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15 Views

Concise-Pali-Han-UTF.. - 法雨道場

Concise-Pali-Han-UTF.. - 法雨道場

Concise-Pali-Han-UTF.. - 法雨道場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巴 漢 詞 典 2009.5.( 增 訂 中 )a ā i ī u ū e ok kh g gh ṅ c ch jjh ñ ṭ ṭh ḍ ḍh ṇ tth d dh n p ph b bhm y r l ḷ v s h巴 利 動 詞 字 根梵 語 動 詞 字 根1


fpp. future passive participle)【 派 】 派 生 動 詞 、 名 動 詞 (denom.denominative verb( 自 名 詞 或 形 容 詞 派 生 出 來 的 動 詞 ))示 意 動 詞 (desid. desiderative)【 歎 】 感 歎 詞 (interj. interjection)【 無 】 無 格 式 變 化 詞 (ind. indeclinable 不 變化 詞 , 包 括 .. 副 詞 adverb、 介 辭prep.、 連 接 詞 conj.、 感 嘆 詞 interj.、不 定 詞 inf.、 連 續 體 ger.)【 不 】 不 定 詞 (inf. infinitive)【 陽 】 陽 性 、 雄 性 (m. masculine)【 中 】 中 性 詞 (n. neuter)【 命 】 命 令 式 (imp. imperative)【 擬 】 擬 聲 構 詞 (onometopoetie verb)【 祈 】 祈 願 動 詞 (opt. optative=pot.)【 被 】 被 動 詞 (pass. passive)【 潛 】 潛 在 動 詞 (pot. potensive (or potenrialparticiple)=opt.)【 過 分 】 過 去 分 詞 (pp. past participle)【 現 分 】 現 在 分 詞 (ppr. peresent participle)【 介 】 介 詞 (prep. preposition)【 數 】 數 字 (num. number)【 序 】 序 數 (ordinal)【 反 】 反 義 字 (opposite)【 反 照 】(medium=reflexive)【 過 完 】( 完 全 ) 過 去 時 態 動 詞(preterit verb)< 來 自 (come from)/ 或 ( or )= 等 於 (equal to)【 梵 】 梵 文 。【 新 巴 】 新 巴 利 文 。【 工 】 工 具 格 (Ins. instrumental 具 格 )ㄨ【 與 】 與 格 (Dat. dative 為 ㄟˋ 格 )【 離 】 離 格 (Abl. ablative 從 格 、 來 源 格 )【 屬 】 屬 格 (Gen. Genitive 屬 格 、 領 屬 格 )【 處 】 處 格 (Loc. locative 處 所 格 )【 分 】 分 詞 (participle)【 現 】 現 在 式 (pr. present)( 同 現 在 進 行 式 )【 未 】 未 來 式 (fut. future)【 未 被 】 未 來 被 動 分 詞 、 義 務 分 詞(fpp. or grd. gerundive)【 動 】 動 詞 (v. verb)【 名 】 名 詞 (n. noun)【 疑 代 】 疑 問 代 ( 名 ) 詞(interrogative pronoun)【 關 】 關 係 代 名 詞 (rp. relative pronoun)【 字 根 I.~VII.】 字 根 、 第 一 ~ 七 類 動 詞C.=commentary( 注 解 書 )格 (case)1. 主 格 (paccattavacana, 梵 prathamā;nominative)2. 呼 格 (, 梵 sambodhana;vocative) …!3. 業 格 ( 受 格 、 對 格 upayogavacana, 梵 dvitīyā;accusative 受 格 )1.( 受 詞 ) 2.( 副 詞 )4. 具 格 ( 工 具 格 karaṇavacana, 梵 tṛitīya;instrumental)1. 以 …,2. 因 …,3. 被 …( 下 接 pp. 或 pass.),4. 與 …,5. 經5. 從 格 ( 離 格 nissakkavacana, 梵 pañcamī;ablative)1. 從 … 2. 由 於 … 3. 比 …ㄨ6. 與 格 ( 為 ㄟˋ 格 sampadānavacana, 梵 caturthī;dative)1. 對 … 2. 為 ( ㄨ ㄟˋ)…( 下 接 業 格 )7. 屬 格 ( 所 有 格 sāmivacana, 梵 śaśṭhī;genitive) … 的 。( 屬 格 可 作 「 名 詞 性 動 作 」( 分 詞 、 動 作 名 詞 ) 之 「 動 作 者 」)8. 處 格 (bhummavacana, 梵 saptamī;locative)1. 於 … 2. 在 … 3. 在 … 之 中 4. 在 …[ 之 ] 上 5. 在 …[ 之 ] 時Saddanītippakaraṇaṁ(CS:p.83)..Tatrapaccattavacanaṁ nāma tividhaliṅgavavatthānagatānaṁitthipumanapuṁsakānaṁ paccattasabhāvaniddesattho. Upayogavacanaṁ nāma yo yaṁ karoti, tena2


tadupayuttaparidīpanattho. Karaṇavacanaṁ nāma tajjāpakatanibbattakaparidīpanattho. Sampadānavacanaṁ nāmatappadānaparidīpanattho. Nissakkavacanaṁ nāma tannissaṭatadapagamaparidīpanattho. Sāmivacanaṁ nāmatadissaraparidīpanattho. Bhummavacanaṁ nāma tappatiṭṭhāparidīpanattho. Āmantanavacanaṁ nāmatadāmantanaparidīpanattho. Evaṁ ñatvā payogāni asammuyhantena yojetabbāni.( 呼 格 。)動 詞 (verb)1. 未 來 式 (future) 將 …2.imp.( imperative 命 令 式 )( 第 1 人 稱 ) 要 …( 第 2 人 稱 ) 1. 請 … 2.…!( 第 3 人 稱 ) 1. 但 願 … 2.…!3.opt.(optative 願 望 式 ) 1. 應 … 2. 能 … 3. 可 以 … 4. 想 要 …4.pass.(passive 被 動 式 ) 被 …5.caus.(causative 使 役 動 詞 ) 使 …6.ger. ( gerund 連 續 體 、 絕 對 分 詞 、 不 變 化 分 詞 ) … 後7.inf.(infinitive 不 定 詞 ) 1. 可 … 2. 能 … 3. 要 …8.ppr.( peresent participle active 現 在 主 動 分 詞 ) 1. 正 在 …[ 的 ] 2. 正 在 … 者9. 現 在 被 動 分 詞 ( peresent participle passive) 1. 正 在 被 …[ 的 ] 2. 正 在 被 … 者10.pp. (past participle 過 去 分 詞 ) 1. 已 被 … 2. 已 …11.grd.(gerundive 未 來 被 動 分 詞 ) 1. 應 ( 該 ) 被 … 2. 能 被 … 3. 必 須 被 …4. 應 … 5. 能 … 6. 宜 …六 釋 梵 語 是 sat-samāsah 意 譯 , 指 複 合 詞 的 六 種 構 造 法 。 一 曰 依 主 釋 , 又 作 屬 主 釋 、 依 士 釋 , 梵 文 是tat—purusa, 指 前 後 有 格 位 元 關 係 , 如 “ 山 寺 ” 是 山 之 寺 ,“ 王 臣 ” 是 王 之 臣 。 二 曰 有 財 釋 , 又 作 多 財 釋 , 梵 文 是bahu-Vrīhi, 指 作 形 容 詞 使 用 的 複 合 詞 , 如 “ 疲 倦 ”“ 喜 笑 的 ”。 三 曰 持 業 釋 , 又 作 同 依 釋 , 梵 文 是 karma-dhāraya,前 部 分 象 狀 語 或 同 位 元 、 表 示 比 較 等 , 如 “ 很 舒 服 ”“ 非 常 遠 ”“ 雪 白 ”。 四 曰 相 違 釋 , 梵 文 是 dvamdva, 是 並 列 複 合詞 , 如 “ 妻 子 ”“ 山 川 草 木 ”。 五 曰 鄰 近 釋 , 梵 文 是 avyayī-bhāva 爲 副 詞 複 合 詞 , 如 “ 時 刻 ”“ 一 生 一 世 ”。 六 曰 帶 數 釋 ,梵 文 是 dvigu, 前 者 爲 數 詞 , 如 “ 三 界 ”“ 四 方 ”。“ 八 轉 聲 ”, 指 梵 語 名 詞 ( 包 括 代 詞 、 形 容 詞 ) 的 八 種 格 的 變 化 。 一 直 指 陳 聲 , 指 主 格 (nirde), 又 名 體 格 ; 二 作業 聲 , 指 賓 格 (upadesane), 又 名 業 格 ; 三 作 具 聲 , 指 具 ( 工 具 ) 格 (kartrkarane), 又 名 作 格 ; 四 所 爲 聲 , 指 爲 格(sāmpradānike), 又 名 與 格 ; 五 所 因 聲 , 是 從 格 (apādāne), 又 名 奪 格 ; 六 所 屬 聲 , 是 屬 格 (svāmivacane), 又 名 所有 格 ; 七 所 依 聲 , 是 位 格 (samnidhānārthe), 又 名 於 格 。 此 七 格 稱 爲 “ 七 例 聲 ” 或 “ 七 例 句 ”; 再 加 呼 格 (āmantrane),共 稱 “ 八 轉 聲 ”。巴 利 語 字 母 (akkharā) 順 序8 個 母 音 (sarā)a ā i ī u ū e o33 個 子 音 (byañjanā)k kh g gh ṅc ch j jh ñṭ ṭh ḍ ḍh ṇt th d dh np ph b bh my r l v s h ḷ ṁ【 巴 利 文 發 音 】分 類 母 音 子 音3


音 位 單 母 音 雙 母 音 阻 塞 音 鼻 音喉 音 a āㄜㄚ-顎 音捲 舌音齒 音i īㄧ-唇 音 u ūㄨ ㄨ-隨 韻eㄝoㄛㄍcㄐ,ㄑṭㄉtㄉpㄅkhㄎchㄔṭhㄊthㄊphㄆṁg鵝 *jㄓdㄌdㄌb帽 *gh鵝 *ㄏjhㄓㄏḍhㄌㄏdhㄌㄏbh帽 *ㄏṅㄋ, 雅 *ñㄋㄧṇㄋnㄋmㄇ氣 音 、半 母 音h 氣 音ㄏy 半 母 音ㄧr ḷ 流 音ㄌl 流 音v 半 母 音擦音sㄙ顎 音 : 舌 面 前 碰 上 硬 顎 。捲 舌 音 : 舌 頭 捲 上 , 觸 及 上 顎 中 間 附 近 。齒 音 : 舌 尖 頂 齒 齦 。唇 音 : 上 唇 碰 下 唇 。 流 音 : 舌 頭 振 作 。2. 標 “ * " 表 示 以 台 灣 話 發 音 ( 較 接 近 )3. 標 “ - " 表 長 音 。 以 台 語 標 的 長 音 , 以 台 語 八 音 的 第 二 音 表 示 。4. 巴 利 文 ( 羅 馬 拼 音 轉 寫 ) 字 母 ‘k’ 與 羅 馬 字 母 ‘k’ 相 同 , 但 是 近 似 英 語 音 標 ‘g’ 的 音 。5. 巴 利 文 字 本 身 就 是 音 標 , 只 要 學 會 了 每 個 字 的 發 音 , 就 能 拼 讀 出 各 種 巴 利 文 單 字 和 語 句 的 發 音 。6. 巴 利 文 的 羅 馬 音 標 字 母 下 面 有 ‘ . ’ 符 號 標 注 的 都 是 卷 舌 音 。7. c, ch = 清 輔 音 , 發 音 時 聲 帶 不 振 動 , 等 於 第 一 聲 調 ( 陰 平 ), 發 音 比 較 清 脆 。j,jh = 濁 輔 音 , 發 音 時 聲 帶 振 動 , 等 於 第 二 聲 調 ( 陽 平 ), 發 音 比 較 沈 悶 。【 凡 例 】略 語 注 明 : 在 一 個 【 】 中 , 有 時 會 有 好 幾 個 略 語 注 明 ; 例 如 :【 潛 .1. 單 】, 即 是 指 那 個 詞 是 【 潛 在 語 氣 , 第 一 人 稱 , 單 數 】。~ 版 權 所 有 翻 印 贈 送 不 必 問 過 隨 意 分 享 ~4


序在 漢 語 界 的 南 傳 佛 教 裡 , 若 想 要 學 習 巴 利 文 , 要 找 一 本 巴 利 語 法 課 本 實 在 很 難 ; 那 要 覓 本 巴 漢 詞 典 更 不 用說 。 爲 了 大 家 和 自 己 在 學 習 巴 利 語 法 上 的 方 便 , 本 納 盡 所 能 將 大 長 者 A.P.Buddhadatta Mahāthera 的 簡 略 巴 英 詞典 翻 譯 過 來 。 希 望 本 詞 典 對 你 學 習 巴 利 語 法 上 有 所 幫 助 。本 納 想 借 此 向 所 有 出 錢 出 力 的 佛 教 徒 表 示 感 激 。 尤 其 是 黃 文 華 居 士 , 由 於 本 納 沒 有 連 接 網 際 托 他 上 網 尋 覓資 料 , 聽 說 他 爲 了 這 些 資 料 就 時 常 漏 夜 上 網 至 淩 晨 , 真 是 難 得 。 黃 順 明 居 士 經 常 載 本 納 到 處 去 覓 資 料 , 也 帶 本納 到 他 家 去 上 網 找 資 料 。 他 並 充 當 攝 影 師 到 處 去 拍 攝 植 物 照 相 。 何 宗 衛 居 士 也 被 托 過 尋 些 植 物 資 料 。 曾 敏 懷 居士 、 蔡 永 申 居 士 和 蔡 平 輝 居 士 時 常 充 當 攝 影 師 到 處 去 拍 攝 植 物 照 相 。 本 納 的 電 腦 器 材 大 多 數 都 是 一 群 Upekkha佛 友 所 提 供 的 。 何 秋 燕 居 士 也 出 了 不 小 的 數 目 來 提 升 本 納 的 電 腦 。 尤 其 是 在 2004 年 本 納 的 電 腦 器 材 大 多 數 由腦 環 桐 電 腦 資 訊 培 育 中 心 的 陳 淑 妘 居 士 所 提 供 , 不 是 免 費 , 就 是 底 價 。 星 期 三 佈 施 組 的 佛 友 在 幕 後 出 錢 添 加 電腦 器 材 。 在 很 久 以 前 , 本 納 開 始 翻 譯 這 本 詞 典 當 時 , 曾 托 鄭 美 麗 居 士 、 郭 明 仁 居 士 和 他 們 的 好 友 幫 助 翻 譯 ; 鄭美 麗 居 士 和 郭 明 仁 居 士 也 幫 助 翻 譯 了 不 少 。 林 昌 賦 居 士 經 常 下 班 後 載 本 納 到 他 的 騰 達 電 腦 有 限 公 司 去 上 網 尋 找資 料 。 黃 發 寶 居 士 贈 送 他 的 電 子 照 相 機 方 便 到 處 去 攝 影 資 料 照 相 。 何 亞 炎 居 士 贈 送 一 副 電 池 與 充 電 器 。 張 森 榮居 士 提 供 〈 中 國 古 星 圖 〉 使 本 詞 典 能 取 得 完 整 的 二 十 八 星 宿 (ㄒㄧㄡˋ) 資 料 ( 編 按 : 本 附 加 資 料 站 占 份 量 , 刪 除 )。浮 羅 山 背 的 亞 華 居 士 也 用 他 的 電 子 照 相 機 與 手 提 電 腦 幫 忙 錄 取 一 些 植 物 資 料 ( 編 按 : 刪 除 )。 還 有 很 多 居 士 好 友 在幫 助 攝 取 資 料 和 器 材 , 在 此 感 激 大 家 的 幫 忙 , 才 能 完 成 這 本 詞 典 。 本 詞 典 有 錄 取 從 網 頁 取 得 的 照 相 , 那 些 照 相的 版 權 乃 是 他 人 所 擁 有 的 ; 爲 了 方 便 大 家 容 易 明 白 植 物 與 星 宿 的 名 字 , 在 此 借 助 他 們 的 照 相 , 版 權 還 是 他 們 的 。未 向 他 們 申 請 許 可 , 已 在 此 應 用 他 們 的 照 相 , 希 望 他 們 能 夠 體 諒 , 而 允 許 使 用 他 們 的 照 相 。( 馬 來 西 亞 ) 大 馬 比 丘 Mahāñāṇo, 2004.10.27.5


說 明在 這 本 詞 典 裡 , 巴 利 語 的 動 詞 是 以 第 三 人 稱 時 態 的 詞 形 。 若 【 過 】 和 【 過 分 】 的 詞 形 有 異 , 本 詞 典 都 有 提 供兩 者 的 詞 形 。 當 【 過 分 】 與 動 詞 本 身 有 著 不 同 的 意 義 , 或 難 以 分 辨 其 詞 素 的 來 源 時 , 本 詞 典 也 會 另 外 提 供 【 過 分 】的 意 義 。 若 普 通 的 【 獨 】 詞 綴 是 tvā 和 tvāna 在 此 就 省 略 , 若 有 特 別 的 詞 綴 , 如 :nikkhamma, pahāya, ucchijja等 時 , 就 會 另 外 提 供 其 詞 形 ; 請 別 誤 會 這 些 詞 素 就 沒 有 tvā 和 tvāna 詞 綴 的 詞 形 。P.T.S. 的 巴 利 語 - 英 語 詞 典 中 有 一 些 詞 素 的 詞 尾 是 輔 音 字 母 的 , 例 : satthar, pitar, Brahman。 由 於 沒 有 一 位巴 利 語 文 法 家 曾 經 採 用 這 類 寫 法 , 在 此 就 不 跟 這 樣 詞 根 寫 法 。 所 有 的 詞 根 的 詞 尾 都 是 母 音 或 鼻 音 。詞 尾 是 ta 的 次 要 派 生 詞 都 包 括 在 【 陰 】 裡 。 它 等 也 有 【 中 】 的 詞 尾 是 tta 和 ttana 的 ; 本 詞 典 爲 了 省 略 一個 詞 只 提 供 一 種 詞 形 , 即 ta 或 tta 而 已 。詞 尾 是 i 的 【 陽 】 名 詞 的 【 陰 】 詞 素 的 詞 尾 是 inī, 例 : hatthi — hatthinī。 許 多 詞 尾 是 a 的 【 陽 】 名 詞 的【 陰 】 詞 素 的 詞 尾 是 ī, 而 並 不 是 inī, 例 : kāka( 烏 鴉 ), miga( 鹿 、 野 獸 ), nāga( 龍 、 蛇 ) 等 。【 陽 】 【 陰 】kākakākīmigamigīnāganāgī有 一 些 詞 尾 是 a 的 【 陽 】 名 詞 的 【 陰 】 詞 素 的 詞 尾 是 ā 或 ānī。【 陽 】 【 陰 】khattiyakhattiyā; khattiyānīmātulamātulānī詞 尾 是 vantu 和 mantu 詞 形 的 形 容 詞 的 【 陰 】 詞 素 的 構 型 是 以 ī 替 換 u, 有 時 尾 碼 中 的 n 會 被 省 略 。【 陽 】 【 陰 】gunavantu gunavantī; gunavatīsatimantu satimantī; satimatī【 現 分 】 有 兩 種 詞 形 , 一 個 詞 尾 是 nta, 另 一 個 是 māna。 詞 尾 是 nta 的 【 陰 】 詞 尾 是 以 ī 替 換 a; 而 詞 尾 是māna 的 【 陰 】 詞 尾 是 以 ā 替 換 a。【 陽 】 【 陰 】gacchanta gacchantīpacamānapacamānā這 些 的 【 中 】 詞 素 跟 【 陽 】 的 是 相 似 的 。有 些 初 步 派 生 詞 , 如 : dāyaka 的 【 陰 】 詞 素 的 構 型 是 以 ikā 替 換 aka。【 陽 】 【 陰 】dāyakadāyikāārocakaārocikāpācakapācikāA.P.BUDDHADATTA( 大 馬 比 丘 譯 )CPED 是 一 部 提 供 學 生 使 用 的 「 簡 明 辭 典 」,Buddhadatta 長 老 在 編6


寫 這 部 辭 典 時 曾 參 考 PTS 版 巴 英 辭 典 (PED), 但 在 許 多 地 方 , 對於 語 詞 的 解 析 以 及 詞 義 的 判 定 , 他 更 傾 向 於 根 據 巴 利 注 釋 書 的 解釋 , 而 不 同 意 PED 的 看 法 。 此 外 , 有 關 動 詞 的 字 根 , 此 辭 典 一律 採 用 巴 利 字 根 形 式 , 不 像 PED 採 用 梵 語 字 根 。參 考 :http://www.buddhism-dict.net/ddb/7


Aa,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一 個 母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去 聲 的 a。a- 1 ,【 字 首 】 ā 在 雙 子 音 之 前 的 短 化 。 例 子 :akkosati (ā+kruś) 責 駡 ,akkhāti (ā+khyā 見 ), abbahati (ā+bṛh)。 名詞 、 形 容 詞 和 分 詞 的 否 定 字 首 ,1. 無 2. 不 3. 非 4. 未 (a 未 +【 過 分 】)。 例 子 : na+kusala = akusala( 不 善 ); 一 些過 去 式 和 條 件 語 氣 的 詞 素 的 增 加 字 首 。 例 子 :akāsi( 造 作 了 )。a- 2 (An- 加 在 母 音 之 前 ) ( 吠 陀 語 (Vedic) a-, an-; 印 歐 語 (Idg.= Indo-Germanic) * n̊, gradation form to *ne (see na 2 );希 臘 文 (Gr.) ά, άn-; 拉 丁 語 (Lat.) *en-, in-; 哥 德 語 (Goth.), 古 高 地 德 語 (Ohg.) & 盎 格 魯 撒 克 遜 語 (Ags.) un-;古 愛 爾 蘭 語 (Oir.) an-, in-)【 字 首 】 否 定 句 的 部 份 , 加 字 首 到 (1) 名 詞 、 形 容 詞 。(2) 動 詞 (verbal forms)-- 無 論 是 不變 化 詞 (particle)、 獨 立 詞 (gerund 連 續 體 、 絕 對 體 )、 未 來 被 動 分 詞 (gerundive)、 或 不 定 詞 (infinitive); (3) 限 定 動詞 (finite verbal)。 在 結 合 字 裡 兩 個 相 同 的 子 音 , 第 二 個 子 音 是 同 化 的 型 式 (assimilated form)( 如 :appaticchavin)。在 意 義 上 , 它 等 於 na-, nir-, vi-, -a-(-â-) 複 製 的 型 式 , 如 :bhavâ-bhava( 存 在 或 不 存 在 )。a- 3 (Vedic a-),【 字 首 】 擴 增 (augment) 加 在 過 去 式 (preterite, aorist)、 條 件 式 (conditional tenses), 在 散 文 (prose) 中 通常 省 略 。a- 當 做 某 些 代 名 詞 的 語 基 , 如 :-ato, -attha, -asu etc.a- 4 the sound a (a-kāra)。-a ( 名 詞 語 基 )。[-a 語 基 ] 男 性 、 中 性 的 主 格 單 數 語 尾 -e、 以 及 呼 格 單 數 語 尾 -e, 一 般 認 為 這 是 借 自 摩 揭 陀 語(Māgadhī), 而 稱 之 為 「 摩 揭 陀 語 形 」(Māgadhisms, 或 「 摩 揭 陀 語 的 殘 餘 」( 參 看 Geiger, A Pāli Grammar, PTSOxford 1994, §80.) 摩 揭 陀 語 具 有 異 於 巴 利 語 的 三 項 特 徵 :(1) 主 格 單 數 語 尾 -e 而 非 -o,(2) 巴 利 語 的 r 在 摩 揭 陀語 是 l,(3) 巴 利 語 的 s 在 摩 揭 陀 語 是 ś。) 主 格 單 數 語 尾 -e 的 用 法 並 非 僅 限 於 東 部 方 言 (J.Brough, The GāndhārīDharmapada, London 1962, §76.)。 陽 性 名 詞 字 尾 a, 變 成 陰 性 名 詞 改 為 -ā, - ī。 另 有 陽 性 名 詞 字 尾 ,+-(ā)nī, 變成 陰 性 名 詞 ; 陽 性 名 詞 字 尾 -vat, -vant, -mat, -mant, -ssin, -vin, -in+-ī 變 成 陰 性 名 詞 。a-,【 字 首 】 作 為 過 去 式 (past tense) 的 字 首 擴 增 。 如 .. 語 基 paca = to cook 煮 ,(So) apaci, paci 他 已 煮 了 。-a,【 結 尾 】。-amha(-amhase) aor.1 st .pl. 如 :akamha 我 們 曾 做-āna 1.m.n.f.pl.Dat.Gen.buddhāna 對 諸 佛 、 諸 佛 的2.ppr.stem karāna= kubbāna 正 在 做-anīya (nīya) grd.stem gamanīya 應 走-attha(-ttha) 1.aor.2pl.akattha 你 們 曾 做 。2.aor.3sg.adattha 他 曾 給 ( 施 )-āpaya- (-āpe-) caus.stem kārāpaya-= kārāpe- 被 做-aya- (= -e-) caus.stem kāraya- 使 做 。denom.stem kāmaya- 欲-āya f.sg.inst.Abl.Dat.Gen.Loc.kaññāya 少 女-āya- (= -e-) denom.stem piyāya 愛-cca (-tya) ger. kacca 做 了 之 後-ema (-emu) opt.1pl. dakkhema 願 我 們 見-ena m.n.sg.inst. buddhena 以 佛 陀-etha opt.3 rd sg., med.kubbetha 願 他 做-eyya 1.grd.stem labheyya=labbha 應 被 得2.opt.3sg. kareyya 願 他 做-eyyāma opt.1pl. kareyyāma 願 我 們 做-ha- (-hi-) fut.stem kāha- 將 做 hahi- 將 笑-ima (-imha, -imhā) aor.1pl.labhima 我 們 曾 得-imha (-ima) aor.1pl. āsihma 我 們 曾 有-issa- fut.stem karissa- 將 做-ittha 1.aor.2 nd .pl.āsittha 你 們 曾 有 。2.aor.3.med.pucchittha 他 曾 問-iya-,-īya- (-iyya-) 1.pass.stem kariya, karīya 被 做2.denom.stem samādhiya 入 定-īya(-iya-,-iyya-)1.pass.stem gaṇhīya 被 取 、cīya 被 積2.denom.stem puttīya- 愛 子1


akkamana(cp. BSk. ākramaṇa), 【 中 】 走 近 、 接 近 、 踏 在 (going near, approaching, stepping upon, walking to)。akkuṭṭha, (akkosati 的 【 過 分 】) 已 臭 駡 (being reviled, scolded, railed at)。akuppadhamma , 不 動 法 者 。Pug. .. Katamo ca puggalo akuppadhammo? Idhekacco puggalo lābhī hotirūpasahagatānaṁ vā arūpasahagatānaṁ vā samāpattīnaṁ. So ca kho nikāmalābhī hoti akicchalābhī akasiralābhī;yatthicchakaṁ yadicchakaṁ yāvaticchakaṁ samāpajjatipi vuṭṭhātipi. Aṭṭhānametaṁ anavakāso yaṁ tassapuggalassa pamādamāgamma tā samāpattiyo kuppeyyuṁ--ayaṁ vuccati puggalo “akuppadhammo”. Sabbepiariyapuggalā ariye vimokkhe akuppadhammā.( 什 麼 人 是 ‘ 不 動 法 者 ’ 呢 ? 在 這 裡 有 一 種 人 是 得 到 諸 色 俱 行 或 無 色俱 行 定 行 者 , 他 既 是 隨 欲 得 、 容 易 得 、 順 利 得 , 又 能 在 喜 歡 的 地 方 、 喜 歡 的 方 法 及 喜 歡 的 時 間 ( 隨 意 ) 入 定 和 出定 。 對 於 那 個 人 來 說 , 因 為 放 逸 的 原 因 , 那 些 定 會 搖 動 , 這 種 情 況 不 會 有 機 會 , 這 個 人 被 稱 為 :「 不 動 法 者 」。所 有 的 聖 人 在 聖 解 脫 中 都 是 不 動 法 者 。)akkocchi, (akkosati 的 【 過 】) 已 臭 駡 。akkosa(ā+kruś = kruñc, see kuñca & koñca 2 ),【 陽 】 侮 辱 (abuse), 臭 駡 (shouting at), 責 備 (insult, reproach)。akkosavatthu, 責 備 事 。Dasa akkosavatthūni, 十 種 責 備 事 。(Vin.V,139; J I.191; SnA 364, 467; DhA I.212; IV.2.)。akkosantaṁ na paccakkosati, rosantaṁ na paṭirosati, bhaṇḍantaṁ na paṭibhaṇḍati.( 被 罵 而 不 反 罵 , 被 瞋 怒 而 不 報以 瞋 怒 , 被 議 論 而 不 反 以 爭 論 。)akkosaka,【 陽 】【 形 】 侮 辱 的 人 。akkosati (ā+kus( 梵 kruś) 大 叫 +a), 臭 駡 , 辱 駡 , 責 駡 。akkosi,【 過 】。akkositvā,【 獨 】。akkha 1 (Vedic akṣa),【 中 】 感 覺 器 官 。【 陽 】 輪 軸 (the axle of a wheel)。 akkhachinna, akkhabhagga,akkhabhañjana,輪 軸 壞 了 。akkha 2 (Vedic akṣa),【 中 】 骰 子 (a die)。anakkha, 非 賭 徒 (one who is not a gambler)。kūṭakkha, 老 千 、 賭 棍 、 騙 子( a false player, sharper, cheat)。akkha-dhutta, 睹 徒 。akkha 3 (akkhi), 有 眼 (having eyes, with eyes)。akkha 4 (Vedic akṣa),【 中 】 紅 果 欖 仁 樹 ( 東 印 度 的 一 種 重 要 的 喬 木 (Terminalia belerica), 用 其 種 仁 可 以 榨 油 , 從 它的 果 實 可 提 取 染 料 和 丹 寧 , 也 是 「 三 果 粉 」(Triphala churna) 的 三 種 成 份 之 一 ( 另 外 兩 種 為 ..amatā 餘 甘 子 、abhayā訶 子 ); 樹 皮 可 提 取 樹 膠 )。akkha 5 , 等 於 廿 格 令 的 重 量 (1.4 克 )。(akkha 【 合 】 例 如 :visālakkha, sahassakkha 來 自 詞 素 akkhi = 眼 )。akkhaka(akkha 1 + ka),【 中 】 鎖 骨 (the collar-bone)。adhakkhaka, 鎖 骨 以 下 。akkhaṇa(a+khaṇa, BSk.akṣaṇa),【 陽 】 不 適 當 的 時 間 、 非 時 節 (wrong time, bad luck, misadventure, misfortune)。akkhaṇā,【 陰 】 閃 電 。akkhaṇavedhī,【 陽 】 射 箭 快 如 閃 電 , 或 所 射 出 之 箭 只 輕 擦 目 標 的 箭 手 。aṭṭha akkhaṇā(aㄋṣṭāvkṣaṇāḥ), 八 難 ㄢˊ( 八 無 暇 ,8 non conducive factors): 梵 行 住 (brahmacariyavāsāya) 有 八 難 : 如 來 出 現 於 世 ,1此 人 生 於 地 獄 (nirayaṁ;narakāḥ); 2 畜 生 (tiracchānayoniṁ;tirayañcaḥ); 3 餓 鬼 道 (pettivisayaṁ;pretāḥ); 4長 壽 天 (dīghāyukaṁ devanikāyaṁ;dīrghāyuṣo); 5 生 於 邊 國 無 知 之 夷 狄 中 (paccantimesu janapadesu paccājāto;pratyanta-janapadam); 6 雖 生 於 中 國 (majjhimesu janapadesu paccājāto), 然 有 邪 見 (micchādiṭṭhiko)、 顛 倒 見(viparītadassano); 7 雖 生 於 中 國 , 然 為 無 慧 (duppañño)、 癡 呆 (jaḷo)、 啞 羊 (eḷamūgo) 而 不 能 知 善 說 、 惡 說 之 義(appaṭibalo subhāsitadubbhāsitassa atthamaññātuṁ;z 梵 indriya-vāikalyam); 8 此 人 生 於 中 國 , 有 慧 (paññavā)、無 癡 呆 (ajaḷo)、 無 啞 羊 (aneḷamūgo), 能 知 善 說 、 惡 說 之 義 (paṭibalo subhāsitadubbhāsitassa atthamaññātuṁ; 梵mithyā-darśanam), 但 如 來 不 出 現 於 世 ( 梵 tathāgatānām anutpād)。 見 :A.8.29.Akkhaṇa( 難 )。cf.:《 增 壹 阿 含42.1 經 》(T 藏 2.747a),《 中 阿 含 124 經 》 八 難 經 (T 藏 1.613a)。akkhata (pp. of a + kṣan 轉 動 , cp. parikkhata 1 ),【 形 】 毫 髮 無 傷 地 , 不 受 傷 (unhurt, without fault)。akkhadassa(cp. Sk. akṣadarśaka),【 陽 】 莊 家 , 裁 判 員 , 法 官 (one who looks at (i. e. examines) the dice, an umpire, ajudge)。akkhadhutta,【 形 】 好 賭 。【 陽 】 賭 徒 (one who has the vice of gambling)。akkhanti (a 無 +khanti 忍 耐 ),【 陰 】 無 忍 耐 。akkhaya(a + khaya, kṣi 擁 有 ),【 形 】 不 變 的 , 不 變 質 的 (not decaying)。【 中 】 不 變 。akkhara(Vedic akṣara),【 中 】1.( 巴 利 文 ) 字 母 (alphabet)。2. 固 定 , 持 久 (constant, durable, lasting)。akkharaphalaka,【 陽 】 寫 字 的 板 。akkhara amaya,【 陽 】 寫 作 和 閱 讀 的 科 學 。( 巴 利 文 ) 字 母 順 序 ..Taṁ yathā-a ā-i ī-u ū-e o, ka kha4


ga gha ṅa, ca cha ja jha ña, ṭa ṭha ḍa ḍha ṇa, ta tha da dha na, pa pha ba bha ma, ya ra la va sa ha ḷa aṁ-iti.(seeBālāvatāra)akkharikā,【 陰 】 猜 字 ( 台 語 .. 臆 謎 猜 )(“letter game”, recognising syllables written in the air or on one’s back); but allIndian letters of that date were syllables)。akkhāta (pp. of akkhāti), 已 宣 佈 。akkhātar,【 陽 】 講 述 者 (one who relates, a speaker, preacher, story-teller)。akkhāti(ā 向 +khāyati


wanderer (mendicant))。rājāgāra, 王 宮 。suññāgāragatānaṁ, 已 去 空 屋 。suññāgāre abhiramāmi, 我 在 空 屋 受 樂( 指 得 初 禪 乃 至 第 四 禪 )。agārava,【 陽 】 不 尊 敬 。S.6.2./I,138...“Dukkhaṁ kho agāravo viharati appatisso.”( 不 尊 敬 、 不 易 教 化 的 生 活 是 苦 。)agāraka (


agghika, agghiya,【 中 】 飾 有 紙 帶 花 彩 的 木 柱 。agghiya,【 中 】 寬 待 客 人 的 義 務 。agha 1 ( 語 基 為 aghas)(Sk. agha, of uncertain etym.),【 中 】【 形 】1. 罪 惡 , 不 幸 。2. 傷 心 事 , 痛 苦 。anagha【 反 】。agha 2 , 難 以 防 守 的 (is untenable)。aghavin (agha 痛 苦 +vin 有 ),【 形 】 有 痛 苦 (suffering pain, being in misery)。aghāvin (agha 痛 苦 +āvin 有 ) 【 形 】【 陽 】 有 痛 苦 。aṅavi,【 陰 】 森 林 。aṅavimukha,【 中 】 森 林 的 外 邊 緣 。aṅavisaṅkhobha,【 陽 】 野 蠻 部 落 中 的 騷 動 。aṅk,【 字 根 I.】 制 定 (to mark out)。【 字 根 VII.】 做 記 號 (to mark), 計 算 (to count)。aṅka,【 陽 】1.( 人 坐 著 時 ) 大 腿 的 朝 上 部 分 。2. 特 徵 , 記 號 。3. 數 位 。aṅke nisinno, 坐 大 腿 上 。aṅkita, aṅketi 的 【 過 分 】, 已 劃 線 標 出 , 已 打 烙 印 。aṅkura(cp. Sk. aṅkura),【 陽 】 幼 苗 , 嫩 芽 ( 台 語 : 蘡 inn 2 、 芽 ge 5 )。aṅkusa,【 陽 】 採 果 子 或 馴 象 用 的 帶 鈎 棍 子 , 鈎 桿 。aṅketi (aki +e), 劃 線 標 出 , 打 烙 印 , 寫 上 號 數 。aṅkesi,【 過 】。aṅketvā,【 獨 】。aṅga,【 中 】1. 成 分 。2. 肢 。3. 特 質 。4. 原 因 (DṬ.14.-3/II,44...Aṅganti kāraṇaṁ.)。aṅgapaccaṅga,【 中 】 大 小 肢 。aṅgapaccaṅgasampannatā, 【 形 】 肢 體 勻 稱 。aṅgarāga,【 陽 】 塗 身 的 化 妝 品 。aṅgavijjā,【 陰 】 手 相 。aṅgajāta,【 中 】 男 性 生 殖 器 ( 直 譯 : 生 支 ), 女 性 陰 部 (sign of male or female (see above 3); membrum virile andmuliebre)。Pārā.III,38...“Pañcahi bhikkhave, ākārehi aṅgajātaṁ kammaniyaṁ hoti-- rāgena, vaccena, passāvena,vātena, uccāliṅgapāṇakadaṭṭhena.( 五 事 生 支 勃 起 .. 欲 念 、 大 便 、 小 便 、 風 、 毛 蟲 喫 咬 而 生 支 勃 起 。)( 阿 羅 漢 不 再因 欲 念 而 生 支 勃 起 )。Pārā.III,20...Varaṁ te, moghapurisa, āsivisassa ghoravisassa mukhe aṅgajātaṁ pakkhittaṁ, natveva mātugāmassa aṅgajāte aṅgajātaṁ pakkhittaṁ. Varaṁ te, moghapurisa, kaṇhasappassa mukhe aṅgajātaṁpakkhittaṁ, na tveva mātugāmassa aṅgajāte aṅgajātaṁ pakkhittaṁ. Varaṁ te, moghapurisa, aṅgārakāsuyā ādittāyasampajjalitāya sajotibhūtāya aṅgajātaṁ pakkhittaṁ, na tveva mātugāmassa aṅgajāte aṅgajātaṁ pakkhittaṁ. Taṁkissa hetu? Tatonidānañhi, moghapurisa, maraṇaṁ vā nigaccheyya maraṇamattaṁ vā dukkhaṁ, na tveva tappaccayākāyassa bhedā paraṁ maraṇā apāyaṁ (Pārā.III,21.) duggatiṁ vinipātaṁ nirayaṁ upapajjeyya. ( 真 的 ! 愚 人 ! 寧 入男 根 於 恐 怖 毒 蛇 牙 中 , 亦 勿 入 於 女 根 中 。 愚 人 ! 寧 入 男 根 於 毒 蛇 口 中 , 亦 勿 入 於 女 根 中 。 真 的 ! 愚 人 ! 寧 入 男根 於 熾 熱 之 火 坑 中 , 亦 勿 入 於 女 根 中 。 何 以 故 ? 愚 人 ! 由 彼 因 緣 , 實 可 能 受 死 或 等 於 死 之 苦 , 而 身 壞 命 終 後 ,不 生 於 惡 處 、 惡 道 、 苦 趣 、 地 獄 。)aṅgaṇa 1 (cp. Sk. aṅgaṇa & aṅgana),【 中 】 空 地 , 院 子 (an open space)。aṅgaṇa 2 ,【 中 】 斑 點 (a speck or freckle), 心 意 的 污 染 。M.5./I,27...pāpakānaṁ kho etaṁ, āvuso, akusalānaṁicchāvacarānaṁ adhivacanaṁ, yadidaṁ aṅgaṇan”ti. 惡 、 不 善 、 欲 行 境 , 都 是 所 謂 ‘ 穢 ’ 的 同 義 詞 。)。aṅgada,【 中 】 臂 鐲 (a bracelet )。cittaṅgada,【 形 】 各 式 各 樣 的 臂 鐲 (with manifold bracelets)。aṅganā,【 陰 】 女 人 , 婦 女 。aṅgāra,【 陽 】【 中 】 火 炭 , 炭 渣 。 在 灰 燼 中 繼 續 燃 燒 的 一 塊 煤 炭 。aṅgārakaṭātha, aṅgārakapalla,【 陽 】 裝 煤 渣 或灰 燼 的 平 鍋 。aṅgārakāsu,【 陰 】 一 個 充 滿 煤 渣 或 灰 燼 的 火 坑 。aṅgāramaṁsa,【 中 】 火 炭 上 烤 的 肉 。aṅgāraṅgika,【 形 】(【 合 】) 擁 有 很 多 成 分 的 。 例 如 :duvaṅgika = 兩 部 分 。 由 二 個 部 份 所 組 成 。aṅgāraka,【 形 】 炭 火 的 , 赤 色 的 。【 陽 】 火 星 (Mars), 有 譯 作 : 勢 惑 勞 , 盎 哦 囉 迦 。aṅgīrasa,【 陽 】 輝 煌 者 ( 正 等 正 覺 者 )。S.3.12./I,81...“Padumaṁ yathā Kokanadaṁ sugandhaṁ, Pāto siyāphullamavītagandhaṁ. Aṅgīrasaṁ passa virocamānaṁ,Tapantamādiccamivantalikkhe”ti. ( 芬 芳 紅 蓮 花 , 晨 開 香 未離 , 見 輝 煌 者 光 , 如 日 照 虛 空 。)SA.3.12./I,152...Aṅgīrasanti sammāsambuddhaṁ.( 輝 煌 者 .. 正 等 正 覺 者 。)aṅguṭṭha,【 陽 】 拇 指 ( 日 語 : 親 指 ,oyayubi), 拇 趾 。aṅgula,【 中 】 一 指 寬 (2cm( 公 分 ))。【 形 】(【 合 】) 很 多 指 寬 的 數 量 。aṅguli,【 陰 】 手 指 , 腳 趾 。aṅgulipabba,【 中 】 指 節 。aṅgulimuddā,【 陰 】 圖 章 戒 指 , 戒 指 。SA.5.2...Dvaṅgulapaññāyātiparittapaññāya. Yasmā vā dvīhi aṅgulehi kappāsavaṭṭiṁ gahetvā suttaṁ kantanti, tasmā itthī “dvaṅgulapaññā”tivuccati.( 二 指 智 : 小 智 。 用 兩 指 取 棉 布 , 編 織 紡 紗 , 因 此 , 女 人 稱 為 ‘ 二 指 智 ’。) S.5.2.:“Yaṁ taṁ isīhi pattabbaṁ,ṭhānaṁ durabhisambhavaṁ; Na taṁ dvaṅgulapaññāya, sakkā pappotumitthiyā”ti.( 仙 人 應 至 處 , 是 處 難 到 達 , 二7


指 智 之 女 , 不 能 到 彼 處 。)Aṅgulimāla,【 陽 】( 人 名 ) 鴦 掘 摩 羅 、 鴦 崛 髻 ( 原 為 殺 人 魔 , 後 被 佛 陀 所 折 服 。 有 《 鴦 掘 摩 羅 經 》(M.86.)。 該 經 有一 句 成 為 保 護 偈 ..‘yatohaṁ, bhagini, ariyāya jātiyā jāto nābhijānāmi sañcicca pāṇaṁ jīvitā voropetā, tenasaccena sotthi te hotu, sotthi gabbhassā’”ti.( 姐 妹 ! 自 從 我 在 聖 中 生 後 , 不 故 意 剝 奪 任 何 有 息 者 的 生 命 。 依 此 真 實語 , 願 妳 平 安 , 願 胎 兒 平 安 。)aṅgulīyaka, aṅguleyyaka,【 中 】 戒 指 。acari, acariṁsu, acarisaṁ, acaruṁ, [carati 行 、 走 ] 的 【 過 分 】。acari, acāri, [carati 行 ] 的 【3 單 . 過 】。acala,【 形 】 不 動 的 , 不 能 動 搖 的 。acala, 一 般 指 不 為 三 災 ( 於 最 後 一 劫 世 界 即 開 始 壞 滅 而 引 起 天 災 , 即 : 火 災 --壞 欲 界 至 初 禪 天 、 水 災 -- 流 失 至 第 二 禪 天 、 風 災 -- 破 壞 至 第 三 禪 天 ) 所 動 亂 的 第 四 禪 。acalaṭṭhāna, 不 動 處 ( 第 四禪 )。( 三 壞 即 三 災 , 可 參 考 Vism.414.;《 長 阿 含 經 》〈 世 記 經 〉 三 災 品 (T1.137.2),《 大 毗 婆 沙 論 》 卷 一 三 三(T27.689.3),《 俱 舍 論 》 卷 一 二 (T29.66.2)。)acinteyya (a 不 +cinteyya 思 【 義 】),【 形 】 不 能 被 思 。acitta(a + citta 2 ),【 形 】 無 心 的 。acittaka(a + citta 2 + ka),【 形 】1. 無 意 識 (without thought or intention, unconscious, unintentional)。2. 無 心 (without heartor feeling, Instr. acittakena (adv.) heartlessly.)。 無 心 者 , 謂 入 無 想 及 滅 盡 定 。acittikata (a + citta 2 + kata; cp. cittikāra),【 形 】 意 識 不 清 (not well thought)。acira,【 形 】 不 久 的 , 最 近 的 。aciraṁ,【 副 】 近 來 , 不 久 前 。acirappabhā,【 陰 】 閃 電 。acirapakkanta (acira 不 久+pakkanta 走 出 去 【 過 分 】) 【 過 分 】 走 出 去 不 久 。see cira & cp. nacira。ace,【 字 根 I.】 禮 拜 (to worship), 尊 敬 、 給 予 … 榮 譽 (honour), 慶 祝 、 祝 賀 (celebrate)。acetana,【 形 】 無 感 覺 的 , 無 機 的 。acela(a+cela),【 形 】 無 衣 服 的 , 裸 體 的 。acelaka,【 陽 】 裸 體 的 修 行 者 ( 裸 體 外 道 , 有 空 衣 派 digambara 及 白 衣 派śvetāmbara)。acc,【 字 根 VII.】 給 予 , 尊 敬 (to honour)。acc-【 字 首 】 在 母 音 前 ati 被 同 化 的 型 態 。 直 到 、 過 度 、 超 過 、 上 、 大 。accagā (atigacchati‘ 超 越 ’ 的 【3 單 . 過 】), 超 越 了 , 克 服 了 。accanā,【 陰 】1. 祭 品 。2. 尊 敬 , 禮 敬 。accanta (ati 越 過 +anta 終 極 、 邊 界 ),【 形 】 全 盤 , 永 久 的 , 絕 對 的 。accantaṁ,【 副 】 全 盤 , 永 久 , 極 端 , 非 常 。accantaniṭṭha (accanta 全 盤 +niṭṭha 依 賴 【 形 】),【 形 】 全 盤 依 賴 。accaya (


accogāḷha,【 形 】 陷 入 深 底 , 過 度 豐 富 。accodaka,【 中 】 太 多 水 。acchaka = accha 2 , 熊 (a bear)。accha 1 (cp. Sk. accha, dial., to ṛc (see accati), thus “shining”; cp. Sk. ṛkṣa bald, bare and Vedic ṛkvan bright.Monier-Williams however takes it as a +cha fr. chad, thus “not covered, not shaded” ),【 形 】 清 澈 的 , 清 淨 的 , 妙 ,淨 , 淨 妙 (clear, transparent Vin I.206 (°kañjika); D I.76 (maṇi = tanucchavi DA I.221), 80 (udakapatta), 84(udaka-rahada); M I.100; S II.281 (°patta); III.105 (id.); Vv 79 10 (vāri); DA I.113 (yāgu)。acchodaka, 【 陽 】 清 水 。acchodikā, 【 陰 】 清 水 。accha 2 (Vedic ṛkṣa), 熊 (a bear;aghammigā). cf. acchikka。accha 3 = akkha 2 骰 子 (a die)。see acci-bandha.accha 4 (Ved. ṛkṣa),【 形 】 受 傷 的 , 痛 苦 的 (hurtful, painful, bad DhA IV.163 (accharuja)。acchati (ās 坐 +a; ā 縮 短 , 而 sa 換 成 ccha), 1. 坐 。2. 保 持 。acchi,【 過 】。acchambhī,【 形 】 大 膽 的 , 無 畏 的 , 不 怕 的 。accharā 1 ㄈ,【 陰 】 彈 指 (finger-snap), 打 榧 ㄟˇ 子 ( 把 拇 指 貼 緊 中 指 面 , 再 使 勁 閃 開 , 使 中 指 打 在 掌 上 發 聲 )。accharākkhaṇa,accharāsaṇghāta,【 陽 】 一 彈 指 的 時 間 。accharāsadda,【 陽 】 彈 指 聲 。《 俱 舍 論 》 說 :「 一 疾 彈指 傾 六 十 五 剎 那 。」accharā 2 ,【 陰 】 仙 女 (a celestial nymph),=devaccharā= devakaññā。【 複 】accharāyo。acchariya,【 中 】 不 可 思 議 ( 台 語 :put kho su gi 7 , 想 攏 無 siunn 7 long 2 bo 5 。), 驚 奇 。【 形 】 意 想 不 到 的 , 絕 妙 的 。acchariyaṁ, I. 不 可 思 議 (【 中 】【 單 】【 主 】)。II.【 副 】 不 可 思 議 !acchariyaṁ vata ( [acchariyaṁ 不 可 思 議 !][vata 確 實 ] ), 確 實 不 可 思 議 !acchādana,【 中 】 衣 服 。acchādanā,【 陰 】 隱 匿 。acchādeti (ā 向 +chādeti 覆 蓋 (


ajānanta, ajānamāna,【 現 分 】 不 知 道 , 沒 有 學 識 。ajānitvā, ajāniya,【 獨 】 不 知 道 , 沒 有 注 意 到 。Ajita Kesakambala【 陽 】 阿 逸 多 · 翅 舍 金 披 羅 ( 人 名 ), 屬 於 唯 物 論 , 認 為 人 就 是 他 的 身 體 , 身 體 死 亡 就 等 於 該 人 完全 滅 盡 , 死 後 沒 有 識 , 也 沒 有 業 的 報 應 。「 所 有 眾 多 之 沙 門 論 師 中 , 末 伽 梨 論 (Makkhalivādo) 是 最 惡 。 諸 比 丘 !( 末 伽 梨 ) 癡 人 是 如 是 說 、 如 是 見 : 無 有 業 (natthi kammaṁ)、 無 有 業 果 (natthi kiriyaṁ)、 無 有 精 進 (natthi vīriyaṁ)。」(A.3.137./I,411-412.)ajina(Vedic ajina, to aja, orig. goats’skin),【 陽 】 獵 豹 (cheetah, 有 黑 色 斑 點 , 腿 長 善 跑 ), 羊 皮 。【 中 】 獵 豹 皮 。ajinakkhipa,【 陽 】 獵 豹 皮 披 風 。ajinappaveṇī( 編 織 品 ),【 陰 】 獵 豹 皮 編 織 品 。ajinayoni, 一 種 的 羚 羊 。ajinasāṭi, 皮 衣 。kharājinaṁ,粗 糙 的 羊 皮 ( 一 種 苦 行 僧 的 衣 著 )。ajinapattā,【 陰 】 蝙 蝠 。ajini (jināti 的 【 過 】), 征 服 過 。ajimha,【 形 】 不 彎 曲 的 , 直 的 。ajiya = ajikā (see ajaka).ajira(Vedic ajira to aj),【 中 】 院 子 (a court, a yard)。ajīraka(a + jīraka),【 中 】 消 化 不 良 (indigestion)。ajeyya 1 & ajjeyya(a + jeyya, grd. of jayati),【 形 】1. 不 能 被 強 取 的 (not to be taken by force)。2. 不 能 征 服 的 (not to beoverpowered, invincible)。ajeyya 2 (a + jeyya, grd. of jīyati) ,【 形 】 不 衰 的 , 不 老 的 , 永 恆 (not decaying, not growing old, permanent)。ajj,【 字 根 I.】 賺 得 (to earn), 獲 得 (obtain)。【 字 根 VII.】 賺 得 (to earn)。ajja, ajjā(Vedic adya & adyā, a + dyā, a° being base of demonstr. pron. (see a 3 ) and dyā an old Loc. of dyaus (see diva),thus “on this day”),【 無 】 今 天 , 現 在 (to-day, now)。ajjatana,【 形 】 新 潮 , 指 今 天 。ajjatanāya,【 與 】 在 今 日 。tayājja, 三 時 ( 晝 夜 各 三 時 )。ajjat’agge (ajja 今 日 +agge 從 … 起 【 介 】),=ajjatagge), 從 今 日 起 。ajjava(cp. Sk. ārjava, to ṛju, see uju),【 陽 】【 中 】 正 直 , 誠 實 (straight, upright)。ajjita(pp. of ajjati),【 形 】 曾 經 獲 得 , 曾 經 聚 積 (obtained)。ajjuṇho(haplology fr. ajja-juṇho; see juṇhā),【 形 】 這 月 光 之 夜 (this moonlight night)。ajjuka (*Sk. arjaka), 丁 香 羅 勒 (Ocimum gratissimum), 又 稱 印 度 羅 勒 , 七 層 塔 。ajjuna(Vedic arjuna, to raj 染 ),【 陽 】1. 阿 見 ( 産 於 熱 帶 亞 洲 的 欖 仁 樹 屬 (Terminalia Arjuna), 其 特 點 是 具 澀 的 樹 皮 ,用 於 製 革 )。2. 一 位 王 子 的 名 字 。ajjh-(assimilation group of adhi + vowel), 1. 在 … 上 。2. 上 等 。ajjhagā, (adhigacchati ‘ 獲 得 ’ 的 【 過 特 】) 【3 單 . 過 】 來 到 , 達 到 , 獲 得 , 經 驗 。SA.8.3./I,270...Ajjhagamā munītiadhigato muni.( 達 到 牟 尼 .. 證 得 牟 尼 。)ajjhatta (ajjh 在 … 上 +atta 自 我 ,cp.Sk.adhyātma, cp.attā),【 形 】 自 我 身 內 , 跟 自 己 有 關 係 的 。ajjhattaṁ,【 副 】 內在 地 、 在 自 我 身 內 。【 反 】bahiddhā,bāhira, 外 在 的 (outward)、 外 在 地 (outwardly)。ajjhattaṁ vā bahiddhā vā,或 內 或 外 。ajjhatta-bahiddhā, 內 外 。Vbh.#2...Tattha katamaṁ rūpaṁ ajjhattaṁ? Yaṁ rūpaṁ tesaṁ tesaṁsattānaṁ 1 ajjhattaṁ 2 paccattaṁ 3 niyakaṁ 4 pāṭipuggalikaṁ 5 upādinnaṁ, cattāro ca mahābhūtā catunnañcamahābhūtānaṁ upādāyarūpaṁ--idaṁ vuccati rūpaṁ ajjhattaṁ.( 在 此 , 什 麼 是 ‘ 內 色 ’? 凡 是 色 法 , 那 個 這 個 眾 生1內 (ajjhatta;internal)、 2 眾 生 本 身 (paccattaṁ;personal 私 人 )、 3 各 自 (niyakaṁ;self-referable)、 4 己 身(pāṭipuggalikaṁ;one’s own)、 5 個 人 (upādiṇṇaṁ;individual)、 6 已 取 者 (upādāya rūpāṁ;is graped) 的 四 大種 及 四 大 種 所 造 色 。) Vbh.#4...Tattha katamaṁ rūpaṁ bahiddhā? Yaṁ rūpaṁ tesaṁ tesaṁ parasattānaṁparapuggalānaṁ 1 ajjhattaṁ 2 paccattaṁ 3 niyakaṁ 4 pāṭipuggalikaṁ 5 upādinnaṁ, cattāro ca mahābhūtā catunnañcamahābhūtānaṁ upādāyarūpaṁ--idaṁ vuccati rūpaṁ bahiddhā. ( 在 此 , 什 麼 是 ‘ 外 色 ’? 凡 是 色 法 , 那 個 這 個 其 他1眾 生 內 、 2 眾 生 本 身 ( 私 人 )、 3 各 自 、 4 己 身 、 5 個 人 、 6 已 取 者 的 四 大 種 及 四 大 種 所 造 色 。)ajjhattika(ajjhatta+ika),【 形 】 私 人 的 (personal), 內 在 的 (inward)。(Nd 1 346:ajjhattikaṁ vuccati cittaṁ「 內 在 的 」稱 為 「 心 」)。【 反 】bāhira, 內 在 的 (outward)。ajjhattabahiddhā (ajjhatta 在 自 我 身 內 【 副 】+bahiddhā 在 外 部 【 副 】) 【 副 】 在 自 我 身 內 及 外 部 。ajjhattarata (ajjhatta 在 自 我 身 內 +rata 喜 樂 【 過 分 】) 【 過 分 】 在 自 我 身 內 喜 樂 。10


ajjhattika (ajjhatta 自 我 身 內 +ika ( 形 容 詞 化 ) )【 形 】 自 我 身 內 。ajjhappatta,【 形 】 偶 然 遇 到 , 突 然 接 近 。ajjhabhāsati, (adhi 在 … 上 +a+bhās 說 +a), 向 … 講 話 , 演 說 。ajjhabhāsi,【 過 】。ajjhayana,【 中 】 求 學 , 學 。ajjhavāsayi, 1. 使 之 滯 留 在 … 上 。2. 同 意 (adhivāseti 的 【3 單 . 過 】)。ajjhācarati, (adhi 在 … 上 +a+car 移 動 +a), 犯 戒 , 犯 法 。ajjhācari,【 過 】。ajjācāra,【 陽 】1. 罪 犯 , 過 失 。2. 行 房 。ajjhāciṇṇa, (ajjhācarati 的 【 過 分 】) 1. 多 練 習 過 。2. 習 慣 性 地 作 過 。ajjhāpana,【 中 】 教 , 指 示 。ajjhāpanna (ajjhāpajjati 的 【 過 分 】), 犯 罪 過 。ajjhāya,【 陽 】 章 。ajjhāyaka,【 陽 】 指 導 者 , 教 師 。ajjhāruhati, (adhi 在 … 上 +ā+ruh 上 升 +a), 起 來 , 爬 上 。ajjhāruhi,【 過 】。ajjhārūḷhi,【 過 分 】。ajjhāvara,【 陽 】 人 選 。ajjhāvasati (adhi 在 … 上 +ā+vas 住 +a), 居 住 , 定 居 , 統 治 。ajjhāvasi,【 過 】。ajjhāvasitvā,【 獨 】。【1. 複 . 現 】ajjhāvasāma。【 陽 . 單 . 工 . 離 , 現 分 】ajjhāvasatā)。ajjhāvuttha, (ajjhāvasati 的 【 過 分 】), 居 住 過 , 住 進 過 。ajjhāsaya,【 陽 】 意 圖 , 安 排 。ajjhāsayatā,【 陰 】(【 合 】) 有 意 圖 的 事 實 。ajjhiṭṭha, (ajjhesati 的 【 過 分 】)。ajjhupagacchati (adhi 在 … 上 +upa 近 +gam 去 +a), 1. 來 到 , 到 達 。2. 同 意 。ajjhupagata, (ajjhupagacchati 的 【 過 分 】) 1. 來 到 , 到 達 。2. 同 意 。ajjhupagamana,【 中 】1. 抵 達 。2. 協 定 , 同 意 。ajjhupekkhati (adhi 在 … 上 +upa 近 +ikkh( 梵 īkṣ) 見 +a), 在 上 旁 觀 , 忽 略 。ajjhupekkhi,【 過 】。ajjhupekkhita,【 過 分 】。ajjhupekkhana,【 中 】ajjhupekkhanā,【 陰 】 冷 淡 (indifference), 不 在 乎 (negligence), 中 捨 。ajjhupekkhitar (


añch,【 字 根 I.】 拉 出 (to draw), 伸 展 (to stretch)。añchati(= ākaḍḍhati, which latter is also the Sk.gloss (ākārṣayati) to the Jain Prk.aṁchāvei = añchati) 拉 、 拖 (to pull,drag, pull along), 轉 轆 轤 者 (to turn on a lathe)。M I.56 (vv.ll.p.532 acch° & añj°); Th 1, 750 (añcāmi T.,v.l.aññāmi).añchati should also be read at J I 417 for udakaṁ añcanti (in expl n. of udañcanī pulling the water up froma well, q.v.), where it corresponds to udakaṁ ākkaḍḍhati in the same sentence.añja (adv.) [orig. imper. of añjati 1 ; cp. Sk. anjasā (Instr.) quickly, Goth. anaks suddenly, lit. with a pull or jerk] pull on!go on! gee up! J.I.192.añjati 1 (= Sk. ṛñjati, ṛjyati to stretch, pull along, draw out, erect; cp. Sk. ṛju straight, caus. irajyati),See añja, añjaya,añjali, añjasa.añjati 2 & añjeti(añju+a)(= Sk. añjayati, Caus. of anakti to smear etc.; cp. Sk. añji ointment, ājya butter), 塗 油 (to smear,anoint, paint), 滴 洗 眼 液 。añji,【 過 】。akkhīni añjetvā, v. l. BB añcitvā). Caus. II. añjāpeti DhA.I,21. pp. añjita (q. v.).añjana(from añjati 2 ),【 中 】 眼 藥 水 (ointment, esp. a collyrium for the eyes, made of antimony), 安 繕 那 ( 古 譯 )、 安 禪那 ( 古 譯 )(《 一 切 經 音 義 》( 卷 第 二 十 三 T54.456.3)..「 安 繕 那 藥 ( 繕 ..( 音 ) 時 戰 反 , 其 藥 色 似 青 黛 可 以 和 合 眼 藥 ,然 今 所 明 自 據 別 法 也 。))。añjanakkhikā, 眼 線 。añjananāḷi,【 陰 】 洗 眼 液 的 管 , 化 妝 箱 。añjanavaṇṇa,【 形 】 洗眼 液 的 顔 色 ( 即 是 黑 色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藥 事 》 卷 第 一 (T24.2.2)..「 有 五 種 安 膳 那 。 一 者 花 安 膳 那 。二 者 汁 安 膳 那 。 三 者 粖 安 膳 那 。 四 者 丸 安 膳 那 。 五 者 騷 毘 羅 石 安 膳 那 。 此 之 五 種 。 咸 能 療 眼 。」añjali,【 陽 】,añjalī,【 陰 】 合 掌 (the cupped hands, 敬 禮 之 一 種 ), 合 十 , 叉 手 ( 古 譯 )。añjalikamma,【 中 】 合 十 的動 作 。añjalikaraṇīya,【 形 】 值 得 合 十 的 。añjalipuṭa,【 陽 】 合 掌 爲 了 保 留 東 西 在 內 。añjasa,【 中 】 小 道 , 道 路 。añjita, (añjati 或 añjeti 的 【 過 分 】) 塗 油 , 滴 洗 眼 液 。añjeti (añju+e), 塗 油 ( 尤 指 宗 教 儀 式 ), 滴 洗 眼 液 。aṅjesi,【 過 】。añña(sk. anya),【 形 】 其 他 的 , 另 外 的 , 別 的 。aññena, adj. 另 一 處 的 、 其 他 的 、 不 同 的 , sg. Inst. => adv. 。aññena …aññena 到 處 ( 這 邊 那 邊 )。aññaṁ jīvaṁ aññaṁ sarīraṁ( 命 與 身 相 異 )。aññatama,【 形 】 其 中 之 一 , 未 知 的 。aññatara(añña 的 比 較 級 ),【 形 】 兩 個 之 一 、 多 個 中 的 一 個 。ke ca dhammassa aññātāro.( 誰 是 法 的 知 者 )。aññataraññatarena, 某 個 、 各 式 各 樣 的 。aññatitthiya,【 陽 】 外 教 徒 , 外 道 , 異 學 。aññattha, aññatra(sk. anyatra),【 副 】 別 的 地 方 , 其 他 的 地 方 , 則 否 , 除 了 (=ṭhapetvā)。S.1.50./I,35...“Na aññatraBhagavatā, nāññatra tava sāsanā”( 非 在 世 尊 ( 法 ) 之 外 , 非 在 您 的 教 導 外 。)aññathatta(aññathā+tta),【 中 】 變 動 (change), 變 心 (change of mind), 誤 會 。aññathā,【 副 】 另 外 , 別 樣 。aññadatthu,【 無 】1. 一 定 。2. 至 少 。3. 另 一 方 面 。aññadā,【 副 】 另 一 天 , 下 次 。aññamañña, aññoñña,【 形 】 相 互 的 。aññamaññaṁ,【 副 】 互 相 地 。aññavādaka, 【 陽 】 轉 移 其 它 話 題 , 作 異 語 。Pāci.IV,37(CS:Pāci.pg.55)..Aññavādako nāma saṅghamajjhevatthusmiṁ vā āpattiyā vā anuyuñjīyamāno taṁ na kathetukāmo taṁ na ugghāṭetukāmo aññenaññaṁ paṭicarati--“Ko āpanno, kiṁ āpanno, kismiṁ āpanno, kathaṁ āpanno, kaṁ bhaṇatha, kiṁ bhaṇathā”ti. Eso aññavādakonāma.( 回 答 其 它 話 題 .. 在 僧 伽 事 當 中 , 犯 罪 的 詢 問 , 不 欲 討 論 , 不 盡 力 於 此 , 而 顧 左 右 而 言 他 (, 說 )..「 誰 犯罪 ? 犯 什 麼 罪 ? 在 什 麼 地 方 犯 罪 ? 什 麼 是 犯 罪 ? 妳 對 誰 說 ? 妳 說 什 麼 ?」 這 是 回 答 其 它 話 題 。)aññavihita,【 形 】 分 心 , 被 別 的 佔 據 了 。aññā ( 梵 Ājñā),【 陰 】 完 全 智 ( 完 美 的 知 識 ), 阿 羅 漢 聖 位 。añña-Koṇḍañña, 阿 若 憍 陳 如 ( 阿 若 : 已 證 得 阿 羅 漢 聖位 )、 拘 隣 若 。 憍 陳 如 為 佛 陀 最 先 所 度 五 比 丘 中 , 最 初 悟 道 、 梵 行 第 一 比 丘 (T2.831)。M.70./I,480-1.:“Nāhaṁ,bhikkhave, ādikeneva aññārādhanaṁ vadāmi; api ca, bhikkhave, anupubbasikkhā anupubbakiriyāanupubbapaṭipadā aññārādhanā hoti.”( 諸 比 丘 ! 我 不 說 :「 唯 以 最 初 的 ( 學 習 ) 即 有 完 全 智 之 成 就 。」 再 者 , 諸 比12


丘 ! 由 次 第 學 、 次 第 作 、 次 第 實 踐 , 而 有 完 全 智 之 成 就 。)aññāṇa,【 中 】 無 知 , 具 知 。aññāṇupekkhāya, 具 知 的 捨 。aññāta,【 形 】1.(ā+ñāta) 知 道 的 , 懂 的 。aññāta 1 (pp. of ājānāti), 已 知 道 的 、 已 認 識 (known, recognised )。anaññāta, 不 知 道 的 (what is not known)。anaññātaññassāmī’t’indriya, 我 應 該 知 道 尚 未 知 道 的 根 。aññātamānin, 擁 有 完 美 知 識 的 驕 傲 。aññāya saṇṭhahiṁsu, 確 立 於 完 全 智 (《 中 阿 含 經 》 譯 : 遵 奉 持 者 )。aññāta 2 (na+ñāta) 不 知 道 的 、 不 認 識 的 (unknown)。aññātaka 1 (a + ñātaka, cp. Sk. ajñāti),【 形 】 非 親 屬 的 (not a kinsman)。aññātikāya, 非 親 戚 , 親 戚 之 外 的 人 。 親 戚包 括 : 父 親 七 世 者 , 父 、 祖 、 高 祖 、 曾 祖 , 乃 至 七 世 。 父 親 者 , 伯 ( 父 之 伯 , 於 己 為 伯 祖 )、 叔 ( 父 之 兄 弟 , 於己 為 母 舅 bu 2 ku 7 )、 兄 ( 父 之 叔 , 於 己 為 叔 祖 )、 弟 ( 父 之 弟 , 於 己 為 叔 )、 兒 ( 父 之 子 , 於 己 為 兄 弟 )、 孫 ( 父 之 孫 ,乃 兄 弟 之 子 , 於 己 為 姪 男 )。 母 親 七 世 者 , 舅 ( 外 祖 母 之 兄 弟 , 於 己 為 舅 公 )、 姨 ( 母 之 姨 , 乃 外 祖 母 之 姊 妹 , 於己 為 姨 婆 ) 、 兄 弟 ( 母 之 兄 弟 , 於 己 為 舅 )、 兒 ( 母 之 女 , 於 己 為 姊 妹 )、 孫 ( 母 之 孫 女 , 乃 兄 弟 之 女 , 於 己 為 姪女 )。( 參 見 《 善 見 律 毘 婆 沙 》 卷 第 十 四 ,T24.774 上 )。 親 戚 : 台 語 chin 7 cian 4 , 可 作 「 親 誠 chin ciann 5 」。aññātaka 2 (adj.) [demin. of aññāta 2 ] 【 形 】 不 知 道 的 (unknown)。 不 可 認 出 的 (unrecognisable)。aññātakavesa,【 陽 】僞 裝 、 假 裝 (in disguise)。aññātāvī, aññātu,【 陽 】 知 道 的 人 , 有 見 識 的 人 。aññātukāma,【 形 】 想 知 道 的 。aññāya,【 獨 】 已 懂 了 。aññāsi, 已 知 (3s.aor.), 已 經 了 解 , 已 經 開 悟 。aññenaññam (=aññena aññaṁ), 矛 盾 , 相 異 。añhati,=asati 沒 有 正 念 。【 現 分 】añhamāna。aṭ( 梵 aṭ, at),【 字 根 I.】 漫 遊 (to roam)。Aṭaṭa,【 陽 】1. 一 個 小 地 獄 的 名 。2. 一 個 大 數 位 。aṭana,【 中 】 漫 遊 。aṭani,【 陰 】 床 的 構 架 。aṭala (cp. Sk. aṭṭa & aṭṭālaka stronghold,【 形 】 穩 固 , 穩 定 (solid, firm, strong, only in phrase aṭaliyo upāhanā strongsandals M.II,155 (vv. ll. paṭaliye & agaliyo) = S.I,226 (vv. ll. āṭaliyo & āṭaliko)。aṭavī (Sk. aṭavī: Non-Aryan),【 陰 】1. 森 林 、 木 頭 (forest, woods)。2. 住 森 林 的 人 (inhabitant of the forest, wild tribe J.VI,55(= aṭavicorā C.))。aṭavīrakkhika, 森 林 保 護 者 (guardian of the forest J.II,335)。aṭavīsaṅkhepa at A.I,178 = III,66 isprob. faulty reading for v. l. °saṅkopa “inroad of savage tribes”.aṭṭa,【 中 】1. 訟 案 (lawsuit)。2. 瞭 望 塔 , 崗 樓 。3. 腳 手 架 。【 形 】( 來 自 aṭṭita) 傷 心 的 , 苦 惱 的 。aṭṭakāra,【 陽 】 訴訟 當 事 人 。aṭṭakārikā(=akārikā, Sp. IV,Pāci.907),【 陰 】 女 訴 訟 當 事 人 。aṭṭassara,【 陽 】 痛 哭 。aṭṭāka,【 陽 】 高 站 臺 或 腳 手 架 。aṭṭāna,【 中 】 沐 浴 者 用 來 搓 澡 的 一 種 被 切 成 四 方 形 的 柱 。aṭṭita,【 過 分 】 已 苦 惱 , 已 傷 心 , 已 悲 痛 。aṭṭīyati (aṭṭ+i+ya), 苦 惱 , 煩 惱 。aṭṭīyi,【 過 】。aṭṭīyana,【 中 】aṭṭīyanā,【 陰 】 嫌 惡 , 令 人 厭 惡 , 非 常 討 厭 。aṭṭha,【 形 】 八 。aṭṭhama, aṭṭhamaka,【 形 】 第 八 。aṭṭhamī,【 陰 】 農 曆 初 八 。aṭṭha,【 陽 】 意 義 。-aṭṭha, 物 品 。Pārā.III,47...Bhūmaṭṭhaṁ thalaṭṭhaṁ ākāsaṭṭhaṁ vehāsaṭṭhaṁ udakaṭṭhaṁ nāvaṭṭhaṁ yānaṭṭhaṁbhāraṭṭhaṁ ārāmaṭṭhaṁ vihāraṭṭhaṁ khettaṭṭhaṁ vatthuṭṭhaṁ gāmaṭṭhaṁ araññaṭṭhaṁ, 地 中 物 、 地 上 物 、 空 中 物 、上 處 物 、 水 中 物 、 船 物 、 乘 物 、 擔 物 、 園 物 、 寺 中 物 、 田 中 物 、 宅 地 物 、 村 落 物 、 阿 蘭 若 物 。aṭṭhaka,【 中 】 八 人 一 夥 。aṭṭhakathā,【 陰 】 說 明 , 解 說 , 注 釋 。aṭṭhaṅgika,【 形 】 有 八 個 成 份 , 八 支 部 。aṭṭhaṁsa,【 形 】 八 邊 形 的 。13


aṭṭhapada,【 中 】 棋 盤 。aṭṭhasata, 一 百 零 八 。aṭṭhāna,【 中 】1. 不 對 的 地 方 或 不 正 確 的 地 方 。2. 不 可 能 。aṭṭhānametaṁ, 這 是 不 可 能 。aṭṭhānametaṁ (aṭṭhāna 不 可 能 +m+etaṁ 這 ), 這 個 不 可 能 。aṭṭhārasa,【 形 】 十 八 。aṭṭhāsi, 3.sg.aor. of tiṭṭhāti( 站 著 )。aṭṭhi- 1 (= attha (aṭṭha) in comp n. with kar & bhū, as freq. in Sk. and P. with i for a, like citti-kata (for citta°), aṅgi-bhūta(for aṅga°); cp. the freq. comb n. (with similar meaning) manasi-kata (besides manasā-k.), also upadhikaroti andothers. This comb n. is restricted to the pp. and der. (aṭṭhikata & aṭṭhikatvā)), 意 義 , 目 標 (aṭṭhikatvā.. 做 目 標 to makesomething one’s attha, i. e. Nearly always in stock phrase aṭṭhikatvā manasikatvā)。aṭṭhi 2 ,【 中 】1. 骨 。2. 硬 種 子 (the stone of a fruit J.II,104.)。aṭṭhikaṅkala,【 陽 】 骷 髏 、 骸 骨 。aṭṭhikalyāṇa,【 中 】 美 牙 。aṭṭhimaya,【 形 】 骨 造 的 。aṭṭhimiñjā,【 陰 】 骨 髓 。aṭṭhisaṅkhalikā,【 陰 】aṭṭhisaṅghāṭa,【 陽 】 骷 髏 ( 骨 聚 )。“Nābhijānāmiitthī vā puriso ito gato, api ca aṭṭhisaṅghāto gacchatesa mahāpathe”ti.( 我 不 知 是 男 是 女 , 從 此 ( 路 ) 走 去 ; 但 ( 見 ) 一 堆( 白 ) 骨 , 行 在 這 條 大 路 。)(gacchatesa = gacchati esa)(Vism.21)Vism.253-4...Aṭṭhīti ṭhapetvā dvattiṁsa dantaṭṭhīni avasesāni catusaṭṭhi hatthaṭṭhīni, catusaṭṭhi pādaṭṭhīni,catusaṭṭhi maṁsanissitāni mudu-aṭṭhīni, dve paṇhikaṭṭhīni, ekekasmiṁ pāde dve dve gopphakaṭṭhīni, dvejaṅghaṭṭhīni, ekaṁ jaṇṇukaṭṭhi, ekaṁ ūruṭṭhi, dve kaṭiṭṭhīni, aṭṭhārasa piṭṭhikaṇṭakaṭṭhīni, catuvīsati phāsukaṭṭhīni,cuddasa uraṭṭhīni ekaṁ hadayaṭṭhi, dve akkhakaṭṭhīni, dve koṭṭaṭṭhīni, dve bāhuṭṭhīni, dve dve aggabāhuṭṭhīni, sattagīvaṭṭhīni, dve hanukaṭṭhīni, ekaṁ nāsikaṭṭhi, dve akkhiṭṭhīni, dve kaṇṇaṭṭhīni, ekaṁ nalāṭaṭṭhi. Ekaṁ muddhaṭṭhi,nava sīsakapālaṭṭhīnīti evaṁ timattāni aṭṭhisatāni.(「 骨 」── 是 除 了 三 十 二 顆 齒 骨 之 外 , 其 他 的 六 十 四 根 手 骨 ,六 十 四 根 足 骨 , 六 十 四 根 筋 肉 依 止 的 軟 骨 , 二 根 踵 骨 , 每 一 足 各 有 二 根 的 踝 骨 , 各 有 二 根 脛 骨 ( 脛 骨 與 腓 骨 ),各 有 一 膝 蓋 骨 , 各 一 大 腿 骨 , 二 臀 骨 ( 髖 骨 ), 十 八 根 脊 椎 骨 , 二 十 四 根 肋 骨 , 十 四 根 胸 骨 ( 肋 軟 骨 ), 一 心 骨 ( 胸骨 ), 二 鎖 骨 , 二 肩 ( 胛 ) 骨 , 二 臂 骨 ( 上 膊 骨 ), 各 二 前 膊 骨 ( 橈 骨 與 尺 骨 ), 七 頸 骨 ( 頸 椎 ), 二 腭 骨 , 一 鼻 骨 ( 鼻腔 ), 二 眼 骨 ( 眼 窩 ), 二 耳 骨 ( 聽 腔 ), 一 額 骨 ( 前 頭 骨 ), 一 頭 骨 ( 後 頭 骨 ), 九 頭 蓋 骨 ( 顱 頂 骨 、 顳 顬 骨 等 ), 即 如是 有 三 百 骨 。)(Vism.153-4) (cf.《 修 行 道 地 經 》 卷 第 一 T15.187.1);《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 卷 第 十 一(T24.255.1-2)【 全 身 骨 頭 】現 代 分 類anatomy《 清 淨 道 論 》Vism.153-4《 解 脫 道 論 》T32.434.1《 修 行 道 地 經 》T15.187.11 ( 牙 齒 (teeth)-- 不 計 作 骨 ) 32 顆 齒 骨 dantaṭṭhi 三 十 二 齒 骨 三 十 二 骨 著 口手 骨 (hand bone)(54)..2 腕 骨 (carpus) (16)、 掌 骨 64 手 骨 hatthaṭṭhi 六 十 四 手 骨 兩 骨 著 肘(the metacarpalbone)(10)、 指 骨 (aphalanx; a phalange) (28)足 部 (foot bone)(52)..3 踝 骨 (the anklebone; thehucklebone)(14)、 足 背 骨 64 足 骨 pādaṭṭhi 六 十 四 足 骨 四 十 骨 著 足(metatarsus 蹠 骨 、 跖 骨 )(5×2)、 趾 骨 (the phalanx踵 骨 ) (28)4 ( 軟 骨 cartilage-- 不 計 作 骨 ) 64 軟 骨 mudu-aṭṭhi依 肉 六 十 四 軟 骨 微 骨 百 八與 體 肉 合5 ( 趾 骨 , 28)-- 含 在 足 部 2 踵 骨 paṇhikaṭṭhi6 ( 踝 ankle,14)-- 含 在 足 部 2 踝 骨 gopphakaṭṭhi 四 十 骨 著 足78脛 骨 (2)tibia腓 骨 (2)fibula(8) 髕 骨 (2)kneecap; thepatella腿 骨leg bone2 脛 骨(?) 脛 骨 兩 骨 著 髀jaṅghaṭṭhi2 膝 蓋 骨 jaṇṇukaṭṭhi 四 骨 著 膝14


9股 骨 (2) os2 大 腿 骨 ūruṭṭhi(?) 髀 骨femoris10 ( 含 在 骨 盆 ) 2 臀 骨 ( 臗 骨 )kaṭiṭṭhi11 (12 胸 骨 、5 腰 骨 、1 薦 骨 ) 18 根 脊 椎 骨 十 八 脊 骨piṭṭhikaṇṭakaṭṭhi12 胸 部肋 骨 (2 x12) 24 根 肋 骨 二 十 四 脅 骨chest Costa, pl.bone; Costaephāsukaṭṭhi13 thorax ( 軟 骨 -- 不 計 )14 根 胸 骨 ( 肋 軟 骨 )十 四 胸 骨(25)uraṭṭhi14 胸 骨 (sternum) 1 心 骨 ( 胸 骨 )hadayaṭṭhi15 鎖 骨(clavicula)(2) 2 鎖 骨肩 部 骨 骼akkhakaṭṭhi(shoulder16 bone) (4) 肩 胛 骨 2 肩 ( 胛 ) 骨(scapula)(2) koṭṭaṭṭhi17 肱 骨 (humerus 2 臂 骨 ( 上 膊 骨 )手 臂 骨 骼 上 肢 )(2) bāhuṭṭhiarm bone18(6) 尺 骨 ( 上 肢 中前 臂 的 內骨 , 即 在 尾 指側 的 骨 )(2)、橈 骨 ( 上 肢 中前 臂 的 外骨 , 即 在 大 拇指 側 的 骨 )(2)ㄋ各 2 前 膊 骨 ( 橈 ㄠˊ 骨radius 與 尺 骨 ulna)aggabāhuṭṭhi(?) 脾 骨(?) 臂 骨十 八 骨 著 背十 八 骨 著 在 兩脅十 二 骨 著 胸胸 有 七 骨肩 有 七 骨四 骨 著 臂19 ( 頸 椎 (7))-- 含 在 脊 椎 7 頸 骨 ( 頸 椎 )gīvaṭṭhi 七 項 骨 七 骨 著 項20 ( 齶 骨 (2))-- 含 在 顔 面 骨 2 腭 骨 hanukaṭṭhi21 ( 鼻 骨 (2))-- 含 在 顔 面 骨 1 鼻 骨 ( 鼻 腔 )nāsikaṭṭhi22 ( 淚 骨 (2))-- 含 在 顔 面 骨 2 眼 骨 ( 眼 窩 )akkhiṭṭhi耳 骨 (ear bones 即 「 聽 小23 骨 」 在 中 耳 部 ) (6).. 錘骨 (2)、 砧 骨 (2)、 鐙 骨 (2)2 耳 骨 ( 聽 腔 )kaṇṇaṭṭhi顔 面 骨 (facial bones 面 顱 )24 (15): 上 頜 骨 、 下 頜 骨 、 1 額 骨 ( 前 頭 骨 )顴 骨 (2)、 淚 骨 (2)、 鼻 骨 nalāṭaṭṭhi(2)、 下 鼻 甲 (2)、 齶 骨(2)、 犁 骨 、 舌 骨 (、 聽 小 骨 )25 顱 骨 (8) 枕 骨 (occipital 1 頭 骨 ( 後 頭 骨 )(cranial bone)muddhaṭṭhibone;額 骨 、 頂 骨cranium)26(2)、 顳 骨 (2)、蝶 骨 、 篩 骨喉 部 骨 骼 (the larynx; the27 throat)(1).. 舌 骨 ((hyoidbone)28 脊 椎 (spine)(24).. 頸 椎(7)、 胸 椎 (12)、 腰 椎(5)骨 盆 (pelvis; basin) (4)..髖 骨 (hip bones; ilium)29(2)( 髂 骨 , 坐 骨 和 恥 骨 ,成 年 後 融 合 成 整 體 的 19 頭 蓋 骨sīsakapālaṭṭhi(?) 頭 骨(?) 頰 骨(?) 項 骨兩 髂 骨兩 骨 在 頭兩 骨 著 臗15


髖 骨 )、 骶 骨 ( 薦 骨 、 骶椎 4 或 5, 成 年 後 融 合為 1 骶 骨 )、 尾 骨 ( 尾 椎 3到 5, 成 年 後 融 合 為 1尾 骨 )206 塊 (26 項 ) 三 百 骨 ( 三 百 骨 ) 三 百 骨人 體 骨 骼 列 表 (fromwikipedia.org)顱 (sīsa-koṭṭhāsa;skull)(22)..■ 頭 蓋 骨 (sīsakapālaṭṭhi;cranial bone)..1. 額 骨 、2. 頂 骨 (2)、3. 顳 骨 (2)、4. 枕 骨 、 蝶 骨 、 篩 骨■ 面 骨 (mukha-koṭṭhāsa;facial bones)..5. 顴 骨 (2)、6. 上 頜 骨 、7. 下 頜 骨 、9. 鼻 骨 (2)、 齶骨 (2)、 淚 骨 (2)、 犁 骨 、 下 鼻 甲 (2)■ 耳 骨 ( 在 中 耳 部 )(6).. 錘 骨 (2)、砧 骨 (2)、 鐙 骨 (2)■ 喉 部 骨 骼 (1).. 舌 骨■ 肩 部 骨 骼 (4)..25. 鎖 骨 (2)、29. 肩 胛 骨 (2)■ 胸 部 骨 骼 (25)..10. 胸 骨 、28. 肋 骨 (2x12)■ 脊 椎 (24)..8. 頸 椎 (7) incl. atlas & axis、胸 椎 (12)、14. 腰 椎 (5)■ 手 臂 骨 骼 (6)..11. 肱 骨 (2)、26. 肱 骨 骨 節 、12. 尺 骨(2)、13. 橈 骨 (2)、27. 橈 骨 頭■ 手 骨 (hatthaṭṭhi;hand bone) (54)..◆ 腕 骨 (Saṭha;Carpus)..手 舟 骨 (Scaphoid)(2)、 月 骨 (Lunate)(2)、三 角 骨 (Triquetral)(2)、 豌 豆 骨 (Pisiform) (2)、 大 多角 骨 (Trapezium)(2)、 小 多 角 骨 (Trapezoid)(2)、 頭狀 骨 (Capitate)(2)、 鉤 骨 (Hamate) (2)◆ 掌 骨 (pādaṭṭhi;palm bone)..掌 骨 (5×2)指 骨 .. 近 節 指 骨 (5×2)、 中 節 指 骨 (4×2)、 遠 節 指 骨(5×2)■ 骨 盆 (pelvis) (4)..15. 髖 骨 (hip bones or innominate bones) (2)、16. 骶 骨 、 尾 骨■ 腿 骨 (satthi-koṭṭhāsa;leg bone) (8)..17. 股 骨 頭 、18. 股 骨 (2)、19. 髕 骨 (2)、20. 脛 骨 的 軸 部 、21. 腓 骨 (2)、22. 大 轉 子 、23. 大 腿 骨 節 、24. 骨 節 (2)■ 足 部 骨 (pada-koṭṭhāsa;foot bone)(52)..◆ 踝 骨 (gopphakaṭṭhi;ankle):跟 骨 (2)、 距 骨 (2)、 足 舟 骨 (2)、 內 側 楔 骨 (2)、 中 間 楔骨 (2)、 外 側 楔 骨 (2)、 骰 骨 (2)◆ 足 背 骨 :跖 骨 (5×2)趾 骨 : 近 節 趾 骨 (5×2)、 中 節 趾 骨 (4×2)、 遠 節 趾 骨(5×2)aṭṭhika 1 (< aṭṭhi), 【 中 】1. 骨 (=aṭṭhi, a bone )。2.( 果 核 或 果 殼 內 的 ) 仁 , 石 頭 (= aṭṭhi , kernel, stone;tālaṭṭhi)。aṭṭhisaṅkhalikā(f.), 骨 鏈 (a chain of bones, a skeleton A.III,324 see also under kaṭaṭṭhika)。aṭṭhisaññā, 骨 想 (the idea of askeleton)。 身 體 的 骨 頭 .. 手 骨 (hatthaṭṭhika, hattha m.)、 足 骨 (pādaṭṭhika, pāda m. n.)、 足 踝 骨 (gopphakaṭṭhika,gopphaka n.)、 小 腿 骨 (jaṅghaṭṭhika, jaṅghā f.)、 大 腿 骨 (ūruṭṭhika, ūru m.)、 髖 骨 (kaṭiṭṭhika, kaṭi f.)、 肋 骨(phāsukaṭṭhika= phāsukā, f.)、 脊 椎 骨 (piṭṭhiṭṭhika, piṭṭhi n.)、 肩 骨 (khandhaṭṭhika, khandha m.)、 頸 骨 (gīvaṭṭhika, gīvāf.)、 顎 骨 (hanukaṭṭhika, hanuka f.)、 牙 齒 (dantaṭṭhika, danta m.)、 頭 顱 (sīsakaṭāha m.)。aṭṭhika 2 at PvA.180 (sūcik°) to be read aṭṭita (q. v.) for aṭṭika.aṭṭhita,【 形 】 不 堅 定 的 。aṭṭhīkatvā,【 獨 】 很 留 心 , 很 注 意 , 興 趣 。16


aḍḍa,【 陽 】 仲 裁 。Sp.Pāci.IV,906..Ettha ca aḍḍoti vohārikavinicchayo vuccati, yaṁ pabbajitā “adhikaraṇan”tipivadanti.( 仲 裁 .. 法 官 裁 判 。 凡 是 涉 及 出 家 人 的 訴 訟 之 語 。)aḍḍha 1 ,【 形 】 豐 富 的 , 富 有 的 。aḍḍhatā,【 陰 】 財 富 。aḍḍhakula, 富 貴 家 庭 。aḍḍha 2 ,【 形 】 半 (=addha)。【 陽 】 一 半 。aḍḍhatiya, aḍḍhateyya,【 形 】 兩 個 半 。aḍḍhatelasa, aḍḍhateḷasa (aḍḍha 半 +telasa 十 三 ) 十 二 點 五 。aḍḍhadaṇḍaka, 半 支 杖 , 一 支 短 杖 。aḍḍhamāsa (aḍḍha 半 +māsa 月 ),【 陽 】 半 個 月 。lohaḍḍhamāsa,【 陽 】 半 個 銅 錢 。aḍḍhayoga,【 陽 】 屋 頂 如 老 鷹 翼 形 的 一 種 屋 子 。aḍḍharatta,【 中 】 半 夜 , 午 夜 。aḍḍhuḍḍha,【 陽 】 三 個 半 。aṇa( 梵 ṛṇa),【 形 】 負 債 , 負 財 物 。aṇu( 梵 aṇu),【 陽 】 微 粒 , 原 子 , 極 微 , 音 譯 : 阿 拏 (ㄋㄚˊ)。【 形 】 微 小 的 , 微 細 的 , 原 子 的 。aṇumatta,【 形 】 很小 型 的 , 細 小 , 小 小 的 。aṇḍa, aṅḍaka,【 中 】1. 蛋 。2. 睾 丸 。aṇḍaja,【 形 】 卵 生 的 ( 有 情 類 生 從 卵 出 生 )。【 陽 】1. 鳥 。2. 蛇 。aṇḍūpaka,【 中 】1.( 一 ) 圈 ,( 一 ) 卷 。2. 墊 。aṇṇa,【 陽 】 水 。aṇṇava(Sk. arṇa & arṇava),【 陽 】1. 大 水 流 (a great flood (= ogha 瀑 流 )), 大 海 、 海 洋 (the sea or ocean)。2. 河 流 (a stream,river)。aṇha(Sk. ahna, day, see ahan),【 陽 】 日 , 天 , 只 有 在 複 合 詞 , 例 如 :aparaṇha, pubbaṇha, majjhaṇha, sāyaṇha。at,【 字 根 I.】 不 變 地 去 (to go constantly)。ataccha(a + taccha 2 ),【 形 】 不 對 的 、 錯 誤 的 (falsehood, untruth)。【 中 】 謊 言 。atakkāvacara,【 形 】 超 越 推 論 的 範 圍 的 , 深 奧 的 。atandita, atandī,【 形 】 不 懶 惰 的 , 活 躍 的 。Atappa,【 陽 】【 中 】 無 熱 天 人 , 無 熱 天 界 ( 五 淨 居 天 的 第 二 天 )。atappaka,【 陽 】【 中 】 無 熱 的 。aAtappiya,【 形 】 不 可 滿 足 的 , 不 會 知 足 的 。atammaya (a+taṁ+aya),【 形 】 無 彼 類 。AA.6.104.:atammayoti tammayā vuccanti taṇhādiṭṭhiyo, tāhi rahito.( 無 彼 類 :稱 為 愛 與 見 彼 類 , 沒 有 這 類 。) AA.:atammayoti tammayā vuccanti taṇhādiṭṭhiyo, tāhi rahito.( 無 彼 類 : 稱 為 愛與 見 彼 類 , 沒 有 這 類 。)ati-(sk. ati),【 字 首 】 直 到 、 過 度 、 超 過 、 出 頭 、 上 、 大 。 在 母 音 前 ati 被 同 化 成 acc-。ati-arahant(ati + arahant) 超 級 阿 羅 漢 (a super-Arahant, one who surpasses even other Arahants. Miln.277.)。ati-eti (ati + i), 超 越 (to go past or beyond, see ger. aticca and pp. atīta)。atikaḍḍhati (ati 超 越 +kaḍḍh 拖 拉 +a), 拉 得 太 出 力 了 , 煩 惱 。atikaḍḍhi,【 過 】。atikara,【 形 】 做 得 過 分 的 , 演 得 過 火 的 。atikkanta, [atikkamati 超 過 ] 的 【 過 分 】 超 過 。atikkama(


atighora,【 形 】 可 怕 的 , 非 常 兇 猛 的 。aticarati (ati 超 越 +car 移 動 +a), 犯 法 , 通 姦 。aticari,【 過 】。aticariyā,【 陰 】1. 犯 法 。2. 越 軌 , 通 姦 。aticārī,【 陽 】1. 罪 犯 。2. 越 軌 , 姦 夫 。cf. pāradārika( 姦 夫 )。aticārinī,【 陰 】 姦 婦 。aticca,【 獨 】 已 渡 過 了 , 已 克 服 了 。atichatta,【 中 】 非 凡 的 陽 傘 。atitta,【 形 】 不 滿 意 的 。atittabhāva, 不 滿 意 的 狀 態 。atittha,【 中 】 不 適 合 的 地 方 , 做 法 或 方 式 。atithi,【 陽 】 客 人 , 陌 生 人 ( 台 語 : 生 分 人 senn hun 7 )。atidāruṇa,【 形 】 可 怕 的 , 非 常 殘 酷 的 。atidivā,【 獨 】 太 遲 , 晚 了 。atidisati (ati 超 越 +dis 指 出 +a), 指 出 , 解 析 。atidisi,【 過 】。atidūra,【 中 】 大 距 離 。【 形 】 太 遠 的 , 非 常 遠 的 。atideva,【 陽 】 特 級 的 天 神 。atidhamati (ati 超 越 +dham( 梵 dham/ dhmā) 吹 +a), 打 鼓 打 得 太 多 次 或 太 大 聲 。atidhami,【 過 】。atidhāvati (ati 超 越 +dhāv( 梵 dhāv) 跑 +a), 快 快 跑 , 跑 過 界 限 。atidhāvi,【 過 】。atidhonacārī,【 形 】 沉 溺 於 食 , 或 穿 等 。atinivāsa(ati 超 越 +nivāsa 住 ), 【 陽 】 久 住 。A.5.223./III,258...“Pañcime bhikkhave, ādīnavā atinivāse. Katame pañca?Bahubhaṇḍo hoti bahubhaṇḍasannicayo, bahubhesajjo hoti bahubhesajjasannicayo, bahukicco hoti bahukaraṇīyobyatto kiṁkaraṇīyesu, saṁsaṭṭho viharati gahaṭṭhapabbajitehi ananulomikena gihisaṁsaggena, tamhā ca āvāsāpakkamanto sāpekkho pakkamati.( 諸 比 丘 ! 此 等 五 者 , 是 久 住 之 過 失 。 以 何 為 五 ? 即 : 東 西 多 蓄 東 西 多 ; 藥 多蓄 多 藥 ; 作 務 多 , 任 何 大 小 事 學 習 作 務 多 ; 與 在 家 出 家 雜 住 , 不 適 當 的 與 在 家 結 交 ; 及 自 彼 住 處 出 時 , 有 所掛 念 而 出 。)atināmeti (ati 超 越 +nam+e), 消 磨 時 間 。atināmesi,【 過 】。atipaṇḍita,【 形 】 太 聰 明 的 。atipapañca,【 陽 】 延 誤 得 太 久 。atipassati (ati 超 越 +dis 指 出 +a), 仔 細 地 看 。atipassi,【 過 】。atipāta(ati 超 越 + pat 落 下 ),【 陽 】 殺 死 , 殺 害 , 謀 殺 (attack, only in phrase pāṇātipāta destruction of life, slaying, killing,murder)。atipātī(Atipātin),【 陽 】 殺 害 者 , 兇 手 , 破 壞 者 (one who attacks or destroys)。atipāteti (ati 超 越 +pat 落 下 +e) (denom. fr. atipāta), 破 壞 , 殺 。atipātesi,【 過 】。atippago(cp. Sk. atiprage),【 無 】 太 早 (too early, usually elliptical = it is too early (with inf. carituṁ etc.)。atibahala,【 形 】 非 常 厚 的 。atibāḷhaṁ,【 副 】 太 多 。atibāheti (ati 超 越 +vah 獲 得 +e), ( 車 等 ) 開 出 ,( 船 ) 駛 出 , 劃 出 。atibāhesi,【 過 】。atibhaginī,【 陰 】 很 親 愛 的 姐 妹 。atibhāra,【 陽 】 很 重 的 擔 子 。atibhāriya,【 形 】 太 重 的 , 非 常 嚴 重 的 。atibhoti (ati 超 越 +bhū( 梵 bhū) 變 成 +a), 優 於 , 勝 過 , 戰 勝 。atibhavi,【 過 】。atimaññati (ati 超 越 +man( 梵 man) 想 +ya), 輕 視 。atimaññi,【 過 】。Atimaññateti omānāti mānavasena atimaññati.( 輕蔑 : 不 尊 敬 、 充 滿 傲 慢 、 輕 視 。)atimaññanā,【 陰 】 傲 慢 , 狂 妄 自 大 ( 台 語 : 儑 面 gam 7 bin 7 ), 輕 視 。atimanāpa,【 形 】 很 親 愛 的 , 非 常 可 愛 的 。atimatta,【 形 】 太 多 。atimamāyati(ati + mamāyati, cp. Sk. atīmamāyate in diff. meaning = envy), 非 常 喜 歡 (to favour too much), 溺 愛 、 喜歡 (to spoil or fondle)。atimahanta(Sk. atimāna, ati + māna),【 形 】 巨 大 , 過 大 (very or too great)。18


atimāna,【 陽 】 驕 傲 , 自 大 (high opinion (of oneself), pride, arrogance, conceit)。atimānī,【 陽 】 驕 傲 的 人 。cp.Atimaññanā。atimukhara,【 形 】 非 常 喜 歡 說 話 的 , 太 多 嘴 的 。atimuttaka,【 陽 】1. 善 思 花 、 阿 提 牟 哆 華 、 善 思 夷 華 、 苣 藤 、 苣 勝 子 ( 梵 atimuktaka;Guertnera Racemosa), 形 如大 麻 , 赤 華 青 葉 , 子 油 可 作 香 。2. 阿 提 目 多 ( 一 比 丘 之 名 )。atiyācanā,【 陰 】 請 求 太 多 , 過 份 的 乞 求 。atiyāti (ati 超 越 +yā 去 +a), 優 於 , 勝 過 , 戰 勝 。atiyāyi,【 過 】。atiriccati (ati 超 越 +ric 空 掉 +ya), 剩 餘 , 餘 留 。atiricci,【 過 】。Atiritta, (Atiriccati 的 【 過 分 】), 已 餘 留 。Atiriva,【 無 】 過 度 地 , 非 常 , 熱 烈 。Atireka,【 形 】 過 度 的 , 過 頭 的 。atirekaṁ, atirekataraṁ,【 副 】 過 分 地 , 非 常 。atirekatā,【 陰 】 過 度 。Atirocati (ati 超 越 +ruc 發 光 +a), 比 … 亮 , 比 … 壯 麗 。atirocati vaṇṇena, 容 光 煥 發 。atiroci,【 過 】。Atiluddha,【 形 】 非 常 守 財 奴 , 很 吝 嗇 ,( 銀 根 ) 緊 的 。Ativatta(pp. of ativattati: Sk. ativṛtta),【 形 】 超 越 , 克 服 。Ativattati (ati 超 越 +vat(vṛt) 使 轉 動 +a; Sk. ativartate), 越 過 , 超 越 (to pass, pass over, go beyond; to overcome, get over;conquer)。Ativattana,【 中 】 克 服 。Ativatteti (ati 超 越 + vat(vṛt) 使 轉 動 +e), 克 服 。ativattesi,【 過 】。Ativassati (ati 超 越 +vass 下 雨 +a), 淌 下 , 傾 注 。ativassi,【 過 】。ativuṭṭha,【 過 分 】。Ativākya,【 中 】 謾 駡 , 責 備 。Ativāhaka,【 形 】 有 負 擔 的 人 , 向 導 。Ativijjhati (ati 超 越 +vidh 貫 穿 +ya), 看 穿 , 看 透 , 通 達 。ativijjhi,【 過 】。Ativiya(Sk. atīva= ati + iva, orig. “much-like” like an excess = excessive-ly),【 無 】 許 多 。(1) ati + iva in contraction atīva;-- (2) ati + iva with epenthetic r: atiriva (v. l. SS. atīva); (3) ati + viya (the doublet of iva) = ativiya.Ativela,【 形 】 長 時 的 , 過 度 的 。Ativelaṁ,【 副 】 長 時 , 超 過 時 間 。Atisaya,【 陽 】 豐 富 , 富 足 。atisayena,【 副 】 非 常 地 。Atisarati (ati 超 越 +sar( 梵 sṛ) 動 轉 +a), 越 過 ( 界 限 等 ), 違 背 ( 規 則 ), 犯 ( 法 )。atisari,【 過 】。Atisāyaṁ,【 副 】 晚 上 。Atisāra,【 陽 】1. 超 越 。2. 痢 疾 , 赤 痢 。Atisuṇa,【 陽 】 瘋 狗 。Atiharati (ati 超 越 +har 拿 +a), 1. 遺 留 , 繼 續 。2. 拿 來 , 取 來 , 帶 來 。atihari,【 過 】。Atīta (ati+ita


Ato,【 無 】 因 此 , 今 後 。Atta 1 (ā+d+ta; that is, ādadāti( 拿 起 ) 的 【 過 分 】; cp.Sk. ātta) 已 拿 起 (to take up), 已 抓 住 (grasp, seize)。attadaṇḍa, 暴力 者 (he who has taken a stick in hand, a violent person)。【 反 】niratta。《 經 集 》(Sn.858;CS:864):“Na tassa puttāpasavo, khettaṁ vatthuñca vijjati; Attā vāpi nirattā vā , na tasmiṁ upalabbhati.( 他 無 兒 子 、 牲 畜 、 田 地 和 財 產 ; 他確 實 無 拿 起 , 也 無 放 下 。)《 經 集 》(Sn.787;CS:793):Upayo hi dhammesu upeti vādaṁ, anūpayaṁ kena kathaṁvadeyya. Attā nirattā‚ na hi tassa atthi, adhosi so diṭṭhimidheva sabbanti.( 執 著 種 種 觀 點 便 會 導 致 爭 論 , 但 依 憑 什 麼與 無 所 執 著 的 人 爭 論 呢 ? 他 確 實 無 拿 起 , 也 無 放 下 , 他 在 這 世 間 滌 除 一 切 觀 點 。《 經 集 》(Sn.925;CS:919):“Ajjhattamevupasame na aññato bhikkhu santimeseyya; Ajjhattaṁ upasantassa, natthi attā kuto nirattā vā.”( 比 丘 應該 內 心 平 靜 , 而 不 應 該 從 他 方 尋 找 平 靜 ; 對 於 內 心 平 靜 ( 的 人 ), 即 無 所 得 , 豈 有 所 失 。)Atta 2 (attan) (Vedic ātman),【 陽 】 靈 魂 , 自 己 。 單 . 主 .attā; 複 . 主 .attā、attāno; 單 . 呼 .atta、attā; 複 . 呼 attā、attāno;單 . 賓 .attānaṁ、attaṁ; 複 . 賓 .attā、attāno; 單 . 具 .attanā、attena; 複 . 具 .attehi、attûhi; 單 . 離 .attanā、attamhā、attasmā、attato; 複 . 離 .attehi、attûhi; 單 . 與 .、 屬 .attano、attassa; 複 . 與 .、 屬 .attānaṁ、attūnaṁ; 單 . 處 attane、attani、attamhi、attasmiṁ; 複 . 處 .attesu、attûsu。attakāma,【 無 】 喜 愛 自 己 , 自 憐 (love of self)。attakilamatha,【 陽 】 自 我 虐 待 (self-mortification)。attagutta,【 形 】 自 衛 (selfguarded)。attagutti,【 陰 】 自 己 照 顧 自 己 (watchfulnessas regards one’s self, self-care)。attaghañña,【 中 】 自 我 毀 滅 (self-destruction)。attadattha(atta-d-attha),【 陽 】 自 己的 福 利 (one’s own profit or interest)。attadanta,【 形 】 自 我 克 制 。attadiṭṭhi,【 陰 】 靈 魂 的 推 測 (speculation concerningthe nature of the soul)。attabhāva(BSk.ātmabhāva),【 陽 】 個 人 、 個 性 、 個 體 、 自 己 存 活 (person, personality,individuality, living creature; form, appearance)。attavāda,【 陽 】 靈 魂 的 理 論 。attavadha,【 陽 】 害 己 ( 如 .. 利 養 、恭 敬 、 名 望 (lābhasakkārasiloko) 能 害 己 。Vin.Cv.II,188.)。attahita,【 中 】 個 人 的 福 利 。attasaraṇā=attappaṭisaraṇā自 己 的 庇 護 所 。cp.ātuman, tuma, puggala, jīva, satta, pāṇa and nāma-rūpa.attatthiya looking after one’s ownneeds.attâdhipaka master of oneself, self-mastered.attadhipateyya selfdependence, self-reliance,independence.attâdhīna independent.attânudiṭṭhi speculation about souls.attânuyogin one who concentrates hisattention on himself.attânuvāda blaming oneself.attuññā self-humiliation.(+att-avaññā).attuddesa relation to oneself(= attano atthāya).attakata self-made (opp. para°).attakāra individual self, fixed individuality, oneself.attagarahinself-censuring.attañū knowing oneself.attadaṇḍa see atta 1 attadanta selfrestrained, self-controlled.attapaccatthikahostile to oneself .attaparitāpana self-chastisement, mortification.attaparittā charm (protection) for oneself.attaparibhava disrespect for one’s own person。nevattāna(na eva attāna),( 卻 ) 沒 讓 自 己 。Atthi me attāti( 有 我 的 真我 ,《 中 阿 含 經 》 譯 : 真 有 神 )。Natthi me attāti( 無 有 我 的 真 我 ,《 中 阿 含 經 》 譯 : 真 無 神 )。Attanā va attānaṁsanjānāmīti( 我 由 真 我 覺 知 真 我 ,《 中 阿 含 經 》 譯 : 神 見 神 )。Attanā va anattānaṁ sañjānāmīti( 我 由 真 我 覺 知 非真 我 ,《 中 阿 含 經 》 譯 : 神 見 非 神 )。Anattanā va attānaṁ sañjānāmīti( 我 由 非 真 我 覺 知 真 我 ,《 中 阿 含 經 》 譯 :非 神 見 神 )。n’etaṁ mama, n’eso’ham asmi, na me so attā( 此 非 我 所 有 , 此 非 我 , 此 非 我 的 「 我 」。 經 中 常 譯 作 :「 非 我 、 不 異 我 、 不 相 在 」。「 此 非 我 的 『 我 』」 即 :「 五 蘊 不 在 我 中 , 我 不 在 五 蘊 中 」。)《 阿 毘 達 摩 義 廣 釋 》:(Vibhv.CS:p.219):Vadanti etenāti vādo, khandhehi byatirittābyatirittavasena vīsatiparikappitassa attano vādo attavādo.Atta 3 [Sk.akta, pp. of añjati] see upatta.Attaja,【 形 】 從 自 己 的 行 動 (proceeding from oneself)。【 陽 】 兒 子 。Attadīpa( 梵 attadvīpa),【 形 】 自 洲 ( 以 自 己 為 洲 ,relying on oneself, independent, founded on oneself), 不 可 譯 作 「 以自 己 為 燈 」。D.16./II,100...Tasmātihānanda, attadīpā viharatha att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dhammadīpādhamm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Kathañcānanda, bhikkhu attadīpo viharati attasaraṇo anaññasaraṇo, dhammadīpodhammasaraṇo anaññasaraṇo? Idhānanda, bhikkhu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a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ṁ.( 因 此 , 阿 難 ! 以 自 己 為 洲 (attadīpā), 以 自 己 為 歸 依 (attasaraṇā=attappaṭisaraṇā 自 己的 庇 護 所 ), 勿 以 他 人 為 歸 依 (anaññasaraṇā)。 阿 難 ! 云 何 為 比 丘 以 自 己 為 洲 , 以 自 己 為 歸 依 , 勿 以 他 人 為 歸 依 ;以 法 為 洲 (dhammadīpo), 以 自 己 為 歸 依 (dhammasaraṇo), 勿 以 他 人 為 歸 依 (anaññasaraṇo)? 阿 難 ! 比 丘 當 住 於在 身 隨 觀 身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熱 心 (atāpī), 具 有 正 念 . 正 知 (sampajāno satimā), 應 引 導 離 開 (vineyya,20


調 伏 ) 世 間 貪 婪 及 憂 心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ṁ)。) D.16./II,101...Ye hi keci, Ānanda, etarahi vā mama vāaccayena attadīpā viharissanti att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dhammadīpā dhamm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tamatagge mete, Ānanda, bhikkhū bhavissanti ye keci sikkhākāmā”ti.( 阿 難 ! 無 論 現 在 或 我 去 世 後 , 若 他 們 將 以 自 己 為 洲 , 以自 己 為 歸 依 , 勿 以 他 人 歸 依 ; 以 自 己 為 洲 , 以 自 己 為 歸 依 , 勿 以 他 人 歸 依 。 阿 難 ! 他 們 在 我 之 比 丘 中 將 達 到的 最 高 境 界 (tama-t-agge=arahattanikūṭa 阿 羅 漢 的 頂 峰 ), 但 必 須 樂 於 修 學 (sikkhākāmā)。)DA.16./II,548.:“Attadīpāti mahā-samudda-gata-dīpaṁ viya attānaṁ dīpaṁ patiṭṭhaṁ katvā viharatha”( 自 洲 .. 好 像 已 立 於 大 海 的洲 島 , 我 們 住 在 已 作 自 己 的 依 止 的 洲 島 。) ( 以 修 習 法 義 來 說 , 法 經 過 自 己 思 惟 、 實 踐 、 印 證 , 才 成 為 自 己 的依 靠 的 洲 島 。)。DṬ.16./CS:p.2.146.:Dvīhi bhāgehi āpo gato etthāti dīpo.( 此 處 已 立 二 分 水 為 ‘ 洲 ’。) aññadīpa,【 反 】 異 洲 。Attaniya(


Atthata (attharati 的 【 過 分 】), 已 鋪 開 , 已 打 開 。Attadattha(atta 自 己 +d+attha 利 益 ), 自 己 的 利 益 ( 指 道 、 果 、 涅 槃 )。Atthara,【 陽 】 毯 子 , 地 毯 。Attharaṇa,【 中 】 套 , 罩 , 床 單 。Attharaka,【 陽 】 鋪 開 的 人 。Attharati (ā+thar+a), 鋪 , 擺 開 。atthari,【 過 】。attharāpeti,【 使 】。Atthavasa,【 陽 】 理 由 , 用 途 。Atthāya (attha 的 【 與 】), … 爲 … 起 見 。Kimatthāya = 爲 何 目 的 ? 什 麽 爲 ?Atthāra,【 陽 】 鋪 開 。atthāraka,【 陽 】 鋪 開 的 人 。Atthi(=santi) (as+a+ti;Sk. asti), 有 , 在 , 存 在 , 想 。【1. 單 . 現 】asmi, amhi。【2. 單 . 現 】asi。【3 單 . 現 】atthi。【1.複 . 現 】asma ( 梵 smaḥ),amha, amhāse, asmāse。【2. 複 . 現 】attha。【3. 複 . 現 】atthi, santi。【 命 】atthu。【1. 單 . 祈 】siyā ( 梵 syām), assaṁ(= bhaveyyaṁ) 。【2. 單 . 祈 】siyā ( 梵 syāḥ) 。【3 單 . 祈 】siyā ( 梵 syāt), assa。【1. 複 . 祈 】assu,assāma( 願 我 們 是 )。【3. 複 . 祈 】assu [cp. 梵 syuḥ] 。【1. 單 . 過 】āsiṁ ( 梵 āsaṁ), ahosiṁ。【2. 單 . 過 】āsi ( 梵 āsīt) 。【3 單 . 過 】āsuṁ (cp. 梵 perf. āsuḥ)。【 現 分 】santa(m.p.Nom.), samāna, santiṁ, satiyā(ppr.(f.s.Loc.))。【 處 】ppr. sati。Atthika, atthiya, atthī,【 形 】 熱 望 , 想 , 尋 找 。atthikatā, 熱 望 性 。Atthika,【 陽 】 覓 道 者 (seeker)。Atthitā,【 陰 】atthibhāva,【 陽 】 存 在 , 存 在 的 事 實 。Atthu, (atthi 的 【 祈 】), 但 願 如 此 !Attheva(atthi+eva), 有 如 是 。Atra,【 副 】 此 , 這 裡 。Atraja,【 形 】 自 己 誕 生 的 。【 陽 】 兒 子 。atrajā,【 陰 】 女 兒 ( 台 語 : 查 某 囝 ca 5 boo 2 kiann 2 )。Atriccha,【 形 】 非 常 貪 婪 的 。atricchā, atricchatā,【 陰 】 過 度 的 貪 欲 。Atha, Atho,【 無 】 然 後 , 當 時 , 其 次 , 於 是 , 也 , 同 樣 。athassa(atha+assa), 然 後 , 給 這 個 。atha ca, 然 而 、 然 、雖 然 如 此 。athavā, 或 然 。athāpi, 然 而 。-atha, 名 詞 語 基 。Athabbaṇa, Āthabbaṇa (Vedic atharvan), 1. 阿 闥 婆 吠 陀 (the Atharva Veda DA.I,247 = SnA 447 (°veda)。2. 通 阿 闥 婆 吠陀 的 人 (one who is familiar with the (magic formulas of the) Atharvaveda J.VI,490. (sāthabbaṇa=sahatthivejja, withthe elephant-healer or doctor))。Athāpara,(atha 然 後 +aparaṁ 更 進 一 步 ),【 副 】 然 後 更 進 一 步 。ad( 梵 ad),【 字 根 I.】 吃 (to eat)。Adaka,【 形 】 吃 的 人 。Adati (ad+a), 吃 。adi,【 過 】。Adana,【 中 】 食 。Adadi (dadāti 的 【 過 】), Adā, (dadāti 的 【 過 特 】), 他 給 了 。Adassana (a 不 +dassana 見 ),【 形 】【 中 】 缺 席 , 消 失 , 瞶 眛 , 看 不 見 。Adassāvin (a 不 +dassāvin 有 見 ),【 形 】 不 見 。Addasa, Addasā, 見 ([dassati 見 ] 的 【2. 單 . 過 】、【3 單 . 過 】)。Adaṁsu, [dadāti 給 與 、 施 ] 的 【3. 複 . 過 】, 給 與 。Adiṭṭha (a 未 +diṭṭha 見 【 過 分 】),【 形 】 未 見 的 。adiṭṭhe diṭṭhavāditā, 不 見 言 見 。adiṭṭhe adiṭṭhavāditā, 不 見 言 不 見 。diṭṭhe adiṭṭhavāditā, 見 言 不 見 。diṭṭhe diṭṭhavāditā, 見 言 見 。Adinna (a 未 +dinna 給 與 【 過 分 】),【 形 】【 副 】 未 給 的 。Adinnādāna (adinna 未 給 與 【 過 分 】+ādāna 拿 起 【 中 】),【 中 】 竊 盜 ( 拿 起 未 被 給 與 者 )。Pārā.III,46...Adinnaṁ nāmaṁyaṁ adinnaṁ anissaṭṭhaṁ apariccattaṁ rakkhitaṁ gopitaṁ mamāyitaṁ parapariggahitaṁ. Etaṁ adinnaṁ nāma. ( 不給 予 .. 凡 是 不 給 予 , 非 捨 棄 物 , 非 永 遠 捨 棄 物 , 被 守 護 之 物 , 被 人 珍 愛 , 他 人 所 有 物 , 此 稱 為 「 不 給 予 」。)KhA.26...Adinnādānanti ettha adinnanti parapariggahitaṁ, yattha paro yathākāmakāritaṁ āpajjanto adaṇḍārahoanupavajjo ca hoti, tasmiṁ parapariggahite parapariggahitasaññino tadādāyaka- upakkamasamuṭṭhāpikākāyavacīdvārānaṁ aññataradvārappavattā eva theyyacetanā adinnādānaṁ.( 不 與 取 (adinnādāna).. 他 人 所 擁 有 的22


為 「 不 ( 給 ) 與 」(adinnaṁ)。 當 在 他 人 為 所 欲 為 的 侵 犯 (= 偷 竊 ) 時 , 也 是 不 作 處 罰 、 不 責 難 的 。(「 不 與 取 」 為 )他 人 所 擁 有 , 他 人 所 擁 有 想 , 生 起 採 取 盜 取 的 行 動 , 運 用 身 、 語 門 中 的 一 門 , 以 盜 思 (= 心 ) 不 與 而 取 。)KhA.34...Adinnādānā veramaṇiyā mahaddhanatā pahūtadhanadhaññatā anantabhogatā anuppannabhoguppattitāuppannabhogathāvaratā icchitānaṁ bhogānaṁ khippappaṭilābhitā rājacorudakaggi-appiyadāyādehiasādhāraṇabhogatā asādhāraṇadhanappaṭilābhitā lokuttamatā natthikabhāvassa ajānanatā sukhavihāritātievamādīni.( 離 不 與 取 : 大 財 富 , 財 穀 豐 富 , 無 量 財 產 , 生 出 未 起 的 財 產 , 已 生 起 的 財 產 堅 固 , 所 欲 之 財 迅 速獲 得 , 財 產 不 與 王 、 賊 、 水 、 火 、 不 肖 者 所 共 , 得 不 共 財 , 世 間 的 領 導 , 無 所 不 知 , 樂 住 , 如 此 等 ( 果 )。)Adinnādāyin (adinna 未 給 與 【 過 分 】+ādāyin 拿 起 【 形 】),【 形 】 拿 起 未 被 給 與 者 。SA.14.25./II,143...Adinnaṁ ādiyantītiadinnādāyino, parassahārinoti attho. ( 不 與 取 : 不 與 而 取 , 拿 走 他 人 之 物 。)Adissamāna,【 形 】 見 不 到 的 。Adu,【 中 】( 屬 於 amu 的 ), 某 某 東 西 。adukkha (a 非 +dukkha 苦 ),【 中 】 不 苦 。adukkhamasukha (adukkha 非 苦 +m+asukha 非 樂 ),【 中 】【 形 】 非 苦 非 樂 。S.36.19./IV,223...Dve vedanā vuttāBhagavatā--sukhā vedanā, dukkhā vedanā. Yāyaṁ, bhante, adukkhamasukhā vedanā, santasmiṁ esā paṇītesukhe vuttā Bhagavatā”ti.( 世 尊 唯 說 二 種 之 受 , 即 樂 受 與 苦 受 是 。 大 德 ! 凡 此 不 苦 不 樂 所 示 者 , 世 尊 說 此 有 靜寂 微 妙 之 樂 (santasmiṁ esā paṇīte sukhe)。)aduṭṭha (a 未 +duṭṭha 為 難 【 過 分 】),【 過 分 】 不 為 難 。Adūbhaka,【 形 】 不 奸 詐 的 , 靠 得 住 的 。add,【 字 根 I.】 請 求 (to beg)。Adda,【 形 】 潤 濕 的 , 生 的 ( 水 果 ), 未 熟 的 ( 水 果 )。Addaka( 梵 ārdraka ),【 中 】 生 薑 。Addakkhi, ([dakkhati 看 ] 的 【 過 】)。Addasa, addasā, ([dakkhati 看 ] 的 【 過 特 】), 他 看 了 。Addā,【 陰 】 參 宿 ( 二 十 七 星 宿 (ㄒㄧㄡˋ) 之 一 )。( 編 按 : 中 國 有 「 二 十 八 星 宿 」 之 記 載 :「 東 方 蒼 龍 : 角 宿 , 亢 宿 ,氐 宿 , 房 宿 , 心 宿 , 尾 宿 , 箕 宿 。 北 方 玄 武 : 鬥 宿 , 牛 宿 , 女 宿 , 虛 宿 , 危 宿 , 室 宿 , 壁 宿 。 西 方 白 虎 : 奎宿 , 婁 宿 , 胃 宿 , 昴 宿 , 畢 宿 , 觜 宿 , 參 宿 。 南 方 朱 雀 : 井 宿 , 鬼 宿 , 柳 宿 , 星 宿 , 張 宿 , 翼 宿 , 軫 宿 。」中 國 古 代 天 文 學 家 為 了 比 較 日 、 月 、 五 星 的 運 動 而 選 擇 鄰 近 天 赤 道 附 近 的 星 象 , 劃 分 成 28 個 不 同 大 小 的 部 分 ,每 一 部 分 就 叫 作 一 「 宿 」, 作 為 觀 測 時 的 標 誌 。 我 國 古 代 就 是 依 據 每 宿 星 象 的 出 沒 和 中 天 ( 位 於 頭 頂 時 ) 的 時刻 來 判 斷 季 節 , 甚 至 在 編 製 的 曆 法 中 劃 分 24 節 氣 , 和 推 算 日 、 月 、 五 星 位 置 的 標 準 。 法 國 天 文 學 家 德 爾 普 指出 ,28 宿 的 星 區 劃 分 已 明 確 地 預 示 了 今 日 劃 分 星 空 區 域 的 精 密 方 法 。 依 據 《 呂 氏 春 秋 》 所 記 載 28 宿 建 構 形成 的 初 期 目 的 , 是 為 了 觀 測 月 亮 的 周 期 運 動 。 由 於 古 代 僅 憑 肉 眼 直 接 觀 測 選 取 28 宿 , 為 了 測 定 天 體 的 明 確 位置 , 所 以 都 必 需 在 各 宿 中 選 取 一 顆 較 明 亮 的 星 作 為 測 量 的 標 準 , 這 顆 被 選 定 的 星 稱 之 為 「 距 星 」 。 由 西 向 東相 鄰 兩 宿 的 距 星 「 赤 經 差 」, 稱 為 此 宿 ( 位 處 西 側 者 ) 的 「 赤 道 距 度 」( 簡 稱 為 距 度 )。 在 赤 道 座 標 繫 中 , 天 體的 位 置 是 用 「 去 極 度 」 和 「 入 宿 度 」 來 表 示 。 天 體 和 赤 道 的 角 距 離 叫 做 「 赤 緯 」, 所 謂 的 去 極 度 是 指 天 體 與 北極 的 角 度 , 相 當 於 現 代 的 「90 度 減 去 緯 度 」。 而 入 宿 度 是 指 該 天 體 與 它 西 側 相 鄰 的 距 星 的 赤 經 差 , 所 以 我 國古 代 的 赤 道 座 標 繫 統 的 赤 經 起 算 點 不 是 一 個 而 是 28 個 。28 宿 的 距 星 雖 然 選 定 了 , 但 由 於 「 歲 差 」 的 原 因 ,各 宿 的 距 度 會 緩 慢 地 變 化 , 古 人 不 明 白 此 道 理 , 只 好 被 動 地 改 變 新 的 距 度 標 準 值 。 關 於 28 宿 的 起 源 時 代 , 有人 認 為 是 在 周 代 初 , 而 據 考 證 ,1978 年 湖 北 省 隨 縣 擂 鼓 墩 發 掘 的 戰 國 早 期 ( 約 西 元 前 433 年 ) 曾 侯 乙 墓 中 ,有 一 個 將 28 宿 和 4 象 繪 在 一 畫 面 上 , 中 央 並 寫 了 一 個 篆 文 粗 體 「 鬥 」 字 的 漆 蓋 圖 。 足 見 西 元 前 5 世 紀 , 當 時28 宿 已 經 是 相 當 普 及 的 一 種 天 文 知 識 。 錄 自 :http://www.nmns.edu.tw/New/PubLib/NewsLetter/89/149/09.htm))Addi,【 陽 】 山 。Addita,【 過 分 】 已 苦 惱 , 已 十 分 憂 慮 。Addha(skt. ardha),(=aḍḍha 半 )。II.(=addhan) 旅 路 、 時 間 。addhamāsa,【 陽 】 半 個 月 。ardhāsana,【 梵 】 半 座 。Addhagata (addha 旅 路 +gata 去 【 過 分 】),【 形 】【 陽 】 活 過 一 世 人 生 , 老 人 ( 日 語 :お 年 寄 り,otosiyoli)。Addhagū (addhan 旅 路 +gū 行 ),【 陽 】 旅 行 者 。Addhamāsa (addha 半 +māsa 月 ) 【 中 】 半 個 月 (=aḍḍhamāsa)Addhaniya (


未 來 時 (future time),paccuppanno addhā, 現 在 時 (present time)【 副 】 的 確 。Addhāna,【 中 】 很 長 的 路 途 、 長 時 間 ( 世 )。Addhānamagga (addhāna 旅 路 +magga 道 ), 旅 路 道 。Addhānamaggapaṭipanna (addhānamagga 旅 路 道 +paṭipanna 對 … 行 【 過 分 】),【 過 分 】 對 旅 路 道 行 。Addhika,【 陽 】 旅 行 者 , 旅 客 。Addhunā ( [addhan 旅 路 、 時 間 ] 的 【 工 】), 旅 路 、 時 間 。Addhuva,【 形 】 不 穩 定 的 , 暫 時 的 , 非 永 久 的 。Advaya (a 無 +dvaya 二 重 ),【 形 】 無 二 重 (ㄔㄨㄥˊ)、 無 兩 種 。Advejjha,【 形 】 無 疑 的 , 確 定 的 。Adha-, 以 下 (see under adho)。Adhama ([ adho 向 下 ] 的 最 高 級 ) ),【 形 】 最 下 的 , 低 劣 的 , 卑 賤 的 。Adhamma (a 非 +dhamma 法 ),【 陽 】1. 不 檢 點 的 行 爲 。2. 邪 法 、 非 法 。A.7.79./IV,141..Ye kho tvaṁ, Upāli, dhammejāneyyāsi--‘ime dhammā na 1 ekantanibbidāya 2 virāgāya 3 nirodhāya 4 upasamāya 5 abhiññāya 6 sambodhāya7 nibbānāyasaṁvattantī’ti ekaṁsena, Upāli, dhāreyyāsi--‘neso dhammo neso vinayo netaṁ Satthusāsanan’ti. Ye cakho tvaṁ, Upāli, dhamme jāneyyāsi--‘ime dhammā 1 ekantanibbidāya 2 virāgāya 3 nirodhāya 4 upasamāya5 abhiññāya 6 sambodhāya 7 nibbānāya saṁvattatī’ti; ekaṁsena, Upāli, dhāreyyāsi--‘eso dhammo eso vinayo etaṁSatthusāsanan’”ti.( 優 波 利 ! 即 任 何 法 , 你 若 知 這 些 法 , 不 能 生 起241一 向 厭 背 (ekantanibbidāya 厭 離 、 不 滿 之 意 ),2離 染 (virāgāya)、 3 滅 (nirodhāya; 染 等 之 滅 、 不 生 起 )、 4 寂 靜 (upasamāya; 染 污 的 寂 靜 )、 5 通 智 (abhiññāya 全面 知 , 無 常 等 三 相 熟 練 之 後 , 全 面 知 之 意 )、 6 正 覺 (sambodhāya 三 菩 提 , 覺 悟 四 聖 諦 。 四 道 智 被 稱 為 ‘ 菩 提 ’。)、7涅 槃 (nibbānāya), 優 波 利 ! 則 是 非 法 、 非 律 、 非 師 教 , 不 必 持 。 優 波 利 ! 又 , 即 任 何 法 , 汝 若 知 這 些 法 , 生1起 一 向 厭 背 , 2 離 染 、 3 滅 、 4 寂 靜 、 5 通 智 、 6 正 覺 、 7 涅 槃 , 優 波 利 ! 則 是 法 、 是 律 、 是 師 教 , 必 當 持 。)Adhammacārī, 非 法 行 。MA.97./III,430.:Adhammacārīti pañca dussīlyakammāni vā dasa dussīlyakammāni vā idhaadhammo nāma.( 非 法 行 : 五 種 惡 戒 ( 破 五 戒 ), 及 十 種 不 善 法 , 這 些 非 法 。)Adhara,【 陽 】 唇 。【 形 】 較 低 的 。Adhi-,【 字 首 】 一 直 到 , 在 … 上 , 增 上 , 在 上 面 , 上 等 。 例 子 ..ajjhārāmā(adhiārāmā),adhi 有 強 調 地 點 的 作用 , 當 「adhi+ 母 音 開 頭 的 字 」 時 , 就 會 變 音 為 「ajjh+ 母 音 開 頭 的 字 」, 參 《 巴 英 辭 典 》10 頁 b。ārāma, 寺院 。ajjhāvasatha(addhi+āvasatha 房 間 ) 房 間 。Adhika (


複 . 過 】ajjhāgamuṁ。【3 單 . 祈 】adhigacche。adhigaccheyya。【 過 分 】adhigata。Adhigaṇhāti (adhi 在 … 上 +gah+ṇhā), 超 越 , 持 有 , 擊 敗 。adhigaṇhi,【 過 】。Adhigata, (adhigacchati‘ 達 到 ’ 的 【 過 分 】) 達 到 。Adhigama (


Adhimuccati (adhi 在 … 上 +muc( 梵 muc / mokṣ) 釋 放 +ya), 1. 信 解 ( 直 譯 : 被 確 定 )。2. 被 陰 靈 入 身 。adhimucci,【 過 】。adhimutta,【 過 分 】。Adhimucca,【 中 】 信 解 , 勝 解 。Adhimuccana,【 中 】1. 決 定 。2. 鬼 入 身 。Adhimucchita, (adhimucchati 的 【 過 分 】), 已 入 迷 。Adhimutta, (adhimuccati‘ 信 解 、 被 確 定 ’ 的 【 過 分 】), 已 意 圖 , 已 傾 向 。 adhimuttaka, 阿 提 牟 哆 華 , 增 上 信 花 。Adhimutti,【 陰 】 決 心 , 性 情 。adhimuttika,【 形 】 傾 向 , 執 著 。Adhimokkha (


later or after) J.VI.187 (ito māsaṁ adhogataṁ since one month ago). adhagala (so read for T. udho°) down thethroat PvA.104. adhamukha head forward, face downward, bent over, upturned Vin.II,78; M.I,132, 234: Vv 16 1 (=heṭṭhā mukha VvA.78). adhavirecana action of a purgative (opp. uddha° of an emetic) D.I,12; DA.I,98 (= adhodosānaṁ nīharaṇaṁ); DhsA.404. adhasākhaṁ (+ uddhamūlaṁ) branches down (& roots up, i. e. uprooted)DhA.I,75. adhasira (adj.) head downward J.IV.194. adhasiraṁ (adv.) with bowed head (cp. avaṁsiraṁ) J.VI.298 (=siraṁ adhokatvā heṭṭhāmukho C.). adhasīsa (adj.) head first, headlong J.I.233; v.472 (°ka).Adhovirecana (adho 向 下 +virecana 瀉 藥 ),【 中 】 向 下 瀉 藥 。An- ( 位 置 在 母 音 為 首 的 字 之 前 ), 字 首 1. 無 。2. 不 。3. 非 。4. 未 (an 不 +【 過 分 】)。an( 梵 an),【 字 根 I.】 呼 吸 (to breathe)。 台 語 : 喘 氣 。Ana-, 不 (negative prefix)。Anaṅgaṇa (an 無 +aṅgaṇa 斑 點 ),【 形 】 無 斑 點 的 , 無 可 責 難 的 。Anacchariya (an 非 +acchariya 不 可 思 議 ),【 形 】 非 不 可 思 議 。Anajjhiṭṭha,【 形 】 未 受 請 求 的 , 不 被 邀 請 。Anaṇa (an 無 +aṇa 負 債 ),【 形 】 無 負 債 。Anakkhāta,【 陽 】 未 被 宣 布 者 。Anatīta (an 未 +atīta 過 去 、 跨 越 【 過 分 】),【 過 分 】1. 未 過 去 。2. 未 跨 越 。Anata(=anta),【 陽 】1. 終 極 。2. 邊 界 。【 形 】 終 極 , 末 端 , 盡 頭 , 頂 端 。Anatta (an 無 +attan 自 我 , 梵 an-atman),【 形 】 無 自 我 的 。【 陽 】 無 自 我 、 無 我 。Anattan,【 形 】【 陽 】, 無 我 。Anattamana (an 不 +attamana 滿 意 ),【 形 】 不 滿 意 。Anattamana,【 形 】 得 罪 。Anattha (an 無 +attha 義 利 ),【 陽 】【 中 】 無 義 利 。anatthakusala, 不 善 巧 於 利 益 。KhA.237...Chabbidhe ca agocare carati.Seyyathidaṁ-- vesiyāgocare vidhavathulla-kumārika-paṇḍaka-bhikkhunī-pānāgāra- gocareti. Saṁsaṭṭho ca viharatirājūhi rājamahāmattehi titthiyehi titthiyasāvakehi ananulomikena gihisaṁsaggena, yāni vā pana tāni kulāniassaddhāni appasannāni anopānabhūtāni akkosakaparibhāsakāni anatthakāmāniahita-aphāsukayogakkhemakāmāni bhikkhūnaṁ …pe… upāsikānaṁ, tathārūpāni kulāni sevati bhajati payirupāsati.Ayaṁ anatthakusalo.( 六 種 「 非 行 處 」(agocara 不 適 合 行 踏 的 地 方 ), 即 如 ..(1) 到 妓 院 、(2) 寡 婦 、(3) 處 女(kumārikā,《 分 別 論 》 作 ..thullakumārigocaro 老 處 女 行 處 )、(4) 閹 割 之 人 、(5) 比 丘 尼 、(6) 酒 家 托 缽 。 和 國 王 、大 臣 共 住 , 不 適 當 的 跟 隨 外 教 徒 、 外 教 徒 弟 子 , 結 交 在 家 人 , 或 那 些 沒 有 信 仰 、 沒 有 清 淨 心 的 人 , 不 作 井 的人 、 責 備 的 人 、 辱 駡 的 人 、 不 作 福 利 的 人 、 不 作 利 益 的 人 、 不 悅 的 人 、 不 安 份 守 己 的 人 , 諸 比 丘 、( 諸 比 丘 尼 、諸 優 婆 塞 、) 諸 優 婆 夷 , 如 此 這 般 的 服 侍 、 結 交 、 侍 候 這 類 的 人 , 這 是 「 不 善 巧 於 利 益 」。( 參 考 《 分 別 論 》Vbh.246~7.))Anatthasaṁhita (an 未 +attha 義 利 +saṁhita 連 結 【 過 分 】),【 形 】 無 利 益 的 , 未 連 結 義 利 。Anadhivara,【 陽 】 優 勝 者 (=visiṭṭha)。Ananugiddha (na+anugiddha) 不 耽 溺 、 不 眷 戀 、 不 貪 婪 。Ananucchavika,【 形 】 不 合 適 的 , 不 適 合 的 , 不 當 的 。Ananucchaviya (an 不 +anu 隨 +chaviya 表 皮 、 皮 膚 ),【 形 】 不 隨 表 皮 。Ananubodha (an 無 +anubodha 隨 覺 ),【 形 】【 陽 】 無 隨 覺 。Ananulomika (an 不 +anulomika 隨 適 當 的 ),【 形 】 不 適 當 的 。Ananussuta (an 未 +anu 隨 +suta 聽 [ 到 ]【 過 分 】),【 過 分 】 未 隨 聽 [ 到 ]。Ananubodha (an 未 +anu 隨 +bodha 覺 ),【 陽 】 不 隨 覺 。ananubodhāti abujjhanena ajānanena( 不 隨 覺 : 不 覺 悟 、 不知 )(A.4.1./II,1.;D.16./II,122~123.、《 長 阿 含 2 經 》 (T1.13 a))。Ananta,【 形 】 永 無 止 境 的 , 無 邊 的 , 無 限 的 。pañcānantaryāṇi ( 梵 pañcānantaryāṇi), 五 無 間 地 獄 , 即 阿 鼻 地 獄 ,為 八 大 地 獄 中 之 最 苦 處 。 造 作 五 無 間 業 (pañca kammāni ānantarikāni) 所 感 招 的 罪 業 。 即 : 殺 母 ( 巴 mātughātakopaṭijānāti )、 殺 父 ( 巴 pitughātako; 梵 pitṛaghāta)、 殺 阿 羅 漢 ( 巴 arahantaghātako; 梵 arhataghāta)、 破 和 合 僧 ( 巴saṅghabhedako; 梵 saṃghabheda)、 出 佛 身 血 ( 巴 ruhiruppādako,lohituppādako; 梵 tathāgatasyāntikeduṣṭa-citta-rudhirotpādana) 等 五 逆 罪 。 此 五 種 罪 業 能 招 感 無 間 地 獄 之 苦 果 , 故 又 稱 五 無 間 業 。Anantara (an 無 +antara 內 部 、 中 途 ),【 形 】1. 無 內 部 。2. 無 中 途 。3. 下 一 個 , 鄰 接 的 , 隨 後 的 。anantaraṁ,【 副 】在 後 邊 。antarābhava (antarā-bhava)( 梵 ), 中 陰 身 、 中 有 ( 某 些 部 派 的 觀 點 , 上 座 部 不 承 認 )。27


Anāmata (an + amata the ā being due to metrical lengthening),【 形 】 不 被 死 亡 影 響 (not affected by death, immortalJ.II,56 (= asusāna-ṭṭhāna C.); DhA.II,99.Anāmanta, anāmanta- (an + āmanta), 沒 有 問 或 沒 有 被 問 (without asking or being asked; in anāmantakata unasked,unpermitted, uninvited J.VI,226; anāmantacāra living uninvited Vin v.132; A.III,259.)。Antarāyikin (cp. Antarāyika), 【 形 】【 中 】 有 障 難 (one who meets with an obstacle, finding difficulties. Vin.IV,280(anantarāye = asati antarāye 無 障 難 )。【 陰 】antarāyikinī。【 陰 】anantarāyikinī( 無 障 難 )。〔 問 遮 難 〕Suṇātu me, bhante,saṅgho. Ayañca Nāgo ayañca Nando āyasmato Tissassa upasampadāpekkhā. Yadi saṅghassa pattakallaṁ, ahaṁ Nāgañca Nandañca antarāyike dhamme puccheyyaṁ.( 尊 者 們 , 請 僧 團 聽 我 說 , 那 迦 和 難 陀 希 望 從 提 舍 大 德 受 具足 戒 。 如 果 對 僧 團 而 言 時 機 適 當 , 請 讓 我 審 問 那 迦 和 難 陀 。)Suṇasi, Nāga, ayante saccakālo, bhūtakālo.( 那 迦 你聽 著 , 這 是 你 真 實 、 誠 實 的 時 候 。) “Yaṁ jātaṁ taṁ pucchāmi, santaṁ “atthī’ti vattabbaṁ, asantaṁ” n’atthī’tivattabbaṁ.”( 有 已 經 發 生 的 事 情 將 會 在 僧 團 中 問 到 。 有 則 說 「 有 」, 沒 有 則 說 「 沒 有 」。) Santi te evarūpā ābhādhā?”( 你 有 這 樣 的 病 嗎 ?) “Kuhaṁ?”( 痲 瘋 ?) “N’atthi, bhante.”( 沒 有 , 尊 者 。) “Gaṇḍo?”( 疔 瘡 ( 潰 爛 )?)“N’atthi, bhante.”( 沒 有 , 尊 者 。) “Kilāso?”( 癬 ?) “N’atthi, bhante.”( 沒 有 , 尊 者 。) “Soso?”( 肺 癆 ( 肺 結 核 )?)“N’atthi, bhante.”( 沒 有 , 尊 者 。) “Apamāro?”( 癲 癇 ?w961m32!iunn 5 hin 5 ( 羊 眩 )) “N’atthi, bhante.”( 沒 有 , 尊 者 。)“Manusso’si?”( 你 是 人 嗎 ?) “Āma, bhante.”( 是 的 , 尊 者 。) “Puriso’si?”( 你 是 男 人 嗎 ?) “Āma, bhante.”( 是 的 , 尊者 。) “Bhujisso’si?”( 你 是 自 由 人 ( 非 奴 隸 ) 嗎 ?) “Āma, bhante.”( 是 的 , 尊 者 。) “Anaṇo’si?”( 你 是 否 無 債 ?) “Āma, bhante.”( 是 的 , 尊 者 。) “N’asi rājabhao?”( 你 是 否 免 除 了 政 府 職 責 ?) “Āma, bhante.”( 是 的 , 尊 者 。)“Anuññāto’si mātāpitūhi?”( 你 是 否 獲 得 父 母 親 的 允 許 ?) “Āma, bhante.”( 是 的 , 尊 者 。) “Paripuṇṇavīsativasso’si?”( 你 是 否 滿 二 十 歲 ?) “Āma, bhante.”( 是 的 , 尊 者 。) “Paripuṇṇaṁ te pattacīvaraṁ?”( 你 是 否 具 備 缽 與衣 ( 袈 裟 )?) “Āma, bhante.”( 是 的 , 尊 者 。) “Kinnāmo’si?”( 你 叫 什 麼 名 ( 字 )?) “Ahaṁ, bhante, Nāgo nāma.( 尊 者 ,我 的 名 ( 字 ) 是 那 迦 。) “Ko nāmo te upajjhāyo?”( 你 戒 師 的 名 ( 字 ) 是 什 麼 ?) “Upajjhāyo me, bhante, āyasmāTissatthero(or Tissa) nāma.”( 尊 者 , 我 戒 師 的 名 ( 字 ) 是 提 舍 長 老 。)Anandha (an 非 +andha 盲 目 ),【 形 】 非 盲 目 。Anapāya (an 不 +apāya 離 去 ),【 形 】 不 離 去 。Anapāyin,【 形 】 不 離 去 。Anapekkha,【 形 】 沒 有 期 待 , 不 求 。Anappaka (an 不 +appaka 少 ),【 形 】 不 少 的 , 很 多 的 , 重 要 的 。Anabhāva (ana 不 +bhāva 變 成 ),【 陽 】 不 變 成 。Anabhinandati (an 不 +abhinandati 全 面 歡 喜 ), 不 全 面 歡 喜 。【 過 分 】anabhinandita 未 全 面 歡 喜 。【 獨 】anabhinanditvā。Anabhirata,【 形 】 不 樂 於 。Anabhirati,【 陰 】 不 滿 , 不 平 , 憂 鬱 。Anamatagga,【 形 】 無 始 的 ( 開 始 是 未 知 的 )。 無 始 , 台 語 : 無 起 頭 bo 5 khi 2 thau 5 , 無 寑 頭 bo 5 chim 2 thau 5 。Anaya (a 無 +naya 引 導 ),【 陽 】 無 引 導 。Anariya (an 非 +ariya 聖 ),【 形 】 非 聖 的 , 卑 賤 的 , 粗 俗 的 。anariyapariyesanā,【 陰 】 非 聖 尋 求 (「 不 知 老 病 死 , 愁染 法 過 患 , 希 求 深 愛 著 … 彼 非 聖 尋 求 , 諸 佛 所 呵 毀 , 是 生 死 根 本 , 智 者 當 遠 離 」(《 本 事 經 》,T4.680a))。Anala,【 陽 】 火 。Analasa (an 不 +alasa 懶 惰 ),【 形 】 不 懶 惰 。Analaṅkata,【 形 】1. 不 滿 。2. 不 裝 飾 。kāmesu analaṅkatā, 貪 得 無 厭 (S.1.28./I,15.)。Anavakāsa (an 無 +avakāsa 機 會 ),【 陽 】 沒 機 會 , 無 空 間 。Anavajja (an 無 +avajja 過 失 ),【 形 】 無 過 失 。Anavajjatā (anavajja 無 過 失 +tā 狀 態 ),【 陰 】 無 過 失 的 狀 態 。Anavaṭṭhita,【 形 】 未 處 理 的 , 不 穩 固 的 。Anavamānana(an+avamānana),【 中 】 不 輕 視 , 尊 敬 。Anavaya,【 形 】 不 缺 乏 的 , 完 全 的 。Anavarataṁ,【 形 】 不 變 地 , 不 斷 地 。Anavarata,【 形 】 持 續 的 。28


Anavasesa (an 無 +avasesa 剩 下 ),【 形 】 沒 有 任 何 剩 餘 。anavasesaṁ,【 副 】 完 全 , 完 全 地 。Anavhāya(an+avhāya


Anārammaṇa,【 中 】 無 所 緣 , 沒 有 所 緣 。Ud.p.80.(8-1)..“Atthi, bhikkhave, tadāyatanaṁ, yattha neva pathavī, na āpo,na tejo, na vāyo, na ākāsānañcāyatanaṁ, na viññāṇañcāyatanaṁ, na ākiñcaññāyatanaṁ, na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ṁ, nāyaṁ loko, na paraloko, na ubho candimasūriyā. Tatrāpāhaṁ, bhikkhave, nevaāgatiṁ vadāmi na gatiṁ, na ṭhitiṁ, na cutiṁ, na upapattiṁ; appatiṭṭhaṁ, appavattaṁ, anārammaṇamevetaṁ.Esevanto dukkhassā”ti.( 諸 比 丘 ! 彼 處 無 地 (na paṭhavī;neither earth), 無 水 (na āpo;nor water), 無 火 (na tejo;nor fire), 無 風 (na vāyo;nor air); 無 空 無 邊 處 (na ākāsānañcāyatanaṁ;neither the sphere of infinite space), 無識 無 邊 處 (na viññṇānañcāyatanaṁ;nor of infinite consciousness), 無 所 有 處 (na ākiñcāññāyatanaṁ;nor ofnothingness), 無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na 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ṁ;nor ofneither-consciousness-nor-unconsciousness); 無 此 生 (n’āyaṁ loko;neither this world), 無 他 生 (na paraloko;nor aworld beyond), 亦 無 二 ( 此 生 、 他 生 )(ubho;nor both together); 無 日 月 (candima-suriyā)。 諸 比 丘 ! 我 說 彼 處 無去 (na āgatiṁ;no coming to birth), 無 來 (na gatiṁ;no going [from life] ); 無 住 (na ṭhitiṁ;no duration), 無 死 (nacutiṁ;no falling), 無 再 生 (na upapattiṁ;no arising); 無 依 護 (na appatiṭṭhaṁ;not something fixed)、 無 轉 生(appavattaṁ;moves not on 無 轉 起 )、 無 所 緣 (anārammaṇam;not based on anything); 這 是 苦 盡 。)Anārambha, Anārambbha【 形 】 無 騷 動 的 , 清 淨 的 。Pārā.III,151...Anārambhaṁ nāma na kipillikānaṁ vā āsayo hoti,na upacikānaṁ vā āsayo hoti, na undurānaṁ vā āsayo hoti, na ahīnaṁ vā āsayo hoti, na vicchikānaṁ vā āsayo hoti,na satapadīnaṁ vā āsayo hoti.(..。)Anālaya (an 無 +ālaya 附 著 ),【 陽 】 無 附 著 。【 形 】 無 執 著 的 。Anālāpa (an 不 +ā 向 +lāpa 閒 聊 【 陽 】),【 陽 】 不 交 談 。Anāvāṭa(an 未 +āvaṭa 覆 蓋 【 過 分 】),【 過 分 】 未 覆 蓋 。【 形 】 未 關 上 的 。Anāvattī (an 不 +āvattin 返 者 ), 1.【 形 】 不 返 。2.【 陽 】 不 返 者 、 不 歸 者 。Anāvaraṇa,【 形 】 開 著 的 , 無 障 礙 的 。Anāvila (an 無 +āvila 混 濁 ),【 形 】 無 混 濁 , 乾 淨 的 。Anāvuttha (an 未 +āvuttha 住 【 過 分 】),【 過 分 】 未 住 。【 形 】 不 居 住 的 。Anāsaka(an + āsaka)(cp. Sk. anāśaka nt.),【 形 】 不 食 , 斷 食 (fasting, not taking food)(= bhatta-paṭikkhepa DhA III,77.)。Anāsakatta,【 中 】 絕 食 (= abhojana SnA 292.)。Anāsava(an 無 +ā 向 +śru 流 動 ),【 形 】 無 流 向 ( 無 漏 )( free from the 4 intoxications)。【 陽 】 無 流 向 者 ( 無 漏 者 )。Anāḷhika,【 形 】 貧 窮 的 , 一 無 所 有 的 人 。Anāhāra (an 無 +āhāra 食 物 ),【 形 】 無 食 物 。Aniketa(a 無 +niketa 住 所 ),【 中 】 住 所 , 家 。aniketa =ageha。Aniketasārī(a 無 +niketa 住 所 +sārī 接 著 的 ),【 形 】 無 櫛 比 鱗 次 的 住 所 , 屋 廡 連 屬 。Anikkasāva (a 不 +nikkasāva 無 濁 穢 【 形 】),【 形 】 未 擺 脫 濁 穢 的 。Anikkujjati (a 不 +nikkujjati 傾 覆 ), 不 傾 覆 。【 陽 . 單 . 主 , 現 分 】anikkujjanto。Anigha,【 形 】 無 惱 亂 的 、 無 煩 惱 的 。Anicca,【 形 】 無 常 的 , 不 穩 定 的 , 變 動 不 居 的 , 變 遷 的 ( 日 語 : 推 移 sui i)(impermanent, transience)。【 中 】 無 常 的 。SA.22.122./II,334.:abhāvākārena aniccato, paṭipīḷanākārena dukkhato, ābādhaṭṭhena rogato, antodosaṭṭhenagaṇḍato, tesaṁ tesaṁ gaṇḍānaṁ paccayabhāvena vā khaṇanaṭṭhena vā sallato dukkhaṭṭhena aghato,visabhāgamahābhūtasamuṭṭhāna-ābādhapaccayaṭṭhena ābādhato, asakaṭṭhena parato, palujjanaṭṭhena palokatosattasuññataṭṭhena suññato, attābhāvena anattato. Evamettha “aniccato palokato”ti dvīhi padehi aniccamanasikāro,“suññato anattato”ti dvīhi anattamanasikāro, sesehi dukkhamanasikāro vuttoti veditabbo. ( 由 無 常 : 以 成 為 烏 有 ; 由苦 : 以 成 為 壓 迫 ; 由 病 : 疾 病 之 義 ; 由 癰 : 以 身 內 腐 敗 之 義 ; 由 剌 (= 箭 ): 各 種 諸 癰 以 因 緣 存 在 或 以 挖 之 義 ;由 痛 : 以 苦 之 義 ; 由 病 : 以 四 大 種 異 常 因 素 、 病 因 緣 之 義 ; 由 外 (= 他 ): 以 非 自 己 的 之 義 ; 由 壞 : 以 崩 潰 之 義 ;由 空 : 以 眾 生 空 性 之 義 ; 由 無 我 : 以 非 個 性 、 非 個 體 之 義 。 如 是 在 此 ,` 由 無 常 、 由 壞 ' 兩 句 是 從 無 常 作 意 。` 由 空 、 由 無 我 ' 兩 句 是 從 無 我 作 意 。 其 他 所 說 的 是 從 苦 作 意 應 可 知 。) 佛 陀 的 遺 教(pacchimabuddhavacanaṁ)D.16./II,156. : “handa dāni, bhikkhave, āmantayāmi vo, vayadhammā saṅkhārāappamādena sampādethā”ti.( 啊 ! 現 在 , 諸 比 丘 ! 我 告 訴 你 們 , 諸 行 是 衰 滅 法 , 當 做 到 不 放 逸 。)30


DA.16./II,593.(=SA.6.15./I,223.):Appamādena sampādethāti sati-avippavāsena sabbakiccāni sampādeyyātha.( 成就 不 放 逸 .. 與 ( 正 ) 念 不 分 離 , 於 一 切 ( 時 地 ) 應 該 完 全 被 做 到 。) S.22.102./III,155.:“Aniccasaññā, bhikkhave,bhāvitā bahulīkatā sabbaṁ kāmarāgaṁ pariyādiyati, sabbaṁ rūparāgaṁ pariyādiyati, sabbaṁ bhavarāgaṁpariyādiyati, sabbaṁ avijjaṁ pariyādiyati, sabbaṁ asmimānaṁ samūhanati”.( 諸 比 丘 ! 已 修 習 無 常 想 , 多 修 習 者 ,遍 抓 拿 (pariyādiyati


nīharaṇavināsatthañhi idaṁ nirākaraṇaṁ nāma. Thambhaṁ niraṁkatvā nivātavuttīti-ādīsu cassa payogodaṭṭhabbo.( 不 將 禪 那 排 除 在 外 , 或 不 消 滅 禪 那 ; 以 排 除 和 消 滅 為 此 輕 視 ( 之 義 )。)Anila,【 陽 】 風 。anilapatha,【 陽 】 天 空 。aniloddhuta,【 形 】 被 風 搖 動 。Anipphannarūpa, 不 完 成 色 (1. 空 界 、2. 身 表 、3. 語 表 、4. 色 輕 快 性 、5. 色 柔 軟 性 、6. 色 適 業 性 , 加 兩 種 表 色 、7. 色積 集 、8. 色 相 續 、9. 色 老 性 、10. 色 無 常 性 ), 色 法 的 一 類 , 不 可 作 為 觀 禪 的 目 標 。Anivattana,【 中 】 非 中 止 , 未 中 斷 , 無 填 塞 。Anivesana (a 無 +nivesana 依 戀 ),【 形 】 無 依 戀 。Anisammakārī,【 形 】 不 考 慮 地 行 動 的 , 匆 匆 的 。Anissara,【 形 】 沒 有 影 響 力 的 。attano phasse anissaro, 自 己 的 ( 皮 膚 ) 觸 ( 細 滑 感 ) 非 己 有 。Anissita (a 未 +nissita 向 下 依 靠 【 過 分 】),【 過 分 】 未 ( 向 下 ) 依 靠 。Ud.p.81.(8-4) ..“Nissitassa calitaṁ, anissitassa calitaṁnatthi. Calite asati passaddhi, passaddhiyā sati nati na hoti. Natiyā asati āgatigati na hoti. Āgatigatiyā asaticutūpapāto na hoti. Cutūpapāte asati nevidha na huraṁ na ubhayamantarena . Esevanto dukkhassā”ti.( 有 所 依 止(nissitassa;cling), 即 有 動 搖 (calitaṁ;waver); 無 所 依 止 (anissitassa), 即 無 動 搖 , 無 動 搖 則 輕 安 (passaddhi;calm),輕 安 則 無 喜 (rati na hoti;no bending), 無 喜 則 無 往 來 (āgatigati na hoti;coming-and-going 即 輪 迴 ); 無 往 來 , 則無 死 生 (cutāpapāto na hoti), 無 死 生 , 則 無 此 世 、 他 世 (n’ev’idha na huraṁ;no““here” or “yonder”); 亦 無 兩者 之 中 (ubhayamantare;nor anything between the two), 這 是 苦 盡 。)Anīka,【 中 】1. 軍 隊 。2. 陣 勢 。anīkagga,【 中 】 軍 隊 的 排 列 。anīkaṭṭha,【 陽 】 王 室 保 鏢 。Anīkadassana (anīka 軍 隊 、 陣 勢 +dassana 見 ), 閱 兵 。Anīgha (an 無 +īgha 惱 亂 ), Anigha, 無 惱 亂 的 、 無 煩 惱 的 。Anītika,【 形 】 無 受 傷 的 , 無 傷 害 的 , 無 災 的 。Anītiha,【 形 】 不 基 於 風 聞 的 , 親 自 知 道 的 。Anu-, I.【 字 首 】 隨 , 跟 隨 , 漸 次 , 順 , 從 。II.【 形 】 小 的 。Anukaṅkhī,【 形 】 渴 望 。Anukantati (anu 隨 +kant 切 割 +a), 隨 切 割 , 割 入 , 修 剪 。anukanti,【 過 】。Anukampaka, anukampī (


Anugāmika, anugāmī,【 形 】 追 隨 的 , 追 隨 者 , 信 徒 。Anugāhati (anu 隨 +gāh 衝 進 +a), 投 入 , 跳 入 , 進 入 (to plunge into, to enter)。anugāhi,【 過 】。Anugijjhati (anu 隨 +gidh 貪 婪 +a), 企 圖 佔 有 , 渴 望 。anugijjhi,【 過 】。Anugiddha (Anugijjhati 的 【 過 分 】), 已 貪 婪 , 已 耽 溺 , 已 不 眷 戀 。Anugaṇhāti, anuggaṇhāti (anu 隨 +gaṇhāti 握 持 ), 隨 握 持 , 督 導 。anuggaṇhi,【 過 】。Anugaṇhanto,【 陽 . 單 . 主 , 現 分 】。Anuggaṇhana,【 中 】anuggaha,【 陽 】 督 導 , 協 助 。Anuggahita (anuggaṇhāti‘ 幫 助 ’ 的 【 過 分 】), 已 督 導 (“taking up”, assistance, help, favour, benefit)。Anuggaha 1 (anu 隨 +grah ( 梵 grah) 握 持 ),【 陽 】 隨 握 持 ( 直 譯 ), 督 導 , 饒 益 , 攝 取 , 攝 受 。sattvānugrāhakaṃ śīlam,【 梵 】 饒 益 有 情 戒 。Anuggaha 2 (an + uggaha) ,【 形 】 不 督 導 (not taking up Sn.912 (= na gaṇhāti Nd 1 330)。Anuggāhaka,【 三 】 幫 忙 者 , 贊 助 人 。Anuggiranta,【 現 分 】 不 做 聲 , 不 談 話 。Anugghāṭeti (anu 隨 +u+ghaṭ ( 梵 ghaṭ) 盡 力 +e), 打 開 , 解 開 。anugghāṭesi,【 過 】。Anucaṅkamati (anu 隨 +kam+a), 跟 著 經 行 。anucaṅkami,【 過 】。Anucara,【 陽 】 隨 從 , 待 人 。Anucarati (anu 隨 +car 移 動 +a), 跟 隨 , 練 習 。anucari,【 過 】。Anucaraṇa,【 中 】 練 習 , 執 行 。Anucarita (Anucaraṇa 的 【 過 分 】), 已 陪 伴 , 已 彌 漫 , 已 熟 練 。Anuciṇṇa, (anucarati 的 【 過 分 】), 已 熟 練 , 已 達 到 , 已 熟 知 。Anucināti (anu 隨 +ci +nā), 收 集 , 練 習 。anucini,【 過 】。Anucita (na 不 +ucita),【 形 】 不 適 當 的 , 不 適 合 的 。Anucinteti (anu 隨 +cit+e), 考 慮 。anucintesi,【 過 】。Anuccārita,【 形 】 不 出 聲 的 , 不 舉 起 的 。Anucciṭṭha,【 形 】 未 觸 及 的 , 非 殘 餘 的 ( 食 物 )。Anucchavika,【 形 】 適 當 的 , 正 當 的 , 適 合 的 。Anuja,【 陽 】 兄 弟 。Anujā,【 陰 】 姊 妹 。Anujāta,【 形 】 所 生 的 , 相 似 的 ( 父 親 )。Anujānāti (anu 隨 +ñā 知 +nā), 允 許 , 許 可 。anujāni,【 過 】。Anujīvati (anu 隨 +jīv 命 +a), 維 持 生 活 。anujīvi,【 過 】。Anujīvī,【 三 】 依 賴 的 人 。Anuju,【 形 】 不 直 的 , 彎 曲 的 。Anuññā,【 陰 】 批 准 , 同 意 , 支 援 , 制 裁 , 認 可 , 許 可 。Anuññāta, (anujānāti 的 【 過 分 】), 已 允 許 , 已 許 可 , 已 准 許 , 已 制 裁 。Anuṭṭhahanta, anuṭṭhāna, anuṭṭhātu,【 形 】 不 自 我 振 奮 者 , 不 活 動 的 ( 人 )。Anuṭṭhāna,【 中 】 不 活 動 。【 形 】 不 起 來 的 。Anuṭṭhita,【 形 】1. 不 起 來 的 。2. 辦 妥 , 做 了 。Anuḍahati (anu 隨 +dah 放 置 +a), 燒 完 , 消 費 。anuḍahi,【 過 】。Anuḍahana,【 中 】 燒 。Anutappati (anu 隨 +tappati 1 被 灼 熱 ;Sk. anutapyate, pass. of anutapati), 悔 改 、 懺 悔 、 後 悔 (to be sorry for, to regret,repent, feel remorse)。anutappi,【 過 】。Anutāpa(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Anuttāna,【 形 】1. 不 淺 的 , 深 的 。2. 模 糊 的 , 晦 澀 的 。Anutthunana,【 中 】 低 語 , 哀 號 , 悲 歎 , 扌 亨 扌 亨 扌 亨 扌 亨 ( 台 語 hinn hinn hainn hainn)。Anutthunanta, [anutthunāti 呻 吟 ] 的 【 現 分 】。Anutthunā (


Anupaṭipāṭi,【 陰 】 連 續 。anupāṭiyā,【 副 】 連 續 地 , 井 然 有 序 地 。Anupaṭṭhita,【 形 】 不 呈 現 的 , 不 到 達 的 。Anupatati (anu 隨 +patati 落 下 ), 隨 … 落 下 , 降 臨 。anupati,【 過 】。【 過 分 】anupatita。Anupatita (Anupatati 的 【 過 分 】), 已 受 到 影 響 , 已 被 壓 迫 。Anupatti,【 陰 】 達 到 。Anupada (anu 隨 +pada 足 [ 跡 ]),【 形 】【 陽 】( 巴 利 語 辭 典 :【 中 】), 跟 隨 ( 他 譯 : 不 斷 )。Anupadaṁ,【 副 】1. 逐 字 地 。2. 隨 後 地 。Anupadātar, anuppadātar,(


24 paññāpāsādo 25 paññā-āloko 26 paññā-obhāso 27 paññāpajjoto 28 paññāratanaṁ 29 amoho 30 dhammavicayosammādiṭṭhi-- ayaṁ vuccati anupassanā. Imāya anupassanāya 1 upeto hoti 2 samupeto 3 upāgato 4 samupāgato5 upapanno 6 sampanno 7 1samannāgato. Tena vuccati “anupassī”ti.( 此 中 , 什 麼 是 ‘ 隨 觀 ’? 凡 是 慧 、 2 智 慧 、 3 檢 擇 ( 簡擇 )、 4 思 擇 、 5 擇 法 、 6 解 了 、 7 近 察 、 8 直 察 、 9 聰 叡 、 10 善 巧 、 11 審 悉 、 12 審 察 、 13 思 、 14 近 解 、 15 叡 智 、 16 怜俐 、 17 遍 察 、 18 毘 婆 舍 那 、 19 正 知 、 20 導 慧 、 21 慧 根 、 22 慧 力 、 23 慧 劍 、 24 慧 宮 殿 、 25 慧 明 、 26 慧 現 、 27 慧 光 、 28慧 寶 、 29 無 癡 、 30 擇 法 之 正 見 -- 這 被 稱 為 「 隨 觀 」。 1 已 獲 得 、 2 已 全 獲 得 、 3 已 進 入 、 4 已 接 近 、 5 已 生 起 、 6 已發 生 、 7 已 成 就 隨 觀 。 因 此 被 稱 為 「 隨 觀 」。)Anupassin (


yonisomanasikāraṁ 從 根 源 作 意 →sati-sampajaññaṁ 正 念 . 正 知 →indriya-saṁvaraṁ 護 諸 根 →tīṇi sucaritāni 三 善行 ( 三 妙 行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e 四 念 處 →satta bojjhaṅge 七 覺 支 →vijjā-vimuttiyā 明 . 解 脫 。○1 信 → 來 詣 → 恭 敬 ( 承 事 )→ 請 問 ( 法 )→ 傾 聽 ( 法 )→ 受 持 法 → 觀 察 法 義 → 知 法 . 知 義 → 法 . 隨 法 行 (《 增 支 部 》(A.8.81./IV, pp.336~337,P.T.S. 版 ))○2 親 近 善 知 識 → 聽 聞 正 法 → 具 信 → 如 理 作 意 → 正 念 正 知 → 護 諸 根 → 三 妙 行 → 四 念 處 → 七 覺 支 → 解 脫 (《 增 支 部 》(A.10.61~62/V, pp.113~119) ( 參 考 《 中 阿 含 經 》51~53 經 ))○3 具 戒 → 不 悔 → 歡 悅 → 喜 → 止 ( 輕 安 )→ 正 定 → 如 實 知 見 → 厭 患 . 離 貪 → 解 脫 知 見 (《 增 支 部 》(A.10.4~5/V,pp.5~7)、《 增 支 部 》(A.11.1~5/V,pp.311~317))○4 正 念 正 知 → 慚 愧 → 護 諸 根 → 具 戒 → 正 定 → 如 實 知 見 → 厭 患 . 離 貪 → 解 脫 知 見 (《 增 支 部 》(A.8.81./IV, pp.336~337))○5 具 足 慚 愧 → 身 行 清 淨 → 語 行 清 淨 → 意 行 清 淨 → 命 清 淨 → 護 諸 根 → 飲 食 知 量 → 受 持 警 寤 → 正 念 正 知 → 獨 住 遠離 、 斷 五 蓋 → 初 禪 → 第 二 禪 → 第 三 禪 → 第 四 禪 → 宿 命 智 → 天 眼 智 → 漏 盡 智 (《 馬 邑 大 經 》(《 中 部 》M.39./I,271f.)( 參考 《 中 阿 含 182 經 》182 經 《 馬 邑 經 》))○6 戒 清 淨 → 心 清 淨 → 見 清 淨 → 度 疑 清 淨 → 道 非 道 智 見 清 淨 → 行 道 清 淨 → 知 見 清 淨 ( 解 脫 ((《 中 部 》 傳 車 經 M.24./I,145f.)( 參 考 《 中 阿 含 經 》9 經 《 七 車 經 》))○7 有 慚 、 有 愧 、 不 放 逸 → 斷 不 恭 敬 、 斷 不 受 諫 、 斷 惡 友 → 斷 不 信 、 斷 狹 量 ( 不 親 愛 )、 斷 懈 怠 → 斷 掉 舉 、 斷 不 律 儀 、斷 破 戒 → 斷 不 樂 見 聖 者 、 斷 不 樂 欲 聞 正 法 、 斷 攻 擊 ( 非 難 )→ 斷 妄 念 、 斷 不 正 知 、 斷 散 亂 → 斷 非 如 理 作 意 、 斷 修 邪 道 、斷 懈 怠 → 斷 身 見 、 斷 疑 、 斷 戒 禁 取 → 斷 貪 、 斷 瞋 、 斷 癡 → 斷 生 、 斷 老 、 斷 死(《 增 支 部 》(A. 10.76./V, pp.148~149) ( 參 考 《 雜 阿 含 346 經 》))【 串 聯 的 道 次 第 】1 (sappurisa)→ 2 saddho→ 3 sapurisasaṁsevo (upasṅkamitā→parirupāsita→paripucchitā→ 4 saddhammasavanaṁ→ 5 saddho→ 6 dhammaṁ dhāreti dhatānaṁ→ 7 yoniso-manasikāra (dhammānaṁ atthaṁ upaparikkhati、atthamaññāya dhammam aññāya→dhammānudhammapaṭipatti )→ 8 sati-sampajaññaṁ→ 9 hirottappa→ 10 sīlavisuddhi(indriya-saṁvaraṁ、tīṇi sucaritāni)→ 11 bhojane mattaññuno→ 12 (jāgariyaṁ anuyuttā(jāgariyānuyoga)→ 13cattāro satippaṭhānā→ 14 satta-bojjhaṅgāni→ 15 vivittaṁ senānaṁ bhajati、pañcannaṁ nīvaraṇānaṁ pahānāya→ 16avippaṭisāro→ 17 pāmujja(pāmojja)→ 18 pīti→ 19 passadhi→ 20 samādhi (cittavisuddhi --1.upacārasamādhi。2.appanāsamādhi..paṭhamaṁ jhānaṁ、dudiyaṁ jhānaṁ、tatiyaṁ jhānaṁ、catutthaṁ jhānaṁ)→ 21 diṭṭhivisuddhi→ 22 kankhāvitaraṇavisuddhi→ 23 maggāmagga-ñāṇadassanavisuddhi→ 24 paṭipadāñāṇadassanavisuddhi→ 25ñāṇadassanavisuddhi (vimokkha)1 ( 善 人 )→ 2 信 → 3 親 近 善 知 識 ( 來 詣 → 恭 敬 ( 承 事 )→ 請 問 法 ( 遍 問 ))→ 4 聽 聞 正 法 → 5 具 信 → 6 受 持 法 → 7 如 理 作 意( 觀 法 義 、 知 法 . 知 義 → 法 隨 法 行 )→ 8 正 念 正 知 → 9 具 足 慚 愧 → 10 戒 清 淨 ( 護 諸 根 、 三 妙 行 )→ 11 飲 食 知 量 → 12受 持 警 寤 → 13 四 念 處 → 14 七 覺 支 ( 七 菩 提 分 )→ 15 獨 住 遠 離 、 斷 五 蓋 → 16 不 悔 → 17 歡 悅 → 18 喜 → 19 止 ( 輕 安 )→ 20 正 定 ( 心 清 淨 -- 近 行 定 , 初 、 二 、 三 、 四 禪 )→ 21 見 清 淨 → 22 度 疑 清 淨 → 23 道 非 道 智 見 清 淨 → 24 行 道 清 淨→ 25 知 見 清 淨 ( 解 脫 )Anupubbena ( anupubba‘ 隨 順 序 ’ 的 【 工 】),【 副 】 隨 順 序 。Anupekkhati (anu 隨 +upa 近 +ikkh 見 +a), 熟 慮 。anupekkhi,【 過 】。anupekkhita,【 過 分 】。manasanupekkhita, 通 達人 性 。Anupekkhanā,【 陰 】 考 慮 。anupekkhanātā,。Anupeti (anu 隨 +pa 出 、 在 前 +i 去 ), 在 前 隨 去 。Anupeseti (anu 隨 +pes 發 送 +e), 發 出 , 放 出 , 長 出 。anupesi,【 過 】。Anuposiya,【 形 】 被 滋 養 的 , 被 養 育 的 。Anuppatta (anupāpuṇāti 的 【 過 分 】) 已 到 達 , 已 達 到 。Anuppatti,【 陰 】 抵 達 , 達 到 。(na+uppatti) 停 止 輪 迴 。Anuppadātu,【 陽 】 佈 施 者 , 授 予 的 人 。Anuppadāna,【 中 】 給 , 移 交 。S.42.9./IV,324...nābhijānāmi kiñci kulaṁ pakkabhikkhānuppadānamattenaupahatapubbaṁ.( 我 不 證 知 曾 有 任 何 家 庭 因 施 給 乞 熟 飯 者 而 有 所 傷 害 。)Anuppadinna, (anuppadāti 的 【 過 分 】) 分 發 , 移 交 。37


Anuppadāti (anu 隨 +pa+dā 給 +a), anuppadeti (anu+pa+dā+e), 分 發 , 移 交 , 付 予 。Anuppanna (an 未 +uppanna 被 生 【 過 分 】),【 過 分 】 未 被 生 。【 形 】 不 出 生 , 不 生 起 。Anuppabandha,【 陽 】anuppabandhanā,【 陰 】 繼 續 的 期 間 。Anuppabandhati, 繼 續 。Anuppāda (an 無 +uppāda 被 生 ),【 陽 】 未 被 生 。SA.12.1./II,10...Nirodho hotīti anuppādo hoti.( 滅 .. 未 被 生 )Anuppharaṇa, Anupharaṇa,【 中 】 擴 散 。Anupiya,Anuppiya,(anu + piya), 【 形 】 諂 媚 , 高 興 (flattering, plessant)。anuppiyabhāṇī, 諂 媚 說 者 。D.31./III,186...“Catūhi kho, gahapatiputta, ṭhānehi anuppiyabhāṇī amitto mittapatirūpako veditabbo. 1 Pāpakaṁpissa anujānāti,2 kalyāṇaṁpissa anujānāti, 3 sammukhāssa vaṇṇaṁ bhāsati, 4 parammukhāssa avaṇṇaṁ bhāsati.( 居 士 子 !「 諂 媚 者 」有 四 種 狀 況 , 可 以 視 為 像 朋 友 的 非 朋 友 。 一 、 也 縱 容 ( 做 ) 惡 事 。 二 、 也 不 許 ( 做 ) 善 事 。 三 、 當 前 讚 美 。 四 、 背後 毀 謗 。)Anubaddha (anubandhati 的 【 過 分 】), 已 連 接 , 已 跟 隨 。Anubandhati (anu 隨 +bandhati 繫 縛 ), 追 求 , 跟 隨 , 連 接 。anubandhi,【 過 】。anubaddha,【 過 分 】。anubandhitabba,【 義 】。anubandhiṁ padāpadaṁ, 亦 步 亦 趨 。Tena…bhikkhunā yāvajīvaṁ pi so puggalo anubandhitabbo, napakkamitabbaṁ, api panujjamānena pīti.( 由 那 比 丘 一 生 可 以 追 隨 其 人 , 即 使 被 排 斥 , 亦 不 應 出 走 。)Anubandhana,【 中 】1. 連 接 。2. 追 。3. 跟 隨 。Anubala,【 中 】1. 幫 助 , 刺 激 。2. 後 衛 。Anubujjhati (anu 隨 +budh 醒 +ya), 構 思 , 明 白 ( 台 語 : 知 影 cai iann 2 )。anubujjhi,【 過 】。Anubujjhana,【 中 】 理 解 , 醒 悟 。Anubuddha (anubujjhati‘ 隨 覺 ’ 的 【 過 分 】), 隨 覺 , 已 構 思 , 已 明 白 。Anubodha (anu 隨 +bodha 覺 ),【 陽 】 隨 覺 , 知 識 , 理 解 。Anubyañjana,anuvyañjana,【 中 】 隨 形 好 (accompanying attribute), 次 級 的 相 (cf. 大 人 相 mahāpurisa-lakkhaṇa)。Abl.anuvyañjanaso( in detail)。Anubyañjanagāhin, taking up or occupying oneself with details, taken up with lesseror inferior marks。「 八 十 種 好 」( 巴 asīti- anubyañjanāni; 梵 aśīty-anuvyañjanāni), 巴 利 三 藏 中 似 乎 沒 有 詳 細 的列 舉 。 本 文 依 據 Encyclopsedia of Buddhism(Vol.1.p.785, 1961.) ( 詳 見 ..Mahāvyutpatti(BB.XIII,p.6 翻 譯 名 義 大集 )、Lalitavistara(Lal.106, 普 曜 經 )、Dharmasamuccaya(84, 阿 毗 達 磨 集 論 )、Dharmapradipikā(13、14, 法 燈 )。【 指甲 】.. 赤 銅 色 指 甲 (tāmranakha); 軟 指 甲 (snigdhanakha); 長 指 甲 (tuṅganakha)。【 指 頭 】.. 手 指 圓 滿 (vṛttaṅguli);手 指 勻 稱 (anupūrvāṅguli); 手 指 形 好 (citāṅguli)。【 筋 脈 】.. 筋 脈 不 露 (nigūḍhasirā); 筋 脈 無 結 (nirgranthiśirā)。【 腳 踝 】..( 兩 ) 踝 俱 隱 (gūḍhagulpha)。【 足 】.. 足 下 平 (avisamapāda)。【 步 行 】.. 舉 步 如 獅 (siṃhavikrānta- gāmin, 行 步 威 容 齊 肅 , 如 師 子 王 ); 舉 步 如 象 (nāgavikrāntagāmin, 行 步 直 進 庠 審 如 龍 象 王 ); 舉 步 如 鵝 (haṃsavikrāntagāmin, 行 步 進 止 儀 雅 , 猶 如 鵝 王 ); 舉 步 如 牛 (vṛṣabhavikrāntagāmin, 行 步 安 平 庠 序 不 過 不 減 猶 如 牛 王 );舉 步 右 旋 (pradakṣiṇāvartagāmin); 舉 步 優 美 (cārugāmin)、 舉 步 直 行 (avakragāmin)。【 手 肘 】.. 直 手 肘 (avakra gātra); 飽 滿 的 手 肘 (vṛtta°); 精 緻 的 手 肘 (mṛṣṭa°); 勻 稱 的 手 肘 (anupūrva°); 乾 淨 的 手 肘 (suci°); 柔 軟 的 手 肘 (mṛdu°); 無 瑕 疵 的 手 肘 (viśuddha°); 柔 美 的 手 肘 (sukumāra°) ; 無 卑 劣 的 手 肘 (adīna°); 無 受 損 的 手 肘 (anutsanna°); 形好 的 手 肘 (susaṃhata°); 無 斑 點 的 手 肘 (vyapagatatilakālaka°)。【 性 具 】.. 完 美 的 男 性 器 官 (paripūrṇa-vyañjana)。【 膝 蓋 】.. 膝 輪 圓 滿 (pṛthucārujāṇu- maṇḍala)。【 四 肢 】.. 四 肢 相 稱 (suvibhaktāṅgapraty- āṅguli)。【 身 光 】..「( 身 ) 光 一 尋 」(byāmappabhā)。【 身 】.. 全 身 和 悅 (samantaprāsādika)。【 腹 】.. 腹 渾 圓 (vṛtta-kukṣi); 腹 形 好 (mṛṣṭa-kukṣi); 腹 勻 稱 (abhugna-kukṣi); 腹 纖 細 (kṣāmodara)。【 臍 】.. 深 臍 (gabhīra-nābhi); 臍 右 旋 (dakṣiṇāvatra-nābhi)。【 行 為 】.. 動 作 乾 淨 俐 落 (sucisamācāra)。【 手 掌 】.. 掌 柔 如 棉 (tulasadṛśa- sukumārapāṇi);(snigdhapāṇi-lekha); 掌 紋 深 (gambhīrapāṇi-lekha); 掌 紋 長 (āyatapāṇi-lekha)。【 唇 】.. 丹 唇 (bimboṣṭha)。【 臉 】.. 臉 不 過長 (nātyāyata-vadana)。【 舌 】.. 軟 舌 (mṛdujihvā); 薄 舌 (tanujihvā); 紅 舌 (raktajihvā)。【 聲 】.. 聲 如 象 吼 (gajagarjita,jīmūtaghoṣa); 聲 韻 優 美 (madhuracārusvara)。【 齒 】.. 齒 圓 (vṛttadaṃṣṭrā); 齒 利 (tīkṣṇadaṃṣṭrā); 齒 白 (śukladaṃṣṭrā); 齒 整 齊 (sama-daṃṣṭrā); 齒 勻 稱 (anupūrvadaṃṣṭrā)。【 鼻 】..「 高 鼻 」(tuṅganāsa); 優 美 的 鼻 子 (sucināsa)。【 眼 】.. 眼 睛 澄 澈 (viśuddha-netra); 大 眼 睛 (viśāla-netra); 眼 睛 分 明 如 白 蓮 黑 蓮 ( 黑 白 分 明 )(sitāsitakamaladalanayana)。【 眼 臉 】.. 眼 臉 細 緻 (citrapakṣma)。【 眉 】.. 修 長 眉 (āyatabhrū); 滑 潤 眉 (ślakṣṇabhrū);順 次 靡 毛 眉 (anulomabhrū); 柔 美 眉 (snigdhabhrū)。【 耳 】..( 兩 ) 耳 厚 長 (pīnāyata-karṇa);「 兩 耳 均 等 」(sama-kar38


Anuyuñjanā(


Anuvāsana,【 中 】 香 水 。Anuvāsita (Anuvāsita 的 【 過 分 】), 已 灑 香 水 。Anuvāseti (anu 隨 +vas 住 +e), 塗 香 水 , 注 入 香 味 。anuvāsesi,【 過 】。Anuvicarati (anu 隨 +vi+car 行 +a), 遊 蕩 , 漫 遊 。anuvicari,【 過 】。Anuvicarita (Anuvicarati 的 【 過 分 】), 已 沉 思 , 已 反 映 。Anuvicarana,【 中 】 漫 遊 , 四 處 流 浪 。Anuvicināti (anu 隨 +vi+ci 收 集 +nā), 沉 思 , 調 查 。anuvicini,【 過 】。Anuvicca (Anuvicināti 的 【 獨 】), 知 道 , 發 現 。anuviccakāra,【 陽 】 調 查 , 考 慮 周 到 的 行 動 。Anuviijaka,【 陽 】 主 考 者 , 調 查 人 。Anuvijjati (anu 隨 +vid( 梵 vid) 知 +ya), 調 查 , 徹 底 地 知 道 。anuvijji,【 過 】。Anuvijjhati (anu 隨 +vidh 貫 穿 +ya), 貫 通 , 徹 底 地 明 白 。anuvijjhi,【 過 】。Anuvitakketi (anu 隨 +vi+takk( 梵 tark) 尋 +e), 反 映 , 沉 思 。anuvitakkesi,【 過 】。Anuvidita,【 過 分 】 已 辨 認 出 。Anuviddha (anuvijjhati 的 【 過 分 】)。Anuvidhīyati (anu 隨 +vi+dhā +ī+ya), 依 照 行 動 。anuvidhīyi,【 過 】。Anuviloketi(anu 隨 +vi+lok 見 +e), 瀏 覽 , 審 視 。anuvilokesi,【 過 】。Anuvuttha,【 過 分 】 已 居 , 已 住 。Anuvyañjana,【 中 】 中 級 的 屬 性 。Anusaṁvaccharaṁ,【 副 】 一 年 一 次 。Anusakkati (anu 隨 +sakk 能 幹 +a), 向 後 移 動 , 向 一 邊 移 動 。anusakki,【 過 】。Anusañcarati (anu 隨 +saṁ+car 行 +a), 向 前 走 , 迂 迴 地 走 。anusañcari,【 過 】。Anusañcarita (Anusañcarati 的 【 過 分 】), 已 經 常 出 入 。Anusañcaraṇa,【 中 】 步 行 , 走 來 走 去 。Anusaṭa (anusarati 的 【 過 分 】), 已 灑 , 已 散 佈 。Anusandati (anu 隨 +sand +a), 向 前 流 , 連 接 。anusandi,【 過 】。Anusandhanatā(saṁ+dhana),【 陰 】 隨 屬 (property, belongings)。Anusandhi,【 陰 】 連 接 , 結 論 。Anusaya (


Anusāsanī (


Anelagala, Aneḷagala, Aneḷagaḷa,【 無 】 無 瑕 疵 的 。Anoka(an 無 +oka 住 處 ),【 形 】1. 無 住 處 的 。2. 無 執 著 的 。DhA.vv.87-89.CS:pg.1.381.:anokaṁ vuccati anālayo, ālayatonikkhamitvā anālayasaṅkhātaṁ nibbānaṁ paṭicca ārabbha taṁ patthayamāno bhāveyyāti attho.( 無 住 處 ( 無 家 ) 被 叫做 無 附 著 ; 從 附 著 已 離 去 後 , 無 附 著 爲 條 件 作 為 涅 槃 的 緣 , 確 立 它 自 此 以 後 應 修 習 之 義 。)Anokāsa,【 形 】 沒 有 機 會 、 空 間 或 時 間 。Anokāsakata, 【 陽 】 未 得 許 可 。Anojā,【 陰 】 有 橙 色 花 的 植 物 。Anotatta( 梵 Anavatapta),【 陽 】 阿 耨 ( ㄋ ㄡˋ) 達 池 , 喜 馬 拉 雅 山 的 一 個 湖 的 名 字 (《 長 阿 含 經 》 說 , 由 阿 耨 達 池 流 出 四大 河 。T1.116.3)。Anottappa (an 無 +ottappa 愧 ;


Antarāparinibbāyin (antarāparinibbāyī)(antarā 從 中 途 【 副 】+parinibbāyin 遍 涅 槃 ),【 形 】 從 中 途 遍 涅 槃 ( 他 譯 : 中般 涅 槃 , 指 生 至 色 界 的 壽 命 的 一 半 即 證 得 遍 涅 槃 , 並 非 指 「 於 欲 界 死 後 尚 未 生 至 色 界 的 中 有 之 間 , 即 已 斷 滅五 下 分 結 而 入 般 涅 槃 」。)。Antarāya,【 陽 】 障 礙 , 險 阻 。Mv.I,112-3...Tatrime antarāyā-- (1) rājantarāyo, (2) corantarāyo, (3) agyantarāyo,(4) udakantarāyo, (5) manussantarāyo, (6) amanussantarāyo, (7) vāḷantarāyo, (8) sarīsapantarāyo, (9) jīvitantarāyo,(10) brahmacariyantarāyoti.( 這 些 ( 十 ) 障 難 .. (1) 王 難 ( 國 王 常 來 光 顧 )、 (2) 賊 難 、 (3) 火 難 ( 火 災 )、 (4) 水 難 ( 水 災 )、 (5) 人 難 、(6)非 人 難 、 (7) 野 獸 難 、 (8) 爬 蟲 類 難 (sarīsapa 蛇 、 蠍 等 )、 (9) 命 難 、 (10) 梵 行 難 ( 遭 女 人 性 騷 擾 )。)Antarāyika,【 形 】 形 成 障 礙 物 的 。antarāyiko dhammo, 障 道 法 。Antarāla,【 中 】 間 隔 。Antarika,【 形 】 中 間 物 , 下 一 個 。antarikā,【 陰 】 間 隔 , 空 隙 。aṅgulantarikā, 手 指 的 間 隔 。Antalikkha(Vedic antarikṣa = antari-kṣa(kṣi) 擁 有 , 處 在 空 中 或 地 上 的 ),【 中 】 大 氣 , 空 中 (the atmosphere or air )(=vehāyasa-saññita a. PvA 14); KhA 166. antalikkhaga going through the air A I.215. -- antalikkhacara walkingthrough the air.Antavant (ādj.) [anta 1 + °vant] having an end, finite. --anantavant endless, infiniteAntavantu,【 形 】 有 結 束 的 。Antika,【 形 】(【 合 】) 在 末 端 , 接 近 。【 中 】 接 近 , 鄰 居 關 係 。Antima (anta 終 極 +ma 最 ),【 形 】 最 終 極 , 最 後 , 結 局 。Antimadeha (antima 最 終 極 +deha 身 ), 最 後 身 。antimasārīra, 最 後 身 。antimadehadhārī, 持 最 後 身 。Antaḷikkha,【 中 】 天 空 。Antepura,【 中 】1. 內 城 鎮 。2. 閨 房 。antepurika,【 形 】 閨 房 的 。Antevāsika, antevāsin(ante 內 +vas 住 +in),【 陽 】 內 住 者 , 待 在 旁 邊 的 人 , 跟 主 人 住 在 一 起 的 人 , 隨 從 , 徒 弟 too 5te 7 。 台 語 : 司 仔 sai a 2 。Anto-,【 字 首 】 內 。Anto,【 無 】 內 , 裡 面 , 內 部 。antokucchi,【 陽 】【 陰 】 子 宮 。antogata, antogadha,【 形 】 包 括 ( 台 語 ..pau kuat),容 納 。antogabbha,【 陽 】 內 房 間 。antogāma, 內 村 。antoghara,【 中 】 內 房 子 。antojana,【 陽 】 家 庭 成 員 。antojāta,【 形 】 內 結 , 生 在 房 裡 , 奴 隸 。antovassa,【 陽 】【 中 】 雨 季 。antovuttha,【 形 】 存 在 內 的 。Antojāta,【 形 】 內 結 。「 內 結 與 外 結 」(antojaṭā bahijaṭā) 指 對 於 自 物 . 他 物 (saka-parikkhāra-para-parikkhāresu ), 或於 自 身 . 他 身 (saka-attabhāva-para- attabhāvesu), 或 於 內 處 與 外 處 (ajjhattikāyatana-bāhirāyatanesu) 生 愛 著 。 內 處(ajjhattikāyatana) 即 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意 。 外 處 (bāhirāyatana) 即 色 . 聲 . 香 . 味 . 觸 . 法 。Antonimugga (anto 向 內 +nimugga 向 下 潛 【 過 分 】),【 過 分 】 向 內 向 下 潛 。andu, anduka,【 陽 】 腳 鐐 , 桎 。andughara,【 中 】 監 禁 , 監 獄 。《 佛 種 姓 ( 經 )》(Bu.p.17.vv.128-9)..128.“Yathā andughare puriso, ciravuttho dukhaṭṭito.Na tattha rāgaṁ janesi, muttiṁyeva gavesati. 129.“Tatheva tvaṁ sabbabhave, passa andughare viya.Nekkhammābhimukho hohi, bhavato parimuttiyā.( 如 人 久 禁 牢 獄 而 苦 楚 , 於 其 處 不 生 染 著 , 唯 求 出 脫 。 你 應 視 ‘ 一切 有 ’ 如 牢 獄 , 為 求 立 刻 出 獄 , 由 生 有 出 脫 。)andha,【 形 】1. 盲 的 。2. 愚 蠢 的 。andhakaraṇa,【 形 】 使 人 眩 目 的 , 使 人 混 淆 的 。andhabāla,【 形 】 愚 蠢 的 , 非 常愚 蠢 的 。andhabhūta (andha 盲 目 【 形 】+bhūta 變 成 【 過 分 】),【 過 分 】 變 成 盲 目 , 無 知 識 。andhaka,【 陽 】 盲 蠅 。【 形 】 安 達 人 , 安 達 國 的 。andhakāra (andha 盲 目 +kāra 作 … 者 【 陽 】),【 陽 】 黑 暗 , 困 惑 , 迷 亂 。andhantama,【 陽 】【 中 】 很 暗 。anna,【 中 】 食 物 , 米 飯 。annada,【 形 】 施 食 者 。annapāna,【 中 】 食 物 和 飲 料 。Annabhāra, 貧 窮 ( 擔 食 物 者 )。Annapāna (anna 飯 +pāna 飲 料 ), 飯 及 飲 料 。Anvagā 【 三 . 單 . 過 】 他 跟 隨 。Anvagū 【 三 . 複 . 過 】 他 們 跟 隨 。Anvaddhamāsaṁ,【 副 】 一 個 月 兩 次 , 半 個 月 一 次 。44


Anvattha,【 形 】 依 照 感 覺 。Anvadeva, Anudeva, (anu+eva)(anva-d-eva with euphonic d.; like sammad-eva corresponding to Sk. anvag-eva),【 無 】跟 隨 在 後 (behind, after, later)。Anvaya,【 陽 】 過 程 , 一 致 , 符 合 , 傳 統 。Anvahaṁ,【 副 】 每 日 的 。 台 語 : 每 日 mue 2 jit 8 、 逐 日 tak 8 jit 8 、 逐 工 tak 8 kang。 閬 時 無 閬 日 lang 3 si 5 bo 5 lang 3 jit 8 。Anvāgata,【 形 】1. 賦 予 。2. 跟 隨 。Anvāya,【 獨 】 經 歷 , 證 得 。Anvāyika,【 形 】 跟 隨 。Anvāvisati (anu+ā+vis( 梵 viś) 進 入 +a), 佔 有 。anvāvisi,【 過 】。anvāviṭṭha,【 過 分 】。Anvāhata,【 形 】 打 , 擊 。Anvāhiṇḍati (anu+ā+hid+ṁ-a), 遊 蕩 。anvāhiṇḍi,【 過 】。Anveti (anu+i +a), 跟 隨 , 接 近 。Anvesaka,【 形 】 搜 索 , 尋 求 者 。Anvesati (anu+es 尋 +a) 尋 求 , 搜 尋 。anvesi,【 過 】。Anvesanā,【 陰 】 尋 求 , 搜 尋 , 調 查 。Anvesī, 努 力 , 尋 求 。【 陽 】 搜 索 者 。ap,【 字 根 IV.】 接 近 (to approach)。apa-,【 字 首 】 離 、 脫 離 。Apakaḍḍhati (apa 離 +kaḍḍh 拖 拉 +a), 拉 走 , 退 走 , 拿 掉 , 取 消 。apakaḍḍhi,【 過 】。apakaḍḍha,【 過 分 】。Apakaḍḍhana,【 中 】 拉 走 , 退 走 , 拿 掉 , 取 消 。Apakata (Apakaroti 的 【 過 分 】), 已 扔 掉 , 已 脫 掉 , 已 廢 除 。【 中 】 傷 害 , 危 害 , 故 障 , 惡 作 劇 , 損 害 。Apakaroti (apa+kar 行 +o), 傷 害 , 侵 犯 , 使 厭 惡 。apakari,【 過 】。Apakassa, (Apakassati 的 【 獨 】), 移 動 , 除 掉 。Apakassati (apa+kass 拉 +a), 移 開 , 除 去 。apakassi,【 過 】。Apakassanā,【 陰 】 移 動 。Apakāra,【 陽 】 傷 害 , 使 厭 惡 。Apakkama,【 陽 】 移 掉 , 離 開 。Apakkamati (apa+kam 去 +a), 離 開 , 走 開 。apakkami,【 過 】。apakkanta,【 過 分 】。Apakkamma, Apakkamati 的 【 獨 】 離 開 , 走 開 。Apagacchati (apa+gam 去 +a), 走 開 , 避 開 , 撇 開 。apagacchi,【 過 】。Apagata (apagacchati 的 【 過 分 】), 已 移 掉 , 已 離 去 , 已 走 開 。Apagabbha,【 形 】(apa+gabbha:) 不 注 定 再 生 的 ;(a+pagabbha:) 不 傲 慢 的 。Apagama,【 陽 】 移 開 , 消 失 。anapagama,【 反 】。Apagamma,【 獨 】 移 開 了 。Apacaya,【 陽 】 下 跌 , 縮 小 , 撤 回 , 毀 滅 。apacayagāmī, 再 生 的 毀 滅 。acayagāmino dhammā, 流 轉 法 。apacayagāminodhammā, 還 滅 法 。nevācayagāmināpacayagāmino dhammā, 非 流 轉 非 還 滅 法 。Apacāyati (apa 離 +cāy 看 到 、 觀 察 +e), 敬 意 , 尊 敬 。apacāyi,【 過 】。apacāyeyya,【 未 被 】。Apacāyana,【 中 】apacāyanā,【 陰 】 崇 拜 , 尊 敬 , 恭 敬 。Apacāyaka, apacāyī,【 形 】 敬 禮 。Apacāyita, (apaciiyati 的 【 過 分 】)。Apacināti (apa 離 +ci 收 集 +nā), 散 失 , 減 少 。apacini,【 過 】。apacināti, no ācināti.( 減 而 不 增 , S.22.79./III,89.)nevācināti(=neva+ācināti) na apacināti( 既 不 減 也 不 增 , S.22.79./III,90.)Apaciti,【 陰 】 尊 敬 , 贖 罪 。Apacinana,【 中 】 破 壞 , 贖 罪 。Apacca,【 中 】 兒 女 , 子 孫 , 後 代 。Apaccakkha,【 形 】 未 見 過 的 , 未 體 驗 的 , 未 測 試 的 。Apajita,【 中 】 擊 敗 。【 過 分 】 已 擊 敗 。Apaṇṇaka,【 形 】 真 實 的 , 無 錯 誤 的 , 無 缺 點 的 。Apatāsi,。apatāsi45


Apatthaṭa,【 形 】 未 鋪 開 的 。Apatthaddha,【 形 】 不 傲 慢 的 。Apatthita & Apatthiya,【 形 】 不 應 該 被 期 望 的 。see pattheti(pa+atth+e), 熱 望 , 渴 望 。Apatha,【 陽 】 迷 途 , 邪 道 。Apada,【 形 】 無 足 的 。apadatā,【 陰 】 無 腳 。Apadāna,【 中 】 偉 人 傳 , 傳 說 , 譬 喻 ( 梵 avadāna 音 譯 為 阿 波 陀 那 , 義 譯 為 「 出 曜 」 或 「 日 出 )。apadāne na sampāyati,引 喻 失 義 。Apadisa,【 陽 】 證 物 , 證 言 。Apadisati (apa+dis 指 出 +a) 作 證 , 引 述 。apadisi,【 過 】。Apadisana,【 中 】 指 出 。Apadesa,【 陽 】 理 由 , 陳 述 。Apadhāraṇa,【 中 】 蓋 子 。Apanāmana,【 中 】 移 開 , 趕 走 。Apanāmeti (apa+nam+e), 驅 逐 , 除 去 。apanāmesi,【 過 】。Apanidahati (apa+ni+dah 放 置 +a), 藏 , 隱 藏 。apanidahi,【 過 】。Apanihita, (Apanidahati 的 【 過 分 】) 隱 藏 。Apanīta, (apaneti 的 【 過 分 】) 已 取 走 , 已 除 去 。Apanudati (apa+nud 除 去 +a), 驅 趕 , 驅 散 。apanudi,【 過 】。Apanudana,【 中 】 移 掉 , 驅 除 。Apanuditu,【 陽 】 驅 除 者 。Apaneti (apa+nī 引 導 +a), 取 走 , 除 去 ( to lead away, take or put away, remove)。apanesi,【 過 】。pass. apanīyati. pp.apanīta。Apamāra,【 陽 】 癲 癇 症 。Apara(


Apalāyī,【 形 】 不 逃 的 , 大 膽 的 。Apalāleti (apa+lāl+e), 愛 撫 , 愛 。apalālesi,【 過 】。Apalibuddha,【 形 】 無 阻 礙 的 , 自 由 的 , 沒 有 障 礙 ( 沒 有 其 他 苦 惱 )。Apalikhati (apa+likh 抓 +a), 刮 掉 , 舔 掉 。apalikhi,【 過 】。Apalikhana,【 中 】 舔 掉 , 刮 掉 。Apalokana,【 中 】 許 可 , 同 意 。apalokana, 【 反 】。Apalokita, (Apaloketi 的 【 過 分 】) 1. 尊 敬 , 仰 望 , 請 求 , 通 知 。2. 不 崩 潰 (SA.43.12.-33./III,112...Apalujjanatāyaapalokitaṁ 以 不 崩 潰 , 為 ‘ 不 崩 潰 ’。)。Apaloketi (apa+lok 見 +e), 尊 敬 (to look ahead), 仰 望 (to look before), 請 求 (to be cautious), 照 料 (look after)。apalokesi,【 過 】。Apavagga,【 陽 】 最 後 引 渡 , 結 束 。Apavadati (apa+vad 說 +a), 責 備 , 責 怪 。apavadi,【 過 】。Apavāda,【 陽 】 責 備 , 責 怪 , 挑 剔 。Apavijjhati, 丟 棄 , 拒 絕 。Apaviddha(apavijjhati 的 【 過 分 】, Vedic apa + vyadh), 已 丟 棄 , 已 拒 絕 (thrown away, rejected, discarded, removed)。Apasakkati (apa+sakk+a), 避 開 , 移 動 。apasakki,【 過 】。apasakkita,【 過 分 】。Apasakkana,【 中 】 移 開 。Apasavya,【 中 】 右 邊 , 台 語 : 正 手 爿 。Apasādana,【 中 】 蔑 視 。Apasādita, (Apasādita 的 【 過 分 】) 輕 視 , 衰 退 , 貶 損 。Apasādeti (apa+sad 坐 +e), 輕 視 , 衰 退 , 貶 損 。apasādesi,【 過 】。Apasmāra,【 陽 】 癲 癇 症 。 參 考 apamāra。Apassaya,【 陽 】1. 支 援 。2. 墊 子 。3. 枕 頭 。apassayika,【 形 】 躺 在 。Apassita, (Apasseti 的 【 過 分 】), 已 倚 靠 , 已 仰 賴 。Apasseti, apassayati (apa+si 眠 、 臥 +e 或 aya), 倚 靠 , 仰 賴 。apassayi,【 過 】。Apassena-phalaka,【 中 】 墊 板 。Apahatu(Apahatar),【 陽 】 除 去 的 人 (one who takes away or removes, destroyer)。Apaharati (apa+har 拿 +a), 除 去 , 取 走 , 搶 奪 。apahari,【 過 】。apahaṭa,【 過 分 】。Apaharaṇa,【 中 】 移 開 , 偷 。Apahāra,【 陽 】 取 走 , 搶 奪 。Apāṅga,【 陽 】 眼 角 。Apākaṭa,【 形 】 潛 伏 的 (latent), 不 明 的 。Apācī,【 陰 】 南 方 。Apācīna,【 形 】 向 西 的 。Apāda, apādaka,【 形 】 無 足 的 , 爬 行 的 , 匍 匐 的 。Apāṇa,【 中 】 呼 出 。Apādāna,【 中 】 分 離 , 離 格 。Apāpuraṇa, avāpuraṇa(=kuñcika),【 中 】 鑰 匙 。Apāpurati, Avāpurati (apa+ā+pur+a), 打 開 。Apāya(Sk. apāya


nipatanti ettha dukkaṭakārinoti vinipāto. Vinassantā vā ettha patanti saṁbhijjamānaṅgapaccaṅgātipi vinipāto.Natthi ettha assādasaññito ayoti nirayo. Atha vā apāyaggahaṇena tiracchānayoniṁ dīpeti. Tiracchānayoni hiapāyo sugatito apetattā, na duggati mahesakkhānaṁ nāgarājādīnaṁ sambhavato. Duggatiggahaṇena pettivisayaṁ.So hi apāyo ceva duggati ca, sugatito apetattā dukkhassa ca gatibhūtattā. Na tu vinipāto asurasadisaṁavinipatitattā. Vinipātaggahaṇena asurakāyaṁ. So hi yathāvuttena atthena apāyo ceva duggati casabbasamussayehi ca vinipatitattā vinipātoti vuccati.(「 苦 界 」 等 幾 個 字 都 是 地 獄 的 異 名 。 因 為 地 獄 無 得 天 與 解 脫的 因 緣 及 缺 乏 福 德 之 故 , 或 因 不 受 諸 樂 之 故 為 「 苦 界 」。 因 為 是 苦 的 趣 ── 即 苦 的 依 處 故 為 「 惡 趣 」; 或 由 多瞋 及 惡 業 而 生 的 趣 為 「 惡 趣 」。 因 為 作 惡 者 不 願 意 而 墮 的 地 方 故 為 「 墮 處 」( 落 難 處 ); 或 因 滅 亡 之 人 破 壞 了 四肢 五 體 而 墮 於 此 處 故 為 「 墮 處 」。 因 為 這 裏 是 毫 無 快 樂 利 益 可 說 的 , 故 為 「 地 獄 」。 或 以 苦 界 一 語 說 為 畜 界 ,因 為 畜 界 不 是 善 趣 故 為 苦 界 , 又 因 有 大 威 勢 故 龍 王 等 亦 生 其 中 故 非 惡 趣 。 以 「 惡 趣 」 一 語 說 為 餓 鬼 界 , 因 為他 不 是 善 趣 及 生 於 苦 趣 , 故 為 苦 界 及 惡 趣 , 但 不 是 墮 趣 , 因 為 不 如 阿 修 羅 的 墮 趣 之 故 。 以 「 墮 趣 」 一 語 說 為阿 修 羅 , 因 依 上 面 所 說 之 義 , 他 為 苦 界 及 惡 趣 , 並 且 因 為 棄 了 幸 福 而 墮 其 處 故 為 墮趣 。)DA.16./II,544(CS:p.2.134):「 地 獄 , 實 是 所 謂 的 不 從 何 處 ( 去 來 )(= 無 自 由 ), 無 增 長 , 是 ‘ 離 去 ( 福 樂 ) 處 ’。依 靠 苦 的 趣 , 為 ‘ 苦 趣 ’。 那 些 犯 錯 者 , 他 們 跌 入 無 法 控 制 的 地 方 , 為 ‘ 落 難 處 ’。」(Nirayādayo hi vaḍḍhisaṅkhātatoayato apetattā apāyā. Dukkhassa gati paṭisaraṇanti duggati. Ye dukkaṭakārino, te ettha vivasā nipatantītivinipātā.)( 離 去 ( 福 樂 ) 處 、 苦 趣 、 落 難 處 都 是 地 獄 的 同 義 詞 。) (Dhātumālā 語 法 論 , CS:p.144)..pāyoti ca nirayotiracchānayoni pettivisayo asurakāyoti cattāro apāyā.( 地 獄 、 畜 生 、 餓 鬼 、 阿 修 羅 , 即 為 四 惡 趣 。)Apāyati,【 陽 】 逃 走 。apāyaṁsu(2p.aor.), ( 他 們 ) 逃 走 。S.11.6./I,224...Parājitā ca kho, bhikkhave, devā apāyaṁsvevauttarenamukhā, abhiyaṁsveva ne asurā.( 諸 比 丘 ! 已 戰 敗 之 諸 天 向 北 逃 逸 , 諸 阿 修 羅 ( 隨 後 ) 攻 打(abhiyaṁsu


無 意 識 , 將 臥 在 地 上 , 就 像 朽 木 一 樣 。)Apeti (apa+i+a), 走 開 , 消 失 。apesi,【 過 】。Apetteyyatā,【 陰 】 不 孝 父 親 。Apeyya,【 形 】 不 可 飲 的 , 不 應 該 喝 的 。Apuññābhisaṅkhāra,【 陽 】 非 福 行 。Appa, appaka,【 形 】 小 的 , 少 的 , 無 關 重 要 的 。【 中 】 一 點 點 。appakasirena,【 副 】 無 困 難 。Appakicca, 【 形 】 少 責 任 。 KhA.240. .. Appaṁ kiccamassāti appakicco, nakammārāmatābhassārāmatāsaṅgaṇikārāmatādi-anekakiccabyāvaṭo, atha vā sakalavihārenavakammasaṅghaparibhogasāmaṇera- ārāmikavosāsanādikiccavirahito, attanokesanakhacchedanapattacīvarakammādiṁ katvā samaṇadhammakiccaparo hotīti vuttaṁ hoti.( 少 俗 務 .. 是 少 有 作 務之 事 。 少 作 種 種 事 務 , 包 括 少 作 園 林 , 少 廢 話 , 少 結 伴 等 。 換 句 話 說 , 免 除 所 有 在 精 舍 新 的 僧 務 , 沙 彌 的 養成 , 或 僧 伽 園 的 作 務 等 。( 至 於 ) 自 己 的 頭 髮 、 指 甲 的 修 剪 , 衣 缽 的 修 護 等 , 及 其 他 必 要 的 沙 門 法 , 則 應 該 作 。)Alpa,【 梵 】 一 , 小 , 少 , 少 分 , 尟 , 尠 , 減 , 無 , 短 , 短 促 。Appakiṇṇa,【 形 】 不 擁 擠 的 , 安 靜 的 。Appagabbha,【 形 】 不 驕 傲 的 , 不 鹵 莽 的 。Appaggha,【 形 】 無 價 值 的 , 不 值 的 。Appaccaya,【 陽 】 不 滿 , 悶 悶 不 樂 的 樣 子 。【 形 】 沒 有 因 素 。Appaṭigha,【 形 】 不 妨 害 的 , 沒 有 忿 怒 , 沒 有 反 擊 , 無 對 ( 阿 毘 達 摩 用 語 )。【 陽 】【 中 】 沒 有 反 擊 。【 反 】sappaṭigha,有 對 。Appaṭinissagga,【 陽 】 不 放 棄 。Appaṭipuggala,【 陽 】 無 比 肩 者 , 無 等 倫 者 。Appaṭibaddha,【 形 】 不 連 接 的 , 不 依 靠 的 。Appaṭibhāṇa,【 形 】 使 迷 惑 的 , 使 不 知 所 措 的 , 使 昏 亂 的 。Appaṭima,【 形 】 無 比 的 。Appaṭivattiya,【 形 】 不 倒 退 的 。Appaṭivāna,【 形 】 不 畏 縮 的 。appaṭivānī,【 陽 】 熱 心 的 人 。Appaṭividdha,【 形 】 未 達 到 的 , 未 瞭 解 的 。Appaṭivedha(a+paṭi+vyadhī), 不 通 達 , 不 知 。Appaṭivedhāti appaṭivijjhanena apaccakkhakiriyāya.( 不 貫 通 、 不 明白 )(AA.4.1.))Appaṭisandhika,【 形 】1. 不 會 再 生 的 。2. 無 法 修 好 的 。Appaṇā, appanā(


Appatīta(a + patīta, of prati + i, Sk. pratīta),【 形 】 得 罪 , 冒 犯 , 惹 怒 。Pārā.III,168 (CS:Pārā.pg.257)..Appatītoti tenaca kopena, tena ca dosena, tāya ca anattamanatāya, tāya ca anabhiraddhiyā appatīto hoti.( 不 滿 .. 以 脾 氣 暴 躁 、 以 瞋恚 、 以 不 滿 意 、 以 不 滿 足 , 為 不 滿 。)Appaduṭṭha(a + paduṭṭha) ,【 形 】 不 生 氣 的 , 不 腐 爛 的 (not corrupt, faultless, of good behaviour)。Appadhaṁsika,Appadhaṁsiya(grd. of a + padhaṁseti),【 形 】 不 該 違 犯 的 (not to be violated or destroyed,inconquerable, indestructible)。Appanā, 安 止 ( 定 )。《 廣 釋 》(Vibhv.CS:p.258):Sampayuttadhammehi ārammaṇe appento viya pavattatīti vitakkoappanā.( 安 止 ( 定 ): 在 已 固 定 在 相 應 諸 法 的 所 緣 上 如 轉 起 ‘ 尋 ’, 為 安 止 。) 可 知 ,‘ 尋 ’ 是 達 到 安 止 ( 定 ) 的 重 要 關鍵 。Rūpa-arūpa-lokuttara-magga-phala-anurūpa-samatha-vipassana-bhāvanā-citta-abhinīharaṇa-anurūpato,appanāya vīthi appanāvīthi.(( 與 ) 色 界 無 色 界 出 世 間 道 、 果 一 致 , 與 熱 切 的 奢 摩 他 、 毘 缽 舍 那 修 習 心 一 致 , 安 止的 心 路 , 為 安 止 心 路 。)Appamajjana, 【 中 】 疏 忽 。KhA.142...appamajjanaṁ appamādo. ( 不 疏 忽 , 為 ‘ 不 放 逸 ’。)Appamaññā(a + pamaññā, abstr. fr. pamāṇa = Sk. *pramānya),【 陰 】 無 量 心 (catasso appamaññā 四 無 量 = cattārobrahmavihārā 四 梵 住 ), 即 : 慈 mettā、 悲 karuṇā、 喜 muditā、 捨 upekkhā。Appamatta 1 (appa + matta),【 形 】 輕 微 的 , 微 小 的 , 無 關 重 要 的 。appamattaka,【 中 】 瑣 事 , 少 量 , 小 事 。Appamatta 2 (a+pamatta, pp. of pamajjati< mad( 梵 mad / mand) 使 被 發 狂 ),【 形 】 不 放 逸 的 (not negligent)。AA.7.79./IV,67...Appamattoti sati-avippavāse ṭhito.( 不 放 逸 .. 住 立 於 與 ( 正 ) 念 不 分 離 。) MA.7./I,180...Appamatto kammaṭṭhāne sati avijahanena. ( 不 放 逸 .. 於 業 處 不 放 棄 ( 正 ) 念 。) MA.57./III,107...Appamattotikammaṭṭhāne satiṁ avijahanto. ( 不 放 逸 .. 於 業 處 ( 正 ) 念 不 放 棄 。)Appamāṇa,Appamāna,【 形 】1. 無 量 的 , 無 限 的 ( “without measure”, immeasurable, endless, boundless, unlimited,unrestricted all-permeating)。2. 無 不 同 的 , 不 相 干 的 ( “without difference”, irrelevant)。Appamāda (a+pamāda


( 即 多 給 少 拿 , 少 給 更 少 拿 , 但 不 是 一 無 所 有 );2. 證 得 ( 禪 那 而 ) 少 欲 ;3. 經 教 少 欲 ;4.( 保 持 ) 頭 陀 少 欲 , 四 種 少 欲 。)。alpêcchā-saṃtuṣṭi, alpêcchatā, alpêcchuḥ saṃtuṣṭaḥ,【 梵 】 少 欲 知 足 。Appita, (appeti 的 【 過 分 】;cp. BSk. arpita), 已 應 用 、 已 集 中 (fixed, applied, concentrated (mind))。2. 帶 到 、 固 定 在(brought to, put to, fixed on J.VI.78 (maraṇamukhe))。visappita, 毒 箭 (an arrow to which) poison (is) applied, so readfor visap(p)īta at J.V.36 & Vism.303)。byappitā(< vi+appitā 已 集 中 ), ( 心 ) 已 很 集 中 。Appiya,【 形 】 不 喜 的 , 不 合 意 的 。D.22./II,306...“Katamo ca, bhikkhave, appiyehi sampayogo dukkho? Idha yassate honti aniṭṭhā akantā amanāpā rūpā saddā gandhā rasā phoṭṭhabbā dhammā, ye vā panassa te honti anatthakāmāahitakāmā aphāsukakāmā ayogakkhemakāmā, yā tehi saddhiṁ saṅgati samāgamo samodhānaṁ missībhāvo, ayaṁvuccati, bhikkhave, appiyehi sampayogo dukkho.( 然 , 諸 比 丘 ! 什 麼 是 ‘ 怨 憎 會 苦 ’ 呢 ? 於 此 , 凡 是 不 可 喜 的 、 不愉 快 的 、 不 合 意 的 色 (n.)、 聲 (m.)、 香 (m.)、 味 (m.)、 觸 (n.)、 法 (m.n.); 或 者 凡 是 無 益 的 欲 、 無 利 的 欲 、 麻 煩 的欲 、 無 從 執 著 中 釋 放 的 欲 , 和 合 、 集 合 、 聯 合 、 會 合 。 諸 比 丘 ! 這 稱 為 ‘ 怨 憎 會 苦 ’。)Appekadā,【 副 】(api+ekadā), 有 時 。Appeti (ap+e), 應 用 , 固 定 。appesi,【 過 】。appenta,【 現 分 】 已 固 定 。Appeva, appeva nāma,【 無 】 如 果 … 就 好 , 如 果 … 就 行 。Appesakka,【 形 】 小 影 響 力 。Appossukka,【 形 】 不 關 心 , 生 活 悠 閒 (unconcerned, living at ease, careless, “not bothering”, keeping still, inactive;instock phrase appossukka tuṇhībhūta saṅkasāya “living at ease, given to silence, resigned); Th 2, 457 (= nirussukkaThA 282); Sn 43 (= abyāvaṭa anapekkha Nd 2 72); Dh 330 (= nirālaya DhA IV.31); J I.197; IV.71; Miln.371 (a. tiṭṭhatito keep still); DA I.264.Appossukkatā),【 陰 】 不 活 躍 、 勉 強 (inaction, reluctance, carelessness, indifference.)。Apphuṭa, Apphuta,【 形 】 不 觸 及 , 不 彌 漫 的 (untouched, unpervaded, not penetrated)。Apphoṭā (


Abbhaka( 梵 abhraka),【 中 】 滑 石 , 石 墨 , 粉 狀 石 墨 。Abbhakkhāti (abhi 全 面 +ā+khā 掘 +a), 中 傷 , 反 對 。abbhakkhāsi,【 過 】。Abbhakkhāna (


方 式 。4. 接 納 樂 受 (sādiyati cāti)。) KhA.26...Abrahmacariyanti aseṭṭhacariyaṁ,dvayaṁdvayasamāpattimethunappaṭisevanā kāyadvārappavattā asaddhammappaṭisevanaṭṭhānavītikkamacetanāabrahmacariyaṁ.( 非 梵 行 .. 非 殊 勝 行 (= 卑 劣 行 ), 以 從 事 非 正 法 原 因 的 違 犯 之 思 (= 心 ), 運 用 身 門 , 雙 雙 達 到 三摩 缽 地 ( 性 高 潮 ) 從 事 婬 欲 , 為 非 梵 行 。) KhA.34...Abrahmacariyā veramaṇiyā vigatapaccatthikatāsabbajanapiyatā annapānavatthasayanādīnaṁ lābhitā sukhasayanatā sukhappaṭibujjhanatā apāyabhayavinimuttatāitthibhāvappaṭilābhassa vā napuṁsakabhāvappaṭilābhassa vā abhabbatā akkodhanatā paccakkhakāritāapatitakkhandhatā anadhomukhatā itthipurisānaṁ aññamaññapiyatā paripuṇṇindriyatā paripuṇṇalakkhaṇatānirāsaṅkatā appossukkatā sukhavihāritā akutobhayatā piyavippayogābhāvatāti evamādīni.( 離 非 梵 行 ( 的 果 報 ).. 沒有 仇 敵 , 一 切 人 所 喜 愛 , 獲 得 食 物 、 飲 料 、 衣 服 、 住 處 , 躺 臥 快 樂 , 醒 覺 快 樂 , 解 脫 苦 界 (= 惡 趣 ) 的 怖 畏 , 不會 生 為 女 性 或 不 能 男 , 不 忿 怒 、 不 掩 飾 、 不 驚 慌 、 臉 不 下 向 ( 丟 臉 ), 男 女 相 愛 , 諸 根 圓 滿 , 諸 相 圓 滿 , 無 疑 惑 、生 活 悠 閒 、 樂 住 , 無 怖 畏 處 , 無 離 別 喜 愛 , 如 此 等 ( 果 報 )。)(KhA.34.)( 按 ..「 不 會 生 為 女 性 」((na)itthibhāvappaṭilābhassa), 乃 由 「 願 生 為 男 」 或 「 不 願 生 為 女 」 來 決 定 。))Abrahmacārin (a 非 +brahmacārin 梵 行 【 形 】),【 形 】 非 梵 行 。Abrāhmaṇa (a 非 +brāhmaṇa 婆 羅 門 ),【 陽 】 非 婆 羅 門 。Abhabba (a 不 +bhabba 能 夠 、 可 能 ),【 形 】 不 能 的 , 不 精 通 的 。abhabbatā, 無 能 , 不 可 能 性 。Abhaya (a 無 +bhaya 恐 懼 ),【 形 】 安 全 的 , 無 畏 的 。【 中 】 無 恐 懼 。Abhayā,【 陰 】 訶 子 。1. 一 種 東 印 度 喬 木 (Terminalia chebula), 常 綠 喬 木 , 葉 子 卵 形 或 橢 圓 形 。 果 實 像 橄 欖 , 可以 入 藥 , 有 輕 瀉 、 止 咳 等 作 用 。 産 於 中 國 雲 南 、 廣 東 , 以 及 印 度 、 緬 甸 、 馬 來 亞 等 地 。 它 是 「 三 果 粉 」(Triphalachurna) 的 三 種 成 份 之 一 ,Amalaki, Vibhitaki and Harītaki(=abhayā), 治 療 消 化 不 良 dyspepsia, 痔 瘡 piles, 血 濁impurity of blood, 眼 睛 感 染 irritation in eye & 出 血 haemorrhage。)。2. 這 種 植 物 的 果 實 , 也 叫 藏 青 果 。Abhava (a 不 +bhava 變 成 ), 不 變 成 , 無 , 非 有 。Abhavissa(


Abhikūjati (abhi+kuj 鴣 鴣 叫 +a), 鳥 鳴 ,( 鳥 ) 唱 。abhikūji,【 過 】。Abhikūjana,【 中 】 鳥 的 歌 唱 。Abhikīḷati [abhi + kīḷati] to play (a game), to sport Miln.359 (kīḷaṁ).Abhikūjita [Pv.II,12 3 (cakkavāka°; so read for kujita).Abhikūjita(abhi + kūjita, pp. of kūj),【 過 分 】( 鳥 的 歌 ) 已 響 亮 (resounding (with the song of birds))。cakkavakkābhikūjitā(Pv.2-12./p.42.), 紅 鵝 叫 聲 。Cp. abhinikūjita.Abhikkanta (abhikkamati 的 【 過 分 】;in sense of Sk. and also P. atikkanta), 【 形 】【 中 】1. 向 前 走 , 已 越 過 (lit. goneforward, gone out, gone beyond)。 2. 太 美 妙 了 ( 極 優 美 、 極 可 欲 、 極 可 喜 、 極 美 善 、 超 群 )(excellent, supreme (=sundara))。【 中 】 前 進 。abhikkantāya rattiyā, 初 夜 分 (6-10pm)。Abhikkantaṁ,【 歎 】 向 前 走 !(going forward (and backward), approach (and receding))。 已 超 群 ! 太 美 妙 了 ! 太 棒了 !S.3.1./I,70.(《 相 應 部 》 有 73 處 )..“Abhikkantaṁ, bhante, abhikkantaṁ, bhante! Seyyathāpi bhante, nikkujjitaṁvā ukkujjeyya paṭicchannaṁ vā vivareyya, mūḷhassa vā maggaṁ ācikkheyya andhakāre vā telapajjotaṁdhāreyya--‘Cakkhumanto rūpāni dakkhantī’ti.( 大 德 ! 太 美 妙 了 ! 大 德 ! 太 美 妙 了 ! 大 德 ! 譬 如 倒 者 扶 起 , 覆 者揭 露 , 迷 者 示 道 , 暗 中 舉 燈 ,‘ 有 眼 者 得 見 諸 物 ’。)Abhikkantāya rattiyā ([abhikkantāya 向 前 走 (【 陰 】【 單 】【 處 】,【 過 分 】)] [rattiyā 夜 間 (【 陰 】【 單 】【 處 】)] ), 在已 向 前 走 的 夜 間 。Abhikkama,【 陽 】I.【 陽 】 向 前 走 , 前 進 (going forward, approach, going out;opp. paṭikkama going back))。【 過 分 】[paṭikkama 走 回 ] 。II. 向 前 走 (【 單 . 貳 . 命 】)。abhikkamosāna(abhikkama+osāna 停 止 ), 停 止 前 進 。Abhikkamosānaṁpaññāyati no paṭikkamoti: 知 道 ( 病 ) 停 止 復 原 不 減 退 。Abhikkamati (abhi 全 面 +kam 走 +a), 進 行 , 向 前 走 ( 直 譯 : 全 面 走 ) (goes forward, approaches, advances, progresses)。【2. 複 . 命 】abhikkamatha。【 過 分 】abhikkanta。abhikkami,【 過 】。Abhikkhaṇa,【 形 】 不 變 的 。abhikkhaṇaṁ,【 副 】 不 變 地 , 時 常 。Abhikkhaṇati (abhi 全 面 +khā 掘 +a), 掘 出 。abhikkhaṇi,【 過 】。Abhikkhaṇana,【 中 】 掘 , 挖 。Abhigajjati (abhi 全 面 +gad 說 +ya), 吼 , 打 雷 。abhigajji,【 過 】。Abhigajjana,【 中 】 吼 聲 , 雷 鳴 。Abhigijjhati (abhi 全 面 + gidh 貪 婪 +ya), 覬 覦 , 渴 望 。abhigijjhi,【 過 】。aññamaññābhigijjhanti, 互 相 覬 覦(S.1.28./I,15)。Abhigijjhana,【 中 】 覬 覦 , 渴 望 , 貪 欲 。Abhigīta (abhi 全 面 +gīta 唱 誦 (【 過 分 】) ),(abhigāyati 的 【 過 分 】), 已 唱 。Abhighāta,【 陽 】1. 撞 擊 , 衝 擊 , 接 觸 。2. 殺 害 。Abhighātana,【 中 】 殺 害 , 破 壞 , 毀 壞 。Abhighātī,【 陽 】 敵 人 , 破 壞 者 。Abhijappati (abhi 全 面 +jap( 梵 jap) 喃 喃 自 語 +a), 祈 禱 (praying for), 喃 喃 而 語 。abhijjappi,【 過 】。Abhijappā (


多 經 》 卷 第 三 百 八 十 三 (T6.979.3 ~ 980.1)..「 非 黑 非 白 法 , 感 非 黑 非 白 異 熟 , 所 謂 預 流 果 , 或 一 來 果 , 或 不 還果 , 或 阿 羅 漢 果 , 或 獨 覺 菩 提 , 或 復 無 上 正 等 菩 提 。」(cf. T7.383.1.、729.2)Abhijānana,【 中 】 盡 知 , 證 知 。Abhijānāti (abhi 全 面 +ñā 知 +nā), 盡 知 ( 全 面 知 ), 證 知 。abhijjāni,【 過 】。【 單 . 壹 . 現 】abhijānāmi。【3 單 . 過 】abbhaññāsi。【3. 複 . 過 】abbhaññaṁsu; 【 過 分 】abhiññāta; 【 獨 】abhiññāya, abhiññā}。Abhijāyati (abhi 全 面 +jan( 梵 jan / jā) 生 +ya), 出 生 得 好 , 出 現 得 好 。Abhijigiṁsati (abhi 全 面 +har 運 +sa), 願 克 服 。abhijigiṁsi,【 過 】。Abhijjanaka, abhijjamāna,【 形 】 未 打 破 的 , 未 分 開 的 。Abhijjamāna(ppr. passive of a + bhid( 梵 bhid)) 破 碎 , see bhindati),【 現 分 】 無 被 迸 裂 , 無 被 拆 散 。Abhijjhā(abhi+dhyā 想 ),【 陰 】 貪 婪 ( 台 語 :tham lam 5 ), 妄 羨 , 古 譯 : 增 伺 。abhijjhālu,【 形 】 貪 婪 的 , 妄 羨 的 。A.3.66./I,194... “Abhijjhāti kho ahaṁ, Sāḷhā, etamatthaṁ vadāmi. Luddho kho ayaṁ, Sāḷhā, abhijjhālu pāṇampihanati, adinnampi ādiyati, paradārampi gacchati, musāpi bhaṇati, parampi tathattāya samādapeti, yaṁ sa hotidīgharattaṁ ahitāya dukkhāyā”ti.(「 沙 羅 哈 ! 我 說 貪 婪 這 意 思 。 舍 羅 哈 ! 這 貪 心 , 是 因 貪 欲 而 殺 有 息 者 , 取 不該 取 之 物 , 與 他 人 之 妻 通 , 說 虛 誑 , 也 煽 動 他 這 樣 作 , 凡 此 , 能 引 長 夜 之 無 益 與 苦 。)Abhijjhādomanassa (abhijjhā 貪 欲 【 陰 】+domanassa 不 如 意 【 中 】),【 陽 】 貪 欲 及 不 如 意 。Abhijjhāvisamalobha (abhijjhā 貪 婪 【 陰 】+visama 不 平 順 的 【 形 】+lobha 貪 欲 【 陽 】),【 陽 】 貪 欲 。Abhijjhāyati (abhi 全 面 +jhe+a), 願 望 , 妄 想 。abhijjhāyi,【 過 】。abhijjhita,【 過 分 】。Abhiñña (


Abhitoseti (abhi 超 勝 +tus 滿 足 +e), 徹 底 地 滿 足 。abhitosesi,【 過 】。Abhitthanati (abhi 超 勝 + than 吼 +a), 打 雷 。abhitthani,【 過 】。abhitthanita,【 過 分 】。Abhittharati (abhi 超 勝 +tarati2 匆 忙 ), 催 促 , 趕 緊 作 。abhitthari,【 過 】。【3 單 . 祈 . 反 照 】abhittharetha。Abhitthavati (abhi 全 面 + thu 稱 讚 +a), 稱 讚 。abhitthavi,【 過 】。Abhitthavana,【 中 】 稱 讚 。Abhitthuta, (abhi 全 面 +tthavati 的 【 過 分 】)。Abhitthunāti (abhi 全 面 + thu 稱 讚 +nā), 稱 讚 。abhitthuni,【 過 】。Abhidosa,【 陽 】 昨 晚 。abhidosika,【 形 】 昨 晚 的 。( 參 考 ābhidosa)。Abhidhamati (abhi 全 面 +dham)( 梵 dham/ dhmā) 吹 +a), 吹 。abhidhami,【 過 】。Abhidhamma (abhi 超 勝 、 對 +dhamma 法 ),【 陽 】 超 勝 的 法 , 對 法 , 阿 毘 達 摩 , 論 藏 。abhidhammika,【 形 】 論 藏師 。 巴 利 論 藏 (Abhidamma-piṭaka) 有 七 部 論 : 一 、 法 集 論 (Dhammasaṅgaṇī)。 二 、 分 別 論 (Vibhaṅga)。 三 、 論 事(Kathāvatthu)。 四 、 人 施 設 論 (Puggalapaññatti)。 五 、 界 說 論 (Dhātukathā)。 六 、 雙 對 論 (Yamaka)。 七 、 發 趣 論(Paṭṭhāna)。Abhidhammapiṭaka Saṁgāyanassa pucchā vissajjanā (CS:p.2)..dhammātireka dhammavisesaṭṭhena bhanteAbhidhammoti vuccati.( 大 德 ! 超 越 法 與 有 別 於 法 之 義 , 稱 為 ‘ 阿 毘 達 摩 ’。)Abhidhammatthasaṅgaha,【 陽 】《 攝 阿 毘 達 摩 義 論 》 阿 耨 樓 陀 尊 者 ( 約 11~12 世 紀 上 半 期 的 人 ) 所 著 , 是 巴 利 佛 教 中一 部 最 精 拔 的 作 品 , 文 簡 義 豐 , 敘 述 了 各 種 重 要 的 法 相 , 有 系 統 地 介 紹 了 全 部 論 藏 的 綱 要 書 。《 說 一 切 有 部 發智 大 毘 婆 沙 論 》 卷 第 一 , 列 出 阿 毘 達 磨 諸 論 師 對 「 阿 毘 達 磨 」 之 定 義 :1. 於 諸 法 相 能 善 決 擇 能 極 決 擇 。2. 於 諸法 性 能 善 覺 察 能 善 通 達 。3. 能 於 諸 法 現 觀 作 證 。4. 法 性 甚 深 能 盡 原 底 。5. 諸 聖 慧 眼 由 此 清 淨 。6. 能 善 顯 發 幽 隱法 性 。7. 所 知 法 性 無 始 幽 隱 , 離 此 無 有 能 顯 發 。8. 所 說 法 性 無 有 乖 違 , 若 有 能 於 阿 毘 達 磨 自 相 共 相 極 善 串 習 ,必 無 有 能 如 法 問 難 , 令 於 法 性 有 少 違 。10. 能 伏 一 切 外 道 他 論 。11. 常 能 決 擇 契 經 等 中 諸 法 性 相 。12. 於 十 二 支緣 起 法 性 善 覺 了 。13. 以 能 現 觀 四 聖 諦 法 。14. 善 說 修 習 八 聖 道 法 。14. 能 證 涅 槃 。15. 能 於 諸 法 以 無 量 門 數 數 分別 。16. 於 雜 染 清 淨 繫 縛 解 脫 流 轉 還 滅 法 , 以 名 身 、 句 身 、 文 身 次 第 結 集 安 布 分 別 。17. 此 是 究 竟 慧 , 此 是 決 斷慧 , 此 是 勝 義 慧 , 此 是 不 謬 慧 。18. 求 解 脫 者 修 正 行 時 , 能 為 分 別 所 未 了 義 , 謂 此 是 苦 , 此 是 苦 因 , 此 是 苦 滅 ,此 是 趣 滅 道 。 此 是 加 行 道 , 此 是 無 間 道 , 此 是 解 脫 道 , 此 是 勝 進 道 , 此 是 向 道 , 此 是 得 果 , 能 正 分 別 如 是 等義 。19. 此 法 增 上 。 如 有 頌 言 : 慧 於 世 間 尊 , 能 決 擇 趣 向 , 以 正 了 知 故 , 老 死 盡 無 餘 。20. 慧 能 照 法 。 如 契 經 說 :一 切 照 中 我 說 慧 照 最 為 上 首 。21. 於 諸 法 中 涅 槃 最 上 , 此 法 次 彼 。22. 阿 謂 除 棄 , 毘 謂 決 擇 。 此 法 能 除 棄 決 擇 。何 所 除 棄 ? 謂 結 縛 、 隨 眠 、 隨 煩 惱 、 纏 。 何 所 決 擇 ? 謂 蘊 、 界 、 處 、 緣 起 。 諦 食 及 沙 門 果 菩 提 分 等 。23. 阿 毘者 是 助 言 顯 現 前 義 , 此 法 能 引 一 切 善 法 , 謂 諸 覺 分 皆 現 在 前 。24. 阿 毘 者 是 助 言 顯 增 上 義 。25. 阿 毘 助 言 顯 恭 敬義 , 此 法 尊 重 可 恭 敬 。(T27.4.1 ~ 3)Abhidhā,【 陰 】abhidhāna,【 中 】 命 名 , 名 稱 , 世 尊 說 , 名 , 名 義 , 施 設 , 能 詮 , 言 , 言 語 , 言 說 , 語 言 , 說 。Abhidhāvati (abhi 全 面 +dhāv 追 +a), 跑 向 , 催 促 。abhidhāvi,【 過 】。Abhidheyya,【 形 】 名 爲 。【 中 】 意 義 。Abhinata (abhi 全 面 namati 的 【 過 分 】), 已 彎 曲 , 已 鞠 躬 , 已 頂 禮 。Abhinadati (abhi 超 勝 +nad+a), 嗚 響 。abhinadi,【 過 】。Abhinadita, (abhi 超 勝 nadati 的 【 過 分 】),【 中 】 噪 音 。Abhinandati (abhi 超 勝 +nand 歡 喜 +a) 歡 慶 , 全 面 歡 喜 。【1. 單 . 過 】abhinandiṁ。【3 單 . 過 】abhinandi。【3. 複 . 過 】abhinanduṁ。【 獨 】abhinanditvā。【 未 被 】abhinanditabba。【3 單 . 祈 】abhinandeyya。【 過 分 】abhinandita。abhinandi,【 過 】。abhinandin (


【 過 分 】。abhinikkhamma,【 獨 】。Abhinikkhamana,【 中 】 放 棄 ( 頭 銜 ), 抛 棄 ( 野 心 ), 出 家 。Abhinikkhipati (abhi 全 面 +ni+khip 拋 +a), 躺 下 。abhinikkhipi,【 過 】。abhinikkhitta,【 過 分 】。Abhinikkhipana,【 中 】 放 下 。Abhininnāmeti (abhi 全 面 +ninnāmeti 使 … 轉 向 ), 使 … 全 面 轉 向 。dibbāya sota-dhātuyā cittaṁ abhinīharatiabhininnāmeti( 心 傾 注 天 耳 界 )。ceto-pariyañāṇāya cittaṁ abhinīharati abhininnāmeti( 心 傾 注 他 心 智 )。pubbe-nivāsānussati-ñāṇāya cittaṁ abhinīharati abhininnāmeti( 心 傾 注 宿 住 隨 念 智 )。sattānaṁcutūpapāta-ñāṇāya cittaṁ abhinīharati abhininnāmeti( 心 傾 注 有 情 死 生 智 )。Abhinimanteti (abhi 超 勝 +nimanteti 邀 請 ), 盛 情 邀 約 。Abhinimmina, 全 面 創 造 。Abhinimmināti (abhi 全 面 +nimmināti 創 造 ), 全 面 創 造 。【 過 分 】abhinimmita。Abhinipajjati (abhi 全 面 +ni+pad 去 +ya), 臥 在 。abhinipajji,【 過 】。abhinipanna,【 過 分 】。Abhinipatati (abhi 全 面 +ni+pat 落 下 +a), 跌 倒 , 衝 闖 。abhinipati,【 過 】。Abhinipāta,【 陽 】abhinipātana,【 中 】 跌 落 , 衝 闖 , 攻 擊 , 敲 擊 。abhinipātī,【 形 】 落 下 。Abhinippīḷeti (abhi 全 面 +ni+pīḷ 虐 待 +e), 壓 迫 , 騷 擾 。Abhinipphajjati (abhi 全 面 +ni+pad 去 +ya), 實 現 , 完 成 。abhinipphajji,【 過 】。abhinipphanna,【 過 分 】。Abhinipphatti,【 陰 】 産 品 , 成 就 。Abhinipphādita, (Abhinipphādeti 的 【 過 分 】), 已 生 産 , 已 完 成 。Abhinipphādeti (abhi 全 面 +ni+pad 去 +e), 生 産 , 呈 現 。abhinipphādesi,【 過 】。Abhinibbatta (abhinibbattati 的 【 過 分 】), 已 繁 殖 , 已 再 生 。Abhinibbatti(abhi 全 面 +nibbatti 生 出 ),【 陰 】abhinibbattana,【 中 】 生 成 , 轉 生 。Abhinibbatteti (abhi 全 面 +ni+vat 轉 +e), 生 産 , 呈 現 。abhinibbattesi,【 過 】。Abhinibbidā,【 陰 】 厭 世 。Abhinibbuta,【 形 】 完 全 地 平 靜 的 , 寂 靜 。Abhinimmita, (Abhinimmiṇāti 的 【 過 分 】 創 造 , 生 産 , 製 造 。Abhinimmiṇāti (abhi 全 面 +ni+mā 測 量 +ṇā), 創 造 , 生 産 , 製 造 。abhinimmiṇi,【 過 】。Abhiniropana,【 中 】 固 定 在 , 應 用 , 運 用 , 施 用 。Abhiniropeti (abhi 全 面 +ni 向 下 +rup 栽 種 +e), 注 入 , 灌 輸 , 諄 諄 勸 導 。abhiniropesi,【 過 】。abhiniropita,【 過 分 】。Abhinivajjeti (abhi 全 面 +ni 向 下 +vajjeti 使 … 被 避 免 ), 全 面 避 免 。【 獨 】abhinivajjetvā。Abhiniviṭṭha (Abhinivisati 的 【 過 分 】), 已 附 著 , 已 執 著 。Abhinivisati (abhi 全 面 +ni+vis(viś) 進 入 +a), 執 著 , 黏 附 著 。abhinivisi,【 過 】。Abhinivesa (abhi 全 面 +nivesa 安 頓 )( 梵 abhiniveśa),【 陽 】 傾 向 , 取 , 取 著 , 執 , 執 著 , 執 持 , 妄 執 , 愛 著 , 深 固 。‘sabbe dhammā nālaṁ abhinivesāyā’ti.( 一 切 法 實 不 值 於 貪 著 )(S.35.80./IV,50.;M.37./I,251.;A.7.58./IV. p.88)abhiniveseti (abhi 全 面 +niveseti 安 頓 ), 全 面 安 頓 , 傾 向 。【3 單 . 祈 】abhiniveseyya。Abhinisīdati (abhi 全 面 +ni+sad 坐 +a), 坐 近 , 入 坐 , 對 準 入 坐 。abhinisīdi,【 過 】。abhinisinna,【 過 分 】。Abhinissaṭa, (abhinissarati 的 【 過 分 】), 已 逃 脫 , 已 移 走 。Abhinīta (abhineti 的 【 過 分 】), 已 帶 來 。Abhinīla,【 梵 】 紺 靑 。Abhinīta ( [abhi 全 面 +neti 引 導 ] 的 【 過 分 】),【 過 分 】 全 面 引 導 。Abhinīhaṭa, (Abhinīharati 的 【 過 分 】), 已 取 出 。Abhinīharati (abhi 全 面 +ni+har 運 、 拿 +a), 全 面 運 出 , 取 出 , 指 向 , 熱 望 。abhinīhari,【 過 】。Abhinīhāra,【 陽 】 帶 動 , 取 出 , 熱 望 , 決 議 。DhsA.(PTS:648) 647...abhinīhārapaccupaṭṭhānā(〔 風 大 〕 以 ‘ 推 ’( 由內 往 外 ) 為 現 起 )。Abhipatthita, (Abhipattheti 的 【 過 分 】 極 度 渴 望 , 極 度 希 望 。na kāme abhipatthayaṁ ( 不 再 希 求 諸 慾 )。Abhipattheti (abhi 超 勝 +path+e), 極 度 渴 望 , 極 度 希 望 。abhipatthesi,【 過 】。Abhipāleti (abhi 超 勝 +pāl 保 護 +e), 極 度 保 護 , 極 度 保 持 , 極 度 保 存 。abhipālesi,【 過 】。abhipālita,【 過 分 】。Abhipīḷeti (abhi 超 勝 +pīḷ 虐 待 +e), 極 度 壓 迫 , 極 度 擠 榨 。abhipīḷesi,【 過 】。abhipīḷita,【 過 分 】。57


Abhipūrati (abhi 超 勝 +pūr( 梵 pṛ / pṛṇ/ pūr) 充 滿 +a), 極 度 充 滿 。abhipūri,【 過 】。abhipūrita,【 過 分 】。Abhippakiṇṇa (abhippakirati 的 【 過 分 】), 已 極 度 撒 滿 。abhippakirati, 撒 滿 。abhippamodati (abhi 全 面 +pamodati 徹 底 欣 喜 ), 全 面 徹 底 欣 喜 。abhippamodayati (abhippamodati 的 【 使 】), 使 … 全 面 徹 底 欣 喜 。abhippasanna (abhi 超 勝 +pasanna 明 淨 【 過 分 】),【 過 分 】 全 面 明 淨 。Abhippamodati (abhi 超 勝 +pa+mud+a), 極 歡 喜 , 極 滿 意 。abhippamodi,【 過 】。abhippamodita,【 過 分 】。Abhippasanna (abhippasīdati 的 【 過 分 】), 已 極 有 信 心 , 已 極 獻 身 , 已 極 投 入 於 。Abhippasāda,【 陽 】 極 有 信 心 , 極 熱 愛 , 極 投 入 。Abhippasāreti (abhi 全 面 +pa+sar( 梵 sṛ) 動 轉 +e), 伸 展 。abhippasāresi,【 過 】。Abhippasīdati (abhi 超 勝 +pa+sad 坐 +a), 有 信 心 , 投 入 於 。abhippasīdi,【 過 】。Abhibhavati (abhi 全 面 +bhū 變 成 +a), 全 面 克 服 , 全 面 征 服 。abhibhavi,【 過 】。【 獨 】abhibhuyya,【 過 分 】abhibhūta。Abhibhavana,【 中 】 全 面 克 服 , 打 敗 。Abhibhavanīya,【 形 】 應 該 全 面 克 服 的 。Abhibhāyatana (abhibhū 勝 +āyatana 處 ),【 中 】 勝 處 。Abhibhū (


Abhirucira,【 形 】 多 令 人 喜 愛 的 , 非 常 美 麗 的 。Abhiruyha, (abhiruhati 的 【 獨 】), 登 上 了 。Abhirūpa (abhi 超 勝 +rūpa 形 色 ),【 形 】 形 色 端 嚴 。SnA.v.410./II,383...Abhirūpoti dassanīyaṅgapaccaṅgo.( 形 色 端嚴 .. 肢 體 勻 稱 , 眾 所 樂 見 。)Abhiruhati, abhirūhati (abhi 超 勝 +ruh 上 升 、 生 長 +a), 登 上 , 上 去 。abhiruhi,【 過 】。abhirūhitvā,【 獨 】。Abhirūhana,【 中 】 上 升 , 攀 登 。Abhirūḷha (abhiruhati 的 【 過 分 】), 已 登 上 , 已 升 起 。Abhiroceti (abhi 超 勝 +ruc 發 光 +e), 喜 歡 , 尋 高 興 。Abhilakkhita (Abhilakkheti 的 【 過 分 】), 已 作 記 號 。Abhilakkheti (abhi 全 面 +lakkh 標 記 +e), 標 記 , 設 計 。abhilakkhesi,【 過 】。Abhilāpa,【 陽 】 演 講 , 講 話 。Abhilāsā,【 陰 】 希 望 , 欲 望 。Abhilepana (abhi 全 面 +lepana 塗 染 ),【 中 】 全 面 塗 染 。Abhivaṭṭa, abhivaṭṭha (abhivassati ‘ 全 面 下 雨 ’ 的 【 過 分 】) 已 下 雨 。Abhivaḍḍhati (abhi 全 面 +vaḍḍh 增 長 +a), 生 長 , 增 加 , 長 得 大 過 。abhivaḍḍhi,【 過 】。abhivaḍḍhita,【 過 分 】。Abhivaḍḍhana,【 中 】abhivaḍḍhi,【 陰 】 生 長 , 增 加 。Abhivaṇṇita, (Abhivaṇṇeti 的 【 過 分 】) 稱 讚 , 詳 細 , 解 析 。Abhivaṇṇeti (abhi 超 勝 +vaṇṇ 稱 讚 +e), 稱 讚 , 詳 細 , 解 析 。abhivaṇṇesi,【 過 】。Abhivadati (abhi 全 面 +vad 說 +a), 宣 佈 (to speak out, declare, promise), 歡 迎 (to welcome)。【 使 】abhivādeti。Abhivandati (abhi 超 勝 +vand 彎 腰 +a), 行 禮 , 敬 禮 (to salute respectfully, to honour, greet)。abhivandi,【 過 】。abhivandita,【 過 分 】。Abhivandiya (abhivandati 的 【 獨 】), 彎 了 腰 , 鞠 了 躬 。Abhivassati (abhi 全 面 +vass 下 雨 +a), 全 面 下 雨 。【 過 分 】abhivaṭṭa, abhivuṭṭha。abhivassi,【 過 】。Abhivādana,【 中 】abhivādanā,【 陰 】 致 敬 , 行 禮 。《 法 句 經 》Dh.v.109..Abhivādanasīlissa niccaṁ vuḍḍhāpacāyinocattāro dhammā vaḍḍhanti: āyu, vaṇṇo, sukhaṁ, balaṁ.( 好 樂 敬 禮 者 , 常 尊 於 長 老 , 四 法 得 增 長 : 壽 . 美 . 樂 與 力 。)南 傳 比 丘 受 人 禮 拜 時 , 常 念 誦 的 法 句 。 法 句 中 壽 . 美 . 樂 . 力 , 指 長 壽 、 莊 嚴 、 安 樂 、 力 量 。《 摩 奴 法 典 》(manu-smṛti)Ch.1.121..「 養 成 尊 敬 的 習 慣 和 常 尊 敬 長 者 , 它 們 壽 命 、 學 問 、 名 譽 和 力 量 , 四 樣 一 定 會 增 長 。」Abhivādeti (abhi 超 勝 +vad 說 +e, 直 譯 : 全 面 說 )( caus.of abhivadati), 行 禮 (to salute, greet, welcome, honour); 日 譯作 : 挨 拶 aisatzu。abhivādesi,【 過 】。abhivādita,【 過 分 】。abhivādetvā,【 獨 】。(abhivādayiṁ aor.= abhivādanaṁ kāresiṁvandiṁ VvA 24); Often in comb n with padakkhiṇaṁ karoti in sense of to bid goodbye, to say adieu, farewell, --Caus.II.abhivādāpeti to cause some one to salute, to make welcome Vin II.208 (°etabba).Abhivādetabba,【 祈 】 值 得 禮 拜 , 值 得 致 敬 。Abhivāyati (abhi 全 面 +vā 吹 +a), 吹 過 。abhivāyi,【 過 】。Abhivijināti (abhi 全 面 +vi+ji 勝 +nā), 征 服 。abhivijini,【 過 】。abhivijita,【 過 分 】。abhivijiya,【 獨 】。Abhivitaraṇa,【 中 】 捐 贈 物 。Abhivisiṭṭha,【 形 】 最 優 良 的 。Abhivuṭṭha, 已 下 雨 。 參 考 abhivaṭṭha 已 下 雨 。Abhivuddhi, ( 參 考 abhivaḍḍhi 生 長 ) 生 長 。Abhisaṅkhata (abhisaṅkharoti 的 【 過 分 】), 已 準 備 , 已 安 排 , 已 回 復 。Abhisaṅkharana,【 中 】 恢 復 , 安 排 。Abhisaṅkharoti (abhi 全 面 +saṁ 一 起 +kar 作 +o), 現 行 , 回 復 , 安 排 , 準 備 。abhisaṅkhari,【 過 】。Abhisaṅkhāra,【 陽 】 積 聚 , 準 備 。Abhisaṅkhipati(abhi + saṅkhipati) , 丟 在 一 起 , 堆 積 (to throw together, heap together, concentrate.Abhisaṅga,【 陽 】 黏 著 , 忠 於 , 堅 持 。Abhisaṅgī,【 形 】 頑 固 的 人 。Abhisajjati (abhi 全 面 +sajjati 執 著 ), 遷 怒 ( 直 譯 : 全 面 執 著 ), 附 上 , 縛 上 。abhisajji,【 過 】。【3 單 . 祈 】abhisaje。59


