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7.2013 Views

以超臨界二氧化碳乾燥搭配溶膠-凝膠法製備結晶性ITO粉末之探討

以超臨界二氧化碳乾燥搭配溶膠-凝膠法製備結晶性ITO粉末之探討

以超臨界二氧化碳乾燥搭配溶膠-凝膠法製備結晶性ITO粉末之探討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以超臨界 超臨界 超臨界二氧頿化碳<br />

超臨界 二氧頿化碳 二氧頿化碳乾燥搭配溶膠<br />

二氧頿化碳 乾燥搭配溶膠<br />

乾燥搭配溶膠-凝膠法製備疹<br />

乾燥搭配溶膠 凝膠法製備疹 凝膠法製備疹結晶性<br />

凝膠法製備疹 結晶性 ITO 粉末 粉末之探討<br />

粉末 之探討 之探討<br />

Preparation of crystalline sol-gel derived indium tin oxide powders by<br />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drying<br />

鄭宇庭韨 蘇世明 賴積佑 盧信冲<br />

長庚大學化工與材料頔工程研究所<br />

摘要 摘要<br />

摘要<br />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以超臨界二氧頿化碳乾燥處畗理溶膠-凝膠法製備疹之氧頿化銦錫(Indium Tin<br />

Oxide, ITO)前驅溶液,並在粉末未經煆燒狀況下,藉由超臨界乾燥條件的改變來直接製備疹出結<br />

晶性 ITO 粉末之可行性。實驗結果顯示,使用超臨界二氧頿化碳於 2600psi 及 100℃的操作條件<br />

下乾燥 ITO 前驅溶液,可得非結晶之白色乾燥前驅物粉末;但在相同的超臨界二氧頿化碳乾燥操<br />

作條件下反覆操作 3 次以上,可製備疹出粒生徑韬為 130nm 之黑色高結晶性奈米級 ITO 粉末。<br />

關詉鍵字:溶膠-凝膠法、超臨界乾燥、二氧頿化碳<br />

ㄧ、前言 前言<br />

、氧頿化銦錫<br />

透明導電薄膜以其接近金屬的導電率、可見<br />

光範圍內的高穿透度率、高紅外光反射韗率、以<br />

及高化學穩定度等特顠性,被廣泛地應用於太陽<br />

能電池、平面顯示器、氣頾敏元件、抗靜電塗層、<br />

現代戰機和巡航導彈等光電裝置上。在眾多的<br />

透明導電薄膜材料頔中,ITO 因具有優異的光電<br />

特顠性,近年來得以迅速發展韙,成為工業上透明<br />

導電薄膜之主流材料頔。<br />

製造 ITO 透明導電薄膜的方式有很多,如物<br />

理氣頾相沉積法(噴塗法、真空蒸發、磁控濺鍍、<br />

脈衝雷射韗沉積等)、化學氣頾相沉積法、原鞝子層<br />

外延技術、反應離子注入等。然而目前工業上<br />

量產的方法,主要還是磁控濺鍍法,因為其具<br />

有良好的可控性和易於獲得大面積均勻的薄<br />

膜,而被廣泛應用於平面顯示器中 ITO 薄膜的<br />

製備。<br />

濺鍍法使用之氧頿化物的靶材,傳統上多以固<br />

態反應法來製作。在固態反應法的製程中,首靫<br />

先需取適當的比例氧頿化銦及氧頿化錫的粉末<br />

混和後,再加上研磨、造粒加壓成形、高溫燒<br />

結等步驟,以製成 ITO 的濺鍍靶材。此固態反<br />

應法雖然製程簡單、快速,但其以機械研磨的<br />

方式進行混和,不僅成份的均勻性有所限制,<br />

也容韕易造成雜質的汙染,影響濺鍍薄膜的性<br />

質。故過去曾利用溶膠-凝膠法,來取代固體<br />

反應法以製備 ITO 靶材[Alam and Cameron,<br />

