles Bill Birtles 是 澳 大 利 亚 广 播 公 司 亚 太 区 新 闻 中 心 的 记 者 , 并 专 门 从 事 东 北 亚 地 区 的 报 道 。 他曾 在 新 华 社 的 国 际 电 视 部 担 任 编 辑 。 他 也 曾 是 由 北 京 澳 大 利 亚 大 使 馆 在 <strong>2014</strong> 年 6 月 举 办 的记 者 交 流 论 坛 中 澳 大 利 亚 代 表 团 的 成 员 。 英 语 原 文 由 程 敏 宜 翻 译 为 中 文 。 在 一 个 六 月 末 北 京 潮 湿 的 夏 日 午 后 , 澳 大 利 亚 大 使 馆 开 着 空 调 , 桌 上 放 着 茶 和 甜 点 ,六 名 中 国 记 者 坐 在 桌 子 的 一 边 , 另 一 边 坐 着 五 位 澳 大 利 亚 同 仁 , 笔 和 记 事 本 都 准 备 好 了 , 时刻 等 着 这 次 为 期 六 日 的 匆 匆 中 国 之 行 中 的 首 要 事 件 开 始 。 随 着 时 钟 走 过 下 午 四 点 , 一 名 领 事 馆 官 员 宣 布 开 始 , 并 向 在 场 的 各 位 说 明 此 次 会 面 的实 际 目 的 。 轮 到 此 次 “ 记 者 对 话 ” 的 参 与 者 发 言 , 中 国 记 者 们 一 个 接 一 个 地 介 绍 自 己 所 属 的 媒体 单 位 。 四 十 五 分 钟 后 他 们 才 结 束 , 我 意 识 到 我 们 花 了 大 概 一 半 的 可 支 配 时 间 却 没 有 真 正 讨论 一 个 问 题 。 为 留 出 足 够 时 间 讨 论 正 题 , 澳 大 利 亚 方 面 快 速 做 完 介 绍 。 过 不 多 时 , 我 们 开 始了 讨 论 。 这 次 会 议 不 是 第 一 次 记 者 们 坐 下 来 面 对 面 地 就 自 己 相 关 领 域 的 问 题 “ 交 换 意 见 ”。 去 年 亚太 新 闻 中 心 和 中 国 记 者 协 会 就 举 办 过 同 样 形 式 的 会 面 。 据 多 方 反 映 , 在 那 次 会 议 中 , 当 一 名澳 大 利 亚 记 者 探 究 中 国 审 查 制 度 在 新 闻 编 辑 部 的 实 际 运 作 问 题 时 , 会 场 气 氛 变 得 有 些 紧 张 。 这 一 次 , 讨 论 都 还 和 颜 悦 色 。 澳 大 利 亚 方 面 由 五 名 较 年 轻 的 报 刊 以 及 电 视 传 媒 记 者 组成 的 代 表 团 被 事 先 告 知 中 国 的 记 者 很 可 能 是 精 心 挑 选 出 来 传 达 几 点 外 交 部 授 意 的 重 要 讯 息 的, 而 随 后 晚 餐 中 伴 着 清 爽 的 燕 京 啤 酒 的 交 谈 将 会 更 为 轻 松 。 一 名 《 经 济 日 报 》 社 的 记 者 建 议 澳 大 利 亚 媒 体 为 同 中 国 签 订 的 自 由 贸 易 协 定 提 供 更 积极 的 讨 论 环 境 。 而 一 名 曾 在 悉 尼 办 事 处 工 作 过 的 新 华 社 记 者 回 忆 了 2008 年 北 京 奥 运 会 火 炬传 递 时 澳 大 利 亚 媒 体 报 道 的 口 吻 , 将 讨 论 的 主 题 转 到 西 方 媒 体 的 偏 见 这 一 问 题 上 来 。 作 为 一 名 在 新 华 社 主 要 编 辑 部 工 作 超 过 一 年 的 年 轻 记 者 , 这 一 对 西 方 媒 体 不 公 正 对 待的 控 诉 并 不 奇 怪 。 当 我 第 一 天 走 进 新 华 社 位 于 北 京 西 南 城 区 宣 武 门 那 宏 伟 的 总 部 大 楼 时 , 一些 同 事 一 边 和 我 握 手 欢 迎 我 的 到 来 一 边 还 在 询 问 这 件 事 。 就 算 事 在 人 心 , 都 过 去 六 年 和 两 届奥 运 会 了 , 还 拿 这 个 说 事 儿 是 有 些 不 可 思 议 。 对 这 些 比 赛 的 报 道 促 使 新 华 社 社 长 李 从 军 2011 年 在 华 尔 街 日 报 写 专 栏 呼 吁 建 立 一 个 类似 联 合 国 的 全 球 媒 体 的 监 督 机 构 , 促 进 和 谐 并 避 免 对 于 不 同 民 族 的 价 值 观 不 尊 重 的 报 道 。 中国 政 府 还 创 设 了 世 界 媒 体 峰 会 , 持 续 每 年 汇 集 大 型 媒 体 公 司 的 首 脑 们 进 行 年 度 合 作 商 议 。 我们 参 加 的 记 者 对 话 与 该 峰 会 秉 持 相 同 的 精 神 , 只 是 规 模 较 小 。 16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当 日 澳 方 记 者 的 观 点 表 达 已 而 受 过 了 磨 练 , 这 是 因 为 中 国 在 澳 洲 媒 体 的 日 益 显 著 : 从关 于 严 肃 讨 论 中 国 政 治 的 大 版 面 到 翻 译 版 流 行 约 会 节 目 在 澳 大 利 亚 民 族 电 视 台 (SBS) 的 播出 。 随 着 越 来 越 多 的 与 中 国 社 会 的 接 触 , 澳 大 利 亚 媒 体 讨 论 中 国 的 口 吻 也 会 越 来 越 审 慎 。 这些 都 体 现 着 鼓 舞 人 心 的 合 作 。 澳 大 利 亚 广 播 公 司 迈 出 了 一 大 步 : 今 年 与 上 海 传 媒 集 团 达 成 了 分 享 娱 乐 性 内 容 的 协 议, 并 在 上 海 建 立 一 个 商 业 基 地 。 在 悉 尼 举 行 的 签 约 仪 式 十 分 热 烈 , 包 括 了 对 上 海 市 委 书 记 韩正 的 访 问 。 而 这 只 是 只 是 澳 大 利 亚 广 播 公 司 和 其 他 澳 洲 媒 体 与 中 国 媒 体 合 作 的 一 部 分 内 容 。 然 而 , 在 新 闻 和 政 治 价 值 上 的 观 念 的 差 异 阻 碍 了 更 多 实 质 性 的 飞 跃 。 今 年 七 月 , 中 国的 国 家 新 闻 出 版 总 署 和 广 电 局 出 台 限 制 中 国 记 者 与 外 资 合 作 的 媒 体 公 司 合 作 的 规 定 , 禁 止 他们 接 受 海 外 媒 体 采 访 。 这 些 措 施 在 澳 大 利 亚 全 方 位 努 力 全 面 迎 接 “ 中 国 世 纪 ” 的 形 势 下 使 澳 洲传 媒 处 于 窘 境 。 近 年 来 , 澳 大 利 亚 的 联 邦 和 州 政 府 极 其 努 力 , 企 业 和 第 三 产 业 与 中 国 进 行 “ 合 作 ”、“ 交换 ” 和 “ 配 合 ”, 商 业 、 教 育 、 旅 游 、 政 府 间 , 甚 至 军 事 方 面 都 呈 现 出 巨 大 的 动 力 。 但 对 于 媒 体这 样 一 个 如 此 重 视 合 作 者 互 相 理 解 的 行 业 , 还 是 不 能 为 了 勉 强 达 成 共 识 而 接 受 不 可 调 和 的 差异 。 承 认 并 尊 重 中 澳 新 闻 文 化 的 差 异 应 该 对 于 两 国 新 闻 从 业 者 在 未 来 进 行 对 话 是 一 个 良 好 的开 端 。 随 着 在 北 京 举 行 的 对 话 接 近 尾 声 , 澳 方 为 回 应 对 于 反 华 偏 见 的 忧 虑 提 出 了 问 题 。 澳 大利 亚 记 者 指 出 , 获 得 中 国 官 员 和 中 国 公 司 代 表 的 意 见 相 对 比 其 他 亚 洲 国 家 此 类 人 员 难 得 多 。澳 方 指 出 , 记 者 如 万 不 得 已 只 能 就 一 个 重 要 事 件 采 访 别 国 的 记 者 会 更 难 , 因 为 中 国 记 者 与 外国 媒 体 对 话 必 须 经 过 许 可 。 归 咎 到 了 中 国 这 里 , 由 于 难 以 获 得 中 国 的 观 点 导 致 了 他 们 认 为 澳 洲 媒 体 是 一 面 之 词 ,我 们 便 问 他 们 澳 大 利 亚 记 者 怎 样 可 以 更 好 地 访 问 有 关 方 面 的 负 责 人 。 其 中 一 名 中 国 记 者 面 露无 奈 , 他 看 着 提 问 者 , 面 无 表 情 地 说 :“ 这 不 是 单 方 面 的 问 题 。” 经 过 了 两 个 小 时 , 我 们 终 于 就 这 点 达 成 了 一 致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61


