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3.2020 Views

T Here

  • No tags were found...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我 們 甚 至 失 去 了 黃 昏 的 顏 色 。<br />

當 藍 色 的 夜 墜 落 在 世 界 時 ,<br />

沒 人 看 見 我 們 手 牽 著 手 。<br />

從 我 的 窗 戶 中 我 已 經 看 見<br />

在 遙 遠 的 山 頂 上 落 日 的 祭 典 。<br />

有 時 候 一 片 太 陽<br />

在 我 的 雙 掌 間 如 硬 幣 燃 燒 。<br />

在 你 熟 知 的 我 的 哀 傷 中<br />

我 憶 及 了 你 。<br />

We have lost even this twilight.<br />

No one saw us this evening hand in hand<br />

while the blue night dropped on the world.<br />

I have seen from my window<br />

the fiesta of sunset in the distant mountain tops.<br />

Sometimes a piece of sun<br />

burned like a coin in my hand.<br />

I remembered you in that sadness of mine that you know.<br />

節 錄 自 聶 魯 達 ,《 我 們 甚 至 失 去 了 黃 昏 》<br />

Quote from: “We have lost even this twilight” By Pablo Neruda


T <strong>Here</strong> 1<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T <strong>Here</strong> 2<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5


T <strong>Here</strong> 3<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T <strong>Here</strong> 4<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7


T <strong>Here</strong> 5<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T <strong>Here</strong> 6<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9


T <strong>Here</strong> 7<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T <strong>Here</strong> 8<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11


T <strong>Here</strong> 9<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T <strong>Here</strong> 10<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13


T <strong>Here</strong> 11<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T <strong>Here</strong> 12<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15


T <strong>Here</strong> 13<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T <strong>Here</strong> 14<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17


T <strong>Here</strong> 15<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T <strong>Here</strong> 16<br />

2014 | Archival Inkjet Paper | 196x147cm<br />

19


藝 術 家 陳 述<br />

Artist’s Statement<br />

明 淨 而 寬 敞 的 家 裡 , 置 放 了 素 白 與 木 色 的 傢 俱 , 推 門 看 見 草 地 , 四 圍 飄 蕩 著 夕 陽 的 淺 橙<br />

色 , 你 以 為 溫 暖 的 家 , 甚 麼 都 不 缺 。 缺 人 。<br />

女 兒 出 生 以 後 , 我 常 常 想 著 死 亡 , 死 後 無 法 帶 去 的 紙 紥 品 , 造 型 竟 是 金 光 閃 閃 的 貨 物 。 生<br />

前 的 樓 房 已 成 炒 賣 品 , 而 死 後 , 慾 望 還 未 安 息 嗎 ?<br />

我 便 去 拍 攝 紙 紥 品 。 發 現 台 灣 一 間 紙 房 子 , 樣 樣 俱 存 , 彷 彿 燒 成 灰 , 彼 處 便 有 人 搬 進 去 ,<br />

過 與 我 們 無 異 的 生 活 , 一 切 如 常 。 而 窗 外 透 來 的 光 , 如 果 是 一 種 包 圍 , 如 果 不 是 夕 陽 , 而<br />

是 靜 放 空 殼 的 木 色 , 你 推 窗 , 發 現 死 亡 可 觸 ; 你 俯 望 , 紙 房 子 裡 重 疊 著 你 安 睡 、 你 梳 洗 、<br />

你 在 客 廳 慢 慢 喝 完 一 杯 水 。 日 常 之 冷 , 暖 , 生 , 死 。 此 處 , 彼 處 , 您 在 哪 裡 。<br />

「 在 你 熟 知 的 我 的 哀 傷 中 , 我 憶 及 了 你 。」<br />

你 便 看 見 了 夢 , 或 你 早 在 夢 裡 。<br />

White furniture of a wood-like quality is carefully placed in a clean spacious house.<br />

The scene is complemented by an extended view of a lawn just through the door while<br />

the sky outside bathes in an orange pastel of a setting sun. This is your home sweet home.<br />

