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013 Views

果树病害

果树病害

果树病害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strong>果树病害</strong>


<strong>果树病害</strong><br />

•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复杂,各地栽培的<br />

果树种类繁多,<strong>果树病害</strong>种类和发生规律各<br />

异。<br />

• 果树有苹果、梨、柑橘、葡萄、桃、李、杨<br />

梅、板栗、柿子和枇杷等。<br />

• 每种果树均可发生几十种病害。病害危害不<br />

仅影响水果产量和品质,还影响果品的出口<br />

外销。


苹果病害<br />

• 苹果病害约有90余种,其中对生产带来严重<br />

危害的有轮纹病、炭疽病、腐烂病、褐斑<br />

病、轮斑病、霉心病和白粉病等。<br />

• 近年来由于富士、元帅系列品种的推广,斑<br />

点落叶病危害也日益突出,成为苹果生产中<br />

的新问题。<br />

• 在贮运过程中轮纹病、炭疽病、褐腐病、青<br />

霉病以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虎皮病等可引起<br />

大量烂果,也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br />

题。


梨树病害<br />

• 梨树病害国内已知约80余种,其中发生<br />

普遍、危害严重的有黑星病、锈病、轮<br />

纹病和黑斑病等。<br />

• 贮藏期以轮纹病和生理性黑心病危害损<br />

失较大


柑橘病害<br />

• 柑橘病害国内已发现100余种,其中以溃疡病、<br />

疮痂病、树脂病、炭疽病、黄龙病及贮藏期的<br />

青霉病、绿霉病、黑腐病和蒂腐病等对柑橘生<br />

产影响最大。溃疡病和黄龙病均为我国对外和<br />

对内检疫对象。<br />

• 随着橙类、柚类和杂柑类等高感品种的广泛推<br />

广,溃疡病的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逐年上升,<br />

严重威胁着我国柑橘生产。<br />

• 黄龙病可引起成片橘园在短期内毁灭,目前主<br />

要发生在我国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其他柑<br />

橘主产省也有零星分布。


葡萄病害<br />

• 葡萄病害已知有30余种,危害严重的有10余<br />

种,黑痘病、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是长<br />

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葡萄产区常发性病<br />

害,流行时造成巨大损失。<br />

• 近年来,葡萄灰霉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普遍、<br />

危害严重。<br />

• 此外,还有葡萄扇叶病、葡萄黑腐病、葡萄<br />

锈病和葡萄根癌病在局部地区时有发生且危<br />

害严重。


核果类<strong>果树病害</strong><br />

• 桃树等核果类<strong>果树病害</strong>约有50多种,其中以<br />

细菌性穿孔病、桃缩叶病和褐腐病发生最为<br />

普遍。<br />

• 干腐病(真菌性流胶病)常在多雨地区以及<br />

低洼积水、管理粗放、蛀干害虫危害严重的<br />

果园严重发生,引起树势衰弱,结果寿命缩<br />

短,甚至死树毁园


苹果(梨)轮纹病<br />

Apple (pear) ring rot<br />

• 苹果、梨轮纹病又称瘤皮病、粗皮病、轮纹<br />

褐腐病、水烂病。<br />

• 各苹果、梨产区的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本病<br />

能造成树势早衰甚至死树,果实烂果。除危<br />

害苹果、梨树外,还能危害桃、李、杏等多<br />

种果树,但较轻微。


•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富士和金冠等质优<br />

感病品种的推广,轮纹病造成的大量烂果,<br />

已成为生产上的突出问题。通常感病品种的<br />

病果率达20%~30%,严重时可达50%~<br />

60%。<br />

• 梨轮纹病在长江流域及河南和山东等省发生<br />

普遍,日本梨系统品种发病尤为严重。病树<br />

主干、主枝上病疤累累,树势衰弱,严重影<br />

响产量和结果树寿命。果实感病可引起收获<br />

前和贮运期果实腐烂。


症 状<br />

• 苹果轮纹病与梨轮纹病的症状相似。<br />

• 受害枝干,以皮孔为中心形成稍突起的褐色小斑<br />

点,扩大成近圆形或不整形的暗褐色病斑,直径约<br />

5~15毫米(梨)或10~30毫米(苹果)。<br />

•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中央呈瘤状坚硬突起,周围<br />

组织逐渐凹陷,病斑边缘逐渐隆起,病健交界处发<br />

生龟裂。<br />

• 翌春,病斑表面产生黑色的细小粒点(分生孢子器<br />

或子囊座)。<br />

• 在多年生的主干或主枝上,病斑密集、相互愈合,<br />

枝干表面十分粗糙并开裂。病斑多限于皮层,少数<br />

可达木质部。


枝干发病以皮孔为中心形成隆起病瘤,质地较硬,多个<br />

瘤连成片使树皮粗糙


苹果轮纹病:<br />

枝干被害状


• 幼果受害后,至近成熟时或贮运期才表现症<br />

状。常以果实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近圆<br />

形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淡、暗红褐<br />

色相间的同心轮纹斑(有些品种上的病斑轮<br />

纹不明显),并有茶褐色粘液渗出。<br />

• 条件适宜时,病情发展迅速,数日内可使全<br />

果腐烂,并发出酸臭气味。<br />

• 发病后期,少数病果自病斑中央表皮下逐渐<br />

产生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通常一个<br />

果实上有2~3个病斑,多时可达30多个


苹果轮纹病症状<br />

从分生孢子器中涌出的丝状分生孢子角


梨轮纹病:果实亦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深浅相间的褐色同<br />

心轮纹斑,果肉变褐腐烂


梨轮纹病


病原物<br />

• 有性态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r />

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f. sp. piricola<br />

(Nose) Koganezawa et Sakuma,子囊菌亚门<br />

葡萄座腔菌属;<br />

• 无性态为簇小穴壳菌 Dothiorella gregaria,<br />

半知菌亚门小穴壳属。


苹果轮纹病菌分生孢子<br />

梨轮纹病菌分生孢子


• 病菌子座埋生在寄主表皮下,成熟时突破表<br />

皮外露,黑褐色,球形或扁球形。子囊棍棒<br />

形,无色,顶部较宽;子囊孢子椭圆形,单<br />

胞,无色至淡褐色。<br />

•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椭圆形;分生孢子无色、<br />

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br />

• 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器形成的最适温度<br />

均为27℃左右,且需要光照。分生孢子萌发<br />

对湿度条件的要求严格,离开水膜时,分生<br />

孢子不能萌发。


• 除轮纹病菌外,引起苹果采收前后烂果的还<br />

有苹果干腐病菌,即贝伦格葡萄座腔菌 B.<br />

berengeriana de Not.,其无性态也为一种小<br />

穴壳菌[Dothiorella sp.]。两者的区别在于,<br />

前者子座不发达,多形成1个子囊腔室,而后<br />

者子座发达,常形成多个腔室。<br />

• 两菌在苹果上所致的果腐症状无明显差别。<br />

故习惯上将该两种病菌引起的果腐统称轮纹<br />

病。


病害循环<br />

• 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座在被害的枝干组织和死<br />

枝、干桩上以及散落在果园中的树枝上越<br />

冬。秋季落地腐烂或掩没在土中的病果,对<br />

初侵染不起作用。<br />

• 次年春季菌丝体恢复活动,继续为害枝干。<br />

越冬子座则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遇雨<br />

水时释放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皮孔和伤<br />

口侵入枝干、果实或叶片。


• 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病菌侵入枝干后<br />

约经半个月的潜伏期才出现病斑。<br />

• 果实近成熟期不易被侵染,但幼果易受侵<br />

染,侵入后,潜伏于果皮附近组织内,暂不<br />

扩展,果实成熟临近采收时,由于病菌菌丝<br />

扩展蔓延,才陆续出现轮纹状病斑。<br />

• 由于田间果实发病很晚,很少形成子实体进<br />

行再侵染,故轮纹病菌的田间侵染多属初侵<br />

染,无再侵染。


1.气候条件<br />

发病因素<br />

• 当气温在20℃以上,相对湿度在75%以<br />

上或连续降雨3~4天,田间即有孢子释<br />

放、传播和侵染。<br />

• 4~7月间是果实和新生枝条最易受感染<br />

的时期,雨量和雨日数就成为限制病害<br />

发展的关键因子。<br />

• 温暖多雨或晴雨相间日子多的年份易发<br />

病。


2.寄主抗病性<br />

不同品种对苹果(梨)轮纹病的抗性存在明显<br />

的差异。<br />

• 在苹果品种中,以红星、富士、金冠和青香<br />

蕉等最易感病,国光、元帅、祝光、印度和<br />

倭锦等品种次之,伏皮花等较抗病。<br />