中 澳 农 业 合 作 的 机 遇 和 挑 战Sinead Ferris Sinead Ferris 是 一 位 在 悉 尼 大 学 中 国 研 究 中 心 任 职 的 初 级 政 策 研 究 员 。 她 也 在 澳 大 利 亚 国 际事 务 研 究 所 为 年 轻 研 究 人 员 建 立 的 Emerging Scholars 学 刊 中 担 任 编 辑 。 英 语 原 文 由 佳 蔚 翻 译 为 中 文 。 由 于 中 国 对 矿 产 持 续 增 长 的 需 求 , 澳 洲 经 济 安 全 度 过 全 球 金 融 危 机 。 如 今 ,“ 由 矿 产 转向 餐 饮 ” 是 时 评 者 们 最 新 的 口 号 。 七 月 , 麦 肯 锡 公 司 和 澳 大 利 亚 商 业 委 员 联 合 发 布 了 一 份 报告 , 将 农 业 定 义 为 澳 洲 为 数 不 多 具 有 全 球 竞 争 力 的 行 业 之 一 。 这 是 一 个 好 消 息 , 然 而 将 澳 洲的 优 势 带 向 中 国 需 要 努 力 和 创 新 。 农 业 上 得 合 作 有 两 个 部 分 。 其 中 最 简 单 的 是 销 售 。 将 牛 肉 和 谷 物 卖 给 中 国 , 这 对 于 已经 习 惯 出 口 金 属 和 矿 产 的 澳 洲 民 众 来 说 很 合 心 意 。 对 于 正 在 增 长 的 中 国 中 产 阶 级 , 食 品 安 全是 最 需 要 关 注 的 事 , 而 澳 洲 值 得 信 赖 且 无 疾 病 的 食 品 拥 有 绝 佳 的 国 际 口 碑 。 这 种 自 然 的 互 补, 解 释 了 为 何 2012 至 2013 年 我 们 几 乎 20% 的 出 口 农 产 品 流 向 中 国 。 中 澳 自 由 贸 易 协 定 与中 国 不 断 增 长 的 需 求 联 系 起 来 , 意 味 着 其 需 求 量 还 将 继 续 增 长 。 去 年 , 澳 大 利 亚 农 业 可 持 续发 展 联 合 会 获 得 准 许 为 出 口 到 中 国 的 有 机 产 品 进 行 认 证 , 而 在 中 国 澳 洲 已 经 成 为 前 三 位 的 有机 产 品 供 应 商 之 一 。 这 并 不 意 味 着 澳 洲 应 该 吃 老 本 。 在 这 个 媒 体 高 度 覆 盖 的 世 界 , 一 个 安 全 疏 忽 都 会 严 重牵 连 到 澳 洲 无 可 挑 剔 的 食 品 安 全 声 誉 。 澳 洲 产 品 相 对 南 美 和 亚 洲 产 品 拥 有 优 势 , 其 严 格 的 管理 环 境 是 关 键 。 我 们 不 可 以 因 为 急 于 满 足 增 长 的 需 求 或 保 证 贸 易 协 定 而 使 它 做 出 让 步 。 此 外 , 澳 洲 农 场 协 会 注 意 到 , 澳 洲 农 民 需 要 与 中 国 进 口 商 和 零 售 商 开 展 更 紧 密 的 合 作 ,使 其 产 品 适 合 精 明 的 中 国 新 市 场 的 需 求 。 这 些 市 场 挑 战 是 矿 产 巨 头 安 德 鲁 费 雷 斯 特(Andrew Forrest) 启 动 “ 中 澳 100 年 农 业 食 品 合 作 关 系 ”(ASA 100) 的 原 因 之 一 , 该 举 措是 为 了 帮 助 澳 洲 农 商 在 全 亚 洲 推 广 “ 澳 洲 品 牌 ” 及 品 质 的 概 念 。 面 对 私 营 企 业 如 此 积 极 的 参 与 , 澳 洲 政 府 也 可 以 通 过 确 保 农 业 不 会 为 政 治 做 出 让 步 而做 点 什 么 。 例 如 , 我 们 不 能 重 蹈 2011 年 的 覆 辙 , 那 一 年 , 澳 洲 突 然 停 止 对 印 度 尼 西 亚 的 活物 出 口 , 以 回 应 关 于 残 忍 虐 待 动 物 的 指 控 。 澳 洲 作 为 中 国 重 要 食 品 安 全 机 构 一 个 可 以 信 赖 的部 分 , 像 这 样 单 方 面 的 决 定 可 能 会 严 重 损 害 其 声 誉 。 如 果 澳 洲 希 望 在 市 场 上 真 正 得 到 接 纳 ,那 么 我 们 必 须 有 所 计 划 , 在 不 影 响 到 出 口 的 情 况 下 使 用 可 靠 的 渠 道 解 决 控 诉 。 农 业 出 口 需 要得 到 保 护 , 使 其 避 开 政 治 敏 感 问 题 , 避 免 成 为 国 内 政 治 谈 判 的 筹 码 。 当 然 , 农 业 合 作 不 仅 仅 是 销 售 。 中 国 对 农 产 品 的 需 求 大 大 超 出 澳 洲 的 供 应 量 。 促 进 海外 投 资 是 提 高 供 应 量 的 一 个 途 径 。 中 国 投 资 商 希 望 在 国 家 食 品 供 应 上 获 得 经 济 利 益 , 而 他 们在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上 拥 有 不 可 思 议 的 潜 力 , 这 一 潜 力 正 是 澳 洲 农 商 非 常 需 要 的 。 然 而 , 在 澳 洲的 中 国 投 资 商 为 澳 洲 公 众 呈 现 的 是 一 种 “ 贱 卖 农 场 ” 的 形 象 , 而 其 投 资 程 度 被 夸 大 , 这 导 致 公众 对 中 国 人 农 业 投 资 高 水 平 的 极 度 担 忧 。 事 实 上 , 一 项 毕 马 威 会 计 事 务 所 (KPMG) 的 报 告16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以 及 悉 尼 大 学 中 国 研 究 中 心 表 明 , 中 国 在 澳 洲 农 业 外 资 投 资 中 仅 占 第 九 , 远 远 落 后 于 排 名 第一 的 美 国 。 中 澳 之 间 不 断 增 长 的 民 间 联 系 是 对 抗 这 种 毫 无 根 据 的 质 疑 的 一 个 途 径 , 这 些 质 疑 似 乎正 驱 使 焦 虑 的 产 生 。 著 名 的 战 略 评 论 员 , 澳 大 利 亚 国 立 大 学 的 休 怀 特 教 授 已 经 强 调 过 与 亚 洲国 家 民 间 交 流 的 重 要 性 。 怀 特 教 授 提 倡 每 年 派 一 万 名 年 轻 人 去 印 度 尼 西 亚 。 中 国 也 是 如 此 。而 澳 洲 政 府 针 对 亚 洲 的 新 科 伦 坡 计 划 —— 一 项 刚 刚 启 动 的 亚 洲 大 学 交 换 项 目 —— 是 向 正 确 方向 迈 出 的 一 步 。 澳 洲 农 业 部 门 特 别 需 要 想 怀 特 教 授 一 样 思 考 , 并 力 求 鼓 励 更 多 的 澳 洲 年 轻 人与 中 国 沟 通 交 流 。 当 然 , 甚 至 是 马 力 全 开 , 澳 洲 的 供 应 量 也 无 法 满 足 中 国 对 食 品 独 断 增 长 的 需 求 。 这 里也 是 如 此 , 澳 洲 专 家 可 以 更 好 的 协 助 中 国 建 立 他 们 自 己 的 农 业 最 大 生 产 力 。 澳 洲 在 农 业 技 术和 耕 种 技 术 上 是 全 球 领 导 者 。 澳 洲 国 际 农 业 研 究 中 心 (ACIAR) 一 直 在 印 度 , 孟 加 拉 和 一 些其 他 国 家 成 功 运 行 着 一 些 长 期 项 目 , 将 澳 洲 旱 地 农 业 技 术 应 用 到 当 地 的 环 境 。 澳 洲 研 究 者 们可 以 在 他 们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与 中 国 农 民 合 作 , 在 中 国 各 种 土 地 上 提 高 长 期 和 短 期 产 量 。“ 农 业对 话 ” 是 ACIAR 的 重 点 领 域 , 对 于 一 个 比 澳 洲 更 加 认 识 到 环 境 可 持 续 的 重 要 性 的 中 国 , 它 将愈 加 重 要 。 可 持 续 化 的 合 作 项 目 最 终 会 使 两 国 都 受 益 。 澳 洲 在 中 国 农 业 和 农 业 支 持 的 投 资 同 样 也 有 机 遇 , 可 是 中 国 政 府 需 要 与 外 国 公 司 合 作 ,以 鼓 励 投 资 。 中 国 独 特 的 政 治 环 境 可 视 作 大 型 农 业 投 资 的 阻 碍 , 澳 洲 公 司 已 习 惯 这 种 投 资 。土 地 改 革 是 一 项 政 策 上 的 选 择 , 然 而 政 府 应 该 做 好 准 备 , 在 对 待 潜 在 投 资 者 的 时 候 有 所 创 新 ,这 些 投 资 者 可 能 影 响 技 术 转 型 并 提 高 农 业 生 产 率 。 中 澳 之 间 真 正 的 农 业 合 作 包 括 贸 易 , 研 发 以 及 双 向 的 投 资 。 取 得 这 种 真 正 的 合 作 需 要创 新 的 思 维 以 及 包 括 两 国 政 府 , 商 界 和 公 民 个 人 的 努 力 交 流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63


