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2014 Views

The Influence of Fazang's Commentary on Heart Sutra

The Influence of Fazang's Commentary on Heart Sutra

The Influence of Fazang's Commentary on Heart Sutra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第 二 十 屆 全 國 佛 學 論 文 聯 合 發 表 會<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str<strong>on</strong>g>Influence</str<strong>on</strong>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Fazang’s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on</strong> <strong>Heart</strong><br />

<strong>Sutra</strong> <strong>on</strong> the Teachings and Explanatory Techniqu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br />

S<strong>on</strong>g-Yuan Huayan.<br />

法 藏 《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略 疏 》 對 宋 元 華 嚴 宗 釋 的 影 響<br />

By<br />

Liew Chen Nei (Shih Miao Jing)<br />

Departmen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Buddhist Studies<br />

Fo Guang University, Ilan, Taiwan<br />

Supervisor: Dr. Kirill Sol<strong>on</strong>in<br />

September, 2009


Abstract<br />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 by Xuanzhuang is accredited for its clarifica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c<strong>on</strong>cept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br />

existence, emptiness, wisdom and reality. In the histor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Chinese Buddhism, many<br />

learned masters have incorporated traditi<strong>on</strong>al Chinese thinking and Buddhist thoughts<br />

in their stud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 In this respect, this research is c<strong>on</strong>cerned with the<br />

influenc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 possibly had <strong>on</strong> the formati<strong>on</strong> and developmen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br />

Huayan Buddhist thought, especially during the later period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S<strong>on</strong>g and Yuan<br />

dynasties.<br />

Huayan thinkers since the Tang Dynasty were accustomed in using the paradigm<br />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integrating meditati<strong>on</strong> practices and doctrinal teachings ( 禪 教 合 一 ) to c<strong>on</strong>struct an<br />

integrated whole. On this basis, the Huayan patriarchs had attempted to integrate the<br />

stud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prajna with the teaching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uayan as an applica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unobstructed<br />

integrati<strong>on</strong>. This Huayan explanatory technique for the teaching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other Buddhist<br />

traditi<strong>on</strong>s may be originally inspired by Fazang’s Abridged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on</strong> <strong>Heart</strong><br />

<strong>Sutra</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historical and textual analyses in this study are applied for clarifying the<br />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uayan Buddhism through the S<strong>on</strong>g and Yuan<br />

Dynasties.<br />

Keywords: Huayan Buddhism, Fazang,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 prajna study.


Chapter One: Introducti<strong>on</strong><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Mind” in Huayan C<strong>on</strong>text<br />

It is worth noting the two intellectual trends in Huayan Buddhism posited by Tang<br />

masters, which c<strong>on</strong>tinued to flourish through the S<strong>on</strong>g and Yuan Dynasties.<br />

First, the<br />

c<strong>on</strong>cept <strong>on</strong> natur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mind 心 性 or <strong>on</strong>e mind 一 心 introduced by Huayan patriarchs<br />

Chengguan and Z<strong>on</strong>gmi, and nourished the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China. 1<br />

Sec<strong>on</strong>d, the<br />

true mind 真 心 or true source 真 源 given by Fazang.<br />

This occurrenc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uayan<br />

intellectual c<strong>on</strong>text was observed by Ming scholar Qian Qianyi:<br />

Huayan dharma master Shihui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Yufeng wrote a sub-commentary to [Fazang’s]<br />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on</strong>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 … Zhenjue great master Wencai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Yuan collected the<br />

essence from the [same]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on</strong>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 entitled Hui-deng-ji.<br />

Shihui had<br />

widely quoted from Qingliang whereas Wencai explained in accordance with<br />

Xianshou’s original writing.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y were two different trend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ought. 2<br />

For the trend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ought in Chengguan and his disciple Z<strong>on</strong>gmi, they had prompted the<br />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uayan-Chan.<br />

In his commentary to the Avatamsaka <strong>Sutra</strong>,<br />

Chengguan expounded tha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uddha, sentient beings and<br />

<strong>on</strong>e mind.<br />

He also said:<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worldly five skandhas were produced from the mind, it is the same for the five<br />

skandha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Buddha. … the mind is the whole mark: the enlightened mind is called<br />

the Buddha and completed the pure c<strong>on</strong>diti<strong>on</strong>ed originati<strong>on</strong>; the deluded mind become<br />

sentient beings and the polluted c<strong>on</strong>diti<strong>on</strong>ed originati<strong>on</strong>. Although the c<strong>on</strong>diti<strong>on</strong><br />

1 Kirill J. Sol<strong>on</strong>in,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Glimpse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angut Buddhism,”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58, 1.<br />

2 「 宋 乾 道 乙 酉 。 玉 峰 華 嚴 法 師 師 會 。 撰 心 經 略 疏 連 珠 記 。 萬 曆 中 。 續 收 入 藏 。 元 真 覺 大 師 文 才 。 集 心 經<br />

略 疏 會 要 。 亦 名 慧 燈 記 。 會 師 廣 引 清 涼 諸 文 。 才 師 委 釋 賢 首 本 疏 。 二 家 義 趣 不 同 。 要 皆 略 疏 之 鈔 也 。 蒙犝<br />

條 治 斯 文 。 兼 採 二 記 。 故 竊 自 命 曰 小 鈔 。」in 《 般 若 心 經 略 疏 小 鈔 》, X26, no. 532, 767c3-7.


co-arising may be polluted or pure, the essenc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mind is no different. 3<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deluded sentient beings and the enlightened Buddha are c<strong>on</strong>tained in the <strong>on</strong>e mind.<br />

This saying originated from the Awakeni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Faith where the <strong>on</strong>e mind has two gates.<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br />

essenc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mind is real, unchanged in accord with c<strong>on</strong>diti<strong>on</strong>s.<br />

Based <strong>on</strong> Chengguan’s mind, Z<strong>on</strong>gmi pointed out that the <strong>on</strong>e mind embraces all<br />

phenomena.<br />

It is the original sourc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all existences meanwhile it is also the essenc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all<br />

phenomena. 4 Z<strong>on</strong>gmi further defined the “awareness as mind.” 5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word awareness is<br />

the gate to all mysteries,” and is characterized as empty tranquil 空 寂 and numinous clear<br />

靈 明 as given in both the teaching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Chan and Huayan.<br />

Z<strong>on</strong>gmi therefore forms three<br />

paradigm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mind, principle and phenomen<strong>on</strong> for explaining Huayan thoughts, and marks<br />

the beginni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uayan-Chan development.<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other Huayan’s trend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ought c<strong>on</strong>cerned with Fazang’s “true source” as he<br />

menti<strong>on</strong>ed in his preface to his own commentary <strong>on</strong>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true source is plain and firm, the empty tranquility is separated from the fishing net<br />

and traps. As the subtle enlightenmen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pr<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ound path, the mysterious yi 頤 is<br />

bey<strong>on</strong>d words and images. … true emptiness is not n<strong>on</strong>-existence, such existence is<br />

distinguished from emptiness; illusory existence does not come from n<strong>on</strong>-emptiness,<br />

such emptiness is understood from existence.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refore, the essenc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prajna is the<br />

sharp observance, the practic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pAramitA is to reach the other shore.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mind is to<br />

reveal the destin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important subtlety. 6<br />

3 「 謂 如 世 五 蘊 從 心 而 造 。 諸 佛 五 蘊 亦 然 。 如 佛 五 蘊 。 餘 一 切 眾 生 亦 然 。 皆 從 心 造 。 然 心 是 總 相 悟 之 名 佛 。<br />

