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2015 Views

比丘尼波提木叉 - 法雨道場

比丘尼波提木叉 - 法雨道場

比丘尼波提木叉 - 法雨道場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Phāṇitaviññāpanasikkhāpadaṁ( 無 病 ) 索 求 糖 蜜 ................................................................... 43*5.Macchaviññāpanasikkhāpadaṁ( 無 病 ) 索 求 魚 肉 .................................................................. 44*6.Maṁsaviññāpanasikkhāpadaṁ( 無 病 ) 索 求 肉 ....................................................................... 44*7.Khīraviññāpanasikkhāpadaṁ( 無 病 ) 索 求 乳 .......................................................................... 44*8.Dadhiviññāpanasikkhāpadaṁ( 無 病 ) 索 求 酪 ......................................................................... 44Sekhiyā 應 當 學 習 的 戒 ............................................................................................. 44Parimaṇḍalavaggopaṭhamo 圓 整 品 第 一 .......................................................... 451.~2.Parimaṇḍalasikkhāpadaṁ 圓 整 ( 穿 內 裙 ) ............................................................................ 453.~4.Suppaṭicchannasikkhāpadaṁ 整 齊 包 好 ( 衣 服 ) .................................................................. 455.~6.Susaṁvutasikkhāpadaṁ. 守 護 威 儀 ..................................................................................... 457.~8.Okkhittacakkhusikkhāpadaṁ 垂 目 而 視 ............................................................................. 459.~10.Ukkhittakasikkhāpadaṁ 不 拉 高 ( 衣 服 ) ............................................................................ 45Ujjagghikavaggodutiyo 大 笑 品 第 二 ................................................................ 4511.~14.Ujjagghikasikkhāpadaṁ 大 笑 ......................................................................................... 46Uccasaddasikkhāpadaṁ 大 聲 戒 ....................................................................... 4615.~16.Kāyappacālakasikkhāpadaṁ 不 晃 動 身 體 ..................................................................... 4617.~18.Bāhuppacālakasikkhāpadaṁ 不 揮 擺 手 臂 ..................................................................... 4619.~20.Sīsappacālakasikkhāpadaṁ 搖 頭 晃 腦 ............................................................................ 46Khambhakatavaggotatiyo 扠 腰 品 第 三 ............................................................. 4621.~22.Khambhakatasikkhāpadaṁ 扠 腰 .................................................................................... 4723.~24.Oguṇṭhitasikkhāpadaṁ 包 著 頭 ....................................................................................... 4725.Ukkuṭikasikkhāpadaṁ 以 腳 尖 或 腳 踵 ................................................................................... 4726.Pallatthikasikkhāpadaṁ 抱 住 膝 蓋 ......................................................................................... 4727.Sakkaccapaṭiggahaṇasikkhāpadaṁ 感 激 接 受 ....................................................................... 4728.Pattasaññinīpaṭiggahaṇasikkhāpadaṁ 注 視 缽 接 受 .............................................................. 4729.Samasūpakapaṭiggahaṇasikkhāpadaṁ 接 受 成 比 例 的 羹 飯 ................................................. 4730.Samatittikasikkhāpadaṁ 相 等 ( 缽 ) 邊 緣 ................................................................................. 47Sakkaccavaggocatuttho 感 激 品 第 四 ................................................................ 4831.Sakkaccabhuñjanasikkhāpadaṁ 感 激 .................................................................................... 4832.Pattasaññinībhuñjanasikkhāpadaṁ 注 視 缽 吃 ....................................................................... 4833.Sapadānasikkhāpadaṁ 順 序 地 ( 用 餐 ) .................................................................................... 4834.Samasūpakasikkhāpadaṁ 等 ( 比 例 ) 菜 ................................................................................... 4835.Nathūpakatasikkhāpadaṁ 不 從 頂 端 揉 捏 食 物 而 吃 ............................................................ 4836.Odanappaṭicchādanasikkhāpadaṁ 覆 藏 飯 ............................................................................ 4837.Sūpodanaviññattisikkhāpadaṁ 要 求 飯 菜 .............................................................................. 4838.Ujjhānasaññinīsikkhāpadaṁ 心 存 不 滿 ( 注 意 他 人 的 缽 ) ..................................................... 4839.Kabaḷasikkhāpadaṁ( 不 做 過 大 的 ) 飯 糰 ................................................................................. 4940.Ālopasikkhāpadaṁ 一 口 ( 食 物 ) .............................................................................................. 49Kabaḷavaggopañcamo 飯 糰 品 第 五 .................................................................. 4941.Anāhaṭasikkhāpadaṁ 未 拿 來 ( 張 口 待 食 ) ............................................................................. 4942.Bhuñjamānasikkhāpadaṁ 食 時 ( 勿 放 整 個 手 指 入 嘴 ).......................................................... 4943.Sakabaḷasikkhāpadaṁ 含 飯 糰 ( 說 話 ) ..................................................................................... 4944.Piṇḍukkhepakasikkhāpadaṁ 投 入 食 物 ( 入 口 ) ...................................................................... 4945.Kabaḷāvacchedakasikkhāpadaṁ 咬 斷 飯 糰 ........................................................................... 4946.Avagaṇḍakārakasikkhāpadaṁ( 大 口 ) 張 頰 ( 吃 ) ...................................................................... 4947.Hatthaniddhunakasikkhāpadaṁ 甩 手 地 ( 吃 ) ......................................................................... 4948.Sitthāvakārakasikkhāpadaṁ 飯 粒 散 落 .................................................................................. 5049.Jivhānicchārakasikkhāpadaṁ 舌 頭 伸 出 ................................................................................ 5050.Capucapukārakasikkhāpadaṁ 作 咀 嚼 聲 ............................................................................... 50Surusuruvaggochaṭṭho 囌 囌 品 第 六 .................................................................. 5051.Surusurukārakasikkhāpadaṁ( 吃 時 ) 作 囌 囌 聲 ...................................................................... 5052.Hatthanillehakasikkhāpadaṁ 舔 手 ( 吃 ) .................................................................................. 5053.Pattanillehakasikkhāpadaṁ 不 舔 缽 ....................................................................................... 50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54.Oṭṭhanillehakasikkhāpadaṁ 不 舔 嘴 唇 .................................................................................. 5055.Sāmisasikkhāpadaṁ 沾 過 食 物 ( 的 手 ).................................................................................... 5056.Sasitthakasikkhāpadaṁ 含 飯 粒 ( 任 意 倒 棄 ) .......................................................................... 5157.Chattapāṇisikkhāpadaṁ 手 ( 拿 ) 遮 陽 傘 .................................................................................. 5158.Daṇḍapāṇisikkhāpadaṁ 手 ( 拿 ) 拐 杖 ...................................................................................... 5159.Satthapāṇisikkhāpadaṁ 手 ( 拿 ) 刀 ........................................................................................... 5160.Āvudhapāṇisikkhāpadaṁ 手 ( 拿 ) 武 器 .................................................................................... 51Pādukavaggosattamo 涼 鞋 品 第 七 .................................................................... 5161.Pādukasikkhāpadaṁ 穿 涼 鞋 ................................................................................................... 5162.Upāhanasikkhāpadaṁ 穿 鞋 子 ................................................................................................ 5163.Yānasikkhāpadaṁ 坐 在 車 上 .................................................................................................. 5164.Sayanasikkhāpadaṁ 躺 在 床 上 ............................................................................................... 5165.Pallatthikasikkhāpadaṁ 抱 住 膝 蓋 坐 著 ................................................................................. 5266.Veṭhitasikkhāpadaṁ 綁 頭 巾 ................................................................................................... 