中 国 见 闻 : 中 国 不 是 只 有 万 里 长 城Christian Dunk Christian Dunk 是 一 位 政 府 关 系 顾 问 , 并 曾 任 数 位 澳 大 利 亚 国 会 议 员 和 新 南 威 尔 士 州 议 会 议员 和 部 长 的 幕 僚 。 他 拥 有 澳 大 利 亚 国 立 大 学 的 文 学 荣 誉 学 士 学 位 , 主 修 国 际 关 系 。 目 前 Christian 正 在 悉 尼 大 学 攻 读 国 际 安 全 研 究 硕 士 。 他 自 从 <strong>2014</strong> 年 8 月 起 开 始 学 习 汉 语 。 英 语 原 文 由 马 赫 擎 翻 译 为 中 文 。 十 一 月 的 一 个 清 晨 , 我 接 到 了 一 份 意 外 的 邀 请 , 我 的 一 个 朋 友 提 议 在 <strong>2014</strong> 年 2 月 跟 他一 起 去 中 国 。 听 到 之 后 , 我 花 了 一 些 时 间 考 虑 这 个 问 题 , 因 为 “ 中 国 ” 这 个 国 家 并 没 有 排 在 我的 “ 旅 行 目 的 地 清 单 ” 的 首 位 , 而 且 我 知 道 , 在 中 国 , 二 月 份 正 值 冬 季 , 天 气 非 常 寒 冷 。 但 是后 来 , 我 还 是 改 变 了 心 意 , 决 定 跟 朋 友 去 中 国 。 使 我 改 变 想 法 的 是 我 对 未 知 事 物 的 的 好 奇 心和 求 知 欲 , 而 这 份 “ 好 奇 心 和 求 知 欲 ” 从 马 可 波 罗 开 始 已 经 激 励 了 无 数 来 自 西 方 的 旅 行 者 去 探索 这 个 东 方 古 国 。 其 实 我 对 中 国 并 非 一 无 所 知 , 在 几 年 前 , 我 曾 经 去 过 台 湾 和 香 港 。 当 然 , 在 那 里 , 我自 己 都 算 不 清 我 有 多 少 时 间 花 在 享 受 饮 茶 上 。 并 且 在 悉 尼 , 我 也 看 到 过 及 其 美 妙 热 闹 的 中 国农 历 新 年 庆 祝 活 动 。 我 有 几 个 月 的 时 间 为 我 的 中 国 之 行 做 准 备 。 为 了 进 一 步 了 解 中 国 , 我 翻 阅 研 读 了 大 量的 资 料 , 尤 其 是 有 关 于 历 史 方 面 的 。 从 历 史 中 我 们 可 以 更 深 层 次 的 理 解 “ 过 去 ” 带 给 “ 现 在 ” 怎样 的 影 响 , 所 以 一 直 以 来 历 史 都 是 我 比 较 感 兴 趣 的 学 科 。 正 因 为 如 此 , 我 想 这 正 好 是 潜 心 阅读 《 中 日 战 争 (1937-­‐1945)》( 作 者 :Rana Mitter) 和 《 鸦 片 战 争 》( 作 者 :Julia Lovell) 两 本 书 的 好 机 会 。( 这 两 本 书 我 强 烈 推 荐 的 有 关 中 国 历 史 的 书 籍 )。 在 研 究 历 史 的 同 时 , 我 也 大 概 的 了 解 了 当 下 流 行 的 中 国 旅 行 手 册 , 地 图 , 手 机 应 用 ,我 甚 至 开 始 阅 读 普 通 话 学 习 手 册 。 对 于 古 代 中 国 所 展 现 出 来 的 魅 力 , 我 感 到 异 常 的 兴 奋 和 期待 。 事 实 上 , 任 何 一 个 澳 大 利 亚 晚 间 新 闻 的 观 众 和 报 纸 的 读 者 都 对 中 国 都 非 常 熟 悉 , 而 且大 家 也 都 知 道 中 国 对 于 澳 大 利 亚 未 来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繁 荣 的 重 要 作 用 。 我 们 大 概 知 道 , 目 前 中国 是 澳 大 利 亚 最 大 的 贸 易 伙 伴 , 中 国 是 购 买 澳 大 利 亚 的 资 源 进 而 发 展 本 国 经 济 的 能 源 消 费 大国 , 同 时 , 大 量 的 中 国 学 生 渴 望 进 入 澳 大 利 亚 的 大 学 学 习 , 这 一 点 也 使 得 澳 大 利 亚 的 学 生 可以 享 受 免 除 学 费 的 的 待 遇 。 与 此 同 时 , 在 澳 大 利 亚 被 广 泛 接 受 的 观 点 是 : 在 这 次 全 球 金 融 危机 之 中 , 如 果 没 有 中 国 对 于 澳 大 利 亚 产 品 和 服 务 的 需 求 , 澳 大 利 亚 将 会 有 与 美 国 和 欧 洲 各 国相 似 的 境 遇 。 然 而 , 抛 开 这 些 积 极 方 面 不 谈 , 对 我 们 来 说 总 会 有 一 些 未 知 因 素 伴 随 着 这 些 外 国 政 治体 系 。 同 样 的 , 我 们 也 粗 略 的 了 解 到 有 关 中 国 大 陆 政 府 与 藏 族 和 维 吾 尔 族 之 间 非 常 紧 张 的 关系 , 台 湾 独 立 问 题 , 南 海 领 土 争 端 , 对 媒 体 的 限 制 和 审 查 , 以 及 对 于 中 国 大 陆 ,“ 中 国 共 产党 ” 有 着 高 于 一 切 , 涵 盖 一 切 的 影 响 力 。 16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作 为 一 个 中 国 文 化 的 初 学 者 , 我 终 于 踏 上 了 去 往 中 国 的 旅 程 , 并 且 我 对 这 次 旅 行 有 非常 好 的 预 期 , 因 为 我 已 经 较 为 深 入 的 了 解 了 中 国 的 “ 历 史 ” 和 “ 现 在 ”。 在 不 久 之 后 的 一 个 寒 冷冬 季 的 一 天 , 我 发 现 此 时 的 我 已 经 站 在 了 天 安 门 广 场 上 , 体 会 着 中 华 古 国 的 雄 奇 和 宏 伟 。 当我 欣 赏 壮 观 的 天 坛 及 其 周 围 的 公 园 的 时 候 , 我 始 终 有 着 强 烈 的 兴 趣 , 因 为 天 坛 这 座 建 筑 的 含义 是 : 与 宇 宙 天 体 相 互 连 接 , 进 而 向 上 天 祈 求 每 年 农 业 上 的 丰 收 和 古 代 帝 王 统 治 的 稳 定 。 对 于 北 京 这 座 城 市 本 身 来 说 , 有 这 许 多 矛 盾 之 处 。 它 是 一 个 古 老 的 , 威 严 的 首 都 , 同时 有 充 斥 着 各 种 奇 异 的 、 怪 诞 的 现 代 钢 筋 混 凝 土 建 筑 。 这 些 现 代 建 筑 是 在 举 办 奥 运 会 期 间 ,中 国 为 了 给 世 界 一 个 现 代 化 的 北 京 而 建 设 的 , 当 时 为 了 给 这 些 现 代 建 筑 腾 出 空 间 , 北 京 不 少的 古 建 筑 -­‐-­‐-­‐-­‐ 胡 同 被 强 行 拆 除 。 但 是 最 近 一 段 时 间 , 由 于 人 们 对 古 建 筑 的 保 护 有 了 新 的 认 识, 北 京 开 始 兴 建 许 多 古 建 筑 的 复 制 品 , 但 是 在 这 些 “ 胡 同 ” 之 中 , 又 充 斥 着 现 代 的 商 店 和 餐 饮店 。 意 料 之 中 的 事 情 是 当 我 们 到 了 南 方 的 城 市 -­‐-­‐-­‐-­‐-­‐ 上 海 的 时 候 , 我 对 中 国 的 这 种 困 惑 变 得 更加 强 烈 了 。 就 像 我 们 所 熟 知 的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的 中 心 商 务 区 一 样 , 上 海 是 一 座 熙 熙 攘 攘 的 国 际化 大 都 市 。 这 是 一 座 永 远 都 在 运 转 的 城 市 , 并 且 它 在 以 非 常 惊 人 的 速 度 不 断 的 扩 张 。 这 里 崭新 的 摩 天 大 楼 和 公 共 交 通 设 施 让 我 觉 得 虽 然 我 们 两 个 国 家 有 不 同 的 基 础 设 施 设 计 和 建 设 方 案, 但 是 我 们 国 家 的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远 不 如 这 里 发 达 。 透 过 所 有 我 所 见 到 的 这 些 现 象 的 表 面 , 我能 够 很 强 烈 的 感 受 到 来 自 欧 洲 意 识 的 影 响 。 我 同 样 没 有 想 到 的 是 上 海 人 会 嘲 弄 北 京 人 无 知 ,官 僚 主 义 , 赶 不 上 时 代 的 潮 流 并 且 过 于 世 故 。 