成 淨 緣 起 。 迷 作 眾 生 。 成 染 緣 起 。 緣 起 雖 有 染 淨 心 體 不 殊 。 佛 果 契 心 同 真 無 盡牏 。 妄 法 有 極 故 不 言 之 。 若<br />

依 舊 譯 。 云 心 佛 與犕 眾 生 。 是 三 無 差 別 。」in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 T35, no. 1735, 658c5-11.<br />

4 「 清 涼 新 經 疏 云 。 統 唯 一 真 法 界 。 謂 總 該 萬 有 。 即 是 一 心 。 然 心 融 萬 有 。 便 成 四 種牞 法 界 。」in 《 註 華<br />

嚴 法 界 觀 門 》, T45, no. 1884, 684b24-26.<br />

5 「 何 者 是 心 答 知 即 是 心 」in《 禪 源 諸 詮 集 都 序 》, T48, no. 2015, 406c16-17.<br />

6 「 夫 以 真 源 素 範 , 冲 漠 隔 於 筌 罤 。 妙 覺 玄 猷 , 奧 頤 超 於 言 象 。 雖 真 俗 雙 泯 二 諦 恒 存 , 空 有 兩 亡 一 味 常 顯 。<br />

良 以 , 真 空 未 甞 不 有 , 即 有 以 辨 於 空 。 幻 有 未 始 不 空 , 即 空 以 明 於 有 。 有 空 有 故 不 有 , 空 有 空 故 不 空 ,<br />

不 空 之 空 空 而 非 斷 , 不 有 之 有 有 而 不 常 。 四 執 既 亡 百 非 斯 遣狝 , 般 若 玄 旨 斯 之 謂 歟 。... 最 為 。 然 則 般<br />

若 以 神 鑒 為 體 。 波 羅 蜜犪 多 以 到 彼 岸 為 功 。 心 顯 要 妙 所 歸 。」in 《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心 經 略 疏 》, T33, no. 1712,


Fazang attempted to integrate the c<strong>on</strong>cept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emptiness with the Huayan thoughts.<br />

In his<br />

discussi<strong>on</strong> <strong>on</strong> emptiness and n<strong>on</strong>-emptiness, he had taken the metaphoric c<strong>on</strong>cep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hen<br />

jian 神 鑒 (sharp observance) to describe prajna.<br />

Fazang had also illustrated that his “true<br />

source” had the same meaning as the “true mind” in the Awakeni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Faith.<br />

It might be<br />

said that the integra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eachings in prajna and Huayan was initiated by Fazang, and later<br />

followed by S<strong>on</strong>g master Shihui in his sub-commentary to the Fazang’s commentary <strong>on</strong><br />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br />

This attempt had urged Huayan masters to explain other teachings in<br />

Buddhism using the Huayan paradigms too.<br />

As the works in Prajna were comm<strong>on</strong>ly<br />

known, Jingyuan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strong>on</strong>g Dynasty and Wencai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Yuan Dynasty had chosen to interpret Zhao<br />

Lun with Huayan teaching.<br />

During this period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ime, the Huayan masters seemed to draw their attenti<strong>on</strong> away<br />

from the mind as suchness.<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devia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uayan doctrinal development towards the<br />

Prajna teaching was found to be a characteristic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uayan Buddhism in S<strong>on</strong>g Dynasty.<br />

This is a less researched topic bu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fers an indicati<strong>on</strong> that Huayan Buddhism did not<br />

diminished completely after the Huichang prosecuti<strong>on</strong>.<br />

It is found that Huayan thought was<br />

presented in various dimensi<strong>on</strong>s.<br />

Many works were produced and the teaching c<strong>on</strong>tinued to<br />

spread well into the Ming Dynasty.<br />

S<strong>on</strong>g master Jingyuan the teacher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revival played an<br />

important role in the Huayan heritage because he not <strong>on</strong>ly performed rituals based <strong>on</strong><br />

Z<strong>on</strong>gmi’s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on</strong> Perfect Enlightenment <strong>Sutra</strong> but also began to explain prajna<br />

through Huayan perspective.<br />

Jingyuan’s wa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integrating prajna work with Huayan<br />

552a14-26.


teaching might be traced back to Fazang in his Abridged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on</strong>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 and<br />

was inherited by later Huayan masters.<br />

Present work will review Fazang’s positi<strong>on</strong> in the<br />

Huayan intellectual heritage and the exten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influence from Tang and S<strong>on</strong>g Huayan<br />

masters.<br />

Motiva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objectiv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present work is to explore the cause and original source<br />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commenting up<strong>on</strong> the Prajna works by Huayan masters during the S<strong>on</strong>g and Yuan<br />

Dynasties.<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me –Huayan thoughts evolved from the Avatamsaka teachings into exegetic<br />

techniques to explain own teaching and other teachings such as the Prajna.<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sis Statement –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Fazang <strong>on</strong> the intellectual<br />

developmen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uayan Buddhism through Tang, S<strong>on</strong>g and Yuan Dynasties, particularly <strong>on</strong><br />

the less researched topic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uayan prospective in the Prajna works such as the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br />

Methodology – Using can<strong>on</strong>ical and textual analysis to extract the thought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uayan<br />

masters and reveal the historical c<strong>on</strong>tex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uayan development.


Chapter Two: Importanc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Fazang’s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on</strong>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 given in bold is translated by Friedrich Max Muller in 1884.<br />

3.1. Transla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Abridged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on</strong>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 by Fazang<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br />

When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br />

Practices the pr<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ound Prajna-paramita,<br />

He intuitively realizes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skandhas) ar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unyata nature<br />

Thus securing his deliverance from all distress and sufferings.<br />

Sariputra, form (rupa) does not differ from Sunyata, nor Sunyata from form.<br />

Form is<br />

identical with Sunyata (and) Sunyata is identical with form.<br />

So also are recepti<strong>on</strong><br />

(vedana), c<strong>on</strong>cepti<strong>on</strong> (sanjna), mental c<strong>on</strong>duct (samskara) and c<strong>on</strong>sciousness (vijnana)<br />

in relati<strong>on</strong> to Sunyata.<br />

Sariputra, the Sunyata natur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all things is neither created nor annihilated; neither<br />

impure nor pure; and neither increasing nor decreasing.<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refore, in Sunyata, there is neither form (rupa), recepti<strong>on</strong> (vedana), c<strong>on</strong>cepti<strong>on</strong><br />

(sanjna), mental c<strong>on</strong>duct (samskara), nor c<strong>on</strong>sciousness (vijnana); there is neither eye,<br />

ear, nose, t<strong>on</strong>gue, body nor mind; there is neither form, sound, odor, flavor, feeling nor<br />

idea; there is no such things as the eighteen realm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ense (dhatus) from the realm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br />

sight up to tha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facult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mind (vijnana).<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re is no such things as the twelve links in the chain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existence (nidanas) from<br />

ignorance (avidya) with also the end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ignorance up to old age and death (jaramarana)<br />

with also the end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old age and death;


there are no (such things as) the four noble truths and<br />

there is neither Wisdom nor obtainment.<br />

Becaus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no obtainment,<br />

Bodhisattvas who rely <strong>on</strong> Prajna-paramita,<br />

have no hindrance in their minds,<br />

and since they have no hindrance, they have no fear, are free from perversive and<br />

delusive ideas and<br />

attain the Ultimate Nirvana.<br />

All Buddha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br />

attain the Full Enlightenment (anuttara-samyak-sambodhi) by relying <strong>on</strong><br />