Abhisajjana,【 中 】 黏 著 , 忿 怒 。Abhisañcetayita,【 中 】 想 出 , 有 意 的 。Abhisañceteti (abhi 全 面 +saṁ+cit 想 +e), 想 出 (to bring, to consciousness, think out, devise, plan)。abhisañcesi,【 過 】。abhisañcetayita, 【 過 分 】。Abhi-saññā-nirodha, The prefix abhi qualifies, not saññā, but the whole compound, which means “trance” . It is anexpression used, not by Buddhists, but by certain wanderers. See saññā-vedayita-nirodha.Abhisaññūhati (abhi + saññūhati), 堆 積 , 集 中 ( to heap up, concentrate)。cp. abhisaṅkhipati.Abhisaṭa (abhisarati 的 【 過 分 】), 已 拜 訪 , 已 接 近 。Abhisatta (abhisapati 的 【 過 分 】), 已 被 咒 , 已 可 憎 。Abhisaddahati (abhi 全 面 +saṁ+dah 放 置 +a), 相 信 。abhisaddahi,【 過 】。Abhisanda(abhi + sanda( 流 程 )of syad, cp. BSk. abhisyanda),【 陽 】 流 出 , 結 果 , 等 流 ( 果 )(outflow, overflow, yield, issue,result)。kamm’ābhisanda, 業 果 。cattāro puññ’âbhisandā kusal’âbhisandā, 四 種 福 等 流 即 是 善 等 流 。Abhisandana,【 中 】 流 動 的 , 成 果 , 結 果 。Abhisandati (abhi 全 面 +sand(syad)+a), 流 出 , 滲 出 。abhisandi,【 過 】。Abhisandahati (abhi 全 面 +saṁ+dah 放 置 +a), 連 接 , 集 合 。abhisandahi,【 過 】。Abhisandeti ( abhi 全 面 +sandati 流 動 ), 的 【 使 】), 使 … 全 面 流 動 。Abhisanna ([abhisandati 全 面 流 動 ] 的 【 過 分 】),【 過 分 】 全 面 流 動 。Abhisapati (abhi 全 面 +sap 服 務 +a), 詛 咒 , 宣 誓 , 發 誓 。Abhisapana,【 中 】 宣 誓 , 詛 咒 。Abhisamāgacchati(abhi + sam + āgacchati), (cp. in meaning adhigacchati) 完 全 了 解 , 完 全 掌 握 (to come to(understand) completely, to grasp fully, to master)。abhisamāgantvā(=abhisamecca), ger.。Abhisamaya (abhi 全 面 +sama 平 息 +ya ( 抽 象 名 詞 )) (


Abhisiñcati (abhi 全 面 +siñcati 傾 注 ), 灌 頂 , 用 作 祭 祀 , 獻 給 , 使 神 聖 。abhisiñci,【 過 】。【 過 分 】abhisitta。SA.22.1./II,251.:Amatena abhisittoti nassidha aññaṁ kiñci jhānaṁ vā vipassanā vā maggo vā phalaṁ vā“amatābhiseko”ti daṭṭhabbo, madhuradhammadesanāyeva pana “amatābhiseko”ti veditabbo.( 以 甘 露 灌 頂 : 任 何 禪那 或 毘 婆 舍 那 或 道 或 果 稱 為 甘 露 灌 頂 , 此 為 可 以 被 見 到 的 ; 而 甘 露 法 的 說 教 , 可 以 被 知 道 的 。)Abhisitta, [abhisiñcati] 的 【 過 分 】, 灑 , 用 作 祭 祀 。Abhiseka,【 陽 】abhisiñcana, abhisecana, 灌 頂 。【 中 】 供 獻 , 齋 戒 沐 浴 , 洗 禮 , 灑 淨 。Abhiseceti, (abhisiñcati 的 【 使 】) 灑 , 用 作 祭 祀 。Abhihaṭa, (abhiharati 的 【 過 分 】)。Abhihaṭṭhuṁ (= abhihantiṁ, ger. of abhiharati) 【 獨 】 要 去 帶 近 來 (Only in praise abhihaṭṭhuṁ pavāreti, to offer havingfetched up)。Abhihata, Abhihanati 的 【 過 分 】 襲 擊 , 碰 撞 。Abhihanati (abhi 全 面 +han+a), 襲 擊 , 碰 撞 。abhihani,【 過 】。Abhiharati (abhi 全 面 +har 拿 +a), 帶 來 , 提 供 。abhihari,【 過 】。abhihareyya, 【 祈 】。abhiharitabba(=upanetabba,DṬ.17.-12/II,258.),【 義 】。Abhihāra,【 陽 】 取 近 , 提 供 。Abhihāreti (abhiharati 拿 來 的 【 使 】), 令 人 拿 來 。【3 單 . 過 】abhihārayi。Abhihita (abhidhāti 的 【 過 分 】), 已 講 。【 中 】 字 , 詞 , 話 。Abhīta, abhīru, abhīruka,【 形 】 大 膽 的 , 勇 敢 的 。Abhūta,【 形 】 不 真 的 , 錯 誤 的 。【 中 】 謊 言 ; 愚 者 , 說 謊 者 ( 直 譯 .. 非 生 物 ; 或 解 作 .. 不 成 材 )。abhūtakkhāna,【 中 】 一 則 謊 言 。abhūtavādī,【 陽 】 說 謊 者 。abhūtavādin (abhūta 虛 偽 【 過 分 】+vādin 說 【 形 】),【 形 】 說 謊 的 。Abhejja(grd. of a + bhid, cp. Sk. abhedya),【 形 】 不 可 分 散 的 , 不 可 分 開 的 (not to be split or divided)。abhejjapasāda,不 壞 淨 不 可 破 壞 的 堅 信 佛 、 法 、 僧 及 聖 戒 。 又 名 avecca-pasāda( 不 消 失 的 淨 信 )。Abhojja,【 形 】 不 適 宜 吃 的 。Amacca,【 陽 】1. 智 囊 團 , 樞 密 院 官 員 。2. 同 事 , 隨 從 ( )。mittamacca,【 陽 】 朋 友 與 同 事 。Amajja,【 中 】 不 陶 醉 的 。amajjapa,【 形 】 不 喝 酒 的 人 , 戒 酒 。Amagga (a 非 +magga 道 ),【 陽 】 非 道 。Amaṅkubhūta ( a 未 +maṅkubhūta 變 成 不 安 【 過 分 】),【 過 分 】 未 變 成 不 安 。Amata 1 (a 無 +mata mar( 梵 mṛ) 死 【 過 分 】; 梵 amṛta ),【 中 】 無 死 。amatandada,【 形 】 帶 來 不 死 境 。amatapada,【 中 】達 到 無 死 。amatamagga,【 陽 】 導 致 不 死 之 道 。amatadvāra(=amatassa dvāra), 不 死 之 門 ( 進 入 涅 槃 之 門 ;S.12.27.、28、33、49、50)。S.45.7./V,8...“Yo kho, bhikkhu, rāgakkhayo dosakkhayo mohakkhayo--idaṁ vuccati amataṁ. ( 比丘 ! 凡 是 滅 盡 染 、 滅 盡 瞋 、 滅 盡 癡 者 , 這 被 叫 做 ‘ 無 死 ’。)SA.8.5./I,275...Amatāti sādhubhāvenaamatasadisā.Vuttampi hetaṁ--“saccaṁ have sādutaraṁ rasānan”ti nibbānāmatapaccayattā vā amatā.( 無 死 : 變 成 妥善 , 等 於 無 死 。 即 所 說 的 這 個 :“ 真 實 最 上 諸 味 ”, 或 ‘ 涅 槃 無 死 ’ 的 緣 性 為 ‘ 無 死 ’。) SA.43.12-33/III,112...Maraṇābhāvena amataṁ.( 死 亡 的 不 存 在 , 為 ‘ 無 死 ’)。KhA.180.(on Sn.v.225.)..Yasmā panassa na uppādopaññāyati, na vayo, na ṭhitassa aññathattaṁ tasmā taṁ na jāyati na jīyati na mīyatīti katvā amatanti vuccati.( 因 為 生不 出 現 , 不 滅 , 不 住 於 變 動 ; 所 以 , 不 生 、 不 老 、 不 死 , 建 立 之 後 , 被 稱 為 ‘ 無 死 ’。)DhA.vv.21-23./CS:pg.1.103...Amatapadanti amataṁ vuccati nibbānaṁ.( 不 死 的 路 :「 不 死 」 被 叫 做 「 涅 槃 」。)S.12.50./II,80...“Yato kho, bhikkhave, ariyasāvako evaṁ lokassa samudayañca atthaṅgamañca yathābhūtaṁpajānāti, ayaṁ vuccati, bhikkhave, ariyasāvako diṭṭhisampanno itipi, dassanasampanno itipi, āgato imaṁsaddhammaṁ itipi, passati imaṁ saddhammaṁ itipi, sekkhena ñāṇena samannāgato itipi sekkhāya vijjāyasamannāgato itipi, dhammasotaṁ samāpanno itipi, ariyo nibbedhikapañño itipi, amatadvāraṁ āhacca tiṭṭhatiitipī”ti.( 諸 比 丘 ! 聖 弟 子 如 是 如 實 知 此 世 間 之 集 與 滅 。 諸 比 丘 ! 對 此 , 聖 弟 子 可 謂 具 足 ( 正 ) 見 (diṭṭhisampanno=maggadiṭṭhiyā 道 之 見 )、 具 足 觀 ( 意 義 同 前 )、 達 到 正 法 、 見 到 正 法 、 具 足 學 智 、 具 足 學 明 、 具 足 法 流 、( 具 足 )聖 抉 擇 慧 , 立 於 無 死 之 門 。)amatadvāra, 甘 露 門 、 無 死 門 (「 四 無 量 心 與 初 、 二 、 三 、 四 禪 , 加 上 四 無 色 定 , 合 稱 為 : 十 二 甘 露 門 。」《 中61


阿 含 217 經 》 卷 六 十 (T1.802.2-3)《 中 部 》52 經 ,Aṭṭhakanāgarasuttaṁ( 八 城 經 ) 說 十 一 甘 露 門 (ekādasaamatadvārāni), 沒 有 說 非 想 非 非 想 )。Amata 2 ,【 形 】 諸 天 的 食 物 , 甘 露 (The drink of the gods, ambrosia, water of immortality)。cp. BSk. amṛta-varṣa “rainof Ambrosia( 甘 露 雨 )” Jtm 221.Amatā,【 陰 】 餘 甘 子 ( 東 印 度 的 一 種 喬 木 (Phyllantus emblica) 與 其 它 的 訶 子 一 起 用 於 鞣 革 ) 爲 灌 木 , 高 1-3 米 。細 短 枝 條 上 互 生 線 狀 橢 圓 形 小 葉 , 宛 如 羽 狀 複 葉 。 花 簇 生 葉 腋 ; 花 後 結 蒴 果 , 外 果 皮 肉 質 可 食 。 它 是 「 三 果粉 」(Triphala churna) 的 三 種 成 份 之 一 。Amatta,【 形 】 不 陶 醉 的 。【 中 】 小 的 土 製 容 器 。Amattaññutā (amattaññu 不 知 適 量 +tā 狀 態 ),【 陰 】 不 知 適 量 的 狀 態 。Amattaññū,【 形 】 不 知 適 量 的 , 過 度 的 。amattaññutā,【 陰 】 無 節 制 。Amatteyya,【 形 】 不 孝 敬 母 親 。amattayyatā,【 陰 】 對 母 親 的 不 孝 。Amanasikāra (a 無 +manasikāra 作 意 ),【 陽 】 無 作 意 。Amanāpa (a 不 +manāpa 中 意 ),【 形 】 不 中 意 (manāpa 中 意 的 【 反 義 字 】)。Amanussa,【 陽 】1. 非 人 , 妖 怪 , 鬼 ,2. 神 。Amama,【 形 】 不 自 私 的 , 無 渴 望 的 。Amara,【 形 】 不 朽 的 , 不 死 的 。【 陽 】 神 。Vbh.356...#887. Tattha katamo amaravitakko? Dukkarakāritāpaṭisaṁyuttovā diṭṭhigatapaṭisaṁyutto vā gehasito takko vitakko micchāsaṅkappo-- ayaṁ vuccati “amaravitakko”.( 什 麼 叫 做 ‘ 不1死 尋 ’? 使 做 難 做 的 相 關 , 或 邪 見 相 關 的 事 , 進 行 與 居 家 生 活 有 關 聯 的 尋 、 2 尋 思 、 3 邪 思 惟 , 這 稱 為 ‘ 不 死尋 ’。)Amarā,【 陰 】 鰻 魚 。amarāvikkhepa,【 陽 】 鰻 之 蠕 動 。Amala,【 形 】 純 粹 的 , 無 瑕 疵 的 , 無 過 失 的 。Amahaggata (a 未 +maha 大 +gata 至 【 過 分 】),【 過 分 】 未 大 至 。Amātāpitika,【 形 】 無 父 母 的 , 孤 兒 。Amānusa, amānusika,【 形 】 非 人 。Amāmaka, 不 自 私 的 , 無 渴 望 的 。 參 考 Amama。Amāvasin,【 陰 】 新 月 第 一 天 ( 農 曆 初 一 或 十 六 日 )。Amāya (a+māya),【 形 】 無 誑 的 。Amāyāvī (a+māya),【 形 】 無 誑 的 。Amita,【 形 】 無 窮 的 , 無 量 的 。amitābha,【 形 】 無 量 的 光 。Amitta (a 非 +mitta 友 ),【 陽 】 非 友 、 敵 人 。Amilāta,【 形 】 非 凋 敗 了 的 , 不 枯 萎 的 , 不 乾 癟 的 。Amilātā,【 陰 】 藥 草 , 蘆 薈 ( 一 種 主 要 産 於 的 非 洲 [ 蘆 薈 屬 植 物 ](Aloe vulgaris), 有 肉 質 多 漿 的 蓮 座 叢 , 通 常 葉的 邊 緣 帶 刺 並 有 黃 、 桔 黃 或 紅 色 管 形 花 的 長 莖 )。Amissa,【 形 】 未 混 雜 他 物 的 。ㄋAmu,【 代 】 某 某 , 那 ㄚˋ【 陽 . 單 . 主 】。【 陽 】: 單 . 主 .asu、amu; 複 . 主 .amū、amuyo; 單 . 賓 .amuṁ; 複 . 賓 .amū、amuyo;單 . 具 .amunā; 複 . 具 .amūhi、amūbhi; 單 . 離 .amusmā、amusmhā; 複 . 離 .amūhi、amūbhi; 單 . 與 .、 屬 .Amussa、adussa; 複 . 與 .、 屬 .amūsaṁ、amūsānaṁ; 單 . 處 .amusmiṁ、amumhi; 複 . 處 .amūsu。【 陰 】: 單 . 主 .asu; 複 . 主 .amū、amuyo; 單 . 賓 .amuṁ; 複 . 賓 .amū、amuyo; 單 . 具 .、 離 .amuyā; 複 . 具 .、 離 .amūhi、amūbhi; 單 . 與 .、 屬 .amuyā; 複 . 與 .、 屬 .amūsaṁ、amūsānaṁ; 單 . 處 .amuyaṁ、amūssaṁ; 複 . 處 .amūsu。【 中 】: 單 . 主 .aduṁ、amuṁ; 複 .主 .amūni、amū; 單 . 賓 .aduṁ、amuṁ; 複 . 賓 .amūni、amū。ㄋAmuka (amu 那 【 陽 . 單 . 主 】+ka ( 形 容 詞 化 )),【 形 】 那 ㄚˋ【 陽 . 單 . 主 】。Amucchita,【 形 】 不 昏 頭 昏 腦 的 , 不 入 迷 的 , 不 貪 婪 的 。Amutta,【 形 】 未 釋 放 的 , 無 自 由 的 。ㄋAmutra,【 副 】 某 個 地 方 , 在 那 ㄚˋ 裡 。ㄋAmusmiṁ (


amogha,【 形 】 非 空 的 , 非 無 用 的 。amoha,【 陽 】 智 慧 。amba,【 陽 】 芒 果 樹 ( 一 種 原 産 印 度 的 常 綠 喬 木 (Mangifer indica), 葉 革 質 , 互 生 , 花 小 , 黃 色 或 淡 紅 色 , 成 頂 生的 圓 錐 花 序 , 産 芒 果 和 劣 質 淡 灰 色 木 材 )。【 中 】 芒 果 ( 台 語 : 檨 子 suainn a 2 )。ambaṅkura,【 陽 】 芒 果 芽 。ambapakka,【 中 】 熟 芒 果 。ambapāna, 芒 果 糖 漿 。ambapiṇḍī,【 陰 】 一 串 芒 果 。ambavana,【 中 】ambasaṇḍa,【 陽 】 芒 果 園 。ambalaṭṭhikā,【 陰 】 芒 果 幼 苗 園 。Ambagāma (amba 芒 果 樹 +gāma 村 ),【 陽 】 芒 果 樹 村 ( 地 名 )。Ambakā,【 陰 】 婦 人 ( 他 譯 : 芒 果 女 )。ambara,【 中 】1. 布 料 。2. 天 空 。ambalaṭṭhikā,【 陰 】 芒 果 樹 苖 圃 。Ambapālivana (Ambapālī 菴 婆 波 利 +vana 1 林 ),【 中 】 菴 婆 波 利 林 ( 地 名 )。Ambapālī,【 陰 】 菴 婆 波 利 ( 人 名 )。Ambavana (amba 芒 果 樹 +vana1 林 ),【 中 】 芒 果 樹 林 。ambā,【 陰 】 母 親 。ambāṭaka, (the hog-plum or ambarella, Spondias Mangifera), 豬 李 ( Vin.II,17 (ambāṭakavana); DA.I,271(ambāṭakarukkha))。ambila(Sk. amla),【 形 】 酸 的 (sour, acid;one of the 6 rasas or tastes, viz. a., lavaṇa, tittaka, kaṭuka, kasāya, madhura (seeunder rasa))。【 陽 】 酸 味 , 酸 。Ambu,【 中 】 水 。ambucārin,【 陽 】 魚 (“living in the water”, a fish)。ambuja(ambu + ja of jan),【 形 】【 陽 】【 中 】 水生 動 物 。【 中 】 睡 蓮 (a lotus Sn.845 (= paduma Nd 1 202))。【 陽 】 魚 。ambuda, ambudhara,【 陽 】 雲 。ambusevāla,【 陰 】 水 生 植 物 (a water-plant)。Cp. ambha.Ambujinī,【 陰 】 蓮 花 池 塘 。Ambho,【 無 】 嘿 !( 叫 人 注 意 的 呼 詞 )。Ambho, (


Ayira, 參 考 ayya( 紳 士 , 統 治 者 , 主 人 , 貴 族 )。Ayiraka,【 陽 】 祖 父 。 參 考 ayyaka( 祖 父 )。Ayutta,【 形 】 不 適 當 的 。【 中 】 不 公 平 。nāyuttaṁ, 並 非 如 此 。Ayo, 鐵 (【 合 】 中 aya 變 成 ayo) ayokūṭa,【 陽 】 鐵 槌 。ayokhīla,【 中 】 鐵 柱 , 鐵 樁 。ayoguḷa,【 陽 】 鐵 球 。ayoghana,【 中 】 鐵 棒 。ayomaya,【 形 】 鐵 製 的 。ayoyāna,【 新 巴 】 火 車 。ayosaṅku,【 陽 】 長 鐵 釘 。Dhp.v.308.:Seyyo ayoguḷobhutto, tattho aggisikhūpamo, yañ ce bhuñjeyya dussīlo, raṭṭhapiṇḍamasaññato.( 以 其 犯 戒 、 無 抑 制 , 而 食 於 國 內 行乞 之 糰 食 , 不 如 食 似 火 焰 之 鐵 丸 。)《 中 阿 含 14 經 》 羅 云 經 :「 寧 噉 鐵 丸 , 其 熱 如 火 ; 不 以 犯 戒 , 受 世 信 施 。」(T1.436.3)Ayogga,【 形 】 不 適 當 的 , 不 適 合 的 。Ayojjha,【 形 】 克 服 不 了 的 。Ayoniso,【 副 】 不 從 根 源 地 , 欠 思 考 地 。cf. yoniso( 從 根 源 地 )。Ayya(sk. arya, ārya), 【 陽 】【 三 】【 形 】 紳 士 , 統 治 者 , 主 人 , 貴 族 (gentleman, sire, lord, master J.III.167 = PvA.65;DhA.I,8 (ayyā pl. the worthy gentlemen, the worthies))。【 形 】 值 得 尊 敬 的 (worthy, gentlemanly, honourable)。【 單 .呼 】ayya, ayyo。【 複 . 主 】ayyā, ayyo。【 主 . 單 】ayyo(for all genders & numbers)。ayyaputta,【 陽 】 主 人 的 兒 子 (lit.son of an Ariyan, i. e. an aristocratic (young) man gentleman (cp. in meaning kulaputta); thus (a) son of my master(lit.) said by a servant; (b) lord, master, “governor”(by a servant); = sāmi, opp. dāsi-putta; by a wife to her husband;(c) prince。)Ayyaka,【 陽 】 祖 父 。Ayyakā, ayyikā,【 陰 】 祖 母 。Ayyā,【 陰 】1. 女 主 人 、 淑 女 、 大 姐 (lady, mistress)。2. 母 后 (mother of a prince; M II.96, DhA I.398)。s.Gen. ayyāya。ayye,【 陰 . 單 . 呼 】 大 姐 、 姐 姐 、 姊 姊 (my lady; 相 對 於 bhante)。【 陰 . 複 . 呼 】ayyā,ayyāyo, ayye(cf. Sadd. 105, 652)。Ara(Vedic ara fr. ṛ, ṛṇoti),【 中 】 輪 之 輻 (spoke of a wheel)。ārakattā,【 形 】 輻 的 狀 態 。Arakkhiya,【 形 】 不 被 防 護 著 的 。Araja,【 形 】 無 灰 塵 的 , 無 雜 質 的 。Arañjara,【 陽 】 大 廣 口 瓶 , 陶 罐 , 藥 罐 。Arañña(Vedic araṇya; from araṇa( 遠 離 的 、 偏 僻 的 ),+ya 抽 象 名 詞 ),【 中 】 曠 野 , 林 野 , 森 林 (forest 不 精 確 )( wilderness,open field, the great outdoors); 音 譯 : 阿 蘭 若 、 阿 練 若 。 泰 語 ..pa( 第 三 聲 ) 或 aran。Vin.III,46.(cf. Vism.72.):Pārā.III,46...Araññaṁ nāma ṭhapetvā gāmañca gāmūpacārañca avasesaṁ araññaṁ nāma.( 曠 野 : 村 及 村 的 邊 界 之外 , 剩 下 者 名 叫 ‘ 曠 野 ’。) Vibh.(p.251.):“Araññan”ti nikkhamitvā bahi indakhīlā sabbametaṁ araññaṁ( 阿 蘭 若 ..離 開 帝 柱 之 外 , 一 切 都 為 ‘ 阿 蘭 若 ’。)Samantapāsādikā(p.301.):“āraññakaṁ nāma senāsanaṁ pañcadhanusatikaṁpacchiman”ti.( 五 百 弓 ( 一 弓 約 四 肘 長 ) 之 外 的 坐 臥 處 , 名 為 ‘ 阿 蘭 若 ’。) araññaka,【 形 】 曠 野 的 , 森 林 的 , 生 活在 森 林 的 。araññagata,【 形 】 到 森 林 去 。araññavāsa,【 陽 】 在 曠 野 的 居 所 。araññavihāra,【 陽 】 獨 住 曠 野 。araññāyatana,【 中 】 曠 野 處 。--āyatana a forest haunt Vin II.201; S II.269; J I.173; VvA 301; PvA 54, 78, 141.--kuṭikā a hut in theforest, a forest lodge.Araññaka, & Āraññāka, (arañña + ka)【 形 】 屬 於 獨 處 、 喜 愛 獨 處 、 隱 居 者 (belonging to solitude or to the forest, livingin the forest, fond of solitude, living as hermits (bhikkhū) )。See also āraññaka。Araññānī,【 陰 】 大 的 森 林 。Araṇa 1 (Vedic araṇa),【 形 】 獨 處 (living in solitude), 遠 離 群 眾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Araṇa 2 (a+raṇa),【 形 】 和 平 的 (quietude, peace)。Araṇi,Araṇī(Vedic araṇī & araṇi fr. ṛ),【 陰 】 取 火 的 鑽 木 。araṇimathana,【 中 】 摩 擦 鑽 木 取 火 。araṇisahita,【 中 】上 面 的 鑽 木 。Arati 1 ,【 陰 】 趣 向 , 到 達 (goes (towards),reaches)。araṇīya,【 未 被 】 被 尊 敬 的 , 被 靠 近 , 被 得 到 (to be honored;to be approached;to be attained)。Arati 2 (a + rati),【 陰 】 厭 惡 , 不 滿 足 (dislike, discontent, aversion )。 (= ukkaṇṭhitattaṁ 已 不 滿 的 狀 態 , 已 煩 躁 的 狀態 ,DhA IV.225)。SA.8.2./I,269.:Aratiñca ratiñcāti sāsane aratiṁ kāmaguṇesu ca ratiṁ.( 不 樂 與 樂 : 於 教 法 不樂 , 於 ( 五 ) 欲 類 快 樂 。) 《 瑜 伽 師 地 論 》 卷 第 八 十 九 (T30.803.1)..「 非 處 思 慕 說 名 不 樂 。」Aravinda,【 中 】 睡 蓮 (a lotus, Nymphaea Nelumbo)。arah,【 字 根 I.】 有 價 值 (to be worthy)。64


Araha, Araha-(Vedic arha of arh),【 形 】 值 得 的 , 應 得 的 (worthy of, deserving, entitled to, worth Dh.195 (pūjāraha);Pv.II,8 6 (dakkhiṇāraha); VvA.23 (daṇḍaraha deserving punishment). mahāraha(Sk. mahârgha), 非 常 值 得 的 (worthmuch, of great value, costly, dear)。2. 適 合 的 , 適 當 的 (fit for, apt for, suitable)。arahaddhaja,【 陽 】 出 家 人 的 黃 色袈 裟 。Arahaṁ( 梵 arhat),【 中 】( 主 格 ) 阿 羅 漢 , 又 作 阿 羅 訶 , 略 稱 羅 漢 。 意 譯 應 、 應 供 ( 值 得 供 養 者 )、 應 真 、 殺 賊 、 無學 (asekha)、 真 人 (sappurisa)。bhagavā arahaṁ sammāsambuddho( 世 尊 ‧ 阿 羅 漢 ‧ 正 等 正 覺 者 )。 北 傳 有 「 六 種阿 羅 漢 」 及 「 九 種 阿 羅 漢 」 之 說 不 見 於 上 座 部 佛 教 , 其 中 如 「 退 法 ( 阿 羅 漢 )」(parihāna-dhamma), 遇 惡 緣 便 退失 阿 羅 漢 果 之 說 不 能 成 立 , 依 巴 利 阿 毘 達 摩 所 說 , 在 「 阿 羅 漢 道 心 」( 見 道 位 ), 永 斷 五 上 分 結 , 已 斷 的 五 下 分結 與 五 上 分 結 , 永 不 再 捲 土 重 來 。S.22.76./III,83...Yāvatā, bhikkhave, sattāvāsā, yāvatā bhavaggaṁ, ete aggā, eteseṭṭhā lokasmiṁ yadidaṁ arahanto”ti.( 諸 比 丘 ! 乃 至 於 有 情 居 , 乃 至 有 頂 ( 天 ), 在 世 間 這 是 最 高 ( 的 生 物 )、 這 是最 勝 ( 的 生 物 ), 即 是 阿 羅 漢 。) SA.3.24./I,165...arahattamaggeneva thinamiddhaṁ, tathā uddhaccaṁ, tatiyenevakukkuccaṁ.( 阿 羅 漢 斷 惛 沉 、 睡 眠 、 掉 舉 、 惡 作 ( 懊 悔 ))。A.6.66./III,421:“Cha, bhikkhave, dhamme appahāya abhabboarahattaṁ sacchikātuṁ. Katame cha? Thinaṁ, middhaṁ, uddhaccaṁ, kukkuccaṁ, assaddhiyaṁ, pamādaṁ-( 諸 比丘 ! 若 不 斷 六 法 , 則 不 能 證 阿 羅 漢 果 。 什 麼 是 六 呢 ? 即 : 1 惛 忱 、 2 睡 眠 、 3 掉 舉 、 4 惡 作 、 4 不 信 、 6 放 逸 。)Arahant (Vedic arhant, ppr.of arhati (see arahati), meaning deserving, worthy),【 形 】【 中 】 阿 羅 漢 ( 在 佛 教 中 證 得 最 高的 境 界 )。Nom.sg.arahaṁ; see also formula C.under II., & arahā ; Gen.arahato; Instr. arahatā; Acc.arahantaṁ;Loc.arahantamhi.; Nom.pl.arahanto; Gen.arahataṁ. arahantaghāta, 殺 阿 羅 漢 (the killing or murder of an Arahant)。arahantaghātaka, 阿 羅 漢 殺 手 。arahantamagga, 阿 羅 漢 道 。Arahati (arah 值 得 +a), 值 得 , 該 得 到 (to be worthy of, to deserve, to merit)。ppr. arahant(q.v.), 阿 羅 漢 。cp. also adj.araha.Arahatta (abstr. formation fr. arahat),【 中 】 阿 羅 漢 的 境 界 (the state or condition of an Arahant)。arahattaphala,【 中 】阿 羅 漢 聖 果 位 。arahattamagga,【 陽 】 阿 羅 漢 的 道 向 。Arahanta,【 陽 】 阿 羅 漢 。Arahā,( 主 格 ) 阿 羅 漢 。Ari,【 陽 】 敵 人 。Arindama(ari+n+dama),【 三 】 敵 人 的 馴 服 者 , 征 服 者 。Ariñcamāna,【 形 】 不 放 棄 的 , 認 真 地 追 求 的 。Ariṭṭha 1 (Sk. ariṣṭa),【 陽 】【 中 】 高 湯 、 熬 煮 的 湯 (decoction)。Ariṭṭha 2 ,【 陽 】1. 烏 鴉 (a crow)。2. 無 患 子 樹 (skt. ariṣṭa;soap-berry tree 黃 目 子 樹 )。3. 印 楝 樹 (nimba tree)。Ariṭṭha 3 ,【 陽 】1. 奶 油 。2. 接 近 死 亡 的 訊 息 。3. 好 的 或 壞 的 訊 息 。Aritta,【 中 】 舵 (rudder)。【 形 】 不 空 的 , 非 無 用 的 。Ariya(Vedic ārya, of uncertain etym. The other Pāli forms are ayira & ayya),【 形 】1. 亞 利 安 人 (Aryan)。2. 神 聖 的 , 特異 的 , 高 貴 的 (noble, distinguished, of high birth), 聖 人 , 聖 者 , 賢 聖 (sage)。【 陽 】 聖 人 , 達 到 較 高 智 慧 的 人 。ariyakanta,【 形 】 符 合 聖 者 的 。ariyadhana,【 中 】 聖 人 的 崇 高 寶 物 。ariyadhamma,【 陽 】 聖 法 , 聖 修 行 。ariyapariyesanā,【 陰 】 聖 尋 求 ( 善 知 老 病 死 , 愁 染 法 過 患 , 希 求 彼 寂 滅 )。ariyapuggala,【 陽 】 聖 者 , 聖 人 , 聖 輩 。ariyabhūmi,【 陰 】 聖 人 的 境 界 。ariyamagga( 梵 Āryamārga),【 陽 】 聖 道 。ariyasacca,【 中 】 聖 諦 。ariyasāvaka,【 陽 】 聖 弟 子 。ariyayūpavāda,【 陽 】 侮 辱 聖 人 。cattāri ariyasaccāni, catunnaṁ ariyasaccānaṁ, 【 中 】 四 聖 諦 。“Catunnaṁ bhikkhave,ariyasaccānaṁ ananubodhā appaṭivedhā evamidaṁ dīghamaddhānaṁ sandhāvitaṁ saṁsaritaṁ mamañcevatumhākañca.”(「 諸 比 丘 ! 因 為 不 隨 覺 (anuboddhā 不 覺 、 不 知 )、 不 通 達 (appaṭivedhā 不 貫 通 、 不 明 白 ) 四 聖 諦 ,我 跟 你 們 長 久 以 來 , 流 轉 於 生 死 。」 (《 長 部 》D.16./II,90、122~123; cf. 《 增 支 部 》A.4.1./II,1.)Ariya-atthaṅgika-magga,【 陽 】 聖 八 支 道 , 八 直 定 (T1.816.1), 八 正 道 (the eightfold path): 正 見 ( 巴 sammādiṭṭhi;梵 samyag-dṛṣṭi 英 right view), 正 思 (sammāsaṅkappa;samyak-saṅkalpa;right attitude), 正 語 (sammāvāca;Samyag-vāc;right speech), 正 業 (sammākammanta;samyak-karmānta;right activity), 正 命 (sammā-ājīva;samyagājīva;rightlivelihood), 正 精 進 (sammāvāyāma;Samyag-vyāyāma;right effort), 正 念 (sammāsati;Samyak-smṛti;right mindfulness), 正 定 sammāsamādhi;Samyak-samādhi;right concentration)。Ariyamittakara,【 陽 】 聖 人 。Ariyasacca,【 中 】 聖 諦 , 確 定 的 事 實 。S.56.11./V,423...“Yato ca kho me, bhikkhave, imesu catūsu ariyasaccesu evaṁ65


tiparivaṭṭaṁ dvādasākāraṁ yathābhūtaṁ ñāṇadassanaṁ suvisuddhaṁ ahosi, athāhaṁ, bhikkhave, sadevakeloke samārake sabrahmake sassamaṇabrāhmaṇiyā pajāya sadevamanussāya ‘Anuttaraṁ sammāsambodhiṁabhisambuddho’ti paccaññāsiṁ.( 諸 比 丘 ! 正 因 為 我 對 此 四 聖 諦 如 此 的 三 轉 十 二 行 相 ( 梵tri-parivarta-dvādaśākāra-dharma-cakra-pravartana) 如 實 智 見 是 徹 底 清 淨 。 因 此 , 諸 比 丘 ! 我 在 包 括 諸 天 、 魔 、梵 、 沙 門 婆 羅 門 眾 、 人 眾 、 天 人 中 , 宣 稱 『 無 上 正 等 覺 、 全 面 完 全 覺 悟 』。)Arisa,【 中 】 痔 (hemorrhoids), 痔 瘡 (piles)。Aru,【 中 】arukā,【 陰 】 舊 傷 口 , 痛 處 。arukāya,【 陽 】 許 多 痛 處 。arupakka,【 形 】 腐 爛 的 痛 處 。Aruṇa(Vedic aruṇa (adj.) 火 的 顏 色 ),【 陽 】1. 破 曉 ( 黎 明 , 有 日 出 前 的 微 紅 色 光 從 東 方 水 平 線 下 射 出 , 但 是 四 方 還是 黑 暗 , 無 法 清 楚 辨 識 四 方 景 物 )。2. 紅 色 ( 梵 aruṣa; reddish)。【 形 】 略 帶 紅 色 的 。aruṇavaṇṇa,【 形 】 略 帶 紅 色的 顔 色 。aruṇa uggacchati, 日 出 。 一 般 地 說 , 日 出 時 ( 時 間 05 時 至 07 時 ) 可 稱 旦 、 早 、 朝 、 晨 , 日 入 時 稱 夕 、暮 、 晚 。 太 陽 正 中 時 叫 日 中 、 正 午 、 亭 午 , 將 近 日 中 時 叫 隅 中 , 偏 西 時 叫 昃 、 日 昳 。 日 入 後 ( 時 間 17 時 至 19時 ) 是 黃 昏 , 黃 昏 後 是 人 定 , 人 定 後 是 夜 半 ( 或 叫 夜 分 ), 夜 半 後 是 雞 鳴 , 雞 鳴 後 是 昧 旦 、 平 明 —— 這 是 天 已 亮的 時 間 。 古 人 一 天 兩 餐 , 上 餐 在 日 出 後 隅 中 前 , 這 段 時 間 就 叫 食 時 或 早 食 ; 晚 餐 在 日 昃 後 日 入 前 , 這 段 時 間叫 晡 時 。Aruṇauggamana,【 中 】 明 相 (dawnrise 天 亮 , 台 語 : 天 光 tinn kng, 天 色 扑 殕 光 (phah 2 hu 2 kng 天 濛 濛 亮 ))、 魚 肚 白 。依 天 文 學 上 說 , 太 陽 在 地 平 線 以 下 6 度 的 黎 明 時 分 (Civil Twilight 民 用 曙 暮 光 時 刻 ), 約 等 於 「 明 相 」 出 時 , 不必 用 人 工 照 明 可 辨 識 景 象 、 顏 色 等 , 此 時 空 中 一 等 星 仍 可 見 。 每 天 明 相 出 現 的 時 間 , 依 緯 度 、 高 度 逐 日 略 異 。明 相 出 現 後 , 離 「 日 出 」(sunrise) 還 要 還 要 24 分 鐘 左 右 (22~27 分 鐘 )。 若 是 使 用 〈 日 出 日 沒 表 〉,「 明 相 」 依 「 日出 」 的 時 刻 減 24 分 鐘 左 右 , 入 暮 ( 看 不 見 周 遭 景 象 等 ) 則 依 「 日 落 」 的 時 刻 加 24 分 鐘 左 右 。( 台 灣 請 見 : 中 央氣 象 局 ( 天 文 )http://www.cwb.gov.tw) 【 反 】oggamanna( 日 落 )。Arūpa (a +rūpa),【 形 】 無 形 的 、 無 實 體 的 、 無 色 的 (without form or body, incorporeal)。arūpakāyika,【 形 】 無 色 衆 、無 形 的 衆 生 (belonging to the group of formless beings)。arūpabhava,【 陽 】 無 色 生 , 無 形 的 存 在 。arūpaloka,【 陽 】 無 色 界 , 無 形 的 世 界 。arūpāvacara,【 形 】 無 色 界 的 (the realm or world of Formlessness)。arūpavacarabhūmi,無 色 界 地 ( 包 括 :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地 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bhūmi、 無 所 有 處 地 ākiṇcaññāyatanabhūmi、 識無 邊 處 地 viññāṇañcāyatanabhūmi、 空 無 邊 處 地 ākāsānañcāyatanabhūmi)。Arūpī,【 陽 】 無 色 界 的 衆 生 。Are(cp.Sk.lalallā),【 無 】 嘻 ! 哈 羅 ! 喂 ! 嘿 ! 嗨 !Aroga,【 形 】 健 康 的 , 無 病 痛 的 。arogabhāva,【 陽 】 健 康 , 無 疾 病 。Ala 1 (=aḷa),【 陽 】【 中 】1. 螃 蟹 等 的 螯 (the claw of a crab)。2. 指 甲 。Ala 2 ,【 形 】 足 夠 。【 反 】anala, 不 夠 (insufficient), 不 可 能 (impossible)。Alakka,【 陽 】 患 有 狂 犬 病 的 狗 。Alakkhika,【 形 】 不 吉 利 的 , 不 幸 的 。Alakkhī,【 陰 】 不 幸 , 壞 運 氣 。Alagadda,【 陽 】 蛇 。Alagga,【 形 】 沒 卡 住 的 , 無 執 著 的 。Alaggana,【 中 】 無 執 著 。Alaṅkata (alaṅkaroti 的 【 過 分 】), 已 裝 飾 。【 形 】 整 理 的 , 束 起 的 , 包 好 的 。0Alaṅkaraṇa,【 中 】1. 裝 飾 。2. 整 理 , 包 好 。alaṅkārakāraka, 裝 飾 品 的 製 造 者 。Alaṅkaroti (alaṁ+kar 行 +o), 裝 飾 。Alaṅkāra,【 陽 】1. 裝 飾 ,2. 飾 物 。3. 瓔 珞 ( 以 玉 編 綴 成 串 , 掛 在 身 上 作 裝 飾 )。Alajjī,【 形 】 不 知 羞 恥 的 , 不 害 怕 罪 的 。Alattaka,【 中 】 紫 膠 (lac)。alattakata,【 形 】 上 了 漆 的 , 以 紫 膠 粉 飾 的 。Alattha, 1.[labhati 得 ] 的 【3 單 . 過 】。2.【 形 】 得 。Alameva (alaṁ 適 當 的 +eva 調 強 語 氣 ), 適 當 的 。Alasa (a 無 +lasa),【 形 】 不 作 事 的 , 懶 惰 的 。alasatā,【 陰 】 怠 惰 , 懶 惰 。alasassa kuto sippaṁ, 懶 惰 的 人 哪 會 有學 問 技 能 ?(alasassa


Alaṁ,【 無 】 夠 了 ! 做 完 了 ! 停 止 ! 【 形 】 能 幹 , 適 當 的 。alaṁkammaniya,【 形 】 適 合 的 。alaṁpateyyā,【 陰 】成 熟 的 女 人 。alaṁvacanīyā,【 陰 】1. 聽 懂 他 人 說 話 的 女 人 ,2. 不 可 勸 誡 的 。alamattha,【 形 】 有 用 的 (“quite the thing”,truly good, very profitable, useful (so read for alamatta))。Alaṁkaroti (alaṁ 足 夠 +karoti 作 ), 裝 飾 。【 過 分 】alaṁkata。Alāta,【 中 】 火 把 。Alāpu, alābu,【 中 】 長 白 葫 蘆 。Alābha (a 無 +lābha 得 ),【 陽 】 無 得 , 失 利 。Ali,【 陽 】1. 蜜 蜂 ,2. 蠍 子 (scorpion)。Alika,【 中 】 謊 話 , 謊 言 。【 形 】 虛 偽 的 。Alikavādin (alika 虛 偽 +vādin 說 【 形 】),【 形 】 說 虛 偽 的 。Alīna (a 未 +līna 執 著 【 過 分 】),【 過 分 】 不 執 著 。【 形 】 不 偷 懶 的 。Aludda (a 無 +ludda 凶 暴 ),【 形 】 無 凶 暴 。Aluddha (a 未 +luddha 貪 (pp),【 過 分 】 未 貪 。Alobha,【 陽 】 無 私 欲 , 無 貪 。《 阿 毘 達 摩 義 廣 釋 》 (Vibhv.CS:p.110):Lobhappaṭipakkho alobho, so ārammaṇe cittassaalaggatālakkhaṇo muttabhikkhu viya.( 貪 的 相 反 的 , 為 ‘ 無 貪 ’, 他 在 所 緣 心 的 不 不 執 著 狀 態 , 如 已 解 脫 的 比 丘 一樣 。)Alola, alolupa,【 形 】 不 妄 羨 的 , 無 貪 的 。Alla,【 形 】 潮 濕 的 , 濕 氣 , 綠 色 的 , 未 成 熟 的 , 新 鮮 的 。alladāru,【 中 】 綠 林 , 未 枯 乾 的 樹 。allavattha, 潮 濕 的衣 。Allakappa, 遮 羅 頗 ( 地 名 )。Allakappaka (Allakappa 遮 羅 頗 +ka ( 形 容 詞 化 )),【 形 】 遮 羅 頗 。Allāpa,【 陽 】 交 談 。Allīna (Allīyati 的 【 過 分 】), 已 附 著 , 已 黏 緊 。Allīyati (a+lī 執 著 +ya), 黏 附 於 , 黏 住 ( to cling to, stick to, adhere to; to covet)。【 過 分 】allīyita。【 不 】allīyituṁ(illīyituṁ)。【 過 分 】allīna. Caus. alliyāpeti [cp. Sk. ālāpayati, but B.Sk. allīpeti; pp. allīpita; pass. allīpīyate] tomake stick, to to bring near to (c. Acc. or Loc.)Allīyana,【 中 】 黏 附 , 執 著 的 。Aḷa, Ala, 1. 螃 蟹 的 螯 (the claw of a crab, aḷachinno kakkaṭako)。2. 指 甲 (the nails (of finger or toe))。aḷachinna, 剪 指 甲 。Aḷāra (adj.) [Is it the same as uḷāra?] 眼 睫 毛 (only used with ref. to the eyelashes)。°akkhin with wide eyes (eyelashes?)J.I,306 (= visāla-netta C.); °pamha with thick eye-lashes Vv 35 7 (= bahala-saṁyata-pakhuma C.; v.l. °pamukha);°bhamuka having thick eyebrows or °lashes J.VI,503 (so read for °pamukha; C. expl s by visāl-akkhigaṇḍa). Cp.āḷāra.Aḷhaka in udak’aḷhaka VvA.155 read āḷhaka.av,【 字 根 I.】 保 護 (to protect)。ava-,o-,【 字 首 】 下 , 卑 。Avaita, 【 梵 】 不 二 (non-dualistic bliss。non-dualistic, non-dual, non-duality, non-dual Absolute), 意 思 是 一 種 非 「 二 」的 對 立 狀 態 , 不 用 二 分 法 , 非 自 非 他 、 非 有 非 無 、 非 善 非 惡 、……。「 非 二 」 的 思 想 來 自 「 奧 義 書 」, 發 揮 「 梵我 不 二 」 的 思 想 , 印 度 後 代 吠 檀 多 派 (Advaita Vedanta) 的 重 要 思 想 , 大 乘 佛 教 也 吸 收 這 概 念 , 講 「 煩 惱 菩 提 不二 , 生 死 與 涅 槃 不 二 」 等 。‘ 不 二 ’, 無 法 以 阿 毘 達 摩 來 理 解 它 , 簡 單 說 , 它 是 一 種 被 創 造 的 「 理 想 」 概 念 , 在有 為 法 中 , 不 可 能 進 入 「 非 二 」 的 世 界 , 或 者 保 持 在 「 非 二 」 之 界 ,「 非 二 」 不 存 在 於 「 現 實 」。 在 61 種 涅 槃之 同 義 詞 中 (《 相 應 部 》S.43.12~44, 及 《 導 論 》(Nettippakaraṇa, CS:p.47~48 ), 及 在 其 他 的 巴 利 文 三 藏 中的 「 涅 槃 」 定 義 , 沒 有 ‘ 不 二 ’ 概 念 。 在 阿 毘 達 摩 中 , 最 深 奧 的 「 涅 槃 」 這 個 究 竟 法 , 都 可 以 解 析 或 體 證 , 但是 ‘ 不 二 ’ 是 不 可 以 以 阿 毘 達 摩 來 解 析 或 被 體 證 , 它 只 存 在 於 想 像 。Avakaḍḍhati (ava+kaḍḍh 拖 拉 +a), 倒 退 。avakaḍḍhi,【 過 】。Avakaḍḍhana,【 中 】 退 走 , 倒 退 。Avakaḍḍhita,【 過 分 】 已 使 下 跌 , 已 摧 毀 , 已 拖 開 。Avakassati (ava+ka+a), 倒 退 。 參 考 Avakaḍḍhati。Avakārakaṁ,【 副 】 散 佈 。67


Avakāsa,【 陽 】 機 會 , 空 間 。Avakirati (ava+kir 散 +a), 倒 下 , 丟 出 , 散 佈 。avakiri,【 過 】。Avakiriya, (Avakirati 的 【 獨 】), 散 佈 了 , 丟 棄 了 。Avakujja,【 形 】 臉 向 下 的 , 彎 腰 的 。Avakkanta (avakkamati 的 【 過 分 】), 已 困 擾 , 已 被 淹 沒 。Avakkanti,【 陰 】 進 入 。Avakkamati (ava+kam+a), 進 入 , 淹 沒 。avakkami,【 過 】。Avakkamma, (Avakkamati 的 【 獨 】), 進 入 了 , 移 開 了 。Avakkāra,【 陽 】1. 丟 棄 ,2. 拒 絕 。avakkārapāti,【 陰 】 污 水 盆 。Avakkhitta, (Avakkhipati 的 【 過 分 】) 丟 下 , 降 低 , 投 下 。Avakkhipati (ava+khip 拋 +a), 丟 下 , 降 低 , 投 下 。avakkhikhipi,【 過 】。Avakkhipana,【 中 】 放 下 , 丟 下 。Avagacchati (ava+gam 去 +a), 達 到 , 獲 得 , 理 解 。avagacchi,【 過 】。Avagaṇḍakāra,【 陽 】 以 食 物 填 塞 著 頰 。Avagata, (avagacchati 的 【 過 分 】)。Avagāhati (ava+gāh 衝 進 +a), 投 入 , 跳 入 , 進 入 。avagāhi,【 過 】。avagāḷha,【 過 分 】。Avagāha,【 陽 】avagāhana,【 中 】 投 入 , 跳 入 , 進 入 。Avaca,【 形 】 低 。( 只 有 在 uccāvaca 高 低 的 , 增 高 的 ) 的 組 合 中 )。Avaca, avoca (vaca 的 【3 單 . 過 】), 他 說 。ma evam avoca > mahevam(ma-h-evam) avoca 勿 如 是 說 。Avacanīya,【 形 】 不 要 被 訓 誡 的 。Avacara (ava + car, also BSk. avacara in same sense),【 形 】【 中 】 搬 進 , 移 入 (living in or with, moving in)。【 中 】 界(sphere (of moving or activity), realm, plane (of temporal existence))。kāmāvacara, 欲 界 。SA.6.1./I,195...Atakkāvacaroti takkena avacaritabbo ogāhitabbo na hoti, ñāṇeneva avacaritabbo.( 不 可 思 議 .. 無 法 以 思 惟 潛 入 、 以智 搬 進 。)Avacaraka, ocaraka (


Avatiṭṭhati( 梵 avatiṣṭhasi), 墮 入 , 跌 入 。3s.aor. avatthāsi(=apatāsi)。Avatiṇṇa & Otiṇṇa(avatarati 的 【 過 分 】), 已 跌 入 , 已 受 影 響 (fallen into, affected with )。otiṇṇo vipariṇatena cittena,以 染 愛 變 壞 的 心 ( 婬 亂 變 心 者 , 《 善 見 律 毘 婆 沙 》 卷 第 十 二 (T24.761.2))。Avattha 1 & avavatthika,(der. uncertain) 無 目 的 (aimless (of cārikā, a bhikkhu’s wandering, going on tour))。Avattha 2 (Sk. apāsta, apa + āsta, pp. of as 2 ) 已 捨 棄 (thrown away)。Avattanta, Avattamāna,【 現 分 】 不 存 在 , 不 産 生 , 不 繼 續 。Avatthaṭa, (avattharati 的 【 過 分 】) 已 遮 沒 , 已 擊 敗 。Avattharaṇa,【 中 】1. 排 列 。2. 遮 沒 的 ,3. 擊 敗 。Avattharati (ava+thar+a), 遮 沒 , 擊 敗 。avatthari,【 過 】。Avadāta,【 形 】 白 色 的 , 清 潔 的 。Avadhāraṇa,【 中 】 確 定 , 強 調 , 限 制 (ascertainment, affirmation, emphasis, limitation)。Avadhārita, (Avadhāreti 的 【 過 分 】) 選 擇 , 肯 定 。Avadhāreti (ava+dhar 忍 受 +e), 選 擇 , 肯 定 。avadhāresi,【 過 】。Avadhi,【 陽 】 邊 界 , 界 限 。Avanati,【 陰 】 彎 下 , 彎 曲 。Avani,【 陰 】 土 地 。Avabujjhati (ava+budh 醒 +ya), 明 白 。avabujjhi,【 過 】。avabujjhita , 【 現 分 】。Avabodha,【 陽 】avabujjhana,【 中 】 知 識 , 理 解 。Avabodheti (ava+budh 醒 +e), 感 知 , 感 到 , 認 識 到 。Avabhāsa,【 陽 】 光 , 出 現 。Avabhāsati (ava+bhās+a), 照 耀 , 發 光 。avabhāsi,【 過 】。avabhāsita,【 過 分 】 已 輝 煌 , 已 照 亮 。Avamaṅgala,【 中 】 壞 運 , 凶 兆 。【 形 】 不 吉 利 的 。Avamaññati (ava+man 想 +ya), 藐 視 , 輕 視 。avamaññi,【 過 】。Avamaññanā,【 陰 】avamāna,【 陽 】avamānana,【 中 】 輕 視 , 忽 視 , 不 敬 。Avamāneti (ava+ man 想 +e), 輕 視 , 不 敬 。avamānesi,【 過 】。avamata, avamānita,【 過 分 】。Avayava,【 陽 】 肢 , 一 部 份 , 要 素 。Avaruddha, ( Avarundhati 的 【 過 分 】) 抑 制 , 圍 攻 , 監 禁 。Avarundhati (ava+rudh 成 長 +ṁ-a), 抑 制 , 圍 攻 , 監 禁 。avarundhi,【 過 】。Avarodhaka,【 陽 】 妨 害 者 。Avarodhana,【 中 】 障 礙 。Avalakkhaṇa,【 形 】 醜 陋 的 , 不 幸 的 徵 兆 。Avalambati (ava+lab+ṁ-a), 懸 掛 。avalambi,【 過 】。avalambita,【 過 分 】。Avalambana,【 中 】1. 懸 掛 。2. 幫 助 。Avalikhati (ava+likh 抓 +a), 刮 掉 , 切 片 。avalikhi,【 過 】。Avalitta, avalitta-, (Sk. avalipta, Avalimpati 的 【 過 分 】) 塗 上 , 塗 以 灰 泥 (besmeared)。ullittāvalitta, 塗 上 塗 下 , 塗 內塗 外 ( “smeared up & down” i. e. plastered inside & outside A.I,101.)。Avalimpati (ava+lip 塗 +ṁ-a), 塗 上 , 塗 以 灰 泥 。avalimpi,【 過 】。Avalekhati, Apalekhati, (ava + lekhati, likh, Sk. avalikhati), 刮 掉 (to scrape off )。Avalekhana(< avalekhati),【 中 】 擦 去 , 刮 掉 (scraping, scraping off)。avalekhanakaṭṭha,【 中 】 作 爲 刮 東 西 的 竹 片 子 。Avalepana,【 中 】 塗 , 塗 抹 灰 泥 。Avalehana,【 中 】 舔 。Avāvaṭa (a + vāvaṭa), 【 形 】 無 障 礙 的 (unobstructed, unhindered), 無 婚 約 (of a woman, not married J.V,213 (= apetāvaraṇā))。Avasavattana,【 中 】 無 法 控 制 , 無 權 威 。Avasara,【 陽 】 偶 然 性 , 機 會 。Avasarati (ava+sar( 梵 sṛ) 動 轉 +a), 下 去 , 到 達 。avasari,【 過 】。avasaṭa,【 過 分 】。Avasāna,【 中 】 結 束 , 終 點 , 停 止 。Avasiñcati (ava+sic 傾 倒 +ṁ-a), 灌 注 , 灑 。avasiñci,【 過 】。69


Avasiṭṭha (avasissati 的 【 過 分 】), 已 剩 餘 , 已 剩 下 。Avasitta, (avasiñcati 的 【 過 分 】)。Avasin(a + vasin fr. vaś), 【 形 】【 中 】 不 能 自 己 (not having control over oneself)。Avasissati (ava+sis 傾 倒 +ya), 被 留 下 , 剩 餘 。avasissi,【 過 】。Avasussati (ava+sus( 梵 śuṣ) 弄 乾 +ya), 乾 涸 , 枯 竭 , 凋 謝 。avasussi,【 過 】。Avasussana,【 中 】 乾 涸 , 枯 竭 , 凋 謝 。Avasesa(Sk. avaśeṣa, fr. ava + śiṣ),【 中 】 殘 餘 (remainder, remaining part)。【 形 】 剩 餘 的 。Avassaṁ,【 副 】 不 可 避 免 。Avasesaka,【 中 】 所 剩 餘 的 。Avassaṭā, 入 外 道 。Pāci.IV,217...Avassaṭā nāma titthāyatanaṁ saṅkantā vuccati.( 入 外 道 .. 移 入 外 道 。)Avassaya,【 陽 】 支 援 , 幫 忙 , 仰 賴 , 仰 仗 。Avassayati (ava+si 眠 、 臥 +e), 倚 靠 , 仰 賴 。 參 考 avasseti。Avassika,【 形 】 剛 出 家 的 , 出 家 後 還 未 有 戒 臘 。Avassita, [avasseti 倚 靠 ] 的 【 過 分 】 倚 靠 。Avassuta,【 形 】 依 戀 , 充 滿 欲 望 的 。SA.35.241./III,42...Avassutoti rāgena tinto.( 充 滿 欲 望 : 沾 粘 染 污 。) Pāci.IV,214...Avassutā nāma sārattā apekkhavatī paṭibaddhacittā.( 充 滿 欲 望 的 .. 有 依 戀 , 有 欲 望 , 被 愛 所 綁 的 。)Avasseti (ava+si 眠 、 臥 +e), 倚 靠 , 仰 賴 。avassayi,【 過 】。Avahaṭa, (avaharati 的 【 過 分 】)。Avaharaṇa,【 中 】avahāra,【 陽 】 竊 盜 , 移 掉 。Avaharati (ava+har 拿 +a), 偷 , 取 走 。avahari,【 過 】。Avahasati (ava+has+a), 嘲 弄 , 嘲 笑 。avahasi,【 過 】。Avahīyati (ava+hi+ya), 留 下 來 , 逗 留 。 參 考 Ohīyati。Avāpuraṇa,【 中 】 鑰 匙 。Avāpurati (ava+ā+pur+a), 打 開 。avāpuri,【 過 】。Avikampī,【 陽 】 平 靜 的 人 , 不 動 搖 的 人 。Avikkhepa,【 陽 】 平 靜 。PṭsA.CS:pg.1.95...Samādhisampayogena avikkhepaṭṭho.( 與 三 摩 地 結 合 , 為 ‘ 平 靜 ’。)Aviggaha,【 陽 】 無 身 體 的 。Avijahati (a+vi+hā+a, hā 重 疊 , 前 hā 被 改 成 ja), 不 放 棄 , 不 離 開 。【 過 】avijahi。【 現 分 】avijahanta。【 獨 】avijahitvā。Avijjamāna,【 形 】 不 存 在 的 。Avijjaṇḍa-kosa,【 陽 】 無 明 ( 蛋 ) 殼 。Avijjā( 梵 avidyā;


sīlasampannassa na cetanāya karaṇīyaṁ--‘Avippaṭisāro me uppajjatū’ti. Dhammatā esā, bhikkhave, yaṁ sīlavatosīlasampannassa avippaṭisāro uppajjati.( 諸 比 丘 ! 持 戒 、 具 戒 者 , 不 應 思 「 願 我 得 不 悔 」。 諸 比 丘 ! 持 戒 、 具 戒 者自 然 得 不 悔 。)(cf. 《 中 阿 含 43 經 》, T1.485.2)Avippavāsa,【 陽 】 非 分 離 , 不 分 離 。Avibhūta(a+vibhūta),【 形 】 不 清 楚 的 , 不 明 顯 的 。Aviruddha,【 形 】 不 相 反 的 , 友 好 的 。Avirūḷha,【 形 】 不 生 長 的 , 不 擴 延 的 。avirūḷhi,【 陰 】1. 非 生 長 ,2. 再 生 的 止 息 。Avirūhnā,【 反 】 不 成 長 , 非 生 長 。Avirodha,【 陽 】 缺 少 敵 對 。Avilambitaṁ,【 副 】 很 快 地 , 不 延 遲 地 。Avivayha,【 形 】1. 難 忍 。2. 不 適 合 結 婚 的 。Avisaṁvāda,【 陽 】 事 實 。avisaṁvādaka, avisaṁvādī,【 形 】 講 實 話 的 人 。avisāhāra,【 陽 】 不 散 。DhsA.(CS:p.188):Uddhaccavicikicchāvasena pavattassa visāhārassa paṭipakkhato avisāhāro.Uddhaccavicikicchā- vaseneva gacchantaṁ cittaṁ vikkhipati nāma. ( 生 起 與 掉 舉 、 疑 、 心 煩 意 亂 的 相 反 , 為 ‘ 不 散 ’。處 於 掉 舉 、 疑 已 離 去 的 心 。)Avisāhaṭa(a + visāhaṭa),【 形 】 不 散 亂 的 , 鎮 靜 的 (imperturbed) avisāhaṭamānasata, 不 散 亂 心 性 。DhsA.#11...Uddhacca-vicikicchā- vaseneva ca cittaṁ visāhaṭaṁ nāma hoti, ito cito ca harīyati. Ayaṁ pana evaṁ avisāhaṭassamānasassa bhāvoti avisāhaṭamānasatā.( 處 於 掉 舉 、 疑 的 心 煩 , 為 ‘ 散 亂 ’, 從 此 被 帶 著 堆 積 。 然 而 不 散 亂 的 心 存在 , 為 ‘ 不 散 亂 心 性 ’。)Avihā, 無 煩 天 。Imesu pana paṭhamatalavāsino appakena kālena attano ṭhānaṁ na vijahantīti avihā.( 在 第 一 層 天 的 住者 , 只 有 少 時 自 己 的 住 處 , 為 ‘ 無 煩 天 ’。)Avihita,【 形 】 未 做 的 , 未 準 備 的 。Avihiṁsā,【 陰 】 人 性 , 不 殘 酷 , 無 害 。Aviheṭhaka,【 形 】 不 傷 害 的 , 不 騷 擾 的 。Aviheṭhana,【 中 】 非 傷 害 。Avīci,【 形 】 無 間 的 , 無 波 的 ,【 陰 】 無 間 地 獄 , 八 大 地 獄 之 一 。Avīta,【 形 】 未 解 脫 的 。Avītikkama,【 陽 】 非 違 反 , 非 犯 罪 。Avuṭṭhi (a+vuṭṭhi),【 陰 】 無 雨 。Avuṭṭhika,【 形 】 無 雨 的 。Avekkhati (ava+ikkh( 梵 īkṣ) 見 +a)( B.Sk. avīkṣate. The regular Pāli form however is apekkhati), 看 著 , 考 慮 。avekkhi,【 過 】。avekkhita,【 過 分 】。Avekkhana,【 中 】 看 著 , 考 慮 。Avecca (< aveti 知 道 < ava+i or a+vecca < vi +i (= a+vi +gam),「 不 壞 失 」),【 獨 】 知 道 了 、 洞 見 了 。aveccappasāda,【 陽 】 確 知 而 得 的 淨 信 。Avebhaṅgiya,【 形 】 不 可 分 佈 的 。Avera,【 形 】 無 怨 的 。【 中 】 無 怨 。verinesu averino,( 我 們 ) 在 仇 怨 中 沒 有 怨 仇 。(averino < a-verin, a.m.Nom.pl. 修飾 「 我 們 」( 省 略 )。)Averī,【 形 】 無 敵 意 的 。Avelā,【 陰 】 不 合 適 的 時 間 。Avyatta,【 形 】1. 不 顯 示 的 。2. 未 學 習 的 。Avyaya(=abyaya),【 中 】 無 格 式 變 化 詞 , 無 損 失 。avyayena,【 副 】 沒 有 任 何 的 開 支 。avyayībhāva,【 陽 】 複 合 詞中 之 一 個 詞 素 是 無 格 式 變 化 詞 。Avyākata(=abyākata)(< pp. of a-vyākaroti),【 形 】 不 解 說 的 , 無 法 斷 言 的 , 無 記 的 。DhsA.p.261...catubbidhaṁabyākataṁ--vipākaṁ kiriyaṁ rūpaṁ nibbānanti.( 四 種 無 記 .. 果 報 、 唯 作 、 色 、 涅 槃 。) AA.7.51./IV,38...abyākatavatthūsūti ekaṁsādivasena akathitavatthūsu( 無 記 事 .. 不 可 論 究 而 明 確 之 事 。) 十 四 無 記 : 梵 caturdaśāvy71


ākṛta, 乃 十 四 種 之 不 記 答 (avyākata 無 記 , 無 法 斷 言 ), 為 佛 四 記 答 中 之 捨 置 記 答 。 巴 利 文 經 典 只 有 十 無 記 , 缺三 、 四 、 七 、 八 。 十 四 種 , 即 :( 一 ) 世 間 常 ,sassato loko;this world is eternal.( 二 ) 世 間 無 常 ,asassata loko;thisworld is not eternal.( 三 ) 世 間 亦 常 亦 無 常 ,( 梵 śāśvataś cāśāśvataś ca;this world is both eternal and noteternal)( 四 ) 世 間 非 常 非 無 常 ,( 梵 naiva śāśvato nāśāśvataś ca;this world is neither eternal nor not eternal)( 五 )世 間 有 邊 ,antavā loko;this world is finite.( 六 ) 世 間 無 邊 ,anantavā loko;this world is infinite.( 七 ) 世 間 亦 有 邊亦 無 邊 ,( 梵 antavāṁś cānantavāṁś ca;this world is both finite and infinite )( 八 ) 世 間 非 有 邊 非 無 邊 ,( 梵 naivāntavāṁ nānantavāṁ;this world is neither finite nor infinite. )( 九 ) 如 來 死 後 有 ,hoti tathāgato paraṁ maraṇā;afterdeath a tathāgata exists.(‘ 如 來 ’ 在 此 指 ‘ 有 情 ’(satto),cf. (AA.7.51./IV,37.))( 十 ) 如 來 死 後 無 ,na hoti tathāgato paraṁmaraṇā;after death a tathāgata does not exist.( 十 一 ) 如 來 死 後 亦 有 亦 非 有 ,hoti ca na ca hoti tathāgato paraṁmaraṇā;after death a tathāgata both exists and does not exist.( 十 二 ) 如 來 死 後 非 有 非 非 有 ,neva hoti na na hotitathāgato paraṁ maraṇā;after death a tathāgata neither exists nor does not exist.( 十 三 ) 命 身 一 ( 命 即 身 ),taṁ jīvaṁtaṁ sarīraṁ;the soul and the body are the same.( 十 四 ) 命 身 異 ( 命 身 異 ),aṅṅaṁ jīvaṁ aṅṅaṁ sarīraṁ;the soul is onething and the body another.「 世 間 常 」 等 十 四 無 記 ,「 無 記 」(avyākata, 無 法 斷 言 ), 前 十 二 句 問 「 有 、 無 」, 後二 問 「 一 、 異 」。 此 類 問 題 佛 陀 一 概 不 答 。 原 因 有 三 :( 一 ) 虛 妄 無 實 。( 二 ) 諸 法 既 非 「 有 常 」, 亦 非 「 斷 滅 」。( 三 )3無 益 之 戲 論 。 巴 利 三 藏 講 「 十 無 記 」, 沒 有 世 間 常 無 常 , 4 世 間 非 常 非 無 常 , 7 世 有 邊 無 邊 , 8 世 非 有 邊 非 無 邊 。另 參 考 《 箭 喻 經 》(T1.804 上 ~)Avyāpajjha 1 (abyābajjha) (a 無 +vyapajjha or bajjha),【 中 】 仁 慈 的 心 (kindness of heart,pass.), 解 脫 苦 (freedom fromsuffering ,ep.of Nibbāna) 。Avyāpajjha 2 (abyābajjha) (a 無 +vyāpajjha 逆 向 行 (【 未 被 】),【 形 】 無 壓 迫 的 (free from oppression or injury), 無 傷 害的 (not hurting)。Avyāpāda,【 陽 】 沒 有 惡 意 (absence of desire to injure, freedom from malice)。Avyāvaṭa(=abyāvaṭa),【 形 】 不 佔 領 的 , 不 煩 惱 的 。Avhaya(


Asaṁsaṭṭha(a+saṁsaṭṭha),【 形 】 未 連 結 的 、 未 結 交 的 。DhA.v.404...asaṁsaṭṭhantidassana-savana-samullapana-paribhoga-kāya- saṁsaggānaṁ abhāvena asaṁsaṭṭhaṁ.(‘ 未 結 交 ’ 即 見 、 聽 、 交 談 、 受用 、 連 絡 的 消 失 稱 為 未 結 交 。)Asaṁhārima,【 形 】 固 定 的 。Asaṁhīra,【 形 】 不 可 動 搖 的 , 堅 定 不 移 的 , 不 可 征 服 的 。Asaka,【 形 】 非 自 己 的 。Asakiṁ,【 副 】 超 過 一 次 。Asakka, asakkuṇeyya, asakkonta,【 形 】 不 能 的 , 不 可 能 的 。kātuṁ asakkontānaṁ pāpabhāvaṁ, 作 惡 多 端 。Asaṅkiṇṇa,【 形 】 未 混 雜 他 物 的 , 不 擁 擠 的 。Asaṅkiliṭṭha,【 形 】 不 沾 染 的 。Asaṅkhata,【 形 】 無 條 件 的 , 無 準 備 的 , 無 為 的 。asaṅkhatadhātu,【 陰 】 無 條 件 的 境 界 。S.43.12./IV,362.:“rāgakkhayodosakkhayo mohakkhayo-- idaṁ vuccati, bhikkhave, asaṅkhataṁ."( 貪 欲 滅 盡 、 瞋 恚 滅 盡 、 愚 癡 滅 盡 , 諸 比 丘 !此 稱 為 ‘ 無 為 ’。) A.3.47./I,152.:Na uppādo paññāyati, na vayo paññāyati, na ṭhitassa aññathattaṁ paññāyati.Imānikho, bhikkhave, tīṇi asaṅkhatassa asaṅkhatalakkhaṇānī”ti.( 生 不 出 現 , 滅 不 出 現 , 變 動 不 出 現 。 諸 比 丘 ! 此 等 三者 , 是 無 為 之 無 為 相 。)Asaṅkhatadhamma( 梵 asaṃskṛtadharma), 無 為 法 。Asaṅkheyya,【 形 】 無 法 計 數 的 , 阿 僧 祇 。【 中 】 最 高 書 寫 數 位 有 141 個 零 。Asaṅga, 【 陽 】 不 附 著 , 不 執 著 。Asacca,【 中 】 謊 言 。【 形 】 錯 誤 的 , 不 真 實 的 。Asajjamāna,【 現 分 】 不 碰 觸 著 的 , 不 執 著 的 。Asañña,asaññī,【 形 】 無 意 識 的 。asaññabhava,【 陽 】 無 意 識 的 空 間 。asaññāsattā devā, 無 想 有 情 天 。Asaññasattāyatanaṁ, 無 想 有 情 處 ( 無 想 天 )。 修 無 想 定 的 方 法 是 , 從 第 四 禪 出 定 後 , 修 厭 離 名 法 的 方 法 ( 離 名 行 nāmavirāgabhāvanā), 不 斷 作 意 ‘dhī nāma, dhī nāma’( 名 法 是 可 厭 的 , 名 法 是 可 厭 的 ), 直 到 證 得 無 想 定 。《 俱 舍 論 》:「 無想 定 , 為 求 解 脫 厭 壞 於 想 , 以 ‘ 出 離 想 ’ 作 意 為 先 , 而 得 證 入 。」(T29.401.2)Asaññata (= na+saṁyata), 不 抑 制 , 不 節 制 的 。Asaṭha(a 不 + saṭha 欺 詐 的 ),【 形 】 不 欺 詐 的 , 不 狡 詐 的 , 誠 實 的 。Asaṇṭhita,【 形 】 不 結 實 的 , 不 善 建 立 的 , 未 處 理 的 。Asati (as 吃 +a), 吃 。asesi,【 過 】。asita,【 過 分 】。Asati (asanta 的 【 處 】), 缺 乏 , 匱 乏 (ui 7 huat 8 )。Asatiyā,【 副 】 無 心 地 。Asatta,【 形 】 非 附 件 的 。Asadisa,【 形 】 無 比 的 , 無 敵 的 。Asādiyanta, 【 現 分 】 沒 有 正 在 接 受 。Sp.Pārā.I,269...Asādiyanto nāma yo jānitvāpi na sādiyati, tattheva sahasāvuṭṭhitabhikkhu viya.( 沒 有 接 受 .. 若 是 知 道 的 話 , 也 完 全 沒 接 受 ; 例 如 比 丘 就 在 那 裡 被 強 制 。)Asaddhamma,【 陽 】l. 不 規 矩 , 罪 ,2. 行 房 。Asana,【 中 】1. 吃 。2. 食 物 。3. 箭 。【 陽 】 欖 仁 樹 ( 一 種 喬 木 Terminalia Alata)。Asani,【 陰 】 霹 靂 , 雷 電 。asanipāta,【 陽 】 雷 電 的 落 下 。Asanta,【 形 】 非 存 在 的 , 壞 的 , 邪 惡 的 , 缺 德 的 。Asantasanta, asantāsī,【 形 】 不 發 抖 的 , 大 膽 的 。Asantuṭṭha,【 形 】 不 快 樂 的 , 不 滿 意 的 。Asantuṭṭhi,【 陰 】 不 快 樂 , 不 滿 足 。Asapatta, 沒 有 敵 意 , 和 平 的 。Asapati(a-sapati), 無 伴 之 夫 ( 丈 夫 之 唯 一 之 妻 )。Asappāya,【 形 】 無 益 的 , 不 愉 快 的 。Asappurisa,【 陽 】 不 善 士 , 壞 人 。Asappuriso bhikkhave akataññū hoti akatavedī. Asabbhi h’etaṁ bhikkhave upaññātaṁ yadidaṁ akataññutā akataveditā. Kevalā esā bhikkhave asappurisabhūmi yadidaṁ akataññutā akataveditā.( 比73


丘 們 ! 不 善 士 是 不 報 恩 、 不 知 恩 。 諸 比 丘 ! 確 實 , 此 卑 劣 的 被 認 為 不 報 恩 、 不 知 恩 者 。 諸 比 丘 ! 這 全 然 不 善士 地 , 即 是 不 報 恩 、 不 知 恩 。)Asabala,【 形 】 無 污 點 的 。Asabbha,【 形 】 無 禮 的 , 惡 劣 的 。【 中 】 粗 俗 的 語 言 。vācaṁ abhāsi pharusaṁ asabbhaṁ, 他 曾 說 粗 惡 話 、 粗 話 。Asabbhī,【 陽 】 壞 者 , 粗 俗 的 。Asama,【 形 】 不 相 等 的 , 無 敵 的 。asamapekkhana, 無 等 觀 。asamasama,【 形 】asamasamo, 無 敵 中 的 無 敵 。Asamāna,【 形 】 不 相 等 的 。Asamāhita(a 無 +samāhita 等 引 ),【 形 】 沒 有 定 ( 三 摩 呬 多 ) 的 , 非 等 引 的 。Asamekkhakārī,【 陽 】 匆 匆 的 人 。Asampakampiya(a+sam+pa+kampiya),【 形 】 完 全 不 被 搖 動 的 。Asampatta,【 形 】 未 到 達 的 , 未 接 近 的 。Asammusanatā, 不 失 憶 性 。(= naṭṭha-muṭṭhassatitā, 見 DhsA.CS:p.433)Asammūḷha,【 形 】( 思 想 ) 不 混 亂 的 。Asammosa(a+sammosa cp. B.Sk. asammoṣadharman),【 陽 】 無 混 亂 (absence of confusion)。Asammoha,【 陽 】 無 混 亂 。Asayaṁvasin(a + sayaṁ + vasiṁ),【 形 】 不 是 自 己 所 能 控 制 的 (not under one’s own control)。Asayha(a + sayha, grd. of sah = Sk. asahya),【 形 】 無 法 忍 受 的 (impossible, insuperable)。Asaraṇa,【 形 】 無 助 的 。Asahana,【 中 】 非 忍 耐 。Asahamāna,【 現 分 】 不 持 久 的 。Asahāya,【 形 】 孤 單 的 , 沒 有 朋 友 的 。Asāta,【 形 】 不 愉 快 的 。【 中 】 痛 苦 , 苦 楚 。Asādisa, (=Asadisa) 無 比 的 , 無 敵 的 。Asādu,【 形 】 差 勁 的 味 道 , 不 合 意 的 。【 中 】 錯 誤 的 行 動 。Asādhāraṇa,【 形 】 不 共 通 的 。Asāra,【 形 】 無 價 值 的 , 無 樹 液 的 , 徒 然 的 。Asāraddha,【 形 】 不 刺 激 的 , 冷 靜 的 。Asāhasa,【 形 】 不 暴 力 的 , 溫 順 的 。Asi,【 陽 】 刀 劍 。asiggāhaka,【 陽 】( 國 王 的 ) 捧 劍 者 。asicamma,【 中 】 刀 劍 和 盾 。asidhārā,【 陰 】 刀 劍 的 邊 緣 。asipatta,【 中 】 刀 劍 的 刀 鋒 。Asita,【 中 】1. 食 物 。2. 鐮 刀 。(asati 或 asnāti 的 【 過 分 】) 已 吃 。Asita (na+sita),【 形 】 黑 色 。Asithila(a+sithila 鬆 弛 的 ),【 形 】 強 硬 的 , 不 鬆 弛 的 。asithilavīriya, 已 紮 實 的 精 進 (paggahitavīriyaṁ=asithilavīriya,見 Sīlakkhandhavaggaṭīkā《 長 部 》 戒 蘊 品 疏 CS:p.3.80.)。Asilesā,【 陰 】 柳 宿 ( 二 十 七 星 宿 之 一 )。Asisūna (asi 刀 +sūna 切 肉 台 ),【 陰 】 屠 宰 場 。Asīti,【 陰 】 八 十 。asītima,【 形 】 第 八 十 的 。Asu, asuka,【 形 】 某 某 。Asuci,【 陽 】 污 垢 , 排 泄 物 , 糞 , 屎 , 精 液 。【 形 】 不 純 的 , 不 潔 淨 的 。asuci muccati, 遺 精 、 夢 遺 。Asuddha,【 形 】 不 潔 淨 的 。Asubha,【 形 】 不 愉 快 的 , 醜 陋 的 , 不 淨 的 ( 古 譯 : 惡 露 )。【 中 】 屍 體 。Vism.110... 1 Uddhumātakaṁ, 2 vinīlakaṁ,3 vipubbakaṁ, 4 vicchiddakaṁ, 5 vikkhāyitakaṁ, 6 vikkhittakaṁ, 7 hatavikkhittakaṁ, 8 lohitakaṁ, 9 puḷuvakaṁ,10 aṭṭhikanti ime dasa asubha. ( 十 不 淨 (dasa asubha;the ten kinds of foulness) 有 :1. 膨 脹 相 (uddhumātaka;thebloated),2. 青 瘀 相 (vinīlaka;the livid),3. 膿 爛 相 (vipubbaka;festering),4. 斷 壞 相 (vicchiddaka;the cut-up),5.食 殘 相 (vikkhāyitaka;the gnawed),6. 散 亂 相 (vikkhittaka;the scattered),7. 斬 斫 相 (hatavikkhittaka;the hacked andscattered),8. 血 塗 相 (lohitaka;the bleeding),9. 蟲 聚 相 (puḷavaka;the worm-infested),10. 骸 骨 相 (aṭṭhika;skeleton)。74


A.1.2./I,4...“Nāhaṁ, bhikkhave, aññaṁ ekadhammampi samanupassāmi yena anuppanno vā kāmacchandonuppajjati uppanno vā kāmacchando pahīyati yathayidaṁ, bhikkhave, asubhanimittaṁ. Asubhanimittaṁ, bhikkhave,yoniso manasi karoto anuppanno ceva kāmacchando nuppajjati uppanno ca kāmacchando pahīyatī”ti.( 諸 比 丘 ! 我 不見 別 有 一 法 , 能 使 不 生 起 未 生 之 慾 欲 , 或 使 斷 已 生 之 慾 欲 。 諸 比 丘 ! 這 就 是 不 淨 相 。 諸 比 丘 ! 從 根 源 作 意 ( 如理 作 意 ) 不 淨 相 者 , 即 令 不 生 起 未 生 之 慾 欲 , 或 令 斷 已 生 之 慾 欲 。) 《 廣 義 法 門 經 》(T1.920.1) 說 :「 有 十 四 法 ,能 違 能 障 此 不 淨 想 。 何 等 十 四 ? 一 共 女 人 一 處 住 。 二 失 念 心 觀 視 女 人 。 三 恒 起 放 逸 。 四 生 重 欲 心 。 五 數 習 淨想 。 六 不 數 習 不 淨 想 。 七 恒 共 作 務 人 聚 集 而 住 。 八 隨 彼 所 行 。 九 不 樂 聽 正 法 。 十 不 問 正 法 。 十 一 不 能 守 護 六種 根 門 。 十 二 食 不 節 量 。 十 三 獨 住 空 處 不 得 安 心 。 十 四 不 能 如 實 觀 察 。」十 不 淨 取 相 似 相 對 治1 膨 脹 相 : 看 膨 脹 的 屍 体 壞 形 的 、 恐 怖 的 樣 子 胖 子 睡 臥 的 樣 子 貪 體 材2 青 瘀 相 : 看 青 瘀 的 屍 体 青 瘀 斑 點 的 樣 子 滿 是 青 瘀 的 屍 体 貪 膚 色3 膿 爛 相 : 看 膿 爛 的 屍 体 流 膿 的 樣 子 不 動 而 靜 止 的 屍 体 貪 體 香4 斷 壞 相 : 看 斷 壞 的 屍 体 中 間 斬 斷 的 樣 子 圓 滿 的 屍 体 貪 結 實5 食 殘 相 : 看 動 物 吃 剩 屍 体 被 食 啖 的 樣 子 圓 滿 的 屍 体 貪 隆 乳6 散 亂 相 : 看 屍 体 的 散 落 明 瞭 的 隔 離 狀 態 圓 滿 的 屍 体 貪 美 體7 斬 斫 相 : 看 被 砍 斷 的 屍 体 可 識 別 被 斬 斫 的 傷 口 圓 滿 的 屍 体 貪 整 體8 血 塗 相 : 看 流 血 的 屍 体 像 風 飄 的 紅 旗 靜 止 的 紅 血 的 屍 体 貪 妝 扮9 蟲 聚 相 : 看 蛆 蟲 爬 滿 屍 体 蠕 動 狀 如 靜 止 的 米 飯 的 屍 体 貪 我 相10 骸 骨 相 : 看 白 骨 骨 的 孔 隙 圓 滿 的 白 骨 貪 骨 相Asura,【 陽 】 阿 修 羅 。asurakāya,【 陽 】 阿 修 羅 王 國 , 阿 修 羅 集 會 。asurinda,【 陽 】 阿 修 羅 的 國 王 。Asūra,【 形 】 懦 弱 的 , 偷 懶 的 ( 人 )。Asekha, asekkha,【 形 】 無 學 ( 畢 業 者 )。【 陽 】 阿 羅 漢 。Asecanaka,【 形 】 本 來 豐 滿 又 可 口 的 。Asevanā,【 陰 】 非 結 交 的 。Asesa,【 形 】 整 個 的 , 所 有 的 。asesaṁ,【 副 】 完 全 , 完 全 地 。Asoka,【 形 】 無 悲 傷 。【 陽 】 無 憂 樹 (Jonesia Asoka, 熱 帶 亞 洲 産 的 一 種 美 麗 的 豆 科 喬 木 , 因 它 的 深 桔 紅 色 的 花 而栽 培 , 並 用 作 點 綴 寺 廟 )。Asoka, 阿 育 王 。 據 《 島 史 Dīpavaṁsa》(VI.1,19f)、《 大 史 Mahāvaṁsa》(V,21) 與 《 律藏 註 釋 書 Samantapāsādikā》(I, p.41.), 阿 育 王 於 公 元 前 325~326 年 即 位 。 此 時 距 佛 陀 涅 槃 約 218 年 , 因 此 ,佛 陀 的 涅 槃 約 在 公 元 前 543~544 年 )。 現 代 學 者 認 為 阿 育 王 即 位 的 時 間 應 該 是 公 元 前 268 年 , 而 有 佛 陀 涅 槃 於公 元 前 486 年 之 說 。Asobhana,【 形 】 醜 陋 的 , 不 合 適 的 。Asnāti (as+nā), 吃 。Asmā,【 陽 】 石 頭 。Asmi (as 的 【1. 單 】), 我 是 。asmāna,【 陽 】 自 傲 , 自 我 中 心 癖 。Asmimāna (asmi 我 +māna 慢 ), 我 慢 。asmimānasamugghāta, 斷 絕 我 慢 。Assa 1 ,【 陽 】1. 馬 ,2. 角 落 。assakhaluṅka,【 陽 】 劣 馬 。assagopaka,【 陽 】 馬 夫 。assatthara,【 陽 】 馬 的 套 ; 象 、 馬或 馬 車 的 小 地 毯 。assadamma,【 陽 】 要 被 訓 練 的 馬 。assadamaka,【 陽 】 訓 馬 師 。assapotaka,【 陽 】 小 馬 。assabandha,【 陽 】 馬 夫 。assabhaṇḍaka,【 中 】 馬 飾 。assamaṇḍala,【 中 】 賽 馬 場 。assamedha,【 陽 】 馬 祭 。assaratha,【 陽 】馬 車 。assavāṇija,【 陽 】 馬 商 。assasenā,【 陰 】 騎 兵 。assājānīya,【 陽 】 好 馬 。Assa 2 , atthi 的 【3 單 . 潛 】 可 能 是 。cf. atthi( 有 , 在 , 存 在 )。Assa 3 , ima( 這 個 人 ) 的 【 陽 】【 單 】【 與 . 屬 】 給 這 個 , 這 個 的 。Assaka,【 形 】 赤 貧 的 。Assakaṇṇa,【 陽 】1. 粗 壯 婆 羅 雙 ( 東 印 度 的 一 種 材 用 樹 種 (Shorea robusia), 其 葉 可 做 爲 紫 膠 蟲 的 食 物 )。2. 阿 沙 干那 , 一 座 山 名 。Assaji,【 陽 】1.( 五 比 丘 之 一 ) 馬 勝 , 馬 師 , 頞 鞞 , 音 譯 .. 阿 說 示 。2. ( 惡 比 丘 之 一 ) 馬 師 ( 另 一 位 .. 滿 宿 )。(《 善 見律 毘 婆 沙 》 卷 第 十 四 , T24.770.1)..「 污 他 家 比 丘 者 , 此 是 馬 師 、 滿 宿 (Assaji-Punabbasuka)。 於 六 群 比 丘 中 最 是上 座 。」Assatara,【 陽 】 騾 (gabbho assatariṁ, gabbhamassatarī 懷 胎 騾 ( 必 定 死 ))( 諷 刺 固 執 的 人 說 ..「 像 騾 子 一 樣 固 執 」)。S.17.35./II,241.(A.4.68./II,74.):“Phalaṁ ve kadaliṁ hanti, phalaṁ veḷuṁ phalaṁ naḷaṁ; Sakkāro kāpurisaṁ hanti,75


gabbho assatariṁ yathā”ti.( 香 蕉 結 纍 死 , 竹 蘆 結 實 死 , 恭 敬 害 賤 人 , 懷 胎 騾 必 死 。)《 別 譯 雜 阿 含 3 經 》(T2.374.3):「 芭 蕉 生 實 死 , 蘆 竹 葦 亦 然 , 貪 利 者 如 是 , 必 能 自 傷 損 。」 香 蕉 欉 ( ) 結 纍 , 香 蕉 成 熟 後 就 被 砍 斷 , 因 為 不 再長 果 實 , 沒 有 經 濟 價 值 ; 竹 子 、 蘆 葦 開 花 就 會 枯 死 ( 沒 結 果 );「 騾 懷 孕 必 死 」 為 印 度 的 傳 說 。Assattha,【 陽 】 菩 提 樹 ( 印 度 的 一 種 著 名 的 榕 屬 植 物 (Ficus Religiosa), 因 植 株 高 大 , 壽 命 長 和 在 經 濟 用 途 上 爲 蟲膠 的 來 源 而 著 稱 , 它 與 孟 加 拉 榕 的 區 別 在 於 無 支 根 )。Assattha ([assādeti 安 慰 ] 的 【 過 分 】), 已 安 慰 。Assaddha,【 形 】 無 信 的 , 不 信 宗 教 的 。assaddhiya,【 中 】 不 信 仰 。Assama(ā + śram),【 陽 】 隱 居 處 (a hermitage)。Assamaṇa(a + samaṇa),【 陽 】 非 沙 門 , 假 和 尚 , 丟 失 出 家 身 份 的 人 (not a true Samaṇa Vin.I,96; Sn.282; Pug.27 (so readfor asamaṇa); Pug.A 207. -- f. assamaṇī Vìn IV.214.)。Assayuja,【 陽 】 阿 濕 縛 庾 闍 月 ( 月 份 名 , 大 約 在 九 月 至 十 月 之 間 , 農 曆 8 月 16 至 9 月 15), 婁 宿 ( 二 十 七 星 宿 之 一 )。Assava(ā + suṇāti, śru),【 形 】 忠 誠 的 , 注 意 的 (loyal)。【 陽 】 流 動 , 膿 。puttā anassavā, 不 孝 子 。Assavaṇatā,【 陰 】 不 注 意 。Assavanīya,【 形 】 難 聽 的 。Assasati (ā+sas( 梵 śvas) 吹 +a), 1. 呼 氣 (to breathe, to breathe out, to exhale)。2. 舒 暢 的 呼 氣 ( to breathe freely or quietly,to feel relieved, to be comforted, to have courage;assasitvāna ger. = vissamitvā)。3. 進 入 呼 氣 ( to enter by the breath,to bewitch, enchant, take possession)。【 過 】assasi。【 過 分 】assattha 2 。【 獨 】assasitvā。【 現 分 】assasanta( 正 在 呼 氣者 )。【 使 】assāseti。So satova(=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 他 具 念 的 吸 氣 , 他 具 念 的 呼 氣 。) 意 思 是 ..具 念 於 整 個 吸 氣 的 過 程 , 具 念 於 整 個 呼 氣 的 過 程 。 如 果 行 者 覺 得 這 樣 還 是 容 易 專 注 於 呼 吸 , 心 念 常 為 散 亂 或五 蓋 所 淹 沒 , 則 可 在 具 念 的 吸 呼 之 後 , 再 覺 知 一 下 , 或 加 標 記 ..「 知 道 」。 如 此 操 作 , 可 以 很 快 的 提 升 呼 吸 的正 念 。Assasa-passasa(assāsapassāsā),【 陽 】 呼 吸 , 台 語 : 喘 氣 chan 2 khui 3 。 自 然 的 呼 吸 就 是 一 種 遍 作 相 。 註 釋 中 提 到 ( 注意 ) 鼻 孔 相 (nāsika-nimitta) 與 上 唇 相 (mukha-nimitta) 都 是 呼 吸 的 遍 作 相 。Assā 1 ,【 陰 】 母 馬 。Assā 2 , ima ( 這 個 人 ) 的 【 陰 】【 單 】【 與 . 屬 】 給 她 , 她 的 。Assāda(ā + sādiyati, svad)【 陽 】assādanā,【 陰 】 味 道 , 味 著 , 享 樂 , 滿 足 (taste, sweetness, enjoyment, satisfaction)。Assādi(n), 【 陽 】【 陰 】【 中 】 品 嚐 , 享 樂 (tasting, enjoyment, relishing)。Assādeti (ā+sad 坐 +e) (denom. fr. assāda), 品 嘗 , 享 受 (to taste)。assādesi,【 過 】。Assāma(


折 磨 。)。單複主 ahaṁ mayaṁ、amhe、vayaṁ、amhase、no賓 maṁ,mamaṁamhe、asme、amhākaṁ、asmākaṁ、no具 、 離 mayāamhehi、no與 、 屬 mama、mamaṁ、mayhaṁ、me amhākaṁ、asmākaṁ、amha處 mayi amhesuAhaṁkāra,【 陽 】 自 我 中 心 癖 (selfishness, egotism), 自 大 (arrogance)。(see also mamaṁkāra)。Ahata (a 未 +hata 損 壞 【 過 分 】),【 形 】 新 的 , 不 破 壞 的 。Ahaha(A- 發 語 辭 ),【 歎 】 唉 ! 悲 哀 的 驚 呼 。【 中 】 一 個 極 大 的 數 位 。【 陽 】 阿 訶 訶 地 獄 (niraya)。Ahāsi, [harati 運 送 [… 去 ]、 拿 [… 去 ]、 拿 去 、 竊 奪 ] 的 【 單 . 叁 . 過 】。Ahetu (a 無 +hetu 因 ), 無 因 。ahetu-appaccaya, 無 因 無 緣 。ahetukavāda, 無 因 論 。SA.22.62./II,279...Ahetukavādāti-ādīsu “natthi hetu natthi paccayo”ti gahitattā ahetukavādā.( 無 因 論 .. 無 因 無 緣 , 取 名 為 無 因 論 。)Ahetuka-diṭṭhi,【 陰 】 無 因 見 , 此 見 認 為 沒 有 污 染 或 淨 化 有 情 的 因 緣 , 所 以 該 有 情 是 由 於 偶 然 、 命 運 或 需 要 而 被污 染 或 淨 化 。Ahi(Vedic ahi),【 陽 】 蛇 (a snake)。ahikuṇapa, 蛇 屍 (the carcase of a snake)。ahigāha,【 陽 】 捕 蛇 者 (a snake catcher ortrainer)。ahiguṇṭhika(=ahiguṇḍika, ahiguṇṭika & ahikuṇḍika; the BSk. paraphrase is ahituṇḍika),【 陽 】 捕 蛇 者 (asnake charmer) 。 ahicchattaka, 【 陽 】 蕈 (“a snake’s parasol”, a mushroom) 。 ahichatta, 【 中 】 傘 蛇(DhpA.v.188./CS:pg.2.157)。Ahituṇḍika(=ahiguṇṭhika),【 陽 】 捕 蛇 者 。ahimekhalā, 蛇 的 環 帶 ( “snake-girdle”, i. e.outfit or appearance of a snake DhA I.139)。ahivātaka(-roga), 蛇 風 (“snakewind-sickness”)。ahipeta, 蛇 鬼 (a Peta inform of a snake DhA II.63)。ahipheṇa,【 中 】 鴉 片 。ahivijjā,【 陰 】 蛇 的 學 問 , 蛇 的 巫 術 ( “snake-craft”, i. e.fortune-telling or sorcery by means of snakes,D.I,9. (Ahivijjāti sappadaṭṭhatikicchanavijjā ceva sappāvhāyanavijjāca. “the art of healing snake bites as well as the invocation of snakes (for magic purposes)” DA.1./I,93.))Ahita (a 無 +hita 利 益 ) ,【 中 】 無 利 益 , 傷 害 , 無 情 。【 形 】 有 害 的 。Ahirika, ahirīka, (a 無 +hiri 慚 +ika ( 形 容 詞 化 ) ),【 形 】 不 知 羞 恥 的 。【 中 】 不 知 羞 恥 。Ahivātakaroga,【 陽 】 黑 死 病 , 淋 巴 腺 鼠 疫 。Ahiṁsā (a 無 +hiṁsā 傷 害 ),【 陰 】 無 傷 害 。Ahīnindriya,【 形 】 沒 有 任 何 感 官 殘 缺 的 人 。Ahugāliya,【 中 】 大 聲 的 笑 。Ahetuka,【 形 】 無 根 據 的 , 無 顯 著 原 因 的 , 無 因 的 , 無 因 生 的 。 無 因 生 的 人 (ahetuka)── 是 天 生 盲 (jaccandha)、天 生 聾 (jaccabadhira)、 天 生 無 嗅 覺 (jaccaghānaka)、 天 生 啞 (jaccamūga)、 天 生 愚 蠢 (jaccajaḷa)、 天 生 瘋 狂(jaccummattaka)、 黃 門 (paṇḍaka)、 雙 性 根 者 (ubhatobyañjanaka;hermaphrodites)、 太 監 (napuṁsaka 中 性 者 )、 口吃 (mamma;stammering)、 落 難 的 阿 修 羅 (vinipātikāsura)。Ahu, Ahū, 變 成 ( [ hoti 變 成 ] 的 【3 單 . 過 】)。Ahutvā (a 不 +hutvā 變 成 【 獨 】),【 獨 】 不 變 成 。Aho(Sk. aho)(=ahe),【 無 】 哎 呀 ! 驚 奇 或 驚 愕 的 驚 呼 (exclamation of surprise, astonishment or consternation: yea,indeed, well; I say! for sure!)。“aho sukhaṁ aho sukhan”ti ( 快 樂 得 不 得 了 ! 快 樂 得 不 得 了 !)Aho,【 中 】 日 (°-) (= -aha 日 )。ahovata, 的 確 呀 !Ahoratta (aho 日 +ratta 夜 間 ),【 中 】【 陽 】 晝 夜 , 白 天 和 夜 晚 。Ahoratti (aho 日 +ratti 夜 間 ),【 陰 】 日 夜 。Ahosi (hoti 的 【 過 】), 他 是 。ahosikamma,【 中 】 沒 有 任 何 潛 在 力 量 的 一 種 思 想 行 爲 。SA.1.50./I,92...Ahuvātiahosi.( 他 是 .. 他 是 。)77


ĀĀ 1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二 個 母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陰 平 的 a。Ā° 2 guṇa or increment of a°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suffixes as -ya, -iya, -itta. So in āyasakya fr. ayasaka; āruppa fromarūpa; ārogya fr. aroga; ālasiya fr. alasa; ādhipacca fr. adhipati; ābhidosika fr. abhidosa etc.Ā° 3 of various other origins (guṇa e. g. of ṛ or lengthening of ordinary root a°), rare, as ālinda (for alinda), āsabha (


Ākāra(ā + karoti, kar),【 陽 】 樣 子 , 情 況 , 境 界 , 外 表 , 行 相 (form、figure、shape、stature、appearance、externalgesture、aspect of the body、expression of the face 等 )。Ākāsa 1 (ā+kās( 梵 kāś) 照 耀 ;Sk. ākāśa),【 陽 】 天 空 , 空 間 。ākasagaṅgā,【 陰 】 天 河 。ākasacārī,【 形 】 空 中 飛 行 。ākasaṭṭha,【 形 】 位 於 天 空 的 , 站 立 於 虛 空 的 。ākasatala,【 中 】 一 棟 建 築 物 的 平 坦 屋 頂 。ākasadhātu,【 陰 】 空界 , 虛 空 元 素 。ākāsaṭṭhā devā, 空 居 天 , 虛 空 天 。ākasayāna,【 新 巴 】 飛 機 。Ākāsa 2 ,【 陽 】 虛 空 棋 (a game, playing chess “in the air” (sans voir) 水 野 弘 元 譯 : 無 盤 棋 )。Ākāsānañcāyatana (ākāsa 虛 空 +ānañca 無 邊 +āyatana 處 ), 空 無 邊 處 。Ākiñcañña (


Āgāra( 巴 梵 同 ),【 形 】 境 , 音 譯 : 阿 羯 羅 。 如 聲 、 色 , 是 耳 、 目 之 「 境 」。Āgārika,【 形 】 房 子 的 (belonging to the house)。koṭṭhāgārika, 守 庫 房 者 。bandhanāgārika, 獄 卒 (prison-keeper)。Bhaṇḍāgārika, 守 財 寶 者 。Āgāḷha(ā + gāḷha 1; cp. Sk. samāgāḍhaṁ),【 形 】 強 壯 的 , 粗 糙 的 (strong, hard, harsh, rough (of speech))。Āgilāyati (ā+gilā+ya) (Sk. glāyati, cp. gilāna), 疲 倦 , 痛 (to be wearied, exhausted or tired, to ache, to become weak orfaint)。āgilāyi,【 過 】。Āgu(for Vedic āgas nt.),【 中 】 罪 行 , 罪 過 (guilt, offence)。āgucārī,【 陽 】 罪 犯 , 壞 人 。Āghāta( 梵 āghāta 打 、 殺 ,BSk.āghāta 傷 害 。cp.ghāta & ghāteti),【 陽 】 嫌 惡 (anger, ill-will), 憎 恨 (hatred)。āghātanāghāta, 從 瞋 解 脫 。āghātapaṭivinaya 忍 氣 吞 聲 (repression of ill-will)。āghātavatthu, 瞋 的 事 情 。Āghātana,【 中 】 屠 殺 (slaying, striking, destroying, killing(= maraṇa DA.I,119)。2. 屠 宰 場 (shambles, slaughter-houseVin.I,182 (gavāghātana))。3. 處 決 的 地 方 (place of execution)。Ācamana,【 中 】 沖 洗 。ācamanakumbhī,【 陰 】 作 爲 沖 洗 的 大 水 罐 。Ācameti (ā+cam+e), 沖 洗 , 洗 。ācamesi,【 過 】。Ācaya,【 陽 】 積 , 集 , 積 聚 , 增 益 , 盈 滿 。Ācarati (ā+car+a), 行 動 , 練 習 , 運 行 。Ācariya( 梵 Ācarya),【 陽 】( 依 止 學 法 的 ) 老 師 , 教 授 師 , 親 教 師 , 軌 範 師 , 阿 闍 梨 ( 音 譯 ), 阿 遮 利 耶 ( 音 譯 )。ācariyakula,【 中 】 老 師 的 家 庭 , 老 師 的 住 所 。ācariyadhana,【 中 】 學 費 ( 束 脩 )。ācariyamuṭṭhi,【 陰 】 老 師 的 秘 藏 (closed fistof the teacher , 袖 中 秘 笈 esoteric doctrine) 。 ācariyavāda, 【 陽 】 傳 統 的 教 學 。Mv.A.77. ..ācārasamācārasikkhāpanakaṁ ācariyaṁ( 能 教 導 正 行 與 行 止 者 為 阿 闍 梨 。)《 大 般 涅 槃 經 》D.16./II,100.:Desito,Ānanda, mayā dhammo anantaraṁ abāhiraṁ karitvā. Natthānanda, tathāgatassa dhammesu ācariyamuṭṭhi.( 阿 難 !我 所 說 的 法 , 沒 有 做 了 內 部 、 沒 有 做 了 外 部 。 如 來 的 法 沒 有 老 師 的 秘 藏 ( 袖 中 秘 笈 ) 。)Ācariyānī,【 陰 】 女 老 師 , 老 師 的 妻 子 。Ācāma,【 陽 】 飯 沸 騰 時 的 浮 渣 。Ācāra,【 陽 】( 良 好 ) 行 爲 , 練 習 。ācārakusala,【 形 】 精 通 於 禮 貌 的 。DA.8./II,363.( 同 SA.6.3.):Kulaputtātiācārakulaputtā.( 良 家 子 弟 : 良 好 行 爲 的 種 族 之 子 。)Ācaritukāma, 不 正 當 之 欲 。Ācikkhaka, ācikkhitu,【 陽 】 報 告 的 人 , 通 知 者 。Ācikkhati (ā+cikkh+a), 告 知 , 陳 述 , 通 知 。ācikkhi,【 過 】。ācikkhita,【 過 分 】。ācikkhitvā,【 獨 】。ācikkhanā, 開示 。 另 有 :desanā, 宣 說 。paññāpanā, 施 設 。paṭṭhapanā, 建 立 。vivaraṇā, 開 顯 。vibhajanā, 分 別 。uttanīkamma,顯 發 。Ācinanta,【 現 分 】 累 積 。Āciṇṇa (


parisuddho ājīvo, 清 淨 活 命 , 命 行 清 淨 ( 合 乎 戒 律 的 生 活 方 式 )。uṭṭhānaphalūpajīvī na kammaphalūpajīvī, 以 努 力 ( 工作 ) 來 維 生 , 不 是 以 ( 善 ) 業 的 果 報 來 維 生 。《 法 集 論 根 本 注 》(Dhammasaṅgaṇī-mūlaṭīkā CS:p.97):Ekavīsati anesanānāma 1.vejjakammaṁ karoti, 2.dūtakammaṁ karoti, 3.pahiṇakammaṁ karoti, 4.gaṇḍaṁ phāleti, 5.arumakkhanaṁdeti, 6.uddhaṁvirecanaṁ deti, 7.adhovirecanaṁ deti, 8.natthutelaṁ pacati, 9.cakkhutelaṁ pacati, 10.veḷudānaṁ deti,11.paṇṇadānaṁ deti, 12.pupphadānaṁ deti, 13.phaladānaṁ deti, 14.sinānadānaṁ deti, 15.dantakaṭṭhadānaṁ deti,16.mukhodakadānaṁ deti, 17.cuṇṇadānaṁ deti, 18.mattikādānaṁ deti, 19.cāṭukakammaṁ karoti,20.muggasūpiyaṁ, 21.pāribhaṭyaṁ, 22.jaṅghapesaniyaṁ dvāvīsatimaṁ dūtakammena sadisaṁ, tasmā ekavīsati.(( 比丘 ) 二 十 一 種 錯 誤 的 謀 生 方 式 :1. 醫 療 、2. 作 使 者 ( 報 信 的 工 作 )、3. 作 差 使 者 、4. 破 癰 、5. 傷 痛 處 塗 油 、6. 使 嘔 吐 、7. 使 下 瀉 、8. 灌 鼻 油 的 煎 熬 、9. 灌 眼 油 的 煎 熬 、10. 送 竹 子 、11. 送 樹 葉 、12. 送 花 、13. 送 水 果 、14. 送 沐 浴 粉 、15.送 牙 刷 ( 齒 木 )、16. 送 洗 臉 水 、17. 送 竹 子 作 禮 物 、18. 送 泥 土 、19. 諂 媚 、20. 豆 湯 語 ( 喻 半 真 半 假 , 似 是 而 非 )、21.撫 愛 ( 他 人 的 孩 子 )、22. 步 行 運 送 資 訊 , 二 十 二 種 錯 誤 的 謀 生 方 式 ,( 其 中 ) 作 使 者 相 似 , 因 此 , 有 二 十 一 種 。)DA.2./I,235.(=MA.4./I,136. ; AA.2.2./II,113.) : Ko ājīvoti pañca micchāvaṇijjā pahāya dhammena samenajīvitakappanaṁ. Vuttañhetaṁ-- “Pañcimā, bhikkhave, vaṇijjā upāsakena akaraṇīyā. Katamā pañca?Satthavaṇijjā, sattavaṇijjā, maṁsavaṇijjā, majjavaṇijjā, visavaṇijjā. Imā kho, bhikkhave, pañca vaṇijjāupāsakena akaraṇīyā”ti ( 什 麼 是 ( 優 婆 塞 的 ) 活 命 ? 捨 斷 五 種 邪 貿 易 , 以 法 公 正 地 維 持 生 命 。 曾 這 麼 說(A.5.177./III,208.) :『 諸 比 丘 ! 在 家 信 徒 不 可 從 事 這 五 種 買 賣 。 是 哪 五 種 ? 買 賣 武 器 、 買 賣 有 情(AA.5.177./III,303.:Sattavaṇijjāti manussavikkayo. 買 賣 有 情 .. 買 賣 人 )、 買 賣 肉 、 買 賣 酒 類 、 買 賣 毒 品 。 諸 比丘 ! 在 家 信 徒 不 可 從 事 這 五 種 買 賣 。』)D.30./III,176.:micchājīvaṁ pahāya sammā-ājīvena jīvikaṁ kappesi,tulākūṭa kaṁsakūṭa mānakūṭa ukkoṭana vañcana nikati sāciyoga chedana vadha bandhana viparāmosa ālopasahasākārā paṭivirato ahosi.( 捨 邪 命 , 以 正 命 為 營 生 , 遠 離 : 欺 斗 秤 、 偽 幣 ( 假 鈔 )、 錯 誤 的 尺 寸 、 賄 賂 、 欺 瞞 、詐 欺 、 走 後 門 、( 用 手 對 眾 生 ) 斬 切 、 屠 宰 、( 以 粗 繩 ) 捆 綁 、( 山 中 及 樹 叢 中 ) 攔 劫 、( 村 、 城 等 ) 搶 劫 、 打 家 劫 舍 。)Ājīvaka, ājīvika,【 陽 】 一 種 非 佛 教 出 家 人 , 邪 命 外 道 。Āṭānāṭiya,【 陽 】〈 稻 竿 保 護 經 〉(Atanatiya-paritta, D.32./III,194.;Moraparitta(〈 孔 雀 保 護 經 〉), J.II,33.)。Āṇatta, (āṇāpeti 的 【 過 分 】), 已 被 命 令 。Āṇatti,【 陰 】 指 令 , 命 令 。āṇattika,【 形 】 與 指 令 有 關 係 的 。Āṇā,【 陰 】 命 令 。āṇāsampanna,【 形 】 權 威 的 , 有 影 響 的 。Āṇāpaka,【 陽 】 指 揮 者 , 發 出 命 令 的 人 。Āṇāpana,【 中 】 發 號 施 令 。Āṇāpeti (a+ñā+āpe), 指 揮 , 指 使 。āṇāpesi,【 過 】。āṇatta,【 過 分 】。ānāpiya,【 獨 】。Āṇi,【 陰 】 車 轄 , 制 輪 楔 (the pin of a wheel-axle, a linch-pin)。Ātaṅka,【 陽 】 疾 病 , 弊 病 。Ātata,【 中 】 單 面 鼓 。ātatavitata,【 中 】 雙 邊 都 包 皮 革 的 鼓 。Ātatta (ātapati 的 【 過 分 】), 已 加 熱 , 已 燒 焦 。Ātapa,【 陽 】 陽 光 。Ātapati (ā+ tap( 梵 tap) 熱 +a) 照 耀 。ātapi,【 過 】。Ātapatta,【 中 】 遮 陽 傘 , 傘 。Ātappa(Sk. *ātāpya, fr. ātāpa),【 陽 】 熱 心 , 努 力 (ardour, zeal, exertion)。ātappakaraṇā, 勇 猛 。Ātāpa(ā + tāpa fr. tap; cp. tāpeti),【 陽 】 赤 熱 , 熱 , 熱 心 (glow, heat)。Ātāpana,【 中 】 禁 欲 , 苦 修 , 折 磨 (tormenting, torture, mortification)。Ātāpī(< ātāpa, cp. BSk. ātāpin),【 形 】 熱 心 的 , 奮 發 的 。(Vīriyañhi kilesānaṁ ātāpanaparitāpanaṭṭhena ātāpoti vuccati.因 為 英 雄 本 色 以 燒 、 遍 燒 一 切 煩 惱 之 義 , 故 稱 為 熱 , 具 此 熱 的 人 稱 為 熱 心 。)(Vism.3)。SA.6.3./I,204.:Ātāpītivīriyātāpena samannāgato.( 熱 誠 (Ātāpī): 具 有 英 雄 本 色 (vīriya) 的 熱 誠 。) M.A.57./III,107. Ātāpītikāyikacetasikasaṅkhātena vīriyātāpena ātāpī.: 熱 誠 .. 以 身 體 及 心 理 為 條 件 , 以 英 雄 本 色 的 熱 誠 為 熱 誠 。)Ātāpeti (ā+tap( 梵 tap) 熱 +e), 使 燒 , 折 磨 (to burn, scorch)。ātāpesi,【 過 】。81


Ātuman(Vedic ātman, diaeretic form for the usual contracted attan; only found in poetry. Cp. also the shortened formtuman),【 陽 】 自 己 , 靈 魂 (self)。Nom. sg. ātumo Pv IV.5 2 (= sabhāvo PvA.259), ātumā Nd 1 69 (ātumā vuccati attā),296 (id.), & ātumāno Nd 1 351; Acc. ātumānaṁ Sn.782 (= attānaṁ SnA 521), 888, 918; Loc. ātume Pv.II,13 11 (=attani C.).)。 參 考 atta。Ātura(Sk.ātura, cp.BSk.ātura),【 形 】 生 病 的 (ill, sick, diseased), 不 舒 服 (miserable), 受 到 影 響 的 (affected)。āturakāya,身 體 生 病 (《 雜 107》: 苦 患 身 )。āturarūpa ( 身 體 生 病 )=abhitunna-kāya( 已 制 服 身 體 )。āturanna, 供 給 愁 苦 的 食物 (food of the miserable, 死 刑 前 的 最 後 一 餐 (maraṇabhojana))。āturacitta, 心 生 病 (《 雜 107》: 苦 患 心 )。anātura,無 病 的 。【 反 】anatura < an-atura, a.m.Nom.pl.,an- 為 否 定 接 頭 詞 , 接 於 「 母 音 開 頭 」 的 語 詞 前 。Dhp.(v.198)..āturesu anāturā, 生 病 ( 的 眾 生 ) 中 沒 有 生 病 。Ādara(Sk. ādara, prob. ā + dara),【 陽 】 尊 敬 , 關 心 , 感 情 (consideration of, esteem, regard, respect, reverence, honour)。Ādahati 1 (ā + dahati 1 ), 放 下 , 穩 定 ( to put down, put on, settle, fix (samaṁ ādahati=samādahati)。Ādahati 2 (ā + dahati 2 ), 燃 燒 (to set fire to, to burn)。Ādā, ādāya, (ādāti 的 【 獨 】), 拿 了 。Ādātabba,【 義 】 應 該 拿 。Ādāti(=ādadāti) (ā+dā+a), 拿 起 (to take up), 抓 住 (grasp, seize)。ādiyi,【 過 】。Ādā(ger. of ādāti from reduced base da of dadāti 1b ), 拿 起 (taking up, taking to oneself (= anādiyitvā; cp. the usualform ādāya))。Ādāti (Ādadāti)(ā + dadāti of dadāti base 1 dā), 拿 起 , 接 受 ,(to take up, accept, appropriate, grasp, seize; grd.ādātabba; inf. ādātuṁ. ger. ādā & ādāya; grd. ādeyya, caus. ādapeti. -- See also ādiyati & ādeti.Ādāna(ā + dā),【 中 】 拿 起 來 , 抓 著 (taking up, getting, grasping, seizing)。Ādāyin,【 陽 】 拿 的 人 (taking up, grasping, receiving)。Ādariya,【 中 】 尊 敬 。anādariya,【 中 】 漠 視 。Ādāsa,【 陽 】 鏡 子 。ādāsatala,【 中 】 鏡 面 , 鏡 子 的 表 面 。M.61./I,415...109.“Taṁ kiṁ maññasi, Rāhula, kimatthiyoādāso”ti? “Paccavekkhaṇattho, bhante”ti. “Evameva kho, Rāhula, paccavekkhitvā paccavekkhitvā kāyena kammaṁkattabbaṁ, paccavekkhitvā paccavekkhitvā vācāya kammaṁ kattabbaṁ, paccavekkhitvā paccavekkhitvā manasākammaṁ kattabbaṁ.( 羅 睺 羅 ! 於 意 云 何 ? 鏡 有 何 作 用 ?)「 鏡 是 以 省 察 為 目 的 。」「 羅 睺 羅 ! 實 如 是 , 應 省 察 而省 察 身 作 業 , 應 省 察 而 省 察 口 作 業 , 應 省 察 而 省 察 意 作 業 。」)Ādi(Sk. ādi),【 陽 】 出 發 點 , 開 始 (starting-point, beginning), 起 頭 (khi 2 thau 5 , 寑 頭 chim 2 thau 5 )。s.Nom. ādi; s.Acc.ādiṁ(= kāraṇaṁ);(ādimhi); s.Abl. ādito。pl.Nom.& Acc. ādayo。【 形 】 第 一 , 首 先 。【 中 】 等 等 。nt. pl. ādinī。ādikammika,【 陽 】 初 犯 者 。ādikalyāṇa,【 形 】 美 麗 的 最 初 。ādima,【 形 】 最 初 的 。ādibrahmacariyaka, 梵 行 之初 ( 在 S.12.45. 指 :「 依 於 眼 與 色 生 眼 識 , 三 事 和 合 乃 有 觸 , 緣 觸 而 有 受 , 緣 受 而 有 愛 , 緣 愛 而 有 取 …。 如 是 乃此 全 苦 蘊 之 集 。」「 依 眼 與 色 生 意 識 , 三 事 和 合 乃 有 觸 , 緣 觸 而 有 受 , 緣 受 而 有 愛 , 依 彼 愛 之 無 餘 、 離 貪 、 滅而 有 取 滅 , 依 取 滅 而 有 有 滅 …。 如 是 , 此 乃 全 苦 蘊 之 滅 。」 等 )。rukkhagumbādayo (Acc. pl.) 樹 、 叢 林 等 (trees,jungle etc.)。ādiṁ katvā, 放 在 最 前 面 (putting (him, her, it) first)。cidhādito(=ca+idha+ādi), 在 此 最 先 。Ādika,【 形 】 等 等 。Ādikammika,【 陽 】 初 犯 者 。Sp.Pārā.I,270...Ādikammiko nāma yo tasmiṁ tasmiṁ kamme ādibhūto.( 初 犯 者 .. 任何 處 所 最 初 犯 行 者 。)Ādicca,【 陽 】 太 陽 。ādiccapatha,【 陽 】 天 空 。ādiccabandhu,【 陽 】 太 陽 的 親 屬 , 太 陽 的 種 族 ( 佛 陀 稱 號 )。Ādito,【 副 】 起 先 , 從 開 始 。Āditta (ādippati 的 【 過 分 】), 已 熾 燒 , 已 燃 。 S.35.28.:Cakkhu, bhikkhave, ādittaṁ, rūpā ādittā, cakkhuviññāṇaṁādittaṁ, cakkhusamphasso āditto. Yampidaṁ cakkhu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ṁ sukhaṁ vā dukkhaṁvā adukkhamasukhaṁ vā tampi ādittaṁ. Kena ādittaṁ? ‘Rāgagginā, dosagginā, mohagginā ādittaṁ, jātiyājarāya maraṇena sokehi paridevehi dukkhehi domanassehi upāyāsehi ādittan’ti.( 眼 為 燒 、 色 為 燒 、 眼 識 為 燒 、 眼 觸為 燒 , 凡 緣 此 眼 觸 所 生 之 受 , 或 苦 、 或 樂 、 或 非 苦 非 樂 , 此 亦 為 燒 。 為 何 稱 燒 ? 染 之 火 、 瞋 之 火 、 癡 之 火 燒 ,因 生 、 老 、 死 , 因 憂 、 悲 、 苦 、 惱 、 絕 望 而 燒 。)82


Āditya,【 梵 】 日 , 日 天 。āditya-maṇḍala,【 梵 】 日 。Ādinna (ādāti 的 【 過 分 】), 已 拿 , 已 抓 住 。Ādiya, ādiyitvā, (Ādiyati 的 【 獨 】) 拿 了 。Ādiyati 1 [ā + diyati, med. pass. base of dadāti 4 , viz. di° & dī°; see also ādāti & ādeti] 拿 起 來 (to take up), 抓 住 (seizeon, grasp), 顧 慮 。( 這 是 被 動 的 詞 基 , 卻 有 主 動 的 意 義 )。【 潛 】ādiye; imper. ādiya)。【 過 】ādiyi, ādiyāsi , ādapayi。ppr. ādiyamāna。-- ger. ādiyitvā (= ādā); (C. for ādiya T.); (an° not heeding; v. l. anāditvā, cp. anādiyanto notattending);(T. anādayitva not heeding), (vacanaṁ anādiyitvā not paying attention to his word), ādiya (v. l. an° foranādīya); (= ādiyitvā C.); see also ādiya 2 , & ādīya (an°). See also upādiyati & pariyādiyati.Ādiyati 2 (ā + diyati, Sk. ādīryate, Pass. of dṛ to split:see etym. under darī), 分 開 地 , 分 離 地 (to split, go asunder, break.pp. ādiṇṇa. See also avadīyati. Cp. also upādiṇṇa.)。Ādisati (ā+dis 指 出 +a), 指 出 , 講 述 , 公 佈 。ādisi,【 過 】。Ādissa, (Ādisati 的 【 獨 】), 指 出 了 。【 形 】 該 責 備 的 , 應 該 指 出 的 。Ādīnava,【 陽 】 悲 慘 的 (wretchedness), 缺 點 (disadvantage), 過 患 (danger)。DA.14./II,473...ādīnavoti doso.( 過 患 ..腐 敗 。)Ādīpita (ādīpeti 的 【 過 分 】), 已 燃 燒 , 已 著 火 。Ādīpta,【 梵 】 火 , 熱 , 燒 然 。ādīpta-(āgāra-),【 梵 】 燒 然 。ādīptâgāra, ādīpta-gṛha, ādīpta-veśman,【 梵 】 火 宅 。Ādu,【 無 】 或 , 但 是 。Ādeyya,【 形 】 可 拿 起 來 的 , 可 接 受 的 。Ādeva,【 陽 】ādevanā,【 陰 】 悲 歎 , 哭 , 深 表 悲 痛 。Ādesa,【 陽 】1. 指 出 。2. 文 法 的 替 換 。Ādesanā, ādisanā,【 陰 】 預 言 , 猜 測 , 指 出 。Ādhāna,【 中 】1. 放 置 。2. 容 器 。3. 用 樹 籬 圍 。ādhānagāhī,【 陽 】 倔 強 的 人 , 固 執 己 見 者 。Ādhāra,【 陽 】 容 器 , 固 定 器 , 基 礎 , 支 援 , 臺 子 。ādhāraka,【 中 】 凳 子 , 臺 子 。Ādhāvati (a+dhāv 追 +a) 跑 向 。Ādhāvana,【 中 】 突 進 , 猛 衝 。Ādhipacca, Ādhipateyya, (adhipati 主 +ya ( 抽 象 名 詞 ),【 中 】 主 權 , 貴 族 權 力 (lordship), 權 力 、 力 (power)。Pṭs.CS:pg.1.96...Kapaṇajanasadisadukkhadassanena uḷārakulasadiso ādhipateyyaṭṭho pātubhavatīti. ( 見 到 雷 同 人之 苦 微 不 足 道 的 , 顯 然 變 成 貴 族 貌 , 為 ‘ 主 權 義 ’。) A.4.15./II,17...Etadaggaṁ, bhikkhave, ādhipateyyānaṁyadidaṁ– Māro pāpimā.( 諸 比 丘 ! 魔 波 旬 為 最 自 在 者 。)Ādhunāti (ā+dhu+nā), 抖 落 , 擺 脫 , 除 去 。ādhuni,【 過 】。ādhūta,【 過 分 】。Ādheyya,【 形 】 屬 於 , 應 該 生 的 (to be deposited)。Āna, āṇa,【 中 】 呼 吸 , 吸 入 。Ānaka,【 陽 】 半 球 形 銅 鼓 (a kind of kettledrum, beaten only at one end)。Ānaṇya,【 中 】 沒 有 債 務 (freedom from debt)。Ānana,【 中 】 面 , 嘴 。Ānantarika(Ānantarikaya)(< an + antara + ika),【 形 】 不 間 斷 的 (without an interval, immediately following, successive)。Ānanda(Vedic ānanda, fr. ā + nand, cp. BSk. ānandī joy Divy.37.),【 陽 】1. 歡 樂 , 快 樂 (joy, pleasure, bliss, delight)。DA.I,53.(= pītiyā etaṁ adhivacanaṁ)。2.( 人 名 ) 阿 難 ( 阿 難 陀 ) 尊 者 。D.ii,145. 說 這 位 尊 者 是 韋 碟 哈 牟 尼(Vedehamuni), 是 釋 迦 族 的 後 裔 , 自 然 是 世 尊 的 繼 承 者 , 世 尊 也 曾 五 次 提 到 他 是 教 法 中 的 第 一 ( 多 聞 第 一 、 具正 念 第 一 、 威 儀 第 一 、 具 堅 固 第 一 , 及 近 侍 第 一 ); 擁 有 四 不 可 思 議 、 未 曾 有 法 ; 被 四 眾 所 喜 愛 與 可 意 。Ānandati (ā + nandati), 歡 喜 的 (to be pleased or delighted )。Ānandin (< ā + nand) ,【 形 】 歡 喜 的 (joyful, friendly)。Ānandiya (grd. of ānandati),【 形 】 歡 喜 的 (enjoyable, nt. joy, feast)。83


Ānandī (ā + nandī, cp. Ānanda) ,【 形 】 歡 喜 (joy, happiness)。Ānaya (ā + naya) ,【 形 】 被 帶 來 的 (to be brought, in suvānaya easy to bring)。Ānayati, (=āneti) 帶 來 , 接 來 。Ānāpāna, āṇāpāṇa(āna + apāna, cpds. of an to breathe),【 中 】 吸 入 和 呼 氣 , 呼 吸 (in haled & exhaled breath, inspiration& respiration。 出 入 息 念 的 方 法 及 其 利 益 , 請 見 《 清 淨 道 論 》(Vism.267.)、《 無 礙 解 道 》、《 律 》〈 波 羅 逸 〉、〈 大品 〉。soḷasavatthukaṁ ānāpānassatikammaṭṭhānaṁ, 出 入 息 念 業 處 的 「 十 六 勝 行 」。Ānāpānasati,【 陰 】 入 出 息 念 , 安 那 般 那 念 , 安 般 念 。Ānisaṁsa (ā + ni + saṁsa, BSk. distorted to anuśaṁsa),【 陽 】 效 益 , 勝 利 , 利 益 , 功 績 (praise i. e. that which iscommendable, profit, merit, advantage, good result, blessing in or from)。 持 戒 者 之 五 效 益 ..(1) 守 戒 行 善 之 持 戒者 , 因 為 勤 勉 精 進 , 獲 大 財 富 (appamādādhikaraṇaṁ mahantaṁ bhogakkhandhaṁ adhigacchati)。(2) 善 名 遠 播(kalyāṇo kittisaddo abbhuggacchati)。(3) 無 論 出 席 任 何 社 團 , 自 信 而 心 無 不 安 (visārado upasaṅkamatiamaṅkubhūto)。(4) 死 時 不 惱 亂 (asammūḷho kālaṅkaroti)。(5) 身 壞 死 後 , 生 於 善 趣 、 天 界 (kāyassa bhedā paraṁmaraṇā sugatiṁ saggaṁ lokaṁ upapajjati)。Ānisada(a + sad),【 中 】 臀 部 (“sit down”, bottom, behind)。Ānīta (āneti 帶 來 的 【 過 分 】), 已 帶 來 (fetched, brought (here), brought back adduced)。Ānīyamāna,【 現 被 分 】 被 接 來 , 被 帶 來 。Ānupubbī,【 陰 】 次 序 , 連 續 。ānupubbīkathā,【 陰 】 漸 進 的 教 導 。Ānubhāva(the dissociated composition form of anubhāva),【 陽 】 力 量 , 威 力 , 輝 煌 , 最 高 權 威 (greatness, magnificence,majesty, splendour)。Ānejja, Āneñja (abstr. fr. an + *añja or *ejja = *ijja),【 形 】 不 動 的 , 靜 態 的 , 沉 著 的 。āneñjabhisaṅkhāra, 不 動 行 ,指 四 無 色 禪 善 心 。Āneñjatā (fr. āneñja), 沉 著 (steadfastness Vism.330, 386.)。Āneti (ā+ni +a) 帶 來 , 接 來 , 獵 獲 , 押 解 (to bring, to bring towards, to fetch, procure, convey, bring back)。ānetabba,【 義 】。ānetuṁ,【 不 】。ānetvā,【 獨 】。pp. ānīta (q. v.). -- Med. pass. ānīyati & āniyyati D.II,245 (āniyyataṁ imper.shall be brought); M.I,371 (ppr. ānīyamāna). -- Caus. II. ānāpeti to cause to be fetchedĀpa,【 陽 】【 中 】 水 , 液 體 (fluid), 流 動 (fluidity)。(【 合 】 中 變 成 āpo)。Dhs.#963;CS:#968.:Katamaṁ taṁ rūpaṁāpodhātu? Yaṁ 1 āpo 2 āpogataṁ 3 sineho 4 sinehagataṁ bandhanattaṁ rūpassa ajjhattaṁ vā bahiddhā vāupādiṇṇaṁ vā anupādiṇṇaṁ vā– idaṁ taṁ rūpaṁ āpodhātu.( 什 麼 是 ‘ 色 的 水 界 ’ (What is the Corporeality which is1the Element of cohesion)? 凡 是 流 動 (fluidity)、 2 流 動 性 、 3 黏 (viscosity, 由 外 往 內 聚 )、 4 黏 性 , 5 束 縛 (holdstogether), 生 起 於 內 、 外 , 或 已 執 取 、 未 執 取 , 這 是 「 色 的 地 界 」。)Āpagā(āpa + ga of gam),【 陰 】 河 (a river)。Āpajjati (ā+pad 去 +ya;Sk. āpadyate), 進 入 (get into), 遭 受 、 陷 入 (undergo), 偶 遇 (meet with)。ppr. āpajjanto。pot.āpajjeyya。aor. āpajji & āpādi。3 rd pl. āpādu。ger. āpajjitvā。pp. āpanna。caus. āpādeti。āpajja(=āsajja & ālajja)。Āpaṇa(Sk. āpaṇa, ā + paṇ),【 陽 】 市 集 , 市 場 (a bazaar, shop)。Āpaṇika(< āpaṇa),【 陽 】 零 售 商 , 店 主 (a shopkeeper, tradesman)。Āpatati (ā+pat 落 下 +a), 落 下 , 衝 闖 (to fall on to, to rush on to)。āpati,【 過 】。āpatita,【 過 分 】。Āpatana,【 中 】 跌 倒 。Āpatti(Sk. āpatti, fr. ā + pad, cp. apajjati & BSk. āpatti),【 陰 】 進 入 , 犯 戒 , 修 行 上 的 違 犯 (an ecclesiastical offence)。【 反 】anāpatti( 無 犯 )。Āpattika(āpatti + ka, cp. BSk. āpattika), 【 形 】【 陽 】 違 犯 者 (guilty of an offence)。Āpadā(Sk. āpad, fr. ā + pad, cp. āpajjati & BSk. āpad),【 陰 】 不 幸 , 苦 惱 (accident, misfortune, distress), 台 語 : 克虧 (khik 5 khui)。Āpanna (āpajjati 的 【 過 分 】), 1. 著 手 過 , 跌 入 過 (entered upon, fallen into, possessed of, having done)。2. 不 幸 , 苦 惱(unfortunate, miserable)。āpannasattā,【 陰 】 孕 婦 。84


*Āpā & *Āvā (for āpadā, q. v.) ,【 陰 】 不 幸 , 苦 惱 (misery, misfortune J.II.317 (Loc. pl. āpāsu, v. l. avāsu, C. āpadāsu);III.12 (BB āvāsu); V.82 (avāgata gone into misery, v. l. apagata, C. apagata parihīna), 445 (Loc. āvāsu, v. l. avāsu, C.āpadāsu), 448 (āvāsu kiccesu; v. l. apassu, read āpāsu))。Āpāṇa(ā + pāṇa),【 中 】 生 命 , 呼 吸 (life, lit. breathing, only in cpd. āpāṇakoṭi the end of life Miln.397; Dāvs III.93)。āpāṇakoṭika,【 形 】 命 終 的 (M.II,120; Vism.10.)。Āpādaka,【 陽 】 照 顧 孩 子 的 人 , 監 護 人 。Āpādikā,【 陰 】 護 士 , 養 母 。Āpādi, (āpajjati 的 【 過 】)。Āpādeti (a+pad 去 +e), 看 護 , 生 産 。āpādesi,【 過 】。Āpādetu,【 陽 】 撫 養 ( 孩 子 ) 的 人 。Āpātha,【 陽 】( 感 覺 器 官 的 ) 範 圍 。āpāthagata,【 形 】 進 入 範 圍 的 。paccuppannālambanesu āpāthamāgatesu(paccuppannārammaṇesu āpāthagatesu), 進 入 現 在 所 緣 範 圍 。Āpāna,【 中 】 飲 料 , 宴 會 。āpānabhūmi,【 陰 】āpānamaṇḍala,【 中 】 宴 會 廳 。Āpānīyakaṁsa,【 陽 】 高 腳 玻 璃 杯 , 酒 杯 , 盛 飲 料 的 碗 , 盛 飲 料 的 容 器 。Āpāyika,【 形 】 出 生 在 惡 道 的 , 惡 道 的 。Āpucchati (ā+pucch 詢 問 +a), 問 , 詢 問 , 請 允 許 。āpucchi,【 過 】。āpucchita,【 過 分 】。Āpucchā, āpucchiya, (Āpucchati 的 【 獨 】), 請 了 允 許 , 請 了 假 。Āpucchitabba,【 義 】 應 該 詢 問 。Āpūrati (a+pūr( 梵 pṛ / pṛṇ/ pūr) 充 滿 +a), 充 滿 , 增 加 。āpūri,【 過 】。Āpūraṇa,【 中 】 充 填 , 充 滿 。Āpodhātu,【 陰 】 水 元 素 。Āphusati (a+phus+a), 感 觸 , 達 到 。Ābaddha, (ābandhati 的 【 過 分 】)。Ābandhaka,【 形 】 綁 , 連 接 , 安 裝 。Ābandhati (ā+bandh 綁 +a), 綁 , 糾 纏 ( 台 語 : 觸 纏 tak thiong 3 )。ābandhi,【 過 】。Ābādha(ā 向 + bādh 壓 迫 to oppress, Vedic ābādha oppression),【 陽 】【 形 】 折 磨 (affliction), 疾 病 (illness, disease)。【 反 】anābādha, 無 疾 。A.10.60./V,110...ayaṁ kāyo bahu-ādīnavo? Iti imasmiṁ kāye vividhā ābādhā uppajjanti,seyyathidaṁ--cakkhurogo sotarogo ghānarogo jivhārogo kāyarogo sīsarogo kaṇṇarogo mukharogo dantarogooṭṭharogo kāso sāso pināso ḍāho jaro kucchirogo mucchā pakkhandikā sūlā visūcikā kuṭṭhaṁ gaṇḍo kilāso sosoapamāro daddu kaṇḍu kacchu nakhasā vitacchikā lohitaṁ pittaṁ madhumeho aṁsā piḷakā bhagandalāpittasamuṭṭhānā ābādhā semhasamuṭṭhānā ābādhā vātasamuṭṭhānā ābādhā sannipātikā ābādhā utupariṇāmajāābādhā visamaparihārajā ābādhā opakkamikā ābādhā kammavipākajā ābādhā sītaṁ uṇhaṁ jighacchā pipāsāuccāro passāvo’ti.( 此 身 生 種 種 之 疾 病 , 謂 眼 病 、 耳 病 、 鼻 病 、 舌 病 、 身 病 、 頭 病 、 耳 朵 病 、 口 病 、 齒 病 、 咳嗽 、 喘 氣 、 感 冒 、 煩 熱 、 瘧 、 腹 病 、 惛 絕 、 下 痢 、 疼 痛 、 霍 亂 、 癩 病 、 癰 病 、 白 癩 、 乾 痟 、 癩 狂 、 癌 、 癢 、怖 、 爬 傷 ((rakhasa) 巴 利 聖 典 無 此 語 , 註 : 有 以 瓜 爬 之 病 病 但 處 )、 疥 瘡 (vitacchikā 由 疥 蟲 引 起 的 , 症 狀 為 皮 膚發 疹 及 劇 癢 )、 血 膽 病 、 糖 尿 病 、 麻 痺 (amsa 此 語 不 明 )、 瘡 、 痔 、 廔 、 膽 等 起 之 諸 病 、 痰 等 起 之 諸 病 、 風 等 起之 諸 病 、( 三 ) 和 合 生 之 諸 病 、 季 節 變 易 所 生 之 諸 病 、 不 平 等 姿 勢 所 生 之 諸 病 、 侵 害 所 生 之 諸 病 、 業 異 熟 所 生 之諸 病 、 寒 、 熱 、 飢 、 渴 、 大 便 、 小 便 。)。thullakacchābādho (thulla+kacchu+ābādho), 嚴 重 的 皮 膚 病 。Ābādhika,【 形 】 病 人 , 染 病 。Ābādhita (ābādheti 的 【 過 分 】), 已 病 , 已 痛 苦 , 已 壓 迫 。Ābādheti (ā+bādh 騷 擾 +e), 壓 迫 , 騷 擾 。ābādhesi,【 過 】。Ābhata,【 過 分 】 已 帶 來 , 已 傳 達 。Ābharaṇa,【 中 】 修 飾 , 裝 飾 。85


Ābhassara,【 形 】 發 光 的 , 照 明 聲 音 的 。ābhassarā devā, 光 音 天 ( 晃 昱 天 ), 為 第 二 禪 天 之 最 上 位 , 壽 量 為 八 劫 。S.4.18./I,114.(=Dhp.v.200.) “Susukhaṁ vata jīvāma, yesaṁ no natthi kiñcanaṁ; Pītibhakkhā bhavissāma, devāābhassarā yathā”ti.( 世 尊 回 答 魔 說 :「 我 的 確 活 得 非 常 快 樂 , 我 的 確 沒 有 任 何 ( 障 礙 ); 我 以 喜 為 食 , 像 光 音 天 人 。」)《 相 應 部 注 》(SA.4.18.)..「 像 光 音 天 人 .. 像 光 音 天 人 以 喜 為 滋 養 , 以 禪 悅 爲 食 。」Ābhā,【 陰 】ābhāsa,【 陽 】 光 , 光 彩 , 光 輝 。Ābhāti (ā+bhā+a), 發 亮 , 發 光 。ābhāsi,【 過 】。Abhāsati (bhāsati 的 【 過 】


Āmodamāna,【 現 分 】 高 興 的 , 歡 喜 的 。Āmodeti 【 使 】(ā+mud 歡 樂 +e), 喜 悅 。āmodesi,【 過 】。Āya,【 陽 】 收 入 , 利 潤 。āyakammika,【 陽 】 領 取 收 入 的 人 。āyakosalla,【 中 】 聰 明 於 增 加 收 入 。āyamukha,【 中 】流 入 , 帶 來 收 入 的 。Āyata, Āyataka,【 形 】1. 長 的 , 延 長 (long. extended, prolonged, kept up, lasting)。2. 突 然 (sudden, abrupt)。Āyatana(Sk. āyatana, not found in the Vedas; but freq. in BSk. From ā + yam 檢 查 ( 梵 (yam / yach 抵 達 )),【 中 】1. 界 ,範 圍 , 區 域 , 位 置 (stretch, extent, reach, compass, region; sphere, locus, place, spot; position, occasion)。2. 努 力 ,工 作 (exertion, doing, working, practice, performance)。3. 處 , 入 處 , 知 覺 的 層 次 (sphere of perception or sense ingeneral, object of thought, sense-organ & object; relation, order)。dvādasāyatanāni( 十 二 處 ):cakkhāyatanaṁ,rūpāyatanaṁ, sotāyatanaṁ, saddāyatanaṁ, ghānāyatanaṁ, gandhāyatanaṁ, jivhāyatanaṁ, rasāyatanaṁ,kāyāyatanaṁ, phoṭṭhabbāyatanaṁ, manāyatanaṁ, dhammāyatanaṁ.( 眼 處 、 色 處 、 耳 處 、 聲 處 、 鼻 處 、 香 處 、舌 處 、 味 處 、 身 處 、 觸 處 、 意 處 、 法 處 。) channaṁ ajjhattikānaṁ āyatanānaṁ(cha ajjhattikāyatanāni), 內 六 處 ( 內六 入 )。channaṁ bāhirānaṁ āyatanānaṁ(cha bāhirāyatanāni), 外 六 處 ( 外 六 處 )。āyatana 3). These are: (1) cakkhu(eye) which deals with the sight of form (rūpa); (2) sota (ear) dealing with the hearing of sound (sadda); (3) ghāna(nose) with the smelling of smells (gandha); (4) jivhā (tongue), with the tasting of tastes (rasa); (5) kāya (touch), withthe touching of tangible objects (phoṭṭhabba); (6) mano, with the sensing (viññāya) of rational objects or cognisables(dhamma). Thus it is the sensus communis (Mrs. Rh. D. Buddh. Psych. 140, 163)。SA.12.2./II,13...Āyatanānantiettha tatra tatra uppajjamānāyatanavasena saṅgaho veditabbo.( 處 .. 當 知 此 處 收 集 這 裡 那 裡 之 生 起 處 。)Āyatanika,【 形 】 界 的 , 區 域 的 。Āyati,【 陰 】 未 來 。āyatika,【 形 】 未 來 的 。Āyatikā,【 陰 】 管 , 水 管 。Āyatta,【 形 】 持 有 , 依 靠 的 。【 中 】 所 有 物 。Āyasa,【 形 】 鐵 製 的 。Āyasmant (


Āyuttaka(āyutta + ka),【 陽 】【 形 】 代 理 人 , 受 託 人 。Āyudha (Vedic form) (=āvudha,with v for y as frequently in Pāli),【 中 】 武 器 (weapon)。Āyusmant,【 形 】 具 壽 。Āyussa (āyus[ 長 ] 壽 +ya ( 形 容 詞 化 )),【 形 】 長 壽 的 。Āyūhaka,【 形 】 活 躍 的 , 努 力 的 人 , 收 集 的 人 。Āyūhana,【 中 】1. 努 力 。2. 積 聚 。kammāyūhanakāle, 業 累 積 成 熟 時 。Āyūhati (ā+yūh+a)(ā + y + ūhati with euphonic y, fr. Vedic ūhati, ūh 1 , a gradation of vah), lit. to push on or forward,aim at, go for, 1. 努 力 (to endeavour, strain, exert oneself)。2. 累 積 (to be keen on (w. Acc.), to cultivate, pursue, do) (=karoti); (kammaṁ ūyūhitvā), (kammaṁ āyūhi).。3. 游 泳 。āyūhi,【 過 】。āyūhita,【 過 分 】。anāyūhaṁ, 【 現 分 】 努力 (unstriving (= viriyaṁ karoti)), (= vāyamati).Āyūhāpeti (


全 然 的 精 進 , 已 慇 懃 精 進 , 已 發 勤 精 進 (aroused energy); 古 譯 : 發 勤 精 進 , 慇 懃 精 進 。S.21.3./ II,276.:‘Idha,Moggallāna, bhikkhu āraddhavīriyo viharati--kāmaṁ taco ca nhāru ca aṭṭhī ca avasissatu, sarīre upasussatumaṁsalohitaṁ, yaṁ taṁ purisathāmena purisavīriyena purisaparakkamena pattabbaṁ na taṁ apāpuṇitvā vīriyassasaṇṭhānaṁ bhavissatīti. Evaṁ kho, Moggallāna, āraddhavīriyo hotī’ti.( 目 犍 連 ! 於 此 , 有 比 丘 發 勤 精 進 住 , 意 志 堅定 地 剩 下 皮 、 腱 、 骨 , 身 體 的 血 肉 枯 乾 , 依 人 之 活 力 , 人 之 英 雄 本 色 , 人 之 超 常 狀 態 , 不 起 於 英 雄 本 色 之 座 ,可 達 不 能 達 。 目 犍 連 ! 如 是 為 發 勤 精 進 。)《 雜 阿 含 503 經 》 世 尊 言 :「 目 揵 連 ! 若 此 比 丘 , 晝 則 經 行 、 若 坐 ,以 不 障 礙 法 自 淨 其 心 ; 初 夜 若 坐 、 經 行 , 以 不 障 礙 法 自 淨 其 心 ; 於 中 夜 時 , 出 房 外 洗 足 , 還 入 房 右 脅 而 臥 ,足 足 相 累 , 繫 念 明 相 , 正 念 、 正 知 , 作 起 思 惟 ; 於 後 夜 時 , 徐 覺 、 徐 起 , 若 坐 亦 經 行 , 以 不 障 礙 法 自 淨 其 心 ;目 揵 連 ! 是 名 比 丘 慇 懃 精 進 。」Āraddhā, (ārabhati‘ 開 始 ’ 的 【 獨 】), 開 始 了 , 發 動 , 發 揮 。Ārabbha (ind.) (ger. of ārabhati 2 in abs. function; cp. Sk. ārabhya meaning since, from), 1. 開 始 後 , 進 行 後 (beginning,under taking etc., in cpd. ārabbhavatthu occasion for making an effort, concern, duty, obligation)。 2. 關 於 ((prep.with Acc.) lit. beginning with,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referring to, concerning, with reference to, about)。3. 依 存 。Ārabhati 1 (


Ārūḷha, (āruhati 的 【 過 分 】), 已 乘 ( 馬 ), 已 乘 ( 船 )。Ārogya(abstr.fr.aroga, i.e.ā (= a 2 )+roga+ya),【 中 】 無 病 、 健 康 (absence of illness, health)。ārogyamada,【 陽 】 健 康 的自 傲 。ārogyasālā,【 陰 】 醫 院 , 療 養 院 。Ārocanā,【 陰 】 公 告 。Ārocāpana,【 中 】 由 一 個 代 理 人 公 告 或 報 告 。Ārocāpeti, (āroceti 的 【 使 】) 令 告 知 , 令 公 佈 。ārocāpetvā,【 獨 】。Ārocita (Āroceti 的 【 過 分 】), 已 吩 咐 , 已 通 知 。Āroceti (ā+ruc 發 光 +e), 吩 咐 , 告 知 , 公 佈 。ārocesi,【3 單 . 過 】。ārocesuṁ,【3 複 . 過 】。Ārodanā,【 陰 】 哭 , 悲 歎 。Āropana,【 中 】 放 在 , 上 升 起 , 把 … 交 托 給 。Āropita, (Āropeti 的 【 過 分 】) 穿 上 , 檢 舉 , 準 備 好 。Āropeti (ā+rup 栽 種 +e), 穿 上 , 檢 舉 , 準 備 好 。āropesi,【3s. 過 】。āropesuṁ,【3p. 過 】。āropetabba,【 義 】。āropetvā,【 獨 】。Āroha, ārūha(< ā + ruh),【 陽 】 爬 上 , 生 長 , 增 加 (climbing up, growth, increase, extent, in cpd. ārohapariṇāha, (length& circumference)。hatthārohā, 象 軍 。assārohā, 馬 軍 。(°māna + pariṇāha-māna); SnA 382. assāroha, 騎 馬 。hatthāroha, 騎 象 。Ārohaka,【 陽 】 騎 士 。Ārohati, 登 上 , 攀 登 。 參 考 āruhati。Ārohana,【 中 】 攀 登 , 登 上 。Ālaggita, (Ālaggeti 的 【 過 分 】) 懸 掛 在 , 拴 緊 。Ālaggeti (ā+lag +e), 懸 掛 在 , 拴 緊 。ālaggesi,【 過 】。Ālapati (a+lap 嘮 叨 +a), 交 談 , 稱 呼 。ālapi,【 過 】。Ālapana,【 中 】 致 詞 , 會 話 。ālapanā,【 呼 , 陰 】 懇 求 。Ālamba,【 陽 】1. 支 援 。2. 幫 助 。3. 任 何 可 倚 賴 的 。Ālambati (ā+lab +ṁ-a), 靠 著 , 抓 住 。ālambi,【 過 】。ālambita,【 過 分 】。Ālambana,【 中 】1. 感 官 的 對 象 ( 所 緣 )。2. 懸 掛 下 。3. 支 援 。Ālambara,【 陽 】 一 種 鼓 。Ālaya(cp. Sk. ālaya, ā + lī( 執 著 );līyate, cp. allīna & allīyati, also nirālaya),【 陽 】【 中 】 阿 賴 耶 ( 音 譯 )。1. 住 所 , 棲 息所 , 臥 室 (orig. roosting place, perch)。2. 需 要 、 執 著 (“hanging on”, attachment, desire, clinging, lust)。3. 僞 裝 (pretence,pretext, feint)。(DhA.(v.411):ālayāti taṇhā.( ‘ 阿 賴 耶 ’ 即 渴 愛 )。《 普 端 嚴 》(Sp.Mv.V,962.;CS:p.243):Ālayarāmātisattā pañca kāmaguṇe allīyanti, tasmā te “ālayā”ti vuccanti. Tehi ālayehi ramantīti ālayarāmā. Ālayesu ratātiālayaratā. Ālayesu suṭṭhumuditāti ālayasammuditā.( 樂 阿 賴 耶 : 黏 住 五 欲 , 它 們 稱 為 ‘ 阿 賴 耶 ’; 它 們 樂 於 諸 執 著 ,稱 為 樂 阿 賴 耶 。 欣 阿 賴 耶 : 欣 於 諸 執 著 , 稱 為 欣 阿 賴 耶 。 喜 阿 賴 耶 : 於 諸 執 著 , 非 常 歡 喜 執 著 , 稱 為 喜 阿 賴耶 。)Ālasiya, ālasya,【 中 】 怠 惰 , 懶 惰 。Ālāna, āḷāna,【 中 】 樹 樁 ,( 繫 象 的 ) 柱 。Ālāpa,【 陽 】1. 談 話 , 交 談 。2. 詞 , 話 。Āli,【 陰 】 堤 防 , 築 堤 。Ālikhati (ā+likh 抓 +a) 描 繪 , 畫 像 。ālikhi,【 過 】。ālikhita,【 過 分 】。Āliṅgati (a+liṅg+a), 擁 抱 ( 台 語 : 攬 lam 2 )。āliṅgi,【 過 】。Āliṅgana,【 中 】 擁 抱 。Āliṅgiya,【 獨 】 擁 抱 了 。Ālitta, (ālimpati 或 ālimpeti 的 【 過 分 】), 已 塗 , 已 沾 染 , 已 放 火 。Ālinda,【 陽 】 在 房 子 門 前 的 陽 臺 (verandah)。90


Ālimpana,【 中 】1. 塗 。2. 燒 。Ālimpita, (Ālimpeti 的 【 過 分 】) 塗 上 , 塗 抹 。Ālimpeti, ālimpesi,【 過 】。Ālimpeti 1 (ā+lip 塗 +e;Sk. ālimpayati or ālepayati. ā + lip or limp) 塗 上 , 塗 抹 (to smear, anoint)。Caus. II. ālimpāpetiVin.IV,316. Pass. ālimpīyati Miln.74 & ālippati DhA.IV,166 (v. l. for lippati). pp. ālitta (q. v.).Ālimpeti 2 (for Sk. ādīpayati, with change of d to l over ḷ and substitution of limp for ḷīp after analogy of roots in °mp,like lup > lump, lip > limp), 點 火 , 縱 火 (to kindle, ignite, set fire to Vin.II,138 (dāyo ālimpetabbo); III.85; D.II,163(citakaṁ); A.I,257; DhA.I,177 (āvāsaṁ read āvāpaṁ), 225; PvA.62 (kaṭṭhāni). -- pp. ālimpita (q. v.).Ālu([Sk. ālu & āluka],【 中 】 可 食 用 的 樹 根 或 球 莖 (Radix Globosa Esculenta or Amorphophallus (Kern), ArumCampanulatum (Hardy))。Āluḷa (< ā + lul) 被 推 動 、 困 惑 (being in motion, confusion or agitation, disturbed, agitated J.VI,431.)。Āluḷati(ā + lul; Sk. ālolati, cp. also P. āloḷeti) 動 來 動 去 (to move here & there, ppr. med. āluḷamāna agitated, whirlingabout DhA.IV,47 (T. ālūl°; v. l. āḷul°) confuse DhsA.375. Caus. āluḷeti to set in motion, agitate, confound J.II,9, 33.-- pp. āluḷita (q. v.).Āluḷita [pp. of āluḷeti] agitated, confused J.II,101; Miln.397 (+ khalita).Ālepa [cp. Sk. ālepa, of ā + lip] ointment, salve, liniment Vin.I,274; Miln.74; DhsA.249.Ālepana (nt.) [fr. ā + lip] anointing, application of salve D.I,7 (mukkh°). 誘 騙 。Āluḷita, (Āluḷeti 的 【 過 分 】) 攪 動 , 使 混 淆 。Āluḷeti (ā+luḷ 激 起 +e), 攪 動 , 使 混 淆 。āluḷesi,【 過 】。Ālepa,【 陽 】 藥 膏 , 石 膏 。Ālepana,【 中 】 塗 抹 , 塗 以 灰 泥 , 敷 以 膏 藥 。Āloka,【 陽 】 光 。ālokasaññā,【 陽 】 光 明 想 。SA.51.20./III,260.:Ālokasaññā suggahitā hotīti yo bhikkhu aṅgaṇe nisīditvāālokasaññaṁ manasi karoti, kālena nimīleti, kālena ummīleti. Athassa yadā nimīlentassāpi ummīletvā olokentassaviya ekasadisameva upaṭṭhāti, tadā ālokasaññā jātā nāma hoti.( 善 持 光 明 想 : 若 比 丘 在 空 曠 地 坐 好 , 時 而 閉 眼 時而 開 眼 , 作 光 明 想 。 那 時 閉 眼 ( 光 明 ) 就 好 像 開 眼 一 樣 存 續 , 此 時 即 生 起 光 明 想 。) 專 注 於 月 光 , 或 不 搖 晃 的 燈光 , 或 照 在 地 上 的 光 , 或 穿 過 牆 縫 照 在 另 一 道 牆 上 的 光 線 , 作 為 修 習 光 明 遍 的 目 標 。Ālokana,【 中 】1. 窗 戶 。2. 看 著 。Ālokasandhi,【 陽 】 窗 戶 , 讓 光 照 入 的 洞 口 。Ālokita (Āloketi 的 【 過 分 】),【 中 】 看 著 , 向 前 看 。Āloketi (ā 向 +lok 見 +e), 看 著 , 向 前 看 。ālokesi,【 過 】。ālokita,【 過 分 】。āloketabba,【 義 】。A.8.9./IV,167...Sacebhikkhave, Nandassa puratthimā disā āloketabbā hoti, sabbaṁ cetasā samannāharitvā Nando puratthimaṁ disaṁāloketi– ‘evaṁ me puratthimaṁ disaṁ ālokayato nābhijjhādomanassā pāpakā akusalā dhammā anvāssavissantī’ti.Itiha tattha sampajāno hoti.( 諸 比 丘 ! 若 難 陀 應 看 東 方 時 , 集 中 一 切 心 之 後 , 難 陀 才 看 東 方 ,( 想 ):『 如 是 我 當 看東 方 , 令 貪 、 憂 之 惡 不 善 法 不 漏 入 。』 如 是 , 於 其 處 而 有 正 知 。) 應 看 西 方 、 北 方 、 南 方 、 上 、 下 、 四 維 ,也 同 樣 作 法 。Ālopa 1 (ā + lup, cp. ālumpati; BSk. ālopa),【 陽 】 一 口 ( 食 物 ), 一 點 點 (a piece (cut off), a bit (of food) morsel, esp. bitsof food gathered by bhikkhus)。ālopika ( 在 【 合 】 中 ),【 形 】 一 口 的 ( 食 物 )。Ālopa 2 , 打 劫 。DA.1./I,80.:Ālopo vuccati gāmanigamādīnaṁ vilopakaraṇaṁ.( 打 劫 : 村 、 城 等 搶 劫 )。Āloḷa,【 陽 】 激 動 , 混 亂 , 喧 囂 。Āloḷeti (ā+luḷ 激 起 +e), 搞 亂 , 混 雜 , 混 合 。āloḷesi,【 過 】。Āḷāhana,【 中 】 火 葬 場 所 。āḷāhanakicca,【 中 】 火 葬 。āḷāhanaṭṭhāna,【 中 】 火 葬 處 。Āvajjana (


Āvajjita (Āvajjeti 的 【 過 分 】), 1. 已 考 慮 。2. 已 翻 轉 , 已 轉 向 。Āvajjeti (ā+vajj +e), 1. 沉 思 。2. 觀 察 。3. 翻 轉 。āvajjesi,【 過 】。āvajjenta,【 現 分 】。Āvaṭa (āvarati 的 【 過 分 】), 已 複 蓋 , 已 戴 ( 面 紗 ), 已 禁 止 。Āvaṭṭa,【 陽 】1. 圓 周 。2. 漩 渦 。3. 扭 轉 的 。Āvaṭṭati (ā+vaṭṭ+a), 轉 向 前 的 又 轉 向 後 的 , 旋 轉 。āvaṭṭi,【 過 】。Āvaṭṭana,【 中 】1. 旋 轉 的 。2. 誘 惑 。3. 著 魔 被 魔 鬼 控 制 了 的 狀 態 。āvaṭṭī Āluḷa (adj. [fr. ā + lul] being in motion, confusionor agitation, disturbed, agitated J.VI,431.Āvaṭṭeti (ā+vaṭṭ+e),1. 旋 轉 。2. 誘 騙 , 轉 換 。Āvatta 【 形 】(āvattati 的 【 過 分 】), 已 後 退 。【 中 】 旋 緊 , 旋 轉 , 彎 曲 。Āvattaka, āvattī,【 形 】 回 來 , 返 回 的 人 。Āvattati (ā+vat+a), 回 去 , 回 過 頭 。āvatti,【 過 】。āvattita,【 過 分 】。Āvattana,【 中 】 轉 , 回 返 。Āvattiya,【 形 】 可 轉 的 , 可 歸 還 的 。Āvatteti, 1. 旋 轉 。2. 誘 騙 , 轉 換 。 參 考 āvaṭṭeti。Āvatthika,【 形 】 適 合 的 , 最 初 的 , 原 始 的 。Āvaraṇa(


Āvi(Sk. āviḥ),【 無 】 公 開 地 , 在 眼 前 (clear, manifest, evident; openly, before one’s eyes, in full view.)。āvi vā raho,公 開 或 背 地 裡 (openly or secret)。āvikamma, 澄 清 (making clear, evidence, explanation)。āvikaroti, 澄 清 (to makeclear, show, explain)。āvibhavati(āvibhoti), 使 明 朗 化 (to become visible or evident, to be explained, to get clear)。Āvijjhati (āviñjati, āviñchati) (ā+vidh( 梵 vyadh / vidh) 貫 穿 +ya), 1. 環 繞 , 繞 著 地 走 , 繞 著 地 旋 轉 (to encircle,encompass, comprise, go round, usually in ger. āvijjhitvā (w. Acc.))。2. 刺 穿 ( to pierce)。āvijjhi,【 過 】。go round (Acc.)(chārika-puñjaṁ). 2. [as in lit. Sk.] to swing round, brandish, twirl, whirl round (daṇḍaṁ āviñji); (matthena āviñjatito churn); (cakkaṁ, of a potter’s wheel); (T. āviñj°, v. l. āvijjh°; see āracaya°); (āviñchamāna T.; v. l. āsiñciy°,āvajiy°, āgañch°). 3. to resort to, go to, approach, incline to (T. āviñch°; v. l. avicch° & āviñj°);.4. to arrange, set inorder J II.406. 5. to pull (?) A.IV,86 (kaṇṇasotani āvijjeyyāsi, v. l. āvijj°, āviñj°, āvicc°, āviñch°). pp. āviddha.Āvijjhana(so for āviñchana & āviñjana)(


Āsati (ās 坐 +a), 坐 。āsi,【 過 】。Āsatta 1 (āsajjati 的 【 過 分 】), 已 附 上 , 已 執 著 。Āsatta 2 , 已 被 詛 咒 。Āsatti (ā+sañj 掛 起 來 ),【 陰 】 牽 掛 (attachment, hanging on)。Āsada [ā+sad; cp.āsajja & āsādeti] 接 近 (approach), 處 理 (dealing with)。durāsada, 難 坐 。Āsana 1 (


strike; fig. to offend, assail, insult ) aor. āsādesi; ger. āsādetvā, āsādiya & āsajja; infin. āsāduṁ & āsādituṁ; grd.āsādanīya.Āsādeti 2 (ā+sad 坐 +e), 接 近 , 接 受 (to come near to (c. Acc.), approach, get)。āsādesi,【 過 】。Āsāḷha, Āsādha( 梵 āṣāḍha,),【 陽 】 阿 沙 荼 月 ( 月 份 名 , 大 約 在 六 月 至 七 月 之 間 , 陰 曆 5 月 16 至 6 月 15)。Āsāḷhi, Āsāḷhī( 梵 āṣāḍhī),【 形 】 箕 宿 (pubbāsāḷha) 與 鬥 宿 (uttarāsāḷha) 的 連 接 ; 阿 沙 荼 月 (āsāḷha) 的 滿 月 日 ( 陰 曆 6月 15)。āsāḷhipuṇṇamadivase, 在 阿 沙 荼 月 圓 日 。Āsāsamāna,【 現 分 】 逗 留 , 久 留 。Āsi (as 的 【 過 . 三 . 單 】), 他 是 。Āsiṁ (as 的 【 過 .1. 單 】), 我 是 。Āsiṁsaka,【 形 】 願 望 的 , 積 極 的 , 候 選 人 。Āsiṁsati (ā+siṁs 祝 福 +a), 希 望 , 欲 望 。āsiṁsi,【 過 】。Āsiṁsanā(ā+śaṁs, cp.āsiṁsati),【 陰 】 希 望 , 欲 望 。=āsīsanā (Nett 53)。Āsiñcati (ā+sic 傾 倒 +ṁ-a), 灑 , 灌 注 。āsiñci,【 過 】。Āsiṭṭha (āsiñsati 的 【 過 分 】), 1. 已 希 望 , 已 渴 望 。2. 已 受 祝 福 。Āsitta,【 過 分 】āsiñcati。Āsittaka,【 中 】 佐 料 。āsittakupadhāna,【 中 】 佐 料 的 容 器 。Āsī,【 陰 】 祝 福 ,( 毒 蛇 的 ) 毒 牙 。Āsītika,【 形 】 八 十 歲 。Āsīna (āsati 的 【 過 分 】), 已 坐 , 已 就 坐 。Āsīvisa,【 陽 】 蛇 , 毒 在 毒 牙 中 的 。Āsu,【 無 】 很 快 地 。Āsuṁ (as 的 【 過 . 三 . 複 】), 他 們 是 。Āsumbhati (ā+subh( 梵 śubh / śumbh) 使 漂 亮 +ṁ-a), 丟 下 一 些 液 體 。Āsevati (ā+sev( 梵 sev) 聯 合 +a), 結 交 , 練 習 , 與 … 時 常 交 往 。āsevi,【 過 】。āsevita,【 過 分 】。cf. bhāveti (


Āhiṇḍati (ā+hiḍ+ṁ-a), 雲 遊 , 漫 遊 。āhiṇḍi,【 過 】。āhiṇḍitvā,【 獨 】。Āhita,【 過 分 】1. 已 放 進 。2. 已 燃 燒 。Āhu, (< ah,āha 的 【3. 複 】) 他 們 已 說 , 人 們 所 說 。Iccahu(< iti ahu; iti 為 「 引 號 」,-ti + 母 音 > -cc + 母 音 ( 連 音 規則 )), 如 說 :。Āhuti,【 陰 】 供 奉 , 提 供 。Āhuṇa,【 中 】 崇 拜 , 供 奉 。āhuṇeyya,【 形 】 可 崇 拜 的 , 可 供 奉 的 。Āhundarika,【 形 】 擁 擠 的 , 阻 礙 的 。96


II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三 個 母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去 聲 的 i。i ( 梵 i / ī / ay),【 字 根 I.】 去 (to go)。-i (& -ī ),【 結 尾 】。-āhi f.pl.Loc.Instr.Abl.→ -hi-āni (-īni, -ūni) n.pl.Nom.Voc.Acc.phalāni 諸 果akkhīni 諸 眼 ayūni 諸 壽 tīni 三-bhi m.n.f.pl.Instr.Abl. buddhebhi 以 諸 佛 、 從 諸 佛-eyyāsi opt.2sg.kareyyāsi 你 應 做 ahareyyāsi 你 應 拿 來-i 1.(-)m.n.f.sg.Nom.Voc. aggi 火 akkhi 眼 jāti 生2.(-ti,-ni,-ri,-si,-yi)m.n.sg.Loc.bhagavati 於 世 尊 kammani 於 業 pitari 於 父 manasi 於 意 mayi 於 我-ī 1.f.sg.Nom. nadī 河 devī 女 神2.f.pl.Nom.Voc.acc nadī 河 ! 河 devī 女 神 ! 女 神3.-in 語 基 的 m.sg.Nom. pakkhī 鳥 vadī 說 者4.aor.2sg. agamī 你 曾 走 gilī 你 曾 吞-hi 1.(-ehi,-āhi,-īhi,-ūhi) m.n.f.pl.Instr.Abl.tehi 彼 等 ( 他 們 ) tāhi 彼 女 等 ( 她 們 )2.imp.2sg. karohi 請 你 做 labhahi 請 你 得-hi- fut.stem hehi-=hohi- 將 有 hāhi- 將 笑 kāhi- 將 做-mati→ -ti 1-mhi m.n.sg.Loc.buddhamhi 於 佛 tamhi 於 彼-mi 1.pres.1sg. karomi 我 做 gacchāmi 我 去2.fut.1sg. karissāmi 我 將 做 gamissāmi 我 將 去3.imp.1sg. karomi 我 要 做 gacchāmi 我 要 去-ni 1.→ -āni n.pl.Nom.Voc.Acc.phalāni 諸 果2.(-I) 子 音 結 尾 語 基 的 m.n.sg.Loc.rājjini 於 王-ntāni n.pl.Nom.Voc.Acc. guṇavantāni 諸 具 德 者-nti 1.pres.3pl. karonti 他 們 做2.fut.3pl. karissanti 他 們 將 做-si 1.pres.2sg. karosi=kubbasi 你 做 labhasi 你 得2.fut.2sg. labhissasi=lacchasi 你 將 得3.aor.1sg.2sg.3sg. akāsi 做 cintesi 想-ssanti(-nti)-ti 1.(-i)m.n.sg.Loc.arahati 於 阿 羅 漢 guṇavati 於 有 德 者2.pres.3sg. karoti 他 做 gacchati 他 走3.fut. 3sg. gamissati=gacchissati 他 走-vati → -ti 1ikkh ( 梵 īkṣ),【 字 根 I.】 見 (to look or see)。Ikkhaṇa(< īkṣ),【 中 】 看 見 , 注 視 著 , 睿 智 。Ikkhaṇika(< īkṣ, cp. akkhi),【 陽 】 算 命 仙 (a fortuneteller)。ikkhaṇikā,【 陰 】 算 命 婆 。Ikkhati, (ikkh+a), 看 著 。ikkhi,【 過 】。Iṅgita(pp. of ingati = iñjati),【 中 】 姿 態 , 姿 勢 (movement, gesture, sign)。Iṅgha,【 無 】 發 生 , 進 行 , 喂 ; 聽 我 說 ( 喚 起 注 意 ) (part. of exhortation, lit. “get a move on”, come on, go on, look here)。-icceva, 將 成 為 (-to be)。i.e...muni-icceva, 將 成 為 牟 尼 。Iccha,【 形 】【 陽 】( 在 【 合 】 中 ) 願 , 渴 望 , 欲 望 (wishing, longing, having desires)。icchā,【 陰 】 願 (wish)。pāpiccha,97


惡 欲 (having evil desires)。AA.6.36./III,364.:Pāpicchoti asantasambhāvanicchako dussīlo.( 惡 欲 : 產 生 不 安 份 之欲 者 是 無 戒 者 。)。aniccha, 無 欲 (without desires)。Icchaka(< iccha),【 形 】 想 要 的 人 。Icchati (is +a;Sk. icchati -cc + 母 音 ( 連 音 規 則 )), 如 說 :。Icchita, (icchati 的 【 過 分 】) 願 , 想 要 , 渴 望 。Icchitālābha,【 陽 】 求 不 得 。Ijjhati (idh +ya), 繁 榮 , 成 功 , 興 隆 。ijjhi,【 過 】。ijjhamāna,【 現 分 】。Ijjhana(< ijjhati),【 中 】ijjhanā,【 陰 】 成 功 , 繁 榮 (success, carrying out successfully)。Ijjhita (ijjhati 的 【 過 分 】), 已 成 功 , 已 興 隆 。Iñjati (iñj +a) 移 動 , 激 起 ,( 毛 骨 ) 悚 然 。【 過 】iñji。S.4.6./I,107.:Lomampi na tattha iñjaye, suññāgāragatomahāmuni.( 大 牟 尼 空 行 , 不 毛 骨 悚 然 。)Iñjana,【 中 】Iñjanā,【 陰 】 運 動 , 動 作 。Iñjita (iñjati 的 【 過 分 】), 已 移 動 , 已 搖 動 。【 中 】 運 動 , 搖 擺 遊 移 不 定 。Iṭṭha(pp. of icchati),【 形 】 愉 快 的 , 可 喜 的 (pleasing, agreeable, pleasant)。【 陽 】 快 樂 , 樂 事 。【 反 】aniṭṭha, 不 愉 快的 , 不 可 喜 的 。 所 緣 (ārammaṇa, ālambaṇa) 可 以 分 為 三 組 : 不 可 喜 (aniṭṭhārammaṇaṁ)、 中 等 可 喜 (iṭṭhamajjhatta或 iṭṭhārammaṇaṁ 可 喜 ) 與 極 可 喜 (ati-iṭṭhārammaṇaṁ)。DṬ.14.-13/II,89...Iṭṭhoti sukho, kantoti kamanīyo,manāpoti manavaḍḍhanako.( 可 樂 的 .. 快 樂 的 。 可 愛 的 .. 令 人 想 要 的 。 可 意 的 ..( 令 人 ) 意 增 加 的 。)-ittha, 【 字 尾 】 最 …( 比 較 級 )。Iṭṭhakā, iṭṭhikā,【 陰 】 瓦 片 , 瓷 磚 , 磚 塊 (a burnt brick, a tile)。(Cayaniṭṭhakā= 磚 塊 ,Chadaniṭṭhakā= 瓷 磚 )。suvaṇṇaiṭṭhakā, 金 瓦 。Iṇa(Sk. ṛṇa),【 中 】 債 務 (debt)。iṇaṭṭha,【 形 】 欠 債 的 人 , 債 務 人 。iṇapaṇṇa,【 中 】 本 票 , 期 票 。iṇamokkha,【 陽 】擺 脫 債 務 。iṇasāmika,【 陽 】 債 權 人 。iṇasohana,【 中 】 清 償 債 務 。anaṇa, 【 形 】 無 債 的 。Iṇāyika,【 陽 】 債 務 人 。Itara,【 形 】 另 一 個 。na itaro, 不 是 別 的 。Itarītara,【 形 】 無 論 什 麽 , 任 何 的 。Iti,【 無 】 如 此 。( 作 爲 指 出 剛 提 到 的 事 物 , 或 是 將 要 提 到 的 , 或 表 示 句 子 已 終 止 ,[=。 句 號 ] 時 常 詞 前 的 i 被丟 棄 只 餘 下 ti)。itikira( 傳 說 ),【 無 】 流 傳 的 消 息 (hearsay), 人 云 亦 云 。 iti vistaraḥ 乃 至 廣 說 。iti’pi(=itipi), 如此 也 。Itivuttaka,【 中 】《 如 是 語 經 》。 音 譯 為 「 一 筑 多 」,「 伊 帝 渭 多 伽 」。 屬 於 分 別 說 系 (Vibhājyā-vadināḥ) 的 經 律 , 如《 長 阿 含 經 》 作 「 相 應 」;《 四 分 律 》 作 「 善 導 」,《 五 分 律 》 作 「 育 多 伽 」, 都 是 「 如 是 語 」 的 別 譯 。《 成 實 論 》的 「 伊 帝 曰 多 伽 」, 即 「 本 事 」。Itihāsa,【 陽 】 歷 史 , 傳 統 。Ito,【 無 】 從 此 , 從 今 , 因 此 。Itopaṭṭhāya(=Ito paṭṭhāya),【 無 】 自 此 以 後 , 今 後 。itodāni (ito-dāni 或 ito-idāni),從 現 在 起 。Itojāti ito attabhāvato jātā.( 從 此 生 : 從 自 性 產 生 。)Ittara, Itara,【 形 】1. 通 過 的 , 可 變 的 , 短 的 , 摘 要 (passing, changeable, short, temporary, brief)。2. 非 常 小 的 , 很 少的 (small, inferior, poor, unreliable, mean)。itthrakāla,【 陽 】 短 期 。Ittaratā(< ittara) ,【 陰 】 可 變 (changeableness)。98


Itthatta,【 中 】1.(itthaṁ+tta) 目 前 的 情 況 ( 台 語 : 都 合 too 1 hap 8 ), 這 一 生 。2.(itthi+tta) 女 人 氣 質 , 婦 女 特 質 。Itthaṁ(< pron. base itthi, as also iti in same meaning),【 副 】 如 此 , 這 樣 (thus, in this way)。itthaṁnāma,【 形 】 叫 做如 此 , 所 謂 的 。itthaṁbhūta,【 形 】 如 此 , 這 一 類 型 。Itthagāra, Itthāgāra, (itthi+āgāra),【 陽 】1. 閨 房 。2. 閨 房 淑 女 (women’s apartment, seraglio)。Itthi, itthī,【 陰 】 女 人 。cf. vanitā, nārī。itthidhutta,【 陽 】 沉 溺 女 色 的 人 。itthiliṅga,【 中 】 女 人 性 器 官 , 女 性 的 特質 , 女 性 。itthi-bhāva 陰 性 。itthinimitta,【 中 】 女 性 的 器 官 。dasa itthiyo( 十 種 女 人 )..māturakkhitā( 母 親 監 護 )、piturakkhitā( 父 親 監 護 )、mātāpiturakkhitā( 父 母 親 監 護 )、 bhāturakkhitā( 兄 監 護 )、bhaginirakkhitā( 姐 監 護 )、ñātirakkhitā( 親 戚 監 護 )、gottarakkhitā( 家 族 監 護 )、dhammarakkhitā( 法 監 護 )、sārakkhā( 有 監 護 。 已 被 帶 至 內 室 ,而 說 : 這 是 我 的 ( 女 人 ))、saparidaṇḍā( 罰 護 女 。 凡 是 到 某 某 女 人 處 , 將 處 罰 。)《 律 藏 . 經 分 別 》(Vin.III,139-140.;CS:p.202-3;cf. MA.9./I,199.)。manussitthī, amanussitthī, tiracchānagatitthī, 人 女 , 非 人 女 , 雌 性 動 物 。Itthikā(< itthi),【 陰 】 女 人 , 女 性 。itthika,【 形 】 女 人 的 (in bahutthika having many women, plentiful in women)。itthipurisasādhāraṇa (itthi+purisa+sa+ādhāraṇa),【 形 】 男 女 性 共 通 的 , 陰 性 陽 性 共 通 的 (=itthipumasādhāraṇa)。Ida & Idaṁ (ima 的 【 中 . 主 . 賓 . 單 】), 這 個 ( 事 物 )。【 陽 】: 單 . 主 .ayaṁ; 複 . 主 ime; 單 . 賓 .imaṁ; 複 . 賓 .ime; 單 .具 .imenā(、aminā、anena); 複 . 具 .imehi、imebhi; 單 . 離 .imasmā、imamhā(、asmā); 複 . 離 .imehi、imebhi; 單 .與 .、 屬 .Imassa(、assa); 複 . 與 .、 屬 .imesaṁ、imesānaṁ(、esaṁ、esānaṁ); 單 . 處 .imasmiṁ、imamhi(、asmiṁ);複 . 處 .imesu(、esu)。【 陰 】: 單 . 主 ayaṁ; 複 . 主 .imā、imāyo; 單 . 賓 .imaṁ; 複 . 賓 .imā、imāyo; 單 . 具 .imāya;複 . 具 .imāhi、imābhi; 單 . 離 imāya; 複 . 離 .imāhi、imābhi; 單 . 與 .、 屬 .imāya(、assā、assāya、imissā、imissāya; 複 . 與 .、 屬 .imāsaṁ、imāsānaṁ; 單 . 處 .imāya、assā、assāya、imissā、imassāyaṁ、imissaṁ、assaṁ; 複 .處 .imāsu。【 中 】: 單 . 主 .imaṁ、idaṁ; 複 . 主 .imāni; 單 . 賓 .imaṁ、idaṁ; 複 . 賓 .imāni。idampi(ima 這 +pi 強 調詞 ), 【 中 . 主 . 單 】 這 ,( 也 )…。Idappaccayatā (ida 此 +paccaya 緣 +tā 性 ),【 陰 】 此 緣 性 , 基 礎 在 此 ( 緣 起 的 道 理 )。Idāni(Vedic idānīṁ),【 副 】 現 在 (now)。Iddha (ijjhati 的 【 過 分 】), 已 繁 榮 , 已 豐 裕 , 已 成 功 。Iddhi(Vedic ṛddhi from ardh, to prosper; Pāḷi ijjhati),【 陰 】 繁 榮 , 效 力 , 神 通 。iddhapāda,【 陽 】( 四 ) 神 足 , 神 通 力的 根 基 。iddhabala,【 中 】 神 通 力 。iddhamantu,【 形 】 有 神 通 的 。iddhavisaya,【 陽 】 神 通 的 範 圍 。iddhānubhāva,神 通 , 魔 術 (power or majesty of thaumaturgy)。iddhābhisaṅkhāra, 現 神 通 (exercise of any of the psychic powers)。tathārūpaṁiddhānubhāvaṁ(abhisaṅkharoti),( 現 行 ) 如 其 像 神 通 威 力 。 又 作 : 如 其 像 定 ( 好 像 雕 像 不 動 而 入 定 )。mahiddhiko, 大 神 通 者 (S.21.5./II,279.)。Iddhipadesa, 神 足 的 區 域 。SA.51.5./III,251.:iddhipadesanti tayo ca magge tīṇi ca phalāni.( 神 足 的 區 域 : 三 道 與 三果 。)idh,【 字 根 III.】 興 隆 (to prosper)。Idha,【 副 】 這 裡 , 此 世 , 這 個 世 界 。Idhuma,【 中 】 木 柴 。inj,【 字 根 I.】 移 動 (to move), 搖 動 (to shake)。Inda,【 陽 】 統 治 者 , 國 王 , 吠 陀 的 神 ‘ 因 陀 ’, 天 王 。indagajjita,【 中 】 雷 電 。indagopaka,【 陽 】 一 種 在 下 雨 之 後從 地 下 爬 出 來 的 紅 昆 蟲 ( 胭 脂 蟲 )。indaggi,【 陽 】 閃 電 。indajāla,【 中 】 魔 術 。indajālika,【 陽 】 魔 術 家 , 變 戲法 者 。indadhanu( 梵 indradhanus),【 中 】 彩 虹 ( 古 譯 : 帝 弓 、 天 弓 、 虹 蜺 )。indasālaguha,【 陰 】 因 陀 羅 石 室 、 帝釋 巖 、 石 室 精 舍 。Indakhīla,【 陽 】 因 陀 柱 , 因 陀 羅 柱 (indra’s pillar), 在 城 門 前 的 壯 柱 , 界 標 。KhA.185...Indakhīlotinagaradvāravinivāraṇatthaṁ ummārabbhantare aṭṭha vā dasa vā hatthe pathaviṁ khaṇitvā ākoṭitassasāradārumayathambhassetaṁ adhivacanaṁ. ( 界 標 ( 因 陀 柱 ).. 沒 有 阻 礙 城 門 ( 出 入 ) 門 檻 範 圍 , 挖 八 肘 或 十 肘 深 的地 , 壓 緊 堅 硬 的 實 木 。)S.56.39./V,443...“Seyyathāpi, bhikkhave, ayokhīlo vā indakhīlo vā gambhīranemo sunikhātoacalo asampakampī. ( 諸 比 丘 ! 譬 如 鐵 柱 或 因 陀 羅 柱 之 根 , 深 埋 而 不 動 不 搖 。)《 雜 阿 含 398 經 》..「 譬 如 因 陀羅 柱 , 銅 鐵 作 之 , 於 深 入 地 中 , 四 方 猛 風 不 能 令 動 。」Indagopaka(inda + gopaka, cp. Vedic indragopā having Indra as protector), 一 種 紅 色 的 昆 蟲 (a sort of insect(“cochineal, a red beetle”, Böhtlingk), observed to come out of the ground after rain)。99


Indanīla,【 陽 】 藍 寶 石 (sapphire)。Indapatta ( 梵 Indraprastha), 因 得 巴 答 ( 因 陀 羅 普 拉 沙 ), 在 Yamuna 河 邊 。 據 考 古 發 現 , 德 里 及 其 鄰 近 地 區 在 約 200萬 年 以 前 有 人 類 出 現 。 靠 近 現 今 印 度 首 都 「 德 里 」(Delhi, 印 度 第 二 大 城 市 )。Indavāruṇi,【 陰 】 黃 瓜 (cucumber)。Indasāla,【 陽 】 因 陀 沙 羅 樹 , 印 度 松 漆 木 ( 産 於 印 度 的 一 種 龍 腦 香 科 喬 木 (Vetaria indica), 花 美 麗 , 白 色 , 呈 圓錐 狀 花 序 , 其 木 材 、 樹 脂 和 油 有 重 要 經 濟 價 值 )。Indīvara,【 中 】 青 蓮 (the blue water lily, Nymphaea Stellata or Cassia Fistula;Vv 45 1 (= uddālaka-puppha VvA.197).)。Indū, 印 度 ( 大 唐 西 域 記 以 後 )。 古 音 譯 : 身 毒 ( 史 記 )、 申 毒 、 天 竺 ( 漢 書 )、 天 篤 、 身 篤 、 乾 篤 、 賢 豆 、 身 豆 、 天豆 、 印 土 、 呬 度 等 。 印 地 與 稱 其 國 名 為 「 婆 羅 多 」。Indriya (indra 王 、 主 神 +iya),【 中 】 操 縱 主 要 的 , 根 , 官 能 。indriyagutti,【 陰 】 留 心 著 官 能 。indriyadamana,【 中 】indriyasaṁvara,【 陽 】 抑 制 官 能 ( 守 護 諸 根 )。Bāvīsatindriyāni( 二 十 二 根 ):cakkhundriyaṁ 眼 根 , sotindriyaṁ 耳 根 ,ghānindriyaṁ 鼻 根 , jivhindriyaṁ 舌 根 , kāyindriyaṁ 身 根 , manindriyaṁ 意 根 , itthindriyaṁ 女 根 , purisindriyaṁ 男根 , jīvitindriyaṁ 命 根 , sukhindriyaṁ 樂 根 , dukkhindriyaṁ 苦 根 , somanassindriyaṁ 喜 根 , domanassindriyaṁ 憂 根 ,upekkhindriyaṁ 捨 根 , saddhindriyaṁ 信 根 , vīriyindriyaṁ 精 進 根 , satindriyaṁ 念 根 , samādhindriyaṁ 定 根 、paññindriyaṁ 慧 根 ,anaññātaññassāmītindriyaṁ 未 知 當 知 根 , aññindriyaṁ 已 知 根 , aññātāvindriyaṁ 具 知 根 。channaṁ indriyānaṁ, 六 根 ( 眼 ( 斫 乞 蒭 )、 耳 ( 羯 拏 )、 鼻 ( 竭 囉 拏 )、 舌 ( 加 賀 縛 )、 身 ( 迦 野 )、 意 ( 麼 那 )。indriyesuguttadvāratā( 梵 indriya-gupta-dvāratā), 護 諸 根 門 ( 於 諸 ( 六 ) 根 守 門 )。indriyesu aguttadvārā, 不 護 諸 根 門 。vatthu-purejātindriya( 梵 indriyādhiṣṭhāna 根 所 依 處 ), 依 處 前 生 根 ( 指 五 淨 色 )。Katamo ca puggalo indriyesuguttadvāro? Tattha katamā indriyesu guttadvāratā? Idhekacco puggalo cakkhunā rūpaṁ disvā na nimittaggāhī hotinānubyañjanaggāhī; yatvādhikaraṇamenaṁ cakkhundriyaṁ asaṁvutaṁ viharantaṁ abhijjhādomanassā pāpakāakusalā dhammā anvāssaveyyuṁ, tassa saṁvarāya paṭipajjati, rakkhati cakkhundriyaṁ cakkhundriye saṁvaraṁāpajjati.…( 什 麼 人 ‘ 護 諸 根 門 ’ 呢 ? 在 此 什 麼 是 護 諸 根 門 呢 ? 在 這 裡 有 一 種 人 以 眼 見 色 之 後 , 不 執 取 相 、 不 執 取微 細 相 ; 若 是 不 保 護 眼 根 而 住 的 原 因 , 諸 貪 憂 、 惡 不 善 法 則 流 入 。 那 種 防 護 上 路 , 則 守 護 眼 根 , 在 眼 根 上 到達 防 護 。…) SA.47.44./III,230. “indriyasaṁvaro nāma chadvārarakkhaṇamattameva” ( 護 ( 諸 ) 根 .. 護 六 根 門 的 範圍 。)indh,【 字 根 I.】 帶 火 (to take fire)。Indhana(Vedic indhana, of idh or indh to kindle, cp. iddha 1 ),【 中 】 燃 料 , 木 柴 (firewood, fuel)。Ibha,【 陽 】 象 。ibhapipphalī,【 陰 】 大 型 的 長 胡 椒 。Ibbha (Ved. ibhya belonging to the servants),【 形 】 僕 人 的 (menial; a retainer)。Imesaṁ,ima( 此 、 這 ) 的 【 與 】【 屬 】【 複 】。Iriṇa,【 中 】 不 毛 之 地 , 荒 地 , 沙 漠 (barren soil, desert)。Iriyati (iriy ( 梵 īr )+a), 移 動 , 激 起 , 舉 止 , 採 集 (to move, to wander about, stir; fig. to move, behave, show a certainway of deportment)。【 過 】iriyi。Iriyā, iriyanā,【 陰 】 身 體 的 運 動 , 姿 勢 。iriyāpatha,【 陽 】 舉 止 , 四 姿 勢 (carañ vā yadi vā tiṭṭhaṁ nisinno udāhu sayaṁIt.117 (walking, standing, sitting, reclining; the four iriyāpathā。 行 、 住 、 坐 、 臥 , 四 威 儀 )。sthānaṃ niṣadyāśayyā-abhikramaḥ,【 梵 】 行 住 坐 臥 。Illī,【 陰 】 短 劍 。Iva,【 無 】 像 , 如 同 。is (icch) ( 梵 iṣ 1./ ich),【 字 根 I.】 想 要 (to wish)。Isi (Vedic ṛṣi fr. ṛṣ. -- Voc. ise; pl. Nom. isayo, Gen. isinaṁ & isīnaṁ; inst. isibhi ),【 陽 】1. 仙 人 , 聖 人 (holy man, onegifted with special powers of insight & inspiration, an anchoret, a Seer, Sage, Saint, “Master”)。2. 有 靈 感 的 唱 讚 家 或作 曲 家 ( 特 指 婆 羅 門 傳 統 的 )。ye te ahesuṁ brāhmaṇānaṁ pubbakā isayo mantānaṁ kattāro mantānaṁ pavattāro,yesamidaṁ etarahi brāhmaṇā porāṇaṁ mantapadaṁ gītaṁ pavuttaṁ samihitaṁ, tadanugāyanti tadanubhāsantibhāsitamanubhāsanti vācitamanuvācenti, seyyathidaṁ-- Aṭṭhako Vāmako Vāmadevo Vessāmitto Yamataggi(Yamadaggi) Aṅgīraso Bhāradvājo Vāseṭṭho Kassapo Bhagu ( 昔 之 婆 羅 門 諸 仙 人 是 創 造 秘 典 、 歌 誦 秘 典 者 , 猶 如-- 阿 吒 摩 、 婆 摩 、 婆 摩 提 婆 、 耶 婆 提 伽 、 鴦 耆 羅 、 跋 羅 陀 皤 闍 、 婆 摩 吒 、 迦 葉 、 婆 咎 。 今 之 婆 羅 門 , 不 過 是 集100


受 彼 等 古 秘 典 之 聖 句 、 誦 語 、 倣 效 而 誦 、 倣 效 而 語 , 模 倣 所 說 而 說 、 所 語 而 語 、 所 告 而 告 而 已 。)(Vin.Mv.I,245.;D.3./I,104. D.13./I,238.; A.5.192./III,224., A.7.49./IV,61.,etc.)。isipabbajjā,【 陰 】 離 家 去 當 隱 士 。Isipatana,【 中 】仙 人 墮 處 ( 鹿 野 苑 一 個 地 名 )。Isigilipasse Kāḷasilāyaṁ, 仙 人 山 側 黑 石 室 。Isikā (isīkā) (Sk. iṣīkā), 【 中 】 蘆 葦 (a reed)。Isitta (abstr. fr. isi),【 中 】 仙 位 (rishi-ship D I.104 (= isi-bhāva DA I.274))。Isipatana, 【 中 】 仙 人 墮 處 。SA.56.11./III,296...Isipatane migadāyeti isīnaṁ patanuppatanavasena evaṁladdhanāmemigānaṁ abhayadānavasena dinnattā migadāyasaṅkhāte ārāme. Ettha hi uppannuppannā sabbaññu-isayo patanti,dhammacakkappavattanatthaṁ nisīdantīti attho. Nandamūlakapabbhārato sattāhaccayena nirodhasamāpattitovuṭṭhitā Anotattadahe katamukhadhovanādikiccā ākāsena āgantvā paccekabuddha-isayopettha otaraṇavasenapatanti, uposathatthañca anuposathatthañca sannipatanti, Gandhamādanaṁ paṭigacchantāpi tatova uppatantīti imināisīnaṁ patanuppatanavasena taṁ “Isipatanan”ti vuccati.( 在 仙 人 墮 處 的 鹿 野 苑 : 仙 人 降 落 處 , 如 此 達 到 鹿 野 苑 ,無 畏 施 處 , 即 是 所 說 的 鹿 野 苑 。 有 許 多 一 切 智 仙 降 落 處 ,( 他 們 ) 坐 落 ( 初 ) 轉 法 輪 。 諸 獨 覺 仙 從 難 陀 山 麓 入 滅 定過 七 日 後 出 定 , 在 阿 耨 ( ㄋ ㄡˋ) 達 池 ( 喜 馬 拉 雅 山 的 一 個 湖 ) 作 漱 口 等 作 務 , 由 空 中 來 到 , 在 此 處 降 落 , 他 們 聚 集 作布 薩 利 益 和 隨 布 薩 利 益 。 離 開 甘 達 馬 答 那 山 (Gandhamādana 喜 馬 拉 雅 山 的 一 座 山 ), 由 此 飛 起 , 因 為 這 些 諸 仙人 飛 起 處 , 即 「 仙 人 降 落 處 」。) SṬ.56.11/CS:pg.2.539.:“Isīnaṁ patanuppatanavasenaosīdana-uppatanaṭṭhānavasena evaṁ ‘isipatanan’ti.( 仙 人 墮 處 :( 仙 人 ) 下 墮 、 起 飛 之 處 。 這 樣 稱 為 ‘ 仙 人 墮 處 ’。)Issa,【 陽 】 熊 。Issati (is+a;denom. fr. issā), 嫉 妒 , 羡 慕 (jealousy, to envy)。ppr. med. issamānaka。【 陰 】issikā。【 過 分 】issita。Issattha,Issatta,【 中 】 箭 術 。【 陽 】 射 手 , 箭 手 。Issara(Vedic īśvara, from īś to have power),【 陽 】1. 統 治 者 , 主 人 (lord, ruler, master, chief)。2. 造 物 主 (creative deity,Brahmā, D III.28; M II.222 = A I.173; Vism 598.)。Issarajana,【 陽 】 富 人 , 有 影 響 力 的 人 。Issaranimmāṇa,【 中 】 創 造 。Issaranimmānavādī,【 三 】 信 仰 造 物 主 的 人 。issara-nimmāna hetu, 尊 祐 造 。 其 因 為 自 在 天 創 造 。Issariya(


Īti, Ītī, (Sk. īti)【 陰 】 災 難 (ill, calamity, plague, distress)。ītirahita,【 形 】 無 災 難 的 。anīti, 健 全 , 健 康 (sound condition,health, safety)。Ītika(


UU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五 個 母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去 聲 的 u。U-,ud-,【 字 首 】 上 , 邪 , 外 。-u,(& -ū) 【 結 尾 】。-emu (-ema) opt.1pl.jānemu 願 我 們 知 ,suṇemu 願 我 們 聞-iṁsu aor.3pl.āsiṁsu 他 們 曾 有 gaṇhiṁsu 他 們 曾 取-ntu imp.3pl. karontu 請 他 們 做-ssu imp.2sg.med. kurussu=karassu 請 你 做-su (-esu, -āsu, -īsu, -ūsu) m.n.f.pl.Loc.buddhesu 於 諸 佛 、phalesu 於 諸 果-ssaṁsu cond.3pl. abhavissaṁsu 如 果 他 們 有-tu 1.imp.3sg. karotu 請 他 做 。 2.inf.( 不 定 體 ) kattu 做 、gantu 走-u 1.m.n.f.sg.Nom.Voc. cakkhu 眼 、 眼 ! dhenu 牛 、 牛 !2.-ar 語 基m.f.sg.Dat.Gen.pitu 父 、mātu 母3.aor.2sg.3sg. ahu 有 、assu 聞-ū 1.m.n.f.sg.nom abhibhū 征 服 者 、pāragū 到 彼 岸 者2.m.f.pl.Nom.Voc.Acc. pāragū 到 彼 岸 者 、dhenū 牝 牛3.aor.2sg.3sg. ahū 曾 有4.aor.3pl. ahū 他 們 曾 有 、agū 他 們 曾 走Ukkaṁsa,【 陽 】 優 秀 , 優 越 。ukkaṁsaka,【 形 】 歌 頌 , 稱 讚 。Ukkaṁsanā,【 陰 】 頌 揚 , 讚 揚 。n’ev’attān’ukkaṁsissāma na paraṁ vambhissāma(( 我 們 將 ) 不 自 稱 揚 , 不 輕 蔑 他 。《 中 阿 含 經 》 譯 : 不 自 舉 , 不 下 他 )Ukkaṁsati (u 出 +ka( 梵 kṛṣ)+e), 歌 頌 , 稱 讚 (to exalt, praise)。ukkaṁsesi,【 過 】。Ukkaṭṭha(pp. of ukkaṁsati),【 形 】1. 高 度 , 顯 著 的 , 殊 勝 的 。2. 優 良 的 ,3. 特 殊 化 。ukkaṭṭhatā,【 陰 】 顯 赫 , 優 越 。殊 勝 (ukkaṭṭhakusala) 的 善 業 , 指 造 善 業 時 有 良 好 的 動 機 。 低 劣 (omaka) 的 善 業 , 指 造 善 業 時 有 不 純 或 污 染 的 動機 。Ukkaṭṭhita,【 過 分 】 已 煮 沸 , 已 沸 騰 , 已 火 熱 。Ukkaṇṭhati (u 出 +kaṭh+ṁ-a), 不 滿 。ukkaṇṭhi,【 過 】。ukkaṇṭhita,【 過 分 】。SA.2.18./I,112...Aratī nābhikīratītiukkaṇṭhitā nābhibhavati.( 為 不 滿 所 淹 沒 .. 全 面 為 不 滿 所 克 服 。)Ukkaṇṭhanā,【 陰 】 不 滿 , 騷 動 。Ukkaṇṭhita (ukkaṇṭhati 的 【 過 分 】), 已 不 滿 , 已 煩 躁 。Ukkaṇṇa,【 形 】 豎 起 耳 朵 的 。Ukkaṇṇaka(ut + kanna + ka; lit. “with ears out” or is it ukkandaka?) 【 副 】 a certain disease (? mange) of jackals, SII.230, 271; SA. “the fur falls off from the whole body” .Ukkantati (u 出 +kat +ṁ-a), 切 掉 , 扯 掉 。ukkanti,【 過 】。ukkantita,【 過 分 】。Ukkā (Vedic ulkā & ulkuṣī),【 陰 】1. 鐵 匠 的 熔 爐 (a furnace or forge of a smith)。2. 火 把 (firebrand, glow of fire, torch;ukkūpama 火 把 喻 ); (dhamm-okkā);. as tiṇukkā firebrand of dry grass)。3. a meteor: see below °pāta. ukkādhāra atorch-bearer; ukkāpāta “falling of a firebrand”, a meteor(= ākāsato ukkānaṁ patanaṁ); ukkāmukha, 金 匠 的 火 爐 口或 熔 金 鍋 (the opening or receiver of a furnace, a goldsmith’s smelting pot)。Ukkācita (pp. either to *kāc to shine or to kāceti denom.fr.kāca 1 ), 啟 蒙 訓 練 。enlightened, made bright (fig.) or cleaned,cleared up。ukkācitavinīta, 啟 蒙 訓 練 。Ukkāmeti (Caus. of ukkamati), 使 讓 開 (to cause to step aside)。Ukkāra,【 陽 】( 家 畜 的 ) 糞 , 排 泄 物 。ukkārabhūmi,【 陰 】 糞 堆 , 不 潔 淨 的 地 方 。Ukkāsati (u 出 +ka+a), 咳 嗽 , 清 喉 , 古 譯 : 欬 嗽 、 欬 逆 、 謦 欬 ( 音 釋 說 :「 謦 欬 : 逆 氣 聲 也 。 小 曰 謦 , 大 曰 欬 。」)。ukkāsi,【 過 】。ukkāsitvā aggaḷaṁ ākoṭesi, 謦 欬 敲 門 。103


Ukkāsita (Ukkāsati 的 【 過 分 】), 已 咳 嗽 。【 中 】 咳 嗽 , 清 喉 。Ukkujja,【 形 】 建 立 , 朝 上 的 , 翻 過 來 的 。Ukkujjeti (u 出 +kujj+e), 捲 起 , 彎 上 , 翻 過 來 。ukkujji,【 過 】。ukkujjita,【 過 分 】。Ukkujjana,【 中 】 捲 起 , 翻 過 來 。Ukkuṭika,【 形 】 躡 腳 尖 ( 台 語 : 躡 骹 尾 neh 4 kha bue 2 ) 或 以 腳 跟 走 路 。。ukkuṭikaṁ,【 副 】 以 腳 尖 ( 腳 跟 ) 走 路 。《 南寄 歸 內 法 傳 》 卷 第 三 (T54.222.3):「 律 云 應 先 嗢 屈 竹 迦 。 譯 為 蹲 踞 。 雙 足 履 地 兩 膝 皆 豎 。 攝 斂 衣 服 勿 令 垂 地 。」Pāci.IV,189...【Sk.25.】Na ukkuṭikāya antaraghare gamissāmī’ti.( 在 住 宅 區 內 , 我 不 要 以 腳 尖 走 路 。) 以 腳 尖 走路 。Sp.Pāci.IV,891...Ukkuṭikāyāti ettha ukkuṭikā vuccati paṇhiyo ukkhipitvā aggapādehi vā, aggapāde vāukkhipitvā paṇhīhiyeva vā bhūmiṁ phusantassa gamanaṁ.( 以 腳 尖 或 腳 跟 走 路 .. 舉 起 腳 後 跟 (paṇhi, m.), 以 腳 尖走 路 ; 或 者 舉 起 腳 尖 , 以 腳 後 跟 著 地 走 路 。)Ukkuṭṭhi,【 陰 】 大 叫 , 歡 呼 , 喝 彩 。Ukkudhita,【 過 分 】 已 沸 騰 。Ukkusa,【 陽 】 鶚 , 魚 鷹 。Ukkūla,【 形 】 陡 峭 的 , 險 峻 的 , 傾 斜 的 , 有 坡 度 的 。Ukkoṭana(


Uggahetu,【 陽 】 學 徒 , 著 手 進 行 者 。Uggahetvā,【 獨 】 學 習 了 , 著 手 進 行 了 。Uggāra,【 陽 】 打 嗝 , 噴 射 , 從 胃 吐 出 的 風 。Uggāhaka,【 形 】 學 徒 。Uggirati (u 出 +gir +a), 1. 舉 起 。2. 揮 舞 。3. 做 聲 。4. 打 嗝 。uggiri,【 過 】。Uggiraṇa,【 中 】1. 說 話 。2. 揮 。Uggilati (u 出 +gil+a), 吐 出 , 嘔 吐 。uggili,【 過 】。S.42.9./IV,324...“neva sakkhati uggilituṁ, neva sakkhatiogilitun”ti.( 既 不 能 吐 , 也 不 能 嚥 。)Ugghaṭita,【 形 】 鋒 利 的 , 敏 銳 的 , 努 力 的 。Uggharati (u 出 +ghar +a), 滲 出 。ugghari,【 過 】。Ugghaṁseti (u 出 +ghaṁs+e), 擦 。ugghaṁsesi,【 過 】。Ugghāṭeti,【 中 】1. 解 開 , 打 開 。2. 可 移 動 的 。3. 升 起 水 的 一 部 機 器 。Ugghāṭita, (Ugghāṭeti 的 【 過 分 】) 打 開 , 解 開 , 除 去 , 廢 止 。Ghaṭati (ghaṭ 盡 力 +a), 試 著 , 努 力 , 發 揮 自 己 。Ugghaṭitaññū(ud-ghaṭati 的 【 過 分 】), 敏 銳 智 者 (Ugghaṭitaññū


DhA.II,3. -- See also uttiṭṭha & ucchepaka.Ucchijjati (u 出 +chid( 梵 chid) 切 斷 +ya, Ucchindati 的 【 被 】), 被 停 止 , 被 消 滅 。ucchijji,【 過 】。Ucchindati (u 出 +chid 切 斷 +ṁ-a), 打 破 , 破 壞 , 滅 絕 (to break up, destroy, annihilate)。ucchindi,【 過 】。fut.ucchecchāmi(or ucchejjissāmi, ucchejjāmi, ucchijjāmi), 我 欲 討 伐 。ucchijja,【 獨 】。ucchijjati,【 被 】。ucchinna,【 過分 】。pret. udacchida)。Ucchinna, (Ucchindati 的 【 過 分 】) 打 破 , 破 壞 (broken up, destroyed)。Cp. Samucchinna。Ucchu(Sk. cp. Vedic Np. Ikṣvāku fr. ikṣu),【 陽 】 甘 蔗 (sugar-cane;Saccharum officinarum。 亞 洲 東 南 部 熱 帶 的 高 大的 禾 草 [ 甘 蔗 屬 ], 其 莖 粗 、 硬 , 是 糖 的 主 要 的 商 業 的 來 源 )。ucchuyantra(ucchūnaṁ yanta),【 中 】 煉 糖 廠 (sugar-canemill)。uccharasa,【 陽 】 糖 蜜 (treacle、molasses)。ucchurasa, 甘 蔗 汁 。ucchagga, 甘 蔗 。ucchukhaṇḍikā, 咬 甘 蔗 。ucchukhādana, 吃 甘 蔗 。ucchakhetta, 甘 蔗 田 。ucchugaṇṭhikā, ucchughaṭika, 一 種 甘 蔗 (Batatas (now called Ipomea)Paniculata)。ucchupāla, 守 衛 甘 蔗 。ucchupīḷana, 榨 甘 蔗 。ucchupuṭa, 甘 蔗 ( 葉 ) 筐 。ucchubīja, 甘 蔗 栽 。Uccheda(


Ujjhāpeti (u 出 +jhe +āpe), 激 怒 , 使 人 訴 苦 。ujjhāpesi,【 過 】。Ujjhāyati (u 出 +jhe+a)。 發 牢 騷 。ujjhāyi,【 過 】。Ujjhita, (Ujjhati 的 【 過 分 】), 已 放 棄 , 已 抛 棄 , 已 丟 出 。uñch( 梵 uñch),【 字 根 I.】 拾 落 穗 (to glean), 蒐 集 。Uñchati, (uñch+ṁ-a), 尋 求 捐 獻 , 拾 落 穗 (to gather for sustenance, seek (alms), glean Vism.60 (= gavesati))。uñchi,【 過 】。uñchita,【 過 分 】。Uñchā,【 陰 】 爲 生 計 聚 集 任 何 東 西 。uñchācariyā,【 陰 】 爲 拾 落 穗 到 處 遷 徙 。Uññā (= avaññā (?) from ava + jñā, or after uññātabba?) ,【 陰 】 輕 視 (contempt Vin.IV,241; Vbh.353 sq. (attuññā))。Uññātabba,【 義 】 輕 視 的 , 卑 鄙 的 , 可 鄙 的 (to be despised, contemptible)。S.3.1./I,69...Bhikkhu, kho, mahārāja,daharoti na uññātabbo, daharoti na paribhotabbo.( 大 王 ! 比 丘 是 年 少 不 可 輕 視 , 年 少 不 應 輕 視 。)( 世 尊 跟 波 斯 匿王 宣 說 四 種 年 少 不 可 輕 視 , 又 見 Sn.p.93; SnA 424 (= na avajānitabbo, na nīcaṁ katvā jānitabbo ti))。Uṭṭhahati, Uṭṭhāti (u+ṭhā +a), 站 起 來 , 出 現 , 活 躍 。uṭṭhāsi, uṭṭhahi,【 過 】。uṭṭhita,【 過 分 】。Uṭṭhahitvā,Uṭṭhāya, (Uṭṭhahati 的 【 獨 】), 起 來 了 , 出 現 了 。uṭṭhāyāsanā, 起 座 。Uṭṭhātu,【 陽 】 起 來 的 人 , 喚 醒 自 己 的 人 。Uṭṭhāna,【 中 】 起 來 , 起 立 , 上 升 , 起 源 , 能 源 , 工 業 , 産 品 。uṭṭhānaka,【 形 】 生 産 的 , 出 產 的 。uṭṭhānavantu,【 形 】 奮 發 的 。Uṭṭhānavīriyādhigata (uṭṭhāna 起 來 +vīriya 勇 悍 +adhigata 達 到 ), 發 起 勇 悍 。Uṭṭhāpeti (uṭṭhāti 的 【 使 】), 令 上 升 , 升 起 , 趕 走 一 個 人 。uṭṭhāpesi,【 過 】。Uṭṭhāyaka,【 形 】【 陽 】(uṭṭhāyikā,【 陰 】) 活 躍 的 , 勤 勉 的 。Uṭṭhita (uṭṭhāti 的 【 過 分 】), 已 起 來 , 已 興 起 , 已 生 産 。Uḍḍayhati, (uḍḍahati 的 【 被 】) 燒 掉 。Uḍḍahati (u 出 +dah 放 置 +a), 燒 掉 。uḍḍahi,【 過 】。Uḍḍita, (Uḍḍeti 的 【 過 分 】) 已 飛 , 已 中 止 , 誘 入 圈 套 (ensnared)。Uḍḍeti (u 出 +ḍī+e), 飛 , 中 止 。uḍḍesi,【 過 】。Uṇṇa,【 中 】,Uṇṇā,【 陰 】 羊 毛 , 纖 維 , 纖 毛 。uṇṇa-bhamukantara 眉 間 白 毫 ( 佛 陀 在 眉 毛 之 間 的 一 根 毫 毛 )。uṇṇanābhi,【 陽 】 蜘 蛛 。uṇṇaṁsu, 纖 毛 線 。Uṇṇamati (ud + nam), 升 起 (to rise up, to be raised, to straighten up, to be haughty or conceited)。inf. uṇṇametave, 了不 起 (Sn.206.)。Uṇṇī (Sk. aurṇī fr. aurṇa woollen, der. of ūrṇa),【 陰 】 羊 毛 織 物 (a woollen dress Vin.II,108.)。Uṇha(Vedic uṣṇā f. to oṣati to burn, pp. uṣṭa burnt, Sk. uṣṇa),【 形 】 熱 的 。【 中 】 熱 。uṇhodaka, 熱 水 。Uṇhatta(abstr. fr. uṇha),【 中 】 熱 (hot state, heat Vism.171.)。Uṇhīsa(Sk. uṣṇīṣa),【 中 】 纏 頭 巾 (a turban)。Utu,【 陰 】【 中 】 季 節 , 氣 候 ,( 生 理 ) 月 經 。utukāla,【 陽 】 排 卵 期 ( 古 說 .. 月 經 期 )。utukkhāna(utu+akkhāna),【 中 】季 節 宣 告 。utuja, 時 節 生 。utuparissaya,【 陽 】 險 惡 的 天 候 , 不 測 風 雲 。utupasevana, 順 應 節 氣 。utusappāya,【 陽 】愉 快 的 季 節 或 氣 候 。utusamuṭṭhānarūpa,【 中 】 時 節 生 色 , 從 結 生 心 的 「 住 時 」(ṭhiti) 開 始 , 在 業 生 色(kammasamuṭṭhānarūpa) 聚 裡 的 火 界 即 能 開 始 產 生 時 節 生 色 。utujaṭṭhamakarūpa,【 中 】 時 節 生 八 法 聚 。Ujujātika,【 形 】 正 直 的 。D.25./III,56.( 優 曇 婆 邏 師 子 吼 經 ) 世 尊 特 別 凸 顯 「 正 直 」 這 單 一 德 目 , 說 ..「 來 ! 明 智人 (viññū puriso) 不 詐 (asaṭho)、 不 誑 (amāyāvī)、 正 直 的 人 (ujujātiko), 我 當 教 他 … 這 無 上 清 淨 梵 行 , 於 現 法 中 ( 這一 生 ), 自 己 將 住 於 作 證 成 就 智 慧 ,( 撇 開 七 年 … 乃 至 半 個 月 ) 只 須 七 日 。」 本 經 中 的 「 不 詐 、 不 誑 、 正 直 」, 都是 指 「 正 直 」。(《 長 部 》D.25.Udumbarikasuttaṁ/III,55)Utunī,【 陰 】 月 經 來 潮 的 女 人 。mātā ca utunī hoti, 母 有 經 水 , 指 母 的 排 卵 期 ( 易 受 孕 )。Utta (= vutta), (vadati 的 【 過 分 】), 已 講 , 已 做 聲 。【 中 】 說 話 。Uttaṇḍula,【 形 】 煮 得 差 的 ( 飯 ), 未 煮 熟 的 飯 。Uttatta, (uttapati 的 【 過 分 】;ud + tatta 1 , pp. of ud + tap, Sk. uttapta), 1. 已 加 熱 , 已 溶 化 (heated; of metals: molten)。107


2. 已 精 製 , 已 光 亮 (refined; shining, splendid, pure)。Uttanta (= utrasta, is reading correct?), 怖 畏 (frightened, faint Vin.III,84.)。 See uttasta & utrasta.Uttama,【 形 】 最 高 的 , 最 好 的 , 貴 族 的 , 優 良 的 (“ut-most”, highest, greatest, best)。uttamaṅga,【 中 】 最 重 要 的 部份 即 : 頭 。uttamaṅgaruha,【 中 】 頭 髮 。uttamattha,【 陽 】 最 高 的 利 益 。uttamaporisa,【 陽 】 最 偉 大 的 人 。uttamapurisa(uttamapuruṣa), 上 士 。Uttara,【 形 】1. 比 較 高 的 (higher, high, superior, upper)。2. 跟 隨 的 (subsequent, following, second)。3. 北 方 的 (northern)。4. 上 面 的 (over, beyond)。【 中 】 答 案 , 答 覆 。uttarattharaṇa,【 中 】 上 面 的 掩 護 。uttaracchada,【 陽 】 遮 陽 篷 , 天篷 。uttarasve,【 副 】 後 天 , 明 天 的 明 天 。lokuttara (loka+uttara) ,【 形 】 出 世 間 (= 涅 槃 )。sa-uttara, 有 上 心 (havingsomething above or higher, having a superior)。anuttara, 無 上 心 (without a superior, unrivalled, unparalleled)。Uttaraṇa,【 中 】 橫 越 , 克 服 , 證 得 ,( 考 試 ) 通 過 。Uttarati (u 出 +tar+a), 從 水 出 來 ,( 渡 過 …) 轉 變 , 克 服 。uttari,【 過 】。Uttarā,【 陰 】 北 方 的 方 向 。Uttarāsaṅga,【 陽 】 上 衣 , 郁 多 羅 僧 ( 比 丘 三 衣 之 一 )。Uttari, uttariṁ,【 副 】 越 過 (over, beyond), 在 遠 處 (further), 比 較 遠 的 (moreover), 而 且 、 此 外 (besides), 附 加 的(additional)。uttarikaraṇīya,【 中 】 附 加 的 責 任 (an additional duty, higher obligation)。uttaribhaṅga,【 陽 】 多 一 小塊 (an extra portion), 小 小 塊 (tit-bit)。uttaribhaṅgika, 美 味 的 餡 (serving as dainties)。uttarimanussadhamma,【 陽 】上 人 法 (superhuman), 超 出 人 類 的 能 力 (beyond the power of men)-- 體 證 禪 那 (jhāna 四 禪 八 定 )、 解 脫 (vimokkha)、正 受 (sampatti 三 摩 缽 地 、 等 至 )、 等 引 (samāhita


Uda,【 無 】 或 , 和 。Udaka,【 中 】 水 。udakadhārā,【 陰 】 水 的 奔 流 。udakapaṭiggāhaka, 【 陽 】 盛 水 盆 ( 在 用 餐 前 後 用 來 洗 手 或 倒 洗 缽水 的 器 皿 )。udakaphusita, udakabindu,【 中 】 一 滴 水 。udakamaṇika,【 陽 】 存 水 的 大 廣 口 瓶 。udakasāṭikā,【 陰 】沐 浴 的 覆 蓋 物 。udakorohaka, 水 浴 者 。paṭhaviyā pi ummujja-nimujjaṁ karoti seyyathā udake, udake pi abhijjamānogacchati seyyathāpi pathaviyaṁ.( 在 地 浮 沉 猶 如 在 水 , 在 水 上 行 而 不 沉 猶 如 在 地 上 。 經 中 說 : 沒 地 如 水 , 履 水 如地 。)Udakakāka,【 陽 】 鸕 鷀 , 水 老 鶴 (cormorant)。《 佛 祖 統 紀 》 卷 第 五 (T49.171.1)..「 阿 難 遊 行 宣 化 幾 二 十 年 , 嘗 至竹 林 中 ( 即 王 舍 城 外 竹 林 寺 ) 聞 比 丘 誦 偈 ..“ 若 人 生 百 歲 , 不 見 水 老 鶴 , 不 如 生 一 日 。 時 得 睹 見 之 。” 阿 難 慘 然 曰 ..此 非 佛 偈 , 當 云 ..“ 若 人 生 百 歲 , 不 解 生 滅 法 , 不 如 生 一 日 , 而 得 解 了 之 。” 比 丘 向 其 師 說 。 師 曰 .. 阿 難 老 朽言 不 可 信 。 阿 難 後 時 聞 彼 比 丘 猶 誦 前 偈 。 即 自 思 惟 .. 今 此 比 丘 不 受 吾 教 , 於 世 無 益 宜 入 涅 槃 。」Dhp.v.113...Yo ca vassasataṁ jīve, apassaṁ udayabbayaṁ; ekāhaṁ jīvitaṁ seyyo, passato udayabbayaṁ.(G ā ndh ā r īDharmapada v.113...ya ji vaṣa-śado jivi, apaśu udaka-vaya, muhutu jivida ṣevha, paśaho udaka-vaya.)( 若 人 壽 百歲 ── 不 見 生 滅 法 , 不 如 生 一 日 ── 得 見 生 滅 法 。)Udakāyatikā,【 陰 】 水 管 。Udakumbha,【 陽 】 水 壺 。Udakogha,【 陽 】 洪 水 。Udagga,【 形 】 興 高 采 烈 的 , 非 常 高 興 的 , 歡 喜 的 。Udañcana,【 中 】( 用 來 舀 水 的 ) 瓢 , 桶 子 。Udadhi,【 陽 】 大 海 。Udapādi, (udapajjati 的 【 過 】), 生 起 , 出 現 , 起 來 , 起 源 。Udapāna,【 陽 】 井 。jarudapāna,【 陽 】 古 井 。Udaya(


Udāharati (u 出 +har 拿 +a), 做 聲 , 背 誦 。udāhari,【 過 】。Udāhāra,【 陽 】 說 話 , 演 講 。Udāhu,【 無 】 或 。Udikkhati (u 出 +ikkh 見 +a), 看 著 , 審 視 。udikkhi,【 過 】。udikkhita,【 過 分 】。Udikkhitar,【 陽 】 看 著 的 人 (one who looks for or after D.III,167.)。Udikkhiya (udikkhati 的 【 獨 】), 看 到 了 , 看 著 了 。Udicca(= Sk. udañc, f. udīcī northern, the north),【 形 】 貴 族 , 來 自 北 方 的 (“rising”, used in a geographical sense of theN. W. country, i. e. north-westerly, of north-western origin)。Udita 1 (udeti 的 【 過 分 】), 已 升 起 , 已 高 , 已 提 高 (risen, high, elevated)。Udita 2 (pp. of vad, see vadati), 已 說 (spoken, proclaimed)。Udīraṇa(< udīreti),【 中 】 說 話 , 敍 述 (utterance, saying)。Udīrita (Udīreti 的 【 過 分 】), 做 聲 , 發 言 (uttered)。Udīreti (u 出 +ir +e), 1. 推 動 , 擾 亂 (to set in motion, stir up, cause)。2. 做 聲 , 發 言 (to utter, proclaim, speak, say)。udīresi,【 過 】。udīyati (uddiyyati = Sk. udīryate),【 過 】。Udu (= *ṛtu? cp. utu & uju) ,【 形 】 直 、 正 直 (straight, upright, in udumano straight-minded)。Udukkhala(Sk. ulukhala),【 陽 】【 中 】 研 缽 (a mortar)。Udumbara(Sk. udumbara),【 陽 】 無 花 果 (the glomerous fig tree, Ficus Glomerata 優 曇 鉢 果 )。Udeti (u 出 +i +a), 升 , 出 來 , 增 加 (to go out or up, to rise (of the sun), to come out, to increase)。udesi,【 過 】。udita,【 過 分 】。Udosita, 【 陽 】 小 屋 。Udda,【 陽 】 水 獺 (otter)。Uddasseti (u 出 +dis 指 出 +e), 出 示 , 揭 示 。uddassesi,【 過 】。Uddāna,【 中 】1. 列 表 , 目 錄 , 目 次 , 溫 拕 南 頌 , 攝 頌 。《 分 別 功 德 論 》:「 撰 三 藏 訖 , 錄 十 經 為 一 偈 , 所 以 爾 者 ,為 將 來 誦 習 者 , 懼 其 忘 誤 , 見 名 憶 本 , 思 惟 自 寤 。」2. 串 , 束 , 群 。Uddāpa,【 陽 】 城 堡 , 監 獄 。Uddāma,【 形 】 範 圍 之 外 , 不 安 靜 的 。Uddālaka,【 陽 】 臘 腸 樹 , 鼓 捶 樹 ( 一 種 東 印 度 群 島 産 的 喬 木 (Cassia Fistula), 莢 果 , 果 肉 藥 用 —— 亦 稱 致 瀉 決 明(purging cassia))。Uddālana,【 中 】 扯 出 。Uddālanaka (< uddālana > ud + dāleti), 【 形 】 扯 掉 (referring to destruction or vandalism, tearing out)。Uddāleti (u 出 +dāl +e), 扯 掉 。uddālesi,【 過 】。Uddiṭṭha, (Uddisati 的 【 過 分 】) 指 出 , 任 命 , 分 配 , 背 誦 。Uddisati (u 出 +dis 指 出 +a), 指 出 , 任 命 , 分 配 , 背 誦 。uddisi,【 過 】。inf. uddisituṁ。Uddisāpeti (Uddisati 的 【 使 】), 令 背 誦 , 使 分 配 。Uddissa (=uddisiva), (uddisati 的 【 獨 】), 關 於 , 由 於 , 爲 。uddissakata,【 形 】 分 配 , 意 謂 。Uddīpanā,【 陰 】1. 解 釋 。2. 削 尖 。Uddeka, udreka,【 陽 】1. 打 嗝 。2. 噴 出 。Uddesa(< uddisati) --,【 陽 】1. 指 示 (1. pointing out, setting forth, proposition, exposition, indication, programme)。2.解 釋 (explanation),3. 朗 誦 。uddesaka,【 形 】 指 出 的 人 , 背 誦 者 。D.16./II,100...Tathāgatassa kho, Ānanda, na evaṁhoti-- ‘Ahaṁ bhikkhusaṅghaṁ pariharissāmī’ti vā ‘mamuddesiko bhikkhusaṅgho’ti vā.( 阿 難 ! 如 來 不 如 是 思 惟 :「 我 將 統 領 比 丘 眾 」 或 「 比 丘 眾 依 我 的 引 導 。」)Uddesika,【 形 】 指 引 , 提 到 , 紀 念 物 。( 與 vassa【 合 】), 有 … 的 年 齡 。Uddehakaṁ,【 副 】 起 泡 地 , 沸 騰 地 。Uddha,【 形 】 上 面 的 , 向 上 的 。uddhagga,【 形 】 頂 端 向 上 的 , 顯 著 的 , 有 益 的 。uddhaggika,【 形 】 促 進 精 神 上的 福 利 的 。uddhaṁ tiriyaṁ apācīnaṁ, nandi tesaṁ na vijjati.( 於 上 下 四 方 , 對 於 他 們 ( 諸 佛 ) 無 可 喜 樂 的 。 據 註釋 書 :「 上 下 四 方 」 有 三 釋 :( 一 ) 上 為 頭 髮 之 頂 , 下 為 蹠 , 左 右 為 中 央 。( 二 ) 上 為 過 去 , 下 為 未 來 , 四 方 為 現在 。( 三 ) 上 為 天 界 , 下 為 惡 趣 , 四 方 為 人 界 。Uddhambhāgiya-saṁyojana, 上 分 結 ; 證 悟 阿 羅 漢 道 , 這 五 上 分 結 也 被 完 全 斷 除 ; 它 們 是 : 對 色 界 生 命 之 欲 ( 色110


界 欲 )、 對 無 色 界 生 命 之 欲 ( 無 色 界 欲 )、 我 慢 、 掉 舉 與 無 明 。“Pañcimāni, bhikkhave, uddhambhāgiyāni saṁyojanāni.Katamāni pañca? Rūparāgo, arūparāgo, māno, uddhaccaṁ, avijjā.( 諸 比 丘 ! 有 五 種 上 分 結 。 什 麼 是 五 ? 色 染 、 無色 染 、 慢 、 掉 舉 、 無 明 。)Uddhacca(


Upakaṭṭha,【 形 】 靠 近 , 接 近 的 。Upakaḍḍhati (upa 近 +kaḍḍh+a), 拖 近 , 拉 近 。upakaḍḍhi,【 過 】。upakaḍḍhita,【 過 分 】。Upakaṇṇaka,【 中 】 能 夠 聽 到 他 人 耳 語 的 地 方 。upakaṇṇake,【 形 】 秘 密 地 。Upakappati (upa 近 +kapp+a), 走 進 , 造 益 , 適 當 。Upakappana,【 中 】upakappanā,【 陰 】 走 進 , 利 益 。Upakaraṇa,【 陽 】 工 具 ( 台 語 : 傢 俬 ke si), 配 備 , 器 具 , 必 需 品 , 幫 忙 , 支 援 , 準 備 。Upakaroti (upa 近 +kar 行 +o), 幫 助 , 支 援 , 服 侍 。upakari,【 過 】。Upakāra,【 陽 】 幫 忙 , 支 援 , 好 意 。upakāraka,【 形 】 幫 助 的 , 有 效 的 , 助 手 的 。Upakārikā,【 陰 】1. 女 施 主 。2.( 建 築 ) 扶 壁 。Upakārī,【 陽 】 幫 忙 者 , 恩 人 。Upakūjati (upa 近 +kūj +a), 唱 , 吱 喳 而 嗚 。upakūji,【 過 】。Upakūjita (Upakūjati 的 【 過 分 】), 已 響 亮 著 鳥 鳴 , 已 充 滿 著 鳥 鳴 。Upakūlita,【 過 分 】 已 起 皺 紋 , 已 唱 , 已 烤 。Upakkama,【 陽 】 方 法 , 手 段 , 方 式 , 侵 犯 。Upakkamati (upa 近 +kam( 梵 kram) 超 越 +a), 努 力 , 從 事 , 開 始 , 攻 擊 。upakkami,【 過 】。Upakkamana,【 中 】 攻擊 , 逼 近 。Upakkītaka,【 陽 】 買 來 的 奴 隸 。Upakkiliṭṭha,【 形 】 弄 髒 , 不 純 的 , 沾 染 。Upakkilesa(upa+ kilis( 梵 kliś) 被 折 磨 、 被 弄 髒 , 梵 upakleśa),【 陽 】 近 污 染 、 上 煩 惱 (《 雜 阿 含 經 》 譯 )(defilement),污 穢 (impurity), 翳 (A.4.50.), 任 何 破 壞 或 阻 隔 的 事 (anything that spoils or obstructs)。SA.47.8./III,201...Upakkilesāti pañca nīvaraṇā( 近 污 染 .. 五 蓋 )。《 布 喻 經 》 說 : 十 六 種 心 的 近 煩 惱 :1.abhijjhāvisamalobho( 貪欲 )(abhijjhā 貪 婪 【 陰 】+visama 不 平 順 的 【 形 】+lobha 貪 欲 【 陽 】),byāpādo( 拂 逆 、 瞋 ), kodho( 忿 ), upanāho( 恨 ),makkho( 覆 ), paḷāso( 惱 害 ), issā( 嫉 ), macchariyaṁ( 慳 ), māyā( 詐 瞞 ), sāṭheyyaṁ( 誑 ), thambho( 頑 迷 ), sārambho( 性急 、 激 憤 ), māno( 慢 ), atimāno( 過 慢 ), mado( 憍 ), pamādo( 放 逸 ) (M.7./I,36-37)。《 清 淨 道 論 》 說 十 種 染 :obhāso( 光明 ), ñāṇaṁ( 智 ), pīti( 喜 ), passaddhi( 輕 安 ), sukhaṁ( 樂 ), adhimokkho( 勝 解 ), paggaho( 策 勵 ), upaṭṭhānaṁ( 現 起 ),upekkhā( 捨 ), nikantī( 欲 ) (Vism.633.)。cetaso upakkilese paññāya dubbalīkaraṇe, 心 的 污 穢 , 使 智 慧 微 弱 之 行 為 ( 心穢 、 慧 羸 )。Upakkuṭṭha, (upakkosati 的 【 過 分 】)。Upakkosa,【 陽 】 責 備 , 責 難 。Upakkosati (upa 近 +kus( 梵 kruś) 大 叫 +a), 責 備 , 責 怪 , 責 駡 。upakkosi,【 過 】。Upakkhaṭa, Upakkhata(pp. of upakaroti),【 形 】 準 備 , 管 理 , 帶 近 (done as a favour or service, given, prepared,administered D.I,127 (= sajjita DA.I,294); Pv.II.8 4 (= sajjita PvA.107); J.VI.139; Miln.156.Upakkhalana,【 中 】 絆 倒 。Upaga,【 形 】( 在 【 合 】 中 ) 去 到 , 到 達 , 進 入 , 在 , 産 生 。Upagacchati (upa 近 +gam 去 +a), 1. 走 進 , 進 入 , 接 近 。2. 從 事 。upagacchi,【 過 】。upagaccheyya,【 祈 】。upagantvā,upagamma,【 獨 】。upagata,【 過 分 】。Upagaṇhāti(upa + gaṇhāti), 把 取 (to take up (for meditation) Miln.38)。Upagata, (Upagacchati 的 【 過 分 】) 走 進 (gone to), 遭 受 (come), 從 事 (approached)。Upagamana,【 中 】 接 近 , 經 歷 , 承 諾 。Upagamma(upagacchati 的 【 獨 】), 走 進 了 。Upagūhati (upa 近 +gūh+a), 擁 抱 。upagūhi,【 過 】。upagūhita,【 過 分 】。Upagūhana,【 中 】 擁 抱 (to embrace)。Upagghāta,【 陽 】 顛 簸 , 突 然 的 猛 烈 動 作 。Upaghāta,【 陽 】upaghātana,【 中 】 敲 擊 , 傷 害 , 受 傷 。S.42.9./IV,324...Aṭṭha kho, gāmaṇi, hetū, aṭṭha paccayā kulānaṁupaghātāya. 1 Rājato vā kulāni upaghātaṁ gacchanti, 2 corato vā kulāni upaghātaṁ gacchanti, 3 aggito vā kulāniupaghātaṁ gacchanti udakato vā kulāni upaghātaṁ gacchanti, 4 nihitaṁ vā ṭhānā vigacchati, 5 duppayuttā vā112


kammantā vipajjanti, 6 kule vā kulaṅgāroti uppajjati, 7 yo te bhoge (S.42.9./IV,325.) vikirati vidhamati viddhaṁseti,8 aniccatāye aṭṭhamīti.( 聚 落 主 ! 家 之 損 毀 有 八 種 因 、 八 種 緣 。(1) 家 為 國 王 所 毀 ,(2) 家 為 盜 賊 所 毀 ,(3) 家 為 火 災焚 毀 ,(4) 家 為 水 災 淹 沒 ,(5) 工 作 失 利 ,(6) 家 有 敗 家 子 ,(7) 分 散 、 毀 滅 、 破 壞 財 富 ,(8) 無 常 為 第 八 。)Upaghātaka, upaghātī,【 形 】 有 害 的 , 切 短 , 破 壞 , 傷 害 或 破 壞 的 人 。Upaghātakakamma,【 中 】 毀 壞 業 , 此 善 或 不 善 業 中 止 了 較 弱 的 業 , 而 引 生 自 己 的 果 報 。Upacaya,【 陽 】 積 聚 。Upacarati (upa 近 +car+a), 處 理 , 準 備 好 。upacari,【 過 】。Upacarita (Upacarati 的 【 過 分 】), 已 熟 練 , 已 服 侍 。Upacāra,【 陽 】 附 近 , 準 備 或 初 步 的 行 動 。upacāra-samādhi, 近 行 定 或 近 分 定 ( 已 降 伏 五 蓋 , 靠 近 禪 那 的 定 力 ,已 具 有 五 禪 支 , 但 不 穩 定 )。 初 禪 定 與 近 行 定 共 為 「 有 尋 有 伺 」(savitakka-savicāra)。Vism.126:「 這 裡 「 於 近行 地 」 則 以 捨 斷 諸 蓋 而 等 持 於 心 ,「 於 獲 得 地 」( 安 止 地 ) 則 以 諸 支 現 前 ( 而 等 持 於 心 )。 這 二 種 定 有 如 下 的 種 種作 用 : 於 近 行 定 , 諸 支 是 不 強 固 的 , 因 為 諸 支 未 生 強 力 之 故 。 譬 如 幼 孩 , 引 他 站 立 而 屢 屢 跌 倒 在 地 , 如 是 於近 行 生 起 時 , 他 的 心 有 時 以 相 為 所 緣 有 時 墮 於 有 分 。 於 安 止 定 則 諸 支 強 固 , 因 為 有 強 力 之 故 。 譬 如 有 力 之 人 ,從 坐 而 起 , 可 以 整 天 的 站 立 , 如 安 止 定 生 起 之 時 , 則 他 的 心 一 時 斷 絕 有 分 , 整 夜 整 日 亦 可 持 續 , 因 以 善 的 速行 次 第 ( 相 續 ) 作 用 。」Vibhv.PTS:p.114...Nāccāsannopi hi nātidūrappavatti samīpacārī nāma hoti, appanaṁ upeccacaratīti vā upacāraṁ. ( 非 常 接 近 、 不 太 遠 、 接 近 之 稱 ; 運 行 於 靠 近 了 安 止 , 稱 為 ‘ 近 行 ’。)。Vibhv.p.197...Nīvaraṇavikkhambhanato paṭṭhāya gotrabhūpariyosānā kāmāvacarabhāvanā upacārabhāvanā nāma.( 自 從 鎮 伏( 五 ) 蓋 以 來 , 到 種 姓 心 的 盡 頭 , 在 欲 界 的 修 習 , 稱 為 ‘ 近 行 修 習 ’。)Upacikā(connected with Sk. upadīkā),【 陰 】 白 蟻 (termite)。Upaciṇṇa (upacināti 的 【 過 分 】), 已 熟 練 , 已 經 常 出 入 , 已 累 積 。Upacita, (Upacināti 的 【 過 分 】) 已 收 集 , 已 累 積 , 已 建 立 。Upacināti (upa 近 +ci +nā), 收 集 , 累 積 , 建 立 。【 過 】upacini。【 被 】upacīyati。vammikovupacīyati, 如 築 蟻 塚 。Upaccagā (upa 近 +ati 超 越 +gam 去 +a,【 三 . 單 . 過 完 】) 他 逃 脫 , 他 經 過 , 他 克 服 。Upacchindati (upa 近 +chid 切 斷 +ṁ-a), 中 斷 , 折 斷 , 破 壞 。upacchindi,【 過 】。Upacchinna, (upacchindati 的 【 過 分 】) 中 斷 , 折 斷 , 破 壞 。Upaccheda(upa 全 部 +cheda 斷 ),【 陽 】 中 止 , 破 壞 , 中 斷 。upacchedaka,【 形 】 破 壞 , 停 止 。Upajīvati (upa 近 +jīv 活 +a), 倚 賴 , 寄 生 。upajīvi,【 過 】。Upajīvī,【 形 】 倚 賴 , 寄 生 , 侍 從 , 食 客 。Upajjha, upajjhāya,【 陽 】 和 尚 ( 古 譯 : 和 上 ), 宗 教 導 師 , 戒 師 。 于 闐 等 地 則 稱 和 社 、 和 闍 (khosha)。《 善 見 律 》(T24.792.3):「 和 上 者 , 外 國 語 , 漢 言 知 罪 、 知 無 罪 , 是 名 和 上 。」Vin.Cv.II,228...“Upajjhāyena, bhikkhave,saddhivihāriko saṅgahetabbo anuggahetabbo 1 uddesena 2 paripucchāya 3 ovādena 4 anusāsaniyā.”( 諸 比 丘 ! 戒 師 應 通1過 讀 誦 ( 教 導 背 誦 經 典 )、 2 詢 問 ( 考 問 經 典 的 義 理 )、 3 教 誡 ( 對 還 沒 發 生 的 事 情 的 教 導 )、 4 隨 教 授 ( 對 於 已 發生 事 情 的 教 導 , 或 反 復 的 教 導 。) 來 攝 護 、 攝 受 弟 子 。) 《 四 分 律 刪 繁 補 闕 行 事 鈔 》 卷 上 ( 之 三 ) (T40.31.1)..「 相 傳 云 .. 和 尚 為 力 生 ( 道 力 由 成 ), 闍 梨 為 正 行 ( 能 糾 正 弟 子 行 ), 未 見 經 論 , 雜 含 中 外 道 亦 號 師 為 和 尚 。 弟 子者 , 學 在 我 後 , 名 之 為 弟 , 解 從 我 生 , 名 之 為 子 。」《 大 比 丘 三 千 威 儀 》 卷 上 (T24.917.3)..「 和 上 當 有 十 五 德 。一 者 當 知 戒 。 二 者 當 持 戒 。 三 者 當 不 犯 戒 。 四 者 當 知 經 。 五 者 當 自 守 。 六 者 當 教 經 。 七 者 當 教 誡 。 八 者 當 教習 意 。 九 者 當 教 稍 稍 受 。 十 者 當 教 法 則 。 十 一 者 當 自 有 隱 德 。 十 二 者 能 致 檀 越 。 十 三 者 不 得 有 獨 匿 心 。 十 四者 人 持 物 來 。 當 言 皆 為 眾 人 物 。 十 五 者 占 視 病 瘦 。 當 令 差 。」Upaññāta, (upajānāti 的 【 過 分 】), 已 發 現 , 已 學 , 已 知 。Upaṭṭhāna(fr. upa + ṭhā ( 梵 sthā)),【 中 】1. 隨 侍 , 現 起 (attendance, waiting on, looking after, service, care,ministering)。2. 服 務 (worship, (divine) service)。Buddhupaṭṭhāna, 佛 陀 的 侍 者 (attendance on a Buddha)。3.(a stateroom)。upaṭṭhānasambhāra, 資 糧 (means of catering, provisions PvA.20. )。upaṭṭhānasālā, 服 務 處 , 集 會 所 (hall forattendance, assembly room, chapel)。Upaṭṭhapeti (upaṭṭhahati 的 【 使 】), 令 伺 候 , 使 提 供 , 使 獲 得 , 使 頒 佈 , 使 出 席 。upaṭṭhapesi,【 過 】。【 不 】upaṭṭhāpetuṁ,【 獨 】upaṭṭhāpetvā。upaṭṭhāpessanti, 【3. 複 . 未 】。Upaṭṭhahati, Upaṭṭhāti (upa 近 +ṭhā +a), 等 候 , 侍 候 , 看 護 , 站 立 在 近 處 , 近 住 , 全 部 存 續 。upaṭṭhahi, upaṭṭhāsi,【 過 】。upaṭṭhita,【 過 分 】。ratti upaṭṭhitā, 夜 晚 降 臨 。113


Upaṭṭhahitvā, upaṭṭhitvā, upaṭṭhiya, (Upaṭṭhahati 的 【 獨 】), 侍 候 了 。Upaṭṭhāka,【 陽 】 僕 人 , 護 士 , 侍 者 。 世 尊 成 道 後 二 十 年 間 的 侍 者 曾 經 有 :Nāgasamālo 那 伽 娑 摩 羅 ( 見 Ud.8-7、Thag.no.186.vv.267~270),Nāgito 那 祇 多 ( 或 作 ‘ 那 提 迦 ’。A.5.30.、A.6.42.、A.8.86.=《 雜 阿 含 1250 經 》、Thag.no.86.v.86.),Upavāṇo 優 波 摩 那 ( 見 S.7.13.=《 雜 阿 含 1181 經 》、S.12.26.、S.35.70.= 《 雜 阿 含 252 經 》、S.46.8.=《 雜 阿 含 719 經 》、Thag.no.153.vv.185~186. 等 ),Sunakkhatto 須 那 迦 陀 ( 善 宿 )( 見 D.24. 波 梨 經 等 ), Cundo純 陀 (、??Thag.no.131.vv.141-142.),Nando 難 陀 (、Thag.no.139.vv.157-158.),Sāgato 娑 竭 陀 (A.1.14./I,25. 說 他是 火 界 善 巧 者 Tejodhātukusalānaṁ),Meghiyo( 梵 Mihira) 彌 醯 ( 見 Ud.4-1、Thag.no.66.v.66.) (JA.v.456./IV,95.)。JA.v.456./IV,95...“ 1 Sace me bhante, Bhagavā attanā laddhacīvaraṁ na dassati, 2 piṇḍapātaṁ na dassati,3 Ekagandhakuṭiyaṁ vasituṁ na dassati, 4 maṁ gahetvā nimantanaṁ na gamissati, 5 sace pana Bhagavā mayā gahitaṁnimantanaṁ gamissati, 6 sace ahaṁ tiroraṭṭhā tirojanapadā Bhagavantaṁ daṭṭhuṁ āgataṁ parisaṁ āgatakkhaṇeyevadassetuṁ,(JA.IV,96.) 7 labhissāmi yadā me kaṅkhā uppajjati, tasmiṁ khaṇeyeva Bhagavantaṁ upasaṅkamituṁlabhissāmi, 8 sace yaṁ Bhagavā mama parammukhā dhammaṁ katheti, taṁ āgantvā mayhaṁ kathessati, evāhaṁBhagavantaṁ upaṭṭhahissāmī”ti ime cattāro paṭikkhepe catasso ca āyācanāti aṭṭha vare yāci, Bhagavāpissaadāsi.(( 阿 難 尊 者 作 世 尊 侍 者 的 條 件 ..)(1) 我 不 接 受 世 尊 的 衣 。(2) 不 接 受 ( 世 尊 的 ) 缽 食 。(3) 不 ( 與 世 尊 ) 同 住 香室 。(4) 世 尊 接 受 邀 請 供 養 , 我 不 陪 同 。(5) 如 果 有 邀 請 供 養 , 將 邀 請 轉 給 世 尊 。(6) 如 果 有 遠 客 , 有 權 引 導 來 客見 世 尊 。(7) 如 果 我 有 任 何 疑 惑 , 有 權 在 那 時 往 詣 世 尊 ( 釐 清 它 們 )。(8) 當 我 不 在 場 , 世 尊 所 說 的 法 , 他 有 權 私下 請 世 尊 為 他 重 說 一 遍 。 如 蒙 應 允 , 我 願 意 侍 侯 世 尊 。」 四 個 拒 絕 、 四 個 懇 求 , 共 請 求 八 個 恩 惠 , 世 尊 都 允諾 了 。)Upaṭṭhāna,【 中 】 侍 候 , 照 顧 , 理 解 。upaṭṭhānasālā,【 陰 】 出 席 的 廳 堂 , 集 會 廳 。Upaṭṭhāpana (< upa + sthā) ,【 中 】 侍 候 , 照 顧 , 理 解 (attendance, service Vin.IV,291.)。Upaṭṭhita (upaṭṭhāti 的 【 過 分 】), 已 準 備 好 , 已 到 達 , 已 出 席 , 已 服 侍 。Upaḍayhati (upa 近 +dah 放 置 +ya), 被 燃 燒 。upaḍayhi,【 過 】。Upaḍḍha,【 形 】 一 半 。【 中 】 一 半 。Upatappati (upa 近 +tap( 梵 tap) 熱 +a), 焦 急 , 苦 惱 。upatappi,【 過 】。Upatāpa,【 陽 】upatāpana,【 中 】 惱 怒 , 麻 煩 , 懊 悔 。Upatāpaka,【 形 】 引 起 痛 苦 的 , 引 起 懊 悔 的 。Upatāpeti (upa 近 +tap( 梵 tap) 熱 +e), 使 痛 苦 , 使 苦 惱 , 騷 擾 。upatāpesi,【 過 】。upatāpita,【 過 分 】。Upatiṭṭhati (upa 近 +ṭhā +a), 站 在 , 目 送 。upaṭṭhāsi,【 過 】。Upatthaddha,【 形 】 僵 硬 , 支 援 。Upatthambha,【 陽 】upatthambhana,【 中 】 支 援 , 鼓 勵 , 支 持 者 。upatthambhaka,【 形 】 支 援 , 維 持 。upatthambhakamma,支 助 業 。Upatthambakakamma,【 中 】 支 助 業 , 它 沒 有 機 會 產 生 結 生 的 業 , 但 它 延 長 令 生 業 (janakakamma) 所 生 的 善 惡 報 ,或 者 是 支 助 令 生 業 所 生 的 五 蘊 。Upatthambheti (upa 近 +thamb+e), 使 堅 定 , 支 援 , 支 援 , 維 持 。upatthambhesi,【 過 】。upatthambhita,【 過 分 】。Upatthara,【 陽 】 地 毯 , 毯 子 , 遮 蓋 物 。Upadaṁseti(= upadasseti), 使 顯 耀 (to cause to appear, to manifest), 顯 出 愉 悅 (to show pleasure), 產 生 (to bring forth (agoad, and so incite, urge on))。S.2.29./I,65...( 全 身 ) 上 下 光 色 炳 煥 (uccāvacā vaṇṇanibhā upadaṁseti.)Upadasseti (upa 近 +dis 指 出 +e), 使 顯 然 , 顯 示 。upadassesi,【 過 】。upadassita,【 過 分 】。Upadahati (upa 近 +dah 放 置 +a), 供 給 , 給 , 引 起 。upadahi,【 過 】。Upadiṭṭha, (Upadisati 的 【 過 分 】) 已 指 出 , 已 頒 佈 , 已 指 定 。Upadisati (upa 近 +dis 指 出 +a), 指 出 , 勸 告 , 顯 示 。upadisi,【 過 】。Upadisana,【 中 】 指 出 , 忠 告 。Upadissati (Upadisana 的 【 被 】), 出 現 。Upadesa,【 陽 】 忠 告 , 指 示 , 指 令 。Upaddava,【 陽 】 不 幸 , 危 難 , 危 險 。dukkhupaddava,【 陽 】 苦 命 。ācariyūpaddava, 煩 師 ( 為 師 者 之 災 患 )。antevāsūpaddava,煩 弟 子 ( 為 弟 子 者 之 災 患 )。brahmacariyupadava, 煩 梵 行 ( 為 梵 行 者 之 災 患 )。Upaddaveti (upa 近 +dav+e), 騷 擾 , 困 擾 。upaddavesi,【 過 】。Upadduta, (Upaddaveti 的 【 過 分 】) 騷 擾 。dukkhena upaddutā, 苦 命 。114


Upadhāna,【 中 】 枕 頭 ,【 形 】 引 起 , 令 人 難 忘 的 。Upadhāraṇa,【 中 】 容 器 , 奶 桶 。upadhāraṇā,【 陰 】 計 算 , 考 慮 。Upadhārita, (Upadhāreti 的 【 過 分 】 推 測 , 留 心 , 考 慮 , 總 結 。Upadhāreti (upa 近 +dhar+e), 推 測 , 留 心 , 考 慮 , 總 結 。upadhāresi,【 過 】。Upadhāvati (upa 近 +dhāv 追 +a), 跑 到 , 追 逐 。upadhāvi,【 過 】。Upadhāvana,【 中 】 追 趕 。Upadhi,【 陽 】 再 生 的 基 質 (substratum of rebirth), 執 著 (attachment,《 雜 阿 含 經 》 譯 作 : 億 波 提 )。upadhika,【 形 】表 現 對 再 生 的 執 著 。Upanata, [upanamati 靠 近 ] 的 【 過 分 】。Upanaddha, (Upanandhati 的 【 過 分 】) 懷 敵 意 , 抱 怨 。Upanandhati(upa 近 +nah+ya) 懷 敵 意 , 抱 怨 。upanandhi,【 過 】。Upanamati (upa 近 +nam+a), 下 決 心 … 的 , 靠 近 , 出 席 。upanami,【 過 】。Upanamana,【 中 】 決 心 要 , 專 心 於 , 帶 近 來 。Upanaya(< upa + ni),【 陽 】1. 帶 近 來 (bringing near)。2. 啟 蒙 , 入 門 (initiation)。Upanayana(< upa + ni; cp. naya & nayana),【 中 】1. 帶 近 來 。2. 啟 蒙 , 入 門 。Upanayhati (upa 近 +nah+ya), 懷 敵 意 , 包 裝 。upanayhi,【 過 】。Upanayhanā,【 陰 】1. 惡 意 , 敵 意 。2. 包 上 。Upanāmita, (Upanāmeti 的 【 過 分 】) 帶 近 來 , 提 供 。Upanāmeti (upa 近 +nam+e), 帶 近 來 , 提 供 。upanāmesi,【 過 】。Upanāyika,【 形 】 接 近 的 , 運 送 的 。attupanāyiko dhammapariyāyo, 自 通 之 法 ( 即 以 己 度 (ㄉㄨㄛˋ 測 量 ) 他 情 。S.55.7./V,353.)。Dvemātikāpāḷi(CS:p.124.)..Attupanāyikanti attani taṁ upaneti “mayi atthī”ti samudācaranto,attānaṁ vā tattha upaneti “ahaṁ ettha sandissāmī”ti samudācarantoti attupanāyiko, taṁ attupanāyikaṁ.( 自 通 之法 : 以 自 己 的 呈 現 這 樣 -- 在 心 裡 出 現 “ 以 我 的 立 場 ”, 自 己 設 身 處 地 呈 現 “ 以 自 己 在 此 同 意 ” 在 心 上 自 通 。)Upanāha(


Upanīyati (Upaneti 的 【 被 】), 被 引 出 , 被 運 [ 搬 , 帶 ] 走 。Upaneti (upa 近 +nī+e), 提 出 , 轉 呈 , 呈 現 , 給 。upanesi,【 過 】。upanetabba, 【 義 】。Upantika,【 形 】 近 。【 中 】 鄰 近 。Upapajjati (upa+pad 去 、 行 +ya), 顯 現 , 往 生 , 投 胎 。upapajji,【 過 】。upapajjeyya,【 祈 】。Upapatti(


