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15 Views

慈經注 - 法雨道場

慈經注 - 法雨道場

慈經注 - 法雨道場

SHOW MORE
SHOW LESS
  • No tags were found...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序/ 明 法 比 丘《 慈 經 》 在 上 座 佛 教 是 家 喻 戶 曉 的 一 部 經 典 , 它 並 不 是 以美 麗 的 詞 藻 , 或 動 人 的 故 事 吸 引 人 , 而 是 其 內 容 對 美 化 內 心 有強 大 的 作 用 , 也 有 消 災 解 厄 的 濟 急 作 用 。中 國 字 「 慈 」, 有 「 愛 」、「 惠 」、「 仁 」 之 義 , 這 些 都是 儒 家 及 教 育 者 的 重 要 施 教 及 修 養 德 目 。 但 是 諸 子 百 家 並 沒 有全 天 候 乃 至 經 年 累 月 修 習 「 慈 」 的 教 導 。 古 代 中 國 佛 教 雖 沒 有《 慈 經 》, 但 是 「 慈 愛 」 並 沒 有 缺 席 , 除 了 仁 民 愛 物 的 精 神 之外 , 還 有 觀 世 音 的 《 普 門 品 》, 廣 為 民 眾 所 喜 愛 、 念 誦 及 流 傳 。只 是 它 是 依 靠 菩 薩 大 慈 大 悲 的 他 力 加 庇 , 跟 依 靠 自 力 救 濟 的「 慈 心 」 不 同 。「 慈 心 」 的 濟 拔 原 理 是 : 即 時 在 內 心 產 生 強 大的 慈 念 , 令 災 厄 ( 惡 業 的 果 報 ) 中 斷 或 消 減 , 即 大 厄 化 小 厄 , 小厄 化 更 小 。人 間 有 種 種 苦 難 , 小 則 病 苦 、 不 愉 快 、 衝 突 、 失 意 , 大 則遭 受 打 殺 乃 至 戰 爭 , 這 些 苦 難 都 是 自 己 所 造 惡 業 的 結 果 , 無 一樣 是 自 然 的 , 無 一 樣 是 沒 有 原 因 的 , 無 一 樣 是 由 善 業 轉 變 成 惡果 的 。 對 於 「 救 苦 救 難 」 一 事 , 靠 自 己 的 善 業 來 自 救 , 才 是 實在 與 長 遠 之 計 。 上 座 部 佛 教 並 沒 有 依 靠 菩 薩 的 想 法 , 倒 是 發 展出 「 護 衛 經 」, 以 免 除 眾 生 的 苦 難 。佛 教 達 到 解 脫 的 途 徑 是 親 近 善 友 , 聞 法 , 論 法 , 思 法 , 持戒 , 修 禪 , 行 八 正 道 等 ,「 法 」 本 身 就 有 自 護 、 護 他 的 力 量 ,而 「 法 」 中 的 「 慈 」 這 一 項 , 對 滅 除 苦 難 則 特 別 有 濟 急 的 作 用 ,因 此 ,《 慈 經 》 就 應 運 而 出 。《 慈 經 》 本 身 的 義 理 即 淺 白 易 懂 ;再 加 上 《 慈 經 注 》 的 詮 釋 , 則 更 能 深 入 「 慈 」 的 道 理 ; 編 者 於本 書 中 , 則 再 添 加 「 補 注 」 與 注 解 , 以 讓 文 義 更 為 順 暢 與 顯 然 。最 後 , 願 所 有 讀 誦 、 贊 助 、 流 通 、 贊 歎 慈 經 的 人 , 或 修 習慈 心 者 , 都 能 充 滿 慈 心 , 並 晉 身 解 脫 之 列 。 ♥i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 導 讀/ 明 法 比 丘本 《 慈 經 注 》 主 要 收 錄 ..一 、《( 應 作 ) 慈 經 》(Mettasuttaṁ , or Karaṇ ī yamettasuttaṁ )及 其 注 釋 。二 、《 慈 ( 效 益 ) 經 》(Mettasuttaṁ or Mettā nisaṁ sā suttaṁ )及 其 簡 注 。三 、《 蛇 護 經 》(Ahi-paritta, or Khandha-paritta 蘊 護 經 ) 及 其 簡 注 。四 、《 慈 願 》(Brahma-vihā ra bhā vanā 梵 住 修 習 ) 及 其 簡注 。及 幾 篇 〔 附 錄 〕。第 一 部 《 慈 經 》 與 第 二 部 《 慈 經 》 同 名 , 有 的 《 護 衛 經 》(Paritta, 巴 利 文 課 誦 本 ) 把 第 一 部 《 慈 經 》 改 名 為 《 應 作 慈 經 》以 避 免 與 其 他 的 《 慈 經 》 混 淆 。 在 經 典 中 以 ‘Mettasuttaṁ ’ 為 名的 還 有 ..《 相 應 部 》S.46.62.、《 增 支 部 》A.4.125~126、A.7.58.、A.8.1. 等 五 部 , 但 是 它 們 通 常 沒 有 被 收 錄 在 《 護 衛 經 》 中 。修 習 慈 心 的 方 法最 簡 單 的 方 式 是 .. 心 念 或 口 誦 ..「 願 一 切 眾 生 快 樂 !」 其文 句 「 快 樂 」, 也 可 以 用 「 平 安 」、「 吉 祥 」、「 幸 福 」、「 安穩 」 等 等 。 誠 心 誠 意 的 慈 愛 之 念 , 可 以 一 直 保 持 著 , 但 是 心 念或 口 誦 的 那 句 祝 福 語 , 則 不 必 一 直 反 覆 念 著 , 無 論 行 、 住 、 坐 、臥 , 只 要 慈 愛 在 心 中 , 及 散 佈 出 去 , 經 年 累 月 一 直 保 持 著 。 這樣 反 覆 練 習 慈 心 , 可 以 得 「 近 行 定 」( 已 靠 近 禪 定 ) 或 「 安 止 定 」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已 入 禪 定 )。若 以 經 典 所 說 的 方 法 , 則 強 調 方 位 的 散 佈 慈 心 ..「 應 以 慈俱 行 之 心 (mettā sahagatena cetasā ) 遍 滿 一 方 而 住 、 第 二 、 第三 、 第 四 亦 如 是 ; 如 是 對 上 (uddha)、 下 (adho)、 橫 (tiriyaṁ =anudisā su 四 方 四 維 ), 所 有 一 切 世 間 ( 有 情 世 間 ), 皆 以 慈 俱 行之 廣 (vipulena 遍 滿 故 為 廣 )、 大 (mahaggatena 依 ( 色 界 ) 地 故 )、無 量 (appamā ṇena 以 熟 練 和 無 量 有 情 為 所 緣 )、 無 怨 (averena捨 憎 )、 無 瞋 (abyā pajjena 捨 憂 及 無 苦 ) 之 心 遍 滿 而 住 。」《 清 淨 道 論 》(Vism.295 以 下 ) 對 修 慈 愛 的 方 法 有 詳 細 的 論述 。 開 始 「 對 自 己 修 慈 」, 不 對 六 種 人 修 慈 愛 ..(1) 不 愛 的人 ,(2) 極 愛 的 朋 友 ,(3) 中 間 人 ( 非 瞋 非 愛 者 ),(4) 敵人 等 四 種 人 不 應 修 習 ;(5) 不 應 專 對 異 性 修 習 ,(6) 絕 對 不應 對 死 者 修 習 。 理 由 是 ..(1) 初 學 者 若 把 不 愛 者 置 於 愛 處 是會 疲 倦 的 ;(2) 極 愛 者 甚 至 現 起 少 許 的 痛 苦 , 也 會 使 修 習 者悲 傷 ;(3) 若 把 非 瞋 非 愛 的 人 置 於 尊 重 敬 愛 之 處 也 會 疲 倦 的 ;(4) 若 對 敵 人 隨 念 則 起 忿 怒 。(5) 如 果 專 對 異 性 修 慈 , 則 修習 者 難 免 生 貪 染 。(6) 如 對 死 者 修 慈 , 絕 對 不 能 得 證 安 止 定與 近 行 定 。開 展 慈 愛 的 方 式 如 下 ..(1) 對 自 己 修 慈 ..「 願 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 願 我 守 住自 己 的 幸 福 」。(2) 對 可 愛 者 修 慈 ..「 願 他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 願 他 守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對 自 己 的 可 愛 、 可 喜 、 尊 重 、 恭 敬 的 阿 闍 梨或 與 阿 闍 梨 相 等 的 人 , 和 尚 或 與 和 尚 相 等 的 人 , 隨 念 他 們 有 令人 起 可 愛 可 喜 之 念 的 愛 語 等 , 及 令 人 起 尊 重 恭 敬 之 念 的 戒 、 聞 等 。iii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對 一 切 人 修 慈 ..「 願 他 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 願 他們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欲 破 除 自 己 、 愛 的 人 、 極 愛 的 人 、 無 關係 者 、 怨 敵 等 的 界 限 。(4) 對 怨 敵 修 慈 .. 如 果 對 怨 敵 起 慈 心 , 還 會 夾 雜 瞋 心 時 ,則 他 應 該 對 以 前 的 愛 者 、 極 愛 者 、 非 瞋 非 愛 者 任 何 的 人 數 數 而入 慈 定 , 出 定 之 後 , 再 頻 頻 對 敵 人 行 慈 , 除 去 瞋 恨 。(5) 修 平 等 慈 .. 對 自 己 、 愛 的 人 、 非 瞋 非 愛 的 中 立 者 、敵 人 這 四 種 人 中 , 當 以 平 等 之 心 頻 頻 行 慈 破 除 界 限 。( 一 ) 以 五 種 行 相 無 限 定 的 遍 滿 慈 心 , 直 至 得 安 止 定 ──無 怨 (aver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願 一 切 聖 者 無 怨 。 四 、 願 一 切 非 聖 者 無 怨 。 五 、 願 一 切 天 人 無怨 。 六 、 願 一 切 人 類 無 怨 。 七 、 願 一 切 墮 惡 趣 者 無 怨 。無 瞋 .. 一 、 願 一 切 女 人 無 瞋 。 二 、 願 一 切 男 子 無 瞋 。 三 、願 一 切 聖 者 無 瞋 。 四 、 願 一 切 非 聖 者 無 瞋 。 五 、 願 一 切 天 人 無瞋 。 六 、 願 一 切 人 類 無 瞋 。 七 、 願 一 切 墮 惡 趣 者 無 瞋 。無 惱 .. 一 、 願 一 切 女 人 無 惱 。 二 、 願 一 切 男 子 無 惱 。 三 、願 一 切 聖 者 無 惱 。 四 、 願 一 切 非 聖 者 無 惱 。 五 、 願 一 切 天 人 無惱 。 六 、 願 一 切 人 類 無 惱 。 七 、 願 一 切 墮 惡 趣 者 無 惱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一 、 願 一 切 女 人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二 、願 一 切 男 子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三 、 願 一 切 聖 者 守 住 自 己 的 幸福 。 四 、 願 一 切 非 聖 者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五 、 願 一 切 天 人 守 住自 己 的 幸 福 。 六 、 願 一 切 人 類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七 、 願 一 切 墮惡 趣 者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三 ) 以 十 個 方 位 各 別 遍 滿 慈 心 ──(1) 以 五 種 行 相 無 限 定 的 遍 滿 慈 心 , 直 至 得 安 止 定 ──願 東 方 一 切 有 情 無 怨 。 乃 至 願 東 方 一 切 有 息 者 、 生 物 、 補伽 羅 、 有 身 體 者 無 怨 。乃 至 願 東 方 一 切 有 情 、 有 息 者 、 生 物 、 補 伽 羅 、 有 身 體 者無 瞋 、 無 惱 、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乃 至 願 西 方 、 北 方 、 南 方 、 東 南 方 ( 東 隅 )、 西 北 方 ( 西 隅 )、東 北 方 ( 北 隅 )、 西 南 方 ( 南 隅 )、 下 方 、 上 方 , 一 切 有 情 、 有 息者 、 生 物 、 補 伽 羅 、 有 身 體 者 無 瞋 、 無 惱 、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2) 以 七 種 行 相 有 限 定 的 遍 滿 慈 心 , 直 至 得 安 止 定 ──願 東 方 一 切 女 人 無 怨 。 乃 至 願 東 方 一 切 男 人 、 聖 者 、 非 聖者 、 天 人 、 人 類 、 墮 惡 趣 者 無 怨 。v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 至 願 東 方 一 切 女 人 、 男 人 、 聖 者 、 非 聖 者 、 天 人 、 人 類 、墮 惡 趣 者 無 瞋 、 無 惱 ,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乃 至 願 西 方 、 北 方 、 南 方 、 東 南 方 ( 東 隅 )、 西 北 方 ( 西 隅 )、東 北 方 ( 北 隅 )、 西 南 方 ( 南 隅 )、 下 方 、 上 方 , 一 切 女 人 、 男 人 、聖 者 、 非 聖 者 、 天 人 、 人 類 、 墮 惡 趣 者 , 無 瞋 、 無 惱 、 守 住 自己 的 幸 福 。vi以 上 共 有 528 種 安 止 定 。方 隅 眾 生 相 祝 福 方 隅 眾 生 相 祝 福無無 怨無無 怨一 切 有 情方無 瞋方 一 切 女 人 無 瞋位無 惱位無 惱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及無 怨及無 怨一 切 有 息 者 無 瞋一 切 男 人 無 瞋東 方無 惱東 方無 惱西 方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西 方無 怨無 怨北 方 一 切 生 物 無 瞋北 方 一 切 聖 者 無 瞋南 方無 惱南 方無 惱東 南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東 南無 怨無 怨西 北 一 切 補 伽 羅 無 瞋西 北無 瞋東 北無 惱東 北一 切 非 聖 者 無 惱西 南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無 怨西 南無 怨下 方 一 切 有 無 瞋下 方 一 切 天 人 無 瞋上 方 身 體 者 無 惱上 方無 惱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11 類 五 種 行 相 無 限 定 的 遍 滿 無 怨一 切 人 類無 瞋無 惱11x5x4=22011x7x4=308528守 住 自 己 的 幸福無 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一 切 墮惡 趣 者無 瞋無 惱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11 類 七 種 行 相 有 限 定 的 遍 滿中 文 「 眾 生 」 可 以 包 括 各 類 生 物 ; 但 是 巴 利 文 對 各 類 眾 生的 稱 呼 都 有 侷 限 , 所 以 需 要 用 各 種 名 稱 來 稱 呼 眾 生 , 似 乎 只 有「 補 伽 羅 」 可 以 包 括 凡 聖 、 各 界 、 各 類 眾 生 。三 界欲界眾 生有情有息者無 限 定生物補伽羅有身體女人男人聖者有 限 定非聖者天人人類惡 趣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人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欲 界 ) 天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色 四 種 禪 天 ˇ * ˇ ˇ ˇ ˇ ˇ界 無 想 天 ˇ * ˇ ˇ ˇ ˇ無 色 界 ˇ * ˇ ˇ ˇ ˇ* 有 情 .. 巴 satta; 梵 sattva。 有 情 執 者 , 有 執 取 者 。 佛 、 阿 羅 漢 不 屬 於 「 有情 」。A.4.36./II,38.:“Na kho ahaṁ , brā hmaṇ a! manusso bhavissā mī ”ti.(( 世 尊 說 ..) 婆 羅 門 ! 我 當 說 : 我 不 是 人 ))。「 有 情 」, 有 時 會 被 譯成 「 眾 生 」, 中 國 古 書 《 禮 記 》〈 祭 義 〉 就 說 ..「 眾 生 必 死 , 死 必 歸 土 。」satta 的 異 譯 還 有 .. 士 夫 、 群 萌 、 萌 類 、 含 識 、 含 類 、 衆 生 、 闇 塞 等 。* 無 出 入 息 有 七 種 狀 況 。《 清 淨 道 論 》(Vism.283)..「(1) 在 母 胎 中 的 ( 胎 兒 )無 ( 出 入 息 ),(2) 潛 入 水 中 的 人 無 ( 出 入 息 ),(3) 如 是 無 想 天 人 ,(4) 死 者 ,(5) 第 四 禪 的 入 定 者 ,(6) 生 居 於 色 及 無 色 界 者 ,(7) 入 滅 盡 定 者 ( 無 出 入息 )。」* 《 小 誦 注 》(Kh.245.)..「 有 息 者 ( 有 呼 吸 的 )」(pā ṇā) 可 視 為 「 已 生 的 ( 生墮惡道vii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 )」(bhū tā ,pā ṇabhū tā )。 或 者 把 「 諸 有 呼 吸 的 」(pā ṇā) 視 為五 取 蘊 眾 生 ( 但 是 色 界 沒 有 呼 吸 );「 諸 已 生 的 」(bhū tā ), 視 為 一 取 蘊 ( 色界 的 無 想 天 , 只 有 色 蘊 )、 四 取 蘊 眾 生 ( 無 色 界 )。D.A.30./III,929...Pā ṇī nanti sattā naṁ .( 諸 有 息 者 .. 諸 有 情 。) 這 種 說 法 是 少 見 的 , 或 許這 只 是 簡 單 的 說 明 , 並 非 精 確 的 定 義 。* 生 物 ..bhū ta。《 中 部 注 》(M.A.1./I,31~2.)..「 生 物 之 義 .. 1 ( 具 ) 五 蘊(pañcakkhandha)、 2 非 人 (amanussa 鬼 神 、 天 人 )、 3 ( 具 有 四 大 ) 界 (dhā tu)、4正 存 在 者 (vijjamā na)、 5 漏 盡 者 (khī ṇ ā sava)、 6 有 情 (satta)、 7 樹 (、草 木 )(rukkhā ) 等 。」 巴 利 文 有 時 也 用 「 非 生 物 」(abhū ta) 指 愚 人 、 騙 子 ,事 實 上 他 們 也 是 「 生 物 」。 中 國 古 書 就 說 到 「 生 物 」,《 禮 記 》〈 樂 記 〉..「 氣 衰 則 ‘ 生 物 ’ 不 遂 。」「 生 物 」 廣 義 指 動 物 及 植 物 。* 補 伽 羅 .. 巴 puggala; 梵 pudgala( 補 特 伽 羅 )。《 清 淨 道 論 》(Vism 310) 對「 補 伽 羅 」 的 定 義 ..「「 補 」(pun) 稱 為 地 獄 , 及 墮 於 彼 處 ( 地 獄 ) 為 「 伽羅 」(galanti)。」「 數 取 趣 」-- 數 數 於 三 界 中 往 來 (T54.406.2);「 數 造 趣因 , 數 取 趣 果 。」(T54.449.2)。 在 此 所 說 的 ,「 墮 於 地 獄 」 的 定 義 不 包括 諸 聖 者 (ariyā , ariyapuggalā ),「 數 取 趣 」 的 定 義 不 包 括 阿 羅 漢 。 雖然 有 以 上 的 定 義 , 稱 作 「 四 雙 八 輩 」(cattā ri purisayugā ni aṭ ṭ hapurisapuggalā 初 果 向 、 初 果 , 乃 至 阿 羅 漢 向 、 阿 羅 漢 ) 的 聖 者 , 尚 以 「 補伽 羅 」 為 名 。修 習 慈 心 的 效 益在 以 上 所 說 的 第 二 部 《 慈 經 》 說 , 勤 練 慈 心 有 十 一 種 效 益 ..(1) 好 入 睡 ,(2) 好 醒 來 ,(3) 不 見 惡 夢 ,(4) 人 人 敬 愛 ,(5) 為 非 人敬 愛 ,(6) 諸 天 保 護 ,(7) 不 為 火 、 毒 、 刀 所 傷 ,(8) 很 快 入 定 ,(9) 容 顏 有 光 ,(10) 臨 終 不 混 亂 ,(11) 若 臨 終 前 ( 入 慈 定 ) 未 貫 通上 位 ( 尚 未 證 得 阿 羅 漢 ), 得 生 於 梵 天 界 。《 增 支 部 》A.8.1. 只說 八 項 , 缺 (8)~(10)。 修 慈 的 十 一 種 效 益 , 並 沒 有 涵 蓋 修 慈 的vi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所 有 利 益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導 讀 結 束 ~譬 如 說 , 對 治 瞋 心 這 一 項 。 修 慈 , 五 蓋 就 會 被 鎮 伏 , 瞋 就發 不 出 來 。 因 此 , 以 修 慈 心 來 對 治 瞋 心 是 一 種 頗 受 推 崇 的 方法 。 或 許 修 慈 而 無 瞋 是 不 言 自 明 , 而 未 被 列 入 它 的 效 益 之 一 。另 外 一 項 重 要 的 利 益 是 累 積 財 富 。 累 積 財 富 可 以 用 持 戒 、布 施 、 智 慧 , 靠 雙 手 、 勞 力 , 乃 至 任 何 善 法 。 但 是 修 慈 也 是 有力 的 在 今 生 來 世 累 積 財 富 、 權 勢 。 經 典 中 就 舉 佛 陀 曾 在 某 一 生修 慈 七 年 , 結 果 感 招 七 劫 生 在 光 音 天 (ā bhassarū pago 第 二 禪天 之 最 上 位 )、 作 大 梵 ( 王 )(mahā brahmā )、 作 帝 釋 天 王 (devindo36 次 ), 幾 百 次 於 人 間 作 轉 輪 王 1 。 或 許 是 佛 教 「 重 法 不 重 財 」、「 重 解 脫 不 重 財 」, 所 以 沒 有 特 別 凸 顯 這 項 「 利 益 」。修 習 慈 心 作 為 解 脫 的 基 礎修 習 慈 心 者 , 若 只 修 慈 心 的 「 遍 作 」( 反 覆 練 習 )、「 近 行定 」 或 「 安 止 定 」, 不 能 直 接 證 得 涅 槃 , 但 是 可 以 作 為 解 脫 的基 礎 。 修 慈 心 而 克 制 五 蓋 , 於 靠 近 禪 定 之 後 , 轉 修 無 常 觀 、 或苦 觀 、 或 無 我 觀 , 就 有 機 會 證 得 解 脫 。《 增 支 部 》A.9.20./IV,396.說 , 擠 牛 乳 的 短 時 間 修 習 慈 心 , 更 勝 過 修 持 五 戒 , 若 彈 指 之 頃修 得 無 常 想 (A.A.9.20./IV,187. 說 這 是 證 得 ‘ 道 ’ 智 ),( 更 勝 過 修 習慈 心 ,) 能 得 到 最 上 的 大 果 。 這 個 方 式 是 《 慈 經 注 》〈 序 分 〉中 所 說 的 五 百 比 丘 所 使 用 的 方 法 。 ♥1 A.7.58. Mettasuttam( 慈 經 );《 如 是 語 經 》It.22.Pubba( 福 );《 雜 阿 含 264經 》;《 中 阿 含 61 經 》 牛 糞 喻 經 ( 大 正 1.496 中 );《 中 阿 含 138 經 》福 經 ( 大 正 1.645 下 );《 增 壹 阿 含 10.7 經 》( 大 正 2.565 中 ~ 下 )ix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x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慈 經 】1. 若 要 得 到 寂 靜 , 應 該 善 巧 於 作 利 益 :1能 幹 、 2 正 直 、 3 坦 誠 、 4 好 教 (ㄐㄧㄠ)、 5 柔 軟 、 6 不 驕 傲 ;2. 7 知 足 、 8 易 扶 養 、 9 少 俗 務 、 10 生 活 簡 樸 ; 11 寂 靜 諸 根 、12聰 明 、 13 不 粗 魯 、 14 不 耽 溺 俗 家 ;3. 15 不 應 該 犯 智 者 會 指 責 的 任 何 小 過 失 。( 他 應 該 發 願 :)願 一 切 有 情 快 樂 與 安 穩 ! 願 他 們 自 得 其 樂 !4. 無 論 什 麼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 會 驚 慌 的 或 是 穩 固 的 , 沒 有遺 漏 ; 無 論 體 型 長 的 、 大 的 或 中 等 的 , 短 的 、 細 的或 者 粗 的 ,5. 無 論 可 見 的 或 者 不 可 見 的 , 住 在 遠 的 或 者 近 的 ,無 論 已 生 的 或 將 生 的 , 願 一 切 有 情 自 得 其 樂 !6. 願 他 不 互 相 欺 瞞 , 願 他 無 論 在 任 何 地 方 , 不 輕 視 任何 人 , 願 他 不 要 互 相 盼 望 對 方 受 苦 , 而 忿 怒 或 反 擊 。7. 好 像 母 親 隨 時 保 護 與 她 相 依 為 命 的 獨 子 一 樣 ,同 樣 地 , 他 也 對 一 切 已 生 的 ( 眾 生 ) 修 習 無 量 ( 的 慈 心 )。8. 他 應 該 對 一 切 世 界 修 習 無 量 的 慈 心 :無 論 上 方 、 下 方 與 橫 方 , 沒 有 障 礙 、 仇 恨 和 敵 意 。9. 無 論 站 著 、 走 著 、 坐 著 或 躺 著 , 只 要 他 沒 睡 著 ,應 當 守 住 ( 慈 ) 念 , 這 就 是 所 謂 的 「 梵 住 」。10. 不 墮 入 邪 見 , 持 戒 並 且 具 有 智 見 ;降 伏 對 欲 樂 的 貪 愛 , 他 必 定 不 再 睡 臥 在 母 胎 中 。 ♥1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ettasuttaṁ ( 慈 經 )1. Karaṇ ī yamatthakusalena yantasantaṁ padaṁabhisamecca.Sakko ujū ca suhujū ca, suvaco cassa mudu anatimā nī .2. Santussako ca subharo ca, appakicco ca sallahukavutti;Santindriyo ca nipako ca, appagabbho kulesvananugiddho.3. Na ca khuddamā care kiñci, yena viññū pareupavadeyyuṁ ;Sukhinova khemino hontu, sabbasattā bhavantu sukhitattā .4. Ye keci pā ṇabhū tatthi, tasā vā thā varā vanavasesā ;Dī ghā vā yeva mahantā , majjhimā rassakāaṇ ukathū lā .5. Diṭ ṭ hā vā yeva adiṭ ṭ hā , ye va dū re vasanti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avidū re.Bhū tā va sambhavesī va, sabbasattā bhavantusukhitattā .6. Na paro paraṁ nikubbetha, nā timaññetha katthaci na kañci.Byā rosanā paṭ ighasaññā , nā ññamaññassadukkhamiccheyya.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itamiddho.Etaṁ satiṁ adhiṭ ṭ heyya, brahmametaṁvihā ramidhamā hu.10. Diṭ ṭ hiñca anupaggamma, sī lavā dassanena sampanno.Kā mesu vinaya gedhaṁ , na hi jā tuggabbhaseyya punaretī ti. ♥7. Mā tā yathā niyaṁ puttamā yusā ekaputtamanurakkhe;Evampi sabbabhū tesu, mā nasaṁ bhā vayeaparimā ṇaṁ .8. Mettañca sabbalokasmiṁ , mā nasaṁ bhā vayeaparimā ṇaṁ ;Uddhaṁ adho ca tiriyañca, asambā dhaṁ averamasapattaṁ .9. Tiṭ ṭ haṁ caraṁ nisinno va, sayā no yā vatā ssa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The Lovingkindness Discourse/ translated by Bhikkhu Ñā ṇ amoli1. What should be done by one with skill in goodThe state of Peace to have attained is this.He would be 1 able, 2 right, 3 upright,And 4 meek and 5 gentle and 6 not proud,2. 