5267.Oguṇṭhitasikkhāpadaṁ 包 住 頭 .............................................................................................. 5268.Chamāsikkhāpadaṁ 坐 位 子 ................................................................................................... 5269.Nīcāsanasikkhāpadaṁ 坐 高 位 ................................................................................................ 5270.~71.Ṭhitāsikkhāpadaṁ 坐 著 ................................................................................................... 52Pacchatogacchantīsikkhāpadaṁ 走 在 前 面 ( 等 ) ............................................... 5272.Uppathenagacchantīsikkhāpadaṁ( 靠 著 ) 路 邊 走 ................................................................... 5273.Ṭhitā-uccārasikkhāpadaṁ 站 著 大 ( 小 ) 便 ............................................................................... 5374.Harite-uccārasikkhāpadaṁ 在 農 作 物 上 大 ( 小 ) 便 ................................................................. 5375.Udake-uccārasikkhāpadaṁ 在 水 上 大 ( 小 ) 便 ........................................................................ 53Adhikaraṇasamathā( 七 ) 解 決 案 件 的 規 則 ................................................................ 531. 當 面 法 則 (Adhikaraṇa samathā 2. ) ........................................................................................ 532. 憶 念 法 則 (Adhikaraṇa samathā 2. ) ........................................................................................ 543. 不 再 痴 狂 的 法 則 (Adhikaraṇa samathā 3. ) ........................................................................... 544. 自 白 (Adhikaraṇa samathā 4. ) ................................................................................................ 545. 服 從 多 數 (Adhikaraṇa samathā 5. ) ........................................................................................ 546. 處 罰 犯 罪 的 人 (Adhikaraṇa samathā 5. ) ............................................................................... 547. 取 銷 (Adhikaraṇa samathā 7. ) ................................................................................................ 54(c-)Bhikkhunīpātimokkha比 丘 尼 波 提 木 叉 檔 案 說 明本 檔 參 照 李 鳳 媚 居 士 《 巴 利 律 比 丘 戒 譯 注 》, 及 釋 宗 戒 的 《 比 丘 波 羅 提 木 叉 》。比 丘 尼 獨 有 的 戒 條 由 明 法 比 丘 翻 譯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BhikkhunīpātimokkhapāḷiNidānuddeso 因 緣諸 大 姐 ! 請 僧 團 聽 我 ( 說 )。 今 天 是 第 十 五 ( 十 四 ) 日 的 布 薩 。 如 果 僧 團 已 經 準 備 好 了 ,僧 團 就 可 舉 行 布 薩 、 誦 波 提 木 叉 。 僧 團 事 前 應 做 什 麼 ? 諸 大 姐 ! 請 宣 告 清 淨 。 我將 誦 波 提 木 叉 , 讓 我 們 所 有 在 場 的 僧 眾 都 好 好 地 注 意 聽 它 。 如 果 有 犯 戒 的 人 就要 發 露 懺 悔 ; 沒 有 犯 的 人 應 該 保 持 沈 默 。 就 因 為 保 持 沈 默 , 我 將 知 道 諸 大 姐 「 是清 淨 的 」。 如 同 各 別 被 問 的 人 會 回 答 , 就 像 那 樣 , 在 這 樣 的 集 會 中 有 多 達 三 次 的宣 布 。 而 到 了 第 三 次 宣 布 時 , 如 果 任 何 比 丘 尼 記 得 ( 曾 犯 戒 ) 而 不 發 露 ( 懺 悔 ) 有 犯 ,她 就 是 故 意 妄 語 。 諸 大 姐 ! 而 世 尊 說 : 故 意 妄 語 就 是 障 礙 ( 修 行 ) 的 事 情 。 因 此 ,記 得 曾 犯 戒 的 比 丘 尼 希 望 清 淨 就 應 該 發 露 ( 懺 悔 ) 有 犯 。 因 為 發 露 懺 , 她 才 有 安 樂 。諸 大 姐 ! 因 緣 已 經 誦 出 了 。在 這 裡 我 問 諸 大 姐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第 二 次 我 再 問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第 三 次 再 問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諸 大 姐 ! 於 此 ( 類 戒 ) 是 清 淨 的 , 所 以 默 然 。 我 如 此 認 定 這 件 事 。~Nidānaṁ niṭṭhitaṁ.~在 這 裡 , 到 了 誦 出 這 八 驅 擯 戒 。Pārājikuddeso 驅 擯 戒1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Methunadhammasikkhāpadaṁ 不 淨 行 (=Bhikkhu Pārājiko 1)一 、 若 比 丘 尼 , 由 於 欲 望 , 從 事 不 淨 行1 , 即 使 與 雄 性 動 物 , 犯 驅 擯 、 不 共 住2 。2.Adinnādānasikkhāpadaṁ 偷 盜 ( 超 過 五 個 摩 沙 迦 ) (=Bhikkhu Pārājiko 2)二 、 若 比 丘 尼 以 偷 盜 的 意 圖 , 從 村 落34或 阿 蘭 若 拿 了 未 被 給 予 的 東 西 , 如 同 偷 拿 了這 樣 的 未 被 給 的 東 西 時 , 國 王 們 抓 到 盜 賊 後 , 或 處 死5 、 或 囚 禁 、 或 放 逐6 , 說 :1 Pārā.III,24.(CS:Pārā.pg.28)..「 不 淨 行 ( 淫 欲 法 ).. 任 何 非 正 法 、 村 民 法 、 賤 民 法 、 猥 褻 的 、( 淫 ) 水 的 、 秘 密 、 雙雙 達 到 三 摩 缽 地 ( 性 高 潮 ), 這 是 淫 欲 法 。」2 Pāci.IV,214 (CS:pg.277)..「( 波 羅 夷 ).. 如 斷 頭 之 男 人 , 以 他 的 身 軀 不 能 活 命 。 如 是 , 比 丘 尼 有 染 心 , 接 受 有 染心 男 子 由 鎖 骨 以 下 、 膝 蓋 以 上 , 撫 摸 、 或 碰 觸 、 或 捉 、 或 捺 、 或 抱 , 非 沙 門 女 、 非 釋 迦 女 。 這 樣 稱 為 ‘ 驅 擯 ’。」「 不 共 住 .. 共 住 是 同 一 羯 摩 , 同 一 說 戒 , 同 學 , 這 樣 稱 為 ‘ 共 住 ’。 她 不 跟 她 在 一 起 , 這 樣 稱 為 ‘ 不 共 住 ’。」▓ 兩 人 俱 有 染 心 , 由 鎖 骨 以 下 、 膝 蓋 以 上 , 身 與 身 相 摩 者 , 驅 擯 。 以 身 摩 身 上 物 者 , 犯 偷 蘭 遮 。 以 著 身 之 物 摩身 者 , 犯 偷 蘭 遮 。 以 著 身 之 物 摩 著 身 之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離 手 之 物 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離 手 之 物 摩 離 手之 物 , 犯 突 吉 羅 。▓( 兩 人 俱 有 染 心 ,) 由 鎖 骨 以 上 、 膝 蓋 以 下 .. 身 與 身 相 摩 者 , 犯 偷 蘭 遮 。 以 身 摩 身 上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著 身 之物 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著 身 之 物 摩 著 身 之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離 手 之 物 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離 手 之 物 摩離 手 之 物 , 犯 突 吉 羅 。▓ 一 人 有 染 心 , 由 鎖 骨 以 下 、 膝 蓋 以 上 , 身 與 身 相 摩 者 , 犯 偷 蘭 遮 。 以 身 摩 身 上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著 身 之 物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著 身 之 物 摩 著 身 之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離 手 之 物 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離 手 之 物 摩 離手 之 物 , 犯 突 吉 羅 。▓( 一 人 有 染 心 ,) 由 鎖 骨 以 上 、 膝 蓋 以 下 .. 身 與 身 相 摩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身 摩 身 上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著 身 之 物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著 身 之 物 摩 著 身 之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離 手 之 物 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離 手 之 物 摩 離手 之 物 , 犯 突 吉 羅 。▓ 兩 人 俱 有 染 心 , 夜 叉 、 或 餓 鬼 、 或 黃 門 、 或 具 有 人 形 之 畜 生 , 由 鎖 骨 以 下 、 膝 蓋 以 上 , 身 與 身 相 摩 者 , 犯 偷蘭 遮 。 以 身 摩 身 上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著 身 之 物 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著 身 之 物 摩 著 身 之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以 離 手 之 物 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離 手 之 物 摩 離 手 之 物 , 犯 突 吉 羅 。▓( 兩 人 俱 有 染 心 , 夜 叉 、 或 餓 鬼 、 或 黃 門 、 或 具 有 人 形 之 畜 生 ,) 由 鎖 骨 以 上 、 膝 蓋 以 下 .. 身 與 身 相 摩 者 , 犯 突吉 羅 。 以 身 摩 身 上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著 身 之 物 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著 身 之 物 摩 著 身 之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以 離 手 之 物 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離 手 之 物 摩 離 手 之 物 , 犯 突 吉 羅 。▓ 一 人 有 染 心 ,( 夜 叉 、 或 餓 鬼 、 或 黃 門 、 或 具 有 人 形 之 畜 生 ,) 由 鎖 骨 以 下 、 膝 蓋 以 上 , 身 與 身 相 摩 者 , 犯 突 吉羅 。 以 身 摩 身 上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著 身 之 物 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著 身 之 物 摩 著 身 之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離 手 之 物 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離 手 之 物 摩 離 手 之 物 , 犯 突 吉 羅 。▓( 一 人 有 染 心 , 夜 叉 、 或 餓 鬼 、 或 黃 門 、 或 具 有 人 形 之 畜 生 ,) 由 鎖 骨 以 上 、 膝 蓋 以 下 .. 身 與 身 相 摩 者 , 犯 突 吉羅 。 以 身 摩 身 上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著 身 之 物 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著 身 之 物 摩 著 身 之 物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離 手 之 物 摩 身 者 , 犯 突 吉 羅 。 以 離 手 之 物 摩 離 手 之 物 , 犯 突 吉 羅 。3 Pārā.III,46(CS:pg.56)..「 村 落 .. 有 一 屋 村 落 , 有 二 屋 村 落 , 有 三 屋 村 落 , 有 四 屋 村 落 , 有 人 村 落 , 有 無 人 村 落 ,有 圍 牆 村 落 , 無 圍 牆 村 落 , 有 牛 舍 等 的 村 落 , 有 商 隊 住 四 個 月 以 上 的 村 落 , 以 上 稱 為 村 落 。」「 村 落 近 郊 .. 有 圍 牆 之 村 落 , 人 站 在 村 門 中 , 丟 石 頭 所 落 之 處 .. 於 無 圍 牆 之 住 家 , 人 站 在 住 家 門 中 , 丟 石 頭所 落 之 處 。」4 Pārā.III,46(CS:pg.57)..「 阿 蘭 若 .. 村 落 及 村 落 近 郊 之 外 , 稱 為 阿 蘭 若 。」 《 分 別 論 》(Vibh.p.251.):「 於 帝 柱之 外 , 一 切 都 為 阿 練 若 。」Samantapāsādikā( 一 切 歡 喜 , Sp.p.301.):「 至 少 要 有 五 百 弓 ( 一 弓 約 四 肘 長 ) 的 距 離 才名 阿 練 若 。」5 Pārā.III,46(CS:pg.57)..「 或 處 死 .. 或 以 手 、 或 以 足 、 或 以 鞭 、 或 以 棒 、 或 以 半 杖 、 或 斷 肢 刑 而 殺 死 。」6 Pārā.III,46(CS:pg.57)..「 放 逐 .. 放 逐 於 村 外 、 或 鄉 外 、 或 城 外 、 或 省 外 、 或 國 外 。」2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Ubbhajāṇumaṇḍalikāsikkhāpadaṁ( 鎖 骨 以 下 、) 膝 蓋 以 上 ( 撫 摸 等 )五 、 若 比 丘 尼 , 有 染 心1 , 接 受 有 染 心 男 子2 , 由 鎖 骨 以 下 、 膝 蓋 以 上 , 撫 摸 、 或 碰3觸 、 或 捉 、 或 捺 、 或 抱 者 , 這 也 犯 驅 擯 、 不 共 住 , 膝 蓋 以 上 ( 之 罪 的 原 因 )。 46.Vajjappaṭicchādikāsikkhāpadaṁ 覆 藏 罪 ( 不 告 大 眾 某 比 丘 尼 犯 驅 擯 ) (=Bhikkhu P 64)六 、 若 比 丘 尼 , 明 知 那 位 比 丘 尼 犯 驅 擯 法 而 不 責 備 其 罪5 , 不 告 大 眾 , 其 後 , 該 尼 或活 著 、 或 死 亡 、 或 被 驅 逐 、 或 入 外 道 時6 , 她 這 樣 說 :「 大 姐 ! 我 先 前 已 知 那 比 丘尼 如 此 這 般 , 乃 因 是 姐 妹 ( 的 關 係 ), 故 自 己 不 欲 責 其 罪 , 不 告 眾 。」 這 也 犯 驅 擯 、不 共 住 , 覆 藏 罪 ( 的 原 因 )。 