2001],以改良上述之問題。<br />

但以溶膠-凝膠法製備 ITO 靶材的過程中,<br />

須先以加熱乾燥及煆燒的方式,來製備結晶性<br />

的 ITO 粉末。由前驅溶液所製備出的乾膠,在<br />

加熱乾燥過程中,會有以下四種現象:<br />

(A) 收縮與硬化<br />

(B) 產生應力<br />

(C) 收縮、擠壓而使凝膠網絡結構坍塌<br />

(D) 粒子叢聚變大<br />

也就是說傳統的乾燥方法,如室溫或加熱條


件下讓溶劑自然揮發或通過減壓使溶劑逸<br />

散,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凝膠的體積逐漸收縮導<br />

致破裂碎化,最終使得粉體叢聚變大。這是因<br />

為凝膠中毛細管內的流體在乾燥過程中氣頾液<br />

相交界面上產生表面張力的緣故[呂,2006]。<br />

且在加熱乾燥及煆燒過程中,會有成份散失、<br />

有機溶劑揮發對環境的汙染及能源損耗等缺<br />

點。因此,若能找到一個鞄替代上述溶膠溶液在<br />

加熱乾燥及煆燒的過程,來製備結晶性的 ITO<br />

粉末,則不僅能節省能源及資源的浪顄費,更能<br />

提升所製備出奈米級陶瓷粉體的性質<br />

[Reverchon et al.,1998]。因此,本文即探<br />

討以超臨界乾燥搭配溶膠-凝膠法來製備結晶<br />

性 ITO 微粉之可行性,並探討製程條件對所製<br />

備之 ITO 為粉性質之影響。<br />

二、實驗步驟 實驗步驟<br />

取適量的 In(NO3)3.H2O 及 SnCl4,將其<br />

溶解於甲醇溶劑中並攪拌,而 In(NO3)3.H2O<br />

需加入適量的酸觸媒痵。將所得之 In(NO3)3.<br />

H2O 及 SnCl4 溶液分別置於冰浴顑中降溫,直到<br />

熱平衡為止。將兩溶液混合並攪拌,達澄清後<br />

即得穩言定的 ITO 前驅溶膠溶液。<br />

將配製好的 ITO 前驅溶液,置於超臨界<br />

乾燥系統甤(圖一)之反應槽(8)中鎖覠緊,並將反應<br />

槽、氣頾體幫浦顈、儲壓槽等管線連疈接。開啟循環<br />

冷卻裝置(2)及溫控循環機(6),使之達到操作<br />

溫度。打開 CO2 鋼瓶(1)及拴緊閥(4),並調整<br />

高壓幫浦顈(3)的壓力,使儲壓槽(5)內達到所需<br />

圖一 超臨界乾燥系統甤圖<br />

(1)CO2 鋼瓶 (2)冷卻裝置 (3)高壓幫浦顈 (4)拴<br />

緊閥 (5)儲壓槽 (6)溫控循環機 (7)流量控制<br />

閥 (8)反應槽 (9)洩壓閥 (10)油浴顑循環機<br />

的壓力。打開流量控制閥(7)及油浴顑循環機<br />

(10),待溫度壓力達反應條件後,開始靜置反<br />

應並計時頗。當反應時頗間到達後,開啟洩壓閥<br />

(9),使 CO2 持續進入與洩出進行 CO2 置換。<br />

待置換完成後,關詉閉疟洩壓閥(9)再次進行靜置<br />

反應。重複上述靜置反應及 CO2 置換步驟數<br />

次後,關詉閉疟 CO2 鋼瓶及高壓幫浦顈(3),之後開<br />

啟洩壓閥(9)進行洩壓。待緩慢洩壓至常壓<br />

後,打開反應槽(8),取出產瓹物。最疿後以 XRD、<br />

SEM 及粒生徑韬分析儀等設畲備疹,進行所得粉末之性<br />

質量測。<br />

三、結果與討論<br />

結果與討論<br />

圖三為 ITO 前驅溶液經一次靜置反應與<br />

CO2 置換之超臨界乾燥處畗理,及重覆上述步驟<br />

三次之超臨界乾燥處畗理所得粉末之 XRD 圖。<br />

由實驗過程可發現,在超臨界乾燥中若僅進行<br />

一次靜置反應與 CO2 置換,不論超臨界乾燥<br />

