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7.2013 Views

以超臨界二氧化碳乾燥搭配溶膠-凝膠法製備結晶性ITO粉末之探討

以超臨界二氧化碳乾燥搭配溶膠-凝膠法製備結晶性ITO粉末之探討

以超臨界二氧化碳乾燥搭配溶膠-凝膠法製備結晶性ITO粉末之探討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件下讓溶劑自然揮發或通過減壓使溶劑逸<br />

散,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凝膠的體積逐漸收縮導<br />

致破裂碎化,最終使得粉體叢聚變大。這是因<br />

為凝膠中毛細管內的流體在乾燥過程中氣頾液<br />

相交界面上產生表面張力的緣故[呂,2006]。<br />

且在加熱乾燥及煆燒過程中,會有成份散失、<br />

有機溶劑揮發對環境的汙染及能源損耗等缺<br />

點。因此,若能找到一個鞄替代上述溶膠溶液在<br />

加熱乾燥及煆燒的過程,來製備結晶性的 ITO<br />

粉末,則不僅能節省能源及資源的浪顄費,更能<br />

提升所製備出奈米級陶瓷粉體的性質<br />

[Reverchon et al.,1998]。因此,本文即探<br />

討以超臨界乾燥搭配溶膠-凝膠法來製備結晶<br />

性 ITO 微粉之可行性,並探討製程條件對所製<br />

備之 ITO 為粉性質之影響。<br />

二、實驗步驟 實驗步驟<br />

取適量的 In(NO3)3.H2O 及 SnCl4,將其<br />

溶解於甲醇溶劑中並攪拌,而 In(NO3)3.H2O<br />

需加入適量的酸觸媒痵。將所得之 In(NO3)3.<br />

H2O 及 SnCl4 溶液分別置於冰浴顑中降溫,直到<br />

熱平衡為止。將兩溶液混合並攪拌,達澄清後<br />

即得穩言定的 ITO 前驅溶膠溶液。<br />

將配製好的 ITO 前驅溶液,置於超臨界<br />

乾燥系統甤(圖一)之反應槽(8)中鎖覠緊,並將反應<br />

槽、氣頾體幫浦顈、儲壓槽等管線連疈接。開啟循環<br />

冷卻裝置(2)及溫控循環機(6),使之達到操作<br />

溫度。打開 CO2 鋼瓶(1)及拴緊閥(4),並調整<br />

高壓幫浦顈(3)的壓力,使儲壓槽(5)內達到所需<br />

圖一 超臨界乾燥系統甤圖<br />

(1)CO2 鋼瓶 (2)冷卻裝置 (3)高壓幫浦顈 (4)拴<br />

緊閥 (5)儲壓槽 (6)溫控循環機 (7)流量控制<br />

閥 (8)反應槽 (9)洩壓閥 (10)油浴顑循環機<br />

的壓力。打開流量控制閥(7)及油浴顑循環機<br />

(10),待溫度壓力達反應條件後,開始靜置反<br />

應並計時頗。當反應時頗間到達後,開啟洩壓閥<br />

(9),使 CO2 持續進入與洩出進行 CO2 置換。<br />

待置換完成後,關詉閉疟洩壓閥(9)再次進行靜置<br />

反應。重複上述靜置反應及 CO2 置換步驟數<br />

次後,關詉閉疟 CO2 鋼瓶及高壓幫浦顈(3),之後開<br />

啟洩壓閥(9)進行洩壓。待緩慢洩壓至常壓<br />

後,打開反應槽(8),取出產瓹物。最疿後以 XRD、<br />

SEM 及粒生徑韬分析儀等設畲備疹,進行所得粉末之性<br />

質量測。<br />

三、結果與討論<br />

結果與討論<br />

圖三為 ITO 前驅溶液經一次靜置反應與<br />

CO2 置換之超臨界乾燥處畗理,及重覆上述步驟<br />

三次之超臨界乾燥處畗理所得粉末之 XRD 圖。<br />

由實驗過程可發現,在超臨界乾燥中若僅進行<br />

一次靜置反應與 CO2 置換,不論超臨界乾燥<br />

之溫度、壓力及時頗間為何,最疿多僅可獲得白色<br />

之非結晶性粉末(圖二(a));但若經過至少三次<br />

靜置反應與 CO2 置換之超臨界乾燥處畗理後,<br />

便可不經煆燒程序,直接由 ITO 前驅溶液製<br />

備疹出黑色結晶性 ITO 粉末(圖二(b))。另外,由<br />

這疄兩種粉末的 SEM 顯微照片(圖三)可看出,<br />

僅經一次靜置反應及 CO2 置換之超臨界乾燥<br />

處畗理所得的粉末(圖三(a)),並無明顯的晶粒生與<br />

晶界,而經三次靜置反應及 CO2 置換之超臨<br />

界乾燥處畗理所得的粉末(圖三(b)),則明顯已有<br />

晶體形成。這疄樣的顯微結構觀察的結果,與<br />

XRD 的結構分析結果相符甛。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