7*7.Ukkhittānuvattikāsikkhāpadaṁ 追 隨 被 罷 黜 ( 之 比 丘 )七 、 若 比 丘 尼 , 追 隨 被 和 合 僧 依 法 、 依 律 、 依 師 教 罷 黜作 盟 友8之 不 恭 敬9 、 未 納 受10 、 不11之 比 丘 者 , 該 比 丘 尼 當 由 諸 比 丘 尼 這 樣 說 :「 大 姐 ! 這 比 丘 被 和 合 僧 依法 、 依 律 、 依 師 教 罷 黜 之 不 恭 敬 、 未 納 受 、 不 作 盟 友 者 。 大 姐 ! 勿 追 隨 這 比 丘 。」該 比 丘 尼 被 諸 比 丘 尼 這 樣 勸 告 時 , 仍 然 那 樣 堅 持 , 諸 比 丘 尼 應 該 乃 至 三 次 勸 告 該比 丘 尼 放 棄 它 。 如 果 到 了 第 三 次 被 勸 告 時 ,( 她 ) 放 棄 它 , 那 就 好 。 如 果 不 放 棄 ,這 也 犯 驅 擯 、 不 共 住 , 追 隨 被 罷 黜 ( 之 比 丘 的 原 因 )。 121 Pāci.IV,214 (CS:pg.276)..「 充 滿 欲 望 的 .. 有 依 戀 , 有 欲 望 , 被 愛 所 綁 的 。」2 Pāci.IV,214 (CS:pg.276)..「 男 補 伽 羅 .. 男 人 , 非 男 夜 叉 、 非 男 鬼 、 非 雄 性 畜 生 ; 是 有 智 的 、 適 當 的 身 體 的 接 觸 與 從 事 。」3 Pāci.IV,214 (CS:pg.277)..「 接 受 擁 抱 .. 接 受 抓 住 肢 體 擠 壓 。」4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1.3) 作 ..「 從 腋 已 下 、 膝 已 上 身 相 觸 , 若 捉 摩 、 若 牽 、 若 推 、 若 上 摩 、 若 下 摩 、若 舉 、 若 下 、 若 捉 、 若 捺 , 是 比 丘 尼 波 羅 夷 、 不 共 住 , 是 身 相 觸 也 。」Pāci.IV,215(CS:pg.279)..「 不 犯 .. 無 意 圖 、 無 知 、 無 接 受 ( 樂 ) 者 、 癡 狂 者 、 心 亂 者 、 痛 惱 者 、 最 初 之 犯 行 者 。」5不 責 備 其 罪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1.3) 作 ..「 不 自 發 露 」。6 Pāci.IV,217 (CS:pg.281)..「 住 .. 住 世 的 徵 兆 。 死 .. 已 死 。 被 驅 逐 .. 自 己 已 背 教 者 , 或 入 他 教 。 入 外 道 .. 移 入 外 道 。」7 Pārā.III,100(CS:pg.138)..「 不 犯 .. 增 上 慢 、 無 意 圖 妄 語 者 、 癡 狂 者 、 心 亂 者 、 痛 惱 者 、 最 初 之 犯 行 者 。」8 Pāci.IV,232(CS:pg.298)..「 罷 黜 ( 擯 ).. 由 於 不 認 罪 、 或 不 懺 悔 、 或 不 捨 惡 見 , 而 被 罷 黜 。」9 Pāci.IV,218(CS:pg.282)..「 不 恭 敬 .. 輕 視 僧 伽 、 別 眾 、 人 、 羯 摩 。」10 Pāci.IV,218(CS:pg.282)..「 未 納 受 .. 被 罷 黜 者 未 復 權 。」11 Pāci.IV,219(CS:Pāci.pg.282)..「 不 作 盟 友 .. 同 一 個 宗 教 團 體 的 比 丘 稱 為 盟 友 ; 他 與 他 不 同 , 因 此 稱 為 不 作 盟 友 。」12 Pāci.IV,220(CS:pg.284)..「 不 犯 .. 非 同 學 者 、 放 棄 者 、 癡 狂 者 、 心 亂 者 、 痛 惱 者 、 最 初 之 犯 行 者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8.Aṭṭhavatthukāsikkhāpadaṁ 八 事 驅 擯八 、 若 比 丘 尼 , 有 染 心 , (1) (2)接 受 有 染 心 男 子 的 手 或 接 受 捉 僧 團 梨 衣 角 , (3) 或 站 著 、(4)或 交 談 、 (5) 或 到 約 定 的 地 點 、 (6) 或 接 受 男 子 的 抵 達 , (7) 進 入 遮 掩 處 , (8) 或 身 體 倚靠 , 這 種 跟 隨 非 正 法 的 情 況 , 1 她 也 犯 驅 擯 、 不 共 住 , 犯 八 事 ( 的 原 因 )。 2諸 大 姐 ! 八 驅 擯 的 規 則 已 經 誦 完 了 。比 丘 尼 犯 了 其 中 的 任 何 一 條 , 就 不 能 跟 諸 比 丘 尼 住 在 一 起 , 以 後 就 像 是 從 前 ( 未 成 為比 丘 尼 ) 那 樣 , 犯 驅 擯 、 不 共 住 ( 的 原 因 )。在 這 裡 我 問 諸 大 姐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第 二 次 我 再 問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第 三 次 再 問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諸 大 姐 ! 於 此 ( 類 戒 ) 是 清 淨 的 , 所 以 默 然 。 我 如 此 認 定 這 件 事 。諸 大 姐 ! 現 在 到 了 誦 出 這 十 七 僧 殘 戒 。~Pārājikaṁ niṭṭhitaṁ.~Saṅghādisesuddeso 僧 殘 戒1 Pāci.IV,221(CS:pg.286)..(1) 接 受 ( 有 染 心 男 子 的 ) 手 .. 手 , 指 從 手 肘 到 指 端 抓 取 。 抓 取 鎖 骨 以 上 , 膝 蓋 以 下 ( 的 肌膚 ) 行 其 非 法 (= 染 法 ) 而 享 受 者 , 犯 偷 蘭 遮 。(2) 接 受 捉 僧 伽 梨 衣 角 .. 接 受 捉 取 已 穿 著 、 已 裹 住 ( 的 僧 伽 梨 ), 行 其 非 法 而 享 受 者 , 犯 偷 蘭 遮 。(3) 站 著 .. 靠 近 男 子 一 臂 之 距 內 , 行 其 非 法 而 享 受 者 , 犯 偷 蘭 遮 。(4) 交 談 .. 靠 近 男 子 一 臂 之 距 內 站 著 交 談 , 行 其 非 法 而 享 受 者 , 犯 偷 蘭 遮 。(5) 到 約 定 的 地 點 .. 與 男 子 行 其 非 法 而 享 受 --“ 來 到 諸 女 的 空 間 ” 就 是 ‘ 去 ’, 步 步 犯 惡 作 ( 突 吉 羅 )。 靠 近 男 人 一 臂 之 距 內 ,犯 偷 蘭 遮 。(6) 接 受 男 子 的 抵 達 .. 接 受 男 子 的 抵 達 , 行 其 非 法 而 享 受 者 , 犯 惡 作 。 靠 近 ( 男 人 ) 一 臂 之 距 內 , 犯 偷 蘭 遮 。(7) 進 入 遮 掩 處 ..( 與 男 人 ) 進 入 遮 掩 處 , 行 其 非 法 而 享 受 者 , 犯 偷 蘭 遮 。(8) 身 體 倚 靠 .. 身 體 倚 靠 男 人 在 一 臂 之 距 內 站 著 , 行 其 非 法 而 享 受 者 , 犯 偷 蘭 遮 。《 四 分 律 》 卷 第 二 十 二 ..「 於 七 事 中 。 若 不 發 露 懺 悔 罪 未 除 。 若 犯 第 八 事 波 羅 夷 。」(T22.716.2)2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1.3)..「 若 比 丘 尼 染 污 心 , 知 男 子 染 污 心 受 , 捉 手 、 捉 衣 、 入 屏 處 、 共 立 、 共 語 、共 行 、 或 身 相 倚 、 或 共 期 , 是 比 丘 尼 波 羅 夷 、 不 共 住 , 犯 此 八 事 故 。」5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許 我 可 因 此 使 她 脫 離 梵 行 。」 從 此 之 後 , 不 管 被 詢 問 或 未 被 詢 問 , 這 案 件 既 無 根據 , 而 且 比 丘 尼 承 認 瞋 恨 , 既 使 這 比 丘 尼 初 次 犯 法 , 也 是 犯 應 被 逐 出 的 僧 殘 。 19.Aññabhāgiyasikkhāpadaṁ 拿 關 涉 它 案 作 藉 口 ( 毀 謗 為 犯 驅 擯 ) (=Bhikkhu Saṅghādiseso 9)九 、 若 比 丘 尼 懷 著 惡 意 、 瞋 恨 、 不 滿 , 拿 關 涉 到 其 它 案 件 的 某 個 點 作 藉 口2 , 毀 謗 為犯 驅 擯 戒 ,( 心 想 ):「 或 許 我 可 因 此 使 她 脫 離 梵 行 。」 從 此 之 後 , 不 管 被 詢 問 或 未被 詢 問 , 這 案 件 既 無 根 據 , 而 且 比 丘 尼 承 認 瞋 恨 , 既 使 這 比 丘 尼 初 次 犯 法 , 也 是犯 應 被 逐 出 的 僧 殘 。 3*10.Sikkhaṁpaccācikkhaṇasikkhāpadaṁ 捨 學 ( 等 )十 、 若 比 丘 尼 憤 怒 不 悅 時 , 這 樣 說 ..「 我 捨 佛 , 我 捨 法 , 我 捨 僧 , 我 捨 學 , 哪 裡 只有 這 沙 門 尼 是 釋 迦 沙 門 尼 , 也 有 其 他 有 羞 恥 的 、 謹 慎 的 、 有 學 ( 戒 ) 欲 的 沙 門 尼 ,我 將 去 那 裡 修 梵 行 。 這 比 丘 尼 勸 告 憤 怒 不 悅 時 , 這 樣 說 ..「 大 姐 ! 不 要 憤 怒 不 悅 ,這 樣 說 ..「 我 捨 佛 , 我 捨 法 , 我 捨 僧 , 我 捨 學 , 哪 裡 只 有 這 邊 的 釋 迦 沙 門 尼 , 也有 其 他 有 羞 恥 的 、 謹 慎 的 、 欲 學 ( 戒 ) 的 沙 門 尼 , 我 將 去 那 裡 修 梵 行 。」 大 姐 ! 應該 高 興 ! 法 已 被 善 說 , 當 修 梵 行 ! 徹 底 地 終 止 苦 。 該 比 丘 尼 被 諸 比 丘 尼 這 樣 勸 告時 , 仍 然 那 樣 堅 持 , 諸 比 丘 尼 應 該 乃 至 三 次 勸 告 該 比 丘 尼 放 棄 它 。 如 果 到 了 第 三次 被 勸 告 時 ,( 她 ) 放 棄 它 , 那 就 好 。 如 果 不 放 棄 , 直 到 第 三 次 , 那 麼 , 該 比 丘 尼犯 應 逐 出 的 僧 殘 法 。*11.Adhikaraṇakupitasikkhāpadaṁ 停 止 瞋 恨十 一 、「 若 比 丘 尼 , 被 某 尼 控 告 而 心 情 低 落 , 憤 怒 不 悅 時 , 這 樣 說 ..「 那 些 比 丘 尼 是被 貪 欲 引 導 的 、 那 些 比 丘 尼 是 被 瞋 恨 引 導 的 、 那 些 比 丘 尼 是 被 愚 痴 引 導 的 、 那 些比 丘 尼 是 被 恐 懼 引 導 的 。」 這 位 比 丘 尼 勸 告 該 比 丘 尼 說 ..「 大 姐 ! 不 要 這 樣 說 ,被 某 尼 控 告 而 心 情 低 落 , 憤 怒 不 悅 時 , 這 樣 說 .. 那 些 比 丘 尼 是 被 貪 欲 引 導 的 、 那1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2.1)..「 若 比 丘 尼 瞋 恚 不 喜 , 以 無 根 波 羅 夷 法 謗 , 欲 破 彼 清 淨 行 , 後 於 異 時 , 若問 、 若 不 問 , 是 事 無 根 說 , 我 瞋 恚 故 如 是 語 , 是 比 丘 尼 犯 初 法 應 捨 僧 伽 婆 尸 沙 。」2拿 關 涉 到 其 它 案 件 的 某 個 點 作 藉 口 .. 取 類 似 點 , 亂 加 比 配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2.1)..「 於 異 分 事 中 取 片 」。3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2.1)..「 若 比 丘 尼 瞋 恚 不 喜 , 於 異 分 事 中 取 片 , 非 波 羅 夷 比 丘 尼 , 以 無 根 波 羅 夷法 謗 , 欲 破 彼 人 梵 行 。 後 於 異 時 , 若 問 、 若 不 問 , 知 是 異 分 事 中 取 片 , 彼 比 丘 尼 住 瞋 恚 , 故 作 如 是 說 , 是 比丘 尼 犯 初 法 應 捨 僧 伽 婆 尸 沙 。」Pāci.IV,238(CS:pg.309)..「 不 犯 .. 非 同 學 者 , 放 棄 者 , 癡 狂 者 , 最 初 之 犯 行 者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些 比 丘 尼 是 被 瞋 恨 引 導 的 、 那 些 比 丘 尼 是 被 愚 痴 引 導 的 、 那 些 比 丘 尼 是 被 恐 懼 引導 的 。」 大 姐 ! 妳 可 能 是 被 貪 欲 所 引 導 的 、 被 瞋 恨 所 引 導 的 、 被 愚 痴 所 引 導 的 、被 恐 懼 所 引 導 的 。」 該 比 丘 尼 被 諸 比 丘 尼 這 樣 勸 告 時 , 仍 然 那 樣 堅 持 , 這 位 比 丘尼 應 該 乃 至 三 次 勸 告 該 比 丘 尼 放 棄 它 。 如 果 到 了 第 三 次 被 勸 告 時 ,( 她 ) 放 棄 它 ,那 就 好 。 如 果 不 放 棄 , 直 到 第 三 次 , 那 麼 , 該 比 丘 尼 犯 應 逐 出 的 僧 殘 法 。*12.Pāpasamācārapaṭhamasikkhāpadaṁ 惡 行 (1)十 二 、 住 得 親 近1的 比 丘 尼 , 行 惡 行 、 得 惡 名 聲 、 壞 名 望2 , 她 們 是 比 丘 尼 僧 團 的 惱亂 者 , 相 互 掩 過 飾 非 者 。 諸 比 丘 尼 應 對 此 比 丘 尼 這 樣 說 : 住 得 親 近 的 姐 妹 , 作 諸惡 行 、 得 諸 惡 名 聲 、 壞 名 望 , 她 們 是 比 丘 尼 僧 團 的 惱 亂 者 , 互 相 掩 過 飾 非 。 大 姐 !僧 團 評 判 妳 離 開 , 遠 離 其 他 的 姐 妹 。」 該 比 丘 尼 被 諸 比 丘 尼 這 樣 勸 告 時 , 仍 然 那樣 堅 持 , 那 些 比 丘 尼 應 該 乃 至 三 次 勸 告 該 比 丘 尼 放 棄 它 。 如 果 到 了 第 三 次 被 勸 告時 ,( 她 ) 放 棄 它 , 那 就 好 。 如 果 不 放 棄 , 直 到 第 三 次 , 那 麼 , 該 比 丘 尼 犯 應 逐 出的 僧 殘 法 。 3*13.Pāpasamācāradutiyasikkhāpadaṁ 惡 行 (2)十 三 、 若 比 丘 尼 這 樣 說 :「 大 姐 ! 妳 們 住 得 親 近 , 不 要 ( 當 作 ) 分 開 住 , 僧 團 中 其 他 比丘 尼 也 是 同 樣 ( 行 惡 ) 行 、 得 同 樣 ( 惡 ) 名 聲 、 同 樣 ( 壞 ) 名 望 , 為 比 丘 尼 僧 團 之 惱 亂 者 、相 互 掩 過 飾 非 , 僧 團 卻 不 對 她 們 說 怎 樣 , 那 是 由 於 僧 團 懦 弱 , 而 鄙 視 、 輕 視 、 難堪 、 流 言 , 才 這 麼 ( 對 我 們 ) 說 :『 諸 大 姐 住 得 親 近 , 行 惡 行 、 得 壞 名 聲 、 壞 名 望 ,是 比 丘 尼 僧 團 的 惱 亂 者 , 互 相 掩 過 飾 非 。 大 姐 ! 僧 團 評 判 妳 離 開 , 遠 離 其 他 的 姐妹 。』」 該 比 丘 尼 應 該 被 諸 比 丘 尼 這 樣 勸 告 :「 大 姐 ! 不 要 那 樣 說 :『 大 姐 ! 妳 們住 得 親 近 , 妳 們 不 要 ( 當 作 ) 分 開 住 。 僧 團 有 其 他 比 丘 尼 也 是 同 樣 ( 行 惡 ) 行 、 得 同樣 ( 壞 ) 名 聲 、 同 樣 ( 壞 ) 名 望 , 是 比 丘 尼 僧 團 的 惱 亂 者 , 互 相 掩 過 飾 非 ; 僧 團 卻 不1 Pāci.IV,239CS:Pāci.pg.310)..「 住 得 親 近 .. 稱 為 親 近 (saṁsaṭṭha(pp. of saṁ+sṛj 發 出 ) 雜 居 ), 為 不 適 當 的 身 體 的 和講 話 有 關 連 的 親 近 活 動 。」 S.22.3./III,11...「 居 士 ! 在 此 , 有 一 類 ( 出 家 ) 人 與 在 家 混 雜 居 住 , 同 喜 , 同 愁 ,於 樂 中 樂 , 於 苦 中 苦 , 於 生 起 作 當 作 的 事 , 自 己 陷 入 其 中 。」2 Pāci.IV,239CS:Pāci.pg.311)..「 壞 名 聲 .. 升 起 不 好 的 名 譽 。 壞 名 望 .. 過 著 壞 的 邪 命 生 活 。」3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3.1)..「 若 比 丘 尼 相 親 近 住 , 共 作 惡 行 , 惡 聲 流 布 , 展 轉 共 相 覆 罪 , 是 比 丘 尼 當諫 彼 比 丘 尼 言 .. 大 姊 ! 汝 等 莫 相 親 近 , 共 作 惡 行 , 惡 聲 流 布 , 共 相 覆 罪 , 汝 等 若 不 相 親 近 , 於 佛 法 中 得 增 益安 樂 住 。」 是 比 丘 尼 諫 彼 比 丘 尼 時 , 堅 持 不 捨 , 是 比 丘 尼 應 三 諫 , 捨 此 事 故 , 乃 至 三 諫 , 捨 者 善 , 不 捨 者 ,是 比 丘 尼 犯 三 法 應 捨 僧 伽 婆 尸 沙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16.Dubbacasikkhāpadaṁ 惡 名 望 (=Bhikkhu Saṅghādiseso 12)十 六 、 有 個 性 不 聽 話 的 比 丘 尼 , 在 包 含 於 誦 出 的 學 處 內 被 諸 比 丘 尼 依 法 勸 告 , 她 使得 自 己 難 以 被 勸 告 ,( 說 ):「 諸 大 姐 ! 不 要 勸 我 任 何 好 的 或 是 壞 的 , 我 也 不 會 去 勸告 諸 大 姐 任 何 好 的 或 是 壞 的 , 請 諸 大 姐 免 勸 告 我 !」 該 比 丘 尼 應 該 被 諸 比 丘 尼 這樣 勸 告 : 大 姐 不 要 使 得 自 己 難 以 被 勸 告 , 請 大 姐 使 得 自 己 可 被 勸 告 。 請 大 姐 也 依法 勸 告 諸 比 丘 尼 , 諸 比 丘 尼 也 會 依 法 勸 告 大 姐 , 因 為 世 尊 的 徒 眾 就 那 樣 成 長 , 那也 靠 互 相 勸 告 、 互 相 導 正 錯 誤 。 