Prajna-paramita.<br />

So we know that Prajna-paramita is the great supernatural Mantra, the great bright,<br />

unsurpassed and unequalled Mantra<br />

which can truly and without fail wipe out all sufferings.<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refore, He uttered the Prajna-paramita mantra which reads: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br />

2.2. Characteristic and <str<strong>on</strong>g>Influence</str<strong>on</strong>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Fazang’s thoughts<br />

For z<strong>on</strong>g qu 宗 趣 , Fazang defines “z<strong>on</strong>g as what the words express and qu as what the<br />

z<strong>on</strong>g relies up<strong>on</strong>”. 7 This is the intellectual essence 思 想 本 質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Buddha’s teachings. 8<br />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Huayan master Wencai states that the “<strong>on</strong>e mind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reality” 9<br />

as<br />

z<strong>on</strong>g and “nirvANa is the ultimate destin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three vehicles” 10 as qu.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c<strong>on</strong>ten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br />

z<strong>on</strong>g qu is elaborated through the relati<strong>on</strong>ship between the Core Teaching and four treatises<br />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Zhao Lun.<br />

Wencai puts forward that “if it is not the <strong>on</strong>e mind, it is impossible to<br />

embrace the four dharmas; if it is not the four dharmas, it is impossible to reveal the <strong>on</strong>e<br />

mind;” 11<br />

“if it is not the core, it is impossible to unify the four treatises; if it is not the four<br />

treatises, it is impossible to dem<strong>on</strong>strate the core.” 12<br />

In stating these four statements,<br />

Wencai has dedicated the core (z<strong>on</strong>g ben 宗 本 ) as the <strong>on</strong>e mind and the four treatises as the<br />

four dharmas driving towards the qu or destiny.<br />

Chapter Three: C<strong>on</strong>clusi<strong>on</strong><br />

Fazang’s Abridged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on</strong>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 shall be analyzed further because it may<br />

7 「 宗 趣 者 。 語犾 之 所 表 曰 宗 。 宗 之 所 歸 曰 趣 。」in《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心 經 略 疏 》, T33, no. 1712.<br />

8 Kimura Kiyotaka,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Intellectual Histor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uayan in China, 61-72.<br />

9 「 實 相 之 一 心 。 中 吳 淨 源 法 師 云 。 然 茲 四 論 宗 其 一 心 。」in《 肇犋 論 新 疏 》, T45, no. 1860, 201b.<br />

10 「 涅 槃 是 三 乘 究 竟 之 所 歸 」in《 肇犋 論 新 疏 游 刃 》, X54, no. 872, 275a.<br />

11 「 非 一 心 無 以 攝 四 法 。 非 四 法 無 以 示 一 心 。」《 肇犋 論 新 疏 》, T45, no. 1860, 201b.<br />

12 「 非 宗 本 無 以 統 四 論 。 非 四 論 無 以 開 宗 本 。」《 肇犋 論 新 疏 》, T45, no. 1860, 201b.


possible be the original inspirati<strong>on</strong> to explain prajna through Huayan’s perspective, as well<br />

as the drive towards the formati<strong>on</strong> and developmen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Huayan Buddhist thought,<br />

especially during the later period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S<strong>on</strong>g and Yuan dynasties.<br />

In the Yuan Dynasty, Wencai inherited the Huayan thought <strong>on</strong> prajJA work from<br />

Jingyuan as he said that “these four treatise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engzhao] had their core in the <strong>on</strong>e mind.” 13<br />

Wencai also “elaborated Fazang’s thought <strong>on</strong> his commentary <strong>on</strong> the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 14<br />

Wencai followed his predecessors in expanding and elaborating the c<strong>on</strong>cep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prajJA using<br />

Huayan doctrines.<br />

13 「 中 吳 淨 源 法 師 云 。 然 茲 四 論 宗 其 一 心 。」in 《 肇犋 論 新 疏 》, T45, no. 1860, 201b21-22.<br />

14 「 唐 高 僧 賢 首 。 諱 法 藏 者 。 所 註 心 經 略 疏 。 及 真 覺 諱 文 才 者 。 註 慧 燈 集 。 盡牏 略 疏 之 詳 。 此 二 家 之 註 。<br />

不 離 本 文 。 義 理 切 實 。」in 《 般 若 心 經 釋 義 》, X26, no. 540, p. 816c8-11.


Appendix<br />

《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心 經 略 疏 》T33, no. 1712, p. 552, a11-p. 555, b10<br />

《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心 經 略 疏 》 卷 1:「 :「:「<br />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心 經 略 疏 ( 并 序 )<br />

唐 翻 經 沙 門 法 藏 述<br />

夫 以 真 源 素 範 , 冲 漠 隔 於 筌 罤 。 妙 覺 玄 猷 , 奧 頤 超 於 言 象 。 雖 真 俗 雙 泯 二 諦 恒 存 。 空 有 兩 亡<br />

一 味 常 顯 。 良 以 。 真 空 未 甞 不 有 。 即 有 以 辨 於 空 。 幻 有 未 始 不 空 。 即 空 以 明 於 有 。 有 空 有 故<br />

不 有 。 空 有 空 故 不 空 。 不 空 之 空 空 而 非 斷 。 不 有 之 有 有 而 不 常 。 四 執 既 亡 百 非 斯 遣狝 。 般 若 玄<br />

旨 斯 之 謂 歟 。 若 歷 事 備 陳 。 言 過 二 十 萬 頌 。 若 撮 其 樞 要 。 理 盡牏 一 十 四 行 。 是 知 詮 真 之 教 乍 廣<br />

略 而 隨 緣 。 超 言 之 宗 性 圓 通 而 俱 現 。 般 若 心 經 者 。 實 謂 曜 昏 衢 之 高 炬 。 濟 苦 海 之 迅 航 。 拯 物<br />

導 迷 莫 斯 [3] 最 為 。 然 則 般 若 以 神 鑒 為 體 。 波 羅 蜜犪 多 以 到 彼 岸 為 功 。 心 顯 要 妙 所 歸 。 經 乃 貫 穿<br />

言 教 。 從 法 就 喻 詮 旨 為 目 。 故 言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心 經 。<br />

將 釋 此 經 五 門 分 別 。 一 教 興 。 二 藏 攝 。 三 宗 趣 。 四 釋 題 。 五 解 文 。 初 教 興 者 。 依 大 智 度 論 云 。<br />

如 須 彌 山 王 。 非 無 因 緣 非 少 因 緣 令 得 振 動 。 般 若 教 興 亦 復 如 是 。 具 多 因 緣 。 一 謂 欲 破 外 道 諸<br />

邪 見 故 。 二 欲 迴 二 乘 。 令 入 大 乘 故 。 三 令 小 菩 薩 不 迷 空 故 。 四 令 悟 二 諦 中 道 生 正 見 故 。 五 顯<br />

佛 勝 德 生 淨 信 故 。 六 欲 令 發 大 菩 提 心 故 。 七 令 修 菩 薩 深 廣 行 故 。 八 令 斷 一 切 諸 重 障狼 故 。 九 令<br />

得 菩 提 涅 槃 果 故 。 十 流 至 後 代 益 眾 生 故 。 略 說狄 此 十 具 收 彼 意 。 令 此 教 興 。 第 二 藏 攝 者 。 謂 三<br />

藏 之 中 契 經 藏 攝 。 二 藏 之 內 菩 薩 藏 收 。 權 實 教 中 實 教 所 攝 。 第 三 宗 趣 者 。 語犾 之 所 表 曰 宗 。 宗<br />