还 没 来 得 及 完 全 理 解 上 面 提 到 的 这 些 强 烈 的 反 差 和 矛 盾 , 我 的 新 奇 冒 险 之 旅 又 在 杭 州和 苏 州 开 始 了 , 这 两 个 城 市 是 “ 安 静 中 国 ” 的 代 表 。 苏 州 河 杭 州 因 为 京 杭 大 运 河 和 水 道 的 缘 故, 形 成 了 一 种 独 特 的 文 化 , 即 便 称 不 上 是 一 种 哲 学 , 也 是 一 种 独 特 的 艺 术 文 明 。 我 的 这 种 想 法 再 一 次 被 确 认 是 当 有 人 告 诉 我 , 对 于 中 国 的 一 些 已 经 退 休 的 人 来 说 , 杭州 是 他 们 的 “ 梦 想 之 城 ”, 因 为 他 们 可 以 在 这 座 城 市 里 写 写 诗 , 在 宁 静 的 西 湖 畔 度 过 美 好 的 时光 。 面 对 着 这 些 不 可 思 议 的 , 美 到 难 以 用 语 言 表 达 的 自 然 风 光 , 我 的 中 国 之 旅 继 续 进 行 着。 在 我 所 途 径 的 城 市 中 人 口 数 量 激 增 , 因 为 人 们 在 这 些 城 市 中 找 到 了 更 多 的 机 会 , 得 以 离 开拥 挤 的 沿 海 城 市 。 因 此 , 摩 天 大 厦 和 多 到 数 不 清 楚 公 寓 大 楼 点 缀 着 沿 途 的 风 景 。 在 这 里 讲 述 我 在 这 四 个 城 市 的 新 奇 冒 险 之 旅 的 经 历 只 是 为 了 表 达 实 际 上 我 对 中 国 的 了解 非 常 之 少 。 我 不 曾 了 解 的 不 仅 仅 是 这 个 国 家 本 身 , 尤 其 是 这 个 国 家 中 的 地 域 差 异 , 还 不 曾了 解 生 活 在 这 里 的 人 们 以 及 他 们 生 活 的 目 标 和 动 力 。 在 这 次 旅 行 中 , 我 认 为 最 有 趣 的 一 点 就是 我 可 以 与 我 所 在 城 市 中 生 活 的 当 地 人 进 行 交 流 。 也 许 在 语 言 交 流 方 面 , 我 们 只 能 用 “ 你 好 ”或 是 “ 再 见 ” 这 样 简 单 的 词 语 , 但 是 你 生 活 在 那 个 地 方 并 且 能 够 融 入 当 地 人 生 活 的 经 历 是 非 常珍 贵 的 。 这 次 的 旅 行 让 我 了 解 到 , 不 仅 仅 是 我 个 人 不 了 解 中 国 的 复 杂 性 , 作 为 一 般 准 则 的 整 个澳 大 利 亚 社 会 都 没 有 真 正 的 了 解 和 认 清 表 面 之 下 真 正 的 中 国 。 鉴 于 澳 大 利 亚 在 整 个 亚 太 地 区所 处 的 地 位 以 及 在 这 一 地 区 的 社 会 , 经 济 , 政 治 等 方 面 的 重 大 变 化 , 提 升 对 中 国 的 认 识 程 度, 加 强 澳 中 双 方 的 交 流 是 非 常 有 必 要 的 。 最 显 而 易 见 的 媒 介 就 是 我 们 双 方 在 教 育 和 旅 游 业 领域 的 人 力 、 技 术 及 资 本 。 这 样 的 合 作 可 以 使 我 们 , 同 样 也 让 中 国 , 更 好 的 理 解 对 方 的 国 情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65


在 互 惠 交 易 中 更 加 了 解 对 方 的 观 点 和 动 机 。 作 为 一 个 发 达 国 家 , 我 们 应 该 有 一 种 创 造 性 的 观点 并 且 希 望 我 们 能 够 为 中 国 持 续 发 展 的 社 会 和 经 济 做 出 我 们 的 贡 献 。 我 现 在 已 经 决 定 开 始 学 习 汉 语 普 通 话 课 程 , 所 以 下 次 我 可 以 更 深 层 次 的 探 索 和 研 究 中国 的 语 言 , 文 化 并 且 更 深 层 次 的 了 解 中 国 人 , 而 不 仅 仅 只 会 用 “ 你 好 ” 和 “ 再 见 ” 进 行 简 单 的 交流 。 我 真 的 希 望 能 够 再 次 回 到 中 国 。 16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SECTION V CREATIVE WORK ENGLISH 第 五 部 分 原 创 作 品 部 分 英 文 类 作 品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67


Alone, Looking Back on the PastAily Jiang This piece was awarded the ACYA <strong>Journal</strong> Creative Work Prize. Aily Jiang is a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strong>of</strong> Sydney, majoring in digital cultures, film and music. In <strong>China</strong>, she was a writer, blogger and editor.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by Callum Smith. The Sydney sky illuminates with an indigo that not even the greatest artist could replicate with his canvas. Each stroke is perfectly executed. The white clouds float swiftly, and while they are obviously part <strong>of</strong> the same sky that covers my hometown, they feel freer. Not an ounce <strong>of</strong> restraint in their free movement, in the blink <strong>of</strong> an eye they drift from one end <strong>of</strong> the skies to the other. I don’t know if the sky here really is vaster than in my hometown, or simply evidence <strong>of</strong> my loneliness and longing. As I look into the heavens, pondering upon those memories, teardrops fill my eyes. The clock strikes midnight, ushering in the New Year. The scars and melancholy <strong>of</strong> yesterday suddenly become merely memories <strong>of</strong> the year that was. Time possesses a unique and peremptory veto over our last connection with any former occurrence. It seems as if those experiences were merely disconnected memories, simply an illusion – an illusion that is impossible to distinguish from reality. We therefore wander throughout this blurred world, drifting through time – asleep then awake, awake then asleep, like clockwork. Time goes on, like flipping through the pages <strong>of</strong> a story. The stack <strong>of</strong> paper that is one’s memory is finite, and volatile. A page is written