• 在梨品种中,日本梨系统的品种发病较多,<br />

中国梨品种中,白梨系统的秋白梨、鸭梨和<br />

早酥梨发病较重,严州雪梨、莱阳梨、黄花<br />

梨和三花梨等发病较轻,<br />

• 品种间抗性差异主要与品种的皮孔大小、数<br />

量以及表皮组织结构有关。皮孔密度大、表<br />

皮结构疏松的品种都较感病。


3.栽培管理<br />

• 病菌是弱寄生菌,老弱树易感病。<br />

• 果园管理粗放、挂果过多、肥水不足、偏施<br />

氮肥以及蛀果和蛀干性害虫危害严重等均可<br />

导致树势衰弱,从而加重发病<br />

• 在病果园中补种的幼树,往往发病严重。


防 治<br />

轮纹病防治应采取选用无病苗木、加强栽培<br />

管、铲除越冬侵染源和生长期喷药保护相<br />

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br />

1.培育、选用无病苗木<br />

2.加强栽培管理 ①对丰产后或衰弱的果园<br />

增施肥料,特别是有机肥;②控制树体的<br />

挂果量,防止出现大小年现象;③旱季及<br />

时灌水;<br />

3.消灭菌源 冬季结合修剪,剪除病虫枝,<br />

开花前携出园外集中烧毁。


4.病部治疗 在开春前认真检查,及时刮除主<br />

干和主枝上的病斑,并涂以杀菌剂保护。当<br />

苗木枝干上发现少量病斑时,可用刮刀将病<br />

斑刮除或在病斑上纵划几刀,然后涂布杀菌<br />

剂保护伤口,以免病菌从伤口侵入。<br />

5.生长期喷药保护 根据轮纹病在座果后和果<br />

实膨大期均能侵入的特点,轮纹病的药剂防<br />

治应从落花后定期进行,波尔多液的残效期<br />

长,粘着性好,可在多雨季节使用。<br />

6.贮藏期烂果控制 备贮果要严格剔除病果及<br />

其他损伤果。


7.其他防治措施<br />

(1)有条件地区可实行果实套袋。<br />

(2)避免以杨树等树木作防风林:由于该病菌<br />

可侵染果园周围的杨树、槐树、泡桐等树<br />

木,而这些树体上的病菌又可成为苹果<br />

(梨)树的侵染源。<br />

(3)选用抗病品种:在轮纹病危害严重的地<br />

区,在新发展苹果(梨)时,应考虑选用抗<br />

病品种;对老病果园可用抗病品种逐步更换<br />

感病品种。


• 又名<br />

苹果炭疽病<br />

Apple anthracnose<br />

苦腐病、晚腐病。<br />

• 分布 河北鹿泉,河南、辽宁、山东、山<br />

西、陕西、四川、云南、湖北、江苏、浙江<br />

等。<br />

• 一般年份病果率为30%左右,病害流行年份<br />

可达70%以上。


症 状<br />

• 该病为害苹果、梨、葡萄、刺槐、核桃等,<br />

主要侵染果实。<br />

• 初期果面上出现淡褐色小圆斑,迅速扩大,<br />

呈褐色或深褐色。果肉腐烂呈漏斗形,表面<br />

下陷,当病斑扩大至直径1cm~2cm,表面形<br />

成小粒点,后变黑色,即病菌的分生孢子<br />

盘,成同心轮纹状排列。<br />

• 湿度大时,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露出粉红<br />

色分生孢子团,几个病斑连在一起,使全果<br />

腐烂、脱落。


• 有的病果失水成黑色僵果挂在树上,经冬不<br />

落。<br />

• 在温暖条件下,病菌可在衰弱或有伤的1~2<br />

年生枝上形成小溃疡。<br />

• 果台受害自上而下蔓延呈深褐色,致果台抽<br />

不出副梢干枯死亡。


表皮中间产生稍突起呈轮纹状排列的小粒点,<br />

潮湿时从中涌出粉红色粘液(分生孢子团)。


果肉腐烂呈漏斗形,表面下陷


• 有性态为围小丛壳<br />

病原物<br />

子囊菌亚门核菌纲小丛壳属。<br />

• 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br />

Glomerella cingulata.<br />

Colletotrium<br />

gloeosporioides.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


发病规律<br />

• 病菌以菌丝体在枯枝溃疡部及僵果上越冬,<br />

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到果实<br />

上。分生孢子萌发通过角质层或皮孔、伤口<br />

侵入果肉。<br />

• 菌丝在细胞间生长,分泌果胶酶,引起果<br />

腐。有时病菌侵染幼果,到近成熟期或贮藏<br />

期发病。


发病因素<br />

• 高温、高湿、多雨情况下,发病重;地势低<br />

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树冠郁闭、通风<br />

不良、偏施氮肥、日灼、虫害等均利于该病<br />

发生;<br />

• 树势强病轻,树势弱病重。<br />

• 品种不同抗病性不同。红玉、鸡冠、祥玉、<br />

红姣发病早而重;祝光、金冠、元帅、大国<br />

光、秦冠、印度、国光、红星发病较轻;伏<br />

花皮、黄魁等早熟品种很少发病。


防 治<br />

①清除越冬菌源,控制“中心病株”,结合冬剪<br />

剪除病死枝子僵果,发现“中心病株”,清除<br />

干枯果和小僵果、病源病果<br />

②加强栽培管理。<br />

③生长期喷药防治:发芽前,结合防治腐烂<br />

病,喷布一次40%福美砷100倍液,消灭越冬<br />

菌源。生长期在苹果谢花后开始,5月中旬开<br />

始结合防治轮纹病喷布第一次药。药剂可选<br />

取用退菌特、基托布津、多菌灵、波尔多液<br />

等,各种药剂交替用。<br />

④套袋.参照苹果、梨轮纹病。


苹果树腐烂病<br />

Apple valsa canker<br />

• 苹果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是苹果树树干上<br />

的重要病害。<br />

• 受害严重的果园,树干病疤累累,树势严重<br />

衰弱,死树和毁园现象时有发生。<br />

• 腐烂病除危害苹果外,还可感染沙果、海棠<br />

和山定子等苹果属植物。


症 状<br />

• 腐烂病主要危害树龄10年以上的结果树,也<br />

能危害幼树或苗木,主干和大枝受害显著重<br />

于小枝。<br />

• 病害一般仅使皮层组织腐烂死亡,严重时可<br />

侵染靠近皮层的木质部,其症状可归纳为溃<br />

疡型和枝枯型两种类型。


1.溃疡型<br />

• 在冬春发病盛期和夏秋衰弱树上发病时,一<br />

般呈溃疡型。<br />

• 主要发生在幼树的主干、结果树的中心干和<br />

主枝下部以及结果树主枝与主干分叉处。<br />

• 病部大小不等,红褐色,水渍状,稍隆起,<br />

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组织质地糟烂,发出<br />

酒糟味,用手指按压即下陷,并流出红褐色<br />

汁液。掀开表皮可见树皮内层已完全腐烂,<br />

病变范围远比外表所见的大。


苹果腐烂病初期症状


• 随着苹果树展叶开花进入生长期后,病部扩<br />

展渐停,失水下陷,颜色变深,呈黑褐色,<br />

而病部四周的健康组织木栓化隆起,形成溃<br />

疡。<br />

• 其后病组织内产生外子座突破表皮,露出黑<br />

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在雨后或天气潮湿<br />

时,涌出桔黄色卷须状孢子角。<br />

• 秋季以后,病斑上产生较大、颜色略深的黑<br />

色粒点(内子座及子囊壳)。


大枝发病后期,树<br />

皮失水,干缩凹<br />

陷,病健交界处龟<br />

裂,病皮色深,其<br />

上密生小黑点,为<br />

分生孢子器


2.枯枝型<br />

• 多在春季发生在小枝、果台或树势极度<br />

衰弱的大枝上,病变蔓延迅速,全枝迅<br />

速失水干枯死亡,病疤不隆起,不呈水<br />

渍状,边缘也不明显。后期病部也产生<br />

很多小黑点。<br />

• 有时也能侵染果实。果实上的病斑暗红<br />

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具轮纹,边缘<br />

清晰,病组织软腐状,有酒糟味,病斑<br />

中部散生或集生有时略呈轮纹状排列的<br />

小黑点,潮湿时涌出橘黄色卷须状的分<br />

生孢子角。


发病的苹果树幼


病斑近圆形或不规<br />

则形,呈暗红褐色<br />

腐烂,略具酒糟气<br />

味,病部常形成小<br />

黑点(病菌子<br />

座),空气潮湿<br />

时,从中涌出橘黄<br />

色的分生孢子角


有性态:<br />

病原物<br />

苹果黑腐皮壳Valsa mali Miyabe et<br />

Yamada,子囊菌亚门黑腐皮壳属;<br />

无性态:<br />

苹 果 壳 囊 孢 Cytospora mandshurica<br />

Miura,半知菌亚门壳囊孢属。


• 病菌菌丝体经一定时期发育后在病部表皮下<br />

逐渐形成锥形、穿破表皮的小型疣状物,即<br />

外子座;<br />

• 外子座内含有1个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成<br />

熟时形成几个腔室,各室相通,只有一个共<br />

同的孔口,其产孢能力可维持两年;<br />

• 分生孢子形成时与胶体物质混合在一起,遇<br />

雨水或高湿时,胶体物质吸水膨胀,连同孢<br />

子自孔口挤出,形成卷须状橘黄色的孢子<br />

角。


• 秋季在外子座下面或其周围形成内子座,<br />

外观为大型疣状物,内子座与寄主组织之<br />

间有明显的黑色界线。<br />

• 每个内子座中形成3~14个子囊壳;子囊壳<br />

球形或拟球形,具长颈,顶端有孔口,子<br />

囊壳内壁着生子囊层;<br />

• 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32℃。分生<br />

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28℃,子囊孢子<br />

最适萌发温度为19℃左右。


病害循环<br />

•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br />

枝干、果园及其周围堆放的病残体上越<br />

冬。<br />

• 翌春遇雨时,大量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从<br />