之 所 歸 曰 趣 。 然 先 總 後 別 。 總 以 三 種牞 般 若 為 宗 。 一 實 相 。 謂 所 觀 真 性 。 二 觀 照 。 謂 能 觀 妙 慧 。<br />

三 文 字 。 謂 詮 上 之 教 。 不 越 此 三 故 以 為 宗 。 別 亦 有 三 。 一 教 義 一 對 。 以 文 字 教 為 宗 。 餘 二 義<br />

為 趣 。 二 境 智 一 對 。 以 真 空 境 為 宗 。 觀 照 智 為 趣 。 三 因 果 一 對 。 以 菩 提 因 行 為 宗 。 菩 提 果 德<br />

為 趣 。<br />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心 經 第 四 釋 題 者 亦 有 三 。 初 教 義 分 二 。 謂 般 若 心 。 是 所 詮 之 義 。 經 之 一 字 是<br />

能 詮 之 教 。 即 能 詮 般 若 之 經 依 義 立 名 。 二 就 所 詮 義 中 法 喻 分 二 。 謂 般 若 等 是 所 詮 之 法 。 心 之<br />

一 字 是 所 引 之 喻 。 即 般 若 內 統 要 衷 之 妙 義 。 況 人 心 藏 為 主 為 要 。 統 極 之 本 。 三 就 前 法 中 有 體<br />

用 分 二 。 謂 般 若 是 體 。 此 云 智 慧 。 即 神 悟 玄 奧 妙 證 真 源 也 。 波 羅 蜜犪 多 是 用 。 此 云 到 彼 岸 。 即<br />

由 斯 妙 慧 翻 生 死 過 盡牏 。 至 真 空 之 際狽 。 即 簡 不 到 彼 岸 之 慧 。 故 以 為 名 。 謂 體 即 用 故 。 法 之 喻 故 。<br />

義 之 教 故 。 立 斯 名 耳 。<br />

觀 自 在 菩 薩 自 下 第 五 解 文 。 此 既 心 經 。 是 以 無 序 及 流 通 也 。 文 中 分 二 。 初 顯 了 般 若 。 後 即<br />

說狄 呪 曰 下 。 明 祕 密 般 若 。 何 以 辨 此 二 者 。 謂 顯 了 明 說狄 。 令 生 慧 解 滅 煩 惱 障狼 。 以 呪 祕 密 言 。 令<br />

誦犼 生 福 滅 罪 業 障狼 。 為 滅 二 障狼 成 二 嚴 故 。 說狄 此 二 分 。 就 前 文 中 亦 二 。 初 略 標 綱牻 要 分 二 。 從 舍 利<br />

子 色 不 異 空 下 。 明 廣 陳 實 義 分 。 以 義 非 頓 顯 故 先 略 標 。 非 略 能 具 故 次 廣 釋 。 又 前 是 據 行 略 標 。<br />

後 即 就 解 廣 陳 。 前 中 有 四 。 一 能 觀 人 。 二 所 行 行 。 三 觀 行 境 。 四 明 能 觀 利 益 。 且 初 能 觀 人 。<br />

觀 自 在 菩 薩 者 。 是 能 觀 人 也 。 謂 於 理 事 無 閡狵 之 境 。 觀 達 自 在 故 立 此 名 。 又 觀 機 往 救 自 在 無 閡狵 。<br />

故 以 為 名 焉 。 前 釋 就 智 後 釋 就 悲 。 菩 謂 菩 提 。 此 謂 之 覺 。 薩 者 薩 埵 。 此 曰 眾 生 。 謂 此 人 以 智<br />

上 求 菩 提 。 用 悲 下 救 眾 生 。 從 境 得 名 故 。<br />

行 深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時 二 明 所 行 之 行 。 謂 般 若 妙 行 有 其 二 種牞 。 一 淺 即 人 空 般 若 。 二 深 即 法 空<br />

般 若 。 今 簡 淺 異 深 。 故 云 行 深 般 若 。 言 時 者 。 謂 此 菩 薩 有 時 。 亦 同 二 乘 入 人 空 觀 。 故 法 華 云 。<br />

應 以 聲 聞犉 身 得 度 者 。 即 現 聲 聞犉 身 等 。 今 非 彼 時 故 云 行 深 時 也 。<br />

照 見 五 蘊 皆 空 三 明 觀 行 境 。 謂 達 見 五 蘊 自 性 。 皆 空 即 二 空 理 深 慧 所 見 也 。


度 一 切 苦 厄 四 明 利 益 。 謂 證 見 真 空 苦 惱 斯 盡牏 。 當 得 遠狚 離 分 段 變 易 二 種牞 生 死 。 證 菩 提 涅 槃 究<br />

竟 樂 果 。 故 云 度 一 切 苦 厄 也 。 上 來 略 標 竟 。<br />

舍 利 子 。 色 不 異 空 空 不 異 色 。 色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色 。 受 想 行 識 亦 復 如 是 自 下 第 二 明 廣 陳 實 義<br />

分 。 於 中 有 五 。 一 拂 外 疑牉 。 二 顯 法 體 。 三 明 所 離 。 四 辨 所 得 。 五 結 歎 勝 能 。 初 段 文 有 四 釋 。<br />

一 正 去 小 乘 疑牉 。 二 兼 釋 菩 薩 疑牉 。 三 便 顯 正 義 。 四 就 觀 行 釋 。 初 中 言 舍 利 子 者 。 舉 疑牉 人 也 。 舍<br />

利 是 鳥 名 。 此 翻 為 鶖 鷺 鳥 。 以 其 人 母 聰 悟 迅 疾 如 彼 鳥 眼 。 因 立 其 名 。 是 彼 之 子 。 連 母 為 號 故<br />

曰 鶖 子 。 是 則 母 因 鳥 名 。 子 連 母 號 。 聰 慧 第 一 。 標 為 上 首 。 故 對 之 釋 疑牉 也 。 彼 疑牉 云 。 我 小 乘<br />

有 餘 位 中 見 蘊 無 人 。 亦 云 法 空 與犕 此 何 別 。 今 釋 云 。 汝 宗 蘊 中 無 人 名 蘊 空 。 非 蘊 自 空 。 是 則 蘊<br />

異 於 空 。 今 明 諸 蘊 自 性 本 空 。 而 不 同 彼 。 故 云 色 不 異 空 等 。 又 疑牉 云 。 我 小 乘 中 入 無 餘 位 身 智<br />

俱 盡牏 。 亦 空 無 色 等 與犕 此 何 別 。 釋 云 。 汝 宗 即 色 非 空 滅 色 方 空 。 今 則 不 爾 。 色 即 是 空 非 色 滅 空 。<br />

故 不 同 彼 。 以 二 乘 疑牉 不 出 此 二 。 故 就 釋 之 。 二 兼 釋 菩 薩 疑牉 者 。 依 寶 性 論 云 。 空 亂 意 菩 薩 有 三<br />

種牞 疑牉 。 一 疑牉 空 異 色 。 取 色 外 空 。 今 明 色 不 異 空 。 以 斷 彼 疑牉 。 二 疑牉 空 滅 色 。 取 斷 滅 空 。 今 明 色<br />

即 是 空 。 非 色 滅 空 。 以 斷 彼 疑牉 。 三 疑牉 空 是 物 。 取 空 為 有 。 今 明 空 [1] 即 色 。 不 可 以 空 取 空 。 以<br />

斷 彼 疑牉 。 三 疑牉 既 盡牏 。 真 空 自 顯 也 。 三 便 顯 正 義 者 。 但 色 空 相 望 有 其 三 義 。 一 相 違 義 。 下 文 云 。<br />