之溫度、壓力及時頗間為何,最疿多僅可獲得白色<br />

之非結晶性粉末(圖二(a));但若經過至少三次<br />

靜置反應與 CO2 置換之超臨界乾燥處畗理後,<br />

便可不經煆燒程序,直接由 ITO 前驅溶液製<br />

備疹出黑色結晶性 ITO 粉末(圖二(b))。另外,由<br />

這疄兩種粉末的 SEM 顯微照片(圖三)可看出,<br />

僅經一次靜置反應及 CO2 置換之超臨界乾燥<br />

處畗理所得的粉末(圖三(a)),並無明顯的晶粒生與<br />

晶界,而經三次靜置反應及 CO2 置換之超臨<br />

界乾燥處畗理所得的粉末(圖三(b)),則明顯已有<br />

晶體形成。這疄樣的顯微結構觀察的結果,與<br />

XRD 的結構分析結果相符甛。


20 30 40 50 60 70<br />

圖二 ITO 前驅溶液經(a)一次及(b)三次靜置<br />

反應與 CO2 置換之超臨界乾燥處畗理所得<br />

粉末之 XRD 圖<br />

(a)<br />

(b)<br />

圖三 ITO 前驅溶液經(a)一次及(b)三次靜置<br />

反應與 CO2 置換之超臨界乾燥處畗理所得<br />

粉末之 SEM 1000X 圖<br />

由上述的結果可以確認,藉由適當條件之<br />

超臨界乾燥處畗理,確實可不經煆燒製程,直接<br />

由 ITO 前驅溶液製備疹出結晶性之 ITO 粉末。<br />

圖四為 ITO 前驅溶液在特顠定的超臨界乾<br />

燥處畗理條件下(表一),經不同靜置反應及 CO2<br />

置換重覆次數之超臨界乾燥處畗理,及經傳統甤乾<br />

燥與煆燒處畗理所得粉末的 XRD 比較圖。由圖<br />

(b)<br />

(a)<br />

五可看出,隨著靜置反應及 CO2 置換重複次<br />

數的增多,ITO 粉末之結晶性變佳。這疄是因為<br />

隨著靜置反應及 CO2 置換次數的增加,藉由<br />

CO2 置換,超臨界 CO2 可溶解 ITO 前驅溶液<br />

中乙醇溶劑的量隨之增加,使得溶劑去除與乾<br />

燥的效頒果變佳,且隨著靜置反應時頗間的增長,<br />

原鞝子有足夠的時頗間擴散進入晶格頴位置,形成規畬<br />

則排列[Jung and Perrut, 2001]][Hu et al.,<br />

1999];在這疄兩種效頒果的加成下,使得乾燥之<br />

ITO 粉末的結晶性大幅增加。另外,由經過多<br />

次靜置反應及 CO2 置換之超臨界乾燥處畗理所<br />

得之黑色 ITO 粉末,與經傳統甤加熱乾燥與煆<br />

燒程序所製備疹之黃綠色 ITO 粉末的 XRD 圖譜訣<br />

的比較可看出,經由超臨界乾燥處畗理的 ITO<br />

粉末,不僅顏覸色與傳統甤加熱處畗理的 ITO 粉末<br />

不同,其結晶性亦較佳。<br />

20 30 40 50 60 70<br />

圖四 ITO 前驅溶液經不同靜置反應及 CO2 置<br />

樣<br />

品<br />

換重覆次數(a)三次,(b)四次,(c)五次之<br />

超臨界乾燥處畗理,及經傳統甤乾燥與煆燒處畗<br />

理(d)所得粉末的 XRD 比較圖<br />

表一 不同樣品之超臨界乾燥條件<br />

壓力 (psi)<br />

溫度 ( o C)<br />

1 2600<br />

100<br />

2 2600<br />

100<br />

靜置反<br />

應時頗間<br />

(hr)<br />

CO2 置<br />

換時頗<br />

間(hr)<br />

重覆<br />

次數<br />

1 1 3<br />

1 1 4<br />

(a)<br />

(b)<br />

(c)<br />

(d)