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中排出,通过雨水飞<br />

溅和昆虫活动传播,从伤口(冻伤、剪锯<br />

伤、环剥伤、虫伤等)、叶痕、果柄痕和<br />

皮孔侵入。


• 病菌的寄生性很弱,只能通过树皮伤口<br />

侵入已死亡的皮层组织,并在其中定<br />

殖。<br />

• 苹果树地上部树皮带菌普遍,外观无症<br />

状的苹果树皮,往往都带有腐烂病菌。<br />

• 当树体或其局部组织衰弱、抗病力低下<br />

时,病菌迅速生长,产生毒素,杀死其<br />

周围的活细胞,并向四周扩展蔓延,使<br />

皮层组织腐烂。<br />

• 当侵染点组织健康、树势强壮时,病菌<br />

又停止扩展,处于潜伏状态。


• 晚秋冬初(10月~11月间)苹果树逐渐进入休眠<br />

阶段,生活力下降,病菌活动增强,穿透周皮,<br />

侵入健康皮层组织,形成许多坏死斑点,并逐渐<br />

连合成较大的病斑。<br />

• 11月至翌年1月,病害扩展缓慢,症状不明显。<br />

至翌年2~3月,随气温回升病斑扩展速度再度加<br />

快,外观症状明显,对树体危害加重。<br />

• 苹果萌芽展叶进入生长旺盛期后,树体的抗病性<br />

增强,病斑扩展渐趋停止,至5月份,发病盛期<br />

结束。


发病因素<br />

1.冻害 周期性的冻害是诱导腐烂病流行的主<br />

导因素之一。<br />

2.栽培管理 果园栽培管理粗放、果树营养不<br />

良是腐烂病流行另一个重要因素。<br />

3.寄主愈伤能力 树体的愈伤能力与抗病性关<br />

系密切,愈伤能力强的品种或单株抗病菌扩<br />

展能力也较强。


防 治<br />

腐烂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加强管理、提高树<br />

体抗病力,及时清除病变组织和潜伏病菌等为<br />

重点,结合涂药保护和病斑治疗及防治枝干害<br />

虫等综合治理措施。<br />

1.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果园管理、提高树体抗<br />

病力,从幼树期抓起。<br />

2.清洁果园<br />

冬季和夏季修剪过程中,及时清<br />

除病残枝干、残桩,减少果园病 菌来源<br />

3. 病斑治疗 刮树皮,并集中烧毁。<br />

4. 药剂铲除 喷药,涂抹杀菌剂。


梨树病害<br />

• 梨树病害国内已知约80余种,其中发生普<br />

遍、危害严重的有黑星病、锈病、轮纹病<br />

和黑斑病等。<br />

• 贮藏期以轮纹病和生理性黑心病危害损失<br />

较大


梨黑星病<br />

Pear scab<br />

• 梨黑星病又称疮痂病、黑霉病,是梨树重要<br />

病害之一,尤在种植鸭梨、白梨等高度感病<br />

品种的梨区,病害流行频繁,造成重大损<br />

失。<br />

• 在我国分布普遍,辽宁、河北、河南、山<br />

西、陕西等地危害严重,在南方各梨区为害<br />

也在逐年加重。


症状<br />

• 病菌危害梨树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其中以叶<br />

片和果实受害最重,危害期从落花后直到果<br />

实近成熟期。<br />

• 芽最早发病,当早春暴芽后,从芽鳞片重合<br />

处露出的淡绿色部分即可见黑色有光泽的病<br />

斑,以后病斑上产生黑霉(分生孢子梗和分<br />

生孢子)。<br />

• 花序受害后,花萼和花梗基部呈现褐色坏死<br />

斑,并产生黑霉。病斑扩展至叶簇、花序基<br />

部,致使叶簇(或伸长成的新梢)和花序萎<br />

蔫枯死。


被害梨芽,鳞片茸毛<br />

多,表面具黑色霉层


• 受害叶片初在背面产生圆形、椭圆形或<br />

不规则形黄白色病斑,病斑沿叶脉扩<br />

展,并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整<br />

个叶背面,甚至正面布满黑霉,叶片正<br />

面常呈多角形或圆形褪色黄斑。<br />

• 叶簇伸长的新梢受害,表现两种症状:<br />

①病害从早春抽出的嫩梢基部向上扩<br />

展,病斑初呈黄褐色,最后变黑,嫩梢<br />

枯死;②病菌直接侵染新梢,产生黑色<br />

或黑褐色、凹陷开裂的椭圆形溃疡斑,<br />

严重时枝梢易从病斑处折断。


梨黑星病:后期叶背病斑


• 果实受害后,病部停止生长,木栓化,<br />

形成果面凹凸不平、龟裂的畸形果;后<br />

期受害的果实则不畸形,但在表面产生<br />

大小不等的黑色、凹陷的圆形病疤,病<br />

疤坚硬,表面粗糙,常产生星状开裂。<br />

病部均可产生黑霉。


梨黑星病幼果发病<br />

造成畸形果


受害果实产生褐色病斑,表面生黑色霉层,<br />

后期龟裂成疮痂状


病原物<br />

• 有性态:<br />

纳雪黑星菌[Venturia nashicola Tanaka et<br />

Yamamoto],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br />

• 无性态:<br />

梨黑星孢[Fusicladium virescens],半知菌<br />

亚门黑星孢属。


梨黑星病菌假囊壳


• 病菌假囊壳一般在过冬后的落叶背面产生或<br />

聚生,圆球形或扁圆球形,颈部较肥短,黑<br />

褐色;子囊棍棒状,聚生在假囊壳底部,无<br />

色透明,子囊孢子淡黄绿色或淡黄褐色,双<br />

胞,上大下小,状如鞋底。<br />

• 分生孢子梗5~14根丛生,从寄主角质层伸<br />

出,粗而短,暗褐色,无分枝,直立或弯<br />

曲,分生孢子淡褐色或橄榄色,两端尖,纺<br />

锤形,单胞,但少数在萌发时可产生1个隔<br />

膜。


梨黑星病菌<br />

左: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右:假囊壳、子囊和子囊孢子


• 病菌生长温度以22~23℃为最适。分生孢子形<br />

成的最适温度为20℃,萌发以21~23℃为最<br />

适。分生孢子萌发的速度与温度有关,分生孢<br />

子萌发以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萌发较好。<br />

• 分生孢子耐低温干燥,在自然条件下,残叶上<br />

的分生孢子能存活4~7个月,但潮湿时,分生<br />

孢子易死亡。<br />

• 病菌易形成大量的假囊壳越冬。<br />

• 病菌种内存在生理和致病性分化现象。


病害循环<br />

•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腋芽的鳞片内越<br />

冬,也能以菌丝体在枝梢病部越冬,或以分生孢<br />

子、菌丝体及未成熟的子囊果在落叶上越冬。<br />

•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br />

不同年份之间病菌越冬方式不完全相同。<br />

– 北方:菌丝和分生孢子<br />

– 四川省和云南省:菌丝团或假囊壳<br />

– 上海、江浙等地:菌丝<br />

• 在芽内越冬的,一般在新梢基部先发病;在落叶<br />

上越冬的,则先在树冠下部叶片上发病。


• 翌年春季新梢基部首先发病,产生子囊孢子<br />

和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向附近叶、果传播。<br />

经过14~25天的潜育期后表现出症状,病叶<br />

和病果上不断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br />

染。


发病因素<br />

• 梨树的不同品种对黑星病的抗性有明显差<br />

异。一般中国梨最为感病,日本梨次之,西<br />

洋梨最抗病。<br />

• 在中国梨中又以白梨系统的品种最感病,其<br />

次为秋子梨系统,而沙梨、褐梨和夏梨系统<br />

则较抗病。受害严重的品种有鸭梨、秋白梨<br />

等,其次为砀山白皮酥梨、莱阳茌梨、严州<br />

雪梨等,而玻梨、蜜梨、香水梨、巴梨、新<br />

世纪和铁头梨等品种较抗病。


• 梨黑星病病原菌寄生性强,病害流行性强。温<br />

度也是影响病害潜育期长短的重要因素。<br />

• 在北方梨区,低温高湿是病害流行的有利条<br />

件,高温能延长病害的潜育期。春雨早,持续<br />

时间长,夏季6~7月雨量多,日照不足,空气<br />

湿度大,往往引起病害流行。<br />

• 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风透光不良和湿度较<br />

大的梨园,以及肥力不足、树势衰弱的梨树易<br />

发病。<br />

• 越冬后存活病菌的数量,也与病害发生迟早和<br />

流行速度密切相关。


防 治<br />

病害的防治以采取农业防治与喷药保护为<br />

主的综合治理措施。<br />

1.喷药保护 在南方梨区,病害发生较早,应<br />

在梨树接近开花前和落花70%左右时各喷药1<br />

次,以保护花序、新梢和叶片。可选药剂有<br />

波尔多液、40%氟硅唑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br />

粉剂。


2. 清洁果园 秋、冬季节清除落叶、病果,<br />

消灭病菌初侵染来源。冬季或早春结合修<br />

剪,清除病梢,并携出田外,集中烧毁。发<br />

病初期,及时连续地剪除中心病梢和花序,<br />

防止病菌扩散蔓延。<br />

3.加强果园管理<br />

病性。<br />

合理施肥,提高梨树的抗


梨锈病 Pear rust<br />

• 梨锈病又称赤星病,俗名“羊毛丁”。<br />

• 分布于我国各梨产区,侵染叶片也为害果实、叶柄<br />

和果柄。危害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落果,对产量<br />

影响很大。梨锈病菌除危害梨外,还能危害山楂、<br />

木瓜、棠梨和铁梗海棠.<br />

• 由于锈病菌具有转主寄生的习性,其转主寄主为松<br />

柏科的桧柏、欧洲刺柏、高塔柏、圆柏、龙柏和翠<br />

柏等<br />

• 桧柏类植物的分布和多少是影响梨锈病发生的重要<br />

因素。在桧柏类植物的南方地区,梨锈病发生较普<br />

遍,北方平原地区零星发病


症 状<br />

•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新梢和幼果等<br />

绿色幼嫩组织。<br />

• 叶片受害初在其正面产生橙黄色小点,逐渐<br />