該 比 丘 尼 被 諸 比 丘 尼 這 樣 勸 告 時 , 仍 然 那 樣 堅 持 ,諸 比 丘 尼 應 該 乃 至 三 次 勸 告 該 比 丘 尼 放 棄 它 。 如 果 到 了 第 三 次 被 勸 告 時 ,( 她 ) 放棄 它 , 那 就 好 。 如 果 不 放 棄 , 直 到 第 三 次 , 那 麼 , 該 比 丘 尼 犯 應 逐 出 的 僧 殘 法 。17.Kuladūsakasikkhāpadaṁ 惡 行 敗 壞 在 家 人 (=Bhikkhu Saṅghādiseso 17)十 七 、 比 丘 尼 依 靠 某 一 個 村 落 或 城 鎮 而 生 活 ,( 她 ) 是 好 家 庭 的 破 壞 者 、 行 為 不 好 。 而她 的 壞 行 為 既 被 看 見 又 被 聽 見 , 且 她 所 破 壞 的 好 家 庭 既 被 看 見 又 被 聽 見 。 該 比 丘尼 應 該 這 樣 被 諸 比 丘 尼 勸 告 : 大 姐 是 好 家 庭 的 破 壞 者 、 行 為 不 好 。 而 大 姐 的 壞 行為 既 被 看 見 又 被 聽 見 , 且 大 姐 所 破 壞 的 好 家 庭 既 被 看 見 又 被 聽 見 。 請 大 姐 離 開 這個 地 方 , 妳 在 這 裡 住 夠 了 。 當 該 比 丘 尼 被 諸 比 丘 尼 那 樣 勸 告 時 , 她 這 樣 地 告 訴 諸比 丘 尼 :「 諸 比 丘 尼 是 被 貪 欲 引 導 的 、 被 瞋 恨 引 導 的 、 被 愚 痴 引 導 的 、 且 被 害 怕引 導 的 。 因 為 犯 了 像 這 樣 的 戒 , 趕 走 某 些 人 , 不 趕 走 某 些 人 」。 該 比 丘 尼 應 該 被 諸比 丘 尼 這 樣 勸 告 :「 大 姐 不 要 那 樣 說 , 諸 比 丘 尼 不 是 被 貪 欲 引 導 的 、 不 是 被 瞋 恨引 導 的 、 不 是 被 愚 痴 引 導 的 、 且 不 是 被 害 怕 引 導 的 。 大 姐 是 好 家 庭 的 破 壞 者 、 行為 不 好 , 而 大 姐 的 壞 行 為 既 被 看 見 又 被 聽 見 , 且 大 姐 所 破 壞 的 好 家 庭 既 被 看 見 又被 聽 見 。 請 大 姐 離 開 這 個 地 方 , 妳 住 在 這 裡 夠 ( 久 ) 了 。 該 比 丘 尼 被 諸 比 丘 尼 這 樣勸 告 時 , 仍 然 那 樣 堅 持 , 諸 比 丘 尼 應 該 乃 至 三 次 勸 告 該 比 丘 尼 放 棄 它 。 如 果 到 了第 三 次 被 勸 告 時 ,( 她 ) 放 棄 它 , 那 就 好 。 如 果 不 放 棄 , 直 到 第 三 次 , 那 麼 , 該 比丘 尼 犯 應 逐 出 的 僧 殘 法 。諸 大 姐 ! 十 七 僧 殘 的 規 則 已 經 誦 出 了 。 九 條 戒 是 初 次 即 犯 , 八 ( 條 戒 ) 是 到 了 第 三 次( 羯 磨 才 犯 )。 若 比 丘 尼 犯 了 其 中 的 任 一 條 , 這 比 丘 尼 應 行 履 行 二 部 僧 團 的 半 月 摩那 埵 , 舉 行 復 權 的 比 丘 尼 , 在 那 裡 應 有 二 十 位 比 丘 尼 的 僧 團 , 即 使 只 差 一 位 , 不11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 二 十 位 的 比 丘 尼 僧 團 , 為 這 位 比 丘 尼 出 罪 的 話 , 這 位 比 丘 尼 未 出 罪 , 而 且 這 些比 丘 尼 應 該 被 呵 責 。 在 這 裡 這 是 正 確 的 ( 過 程 )。在 這 裡 我 問 諸 大 姐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第 二 次 我 再 問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第 三 次 我 再 問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諸 大 姐 於 此 ( 類 戒 ) 是 清 淨 的 , 所 以 默 然 。 我 如 此 認 定 這 件 事 。諸 大 姐 ! 現 在 到 了 誦 出 這 三 十 捨 懺 戒 。~Saṅghādiseso niṭṭhito.~Nissaggiyapācittiyā 捨 懺 戒Pattavaggopaṭhamo 缽 品 第 一*1.Pattasannicayasikkhāpadaṁ 囤 積 鉢一 、 若 比 丘 尼 , 囤 積 缽 者 , 犯 捨 懺 。 1*2.Akālacīvarabhājanasikkhāpadaṁ 以 非 時 衣 ( 為 時 衣 而 ) 分 配二 、 若 比 丘 尼 , 執 持 非 時 衣 , 分 配 為 時 衣 者 , 犯 捨 懺 。 2*3.Cīvaraparivattanasikkhāpadaṁ 交 換 衣 ( 之 後 奪 回 )三 、 若 比 丘 尼 , 與 ( 其 他 ) 比 丘 尼 交 換 衣 , 之 後 她 這 樣 說 :「 喂 ! 大 姐 ! 妳 的 衣 , 還 衣給 我 。 妳 的 衣 是 妳 的 , 我 的 衣 是 我 的 。 我 的 衣 拿 來 ,( 妳 ) 自 己 的 拿 去 !」 而 搶 奪或 使 人 搶 奪 者 , 犯 捨 懺 。 31 Pāci.IV,245(CS:pg.320)..「 不 犯 .. 於 黎 明 前 受 持 、 說 淨 、 損 壞 、 失 掉 、 打 破 、 燒 毀 、 被 搶 走 而 取 回 者 , 以 親 厚想 取 , 癡 狂 者 , 最 初 之 犯 行 者 。」2 Pāci.IV,246(CS:pg.322)..「 不 犯 .. 分 配 非 時 衣 為 時 衣 想 , 分 配 時 衣 為 時 衣 , 癡 狂 者 , 最 初 之 犯 行 者 。」3 Pāci.IV,246(CS:pg.322)..「 不 犯 .. 該 尼 施 與 , 或 該 尼 之 親 友 取 之 , 癡 狂 者 , 最 初 之 犯 行 者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4.Aññaviññāpanasikkhāpadaṁ 索 求 ( 更 索 求 )四 、 若 比 丘 尼 , 先 索 求 某 物 , 後 索 求 別 的 , 犯 捨 懺 。 1*5.Aññacetāpanasikkhāpadaṁ 購 某 物 ( 後 換 購 某 物 )五 、 若 比 丘 尼 , 先 交 易 某 物 , 後 換 別 的 , 犯 捨 懺 。*6.Paṭhamasaṅghikacetāpanasikkhāpadaṁ 僧 伽 購 某 物 (1)六 、 若 比 丘 尼 , 使 用 已 為 僧 團 指 定 交 易 某 物 的 某 資 財 , 卻 改 交 易 他 物 者 , 犯 捨 懺 。 2*7.Dutiyasaṅghikacetāpanasikkhāpadaṁ 僧 伽 購 某 物 (2)七 、 若 比 丘 尼 , 使 用 已 為 僧 團 指 定 交 易 某 物 的 某 資 財 , 自 己 乞 求 交 易 他 物 者 , 犯 捨懺 。*8.Paṭhamagaṇikacetāpanasikkhāpadaṁ 大 眾 購 某 物 (1)八 、 若 比 丘 尼 , 使 用 已 為 大 眾 指 定 交 易 某 物 的 某 資 財 , 卻 交 易 他 物 者 , 犯 捨 懺 。*9.Dutiyagaṇikacetāpanasikkhāpadaṁ 大 眾 購 某 物 (2)九 、 若 比 丘 尼 , 使 用 已 為 大 眾 指 定 交 易 某 物 的 某 資 財 , 自 己 乞 求 交 易 他 物 者 , 犯 捨懺 。*10.Puggalikacetāpanasikkhāpadaṁ 個 人 購 某 物 (1)一 ○、 若 比 丘 尼 , 使 用 已 為 個 人 指 定 交 易 某 物 的 某 資 財 , 自 己 乞 求 交 易 他 物 者 , 犯 捨懺 。~Pattavaggo paṭhamo.~1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4.2)..「 若 比 丘 尼 欲 索 是 , 更 索 彼 者 , 尼 薩 耆 波 逸 提 。」Pāci.IV,249(CS:pg.325)..「 不 犯 .. 乞 此 物 ( 不 足 ) 又 乞 ( 可 成 一 套 之 ) 他 物 , 乞 他 物 有 利 得 , 癡 狂 者 , 最 初 之 犯 行 者 。」2 Pāci.IV,251(CS:pg.328)..「 不 犯 ..( 購 此 ) 所 餘 用 以 購 他 物 , 問 施 主 而 轉 用 , 事 故 時 , 癡 狂 者 , 最 初 之 犯 行 者 。」13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īvaravaggodutiyo 衣 品 第 二*11.Garupāvuraṇasikkhāpadaṁ 求 重 衣 者 ( 最 高 可 值 四 個 「 康 沙 」)十 一 、 若 比 丘 尼 乞 求 重 衣 者 , 最 高 可 求 值 四 個 「 康 沙 」, 若 過 此 等 值 , 犯 捨 懺 。*12.Lahupāvuraṇasikkhāpadaṁ 求 輕 衣 者 ( 最 高 可 值 兩 個 半 「 康 沙 」)十 二 、 若 比 丘 尼 乞 求 輕 衣 者 , 最 高 可 求 值 兩 個 半 「 康 沙 」, 若 過 此 等 值 , 犯 捨 懺 。13.Kathinasikkhāpadaṁ 迦 提 那 ( 捨 後 , 額 外 的 布 最 多 可 存 十 天 ) (=Bhikkhu NP 1)十 三 、 當 比 丘 尼 備 妥 了 衣 服 、 已 經 捨 去 迦 提 那 ( 雨 安 居 功 德 衣 的 特 許 ) 時 , 額 外 的 布 最多 可 以 保 存 十 天 , 超 過 這 ( 期 限 ) 的 話 , 犯 捨 懺 。14. 1 Udositasikkhāpadaṁ 離 開 三 衣 過 夜 (=Bhikkhu NP 2)十 四 、 當 比 丘 尼 備 妥 好 了 衣 服 、 已 經 捨 迦 提 那 ( 功 德 衣 的 特 許 ) 時 , 比 丘 尼 即 使 一 個 晚上 離 開 三 衣 而 住 的 話 , 除 了 比 丘 尼 ( 僧 團 ) 同 意 外 , 犯 捨 懺 。15.Akālacīvarasikkhāpadaṁ 非 時 衣 (=Bhikkhu NP 3)十 五 、 當 比 丘 尼 備 妥 了 衣 服 、 已 經 捨 出 迦 提 那 ( 功 德 衣 的 特 許 ) 時 , 如 果 在 不 恰 當 的 時間 有 布 料 要 給 比 丘 尼 , 想 要 ( 衣 ) 的 比 丘 尼 可 以 接 受 , 接 受 後 應 該 儘 快 作 好 。 如 果這 ( 布 料 ) 不 夠 ( 作 成 衣 ), 那 位 比 丘 尼 最 多 可 以 存 放 這 塊 布 一 個 月 , 以 期 補 足 不 夠的 。 如 果 存 放 超 過 這 ( 期 限 ), 即 使 是 為 了 期 待 ( 補 足 不 夠 的 ), 犯 捨 懺 。16.Aññātakaviññattisikkhāpadaṁ( 向 沒 有 親 戚 關 係 者 ) 乞 求 衣 (=Bhikkhu NP 6)十 六 、 若 比 丘 尼 向 沒 有 親 戚 關 係 的 在 家 男 或 女 乞 求 衣 ( 料 ), 除 了 ( 適 當 的 ) 情 況 以 外 ,犯 捨 懺 。 這 裡 的 適 當 情 況 是 這 樣 : 比 丘 尼 的 衣 服 被 偷 、 或 是 衣 服 破 掉 。 這 是 這 裡的 適 當 情 況 。17.Tatuttarisikkhāpadaṁ 接 受 非 親 戚 在 家 人 的 布 料 (=Bhikkhu NP 7)十 七 、 沒 有 親 戚 關 係 的 在 家 男 或 女 邀 請 , 恣 意 地 拿 許 多 布 料 , 這 位 比 丘 尼 最 多 可 以1 Udosita.. 原 意 為 「 小 屋 」。14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果 這 布 料 到 手 , 這 樣 就 就 好 。 如 果 沒 有 到 手 , 當 ( 那 比 丘 尼 ) 盡 力 超 了 過 那 ( 次 數 )時 , 這 布 料 到 手 ( 的 話 ), 犯 捨 懺 。 如 果 ( 布 料 ) 沒 有 到 手 , 從 哪 裡 為 她 送 來 布 料 資金 ,( 那 比 丘 尼 ) 就 應 該 親 自 去 、 或 應 該 派 使 者 去 那 裡 ( 說 ):「 諸 大 德 ! 您 為 了 比 丘尼 送 來 的 那 布 料 的 資 金 , 沒 有 提 供 給 那 位 比 丘 尼 任 何 好 處 。 請 大 德 受 用 自 己 的 ( 布料 資 金 ), 您 自 己 的 不 要 失 去 。 在 這 裡 這 是 正 確 的 ( 過 程 )。~Cīvaravaggo dutiyo.~Pattavaggotatiyo 缽 品 第 三21.Rūpiyasikkhāpadaṁ 接 受 金 銀 (=Bhikkhu NP 18)二 十 一 、 若 比 丘 尼 允 諾 拿 、 或 叫 人 拿 、 或 存 放 金 、 銀1 , 犯 捨 懺 。22.Rūpiyasaṁvohārasikkhāpadaṁ 買 賣 金 銀 (=Bhikkhu NP 19.)二 十 二 、 若 比 丘 尼 從 事 於 買 賣 各 種2金 銀 , 犯 捨 懺 。23.Kayavikkayasikkhāpadaṁ 買 賣 物 品 (=Bhikkhu NP 20.)二 十 三 、 若 比 丘 尼 從 事 於 各 種3買 賣 , 犯 捨 懺 。24.Ūnapañcabandhanasikkhāpadaṁ 以 未 滿 五 綴 ( 的 缽 換 新 缽 ) (=Bhikkhu NP 22.)二 十 四 、 若 比 丘 尼 以 不 到 五 個 補 綴 的 缽 換 其 它 的 新 缽 , 犯 捨 懺 。 這 位 比 丘 尼 應 該 捨這 個 缽 給 比 丘 尼 ( 僧 ) 眾 。 而 那 比 丘 尼 眾 ( 輾 轉 遞 捨 後 的 ) 任 何 最 後 的 缽 應 該 交 給 這位 比 丘 尼 ,( 並 說 ):「 比 丘 尼 ! 這 個 是 妳 的 缽 , 應 該 保 持 ( 用 ) 到 壞 掉 為 止 。」 在 這裡 這 是 正 確 的 ( 過 程 )。25.Bhesajjasikkhāpadaṁ 七 日 藥 ( 儲 存 最 多 儲 存 七 天 ) (=Bhikkhu NP 23.)二 十 五 、 有 這 些 生 病 的 比 丘 尼 服 用 的 藥 , 也 就 是 : 酥 油 、 奶 油 、 油 、 蜂 蜜 、 糖 漿1 ,1 Pārā.III,238(CS:pg.345)..「 金 .. 黃 金 。 銀 .. 迦 利 沙 缽 拿 ( 硬 幣 )、 銅 錢 、 木 錢 、 樹 膠 錢 等 一 般 的 通 貨 。」2 Pārā.III,239(CS:Pārā.pg.348)..「 各 種 不 同 .. 已 成 品 、 未 成 品 、 或 ( 兼 具 ) 已 成 品 及 未 成 品 。 已 成 品 .. 頭 飾 、 頸 飾 、手 飾 、 腳 飾 、 腰 飾 。 未 成 品 .. 整 塊 未 成 品 。 已 成 品 及 未 成 品 .. 兩 者 兼 具 。」3 Pārā.III,242(CS:pg.351)..「 各 種 ( 物 品 的 ) 買 賣 : 包 括 .. 衣 服 、 食 物 、 被 褥 、 藥 、 化 妝 品 、 牙 籤 、 紗 線 等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接 受 這 些 ( 藥 ) 後 , 最 多 儲 存 七 天 可 以 使 用 。 如 果 超 過 這 期 限 , 犯 捨 懺 。26.Cīvara-acchindanasikkhāpadaṁ( 贈 衣 後 ) 奪 回 衣 (=Bhikkhu NP 25)二 十 六 、 若 比 丘 尼 贈 送 自 己 的 衣 服 給 ( 其 他 ) 比 丘 尼 後 , 憤 怒 不 悅 地 取 回 或 叫 人 取 回 ( 衣服 ) 的 話 , 犯 捨 懺 。27.Suttaviññattisikkhāpadaṁ 乞 求 紗 線 ( 請 織 工 們 織 成 布 料 ) (=Bhikkhu NP 26)二 十 七 、 若 比 丘 尼 自 己 乞 求 紗 線 , 請 織 工 們 織 成 布 料 的 話 , 犯 捨 懺 。28.Mahāpesakārasikkhāpadaṁ( 未 受 請 而 請 ) 織 工 織 布 (=Bhikkhu NP 27)二 十 八 、 為 了 特 定 比 丘 尼 , 沒 有 親 戚 關 係 的 在 家 男 或 女 叫 織 工 織 布 料 ( 給 她 )。 之 後 ,如 果 這 位 比 丘 尼 未 受 邀 請 就 去 織 工 那 裡 對 布 料 提 出 建 議 :「 朋 友 ! 這 布 料 是 特 別為 我 織 的 , 要 織 得 長 一 點 、 寬 一 點 、 緊 密 一 點 , 好 好 地 織 , 好 好 地 散 布 , 好 好 地梳 理 , 好 好 地 整 平 。 或 許 我 們 也 會 送 點 禮 物 給 大 德 。」 而 這 位 比 丘 尼 那 樣 說 了 後 ,如 果 送 某 些 禮 物 , 即 使 只 是 托 缽 的 食 物2也 算 , 犯 捨 懺 。29.Accekacīvarasikkhāpadaṁ 急 施 衣 ( 存 放 超 過 做 衣 服 的 時 間 ) (=Bhikkhu NP 28)二 十 九 、 未 到 三 個 月 ( 的 雨 安 居 ) 的 迦 提 月 滿 月3的 前 十 天 , 如 果 有 布 料 急 著 ( 布 施 ) 給比 丘 尼 的 話 , 當 比 丘 尼 知 道 是 急 著 ( 布 施 的 布 料 ) 時 , 可 以 接 受 。 接 受 後 , 可 以 存放 到 適 合 ( 做 ) 衣 服 的 時 候 。 如 果 存 放 超 過 那 ( 時 限 ), 犯 捨 懺 。30.Pariṇatasikkhāpadaṁ 轉 移 ( 僧 團 的 物 品 轉 為 己 有 ) (=Bhikkhu NP 30)三 十 、 若 比 丘 尼 明 知 而 轉 移 供 養 僧 團 的 物 品 給 自 己 , 犯 捨 懺 。Pattavaggotatiyo.諸 大 姐 ! 三 十 捨 懺 的 規 則 已 經 誦 出 了 。 在 這 裡 我 問 諸 大 姐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1酥 油 (sappi 乳 酪 、 熟 酥 )、 奶 油 (navanīta 生 酥 )、 油 (tela 茶 油 )、 蜂 蜜 (madhu)、 糖 蜜 (phāṇita 石 蜜 )。2 Pārā.III,260(CS:pg.373)..