7 Contented, 8 easy to support,9 Unbusy, 10 frugal, and 11 serene in faculties,12 Prudent, 13 modest,14 Not fawning upon families.3. 15 He would no slight thing do at allThat other wise men might deplore.[Then he would think]’Joyful and safeLet every creature’s heart rejoice.4. ‘Whatever breathing beings there are,‘No matter whether frail or firm,‘With none excepted, long or big‘Or middle-sized or short or small.5. ‘Or thick, or those seen or unseen,‘Or whether dwelling far or near,5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That are or that yet seek to be,Let every creature’s heart rejoice.6. Let none another one undo.‘Or slight him at all anywhere;‘Let them not wish each other ill‘With provocation or resistive thought’.7. Thus, as a mother with her lifeMight guard her son, her only child,Would he maintain unboundedlyHis thought for every living being.8. His thought of love for all the worldHe would maintain unboundedly,Above, below, and all around,Unchecked, no malice with or foe.9. Standing or walking, seated too,Or lying down the while undrowsing,He would pursue this mindfulness:This is Divine Abiding here, they say.10. But he that traffics not with viewsIs virtuous with perfected seeingTill, purged of greed for sense-desires,He will surely come no more to any womb.--from The Minor Readings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禮 敬 世 尊 ‧ 阿 羅 漢 ‧ 正 等 正 覺 者【 慈 經 注 】 1〔 前 言 〕《 慈 經 》( 應 作 慈 經 ) 中 說 ..「 若 要 得 到 寂 靜 , 應 該 善 巧 於作 利 益 」(karaṇ ī yamatthakusalena)。( 因 緣 ) 怎 樣 生 起 ? 由 於喜 瑪 拉 雅 山 麓 諸 ( 樹 ) 神 的 騷 擾 , 諸 比 丘 去 覲 見 住 在 舍 衛 城 的 世尊 。 世 尊 在 此 經 所 說 , 即 是 護 衛 和 業 處 的 義 理 。 這 是 簡 略 地 說 。2詳 細 說 則 是 .. 某 時 , 雨 安 居 即 將 來 臨 , 世 尊 住 在 舍 衛 城 。那 時 有 各 國 比 丘 親 近 、 往 詣 世 尊 , 覲 見 世 尊 , 取 得 業 處 之 後 ,在 不 同 的 地 方 雨 安 居 。 世 尊 對 ( 貪 ) 染 行 者 說 修 習 有 意 識 、 無 意識 十 一 種 不 淨 業 處 3 , 對 瞋 行 者 說 修 慈 ( 悲 喜 捨 ) 四 種 業 處 , 對 癡123本 經 注 釋 主 要 採 取 《 經 集 注 》(Suttanipata-atthakatha) 中 的 《 慈 經 注 》(1-8.Mettasuttavannana , CS:143-152 ; PTS:143-152) 。《 小 誦 注 》(Suttanipata-atthakatha) 中 的 《 慈 經 注 》 則 有 增 加 一 小 段 前 言 。「 補 注 」、文 中 的 刮 弧 ( ) 補 語 、 註 、 附 錄 等 由 編 者 添 加 的 。雨 安 居 ..vassavasa, 有 時 譯 作 夏 安 居 、 夏 坐 、 坐 夏 、 結 夏 安 居 。 雨 季 不適 合 長 遊 行 或 到 處 遊 化 , 所 以 規 定 比 丘 要 在 一 個 定 點 住 下 來 , 好 好 用 功修 行 。 時 間 是 6 月 16 日 到 10 月 15 日 。 在 印 度 有 三 季 .. 夏 季 ( 農 曆 2 月16 到 6 月 15)、 雨 季 (6 月 16 到 10 月 15)、 冬 季 (10 月 16 到 2 月 15), 取其 中 雨 季 的 三 個 月 。有 意 識 、 無 意 識 十 一 種 不 淨 業 處 .. 在 本 注 釋 書 中 並 無 詳 細 說 明 內 容 。 別的 作 品 說 「 有 意 識 ( 活 人 )」 指 三 十 二 身 分 ;「 無 意 識 ( 死 人 )」 指 十 不 淨 觀 。業 處 ..Kammatthana。【 中 】 指 工 作 之 處 、 作 業 之 地 。 以 修 禪 來 說 , 則是 指 禪 修 的 方 法 。《 清 淨 道 論 》 歸 納 出 四 十 種 業 處 。7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 者 說 修 死 隨 念 業 處 等 , 對 尋 行 者 ( 散 亂 心 重 者 ) 說 修 安 般 念 、地 遍 等 ( 業 處 )(《 清 淨 道 論 》(Vism.114.) 說 地 遍 是 適 合 一 切 性行 ), 對 信 行 者 ( 信 心 偏 強 者 ) 說 修 佛 隨 念 業 處 等 , 對 覺 行 者 ( 明覺 強 者 ) 說 修 四 界 差 別 等 , 這 是 講 配 合 八 萬 四 千 ( 表 示 各 種 類 型 )性 行 的 業 處 。( 附 錄 ) 六 種 性 行 適 應 的 業 處業 處 適 合 者 業 處 適 合 者地 遍 .. 以 泥 土 當 對 象 一 切 佛 隨 念 .. 念 佛 是 阿 羅 漢 等 功 德 信水 遍 .. 以 水 當 對 象 一 切 法 隨 念 .. 念 法 是 親 見 等 功 德 信十 火 遍 .. 以 火 當 對 象 一 切 十 僧 隨 念 .. 念 僧 是 正 直 等 功 德 信風 遍 .. 以 風 吹 動 當 對 象 一 切 戒 隨 念 .. 念 戒 是 無 瑕 等 功 德 信隨遍 青 遍 .. 以 青 色 當 對 象 瞋 捨 隨 念 .. 念 布 施 功 德 信黃 遍 .. 以 黃 色 當 對 象 瞋 念 天 隨 念 .. 念 天 人 乃 修 善 而 生 信赤 遍 .. 以 紅 色 當 對 象 瞋 死 隨 念 .. 念 死 而 覺 知 無 常 覺白 遍 .. 以 白 色 當 對 象 瞋 寂 止 隨 念 .. 念 涅 槃 的 寂 靜 覺光 明 遍 .. 以 光 當 對 象 一 切 身 至 念 .. 念 32 種 身 體 成 份 貪虛 空 遍 .. 以 空 間 當 對 象 一 切 安 那 般 那 念 .. 專 注 呼 吸 癡 . 尋膨 脹 相 .. 看 膨 脹 的 屍 体 貪 四 慈 無 量 心 .. 散 發 慈 愛 給 眾 生 瞋十 青 瘀 相 .. 看 青 瘀 的 屍 体 貪 無 悲 無 量 心 .. 散 發 悲 憫 給 眾 生 冷 漠膿 爛 相 .. 看 膿 爛 的 屍 体 貪 量 喜 無 量 心 .. 散 發 隨 喜 給 眾 生 瞋 、 嫉不斷 壞 相 .. 看 斷 壞 的 屍 体 貪 捨 無 量 心 .. 平 等 心 對 待 眾 生 偏 頗淨 食 殘 相 .. 看 動 物 吃 剩 屍 体 貪 四 空 無 邊 .. 念 遍 相 的 空 隙 空 、 空 一 切散 亂 相 .. 看 屍 体 的 散 落 貪 無 識 無 邊 .. 專 注 ‘ 空 無 邊 ’ 之 禪 心 一 切斬 斫 相 .. 看 被 砍 斷 的 屍 体 貪 色 無 所 有 .. 念 ‘ 識 無 邊 ’ 空 掉 一 切血 塗 相 .. 看 流 血 的 屍 体 貪 定 非 想 非 非 想 .. 念 ‘ 無 所 有 ’ 寂 靜 一 切蟲 聚 相 .. 看 蛆 蟲 爬 滿 屍 体 貪 食 厭 想 .. 厭 惡 食 物 覺骸 骨 相 .. 看 白 骨 貪 四 界 差 別 .. 修 硬 . 軟 、 冷 . 熱 等 覺* 遍 禪 .. 地 、 水 、 青 、 黃 、 赤 、 白 遍 的 修 法 , 取 一 尺 大 小 的 圓 盤 裝 泥 土 等 材 料 ,放 置 在 不 近 不 遠 的 面 前 , 開 眼 看 , 閉 眼 想 , 直 到 閉 眼 與 開 眼 一 樣 見 到 實 物 般 ,再 繼 續 修 至 光 耀 明 亮 , 再 入 定 。 風 遍 取 風 吹 動 樹 葉 的 動 相 , 火 遍 則 對 火 堆 留 一 尺大 小 的 木 板 圓 洞 看 著 火 。 光 明 遍 觀 光 源 ( 不 能 太 刺 眼 ), 虛 空 遍 取 透 過 樹 葉 縫 隙 看 虛 空 。* 空 無 邊 等 四 無 色 禪 .. 由 九 種 遍 禪 ( 不 包 括 虛 空 遍 ) 修 到 第 四 禪 , 再 轉 修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1那 時 有 五 百 比 丘 在 世 尊 的 面 前 取 得 業 處 之 後 , 尋 找 接 近乞 食 村 莊 的 適 當 住 所 , 最 後 找 到 一 處 鄉 下 的 地 方 , 與 喜 瑪 拉 雅山 毗 連 , 他 們 見 到 山 的 表 面 好 像 鑲 著 綠 寶 石 , 它 是 裝 飾 著 涼爽 、 稠 密 、 有 遮 蔭 的 綠 叢 林 , 而 地 面 上 就 像 散 佈 著 珍 珠 網 或 銀片 , 而 且 還 圍 繞 著 乾 淨 的 、 舒 適 、 涼 爽 的 湖 泊 。那 時 那 些 比 丘 在 那 裡 度 過 一 夜 , 隔 天 天 亮 , 做 好 身 體 的 準備 ( 如 洗 臉 、 刷 牙 等 ) 之 後 , 進 入 距 離 不 遠 的 某 個 村 莊 托 缽 。 該村 莊 是 密 集 的 社 區 , 有 一 千 戶 人 家 , 村 民 有 信 仰 的 清 淨 心 , 他們 很 難 得 見 到 出 家 人 ,( 他 們 ) 看 見 諸 比 丘 之 後 , 生 歡 喜 心 , 供養 諸 比 丘 之 後 , 他 們 ( 邀 請 ) 說 ..「 大 德 ! 這 三 個 月 住 在 我 們 這裡 吧 !」 乞 求 之 後 , 他 們 蓋 了 五 百 間 臨 時 的 茅 屋 (padhā nakuṭ i)之 後 , 並 且 供 應 .. 床 、 椅 、 壺 、 水 壺 、 甕 等 必 需 品 。第 二 天 , 諸 比 丘 進 入 別 的 村 莊 托 缽 。 村 民 也 同 樣 地 服 侍 他們 , 並 且 乞 求 他 們 在 那 裡 安 居 。 諸 比 丘 ( 因 為 )「 沒 有 障 礙 」 而同 意 。( 諸 比 丘 ) 進 入 叢 林 之 後 , 日 以 繼 夜 發 勤 精 進 , 有 夜 分 三個 時 分 打 板 2 , 時 常 練 習 從 根 源 作 意 1 , 坐 在 靠 近 樹 下 。 具 戒 的12五 百 比 丘 ..pabcamattani bhikkhusatani。「 五 百 」 是 取 大 約 的 數 字 , 印 度人 的 數 字 觀 念 是 , 兩 百 、 三 百 、 四 百 都 可 能 說 是 「 五 百 」。「 比 丘 」..bhikkhu( 梵 bhiks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aṅ ghatthero)。 僧 伽 長 老 ( 到 了 之 後 ) 問 ..「 諸 友 ! 你 們 剛 進入 叢 林 的 幾 天 , 皮 膚 白 淨 有 光 澤 , 諸 根 明 亮 , 而 現 在 卻 顏 容 憔悴 , 變 為 蒼 白 , 你 們 ( 住 ) 在 這 裡 有 什 麼 不 對 勁 嗎 ?」 那 時 有 一比 丘 說 ..「 大 德 ! 我 在 晚 上 看 到 和 聽 到 如 此 這 般 可 怕 的 東 西 ,以 及 聞 到 臭 味 , 因 此 心 不 得 安 寧 。」 所 有 的 比 丘 都 告 知 他 們 的見 聞 。 僧 伽 長 老 說 ..「 世 尊 宣 佈 說 ..『 友 ! 兩 種 雨 安 居 1 』。我 們 住 的 這 個 地 方 不 適 當 的 話 , 上 座 下 座 ( 一 起 去 ) 覲 見 世 尊 之後 , 問 其 他 適 當 的 住 處 。」「 善 哉 ! 大 德 。」 那 些 長 老 比 丘 整頓 好 住 所 , 帶 著 衣 缽 , 因 為 對 諸 村 民 沒 有 黏 著 , 就 沒 有 任 何 通報 , 他 們 就 往 舍 衛 城 走 , 漸 次 地 抵 達 舍 衛 城 覲 見 世 尊 。世 尊 見 到 那 些 比 丘 , 說 這 ..「 諸 比 丘 ! 我 所 宣 佈 的 ( 戒 )學 ,( 規 定 ) 在 雨 安 居 期 間 不 應 該 到 處 遊 行 , 為 什 麼 你 們 還 到 處遊 行 ?」 他 們 一 五 一 十 告 訴 世 尊 。 世 尊 觀 察 整 個 閻 浮 提 洲 , 甚至 於 不 見 一 張 四 腳 椅 子 大 小 的 別 的 地 方 更 適 合 他 們 的 住 所 。 然後 , 對 那 些 比 丘 說 ..「 諸 比 丘 ! 你 們 不 要 再 找 其 他 適 當 的 住處 , 你 們 住 的 那 個 地 方 就 能 夠 讓 你 們 達 成 諸 漏 盡 2 。 諸 比 丘 !1兩 種 雨 安 居 .. 是 表 示 如 果 破 了 前 安 居 , 還 可 以 作 後 安 居 。《 增 支 部 》A.2.1-10/I,51...「 前 (purimika 安 居 ) 與 後 (pacchimika 安 居 ), 諸 比 丘 ! 這兩 者 是 進 入 雨 ( 安 居 ) (vassupanayika)。」(cf.Vin.Mv.I,137.;Cv.II,167.)《 增支 部 注 》A.A.2.1(10)..「 前 (purimika 安 居 ).. 阿 沙 荼 月 (asalhiya, 陰 曆 5月 16 至 6 月 15)( 的 ) 隔 天 (6 月 16), 應 進 入 ( 安 居 ), 到 迦 底 迦 月 ( 農 曆 9月 16 至 10 月 15) 的 前 一 天 月 圓 日 (9 月 15) 為 盡 頭 , 即 ( 雨 季 ) 最 初 三 個 月 。後 (pacchimika 安 居 ) .. 阿 沙 荼 月 的 隔 月 應 進 入 ( 安 居 ) (masagatayaasalhiya upagantabba) 迦 底 迦 月 的 盡 頭 的 最 後 一 天 , 即 ( 雨 季 ) 後 面 三 個 月 。」2諸 漏 盡 .. 漏 ..asava (a 向 、 從 …+√su 流 動 ),【 陽 】 煩 惱 的 一 種 名 詞 , 直 譯 :「 流 向 , 從 … 流 」。 諸 漏 盡 .. 諸 煩 惱 的 滅 絕 無 餘 , 表 示 證 得 阿 羅 漢 的 狀 態 。11你 們 回 去 那 原 來 依 靠 的 住 處 。 假 如 學 到 這 護 衛 (parittaṁ ;safeguard), 就 不 用 害 怕 那 些 天 神 , 你 們 將 有 這 個 護 衛 的 業 處 。」這 是 經 中 所 說 的 。( 世 尊 ) 又 說 ..「 諸 比 丘 ! 你 們 回 去 原 來 依 靠 的 住 處 。」 世1尊 說 ..「 還 有 , 阿 蘭 若 住 者 應 該 知 道 護 衛 。 朝 暮 誦 兩 次 慈 經 ,兩 次 護 衛 , 兩 次 不 淨 ( 觀 ), 兩 次 死 隨 念 , 及 轉 向 八 大 悚 懼 事 。八 大 悚 懼 事 (aṭ ṭ ha mahā saṁ vegavatthū ni).. 生 、 老 、 病 、死 , 及 四 種 惡 趣 之 苦 2 ; 或 者 說 , 生 、 老 、 病 、 死 及 惡 趣 之 苦為 第 五 種 ; 過 去 輪 迴 苦 之 根 、 未 來 輪 迴 苦 之 根 、 現 在 求 食 為 痛苦 之 根 。」 這 樣 世 尊 講 述 護 衛 之 後 , 那 些 比 丘 得 到 慈 ( 心 ) 的 義理 、 保 護 的 義 理 、 毘 婆 舍 那 及 禪 那 基 礎 的 義 理 。 這 是 經 中 所 說的 。1212◆ ◆ ◆阿 蘭 若 :arabba, arabba,【 中 】。 另 譯 : 阿 練 若 、 森 林 、 閑 林 、 空 閑 處 。阿 蘭 若 並 不 完 全 是 森 林 。《 清 淨 道 論 》( 葉 均 譯 ):「 除 了 村 和 村 的 邊 界外 , 其 他 的 一 切 處 都 為 阿 練 若 。」(Vin.III,p.46.)。 若 據 阿 毘 達 摩 論 師 的說 法 :「 於 帝 柱 之 外 , 一 切 都 為 阿 練 若 。」(《 分 別 論 》Vibh.p.251.) 然而 據 經 師 解 說 關 於 阿 練 若 的 範 圍 :「 至 少 要 有 五 百 弓 ( 大 約 1 公 里 。 一 弓dhanu 約 四 肘 hattha。1 肘 =46~56 cm) 的 距 離 才 名 阿 練 若 。」(《 一 切 善 見律 》Samantapasadika p.301.) (Vism.72.)四 種 惡 趣 之 苦 .. cattari apayadukkhani 。 地 獄 (nirayo) 、 畜 生(tiracchanayoni)、 餓 鬼 (pettivisayo)、 阿 修 羅 (asurakaya), 即 為 四 惡 趣(cattaro apaya) (Saddanitippakaranam(Dhatumala 語 法 論 , CS:pg.144))。apaya.. 離 去 處 。D.A.16./II,544(CS:pg.2.134):「 地 獄 是 所 謂 缺 乏 福 樂 ,是 ‘ 離 去 ( 福 樂 ) 處 ’。」(Nirayadayo hi vaddhisavkhatato ayato apetatta apay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序 分 〕 1第 一 偈 釋 義 (Paṭ hamagā thā vaṇ ṇanā )1-1.Karaṇ ī ya-m-attha-kusalena yan-taṁ-santaṁ padaṁabhisamecca.應 該 作 利 益 以 善 巧 什 麼 這 寂 靜 ( 涅 槃 ) 狀 態 完 全 了 解 、 得 到若 要 得 到 寂 靜 , 應 該 善 巧 於 作 利 益 :《 慈 經 注 》在 此 「 應 該 善 巧 於 作 利 益 」(karaṇ ī yamatthakusalena),對 第 一 偈 作 逐 句 解 釋 ..「 應 該 作 」(karaṇ ī yaṁ =kā tabbaṁ ,grd.).. 值 得 作 (karaṇ ārahaṁ ) 之 義 。「 利 益 」(attho).. 行 道(paṭ ipadā ; way) , 或 任 何 自 己 的 利 益 (attano hitaṁ orattadatthaṁ, 指 四 道 、 四 果 和 涅 槃 ), 因 為 這 一 切 是 被 尊 敬 的 ,所 以 稱 為 「 利 益 」。 因 為 是 被 尊 敬 的 , 所 以 稱 為 「 應 該 接 近 」。「 善 巧 於 利 益 」(atthe kusalena=atthakusalena) 是 聰 明 於 利 益 。(1)「 那 」(yaṁ ;what).. 不 限 定 主 格 。「 它 」(taṁ ;this).. 限定 受 格 。 或 者 ..(2)(yaṁ taṁ ;that which) 這 兩 者 都 是 主 格1 「 序 分 」 即 經 文 的 開 頭 的 。 在 此 說 修 慈 之 前 的 準 備 功 夫 ──「 能 幹 」 等共 15 項 德 目 , 可 以 說 是 「 前 分 行 道 」(pubbabhagapatipada)── 進 入 主要 的 修 持 主 題 之 前 的 行 道 , 中 國 古 說 用 「 前 方 便 」。13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upayogavacanaṁ , nom.)。「 寂 靜 」(santaṁ padaṁ;the State ofPeace).. 受 格 (paccattavacanaṁ , acc.), 在 此 , 從 特 相 上 說 「 寂靜 」(santaṁ ), 從 達 到 上 說 「 狀 態 」(padaṁ ), 這 是 涅 槃 (nibbā na)的 同 義 詞 。「 得 到 」(abhisamecca).. 完 全 了 解 (abhisamā gantvā )。「 能幹 」 是 有 能 力 , 精 練 、 勝 任 之 謂 。「 正 直 」(ujū ).. 與 「 誠 實 」相 關 (ajjavayutto)。「 坦 誠 」(suhuju= sū jū ).. 非 常 的 正 直 。「 好教 」(suvaco) 是 於 他 , 容 易 調 教 (sukhaṁ vaco tasminti)。「 應 該有 」(assa).. 修 習 (bhaveyya)。「 柔 軟 」(mudu).. 與 「 柔 和 」 相關 (maddavayutto)。「 不 驕 傲 」(anatimā ni) 是 不 過 慢 。然 後 , 在 此 , 義 理 的 釋 義 ..「 若 要 得 到 寂 靜 , 應 該 善 巧於 作 利 益 」.. 在 此 有 「 應 該 作 」 與 「 不 應 該 作 」。 這 裡 簡 要 地說 , 應 該 作 的 是 三 學 1 。 不 應 該 作 的 是 敗 「 戒 」、 敗 「( 正 ) 見 」、敗 「 行 」、 敗 「 正 命 」( 正 當 的 生 計 方 式 ) 如 是 等 。 同 樣 地 , 有善 巧 於 利 益 , 不 善 巧 於 利 益 。 在 此 「 不 善 巧 於 利 益 」 是 指 在 ( 佛 )教 中 出 家 後 , 不 從 事 自 己 的 正 事 , 損 壞 戒 , 過 著 二 十 一 種 不 正當 的 謀 生 方 式 2 。 例 如 ..(1) 送 竹 子 、(2) 送 樹 葉 、(3) 送 花 、(4)1三 學 ..sikkhattayam。 即 三 增 上 學 , 指 .. 增 上 戒 學 、 增 上 心 學 、 增 上 慧 學 。《 長 部 注 》D.A.33./III,1003...「 增 上 戒 學 .. 五 戒 、 十 戒 、 波 羅 提 木 叉 戒 ( 比丘 戒 有 227 條 戒 )。 增 上 心 學 .. 指 八 種 禪 那 ( 四 色 禪 及 四 無 色 禪 ), 及 以 毘 缽舍 那 為 基 礎 的 禪 那 。 增 上 慧 學 .. 自 業 智 的 智 慧 ( 知 道 自 己 是 業 的 主 人 , 所 有自 己 的 業 果 都 是 自 己 過 去 造 的 ), 及 毘 缽 舍 那 的 智 慧 。」 三 增 上 學 為 體 證 涅槃 的 基 礎 , 三 增 上 學 是 互 相 關 聯 的 , 不 只 是 持 戒 、 得 定 、 發 慧 的 單 一 路 徑 ,有 時 可 以 定 來 淨 化 戒 ( 定 共 戒 ), 以 慧 ( 反 省 ) 來 淨 化 戒 , 以 慧 ( 技 術 ) 來 助 長 定 。2不 正 當 的 謀 生 方 式 ..micchajiva, 邪 命 。 邪 命 的 內 容 還 有 很 多 ,《 沙 門 果經 》(D.2./ I,67.) 提 出 不 少 項 目 ..「 看 人 四 肢 、 手 、 腳 等 的 痕 跡 來 預 言 長 壽 、發 達 等 , 或 相 反 的 命 運 ; 藉 著 預 兆 與 徵 象 來 占 卜 ; 依 閃 電 與 天 兆 來 占 卜 ;解 釋 夢 境 ; 依 身 上 的 痕 跡 來 算 命 ; 依 布 被 老 鼠 咬 的 痕 跡 來 占 卜 ; 做 火 供 ;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送 水 果 、(5) 送 沐 浴 粉 、(6) 送 牙 刷 ( 齒 木 )、(7) 送 洗 臉 水 、(8) 送竹 子 作 禮 物 、(9) 送 泥 土 、(10) 諂 媚 、(11) 豆 湯 語 ( 喻 半 真 半 假 ,似 是 而 非 )、(12) 撫 愛 ( 他 人 的 孩 子 )、(13) 步 行 運 送 資 訊 、(14)醫 療 、(15) 作 使 者 ( 報 信 的 工 作 )、(16) 作 差 使 者 、(17) 破 癰 、(18)傷 痛 處 塗 油 、(19) 看 風 水 、(20) 看 星 宿 、(21) 看 手 相 。 六 種 「 非行 處 」(agocara 不 適 合 行 踏 的 地 方 ), 即 如 .. 到 妓 院 、 寡 婦 、 處女 (kumā rikā ,《 分 別 論 》 作 ..thullakumā rigocaro 老 處 女 行處 )、 閹 割 之 人 、 比 丘 尼 、 酒 家 托 缽 。 和 國 王 、 大 臣 共 住 , 不適 當 的 跟 隨 外 教 徒 、 外 教 徒 弟 子 , 結 交 在 家 人 , 或 那 些 沒 有 信仰 、 沒 有 清 淨 心 的 人 , 不 作 井 的 人 、 責 備 的 人 、 辱 駡 的 人 、 不作 福 利 的 人 、 不 作 利 益 的 人 、 不 悅 的 人 1 、 不 安 份 守 己 的 人 ,諸 比 丘 、( 諸 比 丘 尼 、 諸 優 婆 塞 、) 諸 優 婆 夷 , 如 此 這 般 的 服 侍 、結 交 、 侍 候 這 類 的 人 , 這 是 「 不 善 巧 於 利 益 」。( 參 考 《 分 別 論 》Vbh.246~7.)若 是 在 ( 佛 ) 教 中 出 家 後 , 從 事 自 己 的 正 事 , 不 損 壞 戒 , 過著 四 種 遍 淨 戒 , 建 立 實 踐 (1) 以 信 為 首 的 守 護 波 羅 提 木 叉 。(2)以 ( 正 ) 念 為 首 的 守 護 諸 根 。(3) 以 精 進 為 首 的 正 命 遍 淨 。(4) 以 智慧 為 首 的 省 思 資 具 , 這 是 「 善 巧 於 利 益 」。若 處 於 七 種 淨 化 過 失 ..(1) 守 護 波 羅 提 木 叉 。(2) 在 所 緣 ( 對象 ) 撞 擊 六 根 門 時 , 守 護 諸 根 , 停 止 淪 落 貪 婪 等 。(3) 迴 避 不 正從 杓 中 做 供 養 ; 供 養 莢 、 米 粉 、 米 粒 、 酥 油 與 油 給 天 神 ; 從 口 中 做 供 養 ;供 養 血 牲 給 天 神 ; 依 手 指 尖 來 預 言 ; 決 定 擬 建 房 屋 或 園 林 的 地 點 是 否 吉祥 ; 為 國 家 大 臣 預 言 ; 驅 趕 墳 場 的 妖 怪 ; 驅 鬼 ; 住 土 屋 者 所 宣 說 的 咒 術 ;蛇 咒 ; 毒 術 、 蠍 術 、 鼠 術 、 鳥 術 、 烏 鴉 術 ; 預 言 他 人 的 壽 命 ; 唸 咒 以 保 護他 人 不 被 箭 所 傷 ; 唸 咒 以 了 解 動 物 的 語 言 ── 他 戒 除 這 些 以 低 劣 技 藝(tiracchanavijjaya 畜 生 學 問 ) 而 行 的 邪 命 。」( 德 雄 比 丘 譯 )1不 悅 的 人 .. 脾 氣 不 好 的 人 。 台 語 .. 火 灰 性 (hue hu sinn 3 ), 火 鳥 (hue ciau 2 )。15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 的 謀 生 方 式 。(4) 智 者 所 讚 美 的 佛 陀 及 佛 弟 子 , 稱 讚 受 用 正命 遍 淨 。(5) 省 思 上 述 的 受 用 資 具 。(6) 四 種 姿 勢 ( 行 住 坐 臥 ) 的 變換 ( 的 染 著 或 無 知 )。(7) 淨 化 黏 著 等 省 思 的 正 知 。 這 也 是 「 善 巧於 利 益 」。1就 像 用 鹼 液 來 洗 淨 髒 衣 服 , 用 灰 來 洗 淨 鏡 子 , 用 火 爐 來 提煉 金 子 ; 同 樣 地 , 用 智 慧 來 淨 化 戒 , 以 智 慧 之 水 來 淨 化 戒 。 就像 松 鴉 (kikī ; jay) 孵 卵 ( 由 雌 雄 松 鴉 輪 流 担 任 ) , 犛 牛(camarī ;yak) 護 尾 ( 據 說 犛 牛 寧 可 護 尾 而 死 ), 有 獨 子 的 女 人愛 她 的 獨 子 , 獨 眼 的 人 保 護 他 的 獨 眼 2 ; 同 樣 地 , 他 保 護 自 己眾 多 的 小 戒 蘊 , 朝 暮 省 思 難 以 察 覺 的 小 罪 。 這 也 是 「 善 巧 於 利益 」。就 像 建 立 戒 就 無 悔 3 ; 當 他 鞭 策 行 道 鎮 伏 染 污 , 鞭 策 之 後 ,作 ‘ 遍 ’( 禪 ) 的 反 覆 練 習 (kasiṇ a-parikammaṁ )。 