扩大成近圆形病斑。病斑中央橙黄色,边缘<br />

淡黄色,最外面有一层黄绿色晕圈,直径4~<br />

5毫米<br />

• 之后病斑表面密生橙黄色针头大小的小粒点<br />

(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粘液(性<br />

孢子)。粘液干燥后小粒点变黑色。


• 后期病斑变厚,背面呈淡黄色疱状隆起,并<br />

在隆起部位产生数根灰黄色的毛管状物(锈<br />

孢子器)。不久,锈孢子器顶端破裂,散出<br />

黄褐色粉末(锈孢子)。<br />

• 最后病斑逐渐变黑干枯,毛管状物脱落<br />

• 一张叶片上的病斑数目不等,多时可达数十<br />

个,同时叶片向内卷曲,叶色变淡,最后全<br />

叶变黑干枯脱落。


梨叶片锈<br />

孢子器和<br />

性孢子器


梨叶片锈<br />

孢子器


苹果锈病


• 受害幼果初期症状与叶片症状相似,病部微<br />

下陷,果实畸形,严重时引起落果,后期在<br />

同一部位产生毛管状物。<br />

• 新梢、叶柄和果柄上的症状与果实相似,但<br />

病部肿大明显,黄绿色。叶柄、果柄受害后<br />

易引起落叶、落果。新梢受害后,常因病部<br />

龟裂而易折断。


苹果锈病


苹果锈病


• 梨锈病在桧柏等转主寄主的针<br />

叶、叶腋或小枝上产生淡黄色<br />

斑点,病部于秋季黄化隆起,<br />

翌春形成球形或近球形瘤状菌<br />

瘿。<br />

• 菌瘿继续发育后,突破表皮露<br />

出红褐色、圆锥形或楔形的冬<br />

孢子角,直径1~3毫米。冬孢<br />

子角成熟后,遇雨吸水膨大呈<br />

橙黄色的舌状胶质块,天气干<br />

燥时即干缩成污胶状物。


病原物<br />

• 亚洲胶锈菌 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br />

Miyabe ex Yamada,<br />

异名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br />

担子菌亚门胶锈菌属。<br />

• 病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产生四种类型孢<br />

子,需要在两类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br />

史。在梨和山楂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br />

在桧柏等柏科植物上产生冬孢子和担孢<br />

子。


• 性孢子器扁烧瓶形,基部埋生在梨叶片正面表皮<br />

下,上部突出,从孔口生出丝状受精丝,并释放性<br />

孢子;性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或椭圆形。<br />

• 锈孢子器丛生于梨叶病斑背面或病梢和病果的肿大<br />

的病斑上,细长圆筒形;锈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橙<br />

黄色,表面有小瘤。<br />

• 冬孢子角红褐色或咖啡色,圆锥形,初短小,后渐<br />

伸长,一般约长2~5毫米,顶部较窄,基部较宽;<br />

冬孢子纺锤形,黄褐色,顶壁较厚,双胞,分隔处<br />

稍缢缩,柄细长,外被胶质,遇水胶化,萌发时产<br />

生一个具3个隔膜、4个细胞的担子,每细胞生一小<br />

梗,每小梗顶端着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卵形,淡<br />

黄褐色,单胞。<br />

• 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23℃,萌发时需要有<br />

水膜。


梨锈病菌


病害循环<br />

• 病菌以多年生的菌丝体在桧柏等转主寄主<br />

的病组织中越冬,翌春2~3月间开始形成<br />

冬孢子角。<br />

• 冬孢子成熟后,遇水时吸水膨胀,萌发产<br />

生担孢子(也称小孢子)。<br />

• 担孢子随风传播,当散落在梨树幼叶、新<br />

梢、幼果上时,遇水萌发成芽管,从气<br />

孔、皮孔或从表皮直接侵入。


• 担孢子最大有效传播距离为2.5~5公里。病<br />

害的潜育期长短与气温和叶龄有密切关系,<br />

一般约为6~10天。温度越高,叶龄越小,<br />

潜育期越短,展叶后25天以上的叶片一般不<br />

受感染。<br />

• 病菌侵入后,叶面产生橙黄色病斑,病斑表<br />

面长出性孢子器,在叶背形成锈孢子器和锈<br />

孢子。<br />

• 锈孢子通过风力传播至桧柏等转主寄主上危<br />

害,并在转主寄主上越夏、越冬,至翌春形<br />

成冬孢子角


•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中旬后,冬孢子陆续成<br />

熟,只要气温高于15℃,每次雨后,冬孢子角即<br />

吸水胶化萌发产生担孢子。此时正值梨树萌芽展<br />

叶、易感病的时期。<br />

• 一般在4月上旬,梨树上开始产生性孢子器,4月<br />

中旬出现最多,并有性孢子溢出。4月底开始,<br />

锈孢子器突破表皮外露,5月中旬锈孢子器成熟<br />

并陆续释放锈孢子,到6月上旬锈孢子器因锈孢<br />

子的释放和重寄生菌的寄生而脱落,病斑变黑、<br />

干枯。


发病因素<br />

• 梨锈病的发生轻重与梨园周围1.5~3.5公里范围内<br />

的桧柏等转主寄主数量关系密切。转主寄主多,<br />

侵染源也多,病害发生重;反之,病害发生轻。<br />

• 病害的流行与否受气象因子的影响。病菌一般只<br />

侵染幼嫩组织,当梨树萌芽、幼叶初展时,若天<br />

气多雨,且温度适宜冬孢子萌芽,田间就会有大<br />

量担孢子释放,发病必定严重。风力的强弱和风<br />

向都可影响担孢子与梨树的接触,对发病也有一<br />

定的影响。<br />

• 梨树不同种和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有一定差异。一<br />

般中国梨最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最抗病。


防 治<br />

无再侵染和病菌具有转主寄生的特点,通过消灭<br />

转主寄主和及时喷药保护,就可将病害所造成的损失<br />

减少到最低限度。<br />

1.铲除转主寄主 梨区不用桧柏等柏科植物造林绿化,<br />

新建梨区应远离柏树多的风景区。在梨区周围5公里<br />

范围内,应砍除少量桧柏等植物。<br />

2.药剂防治 在梨树萌发前,对桧柏喷药1~2次,以抑<br />

制冬孢子萌发。药剂可选用石硫合剂、梨树上喷药应<br />

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进行,一般药剂每隔10<br />

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br />

3.抗病品种的利用 在桧柏等转主寄主多、病害发生严<br />

重的地区,应考虑种植抗病品种。


柑橘病害<br />

• 柑橘病害国内已发现100余种,其中以溃疡病、<br />

疮痂病、树脂病、炭疽病、黄龙病及贮藏期的<br />

青霉病、绿霉病、黑腐病和蒂腐病等对柑橘生<br />

产影响最大。溃疡病和黄龙病均为我国对外和<br />

对内检疫对象。<br />

• 随着橙类、柚类和杂柑类等高感品种的广泛推<br />

广,溃疡病的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逐年上升,<br />

严重威胁着我国柑橘生产。<br />

• 黄龙病可引起成片橘园在短期内毁灭,目前主<br />

要发生在我国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其他柑<br />

橘主产省也有零星分布。


柑橘溃疡病<br />

Citrus canker<br />

• 柑橘溃疡病为国内外检疫对象。<br />

• 该病在亚洲、南美洲、北美洲和非洲均有分<br />

布,以亚洲国家发生最为普遍,其次是南美<br />

洲。<br />

• 我国于1919年在广东省首先报道,30年代在<br />

广西、湖南、浙江等柑橘产区相继发生。目<br />

前,在我国柑桔产区都有发生,南方各省尤<br />

为严重。


症 状<br />

• 叶片受害后,于叶背面出现黄色或暗黄色针头大<br />

小的油渍状斑点,并逐渐隆起,呈近圆形、米黄<br />

色的病斑。<br />

• 后病部表面开裂,隆起更显著,并木栓化,逐渐<br />

形成表面粗糙、具微细轮纹,中央凹陷、呈灰白<br />

色或灰褐色的病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或黄绿色晕<br />

圈,在紧靠晕圈外常有褐色的釉光边缘。后期病<br />

斑中央凹陷明显,似火山口状开裂。<br />

• 有时几个病斑愈合,形成不规则形大斑。受害严<br />

重时,叶片早落,但叶片形状正常,不畸形。


• 枝梢上的病斑特<br />

征与叶片病斑相<br />

似,但木栓化隆<br />

起和开裂更明<br />

显,且无黄绿色<br />

晕环。严重时病<br />

梢叶片脱落,枝<br />

梢枯死


果实上病斑也与叶片上的类似,但病斑<br />

较大,比叶部病斑更坚实,病斑中央火<br />

山口状开裂更显著。病斑仅限于果皮,<br />

不深入果肉。严重时病果早期脱落,轻<br />

病果果皮厚,品质低劣。


病原物<br />

• 病原物为地毯草黄单胞杆菌柑橘致病变种<br />

[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 (Hasse)<br />

Vauterin],细菌,黄单胞杆菌属。<br />

• 病菌短杆状,两端圆,极生单鞭毛,有荚<br />

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好气<br />

性。


• 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致死温度<br />

55~60℃。病菌耐干燥, 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土<br />

壤表面,病菌能在落叶中存活90~100天,当<br />

落叶埋入土壤时,存活期为85天。<br />

• 病菌耐低温,但在阳光下曝晒2小时,病菌即<br />

死亡。病菌发育的适宜pH为6.6。<br />

• 病菌主要侵染芸香科的柑橘属和枳属,金柑<br />

属也可受侵染。


病害循环<br />

• 病菌潜伏在病叶、病梢和病果等病组织内越<br />