It has everything. Everything but people. Ever since my daughter was born, I have been<br />

forever musing about death. Why are paper offerings, things we can’t bring with us to<br />

death, crafted to signify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we consider shiny and golden? Housing<br />

has already become a speculative market for the living, yet why do our desires still refuse<br />

to cease in the afterlife?<br />

So I began taking pictures of paper offerings. In Taiwan, I came upon a paper house. It had<br />

everything a person would need, as if burning it to ashes would allow the dead to move in<br />

and have a life just like ours, as if death had never happened. What exits from the windows<br />

is not light but the ambiance; it’s not the setting sun but the emptiness of wooden colours.<br />

You push the window open and feel death under your fingertips. You peek inside the paper<br />

house and see images of yourself overlapping one another – you sleep, you wash, you<br />

dress, and you slowly drink a glass of water in the living room. It’s all part of your daily life –<br />

cold and warm, life and death. Are you here or there? Where are you exactly?<br />

“I remembered you in that sadness of mine that you know.”<br />

You then witness a dream, or you might already be in one.<br />

23


<strong>Here</strong>, T <strong>Here</strong>, and Everywhere (Inspired by MC)<br />

黃 啟 裕 Blues Wong<br />

Doors and windows,<br />

Space inside space,<br />

Warmth containing coolness,<br />

Light among darkness,<br />

Life without death,<br />

Shore within shores,<br />

Mirrored worlds and<br />

Parallel universe,<br />

<strong>Here</strong>, T <strong>Here</strong>, and<br />

Everywhere.<br />

黃 啟 裕 現 任 康 樂 及 文 化 事 務 署 博 物 館 專 家 顧 問 ( 香 港 攝 影 )。<br />

Blues Wong is at present a museum expert advisor (Hong Kong<br />

photography) for the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br />

25


糖 衣 毒 藥 般 的 影 像 敘 事 結 構<br />

文 : 張 煒 森<br />

陳 啟 駿 (M.C.) 的 個 展 「T <strong>Here</strong>」, 展 示 與 展 覽 同 名 的 最 新 攝 影 作 品 、 錄 像 與 裝 置 , 這 一<br />

系 列 的 作 品 一 脈 相 承 , 源 頭 自 然 來 自 攝 影 。 從 朦 朧 甚 至 乍 眼 看 起 來 失 焦 或 曝 光 過 度 的 影 像<br />

中 , 你 可 隱 約 意 識 到 這 些 影 像 都 屬 於 室 內 的 畫 面 , 暖 和 色 系 營 造 如 夢 幻 溫 和 的 景 象 , 在 細<br />

心 觀 察 下 , 不 難 發 現 這 些 室 內 的 景 像 全 都 是 模 型 寫 真 。 按 照 片 四 邊 內 的 故 事 僅 是 如 此 。<br />

還 看 MC 舊 有 的 攝 影 作 品 , 可 看 到 他 的 觀 察 力 與 敏 感 度 在 於 發 掘 城 市 建 築 下 的 人 和 事 ,<br />

作 品 如 《 滿 ‧ 空 》、《 煙 》、《 尖 子 》 等 都 以 大 眾 習 以 為 常 的 生 活 經 驗 取 材 , 由 城 市 景 觀 ,<br />

迪 士 尼 樂 園 到 學 校 也 是 MC 的 留 影 對 象 , 然 後 經 過 如 慢 快 門 、 高 反 差 的 明 暗 對 比 等 , 營<br />

造 出 人 流 如 煙 、 富 戲 劇 性 的 構 圖 。 從 這 些 作 品 中 , 雖 沒 有 刁 鑽 的 取 景 角 度 , 但 仍 可 從 精<br />

準 沒 太 多 偶 發 的 視 覺 元 素 下 , 呈 現 出 人 在 城 市 的 景 觀 以 及 制 度 所 包 圍 下 的 空 虛 與 矛 盾 。<br />

在 他 的 鏡 頭 下 , 觀 眾 眼 底 下 看 到 攝 影 技 術 下 的 視 覺 奇 觀 , 流 露 神 秘 詭 異 的 超 現 實 氛 圍 ,<br />

甚 至 可 指 涉 到 香 港 城 市 景 觀 或 現 象 的 大 論 述 (grand narrative) 上 , 然 而 ,《T <strong>Here</strong>》 所<br />

採 取 的 視 覺 策 略 , 跟 他 的 前 作 確 實 有 點 迥 異 。<br />

而 事 實 上 , 這 次 展 出 的 新 作 仍 舊 繼 承 了 藝 術 家 的 一 貫 創 作 脈 絡 , 便 是 以 「 建 築 」 入 題 ,<br />