「 托 缽 的 食 物 .. 粥 、 飯 、 蔬 果 食 ( 硬 食 )、 化 妝 品 、 牙 籤 、 織 布 用 的 紗 線 、 說 法 。」3迦 提 ..Kattikamāsa,【 陽 】 迦 底 迦 月 ( 月 份 名 , 於 十 月 至 十 一 月 之 間 , 農 曆 9 月 16 至 10 月 15)。temāsipuṇṇmaṁ( =timāsipuṇṇma): 第 三 個 月 的 滿 月 , 農 曆 10 月 15。 迦 提 月 滿 月 (kattikapuṇṇamaṁ)..10 月 1 至 15 日 。17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淨 ?」 第 二 次 我 再 問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 第 三 次 再 問 :「 妳 們 於 此 ( 類戒 ) 是 否 清 淨 ?」 諸 大 姐 於 此 ( 類 戒 ) 是 清 淨 的 , 所 以 默 然 。 我 如 此 認 定 這 件 事 。~Nissaggiyapācittiyā niṭṭhitā.~Suddhapācittiyā( 百 六 十 六 波 逸 提 法 )諸 大 姐 ! 現 在 到 了 誦 出 這 百 六 十 六 懺 悔 戒 。Lasuṇavaggopaṭhamo 蒜 品 第 一*1.Lasuṇasikkhāpadaṁ( 吃 ) 蒜一 、 若 比 丘 尼 , 吃 蒜1者 , 犯 懺 悔 。*2.Sambādhalomasikkhāpadaṁ( 剃 除 ) 陰 毛二 、 若 比 丘 尼 , 剃 除 密 處 毛2者 , 犯 懺 悔 。*3.Talaghātakasikkhāpadaṁ 掌 摑三 、 以 掌 打 人3者 , 犯 懺 悔 。*4.Jatumaṭṭhakasikkhāpadaṁ( 使 用 ) 樹 膠 生 支四 、 使 用 樹 膠 生 支4者 , 犯 懺 悔 。1 Pāci.IV,259(CS:pg.340)..Lasuṇaṁ nāma Māgadhakaṁ vuccati.( 蒜 .. 摩 揭 陀 國 的 ( 蒜 )。) 「 不 犯 .. 洋 蔥 ( 珠 蔥 ,onion;Allium cepa)、 打 破 的 、 呵 梨 勒 果 、 奢 婆 蒜 , 湯 之 調 料 , 肉 之 調 料 , 油 之 調 合 物 ,( 加 入 ) 伴 菜 , 調 味 ,癡 狂 者 , 最 初 之 犯 行 者 。」2 Pāci.IV,260(CS:pg.341)..「 密 處 ( 陰 部 ).. 兩 陰 部 , 性 器 具 。」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6.2)..「 若 比 丘 尼 ,剃 三 處 毛 者 , 波 逸 提 。」3 Pāci.IV,261(CS:pg.342)..Talaghātakaṁ nāma samphassaṁ sādiyantī antamaso uppalapattenapi muttakaraṇepahāraṁ deti, āpatti pācittiyassa.( 掌 摑 .. 接 受 觸 ( 打 ), 乃 至 以 蓮 葉 擊 打 。)4Pāci.IV,261(CS:pg.343)..Jatumaṭṭhakaṁ nāma jatumayaṁ kaṭṭhamayaṁ piṭṭhamayaṁ mattikāmayaṁ.( 樹 膠 生 支( 樹 膠 性 具 ).. 紫 膠 製 的 , 木 製 的 ,( 穀 粒 等 的 ) 麵 粉 製 的 , 泥 製 的 。)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6.2)..「 若 比丘 尼 , 以 胡 膠 作 男 根 , 波 逸 提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5.Udakasuddhikasikkhāpadaṁ 以 水 洗 淨 ( 密 處 )五 、 諸 比 丘 尼 以 水 洗 淨 ( 密 處 ) 1 時 , 最 多 可 入 二 指 節 , 若 過 此 者 , 犯 懺 悔 。*6.Upatiṭṭhanasikkhāpadaṁ 伺 候 ( 作 飯 的 比 丘 )六 、 若 比 丘 尼 , 以 飲 料 或 扇 伺 候 吃 飯 的 比 丘 者 , 犯 懺 悔 。*7.Āmakadhaññasikkhāpadaṁ( 乞 或 令 乞 ) 生 穀七 、 若 比 丘 尼 , 乞 或 指 使 乞 生 穀 , 炒 或 指 使 炒 , 搗 或 指 使 搗 , 煮 或 指 使 煮 而 食 者 ,犯 懺 悔 。*8.Paṭhama-uccārachaḍḍanasikkhāpadaṁ 棄 大 便 ( 等 )(1)八 、 若 比 丘 尼 , 以 大 便 、 或 小 便 、 或 垃 圾 、 或 剩 飯 , 棄 或 指 使 棄 於 牆 外 或 牆 垣 外 者 ,犯 懺 悔 。 2*9.Dutiya-uccārachaḍḍanasikkhāpadaṁ 棄 大 便 ( 等 )(1)九 、 若 比 丘 尼 , 丟 棄 小 便 、 或 大 便 、 或 垃 圾 、 或 剩 餘 飯 菜 於 農 作 物 上 , 或 指 使 棄 者 ,犯 懺 悔 。*10.Naccagītasikkhāpadaṁ( 往 觀 聽 ) 舞 蹈 、 唱 歌十 、 若 比 丘 尼 , 往 觀 聽 舞 蹈 、 唱 歌 或 演 奏3者 , 犯 懺 悔 。~Lasuṇavaggo paṭhamo niṭṭhito.~1 Pāci.IV,262(CS:pg.344)..Udakasuddhikaṁ nāma muttakaraṇassa dhovanā vuccati.( 以 水 洗 淨 .. 以 水 洗 淨 性 器 官 。)2 Pāci.IV,266(CS:Pāci.pg.348)..「 不 犯 .. 檢 視 之 後 才 丟 , 丟 棄 於 非 道 路 之 處 , 癡 狂 者 , 最 初 之 犯 行 者 。」3 Pāci.IV,267(CS:pg.351)..「 舞 蹈 .. 任 何 舞 蹈 。 唱 歌 .. 任 何 唱 歌 。 演 奏 .. 任 何 演 奏 。」《 增 支 部 》(A.3.103./I,261.):「 諸 比 丘 ! 於 聖 者 之 律 , 唱 歌 是 哭 泣 。 諸 比 丘 ! 於 聖 者 之 律 , 跳 舞 是 瘋 子 。」《 四 分 律 》 卷 第 五 十 八 (T22.998b)..「 於 聖 法 律 中 , 歌 戲 猶 如 哭 , 舞 如 狂 者 。」《 增 支 部 》(A.5.209./III,251.)..「 諸 比 丘 ! 拉 長 歌 音 而 誦 ( 經 ) 法 有 五種 過 患 。 什 麼 是 五 ?(1) 自 己 即 愛 著 其 音 ;(2) 他 人 也 愛 著 其 音 ;(3) 在 家 眾 ( 聽 到 ) 發 牢 騷 .. 我 們 這 樣 唱 歌 , 這 些釋 迦 沙 門 子 也 唱 歌 ;(4) 修 練 音 調 也 會 妨 礙 禪 定 ;(5) 往 後 的 人 會 效 法 所 看 到 的 。」19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attandhakāravaggodutiyo 暗 夜 品 第 二*11.Rattandhakārasikkhāpadaṁ 暗 夜 ( 與 男 人 一 對 一 站 著 交 談 )十 一 、 若 比 丘 尼 , 在 暗 夜 無 燈 中 與 男 人 一 對 一 站 著 交 談1者 , 犯 懺 悔 。*12.Paṭicchannokāsasikkhāpadaṁ 隱 密 處 ( 與 男 人 一 對 一 站 著 ) 交 談十 二 、 若 比 丘 尼 , 在 隱 密 處2與 男 人 一 對 一 站 著 交 談 者 , 犯 懺 悔 。*13.Ajjhokāsasallapanasikkhāpadaṁ 空 地 ( 與 男 子 一 對 一 站 著 ) 交 談十 三 、 若 比 丘 尼 , 在 空 地 與 男 子 一 對 一 站 著 交 談 者 , 犯 懺 悔 。*14.Dutiyika-uyyojanasikkhāpadaṁ 打 發 友 伴 離 去一 四 、 若 比 丘 尼 , 或 在 街 道 、 或 死 巷 、 或 十 字 路 口 , 與 男 子 一 對 一 站 著 交 談 , 或 密談 , 或 打 發 友 伴 比 丘 尼 離 去3者 , 犯 懺 悔 。*15.Anāpucchāpakkamanasikkhāpadaṁ 不 告 ( 主 人 ) 而 離 去一 五 、 若 比 丘 尼 , 在 食 前 至 俗 家 坐 於 座 位 , 不 告 主 人 而 離 去 者 , 犯 懺 悔 。*16.Anāpucchā-abhinisīdanasikkhāpadaṁ 不 告 ( 主 人 ) 而 入 座一 六 、 若 比 丘 尼 , 在 食 後 到 俗 家 , 不 告 主 人 而 坐 或 臥 者 , 犯 懺 悔 。*17.Anāpucchāsantharaṇasikkhāpadaṁ 不 告 ( 主 人 ) 而 鋪 床 座一 七 、 若 比 丘 尼 , 在 非 時懺 悔 。4到 俗 家 , 不 告 主 人 而 鋪 床 座 或 指 使 鋪 床 座 而 坐 、 臥 者 , 犯1 Pāci.IV,269(CS:pg.352)..Sallapeyya vāti purisassa hatthapāse ṭhitā sallapati .( 交 談 .. 與 男 人 在 伸 手 所 及 之 處 交 談 。)2 Pāci.IV,269(CS:pg.353)..Paṭicchanno nāma okāso kuṭṭena vā kavāṭena vā kilañjena vā sāṇipākārena vā rukkhena vāthambhena vā kotthaḷiyā vā yena kenaci paṭicchanno hoti.( 隱 密 處 .. 或 圍 牆 , 或 窗 戶 , 或 草 席 , 或 ( 麻 布 製 的 ) 屏壁 , 或 樹 , 或 柱 子 , 或 粗 布 袋 (sack?), 任 何 這 些 空 間 是 隱 密 處 。)3 Pāci.IV,271(CS:pg.356)..「 打 發 第 二 位 比 丘 尼 .. 打 發 第 二 位 比 丘 尼 ,( 為 了 ) 做 不 正 當 的 行 爲 , 不 正 當 之 欲 。」4 Pāci.IV,166(CS:Pāci.pg.216)..「 非 時 .. 已 過 中 午 , 到 ( 隔 日 ) 天 亮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18.Para-ujjhāpanakasikkhāpadaṁ( 因 誤 解 、 誤 會 而 ) 激 怒 他 人一 八 、 若 比 丘 尼 , 因 誤 解 、 誤 會 而 激 怒 他 人 者 , 犯 懺 悔 。*19.Para-abhisapanasikkhāpadaṁ 咒 詛 他 人一 九 、 若 比 丘 尼 , 咒 詛 自 己 或 他 人 生 地 獄 、 去 梵 行 者 , 犯 懺 悔 。 1*20.Rodanasikkhāpadaṁ( 打 自 己 而 ) 哭 泣二 ○、 若 比 丘 尼 , 打 自 己 而 哭 泣 者 , 犯 懺 悔 。~Rattandhakāravaggo dutiyo niṭṭhito.~Naggavaggotatiyo 裸 體 品 第 三*21.Naggasikkhāpadaṁ 裸 體 ( 沐 浴 )二 一 、 若 比 丘 尼 , 裸 體 沐 浴 者 , 犯 懺 悔 。22.Udakasāṭikasikkhāpadaṁ 沐 浴 衣 (=Bhikkhu P 91)二 二 、 比 丘 尼 作 沐 浴 衣 時 , 應 依 尺 寸 作 , 即 依 善 逝 張 手2 , 長 四 張 手 、 寬 二 張 手 , 若超 過 尺 寸 者 , 犯 懺 悔 , 應 切 斷 之 。 3*23.Cīvarasibbanasikkhāpadaṁ( 拆 解 某 比 丘 尼 衣 之 後 ) 縫 衣二 三 、 若 比 丘 尼 , 拆 解 或 指 使 拆 解 某 比 丘 尼 的 衣 之 後 , 若 該 尼 沒 有 障 難 , 不 予 縫 製 ,也 不 請 人 縫 製 而 盡 力 , 過 四 五 日 者 , 犯 懺 悔 。1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6.3)..「 若 比 丘 尼 有 小 因 緣 事 , 便 咒 詛 .. 墮 三 惡 道 , 不 生 佛 法 中 ! 若 我 有 如 是 事 ,墮 三 惡 道 , 不 生 佛 法 中 ! 若 汝 有 如 是 事 , 亦 墮 三 惡 道 , 不 生 佛 法 中 ! 波 逸 提 。」2張 手 (vidatthi).. 表 示 張 開 的 大 拇 指 和 中 指 兩 端 的 距 離 , 大 概 九 英 吋 。 善 逝 一 張 手 (Sugata-vidatthi), 等 於 中 等 身材 的 人 之 張 手 的 三 倍 。3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7.1)..「 若 比 丘 尼 作 浴 衣 , 應 量 作 , 應 量 作 者 , 長 佛 六 磔 手 , 廣 二 磔 手 半 , 若 過者 波 逸 提 。」21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Saṅghāṭicārasikkhāpadaṁ( 過 五 日 , 不 ) 穿 僧 伽 梨二 四 、 若 比 丘 尼 , 若 不 穿 僧 伽 梨 , 過 五 日 者 , 犯 懺 悔 。*25.Cīvarasaṅkamanīyasikkhāpadaṁ 穿 著 不 能 確 定 之 衣二 五 、 若 比 丘 尼 , 穿 他 人 之 衣1者 , 犯 懺 悔 。*26.Gaṇacīvarasikkhāpadaṁ 妨 礙 大 眾 ( 得 衣 )二 六 、 若 比 丘 尼 , 妨 礙 大 眾 得 衣 者 , 犯 懺 悔 。*27.Paṭibāhanasikkhāpadaṁ 阻 擋 ( 如 法 分 配 衣 )二 七 、 若 比 丘 尼 , 阻 擋 如 法 分 配 衣 者 , 犯 懺 悔 。 2*28.Cīvaradānasikkhāpadaṁ 贈 衣 ( 給 無 家 者 等 )二 八 、 若 比 丘 尼 , 贈 衣 給 沙 門 無 家 者 、 遍 行 者 或 女 遍 行 者 , 犯 懺 悔 。*29.Kāla-atikkamanasikkhāpadaṁ( 期 待 未 確 定 之 衣 而 ) 過 衣 時二 九 、 若 比 丘 尼 , 期 待 未 確 定 之 衣 而 過 衣 時 者 , 犯 懺 悔 。*30.Kathinuddhārasikkhāpadaṁ( 阻 擋 如 法 ) 取 消 迦 絺 那 ( 利 益 )三 ○、 若 比 丘 尼 , 阻 擋 如 法 取 消 迦 絺 那 利 益 者 , 犯 懺 悔 。Tuvaṭṭavaggocatuttho 分 享 品 第 四~Naggavaggotatiyo niṭṭhito.~*31.Ekamañcatuvaṭṭanasikkhāpadaṁ( 兩 人 ) 同 睡 一 床三 一 、 若 比 丘 尼 , 若 兩 人 同 睡 一 床 者 , 犯 懺 悔 。1 Pāci.IV,282(CS:pg.371)..「 他 人 之 衣 .. 已 持 有 五 種 衣 , 之 外 , 偷 竊 他 人 之 衣 , 或 不 查 問 , 就 穿 著 或 覆 蓋 , 犯 罪 、犯 懺 悔 。」2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7.2)..「 若 比 丘 尼 作 如 是 意 , 眾 僧 如 法 分 衣 , 遮 令 不 分 , 恐 弟 子 不 得 者 , 波 逸 提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32.Ekattharaṇatuvaṭṭanasikkhāpadaṁ( 兩 人 ) 同 蓋 一 被三 二 、 若 比 丘 尼 , 若 兩 人 同 蓋 一 被 者 , 犯 懺 悔 。*33.Aphāsukaraṇasikkhāpadaṁ( 對 比 丘 尼 故 意 ) 惱 亂三 三 、 若 比 丘 尼 , 對 比 丘 尼 故 意 惱 亂 者 , 犯 懺 悔 。*34.Na-upaṭṭhāpanasikkhāpadaṁ 不 伺 候 ( 同 住 之 生 病 比 丘 尼 )三 四 、 若 比 丘 尼 , 不 伺 候 又 不 找 人 伺 候 同 住1之 生 病 比 丘 尼 者 , 犯 懺 悔 。*35.Nikkaḍḍhanasikkhāpadaṁ( 給 住 屋 後 , 瞋 怒 不 喜 即 ) 趕 走三 五 、 若 比 丘 尼 , 給 比 丘 尼 住 屋 後 , 瞋 怒 不 喜 即 趕 走 或 指 使 趕 走 者 , 犯 懺 悔 。*36.Saṁsaṭṭhasikkhāpadaṁ( 與 居 士 ) 住 得 親 近三 六 、 若 比 丘 尼 , 若 與 居 士 或 居 士 子 住 得 親 近 者 , 諸 比 丘 尼 應 對 讓 比 丘 尼 這 樣 說 :「 大姐 ! 勿 與 居 士 及 居 士 子 住 得 親 近 。 大 姐 ! 僧 團 評 判 妳 離 開 , 遠 離 其 他 的 姐 妹 。」而 該 比 丘 尼 被 諸 比 丘 尼 這 樣 勸 告 時 , 仍 然 那 樣 堅 持 , 諸 比 丘 尼 應 該 乃 至 三 次 勸 告這 位 比 丘 尼 去 放 棄 那 ( 主 張 )。 如 果 到 了 第 三 次 被 勸 告 時 ,( 她 ) 放 棄 它 , 那 就 好 。如 果 不 捨 棄 , 犯 懺 悔 。*37.Antoraṭṭhasikkhāpadaṁ 在 國 內 ( 有 危 險 , 卻 不 結 伴 而 行 )三 七 、 若 比 丘 尼 , 若 在 國 內 , 她 知 道 有 危 險2 , 卻 不 跟 遊 走 的 商 隊 走 者 , 犯 懺 悔 。*38.Tiroraṭṭhasikkhāpadaṁ 在 國 外 ( 有 危 險 , 卻 不 結 伴 而 行 )三 八 、 若 比 丘 尼 , 若 在 國 外 , 她 知 道 有 危 險 , 卻 不 跟 遊 走 的 商 隊 走 者 , 犯 懺 悔 。1 Pāci.IV,291(CS:Pāci.pg.383)..「 同 住 ( 同 生 活 ).. 住 在 同 一 尼 精 舍 。」2 Pāci.IV,295(CS:pg.388)..「 在 國 內 .. 在 該 比 丘 尼 的 王 國 , 她 的 國 家 。 她 知 道 有 危 險 .. 她 曾 看 過 在 道 上 有 強 盜 潛藏 ,( 在 那 裡 ) 吃 、 住 、 坐 、 臥 。」