3 2600<br />

100<br />

1 1 5<br />

上述經由多次靜置反應及 CO2 置換之超臨<br />

界乾燥處畗理所得之 ITO 粉末,藉由 SEM 的觀<br />

察可發現(圖五),隨著靜置反應與置換次數的<br />

增多,乾燥的效頒果越佳,晶體的粒生徑韬逐疋漸變<br />

大,亦即結晶性變佳。這疄樣的結果,與 XRD<br />

的結構分析結果,以及粉末性質的量測結果<br />

(表二)相符甛,亦即隨靜置反應及 CO2 置換次數<br />

的增加,ITO 粉末之結晶性變佳、粒生徑韬變大及<br />

比表面積下降。<br />

(a)<br />

(b)<br />

(c)<br />

圖五 ITO 前驅溶液經不同靜置反應及 CO2 置<br />

換重覆次數(a)三次,(b)四次,(c)五次 之<br />

超臨界乾燥處畗理所得粉末的 SEM 圖<br />

表二 經多次靜置反應及 CO2 置換之超臨界乾<br />

性質<br />

燥處畗理所得 ITO 粉末的性質<br />

樣品<br />

比表面積<br />

(m 2 /g)<br />

平均粒徑韬<br />

(nm)<br />

1 2 3<br />

43.96 43.50 9.15<br />

107 110 375<br />

最疿後,藉由 EDS 之成份分析結果,經由<br />

多次靜置反應及 CO2 置換之超臨界乾燥處畗理<br />

所得 ITO 粉末,其氧頿化錫與氧頿化銦的成分比<br />

例,仍維持在 ITO 前驅溶液所配製之 In2O3:<br />

SnO2=90 wt% : 10 wt%的比例。這疄個鞄結果顯<br />

示,以超臨界乾燥處畗理來取代傳統甤溶膠-凝膠<br />

法之加熱乾燥與煆燒之熱處畗理程序,可解決<br />

ITO 中錫成份逸散的問題覹。<br />

四、結論 結論<br />

由上述結果與討,初步可證訥明超臨界二氧頿<br />

化碳乾燥的確可取代溶膠-凝膠法之傳統甤加熱<br />

乾燥及煆燒程序,來製備疹出結晶性的奈米級<br />

ITO 粉末。另外,隨著超臨界乾燥處畗理過程<br />

中,靜置反應及 CO2 置換重複次數的增多,<br />

ITO 粉末乾燥的效頒果越佳,晶體的粒生徑韬越大,<br />

結晶性越佳。最疿後,藉由超臨界乾燥處畗理,可<br />

避免傳統甤溶膠-凝膠法之加熱乾燥與煆燒程<br />

序,所帶來之 ITO 成份比例改變之問題覹。<br />

五、參考文獻詿 參考文獻詿<br />

1. E. Reverchon, G. Della Porta, D. Sannino, L.<br />

Lisi, P.Ciambelli, Elsevier, 349(1998) 110-118<br />

2.A. Jung, M. Perrut,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br />

Fluids, 20(2001) 179-219,<br />

3. M. J. Alam.,D. C. Cameron, Surface and<br />

Coatings technology, 42(2001) 142-144,<br />

4. Z.S. Hu, J.X. Dong, G.X. Chen, Powder<br />

Technology, 101(1999)205-210<br />

5.呂世源,”最輕的固體氣頾凝膠”,科學發<br />

展韙,402(2006)60-65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