冬,尤其秋梢上的病斑是病菌越冬的重要场<br />

所。<br />

• 翌春气温回升并有降雨时,越冬病菌从病部<br />

溢出,借助风雨、昆虫传播到附近的嫩梢、<br />

嫩叶和幼果上,在幼果组织表面保持20分钟<br />

水膜的条件下,病菌即能从气孔、皮孔和伤<br />

口侵入。


• 潜育期长短因品种的抗(感)病性、组织的<br />

老熟程度和温度而异,一般为3~10天。发病<br />

后病斑上产生菌脓,通过风雨传播,再侵染<br />

幼叶、新梢和幼果,加重病情。沿海地区台<br />

风暴雨后,常导致病害严重发生。<br />

• 病菌的远距离传播是通过带病苗木、接穗和<br />

果实的调运。<br />

• 病菌具潜伏侵染特性,从外观健康的温州蜜<br />

柑枝条上可分离到病菌,有的秋梢受侵染<br />

后,常至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才显现症状。


1.品种<br />

发病因素<br />

• 不同种或品种、品系柑橘对溃疡病菌敏<br />

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通常橙类最感<br />

病,柚类其次,柑类和桔类(个别品种<br />

除外)较抗,金柑则免疫。<br />

• 柑橘对溃疡病的敏感性与其表皮组织结<br />

构、气孔密度和气孔中隙大小有关。


2.气候条件<br />

• 气候条件中以温度和降雨与病害发生的关系<br />

最大。<br />

• 溃疡病菌为喜温喜湿菌,降雨有利于病菌的<br />

繁殖和传播,连续阴雨还使寄主组织抗病性<br />

下降,因此,一般多雨年份或季节发病严<br />

重。<br />

• 台风暴雨利于病菌的传播,还造成伤口和水<br />

膜,故台风暴雨易导致病害流行。夏、秋梢<br />

受害通常较春梢重。


3.树龄和发育时期<br />

• 低龄的柑橘树,由于抽梢次数多、梢期重<br />

叠、潜叶蛾危害较重,柑橘溃疡病发生也<br />

重;<br />

• 病菌只侵染刚抽生的嫩叶和嫩梢、刚谢花的<br />

幼果、这与病菌以气孔和皮孔为主要侵染途<br />

径有关。


4.栽培管理措施<br />

• 不合理施肥,不利于柑橘正常生长,导致抽<br />

梢时期、次数、梢的成熟程度不一致,使感<br />

病期延长,加重发病。<br />

• 虫害严重的果园,溃疡病常发生严重。潜叶<br />

蛾、恶性叶甲和凤蝶等的取食活动一方面造<br />

成伤口,另一方面传播病菌。


防 治<br />

1.检疫防范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法规,以保护<br />

无病区免受病害的威胁。<br />

2.大面积焚毁根治法 包括将病苗圃和病园柑<br />

橘树连根砍伐、深埋、烧毁。还可采取喷2,<br />

4-D除草剂落叶杀菌、截病枝、清园、翻埋表<br />

土、干外灭菌和药剂保梢等替代措施,也有<br />

良好的根治效果


3.农业防治<br />

(1)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br />

(2)品种布局区域化,严禁不同品种混栽。<br />

(3)清洁田园: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虫、<br />

弱枝,以减少侵染源。<br />

(4)控制夏秋梢:摘除夏梢,控制晚秋梢可显<br />

著减轻发病。<br />

(5)治虫防病:潜叶蛾、恶心叶甲等害虫<br />

(6)种植防风林:防风林可阻隔病菌来源,同<br />

时,也可减轻台风暴雨对柑橘的伤害


4.化学防治<br />

• 对苗木和幼树以保梢为主,在各次新梢萌发<br />

后20~30天、叶片刚转绿时各喷药1次,夏<br />

梢则在第一次喷药后7~10天再喷药一次;<br />

对成年树以保果为主,在花谢后10、30、50<br />

天各喷药1次。可选药剂有波尔多液<br />

(1∶2 ∶ 300)、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br />

和农用链霉素。<br />

• 台风过境后应及时喷药。


柑橘疮痂病<br />

Citrus scab<br />

• 柑橘疮痂病又名瘌头疤、钉子果,是柑橘重<br />

要病害之一,<br />

• 分布甚广,在亚热带北缘和温带柑橘产区常<br />

造成严重危害。我国各柑桔产区均有发生。<br />

• 柑橘苗木和成年树的叶片和枝梢受害后引起<br />

嫩梢生长不良,畸形枯焦;受害果实表面粗<br />

糙,果小、味酸、品质低劣。


症 状<br />

• 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果实的幼嫩组织,花<br />

器也能受害。<br />

• 被害叶片初生油渍状黄褐色圆形小斑点,病<br />

部逐渐扩大,并木栓化隆起,病斑多向叶<br />

背、偶而向叶面隆起,成为瘤状或圆锥状,<br />

突起部位相对应的另一侧则凹陷。<br />

• 受害严重的叶片,多个病斑集合在一起,叶<br />

片生长受阻,叶面粗糙、叶片扭曲畸形,最<br />

后新梢生长停滞,叶片枯焦脱落。<br />

• 天气潮湿时,病斑顶部长出粉红色霉状物<br />

(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 新梢短小,常扭曲。<br />

• 幼果在谢花后即可发病,初生褐色小斑,后<br />

扩大为黄褐色圆锥形木栓化瘤状突起,发病早<br />

而严重的幼果,常早期脱落,受害较轻或成<br />

长中受害的果实则发育不良,成熟时表面粗<br />

糙、果小、皮厚、味酸、糟多,品质低劣。


Scab on fruit


病原物<br />

• 有性态为柑橘痂囊腔菌[Elsinoe fawcettii<br />

Bitancourt & Jenkins],我国尚未发现;<br />

• 无性态为柑橘痂圆孢[Sphaceloma<br />

Jenkins]。<br />

fawcettii<br />

• 子囊果为子囊座,每个子囊腔内含有一个子囊;<br />

• 分生孢子盘初散生或多个聚生于寄主表皮下,近圆<br />

形,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梗密集排列,圆柱<br />

形,顶端尖或钝圆,无色或淡灰色,。<br />

• 病菌菌丝生长温度最适为21℃。分生孢子形成的温<br />

度以20~24℃为最适。分生孢子在24~28℃下能萌<br />

发最适。


柑橘疮痂病病菌<br />

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病害循环<br />

•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枝梢等病组织内越冬。<br />

• 翌春,当气温回升至15℃以上时,病菌开始活动并<br />

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侵染当年的新梢、嫩<br />

叶和幼果,经过3~10天左右的潜育期后即形成病<br />

斑。<br />

• 病斑上不久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辗转危<br />

害幼嫩叶片、新梢和果实,最后又以菌丝体在病部<br />

越冬。<br />

• 病害的远距离传播则是通过带菌苗木、接穗及果实<br />

的调运。


发病条件<br />

1、气象因子 疮痂病的发生需要有较高的湿度和适宜<br />

的温度,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24℃,当温度达<br />

28℃以上时病害就很少发生。凡春天雨水多的年份<br />

或地区,春梢发病就重。反之则轻。<br />

2、品种感病性 疮痂病菌对不同种类和品种的柑桔为<br />

害有显著差异。一般来说,桔类、柠檬最感病,柑<br />

类、柚类为中度感病,甜橙类和金柑抗病性较强。<br />

3、组织老嫩程度 疮痂病菌只侵染幼嫩组织,以刚抽<br />

出而尚未展开的嫩叶、嫩梢及刚谢花的幼果最易受<br />

害.


防 治<br />

柑橘疮痂病防治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和适时喷药保护<br />

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br />

1.加强栽培管理 结合早春修剪,剪去病梢,清扫园<br />

内枯枝落叶,一并烧毁。同时,喷洒3~5波美度石<br />

硫合剂,以消灭越冬菌源。<br />

2.喷药保护 药剂防治的目的是保护新梢和幼果不受<br />

侵染,苗木和幼树以保梢为主,成年树以保果为主<br />

3.接穗、苗木消毒 新开发的柑橘区,对外来的苗木<br />

应进行严格检验,发现病苗木或接穗应予以淘汰,<br />

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br />

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30分钟,以杀灭携带病菌。


柑橘黄龙病<br />

Citrus Huanglongbing<br />

• 柑橘黄龙病(Liberobacter asiaticum)又称黄梢病<br />

(yellow shoot)、青果病(greening), 为我国对内对外检<br />

疫对象, 是一种世界性的柑桔病害。<br />

• 黄龙病在亚洲、非洲和印度洋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br />

有分布,其中以东南亚和南非受害最重。我国20年代<br />

在广东省汕头地区首次发现,至今,除在广东、广<br />

西、福建、台湾外,病害在江西、湖南、贵州、云<br />

南、四川、浙江和海南等省发生。<br />

• 1995年在第13届国际柑桔病毒病学家会议上一致通过<br />

以Citrus HuangLongbing为这类病害的正名。


症 状<br />

柑橘黄龙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梢发<br />

生最多,春梢次之。<br />

1.枝、叶症状: 在浓绿的树冠中发生1~2条<br />

或多条枝梢的发黄。叶片均匀黄化或黄绿相<br />

间的斑驳状黄化。<br />

• 新抽的春梢,叶肉渐褪绿变黄,形成黄绿相<br />

间的斑驳状,病叶叶质变硬。<br />

• 夏、秋梢期,树冠上出现的病梢,多数在<br />

1~2个梢或几个梢尚未完全转绿时,即停止<br />

转绿。叶片在老熟过程中黄化,叶质变硬。


柑橘黄龙病黄化型病叶(左)和斑驳型病叶(右)