23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9.Antovassasikkhāpadaṁ 於 雨 期 中 遊 行三 九 、 若 比 丘 尼 , 若 於 雨 期 中1遊 行 者 , 犯 懺 悔 。*40.Cārikanapakkamanasikkhāpadaṁ( 雨 安 居 後 ,) 不 出 遊 行四 ○、 若 比 丘 尼 , 雨 安 居 結 束2後 , 若 不 出 去 遊 走 五 六 由 旬 , 犯 懺 悔 。Cittāgāravaggopañcamo 畫 室 品 第 五*41.Rājāgārasikkhāpadaṁ 參 觀 王 宮 ( 等 )~Tuvaṭṭavaggo catuttho niṭṭhito.~四 一 、 若 比 丘 尼 , 若 去 參 觀 王 宮 、 或 畫 室 、 或 公 園 、 或 園 林 、 或 蓮 池 者 , 犯 懺 悔 。*42.Āsandiparibhuñjanasikkhāpadaṁ 享 用 長 椅 ( 等 )四 二 、 若 比 丘 尼 , 享 用 長 椅34或 裝 飾 尾 毛 的 床 者 , 犯 懺 悔 。*43.Suttakantanasikkhāpadaṁ 紡 紗四 三 、 若 比 丘 尼 , 若 紡 紗 者 , 犯 懺 悔 。*44.Gihiveyyāvaccasikkhāpadaṁ 為 在 家 人 作 事四 四 、 若 比 丘 尼 , 為 在 家 人 作 事 , 犯 懺 悔 。*45.Adhikaraṇasikkhāpadaṁ 平 息 ( 諍 事 )四 五 、 若 比 丘 尼 , 受 比 丘 尼 之 請 託 :「 大 姐 ! 請 來 息 諍 。」( 應 諾 :)「 好 !」 而 後 沒有 障 難 , 卻 沒 有 去 平 息 , 也 不 盡 力 行 事 者 , 犯 懺 悔 。1 Pāci.IV,297(CS:pg.389)..「 雨 期 中 .. 前 三 個 月 , 或 後 三 個 月 沒 有 安 居 。」2 Pāci.IV,297(CS:pg.391)..「 雨 安 居 結 束 .. 前 三 個 月 , 或 後 三 個 月 雨 安 居 結 束 。」3 Pāci.IV,299 (CS:pg.393)..Āsandī nāma atikkantappamāṇā vuccati.( 長 椅 .. 超 大 尺 寸 的 椅 子 。)4 Pāci.IV,299 (CS:pg.393)..Pallaṅko nāma āharimehi vāḷehi kato hoti.( 裝 飾 尾 毛 的 床 .. 綺 麗 的 、 裝 飾 尾 毛 的 ( 床 )。)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46.Bhojanadānasikkhāpadaṁ( 親 手 ) 給 食 (=Bhikkhu P 41)四 六 、 若 比 丘 尼 , 親 手 送 硬 食 、 軟 食 給 無 家 者 、 或 男 遍 行 者 、 女 遍 行 者 , 犯 懺 悔 。*47.Āvasathacīvarasikkhāpadaṁ 月 華 衣 ( 繼 續 使 用 )四 七 、 若 比 丘 尼 , 不 丟 掉 月 華 衣1而 ( 繼 續 ) 使 用 者 , 犯 懺 悔 。*48.Āvasathavihārasikkhāpadaṁ 不 捨 住 處 ( 而 出 遊 )四 八 、 若 比 丘 尼 , 若 不 捨 住 處 而 出 遊 者 , 犯 懺 悔 。*49.Tiracchānavijjāpariyāpuṇanasikkhāpadaṁ 遍 學 畜 生 咒2四 九 、 若 比 丘 尼 , 遍 學 畜 生 咒 者 , 犯 懺 悔 。 3*50.Tiracchānavijjāvācanasikkhāpadaṁ 教 畜 生 咒五 ○、 若 比 丘 尼 , 教 畜 生 咒 , 犯 懺 悔 。~ Cittāgāravaggo pañcamo niṭṭhito. ~Ārāmavaggochaṭṭho 僧 園 品 第 六*51.Ārāmapavisanasikkhāpadaṁ( 未 經 同 意 而 ) 進 入 比 丘 僧 園五 一 、 若 比 丘 尼 , 明 知 有 比 丘 之 僧 園 , 未 經 同 意 而 進 入 者 , 犯 懺 悔 。*52.Bhikkhu-akkosanasikkhāpadaṁ 辱 罵 比 丘五 二 、 若 比 丘 尼 , 辱 罵 或 責 備 比 丘 者 , 犯 懺 悔 。*53.Gaṇaparibhāsanasikkhāpadaṁ 責 罵 大 眾五 三 、 若 含 瞋 的 比 丘 尼 , 責 罵 大 眾 者 , 犯 懺 悔 。1 Pāci.IV,303 (CS:pg.399)..「 月 華 衣 ( 月 經 布 ).. 提 供 比 丘 尼 月 經 使 用 的 ( 布 )。」2 Pāci.IV,305 (CS:pg.401)..「 畜 生 學 ( 咒 ).. 任 何 外 道 無 利 益 的 ( 學 問 )。」3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7.2)..「 若 比 丘 尼 誦 習 世 浴 咒 術 者 , 波 逸 提 。」25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4.Pavāritasikkhāpadaṁ 已 受 邀 請五 四 、 若 已 受 請 的 比 丘 尼 , 已 吃 飽 , 卻 又 嚼 食 或 噉 食 者 , 犯 懺 悔 。*55.Kulamaccharinīsikkhāpadaṁ 慳 俗 家五 五 、 若 比 丘 尼 , 慳 俗 家1者 , 犯 懺 悔 。*56.Abhikkhukāvāsasikkhāpadaṁ 無 比 丘 住 處 ( 入 安 居 )五 六 、 若 比 丘 尼 , 在 無 比 丘 之 住 處 入 安 居 者 , 犯 懺 悔 。*57.Apavāraṇāsikkhāpadaṁ( 於 二 部 僧 中 ) 未 行 自 恣五 七 、 若 比 丘 尼 , 安 居 結 束 , 未 於 二 部 僧 中 依 見 、 聞 、 疑 等 三 事 行 自 恣 者 , 犯 懺 悔 。*58.Ovādasikkhāpadaṁ( 不 為 ) 教 誡 或 共 住 而 往五 八 、 若 比 丘 尼 , 不 為 教 誡2或 共 住 而 往 者 , 犯 懺 悔 。*59.Ovādūpasaṅkamanasikkhāpadaṁ( 應 於 比 丘 僧 ) 問 布 薩 及 求 教 誡五 九 、 比 丘 尼 於 每 半 月 應 於 比 丘 僧 求 二 法 , 即 問 布 薩 及 求 教 誡3 , 違 此 者 , 犯 懺 悔 。*60.Pasākhejātasikkhāpadaṁ 肢 節 生 癰 瘡 ( 單 獨 給 男 子 作 醫 療 )六 ○、 若 比 丘 尼 , 在 肢 節 生 癰 瘡 , 不 敬 僧 團 或 大 眾 , 單 獨 與 男 子 一 對 一 , 或 分 開 、 或破 開 、 或 洗 、 或 塗 、 或 縛 、 或 解 者 , 犯 懺 悔 。~Ārāmavaggo chaṭṭho niṭṭhito.~1 Pāci.IV,312(CS:pg.411)..「 俗 家 .. 四 種 俗 家 — 剎 帝 利 俗 家 、 婆 羅 門 眾 俗 家 、 吠 舍 俗 家 、 首 陀 羅 俗 家 。」「 慳 俗家 ..“ 比 丘 尼 如 何 不 應 去 ”, 諸 比 丘 尼 靠 近 說 不 名 譽 ( 誹 謗 ) 的 俗 家 , 犯 懺 悔 。 或 諸 比 丘 尼 靠 近 俗 家 說 不 名 譽 , 犯懺 悔 。」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8.1)..「 若 比 丘 尼 於 家 生 嫉 妒 心 , 波 逸 提 。」2 Pāci.IV,315(CS:pg.414)..「 教 誡 .. 八 敬 法 。」3 Pāci.IV,315(CS:pg.415)..「 教 誡 .. 八 敬 法 。“ 我 將 不 問 布 薩 , 我 將 不 求 教 誡 ”, 於 擱 置 職 責 , 犯 懺 悔 。」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Gabbhinivaggo sattamo 孕 婦 品 第 七*61.Gabbhinīsikkhāpadaṁ 令 孕 婦 ( 受 具 戒 )六 一 、 若 比 丘 尼 , 使 孕 婦 受 具 戒 者 , 犯 懺 悔 。*62.Pāyantīsikkhāpadaṁ 令 有 幼 兒 之 婦 女 ( 受 具 戒 )六 二 、 若 比 丘 尼 , 使 有 幼 兒 之 婦 女1受 具 戒 者 , 犯 懺 悔 。*63.Paṭhamasikkhamānasikkhāpadaṁ( 令 未 二 年 學 六 法 戒 之 ) 式 叉 摩 那 受 具 戒 (1)六 三 、 若 比 丘 尼 , 使 未 二 年 學 六 法 戒 之 式 叉 摩 那 受 具 戒 者 , 犯 懺 悔 。*64.Dutiyasikkhamānasikkhāpadaṁ( 未 得 許 可 令 二 年 學 六 法 戒 之 ) 式 叉 摩 那 受 具 戒 (1)六 四 、 若 比 丘 尼 , 未 得 僧 團 之 許 可 而 使 於 二 年 學 六 法 戒 的 式 叉 摩 那 受 具 戒 者 , 犯 懺悔 。*65.Paṭhamagihigatasikkhāpadaṁ 有 性 行 為 的 女 人 受 具 戒 者 (1)六 五 、 若 比 丘 尼 , 使 未 滿 二 十 歲 之 有 性 行 為 的 女 人2受 具 戒 者 , 犯 懺 悔 。*66.Dutiyagihigatasikkhāpadaṁ 有 性 行 為 的 女 人 受 具 戒 者 (2)六 六 、 若 比 丘 尼 , 使 滿 二 十 歲 之 有 性 行 為 的 女 人 , 未 於 二 年 學 六 法 戒 而 受 具 戒 者 ,犯 懺 悔 。*67.Tatiyagihigatasikkhāpadaṁ 有 性 行 為 的 女 人 受 具 戒 者 (3)六 七 、 若 比 丘 尼 , 未 得 僧 團 之 許 可 而 使 滿 二 十 歲 之 有 性 行 為 的 女 人 , 已 於 二 年 學 六法 戒 者 , 犯 懺 悔 。1 Pāci.IV,318(CS:pg.418)..「 有 幼 兒 之 婦 女 ..( 有 幼 兒 之 ) 母 親 , 或 養 母 。」2 Pāci.IV,322(CS:pg.422)..「 有 性 行 為 的 女 人 .. 男 人 到 內 室 的 女 人 。」 PED page 469..‘antaragatā’touched by aman (lit. gone in by . . .), a woman who has sexual intercourse, a woman in intercourse with a man.( 到 內 室 的 女 人 ..被 男 人 撫 摸 , 有 性 行 為 的 女 人 , 跟 男 人 有 性 行 為 的 女 人 。)27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8.Paṭhamasahajīvinīsikkhāpadaṁ 不 教 護 弟 子 (1)六 八 、 若 比 丘 尼 , 使 弟 子1受 具 戒 後 , 兩 年 不 督 導 又 不 指 派 督 導 者 , 犯 懺 悔 。*69.Pavattinīnānubandhanasikkhāpadaṁ 不 隨 ( 師 ) 學六 九 、 若 比 丘 尼 , 受 具 戒 後 , 兩 年 不 隨 ( 師 ) 學 者 , 犯 懺 悔 。*70.Dutiyasahajīvinīsikkhāpadaṁ 不 教 護 弟 子 (2)七 十 、 若 比 丘 尼 , 使 弟 子 受 具 戒 後 , 不 應 遠 離 或 不 應 指 派 她 遠 離 五 六 由 旬 者 ,( 否 則 )犯 懺 悔 。Kumāribhūtavaggoaṭṭhamo 童 女 品 第 八~Gabbhinivaggo sattamo niṭṭhito.~71.Paṭhamakumāribhūtasikkhāpadaṁ 童 女 受 具 戒 者 (1) (=Bhikkhunī P 65)七 一 、 若 比 丘 尼 , 使 未 滿 二 十 歲2之 童 女 受 具 戒 者 , 犯 懺 悔 。*72.Dutiyakumāribhūtasikkhāpadaṁ 童 女 受 具 戒 者 (2)七 二 、 若 比 丘 尼 , 使 滿 二 十 歲 之 童 女 未 於 二 年 學 六 法 戒 而 受 具 戒 者 , 犯 懺 悔 。*73.Tatiyakumāribhūtasikkhāpadaṁ 童 女 受 具 戒 者 (3)七 三 、 若 比 丘 尼 , 未 得 僧 團 之 許 可 而 使 滿 二 十 歲 之 童 女 於 二 年 學 六 法 戒 者 受 具 戒 ,犯 懺 悔 。*74.Ūnadvādasavassasikkhāpadaṁ 未 滿 十 二 夏 ( 令 人 受 具 戒 )七 四 、 若 比 丘 尼 , 未 滿 十 二 夏 而 使 人 受 具 戒 者 , 犯 懺 悔 。1 Pāci.IV,291(CS:pg.383)..「 同 住 者 ( 弟 子 ).. 同 居 之 女 。」2未 滿 二 十 歲 的 人 ..Vin.Mv.I,76(CS:pg.109)..「 未 滿 二 十 歲 的 人 不 堪 忍 耐 寒 、 熱 、 飢 、 渴 、 虻 (ḍaṁsa)、 蚊 (makasa)、風 (vātā =kucchivāta-piṭṭhivātādivasa 受 胃 腸 風 、 背 部 風 等 的 支 配 )、 熱 (ātapo= sūriyātapo 太 陽 熱 )、 爬 蟲 類 (sarīsapa蛇 、 蠍 等 ) 所 咬 ,( 不 堪 忍 耐 ) 差 勁 的 話 、 不 好 聽 的 話 , 身 體 不 持 久 受 苦 、 猛 、 粗 、 利 、 不 悅 、 不 可 意 而 奪 命 。」2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75.Paripuṇṇadvādasavassasikkhāpadaṁ 滿 十 二 夏 ( 令 人 受 具 戒 )七 五 、 若 比 丘 尼 , 滿 十 二 夏 , 未 得 僧 團 之 許 可 而 使 人 受 具 戒 者 , 犯 懺 悔 。*76.Khiyyanadhammasikkhāpadaṁ 事 後 抱 怨七 六 、 若 比 丘 尼 , 被 勸 告 :「 大 姐 ! 妳 所 授 具 戒 已 充 足 。」 而 應 諾 :「 是 !」 事 後 卻抱 怨 者 , 犯 懺 悔 。*77.Paṭhamasikkhamānanavuṭṭhāpanasikkhāpadaṁ 不 使 式 叉 摩 那 受 具 戒 (1)七 七 、 若 比 丘 尼 , 對 式 叉 摩 那 說 :「 大 姐 ! 如 果 妳 給 我 衣 , 我 讓 妳 受 具 戒 。」 該 尼 往後 無 障 難 而 不 使 她 受 具 戒 , 又 不 指 派 幫 她 受 具 戒 而 盡 力 者 , 犯 懺 悔 。*78.Dutiyasikkhamānanavuṭṭhāpanasikkhāpadaṁ 不 使 式 叉 摩 那 受 具 戒 (2)七 八 、 若 比 丘 尼 , 對 式 叉 摩 那 言 :「 友 ! 汝 若 二 年 隨 我 學 者 , 我 使 汝 受 具 戒 。」 其 後彼 尼 無 障 難 而 不 使 她 受 具 戒 , 又 不 指 派 幫 她 受 具 戒 而 盡 力 者 , 犯 懺 悔 。*79.Sokāvāsasikkhāpadaṁ 陷 入 幽 怨 ( 的 式 叉 摩 那 使 受 具 戒 )七 九 、 若 比 丘 尼 , 跟 男 子 及 年 輕 人 交 往 而 打 情 罵 俏 , 陷 入 幽 怨 的 式 叉 摩 那 受 具 戒 者 ,犯 懺 悔 。 1*80.Ananuññātasikkhāpadaṁ( 令 父 母 及 丈 夫 ) 未 聽 許 ( 之 式 叉 摩 那 受 具 戒 )八 十 、 若 比 丘 尼 , 使 父 母 及 丈 夫 未 聽 許 之 式 叉 摩 那 受 具 戒 者 , 犯 懺 悔 。*81.Pārivāsikasikkhāpadaṁ 由 別 住 者 ( 承 諾 式 叉 摩 那 受 具 戒 )八 一 、 若 比 丘 尼 , 欲 由 別 住 者 承 諾 使 式 叉 摩 那 受 具 戒 者 , 犯 懺 悔 。*82.Anuvassasikkhāpadaṁ 年 年 ( 使 受 具 戒 )八 二 、 若 比 丘 尼 , 年 年 使 人 受 具 戒 者 , 犯 懺 悔 。1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7.3)..「 若 比 丘 尼 , 知 女 人 與 童 男 、 男 子 相 敬 愛 愁 憂 瞋 恚 女 人 , 度 令 出 家 授 具 足 戒者 , 波 逸 提 。」29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3.Ekavassasikkhāpadaṁ 一 年 ( 度 兩 人 受 具 戒 )八 三 、 若 比 丘 尼 , 一 年 度 兩 人 受 具 戒 者 , 犯 懺 悔 。~Kumāribhūtavaggo aṭṭhamo niṭṭhito.~Chattupāhanavaggonavamo 持 傘 著 履 品 第 九*84.Chattupāhanasikkhāpadaṁ 持 傘 著 履八 四 、 若 比 丘 尼 , 無 病 而 持 蓋 著 履 者 , 犯 懺 悔 。*85.Yānasikkhāpadaṁ 乘 車八 五 、 若 比 丘 尼 , 無 病 乘 車 者 , 犯 懺 悔 。*86.Saṅghāṇisikkhāpadaṁ 纏 腰 布八 六 、 若 比 丘 尼 , 纏 腰 布 者 , 犯 懺 悔 。*87.Itthālaṅkārasikkhāpadaṁ 穿 戴 婦 女 裝 飾 物八 七 、 若 比 丘 尼 , 穿 戴 婦 女 裝 飾 物 者 , 犯 懺 悔 。*88.Gandhavaṇṇakasikkhāpadaṁ 塗 香 、 施 粉八 八 、 若 比 丘 尼 , 若 塗 香 、 施 脂 粉1者 , 犯 懺 悔 。*89.Vāsitakasikkhāpadaṁ 塗 香 粉 、 油 粉八 九 、 若 比 丘 尼 , 以 香 粉 、 油 粉 塗 於 身 者 , 犯 懺 悔 。 2*90.Bhikkhuni-ummaddāpanasikkhāpadaṁ 使 比 丘 尼 揉 ( 或 按 摩 )九 ○、 若 比 丘 尼 , 使 比 丘 尼 揉 或 按 摩 者 , 犯 懺 悔 。