Upalakkhita, (Upalakketi 的 【 過 分 】) 區 別 。Upalakketi (upa 近 +lakkh+e), 區 別 。upalakkesi,【 過 】。Upaladdha (upalabhati 的 【 過 分 】), 已 獲 得 , 已 找 到 。Upaladdhi,【 陰 】 獲 得 , 見 解 。Upalabbhati (Upalabhati 的 【 被 】), 要 找 的 , 存 在 。D.16./II,151...“Yasmiṁ kho, Subhadda, dhammavinaye ariyoaṭṭhaṅgiko maggo na upalabbhati, samaṇopi tattha na upalabbhati.( 須 跋 ! 於 任 何 法 、 律 中 , 不 存 在 八 支 聖 道 者 ,其 處 則 不 存 在 ( 第 一 ) 沙 門 果 。)( 也 不 存 在 第 一 、 第 三 、 第 四 沙 門 果 ) “suññā parappavādā samaṇebhi aññehi. Ime ca ,Subhadda, bhikkhū sammā vihareyyuṁ, asuñño loko arahantehi assāti.”( 外 道 沙 門 之 言 論 皆 是 空 虛 。 然 , 須 跋 ! 若諸 比 丘 住 此 正 道 者 , 此 世 間 則 不 空 缺 阿 羅 漢 。)Upalabhati (upa 近 +labh+a), 獲 得 , 拿 , 找 。upalabhi,【 過 】。Upalāpana,【 中 】 說 服 , 欺 騙 。Upalāpeti (upa 近 +lap 嘮 叨 +e), 說 服 , 哄 。upalāpesi,【 過 】。upalāpita,【 過 分 】。Upalāleti (upa 近 +lal+e), 撫 愛 , 愛 。upalālesi,【 過 】。upalālita,【 過 分 】。Upalitta, (Upalimpati 的 【 過 分 】) 塗 污 , 弄 髒 , 感 染 。Upalimpati (upa 近 +li+ṁ-a), 塗 污 , 弄 髒 , 感 染 。upalimpi,【 過 】。Upalepa,【 陽 】upalimpana,【 中 】 塗 料 , 弄 髒 , 塗 。Upavajja,【 形 】 該 受 責 備 的 。Upavattana,【 形 】 有 在 近 旁 的 。Upavadati (upa 近 +vad 說 +a), 責 怪 , 侮 辱 。upavadi,【 過 】。, upavadeyyuṁ【3p. 祈 】。Upavana,【 中 】 在 附 近 的 森 林 。Upavasati (upa 近 +vas 住 +a), 住 在 , 觀 察 。upavasi,【 過 】。upavuttha,【 過 分 】。Upavāda,【 陽 】 責 怪 , 侮 辱 。upavādaka,【 形 】 挑 剔 , 責 備 。Upavādī,【 形 】 責 怪 者 , 挑 剔 者 。Upavāyati (upa 近 +vā 吹 +a), 吹 向 。upavāyi,【 過 】。Upavāsa,【 陽 】 絕 食 , 齋 戒 , 戒 除 享 樂 。Upavāsana,【 中 】 芳 香 。Upavāseti (upa 近 +vas 住 +e), 灑 香 水 。upavāsesi,【 過 】。Upavicāra (upa + vicāra; cp. BSk. upavicāra),【 陽 】 用 心 、 近 伺 (applying (one’s mind) to, discrimination)。Upavicarati, 用 心 、 近 伺 。Upavisati (upa 近 +vis 進 入 +a), 來 接 近 , 坐 下 , 留 下 。upavisi,【 過 】。upaviṭṭha,【 過 分 】。upāvisuṁUpavīṇa,【 陽 】 琵 琶 的 頸 部 。Upavīta, (Upavīyati 的 【 過 分 】) 被 針 織 。Upavīyati (upa 近 +vā+ī+ya), 被 針 織 。upavīyi,【 過 】。Upavutta (upavadati 的 【 過 分 】), 被 譴 責 過 。Upavuttha (upavasati 的 【 過 分 】), 已 居 住 , 已 保 持 絕 食 。Upasaṁharaṇa,【 中 】upasaṁhāra,【 陽 】1. 聚 集 , 折 疊 的 。2. 比 較 。Upasaṁharati (upa 近 +saṁ+har 拿 +a), 收 集 , 集 中 , 比 較 , 把 ... 聯 想 在 一 起 。upasaṁhari,【 過 】。upasaṁhaṭa,【 過分 】。Upasaṁhita, (pp. of upa + saṁ + dhā),【 形 】 伴 隨 (accompanied by, furnished or connected with)。kusalūpasaṁhita,伴 隨 善 法 。atthūpasaṁhitaṁ dhammūpasaṁhitaṁ, 伴 隨 義 理 、 伴 隨 法 。Upasaṅkamati(BSk.upasaṅkramati) (upa 近 +saṁ+kam( 梵 kram) 超 越 +a), 1. 靠 近 、 往 詣 、 拜 訪 (to approach, come near,to go up to (with Acc.); freq. in stock phrase)。upasaṅkami,【 過 】。upasaṅkanta,【 過 分 】upasaṅkamitvā, upasaṅkamma,【 獨 】。upasaṅkamituṁ,【 不 】。 句 型 :『yena + 對 象 A (Nom.) + tena + upasaṅkamati』 為 「 往 詣 結 構 」 表 「 往詣 A ( 某 人 或 某 處 )」。2. to attend on (as a physician), to treat。Upasaṅkamana,【 中 】 靠 近 。Upasagga, upassagga, (Sk upasarga, of upa + sṛj),【 陽 】1. 攻 擊 , 麻 煩 , 危 險 (attack, trouble, danger)。2. 字 首 (prefix,preposition)。3. 傾 注 (pouring upon)。117


Upasanta (upa 近 + śam 平 息 、 安 靜 , upasammati 的 【 過 分 】), 已 鎮 定 , 已 沉 著 , 已 安 靜 。Upasama(Sk. upaśama, upa 近 + sam ( 梵 śam) 平 息 、 安 靜 ),【 陽 】upasamana,【 中 】 鎮 靜 , 止 息 (calm, quiet, appeasement,allaying, assuagement, tranquillizing)。upasamena samannāgata, 寂 止 具 足 ( 成 就 心 之 寂 靜 )。《 長 阿 含 經 》 譯 : 止觀 具 足 、 止 觀 成 就 。upasamānussati, 寂 止 隨 念 ( 隨 念 涅 槃 之 德 )。Vism.294..「 如 是 依 驕 的 粉 碎 等 德 而 作 寂 止 隨念 ( 的 瑜 伽 ) 者 , 那 時 則 無 為 欲 所 纏 之 心 , 無 瞋 ( 所 纏 之 心 ), 無 痴 所 纏 之 心 。 然 而 那 時 他 的 心 卻 成 正 直 等 。 關 於寂 止 亦 如 於 佛 隨 念 等 所 說 的 同 樣 方 法 在 鎮 伏 五 蓋 的 剎 那 生 起 了 諸 禪 支 。 因 為 寂 止 之 德 甚 深 , 或 因 他 傾 心 隨 念種 種 德 , 故 不 達 安 止 定 , 僅 得 近 行 之 禪 。 因 彼 ( 近 行 禪 ) 是 由 於 隨 念 寂 止 之 德 而 生 起 , 故 稱 為 寂 止 隨 念 。」《 解脫 道 論 》(T32.434c)..「 云 何 修 彼 者 , 初 坐 禪 人 入 寂 寂 坐 , 攝 一 切 心 不 起 亂 心 。 如 彼 比 丘 諸 根 寂 寂 , 心 寂 寂 ,樂 一 處 寂 寂 , 以 相 應 住 。 彼 比 丘 以 身 口 意 , 若 見 若 聞 , 以 寂 寂 念 , 以 寂 寂 功 德 。」《 增 壹 阿 含 3.7 經 》(T2.556.1)..「 所 謂 休 息 者 , 心 意 想 息 , 志 性 詳 諦 , 亦 無 卒 暴 , 恆 專 一 心 , 意 樂 閑 居 , 常 求 方 便 入 三 昧 定 , 常 念 不 貪 、 勝光 上 達 。 如 是 , 諸 比 丘 ! 名 曰 念 休 息 , 便 得 具 足 , 成 大 果 報 , 諸 善 普 至 , 得 甘 露 味 , 至 無 為 處 , 便 成 神 通 ,除 諸 亂 想 , 獲 沙 門 果 , 自 致 涅 槃 。」Upasamati (upa + śam in trs. meaning for usual sammati in intrs. meaning), 緩 和 , 平 靜 (to appease, calm, allay,assuage)。pot. upasame = upasameyya nibbāpeyya(Nd 1 352)。pp. upasanta.Upasamāna (nt.) = upasama Th.1, 421; Sdhp.335 (dukkhupasamāna).Upasameti (upa 近 +sam+e), 使 緩 和 , 使 平 靜 。upasamesi,【 過 】。upasamita,【 過 分 】。Upasampajja, (Upasampajjati 的 【 獨 】) 1. 達 到 , 開 始 。2. 受 具 足 戒 。Upasampajjati (upa 近 +saṁ+pad( 梵 pad) 去 +ya), 1. 達 到 , 開 始 (to attain, enter on, acquire, take upon oneself)。2. 受 具足 戒 。upasampajji,【 過 】。upasampanna,【 過 分 】。Upasampadā(< upa + saṁ + pad( 梵 pad) 去 ),【 陰 】1. 獲 得 (taking, acquiring; obtaining, taking upon oneself,undertaking)。2. 具 足 戒 ((in special sense) taking up the bhikkhuship, higher ordination, admission to the privileges ofrecognized bhikkhus)。Upasampanna,【 過 分 】1. 已 持 有 , 已 達 到 。2. 已 受 戒 。Upasampādeti, (upasampajjati 的 【 使 】), 1. 生 産 (to attain to, obtain, produce)。2. 受 比 丘 戒 (to admit to bhikkhuship, toordain)。upasampādesi,【 過 】。upasampādita,【 過 分 】。Upasamphassati (upa + sam + spṛś), 擁 抱 (to embrace J.V,297.)。Upasammati (upa 近 +sam+ya)( 被 動 動 詞 ) (Sk. upasamyati), 鎮 定 , 停 息 , 安 靜 , 被 … 所 制 服 ( 直 譯 )(to grow calm, tocease, to be settled or composed, to be appeased)。Upasavyāna, 偏 袒 右 肩 (“a robe worn over the left shoulder” (Hardy, Index to ed.) VvA.166 (v. l. upavasavya).)。Upasiṅghati (upa 近 +siṅgh+a), 嗅 、 嗅 到 (to sniff at, to sniff up)。upasiṅghi,【 過 】。Upasiṅghana,【 中 】 嗅 。Upasussati (upa 近 +sus( 梵 śuṣ) 弄 乾 +ya), 變 乾 。upasussi,【 過 】。Upasussana,【 中 】 變 乾 。Upasecana,【 中 】( 爲 美 味 而 ) 撒 ( 某 物 ) 於 ( 食 物 )。Upasevati (upa 近 +sev( 梵 sev) 聯 合 +a), 練 習 , 經 常 出 入 , 交 往 。upasevi,【 過 】。Upasevanā,【 陰 】 練 習 , 發 生 次 數 , 交 往 。Upasevita,【 過 分 】upasevati。Upasevī,【 形 】 交 往 者 , 使 用 , 練 習 。Upasobhati (upa 近 +subh( 梵 śubh / śumbh) 使 漂 亮 +a), 顯 得 很 美 麗 。upasobhi,【 過 】。Upasobhita, (Upasobhati 的 【 過 分 】), 已 修 飾 , 已 美 化 , 已 裝 飾 。Upasobheti (upasobhati 的 【 使 】), 美 化 。upasobhesi,【 過 】。Upasoseti (upa 近 +sus+e), 乾 燥 , 凋 謝 。upasosesi,【 過 】。upasosita,【 過 分 】。Upassaṭṭha,【 過 分 】 壓 迫 , 折 磨 。Upassaya,【 陽 】 住 所 , 家 。Upassuti(


Upahanati (upa 近 +han+a), 傷 害 , 破 壞 。upahani,【 過 】。Upahāra,【 陽 】 禮 物 , 帶 來 。Upāgata (upāgacchati 的 【 過 分 】), 已 到 達 , 已 達 到 。Upātidhāvati (upa + ā + dhāvati), 闖 入 (to run on or in to Ud.72.)。Upādāna (< upa + ā + dā),【 中 】 取 , 抓 的 , 執 著 , 燃 料 (fuel, supply, provision; adj. (-°) supported by, drawing one’sexistence from)。upādānakkhandha,【 陽 】 取 蘊 。upādānakkhaya,【 陽 】 執 著 的 消 失 。【 反 】anupādāna。Upādāniya(< upādāna, for *upādānika > upādānaka),【 形 】 與 執 著 關 聯 的 (belonging to or connected with upādāna,sensual, (inclined to) grasping; material (of rūpa), derived)。Upādāya, (upādāti 的 【 獨 】), 1. 抓 住 (“taking it up”)。2. 比 較 , 關 於 (compared with, alongside of, with reference to,according to)。upādāyarūpa, 所 造 色 , 是 源 自 或 依 靠 四 大 元 素 產 生 的 色 法 。Upādi, Upādi-(=upādāna),【 陽 】 生 命 的 燃 料 (“stuff of life”, substratum of being, khandha)。upādisesa,【 形 】【 陽 】有 剩 餘 一 些 生 命 的 燃 料 , 仍 然 倚 賴 著 存 命 (having some fuel of life (= khandhas or substratum) left, i. e. stilldependent (on existence), not free, materially determined)。【 反 】anupādisesa(an-upādi-sesa), 無 剩 餘 (nibbāna,nibbānadhātu or parinibbāna(cp. similarly BSk. anupādi-vimukti M Vastu I.69) completely emancipated, free,without any (material) substratum)。Upādinna, (Upādiyati 的 【 過 分 】) 已 抓 住 , 已 執 取 ( 者 )( grasped at, laid hold of; or “the issue of grasping”)。Upādiyati (upa+ā+dā+i+ya;Sk. upādatti, BHS upādiyati), 執 取 (to take hold of), 抓 住 (to grasp), 攀 緣 (cling to)。upādiyi,【 過 】。na kiñci loke upādiyati 於 世 間 無 任 何 執 取 = parinibbāyati 入 滅 )。upādiyaṁ , 【 現 分 】。ppr.med.upādiyamāna & upādiyāna。ger. upādāya (taking up)。pp. upādiṇṇa。Upādhi(upa+ā+dhā),【 陽 】1. 名 稱 (cushion)。2. 補 充 (supplement)。Upāya(< upa + i),【 陽 】 方 法 ( 台 語 .. 步 數 ), 方 便 , 資 源 (approach; fig. way, means, expedient, stratagem)。upāyakusala,【 形 】 對 方 法 的 善 巧 (clever in resource)。upāyakosalla,【 中 】 善 巧 於 手 段 。Instr. upāyena。Abl. upāyaso, 由 方法 (by some means, somehow)。anupāya, 方 法 錯 誤 (wrong means J.I.256; Sdhp 405; without going near, withouthaving a propensity for S.I,181; M.III,25.)。Upāyana(< upa + i, cp),【 中 】 貢 品 (tribute), 禮 物 。Upāyāsa(upa + āyāsa, cp. BSk. upāyāsa),【 陽 】 惱 , 悶 , 傷 心 事 ((a kind of) trouble, turbulence, tribulation, unrest,disturbance, unsettled condition)。sa-upāyāsa,【 陽 】 有 惱 。D.22./II,306...“Katamo ca, bhikkhave, upāyāso? Yo kho,bhikkhave, aññataraññatarena byasanena samannāgatassa aññataraññatarena dukkhadhammena phuṭṭhassa āyāsoupāyāso āyāsitattaṁ upāyāsitattaṁ, ayaṁ vuccati, bhikkhave, upāyāso.( 復 次 , 諸 比 丘 ! 什 麼 是 ‘ 惱 ’ 呢 ? 諸 比 丘 !凡 是 有 俱 若 干 不 幸 , 被 苦 法 所 惱 , 愁 、 悶 、 氣 餒 、 沮 喪 , 諸 比 丘 ! 這 稱 為 ‘ 惱 ’。)Upārambha,【 陽 】 譴 責 , 指 責 , 存 心 。upārambhapariyesanā,【 陰 】 找 碴 。Upāvisi (upavisati 的 【 過 】), ( 他 ) 坐 。Upāsaka(


dussīlo hoti, kotūhalamaṅgaliko hoti, maṅgalaṁ pacceti, no kammaṁ, ito ca bahiddhā dakkhiṇeyyaṁ pariyesati,tattha ca pubbakāraṁ karotī”ti (A.5.175./III,206.).( 什 麼 是 他 ( 優 婆 塞 ) 的 失 壞 ? 他 的 戒 和 活 命 失 壞 是 他 的 失 壞 。 再者 , 當 知 使 他 成 為 賤 民 〈 旃 陀 羅 Candala〉、 垢 穢 及 卑 劣 的 也 是 他 的 失 壞 。 從 義 上 , 即 他 們 沒 有 信 等 五 法 。 如說 :『 諸 比 丘 ! 具 足 五 法 的 在 家 信 徒 成 為 賤 民 的 在 家 信 徒 、 垢 穢 的 在 家 信 徒 和 卑 劣 的 在 家 信 徒 。 是 哪 五 種 ? 沒有 信 ; 惡 戒 ; 迷 信 徴 兆 ; 相 信 祥 瑞 , 而 不 是 業 ; 以 及 從 此 ( 佛 教 ) 之 外 尋 求 應 施 者 , 並 先 為 該 處 服 務 。』Upāsati (upa 近 +ās +a), 照 顧 , 服 侍 。Upāsita,【 過 分 】。Upāsana,【 中 】 服 務 , 伺 候 , 箭 術 ,( 技 術 的 ) 訓 練 。akatūpāsano, 不 訓 練 (S.3.24./I,99.)。Upāsikā,【 陰 】 優 婆 夷 , 女 在 家 信 徒 。Upāhana,【 中 】 涼 鞋 , 草 鞋 (a shoe, sandal)。upāhanā ārohitvā( 穿 草 鞋 )。Upekkhaka,【 形 】 旁 觀 的 , 不 感 興 趣 的 。Upekkhati (upa 近 +ikkh 見 +a), 旁 觀 。upekkhi,【 過 】。upekkhanā, upekkhā, upekhā (upa 近 +ikkh( 梵 īkṣ) 見 ),【 陰 】 中 立 , 鎮 定 , 旁 觀 (looking on)。 「 捨 」(upekkhā、tatramajjhattatā) 有 十 種 : 即 :*1. 六 支 捨 (chaḷaṅgupekkhā)、*2. 梵 住 捨 (brahmavihārupekkhā)、*3. 捨 覺 支 (bojjhaṅgupekkhā)、4. 精 進 捨 (vīriyupekkhā)、5. 行 捨 (saṅkhārupekkhā)、6. 捨 受 (vedanupekkhā)、7. 觀 捨 (vipassanupekkhā)、*8. 中 捨 (tatramajjhattupekkhā)、*9. 禪 捨 (jhānupekkhā)、*10. 遍 淨 捨 (pārisuddhupekkhā)。(《 清 淨 道 論 》 說1.~3.、8.~10. 意 義 相 同 ) (cf. DhsA.p.172-3.)upekkhāsatipārisuddhi(upekkhā 捨 -sati 念 -pārisuddhi 清 淨 ),【 陰 】 捨 念 清 淨 。 可 以 解 讀 作 ..1. 捨 與 念 及 清 淨 。2. 捨與 念 之 清 淨 。3. 捨 與 由 念 而 有 的 清 淨 。*4. 捨 與 念 二 者 之 清 淨 。*5. 由 捨 與 念 而 有 的 清 淨 。*6. 由 捨 而 有 的 念 之 清淨 。7. 由 捨 而 有 的 念 和 清 淨 。8. 捨 的 念 的 清 淨 。9. 捨 之 念 與 清 淨 。10. 由 捨 之 念 而 有 的 清 淨 。( 水 野 弘 元 著 , 許洋 主 譯 ,《 巴 利 文 法 》, 世 界 佛 學 名 著 譯 叢 5, 華 宇 出 版 社 ,1986 年 , 頁 243。*4、*5、*6 項 為 學 界 常 解 讀 的方 式 。 第 5 項 「 由 捨 與 念 而 有 的 ( 心 ) 清 淨 」 可 能 最 正 確 。「 具 捨 與 念 , 心 極 清 淨 」, 也 就 是 「 捨 」、「 念 」、「 清 淨 」三 個 詞 , 都 是 描 述 第 四 禪 禪 心 的 狀 態 。-- 蔡 奇 林 ..《 第 四 禪 「 捨 念 清 淨 」(upekkhā-sati-pārisuddhi) 一 語 的 重 新解 讀 》) Vism.167..Upekkhāsatipārisuddhinti upekkhāya janitasatiyā pārisuddhiṁ. Imasmuñ hi jhānesuparisuddhā sati, yā ca tassā satiyā pārisuddhi, sā upekkhāya katā, na aññena; tasmā etaṁ upekkhāsatipārisuddhinti vuccati. Vibhaṅge pi vuttaṁ :- ayaṁ sati imāya upekkhāya visadā (v.l. vivaṭā) hoti parisuddhā pariyodātā tena vuccati Upekkhāsatipārisuddhī ti (「 捨 念 清 淨 」 意 即 : 由 捨 所 生 的 念 的 清 淨 。 因 為 在 此 禪 中 , 念 極 清淨 , 而 此 念 的 清 淨 , 是 由 捨 所 造 , 非 由 其 他 ; 因 此 說 為 「 捨 念 清 淨 」。 在 《 分 別 論 》 中 也 說 : 此 念 由 於 此 捨 而變 得 明 淨 ( 異 讀 : 顯 明 )、 清 淨 、 皎 潔 , 因 此 說 為 「 捨 念 清 淨 」。) 其 中 所 引 《 分 別 論 》 的 原 文 出 處 是 Vibh. 261,其 中 visadā ( 明 淨 ) 在 《 分 別 論 》 讀 作 vivaṭā ( 顯 明 、 沒 有 遮 蔽 )。Vism. 168..Na kevalañ c’ ettha tāya satiy’ evaparisuddhā, api ca kho sabbe pi sampayuttadhammā, satisīsena pana desanā vuttā.( 這 裡 不 單 只 是 念 的 清 淨 , 而 是所 有 ( 與 念 ) 相 應 之 法 也 都 清 淨 , 然 而 , 此 項 教 說 ( 只 是 ) 以 念 為 首 而 說 )。Vism. 168..Tassā (ie. tatramajjhattupekkhāya) parisuddhacandalekhā pabhā viya, sahajatā pi sati-ādayo parisuddhā honti pariyodātā.( 由 於 彼 ( 中 捨tatramajjhattupekkhā) 清 淨 之 故 ── 就 像 是 清 淨 的 新 月 之 光 一 樣 , 與 之 相 伴 而 生 的 念 等 ( 諸 法 ) 也 變 得 清 淨 、 皎潔 。)Upekkhiya, upekkhitvā,【 獨 】 中 立 , 旁 觀 。Upeta (Upeti 的 【 過 分 】), 已 獲 得 , 已 賦 予 。Upeti (upa 近 +i+a), 靠 近 , 獲 得 。upesi,【 過 】。Upetvā,upecca, (Upeti 的 【 獨 】), 靠 近 了 。uposatha, posatha, ( 梵 (u)poṣatha、upavasatha,


Visakhuposatha Sutta〈VIII,43〉, 佛 陀 又 為 比 丘 與 毘 舍 佉 解 釋 , 聖 弟 子 如 何 成 就 八 分 布 薩 , 而 得 大 果 與 利 益 。求 戒 者 向 比 丘 唸 求 受 三 皈 依 八 戒 文 :Ahaṁ,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ṁ uposatha-ahaṅgasīlaṁ dhammaṁ yācāmi.我 尊 者 三 皈 依 與 布 薩 八 | 支 | 戒 法 我 乞 求阿 亨 盤 蝶 帝 沙 拉 涅 那 沙 丁 烏 婆 沙 它 阿 它 葛 西 囊 湯 忙 亞 遮 咪大 德 , 我 乞 求 三 皈 依 和 八 戒 法 。( 第 二 、 三 遍 , 唸 誦 同 文 , 或 開 頭 加 上 ..Dutiyam’pi( 第 二 遍 ), Tatiyam’pi( 第 三 遍 ))正 授 八 戒 唸 誦 文 :1.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有 息 者 (m.) 殺 (m.s.Abl.) 離 (f.) 學 (f.) 處 (n.) 我 受 持 (1s.pres.)pāṇa + atipāta veramaṇī sikkhā+pada


Uposathika,【 形 】 遵 守 八 戒 者 。Uppakka,【 形 】 腫 脹 的 , 燒 焦 的 。Uppajjati (u 出 +pad 去 +ya), 生 起 , 出 現 , 被 產 生 (to come out, to arise, to be produced, to be born or reborn, to comeinto existence)。uppajji,【 過 】。uppajjeyya, 【 未 被 】。uppajjamāna,【 現 分 】。uppajjiṁsu,【3 複 . 過 】。uppādāya,【 過 】。S.12.66./II,108...‘Taṇhā panāyaṁ kattha uppajjamānā uppajjati, kattha nivisamānā nivisatī’ti? Sosammasamāno evaṁ jānāti--yaṁ kho loke piyarūpaṁ sātarūpaṁ etthesā taṇhā uppajjamānā uppajjati, etthanivisamānā nivisati. Kiñca loke piyarūpaṁ sātarūpaṁ? Cakkhuṁ loke piyarūpaṁ, sātarūpaṁ. Etthesā taṇhāuppajjamānā uppajjati, ettha nivisamānā nivisati.( 然 而 , 此 渴 愛 生 時 在 何 處 生 ? 住 時 在 何 處 住 ? 他 如 是 徹 底 地 知道 :「 在 此 世 間 , 凡 是 可 愛 色 、 可 意 色 , 渴 愛 生 時 在 此 處 生 , 住 時 在 此 處 住 。」) uppajjamānā uppajjati, … nivisamānānivisati. 古 譯 常 作 ..「 生 時 生 、 住 時 住 」。nuppajjati(na+uppajjati), 【 反 】。Uppajjana,【 中 】 出 現 , 出 生 。uppajjanaka,【 形 】 出 生 的 , 形 成 的 。Uppajjamāna,【 現 分 】 已 出 生 , 已 形 成 。 參 考 uppajjanaka。Uppajjitabba,【 義 】 適 合 出 生 , 適 合 出 現 。Uppaṭipāṭi,【 陰 】 次 序 的 短 缺 , 不 規 則 。uppaṭiyā,【 副 】 反 次 序 地 。Uppaṇḍanā,【 陰 】 嘲 笑 , 愚 弄 ( 台 語 : 搧 大 耳 sian 3 tua 7 hinn 7 )。Uppaṇḍukajāta,【 形 】 蒼 白 的 。uppaṇḍuppaṇḍukajāte dhamanisanthatagatte, 變 成 蒼 白 , 身 體 布 滿 了 血 脈 。Uppaṇḍeti (u 出 +paṇḍ+e), 嘲 弄 , 愚 弄 。uppaṇḍesi,【 過 】。uppaṇḍita,【 過 分 】。Uppatati (u 出 +pat 落 下 +a), 飛 , 跳 起 。uppati,【 過 】。uppata,【 過 分 】 飛 起 。Uppatana,【 中 】 飛 , 升 起 , 跳 躍 。patanuppatana(patana+uppatana), 飛 起 處 。Uppatamāna,【 現 分 】 飛 , 跳 躍 。Uppatita, (uppatati 的 【 過 分 】) 已 飛 , 已 跳 起 。Uppatitvā,【 獨 】 飛 了 , 跳 躍 了 。Uppatti,【 陰 】 再 生 , 出 現 , 起 源 。Uppatha,【 陽 】 邪 道 , 迷 途 , 路 邊 。Uppanna, -uppanna, (uppajjati 的 【 過 分 】), 已 再 生 , 已 興 起 ;… 所 生 。uppannuppannā(uppanna+uppanna), 一 再 生起 。Uppabbajati (u 出 +pa+vaj+a), 還 俗 。uppabbaji,【 過 】。uppabbajitvā,【 獨 】。Uppabbajita, (uppabbajati 的 【 過 分 】), 已 還 俗 。Uppabbājeti (uppabbajita 的 【 使 】), 驅 逐 出 僧 團 。uppabbājesi,【 過 】。uppabbājita,【 過 分 】。uppabbājetvā,【 獨 】。Uppala( 梵 utpala),【 中 】 青 蓮 , 優 鉢 羅 花 , 即 睡 蓮 。 學 名 Nymphaea tetragona, 屬 睡 蓮 科 。 若 冠 青 色 (nila), 泥 廬鉢 羅 花 ( 巴 niluppala; 梵 nilotpala)。Uppalinī,【 陰 】 充 滿 睡 蓮 的 池 塘 或 湖 。Uppāṭana,【 中 】 拉 出 , 扯 裂 , 剝 皮 , 連 根 拔 起 。uppāṭanaka,【 形 】 做 連 根 拔 起 或 剝 皮 的 工 作 。Uppāṭita, (Uppāṭeti 的 【 過 分 】) 撕 成 碎 片 , 根 除 , 剝 皮 。Uppāṭeti (u 出 +paṭ 分 離 +e), 撕 成 碎 片 , 根 除 , 剝 皮 。uppāṭetvā,【 獨 】。Uppāta,【 陽 】 飛 起 , 流 星 , 不 尋 常 的 事 件 。Uppāda 1 (Sk. utpāta, ud + pat), 飛 上 , 跳 , 突 然 事 件 (flying up, jump; a sudden & unusual event, portent, omen D.I,9. (v.l. uppāta) = Vism 30 (T. uppāta, v. l. uppāda))。Uppāda 2 (Sk. utpāda, u( 梵 ud) 出 +pad 去 ), 開 始 存 在 , 出 現 , 出 生 (coming into existence, appearance, birth)。sahacittuppādā, 與 心 俱 生 。satuppādo(sati 念 +uppādo 出 生 ), 出 生 念 。taṇhuppādā, 渴 愛 生 起 。anuppāda(an 不+uppāda 出 生 ), 不 出 生 。S.1.11./I,6.:“Na tvaṁ bāle pajānāsi, yathā arahataṁ vaco; Aniccā sabbasaṅkhārā,uppādavayadhammino. Uppajjitvā nirujjhanti, tesaṁ vūpasamo sukho”ti.( 不 知 羅 漢 語 , 汝 即 是 愚 者 -- 一 切 行 無常 , 乃 是 生 滅 法 , 生 者 必 有 滅 , 寂 靜 乃 為 樂 。)Uppāda 3 ,【 陽 】 出 生 。Uppādaka, uppādaka-, (< uppāda 2 ),【 形 】 製 造 , 産 生 , 生 産 者 (producing, generating)。dukkhuppādaka,【 形 】 苦 産生 。uppādakikā,【 陰 】。jhānuppādaka,【 形 】 禪 那 産 生 。Uppādin (adj.) [fr. uppāda 2 ] having an origin, arising, bound to arise Dhs 1037, 1416; Vbh 17, 50, 74, 92 and passim;122


DhsA 45.Uppādana(< uppada 2 ),【 中 】 製 造 , 升 起 , 産 生 (making, generating, causing)。Uppādeti(u 出 +pad 去 +e, caus. of uppajjati), 1. 生 産 , 製 造 , 引 起 (to give rise to, to produce, put forth, show, evince,make)。2. 得 到 (to get, obtain, find)。uppādesi,【 過 】。uppādita,【 過 分 】。uppādetvā,【 獨 】。Uppādetu(Uppādetar)(< uppādeti),【 陽 】 生 産 者 , 生 殖 者 。Uppādetuṁ,【 不 】 要 去 生 産 , 要 去 産 生 。Uppīḷana,【 中 】 壓 迫 , 壓 抑 。Uppīḷita, (Uppīḷeti 的 【 過 分 】) 壓 下 , 壓 破 , 壓 迫 。Uppīḷeti (u 出 +pīḷ 虐 待 +e), 壓 下 , 壓 破 , 壓 迫 。uppīḷesi,【 過 】。uppīḷetvā,【 獨 】。Uppoṭhana,【 中 】 打 掃 , 打 。Uppoṭheti (u 出 +poṭh+e), 打 , 拂 去 灰 塵 。uppṭhesi,【 過 】。uppoṭhita,【 過 分 】。Uplavana,【 中 】 漂 浮 的 , 升 上 表 面 。Uplavati (u 出 +plav+a), 飄 浮 , 升 到 表 面 。uplavi,【 過 】。cf. plavati ( 飄 浮 )。Ubbhaṁ (& Ubbha°) (indecl.) [a doublet of uddhaṁ, see uddhaṁ III.] up, 以 上 (over, above, on top J.V.269 (ubbhaṁyojanaṁ uggata)。ubbhakkhakaṁ, 鎖 骨 以 上 (above the collar bone Vin.IV,213)。ubbhajānumaṇḍalaṁ, 膝 蓋 以 上(above the knee Vin.IV,213)。ubbhamukha, 向 上 (upwards S.III,238; Miln.122.)。Ubbaṭṭana,【 中 】( 沐 浴 時 ) 擦 身 體 , 用 洗 滌 劑 清 洗 。Ubbaṭṭita(Ubbaṭṭeti 的 【 過 分 】), 擦 , 塗 洗 髮 精 。Ubbaṭṭeti(u 出 +vaṭṭ+e), 擦 , 塗 洗 髮 精 。ubbaṭṭesi,【 過 】。Ubbatteti (u 出 +vat+e), 扯 掉 , 令 升 , 使 膨 脹 , 轉 離 正 道 。ubbattesi,【 過 】。ubbattita,【 過 分 】。Ubbandhati (u 出 +bandh 綁 +a), 掛 斷 , 勒 死 。ubbandhi,【 過 】。Ubbandhana,【 中 】 勒 死 , 自 縊 。Ubbahati (u 出 +vah+a), 拉 出 , 取 走 , 升 高 。ubbahi,【 過 】。Ubbahana,【 中 】 升 高 , 舉 止 , 拉 出 。Ubbāḷha(Ubbādhati 的 【 過 分 】),【 陽 . 陰 . 中 】 已 困 擾 , 已 苦 惱 , 已 騷 擾 。Ubbāhikā (


Ubho(Sk. ubhau),【 形 】 兩 者 。( 這 是 巴 利 語 雙 重 詞 形 的 舊 痕 跡 )。 both; Nom. Acc. ubho。-- ubhantaṁ both ends, bothsides . -- Gen. ubhinnaṁ; Instr. ubhohi (hatthehi) ; Loc. ubhosu .The form ubhayo Nom. fem). ubhatobyañjanaka( 梵ubhaya-vyañjana), 二 形 人 (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exes, hermaphrodite)。Ubhaya (*ubha + ya, see ubho),【 形 】 兩 者 (both, twofold (°ante))。The form ubhayo at Pv II.3 10 is to be regarded as fem.pl. of ubho (= duve PvA 86).ubhayaaṁsa, 兩 肩 (lit. both shoulders or both parts, i. e. completely, thoroughly, all round)。Ummagga(ud + magga, lit. “off-track”),【 陽 】 隧 道 , 歧 途 , 邪 道 。Ummatta(ud + matta of mad),【 形 】 瘋 狂 的 (out of one’s mind, mad)。ummattaka(= ummatta),【 形 】 瘋 子 (madman)。【 陰 】ummattikā。Sp.Pārā.I,254...Ummattakoti yakkhummattako vā pittummattako vā yo koci viparītasañño, sosace paccakkhāti, appaccakkhātā hoti sikkhā.( 瘋 狂 者 .. 由 於 夜 叉 或 膽 汁 等 的 關 係 而 得 了 無 法 治 療 的 狂 亂 病 。)Ummaddeti, Ummaddāpeti(ud + maddeti, caus. of madd( 梵 mṛd) 壓 碎 ), 揉 (to rub something on (Acc.) Vin.II,107 =266 (mukhaṁ).Ummā(cp. Sk. umā),【 陰 】 亞 麻 子 (linseed), 亞 麻 (flax)。ummāpuppha, 亞 麻 花 (the (azure) flower of flax)。【 陽 】一 種 寶 石 (gem Miln.118.)。Ummāda(ud + māda),【 陽 】 瘋 狂 (madness, distraction, mental aberration)。ummādana,【 形 】 令 人 發 狂 的 。Ummāra,【 陽 】 門 檻 (a threshold)。Ummi, Ummī,【 陰 】 波 , 波 浪 。Ummisati (u 出 +mis+a), 打 開 眼 睛 。ummisi,【 過 】。Ummihati (u 出 +mih+a), 小 便 ( 台 語 : 放 尿 pang 3 jio 7 、 漩 尿 suan 7 jio 7 、 消 敁 siau 2 thau 2 )。ummihi,【 過 】。Ummīlana,【 中 】 打 開 眼 睛 。Ummīleti (u 出 +mil+e), 打 開 眼 睛 。ummīlesi,【 過 】。Ummuka,【 中 】 火 把 。Ummukka,【 過 分 】 已 跌 倒 。Ummukha,【 形 】1. 臉 向 上 。2. 不 注 意 的 。Ummujjati (u 出 +mujj+a), 浮 現 , 升 出 水 。ummujji,【 過 】。Ummujjana,【 中 】 浮 現 。ummujjanimujjā,【 陰 】 浮 現 和 潛 水 。ummujjamāna,【 現 分 】 浮 現 。Ummūla,【 形 】ummūlita,【 過 分 】 已 連 根 拔 起 。ummūlana,【 中 】 連 根 拔 起 。Ummūleti (u 出 +mūla+e), 連 根 拔 起 , 破 壞 。ummūlesi,【 過 】。Uyyāna(


隨 著 他 。Ullaṅghana,【 中 】ullaṅghanā,【 陰 】 跳 過 , 違 反 。Ullaṅgheti (u 出 +lagh+e), 跳 過 , 違 背 。ullaṅghesi,【 過 】。ullaṅghita,【 過 分 】。Ullaṅghiya, ullaṅghetvā, (Ullaṅgheti 的 【 獨 】) 跳 過 , 違 背 。Ullapati (u 出 +lap 嘮 叨 +a), 頌 揚 , 讚 美 。ullapi,【 過 】。ullapetvā, 【 獨 】。Ullapana, Ullapanā(< ullapati),【 陰 】 叫 喚 , 誘 騙 , 讚 美 (calling out, enticing, laying claim to)。anullapanādhippāyassa(Pārā.III,100.), 無 意 圖 的 說 溜 嘴 。Ullikhati (u 出 +likh 抓 +a), 梳 髮 , 搔 。ullikhi,【 過 】。ullikhita,【 過 分 】。Ullikhana,【 中 】 梳 毛 , 搔 。Ullitta (ullimpeti 的 【 過 分 】), 已 塗 以 ( 灰 泥 )。Ullumpati (u 出 +lup+ṁ-a), 升 起 , 幫 助 。ullumpi,【 過 】。Ullumpana,【 中 】 升 起 , 挽 救 。Ullokaka,【 形 】 看 著 , 觀 衆 。Ullokana,【 中 】1. 看 著 。2. 窗 戶 。Ulloketi (u 出 +lok 見 +e), 仰 望 , 查 尋 , 尋 找 。ullokesi,【 過 】。ullokeyyātha, 你 們 要 仰 望 (2p.opt.)。dhajaggaṁullokayataṁ, 仰 望 (ullokaya, ger.) 旗 頂 之 後 (S.11.3.)。Ullola,【 陽 】1. 騷 動 。2. 大 波 。Ulloteti (u 出 +lul+e), 攪 動 , 使 騷 動 。ullolesi,【 過 】。ullolita,【 過 分 】。Usabha,【 陽 】 公 牛 王 , 古 譯 : 特 牛 ; 高 貴 的 人 , 勒 沙 婆 (140 個 腕 尺 (hattha, 肘 ) 的 長 度 )。chinnavisāṇa-usabha,截 角 牛 ( 截 去 頭 角 之 牛 )。Usā,【 陰 】 食 物 (food J.VI,80.)。Usīra(Sk.uśīra),【 中 】 芳 香 須 芒 草 (Andropogon Muricantum;white vala) 的 芬 香 根 。Usu(Sk. iṣu),【 陽 】【 陰 】 箭 (an arrow)。usukāra,【 陽 】 製 箭 者 , 造 箭 者 (an arrow-maker, fletcher)。usuloma,【 陰 】箭 毛 。Usumā (the diaeretic form of Sk. uṣman) ,【 陰 】 熱 (heat)。usūy,【 字 根 I.】 羨 慕 (admire), 嫉 妒 (to envy)。Usuyyaka (fr. usuyyā),【 形 】 羡 慕 的 人 , 嫉 妒 的 (envious, jealous)。Usuyyati & Usūyati(Sk. asūyati; fr. usuyā envy) (usūy+a), 嫉 妒 , 羡 慕 (to be jealous or envious, to envy)。usūyi,【 過 】。Usuyyanā【 陰 】& Usuyyitatta【 中 】 羡 慕 , 嫉 妒 (abstr. formations of usuyyā)。Usuyyā, Usūyā (Sk. asūyā),【 陰 】 羡 慕 , 嫉 妒 (envy, jealousy, detraction)。Usmā(see usumā),【 陰 】 熱 (heat)。usmākata it appears as usmīusmā. usmāgata heated, belonging to heat ; as tt. one whomortifies or chastises himself, an ascetic (= samaṇateja C.; cp. BSk. uṣṇagata & uṣmagata)。Ussaṅkī(Ussaṅkin)(


ussādiyati. -- pp. ussādita.Ussāpana,【 中 】 舉 起 , 升 起 。Ussāpita, (Ussāpeti 的 【 過 分 】) 舉 起 , 吊 起 , 升 起 。Ussāpeti (u 出 +si 眠 、 臥 +āpe), 舉 起 , 吊 起 , 升 起 。ussāpesi,【 過 】。ussāpetvā,【 獨 】。Ussāraṇā,【 陰 】 騷 動 , 群 衆 的 衝 闖 。Ussārita, (Ussāreti 的 【 過 分 】) 擱 置 一 邊 。Ussāreti (u 出 +sar( 梵 sṛ) 動 轉 +e), 把 … 擱 置 一 邊 。ussāresi,【 過 】。Ussāva,【 陽 】 露 。ussāvabindu,【 中 】 露 珠 。Ussāha,【 陽 】 努 力 , 竭 力 。ussāhavantu, 精 力 充 沛 , 活 躍 。Ussāhita, (Ussāheti 的 【 過 分 】) 鼓 勵 , 刺 激 。Ussāheti (ussahati 的 【 使 】), 鼓 勵 , 刺 激 。ussāhesi,【 過 】。ussāhetvā,【 獨 】。Ussiñcati (u 出 +sic 傾 倒 +ṁ-a), 洗 , 將 水 戽 出 (to bale), 抽 水 。ussiñci,【 過 】。Ussiñcana,【 中 】 將 水 戽 出 , 抽 水 。Ussita,【 過 分 】 已 吊 起 , 已 升 起 。Ussīsaka,【 中 】 放 置 頭 部 ( 在 床 ) 的 一 邊 , 枕 頭 。Ussuka,【 形 】 熱 心 的 , 精 力 充 沛 的 。Dhp.(v.199)..ussukesu anussukā, 在 渴 望 中 無 渴 望 。Ussukka,【 中 】 努 力 , 熱 心 , 精 力 。Ussukkati (u 出 +suk( 梵 ṣvaṣk)+a), 努 力 , 試 。ussukki,【 過 】。Ussukkāpeti (Ussukkati 的 【 使 】), 誘 騙 , 喚 醒 。ussukkāpesi,【 過 】。Ussussati (u 出 +sus( 梵 śuṣ) 弄 乾 +ya), 乾 涸 , 蒸 發 。ussussi,【 過 】。Ussūra,【 中 】 日 出 。(ussūre, 太 陽 在 天 上 的 時 候 )。ussūraseyyā,【 陰 】 在 日 出 之 後 睡 覺 。Ussoḷhi,【 陰 】 努 力 。Uḷāra,【 形 】 高 的 , 貴 族 , 顯 赫 的 。uḷāratā,【 陰 】uḷāratta,【 中 】 巨 大 , 顯 赫 。Nd 1 A(CS:p.171)..Uḷārabhogakulātiavasesavessādikulā, etena pahūtajātarūparajatādiṁ dīpeti.( 顯 赫 家 .. 富 裕 商 人 等 家 庭 , 有 豐 富 的 金 銀 等 。)Uḷu,【 陽 】 星 , 星 座 。uḷurāja,【 陽 】 月 亮 。Uḷuṅka,【 陽 】 長 柄 杓 子 (a ladle, 台 語 : 匏 桸 pu 5 hia、 鱟 桸 hau 7 hia), 匙 (a spoon)。Uḷumpa,【 陽 】 筏 , 漂 流 物 。Uḷūka,【 陽 】 貓 頭 鷹 。uḷūkapakkhika,【 形 】 貓 頭 鷹 的 羽 毛 製 成 的 衣 服 。126


ŪŪ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六 個 母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陰 平 的 u。Ūkā(Sk. yūkā),【 陰 】 蝨 子 (louse)。ūn,【 字 根 VII.】 減 少 (to lessen)。Ūna,【 形 】 較 少 的 , 減 的 , 欠 缺 的 , 不 足 的 (wanting, deficient, less)。ūnaka,【 形 】 相 同 於 ūna。Ūnatta,【 中 】ūnatā,【 陰 】 缺 乏 。ūnavīsativassa, 【 陽 】 未 滿 二 十 歲 的 人 。 未 滿 二 十 歲 的 人 ..Vin.Mv.I,76..Ūnavīsativasso, bhikkhave,puggalo akkhamo hoti sītassa uṇhassa jighacchāya pipāsāya ḍaṁsamakasavātātapasarīsapasamphassānaṁduruttānaṁ durāgatānaṁ vacanapathānaṁ uppannānaṁ sārīrikānaṁ vedanānaṁ dukkhānaṁ tibbānaṁ kharānaṁkaṭukānaṁ asātānaṁ amanāpānaṁ pāṇaharānaṁ anadhivāsakajātiko hoti.( 未 滿 二 十 歲 的 人 不 堪 忍 耐 寒 、 熱 、 飢 、渴 、 虻 (ḍaṁsa)、 蚊 (makasa)、 風 (vātā =kucchivāta-piṭṭhivātādivasa 受 胃 腸 風 、 背 部 風 等 的 支 配 )、 熱 (ātapo=sūriyātapo 太 陽 熱 )、 爬 蟲 類 (sarīsapa 蛇 、 蠍 等 ) 所 咬 ,( 不 堪 忍 耐 ) 差 勁 的 話 、 不 好 聽 的 話 , 身 體 不 能 持 久 承 受 猛 、粗 、 利 、 不 悅 、 不 可 意 之 苦 。)Ūmī & Ūmi (Sk. ūrmi),【 陰 】 波 。A parallel form of ūmī is ummī.Ūruṭṭhi,【 中 】 股 骨 ( 大 腿 骨 )。Ūru,【 陽 】 大 腿 (the thigh)。ūrupabba,【 中 】 膝 的 關 節 。Ūsa(Sk. ūṣa),【 陽 】 鹽 的 物 質 (salt-ground; saline substance)。ūsodaka,【 中 】 鹽 水 , 清 潔 劑 。ūsakhāra, 鹹 的 物 質 。Ūsara(Sk. ūṣara, fr. ūṣa) saline),【 形 】 鹽 的 。ūh( 梵 ūh),【 字 根 I.】 沉 思 (to ponder)。Ūhacca 1 (indecl.) (ud + hṛ or ava + hṛ,ūhanati ‘ 拉 出 ’ 的 【 獨 】) 拉 出 了 (lifting up, raising or rising), 移 走 了 (pulling out,taking away, removing)。Ūhacca 2 (indecl.) [ger. of ūhanati 2 = ūhadati] soiling by defecation, defecating.Ūhadati (u 出 +had +a), 放 出 , 除 去 污 物 。ūhadi,【 過 】。Ūhasati (u( 梵 ud ) 出 (or ava) +has 笑 +a), 嘲 弄 , 笑 , 愚 弄 。Ūhana,【 中 】 考 慮 (reasoning, consideration, examination)。Ūhanati 1 (ud + han) 擾 亂 、 搖 動 (to disturb, shake up, defile, soil)。pass. aor. ūhani:see ūhaññati. -- pp. ūhata 2 .Ūhanati 2 (u 出 +han+a= ud + han or ava + han), 切 掉 (to cut off), 拉 出 (to lift up), 除 去 (to take away)。ūhani,【 過 】。Ūhā,【 陰 】 生 命 (life, only in cpd. āyūha lifetime)。127


EE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七 個 母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陰 平 的 e。-e,【 結 尾 】。-amhase aor.1pl.akarāmhase 我 們 曾 做 、ahumhase 曾 有-e 1.m.n.sg.Loc.buddhe 於 佛 、raññe 於 王2.m.pl.Acc.buddhe 諸 佛 、dhamme 諸 法3.f.sg.Voc. kaññe 女 ! gāthe 偈 !4.pron.m.pl.Nom.Acc.te 彼 等 ( 他 們 )、sabbe 一 切5.pr.1sg.med.kubbe 我 做 labhe 我 得6.imp.1sg.med. kubbe 要 我 做 、labhe 要 我 得7.opt.1sg.3sg. kubbe=kare 應 做 、labhe 應 得-e- 1.caus.stem kāre- 使 做 、gāhe-=gaṇhe- 使 取2.denom.stem kāme- 欲 、gaṇe- 數 、ghāte- 殺-mante → -e 1, 2-mase(-amase) 1.pres.1pl.med.asmase 我 們 有2.imp.1pl.med.kubbāmse 我 們 做-mhe 1.pres.1pl.med. kurumhe=kubbamhe 我 們 做2.fut.1pl.med. karissāmhe 我 們 將 做-nte 1.m.pl.Acc.arahante 諸 阿 羅 漢 、guṇavante 諸 有 德 者2.pres.3pl.med.kubbante 他 們 做3.fut.3pl.med.karissante 他 們 將 做 、labhissante 他 們 將 得-pe- (= -paya-)caus.stem kārāpe- 使 做 、gamāpe- 使 行-re 1.pres.3pl.med. labhare 他 們 得2.fut.3pl.med.karissare 他 們 將 做-se 1.pres.2sg.med.kuruse=kubbase 你 們 做2.fut.2sg.med.karissase 你 將 做 、labhissase 你 將 得-te 1.pres.3sg.med.kurute=kubbate 他 做 ,labhate 他 得2.fut.3sg.med.karissate 他 將 做 、labhissate 他 將 得-tave infin. kātave 做 gantave 走-tuye infin. kātuye 做 hetuye 有 、marituye 死-vhe 1.pres.2pl.med.kubbavhe 你 們 做 、labhavhe 你 們 得2.fut.2pl.med.karissavhe 你 們 將 做 、labhissavhe 你 們 將 得-ye opt.3sg. kubbaye 他 應 做 、ānaye 他 拿 來Eka(Vedic eka),【 形 】1. 一 (“one” as number)。2. 單 一 , 單 獨 , 獨 自 (one, by oneself, one only, alone, solitary)。3. 某一 個 , 未 知 的 (a certain one, some one, some)。【 不 . 單 】 一 ( 支 、 枚 、 顆 、 粒 、 隻 、 只 、 張 、 根 、 條 、 片 、 瓶 、手 、 口 、 道 、 則 、 股 、 座 、 首 、 門 、 把 、 輛 、 架 、 面 、 尾 、 匹 、 頭 、 盞 、 畝 、 扇 、 輪 、 葉 、 罈 、 盅 。)。【 複 】一 些 。ekacara,【 形 】ekacāri,【 形 】 獨 居 者 。ekadesa,【 陽 】 一 部 分 。ekapaṭṭa,【 形 】 單 一 襯 裡 。ekabhattika,【 形 】 日 食 一 餐 。ekavāraṁ ,【 副 】 一 次 。ekasadisa,【 形 】 相 似 的 。eko dve tīṇi cattāri pañca cha satta aṭṭha navadasā,(( 數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Sabbe sattā āhāraṭṭhitikā, 一 切 之 有 情 依 食 而 住 。ekameva,唯 一 。ekaṁ samayaṁ( 梵 ekasmin samaye), 一 時 。ekadivasaṁ, 一 日 (one day)。athekadivase, 在 某 日 。Ekaṁsa 1 (eka + aṁsa 1 ) , ekaṁsika, 【 形 】【 副 】 一 肩 的 (belonging to one shoulder, on or with one shoulder)ekaṁsaṁuttarāsaṅgaṁ karoti, 整 理 上 衣 成 ( 偏 袒 ) 一 肩 ( 右 肩 )。【 陽 】 一 肩 。Ekaṁsa 2 (eka + aṁsa 1 or better aṁsa 2 ), 【 副 】 明 確 的 , 確 信 (“one part or point”, i. e. one-pointedness, definiteness;affirmation, certainty, absoluteness)Ekaka,【 形 】 單 一 (single), 獨 居 者 (solitary)。Ekakkhī,【 形 】 單 眼 。cf. ekapokkhara。Ekagga,【 形 】 沉 著 的 , 鎮 靜 的 , 心 一 境 的 。Ekaggatā(eka 一 +agga 頂 +tā),【 陰 】 心 中 的 寧 靜 , 心 一 境 性 。ekaggacitta,【 中 】 一 境 心 ( 即 近 行 定 及 安 止 定128


(appanā-upacārasamādhi)。SṬ.47.4./CS:pg.2.469...Ekaggacittāti etena subhāvito vasippatto appanāsamādhivuttoti veditabbo.、( 心 一 境 .. 這 是 指 以 善 修 習 、 已 經 達 成 自 在 於 安 止 定 。)Ekacca, ekacciya,【 形 】 一 些 (some), 某 個 (certain), 少 許 (a few)。Ekacce,【 形 】 一 些 ( 陽 . 複 . 主 格 )。Ekaccika (< ekacca),【 形 】 單 一 , 非 雙 層 (single, not doubled (of cloth, opp. to diguṇa) J.V.216 (°vasana =eka-paṭṭa-nivattha).Ekajjhaṁ,【 副 】 一 起 , 一 聚 , 在 相 同 的 地 方 。Ekato,【 無 】 一 起 在 同 一 邊 。anudeva saheva ekatova, 這 跟 隨 在 後 , 一 起 在 同 一 邊 。Ekatta(abstr. fr. eka),【 中 】1. 統 一 (unity D.I,31.)。2. 寂 寞 (loneliness, solitude, separation)。Ekattatā (< ekatta),【 陰 】 統 一 , 統 合 , 整 合 , 集 中 (unity, combination, unification, concentration)。Ekadatthu (eka-d-atthu, cp. aññadatthu),【 副 】 一 次 (once, definitely)。Ekadā(


Eṭṭhi( -n + ti,(ii) - 短 母 音 + ti > - 長 母 音 + ti。Etarahi(Sk. etarhi, cp. tarahi & carahi),【 副 】 現 在 , 目 前 (now, at present)。Etādisa(etad + disa


Ena, 他 , 這 ( 一 些 情 形 之 下 的 eta 採 取 這 一 種 詞 形 。only used in Acc. enaṁ (taṁ enaṁ) “him, this one, the same”)。Enta, (eti 的 【 現 分 】), 正 在 來 著 。Eraka 1 (< eret) ,【 形 】 移 轉 (driving away, moving J.IV,20 (erakavāta 動 轉 風 )。Eraka 2 (< ereti),【 陽 】 香 蒲 , 霍 香 , 音 譯 .. 伊 羅 ( 香 蒲 屬 (Typha) 的 一 種 植 物 , 尤 指 一 種 高 的 沼 生 植 物 [Typha latifolia寬 葉 香 蒲 ], 葉 長 而 扁 平 , 用 於 編 蒲 包 和 椅 墊 )。erakadussa,【 中 】 以 席 草 或 纖 維 製 成 的 衣 服 。Erakapatta, Erāpatha( 梵 eḷapattra), 霍 香 葉 龍 王 ( 伊 羅 鉢 多 、 伊 羅 葉 、 伊 羅 缽 挐 、 黳 羅 葉 ) 在 迦 葉 佛 時 為 一 比 丘 , 因後 悔 拔 霍 香 葉 , 持 戒 不 圓 滿 , 死 後 投 生 為 一 條 龍 王 (DhpA.v.182.)。Erakavattika,【 中 】 驅 行 刑 。 此 刑 從 罪 人 之 頸 至 下 踵 唯 剝 其 皮 即 以 索 縛 而 牽 之 。 彼 以 踏 自 己 之 皮 而 死 。Eraṇḍa,【 陽 】 蓖 麻 ( 熱 帶 非 洲 和 亞 洲 的 一 種 草 本 植 物 (Ricinus Communis;the castor oil plant Nd 2 680 II. ; J.II,440.) 葉大 、 掌 狀 、 青 銅 綠 色 ; 花 小 , 無 花 瓣 ; 朔 果 有 刺 , 含 有 豆 狀 的 斑 點 種 子 , 産 生 蓖 麻 油 。)。Cp. elaṇḍa(M.I,124.)。Erāvaṇa,【 陽 】 因 陀 神 的 象 的 名 字 (Indra’s elephant Sn.379; Vv 44 13 ; VvA.15.)。Erāvata,【 陽 】 柑 。Erita, (Ereti 的 【 過 分 】) 搖 動 , 使 運 動 。Ereti (ir+e;=īreti (q. v.) Caus. of īr, Sk. īrayati), 搖 動 , 使 運 動 (to move, set into motion, raise (one’s voice))。eresi,【 過 】。Elā,【 陰 】1. 唾 液 。2. 小 豆 蔻 的 種 子 或 植 物 。Elaṇḍakattha, 蓖 麻 樹 ( 伊 蘭 檀 )。Eḷa ( 梵 enas),【 中 】 聾 。eḷamūga, 聾 啞 。Eḷaka,【 陽 】 山 羊 。【 陰 】Eḷakā,Elikā,Eḷikī, 牝 山 羊 。Eḷagala,【 形 】 滲 出 唾 液 的 。Eḷagalā,【 陰 】 決 明 ( 一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Cassia Tora), 全 株 有 短 毛 , 莖 基 部 木 質 化 , 羽 狀 複 葉 , 小 葉 倒 卵 形 , 花黃 色 , 種 子 灰 綠 色 , 成 熟 後 入 中 藥 。 也 叫 草 決 明 、 羊 角 、 野 花 生 )。Eḷa (Sk. enas) ,【 中 】 在 ‘eḷamūga’, 聾 啞 (deaf & dumb)。Eḷaka 1 , (a threshold) Vin.II,149 (°pādaka-pītha, why not “having feet resembling those of a ram”? )。Eḷaka 2 (Sk. eḍaka), (a ram, a wild goat Sn.309; Vism.500 (in simile); J.I,166; Pug.A 233 (= urabbha). -- f. eḷakā S.II,228,eḷakī Th.2, 438, eḷikī J.III,481.Eḷā,【 陰 】 唾 液 。Eḷāluka,【 中 】 黃 瓜 ( 一 年 生 匍 匐 藤 本 植 物 (Cucumis sativus), 果 實 多 汁 , 表 面 光 滑 或 有 疣 突 , 圓 柱 形 或 球 形 )。Eva, 【 副 】 唯 , 正 是 ( 強 調 語 氣 emphatic part)。ajj’eva, 正 是 今 天 (this veryday)。attano eva, 就 是 他 自 己 的 (his veryown)。ahaṁ eva, 正 是 我 (just I)。ekam eva, 正 是 一 個 (just one)。Imameva(ima+m+eva) , 這 如 此 。2.-i+eva,-e+eva →(sandhi-)y =yeva。3.-ṁ+eva= ñeva, -ṁ to -ñ, tañ ñeva ; tasmiñ ñeva; ahañ ñeva。4. 長 母 音 之 後 通 常 短化 成 va。Evarūpa,【 形 】1. 如 此 的 (such), 像 這 樣 (like that)。Evaṁ,【 副 】 如 此 (thus (as mentioned)), 這 樣 (thus (as follows))。evaṁvidha,【 形 】 像 這 樣 的 。Evaṁ me sutaṁ (Evaṁ( 副詞 , 如 是 ) me( 具 格 , 被 我 或 我 的 ) sutaṁ ( 過 去 分 詞 , 已 聽 到 ), 直 譯 : 這 樣 已 被 我 聽 說 , 或 這 樣 我 的 聽 說 ), 如是 我 聞 (thus have I heard)(cf. KhA.89.)。evameva kho, 同 樣 地 。evaṃ mayā śrutam, evaṃ mayā śrutâdibhyaḥ,【 梵 】如 是 我 聞 。Evamāha (evaṁ 如 此 +āha 他 已 經 說 ), 他 已 經 如 此 說 。Esa ( 語 調 好 的 eso 詞 形 ), 那 個 人 。Esati (es+a), 尋 求 , 搜 尋 。esi,【 過 】。esitvā,【 獨 】。eseyya,【 義 】(santimeseyya 尋 找 平 靜 )。Esanā(< esati),【 陰 】 尋 求 , 渴 望 (desire, longing, wish)。Esanī (< iṣ), 外 科 醫 師 的 探 針 (a surgeon’s probe M.II,256.)。Esanta, esamāna,【 現 分 】 追 求 。Esā, 【 陰 . 單 . 主 】 那 、 彼 (that); 此 、 這 (this)。Esikā,【 陰 】esikātthambha,【 陽 】 在 城 門 前 的 壯 柱 。Esita, (esati 的 【 過 分 】) 尋 求 , 搜 尋 。131


Esitabba,【 義 】 應 該 探 索 。Esin(Sk. eṣin, of iṣ),【 陽 】 搜 索 者 (seeking, wishing, desiring)。【 陰 】esinī。Eseva naya, 同 理 。Eso, 【 陽 . 單 . 主 】 那 、 彼 (that); 此 、 這 (this)。Esohamasmi (eso 這 + ahaṁ 我 +asmi


OO,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八 個 母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陰 平 的 o。-o,【 結 尾 】。-aro, -ar 語 基 m.f.pl.Nom.Voc.Acc.pitaro 父 、mātaro 母-āyo f.pl.Nom.Voc.Acc.kaññāyo 少 女 們 、gāthāyo… 偈-etho opt.2sg.med.kubbetho 你 應 做-ittho aor.2sg.med.pucchittho 你 曾 問 , maññittho 想-manto→ = -o 1-mato→ -to 2-no 1.m.n.sg.Dat.Gen.aggino 火 、bhikkhuno 比 丘 、attano (


lowered”, with the head squashed in or down.)。SA.21.6./II,236...Okoṭimakanti rassaṁ.( 矮 小 .. 矮 短 。)Okkanta, (okkamati 的 【 過 分 】) 已 進 入 , 已 掉 入 。Okkanti (< okkamati),【 陰 】 進 入 , 形 成 , 出 現 (entry (lit. descent), appearance, coming to be)。okkantikkhaṇa, 投 胎剎 那 。Paṭṭhānappakaraṇa-aṭṭhakathā《 發 趣 論 注 釋 》(CS:p.365) :Okkantikkhaṇeti pañcavokārabhavepaṭisandhikkhaṇe.( 在 投 胎 剎 那 : 即 在 五 蘊 生 命 的 結 生 剎 那 。)Okkantika,【 形 】 又 發 生 的 , 再 發 生 的 。Okkamati, avakkamati, (ava+kam( 梵 kram) 超 越 +a), 進 入 , 掉 入 , 發 生 (coming on, approaching, taking place)。okkami,【 過 】。okkamitvā, okkamma,【 獨 】。okkanta,【 過 分 】。okkamituṁ,【 不 】。okkamaniya,【 未 被 】。okkameti,【 使 】。okkamane pubbaṅgamā, 爭 先 恐 後 ( 先 人 而 行 )。A.6.86./III,436 說 : 成 就 六 法 者 , 若 聽 聞 正 法 , 則 於 善 法 中 , 堪入 正 性 決 定 (bhabbo niyāmaṁ okkamituṁ sammattaṁ)(SA.25.1-10./II,346. .. Okkanto sammattaniyāmantipaviṭṭho ariyamaggaṁ. 入 正 性 決 定 .. 進 入 聖 道 。)。 即 :1. 不 成 就 業 障 (na kammāvaraṇatāya)、2. 不 成 就 煩 惱 障 (nakilesāvaraṇatāya samannāgato)、3. 不 成 就 異 熟 障 (na vipākāvaraṇatāya)、4. 有 信 心 (saddho)、5. 有 樂 欲 (chandiko)、6. 有 慧 (paññavā)。A.5.202./III,248. 說 「 聞 法 之 五 利 」..assutaṁ suṇāti( 聞 所 未 聞 ),sutaṁ pariyodāpeti( 淨 其 已 聞 ),kaṅkhaṁ vitarati( 斷 其 所 惑 ), diṭṭhiṁ ujuṁ karoti( 正 直 其 見 ), cittamassa pasīdati( 令 心 歡 喜 )。Okkamana,【 中 】 掉 入 , 進 入 (entering into, approaching, reaching)。Okkamanta, okkamamāna,【 現 分 】 進 入 , 掉 入 。Okkamma,【 獨 】 避 開 了 一 邊 。Okkhā,【 陰 】 釜 。SA.20.4./II,224...okkhāsatanti mahāmukha-ukkhalīnaṁ sataṁ.( 百 釜 .. 一 百 個 大 口 之 鍋 。)Okkhāyati (ava+khāyati= 梵 kṣeti


Odakantika,【 中 】 水 的 附 近 (neighbourhood of the water, a place near the water)。【 形 】 以 水 爲 最 後 的 洗 身 。odakantikatā,【 陰 】(abstr.) 最 後 的 淨 身 (final ablution, cleansing J.II,126.)。Odagya (der. fr. udagga),【 中 】 狂 喜 , 洋 洋 得 意 (exultation, elation)。Odana(Sk. odana),【 中 】【 陽 】 飯 (boiled (milk-)rice, gruel )。nāḷikodana, 管 子 飯 。tilodana,【 陽 】 芝 麻 飯 。kummāsa,酸 粥 (sour milk)。Sīhahanurañño( 獅 子 顎 王 ) 的 五 子 :Suddhodano( 淨 飯 王 , 釋 迦 牟 尼 佛 之 父 ), Sukkodano( 白 飯 王 ),Sakkodano( 釋 迦 飯 王 ), Dhotodano( 純 飯 王 , 古 譯 : 斛 飯 王 ), Amitodano( 無 量 飯 王 , 古 譯 : 甘 露 飯 王 ). ( 見 :《 中 部 》Mūlapaṇṇāsa-aṭṭhakathā,pg.1.366;《 律 部 》Pācityādiyojanā,pg.98.;《 律 部 》Sāratthadīpanī-ṭīkā(tatiyo bhāgo)pg.3.78)。Suttanipāta-aṭṭhakathā, (CS:p.2.89) 的 順 序 不 同 :Suddhodano, Amitodano, Dhotodano, Sakkodano,Sukkodano.Odanakummāsūpacaya, 飯 (odana) 粥 (kummāsa) 所 積 聚 (upacaya)(a heap of boiled rice and sour milk, of the body)。Odanika,【 陽 】 廚 子 , 飯 頭 (a cook)。Odaniya (


Oropita, (Oropeti 的 【 過 分 】) 拿 下 , 放 低 , 擱 置 。Oropeti (ava+rup+e), 拿 下 , 放 低 , 擱 置 。oropesi,【 過 】。oropenta, oropayamāna,【 現 分 】。Oropetvā,Oropiya, (Oropeti 的 【 獨 】), 放 低 了 , 擱 置 了 。Orohana,【 中 】 降 落 。 參 考 Oruhana。Orohati, 降 落 , 下 來 。 參 考 Oruhati。Olaggeti (ava+lag+e), 垂 下 , 使 粘 住 。olaggesi,【 過 】。olaggita,【 過 分 】。Olamba, olambaka,【 形 】 垂 下 的 。【 中 】 支 援 , 重 荷 。Olambati (ava+lab+ṁ-a), 垂 下 , 被 擱 在 , 吊 。olambi,【 過 】。olamblta,【 過 分 】。Olambana,【 中 】 吊 。Olambamāna,【 現 分 】 吊 著 。Olambiya, Olambitvā,【 獨 】 吊 了 , 吊 下 。Oḷāra, at PvA.110 is with v. l. BB to be read uḷāra.Oḷārika(< uḷāra),【 形 】 毛 重 的 , 粗 糙 的 , 充 足 的 (gross, coarse, material, ample)。Vbh.2...5.Tattha katamaṁ rūpaṁoḷārikaṁ? Cakkhāyatanaṁ …pe… phoṭṭhabbāyatanaṁ--idaṁ vuccati rūpaṁ oḷārikaṁ.( 在 此 , 什 麼 是 ‘ 粗 色 ’? 眼處 ( 眼 淨 色 )、 耳 處 ( 耳 淨 色 )、 鼻 處 ( 鼻 淨 色 )、 舌 處 ( 舌 淨 色 )、 身 處 ( 身 淨 色 )、 觸 色 ( 地 、 火 、 風 )、 顏 色 、 聲 、香 、 味 , 這 稱 為 粗 色 。) Tattha katamaṁ rūpaṁ sukhumaṁ? Itthindriyaṁ …pe… kabaḷīkāro (kabaḷiṁkāro)āhāro--idaṁ vuccati rūpaṁ sukhumaṁ.( 在 此 , 什 麼 是 ‘ 細 色 ’? 女 根 色 、 男 根 色 、 心 色 、 命 根 色 、 食 色 、 水 、限 界 色 、 身 表 色 、 語 表 色 、 色 輕 快 性 、 色 柔 軟 性 、 色 適 應 性 、 色 積 聚 、 色 相 續 性 、 色 老 性 、 色 無 常 性 ,這 稱 為 細 色 。)Olikhati (ava+likh 抓 +a), 刮 掉 , 梳 髮 , 編 織 。olikhi,【 過 】。Olikhiya, Olikhitvā,【 獨 】 梳 了 髮 , 刮 掉 了 。Oligalla,【 陽 】 污 水 坑 。Olīna, (olīyati 的 【 過 分 】), 已 偷 懶 , 已 不 活 躍 。Olīyati (ava+lī 執 著 +ya), 困 住 (to stick), 牢 記 (stick fast), 黏 住 (adhere、cling to)。olīyi,【 過 】。Olīyanā,【 陰 】 偷 懶 , 醉 心 。Olīyamāna,【 現 分 】 落 在 後 面 。Olugga (olujjati 的 【 過 分 】), 已 跌 碎 , 已 腐 爛 。Olujjati, 跌 碎 , 腐 爛 。Olubbha,【 獨 】 倚 靠 , 堅 持 。Olokana,【 中 】 看 著 。olokanaka,【 中 】 窗 戶 。Olokiya, oloketvā, (Oloketi 的 【 獨 】)。Olokanaka (< oloketi) ),【 形 】【 中 】 窗 (window)。Oloketi, voloketi, (ava+lok 見 +e;BSk. avalokayati or apaloketi), 看 著 , 檢 查 (to look at, to look down or over to, toexamine, contemplate, inspect, consider)。olokesi,【 過 】。olokita,【 過 分 】。Oloketuṁ,【 不 】 要 去 看 。Olokenta, Olokayamāna,【 現 分 】 看 著 。Ovajjamāna,【 現 分 】 被 勸 告 , 被 訓 誡 , 被 警 告 。Ovaṭṭikā,【 陰 】 腰 帶 ,( 有 腰 帶 的 ) 小 袋 。Ovadati (ava+vad 說 +a), 忠 告 , 勸 告 。ovadi,【 過 】。ovadita,【 過 分 】。Ovadana,【 中 】 勸 告 。Ovadanta, ovadamāna,【 現 分 】 勸 誡 , 勸 告 。Ovaditabba,【 義 】 應 該 勸 告 。Ovaditvā, ovadiya,【 獨 】 勸 誡 了 , 勸 告 了 。Ovaraka,【 陽 】 內 室 。Ovariya, ovariyāna, (ovarati 的 【 獨 】), 抑 制 , 防 止 。Ovassati (ava+vas 住 +a), 下 雨 。ovassi,【 過 】。ovaṭṭha,【 過 分 】。Ovassāpeti (ovassati 的 【 使 】), 用 雨 淋 濕 。ovassāpesi,【 過 】。Ovahati (o + vahati), 攜 帶 (carry down)。pass. ovuyhati It.114 (ind. & pot. ovuyheyya)。138


Ovāda,【 陽 】 忠 告 , 教 誡 ( 教 導 還 沒 發 生 的 事 ..「 要 這 樣 做 , 不 要 這 樣 做 。」 若 是 之 後 反 復 的 教 導 爲 教 授(anusāsani))(advice, instruction, admonition, exhortation)。ovādaka, ovādāyaka,【 形 】 勸 告 人 , 勸 誡 者 。ovādakkhama,【 形 】 易 勸 的 。Ovādaka (fr. ovāda; cp. BSk. avavādaka),【 形 】【 中 】 忠 告 , 忠 告 者 (admonishing (act.) or being admonished (pass.);giving or taking advice; a spiritual instructor or adviser)。anovādaka, 不 接 受 忠 告 者 (one who cannot or does notwant to be advised, incorrigible)。Ovādin (fr. ovāda),【 形 】【 中 】 忠 告 (= ovādaka)。Ovijjhati (ava + vyadh), 刺 穿 (to pierce through Vism.304.)。ovijjhitvā, 【 獨 】。Ovuta, ophuṭa (ava+vuta,apāruta),【 形 】 覆 障 的 (covered, obstructed)。【 過 分 】 已 覆 障 。Ovuyhati (pass. of ovahati), 被 帶 下 (to be carried down (a river))。Osakkati, 退 後 ( to draw back, move back D.I,230; J.IV,348 (for apavattati C.); V,295 (an-osakkitvā)。Osajjati (o + sṛj), 排 泄 (to emit, evacuate PvA.268 (vaccaṁ excrement, + ohanati)。pp. osaṭṭha.Osakkati (ava+sakk+a) (fr. P. sakk = *Sk. ṣvaṣk, cp. Māgadhī osakkai; but sometimes confused with sṛp, cp. P.osappati & Sk. apasarpati), 倒 退 , 落 在 後 面 , 撤 退 (having withdrawn to (Acc.), gone to or into, undergone,visited)。osakki,【 過 】。Osakkanā,【 陰 】 倒 退 , 落 在 後 面 。Osakkita, (osakkati 的 【 過 分 】) 倒 退 , 落 在 後 面 , 撤 退 。Osakkitvā, osakkiya,【 獨 】 撤 退 了 , 移 過 一 邊 。Osaṭa, (osarati 的 【 過 分 】) 已 流 動 , 已 離 開 , 已 後 退 。Osaṇheti (o + saṇheti, denom. fr. saṇha) 使 光 滑 (to make smooth, to smooth out, comb or brush down (hair))。Osadha(Vedic auṣadha),【 中 】 藥 。arabbamosadha (arabba-m-osadha), 森 林 裡 的 藥 。Osadhi【 中 】, osadhī,【 陰 】 藥 草 (herbs or other ingredients)。Osadhitārakā (osadhi 藥 +tārakā 星 )【 陰 】 晨 星 (Venus 金 星 , 清 晨 東 方 最 明 亮 的 星 星 , 亮 度 -4.4 等 )、 藥 星 ( 水 野 弘元 譯 : 太 白 星 )。M.79./II,34...“Yvāyaṁ, bhante, rattiyā paccūsasamayaṁ viddhe vigatavalāhake deveosadhitārakā-- ayaṁ imesaṁ ubhinnaṁ vaṇṇānaṁ abhikkantataro ca paṇītataro cā”ti. ( 世 尊 ! 這 離 夜 晚 破 曉 時 , 皎明 無 雲 天 空 的 太 白 星 , 在 這 兩 者 ( 與 闇 夜 之 大 火 聚 相 比 ) 色 光 中 為 更 美 妙 、 更 微 妙 。」)Osaraṇa(< avasarati),【 中 】1. 進 入 (return to, going into (Acc.) visiting)。2. 抽 離 (withdrawal, distraction, drawing ormoving away, heresy)Osarati (ava(=o)+sar( 梵 sṛ) 動 轉 +a), 流 動 , 離 開 , 後 退 (to flow, to go away, to recede to, to visit)。pp. osaṭa. see alsoavasarati.Osāna(< osāpeti),【 中 】 結 束 , 停 , 結 論 (stopping, ceasing; end, finish, conclusion)。Osāraṇā,【 陰 】1. 使 復 原 ,2. 擁 擠 。Osāreti (ava+sar( 梵 sṛ) 動 轉 +e), 恢 復 , 復 權 , 解 釋 。osāresi,【 過 】。osārita,【 過 分 】。osāretvā,【 獨 】。Osiñcati (ava+sic 傾 倒 +ṁ-a), 倒 下 , 灑 。osiñci,【 過 】。osiñcanta,【 現 分 】。Osiñciya, osiñcitvā,【 獨 】 倒 下 了 , 灑 了 。Ositta, (osiñcati 的 【 過 分 】) 倒 下 , 灑 。Osīdati (ava+sid( 梵 sad)+a), 下 沉 。osīdi,【 過 】。osīdamāna,【 現 分 】。Osīdana(


ohacca, ūhacca, 【 獨 】。imper. ohara(= ohārehi PvA.95), 【 命 】。Caus. I. ohāreti (see avahārati); Caus. II. oharāpeti,【 使 】。Ohāya, (ojahāti 的 【 獨 】), 遺 棄 , 放 棄 。Ohāraṇa(< oharati),【 中 】 移 掉 , 離 開 正 道 ( lit. “taking away”, leading astray, side-track, deviating path)。DhA.v.56.CS:pg.1.156...‘rajoharaṇaṁ rajoharaṇan’ti( 去 除 污 垢 , 去 除 污 垢 )( 佛 陀 教 導 周 利 槃 特 除 染 的 方 法 )。Cp.avaharaṇa.Ohita, (oharati 的 【 過 分 】), 已 藏 , 已 置 下 , 已 卸 。ohitasota, 傾 聽 。Ohīna (ohīyati 的 【 過 分 】), 已 遺 留 。Ohīyaka,【 形 】 逗 留 者 , 被 遺 留 的 人 。Ohīyati (ava+hi+ya), 留 下 來 , 逗 留 。ohīyi,【 過 】。ohīyitvā,【 獨 】。opt. ohiyeyya。Ohīyana,【 中 】 留 下 來 。Ohīyamāna,【 現 分 】 落 在 後 面 。140


KK,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一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清 音 的 g。Ka ( 從 【 疑 代 】kiṁ), 誰 , 什 麽 , 哪 個 。【 陽 】: 單 . 主 .ko; 複 . 主 ke; 單 . 賓 .kaṁ; 複 . 賓 .ke; 單 . 具 .kena; 複 . 具 .kehi、kebhi; 單 . 離 .kasmā、kamhā; 複 . 離 .kehi、kebhi; 單 . 與 .、 屬 .kassa、kissa; 複 . 與 .、 屬 .kesaṁ、kesānaṁ; 單 .處 .kasmiṁ、kamhi(、kismiṁ、kimhi); 複 . 處 .kesu。【 陰 】: 單 . 主 kā; 複 . 主 .kā、kāyo; 單 . 賓 .kaṁ; 複 . 賓 .kā、kāyo; 單 . 具 .kāya; 複 . 具 .kāhi、kābhi; 單 . 離 kāya; 複 . 離 .kāhi、kābhi; 單 . 與 .、 屬 .kāya、kassā; 複 . 與 .、 屬 .kāsaṁ、kāsānaṁ; 單 . 處 .kassā、kāyaṁ、kassaṁ; 複 . 處 .kāsu。【 中 】: 單 . 主 .kiṁ; 複 . 主 .kāni; 單 . 賓 .kiṁ; 複 .賓 .kāni。Taṁ kissa hetu? 什 麼 原 因 呢 ?( 所 以 者 何 ?)-ka, -ika, 名 、 形 、 數 詞 等 變 成 形 容 詞 所 附 上 的 字 尾 , 母 音 要 做 重 音 變 化 。 另 有 附 上 -ya, -iya。Kaṁsa(cp. Sk. kaṁsa), 銅 , 青 銅 , 銅 貨 幣 , 銅 鑼 , 鍮 。kaṁsakūṭa, 偽 貨 幣 。kaṁsathāla, 銅 皿 。kaṁsapāti, 銅鉢 。Kakaca(onomat. to sound root kṛ, cp. note on gala; Sk. krakaca),【 陽 】 鋸 子 (a saw)。kakacūpama, kakacovāda, 鋸 子的 譬 喻 。kakacakhaṇḍa, 鋸 木 屑 (fragment or bit of saw)。kakacadanta, 齒 鋸 (tooth of a saw, DA.I,37(kakaca-danta-pantiyaṁ kīḷamāna)) 。Kakaṇṭaka, the chameleon J.I.442, 487; II.63; VI.346; VvA.258.Kakaṇṭaka,【 陽 】 變 色 龍 (chameleon)。Kaku,【 陽 】 山 峰 , 頂 點 , 突 出 的 角 落 (a peak, summit, projecting corner)。Kakuṭa, 鳩 , 鴿 子 (a dove, pigeon)。kakuṭapāda,【 陽 】 鳩 腳 (dove-footed; i. e. having beautiful feet. DhA.I,119) 。kakuṭapādī,【 陰 】 鳩 腳 (J.II.93; DhA.I,119; Miln.169.)。Kakudha(cp. Sk. kakuda, and kaku above),【 陽 】( 公 牛 的 ) 駝 峰 , 雞 冠 , 阿 見 ( 産 於 熱 帶 亞 洲 的 欖 仁 樹 屬 , 參 考Ajjuna)。kakudhabhaṇḍa 【 中 】 皇 室 的 國 旗 , 王 位 的 五 個 標 誌 ( 如 王 冠 、 寶 劍 、 華 蓋 、 拖 鞋 和 犛 牛 尾 拂 )。Kakka,【 中 】 漿 糊 , 多 油 物 質 的 沉 澱 物 。Kakkaṭa, kakkaṭaka( 希 臘 文 karkinos),【 陽 】 螃 蟹 (a crab; 台 語 : 蟳 cim 5 )。kakkaṭayanta,【 中 】 爲 紮 牢 著 牆 而 一 端有 鈎 的 梯 。Kakkasa,【 形 】 粗 糙 的 (roughness)。Kakkārika, Kakkāruka(< karkaru),【 陰 】 黃 瓜 類 (cucumber)。Kakkhaḷa(kakkhaṭa, cp. Sk. karkara=P. kakkaṭaka),【 形 】1. 粗 糙 的 , 硬 的 (rough, hard, harsh)。2. 殘 酷 的 ( cruel, fierce,pitiless)。kakkhaḷatā,【 陰 】 粗 糙 的 事 物 , 堅 硬 。kakh( 梵 kāṅkṣ), 【 字 根 I.】 欲 (desire)。Kaṅka,【 陽 】 蒼 鷺 (heron)。Kaṅkaṇa,【 中 】 手 鐲 (bracelet)。kaṅkh ( 梵 kāṅkṣ),【 字 根 I.】 懷 疑 (to doubt)。Kaṅkhati (kaṅkh+ṁ-a)(cp. Sk. kāṅkṣā), 懷 疑 , 拿 不 準 。kaṅkhi,【 過 】。Kaṅkhanā,Kaṅkhā,Kaṅkhāyanā,【 陰 】 疑 惑 , 不 確 定 。《 名 色 差 別 論 》(Nāmarūpaparicchedo,ch.2.#119.):「 疑惑 為 疑 , 沒 有 結 論 為 ‘ 相 ’, 沒 有 一 個 把 握 為 ‘ 作 用 ’, 沒 有 抓 住 依 止 處 ( 為 現 起 )。」(Kaṅkhāyanā vicikicchā,asanniṭṭhānalakkhaṇā; anekagāhanarasā, appatiṭṭhāti gayhati.) S.12.20...‘ 1 Ahosiṁ nu kho ahaṁ atītamaddhānaṁ( 1過 去 世 我 存 在 嗎 ?), 2 nanu kho ahosiṁ atītamaddhānaṁ( 2 過 去 世 我 不 存 在 嗎 ?), 3 kiṁ nu kho ahosiṁatītamaddhānaṁ( 3 過 去 世 我 是 什 麼 ?), 4 kathaṁ nu kho ahosiṁ atītamaddhānaṁ ( 4 過 去 世 我 如 何 ?), 5 kiṁ hutvākiṁ ahosiṁ nu kho ahaṁ atītamaddhānan’ti( 5 過 去 世 我 從 什 麼 成 為 什 麼 ?); aparantaṁ vā upadhāvissati—‘ 6 Bhavissāmi nu kho ahaṁ anāgatamaddhānaṁ, 7 nanu kho bhavissāmi anāgatamaddhānaṁ( 想 未 來 : 6 未 來 世 我 將存 在 嗎 ? 7 未 來 世 我 將 不 存 在 嗎 ?) 8 kiṁ nu kho bhavissāmi anāgatamaddhānaṁ( 8 未 來 世 我 將 存 在 什 麼 嗎 ?),9 kathaṁ nu kho bhavissāmi anāgatamaddhānaṁ ( 9 未 來 世 我 將 如 何 存 在 ?) 10 kiṁ hutvā kiṁ bhavissāmi nu khoahaṁ anāgatamaddhānan’ti( 10 未 來 世 我 將 從 什 麼 成 為 什 麼 ?); etarahi vā paccuppannaṁ addhānaṁ ajjhattaṁ141


kathaṁkathī bhavissati( 於 今 現 世 內 心 將 有 疑 問 :)-- ‘ 11 Ahaṁ nu khosmi( 11 我 存 在 嗎 ?), 12 no nu khosmi( 12 我 不 存在 嗎 ?), 13 kiṁ nu khosmi( 13 什 麼 是 我 ?), 14 kathaṁ nu khosmi( 14 怎 樣 是 我 ?), 15 ayaṁ nu kho satto kuto āgato( 15 這眾 生 (= 我 ) 來 自 哪 裡 ?), 16 so kuhiṁ gamissatī’ti--netaṁ ṭhānaṁ vijjati ( 16 他 將 去 哪 裡 ?) 此 ( 懷 疑 ) 事 不 可 能 (= 無 有是 處 , 或 這 個 立 足 點 不 存 在 ))。Kaṅkhamāna, Kaṅkhī(Kaṅkhin) (Sk. kāṅkṣin)【 形 】( 意 見 等 ) 動 搖 的 , 有 疑 心 的 人 , 猶 豫 不 決 的 人 。Kaṅkhanīya, kaṅkhitabba,【 義 】 應 該 懷 疑 。Kaṅkhāṭhāniya,Kaṅkhāṭṭhāniya, 懷 疑 。Kaṅkhāvitaraṇa, 解 疑 。Kaṅkhā-vitaraṇī,【 陰 】《 渡 脫 疑 惑 注 釋 》,Pātimokkha 的 註 解 書 。Kaṅkhita, (kaṅkhati 的 【 過 分 】) 懷 疑 。Kaṅkhiya, kaṅkhitvā,【 獨 】 懷 疑 了 。Kaṅgu,【 陰 】 稷 ( 種 子 )(millet)。kac,【 字 根 III.】 發 光 (to shine)。Kacavara,【 陽 】1. 塵 埃 , 塵 土 (sweepings, dust, rubbish)。2. 破 布 (rags, old clothes SA 283 (=pilotikā))。Kacci, Kaccid (Sk. kaccid=kad+cid, see kad°),【 形 】 疑 問 代 詞 ( 常 有 nu, nu kho( 或 許 ) 虛 詞 相 隨 )。Kaccha 1 (cp. Sk. kaccha),【 陽 】【 中 】1. 沼 澤 地 (marshy land, marshes)。2. 長 草 、 蘆 葦 (long grass, reed)。SA.2.12./I,109...Kaccheti pabbatakacchepi nadīkacchepi.( 蘆 葦 .. 山 蘆 葦 , 河 濱 蘆 葦 。)Kaccha 2 , 箭 (an arrow (made of reed))。kacchantara,【 中 】 腋 窩 之 下 , 王 宮 內 部 。kacchapuṭa,【 陽 】 叫 賣 小 販 。【 形 】挑 擔 子 的 人 。Kaccha 3 , (ger. of kath) 適 合 說 ( fit to be spoken)。akaccha,【 反 】。Kacchaka,【 陽 】 無 花 果 樹 (figtree)。 音 譯 : 揵 遮 耶 。Kacchapa(Sk. kacchapa, dial. fr. *kaśyapa, orig. Ep of kumma, like magga of paṭipadā),【 陽 】 龜 (a tortoise, turtle)。kāṇokacchapo, 盲 龜 。Śatapañcāśatka( 一 百 五 十 讚 佛 頌 ), v.5...Mahārṇavayugacchidrakūrmagrīvārpaṇopamam ( 譬 如ㄔ巨 海 內 , 盲 龜 遇 楂 穴 )。「 楂 ㄚˊ」.. 水 中 浮 木 。Kacchā(cp. Sk. kakṣā),【 陰 】 纏 腰 布 , 遮 羞 布 , 修 飾 象 的 帶 。kacchābandhana,【 中 】 纏 著 腰 帶 , 圍 著 遮 羞 布 。Kacchu(cp. Sk. kacchu),【 陰 】1. 倒 鈎 毛 黧 豆 (Carpopogon pruriens 其 果 實 能 使 人 發 癢 , 見 Kapikacchu)。2. 癢 , 結疤 (itch, scab, a cutaneous disease)。kacchuyā khajjati, 為 癢 所 食 ( “to be eaten by itch”)。Kajjala(Sk. kajjala, dial. fr. kad+jala, from jalati, jval, orig. burning badly or dimly, a dirty burn),【 中 】 煤 煙 , 煙 灰(lamp-black or soot, used as a collyrium)。Kañcana( 梵 kāñeana),【 中 】 黃 金 (‘ 黃 金 ’ 另 有 :jātarūpa,【 中 】。siṅgī,【 中 】。suvaṇṇa,【 中 】。)。kañcanavaṇṇa,【 形 】 金 色 。kañcanagghika, kañcanagghiya, kañcanāveḷā, 金 色 的 花 圈 (a golden garland)。kañcanakadalikkhaṇḍa,一 串 ( 台 語 : 一 芘 ) 香 蕉 (bunch of bananas)。kañcanathūpa, 鍍 金 的 塔 (a gilt stupa)。kañcanapatimā, kañcanarūpa,鍍 金 的 或 金 的 塑 像 (a gilt or golden image or statue)。kañcanasūci, 金 色 的 髮 夾 (a gold pin, a hair-pin of gold)。Kañcuka(from kañc (kac) to bind, Sk. kañcuka),【 陽 】 夾 克 , 外 套 , 甲 胄 , 蛻 的 蛇 皮 。Kañjika, kañjiya(Sk. kāñjika),【 中 】 酸 粥 (sour rice-gruel)。Kaññā,【 陰 】 女 孩 , 年 輕 未 婚 女 子 (a young (unmarried) woman, maiden, girl)。Kaṭa,【 陽 】 墊 , 頰 ( 台 語 : 喙 ( 卑 頁 )chui 3 phue 2 )。kaṭasāra,【 陽 】 莖 梗 製 的 墊 。Kaṭa, (= kata), karoti 的 【 過 分 】 已 做 。Kaṭaka,【 陽 】【 中 】1. 圓 圈 , 手 鐲 (anything circular, a ring, a wheel ; a bracelet),2. 岩 洞 。Kaṭacchu,【 陽 】 匙 (a ladle, a spoon)。kaṭacchumatta,【 形 】 一 匙 量 的 。Kaṭasī,【 陰 】 墓 地 (a cemetery)。Kaṭāha(Sk. kaṭāha),【 陽 】【 中 】 容 器 , 大 鍋 , 堅 果 殼 。Kaṭi(=Kaṭa),【 陰 】 臀 部 , 腰 部 。kaṭaṭṭhika, 臀 骨 。Kaṭuka,【 形 】 強 烈 的 , 劇 烈 的 , 痛 苦 的 , 苦 痛 的 ,【 中 】 苦 痛 。kaṭukatta,【 中 】 苦 痛 , 激 烈 , 辛 味 。kaṭukabhaṇḍa,【 中 】 調 味 品 。kaṭukapphala,【 形 】 苦 果 , 有 痛 苦 的 效 果 。【 中 】 芬 芳 植 物 的 種 子 。kaṭukavipāka,【 形 】 苦 報 ,有 痛 苦 的 結 果 。142


Kaṭuviya,【 形 】 吐 出 的 、 不 潔 的 。Kaṭuviyakata,【 形 】 污 染 。Kaṭṭha 1 (Sk. kṛṣṭa, pp. of kasati, cp. kiṭṭha), 耕 耘 (ploughed, tilled)。akaṭṭha, 未 耕 耘 (untilled, unprepared)。sukaṭṭha, 善耕 耘 (well-ploughed)。Kaṭṭha- 2 (Sk. kaṣṭa), 【 形 】 壞 的 , 沒 有 價 值 的 (bad, useless. Only in cpds.; perhaps also in pakaṭṭhaka.)。kaṭṭhaṅga, 沒有 價 值 的 (pithless, sapless, of no value (of trees) )。kaṭṭhamukha, 一 種 蛇 (a kind of snake DhsA.300. )。Kaṭṭha 3 (Brh. Kāṣṭha),【 中 】 木 材 (a piece of wood, esp. a stick used as fuel, chips, firewood)。kaṭṭhatthara,【 中 】 木床 , 以 小 枝 製 成 的 墊 。kaṭṭhamaya,【 形 】 木 製 的 。kaṭṭhakaṭhala, 【 中 】 陶 器 的 破 片 。kaṭṭhatiṇa, 草 木 (PvA.256.)。S.48.39./V,213. .. “Seyyathāpi, bhikkhave, dvinnaṁ kaṭṭhānaṁ saṅghaṭṭanasamodhānā usmā jāyati, tejoabhinibbattati; tesaṁyeva kaṭṭhānaṁ nānābhāvāvinikkhepā yā tajjā usmā sā nirujjhati sā vūpasammati.”( 諸 比丘 ! 譬 如 以 二 木 互 相 摩 擦 , 生 熱 , 出 火 ; 將 那 木 頭 分 離 , 對 於 這 個 的 熱 , 它 就 滅 , 它 就 止 息 。) 對 於 樂 、 苦 、喜 、 憂 、 捨 諸 感 受 , 都 是 保 持 著 冷 靜 的 觀 察 , 觀 它 生 , 觀 它 滅 。Kaṭṭhaka,【 陽 】 竹 子 。Kaṭṭhissa,【 中 】 鑲 珠 寶 的 絲 被 單 。Kaṭhala,【 中 】 陶 器 的 破 片 。Kaṭhina(Sk. kaṭhina & kaṭhora),【 形 】 粗 糙 的 , 硬 的 , 僵 硬 的 。【 中 】 迦 絺 那 衣 。kaṭhinatthāra,【 陽 】 奉 獻 迦 絺 那袈 裟 。kaṭhinuddhāra,【 陽 】 取 消 迦 絺 那 利 益 。kaḍḍh,【 字 根 I.】 拖 拉 (to drag)。Kaḍḍhati (kaḍḍh+a), 拖 拉 , 拉 。kaḍḍhi,【 過 】。kaḍḍhita,【 過 分 】。kaḍḍhanta,【 現 分 】。Kaḍḍhana,【 中 】 拉 , 拖 拉 , 吸 。Kaṇa,【 陽 】 穀 殼 和 米 粒 之 間 的 細 粉 末 , 碎 米 。Kaṇaya,【 陽 】 一 種 矛 , 矮 矛 。Kaṇavīra,【 陽 】( 植 ) 夾 竹 桃 ( 見 Karavīra)。Kaṇājaka,【 中 】 碎 米 粥 。Kaṇikāra,【 陽 】 翅 子 樹 (Pterospermum Acerifolium) 印 度 的 一 種 材 用 喬 木 , 木 材 淡 紅 色 , 花 金 色 , 硬 重 適 中 , 大都 用 作 地 板 。Kaṇiṭṭha, kaṇiya(


Kaṇṇa ( 梵 karṇa),【 中 】 耳 朵 , 角 , 角 落 , 衣 服 的 邊 緣 。kaṇṇakaṭuka,【 形 】 難 聽 的 , 刺 耳 。kaṇṇagūtha, kaṇṇamala,【 中 】 耳 垢 。kaṇṇacchidda,【 中 】 耳 孔 。kaṇṇaccbinna,【 形 】 被 割 掉 耳 朵 的 人 。kaṇṇajappaka,【 形 】 耳 語 的 人 。kaṇṇajappana,【 中 】 耳 語 。kaṇṇajalūkā,【 陰 】 小 蜈 蚣 。kaṇṇabila,【 中 】 耳 孔 。kaṇṇabhūsā,【 陰 】 耳 環 , 耳朵 的 裝 飾 品 。kaṇṇamūla,【 中 】 耳 根 。kaṇṇavalli,【 陰 】 耳 垂 。kaṇṇavijjhana,【 中 】 耳 朵 的 穿 孔 。kaṇṇaveṭhana,【 中 】 耳 朵 的 某 種 裝 飾 品 。kaṇṇasakkhalikā,【 陰 】 外 耳 。kaṇṇasota,【 中 】 耳 邊 。kaṇṇasukha,【 形 】 悅 耳 的 。kaṇṇasūla,【 中 】 耳 痛 , 耳 疼 。Kaṇṇadhāra,【 陽 】( 容 器 的 ) 杯 耳 。Kaṇṇikā,【 陰 】 果 皮 , 束 , 捆 , 劄 , 屋 頂 , 耳 朵 的 裝 飾 品 。kaṇṇikāmaṇḍala,【 中 】 屋 頂 的 椽 桷 。kaṇṇikābaddha,【 形 】 綁 成 束 的 。Kaṇha,【 形 】 黑 ( 金 文 ‘ 黑 ’, 像 人 掉 入 黑 田 ( 黑 色 沼 澤 地 , 如 .. 柏 油 ), 滿 身 沾 黑 ,「 金 文 」 下 載 自 ..http://www.sinica.edu.tw/~cdp/), 暗 , 邪 惡 , 黑 傢 伙 ( 摩 羅 的 別 稱 )。【 陽 】 黑 色 , 毘 瑟 挐 (Vishṇu 印 度 教 主 神 之一 , 守 護 之 神 )。kaṇhapakkha,【 陽 】 黑 半 月 , 虧 月 ( 農 曆 十 六 日 至 廿 九 日 或 三 十 日 )。kaṇhavattanī,【 陽 】 火 。kaṇhavipāka,【 形 】 邪 業 的 報 應 , 邪 惡 的 結 果 。kaṇhasappa,【 陽 】 黑 毒 蛇 。kammaṁ kaṇhaṁ, 業 黑 , 黑 業 ,即 邪 業 。【 反 】kammaṁ sukkaṁ 業 白 , 白 業 , 即 正 業 。kammaṁ kaṇhasukkaṁ, 黑 白 業 。Kaṇhasukkasappaṭibhāgaṁ, 黑 白 兼 備 。kammaṁ akaṇha-asukkaṁ akaṇha-asukkavipākaṁ, 非 黑 非 白 業 非 黑 白 果 報 。《 增 支 部 》(A.4.232./II,232.):「 比 丘 ! 又 , 云 何 是 非 黑 非 白 業 非 黑 白 果 報 (kammaṁ akaṇha-asukkaṁakaṇha-asukkavipākaṁ), 是 能 盡 諸 業 之 業 者 耶 ? 諸 比 丘 ! 此 中 , 若 黑 業 黑 報 , 若 斷 思 ; 若 白 業 白 報 , 若 斷 思 ;若 黑 白 業 黑 白 報 , 若 斷 思 者 。 諸 比 丘 ! 是 非 黑 非 白 業 非 黑 白 報 , 能 名 盡 諸 業 。」(cf.《 舍 利 弗 阿 毘 曇 論 》 第 七 ,T28.582~28.583) 《 增 支 部 注 》(AA.4.232.;CS:p.2.391.):Pahānāya yā cetanāti ettha vivaṭṭagāminī maggacetanāveditabbā.( 斷 思 : 此 處 感 知 ( 斷 ) 導 致 輪 迴 的 ‘ 道 ’ 思 。)《 增 支 部 疏 》(AA.4.232.):Yā cetanāti yāapacayagāminicetanā.( 若 斷 思 : 若 再 生 的 毀 滅 之 思 。) ‘ 道 ’ 思 : 是 指 ‘ 道 ’ 心 (maggacitta)。《 大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經 》卷 第 三 百 八 十 三 (T6.979.3 ~ 980.1)..「 非 黑 非 白 法 , 感 非 黑 非 白 異 熟 , 所 謂 預 流 果 , 或 一 來 果 , 或 不 還 果 , 或阿 羅 漢 果 , 或 獨 覺 菩 提 , 或 復 無 上 正 等 菩 提 。」(cf. T7.383.1.、729.2)kat,【 字 根 II.】 切 , 割 剪 (to cut)。Kata(=Kaṭa), (karoti 的 【 過 分 】), 已 做 , 已 製 造 , 已 做 完 , 已 實 現 。katakamma,【 形 】 熟 練 的 , 業 , 已 做 了 自 己的 工 作 。katakalyāṇa,【 形 】 做 善 事 的 人 。Katakicca(< kata-kicca < kar, karoti。kata, pp. 已 被 作 ;kicca,fpp. 應作 之 務 ( 應 斷 之 染 、 應 證 之 智 )),【 形 】 已 運 行 義 務 。katañjalī,【 形 】 合 十 。katapaṭisanthāra,【 形 】 善 待 遇 。kataparicaya,【 形 】 熟 練 的 , 熟 悉 的 。katapātarāsa,【 形 】 吃 了 早 餐 。katapuñña,【 形 】 種 福 , 造 福 。katapuññatā,【 陰 】 種福 的 事 實 。katapubba,【 形 】 往 昔 已 做 的 。Katabhattakicca(=bhattakiccaṁ katvā),【 形 】 用 過 餐 的 。katabhāva,【 陽 】 做 了 的 事 實 。katavedī,【 形 】 感 謝 的 。kataveditā,【 陰 】 報 恩 , 感 恩 。katasakkāra, katasaṅgaha,【 形 】 受款 待 的 人 。katasaṅketa,【 中 】 約 會 , 預 先 告 示 。katasikkha,【 形 】 熟 練 的 人 。katanuggaha,【 形 】 被 協 助 的 。katadhikāra, katabhinīhāra, katabhinivesa,【 形 】 已 決 意 或 熱 望 的 人 。kataparādha,【 形 】 有 罪 的 , 違 反 者 。katabhiseka,【 形 】 施 以 塗 油 禮 , 供 神 用 的 。katākataṁ, 已 作 和 未 作 (what has been done & left undone)。katāni akatāni ca,已 作 和 未 作 (deeds done & not done)。Kataññū(cp. Sk. kṛtajña),【 形 】 感 恩 的 , 親 切 的 , 知 恩 (lit. knowing, i. e. acknowledging what has been done (to one))( 台語 : 食 水 知 水 頭 ciah 8 cui 2 cai cui 2 thau 5 , 知 恩 報 本 ti un po 3 pun 2 )。kataññuta,【 陰 】 感 恩 。akataññuta,【 陰 】 不知 感 恩 (ungrateful)。akata-ññu, 知 無 作 的 (knowing the Uncreated, i. e. knowing Nibbāna)。akataññu-rūpa(&akataññusambhava), 不 知 感 恩 的 本 性 (of ungrateful nature)。Kataññutā (abstr.


Katamatte,【 處 】 一 旦 做 完 一 些 事 物 。Katara,【 形 】 哪 一 個 ( 二 中 之 一 )。Kati,【 疑 綴 】 多 少 , 幾 多 。kativassa,【 形 】 幾 年 , 幾 歲 ? katividha,【 形 】 幾 種 ?Katikā,【 陰 】 會 話 , 交 談 , 協 定 。katikāvatta,【 中 】 契 約 , 協 定 。 僧 團 規 約 (saṅghassa katikasaṇṭhānaṁ): 由 某 一寺 院 或 住 區 範 圍 內 的 僧 衆 訂 立 的 共 同 遵 守 的 規 章 、 條 例 、 細 則 。(cf. Vin.Cv.357.)Katipaya,【 形 】 一 些 。Katipāha,【 中 】 幾 天 。katipāhaṁ,【 副 】 幾 天 。Katūpakāra,【 形 】 幫 助 的 。【 陽 】 幫 忙 。Katupāsana,【 形 】 精 於 箭 術 , 靈 巧 的 。Kate (Loc. of kata)【 副 】 為 了 (for the sake of), 代 表 (on behalf of)。Katokāsa,【 形 】 被 允 許 , 准 許 的 。Kattabba,【 義 】 應 該 做 。【 中 】 責 任 , 義 務 。kattabbayuttaka,【 形 】 應 該 做 的 。kattabbattā, kattabbatā,【 陰 】 應 該做 。Kattara,【 形 】 非 常 小 的 。kattaradaṇḍa,【 陽 】kattarayaṭṭhi,【 陰 】 拐 杖 , 棒 , 桿 。kattarasuppa,【 陽 】 小 簸 箕 。Kattari, kattarikā,【 陰 】 剪 刀 (scissors), 大 剪 刀 。Kattikamāsa,【 陽 】 迦 底 迦 月 ( 月 份 名 , 於 十 月 至 十 一 月 之 間 , 農 曆 9 月 16 至 10 月 15)。Kattikā, & Kattika, (cp. Sk. kṛttikā f. pl. the Pleiades & BSk. karthika),【 陰 】 9 月 16~10 月 15(during which the fullmoon is near the constellation of Pleiades. It is the last month of the rainy season, terminating on the full moon day ofKattikā (kattika-puṇṇamā))。Kattikā,【 陰 】 昂 宿 ( 二 十 七 星 宿 之 一 )。Kattu,【 陽 】 製 造 者 , 行 爲 者 , 作 家 , 句 子 的 主 題 。kattukāma,【 形 】 樂 意 做 的 。kattukāmatā, kattukamyatā,【 陰 】想 做 。kattukamyatāchandaṁ, 想 做 之 欲 。Kattuṁ,【 不 】 要 去 做 。katth,【 字 根 I.】 稱 讚 (to praise)。Kattha,【 副 】 哪 裡 ?Katthaci,【 無 】 某 處 。Katthati (kath+a), 以 有 … 而 自 豪 , 自 誇 。katthi,【 過 】。katthita,【 過 分 】。Katthanā,【 陰 】 自 誇 。Katthī,【 形 】 自 誇 的 人 , 自 誇 的 。katthita 自 吹 自 擂 的 。Katvā, (karotī 的 【 獨 】), 做 完 , 做 了 。kath,【 字 根 VII.】 說 (to say)。Kathañci, 某 方 式 (somehow)。Katthaci, 某 處 (somewhere)。Kathana,【 中 】 會 談 , 交 談 。Kathaṁ,【 副 】 如 何 ? kathaṁkathā,【 陰 】 疑 慮 , 疑 惑 , 不 確 定 。kathaṁkathī,【 形 】 疑 心 的 人 。kathaṁkara,【 形 】如 何 做 , 做 什 麽 的 ? kathaṁbhūta,【 形 】 什 麽 種 類 的 ? 什 麽 樣 的 ? kathaṁvidha, kathaṁpakāra,【 形 】 什 麽 類 型 ? kathaṁsīla,【 形 】 什 麽 戒 的 ? kathaṁ kṛtva? 【 梵 】 何 以 故 ? S.2.14./I,53... Kathaṁvidhaṁ sīlavantaṁ vadanti,kathaṁvidhaṁ paññavantaṁ vadanti. Kathaṁvidho dukkhamaticca iriyati, kathaṁvidhaṁ devatā pūjayantī”ti.( 怎 樣 的人 說 為 具 戒 者 ? 怎 樣 的 人 說 為 具 慧 者 ? 怎 樣 的 人 超 越 了 苦 迫 ? 怎 樣 的 人 得 到 天 神 的 尊 敬 ?)Kathā(


學 說 視 為 異 端 , 加 以 批 評 駁 斥 , 全 部 由 二 十 三 品 226 條 的 論 點 組 成 , 且 還 涵 蓋 其 他 部 派 對 《 律 藏 》 和 《 經藏 》 的 不 同 解 釋 。 在 《 論 事 》 有 比 較 完 整 及 系 統 的 巴 利 佛 教 邏 輯 應 用 , 不 同 於 因 明 或 中 論 的 風 格 。《 論事 》 尚 有 ..《 論 事 注 釋 》(Kathāvatthu-aṭṭhakathā)、《 論 事 根 本 注 疏 》(Kathāvatthu-mūlaṭīkā)、《 論 事 小 注 疏 》(Kathāvatthu-anuṭīkā) 等 。AA.3.67./II,308...Kathāvatthūnīti kathākāraṇāni, kathāya bhūmiyo patiṭṭhāyoti attho.( 論事 .. 論 之 因 , 論 之 基 地 , 和 立 足 之 義 。)《 論 事 》 邏 輯 方 式 共 有 八 種 方 法 , 稱 為 「 八 抑 義 」 (Aṭṭhakaniggahanaya) 其 分 為 兩 個 部 分 : 一 、「 順論 」(Anulomapaccanīka) 有 四 論 , 二 、「 反 論 」(Paccanīkānuloma) 有 四 論 。 每 一 論 也 再 分 成 五 種 方 法 。 第一 論 Anulomapañcaka〔 順 論 五 〕1.)、Ṭhapanā〔 建 立 〕 有 兩 種 : 一 、Anulomaṭhapanā〔 順 建 〕, 二 、Paṭilomaṭhapanā〔 反 建 〕,2.)、Anulomapāpanā〔 順 到 〕,3.)、Anulomaropanā〔 順 提 〕,4.)、Paṭilomapāpanā〔 反 到 〕,5.)、Paṭilomaropanā〔 反 提 〕。Anulomapañcaka〔 順 論 五 〕1.)、Ṭhapanā〔 建 立 : 設 立 問 題 〕 有 兩 種 :一 、Anulomaṭhapanā (Anuloma 順 著 + ṭhapanā 建 立 )〔 順 建 : 從 答 案 問 題 順 著 建 問 〕→ 例 如 : 若 接 受 A 是 B二 、Paṭilomaṭhapanā (Paṭiloma 反 + ṭhapanā 建 立 )〔 反 建 : 從 答 案 問 題 反 回 建 問 〕→ 例 如 : 若 不 接 受 B 是 A2.)、Anulomapāpanā (Anuloma 順 著 + pāpanā 到 , 使 到 , 此 處 指 讓 對 方 接 受 )〔 順 到 : 是 讓 對 方 接 受 第 一 個 答 案 , 由 改 第 二 個 答 案 順 著 第 一 答 案 〕例 如 → ( 順 建 Anulomaṭhapanā): 如 果 接 受 A 是 B,( 順 到 Anulomapāpanā): 也 應 該 接 受 B 是 A。3.)、Anulomaropanā (Anuloma 順 著 + ropanā 提 出 。 此 處 指 出 對 方 錯 誤 )〔 順 提 : 讓 對 方 知 道 錯 誤 , 指 出 第 二 答 案 錯 誤 , 因 對 第 一 答 案 相 反 矛 盾 〕例 如 → ( 順 建 Anulomaṭhapanā): 如 果 接 受 A 是 B,( 順 到 Anulomapāpanā): 也 應 該 接 受 B 是 A( 順 提 Anulomaropanā): 有 接 受 A 是 B 但 不 接 受 B 是 A此 言 錯 !( 自 己 矛 盾 )。4.)、Paṭilomapāpanā (Paṭiloma 反 + pāpanā 到 , 使 到 , 此 處 指 讓 對 方 接 受 )〔 反 到 : 是 讓 對 方 接 受 第 二 個 答 案 , 由 改 第 一 個 答 案 順 著 第 二 答 案 〕例 如 → ( 反 建 Paṭilomaṭhapanā): 如 果 不 接 受 B 是 A,( 反 到 Paṭilomapāpanā): 也 不 應 該 接 受 A 是 B。5.)、Paṭilomaropanā(Paṭiloma 反 + ropanā 提 出 , 指 出 , 此 處 指 出 對 方 錯 誤 )〔 反 提 : 讓 對 方 知 道 錯 誤 , 指 出 第 一 答 案 錯 誤 , 因 對 第 二 答 案 相 反 矛 盾 〕例 如 → ( 反 建 Paṭilomaṭhapanā): 如 果 不 接 受 B 是 A,( 反 到 Paṭilomapāpanā): 也 不 應 該 接 受 A 是 B( 反 提 Paṭilomaropanā): 有 接 受 A 是 B 但 不 接 受 B 是 A此 言 錯 !( 自 己 矛 盾 )。( 錄 自 ..Bhikkhu Ānando..《 巴 利 阿 毘 達 磨 《 論 事 》 對 「 說 一 切 有 」 思 想 批 判 之 研 究 》)Kathāsallāpa,【 陽 】 會 談 (talk, conversation)。Kathāpeti (katheti 的 【 使 】), 令 說 , 送 出 資 訊 。kathāpesi,【 過 】。kathāpetvā【 獨 】。Kathita, (Katheti 的 【 過 分 】) 說 , 講 , 敍 述 。kathitakathitaṭṭhāna, 說 說 講 講 。akathita, 不 可 講 說 。Katheti (kath +e), 說 , 講 , 開 示 , 敍 述 。kathesi,【 過 】。kathenta,【 現 分 】。Kathetvā,【 獨 】 說 了 , 開 示 了 。kathīyati,【 被 】 被 說 。Kadanna,【 中 】 發 黴 的 飯 , 壞 的 食 物 。Kadamba,【 陽 】 迦 蘭 波 樹 , 東 印 度 團 花 ( 東 印 度 群 島 的 茜 草 科 的 一 種 遮 陽 喬 木 (Anthocephalus cadamba), 木 材 硬 、黃 色 , 花 簇 生 、 球 形 、 橙 色 芳 香 )。Kadariya,【 形 】 小 氣 的 , 吝 嗇 的 ,【 中 】 貪 財 , 小 氣 。kadariyatā,【 陰 】 吝 嗇 , 小 氣 。146


Kadalī 1 (Sk. kadalī),【 陰 】1. 車 前 草 (the plantain, Musa sapientium)。2. 旗 幟 (a flag, banner)。3. 香 蕉 , 香 蕉 ( 欉 )( 台 語 ..芎 蕉 欉 )。kadaliphala,【 中 】 香 蕉 。Kadalī 2 ,【 陰 】 羚 鹿 (an antelope)。kadalimiga,【 陽 】 羚 鹿 鹿 皮 。kadalimigapavara-paccattharaṇa,( 最 好 的 ) 羚 鹿 ( 皮 製 )的 毛 氈 。Kadā,【 副 】 什 麽 時 候 ?Kadāci,【 副 】 某 時 (sometime, once (upon a time))。kathañci, 某 方 式 (somehow)。Katthaci, 某 處 (somewhere)。Kadāci,【 無 】 有 時 。Kadācikarahaci(kadāci karahaci),【 無 】 很 少 , 有 時 。Kaddama,【 陽 】 泥 , 泥 潭 。kaddamabahula,【 形 】 滿 地 爛 泥 。kaddamodaka,【 中 】 泥 水 。Kanaka,【 中 】 黃 金 。kanakacchavī, kanakattaca,【 形 】 金 膚 色 。kanakappabhā,【 陰 】 金 色 。kanakavimāna,【 中 】金 宮 。Kanīnikā,【 陰 】 瞳 孔 。Kanta,【 形 】 愉 快 的 , 可 愛 的 。【 陽 】 心 愛 的 人 , 丈 夫 。akanta,【 反 】 不 愉 快 的 。Kantati 1 , (Sk.kṛṇatti) 編 織 (to plait, twist, spin)。Kantati 2 , (kant +a) (Sk.kṛṇtati) 切 割 (to cut, cut off), 修 剪 。kanti,【 過 】。kantanta,【 現 分 】。Kantana,【 中 】 紡 紗 , 切 開 。Kantā,【 陰 】 女 人 , 妻 子 。Kantāra,【 陽 】 險 難 處 , 荒 野 , 沙 漠 。kantāranittharaṇa,【 中 】 通 過 沙 漠 。corakantāraṁ, 盜 賊 險 難 處 。vāḷakantāraṁ,猛 獸 險 難 處 。nirudakakantāraṁ, 無 水 險 難 處 ( 無 洗 澡 水 、 飲 用 水 )。amanussakantāraṁ, 非 人 險 難 處 。appabhakkhakantāraṁ, 饑 饉 險 難 處 。(JA.I,99.)Kantita, (kantati 的 【 過 分 】) 已 紡 , 以 切 ( 割 、 削 ), 已 修 剪 。kand,【 字 根 I.】 哭 泣 (to weep)。Kanda,【 陽 】 塊 莖 , 薯 蕷 (yam)。Kandati (kand 哭 +a), 哭 , 悲 歎 , 哀 悼 。kandi,【 過 】。kandita,【 過 分 】。Kandanta, (Kandati 的 【 現 分 】) 哭 , 悲 歎 。Kandana, kandita,【 中 】 哭 , 悲 歎 。Kandara,【 陽 】kandarā,【 陰 】 窟 穴 , 在 山 壁 中 的 洞 穴 。Kanduka,【 陽 】( 遊 戲 中 用 的 ) 球 。Kapaṇa,【 形 】1. 貧 窮 的 , 悲 慘 的 。2. 不 重 要 的 , 微 不 足 道 的 。【 陽 】 乞 丐 。Kapalla, kapallaka,【 中 】 平 底 鍋 , 陶 瓷 碎 片 , 大 釜 , 壺 , 缽 。kapallapūva,【 陽 】【 中 】 薄 烤 餅 , 饅 頭 。Kapāla, kapālaka,【 陽 】1.( 似 龜 的 ) 殼 。2. 平 鍋 。3. 乞 丐 的 碗 。sīsakapāla, 頭 蓋 骨 。Kapi,【 陽 】 猴 子 。kapikacchu,【 陽 】 倒 鈎 毛 黧 豆 ( 熱 帶 的 一 種 木 質 藤 本 植 物 (Mucuna pruritum), 莢 彎 曲 , 被 脆 而倒 鈎 的 毛 , 能 引 起 皮 膚 的 特 別 癢 感 )。Kapiñjala,【 陽 】 鷓 鴣 (partrige)。 古 音 譯 : 劫 賓 闍 邏 。Kapittha,Kapiṭṭhaka,【 陽 】 野 蘋 果 (Feronia elephantum; wood-apple)。Kapila,【 形 】 黃 褐 色 , 茶 色 的 。【 陽 】1. 黃 褐 色 , 茶 色 。2. 一 位 聖 人 的 名 字 。3. 一 種 灌 木 之 名 。Kapilavatthu, 迦 毘羅 衛 城 。‘Kapila’ 不 是 來 自 一 位 仙 人 的 名 字 , 而 是 自 遠 古 以 來 , 尼 泊 爾 當 地 用 它 生 產 食 用 油 。Kapilavatthu,【 中 】 迦 毘 羅 衛 城 , 悉 達 多 (Siddhartha) 王 子 出 生 的 城 市 。Kapisīsa,【 陽 】 門 楣 。Kapota(Sk. kapota, greyish blue, cp. kapi),【 陽 】 鴿 子 (a pigeon), 斑 鳩 (a dove, 台 語 : 斑 甲 )。2. (f.) °i a female pigeonPvA 47; °ka (f. °ikā Miln.365) a small pigeon J I.244.--pāda (of the colour) of a pigeon’s foot J I.9.)。Kapola,【 陽 】 頰 (cheek)。kapp,【 字 根 VII.】1. 能 幹 (to be able),2.(= 梵 kḷp) 使 適 合 (to be fit for)。Kappa, 【 形 】【 陽 】【 中 】1. 適 當 的 (fitting, suitable, proper)。2.【 中 】 馬 套 、 圈 套 (a fitting, i. e. harness or trapping)。3. 劫 , 世 界 周 期 , 地 質 年 。kappaṭṭhāyī, kappaṭṭhītika,【 形 】 住 劫 , 持 續 一 個 世 界 周 期 。kapparukkha,【 陽 】 劫樹 ( 一 種 天 上 的 樹 ), 實 現 所 有 希 望 的 天 樹 。kappavināsa,【 陽 】 毀 劫 , 世 界 的 破 壞 。kappavināsaka,【 形 】 耗 劫 ,世 界 的 消 耗 。KhA.114...「 而 此 「kappa」 字 有 相 信 、 如 法 的 、 時 間 、 施 設 、 切 斷 、 解 說 、 一 會 兒 、 周 遍 等 多147


義 。 如 此 , 在 :「 由 於 是 阿 拉 漢 、 正 自 覺 者 , 所 以 苟 答 馬 (Gotama) 尊 者 ( 的 話 ) 是 應 當 相 信 的 (okappanīya)」,如 此 等 為 相 信 (abhisaddahana) 之 義 。 在 :「 諸 比 庫 , 我 聽 許 可 以 食 用 五 種 沙 門 所 允 許 [ 淨 ](kappa) 的 ( 水 ) 果 」,【116】 如 此 等 為 如 法 的 (vohāra) ( 之 義 )。 在 :「 我 實 恒 常 (kappa) 安 住 」, 如 此 等 為 時 間 (kāla) ( 之 義 )。 在 :「 該咖 帕 (Kappa) 尊 」, 如 此 等 為 施 設 (paññatti)( 的 名 字 之 義 )。 在 :「 以 修 剪 (kappa) 鬚 髮 來 莊 嚴 」, 如 此 等 為 切 斷(chedana)( 之 義 )。 在 :「 允 許 (kappa) 兩 指 寬 是 允 許 的 」, 如 此 等 為 解 說 (vikappa)( 之 義 )。 在 :「 應 可 躺 臥 一 會 兒(kappa)」, 如 此 等 為 一 會 兒 (lesa)( 之 義 )。」Kappa,【 形 】 適 當 的 ,( 在 【 合 】 中 ) 相 似 。Kappaka,【 陽 】1. 理 髮 師 。2. 侍 從 。Kappaṭa,【 陽 】 舊 碎 布 , 破 布 。Kappati (kapp 使 適 合 +a), 是 適 宜 , 看 起 來 或 覺 得 是 … 的 樣 子 , 適 當 。Kappana,【 中 】kappanā,【 陰 】1. 安 裝 。2. 束 以 馬 具 , 裝 上 馬 鞍 。3. 次 序 化 。4. 思 考 ,( 爲 jīvita 加 上 前 言 ) 生 計 ,謀 生 。Kappabindu,【 中 】 點 淨 , 塗 在 新 袈 裟 上 的 黑 點 ( 以 示 不 執 取 新 衣 )。Kappara,【 陽 】 手 肘 。SṬ.11.5./CS:pg.1.334...Īsāmukhenāti rathakapparamukhena.( 車 竿 .. 車 上 的 竿 子 。)Kappāsa(=kapāsa; 梵 karpāsa),【 中 】 棉 花 , 棉 布 , 古 譯 : 古 貝 。kappāsapaṭala,【 中 】 棉 花 層 。kappāsamaya, kappāsasika,【 形 】 棉 製 的 。kappāsī,【 陽 】 棉 花 樹 。kappāsapicu【 陽 】 棉 花 絮 。kappāsika, 劫 貝 衣 , 即 以 劫 貝 樹 絮 織 成 之綿 衣 。kappāsikavanasaṇḍa,【 陽 】 劫 貝 樹 林 。Kappika,【 形 】( 在 【 合 】 中 ) 世 界 周 期 的 。Kappita, (kappeti 的 【 過 分 】) 已 準 備 , 已 上 馬 具 , 已 整 理 , 已 過 著 。Kappiya,【 形 】 充 用 的 , 守 法 的 , 適 當 的 。Kappiyakāraka (kappiya 適 當 的 +kāraka 作 者 ),【 陽 】 出 家 人 的 隨 從 , 提 供 適 當 事 物 的 人 , 淨 人 ( 在 佛 教 僧 團 有 十 七種 「 執 事 人 」(veyyāvaccakara), 只 有 第 十 三 種 「 淨 人 」 是 在 家 眾 )。kappiyabhaṇḍa,【 中 】 允 許 出 家 人 用 的 事物 。Kappūra,【 陽 】【 中 】 樟 樹 (camphor)。Kappeti (kapp(kḷp) 使 適 合 +e), 準 備 , 上 馬 具 , 整 理 , 考 慮 , 製 造 , 過 著 ( 生 活 )。kappesi,【 過 】。kappenta,【 現 分 】。opt. kappeyya。Kappetvā,【 獨 】 上 了 馬 具 , 整 理 了 , 準 備 了 。Kabara,【 形 】 有 斑 點 的 , 雜 色 的 , 斑 駁 的 , 多 樣 化 的 。Kabala, Kavala, Kavaḷa, (cp. Sk. kavala BSk. kavaḍa),【 陽 】【 中 】 小 塊 , 一 口 (a small piece (=ālopa PvA.70), a mouthful,always appl. to food, either solid or liquid)。kabaliṅkāra,【 陽 】 許 多 的 。Kabaliṅkārāhāra(kabaḷīkāro āhāra, kabaḷiṁkāra āhāra),【 陽 】 實 質 性 的 食 物 , 段 食 ( 時 節 生 色 , 或 色 聚 中 的 食 素 oja)。kabaliṅkārāhārabhakkha-deva, 搏 食天 , 以 塊 狀 食 物 為 食 之 天 界 , 指 欲 界 諸 天 。kabaliṅkāro āhāro oḷāriko va sukhumo va, 麁 細 之 摶 食 。 印 度 人 一般 之 食 法 , 將 食 物 以 手 捏 成 糰 而 食 之 , 故 謂 之 摶 食 。Kabaḷikā(cp. Sk. kavalikā),【 陰 】 繃 帶 ( 包 紮 受 傷 之 用 )。Kabba, Kabya,(cp. Sk. kāvya),【 中 】 詩 , 詩 的 寫 作 (a poem, poetical composition, song, ballad in)。kabbaṁ karoti, 寫歌 (to compose a song)。kabbakaraṇa, 作 詩 (making poems)。kabbakāra, 詩 人 (=kabyakāraka, a poet)。kabyalaṅkāra,寫 歌 頌 句 ( 莊 嚴 偈 )。kam( 梵 kram),【 字 根 I.】 行 、 踏 (to step)。Kama(


Kamalinī,【 陰 】 蓮 池 。Kamasaṅkhyā,【 陰 】 序 數 。paṭhama= 第 一 , dutiya= 第 二 , tatiya= 第 三 , catthutha= 第 四 , pañcama= 第 五 , chaṭṭha= 第 六 , sattama= 第 七 , aṭṭhama= 第 八 , navama= 第 九 , dasama= 第 十 , ekādasama= 第 十 一 , dvādasama= 第十 二 , terasama= 第 十 三 , cuddasama= 第 十 四 , pañcadasama= 第 十 五 ,soḷasama= 第 十 六 , sattarasama= 第 十 七 ,aṭṭhārasama= 第 十 八 , ekūnavīsatima= 第 十 九 , vīsatima= 第 二 十 , tiṁsatima= 第 三 十 , cattāḷīsatima= 第 四 十 ,paññāsatima= 第 五 十 , saṭṭhatitama= 第 六 十 , sattatima= 第 七 十 , asītima= 第 八 十 , navutima= 第 九 十 , satama=第 一 百 。Kamuka,【 陽 】 檳 榔 樹 (areca nut tree)。 現 代 北 印 度 語 中 則 稱 ‘ 檳 榔 ’ 為 Pan。Abhidhānappadīpikāṭīkā(CS:p.573,#1051):Kamuke tambūlaphalarukkhe.( 檳 榔 : 檳 榔 果 的 樹 )。 檳 榔 子 在 中 藥 材 具 有 止 痢 、 驅 蟲 、 縮 瞳 、興 奮 等 效 果 , 其 主 要 成 分 包 括 多 酚 化 合 物 、 檳 榔 鹼 、 粗 纖 維 、 脂 肪 、 醣 類 等 。 其 成 份 會 促 使 口 腔 黏 膜 細 胞 合成 膠 原 蛋 白 質 的 量 增 加 , 同 時 會 使 分 解 及 吞 食 膠 原 蛋 白 質 的 能 力 下 降 ; 因 此 形 成 過 量 之 膠 原 纖 維 堆 積 , 並 因而 成 為 口 腔 黏 膜 纖 維 化 症 , 其 中 咀 嚼 後 可 產 生 提 神 ( 興 奮 性 ) 及 保 暖 感 覺 的 成 分 來 自 於 檳 榔 鹼 , 檳 榔 鹼 含 有 致 突變 性 之 物 質 , 對 人 類 口 腔 纖 維 母 細 胞 有 細 胞 毒 性 。 其 中 的 是 檳 榔 素 , 是 一 種 副 交 感 神 經 作 用 藥 劑 , 在 一 般 劑量 有 催 涎 及 發 汗 的 作 用 , 高 劑 量 則 會 作 用 在 肌 肉 及 中 樞 神 經 。 檳 榔 素 在 肝 臟 中 會 被 轉 變 成 檳 榔 啶 , 高 劑 量 檳榔 啶 有 鎮 靜 的 效 果 。Kampaka,【 形 】 搖 動 者 。kamp,【 字 根 I.】 搖 動 (to shake)。Kampati (kamp 搖 動 +a), 戰 慄 , 波 動 。kampi,【 過 】。kampamāna, kampanta,【 現 分 】。Kampana,【 中 】kampā,【 陰 】 發 抖 , 運 動 。Kampita, (kampeti 和 kampati 的 【 過 分 】), 已 搖 動 , 已 激 動 。Kampiya,【 形 】 活 動 的 , 可 搖 動 的 。Kampeti (kampati 的 【 使 】), 搖 動 , 令 戰 慄 。kampesi,【 過 】。kampenta,【 現 分 】。Kampetvā, kampiya,【 獨 】 搖 動 了 。Kambala,【 中 】 毛 織 品 , 毛 毯 , 音 譯 : 鉗 婆 羅 寶 。kambalī,【 形 】 穿 絨 衣 的 人 。kambalīya,【 中 】 絨 衣 。Kambu,【 陽 】【 中 】 黃 金 , 海 螺 殼 。kambugīva,【 形 】 脖 子 有 三 條 皺 紋 的 人 。Kamboja,【 陽 】1. 劍 浮 , 劍 浮 沙 , 劍 蒲 , 紺 蒲 , 甘 菩 。 印 度 十 六 大 國 之 一 。 在 印 度 西 北 , 犍 陀 羅 (Gandhāra) 附 近 ,生 產 牛 、 馬 等 。《 華 嚴 疏 鈔 》 卷 四 十 五 :「 甘 菩 遮 國 , 正 雲 紺 蒲 , 即 是 果 名 。 赤 白 圓 滿 , 乍 似 此 方 林 檎 , 而 複三 約 橫 文 。 此 國 多 端 正 女 人 , 面 似 甘 蒲 , 三 約 文 成 , 以 女 名 國 。」kambojaka,【 陽 】, 劍 浮 沙 國 人 。Kamboji,【 陽 】( 馬 蹄 ) 決 明 (Cassia tora 假 綠 豆 ), 或 翅 果 鐵 刀 木 (Cassia alata)。(kamojagumba= eḷagalāgumba 耶 羅伽 羅 )。Kamma 1 ,【 中 】 業 (action,volitional, 造 作 身 口 意 的 善 因 、 惡 因 ), 行 爲 (deed)。kammakaraṇa,【 中 】 造 業 , 勞 動 ,服 務 , 工 作 。kammakāraṇā,【 陰 】 體 罰 。kammakkhaya,【 陽 】 消 業 。kammaja,【 形 】 業 生 的 。kammadāyāda,【 形 】 受 作 業 分 ( 受 業 的 嗣 ), 業 的 繼 承 者 。kammanānatta,【 中 】 多 種 業 。kammanibbatta,【 形 】 通 過 業 而 生 的 。kammaniyāma, 業 的 定 律 。kammapaṭisaraṇa,【 形 】 依 靠 業 。kammapatha,【 陽 】 業 道 , 行 動 的 方 法 。kammappaccaya,【 形 】 業 緣 的 。kammaphala(=vipāka 異 熟 ),【 中 】 業 的 果 , 因 果 的 報 應 。kammabandhu,【 形 】 業 的 眷 屬 , 業爲 親 戚 。kammabala,【 中 】 業 力 , 因 果 報 應 的 力 量 。kammayoni,【 形 】 業 的 生 , 業 爲 母 胎 。kammavāda,【 陽 】業 論 , 因 果 報 應 的 觀 點 。kammavādin,【 形 】 信 業 , 信 仰 因 果 報 應 。kammavipāka,【 陽 】 業 的 異 熟 , 業 的 報 應 。kammavega,【 陽 】 業 的 推 動 力 , 因 果 報 應 的 動 力 。kammasamuṭṭhāna,【 形 】 由 業 而 生 起 的 。kammasambhava,【 形 】 業 生 的 。kammasarikkhaka,【 形 】 與 業 有 相 似 的 因 果 關 係 。kammassaka,【 形 】 自 作 業 , 自 己 造 的 業 ,業 的 主 人 。kammassakadiṭṭhi,【 形 】 自 作 業 之 見 。kammāyūhana,【 中 】 業 的 堆 積 。kammaupacaya,【 陽 】 業 的積 聚 。dasakammapatha, 十 業 道 。 十 不 善 業 道 :pāṇātipātā(=pāṇaṁ hanati) 殺 生 、adinnādānā (=adinnaṁ ādiyati)sammādiṭṭhikā 不 與 取 、kāmesumicchācārā(=kāmesu micchā carati) 邪 淫 ( 與 妻 非 處 行 淫 亦 屬 邪 淫 ,‘ 非 處 ’adeso,謂 口 及 大 便 處 ) 、 musāvādā(=musā vadati) 妄 語 、pisuṇāya vācāya(=pisuṇaṁ katheti) 離 間 、pharusāyavācāya(=pharusaṁ bhāsati) 粗 語 、samphappalāpā(= samphaṁ palapati) 綺 語 、abhijjhā 貪 、byāpannacittā 瞋 、micchādiṭṭhi 邪 見 。 十 善 業 道 : 離 殺 生 、 離 不 與 取 、 離 邪 淫 、 離 妄 語 、 離 離 間 、 離 粗 語 、 離 綺 語 、 無 貪 、 無 瞋 、正 見 。kammassakatā sammādiṭṭhi, 自 業 正 見 , 視 「 業 」 為 個 自 的 財 產 的 正 見 。 有 六 種 自 業 正 見 :sabbe sattā kammassakā, kammadāyādā, kammayoni, kammabandhū, kammappaṭisaraṇā, yaṁ kammaṁ karissanti kālayā149


naṁ vā pāpakaṁ vā tassa dāyādā bhavissanti. 一 切 眾 生 各 有 己 業 、 業 的 承 繼 人 、 業 是 母 胎 、 業 是 眷 屬 、 業 是所 依 , 他 們 都 是 自 己 所 造 善 惡 業 的 主 人 由 業 區 分 有 情 而 有 貴 賤 尊 卑 等 (A.5.57./III,75.)。Yathā yathā’yaṁ purisokammaṁ karoti tathā tathā taṁ paṭisamvediyati, 隨 人 所 作 業 則 受 其 報 (= 如 此 如 此 那 人 作 業 , 他 自 受 如 是 如 是[ 報 ])。(Mohavicchedanī 斷 除 愚 痴 (CS:p.78) : Tassa tassa vā kusalākusalakammassataṁtaṁsadisāsadisarūpārūpavipākadānaṁ, kammasarikkhakavipākadānañca kammaniyāmo nāma.( 如 此 這 般 的善 不 善 業 , 得 到 如 此 這 般 相 似 不 相 似 的 色 、 無 色 業 報 , 得 到 與 業 有 相 似 的 業 報 ( 梵 語 niṣyandaphala 等 流 果 ),稱 為 ‘ 業 的 定 律 '。)(《 法 集 論 注 》(DhsA.CS:p.313):Tihetukakammaṁ tihetukaduhetukāhetukavipākaṁ deti.Duhetukakammaṁ duhetukāhetukavipākaṁ deti, tihetukaṁ na detīti, evaṁ tassa tassa kammassataṁtaṁsadisavipākadānameva kammaniyāmo nāma.( 三 因 業 , 得 到 三 因 、 二 因 、 無 因 的 果 報 ; 二 因 業 , 得 到 二因 、 無 因 的 果 報 ; 如 此 這 般 的 業 , 得 到 如 此 這 般 相 對 應 的 果 報 。)M.56./I,373.: “Na kho, tapassi, āciṇṇaṁ Tathāgatassa ‘daṇḍaṁ, daṇḍan’ti paññapetuṁ; ‘kammaṁ, kamman’ti kho,tapassi, āciṇṇaṁ Tathāgatassa paññapetun”ti.(( 世 尊 說 :)「 苦 行 者 ! 如 來 不 常 說 已 兌 現 的 「 罰 , 罰 」。 苦 行 者 !如 來 是 常 說 已 實 踐 的 「 業 , 業 」。」“Imesaṁ kho ahaṁ, tapassi, tiṇṇaṁ kammānaṁ evaṁ paṭivibhattānaṁ evaṁpaṭivisiṭṭhānaṁ manokammaṁ mahāsāvajjataraṁ paññapemi pāpassa kammassa kiriyāya pāpassa kammassapavattiyā, no tathā kāyakammaṁ, no tathā vacīkamman”ti.(( 世 尊 說 :)「 苦 行 者 ! 這 三 業 當 中 , 這 是 很 確 定 的 ,這 是 很 明 顯 的 , 我 說 造 惡 業 、 惡 業 的 生 起 , 意 業 最 重 罪 。 身 業 不 如 此 , 口 業 不 如 此 。」Kamma 2 ,【 中 】 工 作 (job), 造 作 (work)。kammakara, kammakāra,【 陽 】 工 人 , 勞 工 。kammakaraṇa,【 中 】 造 業 ,勞 動 , 服 務 , 工 作 。kammakāraṇā,【 陰 】 體 罰 。AA.5.89./III,274.:Kammārāmatāti navakamme ramanakabhāvo.( 好 ( 起 ) 事 業 : 樂 於 新 的 營 作 。)AA.6.14./III,348.:Kammārāmoti-ādīsu āramaṇaṁ ārāmo, abhiratīti attho.Vihārakaraṇādimhi navakamme ārāmo assāti kammārāmo.( 寺 ) 園 的 營 作 等 : 樂 於 ( 寺 ) 園 的 目 標 之 意 。 於 蓋 精 舍等 新 的 營 作 ( 寺 ) 園 -- 給 這 個 「( 寺 ) 園 的 工 作 」( 之 定 義 )。D.16./II,78.:“Yāvakīvañca, bhikkhave, bhikkhū nakammārāmā bhavissanti na kammaratā na kammārāmatamanuyuttā, vuddhiyeva, bhikkhave, bhikkhūnaṁpāṭikaṅkhā, no parihāni.(「 又 , 諸 比 丘 ! 只 要 諸 比 丘 不 喜 營 作 、 不 喜 好 ( 起 ) 事 業 , 諸 比 丘 ! 則 應 可 預 期 諸 比 丘之 興 盛 而 非 衰 亡 。」DA.16./I,528.:kammanti itikātabbakammaṁ vuccati. Seyyathidaṁ-- cīvaravicāraṇaṁ,cīvarakaraṇaṁ, upatthambhanaṁ, sūcigharaṁ, pattatthavikaṁ, asaṁbaddhakaṁ, kāyabandhanaṁ, dhamakaraṇaṁ,ādhārakaṁ, pādakathalikaṁ, sammajjanī-ādīnaṁ karaṇanti.( 營 作 : 諸 如 此 類 的 工 作 之 謂 。 如 : 審 查 衣 物 , 做 衣服 , 支 撐 物 , 針 盒 , 缽 帶 , 非 繫 屬 物 ( 帶 子 ?), 腰 帶 , 吹 具 , 凳 子 , 腳 凳 , 掃 帚 等 。)Pāci.IV,6...Kammaṁ nāma dve kammāni-- hīnañca kammaṁ ukkaṭṭhañca kammaṁ. Hīnaṁ nāma kammaṁ--koṭṭhakakammaṁ, pupphachaḍḍakakammaṁ, tesu tesu vā pana janapadesu oññātaṁ avaññātaṁ hīḷitaṁparibhūtaṁ acittīkataṁ, etaṁ hīnaṁ nāma kammaṁ. Ukkaṭṭhaṁ nāma kammaṁ-- kasi, vaṇijjā, gorakkhā, tesutesu vā pana janapadesu anoññātaṁ anavaññātaṁ ahīḷitaṁ aparibhūtaṁ cittīkataṁ. Etaṁ ukkaṭṭhaṁ nāmakammaṁ.( 行 業 者 , 有 二 業 : 卑 業 與 貴 業 。 卑 業 者 , 木 工 業 、 打 掃 業 等 , 於 各 地 方 被 輕 蔑 而 不 被 尊 敬 者 , 此 等名 為 卑 業 。 貴 業 者 , 耕 作 、 商 賈 、 牧 牛 等 , 於 各 地 方 不 被 輕 蔑 、 侮 慢 而 被 尊 敬 者 , 此 等 名 為 貴 業 。)Kamma 3 ,【 中 】 羯 磨 ( 比 丘 對 受 戒 、 懺 悔 、 結 界 等 行 事 的 儀 式 )。Kammakāraka,【 中 】( 語 法 ) 賓 格 。Kammakāraṇā,【 陰 】 體 罰 。M.13./I,87...Tamenaṁ rājāno gahetvā vividhā kammakāraṇā kārenti-- 1 kasāhipi tāḷenti,2 vettehipi tāḷenti, 3 aḍḍhadaṇḍakehipi tāḷenti; 4 hatthampi chindanti, 5 pādampi chindanti, 6 hatthapādampi chindanti,7 kaṇṇampi chindanti,8 nāsampi chindanti,9 kaṇṇanāsampi chindanti;10 bilaṅgathālikampi karonti11 saṅkhamuṇḍikampi karonti, 12 rāhumukhampi karonti, 13 jotimālikampi karonti, 14 hatthapajjotikampi karonti,15 erakavattikampi karonti,16 cīrakavāsikampi karonti,17 eṇeyyakampi karonti,18 baḷisamaṁsikampi karonti,19 kahāpaṇikampi karonti, 20 khārāpatacchikampi karonti, 21 palighaparivattikampi karonti, 22 palālapīṭhakampi karonti,23 tattenapi telena osiñcanti, 24 sunakhehipi khādāpenti, 25 jīvantampi sūle uttāsenti, 26 asināpi sīsaṁ chindanti. Te tatthamaraṇampi nigacchanti, maraṇamattampi dukkhaṁ. Ayampi, bhikkhave, kāmānaṁ ādīnavo sandiṭṭhiko,150


dukkhakkhandho kāmahetu kāmanidānaṁ kāmādhikaraṇaṁ kāmānameva hetu.(( 破 入 ( 他 ) 家 , 劫 奪 、 為 盜 、 追 剝 、通 姦 他 妻 。) 如 是 , 彼 被 王 捕 , 處 以 種 種 體 罰 , 即 : 1 以 鞭 打 、 2 3以 籐 打 或 以 半 杖 打 。 4 或 截 手 、 5 截 足 , 6 截 手足 、 7 截 耳 、 8 截 鼻 、 9 截 耳 鼻 。 10 又 課 以 酸 粥 鍋 刑 、 11 課 以 貝 禿 刑 、 12 課 以 羅 睺 口 刑 ; 13 又 課 以 火 鬘 刑 、 14 燭 手刑 ; 15 又 課 以 驅 行 刑 、 16 皮 衣 刑 、 17 羚 羊 刑 ; 18 又 課 以 鉤 肉 刑 、 19 錢 刑 、 20 灰 汁 刑 、 21 閂 轉 刑 ; 22 又 課 以 槁 踏 台23刑 ; 或 又 以 沸 騰 油 灑 之 、 24 令 狗 噉 之 、 25 活 活 杙 刺 、 26 以 劍 斷 頭 。 他 們 這 樣 致 死 或 受 幾 近 於 死 之 苦 。 諸 比 丘 !此 是 欲 患 , 為 現 實 之 苦 蘊 。 以 欲 為 因 , 以 欲 為 緣 , 以 欲 為 源 , 要 之 , 欲 為 其 因 。)★ 酸 粥 鍋 刑 (bilaṅgathālika) 破 頭 蓋 以 入 熱 丸 , 為 爛 腦 之 刑 。★ 貝 禿 刑 (saṅkha-muṇḍika) 上 唇 兩 側 、 耳 、 以 至 咽 喉 而 裂 其 皮 , 所 有 毛 髮 結 為 一 束 , 以 棒 捻 之 , 連 毛 髮 帶 皮 取 剝之 , 以 粗 砂 磨 洗 頭 蓋 , 如 貝 殼 之 刑 。★ 羅 睺 口 刑 (rāhumukha) 如 羅 睺 ( 阿 修 羅 之 王 ) 口 , 以 刑 罪 之 口 , 即 以 捧 開 其 口 , 口 之 奧 部 點 燈 , 以 槍 剌 掘 其 耳 部 。★ 火 鬘 刑 (jotimālika) 全 身 浸 油 , 以 布 包 之 而 點 火 。 次 之 燭 手 刑 亦 同 樣 包 手 而 點 火 。★ 驅 行 刑 (erakavattika), 此 刑 從 罪 人 之 頸 至 下 踵 唯 剝 其 皮 即 以 索 縛 而 牽 之 。 彼 以 踏 自 己 之 皮 而 死 。★ 皮 衣 刑 (cīrakavāsika) 皮 膚 由 上 剝 至 腰 , 從 腰 剝 至 踵 上 面 的 皮 著 下 面 。★ 羚 羊 刑 (eṇeyyaka) 兩 肘 和 兩 膝 以 掛 鐵 環 , 用 鐵 棒 貫 通 之 , 再 用 四 根 鐵 棒 架 之 , 於 地 上 不 能 動 , 焚 火 於 身 體 之 四周 。 如 被 火 圍 繞 之 羚 羊 而 得 名 。★ 鉤 肉 刑 (baḷisamaṁsika) 以 兩 鉤 鉤 其 身 體 而 剖 皮 、 肉 、 筋 。★ 錢 刑 (kahāpaṇika) 錢 (kahāpaṅa 四 角 銅 錢 ) 刑 是 削 取 其 肉 。★ 灰 汁 刑 (khārāpatacchika) 語 源 不 明 , 見 佛 音 註 釋 所 示 之 內 容 , 即 以 兇 器 傷 其 身 體 之 各 處 , 從 其 傷 口 注 入 皰 性 液(khara 灰 液 ) 由 皮 、 肉 、 筋 流 出 , 唯 留 連 銷 之 骨 骸 。★ 閂 轉 刑 (palighaparivattika) 使 罪 人 橫 倒 , 以 鐵 棒 通 實 其 耳 , 固 定 於 地 上 不 能 動 , 即 捉 足 以 迴 轉 之 。★ 槁 踏 臺 刑 (palālapīṭhaka) 削 其 外 皮 , 以 臼 石 摺 碎 其 骨 , 以 毛 髮 包 之 如 槁 踏 臺 。Kammaja-vāta,【 陽 】 業 生 風 , 出 生 時 的 劇 痛 , 分 娩 的 痛 苦 。Kammañña, kammaniya , kammani(C.) ,【 形 】 適 合 工 作 的 , 預 備 好 的 狀 態 , 易 於 使 用 的 。Kammaññatā(kamma+nya+tā),【 陰 】kammabhāva,【 陽 】 預 備 , 能 工 作 , 適 宜 , 業 有 。DhsA.(CS:DhsA.pg.195):Kammaññatāti kammani sādhutā; kusalakiriyāya viniyoga-kkhamatāti attho.( 適 應 性 : 適 合 工 作 的 善 性 ; 善 應 用於 忍 耐 的 狀 態 。 ) Abhidhammatthavibhāvinīṭīkā 《 廣 釋 》 (CS:p.110) : Tākāya-citta-thaddha-bhāva-vūpasama-lakkhaṇā. Kammani sādhu kammaññaṁ, tassa bhāvo kammaññatā, kāyassakammaññatā kāyakammaññatā.( 它 平 息 心 所 僵 硬 的 狀 態 , 容 易 使 用 的 易 適 應 , 它 的 存 在 的 適 應 性 , 為 ‘ 心 所 適應 性 ’。)。Dhs.#46.:Katamā tasmiṁ samaye kāyakammaññatā hoti? Yā tasmiṁ samaye vedanākkhandhassasaññākkhandhassa saṅkhārakkhandhassa 1 kammaññatā 2 kammaññattaṁ 3 kammaññabhāvo--ayaṁ tasmiṁ1samaye kāyakammaññatā hoti.( 在 此 時 什 麽 是 ‘ 心 所 適 應 性 ’? 此 時 是 凡 是 受 蘊 、 想 蘊 、 行 蘊 的 適 應 性 、 2 適應 、 3 適 應 狀 態 , 即 「 此 時 是 心 所 適 應 性 」。)Dhs.#47.:Katamā tasmiṁ samaye cittakammaññatā hoti? Yā tasmiṁ samaye viññāṇakkhandhassa1 kammaññatā 2 kammaññattaṁ 3 kammaññabhāvo--ayaṁ tasmiṁ samaye cittakammaññatā hoti.( 在 此 時 什 麽 是1‘ 心 適 應 性 ’? 此 時 是 凡 是 識 蘊 的 適 應 性 、 2 適 業 、 3 適 業 的 態 , 即 「 此 時 是 心 適 應 性 」。)Kammaṭṭhāna,【 中 】 業 處 ( 工 作 之 處 、 作 業 之 地 ), 工 業 的 一 個 部 門 。kammaṭhānika,【 陽 】 業 處 者 , 修 禪 者 。 rūpakammaṭṭhāna, 色 業 處 。nāmakammaṭṭhāna, 名 業 處 。Kammadhāraya,【 陽 】 與 形 容 詞 有 關 的 或 用 作 形 容 詞 的 複 合 詞 。Kammanta(Sk. karmānta; kamma+anta),【 中 】 工 作 , 職 業 。kammaṭṭhāna,【 中 】 辦 事 處 , 工 場 , 工 作 的 地 方 。Kammantika(


paṭisandhiyā paccayā.( 於 以 前 的 ‘ 業 有 ’ 的 痴 為 無 明 , 努 力 為 行 , 欲 求 為 愛 , 接 近 為 取 , 思 為 有 , 這 些 於 以 前 的業 有 的 五 法 是 今 生 結 生 的 諸 緣 。) PsA(CS:p.1.223):purimakammabhavasminti purime kammabhave, atītajātiyaṁkammabhave kariyamāneti attho.( 在 以 前 的 業 有 : 在 以 前 的 業 有 , 帶 來 在 過 去 生 所 作 的 業 有 。)Kammavācā,【 陰 】 議 會 的 正 式 宣 言 。Kammasamuṭṭhāna-rūpa,【 中 】 業 生 色 ( 或 業 等 起 色 )。Kammassakadiṭṭhi,【 形 】 自 作 業 之 見 。A.5.57./III,72...‘Kammassakomhi, kammadāyādo kammayoni kammabandhukammapaṭisaraṇo. Yaṁ kammaṁ karissāmi– kalyāṇaṁ vā pāpakaṁ vā– tassa dāyādo bhavissāmī’ti ( 我 是 自 業者 .. 業 的 繼 承 者 , 以 業 為 胎 , 以 業 為 親 屬 , 以 業 為 歸 趣 。 凡 我 所 造 的 業 , 無 論 美 惡 , 我 將 是 它 的 繼 承 者 。)Kammassāmī,【 陽 】 生 意 的 擁 有 者 。Kammādhiṭṭhāyaka,【 陽 】 主 管 , 負 責 人 , 指 揮 者 , 管 理 者 。Kammānurūpa,【 形 】 依 照 業 的 。Kammāra(Vedic karmāra), 【 陽 】 鐵 匠 、 金 匠 (a smith, a worker in metals generally D II.126, A V.263; a silversmith Sn962= Dh 239; J I.223; a goldsmith J III.281; V.282. The smiths in old India do not seem to be divided into black-,gold- and silver-smiths; J III.282 and VvA 250, where the smith is the maker of a needle)。kammāruddhana, 鐵 匠 爐灶 (a smith’s furnace, a forge J VI.218; kammārakula, 鐵 匠 世 家 (a smithy M I.25)。kūṭa)。a smith’s hammer Vism254)。kammāragaggarī, 鐵 匠 的 風 箱 (a smith’s bellows S I.106; J VI.165; Vism 287 (in comparison) )。kammāraputta,鐵 匠 之 子 ( “son of a smith,” i. e. a smith by birth and trade D II.126; A V.263; as goldsmith J VI.237)。kammārabhaṇḍu, 禿 頭 金 匠 (bhaṇḍ, cp. Sk. bhāṇḍika a barber) a smith with a bald head Vin I.76)。kammārasālā,【 陰 】 鍛 工 場 ( a smithy Vism 413; Mhvs 5, 31. )。 kammārabhasta, 煉 鐵 的 風 箱 。Kammārambha,【 陽 】 一 項 事 業 的 開 始 。Kammāraha,【 形 】 有 參 加 權 的 。Kammārāma,【 形 】 對 工 作 有 興 趣 的 。kammārāmatā,【 陰 】 樂 於 世 間 的 活 動 。Kammāsa,【 形 】1. 有 斑 點 的 , 混 雜 的 。2. 不 一 致 的 。akammāsa,【 形 】 無 斑 點 的 , 無 混 雜 的 。Kammika, kammī, ( 在 【 合 】 中 ) 【 陽 】 做 , 執 行 者 , 照 顧 者 。Kamyatā, ( 在 【 合 】 中 ) 【 陰 】 希 望 , 渴 望 。Kaya,【 陽 】 購 買 。kayavikkaya,【 陽 】 貿 易 , 買 賣 。kayavikkayī,【 陽 】 商 人 , 經 紀 人 。kar( 梵 kṛ, skṛ),【 字 根 VI.】 做 或 製 造 (to do or make)。Kara(


producing)。【 陰 】Karaṇī。karaṇattha,【 陽 】 就 某 種 意 義 來 說 。karaṇavibhatti,【 陰 】 工 具 格 ( 語 法 )。cakkhukaraṇa,ñāṇakaraṇa, 導 致 明 智 (leading to clear knowledge)。kiṁ karaṇa, 什 麼 原 因 ? 為 什 麼 ?Karaṇīya(grd. of karoti),【 形 】 應 該 被 做 的 (that ought to be, must or should be done, to be done, to be made)。【 中 】 責任 , 義 務 。karaṇīyatā,【 陰 】 有 必 須 被 做 的 事 實 。Karaṇīyamatthakusalena yantasantaṁ padaṁ abhisamecca.( 若 要得 到 寂 靜 , 應 該 善 巧 於 作 利 益 。) What should be done by one with skill in good. The state of Peace to have attainedis this.(translated by Bhikkhu Ñāṇamoli)Karaṇḍa, karaṇḍaka,【 陽 】 篋 , 首 飾 盒 , 小 盒 子 , 小 容 器 , 台 語 : 橐 仔 lok 4 a 2 、 觳 仔 khok 4 a 2 。Karabha,【 陽 】1. 駱 駝 。2. 手 腕 。Karamadda,【 陽 】 假 虎 刺 屬 樹 (Carissa carandas)。Karamarānīta,【 形 】 戰 俘 。Karavīka,【 陽 】 印 度 的 杜 鵑 鳥 (cuckoo), 音 譯 .. 迦 陵 頻 伽 鳥 。karavīkabhāṇī,【 形 】 清 脆 , 以 一 種 清 楚 又 旋 律 美 妙的 聲 音 說 話 。Karavīra,【 陽 】 夾 竹 桃 樹 ( 特 指 觀 賞 的 常 綠 灌 木 (Nerium oleander), 産 東 印 度 群 島 , 葉 狹 長 全 緣 , 花 簇 生 , 白 色至 紅 色 , 芳 香 )。Karitvā, (karoti 的 【 獨 】), 做 了 。Karī,【 陽 】 象 。Karīyati (karoti‘ 做 ’ 的 【 被 】), 被 做 。【 過 】karīyi。Karīyamāna, kayiramāna (kariyati 的 【 現 分 】) 正 在 做 完 。Karīsa 1 ,【 中 】 伽 里 沙 ( 一 個 正 方 形 的 土 地 衡 量 , 大 約 有 一 英 畝 a square measure of land, being that space on which akarīsa of seed can be sown (Tamil karīsa), see Rhys Davids, Ancient Coins and Measures of Ceylon, p.18; J.I,94, 212;IV,233, 276; VvA.64.Karīsa 2 (cp. Sk. karīṣa, to chṛṇatti to vomit), 【 中 】 糞 , 排 泄 物 (refuse, filth, excrement, dung); PvA.87, 258; KhA 59;muttakarīsa, 糞 尿 (urine and fæces)。karīsamagga, 【 陽 】 肛 門 (the anus; --karīsavāca (nt.) a cesspool J.III,263(=gūthakūpa); --karīsavāyin, f. karīsinī diffusing an odour of excrement PvA.87.Karuṇaṁ,【 副 】 可 憐 地 , 憐 憫 地 。Karuṇā(


Ger. katvā, etc.; katvāna (poet.); karitvā see IV. II. Med. 1. Ind. pres. (kubbe, etc.) 3rd sing. kubbati; 3rd pl. kubbanti;or 3rd sing. kurute; Opt. (kubbe, etc.) 2nd pl. kubbetha; or 3rd sing. kayirā; kayirātha (always expl. by kareyya);kubbaye. -- Ppr. (kurumāna, kubbāno, karāno) (a)kubbaṁ; (a)kubbanto It 86; f. (vi)kubbantī; (a)kubbamāna;(vi)kubbamāna. -- 2. Impf. (akariṁ, 2nd sing. akarase, etc.) 3rd sing. akubbatha; 1st pl. akaramhase. -- 3. Aor. (none)-- 4. Imper. (2nd sing. kurussu, 3rd sing. kurutaṁ, 2nd pl. kuruvho) 3rd sing. kurutaṁ (=Sk. kurutāṁ). -- 5. Fut.(none). III. Pass. 1. Ind. pres. (karīyati, etc.) kayirati; and kīrati. Ppr. (karīyamāna, kayīra°). 2. Fut. kariyissati. -- 3.Grd. karaṇīya (q. v.), (kayya) kātabba . IV. Caus. I. (DeNom. to kāra) kārayati=kāreti, in origin. meaning of build,construct, and fig. perform, exercise, rule, wield (rajjaṁ): kārehi (of huts), kārayissāmi (of doll); kāressaṁ (do.),akārayi; akārayuṁ; akāresi;kāretuṁ; kārayamāna (of chair); kāretvā (nāmaṁ); karitvā(vasiṁ);(vittiṁ); p. 97(uttarāsaṅgaṁ). V. Caus. II. Kārāpeti; Aor. kārāpesi he had (=caused to be) erected, constructed; fut. kārāpessāmi;ger. kārāpetvā; grd. kārapetabba.Karonta,【 現 分 】 正 在 做 。kal,【 字 根 VII.】 發 聲 (to sound), 響 起 (to count), 計 算 (to calculate)。Kala,【 陽 】 甜 低 音 。kalakala,【 陽 】 亂 雜 音 。Kalati(kal, kālayati), 發 聲 (to utter an (indistinct) sound)。【 過 分 】kalita。Kalatta,【 中 】 妻 子 。Kalandaka,【 陽 】1. 松 鼠 (a squirrel), 台 語 : 膨 鼠 。2. 有 裝 飾 的 布 或 蓆 (an (ornamental) cloth or mat, spread as a seatJ.VI,224.)。kalandakanivāpa(kalandaka( 迦 蘭 哆 ), 栗 鼠 。Nivāpa, 飼 養 處 。)【 陽 】 餵 松 鼠 的 地 方 。VeḷuvaneKalandakanivāpe(kalandaka 松 鼠 +nivāpa 飼 養 處 ),( 在 ) 竹 林 迦 蘭 哆 園 , 又 作 「 竹 林 精 舍 」。Kalabha,【 陽 】 象 崽 , 象 仔 。Kalala,【 中 】 泥 , 泥 沼 。kalalamakkhita,【 形 】 泥 塗 的 , 泥 弄 髒 的 。kalalarūpa,【 中 】 歌 羅 羅 、 羯 剌 藍 、 羯 羅 藍 。意 譯 為 凝 滑 、 雜 穢 。 指 初 受 胎 後 之 七 日 間 。SA.10.1./I,300.:atha kho tīhi jāti-uṇṇaṁsūhi katasuttaggesaṇṭhitatelabinduppamāṇaṁ kalalaṁ hoti.( 三 事 ( 和 合 ) 生 的 歌 羅 羅 , 像 線 端 上 纖 毛 住 立 的 油 滴 大 小 ( 按 : 受 精 卵 大小 直 徑 約 為 0.2mm))Kalasa,【 中 】 小 水 壺 。Kalaha(cp. Sk. kalaha, fr. kal 發 聲 ),【 陽 】 吵 架 , 爭 論 , 動 干 戈 (quarrel, dispute, fight)。kalahakāraka,【 形 】 吵 架 者 。kalahakārana,【 中 】 爭 論 的 因 素 。kalahasadda,【 陽 】 吵 鬧 , 口 角 , 爭 論 。akalaha,【 陽 】 不 吵 鬧 , 不 爭 論 。mahākalaha,【 陽 】 大 吵 (a serious quarrel)。Kalaṅka,【 陽 】 班 點 , 標 誌 , 缺 點 。Kalā,【 陰 】 全 部 的 一 小 部 分 , 藝 術 。Kalāpa,【 陽 】 色 聚 (a group of qualities, 一 組 色 法 的 基 本 粒 子 , 有 八 、 九 、 十 、 十 一 、 十 二 、 十 三 個 )。Kalāpaka,【 陽 】1. 帶 , 束 (a band, string (of pearls) Vin.II,315; Mhvs 30, 67.)。2. 捆 , 群 (a bundle, group J.I,239.)。Kalāpī,【 陽 】1. 孔 雀 。2. 有 箭 袋 或 捆 人 。Kalāya,【 中 】 豌 ( ㄨ ㄢ) 豆 (a kind of pea, the chick-pea, It is larger than a kidney bean (mugga) and smaller than the kernel ofthe jujube (kolaṭṭhi))。kalāyamatta, 豌 ( ㄨ ㄢ) 豆 大 小 (of the size of a chick-pea)。Kali,【 陽 】1. 擊 敗 。2. 壞 運 氣 。3. 罪 。4. 憂 傷 。kaliggaha,【 陽 】 投 輸 , 敗 北 , 惡 果 。kaliyuga,【 中 】 劫 滅 , 滅 期即 : 永 世 周 期 中 四 期 ( 成 、 住 、 壞 、 滅 ) 的 最 後 一 期 。Kaliṅgarāja, Kalirāja, 歌 利 王 、 哥 利 王 、 羯 利 王 、 迦 梨 王 、 迦 陵 伽 王 、 羯 陵 伽 王 、 迦 藍 浮 王 。 意 譯 作 鬥 諍 王 、 惡生 王 、 惡 世 王 、 惡 世 無 道 王 。 佛 陀 於 過 去 世 為 忍 辱 仙 人 時 , 此 王 惡 逆 無 道 , 一 日 , 率 宮 人 出 遊 , 遇 忍 辱 仙 人於 樹 下 坐 禪 , 隨 侍 女 見 之 , 捨 歌 利 王 而 至 忍 辱 仙 人 處 聽 法 , 王 見 之 生 惡 心 , 遂 割 截 仙 人 之 肢 體 。 此 係 菩 薩 忍辱 行 滿 之 著 名 例 子 。 大 唐 西 域 記 卷 三 載 , 北 印 度 烏 仗 那 國 瞢 揭 釐 城 之 東 有 大 塔 , 即 世 傳 忍 辱 仙 人 受 苦 之 處 。又 玄 應 音 義 卷 三 另 舉 出 歌 利 王 為 中 印 度 波 羅 奈 國 國 王 之 說 。[ 賢 愚 經 卷 二 、 六 度 集 經 卷 五 、 出 曜 經 卷 二 十 三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 大 智 度 論 卷 十 四 ](《 佛 光 大 辭 典 》p.5820)cf. CpA.CS:pg.39.Kaliṅgara,【 陽 】【 中 】 木 頭 , 槁 , 朽 木 , 穀 殼 。S.20.8./II,268...Kaliṅgarūpadhānā, bhikkhave, etarahi bhikkhū viharantiappamattā ātāpino padhānasmiṁ. Tesaṁ Māro pāpimā na labhati otāraṁ na labhati ārammaṇaṁ.( 諸 比 丘 ! 今 諸比 丘 以 槁 為 枕 , 不 放 逸 、 熱 心 、 專 心 而 住 。 因 此 , 魔 波 旬 不 得 侵 犯 、 不 得 機 緣 。)。Kalīra,【 中 】 棕 櫚 樹 莖 上 的 軟 部 份 。154


Kalusa,【 中 】1. 犯 。2. 不 道 德 。【 形 】1. 不 純 的 。2. 骯 髒 的 。Kalebara(=Kalevara, Kaḷevara),【 中 】1. 身 體 (the body)。2.( a dead body, corpse, carcass)。Kalyāṇa,【 形 】1. 迷 人 的 。2. 道 德 上 好 的 。【 中 】 仁 慈 , 功 績 , 德 行 , 福 利 。kalyāṇakāma,【 形 】 很 好 的 需 要 。kalyāṇakārī,【 形 】 做 好 事 的 人 , 有 品 德 的 。kalyāṇadassana,【 形 】 英 俊 的 , 可 愛 的 。kalyāṇadhamma,【 形 】 有 品 德 的 。【 陽 】良 法 , 妙 法 , 好 行 爲 , 好 教 義 。kalyāṇapaṭibhāṇa,【 形 】 急 智 。kalyāṇamitta,【 陽 】 良 友 (good reputation of a man),好 朋 友 , 誠 實 的 朋 友 。kalyāṇajjhāsaya,【 形 】 有 善 行 的 意 圖 。Kalyāṇatā,【 陰 】 仁 慈 , 美 人 。Kalyāṇī,【 陰 】1. 美 女 。2. 在 錫 蘭 的 一 條 河 名 和 一 個 城 名 。Kalla 1 & Kalya,【 形 】1. 健 康 的 , 健 全 的 (well, healthy, sound)。2. 聰 明 的 , 能 幹 的 (clever, able, dexterous)。3. 預 備好 的 (ready, prepared)。4. 適 當 的 (fit, proper, right)。【 中 】 預 備 好 , 適 當 。kallatā,【 陰 】 能 力 , 準 備 就 緒 。kallasarīra,【 形 】 有 健 全 的 身 體 (【 反 】akallasarīra)。kallaṁ nu, 適 當 嗎 ( [kho] is it proper?)。akalla,【 反 】 不 適 當 的 (not well,unfit)。pattakalla, 【 中 】 達 成 預 備 好 的 , 時 到 。kallakusala, 很 熟 練 (of sound skill (cp. kallita)。kallacitta, 心 理預 備 好 (of ready, amenable mind。kallacittatā, 心 理 預 備 好 (the preparedness of the mind (to receive the truth) J.II.12(cp citta-kalyatā)) 。kallarūpa, 美 麗 的 外 表 (of beautiful appearance)。Kalla 2 ,【 陽 】【 中 】 灰 (ashes J.III.94 (for kalala))。kallavassa, 灰 雨 (a shower of ashes J.IV.389.)。Kallahāra,【 中 】 白 睡 蓮 花 。Kallola,【 陽 】 巨 浪 。Kaḷopī (=khaḷopi) ,【 陰 】1. (a vessel, basin, pot)。2. (a basket, crate (=pacchi ThA.219; J.V.252) 。kaḷopīmukha, (the brimof a pan or cooking vessel); kaḷopīhattha, (with a vessel or basket in his hand)。Kavaca,【 陽 】 盔 甲 , 甲 胄 。Kavandha, kabandha,【 陽 】 無 頭 的 身 體 (blemmyes), 無 頭 鬼 ( 斷 人 頭 之 果 報 。cf. S.19.16.Sīsachinnocoraghātako 劊子 手 ( 魁 膾 );Pārā.III,107.(Rājagahe Hāriko nāma coraghātako 王 舍 城 之 哈 利 迦 -- 殺 賊 者 ))Sp.Pari.VII,1391.(CS:Pari.pg.237)..“asīsakaṁ kabandhaṁ, yassa ure akkhīni ceva mukhañca hotī”ti.( 無 頭 之 無 頭鬼 , 眼 睛 和 嘴 長 在 他 的 胸 部 。)Kavāṭa,【 陽 】【 中 】 窗 戶 , 門 的 百 葉 窗 。Kavi,【 陽 】 詩 人 。kavitā,【 陰 】kavitta,【 中 】 詩 人 的 身 份 。Kaviṭṭha (=kapiṭṭha),【 陽 】 木 蘋 果 樹 (elephant-apple tree,Feronia elephantum, 東 南 亞 薈 香 科 的 一 種 小 喬 木 , 生 産一 種 堅 硬 、 沉 重 而 經 久 的 、 帶 黃 色 的 木 材 , 酸 果 實 作 爲 食 物 , 並 和 葉 一 起 作 爲 民 間 藥 )。kas( 梵 kṛṣ),【 字 根 I.】 耕 種 (to plough)。Kasaṭa,【 陽 】 拒 絕 , 渣 滓 , 辛 辣 的 味 道 。【 形 】 污 穢 的 , 無 價 值 的 。Kasati (kas+a), 耕 種 。kasi,【 過 】。kasita, kaṭṭha,【 過 分 】。kasitvāna,【 現 分 】。S.22.102./III,155.:kassako mahānaṅgalena kasanto sabbāni mūlasantānakāni sampadālento kasati ( 農 夫 執 大 犁 而 耕 , 耕 斷 一 切 生 長 之 根 )。Kasana,【 中 】 耕 作 。Kasanta, kasamāna,【 現 分 】 正 在 耕 種 。Kasambu,【 陽 】 污 物 , 垃 圾 (anything worthless, rubbish, filth, impurity)。Kasambujāta,【 形 】 不 純 的 , 敗 類 的 (one whose nature is impurity)。Kasā(Vedic kaśā),【 陰 】 鞭 (a whip)。kasāhata,【 形 】 被 鞭 打 。Kasāya,【 中 】 煮 出 的 汁 , 蒸 餾 。Kasāva,【 陽 】【 中 】1. 澀 ( 味 )。2. 橘 色 的 布 。【 形 】 橘 色 。Kasi,【 陰 】 耕 耘 , 耕 作 。kasikamma,【 中 】 農 業 , 務 農 , 飼 養 。kasibhaṇḍa,【 中 】 農 具 。Kasiṇa ( 梵 Kṛsna),【 形 】 全 部 , 整 個 的 (entirely or whole)。【 中 】( 修 禪 的 取 相 ) 遍 。kasiṇaparikamma,【 中 】 修 遍禪 的 初 步 工 作 。kasiṇamaṇḍala,【 中 】 修 遍 禪 的 圓 碟 。dasa kasiṇāyatanāni, 十 遍 處 ( 十 一 切 處 )。Kasitaṭṭhāna,【 中 】 耕 了 的 地 。Kasitvā,【 獨 】 耕 種 了 。Kasira,【 形 】 悲 慘 的 , 困 難 的 。【 中 】 悲 慘 , 麻 煩 , 困 難 。kasirena,【 副 】 困 難 地 , 吃 力 地 。Kasmīra,【 陽 】 迦 濕 彌 羅 , 北 印 度 的 一 個 國 名 。155


Kassaka(


āmarāga,【 陽 】 激 情 。kāmaloka,【 陽 】 情 欲 世 界 。kāmavitakka,【 陽 】 欲 尋 , 情 欲 的 思 緒 。kāmasaṅkappa,【 陽 】情 欲 的 抱 負 。kāmasaññojana,【 中 】 情 欲 的 妨 害 。kāmasukha,【 中 】 情 欲 的 快 樂 。kāmasevanā,【 陰 】( 沉 溺 於 )行 房 。M.22./I,130.( 蛇 喻 經 )..Appassādā kāmā vuttā Bhagavatā bahudukkhā bahupāyāsā, ādīnavo etthabhiyyo.( 世 尊 說 欲 (kāmā) 是 樂 少 , 苦 多 、 惱 多 , 此 處 災 患 更 倍 增 ), 說 喻 作 :1. 骸 骨 (aṭṭhikaṅkala 骷 髏 , 現 外 形 ,如 露 白 骨 ; 或 如 狗 啃 骨 , 不 能 療 饑 );2. 肉 臠 (maṁsapesi, 臠 ㄌㄨㄢˊ, 肉 片 、 肉 段 。 眾 鳥 競 逐 );3. 乾 草 炬 (tiṇukkā草 火 把 , 如 向 風 執 炬 逆 走 , 若 不 放 捨 , 必 為 所 燒 );4. 炭 窩 (aṅgārakāsu 火 坑 , 若 墮 火 坑 , 必 死 無 疑 , 設 不 死 者 ,定 受 極 苦 );5. 夢 (supinaka 醒 時 全 空 ); 借 用 物 (yācitaka 債 主 終 必 索 還 );6. 樹 果 (rukkhaphala 於 樹 下 若 不 躲 避 ,終 必 被 鋸 之 樹 所 傷 );7. 屠 宰 場 (asisūna 必 招 宰 殺 );8. 長 矛 (sattisūla 有 被 傷 害 的 危 險 )。 又 參 見 《 中 阿 含 》200經 》 阿 黎 吒 經 》(T1.763)、《 中 阿 含 》202 經 》 持 齋 經 》T1.774 下 ~775 上 )、《 別 譯 雜 阿 含 185 經 》(T2.440 上 )。Kāmatā,【 陰 】 渴 望 , 志 願 。Kāmadhātu,【 陰 】 情 欲 世 界 。Vbh.363...Tattha katamā kāmadhātu? Kāmavitakko kāmadhātu. Byāpādavitakkobyāpādadhātu. Vihiṁsāvitakko vihiṁsādhātu.( 什 麼 叫 做 ‘ 慾 界 ’? 慾 界 的 慾 尋 ; 逆 向 ( 瞋 ) 界 的 界 的 慾 尋 。 害 界 的害 尋 。)Kāmī,【 形 】 是 情 欲 的 對 象 的 人 。( 在 【 合 】 中 ) 想 …。Kāmuka,【 形 】 好 色 的 , 淫 蕩 的 。Kāmacchanda,【 陽 】 激 情 , 官 能 享 受 的 刺 激 。Dhs.(PTS:1153;CS:1159.).. Tattha katamaṁ kāmacchandanīvaraṇaṁ?Yo kāmesu 1 kāmacchando 2 kāmarāgo 3 kāmanandī 4 kāmataṇhā 5 kāmasineho 6 kāmapariḷāho 7 kāmamucchā8 kāmajjhosānaṁ--idaṁ vuccati kāmacchandanīvaraṇaṁ. ( 什 麼 是 ‘ 慾 欲 蓋 ’? 凡 是 於 慾 , 1 慾 欲 、 2 慾 染 、 3 慾 喜 、 4慾 貪 、 5 慾 愛 、 6 慾 熱 、 7 慾 醉 、 8 慾 黏 , 這 稱 為 慾 欲 蓋 。)Kāmesumicchācārā(=kāmesu micchā carati), 邪 淫 ( 邪 婬 )。SA.14.25./II,145.(=MA.9./I,199.):Kāmesumicchācārotiettha pana kāmesūti methunasamācāresu. Micchācāroti ekantanindito lāmakācāro. Lakkhaṇato panaasaddhammādhippāyena kāyadvārappavattā agamanīyaṭṭhānavītikkamacetanā kāmesumicchācāro.( 於 欲 邪 行 : 此 處‘ 於 欲 ’ 指 淫 行 。 邪 行 .. 極 度 受 責 備 的 低 劣 的 行 為 。 從 形 相 上 , 非 法 的 欲 求 , 轉 起 身 門 , 要 經 過 不 正 確 的 尋 思 ,在 欲 上 邪 行 。) 《 長 部 ‧ 戒 蘊 品 新 抄 》(DṬ2.pg.1.334.)..Ye paneke vadanti “cattāro kāmesu micchācārā akālo, adeso,anaṅgo, adhammo cā”ti.( 有 此 說 法 ..「 四 種 邪 淫 ..(1) 非 時 、(2) 非 處 ( 如 寺 中 、 塔 內 等 )、(3) 非 ( 生 ) 支 ( 指 口 及 肛 門 )、(4) 非 法 (=agamanīyaṭṭhānaṁ 不 可 行 淫 的 對 象 )。」)《 說 一 切 有 部 俱 舍 論 》 卷 第 十 六 (T29.87.1)..「 論 曰 .. 總 有四 種 行 不 應 行 , 皆 得 名 為 欲 邪 行 罪 。 一 於 非 境 行 不 應 行 , 謂 行 於 他 所 攝 妻 妾 或 母 或 父 或 父 母 親 乃 至 或 王 所 守護 境 。 二 於 非 道 行 不 應 行 , 謂 於 自 妻 口 及 餘 道 。 三 於 非 處 行 不 應 行 , 謂 於 寺 中 制 多 迥 處 。 四 於 非 時 行 不 應 行 ,非 時 者 何 ? 謂 懷 胎 時 , 飲 兒 乳 時 , 受 齋 戒 時 , 設 自 妻 妾 亦 犯 邪 行 。 有 說 .. 若 夫 許 受 齋 戒 , 而 有 所 犯 方 謂 非 時 。」Kāmeti (kam+e), 渴 望 , 需 要 。kāmesi,【 過 】。kāmita,【 過 分 】。Kāmetabba,【 義 】 令 人 想 要 的 。Kāya(Sk. kāya;der. probably fr. ci, cinoti to heap up, cp. nikāya heaping up, accumulation or collection),【 陽 】1. 堆 ,聚 集 , 身 體 (group, heap, collection, aggregate, body)。2. 心 所 (《 分 別 論 》#587...Tattha katamo kāyo?Saññākkhandho, saṅkhārakkhandho, viññāṇakkhandho--ayaṁ vuccati “kāyo”.( 此 中 , 什 麼 是 ‘ 身 ’ 呢 ? 想 蘊 、 行 蘊 、識 蘊 , 稱 為 ‘ 身 ’。)kāyakamma,【 中 】 身 業 , 身 體 的 行 動 。kāyakammaññatā,【 陰 】 身 適 業 性 。kāyagata,【 形 】與 身 體 有 關 。kāyagantha,【 陽 】 身 體 的 束 縛 。kāyagutta,【 形 】 保 衛 自 己 的 身 體 , 平 穩 的 身 體 行 動 。kāyaḍāha,【 陽 】 發 燒 ,( 醫 ) 炎 症 。kāyadaratha,【 陽 】 身 體 的 苦 惱 。kāyaduccarita,【 中 】 惡 身 行 , 壞 行 爲 。kāyadvāra,【 中 】( 三 門 中 之 ) 身 門 。kāyadhātu,【 陰 】( 十 八 界 中 之 ) 身 界 。kāyappakopa,【 陽 】 不 當 舉 止 。kāyappacālakaṁ,【 副 】 搖 擺 身 體 地 。kāyapaṭibaddha,【 形 】 以 身 體 連 接 的 。kāyapayoga,【 陽 】 借 助 於 身 體 , 靠 身 體 。kāyaparihārika,【 形 】 看 護 著 身 體 。kāyappasāda,【 陽 】 觸 覺 感 。kāyapassaddhi,【 陰 】 身 輕 安 , 感 覺 的 安 詳 。kāyapāgabbhiya,【 中 】 無 禮 。kāyabandhana,【 中 】 腰 帶 。kāyabala,【 中 】 體 力 。kāyamudutā,【 陰 】 身 柔 軟 性 。kāyalahutā,【 陰 】身 輕 快 性 。kāyavaṅka,【 陽 】 不 老 實 的 行 動 。kāyavikāra,【 陽 】 姿 態 。kāyaviññatti,【 陰 】 以 身 暗 示 , 使 用 示意 動 作 。kāyaviññāna,【 中 】 身 識 , 經 由 觸 覺 的 意 識 。kāyaviññeyya,【 形 】 以 觸 覺 去 識 知 。kāyaviveka,【 陽 】身 離 , 身 體 的 隔 離 。kāyaveyyāvacca,【 中 】 僕 人 的 責 任 。kāyasaṁsagga,【 陽 】 身 體 的 接 觸 。kāyasakkhī,【 形 】157


( 經 過 身 體 ) 他 體 悟 最 終 的 真 理 。kāyasaṅkhāra,【 陽 】 身 行 。kāyasamācāra,【 陽 】 正 身 行 , 正 確 的 行 爲 。kāyasamudaya(=kāyassa samudaya),【 陽 】 身 集 。kāyasamphassa,【 陽 】 身 觸 , 觸 覺 感 。kāyasucarita,【 中 】 善身 行 , 好 行 爲 。kāyasoceyya,【 中 】 身 淨 , 身 體 的 純 淨 。kāyasukha, 身 樂 。(Kāyasukhanti pañcadvārikasukhaṁ.身 樂 : 五 門 之 樂 。MA.149.)) Cetosukha, 心 樂 。 (Cetosukhanti manodvārikasukhaṁ. 心 樂 : 意 門 之 樂 。MA.149.)Vism.427.:Kāyassa bhedāti upādiṇṇakkhandhapariccāgā.( 身 壞 : 是 捨 去 有 執 受 ( 有 情 ) 的 五 蘊 。)Kāyagatāsati, 1. 身 念 處 ( 廣 義 , 如 ..M.119...ye gehasitā sarasaṅkappā te pahīyanti Tesaṁ pahānā ajjhattameva cittaṁsantiṭṭhati sannisīdati ekodi hoti samādhiyati. Evaṁ, bhikkhave, bhikkhu kāyagatāsatiṁ bhāveti. 凡 令 斷 此 等 世 俗 之念 、 思 惟 , 為 斷 此 等 , 於 內 心 安 立 、 安 定 、 專 一 於 等 定 。 諸 比 丘 ! 如 是 為 比 丘 修 身 行 之 念 。)(M.119./III,97~99...勤 修 身 至 念 ( 身 念 住 ), 可 期 待 十 功 德 。(《 中 阿 含 經 》T1.557.2-3 說 修 習 念 身 有 十 八 德 , 內 容 雷 同 )。2. 隨 念 三 十二 種 身 體 的 成 分 ( 狹 義 )。Kāyabhāvanānuyogamanuyutta (kāya 身 +bhāvanā 修 習 +anuyoga 練 習 【 陽 】+m+anuyutta 已 隨 從 【 過 分 】),【 過 分 】具 足 於 身 修 習 之 行 。Kāyakammaññatā,【 陰 】 心 所 適 業 性 ( 堪 能 ), 去 除 心 所 (cetasika) 的 不 適 業 性 (akammaññabhāva)。Kāyamudutā,【 陰 】 心 所 柔 軟 性 , 去 除 心 所 (cetasika) 的 僵 硬 性 (thambha)。Kāyapaguññatā,【 陰 】 心 所 練 達 性 , 使 心 所 (cetasika) 健 全 。Kāyapassaddhi,【 陰 】 心 所 輕 安 , 平 靜 心 所 (cetasika) 的 不 安 (daratha)。Kāyalahutā,【 陰 】 心 輕 快 性 , 去 除 心 所 (cetasika) 的 沉 重 (garubhāva)。Kāyasaṅkhāra,【 陽 】 身 行 。MA.43./II,351...Kāyasaṅkhārāti assāsapassāsa( 身 行 .. 入 息 與 出 息 。)。DA.18./II,644...Kāyasaṅkhārā hi catutthajjhānena pahīyanti, vacīsaṅkhārā dutiyajjhānena, cittasaṅkhārā nirodhasamāpattiyā.( 身 行確 定 在 第 四 禪 時 斷 ; 語 行 在 第 二 禪 時 斷 ; 心 行 在 滅 盡 定 時 斷 。)Kāyika (kāya+ika),【 形 】( 關 聯 到 ) 身 體 的 , 由 身 體 引 起 的 。kāyikadukkha,【 中 】 身 苦 , 身 體 的 痛 苦 。Kāyujjukatā,【 陰 】 身 正 直 性 , 身 體 的 筆 直 。Kāyūpaga,【 形 】 執 著 身 體 的 , 去 轉 生 。Kāyūra,【 中 】 穿 在 上 臂 的 手 鐲 。Kāra,【 陽 】 行 爲 , 服 務 , 尊 崇 的 行 爲 。【 形 】( 在 【 合 】 中 , 如 rathakāra): 製 造 者 。-kāra, 作 。Kāraka,【 陽 】 作 者 , 行 爲 者 , 作 事 者 。【 中 】( 在 語 法 中 的 ) 句 法 。【 陰 】kārikā。dukkara-kārikā, 作 難 作 的 事 (“doingof a hard task,” exertion, austerity)。Kāraṇa,【 中 】 理 由 ( 原 因 ), 因 素 。kāraṇā,【 離 】 經 由 , 通 過 , 由 。kiṁ kāraṇā = 爲 什 麽 ?Kāraṇā,【 陰 】 拷 問 , 體 罰 。kāraṇika,【 陽 】 體 罰 者 。Kārā,【 陰 】kārāghara,【 中 】 監 獄 , 監 牢 。Kārāpaka,【 陽 】 計 劃 者 , 謀 士 , 發 令 的 人 。kārāpikā,【 陰 】。Kārāpana,【 中 】 令 做 , 命 令 。Kārāpeti (karoti 的 【 使 】), 被 做 。kārāpesi,【 過 】。kārāpita,【 過 分 】。kārāpetvā,【 獨 】。Kārābhedaka,【 形 】 逃 獄 者 。Kārikā,【 陰 】 注 釋 。Kāriy【 形 、 中 】 責 任 , 行 動 , 應 該 被 做 的 。Kārī,【 陽 】 行 爲 者 。( 通 常 在 【 合 】 中 , 如 sātāccakārī)。Kāruñña,【 中 】 同 情 。Kāruṇika,【 形 】 憐 憫 。Kāreti (karoti 的 【 使 】), 使 做 , 使 建 立 , 使 構 造 。kāresi,【 過 】。kāretvā,【 獨 】。kārenta,【 現 分 】。kārita,【 過 分 】。kāreyya,【 使 】。Kāla 1 ,【 陽 】 暗 (dark), 黑 (black)。kāḷasāma,【 陽 】 黑 褐 色 (dark blue [?])。Kāla 2 ,【 陽 】 時 間 。kālass’eva, 早 的 。kālena, 在 適 當 的 時 間 , 在 正 確 的 片 刻 。kālena kālaṁ, 在 適 當 的 時 候 (Kālena158


kālanti samaye samaye)。kālaṁ karoti, 時 至 、 作 時 ( 死 )。kālaṅkata(kāla 時 +kata 已 作 ),【 過 分 】 作 古 。kālakiriyā,【 陰 】 死 期 到 ( 直 譯 : 時 間 用 完 )。kālakaṇṇī,【 陽 】 不 幸 的 人 , 可 憐 的 人 。kālapavedana,【 中 】 時 間 的 公 告 。kālavādī,【 形 】 在 適 當 的 時 間 說 。pacchime kāle, 最 後 時 刻 ( 臨 終 )。各 種 時 間 :cittakkhaṇa,【 陽 】 心 識 剎 那 ( 心 識 生 uppāda、 住 ṭhiti、 滅 bhaṅga 的 時 間 ),accharākkhaṇa,accharāsaṇghāta,【 陽 】 一 彈 指 的 時 間 ( 有 數 十 億 個 心 識 剎 那 (SA.12.61./II,99...Ekasmiñhi accharākkhaṇeanekāni cittakoṭisatasahassāni uppajjanti.)。ekaminitakāla, 一 分 鐘 ( 現 代 巴 利 文 )。ekaghaṭikādikāla, 一 小 時 ( 現代 巴 利 文 )。pubbaṅhasamaya, 上 午 (6 至 10 點 ),majjhantikasamaya, 中 午 ( 上 午 10 點 至 下 午 2 點 ),sāyaṅhasamaya「 黃 昏 」( 下 午 2 至 6 點 , 漢 譯 往 往 作 「 晡 時 」( 下 午 3 至 5 點 , 申 時 ))。diva, 一 日 。rattindiva, 一 日 一 夜(24 hrs.)。gandhohana,gandhohanamatta (gandha-ūhanamattaṁ), 一 陣 香 通 過 的 時 間 , 或 搆 牛 乳 頃(gandhohanamatta 擠 牛 奶 的 時 間 ,5~10 分 鐘 )。yadantaraṁ ekapiṇḍapātaṁ bhuñjāmi, 吃 一 缽 食 之 間 (20~30分 鐘 )。 婆 羅 門 須 4a.m.( 梵 天 須 臾 Brahma muhurta) 起 床 , 實 施 拜 火 (aupasana;worship of fire)、 火 祭 (agnihotra;healing-fire 藉 著 火 來 淨 化 大 氣 )、Brahmayajna 等 。 他 們 作 上 供 (pūja) 和 午 供 (madhyahnika;the midday vandana)在 sangava time (forenoon, 8:24a.m.to 10:48a.m.)。《 翻 譯 名 義 集 》〈 時 分 篇 第 二 十 四 〉:「 西 域 記 云 : 時 極 短 者 , 謂 剎 那 (kṣana, kṣaṇa) 也 。 百 二 十 剎 那 , 為 一 呾 剎 那(tat-kṣaṇa)。 六 十 呾 剎 那 , 為 一 臘 縛 (lava)。 三 十 臘 縛 , 為 一 牟 呼 栗 多 (muhurta 須 臾 )。 五 十 牟 呼 栗 多 , 為 一 時 。六 時 合 成 一 日 一 夜 。」(T54.1092.2)Kālaññū,【 形 】 知 時 的 人 , 知 曉 適 當 時 間 的 人 。Kālantara,【 中 】 間 隔 , 時 期 。Kālānusāri, 黑 栴 香 。ye keci mūlagandhā, kālānusāri tesaṁ aggamakkhāyati( 一 切 根 香 中 、 黑 栴 香 為 其 最 上 )。Kālika,【 形 】 當 時 的 。【 反 】akālikaṁ, 即 時 的 。Kāliṅga,【 陽 】 迦 陵 伽 ( 在 東 印 度 一 個 國 名 )。Kālāma,【 陽 】 迦 摩 羅 人 。A.3.65. 佛 陀 在 迦 摩 羅 人 住 的 Kesamuttaṁ 村 開 示 有 名 的 羈 舍 子 經 (Kesamuttisuttaṁ),在 本 經 世 尊 說 十 項 不 可 隨 便 相 信 的 守 則 。A.3.65./I,189...‘etha tumhe, Kālāmā! (1)Mā anussavena, (2)māparamparāya, (3)mā itikirāya, (4)mā piṭakasampadānena, (5)mā takkahetu, (6)mā nayahetu, (7)māākāraparivitakkena, (8)mā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yā, (9)mā bhabbarūpatāya, (10)mā samaṇo no garūti. (1) 不 要 因 聽聞 ( 就 相 信 )( mā 勿 +anussavena,anu 隨 著 +su( 梵 śru) 聽 ;report)。(2) 不 要 因 習 俗 傳 統 ( 就 相 信 )( mā 勿+paraṁparāya,para 越 、 後 +ṁ+para 越 、 後 +ya;lineage of teaching)。(3) 不 要 因 流 傳 的 消 息 ( 就 相 信 )( mā 勿+itikirāya,iti 如 此 +kirā 傳 說 +ya;hearsay)。(4) 不 要 因 宗 教 經 典 ( 就 相 信 )( mā 勿 +piṭakasampadānena,piṭaka經 典 +sampadāna 轉 移 ;collection of scriptures)。(5) 不 要 因 合 乎 邏 輯 ( 就 相 信 )( mā 勿 +takkahetu,takka 思 索 +hetu 因 ;logical reasoning)。(6) 不 要 因 合 乎 推 理 ( 就 相 信 )( mā 勿 +nayahetu、naya+hetu 因 ;inferential reasoning)。(7) 不 要 因 外 表 的 觀 察 ( 就 相 信 ) (mā 勿 +ākāra-parivittakena,ākāra 外 表 +pari 遍 +vitakka 思 索 ;reflection onreasons)。(8) 不 要 因 深 思 熟 慮 ( 就 相 信 )( mā 勿 +diṭṭhiijjhānakkhantiyā 見 審 諦 忍 ,diṭṭhi 見 解 +nijjhāna 審 察 +kkhanti 接 受 ;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 it)──Mā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yāti amhākaṁ nijjhāyitvākhamitvā gahitadiṭṭhiyā saddhiṁ sametītipi mā gaṇhittha.( 不 要 採 取 :「( 這 是 ) 我 們 在 審 思 、 忍 可 後 而 來 所 執 取 的見 解 。」)。(9) 不 要 因 有 可 能 ( 就 相 信 )( mā 勿 +bhabba 可 能 +rūpatā 行 相 +ya;plausibility 似 真 )── 不 要 採 信 ..因 為 有 可 能 的 (AA..bhabbarūpatāyāti ayaṁ bhikkhu bhabbarūpo, imassa kathaṁ gahetuṁ yuttantipi māgaṇhittha.( 不 要 採 取 :「 這 位 比 丘 的 相 貌 莊 嚴 (bhabbarūpo), 這 種 論 説 是 適 宜 採 信 的 。」-- 此 說 有 誤 解 ,bhabba與 bhadda( 威 嚴 的 ) 可 能 雷 同 而 混 淆 。)。(10) 不 要 因 沙 門 是 我 們 的 導 師 ( 就 相 信 )( mā samaṇo no garū;the ascetic isour teacher) ──Mā samaṇo no garūti ayaṁ samaṇo amhākaṁ garu, imassa kathaṁ gahetuṁ yuttantipi māgaṇhittha. ( 不 要 採 取 :「 這 位 沙 門 是 我 們 的 老 師 , 這 種 論 説 是 適 宜 採 信 的 。」)。Soma Thera’s translation..(1)don’tgo by reports, (2)by legends, (3)by traditions, (4)by scripture, (5)by logical conjecture, (6)by inference, (7)byanalogies, (8)by agreement through pondering views, (9)by probability, or (10)by the thought, ‘This contemplative isour teacher.’ Thanissaro Bhikkhu’s translation..(1)Do not go upon what has been acquired by repeated hearing;(2)nor upon tradition; (3)nor upon rumor; (4)nor upon what is in a scripture; (5)nor upon surmise; (6)nor upon anaxiom; (7)nor upon specious reasoning; (8)nor upon a bias towards a notion that has been pondered over; (9)nor upon159


another’s seeming ability; (10)nor upon the consideration, ‘The monk is our teacher.’ 若 遵 守 這 十 項 原 則 就 可 以 排 除世 間 一 些 非 法 、 非 律 的 成 份 。 另 外 , 佛 陀 也 說 「 法 」 若 引 生 貪 、 瞋 、 癡 則 是 無 利 益 與 苦 法 ; 若 能 助 益 離 貪 、瞋 、 癡 則 是 有 利 益 與 樂 法 。 佛 陀 也 開 示 了 惡 有 惡 報 , 善 有 善 報 之 理 , 以 幫 助 辨 識 正 法 。Kālīya,【 中 】 一 種 ( 有 光 澤 的 ) 沉 香 木 (gallochum)。Kālusiya,【 中 】 污 垢 , 陰 暗 。Kāḷa,【 形 】 黑 , 暗 。【 陽 】 黑 色 。kāḷakūṭa,【 陽 】 喜 馬 拉 雅 山 的 一 座 山 名 。kāḷakesa,【 形 】 黑 頭 髮 的 ( 即 : 年 輕 的 )。kāḷatipu,【 中 】 石 墨 。kāḷapakkha,【 陽 】 黑 半 月 份 ( 陰 曆 十 六 至 廿 九 或 卅 日 )。kāḷaloṇa,【 中 】 黑 鹽 。kāḷasīha,【 陽 】 一 種 獅 子 。kāḷasutta,【 中 】 墨 線 ( 木 匠 的 墨 斗 中 拉 出 的 墨 線 ); 黑 繩 地 獄 , 八 大 地 獄 之 一 。kāḷahaṁsa, 黑天 鵝 。Kāḷaka,【 形 】 黑 色 。【 中 】 黑 點 , 污 點 , 谷 粒 中 的 黑 米 。kāḷakadhammaṁ (=kaṇhadhammaṁ), 黑 法 。Kāḷāyasa,【 中 】( 黑 ) 鐵 。Kāḷāvaka,【 陽 】 一 種 象 。Kāḷīya, 一 種 ( 有 光 澤 的 ) 沉 香 木 (gallochum)。 參 考 kālīya。Kāveyya,【 中 】 詩 。A.4.230./II,230...Kāveyyanti “cattārome, bhikkhave, kavī. Katame cattāro? Cintākavi, sutakavi,atthakavi, paṭibhānakavī”ti ( 諸 比 丘 ! 此 等 是 四 類 之 詩 人 。 哪 四 種 ? 思 詩 人 、 聞 詩 人 、 義 詩 人 、 辯 詩 人 。 諸 比 丘 !此 等 是 四 類 之 詩 人 。)kās,【 字 根 I.】1. 發 光 (to shine)。2.(= 梵 kās) 咳 嗽 (to cough)。Kāsa,【 陽 】1. 蘆 葦 (reed, 台 語 : 菅 芒 kuann bang)。2. 咳 , 喘 息 。Kāsāya, kasāva,【 中 】 黃 袈 裟 。【 形 】 染 以 橘 色 的 。《 大 比 丘 三 千 威 儀 》 卷 上 (T24.925.3-926.1)..「 薩 和 多 部 者 ,博 通 敏 智 導 利 法 化 , 應 著 絳 袈 裟 。 曇 無 德 部 者 , 奉 執 重 戒 斷 當 法 律 , 應 著 皂 袈 裟 。 迦 葉 維 部 者 , 精 勤 勇 決 拯護 眾 生 , 應 著 木 蘭 袈 裟 。 彌 沙 塞 部 , 禪 思 入 微 究 暢 玄 幽 , 應 著 青 袈 裟 。 摩 訶 僧 部 者 , 勤 學 眾 經 敷 演 義 理 , 應著 黃 袈 裟 。」Kāsi ( 梵 Kāśi 光 的 城 市 ),【 陽 】 迦 尸 ( 國 名 , 迦 尸 國 為 佛 世 時 印 度 十 六 大 國 之 一 。 位 於 憍 薩 羅 國 之 北 , 其 都 城 婆羅 木 奈 斯 (Bārāṇasī) 即 今 之 瓦 拉 那 西 市 (Varanasi), 係 佛 教 與 婆 羅 門 教 之 聖 地 )。kāsika,【 形 】 迦 尸 的 , 迦 尸 製 造的 。Kāsu,【 陰 】 坑 。ki( 梵 krī),【 字 根 V.】 忙 碌 (to buy)。Kiṁ,【 關 代 、 疑 代 】 什 麽 ? (【 陽 】ko = 誰 ? 【 陰 】kā = 誰 ( 女 性 )? 【 中 】kaṁ = 什 麽 ( 東 西 )?)。kiṁkāraṇā,【 副 】什 麽 理 由 ? kiṁvādī,【 形 】 執 什 麽 主 義 ? kiñ canaṁ 任 何 ( 中 . 單 . 主 格 , 形 )。kiṁ puna( 梵 kiṃ punaḥ), 何 況 ? kiṁ atthaṁ?( 梵 kiṃ artham?) 何 因 緣 ? kiṁ kāraṇaṁ?( 梵 kiṃ kāraṇaṃ?) 何 因 ?Kiṁsuka(kiṁ+su+ka, lit.“whatever-like,” or “what do you call it,”),【 陽 】 甄 叔 迦 花 , 緊 叔 迦 花 , 膠 蟲 樹 (ButeaFrondosa;Flame-of-the-forest( 不 是 火 燄 木 ), 原 產 於 熱 帶 亞 洲 , 蝶 形 花 科 ; 型 態 : 株 高 可 達 8~15 公 尺 , 幹 易彎 曲 , 葉 全 緣 , 葉 正 面 平 滑 , 背 面 被 毛 茸 , 厚 紙 質 , 有 羽 狀 側 脈 6 對 , 葉 正 面 濃 綠 色 , 背 面 淺 綠 , 有 拖 葉 。用 途 : 為 優 良 之 園 景 樹 、 行 道 樹 。 東 印 度 産 的 一 種 喬 木 , 佛 經 稱 此 樹 「 葉 青 色 , 花 三 色 」, 意 指 日 出 之 前 , 花黑 色 ; 日 照 之 時 , 花 赤 色 ; 日 沒 之 時 , 花 黃 色 。 在 印 度 、 斯 里 蘭 卡 被 視 為 神 聖 的 宗 教 植 物 。Santals 人 並 使 用其 雄 花 灰 燼 為 避 孕 藥 , 但 俾 爾 族 人 (Bhil, 東 印 度 西 部 及 中 印 度 善 射 之 原 始 民 族 ) 卻 將 樹 心 搗 成 泥 做 為 墮 胎 藥 。Santals 人 使 用 膠 蟲 樹 (Butea monosperma) 種 子 磨 粉 敷 療 傷 處 。), 古 譯 作 : 緊 獸 (S IV.193.)。Kikī,【 陽 】 藍 松 鴉 (blue jay)。【 陰 】 雌 藍 松 鴉 。Kiṅkara,【 陽 】 僕 人 , 隨 從 。Kiṅkiṇī,【 陰 】 發 叮 噹 聲 的 鈴 。Kiṅkiṇikajāla,【 中 】 發 叮 噹 聲 鈴 的 網 。Kicca,【 中 】 責 任 , 工 作 , 服 務 , 應 該 被 做 。kiccakārī,【 形 】 做 自 己 的 責 任 。DhsA.p.63.:Kiccaṁ vā sampatti vāraso nāma.( 作 ( 用 ) 或 達 成 , 稱 為 ‘ 作 用 ’。)Kiccākicca,【 中 】 應 該 被 做 的 和 不 應 該 被 做 的 。Kiccha,【 形 】 困 難 的 , 痛 苦 的 。【 中 】 苦 惱 , 困 難 。Kicchati (kit+cha), 麻 煩 , 疲 倦 。kicchi,【 過 】。kiñc,【 字 根 I.】 阻 礙 (to hinder)。160


Kiñca (kiṁ 什 麽 ?+ca 和 ), 什 麽 ?Kiñcana,【 中 】 某 事 , 瑣 事 , 世 間 的 執 著 , 麻 煩 。Kiñcāpi (kiñci+api),【 無 】 無 論 什 麽 , 不 管 多 少 , 但 是 。Kiñci (kin+cid, kiṁ+ci),【 無 】 某 事 物 (some,something)。Kiṇcikkha,【 中 】 小 事 。Kiñjakkha,【 中 】 細 絲 , 花 粉 。Kiṭaka, 可 疑 的 (doubtful)。PvA 44:kiṭakasadisāni lohapaṭṭasadisāni bhavanti, ( 女 鬼 穿 上 新 的 、 柔 軟 的 美 服 , 但 ) 美服 變 成 銅 板 (they become like (hot) copper plates.)Kiṭṭha(cp. Sk. kṛṣṭa kṛṣ),【 中 】 種 玉 黍 蜀 , 玉 黍 蜀 田 。kiṭṭhāda,【 形 】 吃 玉 黍 蜀 。kiṭṭhasambādha-samaya,【 陽 】 收穫 期 , 當 玉 黍 蜀 成 長 時 。Kiṇakiṇāyati(=kiṅkiṇāyati, denom. fr. kiṅkiṇi, small bell) 使 發 叮 噹 聲 (to tinkle; also spelt kiṇikiṇāyati J III.315. Seealso kilikilāyati and cp. Sk. kiṭikiṭāyati to grind (one’s teeth) & Prk. kiḍikiḍiya (chattering) Weber, Bhagavatī p. 289;also BSk. kaṭakaṭāyati Tal. Vist. 251. See taṭataṭayati & note on gala.)Kiṇanta, (Kiṇāti 的 【 現 分 】) 正 在 買 。Kiṇāti (ki+ṇā)(krī Vedic kriṇāti), 買 (to buy)。kiṇi,【 過 】。kiṇitvā, kītvā,【 獨 】。ketuṁ, kiṇituṁ,【 不 】。pot. kiṇe。Kiṇṇa, (kirati 的 【 過 分 】), 已 散 佈 。【 中 】 酵 母 , 發 酵 粉 。Kita 1 (pp. of kar( 梵 kṛ)),【 過 分 】 已 裝 飾 (adorned: mālākita adorned with garlands)。Kita 2 【 中 】 混 合 泥 土 (soiled, kaṇṇakita, said of a wall, also of the ground; and paṁsukita, soiled with dust)。Kitava,【 陽 】 欺 騙 。kitt,【 字 根 VII.】 詳 細 說 明 (to expound)。Kittaka,【 疑 代 】 多 少 ? 到 什 麽 程 度 ?Kittana,【 中 】 稱 讚 , 詳 細 說 明 。Kittāvatā,【 副 】 多 遠 ? 從 哪 方 面 來 看 ? 什 麼 樣 的 範 圍 ?Kitti,【 陰 】 名 望 , 名 聲 。kittighosa, kittisadda,【 陽 】 名 譽 。kittimantu,【 形 】 出 名 的 。Kittima,【 形 】 人 造 的 。Kitteti (kitt +e;fr. kitti), 1. 稱 讚 , 頌 揚 (to praise, extol)。2. 講 , 宣 佈 (to proclaim, announce, relate, tell)。kittesi, akittayi,【 過 】。kittita,【 過 分 】。kittenta,【 現 分 】。kittanīya, kittetabba,【 義 】。fut. kittayissati in sense of aor. Vv 34 5 (=kathetiVvA.151). kittayissāmi I shall relate Sn.1053, 1132.。nimittā kittetabbā(Sp.Mv.V,1049.), 唱 界 相 。Kinnara ( 梵 Kiṁnara),【 陽 】 人 頭 鳥 , 緊 那 羅 ( 居 在 森 林 的 一 個 民 族 的 名 字 ), 又 作 緊 捺 洛 、 緊 拏 羅 、 緊 擔 路 、 甄陀 羅 、 真 陀 羅 。 或 稱 歌 神 、 歌 樂 神 、 音 樂 天 。kim 為 疑 問 詞 ,nara 為 人 之 意 ; 意 譯 作 疑 神 、 疑 人 、 人 非 人 。kinnarī,【 陰 】 緊 那 羅 女 。Kipillikā(cp. 梵 pipīlikā),【 陰 】。kipillika【 中 】, 螞 蟻 ( 台 語 : 蚼 蟻 kau hia)。Kibbisa,【 中 】 罪 過 , 罪 行 。kibbisakārī,【 陽 】 罪 犯 。Kimi,【 陽 】 蟲 , 蛆 蟲 , 害 蟲 。kimikula,【 中 】 一 堆 蟲 , 一 種 蟲 。Kimakkhāyī,【 形 】 講 什 麽 道 ?Kimatthaṁ,【 副 】 爲 什 麽 意 圖 ?kimatthiya,【 形 】 有 什 麽 打 算 , 意 味 著 什 麽 。Kimpakka, kimphala,【 中 】 海 芒 果 ( 一 種 形 似 芒 果 的 毒 水 果 (Cerbera odollam), 其 毒 用 來 撲 魚 或 毒 死 老 鼠 )。Kimpurisa, 人 頭 鳥 , 緊 那 羅 ( 居 在 森 林 的 一 個 民 族 )。 參 考 kinnara。Kira,【 無 】 真 的 , 真 實 地 。kirekassa, 真 的 一 個 的 。Kiraṇa,【 陽 】【 中 】 光 線 , 光 輝 , 燦 爛 。Kirati (kir+a), 散 佈 。kiri,【 過 】。kiṇṇa,【 過 分 】。Kirāta,【 陽 】 在 叢 林 中 居 住 一 種 人 。Kiriyati (Pass. of kirati or karoti) 被 行 動 (to be affected or moved)。Kiriya, Kriya,【 中 】Kriyā, Kiriyā(abstr. fr. karoti),【 陰 】 行 動 , 行 爲 , 表 現 , 唯 作 ( 古 譯 :「 勝 義 善 」, 阿 羅 漢 的 不造 作 善 惡 之 心 )(action, performance, deed; the doing=fulfilment)。kiriyavāda,【 陽 】 信 念 行 動 是 有 結 果 的 。kiriyavādī,【 陽 】 傳 播 。kiriyavāda,【 陽 】 主 義 者 。kiriyakiriyā the non-performance of, omission, abstaining from (akiriyā161


akaraṇa=veramaṇī)。kusalakiriya performance of good actions; dānakiriya the bestowing of gifts; pāpakiriyacommission of sin; puññakiriya the performance of good works ; mangalakiriya celebration of a festival ;massu-kiriyā the dressing of the beard(cp. m-karaṇa and kappanā); sacchikiriya realization.Kirīṭa,【 中 】 王 冠 。Kilañja,kiḷañja【 陽 】 草 席 , 用 燈 芯 草 ( 藺 ㄌㄧㄣˋ) 做 的 席 子 。【 陰 】kilañjā, 草 席 。Kilanta, (Kilamati 的 【 過 分 】) 已 疲 累 , 已 疲 倦 , 已 疲 憊 。kilam,【 字 根 I.】 使 得 … 疲 倦 (to be fatigued)。Kilamati (kilam+a), 疲 倦 , 疲 勞 。kilami,【 過 】。kilamitvā,【 獨 】。Kilamatha,【 陽 】 疲 勞 , 疲 倦 。Kilamanta, (kilamati 的 【 現 分 】), 正 在 疲 倦 。Kilamita, (kilameti 的 【 過 分 】)。Kilamīyati (kilameti 的 【 被 】), 已 經 被 做 到 疲 倦 。kilamīyi,【 過 】。Kilamiyamāna (Kilamīyati 的 【 現 分 】), 正 被 做 到 疲 倦 。Kilameti (kilamati 的 【 使 】), 使 疲 倦 。kilamesi,【 過 】。kilamenta,【 現 分 】。kilametvā,【 獨 】。Kilāsa,【 陽 】 癬 , 一 種 皮 膚 病 。Kiliṭṭha, (kilissati 的 【 過 分 】)。Kilinna (kilijjati 的 【 過 分 】), 已 濕 , 已 弄 髒 , 已 潮 濕 。kilis( 梵 kliś),【 字 根 III.】 被 折 磨 (to be afflicted), 被 弄 髒 (to be soiled)。Kilissati(kilis+ya), 弄 髒 , 沾 染 , 污 染 。kilissi,【 過 】。kilissanta,【 現 分 】。Kilissana,【 中 】 骯 髒 , 沾 染 。Kilesa, Klesa(from kilissati), 【 陽 】 激 情 , 貪 欲 , 墮 落 , 不 純 , 煩 惱 , 污 染 , 塵 勞 。kilesakāma,【 陽 】 貪 欲 , 強烈 的 性 欲 。kilesakkhaya,【 陽 】 貪 欲 的 毀 滅 , 煩 惱 的 毀 滅 。kilesappahāṇa,【 中 】 斷 欲 , 放 棄 對 世 間 的 激 情 , 斷除 煩 惱 。kilesavatthu,【 中 】 煩 惱 事 , 世 間 煩 惱 的 事 物 。Kileseti (kilis+e), 使 弄 髒 , 使 煩 惱 。kilesesi,【 過 】。kilesita,【 過 分 】。Kilomaka,【 中 】 肋 膜 (pleura)。Kisa,【 形 】 貧 乏 的 , 憔 悴 的 , 衰 弱 的 , 削 瘦 的 。Kīṭa, kīṭaka,【 陽 】 昆 蟲 , 蠹 (moth)。Kīta, (kiṇāti 的 【 過 分 】), 已 買 。Kīdisa,【 形 】 什 麽 類 型 ? 似 什 麽 的 ?Kīra,【 陽 】 鸚 鵡 (parrot)。Kīla,【 陽 】( 木 頭 或 金 屬 的 ) 柱 , 樁 。Kīḷati (kīḷ( 梵 krīḍ) +a;cp. Sk. krīḍā), 玩 , 遊 戲 , 消 遣 (play, sport, enjoyment)。kiḷi,【 過 】。kīḷita,【 過 分 】。kīḷanta, kīḷāna,【 現 分 】。kīḷitvā,【 獨 】。kīḷitabba,【 義 】。kīḷeti, kīḷayati,【 義 】。kīḷayamāno vicaranto, 走 動 的 玩 , 跳 舞 。Kīḷanaka,【 中 】 玩 具 。【 形 】 玩 的 。Kīḷanā, keḷī,【 陰 】 運 動 , 歡 樂 。Kīḷā,【 陰 】 玩 , 運 動 。kīḷāgoḷaka,【 中 】 球 。kīḷāpasuta, 【 形 】 好 玩 。kīḷābhaṇḍaka,【 中 】 玩 具 。kīḷāmaṇḍala,【 中 】遊 戲 場 , 運 動 場 。Kīḷāpanaka,【 形 】 遊 戲 教 練 。Kīḷāpeti, Kīḷāpayati (kīḷati 的 【 使 】), 令 玩 。kīḷāpesi,【 過 】。kīḷāpenta,【 現 分 】。kīḷāpetvā,【 獨 】。Kīḷita (kīḷati 的 【 過 分 】), 已 玩 。【 中 】 遊 戲 , 玩 。kīḷitakīḷita, 玩 耍 。Kīva,【 無 】 多 少 ? 多 久 ? kīvataka,【 形 】 多 少 ?Kīvant & Kīva (interr. adj. and adv.) (Sk. kiyant and kīvant; formed fr. interr. stem ki), 多 大 , 多 少 (how great? how much?how many? and in later language how?)Kīvanto tattha bheravā, 多 恐 怖 (“however great the terrors” Sn 959)。Kīvakaṭuka, 多 痛 苦 (how painful? PvA 226)。Ku, 1.=ka, kā, 惡 的 , 邪 的 , 小 。kukkucca, 惡 作 ( 錯 誤 作 )。kudiṭṭhi, kumati 惡 見 , 邪 見 。kunadī, 小 河 。kupatha,kummagga, 邪 路 , 邪 道 。2.=kuha 哪 裡 ?;kuva, kuttha, kuhiṁ 在 哪 裡 ?162


Kukutthaka,【 陽 】 雉 ( 一 種 鳥 , 形 狀 像 雞 , 雄 的 尾 巴 長 , 羽 毛 很 美 麗 , 多 爲 赤 銅 色 或 深 綠 色 , 有 光 澤 , 雌 的 尾 巴稍 短 , 灰 褐 色 ; 善 走 , 不 能 久 飛 ; 尾 巴 羽 毛 可 做 裝 飾 品 ; 通 稱 野 雞 , 有 的 地 區 叫 山 雞 )。Kukku,【 陽 】 腕 尺 (cubit, 長 度 的 度 量 )。Kukkucca,【 中 】(kud 錯 誤 +kicca 作 (grd.of karoti) ) 錯 誤 作 ) 懊 悔 , 躊 躇 , 憂 慮 。Kukkuccika,【 形 】 小 心 謹 慎 的 , 細 心 的 ( 台 語 : 斟 酌 cim 1 ciok 4 )。Kukkuccāyati (kukkucca 的 【 派 】) 懊 悔 。Kukkuṭa,【 陽 】 公 雞 。kukkuṭa-sampātikā, 櫛 比 (「 公 雞 降 落 」 之 形 容 詞 , 是 從 一 家 之 屋 頂 至 另 一 家 之 屋 頂 , 形容 家 屋 密 集 )。Kukkuṭī,【 陰 】 母 雞 。 台 語 .. 小 母 雞 → 雞 僆 (nua5) 仔 。Kukkura( 原 始 印 歐 語 詞 根 ku),【 陽 】 狗 , 狗 狗 。kukkuravatika,【 形 】 模 仿 狗 , 狗 行 者 ( 外 道 苦 行 )。 模 仿 牛 、 依 照牛 的 生 活 習 慣 來 生 活 , 佛 陀 警 告 他 身 壞 命 終 即 往 生 諸 牛 群 中 , 不 然 就 墮 地 獄 。(M.57./I,387.)Kukkuḷa,【 陽 】 熱 的 灰 燼 , 熱 灰 地 獄 ( 一 個 地 獄 的 名 字 )。Kuṅkuma,【 中 】1. 藏 紅 花 (saffron 番 紅 花 ), 乾 藏 紅 花 粉 ( 用 於 食 品 上 色 和 調 味 的 ) 金 黃 色 , 桔 黃 色 。2. 鬱 金 香 《 清淨 道 論 》[ 葉 均 ]( 多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 葉 闊 披 針 形 , 有 白 粉 , 花 通 常 鮮 紅 色 , 花 心 黑 紫 色 , 花 瓣 倒 卵 形 , 結 蒴果 ; 供 觀 賞 , 根 和 花 可 做 鎮 靜 劑 )。kuc ( 梵 kuc / kuñc), 縮 , 畏 怯 (shrink); 捲 曲 (curl)。Kucchi(Sk. kukṣiḥ),【 陽 】【 陰 】 腹 或 子 宮 , 內 部 (a cavity, esp. the belly (Vism 101) or the womb)。kucchiṭṭha,【 形 】安 置 在 子 宮 。kucchidāha,【 陽 】 胃 發 炎 。Kucchita,【 過 分 】 已 卑 鄙 , 已 惡 劣 。Kuja,【 陽 】1. 樹 。2. 火 星 (Mars)。Kujavāro,【 陽 】 星 期 二 ( 日 語 : 火 曜 日 kayōbi)。Kujjhati (kudh 生 氣 +ya), 生 氣 ( 台 語 : 起 毛 禾 黑 khi 2 mo bau 2 、 慼 心 cheh sim)。kujjhi,【 過 】。kuddha,【 過 分 】。kujjhanta,kujjhamāna,【 現 分 】。Kujjhana(


Kuṭhārī(cp. Sk. kuṭhāra, axe),【 陰 】 斧 頭 (an axe, a hatchet)。S.6.9./I,149.(=S.6.10./I,152., Sn.657, A.V,174.)..“Purisassahi jātassa, kuṭhārī jāyate mukhe; Yāya chindati attānaṁ, bālo dubbhāsitaṁ bhaṇaṁ.( 當 人 出 生 時 , 斧 在 口 中 生 , 愚人 說 惡 語 , 以 斧 斬 自 己 。)(「 斧 」 指 舌 頭 。) SA.6.9./I,215...kuṭhārīti kuṭhārisadisā pharusā vācā. Chindatītikusalamūlasaṅkhāte mūleyeva nikantati.( 斧 .. 形 同 斧 的 惡 語 。 切 斷 .. 在 根 本 上 切 斷 善 根 。)Kuḍumala,【 陽 】 蓓 蕾 (an opening bud)。Kuḍuva, 穀 嘟 哇 ( 穀 粒 或 液 體 的 衡 量 ,4 穀 嘟 哇 = 1 粑 鉈 。 參 考 Pattha)。Kuḍḍa(to kṣud to grind, cp. cuṇṇa),【 中 】 牆 壁 (a wall built of wattle and daub)。Kuṇapa,【 陽 】 屍 體 , 一 件 可 厭 的 東 西 (a corpse, carcase)。kuṇapagandha,【 陽 】 腐 屍 的 味 道 。Vin.III,68=M.I,73=A.IV,377(ahikuṇapa, kukkurakuṇapa, manussakuṇapa, pūtikuṇapa); A.IV,198 sq.; Sn.205; J.I.61, 146; PvA.15. Kaṇṭhe āsattokuṇapo a corpse hanging round one’s neck M.I,120; J.I.5; also Vin.III,68≈. -- The abovementioned list of corpses(ahikuṇapa, etc.) is amplified at Vism.343 as follows: hatthikuṇapa, assakuṇapa, gokuṇapa, mahiṁsakuṇapa,manussakuṇapa, ahikuṇapa, kukkurakuṇapa. Cp. kaḷebara.Kuṇāla,【 陽 】 印 度 的 杜 鵑 鳥 ( 布 穀 鳥 cuckoo)。Kuṇī,【 陽 】 跛 子 (deformed, paralysed (orig. bent, crooked, cp. kuṇa) only of the arm)。Kuṇṭha(kuṇa and kuṇḍa),【 形 】 鈍 的 。1. bent, lame; blunt (of a sword) (kuṇṭhakuddāla); (of asi, opp. tikkhina);kuṇṭhatiṇa a kind of grass Vism 353。2. a cripple.Kuṇṭheti (kuṇṭh +e), 使 鈍 化 , 使 彎 曲 , 使 跛 足 。kuṇṭhesi,【 過 】。kuṇṭhita,【 過 分 】。Kuṇḍa,【 形 】 捲 曲 的 (bent, crooked)。Kuṇḍaka,【 中 】 粉 , 穀 粒 殼 內 的 粉 。kuṇḍakapūva,【 陽 】【 中 】 粉 糕 , 以 這 種 粉 所 製 成 的 糕 。Kuṇḍala(cp. kuṇḍa, orig. bending, i. e. winding),【 中 】 耳 環 , 捲 曲 物 (a ring esp. earring)。kuṇḍalakesa,【 形 】 捲 髮 。kuṇḍalāvatta,【 形 】 捲 曲 的 ( 如 發 條 )。Kuṇḍalī(Kuṇḍalin)(


Kuppati (kup 使 激 動 +ya), 生 氣 , 激 動 , 改 變 。kuppi,【 過 】。kuppamāna,【 現 分 】。kuppeyya,【 未 被 】。Kuppana,【 中 】 激 動 , 忿 怒 , 擾 亂 。Kubbati = karoti。Kubbanaka,【 中 】 小 森 林 , 矮 灌 木 叢 。Kubbanta, kubbamāna (kubbati 的 【 現 分 】), 正 在 做 , 正 在 執 行 。Kubbara,【 陽 】 馬 車 的 桿 。Kumati,【 陰 】 邪 見 。【 形 】 邪 見 者 。Kumāra, kumāraka,【 陽 】 男 孩 , 年 青 人 。kumārakīḷā,【 陰 】 男 孩 的 娛 樂 。Kumārikā, kumārī,【 陰 】( 未 婚 ) 少 女 , 處 女 。brāhmaṇakumārikā,【 陰 】 婆 羅 門 少 女 (a brahmin young girl)。kumāribhūta,少 女 。Kumina,【 中 】 捕 魚 籠 (fish-trap)。Kumuda,【 中 】 白 睡 蓮 。kumudaṇāla,【 中 】 白 睡 蓮 莖 。kumudavaṇṇa,【 形 】 白 睡 蓮 的 顔 色 的 。Kumbha,【 陽 】 水 壺 , 古 譯 : 軍 持 ( 澡 瓶 )。kumbhakāra,【 陽 】 陶 工 。kumbhakārasālā,【 陰 】 陶 器 場 。kumbhadāsī,【 陰 】 挑 水 的 女 奴 。Kumbhaka,【 中 】( 船 的 ) 桅 桿 。Kumbhaṇḍa,【 陽 】1. 南 瓜 (pumpkin)。2. 鳩 槃 荼 、 甕 形 鬼 、 變 形 夜 叉 、 瓢 簞 、 瓶 腹 , 噉 人 之 精 氣 的 鬼 類 , 為 增 長天 之 部 屬 。S.19.10.(《 雜 阿 含 518 經 》、Vin.Pārā.III,106.)Kumbhaṇḍasuttaṁ 甕 形 鬼 ( 村 中 之 騙 子 之 報 ) 經 , 說 到 ( 睪丸 ) 如 甕 之 人 行 空 , 他 行 走 時 須 提 起 睪 丸 而 行 (aṇḍe khandhe āropetvā gacchati), 坐 時 坐 於 睪 丸 上 。 他 被 禿 鷹 等追 隨 爭 啄 。Kumbhī,【 陰 】 壺 。Kumbhīla,【 陽 】 鱷 魚 (crocodile)。Kumma,【 陽 】 龜 。Kummagga,【 陽 】 錯 誤 的 路 徑 。Kummāsa,【 陽 】 凝 乳 食 品 (junket), 粥 。Kura,【 中 】 飯 。Kuraṇḍaka,【 陽 】 莧 屬 植 物 ( 幾 種 生 長 強 壯 的 雜 草 植 物 中 的 任 何 一 種 ; 例 : 幾 種 莧 屬 (Amaranthus) 植 物 中 的 任 何一 種 [ 如 : 反 枝 莧 A.retroflexus 和 綠 穗 莧 A.hybridus], 有 時 作 調 味 植 物 , 其 種 子 可 食 , 已 在 局 部 地 區 栽 培 ,能 産 生 一 種 重 要 的 引 起 過 敏 症 花 粉 熱 的 花 粉 )。Kurara,【 陽 】 鶚 鳥 (osprey), 背 部 褐 色 , 頭 、 頸 和 腹 部 白 色 ; 性 兇 猛 ; 在 樹 上 或 岩 石 上 築 巢 , 常 在 水 面 上 飛 翔 ,吃 魚 類 ; 通 稱 魚 鷹 。Kuruṅga,【 陽 】 一 種 羚 羊 (antelope)。Kurumāna (karoti 的 【 現 分 】), 正 在 做 。Kururaṭṭha,【 中 】 俱 盧 (Kuru) 國 ( 在 北 印 度 )。Kurūra,【 形 】 殘 酷 的 , 兇 猛 的 。Kula,【 中 】1. 氏 族 ,( 印 度 的 ) 較 高 的 世 襲 階 級 , 良 家 (clan, a high social grade, “good family” )。2. 家 庭 (household, inthe sense of house)。kulageha,【 中 】 祖 屋 , 父 母 的 房 子 。kulatanti,【 陰 】 家 系 , 世 代 傳 統 。kuladūsaka,【 陽 】好 家 庭 的 破 壞 者 , 使 家 門 出 醜 的 人 。kuladhītu,【 陰 】 尊 貴 家 庭 的 女 兒 。kulaputta,【 陽 】 良 家 子 弟 (= 族 姓 子 。SA.6.3.:Kulaputtāti ācāra-kula-puttā.( 良 家 子 弟 : 良 好 行 爲 的 種 族 之 子 )。kulavaṁsa,【 中 】 血 統 , 世 系 , 子 孫 。kulūpaka(kula-upaka),【 形 】 常 去 俗 人 家 裡 的 。Pāci.IV,312...Kulaṁ nāma cattāri kulāni-- khattiyakulaṁ,brāhmaṇakulaṁ, vessakulaṁ, suddakulaṁ.( 俗 家 .. 四 種 俗 家 — 剎 帝 利 俗 家 、 婆 羅 門 眾 俗 家 、 吠 舍 俗 家 、 首 陀 羅俗 家 。)A.6.57./III,385...“Idhānanda, ekacco nīce kule paccājāto hoti-- 1 caṇḍālakule vā 2 nesādakule vā 3 venakule vā4 rathakārakule vā 5 pukkusakule vā, dalidde appannapānabhojane kasiravuttike, yattha kasirena ghāsacchādolabbhati. So ca hoti dubbaṇṇo duddasiko okoṭimako bavhābādho kāṇo vā kuṇī vā khañjo vā pakkhahato vā, nalābhī annassa pānassa vatthassa yānassa mālāgandhavilepanassa seyyāvasathapadīpeyyassa.”( 阿 難 ! 世 間 有 一 類 ,生 於 卑 賤 之 家 (nīce kule)-- 1 2345生 於 旃 陀 羅 家 、 或 獵 師 家 、 或 竹 匠 家 、 或 車 匠 家 、 或 清 潔 工 家 庭 , 貧 窮 而 缺乏 飲 食 受 用 , 活 命 困 難 且 衣 食 乏 少 。 又 , 他 是 臉 醜 , 形 醜 , 矮 陋 , 病 多 , 或 眼 盲 、 或 手 殘 、 或 跛 者 、 成 半 身不 遂 , 而 不 得 食 、 飲 、 衣 、 車 , 鬘 、 香 、 塗 油 , 臥 具 、 座 敷 、 燈 明 。)165


A.6.57./III,386...“Idhānanda, ekacco ucce kule paccājāto hoti-- khattiyamahāsālakule vā brāhmaṇamahāsālakulevā gahapatimahāsālakule vā, aḍḍhe mahaddhane mahābhoge pahūtajātarūparajate pahūtavittūpakaraṇepahūtadhanadhaññe. So ca hoti abhirūpo dassanīyo pāsādiko paramāya vaṇṇapokkharatāya samannāgato, lābhīannassa pānassa vatthassa yānassa mālāgandhavilepanassa seyyāvasathapadīpeyyassa.”( 阿 難 ! 世 間 有 一 類 , 生 於尊 貴 之 家 , 生 於 剎 帝 利 大 族 之 家 , 或 婆 羅 門 大 族 之 家 , 或 長 者 大 族 之 家 , 有 大 財 富 , 有 大 受 用 , 有 眾 多 之 金銀 , 有 眾 多 之 資 生 具 , 有 眾 多 之 財 穀 。 又 , 他 成 就 最 上 容 色 的 相 貌 非 凡 (abhirūpo)、 眾 所 樂 見 (dassanīyo)、 顏容 殊 妙 (pāsādiko), 且 得 食 、 飲 、 衣 、 車 、 鬘 、 香 、 塗 油 、 臥 具 、 座 敷 、 燈 明 。)kuladūsaka,【 陽 】 敗 壞 了 居 士 。Pārā.III,185..Kuladūsakoti kulāni dūseti pupphena vā phalena vā cuṇṇena vāmattikāya vā dantakaṭṭhena vā veḷuyā vā vejjikāya vā jaṅghapesanikena vā. ( 敗 壞 居 士 .. 藉 由 花 、 水 果 、 化 粧 品 、黏 土 、 牙 籤 、 竹 子 、 藥 或 遣 人 辦 事 , 而 敗 壞 了 居 士 )。《 善 見 律 毗 婆 沙 》(T.24.770b) 進 一 步 解 釋 : 命 令 居 士 種 花 、挖 水 池 、 結 花 鬘 、 送 花 或 水 果 給 居 士 等 , 這 些 行 為 對 比 丘 而 言 不 但 是 不 對 的 , 而 且 也 會 連 累 在 家 人 做 錯 事 。Kulaṅgāra,【 陽 】 敗 家 子 。Kulattha,【 陽 】 雙 花 扁 豆 (vetch, 一 種 纏 繞 草 本 植 物 (Dolichos biflorus), 産 於 東 半 球 熱 帶 , 在 印 度 栽 培 作 飼 料 ,其 種 子 常 用 作 食 品 )。Kulala,【 陽 】 鷹 (hawk)。 台 語 : 鶆 鷂 lai 5 hioh 8 。Kulāla,【 陽 】 陶 工 , 製 陶 坯 的 工 人 。kulālacakka,【 中 】 陶 車 , 轆 轤 。Kulāvaka,【 中 】 鳥 巢 , 窩 。Kulisa,【 中 】 雷 電 , 釘 頭 錘 , 狼 牙 棒 。Kulīna,【 形 】 有 公 認 的 氏 族 。Kulīra,【 陽 】 螃 蟹 (crab)。kulīrapāda,【 形 】( 床 ) 腿 的 形 狀 有 如 螃 蟹 。Kulūpaga,Kulūpaka,【 形 】 常 往 來 一 個 家 庭 的 人 。Kulla,【 陽 】 筏 。《 蛇 喻 經 》(Alagaddūpamasuttaṁ):Evameva kho, bhikkhave, kullūpamo mayā dhammo desitonittharaṇatthāya, no gahaṇatthāya. Kullūpamaṁ vo, bhikkhave, dhammaṁ desitaṁ, ājānantehi dhammāpi vopahātabbā pageva adhammā.( 諸 比 丘 ! 同 樣 地 , 已 被 我 說 的 筏 喻 , 為 渡 越 的 利 益 , 不 為 握 持 的 利 益 。 諸 比 丘 !你 們 已 知 筏 喻 , 諸 法 也 應 被 你 們 徹 底 捨 斷 , 何 況 諸 非 法 。」)(M.22./I,135)Kuvalaya,【 中 】 睡 蓮 (water lily)。Kuvera,【 陽 】 俱 吠 羅 、 鳩 鞞 羅 , 統 治 北 方 的 神 名 , 夜 叉 王 。Kusa,【 陽 】 很 多 , 亞 香 茅 ( 亞 洲 熱 帶 的 一 種 草 (Cymbopogon nardus) [ 香 茅 屬 ], 長 有 藍 綠 色 、 檸 檬 香 味 的 葉 子和 香 精 油 )、 香 茅 草 、 吉 祥 草 。 台 語 : 茅 草 菰 hm 5 chau 2 koo 1 。kusagga,【 中 】 香 茅 ( 鋒 利 如 刀 鋒 ) 的 葉 緣 。kusacīra,【 中 】 以 香 茅 草 製 成 的 衣 服 。kusapāta,【 陽 】 香 茅 簽 的 鑄 造 。Kusala,【 中 】 善 , 好 行 動 , 功 績 , 德 行 。【 形 】 聰 明 的 。kusalakamma,【 中 】 善 業 , 正 確 的 行 爲 。kusalacetanā,【 陰 】 善 意 , 好 的 念 頭 , 正 確 的 意 志 。kusaladhamma,【 陽 】 善 法 。kusalavipāka,【 陽 】 善 異 熟 , 善 報 , 好 行動 的 結 果 。dasa kusalāni , 十 善 , 又 作 十 善 業 道 (dasa kusala-kammapathā) , 即 身 口 意 之 十 種 善 行 。SA.46.2./III,141. .. kusalāti kosallasambhūtā anavajjasukhavipākā. Akusalāti akosallasambhūtāsāvajjadukkhavipākā. Sāvajjāti akusalā. Anavajjāti kusalā.( 善 .. 善 生 的 , 無 罪 樂 果 報 。 不 善 .. 不 善 生 的 。 有 罪 ..不 善 。 無 罪 .. 善 。)Kusalatā,【 陰 】 聰 明 , 靈 巧 , 成 就 。Kusinārā,【 陰 】 拘 尸 那 羅 ( 馬 拉 (Malla) 的 主 要 城 市 )。Kusīta,【 形 】 懶 惰 的 。kusītā,【 陰 】kusītta,【 中 】 怠 惰 。Kusuma,【 中 】( 任 何 一 種 的 ) 花 。Kusumita,【 形 】 在 花 中 ,( 花 ) 盛 開 的 。Kusubbha,【 陽 】 小 坑 。Kusumbha,【 陽 】 紅 花 (saf-flower, 舊 大 陸 的 一 種 草 本 (Carthamus tinctorius) 像 一 種 薊 , 爲 其 油 廣 泛 栽 培 , 有 大的 鮮 紅 色 或 桔 黃 色 頭 狀 花 [ 用 於 製 造 染 料 , 現 今 主 要 在 東 方 用 於 染 絲 和 棉 , 成 淺 紅 色 ])。Kusūla,【 陽 】 穀 倉 。kuh,【 字 根 VII.】 使 吃 驚 , 使 驚 訝 (to astonish)。Kuha, kuhaka,【 形 】 騙 人 的 。【 陽 】 欺 騙 。akuhaka,【 反 】 無 欺 騙 。166


Kuhanā,【 陰 】 欺 騙 , 僞 善 , 詭 計 。Kuhara,【 中 】 洞 。Kuhiṁ,【 副 】 哪 裡 ?Kuheti (kuh +e), 欺 騙 。kuhesi,【 過 】。kūj,【 字 根 I.】 鴣 鴣 的 叫 (to coo)。Kūjati (kūj+a), 吱 喳 而 嗚 。kūji,【 過 】。kūjita,【 過 分 】。Kūjana,【 中 】 吱 喳 聲 , 車 轢 聲 。【 反 】akūjana。Kūjanta, kūjamāna,【 現 分 】 吟 唱 , 正 在 吱 喳 而 嗚 。Kūjita,【 中 】 鳥 的 歌 唱 。【 過 分 】 已 以 鳥 的 歌 唱 嗚 響 。Kūṭa 1 ,【 形 】 陷 阱 , 奸 詐 的 , 欺 詐 的 (a trap, a snare; fig. falsehood, deceit)。kūṭagoṇa,【 陽 】 未 馴 服 的 公 牛 。kūṭaṭṭa,【 中 】 不 老 實 的 訴 訟 。kūṭaṭṭakāraka,【 陽 】 不 老 實 的 起 訴 者 。kūṭajaṭila,【 陽 】 虛 僞 的 苦 行 者 。kūṭavāṇija,【 陽 】奸 商 。Kūṭa 2 ,【 陽 】【 中 】1. 突 起 , 頂 端 (prominence, top (cp. koṭi), in abbhakūṭa, 雲 端 ridge of the cloud; aṁsakūṭa, 肩 膀 shoulder,鎖 骨 clavicle。pabbatakūṭa, 山 頂 mountain peak. Cp. koṭa.)。(b) 脊 , 樑 (he top of a house, roof, pinnacle A.I,261; Vv78 4 (=kaṇṇikā VvA.304); gahakūṭa 屋 頂 Dh.154; PvA.55. Cp. also 閣 樓 kūṭāgāra.)。(c) 堆 (a heap, an accumulation,in saṅkārakūṭa, 塵 堆 dust-heap)。(d) 高 峰 (the topmost point)。【 中 】 謊 言 , 欺 騙 。gāmakūṭa, 貪 官 (S.19.10.、Pārā.III,106.)。 S.22.102./III,156(=S.45.141-145./V,43.):Seyyathāpi, bhikkhave, kūṭāgārassa yā kāci gopānasiyosabbā tā kūṭaṅgamā kūṭaninnā kūṭasamosaranā, kūtaṁ tāsam aggam akkhāyati. ( 諸 比 丘 ! 猶 如 閣 樓 的 任 何 椽 , 攝於 脊 樑 、 向 脊 樑 、 會 合 於 脊 樑 , 脊 樑 被 稱 為 它 們 ( 諸 椽 ) 的 最 上 者 。)Kūṭāgāra,【 中 】 閣 樓 , 小 尖 塔 般 聳 立 的 建 築 物 , 暫 時 建 築 物 , 靈 柩 台 。pañcakūṭāgārasatāni katāni, 造 五 百 間 臨時 屋 。Kūpa,【 陽 】 井 , 洞 。Kūpaka,【 陽 】 桅 桿 , 柱 , 旗 桿 。Kūla,【 中 】 河 岸 , 堤 防 , 築 堤 。Kekara,【 陽 】 斜 視 的 人 。Kekā,【 陰 】 孔 雀 的 啼 鳴 。Keṇipāta,【 陽 】 舵 (rudder)。Keṭubhāna, 禮 儀 學 。( 中 國 的 典 籍 上 記 載 有 禮 儀 準 則 300 條 , 行 爲 準 則 3000 條 。)Ketakī,【 陰 】 露 兜 樹 (screw-pine, 露 兜 樹 屬 (Pandanus tectorius) 的 植 物 [ 産 於 東 南 亞 ])。Ketabino, 騙 術 高 明 。Ketabinoti sikkhitakerāṭikā, nipphannathāmagatasāṭheyyāti vuttaṁ hoti. ( 騙 術 高 明 : 學 習 騙人 , 產 生 有 力 的 欺 騙 )(MA.5.)CS:p.1.156)Ketu,【 陽 】 旗 子 , 旗 幟 。ketukamyatā,【 陰 】 自 負 , 極 度 的 虛 榮 心 。ketamantu,【 形 】 以 旗 子 裝 飾 。 佛 教 旗 , 由上 而 下 五 條 色 , 藍 色 (nīla), 黃 色 (pīta), 紅 色 (lohita), 白 色 (odāta), 橙 色 (mañjeṭṭha) 以 及 此 五 種 顔 色 的 混 合 色(pabhassara)。Ketuṁ,【 不 】 要 去 買 。Kenaci,【 陽 . 單 . 工 】 以 某 。Kedāra,【 陽 】【 中 】 耕 地 , 田 地 。kedārapāḷi,【 陰 】 水 壩 , 稻 田 中 的 窄 築 堤 。Keyūra,【 中 】 戴 在 上 臂 的 手 鐲 。Keyya,【 形 】 可 買 的 , 要 買 的 事 物 。Kerāṭika,【 形 】 騙 人 的 , 僞 善 的 。【 陽 】 不 誠 實 的 人 。Kerāṭiya,【 中 】 欺 騙 , 詭 計 。Keḷāpeti, Keḷāpayati, 令 玩 (make play), 令 動 (make move)。Kelāsa,【 陽 】 喜 馬 拉 雅 山 的 一 座 山 名 。Keḷāyana (


Kevala,【 形 】 孤 單 的 , 未 混 雜 他 物 的 , 全 部 的 , 整 個 的 。kevalakappa,【 形 】 幾 乎 全 部 。kevalaparipuṇṇa,【 形 】完 成 在 它 的 全 部 。kevalaṁ,【 副 】 僅 僅 ( 台 語 : 干 凋 kan ta, 或 訛 音 為 kan na), 只 不 過 。Kesa,【 陽 】 頭 髮 ( 正 常 成 年 人 頭 髮 總 數 約 為 80,000~10,0000 根 不 等 。 平 均 每 平 方 厘 米 內 約 150 根 。《 解 脫 道 論 》(T32.434.1) 說 「 八 百 萬 髮 」。 不 正 確 )。kesakambala,【 中 】 髮 被 單 , 以 頭 髮 製 成 的 毛 毯 。kesakambalī,【 形 】 有髮 被 單 的 。kesakalāpa,【 陽 】 一 束 頭 髮 。kesakalyāṇa,【 中 】 美 髮 , 美 麗 的 頭 髮 。kesadhātu,【 陰 】 髮 舍 利 。kesamassu,【 中 】 鬚 髮 。Miln.PTS:p.11...“Soḷasime, dāraka, palibodhe disvā kesamassuṁ ohāretvā pabbajito.( 小 朋 友 ! 見 到了 ( 頭 髮 ) 十 六 個 障 礙 物 之 後 , 剃 除 鬚 髮 出 家 。)Kesara,【 中 】 花 的 多 毛 結 構 ,( 動 物 的 ) 鬃 毛 。kesarasīha,【 陽 】 鬣 獅 。Kesarī,【 陽 】 獅 子 。Kesava,【 形 】1. 華 麗 的 頭 髮 。2.【 陽 】 毘 瑟 挐 ( 印 度 教 主 神 之 一 , 守 護 之 神 Vishnu)。Kesoropana,【 中 】 剃 頭 髮 。Kesohāraka,【 陽 】 頭 髮 的 去 除 者 , 即 : 理 髮 師 。Ko,【 陽 】(kiṁ 的 【 單 】) 誰 ( 男 的 )? Ko nu 為 什 麼 ?Koka,【 陽 】 狼 。Kokanada,【 中 】 紅 蓮 花 , 紅 睡 蓮 。Kokila,【 陽 】 杜 鵑 鳥 (cuckoo)。Koci(ko+ci),【 無 】 有 人 , 某 人 , 任 何 人 。【 陽 】: 單 . 主 .koci; 複 . 主 keci; 單 . 賓 .kañci; 複 . 賓 .keci; 單 . 具 .kenaci;複 . 具 .kehici、kebhici; 單 . 離 .kasmāci、kamhāci; 複 . 離 .kehici、kebhici; 單 . 與 .、 屬 .kassaci、kissaci; 複 . 與 .、屬 .kesañci、kesānañci; 單 . 處 .kasmiñci、kamhici(、kismiñci、kimhici); 複 . 處 .kesuci。【 陰 】: 單 . 主 kāci; 複 .主 .kāci、kāyoci; 單 . 賓 .kañci; 複 . 賓 .kāci、kāyoci; 單 . 具 .kāyaci; 複 . 具 .kāhici、kābhici; 單 . 離 kāyaci; 複 .離 .kāhici、kābhici; 單 . 與 .、 屬 .kāyaci、kassāci; 複 . 與 .、 屬 .kāsañci、kāsānañci; 單 . 處 .kassāci、kāyañci、kassañci;複 . 處 .tāsuci。【 中 】: 單 . 主 .kiñci; 複 . 主 .kānici; 單 . 賓 .kiñci; 複 . 賓 .kānici。Koccha,【 中 】1. 刷 子 。2. 籐 椅 、 坐 褥 。Pāci.IV,40...Kocchaṁ nāma-- vākamayaṁ vā usīramayaṁ vā muñjamayaṁvā pabbajamayaṁ vā anto saṁveṭhetvā baddhaṁ hoti.(「 坐 褥 」 者 , 有 五 種 坐 褥 : 有 樹 皮 製 、 芳 香 須 芒 草 製 、 或吉 祥 草 製 、 或 燈 心 草 ( 蘆 葦 ) 等 所 製 , 其 內 包 裝 他 物 。)Kojava,【 陽 】 地 毯 。Koñca,【 陽 】 蒼 鷺 (heron)。koñcanāda,【 陽 】。 參 考 Kuñcanāda。Koṇḍañña, ( 人 名 ) 喬 陳 如 , 俱 隣 , 憍 陳 如 , 五 比 丘 (Pañcavaggiye Bhikkhū) 之 一 。 他 出 生 在 迦 毗 羅 衛 城 附 近 的頭 那 瓦 吐 (Doṇavatthu), 為 一 位 富 有 的 婆 羅 門 之 子 。 他 比 喬 達 摩 佛 更 早 出 生 。 人 們 以 他 的 族 姓 「 憍 陳 如 」 來 稱呼 他 。 精 通 三 吠 陀 , 尤 其 看 相 學 。 他 就 是 被 邀 請 為 剛 出 生 的 悉 達 多 太 子 看 相 的 八 位 婆 羅 門 之 一 , 他 肯 定 地 宣稱 太 子 將 成 佛 。 看 相 之 後 , 他 就 與 其 他 四 位 同 伴 出 家 , 等 待 太 子 出 家 、 成 道 , 以 便 親 近 學 法 。 喬 達 摩 成 佛 後 ,到 鹿 野 苑 講 《 轉 法 輪 經 》, 喬 陳 如 聽 聞 之 後 , 立 刻 證 得 須 陀 洹 果 。 隔 日 , 跋 提 迦 (Bhaddiya) 證 得 須 陀 洹 果 ; 第二 天 , 衛 跋 (Vappa) 證 得 須 陀 洹 果 ; 第 三 天 , 摩 訶 那 摩 (Mahānāma) 證 得 須 陀 洹 果 ; 第 四 天 , 阿 說 示 (Assaji) 證 得須 陀 洹 果 (Sp.Mv.V,965.)。 五 天 後 , 聽 聞 《 無 我 相 經 》 而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同 時 得 四 無 礙 解 智 ; 其 他 四 比 丘 也 同時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Koṭacikā,【 陰 】 女 人 性 器 官 。Koṭi(Sk. koṭi & kūṭa 2 ),【 陰 】1. 頂 、 點 (the extreme part, top, summit, point)。2. 一 千 萬 (ten million), 一 說 為 ‘ 十 萬 ’(ahundred thousand)。koṭippakoṭi,【 陰 】1,000,000,000,000, 000,000,000(pakoṭi=100x100,000)。koṭippatta,【 形 】 已到 達 結 束 , 完 全 抓 住 。 十 億 (koṭisata =satakoṭi)。kahāpaṇa-koṭi-santhārena,(for the price (lit. by the spreading out)of 10 million kahāpaṇas” Vin II.159= J I.94 (ref. to the buying of Jetavana by Anāthapiṇḍika))。Koṭilla,【 中 】 彎 曲 。Koṭisimbalī, kūṭasimbalī,【 陽 】 多 刺 的 紅 棉 樹 (thorny red cotton tree)。Koṭṭeti, Koṭṭheti (cp. Sk. kuṭ & kuṭṭa 1 ),1. 打 擊 (to beat, smash, crush, pound)。2. 弄 平 (to make even (the ground orfloor))。3. 切 , 殺 (to cut, kill(=hanti))。pp. koṭṭita.。ger. koṭṭetvā。caus. koṭṭāpeti, 使 打 擊 。Koṭṭha 1 (Sk.koṣṭha),【 陽 】 腹 部 ,( 尤 指 監 獄 或 寺 院 的 ) 單 人 房 間 , 儲 藏 室 , 庫 房 。koṭṭhāgāra,【 中 】 殼 倉 , 國 庫 ,倉 庫 。koṭṭhāgārika,【 陽 】 倉 庫 管 理 員 。koṭṭhāsaya,【 形 】 在 腹 部 中 存 在 的 。168