• 花、果症状 病树一般开花多而早,花瓣短<br />

小、肥厚,颜色较黄。小枝上的花朵常聚集<br />

成团,最后大多脱落。<br />

• 病果小,长椭圆形,果脐常偏歪在一边,着<br />

色较淡或不均匀,有的品种近果蒂部分为橙<br />

黄色而其余部分为青绿色,形成“红鼻果”。<br />

病果果汁少,渣多,其中种子多发育不健<br />

全。


红鼻果


病原物<br />

• 病原物为亚洲韧皮杆菌 Liberobacter asianticum<br />

Jagoueix,细菌,韧皮杆菌属。<br />

• 病菌菌体有多种形态,多数圆形、椭圆形或香肠<br />

形,少数呈不规则形,无鞭毛,革兰氏染色反应阴<br />

性。限于韧皮部寄生,至今还未能在人工培养基上<br />

培养,故也称为韧皮部难培养菌。<br />

• 病菌的寄主主要是柑橘属、金柑属和枳属。另外,<br />

草地菟丝子可从柑橘上将病菌传到夹竹桃科草本植<br />

物长春花植株上,引起典型的黄龙病症状。


短杆状细菌


病害循环<br />

• 病菌在田间病株和带菌木虱虫体上越冬,通<br />

过柑橘木虱在田间传播扩散。<br />

• 柑橘木虱的成虫和4~5龄若虫均可传病病菌<br />

在木虱体内的循回期短者为1~3天,长者可<br />

达29~30天,类似于持久性病毒的传播方<br />

式。<br />

• 汁液摩擦或土壤不能传病。<br />

• 病害的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病的苗木和接穗<br />

的调运。


发病因素<br />

1.品种 栽培的柑橘品种均能感染黄龙病,其<br />

中以蕉柑和碰柑最感病,甜橙、早桔和温州<br />

蜜柑次之,柚子和柠檬则较耐病。<br />

2.田间侵染源(病株)和传播介体 一般来<br />

说,果园病株率超过10%,如果传病木虱的<br />

数量较大,病害将严重发生.<br />

3.树龄 各种树龄的柑橘树均能感染黄龙病,<br />

其中以幼年树(6年生以下)比老年树更容易感<br />

病。<br />

4.生态条件 主要影响传病木虱的数量和活动<br />

性,从而影响病害的发生。


防 治<br />

1、实行检疫 禁止病区苗木及一切带病材料进入新<br />

区和无病区,新开辟的果园要种植无病苗。<br />

2、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br />

①对优良单株进行脱毒(茎尖嫁接脱毒或热力脱毒)<br />

并经鉴定证明不带菌;<br />

②在网室内建立种质圃;<br />

③在隔离地方或在网室内建立无病母本园;<br />

④在隔离地方或在网室内建立无病苗圃。<br />

3、挖除病株 发现病株或可疑病株,应立即挖除,用<br />

无病苗进行补植。


4、防治柑桔木虱 通过水肥管理控梢以减少木<br />

虱繁殖和传播。新梢期喷布1-2次杀虫剂。果<br />

园四周栽种防护林带,对木虱的迁飞也有阻碍<br />

作用。<br />

5、加强管理 保持树势健壮,提高抗病力。<br />

6、病区改造 对于一些黄龙病发生非常严重,<br />

已失去经济价值的果园,应实行病区改造。把<br />

整个果园的柑桔树(包括未显症状的植株)全<br />

部挖除,喷杀带菌木虱,然后用无病柑桔苗重<br />

新种植,把病区改造为无病新区。


葡萄病害<br />

• 葡萄病害已知有30余种,危害严重的有10<br />

余种,黑痘病、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br />

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葡萄产区常<br />

发性病害,流行时造成巨大损失。<br />

• 近年来,葡萄灰霉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普<br />

遍、危害严重。<br />

• 此外,还有葡萄扇叶病、葡萄黑腐病、葡<br />

萄锈病和葡萄根癌病在局部地区时有发生<br />

且危害严重。


葡萄黑痘病<br />

Grape black pox<br />

• 葡萄黑痘病又称疮痂病,是我国分布最广<br />

危害最严重的葡萄病害。<br />

• 南方种植葡萄发生最普遍,尤其是春夏两<br />

季多雨的长江流域最重。


症 状<br />

• 主要危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如幼果、<br />

穗轴、叶片、新梢和卷须等。<br />

• 受害的幼嫩叶片开始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褐<br />

色小斑点,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逐<br />

渐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灰白<br />

色,周围暗褐色或紫色,边缘黄绿色,干<br />

燥时病斑自中央破裂穿孔。<br />

• 受害严重的幼叶常扭曲,皱缩畸形,受害<br />

严重时幼叶尚未展开就坏死干枯。


• 嫩梢受侵染后不久便出现椭圆形或不规<br />

则形黑褐色短条斑,边缘为紫褐色,中<br />

间凹陷并开裂。严重时新梢满布密密麻<br />

麻斑点,嫩梢停止生长、卷曲、萎缩甚<br />

至枯死。


叶片和嫩梢受害状


• 以幼果期最感病,受侵染后果面先出现圆<br />

形、深褐色小斑点,扩大后病斑圆形中间略<br />

凹陷,灰白色,外有紫褐色晕圈,似“鸟眼”<br />

状。病斑不向果肉层发展,后期表皮木栓化<br />

龟裂,果实不能正常长大。品质劣,无任何<br />

商品价值。<br />

• 染病较晚的果实仍能长大,病斑限于果皮,<br />

不深入果肉,凹陷不明显,但果味较酸。


葡萄黑豆病病果粒


• 穗轴、果梗、叶柄、新梢和卷须发病时<br />

初显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小点,以后病<br />

斑中央呈灰褐色,开裂凹陷,边缘深褐<br />

色或紫褐色,严重时多个病斑联合成大<br />

斑,致使果穗、新梢生长停滞,萎缩,<br />

甚至枯死。<br />

• 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呈现出粉红色粘质<br />

物(分生孢子团)。


病原物<br />

• 病原物有性态为葡萄痂囊腔菌 Elsinoe<br />

ampelina (de Bary ) Shear,子囊菌亚门<br />

痂囊腔菌属,我国尚未发现;<br />

• 无性态为葡萄痂圆孢 Sphaceloma<br />

ampelimun de Bary,半知菌亚门痂圆胞<br />

属。<br />

• 病菌子囊果为子囊座,内有多个排列不<br />

整齐的腔穴,每个腔穴内着生一个子<br />

囊;子囊无色,近球形,子囊孢子无<br />

色,香蕉形,具有3个隔膜。


• 分生孢子盘瘤状,基部埋生于寄主组织<br />

内,外部突出角质层;分生孢子梗短<br />

小,无色、单胞;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br />

形,无色,单胞,稍弯曲,两端各有一<br />

个油球。<br />

• 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分生孢子在<br />

25℃左右、高湿时最易形成。分生孢子<br />

的萌发温度以24~25℃为最适。


痂囊腔菌与葡萄黑豆病


葡萄黑豆病菌


病害循环<br />

• 在南方,黑痘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br />

在病枝梢、病叶、病果上越冬。翌年春季葡萄<br />

开始萌芽展叶时,遇雨水,越冬病菌就可以产<br />

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一个生长季节,特<br />

别是在幼嫩组织、器官的形成期,黑痘病可以<br />

发生多次再侵染,引致病害流行。<br />

• 葡萄黑痘病菌寄主较少。病害的远距离传播主<br />

要通过带菌苗木的调运。<br />

• 病害的潜育期长短受气温、感病组织的幼嫩程<br />

度和品种抗病性的影响


发病因素<br />

1.气候条件 葡萄黑痘病的发生和流行与降<br />

雨、大气湿度密切相关,尤其与春季及初夏<br />

(4~6月)雨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多雨高湿<br />

不仅有利于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扩<br />

散和萌发侵入,而且促进寄主组织的迅速生<br />

长,缓慢组织老熟,延长感病时期。<br />

黑痘病常成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br />

葡萄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


2.栽培管理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往往<br />

发病较重。偏施氮肥,会加重危害。<br />

3.品种抗病性 葡萄品种对黑痘病的感病性存<br />

在明显差异。东方品种及地方品种及个别欧<br />

洲种易感病,绝大多数欧洲品种及欧亚品种<br />

较抗病,而欧美品种很少感病。品种抗病性<br />

与叶片形态解剖特征、叶片表皮层厚薄有<br />

关。<br />

4.生育期 葡萄在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差异明<br />

显。越幼嫩的组织越易感病,生长停止后的<br />

叶片几乎不受侵染。


防 治<br />

葡萄黑痘病的防治应采取选用抗病品<br />

种,清除菌源、改善栽培管理和及时喷药保<br />

护等综合治理措施。<br />

1.抗病品种的利用。<br />

2.清除病源。<br />

3.加强栽培管理。<br />

4.喷药保护<br />

葡萄黑痘病的防治关键时期是<br />

展叶后到果实着色前。可选波尔多液。<br />

5.培育无病苗木。


葡萄霜霉病<br />

Grape downy mildew<br />

•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古老的病害,该病原发<br />

生在非洲,1870年,随引进抗根瘤蚜砧木<br />

而传入法国,然后陆续在全世界分布。<br />

• 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以山东沿海<br />

地区及华北、西北春、夏多雨时发病较<br />

重。


症 状<br />

• 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新梢、幼果和卷<br />

须。<br />

• 被害叶片初期产生不规则形、半透明状、<br />

淡黄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期病斑变<br />

成黄褐色。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br />

形,多个病斑可联合成不定形大斑。潮湿<br />

时,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状霉层(孢囊梗<br />

和孢子囊)。


叶片焦枯<br />

病情严重时,许多<br />

病斑连成一片,使<br />

叶片焦枯


• 新梢、卷梢和幼果受害时,初产生水渍<br />

状斑点,病斑逐渐变为褐色、凹陷,不<br />

规则形,最后病果干缩脱落。<br />

• 潮湿时病部也产生白色霜状霉层。<br />

• 着色后的果实一般不再受害。


葡萄幼果症状(左)和葡萄幼果霉层(右)


病原物<br />

• 病原物为葡萄生单轴霉 Plasmopara viticola (Berd. et<br />

Curt.) Berl. et de Toni,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br />