或 更 準 確 來 說 ,MC 透 過 攝 影 這 一 種 具 敘 事 架 構 下 媒 介 中 , 記 錄 「 人 為 」 空 間 這 種 物 質<br />

載 體 下 的 想 像 , 亦 呈 現 出 創 作 者 對 這 議 題 上 的 反 思 。 不 同 的 是 , 藝 術 家 在 創 作 的 議 題 上<br />

稍 為 遠 離 「 香 港 」 或 身 份 這 些 大 話 題 上 , 而 漸 漸 產 生 出 一 種 作 者 自 覺 的 個 人 觸 感 , 將 創<br />

作 的 概 念 帶 到 較 為 形 而 上 的 生 死 母 題 上 。 在 藝 術 家 的 陳 述 中 得 知 , 他 自 女 兒 出 生 後 開 始<br />

想 著 生 死 的 議 題 , 他 的 創 作 始 點 是 直 率 的 , 從 生 死 聯 想 到 燒 衣 紙 的 習 俗 上 , 他 找 來 了 高<br />

彷 度 幾 可 像 真 的 紙 房 子 , 將 棺 材 舖 當 成 影 樓 , 然 後 拍 下 這 輯 氣 氛 溫 馨 的 照 片 。 單 憑 影 像<br />

帶 來 的 訊 息 , 觀 者 未 必 能 找 到 半 點 關 於 生 死 的 訊 息 , 也 未 必 找 到 當 中 的 敘 事 成 分 。 如 果<br />

Marshall McLauhan 認 為 「 媒 體 即 訊 息 (medium is the message)」 為 真 , 那 麼 , 陳 啟<br />

駿 這 次 創 作 中 的 訊 息 理 應 不 限 制 於 影 像 的 四 邊 內 。 如 果 觀 眾 只 單 靠 影 像 表 面 的 訊 息 , 似<br />

乎 會 失 望 而 回 , 或 更 明 顯 地 說 , 作 品 的 意 義 並 不 全 然 靠 美 學 上 語 言 所 能 達 到 。<br />

因 此 MC 這 次 的 創 作 , 背 後 其 實 是 個 偏 鋒 的 決 定 , 作 品 不 像 舊 作 般 有 強 烈 的 視 覺 奇 觀 ,<br />

也 沒 有 賣 弄 攝 影 中 慣 常 的 戲 劇 元 素 , 反 而 作 品 類 比 成 到 一 些 生 活 小 品 上 。 不 以 「 先 聲 奪<br />

人 」 的 視 覺 語 言 作 噱 頭 , 這 種 尋 常 的 狀 態 反 成 為 了 攝 影 中 的 「 邊 緣 (marginality)」。 當 然 ,<br />

這 系 列 的 作 品 的 視 覺 處 理 還 是 相 當 細 膩 , 包 括 高 光 度 處 理 的 影 像 、 窺 視 式 的 取 鏡 角 度 ,<br />

通 過 攝 影 進 行 去 地 域 化 (de-territorialized), 將 被 攝 物 的 原 有 本 質 改 變 , 影 像 如 幻 像<br />

(illusion) 般 把 紙 房 子 轉 化 成 意 象 中 捉 不 住 的 「 理 想 家 居 」。 然 而 , 這 樣 的 訊 息 及 視 覺 表<br />

達 尚 未 不 完 整 , 仍 有 賴 當 中 的 文 本 互 涉 , 例 如 引 用 聶 魯 達 的 詩 作 〈 我 們 甚 至 失 去 了 黃 昏 〉<br />

為 鋪 排 及 語 境 , 利 用 燈 光 作 為 氣 氛 , 以 裝 置 來 加 強 及 引 導 觀 者 察 覺 與 頓 悟 他 們 所 看 的 「 室<br />

內 」 景 觀 到 底 所 謂 為 事 。 令 觀 者 透 過 觀 看 代 入 影 像 的 世 界 裡 , 彷 如 羅 蘭 . 巴 特 (Roland<br />

Barthes)《 明 室 (Camera Lucida)》 所 言 , 這 種 景 色 優 美 的 照 片 (scenic pictures) 可<br />

讓 觀 者 聯 想 的 「 可 居 (habitable)」 的 想 像 。 觀 者 想 像 自 己 置 身 在 這 「 理 想 房 子 」 中 , 然<br />