Koṭṭha 2 , 可 能 是 : 啄 木 鳥 (woodpecker?)J VI.539。Koṭṭha 3 (cp.Sk.kuṭṭha), 可 能 是 : 閉 鞘 薑 、 土 地 公 拐 、 水 蕉 花 ( Costus speciosus) (J V.420.) 花 冠 略 呈 歪 斜 喇 叭狀 , 白 色 , 偶 有 淡 粉 紅 色 , 徑 可 達 60mm; 穗 狀 花 絮 密 集 頂 生 。 蒴 果 略 呈 球 形 , 具 三 稜 , 萼 片 宿 存 ; 熟 果 紅色 。 葉 互 生 , 常 沿 莖 呈 輪 梯 狀 生 長 ; 披 針 形 , 被 面 被 絨 毛 。Koṭṭhaka,【 陽 】1. 要 塞 , 堡 壘 。2. 出 入 口 。3. 隱 藏 的 地 點 。4. 壁 櫥 , 儲 藏 室 。Koṭṭhāsa,【 陽 】 部 份 , 定 額 , 一 份 。Koṇa,【 陽 】 角 落 , 末 端 , 弓 。Kotūhala,【 中 】 刺 激 , 好 奇 心 。kotūhalamaṅgaliko, 迷 信 徴 兆 。kott,【 字 根 VII.】 減 少 (cut)。Kotthu, kotthuka,【 陽 】 豺 , 胡 狼 , 野 干 。Kodaṇḍa,【 中 】 弓 、 弩 。Kodha(Vedic krodha fr. krudh, cp. kujjhati),【 陽 】 忿 怒 (anger)。kodhaṁ chetvā, 切 斷 瞋 恚 (cutting off angerS.I,41=47=161=237)。akkodha, 無 忿 (freedom from anger)。kodhātimāna, 忿 與 過 慢 (anger and conceit Sn.968.)kodhupāyāsa, 瞋 惱 (companionship or association with anger, the state of being pervaded with anger (opp.akkodhupāyāsa 無 瞋 惱 ))。 kodhagaru “having respect for” i. e. pursuing anger (opp. saddhammagaru) A.II,46 sq., 84;kodhapaññāṇa,【 形 】 瞋 的 方 法 (knowing the true nature of anger Sn.96 (cp. SnA 170))。kodhabhakkha, 餵 養 瞋(feeding on, i. e. fostering anger, Ep. of a Yakkha S.I,238)。kodhavinaya, 調 伏 瞋 的 方 法 (the discipline or control ofanger)。S.7.1.:“Kodhassa visamūlassa, madhuraggassa brāhmaṇa.”( 瞋 為 毒 根 , 婆 羅 門 以 為 最 上 蜜 。)Kodhana(< kodha),【 形 】 易 怒 的 , 不 受 控 制 的 ( 心 )(having anger, angry, uncontrolled)。Konta,【 陽 】1. 細 長 三 角 旗 。2. 一 種 鳥 。 參 考 kunta。Kopa(< kup),【 陽 】 激 怒 , 脾 氣 暴 躁 (ill-temper, anger, grudge)。kopaneyya,【 形 】 易 於 激 起 忿 怒 的 。Kopī,【 形 】 脾 氣 暴 躁 的 。Kopīna(cp. Sk. kaupīna),【 中 】1. 生 殖 器 官 (the pudenda, the private parts)。2. 腰 布 (a loin-cloth)。yāvadevahirikopīnapaṭicchādanatthaṁ, 僅 僅 只 是 為 了 遮 蔽 羞 處 。Kopeti (kuppati 的 【 使 】), 使 生 氣 , 使 擾 亂 , 使 動 搖 。kopesi,【 過 】。kopita,【 過 分 】。kopiyamāna,【 現 分 】。kopetvā,【 獨 】。Komala,【 形 】 軟 的 , 生 情 的 。see kamala。Komāra(< kumāra),【 形 】 少 年 (juvenile, belonging to a youth or maiden)。komārabhacca,【 中 】 育 嬰 , 王 子 收 養 。komārabrahmacariyā,【 陰 】 從 幼 年 開 始 的 梵 行 ( 童 貞 入 道 )。komārī,【 陰 】 處 女 (a virgin)。Komudī(< kumuda the white waterlily, cp. Sk. kaumudī),【 陰 】 月 光 (moonlight), 迦 底 迦 月 (Kattika,9 月 16 至 10月 15) 份 的 月 圓 日 。koraka(cp. Sk. koraka), 【 陽 】【 中 】1. 芽 (bud)。2. ( 刀 、 劍 、 樹 葉 等 的 ) 鞘 ( a sheath)。Korabya, Koravya(Sk. kauravya),【 形 】 俱 盧 (Kuru, 今 印 度 德 里 附 近 ) 的 後 裔 , 俱 盧 (Kuru) 國 家 的 。kola,【 陽 】【 中 】 棗 子 (jujube)。kolaṁkola,【 陽 】 家 家 。SA.48.24./III,238...Yo pana dve tayo bhave saṁsaritvā dukkhassantaṁ karoti, ayaṁ kolaṁkolonāma. ( 他 輪 迴 流 轉 二 或 三 家 之 後 , 就 滅 盡 苦 。 此 名 為 ‘ 家 家 ’。) 「 家 家 」 為 預 流 者 之 最 高 者 。kolaka,【 中 】 胡 椒 。kolaṅkola(der. fr. kula), 家 家 者 , 此 須 陀 洹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前 再 生 於 良 善 家 庭 兩 或 三 次 (going from kula to kula (clanto clan) in saṁsāra)。kolañña, kolañña- (< kula),【 形 】 生 在 良 家 (born of (good) family (cp. kulaja)。kolañña-, 屬 於 良 家 (belonging to thefamily of )。khīṇa-kolañña ,【 形 】 來 到 世 間 (one who has come down in the world Vin.I,86.)。kolaṭṭhi,【 中 】 棗 子 的 種 子 (the kernel of the jujube)。kolaṭṭhimattiyo (pl.) S.I,150=A.V,170=Sn.p. 125 (with kolamattiyo),and kolaṭṭhimattā Th.2, 498=ThA.289; DhA.I,319.kolamba(and koḷamba VvA),【 陽 】 大 的 廣 口 瓶 (a pot or vessel in general)。kolāpa,【 陽 】 死 樹 , 洞 樹 。kolāhala,【 陽 】 喧 嘩 。KhA.120...Kolāhalaṁ nāma pañcavidhaṁ kappakolāhalaṁ, cakkavattikolāhalaṁ,169


Buddhakolāhalaṁ, maṅgalakolāhalaṁ, moneyyakolāhalanti.( 五 種 喧 嘩 : 對 劫 的 喧 嘩 ( 諸 天 神 知 道 十 萬 年 後 , 世 間將 成 劫 滅 的 喧 嘩 )、 對 轉 輪 ( 王 ) 的 喧 嘩 ( 諸 天 神 宣 告 : 過 一 百 年 後 , 轉 輪 王 將 出 現 世 間 )、 對 佛 陀 的 喧 嘩 ( 淨 居 天神 宣 告 說 : 過 一 千 年 後 , 佛 陀 將 出 現 世 間 )、 對 吉 祥 的 喧 嘩 ( 淨 居 天 神 宣 告 說 : 過 十 二 年 後 , 正 自 覺 者 將 開 示 諸吉 祥 。), 及 對 牟 尼 的 喧 嘩 ( 淨 居 天 神 宣 告 說 : 過 七 年 後 , 世 尊 將 說 關 於 牟 尼 (moneyya) 的 修 行 方 法(Sn.v.698./pp.135~6)。)Koliya,【 陽 】 拘 利 族 和 釋 迦 族 (Sākya) 同 族 的 一 個 氏 族 的 名 字 。koleyyaka,【 形 】 好 族 類 ( 說 及 狗 ;of good breed, noble, appl d to dogs)。kovida,【 形 】 聰 明 的 , 很 熟 練 的 , 精 通 的 。kosa 1 ( 梵 kośa and koṣa),【 陽 】 儲 藏 室 , 庫 房 , 國 庫 , 鞘 , 繭 ( 台 語 : 趼 lan)。kosa 2 ( 梵 krośa), 音 譯 : 拘 婁 舍 。 為 衡 量 距 離 之 單 位 , 其 距 離 為 恰 可 聞 及 一 牛 鳴 叫 之 聲 。kosaka,【 陽 】【 中 】 杯 子 , 飲 料 容 器 , 小 箱 , 小 鞘 。kosajja,【 中 】 懈 怠 , 懶 惰 , 怠 惰 。AA.6.55./III,390.:Kosajjāyāti kusītabhāvatthāya.( 懶 惰 : 懶 惰 的 狀 況 )。《 解 脫道 論 》 卷 第 四 :「 懈 怠 者 , 謂 心 懶 墮 。」(T32.416.2)Kosalla,【 中 】 精 通 。Kosātakī,【 陰 】 絲 瓜 ([ 絲 瓜 屬 ](Luffa acutangula) 攀 緣 草 本 熱 帶 植 物 , 果 實 呈 圓 柱 狀 , 內 部 爲 纖 維 狀 , 類 似 海綿 ), 古 音 譯 : 憍 賞 塔 奇 樹 。Kosaphala,【 中 】 肉 豆 寇 (nutmeg, 見 Jātiphala)。Kosambī,【 陰 】 憍 賞 彌 ( 跋 蹉 (Vaṁsa) 的 首 都 名 字 )。Kosala,【 陽 】 憍 薩 羅 國 ( 國 名 )。Kosārakkha,【 陽 】 國 庫 的 監 護 人 。Kosika,【 陽 】 貓 頭 鷹 (owl)。 台 語 : 暗 光 鳥 、 貓 頭 鳥 、 孤 黃 。Kosināraka,【 形 】 拘 尸 那 羅 (Kusinārā) 的 。Kosī,【 陰 】 鞘 (sheath)。Koseyya,【 中 】 絲 綢 , 絹 布 。【 形 】 絲 綢 的 。Kosohita,【 形 】 把 … 插 入 鞘 內 。Kohañña,【 中 】 僞 善 , 欺 騙 。Kriyā,【 陰 】 行 動 , 行 爲 , 表 現 。 參 考 kiriyā。Kva,【 無 】 哪 裡 ? kvaci,【 無 】 某 處 。170


KhKh,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二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清 音 的 k。Kha ( 梵 kha),【 中 】 虛 空 、 天 空 (“space” Vism.494.)。khapuṣpa( 梵 ), kha-puṣpam( 梵 ), 空 華 , 空 花 。Khakharaka( 梵 ), Khakkhara( 梵 ), Khakkharaka( 梵 ), 錫 杖 。Khaga,【 陽 】 鳥 (“sky-goer”)。khaga-caraṇa, 鳥 飛 。khaga-patha, 空 , 虛 空 。Khagga (Sk. khaḍga),【 陽 】 刀 劍 。khaggakosa,【 陽 】 刀 劍 鞘 。khaggāhaka,【 陽 】 捧 劍 者 。khaggatala,【 中 】 刀 鋒 。khaggadhara,【 形 】 捧 劍 的 。Khaggavisāṇa(cp. BSk. khaḍgaviṣāṇa),【 陽 】1. 犀 牛 (a rhinoceros 有 個 像 刀 劍 一 樣 的 角 者 , 犀 牛 總 是 朝 著 一 個 目 標 ,義 無 返 顧 地 向 前 衝 )。2. 犀 牛 角 , 麟 角 ( 古 譯 ), 驎 角 ( 古 譯 )。Khacati (khac +a), 嵌 入 , 裝 飾 (inlaid, adorned with, usually with jewels)。khaci,【 過 】。khacita,【 過 分 】。Khajja (grd. of khajjati),【 形 】 被 吃 , 被 咀 嚼 , 被 咬 , 被 啄 (to be eaten or chewed, eatable, solid food)。【 中 】 固 體 食物 , 甜 肉 乾 。khajjaka,【 中 】 甜 肉 乾 。khajjakantara,【 中 】 各 種 不 同 的 糖 果 。Khajjati ((khaj +ya), =khādiyati, Pass. of khādati; Dhtm 93 bhakkhaṇa) 1. 被 吃 , 被 咀 嚼 , 被 咬 (to be eaten, chewed,eaten up, as by animals)。2. 被 癢 (to be itchy, to be irritated by itch;cp. E. “itch”=Intens. of “eat”)。3. 被 毀 滅 , 被 犧牲 (to be devoured, to be consumed, to be a victim )。【 現 分 】 被 嚼 , 被 咬 , 被 啄 。Khajju,【 陰 】 癢 。Khajjūrī,【 陰 】 海 棗 樹 (date-palm, 一 種 海 棗 樹 [ 棕 櫚 科 ](Phoenix dactylifera), 産 於 亞 洲 西 部 、 北 部 , 在 加 利 福尼 亞 州 也 有 種 植 , 有 羽 毛 狀 的 葉 子 , 結 簇 生 的 棗 子 椰 樹 )。Khajjopanaka(cp. Sk. khadyota),【 陽 】 螢 火 蟲 (fire-fly)。Khañja(cp. Sk. khañja),【 形 】 跛 足 的 (lame)。Khañjati (khaj +ṁ-a;fr. khañja), 蹣 跚 , 跛 行 (to be lame)。khañji,【 過 】。Khañjana,【 中 】 蹣 跚 行 走 (hobbling, walking lame)。【 陽 】 鶺 鴒 (wagtail), 亟 竈 巢 鳥 主 要 在 西 半 球 的 一 種 鶺 鴒 科 鳥 ,具 有 瘦 長 的 身 體 和 不 斷 擺 動 的 尾 巴 。ㄋKhaṇa( 梵 kṣana, kṣaṇa),【 陽 】 片 刻 , 分 鐘 , 機 會 , 剎 那 , 時 節 , 無 難 ㄢˊ。khaṇena,【 副 】 在 片 刻 中 。khaṇātīta,【 形 】 錯 過 機 會 (Sn.333=Dh.315 (=DhA.III,489)。utukhaṇa,【 陽 】 季 節 。khaṇaññū, 知 時 (knowing, realizing theopportunity Sn.325 (cp. SnA 333). khaṇapaccuppanna, 剎 那 現 在 ( 生 、 住 、 滅 的 三 心 剎 那 ,arisen at the moment ormomentarily)。khaṇaparitta, 片 刻 (small as a moment Vism.238.)。Khaṇa 2 (< khaṇ), 掘 (digging J.II,296.)。Cp. atikhaṇa.Khaṭuṅka,【 梵 】【 陰 】 頑 固 的 , 忄 龍 悷 的 。khaṭuṅkaṁ sattva-durdāntatām, 剛 強 難 化 眾 生 。Khaṇati, khanati(khan or khaṇ+a), 1. 挖 , 連 根 拔 起 (dig, dig out, uproot)。2. 破 壞 (=Sk. kṣanati; to destroy)。khaṇi,【 過 】。khata,【 過 分 】。khaṇanta,【 現 分 】。khaṇitvā,【 獨 】。cp. abhikkhaṇati, palikkhaṇati. ; M I.132 (id.);pp. khata& khāta (cp. palikkhata).Khaṇana(


Khaṇḍākhaṇḍaṁ, khaṇḍākhaṇḍikaṁ,【 副 】( 打 ) 碎 。Khaṇḍikā(< khaṇḍa),【 陰 】 塊 , 碎 片 (a broken bit, a stick)。Khaṇḍicca,【 中 】( 牙 齒 ) 斷 掉 (he state of being broken (of teeth), having broken teeth)。Khaṇḍita,(Khaṇḍeti 的 【 過 分 】) 打 碎 , 違 背 , 違 犯 。Khaṇḍeti (khaṇḍ +e), 打 碎 , 違 背 , 違 犯 (to renounce, to remit, in vetanaṁ)。khandesi,【 過 】。khandetvā,【 獨 】。Khata 1 (khaṇati 的 【 過 分 】), 已 挖 出 , 已 連 根 拔 起 , 已 受 傷 , 已 沒 德 行 。Khata 2 (pp. of kṣan, to wound), 傷 害 , 受 傷 (hurt, wounded)。Khatta (Sk. kṣatra, to kṣi),【 中 】 政 治 學 , 刹 帝 利 (Khattiya) 的 。Khattiya(der. fr. khatta=kṣatra “having possessions”; Sk. kṣatriya),【 陽 】 刹 帝 利 , 武 士 族 (pl. Nom. also khattiyāseJ.III,441. A shortened form is khatya J.VI,397.)。【 形 】 刹 帝 利 的 。khattiyakaññā,【 陰 】 刹 帝 利 的 年 輕 未 婚 女 子 。khattiyakula,【 中 】 武 士 家 族 。khattiyamahāsāla,【 陽 】 刹 帝 利 的 百 萬 富 翁 。khattiyamāyā,【 陰 】 刹 帝 利 的 秘 訣 。khattiyasukhumāla,【 形 】 如 王 子 一 般 的 柔 弱 。rājā khattiyo muddhāvasitto, 剎 利 族 灌 頂 王 ( 剎 利 頂 生 王 ), 即 出 身剎 利 族 , 經 灌 頂 儀 式 就 任 王 位 。Khattiyā, khattiyānī,【 陰 】 刹 帝 利 氏 族 的 女 人 。Khattu,【 陽 】 戰 車 的 禦 者 , 國 王 的 隨 從 顧 問 。-(k)khattuṁ (Sk. °kṛtvah, cp. °kad),【 副 】 次 ( 數 ) (in comp n with numerals “times”: dvikkhattuṁ, tikkhattuṁ, etc.; twice,three times, etc.)。Khadira(Sk. khadira),【 陽 】 兒 茶 樹 ( 東 印 度 一 種 有 刺 喬 木 (Acacia catechu), 兩 回 羽 狀 複 葉 , 花 黃 色 , 莢 扁 平 , 是阿 仙 藥 的 來 源 )。khadiraṅgāra,【 陽 】 兒 茶 木 材 的 灰 燼 。khan,khaṇ,【 字 根 I.】 挖 (to dig)。Khanittī (to khan, cp. Sk. khanitra),【 陰 】(a spade or hoe Vin.I,270; J.VI,520=V.89 (+aṅkusa).Khanti(kham)( 梵 Kṣānti(kṣam)),【 陰 】 忍 耐 ( 日 語 : 我 慢 する, gaman-suru), 耐 性 。khantibala,【 中 】 耐 力 。khantimantu,【 形 】 忍 耐 的 , 耐 心 的 。 忍 耐 是 最 超 越 的 鍛 鍊 、 擔 當 (Khantī paramaṁ tapo titikkhā)(《 法 句 經 》184 偈 )。A.5.216.akkhanti( 不 忍 ):「 諸 比 丘 ! 此 等 五 者 , 是 忍 之 德 。 以 何 為 五 耶 ? 即 : 為 多 人 可 愛 、 可 意 ; 又 , 不 凶 暴(aluddo); 無 追 悔 ; 不 迷 亂 而 命 終 ; 身 壞 死 後 , 生 於 善 趣 、 天 界 。」 忍 耐 有 三 種 : 一 、 世 俗 的 忍 , 忍 氣 吞 聲 ( 如石 壓 草 ), 但 有 時 會 忍 無 可 忍 而 火 山 爆 發 。 二 、 修 止 的 忍 , 轉 離 可 瞋 境 ( 不 可 意 境 ), 迅 速 把 心 安 置 於 固 定 的 所 緣( 高 級 的 如 石 壓 草 )。 三 、 修 觀 的 忍 , 當 境 , 或 轉 離 可 瞋 境 , 把 心 安 置 自 己 的 身 體 ( 如 呼 吸 、 火 大 、 或 以 丹 田 吸呼 氣 )、 或 受 ( 特 別 是 苦 受 ) 的 觀 察 , 覺 知 生 滅 、 轉 變 。 若 是 屬 於 過 去 的 積 怨 、 鬱 卒 、 怨 恨 , 也 可 以 倒 帶 , 坦 然面 對 它 。 修 觀 修 可 以 達 到 無 忍 可 忍 。cf. adhivāsana( 堅 忍 )。Khantika,【 形 】( 在 【 合 】 中 ) 如 此 這 般 的 信 念 (acquiescing in-, of such and such a belief)。aññakhantika, = 另 外 的信 念 。Khantar(Khantu),【 陽 】 忍 耐 者 , 溫 和 的 (possessed of meekness or gentleness; docile, manageable)。khand( 梵 skand),【 字 根 I.】 徹 底 潰 敗 (to rout), 跳 躍 (to jump)。Khandha (Sk. skandha),【 陽 】1. 體 積 。2. 樹 幹 ,( 人 或 動 物 的 ) 軀 幹 。3. 塊 (mass), 堆 (heap)。4. 區 , 段 , 章 。5. 蘊 ,形 成 任 何 生 命 的 身 心 狀 態 的 知 覺 集 合 體 。khandhaṭṭhika,【 中 】 肩 骨 。khandhapañcaka,【 中 】 五 蘊 即 : 色 、 受 、想 、 行 、 識 。pañcakkhandhā( 五 蘊 = pañcavokārabhavā):rūpakkhandho, vedanākkhandho, saññākkhandho,saṅkhārakkhandho, viññāṇakkhandho.( 色 蘊 、 受 蘊 、 想 蘊 、 行 蘊 、 識 蘊 。)Khandhaka,【 陽 】 區 分 , 章 。Khandhāvāra,【 陽 】 營 。kham( 梵 kṣam),【 字 根 I.】 遭 受 或 忍 受 (to suffer or bear)。Khama(< 梵 kṣam)( 梵 kṣama 懺 摩 ),【 形 】 寬 恕 的 , 原 諒 的 , 容 忍 的 , 懺 摩 ( 求 對 方 的 原 諒 )(patient, forgiving, enduring,bearing, hardened to )。khamā paṭipadā( 堪 忍 行 = 不 以 罵 報 罵 等 )。【 反 】akhama, 容 忍 的 。Khamati(Sk. kṣamate)(kham 忍 受 +a), 1. 忍 耐 , 容 忍 , 寬 恕 (to be patient, to endure, to forgive(Acc. of object and Gen.of person)khamatha me pardon me.2. (impers.) to be fit, to seem good; esp. in phrase yathā te khameyya “as mayseem good to you; if you please” sabbaṁ me na khamati “I do not approve of” ; na khamati “it is not right” .3. to befit for, to indulge in, to approve of)。khami,【 過 】。khanta,【 過 分 】。khamanta, khamamāna,【 現 分 】。grd. khamanīya。172


caus. khamāpeti。dukkhamati, 難 以 忍 耐 。Khamana,【 中 】khamā(khalaṅka>khaluṅka),【 陽 】 難 馴 , 桀 驁 難 馴 , 古 音 譯 : 強 梁 、 強 良 。Khallāṭa,【 形 】 禿 的 。khallāṭasīsa,【 形 】 禿 頭 的 (DhA.CS:pg.1.196... khallāṭasīse)。khallāṭiya,【 中 】 光 禿 。Khalopī(=khalopi, kalopī),【 陰 】 鍋 (a pot;usually with kumbhī: D.I,167 (--mukha+kumbhi-mukha))。Khaḷa,【 形 】 粗 略 的 , 粗 糙 的 。【 陽 】 流 氓 , 無 賴 , 卑 鄙 的 人 。khā,【 字 根 I.】 說 (to speak)。【 字 根 III.】 了 解 (to comprehend)。Khāṇu,【 陽 】【 中 】 殘 株 , 柱 (a stump (of a tree), a stake)。khāṇuka,【 陽 】 殘 株 , 樹 樁 , 小 柱 。Khāta (khaṇati 的 【 過 分 】), 已 挖 。khād( 梵 khād),【 字 根 I.】 吃 (to eat)。Khādaka,【 形 】 吃 者 , 以 … 爲 主 食 。Khādati (khād+a), 吃 , 咀 嚼 , 咬 , 咬 牙 切 齒 (to chew, bite, eat, devour, to destroy)。khādi,【 過 】。khādanta, khādamāna,【 現 分 】。Khādana,【 中 】 吃 (the act of eating (or being eaten))。【 中 】【 形 】khādanī (the eater)。Khādanīya(grd. of khādati; also as khādanīya),【 形 】 可 吃 的 (hard or solid food)。【 中 】 蔬 果 食 ( 古 譯 .. 硬 食 ), 甜 食 ,糖 果 , 蜜 餞 。Pāci.IV,233(CS:p.300)..Khādanīyaṁ nāma pañca bhojanāni-- udakadantaponaṁ ṭhapetvā avasesaṁkhādanīyaṁ nāma. Bhojanīyaṁ nāma pañca bhojanāni-- odano, kummāso, sattu, maccho, maṁsaṁ.( 硬 食 ( 蔬 果食 ): 除 了 五 種 穀 肉 食 、 水 與 楊 枝 ( 齒 木 ) 之 外 的 一 切 食 物 。 軟 食 ( 穀 肉 食 ): 指 飯 、 粥 、 麥 、 魚 、 肉 。)Khādā,【 陰 】 食 物 (food, in rājakhādā royal food Sn.831 (rājakhādāya puṭṭho=rājakhādanīyena rājabhojanīyena positoNd 1 171)。Khādāpana(< khādāpeti),【 中 】( 處 罰 性 的 ) 令 吃 (causing to be eaten (kind of punishment))。Khādāpeti (【 使 】II. khādati), 令 吃 , 令 咬 (to make eat)。khādāpesi,【 過 】。khādāpita,【 過 分 】。khādāpenta,【 現 分 】。khādāpetvā,【 獨 】。Khādika =khādaka 吃 者 ,in aññamaññakhādika S.V,456.173


Khādin, 吃 者 。【 陰 】khādinī=khādaka PvA.31.Khādita (khādati 的 【 過 分 】), 已 吃 , 已 咬 , 已 吃 完 (eaten, or having eaten, eaten up, consumed;a twin form of khāditais khāyita)。khāditatta,【 中 】 被 吃 的 事 實 。khāditaṭṭhāna, 餐 廳 , 吃 的 地 方 (the eating place, place of feeding)。Khāditabba,【 義 】 應 該 吃 。Khādituṁ,【 不 】 要 去 吃 。Khāyati (khā+ya;pass.=Sk. khyāyate, khyā), 似 乎 是 , 看 來 好 像 , 只 是 , 僅 僅 (to seem to be, to appear like (viya)J.I,279)。khāyi,【 過 】。aor. khāyiṁsu; ppr. med. khāyamāna. Cp. pakkhāyati.Khāyita,【 形 】 已 吃 , 吃 光 。【 中 】 吃 了 些 東 西 。Khāra(Sk. kṣāra, pungent, saline, sharp to ksā, kṣāyati to burn),【 陽 】 鹹 的 物 質 , 碳 酸 鉀 , 苛 性 鉀 (any alkalinesubstance, potash, lye)。khāraka,【 形 】1. 鹹 性 。2.【 陽 】 鮮 芽 。khārika,【 形 】 鹹 性 (alkaline)。Khārī,【 陰 】 佉 梨 ( 古 印 度 計 重 量 單 位 大 約 16 格 令 [= 1.0368 克 或 16/7000 磅 ], 秤 盤 )。khārikāja, khārividha,【 陽 】【 中 】 秤 盤 和 秤 錘 。Khārika 1 (to khāra),【 形 】 鹹 性 (alkaline)。Khārika 2 (of khārī),【 形 】( 一 ) 斛 , 音 譯 .. 佉 梨 。1 斛 等 於 10 斗 , 漢 代 一 斛 等 於 120 斤 , 一 斤 相 當 現 在 約 250 克 (ofthe khārī measure, in vīsatikhārika Kosalako tilavāho(=viṃśatikhārīkaḥ kosalakas tilavāhaḥ), A.V.173=Sn.p.126.)Khārodaka, 石 灰 。khārodaka-nadī, 灰 河 , 石 灰 水 河 。khāḷ,【 字 根 VII.】 洗 (to wash)。Khāḷeti (khaḷ+e), 洗 , 沖 洗 。khāḷesi,【 過 】。khāḷita,【 過 分 】。khāḷetvā,【 獨 】。khi,【 字 根 I.】 衰 退 (to decay)。Khiḍḍā(Vedic krīḍā, cp. kīḷati),【 陰 】 玩 , 娛 樂 (play, amusement)。khiḍḍādasaka,【 中 】 玩 十 年 ( 十 一 至 二 十 歲 )。khiḍḍārati,【 陰 】 享 樂 。Khitta (khipati 的 【 過 分 】), 已 散 亂 , 已 丟 , 已 推 翻 , 已 抛 棄 , 已 顛 覆 (thrown; cast, overthrown)。khittacitta,【 形 】發 瘋 的 人 。Cp. vikkhitta。khid,【 字 根 III.】 被 壓 , 降 低 , 沮 喪 (to be depressed)。cp. ( 梵 khid) 撕 開 (tear), 拉 , 拔 。cf. 梵 (ājch, 撕 破 ;paṭ, 撕開 ;riś, 撕 開 ;liś, 撕 開 ;vṛh / bṛh, 撕 開 )。khip ( 梵 kṣip), 投 , 拋 (throw)。Khipa,【 陽 】 丟 在 上 的 任 何 東 西 , 捕 魚 具 , 斗 蓬 。Khipati (khip( 梵 kṣip) 拋 +a;Vedic kṣipati), 投 , 丟 出 , 打 噴 嚏 (to throw, to cast, to throw out or forth, to upset)。khipi,【 過 】。khipanta, khipamāna,【 現 分 】。khipitvā,【 獨 】。a throw, anything thrown overKhipana,【 中 】 丟 , 抛 棄 (the act of throwing or the state of being thrown)。《 入 阿 毘 達 摩 論 新 疏 》Abhidhammāvatāra-abhinavaṭīkā (CS:p.2.99) Khipanakasaṅkhārā nāma cuti-āsannajavanasahajātasaṅkhārā,paṭisandhijanakakammasahagatasaṅkhārā vā, tato purimajavanasahagatasaṅkhārāti vā keci.( 丟 入 之 行 (= 業 ): 與 臨死 俱 生 之 行 , 或 陪 伴 結 生 令 生 業 之 行 , 或 乃 至 任 何 陪 伴 過 去 速 行 之 行 。)Khipanā(


khīṇāsava,【 形 】 漏 盡 的 。KhA.194...khīṇanti samucchinnaṁ.( 已 盡 .. 已 完 全 粉 碎 。) ‘khīṇā jāti vusitaṁbrahmacariyaṁ kataṁ karaṇīyaṁ nāparaṁ itthattāyāti pajānāmī’ti.( 生 已 被 滅 盡 , 梵 行 已 被 滯 留 , 已 做 所 應 作 , 此生 之 後 無 來 世 。)( 本 句 漢 譯 有 譯 作 ..「 我 生 已 盡 , 梵 行 已 立 , 所 作 已 作 , 自 知 不 受 後 有 。」)SA.6.3./I,205...atītājāti khīṇā pubbeva khīṇattā, na anāgatā tattha vāyāmābhāvato, na paccuppannā vijjamānattā. Maggassa panaabhāvitattā yā uppajjeyya ekacatupañcavokārabhavesu ekacatupañcakkhandhappabhedā jāti. Sā maggassabhāvitattā anuppādadhammataṁ āpajjanena khīṇā. Taṁ so maggabhāvanāya pahīnakilese paccavekkhitvā--“Kilesābhāve vijjamānampi kammaṁ āyatiṁ appaṭisandhikaṁ hotī”ti jānanto jānāti. Vusitanti vutthaṁparivutthaṁ, kataṁ caritaṁ niṭṭhāpitanti attho. Brahmacariyanti maggabrahmacariyaṁ. Kataṁ karaṇīyanti catūsusaccesu catūhi maggehi pariññāpahānasacchikiriyabhāvanāvasena soḷasavidhampi kiccaṁ niṭṭhāpitanti attho.Nāparaṁ itthattāyāti idāni puna itthabhāvāya, evaṁ soḷasakiccabhāvāya, kilesakkhayāya vā katamaggabhāvanānatthīti. Atha vā itthattāyāti itthattabhāvato, imasmā evaṁpakārā idāni vattamānakkhandhasantānā aparaṁkhandhasantānaṁ natthi, ime pana pañcakkhandhā pariññātā tiṭṭhanti chinnamūlako rukkho viyāti abbhaññāsi.Aññataroti eko. Arahatanti arahantānaṁ, Bhagavato sāvakānaṁ arahataṁ abbhantaro ahosi. (「 生 已 被 滅 盡 」(khīṇā jāti): 過 去 生 已 滅 盡 , 未 來 生 不 發 動 , 現 在 生 無 實 性 。( 他 的 ) 道 的 無 被 修 習 的 狀 態 , 一 、 四 、 五 蘊 之 生徹 底 迸 裂 ; 他 的 道 的 被 修 習 的 狀 態 , 未 被 生 的 法 陷 於 滅 盡 。 他 於 道 ( 心 ) 的 斷 染 , 而 省 察 之 後 , 他 知 道 ..「 於 染存 在 之 業 , 從 今 以 後 不 會 再 生 。」「 梵 行 已 被 滯 留 」(vusitaṁ brahmacariyaṁ):‘ 已 被 滯 留 ’.. 滯 留 , 已 圓 滿 滯 留 ,已 作 、 已 實 踐 、 已 梵 行 ( 按 .. 七 種 學 者 及 善 凡 夫 則 被 稱 為 正 在 過 著 梵 行 生 活 );‘ 梵 行 ’.. 梵 行 之 道 。「 已 做 所 應作 」(kataṁ karaṇīyaṁ): 於 四 諦 四 道 的 遍 知 、( 遍 ) 斷 、( 遍 ) 作 證 、( 遍 ) 修 習 , 十 六 種 應 作 的 已 完 成 。「 我 完 全 知道 此 生 之 後 無 來 世 」(nāparaṁ itthattāyāti pajānāmi):「 此 生 之 後 無 來 世 」(nāparaṁ itthattāyāti), 現 前 此 世 , 如此 十 六 種 污 染 滅 盡 , 已 不 再 作 修 道 。「 此 生 」(itthattāyā) 這 個 存 在 的 生 命 體 , 此 生 五 蘊 相 續 , 而 不 再 有 來 生 的五 蘊 相 續 ; 這 是 住 立 於 五 蘊 遍 知 的 狀 態 , 他 盡 知 如 斷 樹 頭 一 樣 。)Khīya (cp. khīyati) Khīyadhammaṁ āpanna, 犯 嫌 瞋 法 (PED:fall into a state of mental depression 陷 於 意 氣 消 沉 的狀 態 )。Khīyati(=khiyyati) (khī+ya)(Sk. kṣīyate, pass. to khayati), 被 耗 盡 , 浪 費 掉 , 變 成 沮 喪 。khīyi,【 過 】。khīyamāna,【 現分 】。khīyitvā,【 獨 】。Khīyana(=khiyyana),【 中 】1. 疲 憊 。2. 責 備 。Khīra(Sk. kṣīra),【 中 】 奶 ,( 牛 、 羊 等 ) 乳 (milk, milky fluid, milky juice)。khīraṇṇava,【 陽 】 奶 白 色 的 海 洋 。khīrapaka,【 形 】 吸 奶 。khīrodana,【 中 】 乳 飯 。khīramukha,【 中 】 沒 面 子 。 牛 乳 五 味 (pañca gorasā, Vin I.244): 乳 (khīra)、凝 乳 (dadhi)、 酪 乳 (takka;buttermilk。‘ 凝 乳 ’ 加 1/4 水 攪 拌 而 成 )、 生 酥 (navanīta 奶 油 )、 熟 酥 (sappi 熟 酥 )。Pāci.IV,347(CS:p.464)..Khīraṁ nāma gokhīraṁ vā ajikākhīraṁ vā mahiṁsakhīraṁ vā yesaṁ maṁsaṁ kappatitesaṁ khīraṁ.( 乳 .. 牛 乳 、 山 羊 乳 、 水 牛 乳 , 凡 肉 適 宜 者 之 乳 。)Khīrikā,【 陰 】 闊 葉 山 檨 子 ( 東 印 度 漆 樹 科 的 中 等 大 小 喬 木 (Buchanania latifolia), 種 子 在 未 成 熟 時 用 作 咖 喱 的 成分 )。Khīranikā,【 陰 】 母 乳 牛 (a milk-giving cow)。SA.7.12./I,258... Khīranikāti khīrakārakā godohakā.( 母 乳 牛 .. 產 奶的 牛 、 母 乳 牛 。)Khīla(Sk. kīla & khīla),【 陽 】 樁 , 柱 (a stake, post, bolt, peg。Khujja (either Sk kubja, of which khujja would be the older form),【 形 】1. 駝 背 的 ( 人 )(humpbacked)。2. 小 的 , 次 等 的(small, inferior)。Khudā(Sk. kṣudh & kṣudhā, also BSk. kṣud in kṣuttarṣa hunger & thirst),【 陰 】 餓 (hunger)。Khudda(Vedic kṣudra),【 形 】 小 的 , 次 等 的 , 無 關 重 要 的 。【 中 】 一 種 小 蜜 蜂 所 製 造 的 蜂 蜜 。kaniya, 【 形 】 較 小的 。kanittha, 【 形 】 最 小 的 。Khuddakanikāya,【 陽 】《 小 部 》( 佛 教 經 典 , 五 部 尼 柯 耶 之 一 )。Khuddakapāṭha,【 陽 】《 小 誦 經 》(《 小 部 》 中 的 第 一 部 經 )。Khuddaka(


sikkhāpadāni samūhantu.( 阿 難 ! 有 意 欲 者 , 在 我 亡 後 , 僧 團 允 准 除 去 微 細 學 處 ( 小 小 戒 )。)Khuppipāsā,【 陰 】 饑 餓 和 口 渴 。khub,【 字 根 III.】 使 激 動 (to be agitated)。khubh,【 字 根 I.】 騷 動 (to be agitated), 搖 動 (to shake)。Khubhati (khubh 騷 動 +a), 被 騷 動 , 被 擾 亂 。【 過 】khubhi,【 過 分 】khubhita。khums,【 字 根 VII.】 責 備 、 譴 責 (to censure)。Khura 1 (Vedic khura), 蹄 (the hoof of an animal)。Khura 2 (Vedic kṣura, to kṣṇu, kṣṇoti to whet, kṣṇotra whetstone),【 中 】 剃 刀 (a razor)。khuragga,【 中 】 剃 髮 廳 。khurakosa,【 陽 】 剃 刀 鞘 。khuracakka,【 中 】 刀 輪 。khuradhārā,【 陰 】 剃 刀 鋒 。khurabhaṇḍa,【 中 】 理 髮 具 。khuramuṇḍa,剃 光 頭 。Khurappa,【 陽 】 箭 。Khulukhulu-kaṛakaṁ, 【 中 】【 副 】 噼 啪 聲 , 嘩 啦 聲 ( “so as to make the sound khulu, khulu,” i.e. clattering or bumpingabout M.II,138. Cp. ghuru-ghuru)。Kheṭa, kheṭaka (cp. Sk. kheṭaka),【 中 】 盾 (a shield)。Khetta (Vedic kṣetra, to kṣi, kṣeti, kṣiti, dwelling-place),【 中 】1. 田 , 小 塊 土 地 , 適 當 的 地 方 , 生 産 地 , 建 立 地 (a field,a plot of land, arable land, a site)。2.( 功 德 ) 田 ( (of kamma) the soil of merit, the deposit of good deeds, which, like afertile field, bears fruit to the advantage of the “giver” of gifts or the “doer” of good works.)。khettakamma,【 中 】 田間 勞 動 。khettagopaka,【 陽 】 守 田 人 。khettasāmika,【 陽 】 田 主 。khettājīva,【 陽 】 耕 者 , 農 民 ( 台 語 : 做 穡 人co 3 sit lang 5 )。khettatūpama,【 形 】 被 比 喻 像 塊 田 。Kheda(Sk. kheda fatigue, khedati),【 陽 】 遺 憾 , 苦 惱 , 痛 苦 (subject to fatigue, tired)。Khepa (cp. khipati),【 陽 】 投 , 投 擲 ,( 精 神 ) 錯 失 (throwing, casting, Sdhp.42. Usually in citta-kkhepa loss of mind,perplexity Dh.138. Cp. vikhepa, saṁkhepa.Khepana (cp. khepeti),【 中 】 過 ( 時 間 ), 浪 費 , 殲 滅 。Khepita, (Khepeti 的 【 過 分 】) 花 費 , 使 浪 費 。Khepita [pp. of khepeti] destroyed, brought to waste, annihilated, khepitatta (nt.) the fact of being destroyed, destruction,annihilation, DhA.II,163 (kilesavaṭṭassa kh.).Khepeti,khepayati (khip+e), 花 費 ( 時 間 或 財 富 ), 使 浪 費 。【 過 】khepesi,【 現 分 】khepenta,【 獨 】khepetvā(opp.akhepetvā)。Khema (Vedic kṣema to kṣi, cp. khetta),【 形 】 安 全 , 平 穩 , 太 平 。khemaṭṭhāna,【 中 】 安 全 地 , 庇 護 所 。khemappatta,【 形 】 達 到 了 鎮 定 。khemabhūmi,【 陰 】 和 平 的 地 方 。) patta-yoga-kkhema, 達 瑜 伽 安 穩 ( 指 至 涅 槃 處 ),《 長 阿 含經 》 譯 : 至 安 處 。Khemin,【 陽 】 安 全 者 (one who enjoys security or peace)。Kheḷa,【 陽 】 唾 液 。kheḷamallaka,【 陽 】 痰 盂 。Kheḷāpaka (Vin) & Kheḷāsika (DhA),【 形 】 吃 痰 者 , 一 個 辱 駡 的 術 語 。°vāda the use of the term “phlegm-eater,” callingone by this name Vin.II,189; DhA 140. Cp. āpaka.? spittle-dribbler; “wind bag.”Kho(before vowels often khv’; contr. of khalu=Sk. khalu),【 無 】 的 確 , 真 的 , 當 然 (【 語 】 與 前 一 詞 結 合 的 虛 詞 , 例如 :evaṁ kho 的 kho)。atha kho,。Khobha(cp. Vedic kṣubh kṣobhayati, to shake),【 陽 】 震 動 , 激 動 (shaking, shock)。Khoma,【 中 】 亞 麻 布 料 (linen cloth)。【 形 】 亞 麻 的 。khomadussa,【 中 】 亞 麻 布 , 釋 迦 領 土 中 的 一 個 村 名 。khoma-pilotikā,初 摩 衣 , 即 亞 麻 衣 。Khvāhaṁ(kho āhaṁ), 實 在 , 我 。GG,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三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是 帶 音 的 g,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請 參 考 英 語 或 馬 來 語 的發 音 。Gagana,【 中 】 天 空 。gaganagāmī,【 形 】 飛 過 天 空 。Gaggara [Vedic gargara throat, whirlpool.] 1. 怒 吼 , 吼 roaring。a blacksmith’s bellows:kammāragaggara。2.【 中 】176


cackling, cawing, in haṁsagaggara, 鵝 叫 聲 。Gaggarā,【 陰 】 伽 伽 羅 池 (Vism.208), 一 個 湖 的 名 字 。Gaggarāyati (gaggarī 的 【 派 】), 怒 吼 , 吼 。Gaggarī,【 陰 】 鐵 匠 的 風 箱 。Gaṅgā,【 陰 】 河 , 恒 河 ( 在 印 度 北 境 )。gaṅgātīra,【 中 】 河 岸 。gaṅgādvāra,【 中 】 河 口 。gaṅgādhāra 【 陽 】 流 域 ,江 河 流 域 。gaṅgāpāra,【 中 】 彼 岸 , 對 岸 。gaṅgāsota,【 陽 】 河 水 流 , 奔 流 。Gaṅgeyya,【 形 】 河 的 , 恒 河 的 。Gaccha,【 陽 】 植 物 , 矮 樹 。Gacchati (gam+a), 去 、 行 (to go, to go away), 外 出 (to go out), 走 (to walk)。【 過 】gacchi,【 現 分 】gacchanta,gacchamāna。【 過 分 】gata。gantva, gamitva, gantvana, gantuna, -gamma,【 獨 】。Gacchant(a),【 現 分 】 正 在 去 。 單 . 主 .gacchaṁ、gacchanto、gacchato; 複 . 主 gacchanto、gacchantā; 單 . 呼 .gaccha、gacchanta、gacchaṁ; 複 . 呼 gacchanto、gacchantā; 單 . 賓 .gacchantaṁ、gacchataṁ; 複 . 賓 .gacchanto、gacchante;單 . 具 .gacchatā、gacchantena; 複 . 具 .gacchantebhi、gacchantehi; 單 . 離 .gacchatā、gacchanta、gacchantamhā、gacchantasmā、gacchantato; 複 . 離 .gacchantebhi、gacchantehi; 單 . 與 .、 屬 .gacchāto、gacchantassa; 複 . 與 .、 屬 .gacchataṁ、gacchantānaṁ; 單 . 處 gacchanti、gacchante、gacchantamhi、gacchantasmiṁ; 複 . 處 .gacchantesu。Gaja,【 陽 】 象 。gajakumbha,【 陽 】 象 額 。gajapotaka,【 陽 】 小 象 。gajj( 梵 garj),【 字 根 I.】 吼 (to roar)。Gajjati (gajj 吼 +a), 吼 , 打 雷 。【 過 】gajji,【 現 分 】gajjanta, gajjamāna,【 獨 】gajjitvā。Gajjanā,【 陰 】 吼 聲 。Gajjita (gajjati 的 【 過 分 】),【 中 】 吼 , 打 雷 。Gajjitu,【 陽 】 吼 者 , 打 雷 者 。Gaṇa,【 陽 】1. 組 , 隊 , 群 ,( 俱 樂 部 、 社 團 、 校 友 會 等 的 ) 支 部 , 分 會 (in special sense: a meeting or a chapter of (twoor three) bhikkhus, a company (opposed both to saṅgha, the order & puggala, the individual)。2. 群 眾 、 大 眾 、 徒 眾(in general: a crowd, a multitude, a great many)。gaṇapūraka,【 形 】 聚 齊 法 定 人 數 的 人 。gaṇapūraṇa,【 中 】 法 定人 數 。gaṇabandhana,【 中 】 合 作 。gaṇabhojana,【 中 】 別 眾 食 ( 超 過 四 位 比 丘 做 夥 托 缽 、 受 請 共 食 五 正 食 ( 粳 米飯 、 穄 米 飯 、 粟 米 飯 、 赤 粳 米 飯 、 麥 飯 。--《 善 見 律 毘 婆 沙 》 卷 第 十 六 ,T24.784)。gaṇasaṅgaṇikā,【 陰 】 想參 入 在 群 衆 中 。gaṇācariya,【 陽 】 多 數 弟 子 的 老 師 , 有 許 多 追 隨 者 的 人 。gaṇārāmatā,【 陰 】 想 參 入 在 群 衆 中 。Gaṇaka,【 陽 】 會 計 員 , 熟 悉 算 術 的 人 。Gaṇanapathamatīta,【 形 】 超 越 計 算 的 , 不 可 計 算 的 。Gaṇanapathātīta,【 形 】 超 越 計 算 的 , 不 可 計 算 的 。Gaṇanā,【 陰 】 數 , 計 算 , 算 術 (arithmetic)。Gaṇikā 1 (cp.gaṇakī),【 陰 】 妓 女 (one who belongs to the crowd),( 專 與 高 級 官 員 往 來 的 ) 妓 女 (a harlot), 情 婦 (acourtesan)。Gaṇikā 2 (=gaṇanā),【 陰 】 數 , 計 算 , 算 術 。Gaṇita (gaṇeti 的 【 過 分 】), 已 計 算 。【 中 】 算 術 。Gaṇī,【 陽 】 有 追 隨 者 的 人 。Gaṇeti (gaṇ 算 +e), 計 算 , 數 。【 過 】gaṇesi,【 現 分 】gaṇenta,【 獨 】gaṇetvā,【 義 】gaṇetabba。Gaṇṭhi, gaṇṭhikā,【 陰 】 結 , 束 縛 , 木 塊 。gaṇṭhiṭṭhāna,【 中 】 困 難 的 通 道 , 昏 暗 的 通 道 。gaṇṭhipada,【 中 】 難 懂的 字 , 字 彙 。Gaṇḍa,【 陽 】 癰 、 癤 子 (boil), 腫 瘤 , 瘤 。Idaṁ jātu vedagū, idaṁ jātu sabbaji, idaṁ jātu apalikhitaṁ gaṇḍamūlampalikhaṇīti.( 我 確 實 是 明 智 者 , 我 確 實 是 一 切 勝 者 , 我 確 實 掘 出 未 掘 出 之 癰 根 。) 按 :idaṁ ( 此 ), 相 應 部 註 釋 書 ,釋 為 「 我 」。「 一 切 勝 者 」 謂 得 如 實 智 而 解 脫 者 ,「 癰 」 指 身 體 ,「 根 」 指 渴 愛 。Gaṇḍaka,【 陽 】 犀 牛 (rhinoceros)。Gaṇḍikī,【 陰 】 木 鐘 、 木 魚 ( 敲 打 的 樂 器 , 用 木 頭 做 成 , 中 間 鏤 空 ), 銅 鑼 。Gaṇḍī,【 陰 】 銅 鑼 , 屠 頭 台 ( 行 刑 場 砍 人 頭 用 的 木 頭 )。【 形 】 有 瘤 的 。177


Gaṇḍuppāda,【 陽 】 蚯 蚓 。 台 語 : 杜 蚓 。Gaṇḍūsa,【 陽 】 一 口 。Gaṇhanta (gaṇhāti 的 【 現 分 】), 拿 , 抓 , 持 , 取 。Gaṇhati, Gaṇhāti (gah 拿 +ṇhā), 拿 , 持 , 抓 , 取 。(1) gaṇha- (Sk. gṛhṇā-); pres.: ind. gaṇhāti (gaṇhāsi PvA.87), pot.gaṇheyya, imper. gaṇha (J.I.159; PvA.49= handa) & gaṇhāhi (J.I.279). fut. gaṇhissati; 【 過 】gaṇhi。【 不 】gaṇhituṁ(J.III.281.)。【 獨 】gaṇhitvā, ganhiya。【 使 】ganhāpeti & gāhāpeti(to cause to be seized, to procure, to have taken)。(2)gahe- (Sk. gṛhī-)..【 未 】gahessati。【 過 】aggahesi (Sn.847; J.I.52)。【 不 】gahetuṁ (J.I.190, 222)。【 獨 】gahetvā(“with”) & gahetvāna (poet.) (Sn.309; Pv.II.3)。【 義 】gahetabba。(3)gah- (Sk. gṛh-)..【 過 】aggahi。【 獨 】gayha &gahāya (Sn.791)。【 被 】gayhati. 【 過 分 】gahita & gahīta。cp. gaha, gahaṇa, gāha.Gaṇhāpeti (Gaṇhāti 的 【 使 】), 使 拿 , 令 抓 。【 過 】gaṇhāpesi,【 過 分 】gaṇhāpita, gāhāpita,【 獨 】gaṇhāpetvā。Gaṇhituṁ,【 不 】 要 拿 。Gaṇhiya, (gaṇhāti 的 【 獨 】), 拿 了 , 持 了 。Gata (gacchati 的 【 過 分 】), 已 去 , 已 經 過 , 已 達 到 , 已 到 了 某 種 情 況 (gone away, arrived at, directed to)。gataṭṭhāna,【 中 】 去 過 的 地 方 。gatatta,【 中 】 去 過 的 事 實 。gataddha, gataddhī,【 形 】 已 完 成 旅 程 的 人 。gatabhāva,【 陽 】參 考 gatatta。gatayobbana,【 形 】 已 經 到 青 年 時 期 。Gati, Gatin, (


ganth( 梵 grath/ granth),【 字 根 VII.】 串 一 起 (to string together), 捆 (tie)。Gantha,【 陽 】. 束 縛 , 腳 鐐 (a bond, fetter, trammel)。2. 作 文 , 本 文 (composition, text, book , only in late Pāḷi, and in Sk.)。ganthakāra,【 陽 】 作 家 (author), 編 輯 。ganthadhura,【 中 】 學 習 聖 經 的 負 擔 。ganthappamocana,【 中 】 釋 放 , 脫身 。Ganthati,Gantheti (ganth 串 一 起 +e)(Vedic grath, granth, grathnāti), 1. 繫 綁 , 拴 緊 (to tie, knot, bind, fasten together)。2. 放 在 一 起 , 編 織 (to put together, to compose)。【 過 】ganthesi, 【 現 分 】ganthenta,【 獨 】ganthetvā。Ganthana,【 中 】 編 織 , 扭 轉 , 作 文 。Gantheta, (Gantheti 的 【 過 分 】) 繫 綁 , 拴 緊 , 編 織 。Gandha,【 陽 】 薰 香 , 氣 味 , 味 道 。gandhakaraṇḍaka,【 陽 】 香 水 箱 。gandhakuṭi,【 陰 】 香 室 ( 佛 陀 的 寮 房 )。gandhacuṇṇa,【 中 】 香 粉 。gandhajāta,【 中 】 香 料 。gandhatela,【 中 】 香 油 。gandhapañcaṅgulika,【 中 】 香 五 指 印 。gandhasāra,【 陽 】 檀 香 樹 。gandhāpaṇa,【 陽 】 香 料 。gandhika,【 陽 】 香 料 商 人 (dealer in perfume)。Gandhabba,【 陽 】1. 乾 闥 婆 , 音 樂 家 , 小 神 的 天 上 音 樂 家 。2. 將 投 胎 的 香 陰 。Gandhamādana,【 陽 】 甘 達 馬 答 那 山 ( 喜 馬 拉 雅 山 的 一 座 山 )。Gandhāra,【 陽 】 犍 陀 羅 ,( 現 在 叫 做 )「 甘 達 哈 」(Kandahar), 屬 於 阿 富 汗 (Afghanistan) 的 一 省 。Gandhārī,【 陰 】 犍 陀 羅 ( 的 魔 術 吉 祥 物 )。Gandhika, gandhī,【 形 】 芬 芳 的 。Gandhodaka,【 中 】 香 水 。Gabbita,【 形 】 驕 傲 的 , 傲 慢 的 。Gabbha,【 陽 】 內 部 , 子 宮 , 內 室 。gabbhagata,【 形 】 去 了 子 宮 ( 投 胎 ), 懷 孕 。gabbhapariharaṇa,【 中 】 護 胎 。gabbhapātana,【 中 】 流 産 的 準 備 , 毀 胎 。gabbhamala,【 中 】 隨 分 娩 的 髒 物 。gabbhavuṭṭhāna,【 中 】 分 娩 。gabbhaseyyaka,【 形 】在 子 宮 中 出 生 者 , 胎 生 的 。gabbhaseyyā,【 陰 】 在 子 宮 懷 孕 。gabbhavakkanti,【 陰 】 懷 孕 。āyatiṁ gabbhaseyyāpunabhavābhinibbatti pahīna, 斷 盡 未 來 再 轉 生 於 母 胎 。“paṭhamagabbhe puttapaṭilābhatthāyā”ti.( 求 第 一 胎 能 生 兒子 )。guḷhagabbha,【 陽 】 秘 密 內 室 。Gabbhassāvakkanti, 入 胎 。Gabbhara,【 中 】 洞 。Gabbhāsaya,【 陽 】 子 宮 。Gabbhinī, 【 形 】【 陰 】 孕 婦 (pregnant, enceinte)。gabbhinī pāyamānā purisantaragatā, 懷 孕 , 餵 奶 , 有 性 行 為 (pregnant,lactating & having had sex intercourse)。gam (gacch) ( 梵 gach, gam),【 字 根 I.】 去 、 走 (to go)。Gambhīra,【 形 】 深 的 。【 中 】 深 度 。SA.6.1./I,195...Gambhīroti uttānapaṭikkhepavacanametaṁ.( 深 的 .. 此 是 與 明 顯相 反 之 說 。)Gamana,【 中 】 去 , 散 步 , 旅 程 , 追 逐 ( 台 語 : 迮 jioh)。【 形 】 導 致 , 有 益 於 。gamanantarāya,【 陽 】 障 礙 。gamanāgamana,【 中 】 去 來 ( 來 去 )。gamanakāraṇa,【 中 】 去 的 理 由 。anavhāyaṁ gamayanto, 不 請 自 來 。Gamaka,【 陽 】 歸 依 者 。Gamanīya,【 形 】 應 該 去 的 , 可 以 去 的 。Gamika,【 形 】1. 村 莊 的 官 員 , 地 方 官 員 ( [to gāma] a governor of a village, overseer of a parish Vin.I,179; A.III,76, 78,300 (in series w. raṭṭhika pettanika, senāpatika, pūgagamaṇika))。2. 旅 行 ([to gam] adj. going wandering, travelling)。【 陽 】 旅 行 者 。gamikavatta,【 中 】 旅 程 的 準 備 。-gāmin (from gacchati, gam) ,【 形 】f. °iṇī, in composition °gāmi°. -- (a) going, walking, lit.: sīgha° walking quicklySn.381; -- (b) leading to, making for, usually with magga or paṭipadā (gāminī), either lit. Pāṭaliputtagāmi-magga theroad to P. Miln.17; or fig. of ways & means connected w. one of the “gatis.” as apāya° DhA.III,175, udaya° paṭipadāS.V,361; nibbāna° dhamma Sn.233; amata-gāmi-magga S.V,8; udayatthagāmiṇī paññā A.V,15; dukkhanirodha°paṭipadā Vin.I,10; cp. ācaya° Dhs.584. 1013. Acc. °gāminaṁ: khemaṁ Amata° M.I,508; brahmacariyaṁ:nibbān’ogadha° It.28, 29; dukkhûpasama° maggaṁ Sn.724= Dh.191; niraya° maggaṁ Sn.277, ThA.243. Or °gāmiṁ:Sn.233, 381.Gāmeyya (adj.) belonging to a village in sa° of the same v., a clansman S.I,36=60 (+sakhā).179


Gamina ,【 形 】 去 的 人 (being on a “gati,” only at Sn.(PTS:587;CS:592.)..Aññepi passa gamine, yathākammūpagenare( 請 看 另 一 些 按 其 業 死 去 的 人 ))。Gameti (gam+e)(caus. of gacchati), 令 去 , 派 去 , 理 解 (to make go, to send, to set into motion, to cause to go)。【 過 】gamesi。Gambhīra,【 形 】 深 的 , 極 深 的 , 難 感 知 的 。gambhīratā,【 陰 】 深 度 。gambhīravabhāsa,【 形 】 有 深 度 或 深 奧 的 外貌 。Gamma,【 形 】 粗 俗 的 , 應 該 被 瞭 解 或 達 到 的 。Gayha,【 形 】 可 以 拿 的 , 抓 住 , 抓 緊 。【 中 】 把 握 中 的 。Gayhati (gah+ya), 被 拿 , 被 抓 住 。【 過 】gayhi,【 現 分 】gayhamāna。garah,【 字 根 I.】 責 備 、 恥 辱 (to disgrace)。Garahati (garah +a), 責 備 , 譴 責 , 責 駡 。【 過 】garahi,【 過 分 】garahita,【 現 分 】garahanta, garahamāna。Garahana,【 中 】garahā,【 陰 】 責 備 , 譴 責 。Garahitvā, garahiya,【 獨 】 責 備 了 。Garahī,【 陽 】 指 責 者 。Garu ( 梵 guru),【 形 】 重 的 , 嚴 重 的 , 莊 嚴 的 , 值 得 尊 敬 的 , 可 敬 的 。【 陽 】 導 師 , 教 師 , 上 師 , 咕 嚕 。garukātabba,【 形 】 尊 敬 的 傑 出 人 物 , 應 該 尊 敬 的 。garukāra,【 陽 】 尊 敬 , 光 榮 。garugabbhā,【 陰 】 孕 婦 。garuṭṭhānīya,【 形 】做 老 師 的 人 , 品 格 高 尚 的 人 。garubhāva, 敬 重 。M.140./III,237.:na kho me bhante, garu.( 導 師 ! 對 於 我 無 障 礙 。《 中 阿 含 162 經 》 譯 : 我 無 所 違 。 英 譯 :there are no problems.)Garuka,【 形 】 重 的 , 嚴 重 的 , 嚴 肅 的 。Vibhv.(PTS:p.130;CS:p.169-170)..Garukanti mahāsāvajjaṁ, mahānubhāvañcaaññena kammena paṭibāhituṁ asakkuṇeyyakammaṁ. Āsannanti maraṇakāle anussaritaṁ, tadā katañca. Āciṇṇantiabhiṇhaso kataṁ (CS:p.170) ekavāraṁ katvāpi vā abhiṇhaso samāsevitaṁ. Kaṭattākammanti garukādibhāvaṁasampattaṁ katamattatoyeva kammanti vattabbakammaṁ.( 重 業 .. 大 罪 (mahāsāvajja)、 大 威 力 的 業 (mahānubhāva大 善 業 ), 不 可 能 有 任 何 其 他 業 可 以 阻 止 它 的 業 。 臨 死 業 .. 是 瀕 臨 死 亡 前 所 憶 起 或 所 造 之 業 。 慣 行 業 .. 重 複 造的 或 習 慣 造 的 ( 善 業 或 惡 業 )。 已 作 業 .. 不 屬 於 重 的 ( 業 ), 已 作 業 或 是 已 說 的 業 。)Garukaroti (garu+karoti), 尊 敬 , 崇 敬 。【 過 】garukari,【 過 分 】garukata,【 現 分 】garukaronta。Garutta,【 中 】garutā,【 陰 】 有 重 量 性 , 光 榮 。Garuḷa( 梵 ),【 陽 】 金 翅 鳥 ( 迦 樓 羅 ), 神 話 的 鳥 , 鷹 身 女 妖 。Gala,【 陽 】 脖 子 , 咽 喉 。galaggāha,【 陽 】 抓 著 脖 子 , 扼 殺 。galanāḷi,【 陰 】 喉 頭 。galappamāṇa,【 形 】 直 到 脖子 。galavāṭaka,【 陽 】 咽 喉 的 底 部 。Galati (gal+a), 滴 下 , 流 動 , 滴 流 。【 過 】gali,【 現 分 】galanta, galamāna,【 過 分 】galita,【 獨 】galitvā。Gaḷagaḷāyati (gaḷagaḷa 的 【 派 】), 嘩 啦 嘩 啦 響 ( 雨 聲 、 流 水 聲 ), 大 雨 聲 , 吼 。【 過 】gaḷagaḷāyi。Gaḷocī,【 陰 】 心 葉 青 牛 膽 (Tinospora Cordifolia, 見 Pūtilatā)。Gava, 實 詞 go 在 【 合 】 中 採 取 的 詞 形 ; 例 如 : puṅgava 公 牛 。Gavaja, gavaya,【 陽 】( 産 於 印 度 的 ) 大 額 牛 。gaves,【 字 根 I.】 搜 尋 (to search)。Gavesaka,【 形 】 尋 求 者 , 找 尋 的 人 。Gavesati (gaves 搜 尋 +a), 尋 求 , 尋 找 , 努 力 。【 過 】gavesi,【 過 分 】gavesita,【 現 分 】gavesanta, gavesamāna,【 獨 】gavesitvā, gavesiya。Gavesana,【 中 】gavesanā,【 陰 】 搜 尋 , 尋 求 。Gavesī,【 陽 】 尋 求 者 。gah,【 字 根 V.】 拿 (to take)。Gaha 1 ( 梵 gṛha),【 中 】 家 (a house, =the layman’s life), 房 子 。gahakāraka,【 陽 】 立 家 者 , 建 屋 者 。gahakūṭa,【 中 】屋 頂 。gahaṭṭha,【 陽 】 俗 人 , 居 士 。Gaha 2 ( 梵 graha, gaṇhāti),【 陽 】 捕 捉 者 、 捕 捉 (seizer, seizing, grasping)。Gahaṇa,【 中 】 拿 , 抓 , 獲 得 , 把 握 。Gahaṇika,【 形 】 消 化 良 好 。180


Gahaṇī,【 陰 】 妊 娠 , 懷 孕 , 醞 釀 , 消 化 。Gahana,【 中 】 繁 茂 處 , 叢 林 , 匿 藏 處 。【 形 】 厚 的 , 密 封 的 。gahanaṭṭhāna,【 中 】 在 叢 林 中 不 能 穿 透 的 地 方 , 密封 處 。Gahapati( 梵 gṛhapati),【 陽 】 一 家 之 主 , 家 主 , 家 長 。gahapatānī,【 陰 】 女 家 主 。gahapatiputta,【 陽 】 居 士 子 。gahapatimahāsāla,【 陽 】 非 常 富 有 的 戶 主 。Pāci.IV,224...Gahapatiputto nāma ye keci puttabhātaro.( 居 士 子 .. 居士 的 兒 子 及 其 兄 弟 。)Gahita (gaṇhāti 的 【 過 分 】), 已 拿 , 已 抓 住 。【 中 】 抓 緊 。gahitabhāva,【 陽 】 被 拿 的 事 實 , 拿 著 的 事 實 。Gaheti(


Gāhaka,【 形 】 持 者 , 拿 者 , 持 有 者 。Gāhati (gāh 衝 進 +a), 浸 , 穿 透 , 投 入 。Gāhana,【 中 】 淹 沒 , 跳 水 。Gāhāpaka,【 形 】 使 人 拿 者 , 令 人 拿 著 的 人 。Gāhāpeti (gaṇhāti 的 【 使 】), 使 拿 , 令 抓 住 , 督 促 。【 過 】gāhāpesi,【 過 分 】gāhāpita,【 現 分 】gāhāpenta,【 獨 】gāhāpetvā。Gāhī,【 形 】 拿 者 , 持 有 者 。 參 考 Gāhaka。Gāheti (gaṇhāti 的 【 使 】), 使 拿 , 令 抓 住 。 參 考 gāhāpeti,【 過 分 】gāhita,【 獨 】gāhetvā, gāhiya。Gāḷha,【 形 】 強 壯 的 , 緊 , 嚴 重 的 。gāḷhaṁ,【 副 】 緊 緊 地 , 強 烈 地 。gi,【 字 根 IV.】 大 叫 (to call out)。Gijjha,【 陽 】 禿 鷲 (vulture)。Gijjhakūṭa,【 陽 】 鷲 峰 (DA.16./II,516...gijjhasadisaṁ vātassa kūṭaṁ atthīti Gijjhakūṭo.( 它 的 山 峰 像 鷲 ,( 稱 為 )鷲 峰 。)。Gijjha-kūṭa pabbata, 鷲 山 ( 又 名 靈 鷲 山 ,此 山 位 於 王 舍 城 東 北 十 里 之 處 , 為 圍 繞 王 舍 城 的 五山 中 之 最 高 山 )。 位 於 中 印 度 摩 羯 陀 國 首 都 王 舍 城 之東 北 側 , 為 著 名 的 佛 陀 說 法 之 地 。 位 置 在 24°18' Nand 81°15' E.; 海 拔 717 公 尺 (2354 feet)。Gijjhati (gidh 貪 婪 +ya), 渴 望 , 很 需 要 。【 過 】gijjhi,【 現 分 】gijjhamāna。Giñjakā,【 陰 】 磚 塊 。giñjakāvasatha,【 陽 】 磚 屋 。Giddha (gijjhati 的 【 過 分 】), 已 貪 婪 。Giddhi,【 陰 】 貪 欲 , 執 著 。Giddhī,【 形 】 貪 婪 的 , 想 要 的 。gidh,【 字 根 III.】 貪 婪 (to be greedy)。Gini,【 陽 】 火 。Gimha( 梵 grīṣma),【 陽 】 熱 , 熱 天 。Gimhana,【 陽 】 熱 季 , 夏 天 。gimhānamāsa, 【 陽 】【 中 】 熱 季 , 夏 季 , 夏 天 (2 月 16 至 6 月 15, 跨 越 陰 曆 四 個 月份 ( 質 多 Citta(2 月 16 至 3 月 15 日 ), Vesākha(3 月 16 日 至 4 月 15 日 ), Jeṭṭha(4 月 16 至 5 月 15 日 ), Asalha(5 月16 至 6 月 15 日 ))。 中 國 的 夏 季 是 陰 曆 5 月 6-7 日 至 8 月 7-8 日 )。 初 夏 (2 月 中 到 3 月 中 ), 等 於 中 國 的 春 天 ,不 同 於 中 國 的 初 夏 (「 立 夏 」 從 陰 曆 5 月 6-7 日 開 始 )。KhA.192...Paṭhamasmiṁ gimhe, Citramāseti attho.( 熱 季第 一 月 .. 質 多 月 (Citta))(2 月 16 至 3 月 15 日 ))。Gimhika,【 形 】 熱 季 的 , 夏 天 的 。Girā,【 陰 】 話 , 說 話 。Giri,【 陽 】 山 。girikaṇṇikā,【 陰 】 蝶 豆 (Clitoria Ternatea, 一 種 美 國 東 南 部 和 中 部 産 的 常 見 的 纏 繞 藤 木 植 物 ), 花淡 藍 色 , 直 徑 2 英 寸 , 具 非 常 大 的 旗 瓣 )。girigabbhara,【 中 】giriguhā,【 陰 】 山 裂 縫 , 峽 谷 , 山 洞 。giribbaja,【 中 】 耆 梨 跋 提 ( 摩 揭 陀 都 城 的 名 字 )。girirājā,【 陽 】 山 王 ( 須 彌 山 )。girisikhara,【 中 】 峰 頂 , 山 頂 。Girigabbhara,【 中 】 山 裂 縫 , 峽 谷 , 山 洞 。Sn.v.416.(p.73.)..Nisinno byagghusabhova, sīhova girigabbhare”.( 坐 相 猶如 老 虎 、 公 牛 、 獅 子 ( 盤 踞 ) 在 洞 裡 的 。)Giribbaja(giri 山 +(v)vaja 牛 棚 ),【 中 】 耆 梨 跋 提 , 原 意 為 放 牧 之 地 , 摩 揭 陀 (Magadha) 都 城 的 名 字 ; 也 稱 作 「 五 山城 」(Pañcācalaṃka-nagara)。SnA.v.408./II,382...Giribbajanti idampi tassa nāmaṁ. TañhiPaṇḍava-Gijjhakūṭa-Vebhāra-Isigili-Vepullanāmakānaṁ pañcannaṁ girīnaṁ majjhe vajo viya ṭhitaṁ, tasmā“Giribbajan”ti vuccati.( 耆 梨 跋 提 .. 這 是 它 ( 摩 揭 陀 都 城 ) 的 名 字 。 般 茶 婆 山 (Paṇḍava)、 鷲 峰 ( 耆 闍 崛 山 , 梵Griddhkūṭa; 英 Vulture Peak)、 負 重 山 (Vebhāra 毘 婆 羅 )、 吞 仙 山 (Isigili 伊 師 耆 利 )、 毘 富 羅 山 (Vepulla) 等 五 山 圍繞 ( 王 舍 城 ), 好 像 牛 欄 似 的 , 被 稱 為 山 欄 。)gil,【 字 根 I.】 忍 受 (to swallow)。Gilati (gil +a), 吞 下 , 吞 食 。【 過 】gili,【 過 分 】gilita,【 現 分 】gilanta,【 獨 】gilitvā。Gilana(< gilati),【 中 】 吞 (devouring, swallowing)。182


gilā,【 字 根 III.】 不 舒 服 (to be sick)。Gilāna, gilānaka (Sk. glāna, glā to fade, wither, be exhausted),【 形 】 病 的 , 不 舒 服 的 (sick, ill)。【 中 】 病 人 。gilānapaccaya,【 陽 】 病 緣 ( 因 為 生 病 )。gilānabhatta,【 中 】 病 人 的 食 物 。gilānasālā,【 陰 】 醫 院 , 診 所 。gilānālaya,【 陽 】 裝 病 。gilānaupuṭṭhāka,【 陽 】 護 士 。gilānupaṭṭhāna,【 中 】 護 理 , 看 護 。gilānadassana, 瞻 病 , 探 病 。Gihī(Gihin)(< gaha, cp. gaha & geha; Sk. gṛhin),【 陽 】 俗 人 , 在 家 人 。gihībandhana,【 中 】 俗 人 的 束 縛 。gihībhoga,【 陽 】 俗 人 的 享 樂 。gihīvyañjana,【 中 】 俗 人 的 特 徵 。gihīsaṁsagga,【 陽 】 結 交 在 家 人 。gihīpaṭisaṁyutta, 在 家相 關 , 在 家 相 繫 屬 。sāvakā gihī odāta-vasanā, 白 衣 弟 子 , 印 度 的 習 慣 以 「 白 衣 」 代 稱 在 家 弟 子 。Gīta,【 中 】 歌 , 唱 歌 。(gāyati 的 【 過 分 】) 已 唱 。gītarava, gītasadda,【 陽 】 歌 聲 。《 小 誦 註 釋 》(KhA.36.):gītantiyaṁkiñci gītaṁ.( 唱 歌 : 任 何 歌 。) Sp.Cv.VI,1201...Gītampi yaṁkiñci naṭagītaṁ vā sādhugītaṁ vā antamasodantagītampi “yaṁ gāyissāmā”ti pubbabhāge okūjantā karonti, etampi na vaṭṭati. Sayaṁ gāyantassāpigāyāpentassāpi dukkaṭameva.( 唱 歌 : 任 何 舞 歌 , 或 好 聽 的 歌 , 乃 至 牙 牙 之 歌 ,“ 凡 是 我 們 唱 的 ”, 作 前 奏 的 低 聲吟 唱 (okūjantā karonti), 這 些 都 不 唱 。 或 者 自 己 唱 , 教 他 唱 , 都 是 惡 作 。) A.3.103./I,261...“Ruṇṇamidaṁbhikkhave, ariyassa vinaye yadidaṁ gītaṁ.”( 諸 比 丘 ! 於 聖 者 之 律 , 唱 歌 是 哭 泣 。) 受 八 戒 中 ,「 離 唱 歌 」 之 一 項 ,A.5.209./III,251.(cf. KhA.p.36;Pāci.IV,267)..“Pañcime bhikkhave, ādīnavā āyatakena gītassarena dhammaṁbhaṇantassa. Katame pañca? (1) Attanāpi tasmiṁ sare sārajjati, (2) parepi tasmiṁ sare sārajjanti, (3) gahapatikāpiujjhāyanti– ‘yatheva mayaṁ gāyāma, evamevaṁ kho samaṇā sakyaputtiyā gāyantī’ti, (4) sarakuttimpinikāmayamānassa samādhissa bhaṅgo hoti, (5) pacchimā janatā diṭṭhānugatiṁ āpajjati.( 諸 比 丘 ! 拉 長 歌 音 而 誦 ( 經 )法 有 五 種 過 患 。 什 麼 是 五 ?(1) 自 己 即 愛 著 其 音 ;(2) 他 人 也 愛 著 其 音 ;(3) 在 家 眾 ( 聽 到 ) 發 牢 騷 .. 我 們 這 樣 唱 歌 ,這 些 釋 迦 沙 門 子 也 唱 歌 ;(4) 修 練 音 調 也 會 妨 礙 禪 定 ;(5) 往 後 的 人 會 效 法 所 看 到 的 。) 《 毘 尼 母 經 》( 卷 二 ,T24.809.1)..「 爾 時 諸 比 丘 用 歌 音 誦 戒 。 佛 言 .. 不 應 當 以 高 聲 了 了 誦 戒 , 歌 音 誦 戒 有 五 事 過 .. 一 心 染 著 此 音 。二 為 世 人 所 嫌 。 三 與 世 人 無 異 。 四 妨 廢 行 道 。 五 妨 入 定 。 是 名 五 事 過 也 。」Gītikā,【 陰 】 歌 。Gīvā,【 陰 】 脖 子 , 頸 。gīvaṭṭhika, 頸 骨 。 頸 : 後 頸 曰 「 脰 tau 7 」 或 「 領 脰 nia 2 tau 7 」; 前 頸 曰 「 頷 am 7 」 或 「 頷 頸am 7 kun 2 」。Gīveyyaka,【 中 】 脖 子 的 裝 飾 。Guggulu,【 陽 】 藥 用 樹 脂 , 芳 香 樹 膠 ( 一 種 膠 狀 樹 脂 , 從 沒 藥 屬 (Commiphora) 的 各 種 樹 木 得 來 , 與 沒 藥 樹 脂 相似 , 用 途 相 同 )。Guñjā,【 陰 】 藥 用 蔓 草 , 相 思 子 ( 一 種 東 印 度 群 島 産 的 纏 繞 草 木 植 物 (Abrus Precatorius) 具 羽 狀 複 葉 ; 花 小 , 紫色 , 在 葉 腋 叢 生 ; 根 用 作 甘 草 的 代 用 品 )。Guṇa,【 陽 】 德 行 , 特 質 , 繩 索 , 線 , 弓 弦 ,( 與 數 位 複 合 , 它 的 意 義 = 倍 , 例 : diguṇa = 兩 倍 )。guṇakathā,【 陰 】稱 讚 。guṇakittana,【 中 】 陳 述 德 行 。guṇagaṇa,【 陽 】 好 特 質 的 積 聚 。guṇavantu,【 形 】 有 品 德 的 。guṇūpeta,【 形 】 擁 有 好 特 質 的 。guṇahīna,【 形 】 全 無 德 行 的 。gunahantaram(


Gutti,【 陰 】 保 護 , 守 衛 , 監 護 。guttika,【 陽 】 監 護 人 。Guda,【 中 】 肛 門 。Gunda,【 陰 】 香 附 子 (bulbous grass, 一 種 廣 泛 分 佈 的 多 年 生 莎 草 (Cyperus rotundus), 細 弱 的 根 狀 莖 生 有 可 食 的 小堅 果 狀 的 塊 莖 )。gup( 梵 gup),【 字 根 I.】 保 護 (to protect), 隱 藏 (to conceal)。Gumba,【 陽 】 矮 樹 叢 , 繁 茂 處 , 軍 隊 , 一 大 群 。gumbantara,【 中 】 矮 樹 叢 的 內 部 。Guyha(ger. of guh=Vedic guhya),【 形 】 可 以 隱 藏 的 (to be hidden, hidden in)。【 中 】 秘 密 , 要 隱 藏 的 (that which ishidden)。guyhabhaṇḍaka,【 中 】 性 器 官 (the hidden part (of the body))。guyhaṁ pariguyhati, 守 密 (to keep a secret)。guyhamassa ācikkhati, 能 告 訴 ( 自 己 的 ) 秘 密 。Guru(=garu),【 陽 】 老 師 。【 形 】 重 的 , 莊 嚴 的 。gurudakkhiṇa,【 陰 】 學 費 , 束 脩 。Guruvāro,【 陽 】 星 期 四 ( 日 語 : 木 曜 日 mokuyōbi)。(Jupiter 木 星 , 歳 星 ; 梵 bṛhaspati 勿 哩 訶 娑 跛 底 )Guha,【 陰 】 洞 , 巨 穴 。Guḷa 1 ( 梵 guḍa & gulī 球 , guṭikā 藥 丸 、 小 球 , guṇikā tumour 腫 ),【 中 】 球 , 球 體 。guḷakīḷā,【 陰 】 玩 球 , 玩 彈 球 。Guḷa 2 ,【 中 】( 甘 蔗 ) 糖 (sugar), 糖 蜜 (molasses)。Guḷa 3 ,【 中 】 團 、 串 (a cluster)。Guḷā,【 陰 】 腫 脹 物 (a swelling), 面 皰 、 疙 瘩 (pimple), 丘 疹 (pustule)。guḷāguṇṭhikajāta(guḷā-guṇṭhika-jāta), 如 吊球 形 的 鳥 窠 。S.35.188. 作 :yebhuyyena samunnā tantākulakajātā kulagaṇṭhikajātā muñjapabbajabhūtā.( 大 部 份 的人 ( 阿 羅 漢 之 外 ), 浸 入 像 紊 亂 的 線 球 一 樣 , 像 吊 球 形 的 鳥 窠 又 覆 以 纖 毛 甘 蔗 、 蘆 葦 一 樣 )。samunnā : 已 潮 濕 。kulagaṇṭhikajātā ( 另 作 guḷāguṇṭhikajāta, 如 吊 球 形 的 鳥 窠 )。Guḷika,【 陰 】 藥 丸 。Gūtha,【 中 】 排 泄 物 , 糞 , 大 便 。gūthakaṭāha,【 陽 】 便 盆 , 便 器 。gūthakūpa,【 陽 】 糞 坑 。gūthagata,【 中 】 糞堆 。gūthapāṇaka,【 陽 】 糞 甲 蟲 (casebearing beetle), 鍬 形 蟲 , 牛 屎 龜 , 蜣 螂 , 屎 殼 郎 。gūthabhakkha,【 形 】 吃糞 的 , 食 屎 的 。gūthabhāṇī,【 陽 】 髒 話 。Gūhati (gūh+a;Sk. gūhati, pp. gūḍha), 藏 , 隱 藏 (to hide, to conceal)。【 過 】gūhi。【 現 分 】gūhamana, gūhaya。【 獨 】gūhitvā。【 使 】gūhayati。Gūhana,【 中 】 隱 匿 。Gūhita, gūḷha (gūhati 的 【 過 分 】), 已 藏 , 已 隱 藏 , 已 秘 密 。Geṇḍuka,【 陽 】 球 。Gedha,【 陽 】 貪 欲 , 結 。Gedhita,【 過 分 】 已 貪 婪 。【 中 】 貪 欲 。Geyya,【 形 】 要 被 唱 的 。【 中 】 詩 , 文 學 的 某 種 風 格 。Geruka,【 中 】 作 爲 塗 顔 色 的 紅 粉 筆 。Gelañña,【 中 】 疾 病 。Geha(Sk. geha=gṛha, to gṛh, gaṇhāti),【 陽 】【 中 】 房 子 , 住 宅 , 家 ( 甲 骨 文 .. ; 金 文 .. 。 屋 中 養 畜 牲 之 狀 ), 家庭 (a dwelling, hut, house; the household( 執 取 家 庭 ))。gehaṅgana,【 中 】 屋 前 院 子 。gehajana,【 陽 】 家 庭 的 成 員 。gehaṭṭhāna,【 中 】 房 子 的 地 點 。gehadāsī,【 陰 】 女 僕 。gehadvāra,【 中 】 家 門 。gehanissita,【 形 】 與 居 家 生 活 有關 聯 的 。gehappavesana,【 中 】 入 新 居 ( 的 儀 式 )。gehasita, 與 居 家 生 活 有 關 聯 的 。Go( 原 始 印 歐 語 gwow),【 陽 】【 陰 】 牛 (a cow, an ox, bull, pl. cattle), 公 牛 ( 牛 犅 gu 5 kang 2 )。 單 . 主 .go、goṇo; 複 .主 gāvo; 單 . 呼 .go、goṇo; 複 . 呼 gāvo; 單 . 賓 .gāvaṁ、gāvuṁ、goṇaṁ、gavaṁ、gāviṁ; 複 . 賓 .gāve、gāṇe、gāviṁ; 單 . 具 . gavena、gāvena; 複 . 具 .gohi、gobhi、gavehi; 單 . 離 .gāvasmā、gavamhā、gavā(D I.201=A II.95=Pug 69); 複 . 離 .gohi、gobhi、gāvehi; 單 . 與 .、 屬 .gāvassa; 複 . 與 .、 屬 .gavaṁ、gunnaṁ、gonaṁ、goṇānaṁ;單 . 處 .gāve、gavamhi、gāvimhi (SnA 323), gave (Sn 310)、gāvasmiṁ; 複 . 處 .gosu、gāvesu。gokaṇṭaka,【 中 】牛 蹄 , 水 蓑 衣 (Asteracantha longifolia) 一 種 溫 生 草 本 或 木 本 屬 [ 爵 床 科 (Acanthaceae)], 葉 似 柳 葉 )。gokula,【 中 】牛 棚 。gogaṇa(=gomaṇḍala.),【 陽 】 牛 群 。goghātaka,【 陽 】 屠 牛 夫 。Gokaṇṇa(=gokāṇā (f.)),【 陽 】 麋 鹿 (elk)。Gocara,【 陽 】 牧 場 , 飼 料 , 食 物 , 感 官 對 象 , 行 境 , 適 當 的 地 方 。goaragāma,【 陽 】 出 家 人 托 食 的 村 莊 。gocararūpa,184


境 色 , 是 五 根 所 緣 之 外 境 , 它 們 作 為 與 之 相 符 的 根 識 的 所 緣 緣 。M.43./I,295.( 有 明 大 經 ): “Pañcimāni āvuso,indriyāni nānāvisayāni nānāgocarāni, na aññamaññassa gocaravisayaṁ paccanubhonti, seyyathidaṁ--cakkhundriyaṁ, sotindriyaṁ, ghānindriyaṁ, jivhindriyaṁ, kāyindriyaṁ.”( 舍 利 弗 尊 者 :「 具 壽 ( 大 拘 稀 羅 )! 這 五 根有 各 自 境 界 、 各 自 行 處 , 它 們 不 能 互 相 經 驗 行 處 及 境 界 -- 即 指 眼 根 、 耳 根 、 鼻 根 、 舌 根 、 身 根 。」)PsA.(CS:p.2.219)..Gocarāti visayaṭṭhena.( 行 境 .. 境 界 之 意 。)Gocchaka,【 陽 】 束 , 串 。Goṭṭha,【 中 】 牛 棚 ( 台 語 : 牛 稠 gu 5 tiau 5 )。Goṇa,【 陽 】 公 牛 ( 牛 犅 )。Goṇaka 1 (goṇa 1 ), 野 公 牛 (=araññagoṇaka)。Goṇaka 2 ,【 陽 】 長 羊 毛 的 地 毯 。Gotama(go 牛 +utama 最 好 的 ),【 形 】【 名 】 瞿 曇 的 , 瞿 曇 氏 族 的 ; 瞿 曇 ( 經 中 有 時 指 佛 陀 )。Gota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我 歸 依 瞿 曇 )。Gotamī,【 陰 】 瞿 曇 女 , 瞿 曇 氏 族 的 女 人 。Gotta(Vedic gotra, to go),【 中 】 氏 族 , 祖 先 (ancestry, lineage)。nāmagottaṁ, 名 字 種 姓 。‘gotta’ 與 ‘vaṁsa 種 姓 ’ 不同 。Pāci.IV,6...Gottaṁ nāma dve gottāni-- hīnañca gottaṁ ukkaṭṭhañca gottaṁ. Hīnaṁ nāma gottaṁ-- Kosiyagottaṁ,Bhāradvājagottaṁ, tesu tesu vā pana janapadesu oññātaṁ avaññātaṁ hīḷitaṁ paribhūtaṁ acittīkataṁ, etaṁ hīnaṁnāma gottaṁ. Ukkaṭṭhaṁ nāma gottaṁ-- Gotamagottaṁ, Moggallānagottaṁ, Kaccānagottaṁ, Vāsiṭṭhagottaṁ, tesutesu vā pana janapadesu anoññātaṁ anavaññātaṁ ahīḷitaṁ aparibhūtaṁ cittīkataṁ, etaṁ ukkaṭṭhaṁ nāma gottaṁ.( 氏族 , 有 二 氏 族 : 卑 氏 族 與 貴 氏 族 。 卑 氏 族 者 , 庫 奢 耶 氏 (Kosiya)、 婆 拉 多 蛙 奢 氏 (Bhāradvāja), 於 各 地 方 被 輕 蔑 、侮 慢 而 不 被 尊 敬 者 , 此 等 名 為 卑 氏 族 。 貴 氏 族 者 , 瞿 曇 氏 (Gotama)、 目 犍 連 氏 (Moggallāna)、 迦 旃 那 氏 (Kaccāna)、瓦 施 達 氏 (Vāsiṭṭha) 等 , 於 各 地 方 不 被 輕 蔑 、 侮 慢 …… 而 被 尊 敬 者 , 此 等 名 為 貴 氏 族 。)Gotrabhū,【 形 】 破 壞 種 姓 的 人 。gotrabhū-ñāṇa, 種 姓 智 ( 改 變 凡 夫 (puthujjana) 的 種 姓 成 為 聖 人 (ariya-puggala) 種 姓 ,進 入 須 陀 洹 道 之 前 的 一 位 階 。gotta( 梵 BSk.Gotra: 姓 、 氏 姓 、 種 姓 、 家 系 )。Vism.671...gotrabhuñāṇaṁvuṭṭhānagāminiyā vipassanāya pariyosānaṁ.( 種 姓 智 為 至 出 起 觀 的 最 終 )。《 增 支 部 注 》(AA.9.8-10./IV,170.):gotrabhūti sotāpattimaggassa anantarapaccayena sikhāpattabalavavipassanā-cittena samannāgato.( 種 姓 ( 心 ): 緊 接的 須 陀 洹 道 是 , 得 到 具 有 強 勁 毘 缽 舍 那 頂 峰 之 心 。)「 種 姓 智 」 取 涅 槃 為 所 緣 , 但 尚 屬 欲 界 心 ( 心 所 33 個 )。Godhā,【 陰 】 鬣 蜥 蜴 (iguana), 大 蜥 蜴 (lizard)。Godhuma,【 陽 】 小 麥 (wheat)。Gonasa,【 陽 】 毒 蛇 (viper)。Gopaka,【 陽 】 監 護 人 , 巡 夜 者 , 看 守 人 。Gopakhuma,【 形 】 有 小 母 牛 一 般 的 睫 毛 。Gopana,【 中 】gopananā,【 陰 】 保 護 , 照 料 。Gopānasī,【 陰 】 重 簷 , 支 撐 屋 頂 結 構 的 彎 梁 。gopānasīvaṅka,【 形 】 像 重 簷 一 樣 的 彎 曲 。Gopāla, gopālaka,【 陽 】 牧 牛 者 。 牧 牛 人 十 一 法 :(1) na rūpaññū hoti( 不 知 色 ), (2) na lakkhaṇakusalo hoti( 不 善 巧 相 ),(3) na āsāṭikaṁ hāretā hoti( 不 除 蟲 卵 ), (4) na vaṇaṁ paṭicchādetā hoti( 不 處 置 瘡 痍 ), (5) na dhūmaṁ kattā hoti( 不起 煙 ), (6) na titthaṁ jānāti( 不 知 渡 處 ), (7) na pitaṁ jānāti( 不 知 飲 物 ), (8) na vithiṁ jānāti( 不 知 道 路 ), (9) nagocarakusalo hoti 不 知 牧 場 ), (10) anavasesadohi ca hoti( 無 剩 餘 (an-avasesa) 的 搾 乳 (dohi)).(11) Ye te usabhāgopitaro gopariṇāyakā te na atirekapūjāya pūjetā hoti( 不 以 最 上 恭 敬 以 恭 敬 牡 牛 、 牛 父 、 牛 群 首 領 )。(M.33.Mahāgopālakasutta 牧 牛 者 大 經 ,A.11.18.Gopālaka 放 牛 者 )Gopita, (gopeti 的 【 過 分 】) 保 衛 , 保 護 , 守 護 。Gopī,【 陰 】 牧 牛 的 女 人 , 牧 牛 者 的 妻 子 。Gopura,【 中 】 出 入 口 。Gopeti (gup+e), 保 衛 , 保 護 , 守 護 。【 過 】gopesi,【 現 分 】gopenta,【 獨 】gopetvā, gopiya,【 義 】gopetabba。Gopetu,【 陽 】 保 護 者 。Gopphaka(Dem. of goppha=Sk. gulpha),【 中 】 腳 踝 (the ankle)。Gomaya,【 中 】 牛 糞 。185


Gomika, gomī,【 形 】 牛 的 主 人 。Gomutta,【 中 】 牛 尿 。Goyūtha,【 陽 】 牛 群 。Gorakkhā,【 陰 】 守 牛 。Golomī,【 陰 】 鳶 尾 根 (orria root, 幾 種 歐 洲 的 鳶 尾 屬 (Iris) 植 物 [ 尤 指 Iris pallida] 的 芳 香 根 莖 之 一 , 磨 成 粉 用作 香 料 和 藥 , 以 及 香 囊 和 牙 粉 的 成 分 )。Govatika, 持 牛 戒 者 。 模 仿 牛 、 依 照 牛 的 生 活 習 慣 來 生 活 , 佛 陀 警 告 他 身 壞 命 終 即 往 生 諸 牛 群 中 , 不 然 就 墮 地 獄 。(M.57./I,387.)Govinda,【 陽 】 克 利 須 那 神 (Krishṇa) 的 一 個 渾 名 。Gosīsa,【 陽 】 黃 色 的 檀 香 (sandal wood)。Goḷa, Goḷaka,【 陽 】【 中 】 球 。186


GhGh,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四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是 送 氣 帶 音 的 g,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請 參 考 英 語 或 馬來 語 的 發 音 。Ghaṁsati 1 (ghaṁs+e;Sk. gharṣati, *ghṛṣ to *gher to rub or grind), 擦 , 撞 (to rub, crush, grind,)。【 過 】ghaṁsesi。【 過分 】ghaṁsita。【 現 分 】ghaṁsenta。Ghaṁsati 2 (=haṁsati for Sk. haṛsati, see haṁsati), 愉 悅 (to be pleased, to rejoice J.IV,56 (v. l. ghasati))。ghaṭ( 梵 ghaṭ),【 字 根 I.】 盡 力 (to make an effort), 收 集 (to collect), 使 聚 集 (to gather), 使 忙 碌 於 (to be busy with)。【 字 根 VII.】 嘗 試 (to attempt)。Ghaṭa 1 ,【 陽 】1. 甕 , 水 壺 (a hollow vessel, a bowl, vase, pitcher)。pānīyaghaṭa。paribhojanaghaṭa。vaccaghaṭa。kolambaghaṭa。2. 鼓 (drum, =kumbhathūna)。chiddaghaṭa,【 陽 】 有 瑕 疵 的 水 壺 。kumbhamattā mahāghaṭappamāṇā aṇḍāahesuṁ,(( 鳩 槃 荼 ) 睪 丸 (aṇḍā) 大 如 壺 (kumbha)、 甕 (mahāghaṭa))(Sp.Pārā.II,510.)。Ghaṭa 2 (Sk. ghaṭā; conn. with ganthati to bind together),【 陽 】【 陰 】, 眾 , 堆 , 群 (multitude, heap, crowd, dense mass)。itthighaṭa,【 陰 】 女 眾 (a crowd of women)。macchaghaṭa, 魚 群 (a swarm of fish)。vanaghaṭa, 密 林 (dense forest)。brahmaghaṭa, 梵 天 眾 (company of brahmins)。Ghaṭaka,【 陽 】【 中 】1. 小 甕 (a small jar)。2. 柱 頭 (the capital of a pillar)。Ghaṭati (ghaṭ 盡 力 +a)(Sk. ghaṭate, to granth, cp. ganthati), 試 著 , 努 力 , 發 揮 自 己 (to apply oneself to, to exert oneself,to strive)。【 過 】ghaṭi。【 過 分 】ghaṭita。【 現 分 】ghaṭamāna。Ghaṭana,Ghaṭṭana,(Sk.ghaṭana)【 中 】ghaṭanā,【 陰 】 安 裝 , 組 合 。Ghaṭā,【 陰 】 串 , 一 大 群 。Ghaṭikā 1 (to ghaṭa 1 ),【 陰 】 小 碗 (a small bowl, 乞 討 用 ) (=bhikkhā-kapāla), 結 , 一 個 小 時 , 球 , 打 木 栓 遊 戲 ( 用 木棒 輕 敲 一 個 兩 頭 尖 的 木 栓 , 當 木 栓 蹦 起 來 的 時 候 再 用 木 棒 把 它 打 向 遠 方 , 其 他 防 守 的 人 盡 力 想 把 木 栓 接 住 )。Ghaṭikā 2 (to ghaṭa 2 , orig. meaning “knot,” cp. gantha & gaṇṭhi, also gaṇḍa)【 陰 】1. 小 杖 (a small stick, a piece of abranch, a twig (khadiraghaṭikā) (=khaṇḍa). upadhānaghaṭikā (belonging to the outfit of an executioner); pāsaghaṭikā,is a sort of magic stick or die (=pāsaka)。2. a game of sticks (“tip-cat” sticks). (ghaṭikā ti vuccati dīgha-daṇḍakenarassa daṇḍaka-paharaṇa kīḷā, tip-cat).3. a stack of twigs; (a stick used as) a bolt; usually as sūcighaṭikā,aneedle-shaped stick;. cp. gaṇḍikādhāna.Ghaṭikāyanta,【 中 】 時 鐘 , 任 何 測 量 時 間 的 設 備 。Ghaṭī,ghaṭi-(to ghaṭa 1 ),【 陰 】 水 壺 , 瓦 器 (a jar)。ghaṭīkāra,【 陽 】 陶 工 。ghaṭīyanta,【 中 】 提 水 的 設 備 。Ghaṭīyati (ghaṭati 的 【 被 】), 1. 被 聯 合 , 被 連 接 (to be connected or continued)。2. 被 障 礙 (to be obstructed) (=virujjhati,paṭihaññati)。【 過 】ghaṭīyi。Ghaṭeti (ghaṭ 盡 力 +e), 連 接 , 聯 合 , 努 力 。【 過 】ghaṭesi。【 現 分 】ghaṭenta。【 過 分 】ghaṭita。【 獨 】ghaṭetvā。ghaṭṭ,【 字 根 VII.】 接 觸 (to touch)。Ghaṭṭana,【 中 】 打 擊 , 敲 擊 , 侮 辱 。Ghaṭṭita, (Ghaṭṭeti‘ 襲 擊 ’ 的 【 過 分 】) 襲 擊 , 撞 擊 , 犯 罪 。Ghaṭṭeti (ghaṭṭ 接 觸 +e), 襲 擊 (to strike), 撞 (to knock against), 犯 罪 (to offend)。【 過 】ghaṭṭesi。【 現 分 】ghaṭṭenta。【 獨 】ghaṭṭetvā。Ghaṇṭā( 梵 ghaṇṭā),【 陰 】 小 鈴 , 小 鐘 , 寶 鈴 , 打 木 , 犍 椎 , 犍 槌 , 犍 遲 , 健 稚 , 鐸 , 鼓 。yāmaghaṇḍikaṁ koṭṭetvā,打 板 , 敲 打 木 塊 作 為 報 時 、 集 眾 。( 一 夜 有 三 個 時 分 (yāma))。Ghata(Vedic ghṛta, ghṛ to sprinkle, moisten),【 中 】 酥 油 , 純 淨 的 奶 油 (clarified butter)。ghatasitta,【 形 】 灑 以 酥 油 的 。Ghana 1 ,【 形 】1. 厚 的 , 固 體 的 , 密 集 的 , 緊 湊 的 (solid, compact, massive; dense, thick)。【 陽 】1. 鍵 南 、 羯 南 , 意為 凝 厚 、 硬 肉 。 指 第 四 個 七 日 間 之 胎 位 。2. 雲 。ghanatama,【 形 】 非 常 厚 的 。【 陽 】 漆 黑 。ghanapuppha,【 中 】一 件 繡 花 的 毛 織 床 單 。Ghana 2 ,【 中 】 棍 棒 , 槌 , 藉 由 打 擊 的 一 種 樂 器 ( 例 : 鐃 鈸 、 小 手 鼓 、 鈴 、 鐘 等 )。187


Ghanasāra,【 陽 】 樟 腦 (camphor)。Ghanopala,【 中 】 冰 雹 風 暴 (hailstorm)。Ghamma,【 陽 】 熱 , 熱 季 (heat; hot season, summer)。ghammajala,【 中 】 汗 , 排 汗 。ghammābhibhūta, ghammābhitatta,【 形 】 熱 倒 。Ghara 1 (cp. gaha & geha),【 中 】 住 宅 (a house)。gharagoḷikā,【 陰 】 壁 虎 (house lizard, 台 語 : 仙 尪 仔 sian ang a 2 )。gharadvāra,【 中 】 家 門 , 宅 門 , 街 門 。gharabandhana,【 中 】 成 家 。gharamānusa,【 陽 】 家 庭 成 員 , 家 人 。gharasappa(=silutta),【 陽 】 鼠 蛇 (a rat snake 印 度 一 常 見 的 鼠 蛇 屬 (Ptyas) 的 蛇 類 , 常 進 入 屋 內 追 捕 獵 物 )。sūcighara,【 中 】 針 盒 (a needle-case )。gharājira,【 中 】 院 子 。gharāvāsa,【 陽 】 居 家 。gharasuṇha(=suṇhā),gharasuṇisā, 【 陰 】媳 婦 。kulaghara,【 中 】 家 門 。Ghara 2 (a drink (cp. gala) & garala poison) gharadinnakābādha,(sickness in consequence of a poisonous drink)。gharavisa, 毒 飲 。gharasappa, 毒 蛇 。Gharaṇī(< ghara 1 ),【 陰 】 家 庭 婦 女 , 一 家 的 女 主 人 (a house-wife)。Gharāvāsa,【 陽 】 居 家 。Sn.(PTS:406.)..Sambādhoyaṁ gharāvāso, rajassāyatanaṁ iti.( 居 家 生 活 乃 是 齷 齪 、 染 缸 。)S.16.11./II,219... ‘sambādho gharāvāso rajāpatho, abbhokāso pabbajjā. Nayidaṁ sukaraṁ agāraṁ ajjhāvasatāekantaparipuṇṇaṁ ekantaparisuddhaṁ saṅkhalikhitaṁ brahmacariyaṁ carituṁ. Yaṁnūnāhaṁ kesamassuṁohāretvā kāsāyāni vatthāni acchādetvā agārasmā anagāriyaṁ pabbajeyyan’ti.( 居 家 生 活 是 齷 齪 , 是 污 垢 道 ; 而 出家 是 海 闊 天 空 ; 居 住 在 家 甚 難 實 行 一 向 圓 滿 , 實 行 一 向 清 淨 之 梵 行 。 我 寧 剃 髮 著 袈 裟 衣 , 由 家 出 家 而 為 無 家 。)ghas ( 梵 ghas),【 字 根 I.】 吃 (eat)。ghasa ( 在 【 合 】 中 ),【 形 】 吃 的 人 (eating, an eater)。mahagghasa, 大 吃 大 喝 者 (a big eater)。ghasati (ghas 吃 +a), 吃 , 耗 費 掉 (to eat)。【 過 】ghasi。【 現 分 】ghasanta, ghasamāna。【 獨 】ghasitvā。Cp. ghasa, ghasta& ghāsa. See also jaddhu. desid. jighacchati.ghā,【 字 根 III.】 嗅 (to smell)。Ghāta, ghāta-(Sk. ghāta & ghātana; to han (ghan)),【 陽 】ghātana,【 中 】 殺 害 , 破 壞 , 搶 奪 , 盜 竊 。Ghātaka, ghātī,【 陽 】 殺 人 者 , 搶 奪 者 , 破 壞 者 。Ghātāpeti (ghāteti 的 【 使 】), 令 殺 , 使 掠 奪 。Ghātita, (ghāteti 的 【 過 分 】) 已 殺 , 已 破 壞 。Ghāteti (han 殺 +e;denom. fr. ghāta, cp. Sk. ghātayati to han), 殺 , 宰 殺 , 破 壞 (to kill, slay, slaughter)。【 過 】ghātesi。【 現 分 】ghātenta。【 獨 】ghātetvā, ghātiya。【 義 】ghātetabba。Ghāṇa (Sk. ghrāṇa to ghrā, see ghāyati),【 中 】 鼻 子 (the nose)。ghāṇaviññāṇa,【 中 】 鼻 識 ( 嗅 覺 )。ghāṇindriya,【 中 】鼻 根 ( 味 道 的 感 官 )。Ghāyati (ghā 嗅 +ya), 嗅 。【 過 】ghāyi。【 現 分 】ghāyanta, ghāyamāna。【 獨 】ghāyitvā。Ghāyita (ghāyati‘ 呼 喊 ’ 的 【 過 分 】), 已 嗅 。Ghāsa(Vedic ghāsa, fr. ghasati),【 陽 】 食 物 , 馬 料 (fodder), 澤 甜 牧 草 。ghāsacchādana,【 中 】 衣 食 。ghāsahāraka,【 形 】 取 馬 料 來 的 人 。ghus( 梵 ghuṣ),【 字 根 VII.】 呼 喊 (to shout)。Ghuṭṭha (ghoseti‘ 呼 喊 ’ 的 【 過 分 】;Sk. ghuṣṭa, pp. ghuṣ), 已 宣 佈 , 已 通 告 。Ghoṭaka,【 陽 】 野 馬 ( 未 馴 服 的 馬 )。Ghora,【 形 】 可 怕 的 , 駭 人 的 。ghoratara,【 形 】 最 可 怕 的 。Ghosa (Vedic ghoṣa to ghus),【 陽 】 聲 音 , 呼 喊 , 發 表 。ghosaka,【 陽 】 呼 喊 的 人 , 宣 佈 的 人 。nigghosa,【 陽 】 無聲 , 小 聲 。samudāhāranigghoso,【 陽 】 小 聲 交 談 。Ghosanā,【 陰 】 名 聲 , 讚 美 (fame, renown, praise)。Ghosāpeti (Ghoseti‘ 呼 喊 ’ 的 【 使 】), 使 宣 佈 。Ghoseti (ghus 呼 喊 +e;denom. of ghosa, cp. Sk. ghoṣayati, caus. to ghuṣ), 呼 喊 , 通 告 , 宣 佈 。【 過 】ghosesi。【 過 分 】ghosita, ghuṭṭha。【 現 分 】ghosenta。【 獨 】ghosetvā。188


ṄṄ,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第 五 個 輔 音 字 母 , 雖 然 這 個 字 母 被 稱 爲 輔 音 , 在 巴 利 文 裡 , 它 卻 只 被 當 作 韻尾 來 使 用 而 已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韻 尾 的 ng。CC,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六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清 音 的 z。Ca, ( 連 接 詞 或 轉 折 連 詞 的 虛 詞 ) 和 , 此 外 , 既 然 。cettha(ca+ettha), 此 外 , 這 裡 。Cakita,【 形 】 擾 亂 , 害 怕 。Cakora,【 陽 】 鷓 鴣 (francolin partridge 松 雞 )。Cakka,【 中 】 輪 子 , 圓 周 , 圓 盤 , 周 期 , 指 令 。cakkaṅkita,【 形 】 有 一 個 輪 子 的 標 誌 。cakkapāṇī,【 陽 】 毘 瑟 挐神 ((Vishṇu) 其 手 中 有 個 圓 盤 ) 。 cakkayuga, 【 中 】 一 雙 輪 子 。cakkaratana, 【 中 】( 轉 輪 王 的 ) 輪 寶 。cakkavattī(=cakkavatti-rājan),【 陽 】 轉 輪 王 ( 又 作 轉 輪 聖 王 , 此 王 擁 有 七 寶 : 輪 、 象 、 馬 、 珠 、 女 、 居 士 、 主 兵臣 , 具 足 四 德 : 長 壽 、 無 疾 病 、 容 貌 出 色 、 寶 藏 豐 富 ; 統 一 須 彌 四 洲 , 以 正 法 治 世 。)。cakkasamārūḷha,【 形 】( 在 緊 急 中 ) 登 上 了 交 通 工 具 。D.30./III,142...“Dvattiṁsimāni, bhikkhave, mahāpurisassa mahāpurisalakkhaṇāni,yehi samannāgatassa mahāpurisassa dveva gatiyo bhavanti anaññā. Sace agāraṁ ajjhāvasati, rājā hoti cakkavattīdhammiko dhammarājā cāturanto vijitāvī janapadatthāvariyappatto sattaratanasamannāgato. Tassimāni sattaratanāni bhavanti; seyyathidaṁ, cakkaratanaṁ hatthiratanaṁ assaratanaṁ maṇiratanaṁ itthiratanaṁgahapatiratanaṁ pariṇāyakaratanameva sattamaṁ. Parosahassaṁ kho panassa puttā bhavanti sūrā vīraṅgarūpāparasenappamaddanā. So imaṁ pathaviṁ sāgarapariyantaṁ adaṇḍena asatthena dhammena abhivijiya ajjhāvasati.Sace kho pana agārasmā anagāriyaṁ pabbajati, arahaṁ hoti sammāsambuddho loke vivaṭṭacchado.( 諸 比 丘 ! 大 人具 有 三 十 二 大 人 相 , 若 具 足 大 人 ( 相 ), 只 有 二 趣 處 而 無 其 他 ( 趣 )。 若 居 在 家 者 , 成 為 轉 輪 王 之 正 法 王 , 征 服 四方 , 安 定 國 土 , 七 寶 具 足 , 其 七 寶 者 , 即 .. 輪 寶 、 象 寶 、 馬 寶 、 摩 尼 寶 、 女 寶 、 居 士 寶 、 主 兵 寶 為 第 七 。 他有 逾 千 王 子 ,( 皆 具 ) 勇 猛 與 英 雄 氣 慨 , 善 伐 敵 軍 。 他 於 此 大 地 到 海 邊 , 不 用 杖 罰 與 刀 刑 , 唯 依 法 征 服 統 治 。 然而 , 若 他 由 在 家 而 出 家 成 為 無 家 者 , 除 去 世 間 的 覆 障 , 將 成 為 阿 羅 漢 、 正 等 正 覺 者 。)Cakkavāka, Cakkavākka,【 陽 】 紅 鵝 (ruddy goose)。Cakkavāla,【 陽 】【 中 】 宇 宙 ( 世 界 的 圓 周 ), 太 陽 系 , 輪 圍 山 , 鐵 圍 山 。cakkavālagabbha,【 陽 】 世 界 圓 周 的 內 部 。cakkavālapabbata,【 陽 】 環 繞 著 地 球 的 迴 圈 岩 石 。Cakkhu(< 梵 cakṣ),【 中 】 眼 睛 (DṬ.22.-12/II,404...Cakkhatīti cakkhu, rūpaṁ assādeti. 能 見 為 ‘ 眼 ’, 品 嘗 色 法 。)。cakkhuka,【 形 】 有 眼 睛 的 。cakkhuda, cakkhudada,【 形 】 給 ( 慧 ) 眼 的 人 。cakkhudhātu,【 陰 】 眼 界 ( 即 : 視 覺 感官 )。cakkhupatha,【 陽 】 視 野 ( 視 覺 的 範 圍 )。cakkhubhūta,【 形 】 親 眼 目 睹 。cakkhumantu,【 形 】 賦 予 眼 睛 的 。cakkhulola,【 形 】 貪 看 許 多 事 物 的 ( 眼 貪 )。cakkhuviññāṇa,【 中 】 眼 識 (= 視 覺 )。cakkhuviññeyya,【 形 】 是 藉 著視 力 感 知 的 。cakkhusamphassa,【 陽 】 眼 接 觸 ( 視 覺 與 顏 色 的 接 觸 )。cakkhāyatana,【 中 】 眼 處 ( 視 覺 感 官 )。cakkhindriya,【 中 】 眼 根 ( 視 覺 官 能 )。SA.35.1./II,354...cakkhunti dve cakkhūni-- ñāṇacakkhu ceva maṁsacakkhuca. Tattha ñāṇacakkhu pañcavidhaṁ-- Buddhacakkhu, dhammacakkhu, samantacakkhu, dibbacakkhu,paññācakkhūti. Tesu Buddhacakkhu nāma āsayānusayañāṇañceva indriyaparopariyattañāṇañca, yaṁ--“Buddhacakkhunā lokaṁ volokento”ti āgataṁ. Dhammacakkhu nāma heṭṭhimā tayo maggā tīṇi ca phalāni, yaṁ--“Virajaṁ vītamalaṁ dhammacakkhuṁ udapādī”ti āgataṁ. Samantacakkhu nāma sabbaññutaññāṇaṁ, yaṁ--“pāsādamāruyha samantacakkhū”ti āgataṁ. Dibbacakkhu nāma ālokapharaṇena uppannaṁ ñāṇaṁ, yaṁ--“dibbena cakkhunā visuddhenā”ti (pārā.13 ma.ni.2.341) āgataṁ. Paññācakkhu nāma catusaccaparicchedakañāṇaṁ,yaṁ-- “cakkhuṁ udapādī”ti (sa.ni.5.1081 mahāva.15) āgataṁ. Maṁsacakkhupi duvidhaṁ-- sasambhāracakkhu,pasādacakkhūti. ( 眼 有 智 眼 和 肉 眼 。 智 眼 有 佛 眼 , 法 眼 , 普 眼 , 天 眼 , 慧 眼 。 佛 眼 即 排 出 隨 眠 之 智 , 根 的 超 越聽 聞 之 智 ; 那 是 來 自 --‘ 以 佛 眼 熟 視 世 間 ’。 法 眼 即 低 下 的 三 道 三 果 ; 那 是 來 自 --‘ 遠 塵 , 離 垢 , 生 起 法 眼 淨 ’。 普眼 即 一 切 知 智 ; 那 是 來 自 ( 娑 婆 世 界 主 之 梵 天 勸 請 語 )--‘ 願 普 眼 升 起 歡 喜 ’。 天 眼 即 以 充 滿 光 明 而 生 起 的 智 ; 那189


是 來 自 --‘ 以 清 淨 的 天 眼 ’。 慧 眼 即 四 聖 諦 的 全 尺 度 之 智 ; 那 是 來 自 --‘ 生 起 天 眼 ’。 肉 眼 有 兩 種 , 有 形 的 眼 和 眼 淨色 。) Thag.v.501.“Cakkhumāssa yathā andho, sotavā badhiro yathā; Paññavāssa yathā mūgo, balavā dubbaloriva.Atha atthe samuppanne, sayetha matasāyikan”ti. 〈 摩 訶 迦 旃 延 上 座 偈 〉(Thag.v.501)..「 有 眼 若 瞎 , 有 耳 若 聾 ,有 慧 若 啞 , 強 壯 若 羸 , 在 萬 事 皆 了 時 , 安 臥 而 死 。」(「 千 古 艱 難 惟 一 死 」, 能 躺 臥 就 死 , 平 時 就 要 有 一 把 工夫 。)《 毗 尼 日 用 切 要 香 乳 記 》 (X60n1116.p202b)..「 有 眼 若 盲 , 有 耳 若 聾 , 以 定 慧 成 於 中 , 禮 誦 行 於 外 , 形同 枯 木 , 心 若 死 灰 , 如 是 行 持 , 則 三 業 自 淨 矣 。」Cakkhunī,【 陰 】 眼 睛 。Cakkhumant (cakkhu 眼 睛 +mant 有 ),【 陽 】 具 眼 者 。cakkhumā, (m.s.Nom.)。Cakkhussa,【 形 】 善 於 眼 的 。Caṅkama,【 陽 】caṅkamana,【 中 】 經 行 ( 行 禪 , 即 : 直 來 直 去 來 回 地 行 走 在 特 定 的 距 離 上 )。abbhokāse caṅkamāmi,我 於 露 地 經 行 。A.5.29./III,30... 1 Addhānakkhamo hoti, 2 padhānakkhamo hoti, 3 appābādho hoti, 4 asitaṁ pītaṁkhāyitaṁ sāyitaṁ sammā pariṇāmaṁ gacchati, 5 caṅkamādhigato samādhi ciraṭṭhitiko hoti. Ime kho, bhikkhave,pañca caṅkame ānisaṁsā”ti.( 1 耐 遠 行 , 2 堪 精 勤 , 3 無 病 , 4 吃 喝 、 嚼 嘗 ( 後 ), 幫 助 消 化 , 5 由 經 行 的 操 練 而 久 住於 定 。 諸 比 丘 ! 這 五 種 是 經 行 之 效 益 。)《 南 寄 歸 內 法 傳 》 卷 第 三 〈 二 十 三 經 行 〉(T54.221.2-3):「 少 病 五 天 之地 , 道 俗 多 作 經 行 , 直 去 直 來 唯 遵 一 路 , 隨 時 適 性 勿 居 鬧 處 。 一 則 痊 痾 。 二 能 銷 食 。 禺 中 ( 將 近 中 午 9-11am)日 昳 ( 下 午 ) 即 行 時 也 , 或 可 出 寺 長 引 , 或 於 廊 下 徐 行 。 若 不 為 之 身 多 病 苦 , 遂 令 腳 腫 、 肚 腫 、 臂 疼 、 髆 疼 。 但有 痰 癊 不 銷 , 並 是 端 居 所 致 , 必 若 能 行 此 事 , 實 可 資 身 長 道 。 故 鷲 山 覺 樹 之 下 , 鹿 苑 王 城 之 內 , 及 餘 聖 跡 皆有 世 尊 經 行 之 基 耳 。 闊 可 二 肘 長 十 四 五 肘 高 二 肘 餘 , 壘 甎 作 之 , 上 乃 石 灰 塑 作 蓮 花 開 勢 。 高 可 二 肘 闊 纔 一 尺 ,有 十 四 五 表 聖 足 跡 , 兩 頭 基 上 安 小 制 底 ( 小 塔 ), 量 與 人 齊 , 或 可 內 設 尊 容 為 釋 迦 立 像 , 若 其 右 繞 佛 殿 旋 遊 制 底 ,別 為 生 福 本 欲 虔 恭 , 經 行 乃 是 銷 散 之 儀 , 意 在 養 身 療 病 。 舊 云 行 道 , 或 曰 經 行 , 則 二 事 總 包 無 分 涇 渭 。 遂 使調 適 之 事 久 闕 東 川 , 經 云 觀 樹 經 行 , 親 在 金 剛 座 側 , 但 見 真 跡 未 睹 圓 基 耳 。」Caṅkamati (kam+ṁ-a, kam 重 疊 , 前 k 被 改 變 成 c), 經 行 , 行 禪 。【 過 】caṅkami。【 現 分 】caṅkamanta。【 獨 】caṅkamitvā。Caṅgavāra,【 陽 】 牛 奶 過 濾 器 (milkstrainer)。Caṅgoṭaka (cp. caṅgavāra),【 陽 】 首 飾 盒 , 匣 子 (a casket, a box)。Caccara (Sk. catvara),【 中 】 庭 院 , 院 子 , 十 字 路 口 , 交 叉 路 (a quadrangular place, a square, courtyard; a place wherefour roads meet, a cross road)。Caja,【 形 】 放 棄 , 遺 棄 (giving up, to be given up)。duccaja, 難 放 棄 (hard to give up A.III,50; J.V,8.)。cp. cāga( 捨 )。Cajati (caj+a;Sk. tyajate, tyaj), 1. 釋 放 (to let loose, to emit, to discharge)。2. 放 棄 , 遺 棄 (to abandon, to give up,sacrifice)。【 過 】caji。【 過 分 】catta。【 現 分 】cajanta, cajamāna。【 獨 】cajitvā。grd. caja(Sk. tyajya)Cajana,【 中 】 留 置 , 放 棄 。Cañcala (Intens. of cal=car, to move, with n instead of r in reduplication, cp. Sk. cañcūryate=carcarīti, cañcala(=*carcara)),【 形 】 不 穩 定 , 移 動 (moving to & fro, trembling, unsteady)。Caṭaka,【 陽 】 麻 雀 (sparrow;Passer montanus), 台 語 .. 厝 鳥 仔 。Caṇaka,【 陽 】1. 鷹 嘴 豆 (gram)( 亞 洲 的 一 種 草 本 植 物 (Cicer arietinum), 現 廣 布 於 西 半 球 , 短 莢 具 1 粒 或 2 粒 種子 , 在 風 味 上 略 像 豌 豆 。2. 鷹 嘴 豆 的 種 子 , 尤 在 歐 洲 南 部 和 印 度 是 重 要 的 商 品 食 物 —— 亦 稱 栗 子 豆 (chestnutbean), 雞 豆 (chickpea), 矮 豆 (dwarf pea), 格 巴 恩 韶 豆 (garbanzo), 格 拉 瓦 恩 斯 豆 (garavance), 在 印 度 亦 稱 克 豆(gram), 或 孟 加 拉 克 豆 (Bengal gram))。Caṇḍa(Sk. caṇḍa),【 形 】 兇 猛 的 , 暴 力 的 , 打 情 罵 俏 的 (ierce, violent; quick-tempered, uncontrolled, passionate)。ㄆcaṇḍasota,【 陽 】 暴 ㄨˋ 流 。caṇḍahatthī,【 陽 】 猛 象 。caṇḍasota, 猛 急 的 水 流 (fierce current), caṇḍahatthi, 兇 猛 的象 。【 陰 】caṇḍī。Caṇḍāla,【 陽 】 旃 陀 羅 ( 印 度 被 剝 奪 種 姓 者 ), 賤 民 。caṇḍālakula,【 中 】 旃 陀 羅 家 族 , 最 低 的 印 度 世 襲 階 級 。Caṇḍālakumāra, 旃 陀 羅 子 、 賤 民 童 子 。Caṇḍālī,【 陰 】 旃 陀 羅 女 。Caṇḍikata (cp. Caṇḍa) ,【 形 】 生 氣 (angry)。Caṇḍikka,【 中 】 激 怒 (ferocity anger), 粗 暴 、 暴 躁 (churlishness)。acaṇḍikka,【 中 】 不 殘 暴 , 不 暴 躁 。caṇḍikkalakkhaṇo,激 怒 相 。Catu, Catur,【 形 】 四 。catukkaṇṇa,【 形 】 四 方 形 ( 或 長 方 形 的 ), 有 四 個 角 落 的 。catukkhattuṁ,【 副 】 四 次 。catugguṇa,190


【 形 】 四 倍 的 , 四 重 的 ,【 樂 】 每 小 節 四 拍 的 。catucattāḷīsati,【 陰 】 四 十 四 。catujjātigandha,【 陽 】 四 種 香 味 [ 即 :橘 黃 色 的 香 料 、 茉 莉 香 料 、 老 鸛 草 香 精 油 (?)( 來 自 命 名 Turukkha 的 土 耳 其 植 物 的 香 料 )、 一 種 希 臘 花 香 料 ]。catuttiṁsati,【 陰 】 三 十 四 。catuddasa,【 形 】 十 四 。catuddisā,【 陰 】 四 方 ( 東 南 西 北 )。【 形 】catudvāra,【 形 】有 四 個 門 的 。catunavuti,【 陰 】 九 十 四 。catupaccaya,【 陽 】 四 件 必 需 品 , 即 : 食 物 , 衣 服 , 藥 和 寄 宿 處 。catupaṇṇāsā,catupaññāsā,【 陰 】 五 十 四 。catuparisā,【 陰 】 四 重 集 會 , 即 : 比 丘 , 比 丘 尼 , 優 婆 塞 , 優 婆 夷 。catuparisamajjha,【 陽 】 群 眾 當 中 。catubhūmika,【 形 】 有 四 層 的 , 有 四 階 段 的 。catumadhura,【 中 】 四 合 一 甘 藥 , 即 : 酥 油 ,蜂 蜜 , 糖 和 麻 油 。caturaṅgika,【 形 】 四 區 的 , 四 組 的 。caturaṅginī,【 陰 】 四 軍 , 即 : 象 , 戰 車 , 騎 兵 和 步 兵的 軍 隊 。caturaṅgula,【 形 】 四 寸 的 。caturassa,【 形 】 四 邊 形 的 。caturaṁsa,【 形 】 有 四 邊 緣 的 。caturāsīti,【 陰 】八 十 四 。catuvīsati,【 陰 】 二 十 四 。catuvīsatakkhara, 二 十 四 音 節 。catusaṭṭhi,【 陰 】 六 十 四 。catusattati,【 陰 】七 十 四 。Catukka,【 中 】 四 個 一 組 , 交 叉 道 路 。Catuttha,【 形 】 第 四 的 。Cattutthī,【 陰 】 一 個 半 月 的 第 四 天 ,( 巴 利 語 法 ) 第 四 格 , 即 : 與 事 格 。Catudhā,【 副 】 以 四 方 式 。Catuppada,【 陽 】 四 腳 動 物 。Catubbidha(catu+vidha 種 類 ),【 形 】 四 種 的 。Catura,【 形 】 聰 明 的 , 熟 練 的 , 精 明 的 。Catta (cajati 的 【 過 分 】), 已 放 棄 , 已 犧 牲 。Cattāḷīsati,【 陰 】 四 十 。cattālīsakoṭidhanaṁ, 四 十 億 財 產 。Cattāri iddhipādā( 梵 catvāra-ṛddhi-pāda),【 中 】 四 如 意 足 , 四 神 足 (four bases of success -- desire, persistence,intentness, circumspection)。chandasamādhippadhānasaṅkhārasamannāgata iddhipāda(chanda-samādhi-prahāṇa-saṃskāra-samanvāgata-ṛddhipāda), 欲 三 摩 地 斷 行 成 就 神 足 );citta-s.(citta-s.), 心 三 摩 地 斷 行 成 就 神 足 ;vīriya-s.(vīrya-s.), 勤 三 摩 地 斷 行 成 就 神 足 ;vīmaṁsā-s.(mīmāṃsā-s.), 觀 三 摩 地 斷 行 成 就 神 足 。 四 神 足 的 體 性 是 定 , 定是 神 通 所 依 止 的 , 所 以 稱 為 神 足 。Cattāri sammappadhānā(catvāri-sammapprahāṇāni),【 中 】 四 正 斷 、 四 正 勝 、 四 正 勤 (four right exertions -- the effort(a)to prevent evil from arising in the mind, (b)to abandon whatever evil has already arisen, (c)to give rise to the good,and (d)to maintain the good that has arisen))。S.49.1-12./V,244...“Cattārome, bhikkhave, sammappadhānā.Katame cattāro? Idha, bhikkhave, bhikkhu anuppannānaṁ pāpakānaṁ akusalānaṁ dhammānaṁ anuppādāya1 chandaṁ, 2 janeti vāyamati, 3 vīriyaṁ ārabhati, 4 cittaṁ paggaṇhāti padahati. Uppannānaṁ pāpakānaṁ akusalānaṁdhammānaṁ pahānāya 1 chandaṁ, janeti 2 vāyamati, 3 vīriyaṁ ārabhati, 4 cittaṁ paggaṇhāti padahati. Anuppannānaṁkusalānaṁ dhammānaṁ uppādāya chandaṁ 1 chandaṁ, janeti 2 vāyamati, 3 vīriyaṁ ārabhati, 4 cittaṁ paggaṇhātipadahati. Uppannānaṁ kusalānaṁ dhammānaṁ ṭhitiyā asammosāya bhiyyobhāvāya vepullāya bhāvanāyapāripūriyā 1 chandaṁ, janeti 2 vāyamati, 3 vīriyaṁ ārabhati, 4 cittaṁ paggaṇhāti padahati. Ime kho, bhikkhave, cattārosammappadhānāti”.( 諸 比 丘 ! 有 此 四 正 勤 。 什 麼 是 四 ? 諸 比 丘 ! 於 此 , 比 丘 使 未 生 之 惡 不 善 法 令 不 生 , 1 起 欲 、2精 進 、 3 發 奮 、 4 鞭 策 心 。 已 生 之 惡 不 善 法 令 斷 , 1 起 欲 、 2 精 進 、 3 發 奮 、 4 鞭 策 心 。 為 對 未 生 之 善 法 令 生 , 1起 欲 、 2 精 進 、 3 發 奮 、 4 鞭 策 心 。 為 對 已 生 之 善 法 令 住 、 不 忘 失 、 倍 修 習 、 廣 修 習 、 令 圓 滿 , 1 起 欲 、 2 精 進 、3發 奮 、 4 鞭 策 心 。 諸 比 丘 ! 此 為 四 正 勤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ā(n.p.), 四 念 處 , 四 念 住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 frame of reference(--body( 身 ), feelings( 受 ),mind( 心 ), and mental events( 法 ), viewed in and of themselves as they occur)。Cana, canaṁ, 以 表 達 全 部 之 一 部 分 的 虛 詞 , 例 : Kudācana, 有 時 。Canda( 梵 candra),【 陽 】 月 亮 。candaggāha,【 陽 】 月 蝕 。candamaṇḍala,【 中 】 圓 月 。Cadavaṁsa( 梵 candra-vaṃśa),【 陽 】 月 統 。Candana,【 陽 】 檀 香 (sandal-wood tree, 産 生 檀 香 木 的 喬 木 (Santalum album))。【 中 】 檀 香 木 。candasāra,【 陽 】檀 香 木 ( 台 語 : 束 柴 sok 4 cha 5 )。Candanikā,【 陰 】 池 塘 (a pool at the entrance of a village (usually, but not necessarily dirty))。candanikāya, 池 塘 。Candavāro,【 陽 】 星 期 一 ( 日 語 : 月 曜 日 getsuyōbi)。Candikā(Sk. capala),【 陰 】 月 光 。191


Candimā(Sk. candramas m. & candrimā f., cp. pūrṇimā; a cpd. of canda+mā, cp. māsa. The Pāli form, however, isbased on a supposed derivation fr. canda+mant),【 陽 】 月 亮 。candimāpabhā, 月 光 。Capala,【 形 】 變 化 多 端 , 擺 動 , 不 穩 定 (moving to & fro, wavering, trembling, unsteady, fickle)。capalatā,【 陰 】 變化 多 端 。Capu (or capucapu),【 副 】 喳 哺 喳 哺 ( 擬 聲 詞 , 當 吃 時 , 發 出 如 此 聲 音 )。capucapukārakaṁ, 喳 哺 喳 哺 作 聲 。Camara, camarī,【 陽 】( 在 喜 瑪 拉 雅 區 域 中 的 ) 公 犛 牛 (achowrie, the tail of bos grunniens used as a whisk)。 犛牛 之 尾 若 為 某 物 所 綁 住 , 至 死 都 不 會 為 爭 脫 而 寧 斷其 尾 , 故 有 「 犛 牛 愛 尾 」 之 說 。(Bu.p.13.)Camū,【 陰 】 軍 隊 。camūpati。camūnātha,【 陽 】 軍 隊 的 將 軍 。Campaka,【 陽 】 瞻 波 迦 、 旃 簸 迦 , 黃 蘭 ( 東 印 度 [ 樟 科 ] 的 一 種 喬 木 (Michelia Champaca), 花 黃 色 ( 瞻 蔔 華 , 素馨 花 ), 可 用 作 香 料 的 油 )。KhA.181...Tesañhi campakavakulakusumādīnaṁ sahajātavaṇṇagandhādayo viya.( 俱 生的 戒 德 等 功 德 )Campā,【 陰 】 瞻 波 城 ( 印 度 的 一 個 城 名 , 現 在 的 Bhagalpore)。Campeyyaka,【 形 】 瞻 波 城 的 。Camma ( 梵 carman),【 中 】 皮 膚 , 獸 皮 , 皮 革 。cammakāra,【 陽 】 製 革 工 人 。cammakhaṇḍa,【 陽 】 皮 墊 子 。cammapasibbaka,【 陽 】 皮 袋 。0Caya,【 陽 】 成 堆 , 堆 積 , 塊 (mass)。Cara (


Carima, carimaka,【 形 】 最 後 的 , 後 來 的 。Cariya,【 中 】 操 行 , 行 爲 。cariyā,【 陰 】。cal( 梵 cal ),【 字 根 I.】 移 動 。→Calati( 顫 動 )Cala,【 形 】 移 動 的 , 顫 抖 的 , 不 穩 定 的 。calacitta,【 中 】 變 幻 無 常 的 心 。Calati (cal 移 動 +a), 移 動 , 激 起 , 戰 慄 , 被 激 動 。【 過 】cali。【 過 分 】calita。【 現 分 】calanta, calamāna。【 獨 】calitvā。Calana,【 中 】 運 動 , 發 抖 , 激 動 。Cavati (cu+a), 背 離 (fall away), 改 變 (to shift), 從 一 生 轉 到 另 一 生 。【 過 】cavi。【 過 分 】cuta。【 現 分 】cavanta, cavamāna。【 獨 】cavitvā。AA.11.16./V,83~4...Uttari appaṭivijjhantoti mettāsamāpattito uttari arahattaṁ adhigantuṁasakkonto ito cavitvā suttappabuddho viya brahmalokaṁ upapajjatīti.( 未 貫 通 上 位 .. 由 慈 三 摩 缽 地 , 不 能 達 到 上 位的 阿 羅 漢 狀 態 , 從 此 生 ( 結 束 如 ) 睡 熟 , 轉 生 梵 天 界 如 睡 醒 。)Cavana,【 中 】1. 改 變 (shifting)。2. 背 離 (falling away)。3. 死 亡 (death)。Caviya, 從 一 生 轉 到 另 一 生 (=cavitvā。DA.30./III,929...Caviyāti cavitvā)。caviya puna-r-idhāgato= cavitvā punaidhāgato =cavitvā punarāgato idha(( 命 終 ) 轉 生 來 此 世 )Cassa(ca+assa), 和 … 可 能 是 , 和 … 給 這 個 的 , 和 … 給 他 。(assa,【 三 . 單 . 潛 】 可 能 是 。)(assa,ima 的 【 與 . 屬 . 單 】)給 這 個 , 給 這 個 的 。)Cāyaṁ(ca+ayaṁ), 這 和 …。Cāga (from cajati, to give up; Sk. tyāga< tyāj 拋 棄 ),【 陽 】 捨 施 ( 台 語 sia 2 si 3 ), 放 棄 (abondoning), 捨 (giving up),拋 棄 ( 台 語 : 扌 穴 掬 hiat kak 8 ), 捐 棄 ( 說 文 解 字 ..「 捐 」 棄 也 )。cāgādhiṭṭhāna, 捨 決 意 (the resolution of generosity,D.33./III,229。cāgānussati, 捨 施 隨 念 。cāgakathā, 捨 論 (talk about munificence。cāgadhana, 捨 財 ( 七 聖 財 之 一 ,另 外 六 個 ..saddhādhana, sīladhana, hiridhana, ottappadhana, sutadhana, paññādhana 。 c ā gasampadā (&c āgasampanna 捨 成 就 )。Cāgānussati (Sk. tyāgānusmṛti),【 陰 】 捨 施 隨 念 。A.6.10./III,286...ariyasāvako attano cāgaṁ anussarati-- ‘lābhā vatame, suladdhaṁ vata me! Yohaṁ maccheramalapariyuṭṭhitāya pajāya vigatamalamaccherena cetasā agāraṁajjhāvasāmi 1 muttacāgo 2 payatapāṇi 3 vossaggarato 4 yācayogo 5 dānasaṁvibhāgarato’ti.( 聖 弟 子 隨 念 自 己 的 施 捨 :「 哇 ! 我 得 利 。 哇 ! 我 有 善 利 。 我 於 慳 . 垢 所 纏 眾 中 , 心 離 慳 . 垢 而 住 家 , (1) 開 放 施 , (2) 舒 手 施 , (3) 樂 棄 捨 , (4)有 求 必 應 , (5) 樂 分 配 施 。」Cāgin(Sk. tyāgin),【 陽 】 放 棄 的 人 , 捐 贈 者 , 捨 者 。Cāṭi,【 陰 】 廣 口 瓶 (jar), 壺 (pot)。Cāṭukamyatā,【 陰 】 諂 媚 (flattery), 台 語 ..thiam 2 bi 7 。Cātaka,【 陽 】( 亞 洲 南 部 的 ) 犀 鳥 (hornbill, 亞 洲 共 擁 有 31 種 犀 鳥 )。Cātuddasī,【 陰 】( 陰 曆 ) 半 個 月 的 第 14 日 。cātuddasa,【 陽 】( 陰 曆 ) 半 個 月 的 第 14 日 。Cātuddisa,【 形 】 四 方 的 。Cātuddīpaka,【 形 】 包 含 的 四 大 洲 , 廣 泛 於 整 個 地 球 的 。Cātummahāpatha,【 陽 】 四 條 道 路 的 交 叉 處 , 十 字 路 口 。Cātummahābhūtika,【 形 】 四 大 ( 種 ), 四 大 元 素 ( 巴 cattāri mahābhūtāni 四 大 種 , 梵 catvāri mahābhūtāni。 包 括 :地 大 ( 巴 paṭhavi-mahābhūta, 梵 pṛthivī-mahādhātu)、 水 大 ( 巴 āpo-mahābhūta, 梵 ab-mahādhātu)、 火 大 ( 梵 巴 同tejo-mahābhūta)、 風 大 ( 巴 vāyo-mahābhūta, 梵 vāyu-mahādhātu)。 四 大 所 造 色 (catunnaṁ mahābhūtānaṁ upādāya rūpaṁ) 為 四 大 的 衍 生 物 , 包 括 顏 色 (vaṇṇa)、 聲 音 (sadda)、 氣 味 (gandha)、 味 道 (rasa) 等 。Cātummahārājika,【 形 】 四 大 王 天 的 。cātummahārājika devā, 四 大 王 天 。 四 王 天 各 鎮 護 一 天 下 , 護 世 四 天 王 。( 一 )多 羅 吒 ( 巴 Dhata-raṭṭha; 梵 Dhṛitarāṣṭra), 又 稱 持 國 天 , 統 領 乾 闥 婆 與 毘 舍 闍 神 將 , 鎮 護 東 方 。( 二 ) 毘 琉 璃 ( 巴Virūḷhaka; 梵 Virūḍhaka), 又 稱 增 長 天 , 統 領 鳩 槃 荼 與 薜 荔 神 , 鎮 護 南 方 ( 即 吾 人 所 居 之 贍 部 洲 )。( 三 ) 毘 留 博叉 ( 梵 Virūpākṣa), 又 稱 廣 目 天 , 統 領 一 切 諸 龍 , 鎮 護 西 方 。( 四 ) 毘 沙 門 ( 巴 Vessavaṇa; 梵 Vaiśravaṇa), 又 稱多 聞 天 , 統 領 夜 叉 、 羅 剎 等 , 鎮 護 北 方 。《 佛 說 長 阿 含 經 》 卷 第 十 八 (T1.115.1)..「 捶 高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 四 天大 王 所 居 宮 殿 。」《 起 世 經 》 卷 第 九 (T1.356.2)..「 次 復 更 於 須 彌 山 王 東 西 南 北 半 腹 之 間 。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處 所 。193


為 四 大 天 王 。 造 作 宮 殿 。 城 壁 垣 牆 。 皆 是 七 寶 。 端 嚴 殊 妙 。 雜 色 可 觀 。」Cāturiya,【 中 】 技 術 , 精 明 。Cāpa,【 陽 】 弓 。Cāpalla, Cāpalya, (< capala, Sk. cāpalya),【 中 】 變 幻 無 常 (fickleness), 輕 佻 。Cāmara,【 中 】 蠅 撣 , 蠅 拂 , 拂 塵 ( 柄 端 紮 犁 牛 尾 的 用 具 )。Cāmīkara,【 中 】 黃 金 。Cāra(


Citi,【 陰 】 堆 , 石 堆 紀 念 碑 , 石 塚 , 堆 石 界 標 。Citta 1 ,Citra,【 形 】 雜 色 的 , 多 樣 化 的 , 多 種 形 式 的 , 美 麗 的 。【 中 】 畫 , 照 片 。cittakata,【 形 】 裝 飾 的 , 心 造 的 。cittakathika, cittakathī,【 形 】 有 才 氣 的 演 說 者 , 雄 辯 家 。cittakamma,【 中 】 繪 畫 , 畫 的 藝 術 , 裝 飾 品 。cittakāra,【 陽 】 畫 家 , 裝 飾 者 。cittatara,【 形 】 更 不 同 的 , 更 多 元 化 的 。cittāgāra,【 中 】 畫 廊 。cittaniyāma,【 陽 】 心 的定 律 (Mohavicchedanī 斷 除 愚 痴 (CS:p.78) : Yathāvuttena bhavaṅgāvajjanādikiccakkameneva cittappavatticittaniyāmo nāma.( 有 分 、 轉 向 等 作 用 , 以 心 生 起 的 方 式 進 行 , 稱 為 「 心 的 定 律 」。) Dhs.#11.:Katamā tasmiṁsamaye cittassekaggatā hoti? Yā tasmiṁ samaye cittassa 1 ṭhiti 2 saṇṭhiti 3 avaṭṭhiti 4 avisāhāro 5 avikkhepo6 avisāhaṭamānasatā7 samatho8 samādhindriyaṁ9 samādhibalaṁ10 sammāsamādhi--ayaṁ tasmiṁ samaye1cittassekaggatā hoti.(《 法 集 論 》: 在 此 時 什 麽 是 ‘ 心 一 境 性 ’? 此 時 是 凡 是 心 住 、 2 等 住 、 3 堅 住 、 4 不 散 、 5 不 亂 、6不 散 亂 性 、 7 奢 摩 他 、 8 定 根 、 9 定 力 、 10 正 定 -- 即 此 時 是 心 一 境 性 )。)) 《 法 集 論 注 釋 》( 殊 勝 義 )(CS:DhsA.pg.188):「‘ 一 境 性 ’ 之 義 , 住 於 所 緣 上 , 不 能 動 搖 , 為 ‘ 住 ’。」(Ekaggatāniddese acalabhāvena ārammaṇe tiṭṭhatīti ṭhiti.)「 此 外 , 相 應 法 所 緣 上 , 已 組 合 之 後 而 住 立 , 為 ‘ 等 住 ’。」(Apica sampayuttadhamme ārammaṇamhi sampiṇḍetvātiṭṭhatīti saṇṭhiti.)「 於 所 緣 上 , 已 潛 入 , 已 進 入 , 為 ‘ 堅 住 ’。」(Ārammaṇaṁ ogāhetvā anupavisitvā tiṭṭhatīti avaṭṭhiti.)「 生 起 掉 舉 、 疑 , 心 煩 意 亂 的 相 反 , 為 ‘ 不 散 ’。 處 於 掉 舉 、 疑 、 擾 亂 已 離 去 的 心 。」(Uddhacca-vicikicchā-vasenapavattassa visāhārassa paṭipakkhato avisāhāro. Uddhaccavicikicchāvaseneva gacchantaṁ cittaṁ vikkhipati nāma.)「 處 於 掉 舉 、 疑 、 擾 亂 已 離 去 的 心 。 如 此 , 這 種 不 擾 亂 , 為 ‘ 不 亂 ’。」(Uddhaccavicikicchāvaseneva gacchantaṁcittaṁ vikkhipati nāma. Ayaṁ pana tathāvidho vikkhepo na hotīti avikkhepo.)Citta 2 (


cittasaṅkhārotveva vuccanti.( 包 括 二 十 九 心 (12 不 善 心 ,8 大 善 心 ,5 色 界 心 ,4 無 色 界 心 ), 及 想 、 受 這 二 法 稱為 ‘ 心 行 ’。)Cittasamuṭṭhānarūpa,【 中 】 心 生 色 ( 或 心 等 起 色 ), 從 結 生 心 (paṭisandhi) 之 後 的 第 一 個 有 分 心 的 「 生 時 」(uppāda)開 始 產 生 心 生 色 。 結 生 心 不 能 產 生 心 生 色 , 在 投 生 時 只 有 業 生 色 (kammasamuṭṭhānarūpa) 生 起 。Cittā,【 陰 】 角 宿 ( 二 十 七 星 宿 之 一 )。Cittīkāra,【 陽 】 尊 敬 , 考 慮 。Citra,【 形 】 雜 色 的 , 多 樣 化 的 , 美 麗 的 。 參 考 Citta 2。Cināti (ci+nā), 堆 積 , 收 集 , 累 積 。【 過 】cini,【 過 分 】cita。【 現 分 】cinanta, cinamana。【 獨 】cinitvā。cint( 梵 cint),【 字 根 VII.】 想 (to think)。Cintaka, cintanaka,【 形 】 考 慮 周 到 的 , 深 思 的 。【 陽 】 思 想 者 。Cintā,【 陰 】Cintana,【 中 】 思 想 , 思 考 , 考 慮 。cintāmaṇi,【 陽 】 如 意 珠 寶 。cintāmaya,【 形 】 由 想 法 所 組 成 的 ,心 造 的 。Cintita (cinteti 的 【 過 分 】), 已 想 出 , 已 發 明 , 已 設 計 。Cintī,【 形 】( 在 【 合 】 中 ) 思 考 。Cintetabba,【 義 】 可 以 思 考 的 。Cinteti (cint+e), 思 考 , 反 省 , 考 慮 。【 過 】cintesi。【 現 分 】cintenta, cintayamāna。【 獨 】cintetvā, cintiya。cinteyyam,fpp. n.Acc.sg.。cintaye, Opt.3sg.。Cinteyya,【 形 】 應 該 考 慮 的 。Cimilikā,【 陰 】 套 , 例 : 枕 頭 等 的 套 。Cira, cima,【 形 】 持 久 的 。cirakālaṁ,【 副 】 長 久 。ciraṭṭhitika,【 形 】 持 久 的 , 永 久 的 。cirataraṁ,【 副 】 更 長 久 。ciranivāsin,【 形 】 長 久 居 民 。cirapabbajita, ciradikkhita,【 形 】 出 家 長 久 的 。cirappavāsī,【 形 】 離 家 長 久 的 人 。cirarattaṁ,【 副 】 長 久 。cirarattāya,【 副 】 有 很 長 的 一 段 時 間 。Ciraṁ, cimaṁ,【 副 】( 以 ) 長 久 地 。Cirassaṁ,【 副 】 很 長 久 地 , 最 後 。Cirāya,【 副 】 以 長 久 地 。Cirāyati (cira 的 【 派 】), 逗 留 , 延 遲 。【 過 】cirāyi。【 過 分 】cirāyita。【 現 分 】cirāyanta。【 獨 】cirāyitva。Cirena,【 副 】 在 長 久 之 後 。Cihaciha(=Vihaviha),(for vihaga) 一 種 鳥 (a sort of bird)(Th.1,49.)。Cīnapiṭṭha,【 中 】 鉛 丹 ( 四 氧 化 三 鉛 Pb 3 O 4 )。Cīnaraṭṭha,【 中 】 中 國 (China)。Cīra, cīraka,【 中 】 纖 維 , 長 條 , 樹 皮 衣 。Cīrī,【 陰 】 蟋 蟀 (cricket)。cīrīḷikāsadda, 蟋 蟀 聲 (《 中 阿 含 經 》 作 : 支 離 彌 梨 蟲 聲 )。Cīvara,【 中 】【 陽 】【 陰 】 袈 裟 (=kāsāya, kasāva,【 中 】 袈 裟 ),( 出 家 人 的 ) 衣 。cīvarakaṇṇa,【 中 】 袈 裟 的 下 擺 。cīvarakamma,【 中 】 縫 袈 裟 , 做 袈 裟 。cīvarakāra,【 陽 】 袈 裟 的 設 計 者 , 製 造 袈 裟 者 。cīvaradāna,【 中 】 捐 贈 袈 裟 。cīvaradussa,【 中 】 袈 裟 布 料 。cīvarajju,【 陰 】 曬 衣 繩 。cīvaravaṁsa,【 陽 】 曬 衣 竹 竿 。tīni cīvarāni, 三 衣 。 包 括 : 僧 伽 梨 (saṅghāṭi大 衣 )、 安 陀 會 (antaravāsaka 下 著 之 衣 , 裙 )、 鬱 多 羅 僧 (uttarāsṅga 上 著 之 衣 )。 三 衣 又 總 稱 為 袈 裟 (kāsāya)。acchinnacīvaro, 被 偷 的 衣 。Cuṇṇa,【 中 】 粉 , 石 膏 ( 主 要 的 成 分 是 哪 一 生 石 灰 和 沙 子 ; 主 要 地 被 用 於 建 築 物 , 但 是 也 適 用 於 皮 膚 當 做 一 種肥 皂 — 在 沐 浴 方 面 搽 粉 於 ), 肥 皂 粉 。cuṇṇavicuṇṇa,【 形 】 壓 碎 , 粉 碎 。Cuṇṇaka,【 中 】 香 粉 。cuṇṇakajāta。【 形 】 變 成 粉 的 。cuṇṇakacālanī,【 陰 】 篩 子 。Cuṇṇita, (Cuṇṇeti 的 【 過 分 】) 磨 ( 粉 ), 壓 破 。Cuṇṇeti (cuṇṇ+e), 磨 , 使 成 粉 末 , 壓 破 。【 過 】cuṇṇesi。【 現 分 】cuṇṇenta。【 獨 】cuṇṇetvā。【 過 分 】cuṇṇīyati。Cuta, (cavati 的 【 過 分 】) 已 死 。Cuti ( 梵 cyuti, to cavati),【 陰 】 改 變 (shifting), 死 (passing away), 消 失 (vanishing), 脫 離 。D.22./II,305...“Katamañca,bhikkhave, maraṇaṁ? Yaṁ tesaṁ tesaṁ sattānaṁ tamhā tamhā sattanikāyā 1 cuti 2 cavanatā 3 bhedo 4 antaradhānaṁ5 maccu 6 maraṇaṁ 7 kālaṅkiriyā 8 khandhānaṁ bhedo 9 kaḷevarassa nikkhepo 10 jīvitindriyassupacchedo, idaṁ vuccati,196


hikkhave, maraṇaṁ.( 復 次 , 諸 比 丘 ! 什 麼 是 ‘ 死 ’ 呢 ? 凡 是 各 種 有 情 (sattānaṁ 已 執 著 者 ), 於 各 種 有 情 部 類 之脫 離 (cuti f.)、 2 脫 離 狀 態 (cavanatā f.)、 3 迸 裂 (bhedo m.)、 4 消 失 (antaradhānaṁ n.)、 5 死 (maccu m.)、 6 死 亡 (maraṇaṁn.)、 7 死 期 到 (kālakiriyā f.)、 8 諸 蘊 之 迸 裂 (khandhānaṁ bhedo m.)、 9 身 軀 的 拋 下 (kaḷevarassa nikkhepo m.)、 10命 根 全 斷 (jīvitindriyassupacchedo m.), 這 被 叫 做 ‘ 死 ’(idaṁ vuccati maraṇaṁ)。) S.22.95./III,143...“Imañca kāyaṁārabbha, bhūripaññena desitaṁ; Pahānaṁ tiṇṇaṁ dhammānaṁ, rūpaṁ passatha chaḍḍitaṁ. “Āyu usmā caviññāṇaṁ, yadā kāyaṁ jahantimaṁ; Apaviddho tadā seti, parabhattaṁ acetanaṁ. ( 此 身 之 依 存 , 廣 慧 者 所 說 , 若了 斷 三 法 , 當 視 為 棄 物 ; 當 壽 暖 及 識 , 若 離 此 身 時 , 永 遠 遺 棄 臥 , 不 思 食 他 物 。)【 反 】upapatti( 顯 現 、 往 生 )。Cuticitta, 死 心 ( 脫 離 心 ), 死 亡 前 最 後 一 顆 剎 那 心 識 。《 阿 毘 達 摩 義 廣 釋 》(Vibhv.)(CS:p.125):Nibbattabhavatoparigaḷhanaṁ cutikiccaṁ.( 從 已 生 的 狀 態 , 進 入 不 存 在 , 為 ‘ 死 心 作 用 ’。) maraṇāsannavīthi(maraṇa 死 +āsanna接 近 +vīthi 心 路 過 程 ), 臨 死 心 路 過 程 。Cudita, (codeti 的 【 過 分 】) 已 刺 激 , 已 責 備 , 已 鼓 動 。Cuditaka,【 陽 】 被 告 。【 形 】 被 責 備 的 。Cuddasa,【 形 】 十 四 。cuddasamaṁ, 第 十 四 。Cundakāra,【 陽 】 車 床 工 。Cubuka,【 中 】 下 巴 (chin)。cumb( 梵 cumb, cp. 梵 niṅs, 吻 ),【 字 根 I.】 吻 (to kiss)。Cumbaṭa, cumbaṭaka,【 中 】 墊 , 卷 。Cumbati (cumb 吻 +a), 吻 ( 台 語 : 唚 cim)。【 過 】cumbi。【 過 分 】cumbita。【 現 分 】cumbanta, cumbamāna。【 獨 】cumbitvā。cur( 梵 cur),【 字 根 VII.】 偷 (to steal)。Culla & cūḷa (Sk. kṣulla=kṣudra),【 形 】 小 的 , 未 成 年 人 (small, minor)。cullantevāsika,【 陽 】 頁 。cullapitu,【 陽 】叔 父 (an uncle (“lesser” father=sort of father,)。cullupaṭṭhāka,【 陽 】 私 人 隨 從 , 侍 童 。Cūcuka,【 中 】 乳 頭 (nipple), 奶 頭 (teat)。Cūla,【 形 】 小 的 , 未 成 年 人 。 參 考 culla。Cūḷā,【 陰 】 冠 , 頂 髻 , 髦 ( 古 時 幼 兒 剃 光 頭 只 留 下 垂 在 前 額 一 小 髻 的 頭 髮 ), 雞 冠 。cūḷāmani,【 陽 】 王 冠 , 帶 狀頭 飾 , 珠 寶 冠 。Cūḷikā,【 陰 】 髮 髻 。Ce, 如 果 (conditional particle “if,” )。Ceṭa, ceṭaka,【 陽 】 小 男 僕 。Ceṭikā, ceṭī,【 陰 】 小 女 僕 。Ceta,【 陽 】【 中 】(mano-group), 心 意 , 意 圖 , 意 向 。Cetanā(


的 想 法 )。cetopasāda,【 陽 】 意 悅 , 心 喜 悅 。cetovimutti,【 陰 】 心 解 脫 。cetosamatha,【 陽 】 心 平 靜 。cetaso Gen.sg.。Cela,【 中 】 布 料 , 衣 服 。celavitāna,【 中 】 遮 陽 篷 。celaukkhepa,【 陽 】 揮 動 衣 服 ( 一 個 喝 采 的 徵 兆 )。Coca,【 陽 】 香 蕉 (banana)。cocapāna,【 中 】 香 蕉 飲 料 。Codaka,【 陽 】 原 告 (plaintiff), 指 責 的 人 , 控 訴 者 , 難 詰 者 。A.5.167./III,196.(cf. Vin.Cv.II,249.、Pari.V,161.): 舍利 弗 尊 者 說 : 難 詰 比 丘 若 欲 難 詰 他 人 , 須 於 內 心 想 起 五 法 , 方 可 諫 誨 ( 勸 誡 ) 他 人 。1.kālena vakkhāmi, noakālena( 我 須 適 時 而 語 , 非 非 時 )。2.bhūtena vakkhāmi, no abhūtena( 我 須 以 真 實 而 語 , 非 以 非 真 實 )。3.saṇhenavakkhāmi, no pharusena( 我 須 以 柔 軟 而 語 , 非 麤 硬 )。4.atthasaṁhitena vakkhāmi, no anatthasaṁhitena( 我 須 為 利益 而 語 , 非 為 無 利 益 )。5.mettacitto vakkhāmi, no dosantaro( 我 須 以 慈 心 而 語 , 非 懷 瞋 )。Codetukāma,Codanā,【 陰 】 譴 責 , 控 告 , 訴 苦 。Codita, (codeti 的 【 過 分 】) 敦 促 , 難 詰 , 責 備 , 鼓 動 。Codeti (cud+e), 責 備 , 數 落 , 鼓 動 , 敦 促 , 刺 激 (to urge, incite, exhort; to reprove, reprimand, to call forth, toquestion)。【 過 】codesi, acodayi (J.V,112)。【 現 分 】codenta, codayamāna。【 獨 】codetvā, codiya。【 不 】codetuṁ。。【 義 】codetabba。【 被 】cujjati, codiyati。【 過 分 】cudita & codita 【 使 】codāpeti (Vin. III,165)。A.5.167./III,196...(1) Kālena vakkhāmi, no akālena; (2) bhūtena vakkhāmi, no abhūtena; (3) saṇhena vakkhāmi, no pharusena;(4) atthasaṁhitena vakkhāmi, no anatthasaṁhitena; (5) mettacitto vakkhāmi, no dosantaro . Codakena, āvuso, bhikkhunāparaṁ codetukāmena ime pañca dhamme ajjhattaṁ upaṭṭhāpetvā paro codetabbo.(( 舍 利 弗 尊 者 說 :) 一 、 我 將 適 當 時說 , 非 不 適 當 時 。 二 、 我 將 以 真 實 說 , 非 以 虛 偽 。 三 、 我 將 以 柔 軟 說 , 非 粗 硬 。 四 、 我 將 為 利 益 說 , 非 為 無 利益 。 五 、 我 將 以 慈 心 說 , 非 懷 瞋 。 諫 誨 比 丘 若 欲 諫 誨 他 人 , 須 於 內 心 想 起 五 法 , 方 可 諫 誨 他 人 。)Codetar (Codetu)(n. ag. to codeti),【 陽 】 原 告 、 控 訴 者 (one who reproves, one who exacts blame, etc. Vin.V,184.)。 參考 Codaka。Copana (cup, copati to stir, rel. to kup, see kuppati),【 中 】 攪 拌 , 攪 動 (moving, stirring)。Cora (cur, corayati to steal; Dhtp.530=theyye),【 陽 】 小 偷 , 強 盜 , 罪 犯 (a thief, a robber)。coraghātaka,【 陽 】 罪 犯的 劊 子 手 (cf. vadhaka, m. vajjhaghāta m.,coraghāta m.)。corupaddava,【 陽 】 來 自 強 盜 的 攻 擊 。mahācora,【 陽 】大 盜 。Corikā,【 陰 】 竊 盜 (thieving, theft;Vin.I,208; J.III,508; Miln.158; PvA.4, 86, 192; VvA.72 (=theyyā))。Coriya,【 中 】 偷 (theft)。cf. TheyyaCorī,【 陰 】 女 小 偷 (a female thief Vin.IV,276; J.II,363; (adj.) thievish, deceitful J.I,295.)。dārakacorī, 綁 架 兒 童 的 女 綁匪 (a female kidnapper J.VI,337)。Corovassikaṁ at Nd 2 40 (p. 85) read terovassikaṁ (as S.IV,185).Colaka, Coḷaka(=cola),【 中 】 布 料 , 碎 布 。Coḷa (& Coḷa) (Cp. Sk. coḍa),【 陽 】 布 料 (a piece of cloth, a rag )。coḷabhisi, 墊 布 (a mat spread with a piece of cloth (asa seat) Vin.IV,40)。duccola, 粗 布 (clad in rags, badly dressed Vin.I,109; III,263.)。Coḷaraṭṭha,【 中 】 矬 拉 國 (Coḷa 的 國 家 在 印 度 南 部 )。Coḷiya,【 形 】 矬 拉 國 的 。198


chCh,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七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清 音 的 ch。Cha, Chaḷ (Vedic ṣaṣ & ṣaṭ (ṣaḍ=chaḷ)),【 形 】 六 。chakkhattuṁ,【 副 】 六 次 。chacattāḷīsati,【 陰 】 四 十 六 。chadvārika,【 形 】 六 門 的 ( 感 官 六 門 , 即 : 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意 )。chanavuti,【 陰 】 九 十 六 。chapaññāsā,【 陰 】 五 十六 。chabbaggiya,【 形 】 六 個 一 群 或 六 個 一 夥 的 。chabbaṇṇa,【 形 】 由 六 個 顔 色 所 組 成 。chabbassika,【 形 】 存在 整 個 六 年 期 間 , 六 歲 。chabbidha,【 形 】 六 倍 的 。chabbīsati,【 陰 】 二 十 六 。chasaṭṭhi,【 陰 】 六 十 六 。chasattati,【 陰 】 七 十 六 。Chakana & Chakaṇa (Vedic śakṛt & śakan),【 中 】 獸 糞 (the dung of animals)。Chakalaka, chagalaka,【 陽 】 雄 山 羊 。Chakka(< cha),【 中 】 六 品 ( 六 的 一 組 )(set of six)。Chaṭṭha,【 形 】 第 六 的 。chaṭṭhama, Sn.101, 103; J.III,280.Chaṭṭhī,【 陰 】( 巴 利 語 法 ) 第 六 格 , 即 : 領 屬 格 。chaḍḍ,【 字 根 VII.】 丟 棄 (to throw away)。Chaḍḍaka,【 形 】 擲 者 , 移 轉 者 。Chaḍḍana,【 中 】 丟 棄 , 排 斥 。Chaḍḍāpeti (chaḍḍeti‘ 丟 棄 ’ 的 【 使 】),【 過 】chaḍḍāpesi。【 過 分 】chaḍḍāpita。【 獨 】chaḍḍāpetvā。Chaḍḍita,[chaḍḍeti 丟 棄 ] 的 【 過 分 】。Chaḍḍiya,【 形 】 被 拒 絕 的 , 被 丟 棄 的 。Chaḍḍīyati,[chaḍḍeti 丟 棄 ] 的 【 被 】。Chaḍḍeti (chaḍḍ 丟 棄 +e), 丟 棄 , 放 棄 , 拒 絕 , 離 開 (to spit out, to vomit, throw away; abandon, leave, reject)。【 過 】chaḍḍesi。【 現 分 】chaḍḍenta。【 獨 】chaḍḍetvā。【 義 】chaḍḍetabba。Chaṇa,【 陽 】 節 日 (a festival)。Chaṇaka, the Chaṇaka plant Miln.352; cp. akkhaṇa.Chatta 1 ,【 中 】 傘 , 遮 陽 傘 (a sunshade), 王 室 天 篷 。chattakāra,【 陽 】 製 傘 者 。chattagāhaka,【 陽 】 攜 帶 主 人 的 傘者 。chattanāḷi,【 陰 】chattadaṇḍa,【 陽 】 傘 柄 。chattapāṇī,【 陽 】 攜 帶 傘 者 。chattamaṅgala,【 中 】 加 冕 典 禮 ,爲 寶 塔 頂 安 置 小 尖 塔 的 典 禮 。chattussapana,【 中 】 升 起 王 室 天 篷 , 即 : 佔 領 王 座 。Chatta 2 (cp. Sk. chātra, one who carries his master’s sunshade), 學 生 (a pupil, a student)。Chattaka,【 中 】1. 傘 (a sun-shade)。2. (ahichattaka “snake’s sun-shade,” N. for a mushroom: toadstool)。Chattupāhana (chatta+upāhana n.), 傘 與 涼 鞋 。Chattiṁsā, chattiṁsati,【 陰 】 三 十 六 。Chada ( 在 【 合 】 中 ) 【 陽 】 任 何 東 西 的 蓋 , 面 紗 。Chadana (Vedic chad),【 中 】 蓋 屋 頂 的 材 料 , 屋 頂 , 蓋 。chadanapariyantasamīpa, 靠 近 屋 頂 邊 緣 ( 屋 簷 )。Chadda=chada, only in phrase vivattacchadda (or vivaṭacchadda) D.I,89.Chaddanta,【 形 】 有 六 個 牙 的 。【 陽 】 六 牙 湖 ( 湖 名 ), 六 牙 象 ( 象 名 )。Chaddikā,【 陰 】 嘔 吐 。Chaddhā, chadha (Sk. ṣaṭśaḥ),【 副 】 以 六 個 方 式 (sixfold)。Chanda(


Channa, [chādeti 蓋 、 遮 ] 的 【 過 分 】 蓋 、 遮 。Channa 1 [pp. of chad, see chādeti 1 ] 1. covered J.IV, 293 (vāri°); VI,432 (padara°, ceiling); ThA.257. 2. thatched (ofa hut) Sn.18. -- 3. concealed, hidden, secret J.II,58; IV,58. -- nt. channaṁ a secret place Vin.IV,220.Channa 2 [pp. to chad (chand), chandayati, see chādeti 2 ] fit, suitable, proper Vin.II,124 (+paṭirūpa); III,128; D.I,91(+paṭirūpa); S.I,9; M.I,360; J.III,315; V,307; VI,572; Pv.II,12 15 (=yutta PvA.159).Chapaka, 一 賤 民 的 族 群 (name of a low-class tribe Vin.IV,203 (=caṇḍāla Bdhgh. on Sekh. 69 at Vin.IV,364), f. chapakīib.Channa 1 (pp. of chad, see chādeti 1 ),1. 蓋 (covered J.IV, 293 (vārichanna); VI,432 (padarachanna, ceiling)。2. thatched(of a hut) Sn.18. -- 3. concealed, hidden, secret J.II,58; IV,58. -- nt. channaṁ a secret place Vin.IV,220.Channa 2 (pp. to chad (chand), chandayati, see chādeti 2 ) ,【 形 】 適 當 的 (fit, suitable, proper)。Chappañca (cha+pañca), 五 或 六 (six or five)。Chappada,【 陽 】 蜜 蜂 。Chabyāputta,【 陽 】 舍 婆 子 ( 毒 蛇 名 )。Chamā(< kṣam, cp. khamati),【 陰 】 地 , 土 地 。Chambhati(see chambheti), 恐 懼 (to be frightened)。Chambheti(cp. Sk. skabhnāti & stabhnāti, skambh), 穩 固 , 剛 硬 (to be firm or rigid)。Chambhitatta,【 中 】 麻 醉 , 麻 木 狀 態 ( 昏 迷 ), 驚 愕 , 驚 惶 失 措 。Chambhin,【 形 】 驚 嚇 , 驚 呆 。Chava,【 陽 】 屍 體 (a corpse)。【 形 】 低 的 , 悲 慘 的 。chavakuṭikā,【 陰 】 藏 骸 所 , 停 屍 房 。chavaṭṭhika,【 中 】 脫 離骨 骼 的 骨 頭 。chavaḍāhaka,【 陽 】 職 務 上 燒 屍 的 人 。chavālāta,【 中 】 來 自 火 葬 的 污 木 。Seyyathāpi…chavālātamubhato padittam majjhe gūthagataṁ neva gāme kaṭṭhattam pharati nāraññe katthaṭṭam pharati.( 猶 如 火 葬 之 薪 , 兩 端被 燒 過 , 中 間 有 糞 , 在 村 既 然 不 能 充 當 薪 木 , 在 林 間 也 不 能 充 當 薪 木 。)Chavi,【 陰 】 外 皮 , 皮 膚 (the (outer, thin) skin, tegument)。chavikalyāṇa,【 中 】 膚 色 的 美 。chavivaṇṇa,【 陽 】 膚 色 ,皮 膚 的 顔 色 。nicchavi,【 陰 】 剝 皮 , 無 皮 膚 。Chaḷaṁsa,【 形 】 有 六 邊 的 , 有 六 角 的 。Chaḷaṅga,【 形 】 由 六 個 部 份 所 組 成 。Chaḷabhiñña,【 形 】 有 六 神 通 的 。chaḷabhiññā,【 陰 】 六 神 通 。Chāta (cp. Sk. psāta from bhas),【 形 】 饑 餓 的 。chātajjhatta,【 形 】 饑 餓 的 。chātatā,【 陰 】 饑 餓 的 情 況 。Chātaka,【 中 】 餓 , 饑 荒 。chād( 梵 chad),【 字 根 VII.】 遮 蓋 (to cover)。Chādana,【 中 】chādanā,【 陰 】 蓋 , 遮 , 衣 服 , 隱 匿 。Chādanīya, chādetabba,【 義 】 可 以 隱 蔽 的 。Chādeti 1 (chad 遮 蓋 +e)(Caus. of chad, Sk. chādayati), 蓋 , 遮 , 隱 藏 , 用 茅 草 苫 蓋 ( 屋 頂 ), 給 快 樂 , 品 嘗 。【 過 】chādesi。【 過 分 】chādita, channa。【 現 分 】chādenta, chādayamāna。【 獨 】chādetvā, chādiya。Pass. chādīyati.Chādeti 2 (for chandeti, cp. Sk. chandati & chadayati), 愉 快 (to seem good, to please, to give pleasure)。Chāpa, chāpaka,【 陽 】 幼 小 的 動 物 。Chāyā,【 陰 】 蔭 ( 台 語 :ng 2 ), 影 子 ( 台 語 :iann 2 )。chāyāmāna,【 中 】 影 子 的 測 定 。chāyārūpa,【 中 】 肖 像 。Chārikā (Cp. kṣāyati to burn, kṣāra burning),【 陰 】 灰 燼 (ashes)。Chāha,【 中 】 六 天 。Chiggala,【 中 】 洞 。 一 孔 之 軛 (ekachiggala-yuga M.III,169)。Chijjati (chindati 的 【 被 】), 被 切 割 , 被 打 破 , 被 切 斷 。【 過 】chijji。【 現 分 】chijjanta, chijjamāna。【 獨 】chijjitvā,chijjiya。chid( 梵 chid),【 字 根 II.】 切 、 割 剪 (to cut)。【 字 根 III.】 被 切 斷 (to be cut off)。Chida,【 形 】( 在 【 合 】 中 ) 打 破 , 切 斷 , 破 壞 ,Bandhanacchida = 打 破 或 切 斷 聯 結 的 人 。Chidda,【 中 】 洞 , 裂 縫 , 過 失 , 缺 點 。【 形 】 有 裂 縫 的 , 穿 孔 的 , 有 過 失 的 。chiddaka,【 形 】 有 洞 的 , 有 毛 孔 的 。chiddagavesī,【 形 】 找 尋 他 人 的 過 失 或 弱 點 的 。chiddavacchiddaka,【 形 】 千 瘡 百 孔 、 坑 坑 洞 洞 。chiddābhimukha,200


洞 口 。Chiddita,【 形 】 穿 孔 的 , 開 洞 的 。Chindati (chid 切 斷 +ṁ-a), 切 ( 割 、 削 ), 切 斷 , 破 壞 。【 過 】chindi。【 過 分 】chinna。【 現 分 】chindanta, chindamāna。【 獨 】chinditvā, chindiya。Chindiya,【 形 】 易 破 的 東 西 。Chinna (chindati 的 【 過 分 】), chinnāsa,【 形 】 沒 有 希 望 的 。chinnāsa,【 形 】 鼻 子 被 切 掉 的 。chinnabhatta,【 形 】 極饑 餓 的 , 挨 餓 的 。chinnavattha,【 形 】 衣 服 被 強 行 拿 掉 的 。chinnahattha,【 形 】 手 被 切 斷 的 。chinniriyāpatha,【 形 】不 能 走 路 的 , 跛 子 。Chuddha,【 過 分 】 已 丟 棄 , 已 拒 絕 , 已 卑 鄙 。Chupati (chup+a), 觸 及 , 觸 摸 。【 過 】chupi。【 獨 】chupitvā。Chupana,【 中 】 觸 碰 (touching)。Chūrikā,【 陰 】 匕 首 (dagger)。Cheka,【 形 】 聰 明 的 , 有 技 術 的 。chekatā,【 陰 】 聰 明 , 技 術 。Chejja,【 形 】 可 以 被 切 斷 的 , 易 打 破 的 。【 中 】 斷 肢 刑 ( 切 斷 四 肢 的 處 罰 )。Chettabba,【 義 】 應 該 被 切 斷 。Chettar(Sk. chettṛ, n-agent to chindati),【 陽 】 切 斷 的 人 。Chetvā, chetvāna,【 獨 】 已 切 開 , 已 切 斷 。Cheda,【 陽 】 切 斷 (cutting, destruction, loss)。Chedaka,【 陽 】 切 斷 者 , 破 壞 者 。Chedana,【 中 】 切 斷 。Chedanaka,【 形 】 切 斷 者 (one who tears or cuts off )。【 中 】 切 斷 的 過 程 (the process of getting cut)。Chedāpeti (chindati 的 【 使 】), 令 切 斷 , 令 打 破 。【 過 】chedāpesi。【 過 分 】chedāpita。【 獨 】chedāpetvā。Chepāpana,【 中 】 使 切 斷 , 使 打 破 。Cheppā (Sk. sépa),【 陰 】 尾 , 尾 部 (tail)。201


JJ,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八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是 帶 音 的 j,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請 參 考 英 語 或 馬 來 語 的發 音 。-ja(


Janatā (from janati), 【 陰 】 人 類 (a collection of people (“mankind”), congregation, gathering; people, folk)。Janati 1 (Sk. janati (trs.) & jāyate (intrs.)), 生 、 起 、 發 生 。(only in Caus. janeti [Sk. janayati] often spelled jāneti (cp.jaleti: jāleti) & Pass. (intrs.) jāyati to bring forth, produce, cause, syn. sañjaneti nibbatteti abhinibbatteti Nd 2 s. v. (cp.karoti). ussāhaṁ j. to put forth exertion J.II,407 (see chanda); (saṁ)vegaṁ j. to stir up emotion (aspiration) J.III,184;PvA.32; Mhvs.I,4; dukkhaṁ j. to cause discomfort PvA.63. -- Aor. janayi Th.2, 162 (Māyā j. Gotamaṁ: she bore). --pp. janita produced PvA.1. -- See also jantu jamma, jāta, jāti, ñāti, etc.Janati 2 出 聲 (to make a sound J.VI,64 (=sanati saddaṁ karoti))。Janana,【 中 】 生 産 , 原 因 。【 形 】 生 産 的 。Jananī,【 陰 】 母 親 。Janādhipa, janinda,【 陽 】( 人 類 的 ) 國 王 。Janikā,【 陰 】 母 親 , 根 由 。Janita, (Janeti 的 【 過 分 】) 産 生 , 生 産 。Janeti (jan 生 +e), 産 生 , 生 産 , 生 。【 現 分 】janenta。【 獨 】janetvā。Janetu,【 陽 】 生 産 者 , 生 殖 者 。Janettī,【 陰 】 母 親 。Jantāghara,【 中 】 蒸 汽 浴 房 , 桑 拿 浴 屋 。Jantu,【 陽 】 人 , 創 造 物 , 生 物 。jap( 梵 jap),【 字 根 I.】 喃 喃 自 語 (to mutter)。Japa,【 陽 】 喃 喃 自 語 。Japati (jap 喃 喃 自 語 +a), 發 出 , 喃 喃 而 語 , 背 誦 。【 過 】japi。【 過 分 】japita。【 獨 】japitvā。Japana, jappana,【 中 】 喃 喃 自 語 , 耳 語 。Japā,【 陰 】 月 季 , 朱 槿 (China-rose)。japp,【 字 根 I.】 發 出 清 柔 持 續 的 聲 音 (to murmur), 小 孩 般 說 話 (to prattle)。Jappati(Sk.jalpati (=japati)), 渴 望 (hunger for)。【 過 分 】jappita。Jappā, jappanā,【 陰 】 貪 欲 (desire, lust, greed, attachment)。Jambāla(Sk. jambāla), 泥 巴 (mud)。【 形 】jambālin, 泥 濘 的 (muddy)。Jambālī,【 陰 】 骯 髒 的 池 (a dirty pool(at entrance to village) A.4.178./II.166)。Jambīra,【 陽 】 橘 子 樹 ,【 中 】 橘 子 。Jambu, jambū(Sk. jambu),【 陰 】 蓮 霧 , 蒲 桃 (rose-apple, 一 種 熱 帶 喬 木 (Eugenia Jambolana), 有 大 而 厚 的 葉 子 ,花 粉 紅 色 , 肉 質 果 實 可 食 用 , 表 面 有 絨 毛 , 有 玫 瑰 香 味 ),( 音 譯 ) 閻 浮 樹 。【 形 】【 陰 】jambī, 閻 浮 提 少 女 (sarcastically“rose-apple-maid,” appl d to a gardener’s daughter J.III.22)。jambupakka,【 中 】 蒲 桃 果 ( 果 實 為 黑 色 或 暗 色 , Vism409)。jambusaṇḍa,【 陽 】 蒲 桃 樹 林 (rose-apple grove (=jambudīpa, India) Sn 552= Th 1, 822.)。Jambudīpa(jambu 蓮 霧 +dīpa 洲 島 ),【 陽 】 閻 浮 提 洲 (the country of the rose-apples i. e. India J.I,263; VvA 18; Miln.27,etc.)。 這 個 洲 島 像 ( 倒 立 的 ) 蓮 霧 的 樣 子 , 一 般 認 為 閻 浮 提 洲 是 指 印 度 。 我 們 這 世 界 有 四 大 洲 (four mahādīpas),閻 浮 提 洲 是 屬 於 南 部 的 洲 。Jambuka(Sk. jambuka, to jambh?),【 陽 】 豺 (jackal), 胡 狼 , 野 干 (a jackal)。Jambonada(=Jambunada),【 中 】 閻 浮 河 產 的 金 。jambh( 梵 jambh/ jabh),【 字 根 I.】 打 哈 欠 (to yawn)。Jambhati (jabh 打 哈 欠 +ṁ-a), 打 哈 欠 , 喚 醒 自 己 。【 過 】jambhi。Jambhanā,【 陰 】 打 哈 欠 , 喚 醒 , 鼓 勵 。Jamma,【 形 】 粗 俗 的 , 可 鄙 的 。Jaya,【 陽 】 勝 利 , 戰 勝 。jayaggaha, jayagāha,【 陽 】 戰 勝 , 幸 運 的 投 , 幸 運 的 簽 。jayapāna,【 中 】 勝 利 的 飲 料 。jayasumana,【 中 】 朱 槿 ( 見 Bandhujīvaka)。Jayati (ji+a),jeti, jināti,(Sk.jayati), 征 服 , 超 越 , 擊 敗 。【 過 】jayi,jini, ajini, ajesi。【 過 . 複 】jiniṁsu。【 過 分 】jita。【 現 分 】jayanta,jayaṁ。【 獨 】jetvā, jayitvā。Pot.Jeyya, jine。3rd pl.jineyyuṁ。Fut.jessati,jayissati,jinissati。Ger. Sn 439; jetvāna It 76.-- Inf.jinituṁ。Grd.jeyya , ajeyya; jinitabba。Pass.jīyati (see parā°), jīyati is also Pass.to203


jarati -- Caus.1.jayāpeti to wish victory to, to hail (as a respectful greeting to a king)。2.jāpayati to cause to rob, toincite, to plunder。Des. jigiṁsati。pp. jina & jita。Jayampati,【 陽 】 夫 妻 , 丈 夫 和 妻 子 。Jara,【 陽 】 發 燒 。【 形 】 老 的 , 爛 了 的 , 衰 老 的 。jaraggava,【 陽 】 老 公 牛 。jarasakka,【 陽 】 帝 釋 天 ( 三 十 三 天 王 )。Jaratā,【 陰 】 衰 退 , 老 年 。Jarā,【 陰 】 衰 退 , 老 年 , 老 朽 。jarājajjara, jarājiṇṇa,【 形 】 由 於 年 老 而 衰 弱 的 , 由 於 年 齡 而 衰 老 的 。jarādukkha,【 中 】 老 苦 ( 老 年 的 痛 苦 )。jarādhamma,【 形 】 老 法 ( 遭 受 衰 老 的 , 遭 受 衰 退 的 )。jarābhaya,【 中 】 怕 老 ( 老 年 或衰 退 的 恐 懼 )。jal,【 字 根 I.】 發 光 (to shine)。Jala 1 (Sk. jala),【 中 】 水 (water)。jalagocara, jalacara,【 形 】 住 在 水 的 , 水 生 動 物 。【 陽 】 魚 。jalaja,【 形 】 從 水 中 生的 , 從 水 中 躍 出 的 。【 中 】 睡 蓮 。【 陽 】 魚 。jalada, jaladhara,【 陽 】 雨 雲 。jalaniggama,【 陽 】 水 的 出 口 , 排 水溝 。jalādhāra,【 陽 】 蓄 水 , 水 庫 。jalālaya, jalāsaya,【 陽 】 湖 , 人 造 的 池 塘 。Jala 2 , 發 亮 , 燃 燒 。Jalaṁ aggīva bhāsatīti rattiṁ pabbatamatthake jalamāno aggi viya virocati.( 如 火 在 山 頂 燃 燒 ..夜 晚 , 如 火 在 山 頂 燃 燒 , 照 耀 。)Jalati (jal 發 光 +a)(Sk. jvalati, with jvarati to be hot or feverish, to jval to burn), 發 亮 , 燃 燒 。【 過 】jali。【 過 分 】jalita。【 現 分 】jalanta, jalamāna。【 獨 】jalitvā。Jalitaggi, 燃 燒 的 火 。Jaladhi, jalanidhi,【 陽 】 大 海 , 海 洋 。Jalana(Sk. jvalana),【 中 】 燃 燒 (burning)。aggijalana, 燃 料 。Jalābu(Sk. jarāyu),【 陽 】1. 子 宮 (the womb)。2. 胚 體 (the embryo)。3. 胎 盤 (placenta)。jalābujā,【 形 】 在 胎 盤 中 出 生的 , 胎 生 的 ( 有 情 類 生 從 胎 藏 出 生 )。Jalūkā,【 陰 】 水 蛭 (leech)。Jalla,【 中 】 泥 垢 。Jallikā,【 陰 】( 在 身 體 上 的 ) 污 垢 , 樹 上 衰 退 的 樹 皮 。sedajallikā, 流 汗 。Jaḷa (Sk. jaḍa),【 形 】 慢 , 愚 蠢 的 (dull, slow, stupid)。【 陽 】 愚 蠢 者 , 痴 呆 (chi gai 5 )。jaccajaḷa, 天 生 愚 蠢 。Java,【 陽 】 速 度 , 力 量 。Javati (ju 去 、 走 +a), 跑 , 趕 緊 , 催 促 。【 過 】javi。【 過 分 】javita。【 現 分 】javamāna。【 獨 】javitvā。Javana,【 中 】1. 衝 動 , 敏 捷 , 機 敏 , 奔 跑 (alacrity, readiness; impulse, shock)。2. 速 行 心 (=vīthicitta, “going” (not“swiftness”), and the “going” is understood as intellectual movement.)。【 形 】 迅 速 的 。javanapañña,【 形 】 有 機 敏的 智 慧 。Javanikā,【 陰 】 紗 網 (screen), 帳 。Jaha,【 形 】( 在 【 合 】 中 ) 殘 留 , 放 棄 。Jahati, Jahāti (hā( 梵 hā) 離 開 +a, hā 重 疊 , 而 前 hā 被 改 變 成 ja), 離 開 , 放 棄 。【 過 】jahi。【 過 分 】jahita, hīna。【 現 分 】jahanta。【 獨 】hitvā(very frequent); hitvāna, jahitvā & jahetvā, jahitvā。【 義 】jahitabba。【 命 】jahassu。【 祈 】jahe, jaheyya。fut. jahissāmi; in verse: hassāmi.。【 不 】jahituṁ。【 被 】hāyati, hāyate & hīyati; Sn.944 (hīyamāna)。【 使 】hāpeti。Jāgara,【 形 】 醒 覺 的 , 警 寤 的 , 注 意 的 。jāgar( 梵 jāgṛ),【 字 根 I.】 保 持 清 醒 (to keep awake)。Jāgaraṇa,【 中 】 保 持 清 醒 。Jāgarati (jāgar 清 醒 +a), 清 醒 。【 過 】jāgari,【 現 分 】jāgaranta。Jāgariya,【 中 】 警 寤 。jāgariyānuyoga,【 陽 】 警 戒 , 清 醒 的 練 習 。āgariyaṁ anuyuttā(=āgariyānuyoga), 致 力 警 寤 ( 睡眠 之 外 , 精 進 無 間 , 戰 兢 惕 厲 , 免 悠 悠 放 任 )。jāgariyaṁ ananuyuttā, 不 修 警 寤 精 進 。MA.39./II,316...Jāgariyamanuyuttāti rattindivaṁ cha koṭṭhāse katvā ekasmiṁ koṭṭhāse niddāya okāsaṁ datvā pañca koṭṭhāsejāgariyamhi yuttā payuttā.( 警 寤 精 進 : 日 夜 六 時 的 一 分 ( 四 小 時 ) 睡 覺 , 嘗 試 、 應 用 五 分 機 會 清 醒 。) 在 生 理 上 ,快 速 眼 動 睡 眠 與 非 快 速 眼 動 睡 眠 的 週 期 是 九 十 分 鐘 , 所 以 不 需 要 睡 太 多 , 睡 眠 的 時 間 太 長 , 反 而 使 人 「 倦 怠無 力 」。 為 了 要 容 易 入 睡 , 只 要 在 上 床 前 稍 微 提 高 體 溫 ( 如 .. 泡 澡 , 或 30 分 鐘 左 右 的 有 氧 運 動 , 或 運 動 再 泡 澡 ),在 體 溫 降 低 中 入 睡 。 習 慣 每 天 睡 八 小 時 的 人 改 變 成 三 小 時 , 一 開 始 時 可 能 睡 意 頻 頻 , 須 自 我 暗 示 來 調 整 。 養成 疲 倦 時 隨 時 隨 地 睡 覺 的 習 慣 ( 打 瞌 睡 以 四 、 五 分 鐘 為 最 佳 ), 可 以 讓 自 己 輕 易 獲 得 休 息 。輔 助 入 睡 的 四 拍 呼 吸 法 :(1) 深 深 吸 一 口 氣 。(2) 止 息 3 秒 鐘 。 (3) 吐 氣 的 同 時 壓 按 孔 頭 與 鎖 骨 連 線 之 間 , 鎖 骨204


下 方 壓 下 去 最 痛 的 點 。(4) 放 鬆 按 壓 的 力 道 , 回 味 感 覺 。 輔 助 入 睡 的 伸 展 動 作 ..功 能 .. 鬆 開 骨 盆 , 讓 左 右 腦 獲 得 充 足 的 新 鮮 氧 氣 。 重 點 .. 左 右 腳 各 一 次 ,5~7 分 鐘 。 方 法 ..1、 仰 躺 在 床 上 。2、 彎 曲 右 腳 , 膝 蓋 正 對 天 花 板 。3、 左 手 放 在 右 腳 膝 蓋 上 , 並 深 吸 一 口 氣 。4、 慢 慢 讓 右 腳 倒 向 左 側 床 鋪 , 左 手 要 按 住 右 腳 , 上 身 與 頭 往 右 扭 轉 , 姿 勢 保 持 5 分 鐘 。* 在 4 的 狀 態 下 呼 吸時 , 要 觀 想 「 在 腰 的 部 位 將 空 氣 吸 入 體 內 , 並 從 頭 部 吐 出 來 」。 進 入 熟 睡 模 式 ..重 點 ..10 次 呼 吸 為 1 回 , 做 3 回 。 方 法 ..1、 將 左 手 放 在 肚 臍 上 、 右 手 放 在 左 手 上 側 , 則 右 手 會 剛 好 蓋 住 鳩尾 穴 。2、 觀 想 空 氣 由 腳 底 進 入 身 體 , 從 頭 頂 出 去 。3、 開 始 做 腹 式 呼 吸 :「 深 吸 一 口 氣 → 輕 輕 憋 氣 → 緩 慢 吐 氣→ 將 空 氣 吐 乾 淨 並 感 覺 身 體 」。4、 每 完 成 一 次 呼 吸 , 就 從 1 默 數 到 10。起 床 時 的 伸 展 動 作 .. 重 點 ..1 次 3 分 鐘 。 方 法 ..1、 早 上 起 床 後 , 伸 展 雙 手 雙 腳 , 趴 在 床 鋪 上 。2、 跪 起 、 雙手 扶 著 床 鋪 , 打 開 雙 腳 呈 90 度 。 拉 長 背 部 肌 肉 , 腳 指 請 朝 向 內 側 。3、 雙 手 向 前 伸 , 讓 身 體 往 前 倒 。 身 體 前傾 後 , 再 吸 一 口 氣 , 並 在 吐 氣 的 同 時 使 身 體 更 往 前 傾 。* 在 3 的 狀 態 下 , 注 意 屁 股 不 要 翹 起 。( 摘 自 商 周 出 版《3 小 時 熟 睡 法 》)Jāṇu(Vedic jānu) (also as jaṇṇu(ka)),【 陽 】 膝 。jāṇumaṇḍala,【 中 】 膝 蓋 骨 , 髕 , 護 膝 (the knee)。jāṇumatta,【 形 】 深 及 膝 的 。jaṇumaṇḍala, 膝 蓋 , 膝 (the knee-cap, the knee)。Jāṇussoṇi, Jāṇusoṇi( 梵 Jātisroṇa)生 聞 ( 婆 羅 門 )。SA.12.47./II,75...Jāṇussoṇīti ṭhānantaravasena evaṁladdhanāmo asītikoṭivibhavomahāpurohito.( 生 聞 ( 婆 羅 門 ).. 處 於 胎 內 ( 就 聽 教 ), 如 此 得 名 ;( 他 是 ) 有 八 百 萬 財 富 的 大 典 尊 。)。 不 過 , 若 以 字義 來 說 , 也 有 可 能 尚 在 褓 襁 中 , 放 置 在 膝 時 , 聽 聞 教 法 。Jāṇuka,= Jāṇu。Jāta (janati 的 【 過 分 】), 已 出 生 , 已 興 起 , 已 變 成 , 已 發 生 。【 中 】 搜 集 品 , 多 樣 性 。jātadivasa,【 陽 】 生 日 。jātarūpa,【 中 】 黃 金 。jātaveda,【 陽 】 火 (Vedic jātaveda=agni(fire))。jātassara,【 陽 】【 中 】 天 然 湖 。Jātarūparajata,【 中 】 金 銀 ( 黃 金 與 貨 幣 )。Na hi, gāmaṇi, kappati samaṇānaṁ sakyaputtiyānaṁ jātarūparajataṁ, nasādiyanti samaṇā sakyaputtiyā jātarūparajataṁ, nappaṭiggaṇhanti samaṇā sakyaputtiyā jātarūparajataṁ,nikkhittamaṇisuvaṇṇā samaṇā sakyaputtiyā apetajātarūparajatā. Yassa kho, gāmaṇi, jātarūparajataṁ kappati,pañcapi tassa kāmaguṇā kappanti. Yassa pañca kāmaguṇā kappanti, ekaṁsenetaṁ gāmaṇi, dhāreyyāsiassamaṇadhammo asakyaputtiyadhammoti.( 聚 落 主 ! 於 此 沙 門 釋 子 等 , 於 金 銀 為 不 淨 , 他 們 不 允 許 , 彼 等 不 取此 。 於 此 沙 門 釋 子 等 , 於 金 銀 為 非 淨 , 彼 等 不 受 此 , 彼 等 不 取 此 。 沙 門 釋 子 等 , 棄 摩 尼 、 黃 金 , 以 離 金 銀 。聚 落 主 ! 以 金 銀 為 淨 者 , 則 於 五 種 欲 亦 淨 。 聚 落 主 ! 以 五 種 欲 為 淨 者 , 此 應 視 為 非 沙 門 法 , 非 釋 子 法 。KhA.37...Jātarūpanti suvaṇṇaṁ. Rajatanti kahāpaṇo, lohamāsakadārumāsakajatumāsakādi yaṁ yaṁ tattha tatthavohāraṁ gacchati, tadubhayampi jātarūparajataṁ.( 金 (jātarūpa).. 為 黄 金 。 銀 (rajata).. 為 貨 幣 、 銅 錢 、 木 錢 、 膠 錢等 , 凡 交 易 用 的 , 這 兩 者 都 ( 屬 於 ) 金 銀 。 以 任 何 方 式 接 受 那 ( 金 銀 ) 為 接 受 , 沒 有 任 何 方 式 那 ( 接 受 金 錢 ) 是 可 以的 。 如 此 為 所 應 說 不 共 的 。)Jātaka,【 中 】《 本 生 故 事 》, 本 生 經 。【 形 】 天 生 的 , 興 起 的 。jātakabhāṇaka,【 陽 】 說 本 生 故 事 的 人 。Jātatta,【 中 】 天 生 的 事 實 。Jāti,【 陰 】1. 出 生 , 再 生 (birth, rebirth, possibility of rebirth, “future life” )。2. 種 族 , 民 族 , 系 譜 ( descent, race, rank,genealogy)。3. 種 , 種 類 (a sort of, kind of),4. 本 性 (birth or nature, natural (opp. artificial); or genuine, pure,excellent)。Instr. jātiyā & jaccā; Abl. jātiyā & jātito; Loc. jātiyaṁ & jātiyā。jātikosa,【 陽 】 肉 豆 蔻 衣 [ 乾 皮 ]( 一種 香 料 )。jātikkhaya,【 陽 】 剷 除 再 生 的 機 會 。jātikkhetta,【 中 】 出 生 地 , 再 生 的 界 。jātitthaddha,【 形 】 以 ( 生 )世 家 爲 驕 傲 的 。jātinirodha,【 陽 】 再 生 的 終 止 (the extermination of (the cause of) rebirth Vin I.1)。jātiphala,【 中 】肉 豆 寇 ( 一 種 常 綠 的 熱 帶 小 喬 木 (Myristica fragrans), 原 産 摩 鹿 加 群 島 , 但 由 於 它 的 球 形 黃 色 核 果 産 生 肉 豆 蔻和 豆 蔻 香 料 , 已 廣 泛 栽 培 )。jātibhaya, 再 生 之 畏 (the fear of rebirth A II.121)。jātibhūmi, 生 地 , 所 生 長 之 土 地 ,鄉 野 田 舍 之 地 (natural ground, in jātibhūmaka, jātibhūmika, jātibhūmiya living on natural)。jātimantu,【 形 】 出 生的 良 好 ( 好 世 家 ), 有 真 正 的 特 質 。jātimada, 種 族 的 驕 傲 。jātivāda,【 陽 】 討 論 有 關 親 子 關 係 的 事 。jātisampanna,【 形 】 出 生 在 良 好 或 高 貴 的 家 庭 。jātisambhava, 生 的 源 頭 (the origin of birth)。jātisumanā,【 陰 】 大 花 素 馨 ( 一種 大 花 的 東 印 度 群 島 茉 莉 屬 植 物 (Jasminum grandiflorum), 常 栽 培 作 香 料 和 裝 飾 )。jātissara,【 形 】 記 憶 前 生的 。jātihiṅgulaka,【 中 】 天 然 的 朱 紅 。jāti jāti punappunaṁ, 生 生 世 世 。《 律 藏 》(Vin.Mv.93.):Yaṁ, bhikkhave,mātukucchismiṁ paṭhamaṁ cittaṁ uppannaṁ, paṭhamaṁ viññāṇaṁ pātubhūtaṁ tadupādāya sāvassa jāti.Anujānāmi, bhikkhave, gabbhavīsaṁ upasampādetunti.( 諸 比 丘 ! 凡 是 第 一 心 已 被 生 在 母 的 子 宮 者 , 第 一 識 已 出現 ; 取 它 後 , 它 如 此 應 是 ‘ 生 ’。)S.12.2./II,3.:“Katamā ca, bhikkhave, jāti? Yā tesaṁ tesaṁ sattānaṁ tamhi tamhi205


sattanikāye jāti sañjāti okkanti nibbatti abhinibbatti khandhānaṁ pātubhāvo āyatanānaṁ paṭilābho. Ayaṁvuccati, bhikkhave, jāti.( 諸 比 丘 ! 什 麼 是 ‘ 生 ’ 呢 ? 凡 是 各 種 有 情 , 於 各 種 有 情 類 之 生 (jāti)、 和 合 發 生 (sañjāti)、趣 入 (okkanti 進 入 )、 出 現 、 諸 蘊 顯 現 (khandhānaṁ pātubhāvo), 諸 處 獲 得 (āyatanānaṁ paṭilābho), 諸 比 丘 ! 以此 謂 之 生 (jāti)。) (《 分 別 論 》(Vbh.99.;CS:p.104) 同 )(okkantikkhaṇa, 投 胎 剎 那 )Pāci.IV,6...Jāti nāma dve jātiyo-- hīnā ca jāti ukkaṭṭhā ca jāti. Hīnā nāma jāti--caṇḍālajāti, venajāti, nesādajāti,rathakārajāti, pukkusajāti. Esā hīnā nāma jāti. Ukkaṭṭhā nāma jāti-- khattiyajāti, brāhmaṇajāti. Esā ukkaṭṭhānāma jāti.( 卑 生 與 貴 生 。 卑 生 者 , 施 陀 羅 生 、 竹 師 生 、 獵 師 生 、 車 師 生 、 除 糞 者 生 , 此 等 名 為 卑 生 。 貴 種 者 ,剎 帝 利 生 、 婆 羅 門 生 , 此 等 名 為 貴 生 。)Jātika,【 形 】 是 … 的 後 裔 , 源 於 , 屬 於 … 社 會 等 級 , 氏 族 , 民 族 。Jātu,【 無 】 的 確 地 , 無 疑 地 。Jāna (to jñā, see jānāti),【 形 】【 陽 】 知 道 (knowing or knowable, understandable (=jānamāna) )。dujjāna, 難 知 道(difficult to understand)。sujāna, 有 智 的 , 善 識 的 (recognizable, intelligible(=suviññeyya PvA.230) )。cp. ājāna。Jānana,【 中 】 知 識 , 識 別 。Jānanaka,【 形 】 意 的 , 心 照 不 宣 的 , 聰 穎 的 , 精 明 的 。Jānanīya,【 形 】 應 該 知 道 的 。Jānapada, jānapadika,【 形 】 國 家 的 。【 陽 】 鄉 巴 佬 。【 複 】 鄉 下 人 。Vibh.#886...Tattha katamo janapadavitakko?Janapadaṁ ārabbha gehasito takko vitakko micchāsaṅkappo-- ayaṁ vuccati “janapadavitakko”.( 什 麼 叫 做 ‘ 國 土 尋 ’?1於 國 土 進 行 與 居 家 生 活 有 關 聯 的 尋 、 2 尋 思 、 3 邪 思 惟 , 這 稱 為 ‘ 國 土 尋 ’。)Jānāti (ñā+nā), 知 道 , 發 現 , 意 識 到 。【 過 】jāni。【 現 分 】jānanta, jānamāna。【 過 分 】ñāta。【 獨 】jānitvā, ñatvā。【 不 】jānituṁ, ñātuṁ。jabba, Opt.3sg.。- fut. jānissati; -- aor. ajāni & jāni, 3rd pl. jāniṁsu; ger. jānitvā; inf. jānituṁ.Caus. jānāpeti. -- 2.fut. ñassati; -- aor. aññāsi & nāsi, 3rd pl. aññaṁsu.; -- grd. ñeyya & ñātabba; Pass. ñāyati to becalled or named.Jānāpeti (Jānāti 的 【 使 】), 使 知 道 , 告 知 , 自 己 泄 露 。【 過 】jānāpesi。【 過 分 】jānāpita, āpita。【 現 分 】āpenta。【 獨 】jānāpetvā, āpetvā。Jāni,【 陰 】 損 失 , 剝 奪 , 妻 子 。jānipati,【 陽 】 夫 妻 , 妻 子 和 丈 夫 。Jāmātu,【 陽 】 女 婿 。Jāyati(jāyate)(jan+ya)(from jan, see janati), 出 生 , 出 現 (to be born, to be produced, to arise, to be reborn)。pres. 3rd pl.jāyare。inf. jātum。【 過 】jāyi。【 過 分 】jāta。【 現 分 】jāyanta, jāyamāna。【 獨 】jāyitvā。jāyati, jīyati, mīyati, 生 、老 、 死 (one is born, gets old, dies)。Jāyattana,【 中 】 妻 子 的 身 份 。Jāyana,【 中 】 出 生 , 出 現 。Jāyā(


Jālikā,【 陰 】 以 鏈 製 成 的 甲 胄 (armour)。Jālinī,【 陰 】 貪 欲 , 欲 望 , 渴 望 。Jāleti, (jal+e), 點 燃 , 使 燃 燒 。【 過 】jālesi。【 過 分 】jālita。【 現 分 】jālenta, jālayamāna。【 獨 】jāletvā。ji( 梵 ji),【 字 根 I.】 征 服 (to conquer), 有 力 量 (to have power)。-ji,【 印 】【 無 】 印 度 語 , 加 在 男 女 名 字 或 尊 稱 的 字 尾 , 表 示 尊 敬 ,。 如 ..bhanteji(bhante+ji)。Jigiṁsaka,【 形 】 想 。Jigiṁsati (har+sa, har 變 成 giṁ, 再 重 疊 , 而 前 giṁ 變 成 ji), 期 望 。【 過 】jigiṁsi。【 過 分 】jigiṁsita。【 現 分 】jigiṁsamāna。Jigiṁsanā, jigiṁsā,【 陰 】 妄 羨 的 , 渴 望 。Jigucchaka,【 形 】 不 同 意 的 人 , 不 喜 歡 的 人 。Jigucchati (gup+cha, gu 重 疊 , 而 前 gu 變 成 ji), 避 開 , 厭 惡 , 被 厭 煩 。【 過 】jigucchi。【 過 分 】jigucchita。【 現 分 】jigucchanta, jigucchamāna。【 獨 】jigucchitvā, jigucchiya。A.9.11./IV,376-7.(cf. (A.8.51./IV,278.)):“Seyyathāpi,bhante, itthī vā puriso vā daharo yuvā maṇḍanakajātiko sīsaṁnhāto ahikuṇapena vā kukkurakuṇapena vāmanussakuṇapena vā kaṇṭhe āsattena aṭṭīyeyya harāyeyya jiguccheyya; evamevaṁ kho ahaṁ, bhante, imināpūtikāyena aṭṭīyāmi harāyāmi jigucchāmi.( 大 德 ! 猶 如 年 輕 女 子 、 男 子 , 喜 愛 裝 飾 , 沐 浴 頭 身 , 然 而 頸 項 間 懸掛 死 蛇 、 死 狗 、 人 死 屍 , 因 此 可 能 覺 得 羞 、 慚 、 愧 、 恥 。 大 德 ! 我 亦 為 此 臭 腐 之 身 而 羞 、 慚 、 愧 、 恥 。)Jigucchana,【 中 】jiguchanā,【 陰 】jigucchā,【 陰 】 厭 惡 , 嫌 惡 , 憎 惡 。Jighacchati (ghas 吃 +cha, gh 重 疊 , 而 前 gh 改 成 ji。 詞 根 的 s 變 成 c), 很 饑 餓 , 想 吃 。【 過 】jighacchi。【 過 分 】jighacchita。Jighacchā,【 陰 】 餓 。Jiñjuka,【 陽 】 野 甘 草 (wild liquorice)。Jiṇṇa (jīrati 的 【 過 分 】), 已 衰 退 , 已 老 , 已 消 化 。jiṇṇaka,【 陽 】 老 人 。jiṇṇatā,【 陰 】 衰 老 。Jita (jināti 的 【 過 分 】), 已 征 服 , 已 抑 制 。【 中 】 勝 利 。jitatta,【 中 】 征 服 。Jitatta (jita+atta), 抑 制 心 意 的 人 。Jina(pp. med. of jayati),【 陽 】 征 服 者 (conquering), 勝 利 者 (victorious), 佛 陀 (often of the Buddha)。jinacakka,【 中 】勝 輪 ( 佛 陀 的 教 義 )。jinaputta,【 陽 】 勝 子 (disciple of the Buddha 佛 陀 的 弟 子 )。jinabhūmi,【 陰 】 勝 地 (the groundor footing of a conqueror)。jinasāsana,【 中 】 勝 教 (the doctrine of the Buddha 佛 教 )。maggajina, 道 的 勝 利 者 (conquerorof the Path)。Jināti (ji( 梵 ji) 贏 +nā), 征 服 , 使 服 從 。【 過 】jini。【 過 分 】jita。【 現 分 】jinanta。【 獨 】jinitvā, jitvā。Jimha(Vedic jihma),【 形 】 彎 曲 的 , 傾 斜 的 , 不 誠 實 的 。jimhatā,【 陰 】 彎 曲 , 不 誠 實 。Jiyā,【 陰 】 弓 弦 。jīv( 梵 jīv),【 字 根 I.】 生 活 、 居 住 (to live)。Jivhā,【 陰 】 舌 。jivhagga,【 中 】 舌 端 。jivhāyatana,【 中 】 舌 處 ( 味 覺 感 官 )。jivhādhātu,【 陰 】 舌 界 ( 即 : 味 覺 感官 )。jivhāviññāṇa,【 中 】 舌 識 , 味 覺 。jivhindriya,【 中 】 舌 根 ( 味 覺 官 能 )。Jīna,【 形 】 減 少 了 的 , 浪 費 的 , 被 剝 奪 的 。Jīmūta,【 陽 】 雨 雲 。Jīyati (ji+ya), 被 減 少 , 失 去 , 衰 老 , 衰 退 。【 過 】jīyi。【 現 分 】jīyamāna。【 過 分 】jīna。Jīraka,【 中 】 枯 茗 籽 , 蒔 蘿 籽 (cummin seed, 枯 茗 — 傘 形 花 科 的 一 種 矮 生 植 物 (Cuminum cyminum), 羽 狀 複 葉 ,花 黃 色 , 果 實 橢 圓 形 。 原 産 埃 及 和 敍 利 亞 , 爲 了 其 芳 香 的 種 子 [ 用 作 香 料 ] 而 長 期 被 栽 培 )。Jīrati (jīr 衰 老 +a), 衰 老 , 衰 退 。【 過 】jīri。【 過 分 】jiṇṇa。【 現 分 】jīramāna。Jīraṇa,【 中 】 衰 退 , 老 大 ( 年 老 ), 消 化 。Jīrāpeti, jīreti (jīrati 的 【 使 】), 使 衰 退 , 令 消 化 。【 過 】jīrāpesi。【 過 分 】jīrāpita。【 現 分 】jīrāpenta。Jīva,【 陽 】 生 命 。jīvadanta,【 陽 】 生 牙 ( 活 動 物 的 牙 )。yava-jiva, 【 陽 】 盡 其 壽 。Jīvaka,【 陽 】1. 活 著 的 人 。2. 耆 婆 ( 人 名 )。Vin.Mv.I,169. 說 他 是 淫 女 娑 羅 跋 提 (Sālavatī gaṇikā) 之 私 生 子 , 生 產 後 棄嬰 , 為 無 畏 王 子 (Abhayo rājakumāro) 撿 回 收 養 , 叫 他 的 名 字 做 耆 婆 ‧ 王 子 育 ( 王 子 之 養 子 )(Jīvako207


Komārabhacco), 懂 事 之 後 , 到 得 叉 尸 羅 國 (Takkasilā) 學 醫 , 成 為 名 醫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破 僧 事 》 卷 第二 十 (T24.205ff)..「 王 子 侍 縛 迦 」。Jīvati (jīv( 梵 jīv) 活 、 住 +a), 居 住 , 活 命 , 維 持 生 活 。【 過 】Jīvi。【 現 分 】jīvanta, jīvamāna。【 獨 】jīvitvā。Jīvana,【 中 】 生 活 , 活 命 , 生 計 。Jīvikā,【 陰 】 生 計 , 生 活 。Jīvikaṁ kappeti, 謀 生 。miccnājīvena jīvikaṁ kappeti 作 邪 命 ( 以 邪 惡 的 生 活 方 式 來 營 生 )。Jīvita,【 中 】 生 命 , 一 生 。jīvitakkhaya,【 陽 】 殞 命 , 死 亡 。jīvitadāna,【 中 】 救 命 。jīvitapariyosāna,【 中 】 畢 命 ,臨 終 。jīvitamada,【 陽 】 生 活 的 自 尊 。jīvitavutti,【 陰 】 生 計 。jīvitasaṅkhaya,【 陽 】 生 活 的 解 決 辦 法 。jīvitāsā,【 陰 】 想 活 命 。jīvitindriya,【 中 】 命 根 , 活 力 。jīvitindriyassupaccheda, 【 陽 】 命 根 全 斷 。jīvitasaṁsaya,【 陽 】生 命 的 危 險 。jīvitanavakakalāpa(jīvita-navaka-kalāpa), 【 陽 】 命 根 九 法 聚 。Jīvī,【 陽 】 活 著 的 人 。( 在 【 合 】 中 ) 過 … 的 生 活 。ju,【 字 根 I.】 去 、 走 (to go)。Juṇha,【 形 】 明 亮 的 。juṇhapakkha,【 陽 】 明 亮 的 半 個 月 ( 初 一 至 十 五 日 )。Juṇhā,【 陰 】 月 光 , 月 光 照 耀 的 夜 晚 。jut,【 字 根 I.】 使 發 光 (to shine)。Juti,【 陰 】 光 輝 , 燦 爛 , 光 亮 。jutika,【 形 】 有 光 亮 的 。jutindhara,【 形 】 輝 煌 的 , 燦 爛 的 。jutimantu,【 形 】 燦 爛的 。Juhati (hu 犧 牲 +a, hu 重 疊 , 而 前 h 變 成 j), 注 入 火 中 , 獻 出 。【 過 】juhi。Juhana,【 中 】 供 奉 , 奉 獻 物 。Jūta(Sk. dyūta pp. of div, dīvyati),【 中 】 賭 博 (gambling, playing at dice D.I,7 (jūtappamādaṭṭhāna cp. DA.I,85.)。jūtakāra,【 陽 】 賭 鬼 , 賭 徒 。jūtagīta, 賭 場 賭 博 歌 (a verse sung at playing dice (for luck) J.I,289, 293)。Jūtamaṇḍala,賭 博 檯 (dice board (=phalaka J.I,290) J.I,293.)。jūtasālā, 賭 場 (gambling hall J.VI,281.)。Je,【 代 】 叫 喚 聲 (oh! ah! now then! Vin.I,232, 292.), 叫 喚 女 奴 隸 或 卑 賤 女 人 的 稱 呼 。Jeguccha,【 形 】 卑 鄙 的 , 討 厭 的 。Jegucchī,【 陽 】 厭 惡 的 人 , 避 免 的 人 。Jeṭṭha, Jeṭṭhaka【 形 】 年 長 的 , 至 高 的 , 最 初 的 。jeṭṭhatara,【 形 】 較 老 的 , 較 高 的 。jeṭṭhabhaginī,【 陰 】 姐 , 姊 。jeṭṭhabhātu, jeṭṭhabhātika,【 陽 】 哥 , 兄 。jeṭṭhamāsa,【 陽 】 逝 毖 吒 月 ( 月 份 名 , 大 約 五 月 至 六 月 之 間 , 農 曆 4 月16 至 5 月 15)。jeṭṭhāpacāyana,【 中 】 尊 敬 長 輩 ( 對 年 長 者 尊 敬 )。jeṭṭhāpacāyī,【 陽 】 禮 敬 長 輩 。lokajeṭṭha,【 陽 】世 間 的 至 高 者 (= 佛 陀 )。Jeṭṭhā,【 陰 】 心 宿 ( 二 十 七 星 宿 之 一 )。Jeti (ji +e) 征 服 , 使 服 從 。【 過 】jesi。【 現 分 】jenta。【 獨 】jetvā,jetvāna。Jetavana, 祇 園 , 祇 園 精 舍 , 祇 陀 林 。KhA.111..Jetavaneti ettha attano paccatthikajanaṁ jinātīti jeto, raññā vā attanopaccatthikajane jite jātoti jeto, maṅgalakamyatāya vā tassa evaṁ nāmameva katantipi jeto. Vanayatīti vanaṁ,attasampadāya sattānaṁ bhattiṁ kāreti, attani sinehaṁ uppādetīti attho. Vanute iti vā vanaṁ,nānāvidhakusumagandhasammodamattakokilādivihaṅgavirutehimandamālutacalitarukkhasākhāviṭapapupphaphalapallavapalāsehi ca “etha maṁ paribhuñjathā”ti pāṇino yācativiyāti attho. Jetassa vanaṁ Jetavanaṁ. Tañhi jetena rājakumārena ropitaṁ saṁvaḍḍhitaṁ paripālitaṁ, so ca tassasāmī ahosi, tasmā Jetavananti vuccati. Tasmiṁ Jetavane.( 此 中 , 戰 勝 了 自 己 的 敵 人 為 「 勝 利 者 (Jeta)」。 或 者 在國 王 或 自 己 戰 勝 了 敵 人 而 出 生 了 為 「 勝 利 者 (Jeta)」。 或 者 只 是 為 了 想 要 吉 祥 而 取 了 「 勝 利 者 (Jeta)」 之 名 。 愛念 為 「 林 (vana)」; 即 想 要 諸 有 情 相 信 [ 愛 著 ] 自 己 的 成 就 , 即 是 生 起 對 自 己 的 愛 著 之 義 。 或 者 由 欲 念 為 「 林(vana)」; 由 於 有 各 種 花 的 香 與 氣 味 而 使 杜 鵑 等 空 行 ( 的 有 情 ) 鳴 叫 ( 與 ) 陶 醉 , 微 風 吹 動 樹 的 樹 枝 、 枝 條 、 花 、 果 、嫩 芽 及 樹 葉 , 猶 如 在 乞 求 諸 生 物 :「 請 來 並 享 用 我 吧 !」 之 義 。 祇 陀 的 林 為 「 祇 陀 林 」。 由 於 那 是 由 祇 陀 王 子所 種 植 、 培 育 、 守 護 的 , 而 且 他 是 那 ( 林 ) 的 主 人 , 因 此 稱 為 「 祇 陀 林 」, 而 在 那 祇 陀 林 。) KhA.112..So hiAnāthapiṇḍikena gahapatinā Jetassa rājakumārassa hatthato aṭṭhārasahiraññakoṭisanthārena kiṇitvāaṭṭhārasahiraññakoṭīhi senāsanaṁ kārāpetvā aṭṭhārasahiraññakoṭīhi vihāramahaṁ niṭṭhāpetvā evaṁcatupaññāsāya hiraññakoṭipariccāgena Buddhappamukhassa Bhikkhusaṅghassa niyyātito, tasmā208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o”ti vuccati. Tasmiṁ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 由 該 給 孤 獨 居 士 以 一 億 八 千 萬 的 黃 金鋪 ( 地 ) 而 從 遮 答 王 子 的 手 中 買 來 的 , 再 以 一 億 八 千 萬 的 黃 金 來 建 造 住 處 , 再 以 一 億 八 千 萬 的 黃 金 使 寺 院 建 成 ,如 此 以 施 捨 五 億 四 千 萬 的 黃 金 ( 建 造 寺 院 ) 而 布 施 以 佛 陀 為 首 的 比 庫 僧 團 , 因 此 稱 為 「 給 孤 獨 園 」, 而 在 那 給 孤獨 園 。)Jeyya, jetabba,【 義 】 可 以 被 征 服 的 。Jotaka,【 形 】 照 亮 的 , 解 釋 的 人 。Jotati (jut +a), 照 耀 , 變 亮 。【 過 】joti。【 現 分 】jotanta。Jotana,【 中 】jotatinā,【 陰 】 光 亮 , 解 釋 。Joti,【 陰 】 光 , 光 輝 。【 中 】 星 。【 陽 】 火 。jotipāsāṇa,【 陽 】 水 晶 發 熱 。jotisattha,【 中 】 天 文 學 。Jotimant (joti+mant, cp. also P. jutimant,【 形 】 照 耀 (luminous, endowed with light or splendour, bright, excellent (inknowledge))。paññājoti-sampanna, 具 有 智 慧 的 光 輝 (SnA 348.)。Jotisā (=Sk. jyotiṣa (nt.)),【 陰 】 天 文 學 (astronomy Miln.3.)。Joteti (jotati 的 【 使 】), 照 亮 , 解 釋 , 說 明 (to cause to shine, illuminate, make clear, explain)。【 過 】jotesi。【 過 分 】jotita。【 現 分 】jotenta, jotayamāna。【 獨 】jotetvā。【 不 】jotetuṁ。209


JhJh,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九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是 送 氣 帶 音 的 j,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請 參 考 英 語 或 馬 來語 的 發 音 。Jhatvā (= jhāpetvā),【 獨 】 燃 燒 。Jhasa,【 陽 】 魚 (?)。jhā,【 字 根 III.】1. 沉 思 (to muse)、 禪 修 (to meditate)。2. 燃 燒 (to burn)。Jhāna 1 (from jhāyati, 1 BSk. dhyāna),【 中 】 禪 , 禪 定 , 禪 那 , 心 意 的 集 中 ,( 於 宗 教 課 題 上 ) 冥 想 , 靜 慮 ( 心 體 寂 靜 ),思 惟 修 ( 舊 譯 , 譯 義 不 精 確 。「 思 惟 修 」 或 「 專 精 思 惟 」, 偏 向 於 「 思 慧 」, 思 惟 活 動 強 盛 時 , 不 構 成 入 道 前 的近 行 定 及 生 滅 觀 , 很 難 由 此 入 解 脫 門 。) , 棄 ( 舊 譯 )(Vism.150 as follows: “ārammaṇ’ûpanijjhānatopaccanīka-jhāpanato vā jhānaṁ,” i.e. called jh. from meditation on objects & from burning up anything adverse)。jhānaṅga,【 中 】 禪 支 ( 尋 、 伺 、 喜 、 樂 、 心 一 境 )。jhānarata,【 形 】 喜 歡 禪 定 的 。jhānavimokkha,【 陽 】 禪 解 脫 ( 經過 禪 定 得 釋 放 )。Vibh.#569...“Jhānan”ti vitakko, vicāro, pīti, sukhaṁ, cittassekaggatā. (‘( 初 ) 禪 那 ’.. 尋 、 伺 、 喜 、樂 、 心 一 境 性 。) Vibh.#580...“Jhānan”ti sampasādo, pītisukhaṁ, cittassekaggatā. (‘( 第 二 ) 禪 那 ’.. 平 靜 、 喜 樂 、心 一 境 性 。) Vibh.#591...“Jhānan”ti upekkhā, sati, sampajaññaṁ, sukhaṁ, cittassekaggatā. (‘( 第 三 ) 禪 那 ’.. 中捨 、 念 、 正 知 、 樂 、 心 一 境 性 。) Vibh.#599...“Jhānan”ti upekkhā, sati, cittassekaggatā.(‘( 第 四 ) 禪 那 ’.. 中 捨 、念 、 心 一 境 性 。) 《 廣 釋 》(Vibhv.PTS:p.170 ; CS:p.221~2) .. Ārammaṇaṁ upagantvā cintanasaṅkhātenaupanijjhāyanaṭṭhena yathārahaṁ paccanīkadhammajhāpanaṭṭhena ca jhānāni ca tāni aṅgāni ca samuditānaṁavayavabhāvena aṅgīyanti ñāyantīti jhānaṅgāni.( 所 謂 的 靠 近 所 緣 而 考 慮 、 思 想 之 意 。 根 據 情 況 , 又 有 燃 燒 ( 五 )蓋 之 意 , 及 已 升 起 諸 禪 支 之 意 , 以 要 素 成 份 之 意 , 被 稱 為 ‘ 諸 禪 支 ’。)S.40.1./IV,263...‘Idha bhikkhu vivicceva kāmehi vivicca akusalehi dhammehi savitakkaṁ savicāraṁ vivekajaṁpītisukhaṁ paṭhamaṁ jhānaṁ upasampajja viharati. Idaṁ vuccati paṭhamaṁ jhānan’ti. ( 在 此 , 比 丘 離 諸 欲 , 離 不善 法 , 有 尋 、 有 伺 , 離 生 喜 樂 , 達 到 初 禪 而 住 , 此 稱 謂 ‘ 初 禪 ’。)Jhāna 2 (from jhāyati 2 ),【 中 】 大 火 , 火 (conflagration, fire)。Jhānika(< jhāna 1 ),【 形 】1. 入 定 者 ( 已 經 達 到 禪 定 的 人 )。2. 禪 定 的 。jhāp,【 字 根 VII.】 發 熱 、 發 光 、 燃 燒 (to burn)。Jhāpaka, 【 形 】【 陽 】 縱 火 的 , 煽 動 的 (one who sets fire to (cp. jhāpeti), an incendiary J.III,71.)。Jhāpana,【 中 】 縱 火 (setting fire to, consumption by fire)。sarīrajhāpana-kicca, 火 葬 場 (cremation)。Jhāpīyati (jhāpeti ‘ 燃 燒 ’ 的 【 被 】), 被 燃 燒 。Jhāpita, (Jhāpeti‘ 燃 燒 ’ 的 【 過 分 】) 燃 燒 , 火 葬 (set on fire Miln.47.)。jhāpitakāla, 火 葬 之 時 (time of cremation)。ㄔJhāpeti (jhāyati‘ 燃 燒 ’ 的 【 使 】), 燃 燒 , 縱 火 燒 , 火 葬 ( 荼 ㄚˊ 毘 ; 闍 毘 ; 闍 維 )。【 過 】jhāpesi。【 現 分 】jhāpenta。【 獨 】jhāpetvā, jhāpiya。Jhāma, jhāmaka,【 形 】 燃 燒 的 (burning, on fire, conflagration)。Jhāyaka,【 陽 】 修 禪 者 , 打 坐 者 (meditator)。Jhāyati (jhā 沉 思 +a), 修 禪 , 冥 想 。【 過 】jhāyi。【 現 分 】jhāyanta。【 獨 】jhāyitvā。Jhāyati 1 (Sk. dhyāyati, dhī), 禪 修 (to meditate, contemplate, think upon, brood over)。aor. jhāyiṁsu thought of)。【 過 分 】jhāyita。Jhāyati 2 (Sk. kṣāyati to burn, kṣāy & kṣī, cp. khara & chārikā), 燃 燒 (to burn, to be on fire: fig. to be consumed, towaste away, to dry up)。【 過 】jhāyi。【 使 】jhāpeti。cp. khīyati 2 。Jhāyati (jhā 燃 燒 +ya), 燃 燒 , 著 火 。Jhāyana 1 (der. fr. jhāyati 1 ) ,【 中 】 禪 修 (meditating)。jhāyanasīla, 修 禪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on (cp. Sk. dhyānayoga)VvA.38.)。Jhāyana 2 (< jhāyati 2 ), 火 葬 , 燃 燒 (cremation, burning)。Jhāyin,【 陽 】 修 禪 者 , 打 坐 者 (meditative, self-concentrated, engaged in jhāna-practice)。210


jhe,【 字 根 I.】 靜 靜 思 考 (to muse)。211


ÑÑ,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十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是 帶 音 的 ny,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請 參 考 西 班 牙 語 或 馬來 語 的 發 音 。Ñatta,【 中 】 學 習 , 所 知 道 的 (the intellectual faculty, intelligence)。Ñatti (Sk. jñapti, from jñāpayati, caus. of jñā),【 陰 】 公 告 , 宣 佈 , 宣 言 , 聲 明 , 建 議 (announcement, declaration)。ñatticatutthena kammena upasampādetuṁ.( 具 足 白 四 羯 摩 。)Ñatvā (Sk. ga), 知 , 認 知 (knowing, recognizing, acknowledging,in ughaṭitañū, katañū, kālañū, khaṇañū, mattañū, rattañū, varañū, vipacitañū, vedañū, sabbañū, etc.212


ṬṬ,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十 一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是 卷 舌 的 t,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試 試 卷 起 舌 來 發 漢 語的 d。Ṭaṅka,【 陽 】 割 石 頭 的 工 具 。Ṭīkā,【 陰 】 注 釋 。ṭīkācariya,【 陽 】 注 釋 師 。ṬhṬh,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十 二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是 卷 舌 送 氣 的 t,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試 試 卷 起 舌 來 送氣 發 漢 語 的 t。Ṭhatvā, (tiṭṭhati 的 【 獨 】), 站 了 , 固 定 了 , 不 改 變 了 , 停 留 了 。【 反 】aṭhatvā。Ṭhapana,【 中 】ṭhapanā,【 陰 】1. 建 立 , 安 置 , 留 住 (setting up, placing, founding; establishment, arrangement, position)。2. 獨 自 , 省 略 (letting alone, omission, suspension)。Ṭhapāpeti (ṭhapeti 的 【 使 】), 使 放 置 。【 過 】ṭhapāpesi。【 獨 】ṭhapāpetvā。ṭhapayitvā, 【 被 】 使 被 放 置 。Ṭhapita, (Ṭhapeti 的 【 過 分 】) 已 放 置 , 已 建 立 。Ṭhapeti (ṭhā+āpe)(Caus. of tiṭṭhati), 放 置 , 建 立 , 定 下 ( 一 個 日 期 ), 設 立 , 留 存 (to place, set up, fix, arrange, establish;appoint to)。【 過 】ṭhapesi。【 現 分 】ṭhapenta。【 使 】ṭhapāpeti。【 獨 】ṭhapetvā。Ṭhapetvā (Ṭhapeti 的 【 獨 】), 放 置 了 , 剩 下 了 , 除 了 (=aññatra)。ṭhar,【 字 根 I.】 傳 佈 (to spread)。ṭhā( 梵 sthā),【 字 根 I.】 停 留 (to stay), 站 著 (to stand)。Ṭhāna,【 中 】 地 方 , 位 置 , 環 境 , 理 由 , 辦 公 室 , 因 素 , 站 立 在 , 停 留 。ṭhānaso,【 副 】 就 理 由 和 因 素 。netaṁ ṭhānaṁvijjati, 無 有 是 處 ( 這 個 立 足 點 不 存 在 )。ṭhānametaṁ vijjati, 則 有 是 處 ( 這 個 立 足 點 存 在 )。tesu tesu ṭhānesu, 在在 處 處 。ṭhānacaṅkama, 站 立 與 行 走 。ṭhānantara, 。Ṭhānīya(grd. of tiṭṭhati),【 中 】 大 都 市 。【 形 】 站 著 , 成 為 某 位 置 (standing, having a certain position, founded on or causedby)。Ṭhāyaka,【 形 】 站 著 的 人 。Ṭhāpaka,【 形 】 放 置 的 人 , 保 存 的 人 。Ṭhāyīn(from tiṭṭhati),【 形 】【 中 】 站 立 的 (standing, being in, being in a state of (-ṭhāyī), staying with, dependent on (withGen.):)。( 在 【 合 】 中 ) 在 … 情 況 中 , 持 久 的 。Ṭhita (tiṭṭhati 的 【 過 分 】, 梵 sthīta), 已 站 , 已 固 定 , 已 不 改 變 , 已 停 留 ( 的 人 )(standing, or immovable, or being, behavingin general. In the latter function often (with ger.) pleonastic for finite verb (cp. ṭhapita); -- resting in, abiding in (-° orwith Loc.); of time: lasting, enduring; fig. steadfast, firm, controlled)。ṭhitaka,【 形 】 站 著 的 人 。ṭhitaṭṭhāna,【 中 】立 著 的 地 方 。ṭhitatta,【 中 】 直 立 的 事 實 , 停 滯 的 事 實 。ṭhitakappī(


樂 住 者 , 謂 轉 住 心 。( 心 愈 來 愈 寬 敞 、 內 練 , 樂 於 攝 心 ) 5 見 定 功 德 轉 樂 住 故 , 調 厭 者 , 謂 伏 住 心 。( 心 已 調 伏 ,不 樂 散 亂 ) 6 心 若 不 樂 應 折 伏 故 , 息 亂 者 , 謂 息 住 心 。( 心 不 正 尋 思 , 令 折 伏 ) 7 見 亂 過 失 令 止 息 故 , 或 起 滅 亦 爾者 , 謂 滅 住 心 。( 偶 爾 失 念 , 生 貪 、 瞋 及 惡 尋 思 , 尋 令 息 滅 ) 8 貪 憂 等 起 即 令 滅 故 , 所 作 心 自 流 者 , 謂 性 住 心 。( 心 已 安 定 的 相 續 , 但 還 要 用 力 去 控 制 ) 9 所 作 任 運 成 自 性 故 , 爾 時 得 無 作 者 , 謂 持 住 心 。( 心 已 安 定 , 自 然 地 相續 , 不 必 再 加 功 用 ) 不 由 作 意 得 總 持 故 , 如 是 修 習 得 住 心 已 , 次 令 此 心 得 最 上 柔 軟 。」(T31.624.a-b)Ṭhitatta (ṭhita+atta),【 形 】 自 我 控 制 的 , 克 己 的 , 自 製 的 (standing, being placed; being appointed to, appointment)。Ṭhiti( 梵 sthiti),【 陰 】 穩 定 性 , 持 續 時 間 , 延 續 , 久 住 (state (as opposed to becoming), stability, steadfastness; duration,continuance, immobility; persistence, keeping up)。ṭhitibhāgiya,【 形 】 持 久 的 , 以 持 久 有 關 係 的 。【 單 . 具 、 離 、與 、 屬 、 處 】ṭhitiyā。Ṭhitika,【 形 】( 在 【 合 】 中 ) 持 久 的 , 不 朽 的 , 靠 … 生 活 的 , 由 … 決 定 的 (standing, lasting, enduring; existing, livingon)。Ṭhitikā,【 陰 】 一 張 輪 流 分 配 名 單 裡 剛 好 分 配 到 而 停 止 ( 名 字 ) 的 地 方 。214


ḌḌ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十 三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是 卷 舌 的 d,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試 試 卷 起 舌 來 發 英 語的 d。Ḍasati (ḍaṁs 咬 +a), 咬 。【 過 】dasi。【 過 分 】daṭṭha。【 現 分 】dasanta, ḍasamāna。【 獨 】dasitvā。Ḍasana,【 中 】 咬 , 咀 嚼 , 咬 住 。Ḍayhati (ḍahati 的 【 被 】), 被 燃 燒 。【 過 】dayhi。【 現 分 】dayhamāna。Ḍahati (dah+a), 燃 燒 , 縱 火 燒 。【 過 】dahi。【 過 分 】daḍḍha。【 現 分 】dahanta, ḍahamāna。【 獨 】dahitvā。ḍaṁs( 梵 daṅś / daś),【 字 根 I.】 咬 (to bite)。Ḍaṁsa,【 陽 】 虻 (a yellow fly, gadfly (orig. “the bite”))。ḍaṁsa-makasa-vātā-tapa-siriṁsapa-samphassānaṁ(=ḍaṁsamakasavātātapasarīsapasamphassānaṁ) paṭighātāya, 為 了 防 禦 虻 、 蚊 、 風 、 太 陽 、 爬 蟲 類 的 接 觸 。Ḍāka(Sk. sāka (nt.) on ś>ḍ cp. Sk. sākinī> dākinī),【 陽 】【 中 】 蔬 菜 , 食 用 藥 草 (vegetable, eatable herbs)。Ḍāha,【 陽 】 赤 熱 , 熱 , 燃 燒 , 燃 的 。ḍi,【 字 根 I.】 飛 (to fly)。Ḍīyana,【 中 】 飛 。Ḍeti (ḍī+a), 飛 。【 過 】desi。【 現 分 】denta。ḌhḌh,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十 四 個 輔 音 字 母 , 這 個 輔 音 字 母 , 在 巴 利 文 裡 , 它 未 曾 出 現 在 詞 頭 , 只 出 現在 詞 尾 而 已 。 發 音 是 卷 舌 送 氣 的 d,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試 試 卷 起 舌 來 送 氣 發 英 語 的 d。ṆṆ,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十 五 個 輔 音 字 母 , 雖 然 這 個 字 母 被 稱 爲 輔 音 , 在 巴 利 文 裡 , 它 卻 只 被 當 作 韻 尾來 使 用 而 已 。 發 音 是 卷 舌 韻 尾 的 n。215


T,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十 六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清 音 的 d。Ta ( 指 示 的 【 代 】), 那 ,(so = 他 ,sā = 她 ,taṁ = 某 事 , 那 件 事 )。陽 性 (m.) 中 性 (n.) 陰 性 (f.)單 (sg.) 複 (pl.) 單 (sg.) 複 (pl.) 單 (sg.) 複 (pl.)主 so & sa Te(ne)taṁ、 tāni、nāni sātad(older)、naṁ賓 taṁ (naṁ) te (ne) taṁ、tad、na tāni、nāni taṁṁ具 tena tehi & 同 陽 性 同 陽 性 tāya(nena) tebhi(nehi 、(nāya)nebhi)離tasmā & tamh tehi &tebhiā(nehi 、nebhi)與 .、 屬 tassa(nassa)tesa ṁ &tesānaṁ(nesa ṁ 、nesānaṁ)處 tasmi ṁ 、 tesu(nesu)tamhi(nasmi ṁ 、namhi)T同 陽 性 同 陽 性 tāya(nāya)216tā & tāyo(nā、nāyo)tetāhi & tābhi(nāhi、nābhi)tāhi & tābhi(nāhi、nābhi)同 陽 性 同 陽 性 tāya tāsaṁ、tā(n ā ya 、 sānaṁtassā 、tassāya 、tissā 、tissāya)同 陽 性 同 陽 性 tāyaṁ(t ā sa ṁ 、tassa ṁ 、tissaṁ)tāsutesaṁ tesaṁ, 各 種 , 彼 彼 。taṁ enaṁ, 立 即 (at once, presently (=tāvad-eva))。tadeva(ta+d+eva 強 調 語 氣 ), 他 正是 、 正 是 他 。tenetaṁ, 所 以 這 樣 。tassa me, 我 這 個 人 的 (ta, 那 (sg.Gen.), 用 來 強 調 me(sg.Gen.)