• 孢囊梗4~6根成簇从气孔伸出,,单轴直角分枝,<br />

分枝末端平钝,有2~4个小梗,每小梗顶端着生1个<br />

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倒卵形,萌发时产生游动孢<br />

子。卵孢子褐色、球形、厚壁,表面光滑,略具波<br />

纹状,萌发产生芽管,在芽管先端形成芽孢囊,萌<br />

发时可产生游动孢子。<br />

•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左右。病菌孢子囊形成最<br />

适温度为15℃,适宜的相对湿度为95%~100%,至<br />

少需要4小时的黑暗


葡萄生单轴霉的生活史


病害循环<br />

•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叶在土壤<br />

中,或以菌丝在幼芽中越冬。<br />

• 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孢子囊及<br />

游动孢子,由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通过<br />

气孔侵入。<br />

• 感病品种上潜育期一般7~12天,抗病品<br />

种约20天。


发病因素<br />

• 冷凉潮湿的气候有利于发病。春秋两季<br />

少风、多雾、多露、多雨的地区霜霉病<br />

发生重。<br />

• 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美<br />

洲系统品种较抗病,欧洲系统品种比较<br />

感病。一般含钙量高的葡萄组织抗霜霉<br />

病的能力也强。<br />

• 果园地势低洼、栽植过密、棚架过低、<br />

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寄主表面易结露<br />

及偏施氮肥、树势衰弱等均有利于发<br />

病。


防 治<br />

1.田园卫生:冬季清扫落叶,剪除病枝,<br />

土壤深翻,消灭菌源。<br />

2. 加强管理:适当放宽行距,合理修剪增<br />

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br />

3. 药剂保护 甲霜灵、波尔多液<br />

4.选用抗病品种


葡萄白腐病<br />

Grape white rot<br />

• 葡萄白腐病又称水烂病、穗烂病,是葡萄重<br />

要病害之一,我国南北葡萄产区均有分布。<br />

常年损失可达25%左右,流行年份可达<br />

50%~70%。<br />

• 分布 河北怀柔,黑龙江、吉林、辽宁、内<br />

蒙古、北京、河南、江苏等。


症 状<br />

• 主要危害果穗,也危害枝蔓和叶片。<br />

• 受害果穗往往从穗轴和小穗轴开始发病,产生淡褐<br />

色、水渍状的不规则形病斑,轻擦病皮极易破碎剥<br />

离,病部有酒糟味。当病斑扩大环绕穗轴一周时,<br />

其以下部分果穗干枯。<br />

• 受害果实多从果柄处开始发病,病斑初为淡褐色,<br />

水渍状,迅速延及整个果粒,呈褐色软腐。<br />

• 在受害部位上密布初为灰白色、后变黑色的小粒点<br />

(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小粒点上溢出灰褐色<br />

粘液(分生孢子)。<br />

• 严重时,整个果穗发病,病果粒和小穗极易脱落。<br />

有些病果并不脱落,失水干缩成僵果,挂在树上。


• 受害枝蔓从机械伤口或接近地面部位开始发<br />

病,产生水渍状、椭圆形病斑。病斑边缘深<br />

褐色,中央灰褐色并凹陷,向上下扩展。后<br />

期病斑色泽加深,表面密生灰白色小粒点。<br />

最后枝蔓皮层组织纵裂、腐烂,仅剩维管<br />

束,呈乱麻丝状。<br />

• 受侵叶片多从叶尖、叶缘的破伤处开始发<br />

病。初期病斑水渍状,淡褐色,近圆形或不<br />

规则形,逐渐扩大后略具环纹,其上也着生<br />

灰白色小粒点。


葡萄白腐病病叶(左)和病新梢(右)


葡萄白腐病病果


葡萄白腐病侵害果梗初期(左)和后期(右)


病原物<br />

• 病原物为白腐垫壳孢[Coniella diplodiella<br />

(Speq.) Petrak & Sydow],半知菌亚门垫壳孢<br />

属。<br />

• 在病组织内,病菌菌丝密集成子座,子座内产<br />

生分生孢子器;<br />

• 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壁较厚,灰褐色至<br />

暗褐色,底壁凸起呈丘状,表面着生无分枝、<br />

无分隔、淡褐色的分生孢子梗;<br />

• 分生孢子单孢,卵圆形至梨形,一端稍大,表<br />

面光滑,初无色,成熟后为淡褐色,内含1~2<br />

个油球。


葡萄白腐病菌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


• 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30℃。相对<br />

湿度95%以上时分生孢子萌发良好,92%以<br />

下不能萌发。<br />

• 分生孢子在蒸馏水中萌发率很低,在0.2%葡<br />

萄糖溶液中萌发率也不高,而在葡萄汁液中<br />

萌发率高达90%以上,在放有穗轴的蒸馏水<br />

中萌发率最高。


病害循环<br />

•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和菌丝<br />

体随病残体遗留于地面和土壤中越冬,病<br />

菌也可在悬挂于树体的僵果上越冬。<br />

• 分生孢子器的基部有一些由密集的菌丝体<br />

组成的“壳座”组织,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br />

抵抗力。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15年以上,<br />

分生孢子在土壤中也能存活2年以上。<br />

• 病菌在地面及土表20厘米处数量占总量的<br />

70%~80%以上,在地表下1米处仍有病菌<br />

存在。


• 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器在春末夏初产生分生孢<br />

子,借雨水飞溅传播,通过伤口侵染近地面<br />

的果穗、枝蔓。发病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br />

子引起再侵染,加重危害。<br />

• 病害潜育期一般为3~8天。白腐病具潜伏侵<br />

染现象。病菌在枝蔓发芽展叶后(5月上旬)<br />

即可对其绿色幼嫩组织进行侵染,以花序最<br />

易感病。<br />

• 葡萄白腐病的发病时间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br />

而异。


发病因素<br />

1.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尤其是夏季的暴风雨,是<br />

白腐病流行的主导因素。<br />

2.品种抗病性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差异明显。抗病<br />

性较强的品种有黑虎香、甲州、紫玫瑰和加尔<br />

等,亚历山大、黑罕、季米亚特等次之;玫瑰<br />

香、龙眼和吉姆沙等易感病。<br />

3.生育期 病害发生与葡萄生育期也有密切关系。<br />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时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果穗<br />

近成熟时,外渗营养物质逐渐增多,有利于孢子<br />

萌发。


4.栽培管理 土质粘重、排水不良、地势低洼、<br />

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果园,肥水不<br />

足,或偏施氮肥造成组织过于幼嫩、枝叶徒<br />

长、田间荫蔽的果园,以及其他病虫害严<br />

重、机械损伤较多的果园发病均较重。<br />

• 病害发生还与果穗离地面的高度有关。一般<br />

接触或接近地面的果穗先发病,大部分病穗<br />

分布在距地面40厘米以下的果穗上,这是因<br />

为病害的侵染源来自土壤并通过雨滴的反溅<br />

传播,以及葡萄架下部通风透光差、湿度<br />

大,有利于发病。


防 治<br />

防治葡萄白腐病应采取铲除侵染源、加强<br />

栽培管理和喷药保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br />

措施。<br />

1.清除越冬菌源 冬季结合修剪,彻底剪<br />

除病果穗、病枝蔓,刮除可能带病菌的<br />

老树皮,清除园中枯枝蔓、落叶、病果<br />

穗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冬季深翻果<br />

园,可将病残体埋入土壤深层加速其腐<br />

烂分解,减少翌年初侵染源。


2.加强栽培管理 提高结果部位,做好中耕除<br />

草、雨季排水和其他病虫害防治等经常性田<br />

间管理工作,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合理修<br />

剪、疏花疏果,及时摘心、抹副梢、绑蔓,<br />

调节植株挂果量。这些措施均可增强植株生<br />

长势,提高植株抗病力。<br />

3.药剂防治<br />

(1)地面撒药:重病园,可于病害始见期<br />

间,于地面撒药灭菌。福美双:硫磺粉:碳<br />

酸钙以1:1:2,均匀混合后,撒施在葡萄<br />

园土面,每公顷撒30~45千克,进行地面消<br />

毒。


(2)喷药保护:第一次喷药应掌握在病害的<br />

始发期,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以后每隔7~<br />

10天喷一次,连续喷3~5次,直至采果前<br />

15~20天停止。喷药时要仔细周到,重点保<br />

护果穗。喷药后遇雨,应于雨后及时补喷。<br />

4.套袋 对重病区可在最后一次疏果后,进行<br />

套袋,预防病菌感染。套袋前应对葡萄进行<br />

全面喷药,在果实采收前半个月,选择晴天<br />

(切忌雨天)去除纸袋,以利果实着色。开<br />

袋后及时喷药保护。


葡萄炭疽病<br />

Grape ripe rot<br />

• 葡萄炭疽病又名晚腐病,是南方发生最普<br />

遍、危害性较大的一种病害,发病严重的<br />

年份,造成果实大量腐烂,减产严重。<br />

• 主要引致葡萄花穗腐烂和果实成熟期果<br />

腐。


症 状<br />

• 病害一般只发生在着色后或近成熟果实上。<br />

• 初在果面产生针头大小的褐色圆形小斑点,<br />

扩大后,病斑凹陷,产生轮纹状排列的黑色<br />

小粒点(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小黑点上<br />

溢出粉红色粘质物(分生孢子)。<br />

• 病斑可扩展到半个或整个果面,果粒变褐、<br />

软腐,易脱落,或逐渐干缩成僵果。<br />

• 通常,果穗上个别果粒先发病,3~5天后即<br />

扩及全穗。<br />

• 果梗及轴上病斑暗褐色、长圆形,凹陷,严<br />

重时病部以下果穗干枯脱落。


葡萄炭疽病发病初期和果梗病斑


葡萄炭疽病果实病斑上红色黏稠状点粒(分生孢子团)


葡萄炭疽病果实病斑上<br />

青灰色小点粒(子囊壳)


病原物<br />

• 有性态为围小丛壳 Glomerlla cingulata<br />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子囊菌亚门小<br />

丛壳属,在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现;<br />

• 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br />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 et Sacc.,半知<br />