1 Pāci.IV,341(CS:pg.456)..Gandho nāma yo koci gandho. Vaṇṇakaṁ nāma yaṁ kiñci vaṇṇakaṁ. Nahāyeyyātinahāyati. Payoge dukkaṭaṁ, nahānapariyosāne āpatti pācittiyassa.( ( 香 .. 任 何 香 。 脂 粉 .. 任 何 脂 粉 。 塗 .. 塗 抹 。 施用 者 , 犯 惡 作 ( 突 吉 羅 ), 塗 抹 全 身 者 , 犯 懺 悔 ( 波 逸 提 )。)2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8.1)..「 若 比 丘 尼 以 胡 麻 滓 , 塗 摩 身 者 , 波 逸 提 。」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91.Sikkhamāna-ummaddāpanasikkhāpadaṁ 使 式 叉 摩 那 揉 ( 或 按 摩 )九 一 、 若 比 丘 尼 , 使 式 叉 摩 那 揉 或 按 摩 者 , 犯 懺 悔 。*92.Sāmaṇerī-ummaddāpanasikkhāpadaṁ 使 沙 彌 尼 揉 ( 或 按 摩 )九 二 、 若 比 丘 尼 , 使 沙 彌 尼 揉 或 按 摩 者 , 犯 懺 悔 。*93.Gihini-ummaddāpanasikkhāpadaṁ 使 白 衣 女 揉 ( 或 按 摩 )九 三 、 若 比 丘 尼 , 使 在 家 女 揉 或 按 摩 者 , 犯 懺 悔 。*94.Anāpucchāsikkhāpadaṁ( 於 比 丘 前 ) 不 問 而 坐九 四 、 若 比 丘 尼 , 在 比 丘 前 , 不 問 而 坐 於 床 座 者 , 犯 懺 悔 。*95.Pañhāpucchanasikkhāpadaṁ( 未 得 許 可 而 ) 問 比 丘九 五 、 若 比 丘 尼 , 未 得 許 可 而 問 比 丘 者 , 犯 懺 悔 。*96.Asaṁkaccikasikkhāpadaṁ 不 著 僧 祇 支 ( 入 村 )九 六 、 若 比 丘 尼 , 不 著 僧 祇 支1而 入 村 者 , 犯 懺 悔 。~Chattupāhanavaggo navamo niṭṭhito.~Musāvādavaggodasamo 妄 語 品 第 十2 97.Musāvādasikkhāpadaṁ 妄 語 (=Bhikkhu P 1)九 七 、 故 意 說 謊 , 犯 懺 悔 。98.Omasavādasikkhāpadaṁ 辱 罵 (=Bhikkhu P 2)九 八 、 辱 罵 , 犯 懺 悔 。1 Pāci.IV,345(CS:pg.462)..「 僧 祇 支 .. 鎖 骨 以 上 、 膝 蓋 以 下 之 覆 蓋 衣 。」「 不 犯 .. 失 衣 、 衣 被 燒 、 生 病 、 無 念 、 無知 、 發 生 事 故 時 , 癡 狂 者 , 最 初 之 犯 行 者 。」2 97~166( 同 比 丘 波 逸 提 法 中 之 共 通 戒 70 條 。)31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9.Pesuññasikkhāpadaṁ 誹 謗 (=Bhikkhu P 3)九 九 、 誹 謗1比 丘 尼 , 犯 懺 悔 。100.Padasodhammasikkhāpadaṁ 逐 句 地 ( 一 起 誦 讀 法 ) (=Bhikkhu P 4)一 ○○、 若 比 丘 尼 帶 領 未 受 具 足 戒 的 人 逐 句 地 ( 一 起 ) 誦 讀 法 , 犯 懺 悔 。101.Paṭhamasahaseyyasikkhāpadaṁ( 與 未 受 具 足 戒 ) 同 床 睡 覺 (1) (=Bhikkhu P 5)一 ○ 一 、 若 比 丘 尼 與 未 受 具 足 戒 的 人 一 起 睡 覺 , 超 過 兩 、 三 夜 的 話 , 犯 懺 悔 。102.Dutiyasahaseyyasikkhāpadaṁ( 與 男 人 ) 同 床 睡 覺 (2) (=Bhikkhu P 6)一 ○ 二 、 若 比 丘 尼 與 男 人 一 起 睡 覺 , 犯 懺 悔 。103.Dhammadesanāsikkhāpadaṁ 說 法 ( 超 過 五 六 句 ) (=Bhikkhu P 7)一 ○ 三 、 任 何 比 丘 對 男 人 說 法 超 過 五 六 句 , 除 了 能 理 解 的 女 子 在 場 , 犯 懺 悔 。104.Bhūtārocanasikkhāpadaṁ 愛 真 實 ( 告 訴 未 受 具 者 證 得 上 人 法 ) (=Bhikkhu P 8)一 ○ 四 、 任 何 比 丘 告 訴 未 受 具 足 戒 的 人 ( 證 得 ) 上 人 法 , 即 使 是 真 的 , 犯 懺 悔 。105.Duṭṭhullārocanasikkhāpadaṁ( 告 訴 未 受 具 比 丘 尼 的 ) 重 罪 (=Bhikkhu P 9)一 ○ 五 、 若 比 丘 尼 向 未 受 具 足 戒 的 人 說 ( 某 ) 比 丘 尼 的 粗 惡 罪2 , 除 了 比 丘 尼 ( 僧 團 ) 同 意外 , 犯 懺 悔 。106.Pathavīkhaṇanasikkhāpadaṁ 挖 掘 土 地 (=Bhikkhu P 10)一 ○ 六 、 若 比 丘 尼 挖 掘 或 叫 人 挖 掘 土 地 , 犯 懺 悔 。~Musāvādavaggo dasamo niṭṭhito.~1 Pāci.IV,12. (CS:Pāci.pg.20) ..「 誹 謗 .. 有 兩 種 情 況 .. 討 好 別 人 、 有 挑 撥 的 意 圖 。」 集 錄 十 種 誹 謗 情 況 ..( 由 ) 名字 、 種 姓 、 工 作 、 手 藝 、 疾 病 、 特 徵 ( 或 男 性 性 器 官 )、 染 、 犯 罪 、 責 備 。2粗 惡 罪 (duṭṭhullā).. 犯 八 驅 擯 , 及 十 七 僧 殘 。(cf. Pāci.IV,128;CS:Pāci.pg.168)32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3.Nikkaḍḍhanasikkhāpadaṁ 趕 人 出 房 (=Bhikkhu P 17)一 一 三 、 若 比 丘 尼 憤 怒 不 悅 , 從 僧 房 中 把 比 丘 尼 拖 出 去 或 叫 人 拖 出 去 , 犯 懺 悔 。114.Vehāsakuṭisikkhāpadaṁ 閣 樓 ( 使 用 可 拆 卸 的 床 椅 ) (=Bhikkhu P 18)一 一 四 、 若 比 丘 尼 在 僧 房 樓 上 , 坐 或 躺 在 腳 會 脫 落 的 床 或 長 板 凳 上 , 犯 懺 悔 。115.Mahallakavihārasikkhāpadaṁ( 建 造 ) 大 房 子 (=Bhikkhu P 19)一 一 五 、 比 丘 尼 叫 人 建 造 大 房 子 時 , 限 於 門 的 附 近 , 為 了 裝 設 門 楣 和 預 留 窗 戶 ,( 工作 人 員 ) 站 在 植 物 稀 少 的 地 方 可 以 塗 蓋 兩 三 層 。 1 即 使 ( 工 作 人 員 ) 站 在 植 物 稀 少 的地 方 , 如 果 塗 蓋 超 過 了 那 ( 限 定 ), 犯 懺 悔 。116.Sappāṇakasikkhāpadaṁ 有 生 物 的 水 ( 澆 到 草 或 地 上 ) (=Bhikkhu P 20)一 一 六 、 若 比 丘 尼 明 知 而 澆 有 生 物 的 水 到 草 或 地 上 , 或 叫 人 澆 , 犯 懺 悔 。~Bhūtagāmavaggo ekādasamo niṭṭhito.~Bhojanavaggodvādasamo 食 品 第 十 二117.Āvasathapiṇḍasikkhāpadaṁ 在 公 共 施 食 處 ( 取 食 一 次 ) (=Bhikkhu P 31)一 一 七 、 無 病 比 丘 尼 可 以 在 公 共 施 食 處2 ( 取 ) 食 一 次 。 如 果 吃 超 過 那 ( 次 數 ), 犯 懺 悔 。118.Gaṇabhojanasikkhāpadaṁ 眾 食 ( 四 人 以 上 一 起 受 邀 吃 飯 ) (=Bhikkhu P 32)一 一 八 、( 四 人 以 上 的 比 丘 尼 ) 眾 一 起 ( 受 邀 ) 吃 飯 , 除 了 適 當 的 條 件 , 犯 懺 悔 。 這 裡 的適 當 時 候 是 這 樣 : 生 病 時 , 佈 施 布 時 , 作 衣 時 , 旅 行 時 , 乘 船 時 , 大 眾 集 會 時 ,( 外 道 ) 沙 門 ( 供 養 ) 食 物 時 。 這 是 這 裡 的 適 當 條 件 。119.Kāṇamātusikkhāpadaṁ 瞎 女 ( 未 分 享 糕 點 或 乾 餅 ) (=Bhikkhu P 34)一 一 九 、( 在 家 人 ) 邀 請 到 了 家 裡 的 比 丘 尼 恣 意 地 拿 糕 點 或 乾 餅 , 需 要 的 比 丘 尼 可 以 接1 《 四 分 比 丘 尼 戒 本 》(T22.1035.1)..「 若 比 丘 尼 作 大 房 , 戶 扉 窗 牖 及 餘 莊 飾 具 , 指 授 覆 苫 齊 二 三 節 , 若 過 者 , 波 逸 提 。」2 Pāci.IV,71 (CS:Pāci.pg.97)..「 公 共 施 食 處 .. 五 種 正 食 的 某 一 個 食 物 。 在 廳 堂 、 暫 時 的 棚 、 樹 下 、 露 天 、. 無 限制 的 、 就 個 人 的 需 要 及 主 意 。 無 病 比 丘 ( 只 可 ) 一 次 乞 食 。 如 果 接 受 超 過 那 ( 限 量 )‘ 我 將 吃 的 ’, 犯 惡 作 。 塞 滿 、再 塞 滿 , 犯 懺 悔 。」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146.Ariṭṭhasikkhāpadaṁ 殘 酷 的 ( 主 張 淫 欲 不 會 障 礙 修 行 ) (=Bhikkhu P 68)一 四 六 、 若 比 丘 尼 如 此 說 :「 我 如 此 理 解 世 尊 所 開 示 的 法 , 對 於 從 事 任 何 這 些 世 尊 所說 的 障 礙 法1的 人 , 事 實 上 沒 有 障 礙 。」 該 比 丘 尼 應 該 被 諸 比 丘 尼 如 此 勸 告 :「 大姐 ! 不 要 這 樣 說 , 不 要 誤 解 世 尊 因 為 誤 解 世 尊 是 不 好 的 , 而 且 世 尊 並 沒 有 這 樣說 。 朋 友 ! 世 尊 用 許 多 方 法 說 明 障 礙 法 , 而 且 從 事 這 些 事 情 足 以 造 成 障 礙 。」而 該 比 丘 尼 被 諸 比 丘 尼 這 樣 勸 告 時 , 仍 然 那 樣 堅 持 , 諸 比 丘 尼 應 該 乃 至 三 次 勸 告 該比 丘 尼 去 放 棄 那 ( 主 張 )。 如 果 到 了 第 三 次 被 勸 告 時 ,( 她 ) 放 棄 它 , 那 就 好 。 如 果不 捨 棄 , 犯 懺 悔 。~Jotivaggo cuddasamo niṭṭhito.~Diṭṭhivaggopannarasamo 邪 見 品 第 十 五147.Ukkhittasambhogasikkhāpadaṁ. 中 止 共 食 (=Bhikkhu P 69)一 四 七 、 若 比 丘 尼 明 知 ( 犯 戒 ) 比 丘 尼 那 樣 子 主 張 ( 淫 行 非 障 道 法 )、 未 ( 被 僧 團 ) 依 法 解除 ( 不 分 享 生 活 的 處 分 )、 尚 未 放 棄 那 邪 見 , 她 與 犯 者 共 食2 、 共 住3 、 或 共 宿 的 話 ,犯 懺 悔 。148.Kaṇṭakasikkhāpadaṁ 障 礙 ( 法 ) (=Bhikkhu P 70)一 四 八 、 沙 彌 尼 也 這 樣 說 :「 我 如 此 理 解 世 尊 所 開 示 的 法 , 對 於 從 事 這 些 世 尊 所 說 的障 礙 法 的 人 , 事 實 上 沒 有 障 礙 。」 這 位 沙 彌 尼 應 該 被 諸 比 丘 尼 這 樣 勸 誡 :「 大 姐 !沙 彌 尼 ! 不 要 這 樣 說 , 不 要 誤 解 世 尊 , 因 為 誤 解 世 尊 是 不 好 的 , 而 且 世 尊 並 沒 有這 樣 說 。 大 姐 ! 沙 彌 尼 ! 世 尊 用 許 多 方 法 說 明 障 礙 的 事 情 , 而 且 從 事 這 些 事 情 足以 造 成 障 礙 。」而 這 位 沙 彌 尼 被 諸 比 丘 尼 這 樣 勸 戒 時 , 仍 然 那 樣 堅 持 , 諸 比 丘 尼 應 該 如 此 訓 誡 這位 沙 彌 尼 :「 大 姐 ! 沙 彌 尼 ! 今 後 妳 既 不 能 尊 稱 世 尊 為 導 師 , 而 且 , 其 他 的 沙 彌尼 得 與 諸 比 丘 尼 同 宿 兩 三 夜 ( 的 許 可 ), 妳 也 沒 有 這 種 ( 權 力 ) 了 。 喂 ! 妳 走 開 , 離1障 礙 法 .. 障 道 法 , 行 婬 欲 。2 Pāci.IV,137(CS:Pāci.pg.180)..「 一 起 吃 .. 有 兩 種 意 思 ── 吃 食 物 和 聽 法 。」3 saṁvāseyya: 共 住 。 這 裡 的 「 住 」 重 點 是 在 於 「 住 在 僧 團 , 遵 守 僧 團 的 規 定 」。 其 反 義 字 「asaṁvāsa」 即 「 四驅 擯 」 的 戒 條 中 「 若 有 比 丘 .... 是 驅 擯 , 不 共 住 」, 最 後 那 句 「 不 共 住 」, 含 有 「 自 僧 團 驅 出 」 的 意 思 。39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1.Ratanasikkhāpadaṁ 寶 物 (=Bhikkhu P 84)一 六 一 、 若 比 丘 尼 除 了 在 ( 自 己 的 ) 道 場 或 住 處 , 撿 拾 或 叫 人 撿 拾 寶 物 或 被 認 為 是 寶 物的 東 西 , 犯 懺 悔 。 而 在 自 己 的 道 場 或 住 處 撿 拾 或 叫 人 撿 拾 後 , 寶 物 或 被 認 為 是 寶物 的 東 西 ,應 該 被 比 丘 尼 保 存 ( 而 考 慮 ):「 那 擁 有 的 人 會 ( 來 ) 帶 走 」。 在 這 裡 這 是 正 確 的 ( 做 法 )。162.Sūcigharasikkhāpadaṁ 針 盒 (=Bhikkhu P 86)一 六 二 、 若 比 丘 尼 叫 人 作 骨 製 、 象 牙破 。1製 或 獸 角 製 的 針 盒 , 犯 懺 悔 ,( 而 且 針 盒 ) 應 打163.Mañcapīṭhasikkhāpadaṁ 新 床 或 長 板 凳 (=Bhikkhu P 87)一 六 三 、 比 丘 尼 叫 人 作 新 床 或 長 板 凳 時 , 腳 可 以 作 八 ( 善 逝 ) 指 的 指 長 , 除 了 下 面 的 接榫 部 份 , 由 於 超 過 這 ( 長 度 ), 犯 懺 悔 ,( 而 且 過 長 部 份 ) 應 切 除 。164.Tūlonaddhasikkhāpadaṁ 鋪 蓋 棉 花 ( 在 床 或 長 板 凳 上 ) (=Bhikkhu P 88)一 六 四 、 若 比 丘 尼 叫 人 鋪 蓋 棉 花2在 床 或 長 板 凳 上 , 犯 懺 悔 , 而 且 棉 花 應 拿 掉 。165.Kaṇḍuppaṭicchādisikkhāpadaṁ 覆 瘡 衣 (=Bhikkhu P 90)一 六 五 、 當 比 丘 尼 叫 人 做 覆 瘡 衣 時 , 應 該 按 照 尺 寸 。 這 裡 的 尺 寸 是 這 樣 : 長 四 善 逝張 手 、 寬 二 善 逝 張 手 , 由 於 超 過 這 ( 尺 寸 ), 犯 懺 悔 ,( 而 且 超 過 的 部 份 ) 應 剪 掉 。166.Nandasikkhāpadaṁ 難 陀 ( 比 丘 尼 叫 人 做 衣 服 超 過 善 逝 衣 尺 寸 ) (=Bhikkhu P 92)一 六 六 、 若 比 丘 尼 叫 人 做 衣 服 ,( 同 於 ) 善 逝 衣 尺 寸 或 超 過 , 犯 懺 悔 ,( 而 且 超 過 的 部份 ) 應 剪 掉 。 這 裡 的 善 逝 的 善 逝 衣 尺 寸 是 這 樣 : 長 九 善 逝 張 手 、 寬 六 善 逝 張 手 。這 是 善 逝 的 善 逝 衣 尺 寸 。~Dhammikavaggo soḷasamo niṭṭhito.~1Pāci.IV,167(CS:Pāci.pg.217)..「 牙 , 即 象 牙 (hatthidanto)」。2 tūla, 棉 花 。Pāci.IV,170(CS:Pāci.pg.220)..「 棉 花 有 三 種 ── 木 棉 、 葛 棉 、 草 棉 。」(cf. Vin. II,p.150)。42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Macchaviññāpanasikkhāpadaṁ( 無 病 ) 索 求 魚 肉五 、 若 比 丘 尼 , 無 病 索 求 魚 肉 而 食 者 , 此 比 丘 尼 應 悔 過 :「 大 姐 ! 我 犯 卑 賤 的 、 無 益的 法 而 應 悔 過 , 我 為 此 悔 過 。」*6.Maṁsaviññāpanasikkhāpadaṁ( 無 病 ) 索 求 肉六 、 若 比 丘 尼 , 無 病 索 求 肉 而 食 者 , 此 比 丘 尼 應 悔 過 :「 大 姐 ! 我 犯 卑 賤 的 、 無 益 的法 而 應 悔 過 , 我 為 此 悔 過 。」*7.Khīraviññāpanasikkhāpadaṁ( 無 病 ) 索 求 乳七 、 若 比 丘 尼 , 無 病 索 求 乳 而 食 者 , 此 比 丘 尼 應 悔 過 :「 大 姐 ! 我 犯 卑 賤 的 、 無 益 的法 而 應 悔 過 , 我 為 此 悔 過 。」*8.Dadhiviññāpanasikkhāpadaṁ( 無 病 ) 索 求 酪八 、 若 比 丘 尼 , 無 病 索 求 酪 而 食 者 , 此 比 丘 尼 應 悔 過 :「 大 姐 ! 我 犯 卑 賤 的 、 無 益 的法 而 應 悔 過 , 我 為 此 悔 過 。」 諸 大 姐 ! 八 悔 過 的 規 則 已 經 誦 出 了 。在 這 裡 我 問 諸 大 姐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第 二 次 我 再 問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第 三 次 再 問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諸 大 姐 於 此 ( 類 戒 ) 是 清 淨 的 , 所 以 默 然 。 我 如 此 認 定 這 件 事 。