作 了 ‘ 遍 ’ 的 反 覆練 習 之 後 , 他 產 生 三 摩 缽 地 4 。 這 也 是 「 善 巧 於 利 益 」。若 從 三 摩 缽 地 出 來 ( 出 起 ), 他 徹 底 地 知 道 諸 行 ( 無 常等 )(saṅ khā re sammasitvā ), 達 到 阿 羅 漢 狀 態 (arahattaṁ 阿 羅漢 性 )。 這 是 「 善 巧 於 利 益 」 的 頂 峰 。123416鹼 液 ..usodakam, 清 潔 劑 。 最 普 遍 的 來 源 是 火 灰 、 火 燼 , 含 有 鹼 性 物 質 。見 《 清 淨 道 論 》Vism.36.。《 央 掘 魔 羅 經 》 卷 第 一 ..「 不 越 小 戒 , 如 犛牛 愛 尾 ; 守 護 不 捨 , 如 烏 伏 子 。」(T2.521~2)建 立 戒 就 無 悔 ..avippatisarakare sile patitthaya。 這 裡 的 義 理 是 「 先 於 尸 羅( 戒 ) 善 清 淨 故 便 無 憂 悔 , 無 憂 悔 故 歡 喜 安 樂 , 由 有 樂 故 心 得 正 定 , 心 得定 故 能 如 實 知 、 能 如 實 見 , 如 實 知 見 故 能 起 厭 , 厭 故 離 染 , 由 離 染 故 便得 解 脫 , 得 解 脫 故 證 無 所 作 究 竟 涅 槃 。」(T30.436.1;cf.A.10.1,A.11.1.)三 摩 缽 地 ..samapattiyo,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這 裡 「 善 巧 於 利 益 」 的 瞭 解 是 讚 美 「 建 立 戒 就 無 悔 」, 或者 是 「 鎮 伏 染 污 , 策 勵 而 證 得 道 與 果 」, 在 利 益 上 符 應 「 善 巧於 利 益 」。 而 那 些 比 丘 是 這 樣 的 類 型 。(1) 世 尊 說 ..「 應 該 善 巧 於 作 利 益 」, 雖 然 關 係 到 那 些 比丘 , 但 是 說 詞 是 針 對 一 人 ( 以 單 數 的 字 句 呈 現 )。 接 著 , 他 們 產生 疑 惑 ..「 應 該 要 作 什 麼 ?」( 世 尊 ) 說 ..「 要 得 到 寂 靜 」。 在這 裡 的 用 意 是 .. 佛 與 佛 讚 美 那 些 想 要 徹 知 、 貫 通 、 要 住 於 寂 靜涅 槃 的 人 , 應 該 要 作 「 什 麼 」。 這 裡 所 說 的 「 什 麼 」(yaṁ ;what) 是 這 一 行 偈 誦 的 開 始 所 說 的 「 應 該 作 」, 但 是 這 個 子 句「 得 到 寂 靜 」 的 意 義 必 須 完 整 才 能 被 了 解 , 這 就 是 上 述 說 的 「 要住 於 ( 寂 靜 涅 槃 )」。(2) 或 者 這 樣 說 , 能 了 解 它 的 用 意 .. 由 傳 聞 等 , 而 知 道 「 得到 寂 靜 」, 他 以 世 間 智 了 解 「 涅 槃 」 是 一 種 「 寂 靜 」, 當 他 想達 成 「 得 到 寂 靜 」 這 個 結 果 , 那 麼 「 什 麼 」(yan taṁ;‘what’ that)是 符 應 他 修 習 的 「 應 該 作 」,「 這 」(taṁ ;this) 是 應 該 被 「 善巧 於 作 利 益 」 的 人 作 。(3) 或 者 這 樣 說 ,( 諸 比 丘 疑 惑 ) 上 述 的 「 應 該 善 巧 於 作 利 益 」是 指 「 什 麼 ?」 然 後 ( 世 尊 ) 說 ..「 要 得 到 寂 靜 」。 接 下 來 , 這個 用 意 能 夠 被 了 解 .. 以 世 間 的 智 慧 完 全 了 解 寂 靜 , 及 應 該 要 作什 麼 」。「 應 該 要 作 什 麼 」 的 意 思 就 是 「 必 須 作 什 麼 」(kā tabbaṁ )。 這 是 什 麼 意 思 ? 有 什 麼 其 他 應 該 作 的 , 有 助 於證 入 那 ( 寂 靜 )? 這 個 意 思 已 在 開 頭 的 句 子 , 就 表 明 三 學 是 值 得作 的 。 我 們 在 注 釋 中 說 了 .. 有 應 該 作 , 有 不 應 該 作 。《 慈 經 注 》◆ ◆ ◆此 處 極 簡 要 地 教 導 「 三 學 」 是 應 該 作 的 。 由 於 教 得 太 簡 要 ,17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 些 比 丘 有 的 了 解 , 有 的 不 了 解 。 因 為 有 的 不 了 解 , 接 著 ,( 世尊 ) 為 了 讓 那 些 尚 未 了 解 的 人 的 知 道 , 詳 細 說 了 這 下 半 個 偈 誦 ──1-2. sakko ujū ca sū jū ca, suvaco c’assa muduanatimā nī .18能 幹 正 直 和 坦 誠 和 好 調 教 應 該 有 柔 軟 不 過 慢 (= 謙 虛 )他 應 該 要 : 1 能 幹 、 2 正 直 、 3 坦 誠 、 4 好 教 (ㄐㄧㄠ)、 5 柔 軟 、 6 不 驕 傲 ;它 是 什 麼 意 思 ? 住 阿 蘭 若 的 比 丘 , 想 要 住 於 得 到 寂 靜 , 或以 世 間 的 智 慧 , 完 全 了 解 它 , 最 後 證 得 它 , 應 該 有 「 能 幹 」 項目 中 的 具 足 第 二 精 勤 支 ( 無 病 、 無 惱 )、 第 四 精 勤 支 ( 精 進 ), 對於 身 與 命 沒 有 期 待 , 通 達 了 真 理 (sacca), 應 有 能 力 (sakko) 上路 , 遵 守 ‘ 遍 ’(kasiṇ a, 禪 定 的 一 種 修 法 ) 的 反 覆 練 習 的 義 務 等 ,自 己 的 缽 、 衣 等 的 修 護 , 這 些 事 及 其 他 ( 沙 門 應 該 作 的 ) 事 , 對同 梵 行 者 主 要 應 該 作 什 麼 和 次 要 應 該 作 什 麼 , 以 及 其 他 像 這 樣應 具 備 的 .. 能 幹 、 熟 練 、 不 懶 惰 、 精 通 。(1) 能 幹 (sakkoable).. 包 括 正 直 ( 不 詐 ) 與 坦 誠 ( 不 誑 ), 具 有此 特 質 可 精 鍊 於 辦 事 。《 慈 經 注 》「 能 幹 」: 正 是 指 第 三 精 勤 支 的 「 正 直 」。「 正 直 」, 不因 年 輕 時 曾 經 一 度 「 正 直 」 就 滿 足 , 終 身 一 再 保 持 最 佳 狀 態 的率 直 才 是 「 正 直 」。〔 補 注 〕世 尊 開 示 菩 提 王 子 .. 比 丘 具 有 「 五 種 精 勤 支 」(pañcapadhā niyaṅ gā nī ), 能 夠 迅 速 達 到 解 脫 。「 五 種 精 勤 支 」 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一 、 有 信 ( 相 信 如 來 的 覺 悟 saddahati Tathā gatassa bodhiṁ )。二 、 無 病 、 無 惱 ( 消 化 好 、 不 過 冷 、 不 過 熱 )。 三 、 不 詐 (asaṭ ho不 騙 人 )、 不 誑 (amā yā vī 不 騙 己 )。 四 、 精 進 ( 斷 不 善 法 、 具足 善 法 )。 五 、 有 慧 ( 趣 向 ( 透 徹 ) 生 ( 滅 ) 義 , 以 慧 成 就 聖 抉 擇 ( 斷染 ), 正 趣 向 苦 滅 。)。(《 中 部 》M.85./II,95.;D.33./III,237.)(2) 正 直 (ujū ;right).. 質 直 (ujugata)、 不 歪 、 不 曲 。《 慈 經 注 》不 詐 是 「 正 直 」, 不 誑 (amā yā vī ) 是 「 坦 誠 」。 斷 「 身 、語 」 的 扭 曲 為 「 正 直 」, 斷 「 意 」 的 扭 曲 為 「 坦 誠 」。〔 補 注 〕在 世 尊 的 教 誡 中 ,「 正 直 」 是 一 項 重 要 的 教 法 , 對 「 僧 隨念 」( 憶 念 僧 伽 的 功 德 ) 有 一 句 「 正 直 行 道 者 」(ujupaṭ ipanno)的 讚 頌 , 此 句 ,《 清 淨 道 論 》(Vism.219.) 的 解 釋 是 ..「 不 取兩 種 極 端 依 於 中 道 而 行 道 故 , 捨 棄 了 身 語 意 的 彎 曲 及 不 正 等 的過 失 行 道 故 , 為 ‘ 正 直 行 道 ’。」 後 代 的 作 品 說 ..「 直 心 是 道 」、「 直 心 是 道 場 」。在 《 長 部 》(D.25./III,56.) 世 尊 甚 至 於 特 別 凸 顯 「 正 直 」 這單 一 德 目 , 說 ..「 來 ! 明 智 人 (viññū puriso) 不 詐 (asaṭ ho)、不 誑 (amā yā vī )、 正 直 的 人 (ujujā tiko), 我 當 教 他 … 這 無 上清 淨 梵 行 , 於 現 法 中 ( 這 一 生 ), 自 己 將 住 於 作 證 成 就 智 慧 ,( 撇開 七 年 … 乃 至 半 個 月 ) 只 須 七 日 。」 本 經 中 的 「 不 詐 、 不 誑 、正 直 」, 都 是 指 「 正 直 」。 成 就 聖 果 者 , 他 的 心 也 常 住 於 質 直 ,乃 至 於 得 到 悅 、 樂 、 定 。《 增 支 部 》(A.6.10./III,285.~288) 世 尊對 摩 訶 男 (Mahā nā ma 世 尊 的 叔 父 之 子 , 證 初 果 聖 者 ) 說 :「 聖弟 子 隨 念 如 來 (、 法 、 僧 、 戒 、 捨 、 天 ) 時 , 那 個 心 不 纏 縛 於 貪 、19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 纏 縛 於 瞋 、 不 纏 縛 於 痴 ; 該 心 那 時 即 依 法 而 質 直 (ujugata)。…質 直 心 (ujugatacitto) 之 聖 弟 子 , 隨 義 (= 經 教 ) 而 得 悅 (kā yopassambhati) , 身 輕 安 者 受 樂 (passaddhakā yo sukhaṁvediyati) , 受 樂 者 心 得 定 (= 安 置 於 所 緣 )(sukhino cittaṁsamā dhiyati)。… 聖 弟 子 、 得 果 、 知 悉 ( 佛 ) 教 者 , 多 住 於 此 。」(3) 坦 誠 (sū jū , suhuju (su+h+uju))upright).. 直 譯 : 非 常 正 直 。《 慈 經 注 》不 缺 德 、 公 開 地 做 為 「 正 直 」,( 心 中 ) 湧 現 不 缺 德 , 得 到( 自 己 ) 認 定 為 「 坦 誠 」。 如 此 於 所 緣 境 中 ,( 三 增 上 學 ) 前 二 學( 戒 、 定 ) 可 以 鍛 鍊 自 己 清 淨 的 「 正 直 」, 第 三 ( 慧 ) 學 可 以 鍛 鍊自 己 清 淨 的 「 坦 誠 」。〔 補 注 〕「 坦 誠 」 是 內 心 的 不 誑 , 不 說 妄 , 不 隱 瞞 過 失 , 不 自 我 欺騙 。 十 波 羅 蜜 的 「 真 實 」(sacca) 就 是 指 「 正 直 與 坦 誠 」。「 隱 瞞 過 失 」 是 不 坦 誠 , 屬 於 故 妄 語 罪 ( 故 意 說 妄 語 )。 講妄 語 之 前 可 能 是 貪 或 瞋 的 理 由 , 但 是 講 妄 語 的 那 一 刻 ( 近 因 ),是 覆 藏 真 實 而 發 言 , 覆 藏 屬 於 「 慳 」 心 所 , 亦 即 是 屬 於 「 瞋 根 」。《 律 藏 》(Vin.Mv.I,103.):「 比 丘 憶 念 有 罪 而 不 發 露 ( 即 覆 藏 ),即 是 故 妄 語 罪 。」若 是 同 梵 行 者 (sabrahmacā rī naṁ ) 之 間 , 若 看 到 同 伴 的過 失 , 而 沒 有 把 同 伴 的 過 失 告 訴 他 , 也 有 「 隱 瞞 過 失 」 之 嫌 。若 看 到 同 伴 的 過 失 , 不 把 同 伴 的 過 失 告 訴 他 本 人 , 卻 告 訴 別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人 , 當 作 飯 後 茶 餘 的 閒 聊 , 這 樣 作 , 會 添 增 糾 紛 的 根 源 。 經 中告 誡 要 斷 兩 舌 ( 搬 弄 是 非 ),「 捨 離 兩 舌 , 若 聞 此 語 , 不 傳 至 彼 ;若 聞 彼 語 , 不 傳 至 此 。」(《 長 阿 含 20 經 》《 阿 摩 晝 經 》T1.83.3)「 道 人 是 非 者 , 便 是 是 非 人 」。 若 是 為 了 解 疑 , 解 決 事 端 , 提出 對 策 等 , 而 轉 告 主 人 、 主 管 、 或 有 智 慧 能 力 者 , 則 不 構 成 添增 糾 紛 。 佛 教 中 對 如 法 舉 發 他 人 罪 過 的 舉 發 者 不 指 責 。 若 談 某個 例 子 ( 個 案 ) 而 不 涉 及 人 名 , 作 為 討 論 法 義 , 則 無 妨 。(4) 好 教 (ㄐㄧㄠ) (suvaco(su-vaco);meek, easily-speakable-to) 好調 教 , 易 受 教 難 調 教 (du-bbaco)(《 雜 阿 含 1138經 》 譯 作 : 難 可 教 授 du-bbacā )、 好 ( 狡 ) 辯 。《 慈 經 注 》不 只 要 全 面 地 「 正 直 和 坦 誠 」, 而 且 也 要 「 好 教 」。 若 有人 訓 誡 :「 不 應 該 這 樣 做 」。( 被 受 訓 誡 者 答 辯 :)「 你 看 到 什麼 ?」「 你 聽 到 什 麼 ?」「 是 誰 告 訴 你 的 ?」 若 是 回 答 說 :「 和尚 1 、 阿 闍 梨 2 、 忠 實 的 朋 友 親 自 看 到 。」 如 果 他 惱 怒 而 沉 默 下來 , 不 予 理 會 。 如 此 一 來 , 他 會 遠 離 殊 勝 的 修 證 。 如 果 勸 誡 了之 後 , 他 的 反 應 是 :「 善 哉 ! 大 德 ! 說 得 好 , 我 的 過 失 是 不 容易 發 現 的 , 如 果 您 再 看 到 我 的 過 失 的 話 , 請 您 慈 悲 告 訴 我 , 讓我 能 長 久 得 到 您 的 教 導 。」 依 隨 著 勸 告 , 他 將 離 殊 勝 的 修 證 不遠 。 因 此 接 受 他 人 的 勸 勉 , 就 是 「 好 教 」。12和 尚 ..upajjhayo。 在 出 家 受 具 足 戒 的 儀 式 中 , 五 位 比 丘 ( 在 邊 地 , 遠 離 恆河 兩 岸 的 ‘ 中 國 ’) 或 十 位 比 丘 ( 在 ‘ 中 國 ’) 中 , 首 要 的 攝 受 者 , 具 有 十 個 戒 臘以 上 的 比 丘 。阿 闍 梨 ..acariyo, 親 教 師 。 比 丘 離 開 和 尚 , 依 止 學 法 的 老 師 , 也 是 須 要具 有 十 個 戒 臘 以 上 的 比 丘 。 依 止 阿 闍 梨 學 習 , 通 常 是 五 年 , 有 些 道 場 規定 要 十 年 , 若 是 一 直 不 通 曉 戒 律 , 甚 至 於 要 終 身 依 止 。21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 注 〕《 人 施 設 論 》 說 ..「 什 麼 人 是 好 教 的 人 呢 ? 在 這 裡 什麼 是 好 教 性 呢 ? 當 以 ( 正 ) 法 勸 說 時 , 受 諫 、 好 教 、 好 教 性 、 不採 取 敵 對 、 不 反 對 、 尊 敬 、 尊 敬 性 、 恭 敬 性 、 贊 同 性 -- 這 被 稱為 好 教 性 。 具 足 這 好 教 性 是 :「 好 教 的 人 」(PuggalapaññattiCS:2.75. pg.127.)。《 中 部 》《 思 量 經 》(M.15./I,95~96.) 說 十 六 種 「 難 調 教 」 者 :1. 惡 欲 (《 增 支 部 注 》A.A.6.36./III,364.: 惡 欲 : 產 生 不 安 份 之欲 者 是 無 戒 者 )。2. 自 讚 毀 他 (attukkaṁ sako hoti paravambhī )。3. 忿 怒 , 被 忿 怒 所 支 配 (na kodhano hoti na kodhā bhibhū to)。4. 因 忿 怒 而 報 復 (kodhahetu upanā hī )。5. 因 忿 怒 而 頑 固 (kodhahetu abhisaṅ gī )。6. 因 忿 怒 而 發 忿 怒 之 語 (kodhasā mantā vā caṁnicchā retā )。7. 被 勸 告 ( 或 責 備 ) 時 敵 對 勸 告 者 (codito codakena codakaṁpaṭ ippharati)。8. 被 責 備 時 輕 視 (apasā deti) 責 備 者 。9. 被 勸 告 時 反 詰 (paccā ropeti=paṭ i 反 +ā ropeti 檢 舉 ) 勸 告 者 。10. 以 忿 怒 避 開 話 題 (aññenaññaṁ paṭ icarati), 顧 左 右 而 言 他(bahiddhā 外 kathaṁ 論 apanā meti 驅 逐 ), 而 現 忿 恨(kopa)、 瞋 恚 (dosa)、 不 滿 (appaccaya)。11. 被 勸 告 時 引 喻 失 義 (apadā ne na sampā yati)。12. 覆 惡 者 (makkhī )、 惱 害 者 (paḷ ā sī )。13. 嫉 者 (issukī )、 慳 者 (maccharī )。14. 狡 詐 者 (saṭ ho, 即 不 正 直 )、 詐 瞞 者 (mā yā vī , 不 坦 誠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15. 傲 頑 (thaddho)、 過 慢 者 (atimā nī )。16. 染 於 世 俗 者 (sandiṭ ṭ hiparā mā sī ) , 固 執 己 見 者(ā dhā naggā hī ), 為 難 捨 性 者 (duppaṭ inissaggī )。與 「 難 調 教 」 相 反 的 , 則 是 「 好 調 教 」。世 尊 的 名 號 中 有 一 句 「 無 上 士 調 御 丈 夫 」(AnuttaroPurisa-damma-sā rathī 無 上 者 ‧ 應 被 調 伏 的 人 的 調 御 者 ), 但是 對 某 類 頑 固 不 靈 者 , 世 尊 也 無 法 施 教 。 經 典 中 說 到 , 世 尊 對提 婆 達 多 (Devadatto) 及 其 同 黨 瞿 迦 梨 比 丘 (Kokā liko) 無 法 教導 。 結 果 , 提 婆 達 多 因 犯 五 逆 的 其 中 三 項 ( 殺 阿 羅 漢 ( 蓮 華 色 比丘 尼 )、 惡 心 出 佛 身 血 、 破 和 合 僧 ) 而 墮 無 間 地 獄 ; 瞿 迦 梨 因 謗舍 利 弗 、 大 目 揵 連 而 墮 大 紅 蓮 花 地 獄 (《 經 集 》Sn.III.10.,《 相應 部 》S.6.10.,《 雜 阿 含 1278 經 》,《 別 譯 雜 阿 含 276 經 》,《 增 支 部 》A.10.89. , 《 增 壹 阿 含 21.5 經 》)。 難 調 教 的 人 , 是 在 團 體 中 最 傷 腦 筋 的 。 僧 團 對 難 調教 的 比 丘 , 苦 勸 無 效 , 最 後 使 出 的 手 段 是 「 梵 壇 罰 」(brahmadaṇ ḍo 默 擯 , 諸 比 丘 不 再 理 會 他 ), 或 請 出 山 門 。 難 調 教 的 在 家 人 , 則 採 取 「 覆 缽 」, 不 再 接 受 他 的 供 養 。 這些 非 常 手 段 是 要 使 那 些 難 調 教 者 能 夠 清 醒 過 來 。對 於 「 過 失 」(accayaṁ 罪 ) 的 處 理 , 有 不 妥 當 及 妥 當 的 處理 各 三 種 , 區 分 愚 者 與 智 者 。《 增 支 部 》(A.3.4./I,103.)( 世 尊說 )..「( 一 ) 於 過 不 見 過 ,( 二 ) 於 過 見 過 , 但 不 如 法 懺 悔 ,( 三 )再 者 , 不 接 受 他 人 如 法 發 露 過 失 ( 懺 悔 )。 諸 比 丘 ! 成 就 這 三 法者 , 當 知 是 愚 人 。…( 一 ) 於 過 見 過 ,( 二 ) 於 過 見 過 而 如 法 懺 悔 ,( 三 ) 再 者 , 接 受 他 人 如 法 發 露 過 失 ( 懺 悔 )。 諸 比 丘 ! 成 就 這 三法 者 , 當 知 是 智 人 。」 一 般 人 犯 過 失 , 若 不 關 係 到 他 人 , 則 自己 責 心 懺 ( 自 責 犯 錯 , 以 後 不 再 犯 ) 即 可 。 如 果 對 某 人 犯 過 失 ,內 心 有 懺 悔 , 但 是 嘴 巴 不 講 出 聲 ; 用 微 笑 、 幫 忙 、 送 禮 等 表 示道 歉 , 不 算 是 如 法 懺 悔 (yathā dhammaṁ paṭ ikaroti), 必 須 在23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 事 人 面 前 說 , 對 某 某 事 「 抱 歉 」、「 對 不 起 」 或 用 寫 字 表 示 ,這 樣 才 是 如 法 懺 悔 。 犯 過 失 的 人 若 誠 懇 道 歉 , 而 當 事 人 ( 受 害者 ) 一 定 要 接 受 , 不 管 什 麼 深 仇 大 恨 , 沒 有 不 可 原 諒 的 。 若 是比 丘 犯 過 失 , 若 不 關 係 到 他 人 , 有 的 小 罪 可 以 責 心 懺 , 有 的 小罪 、 中 罪 只 須 要 向 當 事 者 或 任 一 清 淨 比 丘 懺 悔 , 重 罪 ( 僧 殘 罪 )則 須 要 向 十 位 以 上 的 清 淨 比 丘 懺 悔 及 作 特 別 的 儀 法 , 至 於 波 羅夷 ( 斷 頭 罪 , 犯 淫 戒 等 四 重 罪 ) 則 不 可 因 懺 悔 而 清 淨 , 必 須 還 俗 。《 增 支 部 》(A.5.167./III,196.): 舍 利 弗 尊 者 說 : 諫 誨 比 丘若 欲 諫 誨 他 人 , 須 於 內 心 想 起 五 法 , 方 可 諫 誨 他 人 ..一 、 我 將 適 時 說 , 非 非 時 。二 、 我 將 以 真 實 說 , 非 以 非 真 實 。三 、 我 將 以 柔 軟 說 , 非 麤 硬 。四 、 我 將 為 利 益 說 , 非 為 無 利 益 。五 、 我 將 以 慈 心 說 , 非 懷 瞋 。(5) 柔 軟 (mudugentle;lit. malleable).. 柔 和 、 不 僵 硬 。《 慈 經 注 》24同 樣 地 , 有 了 「 好 調 教 」, 也 應 該 有 「 柔 軟 」。「 柔 軟 」:世 俗 人 中 , 當 使 者 、 差 遣 者 等 連 絡 事 情 時 , 他 處 於 柔 軟 的 狀 態 ,不 硬 梆 梆 的 , 有 履 約 的 義 務 , 在 整 個 梵 行 ( 生 活 ) 該 有 柔 軟 , 就像 處 處 應 用 寬 恕 的 心 。 換 句 話 說 「 柔 軟 」 是 : 不 皺 眉 ( 苦 瓜臉 )(abhā kuṭ iko ; grimaces) , 和 藹 可 親 (uttā namukho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welcoming, ready to speak), 談 得 愉 快 (sukhasambhā so;easy totalk with), 關 懷 語 (paṭ isanthā ravutti)-- 像 淺 灘 (sutitthaṁ ) 一 樣容 易 上 岸 。〔 補 注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 蘊 、 行 蘊 的1軟 性 、 2 柔 軟 性 、 3 不 硬 性 、 4 不 僵 硬 性 。」「 在此 , 什 麽 是 心 柔 軟 性 (cittamudutā )? 此 是 所 有 識 蘊 的1軟 性 、2柔 軟 性 、 3 不 硬 性 、 4 不 僵 硬 性 。」 內 心 不 預 設 立 場 (anodhi)、有 彈 性 空 間 、 轉 圜 餘 地 , 都 是 屬 於 柔 軟 , 有 柔 軟 之 際 將 湧 現 善心 。 相 反 地 , 態 度 強 硬 、 語 言 粗 暴 、 預 設 立 場 (odhi)、 沒 有 彈性 空 間 、 沒 有 轉 圜 餘 地 , 都 屬 於 不 柔 軟 。 不 柔 軟 是 不 善 心 的 湧 現 。《 清 淨 道 論 》(Vism.299.) 說 :「 親 切 語 (sakhilo)、 談 得 愉快 (sukhasambhā so) 、 說 話 客 氣 (sammodako) 、 和 藹 可 親(uttā namukho), 以 如 蜜 的 聲 調 說 法 (pubbabhā sī madhurenasarena dhammaṁ osā reti) , 及 以 完 整 的 語 句 說 法(parimaṇ ḍalehi padabyañjanehi dhammakathaṁ katheti)。」 也可 以 視 為 「 柔 軟 」 的 表 現 。 口 已 被 調 伏 的 比 丘 , 說 法 的 聲 調 如蜜 般 。《 法 句 經 》(Dhp.v.363.) 說 ..「 若 口 已 被 完 全 調 御 ( 不 說(6) 不 驕 傲 (anatimā nī not proud).. 謙 卑 。《 慈 經 注 》他 不 只 要 全 面 地 「 柔 軟 」, 而 且 也 要 「 不 驕 傲 」,( 由 於 )出 生 ( 高 貴 的 ) 種 姓 等 , 對 他 人 也 不 驕 傲 , 不 輕 視 。 例 如 舍 利 弗尊 者 ( 出 身 婆 羅 門 種 ) 自 己 卻 以 賤 民1 ( 旃 陀 羅 ) 的 心 態(caṇ ḍālakumā rakasamena) 對 待 他 人 。謊 等 )(saṁ yato), 語 言 ( 已 被 完 全 調 御 )(mantabhā ṇī), 不 驕〔 補 注 〕傲 的 比 丘 , 解 釋 義 理 及 法 , 他 講 的 話 如 蜜 (madhuraṁ )。」當 有 某 比 丘 憤 慨 的 向 世 尊 告 狀 , 說 舍 利 弗 尊 者 輕 慢 他 , 舍「 柔 軟 」 包 括 心 所 與 心 的 柔 軟 ,《 法 集 論 》(Dhs.#44.):「 在 此 , 什 麽 是 心 所 柔 軟 性 (kā yamudutā )? 此 是 所 有 受 蘊 、25126賤 民 .. 旃 陀 羅 (candala), 又 作 旃 荼 羅 、 栴 荼 羅 , 乃 最 下 級 之 種 族 , 專 事獄 卒 、 販 賣 、 屠 宰 、 漁 獵 等 職 。 印 度 政 府 已 廢 除 賤 民 制 度 , 但 「 賤 民 」依 然 存 在 , 在 印 度 賤 民 人 口 多 達 1 億 6 千 萬 , 占 總 人 口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利 弗 尊 者 答 覆 世 尊 , 表 明 他 對 待 人 的 心 態 , 他 的 心 一 直 都 像 大地 一 樣 , 承 受 種 種 污 穢 、 不 淨 物 , 不 輕 慢 他 人 。 以 入 村 莊 的 心態 來 說 , 舍 利 弗 尊 者 說 :「 大 德 ! 譬 如 旃 陀 羅 子 、 旃 陀 羅 女 之手 拿 著 鍋 , 身 穿 敝 衣 , 低 聲 下 氣 入 村 落 。 大 德 ! 我 的 心 等 於 旃陀 羅 子 、 旃 陀 羅 女 , 我 住 於 極 廣 、 甚 大 、 無 量 、 無 怨 、 無 惡 意 。」(《 增 支 部 》A.9.11./IV,376) 舍 利 弗 尊 者 表 白 之 後 , 該 比 丘 懺 悔謝 罪 , 請 求 舍 利 弗 尊 者 包 容 他 , 他 也 包 容 尊 者 。關 於 「 傲 慢 」, 經 中 有 時 說 「 三 種 慢 」.. 我 勝 (seyyo’hamasmi 我 是 優 的 )、 我 等 (sadiso’ham asmi 我 是 相 等 的 )、 我 劣 (hī no’ham asmi 我 是 卑 的 )。三 種 慢 又 各 細 分 三 類 , 共 有 九 慢 (navavidho mā no):1. 他 勝 以 為 我 勝 ,2. 他 勝 以 為 我 與 他 相 等 ,3. 他 勝 以 為 我 劣 ;4. 與 他 相 等 , 以 為 我 勝 ,5. 與 他 相 等 , 以 為 我 與 他 相 等 ,6. 與 他相 等 , 以 為 我 劣 ;7. 他 劣 以 為 我 勝 ,8. 他 劣 以 為 我 與 他 相 等 ,9.他 劣 以 為 我 劣 。 消 除 我 慢 的 方 法 : 不 與 人 比 較 、 較 量 ; 若 失 察作 比 較 時 , 坦 承 慢 心 作 祟 。 佛 教 中 不 許 比 賽 , 不 許 較 量 。 經 中有 說 較 量 誰 說 法 說 得 多 、 好 、 長 , 為 犯 戒 行 為 。( 見 S.16./II,204.)◆ ◆ ◆第 二 偈 釋 義 (Dutiyagā thā vaṇ ṇanā )2-1.Santussako ca su-bharo ca, appakicco ca sallahuka-vutti;知 足 和 易 扶 養 、 護 持 和 少 作 務 和 簡 樸 的 生 活 、 習 慣27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7知 足 、 8 易 扶 養 、 9 少 俗 務 、 10 生 活 簡 樸 、(7) 知 足 (santussakocontented).. 滿 足 、 滿 意 。《 慈 經 注 》如 是 世 尊 所 說 的 「 若 要 得 到 寂 靜 」, 欲 證 得 或 欲 全 部 獲得 的 話 , 當 陳 述 完 阿 蘭 若 比 丘 達 成 所 應 該 作 的 之 後 , 再 來 , 陳述 第 二 偈 要 說 的 「 知 足 」。