空 中 無 色 等 。 以 空 害 色 故 。 準 此 應 云 色 中 無 空 。 以 色 違 空 故 。 若 以 互 存 必 互 亡 故 。 二 不 相 閡狵<br />

義 。 謂 以 色 是 幻 色 必 不 閡狵 空 。 以 空 是 真 空 必 不 妨 幻 色 若 閡狵 於 色 即 是 斷 空 。 非 真 空 故 。 若 閡狵 於<br />

空 即 是 實 色 。 非 幻 色 故 。 三 明 相 作 義 。 謂 若 此 幻 色 舉 體 非 空 。 不 成 幻 色 。 是 故 由 色 即 空 。 方<br />

得 有 色 故 。 大 品 云 。 若 諸 法 不 空 。 即 無 道 無 果 等 。 中 論 云 。 以 有 空 義 故 一 切 法 得 成 。 故 真 空<br />

亦 爾 。 準 上 應 知 。 是 故 真 空 通 有 四 義 。 一 廢 己 成 他 義 。 以 空 即 是 色 故 。 即 色 現 空 隱 也 。 二 泯<br />

他 顯 己 義 。 以 色 是 空 故 。 即 色 盡牏 空 顯 也 。 三 自 他 俱 存 義 。 以 隱 顯 無 二 是 真 空 故 。 謂 色 不 異 空<br />

為 幻 色 色 存 也 。 空 不 異 色 名 真 空 空 顯 也 。 以 互 不 相 礙 二 俱 存 也 。 四 自 他 俱 泯 義 。 以 舉 體 相 即<br />

全 奪 兩 亡 絕 二 邊 故 。 色 望 於 空 亦 有 四 義 。 一 顯 他 自 盡牏 。 二 自 顯 隱 他 。 三 俱 存 。 四 俱 泯 。 並 準<br />

前 思 之 。 是 則 幻 色 存 亡 無 閡狵 。 真 空 隱 顯 自 在 。 合 為 一 味 圓 通 無 寄 。 是 其 法 也 。 四 就 觀 行 釋 者<br />

有 三 。 一 觀 色 即 空 以 成 止 行 。 觀 空 即 色 以 成 觀 行 。 空 色 無 二 一 念 頓 現 。 即 止 觀 俱 行 方 為 究 竟 。<br />

二 見 色 即 空 。 成 大 智 而 不 住 生 死 。 見 空 即 色 。 成 大 悲 而 不 住 涅 槃 。 以 色 空 境 不 二 悲 智 念 不 殊<br />

成 。 無 住 處 行 。 三 智 者 大 師 依 瓔 珞 經 立 一 心 三 觀 義 。 一 從 假 入 空 觀 。 謂 [2] 即 是 空 故 。 二 從 空<br />

入 假 觀 。 謂 空 即 是 色 故 。 三 空 假 平 等 觀 。 謂 色 空 無 異 故 。<br />

舍 利 子 。 是 諸 法 空 相 第 二 顯 法 體 。 於 中 有 二 。 先 總 後 別 。 今 初 也 。 言 是 諸 法 空 相 者 。 謂 蘊<br />

等 非 一 故 云 諸 法 。 顯 此 空 狀 故 云 空 相 。 中 邊 論 云 。 無 二 有 此 無 是 二 名 空 相 。 言 無 二 者 無 能 取<br />

所 取 。 有 言 。 有 此 無 者 有 能 取 所 取 。 無 是 二 不 二 名 為 空 相 。<br />

不 生 不 滅 。 不 垢 不 淨 。 不 增猹 不 減 二 別 顯 中 有 三 對 六 不 。 然 有 三 釋 。 一 就 位 釋 。 二 就 法 釋 。<br />

三 就 觀 行 釋 。 初 就 位 釋 者 。 一 不 生 不 滅 。 在 道 前 凡 位 。 謂 諸 凡 夫 死 此 生 彼 。 流 轉 長 劫 。 是 生<br />

滅 位 。 真 空 離 此 故 云 不 生 不 滅 也 。 二 不 垢 不 淨 者 。 在 道 中 菩 薩 等 位 。 謂 諸 菩 薩 障狼 染 未 盡牏 淨 行<br />

已 修 。 名 垢 淨 位 。 真 空 離 此 故 名 不 垢 不 淨 。 三 不 增猹 不 減 者 。 在 道 後 佛 果 位 中 。 生 死 惑 障狼 昔 未<br />

盡牏 。 而 今 盡牏 是 減 也 。 修 生 萬 德 昔 未 圜 。 而 今 圜 是 增猹 也 。 真 空 離 此 故 云 不 增猹 不 減 。 又 佛 性 論 中 。<br />

立 三 種牞 佛 性 。 一 道 前 名 自 性 住 佛 性 。 二 道 中 名 引 出 佛 性 。 三 道 後 名 至 得 果 佛 性 。 佛 性 唯 一 就<br />

位 分 三 。 今 真 空 無 異 。 亦 就 位 分 異 。 又 法 界 無 差 別 論 中 。 初 名 染 位 。 次 名 染 淨 位 。 後 名 純 淨<br />

位 。 皆 同 此 也 。 二 就 法 釋 者 。 謂 此 真 空 雖 即 色 等 。 然 色 從 緣 起 。 真 空 不 生 色 。 從 緣 謝 。 真 空<br />

不 滅 。 又 隨 流 不 染 。 出 障狼 非 淨 。 又 障狼 盡牏 非 減 。 德 滿 不 增猹 。 此 生 滅 等 是 有 為 法 相 。 翻 此 以 顯 真<br />

空 之 相 。 故 云 空 相 也 。 三 就 觀 行 釋 者 。 謂 於 三 性 立 三 無 性 觀 。 一 於 遍 計 所 執 性 作 無 相 觀 。 謂<br />

彼 即 空 無 可 生 滅 。 二 於 依 他 起 性 作 無 生 觀 。 謂 依 他 染 淨 從 緣 無 性 。 三 於 圜 成 實 性 作 無 性 觀 。<br />

謂 前 二 不 有 而 非 減 。 觀 智 照 現 而 不 增猹 。 又 在 纏 出 障狼 性 無 增猹 減 。 又 妄 法 無 生 滅 。 緣 起 非 染 淨 。<br />

真 空 無 增猹 減 。 以 此 三 無 性 顯 彼 真 空 相 。


是 故 空 中 無 色 無 受 想 行 識 。 無 眼 耳 鼻猖 舌 身 意 。 無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 無 眼 界 乃 至 無 意 識 界 第 三<br />

明 所 離 。 然 真 空 所 離 歷 法 多 門 。 統 略 有 四 。 一 法 相 開 合 門 。 二 緣 起 逆 順 門 。 三 染 淨 因 果 門 。<br />

四 境 智 能 所 門 。 初 是 故 空 中 者 。 是 前 不 生 不 滅 等 。 真 空 中 故 。 無 色 等 者 。 彼 真 空 中 無 五 蘊 等<br />

法 。 此 就 相 違 門 故 云 無 也 。 理 實 皆 悉 不 壞 色 等 。 以 自 性 空 不 待 壞 故 。 下 並 準 知 。 此 中 五 蘊 。<br />

即 合 色 為 一 開 心 為 四 。 二 無 眼 等 者 。 空 無 十 二 處 。 十 二 處 即 合 心 為 一 半 。 謂 意 處 全 及 法 處 一<br />