菌亚门炭疽菌属。分生孢子盘橙红色,分生<br />

孢子圆筒形,两端钝圆,单胞、无色<br />

• 病菌生长适宜温度20~30℃,分生孢形成的<br />

最适温度为28~3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br />

度为28~32℃。


病害循环<br />

•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一年生枝蔓表层组织及病果梗、<br />

僵果、叶痕或节部等处越冬,以节部叶痕处最多。一<br />

年生枝蔓全部带菌,二年生枝蔓皮层脱落后及老蔓不<br />

带菌。<br />

• 早春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br />

经风雨和昆虫传播,引起初侵染。分生孢子萌发后可<br />

直接侵入自幼果至成熟之前的果实及叶、蔓和卷须,<br />

果实接近成熟后才表现症状。发病后病部很快产生分<br />

生孢子进行再侵染。<br />

• 7~8月份为发病盛期。早熟品种发病早,发病盛期都<br />

在果实成熟期。


发病因素<br />

1.气候 葡萄成熟期高温多雨常导致病害流行。尤其<br />

是暴风雨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br />

因为炭疽病菌的分生孢子外围有一层水溶性胶质遇<br />

水可溶解,分生孢子才得以释放、传播,暴风雨造<br />

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br />

2.品种 一般果皮薄、晚熟的品种发病较重,早熟品<br />

种可避病。果粒色深的品种较抗病。<br />

3.栽培管理 果园排水不良、架式过低、蔓叶过密、<br />

通风透光不良等均有利于发病。


防 治<br />

炭疽病应采取清除菌源,加强栽培管理,<br />

选用抗病品种,配合早期喷药保护等综合措<br />

施。<br />

1. 清除菌源 结合冬季清园修剪,把受侵染的<br />

枝梢以及各种病残组织彻底清除及销毁,然<br />

后喷布1-3波美度石硫合剂。<br />

2. 加强管理 要适当进行疏花疏果并尽量提高<br />

结果部位。。<br />

3. 药剂防治 防治花穗期发病,应在开花前便<br />

开始喷药。


核果类<strong>果树病害</strong><br />

• 桃树等核果类<strong>果树病害</strong>约有50多种,其中<br />

以细菌性穿孔病、桃缩叶病和褐腐病发生<br />

最为普遍。<br />

• 干腐病(真菌性流胶病)常在多雨地区以<br />

及低洼积水、管理粗放、蛀干害虫危害严<br />

重的果园严重发生,引起树势衰弱,结果<br />

寿命缩短,甚至死树毁园


桃缩叶病<br />

Peach leaf curl<br />

• 缩叶病是桃树重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尤以<br />

沿海和滨湖地区发生较重。<br />

• 在我国南北方桃产区均有发生,南方以湖南、<br />

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发生较重<br />

• 桃树早春发病后,引起初夏落叶,不仅影响当<br />

年产量,还影响第二年花芽的形成。严重的甚<br />

至导致植株过早衰亡。<br />

• 该病还会危害梅、李等果树。


症 状<br />

• 缩叶病主要危害桃树的叶片,花瓣、新梢和<br />

幼果也能受害。<br />

• 幼叶从芽鳞中抽出时就显现卷曲状,颜色发<br />

红。<br />

• 随着叶片展开,卷曲皱缩程度也随之加剧,<br />

并增厚,变脆,呈红褐色。严重时整个新梢<br />

的叶片均畸形,枝梢最后枯死。<br />

• 春末夏初时,叶片表面长出一层灰白色的粉<br />

状物(子囊层)。最后病叶变褐,枯焦脱<br />

落。


• 受害的枝梢呈灰绿色或黄绿色,节间缩<br />

短,变粗,其上叶片丛生,严重时整个<br />

枝梢枯死。<br />

• 受害花瓣肥大变长,病果畸形,果面龟<br />

裂,常脱落。


病原物<br />

• 病原物为畸形外囊菌 Taphrina deformans<br />

(Berk)Tul.,子囊菌亚门外囊菌属。<br />

• 病菌子囊裸露无包被,在寄主叶片角质层下<br />

排列成层;子囊圆筒形,内含有4~8个子囊<br />

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圆<br />

形。


• 子囊孢子可在子囊内或子囊外芽殖,产生<br />

芽孢子。芽孢子卵圆形,可分为薄壁与厚<br />

壁两种,前者能继续芽殖,而后者能抵抗<br />

不良环境,进行休眠。<br />

• 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7~30℃。厚壁芽<br />

孢子存活期长,在30℃下能存活140天,低<br />

温条件下可存活315天。


畸形外囊菌


病害循环<br />

• 病菌主要以厚壁芽孢子在桃芽鳞片上越冬,亦可在<br />

枝干的树皮上越冬。<br />

• 翌年春季桃树萌芽时,芽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br />

穿过嫩叶表皮或由气孔侵入。病菌只能侵染幼嫩组<br />

织,而不能侵染成熟的叶片和枝梢。<br />

• 侵入后的菌丝在表皮细胞及栅栏组织细胞间蔓延,<br />

刺激中层细胞大量分裂、胞壁加厚,叶片由于生长<br />

不均而发生皱缩并变红。初夏形成子囊层,产生子<br />

囊孢子。<br />

• 芽孢子在芽鳞及树皮组织中越夏,条件适宜时,可<br />

继续芽殖,但因夏季温度高,不适于孢子的萌发和<br />

侵染,或虽偶有侵染,危害也较轻。


发病因素<br />

• 病害的发生与早春的气候条件关系密切。<br />

• 早春桃萌芽时,如果低温(10~16℃)持<br />

续时间长、阴雨天多,极易受缩叶病菌危<br />

害;当温度在21℃以上时,病害则停止发<br />

展。<br />

• 病害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5<br />

月上旬为发病盛期,6月份气温升高后,病<br />

情渐趋停止发展。<br />

• 品种间以早熟品种发病较重,中、晚熟品<br />

种发病较轻。


防 治<br />

1.药剂防治 病菌危害时期主要发生在桃抽<br />

梢展叶期,只要在桃芽膨大露红(末展开)<br />

时,喷洒1次较高浓度的药剂,铲除树上的<br />

越冬病菌,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可选药<br />

剂有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br />

2.加强果园管理 在病叶初见而末形成白色<br />

粉状物之前,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可<br />

减少当年的越冬菌源。对因叶片大量焦枯、<br />

树势衰弱的发病较重的桃树,应及时增施肥<br />

料,并加强培育管理,促进树势恢复,以免<br />

影响当年和第二年的产量。


核果类果树细菌性穿孔病<br />

Shot-hole of stone fruits<br />

• 常见的核果类果树包括桃、李、杏、梅和樱<br />

桃。细菌性穿孔病在这类果树上均有发生。<br />

• 受害叶片支离破碎,枝梢溃疡,果实黑斑脱<br />

落,故又称溃疡病或黑斑病。<br />

• 近几年,浙江等地的桃形李和国外引进的黑<br />

李因此病危害,损失严重,不少新发展的黑<br />

李尚未投产就被迫挖除改种其他作物。


• 核果类果树穿孔病除由细菌引起外,还可由嗜<br />

果刀孢 Clasterosporium carpophilum (Lev.)<br />

Aderh. 引起霉斑穿孔病和核果尾孢 Cercospora<br />

circumscissa Sacc.引起褐斑穿孔病。<br />

• 两种真菌性穿孔病分布也很广,但危害性不及<br />

细菌性穿孔病严重。


症 状<br />

• 受害叶片初产生水渍状小点,后扩大成圆形<br />

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紫褐色至黑褐色,周<br />

围呈水渍状并有黄色晕环。<br />

• 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中央干枯,病健交界处<br />

产生一圈裂纹,病组织脱落,形成穿孔症<br />

状。<br />

• 枝条受害后,有春季溃疡和夏季溃疡两种症<br />

状类型。


• 受害果实果面形成暗紫色、圆形、中央稍凹<br />

陷、边缘水渍状的圆形病斑。<br />

•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溢出黄色粘质物(菌<br />

脓)。病斑干燥时常发生裂纹,病果常脱<br />

落。


病原物<br />

• 病原物为树生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 Xanthomonas<br />

arboricola pv. pruni,黄单胞菌属细菌。<br />

• 国外报道,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br />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丁香假单胞菌李<br />

致死病变种 P. s. pv. morsprunorun和丁香假单胞菌<br />

桃致病变种 P. s. pv. persica 也可引起核果类果树的<br />

细菌性溃疡病(穿孔病)。<br />

• 病菌发育最适温度24~28℃,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br />

存活10~13天,在枝条上溃疡组织内可存活1年以<br />

上,细菌在日光下经30~45分钟即死亡。


病害循环<br />

• 病菌在枝条的溃疡部(主要是春季溃疡斑)和秋季<br />

感染未表现症状的部位越冬。<br />

• 翌春气温上升后,病组织内的细菌开始活动。果树<br />

开花前后,细菌从病组织中溢出,通过风雨或昆虫<br />

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和果实的皮孔侵入。<br />

• 叶片一般于5月间发病,梅雨季为发病盛期,至秋雨<br />

来临时,果园又有大量细菌扩散,通过腋芽、叶痕<br />

侵入。<br />

• 病害潜育期因气温高低和树势强弱而异,在温度<br />

25~26℃时,潜育期约4~5天,树势强、气温较低<br />

时,潜育期可长达40天左右。


发病因素<br />

• 温暖、降雨频繁或多雾季节适宜于病害发生。<br />

• 树势衰弱、通风不良、排水不畅及偏施氮肥的<br />

果园常发病较重。<br />

• 桃品种中,以玉露和太仓等晚熟品种发病较<br />

重,小林等早熟品种发病较轻。李品种中,黑<br />

李、桃形李较红心李感病。


防 治<br />

1.选种抗病品种。<br />

2.加强果园管理 冬季结合修剪,彻底清除<br />

枯枝、落叶、落果等,集中烧毁,并在果园<br />

全面喷1次铲除剂.注意果园排水,合理修<br />

剪,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果园湿度,<br />

以减轻病害发生。<br />

3.喷药保护 600-800 mg/mL 农用链霉素。<br />

4.避免核果类果树混栽 杏树和李树极易感<br />

染细菌性穿孔病,与其它核果类果树混栽<br />

时,往往成为发病中心,而增加周围其他核<br />

果类果树感病的可能性。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