Takketi (takk 尋 +e), 思 考 , 說 服 , 爭 論 , 信 賴 。【 過 】takkesi。【 過 分 】takkita。【 獨 】takketvā。Takkola,【 中 】 芳 香 樹 膠 ( 見 Guggulu), 一 種 香 水 ( 由 Kakkola 植 物 的 漿 果 製 成 的 香 水 )。Tagara,【 中 】 冠 狀 狗 牙 花 ((Ervatamia coronaria)[ 莢 竹 桃 科 ] 的 一 種 栽 培 灌 木 , 花 冠 卷 起 或 波 狀 — 亦 稱 亞 當 蘋 果(Adam’s apple))。Taggaruka,【 形 】 在 其 上 彎 曲 的 。Taggha, ( 肯 定 語 的 虛 詞 ) 真 實 地 , 當 然 , 如 果 它 是 如 此 。Taca,taco( 梵 tvak【 中 】) 【 中 】【 陽 】 皮 , 皮 膚 , 樹 皮 , 獸 皮 。tacagandha,【 陽 】 樹 皮 的 氣 味 。tacapañcaka,【 中 】皮 組 的 五 個 ( 與 皮 組 成 的 一 組 的 五 個 , 即 : 髮 、 毛 、 爪 、 齒 、 皮 = kesā, lomā, nakhā, dantā, taco)。tacapariyosāna,【 形 】 以 皮 爲 限 的 。tacarasa, 樹 皮 味 。tacasāra, 竹 。tacch,【 字 根 I.】 削 (to chip), 剝 (to pare), 削 減 、 切 割 (to cut)。Taccha,【 形 】 真 實 的 , 真 正 的 。【 中 】 事 實 。Tacchaka,【 陽 】 木 匠 , 切 木 材 的 工 具 ( 鏨 , 鑿 , 切 碎 機 , 切 片 機 , 削 片 機 等 )。Tacchati (tacch+a), 削 , 切 ( 成 小 片 ), 削 ( 成 薄 片 ), 削 尖 , 刨 削 , 鑿 , 鏟 , 刻 。【 過 】tacchi。【 過 分 】tacchita。【 獨 】tacchitvā。Tacchana,【 中 】 切 下 , 削 去 ( 掉 )。Tacchanī,【 陰 】 錛 子 (chip-axe)。Taccheti (tacch+e), 削 。【 過 】tacchesi。【 過 分 】tacchita。【 現 分 】tacchenta,【 獨 】tacchetvā。tajj( 梵 tarj),【 字 根 VII.】 威 脅 (to threaten)。Tajja(tad+ya, cp.Sk.tadīya),【 形 】 屬 於 這 個 (belonging to this), 基 於 這 個 (founded on this or that; on the ground of this(or these))。tajjo ca vāyāmo, 適 當 的 努 力 (a suitable effort)。Tajjanā(


Tato,【 無 】 從 那 裡 , 從 那 , 從 此 , 從 那 時 起 , 因 此 , 乃 至 。tatopaṭṭhāya,【 無 】 從 那 時 , 自 從 , 自 … 以 來 。tatonidānaṁ,【 副 】 由 於 。tatoparaṁ,【 無 】 在 … 之 外 。tato, m.n.Abl.sg., 作 「 比 較 對 象 ( 指 前 面 之 事 )」。tato tato, 就 從 那 時 ,到 處 。Tatta 1 (tapati 的 【 過 分 】), 已 加 熱 , 已 白 熱 化 , 已 發 熱 (heated, hot, glowing; of metals: in a melted state(cp. uttatta))A.II.122≈(tattena talena osiñcante, as punishment); Dh.308.(ayoguḷa); J.II.352 (id.); IV.306 (tattatapo “of red-hotheat,” i. e. in severe self-torture); Miln.26, 45 (adv. red-hot); PvA 221 (tatta-lohasecanaṁ the pouring over of glowingcopper, one of the punishments in Niraya)。Tatta 2 (tad+tva)【 中 】 真 實 (truth)。tattato,【 無 】 正 確 地 (according to truth; accurately)。Tattaka 1 (tatta pp. of tappati 2 +ka), (pleasing, agreeable, pleasant)(bhojana)。Tattaka 2 (=tāvataka),【 形 】 那 麽 多 , 如 此 的 大 小 (of such size, so large Vism 184 (corresponding with yattaka))。tattakaṁkālaṁ, (so long, just that time, i. e. the specified time (may be long or short=only so long) DhA I.103 (v. l. ettakaṁ);II.16 (=ettaka))。Tattha, tatra,【 副 】 那 裡 (there), 在 那 個 地 方 中 (in that place)。tattha tattha【 副 】, 這 裡 那 裡 (here and there), 在 不同 的 地 方 (in various places), 到 處 (all over, 台 語 : 四 界 si 3 kue 3 (ke 3 )、 逐 所 在 tak 8 so 2 cai 7 )。tatth’eva (= tattha eva,=tattheva,eva 強 調 語 ), 就 在 那 裡 。Tatha,【 形 】 真 實 的 , 真 正 的 。【 中 】 事 實 。tathatā,【 陰 】 真 實 , 如 此 的 相 像 , 如 性 。tathatta,【 中 】 如 此 的 情 況 ,事 實 。tathavacana,【 形 】 說 實 在 的 。Pṭs.CS:pg.1.95-6...Tathaṭṭhoti yathāsabhāvaṭṭho.(‘ 如 義 ’.. 依 照 自 性 之 義 。)(SA.12.20./II,41.;Pṭs.CS:p.1.227;Vism.518.)..So panāyaṁ tehi tehi paccayehi anūnādhikeheva tassa tassadhammassa sambhavato tathatāti, sāmaggiṁ upagatesu paccayesu muhuttampi tato nibbattadhammānaṁasambhavābhāvato avitathatāti, aññadhammapaccayehi aññadhammānuppattito anaññathatāti, yathāvuttānaṁetesaṁ jarāmaraṇādīnaṁ paccayato vā paccayasamūhato vā idappaccayatāti vutto.( 這 ( 緣 起 ) 由 於 這 樣 不 少 不 多的 緣 而 發 生 那 樣 的 法 , 故 說 「 如 性 」; 因 為 諸 緣 和 合 之 時 , 雖 一 須 臾 , 想 不 從 此 而 發 生 諸 法 是 不 可 能 的 。 所 以說 「 不 違 如 性 」。 不 能 由 其 他 諸 法 的 ( 生 起 之 ) 緣 而 生 起 別 的 法 , 所 以 說 「 不 他 性 」; 是 上 面 所 述 的 此 等 老 死等 的 緣 之 故 , 或 為 它 們 的 緣 的 聚 合 之 故 , 說 為 「 此 緣 性 」。 而 此 ( 此 緣 性 的 ) 語 義 是 這 樣 : 是 此 等 ( 老 死 等 )的 緣 為 此 緣 , 此 緣 即 為 此 緣 性 ; 或 以 此 緣 的 聚 合 為 此 緣 性 。)Tathā, tatra【 副 】 如 此 , 那 樣 , 以 這 種 方 式 。tathākārī,【 形 】 如 此 行 動 的 。Tathāgata,【 形 】 如 來 。tathābhāva,【 陽 】 如 此 性 , 如 此 情 況 。tathārūpa,【 形 】 如 此 的 , 像 那 樣 的 , 如 此 這 般 的 , 十 分 地 。tatheva,【 副 】 同 樣 地 。tathevāhaṁ = tathā eva ahaṁ, 同 樣 地 , 我 …。Yathā idaṁ tathā etaṁ, yathā etaṁ tathā idaṁ, 那 個 就 像 這 個 , 這個 就 像 那 個 。Tathā … , yathā ..., 如 此 …, 以 便 …。tathāsaññī, 信 以 為 真 。Tathāgata(tathā 如 +āgata 來 ),【 形 】 如 來 , 真 人 , 音 譯 : 多 陀 阿 伽 陀 、 多 他 阿 伽 度 、 多 陀 阿 伽 度 、 怛 薩 阿 竭 、 怛他 多 、 多 阿 竭 。Yathāvādī bhikkhave Tathāgato tathākārī yathākarī tathāvārī iti yathāvādī tathākārī yathākārītathāvārī, tasmā Tathāgato ti vuccati.( 比 丘 們 ! 如 來 是 如 是 說 而 如 是 行 者 , 如 是 行 而 如 是 說 者 , 如 此 , 如 是 說 而如 是 行 , 如 是 行 而 如 是 說 , 故 被 稱 為 如 來 。) Sadevake bhikkhave loke samārake sabrahmake sassamanabrahmaniyāpajayā sadevamanussāya Tathāgato abhibhū anabhibhūto aññadatthudaso vasavattī, tasmā Tathāgato ti vuccati.( 諸比 丘 ! 於 天 、 魔 、 梵 天 、 沙 門 、 婆 羅 門 、 神 、 人 世 間 中 , 如 來 是 勝 利 者 , 不 被 征 服 者 , 見 一 切 者 , 有 自 在 力者 , 故 被 稱 為 如 來 。) mā bhikkhave Tathāgataṁ nāmena ca āvusovādena ca samudācaratha.( 諸 比 丘 ! 汝 等 從 今後 勿 以 「 名 」、 以 「 卿 」 稱 呼 世 尊 !)“Yaṁ, bhikkhave, sadevakassa lokassa samārakassa sabrahmakassa sassamaṇabrāhmaṇiyā pajāya sadevamanussāyadiṭṭhaṁ sutaṁ mutaṁ viññātaṁ pattaṁ (A.4.23./II,24.) pariyesitaṁ anuvicaritaṁ manasā, sabbaṁ taṁ Tathāgatenaabhisambuddhaṁ. Tasmā ‘Tathāgato’ti vuccati.( 諸 比 丘 ! 天 、 魔 、 梵 天 、 世 間 之 沙 門 、 婆 羅 門 、 天 、 人 眾 之 所見 、 所 聞 、 所 覺 ( 即 : 香 、 味 、 觸 )、 所 了 別 、 所 得 、 所 求 、 於 意 所 伺 察 之 一 切 , 如 來 皆 已 覺 了 , 故 名 ‘ 如 來 ’。)“Yañca, bhikkhave, rattiṁ Tathāgato anuttaraṁ sammāsambodhiṁ abhisambujjhati yañca rattiṁ anupādisesāyanibbānadhātuyā parinibbāyati, yaṁ etasmiṁ antare bhāsati lapati niddisati sabbaṁ taṁ tatheva hoti, no aññathā.Tasmā ‘Tathāgato’ti vuccati.( 諸 比 丘 ! 又 , 如 來 自 覺 悟 之 日 , 至 於 如 來 般 涅 槃 日 , 於 其 中 間 , 所 說 一 切 、 所 談 ,乃 至 所 解 說 者 , 祇 是 ‘ 如 ’ 而 已 , 而 非 不 如 , 故 名 ‘ 如 來 ’。)(《 中 阿 含 137 經 》..「… 若 如 來 口 有 所 言 說 ,有 所 應 對 者 , 彼 一 切 是 真 諦 , 不 虛 不 離 於 如 , 亦 非 顛 倒 , 真 諦 審 實 , 若 說 師 子 者 , 當 如 說 如 來 。」(T1.645.2))218


“Yathāvādī, bhikkhave, Tathāgato tathākārī, yathākārī tathāvādī. Iti yathāvādī tathākārī, yathākārī tathāvādī. Tasmā‘Tathāgato’ti vuccati.( 諸 比 丘 ! 如 來 行 如 所 說 , 言 如 所 行 , 唯 行 如 所 言 , 言 如 所 行 , 故 名 ‘ 如 來 ’。)A.1.13./I,22...“Sadevake, bhikkhave, loke samārake sabrahmake sassamaṇabrāhmaṇiyā pajāya sadevamanussāyaTathāgato abhibhū anabhibhūto aññadatthu daso vasavattī. Tasmā ‘Tathāgato’ti vuccati”.( 諸 比 丘 ! 於 天 、 魔 、 梵天 、 世 間 之 沙 門 、 婆 羅 門 、 天 、 人 之 眾 , 如 來 為 勝 , 無 能 勝 者 , 是 徧 見 , 轉 於 自 在 , 故 名 ‘ 如 來 ’。)A.1.13./I,22...“Ekapuggalo, bhikkhave, loke uppajjamāno uppajjati adutiyo asahāyo appaṭimo appaṭisamoappaṭibhāgo appaṭipuggalo asamo asamasamo dvipadānaṁ aggo. Katamo ekapuggalo? Tathāgato arahaṁsammāsambuddho.( 諸 比 丘 ! 有 一 人 出 世 , 是 為 無 二 、 無 侶 、 無 似 、 無 比 、 無 對 、 無 匹 、 無 等 等 、 兩 足 中 之最 尊 者 之 出 世 。 什 麼 是 一 人 ? 如 來 、 應 供 、 正 自 覺 者 。)Tathāgata-bala,【 中 】 如 來 力 ( 佛 力 )。Tatratatra,tatra tatra,【 副 】 這 裡 那 裡 (here and there 彼 彼 )。Tatramajjhattatā(< tatra 那 裡 +majjhattatā 中 和 ),【 陰 】 中 捨 性 , 直 譯 為 「 位 於 中 間 」, 心 平 衡 、 平 等 。 這 是 捨 心 (upekhā) 的 同 義 詞 , 不 是 捨 受 。Tadagge,【 副 】 自 此 以 後 , 今 後 。Tadaṅga,【 形 】 暫 時 的 ( 日 語 :とうぶんのあいだ, 当 分 の 間 )。【 中 】 那 部 分 。tadaṅgappahāna,【 中 】 暫 斷 ( 彼 分 斷 ),暫 時 斷 除 煩 惱 。Tadatthaṁ,【 無 】(taṁ+atthaṁ), 對 那 ( 實 用 ) 場 合 來 說 。Tadanurūpa,【 形 】 符 合 那 樣 的 。Tadaha, tadahu,【 中 】 同 一 天 。tadahuposathe,【 處 】 在 布 薩 日 ( 在 齋 戒 日 )。Tadā,【 無 】 那 時 , 然 後 。tadāssu,【 祈 .1. 複 】【 祈 .3. 複 】 那 時 , 令 我 們 ( 他 們 )…。Tadārammaṇa, 【 中 】 彼 所 緣 。(Vibhv.CS:p.125):Taṁtaṁjavanaggahitārammaṇassa ārammaṇakaraṇaṁtadārammaṇakiccaṁ.( 以 速 行 所 取 的 所 緣 , 作 為 所 緣 , 是 彼 所 緣 的 作 用 。) 當 目 標 不 明 顯 或 不 清 晰 , 以 及 當 心路 過 程 並 不 屬 於 欲 界 時 ,「 彼 所 緣 」 的 作 用 不 會 產 生 。)Tadupiya,【 形 】 與 那 一 致 的 , 與 那 相 符 合 的 , 適 合 的 。Tadupeta,【 形 】 賦 予 那 的 , 有 那 的 。Tan( 梵 tan, tā),【 字 根 VI.】 使 伸 展 、 使 延 伸 (to spread)。Tanaya, tanuja,【 陽 】 兒 子 , 後 代 。Tanayā, tanujā,【 陰 】 女 兒 。Tanu,【 形 】 瘦 的 , 苗 條 的 。tanuka,【 形 】 瘦 的 。tanukata,【 形 】 減 肥 的 ( 做 給 它 瘦 的 ), 減 少 的 。tanukaraṇa,【 中 】減 肥 , 減 少 。tanutara,【 形 】 較 瘦 的 。tanutā, tanutta,【 中 】tanubhāva,【 陽 】 瘦 , 減 少 。Tanu,【 陰 】【 中 】 身 體 。tanuruha,【 中 】 在 身 體 上 的 毛 髮 。Tanoti (tan+o), 擴 充 , 伸 展 。【 過 】tani。【 過 分 】tata。Tanta,【 中 】 線 , 細 繩 , 織 布 機 。tantavāya,【 陽 】 織 布 者 。tantākulakajāta,【 形 】 像 紊 亂 線 球 一 樣 的 。Tanti,【 陰 】 琴 弦 , 繩 , 世 系 , 傳 統 , 神 聖 的 本 文 。tantidhara,【 形 】 維 持 傳 統 者 。tantissara,【 陽 】 弦 音 樂 , 琵 琶的 樂 聲 。Tantu,【 陽 】 線 , 繩 索 , 細 繩 。Tandita,【 形 】 疲 倦 的 , 懶 惰 的 , 不 活 躍 的 。Tandi,tandī ( 梵 tandrī, 疲 倦 ),【 陰 】 疲 倦 , 怠 惰 。tap( 梵 tap),【 字 根 I.】 使 發 光 (to shine), 加 熱 (to heat)。tap( 梵 tap),【 字 根 III.】 變 成 熱 的 (to be heated), 後 悔 (to repent)。Tapa,Tapo(


Tapassin (tapas+vin; see tapati & tapa) , 【 形 】【 中 】 熱 心 修 行 者 (one devoted to religious austerities, an ascetic(non-Buddhist). Fig. one who exercises selTapokamma,【 中 】 熱 心 修 行 (ascetic practice)。tapokammadhana,【 形 】 以 自 製 爲 財 富 的 , 熱 心 修 行 者 。tapokammavana,【 中 】 道 場 ( 適 合 宗 教 性 修 行 的 地 方 )。Tapati (tap 使 發 光 +a), 燃 燒 , 照 亮 。【 過 】tapi。【 現 分 】tapanta, tapamāna。ger. tapanīya。pp. tatta 1 。Tapana,【 中 】【 形 】 燃 燒 , 熱 , 折 磨 , 苦 修 (burning, heat; fig. torment, torture, austerity)。【 陰 】tapanī。Tapanīya 1 (grd. of tapati), 燃 燒 , 自 我 折 磨 , 苦 修 (burning: fig. inducing selftorture, causing remorse, mortifying)。Tapanīya 2 (tapaneyya (J V.372) & tapañña (J VI.218), orig. grd. of tapati),【 中 】 照 亮 , 亮 金 屬 (shining; (n.) the shining,bright metal, i. e. gold (=rattasuvaṇṇa))。Tapassī(Tapassin, tapas+vin),【 形 】【 中 】 獻 身 於 宗 教 性 的 苦 行 。【 陽 】 隱 士 , 苦 行 僧 。tapassinī,【 陰 】 苦 行 尼 。tapp,【 字 根 I.】 使 滿 意 (to be satisfied)。Tappaṇa(Sk. tarpaṇa),【 中 】 使 飽 足 , 點 心 , 飲 料 。Tappati 1 (Sk. tapyate, pass. of tapati‘ 照 亮 ’、‘ 燃 燒 ’), 燃 燒 (to burn), 折 磨 (to be tormented)。【 過 】tappi。【 現 分 】tappamāna。Tappati 2 (Sk. tṛpyate, caus. Tarpayati) (Instr.) 滿 足 (to be satiated, to be pleased, to be satisfied)。grd. tappiya satiable, inatappiya-vatthūni (16) objects of insatiability J III.342 (in full). Also tappaya in cpd. dut° hard to be satisfied; pp. titta.-- Caus. tappeti to satisfy, entertain, regale, feed It 67 (annapānena); Pv II.4 8 (id.) Miln.227。【 過 分 】tappita。Tappara(Sk. tatpara),【 形 】 獻 身 於 , 徹 底 地 贈 予 (quite given to or intent upon (-°), diligent, devoted)。Tappita, (tappeti‘ 使 滿 足 ’) 的 【 過 分 】。Tappiya,【 形 】 可 滿 足 的 。【 獨 】 飽 足 了 。Tappeti (tapp 使 滿 意 +e), 飽 足 , 使 滿 足 。【 過 】tappesi。【 現 分 】tappenta。【 獨 】tappetvā, tappiya。Tappetar,【 陽 】 飽 足 的 人 。Tabbahula,【 形 】 有 豐 富 地 , 有 時 常 的 。Tabbipakkha,【 形 】 與 那 敵 對 的 。Tabbiparīta,【 形 】 不 同 的 (different)。Tabbisaya,【 形 】 不 同 的 (various)。Tabbhāva,【 陽 】 那 個 境 界 , 真 正 的 本 性 。-tama,-ma; -ittha,-ssika,-sika, 【 字 尾 】 最 …( 最 高 級 的 接 尾 詞 )。 例 句 :papatama, papittha, pāpiyasikā, papiyyasika最 惡 的 【 形 】。Tama, Tamo(Sk. tamas, tam & tim),【 陽 】【 中 】(mano-group) 黑 暗 , 無 知 (darkness (syn. andhakāra, opp. joti))。( 在【 合 】 中 它 變 成 tamo)。tamakhandha,【 陽 】 大 黑 暗 。tamanaddha,【 形 】 被 黑 暗 包 圍 的 。tamandhakāraṁ,【 陽 】大 黑 暗 ((complete) darkness (of night)JA.III,39、60.)。tamanuda,【 形 】 驅 散 黑 暗 者 。tamaparāyaṇa,【 形 】 有 黑暗 狀 態 的 命 運 的 。S.3.21./I,93...“Kathañca, mahārāja puggalo tamotamaparāyano hoti? Idha, mahārāja, ekaccopuggalo nīce kule paccājāto hoti, 1 caṇḍālakule vā 2 venakule vā 3 nesādakule vā 4 rathakārakule vā 5 pukkusakule vādalidde appannapānabhojane (S.3.21./I,94.) kasiravuttike yattha kasirena ghāsacchādo labbhati. So ca hoti dubbaṇṇoduddasiko okoṭimako bavhābādho kāṇo vā kuṇī vā khañjo vā pakkhahato vā, na lābhī annassa pānassa vatthassayānassa mālāgandhavilepanassa seyyāvasathapadīpeyyassa. So kāyena duccaritaṁ carati, vācāya duccaritaṁ carati,manasā duccaritaṁ carati. So kāyena duccaritaṁ caritvā vācāya duccaritaṁ caritvā manasā duccaritaṁ caritvā,kāyassa bhedā paraṁ maraṇā apāyaṁ duggatiṁ vinipātaṁ nirayaṁ upapajjati.( 大 王 ! 如 何 為 由 闇 入 闇 ? 大 王 !今 有 人 生 於 卑 賤 之 家 (nīce kule)-- 1 2345生 於 旃 陀 羅 家 、 或 獵 師 家 、 或 竹 匠 家 、 或 車 匠 家 、 或 清 潔 工 家 庭 , 貧窮 而 缺 乏 飲 食 受 用 , 活 命 困 難 且 衣 食 乏 少 。 又 , 他 是 臉 醜 , 形 醜 , 矮 陋 ( 駝 背 okoṭimako=lakuntako?), 病 多 ,或 眼 盲 、 或 手 殘 、 或 跛 者 、 成 半 身 不 遂 , 而 不 得 食 、 飲 、 衣 、 車 , 鬘 、 香 、 塗 油 , 臥 具 、 座 敷 、 燈 明 。 彼 身為 惡 行 、 語 為 惡 行 、 意 為 惡 行 。 彼 為 此 身 、 語 、 意 之 惡 行 , 身 體 毀 壞 死 後 , 墮 於 苦 處 、 惡 處 、 地 獄 。 大 王 !譬 喻 人 由 闇 入 闇 , 由 闇 入 闇 , 即 由 血 暗 入 血 暗 。 大 王 ! 我 說 譬 喻 此 人 。 大 王 ! 如 是 等 人 是 由 闇 入 闇 。)Tamāla [Sk. tamāla] 樹 名 (Xanthochymus pictorius)。Tamāla(Sk. tamāla),【 陽 】 印 度 月 桂 樹 (Cinnamomum tamala)。Tamba(Sk. tāmra, orig. adj.=dark coloured, leaden),【 形 】 銅 色 , 褐 色 。【 中 】 銅 (copper)。tambakesa,【 形 】 有 黃 褐220


色 頭 髮 的 。tambacūla,【 陽 】 公 雞 。tambanakha,【 形 】 有 褐 色 指 甲 的 。tambanetta,【 形 】 有 褐 色 眼 睛 的 。tambabhājana,【 中 】 銅 器 皿 。Tāmrapaṃīya-nikāya( 梵 ), 赤 銅 鍱 部 。Tambūla(Sk. tambūla),【 中 】 檳 榔 (betel or betel-leaves)。tambūlapasibbaka,【 陽 】 裝 檳 榔 的 皮 包 。tambūlapeḷā,【 陰 】裝 檳 榔 的 盒 子 。 檳 榔 是 用 卵 圓 形 葉 子 的 蔞 葉 ( 蒟 醬 葉 betel-leaf, 學 名 Piper betel L.) 來 包 裹 檳 榔 子 。 蔞 葉 與 黑 胡椒 同 屬 胡 椒 科 , 光 滑 油 綠 的 葉 片 大 約 手 掌 大 , 可 以 整 片 攤 開 塗 抹 香 料 , 也 可 以 像 春 卷 一 樣 捲 起 來 , 所 包 的 料 ,例 如 檳 榔 子 、 冰 糖 、 丁 香 、 豆 蔻 、 茴 香 、 肉 桂 、 薑 、 檸 檬 香 茅 、 芫 荽 葉 ( 香 菜 )、 廣 霍 香 葉 、 玫 瑰 花 瓣 、 露 兜 樹糖 漿 、 茉 莉 糖 漿 、 岩 蘭 草 糖 漿 等 。Taya, -taya,(f. tisso, nt. tīṇi; Vedic traya, trī & trīṇi)【 中 】Nom.Acc.m. 三 , 三 個 一 組 。tayājja(=tayā ajja), 三 時 ( 晝 夜各 三 時 )。Tayo (ti 的 【 主 . 複 】) (f. tisso, nt. tīṇi; Vedic traya, trī & trīṇi;), 三 ( 人 )。num. card. three. Nom.-Acc.m. tayo & tayas, f.tisso, nt. tīṇi, also used as absolute form (eka dve tīṇi) Gen.m.nt. tiṇṇaṁ, f. tissannaṁ; Instr. tīhi; Loc. tīsu. -- Incomposition & derivation: ti in numerical cpds.: tidasa (30); tisata (300); tisahassa (3000); in numerical derivations:tiṁsa (30), tika (triad), tikkhattuṁ (thrice); tidhā (threefold). -- In nominal cpds.: see ti° te (a) in numerical cpds.:terasa & teḷasa(13) (Sk. trayodaśa, Lat. Tredecim); tevīsa (23) ; tettiṁsa (33); tesaṭṭhi (63)。(b) in nominal cpds.: seete-.tar,【 字 根 I.】 越 過 (to cross)。tar (tvar),【 字 根 I.】 匆 匆 (to be hasty)。Tara,【 形 】( 在 【 合 】 中 ) 橫 越 , 渡 過 (crossing, “transit,” passing over)。-tara,-ra; -iya,-iyya, 【 字 尾 】 較 …( 比 較 級 的 接 尾 詞 )。 例 句 :papa 惡 的 【 形 】,papatara, papiya, papiyya, 較 惡 的【 形 】。Taraṅga(tara+ga),【 陽 】 波 (a wave, Vism.157)。Taraccha( 梵 tarakṣu & tarakṣa),【 陽 】 鬣 狗 、 土 狼 (hyaena)。【 陰 】taracchi。Taraṇa,【 中 】 橫 越 , 渡 過 。Taraṇī,【 陰 】 船 , 舟 。Tarati 1 (tar+a), 越 過 , 渡 過 。【 過 】tari。【 獨 】taritvā。Tarati 2 , 匆 忙 (to be in a hurry, to make haste)。【 過 分 】tarita。【 現 分 】taranta, taramāna。grd. taraṇīya。Taramānarūpa(Taramāna-rūpa),【 形 】 形 色 匆 匆 的 。taramāna:ppr. of tarati ( 匆 匆 )。 -rūpa : adj. 像 … 的 樣 子 ;像 … 似 的 。Tari,【 陰 】 船 , 舟 。Taritu,【 陽 】 渡 過 的 人 , 越 過 的 人 。Taru(Perhaps dialect. for dāru),【 陽 】 樹 。tarusaṇḍa,【 陽 】 小 樹 林 。Taruṇa,【 形 】1. 年 輕 的 , 嬌 嫩 的 , 新 鮮 的 (tender, of tender age, young; new, newly)。2.【 陽 】【 陰 】 幼 苗 (the shoot ofa plant, or a young plant)。【 陽 】 年 輕 人 。taruṇī,【 陰 】 少 女 , 年 輕 未 婚 女 子 。cf. yuvatī,【 陰 】 少 女 (young woman)。taruṇavaccha, taruṇavacchaka,【 陽 】 幼 犢 。taruṇavacchī,【 陰 】 雌 幼 犢 。DhA.v.135./CS:pg.2.38...“taruṇabhāveyevapatikulagamanatthāyā”ti.( 希 望 嫁 給 如 意 郎 君 ( 青 少 男 ))。Tala,【 中 】 平 面 , 平 地 面 , 基 礎 , 平 坦 的 屋 頂 , 舞 臺 , 武 器 的 刀 鋒 , 手 掌 或 腳 掌 ( 日 語 :つちふままず, 土 踏 まず)。talaghātaka,【 中 】 掌 摑 。talasattika,【 中 】 舉 手 示 威 的 模 樣 , 舉 手 作 武 器 。Taluṇa, Taluna(=taruṇa),【 形 】 年 輕 的 , 幼 嫩 的 。【 陽 】 年 輕 人 。Taḷāka,【 陽 】【 中 】 湖 。Tava…natthi , 不 要 沒 有 。tas,【 字 根 I.】 害 怕 、 擔 憂 (to fear)。【 字 根 III.】 害 怕 (to be afraid)。Tasa(from tasati 2 ),【 形 】1. 發 抖 的 , 會 驚 慌 的 (trembling, frightened)。2. 移 動 的 (moving, running)。Tasati 1 (tas+a, 梵 tṛṣyati), 口 渴 (to be thirsty), 渴 望 (to crave for)。Tasati 2 (tas +a), 戰 慄 (to tremble), 被 驚 嚇 (to be frightened)。【 過 】tasi。【 過 分 】tasita。【 現 分 】tasanta。【 獨 】tasitvā。Tasmā(ta 的 陽 . 中 . 單 . 離 ), 從 它 , 由 此 , 是 故 。Tasmātiha(tasmā(ta 的 離 格 )+t+iha 這 裡 ), 從 這 裡 。Tasinā(=taṇhā),【 陰 】 渴 望 , 口 渴 。221


Tahaṁ, tahiṁ,【 副 】 那 裡 , 在 其 上 , 在 那 個 地 方 中 。Taṁ taṁ(taṁtaṁ), 彼 彼 , 這 個 那 個 。tā,【 字 根 III.】 保 護 (to protect)。-tā, 附 在 陰 性 名 詞 的 字 尾 , 變 成 抽 象 名 詞 。Tāṇa,【 中 】 保 護 , 避 難 所 , 庇 護 所 。tāṇatā,【 陰 】 保 護 。Tāta(Vedic tāta),【 陽 】 親 愛 的 ( 用 於 親 切 、 友 善 地 稱 呼 長 輩 或 晚 輩 包 括 : 父 親 , 兒 子 , 大 臣 , 比 丘 )。(Voc. sg. tāta。(pl. tātā))。amma tāta, 媽 咪 和 爹 地 (mammy & daddy)。Asantā kira maṁ jammā, tāta tātāti bhāsare;, 叫 爸 、 爸 。Tātar(from Vedic trā, n. ag. to trāyati to protect), 保 護 者 (protector, saviour, helper. For meaning “father” see tāta &cp. pitā=tāyitā.Tādisa, tādisaka, tādī,【 形 】 如 此 的 , 如 此 的 品 質 。Tādin (adj.n.) (Nom.tādī & tādi, in cpds.tādi°) [Vedic tādṛś fromtad-dṛś of such appearance] such, such like, of such (good) qualities, 【 屬 】tādino。【 工 】tādinā。Acc. tādi。Loc.pl.tādisu。Tāpana(from tāpeti),【 中 】1. 燒 焦 , 自 我 折 磨 , 使 痛 苦 (burning, scorching, roasting)。2. 燃 燒 地 獄 , 八 大 地 獄 之 一 。Tāpasa(from tapa & tapas),【 陽 】 苦 行 者 (one who practises tapas, an ascetic (brahmin))。tāpasapabbajjā。tāpasī,【 陰 】女 苦 行 者 。DA.3./I,270...Aṭṭhavidhā hi tāpasā( 八 種 苦 行 )— (1) saputtabhariyā, (2) uñchācariyā, (3) anaggipakkikā,(4) asāmapākā, (5) asmamuṭṭhikā, (6) dantavakkalikā, (7) pavattaphalabhojanā, (8) paṇḍupalāsikāti.Tāma (Sk. tāma), 欲 望 (desire, longing, greed in tāmatamadasaṅgha- suppahīna)。Tāpeti (tapati 的 【 使 】;Sk. tāpayati), 使 燒 焦 , 折 磨 , 使 激 動 (to burn out, scorch, torment)。【 過 】tāpesi。【 過 分 】tāpita。【 現 分 】tāpenta, tāpayamāna。【 獨 】tāpetvā。Tāmbūlī,【 陰 】 蔞 葉 藤 (betel creeeper, 一 種 纏 繞 的 胡 椒 (Piper Betle) 産 於 印 度 、 馬 來 亞 地 區 的 一 種 四 季 常 青 的 蔓生 灌 木 , 常 用 其 卵 圓 形 葉 子 來 包 裹 檳 椰 子 )。Tāyati (tā +ya), 保 護 , 保 存 , 滋 養 。【 過 】tāyi。【 過 分 】tāyita。【 獨 】tāyitvā。【 不 】tāyituṁ。Tāyana,【 中 】 保 護 , 保 護 所 。Tārakā, tārā,【 陰 】 星 。tāragaṇa,【 陽 】 一 大 群 星 。tārapati,【 陽 】 月 亮 。tārapatha,【 陽 】 天 空 。Tāreti (tarati 的 【 使 】), 使 渡 過 , 幫 助 度 過 , 協 助 。【 過 】tāresi。【 過 分 】tārita。【 現 分 】tārenta, tārayamāna。【 獨 】tāretvā。Tāretu,【 陽 】 幫 助 越 過 的 人 , 救 星 。tāḷ,【 字 根 VII.】 打 (to beat)。Tāla,【 陽 】 多 羅 樹 、 哆 羅 樹 , 屬 於 棕 櫚 科 , 學 名 (Palmae), 單 子 葉 植 物 , 約 217 屬 ,2500 種 , 大 部 份 分 佈 於 熱帶 和 亞 熱 帶 地 區 , 高 達 三 十 多 公 尺 的 巨 大 「 草 」, 生 長 於 印 度 、 錫 蘭 , 頂 部 長 出 直 徑 三 公 尺 的 掌 狀 大 樹 葉 , 可作 傘 、 扇 、 屋 頂 材 料 。 作 為 刻 字 書 寫 的 棕 櫚 樹 是 (talipot;Corypha umbraculifera)。tālaṭṭhika,【 中 】 多 羅 果 。tālakanda,【 陽 】 多 羅 果 的 芽 ( 曬 乾 或 煮 熟 爲 食 物 )。tālakkhandha,【 陽 】 多 羅 樹 樹 幹 。tālapakka,【 中 】 多 羅 樹 的核 果 。tālapaṇṇa,【 中 】 椰 子 樹 葉 (palm-leaf 通 常 做 扇 )。tālapatta,【 中 】 多 羅 樹 葉 (palm-leaf 用 爲 蓋 屋 的 材 料 等 )。tālavaṇṭa,【 中 】 扇 子 ( 直 譯 : 多 羅 樹 的 葉 柄 , 這 是 [ 語 法 ] 誤 用 tālavaṭṭa = 以 多 羅 樹 葉 製 成 的 圓 形 物 )。S.22.3./III,10.:te Tathāgatassa pahīnā ucchinnamūlā tālāvatthukatā anabhāvaṁkatā āyatiṁ anuppādadhammā.( 那些 ( 諸 法 ) 已 被 如 來 所 斷 , 切 斷 其 根 , 截 多 羅 樹 頭 , 作 成 烏 有 , 成 為 未 來 不 再 生 的 諸 法 。) SA.12.35.:Tālāvatthukatānīti tālavatthu viya katāni, puna aviruhaṇaṭṭhena matthakacchinnatālo viya samūlaṁ tālaṁuddharitvā tassa patiṭṭhitaṭṭhānaṁ viya ca katānīti attho.( 截 多 羅 樹 頭 : 如 截 多 羅 樹 頭 , 切 斷 多 羅 樹 頂 部 , 包 括 多羅 樹 根 的 站 立 處 連 根 拔 起 而 不 成 長 。)Tālāvatthukata,【 形 】 提 出 無 根 據 的 , 連 根 拔 起 的 。Tālu,【 陽 】 上 顎 (palate)。tāluja,【 形 】 上 顎 音 ( 即 : 舌 面 前 音 , 由 舌 面 前 部 和 硬 齶 前 部 構 成 阻 礙 而 發 出 的 輔 音 。發 音 時 , 舌 面 前 部 擡 起 , 靠 近 或 抵 觸 硬 齶 前 部 , 使 氣 流 在 此 受 阻 。 如 普 通 話 的 [tə](j)、[tə ‘](q)、[ə](x)。或 舌 面 中 音 , 由 舌 面 中 部 和 硬 齶 中 部 構 成 阻 礙 而 發 出 的 輔 音 。 發 音 時 , 舌 面 中 部 擡 起 , 靠 近 或 抵 觸 硬 齶 中 部 ,使 氣 流 在 此 受 阻 。 如 山 東 煙 臺 話 ,“ 雞 ” 讀 [ci]、“ 期 ” 讀 [c’i]、“ 稀 ” 讀 [ςi], 聲 母 均 爲 舌 面 中 音 )。222


Tāva(Sk. tāvat),【 無 】 這 麽 多 , 這 麽 長 , 首 先 , 先 說 , 直 到 , 至 於 (so much, so long)。tāvakālika,【 形 】 暫 時 的 ,臨 時 的 。tāvataka,【 形 】 僅 僅 這 麽 多 , 僅 僅 這 麽 長 。yāva-tāva, yāva…tāva, 在 … 期 間 , 只 要 (as long as)。Tāvatā,【 副 】 這 麽 長 , 爲 了 那 個 緣 故 , 以 那 樣 多 。Tāvatiṁsa( 梵 trāyastriṃśat),【 陽 】 忉 利 天 , 三 十 三 天 ( 天 名 )。tāvatiṁsabhavana,【 中 】 三 十 三 天 神 的 王 國 。Tāvade, tāvadeva,【 無 】 那 時 , 在 那 個 時 候 , 立 即 地 。Mv.I,42...Eseva dhammo yadi tāvadeva, paccabyatthapadamasokaṁ.( 若 這 確 實 是 ( 正 ) 法 , 你 已 經 貫 通 無 憂 處 。)Tāḷa,【 陽 】 鑰 匙 , 鐃 鈸 (cymbal),( 大 體 上 ) 音 樂 。tāḷacchidda, tāḷacchiggla,【 中 】 鎖 眼 。tāḷavacara,【 中 】 音 樂 。【 陽 】音 樂 家 。Tāḷana,【 中 】 打 , 敲 。Tāḷeti (tal +e), 襲 擊 , 打 , 鞭 打 。【 過 】tāḷesi。【 過 分 】tāḷita。【 現 分 】tāḷenta。【 獨 】tāḷetvā。Tāsa,【 陽 】 恐 怖 , 恐 懼 , 發 抖 。Tāsana,【 中 】 驚 嚇 , 刺 穿 。Tāseti (tasati 的 【 使 】), 使 戰 慄 , 驚 嚇 , 使 陷 於 苦 境 。【 過 】tāsesi。【 過 分 】tāsita。【 現 分 】tāsenta, tāsayamāna。【 獨 】tāsetvā。Ti,【 形 】 三 ( 所 有 詞 性 的 複 數 詞 尾 變 化 構 型 )。tikaṭuka,【 中 】 三 種 調 味 品 。tikkhattuṁ,【 副 】 三 次 。tigāvuta,【 形 】三 伽 浮 他 (gāvuta) 的 長 度 。ticīvara, 三 袈 裟 ( 即 : 僧 伽 梨 saṅghāṭi、 上 衣 uttarāsaṅga、 下 衣 antaravāsaka)。tipiṭaka,【 中 】 三 藏 ( 佛 教 經 典 )。tipeṭaka, tipeṭakī,【 形 】 三 藏 師 。tiyāma,【 陰 】 夜 晚 。tiyojana,【 中 】 三 由 旬 ( 距 離 )。【 形 】三 由 旬 的 長 度 。tiliṅgika,【 形 】 屬 於 三 種 性 別 的 ( 尤 指 語 法 詞 性 : 陽 )【 陰 】【 中 性 】。tiloka,【 陽 】 三 界 ( 欲 界 、色 界 、 無 色 界 )。tivagga,【 形 】 三 品 。tivaṅgika,【 形 】 有 三 個 成 份 。tivassika,【 形 】 三 歲 。tividha,【 形 】 三 倍的 。Tika,【 中 】 三 個 一 組 。【 形 】 三 數 的 。Tikicchaka,【 陽 】 醫 師 。Tikicchati (kit+cha, ki 重 疊 , 而 前 k 被 改 成 t), 治 療 , 醫 治 。【 過 】tikicchi。【 過 分 】tikicchita。【 現 分 】tikicchanta。【 獨 】tikicchitvā。Tikicchā,【 陰 】 醫 術 , 醫 學 。Tikkha,【 形 】 銳 利 的 , 敏 銳 的 , 下 決 定 得 快 的 。tikkhapañña,【 形 】 銳 慧 ( 有 銳 利 的 智 力 )。Tikhiṇa,【 形 】 銳 利 的 , 尖 的 , 苦 痛 的 , 苦 味 的 。Ticīvara, 【 中 】 三 衣 , 三 袈 裟 , 即 : 僧 伽 梨 (saṅghāṭi, 五 條 衣 至 二 十 五 條 或 更 多 的 布 片 縫 製 而 成 )、 上 衣 (uttarāsaṅga)、下 衣 (antaravāsaka)。【 三 衣 製 作 樣 式 參 考 圖 】下 裙 或 五 衣 ( 安 陀 會 , antaravāsaka) 約 235cm X 115cm)-- 身 高 170cm 的 比 丘鬱 多 羅 僧 (uttarāsaṅga 上 衣 )、 或 僧 伽 梨 (saṁghāti, 兩 層 或 四 層 衣 )( 約 245cm X 210cm)— 身 高 170cm 的 比 丘( 九 條 衣 的 樣 式 )223


tij( 梵 tij),【 字 根 VII.】 使 銳 利 、 使 敏 銳 (to sharpen)。Tiṭṭhati (ṭhā(sthā) 停 、 站 +a, ṭhā 被 改 爲 tiṭṭha)(Frequentative of Vedic sthā, stand), 站 著 (to stand, stand up, to bestanding), 停 留 (to stop, stay), 持 續 (to last), 保 持 (to remain in)。( 比 較 級 tiṭṭhatu 的 意 義 是 : 別 管 它 , 讓 它 是 如 此 。)【 過 】aṭṭhāsi,aṭṭhā。【 過 分 】ṭhita。【 現 分 】tiṭṭhaṁ, tiṭṭhanta, tiṭṭhamāna。【 獨 】ṭhatvā。imper.2 nd . tiṭṭha, 3 rd . tiṭṭhatu。pot. tiṭṭhe & tiṭṭheyya。fut.ṭhassati。inf. ṭhātuṁ。grd.ṭhānīya。caus. ṭhapeti。med.pass. ṭhīyati。aor. pl. aṭṭhaṁsu &aṭṭhā; grd. ṭhānīya.。Tiṇa,【 中 】 草 。tiṇagahaṇa,【 中 】 草 叢 。tiṇajāti,【 陰 】 多 種 草 。tiṇabhakkha,【 形 】 以 草 爲 食 的 。tiṇabhisi,【 陰 】草 席 。tiṇasanthāra,【 陽 】 草 墊 子 ( 座 墊 )。tiṇasūla,【 中 】 茉 莉 (jasmine, 印 度 的 一 種 藤 本 (Jasminum sambac),栽 培 , 利 用 它 的 豐 富 、 芳 香 的 白 色 花 )。tiṇaṇḍūpaka,【 中 】 草 卷 。tiṇagāra,【 中 】 草 屋 ( 草 頂 小 屋 )。tiṇukkā,【 陰 】 草 火 把 。tiṇahāraka,【 陽 】 攜 帶 草 的 人 ( 爲 售 賣 )。Tiṇukkā,【 陰 】 乾 草 火 把 。S.14.12./II,152...“Seyyathāpi, bhikkhave, puriso ādittaṁ tiṇukkaṁ sukkhe tiṇadāyenikkhipeyya; no ce hatthehi ca pādehi ca khippameva nibbāpeyya. Evañhi, bhikkhave, ye tiṇakaṭṭhanissitā pāṇā teanayabyasanaṁ āpajjeyyuṁ. Evameva kho, bhikkhave, yo hi koci samaṇo vā brāhmaṇo vā uppannaṁ visamagataṁsaññaṁ na khippameva pajahati vinodeti byantīkaroti anabhāvaṁ gameti, so diṭṭhe ceva dhamme dukkhaṁ viharatisavighātaṁ sa-upāyāsaṁ sapariḷāhaṁ; kāyassa ca bhedā paraṁ maraṇā duggati pāṭikaṅkhā.( 諸 比 丘 ! 譬 如 有 人 ,以 燃 乾 草 炬 , 棄 於 乾 草 原 , 若 他 不 以 手 、 腳 立 即 滅 火 者 , 諸 比 丘 ! 那 麼 棲 息 於 草 木 之 有 息 者 , 則 陷 於 火 災 中 。諸 比 丘 ! 同 樣 的 , 若 任 何 沙 門 、 婆 羅 門 , 生 起 不 正 之 想 , 不 立 即 捨 棄 、 排 除 、 毀 、 消 滅 、 令 去 , 他 在 當 時 則受 苦 , 惱 怒 , 有 惱 , 有 熱 惱 , 而 且 身 壞 命 終 之 後 , 預 計 往 生 惡 趣 。」Tiṇṇa (tarati 的 【 過 分 】), 已 越 過 , 已 經 歷 , 已 達 到 最 終 點 ( 的 人 )。tiṇṇavicikicchā,【 陰 】 度 疑 。Tiṇṇā vicikicchātisappaṭibhayakantārasadisā soḷasavatthukā aṭṭhavatthukā ca tiṇṇā vicikicchā tiṇṇavicikicchā.( 越 過 懷 疑 : 類 似 危 險的 荒 野 -- 十 六 事 (soḷasavatthukā) ( 懷 疑 )、 八 事 (aṭṭhavatthukā) ( 懷 疑 ) 的 越 過 懷 疑 為 ‘ 度 疑 ’)(MṬ.56.)CS:p.2.40)。 十六 事 懷 疑 .. 懷 疑 「 過 去 世 我 存 在 嗎 ? 過 去 世 我 不 存 在 嗎 ? 等 等 」。 八 事 懷 疑 :1. 真 實 佛 。2. 真 實 法 。3. 真 實 僧伽 。4. 戒 定 慧 三 學 。5. 過 去 世 , 即 過 去 五 蘊 。6. 未 來 世 , 即 未 來 五 蘊 。7. 過 去 世 與 未 來 世 , 即 過 去 與 未 來 五 蘊 。8. 緣 起 。Tiṇha,【 形 】 鋒 利 的 。Titikkhati (tij 鋒 利 +khā 掘 , ti 重 疊 , 而 j 被 改 成 k), 忍 耐 , 負 擔 , 擔 當 。【 過 】titikkhi。【 現 分 】titikkhanta,titikkhamāna。【 獨 】titikkhitvā。Titikkhā,【 陰 】 忍 耐 , 寬 恕 。Titta, tittaka,【 形 】 苦 的 ,【 中 】 苦 味 道 。Titta (tappati 的 【 過 分 】), 已 滿 足 。Titti,【 陰 】 滿 足 , 邊 緣 。Tittira,【 陽 】 鷓 鴣 (partridge)。 古 音 譯 : 提 帝 邏 惒 吒 。Tittha ( 梵 tīrtha,


Tidhā,【 副 】 三 方 式 。Tinta,【 形 】 濕 的 , 潮 濕 的 。tintiṇa, 多 疑 , 疑 神 疑 鬼 。Tintiṇoti tintiṇaṁ vuccati taṇhā, tāya samannāgato, āsaṅkābahulo vā.( 疑 神 疑 鬼 .. 渴 愛 ,且 多 疑 。)tintinī,【 陰 】 羅 望 子 樹 (tamarind, 見 Ciñcā)。AṬ.2.6./CS:pg.2.45-6..Ambilikāphalanti tintiṇīphalanti vadanti,caturambilanti apare.tinduka,【 陽 】 黑 烏 木 ( 柿 樹 屬 的 一 種 喬 木 (Diospyros melanoxylon))。tipaññāsā,【 陰 】 五 十 三 。tipada, 三 音 步 。Tipiṭaka,Tepiṭaka,【 中 】 三 藏 經 典 。 日 譯 《 南 傳 大 藏 經 》 從 昭 和 十 年 到 十 六 年 ( 西 元 1935-1941) 譯 成 。tipu,【 中 】 領 導 。tipusa,【 中 】 南 瓜 (pumpkim, 各 種 通 常 有 堅 硬 外 果 皮 的 南 瓜 屬 (Cucurbita), 作 爲 蔬 菜 , 做 餡 餅 和 畜 飼 而 廣 泛 栽培 )。tippa, tibba,【 形 】 鋒 利 的 , 刺 骨 的 , 敏 銳 的 。tibbatibbā, 重 重 的 。tibbarāga,【 陽 】 愛 欲 重 者 。Timi,【 陽 】 帝 麑 魚 ( 一 種 巨 魚 的 名 字 )。timiṅgala,【 陽 】 帝 麑 伽 羅 ( 世 間 最 大 的 魚 , 能 吞 舟 )。Timiramiṅgala, 提 帝麑 伽 羅 ( 能 吞 舟 大 魚 )。Timira, timisa,【 中 】 黑 暗 。【 形 】 暗 的 。vitimira【 梵 】 無 暗 的 。 八 十 種 好 之 一 .. 光 明 照 耀 周 匝 破 諸 冥 闇 (vitimira-viśuddhaloka;radiance extending all around))。Timirāyitatta,【 中 】 陰 暗 , 漆 黑 。Timīsikā,【 陰 】 非 常 黑 暗 的 夜 晚 。Timbaru, timbarūsaka,【 陽 】 黑 烏 木 ( 柿 樹 屬 的 一 種 喬 木 ), 町 婆 羅 果 。 參 考 Tinduka。Tiracchāna,【 陽 】 動 物 , 畜 牲 。tiracchānakathā,【 陰 】 談 論 動 物 , 無 用 的 談 論 ( 包 括 : 王 論 rājakathā、 盜 賊 論 corakathā、大 臣 論 mahāmattakathā、 軍 隊 論 senākathā、 恐 怖 論 bhayakathā、 戰 爭 論 yuddhakathā、 食 物 論 annakathā、 飲料 論 pānakathā、 衣 服 論 vatthakathā、 床 椅 論 sayanakathā、 花 飾 論 mālākathā、 香 論 gandhakathā、 親 戚 論ñātikathā、 車 輛 論 yānakathā、 村 gāmakathā、 鎮 論 nigamakathā、 城 論 nagarakathā、 國 論 janapadakathā、 女人 itthikathā、 英 雄 論 surākathā、 街 道 論 visikhākathā、 市 井 言 論 kumbhaṭṭhānakathā、 祖 靈 論 pubbapetakathā、瑣 碎 事 論 nānattakathā、 世 界 論 lokakkhāyikā、 海 論 samuddakkhāyikā、 猜 測 論 itibhavābhavakathā。 這 些 無 用的 話 , 是 卑 劣 、 無 利 益 , 不 能 導 向 厭 、 離 、 滅 。-- M.76./I,513-4.etc.)。tiracchānagata,【 陽 】 動 物 。tiracchānagatā,【 陰 】 雌 性 動 物 。tiracchānayoni,【 陰 】 畜 生 胎 ( 畜 生 道 , 五 趣 之 一 )。tiracchānavijjā,【 陰 】 低 劣 技 藝 ( 畜 生 學問 )。Tiriya,【 中 】 寬 。Tiriyaṁ,【 副 】 橫 過 , 橫 著 (transversely, obliquely, horizontally)。tiriyaṁtaraṇa,【 中 】 乘 船 渡 過 ( 對 岸 )。Tiriyā,【 陰 】 一 種 草 (a kind of grass or creeper A.III,240, 242 (tiriyā nāma tiṇajāti; Com. dabbatiṇa))。Tirīṭa,【 中 】 珠 仔 樹 ( 東 印 度 的 一 種 喬 木 [ 總 狀 山 礬 ](Symplocos racemosa)。Tirīṭaka,【 中 】 樹 皮 衣 。Tiro,【 無 】 橫 過 , 超 過 , 外 面 。tirokaraṇī,【 陰 】 窗 簾 , 門 簾 , 面 紗 。tilokuḍḍa,【 中 】 在 牆 壁 之 外 。tilodhāna,【 中 】蓋 子 , 屏 。tilobhāva,【 陽 】 隱 藏 , 不 見 , 消 失 。tirokuṭṭa, 牆 外 。Tirokkāra,【 陽 】 侮 辱 , 淩 辱 。Tila ( 梵 語 同 ),【 中 】 芝 麻 子 , 胡 麻 。tilakakka,【 中 】 芝 麻 漿 。tilapiṭṭha, tilapiññāka,【 中 】 芝 麻 滓 , 芝 麻 醬 。tilamuṭṭhi,【 陽 】 一 把 芝 麻 。tilavāha,【 陽 】 一 滿 車 芝 麻 。tilasaṅgulikā,【 陰 】 芝 麻 糕 。Tiṁsati, tiṁsā,【 陰 】 三 十 。tīr,【 字 根 VII.】 決 定 (to decide)。Tīra,【 中 】 岸 , 河 岸 。tīradassī,【 陽 】 見 到 岸 。Tīraṇa,【 中 】 決 定 , 審 判 。Tīreti (tīr 決 定 +e), 決 定 , 判 斷 , 完 成 , 運 行 。【 過 】tīresi。【 過 分 】tīrita。【 現 分 】tīrenta, tīrayamāna。【 獨 】tīretvā。225


Tiro-, 橫 過 , 超 越 , 貫 通 。Tīha(tri+aha),【 中 】 三 天 的 時 期 (a period of three days, for 3 days)。 dvīhatīhaṁ, 兩 三 天 。Tu(Vedic tu),【 無 】 然 而 , 就 這 樣 , 但 是 , 仍 然 , 現 在 , 然 後 (however, but, yet, now, then) kin tu,but (=quid nunc)。frequent in late verse: ante tu。tv eva,however ; na tv eva,not however, but not。Tuṅga,【 形 】 高 的 , 顯 著 的 。tuṅganāsika,【 形 】 有 一 個 突 出 的 鼻 子 。Tuccha,【 形 】 空 的 , 徒 然 的 , 虛 偽 的 , 遺 棄 的 。Tujjati (tudati‘ 刺 穿 ’ 的 【 被 】), 被 刺 穿 , 被 打 。Tuṭṭha (tussati‘ 滿 意 ’ 的 【 過 分 】), 已 高 興 , 已 滿 足 。tuṭṭhacitta, tuṭṭhamānasa,【 形 】 有 著 喜 悅 的 心 意 。parituṭṭha, ,已 非 常 滿 足 。Tuṭṭhi,【 陰 】 愉 快 , 歡 喜 。Tuṇḍa, tuṇḍaka,【 中 】 鳥 嘴 ( 喙 ), 喙 , 豬 嘴 。Tuṇṇakamma,【 中 】 針 工 , 縫 製 , 針 黹 (ㄓˇ)。Tuṇṇavāya,【 陽 】 裁 縫 師 。Tuṇhī,【 無 】 沉 默 的 , 默 默 地 。tuṇhībhāva,【 陽 】 靜 。tuṇhībhūta,【 形 】 沉 默 的 。Tutta,【 中 】 導 象 的 矛 。tud,【 字 根 I.】 刺 穿 (to pierce), 傷 害 (to wound)。cp. ( 梵 tud)=push= 推 動 ;=thrust= 用 力 推Tudati (tud 刺 穿 +a), 刺 , 啄 , 刺 穿 , 教 唆 。【 過 】tudi。【 過 分 】tudita, tunna。【 現 分 】tudanta, tudamāna。【 獨 】tuditvā。Tudana,【 中 】 紮 , 戳 [ 刺 、 貫 ] 穿 。Tumula,【 形 】 巨 的 , 大 的 , 盛 大 的 。Tumba,【 陽 】【 中 】 容 水 器 ( 勺 或 水 瓶 ), 鬥 ( 量 穀 粒 的 器 具 )。tumbakaṭāha,【 陽 】 用 葫 蘆 製 成 的 容 器 。Tumbī,【 陰 】 瓠 (long gourd, 一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 莖 蔓 生 , 花 白 色 , 果 實 細 長 , 圓 筒 形 , 表 皮 淡 綠 色 , 果 肉 白 色 ,可 做 蔬 菜 (Lagenaria Vulgaris))。Tumha ( 第 二 人 稱 【 代 】), 你 。tumhādisa,【 形 】 你 的 類 型 的 。Turaga, turaṅga, turaṅgama,【 陽 】 馬 。Turita,【 形 】 快 的 , 迅 速 的 。turitaṁ,【 副 】 很 快 地 , 匆 忙 地 。turitaturitaṁ,【 副 】 非 常 快 地 , 很 匆 忙 地 。Turiya, tūriya,【 中 】 樂 器 。 五 種 樂 器 包 括 : 單 面 鼓 (ātata), 雙 面 鼓 (vitata), 弦 樂 器 (atata-vitata), 鐃 鈸 類 (ghana),管 樂 器 (susira)。tūriyatāḷitavāditanigghosasaddaṁ, 奏 (tāḷita) 樂 器 , 演 奏 (vādita) 小 聲 、 有 聲 。tul( 梵 tul),【 字 根 VII.】 稱 出 … 的 重 量 (to weigh), 熟 慮 。Turukkha,【 形 】 土 耳 其 的 。【 陽 】 一 種 香 。Tulana,【 中 】tulanā,【 陰 】 秤 重 , 等 級 , 熟 慮 。Tulasī,【 陰 】 羅 勒 (basil, 羅 勒 屬 植 物 (Ocimum basilicum) 一 種 東 半 球 的 唇 形 科 一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 栽 培 其 葉 , 可四 季 生 長 )。Tulā,【 陰 】1. 秤 , 天 平 , 平 衡 (a weighing pole or stick, scales, balance)。2. 杆 , 椽 (a beam or pole for lifting, carryingor supporting, a rafter)。tulākūṭa,【 中 】 錯 誤 的 秤 重 ( 欺 詐 的 稱 量 )。tulādaṇḍa,【 陽 】 秤 桿 ( 桿 秤 上 標 有 刻 度 單 位的 木 桿 部 分 , 起 支 援 物 重 和 秤 砣 的 作 用 , 並 在 計 量 後 標 示 出 重 量 )。tulābhūta, 平 衡 。tulākūṭa, 虛 詐 斗 秤 (falseweighing, false weight (often comb d with kaṁsakūṭa & mānakūṭa, false coining & false measuring)。tulāputtaka, 金匠 (a goldsmith)。Tuliya, tūliya,【 陽 】 狐 蝠 , 果 蝠 (a flying fox)。Tuleti (tul 稱 重 +e), 秤 重 , 調 查 , 比 較 ( 台 語 .. 比 並 )。【 過 】tulesi。【 過 分 】tulita。【 現 分 】tulenta。【 獨 】tuletvā, tulayitvā。grd. tuliya & tulya.Tulya & Tuliya (also tulla J IV.102),【 形 】 相 等 的 , 可 測 量 的 。tulyatā,【 陰 】 平 等 。Tuvaṁ, tvan (tumha 的 【 主 . 單 】;Sk. tvaṁ & (Ved.) tuaṁ) 你 。Tuvaṭaṁ, tvātaṁ, (Sk. tvaritaṁ, cp. Tūrta),【 副 】 快 速 地 (quickly)。Tuvaṭṭeti (for *Sk. dvandvayati, denom. fr. dvandva), 分 享 (to share )。3s.opt. tuvaṭṭeyyuṁ。Tuvantuva (Sk. dvandva), 爭 吵 (quarrel, strife)。tus( 梵 tuṣ),【 字 根 III.】 高 興 (to be glad), 滿 意 、 滿 足 、 感 激 。Tusita (< 梵 tuṣ 滿 意 、 滿 足 、 感 激 ), 兜 率 天 , 欲 界 天 第 四 天 , 是 菩 薩 成 佛 之 前 最 後 一 世 的 住 處 。226


Tussati (tus 滿 意 +ya), 高 興 , 滿 意 。【 過 】tussi。【 過 分 】tuṭṭha。【 現 分 】tussanta, tussamāna。【 獨 】tussitvā。KhA.(CS:p.205)..Atha vā tussatīti tussako, sakena tussako, santena tussako, samena tussakoti santussako.( 或 者 說 ,「 滿 足 」(tussati) 是 : 滿 意 (tussako)、 對 自 己 所 擁 有 的 東 西 滿 意 (sakena tussako)、 對 自 己 現 有 的 東 西 滿 足 (santenatussako)、 對 一 切 東 西 一 視 同 仁 的 滿 足 (samena tussakoti) 等 為 「 知 足 」(santussako)。)Tussanā(Sk. toṣaṇa),【 陰 】Tussana,【 中 】 滿 足 , 歡 喜 。Tuhina,【 中 】 露 (dew)。Tūṇa, tūṇīra,【 陽 】 震 動 。Tūṇira =tūṇī, Vism 251.Tūla,【 中 】 兜 羅 棉 , 棉 花 (a tuft of grass, cotton)。tūlapicu,【 陽 】 原 棉 (cotton-wool)。Tūlikā,【 陰 】 畫 家 的 刷 子 , 棉 床 墊 。DA.1./I,87... (7) Tūlikāti 1 tiṇṇaṁ 2 tūlānaṁ 3 aññatarapuṇṇā tūlikā.( 棉 墊 .. 即 ..草 棉 tiṇṇaṁ、 兜 羅 棉 tūlānaṁ 及 其 他 棉 ))Te,【 陽 】 他 們 ( 複 . 主 格 )。Te-asīti,【 陰 】 八 十 三 。Tekiccha,【 形 】 可 醫 治 的 , 可 被 寬 恕 的 人 。Te-cattāḷīsati,【 陰 】 四 十 三 。Te-cīvarika,【 形 】 三 袈 裟 者 ( 只 使 用 三 件 袈 裟 )。Teja, 【 陽 】。Tajo(Vedic tejas (nt.) from tij to be sharp or to pierce。cp. tapa & tapo),【 中 】(mano-group), 熱 , 光 輝 ,光 榮 , 力 量 (“sharpness,” heat, flame, fire, light; radiance, effulgence, splendour, glory, energy, strength, power)。( 在【 合 】 變 成 tejo) tejadhātu,【 陰 】 熱 的 元 素 。tejakasiṇa,【 中 】( 修 禪 取 相 的 ) 火 遍 。Instr. tejasā & tejena。 身 體有 四 個 部 分 是 火 界 最 顯 著 的 : 一 、 間 隔 性 發 燒 之 火 (santappana tejo, 如 患 瘧 疾 時 隔 天 性 的 發 燒 )。 二 、 導 致 成熟 和 老 化 之 火 (jīrana tejo)。 三 、 普 通 發 燒 之 火 (ḍaha tejo), 四 、 消 化 之 火 (pācaka tejo), 這 是 命 根 九 法 聚 的 作 用之 一 。Tejana,【 中 】1. 箭 。2. 削 尖 的 。Tejavantu,【 形 】 宏 偉 的 , 光 榮 的 , 發 熱 的 。Tejeti (tij +e), 加 熱 , 削 尖 。【 過 】tejesi。【 過 分 】tejita。【 現 分 】tejenta。【 獨 】tejetvā。Tettiṁsā, tettiṁsati,【 陰 】 三 十 三 。Tena,【 無 】 由 於 , 因 爲 。tenahi,【 無 】 假 如 這 樣 的 話 。tenevāha(tena+eva+āha), 故 說 。Tenavuti,【 陰 】 九 十 三 。Tepaññasati,【 陰 】 五 十 三 。Temana,【 中 】 潮 濕 , 潤 濕 。Temīyati (temeti 的 【 被 】), 變 濕 , 被 淋 浴 。【 現 分 】temiyamāna。Temeti (tim+e), 弄 濕 , 使 濕 潤 。【 過 】temesi。【 過 分 】temita。【 現 分 】tementa, temayamāna,【 獨 】temetvā。Terasa, teḷasa,【 形 】 十 三 。Terovassika(tiro 超 過 +vassa+ika),【 形 】 超 過 一 年 。Corovassikaṁ at Nd 2 40 (p. 85) read terovassikaṁ (as S IV.185).Tela,【 中 】 油 。telaghaṭa,【 陽 】 油 瓶 。telacāṭi,【 陰 】 一 壺 油 。teladhūpita,【 形 】 加 油 味 的 。telapadīpa,【 陽 】 油 燈 。telamakkhana,【 中 】 塗 油 。Pāci.IV,348...Telaṁ nāma tilatelaṁ sāsapatelaṁ madhukatelaṁ eraṇḍatelaṁvasātelaṁ.( 油 .. 胡 麻 油 、 芥 子 油 、 蜜 樹 油 、 蓖 麻 子 油 、 獸 油 。) Thag.v.960...“Telasaṇṭhehi kesehi, capalā añjanakkhikā;Rathiyāya gamissanti, dantavaṇṇikapārutā.( 髮 上 抹 ( 香 ) 油 , 眼 ( 瞼 ) 塗 眼 線 (añjana 古 譯 安 繕 那 ), 身 著 象 牙 白 , 招 搖 大街 頭 。)Telika,【 陽 】 油 商 人 。Tevijjā,【 陰 】 三 明 ( 宿 命 明 、 天 眼 明 、 漏 盡 明 )。tevijjā brāhmaṇā(=brāhmaṇaṁ tevijjaṁ), 婆 羅 門 三 明 。《 長 阿 含 26經 》〈 三 明 經 〉(T1.104.3)..「 七 世 以 來 父 母 真 正 , 不 為 他 人 之 所 輕 毀 , 異 典 三 部 諷 誦 通 利 , 種 種 經 書 善 能 分別 , 又 能 善 於 大 人 相 法 , 觀 察 吉 凶 , 祭 祀 儀 禮 。」A.3.58./I,163...“Idha, bho Gotama, brāhmaṇo ubhato sujāto hotimātito ca pitito ca, saṁsuddhagahaṇiko yāva sattamā pitāmahayugā, akkhitto anupakkuṭṭho jātivādena, ajjhāyako,mantadharo, tiṇṇaṁ vedānaṁ pāragū sanighaṇḍukeṭubhānaṁ sākkharappabhedānaṁ itihāsapañcamānaṁ, padako,veyyākaraṇo, lokāyatamahāpurisalakkhaṇesu anavayoti. ( 尊 瞿 曇 ! 謂 世 間 有 婆 羅 門 , 母 與 父 兩 人 皆 優 生 (sujāto),七 世 以 來 父 輩 祖 譜 純 淨 , 對 身 份 背 景 無 可 責 難 ; 求 學 (ajjhāyako), 受 持 真 言 (mantadharo), 通 達 三 吠 陀 (tiṇṇaṁvedānaṁ),( 唇 法 ) 通 達 者 (pāragū), 同 義 詞 與 詩 體 學 (sanighaṇḍukeṭubhānaṁ), 解 析 字 母227


(sākkharappabhedānaṁ), 第 五 古 傳 說 (itihāsapañcamānaṁ), 句 子 (padako), 文 法 (veyyākaraṇo), 於 順 世 論(lokāyata) 及 大 人 相 (mahāpurisalakkhaṇesu) 完 整 的 受 持 。) AA.3.58./II,261...Tiṇṇaṁ vedānantiirubbedayajubbedasāmabbedānaṁ.( 三 吠 陀 .. 梨 俱 吠 陀 (Irubbeda; 梵 ṛgveda 讚 誦 明 論 )、 夜 柔 吠 陀 (Yajubbeda;梵 Yajurveda 祭 祀 明 論 )、 娑 摩 吠 陀 (Samabbeda; 梵 Sāmaveda 歌 詠 明 論 )。Oṭṭhapahatakaraṇavasena pāraṁ gatotipāragū.( 完 全 做 到 振 動 嘴 唇 , 為 ( 唇 法 ) 通 達 者 。) Saha nighaṇḍunā ca keṭubhena ca sanighaṇḍukeṭubhānaṁ.( 同義 詞 與 詩 體 學 , 合 稱 同 義 詞 與 詩 體 學 ) Nighaṇḍūti nāmanighaṇḍurukkhādīnaṁ vevacanapakāsakasatthaṁ.( 同 義詞 .. 命 名 樹 木 等 的 名 稱 , 解 釋 同 義 詞 之 論 。) Keṭubhanti kiriyākappavikappo kavīnaṁ upakārāya satthaṁ.( 詩 體學 .. 適 當 的 ( 文 句 ) 表 現 與 安 排 , 有 助 於 作 詩 之 論 )。Saha akkharappabhedena sākkharappabhedānaṁ.( 字 串 的 分解 , 為 解 析 字 母 )。Akkharappabhedoti sikkhā ca nirutti ca. ( 字 串 的 分 解 , 為 語 言 規 則 )。 Itihāsapañcamānantiāthabbaṇavedaṁ catutthaṁ katvā itiha āsa, itiha āsāti īdisavacanapaṭisaṁyutto purāṇakathāsaṅkhātokhattavijjāsaṅkhāto vā itihāso pañcamo etesanti itihāsapañcamā. Tesaṁ itihāsapañcamānaṁ vedānaṁ.( 第 五 古 傳說 .. 涵 蓋 阿 闥 婆 吠 陀 ( 禳 災 明 論 ) 在 第 四 , 古 書 (Itihāsa= Iti + ha +āsa) 在 第 五 , 古 書 是 像 如 此 相 關 的 古 論 , 即 剎帝 利 ( 戰 士 ) 書 於 第 五 古 書 , 這 就 是 第 五 古 傳 說 之 論 )。Padaṁ tadavasesañca byākaraṇaṁ adhīyati vedeti cātipadako veyyākaraṇo.( 通 曉 零 散 的 句 子 , 通 曉 文 法 , 稱 為 ‘ 通 文 句 、 通 文 法 ’。) Lokāyataṁ vuccativitaṇḍavādasatthaṁ.( 順 世 論 .. 詭 辯 之 論 )。AA.3.58./II,262... Mahāpurisalakkhaṇanti mahāpurisānaṁBuddhādīnaṁ lakkhaṇadīpakaṁ dvādasasahassaganthapamāṇaṁ satthaṁ, yattha soḷasasahassagāthāpadaparimāṇāBuddhamantā nāma ahesuṁ, yesaṁ vasena “iminā lakkhaṇena samannāgatā Buddhā nāma honti imināpaccekabuddhā, dve aggasāvakā, asīti mahāsāvakā, Buddhamātā, Buddhapitā, aggupaṭṭhākā, aggupaṭṭhāyikā, rājācakkavattī”ti ayaṁ viseso ñāyati.( 大 人 相 .. 佛 陀 等 大 人 相 之 論 , 一 萬 二 千 束 之 量 之 論 , 一 萬 六 千 偈 誦 份 量 , 佛咒 ,「 具 足 這 些 相 貌 稱 為 佛 陀 , 獨 覺 佛 , 兩 大 弟 子 , 八 十 大 聲 聞 眾 , 佛 父 , 佛 母 , 首 席 侍 者 , 轉 輪 王 」, 這 殊勝 的 系 譜 。)Tesaṭṭhi,【 陰 】 六 十 三 。Tesattati,【 陰 】 七 十 三 。Tomara(Sk. tomara from tud),【 陽 】【 中 】 矛 ,( 禦 象 的 ) 槍 矛 (a pike, spear, lance, esp. the lance of an elephant-driver)。Toya(Vedic toya),【 中 】 水 (water (poetical for udaka))。Toraṇa(Sk. toraṇa),【 中 】 拱 門 ,( 印 度 公 共 集 會 等 用 的 ) 臨 時 棚 舍 , 牌 樓 (an arched gateway, portal)。Tosa,【 陽 】 快 樂 , 滿 足 。Tosanā,【 陰 】Tosāpana,【 中 】 令 人 滿 足 的 動 作 , 令 人 高 興 的 動 作 。Tosāpeti (tussati 的 【 使 】), 使 快 樂 , 使 喜 歡 。【 過 】tosāpesi。【 過 分 】tosāpita。Toseti(Caus. of tussati), ( 參 考 Tosāpeti) 使 快 樂 , 使 喜 歡 。【 過 】tosesi。【 過 分 】tosita,【 現 分 】tosenta, tosayamāna,【 獨 】tosetvā。-tta, 附 在 中 性 名 詞 的 字 尾 , 變 成 抽 象 名 詞 。 另 有 附 上 -yya, -ya, 以 做 重 音 變 化 為 主 , 及 附 上 -ava。Tya (Sk.tya°, nt.Tyad) base of demonstr.pron.=ta°, this, that; Loc.sg.tyamhi; Loc.pl.fem.tyāsu (Com.tāsu)。Tyajja(=te ajja), 他 們 今 天 。Tyāssa, Tyāssāti te assa.( 他 們 是 )Tyāssu(Tyassu =te assu) , 實 在 他 們 。(assu 是 強 調 詞 )Tyāhaṁ(=te ahaṁ), 他 們 。Tvaṁ, 【 代 】 你 (you)。 參 考 tuvaṁ。tvaṁ tvaṁ, 你 ! 你 !(= 你 真 是 的 !)單 數 single複 數 plural主 格 Nom. tvaṁ、tuvaṁ、taṁ tumhe vo賓 格 Acc.具 格 Inst.、離 格 Abl.taṁ、tvaṁ、tuvaṁ、tavaṁ、tya tumhe、tumhākaṁṁtayā、tvayā te tumhehi vovo228


與 格 Dat.、 tava、tavaṁ、tuyhaṁ (Sk. te tumhākaṁ、tumha vo屬 格 Gen.tubhyaṁ)、tuyhaṁṁ處 格 Loc. tayi、tvayi tumhesu voTveva(tv eva),1.(= tu eva)しかしながら。2.(=iti eva)…とこそ。tvevāhaṁ = tveva ahaṁ。229


ThTh,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十 七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是 送 氣 清 音 的 t,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請 參 考 英 語 或 馬來 語 的 發 音 , 試 試 送 氣 發 漢 語 的 t。thak,【 字 根 VII.】 關 上 (to shut)。Thakana,【 中 】 蓋 著 , 蓋 子 (covering, lid; closing up)。Thaketi (thak 關 +e), 關 , 關 上 , 覆 蓋 (to cover, cover up, close)。【 過 】thaketesi。【 過 分 】thakita。【 現 分 】thakenta。【 獨 】thaketvā。Thañña,【 中 】 母 奶 (mother’s milk)。Thaṇḍila,【 中 】 多 石 的 硬 地 , 土 墩 (bare, esp. hard, stony ground)。thaṇḍilasāyikā, thaṇḍilaseyyā,【 陰 】 躺 在 地 上 。Thaddha(pp. of thambeti, Sk. stabhnāti to make firm, prop, hold up),【 形 】 硬 的 , 僵 硬 , 硬 結 的 (hard, rigid, firm)。thaddhamaccharī,【 陽 】 大 守 財 奴 。athaddha,【 形 】 不 硬 的 。than,【 字 根 VII.】 吼 (to roar)。Thana,【 中 】 女 人 的 胸 部 ,( 牛 、 羊 等 的 ) 乳 房 。thanagga,【 中 】 乳 頭 。thanapa,【 陽 】【 中 】 哺 乳 , 嬰 兒 (infant)。Thanayati (than 吼 +aya), 吼 , 打 雷 。【 過 】thanayi。【 現 分 】thanayanta。Thanita,【 中 】 雷 電 。Thaneti (than 吼 +e), 吼 , 打 雷 (to roar, to thunder)。【 過 】thanesi。【 過 分 】thanita。【 現 分 】thanenta。【 獨 】thanetvā。Thanin,【 形 】 有 乳 房 (having breasts)。Thapati,【 陽 】1. 木 匠 (a builder, master carpenter)。2. 官 員 (officer, overseer S.V,348.)。Thabaka,【 陽 】 串 。Thambha,【 陽 】1. 棟 梁 , 柱 子 (a pillar, a post)。2. 自 私 , 頑 固 (in all meanings of thaddha, applied to selfishness, obduracy,hypocrisy & deceit)。3. 草 叢 (a clump of grass)。thambhaka,【 陽 】 草 叢 。Thambhitatta(abstr. to thambha), 剛 硬 (thambha 2, viz. hardness, rigidity, obduracy, obstinacy)。Thammayut,【 泰 語 】 法 宗 派 ( 意 為 堅 持 法 的 僧 團 ), 指 的 是 在 1830 年 由 暹 邏 王 子 Mongkut 所 建 的 宗 派 。Mongkut重 視 巴 利 經 典 的 學 習 , 堅 持 覆 蓋 兩 肩 的 僧 袍 、 在 家 眾 為 出 家 眾 服 務 等 。 對 其 它 的 派 系 稱 為 Mahanikai( 大 宗 派 )。Tharaṇa(Sk. staraṇa to stṛ),【 陽 】 鋪 設 (strewing, spreading. In cpds. like assatharaṇa, bhummatharaṇa, rathatharaṇa,hatthatharaṇa, etc.)。Tharu (Sk. tsaru),【 陽 】 武 器 的 柄 或 把 (the hilt or handle of a sword or other weapons, a sword)。Thala 1 (Vedic sthala, to sthā, orig. standing place),【 中 】 陸 地 ; 旱 地 (dry ground, viz. high, raised or solid, firm (opp.water) As plateau opp. to ninna (low lying place))。thalagocara,【 形 】 生 活 在 陸 地 (living on land)。thalajā,【 形 】地 上 生 (sprung from land (opp. vārija or udakarūha =water-plant))。thalaṭṭha,【 形 】 被 置 在 地 上 的 。thalapatha,【 陽 】陸 路 (a road by land (opp. jalapatha by water))。Thala 2 ,【 中 】 劍 柄 、 劍 鞘 (the haft of a sword, the scabbard)。Thava,【 陽 】 稱 讚 , 贊 詞 。Thavati (thu 稱 讚 +a;Sk. stauti), 稱 讚 , 頌 揚 (to praise, extol)【 過 】thavi。【 過 分 】thuta, thavita。【 現 分 】thavamāna。【 獨 】thavitvā。【 使 】thaveti (Sk. stavayati)。【 不 】thutuṁ(Sn.217=thometuṁ SnA 272)。Thavikā,【 陰 】 錢 包 , 背 包 (a knapsack, bag, purse; esp. used for the carrying of the bhikkhu’s strainer)。Thāma,【 陽 】 力 量 , 活 力 , 能 力 。AA.8.9./IV,73...Balavāti thāmasampanno.( 有 力 .. 具 有 力 量 。)Thāmavant (thāma+vant),【 形 】 強 壯 的 , 有 力 的 。Thāmaka,【 形 】 有 力 的 (having strength)。Thāla (from thala orig. a flat dish),【 陽 】【 中 】thāli,【 陰 】 碟 子 , 盤 子 (a plate, dish, vessel)。Thālaka,【 中 】thālikā,【 陰 】 小 碗 , 大 口 杯 。pānīyathālaka,【 中 】 水 碗 , 茶 杯 。Thālī (thāli° in cpds.) (Sk. sthālī, cp. thāla) ,【 陰 】 土 鍋 , 大 盤 子 (an earthen pot, kettle, large dish)。Thālipāka,【 陽 】 一 鍋 飯 。Thāvara 1 (Vedic sthāvara, from sthā, cp. sthavira),【 形 】 固 定 的 , 持 久 的 firm, strong)。Thāvara 2 (from thavira=thera, old,【 中 】 老 年 (old age)。Thāvariya,【 中 】 不 動 性 , 堅 固 , 固 體 性 。230


Thira,【 形 】 牢 固 的 , 固 體 的 , 耐 久 的 (solid, hard, firm; strenuous, powerful)。thiratara,【 形 】 更 牢 固 的 , 更 固 體 的 ,更 耐 久 的 。thiratā,【 陰 】 堅 固 , 不 動 性 。Thī,【 陰 】 女 人 。thīraja,【 陽 】【 中 】 月 經 來 潮 。Thīna, Thina, Thena, Thāna,(


Thoma (Vedic stoma a hymn of praise), 稱 讚 。Thomana,【 中 】thomanā,【 陰 】 稱 讚 (praising, praise, laudation)。 參 考 thuti。Thometi (thom 稱 讚 +e), 稱 讚 , 頌 揚 。【 過 】thomesi。【 過 分 】thomita。【 現 分 】thomenta, thomayamāna。【 獨 】thometvā。232


DD,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十 八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是 帶 音 的 d,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請 參 考 英 語 或 馬 來 語的 發 音 。-da(suffix of dā, see dadāti),【 形 】 給 予 …(giving, bestowing, presenting, only as annada, balada, vaṇṇada, sukhada;varada; kāmada; ambuda, 給 水 。Daṁseti (for dasseti), 顯 示 。see upadaṁseti; pavidaṁseti, vidaṁseti. nidaṁseti。nidaṁsanīDaka,【 中 】 水 。dakarakkhasa,【 陽 】 水 鬼 , 水 怪 。Dakkha,【 形 】 聰 明 的 , 能 幹 的 , 熟 練 的 , 靈 巧 的 。dakkhatā,【 陰 】 技 術 , 能 力 , 聰 明 。Dakkhaka,【 形 】 領 會 的 人 。Dakkhati (dis+a, dis 被 改 成 dakkh), 看 。【 過 】addakkhi,【 不 】dakkhituṁ, dakkhitāye。Dakkhiṇa,【 形 】 南 方 的 , 右 邊 的 , 台 語 : 正 手 爿 。dakkhiṇakkhaka,【 中 】 右 鎖 骨 。dakkhiṇadisā,【 陰 】 南 方 。dakkhiṇadesa,【 陽 】 南 部 國 家 。dakkhiṇāpatha,【 陽 】“ 南 路 ”( 即 今 名 “ 德 干 ” Decan)。dakkhiṇāyana,【 中 】 黃道 向 南 移 時 ( 黃 道 向 赤 道 的 南 方 移 進 時 期 , 即 : 太 陽 看 來 像 是 向 南 方 移 進 的 時 期 )。dakkhiṇāraha,【 形 】 值 得奉 獻 的 。dakkhiṇāvatta,【 形 】 向 右 繞 的 。Dakkhiṇā,【 陰 】 南 方 , 禮 物 ,( 對 聖 人 的 ) 佈 施 品 。dakkhiṇāvisuddhi,【 陰 】 淨 施 ( 禮 物 的 純 淨 )。dakkhiṇodaka,【 中 】獻 水 。Dakkhiṇeyya (grd.-formation fr. dakkhiṇā as from a verb *dakṣiṇāti=pūjeti),【 形 】【 中 】 值 得 供 養 的 。dakkhiṇeyyapuggala,【 陽 】 值 得 供 養 的 人 。Dakkhī,【 陽 】 見 者 , 察 覺 的 人 。Daṭṭha (ḍasati 的 【 過 分 】) 已 咬 。daṭṭhāna,【 中 】 被 咬 過 的 地 方 。daṭṭhabhāva,【 陽 】 被 咬 的 事 實 。Daḍḍha (dahati 的 【 過 分 】), 已 燒 [ 傷 , 焦 ], 已 燒 毀 。daḍḍhaṭṭhāna,【 中 】 被 火 燒 毀 的 地 方 。daḍḍhageha,【 形 】房 子 被 燒 毀 的 的 人 。daṇḍ,【 字 根 VII.】 處 罰 (to punish)。Daṇḍa,【 陽 】1. 莖 , 棍 , 箠 , 棍 棒 , 拐 杖 ,( 大 體 上 ) 木 材 。2. 罰 款 , 處 罰 。daṇḍaka,【 中 】 棍 , 小 枝 , 竿 , 柄 。daṇḍakamadhu,【 中 】 懸 掛 在 樹 枝 上 的 蜂 巢 。daṇḍakamma,【 中 】 處 罰 , 懲 罰 , 賠 償 。daṇḍakoti,【 陰 】 棍 端 。daṇḍadīpikā,【 陰 】 火 把 。daṇḍanīya,【 形 】 有 處 罰 傾 向 的 。daṇḍappatta,【 形 】 被 告 發 的 人 。daṇḍaparāyaṇa,【 形 】 靠 著 手 杖 的 , 藉 著 支 柱 支 撐 的 。daṇḍapāṇī,【 形 】 一 手 持 著 杖 的 。daṇḍabhaya,【 中 】 怕 被 處 罰 。daṇḍahattha,【 形 】 手 中 有 杖 的 人 。Datta,【 過 分 】 已 給 。Datti,【 陰 】 保 存 食 物 的 小 容 器 。Dattika, datthiya,dattiya,【 形 】( 在 【 合 】 中 ) 被 給 的 。Dattu,【 陽 】 愚 蠢 的 人 。Datvā, daditvā, (dadāti 的 【 獨 】) 給 了 。dad ( 梵 dad, dā),【 字 根 I.】 給 (to give)。Dada,【 形 】( 在 【 合 】 中 ) 給 的 , 授 予 的 。Dadāti (dā+a, dā 重 疊 , 而 前 ā 被 短 化 ), 給 , 提 供 , 允 許 , 移 交 。【 過 】dadi, adadi。【 過 分 】dinna。【 現 分 】dadanta,dadamāna。【 不 】dātuṁ, dadituṁ。fut.dassati, dammi。pret.adā (=adāsi); 1st.pl.adamha; aor.adāsi; pl.adaṁsu。inf.dātuṁ & dātave。grd.dātabba & da tabba。pp. datta。ger. datvā & datvāna; also as °dā (for °dāya or °dāna) inprep.cpds., like an-upādā, ādā, etc.Der.fr.1.are Caus.dāpeti, pp. dāpita; n.ag.dātar; nt.dāna.See also suffix dā,° datti,dattikā, etc.; and pp. atta (=ā-d[a]ta).-- 2.Bases dāy & (reduced) day, contracted into de.(a) dāy°:only in der.dāya,dāyaka, dāyin and in prep.cpds.ā-dāye (ger. of ādāti). (b) de°:pres.ind.deti。1st sg.demi; 2nd desi。1st pl.dema(shallwe give); 2nd detha; 3rd denti。imper.dehi。3rd sg.detu; 2nd pl.detha。ppr.dento。grd.deyya 。Other der.fr.base 2 aredayati & dayā。3.Base dadā:pres.ind.dadāti; 1st.sg.dadāmi; 3rd.pl.dadanti。imper.dadāhi。pot.dadeyya & dade;1st.sg.dadeyyaṁ; 2nd.sg.dadeyyāsi. Also contracted forms dajjā (may he give)(=dadeyya ); 1st sg.dajjaṁ(dajjā233


haṁ=dajjaṁ ahaṁ)(=dammi Com.);2nd.pl.dajjeyyātha; 3rd y.dajjeyya & 3rd.pl.dajjuṁ in cpd.anupa°.。ppr.dadanto。Gen.etc.dadato & dadaṁ。ppr.med.dadamāna。aor.adadaṁ (=adāsiṁ); proh.2nd.pl.mā dadiṭṭha。ger.daditvā(datvā):contr.into dajjā (should be read dajja) (=datvā).。der.dada for °da.。4.(passive) base di (& dī):pp.dinna pres.dīyati diyyati; cp. ādiyati; pret.dīyittha。ppr.dīyamāna。der.fr.4 are desid.dicchati, diti, etc.Daddu,【 陰 】 皮 膚 病 、 溼 疹 、 輪 癬 ( 一 種 皮 膚 的 出 疹 )。Daddula,【 中 】1. 軟 骨 。2. 米 的 一 種 ( 直 譯 : 頭 頭 邏 )。Dadhi,【 中 】 凝 乳 。dadhighaṭa,【 陽 】 一 鍋 凝 乳 。dadhimaṇḍa,【 中 】 乳 清 ( 指 在 奶 酪 製 造 過 程 中 , 以 乳 汁 中 分 離出 來 的 牛 奶 中 的 水 質 部 分 )。Danta 1 ( 梵 danta),【 中 】 牙 齒 , 牙 , 尖 牙 。dantakaṭṭha,【 中 】 牙 刷 、 牙 籤 (tooth-pick,tooth-cleaner) ( 古 譯 : 楊 枝 )。dantaṭṭhika,【 中 】 牙 齒 ( 顎 骨 ?)。dantakāra,【 陽 】 象 牙 工 匠 。dantapanti,【 陰 】 整 排 牙 齒 。dantapoṇa,【 陽 】 清潔 牙 齒 的 工 具 (tooth-cleaner)( 古 譯 : 楊 枝 )。dantavalaya,【 中 】 象 牙 製 的 手 鐲 。dantavidaṁsaka,【 形 】(=dantavidassakaor =dantaghaṁsaka) 露 齒 ( 而 笑 )。dantāvaraṇa,【 中 】 唇 。dantavakkalika, 穿 樹 皮 的 苦 行 僧 ( a kind of ascetics--peelingthe bark of trees with their teeth?)。dantavaṇṇa,(ivory-coloured, ivory-white)。dantavidaṁsaka。dantasampatti,美 齒 ( splendour of teeth )。dantajina 象 牙 (ivory) (gloss:dhanadhaññaṁ) 。dantaṭṭhika, 象 牙 ( “teeth-bone,” ivory ofteeth)。dantāvaraṇa, 唇 ( the lip--lit.protector of teeth)。A.5.208./III,250.:Cakkhussaṁ, mukhaṁ na duggandhaṁ hoti,rasaharaṇiyo visujjhanti, pittaṁ semhaṁ bhattaṁ na pariyonandhati, bhattamassa chādeti.(( 嚼 楊 枝 五 利 益 :) 適 可 於眼 、 口 不 惡 臭 、 味 神 經 清 淨 、 膽 汁 與 痰 不 纏 絡 食 物 、 食 物 甘 於 彼 。)Danta 2 ( 梵 dānta),【 形 】 象 牙 製 品 (made of ivory, or ivory-coloured (yāna=dantamaya)。dantakāsāva, 象 牙 白 或 象牙 黃 。Danta 3 (dameti 的 【 過 分 】; 梵 dānta, pp. dāmyati to make, or to be tame), 已 馴 服 , 已 受 約 束 , 已 抑 制 。dantatā,【 陰 】dantabhāva,【 陽 】 馴 熟 , 溫 順 , 控 制 , 被 抑 制 的 狀 態 。sudanta, 很 馴 服 。dantabhūmi, 安 全 的 地 方 (a safe place=nibbāna)。Dantasaṭha,【 陽 】 酸 橙 樹 ,【 中 】 酸 橙 。Dandha,【 形 】 慢 的 , 無 聊 的 , 愚 蠢 的 (slow; slothful, indocile; silly, stupid)。《 增 支 部 》A.3.68./I,200.:‘rāgo kho, āvuso,appasāvajjo dandhavirāgī, doso mahāsāvajjo khippavirāgī, moho mahāsāvajjo dandhavirāgī.’( 友 !‘ 染 ’ 是 小 罪 遲 退離 ,‘ 瞋 ’ 是 大 罪 速 退 離 ,‘ 癡 ’ 是 大 罪 遲 退 離 。)Dandhatā,【 陰 】 愚 蠢 (stupidity)。dandhattaṁ, 愚 蠢 的 狀 況 態 。Dandhanatā,【 陰 】 懶 散 , 呆 滯 。adandhanatā, 不 懶 散 , 不 呆 滯 (absence of sluggishness)。Dandhāyanā,【 陰 】 粗 陋 , 笨 拙 (clumsiness)。Dandhāyitatta(der. fr. dandheti,【 中 】 愚 蠢 (stupidity (=dandhatā)。opp. vitthāyitatta)。dap,【 字 根 III.】 驕 傲 (to be proud)。Dappa,【 陽 】 傲 慢 態 度 , 蠻 橫 。Dappaṇa,【 中 】 鏡 子 。Dappita,【 形 】 傲 慢 的 , 驕 傲 的 。Dabba,【 形 】( 天 生 ) 明 智 的 。【 中 】 木 材 , 財 富 , 物 質 。dabbajātika,【 形 】 聰 明 的 。dabbasambhāra,【 陽 】 木 製 品的 收 集 物 , 建 材 的 收 集 物 。SA.8.2./I,187...Dabboti dabbajātiko paṇḍito.( 明 智 的 .. 天 生 明 智 的 、 有 智 慧 的 。)Dabbatiṇa,【 中 】 印 度 畫 眉 草 ( 印 度 的 一 種 禾 草 (Eragrostis cynosuroides), 用 於 印 度 教 禮 儀 中 -- 亦 稱 達 勃 哈(darbha))。Dabbimukha,【 陽 】 一 種 鳥 (Turdus Ginginianus)。Dabbī,【 陰 】 匙 , 杓 子 (ladle)。Dabbha,【 陽 】 印 度 畫 眉 草 (kusa-grass, 見 Dabbatiṇa)。dam( 梵 dam),【 字 根 VII.】 馴 服 (tame), 控 制 (control)。Dama, damatha,【 陽 】damana,【 中 】 馴 服 , 征 服 , 調 伏 , 抑 制 , 控 制 。Damaka,【 形 】 馴 獸 師 , 控 制 者 , 訓 練 者 。Dameti (dam+e), 馴 服 , 訓 練 , 征 服 , 使 轉 變 。【 過 】damesi。【 過 分 】damita, danta。【 現 分 】damenta。【 獨 】dametvā。【 義 】dametabba, damanīya。234


Dametu,【 形 】 馴 獸 師 , 訓 練 者 。 參 考 damaka。Dampati,【 陽 】 夫 妻 , 妻 子 和 丈 夫 。Damma (Sk. damya, grd. of dāmyati see dameti & cp. damaya (damiya)),【 形 】 要 被 馴 養 的 , 要 被 訓 練 的 (to be tamedor restrained; esp. with ref. to a young bullock M.I,225 (balagāvā dammagāvā the bulls & the young steers))。also ofother animals: assadamma-sārathi a horse-trainer A.II,112; & fig. of unconverted men likened to refractory bullocksin phrase purisa-damma-sārathi (Ep. of the Buddha) “the trainer of the human steer” D.I,62 (misprint °dhamma°)。dammagavabalavagavesu, ( 在 ) 小 牛 、 壯 牛 。dammi(1s.fut.), 我 供 養 。see dadāti。dams( 梵 daṅś / daś),【 字 根 I.】 咬 (to bite)。Dayā(Ved. dayā, to dayati 2 ),【 陰 】 同 情 , 憐 憫 , 仁 慈 (sympathy, compassion, kindness)。anuddayā, 仁 慈 。dayāpanna,仁 慈 (showing kindness (=dayaṁ metta-cittaṁ āpanno)。Dayālu,【 形 】 富 於 同 情 心 的 。Dayita,【 過 分 】 已 同 情 。dayitabba,【 義 】 可 以 同 情 , 可 以 幫 助 。Dayitā,【 陰 】 女 人 。Dara, daratha,【 陽 】 悲 傷 , 焦 慮 , 苦 惱 。Darī,【 陰 】 劈 開 , 裂 縫 , 巨 穴 。Dala,【 中 】 草 葉 , 葉 , 花 瓣 。Dalidda, 貧 窮 。S.46.46./V,100.:“Sattannaṁ kho, bhikkhu, bojjhaṅgānaṁ abhāvitattā abahulīkatattā ‘daliddo’tivuccati.( 比 丘 ! 不 修 習 、 不 多 修 七 覺 支 , 稱 為 貧 窮 。)Daḷidda,Dalidda(Sk. daridra, to daridrāti),【 形 】【 名 】 窮 , 貧 窮 ; 浪 子 , 貧 窮 的 人 (vagrant, strolling, poor, needy, wretched;a vagabond, beggar)。Daḷha(Sk. dṛḍha to dṛhyati to fasten),【 形 】 結 實 的 , 強 壯 的 , 穩 固 的 。daḷhadhamma,【 形 】 全 面 加 強 (strong in anything),熟 練 (skilled in some art, proficient)。daḷhaparakkama,【 形 】 很 努 力 的 , 精 力 充 沛 的 。daḷhaṁ,【 副 】 堅 定 地 , 強烈 地 。daḷhamitta, 【 陽 】 摯 友 。Daḷhāya, 蛇 , 蚖 蛇 。Daḷhī-(>daḷha),【 陰 】 鍛 鍊 ( 身 體 )(kāya-daḷhī-bahula strong in body)。Daḷhīkamma, daḷhīkaraṇa,【 中 】 加 強 (making firm), 強 化 (strengthening)。Dava,【 陽 】 遊 戲 , 運 動 , 開 玩 笑 。davakamyatā,【 陰 】 喜 愛 開 玩 笑 。davatthāya, davāya,【 與 . 單 】【 屬 . 單 】 為 開玩 笑 。Davaḍāha,【 陽 】 森 林 火 災 。Dasa,【 形 】 十 。gen. dasannaṁ, dasānaṁ; instr.dasahi & dasabhi。dasaka,【 中 】 十 年 , 十 個 一 組 。dasakkhattuṁ,【 副 】 十 次 。dasadhā,【 副 】 十 方 式 。dasabala,【 形 】 十 力 , 佛 陀 。dasavidha,【 形 】 十 倍 的 。dasasata,【 中 】千 。dasasatanayana 【 形 】 有 千 眼 的 ( 即 : 帝 釋 Sakka)。dasasahassa,【 中 】 十 千 (= 一 萬 )。Dasa,【 形 】( 在 【 合 】 中 ) 見 者 , 領 會 的 人 。duddasa = 難 領 會 的 , 不 易 看 到 的 。Dasana,【 中 】 齒 。dasanacchada,【 陽 】 唇 。Dasā,【 陰 】1. 衣 服 的 邊 緣 或 鬚 邊 。2. 條 件 。Dasikasutta,【 中 】( 衣 服 ) 邊 緣 的 鬚 線 。Dassaka,【 形 】 顯 示 的 人 。Dassati 1 (Sk. *darś in dadarśa pref. to dṛś; caus. darśayati), 見 , 覺 知 , 見 識 (to see, to perceive)。1. (pres.) base dakkh (Sk. drakṣ): pres. (a) dakkhati (=passati), 1st dakkhāmi(=passāmi), 2nd dakkhasi; (=adakkhi);imper. dakkha(=passa). -- (b) dakkhiti(=dakkhati), 3rd pl. dakkhinti(=dakkhanti). -- aor. addakkhi (Sk.adrakṣīt)(=addasa); & dakkhi; 1st sg. addakkhiṁ. Spelling also adakkhi & adakkhiṁ. -- inf. dakkhituṁ. -- caus.p.p. dakkhāpita (shown, exhibited). -- der. dakkhin (q. v.).2. (pret.) base dass (Sk. darś & draś): aor. (a) addasa (Sk. adarśat)(mā addasa=addakkhiṁ); & (older, cp. agamā)addasā(=addasa); 1st sg. addasaṁ; & addasaṁ(=adakkhiṁ), 1st pl. addasāma, 3rd pl. (mā) addasuṁ(=māpassiṁsu);3rd pl. dassayiṁsu (b) addasāsi, 1st sg. addasāsiṁ(v. l. addasāmi), 3rd pl. addasāsuṁ. -- (c) shortened235


forms of aor. are: adda Th 1, 986; addā. -- inf. daṭṭhuṁ(daṭṭhukāma); (=passituṁ). -- ger. daṭṭhu (=Sk. dṛṣṭvā) (inphrase nekkhammaṁ daṭṭhu khemato)=1098; 681. Expl. at Nd 2 292 with expl. of disvā=passitvā, etc. grd.daṭṭhabba (to be regarded as); & dassanīya (see sep.). Also in Caus. (see below) & in daṭṭhar (q. v.).3. (med.-pass.) base diss (Sk. dṛś): pres. pass. dissati (to be seen, to appear) (dissare), (dissasi you look, intrs.);ppr. dissamāna (visible) PvA 71, 6 (°rūpa); VvA 78 (°kāya); & der. dissamānatta (nt.) (visibility). -- ger. disvā &disvāna; also a ger. form diṭṭhā, q. v. under adiṭṭhā. -- pp. diṭṭha (q. v.)。dassayiṁsu4. Caus. (of base 2) dasseti (Sk. darśayati), aor. dassesi & (exceptional) dassayi, only in dassayi tumaṁ showedhimself at Pv III.2 4 (=attānaṁ uddisayi) & (=attānaṁ dassayi dassesi pākaṭo ahosi). 3rd pl. dassesuṁ; ger.dassetvā; inf. dassetuṁ to point out, exhibit, explain, intimate.Dassati 2 (dadāti 的 【 未 】), 他 將 會 給 。Dassana ( 梵 darśana),【 中 】 看 見 , 直 覺 , 洞 察 力 (seeing, looking; noticing; sight of, appearance, look)。dassanatthaṁ, 以 便 指 出 (in order to point out, meaning by this)。Dassanīya, dassaneyya,【 形 】 被 認 爲 美 麗 的 , 美 麗 的 , 英 俊 的 。Dassāvin, dassin,【 陽 】 見 者 ( 只 有 在 【 合 】 中 , 例 : bhayadassāvī)。Dassu(Sk. dasyu, cp. dāsa),【 陽 】 強 盜 (enemy, foe; robber)。Dasseti (dis+e, dis 被 改 成 das)(Caus. of dassati 1 ), 出 示 , 展 現 。【 過 】dassesi。【 過 分 】dassita,【 現 分 】dassenta,【 獨 】dassetvā, dassiya。Dassetar(Sk. darśayitṛ, n. agent to dasseti),【 陽 】 指 出 的 人 , 出 示 的 人 (one who shows or points out, a guide, instructor,teacher)。dah,【 字 根 I.】 流 浪 生 活 、 乞 討 (to bum)。cp. ( 梵 dah), 燒 (burn)。Daha(Sk. draha),【 陽 】 湖 。(a lake, D.I,45. udakadaha)。devadahanti devā vuccanti rājāno, tesaṁ maṅgaladaho,sayaṁjāto vā so dahoti, tasmā “devadaho”ti vutto. Tassa avidūre nigamo devadahantveva napuṁsakaliṅgavasenasaṅkhaṁ gato.Dahati 1 (dahate)(Sk. dadhāti to put down, set up) 放 置 , 接 受 (to put, place; take for (Acc. or Abl.), assume, claim,consider)。okkākaṁ pitāmahaṁ=ṭhapeti DA.I,258); S.III,113 (mittato daheyya); A.IV,239 (cittaṁ dahati, fix themind on); Sn.825 (bālaṁ dahanti mithu aññamaññaṁ=passanti dakkhanti, etc. Nd 1 163). Pass dhīyati (q. v.); grd.dheyya (q. v.). Note. dahati is more frequent in comb n with prefixes & compositions like ā°, upa°, pari°, sad°, san°,samā°, etc. pp. hita。【 過 】dahi。Dahati 2 (dah 流 浪 +a), 燃 燒 (=ḍahati to burn; as dahate Pv.II.9 8 (=dahati vināseti PvA.116).。Dahana(Sk. dahana, to dahati, orig. “the burner”),【 中 】 燒 。【 陽 】 火 (fire;Vism.338. dahanakicca)。Dahara,【 形 】 年 紀 輕 的 (small, little, delicate)。【 陽 】 男 孩 (young, a young boy, youth)。daharā,【 陰 】 年 輕 的 太 太 (youngwife)。daharī,【 陰 】 女 孩 (lad)。opposed to mahallaka; to vuḍḍha Vism.100.dā( 梵 dad, dā),【 字 根 I.】 給 (to give)。Daharaka =dahara, 年 輕 人 (young Miln.310.)。f. daharikā, 女 年 輕 人 (a young girl Th.2, 464, 483.Dāṭhā, dāṭhā- (Sk. daṁṣṭrā to ḍasati (q.v.), cp. also daṭṭha) ,【 陰 】 長 牙 (a large tooth, fang, tusk; as adj. (-°) havingtusks or fangs D.II,18 (susukkhadāṭhā); J.I,505 (uddhaṭa-dāṭho viya sappo); IV,245 (nikkhantadāṭhā); DhA.I,215;PvA.152 (kaṭhinadāṭhā); Sdhp.286。dāṭhāvudha [Sk. daṁṣṭrāyudha] using a tusk as his weapon J.V,172。dāṭhādantaa canine tooth KhA 44.。dāṭhābalin one whose strength lies in his teeth (of a lion) Sn.72.。Dāṭhikā (Sk. *dāḍhikā=Prk. for daṁṣṭrikā) ,【 陰 】 鬍 鬚 , 腮 鬚 (beard, whiskers Vin.II,134 (na dāṭhikā ṭhapetabbā, ofthe bhikkhus); J.I,305; V,42 (tambadāṭhikā), 217 (mahādāṭhikā having great whiskers); DA.I,263(parūḷha-massudāṭhikā with beard & whiskers grown long)。Dāthā(Sk. daṁṣṭrā to ḍasati, cp. also daṭṭha),【 陰 】 巨 牙 , 犬 齒 (fang)。dāthādhatu,【 陰 】( 佛 陀 的 ) 牙 舍 利 。dāthāvudha,【 形 】 以 牙 爲 武 器 的 。dāthābalī,【 形 】 力 量 落 在 牙 的 。Dāṭhin (cp. Sk. daṁṣṭrin) ,【 形 】 有 牙 的 (having tusks)。236


Dātabba,【 義 】 可 以 給 。Dātar(Sk. dāṭr, n. ag. of dadāti to give),【 陽 】 施 主 , 佈 施 者 , 慷 慨 的 人 (a giver, a generous person)。adātā(=na dātā(hoti)), 不 布 施 的 人 (one who does not give, a miser)。Dātuṁ,【 不 】 要 給 。Dātta,【 中 】 鐮 刀 , 長 柄 鐮 刀 。Dāna,-dāna,【 中 】 佈 施 , 慈 善 , 捐 獻 , 施 捨 。dānakathā,【 陰 】 佈 施 論 。dānagga,【 中 】 救 濟 院 , 佈 施 所 。dānapati,【 陽 】 施 主 , 音 譯 : 旦 那 、 旦 越 。dānaphala,【 中 】 慷 慨 給 與 的 果 報 。dānamaya,【 形 】 由 佈 施 所 組 成 的( 福 報 )。dānavaṭṭa,【 中 】 經 常 佈 施 。dānavatthu,【 中 】 佈 施 的 物 品 。dānaveyyāvaṭika,【 形 】 佈 施 的 分 發 者 。dānasālā,【 陰 】 佈 施 堂 。dānasīla,【 形 】 有 佈 施 品 質 的 。dānasoṇḍa,【 形 】 喜 歡 佈 施 的 。dānanāraha,【 形 】 值得 佈 施 的 。《 佛 說 除 蓋 障 菩 薩 所 問 經 》 卷 第 二 (T14..708.2)..「 菩 薩 若 行 十 種 施 法 。 即 得 布 施 具 足 。 何 等 為 十 。一 者 法 施 。 二 者 無 畏 施 。 三 者 財 施 。 四 者 不 求 饒 益 果 施 。 五 者 悲 愍 施 。 六 者 不 輕 慢 施 。 七 者 恭 敬 施 。 八 者 供養 承 事 施 。 九 者 無 所 著 施 。 十 者 清 淨 施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卷 第 二 十 一 (T10.112.3 ~ p.113.3)..「 此 菩 薩 ,行 十 種 施 。 所 謂 ..( 一 ) 分 減 施 ( 若 得 美 味 , 不 專 自 受 , 要 與 眾 生 , 然 後 方 食 )。( 二 ) 竭 盡 施 ( 為 饒 益 眾 生 , 隨 其 所有 , 一 切 皆 捨 , 乃 至 盡 命 , 亦 無 所 吝 )。( 三 ) 內 施 ( 轉 輪 王 捨 手 足 血 肉 , 頭 目 骨 髓 予 索 求 者 )。( 四 ) 外 施 ( 捨 王 位 予貧 窶 的 索 求 者 )。( 五 ) 內 外 施 ( 捨 王 位 及 王 身 -- 降 為 臣 僕 予 索 求 者 )。( 六 ) 一 切 施 ( 施 諸 貧 人 國 土 、 妻 子 、 手 足 、 血肉 心 肺 、 頭 目 髓 腦 )。( 七 ) 過 去 施 ( 聞 過 去 諸 佛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 聞 已 不 著 )。( 八 ) 未 來 施 ( 聞 未 來 諸 佛 之 所 修 行 , 了達 非 有 , 不 取 於 相 )。( 九 ) 現 在 施 ( 聞 諸 天 , 乃 至 聞 聲 聞 緣 覺 , 具 足 功 德 , 但 觀 諸 行 , 如 夢 不 實 , 無 有 貪 著 )。( 十 )究 竟 施 ( 假 使 有 無 量 眾 生 , 諸 根 殘 缺 , 索 手 足 血 肉 等 , 經 阿 僧 祇 劫 , 諸 根 不 具 , 亦 不 心 生 一 念 悔 惜 )。」Dānakathā,【 陰 】 佈 施 論 ( 談 論 佈 施 )。DA.14./II,471...dānakathanti idaṁ dānaṁ nāma sukhānaṁ nidānaṁ,sampattīnaṁ mūlaṁ, bhogānaṁ patiṭṭhā, visamagatassa tāṇaṁ leṇaṁ gati parāyaṇaṁ. ( 說 施 ( 施 論 ).. 此 名 為 施 , 乃快 樂 的 因 緣 , 成 功 的 根 本 , 財 富 的 立 足 點 , 走 向 平 順 的 庇 護 所 , 安 全 處 , 去 處 , 歸 宿 。)Dānava,【 陽 】 巨 人 ( 一 類 的 阿 修 羅 )。Dāni(shortened form for idāni),【 副 】 現 在 。 參 考 Idāni( 現 在 )。Dāpana,【 中 】 鼓 勵 佈 施 。Dāpeti (deti 的 【 使 】), 促 使 佈 施 。【 過 】dāpesi。【 過 分 】dāpita。【 現 分 】dāpenta。【 獨 】dāpetvā。Dāpetu,【 陽 】 促 使 佈 施 的 人 。Dāma,【 陽 】 花 圈 , 粗 繩 , 鏈 , 花 環 。Dāya 1 (Sk. dāva, conflagration of a forest; wood=easily inflammable substance; to dunoti (to burn) caus. dāvayati)【 陽 】 森 林 , 小 樹 林 。(wood; jungle, forest; a grove)。migadāya, 鹿 園 。tiṇadāya, 草 叢 及 樹 林 。bahukaṇṭaka dāya=jungle)。dāyapāla,【 陽 】 守 林 人 (a grove keeper)。Dāya 2 (Sk. dāya, to dadāti, etc.),【 中 】 贈 品 (a gift, donation; share, fee)。M.3./I,12.:“Dhammadāyādā me, bhikkhave,bhavatha, mā āmisadāyādā.”( 諸 比 丘 ! 你 們 應 為 我 的 法 的 繼 承 者 , 勿 為 財 之 繼 承 者 。)Dāyaka, dāyī(Sk. dāyaka, dā as in dadāti & dāna),【 形 】 佈 施 , 贍 養 (giving, bestowing, distributing, providing ( 通 常作 dāyaka-, dāyī-)。【 中 】 施 主 , 佈 施 者 , 贍 養 者 (a donor, benefactor; a munificent person)。dāyikā,【 陰 】 女 施主 。adāyaka【 中 】 無 施 者 (a stingy person, one who neglects almsgiving)。Dāyajja(Sk. dāyādya; see dāyāda),【 中 】 繼 承 、 遺 產 、 遺 贈 (inheritance)。【 形 】 繼 承 人 (one who inherits)。Dāyati(dā 給 +ya)(Sk. dāti & dyāti (dā) to cut, divide, etc.; cp. dayati, dātta, dāna), 割 草 , 收 穫 (to cut, mow, reap)。【 過 】dāyi。【 過 分 】dāyita。【 使 】dāyāpeti(to cause to be cut or mowed)。Dāyana,【 中 】 割 草 (cutting)。Dāyāda(Sk. dāyāda=dāya+ā-da),【 陽 】 繼 承 , 繼 承 人 (heir)。【 形 】( 在 【 合 】 中 ) 繼 承 的 。Dāyādaka(=dāyāda),【 陽 】 繼 承 人 。dāyādikā(=dāyajjarahā),【 陰 】 女 繼 承 人 。Dāyika(=dāyaka),【 形 】【 陽 】 布 施 , 施 主 。-dāyin(Sk. dāyin, of dadāti),【 形 】 布 施 , 贈 予 (giving, granting, bestowing)。Dāyikā,【 陰 】 女 施 主 。Dāra,Dārā(Sk. dāra (m.) & dārā (f.), more freq. dārā (m.pl.)),【 陽 】 妻 子 (Instr. sg. dārena; instr, pl. dārehi, Loc. pl.237


dāresu)。dārā,【 陰 】 妻 子 (dārā vuccati bhariyā)。dārī,【 陰 】 淑 女 (maiden, young girl)。putta-dārā(pl.), 妻 與 子(wife & children; putta ca dārā ca)。paradāra(parassa dāra), 別 人 的 太 太 (the wife of another)。dārabharaṇa,【 中 】蓄 妻 , 扶 養 妻 子 。paradārūpasevana,【 中 】 淫 他 人 之 妻 。Dāraka(Sk. dāraka),【 陽 】 男 孩 , 年 青 人 。Dārikā(Sk. dārikā, see dāraka) ,【 陰 】 女 孩 , 女 兒 (a young girl, daughter)。Dāreti (dāl +e), 分 離 , 爆 裂 。【 過 】dāresi。【 過 分 】dārita。【 現 分 】dārenta。【 獨 】dāretvā。Dāru(Sk. dāru),【 中 】 木 頭 , 木 材 , 木 柴 。dārukhaṇḍa,【 中 】 一 塊 木 頭 。dārukkhandha,【 陽 】 木 材 堆 。dārubhaṇḍha,【 中 】 家 具 , 木 製 品 。dārumaya,【 形 】 木 材 做 的 。dārusaṅghāṭa,【 陽 】 木 筏 。sāradāru,【 中 】 木 心 , 實 木 。S.35.200...“Sace so, bhikkhave, 1 dārukkhandho na orimaṁ tīraṁ upagacchati, 2 na pārimaṁ tīraṁ upagacchati, 3 namajjhe saṁsīdissati, 4 na thale ussīdissati, 5 na manussaggāho gahessati, 6 na (CS:p.2.387) amanussaggāho gahessati,7 na āvaṭṭaggāho gahessati, 8 na antopūti bhavissati; evañhi so, bhikkhave, dārukkhandho samuddaninno bhavissati1samuddapoṇo samuddapabbhāro. ( 諸 比 丘 ! 此 木 塊 若 不 著 此 岸 , 2 不 著 於 彼 岸 , 3 不 沈 於 流 中 (《 雜 阿 含 1174經 》..‘ 不 閡 洲 渚 ’), 4 不 被 繫 上 陸 地 , 5 不 被 人 取 , 6 不 被 非 人 取 , 7 不 被 漩 渦 所 取 , 8 內 部 不 朽 腐 , 諸 比 丘 ! 如是 , 其 木 塊 則 向 海 、 趣 海 、 而 入 海 。)Dāruṇa,【 形 】 嚴 格 的 , 粗 糙 的 , 殘 酷 的 。Dālana(


地 論 》 說 見 法 者 得 十 種 勝 利 。 一 者 、 於 四 聖 諦 已 善 見 , 說 名 見 法 。 二 者 、 隨 獲 一 種 沙 門 果 , 說 名 得 法 。 三 者 、知 法 。 於 己 所 證 , 能 自 了 知 , 我 今 已 盡 所 有 那 落 迦 (niraya 地 獄 )、 傍 生 、 餓 鬼 ( 此 境 界 必 須 要 省 察 智 才 能 省 察 )。四 者 、 得 四 證 淨 ( 四 不 壞 淨 ), 於 佛 、 法 、 僧 如 實 知 , 名 遍 堅 法 。 五 者 、 於 自 所 證 無 惑 。 六 者 、 於 他 所 證 無 疑 。七 者 、 宣 說 聖 諦 相 應 教 時 , 不 藉 他 緣 。 八 者 、 不 觀 他 面 , 不 看 他 口 , 於 此 正 法 、 毘 奈 耶 (Vinaya 律 ) 中 , 一 切他 論 所 不 能 轉 。 九 者 、 記 別 一 切 所 證 解 脫 , 都 無 所 畏 。 十 者 、 由 二 因 緣 , 隨 入 聖 教 , 謂 正 世 俗 及 第 一 義 故 。(T30.778.3)Diṭṭhadhammasukhavihāranti diṭṭhadhammasukhavihāro nāma āraññikasseva labbhati, no gāmantavāsino.Gāmantasmiñhi vasanto dārakasaddaṁ suṇāti, asappāyarūpāni passati, asappāye sadde suṇāti, tenassa anabhiratiuppajjati. Āraññiko pana gāvutaṁ vā aḍḍhayojanaṁ vā atikkamitvā araññaṁ ajjhogāhetvā vasantodīpibyagghasīhādīnaṁ sadde suṇāti, yesaṁ savanapaccayā amānusikāsavanarati uppajjati.( 現 法 樂 住 :)Diṭṭhi (


Diviya, divya,【 形 】 天 神 的 , 天 國 的 。 參 考 Dibba。dis( 梵 diś),【 字 根 VII.】 詳 細 說 明 (to expound)。Disa,【 陽 】 敵 人 。Disampati,【 陽 】 皇 。Disā,【 陰 】 方 向 ,( 東 南 西 北 ) 方 。disākāka,【 陽 】 引 向 鴉 ( 爲 了 要 知 道 陸 地 的 方 向 , 在 船 上 養 的 烏 鴉 )。disākusala,【 形 】 知 道 方 向 的 人 。disāpāmokkha,【 形 】 世 界 著 名 的 。disābhāga,【 陽 】 一 個 方 向 。disāmūḷha,【 形 】 迷 失方 向 的 人 。disāvāsin, disāvāsika,【 形 】 住 在 國 外 的 , 住 在 不 同 方 向 的 。diss(dis) ( 梵 dṛś),【 字 根 III.】 出 現 (to be seen, to appear)。Dissati (dis+ya), 似 乎 , 出 現 。【 現 分 】dissanta, dissamāna, (= 看 得 見 的 )。Dīgha( 梵 dīrgha),【 形 】 長 的 。dīghaṅgulī,【 形 】 長 指 的 ( 有 長 手 指 的 )。dīghajātika,【 陽 】 蛇 類 的 衆 生 。dīghatā,【 陰 】dīghatta,【 中 】 長 度 。dīghadassi,【 形 】 有 遠 見 的 。Dīghanikāya,【 陽 】《 長 部 》( 梵 文 版 漢 譯 為 Dīrgha-āgama 長阿 含 經 )。dīghabhāṇaka,【 陽 】 重 複 說 或 解 釋 《 長 部 》 的 人 。dīgharattaṁ,【 副 】 長 久 地 。dīghalomaka,【 形 】 有長 毛 的 。dīghasottiya,【 中 】 長 眠 , 偷 懶 。dīghāyuka,【 陽 】 長 壽 。(【 反 】appāyuko,【 陽 】 夭 壽 。)Dīghavaṇṭa,【 陽 】 木 蝴 蝶 (Oroxylum indicum)。Dīdhiti,【 陰 】 光 , 光 輝 。Dīna,【 形 】 悲 慘 的 , 低 級 的 , 低 劣 的 。dīnatā,【 陰 】dīnatta,【 中 】 可 憐 ( 台 語 : 克 虧 khik khui, 僥 倖 hiau hing 7 ,離 經 li 7 king)。adīna,【 反 】 不 悲 慘 的 , 不 低 劣 的 。Dīpa 1 ( 梵 dīpa),【 陽 】 燈 。dīpaṅkara(=pabhaṁ kara),【 形 】 點 燈 者 (making light, shining, illuminating), 燃 燈 佛 (Dīpaṅkara,或 譯 「 錠 光 佛 」 古 佛 名 , 據 《 本 生 經 》 因 緣 序 中 說 , 四 阿 僧 祇 劫 十 萬 大 劫 之 前 , 燃 燈 佛 曾 為 釋 迦 牟 尼 佛 ( 當 時的 善 慧 Sumedha) 授 記 未 來 成 佛 。)。dīpacci,【 陰 】 燈 苗 、 燈 火 。dīparukkha,【 陽 】 燈 柱 。dīpasikhā,【 陰 】 燈 苗 。dīpāloka,【 陽 】 燈 光 。Dīpa 2 (Ved.dvīpa=dvi 二 +ap(āpa) 水 -- 兩 側 有 水 ),【 陽 】【 中 】 島 、 洲 (mahādīpa 大 的 島 )、 渚 (paritta-dīpā 小 的 島 )。 引申 為 「 依 靠 處 」、「 庇 護 所 」(shelter, refuge)。dīpālaya,dīpagabbhaka, 休 息 處 (resting place)。cattāro mahādīpā,四 大 洲 --1. 梵 Pūrva-videha; 巴 Pubbavideha, 弗 于 逮 洲 , 又 作 毘 提 訶 , 為 天 下 四 大 洲 中 之 東 勝 身 洲 , 又 稱 東 毘提 訶 。2. 梵 Jambu-dvīpa; 巴 Jambudīpa, 閻 浮 洲 又 作 閻 浮 提 、 贍 部 洲 、 位 於 須 彌 山 之 南 , 故 又 稱 南 閻 浮 提 , 為吾 人 所 居 之 處 。3. 梵 Apara-godānīya; 巴 Aparagoyāna, 拘 陀 尼 洲 , 又 作 俱 耶 尼 、 瞿 伽 尼 , 位 於 須 彌 山 之 西 方 ,為 四 大 洲 中 位 居 西 方 之 西 牛 貨 洲 。4. 梵 巴 Uttarakuru, 鬱 單 越 洲 , 又 作 鬱 單 曰 , 為 須 彌 四 大 洲 中 位 居 北 方 之 北俱 盧 洲 。Dīpa 3 (cp.Sk.dvīpa tiger’s skin),【 陽 】 虎 皮 。Dīpaka 2 (=dīpa 2 )【 中 】 小 島 。Dīpaka 3 in vaṇidīpaka PvA 120 for vanibbaka (q.v.).Dīpanā,【 陰 】 例 證 , 解 釋 。Dīpanī,【 陰 】 注 釋 (an explanatory work), 可 譯 作 : 明 燈 、 燈 論 。Dīpin, dīpika(Sk. dvīpin),【 陽 】 豹 (a panther, leopard)。Dīpikā,【 陰 】1. 火 把 (=daṇḍadīpikā)。2. 注 釋 (=dīpaka)。dīpikakkara,dīpikātittira ,a decoy partridge; dīpikāpakkhina decoy bird; dīpikāmiga a d.antelope。Dīpita (dīpeti 的 【 過 分 】), 已 舉 例 說 明 , 已 解 釋 , 已 顯 示 。Dīpinī,【 陰 】 母 豹 (female panther)。Dīpeti (dip( 梵 dīp)+e), 點 燃 , 清 楚 地 表 達 , 解 釋 。【 過 】dīpesi。【 過 分 】dīpita,【 現 分 】dīpenta, dīpayamāna。【 獨 】dīpetvā。【 義 】dīpetabba。Du-,du-,【 字 首 】 惡 (badness), 反 常 (perverseness), 困 難 (difficulty)。Duka,【 中 】 兩 個 一 組 , 雙 。【 形 】 二 數 的 。Dukūla(Sk. dukūla),【 中 】 陀 拘 羅 布 ( 音 譯 ), 一 種 非 常 好 的 布 料 。Dukkata, dukkaṭa,( 梵 duṣkṛta)【 形 】 錯 誤 的 做 , 惡 作 , 古 音 譯 : 突 膝 吉 栗 多 。【 中 】 錯 誤 的 行 動 。Dukkara,【 形 】 難 做 的 。dukkaratā,【 陰 】dukkaratta,【 中 】dukkarabhāva,【 陽 】 困 難 。dukkarakārikāya(S.4.1./I,103.),240


苦 行 ( 指 六 年 之 苦 行 )。《 增 壹 阿 含 31.8 經 》(T2.671.2)..「 我 六 年 之 中 勤 苦 求 道 而 不 剋 獲 ; 或 臥 荊 棘 之 上 ; 或臥 板 木 鐵 釘 之 上 , 或 懸 鳥 (= 鈎 ) 身 體 遠 地 , 兩 脚 在 上 而 頭 首 向 地 ; 或 交 脚 [ 足 跳 - 兆 + 存 ] 踞 ; 或 養 長 鬚 髮 未 曾 揃 (=剪 ) 除 ; 或 日 暴 ( 曝 ) 火 炙 ; 或 盛 冬 坐 冰 ; 身 體 沒 水 ; 或 寂 寞 不 語 ; 或 時 一 食 ; 或 時 二 食 ; 或 時 三 食 、 四 食 , 乃至 七 食 ; 或 食 菜 果 ; 或 食 稻 麻 ; 或 食 草 根 ; 或 食 木 實 ; 或 食 花 香 ; 或 食 種 種 果 蓏 ; 或 時 倮 形 ; 或 時 著 弊 壞 之衣 ; 或 著 莎 草 之 衣 ; 或 著 毛 毳 之 衣 ; 或 時 以 人 髮 覆 形 ; 或 時 養 髮 ; 或 時 取 他 髮 益 戴 。」Dukkha( 梵 duḥkha,


dukkhā, byādhipi dukkho, maraṇampi dukkhaṁ, appiyehi sampayogo dukkho, piyehi vippayogo dukkho,yampicchaṁ na labhati tampi dukkhaṁ-- saṁkhittena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dukkhā. ( 諸 比 丘 ! 苦 聖 諦 者 , 即 是此 : 生 苦 、 老 苦 、 病 苦 、 死 苦 、 愁 悲 憂 惱 苦 、 遇 怨 憎 者 苦 、 與 所 愛 者 別 離 苦 、 所 求 不 得 苦 , 略 說 為 五 取 蘊 苦 。)Dukkhanirodhagāminī,【 陰 】 導 致 苦 滅 之 道 。S.56.11./V,421~2...Idaṁ kho pana, bhikkhave, dukkhanirodhagāminīpaṭipadā ariyasaccaṁ-- ayameva 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 seyyathidaṁ-- sammādiṭṭhi, sammāsa ṅ kappo,sammāvācā, sammākammanto, sammā-ājīvo, sammāvāyāmo, sammāsati, sammāsamādhi.( 諸 比 丘 ! 苦 滅 行 道 聖諦 者 , 此 即 是 八 支 聖 道 : 正 見 、 正 思 惟 、 正 語 、 正 業 、 正 命 、 正 精 進 、 正 念 、 正 定 。) A.4.34./II,33...“Yāvatā,bhikkhave, dhammā saṅkhatā, 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 tesaṁ aggamakkhāyati. Ye, bhikkhave, ariye aṭṭhaṅgikemagge pasannā, agge te pasannā. Agge kho pana pasannānaṁ aggo vipāko hoti.( 諸 比 丘 ! 無 論 多 少 的 有 為 法 , 八支 聖 道 稱 為 它 們 ( 當 中 ) 最 上 。 諸 比 丘 ! 凡 信 仰 八 支 聖 道 者 , 信 仰 是 它 們 的 最 上 , 而 在 最 上 的 信 仰 , 有 最 上 果 報 。)Dukkhassantakara(=dukkhass’antaṁ karoti),【 陽 】 作 苦 邊 際 , 即 滅 盡 苦 。 M.71./I,483...“Natthi kho, Vaccha, kocigihī gihisaṁyojanaṁ appahāya kāyassa bhedā dukkhassantakaro”ti.( ( 世 尊 答 覆 婆 蹉 ..) 婆 蹉 ! 實在 家 者 不 捨 斷 在 家 之 結 , 於 身 壞 ( 命 終 ) 作 苦 邊 際 時 ( 證 阿 羅 漢 果 )。)Dukkhaṁ,【 副 】 不 容 易 地 。無 有 任 何Dukkhāpana,【 中 】 傷 害 。Dukkhāpeti (dukkha 的 【 派 】), 使 痛 苦 , 引 起 痛 苦 , 傷 害 。【 過 】dukkhāpesi。【 過 分 】dukkhāpita。【 現 分 】dukkhāpenta。【 獨 】dukkhāpetvā。Dukkhī, dukkhita( 梵 duḥkhita;dukkhāpeti 的 【 過 分 】),【 形 】 折 磨 的 (afflicted), 使 悲 傷 的 (grieved), 不 快 樂 的 (unhappy),沮 喪 的 (dejected、disappointed), 生 病 的 (ailing)。dukkhito bāḷhagilāno, 病 入 膏 肓 ( 折 磨 的 重 病 )。【 反 】sukhita。Dukkhīyati (dukkha 的 【 派 】), 痛 , 被 苦 惱 。【 過 】dukkhīyi。【 過 分 】dukkhita。Dukkhudraya,【 形 】 引 起 痛 苦 的 , 造 成 疾 病 的 。Dukkhūpasama,【 陽 】 減 輕 痛 苦 。Dukkhotiṇṇa,【 形 】 變 成 悲 慘 的 。Dugga,【 中 】 難 進 入 的 地 方 , 城 堡 。Duggata,【 形 】 貧 窮 的 , 悲 慘 的 。duggatamanussa, 【 陽 】 窮 人 。Duggati,【 陰 】 惡 趣 ( 悲 慘 的 世 界 , 即 : 四 惡 道 )。Duggandha,【 形 】 難 聞 的 氣 味 的 。【 陽 】 臭 味 。Duggama,【 形 】 難 去 的 。Duggahita,【 形 】 持 錯 的 , 拿 錯 的 。【 中 】 誤 解 , 錯 誤 的 瞭 解 。Duccaja,【 形 】 難 離 開 的 , 難 放 棄 的 。Duccarita,【 中 】 差 勁 的 行 爲 , 錯 誤 的 行 動 。Dujivha,【 陽 】 蛇 (serpent)。Dujjaha,【 形 】 難 放 棄 的 , 難 除 去 的 。Dujjana,【 陽 】 壞 人 , 壞 男 人 。dujjana-hadaya,【 中 】 壞 人 的 心 。Lokanīti #90( 世 間 格 言 )..Siñgī paññāsa hatthena,Vajje satena vājinaṁ.Hatthiṁ dantiṁ sahassena, Desa cāgena dujjanaṁ.( 對 有 角 的 動 物 , 要 保 持 五 十 肘 的 距 離 。 與 野 馬 要 保 持 一 百 肘的 距 離 。 對 有 象 牙 的 大 象 , 要 保 持 一 千 肘 的 距 離 。 遠 離 惡 人 , 甚 至 可 以 放 棄 國 度 。)Dujjāna,【 形 】 難 懂 的 。Dujjīvita,【 中 】 邪 命 ( 錯 誤 的 生 計 )。dujjīvitamajīvamha, 我 們 曾 做 邪 命 、 非 正 命 。Duṭṭha,【 形 】 破 壞 的 , 腐 敗 的 , 不 道 德 的 , 壞 的 。duṭṭhacitta,【 中 】 邪 惡 的 心 意 , 惡 意 。Duṭṭhu,【 副 】 嚴 重 地 , 惡 劣 地 。Duṭṭhulla,【 中 】 猥 辭 ( 淫 蕩 的 談 話 )。【 形 】 劣 等 的 , 下 流 的 。Dutappaya,【 形 】 不 容 易 滿 足 的 。Dutiya,【 形 】【 陽 】 第 二 的 , 伴 侶 ( 第 二 自 己 之 意 )。dutiyaka,【 形 】 同 伴 , 共 事 者 。dutiyayaṁ,【 副 】 第 二 次 。purāṇa-dutiyakā,【 陰 】 舊 妻 ; 古 譯 : 故 二 。Dutiyā,【 陰 】1. 妻 子 。2.( 巴 利 語 法 ) 第 二 格 , 即 : 賓 格 。Dutiyikā,【 陰 】 妻 子 。242


Duttara,【 形 】 難 渡 的 , 難 越 過 的 。Duddama,【 形 】 難 處 理 的 , 難 馴 的 。Duddasa,【 形 】 難 見 的 , 難 理 解 的 。duddasatara,【 形 】 更 難 見 的 。Duddasā,【 陰 】 不 幸 , 倒 運 ( 不 幸 的 時 期 )。duddasāpanna,【 形 】 倒 楣 。Duddasika,【 形 】 難 看 的 ( 指 相 貌 醜 陋 )。Duddina,【 中 】 陰 雲 密 布 的 日 子 , 不 幸 運 的 日 子 。Duddiṭṭha, 惡 見 。duddiṭṭhaṁ vata addasāma, 我 們 正 是 見 了 不 該 見 的 。Duddha,【 中 】 乳 , 牛 奶 。Dundubhi,【 陰 】 鼓 。Dunnāmaka,【 中 】 痔 (pile), 痔 瘡 (haemorrhoids)。Dunnikkhitta,【 形 】 錯 置 的 ( 錯 誤 地 放 置 的 ), 放 置 得 很 差 勁 的 。Dunniggaha,【 形 】 難 征 服 的 , 難 控 制 的 。Dunnimitta,【 中 】 凶 兆 。Dunnīta,【 形 】 錯 誤 地 應 用 的 。Dupaṭṭa,【 形 】 有 兩 層 的 , 夾 層 的 。Duppañña,【 形 】 愚 蠢 的 。【 陽 】 愚 人 。Duppaṭinissaggiya,【 形 】 難 放 棄 的 , 難 戒 除 的 。duppaṭinissaggita, 固 執 。Duppaṭivijjha,【 形 】 難 明 白 的 。Duppamuñca,【 形 】 難 解 脫 的 。Dupparihāriya,【 形 】 難 使 用 的 , 難 處 理 的 。Duphassa,【 陽 】 蕁 麻 (the nettle plant, 蕁 麻 科 類 植 物 (Urtica) 蕁 麻 屬 齒 形 葉 , 無 花 瓣 , 接 觸 其 植 物 刺 毛 會 引 起 皮膚 過 敏 ), 不 愉 快 的 觸 覺 。Dubbaca (du 難 +vaca 說 ),【 形 】 難 教 (ㄐㄧㄠ), 難 可 教 化 。《 中 阿 含 經 》 誤 譯 : 戾 語 。Dubbaṇṇa,【 形 】 不 光 彩 的 顔 色 的 , 異 色 的 , 變 色 的 , 醜 陋 的 。dubbaṇṇarūpa, 醜 陋 的 容 貌 。Dubbala,【 形 】 微 弱 的 , 弱 的 。dubbalatta,【 中 】dubbalatā,【 陰 】dubbalabhāva,【 陽 】 弱 。dubbalīkaraṇa, 使 微 弱(making weak)。Dubbā,【 陰 】 稷 (panic grass, 黍 屬 的 一 種 禾 本 科 作 物 (Paniecum Dactylon))。Dubbijāna,【 形 】 難 懂 的 。Dubbinīta,【 形 】 倔 強 的 , 不 良 地 訓 練 的 。Dubbuṭṭhika,【 形 】 無 雨 的 。【 中 】 饑 荒 , 旱 災 。Dubbhaka,【 形 】 叛 逆 的 , 陰 險 的 人 。Dubbhati (dubh+a), 叛 逆 , 背 叛 , 造 反 。【 過 】dubbhi,【 獨 】dubbhitvā。Dubbhana,【 中 】 叛 逆 。Dubbhara,【 形 】 難 培 養 的 , 難 滋 養 的 。Dubbhāsita,【 中 】 醜 話 , 壞 話 , 粗 話 , 刺 兒 話 , 髒 話 。Dubbhikkha,【 中 】 饑 荒 , 糧 荒 。Dubbhī,【 形 】 造 反 , 謀 害 。Duma,【 陽 】 樹 。dumagga,【 中 】 樹 稍 ( 樹 的 頂 端 )。dumantara,【 中 】 多 種 樹 , 樹 的 間 隔 。duminda, dumauttama,【 陽 】 樹 王 ( 即 : 菩 提 樹 )。Dumuppala,【 陽 】 翅 子 樹 ( 見 Kaṇikāra)。Dummaṅku,【 形 】 難 使 沉 默 的 人 , 倔 強 的 人 。Dummatī,【 陽 】 心 地 邪 惡 的 人 , 惡 毒 的 人 , 愚 人 。Dummana,【 形 】 不 快 樂 的 , 悲 傷 的 。Dummukha,【 形 】 愁 容 的 。 愁 憂 不 樂 的 。 台 語 : 面 憂 憂 bin 7 iu iu, 目 頭 結 結 bak 8 thau 5 kat kat, 喙 目 鼻 結 歸 球 chui 3bak 8 phinn 7 kat kui khiu 5 。Dummedha,【 形 】 愚 蠢 的 。Duyhati (duhati 的 【 被 】), 被 擠 ( 奶 )。【 過 】duyhi。dur-,dus-, 惡 , 難 , 壞 。Durakkha,【 形 】 難 保 護 的 。Duraccaya, duratikkama 【 形 】 難 通 過 的 。243


Durabhisambhava (dur 難 + abhisambhava 得 達 ),【 形 】 難 到 達 。Durabhisambhavatara (dur 難 + abhisambhava 得 達 + tara 更 ),【 形 】 更 難 得 達 。Duraccaya (dur 難 + accaya 消 逝 ),【 形 】 難 消 逝 。Duranubodha, durājāna,【 形 】 難 懂 的 , 難 知 的 。Durāsada,【 形 】 難 接 近 的 。Durutta,【 形 】 說 得 差 的 。【 中 】 差 勁 的 話 。Durita,【 中 】 孽 , 壞 行 爲 , 不 良 的 舉 動 。Dulladdha,【 形 】 不 容 易 獲 得 的 。Dulladdhi,【 陰 】 邪 見 。Dullabha,【 形 】 難 獲 得 的 , 難 得 的 。Duvaṅgika,【 形 】 由 兩 部 分 所 組 成 。Duvidha,【 形 】 兩 倍 的 。Duve (dvi 的 【 主 、 複 】), 二 , 二 個 人 ( 或 事 物 )。Dussa,【 中 】 白 布 或 指 未 染 色 的 粗 布 衣 ( 音 譯 : 頭 舍 衣 )。dussakaraṇḍaka,【 陽 】 衣 箱 , 緘 簏 。dussakoṭṭhāgāra,【 中 】布 料 的 倉 庫 , 儲 衣 室 。dussayuga,【 中 】 一 套 衣 服 。dussavaṭṭi,【 陰 】 一 卷 布 料 , 布 料 的 邊 緣 。Dussati (dus+ya, 梵 duṣati< 梵 tuṣ), 生 氣 , 墮 落 。【 過 】dussi。【 過 分 】duṭṭha( 梵 duṣṭhta)。【 獨 】dussitvā。【 使 】dūseti,dusseti( 梵 dūṣayati)。【 未 被 】dosaneyya。Dussana,Dussanā ( 梵 dūṣana),【 中 】 犯 罪 , 墮 落 , 忿 怒 。Dussanā,【 陰 】 害 意 , 穢 惡 。Dussanīya(cf. 梵 dveṣanīya),【 形 】 忿 怒 的 。Dussassa(du+sassa),【 形 】 饑 饉 的 。Dussaha,【 形 】 難 涉 及 的 。Dussīla,【 形 】 無 戒 , 難 戒 , 無 道 德 的 。SA.14.23.-24./II,143...Dussīlāti nissīlā.( 難 戒 .. 無 戒 。) A.5.174./III,205...“Pāṇātipātaṁ, adinnādānaṁ, kāmesumicchācāraṁ, musāvādaṁ,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aṁ-- imāni kho,gahapati, pañca bhayāni verāni appahāya ‘dussīlo’ iti vuccati, nirayañca upapajjati.”( 殺 生 , 不 與 取 , 邪 欲 行 , 虛 妄語 , 有 穀 酒 、 水 果 酒 、 烈 酒 之 放 逸 處 , 居 士 ! 若 不 斷 此 等 五 怖 、 五 怨 , 則 可 謂 無 戒 ,( 將 ) 生 於 地獄 。)A.5.174./III,205...“Appahāya pañca verāni, dussīlo iti vuccati.”( 不 斷 五 種 怨 , 名 為 無 戒 者 。)duh( 梵 duh),【 字 根 I.】 擠 乳 (to milk)。Duha,【 形 】( 在 【 合 】 中 ) 擠 奶 的 , 出 產 的 , 允 許 的 。Duhati (duh+a), 擠 ( 奶 )。【 過 】duhi。【 過 分 】duddha。【 獨 】duhitvā。【 現 分 】duhamāna。Duhana,【 中 】 擠 奶 。Duhitu,【 陰 】 女 兒 。Dūta 1 (Ved. Dūta),【 陽 】 報 信 者 , 使 者 , 外 交 使 節 (a messenger, envoy)。dūteyyapaniṇa-gamanānuyogaṁ anuyuttāviharanti( 傳 遞 雙 方 往 來 訊 息 之 使 者 )。dūtakammaṁ, 報 信 的 工 作 (doing a messenger’s duty)。devadūta, 閻 羅 王的 使 者 (Yama’s envoy, Death’s messenger)。dūtaṁ pāheti, 送 使 者 (to send a messenger)。Dūta 2 (Sk. dyūta, see jūta) ,【 中 】 玩 , 賭 (play, gaming, gambling J.IV,248.)。Dūtī,【 陰 】dūteyya,【 中 】 差 事 , 委 託 , 送 信 ( 傳 遞 消 息 )(errand, commission, messages)。dūtapahiṇagamana, 傳 遞消 息 (sending & going on messages)。Dūbhaka,【 形 】 叛 逆 的 人 。Dūra,【 中 】 遠 方 。【 形 】 遠 的 , 遙 遠 的 。dūraṅgama,【 形 】 到 遠 方 去 。dūrato,【 無 】 從 遠 方 來 。dūratta,【 中 】 遠的 事 實 。Vbh.2...7.Tattha katamaṁ rūpaṁ dūre? Itthindriyaṁ …pe… kabaḷīkāro āhāro, yaṁ vā panaññampiatthi rūpaṁ 1 anāsanne 2 anupakaṭṭhe 3 dūre 4 asantike--idaṁ vuccati rūpaṁ dūre. ( 在 此 , 什 麼 是 ‘ 遠 色 ’? 女 根 色 、 男根 色 、 心 色 、 命 根 色 、 食 色 (、 水 、 限 界 色 、 身 表 色 、 語 表 色 、 色 輕 快 性 、 色 柔 軟 性 、 色 適 應 性 、 色 積 聚 、色 相 續 性 、 色 老 性 、 色 無 常 性 ), 凡 是 此 色1不 近 (anāsanne;not near)、 2 不 靠 近 (anupakkaṭṭhe;not closed)、3遠 (dūre;distant)、 4 不 鄰 近 (asantike;not proximate), 這 稱 為 遠 色 。)Vbh.3...Tattha Katamaṁ rūpaṁ santike?Cakkhāyatanaṁ …pe… phoṭṭhabbāyatanaṁ, yaṁ vā panaññampi atthi rūpaṁ 1 āsanne 2 upakaṭṭhe 3 avidūre4 santike--idaṁ vuccati rūpaṁ santike. Taṁ taṁ vā pana rūpaṁ upādāyupādāya rūpaṁ dūre santikedaṭṭhabbaṁ.( 在 此 , 什 麼 是 ‘ 近 色 ’? 眼 處 ( 眼 淨 色 )、 耳 處 ( 耳 淨 色 )、 鼻 處 ( 鼻 淨 色 )、 舌 處 ( 舌 淨 色 )、 身 處 ( 身 淨244


1色 )、 觸 色 ( 地 、 火 、 風 )、 顏 色 、 聲 、 香 、 味 , 凡 是 此 色 近 (āsanne;near)、 2 靠 近 (upakkaṭṭhe;closed)、 3不 遠 (avidūre;not distant)、 4 鄰 近 (santike;proximate), 這 稱 為 近 色 。 取 這 個 色 、 取 那 個 色 , 當 見 到 遠 色 、近 色 。)Dūsaka,【 形 】 弄 髒 的 人 , 醜 化 的 人 , 敗 德 的 , 破 壞 的 。Dūsana,【 中 】 腐 敗 , 弄 髒 , 污 損 , 污 辱 , 污 染 。Dūsita, (Dūseti 的 【 過 分 】) 1. 破 壞 , 污 染 。2. 誹 謗 。3. 虐 待 。Dūseti (dus+e), 1. 破 壞 , 污 染 。2. 誹 謗 。3. 虐 待 。【 過 】dūsesi。【 現 分 】dūsenta, dūsayamāna,【 獨 】dūsetvā。kumāriṁdūseti, 強 暴 童 女 。Dūhana,【 中 】 污 染 , 搶 奪 , 群 襲 。Deḍḍubha,【 陽 】 水 蛇 。Deṇḍima,【 陽 】 半 球 形 銅 鼓 , 定 音 鼓 ( 一 種 大 的 半 球 形 紅 銅 或 黃 銅 鼓 , 面 爲 羊 皮 紙 , 能 通 過 調 整 拉 力 調 音 )。Deti (dā+e), 給 。【 過 】adāsi。【 現 分 】denta。【 過 分 】dinna。【 獨 】datvā。 參 考 Dadāti。A.8.37./IV,243-4.:“Aṭṭhimāni,bhikkhave, sappurisadānāni. Katamāni aṭṭha? 1 Suciṁ deti, 2 paṇītaṁ deti, 3 kālena deti, 4 kappiyaṁ deti, 5 viceyyadeti, 6 abhiṇhaṁ deti, 7 dadaṁ cittaṁ pasādeti, 8 datvā attamano hoti.( 諸 比 丘 ! 善 士 之 施 有 八 種 。 以 何 為 八 ? 即 : 1鮮 潔 而 施 、 2 殊 妙 而 施 、 3 隨 時 而 施 、 4 適 當 而 施 、 5 辨 別 而 施 、 6 屢 屢 而 施 、 7 施 時 心 明 淨 、 8 施 後 愉 悅 。)Deva,【 陽 】1. 神 ,2. 天 空 ,3. 雨 雲 ,4. 國 王 。devakaññā,【 陰 】 天 女 。devakāya,【 陽 】 天 眾 , 一 群 神 。devakumāra,【 陽 】 神 的 王 子 。devakusuma,【 中 】 丁 香 。devagaṇa,【 陽 】 一 組 神 。devacārikā,【 陰 】 天 堂 的 旅 程 。devaccharā,【 陰 】 女 神 , 天 女 。devatara,【 形 】 次 等 神 。devaṭṭhāna,【 中 】 天 祠 , 神 廟 。devattabhāva,【 陽 】 神 的 情 況 ,神 身 。devadattika, devadattiya,【 形 】 神 授 的 。devadundubhi,【 陰 】 雷 。devadūta,【 陽 】 天 訊 ( 神 的 報 信 者 )。devadeva,【 陽 】 神 中 神 ( 神 的 神 )。devadhamma,【 陽 】 天 法 ( 天 神 的 德 行 ), 怕 犯 罪 。devadhītu,【 陰 】 少 女 神 。devanagara,【 中 】 天 城 ( 天 神 的 城 市 )。devanara,【 中 】 天 人 (SA.9.6./I,293...Naradevānanti devanarānaṁ. 諸 天 人 )。devanikāya,【 陽 】 天 神 的 團 體 。devaparisā,【 陰 】 天 神 的 集 會 。devaputta,【 陽 】 神 的 兒 子 。devapura,【 中 】 天 神 的 城 市 。devabhavana,【 中 】 神 的 住 所 。devayāna,【 中 】 去 天 堂 的 路 徑 , 飛 艇 。devarāja,【 陽 】 天 王 。devarukkha,【 陽 】天 樹 。devarūpa,【 中 】 神 像 。devaloka,【 陽 】 天 堂 , 天 界 。devavimāna,【 形 】 天 上 的 大 廈 。aññataraṁ devanikāyaṁ uppajjati, 生 為 天 眾 中 之 一 (《 中 阿 含 經 》 譯 作 : 生 餘 意 生 天 )。SA.35.135.:devaloke caekantasukhasamappitattā ekantakhiḍḍārativasena uppannapamādena maggabrahmacariyavāsaṁ vasituṁ nasakkā.( 天 世 間 一 向 是 受 樂 , 一 向 是 享 樂 , 生 起 放 逸 之 心 , 那 是 不 可 能 安 住 於 修 道 、 修 梵 行 。)Devatā,【 陰 】 天 人 , 女 天 人 。sā devatā, 彼 男 天 人 , 彼 女 天 人 。 天 人 是 指 從 四 天 王 天 (Catumahārāja) 以 上 至 色 究竟 天 (Akaniṭṭha) 的 二 十 四 層 天 。 其 中 有 欲 界 六 天 即 .. 四 天 王 天 , 忉 利 天 , 夜 摩 天 , 兜 率 天 , 化 樂 天 , 他 化 樂 天 。色 界 十 八 天 即 .. 梵 身 天 , 梵 輔 天 , 大 梵 天 ; 少 光 天 , 無 量 光 天 , 光 音 天 ; 少 淨 天 , 無 量 淨 天 , 遍 淨 天 ; 少 福天 , 福 生 天 , 廣 果 天 , 和 五 阿 那 含 天 ( 無 煩 天 , 無 熱 天 , 善 現 天 , 善 見 天 , 色 究 竟 天 ) 及 無 想 天 。 無 色 界 四 天 ,也 是 屬 於 天 人 , 但 在 經 典 中 不 見 他 們 與 人 間 往 來 。Devatta,【 中 】 神 性 。Devadāru,【 陽 】 雪 松 ( 一 種 高 大 的 西 洋 杉 ,[ 雪 松 屬 ](Cedrus deodara), 原 産 於 喜 馬 拉 雅 山 脈 , 樹 枝 下 垂 , 葉 子黑 綠 色 , 在 印 度 是 一 種 重 要 的 木 材 松 樹 ; 亦 稱 喜 馬 拉 雅 杉 )。Devara,【 陽 】 姊 夫 , 丈 夫 的 兄 弟 。Devarājan,【 陽 】 天 王 。Sakko devānamindo, 帝 釋 ( 沙 咖 ) 天 王 (=Sakko devānaṁ Indo, 又 作 釋 提 恒 因 , 即 忉 利 天之 主 , 為 首 座 天 王 。)。 第 二 座 天 王 波 闍 波 提 (Pajāpati); 列 為 第 三 天 王 Varuṇa( 瓦 盧 納 ); 第 四 座 天 王 Īsāna ( 伊沙 那 )。(SA.11.3./I,341.)Devasika,【 形 】 日 常 發 生 的 。devasikaṁ,【 副 】 日 常 地 。Devātideva,【 陽 】 諸 神 的 神 。Devānubhāva,【 陽 】deviddhi,【 陰 】 神 力 。Devisi,【 陽 】 神 仙 ( 神 的 先 知 者 )。Devī,【 陰 】 女 神 , 皇 后 。Devūpapatti,【 陰 】 再 生 爲 神 。245


Desa,【 陽 】 區 域 , 國 家 。Desaka, desetu,【 陽 】 弘 法 者 , 傳 道 者 , 詳 細 說 明 的 人 。Desanā,【 陰 】 講 道 , 訓 誡 , 弘 法 。desanāvilāsa,【 陽 】 美 妙 的 教 育 。Desika,【 形 】 國 家 或 省 的 。Desita, (Deseti 的 【 過 分 】) 指 出 , 傳 道 , 弘 法 。Deseti(dis( 梵 diś) 詳 說 +e)(Sk. deśayati, caus. of disati), 指 出 , 傳 道 , 弘 法 , 詳 細 說 明 , 懺 悔 (to point out, indicate, show;set forth, preach, teach; confess)。【 過 】desesi, adesesi, adesayi(in Ratanasuttaṁ)。【 現 分 】desenta, desita。【 獨 】desetvā。3s.aor. adesayi(=adesayī)Dessa, dessiya(Sk. dveṣya, to dvis, see disa),【 形 】 不 愉 快 的 , 嫌 惡 的 , 可 憎 的 (disagreeable, odious, detestable)。Deha,【 陽 】【 中 】 身 體 。dehanikkhepana,【 中 】 放 下 身 體 , 死 亡 。dehanissita,【 形 】 與 身 體 連 接 的 , 身 體 的 。dehaja(


骨 (n. aṭṭhi)。9. 髓 (f. aṭṭhi-miñjā)。10. 腎 (n. vakkaṁ, 台 語 :sin 7 , 腰 子 io ci 2 )11. 心 (n. hadayaṁ)。12. 肝(n. yakanaṁ)。13. 肋 膜 (n. kilomakaṁ; 英 pleura)。14. 脾 (n. pihakaṁ)。15. 肺 (n. papphāsaṁ)。16. 腸 (n. antaṁ)。17. 腸 膜 (n. antaguṇaṁ)。18. 胃 中 物 (n. udariyaṁ)。19. 屎 (n. karīsaṁ)。20. 腦 (n. matthaluṅgaṁ)。21. 膽 汁 (n.pittaṁ)。22. 痰 (n. semhaṁ) 23. 膿 (m. pubbo)。24. 血 (n. lohitaṁ)。25. 汗 (m. sedo)。26. 脂 肪 (m. medo, 台 語 chi hong)。27. 淚 (n. assu, 台 語 : 目 屎 bak 8 sai 2 )。28. 油 膏 (f. vasā; 英 tallow)。29. 唾 (m. kheḷo, 口 水 , 台 語 : 喙 瀾 chiu 3 nua 7 )。30. 涕 (f. siṅghāṇika 鼻 水 phinn 7 cui 2 )。31. 關 節 液 (f. lasikā; 英 synovic fluid)。32. 尿 (n. muttaṁ)。1) 髮2) 毛 lomā 3) 爪 nakhā 4) 齒 dantā 5) 皮 tacokesāDvanda,【 中 】 一 對 , 夫 婦 , 二 數 。【 陽 】 連 接 詞 的 複 合 詞 [ 巴 利 語 法 ]。Dvaya,【 中 】 一 對 , 夫 婦 , 二 數 。Dvācattāḷīsati,【 陰 】 四 十 二 。Dvādasa,【 形 】 十 二 。Dvānavuti,【 陰 】 九 十 二 。Dvāra(Ved. dvār (f.) & dvāra (nt.), base *dhvār),【 中 】 門 , 入 口 。dvārakavāṭa,【 中 】 門 的 百 葉 窗 , 門 和 窗 戶 。dvārakoṭṭhaka,【 中 】 門 口 , 入 口 , 關 口 , 大 門 的 空 間 。dvāragāma,【 陽 】 在 城 門 外 面 的 村 莊 。dvārapāla, dvāraṭṭha,【 陽 】 守 門 人 , 看 門 人 。dvārabāhā,【 陰 】 門 檻 , 戶 奠 (a door post,doorpost)。dvārasālā,【 陰 】 門 附 近 的 大 廳 。Dvārika,【 形 】 門 的 。【 名 】 看 門 人 ,【 陽 】。Dvāvīsati,【 陰 】 二 十 二 。Dvāsaṭṭhi(=dvisaṭṭhi),【 陰 】 六 十 二 。dvāsaṭṭhidiṭṭhi, 六 十 二 見 。 六 十 二 見 : 於 過 去 世 五 陰 上 。 各 橫 計 四 句 。 過去 四 句 者 。 一 者 如 去 。 二 者 不 如 去 。 三 者 亦 如 去 亦 不 如 去 。 四 者 非 如 去 非 不 如 去 。 於 未 來 五 陰 上 計 四 句 。 一者 有 邊 。 二 者 無 邊 。 三 者 亦 有 邊 亦 無 邊 。 四 者 非 有 邊 非 無 邊 。 於 現 在 陰 上 。 各 計 四 句 。 一 者 常 。 二 者 無 常 。三 者 亦 常 亦 無 常 。 四 者 非 常 非 無 常 。 二 陰 上 各 起 四 見 。 五 陰 合 數 為 二 十 。 三 世 總 計 為 六 十 見 。 總 目 斷 常 無 見以 為 根 本 。 是 為 六 十 二 見 (《 法 門 名 義 集 》T54.196.1)Dvāsattati,【 陰 】 七 十 二 。Dvāsīti,【 陰 】 八 十 二 。Dvi,【 形 】( 數 位 ) 二 。dvika,【 中 】 二 數 , 一 對 , 夫 婦 。dvikkhattuṁ,【 副 】 兩 次 。dviguṇa,【 形 】 兩 倍 的 , 加 倍的 。dvicattālīsati,【 陰 】 四 十 二 。dvijivha,【 形 】 蛇 ( 有 兩 個 舌 頭 的 )。dvinavuti,【 陰 】 九 十 二 。dvipaññāsati,【 陰 】五 十 二 。dvimāsika,【 形 】 兩 個 月 大 , 已 生 存 了 兩 個 月 。dvisaṭṭhi,【 陰 】 六 十 二 。dvisata,【 中 】。 二 百 。dvisattati,【 陰 】 七 十 二 。dvisahassa,【 中 】 二 千 。Dvija,【 陽 】 婆 羅 門 , 鳥 , 牙 齒 ,( 兩 次 生 的 )。Dvidhā,【 副 】 以 二 的 方 式 , 在 兩 個 部 份 中 。dvidhāpatha,【 陽 】 道 路 的 交 叉 。Dvipa,【 陽 】 象 。Dvipada (dvi-pada), Dipada,【 陽 】 兩 足 , 二 足 , 人 類 。Dvīha,【 中 】 兩 天 。dvīhatīhaṁ,【 副 】 兩 三 天 。Dve (dvi 的 【 主 、 複 】) 二 。dvebhāva,【 陽 】 二 重 性 。dvevācika,【 形 】 只 有 兩 個 字 ( 重 複 )。Dvāsaṭṭhi,【 陰 】 六 十 二 。Dvejjha,【 中 】 疑 惑 , 矛 盾 。【 形 】 可 疑 的 。Dvedhā(Sk. dvidhā),【 副 】 以 二 的 方 式 , 在 二 (in two parts, in two)。dvedhāgata, 成 為 二 分 (gone to pieces)。dvedhāpatha,【 陽 】 交 叉 道 路 ( 猶 豫 不 決 )(a twofold way, a crossing; only fig. doubt.)。Dveḷhaka(Sk. *dvaidhaka fr. adv. Dvidhā),【 中 】 疑 惑 。dveḷhajāta,【 形 】 在 懷 疑 著 的 (in doubt )。dveḷhacitta, 不 確定 (uncertain)。adveḷhaka,【 反 】 確 定 (sure, certain, without doubt)。247


DhDh,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十 九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是 送 氣 帶 音 的 d,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請 參 考 英 語 或馬 來 語 的 發 音 。dhaṁs ( 梵 dharṣ),【 字 根 I.】 落 下 、 跌 倒 (to fall down), 毀 滅 (to perish)。→DhaṁsatiDhaṁsati (Ved. dhvaṁsati to fall to dust, sink down, perish), 落 下 、 跌 倒 (to fall from, to be deprived of (c. Abl.), to begone)。【 使 】dhaṁseti (Sk. dhvaṁsayati, but more likely=Sk. dharṣayati (to infest, molest= Lat. infestare. On similarsound-change P. dhaṁs-> Sk. dharṣ cp. P. daṁseti>Sk. darśayati). Caus. of dhṛṣṇoti), 剝 奪 , 破 壞 (to deprive of, todestroy, assault, importune)。dhaṁsitvā, 【 獨 】。Cp. padhaṁsati, paridhaṁsati.Dhaṁsana (Sk. dharṣana), 【 形 】【 中 】 破 壞 , 帶 來 毀 滅 (destroying, bringing to ruin, only in kuladhaṁsana as v. l. tokula-gandhana (q.v.).Dhaṁsin (Sk. dharṣin to dhṛṣṇoti, see dhaṁseti), 【 形 】【 中 】(obtrusive, bold, offensive M.I,236; A.II,182; Dh.244(=DhA.III,353 paresaṁ guṇaṁ dhaṁsanatāya dh.).Dhaṅka (Sk. dhvānkṣa, cp. also dhuṅkṣā),【 陽 】 烏 鴉 (=kāka)(crow)。Dhaja(Sk. dhvaja, cp. Ohg. tuoh “cloth”),【 陽 】 旗 , 符 號 , 象 徵 (siong 7 teng ( 音 .. 上 丁 ) 或 siong 7 tin( 音 .. 上 珍 )。)(aflag, banner; mark, emblem, sign, symbol)。dhajagga, 【 陽 】 旗 尖 , 旗 頂 。dhajālu,【 形 】 以 旗 子 裝 飾 的 。dhajāhaṭa,【 形 】 在 戰 爭 中 捕 獲 的 , 作 爲 戰 利 品 。Dhajagga-paritta, 【 陽 】 旗 頂 保 護 經 (S.11.2./I,218.;cf.《 雜 阿 含 981 經 》(T.255.1),《 增 壹 阿 含 24.1 經 》 卷 十 四(T2.615.1))。Dhajinī(Sk. dhvajinī, f. to adj. dhvajin),【 陰 】 軍 隊 (“bearing a standard,” i. e. an army, legion)。Dhañña,【 中 】 穀 粒 , 玉 黍 蜀 。dhaññarāsi,【 陽 】 穀 粒 堆 。dhaññagāra, 穀 倉 。dhaññaphala, 穀 粒 。dhaññaphalarasa,穀 汁 。Dhañña, dhaññavantu,【 形 】 幸 福 的 , 幸 運 的 。Dhata (dhāreti 的 【 過 分 】), 已 緊 記 , 已 熟 記 。Dhata-raṭṭha( 梵 Dhṛitarāṣṭra), 持 國 天 , 音 譯 提 頭 賴 吒 、 持 梨 哆 阿 囉 哆 、 提 多 羅 吒 ; 又 作 治 國 天 、 安 民 天 、 順 怨天 , 四 天 王 之 一 。 此 天 王 護 持 國 土 , 安 撫 眾 生 , 又 稱 東 方 天 。Dhataraṭṭha, 持 國 天 王 , 四 天 王 依 四 方 而 分 四 界 。 每 一 界 皆 由 一 位 天 王 所 統 治 。 在 東 方 , 持 國 天 王 統 治 乾 達 婆(gandhabba 音 樂 神 )。Dhana,【 中 】 財 富 , 財 産 。dhanakkhaya,【 陽 】 財 盡 。dhanakkīta,【 形 】 用 錢 買 的 。dhanatthaddha,【 形 】 以 財 爲傲 的 。dhanatthika,【 形 】 需 要 財 富 的 。dhanalola,【 形 】 貪 婪 財 富 的 。dhanavantu,【 形 】 富 有 的 。dhanahetu,【 副 】爲 了 財 富 。dhanāsā,【 陰 】 渴 望 財 富 。Dhanāyati (dhana 的 【 派 】), 視 某 物 爲 財 富 。Dhanika,【 陽 】 債 權 人 。Dhaniṭṭhā,【 陰 】 虛 宿 ( 二 十 七 星 宿 之 一 )。Dhanita,【 中 】 聲 音 。【 形 】 發 出 聲 音 的 ,[ 語 ] 有 濁 音 的 , 濁 音 的 。Dhanī,【 形 】 富 有 的 。【 名 】 富 有 的 人 。Dhanu( 梵 dhanus),【 中 】 弓 ( 一 弓 等 於 四 肘 長 )。dhanuka,【 中 】 小 弓 。dhanukāra,【 陽 】 弓 匠 。dhanuketakī,【 陽 】露 兜 樹 ( 參 考 Ketakī)。dhanuggaha,【 陽 】 弓 箭 手 。dhanusippa,【 中 】 箭 術 。Dhanta, (dhamati 的 【 過 分 】)。dham( 梵 dham/ dhmā),【 字 根 I.】 吹 (to blow)。Dhama(Sk. dhama, to dhamati), Dhamaka,【 形 】【 陽 】 吹 的 人 ,( 喇 叭 等 ) 演 奏 者 。dhamakaraka,【 陽 】 濾 水 囊 , 過 濾 器 , 濾 水 器 。( 時 常 看 到 dhammakaraka 的 詞 形 )。Dhamati (dham 吹 +a), 吹 , 使 發 聲 , 激 起 (to blow, to sound (a drum); to kindle (by blowing), melt, smelt, singe)。【 過 】dhami。【 現 分 】dhamāna。【 過 分 】dhamanta, dhamanita。dhamanta,【 獨 】dhamitvā。Dhamani,【 陰 】 血 管 。dhamanisanthatagatta,【 形 】 全 身 血 管 暴 露 的 ( 缺 乏 肌 肉 )。248


Dhameti (dham 吹 +e), 吹 , 使 發 聲 。【 過 】dhamesi。【 過 分 】dhamita。【 現 分 】dhamenta。【 使 】dhamāpeti。Dhamma ( 梵 Dharma


Dhammacakka,【 中 】 法 輪 。 佛 陀 入 滅 後 150 年 左 右 ,阿 育 王 ( 公 元 前 273~ 前 236 年 在 位 ) 大 統 一 印 度 , 之後 , 他 成 為 佛 教 徒 , 阿 育 王 在 印 度 各 地 立 有 單 一 巨石 所 雕 刻 而 成 的 石 柱 (Ashoka Pillar), 刻 有 昭 告 天 下的 文 字 。 在 佛 陀 初 轉 法 輪 的 鹿 野 苑 , 阿 育 王 石 柱 頂端 , 特 別 雕 刻 四 隻 背 對 背 的 威 武 精 美 石 獅 , 石 獅 下有 24 輻 的 法 輪 ── 象 徵 24 緣 , 象 徵 向 四 面 八 方 傳播 佛 陀 的 綸 音 。Dhammadhātu,【 陰 】 法 界 。Vism.589.:Taṁsampayuttā phassādayo dhammadhātūti.( 與 彼 ( 諸 識 ) 相 應 的 觸 等 為 法界 )。SA.12.32./II,67.:Sā hi bhikkhu Sāriputtassa dhammadhātūti ettha dhammadhātūti paccayākārassavivaṭabhāvadassanasamatthaṁ sāvakapāramīñāṇaṁ. Sāvakānañhi sāvakapāramīñāṇaṁsabbaññutaññāṇagatikameva hoti. Yathā Buddhānaṁ atītānāgatapaccuppannā dhammā sabbaññutaññāṇassapākaṭā honti, evaṁ therassa sāvakapāramīñāṇaṁ sabbepi sāvakañāṇassa gocaradhamme jānātīti.()。CS:S-ṭ(S.19.1)pg.2.182:Dhammadhātūti sabbaññutaññāṇaṁ sandhāya vadati. Dhammadhātūti vā dhammānaṁsabhāvo.Dhammapada,【 中 】 法 句 ( 經 )。 巴 利 文 《 法 句 經 》 從 〈 雙 要 品 〉 到 〈 婆 羅 門 品 〉, 共 計 二 十 六 品 423 偈 , 由 299故 事 組 成 ( 詳 見 法 句 經 注 )。 有 部 的 《 法 句 經 》 是 法 救 所 纂 集 , 從 「 無 常 品 」 到 「 梵 志 品 」33 品 ; 趙 宋 天 息 蟯譯 《 法 集 要 頌 》。「 法 句 」 是 偈 頌 , 為 印 度 初 出 家 者 的 入 門 書 。 支 謙 ( 西 元 225 年 頃 ) 說 :「 其 在 天 竺 始 進 業 者 ,不 學 《 法 句 》, 謂 之 越 敘 。 此 乃 始 進 者 之 洪 漸 , 深 入 者 之 奧 藏 也 。 可 以 啟 曚 、 辯 惑 , 誘 人 自 立 , 學 之 功 微 , 而所 苞 者 廣 。」 今 日 斯 里 蘭 卡 ( 錫 蘭 ) 也 要 求 出 家 眾 在 受 比 丘 戒 前 能 夠 背 誦 《 法 句 經 》。(1) 西 元 224 年 頃 , 支 謙 先 得 維 祇 難 帶 來 的 五 百 偈 初 本 (T4, p566c), 共 26 品 498 偈 , 為 《 法 句 經 》 初 期 集本 【A】。 於 225 年 頃 , 維 祇 難 、 竺 將 炎 等 人 譯 出 此 初 本 。(2) 後 來 , 竺 將 炎 又 帶 來 13 品 , 補 成 39 品 752 偈 ( 偈 數 算 法 不 同 , 或 算 作 757 偈 、758 偈 、759 偈 ), 此 即《 法 句 偈 》39 品 本 = 後 期 集 本 【C】。 於 225 年 頃 , 維 祇 難 、 竺 將 炎 等 人 譯 出 , 從 〈 無 常 品 〉 到 〈 吉 祥 品 〉共 計 三 十 九 品 , 為 《 法 句 經 》 混 合 本 。(3) 於 290-306 年 , 法 炬 、 法 立 共 同 譯 出 《 法 句 譬 喻 經 = 法 句 本 末 經 = 法 喻 經 》, 從 〈 無 常 品 〉 到 〈 吉 祥 品 〉,共 計 三 十 九 品 , 為 《 法 句 經 》 混 合 本 , 有 法 句 偈 頌 之 譬 喻 / 因 緣 75 篇 。(4) 於 383 年 , 竺 佛 念 譯 出 法 救 編 的 《 出 曜 經 = 法 句 錄 》, 內 含 約 825-862 偈 , 從 〈 無 常 品 〉 到 〈 梵 志 品 〉, 共計 三 十 三 品 , 此 即 《 法 句 偈 》33 品 本 = 中 期 集 本 【B】。 並 有 法 句 偈 頌 之 譬 喻 / 因 緣 , 以 及 對 偈 頌 略 作 註 釋 。(5) 於 990-1000 年 , 天 息 災 譯 出 法 救 編 的 《 法 集 要 頌 = 諸 佛 法 頌 偈 》, 約 928 偈 , 從 〈 有 為 品 〉 到 〈 梵 志 品 〉共 計 三 十 三 品 , 此 即 《 法 句 偈 》33 品 本 = 中 期 集 本 【B】。小 結 : 西 元 383 年 , 在 漢 地 已 有 :【A】《 法 句 經 》26 品 本 = 初 期 集 本 ; 及 其 譬 喻 / 因 緣 : 含 在 《 法 句 譬 喻 經 》 內 。【B】《 法 句 偈 》33 品 本 =《 法 句 經 》 中 期 集 本 , 是 法 救 所 編 集 ; 及 其 譬 喻 / 因 緣 =《 出 曜 經 》。【C】《 法句 偈 》39 品 本 =《 法 句 經 》 後 期 集 本 , 但 仍 標 示 為 法 救 所 編 集 ; 及 其 譬 喻 / 因 緣 =《 法 句 譬 喻 經 》。Dhammavinaya,【 陽 】 法 與 律 , 法 律 。 有 時 作 「 正 法 律 」(saddhammavinaya)。SA.47.4./III,200...Dhammavinayotidhammoti vā vinayoti vā ubhayametaṁ Satthusāsanasseva nāmaṁ.( 法 律 .. 法 與 律 , 這 兩 者 。 大 師 (= 佛 陀 ) 之 教 之稱 。)Dhammasangaṇī, 《 法 聚 論 》( 或 《 法 集 論 》), 南 傳 巴 利 論 藏 七 部 論 之 一 。 本 論 對 心 的 善 惡 、 地 位 、 階 段 等 詳 加分 析 , 得 出 八 十 九 種 心 。)Dhammapariyāya ( 梵 Dhammaparyāya), 法 門 , 法 波 梨 耶 夜 , 為 佛 教 教 法 的 通 稱 。Dhammatā,【 陰 】 常 法 ( 一 般 的 規 則 ), 法 性 ( 自 然 )。Dhammani,【 陽 】 捕 食 鼠 類 的 遊 蛇 類 ( 如 : 鼠 蛇 , 錦 蛇 等 )。Dammika,【 形 】 如 法 的 , 正 直 的 。Dhammilla,【 陽 】 髻 , 辮 子 , 髮 辮 。Dhammīkathā,【 陰 】 宗 教 性 的 談 話 。【 工 】【 離 】dhammiyā kathāya。dhar,【 字 根 I.】 是 (to be), 存 在 、 有 (to exist)。dhar( 梵 Dhṛ),【 字 根 VII.】 支 持 (support), 握 著 (to hold), 忍 受 (to bear)。Dhara,【 形 】( 在 【 合 】 中 ) 懷 有 的 , 持 有 的 , 記 住 的 , 穿 著 的 , 戴 著 的 。Dharaṇa,【 中 】 重 量 : 大 約 2/5 盎 司 。Dharaṇī,【 陰 】 地 球 。dharaṇīruha,【 陽 】 樹 。Dharati (dhar+a), 持 續 , 繼 續 , 活 著 。【 過 】dhari。【 現 分 】dharanta, dharamāna。【 工 】dharantena。250


Dharā,【 陰 】 地 球 。Dhava,【 陽 】 丈 夫 , 兒 茶 樹 ( 參 考 Khadira)。Dhavala,【 形 】 白 色 的 , 清 潔 的 。【 名 】 白 色 。dhā( 梵 dhā, dadh),【 字 根 I.】 放 (to put), 忍 受 (to bear)。Dhāta,【 過 分 】 已 飽 , 已 餵 養 , 已 滿 足 。atidhāta,【 過 分 】 太 飽 。Dhātī,【 陰 】 護 士 (nurse), 養 母 。Dhātu(Sk. dhātu to dadhāti),【 陰 】 元 素 , 天 然 的 情 況 , 舍 利 ( 神 聖 的 遺 物 ), 詞 根 , 身 體 的 體 液 , 官 能 。Dhātukathā,【 陰 】《 界 論 》。dhātukusala,【 中 】 對 元 素 熟 練 。dhātughara,【 中 】 舍 利 室 。dhātunānatta,【 中 】 自 然 或 元 素 的各 式 個 樣 。dhātuvibhāga,【 陽 】 元 素 的 區 分 , 分 配 舍 利 。Aṭṭhārasa dhātuyo:cakkhudhātu, rūpadhātu,cakkhuviññāṇadhātu, sotadhātu, saddadhātu, sotaviññāṇadhātu, ghānadhātu, gandhadhātu,ghānaviññāṇadhātu, jivhādhātu, rasadhātu, jivhāviññāṇadhātu, kāyadhātu, phoṭṭhabbadhātu, kāyaviññāṇadhātu,manodhātu, dhammadhātu, manoviññāṇadhātu.( 十 八 界 .. 眼 界 、 色 界 、 眼 識 界 、 耳 界 、 聲 界 、 耳 識 界 、 鼻 界 、香 界 、 鼻 識 界 、 舌 界 、 味 界 、 舌 識 界 、 身 界 、 觸 界 、 身 識 界 、 意 界 、 法 界 、 意 識 界 。) dhātuso, Abl. 從 界 (accordingto one’s nature)。Dhātukathā,【 陰 】《 界 論 》, 巴 利 論 藏 的 第 三 本 書 , 闡 述 蘊 、 處 、 界 諸 法 之 攝 不 攝 及 相 應 不 相 應 之 關 係 。 內 容 共分 十 四 品 , 首 揭 十 四 品 之 名 目 和 五 蘊 、 十 二 處 、 十 八 界 等 二 十 八 種 論 母 , 次 入 十 四 品 本 文 , 包 括 攝 類 五 品 、相 應 類 五 品 及 攝 、 相 應 組 合 類 四 品 , 共 703 條 問 答 分 別 。(《 中 華 佛 教 百 科 全 書 ( 六 )》p.3253.1))Dhātuka,【 形 】( 在 【 合 】 中 ) 有 … 性 質 的 。Dhāna, -dhāna, (Sk. dhāna, to dadhāti; cp. dhātu),【 形 】1. 持 拿 , 包 括 (holding, containing),【 中 】(a receptacle). f. dhānīa seat (=ṭhāna), in rāja° “the king’s seat,” a royal town. Often in comb with gāma & nigama (see gāma 3 a):Vin.III,89; J.VI,397; Pv.II,13 18 .Dhāniya, -dhāniya, (Sk. dhānya, cp. dhañña 2 ),【 形 】 財 富 (wealthy, rich, abundant in)。Dhāra, dhāraka, dhārī(Sk. dhāra to dhāreti; cp. dhara),【 形 】( 在 【 合 】 中 ) 懷 有 的 , 持 有 的 , 穿 著 的 , 戴 著 的 (bearing,holding, having)。Dhāraka (dhāra-ka),【 陽 】 受 持 者 。dhāraka jātika, 有 受 持 的 性 質 。Dhāraṇa,【 中 】 受 持 , 憶 持 。Dhāraṇaka,【 中 】 憶 持 者 , 債 務 者 。Dhāraṇā,【 陰 】 憶 持 , 大 池 。Dhārā,【 陰 】1. 奔 流 , 水 流 , 陣 雨 。2. 武 器 的 利 刃 ( 日 語 : 劍 葉 )。Dhāreti (dhar+e), 忍 受 , 支 撐 , 穿 著 , 戴 著 。【 過 】dhāresi。【 過 分 】dhārita。【 現 分 】dhārenta 【 獨 】dhāretvā。dhāreyya, 3s.opt.。Dhāretu,【 陽 】 受 持 者 , 持 有 人 , 所 有 者 , 穿 著 者 , 頂 戴 者 。dhāv( 梵 dhav, dhanv),【 字 根 I.】 跑 (to run)。cp.( 梵 dhav), 流 動 (flow)Dhāvati (dhāv 跑 +a), 跑 , 跑 掉 ( 逃 走 )。【 過 】dhāvi。【 過 分 】dhāvita。【 現 分 】dhāvanta。【 獨 】dhāviya, dhāvitvā。Dhāvana,【 中 】 奔 跑 。Dhāvī,【 形 】 跑 的 人 。Dhi,【 無 】( 表 示 嫌 惡 , 震 驚 等 ) 咄 ! 呸 !( 反 對 演 說 者 時 的 喊 叫 ) 真 可 恥 ! 沒 羞 !( 表 示 悲 痛 、 懊 惱 、 不 幸 ) 唉 ! 咳 !呀 !Dhikkata,【 形 】 輕 視 的 , 厭 惡 的 , 辱 駡 的 。Dhiti,【 陰 】 精 力 , 勇 氣 。dhitimantu,【 形 】 精 力 充 沛 的 , 堅 決 的 。Dhī,【 陰 】 智 慧 (=paññā), 厭 惡 (=jigucchana)。dhīmantu,【 形 】 明 智 的 。Dhītalikā,【 陰 】 娃 娃 。Dhītu(dhītar),【 陰 】 女 兒 。dhītā,【3 單 . 主 】。dhītaro,【3. 複 . 主 】。puttassa dhītaraṁ, 孫 女 。Dhītupati,【 陽 】 女 婿 。Dhīyati (dhā+i+ya), 被 生 。【 過 】dhīyi。【 現 分 】dhīyamāna。251


Dhīra,【 形 】 明 智 的 , 明 智 者 。Dhīvara,【 陽 】 漁 夫 。Dhuta, dhūta (dhunāti 的 【 過 分 】), 已 抖 落 , 已 擺 脫 , 已 撤 走 。dhutaṅga ,【 中 】 頭 陀 支 , 苦 行 支 。dhutadhara,【 形 、中 】 修 持 頭 陀 支 者 , 苦 行 者 。dhutavādī,【 陽 】 人 教 授 頭 陀 支 的 人 。《 清 淨 道 論 》Vism.59.. 十 三 頭 陀 支 。 即 ( 一 )糞 掃 衣 支 ,( 二 ) 三 衣 支 ,( 三 ) 常 乞 食 支 ,( 四 ) 次 第 乞 食 支 ,( 五 ) 一 座 食 支 ,( 六 ) 一 鉢 食 支 ,( 七 ) 時 後 不 食 支 ,( 八 )阿 練 若 住 支 ,( 九 ) 樹 下 住 支 ,( 十 ) 露 地 住 支 ,( 十 一 ) 塚 間 住 支 ,( 十 二 ) 隨 處 住 支 ,( 十 三 ) 常 坐 不 臥 支 。Dhutta, Dhuttaka(Sk. dhūrta, dhūrtaka,from dhūrvati & dhvarati to injure, deceive),【 陽 】 沉 湎 , 過 著 墮 落 生 活 的 人 ,惡 棍 , 狡 猾 , 姦 狡 , 騙 子 (of abandoned life, wild, fast, cunning, crafty, fraudulent; wicked, bad. (m.) a rogue, cheat,evil-minded person, scoundrel, rascal)。Sn.v.106...“Itthidhutto surādhutto, akkhadhutto ca yo naro; Laddhaṁladdhaṁ vināseti, taṁ parābhavato mukhaṁ”.( 這 種 好 色 、 嗜 酒 、 好 賭 的 人 , 將 所 得 揮 霍 一 空 , 是 毀 滅 的 原 因 。)Dhuttī, dhuttikā,【 陰 】 上 方 的 。Dhunana,【 中 】 抖 落 , 擺 脫 , 廢 除 。Dhunāti (dhu+nā), 投 , 擲 , 抖 落 , 擺 脫 , 除 去 。【 過 】dhuni。【 現 分 】dhunanta。【 義 】dhunitabba,【 獨 】dhunitvā。Dhura,【 中 】1. 辦 公 室 , 職 責 , 費 用 。2. 軛 、 槅 。3. 車 轅 。4. 前 部 。【 形 】 最 初 的 , 接 近 的 。dhuragāma,【 陽 】 附近 的 村 莊 。dhurandhara,【 形 】 有 辦 公 室 的 , 接 受 職 責 的 。dhuranikkhepa,【 陽 】 放 棄 希 望 , 放 棄 職 責 。dhurabhatta,【 中 】 經 常 施 食 。dhuravahana,【 中 】 有 軛 , 有 辦 公 室 。dhuravihāra,【 陽 】 附 近 的 寺 院 。Dhuva,【 形 】 穩 定 的 , 長 久 的 , 經 常 的 , 不 變 的 。dhuvaṁ,【 副 】 經 常 地 , 不 變 地 。dhū( 梵 dhū / dhu),【 字 根 V.】 使 震 驚 (to shake)。Dhūpa,【 陽 】 熏 香 (incense)。Dhūpana, 1. 熏 , 熏 香 。2. 調 味 料 ,( 咖 哩 的 ) 調 料 。Dhūpāyati (dhūpa 的 【 派 】) 出 煙 , 燻 製 。【 過 】dhūpāyi。【 現 分 】dhūpāyanta。【 過 分 】dhūpāyita。Dhūpeti (dhūp 燻 +e), 以 油 滋 味 , 以 油 調 味 , 燻 製 , 薰 , 使 發 香 。【 過 】dhūpesi。【 過 分 】dhūpita。【 獨 】dhūpetvā。cf. vidhūpeti, 離 燻 。cf. sandhūpeti, 全 不 燻 。Dhūma,【 陽 】 煙 , 臭 氣 。dhūmaketu,【 陽 】 慧 星 , 火 。dhūmajāla,【 中 】 煙 網 ( 大 量 的 煙 )。dhūmanetta,【 中 】 煙囪 , 煙 斗 , 煙 袋 , 煙 嘴 。dhūmasikha,【 陽 】 火 。dhūmāyitatta,【 中 】 黑 暗 化 , 烏 雲 密 布 , 成 爲 似 煙 的 。Dhūmāyati (dhūma 的 【 派 】), 吸 煙 , 發 煙 燃 燒 , 烏 雲 密 布 。【 過 】dhūmāyi。Dhūli,【 陰 】 灰 塵 。 台 語 : 土 沙 粉 thoo 5 sua hun 2 , 颺 ( 霙 ) 埃 ing ia。Dhūsara,【 形 】 灰 褐 色 的 , 微 黃 色 的 。Dhenu,【 陰 】 母 牛 , 任 何 雌 性 動 物 。dhenupa,【 陽 】 牛 犢 ( 未 斷 奶 的 小 牛 )。Dhota, (dhovati 的 【 過 分 】)。Dhotodano, 純 淨 飯 王 ( 古 譯 : 斛 飯 王 )。Dhona,【 形 】 明 智 的 。Dhorayha,【 形 】 能 負 擔 的 , 能 馱 軛 的 ,【 陽 】 馱 畜 。dhov,【 字 根 I.】 洗 (to wash)。Dhovati (dhov 洗 +a), 洗 , 沖 洗 , 純 淨 。【 過 】dhovi。【 過 分 】dhota。【 現 分 】dhovanta。【 義 】dhovitabba。【 獨 】dhovitvā,dhoviya。Dhovana,【 中 】 洗 滌 。katamukhadhovanādikiccā, 作 漱 口 等 作 務 。252


NN,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二 十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的 n。Na,【 無 】( 否 定 虛 詞 ), 沒 有 , 不 (no, 也 是 否 定 虛 詞 , 有 強 調 之 意 )。Kadā,【 副 】 什 麽 時 候 ? na koci, 無 人 (no one,not anyone)。na kassaci, 無 人 的 (of no one)。na kiñci, 無 事 、 無 物 (nothing,not anything)。na kathañci, 無 法(no way,not in anyway,under no circumstances)。na kadāci, 無 任 何 時 候 、 從 不 (never)。na katthaci, 無 論 任何 地 方 (nowhere,not anywhere)。Naṁ, 1.ta 的 中 . 單 . 主 ( 另 外 兩 種 taṁ (the usual form) 、tad(older))。2. ta 的 陽 . 單 . 賓 或 ta 的 中 . 單 . 賓 。Nakula(Ved. nakula, cp. nakra crocodile),【 陽 】 貓 鼬 (mungoose;a mungoose, Viverra Ichneumon)。Nakka,【 陽 】 龜 (turtle)。Nakkhatta (Ved. nakṣatra collect. formation from naktiḥ & naktā),【 中 】 星 座 , 星 宿 (ㄒㄧㄡˋ, 台 語 chinn siu 3 ), 星 ,慶 祝 。nakkhattakīḷā,【 陰 】nakkhattakīlana,【 中 】 在 某 些 星 座 的 出 現 而 慶 祝 的 節 日 。nakkhattapāṭhaka,【 陽 】 占星 家 。nakkhattayoga。【 陽 】 行 星 的 連 接 , 占 星 術 。nakkhattarāja,【 陽 】 星 王 ( 月 亮 )。Nakha (Ved. nakha, cp. Sk. aṅghri foot),【 陽 】【 中 】 指 甲 , 爪 (a nail of finger or toe, a claw)。nakhapañjara,【 陽 】 爪 。nakhasikha, 【 陰 】 指 端 。Nakhin,【 形 】 有 爪 的 (having nails)。Naga,【 陽 】 山 (mountain)。gāmā gāmaṁ nagā nagaṁ, 從 這 村 到 那 村 , 從 這 山 到 那 山 。Nagara (Ved. Nagara),【 中 】 城 鎮 , 城 堡 , 要 塞 (a stronghold, citadel, fortress; a (fortified) town, city)。nagaraguttika,【 陽 】 市 長 。nagaravara,【 中 】 皇 家 城 市 。nagaravāsin,【 陽 】 市 民 。nagarasodhaka,【 陽 】 清 道 夫 。nagarasobhinī,【 陰 】 城 市 的 美 女 , 城 鎮 的 妓 女 。Nagga(Ved. nagna)(=niccola PvA. 32),【 形 】 赤 裸 的 , 裸 的 (naked, nude)。naggacariyā,【 陰 】 裸 露 。naggasamaṇa,【 陽 】 裸 行 者 。Naggiya(Sk. *nagnyaṁ),【 中 】 裸 露 。Naggiya (naked state, nudity)。Naggiyā (Sk. nagnikā), 【 形 】【 陰 】 裸 露 (naggā, naked)。Naṅgala(Ved. lāṅgala; naṅgala),【 中 】 犁 (a plough)。naṅgalaphāla,【 陽 】( 犁 ) 鏵 , 鏵 頭 。naṅgalalīsā,【 陰 】 犁 轅 。Naṅgalin, 【 形 】【 中 】 有 犁 (having or using a plough, ploughman, in mukhanaṅgalin “using the mouth as plough” Th.1,101).Naṅguṭṭha (nt.) [dial. for *naṅgūlya>*naṅguḷhya?]Naṅguṭṭha(= naṅgula),【 中 】 尾 (a tail)。Nacira(Sk. nacira=na+cira,【 形 】 不 久 (not of long duration, short)。Nacirassaṁ,【 副 】 不 久 。nacc( 梵 naṭ),【 字 根 I.】 跳 舞 (to dance)。cp.( 梵 nṛt), 跳 舞 (dance)。Nacca (


Nati,【 陰 】 彎 曲 , 傾 向 , 彎 腰 。Nattamāla,【 陽 】 水 黃 皮 ( 産 於 亞 洲 的 一 種 豆 科 喬 木 (Pongamia glabra), 具 羽 狀 複 葉 , 有 光 澤 ; 花 序 總 狀 , 花 乳白 色 , 芳 香 , 用 作 遮 蔭 樹 和 一 種 照 明 油 的 來 源 )。Nattu,【 陽 】 孫 子 。nattupanattakā(nattu+pa-nattakā), 孫 子 的 孫 子 。Natthi (na+atthi), 沒 有 , 不 , 不 呈 現 。natthika-diṭṭhi,【 陰 】 斷 見 ( 否 認 死 後 還 會 以 任 何 形 式 存 在 , 因 此 不 承 認 業有 善 惡 )。natthikavāda,【 陽 】 斷 見 論 。natthikavādī,【 陽 】 持 斷 見 的 人 。natthitā,【 陰 】 缺 席 。natthibhāva,【 陽 】缺 席 。natthi ti (=na atthi ti)(ti 之 連 音 「 連 音 規 則 」) 沒 有 。natthipaccaya, 無 有 緣 。《 發 趣 論 》(Paṭṭhāna)(CS:p.1.9):22. Natthipaccayoti-samanantaraniruddhā cittacetasikā dhammā paṭuppannānaṁ cittacetasikānaṁ dhammānaṁnatthipaccayena paccayo.( 無 有 緣 :( 前 一 名 聚 ) 諸 心 心 所 法 等 無 間 滅 去 , 對 於 現 在 諸 心 心 所 法 來 說 , 是 由 無 有 緣而 為 緣 。)Natthu,【 陰 】 鼻 子 。natthukamma,【 中 】 鼻 子 的 治 療 ( 採 用 倒 油 等 )。nad( 梵 nad),【 字 根 I.】 製 造 噪 音 (to make a noise)。Nadati (nad 製 造 噪 音 +a), 吼 , 製 造 噪 音 。【 過 】nadi。【 現 分 】nadanta。【 過 分 】nadita。【 獨 】naditvā。Nadana,【 中 】 吼 聲 。Nadī,【 陰 】 河 。nadīkūla,【 中 】 河 岸 。nadīdugga,【 中 】 因 爲 有 河 而 不 能 達 到 的 地 方 。nadīmukha,【 中 】 河 口 。nadīsota,【 中 】 河 流 。Gaṅgā, Yamunā, Sarabhū, Aciravatī, Mahī, ( 印 度 五 大 河 :) 恒 何 ( 恒 伽 )、 搖 尤 那 、 舍 牢 浮 、阿 致 羅 筏 底 河 、 摩 企 。) Aññaṁ uppajjate cittaṁ, aññaṁ cittaṁ nirujjhati; Avīcimanusambandho, nadīsotovavattatīti.( 一 心 生 起 , 另 一 心 滅 去 ; 相 續 不 斷 , 滾 滾 如 河 流 。)(DA.2./I,193.;MA.10./I,261.;SA.47.2./III,190.)Naddha, (nandhati 的 【 過 分 】), 已 打 結 , 已 包 裝 , 已 以 … 擰 。Naddhi,【 陰 】 皮 帶 。Nanandā,【 陰 】 丈 夫 的 姊 妹 。Nanu,【 無 】( 肯 定 虛 詞 ) 不 是 嗎 ? 確 定 地 , 當 然 。nand( 梵 nand),【 字 根 I.】 高 興 (to be glad)。Nanda, nandaka,【 形 】1. 慶 祝 的 , 歡 慶 的 。2. 人 名 。Nandati (nand 高 興 +a), 很 高 興 , 歡 喜 , 嗜 好 。【 過 】nandi。【 過 分 】nandita。【 現 分 】nandamāna。【 義 】nanditabba。【 獨 】nanditvā。Nandana,【 中 】 慶 祝 , 難 陀 園 ( 在 忉 力 天 , 因 陀 羅 城 的 一 個 花 園 名 )。Nandanā,【 陰 】 慶 祝 。Nandi,【 陰 】 快 樂 , 歡 喜 , 高 興 , 渴 望 。nandikkhaya,【 陽 】 喜 盡 ( 渴 望 的 耗 盡 )。nandirāga,【 陽 】 喜 染 ( 熱 情 的 高興 )。nandisaṁyojana,【 中 】 喜 結 ( 渴 望 的 桎 梏 )。nandh,【 字 根 I.】 綁 (to bind)。Nandhati (nandh 綁 +ṁ-a) (for nayhati, der. fr. naddha after analogy of baddha>bandhati), 裹 , 擰 , 繫 (to bind, tocover)。【 過 】nandhi。【 獨 】nandhitvā。 參 考 Vinandhati, apiḷandhati, upanandhati, onandhati, pariyonandhati。Nandhi, Nandi, (Sk. naddhrī to naddha, pp. of nah to bind)【 陰 】 皮 帶 (a strap, thon)。 參 考 Naddhi。Napuṁsaka(napuṁsaka=na+puṁs “notmale”),【 形 】【 陽 】 太 監 , 中 性 (of no sex;; in gram. of the neuter gender)。Nabha,【 陽 】【 中 】 天 空 (mist, vapour, clouds, sky)。( 在 【 合 】 中 取 nabho 的 詞 形 。 例 :nabhogata = 存 在 天 空 中 。nam( 梵 nam),【 字 根 I.】 彎 曲 (to bend)。Namakkāra( 梵 namaskāra),【 陽 】 尊 崇 , 尊 敬 , 頂 禮 。Namati (nam 彎 曲 +a), 1. 鞠 躬 , 頂 禮 。2. 傾 向 (Vism.527...namatīti nāmaṁ( 傾 向 故 為 ‘ 名 ’))。【 過 】nami。【 過 分 】nata。【 現 分 】namanta。【 獨 】namitvā。【 義 】namitabba。bhāsāya cittaṁ namati.( 把 心 轉 向 於 論 說 )。Namana, 【 中 】 傾 向 。Namaste(namas+te), namaskar, 【 印 】 我 敬 禮 你 , 你 好 (literally “I bow to you.”)。Namassati (namas+a;Ved. namasyati, denom. fr. namo), 敬 禮 , 尊 敬 (to pay honour to, to venerate, honour, do homageto (often with pañjalika & añjaliṁ katvā)。【 過 】namassi, namassiṁsu。【 過 分 】namassita。【 現 分 】namassaṁ, namassanto,namassamāna。【 獨 】namassitvā, namassiya。【 不 】namassituṁ。【 使 】namassāpeti。pot. namasseyya, 1st pl. namassemu;ppr.Namassana,【 中 】namassnā,【 陰 】 尊 敬 , 崇 拜 。Namuci,【 陽 】 破 壞 者 , 死 亡 ; 魔 王 。254


Namo & Nama (Ved.、 梵 namas),【 無 】 敬 禮 、 歸 敬 、 歸 依 、 歸 命 (nomage, veneration)。 音 譯 : 南 牟 、 那 謨 、 南 謨 、那 摩 、 曩 莫 、 納 莫 等 。 多 使 用 於 唸 誦 前 的 禮 敬 語 , 如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南 摩 達 色 巴 鵝 瓦 多 阿 拉 哈 多 三 媽 三 菩 達 色歸 依 彼 有 幸 福 者 、 世 尊 阿 羅 漢 等 | 正 覺namo ta bhagavant arahant sammā+sambuddhaind. m.s.Dat. m.s.Dat. m.s.Dat. m.s.Dat.皈 依 世 尊 ‧ 阿 羅 漢 ‧ 正 等 覺 者 ( 三 遍 )《 大 悲 咒 》: 南 無 喝 囉 怛 那 哆 囉 夜 耶 ( 梵 語 namo ratna-trayāya), 即 : 歸 依 佛 法 僧 三 寶 。namo te atthu : 我 禮 敬 您 (namo … atthu : 直 譯 是 「 讓 禮 敬 … 存 在 」, 意 譯 是 .. 我 禮 敬 !。te


筋 連 結 的 。Vism.253..Nhārūti nava nhārusatāni. ( 腱 .. 有 九 百 的 腱 )Nahuta,【 中 】 一 萬 , 萬 數 , 直 譯 .. 那 由 他 。Mv.I,41...“bahukehi kappanahutehīti.( 無 數 萬 劫 中 )Naḷa,【 陽 】 蘆 葦 , 管 。naḷakāra,【 陽 】 編 籃 工 人 , 蘆 葦 業 員 工 。naḷakalāpa,【 陽 】 一 捆 蘆 葦 。naḷamīṇa,【 陽 】 蝦 。naḷagāra,【 中 】 茅 屋 ( 以 蘆 葦 製 成 的 小 屋 )。Nāka,【 陽 】 天 堂 。Nāga,【 陽 】 龍 , 眼 鏡 蛇 , 象 , 鐵 力 木 ( 指 藤 黃 科 東 印 度 産 的 喬 木 (Mesua ferrea), 羽 狀 複 葉 , 葉 子 長 橢 圓 形 , 花期 每 年 3~5 月 , 花 大 , 紅 色 , 生 長 在 熱 帶 地 區 。 為 木 材 中 最 堅 韌 者 、 最 重 的 , 每 立 方 米 重 達 1122 公 斤 , 呈 黑褐 色 或 紫 褐 色 , 可 用 來 雕 刻 ; 用 其 花 芽 可 以 獲 得 紅 色 的 染 料 ), 高 貴 的 人 。nāgadanta, nāgataka,【 中 】 象 牙 釘 ,在 牆 壁 上 的 釘 。nāgabala,【 形 】 有 象 的 力 量 的 。nāgabalā,【 陰 】 貓 尾 射 (Uraria Lagopodioides)。nāgabhavana,【 中 】 龍 的 區 域 。nāgamāṇavaka,【 陽 】 龍 族 的 年 輕 人 。nāgamānavikā,【 陰 】 龍 族 的 年 輕 未 婚 女 子 。nāgarāja,【 陽 】 龍 王 。nāgarukkha,【 陽 】 龍 樹 , 鐵 力 木 樹 。nāgalatā,【 陰 】 龍 藤 ( 蔞 葉 藤 )。nāgaloka,【 陽 】 龍 的 世 界 。nāgavana,【 中 】 鐵 力 木 樹 林 , 有 象 的 森 林 。Nāgārjuna(ārjuna 阿 順 那 ),【 梵 】 龍 樹 ( 據 說 彌 勒 菩 薩 將 在 此 樹 下 成佛 )。anīkaggaṁ nāgasaṅghapurakkhato, 以 象 為 前 鋒 的 軍 隊 。Nāgara,【 中 】 市 民 。Nāgarika,【 形 】 有 市 民 特 徵 的 , 彬 彬 有 禮 的 , 有 禮 貌 的 。Nāṭaka,【 中 】 戲 劇 。Nāṭakiṭṭhī, nāṭikā,【 陰 】 舞 女 。naccagītakusalaṁ nāṭakitthiṁ, 擅 長 歌 舞 的 舞 女 。SṬ.19.15...Nāṭakinīti nacce adhikatāitthī.( 舞 女 .. 受 指 派 的 舞 女 。)Nadika, 那 低 卡 , 一 那 低 卡 等 於 24 分 鐘 。nāth( 梵 nāth / nādh),【 字 根 I.】 問 (to ask), 精 通 、 擁 有 (to be master)。Nātha,【 陽 】 保 護 , 保 護 者 , 依 怙 主 。《 法 句 經 注 》(DhA.v161.):Nātho’ti patiṭṭhā.(‘ 保 護 ’ 爲 ‘ 支 援 ’( 或 依 怙 、 救 助 、保 護 ) 義 ) 古 錫 蘭 文 《 法 句 經 規 矩 》(Dhammapada puranasannaya,p.77., 將 nātho 一 字 代 以 pihita vaneya「 乃 一支 柱 ( 依 怙 、 救 助 )」。anātha, 無 助 )、 無 支 應 、 無 保 護 、 貧 乏 ; 不 可 譯 為 「 沒 有 主 宰 」 或 「 無 主 」。Lokanātho,世 間 的 皈 依 處 ; 不 可 譯 為 「 世 間 之 救 主 」。Nāda,【 陽 】 吼 , 聲 音 。Nānatā,【 陰 】 各 式 各 樣 。 參 考 Nānatta。Nānatta,【 中 】 各 式 各 樣 , 多 樣 性 , 多 種 。nānāttakāya,【 形 】 有 多 樣 性 的 身 體 狀 態 的 。Nānā,【 無 】 不 同 的 , 不 同 地 。nānākaraṇa,【 中 】 各 式 各 樣 , 差 異 。gotta,【 形 】 種 種 血 統 的 。nānājacca,【 形 】種 種 國 家 的 。nānājana,【 陽 】 種 種 人 。nānātitthiya,【 形 】 種 種 宗 教 的 。nānāppakāra,【 形 】 各 種 不 同 的 , 多種 形 式 的 。nānāratta,【 形 】 種 種 顔 色 的 。nānāvāda,【 形 、 中 】 有 不 同 的 見 解 , 種 種 見 解 。nānāvidha,【 形 】各 種 不 同 的 , 種 種 的 。nānāsaṁvāsaka,【 形 】 住 在 不 同 的 團 體 的 。Nābhi,【 陰 】 臍 , 肚 臍 , 輪 轂 ( 車 輪 的 中 心 部 )。Nāma,【 中 】 名 字 , 名 (name。S.1.61., 緬 甸 英 譯 :nomenclature 命 名 )。 有 名 無 實 的 非 物 質 元 素 , 例 : 心 識 , 知覺 等 , 由 於 它 等 只 掛 個 名 , 所 以 就 稱 它 等 爲 名 )。 傾 向 故 為 「 名 」(namatīti nāmaṁ), 變 壞 故 為 「 色 」(ruppatītirūpaṁ)(Vism.527.)。SA.12.2./II,16.:namanalakkhaṇaṁ nāmaṁ. Ruppanalakkhaṇaṁ rūpaṁ.(‘ 傾 向 之 相 ’ 為 ‘ 名 ’。‘ 敗 壞 之 相 ’ 為 ‘ 色 ’。)。Vbh.162...Tattha katamaṁ nāmaṁ? Vedanākkhandho, saññākkhandho,saṅkhārakkhandho--idaṁ vuccati “nāmaṁ”. Tattha katamaṁ rūpaṁ? Yaṁ rūpaṁ nissāya manoviññāṇadhātuvattati--idaṁ vuccati “rūpaṁ”.( 此 中 , 什 麼 是 ‘ 名 ’? 受 蘊 、 想 蘊 、 行 蘊 , 這 稱 為 名 。 此 中 , 什 麼 是 ‘ 色 ’? 凡 是 色藉 由 意 識 界 支 持 而 轉 起 , 這 稱 為 色 。)【 形 】( 在 【 合 】 中 ) 名 叫 …。nāmakaraṇa,【 中 】 命 名 。nāmagahaṇa,【 中 】 得 名 。nāmadheya, nāmadheyya,【 中 】 名 字 。【 形 】 名 … 的 。nāmapada,【 中 】 名 詞 。nāmarūpa,【 中 】名 色 (name-and-form)。256


Pāci.IV,6...Nāmaṁ nāma dve nāmāni-- hīnañca nāmaṁ ukkaṭṭhañca nāmaṁ. Hīnaṁ nāma nāmaṁ--Avakaṇṇakaṁ, Javakaṇṇakaṁ, Dhaniṭṭhakaṁ, Saviṭṭhakaṁ, Kulavaḍḍhakaṁ, tesu tesu vā pana janapadesuoññātaṁ avaññātaṁ hīḷitaṁ paribhūtaṁ acittīkataṁ, etaṁ hīnaṁ nāma nāmaṁ. Ukkaṭṭhaṁ nāma nāmaṁ--Buddhappaṭisaṁyuttaṁ, dhammappaṭisaṁyuttaṁ, saṅghappaṭisaṁyuttaṁ, tesu tesu vā pana janapadesu anoññātaṁanavaññātaṁ ahīḷitaṁ aparibhūtaṁ cittīkataṁ, etaṁ ukkaṭṭhaṁ nāma nāmaṁ.( 名 者 , 有 二 名 : 卑 名 與 貴 名 。 卑 名者 , 阿 蛙 康 那 加 、 奢 蛙 康 那 加 、 單 尼 達 加 、 沙 義 達 加 、 庫 拉 蛙 達 加 等 。 於 各 地 方 被 輕 蔑 、 侮 慢 而 不 被 尊 敬 者 ,此 等 名 為 卑 名 。 貴 名 者 , 與 佛 、 法 、 僧 有 關 連 者 , 於 各 地 方 不 被 輕 蔑 、 侮 慢 而 被 尊 敬 者 , 此 等 名 為 貴 名 。)Nāmaka,【 形 】( 在 【 合 】 中 ) 名 叫 … 的 , 憑 名 字 。Nāmeti (namati 的 【 使 】), 鞠 躬 , 頂 禮 , 合 十 。【 過 】nāmesi。【 過 分 】nāmita。【 獨 】nāmetvā。Nāyaka,【 陽 】 領 袖 , 主 人 。nāyikā,【 陰 】 女 領 袖 , 女 主 人 。cha nāyaka-guṇa, 六 種 領 袖 的 特 質 ,1.khama【 形 】寬 恕 的 。2.jāgariya,【 中 】 清 醒 , 警 寤 。3.dayā【 陰 】 憐 憫 , 仁 慈 。4.uṭṭhāna【 中 】 敏 銳 。5.saṁvibhāga,【 陽 】分 享 。6.ikkhana【 中 】 看 見 , 睿 智 。balanāyako, 有 力 的 領 袖 。Nāraṅga,【 陽 】 柑 橘 樹 (the mandarin orange tree, 亞 洲 東 南 部 的 小 型 有 刺 常 綠 樹 [ 柑 橘 屬 ](Citrus reticulata), 結甜 的 可 食 用 果 實 )。Nārāca,【 陽 】 鐵 棒 。Nārī,【 陰 】 女 人 , 婇 女 ( 有 時 作 ‘ 天 女 ’, 另 一 字 :apsaras( 梵 ))。Nālaṁ (na+alaṁ),【 無 】 不 足 夠 , 不 適 合 的 。Nāvā,【 陰 】 船 , 舟 。nāvatittha,【 中 】 船 埠 , 港 口 , 渡 口 。nāvasañcāra,【 陽 】 通 航 。Nāvika,【 陽 】 水 手 。nāvikī,【 陰 】 女 水 手 。Nāvutika,【 形 】 九 十 歲 。Nāsa(Sk. nāśa, see nassati),【 陽 】 毀 滅 , 破 壞 , 死 亡 (destruction, ruin, death)。usually vināsa, also adj. vināsaka.Nāsana(Sk. nāśana),【 中 】 殺 害 , 破 壞 , 逐 出 , 滅 擯 (destruction, abandoning, expulsion)。《 普 端 嚴 》 解 釋 說 :「 這裡 有 三 種 滅 擯 (nāsana): 共 住 滅 擯 (saṁvāsanāsana)、 形 相 滅 擯 (liṅganāsana) 和 處 罰 滅 擯 (daṇḍakammanāsana)。(Sp.pāci..428.) nāsanantika,【 形 】 滅 擯 的 (a bhikkhu who is under the penalty of expulsion Vin.I,255.)。Nāsā(Vedic nāsā),【 陰 】1. 鼻 子 (nose)。2. 象 鼻 (the trunk (of an elephant))。nāsārajju,【 陰 】 鼻 繩 , 牛 繩 ( 串 在 牛 鼻的 繩 )。nāsāpuṭa,【 陽 】【 中 】 鼻 腔 (“nose-cup”; the outside of the nose, the nostril)。nāsāvāta,【 陽 】 鼻 風 (breath fromthe nostrils J.III,276.)。Nāsika (cp. Sk. nāsikya) ,【 形 】 鼻 子 的 (belonging to the nose, nasal, in nāsikasota the nostril or nose (orig. “sense ofsmell”)。Nāsikā,【 陰 】 鼻 子 。nāsikasota, 鼻 孔 。Nāsitaka (see nāsa & nāseti) ,【 形 】 滅 擯 的 (one who is ejected Vin.IV,140 (of a bhikkhu))。Nāseti (nas+e)(Sk. nāśayati, Caus. of nassati), 殺 , 毀 滅 , 破 壞 , 驅 逐 (to destroy, spoil, ruin; to kill)。【 過 】nāsesi。【 過 分 】nāsita。【 現 分 】nāsenta。【 獨 】nāsetvā。【 義 】nāsetabba。【 不 】nāsetuṁ。SA.42.9./III,107...Vidhamatītidhamento viya nāseti.( 吹 毀 .. 如 ( 風 ) 吹 毀 。)Nāla, Nāḷa(Sk. nāla),【 陽 】 莖 , 梗 , 管 , 度 量 器 (a hollow stalk, tube, pipe; also a measure of capacity)。nāḷamatta,【 形 】 大 約 一 管 的 容 量 。Nāḷāgiri, 【 陽 】 那 羅 祇 梨 大 象 (Vin.Cv.II,194.;cf.《 增 壹 阿 含 18.5 經 》(T2.590.1)), 阿 闍 世 王 之 惡 象 , 極 為 兇 弊暴 虐 , 提 婆 達 兜 教 唆 阿 闍 世 王 釋 放 此 醉 象 害 佛 不 成 。Nāḷi, Nāḷī(Sk. nāḍī),【 陰 】 呐 礪 ( 一 種 管 形 的 容 量 ,16 nāḷi = 1 doṇa;1 nāḷi = 1 pattha), 管 。nāḷipaṭṭa,【 陽 】 帽 ,笠 。Nāḷikā,【 陰 】 管 , 瓶 子 。Nāḷikāyanta,【 中 】 時 鐘 ( 沙 鐘 , 沙 計 時 器 ), 測 量 時 間 的 儀 器 。Nāḷikera(Sk. nārikera, nārikela, nalikera, nālikela),【 陽 】 椰 子 樹 (the coconut tree Vv 44 13 ; J.IV,159; V,384; DA.I,83;VvA.162.。 有 羽 狀 葉 子 的 椰 子 樹 [ 椰 子 屬 ](Cocos nucifera), 在 熱 帶 地 區 廣 泛 種 植 , 用 於 食 品 、 飲 料 、 油 、 蓋屋 頂 、 纖 維 製 品 、 器 皿 和 裝 飾 品 )。【 中 】 椰 子 ( 椰 子 樹 的 褐 色 硬 外 殼 的 大 種 子 , 包 括 圍 繞 有 部 分 液 體 充 填 的 中257


央 果 穴 的 白 果 肉 )。 印 度 傳 統 草 藥 (Ayurvedic) 的 一 些 藥 方 中 , 椰 子 油 是 重 要 成 分 , 有 些 地 方 病 人 每 天 喝 整 杯 椰子 油 治 病 。 近 代 提 鍊 出 較 高 純 度 的 中 鏈 脂 肪 酸 (c-8, c-10), 大 大 的 提 高 排 毒 、 清 除 身 體 的 垃 圾 , 治 病 的 能 力 。Nāḷikerika,【 形 】 椰 子 樹 (belonging to the coconut tree J.V,417.)。Nāvika (Sk. nāvika) 1. 船 員 (a sailor, mariner J.II,103; IV,142; Miln.359; Dāvs.IV,43 (captain)。2. 船 員 (a ferrymanJ.II,111; III,230 (Avariya-pitā.))。Ni-,【 字 首 】 下 。Ni-, nir-,【 字 首 】 否 , 無 , 外 。Nikaṭa, nikaṭṭha,【 中 】 鄰 居 關 係 。【 形 】 接 近 的 。Nikaṇṇika, 【 形 】 祕 密 地 (under (4) ears, secret, cp. catukkaṇṇa J.III.124; nt. adv. secretly。Nikati(Sk. nikṛti),【 陰 】 欺 騙 (fraud, deceit, cheating)。Instr. nikatiyā (metri causa) J.I.223, nikatyā J.II.183, nikaccaS.I,24.Nikanta, nikantita, (Nikantati 的 【 過 分 】) 砍 倒 , 切 斷 。Nikantati (ni+kant+a), 砍 倒 , 切 斷 。【 過 】nikanti。【 獨 】nikantitvā。Nikanti,【 陰 】 微 細 的 欲 求 。Nikara,【 陽 】 多 數 。Nikaraṇā,【 陰 】 欺 騙 (=nikati (fraud))。Nikaroti(Sk. nikaroti, ni+karoti), 欺 騙 (to bring down, humiliate, to deceive, cheat) (nikubbetha 2p.pl.pot.=vañceyya). pp.nikata。Nikasa(Sk. nikasa, ni+kasati),【 陽 】 磨 石 (a whetstone)。Nikāmanā(=nikanti),【 陰 】 渴 求 。Nikāmalābhī,【 形 】 已 輕 易 獲 得 某 物 的 人 。Nikāmeti (ni+kam( 梵 kram) 超 越 +e), 渴 望 , 要 求 。【 過 】nikāmesi。【 過 分 】nikāmita。【 現 分 】nikāmenta。Nikāya,【 陽 】 團 體 , 教 派 , 收 集 。Nikāsa,【 陽 】 鄰 近 。Nikiṭṭha,【 形 】 低 的 , 劣 的 。Nikīḷitāvin (< ni-kīḷati),【 形 】 遊 戲 (playful, playing or dallying with (c. Loc.), finding enjoyment in S I.9 (a° kāmesu);IV.110 (id.).Nikuñja,【 陽 】【 中 】 峽 谷 , 灌 木 叢 。Nikūjati (ni+kūj +a), 吱 喳 而 嗚 , 鳥 鳴 。【 過 】nikūji。【 過 分 】nikūjita。【 現 分 】nikūjamāna。Niketa, niketana,【 中 】 住 所 , 家 。Nikkaṅkha,【 形 】 自 信 的 , 無 疑 的 。Nikkaḍḍhati (ni+kaḍḍh +a), 丟 出 , 拖 出 , 驅 逐 。【 過 】nikkaḍḍhi。【 過 分 】nikkaḍḍhita。【 義 】nikkaḍḍhitabba。【 獨 】nikkaḍḍhitvā, nikkaḍḍhiya。Nikkaḍḍhana,【 中 】 拖 出 , 逐 出 。Nikkaṇṭaka,【 形 】 無 刺 的 , 無 敵 的 。Nikkaddama,【 形 】 無 泥 的 。Nikkama,【 陽 】 努 力 。Nikkaruṇa,【 形 】 無 慈 悲 心 的 , 無 良 心 的 。Nikkasāva,【 形 】 無 雜 質 的 。Nikkāma,【 形 】 無 渴 望 的 , 無 貪 欲 的 。Nikkāraṇa,【 形 】 無 根 據 的 , 無 顯 著 原 因 的 。nikkāraṇā,【 副 】 沒 有 理 由 , 沒 有 原 因 , 沒 有 目 的 。Nikkilesa,【 形 】 不 墮 落 的 , 沒 有 沾 污 的 。Nikkujja,【 形 】 心 煩 意 亂 的 , 顛 倒 , 放 棄 的 。Nikkujjeti (ni+kuj +e), 顛 倒 , 倒 置 。【 過 】nikkujjesi。【 過 分 】nikkujjita。【 獨 】nikkujjetvā, nikkujjiya。Seyyathāpi,bhante, nikkujjitaṁ vā ukkujjeyya, paṭicchannaṁ vā vivareyya, mūḷhassa vā maggaṁ ācikkheyya, andhakāre vātelapajjotaṁ dhāreyya ‘cakkhumanto rūpāni dakkhantī’ti.( 大 德 ! 就 像 顛 倒 的 當 翻 轉 , 隱 覆 的 當 揭 露 , 迷 失 的 當 示道 , 黑 暗 的 當 提 ( 油 ) 燈 , 使 「 有 眼 的 看 到 東 西 ( 諸 色 )。」)258


Nikkuha,【 形 】 不 騙 人 的 。Nikkodha,【 形 】 不 忿 怒 的 。Nikkha,【 陽 】 大 金 幣 , 大 約 等 於 25 dharaṇa 的 重 量 。Nikkhanta (nikkhamati ‘ 離 去 ’ 的 【 過 分 】), 已 出 去 , 已 出 發 , 已 逃 離 。Nikkhama,【 陽 】nikkhamana,【 中 】 出 去 , 離 開 , 逃 離 。Nikkhamati (ni+kam( 梵 kram) 超 越 +a), 離 去 , 往 前 去 , 出 家 。【 過 】nikkhami。【 現 分 】nikkhamanta。【 獨 】nikkhamitvā,nikkhamma。【 義 】nikkhamitabbha。【 不 】nikkhamituṁ。Nikkhāmeti (nikkhamati 的 【 使 】), 令 出 去 , 出 示 , 使 顯 示 。【 過 】nikkhāmesi。【 過 分 】nikkhāmita。【 現 分 】nikkhāmenta。【 獨 】nikkhāmetvā。Nikkhitta, (Nikkhipati 的 【 過 分 】 放 下 , 擱 置 , 放 棄 。nikkhittadhura,【 中 】 放 下 職 責 。paviveke nikkhittadhurā,閒 居 而 無 所 事 事 。Nikkhipati (ni+khip 拋 +a), 放 下 , 擱 置 , 放 棄 。【 過 】nikkhipi。【 現 分 】nikkhipanta。【 獨 】nikkhipitvā。【 義 】nikkhipitabba。Nikkhepa,【 陽 】nikkhepana,【 中 】 放 下 , 擺 脫 , 丟 棄 , 概 括 的 處 理 。Nikhanati, & Nikhaṇati (ni+khan 掘 +a;Sk. nikhanati), 掘 進 去 , 埋 葬 (to dig into, to bury, to erect, to cover up)。【 過 】nikhaṇi。【 過 分 】nikhāta。【 現 分 】nikhaṇanta。【 獨 】nikhaṇitvā。Nikhāta (pp. of nikhaṇati), 1. 掘 , 埋 (dug, dug out (of a hole), buried (of a body))。2. 掘 入 , 埋 入 (dug in, erected (of apost))。【 反 】anikhāta。Nikhādana,【 中 】 鑿 子 。Nikhila,【 形 】 所 有 的 , 整 個 的 , 全 部 的 。Nigacchati (ni+gam 去 +a), 遭 受 , 達 到 。【 過 】nigacchi。Nigaṇṭha( 梵 nirgrantha),【 陽 】 尼 乾 陀 、 尼 乾 子 ( 耆 那 教 的 稱 呼 )。Nigaṇṭho Nāṭaputto, 尼 乾 陀 若 提 子 ( 耆 那 教 教 主 ,又 稱 為 ‘ 大 雄 ’Mahvīra)。《 中 阿 含 19 經 》 敍 說 佛 指 示 尼 乾 外 道 以 苦 行 滅 前 世 之 業 非 解 脫 之 正 道 , 有 三 點 理 由 :( 一 ) 尼 乾 不 知 前 世 為 有 我 為 無 我 , 不 知 前 世 有 作 惡 或 未 作 惡 , 現 世 苦 盡 或 未 盡 。( 二 ) 尼 乾 依 苦 行 即 於 現 世 作 苦而 已 。 因 為 業 不 可 因 勤 、 因 苦 行 轉 作 樂 報 。( 三 ) 尼 乾 等 亦 知 以 苦 行 轉 苦 報 業 為 樂 報 業 , 乃 至 轉 熟 報 業 為 不 熟 報業 , 是 不 可 能 的 。 又 說 尼 乾 有 五 可 憎 惡 , 如 來 得 五 稱 譽 。 中 部 (cf. M.101.Devadahasuttaṁ 天 臂 經 )。Nigama,【 陽 】 市 鎮 。Nigamana,【 中 】 結 論 , 說 明 , 跋 。Nigaḷa,【 陽 】 鎖 象 腳 的 鏈 。Nigūhati (ni+gūh+a), 掩 蓋 ( 台 語 ..am kham 3 ), 隱 藏 , 藏 。【 過 】nigūhi。【 過 分 】nigūhita, nigūha,【 獨 】nigūhitvā。Nigūhana,【 中 】 隱 匿 , 內 斂 。Niggacchati (ni+gam 去 +a), 出 去 , 從 … 傳 出 。【 過 】niggacchi。【 過 分 】niggata。【 獨 】niggantvā。Niggaṇhaṇa,【 中 】 責 備 , 處 罰 。Niggaṇhāti (ni+gah 拿 +ṇhā) 斥 責 , 指 責 , 制 止 , 蹈 。【 過 】niggaṇhi。【 過 分 】niggahita。【 現 分 】niggaṇhanta。【 獨 】niggayha, niggaṇhitvā, niggahetvā。vāmena pādena niggahetvā dakkhiṇena pādena vittharetvā, 左 足 蹈 之 , 右 足展 之 。Niggama,【 陽 】niggamana,【 中 】 出 去 , 離 開 , 結 果 。Niggayha-vādī,【 陽 】 責 難 地 說 的 人 。Niggaha,【 陽 】 責 難 , 過 失 , 責 備 。Niggahaṇa( 梵 nirgahaṇa, nis+gahaṇa),【 形 】 獲 得 物 的 。Niggahīta,【 中 】 鼻 音 的 輔 音 ṁ。Niggahetabba,【 義 】 可 以 被 責 備 , 可 以 被 檢 查 。Niggāhaka,【 陽 】 斥 責 的 人 , 制 止 的 人 。Nigguṇḍī,【 陰 】 梣 葉 槭 牡 荊 (Vitex Negundo)( 藥 草 )。Niggumba,【 形 】 無 矮 樹 叢 的 , 清 楚 的 。Nigghātana,【 中 】 殺 害 , 破 壞 。Nigghosa,【 陽 】 大 喊 大 叫 。Nigrodha,【 陽 】 孟 加 拉 榕 ( 一 種 熱 帶 的 印 度 無 花 果 樹 [ 榕 屬 Ficus benghalensis] 因 其 枝 上 生 有 氣 根 , 垂 入 土 中 並長 成 另 外 的 樹 幹 , 所 以 覆 蓋 面 積 很 大 。 因 裝 飾 性 和 樹 蔭 而 被 種 植 )。nigrodhapakka,【 中 】 孟 加 拉 榕 的 成 熟 果 實 。259


nigrodhaparimaṇḍala,【 形 】 有 如 孟 加 拉 榕 的 圓 周 一 般 相 稱 的 四 肢 。ajapāla-nigrodha, 阿 闍 惒 羅 尼 拘 類 ( 榕 樹 之一 種 )。Nighaṁsa,【 陽 】nighaṁsana,【 中 】 摩 擦 , 擦 傷 。Nighaṁsati (ni+ghaṁs+a), 擦 , 摩 擦 , 抹 掉 。【 過 】nighaṁsi。【 過 分 】nighaṁsita。【 獨 】nighaṁsitvā。Nighaṇḍu, 同 義 詞 字 典 。Nighāta,【 陽 】 擊 倒 , 殺 死 , 破 壞 。Nicaya,【 陽 】 積 聚 , 堆 起 。Nicita (nicināti 的 【 過 分 】), 已 堆 積 。Nicca,【 形 】 不 變 的 , 連 續 的 , 長 備 的 。niccakālaṁ,【 副 】 時 常 地 , 不 變 地 。Niccadāna,【 中 】 常 施 ((AA.4.39.):Niccadānanti salākabhattaṁ( 以 木 片 ( 木 瓢 ) 分 發 食 物 )。niccabhatta,【 中 】 連 續 不 斷 的 糧 食 。niccasīla,【 中 】 不 間斷 的 守 戒 。Niccatā,【 陰 】 連 續 性 , 永 久 性 。Niccamma,【 形 】 無 皮 膚 的 , 剝 皮 的 , 鞭 打 脫 的 。Niccala,【 形 】 不 動 的 。niccalabhāvena, 以 不 動 的 狀 態 。Niccaṁ,【 副 】 不 變 地 , 總 是 地 , 長 備 地 。Niccola,【 形 】 無 覆 蓋 的 , 赤 裸 的 。Nicchaya,【 陽 】 決 議 , 果 斷 , 辨 別 。Niccharaṇa,【 中 】 散 發 , 傳 出 。Niccharati (ni+car+a), 從 … 出 去 , 從 … 往 前 , 散 發 。【 過 】nicchari。【 過 分 】niccharita。【 獨 】niccharitvā。Nicchāta,【 形 】 不 饑 餓 的 , 滿 足 的 。Nicchāretā,Nicchāreti (niccharati 的 【 使 】), 1. 發 出 , 送 出 。2. 說 話 。【 過 】nicchāresi。【 過 分 】nicchārita。【 獨 】nicchāretvā。Nicchita, (Nicchināti 的 【 過 分 】) 區 別 , 考 慮 , 調 查 。Nicchināti (ni+chi +nā), 區 別 , 考 慮 , 調 查 。【 過 】nicchini。Nija(Sk. nija),【 形 】 自 己 的 。nijadesa,【 陽 】 自 己 的 國 家 。Nijjaṭa(Sk. *nirjaṭa, nis+jaṭa, adj. to jaṭā),【 形 】 鬆 開 的 , 解 纏 結 的 (disentangled)。Nijjara(Sk. nirjara),【 形 】 衰 老 的 , 衰 退 的 (causing to decay, destroying, annihilating)。【 陽 】 神 。Nijjareti (ni+jar +e;Sk. nir-jarayati; nis+jarati 1 ), 毀 壞 , 消 滅 (to destroy, annihilate, cause to cease or exist)。【 過 】nijjaresi。Nijjiṇṇa(Sk. nirjīrṇa, nis+jiṇṇa),【 過 分 】 已 破 壞 、 已 用 盡 (destroyed, overcome, exhausted, finished, dead)。Nijjivha,【 形 】 沒 有 舌 頭 的 。【 陽 】 野 公 雞 。Nijjīvata (Sk. nirjīvita, nis+jīva 1 ,【 形 】 無 生 命 的 (lifeless, soulless)。Nijjhatti (abstr. to nijjhatta, cp. BSk. nidhyapti, formation like P. ñatti>Sk. jñapti) ,【 陰 】 說 服 、 瞭 解 、 實 現 (conviction,understanding, realization; favourable disposition, satisfaction.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 (delighting in speculation)。Nijjhāna 1 (


nijjhāyita。Nijjhāyati 2 (ni+jhāyati 2 ) 煩 躁 、 磨 損 、 焦 急 (to be consumed (by sorrow), to fret Nd 1 433.)。Niṭṭha (Sk. niṣṭha, ni+°tha; cp. niṭṭhā 1 ),【 形 】 依 賴 (dependent on, resting on, intent upon S.III,13 (accanta°); Nd 1 263(rūpa°)。Niṭṭhā 1 (Sk. niṣṭhā; ni+ṭhā, abstr. of adj.-suff. °ṭha)【 陰 】 基 礎 (basis, foundation, familiarity with)。Niṭṭhā 2 (Vedic niṣṭhā (niḥṣṭhā), nis+ṭhā from °ṭha)【 陰 】 結 束 , 結 論 , 完 美 (end, conclusion; perfection, height, summit;object, aim)。niṭṭhaṁ gacchati to come to an end; fig. to reach perfection, be completed in the faith M.I,176; J.I.201;Miln.310; freq. in pp. niṭṭhaṁ gata (=niṭṭhaṅgata) one who has attained perfection (=pabbajitānaṁ arahattaṁ patta)。Niṭṭhāti (ni+ṭhā+a), 被 結 束 , 被 完 成 , 終 了 。【 過 】niṭṭhāsi。【 過 分 】niṭṭhita。Niṭṭhāna,【 中 】 完 成 , 結 束 。Niṭṭhāpeti (niṭṭhāti 的 【 使 】), 實 現 , 完 成 , 實 行 。【 過 】niṭṭhāpesi。【 過 分 】niṭṭhāpita。【 現 分 】niṭṭhāpenta。【 獨 】niṭṭhāpetvā。Niṭṭhita,【 過 分 】 已 終 結 , 已 完 成 。Niṭṭhubhati (ni+ṭhubh+a), 吐 出 ( 唾 沬 ), 咳 出 , 吐 痰 。【 過 】niṭṭhubhi。【 過 分 】niṭṭhubhita。【 獨 】niṭṭhubhitvā。Niṭṭhubhana,【 中 】 唾 吐 , 唾 沬 。Niṭṭhura,【 形 】 粗 糙 的 , 硬 的 , 殘 酷 的 。niṭṭhuriya,【 中 】 粗 糙 的 事 物 , 粗 糙 程 度 。Niḍḍha(ni+sad “sitting down”),【 中 】 巢 , 棲 身 (nest, place, seat Dh.148 (v. l. niḷa))。Niḍḍeti (ni+ḍi +e), 除 草 , 剷 除 。【 過 】niḍḍesi。Niṇṇaya,【 陽 】 決 定 , 辨 別 。Nitamba,【 陽 】1. 臀 部 。2. 山 脊 。Nittaṇha(ni 無 +taṇha 渴 愛 ),【 形 】 無 欲 望 的 。Nittiṇṇa,【 過 分 】 已 離 開 , 已 越 過 。Nittudana,【 中 】 刺 , 刺 破 。Nitteja,【 形 】 無 力 的 , 不 安 的 , 窘 迫 的 。Nittharaṇa,【 中 】 被 人 理 解 , 穿 越 , 克 服 , 完 成 。Nittharati (ni+thar+a), 越 過 , 克 服 。【 過 】nitthari。【 過 分 】nittharita。【 獨 】nittharitvā。Nitthāreti (Nittharati 的 【 使 】), 終 結 , 完 成 。【 過 】nitthāresi。【 過 分 】nitthārita。【 獨 】nitthāretvā。Nitthunana,【 中 】 哀 悼 , 呻 吟 , 歎 息 。Nitthunāti (ni+thu+nā), 呻 吟 , 哀 悼 。【 過 】nitthuni。【 現 分 】nitthunanta。【 獨 】nitthunitvā。Nidaṁsanī, 現 露 。kopīnanidaṁsanī, 現 露 陰 物 (D.31./III,183.)。Nidassana,【 中 】 例 子 , 證 據 , 比 較 。Nidasseti (ni+dis 指 出 +e), 指 出 , 解 釋 , 定 義 。【 過 】nidassesi。【 過 分 】nidassita。【 獨 】nidassetvā, nidassiya。【 義 】nidassitabba。Nidahati (ni+dah 放 置 +a), 存 放 , 埋 ( 藏 寶 物 )。【 過 】nidahi。【 過 分 】nidahita, nihita。【 獨 】nidahitvā。Nidāgha,【 陽 】 乾 旱 , 熱 , 夏 天 。Nidāna,【 中 】 來 源 , 因 素 , 起 因 。nidānakathā,【 陰 】( 一 本 書 的 ) 說 明 , 序 文 。Nidānaṁ,【 副 】( 在 【 合 】 中 ) 經 由 , 的 結 果 , 因 爲 … 的 緣 故 , 由 於 。Niddaya,【 形 】 無 慈 悲 心 的 , 殘 酷 的 。Niddara,【 形 】 無 苦 悶 的 , 無 痛 苦 的 , 無 恐 懼 的 。Niddā(Vedic nidrā, ni+drā in Sk. drāti, drāyate),【 陰 】 耽 睡 (SA.1.76./I,100...Niddāti soppabahulatā. 耽 睡 .. 多 睡 。)。niddāyana,【 中 】 睡 覺 。niddālu, niddāsīlin,【 形 】 喜 歡 睡 眠 的 , 昏 昏 欲 睡 的 習 慣 。niddārāma,【 陽 】 愛 睡 覺 。niddārāmatā,【 陰 】 愛 睡 覺 。niddaṁ okkamati, 進 入 睡 眠 (to fall asleep)。opp. jāgariyā, 醒 寤 。Pañcime, Upāli, ānisaṁsā upaṭṭhitassatissa sampajānassa niddaṁ okkamato. Katame pañca? Sukhaṁ supati,sukhaṁ paṭibujjhati, na pāpakaṁ supinaṁ passati, devatā rakkhanti, asuci na muccati.( 優 婆 離 ! 近 住 正 念 正 知 的入 睡 有 五 種 功 德 。 哪 五 種 ? 睡 得 快 樂 , 醒 來 快 樂 , 不 見 惡 夢 , 諸 天 守 護 , 不 釋 放 不 淨 ( 遺 精 ))(Vin.Pari.V,205.;261


CS:p.357)《 雜 阿 含 241 經 》:「 多 聞 聖 弟 子 作 如 是 學 : 睡 眠 者 , 是 愚 癡 活 , 癡 命 , 無 果 、 無 利 、 無 福 。 我 當不 眠 , 亦 不 起 覺 想 , 起 想 者 生 於 纏 縛 、 諍 訟 , 令 多 人 非 義 饒 益 , 不 得 安 樂 。」Niddāna (Sk. *nirdāna, nis+dāna of dayati 2 , Sk. dāti, cp. dātta,【 中 】 砍 掉 , 割 草 , 破 壞 (cutting off, mowing, destroyingSn.78 (=chedana lunana uppāṭana SnA 148)=S.I,172; K.S. I.319, cp. niḍḍāyati.Niddāyati (niddā 的 【 派 】), 睡 (to sleep)。【 過 】niddāyi。【 現 分 】niddāyanta。【 獨 】niddāyitvā。Niddāyitar(n. ag. fr. niddāyati), 睡 眠 者 (a sleepy person Dh.325.)。Niddiṭṭha, (niddisati 的 【 過 分 】) 已 指 出 , 已 解 釋 , 已 定 義 。Niddisati (ni+dis 指 出 +a) 指 出 , 解 釋 , 定 義 。【 過 】niddisi。【 獨 】niddisitvā。【 義 】niddisitabba。Niddukkha,【 形 】 無 痛 苦 的 , 無 悲 慘 的 。Niddesa(Sk. nirdeśa, fr. niddisati, cp. desa, desaka etc.),【 陽 】1. 描 述 ,( 分 析 的 ) 解 釋 (description, attribute, distinction)。2.(descriptive exposition, analytic explanation by way of question & answer, interpretation, exegesis Vin.V,114 (sa°);Nett 4, 8 38 sq.; Vism.26; DhsA.54; VvA.78; PvA.71, 147. 3. N. of an old commentary (ascribed to Sāriputta) onparts of the Sutta Nipāta (Aṭṭhaka-vagga, interpreted in the Mahā-Niddesa; Pārāyana-vagga and, as a sort ofappendix, the Khaggavisāṇa-sutta, interpreted in the Culla-Niddesa)Niddosa,【 形 】 完 美 的 , 無 污 的 。Niddhana,【 形 】 貧 窮 的 , 沒 有 財 産 的 。Niddhanta, (niddhamati 的 【 過 分 】) 吹 走 , 排 出 , 瀉 。Niddhamati (ni+dham+a), 吹 走 , 排 出 。【 過 】niddhami。【 獨 】niddhamitvā。Niddhamana,【 中 】 排 水 溝 , 運 河 , 排 出 物 。niddhamanadvāra,【 中 】 儲 水 池 的 水 門 。Niddhāraṇa,【 中 】 詳 述 。Niddhāreti (ni+dhar+e), 敍 述 【 過 】niddhāresi。【 過 分 】niddhārita。【 獨 】niddhāretvā。Niddhunana,【 中 】 擺 脫 。Niddhunāti (ni+dhu+nā), 擺 脫 。【 過 】niddhuni。【 過 分 】niddhūta,【 獨 】niddhunitvā。Niddhota,【 過 分 】1. 洗 過 , 純 淨 過 。2. 已 削 尖 。Nidhāna,【 中 】 存 放 物 , 寶 藏 。Nidhāya, (nidahati 的 【 獨 】) 存 放 了 , 保 留 了 。Nidhāpeti (nidahati 的 【 使 】), 使 存 放 。【 過 】nidhāpesi。【 過 分 】nidhāpita。nidhāpeyya,【 未 被 】。Nidhi,【 陽 】 寶 藏 。nidhikumbhi,【 陰 】 寶 壺 。Nidhīyati, (Nidheti 的 【 被 】) 存 放 , 藏 , 保 留 。Nidheti (ni+dah 放 置 +e), 存 放 , 藏 , 保 留 。【 過 】nidhesi, 參 考 nidahati。nind( 梵 nind / nid),【 字 根 I.】 侮 辱 (to disgrace)。Nindati (nind 侮 辱 +a), 責 備 , 蔑 視 , 侮 辱 。【 過 】nindi。【 過 分 】nindita。【 現 分 】nindanta。【 獨 】ninditvā。【 義 】ninditabba。Nindana,【 中 】nindanā,【 陰 】 侮 辱 , 輕 視 。Nindiya,【 形 】 該 受 責 備 的 , 有 過 失 的 。Ninna,【 形 】 低 的 , 傾 向 的 , 彎 腰 的 ( 彎 下 身 的 )。【 中 】 低 地 , 窪 地 , 坳 (ㄠ)。Ninnatā,【 陰 】 低 , 傾 向 。Ninnāda,【 陽 】 悅 耳 的 音 調 , 曲 調 , 聲 音 。ninnādī,【 形 】 很 響 亮 的 , 有 旋 律 美 妙 的 嗓 音 的 。Ninnāmeti (ni+nam 彎 曲 +e), 彎 下 身 , 熄 滅 。【 過 】ninnāmesi。【 獨 】ninnāmetvā。【 過 分 】ninnāmita。Ninnetu,【 陽 】 引 向 下 的 人 , 決 定 的 人 。Nipaka,【 形 】 聰 明 的 , 審 慎 的 , 明 智 的 。Vism.3...Nipakoti nepakkaṁ vuccati paññā.( 聰 明 .. 審 慎 名 為 慧 。)CpA.2-4.(CS:p.132)..Nipakāti paññavanto. ( 聰 明 .. 具 有 智 慧 。) KhA.242...Nipakoti viññū vibhāvī paññavā,sīlānurakkhaṇapaññāya cīvarādivicāraṇapaññāya āvāsādisattasappāyaparijānanapaññāya ca samannāgatotiadhippāyo.( 聰 明 .. 是 明 智 的 (viññū)、 聰 穎 的 (vibhāvī)、 有 智 慧 的 (paññavā)。 具 足 保 護 戒 的 智 慧 , 審 查 衣 的 智慧 , 住 所 ( 及 行 境 、 談 話 、 人 、 食 物 、 氣 候 、 及 威 儀 , Vism.127.) 等 適 當 的 常 識 與 智 慧 。)Nipacca (nipatati 的 【 獨 】), 已 跪 拜 的 , 已 鞠 躬 的 , 已 服 從 的 。nipaccakāra,【 陽 】 謙 遜 , 服 從 , 尊 敬 。Nipajja (nipajjati 的 【 獨 】), 已 睡 , 已 躺 下 。262


Nipajjati (ni+pad 去 +ya), 躺 下 , 睡 。【 過 】nipajji。【 過 分 】nipanna。【 現 分 】nipajjanta。【 獨 】nipajja, nipajjiya, nipajjitvā。【 使 】nipajjāpeti。Nipajjana,【 中 】 躺 下 。Nipatati (ni+pat+a)(Sk. nipatati), 跌 倒 , 倒 塌 下 來 。【 過 】nipati。【 過 分 】nipatita。【 獨 】nipatitvā。yaṁ nūnāhaṁcatukuṇḍiko nipatitvā, 我 寧 可 四 ( 肢 ) 彎 曲 ( 身 體 ) 倒 地 。Nipanna (nipajjati 的 【 過 分 】), 躺 下 , 睡 。Nipāta,【 陽 】 落 下 , 降 下 , 無 變 化 的 虛 詞 。Nipātana,【 中 】 遭 遇 , 臥 倒 ( 使 倒 下 )。Nipātī,【 形 】 遭 遇 的 人 , 上 床 。Nipāteti (ni+pat 落 下 +e), 讓 倒 下 , 倒 入 。【 過 】nipātesi。【 過 分 】nipātita。【 現 分 】nipātenta。【 獨 】nipātetvā。Nipāna,【 中 】 動 物 常 去 飲 水 的 地 方 , 養 牛 等 的 水 槽 。Nipuṇa,【 形 】 深 妙 的 , 聰 明 的 , 有 技 術 的 , 多 才 多 藝 的 。(AA.5.59-60.):nipuṇoti saṇho sukhumakāraṇaññū.( 聰敏 : 做 精 致 的 、 細 膩 的 知 者 。)Nippakka,【 形 】 煮 沸 的 , 沏 或 泡 ( 茶 、 藥 等 ) 的 。Nippadesa,【 形 】 包 括 一 切 的 , 不 留 下 任 何 部 分 。Nippapañca,【 形 】 無 污 穢 的 , 無 散 播 的 , 無 戲 論 的 。SA.44.9./III,112...Taṇhā-māna-diṭṭhi- papañcānaṁ abhāvenanippapañcaṁ.( 渴 愛 、 慢 、 習 邪 見 的 戲 論 消 失 稱 為 ‘ 無 戲 論 ’。)Nippabha,【 形 】 沒 有 光 彩 壯 麗 的 , 無 光 彩 的 。Nippariyāya(ni(nis)+pariyāya),【 形 】1. 無 有 殘 餘 (nippariyāyena not figuratively 不 ( 能 ) 指 出 )。2. 不 能 改 變 (unchangeable,not to be turned) 。 AA.9.42./IV,206. .. Nippariyāyenāti na ekena kāraṇena, atha kho āsavakkhayo nāmasabbasambādhānaṁ pahīnattā sabbena sabbaṁ okāsādhigamo nāmāti.( 無 一 可 將 .. 那 時 無 有 任 一 因 素 不 漏 盡 , 名為 斷 除 一 切 ‘ 憒 亂 ’, 證 得 所 有 一 切 空 (SA.2.7./I,106.: 空 間 (okāsaṁ), 指 禪 那 ) 之 謂 。) SA.2.7./I,106.:「 兩 種 憒 亂 ..五 蓋 憒 亂 、 五 欲 憒 亂 。 五 欲 乃 至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 皆 為 世 尊 所 說 之 ‘ 憒 亂 ’( 緊 繃 )。)Nippalāpa,【 形 】 無 穀 殼 的 , 無 廢 話 的 。Nippāpa,【 形 】 無 罪 的 。Nippesika(cp. Sk. niṣpeṣa clashing against, bounce, shock, niṣ+piṣ), 欺 騙 者 (one who performs jugglery, a juggler)。Nippitika,【 形 】 無 父 的 。Nippīḷana(nis+pīḷana),【 中 】 壓 榨 , 壓 製 產 物 (squeezing, pressing; a blow)。Nippīḷeti (ni+pīḷ 虐 待 +e), 擠 , 壓 。【 過 】nippīḷesi。【 過 分 】nippīḷita。【 獨 】nippīḷetvā。Nippurisa,【 形 】 完 全 由 女 人 組 成 的 。Nippoṭhana,【 中 】 打 , 抖 落 。Nipphajjati (ni+pad 去 +ya), 被 生 産 , 往 前 跳 , 産 生 , 發 生 , 賺 。【 過 】nipphajji。【 過 分 】nipphanna。【 現 分 】nipphajjamāna。【 獨 】nipphajjitvā。Nipphajjana,【 中 】nipphatti,【 陰 】 結 果 , 效 果 , 成 就 。Nipphala,【 形 】 無 結 果 的 , 無 用 的 , 徒 然 的 。Nipphannarūpa,【 中 】 完 成 色 (1. 地 界 、2. 水 界 、3. 火 界 、4. 風 界 、5. 眼 淨 色 、6. 耳 淨 色 、7. 鼻 淨 色 、8. 舌 淨 色 、9. 身 淨 色 、10. 顏 色 、11. 聲 、12. 香 、13. 味 、14. 女 根 色 、15. 男 根 色 、16. 心 所 依 處 ( 心 色 )、17. 命 根 色 、18.食 素 、* 觸 (= 地 、 火 、 風 )), 它 們 擁 有 自 性 , 適 合 作 為 觀 禪 的 目 標 。【 反 】:anipphannarūpa,【 中 】 不 完 成色 。Vibhv.PTS:p.153..Kakkhaḷattādinā attano attano sabhāvena upalabbhanato sabhāvarūpaṁ nāma.Uppādādīhi, aniccatādīhi vā lakkhaṇehi sahitanti salakkhaṇaṁ. Paricchedādibhāvaṁ vinā attanosabhāveneva kammādīhi paccayehi nipphannattā nippharūpaṁ nāma.( 具 有 ( 如 ) 石 頭 帶 有 ‘ 硬 ’ 等 自 己 的 自性 , 為 ‘ 有 自 性 色 ’。 附 帶 產 生 無 常 等 相 , 為 ‘ 有 相 ’。 區 分 、 分 別 自 己 的 以 有 自 性 完 成 業 緣 的 狀 態 , 為 ‘ 完成 色 ’。Nipphādaka,【 形 】 産 生 的 , 生 産 者 。Nipphādana,【 中 】 製 造 , 成 就 。Nipphādeti (ni+pad 去 +e), 生 産 , 出 示 , 完 成 。【 過 】nipphādesi。【 過 分 】nipphādita。【 現 分 】nipphādenta。【 獨 】263


nipphādetvā。Nipphādetu, nipphādaka,【 陽 】 生 産 者 。Nipphoṭana,【 中 】 打 。Nipphoṭeti (ni+phuṭ+e), 打 倒 , 窒 息 , 壓 碎 。【 過 】nipphoṭesi。【 過 分 】nipphoṭita。【 現 分 】nipphoṭenta。【 獨 】nipphoṭetvā。Nibaddha,【 形 】 經 常 的 , 連 續 的 , 不 變 的 。【 過 分 】 被 強 求 。nibaddhaṁ,【 副 】 總 是 。Nibandha,【 陽 】nibandhana,【 中 】 綁 , 繫 結 , 硬 要 。Nibandhati (ni+bandh 綁 +a), 綁 , 催 促 , 強 求 。【 過 】nibandhi。【 過 分 】nibaddha。【 獨 】nibandhitvā。Nibbaṭṭa, nibbatta( 梵 nirvṛtta, nis+vaṭṭa, nibbattati 的 【 過 分 】) 【 形 】 已 生 存 (existing), 已 再 生 ( having existed, beingreborn)。nibbattanibbattaṭṭhāne, 無 論 投 生 到 何 處 。Nibbaṭṭeti (ni+vaṭṭ+e), 除 去 。【 過 】nibbṭṭesi。【 過 分 】nibbaṭṭita。【 獨 】nibbṭṭetvā。Nibbatta (nibbattati 的 【 過 分 】), 已 再 生 , 已 興 起 。Nibbattaka, nibbattanaka,【 形 】 生 産 的 , 出 現 的 , 提 出 的 。Nibbattati (ni+vat+a), 出 生 , 産 生 , 出 現 。【 過 】nibbatti。【 過 分 】nibbatta。【 現 分 】nibbattanta。【 獨 】nibbattitvā。【 使 】nibbattīyati。Nibbattana,【 中 】nibbatti,【 陰 】 出 生 , 再 生 , 産 品 , 出 現 。Nibbattāpana,【 中 】 再 現 , 繁 殖 。Nibbatteti (ni+vat+e, caus. of nibbattati), 生 産 , 提 出 (to produce, bring forth; practise, perform; to bring to light, findsomething lost)。【 過 】nibbattesi。【 過 分 】nibbatttita。【 現 分 】nibbattenta。【 義 】nibbattetabba。【 獨 】nibbattetvā。Nibbatti (Sk. nirvṛtti, nis+vatti),【 陰 】(constitution, product; rebirth)。Nibbattita (pp. of nibbatteti,【 形 】done, produced, brought forth PvA 150 (a°kusalakamma=akata)。Nibbattin (


vaṭṭadukkhato pārametīti 從 苦 回 轉 至 另 一 邊 )、 6 微 妙 (nipuṇa=saṇha 細 緻 的 )、 7 難 見 (sududdasa,suṭṭhu duddasatā非 常 難 見 的 )、 8 不 老 (ajajjara,jarāya a-jaritatta 從 老 而 不 老 性 or niccasabhāvattā 恆 常 之 狀 態 )、 9 堅 牢 (dhuva=thira牢 固 的 )、 10 不 崩 潰 (a-palokita=a-palujjana)、 11 不 可 見 (anidassana,cakkhuviññāṇena a-passitabbattā 不 適 合 以眼 識 看 到 )、 12 無 戲 論 (nippapa,taṇhā-māna-diṭṭhi-papañcānaṁ abhāvena 渴 愛 、 慢 、 邪 見 諸 戲 論 消 失 )、 13 寂靜 (santa=santabhāva 寂 靜 之 狀 )、 14 無 死 (amata=maraṇābhāva 死 亡 的 不 存 在 )、 15 極 妙 (panīta=uttama 最 好 的 、優 良 的 )、 16 吉 祥 (siva=sassirika 光 榮 的 、 燦 爛 的 )、 17 安 穩 (khema=nirupaddava 安 心 的 、 無 不 幸 之 事 的 )、 18 愛盡 (taṇhākkhayo=taṇhākkhayassa paccayattā 愛 盡 之 因 緣 性 )、 19 不 思 議 (acchariya=vimhāpanīyaṭṭhena accharaṁpaharitabbayuttakanti 以 令 人 驚 訝 之 義 , 帶 著 適 當 的 不 思 議 )、 20 稀 有 (abbhuta=abhūtameva bhūtaṁ ajātaṁ hutvāatthīti vā. 有 了 未 生 , 不 真 的 消 失 、 或 真 的 被 發 現 )、 21 無 災 (anītika=niddukkhattā 無 苦 性 ,= ītirahita 無 災 )、 22無 災 法 (anītikadhamma=niddukkhasabhāvattā 無 苦 的 自 性 )、 23 涅 槃 (nibbāna=vānābhāva 渴 望 之 消 失 )、 24 無 瞋(avyāpajjha=byābajjhābhāva 瞋 (= 拂 逆 ) 之 消 失 )、 25 離 染 (virāga,virāgādhigamassa paccayato 獲 得 離 染 的 因緣 )、 26 清 淨 (suddhi,paramatthasuddhita 勝 義 諦 清 淨 )、 27 解 脫 (mutti,tīhi bhavehi muttatāya 解 脫 三 有 )、 28 無執 著 (anālayo,kāmālayānaṁ abhāvena 欲 的 執 著 的 消 失 )、 29 洲 島 (dīpa=patiṭṭha 依 止 處 )、 30 窟 宅(leṇa=allīyitabbayutta 應 與 執 著 連 接 )、 31 庇 護 所 (tāṇa=tāyana 保 護 所 )、 32 歸 依 (saraṇa=bhayasaraṇa 恐 懼 的 歸依 )、 33 歸 宿 (parāyaṇa,parā 向 其 他 +√i 去 ,paraṁ ayanaṁ gati patiṭṭhāti 死 者 他 方 道 路 依 止 )。(《 相 應 部 》S.43.13.~44./IV,368.~373.;SA.43.12-33./III,111~112;SṬ.CS:p.2.387~8)。《 導 論 》 記 載 涅 槃 的 異 名 51 個 , 其中 1~23 個 與 S.43.13.-44./IV,368.~373. 相 同 , 其 餘 的 : 34 不 生 (ajāta=anibbatti-sabhāvattā 不 出 生 的 自 性 )、 35未 曾 有 (abbhūta 從 ( 不 生 ) 那 裡 正 是 未 曾 有 。 以 上 兩 者 皆 無 出 生 )、 無 危 難 (anupaddava=anupaddutattā 無 騷 擾性 )、 無 作 (akata,na kenaci paccayena katanti 不 以 某 因 緣 作 )、 無 憂 (asoka=natthi ettha sokoti 這 裡 沒 有 憂 愁 )、離 憂 (nisoka,sokahetuvigamena 以 離 開 憂 愁 之 因 )、 無 禍 患 (an-upasagga,kenaci anupasajjitabbattā 以 無 某 事先 準 備 )、 無 禍 患 法 (anupasagga-dhamma,anupasaggabhāvahetuto 從 無 禍 患 之 因 )、 甚 深 (gambhīra,gambhīrañāṇagocarato 從 甚 深 智 行 境 。《 瑜 伽 師 地 論 》 卷 第 八 十 七 (T30.793.1): 涅 槃 極 難 知 故 , 最 微 細 故 ,說 名 甚 深 。)、 難 見 (duppassa,sammāpaṭipattiṁ vinā passituṁ pattuṁ asakkuṇeyyattā 無 正 行 、 無 獲 得 看 的可 能 性 )、 上 (uttara,sabbalokaṁ uttaritvā ṭhitanti 住 立 在 克 服 一 切 世 間 )、 無 上 (anuttara,natthi etassa uttaranti沒 有 這 些 「 上 」 的 )、 無 等 (asama,samassa sadisassa abhāvena 相 等 的 、 相 似 的 消 失 )、 無 比 (appaṭisama,paṭibhāgābhāvena 相 似 的 消 失 )、 最 勝 (jeṭṭha,uttamaṭṭhena 以 最 高 之 義 )、 殊 勝 (seṭṭha,pāsaṁsatamattā vā 或最 高 的 稱 讚 )、 窟 宅 (leṇa,saṁsāra-dukkha-ṭṭitehi letabbato 住 立 在 拿 掉 輪 迴 苦 之 處 )、 庇 護 所 (tāṇa,tatorakkhaṇato 從 保 護 )、 無 諍 (araṇa,raṇābhāvena 以 過 失 的 消 失 )、 無 穢 的 (anaṅgana,aṅgaṇābhāvena 以 污 穢 的消 失 )、 無 污 的 (akāca,niddosatāya 無 污 性 )、 離 垢 (vimala,rāgādimalāpagamena 以 染 等 垢 離 去 )、 島 嶼 (dīpa,catūhi oghehi anajjhottharaṇīyato 無 應 該 被 四 瀑 流 淹 沒 )、 樂 (sukha,saṁsāravūpasamasukhatāya 輪 迴 寂 止 樂 )、無 可 度 量 (appamāṇa,pamāṇakaradhammābhāvato 作 度 量 法 的 消 失 ,gaṇetuṁ etassa na sakkāti ca 不 能 計 算 這些 。 涅 槃 極 難 知 故 , 最 微 細 故 , 說 名 甚 深 。 種 種 非 一 諸 行 煩 惱 斷 所 顯 故 , 說 名 廣 大 。《 瑜 伽 師 地 論 》 卷 第 八十 七 (T30.793.1): 現 量 、 比 量 及 正 教 量 所 不 量 故 , 說 名 無 量 。)、 依 止 (patiṭṭha,saṁsārasamuddeanosīdanaṭṭhānatāya 不 沉 沒 輪 迴 海 )、 無 所 有 的 (akiñcana,rāgādikiñcanābhāvena pariggahābhāvena ca 染 等 世間 的 執 著 的 消 失 和 攝 受 的 消 失 )、 無 戲 論 (appapañca)。(Nettipakaraṇa CS:p.48;Nettippakaraṇa-aṭṭhakathāpg.120)Nibbāpana,【 中 】 冷 卻 , 熄 , 消 失 。Nibbāpeti (ni+vā+e), 熄 滅 , 冷 卻 , 熄 滅 。【 過 】nibbāpesi。【 過 分 】nibbāpita。【 現 分 】nibbāpenta。【 獨 】nibbāpetvā。【 潛 】nibbāpeyya。Nibbāyati (ni+vā +ya), 不 再 存 在 , 變 成 很 涼 爽 。【 過 】nibbāyi。 見 nibbāti。Nibbāyituṁ, nibbātuṁ,【 不 】 不 再 存 在 。Nibbāhana,【 中 】 移 掉 , 清 除 。【 形 】 導 出 的 。Nibbikāra,【 形 】 不 變 更 的 , 堅 定 的 。Nibbicikiccha,【 形 】 無 疑 的 , 確 信 的 , 信 任 的 。265


Nibbijja, (Nibbijjati 的 【 獨 】) 被 使 氣 餒 , 被 令 人 厭 惡 。Nibbijjati (ni+vij 發 抖 +ya), 被 使 氣 餒 , 被 令 人 厭 惡 。【 過 】nibbijji。【 過 分 】nibbinna。【 獨 】nibbijjitvā。Nibbijjhati (ni+vidh( 梵 vyadh / vidh) 貫 穿 +ya), 刺 穿 , 突 破 。【 過 】nibbijjhi。【 過 分 】nibbiddha。Nibbidā(Sk. nirvid, & nirveda),【 陰 】 厭 惡 , 疲 倦 (weariness, disgust with worldly life, tedium, aversion, indifference,disenchantment.)。“Nibbidāti sikhāpattā vuṭṭhānagāminibalavavipassanā. Virāgoti ariyamaggo. Vimuttītiarahattaphalaṁ. Catubbidhopi hi ariyamaggo arahattaphalassa upanissayapaccayo hoti. Vimuttiñāṇadassanantipaccavekkhaṇāñāṇaṁ.” ( 厭 : 已 達 到 頂 峰 (sikhā), 具 有 有 力 的 毘 缽 舍 那 出 起 (vuṭṭhānagāmi)。 離 欲 : 聖 道 。 解脫 : 阿 羅 漢 果 , 及 四 種 聖 道 -- 阿 羅 漢 果 的 親 依 止 緣 。 解 脫 智 見 : 省 察 智 。)(Vin.Parivāra-aṭṭhakathā《 附 隨 注 釋 》CD.pg.5.208) 《 中 部 古 疏 》 說 :saṅkhārupekkhāñāṇaṃ sikhāppatta- vipassanā. Keci pana-- “bhaṅgañāṇato paṭṭhāyasikhāpattavipassanā”ti vadanti.(‘ 行 捨 智 ’ 是 ‘ 至 頂 觀 ’。 但 是 , 有 些 人 說 , 從 ‘ 壞 滅 智 ’ 以 後 的 觀 智 是 ‘ 至 頂 觀 ’)(Ps-pṭI,159)。SA.12.23.:“Virāgoti maggo. So hi kilese virājento khepento uppanno, tasmā virāgoti vuccati. Nibbidātinibbidāñāṇaṁ. Etena balavavipassanaṁ dasseti. Balavavipassanāti bhayatūpaṭṭhāne ñāṇaṁ ādīnavānupassaneñāṇaṁ muñcitukamyatāñāṇaṁ saṅkhārupekkhāñāṇanti catunnaṁ ñāṇānaṁ adhivacanaṁ.”( 離 欲 : 聖 道 。 他 生 起棄 除 、 耗 費 煩 惱 , 於 此 稱 為 ‘ 離 欲 ’。 厭 : 厭 智 , 它 指 示 那 有 力 的 毘 缽 舍 那 。 有 力 的 毘 缽 舍 那 : 怖 畏 現 起 智 , 過患 隨 觀 智 , 欲 解 脫 智 , 行 捨 智 , 四 種 智 的 同 義 詞 。)Nibbindati (ni+vid 2 知 道 +ṁ-a)(nis+vindati), 厭 倦 , 討 厭 (to get wearied of)。【 過 】nibbindi。【 過 分 】nibbinna。【 獨 】nibbindetvā。【 現 分 】nibbidanta。nibbindaṁ(


upaṭṭhāti.…(CS:p.149) Gatinimittaṁ nāma nibbattanaka-okāse eko vaṇṇo upaṭṭhāti. Tattha niraye upaṭṭhahantelohakumbhisadiso hutvā upaṭṭhāti. Manussaloke upaṭṭhahante mātukucchikambalayānasadisā hutvā upaṭṭhāti.( 在 結生 , 約 略 說 , 有 三 種 所 緣 .. 業 、 業 相 、 趣 相 。 此 中 , 業 .. 已 累 積 的 善 不 善 業 。 業 相 .. 指 累 積 的 作 ( 善 不 善 ) 業 的所 緣 的 樣 貌 。 此 中 , 過 去 百 千 俱 祇 劫 已 作 的 業 , 以 業 或 業 相 來 了 之 後 , 就 生 起 。 趣 相 .. 在 空 中 出 現 的 某 景 象 ,此 中 , 在 地 獄 的 話 , 生 起 那 地 方 的 銅 鍋 (lohakumbhī) 之 類 。 在 人 間 的 話 , 生 起 母 胎 (mātukucchi)、 毛 織 品(kambala)、 車 子 (yāna) 之 類 。) 《 阿 毘 達 摩 廣 釋 》(Vibhv.CS:p.191~2.) :Apica paccuppannaṁ kammanimittaṁcuti-āsannappavattānaṁ pañcadvārikajavanānaṁ ārammaṇaṁ hoti. “Pañcadvārika-kammañcapaṭisandhinimittakaṁ na hoti paridubbalabhāvato”ti. ( 此 外 , 臨 終 轉 起 現 在 ( 當 面 ) 的 業 相 , 為 五 門 諸 速 行 的 所 緣 。不 過 , 五 門 的 業 過 於 微 弱 , 不 會 是 結 生 的 相 。) ( 按 .. 五 門 心 路 之 後 , 緊 接 著 意 門 心 路 , 意 門 心 路 取 五 門 心 路的 所 緣 。)Nimināti (ni+mā+nā), 交 換 , 物 物 交 換 。【 過 】nimini。【 過 分 】niminita。Nimisa, nimesa,【 陽 】 眨 眼 。Nimisati (ni+mis ( 梵 miṣ)+a), 眨 眼 。【 過 】nimisi。【 現 分 】nimisanta。Nimīleti (ni+ mīl 眨 眼 +e), 眨 眼 , 關 上 , 關 。【 過 】nimīlesi。【 過 分 】nimīlita。【 獨 】nimīletvā。Nimīlana,【 中 】 眨 眼 。Nimugga, (Nimujjati 的 【 過 分 】) 下 沉 , 潛 入 , 跳 入 。Nimujjati (ni+mujj 下 沉 +a), 下 沉 , 潛 入 , 跳 入 。【 過 】nimujji。【 獨 】nimujjitvā,【 不 】nimujjituṁ。Nimujjā,【 陰 】nimujjana,【 中 】 潛 水 , 沉 沒 , 鑽 入 水 中 。Nimesa,【 陽 】 眨 眼 。 一 閉 眼 0.1 秒 , 一 開 眼 0.2 秒 , 每 次 眨 眼 間 隔 只 有 4~5 秒 , 瞇 眼 睛 的 人 , 眨 眼 的 次 數 也 比平 常 少 , 眼 睛 會 因 此 乾 澀 、 不 舒 服 。20~40 歲 之 間 的 正 常 人 每 分 鐘 眨 眼 約 20 次 。Nimokkhaṁ =vimokkhaṁ 解 脫 (S.1.2/I,2)Nimba,【 陽 】 印 度 楝 ( 東 印 度 群 島 的 一 種 大 喬 木 (Melia azadirachta), 其 樹 幹 滲 出 一 種 粘 膠 , 樹 皮 味 苦 , 有 滋 補 作用 , 果 實 和 種 子 産 一 種 藥 用 芳 香 油 ), 古 音 譯 : 絍 婆 樹 。Nimmakkhika,【 形 】 無 蒼 蠅 的 , 無 幼 蟲 的 。Nimmajjana,【 中 】 擠 壓 。Nimmathana,【 中 】 壓 碎 。Nimmathati (ni+math 搖 +a), 鎮 壓 , 破 壞 , 擠 。【 過 】nimmathi。【 過 分 】nimmathita。【 獨 】nimmathitvā。Nimmanthati (ni+manth 攪 拌 +a), 參 見 Nimmathati。Nimmaddana (to nimmādeti),【 中 】 接 觸 , 粉 碎 , 征 服 (touching, touch, crushing, subduing)。Nimmala(nis+mala),【 形 】 乾 淨 的 , 純 粹 的 , 無 雜 質 的 (free from impurity, stainless, clean, pure)。Nimmaṁsa,【 形 】 無 肉 的 。Nimmātāpitika (nis+māta-pitika),【 形 】 成 孤 兒 的 ( one who has neither mother nor father, an orphan。Nimmānarati(=manāpakāyikā devatā 可 意 天 眾 ), 化 樂 天 , 此 天 能 隨 心 所 欲 造 出 色 、 聲 、 樂 (《 增 支 部 》A.8.46./IV,263.)。Nimmātika,【 形 】 無 母 的 。Nimmātar(Sk. nirmātṛ, n. ag. of nimmināti),【 陽 】 創 作 者 , 製 造 者 , 建 立 者 (maker, builder, creator)。Nimmāna 1 (Sk. nirmāṇa, see nimmināti,【 中 】 度 量 , 産 生 , 創 造 , 神 造 (measuring; production, creation, work;issara-n-hetu caused by God)。Nimmāna 2 (Sk. nirmāna, nis+māna),【 形 】 無 自 傲 的 (free from pride, humble )。Nimmita, (Nimmināti 的 【 過 分 】)1. 測 出 , 計 劃 , 産 生 , 創 造 (measured out, planned, laid out; created (by supernaturalpower, iddhi))。2. 禪 相 (sign)。Vibhv.CS:p.258..Parikammassa nimittaṁ ārammaṇattāti parikammanimittaṁ,kasiṇamaṇḍalādi. Tadeva cakkhunā diṭṭhaṁ viya manasā uggahetabbaṁ nimittaṁ, uggaṇhantassa vā nimittantiuggahanimittaṁ. Tappaṭibhāgaṁ vaṇṇādikasiṇadosarahitaṁ nimittaṁ upacārappanānaṁ ārammaṇattātipaṭibhāganimittaṁ.( 遍 作 相 .. 預 備 的 所 緣 的 相 。 取 相 .. 心 當 取 的 相 或 所 取 的 相 , 正 如 開 眼 所 見 。 似 相 .. 這 相似 的 ( 顏 ) 色 遍 等 毫 無 瑕 疵 的 相 , 為 近 行 ( 定 )、 安 止 ( 定 ) 的 所 緣 。)Nimmitā, 化 樂 天 。nimmitā kāmā, 化 作 之 事 欲 (Nd 1 A.CS:pg.13)。Nimmināti (ni+mi +nā,cp.Sk.nirmimīti & nirmāti, nis+mināti, mā), 産 生 , 形 成 , 建 立 , 生 産 。【 過 】nimmimini。【 現267