後 更 需 要 透 過 文 本 互 涉 這 一 中 介 的 角 色 , 讓 觀 眾 察 覺 到 影 像 所 拍 攝 的 現 實 只 是 一 幢 紙 房<br />

子 , 影 像 ( 更 多 是 指 觀 眾 的 想 像 ) 與 現 實 兩 者 實 際 上 是 互 不 相 干 的 元 素 ,。 外 觀 上 的 親 近 ;<br />

概 念 上 的 死 亡 的 距 離 , 帶 出 既 遠 且 近 的 反 差 , 這 種 佈 署 正 正 是 作 品 的 「 糖 衣 毒 藥 」, 生 死<br />

往 往 是 一 體 兩 面 , 兩 事 並 不 可 能 分 割 。<br />

反 觀 在 這 個 視 覺 氾 濫 的 社 會 中 ,《T <strong>Here</strong>》 這 系 列 作 品 看 似 平 實 , 也 不 靠 攝 影 技 術 所 帶 來<br />

的 可 視 性 (visuality), 但 實 際 上 , 這 輯 作 品 具 備 相 當 的 潛 質 , 對 藝 術 家 而 言 也 是 種 不 錯<br />

的 嘗 試 。 一 來 作 品 漸 漸 推 向 講 求 四 邊 內 外 的 關 係 , 即 現 實 與 影 像 的 關 係 , 捨 棄 了 如 味 精<br />

般 的 直 觀 感 覺 , 而 偏 向 透 過 感 知 而 思 考 認 知 ; 與 此 同 時 , 陳 啟 駿 過 往 的 攝 影 作 品 往 往 帶<br />

著 潛 藏 的 價 值 判 斷 , 而 這 系 列 的 作 品 , 則 加 強 了 作 品 的 可 寫 性 (Scriptability), 即 觀 者 有<br />

更 多 自 主 的 空 間 來 詮 釋 作 品 的 內 容 。<br />

27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a Sugar-coated Poison-like Image<br />

Text: Eddie Cheung Wai Sum<br />

Michael Chan, also known as M.C., has a solo exhibition titled “T <strong>Here</strong>” that showcases<br />

his latest photographic works, videos and installations. The entire series of works is rooted<br />

in photography. Gazing at the hazy, seemingly unfocused or overexposed images, you<br />

may faintly sense that the images depict indoor scenes. The warm colour scheme evokes<br />

a sense of dreaminess and gentleness. Yet after careful observation you can easily discern<br />

that these indoor scenes are actually portraits of models. All is apparent by peering inside<br />

the photos’ frames.<br />

structure, to record the imagination inspired by “artificial” space as a material vessel and<br />

to offer his contemplation on the given theme. What is unique here is that the artist’s<br />

motif varies slightly from large-scale issues like “Hong Kong” or identity. The effect<br />

is instead one of a gradual, personalised touch from the artist himself followed by a<br />

nurturing of the creative concept from life to death. The theme is therefore metaphysical<br />

and maternal. From the artist’s statement, we understand that M.C. has fixated on the<br />

theme of life and death following the birth of his daughter. His starting point is direct and<br />

frank. He associates the custom of burning paper offerings with life and death. He finds<br />

M.C.’s previous photographic works offer the best proof of his profound power of<br />

observation and sensitivity to uncovering the people and objects of urban architecture.<br />

His works such as “Full & Emptiness”,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and “Elite” are<br />

inspired by the daily experiences of the general public. M.C. makes use of a variety of<br />

settings, ranging from urban landscapes to Disneyland to even school. Then, drawing<br />

upon techniques like slowing the shutter speed and sharply contrasting light with shade,<br />

he crafts a dramatic composition that presents people as comparable to billowing smoke.<br />

While these works do not rely on artfully-conceived angles, they still convey the emptiness<br />

startlingly real paper houses that resemble actual ones and uses funeral homes as studio<br />

to produce a rather heart-warming photo series. In gleaning only the messages conveyed<br />

by the images, viewers might not be able to deduce either the messages about life and<br />

death or the narrative elements. If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holds true as Marshall<br />