分 。 開 色 為 十 半 。 謂 五 根 五 境 為 十 處 。 及 法 處 一 分 。 三 無 眼 界 等 者 。 空 無 十 八 界 。 十 八 界 中<br />

即 色 心 俱 開 。 準 上 可 知 釋 此 三 科 具 如 對 法 等 論 也 。<br />

無 無 明 亦 無 無 明 盡牏 。 乃 至 無 老 死 。 亦 無 老 死 盡牏 二 明 緣 起 逆 順 門 。 無 無 明 者 。 順 觀 無 明 流 轉<br />

門 。 以 其 性 空 故 云 無 無 明 也 。 亦 無 無 明 盡牏 。 逆 觀 無 明 還 滅 門 。 以 真 空 故 無 可 盡牏 也 。 此 舉 初 支 。<br />

中 間 十 支 。 皆 應 準 此 。 故 云 乃 至 。 末 後 一 支 。 謂 老 死 亦 流 轉 還 滅 皆 空 也 。<br />

無 苦 集 滅 道 三 染 淨 因 果 門 。 苦 集 是 世 間 因 果 。 謂 苦 是 生 死 報 。 先 舉 令 生 厭 。 集 是 彼 因 。 謂<br />

是 煩 惱 業 。 厭 苦 斷 集 先 果 後 因 故 也 。 滅 道 是 出 世 間 因 果 。 滅 是 涅 槃 果 。 先 舉 令 欣 。 道 是 彼 因 。<br />

謂 八 正 道 。 修 之 於 後 。 皆 空 無 有 也 。<br />

無 智 亦 無 得 四 境 智 能 所 門 。 非 但 空 中 無 前 諸 法 。 彼 知 空 智 亦 不 可 得 。 故 云 無 智 也 。 即 此 所<br />

知 空 理 亦 不 可 得 。 故 云 無 得 也 。 問 前 云 空 即 是 色 等 。 明 色 等 不 亡 。 何 以 此 文 一 切 皆 無 。 豈 非<br />

此 空 是 滅 色 耶 。 答 前 雖 不 閡狵 存 而 未 甞 不 盡牏 。 今 此 都 亡 未 甞 不 立 。 故 大 品 云 。 諸 法 無 所 有 。 如<br />

是 有 此 無 。 此 就 無 所 有 。 前 據 如 是 有 。 又 前 就 相 作 門 。 此 就 相 害 門 。 一 法 二 義 隨 說狄 無 違 。<br />

以 無 所 得 故 第 四 明 其 所 得 有 二 。 初 牒 前 起 後 。 二 正 明 所 得 。 今 初 也 。 言 以 無 所 得 故 者 。 牒<br />

前 起 後 也 。 以 者 由 也 。 故 者 因 也 。 由 前 無 所 得 為 因 。 令 後 有 所 得 也 。 大 品 云 無 所 得 故 而 得 。<br />

菩 提 薩 埵 依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故 二 正 明 所 得 有 二 。 先 明 菩 薩 得 涅 槃 斷 果 。 後 明 諸 佛 得 菩 提 智 果 。<br />

前 中 亦 二 。 先 舉 人 依 法 。 後 斷 障狼 得 果 。 今 初 也 。 言 菩 提 薩 埵 者 舉 人 也 。 義 如 前 解 。 依 般 若 波<br />

羅 蜜犪 多 故 者 。 明 依 此 法 行 也 。 故 者 起 後 也 。<br />

心 無 罣 閡狵 二 斷 障狼 得 果 中 有 三 。 初 行 成 。 二 斷 障狼 。 三 得 果 。 今 初 也 。 言 心 無 罣 閡狵 者 行 成 也 。<br />

謂 惑 不 閡狵 心 故 。 境 不 閡狵 智 故 。<br />

無 罣 閡狵 故 無 有 恐 怖 。 遠狚 離 顛 倒 夢 想 二 斷 障狼 也 。 言 無 罣 閡狵 故 牒 前 起 後 也 。 無 有 恐 怖 者 。 外 無<br />

魔 冤 之 怖 。 即 惡 緣 息 也 。 遠狚 離 顛 倒 夢 想 者 。 內 無 惑 障狼 之 倒 。 即 惡 因 盡牏 也 。<br />

究 竟 涅 槃 三 得 果 也 。 涅 槃 此 云 圜 寂 。 謂 德 無 不 備 稱牟 圜 。 障狼 無 不 盡牏 稱牟 寂 。 簡 異 小 乘 化 城 權 立 。<br />

今 則 一 得 永 常 故 云 究 竟 。 又 釋 智 能 究 竟 盡牏 涅 槃 之 際狽 。 故 云 究 竟 。<br />

三 世 諸 佛 依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故 第 二 得 菩 提 智 果 。 於 中 有 二 。 初 舉 人 依 法 。 二 明 得 果 。 今 初 也 。<br />

謂 三 世 諸 佛 更 無 異 路 。 唯 此 一 門 。 故 云 依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故 也 。<br />

得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二 正 明 得 果 也 。 阿 耨 多 羅 此 云 無 上 也 。 三 藐 者 此 云 正 也 。 次 三 者 此<br />

云 等 也 。 菩 提 此 云 覺 也 。 即 無 上 正 等 覺 也 。 覺 有 二 義 。 一 正 覺 。 即 如 理 智 。 正 觀 真 諦 。 二 等<br />

覺 。 即 如 量 智 。 遍 觀 俗 諦 。 皆 至 極 無 邊 。 故 云 無 上 也 。 上 來 所 得 竟 。<br />

故 知 。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是 大 神 呪 。 是 大 明 呪 。 是 無 上 呪 。 是 無 等 等 呪 第 五 結 歎 勝 能 。 於 中 有<br />

二 。 先 別 歎 。 後 總 結 。 今 初 也 。 言 故 知 者 牃 前 起 後 也 。 由 佛 菩 薩 依 般 若 。 得 菩 提 涅 槃 果 。 故<br />

知 。 般 若 是 大 神 呪 等 。 歎 其 勝 能 。 略 歎 四 德 。 然 有 三 釋 。 一 就 法 釋 。 一 除 障狼 不 虛 名 為 神 呪 。<br />

二 智 鑒 無 昧 名 為 明 呪 。 三 更 無 加 過 名 無 上 呪 。 四 獨 絕 無 倫 名 無 等 等 呪 。 二 約 功 能 釋 。 一 能 破<br />

煩 惱 。 二 能 破 無 明 。 三 令 因 行 滿 。 四 令 果 德 圜 。 三 就 位 釋 。 一 過 凡 。 二 越 小 。 三 超 因 。 四 齊猗<br />

果 。 謂 無 等 之 位 互 相 [2] 濟 等 。 故 云 無 等 等 。 十 地 論 云 無 等 者 。 謂 佛 比 餘 眾 生 彼 非 等 故 。 重 言<br />

等 者 此 彼 法 身 等 故 。 何 故 不 但 說狄 無 等 耶 。 示 現 等 正 覺 故 。<br />

能 除 一 切 苦 真 實 不 虛 二 總 結 勝 能 。 謂 三 苦 八 苦 一 切 苦 也 。 又 分 段 變 易 。 亦 云 一 切 苦 也 。 除<br />

苦 決 定 故 云 真 實 不 虛 也 。 上 來 廣 略 不 同 。 總 明 顯 了 般 若 竟 。<br />

故 說狄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呪 即 說狄 呪 曰 自 下 第 二 段 明 祕 密 般 若 。 於 中 有 二 。 初 牒 前 起 後 。 二 正 說狄 呪