as another is lost; a year goes by while another is forgotten. The story isn’t finished, yet days pass like the wind. So I am scared, scared <strong>of</strong>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remainder <strong>of</strong> the story will be left unwritten, and those cheerful moments <strong>of</strong> the past will be impossible to return to. Life is full <strong>of</strong> uncertainties, yet we have no choice but to accept this reality, no matter how lamentable or indecisive, and go with the flow. The road ahead is blurry, and the destination is out <strong>of</strong> sight. But as is the nature <strong>of</strong> life, this is reality. No matter how tight your grip, time slowly runs from your palm like grains <strong>of</strong> sand, leaving behind not a single trace <strong>of</strong> existence. Sydney’s scenic views are deserving <strong>of</strong> slow and fine appreciation. Yet, this distraction from reality can only ever be exactly that – even the most beautiful <strong>of</strong> views are not an escape from the chilling silence <strong>of</strong> one’s heart. Loneliness solidifies into a lifeless piece <strong>of</strong> writing, falling feebly from between the fingers, piercing blurry eyes. Once persistent in my search for direction, I was left with but faded memories <strong>of</strong> blossoms in the dust. Those dreams we leave behind on this earth are but a rough outline, a shed <strong>of</strong> familiar light. Nevertheless, those 168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pleasant memories <strong>of</strong> years past are merely memories, no matter how vivid, detached from the reality <strong>of</strong> today. But how am I to give the story some depth, what am I to do with my remaining years? Must I everyday embrace the sun, to stop this drift <strong>of</strong> meaningless memories once and for all? It is saddening to realize, that my smile is not an expression <strong>of</strong> my own happiness. My world suddenly becomes empty. I search endlessly for its pr<strong>of</strong>ound meaning, yet the further I search, the more meaningless it becomes, and my hopes for this life become void. What was so good about the past anyway, that people are so sentimental? Lyrics tell us, “the last love I could <strong>of</strong>fer is to let you go”, but how many people can really do so? Perhaps we are blessed with an excessive luxury <strong>of</strong> time. We are unwilling to let go <strong>of</strong> our memories, yet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burdened with regret. Our inability to forget is merely a spited acceptance <strong>of</strong> our inability to relive. This is our everlasting pain, tirelessly floating in our memories, ever-­‐present in our minds. But really I too know, that these experiences will eventually become part <strong>of</strong> the abyss <strong>of</strong> the distant past, never to be repeated – even as an impulse <strong>of</strong> lust lingers as I awaken. Words cannot express that unique warmth that nostalgia brings to the heart – warmth that seemingly only exists in memory, and can never be experienced in the present. Those distant shadows and memories <strong>of</strong> times past suddenly become alienated, as if to be merely an illusion, without a thread <strong>of</strong> pro<strong>of</strong> <strong>of</strong> their existence. Blossoms and rain may fill the skies, but clouds inevitably disperse. I know not why, yet as I stare into the skies, and watch as the petals flutter in the wind and rain, I suddenly felt a sense <strong>of</strong> sentiment, <strong>of</strong> grievance. Waves <strong>of</strong> yesterday’s memories penetrate my mind, leaving behind