McLuhan asserted, the message in M.C.’s creation should not be confined to the frames<br />

of the images. If viewers only take superficial messages from the images, it seems they will<br />

be disappointed. Put more plainly, the meaning of the works cannot be fully expressed in<br />

aesthetic language.<br />

and conflicts felt by people surrounded by urban landscapes and routines. M.C. employs<br />

the use of precise, purposeful visual elements to render these sentiments. Through his<br />

lens, viewers can appreciate his use of photographic skill to develop visual wonders, which<br />

reveal a surreal world of mystery and strangeness, and even involve a grand narrative of<br />

Hong Kong’s urban landscape or phenomena. These signature touches notwithstanding,<br />

the visual strategy adopted in “T <strong>Here</strong>” departs from his previous works.<br />

Therefore, this series from M.C. is actually created in a roundabout way. The work<br />

does not include strong visual spectacles as before or theatrical elements that usually<br />

feature in photographic techniques. Instead, it is more like a life sketch that doesn’t<br />

use obvious visual language as a gimmick. In his photography, what is normal becomes<br />

marginalised. Without a doubt, the visual effects of this series are delicately arranged.<br />

The artist takes photos by peep sight angle, handling the photos with high brightness<br />

In fact, the new works being showcased descend from the artist’s underlying creative<br />

motif: architecture. Specifically, M.C. manipulates photography, a medium with a narrative<br />

and de-territorialising the images through photography. He changes the nature of the<br />

captured objects and transforms the images to psychedelic illusions of an idealised home.<br />

29


However, there is more to this informative and visual expression. It also involves related<br />

texts. For example, he quotes Pablo Neruda’s poem “Clenched Soul” for the layout<br />

and context, using lighting to create atmosphere. He also uses settings to strengthen<br />

and guide viewers to perceive the actual “indoor” landscape they are viewing, enabling<br />

them to substitute into the world of image. As Roland Barthes’ Camera Lucida noted,<br />

these kinds of scenic pictures help foster in viewers’ minds a ‘habitable’ image. Viewers<br />

imagine they are in an ideal home and then realise that the captured image is actually<br />

only a paper house combined with texts. In their mind, images (mostly referring to<br />

viewers’ imaginations) and reality indeed exist independently of each other. Their similar<br />

appearances and distinctive conceptions of death, flitting between image and reality,<br />

create distant yet intimate contrast. This phenomenon can best be described as the<br />

“sugar-coated poison” of the work: life and death are different qualities of the same thing<br />

and are not likely to part ways.<br />

In our world teeming with visualisation, the T <strong>Here</strong> series may seem plain and lack a<br />

visuality powered by photographic techniques. In fact, this series has considerable<br />

potential and represents a great experiment for the artist. First, the work emphasises<br />

surrounding relationships, namely the relation between reality and image. It discards<br />

the food-additive-like, intuitive feeling and tends to lead viewers to think beyond their<br />

perceptions. Second, different from M.C.’s past photographic works in which value<br />

judgments were cloaked, this series bolsters “scriptability” in that it create more leeway<br />

for the audience to interpret the content of the work.<br />

張 煒 森 分 別 2006 年 與 2009 年 於 嶺 南 大 學 及 香 港 中 文 大<br />

學 獲 得 中 文 文 學 士 與 視 覺 文 化 研 究 碩 士 學 位 。 張 氏 關 注<br />

藝 術 展 覽 與 作 品 之 間 的 關 係 及 呈 現 所 衍 生 的 問 題 , 藉 此<br />

延 伸 展 覽 的 詮 釋 空 間 。 現 專 注 藝 評 等 藝 術 書 寫 工 作 , 亦<br />

為 藝 術 家 及 策 展 人 。<br />

Eddie Cheung Wai Sum is an art critic, artist and curator.<br />

Cheung received his Ba(hons) in Chinese from Lingnan<br />

University in 2006, also MA in Visual Culture Studies from<br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2009. He mainly<br />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s and representability between<br />

art exhibition and artwork, with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br />

another way of interpretation for art exhibition.<br />

31


個 人 展 覽<br />

2015 藝 術 創 庫 畫 廊 - T <strong>Here</strong> - 中 國 香 港<br />

2014 藝 術 創 庫 畫 廊 - 滿 . 空 - 中 國 香 港<br />

2011 中 國 平 遙 國 際 攝 影 展 - 生 命 生 活 - 中 國 平 遙<br />

陳 啟 駿<br />

陳 啟 駿 (M.C.) 是 香 港 土 生 土 長 的 攝 影 師 。 他 畢 業 於 香 港 藝 術 學 院 與 墨 爾 本 皇 家 理 工 大<br />

學 合 辦 的 藝 術 文 學 士 ( 主 修 攝 影 ) 課 程 , 現 就 讀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藝 術 碩 士 課 程 。 於 2014 年 ,<br />