~Pāṭidesanīyā niṭṭhitā.~Sekhiyā 應 當 學 習 的 戒諸 大 姐 ! 現 在 到 了 誦 出 這 些 應 當 學 習 的 戒 。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21.~22.Khambhakatasikkhāpadaṁ 扠 腰二 一 、「 在 住 宅 區 , 我 不 要 扠 腰 走 」, 應 當 學 。二 二 、「 在 住 宅 區 , 我 不 要 撐 著 頭 坐 」, 應 當 學 。23.~24.Oguṇṭhitasikkhāpadaṁ 包 著 頭二 三 、「 在 住 宅 區 , 我 不 要 包 著 ( 頭 ) 走 」, 應 當 學 。二 四 、「 在 住 宅 區 , 我 不 要 包 著 ( 頭 ) 坐 」, 應 當 學 。25.Ukkuṭikasikkhāpadaṁ 以 腳 尖 或 腳 踵二 五 、「 在 住 宅 區 , 我 不 要 以 腳 尖 或 腳 踵 走 」, 應 當 學 。26.Pallatthikasikkhāpadaṁ 抱 住 膝 蓋二 六 、「 在 住 宅 區 , 我 不 要 抱 住 膝 蓋 坐 」, 應 當 學 。27.Sakkaccapaṭiggahaṇasikkhāpadaṁ 感 激 接 受二 七 、「 我 要 心 存 感 激 地 接 受 食 物 」, 應 當 學 。28.Pattasaññinīpaṭiggahaṇasikkhāpadaṁ 注 視 缽 接 受二 八 、「 我 要 注 視 著 缽 接 受 食 物 」, 應 當 學 。29.Samasūpakapaṭiggahaṇasikkhāpadaṁ 接 受 成 比 例 的 羹 飯二 九 、「 我 要 接 受 與 食 物 成 比 例 的 羹1 」, 應 當 學 。30.Samatittikasikkhāpadaṁ 相 等 ( 缽 ) 邊 緣三 十 、「 我 要 接 受 食 物 ( 只 ) 齊 缽 緣 ( 內 )」, 應 當 學 。~Khambhakatavaggo tatiyo niṭṭhito.~1 Pāci.IV,190 (CS:Pāci.pg.249)..「 羹 (sūpakaṁ).. 有 兩 種 , 綠 豆 (mugga) 羹 、 蠶 豆 (māsa) 羹 。」47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akkaccavaggocatuttho 感 激 品 第 四31.Sakkaccabhuñjanasikkhāpadaṁ 感 激三 一 、「 我 要 心 存 感 激 地 吃 飯 」, 應 當 學 。32.Pattasaññinībhuñjanasikkhāpadaṁ 注 視 缽 吃三 二 、「 我 要 注 視 著 缽 吃 飯 」, 應 當 學 。33.Sapadānasikkhāpadaṁ 順 序 地 ( 用 餐 )三 三 、「 我 要 順 序 ( 不 挑 東 挑 西 ) 地 用 餐 」, 應 當 學 。34.Samasūpakasikkhāpadaṁ 等 ( 比 例 ) 菜三 四 、「 我 要 成 比 例 地 吃 飯 與 ( 四 分 之 一 的 ) 菜 」, 應 當 學 。35.Nathūpakatasikkhāpadaṁ 不 從 頂 端 揉 捏 食 物 而 吃三 五 、「 我 不 ( 將 缽 內 食 物 做 成 塔 形 而 ) 從 頂 端 揉 捏 食 物 來 吃 」, 應 當 學 。36.Odanappaṭicchādanasikkhāpadaṁ 覆 藏 飯三 六 、「 我 不 用 飯 蓋 住 菜 或 佐 料 , 以 求 更 多 的 ( 菜 或 佐 料 )」, 應 當 學 。37.Sūpodanaviññattisikkhāpadaṁ 要 求 飯 菜三 七 、「 無 病 時 , 我 不 要 為 了 自 己 的 需 要 ( 主 動 ) 要 求 菜 或 飯 來 吃 」, 應 當 學 。38.Ujjhānasaññinīsikkhāpadaṁ 心 存 不 滿 ( 注 意 他 人 的 缽 )三 八 、「 我 不 心 存 不 滿 而 看 注 意 別 人 的 缽 」, 應 當 學 。4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39.Kabaḷasikkhāpadaṁ( 不 做 過 大 的 ) 飯 糰三 九 、「 我 不 要 做 過 大 的 飯 糰 」, 應 當 學 。40.Ālopasikkhāpadaṁ 一 口 ( 食 物 )四 十 、「 我 要 做 圓 的 飯 糰 」, 應 當 學 。Kabaḷavaggopañcamo 飯 糰 品 第 五41.Anāhaṭasikkhāpadaṁ 未 拿 來 ( 張 口 待 食 )~Sakkaccavaggo catuttho niṭṭhito.~四 一 、「 我 不 要 飯 糰 未 送 至 ( 嘴 吧 ) 時 就 張 開 口 」, 應 當 學 。42.Bhuñjamānasikkhāpadaṁ 食 時 ( 勿 放 整 個 手 指 入 嘴 )四 二 、「 我 ( 送 ) 食 時 不 要 放 整 個 手 指 進 入 嘴 裡 」, 應 當 學 。43.Sakabaḷasikkhāpadaṁ 含 飯 糰 ( 說 話 )四 三 、「 我 不 要 口 含 飯 糰 說 話 」, 應 當 學 。44.Piṇḍukkhepakasikkhāpadaṁ 投 入 食 物 ( 入 口 )四 四 、「 我 不 要 以 投 擲 食 物 ( 入 口 的 方 式 ) 來 吃 」, 應 當 學 。45.Kabaḷāvacchedakasikkhāpadaṁ 咬 斷 飯 糰四 五 、「 我 不 要 咬 斷 飯 糰 來 吃 」, 應 當 學 。46.Avagaṇḍakārakasikkhāpadaṁ( 大 口 ) 張 頰 ( 吃 )四 六 、「 我 不 要 ( 大 口 ) 張 頰 來 吃 」, 應 當 學 。47.Hatthaniddhunakasikkhāpadaṁ 甩 手 地 ( 吃 )四 七 、「 我 不 要 甩 手 地 吃 」, 應 當 學 。49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8.Sitthāvakārakasikkhāpadaṁ 飯 粒 散 落四 八 、「 我 要 不 散 落 飯 粒 地 吃 」, 應 當 學 。49.Jivhānicchārakasikkhāpadaṁ 舌 頭 伸 出四 九 、「 我 不 要 伸 出 舌 頭 地 吃 」, 應 當 學 。50.Capucapukārakasikkhāpadaṁ 作 咀 嚼 聲五 十 、「 我 不 要 咀 嚼 出 聲 地 吃 」, 應 當 學 。~Kabaḷavaggo pañcamo niṭṭhito.~Surusuruvaggochaṭṭho 囌 囌 品 第 六51.Surusurukārakasikkhāpadaṁ( 吃 時 ) 作 囌 囌 聲五 一 、「 我 不 要 囌 囌 吸 吮 出 聲 地 吃 」, 應 當 學 。52.Hatthanillehakasikkhāpadaṁ 舔 手 ( 吃 )五 二 、「 我 不 要 舔 著 手 地 吃 」, 應 當 學 。53.Pattanillehakasikkhāpadaṁ 不 舔 缽五 三 、「 我 不 要 舔 著 缽 吃 」, 應 當 學 。54.Oṭṭhanillehakasikkhāpadaṁ 不 舔 嘴 唇五 四 、「 我 不 舔 著 嘴 唇 吃 」, 應 當 學 。55.Sāmisasikkhāpadaṁ 沾 過 食 物 ( 的 手 )五 五 、「 我 不 要 用 沾 過 食 物 的 手 來 拿 飲 水 瓶 」, 應 當 學 。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56.Sasitthakasikkhāpadaṁ 含 飯 粒 ( 任 意 倒 棄 )五 六 、「 我 不 要 將 含 著 飯 粒 的 洗 缽 水 倒 棄 」, 應 當 學 。57.Chattapāṇisikkhāpadaṁ 手 ( 拿 ) 遮 陽 傘五 七 、「 我 不 要 對 無 病 而 手 ( 拿 ) 遮 陽 傘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58.Daṇḍapāṇisikkhāpadaṁ 手 ( 拿 ) 拐 杖五 八 、「 我 不 要 對 無 病 而 手 ( 拿 ) 拐 杖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59.Satthapāṇisikkhāpadaṁ 手 ( 拿 ) 刀五 九 、「 我 不 要 對 無 病 而 手 ( 拿 ) 刀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60.Āvudhapāṇisikkhāpadaṁ 手 ( 拿 ) 武 器六 十 、「 我 不 要 對 無 病 而 手 ( 拿 ) 武 器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Surusuruvaggo chaṭṭho niṭṭhito.~Pādukavaggosattamo 涼 鞋 品 第 七61.Pādukasikkhāpadaṁ 穿 涼 鞋六 一 、「 我 不 要 對 無 病 而 穿 涼 鞋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62.Upāhanasikkhāpadaṁ 穿 鞋 子六 二 、「 我 不 對 無 病 而 穿 鞋 子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63.Yānasikkhāpadaṁ 坐 在 車 上六 三 、「 我 不 要 對 無 病 而 坐 在 車 上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64.Sayanasikkhāpadaṁ 躺 在 床 上六 四 、「 我 不 要 對 無 病 而 躺 在 床 上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51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5.Pallatthikasikkhāpadaṁ 抱 住 膝 蓋 坐 著六 五 、「 我 不 要 對 無 病 而 抱 住 膝 蓋 坐 著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66.Veṭhitasikkhāpadaṁ 綁 頭 巾六 六 、「 我 不 要 對 無 病 而 綁 頭 巾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67.Oguṇṭhitasikkhāpadaṁ 包 住 頭六 七 、「 我 不 對 無 病 而 包 住 頭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68.Chamāsikkhāpadaṁ 坐 位 子六 八 、「 我 坐 在 地 上 時 , 不 要 對 無 病 而 坐 在 位 子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69.Nīcāsanasikkhāpadaṁ 坐 高 位六 九 、「 我 坐 在 低 的 位 子 時 , 不 要 對 無 病 而 坐 在 高 的 位 子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 應 當學 。70.~71.Ṭhitāsikkhāpadaṁ 坐 著七 十 、「 我 站 著 時 , 不 要 對 無 病 而 坐 著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Pacchatogacchantīsikkhāpadaṁ 走 在 前 面 ( 等 )七 一 、「 我 走 在 後 面 時 , 不 要 對 無 病 而 走 在 前 面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72.Uppathenagacchantīsikkhāpadaṁ( 靠 著 ) 路 邊 走七 二 、「 我 靠 著 路 邊 走 時 , 不 要 對 無 病 而 走 在 路 上 的 人 說 法 」, 應 當 學 。 11 《 四 分 比 丘 戒 本 》(T22.1040.1)..「 人 在 高 經 行 處 , 己 在 下 經 行 處 , 不 應 為 說 法 , 除 病 , 應 當 學 。」「 人 在 道 ,52己 在 非 道 , 不 應 為 說 法 , 除 病 , 應 當 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73.Ṭhitā-uccārasikkhāpadaṁ 站 著 大 ( 小 ) 便七 三 、「 我 無 病 時 不 要 站 著 大 小 便 」, 應 當 學 。74.Harite-uccārasikkhāpadaṁ 在 農 作 物 上 大 ( 小 ) 便七 四 、「 我 無 病 時 不 要 在 農 作 物 上 大 小 便 、 吐 痰 」, 應 當 學 。75.Udake-uccārasikkhāpadaṁ 在 水 上 大 ( 小 ) 便七 五 、「 我 無 病 不 在 水 上 大 小 便 、 吐 痰 」, 應 當 學 。~Pādukavaggo sattamo niṭṭhito.~諸 大 姐 ! 應 當 學 習 的 規 則 已 經 誦 出 了 。在 這 裡 我 問 諸 大 姐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第 二 次 我 再 問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第 三 次 再 問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諸 大 姐 於 此 ( 類 戒 ) 是 清 淨 的 , 所 以 默 然 。 我 如 此 認 定 這 件 事 。~Sekhiyā niṭṭhitā.~Adhikaraṇasamathā( 七 ) 解 決 案 件 的 規 則諸 大 姐 ! 現 在 到 了 誦 出 七 條 解 決 案 件 的 規 則1 。為 了 解 決 平 息 不 斷 生 起 的 案 件 ,( 有 如 下 的 規 則 :)1. 當 面 法 則 (Adhikaraṇa samathā 2. )一 、 應 遵 行 當 面 的 法 則 。1七 條 解 決 案 件 的 規 則 .. 即 七 滅 諍 法 。53


(c-)Bhikkhunipatimokk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憶 念 法 則 (Adhikaraṇa samathā 2. )二 、 應 遵 行 憶 念 的 法 則 。3. 不 再 痴 狂 的 法 則 (Adhikaraṇa samathā 3. )三 、 應 遵 行 ( 宣 佈 犯 者 已 ) 不 痴 狂 的 法 則 。4. 自 白 (Adhikaraṇa samathā 4. )四 、 依 ( 犯 者 ) 表 白 的 內 容 處 理 。5. 服 從 多 數 (Adhikaraṇa samathā 5. )五 、 依 多 數 ( 決 定 )。6. 處 罰 犯 罪 的 人 (Adhikaraṇa samathā 5. )六 、( 處 罰 ) 那 犯 罪 的 人 。7. 取 銷 (Adhikaraṇa samathā 7. )七 、 如 草 覆 蓋 ( 土 地 般 , 雙 方 盡 棄 過 惡 )。諸 大 姐 , 七 條 解 決 案 件 的 規 則 已 經 誦 出 了 。在 這 裡 我 問 諸 大 姐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第 二 次 我 再 問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第 三 次 再 問 :「 妳 們 於 此 ( 類 戒 ) 是 否 清 淨 ?」諸 大 姐 於 此 ( 類 戒 ) 是 清 淨 的 , 所 以 默 然 。 我 如 此 認 定 這 件 事 。~Adhikaraṇasamathā niṭṭhitā( 解 決 案 件 的 規 則 )~諸 大 姐 ! 已 誦 出 序 言 ,5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hikkhunipatimokkha已 誦 出 八 驅 擯 戒 ,已 誦 出 十 七 僧 殘 戒 ,已 誦 出 三 十 捨 懺 戒 ,已 誦 出 一 百 六 十 六 懺 悔 戒 ,已 誦 出 八 悔 過 戒 ,已 誦 出 眾 學 戒 ,已 誦 出 七 滅 諍 戒 。這 諸 多 傳 承 、 包 含 於 彼 世 尊 的 戒 經 , 每 由 個 月 要 誦 出 。 在 這 ( 經 分 別 ) 裡 的 , 大 眾 都應 該 和 合 歡 喜 無 諍 地 學 習 。~Vitthāruddeso catuttho niṭṭhito.~~Bhikkhunipātimokkhaṁ niṭṭhitaṁ.~~ 比 丘 尼 波 提 木 叉 竟 ~55


NissayeVinayapiṭakeBhikkhunīpātimokkha比 丘 尼 波 提 木 叉from Chaṭṭha Saṅgāyana (CS)Released by Dhammavassārāma2552 B.E. (2008A.D.)出 版 者 : 法 雨 道 場60652 台 灣 ‧ 嘉 義 縣 中 埔 鄉 同 仁 村 柚 仔 宅 50 之 6 號DhammavassārāmaNo. 50 - 6, You-Tze-Zhai, Tong-Ren Village,Chong-Pu, Chiayi 60652, TaiwanTel:(886)(5) 253-0029;Fax:203-0813E-mail:dhammarain@gmail.com網 址 :http://www.dhammarain.org.tw/郵 政 劃 撥 :31497093 法 雨 道 場版 次 : 佛 曆 2552 年 ( 公 元 2008 年 ) 7 月 初 版【 版 權 聲 名 : 若 不 增 減 本 書 內 容 , 歡 迎 倡 印 , 免 費 流 通 】★ 非 賣 品 ★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