分 】nimminanta。【 獨 】nimminitvā, nimmāya。Nimmoka(Sk. nirmoka fr. nis+moceti)),【 陽 】 蛇 蛻 的 皮 ( the slough or castoff skin of a snake)。Niya, niyaka(Sk. nija),【 形 】 自 己 的 。 參 考 nija。Niyata(pp. of ni+yam),【 形 】 確 信 的 , 確 定 的 , 不 變 的 (restrained, bound to, constrained to, sure (as to the future), fixed(in its consequences), certain, assured, necessary)。Niyati(cp. Sk. niyati, ni+yam),【 陰 】 命 運 (necessity, fate, destiny)。Niyama(cp. Sk. niyama, ni+yam; often confused with niyāma),【 陽 】1. 制 約 , 自 制 (restraint, constraint, training,self-control )。2. 定 律 , 確 定 , 限 制 (definiteness, certainty, limitation)。niyamena (Instr.) ; niyamato (Abl.)。aniyama不 明 確 (indefiniteness, choice, generality VvA 16 (yaṁ kiñci=aniyame, i. e. in a general sense), 17 (same of ye keci);PvA 175 (vā saddo aniyamattho=indefinite). DhsA.(CS:p.312):Imasmiṁ pana ṭhāne pañcavidhaṁ niyāmaṁ nāmagaṇhiṁsu-- 1 bījaniyāmaṁ 2 utuniyāmaṁ 3 kammaniyāmaṁ 4 dhammaniyāmaṁ 5 cittaniyāmanti.( 這 裡 有 五 種 定 律 : 種子 定 律 、 時 節 定 律 、 業 定 律 、 法 的 定 律 、 心 的 定 律 。)Niyamana(Sk. niyamana, to niyameti),【 中 】 固 定 , 解 決 , 定 義 (fixing, settling, definition, explanation in detail )。Niyameti (ni+yam 抵 達 +e)(cp. Sk. niyamayati, ni+yamati), 固 定 , 確 定 , 命 令 , 控 制 , 定 義 (to tie down, to fix; explainin detail, exemplify)。【 過 】niyamesi。【 過 分 】niyamita。【 獨 】niyametvā。Niyāma(Sk. niyama & niyāma),【 陽 】niyāmatā,【 陰 】 確 定 , 固 定 的 方 法 (way, way to an end or aim, esp. to salvation,right way (sammatta°); method, manner, practice)。micchattaniyāma, 邪 性 決 定 ( 即 邪 見 強 得 足 以 決 定 下 一 生 投 生於 惡 趣 )。sammattaniyāma, 正 性 決 定 。okkanto sammattaniyāmaṁ (=niyāmaṁ okkamituṁ sammattaṁ), 入 正 性決 定 、 入 正 性 離 生 (= 法 現 觀 )。SA.25.1-10./II,346...Okkanto sammattaniyāmanti paviṭṭho ariyamaggaṁ.( 入 正 性決 定 .. 進 入 聖 道 。) A.6.98./III,442...“‘So vata, bhikkhave, bhikkhu sabbasaṅkhāre aniccato samanupassantoanulomikāya khantiyā samannāgato bhavissatī’ti ṭhānametaṁ vijjati. ‘Anulomikāya khantiyā samannāgatosammattaniyāmaṁ okkamissatī’ti ṭhānametaṁ vijjati. ‘Sammattaniyāmaṁ okkamamāno sotāpattiphalaṁ vāsakadāgāmiphalaṁ vā anāgāmiphalaṁ vā arahattaṁ vā sacchikarissatī’ti ṭhānametaṁ vijjatī”ti.( 諸 比 丘 ! 謂 : 觀 一切 行 是 無 常 之 比 丘 , 當 成 就 隨 順 忍 (PṭsA.CS:pg.2.7... 隨 順 出 世 間 諸 法 的 隨 順 智 ) 者 , 則 有 是 處 。 謂 : 若 成 就 隨順 忍 , 當 入 正 性 決 定 者 , 則 有 是 處 。 謂 : 若 入 正 性 決 定 , 當 證 預 流 果 、 或 一 來 果 、 或 不 還 果 、 或 阿 羅 漢 果 者 ,則 有 是 處 。)(cf. Pṭs.II,236.)Vism.611...Bhagavatā “katamehi cattārīsāya ākārehi anulomikaṁ khantiṁ paṭilabhati, katamehi cattārīsāyaākārehi sammattaniyāmaṁ okkamatī”ti etassa vibhaṅge–“Pañcakkhandhe (1) aniccato, (2) dukkhato, (3) rogato, (4) gaṇḍato, (5) sallato, (6) aghato, (7) ābādhato, (8) parato, (9) palokato,(10) ītito, (11) upaddavato, (12) bhayato, (13) upasaggato, (14) calato, (15) pabhaṅguto, (16) addhuvato, (17) atāṇato, (18) aleṇato,(19) asaraṇato, (20) rittato, (21) tucchato, (22) suññato, (23) anattato, (24) ādīnavato, (25) vipariṇāmadhammato, (26) asārakato,(27) aghamūlato,(28) vadhakato,(29) vibhavato,(30) sāsavato,(31) saṅkhatato,(32) mārāmisato,(33) jātidhammato,(34) jarādhammato,(35) byādhidhammato,(36) maraṇadhammato(37) sokadhammato,(38) paridevadhammato,(39) upāyāsadhammato, (40) saṁkilesikadhammato”ti (Pṭs.II,238.)( 世 尊 說 :「 以 怎 樣 的 四 十 行 相 而 獲 得 隨 順 忍 ? 以 怎(1)樣 的 四 十 行 相 入 於 正 決 定 ?」 其 分 別 的 方 法 是 這 樣 的 :「 他 觀 五 蘊 是 無 常 、 (2) 苦 、 (3) 從 病 、 (4) 從 癰 、 (5) 從 箭 、(6)從 惡 、 (7) 從 疾 、 (8) 從 敵 、 (9) 從 毀 、 (10) 從 難 、 (11) 從 禍 、 (12) 從 怖 畏 、 (13) 從 災 患 、 (14) 從 動 、 (15) 從 壞 、 (16) 從 不 恒 、 (17)從 非 保 護 所 、 (18) 從 非 避 難 所 、 (19) 從 非 歸 依 處 、 (20) 從 無 、 (21) 從 虛 、 (22) 從 空 、 (23) 從 無 我 、 (24) 從 患 、 (25) 從 變 易 法 、(26)從 不 實 、 (27) 從 惡 之 根 、 (28) 從 殺 戮 者 、 (29) 從 烏 有 、 (30) 從 有 漏 、 (31) 從 有 為 、 (32) 從 魔 食 、 (33) 從 生 法 、 (34) 從 老 法 、(35)從 病 法 、 (36) 從 死 法 、 (37) 從 愁 法 、 (38) 從 悲 法 、 (39) 從 惱 法 、 (40) 從 雜 染 法 。」《 瑜 伽 師 地 論 》T30.880.2..「 正 性 定 法 聚 者 , 謂 學 無 學 所 有 諸 法 。」「 正 性 定 法 聚 」 並 非 「 入 正 性 決 定 」 之 釋 義 。Niyāmaka 1 (either to niyama or niyāma),【 形 】【 陽 】 建 立 , 導 引 (sure of or in, founded in, or leading to, completed in)。Niyāmaka 2 ,【 陽 】 船 長 (ship’s captain Vism 137.(simile))。Niyuñjati (ni+yuj 連 接 +a), 參 加 。【 過 】niyuñji。Niyutta,Niyuttaka, (Niyuñjati 的 【 過 分 】), 已 連 繫 , 已 任 命 , 已 參 加 , 已 委 任 (tied to, appointed to (with Loc.),commissioned, ordered )。Niyoga(ni+yoga),【 陽 】 指 令 , 命 令 (command, order; necessity)。Abl. niyogā, 嚴 格 說 來 (“strictly speaking” Dhs1417. )。268


Niyojana,【 中 】 敦 促 , 命 令 , 委 託 。Niyojita (Niyojeti 的 【 過 分 】), 代 表 。Niyojeti (ni+yuj 連 接 +e), 催 促 , 刺 激 , 委 託 (to urge, incite to (with Loc.) )。【 過 】niyojesi。【 現 分 】niyojenta。【 獨 】niyojetvā。Niyyati, nīyati, (nayati 的 【 被 】), 被 引 導 , 被 指 導 , 被 攜 帶 。Niyyātana,【 中 】 給 掌 管 , 奉 獻 , 歸 還 ( 一 些 事 物 )。Niyyāti (ni+yā 去 +a), 外 出 , 離 開 。【 過 】niyyāsi。【 過 分 】niyyāta。Niyyātu,【 陽 】 領 袖 , 引 導 者 , 外 出 的 人 。Niyyāteti, niyyādeti (ni+nikka 伸 直 +e), 給 掌 管 , 交 出 , 分 配 , 獻 出 。【 過 】niyyātesi。【 過 分 】niyyātita, niyyādita。【 獨 】niyyātetvā, niyyādetva。Niyyāna(nis+yāna, cp. niyyāti),【 中 】1. 外 出 , 出 發 (going out, departure (=niggamana ))。2. 釋 放 , 超 脫 (way out, release,deliverance)。Niyyānika,【 形 】 導 致 超 脫 的 , 導 致 有 利 的 (leading out (of saṁsāra), leading to salvation, salutary, sanctifying, saving,profitable)。Niyyāsa,【 陽 】 樹 膠 (gum), 樹 的 滲 出 物 。Niyyūha,【 陽 】 小 塔 , 高 峰 。Niraṅkaroti, nirākaroti (ni+ā+kar 行 +o)(Sk. nirākaroti), 拒 絕 , 忽 視 (despise, neglect, disregard, repudiate; throw away,ruin, destroy)。【 過 】niraṅkari。【 過 分 】niraṅkata。【 獨 】niraṅkatvā。It 83 (nirākare); pp. anirākata (a + nirākata)。Niraggala,【 形 】 無 阻 礙 的 , 自 由 的 。Nirata,【 形 】 喜 歡 的 , 執 著 的 。Nirattha, niratthaka,【 形 】 無 用 的 , 不 精 通 的 , 徒 然 的 。niratthakaṁ,【 副 】 徒 然 。Nirantara,【 形 】 連 續 的 , 無 間 斷 的 。nirantaraṁ,【 副 】 總 是 , 不 斷 地 。S.55.21./V,369...Ākiṇṇamanussantinirantaramanussaṁ.( 人 群 佈 滿 .. 人 潮 洶 湧 。)Niraparādha,【 形 】 無 罪 行 的 , 清 白 的 。Nirapekha, nirapekkha,【 形 】 無 關 緊 要 的 , 不 注 意 的 , 不 顧 的 。Nirabbuda,【 形 】 無 麻 煩 的 , 無 腫 瘤 的 。【 中 】 一 個 巨 大 的 數 位 。【 陽 】 尼 剌 部 陀 地 獄 ( 地 獄 的 名 字 )。Niraya(BSk. niraya, nis+aya of i=to go asunder, to go to destruction, to die, cp. in meaning Vedic nirṛti),【 陽 】 煉 獄 , 地獄 ; 又 譯 為 泥 梨 、 不 樂 、 可 厭 、 苦 具 、 苦 器 、 無 有 , 眾 生 由 罪 業 而 招 感 的 極 苦 處 所 。nirayagāmī,【 形 】 導 致地 獄 的 。nirayadukkha,【 中 】 地 獄 的 痛 苦 。nirayapāla,【 陽 】 地 獄 卒 。nirayabhaya,【 中 】 地 獄 的 恐 懼 。nirayasaṁvattanika,【 形 】 有 助 於 地 獄 的 。apāyaṁ duggatiṁ vinipātaṁ nirayaṁ uppajjeyya( 當 生 於 無 幸 處 、 惡 趣 、 險 難 處 、 地 獄 。)yena samannāgato ariyasāvako ākaṅkhamāno attanāva attānaṁ byākareyya-- ‘Khīṇanirayo’mhikhīṇatiracchānayoni khīṇapettivisayo khīṇāpāyaduggativinipāto, sotāpanno’ham asmi avinipātadhammo niyatosambodhiparāyaṇo’ti?( 於 具 足 的 聖 聲 聞 , 可 依 自 己 的 願 望 各 自 能 宣 佈 :『 我 是 地 獄 已 滅 , 畜 生 胎 已 滅 、 餓 鬼 境界 已 滅 及 無 幸 處 、 惡 趣 、 險 難 處 ( 無 幸 處 、 惡 趣 、 險 難 處 都 是 地 獄 的 同 義 詞 ) 已 滅 , 我 是 須 陀 洹 果 ,( 住 ) 不 退 轉法 , 確 信 注 定 要 正 菩 提 。』) (《 長 部 》D.16./II,93~4.)。cf. naraka, 那 落 迦 。 地 獄 有 「 拍 毬 地 獄 」, 表 示 一 入 地獄 之 後 , 很 快 即 脫 離 苦 厄 。 如 阿 闍 世 命 終 當 生 拍 毬 地 獄 (《 增 壹 阿 含 38-11 經 》)。(《 阿 含 部 T2》p.726.1)Niravasesa,【 形 】 包 含 的 , 無 剩 餘 物 的 。Nirassāda,【 形 】 沒 有 味 道 的 , 無 味 的 , 遲 鈍 的 。Nirākula,【 形 】 不 困 惑 的 , 無 擾 亂 的 。Nirātaṅka,【 形 】 無 病 痛 的 , 健 康 的 。Nirāmaya,【 形 】 無 病 痛 的 , 健 康 的 。Nirāmisa (nir 無 +āmisa 財 、 味 、 利 益 ),【 形 】 無 肉 的 , 無 欲 望 的 , 無 染 的 。Nirārambha,【 形 】 不 殺 害 動 物 的 。Nirālamba,【 形 】 不 支 援 的 , 無 根 據 的 。Nirālaya,【 形 】 無 欲 望 的 , 不 管 , 無 房 子 的 。269


Nirāsa,【 形 】 無 欲 望 的 。Nirāsaṅka,【 形 】 無 懷 疑 的 , 無 疑 的 。Nirāsaṁsa,【 形 】 無 願 的 , 無 期 待 的 。Nirāhāra,【 形 】 無 食 物 的 , 禁 食 的 。Nirindhana,【 形 】 無 燃 料 的 。Nirujjhati (ni+rudh 成 長 +ya)(pass. of nirundhati (nirodhati)), 被 止 滅 , 停 止 , 解 散 , 消 失 。【 過 】nirujjhi。【 過 分 】niruddha。【 獨 】nirujjhitvā。Nirujjhana,【 中 】 停 止 , 消 失 。Niruttara,【 形 】 不 可 回 答 的 , 沒 有 答 覆 的 , 沒 有 長 者 的 人 , 最 貴 族 的 。Nirutti,【 陰 】 語 言 , 語 言 學 。niruttipaṭisambhidā,【 陰 】 分 析 方 言 的 知 識 , 分 析 語 言 學 的 知 識 。Nirundhati, Nirodhati, 止 滅 , 停 止 , 解 散 , 消 失 。see nirujjhati, niruddha, nirodha & nirodheti. Cp. parirundhati.。【 被 】nirujjhati。Nirudaka,【 形 】 無 水 的 。Niruddha (nirujjhati 的 【 過 分 】), 已 停 止 , 已 不 再 存 在 。Nirupaddava,【 形 】 無 害 處 的 , 安 心 的 , 沒 有 不 幸 之 事 的 。Nirupadhi,【 形 】 無 激 情 的 , 無 執 著 的 。Nirupama,【 形 】 無 比 的 。Niroga,【 形 】 健 康 的 。Niroja,【 形 】 沒 有 味 道 的 , 無 樹 液 的 。Nirodha(ni 無 +rodha 牢 獄 , cf. Vism.495.),【 陽 】【 中 】 滅 , 停 止 , 最 終 的 真 理 。nirodhadhamma,【 形 】 滅 法 ( 會 滅的 事 物 )。nirodhadhātu,【 陰 】 滅 界 。nirodhasamāpatti,【 陰 】 滅 盡 定 , 又 稱 為 「 滅 受 想 定 」(nirodha-vedayita-samāpatti) 。asesavirāganirodha, 無 剩 餘 的 離 染 之 滅 (SA.12.1./II,10...Asesavirāganirodhātivirāgasaṅkhātena maggena asesanirodhā. 無 剩 餘 的 離 染 之 滅 .. 以 離 染 , 無 剩 餘 之 滅 )。 經 中 說 :“saññāvedayitanirodhaṁ samāpannassa saññā ca vedanā ca vūpasantā honti.” ( 入 想 . 受 滅 定 者 , 想 、 受 皆 止 息 )。SA.12.1./II,10...Nirodho hotīti anuppādo hoti.( 滅 .. 未 被 生 。)Nirodheti (ni+rudh 成 長 +e), 破 壞 , 溶 解 , 殲 滅 。【 過 】nirodhesi。【 過 分 】nirodhita。【 獨 】nirodhetvā。Nilaya,【 陽 】 家 , 獸 穴 , 住 所 , 住 宅 。Nilīyati (ni+lī 執 著 +ya), 藏 , 潛 藏 , 躲 藏 。【 過 】nilīyi。【 過 分 】nilīna。【 獨 】nilīyitvā。Nilīyana (abstr. fr. nilīyati, cp. Sk. nilayana),【 中 】 躲 藏 (hiding)。nilīyanaṭṭhāne, 匿 藏 處 (hiding-place)。Nillajja,【 形 】 不 知 羞 恥 的 。Nillāḷeti & Nilloḷeti (nis+lul, cp. Sk. laḍayati & loḍayati), 移 轉 , 鼓 動 (to move (the tongue) up & down)。pp.nillāḷita-jivhā。DhA.IV,197 (jivhaṁ nilloleti; v. l. nillāleti & lilāḷeti)=J.V,434 (v. l. nillelati for °lo°).Nillekha (nis+lekha),【 形 】 無 刻 痕 (without scratches, without edges (?))。Nillehaka,【 形 】 舔 , 舔 者 。Nillokana (adj.-n.) [nis+lokana] watching out; watchful, careful J.V,43, 86 (°sīla).Nilloketi [nis+loketi] to watch out, keep guard, watch, observe Vin.II,208.Nillopa(cp. Sk. nirlopa, nis+lup),【 陽 】 掠 奪 (plundering, plunder)。Nillobha (nis+lobha) ,【 形 】 無 貪 的 (free from greed J.IV,10.)。Nillolupa,【 形 】 無 貪 的 。Nivatta (Nivattati 的 【 過 分 】), 已 停 止 , 已 停 留 。Nivattati (ni+vat+a), 折 回 , 轉 離 , 停 留 , 留 下 。【 過 】nivatti。【 現 分 】nivattanta(opp. anivattanta)。【 獨 】nivattitvā,nivattiya。【 不 】nivattituṁ。Nivattana,【 中 】nivatti,【 陰 】 中 斷 , 回 返 , 折 回 , 留 下 。Nivatteti (ni 下 +vat+e), 停 止 , 使 回 去 , 禁 止 , 使 留 下 。【 過 】nivattesi。【 過 分 】nivattita。【 現 分 】nivattenta。【 獨 】nivattetvā。Nivattha (nivāseti 的 【 過 分 】), 已 使 蒙 受 , 已 穿 著 。dunnivattha, 已 少 穿 著 。Nivasati (ni 下 +vas 住 +a), 居 住 , 逗 留 (to live, dwell, inhabit, stay)。【 過 】nivasi。【 過 分 】nivuttha。【 現 分 】nivasanta。【 獨 】nivasitvā。also nivāsana 2 & nivāsin.Nivaha(< ni+vah),【 陽 】 堆 , 大 群 (multitude, quantity, heap)。270


Nivātaka(< nivāta 1 ),【 中 】 庇 護 處 , 躲 藏 的 機 會 (a sheltered place, a place of escape, opportunity (for hiding))。Nivātavuttī,【 形 】 謙 遜 的 , 孝 順 的 。Nivāpa(cp. Sk. nivāpa, ni+vap, cp. nivapati),【 陽 】 馬 料 , 餌 , 爲 飼 養 被 丟 的 食 物 (food thrown (for feeding), fodder, bait;gift, portion, ration)。Nīvāra, 穄 米 , 野 生 之 穀 類 。Nivāraṇa (< nivāreti) ,【 中 】【 形 】 預 防 , 擋 住 , 拒 絕 (warding off, keeping back, preventing; refusal)。Nivāraya (grd. of nivāreti), 【 形 】 應 該 被 避 免 的 , 應 該 被 阻 止 的 。dunivāraya, (hard to check or keep back).Nivāreti (ni 下 +var +e) [Caus. of nivarati], 防 範 , 避 免 , 阻 止 , 禁 止 , 阻 隔 (to keep back, to hold back from (c. Abl.),to restrain; to refuse, obstruct, forbid, warn)。【 過 】nivāresi。【 過 分 】nivārita。【 獨 】nivāretvā。Nivāretar(Nivāretu),【 陽 】 避 免 者 , 禁 止 者 , 阻 隔 者 (one who holds back or refuses (entrance) (opp. pavesetar))。Nivārita (pp. of nivāreti),【 形 】 無 障 礙 (unobstructed, open PvA.202 (=anāvaṭa))。Nivāsa(< nivasati 2 ),【 陽 】 住 所 , 休 息 處 , 居 住 面 積 (stopping, dwelling, resting-place, abode; living, sheltering)。nivāsabhūmi,【 陰 】 住 宅 。Nivāsana 1 (< nivāseti) ,【 中 】【 形 】1. 穿 (dressed, clothed; dressing, clothing, undergarment (opp. pārupana)。2. 內 衣 ,下 裙 , 涅 槃 僧 , 泥 嚩 些 那 。Nivāsana 2 (< nivasati 2 ), 居 住 (dwelling, abode)。nivāsanaṭṭhāna, 居 住 處 (place of abode) )。Nivāsika, Nivāsin,【 陽 】 居 住 者 , 停 留 者 。Nivāseti (ni 下 +vas 住 +e), 穿 著 ( 自 己 ), 穿 衣 , 穿 著 。【 過 】nivāsesi。【 過 分 】nivāsita, nivattha。【 現 分 】nivāsenta。【 獨 】nivāsetvā。【 不 】nivāsetuṁ。Niviṭṭha (Nivisati 的 【 過 分 】), 已 潛 藏 , 已 定 居 , 已 建 立 在 , 已 專 心 於 …。Nivisati (ni 下 +vis 進 入 +a), 安 定 下 來 , 住 著 , 滯 留 。【 過 】nivisi。Nivuta,【 過 分 】 已 包 封 , 已 給 … 縫 邊 , 已 包 圍 。Nivuttha, (nivasati 的 【 過 分 】)。Nivedaka,【 形 】 宣 佈 的 人 , 告 知 者 。Nivedana,【 中 】 公 告 , 情 報 , 報 告 。Nivedeti (ni+vid 知 +e), 令 知 道 , 溝 通 , 報 告 , 公 告 。【 過 】nivedesi。【 過 分 】nivedita。【 獨 】nivedetvā, nivediya。【 義 】nivedeyya。Nivesa,【 陽 】nivesana,【 中 】 殖 民 地 , 住 所 , 房 子 。ghananivesana, 聚 集 的 社 區 。Niveseti (ni+vis+e,caus. of nivesati), 使 進 入 , 安 頓 , 安 排 (to cause to enter; to build, fix, settle)。【 過 】nivesesi。【 過分 】nivesita。【 獨 】nivesetvā。【 義 】nivesetabba。Nisajja, (nisīdati 的 【 獨 】), 已 坐 下 。Nisajjā,【 陰 】 坐 下 。Nisada,【 陽 】 磨 石 ( 磨 辣 椒 )。nisadapota,【 陽 】 磨 石 杖 ( 印 度 人 磨 辣 椒 用 的 磨 石 , 下 一 塊 是 大 平 石 台 , 上 一 塊 是 石杖 , 形 如 擀 麵 杖 )。Nisabha,【 陽 】 領 導 公 牛 , 人 類 之 中 最 好 的 人 。Nisamma, (nisāmeti 的 【 獨 】), 已 考 慮 。【 副 】 體 貼 地 。nisammakārī,【 形 】 體 貼 地 行 動 。Nisā,【 陰 】 夜 晚 。nisākara, nisānātha,【 陽 】 月 亮 。Nisāṇa,【 陽 】 磨 石 ( 磨 刀 )。Nisādī,【 形 】 躺 下 。Nisāmaka,【 形 】 深 切 注 意 的 , 注 意 聽 的 。Nisāmeti (ni+sām +e), 觀 看 , 觀 瞻 。【 過 】nisāmesi。【 過 分 】nisāmita。【 現 分 】nisāmenta。【 獨 】nisāmetvā。SnA.v.410./II,383...Nisāmethāti passatha.( 你 們 觀 看 .. 你 們 看 !)Nisita,【 形 】 銳 利 的 , 磨 了 的 , 削 尖 的 。Nisinna, (nisīdati 的 【 過 分 】) 已 坐 下 。Nisinnaka,【 形 】 坐 下 。Nisītha,【 陽 】 午 夜 。271


Nisīdati (ni+sad 坐 +a;(Sk. niṣīdati), 坐 下 (to sit down, to be seated, to sit, to dwell)。【 過 】nisīdi。【 現 分 】nisīdanta。【 過 分 】nisinna。【 義 】nisīditabba。【 獨 】nisīditvā, nisajja, nisīditvāna, nisīdiya。ekamantaṁ nisīdati, 卻 坐 一 面 ,退 坐 一 面 , 坐 於 一 隅 。3pl. nisīdiṁsu, nisīdisuṁ; 【 使 】nisīdāpeti。Cp. abhinisīdati, sannisīdati.Nisīdana(Sk. niṣadana, fr. nisīdati),【 中 】1. 坐 下 (sitting down, occasion or opportunity to sit, a mat to sit on)。2. 座 , 位子 , 坐 墊 , 坐 具 。《 南 寄 歸 內 法 傳 》 卷 第 三 〈 二 十 一 坐 具 襯 身 〉:「 禮 拜 敷 其 坐 具 。 五 天 所 不 見 行 。 致 敬 起 為 三禮 。 四 部 罔 窺 其 事 。… 南 海 諸 僧 。 人 持 一 布 巾 長 三 五 尺 。 疊 若 食 巾 。 禮 拜 用 替 膝 頭 。 行 時 搭 在 肩 上 。 西 國 苾芻 來 見 。 咸 皆 莞 爾 而 笑 也 。」(T54.221.1)Nisīdāpana,【 中 】 令 人 坐 下 。Nisīdāpeti (nisīdati 的 【 使 】;cp. Sk. niṣādayati), 使 坐 下 (to cause to sit down, to make one be seated, to invite to aseat.)。【 過 】nisīdāpesi。【 過 分 】nisīdāpita。【 獨 】nisīdāpetvā。Nisedha,【 陽 】nisedhana,【 中 】 預 防 , 禁 令 , 抑 制 。Nisedhaka(


meanings)。1. near, near by, on, at J.I,167 (pāsānapiṭṭhaṁ), 221 (padumasaraṁ); PvA.24 (bāhā), 134 (taṁ=with him).2. by means of, through, by one’s support, by way of J.I,140 (rājānaṁ: under the patronage of the k.); IV,137 (id.);II,154 (tumhe); Miln.40 (kāyaṁ), 253 (id.); PvA.27 (ye=yesaṁ hetu), 154 (nadī° alongside of). -- 3. because of, onaccount of, by reason of, for the sake of)。Nissāra,【 形 】 無 價 值 的 , 無 樹 液 的 , 無 實 體 的 。Nissārajja,【 形 】 不 缺 乏 自 信 的 , 對 自 己 的 力 量 很 有 自 信 的 。Nissāraṇa,【 中 】 逐 出 。Nissita (nissayati 的 【 過 分 】), 已 ( 向 下 ) 依 靠 著 , 有 賴 於 , 以 … 爲 生 。Nissitaka,【 形 、 名 】 信 徒 , 追 隨 者 , 擁 護 者 , 支 援 的 人 。Nissirīka,【 形 】 不 幸 的 , 悲 慘 的 。Nisseṇī(< nis+śri, orig. that which leans against, or leads to something, cp. Sk. śreṇī a row),【 陰 】 梯 子 ,( 階 梯 的 ) 一 段(a ladder, a flight of stairs)。Nissesa,【 形 】 整 個 的 , 全 部 。nissesaṁ,【 副 】 完 全 地 。Nissuta (nis+suta< su( 梵 śru) 聽 聞 ),【 形 】 流 失 的 , 消 失 的 。Nissoka,【 形 】 無 悲 傷 的 。Nihata, (Nihanati 的 【 過 分 】) 已 殺 , 已 擊 敗 , 已 破 壞 , 已 判 定 。nihatamāna,【 形 】 無 自 傲 的 , 有 禮 貌 的 。nihatatā,已 破 壞 的 狀 態 。Nihanati (ni+han+a), 殺 , 擊 敗 , 使 丟 臉 , 破 壞 。【 過 】nihani。【 獨 】nihantvā。Nihita (nidahati 的 【 過 分 】), 已 保 持 , 已 放 進 , 已 整 理 。Nihīna,【 形 】 低 的 , 惡 劣 的 , 低 級 的 。nihīnakamma,【 中 】 罪 業 ( 有 罪 的 行 動 )。【 形 】 有 罪 的 , 賤 行 爲 。nihīnapañña,【 形 】 劣 慧 ( 次 等 的 智 慧 )。nihīnasevī,【 形 】 有 壞 的 結 交 , 惡 劣 的 追 求 。Nihīyati (ni+ha+i+ya), 被 毀 滅 , 被 破 壞 。【 過 】nihīyi。【 過 分 】nihīna。【 現 分 】nihīyamāna。nī( 梵 nī),【 字 根 I.】 帶 領 、 引 導 (to lead)。 台 語 .. (cua 7 )。Nīgha,【 陽 】 悲 慘 , 混 亂 。Nīca,【 形 】 低 的 , 卑 下 的 , 卑 賤 的 , 次 等 的 , 謙 卑 的 。nīcakula,【 中 】 賤 種 姓 ( 低 的 印 度 世 襲 階 級 )。nīcakulīnatā,【 陰 】 有 出 生 卑 賤 的 情 況 。nīcāsana,【 中 】 低 座 。Nīta (neti 的 【 過 分 】), 已 攜 帶 , 已 推 論 出 , 已 指 明 , 已 牽 著 走 。nītattha,【 陽 】 推 論 出 的 意 義 。Nīti,【 陰 】 法 律 , 指 導 。nītisattha,【 中 】 政 治 學 ( 政 治 手 腕 的 科 學 ),( 載 有 法 律 條 文 或 案 例 等 的 ) 法 律 書 籍 。Nīpa,【 陽 】 東 印 度 團 花 ( 參 考 Kadamba)。Nīyati (neti 的 【 被 】), 被 引 導 , 被 攜 帶 。S.1.8./I,4...“Yesaṁ dhammā susammuṭṭhā, paravādesu nīyare.( 以 迷 於 法故 , 引 入 於 異 教 。) paravāda.. 異 教 、 外 道 。SA.1.7./I,25...Nīyareti attano dhammatāyapi gacchanti, parenapinīyanti.( 引 入 .. 順 著 自 己 的 法 性 , 被 引 入 異 教 。)彼 等 正 證 知 , 以 平 行 不 平 。Nīyāti(=niyyāti) (nī 引 導 +yā 去 +a), 外 出 , 離 開 。Nīyādeti, 給 掌 管 , 交 出 , 分 配 , 獻 出 。 參 考 niyyādeti。Nīyānika,【 形 】 導 致 超 度 的 , 有 利 可 圖 的 。 參 考 niyyānika( 有 利 可 圖 的 )。Nīra,【 中 】 水 。Nīla,【 形 】 藍 的 , 青 的 。【 陽 】 藍 色 。nīlakasiṇa,【 中 】( 修 禪 取 相 的 ) 青 遍 ( 準 備 一 個 直 徑 約 30 公 分 的 圓 盤 , 把 它敷 上 青 蓮 花 或 結 黎 根 尼 迦 (nīluppala-girikaṇṇikā, 即 藍 蝴 蝶 clitoria ternatea) 等 青 色 花 或 青 銅 (kaṁsanīla)、 青 葉(palāsanīla)、 青 染 料 (añjananīlānaṁ) 等 青 色 物 , 當 作 對 象 。Vism.173)。nīlagīva( 青 脖 子 ),【 陽 】 孔 雀 (peacock青 頸 鳥 )。nīlamaṇi,【 陽 】 藍 寶 石 , 青 玉 (sapphire)。nīlavaṇṇa,【 形 】 有 藍 色 的 。nīlavallī,【 陰 】 一 種 藥 藤 。nīlasappa,【 陽 】 瘦 蛇 ( 一 種 青 色 的 蛇 the whip snake,Dryophis)。nīlakaṇṭha, 青 頸 ,( 梵 ) 青 頸 觀 音 。Nīlinī, nīlī,【 陰 】 木 藍 (the indigo plant;Indigofera tinctoria)。Nīluppala,【 中 】 青 蓮 。Nīvaraṇa (Sk. *nivāraṇa, nis+ varaṇa of vṛ (vṛṇoti), see nibbuta & cp. nivāraṇa),【 中 】 障 礙 , 隱 藏 , 蓋 (an obstacle,273


hindrance。 稱 為 「 蓋 」 是 具 有 所 障 (āvuṭā)、 所 遮 (nivuṭā)、 所 妨 (onaddhā)、 所 礙 (pariyonaddhā)。 對 禪 修 妨 礙 的五 蓋 pañca nīvaraṇā, 即 : 慾 欲 、 瞋 恚 、 惛 沉 . 睡 眠 、 掉 舉 . 惡 作 、 疑 )。 斷 五 蓋 : 斷 欲 貪 -- 不 淨 相 (asubhanimittaṁ),斷 瞋 恚 -- 意 慈 心 解 脫 (mettā cetovimutti), 斷 惛 沉 . 睡 眠 -- 發 勤 精 進 (āraddhavīriya), 斷 掉 舉 . 後 悔 -- 心 寂 靜 (cetasovūpasamo), 斷 疑 -- 從 根 源 作 意 (yonisomanasikāro)。《 法 門 名 義 集 》:「 何 名 為 蓋 ? 能 覆 行 人 , 名 之 為 蓋 。 蓋 掩 其心 , 令 不 明 了 。 是 名 為 蓋 。」(T54.195.3)Dhs.(PTS:1152.)..Katame dhammā nīvaraṇā? Cha nīvaraṇā -- kāmacchandanīvaraṇaṁ, byāpādanīvaraṇaṁ,thinamiddhanīvaraṇaṁ, uddhaccakukkuccanīvaraṇaṁ, vicikicchānīvaraṇaṁ, avijjānīvaraṇaṁ.( 什 麼 是 ‘ 蓋 ’? 六 蓋 --慾 欲 蓋 、 瞋 蓋 、 惛 沈 . 睡 眠 蓋 、 掉 舉 . 惡 作 蓋 、 疑 蓋 、 無 明 蓋 )。五 蓋 及 其 對 治貪 欲 蓋 (kāma-cchanda)-- 對 人 . 事 . 物 的 貪 愛 、 欲 望1. 修 習 不 淨 觀 (asubhanimittassa uggaho) , 2. 不 淨 觀 禪 定 (asubhabhāvanānuyogo) , 3. 守 護 諸 根 門 (indriyesuguttadvāratā),4. 飲 食 知 量 (bhojane mattaññutā),5. 親 近 善 友 (kalyāṇamittatā),6. 適 當 的 談 話 (sappāyakathā)。 其 他方 法 .. 修 吸 氣 呼 氣 , 觀 貪 或 感 受 ( 的 生 滅 )。瞋 恚 蓋 (vyāpāda, byāpāda), 直 譯 : 逆 向 行 。-- 對 人 事 物 的 瞋 恨 、 不 滿1. 修 慈 心 (mettānimittassa uggaho) , 2. 慈 心 禪 (mettābhāvanānuyogo) , 3. 省 察 自 業 之 智 (kammassakatāpaccavekkhaṇā),4.多 辨 別 ( 善 惡 )(paṭisaṅkhānabahutā),5. 親 近 善 友 (kalyāṇamittatā),6. 適 當 的 談 話 (sappāyakathā)。另 外 , 止 禪 方 面 , 修 青 、 黃 、 赤 、 白 遍 及 四 無 量 心 。 觀 禪 方 面 , 修 觀 察 吸 氣 呼 氣 , 觀 感 受 ( 的 生 滅 )。昏 沈 . 睡 眠 ( 呆 滯 ) 蓋 (thīna-middha)-- 心 力 不 振 、 興 趣 薄 弱 、 瞌 睡1. 避 免 過 量 飲 食 (atibhojane nimittaggāho) , 2. 變 換 姿 勢 (iriyāpathasamparivattanatā) , 3. 作 光 明 想*(ālokasaññāmanasikāro),4. 處 在 無 遮 蔽 之 處 (abbhokāsavāso),5. 親 近 善 友 (kalyāṇamittatā),6. 適 當 的 談 話(sappāyakathā)。 其 他 方 法 : 一 、 內 心 標 記 ( 默 念 )「 昏 沈 」、「 昏 沈 」。 二 、 可 暫 時 放 下 目 前 所 修 的 業 處 , 改 專 注 於其 他 業 處 。 三 、 可 思 惟 從 前 曾 經 熟 記 的 佛 法 。 四 、 可 完 整 地 背 誦 曾 經 熟 記 的 佛 法 。 五 、 可 用 力 拉 . 扯 耳 朵 (3 分 鐘 ),並 按 摩 四 肢 , 拉 筋 、 做 瑜 伽 。 六 、 可 站 立 、 或 以 冷 水 澡 洗 面 目 及 灑 身 體 、 朝 不 同 方 向 遠 眺 、 或 仰 望 星 空 。 七 、可 作 「 光 明 想 」, 或 作 意 極 可 欣 ( 興 奮 ) 事 佛 功 德 等 。 八 、 來 回 經 行 ( 直 線 往 返 行 走 )。 九 、 若 仍 無 效 , 可 小 睡 片刻 , 然 後 再 起 來 繼 續 修 行 。( 參 考 :《 增 支 部 》A.7.58. Pacala( 睡 眠 )、《 中 阿 含 83 經 》 長 老 上 尊 睡 眠 經 ,《 佛 說 離睡 經 》(T1.837.1))掉 舉 . 懊 悔 蓋 (uddhacca-kukkucca)-- 心 情 擾 動 . 不 安 , 或 追 悔 過 去 。1. 多 聞 正 法 (bahussutatā),2. 深 究 正 法 (paripucchakatā 遍 問 ),3. 於 戒 律 上 知 取 捨 (vinaye pakataññutā),4. 親 近 長 者(vuddhasevitā),5. 親 近 善 友 (kalyāṇamittatā),6. 適 當 的 談 話 (sappāyakathā)。疑 蓋 (vicikicchā)-- 懷 疑 佛 陀 、 僧 伽 、 正 法 、 因 果1. 多 聞 正 法 (bahussutatā),2. 深 究 正 法 (paripucchakatā 遍 問 ),3. 於 戒 律 上 知 取 捨 (vinaye pakataññutā),4. 強 化 信 仰(adhimokkhabahulatā),5. 親 近 善 友 (kalyāṇamittatā),6. 適 當 的 談 話 (sappāyakathā)。* 對 治 方 法 參 考 ..SA.46.51./III,166-7.* 光 明 想 .. 取 諸 明 相 , 謂 火 光 、 日 、 月 、 星 宿 (ㄒㄧㄡˋ) 光 、 摩 尼 珠 光 , 取 諸 光 明 相 已 , 若 樹 下 、 露 處 , 思 惟 光明 , 知 光 明 , 受 光 明 , 如 實 人 若 想 、 憶 想 , 是 名 光 明 想 。--《 舍 利 弗 阿 毘 曇 論 》 卷 第 三 十 ,T28.714)Nīvaraṇiya,【 形 】 形 成 妨 害 的 。Nīvāra,【 陽 】 野 米 , 稻 穀 。Nīhaṭa, (niharati 的 【 過 分 】) 已 取 出 , 已 驅 趕 , 已 伸 展 。anīhaṭa, 不 伸 展 。Nīharaṇa,【 中 】 取 出 , 帶 走 。Nīharati (ni+har 拿 +a), 取 出 , 驅 趕 , 伸 展 。【 過 】nīhari。【 現 分 】nīharanta。【 獨 】nīharitvā。Sp.Pārā.I,268...Maggenaamagganti passāvādimaggena pavesetvā tassa sāmantā vaṇena nīharati. Amaggena magganti maggasāmantenavaṇena (Sp.Pārā.I,269.) pavesetvā maggena nīharati.( 由 道 ( 入 ) 非 道 ( 出 )..( 男 根 ) 由 小 便 道 ( 水 道 ) 入 , 由 他 的 瘡 口 附近 出 。 由 非 道 ( 入 ) 道 ( 出 ).. 從 道 的 附 近 ( 非 道 ) 入 , 從 道 出 。) 比 丘 以 上 皆 犯 波 羅 夷 。Nīhāra,【 陽 】1. 噴 出 。2. 實 行 。3. 方 法 , 樣 子 。Nihita, (nidahati 的 【 過 分 】)。1. 已 存 放 。2. 已 安 排 。Nīla (Vedic nīla),【 形 】dark-blue, blue-black, blue-green. Nīla serves as a general term to designate the “coloured-black,”as opposed to the “colouredwhite” (pīta yellow), which pairs (nīla-pīta) are both set off against the “pure”colour-sensations of red (lohitaka) & white (odāta), besides the distinct black or dark (see kaṇha). 遍 處 禪 nīla pīta274


lohita odāta;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5 colours of the Buddha’s eye: nīla pītaka lohitaka kaṇha odāta (Nd 2 235, I aunder cakkhumā)(mahānīla great blue lotus); nīla-abbha a black cloud. nīla-abhijāti a dark (unfortunate) birth (cp.kaṇh°) A III.383; nīlauppala blue lotus J III.394; Vv 45 4 (=kuvalaya); DhA I.384;nīlakasiṇa the “blue” kasiṇa;nīlagīva “blue neck,” a peacock Sn 221 =maṇi-daṇḍa-sadisāya gīvāya n. ti SnA 277); nīlapupphī N. of plant(“blue-blossom”) J VI.53; nīlabījaka a waterplant (“blue-seed”) Bdhgh at Vin III.276; nīlamaṇi a sapphire(“blue-stone”) ;nīlavaṇṇa blue colour, coloured blue or green (of the ocean); Dhs 246.DhsA.(CS:p.354):umāpupphasamānaṁ nīlaṁ.( 相 似 於 umā 花 的 顏 色 , 為 ’ 藍 色 ’。)Nīla,【 中 】 巢 (a nest)。nīlaja,【 陽 】 鳥 。Nu, 【 無 】1. 肯 定 語 的 不 定 虛 詞 (affirm.-indef. part. “then, now.”), 時 常 與 疑 問 代 詞 配 合 (nu kho, 或 許 ;kin nu khoJ.II.159; kacci nu J.I.279; kaccin nu (for kaccid nu) J.II.133; kathan nu (kho) Vin.I,83; kattha PvA.22; etc.)。nud,【 字 根 I.】 除 去 (to remove)。cp.( 梵 nud), 推 動 (push)。Nuda, nudaka,【 形 】 驅 逐 。 驅 散 。Nudati (nud 除 去 +a), 驅 趕 , 驅 逐 , 拒 絕 。【 過 】nudi。【 獨 】nuditvā。Nuṇṇa (Nudati‘ 驅 趕 ’ 的 【 過 分 】), 趕 走 了 , 拿 開 了 。Nūtana,【 形 】 新 的 , 新 鮮 的 。Nūna,【 無 】 的 確 , 當 然 , 確 定 地 。Nūpura,【 中 】 腳 鐲 (anklet)。Ne,【 陽 】 他 們 , 它 們 。 與 ‘te’ 同 屬 【 複 . 主 】、【 複 . 賓 】。Neka,【 形 】 一 些 的 , 許 多 的 。Nekākāra,【 形 】 各 種 不 同 的 , 種 種 的 。Nekatika(


Nettika,【 陽 】 造 灌 溉 水 道 的 人 。Nettiṁsa,【 陽 】 刀 劍 。Nepakka(< nipaka),【 中 】 審 慎 (prudence, discrimination, carefulness; usually as satinepakka S.V,197 sq.)。Nepuñña (< nipuṇa) ,【 中 】 經 驗 , 熟 練 , 聰 明 (experience, skill, cleverness )。Nema (cp. nemi),【 中 】 邊 緣 , 點 , 根 (edge, point; root; gambhīranema (adj.) with deeply rooted point, firmlyestablished)。Nemi(Vedic nemi, perhaps to namati),【 陰 】 輪 緣 , 輪 圈 (the circumference of a wheel, circumference, rim, edge)。jarāmaraṇanemi, 生 死 之 輪 (the rim of old age & death)。Nemitta,【 陽 】 占 相 者 , 占 星 者 。Nemittika,【 陽 】 算 命 佬 , 預 言 者 。Nemittikatā( 梵 nimittī-kṛ), 現 相 ( 欲 得 他 物 表 欲 得 相 , 如 言 此 物 好 )。Nemindhara,【 陽 】 尼 民 陀 羅 山 、 持 輻 山 ( 山 名 )。Neyya,【 形 】 被 引 導 的 , 被 運 的 , 被 推 論 出 的 , 被 瞭 解 的 , 未 了 的 行 者 ( 經 過 詳 細 解 說 , 精 研 教 義 , 還 要 經 精 進地 修 習 , 才 可 契 入 道 與 果 )。Pug.PTS:p.42...150.Katamo ca puggalo neyyo? Yassa puggalassa uddesatoparipucchato yoniso manasikaroto kalyāṇamitte sevato bhajato payirupāsato evaṁ anupubbena dhammābhisamayohoti– ayaṁ vuccati puggalo “neyyo”.( 什 麼 人 是 ‘ 應 被 引 導 者 ’? 哪 個 人 從 誦 經 、 從 遍 問 , 而 從 根 源 作 意 、 被 結 交 、被 深 交 、 敬 奉 諸 善 友 , 如 此 依 次 第 ( 產 生 ) 法 現 觀 , 這 稱 為 被 引 導 者 。)Nerayika,【 形 】 在 地 獄 出 生 的 , 命 中 注 定 在 地 獄 受 苦 。Neru,【 陽 】 尼 嚕 山 ( 最 高 的 山 名 字 , 即 : 須 彌 山 )。 參 考 Meru,Sumeru,Sineru。Nerutta (


PP,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二 十 一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清 音 的 b。pa, 中 略 ( 可 能 是 [peyyāla 中 略 ] 的 縮 寫 )。Pa- ( 梵 pra-),【 字 首 】1. 出 。2. 在 前 。3. 徹 底 。Paṁsu,【 陽 】 土 壤 , 灰 塵 。paṁsukūla,【 中 】 垃 圾 、 廢 棄 物 。paṁsukūlacīvara,【 中 】 糞 掃 衣 ( 從 垃 圾 堆 得 來 的 碎布 所 製 成 的 袈 裟 )。paṁsukūlika,【 形 】 糞 掃 衣 支 苦 行 僧 。Pakaṭṭha,【 形 】 最 貴 族 的 。Pakata,【 形 】 做 , 製 造 。pakatatta,【 形 】 好 行 爲 的 , 健 全 情 況 的 。Pakati,【 陰 】 最 初 的 形 式 , 本 性 的 形 態 , 自 然 。pakatigamana,【 中 】 平 常 的 散 步 。pakaticitta,【 中 】 本 性 心 ( 指 有分 心 )。【 形 】 本 性 心 的 。pakatisīla,【 中 】 本 性 的 德 行 。Kv.p.615...Hañci Arahā pakaticitte ṭhito parinibbāyati, noca vata re vattabbe-- “Arahā āneñje ṭhito parinibbāyatī”ti.( 假 如 阿 羅 漢 住 立 於 本 性 心 而 入 滅 , 你 不 應 該 說 -- 阿 羅 漢住 立 於 不 動 而 入 滅 。)Pakatika,【 形 】( 在 【 合 】 中 ) 有 … 性 質 的 , 天 生 的 , 天 然 的 。Pakappanā,【 陰 】 評 理 , 計 劃 , 安 排 。Pakappeti (pa+kapp( 梵 kḷp) +e), 【 使 】 考 慮 , 設 計 , 安 排 (to arrange, fix, settle, prepare, determine, plan)。【 過 】pakappesi。【 過 分 】pakappita。【 獨 】pakappetvā, pakappayitvā(=takkayitvā vitakkayitvā saṁkappayitvā Nd 1 295)。pakappayeyyuṁ(3pl.opt.)。Pakampati (pa+kamp+a, BSk. prakampati), 戰 慄 , 震 動 (to shake, quake, tremble)。【 使 】pakampeti。【 過 】pakampi。【 過 分 】pakampita。Pakaraṇa,【 中 】 場 合 , 文 學 的 作 品 , 文 學 的 說 明 。Pakāra,【 陽 】 種 類 , 模 式 , 方 法 , 樣 子 。Pakāraka(< pakāra) ,【 形 】 種 類 的 (of that kind)。nānappakāraka, 不 同 種 類 的 。Pakāsa,【 陽 】 光 亮 , 報 喜 , 解 釋 。pakāsaka,【 陽 】 出 版 者 , 宣 佈 者 , 解 釋 者 。Pakāsati (pa+kās +a), 能 看 得 見 , 被 知 道 , 照 耀 。【 過 】pakāsi。【 過 分 】pakāsita。Pakāsana,【 中 】 光 亮 , 宣 告 , 公 開 。Pakāseti (pa+kās+e), 使 知 道 , 舉 例 說 明 , 出 版 。【 過 】pakāsesi。【 過 分 】pakāsita。【 現 分 】pakāsenta。【 獨 】pakāsetvā。Pakiṇṇaka,【 形 】 到 處 散 佈 的 , 各 種 的 。Pakitteti (pa+kitt+e), 高 度 評 價 , 稱 讚 ,。【 過 】pakittesi。【 過 分 】pakittita。【 現 分 】pakitteyenta。【 獨 】pakittetvā。Pakirati (pa+kir 散 +a), 散 佈 , 讓 倒 下 , 丟 下 。【 過 】pakiri。【 過 分 】pakiṇṇa。Pakuppati (pa+kup+ya), 生 氣 。【 過 】pakuppi。Pakubbati (pa+kar 行 +o, karo 被 改 成 kubba), 做 , 製 造 , 運 行 。【 現 分 】pakubbamāna。Pakopa(pa+kopa),【 陽 】 激 怒 (agitation), 憤 怒 , 激 動 。Pakopana,【 形 】 使 狂 暴 的 , 煽 動 的 。cittappakopano, 心 悸 動 。Pakka (pacati 的 【 過 分 】), 已 成 熟 , 已 煮 沸 , 已 烹 調 , 已 衰 退 。【 中 】 成 熟 的 水 果 。Pakkaṭhita, Pakkaṭṭhita, Pakkuthita,【 過 分 】 很 熱 , 潛 伏 , 煮 沸 (cooked up, boiled, boiling hot, hot)。Pakkama,【 陽 】pakkamana,【 中 】 離 開 , 走 開 。Pakkamati (pa+kam( 梵 kram) 超 越 +a), 向 前 走 , 走 開 。【 過 】pakkami。【 過 分 】pakkanta。【 現 分 】pakkamanta。【 獨 】pakkamitvā。Pakkāmi (pakkamati 的 【 過 完 】), 他 往 前 去 了 。Pakkosati (pa+kus( 梵 kruś) 大 叫 +a), 呼 叫 , 召 喚 。【 過 】pakkosi。【 過 分 】pakkosita。【 獨 】pakkositvā。Pakkosana,【 中 】pakkosanā,【 陰 】 呼 叫 。Pakkha,【 陽 】 旁 邊 , 黨 , 派 系 , 身 邊 , 側 面 , 翅 膀 , 半 個 月 份 。【 形 】 信 徒 , 和 … 共 事 的 。Pakkha,【 陽 】 跛 子 , 跛 足 的 人 。Pakkhandati (pa+khandh( 梵 skand)+a), 向 前 跳 , 跳 上 (to spring forward, to jump on)。【 過 】pakkhandi。【 過 分 】pakkhanta。【 獨 】pakkhanditvā。277


Pakkhandana,【 中 】1. 躍 , 跳 (leaping, springing)。2. 攻 擊 , 追 (attack, assault, chasing)。Pakkhandikā,【 陰 】 痢 疾 (dysentery), 腹 瀉 (diarrhoea)。Pakkhandī,【 陽 】 跳 上 者 , 吹 噓 。Pakkhabilāla,【 陽 】 果 蝠 (flying-fox)。Pakkhalati 1 (pa+kṣal), 洗 , 沖 洗 (to wash, cleanse) (ger. pakkhalya=dhovitvā). caus. pakkhāleti.Pakkhalati 2 (pa+khal+a) 絆 倒 、 踉 蹌 、 蹣 跚 (to stumble, trip, stagger)。【 過 】pakkhali。【 過 分 】pakkhalita。【 獨 】pakkhalitvā。Pakkhāyati(pa+khyā 見 , Ved. prakhyāyate; cp. khāyati & pakkha 2 ), 出 現 (to appear), 明 顯 可 見 的 (to be clearlyvisible)。Pakkhalana, pakkhalita,【 中 】 絆 倒 。Pakkhāleti (pa+khal( 梵 kṣal)+e), 洗 , 沖 洗 。【 過 】pakkhālesi。【 過 分 】pakkhālita。【 獨 】pakkhāletvā。Pakkhika,【 形 】 派 系 的 , 偏 袒 的 , 半 個 月 份 的 。pakkhikabhatta,【 中 】 半 個 月 才 給 一 次 的 食 物 。Pakkhitta, (Pakkhipati 的 【 過 分 】) 已 放 進 , 已 丟 進 。Pakkhipati (pa+khip 拋 +a), 放 進 , 封 住 裝 入 , 丟 入 。【 過 】pakkhipi。【 現 分 】pakkhipanta。【 獨 】pakkhipitvā。【 義 】pakkhipitabba。Pakkhipana,【 中 】 放 進 , 丟 入 。Pakkhiya,【 形 】 成 分 的 , 派 系 的 , 偏 袒 的 , 半 個 月 份 的 。 參 考 pakkhika。Pakkhī,【 陽 】 鳥 , 有 翼 的 。Pakkhepa,【 陽 】 放 進 , 丟 入 。 參 考 Pakkhipana。Pakhuma,【 中 】 睫 毛 (eyelash)。Pagabbha,【 形 】 莽 撞 的 , 不 計 後 果 的 。AA.10.77./V,54...Pagabbhoti pāgabbhiyena samannāgato.( 莽 撞 的 .. 鹵 莽 的 。)Pagāḷha, (Pagāhati 的 【 過 分 】) 跳 入 水 , 下 沉 , 投 入 。Pagāhati (pa+gāh 衝 進 +a), 跳 入 水 , 下 沉 , 投 入 。【 過 】pagāhi。【 現 分 】pagāhanta。【 獨 】pagāhitvā。Pagiddha (pagijjhati 的 【 過 分 】), 已 貪 婪 著 , 已 執 著 於 。Paguṇa(pa+guṇa cp. Sk. praguṇa straight, der. “kind”),【 形 】 熟 練 的 , 練 達 的 , 熟 知 的 , 熟 悉 的 (learned, full ofknowledge, clever, wellacquainted, familiar.)。paguṇabhāva, 熟 練 的 狀 態 (familiarity with, acquaintance, efficientstate, cleverness in, experience. knowledge)。Paguṇatā,【 陰 】Paguṇatta,【 中 】 勝 任 ( fitness, competence)。DhsA.(CS:DhsA.pg.195):Paguṇatāti paguṇabhāvo,anāturatā niggilānatāti attho.( 練 達 性 : 練 達 , 無 疾 苦 性 , 無 病 性 之 義 。)Pagumba,【 陽 】 矮 樹 叢 , 繁 茂 處 。Pageva,【 無 】 太 早 的 , 雖 說 不 上 的 。Payoga( pa+yuj, 見 payuñjati) 1. 方 法 , 工 具 (=karaṇa)。2. 準 備 , 工 作 , 練 習 。Payogatā (


分 】pacanta。【 義 】pacitabba。【 獨 】pacitvā。Caus. pacāpeti & pāceti。Pass. paccati.Pacana,【 中 】 烹 飪 。Pacarati (pa+car+a), 練 習 , 觀 察 , 走 路 。【 過 】pacari。Pacalāyati (pa+cal +āya), 困 倦 , 打 盹 兒 , 打 瞌 睡 ( 拄 痀 tuh ku, 啄 龜 toh ku)。【 過 】pacalāyi。Pacalāyikā(abstr. fr. pacalāyati),【 陰 】 打 盹 , 打 瞌 睡 (nodding, wavering (of the eyelids), blinking, being sleepy)。Pacāpeti (pacati 的 【 使 】) 使 烹 調 。【 過 】pacāpesi。【 獨 】pacāpetvā。Pacāyana,Pacāraka,【 陽 】 處 理 者 , 令 人 知 道 者 , 出 版 者 。Pacāreti (pa+car+e), 處 理 , 廣 播 , 出 版 。【 過 】pacāresi。【 過 分 】pacārita。【 獨 】pacāretvā。Pacālaka,【 形 】【 中 】 搖 擺 的 , 震 動 的 。pacālakaṁ,【 副 】 搖 動 地 。kāyappacālaka,【 中 】 搖 晃 身 體 。Pacināti, pacinati, (pa 在 前 +cināti 積 聚 ), 摘 , 拔 去 ( 雞 、 鴨 等 毛 ), 採 集 , 收 集 , 堆 積 。【 過 】pacini。【 現 分 】pacinanta。【3 單 . 未 】pacessati。【 現 分 】pacinanta。Pacura,【 形 】 豐 富 的 , 各 種 不 同 的 , 許 多 的 。Pacessati, [pacinati 摘 ] 的 【3 單 . 未 】。Paccakkosati (pati+ā+kus( 梵 kruś) 大 叫 +a), 罵 回 。【 過 】paccakkosi。Paccakkha(paṭi 對 著 +akkha 眼 ),【 形 】 顯 然 的 , 明 白 的 , 現 量 的 , 在 眼 前 的 , 現 見 的 , 眼 前 ( 眼 之 所 對 ), 當 面 。paccakkhakamma,【 中 】 實 現 , 領 會 。Paccakkhāti (pati+ā+khā 掘 +a), 駁 回 , 拒 絕 , 否 認 , 放 棄 。【 過 】paccakkhāsi。【 過 分 】paccakkhāta(opp.appaccakkhāta)。【 獨 】paccakkhāya。Paccakkhāna,【 中 】 拒 絕 , 退 回 , 放 棄 。Paccaggha,【 形 】 昂 貴 的 。Paccaṅga,【 中 】 分 支 , 小 支 ( 區 別 於 大 支 )。Paccati (pacati 的 【 被 】), 被 烹 調 , 遭 受 。【 過 】pacci。【 獨 】paccitvā。【 現 分 】paccamāna。Paccatta,【 形 】 分 開 的 , 單 獨 的 。paccattaṁ,【 副 】 個 別 地 , 單 獨 地 。paccattavacanaṁ( 梵 praṭhamā;accusative),主 格 。Paccattharaṇa,【 中 】 蓋 子 , 覆 蓋 的 東 西 , 床 單 。Paccatthika,【 陽 】 敵 人 , 對 手 , 冤 家 。【 形 】 反 對 , 敵 對 的 。rājapaccatthikā, 諸 王 冤 家 。corapaccatthikā, 諸 賊 冤家 。dhuttapaccatthikā, 諸 暴 惡 冤 家 。uppaḷagandhapaccatthikā, 諸 取 心 臟 ( 為 祭 祀 用 ) 冤 家 。Paccana,【 中 】 沸 騰 , 遭 受 , 苦 楚 。Paccanīka,【 形 】 相 反 的 , 顛 倒 的 , 否 定 的 , 不 利 的 , 障 礙 的 , 違 義 的 。【 陽 】 敵 人 , 對 手 。Paccanubhavati, paccanubhoti (pati+anu 隨 +bhū+a), 遭 受 , 經 歷 , 經 驗 。【 過 】paccanubhavi。【 獨 】paccanubhavitvā。Paccanubhūta (Paccanubhavati 的 【 過 分 】), 已 遭 遇 , 已 經 歷 。Paccanta,【 陽 】 國 界 , 邊 地 , 鄉 下 地 方 。paccantadesa,【 陽 】 國 家 的 近 郊 。paccantavāsin,【 陽 】 村 民 , 鄉 下 人 。paccantavisaya,【 陽 】 參 考 paccantadesa。Paccantima,【 形 】 邊 疆 的 , 在 遠 方 的 。Paccaya(< paṭi+i, cp. Ved. pratyaya & P. pacceti, paṭicca),【 陽 】1. 因 素 , 動 機 , 方 法 , 支 援 。2. 必 需 品 ( 四 資 具 )。Abl.paccayā as adv. by means of, through, by reason of, caused by。paccayatā,【 陰 】 因 果 關 係 。paccayākāra,【 陽 】 因素 的 模 式 ( 緣 相 ), 原 因 的 起 源 。paccayuppanna,【 形 】 有 因 素 興 起 的 。paccayasatti,【 陰 】 緣 力 。AA.3.99./II,362.:Yathāpaccayaṁ vā kātunti yathā icchati, tathā kātuṁ.( 隨 緣 所 作 .. 任 意 處 置 。)。paccayadhamma, 緣 法 。paccayuppannadhamma, 緣 所 生 法 , 緣 生 法 。Paccayika,【 形 】 可 信 賴 的 。Paccavekkhati (paṭi+ava 下 +ikkh 見 +a), 省 思 , 省 察 , 考 慮 , 回 顧 , 沉 思 。【 過 】paccavekkhi。【 過 分 】paccavekkhita。【 獨 】paccavekkhitvā, paccavekkhiya。AA.10.48...paccavekkhitabbā oloketabbā sallakkhetabbā.( 應 省 思 .. 應 視察 、 應 反 省 。)Paccavekkhaṇa (paṭi+avekkhana, 梵 pratyavekṣaṇa),【 中 】paccavekkhaṇā,【 陰 】 考 慮 , 檢 討 , 反 省 (looking at,consideration, regard, attention, reflection, contemplation, reviewing)。paccavekkhaṇāvasitā, 省 察 自 在 , 能 夠 在 出定 後 省 察 剛 剛 證 得 的 禪 那 的 能 力 。279


Paccassosi (paṭissuṇāti 的 【 過 】), 同 意 了 , 答 應 了 。Paccāsati (< paṭi+āśā or=paccāsaṁsati or °siṁsati?), 問 、 請 求 (to ask, beg, pray)。Paccāsanne (paṭi+āsanne) ,【 副 】 靠 近 (near by, PvA.216=280)。Paccāsā(paṭi+ āsā( 梵 āśā) 希 望 , cp. Sk. pratyāśā),【 陰 】 期 待 (expectation Vin.IV,286.)。Paccāsāreti(paṭi+ā+sāreti, Caus. of sṛ) 轉 回 (to make go (or turn) backward M.I,124=A.III,28 (=paṭinivatteti C.);Vism.308 (sāreti pi p. pi))。Paccākata(pp. of paṭi+a+kṛ),【 過 分 】 已 拒 絕 , 已 失 望 (rejected, disappointed)。Paccākoṭita(pp. of paṭi+ākoṭeti),【 過 分 】 已 使 平 滑 , 已 燙 (flattened or smoothed out, pressed, ironed)。Paccāgacchati (pati+ā+gam 去 +a), 回 返 , 回 來 , 撤 回 。【 過 】paccāgacchi。【 過 分 】paccāgata。【 獨 】paccāgantvā。Paccāgata (pp. of paccāgacchati), 返 回 , 抽 離 (gone back, withdrawn)。Paccāgamana(< paṭi+ā+gam),【 中 】 返 回 , 回 來 (return, going back, backsliding Miln.246.)。)。Paccācamati (paṭi+ā+camati; often spelt paccāvamati), (to swallow up, resorb)。caus. paccācamāpeti.Paccācikkhati (Intens. of paccakkhāti, paṭi+ā+cikkhati of khyā), 拒 絕 (to reject, repudiate, disallow D.III,3; M.I,245,428; Vin.IV,235.Paccājāta(pp. of paccājāyati), 再 生 (reborn, come to a new existence)。Paccājāyati (pati+ā+jan+ya), ( 轉 世 ) 再 生 (to be reborn in a new existence)。【 過 】paccājāyi。paccājāta。【 獨 】paccājāyitvā。Paccāmitta(paccā=Sk. pratyak, adv.;+mitta, cp. Ep. Sk. pratyamitra),【 陽 】 敵 人 , 對 手 (lit. “back-friend,” adversary,enemy)。Paccāropeti (paṭi 反 +āropeti 檢 舉 ), 反 詰 , 頂 嘴 (to show in return, retort, explain)。Paccāsiṁsati(paṭi+ā+siṁs+a), 期 待 , 需 要 , 等 候 ( to expect, wait for, desire, hope for, ask)。【 過 】paccāsiṁsi。【 過 分 】paccāsiṁsita。【 現 分 】paccāsīsanta。grd. paccāsīsitabba。Paccāharati (paṭi+ā+har 拿 +a), 拿 回 去 (to bring back, take back)。【 過 】paccāhari。【 過 分 】paccāhaṭa。【 獨 】paccāharitvā。Paccāhāra,【 陽 】 原 諒 , 道 歉 。Paccuggacchati (pati+u 出 +gam 去 +a), 去 會 見 。【 獨 】paccuggantvā。Paccuggamana,【 中 】 去 會 見 。Paccuṭṭhāti (paṭi 對 +uṭṭhāti(ud+sthā) 起 立 、 奮 起 ), ( 表 示 敬 禮 地 ) 起 立 (rise, reappear, to rise from one’s seat as a tokenof respect)。【 過 】paccuṭṭhāsi。【 過 分 】paccuṭṭhita。【 獨 】paccuṭṭhāya。Paccuṭṭhāna,【 中 】 尊 敬 , 起 立 (rising from one’s seat, reverence D.I,125.)。paccuṭṭhānaka,【 形 】 出 現 的 , 産 生 的 。Paccuttarati (paṭi 回 、 反 +uttarati 渡 水 而 出 ), 渡 水 再 出 (to wipe off or down (with a cloth, colakena))。【 獨 】paccuttaritvā。Udakapuñchaniṁ, “to wear out a robe”)。Paccupakāra(paṭi+uddhāra),【 陽 】 幫 回 (taking up, casting (the lot) again)。Paccupaṭṭhahati ([paṭi 對 ]+[upa 近 、 全 部 ]+[sthā 站 立 、 存 續 ] ), 1. 對 … 全 部 存 續 (“to stand up before,” to be present)。2. 照 顧 , 奉 侍 。【 過 分 】paccupaṭṭhita。【 使 】paccupaṭṭhāpeti。【 未 被 】paccupaṭṭhātabba。Paccupaṭṭhāti (pati+upa 近 + ṭhā ( 梵 sthā) +a), 出 席 。【 過 】paccupaṭṭhāsi。【 過 分 】paccupaṭṭhita。【 獨 】paccupaṭṭhitvā。Paccupaṭṭhāna(< paṭi+upa+ ṭhā ( 梵 sthā)),【 中 】 明 白 , 現 起 , 突 然 産 生 (appearance, happening, coming on,phenomenon)。DhsA.(CS:p.106):Upaṭṭhānākāro vā phalaṁ vā paccupaṭṭhānaṁ nāma.( 產 生 現 起 或 果 , 稱 為 ’現 起 ’。)Paccupaṭṭhāpeti (pati+upa 近 +ṭhā +āpe), [paccupaṭṭhahati 對 … 全 部 存 續 、 照 顧 ] 的 【 使 】, 提 交 … 討 論 , 提 供 , 侍候 。Paccuppanna, ([paṭi 對 、 反 、 回 +uppajjati 被 生 ] 的 【 過 分 】)。【 陽 】 現 在 。【 形 】 已 存 在 的 , 當 面 的 。Vism.431..三 種 現 在 ..khaṇapaccuppanna, 剎 那 現 在 ( 生 、 住 、 滅 的 三 心 剎 那 ),santatipaccuppanna, 相 續 現 在 ( 包 攝 二 或 三 速行 的 時 間 ),addhāpaccuppanna, 一 期 現 在 ( 限 於 一 生 的 期 間 )。280


Paccūsa,【 陽 】 早 晨 。paccūsakāla,【 陽 】 破 曉 。Paccūsasamaya (paccūsa 破 曉 +samaya 時 【 陽 】), 破 曉 時 。Paccūsasamaye (paccūsasamaya 破 曉 時 的 【 單 , 處 】), 在 破 曉 時 。Pacceka ( [paṭi 對 ]+[eka 一 、 單 獨 ] ),【 形 】 分 開 的 , 各 自 的 , 各 種 不 同 的 , 單 一 的 。paccekaṁ,【 副 】 個 別 地 , 個人 地 。Paccekabuddha (pacceka 獨 一 +buddha 已 覺 者 ),【 陽 】 辟 支 佛 、 獨 覺 ( 獨 覺 不 一 定 觀 緣 起 , 所 以 不 應 稱 「 緣 覺 」)、已 獨 一 覺 者 ( 沒 有 老 師 指 導 而 自 己 獨 自 覺 悟 的 人 )。Paccekasambuddha (pacceka 獨 一 +sambuddha 已 完 全 覺 者 ),【 陽 】 已 獨 一 完 全 覺 者 。Pacceti ([pati 對 、 回 ]+[eti 去 、 到 、 來 ]), 1. 回 到 。2. 緣 , 轉 而 依 靠 。【 過 】paccesi。【 獨 】paṭicca。【 過 分 】paṭīta, patīta。Paccorohati (pati 回 ++orohati 下 降 ), 下 來 , 降 。【 過 】paccorohi。【 過 分 】paccorūḷha。【 獨 】paccorohitvā。paccoruyha。Paccosakkati (pati 回 +ava 下 +sakk+a), 撤 退 , 撤 回 。【 過 】paccosakki。【 過 分 】paccokkita。【 獨 】paccokkitvā。Paccosakkanā,【 陰 】 撤 退 , 退 縮 。Pacchato,【 無 】 來 自 後 面 , 後 面 。【 副 】 從 以 後 。Pacchanna (pacchādeti 的 【 過 分 】), 已 覆 蓋 , 已 隱 藏 , 已 以 … 包 起 來 。Pacchā,【 無 】 然 後 。【 副 】 以 後 。pacchājāta,【 形 】 後 生 的 , 後 起 的 。pacchānipātī,【 陽 】 比 其 他 更 稍 後 退 休 者 。pacchānutāpa,【 陽 】 懊 悔 , 後 悔 。pacchābāhaṁ,【 副 】 手 被 綁 在 背 後 地 。pacchābhattaṁ,【 副 】 在 食 後 。pacchābhāga,【 陽 】 後 邊 的 部 份 。【 處 】 然 後 。pacchāsamaṇa,【 陽 】 後 沙 門 ( 走 在 長 老 背 後 , 較 小 輩 的 出 家 人 )。Pacchāgacchati ( 參 考 [paccāgacchati 回 來 、 撤 回 ] ),1. 回 來 。2. 撤 回 。Pacchāgata,【 過 分 】 返 回 。Pacchāda,【 陽 】 蓋 子 , 二 輪 戰 車 的 毯 子 。Pacchānipātin (pacchā 以 後 +nipātin 就 寢 ),【 形 】 晚 就 寢 。Pacchānutappati (pacchā+anu 隨 +tap( 梵 tap) 熱 +a), 感 到 懊 悔 。【 過 】pacchānutappi。Pacchāpuresaññī (pacchā 後 +pure 前 +saññī 想 【 形 】),【 形 】 前 後 想 。Pacchāyā (pa 在 前 +chāyā 影 ),【 陰 】 陰 暗 的 部 份 , 蔭 涼 處 。Pacchi,【 陰 】 手 提 籃 ( 菜 籃 )。macchapacchiṁ, 魚 籃 。Pacchijjati (pa+chid 切 斷 +ya), 被 打 斷 , 被 中 斷 。【 過 】pacchijji。【 過 分 】pacchinna。【 獨 】pacchijitvā。Pacchijjana,【 中 】 打 岔 , 中 止 。Pacchindati (pa+chid 切 斷 +ṁ-a), 中 斷 , 瓦 解 , 結 束 。【 過 】pacchindi。【 過 分 】pacchinna。【 獨 】pacchinditvā。Pacchima,【 形 】1. 最 後 。2. 最 落 後 。3. 西 方 的 。pacchimaka,【 形 】1. 最 後 的 。2. 最 落 後 的 。Pacchimayāma (pacchima 最 後 +yāma 夜 分 ), 最 後 夜 分 (2am~6am), 凌 晨 。Pacchedana,【 中 】 切 斷 , 打 破 。paj,【 字 根 VII.】 駕 駛 (to drive)。cp. ( 梵 paj), 出 發 , 開 始 (start)Pajagghati (pa+jaggh 笑 +a), 高 聲 地 笑 (to laugh out loud)。Pajappati (pa+japp+a), 天 真 地 說 , 懇 求 。【 過 】pajappi。Pajappā(pa 先 、 前 +jappā ), 貪 得 無 厭 (repeatedly greed for)。Pajahati(pajahāti) (pa+hā 放 棄 +a, ha 重 疊 , 而 前 h 被 改 成 j), 放 棄 (give up), 退 隱 (renounce), 遺 棄 (abandon, let go,get rid of)。【 過 】pajahi, pahāsi。【 過 分 】pajahita, pahīna。【 獨 】pajahitvā, pahāya, passim(=hitvā), pahatvāna,pajahitvā。【 現 分 】pajahaṁ, pajahanta。【 未 】pahāssaṁ,pajahissati。【 義 】pahātabba,pajahitabba。【 被 】pahīyati。《 中 部 》《 一 切 漏 經 》 說 , 當 七 種 捨 離 方 法 :1. 有 漏 由 ( 正 ) 見 而 能 捨 離 (āsavā dassanā pahātabbā)。2. 有 漏 由 守護 ( 六 根 ) 而 能 捨 離 (atthi āsavā saṁvarā pahātabbā)。3. 有 由 受 用 ( 食 衣 住 藥 ) 而 能 捨 離 (atthi āsavā paṭisevanāpahātabbā)。4. 有 由 忍 耐 ( 寒 暑 飢 渴 等 ) 而 能 捨 離 (atthi āsavā adhivāsanā pahātabbā)。5. 有 由 迴 避 ( 危 險 ) 而 能 捨 離(atthi āsavā parivajjanā pahātabbā)。6. 有 由 遣 除 ( 欲 念 、 瞋 念 、 害 念 等 ) 而 捨 離 (atthi āsavā vinodanā pahātabbā)。7. 有 由 修 習 ( 七 覺 支 ) 而 能 捨 離 (atthi āsavā bhāvanā pahātabbā)。(M.2./I,7.)Pajā,【 陰 】 後 裔 , 子 孫 , 世 代 , 人 類 。Pajāpati,【 陽 】1.( 人 名 ) 波 闍 波 提 (SA.11.3./I,341...「 波 闍 波 提 (Pajāpatissa).. 他 得 到 跟 帝 釋 相 同 的 色 身 和 相 同 的 的壽 命 , 列 為 第 二 座 。」)。2. 造 物 主 。281


Pajāpatī,【 陰 】( 人 名 ) 波 闍 波 提 ( 佛 教 第 一 個 比 丘 尼 , 世 尊 的 姨 母 )。Pajānanā,【 陰 】 知 識 , 理 解 , 辨 別 。Pajānāti (pa+ñā +nā), 慧 、 知 、 詳 悉 。pajānāti 與 vijānāti( 了 別 、 了 知 ) 同 義 。(M.43./293.)Pajāyati (pa+jan+ya), 出 生 , 生 産 。【 過 】pajāyi。Pajāyana,【 中 】 出 生 , 存 在 。Pajja,【 中 】1. 詩 , 韻 文 。2.。pajjabanda,【 陽 】 詩 。Pajja 1 (cp. Sk. padya) 【 陽 】 道 路 , 路 徑 (a path, road Sn.514; DA.I,262.)。Pajja 2 (cp. Sk. padya & pādya belonging to the feet), 對 腳 有 益 的 (foot-oil, foot-salve(=pādabbhañjana))。Pajjati (pad, Vedic padyate only in meaning “to come to fall,” later Sk. also “to go to”), 去 (to go, go to; usually not insimplex, but only in comp n with prefixes; as āpajjati, uppajjati, nipajjati etc. (vv. ll. paccati, pabbati, gacchati.))。pp.panna (q.v.)。Pajjalati (pa+jal( 梵 jval) 發 光 +a), 燃 燒 起 來 , 燃 燒 (to burn (forth), blaze up, go into flame)。【 過 】pajjali。【 過 分 】pajjalita。【 現 分 】pajjalanta。【 獨 】pajjalitvā。Pajjalana,【 中 】 燃 發 。Pajjunna,【 陽 】 雨 雲 , 雨 神 。Pajjota,【 陽 】 燈 , 光 , 光 彩 。Pajjhāyati (pa+jhā+ya), 悲 痛 不 堪 , 懊 悔 不 堪 , 深 思 。【 過 】pajjhāyi。【 現 分 】pajjhāyanta。Pañca,【 形 】 五 的 。pañcakalyāṇa,【 中 】 五 個 美 人 標 誌 ( 即 : 頭 髮 , 肉 , 牙 齒 , 皮 膚 和 年 齡 )。pañcakāmaguṇa,【 陽 】五 欲 。pañcakkhandha,【 陽 】 五 蘊 ( 即 :rūpaṁ 色 、vedanā 受 、saññā 想 、saṅkhārā 行 、viññāṇaṁ 識 )。pañcagorasa,【 陽 】 五 牛 味 ( 母 牛 的 五 種 産 品 , 即 : 牛 奶 , 凝 乳 , 酥 油 , 鮮 奶 油 和 酸 奶 )。pañcaṅga, pañcaṅgika,【 形 】 五 支 ,無 個 部 份 所 組 成 。pañcaṅgulika, 五 指 印 ( 手 指 浸 過 香 水 後 , 才 打 的 五 個 指 印 )。pañcacakkhu, pañcanetta,【 形 】五 眼 ( 有 五 種 視 覺 )。pañcacattāḷīsati,【 陰 】 四 十 五 。pañcacūḷaka,【 形 】 五 髻 ( 有 五 個 發 結 )。pañcatiṁsati,【 陰 】三 十 五 。pañcadasa,【 形 】 十 五 。pañcanavuti,【 陰 】 九 十 五 。pañcanīvaraṇa, 五 蓋 ( 五 種 禪 修 障 礙 , 即 : 貪 欲 、瞋 恚 、 惛 沉 . 睡 眠 、 掉 舉 . 惡 作 、 疑 )。pañcapaññāsati,【 陰 】 五 十 五 。pañcapatiṭṭhita,【 中 】 五 體 投 地 (=paramanipaccākāro作 最 上 的 五 體 投 地 禮 。 即 : 以 額 , 腰 部 , 手 肘 , 膝 和 腳 來 頂 禮 )。pañcabandhana,【 中 】 五 縛 。pañcabala,【 中 】五 力 ( 信 、 精 進 、 念 、 定 、 慧 )。pañcamahāpariccāga,【 陽 】 五 大 施 捨 ( 即 : 最 尊 貴 的 財 富 , 兒 子 , 老 婆 , 王 國和 四 肢 )。pañca-maṇḍala-namakkāra ( 梵 namaskāra 那 謨 悉 羯 羅 ), 五 體 投 地 。pañcamahāvilokana,【 中 】 五 大 觀( 菩 薩 轉 世 前 所 作 的 五 種 調 查 , 即 : 時 間 , 大 陸 , 地 方 , 氏 族 和 母 親 )。pañcavaggiya,【 形 】 五 位 一 夥 的 ( 當 喬達 摩 出 家 修 苦 行 時 , 陪 伴 一 起 修 行 的 五 位 比 丘 )。pañcavaṇṇa,【 形 】 五 色 的 ( 即 : 藍 , 黃 , 紅 , 白 , 褐 )。pañcavīsati( 梵pañca-viṃśati),【 陰 】 二 十 五 。pañca-viṃśati-bhava( 梵 ), 二 十 五 有 :「 四 惡 趣 ( 為 四 ) 四 天 下 天 ( 并 前 為 八 ) 六 欲 天( 并 前 為 十 四 ) 梵 天 ( 并 前 為 十 五 ) 無 想 天 ( 并 前 十 六 ) 五 淨 居 天 ( 并 前 十 七 ) 初 禪 二 禪 三 禪 四 禪 等 ( 并 前 合 二 十 一 ) 無色 界 四 天 。 是 名 二 十 五 有 。」(《 法 門 名 義 集 》T54.204.1)pañcasaṭṭhi,【 陰 】 六 十 五 。ekūnapañcasata,【 中 】 四 百 九 十 九 。pañcasata,【 中 】 五 百 。pañcasattati,【 陰 】 七十 五 。pañcasahassa,【 中 】 五 千 。pañcasīla,【 中 】 五 戒 ( 離 殺 生 、 離 偷 盜 、 離 邪 淫 、 離 妄 語 、 離 飲 酒 )。pañcahattha,【 形 】 五 腕 尺 的 。pañca-smṛti( 梵 ), 五 停 心 觀 : 即 :( 一 ) 不 淨 觀 ( 梵 aśubhā-smṛti), 觀 ( 看 ) 想 死 屍 , 對 治 自 他色 身 之 貪 。( 二 ) 慈 悲 觀 ( 梵 maitri-smṛti), 觀 想 眾 生 「 離 苦 」、「 願 他 們 快 樂 」 等 , 以 對 治 瞋 對 治 瞋 恚 。( 三 )緣 起 觀 ( 梵 idaṃpratyayatā-pratītyasamutpāda-smṛti), 又 作 因 緣 觀 。 乃 觀 想 順 逆 之 十 二 緣 起 , 以 對 治 愚 癡 。( 四 )界 分 別 觀 ( 梵 dhātu-prabheda-smṛti), 乃 觀 想 十 八 界 之 諸 法 悉 由 地 、 水 、 火 、 風 、 空 、 識 所 和 合 , 以 對 治 我執 之 障 。( 五 ) 數 息 觀 ( 梵 ānāpāna-smṛti), 又 作 安 那 般 那 觀 、 持 息 念 。《 五 門 禪 經 要 用 法 》 中 以 念 佛 觀 ( 梵buddhānusmṛti) 取 代 界 分 別 觀 , 稱 為 五 門 禪 。Pañcaka,【 中 】 五 個 一 組 , 五 品 。Pañcakāmaguṇa,【 陽 】 五 欲 , 五 種 欲 。A.9.65./IV,458.:“Pañcime, bhikkhave, kāmaguṇā. Katame pañca?Cakkhuviññeyyā rūp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ṁhitā rajanīyā, sotaviññeyyā saddā …pe…ghānaviññeyyā gandhā… jivhāviññeyyā rasā… kāyaviññeyyā phoṭṭhabb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kāmūpasaṁhitā rajanīyā. Ime kho, bhikkhave, pañca kāmaguṇā.( 眼 所 識 知 ( 見 ) 之 色 為 可 意 、 可 愛 、 可 樂 、 可 愛 色 、282


伴 隨 欲 、 可 染 。 耳 所 聞 之 聲 …。 鼻 所 嗅 之 香 …。 舌 所 嘗 之 味 …。 身 所 觸 之 觸 為 可 愛 、 可 樂 、 可 意 、 愛 色 、 引欲 、 可 染 。 諸 比 丘 ! 此 為 五 種 欲 。)Pañcakkhattuṁ,【 副 】 五 次 。Pañcadvārāvajjanacitta,【 中 】 五 門 轉 向 心 , 若 所 緣 呈 現 於 五 根 門 (dvāra) 其 中 之 一 , 把 心 轉 向 所 緣 的 是 五 門 轉 向心 , 其 作 用 是 轉 向 (āvajjana) 呈 現 於 五 根 門 之 一 的 目 標 ; 它 使 五 識 之 一 ( 看 、 聽 、 嗅 、 嚐 、 觸 ) 能 夠 隨 後 生 起 。Pañcadhā,【 副 】 以 五 方 式 。Pañcavidha,【 形 】 五 倍 。Pañcasaṅgā(


11.santati-paññatti, 連 續 的 概 念 。12.saṅketa-paññatti, 世 俗 的 概 念 。 在 《 中 部 經 》 中 ,paññatti 與 samaññā( 名稱 、 稱 呼 ) 之 語 併 用 , 在 《 相 應 部 經 》 則 與 saṅkhā( 稱 、 名 稱 )、samaññā( 名 稱 、 稱 呼 ) 之 語 一 起 使 用 , 並 以paññatti-patha( 施 設 路 ) 而 與 nirutti-patha( 詞 路 )、adhivacana-patha( 增 語 路 ) 同 時 使 用 。 在 《 長 部 經 》 則 與 samaññā,nirutti, vohāra( 通 稱 ) 等 語 共 用 。《 義 釋 》:saṅkhā samaññā paññatti vohāra nāma nāmakamma nāmadheyya niruttivyañjana abhilāpa( 稱 、 名 稱 、 施 設 、 通 稱 、 名 、 名 業 、 命 名 、 詞 、 文 ( 標 記 )、 稱 呼 )。Paññavantu,【 形 】 明 智 的 , 聰 明 的 。Paññā ( 梵 Prajñā, pa+ñā( 梵 jñā) 知 ),【 陰 】 智 慧 , 智 慧 , 知 識 , 洞 察 力 ( intelligence, comprising all the higher facultiesof cognition)。paññākkhandha,【 陽 】 慧 蘊 ( 智 力 準 則 , 修 道 證 悟 的 最 高 知 識 )。paññācakkhu,【 中 】 慧 眼 。SA.35.1./II,354. .. Paññācakkhu nāma catusaccaparicchedakañāṇaṁ, yaṁ-- “cakkhuṁudapādī”ti(S.56.11./V,422. ; Mv.I,11.) āgataṁ.( 稱 為 ‘ 慧 眼 ’ 是 ( 得 ) 四 諦 的 分 別 智 , 那 是 來 自 --“ 生 起 慧眼 ”。)paññādhana,【 中 】 慧 財 。paññābala,【 中 】 慧 力 。paññāvimutti,【 陰 】 慧 解 脫 。paññāvuddhi,【 陰 】 慧增 上 。paññāsampadā,【 陰 】 慧 具 足 。 三 慧 ,「 聞 所 成 慧 」、「 思 所 成 慧 」、「 修 所 成 慧 」。(Vism 439) 《 瑜 伽 師 地論 》(T30.780-1) 說 , 聞 慧 (suta-mayā paññā 聞 所 成 慧 ), 耳 根 由 善 知 識 聽 聞 法 或 文 字 來 聞 法 所 得 的 智 慧 ; 思 慧 (cintā-mayā paññā 思 所 成 慧 ), 以 從 根 源 作 意 的 方 式 , 來 通 達 法 義 ; 修 慧 (bhāvanā-mayā-paññā 修 所 成 慧 ), 體 證 無常 、 苦 、 無 我 等 法 。Paññāṇa,【 中 】 標 誌 , 告 示 , 表 徵 。Paññāta, (paññāyati 的 【 過 分 】)。Paññāpaka,【 形 】 建 議 者 , 分 配 者 , 任 命 者 。Paññāpana,【 中 】 公 告 , 安 排 ( 位 子 等 )。Paññāpeti (pa+ñā+āpe), 管 理 規 則 , 設 下 規 則 , 使 知 道 , 宣 佈 , 準 備 ( 座 位 等 )。【 過 】paññāpesi。【 過 分 】paññāpita, paññatta。【 現 分 】paññāpenta。【 獨 】paññāpetvā。catugguṇaṁ saṁghāṭiṁ paññāpesi, 你 施 設 四 摺 僧 伽 梨 。Paññāpetu,【 陽 】 整 者 , 宣 佈 者 。Paññāyati (pa+ñā+ya), 出 現 , 明 顯 化 。【 過 】paññāyi。【 過 分 】paññāta。【 現 分 】paññāyamāna。【 獨 】paññāyitvā。Pañha,【 三 】 問 題 , 質 詢 。pañhavissajjana, pañhavyākaraṇa,【 中 】 回 答 。Paṭa,【 陽 】【 中 】 布 料 , 衣 服 。Paṭaggi,【 陽 】 還 火 ( 歸 還 的 火 )。Paṭaṅga,【 陽 】 蚱 蜢 、 蝗 蟲 (grasshopper)。Paṭala,【 中 】1. 蓋 子 , 薄 膜 , 襯 裡 , 封 套 , 皮 , 膜 (a covering, membrane, lining, envelope, skin, film)。(maṁsapaṭala,of the liver, where KhA 54 reads maṁsa-piṇḍa), (phaṇapaṭala); (akkhipaṭala 眼 翳 );(samuppaṭana), 55 (udarapaṭala,mucous membrane of the stomach); (kappāsapaṭala, film of cotton seed)。2. 屋 頂 (roof, ceiling;ayopaṭala 鐵 皮 屋頂 )。3. 一 堆 , 一 片 (a heap, mass;meghapaṭala 一 片 雲 ;abbhapaṭala 大 量 的 雲 ). (madhupaṭala, honey comb)。4.白 內 障 (cataract of the eye)。Paṭalika(


Paṭikaṅkha (paṭi 相 反 + kakh ( 梵 kāṅkṣ) 欲 望 ), 【 義 】 可 被 期 待 的 。Paṭikaṅkhati (paṭi 相 反 + kakh( 梵 kāṅkṣ) 欲 望 +ṁ-a), 願 , 渴 望 。【 過 】paṭikaṅkhi。【 過 分 】paṭikaṅkhita。Paṭikaṇṭaka,【 形 】 不 利 的 , 相 對 的 , 懷 敵 意 的 , 有 敵 意 的 。【 陽 】 敵 人 。Paṭikamma,【 中 】 矯 正 , 贖 罪 。Paṭikata (paṭikaroti 的 【 過 分 】), 已 糾 正 。Paṭikara,【 形 】 抵 銷 的 , 矯 正 的 , 贖 罪 的 。apaṭikara,【 反 】。Paṭikaroti (paṭi 相 反 +kar 行 +o), 發 露 ( 懺 悔 ), 糾 正 , 贖 罪 , 違 反 。【 過 】paṭikari。【 現 分 】paṭikaronta。accayaṁ accayatodisvā yathādhammaṁ paṭikaroti, 於 過 見 過 而 如 法 懺 悔 。Paṭikassati (paṭi 相 反 +ka +a), 倒 退 , 丟 回 。【 過 】paṭikassi。【 過 分 】paṭikassita。Patikāra,【 陽 】 抵 抗 , 補 救 , 償 還 ( 日 語 :へんさい, 返 済 )。Paṭikujjati (paṭi+kuj ( 梵 kubj)+a), 俯 身 (to bend over), 遮 沒 , 倒 轉 。Paṭikujjana,【 中 】 遮 蓋 物 (covering)。Paṭikujjeti (paṭi+kuj +e), 遮 沒 , 倒 轉 。【 過 】paṭikujjesi。【 過 分 】paṭikujjita。【 獨 】paṭikujetvā, paṭikujitvā, paṭikujjiya。Paṭikujjhati (paṭi+kudh 生 氣 +ya), 倒 生 氣 。Paṭikuṭṭha,【 過 分 】 已 輕 蔑 , 已 誹 謗 , 該 受 責 備 的 。Paṭikūlatā(


Paṭiggahaṇa,【 中 】 接 受 , 接 待 , 拿 。 參 考 Paṭiggaṇhana。Paṭiggahetu,【 陽 】paṭiggāhaka,【 陽 】 接 受 者 , 接 收 者 , 拿 者 。Paṭigha(paṭi 反 + gha (ghan 的 接 尾 詞 =han 殺 、 擊 、 接 觸 )),【 陽 】【 中 】 反 擊 、 抵 抗 (resistive), 厭 惡 (repulsion), 反感 (repugnance)。cf. sappaṭigha, 有 對 ( 有 質 礙 )。Paṭighāta(paṭi 相 反 +ghāta),【 陽 】 敲 擊 (warding off), 厭 惡 (repulsion), 反 擊 (beating off), 忿 怒 (resentment), 防 禦 ,對 抗 。Paṭighosa,【 陽 】 回 聲 。Paṭicaya, Paṭicaya, & Paṭiccaya (paṭi+caya) 增 加 , 堆 積 , 累 積 (adding to, heaping up, accumulation, increase)。Paṭicarati (paṭi 相 反 +car 移 動 +a), 轉 向 (to wander about), 避 開 話 題 (to go about or evade (a question))。aññena aññaṁ paṭicarati( 顧 左 右 而 言 他 ,to be saved by another in another way; to receive a difference, answer to what isasked)。【 過 】paṭicari。Paṭicodeti (paṭi 相 反 +cud+e), 責 備 , 倒 回 責 備 。【 過 】paṭicodesi。【 過 分 】paṭicodita。【 獨 】paṭicodetvā。Paṭicca (ger. of pacceti 依 靠 , paṭi+i; cp. BSk. pratītya),【 不 、 獨 】 因 爲 , 由 於 , 關 於 (grounded on, on account of,concerning, because)。paṭiccasamuppanna,【 形 】 因 緣 關 係 的 。paṭiccasamuppāda,【 陽 】 緣 起 。paṭiccasamuppannādhammā, 緣 生 法 、 因 緣 所 生 法 。dvādasa paṭiccasamuppādaṅgāni, 十 二 支 緣 起 。Paṭiccasamuppāda,【 陽 】 緣 起 ( 即 因 緣 法 )。Vism.520-1.:So hi yasmā patīyamāno hitāya sukhāya ca saṁvattati, tasmāpaccetumarahanti naṁ paṇḍitāti paṭicco. Uppajjamāno ca saha sammā ca uppajjati, na ekekato, nāpi ahetutotisamuppādo. Evaṁ paṭicco ca so samuppādo cāti paṭiccasamuppādo. Apica saha uppajjatīti samuppādo,paccayasāmaggiṁ pana paṭicca apaccakkhāyāti evampi paṭiccasamuppādo.( 此 緣 起 , 因 為 瞭 解 它 有 助 於 利 益 和 幸福 , 故 智 者 值 得 去 領 解 (paccetum), 是 名 為 「 緣 」(paticca,pacceti=paṭi+ī;pacceti it=paṭicca), 生 起 之 時 , 是俱 (saha)( 生 起 uppajjati) 而 非 單 獨 , 是 正 (samma) 生 起 (uppajjati) 而 非 無 因 , 是 名 為 「 起 」(samuppado)。)《 俱 舍論 》:「 此 中 緣 起 (pratityasamutpāda) 是 何 句 義 ? 鉢 刺 底 (prat) 是 至 義 。 醫 底 (itya) 界 是 行 義 , 由 先 助 力 界 義 轉 變 ,故 行 由 至 轉 變 成 緣 。 參 (sam) 是 和 合 義 。 嗢 (ut) 是 上 升 義 。 鉢 地 (pāda) 界 是 有 義 , 有 藉 合 升 轉 變 成 起 , 由 此 有 法至 於 緣 已 和 合 升 起 , 是 緣 起 義 。」(T29.50.1) S.12.20./II,25~27.(cf.《 雜 阿 含 296 經 》) 說 「 緣 起 」:ṭhitāva sā dhātudhammaṭṭhitatā dhammaniyāmatā idappaccayatā( 此 ( 法 ) 住 於 界 , 法 住 、 法 決 定 性 , 即 是 此 緣 性 )SA.12.20.:Ṭhitāvasā dhātūti ṭhitova so paccayasabhāvo, na kadāci jāti jarāmaraṇassa paccayo na hoti. ( 此 ( 法 ) 住 於 界 : 它 住 立 於 因 緣的 自 性 , 不 會 某 時 沒 有 生 緣 老 死 ( 等 )。)Dhammaṭṭhitatā dhammaniyāmatāti imehipi dvīhi paccayameva katheti.Paccayena hi paccayuppannā dhammā tiṭṭhanti, tasmā paccayova “dhammaṭṭhitatā”ti vuccati. Paccayo dhammeniyameti, tasmā “dhammaniyāmatā”ti vuccati.( 法 住 、 法 決 定 性 : 具 有 這 兩 種 因 緣 論 , 的 確 , 以 因 緣 、 已 再 生緣 , 從 此 因 緣 , 法 住 性 。 在 法 上 緣 的 確 定 , 稱 為 決 定 性 。) Idappaccayatāti imesaṁ jarāmaraṇādīnaṁ paccayāidappaccayā, idappaccayāva idappaccayatā.( 此 緣 性 : 這 些 老 死 等 諸 緣 的 此 緣 , 以 此 緣 稱 為 此 緣 性 。)。《 瑜 伽 師地 論 》:「 無 始 時 來 展 轉 安 立 , 名 為 法 性 。 由 現 在 世 ( 因 果 次 第 ), 名 為 法 住 。 由 過 去 世 ( 因 果 次 第 ), 名 為 法 定 。由 未 來 世 ( 因 果 次 第 ), 名 法 如 性 。」(T30.833.1)緣 起 偈 ( 見 S.12.37.、S.12.61.~62、S.55.28.):‘Iti imasmiṁ sati idaṁ hoti, imassuppādā idaṁ uppajjati; imasmiṁ asatiidaṁ na hoti, imassa nirodhā idaṁ nirujjhati.’ (「 此 有 故 彼 有 」( 在 此 存 在 時 , 彼 變 成 ),「 此 生 故 彼 生 」( 由 於 此 的被 生 , 彼 被 生 );「 此 無 故 彼 無 」( 在 此 無 存 在 時 , 彼 無 有 ),「 此 滅 故 彼 滅 」( 由 於 此 的 滅 , 彼 被 滅 )。)Abs.:tabbhāvabhāvībhāvākāramattopalakkhito paṭiccasamuppādanaya,( < taṁ+ bhāva+ bhāvī+ bhāva+ ākāra+matta + upalakkhito), 緣 起 ( 的 方 ) 法 是 :「 依 靠 其 它 法 , 而 有 為 法 純 粹 只 是 發 生 」, 而 被 賦 予 特 性 。(tabbhāva,其 他 的 法 ,bhāvī( 將 成 爲 的 法 ) 有 為 法 ,bhāvākāramatta 純 粹 只 是 發 生 ,upalakkhito, 被 賦 予 特 性 、 辨 別 ;paṭiccasamuppāda, 緣 起 ,nayo, 方 法 )。S.12.2./II,2...“Katamo ca, bhikkhave, paṭiccasamuppādo? Avijjāpaccayā, bhikkhave, saṅkhārā;saṅkhārapaccayā viññāṇaṁ; viññāṇapaccayā nāmarūpaṁ; nāmarūpapaccayā saḷāyatanaṁ; saḷāyatanapaccayāphasso; phassapaccayā vedanā; vedanāpaccayā taṇhā; taṇhāpaccayā upādānaṁ; upādānapaccayā bhavo;bhavapaccayā jāti jātipaccayā jarāmaraṇaṁ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ā sambhavanti. Evametassa286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 hoti.( 無 明 緣 行 ( 以 ‘ 無 明 ’ 為 緣 生 起 ‘ 諸 行 ’), 行 緣 識 ( 以 ‘ 諸 行 ’ 為 緣 生起 ‘ 識 ’), 識 緣 名 色 ( 以 ‘ 識 ’ 為 緣 生 起 ‘ 名 色 ’), 名 色 緣 六 入 ( 以 ‘ 名 色 ’ 為 緣 生 起 ‘ 六 入 ’), 六 入 緣 觸 ( 以 ‘ 六 入 ’為 緣 生 起 ‘ 觸 ’), 觸 緣 受 ( 以 ‘ 觸 ’ 為 緣 生 起 ‘ 受 ’), 受 緣 愛 ( 以 ‘ 受 ’ 為 緣 生 起 ‘ 愛 ’), 愛 緣 取 ( 以 ‘ 愛 ’ 為 緣 生 起 ‘ 取 ’),取 緣 有 ( 以 ‘ 取 ’ 為 緣 生 起 ‘ 有 ’), 有 緣 生 ( 以 ‘ 有 ’ 為 緣 生 起 ‘ 生 ’), 以 ‘ 生 ’ 為 緣 而 生 起 ‘ 老 與 死 、 愁 、 悲 、 苦 、 憂 、惱 ’, 這 樣 這 是 全 部 苦 蘊 的 集 。 就 是 因 為 無 明 滅 無 餘 而 行 滅 , 因 為 諸 行 滅 而 識 滅 , 因 為 識 滅 而 名 色 滅 , 因為 名 色 滅 而 六 入 滅 , 因 為 六 入 滅 而 觸 滅 , 因 為 觸 滅 而 受 滅 , 因 為 受 滅 而 愛 滅 , 因 為 愛 滅 而 取 滅 , 因 為 取 滅而 有 滅 , 因 為 有 滅 而 生 滅 , 因 為 生 滅 而 老 死 、 愁 、 悲 、 苦 、 憂 、 惱 滅 , 這 樣 這 是 一 切 苦 蘊 的 滅 。)Paṭicchati (paṭi+isu+a), 接 受 , 接 收 。【 過 】paṭicchi。【 過 分 】paṭicchita。【 獨 】paṭicchitvā, paṭicchiya。【 使 】paṭicchāpeti。Paṭicchanna, (paṭicchādeti 的 【 過 分 】) 已 遮 沒 , 已 隱 藏 , 已 隱 瞞 。A.2.3./I,60. 說 :“Paṭicchannakammantassa bhikkhave,dvinnaṁ gatīnaṁ aṅṅatarā gati pāṭikaṅkhā--nirayo vā tiracchānayoni vāti.( 造 覆 藏 ( 惡 ) 業 之 人 , 應 預 期 二 趣 之 隨 一趣 : 地 獄 或 傍 生 。) Pāci.IV,269..Paṭicchanno nāma okāso kuṭṭena vā kavāṭena vā kilañjena vā sāṇipākārena vārukkhena vā thambhena vā kotthaḷiyā vā yena kenaci paṭicchanno hoti.( 隱 密 處 .. 或 圍 牆 , 或 窗 戶 , 或 草 席 , 或 ( 麻布 製 的 ) 屏 壁 , 或 樹 , 或 柱 子 , 或 粗 布 袋 (?), 任 何 這 些 空 間 是 隱 密 處 。)Paṭicchādaka,【 形 】 隱 藏 的 , 作 掩 護 的 , 模 糊 的 。paṭicchādana,【 中 】 隱 蔽 , 遮 蓋 物 。Paṭicchādaniya,【 中 】 肉 湯 , 肉 汁 。Paṭicchādeti (paṭi+chad 蓋 +e), 遮 沒 , 隱 藏 , 隱 瞞 。【 過 】paṭicchādesi。【 過 分 】paṭicchādita, paṭicchanna。【 現 分 】paṭicchādenta。【 獨 】paṭicchādetvā, paṭicchādiya。【 不 】paṭicchādetuṁ。Paṭicchādika,【 形 】 隱 藏 的 。vajjappaṭicchādikā, 隱 藏 罪 的 。Paṭicchādī(< paṭicchādeti),【 陰 】1. 庇 護 , 掩 護 , 隱 藏 (covering, protection)。2. 矯 正 方 法 (antidote, remedy, medicine(or a cloth to protect the itch))。Paṭijaggaka,【 陽 】 養 育 者 , 教 育 者 , 看 護 者 。Paṭijaggati, (paṭi+jag +a), 看 守 , 照 顧 , 護 理 , 滋 養 , 修 理 , 清 理 。【 過 】paṭijaggi。【 過 分 】paṭijaggita。【 獨 】paṭijaggitvā,paṭijaggiya。Paṭijaggana,【 中 】 養 育 , 收 養 , 管 理 , 照 料 , 修 理 。paṭijagganaka,【 形 】 看 護 的 , 照 料 的 。Paṭijaggiya,【 形 】 可 以 被 看 護 的 , 可 以 被 修 理 的 。Paṭijānāti (paṭi+ñā+ā), 承 認 , 答 應 , 同 意 。【 過 】paṭijāni。【 過 分 】paṭiññāta。【 現 分 】paṭijānanta。【 獨 】paṭijānitvā。Paṭiñña,【 形 】( 在 【 合 】 中 , 例 :samaṇapaṭiñña), 假 裝 的 。Paṭiññā,【 陰 】 諾 言 , 誓 約 , 同 意 , 許 可 , 表 白 。 中 國 人 謹 慎 處 世 的 至 理 名 言 「 有 言 在 先 」。Paṭiññāta, (patijānāti 的 【 過 分 】) 承 認 , 答 應 , 同 意 。Paṭidadāti (paṭi+dā+a), 歸 還 , 回 復 。【 過 】paṭidadi。【 過 分 】paṭidadinna。【 獨 】paṭidadatvā。Paṭidaṇḍa,【 陽 】 報 應 , 報 償 。Paṭidasseti (paṭi+dis 指 出 +e), 現 身 , 再 出 現 。【 過 】paṭidassesi。【 過 分 】paṭidassita。【 獨 】paṭidassetvā。Paṭidāna,【 中 】 獎 賞 , 歸 還 。Paṭidissati (paṭi+dis 指 出 +ya), 被 看 到 , 出 現 。【 過 】paṭidissi。Paṭideseti (paṭi+dis 指 出 +e), 承 認 , 悔 過 , 認 過 。【 過 】paṭidesi。【 過 分 】paṭidesita。【 獨 】paṭidesetvā。grd. paṭidesetabba。Paṭidhāvati (paṭi+dhāv 追 +a), 跑 回 去 , 跑 近 。【 過 】paṭidhāvi。【 獨 】paṭidhāvitvā。Paṭinandati (paṭi+nand 歡 喜 +a), 很 高 興 , 高 興 地 接 受 。【 過 】paṭinandi。【 過 分 】paṭinandita。【 獨 】paṭinanditvā。Paṭinandanā,【 陰 】 高 興 。Paṭināsikā,【 陰 】 假 鼻 。Paṭinivatta (paṭinivattati 的 【 過 分 】), 已 回 返 , 已 回 來 。Paṭinivattati (paṭi+ni+vat+a), 再 折 回 。【 過 】paṭinivatti。【 獨 】paṭinivattitvā。Paṭinissagga,【 陽 】 放 棄 , 丟 棄 , 對 之 無 執 著 , 捨 遣 , 定 棄 。《 清 淨 道 論 大 疏 》(Vism-mhṭ,CS:p.1.79):「 對 諸 行轉 起 對 之 無 執 著 的 隨 觀 , 稱 為 ‘ 對 之 無 執 著 ’。」(Saṅkhārānaṁ paṭinissajjanākārena pavattā anupassanāpaṭinissaggānupassanā.)(Vism-mh ṭ , CS:p.2.442) :「 對 之 無 執 著 : 遍 捨 、 跳 出 , 兩 種 對 之 無 執 著 。」(Paṭinissaggasaddo pariccāgattho, pakkhandanattho cāti paṭinissaggassa duvidhatā vuttā.)287


Paṭinissajjati (paṭi+ni+saj+ya), 放 棄 , 棄 絕 , 抛 棄 ( to give up, renounce, forsake)。【 過 】paṭinissajji。【 過 分 】paṭinissaṭṭha。【 獨 】paṭinissajitvā, paṭinissajjiya。Paṭineti (paṭi+nī +a), 引 回 去 。【 過 】paṭinesi。【 過 分 】paṭinīta。【 獨 】paṭinetvā。Paṭipakkha(paṭi+pakkha),【 形 】 對 治 的 , 反 對 的 , 相 反 的 (opposed, opposite)。【 陽 】 敵 人 , 對 手 (an enemy, opponent)。paṭipakhika, 有 敵 意 的 , 對 立 黨 派 的 。《 清 淨 道 論 》(Vism.141):Tathā hi samādhi kāmacchandassa paṭipakkho, pītibyāpādassa, vitakko thinamiddhassa, sukhaṁ uddhaccakukkuccassa, vicāro vicikicchāyāti peṭake vuttaṁ.(《 彼 多迦 》(Peṭaka) 中 說 : 三 昧 對 治 慾 欲 , 喜 對 治 瞋 恚 , 尋 對 治 惛 沉 睡 眠 , 樂 對 治 掉 舉 惡 作 , 伺 對 治 疑 。)Paṭipajjati (paṭi+pad 去 +ya), 邁 向 , 上 路 , 啟 程 , 前 進 , 跟 隨 一 個 方 法 。【 過 】paṭipajji。【 過 分 】paṭipanna。【 現 分 】paṭipajjamāna, paṭipajjanta。【 獨 】paṭipajitvā。Paṭipajjana,【 中 】 過 程 , 練 習 , 遵 守 。Paṭipaṇṇa,【 中 】 回 復 信 。Paṭipatti,【 陰 】 操 行 , 練 習 , 行 爲 , 修 行 。Paṭipatha,【 陽 】 相 反 方 向 , 前 方 。Paṭipadā (paṭi+pad( 梵 pad) 去 、 走 ),【 陰 】 行 道 ( 行 爲 的 線 路 ), 進 行 的 方 式 。pāṭipadadivasa,【 陽 】【 中 】 隔 天 。A.4.161-162.說 四 種 行 (catasso paṭipadā):Dukkhā paṭipadā dandhābhiññā( 苦 遲 通 行 = 貪 瞋 癡 熾 盛 , 五 根 弱 , 證 道 遲 ), dukkhāpaṭipadā khippābhiññā( 苦 速 通 行 = 貪 瞋 癡 熾 盛 , 五 根 強 , 證 道 速 ), sukhā paṭipadā dandhābhiññā( 樂 遲 通 行 = 貪 瞋癡 不 熾 盛 , 五 根 弱 , 證 道 遲 ), sukhā paṭipadā khippābhiññā( 樂 速 通 行 = 貪 瞋 癡 不 熾 盛 , 五 根 強 , 證 道 速 )。A.4.164.另 說 四 種 行 :akkhamā paṭipadā( 不 堪 忍 行 = 以 罵 報 罵 等 ), khamā paṭipadā( 堪 忍 行 = 不 以 罵 報 罵 等 ), damāpaṭipadā( 調 伏 行 = 護 諸 根 , 眼 見 色 不 取 於 相 ), samā paṭipadā( 寂 靜 行 = 不 容 納 已 生 之 欲 尋 , 斷 之 、 除 之 、 息 之 、遠 之 、 令 滅 亡 )。āgamanīyapaṭipadaṁ pucchati, 經 過 行 道 查 究 。Paṭipanna, (patipajjati 的 【 過 分 】) 已 回 擊 。Paṭippassaddha(pp. of paṭippassambhati;BSk. form is pratiprasrabdha), allayed, calmed, quieted, subsided .Paṭippassaddhi (


Paṭibaddha, (paṭibandhati 的 【 過 分 】), 已 被 … 所 綁 , 已 依 靠 , 已 被 … 所 吸 引 。paṭibaddhacitta,【 形 】 迷 住 的 , 被 愛所 綁 的 。eka-jāti-pratibaddha( 梵 ), 一 生 補 處 ( 一 生 所 繫 菩 薩 , 即 下 一 生 就 要 成 佛 。 彌 勒 菩 薩 還 不 一 定 是 一 生 補 處 )。Paṭibandhu (paṭi 遍 +bandhu 親 戚 ) 親 戚 (a relation, relative)。Paṭibala,【 形 】 能 幹 的 , 適 當 的 , 勝 任 的 。Paṭibāhaka,【 形 】 逐 退 的 , 防 止 的 , 預 防 者 (antidote Miln.335; repelling, preventing)。Paṭibāhati (paṭi+vah( 梵 *bāh) 帶 +a), 擋 住 , 規 避 , 讓 開 , 拒 絕 , 責 備 (to ward off, keep off, shut out, hold back, refuse,withhold, keep out, evade)(=paṭikkosati , DA.I,160)。【 過 】paṭibāhi。【 過 分 】paṭibāhita。【 現 分 】paṭibāhanta。【 獨 】paṭibāhitvā, paṭibāhiya。Paṭibāhā,【 陰 】 擋 住 , 規 避 。Paṭibāhiya (grd. of paṭibāhati), 擋 住 , 規 避 , 讓 開 (to be kept off or averted)。 【 中 】appaṭibāhiya(J.IV,152.)。Paṭibimba (paṭi+bimba),【 中 】 副 本 , 圖 像 , 反 映 (counterpart, image, reflection)。paṭibimbita,【 形 】 反 映 的 。Paṭibujjhati (paṭi+budh 醒 +ya), 理 解 , 醒 來 (to wake up, to understand, know)。【 過 】paṭibujjhi。【 獨 】paṭibujhitvā。Paṭibuddha (Patibujjhati 的 【 過 分 】), 已 醒 來 。Paṭibhaya (paṭi+bhaya),【 中 】 害 怕 , 恐 怖 , 驚 駭 (fear, terror, fright)。Paṭibhāga (paṭi+bhāga),【 形 】 等 於 , 相 似 的 , 相 對 稱 (counterpart, likeness, resemblance)。【 陽 】 相 似 物 , 相 似 處 。paṭibhāganimitta, 似 相 、 相 似 相 (counterpart sign。 燦 爛 而 透 明 的 相 , 呈 現 : 棉 花 、 氣 流 、 明 亮 的 紅 寶 石 、 明 亮的 珍 珠 、 晨 星 、 煙 、 雲 、 蓮 花 、 車 輪 、 月 亮 、 太 陽 時 , 這 就 是 似 相 。); 修 習 十 遍 禪 (kasiṇa)、 十 不 淨 、 入 出息 隨 念 及 身 至 念 的 二 十 二 種 禪 法 可 得 到 似 相 ( 穩 定 的 禪 相 ), 得 近 行 定 (upacārasamādhi)。appaṭibhāga, 不 相 似的 。《 廣 釋 》(Vibhv.CS:p.258):Tappaṭibhāgaṁ vaṇṇādikasiṇadosarahitaṁ nimittaṁ upacārappanānaṁārammaṇattāti paṭibhāganimittaṁ.( 似 相 : 這 相 似 的 ( 顏 ) 色 遍 等 毫 無 瑕 疵 的 相 , 為 近 行 ( 定 )、 安 止 ( 定 ) 的 所 緣 。)Paṭibhāti (paṭi+bhā+a), 顯 露 (to appear), 想 到 (to come into one’s mind), 被 證 實 (to be evident)。【 過 】paṭibhāsi。Paṭibhāna (paṭi+bhāna. Cp. late Sk. pratibhāna),【 中 】 機 智 , 敏 捷 , 準 備 就 緒 演 講 , 智 力 (understanding, illumination,intelligence; readiness or confidence of speech, promptitude, wit)。paṭibhāṇavantu,【 形 】 有 機 智 的 。appaṭibhāna,【 形 】 迷 惑 的 , 無 信 心 (bewildered, not confident, cowed down)。Paṭibhāsati (paṭi+bhās( 梵 bhās)+a), 回 … 致 辭 , 答 覆 (to address in return or in reply)。【 過 】paṭibhāsi。Paṭimagga(paṭi+magga, cp. similarly paṭipatha),【 陽 】 逆 途 , 來 路 ( the way against, a confronting road)。Paṭimaṇḍita (pp. of paṭi+maṇḍ( 梵 maṇḍ)) (paṭinaṇḍeti 的 【 過 分 】), 已 用 … 裝 飾 , 已 由 … 組 成 (decorated, adornedwith)。sabbābharaṇapaṭimaṇḍito, 盛 裝 。Paṭimalla(paṭi+malla),【 陽 】 對 手 , 摔 交 對 手 (a rival wrestler)。Paṭimā(


Paṭiladdha, (Paṭilabhati 的 【 過 分 】) 獲 得 , 接 受 , 取 得 。Paṭilabhati,paṭilabbhati (paṭi+labh+a), 獲 得 , 接 受 , 取 得 (to obtain, receive, get)。【 過 】paṭilalabhi。【 現 分 】paṭilabhanta。【 獨 】paṭilabhitvā, paṭilaladdhā。pret. 3 rd pl. paccaladdhaṁsu(paccalatthaṁsu). aor. 1 st sg. paṭilacchiṁ. Caus.paṭilābheti.Paṭilābha,【 陽 】 達 到 , 取 得 , 獲 得 。Paṭilīna(paṭilīyati 的 【 過 分 】), 遠 離 。A.4.38./II,41...Idha, bhikkhave, bhikkhuno asmimāno pahīno hoti ucchinnamūlotālāvatthukato anabhāvaṁkato āyatiṁ anuppādadhammo. Evaṁ kho, bhikkhave, bhikkhu patilīno hoti.…Panuṇṇapaccekasacco, bhikkhave, bhikkhu ‘samavayasaṭṭhesano passaddhakāyasaṅkhāro patilīno’ti vuccatī”ti.( 世 間有 比 丘 , 斷 我 慢 , 切 斷 其 根 , 如 截 斷 多 羅 樹 頭 , 令 滅 亡 , 當 來 不 生 。 諸 比 丘 ! 比 丘 有 如 是 遠 離 (patilino)。…遣 除 各 別 之 見 取 , 正 確 捨 棄 一 切 愛 , 身 行 輕 安 , 名 為 遠 離 。)Paṭilīyati (paṭi+lī 執 著 +ya), 倒 退 , 遠 離 。【 過 】paṭilīyi。【 過 分 】paṭilīna。【 獨 】paṭilīyitvā。paṭilīnanisabha, 【 陽 】人 中 最 好 的 人 。Paṭilīyana,【 中 】 防 範 , 倒 退 。Paṭiloma,【 形 】 顛 倒 的 , 相 對 的 , 相 反 的 。paṭilomapakkha,【 陽 】 反 對 黨 , 反 對 派 。Paṭivacana,【 中 】 答 案 , 答 覆 。Paṭivattana,【 中 】 倒 退 , 折 回 。Paṭivattiya,【 形 】 被 折 轉 的 , 被 擊 退 的 。Paṭivattu,【 陽 】 反 對 者 , 反 駁 者 。Paṭivatteti (paṭi+vat+e), 擊 退 , 折 回 。【 過 】paṭivattesi。【 過 分 】paṭivattita。【 獨 】paṭivattetvā, paṭivattiya。Paṭivadati (paṭi+vad 說 +a), 回 答 , 答 覆 , 反 對 。【 過 】paṭivadi。【 過 分 】paṭivutta。【 獨 】paṭivatvā, paṭivaditvā。Paṭivasati (paṭi+vas 住 +a), 居 住 。【 過 】paṭivasi。【 過 分 】paṭivuttha。【 獨 】paṭivasitvā。Paṭivāta, 逆 風 。paṭivātaṁ,【 副 】 逆 風 地 。Paṭivāda,【 陽 】 反 駁 , 反 詰 (retort, recrimination)。Paṭiviṁsa(paṭi-aṁsa with euphonic consonant v instead of y (paṭi-y-aṁsa) and assimilation of a to i (paṭiyiṁsa>paṭiviṁsa)),【 陽 】 部 份 。Paṭivijjha (grd. of paṭivijjhati),【 形 】 貫 通 的 。【 反 】duppaṭivijjha。Paṭivijānāti (paṭi+vi +ā+nā), 認 可 , 知 道 。【 過 】paṭivijāni。Paṭivijjhati (paṭi+vidh( 梵 vyadh / vidh) 貫 穿 +ya), 貫 通 , 透 徹 , 看 穿 , 瞭 解 (to pierce through, penetrate (lit. & fig.),intuit, to acquire, master, comprehend)。【 過 】paṭivijjha,paccavyādhi。【 獨 】paṭivijjha,paṭivijjhitvā。【 現 分 】paṭivijjhanta。3rd pl. paccavidhuṁ。【 過 分 】paṭividdha。Mv.I,40., 42..paccabyattha padamasokaṁ, 你 已 到 達 無 憂處 。Paṭividita (paṭivijānāti 的 【 過 分 】), 已 知 道 , 已 確 定 ( known, ascertained)。Paṭividdha (paṭivijjhati 的 【 過 分 】), 已 看 穿 (being or having penetrated or pierced), 已 瞭 解 (having acquired, mastering,knowing)。Paṭivineti (BSk.Praṭivineti), (paṭi+vi+nī ), 驅 逐 , 除 去 , 征 服 (to drive out, keep away, repress, subdue)。【 過 分 】paṭivinīta。【 義 】paṭivineyya。Paṭivinodana(


Paṭivirati (


沒 有 被 累 積 , 如 是 他 具 正 念 而 行 , 如 是 正 散 失 苦 , 靠 近 涅 槃 解 脫 。) sampajāno paṭissato, 有 正 知 地 回 到 正 念 。Paṭisantharati(paṭi+saṁ+tharati


【3. 複 . 過 】paccassosuṁ( 他 們 應 ( 聲 ))。Paṭihaññati (paṭi+han 打 +ya), 被 撞 , 被 折 磨 。【 過 】paṭihaññi。【 獨 】paṭihaññitvā。Paṭihata (Paṭihaññati 的 【 過 分 】), 已 重 擊 , 已 受 打 擊 。Paṭihanana,【 中 】 打 擊 , 反 擊 , 衝 撞 。Paṭihanati (pati+han 打 +a), 反 擊 , 防 止 , 碰 撞 。【 過 】paṭihani。【 過 分 】paṭihata。【 獨 】paṭihantvā。Paṭu,【 形 】 聰 明 的 , 有 技 術 的 , 聰 明 的 人 。paṭutā,【 陰 】paṭutta,【 中 】 聰 明 , 技 術 。Paṭola,【 陽 】 蛇 瓜 (snake-gourd, 一 種 栝 樓 屬 植 物 (Trichosanthes anguina), 果 實 長 形 , 扭 轉 , 綠 色 和 白 色 , 可 食 ,在 完 全 成 熟 時 呈 鮮 橙 黃 色 )。Paṭṭa, paṭṭaka,【 中 】 薄 片 , 平 板 , 金 屬 板 , 條 板 。Paṭṭa,【 中 】 絲 布 料 , 繃 帶 , 長 布 條 。【 形 】 綢 的 。Paṭṭana,【 中 】 港 口 , 靠 近 港 口 的 城 鎮 。Paṭṭikā,【 陰 】 長 布 條 , 繃 帶 , 腰 帶 。Paṭṭhapeti (pa+ṭhā(sthā) 站 +āpe), 建 立 , 開 始 。【 過 】paṭṭhapesi。【 過 分 】paṭṭhapita。【 獨 】paṭṭhapetvā。Paṭṭhāna(pa+ ṭhā, cp.paṭṭhahati; 梵 prasṭhāna),【 中 】 出 發 、 端 緒 、 發 端 (setting forth), 放 出 (putting forward), 出發 點 (starting point)。《 發 趣 論 》(Paṭṭhānappakaraṇa).. 又 稱 《 發 趣 大 論 》(Patthānamahāppakaraṇa), 乃 七 論 中 最大 之 論 書 , 故 稱 大 論 。 內 容 詳 述 「 論 本 母 」 一 二 二 門 與 二 十 四 緣 的 關 係 , 初 分 論 母 設 置 分 ( 列 舉 二 十 四 緣 之 名目 ) 及 緣 分 別 分 ( 釋 論 二 十 四 緣 ), 次 述 由 二 十 四 發 趣 組 成 的 本 文 。 所 謂 二 十 四 發 趣 , 先 分 為 順 發 趣 、 逆 發 趣 、順 逆 發 趣 、 逆 順 發 趣 四 大 類 , 其 後 四 大 類 再 各 自 衍 伸 出 三 法 發 趣 、 二 法 發 趣 、 二 法 三 法 發 趣 、 三 法 二 法 發 趣 、三 法 三 法 發 趣 、 二 法 二 法 發 趣 等 六 種 , 共 二 十 四 發 趣 。(《 中 華 佛 教 百 科 全 書 ( 六 )》p.3253.2)《 發 趣 論 注 》(PtnA.CS:pg.343)..Kenaṭṭhena paṭṭhānanti? Nānappakārapaccayaṭṭhena. ‘Pa-kāro’ hi nānappakāratthaṁ dīpeti,ṭhānasaddo paccayatthaṁ.( 所 謂 「 發 趣 」.. 各 種 不 同 的 緣 之 義 。「 發 」 解 釋 各 種 不 同 的 ( 緣 ) 之 義 。「 趣 」 緣 之義 。) 在 《 發 趣 論 》 中 ,「 各 種 不 同 的 緣 」, 指 二 十 四 緣 。Paṭṭhānanaya, 發 趣 法 , 有 二 十 四 緣 :1. 因 緣 (hetupaccayo ; root-cause condition),2. 所 緣 緣 (ārammaṇapaccayo ; objectcondition) , 3. 增 上 緣 (adhipatipaccayo ; predominance condition) , 4. 無 間 緣 (anantarapaccayo ; proximitycondition),5. 相 續 緣 ( 等 無 間 緣 ) (samanatarapaccayo ; contiguity condition),6. 俱 生 緣 (sahajātapaccayo ;conascence condition),7. 相 互 緣 (aññamaṇṇapaccayo ; mutuality condition),8. 依 止 緣 (nissayapaccayo ; supportcondition),9. 親 依 止 緣 (upanissayapaccayo;decisive-support condition),10. 前 生 緣 (purejātapaccayo ; prenascencecondition),11. 後 生 緣 (pacchājātapaccayo ; postnascence condition),12. 重 複 緣 ( 數 數 習 行 緣 ) (āsevanapaccayo ;repetition condition),13. 業 緣 (kammapaccayo ; kamma condition),14. 異 熟 緣 (vipākapaccayo ; kamma-resultcondition),15. 食 緣 (āhārapaccayo ; nutriment condition),16. 根 緣 (indriyapaccayo ;faculty condition),17. 禪 那 緣(jhānapaccayo ; jhāna condition),18. 道 緣 (maggapaccayo ; path condition),19. 相 應 緣 (sampayuttapaccayo ;association condition),20. 不 相 應 緣 (vippayuttapaccayo ; dissociation condition),21. 有 緣 (atthipaccayo ; presencecondition),22. 無 有 緣 ( 非 有 緣 ) (natthipaccayo ; absence condition),23. 離 去 緣 (vigatapaccayo ; disappearancecondition),24. 不 離 去 緣 (avigatapaccayo ; non-disappearance condition)。Paṭṭhāya,【 獨 】 首 先 , 自 此 以 後 , 今 後 , 從 … 時 候 起 。tatopaṭṭhāya, 自 那 以 後 , 自 那 時 以 來 。paṭh( 梵 paṭh),【 字 根 I.】 讀 (to read)。Paṭhati (paṭh 讀 +a), 讀 , 背 誦 。【 過 】paṭhi。【 過 分 】paṭhita。【 獨 】paṭhitvā。Paṭhana,【 中 】 讀 。Paṭhama,【 形 】 第 一 , 最 初 的 , 先 前 的 。paṭhamaṁ,【 副 】 起 先 , 第 一 次 。paṭhamataraṁ,【 副 】 首 先 , 儘 快 地 。prathama-citta-utpada,【 梵 】 初 發 心 ( 初 發 覺 悟 的 心 )。paṭhama-vacana,【 中 】 主 格 。Paṭhavī,【 陰 】 地 。paṭhavīkampana,【 中 】 地 震 。paṭhavīkasiṇa,【 中 】( 修 禪 取 相 的 ) 地 遍 。paṭhavīcalana,【 中 】paṭhavīcāla,【 陽 】 地 震 。paṭhavīdhātu,【 陰 】 地 界 , 地 元 素 。paṭhavīsama,【 形 】 似 地 的 。paṭhavojā,【 陰 】 地 的 元 氣 , 地的 精 髓 。Dhs.(PTS:962;CS:967.)..Katamaṁ taṁ rūpaṁ pathavīdhātu? Yaṁ 1 kakkhaḷaṁ 2 kharagataṁ3 kakkhaḷattaṁ 4 kakkhaḷabhāvo ajjhattaṁ vā bahiddhā vā upādiṇṇaṁ vā anupādiṇṇaṁ vā-- idaṁ taṁ rūpaṁ1pathavīdhātu.( 什 麼 是 「 色 的 地 界 」(What is the Corporeality which is the Element of solidity)? 凡 是 堅 (hardness)、293


2硬 (roughness)、 3 堅 性 (hard)、 4 堅 實 (hardness), 生 起 於 內 、 外 , 或 已 執 取 、 未 執 取 , 這 是 「 色 的 地 界 」。)Paṇava(cp. Ep. Sk. paṇava, dial; accord. to BR a corruption of praṇava), 鑼 (a small drum or cymbal)。paṇavasadda,鑼 聲 。Paṇāma(


Paṇṇikā,【 陰 】 蔬 菜 , 野 菜 。Paṇya,【 中 】 貿 易 的 對 象 。【 陽 】 商 人 。 參 考 Paṇiya。Paṇhi,【 陽 】 腳 後 跟 。pat( 梵 pat),【 字 根 I.】 落 下 (to fall)。Patati (pat 落 下 +a), 跌 倒 , 降 落 ,( 鳥 ) 飛 落 ( 在 樹 上 )。【 過 】pati。【 過 分 】patita。【 現 分 】patanta。【 獨 】patitvā。Patana,【 中 】 落 下 。Patanu,【 形 】 非 常 瘦 的 。Patākā,【 陰 】 旗 子 , 旗 幟 。Patāpa,【 陽 】 光 彩 壯 麗 , 最 高 權 威 。patāpavantu,【 形 】 宏 偉 的 , 壯 麗 的 。Patāpeti (pa+tap( 梵 tap) 熱 +e), 燒 焦 , 加 熱 。【 過 】patāpesi。【 過 分 】patāpita。Pati,【 陽 】 統 治 者 , 丈 夫 , 主 人 。patikula,【 中 】 丈 夫 的 家 庭 。cf. pati, aor. of Patati.Patibbatā (pati+vatā)【 陰 】 真 誠 的 妻 子 (a devoted wife)。AA.7.59:Patibbatāti patidevatā.( 真 誠 的 妻 子 : 丈 夫 的 天人 。)Paṭigādha (paṭi+gādha 2 ) 穩 固 的 立 足 點 (a firm stand or foothold A.III,297 sq.; Pug.72=Kvu 389.Patigādhappatta,【 形 】 已 得 立 足 、 已 安 住 的 (patiṭṭhaṁ pattā)。Patiṭṭhahati, patiṭṭhāti (pati+ṭhā 站 +a), 被 建 立 , 站 住 ( 站 穩 ), 找 支 援 。【 過 】1.patiṭṭhahi, 2.patiṭṭhāsi。【 過 分 】patiṭṭhita。【 現 分 】patiṭṭhanta。【 獨 】patiṭṭhahitvā, patiṭṭhāya。【 不 】patiṭṭhituṁ, patiṭṭhātuṁ。Patiṭṭhā,【 陰 】 幫 忙 , 支 援 , 休 息 處 , 依 止 處 , 渡 津 處 。S.3.20./I,93...“Tasmā kareyya kalyāṇaṁ, nicayaṁ samparāyikaṁ;Puññāni paralokasmiṁ, patiṭṭhā honti pāṇinan”ti.( 因 此 作 善 事 , 積 善 為 來 世 , 功 德 是 後 世 , 生 靈 渡 津 處 。)Patiṭṭhātabba, patiṭṭhitabba,【 義 】 可 以 建 立 的 。Patiṭṭhāna,【 中 】 安 住 , 建 立 , 支 援 。Patiṭṭhāpita (patiṭṭhāpeti 的 【 過 分 】) 已 制 定 的 。Patiṭṭhāpeti (patiṭṭhāti 的 【 使 】), 建 立 , 設 立 , 安 裝 。【 過 】patiṭṭhāpesi。【 現 分 】patiṭṭhāpenta,【 獨 】patiṭṭhāpetvā,patiṭṭhāpiya。Patiṭṭhāpetu,【 陽 】 創 辦 人 , 建 立 者 。Patiṭṭhīyati (only apparently (Pass.) to patiṭṭhahati, of sthā, but in reality=Sk. prati-sthyāyate, of sthyā, see thīna. Oughtto be paṭitthīyati; but was by popular analogy with patiṭṭhāya changed to patiṭṭhīyati), 頑 固 、 抗 拒 、 叛 逆 (to beobdurate, to offer resistance)。Patita, (patati 的 【 過 分 】)。Patitiṭṭhati (pati+ṭhā+a), 再 站 起 來 。Patibbatā,【 陰 】 深 愛 的 妻 子 。Patirūpa,【 形 】 適 合 的 , 適 當 的 。 參 考 Paṭirūpa 適 合 的 。Patissata,【 形 】 深 思 的 , 憶 念 的 。( 參 考 Paṭissata)。Patīci,【 陰 】 西 部 。Patīta,【 形 】 歡 欣 的 。Patīteti tuṭṭhe.( 歡 欣 的 .. 已 滿 足 的 )。Patīteti somanassajāte.( 歡 欣 的 .. 生 喜 )Patoda(pa 徹 底 +tud 刺 穿 、 傷 害 ;cp.Ved.pratoda),【 陽 】( 趕 牲 口 用 的 ) 刺 棒 , 駕 駛 ( 馬 車 ) 棒 。patodaka,【 中 】 踢 馬剌 , 用 手 指 輕 挪 ( 搔 )。patodalaṭṭhi,【 陰 】 駕 駛 者 的 棒 、 鞭 。Patta 1 (q.v.paṇṇa), 【 中 】1. 翅 膀 , 羽 毛 。2. 葉 子 。 一 種 棕 櫚 葉 (talipot;Corypha umbraculifera) 貝 葉 樹 , 錫 蘭 叫 ola,傣 語 叫 lan( 爛 ), 樹 高 20 米 左 右 , 長 得 高 大 、 雄 偉 , 樹 幹 筆 直 , 渾 圓 , 沒 有 枝 椏 , 樹 冠 像 一 把 巨 傘 , 葉 片 象手 掌 一 樣 散 開 , 樹 齡 可 達 60 年 左 右 ) 用 於 寫 經 用 , 稱 為 貝 葉 ( 貝 多 羅 )( 巴 patta; 梵 pattra)。pattagandha,【 陽 】樹 葉 的 氣 味 。pattakkhandha, ( 參 考 Panna, Pannakkhandha 這 樣 的 連 接 詞 形 比 較 適 當 )【 形 】 氣 餒 的 , 沮 喪 的 ,肩 下 垂 的 。Patta 2 ,【 陽 】 缽 。pattagata,【 形 】 在 缽 裡 的 。pattagāhaka,【 陽 】 攜 帶 其 他 人 的 缽 的 人 。pattathavikā,【 陰 】 缽 的套 子 。pattapānī,【 形 】 在 手 上 的 缽 。pattapiṇḍika,【 形 】 一 缽 食 ( 十 三 頭 陀 支 之 一 , 第 五 頭 陀 支 )。M.139./III,235.:婆 提 (pāti 甌 ), 缽 陀 (vitta 缽 ), 吃 陀 (patta 碗 ), 沙 羅 瓦 (sarāva 杯 ), 達 嚕 拔 (dhāropa 杅 ), 缽 那 (poṇa 飲 食 器 ),美 系 羅 (pisīlava 飲 水 器 ), 均 為 同 一 物 。295


大 缽 ── 容 納 半 āḷhaka 的 飯 ( 或 其 四 分 之 一 量 的 米 ) 和 一 些 菜 。中 缽 ── 容 納 一 nāḷika 的 飯 ( 或 其 四 分 之 一 量 的 米 ) 和 一 些 菜 。小 缽 ── 容 納 一 pattha 的 飯 ( 或 其 四 分 之 一 量 的 米 ) 和 一 些 菜 。根 據 《インド 學 大 事 典 》III, 389 頁 :4 prastha(Pā.:pattha)=1 adhaka(Pā.:āḷhaka)=386g。《 四 分 律 》:「 大 ( 缽 ) 者 三 斗 , 小 者 一 斗 半 」( 大 22, 622 上 )。 釋 妙 因 《 佛 制 比 丘六 物 圖 集 解 》, 註 :「 姬 周 三 斗 , 即 今 唐 斗 一 斗 。 斗 半 , 即 今 五 升 」。 至 於 nāli, 字 典 的 解 釋 大 多 是 長 度 和 時 間的 單 位 , 只 有 在 《The Book of the Discipline》I,103 頁 ‧ 注 釋 1 中 提 到 :(1) 1 Sinhalese nāḷi=1.5 Magadha nāḷi。(2) 1 Magadha=13pala。 所 以 1 Sinhalese nāḷi=19.5 pala。 又 根 據 《インド 學 大 事 典 》 III, 389 頁 :1 pala=6g。所 以 換 算 起 來 ,1 nāli 就 有 19.5×6g=117g。 也 就 是 說 , 大 缽 ── 可 以 容 納 386g 的 飯 ( 或 96g 的 米 ) 和 一 些 菜 。中 缽 ── 可 以 容 納 117g 的 飯 ( 或 29g 的 米 ) 和 一 些 菜 。 小 缽 ── 可 以 容 納 96g 的 飯 ( 或 24g 的 米 ) 和 一 些 菜 。Patta 3 (pāpuṇāti 的 【 過 分 】), 已 到 達 , 已 達 到 , 已 獲 得 。Pattabba (pāpunāti 的 【 義 】), 應 該 被 得 到 , 應 該 被 達 到 , 應 該 被 到 達 。Pattādhāraka,【 陽 】 缽 架 ( 缽 的 架 子 )。Pattānumodanā,【 陰 】 回 向 功 德 。Patti,【 陽 】1. 步 兵 。2. 步 兵 團 。【 陰 】3. 抵 達 。4. 達 到 。5. 功 德 , 利 潤 。6. 分 享 。pattika,【 形 】 有 份 的 , 合 夥 人 。pattidāna,【 中 】 回 向 功 德 , 轉 讓 一 份 。Pattika (= Padika),【 形 】 走 路 的 。【 陽 】1. 行 人 。2. 軍 人 走 路 。pattiko upasaṅkamma, 步 行 往 詣 。Pattuṇṇa,【 中 】 絲 布 。Pattuṁ,【 不 】 到 達 , 達 到 , 獲 得 。Pattha,【 陽 】 粑 鉈 ( 穀 粒 或 液 體 的 衡 量 ,4 粑 鉈 = 1 西 阿 (seer)[ 印 度 液 量 單 位 , 約 一 公 升 ]。 參 考 Pasata)。Patthaṭa (pattharati 的 【 過 分 】), 已 傳 開 , 大 家 知 道 的 。Patthaddha,【 形 】 非 常 僵 硬 的 。Patthanā( 梵 prāthanā),【 陰 】 發 願 (aspiration)。Patthayati (pa+atth+aya), 想 要 , 願 望 , 志 求 。【 過 】patthayi。【 現 分 】patthayanta。【 過 分 】patthita。【 獨 】patthayitvā。Patthayāna,【 形 】 願 望 的 。Patthara,【 陽 】 厚 平 板 , 平 坦 的 石 頭 。Pattharati (pa+thar+a), 傳 開 , 擴 充 。【 過 】patthari。【 過 分 】patthaṭa。【 現 分 】pattharanta。【 獨 】pattharitvā。Patthiva,【 陽 】 國 王 。Pattheti (pa+atth+e), 熱 望 , 渴 望 。【 過 】patthesi。【 過 分 】patthita。【 現 分 】patthenta。【 獨 】patthetvā。“dibbasampattiṁpatthetvā”ti( 熱 望 生 天 。)Patvā, (pāpuṇāti 的 【 獨 】), 到 達 了 , 達 到 了 , 獲 得 了 。appatvā, 未 到 達 後 。pātvākāsi, 到 達 了 , 他 曾 作 。Patha,【 陽 】 路 徑 , 方 法 , 道 路 。( 在 【 合 】 中 ) 量 , 例 : gaṇanapatha = 數 量 。Pathavī,【 陰 】 地 。 參 考 Paṭhavī。Pathāvī, pathika,【 陽 】 行 人 , 旅 行 者 。pad( 梵 pad),【 字 根 III.】 去 、 走 (to go), 移 動 (to move)。Pada,【 中 】1. 腳 [ 跡 ]。2. 路 , 位 置 , 地 方 。3. 句 , 一 句 話 , 一 行 詩 節 。4. 理 由 , 因 素 。padaṭṭhāna,【 中 】 最 接 近 的因 素 ( 近 因 )。padacetiya,【 中 】 神 聖 的 腳 印 。padajāta,【 中 】 種 種 的 腳 印 。padapūraṇa,【 中 】 虛 詞 。padabhājana,【 中 】 詞 句 的 劃 分 , 每 個 字 分 開 來 論 述 。padabhāṇaka,【 形 】 背 誦 聖 經 的 人 。padavaṇṇanā,【 陰 】 逐 字 解 釋 。padavalañja,【 中 】 足 迹 , 腳 印 。padavibhāga,【 陽 】 字 的 區 別 , 剖 析 。padavītihāra,【 陽 】 步 驟 的 交 換 。padasadda,【 陽 】 腳 步 聲 。padasamācāra,【 陽 】 禮 節 (MA.69./III,183.:padasamācāroti dubbalasamācāro oḷārikācāro ( 禮 節 :粗 行 、 細 行 ))。Padaka 1 (< pada 4 ), 通 文 句 (one who knows the padas (words or lines), versed in the padapāṭha of the Veda (Ep. Of aneducated Brahmin) D.I,88=Sn.p. 105 (where AvŚ II.19 in id. p. has padaśo=P. padaso word by word, but Divy 620296


eads padako; ajjheti vedeti cā ti padako); M.I,386; A.I,163, 166; Sn.595; Miln.10, 236.Padaka 2 (nt.)=pada 3, viz. basis, principle or pada 4, viz. stanza, line J.V,116 (=kāraṇa-padāni C.).Padaka 2 (nt.) [fr. pada 1 ] in cpd. aṭṭha° an “eight-foot,” i. e. a small inset square (cp. aṭṭha-pada chess-board), a patch (?)Vin.I,297. See also padika.padavyañjana (pada 句 +vyañjana 文 ),【 中 】 文 句 。Padakkhiṇa (pa 在 前 +dakkhiṇa 右 ),【 形 】 右 繞 ( 兩 手 合 掌 向 尊 敬 的 人 右 繞 三 圈 , 依 順 時 鐘 方 向 行 走 。 此 為 印 度 人表 達 極 大 敬 意 。)。Padakkhiṇā,【 陰 】 右 繞 , 繞 佛 , 行 右 繞 禮 。 古 印 度 有 「 右 尊 左 卑 」, 中 國 也 有 這 種 思 想 。S.16.6./II,204...“…appadakkhiṇaggāhino anusāsaniṁ.( 不 能 隨 教 授 率 直 執 受 。)Padatta (padāti 的 【 過 分 】), 已 放 棄 , 已 分 配 。Padaparama,【 形 】 文 句 為 最 者 , 可 以 根 據 修 行 的 階 段 , 細 分 為 許 多 類 別 , 包 括 了 必 須 修 習 七 日 禪 的 行 者 ( 處 於 最精 進 狀 態 ), 乃 至 於 必 須 修 習 長 達 數 十 年 , 才 可 能 證 得 阿 羅 漢 的 。 年 輕 時 修 習 可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到 老 年 時 可 能只 能 證 得 較 低 層 的 果 位 。Pug.PTS:p.41...151. Katamo ca puggalo padaparamo? Yassa puggalassa bahumpi suṇatobahumpi bhaṇato bahumpi dhārayato bahumpi vācayato na tāya jātiyā dhammābhisamayo hoti– ayaṁ vuccatipuggalo “padaparamo”.( 什 麼 人 是 ‘ 文 句 為 最 者 ’ 呢 ? 哪 個 人 有 多 聞 、 多 說 、 多 憶 持 、 多 教 導 , 他 沒 有 在 此 生 中 法現 觀 , 這 個 人 被 稱 為 ‘ 文 句 為 最 者 ’。)Padara,【 中 】 木 板 。Padahati (pa 徹 底 +dah 放 置 +a), 努 力 ( 直 譯 : 徹 底 放 置 ), 著 手 進 行 , 面 對 。【 過 】padahi。【 過 分 】padahita。【 獨 】padahitvā。tulayitvā padahati, pahitattho samāno kayena c’eva paramaṁ saccaṁ sacchikaroti paññāya ca naṁativijjha passati( 考 量 已 精 勤 , 因 為 有 精 勤 , 以 身 作 證 第 一 諦 , 以 慧 精 密 地 觀 察 它 。)Padahana,【 中 】 努 力 , 盡 力 。 參 考 Padhāna。Padātave,【 不 】 給 。Padātu,【 陽 】 施 主 , 送 禮 者 , 分 配 者 。Padāna (


Padūseti (pa+dus+e), 弄 髒 , 污 染 , 破 壞 , 墮 落 。【 過 】padūsesi。【 過 分 】padūsita。【 獨 】padūsetvā。【 義 】padūseyya。Pade pade (


Papa,【 中 】 水 。Papañca,【 陽 】 障 礙 (an obstacle), 妨 礙 (impediment), 延 遲 (delay), 錯 覺 (illusion), 修 行 的 妨 害 (hindrance to spiritualprogress)。papañcasaññā, 妄 想 。Papañceti (pa+pac+e) 解 釋 , 延 遲 。【 過 】papañcesi。【 過 分 】papañcita。【 獨 】papañcetvā。Papaṭikā,【 陰 】 乾 樹 皮 (the outer dry bark)、 樹 的 硬 皮 (crust of a tree)。Papatati (pa+pat 落 下 +a), 跌 倒 , 跌 落 , 跌 入 。【 過 】papati。【 過 分 】papatita。【 獨 】papatitvā。Papatana,【 中 】 跌 倒 。Papada,【 陽 】 脚 端 。Papā,【 陰 】 路 旁 供 給 旅 行 者 的 一 個 棚 (a shed by the roadside to provide travellers with water)。Papāta,【 陽 】 懸 崖 , 陡 直 的 岩 石 。papātaṭa,【 陽 】 陡 峭 的 山 坡 。Papitāmaha,【 陽 】 內 祖 父 (paternal great-grandfather. 父 系 的 祖 父 )。Paputta,【 陽 】 孫 子 。Pappaṭaka,【 陽 】 蕈 、 香 菇 (a mushroom)。Pappoṭheti(pa+poth+e), 拍 打 (flaps), 打 (beats)。【 過 】pappoṭhesi。【 過 分 】pappoṭhita。【 獨 】pappoṭhetvā。Pappoti(pa+ap+o), 到 達 , 獲 得 , 達 到 。【 獨 】pappuyya。【 不 】pappotuṁ。Papphāsa,【 陽 】 肺 。Pabandha,【 陽 】 連 續 性 (continuity), 論 文 、 詩 (a treatise or poem)。Pabala,【 形 】 有 勢 力 的 , 强 大 的 。mighty.Pabujjhati (pa+budh 醒 +ya), 覺 醒 , 覺 悟 (awakes, understands)。【 過 】pabujjhi。【 獨 】pabujjhitvā。【 過 分 】pabuddha。Pabodhana,【 中 】 甦 醒 , 清 醒 , 覺 悟 (awakening; arousing; enlightenment)。Pabodheti (pa+budh 醒 +e), 醒 來 , 覺 醒 , 覺 悟 (arouses; awakens; enlightens)。【 過 】pabodhesi。【 過 分 】pabodhita。【 獨 】pabodhetvā。【 現 分 】pabodhentā。Pabba,【 中 】 莖 的 節 , 關 節 , 區 段 , 區 分 。Pabbaja,babbaja(Sk. balbaja), 蘆 葦 、 香 蒲 (bulrush)。Pabbajati(pa+vaj(vraj) 繼 續 進 行 +a)(Sk. pravrajati), 出 家 、 向 前 去 (goes forth), 出 家 (becomes a monk; leaveshousehold life)。【 過 】pabbaji。【 過 分 】pabbajita。【 獨 】pabbajitvā。【 現 分 】pabbajanta。agārasmā anagāriyaṁ pabbajati,離 家 為 了 出 家 ( 的 生 活 )( 而 ) 出 家 , 古 譯 : 家 非 家 出 家 (to go forth into the homeless state)(agārasmā(Abl.) 離 俗 家+anagāriya(Dat.) 為 了 出 家 + pabbajjaṁ(Acc.) 出 家 。(p)pa-(v)vaj> pabbajati。)。imper. pabbaja. pot. pabbajeyya. -- fut.pabbajissati. aor. pabbaji; ger. pabbajitvā. --. Caus. pabbājeti. -- pp. pabbajita.Pārā.III,12...Sudinnassa Kalandaputtassa etadahosi-- “Yathā yathā kho ahaṁ Bhagavatā dhammaṁ desitaṁājānāmi, nayidaṁ sukaraṁ agāraṁ ajjhāvasatā ekantaparipuṇṇaṁ ekantaparisuddhaṁ saṅkhalikhitaṁbrahmacariyaṁ carituṁ; yaṁnūnāhaṁ kesamassuṁ ohāretvā kāsāyāni vatthāni acchādetvā agārasmā anagāriyaṁpabbajeyyan”ti.( 須 提 那 ‧ 迦 蘭 陀 子 說 了 這 :「 我 如 是 知 解 世 尊 所 說 之 法 , 居 家 者 欲 修 持 梵 行 一 向 圓 滿 、 一 向 清淨 無 垢 , 實 在 不 易 。 我 寧 剃 髮 著 袈 裟 , 由 家 出 家 而 為 無 家 。」)V.III,p.91.《 第 一 大 犍 度 ‧ 不 得 令 出 家 之 三 十 二 種 人 品 》 中 記 載 有 32 種 人 不 得 使 出 家 : (1)hatthacchinnaṁpabbājenti. (2)pādacchinnaṁ pabbājenti. (3)hatthapādacchinnaṁ pabbājenti. (4)kaṇṇacchinnaṁ pabbājenti.(5)nāsacchinnaṁ pabbājenti. (6)kaṇṇanāsacchinnaṁ pabbājenti. (7)aṅgulicchinnaṁ pabbājenti. (8)aḷacchinnaṁpabbājenti. (9)kaṇḍaracchinnaṁ pabbājenti. (10)phaṇahatthakaṁ pabbājenti. (11)khujjaṁ pabbājenti.(12)vāmanaṁ pabbājenti. (13)galagaṇḍiṁ pabbājenti. (14)lakkhaṇāhataṁ pabbājenti. (15)kasāhataṁ pabbājenti.(16)likhitakaṁ pabbājenti. (17)sīpadiṁ pabbājenti. (18)pāparogiṁ pabbājenti. (19)parisadūsakaṁ pabbājenti.(20)kāṇaṁ pabbājenti. (21)kuṇiṁ pabbājenti. (22)khañjaṁ pabbājenti. (23)pakkhahataṁ pabbājenti.(24)chinniriyāpathaṁ pabbājenti. (25)jarādubbalaṁ pabbājenti. (26)andhaṁ pabbājenti. (26)mūgaṁ pabbājenti.(27)badhiraṁ pabbājenti. (29)andhamūgaṁ pabbājenti. (30)andhabadhiraṁ pabbājenti. (31)mūgabadhiraṁpabbājenti. (32)andhamūgabadhiraṁ pabbājenti.(1. 手 被 割 截 、2. 足 被 割 截 、3. 手 足 被 割 截 、4. 耳 被 割 截 、5. 鼻 被割 截 、6. 耳 鼻 被 割 截 、7. 指 被 割 截 、8. 大 指 被 割 截 、9. 腱 被 割 截 、10. 手 如 蛇 頭 者 、11. 佝 僂 者 、12. 侏 儒 者 、13.長 腫 瘤 者 、14. 受 烙 印 刑 者 、15. 受 笞 (ㄔ) 刑 者 、16. 被 標 記 罪 狀 者 、17. 象 皮 病 者 、18. 惡 疾 者 、19. 毀 辱 眾 者 、20.瞎 子 、21. 瘤 手 、22. 跛 者 、23. 半 身 不 遂 者 、24. 殘 廢 者 、25. 老 弱 者 、26. 盲 者 、27. 啞 者 、28. 聾 者 、29. 盲 啞 者 、299


30. 盲 聾 者 、31. 聾 啞 者 、32. 盲 聾 啞 者 。)Pabbaniya, 特 定 的 日 子 。 特 定 的 初 八 日 、 十 四 日 、 十 五 日 , 如 此 等 為 陰 曆 特 定 的 日 子 。Pabbājitattā, 出 家 的 狀 態 。Pabbajana,【 中 】Pabbajjā,【 陰 】 出 家 (taking up of the ascetic life; become a monk)。Pabbajita,【 陽 】 出 家 人 (a monk)。《 增 支 部 》A.10.48./V,87-8.Pabbajita- abhiṇhasutta( 出 家 時 時 ( 觀 察 ) 經 ).. 出 家 人應 該 時 常 觀 察 (pabbajitena abhiṇhaṁ paccavekkhitabbaṁ)「 十 法 」..( 一 ) 我 已 經 是 沒 有 階 級 的 人 ( 方 外人 )( ‘Vevaṇṇiyamhi ajjhupagato’ti)。( 二 ) 我 ( 衣 、 食 、 住 、 藥 ) 都 是 依 靠 他 人 供 養 (‘parapaṭibaddhā me jīvikā’ti)。( 三 )我 言 行 舉 止 不 同 ( 應 該 具 足 安 詳 的 威 儀 , 合 乎 沙 門 身 份 )( ‘añño me ākappo karaṇīyo’ti)。( 四 ) 出 家 者 我 有 無 以 戒律 來 糾 正 自 己 呢 ?(‘kacci nu kho me attā sīlato na upavadatī’ti) ( 五 ) 我 那 些 修 習 梵 行 的 道 友 , 有 無 以 戒 律 來 糾 正我 呢 ?(‘kacci nu kho maṁ anuvicca viññū sabrahmacārī sīlato na upavadantī’ti) ( 六 ) 我 所 喜 愛 的 ( 人 )、 所 悅 意 的( 人 ), 都 在 改 變 和 分 離 ( 死 亡 ) (‘sabbehi me piyehi manāpehi nānābhāvo vinābhāvo’ti)。( 七 ) 我 對 自 己 所 造 的 業 負責 , 我 是 業 的 繼 承 人 , 以 業 為 胎 , 以 業 為 親 屬 。 無 論 我 造 什 麼 善 惡 業 , 我 必 須 自 己 去 承 擔 (‘kammassakomhikammadāyādo kammayoni kammabandhu kammapaṭisaraṇo, yaṁ kammaṁ karissāmi kalyāṇaṁ vā pāpakaṁ vātassa dāyādo bhavissāmī’ti)。( 八 ) 我 如 何 度 過 日 日 夜 夜 呢 ?(‘kathaṁbhūtassa me rattindivā vītivattantī’ti) ( 九 ) 我 是否 歡 喜 寂 靜 的 住 處 ( 獨 住 、 身 遠 離 ) 呢 ?(‘kacci nu kho ahaṁ suññāgāre abhiramāmī’ti) ( 十 ) 我 是 否 證 得 上 人 法 -- 殊勝 的 智 見 呢 ? 當 其 他 的 道 友 在 我 臨 終 時 問 及 此 事 , 我 不 慚 愧 嗎 ?(‘atthi nu kho me uttari manussadhammoalamariyañāṇadassanaviseso adhigato, yenāhaṁ pacchime kāle sabrahmacārīhi puṭṭho na maṅku bhavissāmī’ti)(A.10.101.( 想 ), 説 沙 門 能 修 「 三 沙 門 想 」( 前 三 項 ), 則 圓 滿 能 七 法 。cf.《 廣 義 法 門 經 》(T1.920.3-921.1) 說 有 二十 二 處 , 出 家 之 人 應 數 數 觀 察 。)Pabbata,【 陽 】 山 , 岩 石 。pabbatakūṭa,【 中 】 山 頂 。pabbatagahana,【 中 】 山 區 。pabbataṭṭha,【 形 】 位 於 山 上 的 。pabbatapāda,【 陽 】 山 腳 。pabbatasikhara,【 中 】 山 頂 。pabbateyya,【 形 】 經 常 在 山 上 走 動 的 。Pabbājana,【 中 】 放 逐 (exile), 驅 逐 (banishment)。pabbājaniya,【 形 】 該 被 驅 逐 的 , 該 被 流 放 的 (deserving to be expelledor exiled)。Pabājeti (pa+vaj+e) , 放 逐 、 驅 逐 、 使 出 家 (exiles; banishes; makes a monk)。【 過 】pabajesi。【 過 分 】pabajita。【 獨 】pabajetvā。Pārā.III,46(CS:p.57)..Pabbājeyyuṁ vāti gāmā vā nigamā vā nagarā vā janapadā vā janapadapadesāvā pabbājeyyuṁ.( 放 逐 .. 放 逐 於 村 外 、 或 鄉 外 、 或 城 外 、 或 省 外 、 或 國 外 。)Pabbhāra(cp. BSk. prāg-bhāra),1.【 陽 】 山 坡 (a decline, incline, slope, bending, inclining, sloping; fig. tending or leadingto)2.【 陽 】【 中 】 山 洞 (a cave in a mountain)。【 形 】 傾 斜 的 , 有 坡 度 的 , 導 向 的 (。Pabhagga,(pabhañjati 的 【 過 分 】) 已 打 碎 , 已 破 壞 , 已 擊 敗 。Pabhaṅkara(pabhā- 光 、 光 芒 +kara 製 造 、 帶 來 ),【 陽 】 帶 光 來 者 , 即 : 太 陽 (one who makes light, one who light up,light-bringer, i.e.the sun.)。Pabhaṅgu, pabhaṅgura,【 形 】 易 碎 的 , 脆 弱 的 , 易 腐 壞 的 (brittle; frail; perishable)。Pabhava(pa+bhū),【 陽 】 起 源 (origin), 來 源 (source)。【 形 】( 在 【 合 】 中 ) 有 如 起 源 。Pabhavati (pa+bhū+a), 流 下 , 發 生 (flows down; originates)。【 過 】pabhavi。【 過 分 】 生 命 。【 獨 】pabhavitvā。Pabhassara,【 形 】 非 常 明 亮 的 , 輝 煌 的 (resplendent)。A.I,258 . 佛 陀 有 談 到 心 有 明 亮 的 光 pabhassara 極 光 淨 )。Pabha,【 陰 】 光 , 光 輝 。Pabhāta,【 陽 】 黎 明 (daybreak), 破 曉 (dawn)。【 形 】 變 成 清 楚 的 , 變 成 光 亮 的 。Pabhāva( 梵 prabhava),【 陽 】 威 德 , 勢 力 (power, strength)。Pabhāveti (pa+bhū+e), 增 加 , 增 大 , 彌 漫 (increases; augments; permeates with)。【 過 】pabhāvesi。【 獨 】pabhāvetva。Pabhāsa,【 陽 】 光 , 光 彩 壯 麗 。Pabhāsati (pa+bhas+a) 照 耀 。【 過 】pabhāsi。【 獨 】pabhasitvā。【 現 分 】pabhasanta。Pabhāseti(pabhasati【 使 】), 照 明 , 以 光 彌 漫 。【 過 】pabhasesi。【 過 分 】pabhasita。【 現 分 】pabhasenta。【 獨 】pabhasetvā。Pabhijjati (pa+bhid 打 破 +ya), 被 打 破 , 爆 裂 開 。【 過 】pabhijji。【 現 分 】pabhijjamāna。【 獨 】pabhijjitvā。Pabhijjana,【 中 】 分 離 , 分 裂 。Pabhinna (pabhijjati 的 【 過 分 】) 1. 已 打 破 。2. 已 分 開 。3. 已 爆 發 。Pabhuti,【 無 】 從 … 開 始 , 自 … 以 後 , 後 來 (beginning from; since; subsequently)。pabhutika,【 形 】 自 … 時 代 存 在300


至 今 , 得 自 , 來 自 。tato pabhuti, 從 那 時 (thence forth)。Pabhū ,【 陽 】 大 君 主 , 統 治 者 。Pabheda,【 陽 】 多 樣 性 , 劈 開 。pabhedana,【 中 】 分 開 , 瓦 解 , 分 泌 。【 形 】 毀 滅 性 。Pamajjati (pa+ mad( 梵 mad / mand) 使 被 發 狂 +ya) 醉 (becomes intoxicated), 粗 心 , 怠 惰 , 疏 忽 ( 日 語 :ゆだん, 油斷 )。【 過 】pamajji。【 過 分 】pamatta。【 獨 】pamajjitvā,pamajja,pamajjiya。【 不 】pamajjituṁ。【 現 分 】pamajjanta。Pamajjanā, 【 陰 】pamajjana,【 中 】 延 遲 , 疏 忽 。【 反 】appamajjana。Pamatta(Pamajjati 的 【 過 分 】), 已 怠 惰 , 已 疏 忽 ( 的 人 )(slothful, indolent, indifferent, careless, negligent)。pamattabandhu ,【 陽 】 粗 心 者 的 朋 友 (friend of the careless 特 指 : 魔 王 )。appamatta,【 反 】 不 怠 惰 。Pamattaka(=pamatta)【 形 】, 怠 惰 。 只 用 於 appamattaka, 不 怠 惰 。Pamathati (pa+math+a) 壓 迫 , 使 服 從 。【 過 】pamathi。【 過 分 】pamathita。【 獨 】pamathitvā。Pamadāvana,【 中 】 在 王 宮 附 近 的 花 園 。Pamadā(Sk. pramadā,


Pamuyhati (pa+ muh( 梵 muh) 昏 迷 +ya) 迷 惑 、 著 迷 (is bewildered or infatuate)。 【 過 】pamuyhi。【 獨 】pamuyhitvā,pamuyha。Pamussati (pa+mus +ya) 忘 記 。【 過 】pamussi。【 過 分 】pamuṭṭha。【 獨 】pamussitvā。Pamūḷha (pamuyhati 的 【 過 分 】) , 已 迷 惑 。Pameyya,【 形 】 可 量 的 , 可 限 制 的 , 可 測 的 。Pamokkha,【 陽 】 釋 放 (release), 解 脫 (deliverance), 解 放 (letting loose, discharge)。Pamocana,【 中 】 釋 放 , 放 鬆 , 救 出 。Pamoceti (pa+muc 釋 放 +e) 釋 放 , 解 脫 。【 過 】pamocesi。【 過 分 】pamocita。【 獨 】pamocetvā。Pamoda,【 陽 】 高 興 , 歡 喜 。Pamodati (pa+mud+a) 歡 喜 , 享 受 , 很 高 興 。【 過 】pamodi。【 過 分 】pamodita。【 現 分 】pamodamāna。【 獨 】pamoditvā。Pamodanā,【 陰 】 參 考 Pamoda。Pamohana,【 中 】 騙 局 , 錯 覺 (deception; delusion)。Pamoheti (pa+ muh( 梵 muh) 昏 迷 +e) 欺 騙 、 使 迷 惑 、 使 著 迷 (deceives; bewilders; fascinates)。【 過 】pamohesi。【 過分 】pamohita。【 獨 】pamohetvā。Pampaka,【 陽 】 懶 猴 (a loris)。Pamha,【 中 】 睫 毛 (the eye-lash)。Paya,【 陽 、 中 】(mano 組 ), 牛 奶 , 水 。Payacchati (pa+yacchati of yam), 提 供 , 呈 (to offer, present, give)。Payata (pp. of payacchati), 【 無 】 抑 制 的 , 淨 化 的 (restrained, composed, purified, pure)。payatapāṇi, 張 開 掌 ( 施 )(withoutstretched hand, open-handed, liberal )。Payatana,【 中 】 努 力 。Payāti (pa+yā +a), 向 前 去 , 出 發 , 著 手 進 行 , 潑 ( 水 )。【 過 】payāsi。【 過 分 】payāta。Payirupāsati (pari+upa+ās+a), 侍 候 (attends on), 交 往 (associates), 尊 敬 (honours)。【 過 】payirupāsi。【 過 分 】payirupāsita。【 獨 】payirupāsitvā。payirupāseyya,【 未 被 】 應 被 交 往 。Payirupāsanā,【 陰 】 侍 候 , 結 交 。Payuñjati (pa+yuj +ṁ-a), 束 以 馬 具 (harnesses), 雇 用 , 應 用 。【 過 】payuñji。【 過 分 】payutta。【 現 分 】payuñjamāna。【 獨 】payuñjitvā。Payuttaka,【 形 】 受 任 命 一 件 工 作 的 人 , 間 諜 。Payoga,【 陽 】1. 方 法 (means)、 工 具 (instrument, =karaṇa)。2. 準 備 , 從 事 , 事 業 , 練 習 (preparation, undertaking,occupation, exercise)。payogakaraṇa,【 中 】 努 力 , 追 求 。payogavipatti,【 陰 】 方 法 的 失 敗 , 錯 誤 的 應 用 。payogasampatti,【 陰 】 方 法 的 成 功 。Payojaka, payojetu,【 陽 】 指 示 者 , 處 理 者 , 經 理 。Payojana (


1.(adv.& prep.) beyond, on the further side of (with Abl.or Loc.), over(para Gangāya, v.l.°āyaŋ).-- 2.(adj.) para followsthe pron.declension; cases:sg.Nom.paro, Acc.paraŋ, Gen.Dat.parassa, Instr.parena, Loc.paramhi Sn 634, and pare;pl.Nom.pare, Acc.pare, Gen.Dat.paresaṁ, Instr.parehi.-- Meanings:(a) beyond, i.e."higher" in space (like Ved.paraas opp. to avara lower), as well as "further" in time (i.e.future, to come, or also remote, past:see Loc.pare under c.),freq.in phrase paro loko the world beyond, the world (i.e.life) to come, the beyond or future life (opp. ayaŋ loko)(asmā lokā paraŋ lokaŋ na socati), (asmiŋ loke paramhi ca); (paramhi loke); (id.=paraloke); but also in other comb n ,like santi-para (adj.) higher than calm.Cp.paraloka, paraŋ and paro.-- (b) another, other, adj.as well as n.,pl.others(parassa dāraŋ nâtikkameyya), (paresaṁ, cp.Nd 1 150); (ko paro who else), (pare others); (parassa dānaṁ);II.9 43 (pare, Loc.= paramhi parassa);(Gen.pl.); (paresaṁ Dat.) (parassa purisassa & paraŋ purisaŋ).Often contrastedwith and opposed to attano (one’s own, oneself), (paraṁ vambheti attānaŋ ukkaŋseti);(attānaṁ samukkaṁse paraṁavajānāti); (paresaṁ, opp. attanā); (att-attha opp. par-attha, see cpds.°ajjhāsaya & °attha).-- paro ...paro "theone ...the other" (kiŋ hi paro parassa karissati); paro paraŋ one another (paro paraŋ nikubbetha). In a special sense wefind pare pl.in the meaning of "the others," i.e.outsiders, aliens (to the religion of the Buddha), enemies, opponents(like Vedic pare) (=paṭiviruddhā sattā).-- (c) some oblique cases in special meaning and used as adv.:paraṁAcc.sg.m.see under cpds., like parantapa; as nt.adv.see sep.In phrase puna ca paraŋ would be better read punac’aparaŋ (see apara).--parena (Instr.) later on, afterwards (=aparena samayena C.).--pare (Loc.); in the past, before,yet earlier (where it continues ajja and hiyyo, i.e.to-day and yesterday, and refers to the day beforeyesterday.Similarly at Vin IV.63 pare is contrasted with ajja & hiyyo and may mean "in future," or "the day beforeyesterday." It is of interest to notice the Ved.use of pare as "in the future" opp. to adya & śvas); (the day beforeyesterday).(sve vā pare vā) and in the sense of "o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parā (only apparently Abl., in realityeither para+a° which represents the vocalic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part of the cpd., or para+ā which is thedirectional prefix ā, emphasizing para.The latter expl n is more in the spirit of the <strong>Pali</strong> language):see separately.--paro(old Abl.as adv.=Sk.paras) beyond further:see sep.--parato (Abl.) in a variety of expressions and shades of meaning,viz.(1) from another, as regards others(attano parato ca).-- (2)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otherness," i.e.as strange orsomething alien, as an enemy (in "anicca"--passage);Miln.418 and passim; in phrase parato disvā "seen as notmyself"(saṅkhāre parato passa, dukkhato mā ca attato).(3) on the other side of, away from, beyond(kuḍḍānaŋ).-- (4)further, afterwards, later on.-- Note.The compounds with para° are combinations either with para 1 (adv.prep.), orpara 2 (adj.n.).Those containing para in form parā and in meaning "further on to" see separately under parā°.See alsopāra, pārima etc.--ajjhāsaya intent on others (opp. att°).--attha (parattha,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adv.parattha, q.v.sep.) the profit orwelfare of another (opp. attattha).--âdhīna dependent on others(=paresu adhīno parass’eva ruciyā pavattati);(°vuttika); (°vutti, paresaṁ bhāraŋ vahanto).--ûpakkama aggression of an enemy, violence.--ûpaghāta injuringothers, cruelty.--ûpaghātin killing others(=paraŋ upahananto).--ûpavāda reproaching others.--kata see paraṅkata.--kamma service of others, °kārin serving others.--kāra see below under paraṅkāra.--kula clan of another,strange or alien clan.--kkanta [para° or parā° *krānta?] walked (by another? or gone over?).--kkama (parā+kram)exertion, endeavour, effort, strife (daḷha°); (purisa°); (purisa°);; adj.(-°) sacca° one who strives after thetruth.--kkamati [*parakramati] to advance, go forward, exert oneself, undertake, show courage(ger.parakkamma);(imper. parakkāma, v.l.parakkama)(=payogaŋ karoti).--kkaroti [either for parā+kṛ or more likelyparas+kṛ, cp.paro] lit."to put on the opposite side," i.e.to remove, do away with(corresponding to apaneti, C.expl ns as"parato kāreti," taking parato in the sense of para 2 c 3), (mā parākari=mā pariccaji C.).--gatta alien body, trsl."limbsthat are not thou".--gavacaṇḍa violent against the cows of another (opp. sakagavacaṇḍa, cp.PugA 226:yo attanogogaṇaŋ ghaṭṭeti, paragogaṇe pana so rato sukhasīlo hoti etc.).--(n)kata made by something or somebody else,extra-self, extraneous, alien(nayidaŋ attakataŋ bimbaŋ nayidaŋ parakataŋ aghaŋ); with ref.to loka & dukkha andopposed to sayaṅkata.--(n)kāra condition of otherness, other people, alienity(opp. ahaṅkara 自 我 selfhood).--cittathe mind or heart of others.--jana a stranger, enemy, demon, fig.devil (cp.Sk.itarajana) --tthaddha [parā+tthaddha]propped against, founded on, relying on (with Loc.) (=upatthadda C.).--tthabbha is to be read for °tthambha at, inmeaning=°tthaddha (kismiŋ).--dattûpajīvin living on what is given by others, dependent on another’s gift.--davuttasee sep.under parada --dāra the wife of another, somebody else’s wife (°sevanā) (°upasevin, cp.DhA III.482);303


(°kamma).--dārika (better to be read as pāra°) an adulterer.--dhammika "of someone else’s norm," one who followsthe teaching of another, i.e.of an heretic teacher (Nd 1 485:p° ā vuccanti satta sahadhammika ṭhapetvā ye keciBuddhe appasannā, dhamme appannā, saṅghe appasannā).--niṭṭhita made ready by others S I.236.--nimmita "createdby another," in °vasavattin having power under control of another, N.of a class of Devas (see deva).--neyya to be ledby another, under another’s rule (=parapattiya parapaccaya).--(n)tapa worrying or molesting another person (opp.attantapa).--pāṇa other living beings.--puggala other people.--putta somebody else’s son.Paraṁ,(adv.) after; beyond; further; on the other side of.|| pāraṁ (adv.) beyond; across; over.Paraŋ (param°) (adv.)[orig.nt.of para] further, away (from); as prep.(w.Abl.) after, beyond; absolute only in phrase ito paraṁ from here,after this, further; also in tato paraṁ( 從 此 之 後 ).--parā (f.) [adv.converted into a noun paraŋ+Abl.of para] lit."after the other," i.e.succession, series Vin II.110; IV.77,78 (parampara-bhojana "taking food in succession," successive feeding, see under bhojana, and cp.C.at Vin IV.77, 78and Vin Texts I.38); (paramparāya in phrase anussavena p.itikirāya, as at Nd 2 151); Bu I.79; J I.194; IV.35 (expl d byC.as purisa°, viz.a series of husbands, but probably misunderstood, Kern, Toev.s.v.interperts as "defamation,ravishing"); Nett 79 (°parahetu); (sīsa°).--maraṇā (adv.) after death; usually in comb n with kāyassa bhedā p.after thedissolution of the body, i.e.after death; absolutely only in phrase hoti Tathāgato p.Parakkama,【 陽 】parakkamana,【 中 】 努 力 (exertion; endeavour; effort)。Parakkamati (parā+kamm +a), 發 揮 (exerts), 勇 氣 (shows courage)。【 過 】parakkami。【 過 分 】parakkanta。【 現 分 】parakkamanta。【 獨 】parakkamitvā, parakkamma。Parattha,【 無 】【 陽 】 在 另 外 的 一 個 地 方 中 , 將 來 (hereafter)。Paradāra,【 陽 】 別 人 的 妻 子 (somebody else’s wife)。paradārakamma,【 中 】 通 姦 。paradāragamana(=paradāraṁgacchato),【 形 】 去 ( 淫 ) 他 人 的 妻 子 , 通 姦 的 。paradārika, pāradārika,【 陽 】 強 暴 他 妻 , 通 姦 者 。Parama,【 形 】 較 高 的 (superior), 最 好 的 (best), 卓 越 的 (excellent)。paramatā,【 陰 】( 在 【 合 】 中 ) 最 高 的 數 量 , 最多 。nāḷikodanaparamatāya = 最 多 1 nāḷi 的 飯 量 。paramattha,【 陽 】 最 高 的 理 想 , 最 終 意 義 的 事 實 。paramāyu ,【 中 】 年 限 。Paramāṇu,【 陽 】 極 微 (aṇu 的 第 36 個 部 份 )。Paramparā,【 陰 】 血 統 (lineage), 世 系 (succession), 系 列 (series)。Parammukha,【 形 】 不 在 場 的 , 臉 轉 開 的 。paramukhā,【 副 】 不 在 場 , 在 缺 席 中 (in one’s absence)。Parasuve,【 副 】 後 天 (day after tomorrow)。Parasu ,【 陽 】 手 斧 (hatchet), 斧 (axe)。Para-,【 字 首 】 他 , 彼 , 相 反 的 。Parājaya,【 陽 】 敗 北 (defeated), 輸 (losing at play)。Parājīyati (parājeti 的 【 被 】), 已 被 擊 敗 。【 過 】parājīyi。Parājeti (parā+ji +e), 擊 敗 , 征 服 , 使 服 從 , 贏 , 勝 ; 直 譯 .. 他 勝 。【 過 】parājesi。【 過 分 】parājita。【 現 分 】parājenta。【 獨 】parājetvā。saṅgāme asurā jiniṁsu devā parājiniṁsu.( 在 會 戰 中 , 諸 阿 修 羅 勝 , 而 諸 天 戰 敗 。)Parādhīna,【 形 】 倚 賴 他 人 的 , 屬 於 他 人 的 。Parābhava,【 陽 】 毀 滅 (ruin), 恥 辱 (disgrace), 退 化 (degeneration)。Parābhavati (parā+bhū+a) , 衰 退 , 受 毀 滅 。declines; goes to ruin.【 過 】parābhavi。【 過 分 】parābhūta。【 現 分 】parābhavanta。Parāmaṭṭha(pp. of parāmasati;cp. BSk. aparāmṛṣta) 觸 摸 , 抓 取 (touched, grasped, usually in bad sense: succumbing to,defiled, corrupted)。【 反 】dupparāmaṭṭha,apparāmaṭṭha。Parāmasati (pari+ā+mas( 梵 mṛś)+a), 觸 摸 , 堅 持 , 被 執 著 , 愛 撫 。【 過 】parāmasi。【 過 分 】parāmasita。【 現 分 】parāmasanta。【 獨 】parāmasitvā。Parāmasa,Parāmāsa,【 陽 】parāmasana,【 中 】 碰 觸 , 抓 持 (touching, seizing, taking up)。【 三 】 傳 染 。Parāyaṇa, Parāyana(


Parāyatta,【 形 】 屬 於 他 人 的 。Pari-,【 字 首 】 圓 滿 (all round), 全 部 (altogether), 完 全 地 (completely)。Parikaḍḍhana,【 中 】 曳 (drawing over), 拖 拉 (dragging)。Parikaḍḍhati (pari+kaḍḍh+a;cp. BSk. parikaḍḍhati), 拉 過 來 (draws over or towards oneself), 拖 拉 (drags), 贏 (to winover), 引 誘 (seduce)。【 過 】parikaḍḍhi。【 過 分 】parikaḍḍhita。【 獨 】parikaḍḍhitvā。cp. parikassati and samparikaḍḍhati.Parikaḍḍhana,【 中 】 拖 拉 (drawing, dragging along J.II,78; Miln.154.)。Parikathā,【 陰 】 說 明 (exposition), 介 紹 (an introduction), 迂 迴 地 談 話 (round-about talk)。Parikantati (pari+kant+a) , 切 開 、 割 破 (cuts open or through)。【 過 】parikanti。【 過 分 】parikantita。【 獨 】parikantitvā。Parikappa,【 陽 】 意 圖 (intention), 假 定 (assumption), 想 像 (supposition)。DhsA.(PTS:598;CS:597)..Sace taṁ rūpaṁcakkhussa āpāthaṁ āgaccheyya, cakkhumhi paṭihaññeyya taṁ rūpanti ayamettha parikappo.( 假 如 色 進 入 眼 的 範圍 , 於 眼 ( 淨 色 ) 當 攝 取 色 , 於 此 , 這 稱 為 ‘ 取 像 ’。)Parikappeti (pari+kap+e) 計 劃 (intends), 推 測 (surmises), 推 想 (supposes)。 【 過 】parikappesi。【 過 分 】parikappita。【 獨 】parikappetvā。Parikamma,【 中 】 安 排 , 準 備 , 初 步 行 動 , 塗 抺 灰 泥 (arrangement; preparation; prelimenary action; plastering)。parikammakata,【 形 】 抺 以 泥 灰 的 。parikammakāraka,【 陽 】 準 備 者 。paritta-parikamma,【 中 】 開 經 偈 。Vibhv.(PTS:p.197;CS:p.257)..Bhāvanāya paṭisaṅkhārakammabhūtā, ādikammabhūtā vā pubbabhāgabhāvanāparikammabhāvanā nāma.( 一 再 回 到 原 本 的 工 作 ( 禪 修 對 象 ) 的 修 習 , 或 初 始 原 本 工 作 的 前 分 修 習 ( 前 方 便 ), 稱為 遍 作 修 習 。)Parikassati (pari+kas+a), 牽 引 (drags about), 掃 掉 , 倒 退 。【 過 】parikassi。【 過 分 】parikassita。Parikiṇṇa (parikirati 的 【 過 分 】) 散 布 , 包 圍 。Parikitteti (pari+katt+e) , 詳 細 說 明 (expounds), 稱 讚 (praises), 公 眾 化 (makes public)。【 過 】parikittesi。【 過 分 】parikittita。Parikirati (pari+kir+a), 散 布 , 包 圍 。parikittita, scatters about; surrounds.【 過 】parikiri。【 過 分 】parikiṇṇa。【 獨 】parikiriya, parikiritvā。Parikilanta (parikilamati 的 【 過 分 】) 已 被 耗 盡 , 已 疲 勞 。Parikilamati (pari+kilam+a) , 非 常 疲 倦 , 被 耗 盡 , 疲 勞 。【 過 】parikilami。【 獨 】parikilamitvā。Parikiliṭṭha (parikilissati 的 【 過 分 】) 已 沾 染 , 已 弄 髒 。Parikilinna , 【 過 分 】 已 沾 染 , 已 弄 髒 , 已 骯 髒 已 弄 濕 。Parikilissati (pari+kilis+ya), 沾 染 , 弄 髒 , 招 致 不 幸 (gets stained or soiled; gets into trouble)。【 過 】parikilissi。【 獨 】parikilissitvā。Parikilissana,【 中 】 雜 質 。Parikuppati (pari+kup+ya) 感 到 興 奮 , 很 激 動 (is excited or much agitated)。【 過 】parikuppi。【 過 分 】parikupita。Parikopeti (pari+kup+e) 非 常 興 奮 , 生 氣 。【 過 】parikopesi。【 過 分 】parikopita。【 獨 】parikopetvā。Parikkamana,【 中 】 在 附 近 的 空 間 , 周 圍 的 走 道 , 盤 旋 , 迴 避 (M.8./I,44.)。Parikkhaka,【 陽 】 調 查 員 , 主 考 者 , 檢 查 員 。parikkhaṇa,【 中 】 調 查 , 考 試 。Parikkhata (parikhaṇati 的 【 過 分 】) 1. 挖 出 。2. 受 傷 。3. 準 備 , 裝 備 。Parikkhati (pari+ikkh 見 +a), 檢 查 , 調 查 。【 過 】parikkhi。【 過 分 】parikkhita。【 獨 】parikkhipitvā。Parikkhaya(pari 遍 +khaya 盡 ),【 陽 】 遍 盡 , 疲 憊 , 廢 物 , 衰 退 , 損 失 。Parikkhā, 參 考 parikkhaṇa。Parikkhāra(


Pariklesa,【 陽 】 艱 難 (hardship), 不 純 (impurity)。Parikhaṇati, paḷikhaṇati, (pari+khan+a) 到 處 挖 。【 過 】parikhaṇi。【 過 分 】parikhata。【 獨 】parikhaṇitvā。Parikhā,【 陰 】 溝 渠 (a ditch), 壕 溝 (a moat)。Parigaṇhana,【 中 】 調 查 (investigation), 理 解 (comprehension)。Parigaṇhāti (pari+gah 拿 +ṇā) , 探 究 , 調 查 , 搜 尋 , 佔 有 , 了 解 。【 過 】parigaṇhi。parigaggahita。【 現 分 】parigaṇhanta。【 獨 】parigaṇhitvā, parigaṇhetvā,pariggayha。Parigilati (pari+gil+a) , 吞 下 。【 過 】parigili。【 過 分 】parigilita。【 獨 】parigilitvā。Parigūhati (pari+gūh+a) 藏 , 隱 藏 。【 過 】parigūhi。【 過 分 】parigūhita, parigūḷha。【 獨 】parigūhitvā, parigūhiya。Parigūhanā,【 陰 】 藏 , 隱 蔽 。Pariggaha,【 陽 】 著 手 進 行 , 擁 有 ( 物 ), 獲 得 , 掌 握 , 財 產 , 妻 子 。 攝 受 。Pariggahita (parigaṇhti 的 【 過 分 】) , 已 擁 有 , 已 佔 有 , 已 佔 領 。Paricaya,【 陽 】 練 習 , 熟 悉 , 相 識 。Paricaraṇa,【 中 】 注 意 , 照 顧 , 享 樂 。Paricarati (pari+car+a) , 直 譯 : 到 處 移 動 (to move about, to go about)。1. 服 侍 , 照 顧 (look after)。2. 崇 拜 (to worship)。3. 流 浪 , 感 官 享 受 , 遊 戲 (to roam about, to amuse oneself, play)。【 過 】paricari。【 獨 】paricaritvā。pariharati forparicarati; cp. paricāreti for parihāreti; paricaraṇā for pariharaṇā。【 過 分 】pariciṇṇa。【 使 】paricāreti。Paricāraka,【 形 】 服 務 , 照 顧 。【 陽 】 僕 人 , 服 務 員 。Paricāraṇa,【 中 】 照 顧 , 款 待 。Paricārika,【 中 】 女 僕 人 , 妻 子 。Paricāreti (paricarati 的 【 使 】) , 服 侍 , 等 候 , 消 遣 。【 過 】paricāresi。【 過 分 】paricārita。【 獨 】paricāretvā。Pariciṇṇa, paricita (paricināti 的 【 過 分 】) , 已 熟 練 , 已 參 加 , 已 知 曉 , 已 累 積 , 已 習 慣 。Paricumbati (pari+cub+ṁ-a) , 滿 吻 。【 過 】paricumbi。【 過 分 】paricumbita。( 缺 【 獨 】)。Paricca,【 獨 】 辨 別 了 , 了 解 了 。Pariccajati (pari+caj +a), 放 棄 , 遺 棄 , 殘 留 , 授 予 。【 過 】pariccaji。【 過 分 】pariccatta。【 現 分 】pariccajanta 。【 獨 】pariccajitvā。【 不 】pariccajituṁ。Pariccajana,【 中 】pariccāga,【 陽 】 放 棄 , 抛 棄 , 贈 予 , 出 家 。Pariccatta(pariccajati 的 【 過 分 】), 已 放 棄 。Pariccāga,【 陽 】 捐 贈 物 , 慈 善 。Paricchanna (paricchādeti 的 【 過 分 】) , 已 遮 遍 , 已 包 裝 。Paricchādanā,【 陰 】 完 全 封 蔽 。Paricchindati (pari+chid+ṁ-a) 劃 線 分 出 , 限 制 , 定 義 。【 過 】paricchindi。【 過 分 】paricchinna。【 獨 】paricchindiya,paricchijja。Paricchindana,【 中 】 定 義 , 劃 線 分 出 , 限 制 , 分 析 。Pariccheda(pari+chid),【 陽 】1. 測 定 ,( 章 節 的 ) 章 , 尺 寸 (exact determination, circumscription, range, definition,connotation, measure)。2. 界 限 , 邊 界 (limit, boundary)。3. 限 制 , 約 束 (limitation, restriction)。4. 區 分 (division (of time),in rattipariccheda 夜 分 & divāpariccheda 日 分 )。5. 計 劃 ((town)--planning, designing)。Paricchedaka (


包 括 「 名 色 分 別 智 」 與 「 緣 攝 受 智 」; 二 、 審 察 遍 知 (tīrāṇa pariññā, 亦 作 度 遍 知 )--「 思 惟 智 」 和 「 生 滅 隨 觀智 」 的 作 用 是 審 察 與 辨 明 一 切 名 色 法 及 其 諸 因 的 無 常 、 苦 與 無 我 三 相 。 三 、 斷 遍 知 (pahāna pariññā)-- 從 「 壞滅 隨 觀 智 」(bhaṅga ñāṇa) 開 始 的 觀 智 , 見 到 一 切 名 色 法 及 其 諸 因 的 壞 滅 , 和 這 些 法 的 無 常 、 苦 與 無 我 三 相 。於 此 暫 時 斷 除 煩 惱 。Pariññāta, 完 全 知 道 。 參 考 Parijānāti( 肯 定 , 了 解 , 真 知 )。Pariññāya,(parijānāti 的 【 獨 】) 肯 定 後 , 了 解 後 。Pariññeyya,【 中 】 應 該 被 正 確 地 知 道 的 。Paridayhati (pari+dah 放 置 +ya), 被 燃 燒 , 被 使 燒 焦 。【 過 】paridayhi。【 過 分 】parinata。【 獨 】paridayhitvā。Paridayhana,【 中 】 燒 。Pariṇāta (Pariṇāmati 的 【 過 分 】), 已 被 轉 換 成 , 已 成 熟 , 已 到 期 。Pariṇāmati (pari+nam+a) 被 轉 換 成 , 成 熟 , 到 期 , 消 化 。【 過 】pariṇami。Yena ca santappati yena ca jiriyati yena capariḍayhati yena ca asitapītakhāyitasāyitaṁ sammā pariṇāmaṁ gacchati.( 由 於 它 ( 身 ) 被 溫 暖 , 由 於 它 而 衰 老 , 由於 它 而 被 燒 , 由 於 它 所 食 、 所 飲 、 所 嚼 、 所 嚐 消 化 良 好 。)Parinaya,【 陽 】 婚 姻 (marriage)。Pariṇāma (fr. pari+nam, cp. class Sk. pariṇāma;“bending round”),【 陽 】1. 變 化 (change, alteration, in utupariṇāma(sudden) change of season, unseasonable weather, with ref. to illnesses caused by such (pariṇāmaja ābādhā)=illnessarising from the change of season A.II,87; III,131; V,110; Nd 2 304 1 ; Miln.112, 135 sq., 304; Vism.31.)。2. 消 化(alteration of food, digestion, in phrase sammā-pariṇāmaṁ gacchati M.I,188; S.I,168; A.III,30; cp. MVastu I.211.)。3. 成 熟 (ripening Miln.93. )。4. 發 展 (course, development, fulfilment, in special sense: dispensation, destiny J.V,171;Pv IV.3 25 ; PvA.252, 254)。cp. vipariṇāma( 變 易 )Pariṇāmana (fr. parinamati), 【 陽 】【 中 】 挪 用 , 挪 為 某 人 使 用 (diverting to somebody’s use)。Pariṇāmeti (pari+nam+e) 挪 用 , 充 用 , 獲 得 , 換 成 , 變 化 , 斡 旋 。【 過 】parinamesi。【 過 分 】pariṇāmita。【 獨 】parinametvā。Pariṇāyaka,【 陽 】 引 導 者 , 領 袖 。pariṇāyakaratana,【 中 】 轉 輪 王 的 主 帥 。【 陰 】pariṇāyikā, 女 領 袖 , 洞 察 力 。Parināha,【 陽 】 周 圍 , 尺 寸 , 圓 周 。Paritappati (pari+tap( 梵 tap) 熱 +ya), 使 悲 傷 , 煩 惱 。【 過 】paritappi。Paritassati (paritasati) (pari+tas+ya)(pari+tasati 1 , 梵 paritṛṣyati, but freq.confused with tasati 2 , Sn 924 is the onlyexample of paritasati representing tasati 2 ), 興 奮 , 焦 慮 , 顯 示 渴 望 (to be excited, to be tormented, to show a longingafter, to be worried)。【 過 】paritassi。【 過 分 】paritassita。【 現 分 】aparitassaṁ。【 過 分 】paritasita。Paritassanā(


Paridūseti (pari+dūs+e) 完 全 破 壞 。【 過 】paridūsesi。【 過 分 】paridūsita。【 獨 】paridūsetvā。Parideva(pari+deva of dev),【 陽 】 悲 嘆 (wailing), 哀 悼 (lamentation)。M.10./I,62...“Katamo ca, bhikkhave, paridevo?Yo kho, bhikkhave, aññataraññatarena byasanena samannāgatassa aññataraññatarena dukkhadhammena phuṭṭhassa1 ādevo 2 paridevo 3 ādevanā 4 paridevanā 5 ādevitattaṁ 6 paridevitattaṁ, ayaṁ vuccati, bhikkhave, paridevo. ( 復 次 , 諸1比 丘 ! 什 麼 是 ‘ 悲 ’ 呢 ? 諸 比 丘 ! 凡 是 俱 有 種 種 不 幸 , 為 種 種 苦 法 所 惱 的 悲 (m.)、 2 悲 痛 (m.)、 3 嘆 息 (f.)、 4 悲 哀(f.)、 5 悲 歎 (n.)、 6 悲 愴 (n.), 諸 比 丘 ! 這 稱 為 ‘ 悲 ’。)Paridevati (pari+dev( 梵 dev/div) 悲 痛 、 哀 悼 +a) , 悲 嘆 , 哀 悼 。【 過 】paridevi。【 過 分 】。【 獨 】paridevitvā。【 現 分 】paridevanta, paridevamāna。Paridevana,【 陰 】 悲 嘆 , 哀 悼 。Paridevita【 中 】 悲 嘆 。Paridhamsaka,【 形 】 毀 滅 性 的 , 破 壞 性 的 , 毀 滅 性 地 說 的 人 。Paridhāvati (pari+dha+a), 亂 跑 。runs about.【 過 】paridhāvi。【 過 分 】paridhāvita。【 獨 】paridhavitvā。Paridhota (paridhovati 的 【 過 分 】) 已 純 淨 。Paridhovati (pari+dhov+a), 四 處 洗 , 純 淨 。washes all round; cleanses.【 過 】paridhovi。Parinitthāna,【 中 】 結 束 , 成 就 。Parinitthāpeti (pari+ni+ṭhā +āpe) 結 束 , 完 成 。【 過 】parinitthapesi。【 過 分 】parinitthapita。【 獨 】parinitthapetvā。Parinibbāna,【 中 】 般 涅 槃 , 圓 寂 ( 阿 羅 漢 最 後 一 生 的 逝 世 )。parinibbapāna,【 中 】 完 全 消 失 、 完 全 冷 却 (completeextinction or cooling)。 upahacca-parinibbāna, 生 般 涅 槃 , 三 果 聖 者 於 欲 界 死 後 生 至 色 界 時 , 立 即 斷 五 上 分 結而 般 涅 槃 。antarāparinibbāna, 中 般 涅 槃 , 三 果 聖 者 於 欲 界 死 後 生 至 色 界 至 壽 命 的 一 半 , 即 斷 滅 五 上 分 結 而 般涅 槃 。 sasaṅkhāra-parinibbāna, 有 行 般 涅 槃 , 三 果 聖 者 生 色 界 後 , 努 力 修 行 , 斷 五 上 分 結 之 後 而 般 涅 槃 。asasaṅkhāra-parinibbāna, 無 行 般 涅 槃 , 三 果 聖 者 於 欲 界 死 後 生 色 界 , 不 必 加 行 而 斷 五 上 分 結 而 般 涅 槃 。Uddhaṁ sotoakaniṭṭhagāmī(=uddhaṁsoto hoti akaniṭṭhagāmin),( 往 ) 上 流 阿 迦 膩 吒 般 涅 槃 。akaniṭṭha, 阿 迦 膩 吒 ( 即 指 色 究 竟天 )。 先 往 生 色 界 初 禪 天 , 漸 次 上 生 至 色 究 竟 天 , 於 其 間 久 時 乃 斷 五 上 分 結 而 般 涅 槃 。Parinibbāti (pari+ni+va+a) 入 滅 (dies without being reborn( 覺 悟 者 ) 死 後 不 再 轉 世 )。【 過 】parinibbāyi。【 過 分 】parinibbuta。【 獨 】parinibbāyitvā。Parinibbāyī,【 形 】 入 滅 者 (one who has attained the final release)。Paripakka (paripaccati 的 【 過 分 】), 已 相 當 成 熟 , 已 充 分 地 成 熟 。paripakkavedanīya kamma, 熟 報 業 , 因 緣 具 足已 成 熟 的 業 報 。Paripatati , Paripaṭati (pari+pat 落 下 +a) 跌 倒 , 走 向 毀 滅 。【 過 】paripati。【 過 分 】paripatita。Paripantha,【 陽 】 危 險 , 障 礙 。paripanthika,【 形 】 阻 隔 的 , 反 對 的 。corā pāripanthikāti gahetvā sīsacchinnānaṁ lohitaṁpassannaṁ paggharitaṁ. 為 盜 賊 攔 路 ( 搶 劫 ) 而 被 捕 , 被 砍 頭 流 出 之 血 。Paripāka,【 陽 】 成 熟 , 發 展 。sattva-paripāka, sattva-paripācanatā,【 梵 】 成 熟 有 情 。Paripācana,【 中 】 成 熟 , 發 展 。Paripāceti (pari+pac+e), 使 成 熟 , 發 展 , 斡 旋 。【 過 】paripacesi。【 過 分 】paripacita。Paripāteti (pari+pat 落 下 +e), 攻 擊 , 跌 倒 , 殺 , 帶 來 毀 滅 。【 過 】paripatesi。【 過 分 】paripatita。【 獨 】paripatetvā。Paripāleti (pari+pal +e), 保 護 , 保 衛 , 看 守 。protects; guards; watches.【 過 】paripalesi。【 過 分 】paripalita。【 獨 】paripaletvā。Paripīleti (pari+pīḷ 虐 待 +e), 壓 迫 。oppresses.【 過 】paripīlesi。【 過 分 】paripīlita。Paripucchaka,【 形 】 發 問 者 , 調 查 者 。Paripucchati (pari+pucch 詢 問 +a), 質 問 , 查 究 。【 過 】paripucchi。【 過 分 】paripucchita, pariputtha。【 獨 】paripucchitvā。Paripucchā(pari+pucchā),【 陰 】 問 題 , 審 問 , 遍 問 ( 完 全 的 研 究 與 討 論 疑 難 )(question, interrogation)。Paripuṇṇa (paripūrati 的 【 過 分 】) , 已 相 當 滿 , 已 實 現 , 已 完 全 , 已 完 美 。paripuṇṇaviriya, 卯 足 全 力 的 精 進 。paripuṇṇatā,【 陰 】 滿 , 完 全 。Paripūra,【 形 】 滿 的 , 完 全 的 。paripūraka,【 形 】 裝 滿 者 , 實 踐 者 。paripūrakārita,【 陰 】 完 成 。【 陽 】 完 成 者 ,實 踐 者 。paripūraṇa,【 中 】 實 踐 , 完 美 。DA.21./III,706...Sīlesu paripūrakārinīti pañcasu sīlesu paripūrakārinī.( 於戒 圓 滿 .. 圓 滿 五 戒 者 。)308


Paripūrati (pari+ pūr( 梵 pṛ / pṛṇ/ pūr) 充 滿 +a), 變 成 充 滿 , 變 成 完 美 。【 過 】paripūri。【 過 分 】paripuṇṇa。【 獨 】paripūritvā。Paripūreti (paripūrati 的 【 使 】), 填 充 , 實 踐 , 完 成 , 圓 滿 , 遍 滿 。【 過 】paripūresi。【 過 分 】paripūrita。【 現 分 】paripūrenta。【 獨 】paripūretvā, paripūriya。【 潛 】paripūretabba。Paripphuṭa (paripūreti 的 【 過 分 】) 已 充 滿 , 已 遍 及 。Pariplava,【 形 】 不 穩 定 的 , 動 搖 的 , 背 離 的 。Pariplavati (pari+pla+a) , 顫 抖 , 偏 斜 , 到 處 漫 游 。【 過 】pariplavi。【 過 分 】pariplavita 。Pariphandati (pari+phand+a) 戰 慄 , 悸 動 。【 過 】pariphandi。【 過 分 】pariphandita。Paribāhira,【 形 】 外 部 的 , 外 國 的 , 局 外 人 。Paribbajati (pari+vaj+a) , 到 處 游 蕩 (wonders about)。【 過 】paribbaji。Paribbaya,【 陽 】 費 用 , 花 費 , 薪 水 。Paribbājaka,【 陽 】 遍 行 者 , 雲 遊 僧 。 遊 行 僧 (a wandering religious mendicant)。 另 有 遊 行 僧 āgantuka,【 梵 】。Paribbājika,【 陰 】 雲 遊 尼 。 遊 行 尼 (a wandering nun)。Paribbūlha, (paribrūhati 的 【 過 分 】) 包 含 , 包 圍 。Paribbhamati (pari+bham+a) 到 處 走 走 , 到 處 漫 遊 。【 過 】paribbhami。【 過 分 】paribbhanta。【 現 分 】paribbhamanta。【 獨 】paribbhamitvā。Paribbhamana,【 中 】 到 處 漫 遊 , 四 周 旋 轉 。Paribbhameti (paribbhamati 的 【 使 】) 使 旋 轉 。【 過 】paribbhamesi。【 過 分 】paribbhamita。【 獨 】paribbhametvā。Paribhaṭṭha (paribhassati 的 【 過 分 】) 己 跌 落 , 已 下 降 。Paribhaṇḍa,【 陽 】 在 地 面 上 抺 灰 泥 , 環 繞 。paribhandakata,【 形 】 抺 過 泥 灰 的 。Paribhava,【 陽 】paribhavana,【 中 】 輕 視 , 濫 用 。Paribhavati (pari+bhū+a) 不 尊 敬 , 輕 視 (also paribhoti, to treat with contempt, to neglect, despise)。【 過 】paribhavi。【 過 分 】paribhabhūta。【 現 分 】paribhavanta, paribhavamāna。【 獨 】paribhavitvā。【 義 】paribhotabba。【 使 】paribhāveti。Paribhāvita (paribhāveti 的 【 過 分 】) , 已 訓 練 , 已 穿 透 , 已 熟 練 , 已 混 合 , 已 裝 滿 , 已 養 育 。Paribhāsa,【 陽 】paribhāsana,【 中 】 辱 駡 , 過 失 , 責 難 。paribhasaka,【 形 】 虐 待 者 , 辱 駡 者 , 辱 駡 的 , 責 備 者 。Paribhāsati (pari+bhas+a) 辱 駡 , 責 駡 , 誹 謗 。【 過 】paribhāsi 。【 過 分 】paribhasita。【 現 分 】paribhāsamāna 。【 獨 】paribhasitvā。Paribhinna (paribhindati 的 【 過 分 】), 已 打 破 , 已 劈 開 , 已 使 分 歧 。Paribhuñjati (pari+bhuj 吃 +ṁ-a) 吃 , 使 用 , 享 受 。【 過 】paribhuñji。【 過 分 】paribhutta。【 現 分 】paribhubjanta,paribhubjamāna, 【 獨 】paribhubjitvā, paribhutvā, paribhuñjiya。【 潛 】paribhubjitabba。M.55./I,369...So taṁpiṇḍapātaṁ agathito amucchito anajjhopanno ādīnavadassāvī nissaraṇapañño paribhuñjati.( 他 對 其 糰 食 已 不 束 縛 、不 迷 戀 、 不 耽 著 、 見 災 患 者 , 知 出 離 而 受 用 之 。)Paribhutta,(paribhuñjati 的 【 過 分 】) 已 吃 , 已 使 用 , 已 享 受 。Paribhūta (paribhavati 的 【 過 分 】) 已 不 尊 敬 , 已 輕 視 , 已 濫 用 , 已 辱 駡 。Paribhoga,【 陽 】 使 用 , 享 樂 , 飼 養 , 享 受 的 物 質 。paribhogacetiya,【 中 】 聖 地 ( 佛 陀 用 過 的 東 西 進 而 演 變 成 聖 物 )。Paribhojaniya,【 形 】 適 合 被 用 的 。paribhojaniyudaka,【 中 】 洗 用 水 。Parimajjaka,【 陽 】 擦 者 , 撫 摸 者 。Parimajjaka(< pari+marj( 梵 mṛj) 擦 ),【 形 】 觸 及 , 到 達 (touching, reaching (up to))。Parimajjati(pari+majjati< maj) 1. 拭 去 , 拭 掉 (to wipe away, wipe off or out)。2. 觸 , 撫 摸 , 擊 打 (to touch, stroke)。3.擦 , 擦 亮 , 掃 (to rub, polish, groom (a horse))。【 過 】parimajji。【 過 分 】parimajjita, parimaṭṭha。【 獨 】parimajjitvā。Parimajjana(< parimajjati),【 中 】1. 擦 , 拭 掉 (wiping off or out, Pug 33.. ukkhaliparimajjanaṁ, 擦 鍋 )。2. 擦 , 掃 (rubbing,grooming (a horse))。Parimaṇḍala,【 形 】【 陽 】 圓 的 , 圓 形 的 , 給 人 深 刻 印 象 的 。Parimaṇḍalaṁ nivāsessāmī’ti, sikkhā karaṇīyā.(「 我 要圓 整 地 整 齊 穿 好 ( 內 裙 )」, 應 當 學 )( 比 丘 守 則 七 十 五 應 學 法 的 第 一 條 )。Parimandalaṁ 【 副 】 整 個 圍 繞 著 。Parimaddati (pari+madd( 梵 mṛd) 壓 碎 +a) , 擦 , 壓 破 , 按 摩 (to rub, crush, rub off, treat, shampoo, massage)。【 過 】parimaddi。【 過 分 】parimaddita。【 獨 】parimadditvā。Parimaddana,【 中 】 摩 擦 , 壓 碎 , 征 服 , 按 摩 。309


Parimasati(pari+ mas( 梵 mṛś)+a), 接 觸 , 碰 觸 (to touch, stroke, grasp)。pp. parimaṭṭha (same as pp. of parimajjati)。Parimāṇa(pari+mā),【 中 】 尺 寸 , 範 圍 , 界 限 。【 形 】( 在 【 合 】 中 ) 測 定 , 包 含 , 擴 充 。Parimita (parimiṇāti 的 【 過 分 】) , 已 測 量 , 已 限 制 , 已 約 束 。Parimukhaṁ(pari 遍 +mukha 口 、 面 ),【 副 】在 前 面 ( in front of); 鼻 端 , 鼻 子 正 下 方人 中 或 它 的 附 近 部 位 上 的 任 何 一 處 。 都可 作 為 專 注 入 、 出 息 所 依 靠 的 接 觸 點 。ujuj kāyaṁ paṇidhāya, parimukhaṁ satiṁ upaṭṭhapetvā.( 使 身 正 直 , 起 正 念 於 鼻 端 。《 中 阿 含 經 》 作 : 正 身 正 願 ,反 念 不 向 )。《 分 別 論 》Vibh.p.294,#537. “Parimukhaṁ satiṁ upaṭṭhapetvā”ti tattha katamā sati? Yā 1 sati 2 anussati3 paṭissati 4 saraṇatā 5 dhāraṇatā 6 apilāpanatā 7 asammusanatā sati 8 satindriyaṁ 9 satibalaṁ] 10 sammāsati--ayaṁvuccati “sati”. Ayaṁ sati upaṭṭhitā hoti supaṭṭhitā nāsikagge vā mukhanimitte vā. …”(「 使 存 念 於 口 上 (parimukha,1pari 上 + mukha 口 )」 者 , 此 中 , 什 麼 是 「 念 」(sati), 凡 是 念 ( 處 在 記 住 )、 2 隨 念 ( 一 而 再 地 記 住 )、 3 回 想 ( 當 面記 住 , 離 去 後 , 再 回 想 )、 4 記 住 ( 免 得 再 記 )、 5 憶 持 性 ( 聽 聞 與 誦 習 的 憶 持 )、 6 不 漂 浮 性 ( 溶 入 所 緣 )、 7 不 忘 性 ( 久做 久 說 都 不 忘 。 不 失 憶 性 (asammusanatā= naṭṭha-muṭṭhassatitā))、 8 念 根 ( 使 作 統 治 的 根 )、 9 念 力 ( 沒 有 懶 惰 的 搖擺 )、 10 正 念 ( 正 確 的 念 、 有 利 可 圖 的 念 、 善 念 ), 這 被 稱 作 「 念 」, 此 「 念 」 存 續 、 善 存 續 在 鼻 端 (nāsika-agge)或 在 口 相 (mukhanimitte) , 以 念 住 於 鼻 端 被 稱 為 「 念 」 的 存 續 之 後 。) (cf. DhsA.p.147.;CS:p.191)。DA.2./I,210-1...Parimukhaṁ satiṁ upaṭṭhapetvāti kammaṭṭhānābhimukhaṁ satiṁ ṭhapayitvā. Mukhasamīpevā katvāti attho.Teneva Vibhaṅge vuttaṁ-- “ayaṁ sati upaṭṭhitā hoti sūpaṭṭhitā nāsikagge vā mukhanimitte vā, tena vuccatiparimukhaṁ satiṁ upaṭṭhapetvā”ti (vibha.537). Athavā parīti pariggahaṭṭho. Mukhanti niyyānaṭṭho. Satītiupaṭṭhānaṭṭho. (「 念 」 存 續 於 遍 口 ( 鼻 端 ) 之 後 .. 使 念 被 放 置 於 業 處 的 前 面 , 放 置 接 近 於 口 之 意 。 或 然 , 遍 .. 掌握 之 意 。 口 .. 釋 放 之 意 。 念 .. 存 續 之 意 。《 分 別 論 》 說 .. 此 「 念 」 存 續 、 善 存 續 在 鼻 端 (nāsika-agge) 或 在 口 相(mukhanimitte)), 以 念 住 於 鼻 端 被 稱 為 「 念 」 的 存 續 之 後 。) 《 沙 門 果 經 》 新 疏 (DṬ2./pg.2.124)..Nāsikaggetināsapuṭagge. Mukhanimittaṁ nāma uttaroṭṭhassa vemajjhappadeso, yattha nāsikavāto paṭihaññati.:( 鼻 端 .. 鼻 腔 出口 。 口 相 .. 是 上 唇 的 中 部 , 空 氣 出 入 鼻 孔 時 磨 擦 之 處 。) ‘parimukha’ 在 此 譯 作 :「 人 中 ( 鼻 下 溝 中 , 正 中 上 方1/3 處 ) 附 近 」, 或 「( 鼻 下 ) 口 上 」 較 寫 實 ; 譯 : 面 前 、 全 面 、in front、before、facing 皆 不 夠 精 確 。「 面 前 」 或「 前 面 」, 也 可 用 pamukha(pa( 梵 pra-) 先 , 前 ), 或 sammukha 前 面 , 或 paṭimukha 對 面 。Parimuccati (pari+muc 釋 放 +ya) , 被 釋 放 , 逃 脫 。【 過 】parimucci。【 過 分 】parimutta。【 獨 】parimuccitvā。Parimuccana,【 中 】 釋 放 , 逃 亡 。Parimutta(parimuccati 的 【 過 分 】) 已 被 釋 放 , 已 逃 脫 。Parimutti,【 陰 】 釋 放 , 解 脫 。Parimoceti (pari+muc 釋 放 +e) 釋 放 , 解 脫 。【 過 】parimocesi。【 過 分 】parimocita。【 獨 】parimocetvā。Pariyatti,【 陰 】 聖 典 (the Scriptures)。pariyattidhara,【 形 】 精 通 聖 經 的 。knowing Scripture by heart.pariyattidhamma,【 陽 】pariyattisāsana,【 中 】 聖 典 (code of the Holy Texts)。《 眾 經 撰 雜 譬 喻 》(14) (T4.534.3)..「 若 有 凡 人 解 深經 一 句 , 口 誦 心 念 , 身 中 三 毒 四 魔 八 萬 垢 門 , 皆 不 能 自 安 , 何 況 博 採 眾 法 , 為 世 橋 梁 者 也 。」Pariyanta,【 陽 】 末 端 , 界 限 , 高 潮 。pariyantavatiṁ(pariyanta 節 度 +vatiṁ 圍 牆 ),【 陰 】 有 節 度 。pariyantakata,【 形 】 限 制 的 , 約 束 的 。Pariyantika,【 形 】( 在 【 合 】 中 ) 終 止 在 , 由 … 所 限 制 的 。Pariyayadassavin, 看 見 法 門 者 。Pariyāti (pari+ya+a) , 四 處 走 動 。Pariyādāti (pari+a+da+a=pari+ādāti), 極 端 地 繼 續 (to take up in an excessive degree), 用 盡 (to exhaust)。【 過 分 】pariyādinna, pariyādiṇṇa。【 獨 】pariyādāya。【 被 】pariyādiyati。Pariyādiyati,pariyādiyyati(pari 遍 +ādiyati 拿 , pariyādāti 的 【 被 】), 遍 拿 ( 直 譯 ), 控 制 (overpower), 變 成 耗 盡 (to becomeexhausted)。【 過 】pariyadiyi。【 過 分 】pariyādinna。【 獨 】pariyādiyitvā。pot. pariyādiyeyyaṁ。ger. °adiyitvā。【 反 】parivaḍḍhati, 遍 增 長 。Pariyāpanna (【 過 分 】) 已 包 含 , 已 屬 於 , 已 進 入 。【 反 】apariyāpanna。Pariyāpajjati (pari+āpajjati), 被 完 成 (to be finished)。【 現 分 】pariyāpanna。【 使 】pariyāpādeti。Pariyāputa (pariyāpuṇati 的 【 過 分 】) , 已 精 通 。310


Pariyāpuṇana,【 中 】 學 習 。Pariyāpuṇāti (pari+a+pu+ṇa) , 徹 底 地 學 習 , 精 通 。【 過 】pariyāpuni。【 過 分 】pariyāputa。【 獨 】pariyapuṇitvā。Pariyāya(


Parivattaka,【 形 】 交 換 的 , 滾 動 的 , 旋 轉 的 , 扭 轉 的 , 滾 動 的 人 , 翻 譯 者 。Parivattati (pari 遍 +vat+a), 旋 轉 , 滾 動 , 見 異 思 遷 。【 過 】parivatti。【 獨 】parivattitvā。【 現 分 】parivattamāna。Parivattana,【 中 】 旋 轉 , 滾 動 , 翻 譯 。Parivatteti (Parivattana 的 【 使 】), 旋 轉 , 滾 動 , 背 誦 , 交 換 , 翻 譯 。【 過 】parivattesi。【 過 分 】parivatita。【 獨 】parivattetvā,parivattiya。【 現 分 】parivattenta。Parivasati (pari 遍 +vas 2 住 +a), 1. 停 留 , 住 (to stay, dwell)。2. 別 住 (parivāsa( 波 利 婆 沙 ), 罰 令 獨 宿 , 靜 思 其 過 ), 在緩 刑 (to live under probation)。【 過 】parivasi。【 過 分 】parivuṭṭha & parivuttha。grd. parivasavatthabba; Sn.697(=pabbajitvā tāpasavesena vasati SnA 490). -- ppr. med. paribbasāna.Parivāra(pari+ var( 梵 vṛ)),【 陽 】1. 隨 行 人 員 , 隨 員 , 壯 麗 , 從 者 。2.[ 律 藏 ] 附 隨 (Vin.Pari.)。parivāraka,【 形 】 陪伴 。Parivāraṇa,【 中 】 包 圍 。Parivāreti (pari 遍 +var+e), 包 圍 , 跟 隨 。【 過 】parivāresi。【 過 分 】parivārita。【 獨 】parivāretvā。Parivāsita (parivāseti 的 【 過 分 】), 已 發 香 味 , 已 發 出 氣 味 。Parivitakka (pari 遍 +vi+tak 思 索 ),【 陽 】 反 映 , 考 慮 周 詳 。Parivitakketi (pari 遍 +vi+tak 思 索 +e), 反 映 , 考 慮 周 詳 。【 過 】parivitakkesi。【 過 分 】parivitakkita。【 獨 】parivitakketvā。Parivisati (pari 遍 +vis+a), 以 食 物 招 待 , 在 他 人 用 餐 時 侍 立 一 旁 。【 過 】parivisi。【 獨 】parivisitvā。Parivīmaṁsati (pari 遍 +vi+ma+ṁ-a), 考 慮 , 徹 底 地 考 慮 , 遍 觀 。【 過 】parivīmaṁsi。Parivuta, (parivāreti 的 【 過 分 】) 已 包 圍 , 已 跟 隨 。Pariveṇa,【 中 】 被 隔 開 的 僧 居 所 。( 目 前 它 意 謂 爲 : 宗 教 教 所 )。Parivesaka(pari+viṣ),【 形 】 侍 候 飲 食 的 人 (waiting, serving up meals)。Parivesanā(pari+vis),【 陰 】 分 配 食 物 、 飼 養 、 侍 候 飲 食 (distribution of food, feeding, serving meals)。Parivyaya,【 梵 語 】 辛 , 西 藏 語 spod( 藥 味 之 義 )。 指 五 種 有 辛 味 之 蔬 菜 , 五 辛 , 又 作 五 葷 。 五 辛 :( 一 ) 蒜 ( 大 蒜 、蒜 頭 、 葫 菱 、 家 蒜 , 巴 lasuṇa; 梵 laśuna)、 蔥 ( 慈 蔥 、 胡 蔥 、 春 蔥 , 梵 latārka)、 路 蕎 ( 蕎 菜 、 小 根 菜 、 小 蒜 、野 韭 、 宅 蒜 、 菜 芝 、 山 擇 蒜 、 薤 白 頭 、 薤 子 、 野 蒜 、 介 白 、 小 獨 蒜 , 梵 palāṇḍu)、 革 蔥 ( 茖 蔥 、 山 蔥 、 革 山 蔥 、薤 , 梵 gṛñjana)、 興 渠 ( 阿 魏 、 胡 荽 , 梵 hiṅgu) 等 五 種 。Vin.Cv.II,141.;CS:p.282: “ābādhappaccayā lasuṇaṁkhāditun”ti.( 病 緣 , 許 食 蒜 。)( 巴 利 律 及 其 他 部 派 的 律 藏 沒 有 提 到 不 准 吃 其 他 四 辛 。)Parisakkati (pari 遍 +sakk +a), 努 力 , 試 。【 過 】parisakki。【 過 分 】parisakkita。Parisagata,【 形 】 加 入 一 個 團 體 的 。Parisaṅkati (pari 遍 +sak+ṁ-a), 懷 疑 , 有 憂 慮 。【 過 】parisaṅki。【 過 分 】parisaṅkita。【 獨 】parisaṅkitvā。Parisaṅkā,【 陰 】 懷 疑 。Parisadūsaka,【 陽 】 害 群 之 馬 。Parisappati (pari 遍 +sap 服 務 +a), 到 處 爬 行 。【 過 】parisappi。【 過 分 】parisappita。Parisappanā,【 陰 】 到 處 爬 行 , 發 抖 , 懷 疑 , 猶 豫 ( 台 語 : 躊 躇 tiu 5 ti 5 )。Parisamantato,【 副 】 到 處 , 周 圍 。Parisambāhati (pari 遍 +saṁ+bāh+a), 完 全 按 摩 , 完 全 觸 摸 。【 過 】parisambāhi。【 獨 】parisambāhitvā。parisambāhanta【 現 分 】。Parisahati (pari 遍 +sah 勝 過 +a), 克 服 , 征 服 。【 過 】parisahasahi。Parisā,【 陰 】( 集 體 名 詞 ) 群 眾 、 會 眾 、 類 眾 、 徒 眾 。parisāvacara,【 形 】 手 足 情 誼 ( 在 團 體 中 活 動 的 人 ), 議 員 。[ 它的 尾 母 音 在 【 合 】 被 弄 短 , 例 :parisapariyanta, pari-samajjha]。 aṭṭha parisā, 八 眾 (eight assemblies) ..1.khattiya-parisā, 剎 帝 利 眾 (the assembly of Khattiyas),2.brāhmaṇa-parisā, 婆 羅 門 眾 (the assembly of Brahmins),3.gahapati-parisā 居 士 眾 (the assembly of householders),4.samaṇa-parisā, 沙 門 眾 (the assembly of ascetics),cātummahārājika-parisā,5. 四 大 ( 天 ) 王 眾 (the assembly of devas of the Realm of the Four Great Kings),6.tāvatiṁsa-parisā, 三 十 三 天 眾 (the assembly of the Thirty-Three Gods),7.māra-parisā, 魔 眾 (the assembly ofMāras),8.brahma-parisā, 梵 眾 (the assembly of Brahmās)。mahatī parisā, 大 眾 ( 大 群 的 會 眾 )。cf. saṅgha, gaṇa,vagga。Parisiñcati (pari 遍 +sic 傾 倒 +ṁ-a), 到 處 灑 。【 過 】parisiñci。【 過 分 】parisitta。【 獨 】parisiñcitvā。312


Parisujjhati (pari 遍 +sudh( 梵 śudh / śundh) 弄 乾 淨 +ya), 變 成 乾 淨 , 使 潔 淨 , 使 淨 化 。【 過 】parisujjhi。【 現 分 】parisujjhanta。【 獨 】parisujjhitvā。Parisuddha (Parisujjhati 的 【 過 分 】), 已 清 理 , 已 純 粹 , 已 完 美 。tikoṭiparisuddha, 三 際 清 淨 ( 不 自 作 、 不 教 他 作 、不 讚 嘆 作 ( 殺 、 盜 、 淫 、 妄 語 、 離 間 語 、 麤 惡 語 、 綺 語 ))(S.55.7./V,354~5.)。Parisuddhi,【 陰 】 純 淨 , 清 淨 。 有 四 遍 清 淨 戒 (catupārisuddhisīla): 一 、 別 解 脫 律 儀 戒 (pātimokkhasaṁvarasīla):比 丘 守 則 , 共 有 227 戒 。 二 、 根 律 儀 戒 (indriyasaṁvarasīla): 以 正 念 防 護 六 根 , 不 迎 可 喜 、 不 拒 可 厭 的 對 象 。三 、 活 命 遍 淨 戒 (ājīvaparisuddhisīla) : 比 丘 應 以 適 合 的 方 式 活 命 。 四 、 資 具 依 止 戒 (paccayasannissitasīla): 使用 衣 、 食 、 住 、 葯 ( 或 必 需 品 ) 之 前 、 之 時 、 之 後 , 適 當 地 省 察 運 用 它 們 的 正 確 目 的 。pārisuddhi-uposatha, 清 淨布 薩 。pārisuddhi-dāna, 清 淨 布 施 。 ājīva-pārisuddhi, 生 活 清 淨 。vacī-pārisuddhi, 語 清 淨 。sīla-pārisuddhi, 戒清 淨 。dassana-pārisuddhi, 見 清 淨 。Parisussati (pari 遍 +sus( 梵 śuṣ) 弄 乾 +ya), 乾 涸 , 浪 費 掉 。【 過 】parisussi。【 過 分 】parisukkha。【 獨 】parisussitvā。Parisussana,【 中 】 完 全 乾 涸 , 凋 萎 。Parisedita (parisedeti 的 【 過 分 】), 已 蒸 熱 , 已 孵 。Parisedeti (pari 遍 +sid +e), 孵 , 蒸 熱 。Parisodhana,【 中 】 洗 淨 , 使 淨 化 。Parisodheti (pari 遍 +sudh( 梵 śudh / śundh) 弄 乾 淨 +e), 使 清 潔 , 使 清 淨 。【 過 】parisodhesi。【 過 分 】parisodhita。【 獨 】parisodhetvā, parisodhiya。【 潛 】parisodhayi。Parisoseti (pari 遍 +sus+e), 弄 乾 , 蒸 發 。【 過 】parisosesi。【 過 分 】parisosita。Parissajati (pari 遍 +saj 黏 住 +a), 擁 抱 。【 過 】parissaji。【 過 分 】parissajita。【 現 分 】parissajanta。【 獨 】parissajitvā。Parissajana,【 中 】 擁 抱 。Parissanta,【 過 分 】 已 疲 累 , 已 疲 勞 。Parissama,【 陽 】 努 力 , 辛 勞 , 疲 勞 , 疲 憊 。Parissaya,【 陽 】 危 險 , 風 險 , 麻 煩 。Parissāvana,【 中 】 濾 水 器 , 過 濾 器 , 濾 … 器 。Parissāveti (pari 遍 +sav( 梵 sru) 流 動 +e), 濾 , 過 濾 。【 過 】parissāvesi。【 過 分 】parissāvita。【 獨 】parissāvetvā。Pariharaṇa,【 中 】pariharaṇā,【 陰 】 保 持 , 保 護 , 注 意 。Pariharati (parihārati, parihīrati) (pari 遍 +har 拿 +a), 持 續 , 保 護 , 隨 身 攜 帶 , 避 免 。【 過 】parihari。【 過 分 】pariharita,parihaṭa。【 獨 】pariharitvā。【 義 】paritabba。【3 複 . 祈 】pariharantu。D.16./II,100...Tathāgatassa kho, Ānanda, naevaṁ hoti-- ‘Ahaṁ bhikkhusaṅghaṁ pariharissāmī’ti vā ‘mamuddesiko bhikkhusaṅgho’ti vā.Parihasati (pari 遍 +has 笑 +a), 笑 , 嘲 笑 , 嘲 弄 。【 過 】parihasi。【 獨 】parihasitvā。Parihāna(


Parūpaghāta,【 陽 】 傷 害 他 人 。Parūpavāda,【 陽 】 被 他 人 指 責 , 他 人 的 責 備 。Parūḷha (parūhati 的 【 過 分 】), 已 變 長 。parūḷhakesa,【 形 】 有 長 頭 髮 的 。Pareta,【 形 】 折 磨 的 , 被 征 服 的 , 繼 續 的 。Paro,【 無 】 在 遠 處 , 更 進 一 步 地 , 更 遠 地 , 此 外 , 在 上 面 , 向 上 , 以 上 , 不 止 。parovara, parovariya,【 形 】 高 低的 。parosata,【 形 】 不 止 一 百 的 。parosahassa,【 形 】 不 止 一 千 的 。Parokkha(paro-akkha, 眼 界 之 外 ),【 形 】 看 不 見 之 處 , 背 地 裡 。parokkhe,【 處 】 在 缺 席 中 , 在 背 後 ( 台 語 : 尻 脊 後kha ciah au 7 , 尻 川 後 kha chng au 7 )。Parodati (pa+rud+a), 大 聲 呼 喊 , 悲 歎 。【 過 】parodi。【 獨 】paroditvā。Parovara, Paropara (para+avara) 【 形 】【 中 】 高 低 的 , 高 低 (high & low, far & near; pl. in sense of “all kinds”)。Pala, pala-(classical Sk. pala),【 中 】 斤 ( 一 種 重 量 , 大 約 4 盎 司 )(a certain weight (or measure), spelt also phala (seephala 2 ), only in cpd. satapala a hundred (carat) in weight Th.1, 97 (of kaṁsa); J.VI,510 (sataphala kaṁsa=phalasatenakatā kañcana-pātī C.). Also in comb n catuppala -- tippala -- dvipala -- ekapala -- sāṭikā Vism.339.Palaka (cp. late Sk. pala, flesh, meat), (a species of plant J.VI,564.)。Palagaṇḍa(cp. Sk. palagaṇḍa Halāyudha II.436; BSk. palagaṇḍa AvŚ I.339; Aṣṭas. Pār. 231; Avad. Kalp. II.113),【 陽 】大 廈 , 泥 瓦 匠 (a mason, bricklayer, plasterer)。Palaṇḍu, palaṇḍuka(cp. Epic Sk. palāṇḍu, pala (white)+aṇḍu (=aṇḍa? egg),【 陽 】 洋 蔥 (onion, 原 産 亞 洲 的 植 物(Allium cepa), 味 道 強 烈 , 廣 泛 用 作 蔬 菜 )。Palapati (pa+lap 嘮 叨 +a), 胡 說 (to talk nonsense), 台 語 : 黑 白 講 。【 過 】palapi。【 過 分 】palapita。【 獨 】palapitvā。Palapana, palapita,【 中 】 廢 話 。Palavati (Vedic plavati, plu), 游 泳 (to float, swim Vin.IV,112; Dh.334; Th.1, 399; J.III.190.)。Palasata(possibly fr. Sk. parasvant), 犀 牛 (a rhinoceros J.VI.277 (v. l. phalasata; expl d as “khagga-miga,” with gloss“balasata”); as phalasata at J.VI.454 (expl d as phalasata-camma C.))。Palāta, (palāyati 的 【 過 分 】) 已 跑 走 。Palāpa,【 陽 】( 玉 黍 蜀 的 ) 穀 殼 , 廢 話 , 胡 扯 , 無 實 質 的 。vacīpalāpo, 廢 話 。Palāpin,【 陽 】 疏 忽 的 。apalāpin, 疏 忽 的 (“not neglectful”)。Palāpeti 1 (palāyati 的 【 使 】), 使 跑 走 , 使 飛 行 (to cause to run away, to put to flight, drive away)。【 過 】palāpesi。【 過分 】palāpita。【 獨 】palāpetvā。Palāpeti 2 (Caus. of pa+lap, cp. palāpa), 廢 話 , 胡 扯 (to prattle, talk)。Palāyati (pal+aya), 逃 走 , 逃 脫 (to run (away))。【 過 】palāyi。【 過 分 】palāta。【 現 分 】palāyanta。【 獨 】palāyitvā。inf. palāyituṁ J.I,202; VI,420. -- Contracted forms are: pres. paleti (see also the analogy-form pāleti under pāleti, toguard) D.I,54 (spelt phaleti, expl d DA.I,165 by gacchati); Sn.1074, 1144 (=vajati gacchati Nd 2 423); Dh.49; Nd 1 172;J.V,173, 241; Vv 84 36 (=gacchati VvA.345); Pv.I,11 1 (gacchati PvA.56); aor. palittha J.V,255; fut. palehiti Th.1, 307;imper. palehi Sn.831 (=gaccha SnA 542) -- pp. palāta & palāyita; Caus. palāpeti 1 (q.v.).Palāyana,【 中 】 逃 走 (running away)。palāyanaka,【 形 】 逃 避 。Palāyin,【 形 】 逃 (running away, taking to flight)。Palāla(cp.Ved.& Epic Sk.palāla), 【 陽 】【 中 】 稻 草 (straw)。Palālachannaka, 稻 草 屋 頂 (a roof of thatch)。palālapiṇḍa,(a bundle of straw)。palālapīṭhaka (Straw Seat;straw foot-stool;a kind of punishment or torture, i.e.being so beatenwith clubs, that the bones are broken, and the body becomes like a heap of straw)。palālapuñja, palālapuñjaka,【 陽 】稻 草 堆 。Palāsa 1 (Vedic palāśa),【 陽 】【 中 】1. 緊 叔 迦 樹 、 堅 叔 迦 樹 、 緊 祝 迦 樹 , 意 譯 赤 色 花 樹 或 肉 色 花 樹 (the tree Buteafrondosa or Judas tree, 印 度 婆 羅 門 教 的 聖 樹 。 屬 豆 科 之 巨 木 , 樹 高 四 十 尺 至 百 尺 , 葉 爲 羽 狀 複 葉 , 頗 大 ,小 葉 約 長 五 、 六 寸 , 無 毛 ; 花 呈 房 狀 花 序 , 色 橙 紅 , 可 煉 製 黃 色 或 赤 色 染 料 , 種 子 榨 油 則 可 作 殺 蟲 劑 ,多 分 佈 於 印 度 北 部 喜 馬 拉 雅 山 至 南 方 的 斯 里 蘭 卡 , 以 及 緬 甸 。)2. 樹 葉 (a leaf; collectively (nt.) foliage)。palāsāda,【 形 】 吃 樹 葉 的 。Palāsa 2 ,Paḷāsa,【 形 】 惡 意 , 怨 恨 (unmercifulness, malice, spite)。apaḷāsa, 無 惡 意 , 慈 憫 (mercifulness)。Palāsata,【 陽 】 犀 牛 (rhinoceros)。Palāsin(paḷāsin) (fr. palāsa 2 ),【 形 】 懷 恨 的 , 懷 惡 意 的 (spiteful, unmerciful, malicious)。314


<strong>Pali</strong>° (=pari°, 摩 揭 陀 語 , 當 接 頭 詞 ) 圓 (round), 遍 (around)。<strong>Pali</strong>gha(pari+gha of (g)han, cp. P. & Sk. parigha),【 陽 】1. 門 閂 (ㄕㄨㄢ, 門 的 橫 關 ), 門 拴 (ㄕㄨㄢ)(a cross-bar Vin.II,154;Th.2, 263 (vaṭṭapaligha=parighadaṇḍa ThA.211)。2. 障 礙 物 (an obstacle, hindrance)。<strong>Pali</strong>gedha(pali 遍 +gedha 貪 ), 貪 得 無 厭 ( 遍 貪 wanting everything)。<strong>Pali</strong>ta,【 形 】 成 熟 的 。【 中 】 白 頭 髮 。<strong>Pali</strong>pa,【 陽 】 沼 澤 。<strong>Pali</strong>patha,【 陽 】 危 險 的 道 路 , 困 難 的 路 徑 。<strong>Pali</strong>panna,【 過 分 】 已 跌 進 , 已 沉 入 。<strong>Pali</strong>maṭṭha (Parimajjaka 的 【 過 分 】), 已 磨 光 (polished)。cp. parimaṭṭha。Palugga, (Palujjati 的 【 過 分 】 跌 倒 , 崩 潰 , 被 溶 解 。Palujjati (pa+luj+ya), 跌 倒 , 崩 潰 , 被 溶 解 。【 過 】palujji。【 現 分 】palujjamāna。【 獨 】palujjitvā。Palujjana,【 中 】 崩 潰 , 毀 滅 (breaking up, destruction )。cf. palokita( 崩 潰 )。Paluddha (palubbhati 的 【 過 分 】), 已 誘 惑 , 已 很 執 著 (seduced, enticed S.IV,307.(where id. p. M.I,511. reads paladdha).See also palobheti & palobhita.)。Palubbhati(pa+lubh), 誘 惑Palumpati (pa+lup), 搶 劫 (to rob, plunder, deprive of A.I,48.)。Palepa [fr. pa+lip] smearing; plaster, mortarPalepana (nt.) [fr. pa+lip] smearing, anointing; adj. (palepana-) smeared or coated with M.I,429 (gāḷhapalepana thicklysmeared).Paleti, 逃 走 , 逃 脫 。 參 考 palāyati。Palokita,【 中 】 壞 、 崩 潰 (=palujjana)。Palobha (< pa+ lubh ( 梵 lubh) 執 取 ), 欲 望 (desire, greed PvA.265.)。Palobhana(=palobha),【 中 】 引 誘 。Paloka [fr. pa+*luj=ruj, thus standing for *paloga, cp. roga] breaking off or in two, dissolution, decay Vin.II,284;M.I,435=Miln.418 (in formula aniccato dukkhato rogato etc., with freq. v. l. paralokato; cp. A.IV,423; Nd 2 214;Ps.II,238); S.III,167 (id.) IV.53; V, 163.Palokin (< paloka),【 形 】(destined for decay or destruction)。Palobhita (pp. of palobheti), 欲 望 (desired)。Palobheti (pa+lubh ( 梵 lubh) 執 取 +e), caus. 引 誘 , 勾 引 (to desire, to be greedy)。【 過 】palobhesi。【 過 分 】palobhita。【 獨 】palobhetvā。Pallaṅka (pari 遍 +aṅka 膝 ;cp. Class Sk. palyaṅka & Māgadhī paliyaṅka),【 陽 】1. 盤 腿 坐 ( 跏 趺 坐 )( sitting cross-legged,in Instr. pallaṅkena upon the hams S.I,124, 144)。pallaṅkaṁ ābhujati( 梵 語 paryavkam ābhujya), 結 跏 趺 ( 彎 跏趺 )(“to bend (the legs) in crosswise”;ābhujati.. 結 、 彎 、 組 ), 疊 足 盤 坐 (=pāde pādamodahitvā)。‘ 跏 ’, 為 「 加 」之 別 寫 ;‘ 趺 ’, 是 腳 背 。 諸 坐 法 中 , 結 跏 趺 坐 最 安 穩 而 不 易 疲 倦 。 疊 一 足 在 另 一 足 之 上 為 半 跏 趺 坐 ; 疊 兩 足 為全 跏 趺 坐 。2. 床 座 、 轎 ( 肩 輿 ), 英 語 palankeen 或 palanquin。Pallattha (Sk. *paryasta, pari+pp. of as to throw, cp. Prk. Pallattha), 抱 住 膝 蓋 而 坐 (the posture of sitting or squatting orlolling)。Pallatthikā,【 陰 】 抱 住 膝 蓋 而 坐 。【bhikkhu sekhiya 26】..‘Na pallatthikāya antaraghare nisīdissāmī’ti, sikkhākaraṇīyā.(「 在 住 宅 區 , 我 不 要 抱 住 膝 蓋 坐 」, 應 當 學 。) pallatthikāya vā nisīdati, 抱 住 膝 蓋 而 坐 。Pallala,【 中 】1. 沼 澤 地 (marshy ground)。2. 小 湖 (a small pond or lake)。Pallava (cp. Class Sk. pallaka),【 中 】1. 新 鮮 的 葉 子 , 苗 芽 (a sprout)。2. 缽 羅 婆 國 。Paḷiguṇṭheti (pari 遍 +guṇṭh+e), 糾 纏 , 包 封 。【 過 】paḷiguṇṭhesi。【 過 分 】paḷiguṇṭhita。Paḷigha,【 陽 】 橫 木 , 障 礙 。Paḷibujjhati (pari 遍 +budh 醒 +ya), 被 延 遲 , 被 破 壞 , 被 阻 隔 。【 過 】paḷibujjhi。【 過 分 】paḷibuddha。【 獨 】paḷibujjhitvā。Paḷibujjhana,【 中 】 變 成 骯 髒 。Paḷibodha,【 陽 】 障 礙 , 妨 礙 , 故 障 。Paḷiveṭhana,【 中 】 包 裝 材 料 , 包 圍 。Paḷiveṭheti (pari 遍 +veth 盤 繞 +e), 包 起 來 , 纏 住 , 包 圍 。【 過 】paḷiveṭhesi。【 過 分 】paḷiveṭhita。Pavakkhati (pavadati 的 【 未 】), 他 將 會 看 得 出 。Pavaḍḍha, Pavaddha,【 形 】 長 大 的 , 強 壯 的 。Pavaḍḍhati (pa+vaḍḍh 增 長 +a), 生 長 , 增 加 。【 過 】pavaḍḍhi。【 過 分 】pavaḍḍhita。【 獨 】pavaḍḍhitvā。315


Pavaḍḍhana,【 中 】 長 大 , 增 加 。Pavatta,【 形 】 繼 續 的 , 跌 倒 的 。【 中 】( 生 死 ) 輪 迴 。Pavattati (pa+vat( 梵 vṛt) 逮 捕 +a), 1. 繼 續 行 進 , 著 手 進 行 ( to move on, go forward, proceed)。2. 存 在 , 成 爲 , 轉 起 (toexist, to be, continue in existence )。opp. 被 停 止 (ucchijjati))。3. 結 果 , 繼 續 (to result, to go on)。【 過 】pavatti。【 過分 】pavattita。【 獨 】pavattitvā。pp. pavatta; Caus. pavatteti。suppavatti, 徹 底 熟 練 。Pavattana(< pavattati), 【 形 】【 中 】 前 進 (moving forward, doing good, beneficial, useful; f. pavattati, pavattinī)。2. 執行 (execution, performance, carrying out)。Pavattāpana,【 中 】 使 持 續 著 , 維 持 , 保 存 。Pavatti(


Pavuccati (pa+vac 說 +ya), 被 叫 做 , 被 說 , 被 宣 稱 。【 過 分 】pavutta。Pavuttha, (pavasati 的 【 過 分 】)。Paveṇī,【 陰 】 傳 統 , 連 續 , 世 系 , 族 類 , 髮 辮 子 。Pavedana,【 中 】 公 告 。Pavediyamāna,【 被 、 現 分 】 被 宣 佈 。Pavedeti (pa+vid 知 +e), 告 知 , 宣 佈 。【 過 】pavedesi。【 過 分 】pavedita。【 獨 】pavedetvā。【 現 分 】pavedenta。Pavedayati (=Pavedeti), 告 知 , 宣 佈 , 傳 播 。pavedayanti, 傳 播 ( 複 3 現 )。Pavedhati (pa+vedh+a), 戰 慄 , 激 動 。【 過 】pavedhi。【 過 分 】pavedhita。【 獨 】pavedhitvā。【 現 分 】pavedhamāna。Pavesa,【 陽 】pavesana,【 中 】 進 入 , 入 口 。pavesaka,【 形 】 使 進 入 的 人 。pavesananikkhamana, 【 中 】 進 出 , 延長 。Paveseti (pa+vis 進 入 +e), 使 進 入 , 介 紹 , 預 示 。【 過 】pavesesi。【 過 分 】pavesita。【 獨 】pavesetvā。【 現 分 】pavesenta。【 不 】pavesetuṁ。Pavesetu,【 陽 】 引 導 員 , 允 許 進 入 的 人 。Pasaṁsaka,【 陽 】 稱 讚 者 , 奉 承 者 。Pasaṁsati (pa+saṁs 稱 讚 +a), 稱 讚 , 委 託 。【 過 】pasaṁsi。【 過 分 】pasaṁsita, pasattha。【 現 分 】pasaṁsanta。【 義 】pasaṁsitabba, pasaṁsiya。【 獨 】pasaṁsitvā。【 不 】pasaṁsituṁ。Pasaṁsana,【 中 】pasaṁsā,【 陰 】 稱 讚 , 讚 賞 。Pasaṅga,【 陽 】 傾 向 , 執 著 , 事 件 , 場 合 。Pasaṭa (pasarati 的 【 過 分 】;pa+sṛ), 已 張 開 , 已 遮 蔽 ( 表 面 )( let out, produced)。Pasata 1 (Vedic pṛṣant, f. pṛṣatī),【 形 】(spotted, only in cpd. pasatamiga spotted antelope J.V.418 (v. l. pasadamiga). Themore freq. P. form is pasada°, e. g. S.II,279 (gloss pasata)Pasata 2 (Late Sk. pṛṣat or pṛṣad a drop; cp. phusita 1 rain-drop=pṛṣata; probably dialectical & Non-Aryan), ,【 陽 】 一 把 ,巴 沙 答 ( 穀 粒 或 液 體 的 衡 量 ,4 把 挲 噠 = 1 西 阿 (seer) [ 印 度 液 量 單 位 , 約 一 公 升 ]。 參 考 Pattha)。(a smallmeasure of capacity, a handful (seems to be applied to water only) J.I.101 (pasatamattaṁ udakaṁ); IV.201(udakapasata); V.382 (pasatamattaṁ pānīyaṁ). Often redupl. pasataṁ pasataṁ “by handfuls” M.I,245, J.V.164. AtDA.I,298 it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arāva (cup), as denoting the amount of a small gift.Pasattha, pasaṭṭha, (pasaṁsati 的 【 過 分 】), 已 讚 美 , 已 委 託 。Pasada,【 陽 】 花 鹿 。Pasanna (pasīdati 的 【 過 分 】) 1. 已 清 除 , 已 明 亮 。2. 已 取 悅 。3. 已 信 仰 。pasannacitta, pasannamānasa,【 形 】 喜 悅 的心 , 投 入 的 心 。Pasayha(ger. of pasahati),【 獨 】 強 制 地 , 強 行 。Pasaraṇa (


pasādetvā。【 義 】pasādetabba。Pasādhana,【 中 】 裝 飾 。Pasādheti (pa+sādh+e), 裝 飾 , 布 署 。【 過 】pasādhesi。【 過 分 】pasādhita。【 獨 】pasādhetvā, pasādhiya。Pasāraṇa,【 中 】 伸 展 , 傳 佈 。Pasārita (Pasāreti 的 【 過 分 】), 已 前 彎 , 已 伸 展 。Pasāreti (caus. of pa+sṛ 動 轉 ), 1. 前 彎 (to cause to move forwards, to let or make go, to give up J.VI.58 (pasāraya,imper.))。Pass. pasāriyati ; (are turned out of doors). -- 2. 伸 展 (to stretch out, hold out or forth, usually with ref. toeither arm (bāhuṁ, bāhaṁ, bāhā) (opp. sammiñjeti); or hand (hatthaṁ) ; or feet (pāde, pādaṁ); (=sandhiyopaṭippanāmeti). 3. to lay out, put forth, offer for sale. -- pp. pasārita , Cp. abhi°Pasāsati [pa+śās] 1. to teach, instruct. -- 2. to rule, reign, governPasāreti (pa+sar( 梵 sṛ) 動 轉 +e), 轉 動 , 伸 展 , 傳 佈 , 伸 出 , 出 售 。【 過 】pasāresi。【 過 分 】pasārita。【 獨 】pasāretvā。Pasāsati (pa+sās 教 +a), 教 , 規 定 , 統 治 。【 過 】pasāsi。【 過 分 】pasāsita。Pasibbaka,【 陽 】 錢 包 , 麻 布 袋 , 袋 。Pasīdati (pa+sad 坐 +a), 明 亮 化 , 被 取 悅 , 被 潔 淨 , 被 使 清 楚 , 被 獻 身 。【 過 】pasīdi。【 過 分 】pasanna。【 獨 】pasīditvā。【 義 】pasīditabba。Pasīdana,【 中 】pasīdanā,【 陰 】 熱 愛 , 晴 朗 , 滿 足 。Pasu,【 陽 】 畜 牲 , 四 腳 動 物 。pasupati,【 陽 】 濕 婆 ( 印 度 三 大 神 中 司 破 壞 之 神 ), 大 自 在 天 。Pasuta,【 形 】 經 營 的 , 執 著 的 , 做 的 。Pasūta (pasavati 的 【 過 分 】), 已 生 産 , 已 爲 … 接 生 , 已 出 生 。Pasūti,【 陰 】 帶 來 , 出 生 。pasūtikā,【 陰 】 生 過 孩 子 的 女 人 。pasūtighara,【 中 】 産 房 。Passa 1 (cp.Sk.paśya,


【 單 . 與 】【 單 . 屬 】pahānāya。Pahāya, (pajahati 的 【 獨 】), 遺 棄 了 , 放 棄 了 。Pahāyī,【 陽 】 放 棄 的 人 。Pahāra,【 陽 】 毆 打 , 打 擊 。pahāradāna,【 中 】 給 打 擊 , 攻 擊 。ekappahārena = 突 然 。Pahāsa(


Pācaka(< pac, cp. pāceti),【 形 】【 中 】 烹 飪 的 , 成 熟 的 , 消 化 的 , 廚 師 (one who cooks, a cook; f. pācikā)。pācakatejo(=pācakaggi), 消 化 之 火 ( 這 是 命 根 九 法 聚 的 作 用 之 一 )。Pācana 1 (< pac, Caus. pāceti),【 中 】 烹 調 (bringing to boil, cooking J.I.318 (yāgupācana)。Pācana 2 (for pājana, cp. pāceti 2 & SnA 147),【 中 】 刺 棒 (a goad, stick)。Pācariya,【 陽 】 老 師 的 老 師 , 師 公 (teacher of teachers)。Pācāpeti (pac +āpe), 使 烹 調 。【 過 】pācāpesi。【 過 分 】pācāpita。【 獨 】pācāpetvā。Pācikā,【 陰 】 女 廚 師 。Pācittiya (most likely prāk+citta+ika, i. e. of the nature of directing one’s mind upon, cp. pabbhāra= *prāg+bhāra. Soexpl d also by S. Lévi J.As. X.20, p. 506. Geiger, P.Gr. § 27, n. 1 inclines to etym. prāyaś+cittaka),【 形 】 波 逸 提 , 懺悔 (requiring expiation, expiatory Vin.I,172, 176; II.242, 306 sq.; IV.1 sq., 258 sq.; A.II,242 (dhamma); Vism.22. -- Itis also the name of one of the books of the Vinaya (ed. Oldenberg, vol. IV.). See on term Vin. Texts I.18, 32, 245. 《 十誦 律 》 卷 第 十 七 (T23.121.2)..「 波 逸 提 者 ‘ 煮 燒 覆 障 ’, 若 不 悔 過 能 障 礙 道 。」Pācīna (Vedic prācīna, fr. adv. prāc bent forward),【 形 】 東 方 的 (eastern i. e. facing the (rising) sun (opp. pacchā))。pācīnadisā,【 陰 】 東 部 , 東 方 。pācīnamukha,【 形 】 面 對 東 部 的 。Pāceti 1 (Caus. of pacati), 使 烹 調 (to cause to boil, fig. to cause to torment D.I,52 )。ppr. pācayato, Gen., also pācento。參 考 Pācāpeti。Pāceti 2 (for pājeti, with c. for j (see Geiger, P.Gr. § 39 3 ); pra+aj: see aja), 駕 駛 , 促 使 ( to drive, urge on)。Pājana,【 中 】1. 駕 駛 。2. 刺 棒 。Pājeti (pa+aj+e), 駕 駛 , 帶 領 。【 過 】pājesi。【 過 分 】pājita。【 現 分 】pājenta。【 獨 】pājetvā。【 使 】pājāpeti。Pāṭala,【 形 】 淡 紅 色 的 , 粉 紅 的 。Pāṭaliputta,【 中 】 華 氏 城 ( 摩 揭 陀 國 的 一 城 名 , 現 在 的 巴 特 那 [Patna, 印 度 東 北 部 城 市 , 比 哈 爾 邦 首 府 ])。Pāṭalī,【 陽 】 喇 叭 花 (the trumpet-flower;Bignonia suaveolens), 音 譯 : 波 羅 利 華 、 波 波 羅 、 波 吒 釐 ; 重 葉 樹 、 重生 華 , 春 季 開 香 紫 花 。Pāṭava,【 陽 】【 中 】 技 術 。Pāṭikaṅkha,【 形 】 被 需 要 的 , 被 預 期 的 。pāṭikaṅkhī,【 陽 】 需 要 者 , 期 待 者 。Pāṭikā,【 陰 】 半 月 形 石 臺 階 。Pāṭikūlya,【 中 】 討 厭 。Pāṭipada,【 陽 】 陰 曆 初 一 ( 或 十 六 日 )。Pāṭibhoga,【 陽 】 贊 助 者 , 保 證 人 , 保 釋 , 安 全 。Pāṭiyekka,【 形 】 分 開 的 , 單 一 的 。pāṭiyekkaṁ,【 副 】 分 開 地 , 個 別 地 。Pāṭihīra, Pāṭihera, Pāṭihāriya, Paṭihāra, (