別 處 說 ( 吉 祥 經 ) 「 知 足 與 感 恩 」 (santuṭ ṭ hī cakataññutā )。 這 裡 說 以 十 二 種 對 自 己 現 有 的 東 西 滿 足 為 「 知足 」。 或 者 說 ,「 滿 足 」(tussati) 是 : 滿 意 (tussako)、 對 自 己 所擁 有 的 東 西 滿 意 (sakena tussako)、 對 自 己 現 有 的 東 西 滿 足(santena tussako)、 對 一 切 東 西 一 視 同 仁 的 滿 足 (samena tussakoti)等 為 「 知 足 」(santussako)。在 此 , 說 「 自 己 」(sakaṁ ), 經 由 托 缽 所 得 的 食 物 , 如此 , 具 足 圓 盤 , 分 配 自 己 的 已 接 受 、 已 現 前 的 四 資 具 , 美 好 的 ,不 美 好 的 , 尊 敬 , 不 尊 敬 , 接 受 時 , 受 用 時 , 嚼 動 ,( 吞 食 ) 不見 之 後 , 滋 養 ( 身 體 ), 稱 為 「 對 自 己 所 擁 有 的 東 西 滿 意 」。「 現 有 的 」(santaṁ ), 指 自 己 已 得 到 ,「 滿 足 已 存 在 的現 有 的 東 西 , 不 渴 望 其 他 的 , 斷 了 貪 婪 」, 稱 為 「 對 自 己 現 有的 東 西 滿 足 」。「 一 視 同 仁 」(santena tussako), 對 美 好 的 , 不美 好 的 , 斷 了 好 惡 , 對 一 切 東 西 平 等 看 待 的 滿 足 , 稱 為 「 一 視同 仁 的 滿 足 」。〔 補 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世 尊 說 衣 食 住 藥 ( 四 資 具 ), 少 價 而 隨 處 可 取 得 , 而 且 沒 有過 失 , 有 四 類 , 比 丘 可 以 因 此 而 知 足 (santuṭ ṭ hi)。《 增 支 部 》A.4.27./II,26~7...「 諸 比 丘 ! 衣 服 之 中 , 糞 掃 衣 少 ( 價 ) 而 易 得(appañca sulabhañca), 它 又 是 無 罪 (tañca anavajjaṁ , 沒 有 污點 )。 諸 比 丘 ! 諸 食 之 中 ,( 以 腿 力 行 走 ) 乞 得 糰 食 , 少 ( 價 ) 而 易得 , 它 又 是 無 罪 。 諸 比 丘 ! 諸 住 所 之 中 , 樹 下 ( 住 ) 少 ( 價 ) 而 易1得 , 它 又 是 無 罪 。 諸 比 丘 ! 諸 藥 之 中 , 尿 藥 少 ( 價 ) 而 易 得 , 它又 是 無 罪 。」在 經 中 「 少 欲 」(appicchatā ) 與 「 知 足 」(santuṭ ṭ hitā )往 往 一 起 使 用 。 關 於 「 少 欲 」 注 釋 書 有 做 一 些 詮 釋 。《 相 應 部 注 》Spk(S.2.29./I,122.)..「 少 欲 : 冷 靜 、 內 斂 ,接 受 ( 既 有 的 ) 資 具 ,( 飲 食 ) 知 量 , 少 欲 具 足 這 些 的 特 徵 。」《 增 支 部 注 》(A.A.8.30./IV,119.)..「 此 處 :(1) 資 具 少 欲 ( 即多 給 少 拿 , 少 給 更 少 拿 , 但 不 是 一 無 所 有 );(2) 證 得 ( 禪 那 而 ) 少欲 ;(3) 經 教 少 欲 ( 阿 蘭 若 比 丘 傾 向 禪 修 , 少 研 讀 三 藏 );(4)( 保 持 )2頭 陀 少 欲 , 四 種 少 欲 。」《 中 部 注 》(M.A.24./II,138.)..「 少 欲 : 空 欲 、 無 欲 、 無 欲望 (icchā virahito ni-iccho nittaṇ ho)… 他 的 內 部 沒 有 一 丁 點 的惡 欲 , 那 個 人 確 實 漏 盡 , 斷 除 一 切 渴 愛 , 也 沒 有 過 度 的 貪 、 惡12尿 藥 (putimuttam bhesajjanam 陳 棄 藥 )..《 增 支 部 注 》(A.A.4.27./III,43.)..「 尿 藥 .. 任 何 ( 牛 ) 尿 ; 金 黃 色 身 體 的 牛 尿 , 正 是 這 樣 新 鮮 的 牛 尿 。」 這是 屬 於 尿 療 法 。 中 國 醫 學 有 童 子 尿 的 使 用 ; 近 代 有 喝 自 己 的 尿 的 療 法 ,取 早 晨 第 一 泡 尿 , 一 般 養 生 者 約 200 cc。頭 陀 ..dhutavga, 意 譯 .. 抖 擻 , 去 除 煩 惱 、 垢 染 。 屬 於 佛 教 中 的 苦 行 ,規 定 衣 ( 糞 掃 衣 等 兩 種 )、 食 ( 常 乞 食 等 五 種 )、 住 ( 阿 練 若 住 等 六 種 )。( 見 《 清淨 道 論 》 第 二 章 )29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 、 邪 欲 , 這 個 解 析 應 被 知 道 。」1阿 羅 漢 的 唯 作 心 中 , 有 時 有 「 欲 」( chanda;desire ) 心 所(「 欲 」 有 時 用 iccha、kā ma 等 ): 此 欲 是 顯 示 有 「 目 標 」、「 動機 」, 可 執 行 走 、 站 、 坐 、 臥 , 視 、 聽 、 說 、 作 、 想 等 等 。 阿羅 漢 的 「 少 欲 」 則 是 指 完 全 漏 盡 。(8) 易 扶 養 (su-bharo;easy to support)。《 慈 經 注 》「 易 扶 養 」 是 容 易 被 扶 養 , 好 護 持 的 人 。 若 比 丘 托 完 缽 後 ,得 到 米 、 肉 、 飯 等 供 養 , 於 眾 人 中 被 見 到 愁 眉 苦 臉 , 就 不 是 無我 。 或 托 缽 時 , 當 面 ( 不 高 興 ) 問 他 的 施 主 :「 你 布 施 什 麼 東 西 ?」( 當 著 施 主 的 面 前 ) 把 食 物 交 給 沙 彌 或 居 士 。 這 樣 是 難 扶 養 。 這樣 作 會 使 見 到 的 眾 人 避 開 ,( 而 且 會 說 難 聽 的 話 :)「 難 扶 養 的比 丘 難 供 養 。」 無 論 得 到 任 何 不 好 的 或 好 的 , 少 的 或 多 的 ( 食物 ) 之 後 , 能 心 滿 意 足 , 歡 喜 得 以 滋 養 自 己 的 生 命 , 這 是 易 扶養 。 有 人 看 見 之 後 , 非 常 讚 嘆 :「 我 們 的 大 德 少 少 物 資 就 滿 足 ,我 們 將 扶 養 他 。」 於 是 承 諾 要 供 養 他 。 像 這 樣 的 行 持 , 即 是 達到 易 扶 養 。〔 補 注 〕比 丘 入 俗 家 , 當 如 月 亮 的 譬 喻 , 要 挪 動 身 挪 動 心 而 訪 問 ( 俗家 ), 應 常 如 新 出 家 比 丘 般 謙 卑 。 世 尊 在 空 中 揮 手 說 :「 諸 比130唯 作 心 ..(kiriya, kriya, 古 譯 : 勝 義 善 ): 是 中 性 的 心 , 既 非 主 動 造 業的 善 心 與 不 善 心 , 亦 非 被 動 承 受 業 報 的 果 報 心 , 只 是 執 行 心 的 作 用 , 不能 引 生 未 來 的 果 報 ; 除 了 兩 個 欲 界 無 因 唯 作 心 ( 轉 向 心 ) 是 凡 聖 共 有 之外 , 其 餘 唯 作 心 皆 是 阿 羅 漢 特 有 的 心 。 佛 或 阿 羅 漢 的 身 語 意 , 生 起 的 是唯 作 心 , 不 會 引 生 今 生 、 來 世 的 善 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丘 ! 譬 如 隻 手 把 虛 空 , 無 黏 、 無 拿 、 無 捕 。 諸 比 丘 ! 同 樣 地 ,比 丘 怎 樣 到 俗 家 呢 ? 在 諸 俗 家 , 心 也 當 無 黏 、 無 拿 、 無 捕 。( 應想 :)『 願 想 得 到 的 得 到 ; 願 那 些 做 功 德 的 得 到 功 德 。』」 1乞 食 中 的 不 正 確 心 態 是 :(1) 施 我 勿 不 施 ,(2) 多 施 我 非 少施 ,(3) 施 我 上 好 勿 施 劣 質 ,(4) 施 我 快 勿 慢 ,(5) 施 我 恭 敬 勿 不敬 。(《 相 應 部 》S.16.4./II,100.)。 相 對 的 , 乞 食 中 的 正 確 心 態是 :(1) 不 求 布 施 、(2) 不 求 多 施 、(3) 不 求 上 好 施 、(4) 不 求 快 動作 施 、(5) 不 求 恭 敬 施 。乞 食 若 沒 得 到 食 物 , 應 該 抱 持 怎 樣 的 心 境 ? 世 尊 有 一 次 被魔 故 意 作 梗 , 托 空 缽 回 來 , 魔 取 笑 世 尊 , 世 尊 回 答 他 說 :「 我們 的 確 活 得 非 常 快 樂 , 我 們 的 確 沒 有 任 何 ( 障 礙 ); 我 們 以 喜 為食 , 像 光 音 天 人 。」(《 相 應 部 》S.4.18./I,114.;《 法 句 經 》Dhp.v.200.)《 相 應 部 注 》Spk(S.4.18.) 說 ..「 像 光 音 天 人 .. 像 光 音 天 人 以 喜為 滋 養 , 以 禪 悅 爲 食 。」(9) 少 俗 務 (appakicc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時 , 會 考 慮 到 自 己 與 家 人 的 健 康 和 環 境 責 任 」 的 理 念 , 則 值 得參 考 。「 簡 樸 生 活 」 至 少 可 以 :一 、 避 免 陷 入 欲 望 的 漩 渦 , 且 欲 罷 不 能 。 貪 吃 貪 喝 , 貪 財貪 樂 , 貪 著 擁 有 許 多 東 西 , 造 成 負 擔 與 痛 苦 。二 、 減 少 不 必 要 的 消 費 。 消 費 不 一 定 令 人 快 樂 。 現 代 人 的消 費 , 往 往 來 自 廣 告 , 或 者 基 於 別 人 有 我 也 要 有 的 心態 。 結 果 .. 買 一 些 不 是 很 需 要 的 東 西 。 要 懂 得 不 貪求 , 割 愛 , 但 不 是 苛 刻 自 己 。三 、 追 求 更 高 貴 的 生 活 品 質 。 物 質 生 活 豐 富 , 若 是 戒 律 不好 , 不 信 因 果 , 往 往 會 墮 落 。 簡 單 的 生 活 可 以 是 有 樂趣 、 有 享 受 、 自 在 、 輕 鬆 。四 、 環 保 。 考 慮 可 重 複 使 用 的 能 源 , 或 是 可 回 收 的 產 品 。低 度 消 耗 自 然 資 源 和 減 少 污 染 , 減 少 環 境 危 機 。關 於 「 簡 樸 生 活 」 更 具 體 實 踐 的 項 目 , 舉 例 如 下 ..‧ 工 作 .. 考 慮 讓 工 作 和 生 活 在 一 起 , 有 時 間 和 精 神 跟 自 己 、 親人 、 朋 友 相 處 , 真 正 享 受 人 生 。‧ 財 務 規 劃 .. 降 低 生 活 需 求 ; 減 少 財 務 負 擔 、 減 少 需 要 花 錢 的娛 樂 , 心 理 也 輕 鬆 。 用 收 入 的 一 半 來 生 活 與 投 資 , 另 一 半 儲蓄 及 布 施 。( 經 典 說 .. 自 享 一 分 財 , 兩 分 營 事 業 , 第 四 分 蓄積 , 以 備 困 乏 時 。)(D.31./III,188.;cf.《 雜 阿 含 1283 經 》,《 別 譯 雜 阿 含 281 經 》)‧ 住 宿 規 劃 .. 買 房 子 往 往 是 一 生 的 最 大 負 擔 , 房 子 可 以 考 慮 用租 的 。 若 要 有 自 己 的 房 子 , 最 好 考 慮 綠 建 築 。‧ 交 友 .. 交 往 的 親 密 朋 友 , 最 好 要 守 五 戒 ( 當 然 自 己 也 要 守 ,守 五 戒 才 是 善 人 ), 與 諸 善 人 交 往 , 才 會 增 長 善 緣 , 阻 隔 惡緣 。 結 交 惡 人 是 安 裝 個 不 定 時 炸 彈 , 不 知 什 麼 時 候 會 當 受 害 者 。33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 訊 .. 不 要 成 為 媒 體 的 填 充 品 , 而 自 己 不 加 思 考 就 接 受 。 關掉 電 視 機 , 不 要 每 天 看 報 紙 , 自 己 會 更 有 時 間 , 也 不 會 變 笨 。‧ 簡 化 傢 俱 .. 送 走 長 期 都 用 不 著 的 東 西 , 不 輕 易 添 購 傢 俱 。 若有 需 要 , 則 考 慮 使 用 二 手 貨 、 環 保 家 具 等 。‧ 交 通 工 具 .. 搭 公 車 或 順 風 車 , 不 必 要 買 汽 車 。 若 需 要 買 車 ,則 考 慮 買 二 手 車 。‧ 減 少 衣 物 .. 盡 量 少 買 衣 服 , 要 買 的 話 , 盡 量 買 容 易 搭 配 的 衣服 。 不 買 需 要 乾 洗 的 衣 服 , 減 少 首 飾 。‧ 減 少 飯 局 .. 上 館 子 並 非 理 想 的 社 交 方 式 , 常 吃 館 子 身 體 也 不健 康 。‧ 飲 食 規 劃 .. 用 簡 單 的 方 式 煮 飯 。‧ 帶 午 餐 上 班 .. 吃 得 健 康 , 兼 省 下 時 間 可 以 休 息 或 獨 處 。 若 要在 外 用 餐 , 不 吃 快 餐 。‧ 保 健 與 醫 療 .. 過 有 規 律 的 生 活 , 保 持 健 康 , 減 少 生 病 。 每 個人 都 為 自 己 的 健 康 負 責 , 不 是 把 健 康 丟 給 醫 生 。 考 慮 食 療 。‧ 不 化 妝 .. 或 減 少 化 妝 , 不 值 得 花 太 多 時 間 妝 扮 。 經 中 說 , 戒香 是 順 風 香 , 逆 風 也 香 ; 善 心 則 是 最 好 的 化 妝 ; 以 甘 露 法 灌頂 , 更 是 「 諸 根 和 悅 、 顏 貌 鮮 明 」。‧ 不 養 寵 物 .. 若 是 要 養 的 話 , 盡 量 收 養 流 浪 的 動 物 。( 養 寵 物若 黏 著 , 下 一 生 則 有 投 生 該 類 寵 物 之 虞 。)‧ 渡 假 .. 在 家 裡 也 是 渡 假 。 出 外 旅 遊 , 可 考 慮 順 道 拜 訪 善 友 家 。也 可 作 生 態 旅 行 (Eco-Tourism) 的 規 劃 。‧ 購 物 .. 預 購 品 可 先 寫 在 紙 上 , 盡 量 不 理 其 他 商 品 。‧ 個 人 成 長 .. 多 參 加 讀 經 、 聽 法 、 禪 修 和 身 心 成 長 的 課 程 。‧ 運 動 : 拉 筋 , 散 步 , 曬 太 陽 , 不 用 健 身 器 材 。‧ 靜 坐 .. 享 受 內 心 的 寧 靜 , 養 精 蓄 銳 , 內 心 還 可 以 快 樂 滿 足 。‧ 辦 事 .. 萬 事 不 強 求 , 等 待 因 緣 。 有 時 是 採 取 順 便 做 , 一 起 做 。( 上 述 的 項 目 , 參 考 .. 詹 姆 絲 女 士 ..Simplify Your Life《 生 活 簡 單 就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趣 中 之 一 趣 。 諸 比 丘 ! 我 說 如 此 已 見 的 過 患 ( 危 險 )。 諸 比 丘 !寧 願 以 加 熱 的 、 燃 燒 的 、 火 紅 的 鐵 標 槍 貫 耳 , 對 耳 所 識 之 聲 ,不 執 取 其 聲 。… 諸 比 丘 ! 寧 願 以 加 熱 的 、 燃 燒 的 、 火 紅 的 利 刀割 鼻 根 , 對 鼻 所 識 之 香 , 不 執 取 其 香 。… 諸 比 丘 ! 寧 願 以 加 熱的 、 燃 燒 的 、 利 刀 割 舌 根 , 對 舌 所 識 之 味 , 不 執 取 其 味 。… 諸比 丘 ! 寧 願 以 加 熱 的 、 燃 燒 的 利 刃 割 身 根 , 則 對 身 所 觸 之 境 ,不 執 取 其 觸 。… 諸 比 丘 ! 我 見 到 此 過 失 ( 罪 ) 之 危 險 , 才 這 樣說 。」 有 些 知 見 是 以 男 女 觸 摸 或 交 合 來 得 到 三 昧 或 三 摩 缽 地(A.7.47./IV,53.), 那 是 悖 理 的 , 如 說 ..「 若 有 眾 生 , 抱 持 ( 梵ā liṅ gana, 擁 抱 ) 於 我 , 則 離 貪 欲 , 得 菩 薩 攝 一 切 眾 生 恒 不 捨 離三 昧 。 若 有 眾 生 , 唼 ( ㄕ ㄚˋ 咬 、 親 ) 我 脣 吻 , 則 離 貪 欲 , 得 菩 薩 增長 一 切 眾 生 福 德 藏 三 昧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卷 第 六 十八 ,T10.366.1)(12) 聰 明 (nipakoprudent).. 具 有 智 慧 的 , 審 慎 的 《 慈 經 注 》「 聰 明 」 是 明 智 的 (viññū )、 聰 穎 的 (vibhā vī )、 有 慧 的(paññavā )。 具 足 保 護 戒 的 智 慧 , 審 查 衣 的 智 慧 , 住 所 ( 及 行 境 、談 話 、 人 、 食 物 、 氣 候 、 及 威 儀 , Vism.127.) 等 適 當 的 常 識 與 智 慧 。〔 補 注 〕關 於 保 護 戒 , 在 家 居 士 受 持 五 戒 、 八 戒 1 , 出 家 人 則 受 持波 羅 提 木 叉 ( 比 丘 有 227 戒 ), 必 須 通 達 犯 戒 與 不 犯 戒 等 等 之 事 。1關 於 審 查 衣 , 比 丘 在 沒 有 人 供 養 袈 裟 成 衣 時 , 須 要 自 己 會可 參 考 .. 覓 寂 比 丘 編 譯 ..《 南 傳 佛 教 在 家 居 士 須 知 》( 淨 心 文 教 基 金 會 ,2007)37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度 量 尺 寸 , 如 法 裁 剪 、 縫 製 、 染 衣 等 。關 於 住 所 , 適 當 的 住 所 會 令 人 安 穩 , 易 得 禪 那 ; 不 適 當 的住 所 會 令 人 不 安 , 不 易 得 禪 那 。《 清 淨 道 論 》(Vism.127.) 說 ..「 若 住 在 那 裡 未 得 生 起 之 相 而 不 生 起 , 或 已 生 起 而 又 亡 失 , 未得 顯 現 之 念 而 不 顯 現 , 未 得 等 持 之 心 而 不 等 持 , 這 些 是 不 適的 。 如 在 那 裡 , 相 能 生 起 而 得 堅 固 , 念 能 顯 現 , 以 及 心 得 等 持之 處 , 則 為 適 當 住 所 。… 所 以 在 一 座 有 很 多 房 間 的 寺 院 , 每 一住 所 先 住 三 天 , 如 果 能 使 其 心 專 一 的 住 處 , 當 在 那 裡 住 。」(13) 不 粗 魯 (appagabbh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學 比 丘 ( 不 讓 他 得 到 座 位 )。( 五 ) 同 樣 地 , 在 蒸 汽 澡 堂 , 沒 有 徵 詢 諸 較 年 長 的 ( 比 丘 ),而 自 行 添 加 燃 料 。( 六 ) 站 著 沐 浴 ( 水 浴 場 ), 即 如 ..「 年 少 的 ( 比 丘 ) 不 顧 年 長 的( 比 丘 ), 衝 到 前 面 去 沐 浴 。」 他 沒 有 顧 慮 地 從 後 面 竄出 來 之 後 , 下 行 於 水 , 擾 動 年 長 的 ( 比 丘 ) 和 年 少 的 ( 比 丘 )。( 七 ) 在 行 乞 道 上 ,( 搶 ) 最 好 的 座 位 ,( 搶 ) 最 好 的 水 ( 飲 料 ),( 搶 )最 好 的 菜 餚 ,( 不 ) 從 前 面 供 養 諸 較 年 長 的 ( 比 丘 ), 以 一手 一 手 傳 遞 下 去 。( 八 ) 在 諸 俗 家 門 口 , 搶 在 較 年 長 的 ( 比 丘 ) 之 前 先 衝 入 內 ,或 跟 俗 家 的 兒 童 玩 耍 身 體 。 諸 如 此 類 。四 類 語 言 的 粗 魯 (catuṭ ṭ hā naṁ vacī pā gabbhiyaṁ )( 詳 見 《 大 義 釋 》Mahā niddesa p.230;CS:177 說 三 類 ) 是 .. 一 、在 僧 伽 中 , 二 、 在 眾 中 , 三 、 入 諸 俗 家 中 , 說 出 不 適 當 的 語 言 。例 如 , 一 類 比 丘 ( 一 ) 在 僧 伽 中 , 不 先 徵 求 同 意 而 咨 意 發 言 。( 二 )類 似 的 情 況 , 在 先 前 所 提 到 的 , 在 眾 中 、 在 較 年 長 的 眾 人 之 間 ,在 眾 人 當 中 , 較 年 長 問 、 審 問 ( 某 人 ), 他 卻 不 問 而 搶 答 。( 三 )在 俗 家 中 , 說 ..「 諸 如 此 類 .. 有 什 麼 東 西 ? 有 什 麼 粥 ? 或 者 蔬 果食 1 、 穀 肉 食 2 、 你 要 供 養 什 麼 ? 今 天 要 啃 什 麼 ? 吃 什 麼 ? 喝 什麼 ?」 如 此 這 般 是 語 言 的 粗 魯 。種 種 念 頭 的 粗 魯 (anekaṭ ṭ hā naṁmanopā gabbhiyaṁ ).. 在 在 處 處 行 為 、 語 言 上 的 過 失 , 都 涉 及念 頭 上 各 種 不 同 的 欲 望 之 想 (kā mavitakka 欲 尋 ) 等 , 不 適 當 的12蔬 果 食 :khadaniya【 中 】, 另 譯 : 硬 食 、 嚼 食 、 噉 食 , 除 了 五 種 穀 肉 食 、非 時 藥 、 七 日 藥 、 盡 形 壽 藥 外 的 一 切 食 物 。穀 肉 食 :bhojaniya, 另 譯 : 軟 食 。 指 飯 、 粥 、 麥 、 魚 、 肉 。39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 法 。〔 補 注 〕沒 有 身 語 意 的 粗 魯 , 亦 即 行 為 細 膩 (modest), 發 言 謹 慎 ,守 護 意 念 。 在 心 裡 發 動 的 念 頭 , 雖 然 大 部 分 尚 未 直 接 傷 害 別人 , 但 是 念 頭 是 發 出 語 言 、 行 動 的 先 兆 , 所 以 不 管 獨 處 , 或 人前 人 後 都 要 守 護 意 念 。身 體 的 粗 魯 , 除 了 以 上 所 說 之 外 , 還 得 注 意 一 般 社 交 禮儀 , 在 家 人 入 寺 、 聽 法 、 對 待 出 家 人 , 也 要 注 意 禮 貌 及 禮 儀 ,這 是 顯 示 自 己 的 教 養 與 謙 虛 , 也 更 有 機 會 聞 法 , 對 態 度 傲 慢者 , 出 家 人 是 不 被 允 許 對 他 說 法 。 南 傳 比 丘 戒 中 舉 十 六 項 (「 眾學 法 」 第 57 到 第 72 條 ) 拒 絕 說 法 的 狀 況 .. 拿 傘 、 杖 、 刀 、 武 器 ,穿 皮 鞋 、 草 鞋 , 騎 乘 、 臥 床 、 抱 膝 、 包 頭 、 覆 面 、 人 在 座 己 在地 上 坐 、 人 在 上 座 己 在 下 座 ( 以 上 13 項 , 若 是 對 方 有 病 的 情 況 ,可 以 說 法 ); 己 立 人 坐 、 己 在 後 人 在 前 、 己 在 道 外 人 在 道 中 。身 體 的 粗 魯 , 舉 人 與 人 的 距 離 為 例 , 一 般 跟 人 講 話 、 交 際應 酬 , 需 要 在 一 個 適 當 的 距 離 , 可 以 說 是 「 社 交 距 離 」, 介 於0.5 米 至 1.5 米 之 間 , 太 遠 、 太 近 都 不 禮 貌 , 也 可 以 說 是 身 體 的粗 魯 。 依 照 經 中 所 說 的 頂 禮 及 「 退 坐 一 邊 」, 要 避 免 六 種 身 體的 距 離 : 不 太 遠 (atidū raṁ )、 不 太 近 (accā sannaṁ )、 不 在 上風 (uparivā taṁ )、 不 在 高 方 (unnatappadesaṁ )、 不 在 正 對 面(atisammukhaṁ )、 不 在 後 面 (atipacchā )。 太 遠 則 雜 訊 多 ( 聽 不清 楚 ), 太 近 ( 少 於 一 臂 之 遠 ) 則 會 互 相 撞 擊 , 在 上 風 則 散 發 體味 , 在 高 方 則 不 尊 重 , 在 正 對 面 則 眼 對 眼 接 觸 , 在 後 面 則 要 轉脖 子 (《 相 應 部 注 》Spk:S.1.1./I,16~7.)。《 世 間 格 言 》(Lokanī ti#136) 說 到 , 覲 見 國 王 時 也 是 要 注 意 這 六 項 禮 儀 。40《 大 義 釋 》(Mahā niddesa p.230~1;CS:177) 說 , 念 頭 的 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魯 是 .. 非 高 貴 家 ( 非 剎 帝 利 、 婆 羅 門 )、 非 大 家 ( 非 名 望 家 庭 )、非 大 財 主 家 ( 非 大 屋 主 家 )、 非 富 裕 ( 非 多 金 多 銀 ) 商 人 家 來 出 家的 , 而 把 自 己 當 作 高 貴 家 、 大 家 、 大 財 主 家 、 富 裕 商 人 家 來 出家 的 。 非 經 師 、 非 律 師 、 非 法 師 、 非 阿 蘭 若 住 者 、 非 常 乞 食 者 、非 糞 掃 衣 者 1 、 非 但 三 衣 者 2 、 非 次 第 乞 食 者 、 非 隨 處 住 者 、 非得 初 禪 者 、… 乃 至 非 得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定 者 , 而 把 自 己 當 作 經師 、 律 師 、 法 師 、 阿 蘭 若 住 者 、 常 乞 食 者 、 糞 掃 衣 者 、 但 三 衣者 、 次 第 乞 食 者 、 隨 處 住 者 、 得 初 禪 者 、… 乃 至 非 得 非 想 非 非想 處 定 者 , 是 念 頭 的 粗 魯 。(14) 不 耽 溺 俗 家 (kulesv-an-anugiddho , kulesu 在 ( 俗 ) 家an( 不 )anu( 緊 隨 著 )giddho( 貪 愛 ))。 不 耽 溺 居 住 處 。 對 比 丘 來說 , 是 不 貪 戀 在 家 人 的 利 養 、 住 所 , 及 攀 緣 在 家 人 。《 慈 經 注 》「 不 耽 溺 俗 家 」.. 若 訪 問 俗 家 時 , 不 因 為 貪 愛 的 因 緣 住 在有 交 情 的 家 庭 。( 對 有 交 情 的 家 庭 ) 不 分 憂 , 不 喜 貪 , 不 在 樂 同樂 , 不 在 苦 同 苦 ;( 對 有 交 情 的 家 庭 ) 不 生 起 應 作 的 事 ( 非 插 手 不可 ), 自 己 ( 不 自 覺 地 ) 從 事 交 際 。〔 補 注 〕《 清 淨 道 論 》(Vism.91) 說 到 修 習 禪 定 的 十 種 障 礙 之 中 的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二 項 ..「「 家 」( 家 族 )-- 指 親 戚 的 家 , 或 外 護 的 家 。「 外護 之 家 幸 福 , 我 亦 幸 福 。」(Vibh.356.;S.35.200./IV,180.), 若依 此 說 法 而 和 他 們 相 親 相 結 而 住 者 , 甚 至 若 無 他 們 作 伴 , 即 到附 近 的 寺 院 聽 法 也 不 去 的 , 對 於 這 樣 的 人 則 為 障 礙 。 對 於 有 些人 , 則 父 母 也 不 成 為 障 礙 的 。 猶 如 住 在 哥 倫 陀 寺 中 的 長 老 的 外甥 ── 一 年 輕 的 比 丘 一 樣 。」 論 中 說 , 這 位 比 丘 出 家 之 後 , 父母 認 不 得 , 他 曾 回 到 家 中 度 過 三 個 月 的 雨 安 居 , 然 後 離 開 。 在三 個 月 期 間 他 沒 有 向 父 母 表 示 他 是 兒 子 。◆ ◆ ◆第 三 偈 釋 義 (Tatiyagā thā vaṇ ṇanā )3-1. Na ca khuddamā care kiñci, yena viññū pareupavadeyyuṁ ;不 和 微 小 的 行 為 任 何 以 那 智 者 他 的 呵 責 、 非 難15不 應 犯 智 者 會 指 責 的 任 何 小 過 失 。(15)「 智 者 」(viññū ).. 有 智 的 人 。「 小 過 失 」(khuddamā care)..原 意 .. 小 行 為 , 小 的 過 失 , 指 惡 作 ( 壞 行 為 )、 惡 口 。《 慈 經 注 》12糞 掃 衣 者 .. 穿 撿 拾 被 丟 棄 的 衣 布 而 縫 製 成 袈 裟 的 人 。但 三 衣 者 .. 比 丘 都 是 只 有 現 前 受 用 的 三 衣 ( 總 稱 為 袈 裟 kasaya), 即 .. 僧伽 梨 (savghati 至 少 兩 層 )、 安 陀 會 (antaravasaka 下 衣 , 裙 )、 鬱 多 羅 僧(uttarasvga 上 衣 ), 每 一 件 都 須 要 決 意 .. 我 受 持 (adhitthami) 此 衣 。 比 丘被 允 許 儲 存 多 餘 的 布 、 衣 , 但 只 作 決 意 .. 我 受 持 此 雜 碎 布 。 但 三 衣 者 就不 蓄 餘 衣 ( 布 )。4142如 是 世 尊 所 說 的 「 若 要 得 到 寂 靜 」 (santaṁ padaṁabhisamecca), 欲 證 得 或 欲 全 部 獲 得 的 話 , 當 陳 述 完 阿 蘭 若 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丘 達 成 所 應 該 作 的 之 後 , 現 在 則 將 陳 述 不 應 該 作 的 :「 不 應 犯智 者 會 指 責 的 任 何 小 過 失 ( 小 行 為 )」, 這 是 上 半 個 偈 誦 所 說 的 。