a bitter aftertaste. Sydney and my hometown both possess a horizon-­‐less great sea. Tides come and go, the sea selflessly tolerates and forgives your worries – we needn’t worry that our weaknesses be discovered or scorned upon. But even as the heavens and the sea meet as one, this is after all not the sea <strong>of</strong> my hometown, and thus it is impossible for me to reveal the soliloquy from deep within my heart. I begin to regret my resolute decision to reside here, a decision I made on the sole criteria <strong>of</strong> being in the company <strong>of</strong> the sea. Yet when I stepped into this place, I was merely left with impressions that met the eyes, but never entered my heart. I stand by the seaside, gazing at the billows <strong>of</strong> the ocean, barely able to decipher my almost unrecognizable reflection. Wave after wave crash upon my sand-­‐warmed feet, the glaring sun warms my head as the chilling waves cool my feet. It is time to wake up, or perhaps I should not even be dreaming at all. Belief that my dreams may be fulfilled is as naïve as believing in the witchcraft <strong>of</strong> Grimm’s Fairy Tales as a child. Even the most aesthetically beautiful <strong>of</strong> dreams cannot bear the harshness <strong>of</strong> reality. “All roads lead to Rome” is a theory that only holds true if the final destination is indeed Rome; there is no real point at the crossroads that is open to choice or diversion. In this way, our reality is repeatedly influenced time and time again. We know this, yet we cannot break away.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69


On this Earth, nothing is forever – ‘forever’ has always been a choice. I can but sigh helplessly in regret, knowing that few <strong>of</strong> those once companions are around today. Now, I find myself in a foreign country, a foreign city, surrounded by foreign vehicles and unfamiliar people. So many times did I think I saw I familiar face, but perhaps those were merely false memories, the result <strong>of</strong> my longing. So many times did I wake up to find my pillow still dampened by tears, only to not remember the story, people and even whether we were together at the end. I can’t see the end <strong>of</strong> time, yet I know, we will slowly become irrelevant to each other, so I wave farewell and reluctantly depart. For whom do I reminisce, clinging to this mortal world, enduring the pain <strong>of</strong> yesterday’s thought? Our lives are but two in the myriad <strong>of</strong> humanity. Staring from afar, where the heavens and land meet, will our dreams still exist, and will the past remain pure? Those are our memories, our record <strong>of</strong> what we experienced in this world – the same story and the same us. Our smile, the cover for our memories is placed at the deepest point <strong>of</strong> human society. I am no longer young, yet now and again I cannot help but innocently imagine, what if we were to consider our actions more carefully? Would we be closer to that happy life we had hoped for? Suppose that every farewell was the carrier <strong>of</strong> fate. If fate were to come and go, just as flowers were to bloom and fall, would that not be a grand spectacle? As time goes on, and experiences turn to memories, how many <strong>of</strong> our dreams can come again? Just as fireworks are most spectacular as they reach their climatic end, our memories whither, as if they never existed. We are brought together by fate, yet we separate with sentiment. Alas, we are merely part <strong>of</strong> this mortal world. 