第 十 四 , 到 第 十 五 ( 日 ) 去 作 、 跟 著 去 作 , 增 加 第 十 三 ( 日 ) 也 承 當 ,“( 三 個 月 的 ) 雨 安 居 , 我 們 去 作 、 跟 著 去 作 ”,( 前 雨 安 居 、 後 雨 安 居 結 束 時 ) 兩 次 自 恣 在 半 月 的 中 間 , 也 繼 續 作 ( 一 個 月 的 ) 布 薩 , 這 是 關 於 “( 及 ) 額 外 的 半 月 ”。)AA.3.38./II,235...Pāṭihāriyapakkhañcāti ettha pāṭihāriyapakkho nāma antovasse temāsaṁ nibaddhuposatho, taṁasakkontassa dvinnaṁ pavāraṇānaṁ antare ekamāsaṁ nibaddhuposatho, tampi asakkontassa paṭhamapavāraṇatopaṭṭhāya eko addhamāso pāṭihāriyapakkhoyeva nāma.(( 及 ) 額 外 的 半 月 ( 古 譯 .. 神 足 月 ): 此 處 ( 及 ) 額 外 的 半 月 , 指 內安 居 ( 前 安 居 ) 三 個 月 連 續 的 布 薩 。 他 不 在 兩 次 的 自 恣 之 間 的 一 個 月 繼 續 作 布 薩 , 他 不 在 第 一 次 自 恣 後 開 始 作 一個 月 ( 作 布 薩 ), 稱 為 “ 額 外 的 半 月 ”。依 據 藏 傳 佛 教 的 說 法 : 於 神 變 月 所 造 之 任 何 善 業 與 惡 業 , 皆 輾 轉 增 盛 。 故 應 於 此 月 : 勵 力 斷 一 切 惡 緣 , 行 一切 善 業 。 神 變 月 : 農 曆 1 月 1 日 ~2 月 1 日 ( 藏 曆 相 同 )。 神 變 節 : 農 曆 1 月 1~14 日 。 神 變 日 : 農 曆 1 月 15 日 。( 這 種 說 法 有 問 題 )tīṇi pāṭihāriyāni( 三 神 變 ):Iddhipāṭihāriyaṁ( 神 通 神 變 ) ādesanāpāṭihāriyaṁ( 記 心 神 變 )anusāsanīpāṭihāriyaṁ(【 梵 】anuśāsti-prātihārya)( 教 誡 神 變 )。 見 A.3.144./I,292.、D.11./I,212.。Pāṭihārika(=pāṭihāriya or der. fr. pātihāra in meaning of pāṭihāriya), 特 別 的 , 額 外 的 (special, extraordinary; onlyin cpd. pāṭihārikapakkha an extra holiday)。yamaka-pāṭihāriya, 雙 神 變 (Twin Psychic Phenomenon, Twin Miracles, cf. Pṭs.I,125.;J.I,77, 88, 193.)。《 解 脫 道 論 》(T32.427.3) 作 ..「 雙 變 智 」。Pāṭekka,【 形 】 分 開 的 , 單 一 的 。 參 考 pāṭiyekka。Pāṭha,pātha,【 陽 】 通 道 , 朗 誦 文 。pāṭhaka,【 形 】 背 誦 者 , 閱 讀 者 。Pāṭhīna,【 陽 】 叉 尾 鮎 ( 東 南 亞 産 的 一 種 大 形 淡 水 鮎 魚 (Silurus Boalis))。Pāṇa,【 陽 】 生 命 , 呼 吸 , 生 物 , 生 靈 。pāṇaghāta,【 陽 】 殺 害 , 殺 害 生 命 。pāṇaghātī,【 陽 】 殺 生 者 。pāṇada,【 形 】 保 護 生 命 者 。pāṇātipāta,【 陽 】 殺 生 , 殺 有 息 者 。pāṇabhūta,【 陽 】 活 的 生 物 。pāṇavadha,【 陽 】 生 命的 破 壞 。pāṇasama,【 形 】 寶 貴 如 生 命 的 。pāṇahara,【 形 】 奪 命 的 。pāṇupeta (pāṇa 生 命 +upeta 已 賦 予 ), 終 身 。KhA.26...pāṇoti jīvitindriyappaṭibaddhā khandhasantati, taṁ vā upādāya paññatto satto. ( 有 息 者 (pāṇa) 是 連 結 命根 的 蘊 相 續 者 , 或 者 執 取 那 ( 蘊 相 續 ) 所 施 設 的 有 情 。)Kh.245...「‘ 有 息 者 ( 有 呼 吸 的 )’(pāṇā) 可 視 為 「 已 生 的 ( 生物 )」(bhūtā, pāṇabhūtā)。 或 者 把 「 諸 有 呼 吸 的 」(pāṇā) 視 為 五 取 蘊 眾 生 ( 但 是 色 界 沒 有 呼 吸 );「 諸 已 生 的 」(bhūtā), 視 為 一 取 蘊 ( 色 界 的 無 想 天 , 只 有 色 蘊 )、 四 取 蘊 眾 生 ( 無 色 界 )。」Pārā.III,52...Pāṇo nāma manussapāṇovuccati.( 有 息 者 .. 人 之 有 息 者 。)Upeti (upa 近 +i+a), 靠 近 , 獲 得 。pāṇanti, 他 們 呼 吸 。Pāṇaka (< pāṇa), 【 形 】【 陽 】 生 命 , 有 呼 吸 生 物 (a living being, endowed with (the breath of))。pāṇakajāta, ( 小 ) 生物 。sappāṇaka, 有 生 命 。appāṇaka, 無 生 命 。Pāṇātipātā (pāṇa 呼 吸 +atipāta< ati 超 越 + pat 落 下 ), 殺 生 ( 殺 有 呼 吸 者 )。KhA.31...ettha ca pāṇātipātassa pañcaaṅgāni bhavanti -- (1)pāṇo ca hoti, (2)pāṇasaññī ca, (3)vadhakacittañca paccupaṭṭhitaṁ hoti, (4)vāyamati, (5)tenaca maratīti.(1.( 對 象 ) 是 眾 生 (pāṇo ca hoti)。2. 認 定 是 眾 生 (pāṇasaññī ca 生 物 想 )。3. 生 起 殺 心 (vadhakacittañcapaccupaṭṭhitaṁ hoti)。4. 付 之 行 動 (vāyamati)。5. 導 致 死 亡 (tena ca maratīti)。) KhA.33...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iyācettha aṅgapaccaṅgasampannatā ārohapariṇāhasampattitā javasampattitā suppatiṭṭhitapādatā cārutā mudutā sucitāsūratā mahabbalatā vissatthavacanatā lokapiyatā nelatā abhejjaparisatā acchambhitā duppadhaṁsitāparūpakkamena amaraṇatā anantaparivāratā surūpatā susaṇṭhānatā appābādhatā asokitā piyehi manāpehi saddhiṁavippayogatā dīghāyukatāti evamādīni phalāni.( 離 殺 生 : 此 中 , 肢 體 勻 稱 , 長 廣 適 中 , 腳 站 得 穩 , 優 美 , 柔 軟 ,明 淨 , 勇 敢 , 大 力 , 口 齒 伶 俐 , 世 人 喜 愛 , 無 瑕 疵 , 無 畏 懼 , 不 被 迫 害 , 被 他 攻 擊 不 死 , 眷 屬 ( 或 隨 從 ) 無 量 ,姿 態 美 , 外 表 好 , 少 病 、 無 憂 , 與 所 喜 愛 的 人 、 可 意 的 人 相 處 而 不 別 離 , 長 壽 , 如 此 等 果 報 。) MA.9./I,198.(=Nd 1 A.CS:pg.98):…Asādhāraṇesu pana pāṇassa atipāto pāṇātipāto, pāṇavadho pāṇaghātoti vuttaṁ hoti. Pāṇoticettha vohārato satto, paramatthato jīvitindriyaṁ.(MA.9./I,198. (=Nd 1 A.CS:pg.98):Asādhāraṇesu pana pāṇassaatipāto pāṇātipāto, pāṇavadho pāṇaghātoti vuttaṁ hoti. Pāṇoti cettha vohārato satto, paramatthatojīvitindriyaṁ.(… 然 而 對 於 ( 各 句 ) 不 共 通 的 , 有 情 之 殺 害 , 稱 為 ‘ 殺 生 ’, 處 死 有 情 , 殺 害 有 情 之 謂 。‘ 有 情 ’, 此處 是 從 世 俗 的 表 達 , 從 勝 義 諦 , 稱 為 ( 具 有 ) 命 根 。)「 若 自 殺 身 得 偷 羅 遮 罪 。」(《 五 分 律 》 卷 第 二 , T22.7.3;卷 第 二 十 八 , T22.184.2)) 凡 夫 自 殺 命 終 , 很 容 易 帶 著 臨 終 的 怨 恨 投 生 惡 道 。KhA.29...Payogatoti ettha ca321


pāṇātipātassa 1 sāhatthiko, 2 āṇattiko, 3 nissaggiyo, 4 thāvaro, 5 vijjāmayo, 6 iddhimayoti chappayogā.(「( 殺 生 ) 從 方法 」: 這 裡 , 殺 生 有 :『 1 親 手 、 2 命 令 、 3 投 擲 、 4 設 陷 阱 、 5 明 所 成 ( 與 ) 6 神 變 所 成 』 六 種 方 法 。《 善 見 律 毘 婆沙 》 卷 第 十 一 (T24.751.1)..「( 殺 生 ) 六 方 便 。 一 者 自 。 二 者 教 。 三 者 擲 。 四 者 安 ( 陷 坑 、 箛 蔟 土 舀 )。 五 者 咒 。 六者 神 力 。」《 四 分 律 》 有 二 十 項 殺 生 : 自 殺 、 教 殺 、 遣 使 殺 、 往 來 使 、 重 使 殺 、 展 轉 使 、 求 男 子 、 教 求 男 子 、求 持 刀 、 教 求 持 刀 、 身 現 相 、 口 說 、 身 口 現 相 、 遣 使 ( 說 )、 遣 書 殺 、 遣 使 書 、 坑 陷 、 倚 發 、 藥 、 安 殺 具 。Pāṇaka,【 陽 】 昆 蟲 。Pāṇana,【 中 】 呼 吸 。Pāṇi,【 陽 】1. 手 、 手 掌 (the hand)。2. 手 拿 。pāṇitala,【 中 】 手 掌 (the palm of the hand)。pāṇiggaha,【 陽 】 婚 姻 ( 台語 : 牽 手 )。【 工 】pāṇinā。payatapāṇi, 張 開 掌 (with outstretched hand, open-handed, liberal )。pāṇibhāga, 手 的部 份 (handshare, division by hand)。pāṇimatta, 手 的 大 小 (of the size of a hand, a handful)。pāṇissara, 手 的 樂 器(hand sound, hand music, a cert. kind of musical instrument)。Pāṇikā(


Pātu-,【 字 首 】 出 現 。Pātukamyatā,【 陰 】 需 要 喝 。Pātukaroti (pātu+kar 行 +o), 顯 示 。【 過 】pātukari。【 過 分 】pātukata。【 獨 】pātukaritvā, pātukatvā。SA.42.1./III,102...Pātukarotīti bhaṇḍantaṁ paṭibhaṇḍanto akkosantaṁ paccakkosanto paharantaṁ paṭipaharanto pākaṭaṁ karotītidasseti.( 顯 示 ( 怒 相 ).. 展 現 出 顯 著 的 吵 架 , 爭 論 , 臭 罵 , 罵 , 打 , 回 擊 。)Pātukāma,【 形 】 想 飲 料 的 。Pātubhavati (pātu+bhū+a), 變 成 顯 然 , 出 現 。【 過 】pātubhavi。【 過 分 】pātubhūta。【 獨 】pātubhavitvā。Pāturahosi(=pātur + ahosi, pātubbavati 的 【 過 】) , 已 變 成 顯 然 , 已 出 現 。Pātuṁ,【 不 】 要 喝 。Pāteti (pat+e), 跌 落 , 丟 開 , 殺 害 。【 過 】pātesi。【 過 分 】pātita。【 獨 】pātetvā。Pāto(pātaṁ),【 無 】 在 早 晨 。pātova, pāto’va,【 無 】 破 曉 。sāya-pātaṁ, sāyaṁ-pātaṁ, sāyañ ca pāto ca, 朝 暮 ( 晚 上和 早 晨 )。pāto’va uṭṭhāya,【 無 】 清 早 起 來 。Pātheyya,【 中 】 旅 程 的 預 備 。Pāda,【 陽 】【 中 】 腳 , 腿 , 基 礎 , 四 分 之 一 , 第 四 個 詩 節 。pādaka,【 形 】 有 腳 的 , 有 基 礎 的 。【 中 】 基 礎 。pādakajjhāna,【 中 】 以 禪 定 形 成 基 礎 。pādakaṭhalikā,【 陰 】 洗 腳 時 站 上 的 木 塊 。pādaṅguṭṭha,【 中 】 拇 趾 。pādaṅguli,【 陰 】腳 趾 。pādaṭṭhika,【 中 】 腿 骨 ( 腿 的 骨 頭 )。pādatala,【 中 】 腳 掌 。pādaparicārikā,【 陰 】 妻 子 。pādapīṭha,【 中 】腳 凳 。pādapuñchana,【 中 】 擦 拭 腳 的 地 毯 。pādamūle, 在 腳 。pādamūlika,【 陽 】 僕 人 , 坐 在 一 腳 的 人 。pādalola,【 形 】 想 到 處 流 浪 。pādasambāhana,【 中 】 腳 的 按 摩 。Pādapa,【 陽 】 樹 。Pādāsi (padāti 的 【 過 】), 他 給 了 。Pādukā,【 陰 】 拖 鞋 , 鞋 。Pādudara,【 陽 】 蛇 。Pādodaka,【 陽 】 洗 腳 水 。Pāna,【 中 】 喝 ( 台 語 :lim 1 ), 飲 料 , 糖 漿 (syrup)。pānaka,【 中 】 飲 料 。pānamaṇḍala, pānagāra,【 中 】 喝 亭 , 酒館 。pānasoṇḍā, 貪 杯 者 。Pānīya,【 中 】 水 , 飲 料 ( 如 茶 、 酒 、 牛 奶 、 汽 水 等 )。pānīyaghaṭa,【 陽 】 水 壺 。pānīyacāṭi,【 陰 】 飲 料 容 器 。pānīyathālikā,【 陰 】 杯 子 。pānīyabhājana,【 中 】 飲 料 容 器 。pānīyamālaka,【 中 】pānīyasālā,【 陰 】 放 置 飲 用 水 的 廳 堂 。Pāpa,【 中 】 惡 , 孽 , 邪 惡 , 錯 誤 的 行 動 。【 形 】 壞 的 , 有 罪 的 , 缺 德 的 。pāpakāpagata,【 形 】 已 離 去 惡 業 。pāpakamma,【 中 】 惡 業 , 罪 行 , 邪 惡 的 行 動 。pāpakammanta, pāpakammī,【 形 】 作 惡 者 , 壞 人 。pāpakara, pāpakārī,【 形 】有 罪 的 , 壞 的 。pāpakaraṇa,【 中 】 做 惡 , 幹 壞 事 。pāpadhamma,【 形 】 惡 法 。pāpamitta,【 陽 】 壞 朋 友 。【 形 】有 損 友 的 。pāpamittatā,【 陰 】 結 交 歹 徒 。pāpasaṅkappa,【 陽 】 邪 思 維 ( 邪 惡 想 法 )。pāpasamācāra,【 陽 】 惡 行 。pāpasupina,【 中 】 惡 夢 。papatara, 【 形 】 較 惡 的 。papatama,【 形 】 最 惡 的 。papittha, 【 形 】 最 惡 的 。papitthatara,【 形 】 比 最 惡 還 惡 的 。papitthatama, 【 形 】 最 最 惡 的 。Pāpaka,【 形 】 壞 的 , 有 罪 的 ,( 在 【 合 】 中 :) 導 致 。Pāpaṇika( pa+āpaṇa 市 場 +ika),【 陽 】【 形 】 店 員 (shopkeeper), 商 人 。Pāpasamācāra,【 陽 】 惡 行 。Pārā.III,185...Pāpasamācāroti mālāvacchaṁ ropetipi ropāpetipi, siñcatipi siñcāpetipi,ocinātipi ocināpetipi, ganthetipi ganthāpetipi.( 種 植 也 令 種 植 花 圃 , 澆 水 也 令 澆 , 採 集 也 令 採 集 , 編 織 也 令 編 織者 。)Pāpikā, (pāpaka 的 【 陰 】)。Pāpita, (pāpeti 的 【 過 分 】)。Pāpimant,【 形 】【 名 】 罪 人 , 魔 王 。Pāpiya,【 形 】 有 罪 的 。Pāpuṇana,【 中 】 達 到 , 到 達 。323


Pāpuṇāti (pa+āp+uṇā), 到 達 , 達 到 , 達 成 。【 過 】pāpuṇi(=apāpuṇi, a- 為 aor. 的 「 擴 增 音 」)。【 現 分 】pāpuṇanta。【 獨 】pāpuṇitvā, patvā。【 不 】pāpuṇituṁ, pattuṁ。【 義 】pāpuṇeyya。apāpuṇitvā、apatvā,【 反 】 不 達 成 之 後 。Pāpuraṇa(through *pāvuraṇa fr. pra+pur(vṛ), cp. Sk. prāvaraṇa),【 中 】 蓋 子 , 寬 大 外 衣 , 毛 毯 (cover, dress, cloak)。Pāpurati (pa+ā+pur(vṛ)+a), 披 上 , 覆 蓋 , 包 裝 。( 通 常 寫 作 )Pārupati。Pāpeti 1 (DeNom. fr. pāpa) 使 壞 (to make bad)。【 過 分 】pāpita。Pāpeti 2 (pa+ap+e)( pāpuṇāti 的 【 使 】), 使 到 … 去 , 使 到 達 , 使 達 到 (to make attain, to let go to, to cause to reach, tobring to)。【 過 】pāpesi。【 過 分 】pāpita。【 現 分 】pāpenta。【 獨 】pāpetvā。imper. pāpaya, and pāpayassu J IV.20. fut.pāpessati and pāpayissati.Pābhati(pa+ā+pp. of bhṛ 支 持 ;“that which has been brought here,”),【 中 】 1. 禮 物 , 賄 賂 (a present, bribe)。2. 金 錢 ,價 格 (money, price)。kathāpābhati, 帶 來 之 說 (“a tale brought,” occasion for something to tell, news, story)。Pābhata(pa+ābhata),【 中 】 禮 物 (brought, conveyed)。Pāmaṅga,【 中 】 腰 帶 , 束 腰 帶 (a band or chain)。Pāmeti (pa+mi( 梵 mā)+e), 比 較 。Pāmujja(grd. form. tr. pa+mud 歡 樂 ),【 中 】 高 興 , 歡 喜 , 快 樂 (delight, joy, happiness; often combd with pīti.)。Pāmokkha,【 形 】1. 主 要 的 , 第 一 的 , 傑 出 的 。2. 向 東 的 。【 陽 】 領 袖 。Pāmojja, pāmujja(cp. BSk. prāmodya),【 中 】 高 興 , 歡 喜 , 快 樂 。Pāya(


ārā.pg.34):Pārājiko hotīti seyyathāpi nāma puriso sīsacchinno abhabbo tena sarīrabandhanena jīvituṁ.( 驅 擯 ( 波 羅夷 ).. 如 同 人 斷 了 頭 , 雖 然 有 身 體 不 可 能 活 命 。) Pārā.III,47.(CS:Pārā.pg.58):Pārājiko hotīti seyyathāpi nāmapaṇḍupalāso bandhanā pavutto abhabbo haritatthāya( 驅 擯 .. 如 同 樹 上 掉 來 的 枯 葉 不 可 能 再 綠 。)Pārāpata, pārāvata,【 陽 】 鴿 子 。Pārāyana,【 中 】 最 終 的 目 標 , 主 要 的 對 象 。Pāricariyā(


Pāsa 3 (a stone?) at PvA.63 (pās’antare) is probably a misreading and to be corrected to palāsa (palās’antare, similarlyto rukkh’antare, kaṭṭh’-- and mūl’antare), foliage)。Pāsaka,【 陽 】 骰 子 , 投 。Pāsaṇḍa(cp. 梵 pārṣada),【 中 】 異 端 。pāsaṇḍaka, pāsaṇḍika,【 陽 】 異 教 徒 , 宗 派 。Pāsāṇa,【 陽 】 石 頭 , 岩 石 , 巖 。pāsāṇaguḷa。【 陽 】 石 球 。pāsāṇacetiya,【 中 】 石 塔 ( 以 石 頭 製 成 的 聖 地 )。pāsāṇapitthi,【 陰 】 岩 石 的 表 面 。pāsāṇaphalaka,【 陽 】 石 板 。pāsāṇalekhā,【 陰 】 石 碑 文 。pāsāṇacchatta, 石 傘 。ṭhapetvā pāsāṇe,拋 錨 後 (Sp.Mv.V,1053.)。Pāsāda(pa+ā+sad, cp. Class. Sk. prāsāda),【 陽 】 大 廈 , 宮 殿 , 城 堡 (a lofty platform, a building on high foundations, aterrace, palace)。pāsadatala,【 中 】( 大 廈 的 ) 上 層 , 樓 上 。Migāramātupāsāda, 【 陽 】 鹿 母 講 堂 。satta-bhūmakapāsāda,【 陽 】 七 層 塔 (a tower with 7 platforms)。Pāsādika(< pasāda),【 形 】1. 令 人 喜 愛 的 , 可 愛 的 , 親 切 的 , 端 正 的 (pleasing, pleasant, lovely, amiable)。2. 舒 適 的(comfortable)。Pāsāvin(< pasavati) ,【 形 】 產 生 (bringing forth S.V,170; J.I,394.)。Pāhuṇa,【 陽 】 客 人 。【 中 】 招 待 客 人 的 餐 , 禮 物 。pāhuṇeyya,【 形 】 值 得 款 待 的 (cf. āhuvanīya 可 奉 獻 的 ; 值 得 先供 或 最 先 奉 獻 )。Pāheti (pa+hi+e), 使 送 。【 過 】pāhesi。Pi,【 無 】( 當 api 與 前 一 詞 結 合 的 詞 形 ) 也 , 以 及 , 雖 然 如 此 , 但 是 , 然 而 , 或 許 , 也 許 。pi ce, 即 使 、 儘 管 。Pika,【 陽 】 杜 鵑 鳥 (cuckoo)。Piṅgala,【 形 】 褐 色 , 黃 褐 色 的 。piṅgalanetta,【 形 】 有 紅 眼 睛 的 。piṅgalamakkhikā,【 陰 】 牛 虻 (gadfly)。Picu,【 中 】 棉 花 。picupaṭala,【 中 】 一 薄 層 的 棉 花 。Piccha,【 中 】1. 尾 羽 毛 ,2.( 任 何 類 型 的 ) 樹 膠 。picchila,【 形 】 光 滑 的 。Piñja,【 中 】 尾 羽 毛 , 鳥 的 尾 部 。Piñjara,【 形 】 微 紅 色 的 。Piññāka,【 中 】 芝 麻 餅 、 油 餅 (tila seed-cake, oilcake), 椰 子 油 渣 餅 ( 亦 稱 椰 乾 餅 )(ground sesamum, flour of oil-seeds)。Piṭaka,【 中 】 籃 子 , 容 器 , 佛 教 三 藏 經 典 之 一 藏 。piṭakattaya。【 中 】 三 藏 ( 即 : 律 藏 Vinaya、 經 藏 Sutta、 論 藏abhidhamma)。piṭakadhara,【 形 】 熟 悉 任 何 一 藏 者 ( 例 : 律 師 、 法 師 、 論 師 )。Piṭṭha,【 中 】 背 面 , 後 面 , 表 面 ,( 穀 粒 等 的 ) 麵 粉 。piṭthakhādaniya,【 中 】 以 麵 粉 製 成 的 糕 點 或 糖 果 。piṭthadhītalikā,【 陰 】 素 燒 玩 偶 。piṭthapiṇḍī,【 陰 】 麵 團 。Piṭṭhi,【 陰 】 背 面 , 背 部 ( 台 語 : 尻 脊 骿 ( 揹 )kha ciah 4 phainn 7 ), 上 邊 , 頂 端 。piṭṭhiṭṭhika,【 中 】 脊 椎 骨 。piṭṭhigata,【 形 】 騎 在 獸 背 , 騎 在 人 背 。piṭṭhipassa,【 中 】 後 面 。【 處 】 在 後 面 , 在 後 邊 。piṭṭhipāsāṇa,【 陽 】 平 坦 的 岩 石 。piṭṭhimaṁsika,【 形 】 誹 謗 , 背 後 指 責 。piṭṭhivaṁsa,【 陽 】 後 陽 臺 。Mv.I,40...piṭṭhito piṭṭhito anubandheyyaṁ, 應尾 隨 其 後 。Piṭhara,【 陽 】 大 廣 口 瓶 。piṇḍ,【 字 根 VII.】 滾 成 一 堆 、 團 、 糰 (to roll into a lump)。Piṇḍa, piṇḍaka,【 陽 】 塊 ( 尤 指 小 塊 ), 糰 食 。piṇḍacārika,【 形 】 托 缽 者 。piṇḍadāyaka,【 陽 】 施 食 者 。piṇḍapāta(piṇḍa團 狀 食 物 +pāta 落 下 ),【 陽 】 托 缽 。 古 譯 : 分 衛 。piṇḍapātika,【 形 】 常 乞 食 苦 行 僧 , 只 吃 托 缽 的 食 物 苦 行 僧 。piṇḍaḍācāra,【 陽 】 行 托 缽 。Piṇḍāya (piṇḍa 的 【 與 . 單 】), 施 食 。Piṇḍikamaṁsa,【 中 】 臀 部 。Piṇḍiyālopabhojana,【 中 】 托 缽 所 得 的 食 物 。Piṇḍī,【 陰 】 群 , 串 。Piṇḍita, (Piṇḍeti 的 【 過 分 】) 弄 成 團 , 混 合 , 收 縮 。Piṇḍeti (piṇḍ+e), 弄 成 團 , 混 合 , 收 縮 。【 過 】piṇḍesi。【 獨 】piṇḍetvā。Piṇḍolya,【 中 】 行 去 托 缽 。Pitāmaha,【 陽 】 祖 父 。326


Pitika,【 形 】( 在 【 合 】 中 ) 有 父 親 的 , 父 親 的 , 來 自 父 親 的 。Pitipakkha,【 陽 】 父 系 。Pitar( 梵 pitṛ, 父 二 人 ( 雙 數 格 ) 表 雙 親 ),【 陽 】 父 親 。 單 . 主 .pitā; 複 . 主 pitaro; 單 . 呼 .pita、pitā; 複 . 呼 pitaro; 單 .賓 .pitaraṁ; 複 . 賓 .pitare、pitaro; 單 . 具 .、 離 .pitarā; 複 . 具 .、 離 .pitarehi、pitarebhi、pitūbhi、pitūhi; 單 . 與 .、屬 .pitu、pitauno、pitussa; 複 . 與 .、 屬 .pitarānaṁ、pitānaṁ、pitūnaṁ; 單 . 處 .pitari; 複 . 處 .pitaresu、pitūsu。pitukicca,【 中 】 父 親 的 責 任 。pitughāta,【 陽 】 弑 父 。pitusantaka,【 形 】 父 親 的 所 有 物 , 父 親 的 。pitito, 【 離 . 單 】 由 父系 (by the father’s side)。cuḷapituputto,【 陽 】 小 叔 父 之 子 。Pitucchā(pitu+svasā, cp. Sk. pitṛ-ṣvasṛ),【 陰 】 姑 母 ( 父 親 的 姊 妹 father’s sister, aunt)。pitucchāputta, pituputta,【 陽 】姑 媽 的 兒 子 (aunt’s son, (boy) cousin)。pitucchādhītā, (aunt’s daughter, (girl) cousin)。Pitta,【 中 】 膽 汁 (bile)。pituadhika,【 形 】 膽 汁 質 的 。Pithīyati (api+dhā+i+ya, pidahati 的 【 被 】), 被 關 閉 , 關 上 , 使 暗 。【 過 】pithīyi。Pidahati (api+dhā+a), 關 上 , 關 , 覆 蓋 。【 過 】pidahi。【 過 分 】pidahita, pihita。【 獨 】pidahitvā, pidhāya。Pidahana,【 中 】 關 閉 。Pidhāna,【 中 】 蓋 子 , 罩 子 。Pināsa,【 陽 】 黏 膜 炎 (catarrh)。Pipāsā(desid. form. fr. pā, pibati>pipati, lit. desire to drink),【 陰 】1. 口 渴 (thirst,=udaka-pipāsā); 饑 餓 khudā (hunger)(khuppipāsā); or jighacchā. 2. 饑 渴 (longing (for food))。3. 渴 求 (desire, craving, longing (avigata°); (pipāsavinaya))。Pipāsita (pivāsati 的 【 過 分 】) 已 口 渴 。Pipillikā, pipīlikā,【 陰 】 螞 蟻 。Pipphala, pipphalaka,【 中 】 剪 刀 。Pipphalī( 梵 pippalī),【 陰 】 蓽 撥 , 蓽 茇 (long pepper, 亞 洲 東 部 的 一 種 胡 椒 科 植 物 (Piper longum) 的 果 實 , 不 如 普通 胡 椒 那 樣 辛 辣 , 但 略 甜 更 香 的 調 味 料 。 性 辛 熱 , 歸 胃 、 大 腸 經 。 溫 中 散 寒 , 下 氣 止 痛 。 用 於 脘 腹 冷 痛 , 嘔吐 , 泄 瀉 , 偏 頭 痛 , 疝 氣 , 外 治 牙 痛 。)《 南 海 寄 歸 內 法 傳 》 卷 第 三 :「 若 覺 有 冷 投 椒 薑 蓽 [ 卄 /( 乏 - 之 + 友 )]。 若知 是 風 。 著 胡 蔥 荊 芥 。 醫 方 論 曰 。 諸 辛 悉 皆 動 風 。 唯 乾 薑 非 也 。」(T54.224.3)「 薑 椒 蓽 茇 , 旦 咽 而 風 冷 全 祛 。」(T54.225.2)Piya ( 梵 Priya),【 形 】 親 愛 的 ( 對 自 身 、 親 族 ), 親 切 的 , 心 愛 的 。【 陽 】 丈 夫 。【 中 】 親 愛 的 事 物 。piyakamyatā,【 陰 】 渴 求 親 愛 的 事 物 , 渴 求 變 成 親 愛 。piyatara,【 形 】 更 親 愛 的 。piyatama,【 形 】 最 親 愛 的 。piyadassana,【 形 】 漂 亮 的 。piyarūpa,【 中 】 動 人 心 目 的 外 貌 。piyavacana,【 中 】 愛 語 , 婉 言 。【 形 】 婉 轉 的 。piyabhāṇī, piyavādī,【 形 】 措 詞 婉 轉 。piyavippayoga,【 陽 】 愛 別 離 ( 與 心 愛 的 分 離 )。piyacakkhūhi sampassitabbo(MA.6./I,156.), 以愛 眼 相 視 。piyāpiya,【 形 】 親 愛 與 怨 恨 的 。《 法 句 經 》212 偈 ..“Piyato jāyatī soko, piyato jāyatī bhayaṁ; Piyatovippamuttassa, natthi soko kuto bhayaṁ. " ( 從 喜 愛 生 憂 , 從 喜 愛 生 怖 ; 離 喜 愛 無 憂 , 從 何 處 恐怖 。)D.22./II,306.130...“Katamo ca, bhikkhave, piyehi vippayogo dukkho? Idha yassa te honti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rūpā saddā gandhā rasā phoṭṭhabbā dhammā, ye vā panassa te honti 1 atthakāmā 2 hitakāmā 3 phāsukakāmā4 yogakkhemakāmā mātā vā pitā vā bhātā vā bhaginī vā mittā vā amaccā vā ñātisālohitā vā, yā tehi saddhiṁasaṅgati asamāgamo asamodhānaṁ amissībhāvo, ayaṁ vuccati, bhikkhave, piyehi vippayogo dukkho.( 然 , 諸 比 丘 !1什 麼 是 ‘ 愛 別 離 苦 ’ 呢 ? 於 此 , 凡 是 可 喜 的 、 愉 快 的 、 合 意 的 色 、 聲 、 香 、 味 、 觸 、 法 ; 或 者 凡 是 有 益 的 欲 、2有 利 的 欲 、 3 舒 適 的 欲 、 4 從 執 著 中 釋 放 的 欲 , 或 母 、 或 父 、 或 兄 弟 、 或 姐 妹 、 或 朋 友 、 或 同 事 、 或 親 戚 , 凡是 不 和 合 、 不 集 合 、 不 聯 合 、 不 會 合 。 諸 比 丘 ! 這 稱 為 ‘ 愛 別 離 苦 ’。)Piyaṅgu,【 陽 】 粟 (medicinal plant, 一 種 粗 糙 , 抗 旱 , 但 不 耐 霜 凍 的 一 年 生 禾 草 (Setaria italica), 作 穀 物 、 乾 草和 飼 料 )。Piyatā,【 陰 】 心 愛 。Piyā,【 陰 】 妻 子 。Piyāpāya,【 形 】 愛 別 離 的 ( 與 心 愛 的 分 離 的 )。Piyāyati (piya 的 【 派 】), 喜 歡 , 持 爲 親 愛 的 , 投 入 的 。【 過 】piyāyi。【 過 分 】piyāyita。【 現 分 】piyāyanta, piyāyamāna,【 獨 】piyāyitvā。Piyāyanā,【 陰 】 愛 , 喜 愛 。327


Pilakkha,【 陽 】 糙 葉 榕 ( 一 種 有 粗 糙 葉 片 的 無 花 果 樹 (Ficus infectoria), 果 不 可 食 )。Pilandhati (api+nah+a), 裝 飾 , 穿 上 。【 過 】pilandhi。【 過 分 】pilanhita。【 獨 】pilandhiya, pilandhitvā。Pilandhana,【 中 】 裝 飾 , 穿 著 , 修 飾 。Pilavati, plavati (plav+a), 飄 浮 , 很 快 地 移 動 , 游 泳 。【 過 】plavi。【 過 分 】plavita。【 獨 】plavitvā。cf. Uplavati ( 飄浮 )。Pilotikā,【 陰 】 碎 布 , 舊 衣 。Pillaka,【 陽 】 小 動 物 。Piḷhaka (v. l. miḷhakā), 糞 蟲 (at S.17.5./II,228 is to be read as mīḷhakā “cesspool” (q. v.). The C. quoted on p. 228 explsincorrectly by “kaṁsalak’ādi gūthapāṇakā,” which would mean “a low insect breeding in excrements” (thusperhaps=paṭaṅga?). The trsl. (K.S. II.155) has “dung-beetle.”。Pivati, Pibati (pā+a,pā 被 改 成 piba), 喝 (to drink)。【 過 】pivi。【 過 分 】pita。【 現 分 】pivanta, pivamāna。【 獨 】pītvā,pivitvā。【 不 】pātuṁ, pivituṁ。Pivana,【 中 】 喝 。pis,【 字 根 II.】 磨 擦 (to grind)。Pisati (pis 磨 擦 +a), Piṁsati (pis 磨 擦 +ṁ-a), 磨 擦 , 壓 破 (to grind, crush, destroy)。【 過 】piṁsi。【 過 分 】piṁsita。【 獨 】pisitvā, piṁsitvā, piṁsetvā。Pass. pisīyati to perish. -- pp. pisita.Pisana, piṁsana,【 中 】 研 磨 , 磨 成 粉 。Pisāca, Pisācaka,Pesāca( 梵 piśācāḥ,piśācaka),【 陽 】 小 妖 (a demon, goblin, sprite), 音 譯 : 畢 舍 遮 、 毘 舍 闍 鬼 。Pisita,【 中 】 肉 。Pisuṇa,【 形 】 中 傷 , 挑 撥 離 間 (backbiting, calumnious, malicious)。pisuṇāvācā,【 陰 】 兩 舌 , 挑 撥 的 話 。 兩 舌 : 台語 liong 2 sih 8 , 離 間 , 嚼 舌 ( 哺 舌 poo 7 sih 8 ), 講 長 短 腳 話 kong 2 tng 5 te 2 kha ue 7 。「 沙 門 瞿 曇 捨 棄 中 傷 語 (pisuṇaṁvācaṁ)、 戒 除 (paṭivirato) 兩 舌 (pisuṇāya vācāya), 不 此 處 聞 彼 處 告 , 以 離 間 此 處 之 諸 人 ; 又 不 彼 處 聞 此 處 告 ,以 離 間 彼 處 之 諸 人 。」“‘Pisuṇaṁ vācaṁ pahāya pisuṇāya vācāya paṭivirato samaṇo Gotamo, ito sutvā na amutraakkhātā imesaṁ bhedāya, amutra vā sutvā na imesaṁ akkhātā amūsaṁ bhedāya《 梵 網 經 》D.1./I,4.。pisodara, 披 索 達 拉 ( 插 入 字 方 法 的 文 法 )。pih,【 字 根 VII.】 渴 愛 (to desire)。Pihaka,【 中 】 脾 臟 (spleen)。Pihayati (pih 渴 愛 +ya), 需 要 , 渴 望 , 努 力 。【 過 】pihayi。【 過 分 】pihāyita。Pihā, (


【 形 】 心 的 喜 悅 , 使 高 興 的 。pītirasa,【 陽 】 禪 悅 的 味 道 , 禪 悅 的 情 緒 。sambojjhaṅga,【 陽 】 喜 覺 支 。pītisahagata,【 形 】 有 喜 陪 伴 的 。《 分 別 論 》(vibha.567):Tattha katamā pīti? Yā pīti pāmojjaṁ āmodanā pamodanā hāso pahāsovitti odagyaṁ attamanatā cittassa--ayaṁ vuccati “pīti”.( 此 中 , 什 麼 是 ‘ 喜 ’ 呢 ? 凡 是 喜 、 高 興 、 喜 悅 、 極 悅 、 歡 樂 、極 歡 樂 、 幸 福 、 洋 洋 得 意 、 心 滿 意 足 , 稱 為 ‘ 喜 ’。)Pīna,【 形 】 肥 的 , 胖 的 , 膨 脹 的 。【 梵 】pīnāyatakarṇa(having a full and prominent ears), ( 兩 ) 耳 厚 長 (《 大 般 若 經 》(T6.968.2) 作 .. 世 尊 耳 厚 廣 大 脩 長 輪 埵 成 就 )( ( 八 十 種 好 之 一 )。Pīṇeti, 高 興 (to gladden), 快 樂 (please, cheer), 滿 意 (satisfy), 使 強 壯 (to invigorate)。【 過 分 】pīṇita。pīḷ,【 字 根 VII.】 虐 待 (to maltreat)。Pīḷaka,【 形 】 壓 迫 , 壓 迫 者 。Pīḷana,【 中 】pīḷa,【 陰 】 壓 抑 , 受 傷 , 損 害 。Pīḷā (cp. Class. Sk. pīḍā fr. pīḍ) ,【 陰 】1. 痛 苦 (pain, suffering )。2. 壓 迫 , 傷 害 (oppression, damage, injury)。Pīlikoḷikā (reading not quite sure, cp. koḷikā) ,【 陰 】 眼 屎 ( 眼 的 分 泌 物 )(eyesecretion)。Pīḷita [pp. of pīḷeti] 已 壓 迫 , 已 折 磨 。dubbhikkhapīḷita, 食 物 缺 乏 的 折 磨 。cp. abhipīḷita, papīḷita.Pīḷeti (pīḷ 虐 待 +e, cp. Vedic pīḍayati, pīḍ 壓 ), 壓 迫 , 壓 , 壓 碎 , 使 屈 服 , 騷 擾 (to press, to weigh down heavily, to crush,to keep under, subjugate, to molest)。【 過 】pīḷesi。【 過 分 】pīḷita。【 獨 】pīḷetvā。Puṁ, 音 .. 補 (as a term for Purgatory (niraya 地 獄 ): see Bdhgh’s etym. of puggala 補 伽 羅 Vism.310.)。Pukkusa(non-Aryan; cp. Epic Sk. pukkuśa, pukkaśa pulkasa),【 陽 】 清 潔 工 , 拒 絕 , 補 羯 婆 ( 音 譯 )( (Non-Aryan) tribe,hence designation of a low social class, the members of which are said (in the Jātakas) to earn their living by meansof refuseclearing)。Puggala( 梵 pudgala),【 陽 】 個 體 (individual), 人 (person, man;saṅgha 或 parisā 的 反 義 詞 ), 補 伽 ( ) 羅 (character,soul(=attan))。puggalañū, 知 人 (knowing individuals)。parapuggala, 他 人 (another man)。purisapuggala, 個 人(individual man, being, person)。Vism.310.:“pun ti vuccati nirayo, tasmiŋ galantī ti puggalā”( 由 於 地 獄 之 義 的 「 補 」(pun) 及 墮 於 彼 處 ( 地 獄 ) 之 義 的 「 伽 羅 」(galanti) 而 成 為 補 伽 羅 ( 人 )。)。 補 伽 羅 (puggala, 梵 語 pudgala 補 特 伽羅 ),《 一 切 經 音 義 》 卷 第 十 六 (T54.406.2)..「 富 伽 羅 ( 梵 語 此 譯 為 「 數 取 趣 」 也 , 數 數 於 三 界 中 往 來 也 , 或 云「 補 特 迦 羅 」 也 )。」《 一 切 經 音 義 》 卷 第 四 十 八 (T54.624.2):「 案 梵 本 , 補 , 此 云 數 。 特 伽 , 此 云 取 。 羅 , 此云 趣 。 云 數 取 趣 , 謂 數 數 往 來 諸 趣 也 。」 雖 然 有 以 上 的 定 義 , 稱 作 「 四 雙 八 輩 」(cattāri purisayugāni aṭṭhapurisapuggalā 初 果 向 、 初 果 , 乃 至 阿 羅 漢 向 、 阿 羅 漢 ) 的 聖 者 , 尚 以 「 補 伽 羅 」 為 名 。puggalaparoparaññū, 觀察 眾 人 , 知 人 勝 劣 , 知 人 勝 如 (AA.7.64./IV,57-8.)..puggalaparoparaññū hotīti evaṁ bhikkhu puggalānaṁparoparaṁ tikkhamudubhāvaṁ jānanasamattho nāma hoti.( 知 人 勝 劣 .. 如 是 比 丘 識 別 眾 人 高 低 、 利 鈍 。)。attha caㄍpuggaladhammaddasa(< puggala-dhamma-(d)dasa, m.Nom.pl. dasa < dis/das, a. 看 見 的 ( 人 )), 八 輩 ( 八 個 ㄜˋ) 見 法之 人 。cattāri purisayugāni aṭṭha purisapuggalā, 四 雙 八 輩 ( 須 陀 洹 道 及 須 陀 洹 果 , 向 斯 陀 含 道 及 斯 陀 含 果 , 向 阿 那 含 道及 阿 那 含 果 , 向 阿 羅 漢 道 及 阿 羅 漢 果 )。Puggalapaññatti,【 陰 】《 人 施 設 論 》 巴 利 論 藏 第 四 部 ,「 人 」(puggala), 是 指 凡 人 、 聖 人 、 因 人 、 果 人 等 意 義 的 人 。「 施 設 」(paññatti) 意 為 類 集 、 安 立 、 與 分 別 。 全 書 包 含 論 母 (mātikā) 與 解 說 兩 部 份 。 而 在 漢 譯 《 集 異 門 足 論 》、《 舍 利 弗 阿 毘 曇 論 》〈 人 品 〉 中 也 有 與 本 書 相 似 的 敘 述 。puggalika,【 形 】 個 人 的 , 個 體 的 。Puggalappasanna(puggala 人 +pasanna 已 明 亮 ), 為 人 光 明 正 大 。Puṅkha,【 中 】 箭 羽 ( 箭 的 羽 毛 部 份 the feathered part of an arrow)。Cp. poṅkha.Puṅgava,【 陽 】 公 牛 ( 喻 高 貴 的 人 )。Buddhaguṇagāthāvalī( 佛 陀 功 德 頌 )..mahāpabodhipuṅgavo, v.53.;munipuṅgavo,v.96.、v.814.;paññapuṅgavo, v.141.;purisapuṅgavo, v.508.;isipuṅgavo,v.603.(ṛṣipuṅgava 牛 王 仙 , Śatapañcāśatka, v.91.)。ñāṇapuṅgavo, v.618.。Pucimanda(


Pucchati (pucch 詢 問 +a), 問 , 詢 問 。【 過 】pucchi。【 過 分 】puṇḍha, pucchita。【 現 分 】pucchanta。【 獨 】pucchitvā。【 義 】pucchitabba。【 不 】pucchituṁ。Pucchana,【 中 】 詢 問 的 行 爲 。Pucchā,【 陰 】 問 題 。Pujja,【 形 】 光 榮 的 , 表 示 尊 敬 的 。Pujāriji, Pujāri ji,【 印 】【 無 】 住 持 (abbot, 由 主 持 供 奉 儀 式 轉 變 而 來 的 字 )。Dhp.v.73...Āvāsesu ca issariyaṁ( 僧 院為 院 主 )。issariya( 院 主 ) 可 能 不 通 用 。Puñchati (puñch+a), 拭 去 , 清 理 。【 過 】puñchi。【 過 分 】puñchita。【 獨 】puñchitvā。【 現 分 】puñchanta, puñchamāna。Puñchana,【 中 】1. 擦 掉 ,2. 擦 拭 的 布 料 , 手 巾 。Puñchanī,【 陰 】 擦 拭 的 布 料 , 手 巾 , 音 譯 : 晡 旃 尼 。Puñja,【 陽 】 堆 , 大 堆 。puñjakata,【 形 】 成 堆 的 , 堆 積 的 。Puñña,【 中 】 福 , 善 , 功 德 , 功 績 , 正 義 。puññakamma,【 中 】 福 業 ( 有 功 德 的 行 動 )。puññakata(=katapuñña),作 福 。puññakāma,【 形 】 想 福 的 , 想 功 德 的 。puññakiriyā,【 陰 】 好 行 動 , 福 業 。puññakkhandha,【 陽 】 福 蘊 ( 大量 的 功 績 )。puññakkhaya,【 陽 】 福 盡 ( 功 績 的 疲 憊 )。puññatthika,【 形 】 想 功 績 的 。puññapekkha,【 形 】 希 望 有功 德 的 。puññaphala,【 中 】 福 報 , 福 果 。puññabhāga,【 陽 】 福 份 。Puññabhāgiyanti dibbe kāme patthetvāsucaritapāripūriyā devaloke nibbattassa attabhāvo puññabhāgiyo nāma, duccaritapāripūriyā apāye nibbattassaattabhāvo apuññabhāgiyo nāma.( 順 福 分 : 已 望 天 國 , 實 踐 善 行 , 自 體 再 生 於 天 世 間 的 順 福 分 之 名 。 非 順 福 分 :實 踐 惡 行 , 自 體 已 再 生 於 惡 趣 順 福 分 之 名 。)。puññabhāgī,【 形 】 有 福 份 的 。puññabhisaṅkhāra,【 陽 】 福 行 、善 行 。puññavantu,【 形 】 有 福 的 , 有 品 德 的 。puññānubhāva,【 陽 】 福 的 力 量 。puññabhisanda,【 陽 】 積 福 。puññasampadā,【 陰 】 功 德 財 。A.9.10./IV,373.: 九 種 補 特 伽 羅 者 是 世 間 無 上 福 田 (anuttaraṁ puññakkhettaṁlokassa):Arahā, arahattāya paṭipanno, anāgāmī, anāgāmiphalasacchikiriyāya paṭipanno, sakadāgāmī,sakadāgāmiphala- sacchikiriyāya paṭipanno, sotāpanno, sotāpattiphalasacchikiriyāya paṭipanno, gotrabhū.( 阿 羅漢 、 向 阿 羅 漢 、 不 還 者 、 向 不 還 果 之 現 證 者 、 一 來 者 、 向 一 來 果 之 現 證 者 、 預 流 者 、 向 預 流 果 之 現 證 者 、( 改變 凡 夫 成 為 聖 人 的 ) 種 姓 者 。) A.7.58./IV,89...Mā bhikkhave puññānaṁ bhāyittha, sukhass’etaṁ bhikkhaveadhivacanaṁ, yad idaṁ puññānan ti.( 諸 比 丘 ! 你 們 不 要 怕 諸 褔 , 這 是 樂 的 同 義 語 , 這 即 是 諸 褔 。) AṬ.7.59./CS:pg.3.182...puññānīti yadidaṁ vacanaṁ, etaṁ sukhassa iṭṭhassa vipākassa adhivacanaṁ nāmaṁ. ( 褔 ..這 句 話 是 樂 的 、 令 人 喜 愛 的 果 報 的 同 義 語 。)(A.8.36./IV,241-3.) 施 類 福 業 事 戒 類 福 業 事 修 類 福 業 事苦 厄 之 人 少 作 少 作 未 作安 樂 之 人 中 作 中 作 未 作四 天 王 之 伙 伴 多 作 多 作 未 作忉 利 天 之 伙 伴 多 作 多 作 未 作夜 摩 天 之 伙 伴 多 作 多 作 未 作兜 率 天 之 伙 伴 多 作 多 作 未 作自 在 化 樂 天 之 伙 伴 多 作 多 作 未 作他 化 自 在 天 之 伙 伴 多 作 多 作 未 作Puṭa, puṭaka,【 陽 】【 中 】( 通 常 是 以 樹 葉 做 的 ) 容 器 , 口 袋 , 籃 子 (“tube,” container, hollow, pocket)。puṭabaddha,【 形 】打 包 成 包 裹 的 。puṭabhatta,【 中 】 一 包 飯 。puṭabhedana,【 中 】 包 裹 迸 裂 ( 種 子 ) 的 袋 子 (breaking of the (seed-) boxesof the Pāṭali plant)。puṭaṁsa,【 形 】 掛 肩 上 的 背 包 ( 裝 旅 途 資 糧 的 肩 袋 )。Putoḷi(=mutoḷi), 【 陰 】 袋 子 (sack)。Puṭṭha 1 (poseti 的 【 過 分 】), 餵 , 滋 養 , 培 養 。Puṭṭha 2 (pucchati 的 【 過 分 】), 已 被 問 , 已 被 審 問 (=phuṭṭho, Sn. PTS:v.918.)。puṭṭhakāla, 已 被 問 之 時 。Puṇḍarīka,【 中 】 白 睡 蓮 。Puṇṇa (pūrati 的 【 過 分 】), 已 滿 , 已 完 成 。puṇṇaghaṭa,【 陽 】 已 滿 的 大 水 罐 。puṇṇacanda,【 陽 】 滿 月 , 望 月 ,月 圓 。puṇṇapatta,【 中 】 禮 物 。330


Puṇṇamāsī, puṇṇamī,【 陰 】 月 圓 日 ( 農 曆 十 五 。 中 國 民 間 說 「 十 五 的 月 亮 十 六 圓 」, 是 因 爲 月 球 繞 地 球 轉 動 , 平均 需 要 29 天 12 小 時 44 分 鐘 。 在 「 望 」 時 , 月 、 地 、 日 最 接 近 一 條 直 線 , 月 亮 因 此 也 最 圓 、 最 亮 。 月 亮 每 次抵 達 「 望 」 的 時 間 不 同 , 大 多 在 農 曆 十 六 日 甚 至 十 七 日 凌 晨 。 目 前 泰 、 緬 、 斯 三 國 的 月 圓 日 都 不 完 全 一 樣 ,會 誤 差 為 一 天 。) Thupavaṁso..Sve puṇṇamuposathadivase uttarāsāḷha nakkhattena, 以 星 宿 來 說 是 明 日 「 鬥 宿 」的 月 圓 的 布 薩 日 。S.22.82./III,100...Tena kho pana samayena Bhagavā tadahuposathe pannarase puṇṇāyapuṇṇamāya rattiyā bhikkhusaṅghaparivuto ajjhokāse nisinno hoti.( 那 時 , 世 尊 於 布 薩 日 , 十 五 滿 月 的 月 圓 之 夜 ,為 比 丘 眾 所 圍 繞 在 露 地 坐 。)Puṇṇatā,【 陰 】puṇṇatta,【 中 】 滿 。Putta,【 陽 】 兒 子 , 孩 子 。puttaka,【 陽 】 小 兒 子 。puttadāra, 孩 子 ( 包 括 兒 子 與 女 兒 , KhA.138.) 和 妻 子 。mama putto,我 的 兒 子 ( 在 註 解 書 中 , 佛 陀 有 時 用 此 句 稱 呼 他 的 證 果 的 弟 子 )。Puttima (=Puttimant, Puttavant), puttiya,【 形 】 有 孩 子 的 。Puthu,【 無 】 分 開 的 , 個 別 的 , 甚 遠 地 和 廣 闊 地 , 個 別 地 。【 形 】 多 的 。Puthujjana (BSK.pṛthagjana),【 陽 】 凡 夫 , 普 通 人 , 俗 人 , 沒 有 受 過 教 育 的 人 。Yena puthujjanoti, ettha--“Duveputhujjanā vuttā, buddhenādiccabandhunā; Andho puthujjano eko, kalyāṇeko puthujjano”ti. Tattha yassakhandhadhātu-āyatanādīsu uggaha-paripucchā-savana-dhāraṇa-paccavekkhaṇāni natthi, ayaṁandhaputhujjano.( 以 那 凡 夫 , 此 處 -- 以 太 陽 的 種 族 佛 陀 所 說 , 一 種 闇 鈍 凡 夫 , 一 種 善 凡 夫 , 闇 鈍 凡 夫 為 不 學 習問 、 聞 、 憶 持 、 省 思 蘊 處 界 的 人 。)(DA.1./I,59.) (so hi puthūnaṁ nānappakārānaṁ kilesādīnaṁ jananādīhi kāraṇehiputhujjano.( 凡 夫 , 因 爲 生 産 、 製 造 許 多 的 各 種 不 同 的 污 染 )。 闇 鈍 凡 夫 (andhaputhujjana) 為 不 學 習 問 、 聞 、 憶 持 、省 思 蘊 處 界 的 人 (khandhadhātu-āyatanādīsu uggaha-paripucchā-savana-dhāraṇa-paccavekkhaṇāni natthi, ayaṁandhaputhujjano.) (DA.1./I,59.)Puthuka,【 中 】 砸 倒 了 玉 米 苗 。【 陽 】 小 動 物 。Puthubhūta,【 形 】 廣 泛 蔓 延 的 。Puthula,【 形 】 寬 廣 的 , 大 的 。Puthuloma,【 陽 】 魚 。Puthuvī,【 陰 】 地 , 土 。Puthuso,【 副 】 不 同 地 , 不 一 致 地 。Puna(cp. Vedic punar, punaḥ),【 無 】 再 一 次 (again)。punadivasa,【 陽 】 下 一 天 , 隔 天 (punadivase, on the following day)。punābhinibbatti, 再 生 (birth in a new existence)。punappunaṁ,【 無 】 一 次 又 一 次 ( 屢 屢 )。punabbhava,【 陽 】 再 生(renewed existence, new birth)。punavacana,【 中 】punarutti,【 陰 】 重 複 (repetition)。punāgamana,【 中 】 再 來 ,又 來 (coming again, return)。puna caparaṁ, 另 外 。punāvāsa,【 陽 】 再 生 (rebirth)。punanivattati, 再 轉 回 來 (to turnback again) punavāre(Loc.), 別 的 時 間 (another time)。Punabbasu,【 陽 】 井 宿 ( 二 十 七 星 宿 之 一 )。Punāti (pu+nā), 清 理 , 篩 出 。【 過 】puni。【 獨 】punitvā。Puneti (puna+eti), 再 來 , 又 來 。Punnāga,【 陽 】 胡 桐 (Alexandrian laurel tree, 産 於 東 印 度 群 島 和 太 平 洋 群 島 的 藤 黃 科 胡 桐 屬 (Calophyllum) 的喬 木 )。pupph,【 字 根 I.】 開 花 (to blow (as a flower))。Puppha,【 中 】 花 ,[ 生 理 ] 月 經 來 潮 。pupphagaccha,【 陽 】 開 花 植 物 , 矮 樹 叢 。pupphagandha,【 陽 】 花 香 。pupphacumbaṭaka,【 中 】 花 冠 ( 環 ),( 戴 在 頭 上 的 ) 花 串 。pupphachaḍḍaka,【 陽 】 清 理 凋 謝 的 花 的 人 , 清 道 夫 , 廁 所 清 潔 工 人 。pupphadāma,【 陽 】 花 環 。pupphadhara,【 形 】 持 花 的 。pupphapaṭa,【 陽 】【 中 】 繡 花 布 。pupphamuṭṭhi,【 陽 】一 把 花 。puppharāsi,【 陽 】 花 堆 。pupphavatī,【 陰 】 月 經 期 的 女 人 。 akāla-puppha, 非 時 花 ( 非 其 開 花 季 節 開花 )。Pupphati (pupph 開 花 +a), 開 花 , 盛 開 花 。【 過 】pupphi。【 獨 】pupphitvā。Pupphita (Pupphati‘ 開 花 ’ 的 【 過 分 】), 已 開 花 , 已 盛 開 花 。Pubba,【 陽 】 膿 , 物 質 。Pubba,【 形 】 先 前 的 ( 往 昔 : 台 語 : 以 早 i 2 ca 2 , 以 往 i 2 ong 2 , 以 前 i 2 cing 5 , 卡 早 khah ca 2 , 古 早 koo 2 ca 2 , 向 時hing 3 si 3 , 往 陣 ing 2 cun 7 , 往 過 ing kue 3 往 擺 ing 2 pai 2 ), 比 較 早 的 , 東 方 人 。( 在 【 合 】 中 ) 以 前 曾 經 是 , 例 : gatapubba= 曾 經 去 過 。pubbanta,【 陽 】 過 去 , 以 前 的 末 端 。pubbakamma,【 中 】 過 去 業 。pubbakicca,【 中 】 事 前 準 備 工331


作 。pubbaṅgama,【 形 】 走 在 前 頭 的 , 在 前 的 。pubbacarita,【 中 】 前 世 傳 記 。pubbadeva,【 陽 】 古 神 , 即 : 阿修 羅 。pubbanimitta,【 中 】 前 兆 、 瑞 相 。pubbapurisa,【 陽 】 祖 先 , 古 人 。pubbapeta,【 陽 】 已 故 的 鬼 。pubbabhāga,【 陽 】 前 部 份 。【 形 】 早 先 的 。pubbayoga,【 陽 】 前 連 接 。pubbavideha,【 陽 】 弗 婆 提 洲 、 東 勝 身 洲 ( 東 方 大 陸的 名 字 )。Pubbaṇṇa,【 中 】 前 食 , 首 食 ( 七 穀 的 名 字 , 七 穀 即 :sāli 米 ( 泰 國 說 「 小 麥 」wheat)、vīhi 稻 穀 、yava 大 麥 ( 泰 國說 ‘ 糯 米 ’glutinous rice)、godhūma 小 麥 ( 泰 國 說 「 野 豌 豆 」tares)、kaṅgu 黍 ( 或 小 米 、 粟 millet or sorghum)、varaka豆 ( 泰 國 說 「 薏 苡 仁 」Job’s tears)、 kudrūsa 穀 類 )。Pubbaṇha,【 陽 】 午 前 。pubbaṇhasamaya,【 陽 】 午 前 。Pubbabhāgabhāvanā,【 陰 】 前 分 修 習 ( 前 方 便 )。《( 應 作 ) 慈 愛 經 》(Karaṇīyamettasuttaṁ) 有 十 五 項 「 修 慈 前 方 便 」(mettāpubbabhāgo), 也 可 以 說 是 「 修 道 前 方 便 」(pubbabhāgabhāvanā)..修 道 前 方 便 利 益 免 受 折 磨1 能 幹 (sakko)易 得 成 就 免 頇 慢 、 免 拖 泥 帶 水* ( 1 able; 1 Be capable)2 正 直 (ujū) ( 身 業 、 語 業 ) 老 實 修 行 免 扭 曲 、 免 詐 欺( 2 right; 2 upright)3 坦 誠 (suhujū) ( 意 業 ) 直 趣 涅 槃 免 虛 偽 、 免 走 冤 枉 路(; 3 straightforward)4 好 教 ( ) (suvaco)易 受 善 法 免 誤 入 歧 途(; 4 easy to instruct)5 柔 軟 (mudu)帶 來 平 靜 免 衝 突 、 免 對 抗(; 5 gentle)6 不 驕 傲 (anatimānī) 謙 遜 自 抑 免 傲 慢 、 免 自 負(; 6 not conceited)7 知 足 (santussako)無 求 無 欲 免 多 欲 、 免 求 不 得( 7 contented; 7 content)8 易 扶 養 (subharo)受 用 喜 足 免 索 求 無 度( 8 easy to support; 8 easy tosupport))9 少 俗 務 (appakicco) 專 心 行 道 免 憒 鬧 、 免 齷 齪 ( 台 語 :ak cak 8 )( 9 unbusy; 9 with few duties)10 生 活 簡 樸 (sallahukavutti) 減 少 負 擔 免 複 雜 、 免 累 贅( 10 frugal; 10 living lightly)11 寂 靜 諸 根 (santindriyo) 六 根 收 攝 免 污 染 、 免 縱 欲( 11 serene in faculties; 11 withpeaceful faculties)12 聰 明 (nipako)心 智 敏 銳 免 愚 昧 昏 庸( 12 prudent; 12 masterful)13 不 粗 魯 (appagabbho) 威 儀 庠 序 免 舉 止 不 雅 、 免 無 禮( 13 modest; 13 modest)14 不 耽 溺 俗 家 (kulesvananugiddho) 閒 居 用 功 免 俗 務 、 免 攀 緣( 14 Not fawning uponfamilies; 14 no greed forsupporters.)15 不 應 該 犯 智 者 會 指 責 的 任 正 道 通 暢 免 被 責 備 、 免 懊 惱何 小 過 失 (na cakhuddamācare kiñci, yenaviññū pare upavadeyyuṁ)( 15 He would no slight thingdo at all that other wise menmight deplore.; 15 Do not dothe slightest thing that thewise would later censure.)* 英 譯 一 ..Bhikkhu Ñāṇamoli, 英 譯 二 ..Bhikkhu Ṭhanissaro。天 臺 宗 說 「 二 十 五 種 方 便 」(《 修 習 止 觀 坐 禪 法 要 》(T46.462.3);《 摩 訶 止 觀 》 卷 四 (T46.35.3)):332


1 具 五 緣 持 戒 清 淨 衣 食 具 足 閑 居 靜 處 息 諸 緣 務 得 善 知 識2 訶 五 欲 訶 色 欲 者 訶 聲 欲 者 訶 香 欲 者 訶 味 欲 者 訶 觸 欲 者3 棄 五 蓋 貪 欲 蓋 瞋 恚 蓋 睡 眠 蓋 掉 悔 蓋 疑 蓋4 調 五 法 調 節 飲 食 調 節 睡 眠 調 身 調 氣 息 調 心5 行 五 法 欲 精 進 念 巧 慧 一 心Pubbā,【 陰 】 東 部 。Pubbācariya,【 陽 】 先 師 。Pubbāpara,【 形 】 什 麽 開 始 和 什 麽 隨 後 , 前 後 的 。Pubbuṇḍhāyī,【 形 】( 比 他 人 ) 先 起 床 的 。Pubbe,【 處 】 從 前 , 過 去 。pubbekata,【 形 】 從 前 完 成 的 。pubbenivāsa,【 陽 】 宿 世 , 前 世 。pubbenivāsañāṇā,【 中 】pubbesānussati,【 陰 】 記 得 前 世 , 前 世 智 , 前 世 隨 念 。pubbe katahetu(=pubbekatahetu), 宿 命 造 , 其 因 為 於 前 世所 作 業 。 又 譯 作 : 因 本 作 , 本 作 因 , 宿 作 因 。bhūtapubbaṁ, 【 副 】 往 昔 。Pumati, 吹 ( 台 語 : 歕 pun 5 ), 打 擊 。to blow, aor. pumi; ger. pumitvā。Puma(Puman),【 陽 】 雄 , 男 , 人 (a male, a man)。Nom.sg. pumo; Instr. pumunā. Nom.pl. pumā(itthi-pumā men &women); Acc.sg. pumaṁ。Pura, 前 面 , 之 前 (base of adv. & prep. denoting “before”; Abl. purato (adv. & prep.) in front of (with Gen.), before (onlylocal))。Pura(Vedic pur. f., later Sk. puraṁ nt. & purī f.),【 中 】1. 城 鎮 , 城 市 (a town, fortress, city)。2. 住 處 , 房 屋 , 房 間 (dwelling,house or (divided) part of a house (=antepura 內 室 ))。3. 身 體 (the body)。Purakkhata,【 過 分 】 已 置 在 前 面 , 已 尊 敬 , 已 尊 重 。Purakkharoti (purā ( 梵 puraḥ) +kar 行 +o), 置 在 前 面 (to put in front), 尊 敬 (revere)。【 過 】purakkhari。【 過 分 】purakkhata。【 獨 】purakkhatvā。【 現 分 】purakkharāna(holding before oneself)。【 過 .3. 複 】purakkharuṁ; 【 獨 】purakkhatvā。Purato,【 無 】 在 前 , 之 前 。purato purato, 之 前 之 前 。【 反 】pacchato pacchato, 之 後 之 後 。Puratthā,【 無 】 東 部 。puratthābhimukha,【 形 】 向 東 方 看 的 。Puratthima,【 形 】 東 方 的 。《 海 寄 歸 內 法 傳 》 卷 第 三 :「 西 國 五 天 , 皆 名 東 方 為 前 方 , 南 為 右 方 。」(T54.225.2)Purā,【 無 】 從 前 , 在 過 去 。Purāṇa,【 形 】 遠 古 的 , 舊 的 , 穿 舊 的 , 用 過 的 , 先 前 的 。purāṇadutiyikā,【 陰 】 前 妻 ( 本 二 , 故 二 )。purāṇasālohita,【 形 】 前 血 親 。Purātana,【 形 】 遠 古 的 , 舊 的 , 先 前 的 。 參 考 purāṇa。Purindada,【 陽 】 富 蘭 陀 羅 ( 天 神 王 的 渾 名 )。Purima,【 形 】 先 前 的 , 比 較 早 的 。purimajāti,【 陰 】purimattabhāva,【 陽 】 前 世 , 前 生 。purimataraṁ, 非 常 早 ,比 較 早 的 , 更 早 的 。purimā koṭi, 本 際 ( 最 初 的 邊 際 )。Purimā…koti na paññāyati bhavataṇhāya ‘ito pubbebhavataṇhā nāhosi, atha pacchā sambhavī’ti, evā c’etaj…vuccati. Atha ca pana paññāyati ‘idappaccayābhavataṇhā’ti. (「 有 愛 」 之 最 初 邊 際 不 可 知 而 說 :「 從 此 以 前 無 ‘ 有 愛 ’,( 從 此 ) 以 後 有 ( 有 愛 ) 之 生 起 。」 然 而 ,可 知 :「 由 此 緣 有 ‘ 有 愛 ’。」‘ 有 愛 ’ 即 對 生 存 之 執 取 。)Purimakammabhava, 以 前 的 業 有 。PsA(CS:p.1.223):purimakammabhavasminti purime kammabhave, atītajātiyaṁkammabhave kariyamāneti attho.( 在 以 前 的 業 有 : 在 以 前 的 業 有 , 帶 來 在 過 去 生 所 作 的 業 有 。)Purisa,【 陽 】 雄 , 男 人 , 男 鬼 (=peta, S.19.4~12.;Pārā.III,104-7.)。purisakāra,【 陽 】 男 子 氣 概 。purisathāma,【 陽 】像 男 人 的 力 量 。purisadamma,【 陽 】 被 訓 練 的 人 , 被 改 變 的 人 。purisadammasārathī,【 陽 】 被 調 御 的 男 人 的 教練 。So vuccati yoggācariyānaṁ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īti.( 他 被 稱 為 「 諸 調 御 者 的 無 上 調 御 人 」)。purisaparakkama,【 陽 】 像 男 人 的 努 力 。purisapuggala, 【 陽 】 男 的 補 伽 羅 。purisamedha,【 陽 】 人 祭 ( 精 明 地 提拔 及 鼓 勵 官 員 )。purisaliṅga, purisavyañjana,【 中 】 男 性 的 性 器 官 。purisājañña(purisa 人 +jañña 純 種 的 ), 純 種人 (thoroughbred man. S.22.79./III,91.)。purisājaṇḍa,【 陽 】 顯 著 的 男 人 。purisasādaka,【 陽 】 食 人 者 。purisādhama,【 陽 】 壞 男 人 。purisindriya,【 中 】 男 根 , 男 子 氣 。purisuttama,【 陽 】 舉 世 無 雙 的 人 , 最 崇 高 的 男 人 。Dhp.v.193...“Dullabho purisājañño, na so sabbattha jāyati. Yattha so jāyatī dhīro, taṁ kulaṁ sukhamedhatī”ti.( 聖 人 極 難 得 , 彼 非333


隨 處 生 ; 智 者 所 生 處 , 家 族 咸 蒙 慶 。)Purisatta (abstr. fr. purisa),【 中 】 男 子 氣 概 (manhood, virility)。Pure,【 副 】 在 … 之 前 , 從 前 , 比 較 早 的 。purecārika,【 形 】 走 在 前 頭 的 , 領 先 的 。purejava,【 形 】 跑 在 前 面 的 。puretaraṁ,【 副 】 在 任 何 人 之 前 , 最 早 的 。purebhatta,【 中 】 午 前 。Purekkhāra,【 陽 】 放 在 前 面 , 尊 敬 , 熱 愛 。Purejāta,【 形 】 前 生 的 。 前 生 緣 (Purejātapaccayo)《 發 趣 論 》(Paṭṭhāna)(CS:p.1.7):「 前 生 緣 (Purejātapaccayo):1.~5是 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處 是 依 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識 界 及 其 ( 意 識 界 ) 諸 法 之 前 生 緣 為 緣 。6.~10 色 (、 聲 、香 、 味 、 觸 ) 處 是 依 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識 界 及 其 相 應 諸 法 之 前 生 緣 為 緣 。11. 色 處 、 聲 處 、 香 處 、 味 處 、 所觸 處 依 意 界 及 其 相 應 諸 法 之 前 生 緣 為 緣 。 凡 依 止 於 某 色 而 意 界 及 意 識 界 轉 者 , 其 色 依 意 界 及 其 相 應 法 之 前 生緣 為 緣 , 而 於 意 識 界 及 其 相 應 之 諸 法 , 有 時 依 前 生 緣 為 緣 , 有 時 不 依 ( 指 無 色 界 ) 前 生 緣 為 緣 。」Purohita,【 陽 】 國 王 的 宗 教 顧 問 ( 國 師 、 司 祭 官 )。Pulava, pulavaka,【 陽 】 蟲 。Pulina,【 中 】 沙 , 沙 灘 。pus,【 字 根 I.】1. 珍 愛 (to cherish)。【 字 根 VII.】2. 滋 養 ( to nourish)。pū,【 字 根 V.】 使 … 潔 淨 (uppannato purify)。Pūga,【 陽 】 公 會 , 社 團 。【 中 】 堆 , 檳 榔 果 ( 青 仔 )。pūgarukkha,【 陽 】 檳 榔 樹 ( 台 語 : 青 仔 欉 chenn a 2 cang 5 )( 一 種棕 櫚 屬 (Areca) 和 散 尾 葵 屬 (Chrysalidocarpus) 的 東 半 球 熱 帶 棕 櫚 植 物 )。pūj( 梵 pūj),【 字 根 VII.】 禮 拜 (to worship), 供 奉 、 供 養 (to offer)。Pūjana, pūjā(< pūj, see pūjeti),【 陰 】 供 奉 , 尊 敬 , 尊 崇 (devotional attention, honour, worship)。Pūjaneyya, pūjanīya, pūjāraha,【 形 】 有 尊 崇 資 格 的 , 莊 嚴 的 。Pūjiya,【 形 】 值 得 被 尊 敬 的 。【 中 】 尊 敬 的 對 象 。pūjiyamāna,【 形 】 被 尊 敬 的 。Pūjita, (pūjeti 的 【 過 分 】) 尊 敬 , 尊 重 , 供 奉 。Pūjeti (pūj+e), 尊 敬 , 尊 重 , 供 奉 。【 過 】pūjesi。【 現 分 】pūjenta, pūjayamāna。【 獨 】pūjetvā。【 不 】pūjetuṁ。Pūti, pūtika,【 形 】 腐 爛 的 , 腐 敗 的 , 發 惡 臭 的 。pūtikāya,【 陽 】 藏 滿 污 穢 的 身 體 。pūtigandha,【 陽 】 臭 味 。pūtimaccha,【 陽 】 臭 魚 。pūtimukha,【 形 】 有 爛 口 的 。pūtimutta,【 中 】 牛 的 小 便 。pūtilatā,【 陰 】 心 葉 青 牛 膽 ( 見 Gaḷocī)。pūtimuttabhesajja,【 中 】 陳 棄 藥 ( 尿 療 法 , 據 說 , 每 日 喝 自 己 的 尿 100c.c. 以 上 才 有 療 效 )。pūtimuttaṁ bhesajjānaṁ,尿 藥 ( 誤 譯 .. 陳 棄 藥 ) .. AA.4.27./III,43. .. Pūtimuttanti yaṁkiñci muttaṁ. Yathā hi suvaṇṇavaṇṇopi kāyopūtikāyoti vuccati, evaṁ abhinavampi muttaṁ pūtimuttameva.( 牛 的 小 便 .. 任 何 ( 牛 ) 尿 ; 金 黃 色 身 體 的 牛 尿 , 正 是這 類 新 鮮 的 牛 尿 。)KhA.147...“pūtimuttaharītakaṁ nāma Buddhādīhi vaṇṇitan”ti( 泡 了 牛 尿 的 柯 子 是 諸 佛 等 所 讚歎 的 。)Pūpa,【 陽 】【 中 】 蛋 糕 。pūpakāra, 製 麵 包 人 (baker)。Pūpiya,【 陽 】 蛋 糕 商 。Pūya,【 陽 】 膿 (pus)。pūr( 梵 pṛ / pṛṇ/ pūr),【 字 根 I.】 全 部 、 充 滿 (to be full)。Pūra,【 形 】 滿 的 , 充 滿 的 。duppūra,【 形 】 難 滿 的 。Pūraka,【 形 】 裝 滿 者 , 實 踐 , 完 成 。Pūraṇa(


Pekkhaka,【 形 】 正 在 看 著 的 ( 人 )。Pekkhaṇa,Pekkhana,【 中 】 看 , 視 力 (seeing; sight.)。Pekkhati (pa+ikkh 見 +a), 看 , 看 著 。【 過 】pekkhi。【 過 分 】pekkhita。【 獨 】pekkhitvā。【 現 分 】pekkhamāna。Pekhuṇa,【 中 】 孔 雀 的 尾 部 羽 毛 。Pecca(ger. of pa+i, BSk.pretya),【 獨 】 死 後 (after death)。Peta,【 形 】 死 的 , 已 故 的 。【 陽 】 鬼 。petakicca,【 中 】 喪 事 。petayoni,【 陰 】 鬼 的 狀 態 。petaloka,【 陽 】 鬼 的 世界 。petavatthu,【 中 】 鬼 故 事 。Pettaṇika,【 形 】 靠 父 親 的 財 産 生 活 的 人 。Pettanika [fr. pitar] one who lives on the fortune or power inherited from his father A.III,76=300.Pettāpiya(for pettāviya (Epic Sk. pitṛvya)), 伯 父 (fatḥer’s brother, paternal uncle)。Pettika(


muñjapabbajaṁ; Urasā panudissāmi, vivekamanubrūhayan”ti.( 突 婆 . 孤 沙 草 , 普 塔 吉 羅 草 , 與 優 尸 羅 根 , 以 及 文 叉草 , 波 羅 婆 草 等 , 增 益 我 遠 離 , 心 胸 將 離 草 。)Poṭṭhapāda,【 陽 】 布 吒 波 陀 月 ( 月 份 名 , 大 約 在 八 月 至 九 月 之 間 , 農 曆 7 月 16 至 8 月 15)。Poṭhana,【 中 】 打 , 毆 打 。Poṭheti, potheti (poth+e), 打 , 襲 擊 , 撚 ( 手 指 ) 使 劈 啪 作 響 。【 過 】poṭhesi。【 過 分 】poṭhita。【 獨 】poṭhetvā。【 被 】poṭhiyati。Poṭhiyamāna,【 現 分 】 正 在 挨 打 。Poṇa,【 形 】 向 下 傾 斜 的 , 傾 向 於 , 聚 合 的 , 領 導 的 。Pota,【 陽 】1. 小 動 物 ,2. 芽 , 分 枝 ,3. 大 船 的 小 船 。potaka,【 陽 】 小 動 物 。【 陰 】potikā。potavāha,【 陽 】 水 手 。Potthaka,【 陽 】【 中 】 書 , 繪 畫 的 帆 布 。potthakasibbaka,【 陽 】 裝 訂 書 的 人 (book-binder)。Potthanikā,【 陰 】 匕 首 。Potthalikā,【 陰 】 人 體 模 型 , 布 娃 娃 。Pothujjanika,【 形 】 凡 夫 的 。Ponobhavika, ponobbhavikā(pono-=puna 再 ),【 形 】 再 生 。aponobhavika, 不 再 生 (no more rebirth)。AA.10.49~50./V,41...ponobbhavikoti punabbhavanibbattako.( 再 生 .. 再 生 再 出 現 。)Porāna, porānaka,【 形 】 古 的 , 舊 的 , 先 前 的 。porāṇaka-therā, 諸 古 長 老 ( 複 數 ), 註 解 書 提 到 的 , 他 們 的 主 張 學說 有 紀 元 前 一 世 紀 的 斯 里 藍 卡 之 古 長 老 們 的 場 合 。Porisa,【 中 】 男 子 氣 概 , 人 ( 舉 高 手 ) 的 高 度 。Porisāda,【 形 】 食 人 者 。Pori,【 陰 】 彬 彬 有 禮 的 , 有 禮 貌 的 。Porohicca,【 中 】 國 師 的 辦 公 室 。Posa,【 陽 】 人 。Posaka,【 形 】 飼 養 的 , 有 營 養 的 , 撫 養 的 人 。Posikā,【 陰 】 護 士 , 後 母 。Posatha,【 陽 】 布 薩 , 齋 戒 日 。 參 考 uposatha。posathika,【 陽 】 守 持 齋 戒 者 。Posana,【 中 】 撫 養 , 滋 養 , 飼 養 。Posāvanika,【 中 】 撫 養 費 , 津 貼 , 生 計 。Posita (Poseti 的 【 過 分 】), 已 撫 養 , 已 滋 養 。Poseti (pus +e), 滋 養 , 撫 養 , 照 顧 , 餵 。【 過 】posesi。【 現 分 】posenta。【 義 】posetabba。【 獨 】posetvā。【 不 】posetuṁ。Pratyutpanna-samādhi,【 梵 】 般 舟 三 昧 。「 般 舟 三 昧 」 只 能 「 立 禪 」 或 「 行 禪 」, 是 一 種 極 度 苦 行 的 方 式 ,《 般 舟三 昧 經 》(T13.899.3)..「 不 得 ( 躺 ) 睡 眠 三 月 … 經 行 不 得 休 息 三 月 」。 這 是 比 頭 陀 行 的 「 常 坐 不 臥 」( 不 倒 單 ), 更苦 修 。 佛 教 的 大 德 只 有 少 數 人 有 修 習 。 苦 修 不 見 得 更 容 易 成 就 。Plava,【 陽 】 浮 子 , 筏 。plavana,【 中 】 跳 躍 , 浮 子 。Plavaṅgama,【 陽 】 猴 子 。plu( 梵 plu),【 字 根 I.】 飄 浮 (to float), 跳 (to spring)。336


PhPh,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二 十 二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送 氣 清 音 的 p。Phaggu,【 陽 】 禁 食 的 時 期 (a special period of fasting)。Phagguṇa (cp. Vedic phālguna),【 陽 】 孟 春 月 ( 月 份 名 , 大 約 在 二 月 至 三 月 之 間 , 農 曆 1 月 16 至 2 月 15;markingthe beginning of Spring; always with ref. to the spring full moon, as phagguṇa-puṇṇamā at Vism.418)。phagguṇī, 二十 七 星 宿 之 二 ( 張 宿 (pubbaphagguṇī), 翼 宿 (uttaraphagguṇī))。Phagguṇī (cp. Vedic phālgunī),【 陰 】 孟 春 月 。Phaṇa(cp. Epic Sk. phaṇa),【 陽 】( 眼 鏡 蛇 等 ) 頸 部 因 脅 骨 運 動 而 膨 脹 的 (the hood of a snake)。Phaṇaka (< phaṇa),【 中 】( 用 來 弄 平 頭 髮 等 , 外 形 像 眼 鏡 蛇 膨 著 的 頸 部 的 ) 工 具 (Vin.II,107.)。Phaṇī,【 陽 】 眼 鏡 蛇 (a cobra)。phad( 梵 spand),【 字 根 II.】 顫 抖 (quiver)。Phandati (phad( 梵 spand) 顫 抖 +ṁ-a), 戰 慄 (to throb, palpitate)。2. 激 起 , 悸 動 , 攪 亂 (to twitch, tremble, move, stir)。【 過 】phandi。【 過 分 】phandita。【 現 分 】phandamāna,【 獨 】phandetvā。Phandana(


而 產 生 識 知 的 作 用 。Phassa 2 (grd.


(with flowers) Sn.233 (°agga=supupphit’agga-sākha KhA 192)。Phusita 3 , Phussita 3 (=phassita 2 , Kern. Toev. s. v. takes it as pp. of *puṁsayati), 已 觸 (touched, put on, in phusitaggaḷawith fastened (clinched) bolts (or better: door-wings)。Phusitaka (< phusita 1 ),【 形 】 下 降 (having raindrops)。S.12.23./II,32...“Seyyathāpi, bhikkhave, uparipabbatethullaphusitake deve vassante taṁ udakaṁ yathāninnaṁ pavattamānaṁ pabbatakandarapadarasākhā paripūreti.Pabbatakandarapadarasākhāparipūrā kusobbhe paripūrenti. Kusobbhā paripūrā mahāsobbhe paripūrenti.Mahāsobbhā paripūrā kunnadiyo paripūrenti. Kunnadiyo paripūrā mahānadiyo paripūrenti. Mahānadiyo paripūrāmahāsamuddaṁ paripūrenti. ( 諸 比 丘 ! 譬 如 天 降 雨 於 山 頂 , 落 大 粒 時 , 其 水 轉 向 低 處 、 充 滿 山 側 之 洞 穴 、 罅 、隙 、 壑 , 充 滿 山 側 之 洞 穴 、 罅 、 隙 、 壑 , 更 充 滿 小 池 , 充 滿 小 池 更 充 滿 大 池 , 充 滿 大 池 更 充 滿 小 河 , 充滿 小 河 更 充 滿 大 河 , 充 滿 大 河 , 繼 而 充 之 於 海 , 大 海 。)Phusīyati (phusati 的 【 被 】), 被 觸 。Phussa 1 (< puṣ to blossom, nourish, etc. cp. Ved. puṣya),【 陽 】 報 沙 月 ( 月 份 名 , 大 約 在 十 二 月 至 一 月 之 間 ,11 月 16至 12 月 15), 鬼 宿 ( 二 十 七 星 宿 之 一 )。Phussa 2 (ger. of phusati 1 ), 接 觸 (touching, realising)。Phussa 3 (grd. formation fr. phusati 2 ; scarcely fr. Sk. puṣya (to puṣ nourish, cp. poseti),【 形 】 有 斑 駁 的 , 華 麗 彩 色 的(speckled, gaily-coloured)。 phussakokila, 斑 駁 的 杜 鵑 鳥 (the spotted cuckoo)。phussaka(pussaka), 有 斑 駁 。Phussaphussaratha,【 陽 】 國 家 馬 車 ( 它 自 己 到 處 奔 跑 , 爲 了 要 找 一 位 王 座 的 繼 承 人 )。phussarāga,【 陽 】 黃 晶 (topaz)。Pheggu (cp. Vedic phalgu ),【 中 】 圍 繞 木 髓 的 木 材 , 無 價 值 的 事 物 (accessory wood, wood surrounding the pith of atree)。Pheṇa (cp. Vedic phena),【 中 】 泡 沫 , 浮 渣 , 泡 (scum, foam, froth)。pheṇapiṇḍa,【 陽 】 一 團 泡 沬 。pheṇuddehaka,【 形 】 嘔 吐 泡 沫 。Pheṇaka =pheṇa Vism.254; VbhA.237.Pheṇila ( 梵 ariṣṭa 阿 唎 瑟 迦 柴 ),【 陽 】 無 患 子 (soap-berry plant;Sapindus mukorossii Gaertn., 又 稱 為 黃 目 子 、 肥 皂果 、 假 龍 眼 破 布 子 , 無 患 子 科 , 落 葉 喬 木 , 高 二 三 丈 。 成 樹 1~3 月 落 葉 前 轉 金 黃 色 , 甚 美 觀 , 適 作 行 道 樹 、庭 園 樹 、 誘 鳥 樹 。 種 子 可 代 替 肥 皂 洗 滌 衣 物 )。《 木 槵 子 經 》(T17.726.1) 中 說 :「 佛 告 王 言 .. 若 欲 滅 煩 惱 障 報 障者 。 當 貫 木 患 子 一 百 八 。 以 常 自 隨 。 若 行 若 坐 若 臥 。 恒 當 至 心 無 分 散 意 。 稱 佛 陀 達 摩 僧 伽 名 。 乃 過 一 木 患 子 。如 是 漸 次 度 木 患 子 。 若 十 若 二 十 。 若 百 若 千 。 乃 至 百 千 萬 。 若 能 滿 二 十 萬 遍 。 身 心 不 亂 。 無 諸 諂 曲 者 。 捨 命得 生 第 三 焰 天 。 衣 食 自 然 。 常 安 樂 行 。 若 復 能 滿 一 百 萬 遍 者 。 當 得 斷 除 百 八 結 業 。 始 名 背 生 死 流 。 趣 向 泥 洹 。永 斷 煩 惱 根 。 獲 無 上 果 。」Phoṭa (< sphuṭ, cp. Sk. sphoṭa)( (v.l. pota & poṭha),【 陽 】phoṭaka,【 中 】 癤 子 , 水 泡 (swelling, boil, blister)。Phoṭaka=phoṭaPhoṭṭhabba(grd. of phusati),【 中 】 能 被 觸 者 , 觸 覺 , 接 觸 , 觸 (tangible, touch, contact)。Phosita (pp. of phoseti, cp. Sk. pruṣita),【 過 分 】 已 灑 (sprinkled)。Phoseti (Caus. of phusati 2 , cp. Sk. pruṣāyati=P. phusayati), 灑 (to sprinkle (over) Vin.II,205 (inf. phosituṁ)。pp.phosita。cp. pariphoseti。339


BB,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二 十 三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是 帶 音 的 b,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請 參 考 英 語 或 馬 來語 的 發 音 。Baka,【 陽 】 鶴 (crane), 蒼 鷺 (heron)。Bajjhati (bandhati 的 【 被 】), 被 限 制 , 被 逮 捕 , 被 捕 捉 ( 在 陷 阱 等 中 )。Battiṁsati(=dvattiṁsati),【 陰 】 三 十 二 。Badara,【 中 】 棗 子 (jujube fruit)。badaramissa,【 形 】 混 合 棗 子 的 。Badarī,【 陰 】 棗 樹 ( 多 年 生 小 喬 木 (jujube tree;Ziziphus jujuba))。Badalatā,【 陰 】 槃 陀 羅 多 ( 一 種 有 甜 味 的 藤 )。Baddha (bandhati 的 【 過 分 】), 已 限 制 , 已 誘 捕 , 已 抓 住 , 已 使 牢 固 , 已 裝 配 。baddhajalika,【 形 】 合 十 的 。baddharāva,【 陽 】 陷 入 陷 阱 的 啼 叫 , 被 捕 捉 的 嗚 咽 。baddhavera,【 中 】( 心 胸 等 ) 狹 小 的 敵 意 。【 形 】 有 如 此 的 敵 意 。Badhira,【 形 】 聾 的 , 聾 子 。andhabadhira, 無 知 的 聾 子 。bandh( 梵 bandh),【 字 根 I.】 綁 (to bind)。→BandhatiBandha(


J.I,384.)。balipīḷita, (crushed with taxes J.V,98.)。Balivadda, balibadda(cp. Sk. balivarda),【 陽 】( 裝 備 好 的 耕 ) 牛 (an ox, esp. an ox yoked to the plough or used inploughing)。DhA.I,24 (dhuraṁ vahanto balivaddassa, v. l. balibaddassa))。Balika (< bala) ,【 形 】 強 壯 的 (strong; only in der. balikataraṁ (compar.) adv. in a stronger degree, more intensely; &dubbalika weak.)。Balin (< bala),【 形 】 有 力 的 , 強 壯 的 (strong)。paññābalī, 慧 力 。Balya 1 (der. fr. bala) ,【 中 】 強 壯 (belonging to strength)。dubalya(=dubballa), 無 力 (Abl. dubbalyā as adv. groundlessly,without strong evidence)。Balya 2 (C. bālya) (< bāla, cp. P. & Sk. bālya) 愚 蠢 (foolishness, stupidity)。Baḷavā (f.) [cp. Vedic vaḍavā] a mare, only in cpd. °mukha the mare’s mouth, i. e. an entrance to Niraya (cp. Vedicvaḍavâgni & vaḍavāmukha) Th.1, 1104 (trsl. “abyss-discharged mouth,” cp. Brethren, p. 418).Bavhābādha,【 形 】 滿 身 疾 病 的 。Bahala,【 形 】 厚 的 , 密 集 的 。bahalatta,【 中 】 厚 度 。bahalabahala, 濃 濃 地 。Bahi,【 無 】, 外 部 , 外 面 。bahigata,【 形 】 出 去 的 。bahinagara,【 中 】 外 部 的 城 市 , 城 外 。bahinikkhamana,【 中 】外 出 。Bahiddhā,【 無 】 外 面 , 外 部 的 。Bahu,bahu-,bavh-,bahv-,(Vedic bahu, doubtful whether to),【 形 】 很 多 , 多 數 , 充 分 , 豐 富 的 (much, many, large,abundant; plenty; very, greatly) Instr. sg. bahunā; Nom. pl. bahavo & bahū; nt. pl. bahūni; Gen. Dat. bahunnaṁ &bahūnaṁ, bahunnaṁ; Instr. bahūhi; Loc. Bahūsu; nt. Nom. bahu; bahuṁ & bahud (i.e. bahud-eva) ; nt. n. bahuṁ alarge quantity (opp. appaṁ); Abl. bahumhā. 【 副 】 很 多 (so much)。compar. bahutara greater, more, in greater number(pl. bahutarā, opp. appakā)。【 複 】 許 多 人 。bahuka,【 形 】 多 數 。bahukaraṇīya, bahukicca,【 形 】 有 很 多 事 要 做 ,忙 碌 的 。bahukāra,【 形 】 很 耐 用 的 , 非 常 有 用 的 。bahukkhattuṁ,【 副 】 很 多 次 。bahujana,【 陽 】 衆 多 的 人 。bahujāgara,【 形 】 非 常 覺 醒 的 。bahudhana,【 形 】 有 許 多 財 富 的 。bahuppada,【 形 】 多 腳 的 , 給 很 多 的 。bahubbīhi,【 語 】 關 係 複 合 詞 。bahubhaṇḍa,【 形 】 有 豐 富 貨 物 的 。bahubhāṇī,【 形 】 饒 舌 的 , 多 講 話 的 。bahubhāva,【 陽 】豐 富 。bahumata,【 形 】 很 受 尊 敬 的 , 被 多 數 人 接 受 的 。bahumāna,【 陽 】bahumānana,【 中 】 尊 敬 。bahumānita,【 形 】 非 常 尊 敬 的 。bahuvacana,【 中 】 複 數 。bahuvidha,【 形 】 多 方 面 的 , 各 種 形 式 的 。bahussuta,【 形 】 非 常有 學 問 的 。Bahutta,【 中 】 多 種 , 多 數 。Bahudhā,【 副 】 以 許 多 方 式 (=bahuppakārena)。Bahula,【 形 】 豐 富 的 , 時 常 發 生 的 。bahulatā,【 陰 】bahulatta,【 中 】 豐 富 。bahulaṁ,【 副 】 大 概 , 時 常 。bahulīkata,【 形 】 時 常 練 習 的 。bahulīkaraṇa, bahulīkamma,【 中 】bahulīkāra,【 陽 】 繼 續 練 習 , 熱 心 訓 練 。Ps.II,94...Bahulīkarotītikathaṁ bahulīkaroti? Āvajjanto bahulīkaroti, jānanto bahulīkaroti, passanto bahulīkaroti, paccavekkhanto bahulīkaroti,cittaṁ adhiṭṭhahanto bahulīkaroti, saddhāya adhimuccanto bahulīkaroti, vīriyaṁ paggaṇhanto bahulīkaroti, satiṁupaṭṭhāpento bahulīkaroti, cittaṁ samādahanto bahulīkaroti, paññāya pajānanto bahulīkaroti, abhiññeyyaṁabhijānanto bahulīkaroti, pariññeyyaṁ parijānanto bahulīkaroti, pahātabbaṁ pajahanto bahulīkaroti, bhāvetabbaṁbhāvento bahulīkaroti, sacchikātabbaṁ sacchikaronto bahulīkaroti.( 多 作 (bahulīkaroti) 者 , 如 何 而 多 作 ? 正 在 傾 心多 作 , 知 多 作 , 見 多 作 , 觀 察 多 作 , 心 決 定 多 作 , 信 解 多 作 , 提 起 精 進 多 作 , 念 近 住 多 作 , 心 集 中 多 作 , 慧知 多 作 , 證 知 應 證 知 多 作 , 遍 知 應 遍 知 多 作 , 斷 應 斷 多 作 , 多 作 應 多 作 而 多 作 , 現 證 應 現 證 多 作 。)Bahulīkaroti (bahula+ī+kar 行 +o), 認 真 地 著 手 進 行 , 增 加 。【 過 】bahulīkari。【 過 分 】bahulīkata。Bahuso,【 副 】 大 概 , 時 常 , 重 複 地 。Bahūpakara,【 形 】 非 常 有 幫 助 的 。Bāṇa,【 陽 】 箭 。bāṇadhi,【 陽 】 箭 袋 。bādh,【 字 根 I.】 騷 擾 (to harass)。→Bādhati, 阻 礙Bādhaka,【 形 】 避 免 的 , 不 斷 襲 擊 的 , 阻 隔 的 。bādhakatta,【 中 】 妨 害 的 事 實 。Bādhati (bādh 騷 擾 +a), 阻 礙 , 阻 隔 , 使 痛 苦 , 誘 捕 。【 過 】bādhi。【 過 分 】bādhita。【 獨 】bādhitva。Bādhana,【 中 】 妨 害 , 痛 苦 , 陷 阱 , 捕 捉 。A.1.14.:Appābādhānaṁ yadidaṁ Bākulo.( 無 病 者 (appābādhānaṁ),341


是 薄 俱 羅 (Bākulo))。appābādho appātaṅko, 無 病 者 。Bādha,【 陰 】 妨 害 , 預 防 。Bādhita, (Bādheti 的 【 過 分 】) 壓 迫 , 使 痛 苦 , 騷 擾 。Bādheti (bādh 騷 擾 +e), 壓 迫 , 使 痛 苦 , 騷 擾 , 誘 捕 , 避 免 。【 過 】bādhesi。【 現 分 】bādhenta。【 獨 】bādhetvā。Bāttiṁsati,【 數 】 三 十 二 。bāttiṁsati lakkhaṇa, 三 十 二 相 。 三 十 二 相 大 人 相 ( 巴 dvattiṁsamahāpurisa-lakkhaṇāni;梵 dvātri ṃśan mahā-puruṣa-lakṣaṇāni) (D.30.) .. (1) 足 安 平 立 相 (suppatiṭṭhita-pādatā-lakkhaṇa ; 梵su-pratiṣṭhita-pāda) , 即 足 下 平 滿 相 。 平 足 蹈 地 , 平 ( 足 ) 舉 起 , 腳 掌 完 全 放 下 觸 地 。(2) 腳 掌 輪 相(pāda-tala-cakka-lakkhaṇa; 梵 cakrāṅkita-hasta-pāda-tala), 即 千 輻 輪 相 。 兩 腳 掌 生 二 輪 , 有 千 輻 ( 之 肉 紋 相 )、有 輞 、 有 轂 , 所 有 的 紋 路 明 顯 , 分 明 整 然 。(3) 足 踵 ( 圓 滿 ) 廣 平 相 (āyatapaṇhi-lakkhaṇa; 梵 āyata-pāda-pārṣṇi),足 跟 廣 平 相 。(4)( 諸 ) 指 纖 長 相 (dīghaṇguli-lakkhaṇa; 梵 dīrghāṅguli), 手 臂 美 嫩 形 端 正 , 指 頭 柔 軟 又 纖 長 。(5)身 體 直 如 梵 天 相 (brahmujugatta-lakkhaṇa; 梵 ṛjugātratā), 有 如 梵 天 身 直 挺 , 清 秀 明 淨 長 得 帥 。(6) 七 隆 滿 處 相(sattussadatā-lakkhaṇa ; 梵 saptotsada) 即 兩 手 、 兩 足 、 兩 肩 、 頸 項 等 七 處 ( 肉 ) 皆 隆 滿 。(7) 手 足 柔 軟 相(mudutalunahatthapāda-lakkhaṇāni ; 梵 mṛdu-taruṇa-hasta-pāda-tala) 。 (8) 手 足 有 網 縵 相(jāla-hattha-pāda-lakkhaṇāni; 梵 jālāvanaddha-hasta-pāda) 手 足 指 間 , 有 縵 網 相 。《 大 本 經 》(T1.5.2)..「 三 者 、手 足 網 縵 , 猶 如 鵝 王 。」《 中 阿 含 59 經 》《 三 十 二 相 經 》(T1.493.2):「 8 大 人 手 足 網 縵 , 猶 如 鴈 (= 雁 ) 王 。」(9)足 踝 高 相 (ussaṅkhapāda-lakkhaṇa; 梵 ucchaṅkha-pāda) 兩 踝 月 庸 相 (ussaṅkhapāda), 即 足 趺 隆 起 相 , 為 足 背 高 起圓 滿 之 相 。(10) 身 毛 端 向 上 相 (uddhagga-lomatā-lakkhaṇa; 梵 ūrdhvaṃ-garoma) 身 毛 向 上 生 , 烏 青 色 (nīlāniañjanavaṇṇāni)、 捲 曲 狀 (kuṇḍalāvaṭṭāni)、 向 右 旋 (dakkhiṇāvaṭṭakajātāni)。(11) 小 腿 如 羚 羊 相 (eṇijaṅgha-lakkhaṇa; 梵aiṇeya-jaṅgha)。 小 腿 像 羚 羊 腿 。 小 腿 , 古 譯 作 .. 腨 ( 足 專 ㄕㄨㄢˋ)。(12) 肌 膚 軟 細 相 (sukhumacchavilakkhaṇa; 梵sūkṣma-suvarṇa-cchavi), 即 皮 膚 細 軟 相 , 塵 垢 不 沾 身 。(13) 黃 金 色 相 (suvaṇṇavaṇṇalakkhaṇa; 梵 suvarṇa-varṇa)有 似 黃 金 的 皮 膚 。(14) 馬 陰 藏 相 ( 鞘 內 藏 陰 相 )(kosohita-vatthaguyha-lakkhaṇaṁ; 梵 kośopagata-vasti-guhya), 指男 陰 密 隱 於 體 內 如 馬 陰 之 相 。《 中 阿 含 59 經 》:「 13 大 人 陰 馬 藏 。 猶 良 馬 王 。」(15) 身 圍 如 尼 拘 律 樹 相 (nigrodhaparimaṇḍala-lakkhaṇa; 梵 nyagrodha-parimaṇḍala) 身 圍 如 尼 拘 律 樹 ( 榕 樹 科 ), 身 形 圓 好 。(16) 立 正 不 彎 時 , 雙手 掌 可 觸 摸 雙 膝 ( 相 )(ṭhitakova anonamanto ubhohi pāṇitalehi jaṇṇukāni parimasati parimajjati ; 梵sthitānavanata-pralamba-bāhutā) , 即 不 彎 觸 膝 相 (anonama-jaṇṇuparimasana-lakkhaṇa) 。 (17) 上 軀 如 獅 子 相(sīhapubbaddhakāya-lakkhaṇa; 梵 siṃha-pūrvārdha kāya) 即 .. 上 身 安 住 如 獅 子 。《 大 本 經 》(T1.5.2)..「 胸 膺 方整 如 師 子 。」 ▓46 世 尊 身 分 上 半 圓 滿 , 如 師 子 王 威 嚴 無 對 。(18) 兩 肩 間 充 滿 相 (citantaraṁsa-lakkhaṇa; 梵citāntarāṁsa)。 又 作 腋 下 平 滿 相 、 肩 膊 圓 滿 相 。(19) 兩 肩 圓 度 相 等 相 (samavaṭṭa-kkhandha-lakkhaṇa; 梵su-samvrta-skandha) 即 兩 肩 圓 滿 豐 腴 之 相 。《 中 阿 含 59 經 》:「 21 大 人 兩 肩 上 連 , 通 頸 平 滿 。」(20) 最 上 之 味覺 相 (rasagga-saggitā-lakkhaṇa; 梵 rasa-rasāgratā) 脖 子 之 上 ( 舌 上 ), 味 覺 敏 銳 傳 滋 味 。 大 本 經 》(T1.5.2)..「 二十 六 、 咽 喉 清 淨 , 所 食 眾 味 , 無 不 稱 適 。」(21) 眼 紺 碧 青 相 (abhinīla-netta-lakkhaṇa; 梵 abhinīla-netra) 目 紺 青色 相 , 如 青 蓮 華 。《 大 本 經 》(T1.5a)..「 三 十 、 眼 如 牛 王 , 眼 上 下 俱 眴 。」(22) 眼 睫 如 牝 牛 相 (go-pakhuma-lakkhaṇa;梵 go-pakṣmā) 又 作 眼 睫 如 牛 王 相 , 指 睫 毛 整 齊 而 不 雜 亂 。 ▓38 世 尊 眼 睫 上 下 齊 整 稠 密 不 白 。(23) 頭 頂 有 肉 髻 相(uṇhīsasīsa-lakkhaṇa; 梵 uṣṇīṣa-śiraskatā) 頂 上 有 肉 , 隆 起 如 髻 形 之 相 。《 中 阿 含 59 經 》:「 31 大 人 頂 有 肉 髻 ,團 圓 相 稱 , 髮 螺 右 旋 。」 ▓66 頂 相 無 能 見 者 。 ◆1 無 見 頂 。-- 此 「 無 見 頂 」 之 說 須 要 保 留 。(24) 一 一 毛 由 一 一 毛 孔生 ( 相 )(ekekalomo ca hoti; 梵 ekaika-roma-pradakṣiṇāvarta) 一 孔 一 毛 (ekeka-loma), 指 一 孔 各 生 一 毛 。《 大 本 經 》(T1.5.2)..「 其 毛 右 旋 , 紺 琉 璃 色 。」《 中 阿 含 59 經 》:「 11 大 人 一 一 毛 , 一 一 毛 者 , 身 一 孔 一 毛 生 , 色 若 紺 青 ,如 螺 右 旋 。」 ▓64 世 尊 身 毛 紺 青 光 淨 。 如 孔 雀 項 。 紅 暉 綺 飾 色 類 赤 銅 。 ◆31 毛 處 處 右 旋 。(25) 眉 間 生 白 毫 毛 ( 相 )(uṇṇābhamukhāntare jātā; 梵 ūrṇā-keśa)。 眉 間 生 白 毫 毛 似 兜 羅 綿 (odātā mudutūlasannibhā)。《 大 本 經 》(T1.5a)..「 三十 一 、 眉 間 白 毫 柔 軟 細 澤 , 引 長 一 尋 , 放 則 右 旋 螺 如 真 珠 。」( 一 尋 .. 一 成 人 的 身 高 ) ▲70 眉 間 毫 相 光 白 鮮 潔 。「 白毫 相 」 長 一 尋 , 或 一 丈 五 尺 (T34.29.1), 恐 怕 是 訛 傳 。(26) 四 十 齒 相 (cattālīsa-lakkhaṇa; 梵 catvāriṃśad-danta)齒 有 四 十 顆 。(27) 齒 無 縫 相 (aviraḷadanta-lakkhaṇa), 無 間 隙 , 極 堅 固 。《 中 阿 含 59 經 》:「 24 不 踈 齒 。」(28) 廣 長舌 相 (pahūta-jivha-lakkhaṇa; 梵 prabhūta-tanu-jihva) 又 作 廣 長 舌 相 、 舌 廣 博 相 、 舌 軟 薄 相 。 舌 頭 可 伸 展 至 髮 際 。《 大 本 經 》(T1.5.2)..「 左 右 舐 耳 。」(29) 梵 音 之 迦 陵 頻 伽 聲 音 ( 相 )(brahmassaro ca karavīkabhāṇī; 梵342


ahma-svara), 梵 音 (brahmassara), 聲 如 迦 陵 頻 伽 鳥 (karavīka-bhāṇi) 的 清 脆 (《 佛 說 長 阿 含 經 》 卷 第 五 (T1.35.2-3)..「 一 者 其 音 正 直 。 二 者 其 音 和 雅 。 三 者 其 音 清 徹 。 四 者 其 音 深 滿 。 五 者 周 遍 遠 聞 。 具 此 五 者 。 乃 名 梵 音 。」(30) 獅 子 頰 相 (sīhahanulakkhaṇaṁ; 梵 siṃha-hanu) 指 兩 頰 隆 滿 ( 兩 腮 圓 潤 ) 如 獅 子 頰 。 ▲65 頰 相 平 滿 。 ▲66 頰 無 缺減 。 ▲ 66 頰 無 過 惡 。(31) 齒 整 齊 相 (samadantasudāṭhālakkhaṇāni ; 梵 sama-danta) 。 (32) 齒 純 白 相(susukkadāṭhālakkhaṇāni; 梵 suśukka-danta)。▲=《 方 廣 大 莊 嚴 經 》(T3.557.2~3) 卷 第 三▓=《 大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經 》 卷 第 三 百 八 十 一 (T6.968.8~9)◆=《 坐 禪 三 昧 經 》 卷 上 (T15.276.3)Bārasa(=dvadasa),【 形 】 十 二 。Bārāṇasī( 梵 Vārāṇasī 或 Vāraṇasī, Varāṇasī, Varaṇasī),【 陰 】 波 羅 柰 , 近 世 稱 貝 拿 勒 斯 (Benares), 今 稱 瓦 拉 那 西(Varanasi), 取 名 自 「 位 於 瓦 魯 那 河 (Varuna) 和 阿 西 河 (Assi) 之 間 的 城 市 」。 中 印 度 古 王 國 , 又 稱 波 羅 奈 斯 國 、 波羅 捺 國 、 婆 羅 柰 斯 國 、 波 羅 捺 寫 國 , 舊 稱 伽 尸 國 ( 梵 Kāśi 光 的 城 市 )。 相 傳 是 在 公 元 前 6000 年 興 建 。 據 《 大唐 西 域 記 》 卷 七 載 , 此 國 都 城 臨 西 殑 伽 河 , 長 十 八 、 九 里 , 廣 五 、 六 里 。 居 民 殷 盛 , 人 性 溫 恭 , 多 信 外 道 ,少 敬 佛 法 , 僧 徒 多 學 小 乘 正 量 部 法 。 其 大 城 之 東 北 有 婆 羅 柰 河 ( 梵 Varaṇā), 河 西 有 阿 育 王 塔 , 河 東 北 十 餘 里有 彌 勒 菩 薩 、 護 明 菩 薩 之 受 記 舊 址 , 城 西 北 之 鹿 野 苑 , 即 佛 陀 成 道 後 最 初 教 化 五 比 丘 之 地 , 爾 後 , 佛 常 遊 化至 此 教 化 眾 生 , 係 六 大 說 法 處 之 一 。Bārāṇaseyyaka,【 形 】 貝 拿 勒 斯 製 造 的 , 來 自 貝 拿 勒 斯 的 。Bāla,【 形 】 年 輕 的 , 無 知 識 的 , 愚 蠢 的 。【 陽 】 孩 子 , 愚 人 (fool)。bālaka,【 陽 】 孩 子 。bālata,【 陰 】 愚 蠢 。cf. mūḷha( 愚 人 )。Tīṇ’imāni, bhikkhave, bālassa bālalakkhanāni bālanimittāni bālapadānāni.( 諸 比 丘 ! 此 三 是 愚 人 的 愚癡 之 特 徵 、 愚 癡 之 特 相 、 愚 癡 之 特 質 。)Bālā, Bālikā,【 陰 】 女 孩 。Bālisika,【 陽 】 漁 夫 。Bālya,【 中 】 童 年 , 愚 蠢 。Bāvīsati,【 陰 】 二 十 二 。Bāhā,【 陰 】 手 臂 ( 台 語 : 手 胳 頭 chiu 2 kok thau 5 ), 柱 , 柄 。bāhābala,【 中 】 臂 力 , 即 : 手 工 勞 動 。 在 印 度 古 老 的文 獻 —「 吠 陀 讚 歌 」 的 「 原 人 歌 」 中 , 最 早 談 到 了 人 類 的 起 源 , 歌 中 述 說 印 度 的 四 個 種 姓 階 級 裡 ; 婆 羅 門( Brahmana, 司 祭 者 ) 生 於 原 人 的 嘴 、 剎 帝 利 (Ksatriya, 王 族 ) 生 於 原 人 的 雙 臂 、 吠 捨 (Vaisya, 庶 民 ) 生於 原 人 的 雙 腿 , 而 首 陀 羅 (Sudra, 奴 隸 ) 則 是 從 原 人 的 雙 足 出 生 。Bāhābalaparicita (bāhā 臂 +bala 力 +paricita 獲 得 【 過 分 】) 【 過 分 】 以 臂 力 獲 得 。Bāhita, (bāheti 的 【 過 分 】)。Bāhira,【 形 】 外 部 , 外 部 的 , 外 國 的 。【 中 】 外 面 。bāhiraka,【 形 】 外 道 的 , 局 外 人 。bāhirakapabbajjā,【 陰 】 外道 出 家 人 ( 佛 教 以 外 的 出 家 人 )。Bāhiratta,【 中 】 外 在 性 。Bāhu,【 陽 】 手 臂 。Bāhujañña,【 形 】 民 衆 的 , 衆 人 的 。Bāhulika,【 形 】 生 活 得 豐 富 充 裕 的 。Bāhulla, bāhulya,【 中 】 豐 富 , 豪 華 的 生 活 。Bāhusacca,【 中 】 多 學 , 多 聞 , 非 常 有 學 問 。Bāheti (vah+e), 防 範 , 防 止 , 除 去 。【 過 】bāhesi。【 過 分 】bāhita。【 獨 】bāhetvā。Bāḷha,【 形 】 強 壯 的 , 很 多 的 , 過 多 的 。bāḷhaṁ,【 副 】 強 烈 地 , 過 度 地 , 非 常 地 。Bidala,【 中 】 分 裂 的 豌 豆 , 劈 開 的 竹 子 , 木 板 條 , 條 板 。Bindu,【 中 】 點 滴 , 點 , 瑣 事 。bindumatta,【 形 】 一 滴 的 分 量 。bindumattaṁ,【 副 】 只 有 一 滴 。Bimba(cp. Class. Sk. bimba),【 中 】1. 圖 像 , 圖 形 ,( 太 陽 或 月 亮 的 ) 圓 平 面 (shape, image)。2. 葫 蘆 科 苦 瓜 屬 (the red fruitof Momordica monadelpha, a species of Amaranth [cp. Sk. bimba & bimbī, a kind of gourd])。bimboṭṭha(f.bimboṭṭhī) ,【 陽 】 紅 唇 ((having) red lips )。Bimbā,【 陰 】 頻 婆 ( 悉 達 多 王 子 (Siddhartha) 的 妻 子 的 名 字 )。Bimbika=Bimba 2。343


Bimbi, Bimbī(=Sk. bimbī), 黃 金 , 黃 金 色 (gold, of golden colour DA I.280.)。SnA 448...Bimbīti suvaṇṇaṁ, tasmāsārasuvaṇṇasadisavaṇṇatāya Bimbisāro.(‘ 頻 婆 ’, 黃 金 。 因 為 跟 黃 金 一 樣 的 膚 色 , 所 以 稱 為 ‘ 頻 婆 娑 羅 ’。)Bimbohana,【 中 】 枕 頭 (pillow)。Bila 1 (Vedic bila, perhaps fr. bhid to break),【 中 】 獸 穴 , 洞 (a hole, den, cave)。Bila 2 ,【 中 】 部 分 (a part, bit J.VI.153 (bilasataṁ 100 pieces)。Abl. bilaso(adv.), 一 片 一 片 地 (bit by bit)。Bila 3 (cp. Sk. viḍa),【 中 】 一 種 鹽 (a kind of salt Vin.I,202; M.II,178, 181.)。Bilaṅga(Sk. viḍaṅga the plant Embelia ribes( 白 花 酸 藤 子 , 紫 金 牛 科 , 強 壯 補 血 , 治 胃 酸 缺 乏 , 食 欲 不 振 , 鮮 酸 藤果 二 至 三 錢 。 水 煎 服 ), and vilaṅga the plant Erycibe paniculata(Convolvulaceae 旋 花 科 )),【 陽 】 白 花 酸 藤 子 。bilaṅgathālikā,【 陰 】 酸 粥 鍋 刑 。 劣 質 白 花 酸 藤 子 的 碎 米 粥 (kaṇājaka bilaṅgadutiya;sour gruel 酸 粥 )。Bilaso,【 副 】 一 片 一 片 地 。Billa,【 陽 】 孟 加 拉 蘋 果 、 頻 婆 果 ( 印 度 的 一 種 有 刺 的 喬 木 (marmelos tree;Aegle marmelos;wood apple)。Biḷāra,【 陽 】 貓 。biḷārabhastā,【 陰 】 風 箱 。Biḷālī,【 陰 】 母 貓 , 一 種 塊 莖 植 物 。Balisa & Baḷisa (cp.Sk.baḍiśa)【 陽 】【 中 】 鈎 、 鉤 (a fish-hook)。Bīja,【 中 】 種 子 , 種 籽 , 細 菌 , 産 生 元 素 。 有 五 種 生 種 子 (pañca bījajatani): 根 種 (mūlabījaṁ), 莖 種 (khandhabījaṁ),節 種 (phalubījaṁ), 枝 種 (aggabījaṁ) ,( 種 ) 種 子 (bījabījaṁ)。bījakosa,【 陽 】 花 的 胚 囊 , 果 皮 , 陰 囊 。bījagāma,【 陽 】 種 子 王 國 。bījajāta,【 中 】 種 子 的 種 類 。bījabīja,【 中 】 以 種 子 繁 殖 的 植 物 。Bībhacca,【 形 】 可 怕 的 , 恐 怖 的 。Bīraṇa,【 中 】 岩 蘭 草 、 須 芒 草 (Andropogon muricatus), 味 道 帶 著 青 苔 味 , 屬 于 越 陳 越 香 的 精 油 。 原 產 地 印 度 稱為 「Khas-khas」, 所 謂 「 鎮 定 之 油 」。 但 是 它 不 會 鎮 壓 神 經 系 統 來 達 到 鎮 定 效 果 , 相 反 的 , 它 能 讓 您 心 情 平 和 ,情 緒 平 穩 。 另 外 , 岩 蘭 草 也 是 對 付 因 緊 張 , 情 緒 失 調 , 壓 力 造 成 的 失 眠 有 相 當 的 效 果 。bīraṇatthambha,【 陽 】須 芒 草 叢 。 參 考 Usīra, 生 産 芬 香 的 根 。Bujjhati (budh 醒 +ya), 知 道 , 懂 , 感 知 , 醒 覺 。【 過 】bujjhi。【 過 分 】buddha。【 現 分 】bujjhanta。【 獨 】bujjhitvā。Bujjhana,【 中 】 覺 悟 , 醒 來 。bujjhanaka,【 形 】 聰 明 的 , 謹 慎 的 。Bujjhitu,【 陽 】 醒 來 者 , 覺 悟 者 。Buḍḍha,【 形 】 年 老 的 , 老 的 。buḍḍhatara,【 形 】 更 老 的 。Buddha(< budh 醒 ),【 陽 】 覺 悟 者 , 佛 陀 , 佛 ( 亻 + 弗 , 不 是 人 ,A.4.36./II,38.:na…manusso,cf. 《 雜 阿 含 101 經 》),浮 屠 ( 音 譯 )、 浮 圖 、 佛 馱 、 浮 陀 、 浮 頭 、 沒 馱 、 步 他 、 馞 陀 、 復 豆 、 浮 屠 。 季 羨 林 在 1989 年 又 寫 了 《 再 論 浮屠 與 佛 》, 進 一 步 論 證 漢 文 音 譯 「 浮 屠 」 源 自 大 夏 語 。 單 . 主 .buddho、buddhe; 複 . 主 buddhā、buddhāse、buddho( 罕 );單 . 呼 .buddha、buddhā、buddhe( 罕 )、buddho( 罕 ); 複 . 呼 buddhā; 單 . 賓 .buddhaṁ; 複 . 賓 .buddhe、buddhāna( 罕 );單 . 具 .buddhena、buddhā( 罕 )、buddhasā( 罕 ); 複 . 具 .buddhehi、buddhebhi、buddhe( 罕 ); 單 . 離 .buddhā、buddhamhā、buddhasmā、buddhato; 複 . 離 .buddhehi、buddhebhi、buddhato; 單 . 與 .、 屬 .buddhassa、buddhāya( 罕 )、buddhā( 罕 ); 複 . 與 .、 屬 .buddhānaṁ; 單 . 處 .buddhe、buddhamhi、buddhasmiṁ、buddhasi( 罕 ); 複 . 處 .buddhesu。 另 譯作 : 佛 馱 、 休 屠 、 浮 陀 、 浮 屠 、 浮 圖 、 浮 頭 、 沒 馱 、 勃 陀 、 馞 陀 、 步 他 、 或 一 切 知 者 、 一 切 見 者 、 知 道 者 、開 道 者 、 說 道 者 , 或 世 尊 、 世 雄 ( 斷 世 間 一 切 煩 惱 之 雄 猛 、 雄 健 者 )、 世 眼 ( 世 間 之 引 導 者 )、 世 英 ( 世 間 優 秀 者 )、大 覺 世 尊 ( 簡 稱 大 覺 尊 )、 覺 王 ( 覺 皇 )、 法 王 、 大 導 師 、 大 聖 人 、 大 沙 門 、 大 仙 ( 大 仙 , 仙 人 中 之 最 尊 者 )、 大 醫王 ( 如 應 病 與 藥 之 名 醫 , 應 心 病 而 說 法 者 )、 佛 日 ( 喻 佛 爲 太 陽 )、 兩 足 尊 、 二 足 尊 、 天 中 天 ( 諸 天 中 之 最 勝 者 )、人 中 牛 王 ( 喻 佛 爲 牛 王 )、 人 雄 師 子 ( 人 中 之 雄 者 , 如 獸 王 獅 子 ) 等 種 種 異 名 。Abhidhānappadīpikā( 語 言 光 明 ) 收 錄 ..(1)Buddho( 佛 陀 ) Dasabalo( 十 力 ) Satthā(( 大 ) 師 ), Sabbaññū( 一 切 智 ) Dvipaduttamo( 兩 足 尊 ); Munindo( 牟 尼 王 )Bhagavā( 兩 足 尊 ) Nātho( 救 護 者 ), Cakkhumaṅ’gīraso muni( 具 眼 輝 煌 者 ;aṅgīrasa, 輝 煌 者 )。(2)Lokanātho’nadhivaro( 世 間 救 護 者 、 優 勝 者 ), Mahesi(=mahā isi 大 仙 ) ca Vināyako( 領 袖 ); Samantacakkhu( 具 眼者 ) Sugato( 善 逝 ), Bhūripañño( 廣 智 者 ) ca Māraji( 勝 魔 者 )。(3)Narasīho( 人 獅 子 ) Naravaro( 人 優 者 ),Dhammarājā( 法 王 ) mahāmuni( 大 牟 尼 ); Devadevo( 天 中 天 ) Lokagaru( 世 間 導 師 ), Dhammassāmī( 法 主 )Tathāgato( 如 來 )。(4)Sayambhū( 造 物 主 ) Sammāsambuddho( 正 等 正 覺 者 ), varapañño( 優 慧 者 ) ca Nāyako( 導 師 );Jino( 勝 者 ), Sakko( 釋 迦 ) tu 然 後 Siddhattho( 悉 達 多 ), Suddhodani( 淨 飯 王 王 子 ) ca Gotamo( 喬 答 摩 )。(5)Sakyasīho( 釋 迦 獅 ) tathā Sakya, muni( 釋 迦 牟 尼 ) cādiccabandhu( 太 陽 種 族 牟 尼 ) ca。 另 有 ..Aṅgīraso( 鴦 耆 羅 —344


成 就 以 前 尚 未 成 就 的 )、sabbabhūtānukampako( 一 切 生 物 的 慈 憫 者 )、Sabbasattuttamo( 一 切 有 情 的 最 尊 者 )( 以 上見 ..Vin.Pari.V,86.)。purisājañña(purisa 人 +jañña 純 種 的 ), 尊 貴 的 人 (thoroughbred man. S.22.79./III,91.)。purisuttama, 最 上 人(S.22.79./III,91.)。Varo( 優 者 )、 Varaññū( 知 優 者 , 指 知 涅 槃 者 )、Varado( 施 優 者 )、Varāharo( 持 優 者 , 指 已 帶 來優 良 之 道 )(Sn.2-1/p.41;cf. KhA.193.)A.4.15./II,17...“Uddhaṁ tiriyaṁ apācīnaṁ, yāvatā jagato gati; Sadevakassa lokassa, Buddho aggo pavuccatī”ti.( 上方 中 下 方 , 至 窮 盡 世 界 , 天 與 人 世 間 , 佛 被 稱 最 上 。)Buddhakāraka-dhamma,【 陽 】 成 佛 之 法 。Buddhakāla,【 陽 】 佛 住 世 時 。Buddhakolāhala,【 陽 】 佛 陀 出 生 的 喧嘩 。Buddhakkhetta( 梵 Buddha-kṣetra),【 中 】 佛 剎 ( 一 佛 所 教 化 之 範 圍 ), 又 作 佛 土 、 佛 國 。Buddhaguṇa,【 陽 】佛 陀 的 德 行 。Buddhaṅkura,【 陽 】 未 來 佛 。Buddhacakkhu,【 中 】 佛 眼 。Buddhaṇa,【 中 】 佛 智 。Buddhantara,【 中 】 佛 與 佛 之 間 的 間 隔 時 期 。Buddhaputta,【 陽 】 佛 陀 的 弟 子 。Buddhabala,【 中 】 佛 力 。Buddhabhāva,【 陽 】成 爲 佛 陀 的 狀 態 。Buddhabhūmi,【 陰 】 成 爲 佛 陀 的 狀 態 之 地 。Buddhamāmaka,【 形 】 執 著 佛 陀 , 獻 身 佛 陀 。Buddharasmi, Buddharaṁsi,【 陰 】 佛 光 。Buddhalīḷhā,【 陰 】 佛 陀 的 優 雅 。Buddhavacana,【 中 】 佛 陀 的 言 教 。Buddhavisaya,【 陽 】 佛 陀 的 範 圍 。Buddhaveneyya,【 形 】 被 佛 陀 改 變 信 仰 的 。Buddhasāsana,【 中 】 佛 教 。Buddhanubhāva,【 陽 】 佛 陀 的 宏 偉 力 量 。Buddhanussati,【 陰 】 佛 隨 念 (recollection of Buddha)。Buddhārammaṇa,Buddhālambana,【 形 】 以 佛 爲 緣 的 。buddhupaṭṭhāka,【 形 】 服 侍 佛 陀 的 。Buddhuppāda,【 陽 】 佛 陀 出 世 。 在 《 佛種 姓 經 》 記 載 過 去 二 十 五 佛 :1.Dīpaṅkarabuddha( 燃 燈 佛 )( 四 阿 僧 祇 劫 十 萬 大 劫 前 )。2.Koṇḍaññabuddha( 喬 陳 如佛 )( 無 量 劫 前 )。3.Maṅgalabuddha( 吉 祥 佛 )( 無 量 劫 前 )。4.Sumanabuddha( 善 心 佛 )( 無 量 劫 前 )。5.Revatabuddha( 離瓦 多 佛 )( 無 量 劫 前 )。6.Sobhitabuddha( 須 毘 陀 佛 )( 無 量 劫 前 )。7.Anomadassībuddha( 完 美 見 佛 )( 無 量 劫 前 )。8.Padumabuddha( 蓮 華 佛 )( 無 量 劫 前 )。9.Nāradabuddha( 那 羅 陀 佛 )( 無 量 劫 前 )。10.Padumuttarabuddha ( 最 上 蓮 華佛 )( 十 萬 劫 前 )。11.Sumedhabuddha( 善 慧 佛 )( 八 萬 劫 前 )。12.Sujātabuddha( 善 生 佛 )( 三 千 劫 前 )。13.Piyadassībuddha( 毘 耶 達 西 佛 )( 一 千 八 百 劫 前 )。14.Atthadassībuddha( 見 義 佛 )( 一 千 八 百 劫 前 )。15.Dhammadassībuddha( 見 法 佛 )( 一 千 八 百 劫 前 )。16.Siddhatthabuddha( 悉 達 多 佛 )( 九 十 四 劫 前 )。17.Tissabuddha( 提 沙 佛 )( 九 十 二 劫 前 )。18.Phussabuddha( 普 沙 佛 )( 九 十 二 劫 前 )。19.Vipassībuddha( 梵 Vipāsyi,毘 婆 尸 佛 )( 莊 嚴 劫 , 九 十 一 劫 前 )。20.Sikhībuddha( 梵 Śikhī, 尸 棄 佛 )( 莊 嚴 劫 , 三 十 一 劫 前 )。21.Vessabhūbuddha( 梵Viśvabhū, 毘 舍 浮 佛 )( 莊 嚴 劫 , 三 十 一 劫 前 )。22.Kakusandhabuddha( 梵 Krakucchanda, 拘 留 孫 佛 )( 這 個 賢 劫 )。23.Koṇāgamanabuddha( 梵 Kanakamuni, 拘 那 含 佛 )( 這 個 賢 劫 )。24.Kassapabuddha( 梵 Kāyśāpa, 迦 葉 佛 )( 這 個賢 劫 )。25.Gotamabuddha( 喬 達 摩 佛 )( 梵 Śakyamuni, 巴 Sakyamuni 這 個 賢 劫 )。 傳 說 彌 勒 佛 將 出 世 於 人 壽 八 萬 歲時 出 世 。(19.~25. 為 過 去 共 有 七 佛 )。Buddhaghosa( 梵 Buddhaghoṣa),【 陽 】 佛 音 , 覺 音 ( 約 4 世 紀 末 ~5 世 紀 ) , 皈 依 佛 教 後 改 名 「 佛 音 」(Mahāvaṁsa(CS:p.243)#224. 猶 如 佛 陀 甚 深 的 聲 音 一 樣 優 美 , 因 其 音 聲 而 稱 為 「 佛 音 」)。 約 在 公 元 4 世 紀 末 出 生 於 北 天 竺菩 提 伽 耶 附 近 的 一 個 婆 羅 門 種 姓 家 庭 。 據 《 小 史 》 載 , 他 曾 受 過 良 好 的 婆 羅 門 傳 統 教 育 , 精 通 三 吠 陀 和 其 他典 籍 , 有 辯 才 。 遊 學 印 度 時 , 遇 一 佛 教 長 老 梨 婆 多 , 後 者 在 辯 論 中 折 服 他 , 遂 改 信 佛 教 。 在 梨 婆 多 的 指 導 下 ,修 習 經 論 , 日 益 精 進 , 並 寫 出 了 《 發 智 論 》 和 《 殊 勝 義 論 》。 梨 婆 多 發 現 他 有 志 於 從 事 佛 教 教 理 的 著 述 , 派 他前 往 當 時 保 存 原 始 佛 教 資 料 較 多 的 錫 蘭 ( 今 斯 里 蘭 卡 )。 他 約 於 422 年 到 達 錫 蘭 , 住 進 了 大 寺 的 大 精 進 堂 , 在僧 護 長 老 的 指 導 下 , 研 讀 僧 伽 羅 文 疏 釋 和 上 座 部 佛 教 教 義 。 經 過 一 段 時 間 的 學 習 , 寫 出 了 闡 述 佛 教 主 要 教 理的 綱 要 作 品 ──《 清 淨 道 論 》。 研 究 上 座 部 佛 教 思 想 和 教 理 的 重 要 論 書 , 被 譽 為 三 藏 典 籍 和 義 疏 的 精 要 。(http://db2.library.ntpu.edu.tw/cpedia/Content.asp?ID=56403)《(http://en.wikipedia.org/wiki/Buddhaghosa)<strong>Pali</strong>Tipitaka345Buddhaghosa'sCommentaryfrom the Vinaya (general)SamantapasadikaVinayaPitaka Patimokkha Kankhavitaranifrom theSutta PitakaDigha NikayaMajjhima NikayaSamyutta NikayaSumangalavilasiniPapañcasudaniSaratthappakasini


from theAbhidhammaPitakaAnguttara Nikayafrom theKhuddakaNikayaDhammasanganiVibhangaDhatukathaPuggalapaññattiKathavatthuYamakaPatthana346ManorathapuraniKhuddakapatha Paramatthajotika (I)DhammapadaSutta NipataJatakaDhammapada-atthakathaParamatthajotika (II),Suttanipata-atthakathaJatakatthavannana,Jataka-atthakathaAtthasaliniSammohavinodaniPañcappakaranatthakathaBuddhadāṭhā, 【 陰 】 佛 牙 (D.16./II,167.)。《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 卷 第 三 十 九 (T24.402.2)..「 佛 有 四 牙 舍利 。 一 在 天 帝 釋 處 。 一 在 健 陀 羅 國 。 一 在 羯 陵 伽 國 。 一 在 阿 羅 摩 邑 海 龍 王 宮 。 各 起 塔 供 養 。」Buddhatta,【 中 】 佛 陀 的 境 界 。Buddhavaṁsa, 佛 種 姓 ( 經 )。Buddhattaṁ patthentassa:「 成 佛 」( 遇 佛 授 記 的 條 件 )“Manussattaṁ liṅgasampatti, hetusatthāradassanaṁ pabbajjā guṇasampatti adhikāro ca chandatā.”1.Manussattabhāvasmiṁyeva 必 須 是 「 人 類 」。2.Purisaliṅge ṭ hitasseva 男 性 特 徵 。3.Arahattappattiyā hetusampannasseva 此 生 具 有 證 得 羅 漢 的 潛 力 。4.Vīvamānabuddhasseva santike patthentasseva 曾 生 在 佛 活 著 時 。5.Pabbajjāliṅge ṭhitasseva 出 家 。6.Pañcābhiññaṭṭhasamāpattilābhinoyeva 成 就 五 神 通 和 八 禪 定 ( 除 漏 盡 通 外 )。7.āttano jīvitaṁ buddhānaṁpariccataṁ hoti tasseva iminā adhikārena adhikārasampannassa. 捨 命 的 力 量 - 整 個 生 命 奉 獻 給 諸 佛 。8.Buddhakārakadhammānaṁ atthāya mahanto chando ca ussāho ca tasseva patthanā samijjhati. 強 烈 意 欲 修 十 波羅 蜜 。āṭṭhadhammasamodhānā, abhinīhāro samijjhati. 發 顯 成 佛 的 志 向 , 集 合 八 個 基 本 條 件 完 全 具 備 。(Buddhavaṁsa-aṭṭhakathā《 佛 種 性 注 釋 》) (CS:p.115)Buddhavisaya,【 陽 】 佛 境 界 。A.4.77./II,80...“Buddhānaṁ, bhikkhave, Buddhavisayo acinteyyo, na cintetabbo; yaṁcintento ummādassa vighātassa bhāgī assa. Jhāyissa, bhikkhave, jhānavisayo acinteyyo, na cintetabbo; yaṁ cintentoummādassa vighātassa bhāgī assa. Kammavipāko, bhikkhave, acinteyyo, na cintetabbo; yaṁ cintento ummādassavighātassa bhāgī assa. Lokacintā, bhikkhave, acinteyyā, na cintetabbā; yaṁ cintento ummādassa vighātassa bhāgīassa. Imāni kho, bhikkhave, cattāri acinteyyāni, na cintetabbāni; yāni cintento ummādassa vighātassa bhāgī assā”ti.「 諸 比 丘 ! 諸 佛 的 佛 境 界 (Buddhavisayo) 不 能 被 思 (acinteyyo), 不 應 被 思 (na cintetabbo); 若 思 者 , 會 帶 點 狂 亂與 錯 亂 。 諸 比 丘 ! 禪 那 者 的 禪 那 境 界 , 不 能 被 思 , 不 應 被 思 ; 若 思 者 , 會 帶 點 狂 亂 與 錯 亂 。 諸 比 丘 ! 業 報 不能 被 思 , 不 應 被 思 ; 若 思 者 , 會 帶 點 狂 亂 與 錯 亂 。 諸 比 丘 ! 思 世 間 ( 世 界 的 成 敗 等 ) 不 能 被 思 , 不 應 被 思 ; 若 思者 , 會 帶 點 狂 亂 與 錯 亂 。」Buddhānussati, 【 陰 】 佛 隨 念 。 憶 念 佛 陀 的 九 個 名 號 ,Iti’pi so Bhagavā 1 Arahaṁ 2 Sammāsambuddho3 Vijjācaraṇasampanno 4 Sugato 5 Lokavidū 6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ī 7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ṁ 8 Buddho9 Bhagavā’ti.( 如 此 , 他 成 為 世 尊 是 : 1 阿 羅 漢 、 2 正 等 正 覺 者 、 3 明 行 足 、 4 善 逝 、 5 世 間 解 、 6 無 上 士 調 禦 丈 夫 、7天 人 師 、 8 佛 、 9 世 尊 。)Buddhavacana,【 中 】 佛 陀 的 言 教 。《 法 句 經 注 》(DhA.) 說 是 佛 陀 最 初 ( 成 道 ) 時 所 說 的 話 (paṭhamabuddhavacanaṁ):Anekajātisaṁsāraṁ sandhāvissaṁ anibbisaṁ, gahakārakaṁ gavesanto, dukkhā jāti punappunaṁ. Gahakārakadiṭṭho si, puna gehaṁ na kāhasi; sabbā te phāsukā bhaggā, gahakūṭaṁ visaṅkhitaṁ; visaṅkhāragataṁ cittaṁ,taṇhānaṁ khayam ajjhagā.( 我 經 多 生 的 輪 迴 流 轉 , 尋 求 造 屋 者 而 未 發 現 , 一 再 的 生 是 痛 苦 的 。 造 屋 者 ! 你 已 見被 發 現 , 你 不 再 造 屋 。 你 的 一 切 的 肋 已 被 ( 我 ) 破 壞 ,( 你 的 ) 屋 頂 已 被 ( 我 ) 破 壞 ; 已 去 到 無 為 心 , 獲 得 諸 渴 愛 的滅 盡 。)(《 法 句 經 》Dhp.vv.153.~154.)「 屋 頂 已 被 破 壞 」:DhA. 作 : 椽 桷 ㄔㄨㄢˊㄐㄩㄝˊ(kaṇṇika-maṇḍala 支 撐 屋頂 的 木 條 ) 已 被 我 破 壞 。 佛 陀 的 最 後 遺 教 (pacchimabuddhavacanaṁ):‘Yo vo, Ānanda, mayā dhammo ca vinayo ca


desito paññatto so vo mamaccayena satthā’ti( 阿 難 ! 若 我 消 逝 後 , 以 我 為 你 們 所 說 的 法 與 律 為師 。)(D.16./II,154.;CS:p.2.126-7)Buddhi,【 陰 】 智 慧 , 智 力 。buddhimantu, buddhisampanna,【 形 】 明 智 的 , 聰 明 的 。budh( 梵 budh),【 字 根 I.】 了 解 (to understand)。budh( 梵 budh),【 字 根 III.】 了 解 (to understand)。Budha,【 陽 】 明 智 的 人 , 水 星 (Mercury 辰 星 、 部 陀 )。Budhavāro,【 陽 】 星 期 三 ( 日 語 : 水 曜 日 )。Bubbula, bubbulaka,【 中 】 泡 沬 。Bubhukkhati (bhuj+kha 掘 , bhu 重 疊 , 首 bh 改 爲 b, 而 j 改 成 k), 想 吃 。【 過 】bubhukhi。【 過 分 】bubhukhita。Beluva,【 陽 】 孟 加 拉 蘋 果 樹 ((= Bengal quince, golden apple,Bel( 女 子 名 )Arabel(la), Isabel(la) 的 暱 稱 )。 參 考 Billa)。beluvapakka,【 中 】 成 熟 的 孟 加 拉 蘋 果 。beluvalaṭṭhi,【 陰 】 小 的 孟 加 拉 蘋 果 樹 。beluvasalāṭuka,【 中 】 未 成 熟 的孟 加 拉 蘋 果 。beluva-paṇḍuvīṇā, 黃 色 的 橡 木 琴 ; 古 譯 : 琉 璃 琴 、 瑠 璃 寶 裝 箜 篌 。Bojjhaṅga ( 梵 bodhyaṅga),【 陽 】 菩 提 分 ( 覺 悟 的 成 份 )、 覺 支 ( 資 益 覺 悟 , 為 ‘ 菩 提 分 ’;Pṭs.II,115...Bodhāyasaṁvattantīti bojjhaṅgā.))。cf. saṁbodhyaṅga(( 完 全 ) 覺 支 )。Bodha,【 陽 】bodhana,【 中 】 覺 悟 , 知 識 。bodhanīya, bodhaneyya,【 形 】 有 能 力 覺 悟 的 。Bodhi(


Brahanta,【 形 】 巨 大 的 , 高 高 的 , 巨 人 般 的 , 極 廣 大 的 。( 在 【 合 】 中 的 詞 形 brahā, 相 似 於 mahanta 的 mahā)。Brahma (


Brāhmaṇa 2 (for brahmañña), 真 梵 , 最 重 崇 高 的 境 界 (state of a true brahman, “holiness supreme” Th.1, 631.)。Brūmeti (possible Caus. fr. brūti), 說 (to say;D.I,95 (expl d as “brūmetū ti vadatu” DA.I,265.)).Brāhmaṇī,【 陰 】1. 女 婆 羅 門 (the wife of a brāhmaṇa)。2. 典 尊 (of a purohita or high priest)。Brūti (brū+a;Sk. bravīti


BhBh,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二 十 四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是 送 氣 帶 音 的 b,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請 參 考 英 語或 馬 來 語 的 發 音 。bhakkh,【 字 根 VII.】 狼 吞 虎 嚥 地 吃 、 吞 食 (to devour)。Bhakkha,【 形 】 適 合 被 吃 的 , 可 以 吃 的 。【 中 】 食 物 , 掠 食 。( 在 【 合 】 中 ), 以 … 爲 食 。Bhakkhaka,【 陽 】 吃 的 人 。Bhakkhati (bhakkh+a), 吃 , 食 。【 過 】bhakkhi。【 過 分 】bhakkhita。【 不 】bhakkhituṁ。Bhakkhana,【 中 】 吃 。Bhakkheti (bhakkh 狼 吞 虎 嚥 地 吃 +e), 吃 , 食 。 參 考 Bhakkhati。Bhaga(


Bhaṇati (bhaṇ 告 訴 +a), 說 , 訴 說 , 告 訴 , 傳 道 。【 過 】bhaṇi。【 過 分 】bhaṇita。【 現 分 】bhaṇanta。【 義 】bhaṇitabba。【 獨 】bhaṇitvā, bhaṇamāna。【 不 】bhaṇituṁ。Bhaṇita,【 中 】 說 話 。Bhaṇe,【 無 】 對 下 屬 的 稱 呼 。bhaṇḍ,【 字 根 I.】 吵 架 (to quarrel)。Bhaṇḍa, bhaṇḍaka,【 中 】 貨 物 , 製 品 , 工 具 , 文 章 。bhaṇḍāgāra,【 中 】 倉 庫 , 國 庫 。bhaḍāgārika,【 陽 】 守 庫 者 ,司 庫 。Bhaṇḍati (bhaṇḍ 吵 架 +a), bhaṇḍeti (bhaṇḍ 吵 架 +e), 吵 架 。【 過 】bhaṇḍi, bhaṇḍesi。【 獨 】bhaṇḍetvā。Bhaṇḍana,【 中 】 吵 架 , 爭 論 。Bhaṇḍikā,【 陰 】 捆 , 包 裹 , 瓣 。Bhaṇḍu,【 陽 】 剃 光 頭 的 人 。bhaṇḍukamma,【 中 】 剃 頭 髮 。Bhata (bharati‘ 維 持 ’ 的 【 過 分 】), 已 培 養 , 已 維 護 , 已 養 育 。【 陽 】 僕 人 。Bhataka,【 陽 】 被 雇 用 的 僕 人 。Bhati,【 陰 】 薪 水 , 費 用 。Bhatta ( 梵 bhakta),【 中 】 飯 , 食 物 , 餐 。bhattakicca,【 中 】 用 餐 。bhattakāraka,【 陽 】 廚 子 。bhattakilamatha, bhattasammada,【 陽 】 飯 後 的 睡 意 。bhattagāma,【 陽 】 給 貢 物 或 服 務 的 村 莊 。bhattagga,【 中 】 齋 堂 , 餐 廳 。bhattapuṭa,【 中 】食 物 的 包 裹 。bhattavissagga,【 陽 】 服 侍 他 人 用 餐 。bhattavetana,【 中 】 食 物 和 費 用 。bhattavelā,【 陰 】 用 餐 時間 。Bhatti(cp. Vedic & Class. Sk. bhakti, fr. bhaj: see bhajati),【 陰 】1. 熱 愛 , 信 念 , 執 著 (devotion, attachment, fondness)。2. 服 務 (in bhatti-kata Th 2, 413 it means “service,” thus “doing service” (or “rendered a servant”?))。3.of uncertainmeaning in bhatti-kamma, probably “making lines, decoration, ornamentation” Vin II.113 (°kamma-kata decorated),I.51. The reading is uncertain, may be bhati° (? Kern, Toev. s. v. trsl s “patchwork”?).。J V.340 (=sineha C.)。dṛḍhabhaktitā( 梵 ), 堅 固 的 誠 信 。Bhattika(


Asaṁhīraṁ(a 不 +saṁ 共 +hīraṁ 碎 片 ) asaṁkuppaṁ(a 不 +saṁ 共 +kuppaṁ 動 搖 ),taṁ vidvā(=viddasu 智 者 ) m’anubrūhaye(me+opt. of anubrūheti, 使 … 隨 增 益 ).不 碎 不 動 搖 , 知 者 隨 增 益 。“Ajjeva kiccamātappaṁ(kicca 應 作 +m+ātappaṁ 熱 心 ), ko jaññā maraṇaṁ suve;今 日 應 熱 心 , 誰 知 明 日 死 ?Na hi no saṅgaraṁ ((


物 而 令 住 者 ;(5) 水 得 妻 (odapattakinī 授 水 婦 ): 觸 水 缽 而 令 住 。 共 取 缽 水 灌 手 , 共 誓 言 :「 願 此 水 和 合 不 離 」,結 為 夫 婦 , 為 最 正 當 的 結 婚 儀 式 ( 有 說 .. 水 授 婦 者 , 謂 不 取 財 物 (= 無 須 聘 金 ) 女 之 父 母 , 以 水 注 彼 女 夫 手 中 , 而告 曰 .. 我 今 此 女 與 汝 為 妻 , 汝 當 善 自 防 護 , 勿 令 他 人 輒 有 欺 犯 , 是 名 水 授 婦 (T23.686.2));(6) 取 下 ( 頭 ) 墊 婦(obhaṭacumbaṭā): 取 下 ( 頭 上 布 ) 墊 子 (cumbaṭaṁ oropetvā) 而 令 住 。(7) 婢 妻 (dāsī): 既 是 自 家 婢 女 兼 作 家 妻 ;(8)作 務 妻 (kammakārī): 作 務 女 兼 作 家 妻 ;(9) 俘 虜 妻 (dhajāhaṭā 軍 掠 婦 、 王 旗 婦 ): 俘 虜 (karamarānītā) 捉 來 者 ;(10)短 暫 妻 (muhuttikā 須 臾 婦 ): 暫 時 (taṅkhaṇikā) 之 妻 (one-night stand,(ONS), 一 夜 情 )(cf. T23.686.2-3、T26.456.2))。A.7.59./IV,92.:“Satta kho imā, Sujāte, purisassa bhariyāyo. Katamā satta? Vadhakasamā, corīsamā, ayyasamā,mātāsamā, bhaginīsamā, sakhīsamā, dāsīsamā.”「 善 生 ! 這 七 種 是 男 子 的 妻 子 。 哪 七 ( 種 )? 有 似 殺 手 , 有 似 賊 ,有 似 主 宰 , 有 似 母 , 有 似 妹 , 有 似 友 , 有 似 婢 。」《 佛 說 玉 耶 女 經 》( 大 2.864 上 ) 作 :「 作 婦 之 法 , 當 有 五 等 。…一 如 母 婦 , 二 如 臣 婦 , 三 如 妹 婦 , 四 者 婢 婦 , 五 者 夫 婦 。」《 玉 耶 女 經 》(T2.865.1):「 世 間 下 有 七 輩 婦 。… 一者 母 婦 , 二 者 妹 婦 , 三 者 知 識 婦 , 四 者 婦 婦 , 五 者 婢 婦 , 六 者 怨 家 婦 , 七 者 奪 命 婦 。」Bhallātaka,【 陽 】 肉 托 果 ( 東 印 度 的 一 種 喬 木 (marking-nut;Semecarpus anacardium))。Bhava,【 陽 】 生 存 的 狀 態 。Bhava(


是 難 以 細 緻 的 分 解 。 在 《 發 趣 論 》(Paṭṭhāna) 及 經 、 論 的 注 及 疏 中 才 對 bhavaṅga 作 精 密 的 探 討 。「 有 分 心 」 可能 在 佛 音 論 師 ( 公 元 五 世 紀 中 葉 人 ) 注 解 巴 利 三 藏 之 後 , 才 在 上 座 部 佛 教 界 或 阿 毘 達 摩 領 域 中 成 為 顯 學 。「 有 分心 」 是 心 識 之 流 的 一 個 環 節 , 它 的 屬 性 與 定 位 , 解 決 或 釐 清 許 多 高 深 心 識 理 論 的 問 題 。āgantuka-bhavaṅga,【 中 】客 串 的 有 分 。Vibhv.PTS:p.109..Bhavaṅgasotanti bhavaṅgappavāhaṁ.( 有 分 流 .. 有 分 連 續 的 流 動 。)Vibhv.PTS:p.109...bhavaṅgasantatiṁ cālentaṁ viya uppajjatīti bhavaṅgacalanaṁ.( 此 連 續 的 有 分 動 搖 生 起 , 稱 為‘ 有 分 波 動 ’。) Vibhv.PTS:p.109...tassa occhijjanākārena uppajjanato bhavaṅgupacchedoti voharanti.( 使 有 分 中 斷生 起 , 則 稱 為 ‘ 有 分 斷 ’。)《 阿 毘 達 摩 義 廣 釋 》(Vibhv.PTS:p.96):Avicchedappavattihetubhāvena bhavassa aṅgabhāvobhavaṅgakiccaṁ.( 令 存 在 之 因 轉 起 而 不 中 斷 的 存 在 的 成 分 , 為 ‘ 有 分 作 用 ’。) 有 分 心 、 結 生 心 、 死 心 (cuticitta)是 同 一 種 果 報 心 (vipākacitta), 但 執 行 不 同 的 作 用 。Bhavaṅga-upaccheda,【 陽 】 有 分 斷 , 繼 「 有 分 波 動 」 而 來 的 心 識 剎 那 , 有 分 心 之 流 於 此 被 截 斷 。Bhavaṅga-calana,【 中 】【 形 】 有 分 波 動 , 心 識 剎 那 發 生 , 有 分 心 於 此 「 波 動 」 了 一 個 心 識 剎 那 。Bhavant(bhavati 的 【 現 分 】), 尊 , 尊 師 , 尊 者 。Bhavantu(


as v. l.; T. bhagavanto), & bhonto ibid.; M II.2; Miln.25; Acc. bhavante M II.3; Instr. bhavantehi M.III,13; Gen.bhavataṁ M.II,3; Voc. bhonto Th 1, 832; M II.2; -- f. bhotī: sg. Nom. bhotī Sn 988; J III.95; Acc. bhotiṁ J VI.523;Loc. bhotiyā ibid. Voc. bhoti ibid.; D II.249. -- On form bhante see this.Bhavana,【 中 】 存 在 , 仍 然 存 在 , 居 住 的 地 方 。Bhavanta,【 形 】 繁 榮 的 , 閣 下 ( 敬 辭 , 稱 對 方 )。Bhavasaṅkhāra,【 陽 】 有 行 。AA.10.49~50./V,41...Bhavasaṅkhāroti bhavasaṅkharaṇakammaṁ.( 有 行 .. 準 備 ‘ 有 ’ 的業 。)Bhavo, 富 裕 。DṬ.31.CS:p.3.137:Bhavanaṁ sampattivaḍḍhanaṁ bhavoti attho, tappaṭikkhepena abhavoti āha“abhavena avuḍḍhiyā”ti.( 富 裕 : 保 存 增 進 財 富 之 意 ; 在 它 的 反 向 ‘ 不 富 裕 ’, 他 已 被 說 是 ‘ 不 富 裕 、 不 昌 隆 ’。)bhas,【 字 根 III.】 下 來 (to go down), 下 沉 (to sink)。Bhastā,【 陰 】bhasta【 中 】 風 箱 , 皮 袋 。Bhasma(Bhasman),【 中 】 灰 燼 , 塗 灰 。bhasmacchanna,【 形 】 被 灰 燼 複 蓋 的 。bhasmā vasalī hohi, 賤 民 ! 變 成 灰 吧 !( 咀 咒 人 死 )。Bhassa,【 中 】 廢 話 。bhassārāmatā,【 陰 】 執 著 於 廢 話 。Bhassati(bhas 下 來 +ya), 跌 倒 , 落 下 , 下 降 。【 過 】bhassi。【 過 分 】bhaṭṭha。【 現 分 】bhassanta, bhassamāna。【 獨 】bhassitvā。Bhassara,【 形 】 明 亮 的 , 光 亮 的 , 輝 煌 的 。bhaṁ,【 字 根 I.】 使 旋 轉 (to whirl)。Bhā,【 陰 】 光 , 光 彩 壯 麗 。Bhākuṭika,【 形 】 眉 頭 一 皺 的 , 皺 眉 頭 的 。Bhāga,【 陽 】 部 分 , 部 份 , 派 系 。bhāgavantu, bhāgī,【 形 】 分 享 的 , 帶 有 一 點 的 。Bhāgadheyya, bhāgadheya,【 中 】 財 富 , 命 運 。Bhāgaso,【 副 】 部 份 地 。Bhāgineyya,【 陽 】 外 甥 ( 姊 妹 的 兒 子 )。bhāgineyyā 【 陰 】 外 甥 女 ( 姊 妹 的 女 兒 )。Bhāgiya,【 形 】( 在 【 合 】 中 ) 與 … 連 接 , 屬 於 , 有 益 於 。Bhāgī,【 陽 】 分 配 者 , 股 東 。Bhāgīrathī,【 陰 】 恒 河 。Bhāgya,【 中 】 好 運 氣 , 財 富 。bhāj,【 字 根 VII.】 分 割 、 分 開 (to divide)。Bhājaka, bhājetu,【 陽 】 劃 分 者 , 分 配 者 。Bhājana,【 中 】1. 碗 , 盤 , 容 器 。2. 分 開 , 分 配 。3. 分 配 水 果 的 人 (one who distributes fruit, an official term in the vihāra.Vin.IV,38, cp. BSk. phalacāraka)。bhājanantarikā(bhājana 容 器 +antarikā 間 隔 ),【 陰 】 廚 櫃 。Bhājanavikati,【 陰 】 各 種 不 同 類 型 的 盤 子 或 容 器 。Cv.II,124...“Na, bhikkhave, ekabhājane bhuñjitabbaṁ …pe… naekathālake pātabbaṁ… na ekamañce tuvaṭṭitabbaṁ… na ekattharaṇā tuvaṭṭitabbaṁ… na ekapāvuraṇātuvaṭṭitabbaṁ… na ekattharaṇapāvuraṇā tuvaṭṭitabbaṁ. Yo tuvaṭṭeyya, āpatti dukkaṭassā”ti.( 諸 比 丘 ! 不 得 食 同一 器 , 不 得 飲 同 一 器 , 不 得 臥 同 一 床 , 不 得 臥 同 一 敷 具 , 不 得 蓋 同 一 被 子 , 臥 者 犯 惡 作 。」)Bhājāpeti(


Bhāṇī,【 形 】 講 話 的 , 背 誦 的 。Bhāti (bhā +a), 說 , 講 , 照 耀 。【 過 】bhāsi。Bhātika, bhātu,【 陽 】 兄 弟 。Bhānu, bhāṇu【 陽 】1. 光 。2. 太 陽 。bhānumantu,【 形 】 發 光 的 。【 陽 】 太 陽 。Bhāyati (bhī( 梵 bhī / bhīṣ) 害 怕 +a)(cp. Sk. bhayate, bhī, pres. redupl. bibheti), 害 怕 , 畏 懼 。【 過 】bhāyi。【 現 分 】bhāyanta。【 義 】bhāyitabba。【 獨 】bhāyitvā。to be afraid. pres, ind. 1 st sg. bhāyāmi; 2 nd sg. bhāyasi; 1 st pl. bhāyāma;3 rd pl. bhāyanto; Imper. 2 nd pl. bhāyatha; pot. 3 rd sg. bhāye & bhāyeyya; 3 rd pl. bhāyeyyuṁ. aor. 1 st sg. bhāyiṁ; 2 ndsg. bhāyi & usually in prohib. mā bhāyi do not be afraid. grd. bhāyitabba. caus. I. bhāyayate to frighten ; caus. II.bhāyāpeti. pp. bhīta。abhāyana, 不 害 怕 。Bhāyāpeti (bhāyati 的 【 使 】), 驚 嚇 。【 過 】bhāyāpesi。【 過 分 】bhāyāpita。【 獨 】bhāyāpetvā。Bhāra(


Bhāvī(Bhāvin)(


(5)paṭiññāya bhikkhu, (6)ehi bhikkhūti bhikkhu, (7)tīhi saraṇagamanehi upasampannoti bhikkhu, (8)bhadro bhikkhu,(9)sāro bhikkhu, (10)sekho bhikkhu, (11)asekho bhikkhu, (12)samaggena saṅghena ñatticatutthena kammenaakuppena ṭhānārahena upasampannoti bhikkhu. Tatra yvāyaṁ bhikkhu samaggena saṅghena ñatticatutthenakammena akuppena ṭhānārahena upasampanno, ayaṁ imasmiṁ atthe adhippeto bhikkhūti.( 比 丘 ..(1) 乞 求 比 丘 、(2)從 事 乞 食 比 丘 、(3) 穿 割 截 衣 比 丘 、(4) 沙 彌 ( 充 當 ) 比 丘 、(5) 自 稱 比 丘 、(6) 善 來 比 丘 、(7) 由 三 歸 依 受 具 比 丘 、(8)賢 善 比 丘 、(9) 真 實 比 丘 、(10) 有 學 比 丘 、(11) 無 學 比 丘 、(12) 由 和 合 僧 依 白 四 羯 摩 之 無 過 失 、 應 理 受 具 比 丘 。此 中 比 丘 , 依 和 合 僧 , 白 四 羯 摩 , 無 異 議 通 過 受 具 , 即 此 處 所 謂 的 比 丘 。)Vism.16... Bhikkhūti saṁsāre bhayaṁikkhaṇatāya vā bhinnapaṭadharāditāya vā evaṁ laddhavohāro saddhāpabbajito kulaputto.( 比 丘 .. 以 應 見 到 輪 迴 的怖 畏 (saṁsāre bhayaṁ ikkhaṇatāya), 或 應 持 割 截 衣 等 (bhinnapaṭadharāditāya), 獲 得 信 心 出 家 的 良 家 子 這 樣 的名 稱 。) pāpabhikkhu, 惡 比 丘 ( 經 中 說 瞿 迦 梨 、 提 婆 達 多 、 六 群 比 丘 chabbaggiyā bhikkhū、 十 七 群 比 丘sattarasavaggiye bhikkhū 等 )。《 大 寶 積 經 》 卷 第 二 (T11.11.1-2) 說 到 幾 位 惡 比 丘 ..「 俱 迦 利 比 丘 (Kokālika 瞿 迦梨 , 是 提 婆 達 多 伴 黨 )( 唐 言 惡 時 者 ), 提 婆 達 多 比 丘 (Devadatta 唐 言 天 授 ); 騫 荼 達 羅 比 丘 ( 唐 言 鈌 財 ), 迦 盧 底 輸比 丘 ( 唐 言 器 鬼 宿 ), 母 達 羅 多 比 丘 ( 唐 言 海 授 ), 阿 濕 繁 比 丘 (Assaji 唐 言 馬 騰 ), 布 那 婆 蘇 比 丘 (Punabbasuka 唐 言柳 宿 )( 以 上 兩 位 於 六 群 比 丘 中 最 是 上 座 ), 蘇 氣 怛 羅 比 丘 ( 唐 言 善 星 )。」Bhikkhuṇī,【 陰 】 比 丘 尼 ( 在 上 座 部 佛 教 中 比 丘 尼 的 傳 承 已 斷 ), 苾 蒭 尼 。Pāci.IV,214(CS:Pāci.pg.275)..Tatra yāyaṁbhikkhunī samaggena ubhatosaṅghena ñatticatutthena kammena akuppena ṭhānārahena upasampannā, ayaṁimasmiṁ atthe adhippetā bhikkhunīti.( 此 中 , 依 和 合 的 二 部 僧 , 白 四 羯 摩 , 無 異 議 通 過 受 具 之 比 丘 尼 , 即 此 處 所謂 的 比 丘 尼 之 意 。)Bhikkhunovādaka, 【 陽 】 教 誡 比 丘 尼 。 世 尊 說 , 選 派 比 丘 去 教 導 比 丘 尼 的 八 個 標 準 :Pāci.IV,51.(=A.8.52./IV,279.)..(1)sīlavā hoti, (2)pātimokkhasaṁvarasaṁvuto viharati ācāragocarasampanno aṇ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āvī,samādāya sikkhati sikkhāpadesu, (3)bahussuto hoti sutadharo sutasannicayo, (4)ye te dhammā ādikalyāṇāmajjhekalyāṇā pariyosānakalyāṇā sātthaṁ sabyañjanaṁ kevalaparipuṇṇaṁ parisuddhaṁ brahmacariyaṁabhivadanti, (5)tathārūpāssa dhammā bahussutā honti dhātā vacasā paricitā manasānupekkhitā, (6)diṭṭhiyāsuppaṭividdhā; (7)ubhayāni kho panassa pātimokkhāni vitthārena svāgatāni honti suvibhattāni suppavattīnisuvinicchitāni suttaso anubyañjanaso; (8)kalyāṇavāco hoti kalyāṇavākkaraṇo, poriyā vācāya samannāgatovissaṭṭhāya anelagaḷāya atthassa viññāpaniyā; paṭibalo hoti bhikkhunisaṅghassa dhammiyā kathāya sandassetuṁsamādapetuṁ samuttejetuṁ sampahaṁsetuṁ; yebhuyyena bhikkhunīnaṁ piyo hoti manāpo; na kho panetaṁBhagavantaṁ uddissa pabbajitāya kāsāyavatthanivasanāya garudhammaṁ ajjhāpannapubbo hoti; vīsativasso vāhoti atirekavīsativasso vā.( (1) 持 戒 。(2) 防 護 波 提 木 叉 律 儀 , 具 足 戒 行 而 住 , 於 微 小 罪 見 怖 畏 , 受 持 學 處 而 學 。(3) 多 聞 而 持 所 聞 、 積 集 所 聞 。(4) 若 宣 說 諸 法 , 初 善 、 中 善 、 後 善 , 義 具 、 文 具 、 純 一 圓 滿 清 淨 梵 行 。(5) 像 這樣 多 聞 受 持 諸 法 , 語 言 流 利 , 通 達 人 性 。(6) 於 見 善 通 達 。(7) 詳 知 二 部 波 提 木 叉 , 善 分 別 、 善 通 曉 、 善 決 定 經義 。(8) 言 語 優 美 、 音 聲 優 美 , 以 具 有 禮 貌 的 語 言 , 發 出 無 瑕 疵 的 、 有 義 理 的 表 達 。 為 比 丘 尼 僧 伽 說 法 教 示 ,堪 能 於 勸 導 、 讚 勵 , 慶 慰 , 為 多 數 的 比 丘 尼 所 愛 、 所 中 意 。 依 此 世 尊 而 出 家 , 在 著 袈 裟 衣 之 前 無 犯 重 罪 法 ,且 ( 戒 臘 ) 達 二 十 歲 或 超 過 二 十 歲 。)Bhiṅka,【 陽 】 小 象 。Bhiṅkāra,【 陽 】 水 壺 。Bhiṅgāra,【 陽 】 金 瓶 、 金 澡 罐 。Bhijjati (bhid 破 壞 +ya), 被 打 破 , 被 破 壞 。【 過 】bhijji。【 過 分 】bhinna。【 現 分 】bhijjamāna。【 獨 】bhijjitvā。Bhijjana,【 中 】 自 己 破 。bhijjanadhamma,【 形 】 易 碎 的 , 掉 入 毀 滅 。Bhitti,【 陰 】 牆 壁 。bhittipāda,【 陽 】 牆 壁 的 腳 或 基 礎 。bhid( 梵 bhid),【 字 根 II.】 打 破 (to break)。【 字 根 III.】 破 碎 (to be broken)。Bhindati (bhid 破 碎 +ṁ-a), 打 破 , 劈 開 , 切 斷 。【 過 】bhindi。【 過 分 】bhindita, bhinna。【 現 分 】bhindanta。【 獨 】bhinditvā。【 不 】bhindituṁ。Bhindana,【 中 】 瓦 解 。Bhinna, (Bhindana 的 【 過 分 】) 瓦 解 。bhinnatta,【 中 】bhinnabhāva,【 陽 】 被 打 破 的 情 況 , 各 式 個 樣 。bhinnāva,【 形 】 遇 海 難 的 。bhinnapaṭa,【 中 】 破 衣 。bhinnamariyāda,【 形 】 超 過 極 限 的 。bhinnasīla 【 形 】 破 戒 者 。358


Bhiyya, bhiya, bhiyyosa,【 無 】 非 常 地 , 更 多 , 在 較 高 的 程 度 中 , 重 複 地 。bhiyyoso mattāya, 非 常 地 , 超 過 能 力的 。Bhiyyo(Bhīyo, Bhīyyo) (Vedic bhūyas, compar. form fr. bhū, functioning as compar. to bhūri. On relation Sk. bhūyaḥ:P. bhiyyo cp. Sk. jugupsate: P. jigucchati),1.(adj.) 更 多 的 (more Sn.61 (dukkham ettha bhiyyo), 584 (id.), 306 (bh.taṇhā pavaḍḍhatha); Dh.313 (bh. rajan ākirate), 349 (bh. taṇhā pavaḍḍhati))。2.(adv.) 更 , 多 的 (in a higher degree,more, repeatedly, further S.I,108 (appaṁ vā bhīyo less or more); Sn.434 (bh. cittaṁ pasīdati); Dh.18 (bh.nandati=ativiya n. C.)。-- bhiyyokamyatā desire for more, greed Vin.II,214. -- bhiyyobhāva, (getting more, increase,multiplication )。Bhiyyoso (adv.)(Abl. formation fr. bhiyyo 1) 更 多 地 (still more, more and more, only in cpd. bhiyyosomattāya [cp.BSk. bhūyasyā mātrāya MVastu II.345; Divy 263 & passim] 豐 富 地 (exceedingly, abundantly)。Bhisa,【 中 】 蓮 藕 。bhisapuppha,【 中 】 蓮 花 。bhisamuḷāla,【 中 】 睡 蓮 的 球 莖 和 鬚 根 。Bhisakka(cp. Vedic bhiṣaj physician, P. bhesajja medicine),【 陽 】 醫 師 (a physician)。Bhisi 1 ,【 陰 】 墊 子 、 墊 (a bolster, cushion, pad)。bhisibimbohana,【 中 】 墊 被 (bolster), 枕 頭 (pillow)。Pāci.IV,40...Bhisi nāma pañca bhisiyo-- uṇṇabhisi, coḷabhiti, vākabhisi, tiṇabhisi, paṇṇabhisi.(「 臥 褥 」 者 , 有 五 種 臥 褥 : 即 毛臥 褥 、 布 臥 褥 、 樹 皮 臥 褥 、 草 臥 褥 、 樹 葉 臥 褥 。)Bhisi 2 ,【 陰 】 木 筏 (a raft)。Bhismā(=bhiṁsā) ,【 陰 】 嚇 驚 (terror, fright)。bhī( 梵 bhī / bhīṣ),【 字 根 I.】 害 怕 的 (to fear)。→BhāyatiBhīta(bhāyati‘ 驚 恐 ’ 的 【 過 分 】), 已 顫 怖 , 已 驚 恐 (frightened, terrified, afraid)。niraya-bhayabhīta, 地 獄 的 恐 懼 。maraṇa-bhaya bhīta, 死 亡 的 恐 懼 。Bhībhaccha see bībhaccha.Bhīti,【 陰 】 害 怕 。Bhīma, bhīsana(


Bhujaga(bhuja-ga), bhujaṅga, bhujaṅgarna,【 陽 】 蛇 。Bhujissa(cp. BSk. bhujiṣya),【 陽 】 自 由 ( 描 述 戒 德 之 一 ), 自 由 民 ( 非 奴 隸 ,a freed slave, freeman; a servant asdistinguished from a slave)。bhujissaṁ karoti, 賦 予 自 由 民 (to grant freedom to a slave)。【 陰 】bhujissā。【 形 】 由 奴隸 解 放 的 (freeing from slavery, productive of freedom)。Bhuñjaka, bhuñjitu(


(D.16./II,157.) ettha sattesu. (M.1./I,32.) “Bhūtagāmapātabyatāyā”ti (Pāci.IV,34.) ettha rukkhādīsu.MA.I,31...(1)animate Nature as principle, or the vital aggregates (the 5 Khandhas), with ref. M I.260; (2) ghosts (amanussā) Sn222; (3) inanimate Nature as principle, or the Elements (the 4 dhātus) S III.101 (mahābhūtā); (4) all that exists,physical existence in general (vijjamānaṁ) Vin IV.25 (bhūtaṁ); (5) what we should call a simple predicative use, isexemplified by a typical dogmatic example, viz. “kālaghaso bhūto,” where bhūta is given as meaning khīṇāsava(Arahant) J II.260; (6) all beings or specified existence, animal kingdom (sattā) D II.157; (7) the vegetable kingdom,plants, vegetation (rukkh’ādayo)( 《 中 部 注 》(MA.1./I,31~2.)..「 生 物 之 義 .. 1 ( 具 ) 五 蘊 (pañcakkhandha)、 2 非 人(amanussa 鬼 神 、 天 人 )、 3 ( 具 有 四 大 ) 界 (dhātu)、 4 正 存 在 者 (vijjamāna)、 5 漏 盡 者 (khīṇāsava)、 6 有 情 (satta)、 7樹 (、 草 木 )(rukkhā) 等 。」 巴 利 文 有 時 也 用 「 非 生 物 」(abhūta, 或 作 .. 不 成 材 ) 指 愚 人 、 騙 子 , 事 實 上 他 們 也 是「 生 物 」。)Bhūtatta,【 中 】 已 成 爲 的 事 實 。Bhūtika,【 形 】 元 素 所 組 成 的 。Bhūma, bhūmaka,【 形 】( 在 【 合 】 中 ) 有 樓 層 的 。Bhūmaṭṭha, 地 中 物 。Pārā.III,48...Bhūmaṭṭhaṁ nāma bhaṇḍaṁ bhūmiyaṁ nikkhittaṁ hoti nikhātaṁ paṭicchannaṁ,地 中 物 .. 覆 藏 於 地 中 之 財 物 。Bhūmi,【 陰 】 土 地 , 地 面 , 地 球 , 區 域 , 階 段 , 平 面 ( 陸 地 或 世 界 )。bhūmikampā,【 陰 】 地 震 。bhūmicāla,【 陽 】地 震 。bhūmigata,【 形 】 在 地 面 上 的 , 儲 存 在 地 下 的 。bhūmitala,【 中 】 地 面 。bhūmippadesa, bhūmibhāga,【 陽 】土 地 。bhūmi-pappaṭaka, 地 餅 ( 地 肥 )。《 增 支 部 》A.8.70. Bhumicāla( 八 種 ) 地 震 : 地 動 有 八 因 緣 :( 一 ) 大 地 住 於水 上 , 水 住 於 風 上 , 風 依 空 而 住 。 若 大 風 起 , 則 水 搖 ; 若 水 搖 , 則 地 搖 。( 二 ) 有 神 通 之 沙 門 、 婆 羅 門 、 大 威力 之 天 人 , 彼 若 修 習 地 想 少 量 、 修 習 水 想 無 量 , 則 此 令 地 動 。( 三 ) 菩 薩 自 兜 率 天 隱 沒 , 以 正 念 正 知 降 入 母 胎 。( 四 ) 菩 薩 以 正 念 正 知 自 母 胎 出 生 。( 五 ) 如 來 現 等 覺 、 無 上 正 等 覺 時 。( 六 ) 如 來 轉 無 上 法 輪 時 。( 七 ) 如 來 以 正 念 正知 而 捨 壽 行 時 。( 八 ) 如 來 於 無 餘 涅 槃 界 般 涅 槃 時 。(《 長 部 》D.16./II,106-109.( 三 章 10-20 節 ), 自 說 經 (Ud.6.1),《 長 阿 含 》 第 二 經 遊 行 經 ,《 增 壹 阿 含 42.5 經 》,《 中 阿 含 36 經 》 地 動 經 (T1.477.2)。)Bhūri,【 陰 】 智 慧 。【 形 】 廣 泛 的 , 豐 富 的 。bhūripañña, bhūrimedha,【 形 】 廣 泛 的 智 慧 ( 廣 慧 )。SA.1.75.:Bhūripaññātibahupañña ussannapañña.( 廣 慧 : 多 慧 , 豐 富 的 智 慧 ) SA.22.95.:Bhūripaññenāti saṇhapaññena cevavipulavitthatapaññena ca. ( 廣 慧 : 細 膩 的 智 慧 , 廣 大 的 智 慧 )。bhūs( 梵 bhūṣ),【 字 根 I.】 裝 飾 (to adorn)。【 字 根 VII.】 裝 飾 (to decorate)。Bhūsana,【 中 】bhūsā,【 陰 】 裝 飾 物 , 裝 飾 品 。Bhūsāpeti (Bhūseti 的 【 使 】), 使 裝 飾 , 使 化 妝 。【 過 】bhūsāpesi。【 過 分 】bhūsāpita。【 獨 】bhūsāpetvā。Bhūseti (bhūs+e), 化 妝 , 裝 飾 , 美 化 。【 過 】bhūsesi。【 過 分 】bhūsita。【 現 分 】bhūsenta。【 獨 】bhūsetvā。Bheka(cp. Vedic bheka),【 陽 】 青 蛙 (a frog)。Bhejja,【 形 】 易 碎 的 , 會 破 的 。【 中 】 打 破 , 切 斷 。Bheṇḍivāla,【 陽 】 一 種 發 射 物 。Bheṇḍu, bheṇḍuka,【 陽 】 球 , 球 形 的 頂 端 , 圓 屋 頂 。Bhettu,【 陽 】 打 破 者 。Bheda,【 陽 】 迸 裂 , 分 裂 , 分 離 , 意 見 不 合 。bhedaka,【 形 】 分 化 者 , 分 離 者 。bhedakara,【 形 】 帶 來 區 分 , 帶來 分 離 。bhedābheda,【 陽 】 破 和 未 破 。Bhedana,【 中 】 迸 裂 , 分 裂 , 分 化 , 分 離 。bhedanaka,【 形 】 值 得 打 破 的 。bhedanadhamma,【 形 】 容 易 腐 爛 的 。Bhedita, (Bhedeti 的 【 過 分 】) 使 分 裂 , 使 分 開 。Bhedeti (bhid 打 破 +e), 使 分 裂 , 使 分 開 , 使 分 離 。【 過 】bhedesi。【 過 分 】bhedita。【 獨 】bhedetvā。caus. bhedāpeti。Bheraṇḍa,【 陽 】 野 干 、 豺 (jackal)。bheraṇḍaka,【 中 】 豺 的 嗥 叫 。Bherava,【 形 】 可 怕 的 。Bheri,【 陰 】 鼓 。bhericāraṇa,【 中 】 打 鼓 聲 明 。bheritala,【 中 】 鼓 面 。bherivādaka,【 陽 】 鼓 手 。bherivādana,【 中 】打 鼓 。bherisadda,【 陽 】 鼓 聲 。Bhesajja,【 中 】 藥 。《 南 海 寄 歸 內 法 傳 》 卷 第 三 :「 梵 云 晡 堤 木 底 鞞 殺 杜 (pūti-mukta-bhaiṣajya,pūti-mūtraṃbhaiṣajyānām)。 晡 堤 是 陳 。 木 底 是 棄 。 鞞 殺 社 譯 之 為 藥 ( 即 是 陳 棄 藥 也 ) 律 開 大 便 小 便 。 乃 是 犢 糞 牛 尿 。」361


(T54.225.1)。《 律 藏 . 大 品 . 藥 犍 度 》(Mv.I,201. 以 下 ;cf. Pāci.IV,35.) 終 生 藥 分 為 六 類 , 即 : 一 、mūlāni bhesajjāni( 根 藥 )..haliddiṁ, 薑 黃 (turmeric)。siṅgiveraṁ, 生 薑 (ginger)。vacaṁ, 菖 蒲 (sweet flag)。vacatthaṁ, 白 菖 蒲 (asedge or flag with fragant leaves )。ativisaṁ, 麥 冬 (pig-lily)。kaṭukarohiṇiṁ, 辛 胡 蓮 (galanga or galingale)。usīraṁ,嗢 尸 羅 ( 狼 尾 草 ( 象 草 elephant grass)。bhaddamuttakaṁ, 香 附 ( 藕 土 香 , 香 蔭 草 , 臭 蔭 香 , 有 蔭 土 香 pig’s root ornut grass), 及 其 它 根 藥 。二 、 澀 藥 (kasāvabhesajja):a. 荏 婆 澀 (nimbakasāvo ;decoction of the neem);b. 根 藥 的 一 種 ( kuajakasāvo;decoction of Wrightia tomentaso) ;c. 婆 迦 瓦 澀 (paolakasāvo;decoction of Gymnopetalum cochinchinense);d. 苦 味 的 植 物 (pakkavakasāvo;… of Tinosporacordifolia);e. 其 它 澀 藥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藥 事 》 卷第 一 (T24.2.1).. 五 種 澀 藥 。 一 者 菴 沒 羅 。 二 者 紝 婆 。 三 者 贍 部 。 四 者 夜 合 。 五 者 俱 奢 摩 。)三 、 葉 藥 (paṇṇabhesajja):a. 荏 婆 葉 (nimbapaṇṇaṁ ;neem-leaves)。b. 具 達 奢 葉 ( kuajapaṇṇaṁ;leave of Wrigthiaspp.)。c. 拔 陀 羅 葉 (paolapaṇṇaṁ;Gymnopetalum cochinchinense)。d. 蘇 羅 尸 葉 ( gulasipaṇṇaṁ;tulsi or ordinarybasil)。e. 迦 婆 尸 迦 葉 (kappāsikapaṇṇaṁ;cotton plant)。 及 f. 其 它 葉 藥 。四 、phalāni bhesajjāni ( 果 藥 )..bilaṅgaṁ(vilaṅgaṁ), 伊 蘭 迦 (Ardisia littoralis)。pippaliṁ, 蓽 撥 ( 蓽 茇 、 長 胡 椒 longpepper;piper longuml)。maricaṁ, 胡 椒 (chili pepper)。harītakaṁ, 訶 子 (yellow myrobalan)。vibhītakaṁ, 川 練( 川 練 子 、 金 鈴 子 、 楝 實 、 練 實 、 仁 棗 、 苦 楝 子 ; 苦 , 寒 。 肝 , 小 腸 , 膀 胱 。 行 氣 止 痛 , 清 熱 , 殺 蟲 。SzechwanChinaberry)。āmalakaṁ, 餘 甘 子 (emblic myrobalan)。goṭṭhaphalaṁ(goṭhaphalaṁ), 五 達 婆 羅 (wormwood)。 及 其它 果 藥 。五 、 脂 藥 (jatubhesajja ):a. 樹 脂 ;b. 藥 脂 樹 (hiṇgu;Ferula spp.);c. 葉 和 莖 以 火 提 煉 出 的 脂 (hiṅgujatu);d. 葉 和莖 以 火 提 煉 出 的 脂 與 其 他 東 西 混 合 (hiṅgusipāhikā);e. 達 迦 婆 提 (takkapatti);f. 達 迦 胖 離 (takkapaṇṇi);g. 薩 周 拉 沙 (sajjulasaṁ;gum benjamin) ;i. 其 它 樹 脂 藥 。六 、 鹽 藥 (loṇabhesajja):a. 海 鹽 (sāmuddikaṁ);b. 黑 鹽 (kalalonāṁ);c. 岩 鹽 (sindhavaṁ);d. 食 鹽 (vilaṁ);e. 於其 他 化 合 物 混 合 之 鹽 。sattahakalika, 七 日 藥 ( 比 丘 被 允 許 在 七 日 內 食 用 的 藥 物 , 指 ..a. 酥 油 (navanita;ghee 水 牛 的 奶 所 製 成 的 奶 油 );b. 奶 油 (sappi; butter 乳 牛 的 奶 所 製 成 的 奶 油 );c. 油 (tela;oil 植 物 油 及 動 物 油 );d. 蜂 蜜 (madhu);e. 糖 (phāṇita糖 蜜 、 石 蜜 、 砂 糖 、 冰 糖 、 棕 櫚 糖 jaggery)。Bhojanīyaṁ nāma pañca bhojanāni--odano, kummāso, sattu, maccho,maṁsaṁ. 穀 肉 食 ( 另 譯 : 軟 食 ): 飯 、 粥 、 麥 、 魚 、 肉 。yāmakālika,【 形 】 時 分 藥 , 非 時 藥 ( 比 丘 被 允 許 在 午後 和 夜 晚 食 用 的 藥 物 )。yāvajīvikaṁ, 盡 形 壽 藥 ( 比 丘 被 允 許 終 身 可 以 保 存 的 藥 物 )。Bhesajjakapāla,【 中 】 藥 缽 。Bho (bhavant 的 呼 格 ),【 無 】( 對 平 輩 或 下 輩 的 親 密 的 稱 呼 ) 親 愛 的 ! 朋 友 !Bhoga,【 陽 】 所 有 物 , 財 富 , 工 資 , 享 樂 , 蛇 的 盤 繞 。bhogakkhandha,【 陽 】 財 蘊 ( 大 量 的 財 富 )。bhogagāma,【 陽 】納 貢 的 村 莊 。bhogamada,【 陽 】 財 富 的 自 傲 。bhogavantu,【 形 】 富 有 的 。cha bhogānaṁ apāya-mukhāni( 毀 滅財 物 的 六 原 因 );《 長 部 31 經 》 尸 伽 羅 經 說 失 財 的 六 種 原 因 , 是 : 一 、 耽 溺 穀 酒 、 迷 羅 耶 酒 、 烈 酒 放 逸 處(surā-meraya-majja-ppamāda-ṭṭhānānuyogo)。 二 、 耽 溺 非 時 遊 街 (vikāla-visikhācariyānuyogo)。 三 、 涉 足 劇 場(samajjābhicaraṇaṁ)。 四 、 耽 溺 賭 博 (jūtappamādaṭṭhānānuyogo, 台 語 .. 跋 繳 )。 五 、 耽 溺 惡 友 (pāpamittānuyogo)。六 、 耽 溺 懶 惰 (ālasyānuyogo)。《 長 阿 含 16 經 》 善 生 經 ( 大 1.71.2):「 六 損 財 業 者 , 一 者 耽 湎 於 酒 , 二 者 博 戲 ,三 者 放 蕩 , 四 者 迷 於 伎 樂 , 五 者 惡 友 相 得 , 六 者 懈 墮 , 是 為 六 損 財 業 。」Bhogī,【 陽 】 蛇 , 富 人 。【 形 】( 在 【 合 】 中 ) 享 受 的 , 分 享 的 。Bhogga,【 形 】 可 以 享 受 的 , 可 以 擁 有 的 。Bhojaka,【 陽 】 飼 養 者 , 收 稅 者 。gāmabhojaka = 村 長 。Bhojana,【 中 】 食 物 , 餐 。bhojane amattaññuno, 食 不 知 量 。bhojane mattaññutā, 飲 食 知 量 。M.39./I,273.:‘Bhojanemattaññuno bhavissāma, paṭisaṅkhā yoniso āhāraṁ āharissāma, neva davāya na madāya na maṇḍanāya navibhūsanāya ( 對 於 食 物 為 知 量 者 , 省 思 攝 取 食 物 , 非 為 吃 零 食 ( 台 語 .. 四 獸 ;davāya, 原 意 .. 開 玩 笑 ), 放 逸 ,妝 扮 , 莊 飾 ( 有 面 子 )。) 比 丘 戒 「 墮 罪 」(39)..Yāni kho pana tāni paṇītabhojanāni, seyyathidaṁ--sappi, navanītaṁ,telaṁ, madhu, phāṇitaṁ, maccho, maṁsaṁ, khīraṁ, dadhi. Yo pana bhikkhu evarūpāni paṇītabhojanāni agilānoattano atthāya viññāpetvā bhuñjeyya, pācittiyaṁ.( 諸 勝 妙 飲 食 , 這 即 是 : 乳 酪 ( 熟 酥 )、 奶 油 ( 生 酥 )、( 麻 ) 油 、 蜜 、362


糖 蜜 、 魚 、 肉 、( 牛 、 羊 等 ) 乳 、 凝 乳 ( 酪 )。 若 比 丘 無 病 , 為 己 討 美 食 而 食 者 , 犯 墮 罪 。)Bhojaniya,【 形 】 可 以 吃 的 。【 中 】 軟 的 食 物 。Bhojāpeti (bhuj +āpe), 餵 食 , 服 侍 ( 他 人 用 餐 )。【 過 】bhojāpesi。【 過 分 】bhojāpita。【 獨 】bhojāpetvā。Bhojī,【 形 】 以 … 爲 食 的 。Bhojeti (bhuj +e), 餵 , 養 活 。【 過 】bhojesi。【 過 分 】bhojita。【 獨 】bhojetvā。【 現 分 】bhojenta, bhojayamāna。【 不 】bhojetuṁ。Bhojja,【 中 】 食 品 。【 形 】 可 以 吃 的 。Bhoti 【 呼 、 單 】 親 愛 的 女 士 !Bhottabba, 可 以 吃 的 。 參 考 Bhojja。Bhottuṁ,【 不 】 吃 。Bhonto, 諸 尊 者 、 諸 賢 ( 複 數 主 格 、 複 數 呼 格 )。SnA.v.410./II,383...bhontoti amacce ālapati.( 諸 賢 ..( 國 王 ) 對 臣 之稱 呼 。)Bhovādī,【 陽 】 婆 羅 門 。363


MM,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二 十 五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的 m。Maṁ,(ahaṁ 我 ) 的 【 賓 】。Makaci,【 陽 】 印 度 虎 尾 藍 ( 亞 洲 的 一 種 弓 弦 麻 (Sansevieria roxburghiana) 由 於 它 的 柔 軟 而 絹 絲 狀 的 纖 維 而 在 印 度廣 泛 栽 培 )。makacivāka,【 中 】 印 度 虎 尾 藍 的 纖 維 。makacivattha,【 中 】 帆 布 。Makara,【 陽 】 海 怪 , 旗 魚 。makaradantaka,【 中 】 旗 魚 的 牙 齒 形 狀 的 設 計 。Makaranda,【 陽 】 花 蜜 。Makasa(fr. Vedic maśaka),【 陽 】 蚊 子 , 蠓 仔 ( 台 語 )(mosquito)。 蚊 科 ( 学 名 Culicidae) 是 昆 蟲 綱 雙 翅 目 之 下 的 一個 科 。 該 科 生 物 通 常 被 稱 為 蚊 或 蚊 子 , 是 一 種 具 有 刺 吸 式 口 器 的 纖 小 飛 蟲 。 通 常 雌 性 以 血 液 作 為 食 物 , 而 雄性 則 吸 食 植 物 的 汁 液 。makasakuṭikā, savāraṇa,【 中 】 蚊 帳 , 台 語 : 蠓 罩 (mosquito net or curtain Vin.II,119, 130)。中 藥 防 蚊 , 茵 陳 蒿 35 克 、 艾 草 35 克 , 加 2000cc. 水 煮 沸 抹 身 。 薰 香 驅 蚊 , 如 燃 燒 曬 乾 的 艾 草 、 浮 萍 ( 紫 背 )、香 椿 等 。Makuṭa,【 陽 】【 中 】 冠 , 王 冠 , 寶 冠 。Makula,【 中 】 芽 , 蓓 蕾 , 球 塊 。Makkaṭa,【 陽 】 猴 子 。makkaṭataka,【 陽 】 蜘 蛛 。makkaṭasutta,【 中 】 蜘 蛛 的 絲 。makkaṭālepa,【 陽 】 猴 子 的 黏 黐( 補 捉 猴 子 用 )。Makkaṭī,【 陰 】 母 猴 子 。makkh,【 字 根 VII.】 插 入 (to nib with)。makkh,【 字 根 VII.】 塗 (to smear)。Makkha (


mathavā), 229; Dh.30. Cp. māgha.)。Maghā(cp. *Sk. maghā),【 陰 】 星 宿 ( 二 十 七 星 宿 之 一 。Name of a nakkhatta, in cpd. maghādeva SnA 352 (cp. M.II,74,n. 6, where spelling Makkādeva; we also find Makhadeva at Śatapatha-brāhmaṇa XIV. I. 1).)。Maṅku(cp. Vedic maṅku),【 形 】 混 亂 的 , 氣 餒 的 , 沮 喪 的 , 無 精 打 采 的 (staggering, confused, troubled, discontented)。maṅkubhāva,【 陽 】 道 德 弱 點 , 氣 餒 。maṅkubhūta,【 形 】 沉 默 的 , 氣 餒 的 。f. pl. maṅkū Vin.I,93.dummaṅku, (“staggering in a disagreeable manner,” evil-minded A.I,98; IV.97 (read line as “dummaṅku’yaṁpadusseti dhūm’aggamhi va pāvako” he, staggering badly, is spoilt like the fire on the crest of smoke); V.70;Vin.II,196; III.21; IV.213; S.II,218; Nett 50. )。maṅkubhāva, (discontent, moral weakness J.IV.49; Miln.227;DhA.III,359. maṅkubhūta, (discontented, troubled, confused Vin.II,19; D.II,85; A.I,186; Dh.263; J.V.211; VI.362;DhA.II,76; amaṅku, (self-possessed A.III,40; Miln.21, 339.) )。Maṅkuna & Maṅkuṇa(cp. late Sk. matkuṇa), 昆 蟲 、 跳 蚤 (an insect, bug or flea J.I.10; III.423; Vism.109 (where kīla-maṅkula ought to be read as kīṭamaṅkuna); DhA.II,12.)Maṅgala(cp. Vedic maṅgala. Expl d by Dhtp 24 with root maṅg),【 形 】 吉 兆 的 , 興 旺 的 , 幸 運 的 , 慶 典 的 (auspicious,prosperous, lucky, festive)。【 中 】 吉 祥 , 歡 宴 , 好 預 兆 , 典 禮 , 繁 榮 。maṅgalakicca,【 中 】 作 吉 祥 事 (auspiciousfunction), 歡 宴 ( festivity)。maṅgalakiriyā, 慶 典 (festivity), 婚 禮 (wedding)。maṅgalakolāhala,【 陽 】 吉 兆 的 喧嘩 。maṅgaladivasa,【 陽 】 節 日 , 婚 姻 日 。maṅgalassa, maṅgalasindhava,【 陽 】 皇 家 馬 。maṅgalapokkharaṇī,【 陰 】王 室 的 浴 池 。maṅgalasilāpaṭṭa,【 中 】 國 王 的 坐 板 。maṅgalasupina,【 中 】 好 夢 。maṅgalahatthī,【 陽 】 皇 家 象 。Maṅgura,【 形 】 金 黃 色 的 (golden; maṅguracchavi of golden colour, f. maṅguracchavī)。【 陽 】 一 種 淡 水 魚 。Maṅgalika(maṅgalika-) (< maṅgala),【 形 】1.one who is feasting in, one whose auspices are such & such; fond of; onlyin kotūhala° fond of excitement J.I.372; Miln.94 (apagata°, without passion for excitement). -- 2. superstitious,looking out for lucky signs Vin.II,129 (gihī), 140 (id.). At J.IV.72, 73; three sets of people are exemplified, whobelieve in omina as either diṭṭhaṁ (seen) or sutaṁ (heard) or mutaṁ (sensed); they are called diṭṭha-maṅgalikā, suta°& muta° respectively. The same group is more explicitly dealt with in the Maṅgala-sutta KhA 118 sq. (cp. Nd 1 89);diṭṭhamaṅgalika pañha “a question concerning visible omina” J.IV.73 (correct meaning given under diṭṭha 1 , vol.II.156 1 !), 390 (?). The Np. diṭṭha-maṅgalikā at J.IV.376 sq.Maṅgalya (nt.) [fr. maṅgala] auspiciousness, good luck, fortune Dhtp 24.Maṅgula (cp. maṅgura), 【 形 】 灰 色 的 , 蒼 白 的 (sallow)。Maṅgulī (cp. maṅgura),【 陰 】 臉 色 蒼 白 的 女 人 (woman of sallow complexion S.II,260=Vin.III,107; Vin.III,100.)。Macca(orig. grd. of marati, mṛ corresponding to Sk. martya. A diaeretic form exists in P. mātiya),【 陽 】 男 人 (man, amortal)。Maccu(=Vedic mṛtyu, fr. mṛ; in meaning differentiated, the Ved.--Sk. meaning “death” only),【 陽 】 死 亡 , 魔 王 (the Godof Death, the Buddhist Māra, or sometimes equivalent to Yama) (Gen. maccuno), (Instr. maccunā)。maccutara,【 形 】克 服 死 亡 者 。maccudheyya,【 中 】 死 亡 的 領 域 。maccuparāyaṇa, maccupareta,【 形 】 超 越 死 亡 的 。maccupāsa,【 陽 】 死 亡 的 陷 阱 。maccumukha,【 中 】 魔 王 的 嘴 。maccurāja,【 陽 】 死 王 ( 魔 王 )。maccuvasa,【 陽 】 死 亡 的 力量 。maccuhāyin,【 形 】 戰 勝 死 亡 的 。Maccha(Vedic matsya),【 陽 】 魚 (fish)。macchaṇḍa,【 中 】 魚 蛋 。macchaṇḍī,【 陰 】 外 表 似 魚 蛋 的 糖 ( 魚 珠 糖 )。macchamaṁsa,【 中 】 魚 和 肉 。macchabandha,【 陽 】 漁 夫 。phandanti macchā, 在 乾 地 上 (on dry land)。Macchara, macchariya,【 形 】【 中 】 慳 , 小 氣 , 吝 嗇 (niggard)( 不 佈 施 、 少 佈 施 、 佈 施 少 都 可 能 是 慳 的 表 現 )。 吝 嗇 :台 語 : 竭 kiat 8 , 硞 khok, 凍 霜 tang 3 sng, 寒 酸 han 5 suan。「 慳 」 屬 於 瞋 ,「 慳 」「 貪 」 不 能 同 時 存 在 ,「 慳 貪 」為 經 論 中 普 遍 的 誤 譯 ,「 慳 貪 」 早 在 後 漢 (A.D.25~220), 就 出 現 在 諸 譯 家 的 譯 經 中 , 如 .. 安 世 高 (?-170 A.D.)、安 玄 ( 漢 靈 之 末 (188A.D.) 遊 賈 洛 陽 )、 支 婁 迦 讖 (147-185 A.D) 等 。 四 阿 含 經 的 翻 譯 也 沿 用 此 名 詞 。maccharī,【 陽 】守 財 奴 。 台 語 : 竭 仔 哥 kiat 8 a 2 ko, 硞 仔 頭 khok a 2 thau 5 , 吝 嗇 鬼 ni 2 sinn 3 kui 2 。“Macchariyaṁ paṭicca ārakkho ti”iti,由 於 慳 悋 而 有 守 護 」。cf. luddha, 【 陽 】 吝 嗇 鬼 (miser)。Maccharāyati (macchariya 的 【 派 】), 小 氣 。365


Maccharin (cp. Vedic matsarin, fr. mat+sṛ, i. e. “reflecting to me”) ,【 形 】 慳 , 吝 嗇 (niggard)。maccharinī,【 陰 】。amaccharin, 不 吝 嗇 (niggard)。Macchī,【 陰 】 雌 魚 。Macchera,【 中 】 慳 , 吝 嗇 。 參 考 Macchariya。A.5.34./III,40...Tasmā hi dānāni dadanti paṇḍitā, Vineyyamaccheramalaṁ sukhesino.( 是 故 諸 智 者 , 布 施 諸 禮 物 , 引 離 慳 垢 且 求 樂 。) 。S.1.32./I,18...“Tasmā vineyyamaccheraṁ, dajjā dānaṁ malābhibhū; Puññāni paralokasmiṁ, patiṭṭhā honti pāṇinan”ti.( 是 故 引 離 慳 , 布 施 勝 垢穢 ; 諸 功 德 在 後 世 , 有 息 者 立 足 處 。)majj( 梵 mṛj),【 字 根 I.】 下 沉 (to sink)。Majja,【 中 】 酒 。majjana,【 中 】 沉 醉 狀 態 , 疏 忽 。majjapa,【 形 】 酒 鬼 ( 喝 酒 者 )。majjapāna,【 中 】 喝 酒 , 酒 。majjapāyī, 參 考 majjapa。majjavikkayī,【 陽 】 酒 商 。DA.31./I,944.:Taṁ sabbampi madakaraṇavasena majjaṁ. ( 烈酒 : 所 有 釀 造 的 醉 品 。)Majjati 1 (majj( 梵 majj) 浸 入 , 淹 沒 ,to immerse, submerge), 浸 入 , 淹 沒 (=mujjati, as found esp. in cpds. ummujjati &nimujjati)。Majjati 2 (marj( 梵 mṛj) 擦 ), 擦 亮 , 擦 , 清 理 (to wipe, polish, clean;Dhtp 71 gives root majj with meaning“saṁsuddhiyaṁ”)。pp. majjita & maṭṭha.Majjati 3 (mad( 梵 mad / mand) 沉 浸 +ya, Sk. mādyati), 醉 , 沉 浸 (to be intoxicated; to be exultant, to be immenselyenjoyed or elated; pot. majje=majjeyya SnA 364;majje= pamajje SnA 482)。【 過 】majji。【 過 分 】1.matta。2.maṭṭha,majjita。【 現 分 】majjanta。【 獨 】majjitvā。Majjanā,【 陰 】 磨 光 , 擦 拭 , 撫 摩 。Majjāra,【 陽 】 貓 。majjārī,【 陰 】 雌 貓 。Majjha,【 陽 】 中 央 , 腰 部 。【 形 】 中 央 的 。majjhaṭṭha, majjhatta,【 形 】 中 立 者 , 無 私 的 , 中 性 的 。majjhaṇha,【 陽 】正 午 。majjhattatā,【 陰 】 公 平 , 平 靜 。majjhadesa,【 陽 】( 佛 教 ) 中 國 。majjhantika, majjhantikasamaya,【 陽 】 正午 。Majjhima,【 形 】 中 部 的 , 中 間 的 , 適 中 的 , 中 央 的 。majjhimadesa( 梵 madhyadeśa janapada),【 陽 】( 佛 教 ) 中 國 ,包 括 恒 河 兩 岸 , 佛 陀 常 常 遊 化 的 區 域 ( 婆 羅 門 講 的 中 國 , 指 .. 位 於 喜 瑪 拉 雅 山 (Himavat) 和 文 底 耶 山 (Vindhya)之 間 , 維 那 舍 那 (Vinaśana) 以 東 和 缽 邏 耶 伽 (Prayāga) 以 西 的 地 區 , 約 位 於 今 之 中 央 邦 ); 其 他 地 方 稱 為 「 邊 地 」(pratyantajanapada 弊 生 處 )。majjhimapurisa,【 陽 】 中 等 高 度 的 男 人 ,[ 文 法 ] 第 二 人 稱 。majjhimayāma,【 陽 】中 夜 時 分 (10pm~2am。 古 印 度 一 夜 分 爲 三 個 時 分 , 即 : 前 夜 、 中 夜 、 後 夜 )。majjhimavaya,【 陽 】 中 年 。majjhimāpaṭipadā, 中 道 。āvuso lobho ca pāpako doso ca pāpako, lobhassa ca pahānāya dosassa ca pahānāya atthi majjhimāpaṭipadā cakkhukaraṇi ñānakaraṇī upasamāya abhiññāya sambodhāya nibbānāya saṁvattati( 賢 友 ! 欲 是 惡 , 恚 是惡 , 為 捨 棄 欲 , 捨 棄 恚 , 故 有 中 道 , 生 眼 生 智 , 能 導 致 安 息 ( 寂 靜 )、 證 智 、 正 覺 、 涅 槃 。)Mañca,【 陽 】 床 (a couch, bed。 台 語 : 眠 床 bin 5 chng 5 )、 椅 。mañcaka,【 陽 】 小 床 、 小 椅 。mañcaparāyaṇa,【 形 】被 限 制 在 床 上 的 。mañcapīṭha,【 中 】 床 和 椅 , 家 具 。mañcavāna,【 中 】 床 帳 。《 南 海 寄 歸 內 法 傳 》 卷 第 一 :「 床量 長 佛 八 指 , 以 三 倍 之 長 , 中 人 二 十 四 指 。 當 笏 尺 尺 半 , 東 夏 諸 寺 床 高 二 尺 已 上 , 此 則 元 不 合 坐 。」(T54.206.3~ 207.1) Sp.Cv.VI,1236...Mañco nāma-- 1 masārako, 2 bundikābaddho, 3 kuḷīrapādako 4 āhaccapādakoti imesaṁpubbe vuttānaṁ catunnaṁ mañcānaṁ aññataro Pīṭhaṁ nāma masārakādīnaṁyeva catunnaṁ pīṭhānaṁ aññataraṁ.Bhisi nāma uṇṇabhisi-ādīnaṁ pañcannaṁ aññatarā. Bimbohanaṁ nāma vuttappakārānaṁ bimbohanānaṁaññataraṁ. Lohakumbhī nāma kāḷalohena vā tambalohena vā yena kenaci lohena katā kumbhī.Lohabhāṇakādīsupi eseva nayo. Ettha pana bhāṇakanti arañjaro vuccati. Vārakoti ghaṭo. Kaṭāhaṁ kaṭāhameva.Vāsiādīsu valliādīsu ca duviññeyyaṁ nāma natthi.( 床 有 四 種 , 何 謂 為 四 ? 一 者 波 摩 遮 羅 伽 脚 (masāraka), 二 者文 蹄 脚 (bundikābaddha), 三 者 句 利 羅 脚 (kuḷīrapādaka), 四 者 阿 遏 遮 脚 (āhaccapādaka), 波 摩 遮 羅 床 者 , 梐 入脚 。 文 蹄 脚 床 者 , 梐 與 脚 相 連 成 也 。 句 利 羅 床 者 , 或 作 馬 蹄 脚 , 或 作 羊 蹄 脚 虎 狼 師 子 , 如 是 名 句 利 羅 脚 。 阿遏 遮 脚 者 , 脚 入 梐 。)Mañjarī,【 陰 】 串 , 群 (a branching flower-stalk, a sprout)。Mañjiṭṭha, mañjeṭṭha(cp. *Sk. mañjiṣṭhā Indian madder),【 形 】 淡 紅 色 的 , 玫 瑰 紅 的 、 橙 色 的 (crimson)。(light (bright)366


ed, crimson), usually enum d in set of 5 principal colours with nīla, pīta, lohitaka, odāta; e. g. at Vin I.25; S II.101 (f.mañjeṭṭhā)。Mañjiṭṭhā,【 陰 】 紫 檀 (red sandal tree, 印 度 和 東 印 度 群 島 的 一 種 喬 木 (Pterocarpus indicus), 種 子 被 當 作 珠 寶 商 的重 量 使 用 )。Mañju,【 形 】 迷 人 的 , 可 愛 的 。mañjubhāṇaka, mañjussara,【 形 】 悅 耳 的 聲 音 , 說 得 親 切 的 。Mañjūsaka,【 陽 】 天 樹 (celestial tree)。Mañjūsā,【 陰 】 首 飾 盒 , 盒 子 。SṬ54.1~20./II,519...Kilesacorehi anabhibhavanīyattā jhānaṁ “cittamañjūsan”tivuttaṁ.( 由 煩 惱 賊 所 無 法 征 服 的 ‘ 禪 那 ’, 所 以 説 ‘ 心 的 箱 函 ’(cittamañjūsaṁ))。Mañjeṭṭhī,【 陰 】 孟 加 拉 茜 草 (Bengal madder, 亞 洲 西 南 部 的 多 年 生 [ 茜 草 屬 ] (Rubia tinctorum) 植 物 開 有 小 黃花 , 生 有 卷 狀 葉 和 紅 根 )。Maññati (man 思 +ya;Vedic manyate & manute), 1. 想 像 (to imagine), 評 價 (to be of opinion), 認 爲 (to deem)。2. 知道 (to know), 使 確 信 (to be convinced), 使 確 定 (to be sure)。3. 想 像 (to imagine), 使 驕 傲 (to be proud (of)), 使 自負 (to be conceited), 吹 噓 (to boast) (ppr. maññamāna, maññate); 我 已 想 (aor. maññi’haṁ)【 過 】maññī。【 過 分 】maññita(《 中 阿 含 經 》 譯 : 自 舉 )。【 現 分 】maññamāna。【 獨 】maññitvā。taṁ kiṁ maññasi(maññatha 2.pl.), 你認 為 如 何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or 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this? D.I,60; S.III,104 & passim)。Pot. 1sg.maññeyyaṁ, maññe, 我 以 為 (I should think PvA.40)。Pot. 3sg. maññeyya, 他 以 為 (S.III,103, and maññe Sn.206.)。na maññe, 確 定 不 是 (surely not DhA.II,84; PvA.75.)。Maññanā,【 陰 】maññita,【 中 】 想 像 , 幻 影 。Maññe,【 無 】 我 想 , 我 想 像 (methink)。Maṭṭa, maṭṭha,【 形 】 平 滑 的 , 擦 亮 的 。maṭṭasāṭaka,【 中 】 優 良 的 布 料 。Maṇi,【 陽 】 珠 寶 。maṇikāra,【 陽 】 寶 石 琢 磨 工 人 。maṇikuṇḍala,【 中 】 寶 石 耳 環 。maṇikkhandha,【 陽 】 巨 大 的珠 寶 。maṇipallaṅka,【 陽 】 珠 寶 座 。maṇibandha,【 陽 】 手 腕 ( 日 語 :てくび, 手 首 )。maṇimaya,【 形 】 寶 石 製 的 。maṇiratana,【 中 】 貴 重 的 珠 寶 。maṇivaṇṇa,【 形 】 水 晶 的 顔 色 。maṇisappa,【 陽 】 玉 蛇 、 銅 頭 蛇 (copperhead 印度 的 銅 頭 蛇 爲 三 索 錦 蛇 (Elaphe radiata), 以 鼠 爲 食 。)。Maṇika,【 陽 】1. 大 的 廣 口 瓶 ,2. 以 玻 璃 製 成 的 手 鐲 等 。maṇḍ,【 字 根 VII.】 裝 飾 (to adorn)。cp.( 梵 maṇḍ), 艙 面 (deck)。Maṇḍa,【 陽 】( 牛 奶 等 的 ) 最 好 部 份 。【 形 】 非 常 清 楚 的 。Maṇḍana,【 中 】 裝 飾 , 裝 飾 品 。maṇḍanajatika,【 形 】 想 裝 飾 。Maṇḍapa,【 陽 】 暫 時 的 棚 , 暫 時 的 大 帳 蓬 。Maṇḍala,【 中 】 圓 周 , 盤 , 圓 月 臺 , 雜 技 場 , 圓 平 面 , 曼 陀 羅 。maṇḍalamāla,【 陽 】 圓 形 的 大 帳 蓬 。maṇḍalika,【 形 】 一 個 圓 周 的 , 小 國 家 的 。maṇḍalissara,【 陽 】 省 長 。maṇḍalī,【 形 】 有 盤 的 , 圓 形 的 。Maṇḍalin(< maṇḍala),【 形 】1. 圓 的 (circular Th.1, 863 (maṇḍali-pākāra))。2. 球 狀 的 , 圓 形 的 (having a disk, orbed (ofthe sun) S.I,51=VvA.116.)。Maṇḍita, [maṇḍeti 裝 飾 ] 的 【 過 分 】。Maṇḍuka,【 陽 】 青 蛙 。Maṇḍeti (maṇḍ 裝 飾 +e), 裝 飾 。【 過 】maṇḍesi。【 過 分 】maṇḍita。【 獨 】maṇḍetva。Mata 1 , (maññati 的 【 過 分 】), 已 知 道 , 已 明 白 。【 中 】 觀 點 。Mata 2 , (marati 的 【 過 分 】), 已 死 。matakicca,【 中 】 辦 喪 儀 式 。Mataka,【 陽 】 死 者 。matakabhatta,【 中 】 拜 死 人 的 食 物 。matakavattha,【 中 】 拜 死 人 的 布 料 。Mati(


mattaññutā,【 陰 】 適 量 。Matta,【 陰 】 尺 寸 , 量 , 適 度 , 大 小 。mattasukha,【 中 】 有 限 制 的 快 樂 。Mattikā,【 陰 】 泥 土 , 土 壤 。mattikāpiṇḍa,【 陽 】 一 塊 泥 土 。mattikābhājana,【 中 】 陶 器 ( 容 器 )。Mattigha,【 陽 】 弑 母 。Matteyya,【 形 】 尊 敬 母 親 的 。matteyyatā,【 陰 】 對 母 親 的 孝 順 。Matthaka,【 陽 】 頭 , 頂 端 , 頂 點 。【 處 】 在 … 之 上 , 在 … 的 距 離 。Matthaluṅga,【 中 】 腦 。Sn.v.199...Athassa susiraṁ sīsaṁ, matthaluṅgassa pūritaṁ; Subhato naṁ maññati, bāloavijjāya purakkhato.( 頭 顱 中 的 窟 窿 , 裝 滿 腦 髓 , 愚 者 出 於 無 知 , 才 認 為 它 是 好 東 西 。)Matthu,【 中 】 從 凝 乳 分 開 出 來 的 清 水 。math( 梵 math / manth),【 字 根 I.】 攪 拌 (to churn), 激 起 (to stir)。Mathati (math+a), 搖 動 , 攪 拌 , 擾 亂 。【 過 】mathi。【 過 分 】mathita。【 獨 】mathitvā。Mathana,【 中 】 攪 乳 , 騷 動 。mad( 梵 mad / mand),【 字 根 III.】 被 使 發 狂 (to be maddened)。madd( 梵 mṛd/ mrad),【 字 根 I.】 推 進 (to press), 壓 破 (to crush)。Mada,【 陽 】 自 豪 , 陶 醉 , 醉 , 自 負 , 性 愛 的 過 度 。madanīya,【 形 】 使 陶 醉 的 , 使 執 著 的 。mado 憍對 治 憍 慢 之 思 惟1 jātimado 生 憍 ( 出 生 自 豪 ) 一 切 眾 生 類 , 有 命 咸 歸 死 。(cf. T2.335.3)2 gottamado 種 姓 憍 總 是 五 蘊 身 , 善 惡 論 貴 賤 。3 ārogyamado 無 病 憍 無 病 與 有 病 , 豈 無 因 果 觀 。4 yobbanamado 年 輕 憍 老 來 侵 壯 色 , 無 有 救 護 者 。(T2.427.2)5 jīvitamado 長 壽 憍 無 常 所 侵 奪 , 壽 命 甚 短 促 。(T2.427.2)6 lābhamado 利 養 憍芎 蕉 (= 香 蕉 ) 結 纍 死 , 竹 蘆 結 實 亡 ;恭 敬 害 鄙 人 , 懷 胎 騾 必 死 。(S.17.35.)7 sakkāramado 恭 敬 憍 受 恭 敬 禮 拜 , 持 心 如 大 地 。8 garukāramado 尊 重 憍 敬 重 份 量 增 , 法 緣 更 惜 珍 。9 purekkhāramado 尊 敬 憍 具 戒 得 敬 意 , 更 以 法 為 貴 。10 parivāramado 眷 屬 憍 一 切 歸 於 盡 , 合 集 必 當 散 。(cf. T2.690.3)11 bhogamado 受 用 憍 多 囤 積 傢 伙 , 難 以 簡 僕 活 。12 vaṇṇamado 美 麗 憍 虛 有 其 外 表 , 內 心 何 莊 嚴 ?* 袒 裎 見 青 瘀 ( 青 瘀 屍 ), 俊 美 皆 走 樣 。13 sutamado 聞 憍 厭 . 離 欲 . 滅 盡 , 始 名 為 多 聞 。(cf. T2.5.3)14 paṭibhānamado 辯 才 憍 三 寸 不 爛 舌 , 如 何 越 瀑 流 ?15 rattaññumado 知 識 憍 不 恃 己 見 解 , 不 求 他 人 短 。16 piṇḍapātikamado 乞 食 憍 卑 下 行 討 食 , 豈 猶 存 慢 心 ?17 anavaññātamado 不 ( 被 ) 輕 視 憍 善 圍 護 身 語 , 更 應 取 寂 滅 。18 iriyāpathamado 威 儀 憍 橫 臥 在 地 下 , 儀 態 無 萬 千 。19 iddhimado 神 通 憍 總 在 輪 迴 裡 , 不 出 魔 掌 中 ?20 yasamado 名 聲 憍 積 聚 皆 銷 散 , 崇 高 必 墮 落 。(T23.654.3)21 sīlamado 戒 憍 不 以 戒 憍 逸 , 心 寂 恒 無 亂 。22 jhānamado 禪 那 憍 寂 靜 度 歲 月 , 猶 在 輪 迴 中 ?23 sippamado 工 藝 憍 雕 蟲 之 小 技 , 何 足 以 炫 耀 ?24 ārohamado 身 高 憍 * 觀 看 斷 壞 相 , 尺 寸 皆 變 樣 。25 pariṇāhamado 身 圍 ( 肥 胖 ) 憍 * 觀 看 散 亂 相 , 健 壯 安 在 哉 ?26 saṇṭhānamado 形 色 憍 身 如 弱 樹 枝 , 豈 堪 業 風 吹 ?* 觀 看 膨 脹 相 , 美 體 無 跡 象 。27 pāripūrimado 圓 滿 憍 * 觀 看 斬 斫 屍 , 飽 滿 已 消 逝* 觀 看 食 殘 屍 , 憍 慢 立 即 除 。28 mado 憍 我 且 無 有 我 , 豈 有 堅 實 相* 端 詳 蟲 聚 樣 , 豈 猶 存 我 相 ?*28 項 「 憍 」 錄 自 《 分 別 論 》(Vbh.345~6.;CS:p.359) ( 釋 義 見 VbhA.p.465~8)Madati, 自 負 (proud of)。368


Madana,【 陽 】 愛 神 。【 中 】1. 陶 醉 。2. 磨 陀 羅 果 , 醉 果 ( 大 如 檳 榔 , 不 圓 不 長 )( 世 尊 頭 如 磨 陀 羅 果 , T15.276.3)。Madira,【 陰 】 穀 類 製 成 的 酒 。Maddati (madd 壓 破 +a), 壓 破 , 踐 踏 , 征 服 。【 過 】maddi。【 過 分 】maddita。【 現 分 】maddanta。【 獨 】madditvā, maddiya。Maddana,【 中 】 壓 ( 軋 ) 碎 , 踩 踏 , 打 穀 。Maddava,【 中 】 柔 和 , 溫 和 , 軟 的 事 物 。【 形 】 溫 和 的 , 文 雅 的 , 軟 的 。Maddita (maddati 的 【 過 分 】), 已 壓 破 , 已 征 服 。Madhu,【 中 】( 蜂 ) 蜜 , 以 寬 葉 紫 荊 木 花 製 造 的 酒 。madhukā,【 陽 】 寬 葉 紫 荊 木 ( 東 印 度 群 島 紫 荊 屬 喬 木 (Madhucalatifolia), 花 多 蜜 , 供 食 用 和 製 作 可 致 醉 的 飲 料 )。madhukara,【 陽 】 蜜 蜂 。madhugaṇḍa, madhupaṭala,【 陽 】蜂 巢 。madhu-gandhika, 摩 頭 揵 提 華 , 蜜 香 花 。madhupa,【 陽 】 蜜 蜂 , 蜂 蜜 的 吸 管 。madhupiṇḍikā,【 陰 】 混 合蜂 蜜 的 麵 團 。madhubbata,【 陽 】 蜜 蜂 。madhumakkhita,【 形 】 塗 以 蜂 蜜 的 。madhumeha,【 陽 】 糖 尿 病 。madhulaṭṭhikā,【 陰 】 甘 草 , 甘 草 根 , 由 甘 草 根 熬 成 的 精 。madhulāja,【 陽 】 混 合 蜂 蜜 的 油 炸 玉 黍 蜀 。madhulīha,【 陽 】 蜜 蜂 。madhussava,【 形 】 有 蜂 蜜 的 滴 下 物 。madhūkapuppha, 蜜 花 汁 (the flower of Bassia latifolia from which honey isextracted for liquor)。Madhukā,【 陰 】 甘 草 (Liquorice;Glycyrrhiza)。Madhura,【 形 】 甜 的 。【 中 】 甜 蜜 事 物 。madhuratta,【 中 】madhuratā,【 陰 】 甜 蜜 , 可 愛 。madhurassara,【 形 】 有悅 耳 的 聲 音 的 。【 陽 】 悅 耳 的 聲 音 。Madhvāsava 【 陽 】 以 寬 葉 紫 荊 木 (Bassia) 花 製 造 的 酒 。man( 梵 man),【 字 根 III.】 想 (to think), 想 像 (to imagine)。【 字 根 VI.】 想 (to think)。Mana(manas),【 陽 】【 中 】 心 , 意 識 。 單 . 主 .mano、manaṁ; 複 . 主 manā、manāni; 單 . 呼 .mano、manaṁ、mana;複 . 呼 manā、manāni; 單 . 賓 .mano、manaṁ; 複 . 賓 .manasā、manāni; 單 . 具 .manasā、manena; 複 . 具 .manebhi、manehi; 單 . 離 .manasā、manā、manamhā、manasmā; 複 . 離 .manebhi、manehi; 單 . 具 .、 離 .manasā、manena;複 . 具 .、 離 .manebhi、manehi; 單 . 與 .、 屬 .manassa、manaso; 複 . 與 .、 屬 .manānaṁ; 單 . 處 manasi、mane、manamhi、manasmiṁ; 複 . 處 .manesu。1Manasa,【 形 】 心 的 (der. mānasa, mānasa- & manassa, manassa-)。《 法 集 論 》: 在 此 時 什 麽 是 意 處 ? 凡 是 在 此 時 的心 、 2 意 、 3 有 意 ( 意 圖 )、 4 心 臟 、 5 淨 意 、 7 意 處 、 8 意 根 、 9 識 、 10 識 蘊 、 11 、 相 屬 於 的 意 識 界 , 在 此 時 是 意 處 。(Dhs.#65.:Katamaṁ tasmiṁ samaye manāyatanaṁ hoti? Yaṁ tasmiṁ samaye 1 cittaṁ 2 mano 3 mānasaṁ 4 hadayaṁ5 paṇḍaraṁ 6 mano 7 manāyatanaṁ 8 manindriyaṁ 9 viññāṇaṁ 10 viññāṇakkhandho 11 tajjāmanoviññāṇadhātu--idaṁtasmiṁ samaye manāyatanaṁ hoti.) 有 分 作 為 「 意 根 」(manindriya) 作 用 ;「 意 根 」 有 時 作 「 有 分 意 界 」(bhavaṅgamanodhātu)。kāyena vācāya manasā, 以 身 語 意 。nibbānamanaso, 傾 向 涅 槃 的 心 (of Sn.942 at SnA 567 bynibbāna-ninna-citto. )。yathā-manena, 誠 懇 (“from his heart,” i. e. sincerely, voluntarily DhA.I,42)。manaṁ uppādeti,作 決 定 (to make up one’s mind, to resolve DhA.II,140 (cp. citt’uppāda); manaṁ karoti)。Manakkāra, manasikāra,【 陽 】 考 慮 、 作 意 、 固 定 思 想 (attention, pondering, fixed thought)。《 廣 釋 》(CS:p.106):「 作 ,用 心 作 , 即 ‘ 作 意 ’, 它 採 集 心 的 所 緣 。」(Karaṇaṁ kāro, manasmiṁ kāro manasikāro, so cetaso ārammaṇesamannāhāralakkhaṇo.)DṬ.28.-5/III,86...Manasā saṅkharīyantīti manosaṅkhārā, vedanāsaññā.( 使 諸 意 聚 精 會神 , 為 ‘ 作 意 ’,( 含 有 ) 受 、 想 。) 因 此 , 一 般 的 思 維 活 動 可 以 稱 為 「 作 意 」。Manasānupekkhita, 諸 意 熟 慮 。Manatā,【 陰 】( 在 【 合 】 中 ) 心 理 。attamanatā (atta+mana+tā)= 心 的 可 意 性 。Manana,【 中 】 思 考 。Manasikaroti (manasi+kar 行 +o), 緊 記 , 考 慮 。【 過 】manasikari。【 過 分 】manasikata。【 現 分 】manasironta。【 獨 】manasikatvā。manasikaritvā。【 義 】manasikātabba。Manaṁ,【 無 】 幾 乎 , 某 物 。Manāpa, manāpika,【 形 】 令 人 喜 愛 的 , 迷 人 的 。manāpāmanāpaṁ paccanubhoti, 經 驗 喜 與 不 喜 ( 之 事 )。Manuja,【 陽 】 人 類 。manujādhipa, manujinda,【 陽 】 人 中 之 王 , 國 王 。Manuñña( 梵 manojña) (=manorama),【 形 】 令 人 愉 快 的 , 愉 快 的 。Manussa (< manus, cp. Vedic manuṣya),【 陽 】 人 類 。manussatta,【 中 】 人 身 (S.56.47./V,456...manussattaṁ)。369


manussabhāva,【 陽 】 人 類 的 狀 態 。manussabhūta,【 形 】 已 成 爲 人 者 。manussaloka,【 陽 】 人 類 的 世 界 。manussasaññā,人 想 ( 心 中 懷 著 關 於 人 之 念 頭 )。Ye assu darathā gāmasaññaṁ paṭicca, te’dha na santi; ye assu darathāmanussasaññaṁ paticca, te’dha na santi.( 若 由 於 村 想 而 有 任 何 憂 患 , 現 在 無 那 些 ; 若 由 人 想 而 有 任 何 憂 患 , 現在 無 那 些 。) KhA.123...Manuno apaccāti manussā. Porāṇā pana bhaṇanti-- manaso ussannatāya manussā.( 摩 奴(Manu) 的 子 孫 為 人 類 (manussā)。 然 而 古 人 說 :「 由 於 意 的 增 盛 為 人 類 。)Manussā,【 陰 】 人 類 。sadevamanussāya, 包 括 天 與 人 (f.s.Ins.)。Manesikā,【 陰 】 讀 心 術 (thought-reading)。Mano (mana 的 【 合 】 的 詞 形 ) manokamma,【 中 】 意 業 。manojava,【 形 】 如 心 意 一 般 地 迅 速 。manoduccarita,【 中 】惡 意 。manodvāra,【 中 】 意 門 。manodhātu,【 陰 】( 十 八 界 的 ) 意 界 。manopadosa,【 陽 】 惡 意 。manopasāda,【 陽 】信 仰 的 心 意 。manopubbaṅgama,【 形 】 心 意 所 領 導 的 。manomaya,【 形 】 心 造 的 ((AA.1.14.):manomayanti manenanibbattitaṁ.( 意 所 造 : 已 於 心 產 生 。))。manoratha,【 陽 】 心 願 。manorama,【 形 】 令 人 愉 快 的 。manoviññāṇa,【 中 】 意 識 。manoviññeyya,【 形 】 由 心 意 去 瞭 解 的 。manovitakka,【 陽 】 心 思 。manohara,【 形 】 迷 人 的 。manomayaṁ kāyaṁ, 意 生 天 。“kaṁ pana tvaṁ, Udāyi, manomayaṁ kāyaṁ paccesī”ti? “Ye te, bhante, devā arūpinosaññāmayā”ti.( 世 尊 向 烏 陀 夷 說 :)「 烏 陀 夷 ! 你 以 為 意 生 天 是 什 麼 ?」( 烏 陀 夷 答 :)「 大 德 ! 他 們 是 想 所 成 就之 無 色 諸 天 。」Manodvārāvajjanacitta,【 中 】 意 門 轉 向 心 , 能 夠 生 起 於 五 門 或 意 門 心 路 過 程 (cittavīthi)。 當 它 在 五 門 心 路 過 程 裡 ,隨 推 度 心 之 後 生 起 , 它 稱 為 「 確 定 心 」(votthapanacitta); 其 作 用 是 確 定 或 鑑 別 五 識 之 一 剛 識 知 的 目 標 。Manodhātu,【 陰 】( 十 八 界 的 ) 意 界 。《 阿 毘 達 摩 義 廣 釋 》(Vibhv.CS:p.121)Manoviññāṇadhātuyā viyavisiṭṭhamananakiccāyogato mananamattā dhātūti manodhātu. 《 法 集 論 注 》(DhsA.CS:p.305) :455.Manodhātuniddese sabhāvasuññatanissattaṭṭhena manoyeva dhātu manodhātu.Manobhāvanīya (mano 意 +bhāvanīya 修 習 的 ), 意 修 習 的 。Bodhi 譯 : worthy of esteem ( 值 得 尊 敬 的 )。Manobhāvanīyānanti manavaḍḍhakānaṁ.Yesu hi diṭṭhesu kusalavasena cittaṁ vaḍḍhati, tesāriputtamoggallānādayo mahātherā manobhāvanīyā nāma.( 意 修 習 的 :( 善 ) 意 增 長 。 在 知 見 上 , 善 心 增 長 。 稱 呼舍 利 弗 、 目 犍 連 大 上 座 為 意 修 習 的 。)SA.22.1./II,250.(=AA.6.27.):manobhāvanīyassāti ettha manaṁ bhāvetivaḍḍhetīti manobhāvanīyo.( 意 修 習 : 此 處 , 修 習 意 , 增 長 意 , 稱 為 ‘ 意 修 習 ’。)Manomayā, 【 陽 . 複 . 主 】【 形 】 心 意 所 生 。AA.1.14.:manomayanti manena nibbattitaṁ.( 心 意 所 生 : 已 於 心 產 生 。)Manosilā,【 陰 】 雄 黃 (red arsenic, 二 硫 化 二 砷 S 2 A S2 , 又 稱 : 石 黃 、 雞 冠 石 、 黃 金 石 , 是 礦 物 中 藥 )。mant,【 字 根 VII.】 討 論 (to discuss)。-mant, -mat,【 結 尾 】。‘ 具 有 ’ 之 意 。pāpimant 有 惡 、 波 旬 。Manta,【 中 】 吉 祥 物 , 符 咒 , 訣 語 。mantajjhāyaka,【 形 】 學 習 神 聖 咒 語 的 人 。Mantadharaṁ tiṇṇaṁ vedānaṁ pāragūsanighaṇḍuketubhānaṁ sākkharappabhedānaṁ itihāsapañcamānaṁ padako veyyākaraṇo.( 持 真 言 , 通 達 三 吠 陀又 及 語 彙 、 儀 軌 、 音 韻 律 ( 或 語 源 論 )、 第 五 史 傳 , 通 文 句 , 通 文 法 。)Mantana,【 中 】mantanā,【 陰 】 請 教 , 討 論 。Mantī,【 陽 】 議 員 , 部 長 。mantinī,【 陰 】 女 議 員 。Mantu,【 陽 】 想 像 的 人 。Manteti (mant+e), 1. 商 量 , 採 取 商 議 (2 nd pl. imper. mantavho, as compared with mantayavho; Sn.p. 107 (=talkprivately to); mantayitvāna ger.; imper. mantayatha; aor. mantayiṁsu)。2. 考 慮 (grd. mantayitabba & inf.mantayituṁ)。3. 勸 告 (=kathemi kittayāmi PvA.225)。【 過 】mantesi。【 過 分 】mantita。【 現 分 】mantenta, mantayamāna,【 獨 】mantetvā。【 不 】mantetuṁ。manth,【 字 根 I.】 攪 拌 (to churn)。Mantha(< math),【 陽 】 攪 乳 棍 , 乾 餅 , 炒 過 的 玉 黍 蜀 麵 粉 (a churning stick, a sort of rice-cake (=satthu) Vin.I,4,)。Manthara,【 陽 】 龜 。Manda,【 形 】1. 慢 的 , 遲 鈍 的 , 懶 惰 的 , 愚 蠢 的 。2. 柔 和 的 (mandakkhin, mandalocana, having lovely (soft) eyes 關愛 的 眼 神 )。【 中 】 稍 微 。mandatā,【 陰 】mandatta,【 中 】 減 少 的 狀 態 , 緩 慢 , 愚 蠢 。mandaṁ, mandamandaṁ,【 副 】 慢 慢 地 , 漸 漸 地 。mandapaññā, 鈍 慧 ( 者 )。370


Mandākinī,【 陰 】 曼 陀 吉 尼 ( 喜 瑪 拉 雅 七 大 湖 之 一 和 一 條 河 的 名 字 )。Mandāmukhī,【 陰 】 煤 斗 (coal-pan)。Mandāra,【 陽 】 曼 陀 羅 山 ( 山 名 )。Mandārava(cp. Sk. mandāra),【 陽 】 曼 陀 羅 花 、 文 陀 羅 華 、 圓 華 、 適 意 花 (the coral tree, Erythrina fulgens. 天 界 五種 樹 之 一 )。Mandiya(cp. Sk. māndya),【 中 】,1. 懈 怠 (laziness, slackness S.I,110.)。2. 愚 蠢 (dullness of mind, stupidity J.III.38(=manda-bhāva).)。Mandira(cp. late Sk. mandira),【 中 】 大 廈 , 宮 殿 (a house, edifice, palace)。Mamaṅkāra(mamaṁ (=mama)+kāra, 梵 mama-kāra 磨 磨 迦 羅 ),【 陽 】mamatta,【 中 】mamāyanā,【 陰 】 自 私 的 執著 (selfish attachment, self-interest, selfishness)。Mamāyati (mama 的 【 派 】, cp. Sk. mamāyate), 被 執 著 , 珍 愛 。【 過 】mamāyi。【 過 分 】mamāyita。【 現 分 】mamāyanta。【 獨 】mamāyitvā。Mamma, mammaṭṭhāna(Vedic marman, fr. mṛd),【 中 】 身 體 的 要 點 , 神 經 中 心 (soft spot of the body, a vital spot (in theVedas chiefly between the ribs near the heart)。mammaghaṭṭana, 打 擊 要 點 (hitting a vital spot (of speech, i. e.backbiting. cp. piṭṭhi-maṁsika))。mammacchedaka,【 形 】 具 有 傷 害 性 的 , 非 常 粗 糙 的 。Mammana,【 形 】 有 口 吃 的 人 (stammering, stuttering)。-maya,【 形 】 接 尾 詞 , 由 … 所 造 的 , 由 … 所 成 的 。Mayaṁ (amha 的 【 主 . 複 】), 我 們 。Mayūkha,【 陽 】 光 線 (a ray of light)。Mayūra(Vedic mayūra),【 陽 】 孔 雀 (peacock)。mar( 梵 mṛ),【 字 根 I.】 死 (to die)。Maraṇa(


Mallikā,【 陰 】 茉 莉 (Arabian jasmine, 芳 香 的 白 色 花 )。mas( 梵 mṛś),【 字 根 I.】 接 觸 (to touch)。Masāragalla,【 中 】 一 種 寶 石 (cat’s eye 貓 眼 石 [ 常 磨 成 圓 形 , 從 內 部 發 出 蛋 白 色 光 的 寶 石 “ 金 綠 寶 石 或 玉 髓 ”])。Masi,【 陽 】 煙 灰 , 炭 灰 。Massu,【 中 】 鬍 鬚 。massuka,【 形 】 有 鬍 鬚 的 。massukamma, massukaraṇa,【 中 】 修 剪 鬍 鬚 。mah,【 字 根 I.】 參 加 禮 拜 (to worship)。Maha,【 陽 】 宗 教 性 的 節 日 。Mahaggata,【 形 】 變 大 的 , 高 的 。Mahaggha,【 形 】 非 常 昂 貴 的 。mahagghatā,【 陰 】 高 價 。Mahagghasa,【 形 】 多 吃 的 , 暴 食 的 。Mahannava,【 陽 】 大 海 洋 。Mahati (mah 禮 拜 +a), 尊 敬 , 崇 敬 。【 過 】mahi。【 過 分 】mahita。【 獨 】mahitvā。Mahatta,【 中 】 大 。Mahaddhana,【 形 】 有 大 財 富 的 。Mahanīya,【 形 】 品 格 高 尚 的 人 。Mahanta,【 形 】 很 棒 的 , 大 的 , 廣 大 的 。(mahantī, mahatī 【 陰 】,Mahatī parisā 大 眾 ( 大 的 群 體 )), mahantatara,【 形 】比 較 棒 的 , 更 大 的 , 更 廣 大 的 。mahantatā,【 陰 】mahantabhāva,【 陽 】 大 。Mahaṇṇava,【 陽 】 大 海 洋 。Mahapphala,【 形 】 有 大 果 報 的 。Mahabbala,【 形 】 有 大 力 量 的 , 有 強 烈 的 力 量 的 。【 中 】 大 力 量 , 大 軍 隊 。Mahabbhaya,【 中 】 大 恐 懼 。Mahallaka,【 形 】 老 的 , 古 舊 的 。【 陽 】 老 人 。mahallakatara,【 形 】 比 較 老 的 , 更 老 的 。mahallikā,【 陰 】 老 女 人 。mahallakitthiyo, f.pl.Nom. 諸 老 女 人 。SA.1.54...puttā vatthūti mahallakakāle paṭijagganaṭṭhena puttā patiṭṭhā.( 子乃 人 宅 地 .. 老 年 階 段 依 靠 兒 子 立 足 。)Mahā ( 複 合 詞 中 mahanta 改 成 mahā, 尾 母 音 ā 時 常 被 弄 短 )。mahupāsaka,【 陽 】 大 優 婆 塞 ( 佛 陀 的 大 信 徒 )。mahupāsikā,【 陰 】 大 優 婆 夷 ( 大 女 信 徒 )。mahākaruṇā,【 陰 】 大 悲 。mahākāya,【 形 】 有 肥 胖 的 身 體 , 有 大 身體 的 。mahāgaṇa,【 陽 】 大 團 體 。mahāgaṇī,【 陽 】 有 許 多 追 隨 者 。mahāggata(mahaggataṁ cittaṁ), 【 陽 】 廣 大心 ( 大 至 心 = 色 、 無 色 界 心 )。mahājana,【 陽 】 公 衆 。mahātaṇha,【 形 】 大 貪 ( 非 常 貪 婪 的 )。mahātala,【 中 】 在宮 殿 的 頂 端 上 的 大 平 坦 的 屋 頂 。mahādhana,【 中 】 大 財 富 。mahānaraka, mahāniraya,【 陽 】 大 地 獄 。mahānasa,【 中 】 廚 房 。mahānubbāva,【 形 】 大 權 威 的 。mahāpañña,【 形 】 大 智 慧 的 ( 非 常 明 智 的 )。mahāpatha,【 陽 】 大道 路 。mahātāpana, 大 燃 燒 地 獄 , 八 大 地 獄 之 一 。mahāpitu,【 陽 】 伯 父 。mahāpurisa,【 陽 】 大 人 。mahābhūta,【 中 】 四 大 元 素 ( 地 、 水 、 火 、 風 )。mahābhoga,【 形 】 有 大 財 富 的 。mahāmati,【 陽 】 大 智 慧 者 。mahāmatta, mahāmacca,【 陽 】 大 臣 , 宰 相 , 首 席 部 長 ( 唐 朝 宰 相 一 般 有 數 人 擔 任 , 多 時 曾 達 十 餘 人 , 其 中 有 一 位 是 首 席 宰 相 )。mahāmuni,【 陽 】 大 牟 尼 。mahāmegha,【 陽 】 大 雨 。mahāyañña, mahāyāga,【 陽 】 大 犧 牲 。mahāyasa,【 形 】大 名 望 。mahāraha,【 形 】 最 寶 貴 的 。mahārāja,【 陽 】 大 王 ( 印 度 還 有 稱 為 ..devaputra 天 子 、ajātiraja 不 世 出 之王 )。mahāroruva, 大 號 叫 地 獄 , 八 大 地 獄 之 一 。mahālatāpasādhana,【 中 】( 佩 帶 在 淑 女 身 上 的 全 套 首 飾 被 稱爲 )「 大 蔓 草 」。mahāsatta,【 陽 】 大 衆 生 , 大 有 情 。mahāsamudda,【 陽 】 大 海 。mahāsara,【 中 】 大 湖 。mahāsāra,mahāsāla,【 形 】 有 大 財 富 的 。mahāsāvaka,【 陽 】 大 弟 子 。A.7.62./IV,101. 舉 七 大 湖 ..Anotattā, Sīhapapātā, Rathakārā,Kaṇṇamuṇḍā, Kuṇālā, Chaddantā, Mandākiniyā.( 阿 耨 達 、 斯 呵 波 達 、 羅 達 迦 拉 、 勘 納 文 達 、 俱 納 拉 、 荼坦 達 、 曼 那 吉 尼 。)Mahācora,【 陽 】 大 盜 。Pārā.III,90...ayaṁ aggo mahācoro yo asantaṁ abhūtaṁ uttarimanussadhammaṁ ullapati.( 這是 頂 尖 的 大 盜 ( 五 大 盜 之 最 頂 尖 ).. 凡 是 未 得 寂 靜 、 未 得 上 人 法 , 卻 自 己 宣 稱 。)Mahājanapada,【 陽 】 大 國 。soḷasannaṁ mahājanapadānaṁ, 十 六 大 國 。A.8.43./IV,256...Seyyathāpi, Visākhe, yoimesaṁ soḷasannaṁ mahājanapadānaṁ pahūtarattaratanānaṁ issariyādhipaccaṁ rajjaṁ kāreyya,seyyathidaṁ–Aṅgānaṁ Magadhānaṁ Kāsīnaṁ Kosalānaṁ Vajjīnaṁ Mallānaṁ Cetīnaṁ Vaṅgānaṁ KurūnaṁPañcālānaṁ Macchānaṁ Sūrasenānaṁ Assakānaṁ Avantīnaṁ Gandhārānaṁ Kambojānaṁ,372


aṭṭhaṅgasamannāgatassa uposathassa etaṁ kalaṁ nāgghati soḷasiṁ.( 毘 舍 佉 ! 譬 如 有 人 , 有 多 七 寶 之 十 六 大 國 ,謂 : 鴦 伽 、 摩 竭 陀 、 迦 尸 、 拘 薩 羅 、 跋 耆 、 末 羅 、 支 提 、 跋 蹉 、 拘 樓 、 般 闍 羅 、 婆 蹉 、 戌 囉 西 那 、 阿 說 迦 、阿 般 提 ( 阿 槃 提 )、 乾 陀 羅 ( 犍 陀 羅 )、 劍 洴 沙 , 君 臨 為 王 , 不 如 八 分 成 就 布 薩 之 十 六 分 之 一 。)Mahāyāna,【 中 】 大 乘 ( 佛 教 ), 大 乘 是 佛 陀 滅 度 後 四 五 百 年 間 才 崛 起 的 新 教 派 , 對 原 始 佛 教 的 教 義 有 新 的 詮 釋 及看 法 , 有 時 會 完 全 顛 覆 舊 說 , 創 立 新 思 想 。《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 卷 第 十 二 :「 若 具 足 七 種 大 義 說 為 大 乘 。 一 者 緣大 。 由 無 量 修 多 羅 等 廣 大 法 為 緣 故 。 二 者 行 大 。 由 自 利 利 他 行 皆 具 足 故 。 三 者 智 大 。 由 人 法 二 無 我 一 時 通 達故 。 四 者 勤 大 。 由 三 大 阿 僧 祇 劫 無 間 修 故 。 五 者 巧 大 。 由 不 捨 生 死 而 不 染 故 。 六 者 果 大 。 由 至 得 力 無 所 畏 不共 法 故 。 七 者 事 大 。 由 數 數 示 現 大 菩 提 大 涅 槃 故 。」(T31.654.3)Mahikā,【 陰 】 霜 。Mahiccha(mahā 大 +iccha 渴 望 ),【 形 】 貪 婪 的 。mahicchatā,【 陰 】 貪 欲 (【 反 】appicchatā 知 足 )。Mahita, (mahati 的 【 過 分 】) 尊 敬 , 崇 敬 。Mahiddhika,【 形 】 大 神 通 力 。D.16./II,72...“Ahaṁ hime Vajjī evaṁmahiddhike evaṁmahānubhāve ucchecchāmi(orucchejjāmi, or ucchijjāmi) Vajjī, vināsessāmi Vajjī, anayabyasanaṁ āpādessāmi Vajjī”ti( 那 些 跋 耆 人 雖 有 如 是 大 神力 、 大 威 力 , 我 欲 伐 之 , 我 欲 根 絕 跋 耆 人 , 我 欲 令 跋 耆 人 滅 亡 , 我 欲 令 跋 耆 人 破 滅 。」)Mahinda,【 陽 】 摩 哂 陀 ( 人 名 ), 大 因 陀 ( 神 的 領 袖 , 大 神 王 )。Mahilā,【 陰 】 女 人 。Mahisa,【 陽 】 水 牛 。mahisamaṇḍala,【 中 】 摩 醯 沙 慢 陀 羅 國 ( 國 名 , 今 印 度 的 邁 索 爾 市 (Mysore))。Mahissara,【 陽 】 大 君 主 , 自 在 神 (Issara)。Mahī,【 陰 】 地 ( 摩 希 , 即 : 大 者 ), 摩 醯 河 ( 河 名 )。mahītala,【 中 】 地 面 。mahīdhara,【 陽 】 山 。mahīpati, mahīpāla,【 陽 】 國 王 。mahīruha,【 陽 】 樹 。Mahesakkha,【 形 】 有 影 響 的 , 有 大 力 量 的 。Mahesi (mahā+isi),【 陽 】 大 仙 ( 大 修 行 者 ,in poetry for mahesi)。Mahesī,【 陰 】 皇 后 。Mahogha,【 陽 】 大 洪 水 。Mahodadhi,【 陽 】 大 海 。Mahodara,【 形 】 有 大 肚 子 的 。Mahoraga ( 梵 巴 同 ),【 陽 】 摩 睺 羅 伽 、 莫 呼 勒 伽 、 摩 休 洛 、 摩 伏 勒 。 意 譯 作 大 蟒 神 、 大 蟒 蛇 。Maṁsa,【 中 】 肉 。maṁsapesi。【 陰 】 肉 片 , 肉 臠 。maṁsapuñja,【 陽 】 肉 堆 。M.55./I,369...“Tīhi kho ahaṁ, Jīvaka,ṭhānehi maṁsaṁ paribhoganti vadāmi. Adiṭṭhaṁ, asutaṁ, aparisaṅkitaṁ.”( 耆 婆 迦 ! 我 說 三 種 狀 態 可 受 用 肉 : 即 不見 ( 不 見 殺 )、 不 聞 ( 不 聞 殺 )、 無 疑 ( 無 疑 為 我 殺 )( 即 三 淨 肉 )。) 世 尊 禁 止 比 丘 吃 十 種 肉 : 人 (manussa), 象 (hatthi),馬 (assa), 狗 (sunakha), 蛇 (ahi), 獅 (sīha), 虎 (byaggha), 豹 (dīpi), 熊 (accha), 鬣 狗 (taraccha, 土狼 )(Vin.Mv.218~220)。 世 尊 允 許 吃 三 淨 肉 , 第 一 、 眼 不 見 殺 , 第 二 、 耳 不 聞 殺 , 第 三 、 不 為 己 所 殺 。 後 代 傳說 , 食 肉 之 人 , 有 十 種 過 失 .. 斷 大 慈 種 ; 眾 生 聞 氣 悉 皆 驚 怖 逃 走 遠 離 ; 睡 眠 亦 苦 起 時 亦 苦 , 若 於 夢 中 見 種 種惡 , 驚 怖 毛 豎 心 常 不 安 , 無 慈 心 故 乏 諸 善 力 。 此 皆 非 佛 陀 所 說 。Mā(cp. Vedic mā), ( 否 定 詞 ) 勿 、 莫 、 不 應 (prohibition particle: not, do not, let us hope not)。 表 達 否 定 的 命 令 、 勸 告 ,常 配 合 aor.。mā evaṁ akattha, 不 要 這 樣 (do not thus DhA.I,7)。mā abhaṇi, 勿 說 (speak not Pv.I.3 3 )。mā cintayittha,勿 憂 慮 (do not worry DhA.I,12)。mā parihāyi, 勿 衰 退 (I hope he will not go short (or be deprived) of…M.I,444)。mā bhāyi, 勿 怖 (fear not J.II.159; mā mariṁsu, 勿 死 (I hope they will not die J.III.55; mā (te) rucci may it notplease (you), i. e. please do not Vin.II,198)。mā evaṁ ruccitth, 勿 死 (id. DhA.I,13)。2. with imper.: mā gaccha, 勿去 (J.I.152)。mā detha, 勿 施 (J.III.275)。mā ghāta, 勿 殺 (do not kill: see māghāta)。3. with pot.: mā anuyuñjetha,(Dh.27)。mā bhuñjetha, 勿 吃 (let him not eat Mhvs 25, 113)。mā vadetha, 勿 說 (J.VI.364)。4. with indic. pres)。mā paṭilabhati, (A.V,194. -- A peculiar use is found in phrase ānemi mā ānemi, (shall I bring it or not? J.VI.334)。5.mā=na (simple negation) in māsakkhimhā, 我 們 不 能 (we could not Vin.III,23)。mā( 梵 mā),【 字 根 I.】 測 量 (to measure)。Mā,【 陽 】 月 亮 (the short form of māsa)。Māgadha, Māgadhaka,【 形 】 摩 揭 陀 國 的 。Māgadhī,【 陰 】 摩 揭 陀 國 的 語 言 。Māgavika,【 陽 】 獵 人 ( 捕 鹿 者 )。373


Māgasira,【 陽 】 摩 揭 斯 喇 月 ( 月 名 , 大 約 十 一 月 至 十 二 月 之 間 , 農 曆 10 月 16 至 11 月 15)。Māgha,【 陽 】 摩 伽 月 ( 月 名 , 大 約 一 月 至 二 月 之 間 , 農 曆 12 月 16 至 1 月 15)。Māghāta,【 陽 】 禁 殺 令 ( 不 可 殺 生 的 旨 令 )。Māṇava(cp. Sk. māṇava),【 陽 】 年 輕 人 (a youth, young man, esp. a young Brahmin)。Māṇavaka(


罪 ) 之 比 丘 尼 必 須 在 比 丘 、 比 丘 尼 兩 部 眾 之 間 接 受 半 月 的 摩 那 埵 。Mānana,【 中 】 敬 禮 , 尊 敬 。Mānasa,【 中 】 心 意 , 意 圖 。【 形 】( 在 【 合 】 中 ) 有 意 圖 的 。Mānita,[māneti 尊 敬 ] 的 【 過 分 】。Mānī,【 陽 】 驕 傲 的 人 。Mānusa,【 形 】 人 。【 陽 】 男 人 。mānusaka,【 形 】 人 。mānusī,【 陰 】 女 人 。Ratanasuttaṁ..mettaṁ karotha mānusiyāpajāya, 對 ( 女 ) 人 類 的 子 孫 散 播 慈 愛 。Māneti (man+e), 尊 敬 , 崇 敬 , 看 重 , 器 重 。【 過 】mānesi。【 現 分 】mānenta。【 獨 】mānetvā。Māpaka,【 陽 】 造 物 主 , 建 設 者 。Māpita (māpeti 的 【 過 分 】), 已 産 生 。Māpeti (mā+āpe), 建 立 , 構 造 , 産 生 , 神 變 ( 以 神 通 力 變 出 )。【 過 】māpesi。【 獨 】māpetvā。Māmaka(


【 中 】 花 圃 , 多 花 的 床 。DA.1./I,77...Mālādīsu mālāti yaṁ kiñci pupphaṁ. Gandhanti yaṁ kiñci gandhajātaṁ.Vilepananti chavirāgakaraṇaṁ. Tattha piḷandhanto dhāreti nāma, ūnaṭṭhānaṁ pūrento maṇḍeti nāma,gandhavasena chavirāgavasena ca sādiyanto vibhūseti nāma. Ṭhānaṁ vuccati kāraṇaṁ. ( 花 鬘 (mālā) 為 任 何 種 類的 花 ( 環 )。 香 .. 任 何 的 香 粉 。 此 中 , 為 打 扮 裝 飾 之 說 。 若 是 淡 妝 的 話 , 也 是 一 樣 使 用 香 粉 塗 皮 膚 妝 扮 。 化 妝 品 ..塗 染 皮 膚 的 原 料 。)Mālika, Mālī,【 形 】1. 有 花 環 的 , 有 花 的 。2.( 人 名 ) 勝 鬘 夫 人 , 為 舍 衛 城 波 斯 匿 王 之 女 , 母 名 末 利 。Mālinī,【 陰 】 女 人 戴 著 花 環 。Māluta,【 陽 】 風 。Māluvā,【 陰 】 一 種 攀 緣 植 物 , 生 長 在 樹 上 而 慢 慢 地 破 壞 那 棵 樹 。Māluvāsipāṭikā, 葛 之 果 皮 ( 葛 藤 子 )。Mālūra,【 陽 】 孟 加 拉 蘋 果 樹 ( 見 Billa)。Mālya,【 中 】 花 環 。Māsa 1 (cp. Vedic māsa, & mās),【 陽 】【 中 】 一 個 月 (a month)。māsasika,【 形 】 每 個 月 都 發 生 的 , 一 個 月 一 次 的 。印 度 月 份 相 當 於 中 國 農 曆 月 份 :Citta=2 月 16~3 月 15,Vesākha=3 月 16~4 月 15,Jeṭṭha=4 月 16~5 月 15,Āsāḷha=5月 16~6 月 15,Sāvaṇa=6 月 16~7 月 15,Poṭṭhapāda= 7 月 16~8 月 15,Assayuja=8 月 16~9 月 15,Kattika=9月 16~10 月 15,Māgasira=10 月 16~11 月 15,Phussa=11 月 16~12 月 15,Māgha=12 月 16~1 月 15,Phagguna=1月 16~2 月 15。addhamāsa, 半 月 。sukka-pakkha, 白 分 ( 白 月 , 陰 曆 初 一 至 十 五 日 , 由 月 盈 至 滿 )。kaṇha-pakkha,黑 分 ( 黑 月 , 自 陰 曆 十 六 日 至 二 九 或 三 十 日 ( 印 度 則 說 黑 月 一 日 至 十 四 或 十 五 日 ), 由 月 虧 至 晦 )。antotemāse, 在三 個 月 內 。āsāḷhi-māsa VvA 307 (=gimhānaṁ pacchima māsa); pl. dve māsā PvA 34 (read māse); cattāro gimhāna-māsāKhA 192 (of which the 1 st is Citra, otherwise called Paṭhama-gimha “1 st summer” and Bāla-vasanta “prematurespring”). -- Instr. pl. catūhi māsehi Miln. 82; PvA I.10 12 . -- Acc. pl. as adv.: dasamāse 10 months J I.52; bahu-māsePvA 135; also nt. chammāsāni 6 months S III.155. Freq. Acc. sg. collectively: a period of . . ., e. g.temāsaṁ(=temāsī?) 3 months DhsA 15; PvA 20; catu° DA I.83; PvA 96; satta° PvA 20; dasa° PvA 63; aḍḍha° afortnight Vin IV.117. -- On māsa (& f. māsī), as well as shortened form °ma see puṇṇa.--puṇṇatā fullness or completion of the month DA I.140; --mattaṁ (adv.) for the duration of a month PvA 19.Māsa 2 (Vedic māṣa, Phaseolus indica, closely related to another species: mudga Phaseolus mungo), 【 陽 】 菜 豆 、 綠 豆( 一 種 直 立 灌 木 狀 一 年 生 豆 類 (Phaseolus aureus), 可 能 原 産 印 度 , 現 廣 泛 栽 培 於 溫 暖 地 區 , 作 綠 肥 或 飼 料 , 種子 可 食 , 通 常 綠 色 或 黃 色 , 是 中 國 烹 調 中 豆 芽 的 主 要 原 料 )(a bean;Phaseolus indica or radiata); usually comb d withmugga. Also used as a weight (or measure?) in dhañña-māsa, which is said to be equal to 7 lice: VbhA 343。pl. māseVv 80 6 (=māsa-sassāni VvA 310)。odaka bean-water KhA 237。khetta a field of beans VvA 80 8 ; VvA 308。-bījabean-seed DhA III.212。-vana plantation J V.37 (+mugga°).Māsa 3 (identical with māsa 2 ), 摩 沙 ( 迦 )(a small coin=māsaka) (satta māsā=satta māsakā C.).Māsaka,【 陽 】 直 譯 : 摩 沙 迦 ( 當 時 的 錢 幣 )。 規 定 偷 竊 五 摩 沙 迦 ( 古 譯 : 五 錢 ) 或 五 摩 沙 迦 以 上 的 物 品 構 成 死 罪 ,是 比 照 印 度 摩 揭 陀 當 時 的 國 法 。 佛 陀 時 代 摩 揭 陀 國 以 偷 五 「 摩 沙 迦 」 以 上 判 處 死 刑 。「 五 摩 沙 迦 」 到 底 值 多 少 ?Vin.Pārā.p.64. 說 .. 一 把 米 , 一 把 綠 豆 , 一 把 蠶 豆 , 一 把 胡 麻 , 都 是 判 為 「 波 羅 夷 」, 亦 即 值 「 五 摩 沙 迦 」 以 上 。五 個 摩 沙 迦 相 當 於 一 個 pāda。《 五 分 律 》《 四 分 律 》《 十 誦 律 》 皆 譯 為 「 錢 」,《 僧 祇 律 》 譯 為 「 分 」。aḍḍhamāsaka,【 陽 】 半 分 錢 。Māsi,【 陰 】 一 個 月 。mi,【 字 根 V.】 測 量 (to measure)。Miga,【 陽 】 畜 牲 , 四 腳 動 物 , 鹿 。migachāpaka, migapotaka,【 陽 】 小 鹿 。migataṇhikā,【 陰 】 海 市 蜃 樓 。migadāya,【 陽 】 鹿 園 。migamada,【 陽 】 麝 香 鹿 。migamātukā,【 陰 】 鼷 鹿 ( 原 産 於 中 非 、 印 度 和 東 南 亞 的 熱 帶 雨 林 區 的幾 種 [ 水 鼷 鹿 屬 或 鼷 鹿 屬 ] 動 物 中 任 何 一 種 , 該 動 物 小 而 似 鹿 且 無 角 — 亦 稱 鼠 鹿 )。migaluddaka,【 陽 】 捕 鹿獵 人 。migava,【 中 】 狩 獵 。Miginda (miga 畜 牲 +inda 王 ),【 陽 】 畜 牲 之 王 , 獅 子 。Migī,【 陰 】 雌 鹿 。Micchatta,【 中 】 謊 言 。376