M.C. 獲 香 港 藝 術 發 展 局 頒 發 獎 學 金 , 並 將 於 2015 年 於 英 國 倫 敦 藝 術 大 學 攻 讀 碩 士 。 自<br />

2005 起 , 從 事 專 業 攝 影 工 作 至 今 , 現 為 香 港 公 開 大 學 、 香 港 知 專 設 計 學 院 及 光 影 作 坊 攝<br />

影 課 程 導 師 。<br />

2011 年 , 在 山 西 平 遙 國 際 攝 影 展 , 舉 辦 個 人 影 展 《 生 命 生 活 》。 於 2012 年 , 作 品 《 尖 子 》<br />

入 選 WYNG 大 師 攝 影 獎 。 於 2013 年 ,M.C. 成 為 2014 哈 蘇 年 度 攝 影 師 大 賽 、 三 影 堂 攝<br />

影 獎 及 2013 年 青 年 藝 術 100 入 圍 者 , 作 品 被 私 人 及 博 物 館 收 藏 。<br />

聯 展<br />

2014 《 相 逢 》- 中 文 大 學 「 許 氏 文 化 館 」- 中 國 香 港<br />

2014 《 迪 士 尼 對 話 當 代 藝 術 》- 昊 美 術 館 - 溫 州 中 國<br />

2013 攝 影 作 品 數 十 - 光 影 作 坊 - 中 國 香 港<br />

2013 攝 影 作 品 數 十 ( 百 呎 公 園 特 別 計 劃 @ 香 港 國 際 攝 影 節 文 化 藝<br />

墟 2013)- 香 港 知 專 設 計 學 院 - 中 國 香 港<br />

2013 「 青 年 藝 術 100」 項 目 全 國 巡 展 - 北 京 │ 上 海 │ 深 圳 │ 香 港<br />

2013 2013 年 「 甲 乙 丙 丁 」- 包 氏 畫 廊 - 中 國 香 港<br />

2013 三 影 堂 攝 影 獎 - 三 影 堂 攝 影 藝 術 中 心 - 中 國 北 京<br />

2013 WYNG 大 師 攝 影 獎 - ArtisTree - 中 國 香 港<br />

「 我 想 表 達 的 東 西 是 如 此 的 美 麗 與 純 粹 」— 莫 里 茨 . 科 內 利 斯 . 埃 舍 爾<br />

基 於 這 理 念 , 我 開 始 了 創 作 , 以 作 品 反 映 個 人 對 社 會 的 反 思 , 也 希 望 用 照 片 展 現 香 港 的<br />

獨 有 文 化 。<br />

獎 項<br />

2015 香 港 藝 術 發 展 局 - 倫 敦 藝 術 大 學 獎 學 金 2015<br />

2014 哈 蘇 年 度 攝 影 師 大 賽 - 決 賽 入 圍 者<br />

2013 三 影 堂 攝 影 獎 - 決 賽 入 圍 者<br />

2012 WYNG 大 師 攝 影 獎 - 決 賽 入 圍 者<br />

收 藏<br />

香 港 文 化 博 物 館<br />

任 教<br />

2014-2015 攝 影 課 程 講 師 - 香 港 知 專 設 計 學 院<br />

2014-2015 攝 影 課 程 導 師 - 香 港 公 開 大 學<br />

2014-2015 攝 影 課 程 導 師 - 光 影 作 坊<br />

33


Solo Exhibition<br />

2015 “T <strong>Here</strong>”, Art Experience Gallery, Hong Kong, China<br />

2014 “Full and Emptiness”, Art Experience Gallery, Hong Kong, China<br />

2011 “Life and Living”, China 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br />