在 這 裡 的 意 思 是 , 如 此 應 該 作 的 才 作 , 那 些 身 語 意 的 惡行 , 屬 於 微 小 的 罪 , 不 是 微 小 的 正 行 , 而 是 非 正 行 , 不 是 整 個都 是 粗 惡 的 , 而 是 說 任 何 非 正 行 的 、 小 量 的 、 微 量 的 非 正 行 。接 著 他 顯 示 在 此 見 到 如 此 危 害 的 事 ..「 其 他 的 智 者 會 指責 」。 此 處 說 其 他 無 智 的 人 是 沒 有 準 則 的 , 他 們 會 把 無 罪 當 作有 罪 , 小 罪 當 作 大 罪 。 智 者 是 有 準 則 的 , 他 會 確 實 調 查 , 細 察之 後 , 不 值 得 贊 美 的 不 贊 美 , 值 得 贊 美 的 贊 美 。 由 此 說 「 其 他的 智 者 」。〔 補 注 〕「 不 是 處 處 有 智 者 」(Lokanī ti #7( 世 間 格 言 ))。 若 是 犯過 , 幫 你 指 出 錯 誤 的 人 , 必 定 是 智 者 , 應 該 尊 敬 他 , 把 勸 導 聽進 去 。世 尊 說 「 於 小 ( 量 ) 罪 生 怖 畏 1 」。 為 什 麼 連 犯 小 罪 或 小 過 失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會 生 怖 畏 呢 ? 至 少 有 兩 個 理 由 .. 一 、 因 為 犯 罪 則 未 來 有 惡 報 、墮 落 惡 趣 的 危 險 。 二 、 因 為 犯 罪 而 遠 離 涅 槃 。 貪 火 、 瞋 火 、 癡火 維 持 、 燃 燒 很 久 , 表 示 未 來 惡 報 ( 惡 運 ) 很 久 , 或 墮 落 惡 趣 的機 會 大 增 , 及 墮 落 久 久 , 而 遠 離 涅 槃 自 不 在 話 下 。 在 現 實 世 界 ,貪 瞋 癡 一 發 火 , 有 時 即 時 惹 來 殺 身 之 禍 , 而 以 貪 瞋 癡 惡 因 來說 , 有 時 甚 至 於 比 這 種 後 果 還 嚴 重 。 因 此 , 不 要 讓 貪 火 、 瞋 火 、癡 火 日 夜 延 燒 , 應 學 會 快 快 滅 絕 它 們 的 本 領 。 對 「 小 罪 」 的 定義 ,《 分 別 論 》(Vbh.247.)..「‘ 於 小 罪 生 怖 畏 ’ 在 此 , 什 麼 是 罪呢 ? 於 小 罪 生 怖 畏 , 是 小 量 、 些 許 、 輕 、 輕 量 , 可 作 制 止 、 可作 防 護 、 可 運 心 生 起 ( 而 伏 住 )、 可 被 作 意 所 伏 , 這 些 是 說 小 量之 罪 。 如 此 於 小 量 之 罪 , 或 見 罪 , 或 見 畏 , 或 見 過 失 , 或 見 脫離 -- 於 此 說 ‘ 於 小 罪 生 怖 畏 ’。」◆ ◆ ◆〔 正 宗 分 〕 1世 尊 在 這 三 個 半 偈 誦 中 說 , 想 要 徹 知 、 貫 通 、 要 住 於 寂 靜 ,特 別 是 針 對 住 阿 蘭 若 的 行 者 。 這 裡 標 示 「 住 阿 蘭 若 的 行 者 」,實 際 是 包 括 所 有 取 得 業 處 , 欲 住 於 分 別 應 該 作 ( 才 作 )、 不 應 該作 ( 就 不 作 ), 作 為 近 行 業 處 的 人 。 說 了 之 後 , 現 在 說 那 些 比 丘怕 那 些 ( 樹 ) 神 的 反 擊 ( 瞋 恨 ), 以 護 衛 的 利 益 , 作 為 毘 婆 舍 那 的基 礎 禪 和 業 處 。「 願 ( 一 切 有 情 ) 快 樂 與 安 穩 」 等 , 他 現 在 開 始 討 論 慈 , 開1於 小 ( 量 ) 罪 生 怖 畏 ..《 增 支 部 》(A.10.71./V,131.)..anumattesu vajjesubhayadassavino(seeing a source of fear even in the slightest sins)。 古 代 漢 譯4344經 典 有 時 作 「 於 細 微 罪 生 大 怖 畏 」, 巴 利 文 沒 有 「 大 怖 畏 」 之 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頭 這 樣 說 ──3-2.sukhino vā khemino hontu, sabbasattā bhavantusukhitattā .快 樂 或 安 穩 願 他 們 一 切 有 情 願 他 們 快 樂 自 己2( 他 應 該 發 願 :) 願 一 切 有 情 快 樂 與 安 穩 ! 願 他 們 自 得 其 樂 !《 慈 經 注 》在 此 ,「 快 樂 」(sukhino) 是 「 具 足 快 樂 」。「 安 穩 」(khemino),是 「 具 有 安 穩 , 沒 有 畏 懼 , 沒 有 危 難 。」「 一 切 」(sabbe) 是「 沒 有 剩 餘 」(anavasesā )。「 有 情 」(sattā ) 是 「 有 呼 吸 者 」(pā ṇino) 。 「 自 得 其 樂 」(sukhitattā 3 ) 是 「 心 裡 快 樂 」(sukhitacittā )。 所 說 的 「 快 樂 」(sukhino) 是 指 「 身 體 的 快 樂 」;「 自 得 其 樂 」(sukhitattā ;having pleased self) 是 指 「 內 心 的 ( 領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 快 樂 )」(mā nasena)。 這 兩 者 , 一 切 畏 懼 與 危 難 的 消 失 , 叫做 「 安 穩 」。 這 是 怎 麼 說 呢 ? 以 便 指 引 出 保 持 修 習 慈 心 ,「 願一 切 有 情 快 樂 !」 (sabbe sattā sukhino hontu), 或 者 說 「 願 ( 一切 有 情 ) 安 穩 !」(khemino hontu)。 或 者 說 「 願 ( 一 切 有 情 ) 自得 其 樂 !」(sukhitattā hontu)。◆ ◆ ◆第 四 偈 釋 義 (Catutthagā thā vaṇ ṇanā )如 是 簡 要 地 顯 示 保 持 思 惟 慈 心 的 修 習 , 從 近 行 定 直 到 安 止1定 的 頂 峰 。 現 在 要 詳 細 地 顯 示 「 無 論 …」(ye keci) 兩 個 偈 誦 所 說 。4-1. Ye keci pā ṇabhū t’atthi, tasā vā thā varāvanavasesā ;哪 無 論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有 會 驚 慌 的 或 穩 固 的 或 無 遺 漏無 論 什 麼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 會 驚 慌 的 或 是 穩 固 的 , 沒 有 遺 漏 ;1 「 正 宗 分 」 即 經 文 的 正 文 , 主 要 的 內 容 。2有 情 ..satta (sajjati‘ 執 著 ’ 的 【 過 分 】), 已 執 著 的 (= 有 情 )。《 清 淨 道 論 》(Vism.10.)..「「 有 情 」── 因 為 他 們 對 於 色 等 五 蘊 以 欲 與 貪 而 執 著 (satta)極 執 著 (visatta) 故 為 有 情 (satta)。」3 sukhitatta(sukhita【 過 分 】 快 樂 +atta【 陽 】)..。45146近 行 定 ..upacarasamadhi。 近 行 定 或 近 分 定 , 已 降 伏 五 蓋 , 但 不 穩 定 。 它靠 近 禪 那 的 定 力 , 已 具 有 五 禪 支 。 安 止 定 ..appanasamadhi。 已 降 伏 五 蓋 ,心 已 完 全 專 注 。 初 禪 定 與 近 行 定 共 為 「 有 尋 有 伺 」(savitakka-savicar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為 「 諸 有 呼 吸 的 」(pā ṇā), 持 續 入 息 、 出 息 的 五 取 蘊 眾 生 。或 者 說 , 因 為 已 經 習 慣 於 多 樣 對 象 的 心 ( 在 此 特 指 散 亂 ),最 初 無 法 只 保 持 在 一 個 穩 固 的 對 象 , 但 是 ( 以 散 發 慈 心 而 ) 漸 漸地 穩 固 下 來 。 由 分 為 「 會 驚 慌 的 」(tasā ) 和 「 穩 固 的 」(thā varā )等 兩 種 或 三 種 對 象 , 漸 漸 地 穩 固 對 象 , 這 是 「 無 論 」(ye keci)兩 個 偈 誦 所 說 。 或 者 說 , 因 為 那 個 對 象 已 經 清 楚 , 在 此 他 的 心處 於 禪 悅 中 , 因 此 , 那 些 比 丘 已 清 楚 那 些 對 象 。 他 的 心 意 想 要保 持 分 為 「 會 驚 慌 的 」 和 「 穩 固 的 」 等 兩 種 或 三 種 對 象 的 解 釋 ,這 是 「 無 論 」(ye keci) 兩 個 偈 誦 所 說 。所 說 的 有 情 「 會 驚 慌 的 或 穩 固 的 」 一 對 ,「 可 見 的 或 者 不可 見 的 」 一 對 ,「 遠 的 或 者 近 的 」 一 對 ,「 已 生 的 或 將 生 的 」一 對 , 總 共 四 對 。 以 「 長 的 」 開 頭 的 六 個 項 目 , 他 指 出 三 組 ,因 為 中 等 的 三 個 隱 含 在 三 組 中 , 還 有 , 小 的 項 目 在 它 們 的 兩 個當 中 。「 長 的 、 短 的 或 中 等 的 」 三 種 一 組 ,「 大 的 、 細 的 或 中等 的 」 三 種 一 組 ,「 粗 的 、 短 的 或 中 等 的 」 三 種 一 組 , 解 釋 三個 三 組 。在 此 所 說 的 「 無 論 」(ye keci) 是 「 沒 有 剩 餘 」。「 有 呼 吸的 ( 眾 生 )」(pā ṇā) 即 「 已 生 的 ( 眾 生 )」(bhū tā ), 稱 為 「 有呼 吸 的 已 生 眾 生 」(pā ṇabhū tā )。 或 者 說 ,「 諸 呼 吸 者 」 稱「 諸 已 出 生 者 」 稱 為 「 諸 已 生 的 ( 眾 生 )」(bhū tā ), 這 是 指 一取 蘊 、 四 取 蘊 眾 生 。「 有 」(atthi), 指 「 有 」(santi。atthi= santi)的 存 在 (saṁ vijjanti)。如 是 「 無 論 什 麼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 (ye kecipā ṇabhū tatthī ), 由 此 詞 句 兩 個 一 組 或 三 個 一 組 的 組 合 一 切眾 生 , 從 第 一 個 組 合 開 展 , 到 所 見 的 一 切 是 「 會 驚 慌 的 或 是 穩 固的 」 這 兩 個 一 組 的 呈 現 。在 此 「 會 驚 慌 的 」(tasā ) 是 「 會 被 驚 嚇 的 」, 與 「 有 渴 愛 、有 怖 畏 」 是 同 義 詞 ;「 穩 固 的 」(thā varā ) 是 「 穩 定 的 」(saṇthā na;steadying), 與 「 斷 諸 渴 愛 、 斷 諸 怖 畏 」 的 阿 羅 漢 是 同義 詞 。「 沒 有 遺 漏 」 是 沒 有 ( 任 何 ) 遺 漏 , 也 就 是 所 說 的 「 一 切 」。第 二 偈 末 所 說 的 「( 一 切 ) 眾 生 」 包 括 在 兩 個 一 組 , 或 三 個 一 組474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組 合 。「 無 論 什 麼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 會 驚 慌 的 或 是 穩 固 的 , 沒有 遺 漏 , 願 這 一 切 有 情 自 得 其 樂 !」 如 是 乃 至 「 已 生 的 或 將 生的 , 願 這 一 切 眾 生 自 得 其 樂 !」指 巨 人 (Dā nava, 一 類 的 阿 修 羅 )。「 於 有 身 體 的 眾 生 當 中 ,羅 睺 阿 修 羅 王 為 最 大 。」(A.4.15./II,17.)。 他 的 身 高 有 四 千 八百 由 旬 , 手 臂 有 一 千 兩 百 由 旬 大 小 , 眉 間 五 十 由 旬 , 手 指 頭 、腳 趾 頭 的 間 隔 和 手 掌 有 二 百 由 旬 。「 中 等 的 」 是 指 溫 馴 的 馬 、◆ ◆ ◆4-2. dī ghā vā yeva mahantā , majjhimā rassakāaṇ ukathū lā .長 的 或 哪 大 的 中 等 的 短 的 、 矮 的 細 的 粗 壯 的無 論 體 型 長 的 、 大 的 或 中 等 的 , 短 的 、 細 的 或 者 粗 的 。牛 、 及 豬 等 身 體 。「 短 的 」 是 指 短 小 身 體 , 比 長 的 、 中 等 的 還小 的 身 體 。「 微 細 的 」 是 指 肉 眼 看 不 到 , 用 天 眼 可 以 看 見 的 ,如 在 水 中 生 長 的 有 微 小 身 體 的 眾 生 或 蝨 子 , 那 些 所 說 的 微 小 眾生 是 除 了 「 大 的 或 中 等 的 」 眾 生 , 及 「 粗 的 或 中 等 的 」 眾 生 之《 慈 經 注 》現 在 解 釋 「 長 的 、 短 的 或 中 等 的 」 三 種 ,「 或 長 的 」 等 六個 項 目 ,「 長 的 」 是 指 蛇 、 魚 、 蜥 蜴 之 類 。 在 大 海 中 種 種 百 尋12大 小 的 龍 , 種 種 由 旬 大 小 的 魚 類 、 蜥 蜴 類 等 。「 大 的 」 在 水中 是 指 大 型 的 ( 鯨 ) 魚 、 烏 龜 , 在 陸 地 上 是 指 象 , 在 非 人 方 面 是外 。「 粗 的 」 是 指 牡 蠣 與 貝 殼 類 等 圓 形 身 體 的 眾 生 。◆ ◆ ◆第 五 偈 釋 義 (Pañcamagā thā vaṇ ṇanā )5-1. Diṭ ṭ hā vā yeva adiṭ ṭ hā , ye va dū re vasantiavidū re;可 見 的 或 哪 或 不 可 見 的 哪 或 遠 方 的 住 近 處 的無 論 可 見 的 或 者 不 可 見 的 , 住 在 遠 的 或 者 近 的 ,12尋 :byama, vyama。 一 尋 指 約 一 成 人 的 身 高 的 長 度 。由 旬 :yojana。 又 譯 作 「 踰 繕 那 」, 長 度 單 位 。 據 佛 音 論 師 說 , 一 隻 公牛 oxen 走 一 天 的 距 離 , 大 約 七 英 里 ( 即 11.2 公 里 )。49《 慈 經 注 》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已 顯 示 了 如 是 三 種 三 個 一 對 沒 有 剩 餘 的 眾 生 , 現 在 說 「 無論 可 見 的 或 者 不 可 見 的 」, 瞭 解 他 們 的 組 合 。此 處 「 可 見 的 」(diṭ ṭ hā ) 是 指 通 過 自 己 的 眼 睛 所 親 見的 。「 不 可 見 的 」(adiṭ ṭ hā ) 是 指 大 海 的 另 一 邊 , 山 的 另 一邊 , 世 界 另 一 邊 的 眾 生 。「 住 在 遠 的 或 者 近 的 」 這 兩 種 有 身 體的 眾 生 , 是 解 釋 「 住 在 遠 的 或 者 近 的 眾 生 」, 當 知 那 是 指 無 腳的 、 兩 隻 腳 的 眾 生 。 住 在 自 己 的 身 體 裡 面 的 眾 生 是 「( 在 ) 近 的 」(avidū re, 在 不 遠 的 ), 住 在 身 體 之 外 的 眾 生 是 「( 在 ) 遠 的 」(dū re); 以 這 種 方 式 說 , 住 在 自 己 家 裡 的 眾 生 是 「( 在 ) 近 的 」,住 在 自 己 家 裡 之 外 的 眾 生 是 「( 在 ) 遠 的 」; 住 在 自 己 寺 院 、 村莊 、 國 土 、 洲 、 世 界 ( 輪 圍 山 ) 的 眾 生 是 「( 在 ) 近 的 」, 住 在 自己 的 ( 寺 院 、 村 莊 、 國 土 、 洲 、) 世 界 ( 輪 圍 山 ) 之 外 的 眾 生 是 「( 在 )遠 的 」。◆ ◆ ◆5-2.bhū tā va sambhavesī va, sabbasattā bhavantusukhitattā .已 生 的 或 將 生 的 或 一 切 有 情 願 他 們 快 樂 自 己無 論 已 生 的 或 將 生 的 , 願 一 切 有 情 自 得 其 樂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說 四 種 生 中 的 卵 生 和 胎 生 眾 生 , 當 他 們 尚 未 破 殼 或 脫 離 胎 膜時 , 稱 為 「 將 生 的 」, 當 他 們 已 破 殼 或 脫 離 胎 膜 時 , 稱 為 「 已生 的 」。 溼 生 和 化 生 的 眾 生 , 第 一 個 心 識 剎 那 為 「 尋 求 出 生 」,從 第 二 個 心 識 剎 那 開 始 為 「 已 生 的 」, 以 另 外 一 種 方 式 來 定 義 ..他 們 剛 投 生 的 剎 那 ( 呈 現 某 種 ) 的 姿 勢 , 只 要 他 們 沒 有 改 變 投 生時 的 姿 勢 , 他 們 稱 為 「 將 生 的 」; 而 相 對 的 ( 改 變 投 生 剎 那 的姿 勢 ) 為 「 已 生 的 」。◆ ◆ ◆第 六 偈 釋 義 (Chaṭ ṭ hagā thā vaṇ ṇanā )6-1. Na paro paraṁ ni-kubbetha nā timaññetha 2 katthaci naṁkañci,不 他 他 人 願 你 們 欺 瞞 願 你 們 不 輕 視 任 何 地 方 他 任 何 人願 他 不 互 相 欺 瞞 , 願 他 無 論 在 任 何 地 方 , 不 輕 視 任 何 人 ,《 慈 經 注 》如 是 世 尊 開 頭 說 :「… 快 樂 與 ( 安 穩 )」 等 , 在 這 三 個 半 偈誦 中 , 顯 示 那 些 比 丘 從 各 種 不 同 的 角 度 對 諸 眾 生 修 習 慈 , 經 由《 慈 經 注 》「 已 生 的 」(bhū tā ) 是 已 生 成 、 已 再 生 的 。 那 正 是 已 生 的 。那 些 列 為 「 不 再 生 」, 是 諸 漏 盡 阿 羅 漢 的 同 義 詞 。「 將 生 的 」(sambhavesī ) 是 尋 求 出 生 的 (sambhava-m-esantī ti)。 尚 未 斷 有結 , 未 來 尋 求 出 生 的 是 「 諸 有 學 和 諸 凡 夫 」 的 同 義 詞 。 換 句 話51152四 種 生 ..《 中 部 》M.12./I,73...「 舍 利 弗 ! 有 此 四 生 (catasso yoniyo)。 什麼 是 四 ( 生 )? 卵 生 、 胎 生 、 濕 生 、 化 生 。 舍 利 弗 ! 什 麼 是 卵 生 ? 有 情 破其 卵 殼 而 生 , 這 叫 做 卵 生 。 什 麼 是 胎 生 ? 舍 利 弗 ! 有 情 破 其 胎 膜 而 生 ,這 叫 做 胎 生 。 什 麼 是 濕 生 ? 舍 利 弗 ! 有 情 於 腐 魚 、 腐 屍 、 腐 粥 、 或 於 污水 坑 、 於 污 水 而 生 , 這 叫 做 濕 生 。 什 麼 是 化 生 ? 舍 利 弗 ! 諸 天 、 地 獄 眾生 、 人 ( 某 些 人 )、 或 者 現 於 墮 處 (vinipatika 惡 趣 )。 這 叫 做 化 生 。」2 nikubbetha, natimabbet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許 願 他 們 使 利 益 和 快 樂 來 臨 。 現 在 說 , 經 由 許 願 使 損 利 和 痛 苦不 來 。( 世 尊 ) 顯 示 說 ..「 願 他 不 互 相 欺 瞞 」。 這 “paraṁ ni” 是古 人 的 讀 法 , 現 在 讀 作 「 他 人 , 的 確 」(paraṁ hi), 這 ( 文 句 )是 不 莊 嚴 的 。此 處 「 他 」(paro 陽 性 . 主 格 . 單 數 )..「 他 人 」(parajano)。「 他人 」(paraṁ 陽 性 . 受 格 . 單 數 )..「 他 人 」(parajanaṁ )。「 願 他 不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 忿 怒 ( 或 ) 反 擊 」(byā rosanā paṭ ighasaññā 1 ) 是 「 身 、語 」 變 成 忿 怒 和 心 裡 變 成 反 擊 想 。 把 「 由 於 忿 怒 或 反 擊 」 說 為「 忿 怒 或 反 擊 」 確 實 是 適 當 的 。 就 像 把 「 由 於 脫 離 飯 後 的 睡 意 」說 成 「 脫 離 飯 後 的 睡 意 」 是 適 當 的 ; 同 樣 地 , 把 「 由 於 次 第 學 、次 第 作 、 次 第 實 踐 」, 說 為 「 次 第 學 、 次 第 作 、 次 第 實 踐 」 確實 是 適 當 的 。 為 什 麼 說 「 不 要 互 相 盼 望 對 方 受 苦 」欺 瞞 」(na nikubbetha), 不 欺 騙 (na vañceyya)。「 願 他 們 將 不 輕(nā ññamaññassa dukkhamiccheyya) 呢 ?( 因 為 )「 願 他 們 快 樂 與視 」(nā timaññetha), 願 他 不 違 越 ( 犯 紀 ) 之 後 (na atikkamitvā ),安 穩 」 等 作 意 慈 的 修 習 是 尚 未 全 面 的 ( 開 展 ), 願 任 何 「 的 確 呀 !而 出 現 欺 騙 (maññeyya)。「 任 何 地 方 」(katthaci) 是 任 何 空 間 ,在 村 莊 , 或 在 村 莊 的 田 園 , 或 在 親 戚 之 間 , 或 在 社 團 之 間 等 。「 他 」(naṁ;him)..「 這 」(etaṁ;that one)。「 任 何 人 」(kañci)..任 何 剎 帝 利 或 婆 羅 門 , 或 在 家 人 或 出 家 人 , 或 快 樂 者 或 痛 苦 者 等 。◆ ◆ ◆6-2.vyā rosanā paṭ ighasaññā nāññamaññassadukkhamiccheyya.忿 怒 反 擊 想 不 要 互 相 苦 盼 望 ( 對 方 )願 他 不 要 互 相 盼 望 對 方 受 苦 , 而 忿 怒 或 反 擊 !53願 任 何 別 的 眾 生 ( 主 格 和 受 格 ) 不 欺 騙 、 欺 詐 、 輕 視 ,「 願 不 輕視 」, 在 「 生 命 (jā ti) 」 等 , 在 「 不 欺 騙 」 上 (navahimā navatthū hi), 任 何 國 土 , 任 何 別 的 眾 生 , 願 他 們 不 輕 視 ,「 不 要 想 以 忿 怒 或 反 擊 令 互 相 受 苦 」, 如 是 作 意 修 習 。54◆ ◆ ◆1 patighasabba..patigha (pati 反 + gha (ghan 的 接 尾 詞 =han; 參 見 [hanati 擊殺 、 損 壞 ]),【 陽 】【 中 】 反 擊 , 瞋 恚 。 英 譯 ..resistive, 抵 抗 , 反 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第 七 偈 釋 義 (Sattamagā thā vaṇ ṇanā )7-1. Mā tā yathā niyaṁ putta-m-ā yusāekaputta-m-anurakkhe,母 親 好 像 自 己 的 子 生 命 獨 子 ( 她 願 ) 隨 時 保 護好 像 母 親 用 生 命 隨 時 保 護 她 的 獨 子 一 樣 ,7-2. evampi sabba-bhū tesu mā nasaṁ bhā vayea-parimā ṇaṁ .同 樣 地 於 一 切 眾 生 心 意 他 願 修 習 無 量同 樣 地 , 他 也 對 一 切 已 生 的 眾 生 修 持 無 量 ( 的 慈 ) 心 。《 慈 經 注 》顯 示 同 樣 的 譬 喻 , 現 在 說 「 好 像 母 親 她 的 獨 子 …」。 它 的意 義 是 .. 好 像 母 親 她 的 兒 子 , 從 自 己 的 胸 脯 ( 餵 奶 ) 長 大 的 兒子 , 她 用 生 命 隨 時 保 護 獨 子 , 隨 時 保 護 ( 獨 子 ) 寧 可 放 棄 自 己 的生 命 , 去 排 解 艱 苦 的 事 。 如 是 , 應 該 要 修 習 對 一 切 已 生 的 ( 眾生 ) 以 慈 相 待 , 一 而 再 地 以 無 量 的 有 情 為 對 象 , 保 持 遍 滿 無 量( 的 慈 心 ), 一 個 眾 生 ( 也 ) 不 遺 漏 。◆ ◆ ◆第 八 偈 釋 義 (Aṭ ṭ hamagā thā vaṇ ṇanā )8-1.Mettañca sabba-lokasmiṁ mā nasaṁ bhā vayea-parimā ṇaṁ ,55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6慈 在 一 切 世 界 心 意 他 願 修 持 無 量他 應 該 對 一 切 世 界 修 持 無 量 的 慈 心 :《 慈 經 注 》如 是 顯 示 修 持 一 切 的 慈 心 。 現 在 說 「 對 一 切 世 界 ( 修 ) 慈 」(mettañca sabbalokasmiṁ )。 在 此 ( 一 切 世 界 ) 是 指 朋 友 , 具 有 增胖 和 減 瘦 ( 的 作 用 ), 朋 友 作 為 滋 潤 作 用 增 加 利 益 ( 增 胖 ), 保 護使 損 利 ( 減 瘦 ) 不 來 之 意 。 朋 友 的 狀 態 (mittassa bhā vo), 即 「 慈 」(mettaṁ )。「 在 一 切 世 界 」(sabbalokasmiṁ )..( 包 括 ) 有 情 世 間沒 有 遺 漏 。 心 在 (manasi bhavanti;being that is in the mind),即 「 心 ( 意 )」(mā nasaṁ;thought), 這 是 與 心 相 關 之 說 。「( 他願 ) 修 持 」(bhā vaye).. 增 長 (vaḍ ḍhaye)。 沒 有 量 的 是 指 「 無量 的 」(aparimā ṇaṁ ), 如 是 相 對 於 少 量 的 有 情 為 對 象 之 說 。◆ ◆ ◆8-2.uddhaṁ adho ca tiriyañca, asambā dhaṁavera-m-asapattaṁ .上 方 下 方 和 橫 方 無 障 礙 無 仇 恨 無 敵 意無 論 上 方 、 下 方 與 橫 方 , 沒 有 障 礙 、 仇 恨 和 敵 意 。《 慈 經 注 》「 上 方 」.. 上 面 , 這 裡 是 取 無 色 有 (arū pabhavaṁ 無 色 界 )。「 下 方 」.. 下 面 , 這 裡 是 取 欲 有 (kā mabhavaṁ 欲 界 )。「 橫 ( 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 中 央 , 取 色 有 (rū pabhavaṁ 色 界 ) 。「 沒 有 障 礙 」上 方 乃 至 有 頂 天 1 (bhavaggā ); 下 方 乃 至 無 間 地 獄 (avī cito);(a-sambā dhaṁ ).. 空 無 障 礙 , 這 是 打 破 界 限 之 說 。 在 它 轉 起 ( 生起 ) 界 限 (sī mā )( 即 心 量 有 限 ), 即 稱 為 敵 對 之 意 。「 沒 有 仇 恨 」(a-vera).. 空 無 仇 恨 , 連 偶 爾 外 表 也 不 會 顯 示 仇 恨 心 之 意 。「 沒有 敵 意 」(a-sapattaṁ ).. 離 開 敵 對 (vigatapaccatthikaṁ )。 慈 住(mettā vihā rī 心 中 有 慈 ) , 即 人 (puggalo) 對 人 類(manussā naṁ ) 憐 愛 , 對 非 人 類 (amanussā naṁ ) 憐 愛 , 對 誰 都無 敵 對 。 以 這 樣 的 心 沒 有 敵 對 狀 態 , 沒 有 敵 意 之 稱 。 這 在 法 門所 說 的 ,「 敵 對 者 」 即 是 仇 敵 。 這 是 隨 句 解 釋 的 釋 義 。橫 方 乃 至 沒 有 剩 餘 的 方 位 (avasesadisā )。 遍 滿 上 方 或 無 色( 界 ), 下 方 或 欲 界 , 橫 方 或 色 界 , 沒 有 遺 漏 。 如 是 保 持 它 , 同樣 地 , 沒 有 障 礙 、 沒 有 仇 恨 和 沒 有 敵 意 。 以 這 種 方 式 , 保 持 不生 起 障 礙 、 仇 恨 和 敵 意 。 達 成 具 足 這 樣 的 修 習 , 在 這 在 那 , 一切 處 , 虛 空 界 沒 有 障 礙 。 自 己 對 他 們 忍 耐 , 沒 有 仇 恨 ; 對 自 己和 他 人 忍 耐 , 沒 有 敵 意 。 這 是 沒 有 障 礙 、 沒 有 仇 恨 和 沒 有 敵 意 ,無 量 的 慈 心 。 上 方 、 下 方 與 橫 方 三 種 界 限 , 在 一 切 世 間 保 持 增長 。《 補 注 》本 經 對 各 類 眾 生 修 慈 及 祝 禱 詞 如 下 ..範 圍 眾 生 相 祝 福以 上 的 解 釋 已 瞭 解 。 即 「 如 是 一 切 已 生 的 眾 生 修 習 無 量 的( 慈 ) 心 」 之 說 , 這 是 無 量 的 ( 慈 ) 心 在 一 切 世 間 保 持 增 長 , 增 加 、生 長 、 廣 大 , 除 惡 。 什 麼 是 「 上 方 、 下 方 與 橫 方 」?「 上 方 」,無 限 定一 切 有 情(Sabbasattā )一 切 有 呼 吸 者(Yepā ṇabhū tatthi)keci願 他 們 快 樂 (sukhino hontu)願 他 們 安 穩 (khemino hontu)願 他 們 自 得 其 樂 (bhavantu sukhitattā )1橫 (tiriyam)..Vism.308. 