詞 。 今 初 也 。 前 云 是 大 神 呪 。 未 顯 呪 詞 故 今 說狄 之 。<br />

羯 諦 羯 諦 波 羅 羯 諦 波 羅 僧 羯 諦 菩 提 薩 婆 訶<br />

二 正 說狄 呪 詞 。 此 有 二 義 。 一 不 可 釋 。 以 是 諸 佛 祕 語犾 非 因 位 所 解 。 但 當 誦犼 持 除 障狼 增猹 福 。 亦 不 須<br />

強 釋 也 。 二 若 欲 強 釋 者 。 羯 諦 者 。 此 云 去 也 度 也 。 即 深 慧 功 能 。 重 言 羯 諦 者 。 自 度 度 他 也 。<br />

波 羅 羯 諦 者 。 波 羅 此 云 彼 岸 。 即 度 所 到 處 也 。 波 羅 僧 羯 諦 者 。 僧 者 總 也 溥 也 。 即 謂 自 他 溥 度<br />

總 到 彼 岸 也 。 言 菩 提 者 。 至 何 等 彼 岸 。 謂 大 菩 提 處 也 。 言 薩 婆 訶 者 。 此 云 速 疾 令 前 所 作 速 疾<br />

成 就 故 也 。<br />

略 釋 絕 筆 述 懷 頌 曰 般 若 深 邃 累 劫 難 逢 隨 分 讚 釋 冀 會 真 宗 。<br />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心 經 略 疏 法 藏 。 長 安 二 年 於 京 清 禪 寺 。 翻 經 之 暇 。 屬 同 禮 部 兼 檢 校 雍 州 長 史<br />

滎 陽 鄭 公 。 清 簡 成 性 忠 孝 自 心 。 金 柯 玉 葉 之 芳 葩 。 九 刊 三 王 之 重 寄 。 羽 儀猙 朝 序 城 壍 法 門 。 始<br />

自 青 衿 迄 于 白 首 。 持 此 心 經 數 千 萬 遍 。 心 游 妙 義 口 誦犼 靈 文 。 再 三 慇 懃 令 出 略 疏 。 輒狖 以 蠡 管牤 詎<br />

測 高 深 云 爾 。<br />

般 若 心 經 贊 序 張 說狄 撰<br />

萬 法 起 心 。 心 人 之 主 。 三 乘 歸 一 。 一 法 之 宗 。 知 心 無 所 得 是 真 得 。 見 一 無 不 通 是 玄 通 。 如 來<br />

說狄 五 蘊 皆 空 。 人 本 空 也 。 如 來 說狄 諸 法 空 相 。 法 亦 空 也 。 知 法 照 空 見 空 捨 法 。 二 者 知 見 復 非 空<br />

耶 。 是 故 定 與犕 慧 俱 空 中 法 。 入 此 門 者 為 明 門 。 行 此 路 者 為 超 路 。 非 夫 行 深 般 若 者 。 其 孰 能 證<br />

於 此 乎 。 祕 書 少 監牐 駙 馬 都 尉 滎 陽 鄭 萬 鈞 。 深 藝 之 士 也 。 學 有 傳 癖 書 成 草 聖 。 迺 揮 灑 手 翰 鐫 刻<br />

心 經 。 樹 聖 善 之 寶 坊 。 啟 未 來 之 華 業 。 佛 以 無 依 相 而 說狄 。 法 本 不 義 。 以 無 所 得 而 傳 。 今 則 無<br />

滅 。 道 存 文 字 。 意 齊猗 天 壤 。 國 老 張 說狄 。 聞犉 而 嘉 焉 。 讚 揚 佛 事 。 題 之 樂 石 。


Bibliography<br />

Primary Sources:<br />

In the secti<strong>on</strong>, the main reference sources include Taisho Buddhist Can<strong>on</strong>, abbreviated as “T” and<br />

the C<strong>on</strong>tinued Wan Buddhist Can<strong>on</strong> as indicated with “X”.<br />

Fazang 法 藏 .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to Prajnaparamita <strong>Sutra</strong>《 般 若 波 羅 蜜犪 多 心 經 略 疏 》. T33, no. 1712.<br />

Jingyuan. Collec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Annotati<strong>on</strong> <strong>on</strong> Zhao Lun from Middle Wu《 肇犋 論 中 吳 集 解 》. In vol 1274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br />

C<strong>on</strong>tinued Edi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Completed Collec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Four Topics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 1-38,<br />

Shanghai: Shanghai guji.<br />

Huanlun 幻 輪 . C<strong>on</strong>tinued Collec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Authentic Chr<strong>on</strong>ological Histor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Sakya in Brief《 釋 鑑<br />

稽 古 略 續 集 》. T49, no. 2038.<br />

Huida 慧 達 .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reatise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eng Zhao《 肇犋 論 疏 》. X54, no. 866.<br />

Nianchang 念 常 . Record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Buddhas and Patriarchs through Generati<strong>on</strong>s《 佛 祖 歷 代 通 載 》. T49,<br />

no. 2036<br />

Qian qian-yi 錢 謙 益 . Sub-commentary to the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 般 若 心 經 略 疏 小 鈔 》.<br />

X26, no. 532.<br />

Shihui 師 會 . Notes <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to Prajna <strong>Heart</strong> <strong>Sutra</strong>《 般 若 心 經 略 疏 連 珠 記 》. T33, no. 1713.<br />

Sengzhao 僧 肇犋 . Treatise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eng Zhao《 肇犋 論 》. T45, no. 1858.<br />

Wencai 文 才 . New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on</strong> Zhao Lun《 肇犋 論 新 疏 》. T45, no. 1860.<br />

Wencai 文 才 . Comprehensive Reading <strong>on</strong> the Latest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reatise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eng Zhao《 肇犋 論 新<br />

疏 游 刃 》, X54, no. 872.<br />

Yuankang 元 康 .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reatise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eng Zhao《 肇犋 論 疏 》. T45, no. 1859.<br />

Zhiguan 咫 觀 . Dharma Wheel Treasury Repentance Ritual for Sacred and Pr<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ane from the Water<br />

and Land Dharma Realm Service 《 法 界 聖 凡 水 陸 大 齋 法 輪 寶 懺 》. X74, no. 1498.<br />

Zunshi 遵 式 . Annotated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reatise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eng Zhao《 注 肇犋 論 疏 》. X54, no. 870.<br />

Z<strong>on</strong>gmi 宗 密 . Char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Master-disciple Success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Chan Transmitted the Mind-ground in<br />

China《 中 華 傳 心 地 禪 門 師 資 承 襲 圖 》, X63, no. 1225.<br />

Z<strong>on</strong>gmi 宗 密 , Preface to the Collected Writings <strong>on</strong> the Sourc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Chan《 禪 源 諸 詮 集 都 序 》,T48, no.<br />

2015.<br />

Biograph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Buddhist and Taoist m<strong>on</strong>ks, Yuan History《 元 史 . 釋 老 傳 》.<br />

Great Ming Biographie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Eminent M<strong>on</strong>ks 《 大 明 高 僧 傳 》. T50, no. 2062.<br />

Appended Supplemental Biographie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Eminent M<strong>on</strong>ks 《 補 續 高 僧 傳 》. X77, no. 1524.<br />

Sec<strong>on</strong>dary Sources:<br />

Borrell, A., Peter N. Gregory, and D. A. Getz, eds. Buddhism in the Sung. H<strong>on</strong>olulu: Universit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br />

Hawaii Press, 2002.<br />

Chan, Hoklam, and Wm.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odore de Bary, eds. Yuan Thought: 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strong>on</strong><br />