Pingyao, China<br />

MC<br />

Selected Group Exhibitions<br />

2014 “Path.Encounte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ui<br />

Gallery”, Hong Kong, China<br />

M.C. (Michael Chan) is a local born Hong Kong artist. He began his career as a professional<br />

photographer and photographic artist in 2005. Now, he is teaching photography in The<br />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 and Lumenvisum. M.C. is<br />

studying Master of Arts in Fine Arts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received<br />

a Bachelor of Arts (Fine Art) in Photography from RMIT University, Australia, co-presented<br />

by Hong Kong Art School. In 2014, M.C. received a scholarship from Hong Kong Arts<br />

Development Council, and will further his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br />

studying Master of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Critical Practice.<br />

2014 “When Disney meets Contemporary Art “, How Art Museum,<br />

Wenzhou, China<br />

2013 “Dozens of Photography Works”, Lumenvisum, Hong Kong, China<br />

2013 “Dozens of Photography Works, 100ft. Park’s Special@HK<br />

International Photo Festival Flare 2013”, 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br />

Hong Kong, China<br />

2013 “2013 Art Nova 100” Project, Beijing | Shanghai | Shenzhen |<br />

Hong Kong, China<br />

2013 “Alpha to Infinity”, Pao Galleries, Hong Kong, China<br />

In 2011, he had a solo exhibition “Life and Living” at the Pingyao International<br />

Photography Festival in China. M.C.’s series ‘Elite’ was selected as the finalist of the<br />

WYNG Masters Award 2012. In 2013, M.C. is one of the finalists of the Hasselblad Masters<br />

2013 “Three Shadows Photography Award”, Three Shadows Photography<br />

Art Centre, Beijing, China<br />

2013 “Poverty, WYNG Masters Award”, Artistree, Hong Kong, China<br />

2014, Three Shadows Photography Award 2013 and 2013 Art Nova. His works were<br />

collected by collector and museum.<br />

Awards<br />

“The things I want to express are so beautiful and pure.” -- Maurits Cornelis Escher.<br />

2015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University of the Arts<br />

London Scholarships 2015<br />

Based on this belief, I started my life in photography. My works are a reflection of my<br />

opinions and my feelings towards this society.<br />

2014 Hasselblad Masters Award - Finalist<br />

2013 Three Shadows Photography Award - Finalist<br />

2012 WYNG Master Award - Finalist<br />

Collection<br />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br />

Teaching<br />

2014-2015 Photography Lecturer, 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br />

2014-2015 Photography Instructor,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br />

2014-2015 Photography Instructor, Lumenvisum<br />

35


特 別 鳴 謝 ( 按 姓 氏 筆 劃 序 )<br />

Special Thanks To<br />

何 展 兆<br />

徐 曉 婷<br />

區 仲 謙<br />

張 煒 森<br />

張 韻 雯<br />

陳 育 強<br />

黃 冠 雁<br />

黃 啟 裕<br />

楊 家 輝<br />

楊 樂 然<br />

葉 韋 國<br />

趙 曉 彤<br />

盧 曉 峰<br />

蘇 煒 豪<br />

Ramond Ho<br />

Jessica Tsui<br />

Tim Au<br />

Eddie Cheung<br />

Amy Cheung<br />

Kurt Chan<br />

Tony Wong<br />

Blues Wong<br />

Jacky Yeung<br />

Winnie Yeung<br />

Eric Ip<br />

Grace Chiu<br />

Goby Lo<br />

So Wai Ho<br />

出 版 年 份 2015<br />

版 權 所 有<br />

設 計<br />

翻 譯<br />

所 有 , 文 章 、 藝 術 作 品 照 片 版 權 屬 藝 術 家 或 作 者 本 人 所 有<br />

Goby Lo<br />

Giles Publications<br />

版 權 所 有 , 未 經 書 面 同 意 , 不 得 以 任 何 形 式 、 圖 像 、 電 子 或 機<br />

械 , 包 括 影 印 或 記 錄 將 資 料 或 圖 像 進 行 複 製 。<br />

Year of Publication 2015<br />

Copyright<br />

Design<br />

Translation<br />

Copyright artist (Chan Kai Chun) and authors. All rights reserved.<br />

Goby Lo<br />

Giles Publications<br />

No part of this public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transmitted in<br />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mechanical, photocopying,<br />

recording, or otherwise, without permission of the copyright holder.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