作 ..「 在 ( 四 方 ) 四 維 (anudisasu)」。57158有 頂 天 ..bhavagga。 即 色 究 竟 天 (akanittha (a 無 + kanittha 最 年 輕 的 、 最下 的 )), 色 界 最 高 的 天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 定破 除界 限會 驚 慌 的 、 穩 固 的(Tasā vā thā varāvā )長 的 、 大 的 、 中 等 的(Dī ghā vā yevamahantā majjhimā )短 的 、 細 的 、 粗 的(Rassakāaṇ uka-thū lā )可 見 的 、 不 可 見 的(Diṭ ṭ hā vā yevaadiṭ ṭ hā )住 在 遠 的 、 近 的(Ye va dū re vasantiavidū re)已 生 的 、 將 生 的(Bhū tā va sambhavesīva)人 (Paro=uggalo )上 方 、 下 方 、 橫 方(Uddhaṁ adho ca tiriyañca)( 包 括 三 界 一 切 眾 生 )願 他 們 自 得 其 樂 (bhavantu sukhitattā )願 他 不 互 相 欺 瞞 , 不 輕 視 任 何 人(na nikubbetha nā timaññetha)不 要 互 相 盼 望 對 方 受 苦(nā ññamaññassa dukkhamiccheyya)願 他 們 沒 有 障 礙 、 仇 恨 和 敵 意(asambā dhaṁ averamasapattaṁ hontu.)◆ ◆ ◆第 九 偈 釋 義 (Navamagā thā vaṇ ṇanā )《 慈 經 注 》如 此 世 尊 顯 示 增 長 修 慈 。 現 在 說 保 持 修 習 「 固 定 的 姿 勢 」,顯 示 所 說 的 「 站 著 、 走 著 … 應 當 守 住 ( 慈 ) 念 」。它 的 意 思 是 說 , 如 是 保 持 這 慈 心 , 他 「 結 跏 趺 坐 1 , 端 身正 直 」, 像 固 定 的 姿 勢 , 無 論 怎 樣 不 可 能 一 直 舒 服 , 要 經 常 移開 痛 苦 , 站 著 、 走 著 、 坐 著 , 或 躺 著 , 乃 至 離 睡 , 繼 續 守 住 「 慈禪 的 ( 正 ) 念 」。換 句 話 說 , 如 是 顯 示 增 長 修 慈 , 現 在 顯 示 掌 握 所 說 的 「 站著 、 走 著 」。 若 是 已 經 掌 握 得 好 的 人 ,「 站 著 、 走 著 、 坐 著 ,或 躺 著 」, 乃 至 於 姿 勢 , 都 要 守 住 「 慈 禪 的 ( 正 ) 念 」(mettā jhā nasatiṁ )。 換 句 話 說 ,「 站 著 、 走 著 、( 坐 著 ,) 或躺 著 」, 他 的 站 立 等 不 會 障 礙 ( 慈 念 )。 此 外 , 乃 至 這 都 要 守 住「 慈 禪 的 ( 正 ) 念 」, 因 爲 沒 睡 著 , 有 了 守 住 , 就 不 遲 滯 。 由 此9-1.Tiṭ ṭ hañcaraṁ nisinno vā , sayā no vā yā vat’assavigata-middho,站 立 | 行 走 坐 著 或 躺 著 或 當 是 離 、 消 失 睡無 論 站 著 、 走 著 、 坐 著 或 躺 著 , 只 要 他 沒 睡 著 ,59160結 跏 趺 坐 ..nisidati pallavkam abhujitva。pallavka(pari 遍 +avka 膝 ),abhujati( 結 、 彎 、 組 ), 即 盤 腿 坐 、 彎 跏 趺 。「 跏 」 為 「 加 」 之 別 寫 ;「 趺 」是 腳 背 。 諸 坐 法 中 , 結 跏 趺 坐 最 安 穩 而 不 易 疲 倦 。 疊 一 足 在 另 一 足 之 上為 「 半 跏 趺 坐 」; 疊 兩 足 為 「 全 跏 趺 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所 說 的 「『 站 著 、 走 著 、 坐 著 , 或 躺 著 , 只 要 他 沒 睡 著 。』 應當 守 住 ( 慈 ) 念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 被 生 的 昏 沈 及 麻 木 , 成 為 被 生 , 詳 知 它 ; 及 像 對 被 生 的 昏 沈及 麻 木 , 徹 底 捨 斷 , 詳 知 它 ; 及 像 對 被 徹 底 捨 斷 的 昏 沈 及 麻 木 ,在 未 來 成 為 無 被 生 , 詳 知 它 。」( 念 處 經 》(D.22./II,300.))他 的 意 圖 是 ..「 應 該 對 一 切 世 界 修 持 慈 心 」, 如 此 應 該 保持 它 , 如 此 站 立 等 , 乃 至 以 站 立 等 姿 勢 或 不 經 意 進 行 的 姿 勢 ,乃 至 這 都 要 守 住 「 慈 禪 的 ( 正 ) 念 」, 因 爲 離 睡 , 有 了 守 住 這 ( 慈 ) 念 。〔 補 注 〕◆ ◆ ◆9-2.etaṁ satiṁ adhiṭ ṭ heyya, brahma-m-etaṁvihā ra-m-idha-m-ā hu.這 正 念 他 應 專 注 梵 、 高 貴 此 住 這 他 們 已 經 說應 當 守 住 ( 慈 ) 念 , 這 就 是 所 謂 的 「 梵 住 」。在 此 , 離 睡 」(middho 麻 木 、 遲 鈍 、 呆 滯 ) 昏沈 及 麻 木 」(thī namiddhaṁ ), 昏 沈 及 麻 木 」 才 能 用 功 大 念 處 經 》(M.10./I,60.) 在 內 心 有 昏 沈 及 麻 木《 慈 經 注 》如 是 顯 示 掌 握 修 習 慈 ,「 應 當 守 住 ( 慈 ) 念 」, 在 慈 住 上 進(thīnamiddhaṁ ) 1 , 詳 知 『 我 的 內 心 有 昏 沈 及 麻 木 』; 或 在 內修 之 後 , 現 在 稱 讚 慈 住 說 ..「 這 就 是 所 謂 的 ‘ 梵 住 ’」。心 無 昏 沈 及 麻 木 , 詳 知 『 在 我 的 內 心 沒 有 昏 沈 及 麻 木 。』 像 對這 裡 的 意 思 是 .. 開 始 「 快 樂 與 安 穩 」 乃 至 「 應 當 守 住 ( 慈 )1昏 沈 及 麻 木 :thina-middha, 心 力 不 振 、 興 趣 薄 弱 、 瞌 睡 。 斷 昏 沈 及 麻 木的 方 法 :1. 避 免 過 量 飲 食 (atibhojane nimittaggaho) , 2. 變 換 姿 勢(iriyapathasamparivattanata),3. 作 光 明 想 (alokasabbamanasikaro),4. 處 在無 遮 蔽 之 處 (abbhokasavaso),5. 親 近 善 友 (kalyanamittata),6. 適 當 的 談 話(sappayakatha)。 另 外 , 一 、 可 暫 時 放 下 目 前 所 修 的 業 處 , 改 專 注 於 其 他業 處 。 二 、 可 思 惟 從 前 曾 經 熟 記 的 佛 法 。 三 、 可 完 整 地 背 誦 曾 經 熟 記 的佛 法 。 四 、 可 用 力 拉 . 扯 耳 朵 , 並 按 摩 四 肢 , 拉 筋 、 做 瑜 伽 。 五 、 可 站 立 、或 以 冷 水 澡 洗 面 目 及 灑 身 體 、 朝 不 同 方 向 遠 眺 、 或 仰 望 星 空 。 六 、 可 作「 光 明 想 」( 取 諸 明 相 , 謂 火 光 、 日 、 月 、 星 宿 光 等 , 思 惟 光 明 ), 或 作意 極 可 欣 ( 興 奮 ) 事 佛 功 德 等 。 七 、 若 仍 無 效 , 可 來 回 經 行 ( 直 線 往 返 行走 )。 八 、 若 仍 無 效 , 可 小 睡 片 刻 , 然 後 再 起 來 繼 續 修 行 。61念 」, 已 作 了 解 釋 「 慈 住 」(mettā vihā ro)。 在 這 四 種 住 .. 天住 、 梵 住 、 聖 住 、 威 儀 住 ( 姿 勢 住 ),( 其 中 ) 無 污 的 ( 完 美 的 ) 有 情 ,於 自 己 和 於 他 人 都 是 有 益 的 , 是 聖 法 律 住 、 梵 住 , 即 所 謂 的 「 殊勝 住 」(seṭ ṭ havihā ra)。 由 於 常 常 連 續 不 斷 的 、 持 續 的 站 著 、走 著 、 坐 著 或 臥 著 乃 至 離 睡 眠 , 應 當 守 住 ( 慈 ) 念 (, 這 就 是 「 梵 住 」)。6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補 注 〕四 種 住 1 .. 天 住 (dibbavihā ra).. 安 住 於 四 種 色 界 禪 那(cattā ri rū pā vacarajjhā nā ni)。 梵 住 (brahmavihā ra).. 安 住於 慈 悲 喜 捨 , 四 無 量 心 。 聖 住 (ariyavihā ra).. 聖 者 的 四 種 果 定(catasso phalas ā mapattiyo) 或 四 種 沙 門 果 (cattā risā maññaphalā ni)。 姿 勢 住 (iriyā pathavihā ra).. 安 住 於 行 、住 、 坐 、 臥 。◆ ◆ ◆〔 流 通 分 〕 2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ampanno;邪 見 和 墮 入 有 戒 以 ( 智 ) 見 具 足 、 成 就不 墮 入 邪 見 1 2, 持 戒 並 且 具 有 智 見 3,《 慈 經 注 》世 尊 如 是 為 這 些 比 丘 從 種 種 不 同 的 角 度 顯 示 修 習 慈 , 現 在說 , 以 眾 生 為 對 象 修 慈 是 靠 近 「 我 見 」(attadiṭ ṭ hi)。 在 現 前抓 拿 、 抑 制 邪 見 , 這 些 比 丘 以 慈 禪 做 基 礎 之 後 , 抵 達 聖 地 , 見道 之 後 , 由 「 智 見 」, 而 「 不 墮 入 邪 見 」, 這 是 本 偈 誦 的 終 結 。◆ ◆ ◆10-2.kā mesu vineyya gedhaṁ, na hi jā tu-g-gabbha-seyyaṁ punar-etī ti.( 在 ) 諸 欲 調 伏 貪 愛 不 確 定 的 確 地 母 胎 睡 臥 再 他 去降 伏 對 欲 樂 的 貪 愛 , 他 必 定 不 再 睡 臥 在 母 胎 中 4 。第 十 偈 釋 義 (Dasamagā thā vaṇ ṇanā )10-1. Diṭ ṭ hiñ ca anupagamma, sī lavā dassanena1 《 瑜 伽 師 地 論 》 卷 第 九 十 八 ..「 謂 四 靜 慮 、 四 無 色 等 , 名 為 天 住 。 四 無 量定 名 為 梵 住 。 四 聖 諦 智 、 四 種 念 住 、 乃 至 ( 八 ) 道 支 、 四 種 行 跡 ( 苦 遲 通 行 、苦 速 通 行 、 樂 遲 通 行 、 樂 速 通 行 )、 勝 奢 摩 他 、 毘 缽 舍 那 、 四 法 跡 ( 無 貪 、無 瞋 、 正 念 、 正 定 ) 等 , 當 知 一 切 皆 名 聖 住 。」(T30.867.3)2流 通 分 .. 即 經 文 的 結 尾 部 份 。63123464邪 見 :ditthi, 即 有 身 見 (sakkayaditthi), 我 見 , 認 為 有 一 個 永 恆 不 變 的 實體 , 它 是 造 成 痛 苦 及 輪 迴 的 根 本 。持 戒 : 在 家 眾 受 持 五 戒 、 八 戒 ; 比 丘 受 持 227 戒 。 戒 有 「 清 涼 」 義 , 息滅 身 口 意 熱 惱 。智 見 .. 具 有 知 見 (dassanena sampanno): 觀 察 身 心 現 象 的 無 常 ( 沒 有 永恆 )、 苦 ( 壓 迫 )、 無 我 ( 沒 有 永 遠 不 變 的 實 體 ), 行 者 需 具 備 近 行 定 的 定 力 。他 必 定 不 再 睡 臥 在 母 胎 中 .. 可 能 是 阿 那 含 或 阿 羅 漢 , 本 注 則 解 作 阿 那 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慈 經 注 》它 的 義 理 , 乃 至 「 這 就 是 所 謂 的 ‘ 梵 住 ’」, 為 盛 讚 慈 禪住 (mettā jhā navihā ro)。 由 慈 禪 出 來 , 尋 伺 ( 分 別 ) 於 法 , 隨 念1差 別 觀 等 , 在 色 法 已 掌 握 之 後 , 以 名 色 差 別 , 知 道 「 此 唯 諸行 聚 , 有 情 不 可 得 。」 (《 相 應 部 》S.5.10./I,135.;《 大 義 釋 》Mahā ni.186) 如 此 不 墮 入 邪 見 , 漸 次 地 具 足 出 世 間 戒 , 具 戒 ,若 有 了 聯 結 的 出 世 間 戒 , 具 有 所 謂 的 須 陀 洹 道 正 見 2 -- 具 有 智3見 , 而 另 外 的 任 何 事 欲 的 貪 (gedho)、 染 欲 (kilesakā mo) 未 斷 ,4在 斯 陀 含 道 減 少 ( 貪 、 染 欲 ), 阿 那 含 道 斷 欲 無 剩 餘 。 調 伏 欲 貪 ,調 伏 、 鎮 靜 之 後 ,「 他 必 定 不 再 睡 臥 在 母 胎 中 」。 他 ( 阿 那 含 )只 會 再 生 於 淨 居 天 5 , 達 到 阿 羅 漢 狀 態 之 後 入 滅 。如 是 世 尊 向 那 些 比 丘 作 個 總 結 說 ..「 諸 比 丘 ! 你 們 回 去 原來 的 叢 林 住 。」 在 每 個 月 的 第 八 天 , 打 鑼 ( 集 眾 ) 之 後 , 恭 敬 和隨 喜 誦 這 一 部 經 , 說 法 , 和 用 心 地 迴 向 , 討 論 法 , 練 習 、 修 習 、多 修 習 這 ( 慈 禪 ) 業 處 , 你 們 不 會 再 看 見 非 人 恐 怖 的 模 樣 。 非 人一 定 會 要 到 利 益 , 要 到 福 利 。」 他 們 說 ..「 善 哉 !」 他 們 同 意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 尊 之 後 , 起 座 , 頂 禮 了 世 尊 , 作 右 繞 而 去 。 諸 樹 神 說 ..「 諸大 德 ! 為 我 們 好 , 求 我 們 的 福 利 。」 諸 樹 神 生 起 喜 與 樂 。 諸 比丘 掃 除 住 所 , 準 備 熱 水 , 作 背 部 的 調 理 , 腳 的 調 理 , 他 們 排 定了 唸 誦 護 衛 ( 經 )。 諸 比 丘 修 習 慈 , 作 基 礎 之 後 , 開 始 修 毘 婆 舍那 , 在 此 三 個 月 內 , 所 有 的 比 丘 都 達 到 阿 羅 漢 狀 態 ── 最 上 的果 。( 雨 安 居 後 ) 他 們 作 大 自 恣 1 , 清 淨 自 恣 , 行 自 恣 。如 是 ( 以 上 ) 如 來 所 說 「 善 巧 於 利 益 」,法 的 主 人 ( 如 來 ) 論 ‘ 應 該 作 ’ 之 義 ,實 踐 之 後 , 應 當 經 驗 到 卓 越 的 心 的 寂 靜 ,徹 底 地 瞭 解 及 得 到 全 分 的 智 慧 ,由 此 , 的 確 得 到 可 愛 的 不 死 2 、 稀 有 、 聖 ,欲 住 於 得 到 寂 靜 ,有 智 者 當 作 離 垢 、( 持 ) 戒 , 及 較 高 的 分 別 智 慧 ,常 常 做 應 當 作 的 利 益 。 ♥12345差 別 觀 .. 指 「 四 界 分 別 觀 」(catudhatuvavatthana 四 界 差 別 觀 ), 反 覆 觀 察四 大 種 的 十 二 種 特 相 : 硬 、 粗 、 重 、 軟 、 滑 、 輕 ; 流 動 、 粘 ; 熱 、 冷 ;支 持 、 推 動 , 若 完 全 熟 練 之 後 , 可 以 觀 察 到 色 聚 (rupakalapa), 當 能 夠 看到 色 聚 時 , 辨 明 每 粒 色 聚 裏 所 有 的 色 法 , 譬 如 「 地 、 水 、 火 、 風 、 色 、香 、 味 、 食 素 」。 身 體 中 有 二 十 八 種 色 法 , 它 以 8 個 乃 至 13 個 的 的 型態 結 合 。 修 這 種 禪 法 稱 為 「 色 業 處 」(rupakammatthana)。具 有 所 謂 的 須 陀 洹 道 正 見 ..sotapatti-magga-samma-ditthi-sabbitena。事 欲 ..vatthukama, 是 指 田 園 、 財 產 、 事 業 、 衣 服 、 飲 食 等 欲 望 。調 伏 ..Vineti, I.(vi 離 +√ni 引 導 ) 直 譯 .. 引 導 離 開 。淨 居 天 ..Suddhavasa。 阿 那 含 生 第 四 禪 天 的 五 淨 居 天 之 一 , 沒 有 修 到 第四 禪 的 阿 那 含 只 生 於 初 禪 天 至 第 三 禪 天 。65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自 恣 ..pavā raṇ ā。《 南 海 寄 歸 內 法 傳 》 譯 作 :「 隨 意 」( 隨 他 意 任 意 舉發 說 罪 除 愆 )( 大 正 54.217.2)。 雨 安 居 結 束 後 , 比 丘 有 自 恣 ( 邀 請 ) 儀 式 , 在儀 式 中 , 每 位 參 與 的 比 丘 , 由 最 大 的 上 座 比 丘 開 始 , 一 位 一 位 輪 流 表 白三 次 ..「 諸 友 ( 諸 大 德 )! 我 對 僧 團 自 恣 , 如 果 有 由 見 、 聞 或 懷 疑 ( 我 犯 戒 ),請 諸 大 德 憐 憫 攝 取 的 原 故 告 訴 我 ,( 如 果 ) 見 罪 , 我 將 懺 悔 。」 邀 請 其 他 比 丘舉 發 自 己 有 犯 戒 的 行 為 。 但 是 在 諸 阿 羅 漢 當 中 , 沒 有 人 還 會 違 犯 戒 規 。6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2不 死 ..amata。《 相 應 部 注 》Spk(S.43.12~33./III,112.)..「 以 沒 有 死 亡 ( 之義 ), 為 不 死 。」(Maraṇ ābhā vena amataṁ .)。 在 此 , 作 為 「 涅 槃 」 的同 義 詞 的 ‘amata’( 不 死 ) 不 可 解 作 「 甘 露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ettasuttaṁ ( 慈 經 ) ( 巴 漢 對 照 )1.Karaṇ īyamatthakusalena, yantaṁ santaṁ padaṁabhisamecca 1 ;卡 拉 尼 亞 馬 達 古 刹 累 那 央 打 沙 擔 爸 但 亞 比 沙 美 加應 作 | 利 益 善 巧 什 麼 這 寂 靜 狀 態 完 全 了 解 、 得 到karoti + m + attha + kusala ya + ta + sant pada abhisamā gacchatifpp.(n.sg.nom.) m. adj.(n.sg.instr.) n.sg.nom. n.sg.acc. n.sg.acc. ger.若 要 得 到 寂 靜 , 應 該 善 巧 於 作 利 益 ..sakko ujū ca sū jū ca, suvaco c’assa muduanatimā nī .沙 國 烏 朱 加 蘇 烏 朱 加 蘇 瓦 作 加 沙 目 都 阿 那 地 馬 尼能 幹 正 直 和 坦 誠 和 好 調 教 應 該 有 柔 軟 不 過 慢 (= 謙 虛 )sakka uju ca su+uju(=su-h-uju) su+vaca ca+ atthi mudu an +ati+mā ninadj.(m.sg.nom.) m.pl.nom. adj.(m.pl.nom) n.sg.nom. 3p.sg.imp. adj.(m.sg.nom) adj.(m.sg.nom.)1能 幹 、 2 正 直 、 3 坦 誠 、 4 好 教 (ㄐㄧㄠ)、 5 柔 軟 、 6 不 驕 傲 ;2. Santussako ca subharo ca, appakicco ca sallahukavutti;山 都 沙 國 加 蘇 巴 羅 加 阿 爸 給 作 加 沙 拉 胡 卡 無 地知 足 和 易 扶 養 和 少 作 務 和 簡 樸 的 生 活 、 習 慣santussaka ca su-bhara ca appa+kicca ca sallahuka + vuttiadj.(m.sg.nom.) conj. adj.(m.sg.nom.) adj. m.sg.nom. adj. f.sg.nom.1 PTS: Karaniyam attha kusalena yan taj santaj padaj abhisamecca676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知 足 、 8 易 扶 養 、 9 少 俗 務 、 10 生 活 簡 樸 、( 他 應 該 發 願 :) 願 一 切 有 情 快 樂 與 安 穩 ! 願 他 們 自 得 其 樂 !santindriyo ca nipako ca, appagabbho kulesvananugiddho.山 丁 得 力 搖 加 你 爸 口 加 阿 爸 卡 婆 古 累 是 瓦 那 怒 給 多寂 靜 諸 根 和 聰 明 和 不 粗 魯 在 諸 俗 家 不 耽 溺 、 不 眷 戀santa-indriya ca nipaka ca a+p+pagabbha kula+ na+anugiddhaadj.(m.sg.nom.) adj.(m.sg.nom.) adj.(m.sg.nom.) n.pl.loc. adj.(m.sg.nom.)11寂 靜 諸 根 、 12 聰 明 、 13 不 粗 魯 、 14 不 耽 溺 俗 家 ;3. Na ca khuddamā care 1 kiñci, yena viññū pareupavadeyyuṁ ;那 加 古 達 馬 加 累 近 幾 也 那 爲 紐 爸 累 烏 爸 瓦 地 有不 和 微 小 的 行 為 任 何 以 那 諸 智 者 其 他 的 呵 責 、 非 難na khudda + ā carati kiñci ya viññū para upavadatiadv. adj. 3p.sg.opt. acc.m.sg.instr. m.pl.nom. 3p.pl.opt.15不 應 犯 智 者 會 指 責 的 任 何 小 過 失 。sukhinova 2 khemino hontu, sabbasattā bhavantu sukhitattā .蘇 起 柔 瓦 給 米 柔 紅 都 沙 巴 沙 打 巴 彎 都 蘇 起 大 達快 樂 或 安 穩 願 他 們 一 切 有 情 願 他 們 快 樂 自 己sukhin vā khemin hū sabba+ satta bhavat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adj.(m.pl.nom.) adj.(m.pl.nom.) adj.(m.pl.nom.) 3p.pl.pres. adj.(m.pl.nom.)無 論 可 見 的 或 者 不 可 見 的 , 住 在 遠 的 或 者 近 的 ,bhū tā va sambhavesī va, sabbasattā bhavantusukhitattā .不 打 瓦 山 爸 爲 西 瓦 沙 爸 沙 打 巴 彎 都 蘇 起 大 達諸 已 生 的 或 諸 將 生 的 或 一 切 有 情 願 他 們 快 樂 自 己bhū ta sambhav-esin sabba + satta bhavati sukhita + attan.pl.nom. adj.(m.pl.nom.) m.pl.nom. 3.pl. imp. pp. n.pl.nom.無 論 已 生 的 或 將 生 的 , 願 一 切 有 情 自 得 其 樂 !6. Na paro paraṁ nikubbetha nā timaññetha 1 katthacinaṁkañci,那 爸 羅 爸 然 尼 口 北 達 那 地 馬 尼 達 卡 大 及 那 剛 及不 他 他 人 願 你 們 欺 騙 願 你 們 不 輕 視 任 何 地 方 他 任 何 人na para paraṁ ni+kubbati na+atimaññati kattha+ci+naṁ ka+ciadv. m.sg.nom. adv. 2p.pl.opt. 2p.pl.opt. adv. pron.(m.sg.acc.)願 他 不 互 相 欺 瞞 , 願 他 無 論 在 任 何 地 方 , 不 輕 視 任 何 人 ,vyā rosanā paṭ ighasaññā nāññamaññassadukkhamiccheyya.別 亞 羅 沙 那 巴 地 卡 沙 尼 啊 那 尼 安 馬 尼 安 沙 都 卡 米 這 亞忿 怒 反 擊 想 不 要 互 相 苦 盼 望 ( 對 方 )vi+ā +rosana paṭ igha+saññā na+añña+m+aññadukkha+m+iccheyyaf.sg.instr. f.sg.instr. adj.(sg.dat.) adj. 3p.sg.opt.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Mā tā yathā niyaṁ puttamā yusāekaputtamanurakkhe,馬 塔 亞 達 尼 養 不 達 馬 友 沙 哎 卡 不 達 馬 怒 然 給母 親 好 像 自 己 的 子 生 命 獨 子 隨 時 保 護Mā ta yatha niya putta ā yu ekaputta+ m + anurakkhaf.sg.nom. adv. adj.(n.sg.acc.) m.sg.acc. n.sg.instr. 3p.sg.opt.好 像 母 親 用 生 命 隨 時 保 護 她 的 獨 子 一 樣 ,___________________1 nikubbetha, nā timaññetha, 都 是 第 二 人 稱 複 數 , 做 第 三 人 稱 單 數 用 。evampi sabbabhū tesu mā nasaṁ bhā vayeaparimā ṇaṁ .哎 望 比 沙 巴 不 鐵 樹 馬 那 山 巴 瓦 也 阿 巴 利 馬 南同 樣 地 ( 語 氣 詞 ) 於 一 切 已 生 的 心 意 他 願 修 持 無 量evaṁ + (pi) sabba + bhū ta mā nasa √bhū a+parimāṇaadv. adv. n.pl.loc. n.sg.acc. 3p.sg.opt. n.sg.acc.同 樣 地 , 他 也 對 一 切 已 生 的 ( 眾 生 ) 修 持 無 量 ( 的 慈 ) 心 。8. Mettañca sabbalokasmiṁ 1 mā nasaṁ bhā vayeaparimā ṇaṁ ,美 但 加 沙 巴 羅 卡 是 美 馬 那 山 巴 瓦 也 阿 巴 利 馬 南慈 在 一 切 世 界 心 意 他 願 修 持 無 量mettā + ca sabbaloka mā nasa bhavat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uddhaṁ adho ca tiriyañca, asambā dhaṁaveramasapattaṁ .烏 擔 阿 多 加 地 力 養 加 阿 山 八 但 阿 爲 拉 馬 山 巴 擔上 方 下 方 和 橫 方 無 障 礙 無 仇 恨 無 敵 意uddhaṁ adho tiriyaṁ +ca a-sambā dha a-vera+m+a-sapattaindecl. adv. adv. adj.(f.sg.acc.) adj.(n.sg.acc.) adj.(m.sg.acc.)無 論 上 方 、 下 方 與 橫 方 , 沒 有 障 礙 、 仇 恨 和 敵 意 。9. Tiṭ ṭ hañcaraṁ nisinno vā , sayā no vā yā vat’assavigatamiddho,地 擔 加 然 尼 先 羅 瓦 沙 亞 諾 瓦 亞 瓦 大 沙 爲 達 米 多站 立 行 走 坐 著 或 躺 著 或 當 是 離 、 消 失 睡Tiṭ ṭ hati carati pp. of nisidati sayati yā vatā atthivigata+middhappr. ppr. pp.(m.sg.nom.) ppr. ind. 3p.sg.opt. adj.(m.sg.nom.)無 論 站 著 、 走 著 、 坐 著 或 躺 著 , 只 要 他 沒 睡 著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 丁 加 阿 怒 巴 卡 馬 錫 拉 瓦 達 沙 累 那 山 巴 諾邪 見 和 墮 入 持 戒 見 、 智 見 具 足 、 成 就diṭ ṭ hi ca anu-pa-gacchati sī la dassanasampannaf.sg.acc. ger. m.sg.nom. n.sg.instr. pp.(m.sg.nom.)不 墮 入 邪 見 , 持 戒 並 且 具 有 智 見 ,kā mesu vineyya gedhaṁ , na hi jā tuggabbhaseyyaṁ punar-etī ti 1 .卡 美 蘇 爲 內 亞 給 擔 納 喜 加 都 卡 爸 洗 亞 不 那 內 地 地( 在 ) 欲 ( 上 ) 調 伏 ( 引 導 離 開 ) 貪 愛 不 確 定 的 確 地 母 胎 睡 臥 再 去kā m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慈 效 益 經 】(Mettā nisaṁ sā suttaṁ ) 1如 是 我 聞 。 