Under the M<strong>on</strong>gol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br />

Chan, Wingtsit.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strong>on</strong>: Princet<strong>on</strong> University Press, 1963.<br />

Dumoulin, H. Zen Buddhism: A History. Volume 1: India and China. Bloomingt<strong>on</strong>: World Wisdom,


2005.<br />

Franke, Herbert. “Tan-pa, a Tibetan Lama at the Cour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Great Khans.” In vol.1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Orientalia<br />

Venetiana. ed. Mario Sabattini. Florence: Leo S. Olschki, 1984: 157-80.<br />

Franke, Herbert, Denis Twitchett, and John K. Fairbank, eds. Cambridge Histor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China: Alien<br />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 907-1368. Vol. 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br />

Gregory, Peter N. Tsung-mi and the Sinifica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Buddhism. H<strong>on</strong>olulu: Universit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awaii Press,<br />

2002.<br />

------ “Tsung-mi and the Single Word ‘Awareness’.” 35, no. 3.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85.<br />

中 村 元 ,《 中 國 佛 教 發 展 史 》。<br />

川 田 熊 太 郎 , 中 村 元 , eds. Huayan Thoughts《 華 嚴 思 想 》. Trans. Li Shijie. Taipei: Fa Er<br />

Publicati<strong>on</strong>s, 2003.<br />

Hsu, Fancheng. Three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se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eng-zhao. Beijing: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Publicati<strong>on</strong>s, 1985.<br />

Hurvitz, Le<strong>on</strong>. Chih-I: An Introducti<strong>on</strong> to the Life and Idea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a Chinese Buddhist M<strong>on</strong>k. Brussels,<br />

1962.<br />

Jan Yunhua.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Encounter Between Chan and Tibetan Lamas at Yuan Court.” Trans. Xu Yangzhu.<br />

In Translated Collec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World Famous Work in Buddhism: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ses Collecti<strong>on</strong> in Histor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br />

Chinese Buddhism, ed. Lan Jifu, Taipei: Hua Yu Publisher, 1986: 267-294.<br />

Kajiyama Yūichi 梶 山 雄 一 . Thought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Prajna《 般 若 思 想 》. Trans. Xu Yang-zhu 許 洋 主 Taipei: Fa<br />

Er Publicati<strong>on</strong>s, 1989.<br />

Kimura Kiyotaka. Intellectual Histor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uayan in China. Trans. Li Huiying. Taipei: D<strong>on</strong>g Da<br />

Publicati<strong>on</strong>s, 1996.<br />

Lai, Whalen, and Lewis R. Lancaster, eds. Early Chan in China and Tibet. Berkeley: Asian<br />

Humanities Press, 1983.<br />

Langlois, John D., Jr., ed. China under M<strong>on</strong>gol Rule. Princet<strong>on</strong>: Princet<strong>on</strong> University Press, 1981.<br />

Lopez, D<strong>on</strong>ald S., Jr., ed. Buddhist Hermeneutics. H<strong>on</strong>olulu: Universit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awaii Press, 1988.<br />

Li, Runsheng 李 潤 生 . Sengzhao《 僧 肇犋 》. Taipei: D<strong>on</strong>g Da Publicati<strong>on</strong>s, 1999.<br />

Li, Zhifu 李 志 夫 .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Chinese and Indian Buddhism. Beijing: Social Science<br />

Publishing House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China, 2001.<br />

Liebenthal, Walter. Chao Lun: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Treatise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Seng-chao. H<strong>on</strong>g K<strong>on</strong>g: H<strong>on</strong>g K<strong>on</strong>g University<br />

Press, 1968.<br />

Makita Tairyō.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Transmiss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Chao-lun.” In Studies in the Chao-Lun. ed. Tsukamoto<br />

Zenryū. Kyoto: Hzokan, 1955.<br />

Nakada Genjirō 中 田 源 次 郎 . “On Chaolun and its Commentaries.” 6, pt.1. Toho gakuho 東 方 學<br />

報 . 東 京 , 1936: 355-406.<br />

Ng, Yu-kwan. 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adhyamika. H<strong>on</strong>olulu: Universit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awaii Press,<br />

1993.<br />

Robins<strong>on</strong>, Robert H. Early Madhyamika in India and China. Madis<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Universit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Wisc<strong>on</strong>sin<br />

Press, 1967.<br />

Sharf, Robert. Coming to Terms with Chinese Buddhism. H<strong>on</strong>olulu: Universit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awaii Press,<br />

2005.<br />

Stcherbatsky, Th.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Central C<strong>on</strong>cep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Buddhism and the Meani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Word “Dharma”.<br />

1923. Reprint. New Delhi: Asian Educati<strong>on</strong>al Services, 2003.<br />

Swans<strong>on</strong>, Paul L. Foundati<strong>on</strong>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ien T’ai Philosophy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Floweri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Two Truths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ory


in China. Nagoya: Nanzan Institute for Religi<strong>on</strong> and Culture, 1989.<br />

Tang, Y<strong>on</strong>gt<strong>on</strong>g 汤 用 彤 . Buddhist Histor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an-wei, Jin’s,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汉<br />

魏 两 晋 南 北 朝 佛 教 史 》. 1928. Reprint. Shanghai: Shanghai shudian, 1991.<br />

Takatoshi Ito.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Stud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Chao-lun within the Framework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 Huayen Doctrine During the<br />

Sung Dynasty.” 32, p.t.1. Journal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Indian and Buddhist Studies. Tokyo: Proceeding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the<br />

34 th C<strong>on</strong>gress held at Koyasan University, December 1983.<br />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odore de Bary, W. M., and Irene Bloom. Sources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Chinese Traditi<strong>on</strong> from Earliest Times to<br />

1600. 2 nd ed. Vol. 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br />

Wei, Dao Ru. Successive Histor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Huayan Buddhism in China《 中 國 華 嚴 宗 通 史 》. Nanjing:<br />

Jiangshu Classics, 1998.<br />

Welter, Albert.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Meani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Myriad Good Deeds: A Study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Yung-Ming Yen-Shou and the<br />

Wan-Shan T’Ung-Kuei Chi. New York: Peter Lang, 1993.<br />

Shi, Daguang 釋 大 光 . “Research <strong>on</strong> Sengzhao and Zhaolun.” In Research in Sanlun Can<strong>on</strong>, ed.<br />

Zhang, 254-59.<br />

Shi, Jun 石 峻 . “Notes from Reading <str<strong>on</strong>g>Commentary</str<strong>on</strong>g> <strong>on</strong> Zhao Lun by Huida.” In Research in Sanlun<br />

Can<strong>on</strong>. ed. Zhang, 296-298.<br />

Zurcher, E.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Buddhist C<strong>on</strong>quest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China: <str<strong>on</strong>g>The</str<strong>on</strong>g> Spread and Adapta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Buddhism in Early<br />

Medieval China. Berkeley: Brill, 1972.<br />

Zhang, Mantao, ed. Research in Sanlun Can<strong>on</strong>. In vol. 48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Academic Collecti<strong>on</strong> <str<strong>on</strong>g>of</str<strong>on</strong>g> Modern<br />

Buddhism. Taipei: Da Cheng wenhua, 1979.<br />

Ziporyn, Brook. Evil and/or/as the Good – Omnicentrism, Intersubjectivity and Value Paradox in<br />

Tiantai Buddhist Thought, Cambridge and L<strong>on</strong>d<strong>on</strong>: Havard-Yenching M<strong>on</strong>ograph Series 51,<br />

2000.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