170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Meeting AutumnJia Xu Dr Jia Xu works as a teacher and researcher at the School <strong>of</strong> <strong>Journal</strong>ism, Fudan University. Her specialisations ar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studies and new media studies. She loves all sorts <strong>of</strong> media forms and is particularly fond <strong>of</strong> text. She believes that text, as the basic and most essential medium, can yet be the most expressive in our new multimedia ag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by Callum Smith. Written at the Beginning <strong>of</strong> Autumn <strong>2014</strong> Autumn, oh, new autumn, allay my sorrow please. Spring, oh, early spring, to you I <strong>of</strong>fer my gentle affection. Day and night, night and day, I ask the wise man, why is it so? The sun burns, the moon chills, Day turns to night, night to day, And so it goes. Blue lake, dark sea, Where might thou source be? Pretty face, red dress, I long for her company. A thousand words, Our conversation never ends. <strong>China</strong> in the North, <strong>Australia</strong> in the South, In autumn shall we meet. Notes When the beginning <strong>of</strong> the lunar autumn (August 7, 8, or 9) comes to <strong>China</strong>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trong>Australia</strong> is about to farewell winter and welcome spring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t this time <strong>of</strong> year, the colour <strong>of</strong> the sky, the temperature and even the taste <strong>of</strong> the air in Beijing and Sydney are all very similar. Such phenomena are not only interesting but also romantic, as just lik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strong>Australia</strong> and <strong>China</strong>—people, places and seasons—there is also this one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71


time every year when they meet, like two youths exchanging a smile before continuing on their separate paths until they meet again the next year. 172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SECTION VI CREATIVE WORK CHINESE 第 六 部 分 原 创 作 品 部 分 中 文 类 作 品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73


看 风 起 风 落 都 是 一 人 形 影姜 力 这 篇 文 章 荣 获 了 “ 中 澳 青 年 联 合 会 学 报 原 创 作 品 部 分 一 等 奖 ”。 姜 力 , 在 读 于 悉 尼 大 学 本 科 传 媒 电 影 和 音 乐 专 业 。 曾 以 不 同 笔 名 混 迹 於 文 学 圈 博 客 圈 和 编 辑圈 。 我 相 信 文 字 是 有 灵 魂 的 , 它 有 自 己 的 故 事 , 或 许 平 淡 或 许 惊 艳 。 而 我 想 做 的 , 只 是 把 这些 故 事 用 小 说 , 电 影 和 音 乐 的 方 式 分 享 给 不 一 样 的 你 们 。 雪 梨 的 天 空 是 画 板 里 调 不 出 来 的 靛 蓝 色 , 每 一 笔 都 自 然 得 完 美 。 白 云 游 走 的 飞 快 , 明明 和 家 乡 是 同 一 片 天 空 却 显 得 更 加 自 由 , 就 那 么 放 荡 不 羁 的 潇 洒 , 一 眨 眼 从 天 际 的 一 边 就 到了 另 一 边 。 可 是 不 知 是 这 里 的 天 空 真 的 比 家 乡 的 广 阔 还 是 只 是 在 孤 单 落 寞 下 一 厢 情 愿 的 的 侧写 , 每 每 抬 头 仰 望 , 记 忆 深 处 总 会 有 泪 珠 在 倘 佯 。 新 年 的 钟 声 , 踏 着 光 阴 逝 去 的 痕 迹 , 打 破 了 我 们 对 于 昨 天 的 惆 怅 , 一 转 眼 便 已 是 去 年。 它 以 无 比 霸 道 的 姿 态 , 斩 断 了 我 们 与 这 缕 光 阴 最 后 的 联 系 , 仿 佛 那 断 去 的 记 忆 里 所 经 历 的一 切 , 都 不 过 是 一 场 虚 幻 的 梦 境 , 让 人 分 不 清 真 假 的 存 在 。 于 是 , 我 们 徘 徊 在 这 迷 离 的 世 界里 , 荡 漾 着 时 光 的 波 纹 , 醒 了 又 睡 , 睡 了 又 醒 。 时 光 的 流 淌 , 是 奔 着 相 反 的 方 向 前 进 , 一 如 故 事 的 翻 阅 , 记 忆 的 搁 浅 , 总 是 一 页 少 一页 , 一 年 忘 一 年 。 故 事 还 没 有 完 结 , 一 天 一 天 却 流 失 得 飞 快 。 于 是 开 始 害 怕 , 那 些 剩 下 的 故事 无 法 延 续 , 故 事 里 曾 经 停 驻 过 的 笑 颜 难 以 回 首 。 不 确 定 总 是 在 无 时 无 刻 充 斥 着 人 生 , 而 我们 只 能 无 奈 的 在 可 悲 中 纠 结 着 接 受 着 它 赠 予 我 们 的 摇 摆 , 找 不 到 方 向 , 看 不 到 终 点 。 生 活 总是 现 实 的 , 无 论 你 握 得 多 紧 , 也 会 如 沙 子 般 随 时 间 慢 慢 流 失 , 最 终 不 留 下 一 丝 印 记 。 雪 梨 的 风 景 是 值 得 去 停 下 脚 步 细 细 品 味 的 , 可 是 万 般 耐 看 却 依 旧 逃 脱 不 了 心 间 蔓 延 的清 冷 , 零 落 于 半 空 留 下 寂 寞 的 面 庞 , 化 为 了 一 篇 又 一 篇 没 有 温 度 的 文 字 , 无 力 的 跌 落 在 指 间, 刺 疼 了 朦 胧 的 眼 。 曾 经 一 度 执 着 寻 找 时 光 的 方 向 , 得 到 的 却 只 是 蒲 公 英 随 风 而 散 的 飘 零 。我 们 遗 落 在 尘 世 的 梦 , 曾 经 是 那 么 浓 烈 的 绽 放 过 , 即 便 眼 前 所 沉 淀 的 剪 影 只 剩 下 模 糊 的 轮 廓, 如 今 却 依 旧 能 寻 觅 到 丝 缕 熟 悉 的 光 芒 。 可 是 那 些 美 好 , 流 淌 着 昨 日 的 年 华 , 却 怎 么 也 回 不到 今 时 的 那 片 月 光 下 。 