一 時 , 世 尊 在 舍 衛 城 , 祇 樹 ‧ 給 孤 獨 園 。於 此 , 世 尊 喊 諸 比 丘 ..「 諸 比 丘 !」諸 比 丘 回 答 世 尊 說 ..「 大 德 !」世 尊 這 樣 說 ..「 諸 比 丘 ! 若 勤 練2 、 修 習 、 多 作 慈 心 解 脫3 ,作 乘 、 作 基 、 實 行 、 積 聚 、 善 確 立 , 可 預 期 有 十 一 種 效 益 。4什 麼 是 十 一 呢 ?(1) 好 入 睡 ,(2) 好 醒 來 ,(3) 不 見 惡 夢 ,(4) 人 人 敬 愛 ,(5) 為 非 人5敬 愛 ,(6) 諸 天 保 護 ,(7) 不 為 火 、 毒 、刀 所 傷6 (8) 很 快 入 定 ,(9) 容 顏 有 光7 , (10) 臨 終 不 混 亂8 ,(11)若 臨 終 未 貫 通 上 位9 , 得 生 於 梵 天 界 。諸 比 丘 ! 若 練 習 、 修 習 、 多 作 慈 心 解 脫 , 作 乘 、 作 基 、實 行 、 積 聚 、 善 確 立 , 這 可 預 期 有 十 一 種 效 益 。世 尊 說 此 , 那 些 諸 比 丘 滿 意 世 尊 所 說 而 非 常 歡 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1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 經 出 處 :《 增 支 部 》A.11.16./V,342.(CSCD:pg.3.542)Mettā suttaṁ 慈 經( 或 Mettā nisaṁ sā suttaṁ 慈 效 益 經 )。 其 他 參 考 ..‧《 律 藏 》〈 附 隨 〉 第 六 增 一 法 ( 十 一 法 ) Vinaya, Parivā ra, p.140‧《 清 淨 道 論 》Visuddhimagga pp.311~314.‧《 增 壹 阿 含 49.10 經 》 ( 大 正 藏 2.806a) 說 :「 臥 安 、 覺 安 、 不 見 惡 夢 、天 護 、 人 愛 、 不 毒 、 不 兵 , 水 、 火 、 盜 賊 終 不 侵 枉 , 若 身 壞 命 終 生 梵天 上 。」( 大 正 2.806 上 )2勤 練 ..ā sevitā ya。《 無 礙 解 道 》(Ptis.p.30.) 說 , 緊 湊 練 習(ā sevanā -bhā vanā ).. 早 、 中 、 晚 , 早 餐 、 初 夜 、 中 夜 、 後 夜 , 晝 分 、夜 分 , 黑 月 ( 陰 曆 後 十 四 五 天 )、 白 月 ( 陰 曆 前 十 五 天 ), 雨 季 、 冬 季 、 夏 季 ,年 初 、 年 中 、 年 尾 , 都 精 進 修 習 。《 增 支 部 注 》(A.A.6.13./III,346~7.)..「 修 習 .. 增 長 。 多 作 .. 一 再 地 作 。 作 乘 .. 等 於 車 子 上 軛 的 作 。 作 基 .. 作依 止 處 。 實 行 .. 攝 受 。 積 聚 .. 整 個 的 堆 積 、 累 積 、 集 聚 。 善 確 立 .. 以 善熟 練 的 善 確 立 。」3慈 心 解 脫 ..Mettā ya cetovimuttiyā 。《 長 部 注 》 三 明 經 注(D.A.13./II,406.;CSCD:pg.1.337):「( 以 ) 慈 心 解 脫 (mettā yacetovimuttiyā ): 這 裡 所 說 的 ‘ 慈 ’ 是 轉 起 近 行 定 、 安 止 定 ;‘ 心 解 脫 ’ 則 是轉 起 安 止 定 。」《 增 支 部 注 》(A.A.1.2./I,47.;CSCD:pg.1.36~7) 說 ..「 慈 心 解 脫 (mettācetovimutti).. 於 一 切 有 情 遍 滿 慈 的 利 益 。 再 者 , 由 慈 相 連 的 心 ,( 五 ) 蓋等 障 道 法 的 解 脫 , 因 此 稱 為 慈 解 脫 。 或 者 全 部 的 一 切 瞋 (byā pā da, 直譯 : 逆 向 行 ) 之 纏 的 解 脫 狀 態 , 當 知 這 是 慈 解 脫 。 在 此 談 的 「 慈 」 迄 今 爲止 , 轉 起 前 分 慈 解 脫 之 說 , 然 後 , 意 圖 住 於 第 三 禪 、 第 四 禪 的 安 止 定 。」同 樣 地 「 勤 練 」 等 , 修 悲 心 解 脫 、 喜 心 解 脫 、 捨 心 解 脫 。( 參 見 A.6.13.)4 《 增 支 部 》(A.8.1./IV,15.Mettā suttaṁ 慈 經 ).. 只 列 八 項 功 德 , 缺 (8)~(10)。5676非 人 ..amanussā naṁ ( 諸 非 人 ), 屬 於 天 人 , 指 夜 叉 、 龍 、 乾 闥 婆 等 。不 為 火 、 毒 、 刀 所 傷 .. 注 解 書 說 , 郁 多 羅 (Uttarā ) 優 婆 夷 不 為 火 所 燒 ,相 應 部 師 的 小 尸 婆 (Saṁ yuttabhā ṇaka-Cū ḷ asī vatthera) 不 為 毒 所害 , 僧 揭 笈 法 彌 (Saṁ kiccasā maṇ era) 不 為 刀 所 傷 。 但 是 需 要 發 展 慈 心到 非 常 強 大 的 力 量 , 才 有 如 此 殊 勝 的 保 護 力 量 。 會 遇 到 火 、 毒 、 刀 之 害 ,有 過 去 世 造 的 惡 業 的 結 果 , 也 有 現 世 曾 作 的 惡 業 , 修 慈 可 以 化 怨 解 厄 。遇 到 危 難 , 有 時 候 非 人 或 天 人 會 現 身 幫 助 化 解 , 但 是 , 有 某 種 宗 教 的 信仰 者 , 會 以 為 是 他 信 仰 的 神 祇 來 解 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789容 顏 有 光 ..mukhavaṇ ṇo vippasī dati( 臉 色 非 常 明 淨 )。《 增 支 部 注 》(A.A.11.16./V,83.)..「 容 顏 有 光 .. 如 ( 熟 了 ) 脫 落 的 多 羅 果 (tā lapakka 椰子 ), 有 明 亮 的 容 貌 。」臨 終 不 混 亂 ..《 增 支 部 注 》(A.A.11.16./V,83.)..「 慈 住 者 死 時 不 會 混 亂之 說 , 臨 終 如 入 睡 不 混 亂 (asammū ḷ ho)。」若 臨 終 未 貫 通 上 位 ..《 增 支 部 注 》(A.A.11.16./V,83~4.) 說 ..「 未 貫 通 上 位 ..由 慈 三 摩 缽 地 , 不 能 達 到 上 位 的 阿 羅 漢 狀 態 , 從 此 生 ( 結 束 如 ) 睡 熟 , 轉生 梵 天 界 如 睡 醒 。」(Uttari appaṭ ivijjhantoti mettā samā pattito uttariarahattaṁ adhigantuṁ asakkonto ito cavitvā suttappabuddho viyabrahmalokaṁ upapajjatī ti.)♥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ettā nisaṁ sā suttaṁ 慈 效 益 經 ( 巴 漢 對照 )Evaṁ me sutaṁ --Ekaṁ samayaṁ Bhagavā Sā vatthiyaṁviharati如 是 被 我 聽 聞 一 時 世 尊 在 舍 衛 城 住如 是 我 聞 。 一 時 , 世 尊 在 舍 衛 城 ,Jetavane Anā thapiṇ ḍikassa ā rā me. Tatra kho Bhagavā bhikkhūā mantesi--在 祇 樹 在 給 孤 獨 園 於 此 世 尊 諸 比 丘 喊祇 樹 ‧ 給 孤 獨 園 。 於 此 , 世 尊 喊 諸 比 丘 ..“Bhikkhavo”ti. “Bhadante”ti te bhikkhū Bhagavatopaccassosuṁ .諸 比 丘 ! 大 德 他 們 諸 比 丘 世 尊 回 答「 諸 比 丘 !」 諸 比 丘 回 答 世 尊 說 ..「 世 尊 !」Bhagavā etadavoca-- “Mettā ya bhikkhave, cetovimuttiyāā sevitā ya世 尊 說 這 ( 具 ) 慈 諸 比 丘 ! 心 | 解 脫 勤 練77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hā vitā ya bahulī katā ya yā nī katā ya vatthukatā yaanuṭ ṭ hitā ya修 習 多 修 作 乘 作 基 礎 實 行paricitā ya susamā raddhā ya ekā dasā nisaṁ sāpā ṭ ikaṅ khā .amanussā naṁ piyo hoti, devatā rakkhanti,諸 非 人 喜 愛 是 諸 天 他 們 保 護(5) 為 非 人 敬 愛 ,(6) 諸 天 保 護 ,nā ssa aggi vā visaṁ vā satthaṁ vā kamati,不 應 該 有 火 或 毒 或 刀 或 傷(7) 不 為 火 、 毒 、 刀 所 傷 ,積 聚 、 熟 知 善 一 起 確 立 十 一 種 效 益 ( 勝 利 ) 預 期 、 期 待世 尊 這 樣 說 :「 諸 比 丘 ! 若 勤 練 、 修 習 、 多 作 慈 心 解 脫 , 作乘 、 作 基 、 實 行 、 積 聚 、 善 確 立 , 可 預 期 有 十 一 種 效 益 。tuvaṭ aṁ cittaṁ samā dhiyati, mukhavaṇ ṇo vippasī dati,很 快 地 心 入 定 容 顏 、 臉 色 非 常 明 淨(8) 很 快 入 定 ,(9) 容 顏 有 光 ,Katame ekā dasa? Sukhaṁ supati, sukhaṁ paṭ ibujjhatiasammū ḷho kā laṁ karoti, uttari appaṭ ivijjhanto什 麼 十 一 易 睡 易 醒 來什 麼 是 十 一 呢 ?(1) 好 入 睡 ,(2) 好 醒 來 ,na pā pakaṁ supinaṁ passati, manussā naṁ piyo hoti,不 惡 夢 看 見 諸 人 喜 愛(3) 不 見 惡 夢 ,(4) 人 人 敬 愛 ,brahmalokū pago hoti.不 混 亂 時 作 (= 臨 終 ) 上 不 貫 通 梵 天 界 接 近(10) 臨 終 心 不 混 亂 ,(11) 若 臨 終 未 貫 通 上 位 , 得 生 於 梵 天 界 。“Mettā ya bhikkhave, cetovimuttiyā ā sevitā ya bhā vitā ya慈 諸 比 丘 ! 心 | 解 脫 勤 練 修 習798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bahulī katā ya yā nī katā ya vatthukatā yaanuṭ ṭ hitā ya多 作 作 乘 作 基 礎 實 行paricitā ya susamā raddhā ya ime ekā dasā nisaṁ sāpā ṭ ikaṅ khā ”ti.積 聚 、 熟 知 善 一 起 確 立 這 十 一 種 效 益 ( 勝 利 ) 預 期 、 期 待諸 比 丘 ! 若 勤 練 、 修 習 、 多 作 慈 心 解 脫 , 作 乘 、 作 基 、 實 行 、積 聚 、 善 確 立 , 這 可 預 期 有 十 一 種 效 益 。」Idamavoca Bhagavā attamanā te bhikkhū Bhagavato bhā sitaṁabhinandunti.這 說 世 尊 滿 意 他 們 諸 比 丘 世 尊 所 說 全 面 歡 喜世 尊 說 此 , 那 些 諸 比 丘 滿 意 世 尊 所 說 而 非 常 歡 喜 。* 說 明 .. 護 衛 經 (Paritta) 收 錄 本 經 , 有 時 在 經 文 前 後 , 補 上 開 頭 文 及 結 尾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願 】願 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願 我 脫 離 痛 苦 ,1願 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 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ㄕ◆ 父 、 母 、 阿 闍 ㄜˊ 梨2 、 親 戚 、 眾 多 的 朋 友 ,願 他 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願 他 們 脫 離 痛 苦 , 願 他 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 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主 人 。◆ 所 有 有 情3 , 所 有 有 息 者4 , 所 有 生 物5 , 所 有 補 伽 (ㄑㄧㄝˊ)羅6 , 所 有 有 身 體 的 ( 眾 生 ) 7 ; 所 有 女 人 , 所 有 男 人 , 所 有 聖者 , 所 有 非 聖 者 , 所 有 天 人 , 所 有 人 類 , 所 有 墮 入 惡 趣 者 ;願 他 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願 他 們 脫 離 痛苦 、 願 他 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 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 在 東 方 、 西 方 、 北 方 、 南 方 、 東 北 方 、 西 北 方 、 東 南 方 、 西南 方 , 最 深 處 , 最 高 處 , 所 有 有 情 , 所 有 有 息 者 、所 有 生 物 , 所 有 補 伽 羅 (ㄑㄧㄝˊ), 所 有 有 身 體 的 ( 眾 生 ); 所有 女 人 , 所 有 男 人 , 所 有 聖 者 , 所 有 非 聖 者 , 所 有 天 人 ,所 有 人 類 , 所 有 墮 入 惡 趣 者 , 願 他 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願 他 們 脫 離 痛 苦 、 願 他 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 上 至 有 頂 天8 , 下 至 無 間 地 獄9 10, 在 整 個 輪 圍 山 中 , 所 有在 地 上 走 的 有 情 , 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怨 、 無 苦 、 無 災 厄 。◆ 上 至 有 頂 天 , 下 至 無 間 地 獄 , 在 整 個 輪 圍 山 中 , 所 有在 水 中 游 的 有 情 , 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怨 、 無 苦 、 無 災 厄 。◆ 上 至 有 頂 天 , 下 至 無 間 地 獄 , 在 整 個 輪 圍 山 中 , 所 有在 空 中 飛 的 有 情 , 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怨 、 無 苦 、 無 災 厄 。 ♥818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 註 解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 苦 無 量 。1. 業 kamma: 造 作 身 口 意 的 善 因 、 惡 因 。「 做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 是 一種 「 自 業 正 見 」(kammassakatā sammā diṭ ṭ hi), 視 「 業 」 為 個自 的 財 產 的 正 見 。 有 六 種 自 業 正 見 :(1) 一 切 眾 生 各 有 己 業 、(2) 業 的承 繼 人 、(3) 業 是 母 胎 、(4) 業 是 眷 屬 、(5) 業 是 所 依 ( 依 靠 ),(6) 他 們 都是 自 己 所 造 善 惡 業 的 主 人 ( 由 業 區 分 有 情 而 有 貴 賤 尊 卑 等 )(A.5.57./III,75.)。2. 阿 闍 梨 Ā cariya : 依 止 學 法 的 老 師 。《 續 一 切 經 音 義 》 卷 第 四(T54.951.1)..「 阿 闍 梨 ( 梵 語 也 。 或 云 「 阿 遮 梨 」 或 云 「 阿 左 [ 黍 - 禾 +利 ]」, 此 云 「 軌 範 師 」, 謂 以 軌 則 儀 範 依 法 教 授 弟 子 。)」3. 有 情 (satta): 已 執 著 者 (satta)、 極 執 著 (visatta) 之 意 。《 相 應 部 》(S.23.2./III,190.)..「 羅 陀 ! 於 色 有 欲 、 貪 、 喜 、 愛 , 染 著於 此 , 纏 綿 於 此 , 故 說 為 ‘ 有 情 ’。 於 受 … 於 想 … 於 行 …, 於 識 有 欲 、貪 、 喜 、 愛 , 染 著 於 此 , 纏 綿 於 此 , 故 說 為 ‘ 有 情 ’。」《 雜 阿 含 122 經 》(T2.40.1)..「 佛 告 羅 陀 , 於 色 染 著 纏 綿 , 名 曰眾 生 ; 於 受 、 想 、 行 、 識 染 著 纏 綿 , 名 曰 眾 生 。」4. 有 息 者 ..pā ṇā。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5. 生 物 ..bhū tā 。 已 經 出 生 的 眾 生 。6. 補 伽 羅 (puggala, 梵 語 pudgala 補 特 伽 羅 ),《 一 切 經 音 義 》 卷 第 十 六(T54.406.2)..「 富 伽 羅 ( 梵 語 此 譯 為 「 數 取 趣 」 也 , 數 數 於 三 界 中 往來 也 , 或 云 「 補 特 迦 羅 」 也 )。」 卷 第 二 十 三 (T54.449.2)..「 補 特 伽羅 ( 此 翻 「 數 取 趣 」 謂 數 造 趣 因 , 數 取 趣 果 也 。)」《 清 淨 道 論 》(Vism.310.)說 ..「「 補 伽 羅 」(puggala)── 由 於 地 獄 之 義 的 「 補 」(pun) 及 墮 於彼 處 ( 地 獄 ) 之 義 的 「 伽 羅 」(galanti) 而 成 為 補 伽 羅 ( 人 )。」7. 有 情 、 有 息 者 、 生 物 、 補 伽 羅 、 有 身 體 的 ( 眾 生 ) 五 項 是 無 制 限 的 遍 滿慈 ; 女 人 、 男 人 … 等 七 項 是 有 制 限 ( 限 定 範 圍 ) 的 遍 滿 慈 。8. 有 頂 天 bhavaggā : 即 色 究 竟 天 (Akaṇ iṭ ṭ ha (a 無 + kaṇ iṭ ṭ ha 最年 輕 的 、 最 下 的 )), 色 界 最 高 的 天 。9. 輪 圍 山 cakkavā la: 即 圍 繞 須 彌 山 (Sumeru, 這 世 界 最 高 的 山 ) 四 洲 外海 之 山 。10. 無 間 地 獄 avī cito: 又 稱 為 「 阿 鼻 地 獄 」, 造 五 逆 重 業 眾 生 生 於 此 ,838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ahma-vihā ra bhā vanā ( 梵 住 修 習 )( 慈 願 ) ( 巴 漢對 照 )averā hontu, abyā pajjhā hontu, anī無 怨 願 他 們 無 瞋 願 他 們 無 憂 願 他 們ghā hontu,Ahaṁ avero homi, abyā pajjho homi, anīgho homi,願 他 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我 無 怨 我 願 無 瞋 我 願 無 憂 我 願願 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憂 ,sukhī attā naṁ pariharantu, dukkhā muccantu,幸 福 、 快 樂 自 己 的 願 他 們 守 住 從 苦 願 他 們 脫 離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願 他 們 脫 離 痛 苦 ,sukhī attā naṁ pariharā mi,幸 福 、 快 樂 自 己 的 我 守 住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yathā laddha sampattito, mā vigacchantu kammassakā .任 何 已 得 的 現 在 的 不 失 去 業 自 己 的願 他 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 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Dukkhā muccā mi, yathā laddhasampattito, mā vigacchā mikammassako.從 苦 願 我 脫 離 任 何 已 得 的 | 現 在 的 不 失 去 業 自 己 的願 我 脫 離 痛 苦 , 願 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 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Sabbe sattā , sabbe pā ṇā, sabbe bhū tā , sabbepuggalā ,一 切 有 情 一 切 有 呼 吸 的 ( 生 物 ) 一 切 已 生 的 一 切 人 類mā tā pitu ā cariya ñā ti mitta-sā mū hā所 有 有 情 、 所 有 有 息 者 、 所 有 生 物 、 所 有 人 類 、母 父 阿 闍 梨 親 戚 朋 友 多 數ㄕ父 、 母 、 阿 闍ㄜˊ 梨 、 親 戚 、 眾 多 的 朋 友 ,sabbe attabhā vapariyā pannā , sabbā itthiyo, sabbe85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urisā ,一 切 自 體 已 包 含 一 切 女 人 一 切 男 人所 有 有 身 體 的 ( 眾 生 ); 所 有 女 人 、 所 有 男 人 、Puratthimā ya disā ya, pacchimā ya disā ya, uttarā ya disā ya,在 東 方 的 方 向 在 西 方 的 方 向 在 北 方 方 向在 東 方 、 西 方 、 北 方 、sabbe ariyā , sabbe anariyā ,sabbe devā , sabbe manussā , sabbevinipā tikā ,所 有 聖 者 所 有 非 聖 者 所 有 天 人 所 有 人 類 所 有 惡 趣 的 墮 入 者所 有 聖 者 、 所 有 非 聖 者 、 所 有 天 人 、 所 有 人 類 、 所 有 墮 入 惡 趣 者 ,averā hontu, abyā pajjhā hontu, anī無 怨 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逆 向 行 ) 願 他 們 無 憂 願 他 們願 他 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ghā hontu,sukhī attā naṁ pariharantu, dukkhā muccantu,幸 福 、 快 樂 自 己 的 願 他 們 守 住 從 苦 願 他 們 脫 離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願 他 們 脫 離 痛 苦 ,yathā laddha sampattito, mā vigacchantu kammassakā .任 何 已 得 的 現 在 的 不 失 去 業 自 己 的Dakkhinā ya disā ya puratthimā ya anudisā ya, pacchimā yaanudisā ya.在 南 方 方 向 在 東 方 對 角 方 向 在 西 方 對 角 方 向南 方 、 東 北 方 、 西 北 方 、uttarā ya anudisā ya, dhakkhinā ya anudisayā ,南 方 對 角 方 向 北 方 對 角 方 向東 南 方 、 西 南 方 、heṭ ṭ himā ya disā ya, uparimā ya disā ya.在 最 下 方 向 在 最 上 方 向最 深 處 、 最 高 處 ,Sabbe sattā , sabbe pā ṇā, sabbe bhū tā , sabbe願 他 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 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878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uggalā ,守 住 自 己 的 幸 福 , 願 他 們 脫 離 痛 苦 ,一 切 有 情 一 切 有 呼 吸 的 ( 生 物 ) 一 切 已 生 的 一 切 人 類所 有 有 情 、 所 有 有 息 者 、 所 有 生 物 、 所 有 人 類 、yathā laddha sampattito, mā vigacchantu kammassakā .任 何 已 得 的 現 在 的 不 失 去 業 自 己 的sabbe attabhā vapariyā pannā , sabbā itthiyo, sabbe purisā ,一 切 自 體 已 包 含 所 有 女 人 所 有 男 人所 有 有 身 體 的 ( 眾 生 ); 所 有 女 人 、 所 有 男 人 、sabbe ariyā , sabbe anariyā , sabbe devā , sabbe manussā ,所 有 聖 者 所 有 非 聖 者 所 有 天 人 所 有 人 類所 有 聖 者 、 所 有 非 聖 者 、 所 有 天 人 、 所 有 人 類 、願 他 們 不 失 去 現 在 已 得 的 , 作 自 己 的 業 的 主 人 。Uddhaṁ yā va bhavaggā ca adho yā va avicito上 乃 至 有 頂 天 和 下 乃 至 無 間 地 獄上 至 有 頂 天 , 下 至 無 間 地 獄 ,samantā cakkavā lesu yesattā pathavī整 個 的 在 輪 圍 山 中 凡 是 有 情 在 地 面 上 走在 整 個 輪 圍 山 中 , 所 有 在 地 面 上 走 的 有 情 ,carāsabbe vinipā tikā averā hontu, abyā pajjhā hontu,anī ghā hontu,所 有 惡 趣 的 墮 入 者 無 怨 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逆 向 行 ) 願 他 們 無 憂 願 他 們所 有 墮 入 惡 趣 者 , 願 他 們 無 怨 、 無 瞋 、 無 惱 ,abyā pajjā niverā ca nidukkhā cā nupaddavā .無 瞋 無 怨 和 無 苦 和 無 災 厄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怨 、 無 苦 、 無 災 厄 ,Uddhaṁ yā va bhavaggā ca adho yā va avicito上 乃 至 有 頂 天 和 下 乃 至 無 間 地 獄上 至 有 頂 天 , 下 至 無 間 地 獄 ,sukhī attā naṁ pariharantu, dukkhā muccantu,samantā cakkavā lesuyesattā udakecarā幸 福 、 快 樂 自 己 的 願 他 們 守 住 諸 苦 願 他 們 脫 離89整 個 的 在 輪 圍 山 中90凡 是 有 情 在 水 走在 整 個 輪 圍 山 中 , 所 有 在 水 中 游 的 有 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yā pajjā niverā ca nidukkhā cā nupaddavā .無 瞋 無 怨 和 無 苦 和 無 災 厄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怨 、 無 苦 、 無 災 厄Uddhaṁ yā va bhavaggā ca adho yā va avicito上 乃 至 有 頂 天 下 乃 至 無 間 地 獄上 至 有 頂 天 , 下 至 無 間 地 獄 ,samantā cakkavā lesu整 個 的 在 鐵 圍 山 中yesattā ā kā secarā凡 是 有 情 在 空 中 走在 整 個 輪 圍 山 中 , 所 有 在 空 中 飛 的 有 情 ,abyā pajjā niverā ca nidukkhā cā nupaddavā .無 瞋 無 怨 和 無 苦 和 無 災 厄願 他 們 無 瞋 、 無 怨 、 無 苦 、 無 災 厄 。 ♥【 蘊 護 經 】 1 (Ahi-paritta)2某 時 , 某 比 丘 被 蛇 咬 死 。 諸 比 丘 以 此 事 稟 告 世 尊 ,( 世 尊說 ):「 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未 以 慈 心 充 滿 四 種 蛇 王 族 。 諸 比 丘 !若 該 比 丘 以 慈 心 充 滿 四 種 蛇 王 族 者 , 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將 不 被 蛇咬 死 。 什 麼 是 四 種 蛇 王 族 呢 ? 毘 樓 羅 蛇 王 族 、 伊 羅 漫 蛇 王 族 、舍 婆 子 蛇 王 族 、 黑 瞿 曇 蛇 王 族 。 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並 未 以 慈 心 充滿 此 四 種 蛇 王 族 。 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若 以 慈 心 充 滿 此 四 種 蛇 王族 , 諸 比 丘 ! 比 丘 不 會 被 蛇 咬 死 。諸 比 丘 ! 我 允 准 以 慈 心 充 滿 此 四 種 蛇 王 族 , 要 去 做 自 保 、自 衛 、 自 護 。 諸 比 丘 ! 應 如 是 念 誦 :我 愛 ‘ 毘 樓 羅 ’, 我 愛 ‘ 伊 羅 漫 ’, 我 愛 ‘ 舍 婆 子 ’, 我 愛 ‘ 黑 瞿 曇 ’ 3 。919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我 愛 無 足 的 , 我 愛 二 足 的 , 我 愛 四 足 的 , 我 愛 多 足 的 。無 足 的 勿 傷 我 , 二 足 的 勿 傷 我 , 四 足 的 勿 傷 我 , 多 足 的 勿 傷 我 。願 一 切 眾 生 , 一 切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 一 切 有 情 , 願 見 諸 好 事 ,任 何 惡 勿 來 。佛 無 量 , 法 無 量 , 僧 無 量 , 爬 蟲 類 有 量 : 蛇 、 蠍 、 蜈 蚣 、蜘 蛛 、 蜥 蜴 、 鼠 。我 已 保 衛 、 已 保 護 , 請 眾 生 退 去 ! 我 歸 命 世 尊 , 歸 命 七 位正 等 正 覺 者3 。 ♥93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4律 藏 《 小 品 》(Cv.5.6./II,109-110; CSCD:pg.245-6)( 另 外 參 考 :《 增 支 部 》A.4.67.;《 相 應 部 》35.69~70.Upasena;《 雜 阿 含 252 經 》;《 佛 說 隨勇 尊 者 經 》( 大 正 14.773);《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柰 耶 》 卷 第 六 , 大 正23.657~8;《 本 生 經 》Jā .203.)。《 雜 阿 含 252 經 》、《 佛 說 隨 勇 尊 者 經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柰 耶 》,這 三 部 都 有 蛇 咒 。 蛇 咒 或 任 何 咒 , 都 是 世 尊 所 禁 止 的 , 所 以 附 有 咒 語 的 ,都 可 以 判 斷 為 後 代 附 加 的 。《 沙 門 果 經 》D.2./I,67...「 蛇 的 巫 術 (ahivijjā ,應 包 括 蛇 咒 )… 唸 咒 以 保 護 他 人 不 被 箭 所 傷 ; 唸 咒 以 了 解 動 物 的 語 言 ──他 戒 除 這 些 以 低 劣 技 藝 (tiracchā navijjā ya 畜 生 學 問 ) 而 行 的 邪 命 。」2《 增 支 部 》A.4.67.Ahirā ja( 蛇 王 ), 有 一 段 前 言 ..“Ekaṁ samayaṁ BhagavāSā vatthiyaṁ viharati Jetavane Anā thapiṇ ḍikassa ā rā me. Tena khopana samayena Sā vatthiyaṁ aññataro bhikkhu ahinā daṭ ṭ hokā laṅ kato hoti. Atha kho sambahulā bhikkhū yena Bhagavātenupasaṅ kamiṁ su; upasaṅ kamitvā Bhagavantaṁ abhivā detvāekamantaṁ nisī diṁ su. Ekamantaṁ nisinnā kho te bhikkhūBhagavantaṁ etadavocuṁ – “Idha bhante, Sā vatthiyaṁ aññataro bhikkhuahinā daṭ ṭ ho kā laṅ kato”ti. ( 某 時 , 世 尊 住 舍 衛 城 祇 陀 林 中 給 孤 獨園 。 某 時 舍 衛 城 某 比 丘 被 蛇 咬 死 。 於 是 , 甚 多 比 丘 往 詣 至 世 尊 。 到 了 之後 , 頂 禮 世 尊 之 後 , 坐 於 一 邊 。 坐 在 一 邊 的 諸 比 丘 , 向 世 尊 言 :「 大 德 !這 舍 衛 城 有 一 比 丘 被 蛇 咬 死 。」)3毘 樓 羅 (Virū pakkha, 本 字 是 四 天 王 天 西 方 的 廣 目 天 , 龍 、 蛇 的 主 神 ), 其他 三 類 蛇 .. 伊 羅 漫 (Erā patha) 。 舍 婆 子 (Chabyā putta) 。 黑 瞿 曇(Kaṇ hā gotamaka 黑 色 的 瞿 曇 ), 注 釋 書 沒 解 釋 , 已 不 知 何 種 蛇 類 。2007年 , 據 印 度 衛 生 部 的 統 計 報 告 , 印 度 每 年 遭 毒 蛇 咬 傷 者 超 過 二 十 五 萬人 , 遭 毒 蛇 咬 死 者 超 過 五 萬 人 ( 非 黃 金 時 間 治 療 , 或 缺 毒 蛇 血 清 ), 高 居世 界 第 一 。台 灣 人 應 對 台 灣 本 地 毒 蛇 散 發 慈 心 。 台 灣 陸 地 毒 蛇 主 要 有 六 種 : 雨 傘節 、 百 步 蛇 、 眼 鏡 蛇 、 龜 殼 花 、 赤 尾 青 竹 絲 、 鎖 鍊 蛇 。 以 雨 傘 節 所 分 泌的 神 經 毒 素 其 毒 性 最 強 , 但 百 步 蛇 ( 瀕 臨 絕 種 動 物 ) 致 人 於 死 的 比 率 則 最高 , 而 龜 殼 花 及 赤 尾 青 竹 絲 , 則 是 在 台 灣 最 常 咬 傷 人 的 毒 蛇 種 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七 位 正 等 正 覺 者 .. 指 七 佛 :( 一 ) 毘 婆 尸 佛 ,( 二 ) 尸 棄 佛 ,( 三 ) 毘 舍 浮 佛 ,( 四 )拘 留 孫 佛 ,( 五 ) 拘 那 含 牟 尼 佛 ,( 六 ) 迦 葉 佛 ,( 七 ) 釋 迦 牟 尼 佛 。 ♥Ahi-paritta( 蛇 護 經 ) ( 巴 漢 對 照 )蛇 護 衛Tena kho pana samayena aññataro bhikkhu ahinā daṭ ṭ hokā laṅ kato hoti.彼 強 調 詞 當 時 某 比 丘 被 蛇 咬 死某 時 , 某 比 丘 被 蛇 咬 死 。Bhagavato etamatthaṁ ā rocesuṁ .世 尊 此 事 他 們 告 知( 諸 比 丘 ) 以 此 事 稟 告 世 尊 。( 世 尊 說 ):“Na hi nū na so, bhikkhave, bhikkhu imā ni cattā riahirā jakulā ni沒 有 確 定 地 他 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這 些 四 種 蛇 王 族mettena cittena phari.以 慈 心 充 滿「 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未 以 慈 心 充 滿 四 種 蛇 王 族 。959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ace hi so, bhikkhave, bhikkhu imā ni cattā ri ahirā jakulā ni若 確 實 他 諸 比 丘 ! ( 該 ) 比 丘 這 些 四 種 蛇 王 族mettena cittena phareyya,以 慈 心 應 充 滿諸 比 丘 ! 若 該 比 丘 以 慈 心 充 滿 四 種 蛇 王 族 者 ,ahirā jakulaṁ .舍 婆 子 蛇 王 族 黑 瞿 曇 蛇 王 族舍 婆 子 蛇 王 族 、 黑 瞿 曇 蛇 王 族 。Na hi nū na so, bhikkhave, bhikkhu imā ni cattā rina hi so, bhikkhave, bhikkhu ahinā daṭ ṭ ho kā laṅ kareyya.不 他 諸 比 丘 ! ( 該 ) 比 丘 被 蛇 咬 應 死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將 不 被 蛇 咬 死 。ahirā jakulā ni不 確 定 地 他 諸 比 丘 ! ( 該 ) 比 丘 這 些 四 種 蛇 王 族mettena cittena phari.以 慈 心 充 滿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並 未 以 慈 心 充 滿 此 四 種 蛇 王 族 。Katamā ni cattā ri ahirā jakulā ni? Virū pakkhaṁahirā jakulaṁ ,什 麼 四 種 蛇 王 族 毘 樓 羅 蛇 王 族erā pathaṁ ahirā jakulaṁ ,Sace hi so, bhikkhave, bhikkhu imā ni cattā ri ahirā jakulā ni若 確 實 他 諸 比 丘 ! ( 該 ) 比 丘 這 些 四 種 蛇 王 族mettena cittena phareyya,以 慈 心 應 充 滿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若 以 慈 心 充 滿 此 四 種 蛇 王 族 ,伊 羅 漫 蛇 王 族什 麼 是 四 種 蛇 王 族 呢 ? 毘 樓 羅 蛇 王 族 、 伊 羅 漫 蛇 王 族 、na hi so, bhikkhave, bhikkhu ahinā daṭ ṭ ho kā laṅ kareyya.不 他 諸 比 丘 ! ( 該 ) 比 丘 被 蛇 咬 應 死chabyā puttaṁ ahirā jakulaṁ , kaṇ hā gotamaṁ諸 比 丘 ! 該 比 丘 不 會 被 蛇 咬 死 。979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nujā nā mi, bhikkhave, imā ni cattā ri ahirā jakulā ni我 允 准 諸 比 丘 ! 這 些 四 種 蛇 王 族mettena cittena pharituṁ ,以 慈 心 充 滿諸 比 丘 ! 我 允 准 以 慈 心 充 滿 此 四 種 蛇 王 族 ,我 愛 舍 婆 子 , 我 愛 黑 瞿 曇 。“Apā dakehi me mettaṁ , mettaṁ dvipā dakehi me;無 足 的 我 的 慈 愛 慈 愛 二 足 的 我 的我 愛 無 足 的 , 我 愛 二 足 的 ,attaguttiyā attarakkhā ya attaparittaṁ kā tuṁ .自 保 自 衛 自 護 要 去 做Evañca pana, bhikkhave, kā tabbaṁ –如 是 諸 比 丘 ! 應 作 ( 念 誦 )要 去 做 自 保 、 自 衛 、 自 護 。 諸 比 丘 ! 應 如 是 念 誦 :“Virū pakkhehi me mettaṁ , mettaṁ erā pathehi me.在 諸 毘 樓 羅 我 的 慈 愛 慈 愛 在 諸 伊 羅 漫 我 的我 愛 毘 樓 羅 , 我 愛 伊 羅 漫 ,Chabyā puttehi me mettaṁ , mettaṁ kaṇ hā gotamakehi ca.Catuppadehi me mettaṁ , mettaṁ bahuppadehi me.在 諸 四 足 我 的 慈 愛 慈 愛 在 諸 多 足 我 的我 愛 四 足 的 , 我 愛 多 足 的 。“Mā maṁ apā dako hiṁ si, mā maṁ hiṁ si dvipā dako;勿 我 無 足 者 傷 害 勿 我 傷 害 二 足 者無 足 的 勿 傷 我 , 二 足 的 勿 傷 我 ,Mā maṁ catuppado hiṁ si, mā maṁ hiṁ si bahuppado.勿 我 四 足 者 傷 害 勿 我 傷 害 多 足 者四 足 的 勿 傷 我 , 多 足 的 勿 傷 我 。在 諸 舍 婆 子 我 的 慈 愛 慈 愛 在 諸 黑 瞿 曇 和99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abbe sattā sabbe pā ṇā, sabbe bhū tā ca kevalā ;一 切 眾 生 一 切 有 氣 息 者 一 切 有 情 和 全 部 的願 一 切 眾 生 , 一 切 有 呼 吸 的 眾 生 , 一 切 有 情 ,Katā me rakkhā kataṁ me parittaṁ , paṭ ikkamantubhū tā ni.已 做 我 的 保 衛 已 做 我 的 保 護 向 後 走 去 諸 已 生 的 ( 眾 生 )Sabbe bhadrā ni passantu, mā kiñci pā pamā gamā .我 已 保 衛 、 已 保 護 , 諸 眾 生 退 去 。一 切 諸 好 事 願 見 勿 任 何 惡 來願 見 諸 好 事 , 任 何 惡 勿 來 。“Sohaṁ namo Bhagavato, namo sattannaṁ“Appamā ṇo Buddho, appamā ṇo dhammo,無 量 佛 無 量 法佛 無 量 , 法 無 量 ,Appamā ṇo saṅ gho, pamā ṇavantā ni sarī sapā ni.無 量 僧 具 有 有 量 爬 蟲 類 ( 蛇 、 蠍 等 )僧 無 量 , 爬 蟲 類 有 量 。“Ahi vicchikā satapadī , uṇ ṇanā bhi sarabū mū sikā ;蛇 蠍 蜈 蚣 蜘 蛛 蜥 蜴 鼠蛇 、 蠍 、 蜈 蚣 、 蜘 蛛 、 蜥 蜴 、 鼠 。sammā sambuddhā nan”ti.他 我 歸 命 世 尊 歸 命 七 位 正 等 正 覺 者我 歸 命 世 尊 , 歸 命 七 位 正 等 正 覺 者 。~ Ahi-paritta ni ṭ ṭ hita ṁ ( 蘊 護 經 終 )~♥〔 附 錄 一 〕慈 心 的 修 習「 嗨 !」「 你 好 !」「 謝 謝 !」「 對 不 起 !」 當 你 用 心 講一 句 打 招 呼 的 話 , 或 簡 單 的 表 達 謝 意 或 歉 意 , 就 有 慈 心 在 裡 頭了 。 當 然 有 時 只 給 微 笑 、 關 心 的 眼 神 、 拍 拍 人 的 肩 膀 、 拉 拉 人的 手 , 也 能 表 達 無 限 的 慈 愛 。慈 愛 心 可 以 擴 充 到 各 個 領 域 。 當 我 們 面 對 不 喜 歡 的 人 事 物1011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時 , 我 們 的 身 體 、 語 言 、 意 念 會 表 達 冷 漠 、 討 厭 、 憎 惡 、 敵 意 ,這 是 人 的 動 物 性 , 我 們 可 以 有 另 一 種 表 現 式 , 表 現 寬 容 或 願 意去 協 助 改 善 不 如 意 的 地 方 , 這 是 慈 愛 , 也 是 醒 覺 。 當 我 們 面 對喜 歡 的 人 事 物 時 , 可 能 顯 露 喜 歡 、 欲 求 、 佔 有 欲 , 想 執 取 所 欲之 物 , 也 將 苦 了 我 們 自 己 , 因 為 欲 是 苦 的 根 源 , 這 是 一 份 醒 覺 ,醒 覺 中 有 慈 愛 心 , 而 慈 愛 心 能 同 時 利 益 自 己 及 別 人 。以 道 德 層 面 來 說 ,( 一 ) 表 現 不 任 意 殺 害 生 命 ,( 二 ) 不 取 未經 同 意 的 東 西 ,( 三 ) 不 與 沒 有 婚 約 關 係 的 人 有 性 行 為 ,( 四 ) 不講 虛 妄 不 實 的 話 或 粗 鄙 、 性 暗 示 的 話 ,( 五 ) 不 吸 食 煙 酒 、 毒 品或 有 害 身 體 的 藥 物 , 這 些 行 為 可 以 阻 止 很 多 人 間 的 怨 懟 及 悲 劇的 發 生 , 也 可 以 說 給 了 眾 生 快 樂 。慈 心 若 不 能 適 時 適 量 地 表 現 出 來 , 表 示 慈 心 有 短 絀 、 匱乏 , 應 該 如 《 慈 經 》 或 《 清 淨 道 論 》( 第 九 品 ) 所 教 示 , 經 常 開展 它 。 如 常 祝 願 眾 生 喜 樂 平 安 , 知 足 常 樂 , 吉 祥 安 樂 ; 常 祝 願眾 生 不 互 相 敵 對 、 輕 視 、 傷 害 。 由 發 慈 願 而 化 成 慈 行 。 慈 心 經常 修 習 可 以 清 除 瞋 恚 , 滋 潤 情 誼 , 慈 愛 眾 生 。(原 載 :〈 嘉 義 新 雨 雜 誌 〉 第 8 期 ,1995.7.) ♥〔 附 錄 二 〕悲 心 的 修 習悲 心 是 悲 憫 、 同 情 、 救 苦 救 難 之 心 。 悲 心 通 常 是 由 眼 睛 見到 痛 苦 情 境 或 耳 朵 聽 聞 到 痛 苦 的 聲 音 而 引 起 的 心 情 , 由 心 意 的擬 想 也 能 發 動 悲 心 。 若 自 己 陷 苦 難 時 , 不 當 過 於 自 責 、 懊 惱 或自 暴 自 棄 , 當 正 觀 此 刻 正 在 苦 惱 的 身 心 ( 特 別 是 感 受 ), 而 萌生 拔 苦 之 心 及 拔 苦 之 行 動 , 若 見 他 人 陷 身 苦 難 ( 包 括 犯 罪 ) 時 ,亦 當 有 感 同 身 受 , 及 萌 生 拔 苦 之 心 力 , 不 應 有 冷 漠 、 苛 責 或 捨103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離 不 顧 , 更 不 應 有 落 井 下 石 的 行 為 。一 切 眾 生 皆 在 苦 與 樂 中 沈 浮 , 有 樂 事 , 較 多 人 來 分 享 , 有苦 事 , 則 較 少 人 來 分 擔 憂 苦 , 這 是 眾 生 趨 樂 避 苦 的 本 性 。 因 此 ,受 苦 難 時 , 若 無 援 助 , 除 默 默 承 受 外 , 也 應 對 眾 生 起 諒 解 心 ,這 也 是 一 種 悲 心 ; 若 得 到 援 助 , 當 思 念 感 恩 , 永 誌 不 忘 。 缺 乏悲 心 就 會 多 些 冷 漠 、 硬 心 腸 、 自 我 中 心 , 少 些 人 間 溫 情 及 解 脫資 糧 。 為 了 消 除 自 己 逃 避 救 苦 難 的 本 性 和 引 發 大 悲 心 , 當 多 多觀 察 、 思 考 、 救 援 我 們 周 遭 親 友 、 道 侶 及 眾 生 的 苦 難 。面 對 強 烈 的 苦 難 , 要 做 到 完 全 的 無 怨 結 、 無 瞋 恚 , 是 高 難度 的 修 行 工 夫 , 但 卻 能 夠 逐 步 完 成 , 並 得 到 甜 美 的 果 實 。《 中ㄔ阿 含 193 經 》, 佛 陀 說 :「 若 為 他 人 拳 扠 ㄚ( 叉 刺 ) 石 擲 , 杖 打刀 斫 時 , 心 不 變 易 , 口 不 惡 言 , 向 捶 打 人 緣 彼 起 慈 愍 ( 悲 、 喜與 捨 ), 心 行 如 貓 皮 囊 , 無 結 無 怨 , 無 恚 無 諍 , 極 廣 甚 大 , 無量 善 修 , 遍 滿 一 切 世 間 成 就 遊 , 汝 等 當 學 如 是 !」 佛 陀 又 說 到數 (ㄕㄨㄛˋ) 數 (ㄕㄨㄛˋ) 觀 行 這 樣 的 教 法 , 將 得 到 究 竟 智 ( 阿 羅 漢 果 )或 阿 那 含 。 可 見 修 習 悲 心 與 修 習 慈 、 喜 、 捨 心 , 同 樣 能 濟 度 自他 苦 難 , 抵 達 涅 槃 彼 岸 。( 原 載 :〈 嘉 義 新 雨 雜誌 〉 第 16 期 ,1996.11.) ♥〔 附 錄 三 〕104喜 心 的 修 習喜 是 隨 喜 , 對 於 諸 吉 祥 事 , 隨 境 生 起 歡 喜 慶 慰 。 吉 祥 事 ,諸 如 : 孝 順 父 母 、 愛 護 妻 . 兒 、 做 事 井 然 、 居 住 適 宜 、 不 懶 惰 、恭 敬 、 謙 遜 、 布 施 、 行 善 、 感 恩 、 報 恩 、 少 欲 知 足 、 容 忍 、 包容 、 博 學 、 多 聞 、 親 近 善 士 、 恭 順 受 教 、 聞 法 、 說 法 、 學 戒 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學 威 儀 ( 行 . 立 . 坐 . 臥 )、 離 欲 、 平 靜 、 親 證 涅 槃 。 至 於 人 間 喜 慶 ,乃 至 國 家 得 利 樂 之 事 , 則 不 必 然 是 吉 祥 事 , 也 不 必 然 生 隨 喜 之心 。《 雜 阿 含 308 經 》, 世 尊 說 :「 世 間 之 所 樂 , 觀 察 悉 為 怨 。賢 聖 見 苦 者 , 世 間 以 為 樂 ; 世 間 之 所 苦 , 於 聖 則 為 樂 。」( 參考 S.35.136.)人 間 喜 慶 、 鬧 熱 , 為 什 麼 有 時 不 被 隨 喜 ? 因 為 善 法 不 增 ,反 增 貪 瞋 癡 。 經 中 說 , 戲 劇 演 員 , 娛 樂 大 眾 , 表 演 歌 舞 、 喜 劇 ,使 人 歡 樂 , 但 是 死 後 不 但 不 生 歡 喜 天 , 卻 因 令 人 增 長 貪 瞋 癡 ,而 墮 畜 生 或 地 獄 。( 參 考 :S.46.2、《 雜 阿 含 907 經 》、《 別 譯雜 阿 含 122 經 》) 因 此 , 應 生 警 惕 心 , 應 善 加 體 察 人 間 善 惡 。修 習 喜 心 可 以 伏 住 嫉 妒 、 瞋 心 。《 增 阿 含 17-1.1 經 》 羅 云經 》 佛 說 :「 當 行 喜 心 , 已 行 喜 心 , 所 有 嫉 心 皆 當 除 盡 。」 ( 大正 2.582) 若 禪 修 對 象 , 如 放 在 笑 口 常 開 、 滿 面 春 風 的 人 ( 不 是 貪染 的 人 或 異 性 ), 可 以 體 證 第 三 禪 。 嫉 妒 是 因 別 人 勝 過 自 己 、或 懷 疑 別 人 勝 過 自 己 而 產 生 , 嫉 妒 屬 於 瞋 心 所 ( 惡 的 特 質 ), 根據 論 中 說 , 在 證 初 果 時 可 消 除 嫉 妒 , 但 真 正 淨 除 瞋 心 ( 嫉 妒 之根 源 ), 則 在 證 三 果 時 達 成 。(〈 法 雨 雜 誌 〉 第 2期 ,2005.1.)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衡 。在 捨 的 實 修 中 , 依 厭 離 欲 、 遠 離 欲 , 而 達 到 心 境 不 起 波 浪 ,住 於 中 性 、 平 等 、 寂 靜 的 心 態 。 於 可 意 、 可 愛 、 可 樂 的 人 事 物 ,因 離 欲 、 離 執 取 、 放 下 , 不 再 受 影 響 , 或 受 影 響 而 經 由 不 帶 好惡 的 注 視 、 觀 察 , 而 達 到 不 起 好 惡 的 分 別 , 而 淡 然 處 之 ; 於 不可 意 、 不 可 愛 、 不 可 樂 的 人 事 物 , 同 樣 作 觀 , 而 不 再 起 好 惡 的分 別 。 恬 淡 的 態 度 , 就 是 在 身 口 意 表 現 寂 靜 、 安 然 、 祥 和 、 調伏 , 沒 有 強 烈 情 緒 變 化 , 當 然 也 不 可 能 有 誇 張 性 的 動 作 、 表 情 、話 語 。《 法 句 經 》(Dhp.v.362& DhpA.) 世 尊 期 許 比 丘 的 恬 淡 的態 度 ..「 手 已 被 完 全 調 伏 ( 不 玩 弄 手 或 用 手 拍 打 別 人 等 ), 腳 已被 完 全 調 伏 ( 不 玩 弄 腳 等 ), 及 言 語 已 被 完 全 調 伏 ( 不 說 謊 等 )。」捨 的 修 習 , 可 以 針 對 於 某 人 、 某 事 、 某 物 、 某 話 有 愛 瞋 時來 作 觀 修 練 , 也 可 以 歷 境 練 心 , 即 六 根 觸 境 時 , 在 有 愛 瞋 的 境上 即 刻 修 習 。 捨 的 過 程 及 目 標 在 於 擺 平 貪 瞋 、 好 惡 , 而 得 到 中性 心 、 平 等 心 , 而 在 無 干 擾 下 , 進 取 涅 槃 。( 原載 :〈 嘉 義 新 雨 雜 誌 〉 第 21 期 ,1997.9., 已 作 訂 正 ) ♥〔 附 錄 四 〕捨 心 的 修 習捨 upekkhā 是 平 等 、 平 衡 、 寂 靜 、 恬 淡 、 無 貪 . 無 瞋 、漠 視 苦 . 樂 ( 類 似 中 性 感 受 )。 捨 並 不 含 有 捨 棄 的 意 思 , 但 在捨 的 修 習 過 程 中 , 有 摻 入 捨 棄 , 如 捨 棄 執 取 , 而 趣 向 平 等 、 平10510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知 微 見 著 》-- 巴 利 文 《 小 誦 》 譯 注 (1996.8) 何 俊 泰〔 主 要 參 考 資 料 〕1. Khuddakapā ṭ ha《 小 誦 》(CSCD, 法 雨 道 場 整 理 )2. Khuddakapā ṭ ha-aṭ ṭ hakathā 【Paramatthajotikā 】(withCS & PTS page number) 《 小 誦 注 釋 》 勝 義 光 明 )(CSCD,法 雨 道 場 整 理 )9.《 散 播 慈 愛 》-- 原 著 ..Thabyekan Sayā daw 英 譯 .. 淨 法 法 師(Bhikkhu Dhammasubho)( 在 馬 來 西 亞 出 版 , 2007)10.《 巴 利 語 佛 經 選 譯 》 巴 利 字 索 引 廖 文 燦 譯 ( 法 雨 道 場 出 版 ,2005)11.《 法 句 譯 註 》 廖 文 燦 譯 註 ( 法 雨 道 場 出 版 , 2006)3. Chaṭ ṭ ha Saṅ gā yana (CSCD,foreign1 字 型 , 法 雨 道 場 整理 )4.《 新 脩 大 正 大 藏 經 》cbeta 版 ( T )5.《 巴 漢 詞 典 》 原 著 ..A.P.Buddhadatta Mahā thera漢 譯 ..( 馬 來 西 亞 ) 大 馬 比 丘 (Mahā ñāṇo) ( 電 子 檔 )6. The Pali 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 ( 法 雨 道 場 整理 電 子 檔 , 2007)7. The Minor Readings --The Lovingkindness Discourse/ translated by Bhikkhu Ñā ṇ amoli(PTS first publihed 1960)107108


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國 家 圖 書 館 出 版 品 預 行 編 目 資 料慈 經 注 / 明 法 比 丘 譯 . -- 修 訂 初 版 . --嘉 義 縣 中 埔 鄉 : 法 雨 道 場 , 2008.01面 ; 公 分參 考 書 目 : 面ISBN 978-986-80970-7-01. 小 乘 經 典 2. 注 釋221.85 97001606編 譯 者 : 明 法 比 丘出 版 者 : 法 雨 道 場60652 台 灣 ‧ 嘉 義 縣 中 埔 鄉 同 仁 村 柚 仔 宅 50 之 6 號Dhammavassā rā maNo. 50 - 6, You-Tze-Zhai, Tong-Ren Village,Chong-Pu, Chiayi 60652, TaiwanTel:(886)(5) 253-0029;Fax:203-0813E-mail:dhamma.rain@msa.hinet.net網 址 :http://www.dhammarain.org.tw/郵 政 劃 撥 :31497093 法 雨 道 場慈 經 注 (2008.1 版 ) 正 誤 表頁 行 誤 正ii 6 ( 利 益 ) ( 效 益 )iv 倒 2 一 切 人一 切 人 類v 倒 5 女 人 有 情 女 人37 倒 5 乃 至 非 非 得 乃 至 非 得 非49 2~3 「 橫 ( 方 )」.. 中 央 , 取 色 「 橫 ( 方 )」 1 .. 中 央 , 取有 (rū pabhavaṁ 色 界 ) 1 色 有 (rū pabhavaṁ 色界 )53 5~6 促 修 進 修62 倒 8 利 益 效 益66 倒 11 補 伽 羅 (ㄑㄧㄝˊ) 補 伽 羅印 刷 : 福 峰 圖 書 光 碟 有 限 公 司111 台 北 市 永 公 路 500 巷 48 號 電 話 :(02)2862-0707版 次 : 佛 曆 2552 年 ( 公 元 2008 年 ) 1 月 修 訂 初 版 第 一 次 印 刷【 版 權 聲 名 : 若 不 增 減 本 書 內 容 , 歡 迎 倡 印 , 免 費 流 通 】★ 非 賣 品 ★110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