我 不 知 道 剩 下 的 时 光 该 如 何 去 勾 勒 才 能 加 深 故 事 的 色 彩 , 是 否 每 日 都需 阳 光 的 拥 抱 , 才 能 让 单 薄 的 记 忆 从 此 不 再 漂 泊 , 难 过 的 只 是 , 再 也 找 不 回 属 于 自 己 的 微 笑。 于 是 , 我 的 世 界 , 突 然 变 成 了 荒 芜 , 流 连 着 不 尽 的 深 邃 , 冷 了 这 一 世 的 繁 华 , 也 落 了 那 一生 的 期 盼 。 过 去 究 竟 有 什 么 好 , 让 人 这 么 的 难 以 放 手 。 歌 曲 里 唱 的 最 后 的 爱 便 是 手 放 开 , 可 是 又有 几 人 能 真 正 做 到 。 也 许 是 时 光 太 过 富 有 , 承 载 了 太 多 不 舍 的 记 忆 , 也 同 时 留 下 了 太 多 无 法挽 回 的 遗 憾 , 所 以 , 我 们 总 是 不 甘 它 的 远 去 , 只 是 含 恨 无 法 重 来 。 于 是 , 这 便 成 了 我 们 永 远的 痛 , 静 静 地 沉 浮 在 记 忆 的 海 洋 里 , 不 知 疲 倦 的 漂 流 着 。 其 实 我 也 知 道 , 这 些 经 历 终 会 化 为遥 远 的 过 去 , 再 也 无 法 回 来 , 即 使 , 渴 望 的 心 情 , 摇 曳 在 每 一 个 梦 醒 的 瞬 间 。 只 是 无 法 言 说, 心 中 留 恋 的 那 份 温 暖 , 似 乎 永 远 也 带 不 到 今 天 。 于 是 , 那 些 远 去 的 身 影 , 远 去 的 时 光 , 在这 一 刻 里 突 然 变 的 陌 生 了 起 来 , 仿 佛 所 有 的 经 历 都 只 是 一 场 镜 花 水 月 , 怎 么 也 找 不 到 存 在 的174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线 索 。 花 雨 落 漫 天 , 流 云 终 散 去 。 望 着 风 雨 中 飘 零 的 花 瓣 , 不 知 为 何 突 然 有 些 感 时 伤 怀 。 初识 的 记 忆 划 过 脑 海 , 带 起 片 片 昨 日 的 浪 花 , 留 下 苦 涩 的 味 道 。 雪 梨 和 家 乡 一 样 , 都 有 一 望 无 际 的 大 海 。 潮 起 潮 落 , 海 会 无 私 的 包 容 你 所 有 的 心 事 ,再 也 不 用 担 心 被 发 现 自 己 的 软 弱 。 可 是 再 怎 么 天 海 共 成 一 色 , 毕 竟 不 是 家 乡 的 海 , 无 法 袒 露内 心 深 处 的 独 白 。 于 是 开 始 后 悔 当 初 只 是 为 了 有 海 可 以 陪 伴 便 笃 定 的 选 择 了 这 个 城 市 , 直 到真 正 身 临 其 中 , 所 有 的 一 切 却 只 是 映 在 眼 帘 却 走 不 进 心 间 。 站 在 海 边 , 望 着 海 浪 一 袭 一 袭 的波 澜 而 来 , 看 不 清 自 己 倒 映 在 水 里 的 影 子 。 海 水 一 波 又 一 波 地 拍 打 在 被 细 沙 温 暖 着 的 双 足 上, 明 明 头 顶 便 是 炙 热 的 阳 光 , 从 脚 下 传 来 的 却 无 比 冰 冷 。 梦 该 醒 了 , 也 许 就 不 应 该 做 梦 。 梦 想 成 真 只 是 小 时 候 看 着 格 林 童 话 时 相 信 魔 法 真 的 存在 一 般 的 谎 言 , 再 唯 美 都 承 载 不 了 现 实 的 残 酷 。 条 条 大 路 通 罗 马 也 只 是 当 终 点 是 罗 马 才 可 能成 立 的 假 设 , 摆 在 面 前 的 十 字 路 口 从 来 都 不 会 真 的 给 你 退 路 去 选 择 。 就 这 样 , 我 们 被 现 实 一次 次 的 左 右 着 方 向 , 明 明 知 道 却 怎 么 也 挣 脱 不 了 它 的 束 缚 。 这 个 世 上 , 没 有 什 么 是 可 以 永 垂 不 朽 的 , 永 远 从 来 都 是 一 种 选 择 。 只 是 无 奈 , 曾 经 相伴 而 行 的 身 影 , 此 时 又 有 几 人 在 。 而 现 在 , 陌 生 的 国 度 , 陌 生 的 城 市 , 周 围 川 流 不 息 却 依 旧陌 生 的 车 辆 和 陌 生 的 人 。 多 少 次 在 街 头 会 看 到 仿 佛 有 些 熟 悉 的 身 影 , 却 知 道 也 许 只 是 执 念 太久 脑 海 里 杜 撰 出 的 一 个 轮 廓 ; 多 少 次 在 梦 醒 时 分 发 现 枕 边 是 还 未 被 风 干 的 水 印 , 却 怎 么 也 想不 起 来 梦 中 的 故 事 , 故 事 里 的 人 物 , 以 及 最 后 故 事 里 我 们 是 否 还 都 在 的 结 局 。 岁 月 的 尽 头 ,我 无 法 望 穿 , 留 下 彼 此 的 淡 忘 , 恋 恋 不 舍 的 挥 手 告 别 。 是 谁 的 怀 念 , 贪 恋 了 这 场 人 间 , 痛 了昨 日 的 心 扉 。 浮 生 之 中 , 我 与 你 在 人 流 万 千 。 遥 望 着 远 方 , 在 那 天 地 相 接 的 地 方 , 我 们 的 梦 想 是 否 还 在 , 过 去 的 依 旧 是 否 纯 粹 , 那是 我 们 的 记 载 , 流 淌 了 这 份 光 阴 的 色 彩 , 在 那 样 古 老 的 岁 月 里 , 同 样 的 故 事 , 同 样 的 我 们 ,恍 然 定 格 在 微 笑 的 瞬 间 , 最 后 化 作 记 忆 的 封 面 , 陈 放 在 红 尘 的 最 深 处 。 现 在 的 我 , 早 已 褪 下了 青 涩 的 外 衣 , 但 时 不 时 的 我 还 会 天 真 的 幻 想 下 , 假 如 当 初 的 我 们 , 都 走 的 慢 点 再 慢 点 , 那结 局 又 会 怎 么 样 , 是 否 一 切 都 将 伴 随 着 阳 光 的 洒 落 而 欢 笑 满 堂 。 倘 若 , 人 世 间 的 每 一 场 别 离, 都 被 寄 予 了 一 段 美 好 的 缘 分 。 那 么 , 缘 来 缘 去 , 花 开 花 落 , 那 又 是 多 么 美 丽 的 一 副 画 卷 。 时 光 走 过 , 故 事 留 下 色 彩 , 有 多 少 梦 能 够 重 来 ; 记 忆 之 缤 纷 , 总 如 烟 花 般 灿 烂 到 极 致 的 凋 谢, 仿 佛 从 未 存 在 。 离 散 有 情 , 相 逢 无 意 , 难 过 的 , 只 是 在 人 间 。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75


《 遇 秋 》 - 作 于 甲 午 立 秋徐 佳 徐 佳 博 士 是 复 旦 大 学 新 闻 学 院 教 师 , 她 从 事 国 际 传 播 与 新 媒 体 传 播 研 究 与 教 学 。 她 热 爱 一 切形 式 的 媒 介 , 尤 其 对 文 字 感 兴 趣 —— 她 认 为 越 是 在 新 媒 体 的 时 代 里 文 字 这 种 最 基 本 的 媒 介 越具 有 表 达 力 。 徐 佳 在 素 有 “ 人 间 天 堂 ” 美 誉 的 中 国 杭 州 出 生 长 大 , 曾 旅 居 伦 敦 、 北 京 , 现 居 上海 。 新 秋 新 秋 , 请 解 我 忧 , 早 春 早 春 , 愿 添 君 柔 。 晨 昏 旦 暮 , 数 问 智 叟 , 日 灼 月 冷 , 几 度 同 舟 。 青 湖 靛 海 , 难 觅 源 头 , 朱 颜 红 袖 , 欲 伴 常 留 。 千 言 万 语 , 畅 说 不 休 , 北 中 南 澳 , 相 遇 新 秋 。 说 明 当 位 于 北 半 球 的 中 国 立 秋 之 时 , 位 于 南 半 球 的 澳 大 利 亚 正 要 告 别 冬 季 迎 来 春 天 , 此 时北 京 与 悉 尼 的 天 色 、 气 温 乃 至 空 气 的 味 道 都 是 非 常 相 像 的 ! 这 是 一 个 有 趣 而 浪 漫 的 现 象 , 恰 如 中 国 与 澳 大 利 亚 之 间 , 有 君 我 、 南 北 、 春 秋 等 诸 多差 异 , 却 总 能 在 每 一 年 的 这 一 时 节 相 遇 , 像 两 个 少 年 、 交 换 一 下 笑 颜 , 然 后 继 续 前 行 , 直 到下 一 年 的 相 遇 。 176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JOURNAL OF AUSTRALIA-CHINA AFFAIRS 177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