Micchā,【 無 】 不 真 實 , 謊 言 , 錯 誤 的 , 錯 誤 地 , 邪 。micchābhinivesa( 傾 向 ),【 陽 】 邪 執 。micchākammanta,【 陽 】邪 業 。micchāgahaṇa,【 中 】 錯 誤 的 觀 念 。micchācāra,【 陽 】 錯 誤 的 行 爲 。micchācārī,【 形 】 錯 誤 地 舉 止 者 。micchādiṭṭhi,【 陰 】 邪 見 , 異 端 。micchāpaṇihita,【 形 】 誤 導 的 。micchāvācā,【 陰 】 邪 語 。micchāvāyāma,【 陽 】邪 精 進 。micchājīva,【 陽 】 邪 命 ( 錯 誤 的 生 計 方 式 )。micchāsaṅkappa,【 陽 】 思 維 。kāmesu micchācāra, 邪 欲 。《 分 別 善 惡 報 應 經 》 卷 下 :「 邪 欲 報 有 十 種 。 何 等 為 十 ? 一 欲 心 熾 盛 。 二 妻 不 貞 良 。 三 不 善 增 長 。 四 善 法 消 滅 。五 男 女 縱 逸 。 六 資 財 密 散 。 七 心 多 疑 慮 。 八 遠 離 善 友 。 九 親 族 不 信 。 十 命 終 三 塗 。」(T1.899.2)《 雜 阿 含 500經 》 說 四 種 邪 命 食 。 下 口 :adhomukha(adho 下 +mukha 口 、 面 )。 即 臉 部 朝 下 , 或 丟 臉 。 下 口 食 , 指 不 托 鉢 乞食 而 自 耕 作 營 生 , 沙 門 的 四 邪 命 食 之 一 。 仰 口 :ubbhamukha。), 即 仰 臉 、 抬 頭 。 仰 口 食 , 以 仰 觀 星 宿 、 日 月 、風 雨 、 雷 電 、 霹 靂 之 術 數 學 求 衣 食 , 而 自 活 命 , 沙 門 的 四 邪 命 食 之 一 。 方 口 :disāmukha。 即 臉 朝 四 方 。 方 口食 , 指 出 家 人 曲 媚 顯 貴 , 通 使 於 四 方 , 借 巧 言 令 色 而 求 活 命 , 沙 門 的 四 邪 命 食 之 一 。 四 維 口 :vidisāmukha。即 臉 朝 東 南 、 西 南 、 西 北 、 東 北 四 面 張 望 。 四 維 口 食 , 即 學 種 種 之 咒 術 卜 算 吉 凶 , 以 求 衣 食 而 自 活 命 , 沙 門的 四 邪 命 食 之 一 。(cf. S.28.10.)Micchājīva,【 陽 】 邪 命 ( 錯 誤 的 生 計 方 式 )。D.30./III,176.:micchājīvaṁ pahāya sammā-ājīvena jīvikaṁ kappesi,tulākūṭa kaṁsakūṭa mānakūṭa ukkoṭana vañcana nikati sāciyoga chedana vadha bandhana viparāmosa ālopasahasākārā paṭivirato ahosi.( 捨 邪 命 , 以 正 命 為 營 生 , 遠 離 : 欺 斗 秤 、 偽 幣 、 錯 誤 的 尺 寸 、 賄 賂 、 欺 瞞 、 詐 欺 、走 後 門 、( 用 手 對 眾 生 ) 斬 切 、 屠 宰 、( 以 粗 繩 ) 捆 綁 、( 山 中 及 樹 叢 中 ) 攔 劫 、( 村 、 城 等 ) 搶 劫 、 打 家 劫 舍 。)Micchādiṭṭhi,【 陰 】 邪 見 ( 錯 誤 的 見 解 )。SA.45.1~2./III,116.:Micchādiṭṭhīti ayāthāvadiṭṭhi aniyyānikadiṭṭhi.( 邪 見 :錯 誤 的 見 解 和 無 利 可 圖 的 見 解 )。A.1.18./I,34...“Nāhaṁ, bhikkhave, aññaṁ ekadhammampi samanupassāmi yaṁevaṁ mahāsāvajjaṁ yathayidaṁ, bhikkhave, micchādiṭṭhi. Micchādiṭṭhiparamāni, bhikkhave,mahāsāvajjānī”ti .( 諸 比 丘 ! 我 不 見 另 一 法 有 如 此 的 大 罪 。 諸 比 丘 ! 這 是 邪 見 。 諸 比 丘 ! 諸 罪 以 邪 見 為 罪 大 惡極 。) 邪 見 有 三 類 ..SA.22.62./II,279...Ahetukavādāti-ādīsu “natthi hetu natthi paccayo”ti gahitattā ahetukavādā.( 無 因 論 .. 無 因 無 緣 , 取 名 為 無 因 論 。) “Karoto na karīyati pāpan”ti gahitattā akiriyavādā. ( 無 作 論 .. 無 惡 被 作 ,取 名 為 無 作 論 。) “Natthi dinnan”ti-ādigahaṇato natthikavādā. ( 斷 見 論 .. 持 無 施 ( 之 果 報 之 見 解 ), 取 名 為 斷 見論 ( 虛 無 論 )。) 頑 強 的 ( 決 定 性 的 ) 惡 見 甚 至 有 導 致 下 一 生 投 生 於 三 惡 道 的 潛 在 危 機 。Micchācāra( 梵 kāma-mithyācāra) ,【 陽 】 邪 欲 。Atthasālinī( 殊 勝 義 ) (DhsA.p.98.)..‘Kāmesu micchācāro’ti ettha pana‘kāmesū’ti methunasamācāresu; ‘micchācāro’ti ekantanindito lāmakācāro. Lakkhaṇato panaasaddhammādhippāyena kāyadvārappavattā agamanīyaṭṭhānavītikkamacetanā kāmesumicchācāro. (「 邪 欲 樂 行 」( 邪 淫 ) 裡 的 「 欲 樂 」 是 指 「 性 交 」;「 邪 行 」 是 指 「 低 賤 及 實 應 受 到 譴 責 的 行 為 」。「 邪 欲 樂 行 」 的 特 相 是 生起 於 身 門 的 思 (cetanā, 意 願 ), 具 有 侵 犯 自 己 無 權 同 其 行 房 者 的 不 如 法 意 念 。) MA.9./I,199...Tatthaagamanīyaṭṭhānaṁ nāma--purisānaṁ tāva (1) māturakkhitā, (2) piturakkhitā, (3) mātāpiturakkhitā, (4) bhāturakkhitā,(5) bhaginirakkhitā,(6) ñātirakkhitā,(7) gottarakkhitā,(8) dhammarakkhitā,(9) sārakkhā,(10) saparidaṇḍātimāturakkhitādayo dasa; (1) dhanakkītā, (2) chandavāsinī, (3) bhogavāsinī, (4) paṭavāsinī, (5) odapattakinī, (6) obhaṭacumbaṭā,(7) dāsī ca bhariyā, (8) kammakārī ca bhariyā, (9) dhajāhaṭā, (10) muhuttikāti etā dhanakkītādayo dasāti vīsati itthiyo.Itthīsu pana dvinnaṁ sārakkhasaparidaṇḍānaṁ, dasannañca dhanakkītādīnanti dvādasannaṁ itthīnaṁ aññe purisāidaṁ agamanīyaṭṭhānaṁ nāma.( 於 此 , 不 可 行 淫 的 對 象 是 :( 甲 ) 十 種 未 婚 女 人 , 即 : 一 、 為 母 所 ( 監 ) 護 ; 二 、為 父 所 護 ; 三 、 為 父 母 所 護 ; 四 、 為 兄 弟 所 護 ; 五 、 為 姐 妹 所 護 ; 六 、 為 親 戚 所 護 ; 七 、 為 氏 族 所 護 ; 八 、為 法 所 護 ; 九 、 有 護 (=sasāmikā 有 丈 夫 ); 十 、 正 受 懲 罰 ((MṬ.9./CS:pg.1.301... 若 靠 近 此 女 將 受 罰 。《 善 見 律 毘婆 沙 》(T24.764.1).. 罰 護 者 , 若 寡 女 欲 與 餘 人 私 通 , 先 向 官 說 , 若 許 者 便 通 ; 若 不 許 者 不 得 專 輒 , 犯 者 罰 金輸 官 , 故 名 罰 護 。); 以 及 ( 乙 ) 十 種 已 婚 女 人 , 即 : 一 、 以 錢 財 買 來 ( 的 妻 子 ); 二 、 自 願 為 人 妻 者 ; 三 、 為了 財 富 而 為 人 妻 者 ; 四 、 為 了 服 飾 而 為 人 妻 者 ; 五 、 水 得 妻 (odapattakinī 授 水 婦 。 觸 水 缽 而 令 住 。 共 取 缽 水 灌手 , 共 誓 言 :「 願 此 水 和 合 不 離 」。); 六 、 取 下 ( 頭 上 布 ) 墊 子 ( 成 為 ) 妻 子 ; 七 、 奴 隸 妻 ; 八 、 傭 人 妻 ; 九 、 戰 俘妻 ; 十 、 短 暫 的 妻 子 ( 一 夜 情 )。 當 中 , 有 十 二 類 的 女 人 是 其 他 男 人 不 可 侵 犯 的 , 即 : 有 監 護 的 女 人 和 正 受 懲 罰(1)的 女 人 , 以 及 後 面 十 種 ( 已 婚 女 人 )。)《 中 阿 含 15 經 》 羅 云 經 (T1.437.3)..「 三 曰 邪 婬 。 彼 或 有 父 所 護 ; (2) 或 母所 護 ; (3) 或 父 母 所 護 ; (4) 或 姐 妹 所 護 ; (5) 或 兄 弟 所 護 ; (6) 或 婦 父 母 所 護 ; (7) 或 親 親 所 護 ; (8) 或 同 姓 所 護 ; (9) 或 為 他 婦女 ; (10) (11)有 鞭 罰 恐 怖 ; 及 有 名 假 賃 ( 幫 負 債 女 還 債 , 與 之 交 媾 ) 至 華 鬘 ( 送 華 鬘 予 女 , 表 情 意 , 女 接 受 , 與 之 交 媾 )。親 犯 如 此 女 。」(cf.《 中 阿 含 15 經 》〈 優 婆 塞 經 〉T1.616.2)MA.41./II,330. .. Māturakkhitāti-ādīsu yaṁ pitari naṭṭhe vā mate vā ghāsacchādanādīhi paṭijaggamānā,377


vayapattaṁ kulaghare dassāmīti mātā rakkhati.( 母 所 護 ( 等 ).. 那 是 父 親 已 離 棄 或 已 死 , 衣 食 等 由 母 所 看 護 , 到 了 老年 , 她 將 護 母 。)MA.41./II,330. 說 第 十 一 種 未 婚 女 ..「mālāguṇaparikkhittāpīti yā sabbantimena paricchedena, “esā me bhariyābhavissatī”ti saññāya tassā upari kenaci mālāguṇaṁ khipantena mālāguṇamattenāpi parikkhittā hoti.( 環 繞 一 串 華鬘 之 女 人 .. 以 終 身 的 約 束 ..“ 此 女 將 成 為 我 的 妻 子 ”, 想 定 之 後 , 他 以 一 串 華 鬘 戴 在 她 的 頭 上 , 或 環 繞 一 串 華鬘 。)Sp.Pārā.III,554-5...“Mātā rakkhati gopeti issariyaṁ kāreti vasaṁ vattetī”ti. Tattha rakkhatīti katthaci gantuṁ nadeti. Gopetīti yathā aññe na passanti, evaṁ guttaṭṭhāne ṭhapeti. Issariyaṁ kāretīti serivihāramassā nisedhentīabhibhavitvā pavattati. Vasaṁ vattetīti “Idaṁ karohi, idaṁ mā akāsī”ti evaṁ attano vasaṁ tassā upari vatteti.Etenupāyena piturakkhitādayopi ñātabbā.( 母 親 保 護 、 監 護 、 令 做 自 主 、 使 令 。 保 護 ..( 可 命 令 她 ) 任 何 地 方 不 准去 。 監 護 .. 如 別 的 不 看 , 如 此 ( 把 她 ) 放 置 在 保 護 的 地 方 ( 管 教 )。 令 做 自 主 .. 全 面 制 伏 、 禁 止 她 自 由 選 擇 生 活 方式 。 使 令 ..“ 令 做 這 個 , 令 不 要 做 那 個 ”。 如 是 自 己 在 她 之 上 使 令 。 由 此 方 法 , 可 知 父 所 護 等 。)Miñja,【 中 】miñjā,【 陰 】 核 心 , 髓 , 精 華 。Miñjaka =miñja。telamiñjaka, 芝 麻 仁 , 芝 麻 餅 (inner kernels of tila-seed, made into a cake PvA.51.Miṇana,【 中 】 測 量 。Miṇāti (mi+ṇā), 量 , 秤 重 , 稱 。【 過 】miṇi。【 過 分 】mita。【 現 分 】miṇanta。【 獨 】miṇitvā。【 不 】miṇituṁ。【 被 】miṇīyati。Middha(


象 ) 習 慣 用 「 屬 格 」 或 「 處 格 」。mitte, m.Loc.sg. 表 信 賴 之 「 處 」// capi = ca api。kadaci = kada-ci, 「 疑 問 詞 」kada ( 何 時 ) 後 接 -ci 變 成 「 不 定 詞 」( 某 時 ) // kupite, mitte, 均 為 m.Loc.sg., 此 為 「 獨 立 處 格 結 構 」 (LoctiveAbsolute), 表 「 時 機 」。sabbadosam < sabba-dosa // pakasaye, Opt. 3sg. < (p)pa-kās, pakāseti (pakāsayati), 願 望式 表 「 可 能 」,「 將 會 宣 揚 」。amittā mitta-paṭirūpakā( 非 友 似 友 )。mittā suhadā( 善 心 之 友 )。mittapaṭirūpaka, 非友 似 友 。Mittatā, Mittatā-, (abstr. fr. mitta) ,【 陰 】 友 誼 (state of being a friend, friendship, in kalyāṇamittatā being a goodfriend)。Mitti (a by-form of metti) ,【 陰 】 友 誼 (friendship J.I.468 (=metti C.))。Mithu,【 無 】 輪 流 , 交 替 地 , 秘 密 地 。mithubheda,【 陽 】 聯 盟 的 瓦 解 。Mithuna,【 中 】 愛 侶 (loving couple)。Mid,【 字 根 III.】 油 滑 、 假 殷 勤 (to be unctuous), 愛 (to love), 變 濕 (to wet)。Middha,【 中 】 睡 意 , 呆 滯 。middhī,【 形 】 處 於 睡 眠 狀 態 的 , 昏 昏 欲 睡 的 。Miyyati, mīyati (mar+ya, mar 被 改 成 miy 和 mī), 死 。【 現 分 】mīyamāna。mil,【 字 根 I.】 關 、 閉 ( 像 眼 睛 ) (to close (as eyes))。mil,【 字 根 I.】 碰 到 (to meet)。Milakkha,【 陽 】 野 蠻 人 。milakkhadesa,【 陽 】 野 蠻 國 ( 野 蠻 人 居 住 的 )。Milāta (Milāyati 的 【 過 分 】), 已 凋 謝 。milatā,【 陰 】 已 褪 色 。Milāyati (milā+ya), 褪 色 , 凋 謝 。【 過 】milāyi。【 現 分 】milāyamāna。【 獨 】milāyitvā。mis( 梵 miṣ),【 字 根 I.】 眨 眼 (to wink)。→Misatimiss,【 字 根 VII.】 混 合 (to mix)。Missa, missaka(orig. pp. of miś),【 形 】1. 混 合 (mixed)。2. 組 合 的 (accompanied by)。3. 性 交 , 交 陪 ( 博 感 情 ), 聯 合 (missa°is changed to missī in comp n with kṛ and bhū (like Sk.), thus in missī-bhāva (sexual) intercourse, lit. mixed state,union)。missībhūta, 混 合 , 偶 合 , 聯 合 (mixed, coupled, united)。【 反 】amissībhāva, 未 混 合 。Missita, (Misseti’ 混 合 ’ 的 【 過 分 】) 混 合 、 混 雜 。【 反 】amissita, 未 混 合 。Misseti (miss+e), 混 合 。【 過 】missesi。【 現 分 】missenta。【 獨 】missetvā。mih,【 字 根 I.】 製 造 水 (to make water)。Mihita (=sita),【 中 】 微 笑 。 台 語 : 笑 微 微 chio 3 bi 5 bi 5 , 微 微 仔 笑 bi 5 bi 5 a 2 chio 3 , 文 文 子 笑 bun 5 bun 5 a 2 chio 3 。Mīna,【 陽 】 魚 。Mīyati, 死 。 參 考 Miyyati。mīl,【 字 根 VII.】 眨 眼 (to wink)。Mīḷha,【 中 】 排 泄 物 ,( 家 畜 的 ) 糞 。mīḷhaka, 糞 蟲 (dung beetle)。mu,【 字 根 III.】 知 道 (to know)。Mukula,【 中 】 芽 , 蓓 蕾 。Mukha(Vedic mukha, fr. Idg. *mu),【 中 】1. 嘴 。2. 臉 。3. 入 口 。4. 原 因 , 理 由 , 方 法 。5. 前 面 。6. 面 門 。 音 譯 : 目佉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卷 第 三 曰 :「 面 門 者 諸 德 有 三 釋 : 一 云 是 口 , 一 云 是 面 之 正 容 , 非 別 口 也 。 光 統 師 云 :鼻 下 口 上 中 間 是 也 。… 今 釋 , 依 梵 語 稱 面 及 口 並 門 。 悉 名 目 佉 , 是 故 翻 此 為 面 門 也 , 故 知 此 中 通 舉 其 事 。」(T35.151.2))。【 形 】 最 初 的 。mukhatuṇḍa,【 中 】 鳥 嘴 ( 喙 )。mukhadvāra,【 中 】 嘴 。mukhadhovana,【 中 】 洗 臉 ,漱 口 。mukhapuñchana,【 中 】 面 巾 。mukhapūra,【 中 】 一 口 。【 形 】 填 嘴 的 。mukhavaṭṭi,【 陰 】( 杯 、 碗 等 ) 邊 ,輪 緣 , 邊 緣 。mukhavaṇṇa,【 陽 】 容 貌 , 臉 色 , 面 象 (ming 7 chiunn)。mukhavikāra,【 陽 】 臉 孔 扭 曲 , 扮 鬼 臉 。mukhasaṅkocana,【 中 】 撇 嘴 ( 嘴 角 向 下 , 表 示 不 高 興 的 情 緒 )。mukhasaññata,【 形 】 控 制 嘴 巴 的 。nava vaṇa-mukhāni,九 孔 、 九 入 、 九 漏 、 九 瘡 , 即 : 兩 眼 、 兩 耳 、 兩 鼻 孔 、 口 及 大 小 便 道 等 九 處 。Mukhara,【 形 】 饒 舌 的 , 多 嘴 的 。mukharatā,【 陰 】 愛 說 話 。mukharā vikiṇṇavācā, 饒 舌 多 語 。Mukhādhāna,【 中 】 馬 勒 (bridle)。Mukhullokaka, mukhullokika,【 形 】 看 他 人 的 臉 色 (mukhaṁ ulloketi)。Mukhodaka,【 中 】 洗 臉 水 。Mukhya,【 形 】 首 要 的 , 最 初 的 , 最 重 要 的 。Mugga(Vedic mudga),【 陽 】 綠 豆 (a kind of kidney-bean, Phaseolus mungo)。cāṭukamyatā, 豆 湯 語 ( 諂 媚 (flattery),pātumugga Nd 2 ; cāṭukammatā Miln; pāṭukamyatā Vbh.) mugga-sūpyatā (muggasūpatā Nd 2 ; muggasuppatā Miln.&379


KhA 236; muggasūpatā and suppatā Vbh & VbhA 338; supyatā Vism) pāribhaṭṭatā (muggabhatyatā Vism.;°bhaṭṭakatā Miln; °bhaṭyatā & °bbhaṭṭatā Vbh). At Nd 2 39 1 it is used to explain sāvajja-bhogin, at Vism 17 & Vbh246 anācāra; at Vbh 352 lapanā)。(VbhA 483 &) Vism.17:Idhekacco na veḷudānena vā na pattana pupphana phalanasinānana dantakaṭṭhadānena vā na cāṭukamyatāya vā na muggasūpyatāya vā na pāribhaṭyatāya vā najaṅghapesanikena vā na aññataraññatarena vā Buddhapaṭikuṭṭhena micchā-ājīvena jīvikaṁ kappeti, ayaṁ vuccatiācāro.( 有 此 類 人 , 施 竹 、 施 葉 , 或 施 花 、 果 、 洗 浴 粉 、 牙 刷 , 或 諂 諛 , 或 說 豆 湯 語 ( 半 真 半 假 , 似 是 而 非 ), 或撫 愛 ( 他 人 的 孩 子 ), 或 作 使 者 , 或 以 種 種 為 佛 陀 所 唾 棄 的 不 正 當 的 生 活 手 段 以 營 求 其 生 活 , 都 稱 為 ‘ 不 正 行 ’。)Muggara,【 陽 】 棍 棒 , 木 槌 。Muṅgusa,【 陽 】 獴 (mungoose, 一 種 獴 屬 (Herpestes nyula) 的 東 半 球 食 肉 哺 乳 動 物 , 有 一 柔 軟 而 靈 活 的 軀 體 和 長尾 巴 , 善 於 捕 食 毒 蛇 )。muc( 梵 muc / mokṣ),【 字 根 II.】 釋 放 (to release)。【 字 根 III.】 自 由 (to be free)。【 字 根 VII.】 釋 放 (to set free)。Mucalinda,【 陽 】 銳 棱 玉 蕊 (Barringtonia acutangula)。Muccati (muc 釋 放 +ya)(Vedic muñcati; muc, to release, loosen; with orig. meaning “strip off, get rid of,” hence also“glide”), 捨 棄 , 解 脫 , 被 釋 放 。【 過 】muñci。【 過 分 】mutta,muccita。【 現 分 】muccamāna,muñcanto。【 獨 】mutvā,muñcitvā,muñciya。 muñc- & mucc- are differentiated in such a way, that muñc- is the active base, andmucc- the passive. There are however cases where the active forms (muñc-) are used for the passive ones (mucc-),which may be due simply to a misspelling, ñc & cc being very similar. pot. muñcetha; imper. muñca; aor. pl.muñciṁsu; inf. muñcituṁ. -- Caus. II. muñcāpeti. -- B. Passive. pres. muccati; ppr. muccanto, muccamāno, mocento,mocayanto, mocayamāno, mocīyamāno; imper, sg. muccassu; pl. muccatha; pot. muñceyya ; fut. muccissati(=muñcissati); also mokkhasi ; pl. mokkhanti; aor. mucci(ṁsu); inf. muccituṁ. -- Caus. moceti, mocayati. pp. muttamucch,【 字 根 I.】 昏 倒 (to faint)。Mucchati (mucch( 梵 murch) 昏 倒 +a), 1. 昏 倒 (fainting, swoon), 衝 昏 頭 腦 , 昏 倒 。2. 迷 戀 (infatuation)。【 過 】mucchi。【 過 分 】mucchita。【 現 分 】mucchanta。【 獨 】mucchitvā, mucchiya。Mucchana,【 中 】mucchanā,【 陰 】 昏 暈 , 無 意 識 , 糊 塗 。Mucchā(< mūrch),【 陰 】1. 昏 倒 (fainting, swoon)。2. 熱 戀 、 著 迷 (infatuation )。kāmamucchā, 慾 醉 。Mucchita(mucchati 的 【 過 分 】), 已 失 去 知 覺 , 已 衝 昏 頭 腦 , 已 昏 倒 。mujj,【 字 根 I.】 下 沉 (to sink)。Muñcaka,【 形 】 釋 放 的 人 , 放 出 。Muñcati (muc 釋 放 +ṁ-a), 解 放 , 放 鬆 , 釋 放 , 送 別 , 放 出 , 放 棄 。【 過 】muñci。【 過 分 】mutta, muñcita。【 現 分 】muñcanta, muñcamāna。【 獨 】muñcitvā, muñciya。“sapattivāsā muccanatthāyā”ti( 解 放 在 和 妻 子 的 家 (= 獲 得 家 庭的 幸 福 ))Muñcana & Muccana (abstr. fr. muc) ,【 中 】1. 釋 放 , 放 棄 (release, being freed, deliverance); muccanākāra(muñccanākāra) means of deliverance (dukkhato from ill) DhA.I,267; muñccanakāla time of release (dukkhā fromsuffering) DhA.II,11 (mucc°, v. l. muñc°)。2. 鬆 掉 (letting loose, emitting, giving, bestowing VbhA.249 (speaking,shouting out; Vism.reading p. 265 is to be corrected fr. mañcana!); PvA.132 (v. l. dāna).Muñcanaka (< muñcana) ,【 形 】 放 出 的 , 送 出 的 (sending out or forth, emitting VvA.303 (pabhāmuñcanaka).Muñja(Vedic muñja),【 中 】 纖 毛 甘 蔗 ( 亞 洲 的 一 種 粗 壯 甘 蔗 屬 植 物 (Saccharum munja), 其 強 韌 的 桿 通 常 用 製 繩 索 ,麻 線 和 籃 子 , 古 印 度 也 用 來 造 拖 鞋 等 )。Muṭṭha (mussati’ 忘 記 ’ 的 【 過 分 】), 失 念 , 已 忘 記 。muṭṭhasacca,【 中 】 健 忘 。muṭṭhassatī,【 形 】 健 忘 的 。S.35.95./IV,73...“Rūpaṁ disvā sati muṭṭhā, piyaṁ nimittaṁ manasi karoto; Sā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ajjhosa tiṭṭhati. “Tassavaḍḍhanti vedanā, anekā rūpasambhavā; Abhijjhā ca vihesā ca, cittamassūpahaññati. Evaṁ ācinato dukkhaṁ, ārānibbānamuccati.( 見 色 ( 相 ) 之 後 失 念 , 作 意 可 愛 相 , 體 驗 心 有 執 著 , 也 黏 住 於 此 。 他 的 感 受 增 長 , 許 多 色 ( 相 ) 的交 會 ,( 產 生 ) 貪 婪 和 惱 亂 , 心 的 被 傷 害 , 如 是 正 累 積 苦 , 遠 離 涅 槃 解 脫 。)Muṭṭhi,【 陽 】 第 一 , 柄 , 拳 , 握 。muṭṭhika, muṭṭhimalla,【 陽 】 摔 交 選 手 , 拳 擊 家 。muṭṭhiyuddha,【 中 】 拳 擊 。muṇḍ,【 字 根 I.】 剃 髮 (to shave)。380


Muṇḍa,【 形 】 剃 光 頭 的 , 無 植 物 的 , 光 禿 的 。muṇḍaka,【 陽 】 剃 光 頭 髮 的 人 , 剃 光 頭 的 。muṇḍacchadda,【 陽 】平 頂 的 建 築 物 。muṇḍatta, muṇḍiya,【 中 】 剃 光 頭 的 事 實 。Muṇḍeti (muṇḍ 剃 髮 +e), 剃 ( 頭 髮 )。【 過 】muṇḍesi。【 過 分 】muṇḍita。【 獨 】muṇḍetvā。Muta,【 中 】 經 過 鼻 、 舌 和 觸 覺 所 感 覺 的 知 覺 。Mutiṅga, mudiṅga,【 陽 】 小 鼓 。Mutimantu,【 形 】 有 感 覺 的 。Mutta, (muñcati 的 【 過 分 】;sk. mūtra) 已 釋 放 。muttācāra,【 形 】 放 蕩 的 習 慣 。Mutta,【 中 】 尿 , 小 便 。muttakaraṇa,【 中 】 男 女 的 性 器 官 , 密 處 。muttavatthi。【 陰 】 膀 胱 。Muttā,【 陰 】 珍 珠 。muttāvali,【 陰 】muttāhāra,【 陽 】 一 串 珍 珠 。muttājāla,【 中 】 珍 珠 網 。Mutti,【 陰 】 釋 放 , 自 由 。Mudā,【 陰 】 歡 樂 。Mudita-(pp. of mud, modati),【 形 】 高 興 的 , 滿 足 的 (pleased, glad, satisfied, only in muditamana (adj.) with gladdenedheart, pleased in mind)。muditamana,【 形 】 有 喜 悅 的 心 。Muditā(abstr. fr. mudu


Musā(Vedic mṛṣā, fr. mṛṣ, lit. “neglectfully”),【 無 】 虛 妄 (falsely, wrongly)。SA.14.25./II,146.(=MA.9./I,200.,cf.KhA.26.)..musāti abhūtaṁ atacchaṁ vatthu. Vādoti tassa bhūtato tacchatoviññāpanaṁ. Lakkhaṇato pana atathaṁ vatthuṁ tathato paraṁ viññāpetukāmassa tathāviññattisamuṭṭhāpikācetanā musāvādo.( 虛 妄 (musā).. 不 存 在 的 (abhūtaṁ)、 不 真 實 的 事 (atacchaṁ vatthu)。 語 言 (Vādo).. 告 知 它 的 存在 的 、 真 實 的 。 從 特 相 說 ,「 虛 妄 語 」 是 不 真 實 的 事 物 (atathaṁ vatthuṁ) 想 要 表 達 讓 他 人 信 以 為 真 之 思 。)Musāvāda,【 陽 】 說 謊 (lying, a falsehood, a lie。 台 語 : 嘐 韶 hau siau 5 , 講 白 賊 kong 2 peh 8 chat 8 ), 妄 語 。sampajāna-musāvāda,【 陽 】 故 意 說 妄 語 。cp. mosavajja。 西 方 人 有 “white lie”, 無 傷 大 雅 的 謊 言 (a harmless lie)、 善 意 的 謊 言(told to be polite), 但 是 對 守 戒 者 , 善 意 的 謊 言 也 不 可 以 說 。KhA.31...Tattha musāvādassa (1)tāva musā ca hoti taṁ vatthu, (2)visaṁvādanacittañca paccupaṭṭhitaṁ hoti,(3)tajjo ca vāyāmo, (4)paravisaṁvādanañca viññāpayamānā viññatti pavattatīti cattāri aṅgāni veditabbāni.( 說 謊( 有 四 條 件 )..1. 欺 騙 。2. 對 那 對 象 現 起 欺 騙 心 。3. 適 當 的 努 力 (tajjo ca vāyāmo)。4.( 明 白 地 ) 對 他 人 說 出 欺 騙 的 話(paravisaṁvādanañca viññāpayamānā viññatti pavattatīti)。)A.2.3./I,60. 說 :“Paṭicchannakammantassa bhikkhave, dvinnaṁ gatīnaṁ aṅṅatarā gati pāṭikaṅkhā--nirayo vātiracchānayoni vāti.( 造 覆 藏 ( 惡 ) 業 之 人 , 應 預 期 二 趣 之 隨 一 趣 : 地 獄 或 傍 生 。) 「 覆 藏 」 心 態 含 有 「 慳 」 心所 ( 屬 於 瞋 因 組 )。M.61./I,415.:yassa kassaci sampajānamusāvāde natthi lajjā nāhaṁ tassa kiñci pāpaṁ akaranīyanti vadāmi.( 任何 人 如 果 故 意 說 謊 而 無 羞 恥 , 則 我 說 此 人 必 會 無 惡 不 作 。)《 法 句 經 》(Dh.176):Ekaṁ dhammaṁ atītassa, musāvādissa jantuno, vitiṇṇaparalokassa, natthi pāpaṁ akāriyaṁ( 對 於 踰 越 ( 違 犯 ) 一 法 -- 妄 語 的 人 ( 來 說 ), 已 捨 棄 ( 不 關 心 ) 後 世 , 而 無 惡 不 作 。)Vin.Mv.I,103.:Yo pana bhikkhu…saramāno santiṁ āpattiṁ nāvikareyya, sampajānamusāvādassa hoti.Sampajānamusāvādo kho panāyasmanto antarāyiko dhammo vutto Bhagavatā.( 比 丘 憶 念 有 罪 而 不 發 露 , 即 是 故妄 語 罪 , 諸 具 壽 ! 故 妄 語 罪 是 世 尊 所 說 的 障 法 。)(「 不 發 露 」(nāvikareyya) 即 是 覆 藏 ( 罪 ), 覆 藏 即 屬 於 「 慳 」心 所 。)KhA.26...Musāvādoti ettha musāti visaṁvādanapurekkhārassa atthabhañjanako vacīpayogo kāyapayogo vā,visaṁvādanādhippāyena panassa paravisaṁvādakakāyavacīpayogasamuṭṭhāpikā kāyavacīdvārānamevaaññataradvārappavattā micchācetanā musāvādo.( 虛 誑 語 (musāvāda).. 當 中 的 「 虛 誑 」 是 由 運 用 語 言 或 身 體 ,致 力 於 欺 騙 而 破 壞 ( 真 實 ) 義 者 。( 虛 誑 語 為 ) 以 欺 騙 的 目 的 , 運 用 語 言 或 身 體 生 起 而 欺 騙 他 人 , 運 用 身 、 語 門中 的 一 門 , 以 邪 思 (= 心 )( 說 ) 虛 誑 語 。)(cf. MA.9./I,200.)KhA.34...Musāvādā veramaṇiyā vippasannindriyatā vissaṭṭhamadhurabhāṇitā samasitasuddhadantatānātithūlatā nātikisatā nātirassatā nātidīghatā sukhasamphassatā uppalagandhamukhatā sussūsakaparijanatāādeyyavacanatā kamaluppalasadisamudulohitatanujivhatā anuddhatatā acapalatāti evamādīni.( 離 虛 誑 語 : 諸 根 明淨 , 語 詞 清 晰 、 甜 美 , 牙 齒 整 齊 、 純 白 、 不 太 粗 、 不 太 細 、 不 太 短 、 不 太 長 、 咬 合 舒 適 , 口 有 青 蓮 花 香 ,隨 從 恭 聽 , 說 話 受 歡 迎 , 舌 如 蓮 花 、 青 蓮 花 瓣 一 般 柔 軟 、 紅 薄 , 不 掉 舉 、 不 輕 躁 , 如 此 等 ( 果 報 )。)Musāvādin, 說 謊 (speaking falsely, lying)。Mussati (mu 知 道 +ya), 忘 記 , 被 遺 忘 。【 過 】mussi。【 過 分 】muṭṭha。【 獨 】mussitvā。muh( 梵 muh),【 字 根 III.】 昏 暈 (to swoon), 迷 路 、 墮 落 (to go astray)。Muhutta(Vedic muhūrta, fr. muhur suddenly),【 陽 】【 中 】 須 臾 、 片 刻 、 一 瞬 間 (a moment,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an inkling, as we should say “a second.”)。muhuttena,【 副 】 瞬 間 (in a short time, in a twinkling of an eye)。muhuttika,【 形 】 只 存 在 一 會 兒 的 。【 陽 】 占 星 家 。muhuttikā,【 陰 】 須 臾 婦 、 短 暫 結 合 的 太 太 (a temporary wife, =tan-khaṇikā)。Muḷāla,【 中 】 蓮 藕 。muḷālapuppha,【 中 】 蓮 花 。Mūga,【 形 】 啞 的 , 啞 巴 。jaccamūga, 天 生 啞 巴 。Mūla,【 中 】 根 , 錢 , 現 金 , 腳 , 底 部 , 起 源 , 因 素 , 基 礎 , 開 始 。mūlakanda,【 陽 】 球 莖 根 。mūladhana,【 中 】被 存 放 的 錢 。mūlabīja,【 中 】 根 種 ( 子 )。Mūlaka(


Mūlakammaṭṭhāna,【 中 】 根 本 業 處 ( 一 向 修 行 、 專 注 的 業 處 )。Mūlaṁ, mūlā,【 中 】 尾 宿 ( 二 十 七 星 宿 之 一 )。Mūlika,【 形 】 基 本 的 , 初 步 的 。Mūlya,【 中 】 付 款 , 薪 水 。Mūsā,【 陰 】 坩 鍋 (crucible)。Mūsika,【 陽 】mūsikā,【 陰 】 鼠 , 老 鼠 。mūsikacchinna,【 形 】 被 老 鼠 咬 破 的 。mūsikavacca,【 中 】 老 鼠 糞 。Mūḷha (muyhati’ 忘 記 、 癡 暗 ’ 的 【 過 分 】), 已 走 入 歧 途 , 已 搞 亂 , 已 犯 錯 , 已 幹 傻 事 。Me (amha 的 【 與 . 屬 . 單 】), 給 我 , 我 的 。Mekhalā,【 陰 】 女 人 的 腰 帶 (= 女 的 性 器 官 )。Nd 1 .144、Sp.pārā.I,125.、Vism.212...yathā loke “mehanassa khassamālā”ti vattabbe “mekhalā”ti vuccati.( 正 如 世 間 中 ( 本 應 說 「 女 子 隱 (mehanassa) 處 (khassa) 的 花 環 (mālā)」,但 是 ( 取 me+kha+lā) 說 「 金 腰 帶 」(mekhalā)。)Megha,【 陽 】 下 雨 , 雲 。meghanāda,【 陽 】 雷 電 。meghavaṇṇa,【 形 】 雲 的 色 彩 , 即 : 黑 色 。Meghiya ( 梵 Mihira), ( 比 丘 ) 彌 醯 , 曾 為 佛 陀 的 侍 者 。Mecaka,【 形 】 黑 色 的 , 深 藍 色 。Mejjati (cp. Vedic midyati, to mid, see meda), 愛 (to love)。DhsA 192 (v. l. mijjati; =siniyhati lubricant 潤 滑 劑 )。Mejjha (


Medha,【 陽 】 宗 教 性 的 犧 牲 ( 祭 祀 )。Tato ca rājā saññatto brāhmaṇehi rathesabho assamedhaṁ purisamedhaṁsammāpāsaṁ vācapeyyaṁ maggalaṁ.( 由 於 諸 婆 羅 門 勸 說 的 緣 故 , 車 乘 之 主 ── 王 舉 行 馬 祭 、 人 祭 、 大 施 會 、酒 祭 、 無 遮 會 )。 馬 祭 .. 殺 馬 作 祭 。 人 祭 .. 殺 人 作 祭 。) 大 施 會 ..SA... Daliddamanussānaṁ hatthato lekhaṁgahetvā tīṇi vassāni vināva vaḍḍhiyā sahassadvisahassamattadhanānuppadānaṁ sammāpāsaṁ nāma.( 由 於 諸 窮 人徒 手 三 年 , 沒 有 興 隆 , 故 分 發 財 物 給 為 數 一 兩 千 之 ( 窮 ) 人 , 為 大 施 會 ( 不 知 是 否 是 「( 五 年 一 度 ) 無 遮 大 會 」(pañca-vārṣikamaha) 的 起 源 。)。 酒 祭 .. 飲 蘇 摩 酒 之 祭 。 無 遮 會 .. 施 一 切 物 之 祭 。Medhaga,【 陽 】 吵 架 。Medhā,【 陰 】 智 慧 , 聰 慧 。medhāvī,【 陽 】 明 智 的 人 。medhāvinī,【 陰 】 明 智 的 女 人 。Meniyo,Sil Meniyo,【 錫 蘭 語 】 十 戒 女 (dasa sil matha=dasasīlamātā)。Meraya,【 中 】 發 酵 的 酒 。Meru,【 陽 】 須 彌 山 ( 世 界 的 最 高 山 名 )。Melana,【 中 】 聚 集 , 會 議 。Mesa,【 陽 】 公 羊 。Meso(me 我 的 +eta 這 ),【 陽 】 這 是 我 的 。‘Netaṁ mama, nesohamasmi, na meso attā’ti, ‘ 不 是 我 的 、 不 是 我 、 不 是 我的 自 我 ’。SA.35.87./II,372...Etaṁ mamāti-ādīni taṇhāmānadiṭṭhiggāhavasena vuttāni.…Netaṁ mama,nesohamasmi, na meso attāti samanupassāmīti aniccaṁ dukkhaṁ anattāti samanupassāmi.( 不 是 我 的 ( 等 ).. 是 說執 取 愛 、 慢 、 見 。… 不 是 我 的 、 不 是 我 、 不 是 我 的 自 我 .. 我 隨 見 無 常 、 苦 、 無 我 。)Meha,【 陽 】 泌 尿 的 痛 苦 。Mehana,【 中 】 男 女 的 性 器 官 。Mokkha,【 陽 】 釋 放 , 自 由 , 解 脫 。mokkhaka,【 形 】 釋 放 者 。mokkhamagga。【 陽 】 導 致 解 脫 之 道 。Mokkhacika,【 中 】 倒 立 。Mokkhati (mokkh +a), 釋 放 , 解 救 。Mogha,【 形 】 空 的 , 徒 然 的 , 無 用 的 。moghapurisa,【 陽 】 愚 蠢 者 , 沒 用 的 人 。Moca,【 陽 】 芭 蕉 (plantain tree;Musa paradisiaca sapientum) 亞 洲 熱 帶 的 土 産 , 具 軟 的 草 質 的 莖 , 單 葉 非 常 大 ,花 由 一 顔 色 的 總 苞 包 著 , 並 聚 集 下 垂 成 一 串 , 其 中 的 每 一 朵 花 都 産 生 一 單 個 的 無 籽 的 果 實 )。Mocana,【 中 】 釋 放 。Mocāpana,【 中 】 導 致 個 人 的 自 由 , 救 出 。Mocāpeti, Mocāpayati(Moceti 的 【 使 】) 使 被 釋 放 。Moceti (muc+e), 釋 放 , 解 脫 。【 過 】mocesi。【 過 分 】mocita。【 現 分 】mocenta。【 獨 】mocetvā, mociya。【 不 】mocetuṁ。Modaka,【 陽 】 球 狀 的 甜 肉 。Modati (mud+a), 歡 喜 , 使 快 樂 。【 過 】modi。【 過 分 】modita。【 現 分 】modamāna。【 獨 】moditvā。Modana,【 中 】modanā,【 陰 】 高 興 , 享 樂 。Mona(< muni),【 中 】 智 慧 , 沉 著 , 冷 靜 , 沉 默 (wisdom, character, self-possession)。monattha, 寂 默 。Moneyya(< muni; 梵 mauneyāṇi),【 中 】 道 德 完 美 , 寂 默 (state of a muni, muni-hood; good character, moralperfection)。A.3.122./I,273.( 三 寂 默 tīṇi moneyya):Kāyamoneyyaṁ, vacīmoneyyaṁ, manomoneyyaṁ( 身 寂 默 、 語寂 默 、 意 寂 默 )Momuha,【 形 】 遲 鈍 的 , 愚 蠢 的 , 糊 塗 的 。Mora,【 陽 】 孔 雀 。morapiñja,【 中 】 孔 雀 的 尾 部 。moranacca【 中 】 跳 孔 雀 舞 。Mosa,【 陽 】mosana,【 中 】 竊 盜 。Mosavajja,【 中 】 不 真 實 。Moha(


asamohari); reading somewhat doubtful, cp. similar context Sn.1076 with “sabbesu dhammesu samūhatesu” (v. l.samoha°). -- 3 rd sg. (poet.) also amohayittha Sn.332Moḷi,【 陽 】【 陰 】 頂 髻 , 頭 頂 。385


YY,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二 十 六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的 y。-y-, 連 音 時 插 入 的 字 母 , 避 免 空 隙 (hiatus)。Thus inserted after a before i or e: chay-imā disā D.III,188; ta-y-idaṁSn.1077; Pv.I,3 3 ; tava-y-idaṁ Sn.352; na-y-idaṁ S.II,278; mama-y-idaṁ Sn.806; na-y-idha Sn.790; mā-y-idhaVin.I,54; yassay-etādisī pajā D.II,267 (v. l. ss for T yassa-s-etādisī); satiyā-y-etaṁ adhivacanaṁ M.II,260;na-y-imassa Pv IV.1 2 . -- After i before a: pāvisi-y-assamaṁ J.V,405; khaṇi-y-asmani J.III,433; yā-y-aññaṁ J.I,429(where C. expl s : ya-kāro paṭisandhi-karo). -- Cp. yeva for eva. -- Note. At J.VI,106 ya-y-ime jane is to be taken as yeime jane; the spelling ay for e being found elsewhere as well. Cp. the following ta-y-ime jane.Ya,【 關 代 】1. 凡 是 [… 者 ] , 哪 一 , 什 麽 。2.(a), 我 、 你 、 彼 (【 單 】), (b), 我 們 、 你 們 、 彼 等 (【 複 】)。陽 性 (m.) 中 性 (n.) 陰 性 (f.)單 (sg.) 複 (pl.) 單 (sg.) 複 (pl.) 單 (sg.) 複 (pl.)主 yo ye yaṁ、yad yāni yā yā、yāyo賓 yaṁ ye yaṁ、yad yāni yaṁ yā、yāyo具 yena yehi、yebhi yena yehi、yebhi yāya y ā hi 、 y ābhi離 yasmā、yamhā yehi、yebhi yasm ā 、 yehi、yebhi yāya y ā hi 、 y āyamhābhi與 .、 屬 yassa yesaṁ、yes yassa yesaṁ、yes y ā ya 、 yāsaṁ、yāānaṁānaṁ yassā sānaṁ處 yasmiṁ、yamhi yesu yasmi ṁ 、 yesu yassā、yā yāsuyamhiyaṁ、yassaṁyassa yassa, 無 論 何 人 的 (whoseever)。yaṁ yaṁ, 無 論 何 物 (whatever)。yathā yathā, 無 論 何 種 方 式 (however, inwhatever way)。yadā yadā, 無 論 何 時 (whenever)。yaṁ yaṁ+ 地 方 …(yattha yattha…), 無 論 何 處 (wherever)。yo…, taṁ…;yā…, taṁ…;yaṁ…, taṁ…。( 關 係 子 句 …, 主 要 字 句 …)。ya°…, ya°…, 任 何 。yo…, yo…, 若 …,若 …。yathāha, 依 據 。yadetaṁ(=ya+d+etaṁ), 什 麽 , 這 …。yasmā…tasmā…, 因 為 … 所 以 …。yopāyaṁ (=yo+p+ayaṁ), 任 何 , 這 …。yeme(=ye’me, ya 彼 +ime 此 ), 這 些 。ye-vā-pana (=yaṁ vā pana “whatever else there is”), 無 論如 何 …。-ya, I.【 形 】( 形 容 詞 化 ), ( 巴 利 文 法 , p.228)。 II.【 形 】 更 …( 比 較 級 形 容 詞 ),( 巴 利 文 法 , p.232)。 III. 1.【 中 】 ( 抽象 名 詞 ), ( 巴 利 文 法 , p.230)。2. 本 色 ( 人 物 + [-ya 本 色 ])。Yakana,【 中 】 肝 臟 (liver)。Yaka-peḷa (see peḷa), 肝 塊 (the lump of the liver Sn.195 (=yakana-piṇḍa SnA 247)=J.I,146.)cp. Sk. śaka-piṇḍa &śakṛt-piṇḍa?” Cp. paṭala (ref. Vism.257).Ya-kāra (ya+kāra), 1. ya 聲 音 (the letter (or sound) ya)2.ya 音 節 (the letter (or syllable) ya)Yakkha ( 梵 yakṣa;Vedic yakṣa, quick ray of light, but also “ghost”; fr. yaks to move quickly),【 陽 】 夜 叉 , 閱 叉 , 輕捷 鬼 (name of certain non-human beings, as spirits, ogres, dryads, ghosts, spooks 有 時 分 類 為 amanussa 有 時 稱 為devatā: S.I,205; or devaputtā: PvA.113, 139.)。yakkhagaṇa,【 陽 】 夜 叉 群 衆 。yakkhagāha,【 陽 】 夜 叉 佔 有 ( 著 魔 )。yakkhatta,【 中 】 夜 叉 的 情 況 。yakkhabhūta,【 形 】 出 生 爲 夜 叉 的 。yakkhasamāgama,【 陽 】 夜 叉 的 集 會 。yakkhadhipa,【 陽 】 夜 叉 王 。Cp. rakkhasa( 羅 剎 )。Yakkhinī( 梵 yakṣiṇī), yakkhī,【 陰 】 母 夜 叉 , 夜 叉 女 。 通 常 與 「 羅 剎 」( 梵 rākṣasa) 並 稱 。Yagghe (indecl.) (similar in formation & meaning to tagghe (q. v.). It is yaṁ (yad)+gha, the latter in a Māgadhised formghe, whereas taggha (=tad+gha) only occurs as such),【 形 】 用 來 稱 呼 長 輩 的 忠 告 詞 (hortative part, used in addressinga (superior) person in the Voc., followed by Pot. of jānāti, either 2 nd jāneyyāsi, or 3 rd sg. jāneyya; to be trsl dsomewhat like “look here, don’t you know,” surely, you ought to know; now then; similarly to part. yaṁ nu, yaṁnūna & yaṁ hi.)。【 副 】 確 實 。386


yaj( 梵 yaj),【 字 根 I.】 做 供 奉 (to make an oblation), 給 (to give)。Yajati (yaj 供 奉 +a;cp. Vedic yajati, yajus, Yajur-veda), 上 供 , 犧 牲 , 佈 施 , 送 禮 , 供 養 (to sacrifice, to make an offering(yaññaṁ); to give alms or gifts)。【 過 】yaji。【 過 分 】yiṭṭha, yajita。【 獨 】yajitvā, yajitvāna。【 現 分 】yajamāna, yajanto(D.I,52; M.I,404; Miln.21)。【 單 】【 叁 】【 祈 】【 反 照 】yajetha。【 不 】yajituṁ, yiṭṭhuṁ(D.I,138...yiṭṭhu-kāma wishingto sacrifice), yaṭṭhuṁ。【 使 】I. yājeti, II. yajāpeti。【 未 被 】yajitabba。gen. pl. yajataṁ Sn.569 (=Vin.I,246, wherereading is jayataṁ). imper. med. yajataṁ D.I,138 (=detu bhavaṁ DA.I,300).陽 性 (m.) 中 性 (n.) 陰 性 (f.)單 (sg.) 複 (pl.) 單 (sg.) 單 (sg.) 複 (pl.) 單 (sg.)pres. yajāmi yajāma yajāsi yajātha yajati yajantiaor. yajiṁ ayajī,yajifut. yajissāmi yajissāma yajissasi yajissantipot. yajeyyaṁ yajassu(med.), yajethayaññaṁ(med.)yajeyyuṁimper. yajāhi, yāhi yajatu,yajataṁ(med.)Yajana (late formation fr. yaj, yajati, for the earlier yañña),【 中 】 祭 典 , 捐 獻 的 分 配 (the act of sacrificing)。SnA.II,448...Mahāyaññoti mahāyajanaṁ.( 大 祭 典 .. 大 祭 祀 。)Yajāpeti (yajati` 供 養 ' 的 【 使 】) 使 … 供 養 。Yañña (Vedic yajña, fr. yaj: see yajati),【 陽 】1. 犧 牲 (a brahmanic sacrifice)。2. 捐 獻 , 佈 施 (almsgiving, charity, a gift tothe Saṅgha or a bhikkhu)。 參 考 yāga。yaññasāmī,【 陽 】 犧 牲 者 , 施 主 。yaññāvāṭa,【 陽 】 犧 牲 的 深 坑 。yaññupanīta,【 形 】 爲 犧 牲 帶 來 的 。mahāyañña,【 陽 】 大 祭 典 , 作 醮 (ㄐㄧㄠˋ)(refers to the brahmanic ritual (M.II,204; DhsA.145.))。Yaṭṭhi(cp. Vedic yaṣṭi. Another Pāḷi form is laṭṭhi),【 陽 】【 陰 】1. 棍 , 棒 , 手 杖 , 柄 , 桿 , 拐 杖 (a staff, stick, pole)。2. 七 腕 尺 的 長 度 (=7 ratanas,VbhA.343.)。yaṭṭhikoṭi,【 陰 】 棒 端 。yaṭṭhimadhukā,【 陰 】 甘 草 屬 植 物 (liquorice)。ucchuyaṭṭhi, 甘 蔗 (sugarstick, sugar-cane, =ucchu-khaṇḍika)。yaṭṭhiluddaka, 棍 棒 獵 手 (“stick-hunter” at J.IV,392means a hunter with a lasso)。yaṭṭhisammajjanī,【 陰 】( 有 柄 的 ) 掃 帚 。yat( 梵 yat),【 字 根 I.、VII.】 嘗 試 、 企 圖 (to attempt)。Yata (yamati 的 【 過 分 】), 已 制 止 , 已 控 制 , 已 抑 制 (held, checked, controlled, restrained, careful)。Yatati (yat+a), 盡 力 , 努 力 。【 過 】yati。Yatana(fr. yat, cp. Epic Sk. yatna),【 中 】 努 力 (endeavour, undertaking)。Yati(


的 。yathātatha,【 形 】 真 實 的 , 真 正 的 。yathātathaṁ,【 副 】 依 照 事 實 。yathādhammaṁ,【 副 】 依 照 法 。yathādhota,【 形 】 好 像 被 洗 的 。yathānusiṭṭaṁ,【 副 】 符 合 忠 告 。yathānubhāvaṁ,【 副 】 依 照 個 人 的 能 力 。yathāpasādaṁ,【 副 】 依 照 個 人 的 滿 足 。yathāpūrita,【 形 】 所 能 充 滿 的 。yathāphāsuka,【 形 】 舒 服 的 。yathābalaṁ,【 副 】 依照 個 人 的 力 量 。yathābhataṁ,【 副 】 像 現 在 這 樣 的 被 攜 帶 。yathābhirantaṁ,【 形 】 喜 歡 多 久 就 多 久 的 。yathābhucca,yathābhūta,【 形 】 真 正 的 , 顯 然 的 , 依 照 事 實 的 。yathābhūtaṁ,【 副 】 真 實 地 , 實 在 , 實 際 上 , 事 實 上 , 實 質上 。yathāyaṁ(=yathā + ayaṁ) , 【 陽 . 主 . 單 】 如 , 這 …。yathārahaṁ,【 副 】 適 宜 時 , 適 當 時 , 根 據 情 況 。yathāruciṁ,【 副 】 依 照 愛 好 。yathāvato,【 副 】 實 質 上 。yathāvidhiṁ,【 副 】 的 確 , 適 當 地 。yathāvihita,【 形 】 正 如 安 排 的 。yathāvuḍḍhaṁ,【 副 】 依 照 輩 份 。yathāvutta,【 形 】 上 述 的 。yathāvuttaṁ,【 副 】 如 上 所 說 , 按 照 之 前 所 規 定 。yathāsaka,【 形 】 依 照 個 人 的 所 有 權 的 。yathāsakaṁ,【 副 】 每 個 人 自 己 的 。yathāsattiṁ,【 副 】 依 照 個 人 的 力 量 。yathāsaddhaṁ,【 副 】 依 照 個 人 的 熱 愛 。yathāsukhaṁ,【 副 】 安 樂 地 。Idaṁ dukkhaṁ yathābhūtaṁ pajānāti,如 實 知 此 是 苦 、 知 此 苦 如 真 。yathā yathā…tathā tathā, 如 此 如 此 … 如 是 如 是 。Yathābhūtadassana,【 中 】 如 實 知 見 。Yathicchitaṁ,【 副 】 隨 個 人 的 喜 歡 。yad, 【 關 】1. 凡 是 [… 者 ](【 中 】【 單 】【 主 】【 業 】【 關 】)。2. 我 、 你 、 彼 (【 中 】【 單 】【 主 】【 業 】【 關 】)。yadidaṁ, yad idaṁ, yad idam ( yad 凡 是 … 者 + idaṁ 此 (【 中 】【 單 】【 主 】), 【 無 】 就 是 ( 直 譯 .. 凡 是 此 者 ,“asthat”。=yāvañ c’idaṁ)。Yadā(Vedic yadā),【 副 】 每 當 , 當 … 時 (when)。yadā…,tadā…= 當 …, 那 時 …(when…then)。yadi…, tadā…= 若 …,則 …(if…then)。yattha…,tattha… 該 處 …, 此 處 …(where…there)。yathā…,tathā…= 正 如 …, 這 樣 (as…in this way)。yasmā…,tasmā…= 因 為 …, 所 以 …(since…therefore)。tathā…,yathā…=( 如 此 …,) 以 便 …(so…that)。Yadi,【 無 】 如 果 , 然 而 , 若 (if)。yadidaṁ(yadi+idaṁ),【 無 】 這 是 哪 一 , 是 , 即 。yadi evaṁ, 如 果 這 樣 (if so, in thatcase, let it be that, alright, now then)。Yanta (Vedic yantra),【 中 】 把 持 , 機 器 (a means for holding, contrivance, artifice, instrument, machine, mechanism)。yantanāḷi,【 陰 】 機 械 的 管 。yantamutta,【 形 】 經 過 機 器 抛 出 或 射 擊 的 。yantayutta,【 形 】 以 機 器 連 接 的 。Yantaka (fr. yanta), 門 栓 , 螺 絲 (a bolt)。Yantika,【 陽 】 機 械 工 。yam,【 字 根 I.】 檢 查 (to check)。cp. ( 梵 yam / yach)= 抵 達 (reach)。Yama 1 (< yam), 克 制 (restraint PvA.98 (+niyama))。Yama 2 ,【 陽 】 閻 摩 ( 死 亡 王 國 的 統 治 者 )( the ruler of the kingdom of the dead)。yamadūta,【 陽 】 閻 摩 的 使 者 ( 死 亡 的報 信 者 )。yamapurisa,【 陽 】 閻 摩 的 人 ( 地 獄 的 兵 卒 )。yamarāja,【 陽 】 閻 摩 王 。yamaloka,【 陽 】 亡 靈 的 世 界 。yamavisaya=yamaloka。yamasādana, 閻 摩 的 王 國 , 閻 摩 界 。Yama 3 (Vedic yama=yama 2 ; fr. yam in meaning “to combine,” cp. Av. y&schwamacr;ma twin, Mir. emuin id.) ,【 陽 】 一雙 , 一 對 。Yamaka,【 形 】 兩 倍 的 , 雙 胞 胎 的 , 一 對 的 , 相 似 的 。【 中 】( 一 ) 對 ,( 一 ) 雙 。yamakasāla,【 陽 】 一 對 的 ( 或 雙 胞 胎的 ) 婆 羅 雙 樹 。《 雙 論 》(Yamaka).. 內 容 係 以 雙 對 問 答 之 方 式 闡 明 諸 法 相 互 之 攝 不 攝 、 起 滅 等 關 係 , 共 分 十 品 ,即 根 本 、 蘊 、 處 、 界 、 諦 、 行 、 隨 眠 、 心 、 法 、 根 等 十 雙 論 。 各 品 又 通 立 施 設 分 、 轉 分 、 遍 知 分 三 分 說 明 ,其 中 , 施 設 分 列 舉 各 品 論 述 的 法 數 ; 轉 分 , 則 深 入 探 討 各 問 題 ; 遍 知 分 , 則 界 定 各 法 遍 知 。 但 十 品 中 , 有 三品 結 構 特 異 , 即 第 一 、 八 品 均 未 立 轉 分 及 遍 知 分 , 而 第 七 品 則 分 為 隨 增 分 、 有 隨 眠 分 、 斷 分 、 遍 知 分 、 已 斷分 、 生 分 、 界 分 等 七 分 。(《 中 華 佛 教 百 科 全 書 ( 六 )》p.3253.1~2)Yava,【 陽 】 大 麥 (barely)。yavasūka,【 陽 】( 麥 ) 芒 。Yavasa(< yava; Vedic yavasa),【 陽 】 草 , 乾 草 , 草 料 (grass, hay, fodder)。Yasavant (cp. Vedic yaśasvat,【 形 】 著 名 的 (famous, having renown)。Yasassin (Vedic yaśasvin,【 形 】 光 榮 的 , 著 名 的 (glorious, famous, renowned, having all endowments or comforts oflife)。f. yasassinī shining, resplendent J.V,64.Yasassimant (adj.) [double adj. ending; yasas+vin+ mant] splendid, glorious, full of splendouryas,【 字 根 III.】 試 圖 、 努 力 (to endeavour)。cp. ( 梵 yas/ yeṣ) 熱 , 激 昂 (be heated)。Yaso & Yasa (Vedic yaśaḥ)【 陽 】【 中 】(mano-group), 名 聲 , 名 望 , 光 榮 , 榮 光 , 成 功 ,( 要 人 的 一 批 ) 隨 行 人 員 (glory,fame, repute, success, high position)。yasadāyaka,【 形 】 財 富 的 施 主 , 名 望 的 施 主 。yasamahatta,【 中 】 大 名 望 ,388


大 財 富 , 高 地 位 。yasalābha,【 陽 】 獲 得 名 望 , 獲 得 財 富 。Nom. & Acc. sg. both forms yaso & yasa(ṁ)。Yasodhara,【 形 】 出 名 的 。Yasoladdha,【 形 】 通 過 名 望 而 獲 得 的 。Yasmā…tasmā, 若 …, 則 …。 因 為 …, 所 以 …。Yahaṁ, yahiṁ,【 副 】 哪 裡 , 無 論 那 裡 , 無 論 什 麽 情 況 下 。Yaṁ (ya 的 【 中 、 單 】), 哪 個 , 無 論 什 麽 事 物 。【 副 】 因 爲 。yaṁ kiñci, 無 論 何 物 (whatever)。yaṁ kadāci, 無論 何 時 (whenever)。yattha katthaci, 無 論 何 處 (wherever)。yā( 梵 yā),【 字 根 I.】 去 (to go)。Yā (ya 的 【 陰 . 單 】), 她 , 無 論 什 麽 女 人 。Yāga(< yaj, *Sk. yāga, cp. yañña & yaja),【 陽 】1. 犧 牲 , 給 捐 獻 的 , 佈 施 (a (brahmanic) sacrifice, known otherwise asmahāyāga (or pl. °yāgā), and consisting of the 4: assamedha, purisamedha, sammāpāsa, vāja-peyya. Thusmentioned at S.I,76 & Sn.303.)。2. 佈 施 (In Buddhistic sense: gift, alms giving, charity; expense or expenditure ofgiving (almost syn. with cāga)。Yāgin (


carriage, vehicle)。yānaka,【 中 】 小 馬 車 。yānagata,【 形 】 登 上 馬 車 的 。yānabhūmi,【 陰 】 馬 車 可 通 行 的 地 方 。bhaddayāna, ( 國 王 的 ) 輦 (ㄋㄧㄢˇ) 輿 (ㄩˊ)。Yānika & Yāniya, (--°)(


Yutti,【 陰 】1. 應 用 (application, use)。2. 適 當 (fitness, vādayutti, KVA 37; in Instr. yuttiyā in accordance with;Abl. yuttitoSdhp.505.)。3. 正 義 ((logical) fitness, right construction, correctness of meaning)。yuttito,【 副 】 符 合 正 義 。Yuddha,【 中 】 打 架 , 戰 爭 , 打 戰 (war, battle, fight)。yuddhabhūmi,【 陰 】yuddhamaṇḍala,【 中 】 戰 場 。yudh( 梵 yudh),【 字 根 III.】 對 抗 (to fight)。Yuva(Yuvan)(Vedic yuvan),【 陽 】 年 輕 人 (a youth)。(yuvā 的 【 主 . 單 】;D.I,80=yobbanena samannāgata DA.I,223;=paṭhama-yobbane ṭhita DhA.III,409; =taruṇa PvA.205). -- Cp. yava, yuvin & yobbana.Yuvin (adj.-n.) [=yuvan with diff --adj. ending] young J.IV.106, 222.Yuvatī,【 陰 】 年 輕 女 人 。Yūtha,【 陽 】( 禽 、 畜 等 的 ) 群 , 牧 群 。yūthajeṭṭha, yūthapa,【 陽 】 獸 群 的 領 袖 。Yūpa (Vedic yūpa),【 陽 】1. 犧 牲 的 柱 (a sacrificial post)。2. 宮 殿 (a pāsāda, or palace)。Yūsa,【 陽 】( 水 果 ) 汁 (juiiice), 湯 (soup, broth)。Yena,【 副 】 因 爲 , 哪 裡 。Yebhuyya,【 形 】 很 多 的 , 大 部 分 的 , 豐 富 的 (abundant, numerous, most)。yebhuyyena,【 副 】 大 概 , 一 般 而 言 , 幾乎 所 有 。yebhuyya-vasena, 大 部 分 (mostly, as a rule)。Yebhuyasikā, 【 陰 】 依 多 數 ( 決 定 )( “according to the majority”)。Yeva,【 無 】( 強 調 詞 ) 甚 至 (… 也 ), 正 好 , 也 。Yevāpanaka(ye+vā+pana=yaṁ vā pana), 無 論 怎 樣 (whatever else there is)。Yo (【 主 、 單 】ya), 誰 , 若 , 哪 個 人 , 任 何 人 。yo koci, 無 論 誰 , 若 有 人 (whoever)。yo yo, 無 論 何 人 (whoever)。Yoga (


生 存 界 (realm of existence)。 四 種 生 ( 四 生 four yonis): 卵 生 (aṇḍaja;oviparous creation), 胎 生 ( 胎 盤 中 出 生jalābuja;viviparous), 濕 生 (saṁsedaja;moisture-sprung), 化 生 (opapātika;spontaneous)。tiracchānayoni。 畜生 胎 、 畜 生 道 。M.12./I,73...“Catasso kho imā, Sāriputta, yoniyo. Katamā catasso? Aṇḍajā yoni, jalābujā yoni,saṁsedajā yoni, opapātikā yoni. Katamā ca, Sāriputta, aṇḍajā yoni? Ye kho te, Sāriputta, sattā aṇḍakosaṁabhinibbhijja jāyanti-- ayaṁ vuccati, Sāriputta, aṇḍajā yoni. Katamā ca, Sāriputta, jalābujā yoni? Ye kho te,Sāriputta, sattā vatthikosaṁ abhinibbhijja jāyanti-- ayaṁ vuccati, Sāriputta, jalābujā yoni. Katamā ca, Sāriputta,saṁsedajā yoni? Ye kho te, Sāriputta, sattā pūtimacche vā jāyanti pūtikuṇape vā pūtikummāse vā candanikāyevā oḷigalle vā jāyanti-- ayaṁ vuccati, Sāriputta, saṁsedajā yoni. Katamā ca, Sāriputta, opapātikā yoni? Devā,nerayikā, ekacce ca manussā, ekacce ca vinipātikā-- ayaṁ vuccati, Sāriputta, opapātikā yoni. Imā kho, Sāriputta,catasso yoniyo. (「 舍 利 弗 ! 有 此 四 生 (catasso yoniyo)。 什 麼 是 四 ( 生 )? 卵 生 、 胎 生 、 濕 生 、 化 生 。 舍 利 弗 ! 什麼 是 ‘ 卵 生 ’? 有 情 破 其 卵 殼 而 生 , 這 叫 做 卵 生 。 什 麼 是 ‘ 胎 生 ’? 舍 利 弗 ! 有 情 破 其 胎 膜 而 生 , 這 叫 做 胎 生 。 什麼 是 ‘ 濕 生 ’? 舍 利 弗 ! 有 情 於 腐 魚 、 腐 屍 、 腐 粥 、 或 於 污 水 坑 、 於 污 水 而 生 , 這 叫 做 濕 生 。 什 麼 是 ‘ 化 生 ’? 舍利 弗 ! 諸 天 、 地 獄 眾 生 、( 某 些 ) 人 、 或 者 現 於 墮 處 (vinipātikā 惡 趣 )。 這 叫 做 化 生 。」)yoniso,【 副 】 從 起 源 地 。yonisomanasikāra,【 陽 】 從 起 源 作 意 。( 古 譯 作 : 如 理 作 意 。proper consideration)。 經 中說 諸 佛 覺 悟 之 前 都 是 以 觀 智 , 從 根 源 作 意 (yoniso manasikārā ahu paññāya abhisamayo):「 有 生 故 有 老 死 , 緣 生故 有 老 死 。」 乃 至 「 有 無 明 故 有 行 , 緣 無 明 而 有 行 」;「 無 生 故 無 老 死 , 生 滅 乃 老 死 滅 」 乃 至 「 無 無 明 故 無 行 ,無 明 滅 乃 行 滅 。」(《 相 應 部 》S.12.4~10./II,5~10、S.12.65./II,104~5;《 長 部 》D.14/II,31.;《 雜 阿 含 369 經 》)經 文 可 作 為 yoniso manasikāra 譯 作 「 從 根 源 作 意 」 的 最 佳 引 證 。《 瑜 伽 師 地 論 》 說 :「 若 於 諦 智 增 上 如 理 及 不如 理 。 不 如 實 知 , 不 能 盡 漏 ; 與 此 相 違 , 如 實 知 故 。 能 盡 諸 漏 , 當 知 此 中 聞 不 正 法 , 不 為 寂 靜 , 不 為 調 伏 ,不 為 涅 槃 , 所 起 諸 智 , 名 不 如 理 。 聽 聞 正 法 ,… 與 上 相 違 。 當 知 如 理 。」(T30.840)【 反 】ayonisomanasikāra,【 陽 】 未 從 起 源 作 意 。Yobbana, yobbañña(cp.late Vedic & Epic Sk.yauvana, fr.yuvan),【 中 】 年 輕 人 (youth)。yobbanamada,【 陽 】 年 輕 的 自豪 (pride of youth)。392


RR,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二 十 七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的 r。Raṁsi, Rasmi (The form rasmi is a Sanskritism and later),【 陰 】1. 繮 繩 , 韁 繩 。2. 光 , 光 線 (a rein, a ray)。Raṁsimant (fr. raṁsi),【 陽 】 太 陽 (the sun, =suriya VvA.314.)。【 形 】 發 光 的 (having rays, radiant)。n.sg. raṁsimā.rakkh ( 梵 rakṣ),【 字 根 I.】 保 護 (to protect)。Rakkha(


“Chadvārādhippatī rājā, rajjamāno rajjissaro; Arajjaṁ virajo hoti, rajjaṁ bāloti vuccatī”ti.( 主 宰 六 門 者 稱 王 。 受 染污 者 為 染 污 王 。 無 染 者 為 離 染 。 染 者 稱 為 愚 蠢 。)Rajassāyatana, 染 缸 。SnA.v.406./II,381...Rajassāyatananti kambojādayo viya assādīnaṁ, rāgādirajassauppattideso.( 染 缸 .. 如 處 在 甕 等 之 中 , 諸 味 、 染 等 雜 燴 生 起 的 地 方 。)Rajaka (fr. rajati),【 陽 】 染 工 、 漂 白 工 (a dyer, bleacher)。《 中 阿 含 經 》 作 : 染 家 。Rajata (Vedic rajata; see etym. under rajati),【 中 】1. 銀 (silver)。2. 錢 (money)。rajatapaṭṭa, 銀 碟 子 , 銀 片 。DA.1./I,78...Jātarūpanti suvaṇṇaṁ. Rajatanti kahāpaṇo, lohamāsako, jatumāsako, dārumāsakoti ye vohāraṁgacchanti.( 錢 .. 貨 幣 、 銅 錢 、 膠 錢 、 木 錢 等 , 凡 交 易 用 的 。) hemarajata,【 中 】 金 銀 (gold & silver)。rajatagabbha,白 銀 的 盒 子 (silver money box or cabinet for silver)。PvA.95 (for rūpiya)。Rajati (raj( 梵 raj, rañj) 染 +a), 染 (to shine, to be coloured or light)。【 過 】raji。【 獨 】rajitvā。【 義 】rajitabba。Rajana (fr. raj),【 中 】 塗 顔 色 , 染 料 , 染 顔 色 (colouring, dye)。rajanakamma。【 中 】 染 。Rajani, Rajanī(fr. raj),【 陰 】 夜 晚 (the night )。Rajanīya (adj.) [grd. of rajati] of the nature of rajas, i. e. leading to lust, apt to rouse excitement, enticing, lustfulRajanīya (grd. of rajati),【 形 】 令 人 耽 溺 的 , 激 情 的 (leading to lust, apt to rouse excitement, enticing, lustful.)。Rajojalla,【 中 】 多 泥 的 污 垢 。Rajoharaṇa,【 中 】 去 除 污 垢 , 撣 子 。Rajja (Sk. rājya, fr. rāj),【 中 】 王 國 , 君 主 身 份 (kingship, royalty, kingdom, empire; reign, throne; (fig.) sovereignty)。rajjasiri,【 陰 】 主 權 。rajjasīmā,【 陰 】 國 界 。Rajjati (raj +ya), 尋 樂 趣 , 執 著 於 (to be excited, attached to (Loc.), to find pleasure in)。【 過 】rajji。【 過 分 】ratta。【 現分 】rajjanta。【 獨 】rajjitvā。So bhave na rajjati, sambhave na rajjati, 彼 不 染 於 生 存 , 不 染 於 出 生 ( 有 樂 不 染 , 合會 不 著 )。virattacitto, 心 無 執 著 (S.35.95.)。Rajjana (fr. rajjati),【 中 】 弄 髒 , 污 穢 (defilement)。Rajju,【 陰 】 粗 繩 (cord), 繩 索 (rope)。rajjugāhaka,【 陽 】 土 地 測 量 員 。Rañjati (rañj+a), 1. 染 (dye)。2. 找 快 樂 (to find delight in, to be excited)。【 過 】rañji。【 過 分 】rajita, ratta。【 現 分 】rañjanta,rañjamāna。【 獨 】rañjitvā。【 使 rañjeti, rañjāpeti。Rañjana (


Ratta 2 ,【 中 】& (poet.) Rattā,【 陰 】 晚 上 ((rarely) night)。Rattaññū,【 形 】 長 期 存 在 的 , 已 確 認 (of long standing, recognised)。Rattandhakāra,【 陽 】 夜 裡 的 黑 暗 。Rattapā,【 陰 】 水 蛭 (leech) ( 台 語 : 蜈 蜞 ngo 5 khi 5 )。Rattāvasesa,【 陽 】 殘 餘 的 夜 (2~3 個 nāḍikā(24 分 鐘 ), 即 天 亮 (aruṇuggamana 明 相 ) 之 前 48~72 分 鐘 。Ratti (Vedic rātrī & later Sk. rātri. The by-form of ratti is ratta 2 ),【 陰 】 夜 晚 , 宿 (ㄒㄧㄡˇ, 夜 的 俗 稱 )(night)。rattikkhaya,【 陽 】 夜 盡 ( 近 破 曉 了 )。rattikhitta,【 形 】 夜 晚 射 擊 。ratticāra,【 陽 】 夜 行 者 。rattibhāga,【 陽 】 夜 晚 時 分 。rattibhojana,【 中 】 晚 餐 。rattindivaṁ, 日 夜 。sabbarattiṁ, 徹 夜 ( 夜 晚 的 三 時 分 )。rattiyā paṭhamaṁ yāmaṁ, 初 夜 (6-10pm)。rattiyā majjhimaṁ yāmaṁ, 中 夜 (10pm-2am)。rattiyā pacchimaṁ yāmaṁ, 後 夜 (2-6am)。rattiṭṭhānadivāṭṭhānādīsu(DhA.CS:pg.1.358.), 不 分 晝 夜 。Rattūparata,【 形 】 戒 除 在 晚 上 吃 食 物 的 。Ratha 1 ,【 陽 】 馬 車 (chariot), 二 輪 戰 車 (two-wheeled carriage)。rathakāra,【 陽 】 造 車 者 , 木 匠 。rathaṅga,【 中 】 馬車 的 一 部 份 。rathagutti,【 陰 】 車 甲 ( 馬 車 的 防 衛 物 )。rathacakka,【 中 】 車 輪 。rathapañjara,【 陽 】 車 身 。rathayuga,【 中 】 車 軛 (a chariot yoke)。rathareṇu,【 陽 】 車 子 的 塵 埃 (36 tajjāri =1 rathareṇu;36 rathareṇu =1 蟣 likkhā,Sammohavinodani 343), 恙 蟲 (mite。 恙 蟲 病 是 一 種 急 性 熱 病 , 感 染 此 病 原 10~12 天 就 會 開 始 發 高 燒 、 劇 烈 頭痛 及 淋 巴 腺 炎 , 若 不 治 療 , 死 亡 率 在 0.6%~40% 之 間 。)。rathācariya,【 陽 】 戰 車 的 禦 者 , 趕 車 人 。rathaṇīka,【 中 】 一 隊 戰 車 。rathāroha,【 陽 】 二 輪 戰 車 的 戰 士 。Ratha 2 (


Rava 1 (for raya, with v. for y as freq. in Pāli), 速 度 , 飛 奔 (speed, exceeding swiftness, galloping)。Rava 2 (fr. ru, cp. Vedic rava) ,【 陽 】 噪 音 , 吼 , 哭 聲 (loud sound, roar, shout, cry; any noise uttered by animals)。ravana,【 中 】 吼 聲 , 嚎 叫 。Ravaka =rava, in goravaka, 牛 吼 聲 (a cow’s bellowing)。Ravati (ru+a), 發 出 噪 音 , 哭 。【 過 】ravi。【 現 分 】ravanta, ravamāna。【 獨 】ravitvā。【 過 分 】ravita, ruta。Ravi(cp. Sk. ravi),【 陽 】 太 陽 (the sun)。ravihaṁsa,【 陽 】“ 太 陽 鵝 ”( 鳥 名 )。Ravivāro,【 陽 】 星 期 日 (sunday)。Rasa 1 ,【 陽 】1. 味 道 , 汁 , 滋 味 , 水 銀 。rasagga,【 中 】 最 好 的 味 道 。rasajana,【 中 】 洗 眼 劑 。rasataṇhā,【 陰 】 渴望 味 道 。rasavatī,【 陰 】 廚 房 。rasaharaṇī,【 陰 】 味 蕾 。rasāyanika, 化 學 家 (chemist)。2. 作 用 。DhsA.(CS:p.106):Kiccaṁ vā sampatti vā raso nāma.( 作 ( 用 ) 或 達 成 , 稱 為 ’ 作 用 ’。)Rasa 2 , rasa-, 十 (is a dial. form of -dasa ten, and occurs in Classic Pāli only in the numerals for 13 (terasa), 15(paṇṇa-rasa, pannarasa), 17 (sattarasa) & 18 (aṭṭhārasa, late)。Rasaka (fr. rasa, cp. Classic Sk. rasaka),【 陽 】 廚 子 (a cook)。Rasanā,【 陰 】 女 人 的 腰 帶 。 見 mekhalā。Rasāvin (fr. rasa) ,【 形 】(tasting)。Rasmi(=raṁsi),【 陰 】 繩 索 , 繮 繩 , 光 線 。Rassa,【 形 】 短 的 , 像 侏 儒 的 , 矮 小 的 。rassatta,【 中 】 短 。rah,【 字 根 I.】 離 開 、 放 棄 (to quit)。Rahada,【 陽 】 湖 (a (deep) pond, a lake)。Rahassa (Sk. rahasya),【 形 】【 中 】 秘 密 (secret, private)。Rahāyati (denom. fr. rahas; not corresponding to Sk. rahayati), 成 為 孤 獨 (to be lonely, to wish to be alone)。Rahita [pp. of rah] 1.Rahābhāva,【 陽 】 秘 密 。Sp.Pārā.I,115...evamesa na kadāci karotīti pāpakaraṇe rahābhāvatopi arahaṁ.( 如 此 , 不會 某 時 秘 密 作 惡 , 為 ‘ 阿 羅 漢 ’。)Rahita,【 形 】1. 孤 獨 , 遺 棄 (lonely, forsaken)。2. 剝 奪 的 , 沒 有 的 (deprived of, without (rahita-))。Rahas & Raho (Vedic rahas),【 無 】 秘 密 地 , 在 保 密 中 。rahogata,【 形 】 到 隱 密 的 地 方 的 。Rāga(vi 離 +rāga


Rājagaha( 梵 Rājagṛha, Rajagriha; 今 稱 Rajgir),【 中 】 王 舍 ( 城 ), 今 位 於 印 度 比 哈 爾 省 (Indian state of Bihar, Locatedat 25°03' N85°42' E), 巴 特 那 市 (Patna) 南 側 。 平 均 海 拔 73 公 尺 ( metres =239 feet), 四 周 有 五 山 圍 繞 , 王 舍 城 到舍 衛 城 45 由 旬 ( 見 《 本 生 經 》J.12), 約 540 公 里 。 王 舍 城 附 近 有 五 山 :1. 鷲 峰 ,Gijjhakūṭa pabbata( 梵 Griddhkūṭa;印 Griddhraj Parvat or Gridhra-kuta Hill; 英 Vulture Peak, 此 山 位 於 王 舍 城 東 北 十 里 之 處 , 為 圍 繞 王 舍 城 的 五 山中 之 最 高 山 。 位 於 中 印 度 摩 羯 陀 國 首 都 王 舍 城 之 東 北 側 。 位 置 在 24°18' N and 81°15' E.; 海 拔 717 公 尺 (2354feet))。2. 般 荼 婆 (Paṇḍava)( 巴 )。3. 負 重 (Vebhāra)( 巴 ), 音 譯 毘 婆 羅 。4. 吞 仙 山 (Isigili)( 巴 ), 音 譯 伊 師 耆 利 。5.方 廣 山 (Vepulla)( 巴 ), 音 譯 毘 富 羅 山 。 頻 婆 娑 羅 王 時 , 由 上 茅 宮 城 (Kuśāgrapura, 又 稱 舊 王 舍 城 ) 遷 都 至 此 。 摩羯 陀 國 (Magadha) 之 都 城 , 本 城 出 土 遺 留 陶 瓷 , 可 以 追 溯 至 西 元 前 1000 年 , 但 是 當 時 人 類 活 動 的 實 情 尚 為 無知 。Rājadhamma,【 陽 】 王 法 ( 國 王 的 職 責 )。dasa rājadhammā(dasasu rājadhammesu),【 陽 】 十 王 法 ;J.v.534.(JA.III,274.,III,320., III,412., *V,378.)..“ 1 Dānaṁ 2 sīlaṁ 3 pariccāgaṁ, 4 ajjavaṁ 5 maddavaṁ 6 tapaṁ; 7 akkodhaṁ 8 avihiṁsañca,9 khantiñca 10 avirodhanaṁ.( 一 、 佈 施 。 二 、 持 戒 。 三 、 大 捨 施 。 四 、 誠 實 。 五 、 文 雅 ( 溫 和 )。 六 、 熱 心 。 七 、 無瞋 。 八 、 無 害 。 九 、 忍 耐 。 十 、 無 敵 意 。) JA.534./.V,378...Dānādīsu dasavatthukā cetanā dānaṁ, pañcasīladasasīlānisīlaṁ, deyyadhammacāgo (V,379.) pariccāgo, ujubhāvo ajjavaṁ, mudubhāvo maddavaṁ, uposathakammaṁ tapo,mettāpubbabhāgo akkodho, karuṇāpubbabhāgo avihiṁsā, adhivāsanā khanti, avirodho avirodhanaṁ.( 一 、 佈 施 ..( 施 捨 ) 財 等 十 類 的 心 。 二 、 持 戒 .. 受 持 五 戒 、 十 戒 。 三 、 大 捨 施 .. 作 正 法 之 施 。 四 、 誠 實 .. 正 直 。 五 、 溫 和 ..柔 軟 。 六 、 熱 心 .. 布 薩 法 ( 於 齋 戒 日 受 八 戒 )。 七 、 無 瞋 .. 慈 的 前 方 便 。 八 、 無 害 .. 悲 的 前 方 便 。 九 、 忍 耐 .. 堅忍 。 十 、 無 敵 意 .. 無 敵 對 。)Rājañña(fr. rājā, cp, Vedic rājanya),【 陽 】 戰 士 階 級 的 人 ( 印 度 的 世 襲 階 級 )( “royalty”; a high courtier, a khattiya(=rājabhogga。Rājati (rāj+a) (cp. rajati & rañjati), 照 耀 (to shine)。【 過 】rāji。【 過 分 】rājita。【 現 分 】rajamāna。Rājatta,【 中 】 君 主 身 份 。Rājaratha,【 陽 】 皇 家 馬 車 。Dhp.v.151.:Jīranti ve rājarathā sucittā, atho sarīram pi jaraṁ upeti. Sataña dhammo najaraṁ upeti, santo have sabbhi pavedayanti.( 富 麗 輦 輿 要 當 朽 , 色 身 老 來 亦 當 同 。 唯 善 人 法 (= 聖 教 ) 永 不 老 , 善 人在 在 傳 真 善 。) cf. bhaddayāna, 【 中 】 輦 輿 (ㄋㄧㄢˇㄩˊ)。Rājahaṁsa,【 陽 】 國 王 天 鵝 ( 其 喙 和 腳 皆 紅 色 )。Rājāṇā,【 陰 】 國 王 的 諭 令 。Rājānubhāva,【 陽 】 國 王 的 壯 麗 或 最 高 權 威 。Rājāmacca,【 陽 】 王 室 部 長 。Rājāyatana,【 陽 】 闊 葉 山 檨 子 (Buchanania Latifolia, 見 Khīrikā)。Rāji 1 (cp. Sk. rāji),【 陰 】( 一 ) 排 , 線 , 行 列 (a streak, line, row)。Rāji 2 (fr. rāga?), 意 見 不 合 , 爭 吵 (dissension, quarrel)。saṅgharāji, 僧 諍 (+saṅghabheda 破 僧 )。Rājita,【 過 分 】 已 燦 爛 , 已 照 耀 。Cp. virājitaRājiddhi,【 陰 】 王 室 力 量 。Rājin (fr. rāji) ,【 形 】 有 斑 紋 、 有 線 條 (having streaks or stripes)。uddhaggarājin, 顯 著 的 。Rājinī,【 陰 】 皇 后 。Rājisi,【 陽 】 王 室 預 言 者 。Rājupaṭṭhāna,【 中 】 對 國 王 的 伺 候 。Rājuyyāna,【 中 】( 國 王 的 ) 御 花 園 。Rājorodha,【 陽 】 國 王 的 閨 房 , 王 妃 。Rādheti 1 [Caus. of rādh to succeed, rādhyate. The root is given at Dhtp 420 & Dhtm 656 in meaning “saṁsiddhiyaṁ,”i. e. of success. See etym. at Walde, Lat. Wtb. s. v. reor.] to please: see cpds. abhi° apa°, ā°, vi°.Rādheti 2 (rādh? Given at Dhtp 424 & Dhtm 656 in meaning “hiṁsāyaṁ,” i. e. of hurting), 殺 。Rāma (fr. ram; cp. Vedic rāma), 快 樂 (pleasure, sport, amusement)。rāmakara, 找 樂 子 (having pleasure, sporting,making love)。397


Rāmaṇeyyaka,【 形 】 愉 快 的 , 可 愛 的 (pleasant, agreeable, lovely)。Rāva,【 陽 】 哭 聲 , 嚎 叫 , 噪 音 。Rāsi(Vedic rāśi),【 陽 】1. 堆 , 量 , 聚 集 (heap, quantity, mass)。2. 財 聚 ( (store of) wealth, riches)。rāsivaḍḍhaka,【 陽 】收 入 的 管 理 員 。Rāhaseyyaka,【 形 】 隱 蔽 的 , 秘 密 的 (“having one’s bed in loneliness,” living in seclusion or secrecy)。manussarāhasseyyakaṁ, manussarāhaseyyaka, 適 合 躺 在 無 人 干 擾 之 處 (“fit to lie undisturbed by men” Vin.I,39.)。Rāhu,【 陽 】 羅 睺 ( 阿 修 羅 王 的 名 字 ), 月 蝕 , 日 蝕 。rāhumukha,【 中 】 羅 睺 口 刑 ( 一 種 處 罰 )。A.4.15./II,17...Etadaggaṁ,bhikkhave, attabhāvīnaṁ yadidaṁ—Rāhu Aasurindo.( 諸 比 丘 ! 於 有 身 體 的 眾 生 當 中 , 羅 睺 ( 阿 修 羅 王 ) 為 最大 。)( 他 的 身 高 有 四 千 八 百 由 旬 , 手 臂 有 一 千 兩 百 由 旬 大 小 , 眉 間 五 十 由 旬 , 手 指 頭 、 腳 趾 頭 的 間 隔 和 手 掌 有二 百 由 旬 。)Rāhula,【 陽 】 羅 睺 羅 ( 人 名 )。 今 印 度 語 作 ..Rahul; 本 名 字 已 在 美 國 出 生 孩 子 的 名 字 千 名 之 內 。riñc,【 字 根 II.】 倒 空 (to empty)。Riñcati (riñc 倒 空 +ṁ-a), 疏 忽 , 放 棄 , 倒 空 (leaving behind, giving up)。【 過 】riñci。【 過 分 】ritta。【 獨 】riñcitvā。【 現 分 】riñcamāna。Ritta (Riñcati’ 倒 空 ’ 的 【 過 分 】; cp. atireka), 已 缺 乏 , 已 空 , 已 擺 脫 (devoid, empty, free, rid (of))。rittamuṭṭhi,【 陽 】空 拳 。rittahattha,【 形 】 空 手 的 。ru,【 字 根 I.】 製 造 噪 音 (to make a noise)。Rukkha(Sk. rukṣa),【 陽 】 樹 (rakkha at J.III,144.)。rukkhakoṭṭaka, 啄 木 鳥 ((rukkhasakuṇa) the wood-pecker)。rukkhagahaṇa,【 中 】 樹 叢 。rukkhadevatā,【 陰 】 樹 神 。rukkhamūla,【 中 】 樹 根 ( 樹 底 下 )。rukkhamūlika,【 形 】樹 下 住 ( 居 住 在 樹 下 的 人 )。rukkhasusira,【 中 】 空 心 樹 。rukkhantara,【 中 】 樹 木 的 內 部 (the inside of a tree PvA.63)。Rukkhagahana, rukkhagahaṇa,【 中 】 樹 叢 , 樹 欉 ( ) (tree-thicket or entanglement)。rukkhapāṇikā, 木 質 湯 匙 (a woodenspoon Vism.124 (opp. to pāsāṇarukkha).ruc( 梵 ruc),【 字 根 I.】 使 發 光 (to shine)。ruc,【 字 根 VII.】 高 興 (to please)。Ruci (fr. ruc, cp. Vedic ruc),【 陰 】1. 亮 麗 , 光 (splendour, light, brightness)。2. 傾 向 , 愛 好 (inclination, liking, pleasure)。rucika,【 形 】( 在 【 合 】 中 ) 有 傾 向 … 的 。Rucira,【 形 】 愉 快 的 , 美 麗 的 。Ruccati (ruc 高 興 +ya), 尋 開 心 , 喜 歡 (to find delight or pleasure in (Loc.), to please, to indulge in, set one’s mind on)。【 過 】rucci。【 過 分 】ruccita。【 獨 】ruccitvā。Ruccana,【 中 】 愛 好 , 選 擇 (hurting, feeling pain)。ruccanaka,【 形 】 令 人 喜 愛 的 , 滿 意 的 。ruj,【 字 根 I.】 使 痛 苦 (to pain)。Rujati(= rujjati)(ruj 使 痛 苦 +a), 覺 得 疼 , 痛 (to break, crush; lit. to (cause) pain, to afflict, hurt)。【 過 】ruji。【 過 分 】lugga。【 獨 】rujitvā。【 未 】rucchiti(cp. Sk. rokṣyate)。Rujana,【 中 】rujā,【 陰 】 疼 , 痛 (hurting, feeling pain)。rujanaka,【 形 】 痛 的 。Rujjhati (rudh( 梵 rudh) 阻 礙 +ya) (pass. of rundhati), 被 阻 隔 , 被 避 免 (to be broken up, to be destroyed)。【 過 】rujjhi。【 過 分 】ruddha。Ruṭṭha (russati 的 【 過 分 】;pp. of ruṣ; Sk. ruṣṭa), 已 惱 怒 , 已 激 怒 (vexed, cross, enraged)。Ruṇṇa, Roṇṇa, (rudati‘ 哭 ’ 的 【 過 分 】;for Sk. rudita, after analogy of other roots in --d, as tud>tunna, pad>panna, nud>nunna. The BSk. forms are both ruṇḍa), 已 哭 泣 , 已 悲 歎 。Ruda(=Ruta),【 中 】( 鳥 、 獸 等 ) 叫 , 啼 , 嗥 , 鳴 。Rudati & Rodati (rud+a), 哭 , 哀 悼 (to cry, lament, weep, wail)。【 過 】rudi。【 過 分 】rudita, ruta。【 現 分 】rudanta,rudamāna。【 獨 】ruditvā。Rudammukha,【 形 】 含 淚 的 臉 的 。Ruddha, 見 Rujjhati。rudh(by-form rubh) ( 梵 rundh or rudh),【 字 根 II.】 阻 礙 (to hinder)。→Rundhatirudh ( 梵 rudh),【 字 根 III.】 需 要 ( 加 接 頭 詞 ana) (to desire (with prefix ana)), 抑 制 、 防 護 (to restrain)。Rudhira,【 中 】 血 (blood)。Rundhati (rudh( 梵 rundh or rudh)+ṁ-a), 防 止 , 阻 隔 , 圍 困 , 監 禁 。【 過 】rundhi。【 過 分 】rundhita, ruddha。【 獨 】rundhitvā。398


Rundhana,【 中 】 預 防 , 關 押 。rup,【 字 根 VII.】 改 變 (to change), 毀 滅 (perish)。cp.( 梵 rup), 打 破 (break)。Ruppati (rup+ya;rup=lup), 被 惱 怒 (to be vexed), 被 改 變 (to be changed)。【 過 】ruppi。【 現 分 】ruppamāna。《 大 義釋 注 》(Nd 1 A., CS:p.11):ruppatīti kuppati ghaṭṭīyati pīḷīyati, bhijjatīti attho.(‘ 被 破 壞 ’.. 干 擾 、 敲 擊 、 逼 迫 、 破 碎之 意 。)Ruppana,【 中 】 持 續 的 變 化 (molestation, vexation)。Ruru(Vedic ruru),【 陽 】 一 種 牡 鹿 (a sort of deer, a stag; usually called rurumiga J.IV,256, 261; V,406 (pl. rohitā rurū),416.)。cp. ruruva.Rusita [pp. of ruṣ to be vexed. The Dhtp defines by “rose” (306, 450), “pārusiye” (626); Dhtm has 2 roots viz. one with“ālepe” (442), the other with “hiṁsāyaṁ” (443)] annoyed, irritated, offended Sn.932, 971 (expl d by Nd 1 498 as“khuṁsita, vambhita, ghaṭṭita” etc.). See rosa, roseti etc.rus,【 字 根 I.、III.、VII.】 生 氣 (to get angry)。ruh( 梵 ruh),【 字 根 I.】 生 長 (to grow)。Ruha 1 , ruha-, (fr. ruh: see rūhati,【 形 】( 在 【 合 】 中 ) 成 長 的 (growing, a tree, in cpds.: jagatiruha, dharaṇiruha, mahīruha,etc.)。Ruha 2 (poetical for ruhira (rohita)=lohita), 血 (blood, in cpd. ruhaṁghasa blood-eater, a name for panther)。Rūhati 1 , 1. 成 長 (to grow, spread It.67; J.IV.408 (akkhīni rūhiṁsu; also ppr. med. ruyhamāna))。2. 治 療 , 靠 近 (to heal (ofa wound), close up Vin.I,206 (vaṇo na rūhati))。3. 有 效 (to have effect in (Loc.), to be effective Vin.II,203=It.87 (vādotamhi na rūhati))。pp. rūḷha 2 . See also rūhita (pp. of Caus. rūheti=roheti)。Rūhati 2 (for rundh (rumbh, rudh), or Pass. rujjh°; see also rumbhati & ropeti 2 ), 被 打 破 (to be broken or (fig.) to besuspended Vin.II,55 (dhammattā rūhati the liability is cancelled)。pp. rūḷha 1 .Rūhanā (cp. Sk. rohaṇa, fr. ruh: rūhati 1 ),【 陰 】1. 成 長 (growth)。2. 治 療 (healing)。Rūhita (< rūhati 1 ), 【 中 】 瘡 (a boil, a diseased growth (lit. “healed”) Vin.IV,316 (expl d as “yaṁ kiñci vaṇo”; v. l.rudhita).Rekhā (f.) [fr. rikh, for which the Pāli form is likh, cp. Sk. rekhā] line, streak Abhp 539. See lekhā.Rūpa, (


厚 ):‘ 相 續 ’、 ‘ 組 合 ’ 與 ‘ 功 用 ’。 一 、「 相 續 密 集 」(santati ghana): 見 到 各 種 色 聚 , 色 法 到 了 「 住 位 」 時 , 製造 的 幾 代 食 素 八 法 聚 。 二 、「 組 合 密 集 」(samūha ghana): 當 能 夠 分 別 究 竟 色 (paramattha rūpa) 的 自 性 相 (sabhāvarūpa, 即 硬 、 軟 等 。), 即 已 破 除 了 組 合 密 集 。 三 、「 功 用 密 集 」(kicca ghana): 見 到 色 聚 裡 的 每 個 究 竟 色 的 作用 ( 如 ‘ 眼 淨 色 ’ 的 作 用 是 牽 引 心 路 過 程 至 色 所 緣 ( 色 )、‘ 心 所 依 處 ’ 的 作 用 是 作 為 意 界 和 意 識 界 的 依 處 等 等 )。( 請參 考 帕 奧 禪 師 :《 智 慧 之 光 》)Rūpatā (abstr. fr. rūpa),【 陰 】 形 狀 , 相 貌 ((being) shape(d), appearance; accordance, conformity, in phrasebhavya-rūpatāya “by appearance of likelihood” A.II,191 (in hearsay formula, where it is missing in id. passage atNd 2 151).Rūpatta (abstr. fr. rūpa),【 中 】(lit. “form-hood,” i. e. shaping (being) shape(d) S.III,87 (rūpaṁ rūpattāya saṅkhātaṁ))。Rūpavant, -rūpavant (rūpa+vant),【 形 】1. 具 有 身 體 (having bodily form (gokaṇṇarūpavant)。2. 美 麗 的 (beautiful Mhvs10, 30 (f. rūpavatī))。Rūpinī,【 陰 】 美 女 。Rūpiya(cp. Sk. rūpya, lit. of splendid appearance, cp. name for gold jātarūpa),【 中 】 銀 、 銀 幣 (silver)。Rūpiyamaya(“rajatamaya” PvA.95),【 形 】 銀 製 的 。Rūpin(fr. rūpa),【 形 】 有 物 質 的 (having material qualities, possessed of form or shape or body or matter)。Rūpūpajīvinī,【 陰 】 妓 女 。Rūḷha, (Rūhati 的 【 過 分 】) 生 長 , 登 上 , 痊 愈 。Rūhati (ruh 生 長 +a), 生 長 , 登 上 ,( 創 傷 的 ) 痊 愈 。【 過 】rūhi。Rūhanā (cp. Sk. rohaṇa, fr. ruh: rūhati 1 ) 1. 成 長 (growth J.II.322 (virūhanā C.))。2. 治 療 (healing (of a wound)Miln.112.)。Rūhita (nt.) [fr. rūhati 1 ] a boil, a diseased growth (lit. “healed”) Vin.IV,316 (expl d as “yaṁ kiñci vaṇo”; v. l. rudhita).Re (shortened for are, q. v.), 驚 嘆 詞 。cara pi re get away with you! M.II,108; Vin.IV,139 (so read for cara pire whichthe C. takes as “para,” amamaka); or ehi re come on then! J.I.225; ha re look out! here they are! PvA.4; aho vata rewish I would! Pv.II.9 45 (re ti ālapanaṁ PvA.131); no ca vata re vattabbe but indeed, good sir . . . (Kvu 1).Rekhā (


Romanthati, Romantheti, 咀 嚼 反 芻 的 食 物 , 用 力 咀 嚼 (to chew the cud, to ruminate)。【 過 】romanthi。【 獨 】romanthayitvā。Romanthana,【 中 】 反 芻 , 用 力 咀 嚼 (ruminating)。Roruva,【 陽 】 嚕 羅 婆 地 獄 ( 號 叫 地 獄 , 八 大 地 獄 之 一 ), 叫 喚 。Rosa( 梵 roṣa),【 陽 】 激 怒 。rosaka( 梵 roṣaka),【 形 】 使 人 生 氣 的 。Rosanā( 梵 roṣaṇa),【 陰 】 激 怒 (making angry, causing anger, being angry)。Roseti(=rosayati, rosati) (rus+e) (Caus. of rosati, ruṣ; see rusita), 使 生 氣 , 激 怒 (to make angry, to annoy, to irritate)。【 過 】rosesi。【 過 分 】rosita。【 獨 】rosetvā。rosayam,【 現 分 】ppr.m.Nom.sg.。Rohati (ruh+a), 生 長 , 登 上 , 痊 愈 。 參 考 Rūhati。Rohana, ruhana,【 中 】 升 起 , 成 長 。Rohiṇī,【 陰 】1. 赤 牛 (a red cow A.I,162=III,214.)。2. 畢 宿 ( 星 宿 )(a nakkhatta or constellation)。Rohita,【 形 】 紅 色 。【 陽 】 一 種 鹿 “ 紅 鹿 ”, 一 種 魚 “ 紅 魚 ”( 紅 鯉 魚 (Cyprinus rohita))。rohitamaccha,【 陽 】 鮭 魚 。401


LL,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二 十 八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的 l。La, 等 等 (corresponding to our “etc.”: see peyyāla.)。Lakanaka (fr. lag, with k for g, as lakuṭa: laguḷa etc. Would correspond to Sk. *lagnaka) ,【 中 】 錨 (ship’s anchor(nāvālakanaka) Miln.377 (v. l. lagganaka), 378.Lakāra,【 陽 】 帆 (sail, 可 能 由 印 尼 語 layara 轉 化 )。Lakuṇṭaka, Lakuṇḍaka,【 陽 】 矮 子 , 侏 儒 (a dwarf)。lakkh( 梵 lakṣ),【 字 根 VII.】 做 記 號 (to mark)。Lakkha,【 中 】 標 誌 , 目 標 , 賭 注 , 記 帳 的 標 誌 , 十 萬 。Lakkhaṇa(


Lañca,【 陽 】 賄 賂 。lañcakhādaka,【 形 】 收 受 賄 賂 。lañcadāna,【 中 】 行 賄 。lañch,【 字 根 I.】 記 號 (to mark)。Lañcha,【 陽 】。lañchana,【 中 】 標 誌 , 印 記 , 特 徵 。Lañchaka,【 陽 】 作 標 記 的 人 , 壓 印 者 。Lañchati (lañch 記 號 +a), Lañcheti (lañch 記 號 +e), 作 標 記 , 壓 印 , 蓋 章 。【 過 】lañchi, lañchesi。【 獨 】lañchitvā,lañchetvā。Lañchita (Lañchati’ 作 標 記 ’ 的 【 過 分 】), 已 作 記 號 , 已 蓋 章 。Laṭukikā,【 陰 】 印 度 鵪 鶉 (quail)。Laṭṭhi, Laṭṭhikā,【 陰 】 杖 , 小 樹 。Laṇḍa,【 陽 】( 家 畜 的 ) 糞 。laṇḍikā,【 陰 】( 家 畜 的 ) 糞 。Latā,【 陰 】 藤 蔓 , 攀 緣 植 物 。latākamma,【 中 】 藤 編 。Laddha (labhati‘ 獲 得 ’ 的 【 過 分 】), 已 獲 得 , 已 接 收 ( (having) obtained, taken, received)。laddhaka,【 形 】 迷 人 的 ,愉 快 的 。laddhabba,【 義 】 應 該 被 接 收 。laddhabhāva,【 陽 】 接 收 的 事 實 , 達 到 的 事 實 。laddhassāda,【 形 】 精力 恢 復 的 , 病 癒 的 。Laddhā, laddhāna, (labhati‘ 獲 得 ’ 的 【 獨 】), 有 得 到 , 有 收 到 , 有 達 到 。Laddhi,【 陰 】 理 論 的 意 見 ,laddhika,【 形 】 有 某 種 見 解 的 。Laddhuṁ (= labhituṁ),【 不 】 要 獲 得 , 要 接 受 。lap( 梵 lap),【 字 根 I.】 說 (to speak)。Lapati (lap 說 +a), 談 話 , 講 話 , 小 孩 般 說 話 。【 過 】lapi。【 過 分 】lapita。【 獨 】lapitvā。Lapana,【 中 】 嘴 , 演 講 。lapanaja,【 陽 】 牙 齒 。Lapanā,【 陰 】 小 孩 般 說 話 , 諂 媚 。Labuja,【 陽 】 麵 包 果 ( 一 種 高 的 喬 木 (Atrocarpus altilis), 廣 布 於 熱 帶 地 區 , 結 麵 包 果 , 樹 皮 含 堅 韌 的 纖 維 , 用 作織 布 、 黏 性 物 質 。)。Labbhati (labh 獲 得 +ya), 被 獲 得 , 被 接 收 。【 過 分 】laddha,【 現 分 】labbhamāna。【 義 】labbhanīya, labbhaneyya。labbhaneyyaṭṭhāna, 被 獲 得 處 。labbhaneyyavatthu, 被 獲 得 之 事 。alabbhaneyyaṭṭhānāni, 無 法 思 議 處 、 不 可 思 議處 (impossible things)。Labbhā,【 無 】 可 能 的 , 可 允 許 的 , 可 能 被 獲 得 。labh( 梵 labh),【 字 根 I.】 接 受 (to receive), 獲 得 (to get)。【 字 根 III.】 被 得 到 (to be got)。Labhati (labh 獲 得 +a), 收 穫 , 獲 得 , 達 到 。【 過 】labhi。【 過 分 】laddha,【 現 分 】labhanta。【 獨 】labhitvā, laddhā,【 不 】labhituṁ, laddhuṁ。catunnañ ca āhārānaṁ kāmalābhī hoti akicchalābhī akasiralābhī( 四 食 隨 願 欲 而 得 ,不 勞 而 得 , 不 苦 而 得 。)Lamba,【 形 】 懸 掛 的 , 下 垂 的 。lambaka,【 中 】 正 在 懸 掛 的 東 西 , 鐘 擺 。Lambati (lab+ṁ-a), 懸 掛 , 吊 。【 過 】lambi。【 現 分 】lambanta, lambamāna。【 獨 】lambitvā。Lambeti (Lambati 的 【 使 】), 使 懸 掛 , 使 吊 。【 過 】lamesi。【 過 分 】lambita。【 獨 】lambetvā。Lambila,【 形 】 酸 的 (sour, acrid, astringent (of taste))。Lambin(


Lasati (las+a), 照 耀 , 玩 。【 過 】lasi。Lasikā,【 陰 】 關 節 滑 液 (synovic fluid)。Lasī,【 陰 】 腦 髓 (brains)。Lasuṇa( 梵 laśuna),【 中 】 蒜 (garlic, 一 種 鱗 莖 草 木 (Allium sativum))。 大 蒜 具 有 抗 菌 、 殺 蟲 、 解 毒 、 消 炎 、 健 胃等 功 效 , 大 蒜 含 有 殺 菌 素 , 對 流 行 性 感 冒 病 毒 、 葡 萄 球 菌 、 鍊 球 菌 、 腦 炎 雙 球 菌 、 傷 寒 桿 菌 、 痢 疾 、 霍 亂 、白 喉 等 病 菌 都 有 殺 滅 的 功 用 , 大 蒜 中 也 含 有 激 發 人 體 吞 噬 細 胞 吞 噬 力 的 有 效 成 份 。Pāci.IV,259(CS:pg.340)..Lasuṇaṁ nāma Māgadhakaṁ vuccati.( 蒜 .. 摩 揭 陀 國 的 ( 蒜 )。) Cv.II,141.(CS:p.282.): “ābādhappaccayā lasuṇaṁkhāditun”ti.( 病 緣 , 許 食 蒜 。)Sp.Pāci.IV,920...Magadharaṭṭhe jātalasuṇameva hi idha lasuṇanti adhippetaṁ, tampibhaṇḍikalasuṇameva, na ekadvitimiñjakaṁ.( 這 裡 說 的 蒜 , 只 限 定 摩 揭 陀 國 生 長 的 蒜 , 它 不 是 那 種 一 、 二 、 三 瓣的 蒜 。)Lahu,【 形 】 輕 的 , 快 的 。【 中 】 短 , 母 音 。lahuka,【 形 】 輕 的 , 微 不 足 道 的 , 有 浮 力 的 。lahukaṁ,【 副 】 很 快 地 。lahutā,【 陰 】 輕 , 浮 力 。lahuparivatta,【 形 】 很 快 地 變 化 。Lahuṁ, lahuso,【 副 】 很 快 地 。lā( 梵 lā),【 字 根 I.】 拿 (ādāna;to take)。Lākhā,【 陰 】 紫 膠 (lac), 封 閉 臘 (sealing wax)。lākhārasa,【 陽 】 色 澱 ( 一 大 類 有 機 顔 料 中 的 任 何 一 種 )。Lāja,【 陽 】1. 炒 過 的 玉 黍 蜀 。2. 印 度 黃 檀 ( 一 種 東 印 度 群 島 喬 木 (Dalbergia sissoo), 其 葉 用 作 飼 料 )。lājapañcamaka,【 形 】 以 炒 過 的 玉 黍 蜀 爲 第 五 個 的 。Lāpa 1 (


Likkhā( 梵 likṣā),【 陰 】 蟣 子 (an egg of a louse 蝨 子 的 卵 ), 蟣 ( 是 長 度 的 一 個 單 位 )。Likh,。Likhati (likh 刻 +a), 寫 , 銘 刻 , 雕 刻 , 亂 寫 。【 過 】likhi。【 過 分 】likhita。【 現 分 】likhanta。【 獨 】likhitvā。【 不 】likhituṁ。Likhana,【 中 】 寫 作 , 刻 紋 。likhanakāle, 捏 造 ( 土 塊 ) 時 。Likhāpeti (likhati 的 【 使 】), 令 人 寫 。【 過 】likhāpesi。【 獨 】likhāpetvā。Likhitaka,【 陽 】 已 經 被 規 定 的 人 , 喪 失 公 權 者 。Liṅga,【 中 】 告 示 , 標 誌 , 特 徵 , 特 色 ,( 男 性 ) 生 殖 器 官 (DhsA.#632:‘liṅgan’ti saṇṭhānaṁ.),[ 語 法 ] 詞 性 。liṅgavipallāsa,【 陽 】liṅgaparivattana,【 中 】 性 或 性 別 的 變 化 。Liṅgika,【 形 】 性 或 生 殖 器 官 的 。Litta, (limpati 的 【 過 分 】) 塗 油 , 塗 污 , 塗 以 灰 泥 。lip( 梵 lip / limp),【 字 根 II.】 塗 (to smear)。Lipi(< lip; late Sk. lipi),【 陰 】 寫 作 , 信 函 (the alphabet; a letter of the alphabet; writing)。lipikāra,【 陽 】 作 家 , 書 記 ,文 書 。Limpati, Lippati (lip 塗 +ṁ-a), 塗 污 , 沾 染 , 塗 油 (to smear, plaster, stain)。【 過 】limpi。【 過 分 】litta。【 獨 】limpitvā。Pass. lippati to be soiled (by), to get stained (in character)。alippamāna ppr.。pp. litta: see ava°, ul°, vi.° -- Cp. alsoālimpeti, palimpeti, vilimpati. -- Caus. I. lepeti to cause to be plastered J.VI,432. -- Caus. II. limpāpeti to cause to beplastered or anointedLimpana,【 中 】 污 點 。Limpeti (lip 塗 +e), 塗 油 , 塗 污 , 塗 以 灰 泥 。【 過 】limpesi。【 過 分 】limpita。【 現 分 】limpenta。【 獨 】limpetvā。【 使 】limpāpeti。lis,【 字 根 III.】 被 減 少 (to be reduced)。lih,【 字 根 I.】 舔 (to lick)。Lihati (lih 舔 +a)(Sk. leḍhi or līḍhe, also lihati), 舔 (to lick)。【 過 】lihi。【 獨 】lihitvā。【 現 分 】lihamāna。Līna (līyati‘ 收 縮 ’ 的 【 過 分 】), 已 收 縮 , 已 害 羞 , 已 保 留 。līnatā,【 陰 】līnatta,【 中 】 偷 懶 , 退 縮 。Līyati (li+ya), 收 縮 , 使 畏 縮 , 執 著 。【 過 】līyi。【 過 分 】līna,【 現 分 】līyamāna。【 獨 】līyitvā。Līyana,【 中 】 收 縮 ( 台 語 : 勼 勼 kiu kiu), 縮 水 , 凋 萎 , 萎 縮 。Līlā,【 陰 】 優 雅 , 吉 祥 物 。lu,【 字 根 V.】 切 斷 (to cut off)。Lujjati (luj+ya), 瓦 解 , 崩 潰 。【 過 】lujji。【 過 分 】lugga。【 獨 】lujjitvā。Lujjana,【 中 】 碎 片 (breaking up, crumbling away), 解 散 (dissolution)。Lokadhammoti lujjanasabhāvadhammo.( 世 法 :解 散 的 自 然 的 原 則 。)luñc,【 字 根 I.】 摘 、 拔 (to pluck), 拉 (to pull)。Luñcati (luñc+a), 拉 出 , 連 根 拔 起 。【 過 】luñci。【 過 分 】luñcita。【 獨 】luñcitvā。Luta (luniti 的 【 過 分 】), 已 割 草 。Lutta (lopeti 的 【 過 分 】), 已 切 斷 , 已 省 略 , 已 掠 奪 。Ludda,【 形 】 兇 猛 的 , 殘 酷 的 。【 陽 】 獵 人 , 管 獵 犬 者 。luddaka,【 陽 】 獵 人 。Luddha (lubbhati 的 【 過 分 】), 已 貪 婪 , 已 貪 圖 。Luniti (lu+nā), 切 斷 , 割 草 , 收 穫 。【 過 】luni。lup,【 字 根 II.】 切 斷 (to cut off), 掠 奪 (to plunder)。【 字 根 III.】 被 切 斷 (to be cut off)。cp.( 梵 lup) 打 破 (break)。Lubbhati (lubh+ya), 貪 婪 , 妄 想 。【 過 】lubbhi。【 過 分 】luddha。Lubbhana,【 中 】 貪 欲 。SA.3.2./I,137...lubbhanalakkhaṇo lobho.( 貪 欲 相 , 稱 為 ‘ 貪 欲 ’。)Lumpati (lup+ṁ-a), 搶 奪 , 吃 。【 過 】lumpi。【 過 分 】lumpita。【 獨 】lumpitvā。Lumpana,【 中 】 搶 劫 , 吃 。lul,【 字 根 I.】 激 起 (to stir)。cp.( 梵 lul) 生 氣 勃 勃 (be lively)。Luḷita,【 過 分 】 已 激 起 , 已 擾 亂 。Lūkha,【 形 】 粗 糙 的 , 粗 鄙 的 , 悲 慘 的 。lūkhacīvara,【 形 】 穿 粗 糙 的 袈 裟 的 。lūkhatā,【 陰 】 粗 糙 。lūkhappasanna,【 形 】 對 卑 鄙 的 人 的 奉 獻 。lūkhājīvī,【 無 】 過 著 悲 慘 的 生 活 。lūkho lūkhapāvuraṇo, 穿 粗 鄙 的 寬 大 外 衣 。405


Lūṇa, lūna (lunāti 的 【 過 分 】), 已 收 穫 , 已 割 草 。Lekhaka,【 陽 】 書 記 , 文 書 , 作 家 。lekhikā,【 陰 】 女 文 書 。Lekhana,【 中 】lekhā,【 陰 】 寫 作 , 信 函 , 碑 銘 。Lekhanī,【 陰 】 鋼 筆 。lekhanīmukha,【 中 】 鵝 管 筆 的 尖 端 , 鋼 筆 尖 。Lekhā,【 陰 】 詩 句 , 寫 作 的 藝 術 。Lekheita(pp. of lekheti),【 過 分 】 畫 (drawn (of lines), pencilled)。Leḍḍu,【 陽 】 土 塊 。leḍḍupita,【 陽 】 擲 石 所 落 之 所 ( 長 度 , 即 : 由 一 個 中 等 男 子 , 站 在 一 處 所 擲 出 的 石 子 所 落 之處 的 距 離 )。Leṇa,【 中 】 安 全 , 洞 穴 , 石 室 。Lepa,【 陽 】 塗 層 , 抹 灰 泥 。Lepana,【 中 】 塗 沬 , 塗 層 。Lepeti (lip+e), 塗 以 灰 泥 , 塗 上 , 將 ( 黏 性 或 油 污 物 質 ) 塗 在 …。【 過 】lepesi。【 過 分 】lepita, litta。【 現 分 】lepenta。【 獨 】lepetvā。Leyya,【 形 】 適 合 被 舔 或 啜 飲 的 。【 中 】 黏 液 的 食 物 。Lesa,【 陽 】 瑣 事 , 藉 口 , 詭 計 。lesamatta, 【 過 分 】 已 沉 浸 於 瑣 事 。Lehati, 舔 (to lick)。【 過 】lehayiṁsu(palahiṁsu)。grd. lehanīya。ger. lehitvā。 見 Lihati。lok( 梵 lok),【 字 根 VII.】 見 (to see), 看 (to look)。Loka,【 陽 】 世 界 , 世 界 的 居 民 。S.35.82.:Lujjatī’ti kho, bhikkhu, tasmā lokoti vuccati.( 比 丘 ,‘ 崩 潰 ’ 是 故 稱 為 世 間 。)S.35.68.:natthi cakkhu, natthi rūpā, natthi cakkhuviññāṇaṁ, natthi cakkhu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natthitattha loko vā lokapaññatti ( 無 眼 ( 等 ), 無 色 ( 等 ), 無 眼 識 ( 等 ), 無 眼 識 所 識 知 之 法 ( 等 ), 則 無 世 間 或 世 間 之 概 念 。)lokagga,【 陽 】 世 界 的 領 袖 。lokanāyaka, lokanātha,【 陽 】 世 界 的 統 治 者 。lokanta,【 陽 】 世 界 的 結 束 。lokantagū,【 陽 】 已 經 達 到 世 界 ( 以 及 所 有 世 俗 事 物 ) 的 尾 端 的 人 。lokantara,【 中 】 不 同 的 世 界 , 在 世 界 之 間 的 空 間 。lokantarika,【 形 】 位 於 世 界 之 間 的 。lokanirodha,【 陽 】 世 界 的 破 壞 。lokapāla,【 陽 】 世 界 的 護 衛 者 。lokavajja,【 中 】 世 界的 罪 ( 共 同 的 罪 )。lokavivaraṇa,【 中 】 宇 宙 的 揭 開 。lokavohāra,【 陽 】 通 俗 說 法 。lokādhipacca,【 中 】 世 界 的 支配 。lokanukampā,【 陰 】 對 人 類 世 界 的 同 情 。lokāyatika,【 形 】 持 有 自 然 學 主 義 的 人 , 虛 無 主 義 者 。lokapāladhamma,護 世 之 法 ( 指 : 慚 愧 :hirottappa)。Lokadhamma, ( 八 ) 世 法 ( 八 風 )(aṭṭha lokadhammā.. 得 lābho(or hita 利 益 )、 不 得 (= 失 )alābho(or ahita 無 利 益 )、 名 聲yaso、 惡 名 聲 ayaso、 誹 謗 nindā、 稱 譽 pasaṁsā、 樂 sukhaṁ、 苦 dukkhaṁ。 得 lābho、 不 得 ( 失 )alābho— 當 修慈 波 羅 蜜 。 名 聲 、 惡 名 聲 、 誹 謗 、 稱 譽 — 當 修 忍 耐 波 羅 蜜 。 樂 、 苦 — 當 修 捨 波 羅 蜜 。(cf.《 佛 種 姓 經 》Bu.pg.2.317-9)八 風 ( 世 八 法 ) 省 思 苦 ( 不 修 ) 集 滅 道1. 得 (lābho) 應 得 之 份 ? 增 長 貪 欲 努 力 ? ( 得 ) 風 吹 不 動 慈2. 失 (alābho 不 得 ) 失 去 該 失 ? 難 免 失 望 、 遺 憾 、 悔 恨 沒 努 力 ? ( 失 ) 風 吹 不 動 慈3. 稱 (yaso 名 聲 ) 愛 名 求 名 ? 增 長 貪 名 , 高 抬 自 己 造 善 ? ( 稱 ) 風 吹 不 動 忍4. 譏 (ayaso 惡 名 聲 ) 有 罪 ? 增 長 瞋 恚 , 煎 熬 難 受 造 惡 ? ( 譏 ) 風 吹 不 動 忍5. 誹 (nindā 誹 謗 ) 有 過 ? 增 長 瞋 恚 , 聲 聲 難 熬 造 惡 ? ( 謗 ) 風 吹 不 動 忍6. 譽 (pasaṁsā 稱 譽 ) 過 獎 ? 增 長 貪 名 、 貪 褒 ( 吃 褒 ) 造 善 ? ( 譽 ) 風 吹 不 動 忍7. 樂 (sukhaṁ) 何 樂 之 有 ? 則 失 去 深 觀 樂 之 生 滅 善 因 ? ( 樂 ) 風 吹 不 動 捨8. 苦 (dukkhaṁ) 何 有 忍 ? 失 去 深 觀 苦 之 生 滅 惡 因 ? ( 苦 ) 風 吹 不 動 捨Mv.I,185.(=A.6.55./III,379.)..“Selo yathā ekagghano, vātena na samīrati; Evaṁ rūpā rasā saddā, gandhā phassā cakevalā. “Iṭṭhā dhammā aniṭṭhā ca, na pavedhenti tādino; Ṭhitaṁ cittaṁ vippamuttaṁ, vayañcassānupassatī”ti.( 恰 如堅 石 山 , 不 為 風 所 動 , 如 此 色 、 味 、 聲 , 香 及 所 有 觸 , 可 意 不 意 法 , 皆 不 為 激 動 。 心 安 住 解 脫 , 只 隨 觀 壞 滅 。)《 增 支 部 》(A.8.6./IV,159.):「( 八 風 生 起 ,) 如 是 思 擇 :『 對 我 此 苦 之 生 , 此 為 無 常 、 苦 、 有 變 易 之 法 』, 如 實 了 知 。‘ 得 ’ 於 心 中 耗 盡 而 不 住 (lābhopi cittaṁ na pariyādāya tiṭṭhati),‘ 失 ’( 不 得 alābhe) 亦 於 心 中 耗 盡 而 不 住 ,‘ 稱 ’ 亦 於心 中 耗 盡 而 不 住 ,‘ 譏 ’ 亦 於 心 中 耗 盡 而 不 住 ,‘ 毀 ’ 亦 於 心 中 耗 盡 而 不 住 ,‘ 譽 ’ 亦 於 心 中 耗 盡 而 不 住 ,‘ 樂 ’ 亦 於 心中 耗 盡 而 不 住 ,‘ 苦 ’ 亦 於 心 中 耗 盡 而 不 住 。 他 不 順 從 已 生 之 ‘ 利 ’(So uppannaṁ lābhaṁ nānurujjhati), 不 抗 拒‘ 衰 ’(alābhe nappaṭivirujjhati); 不 順 從 已 生 之 稱 , 不 抗 拒 ‘ 譏 ’; 不 順 從 已 生 之 ‘ 譽 ’, 不 抗 拒 ‘ 毀 ’; 不 順 從 已 生 之 ‘ 樂 ’,406


不 抗 拒 ‘ 苦 ’。 他 如 是 拋 棄 服 貼 、 拋 棄 反 對 (anurodhavirodhavippahīno), 而 遍 解 脫 生 、 老 、 死 、 愁 、 悲 、 苦 、 憂 、惱 , 我 說 遍 解 脫 苦 。」「 於 心 中 耗 盡 」 的 作 法 , 即 是 抱 持 客 觀 的 觀 察 , 而 不 迎 不 拒 、 不 順 不 逆 。Lokika, lokiya,【 形 】 世 間 的 , 平 凡 的 。lokacitta【 中 】 世 間 心 ( 包 括 欲 界 心 kāmāvacara citta、 色 界 心 rūpāvacara citta、無 色 界 心 arūpāvacara citta)。Lokuttara, (loka+uttara)【 形 】 超 凡 的 , 超 出 人 類 經 驗 的 , 出 世 間 (《 攝 阿 毘 達 摩 義 論 》Ch.3.62.Lokuttaracittāninibbānārammaṇānīti. 諸 出 世 間 心 以 涅 槃 為 所 緣 )(CSCD)。DA.2./I,232...Ettha ca lokuttarassa saraṇagamanassacattāri sāmaññaphalāni vipākaphalaṁ, sabbadukkhakkhayo ānisaṁsaphalaṁ.( 此 中 , 出 世 間 歸 依 以 四 沙 門 果 為 異熟 果 , 滅 盡 一 切 苦 的 利 益 果 。)「 涅 槃 」 非 名 法 非 色 法 , 但 是 能 為 「 出 世 間 心 」 所 取 。 能 取 涅 槃 的 「 出 世 間 心 」, 依 禪 那 的 層 次 含 攝 1 心 、33~36心 所 。 無 餘 涅 槃 則 沒 有 出 世 間 心 ( 能 取 ), 也 沒 有 「 涅 槃 」( 對 象 )。 聖 果 (= 果 心 , 果 定 速 行 心 ) 是 名 法 。Vibhv.p.59.:Upādānakkhandhasaṅkhātalokato uttarati anāsavabhāvenāti lokuttaraṁ, maggacittaṁ. Phalacittaṁpana tato uttiṇṇanti lokuttaraṁ. Ubhayampi vā saha nibbānena lokato uttaraṁ adhikaṁyathāvuttaguṇavasenevāti lokuttaraṁ.( 渡 過 取 蘊 的 世 間 , 成 為 無 漏 的 狀 態 , 為 ‘ 出 世 間 道 心 ’。 然 而 , 從 此 越 過 ,為 ‘ 出 世 間 果 心 ’。 兩 者 同 樣 是 渡 過 世 間 之 涅 槃 , 如 上 所 說 , 處 於 無 上 的 、 優 勝 的 功 德 , 為 ‘ 出 世 間 ’。)loc,【 字 根 VII.】 見 (to see)。cp.( 梵 loc) 考 慮 (see consider)。Locaka,【 無 】 拉 出 者 , 連 根 拔 起 的 人 。Lokesa,【 陽 】 梵 天 王 , 造 物 主 。Locana,【 中 】 眼 睛 。Loṇa,【 中 】 鹽 。【 形 】 鹹 味 濃 的 。loṇakāra,【 陽 】 採 鹽 者 。loṇadhūpana,【 中 】 加 鹽 作 調 味 料 。loṇaphala,【 中 】loṇasakkharā,【 陰 】 鹽 的 結 晶 。Loṇasovīraka, 鹹 酸 醬 。 一 種 由 百 味 醃 製 的 藥 (sabbarasābhisaṅkhataṁ ekaṁ bhesajjaṁ)。 據 說 在 醃 製 時 , 把 訶 子 、山 楂 、 川 楝 等 藥 材 , 米 穀 等 各 種 糧 食 , 芭 蕉 等 各 種 果 實 , 筍 、 魚 、 肉 片 等 各 種 食 物 , 加 上 蜂 蜜 、 糖 、 岩 鹽 、鹽 等 , 裝 入 缸 中 密 封 後 放 置 經 一 年 、 兩 年 或 三 年 , 醃 製 成 呈 蒲 桃 汁 顔 色 的 醬 。 食 之 可 治 療 風 病 、 咳 嗽 、 麻 風 、黃 疸 、 痔 瘻 等 病 。 比 庫 在 飯 後 也 可 食 用 這 種 醬 。 有 病 者 可 直 接 吃 , 無 病 者 可 摻 水 後 飲 用 。(Sp.pārā.192.)Loṇika,【 形 】 鹼 性 。Loṇī,【 陰 】 鹽 田 , 鹽 水 湖 。Lopa,【 陽 】 母 音 省 略 , 切 斷 。Lobha(


ḶḶīyati is given at Dhtp 361 as a variant of ḍī to fly (see ḍeti), and expl d as “ākāsa-gamana.” Similarly at Dhtm 586 as“vehāsa-gamana.”VV,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二 十 九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的 w。Va, iva 或 eva 被 弄 短 的 詞 形 。Va 1 the syllable “va” KhA 109 (with ref. to ending °vā in Bhagavā, which Bdhgh exp ls as “va-kāraṁ dīghaṁ katvā,” i.e. a lengthening of va)Va 2 (the enclitic, shortened form of iva after long vowel),【 歎 】(like, like as, as if; only in poet.Va 3 (for eva, after long vowels)。【 歎 】(even, just (so), only; for sure, certainly.)。Va 4 , 或 (is (metrically) shortened form of vā, as found e. g. Dh 195 (yadi va for yadi vā); or in correlation va-vaeither-or.)。Vaka,【 陽 】 狼 。Vakula,【 陽 】 牛 油 果 (Mimusops elengi), 山 欖 科 , 常 綠 喬 木 , 木 材 非 常 緻 密 , 紋 理 細 膩 , 顔 色 紅 色 或 粉 紅 色 ,果 實 可 食 用 , 景 觀 路 樹 。Vakka,【 中 】 腎 。Vakkala,【 中 】 樹 皮 衣 , 樹 皮 。vakkalī,【 形 】 穿 樹 皮 衣 的 。Vakkhati (vadati‘ 說 ’ 的 【 未 】), 他 將 會 說 。vakkhāmi, 我 將 會 說 。Vagga,【 陽 】 群 , 一 夥 人 ,( 書 的 ) 一 章 。【 形 】 分 裂 的 , 爭 吵 的 。vaggabandhana,【 中 】 一 個 團 體 的 形 成 ,( 一 ) 夥 ,協 會 。vaggagata, 外 道 宗 派 。vaggasārin 追 隨 宗 派 。chabbaggiyā(cha(ḷ) 六 +vagga 群 ) bhikkhū, 六 群 比 丘 ( 巴 利律 藏 及 《 本 生 》 等 載 ..Assaji( 阿 說 迦 )、Punabbasu( 滿 宿 、 弗 那 跋 )、Paṇḍuka、Lohitaka、Mettiya( 慈 )、Bhummaja( 地 )。 智 度 論 云 ..( 一 、 二 ) 難 陀 (、 跋 難 陀 ), 三 瞿 伽 梨 , 四 闡 陀 , 五 馬 師 , 六 滿 宿 。))。sattarasavaggiyebhikkhū, 十 七 群 比 丘 。Vin.Pāci.IV,114..Tena kho pana samayena chabbaggiyā bhikkhū sattarasavaggiye bhikkhūbhiṁsāpenti. Te bhiṁsāpiyamānā rodanti. ( 那 時 , 六 群 比 丘 嚇 唬 十 七 群 比 丘 , 他 們 受 到 驚 嚇 而 哭 泣 。)Vaggiya,【 形 】( 在 【 合 】 中 ) 一 個 團 體 的 。Vaggu,【 形 】 可 愛 的 , 愉 快 的 。vagguvada,【 形 】 有 悅 耳 語 言 的 。Vagguli,【 陰 】 蝙 蝠 。Vaṅka,【 形 】 扭 曲 的 , 不 誠 實 的 。【 中 】 鈎 , 魚 鈎 。vaṅkaghasta,【 形 】 吞 了 鈎 的 。vaṅkatā,【 陰 】 彎 曲 。Vaṅkaka, 翻 觔 斗 。Vaṅga,【 陽 】 拔 沙 ( 今 在 孟 加 拉 國 Bangladesh)。vac( 梵 vac),【 字 根 I.】 說 (to say)。cp.( 梵 vad) 說 (speak)。avoca, 他 那 時 說 。avoca(avaca), 你 那 時 說 。avocam, 我 那時 說 。avocum, 他 們 那 時 說 。avocuttha(avacuttha), 你 們 那 時 說 。avocumha(avocumhā), 我 們 那 時 說 。vac,【 字 根 VII.】 使 閱 讀 (to cause to read)。Vaca 1 ,【 陽 】【 中 】(mano-group), 語 , 話 。Vaca 2 ,【 中 】 菖 蒲 。Vacattha,【 中 】 白 菖 蒲 。Vacana,【 中 】 說 話 , 語 , 字 , 敍 述 , 術 語 , 表 達 。vacanakara,【 形 】 服 從 的 。vacanakkhama,【 形 】 樂 意 做 他 人的 吩 咐 的 。vacanattha,【 陽 】 字 的 意 謂 。vacananīya,【 形 】 適 合 被 講 的 , 適 合 被 勸 告 的 。vacanapatha,【 陽 】 敍述 的 方 法 。ekavacana, 單 數 。dvivacana, 雙 數 ( 梵 文 )。bahuvacana( 梵 vahuvacana), 複 數 。「 五 種 語 。 一 應 時語 。 二 應 理 語 。 三 應 量 語 。 四 寂 靜 語 。… 云 何 應 時 語 ? 謂 非 紛 擾 , 或 遽 尋 思 , 或 不 樂 聞 , 或 不 安 住 正 威 儀 時 ,而 有 所 說 。 又 應 先 序 初 時 所 作 , 然 後 讚 勵 正 起 言 說 , 又 應 待 他 語 論 終 已 方 起 言 說 , 如 是 等 類 一 切 , 當 知 名 應時 語 。 云 何 應 理 語 ? 謂 依 四 道 理 , 能 引 義 利 稱 實 而 語 , 名 應 理 語 。 云 何 應 量 語 ? 謂 文 句 周 圓 , 齊 爾 所 語 決 有所 須 , 但 說 爾 所 不 增 不 減 , 非 說 雜 亂 無 義 文 辭 , 如 是 等 類 名 應 量 語 。 云 何 寂 靜 語 ? 謂 言 不 高 疏 , 亦 不 喧 動 ,身 無 奮 發 , 口 不 咆 勃 而 有 所 說 , 名 寂 靜 語 。 云 何 正 直 語 ? 謂 言 無 詭 詐 , 不 因 虛 構 而 有 所 說 , 離 諂 曲 故 , 發 言純 質 , 如 是 當 知 名 正 直 語 。」(《 瑜 》T30.855.3)Vacasa, -vacasa (the adj. form of vaco=vacas) ,【 形 】 講 話 的 (having speech, speaking)。saddheyyavacasā, 說 話 值 得信 賴 的 (of credible speech, trustworthy)。Pārā.III,189..Saddheyyavacasā nāma āgataphalā abhisametāvinī408


viññātasāsanā.( 說 話 值 得 信 賴 .. 已 證 果 , 徹 底 地 瞭 解 法 , 理 解 教 法 。)Vacā,【 陰 】 菖 蒲 (sweet flag plant, 多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Acorus calamus), 生 在 水 邊 , 有 淡 紅 色 根 莖 , 葉 子 形 狀 像 劍 ,肉 穗 花 序 。 根 莖 可 做 香 料 , 做 健 胃 劑 , 外 用 可 治 牙 痛 、 齒 齦 出 血 ), 鳶 尾 根 (orris root, 見 Golomī)。Vacī,【 陰 】 講 話 , 字 。vacīkamma,【 中 】 口 業 ( 口 說 的 行 動 )。vacīgutta,【 形 】 控 制 講 話 的 。vacīduccarita,【 中 】話 講 的 不 恰 當 。vacīparama,【 形 】 只 擅 長 於 講 話 而 不 擅 長 於 行 動 的 人 ( 光 說 不 練 者 )。vacībheda,【 陽 】 說 話 。vacīviññatti,【 陰 】 語 表 ( 見 《 清 淨 道 論 》Vism.448)。vacīsaṅkhāra,【 陽 】 語 行 ( 見 《 清 淨 道 論 》 Vism.531)。vacīsamācāra,【 陽 】 言 談 的 好 行 爲 。vacīsucarita,【 中 】 言 談 的 善 行 。Vacīsaṅkhāra,【 陽 】 語 行 。“vitakketvā vicāretvā pacchā vācaṁ bhindati, tasmā vitakkavicārā vacīsaṅkhāro.”( 先 有尋 、 伺 , 後 發 語 , 故 尋 、 伺 為 口 行 。)(M.44./I,301.)Vacībhedasamuṭṭhāpaka,【 形 】 産 生 說 話 的 。Vacca,【 中 】 排 泄 物 , 糞 便 ,( 家 畜 的 ) 糞 。vaccakuṭī,【 陰 】 廁 所 (privy), 茅 房 (lavatory)。vaccakūpa,【 陽 】 茅 坑 ( 廁所 裡 的 糞 坑 )。vaccamagga,【 陽 】 肛 門 。vaccasodhaka,【 陽 】 清 理 廁 所 工 人 。Vaccha,【 陽 】 小 牛 , 小 動 物 。vacchaka,【 陽 】 小 公 牛 , 小 牛 犢 。vacchagiddhinī,【 陰 】 渴 望 有 犢 子 的 母 牛 。vacchatara,【 陽 】 大 牛 犢 , 古 譯 : 特 犢 。vacchatari, 小 母 牛 , 牸 犢 。KhA.107...Tattha vaccho dammo balibaddhoti evamādiāvatthikaṁ.( 此 中 , 犢 牛 、 當 被 調 御 的 ( 牛 )、 耕 牛 ( 成 年 的 牛 ), 如 此 等 為 依 ( 生 命 ) 階 段 位 的 (āvatthika)。)Vacchara,【 中 】 年 。Vacchala,【 形 】 親 愛 的 , 摯 愛 的 。vaj,【 字 根 I.】 去 、 走 (to go)。cp.( 梵 vaj) 強 壯 (be strong)。Vaja(Vedic vraja: see vajati),【 陽 】 牛 棚 , 牛 欄 (a cattle-fold, cow-pen)。Giribbaja, 放 牧 之 地 (a (cattle or sheep) run onthe mountain J.III,479; as Npl. at Sn.408.)。Vajati (vaj+a), 去 , 著 手 進 行 。【 過 】vaji。【 現 分 】vajamāna。Vajira,【 中 】 鑽 石 ( 台 語 : 鏇 石 suan 7 cioh 8 ), 雷 電 。vajirapāṇi, vajirahattha,【 陽 】 手 持 鑽 石 權 杖 的 , 即 : 帝 釋 (Sakka)。vajira-pāṇī yakkho, 密 迹 力 士 , 又 作 密 迹 金 剛 , 祕 密 主 , 為 夜 叉 神 之 總 名 。 彼 常 手 持 金 剛 杵 以 保 護 佛 陀 。vajj,【 字 根 VII.】 避 免 (to avoid)。Vajja 1 (grd. of vajjati, cp. Sk. varjya),【 中 】 缺 點 , 罪 , 過 失 (a fault, sin)。【 形 】 應 該 被 避 免 的 (that which should beavoided), 應 該 被 告 訴 的 。peyya-vajja, 愛 言 , 隨 順 眾 生 根 性 , 善 言 慰 諭 , 令 受 道 住 真 理 。vajjadassin, 看 見 過失 (finding fault)。anavajja & sāvajja, the relation of which to vajja is doubtful, see avajja.。Pakativajjato, 自 性 罪 。《 分 別 論 》(Vbh.247.)..“Aṇ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āvī”ti tattha katame aṇumattā vajjā? Yāni tāni vajjāniappamattakāni oramattakāni lahusāni lahusammatāni saṁyamakaraṇīyāni saṁvarakaraṇīyāni cittuppādakaraṇīyānimanasikārapaṭibaddhāni--ime vuccanti “aṇumattā vajjā”. Iti imesu aṇumattesu vajjesu vajjadassāvī ca hotibhayadassāvī ca ādīnavadassāvī ca nissaraṇadassāvī ca. Tena vuccati “aṇ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āvī”ti. (「 於 小 量罪 生 怖 畏 」 在 此 , 什 麼 是 罪 呢 ? 於 小 量 罪 生 怖 畏 , 是 小 量 、 些 許 、 輕 、 輕 量 , 可 作 制 止 、 可 作 防 護 、 可 運 作心 生 起 、 可 被 作 意 所 伏 , 這 些 是 說 小 量 之 罪 。 如 此 於 小 量 之 罪 , 或 見 罪 , 或 見 畏 , 或 見 過 失 , 或 見 離 脫 , 依是 說 於 小 量 之 罪 而 見 畏 , 於 此 說 「 於 小 量 罪 生 怖 畏 」。)Vajja 2 (cp. Sk. vādya, grd. of vad) 【 中 】【 形 】1. 應 被 說 (to be said)。saccavajja(=sacca-vacana), 真 理 的 語 言 。See alsomosa-vajja. 2. 應 被 發 聲 (to be sounded, i. e. musical instrument (vajjabheri))。Vajja, vajjā, vajjuṁ,pot. of vad, see vadati( 說 , 講 )。Vajjana,【 中 】 避 免 , 躲 開 。Vajjita,[vajjeti 避 免 ] 的 【 過 分 】 已 避 免 。Vajjati 1 (vṛj, Vedic vṛṇakti & varjati to turn)to turn etc.; only as Pass. form vajjati [in form=Ved. vṛjyate] to be avoided,to be excluded from (Abl.) (°itabba, in pop. etym. of Vajjī).Caus. vajjeti (*varjayati) to avoid, to abstain from,renounce.Vajjati 2 (Pass of vad), 已 說 (see vadati)。Vajjana (nt.) [fr. vajjati] avoidance, shunning.Vajjanīya(


Vajjha(grd.of vadhati),【 形 】 被 殺 的 , 被 處 罰 的 (to be killed, slaughtered or executed; object of execution; meritingdeath)。vajjhappatta,【 形 】 被 宣 告 有 罪 的 。vajjhaghāta, 劊 子 手 (cf. coraghāta)。vajjhapaṭaha-bheri,【 陰 】 死 刑鼓 。vajjha,【 反 】。vañc,【 字 根 VII.】 欺 騙 (to cheat)。cp.( 梵 vañc) 彎 曲 地 移 動 (move crookedly)。Vañcaka(


shown by vaṇimhase. A DeNom. fr. vani is vanīyati) 希 望 , 請 求 (to wish, desire, ask, beg J.V.27 (spelt vaṇṇeti; C.expl s as vāreti icchati); pres. med. 1 st pl. vaṇimhase (=Sk. vṛṇīmahe) J.II.137 (=icchāma C.). As vanayati at KhA 111(vanayatī ti vanaṁ).Vaṇṭa, vaṇṭaka(Epic Sk. vṛnta),【 中 】 莖 (a stalk)。vaṇṭika,【 形 】 有 莖 的 。vaṇṭachinna, 把 莖 切 除 (with its stalk cut)。avaṇṭa, 女 人 胸 部 (of thana, the breast of a woman), 不 在 莖 上 (not on a stalk (i. e. well-formed, plump) J.V.155. )。vaṇṇ,【 字 根 VII.】 稱 讚 (to praise)。vaṇṇ,【 字 根 VII.】 描 述 (to describe)。Vaṇṇa,【 陽 】 顔 色 , 外 表 , 膚 色 , 種 類 , 印 度 的 世 襲 階 級 , 音 色 , 特 質 。vaṇṇakasiṇa,【 中 】( 修 禪 用 的 ) 顔 色 器具 。vaṇṇada, vaṇṇadada,【 形 】 給 顔 色 的 , 給 美 麗 的 。vaṇṇadhātu,【 陰 】 外 表 的 情 況 , 顔 色 。vaṇṇapokkharatā,【 陰 】 膚 色 的 美 麗 。Vaṇṇarūpa(varṇarūpa),【 中 】 顯 色 ( 青 、 黃 、 赤 、 白 、 影 、 光 、 明 、 暗 、 雲 、 煙 、 塵 、 霧 )。vaṇṇavantu,【 形 】 富 有 色 彩 的 。vaṇṇavādī,【 陽 】 談 論 個 人 的 德 行 。vaṇṇasampanna,【 形 】 賦 有 美 麗 的 , 賦 有顔 色 的 。cattāro vaṇṇā, 四 種 姓 ( 印 度 社 會 制 度 上 之 四 大 種 姓 階 級 )。KhA.114...vaṇṇasaddo panachavithutikulavaggakāraṇasaṇṭhānapamāṇarūpāyatanādīsu dissati.( 容 色 (vaṇṇa) 字 則 顯 示 有 皮 膚 chavi、 讚 頌thuti、 種 族 kulavagga、 原 因 kāraṇa、 外 形 saṇṭhāna、 尺 量 pamāṇa、 色 處 rūpāyatana 等 ( 義 )。) KhA.114...Tattha“suvaṇṇavaṇṇosi Bhagavā”ti evamādīsu (ma.ni.2.399=M.92. su.ni.553=Sn.p.108,v.548.) chaviyaṁ. “Kadāsaññūḷhā pana te gahapati ime samaṇassa Gotamassa vaṇṇā”ti evamādīsu (ma.ni.2.77=M.I,p.386.) thutiyaṁ.“Cattārome, bho Gotama, vaṇṇā”ti evamādīsu (dī.ni.3.115=D.I,p.91.) kulavagge. “Atha kena nu vaṇṇena,(KhA.115.) gandhathenoti vuccatī”ti evamādīsu (saṁ.ni.1.234=S.I,p.204.) kāraṇe. “Mahantaṁ hatthirājavaṇṇaṁabhinimminitvā”ti evamādīsu (saṁ.ni.1.138=S.I,p.104.) saṇṭhāne. “Tayo pattassa vaṇṇā”ti(Vin.III,p.243.)evamādīsu pamāṇe. “Vaṇṇo gandho raso ojā”ti (Vism.364.)evamādīsu rūpāyatane. ( 此 中 , 在 :「 世 尊 , 您 的 皮 膚(vaṇṇa) 是 金 色 的 1 」, 如 此 等 為 皮 膚 (chavi)( 之 義 )。 在 :「 居 士 , 你 對 沙 門 苟 答 馬 做 這 些 讚 歎 (vaṇṇa),是 在 哪 時 候 所 收 集 的 呢 ?」 如 此 等 為 讚 頌 (thuti)( 之 義 )。 在 :「 苟 答 馬 尊 者 , 有 這 四 種 ( 種 姓 ) 階 級 (vaṇṇa) 1 」,如 此 等 為 種 族 (kulavagga)( 之 義 )。 在 :「 然 而 是 什 麼 理 由 (vaṇṇa),【115】 稱 『( 我 是 ) 盜 香 人 』 呢 ?」 如此 等 為 原 因 (kāraṇa)( 之 義 )。 在 :「( 魔 王 以 神 通 ) 化 為 大 象 王 的 外 形 (vaṇṇa)」, 如 此 等 為 外 形 (saṇṭhāna)( 之 義 )。 在 :「 有 三 種 尺 寸 (vaṇṇa) 的 缽 」, 如 此 等 為 尺 量 (pamāṇa)( 之 義 )。 在 :「 顏 色 (vaṇṇa)、 香 、味 、 食 素 」, 如 此 等 為 色 處 (rūpāyatana)( 之 義 )。 而 這 裡 的 (vaṇṇa) 當 知 是 指 「 皮 膚 」。 因 此 「 容 色 殊 勝 」即 說 成 「 嚴 妙 的 皮 膚 」。)vaṇṇaka(fr. vaṇṇa),【 中 】 染 料 (paint, rouge)(D.II,142; Dpvs VI,70.)。Vaṇṇadāsī,【 陰 】 妓 女 。Vaṇṇā,【 陰 】 解 釋 , 注 釋 , 稱 讚 。Vaṇṇīya,【 形 】 適 合 被 注 釋 或 稱 讚 的 。Vaṇṇita, (vaṇṇeti 的 【 過 分 】) 已 稱 讚 。vaṇṇitova suvaṇṇito, 讚 美 有 加 (vannito’va = vannito eva; vannito, pp. m.Nom.sg.「 被 讚 美 」 修 飾 上 句 之 pandito ( 為 其 動 詞 ) // su-vannito, 很 讚 美 。su- 加 強 語 氣 )。Vaṇṇī,【 形 】( 在 【 合 】 中 ) 有 … 的 外 表 。Vaṇṇu,【 陰 】 沙 。vaṇṇupatha,【 陽 】 荒 沙 地 。Vaṇṇeti (vaṇṇ+e)(denom. fr. vaṇṇa), 1. 描 述 , 解 說 , 評 論 (to describe, explain, comment on)。2. 稱 讚 , 頌 揚 (to praise,applaud, extol)。【 過 】vaṇṇesi。【 過 分 】vaṇṇita。【 現 分 】vaṇṇenta。【 義 】vaṇṇetabba。【 獨 】vaṇṇetvā。-vat,【 結 尾 】。1.‘ 具 有 ’ 之 意 。bhagavat 世 尊 ( 有 幸 福 者 )。2. 過 去 主 動 分 詞 ,sutavat 曾 聞 ( 已 聞 的 )。Vata,【 無 】 的 確 地 , 確 定 地 , 真 正 地 , 真 是 的 , 唉 。Vata,【 中 】 宗 教 義 務 , 禁 戒 , 誓 約 。vatapada,【 中 】 誓 約 。vatavantu,【 形 】 守 戒 的 人 。vatasamādāna,【 中 】 持戒 。S.11.11.:satta vatapadāni(( 帝 釋 天 王 的 ) 七 道 德 ):S.11.11.:satta vatapadāni( 七 誓 約 ): 1 Yāvajīvaṁmātāpettibharo assaṁ, 2 yāvajīvaṁ kule jeṭṭhāpacāyī assaṁ, 3 yāvajīvaṁ saṇhavāco assaṁ, 4 yāvajīvaṁ apisuṇavācoassaṁ, 5 yāvajīvaṁ vigatamalamaccherena cetasā agāraṁ ajjhāvaseyyaṁ muttacāgo payatapāṇi vossaggaratoyācayogo dānasaṁvibhāgarato, 6 yāvajīvaṁ saccavāco assaṁ, 7 yāvajīvaṁ akkodhano assaṁ--sacepi me kodho411


uppajjeyya, khippameva naṁ paṭivineyyan”ti.(1. 願 終 生 孝 養 父 母 。2. 願 終 生 禮 敬 長 輩 。3. 願 終 生 語 柔 和 。4. 願 終生 不 誹 謗 。5. 願 終 生 守 住 離 慳 垢 ; (1) 開 放 施 , (2) 舒 手 施 , (3) 樂 棄 捨 , (4) 有 求 必 應 (=yācayogo 應 乞 者 之 所 求 ), (5)樂 分 配 施 。 (6) 願 終 生 說 真 實 語 。 (7) 願 終 生 不 生 氣 , 若 生 氣 則 速 制 伏 。)Vati, vatikā,【 陰 】 圍 牆 , 柵 欄 。Vatika,【 形 】( 在 【 合 】 中 ) 有 … 的 習 慣 , 像 … 的 行 爲 。vat,【 字 根 I.】 使 轉 動 (turn)。vatt 1 ,【 字 根 I.】 適 宜 (to be fit), 滾 (to roll)。vatt 2 ,【 字 根 I.】 存 在 (to exist), 舉 止 向 於 (to behave towards)。Vatta,【 中 】 責 任 , 服 務 , 職 責 , 行 儀 。vattapaṭivatta,【 中 】 各 種 的 責 任 。vattasampanna,【 形 】 忠 實 的 。na-vattabba,不 可 說 (not to be classified, 即 不 可 分 類 成 過 去 、 現 在 或 未 來 法 。)。vattakkhandhakaṁ( 職 責 篇 )(Vin.Cv.II,207~235;Sp.Cv.VI,1280~6)..1.āgantukavattakathā( 客 住 者 的 職 責 ) (Sp.Cv.VI,1280.),2.āvāsikavattakathā( 原 住 者 ( 舊 住 者 ) 的 職 責 )(Sp.Cv.VI,1282.),3.gamikavattakathā( 遠 行 者 的 職 責 ) (Sp.Cv.VI,1285.),4.anumodanavattakathā( 隨 喜 的 職 責 )(Sp.Cv.VI,1283.),5.bhattaggavattakathā( 食 堂 的 職 責 ) (Sp.Cv.VI,1283.),6.piṇḍacārikavattakathā( 乞 食 者 的 職 責 )(Sp.Cv.VI,1285.),7.āraññikavattakathā( 林 野 住 者 的 職 責 ) (Sp.Cv.VI,1285.),8.senāsanavattakathā( 坐 臥 處 的 職 責 )(Sp.Cv.VI,1285.),9.jantāgharavattādikathā( 浴 室 的 職 責 ) (Sp.Cv.VI,1286.),10.vaccakuṭivatta ( 廁 所 的 職 責 ),11.upajjhāyavatta( 對 戒 師 的 職 責 ),12. saddhivihārikavatta( 對 弟 子 的 職 責 ) (Cv.II,227.),13. ācariyavatta( 對 阿 闍 梨 的 職 責 ),14.antevāsikavatta( 對 學 生 的 職 責 ) (Cv.II,231.)。Vattaka, vattetu,【 陽 】 運 用 , 保 持 。Vattati, Vaṭṭati,(vat( 梵 vṛt) 使 轉 動 +a;Vedic vartate), 存 在 , 發 生 , 産 生 , 繼 續 。【 過 】vatti。【 獨 】vattitvā。【 現 分 】vattanta, vattamāna。【 不 】vattituṁ。【 義 】vattabba(vatthabba at Vin.II,8), vattitabbaṁ。Vattana,【 中 】vattanā,【 陰 】 操 行 。Vattanī,【 陰 】 道 路 , 路 徑 。Vattabba (= vaditabba),【 義 】 適 合 被 說 。vattabbataṁ, 適 合 被 說 性 。Vattamāna,【 形 】 已 存 在 的 。【 陽 】 現 在 的 時 期 。vattamānā,【 陰 】[ 語 法 ] 現 在 時 態 。vattamānaka,【 形 】 已 存在 的 , 繼 續 的 。Vattikā,【 陰 】 皮 帶 , 燈 芯 。Vattitabba,【 義 】 應 該 從 事 , 應 該 實 行 , 應 該 觀 察 。Vattin (fr. vṛt),【 形 】( 在 【 合 】 中 ) 從 事 , 實 行 , 做 (engaged in, having power over, making, doing)。Vattar (n. ag. of vatti, vac),【 陽 】 說 者 , 講 者 , 說 話 的 人 (one who speaks, a sayer, speaker)。Vattuṁ, (vadati 的 【 不 】)。Vatteti (vattati 的 【 使 】), 使 繼 續 , 使 進 行 。【 過 】vattesi。【 過 分 】vattita。【 現 分 】vattenta。【 獨 】vattetvā,【 義 】vattetabba。【 不 】vattetuṁ。Vattha,【 中 】 布 料 , 衣 服 。vatthaguyha,【 中 】 被 衣 藏 著 的 , 即 : 陰 部 。vatthantara,【 中 】 布 料 的 種 類 。vatthayuga,【 中 】 一 對 衣 服 。Vatthi ( 梵 vasti),【 陽 】【 陰 】 膀 胱 。vatthikamma,【 中 】 灌 腸 。vatthikosa,( 包 封 男 性 的 器 官 ) 包 皮 ( 古 譯 : 陰 藏 膜 )。peḷassa vatthino, 膀 胱 (peḷā f. 容 器 )。Vatthu(


Vadaññū,【 形 】 不 拘 泥 的 , 慷 慨 的 , 聽 取 懇 求 道 德 。vadaññutā,【 陰 】 寬 大 , 磊 落 。Vadati (vad 說 +a), 說 , 講 。【 過 】vadi。【 過 分 】vutta。【 現 分 】vadanta, vadamāna。【 義 】vattabba。【 獨 】vatvā, vaditvā。【 不 】vattuṁ。vuttanayena, 依 已 說 過 的 原 理 。sammā vadamāno, 正 說 。N’eso n’atthiti vadami, 我 不 說 : 它 不存 在 。Vadana,【 中 】 臉 , 演 講 , 說 話 語 。Vadāpana,【 中 】 使 人 說 。Vadapeti (vadati 的 【 使 】), 使 人 說 。【 過 】vadapesi。【 過 分 】vadapita。【 獨 】vadapetvā。Vadeti (vad +e), 說 。Vaddalika,【 陰 】 雨 雲 朵 的 堆 積 。Vaddha,【 形 】 老 的 , 莊 嚴 的 。vaddhatara,【 形 】 年 長 者 , 資 深 者 。bhikkhū vuḍḍhatarā, 諸 較 年 長 的 比 丘 。 參 考 Vuddha。Vaddhana, 參 考 vaḍḍhana。Vaddhāpacāyana,【 中 】 向 年 長 者 尊 敬 。vadh,【 字 根 I.】 拷 問 (to torture)。Vadha,【 陽 】 處 罰 , 殺 害 , 死 刑 。vadhaka,【 陽 】 劊 子 手 , 施 行 處 罰 的 人 。vadhabandha, 囚 禁 。Vadhita, (vadheti 的 【 過 分 】) 已 殺 , 已 欺 負 , 已 傷 害 。Vadhukā,【 陰 】 少 妻 , 媳 婦 。Vadhū,【 陰 】 女 人 。Vadhaka(< vadh),【 陽 】 殺 , 謀 殺 , 謀 殺 者 (slaying, killing; murderous; a murderer)。vadhakacitta, 殺 心 。vadhakacetanā,殺 意 (murderous intention)。【 陰 】vadhikā。Vadhati (Vedic vadh; the root is given at Dhtp 169 in meaning of “hiṁsā”), 打 , 處 罰 , 殺 (to strike, punish; kill,slaughter, slay; imper. 2 nd pl. vadhetha Vism.314; ger. vadhitvā M.I,159; D.I,98; J.I.12; IV.67; SnA 257 (hiṁsitvā+);fut. vadhissati Mhvs 25, 62; aor. vadhi J.I.18 (cp. ud-abbadhi); cond. 1 st sg. vadhissaṁ Miln.221. -- grd. vajjha: see a°.-- Caus. vadheti J.I.168; Miln.109. pp. vadhita.Vadhita [pp. of vadheti] smitten Th.1, 783=M.II,73 (=vyathita).Vadhukā (< vadhū),【 陰 】 媳 婦 (a daughter-in-law, a young wife)。Vadhū (Ved. Vadhū),【 陰 】 媳 婦 (a daughter-in-law)。Vadheti (vadh 拷 問 +e), 【 使 】 殺 , 欺 負 , 傷 害 。【 過 】vadhesi。【 現 分 】vadhenta。【 獨 】vadhitvā。van,【 字 根 VI.】 請 求 (to beg)。Vana,【 中 】 樹 木 , 森 林 。vanakammika,【 陽 】 林 業 工 人 。vanagahana,【 中 】 叢 林 繁 茂 處 。vanagumba,【 陽 】 樹叢 。vanacara, vanacaraka, vanacārī,【 形 】 林 務 官 , 森 林 人 。vanadevatā,【 陰 】 森 林 神 。vanappati, vanaspati,【 陽 】大 無 花 果 樹 [ 直 譯 : 林 王 ]( 見 Pāṭalī)。vanapattha,【 中 】 在 森 林 中 的 偏 僻 地 方 。vanavāsin,【 形 】 林 居 的 。vanasaṇḍa,【 陽 】 叢 林 繁 茂 處 。Vanati, Vanute, Vanoti (van; 梵 vanoti & vanute) 渴 望 , 希 望 。Vanatha,【 陽 】 渴 望 , 欲 望 。Vanabhaṅga,【 陽 】 啼 泣 。Vanika,【 形 】( 在 【 合 】 中 ) 森 林 的 。Vanta (vamati 的 【 過 分 】), 已 嘔 吐 , 已 棄 絕 。vantakasāva,【 形 】 放 下 所 有 過 失 的 人 。vantamala,【 形 】 已 嘔 吐 穢物 的 。sabbāvantehi pādatalehi, 於 腳 掌 完 全 放 下 。vand( 梵 vand),【 字 根 I.】 彎 腰 、 鞠 躬 (to bow down)。Vandaka,【 形 】 頂 禮 的 人 , 尊 敬 的 人 。Vandati (vand 彎 腰 +a), 行 禮 , 表 示 敬 意 , 尊 敬 , 崇 拜 , 頂 禮 。【 過 】vandi。【 過 分 】vandita。【 現 分 】vandanta, vandamāna。【 義 】vanditabba。【 獨 】vanditvā, vandiya。pañcapatiṭṭhitena vanditvā, 五 處 禮 法 ; 在 《 律 藏 》(Vin.v,p.206.) 是指 下 座 比 庫 頂 禮 上 座 比 庫 或 佛 陀 的 方 法 , 即 :「 優 婆 離 (Upāli)! 較 新 學 的 比 庫 在 頂 禮 較 長 的 比 丘 足 時 , 應 內 [ 自心 ] 現 起 五 法 後 來 頂 禮 。 是 哪 五 法 呢 ? 優 婆 離 ! 較 新 學 的 比 丘 在 頂 禮 較 長 的 比 庫 足 時 應 當 ..1. 偏 袒 上 衣 在 一肩 [ 偏 袒 右 肩 ]、2. 合 拿 、3. 以 手 掌 摩 觸 ( 對 方 的 雙 ) 足 、4. 現 起 敬 愛 , 及 5. 現 起 恭 敬 來 禮 足 。」Vandana(< vand, cp. Vedic vandana),【 中 】Vandanā,【 陰 】 敬 禮 , 敬 意 , 頂 禮 (salutation, respect, paying homage;veneration, adoration)。 音 譯 : 伴 談 、 和 南 。 義 林 章 四 本 曰 :「 若 云 伴 談 , 或 云 伴 題 , 此 云 稽 首 , 亦 云 禮 拜 , 訛名 和 南 。」 西 域 記 二 曰 :「 致 敬 之 式 , 其 儀 九 等 : 一 發 言 慰 問 , 二 俯 首 示 敬 , 三 舉 手 高 揖 , 四 合 掌 平 拱 , 五 屈413


膝 , 六 長 跪 , 七 手 膝 踞 地 , 八 五 輪 俱 屈 , 九 五 體 投 地 。」cf. :Namakkāra ( 梵 Namaskāra 那 謨 悉 羯 羅 ), 禮 拜 。Vin.(Pari.V,206.;CS:p.358)..Navakatarenupāli, bhikkhunā vuḍḍhatarassa bhikkhuno pāde vandantena ekaṁsaṁuttarāsaṅgaṁ karitvā, añjaliṁ paggahetvā ubhohi pāṇitalehi pādāni parisambāhantena, pemañca gāravañcaupaṭṭhāpetvā pādā vanditabbā.( 較 年 輕 的 比 丘 , 優 婆 離 ! 頂 禮 諸 較 年 長 的 比 丘 時 , 應 外 衣 偏 袒 一 肩 , 合 掌 , 以兩 掌 完 全 觸 摸 雙 足 , 應 釋 出 愛 心 及 恭 敬 心 而 頂 禮 。)Vandāpana,【 中 】 令 人 尊 崇 。Vandāpeti, (vandati 的 【 使 】)。【 過 】vandāpesi。【 過 分 】vandāpita。【 獨 】vandāpetvā。vap( 梵 vap),【 字 根 I.】 播 種 、 掖 (to sow)。Vapati (vap 播 種 +a), 播 種 , 掖 種 , 剃 。【 過 】vapi。【 過 分 】vapita, vutta。【 現 分 】vapanta。【 獨 】vapitvā。Vapana,【 中 】 播 種 。Vapu,【 中 】 身 體 。Vappa,【 陽 】 播 種 , 瓦 巴 月 ( 月 名 , 十 月 至 十 一 月 , 農 曆 9 月 16 至 10 月 15)。vappakāla,【 陽 】 播 種 時 節 。vappamaṅgala,【 中 】 耕 種 節 日 。vam( 梵 vam),【 字 根 I.】 吐 出 (to vomit)。Vamati (vam 吐 +a), 吐 出 , 噴 出 , 放 出 。【 過 】vami。【 過 分 】vanta, vamita。【 獨 】vamitvā。Vamathu,【 陽 】vamana,【 中 】 嘔 吐 , 排 出 的 食 物 , 嘔 吐 藥 。Vambhana,【 中 】vambhanā,【 陰 】 藐 視 , 輕 視 。Vambhī,【 陽 】 以 輕 視 對 待 的 人 。Vambheti (vambh+e), 輕 視 , 不 尊 敬 。【 過 】vambhesi。【 過 分 】vambhita。【 現 分 】vambhenta。【 獨 】vambhetvā。Vamma,【 中 】 甲 胄 。vammī,【 陽 】 穿 用 的 甲 胄 。Vammika,【 陽 】 蟻 丘 、 蟻 塚 、 蟻 垤 ( )、 音 譯 .. 拔 彌 、 婆 蜜 (ant-hill, 蟻 丘 是 突 出 於 地 表 的 螞 蟻 都 市 , 裡 面 住 滿了 螞 蟻 與 其 幼 期 個 體 。 蟻 丘 最 常 見 於 氣 溫 與 濕 度 皆 極 端 的 棲 息 地 , 而 建 造 蟻 丘 的 螞 蟻 種 類 , 往 往 也 是 最 擅 長進 行 氣 候 調 節 的 螞 蟻 。Vammita, (Vammeti 的 【 過 分 】) 穿 上 甲 胄 。Vammeti (vam+e), 穿 上 甲 胄 。【 過 】vammesi。【 獨 】vammetvā。Vaya(sk.vayas),【 陽 】【 中 】(mano-group) 衰 老 , 損 失 , 衰 退 , 開 支 。vayakaraṇa,【 中 】 開 支 。vayakalyāṇa,【 中 】年 輕 的 魅 力 。vayaṭṭha,【 形 】 成 熟 的 。vayappatta,【 形 】 成 年 的 , 適 合 結 婚 的 。khayavaya, 衰 滅 。Vayassa,ada【 陽 】 朋 友 。Vayovuddha,【 形 】 年 老 的 。Vayohara,【 形 】 奪 取 生 命 的 。Vayha,【 中 】 交 通 工 具 , 抬 轎 , 垃 圾 。Vayhā,【 陰 】(grd. formation fr. vah; cp. Sk. vahya (nt.)] a vehicle, portable bed,litter)。var,【 字 根 I.】 遮 蓋 (to cover)。【 字 根 VII.】 選 擇 (to choose)。 希 望 (to wish)。Vara 1 (


Varārohā,【 陰 】 貴 族 的 女 人 。Varāha,【 陽 】 豬 , 公 豬 。varāhī,【 陰 】 母 豬 。Valañja,【 中 】( 在 【 合 】 中 ) 1. 車 轍 (track), 線 條 (line), 痕 迹 (trace, in padavalañja track, footprint)。2. 被 隱 秘 的 (thatwhich is spent or secreted)。3.valañjana,【 中 】 憑 藉 , 使 用 , 當 作 , 用 減 輕 身 體 。valañjanaka,【 形 】 適 合 被 用 或花 費 的 。valañjaṁ muñcati, 釋 放 自 己 (to ease oneself)。【 反 】avalañja, 無 用 的 (useless, superfluous)。Valañjiyamāna,【 形 】 使 用 過 的 。Valañjeti (valaj +e), 追 蹤 , 沿 路 走 , 使 用 , 花 費 , 求 助 。【 過 】valañjesi。【 過 分 】valañjjita。【 現 分 】valañjenta。【 獨 】valañjetvā。【 義 】valañjetabba。Valaya,【 中 】 腳 鐲 (bangle), 手 鐲 (bracelet), 環 (loop)。valayākāra,【 形 】 圓 形 的 。Valāhaka,【 陽 】 雨 雲 (rain cloud)。Vali,【 陰 】 折 層 , 皺 紋 。valika,【 形 】 有 折 層 的 。Valita,【 過 分 】 已 起 皺 。Valittaca,【 形 】 皮 皺 , 皮 膚 皺 巴 巴 的 。valittacata, 皮 皺 狀 。Valira,【 形 】 斜 眼 的 。Valīmukha,【 陽 】 猴 子 , 多 皺 紋 的 臉 。Vallakī,【 陰 】 印 度 琵 琶 。Vallabha,【 形 】 喜 歡 的 事 物 。vallabhatta,【 中 】 中 意 的 情 況 。Vallarī,【 陰 】 串 , 群 。Valli,【 陰 】 蔓 草 。vallihāraka,【 陽 】 收 集 蔓 草 者 。Vallibha,【 陽 】 南 瓜 (pumpkin, 見 Tipusa)。Vallūra,【 中 】 肉 乾 。Vavakassati(vi+ava 下 +


Pv.I,10 8 。Vasana 2 (fr. vasati 2 ),【 中 】 住 處 , 生 活 。vasanaka,【 形 】 居 住 在 … 處 的 。vasanaṭṭhāna,【 中 】 住 宅 (residence, dwellingplace)。vasanagāma, 住 在 村 庄 (the village where (he) lived J.II,153; DhA.I,323 and passim)。Vasanaka, vasanaka- (fr. vasana 2 ),【 形 】 居 住 (living (in) J.II,435.)。nibaddhavasanaka, 定 居 (of continuous abode)。Vasanta (Vasantakāla)(Vedic vasanta),【 陽 】 春 天 (spring)。bālavasanta, 初 春 (Citra 制 多 月 -- 農 曆 2 月 16 至 3 月 15)。vasantavana(DA.I,132), 春 天 叢 林 。Vasala(Vedic vṛṣala, dimin. of vṛṣan, lit. “little man”),【 陽 】 被 驅 逐 的 人 , 出 生 低 賤 的 人 (an outcaste; a low person,wretch)。【 形 】 低 賤 的 (vile, foul)。【 陰 】vasalī 女 賤 民 (outcaste, wretched woman)。 低 賤 行 為(vasalādhama=vasaladhamma (vile conduct)。vasalavāda, 低 賤 的 語 言 (foul talk)。vasalasutta 賤 民 經 (the suttanta onoutcasts)。Vasalaka [vasala+ka in more disparaging sense] 賤 民 (=vasala)。Vasā 1 (Vedic vaśā; cp. vāśitā),【 陰 】 成 牛 (a cow (neither in calf nor giving suck))。Vasā 2 ,【 陰 】 脂 肪 , 油 脂 (fat, tallow, grease)。Vasāpeti (vasati 的 【 使 】), 使 活 , 使 居 住 , 扣 留 。【 過 】vasāpesi。【 過 分 】vasāpita。【 獨 】vasāpetvā。Vasita (pp. of vasati 2 ), 居 住 , 住 在 (dwelled, lived)。Vasitā,【 陰 】 掌 握 , 聰 明 。 五 自 在 :1. 入 定 自 在 (samāpajjanavasitā) 能 夠 迅 速 地 證 入 各 種 禪 那 的 能 力 ( 一 彈 指 或 十彈 指 的 時 間 , 有 些 禪 修 中 心 以 五 分 鐘 為 計 )。2. 決 意 自 在 (adhiṭṭhānavasitā 住 定 自 在 ) 能 夠 迅 速 地 住 在 定 中 。3.出 定 自 在 (vuṭṭhānavasitā) 是 能 夠 迅 速 地 從 禪 定 中 出 來 的 能 力 。4. 省 察 自 在 (paccavekkhaṇāvasitā) 是 能 夠 在 出 定之 後 省 察 ( 觀 察 心 ( 臟 ) 中 的 禪 支 ) 剛 才 所 證 入 的 禪 那 的 能 力 。5. 轉 向 自 在 (āvajjana-vasitā) 是 能 夠 迅 速 地 以 意 門 轉向 心 (manodvārāvajjanena) 轉 向 似 相 , 而 似 相 就 能 夠 迅 速 地 生 起 。-vasena, 住 於 , 處 於 , 處 置 。Vasituṁ,【 不 】 居 住 。Vasin(


Vassāpeti (vassati 的 【 使 】), 使 下 雨 。【 過 】vassāpesi。【 過 分 】vassāpita。【 獨 】vassāpetvā。Vassika,【 形 】 雨 季 的 。( 在 【 合 】 中 ) … 歲 。vassikasāṭikā,【 陰 】 比 丘 在 雨 季 用 的 雨 衣 。Vassikā(=vassika【 中 】=vassikī; 梵 vārṣikā),【 陰 】 茉 莉 花 (= sumanā;i.e.Jasminum Sambac;great-flowered jasmine,見 Mallikā)。vassika(vassikī)【 中 】 茉 莉 , 婆 師 華 , 夏 生 花 。ye keci pupphagandhā, vassikaṁ tesaṁaggamakkhāyati.( 一 切 華 香 中 , 茉 莉 花 香 為 其 最 上 。)Vassita (vassati 的 【 過 分 】), 已 弄 濕 。【 中 】( 鳥 、 獸 等 的 ) 叫 , 啼 , 嗥 , 鳴 。vah( 梵 vah),【 字 根 I.】 獲 得 (to bear away), 帶 (carry)。Vaha, vaha-, -vaha, (< vah 帶 ) 1. 帶 , 帶 來 (bringing, carrying, leading(vāri° river=mahānadī); S I.103; PvA 13 (anattha°).Doubtful in hetu-vahe, better with v. l. °vaco, expl d by sakāraṇa-vacana)。Acc. vahaṁ。2. 流 (a current (Gangā°);V.388 (mahā°)。Cp. vāha.Vahati (vah 帶 +a), 1. 負 擔 , 攜 帶 (to carry, bear, transport)。2. 著 手 , 做 自 己 的 工 作 (to proceed, to do one’s work)。3.工 作 (to work, to be able, to have power)。【 過 】vahi。【 過 分 】vahita。【 現 分 】vahanta,vahamāna, vuyhamāna,vāhiyamāna(in med. pass. sense)。【 獨 】vahitvā。【 義 】vahitabba。imper. vaha; inf. vahituṁ; pass. vuyhati (Sk. uhyate)to be carried (along); pass. also vahīyati (=nīyati); ppr. vahīyamāna. pp. ūḷha (see soḍha), vuḷha & vūḷha (būḷha). --Caus. vāheti to cause to go, to carry, to drive away。pp. vahita (for vāh°). Cp. ubbahati 2 .Vahana,【 中 】 運 載 , 負 擔 , 流 動 。vahanaka,【 形 】 負 擔 的 , 引 起 的 。Vahitu,【 陽 】 持 有 人 。Vaḷabāmukha,【 中 】 海 底 火 。Vaḷavā( 梵 【 陽 】Vaḍavā、Vaḍabā; 梵 【 陰 】Vāḍavā、Vāḍabā), 【 陽 】 馬 (horse)。sabbasetena vaḷavābhirathena, 一切 皆 白 的 馬 車 。Vaṁsa,【 陽 】1. 種 族 , 世 系 , 家 庭 。2. 印 度 箣 竹 ( 主 要 分 佈 於 東 西 兩 半 球 的 熱 帶 和 亞 熱 帶 的 一 種 大 木 本 植 物 (Bambusaarundinacea), 有 中 空 的 莖 , 直 徑 達 五 或 六 英 寸 , 並 且 堅 硬 而 結 實 , 用 來 做 家 具 、 炊 具 和 建 築 結 構 架 ; 小 竹 竿也 可 用 [ 如 做 手 杖 和 長 笛 ], 幼 苗 可 當 食 物 )。3. 竹 笛 。vaṁsakāḷīra,【 陽 】 竹 筍 。vaṁsaja,【 形 】 出 生 在 某 氏 族或 種 族 中 。vaṁsavaṇṇa,【 陽 】 天 青 石 、 青 金 石 (lapis lazuli), 天 青 石 色 。vaṁsāgata,【 形 】 從 父 親 傳 到 兒 子 的 。vaṁsānupālaka,【 形 】 保 存 世 系 的 。Vaṁsati,【 形 】 氏 族 或 種 族 的 。vā( 梵 vā),【 字 根 I.、III.】 吹 (to blow)。cp.( 梵 śvas / śuṣ) 吹 。Vā ( 選 擇 關 係 連 詞 ), 或 , 只 能 二 選 一 的 (or, either)。vā…vā, 或 … 或 。vā 屬 「 後 置 語 」,「A 或 B」 要 說 「A vā Bvā」 或 者 「A B vā」, 但 若 A( 或 B) 由 多 個 語 詞 構 成 時 , 則 vā 要 放 在 「 首 語 之 後 」。 例 如 「A1 vā A2 A3 」。「B1vā B2」, 即 B = B1 B2 的 情 況 , 如 :appiyā vā dāyadā=( 不 肖 的 ) 怨 嗣 。with negation in second place: whether --or not, or not, e. g. hoti vā no vā is there or is there not D I.61; taṁ patthehi vā mā vā VvA 226. -- Combined withother emphatic particles: (na) vā pana not even Pv II.6 9 (manussena amanussena vā pana); vā pi or even Sn 382 (yevā pi ca); Pv II.6 14 (isayo vā pi ye santā etc.); iti vā Nd 2 420; atha vā Dh 83 (sukhena atha vā dukhena); uda . . . vāSn. 232 (kāyena vācā uda cetasā vā). -- In verse vā is sometimes shortened to va, e. g. devo va Brahmā vā Sn 1024:see va 4 .。vā=va, 在 偈 中 ( 如 ..devo va Brahmā vā Sn.1024.)。-vāk (Vedic vāc, for which the usual P. form is vācā), 說 , 發 聲 , 談 (speech, voice, talk; only in cpd. -vākkaraṇa)。kalyāṇavākkaraṇatā, 言 語 和 雅 (A.I,38.)。Cp. Vākya( 句 子 )。Vāka,【 中 】 樹 皮 ( 用 來 做 衣 服 )(the bark of a tree)。vākacīra,【 中 】 樹 皮 衣 。vākamaya,【 形 】 樹 皮 條 製 的 。vākavāka,沒 有 樹 皮 。Vākarā, Vāgurā,【 陰 】 捕 捉 鹿 的 網 (net, snare)。Vākkaraṇa,【 中 】 交 談 。Vākya,【 中 】 句 子 , 敍 述 。Vāgurika,【 陽 】 用 網 捕 捉 動 物 的 獵 人 。Vācaka,【 陽 】 背 誦 者 , 教 者 (reciting, speaking, expressing)。Vācana,【 中 】 朗 誦 , 閱 讀 。417


Vācanaka,【 中 】 朗 誦 的 典 禮 或 地 方 。Vācanāmagga,【 陽 】 朗 誦 或 傳 統 的 方 法 。Vācasika,【 形 】 與 講 話 有 關 連 的 。Vācā,【 陰 】 話 , 演 講 , 敍 述 。vācānurakkhī,【 形 】 小 心 自 己 的 言 談 的 。Vācāla,【 形 】 饒 舌 的 , 喜 歡 說 話 的 。Vācuggata,【 形 】 記 住 的 。Vāceti (vac+e), 讀 , 教 , 背 誦 。【 過 】vācesi。【 過 分 】vācita。【 現 分 】vācenta。【 義 】vācetabba。【 獨 】vācetvā。Vācetu,【 陽 】 讀 者 , 教 者 。Vāja,【 陽 】 箭 羽 , 一 種 生 力 飲 料 ( 肉 珊 瑚 的 乳 液 ; 見 Pāṭalī)。vājapeyya,【 中 】 蘇 摩 祭 ( 祭 祀 肉 珊 瑚 的 乳 液 生 力 飲料 )。Vājī,【 陽 】 馬 。Vāṭa, vāṭaka,【 陽 】 圍 欄 。Vāṇija, vāṇijaka,【 陽 】 商 人 , 賈 人 。Vāṇijja,【 中 】 交 易 。Vāṇī,【 陰 】 話 , 演 講 。Vāta (


vāditameva.( 任 何 演 奏 .. 演 奏 琴 弦 樂 器 , 演 奏 水 壺 鼓 乃 至 水 鼓 , 諸 如 此 類 的 演 奏 。)《 優 婆 塞 莊 嚴 》(Upāsakajanālaṅkāra SL.p.91.)..“vāditanti” vīṇāveṇumurajāki vādanaṃ.( 演 奏 .. 琵 琶 (vīṇā)、 竹 器 (veṇu)、 小 手 鼓 (muraja;tamborine) 等 之 樂 器 演 奏 。)Vādin (fr. vāda,【 陽 】 爭 論 者 , 傳 道 某 些 教 義 者 , 談 及 (speaking (of), saying, asserting, talking; professing, holding aview or doctrine; arguing)。vādīvara,【 陽 】 持 概 念 中 的 最 高 貴 者 。sakavādī, 自 說 ( 在 《 論 事 》 中 指 「 上 座 部 」( 巴Theravāda, 梵 Sthavīra-vādin)。paravādī, 他 說 ( 在 《 論 事 》 中 指 其 他 派 系 。Vādeti (vad+e), 演 奏 ( 樂 器 )。Vāna,【 中 】 渴 望 , 床 的 網 ( 印 度 床 )。Vānara(


Vāreti (var +e), 避 免 , 阻 隔 , 阻 礙 。【 過 】vāresi。【 現 分 】vārenta, vā-rayamāna。【 義 】vāretabba。【 獨 】vāretvā。Vāreyya (nt.) [grd. of vāreti] marriage, wedding Th 2, 464, 472, 479; SnA 19.Vāla 1 ,Vāḷa,【 陽 】1. 尾 毛 。2. 毛 篩 。3. 野 獸 。【 形 】 兇 猛 的 , 懷 惡 意 的 。vālakambala,【 中 】 以 馬 毛 製 的 被 單 。vālagga,【 中 】 髮 端 。vālaṇḍupaka,【 陽 】【 中 】 以 馬 尾 製 的 刷 子 。vālabījanī, vālavījanī,【 陰 】 拂 塵 ( 犛 牛 尾 作 的 ,驅 除 蚊 蠅 的 用 具 )。vālamiga,【 陽 】 捕 鹿 野 獸 ( 即 : 虎 、 豹 等 )。vālavedhī,【 陽 】 能 射 中 一 根 頭 髮 的 弓 箭 手 (an archer)。vāḷakathā,【 陰 】 兇 的 話 。aṇḍupaka a cert. material, head dress (?) A I,209 (so read for vālanduka); Vism.142; DhsA115 (reads leḍḍūpaka). vālakambala, 馬 尾 做 的 毛 毯 (a blanket, made of horse-tails)。vālakoṭi, 髮 端 。vālarajju, 一撮 頭 髮 (a cord made of hair)。Vāla 2 (cp. Sk. Vyāla),【 形 】(malicious, troublesome, difficult )。Vāla 3 (=vāri, cp. late Sk. Vāla),【 中 】 水 (only in cpd. vālaja a fish (cp. vārija))。Vāladhi,【 陽 】 尾 。Vālikā, vālukā,【 陰 】 沙 。vālikantāra,【 陽 】 沙 漠 。vālikapuñja,【 陽 】 沙 堆 。vālikapulina,【 中 】 沙 灘 。Vāsa,【 陽 】1. 生 活 , 逗 留 , 生 活 環 境 。2. 衣 。3. 香 水 。vāsacuṇṇa,【 中 】 香 粉 。vāsaṭṭhāna,【 中 】 住 宅 。Vāsana,【 中 】 灑 香 水 , 製 造 居 所 。Vāsanā,【 陰 】 印 象 , 回 憶 。Vāsara,【 陽 】( 一 ) 天 。Vāsava,【 陽 】 天 神 王 。Vāsi,【 陰 】 扁 斧 , 斧 頭 , 鋒 利 的 小 刀 。vāsijaṭa,【 中 】 斧 柄 。vāsiphala,【 中 】 斧 口 , 刀 鋒 。Vāsika, vāsin,【 陽 】( 在 【 合 】 中 ) 住 在 …, 居 在 …。【 陰 】vāsinī。Vāsitaka,【 中 】 香 粉 。Vāsudeva,【 陽 】 毘 瑟 挐 ( 印 度 教 主 神 之 一 , 守 護 之 神 )。Vāseti (vas +e), 建 立 , 使 居 住 , 灑 香 水 。【 過 】vāsesi。【 過 分 】vāsita。【 獨 】vāsetvā。Vāha,【 形 】1. 運 送 的 , 領 先 的 。2. 領 袖 。【 陽 】,3. 手 推 車 ,4. 一 滿 車 ( 的 裝 貨 量 , 即 :380 陀 那 [ 見 Doṇa])。5. 負 荷 的 畜 牲 。6. 急 流 。satthavāha, 商 隊 領 導 人 (a caravan leader, merchant)。vāhanaka =vāha (VvA.337.)。Vāhaka,【 陽 】 負 擔 者 , 拿 走 的 人 , 通 向 , 湧 流 。udakavāhaka, 水 流 (a flood of water)。Vāhana(< vāheti),【 形 】1. 攜 帶 , 拖 (carrying, pulling, drawing)。【 中 】2. 運 送 , 獸 馱 (conveyance, beast of burden,monture)。balavāhana, 軍 隊 與 象 (army & elephants)。Vāhasā(an Instr. of vāha),【 無 】 由 於 , 憑 藉 , 因 爲 (owing to, by dint of, on account of, through)。Vāhinī,【 陰 】 軍 隊 。Vāhin(< vāha),【 形 】 運 送 的 , 傳 達 的 , 導 向 的 (carrying, conveying)。Vāheti (vah+e;Caus. of vahati), 傳 達 , 導 向 。Vi- (


vikappenta。【 獨 】vikappetvā。【 義 】vikappeyya。Vikampati (vi+kamp+a), 戰 慄 , 不 安 。【 過 】vikampi。【 過 分 】vikampita。【 獨 】vikampitvā。【 現 分 】vikampamāna。Vikampana,【 中 】 發 抖 。Vikaroti (vi+kar 行 +o), 取 消 , 改 變 , 變 成 。【 過 】vikari。【 過 分 】vikata。Vikala,【 形 】 有 缺 陷 的 , 需 要 的 , 缺 少 的 。vikalaka,【 形 】 缺 少 。Vikasati (vi+kas+a), 打 開 , 擴 張 , 吹 脹 。【 過 】vikasi。【 過 分 】vikasita。【 獨 】vikasitvā。Vikāra,【 陽 】 改 變 , 變 更 , 復 原 , 擾 亂 , 畸 形 , 特 質 。Vikāla,【 陽 】 錯 誤 的 時 間 , 午 後 和 夜 晚 。vikālabhojana, divāvikālabhojana,【 中 】 非 時 食 。Pāci.IV,86.;IV,166...Vikālo nāma majjhanhike vītivatte yāva aruṇuggamanā.( 非 時 .. 已 過 中 午 , 到 ( 隔 日 ) 天 亮 ) 。 )KhA.36 :vikālabhojananti majjhanhikavītikkame bhojanaṁ.( 非 時 食 : 超 過 正 午 吃 食 。) KhA.35..vikālabhojanassa cattāriaṅgāni-- (1) vikālo, (2) yāvakālikaṁ, (3) ajjhoharaṇaṁ, (4) anummattakatāti.( 非 時 食 有 四 條 件 ..1. 非 時 ,2. 時 藥 ( 一 般 食物 ),3. 吞 嚥 ,4. 未 瘋 狂 )。Pāci.IV,85. 說 十 七 群 比 丘 因 非 時 食 而 制 定 非 時 食 為 「 波 逸 提 」 罪 (Bhikkhu P 37=BhikkhunīP 120)。《 五 分 律 》 卷 第 八 (T22.54.1) 則 傳 說 因 面 黑 眼 赤 的 迦 留 陀 夷 夜 晚 時 乞 食 , 驚 嚇 到 一 懷 妊 婦 人 , 被 誤 認 為「 毘 舍 遮 」( 鬼 名 )。(M.66./I,448-9.;cf.《 鼻 奈 耶 》 卷 第 八 , T24.884.3),《 大 莊 嚴 論 經 》(52) 卷 第 九 , T4.305.2,《 增壹 阿 含 49-7 經 》, T2.800.3)vikālabhojana,【 中 】 非 時 食 ( 在 午 後 和 晚 上 吃 食 物 )。 不 同 意 世 尊 制 定 非 時 食 , 發 牢 騷 , 如 ..M.66./I,449...‘Kiṁpanimassa appamattakassa oramattakassa adhisallikhatevāyaṁ samaṇo’ti.( 為 什 麼 這 樣 微 小 、 瑣 碎 ( 之 事 ), 此 沙 門過 度 削 減 ( 欲 )。)Vikāsa,【 陽 】 擴 充 , 打 開 。Vikāseti (vi+kās 發 光 +e), 照 明 , 使 伸 展 , 使 展 開 。【 過 】vikāsesi。【 過 分 】vikāsita。【 獨 】vikāsetvā。Vikiṇṇa (vikirati 的 【 過 分 】), 已 遍 佈 , 已 到 處 撒 滿 。vikiṇṇakesa,【 形 】 有 頭 髮 蓬 亂 的 。vikiṇṇavācā,Vikiraṇa,【 中 】 散 佈 , 驅 散 。Vikirati (vi+kir 散 +a), 分 散 , 散 佈 , 灑 。【 過 】vikiri。【 現 分 】vikiranta, vikiramāna。【 獨 】vikiritvā。Vikirīyati (vikirati 的 【 被 】), 被 打 碎 。Vikuṇita,【 過 分 】 已 扭 曲 , 已 變 形 。Vikubbati (vi+kar 行 +o, karo 被 改 成 kubba), 轉 換 , 神 變 。【 過 】vikubbi。【 過 分 】vikubbita。Vikubbana,【 中 】 奇 迹 的 轉 換 。Vikūjati (vi+kūj+a), 吱 喳 而 嗚 , 鳥 鳴 ,( 鴿 等 ) 咕 咕 地 叫 , 唱 。【 過 】vikūji。【 過 分 】vikūjita。Vikūjana,【 中 】 鴿 子 的 咕 咕 叫 聲 。Vikūla,【 形 】 傾 斜 的 。Vikopana,【 中 】 令 人 生 氣 , 傷 害 。Vikopeti (vi+kup+e), 擾 亂 , 傷 害 , 破 壞 。【 過 】vikopesi。【 過 分 】vikopita。【 獨 】vikopetvā。【 現 分 】vikopenta。Vikkanta(pp. of vi+kram),【 中 】 向 前 走 , 英 勇 (heroic)。【 梵 】( 世 尊 八 十 種 好 的 項 目 ..) siṃhavikrāntagāmin( 舉 步如 獅 )、nāgavikrāntagāmin( 舉 步 如 象 )、haṃsavikrāntagāmin( 舉 步 如 鵝 )、vṛṣabhavikrāntagāmin( 舉 步 如 牛 )、pradakṣiṇāvartagāmin( 舉 步 右 旋 )、cārugāmin( 舉 步 優 美 )、avakragāmin( 舉 步 直 行 )。Vikkandati (vi+kand+a), 大 聲 地 哭 , 悲 傷 (to cry out, lament, wail)。Vikkama(


Vikkhambheti (vi+khambh+e), 鎮 壓 , 丟 棄 , 消 滅 。【 過 】vikkhambhesi。【 過 分 】vikkhambhita。【 現 分 】vikkhambhenta。【 獨 】vikkhambhetvā。Vikkhāleti (vi+khāl+e), 洗 掉 , 漱 口 。【 過 】vikkhālesi。【 過 分 】vikkhālita。【 獨 】vikkhāletvā。Vikkhitta (vikkhipati 的 【 過 分 】;sk. vikṣipta), 已 擾 亂 , 已 困 惑 (upset, perplexed, mentally upset, confused)。vikkhittacitta,【 形 】 心 煩 意 亂 的 。avikkhitta, 【 反 】 已 不 擾 亂 。Vikkhittaka,【 形 】 到 處 散 佈 的 (scattered all over, deranged, dismembered)。【 中 】 到 處 散 佈 的 屍 體 。Vikkhipati (vi+khip( 梵 kṣip) 拋 +a), 擾 亂 , 搞 亂 。【 過 】vikkhipi。【 現 分 】vikkhipanta。【 獨 】vikkhipitvā。Vikkhipana,【 中 】vikkhepa,【 陽 】 擾 亂 , 混 亂 , 錯 亂 。Vikkhīṇa (vi+khīṇa), 完 全 破 壞 (totally destroyed, finished, gone)。Vikkhīyati (vi+khīyati), 破 壞 (to go to ruin, to be destroyed, to be lost, J.V,392 (fut. vikkhīyissati). -- pp. vikkhīṇa.Vikkhepaka,【 形 】 擾 亂 者 。Vikkhobhana,【 中 】 大 騷 動 。Vikkhobheti (vi+khubh 搖 動 +e), 徹 底 地 搖 動 或 擾 亂 。【 過 】vikkhobhesi。【 過 分 】vikkhobhita。【 獨 】vikkhobhetvā。Vigacchati (vi+gam 去 +a), 離 開 , 消 失 , 走 開 。【 過 】vigacchi。【 現 分 】vigacchanta, vigacchamāna。Vigata (Vigacchati 的 【 過 分 】), 已 走 開 、 已 停 止 、 已 剝 奪 、 已 離 去 (gone away, disappeared, ceased; having lost orforegone (for-gone=vi-gata), deprived of, being without), 已 沒 有 (= vīta)。vigatakhila,【 形 】 無 硬 結 的 。vigataraja,【 形 】 無 污 穢 的 。vigatāsa,【 形 】 無 欲 望 的 。vigatāsava,【 形 】 無 漏 的 , 聖 人 。cf. vīta(【 過 分 】 已 無 , 已 沒 有 )。avigata,【 反 】 未 離 去 , 不 離 去 。Vigama,【 陽 】vigamana,【 中 】 離 開 , 消 失 , 走 開 (going away, disappearance, departing, departure)。Vigayha (vigāhati 的 【 獨 】), 進 入 了 , 跳 進 了 。Vigarahati (vi+garah+a), 狠 狠 地 責 駡 , 辱 駡 。【 過 】vigarahi。【 獨 】vigarahitvā。Vigalita (vigalati 的 【 過 分 】), 已 轉 移 , 已 降 落 。Vigāhati (vi+gāh 衝 進 +a), 進 入 , 跳 進 。【 過 】vigāhi。【 過 分 】vigāḷha。【 現 分 】vigāhamāna。【 獨 】vigāhitvā, vigāhetvā。【 不 】vigāhituṁ。Vigāhana,【 中 】 跳 進 , 進 入 , 潛 水 。Viggayha (viggaṇhāti 的 【 獨 】), 爭 論 了 , 分 析 了 。Viggaha,【 陽 】 爭 論 , 吵 架 , 身 體 , 將 詞 分 解 爲 詞 素 。Viggaṇhati(vi+grah 握 持 ), 異 執 , 身 , 身 體 。Viggahita(viggaṇhati 的 【 過 分 】), 異 執 , 誘 惑 。Viggāhikakathā,【 陰 】 好 爭 論 的 演 講 。Vighaṭṭana,【 中 】 撞 。Vighāṭana,【 中 】 打 開 , 解 開 。Vighāṭeti (vi+ghaṭ +e), 解 開 , 瓦 解 , 打 開 。【 過 】vighāṭesi。【 過 分 】vighāṭita。【 現 分 】vighāṭṭenta。【 獨 】vighāṭetvā。Vighāta(vi+ghata),【 陽 】1. 破 壞 , 屠 殺 (destruction, killing, slaughter)。2. 惱 怒 , 煩 惱 (distress, annoyance, upset of mind,trouble, vexation)。3. 反 對 (opposition)。vighātapakkhiyaṁ, 煩 惱 的 成 分 。Vighāteti (vi+han+e), 殺 , 破 壞 。【 過 】vighātesi。【 過 分 】vighātita。【 獨 】vighātetvā。Vighāsa,【 陽 】 剩 飯 , 殘 餘 的 食 物 。vighāsāda,【 陽 】 吃 殘 食 的 人 。vic,【 字 根 I.】 分 開 (to separate)。【 字 根 III.】 被 分 開 (to be separated)。cp.( 梵 vic), 1. 篩 , 過 濾 (sift);2.(=vyac) 延 長(extend)。Vicakkhaṇa,【 形 】 有 技 術 的 , 明 智 的 。【 陽 】 明 智 的 人 。Vicaya (


vuccati vicāro. Iti (CS:p.267) iminā ca vitakkena iminā ca vicārena upeto hoti …pe… samannāgato. Tena1vuccati “savitakkaṁ savicāran”ti. ( 什 麼 叫 做 「 伺 ( 察 )」? 凡 是 伺 (cāro 偵 查 )、 2 伺 察 (vicāro)、 3 隨 伺 (anucāro緊 跟 著 伺 察 )、 4 近 伺 (upacāro 靠 近 伺 察 )、 5 心 的 隨 屬 (cittassa anu-sandhanatā)、 6 熟 慮 (anupekkhanatā), 這 稱 為‘ 伺 ’。 以 此 等 已 賦 予 尋 、 伺 之 意 。… 成 就 。 這 即 是 說 有 尋 、 有 伺 。)( 六 個 同 義 詞 中 , 最 能 表 達 「 伺 」 的 性 質及 作 用 的 是 「 心 的 隨 屬 」, 即 專 注 在 所 緣 上 ,「 伺 」 緊 接 著 「 尋 」 之 後 。「 伺 」 不 包 括 在 在 第 三 禪 以 上 的 禪 那 。)Vicāraka,【 陽 】 調 查 者 , 處 理 者 , 管 理 人 員 。Vicāraṇa,【 中 】vicāraṇā,【 陰 】1. 調 查 。2. 管 理 。Vicāreti (vi+car 移 動 +e), 重 新 考 慮 , 處 理 , 計 劃 , 管 理 。【 過 】vicāresi。【 過 分 】vicārita。【 現 分 】vicārenta。【 獨 】vicāretvā。Vicikicchati (vi+kit +cha, ki 重 疊 , 前 ki 被 改 成 ci)(vici (vicinanto) = 詢 問 + kicch = 受 到 困 擾 ;vi = 毫 無 + cikiccha =解 決 方 案 。 論 師 提 出 兩 個 詞 源 學 的 說 明 : 一 、 由 於 思 緒 紛 雜 困 亂 而 致 的 困 惑 ; 二 、 缺 少 智 慧 解 決 問 題 。), 懷疑 , 猶 豫 , 心 煩 意 亂 。 在 阿 毘 達 摩 中 ,「 疑 」 只 作 對 因 果 、 三 寶 、 正 法 的 疑 , 不 能 解 作 對 一 般 事 務 的 疑 惑 、 困惑 。 否 則 須 陀 洹 道 就 無 法 斷 「 疑 」。【 過 】vicikicchi。【 過 分 】vicikicchita。Vicikicchā, 【 陰 】1 懷 疑 佛 法 僧 等 。2. 不 確 定 。《 法 集 論 》Dhammasaṅgaṇī, (PTS:1264) : Tattha katamaṁvicikicchānīvaraṇaṁ? 1 Satthari kaṅkhati vicikicchati, 2 dhamme kaṅkhati vicikicchati, 3 saṅghe kaṅkhati vicikicchati,4 sikkhāya kaṅkhati vicikicchati, 5 pubbante kaṅkhati vicikicchati, 6 aparante kaṅkhati vicikicchati, 7 pubbantāparantekaṅkhati vicikicchati, 8 idappaccayatā paṭiccasamuppannesu dhammesu kaṅkhati vicikicchati. Yā evarūpā 1 kaṅkhā2 kaṅkhāyanā 3 kaṅkhāyitattaṁ 4 vimati 5 vicikicchā 6 dveḷhakaṁ 7 dvedhāpatho 8 saṁsayo 9 anekaṁsaggāho 10 āsappanā11 parisappanā 12 apariyogāhanā 13 thambhitattaṁ cittassa manovilekho--idaṁ vuccati vicikicchānīvaraṇaṁ.( 什 麼 是 疑蓋 ? 1 對 大 師 懷 疑 、 疑 惑 , 2 對 法 懷 疑 、 疑 惑 , 3 對 僧 懷 疑 、 疑 惑 , 4 對 戒 懷 疑 、 疑 惑 , 5 對 過 去 懷 疑 、 疑 惑 , 6對 未 來 ( 後 際 ) 懷 疑 、 疑 惑 , 7 對 過 去 未 來 懷 疑 、 疑 惑 , 8 1對 此 緣 法 、 緣 起 法 懷 疑 、 疑 惑 。 像 這 樣 懷 疑 、 2 疑 難 、3疑 慮 、 4 困 惑 、 5 疑 惑 、 6 二 分 、 7 猶 豫 不 決 ( 在 叉 路 )、 8 躊 躇 、 9 蓄 含 種 種 緊 握 ( 疑 問 重 重 )、 10 爬 行 ( 站 不 住 腳 )、11完 全 爬 行 、 12 不 清 、 13 頑 固 心 的 困 惑 , 這 是 所 謂 的 疑 蓋 。) SA.46.51./III,167...「 斷 「 疑 」 有 六 種 方 法 :1. 多聞 正 法 (bahussutatā),2. 深 究 正 法 (paripucchakatā 遍 問 ),3. 於 戒 律 上 知 取 捨 (vinaye pakataññutā),4. 強 化 信 仰(adhimokkhabahulatā),5. 親 近 善 友 (kalyāṇamittatā),6. 適 當 的 談 話 (sappāyakathā)。」Viciṇṇa, [vicāreti 考 慮 ] 的 【 過 分 】, 已 重 新 考 慮 , 已 處 理 (thought out; in neg. a° not thought out; reading howeverdoubtful, better to be taken as adhiciṇṇa, i. e. procedure, method). -- DA.I,91 reads āciṇṇa (cp. M.I,372).Vicita, [vicināti 考 慮 ] 的 【 過 分 】。Vicitta,【 形 】1. 雜 色 的 , 花 式 字 體 的 , 裝 飾 的 。2. 考 慮 。DhsA.CS:p.92: …vicittaṭṭhena vā cittā.(… 或 考 慮 , 為 ‘ 心 ’)Vicinana,【 中 】 差 別 , 選 擇 。Vicinati, Vicināti (vi+ci +nā), 1. 考 慮 , 區 別 , 選 擇 , 收 集 (to investigate, examine, discriminate, yoniso vicine dhammaṁ,從 根 源 區 別 法 )。【 過 】vicini。【 過 分 】vicita。【 現 分 】vicinanta。【 獨 】vicinitvā。grd. vicetabba。ger. viceyya。2.盼 望 , 尋 求 (to look for, to seek, to linger, to choose)。aor. vicini=gavesi。ger. viceyya=vicinitvā。Vicintiya (vicinteti‘ 考 慮 ’ 的 【 獨 】) 關 心 了 。Vicinteti (vi+cit+e), 重 新 考 慮 , 考 慮 。【 過 】vicintesi。【 過 分 】vicintita。【 現 分 】vicintenta。【 獨 】vicintetvā。Vicuṇṇa,【 形 】 粉 碎 的 , 弄 成 粉 的 , 打 碎 的 。Vicuṇṇeti (vi+cuṇṇ+e), 壓 破 , 使 碎 裂 成 粉 , 打 碎 。【 過 】vicuṇṇesi。【 過 分 】vicuṇṇita。【 獨 】vicuṇṇetvā。Vicchika,【 陽 】 蠍 子 (scopion), 台 語 : 蠍 giat4 仔 。Vicchiddaka,【 形 】 充 滿 洞 的 , 到 處 穿 孔 的 。Vicchindati (vi+chid 切 斷 +ṁ-a), 切 斷 , 打 斷 , 避 免 。【 過 】vicchindi。【 現 分 】vicchidanta, vicchidamāna。【 獨 】vicchinditvā。Vicchinna (Vicchindati 的 【 過 分 】), 已 切 斷 , 已 打 斷 。Viccheda,【 陽 】 中 斷 , 切 斷 。aviccheda, 不 中 斷 。Vijaṭana,【 中 】 鬆 開 。Vijaṭeti (vi+jaṭ+e), 拆 開 , 徹 底 查 出 , 鬆 開 。【 過 】vijaṭesi。【 過 分 】vijaṭita。【 獨 】vijaṭetvā。Vijana,【 形 】 爲 人 所 棄 的 , 人 迹 罕 至 的 。vijanavāta,【 形 】 渺 無 人 跡 的 。Vijambhati (vi+jambh+a), 喚 醒 自 己 , 顯 示 活 躍 , 打 呵 欠 。【 過 】vijambhi。【 獨 】vijambhitvā。423


Vijambhanā,【 陰 】 喚 醒 , 活 躍 ( 台 語 : 活 跳 uah 8 thiau 3 , 鶺 趒 chio tio 5 )。Vijambhikā ( 梵 vijṛmbhikā),【 陰 】 打 呵 欠 ( 台 語 : 哈 肺 hah hi 3 ㄑ), 睡 意 。 古 譯 作 .. 欠 呿 ㄩ( 呿 : 張 口 )、 頻 申 。BhikkhuBodhi 譯 作 “lazy stretching” ( 伸 懶 腰 ), 見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p.96.。Vijaya,【 陽 】 勝 利 , 凱 旋 。Vijayati (vi+ji+a), 征 服 , 擊 敗 。【 過 】vijayi。Vijahati (vi+hā+a, hā 重 疊 , 前 hā 被 改 成 ja), 放 棄 , 離 開 。【 過 】vijahi。【 現 分 】vijahanta。【 獨 】vijahitvā, vihāya。【 義 】vijahitabba。Vijahana,【 中 】 放 棄 ,( 把 某 事 ) 擱 置 一 邊 。Vijahita (Vijahana 的 【 過 分 】), 已 抛 棄 , 已 停 止 。Vijāta, (vijāyati 的 【 過 分 】)。Vijātā,【 陰 】 生 過 孩 子 的 女 人 。Vijātika,【 形 】 不 同 的 國 家 的 , 局 外 人 , 外 國 人 。Vijānana,【 中 】 知 識 , 識 別 。Vijānāti (vi+ñā+na, ñā 被 改 成 jā), 了 知 , 明 白 , 感 覺 , 認 可 。vijānāti( 了 別 、 了 知 ) 與 pajānāti( 慧 ) 同 義 。(M.43./293.)【 過 】vijāni。【 過 分 】viññāta。【 現 分 】vijānanta。【 義 】vijānitabba。【 獨 】vijānitvā, vijāniya。【 不 】vijānituṁ。Vijāyati (vi+jan+ya), 産 生 , 生 産 ( 生 孩 子 )。【 過 】vijāyi。【 獨 】vijāyitvā。Vijāyana,【 中 】 使 産 生 , 生 産 ( 生 孩 子 )。Vijāyantī, vijāyamānā,【 陰 】 正 在 生 孩 子 的 女 人 。Vijāyinī,【 陰 】 能 受 孕 的 , 能 繁 殖 的 。Vijita (vijināti 的 【 過 分 】), 已 戰 勝 , 已 抑 制 。【 中 】 王 國 。vijitasaṅgāma,【 形 】 勝 利 的 , 戰 勝 的 人 。Vijināti, (vi+ji+nā), 征 服 , 使 服 從 。 參 考 Jināti。Vijitāvī,【 陽 】 勝 利 。Vijjati (vid+ya), 存 在 , 被 發 現 。【 現 分 】vijjanta, vijjamāna。Vijjantarikā,【 陰 】 閃 電 之 間 隔 。Vijjā ( 梵 Vidyā),【 陰 】 明 ( 較 高 的 知 識 ), 科 學 。vijjācaraṇa,【 中 】 明 行 ( 特 別 的 智 慧 和 德 行 )。vijjāṭṭhāna,【 中 】研 究 的 主 題 , 藝 術 和 科 學 。vijjādhara,【 形 】 懂 得 咒 文 的 人 , 巫 師 。vijjāvimutti,【 陰 】 明 解 脫 (「 明 」 指 與 第四 ( 聖 ) 道 相 應 、「 解 脫 」 指 與 第 四 ( 聖 ) 果 相 應 (Vijjā vā catutthamaggasampayuttā, vimutti phalasampayuttāti.))。Vijjahina (vijja-hina) na sobhanti, 少 了 學 問 知 識 , 便 不 莊 嚴 。SA.6.5./I,213.:Tevijjātipubbenivāsadibbacakkhu-āsavakkhayasaṅkhātāhi tīhi vijjāhi samannāgatā.( 三 明 : 宿 住 , 天 眼 , 有 為 法 漏 盡 , 具足 三 明 。)Vijjācaraṇasampanna, 【 過 分 】 明 行 足 ( 具 足 智 慧 與 德 行 的 人 )。MA.53./III,34...Vijjāsampanno itipīti tīhi vijjāhivijjāsampanno itipi. Caraṇasampanno itipīti pañcadasahi dhammehi caraṇasampanno itipi.( 明 具 足(vijjāsampanno).. 三 明 ( 宿 命 明 、 他 心 明 、 漏 盡 明 ) 為 明 具 足 。 行 具 足 (caraṇasampanno).. 具 十 五 法 為 行 具 足 。)十 五 法 : 戒 律 儀 、 防 護 根 門 、 飲 食 知 量 、 勤 修 覺 寤 瑜 珈 , 信 、 慚 、 愧 、 多 聞 、 精 進 、 念 、 慧 、 色 界 四 種 禪 。(Vism.202.)Vijju, vijjuta, vijjullatā,【 陰 】 閃 電 。Vijjotati (vi+jut+a), 照 耀 。【 過 】vijjoti。【 過 分 】vijjotita。【 現 分 】vijjotamana。Vijjhati (vidh( 梵 vyadh)+ya), 射 擊 , 刺 穿 , 穿 透 。【 過 】vijjhi。【 過 分 】viddha。【 現 分 】vijjhanta, vijjhamāna,。【 獨 】vijjhitvā, vijjhiya。Vijjhana (< vijjhati),【 中 】 刺 穿 , 射 擊 (piercing or getting pierced)。Vijjhāpeti (vi+jhe+āpe), 滅 火 (to extinguish)。【 過 分 】vijjhāpita。Vijjhāyati (vi+jhāyati 2 ) , 被 熄 滅 (to be extinguished, to go out (of fire)。【 過 】vijjhāyi。imper. vijjhāyatu & fut.vijjhāyissati。Vijñapti,【 梵 】 了 , 了 別 , 假 名 , 施 設 , 現 , 識 , 顯 現 , 顯 示 。Vijñapti-mātra, 【 梵 】 唯 識 。Vijñapti-mātratā, 【 梵 】 唯 識 , 唯 識 論 。424


Viññatta = viññāpita, 告 知 , 教 , 乞 討 。Viññatti(< viññāpeti),【 陰 】 暗 示 , 通 知 , 乞 討 (intimation, giving to understand, information; begging or asking byintimation or hinting)。viññattirūpa, 表 色 。viññatti,( 表 ) 是 指 表 明 思 想 、 感 受 、 態 度 等 。 有 身 表 (kāyaviññatti)及 語 表 (vacīviññatti)。Viññāṇa(


vitacchita。suvitacchita, 好 好 地 使 平 坦 。Vitaṇḍā(cp. Epic Sk. vitaṇḍā),【 陰 】 詭 辯 (tricky disputation, frivolous or captious discussion)。Vitaṇḍavāda,【 陽 】 詭 辯 (sophistry)。vitaṇḍavādī(vitaṇḍavādin),【 陽 】 詭 辯 學 者 (sophist, arguer DhsA 3 (so read forvidaḍḍha))。Vitata (vitanoti 的 【 過 分 】) 已 伸 展 , 已 擴 充 , 已 散 播 (stretched, extended, diffused)。Vitatha,【 形 】 錯 誤 的 , 不 正 確 的 (untrue)。【 中 】 不 真 實 (untruth)。Vitanoti (vi+tan+o), 伸 展 , 展 開 (stretch out, spread out)。【 過 】vitani。poet. ger. vitanitvāna. -- Pass. vitaniyyati ibid.-- pp. vitata. Cp. vitāna.Vitaraṇa,【 中 】 分 配 , 克 服 , 通 過 (overcoming, getting through)。Vitarati (vi+tar+a), 1. 被 通 過 , 克 服 (to go through, come through, overcome)。2. 實 踐 (to perform)。【 過 】vitari。【 過 分 】vitarita, vitiṇṇa。Vitāna,【 中 】 天 篷 。Vitiṇṇa, 見 Vitarati。Vitudati (vi+tud+a), 用 肘 輕 推 , 刺 。【 過 】vitudi。【 獨 】vituditvā。Vitudana,【 中 】 刺 。Vitunna, (vitudati 的 【 過 分 】) 已 用 肘 輕 推 , 已 刺 。Vitta 1 (orig. pp. of vindati),【 中 】 財 富 , 財 産 (property, wealth, possessions, luxuries)。pahūtavittūpakaraṇo,【 陽 】 榮華 富 貴 , 具 備 豐 富 的 財 富 。Vitta 2 (identical with vitta 1 ),【 中 】 喜 悅 , 快 樂 (gladdened, joyful, happy)。Vitta 3 (pp. of vic to sift, cp. Sk. vikta), 分 離 的 , 疏 離 的 (separated, secluded, aloof, solitary, separate, alone)。cf.Vivitta(vi+vitta 3 )。Vitta 3 ,【 中 】 缽 ( 音 譯 : 缽 陀 )。Vitti(cp. Sk. vitti, fr. vid),【 陰 】 喜 悅 , 快 樂 , 享 受 , 幸 福 (prosperity, happiness, joy, felicity)。Vittha,【 中 】 酒 碗 (a bowl)。surāvittha, 酒 碗 (for drinking spirits)。Vitthata 1 (vittharati (


(Sugata-vidatthi) 等 於 中 等 身 材 的 人 之 張 手 的 三 倍 , 木 匠 的 ( 張 ) 手 一 又 二 分 之 一 。)《 善 見 律 毗 婆 沙 》(T24.764.3):「 佛 一 指 距 是 常 人 三 指 距 」( 此 中 「 指 距 」 是 指 「 張 手 」。)。Vidahati (vi+dhā( 梵 dhā, dadh) 放 +a), 安 排 , 處 理 , 指 定 , 供 應 (to arrange, appoint, assign; to provide; to practise)。【 過 】vidahi。【 過 分 】vihita, vidahita。【 獨 】vidhāya, vidahitvā。【 不 】vidhātuṁ。【 義 】vidheyya。【 潛 】vidahe(Sn927.(=vidaheyya Nd 1 382.)。vidadhāti J VI.537; vidheti J V.107; perf. 3 rd pl. vidadhu [Sk. vidadhuḥ] J VI.284.Vidāraṇa(< vidāreti),【 中 】 撕 碎 , 裂 開 (splitting, rending)。Vidāreti (vi+dar+e), 劈 開 , 撕 碎 (to split, rend)。【 過 】vidāresi。【 過 分 】vidārita。【 現 分 】vidārenta。【 獨 】vidāretvā。Vidālana(


way; rule, direction, disposition, method, motto Vism.278 (manasikāravidhi, eightfold); PvA.78(dānavidhi=dāna))。Instr. vidhinā, 以 此 方 法 (in due form)。2. 幸 運 (luck, destiny J.II,243 (vidhirahita, unlucky))。Vidhunāti (vi+dhu+nā), 1. 抖 落 , 擺 脫 (to shake)。2. 除 去 , 剝 去 (to remove, to skin (an animal))。【 過 】vidhuni。【 過分 】vidhūta, vidhunita。【 獨 】vidhunitvā。Vidhura,【 形 】1. 孤 獨 , 憂 慮 (destitute, lonely; miserable, wretched)。2. (vi+dhura) 無 比 的 (“burdenless,” unequalledSn.996 (=vigatadhura, appaṭima SnA.583.)。【 陽 】 有 巧 之 奮 鬥 。Idha, bhikkhave, bhikkhu āraddhavīriyo viharatiakusalānaṁ dhammānaṁ pahānāya, kusalānaṁ dhammānaṁ upasampadāya, thāmavā daḷhaparakkamoanikkhittadhuro kusalesu dhammesu.Evaṁ kho, bhikkhave, bhikkhu vidhuro hoti.( 諸 比 丘 ! 有 比 丘 , 發 起 精 進 而住 , 斷 不 善 法 , 成 滿 善 法 , 具 有 力 , 堅 固 勇 猛 求 善 法 而 不 休 息 。 諸 比 丘 ! 如 是 比 丘 為 有 巧 之 奮 鬥 。)Vidhurasañjīva,【 陽 】 出 現 於 世 。Vidhūta, (Vidhunāti 的 【 過 分 】) 抖 落 , 擺 脫 , 除 去 。Vidhūpana(fr. vidhūpeti), 【 形 】【 中 】 扇 子 (=f. bījanī) (fanning, a fan), 鋪 開 , 調 味 料 , 忿 恨 。Vidhūpeti (vi+dhūp 燻 +e), 離 燻 , 加 味 於 , 扇 , 使 發 香 , 散 佈 。【 過 】vidhūpesi。【 過 分 】vidhūpita。【 現 分 】vidhūpenta。【 獨 】vidhūpetvā。S.22.79./III,89.(cf. SA.22.79./II,296.)..“Ayaṁ vuccati, bhikkhave, ariyasāvako apacināti, no(1)ācināti; pajahati, na upādiyati; visineti, na ussineti; vidhūpeti, na sandhūpeti.”( 諸 比 丘 ! 聖 弟 子 以 此 稱 為 減 而 不增 (apacināti(apa 離 +ci 收 集 ), no ācināti), (2) 棄 而 不 取 (pajahati(=vissajjeti 散 發 ) na upādiyati), (3) 散 而 不 聚 (visineti,na ussineti;Visineti na ussinetīti vikirati na sampiṇḍeti.( 散 而 不 聚 .. 分 散 , 不 聯 合 。)), (4) 離 燻 而 不 燻 (vidhūpeti,na sandhūpeti;Vidhūpeti na sandhūpetīti nibbāpeti na jālāpeti.( 離 燻 全 不 燻 .. 熄 滅 , 不 點 燃 。))。Vidhūma,【 形 】 無 煙 的 , 沒 熱 情 的 。Vidheyya,【 形 】 服 從 的 。Vinaṭṭha (vinassati 的 【 過 分 】), 已 破 壞 , 已 毀 滅 , 已 失 去 。Vinata (vinamati 的 【 過 分 】), 已 彎 曲 。Vinatā,【 陰 】 金 翅 鳥 (Garuḷa) 族 的 母 親 。Vinaddha, (Vinandhati 的 【 過 分 】) 環 繞 , 纏 繞 , 糾 纏 。Vinandhati (vi+nandh+a), 環 繞 , 纏 繞 , 糾 纏 。【 過 】vinandhi。【 獨 】vinadhitvā。Vinandhana,【 中 】 纏 繞 , 包 裹 。Vinaya (vi 離 +nī 引 導 , cp.[vineti 引 導 離 開 ]),【 陽 】1. 引 導 離 開 ( 直 譯 )。2.( 出 家 ) 律 條 ( 音 譯 為 毘 奈 耶 、 毘 那 耶 、 鼻 奈耶 、 毘 尼 、 比 尼 。 含 有 調 伏 、 善 治 等 義 , 乃 制 伏 滅 除 諸 罪 惡 之 意 。 律 乃 佛 陀 為 比 丘 、 比 丘 尼 所 制 定 有 關 生 活的 規 約 )。vinayana,【 中 】 引 離 , 馴 服 , 指 令 。vinayadhara,【 形 】 律 師 ( 戒 律 專 家 )。vinayapiṭaka,【 中 】《 律 藏 》。vinayavādī,【 陽 】 律 說 者 。KhA.96.(cf.T24.715.3)..vinayo nāma buddhasāsanassa āyu, vinaye ṭhite sāsanaṁ ṭhitaṁhoti.( 律 者 , 佛 教 之 壽 ; 律 住 , 佛 教 亦 住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 卷 第 九 (T23.672.3)..「 問 曰 .. 在 家 俗 侶頗 得 聞 不 ? 報 言 .. 得 聞 二 藏 謂 論 及 經 。 毘 奈 耶 教 是 出 家 軌 式 , 俗 不 合 聞 。」 巴 利 律 並 沒 有 說 在 家 俗 侶 不 適 合閱 讀 律 藏 。Vinaḷīkata,【 過 分 】 已 破 壞 , 已 致 使 無 價 值 。Vinassati(vi+nas( 梵 naś)+ya), 被 遺 失 , 毀 滅 , 被 破 壞 。【 過 】vinassi。【 過 分 】vinaṭṭha。【 現 分 】vinasanta, vinasamāna。【 獨 】vinasitvā。Vinassana,【 中 】 嚴 重 老 化 變 質 。Vinā,【 無 】 沒 有 。Vinābhāva,【 陽 】 分 離 (?=bhāvaṁ vinā)。avinābhāva,【 陽 】 不 分 離 。Vināti (vi(by-form of vā to weave: see vāyati 2.)+nā), 編 織 。【 過 】vini。【 過 分 】vīta。Vināma,【 陽 】。Vināmana,【 中 】 彎 曲 身 體 或 手 足 。Vināmeti (vi+nam+e), 彎 曲 。【 過 】vināmesi。【 過 分 】vināmita。【 獨 】vināmetvā。Vināyaka(


Vināsaka,【 形 】 破 壞 的 , 引 起 毀 滅 的 。 只 用 於 ..avināsaka, 不 破 壞 。Vināsana,【 中 】 破 壞 。avināsana, 不 破 壞 。Vināseti (vi+ nas( 梵 naś)+e), 使 毀 滅 , 破 壞 。【 過 】vināsesi。【 過 分 】vināsita。【 現 分 】vināsenta。【 獨 】vināsetvā。avināsita, 不 破 壞 。Viniggata (viniggacchati 的 【 過 分 】), 已 出 來 。Vinicchaya,【 陽 】 決 定 , 判 決 , 審 判 , 辨 別 。vinicchayāmacca, 【 陽 】 法 官 。vinicchayakathā,【 陰 】 分 析 的 討 論 。vinicchayaṭṭhāna,【 中 】 法 庭 、 裁 判 所 。vinicchayasālā,【 陰 】 審 判 的 廳 堂 。vinicchayaṁ paṭicca chanda-rāgoti( 由於 分 別 而 有 欲 染 )。Vinicchita, (viniccheti 的 【 過 分 】), 已 確 定 , 已 判 斷 , 已 辨 別 。Vinicchinana,【 中 】 審 判 , 決 定 。Vinicchināti (vi+ni+chi+nā), 調 查 , 審 問 , 決 定 。【 過 】vinicchini。【 過 分 】vinicchita。【 獨 】vinicchinitvā。Viniccheti (vi+ni+chi +e), 調 查 , 判 斷 。【 過 】vinicchesi。【 過 分 】vinicchita。【 獨 】vinicchetvā。【 現 分 】vinicchenta。Vinidhāya, (vinidahati 的 【 獨 】), 放 錯 了 , 錯 誤 地 斷 言 了 。Vinipāta(vi+nipāteti),【 陽 】 受 苦 的 地 方 , 落 難 處 , 險 難 處 ( ruin, destruction; a place of suffering, state of punishment,syn. with apāya & duggati)。vinipātika,【 形 】 落 難 ( 地 獄 受 苦 ) 的 。S.56.47./V,456...na tvevāhaṁ, bhikkhave, sakiṁvinipātagatena bālena manussattaṁ vadāmi”. Taṁ kissa hetu? Na hettha, bhikkhave, atthi dhammacariyā,samacariyā, kusalakiriyā, puññakiriyā. Aññamaññakhādikā ettha, bhikkhave, vattati dubbalakhādikā.( 諸 比 丘 ! 我說 愚 者 一 度 至 墮 處 (vinipātagatena), 不 能 速 得 人 身 (manussattaṁ)。 這 是 什 麼 原 因 ? 諸 比 丘 ! 於 該 處 , 了 無 法 行 、平 等 行 、 作 善 、 作 福 (dhammacariyā, samacariyā, kusalakiriyā, puññakiriyā), 諸 比 丘 ! 他 們 互 相 食 噉 , 弱 肉 強食 (dubbalakhādikā)。)Vinipāteti (vi+ni+pat 落 下 +e) 帶 來 毀 滅 , 浪 費 。Vinibaddha (vinibandhati 的 【 過 分 】), 已 綁 在 …, 已 與 … 連 接 。Vinibandha,【 陽 】 束 縛 , 執 著 。Vinibbhujati, Vinibhuñjati (vi+ni+bhuj 使 彎 曲 +a), 分 開 , 區 別 。【 過 】vinibbhuji。【 獨 】vinibbjitvā。Vinibbhujati (or °) [vi+ni+bhujati] 1. 使 彎 曲 , 翻 轉 (to bhuj, to bend, to turn inside out)。2. 分 開 , 切 開 (to bhuj orbhuñj;to separate, cut off, remove)。3. 清 潔 , 分 開 (to cleanse; fig. to sift out thoroughly, to distinguish,discriminate(avinibbhujaṁ, ppr.))。Vism 438.spelling Vinibbhujjati)。pp.vinibbhutta。Vinibbhoga 1 (vi+nibbhoga),【 形 】 缺 乏 , 剝 奪 (lacking, deprived of )。Vinibbhoga 2 (


Vineti, I.(vi 離 +neti 引 導 ) 引 導 離 開 ( 他 譯 : 調 伏 )。【3 單 . 祈 】vineyya。【 命 】vinaya。【 獨 】vineyya, vinetvā, vinayitvā,vinayitvāna。II.(vi 擴 大 +neti 引 導 ) 訓 練 。【 過 】vinesi。【 過 分 】vinīta。【 現 分 】vinenta。【 義 】vinetabba。【 獨 】vinetvā。Vinetu,【 陽 】 訓 練 者 , 教 師 , 去 除 者 。Vineyajana,【 陽 】 要 被 佛 陀 訓 練 的 人 。Vineyya (vineti 的 【 獨 】), 引 導 離 開 了 。【 形 】 適 合 被 訓 練 的 。Vinoda,【 陽 】 喜 悅 , 快 樂 。Vinodana,【 中 】 移 掉 , 驅 散 。Vinodeti (vi+nud+e), 驅 散 , 除 去 , 逐 出 。【 過 】vinodesi。【 過 分 】vinodita。【 獨 】vinodetvā(opp. avinodetvā)。Vinodetu,【 陽 】 驅 散 者 。Vindaka,【 陽 】 享 受 的 人 , 遭 受 者 。Vindati (vid 知 +ṁ-a), 享 受 , 遭 受 , 知 道 , 得 到 。【 過 】vindi。【 過 分 】vindita。【 現 分 】vindanta, vindamāna。【 獨 】vinditvā。【 義 】vinditabba。Vindiya,【 形 】 應 該 被 遭 遇 的 。Vindiyamāna,【 現 分 】 正 在 忍 受 , 正 在 遭 受 。Vipakkha,【 形 】 懷 敵 意 的 。vipakkhika, vipakkhasevaka,【 形 】 支 援 敵 人 的 。Vipaccati (vi+pac+ya), 使 成 熟 , 有 結 果 實 。【 過 】vipacci。【 過 分 】vipakka。【 現 分 】vipaccamāna。Vipaccanaka (


Viparivattati (vi+pari+vat+a), 旋 轉 , 推 翻 。【 過 】viparivatti。【 過 分 】viparivattita。Viparivattana,【 中 】 變 化 , 相 反 。Viparīta,【 形 】 顛 倒 的 , 改 變 的 , 錯 誤 的 。viparītā,【 陰 】 對 比 的 不 同 , 對 照 之 區 別 。opp. aviparīta。Vipallattha,【 形 】 瘋 狂 的 , 不 正 當 的 , 心 煩 意 亂 的 。Vipallāsa,【 陽 】 擾 亂 , 腐 敗 , 顛 倒 。vipallāsanimitta, 顛 倒 相 , 由 於 顛 倒 想 而 呈 現 的 欺 人 之 相 。Vipassaka,【 形 】 有 內 省 的 天 分 的 。Vipassati (vi+dis 指 出 ( 梵 paś 觀 ) +a), 以 慧 觀 , 有 直 覺 。【 過 】vipassi。【 獨 】vipassitvā。Vipassanā (< vi+passati; 梵 vipaśyanā),【 陰 】 洞 察 力 , 內 觀 , 毘 婆 舍 那 毘 缽 舍 那 。 毘 缽 舍 那 (inward vision, insight,intuition, introspection)。 毘 婆 舍 那 ( 觀 禪 )-- 即 連 續 不 斷 地 觀 察 五 蘊 、 六 處 、 六 界 等 的 無 常 ( 生 滅 )、 苦 、 無 我 的 現象 , 或 隨 觀 集 法 及 滅 法 (samudayavayadhammānupassī, 即 因 緣 生 滅 法 ), 它 將 漸 次 地 引 導 由 粗 略 到 細 膩 的 觀 察 ,所 謂 的 「 細 膩 」 是 觀 察 到 「 究 竟 色 法 」( 極 微 物 質 中 的 地 、 水 、 火 、 風 等 )、「 究 竟 名 法 」( 心 法 、 心 所 法 ),‘ 究竟 ’(paramattha) 即 分 解 至 最 終 的 狀 態 。 為 了 觀 察 、 辨 別 究 竟 色 法 、 究 竟 名 法 的 「 自 相 」(sabhāva-lakkhaṇa 自 性相 , 各 自 的 特 質 ), 以 及 十 二 支 「 緣 起 」 的 因 緣 流 轉 ( 一 因 緣 之 生 是 另 一 因 緣 生 的 條 件 ) 與 還 滅 ( 一 因 緣 之 滅 是 另一 因 緣 滅 的 條 件 ); 也 觀 察 、 辨 別 它 們 的 「 共 相 」(sāmañña-lakkhaṇa, 指 無 常 、 苦 、 無 我 )。 透 過 修 習 毘 婆 舍 那而 不 被 愛 染 、 邪 見 牽 引 , 最 後 體 證 究 竟 色 法 、 名 法 滅 盡 而 躍 入 「 涅 槃 」。samathavipassanā, 止 與 觀 。vipassanāsamādhi, 觀 三 摩 地 、 觀 三 昧 。vipassanāṅga, 觀 的 成 份 。vipassanupekkhā, 觀捨 (indifference by introspection Vism.162.)。vipassanākammaṭṭhāna, 觀 業 處 (exercise for intuition DhA.IV,46.)。Vipassanāñāṇa,【 中 】 觀 智 、 內 觀 智 ( 達 到 洞 察 的 能 力 ability or method of attaining insight)。Vipassanādhura,【 中 】 觀 的 義 務 (obligation of introspection)。Suddhavipassanāyāniko, 純 觀 乘 者 、 純 觀 行 者 : 未混 雜 修 行 奢 摩 他 的 觀 乘 行 者 之 意 ) (Vism. mahāṭīkā CS:p.2.351)Vipassanupakkilesa (vipassañ-ūpakkhilesa), 觀 隨 染 (corruption of insight) 。(Vism.pp.633-638)Vipassin (< vipassati),【 陽 】【 形 】 有 內 觀 的 天 份 (gifted with insight, wise. A.IV,244; Sn.349; It.2=7)。Vipassi ( 梵 Vipaśyi), 毘 婆 尸 佛 , 又 作 毘 尸 佛 、 鞞 婆 尸 佛 、 維 衛 佛 ; 意 為 勝 觀 佛 、 淨 觀 佛 、 勝 見 佛 , 為 過 去 七 佛之 第 一 佛 。 即 過 去 莊 嚴 劫 中 出 現 之 佛 。《 大 史 》 謂 此 佛 乃 以 燃 燈 佛 為 首 的 二 十 四 佛 中 之 第 十 九 佛 。 根 據 《 長部 14 經 》( 大 本 經 ) 所 載 , 此 佛 出 世 於 過 去 九 十 一 劫 前 , 其 時 人 壽 八 萬 歲 , 為 剎 帝 利 種 , 此 佛 於 波 波 羅 樹 (pāṭali)下 成 道 。Vipāka(


Sabbañca rūpaṁ, asaṅkhatā ca dhātu-- ime dhammā cittavippayuttā. Cittaṁ na vattabbaṁ-- cittena sampayuttantipi,cittena vippayuttantipi.( 什 麼 是 「 心 不 相 應 法 」? 一 切 色 與 無 為 界 , 這 些 法 為 「 心 不 相 應 」。( 這 些 法 ) 不 適 合 說為 「 心 」-- 也 ( 不 適 合 說 )「 與 心 相 應 」, 也 ( 不 適 合 說 )「 與 心 不 相 應 」。)(PTS:#1515.;CS:1532.)Katame dhammācittavippayuttā? Rūpañca, nibbānañca-- ime dhammā cittavippayuttā. Cittaṁ na vattabbaṁ-- cittenasampayuttantipi, cittena vippayuttantipi.( 什 麼 是 「 心 不 相 應 法 」? 色 與 涅 槃 , 這 些 法 為 「 心 不 相 應 」。)Vippayoga,【 陽 】 分 離 (separation)。Vippalapati(vi+pa+lap 嘮 叨 +a), 悲 歎 , 哀 悼 (to talk confusedly (as in one’s sleep), to chatter, wail, lament)。【 過 】vippalapi。Vippalāpa,【 陽 】 混 亂 的 談 話 , 悲 歎 (confused talk, wailing)。Vippalujjati (vi+pa+luj +a), 破 碎 , 被 破 壞 (to be broken up, to be destroyed)。Vippavasati (vi+pa+vas 住 +a), 缺 席 , 離 家 。【 過 】vippavasi。Vippavāsa,【 陽 】 缺 席 , 住 在 國 外 。Vippavuttha (vippavasati 的 【 過 分 】), 已 缺 席 , 已 離 家 。Vippasanna (Vippasīdati 的 【 過 分 】), 已 非 常 清 楚 , 已 純 粹 , 已 明 淨 , 已 明 亮 。AA.11.16./V,83...Mukhavaṇṇovippasīdatīti bandhanā pavuttatālapakkaṁ viya cassa vippasannavaṇṇaṁ mukhaṁ hoti.( 容 顏 有 光 ( 臉 色 非 常 明淨 ).. 如 ( 熟 了 ) 脫 落 的 多 羅 果 (tālapakka 椰 子 ), 如 明 亮 的 容 貌 。)Vippasīdati (vi+pa+sad 坐 +a), 變 成 清 楚 , 變 得 明 亮 , 歡 喜 。【 過 】vippasīdi。Vippahīna,【 形 】 抛 棄 的 , 移 走 的 。Vipphandati (vi+phand +a), 努 力 , 翻 騰 。【 過 】vipphandi。【 過 分 】vipphandita。【 獨 】vipphanditvā。Vipphandana,【 中 】 扭 動 , 翻 滾 , 掙 扎 。Vipphāra(vi+phar 瀰 漫 ),【 陽 】 徧 滿 , 散 佈 。vipphārika,【 形 】 散 開 的 。vipphārita,【 過 分 】 已 擴 大 , 已 散 開 。Vipphuraṇa,【 中 】 擴 散 。Vipphurati (vi+phur +a), 振 動 , 戰 慄 , 散 播 。【 過 】vipphuri。【 過 分 】vipphurita。【 現 分 】vipphuranta。Vipphuliṅga,【 中 】 火 花 。Viphala,【 形 】 不 結 果 的 , 無 利 益 的 。Vibandha,【 陽 】 腳 鐐 , 桎 梏 。Vibādhaka,【 形 】 避 免 的 , 傷 害 的 。Vibādhati (vi+bādh 騷 擾 +a), 阻 礙 , 壓 迫 , 阻 隔 。Vibādhana,【 中 】 障 礙 , 預 防 。Vibbhanta (vibbhamati 的 【 過 分 】), vibbhantaka,【 形 】 背 教 者 , 被 團 體 抛 棄 的 人 , 還 俗 。Vibbhamati (vi+bham+a), 走 錯 路 , 背 棄 團 體 。【 過 】vibbhami。【 獨 】vibbhamitvā。Vibhaṅga,【 陽 】 分 配 , 區 分 , 分 類 。《 分 別 論 》(Vibhaṅga), 南 傳 巴 利 論 藏 七 部 論 之 一 , 略 稱 《 毘 崩 伽 》( 分 別 )。係 由 多 方 面 分 別 解 說 一 切 法 之 書 , 內 容 由 十 八 分 別 品 組 成 , 即 蘊 、 處 、 界 、 諦 、 根 、 緣 相 、 念 處 、 正 勤 、 神足 、 覺 支 、 道 、 定 、 無 量 、 學 處 、 無 礙 解 、 智 、 小 事 及 法 心 等 分 別 品 。 在 前 十 五 品 之 中 , 每 品 各 分 經 分 別 、論 分 別 、 問 難 三 部 份 加 以 解 說 。 後 三 品 則 每 品 各 分 本 母 和 廣 釋 二 部 份 加 以 解 說 。 論 述 要 點 係 依 教 理 行 果 之 順序 , 然 內 容 以 三 學 為 基 礎 。(《 中 華 佛 教 百 科 全 書 ( 六 )》p.3253.1)。Vibhajati (vi+bhaj 分 開 +a), 分 開 , 解 剖 , 分 類 。【 過 】vibhaji。【 過 分 】vibhatta, vibhajita。【 現 分 】vibhajanta。【 獨 】vibhajitvā。Vibhavati (vi+bhavati) 停 止 存 在 (to cease to exist; Sn.873 (vibhoti); pp. vibhūta.Vibhāvayati, 顯 耀 。KhA.187...Vibhāvayantīti paññā-obhāsena saccappaṭicchādakaṁ kilesandhakāraṁ vidhamitvāattano pakāsāni pākaṭāni karonti.( 顯 耀 .. 以 智 慧 之 光 破 壞 真 實 的 隱 藏 污 染 之 暗 後 , 自 己 的 光 顯 耀 出 來 。)Vibhajja (Vibhajati 的 【 獨 】), 分 開 了 , 分 析 了 。vibhajjavāda,【 陽 】 邏 輯 教 條 ( 理 由 的 宗 教 )。vibhajjavādī,【 陽 】接 受 上 座 部 (Theravāda 長 老 說 ) 教 義 的 人 , 南 傳 佛 教 徒 。Vibhatta, (vibhajati 的 【 過 分 】) 已 分 開 , 已 解 剖 , 已 分 類 。Vibhatti,【 陰 】 區 分 , 分 類 , 屈 折 語 ( 名 詞 和 動 詞 的 形 式 變 化 ), 語 法 的 格 。vibhattika,【 形 】 有 區 分 的 。Vibhava,【 陽 】 財 富 , 繁 榮 。vibhavataṇhā,【 陰 】 無 有 愛 。DA.15./II,500..Vibhavataṇhāti ucchedadiṭṭhisahagatorāgo.( 無 有 愛 : 染 著 伴 隨 斷 滅 的 見 解 )。SA.12.2./II,15...ucchedadiṭṭhisahagatarāgabhāvena “rūpaṁ ucchijjativinassati pecca na bhavatī”ti evaṁ assādentī pavattamānā vibhavataṇhāti.( 以 染 著 伴 隨 斷 滅 的 見 解 ,‘ 色 被 消 滅 、432


被 破 壞 、 死 後 烏 有 ’ 如 此 轉 起 味 著 , 為 ‘ 無 有 愛 ’。)Vibhāga(< vibhajati, cp. vibhaṅga & vibhajana),【 陽 】vibhājana,【 中 】 分 配 , 區 分 , 分 類 (distribution, division; detailing,classification)。Vibhāta, (Vibhāti 的 【 過 分 】) 照 亮 (shining, turned to light, bright)。vibhātāya rattiyā, 夜 晚 變 得 明 亮 (when night hadbecome light)。Vibhāti (vi+bhā +a), 變 成 明 亮 , 照 亮 (to shine forth, to be or become light (said of the night turning into day); pres.also vibhāyati Vin.I,78; fut. vibhāyissati D.II,148; aor. vibhāyi J.V.354. -- pp. vibhāta.。Vibhāvana,【 中 】vibhāvanā,【 陰 】 解 釋 , 闡 明 。Vibhāvī(Vibhāvin) (< vibhāveti),【 形 】 聰 明 的 。【 陽 】 智 者 (intelligent, wise; Nd 2 259 (=medhāvin))。Vibhāveti (vi+bhū+a), 1. 非 常 明 瞭 (1.to understand clearly (lit. “to produce intensively or well”) Sn.318 (ger.a-vibhāvayitvā))。2. 闡 明 、 解 釋 (to make clear, to explain)。3. 滅 絕 (to put out of existence, to annihilate [as Caus. ofvibhava2] DhsA.163.)。【 過 】vibhāvesi。【 過 分 】vibhāvita。【 現 分 】vibhāventa。【 獨 】vibhāvetvā。Vibhinna(vi+bhinna),【 過 分 】 已 分 開 , 已 變 化 (scattered; divided, at variance)。Vibhītaka, Vibhīṭaka,【 陽 】vibhītakī,【 陰 】 紅 果 欖 仁 樹 (the plant Terminalia belerica; beleric myrobolan。 見 Akkha)。Vibhūta(pp. of vibhavati, or vi+bhūta),【 過 分 】1. 已 破 壞 、 已 滅 絕 、 已 清 除 ( [cp. bhūta 1, & vibhava 2] destroyed,annihilated, being without)。2. 錯 誤 ( [cp. bhūta 3] false Sn.664.)。3. 清 楚 、 清 晰 ([cp. vibhāveti 2] clear, distinct(ati-vibhūta =very clear, avibhūta=unclear, ati-avibhūta =very unclear))。vibhūtaṁ karoti, 解 釋 (to explainMiln.308.)。Vibhūti(< vi+bhavati),【 陰 】1. 破 壞 (cp. vibhūta 2 )。2. 光 彩 壯 麗 , 光 榮 (cp. vibhava)。dānavibhūti, 財 產 的 榮 耀 。rājavibhūti, 國 王 的 榮 耀 。Vibhūsana(vi+bhūsana),【 中 】 裝 飾 (adornment)。Vibhūsā,【 陰 】 裝 飾 。Vibhūsita (Vibhūseti 的 【 過 分 】) 已 裝 飾 (adorned, decorated)。Vibhūseti (vi+bhus +e), 裝 飾 , 修 飾 , 美 化 (to adorn, embellish, beautify)。【 過 】vibhūsesi。【 獨 】vibhūsetvā。【 過 分 】vibhūsita。Vimati(vi+mati),【 陰 】 疑 惑 , 困 惑 (doubt, perplexity, consternation)。vimaticchedaka,【 形 】 除 去 困 惑 的 。Vimana(vi+mano) ,【 形 】1. 困 惑 、 使 驚 恐 (perplexed, consternated)。2. 糊 塗 (infatuate)。3. 心 煩 意 亂 (distracted,distressed)。Vimala(vi+mala),【 形 】 無 髒 污 的 , 無 沾 染 的 (without stains, spotless, unstained)。Vimāna,【 中 】 龍 宮 , 天 宮 。vimānapeta,【 陽 】 半 受 罪 半 享 樂 的 陰 精 。Vimānavatthu,【 中 】《 天 宮 事 經 》。Vimānana,【 中 】 不 敬 。Vimāneti (vi +man 想 +e), 不 敬 , 藐 視 。【 過 】vimānesi。【 過 分 】vimānita。【 獨 】vimānetvā。Vimukha,【 形 】 厭 惡 的 , 怠 慢 的 。Vimuccati (vi+muc 釋 放 +ya), 被 釋 放 。【 過 】vimucci。【 過 分 】vimutta。【 獨 】vimuccitvā。Vimuccana,【 中 】 釋 放 。Vimuñcati (vi 離 +muc 釋 放 +ṁ-a), 釋 放 , 解 脫 。【 過 】vimuñci。【 過 分 】vimuñcita。【 現 分 】vimuñcanta。【 獨 】vimuñcitvā。【3 單 . 祈 】vimucceyya。【 不 】vimuccituṁ。【 使 】vimoceti。Vimutta (vimuccati‘ 被 釋 放 開 ’ 的 【 過 分 】), 已 釋 放 , 已 解 放 , 已 解 脫 。Vimutti (


aṭṭha vimokkhā( 梵 aṣṭau vimokṣāḥ), 八 解 脫 。「 八 解 脫 」 的 第 一 解 脫 是 「 以 色 觀 色 」, 第 二 解 脫 是 「 內 觀 無 色想 , 以 見 外 界 之 諸 色 」, 此 二 解 脫 是 不 淨 觀 。 第 三 解 脫 是 「 一 心 淨 思 」( 或 淨 解 脫 身 作 證 ), 是 淨 觀 。 此 三 解 脫是 光 中 見 色 與 淨 色 的 禪 定 。 第 四 至 第 八 解 脫 是 空 無 邊 處 、 識 無 邊 處 、 無 所 有 處 、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 滅 受 想 。「 八勝 處 」 的 前 四 勝 處 , 是 不 淨 觀 ; 後 四 勝 處 ── 內 無 色 相 外 觀 色 青 , 黃 , 赤 , 白 , 是 淨 觀 。 十 遍 處 中 的 前 八 遍處 ── 地 , 水 , 火 , 風 , 青 , 黃 , 赤 , 白 遍 處 , 都 是 淨 觀 。 光 明 想 與 淨 色 的 觀 想 , 是 勝 解 作 意 (adhimokṣa-manaskāra 別 譯 : 假 想 觀 ), 而 不 是 真 實 觀 。五 解 脫 智 成 熟 想 (pañca vimuttiparipācanīyā saññā)— (1) 無 常 想 aniccasaññā, (2) 於 無 常 苦 想 anicce dukkhasaññā, (3)於 苦 無 我 想 dukkhe anattasaññā, (4) 斷 想 pahānasaññā, (5) 離 染 想 virāgasaññā.( 又 見 D.33/III,243.;《 中 阿 含 86 經 》(T1.563.3) 五 熟 解 脫 想 , (1) 無 常 想 、 (2) 無 常 苦 想 、 (3) 苦 無 我 想 、 (4) 不 淨 惡 露 想 、 (5) 一 切 世 間 不 可 樂 想 ); 尚 有 五 法-- (1) 親 近 善 友 、 (2) 持 戒 ( 守 護 波 羅 提 木 叉 之 律 儀 )、 (3) 論 法 ( 少 欲 . 知 足 、 遠 離 、 不 雜 、 精 勤 、 戒 . 定 . 慧 . 解 脫 . 解 脫 智見 論 )、 (4) 精 勤 ( 發 勤 斷 諸 不 善 法 , 具 足 諸 善 法 而 住 )、 (5) 智 慧 ( 通 達 生 滅 )( 又 見 A.9.3/IV, p.357;Ud.4:1/p.36;《 中阿 含 56 經 》); 五 根 (pañcindriyāni)── (1) 信 根 saddhindriyaṁ, (2) 精 進 ( 勇 猛 )vīriyindriyaṁ, (3) 念 根 satindriyaṁ, (4)定 根 samādhindriyaṁ, (5) 慧 根 paññindriyaṁ。 若 禪 修 者 能 觀 察 多 生 , 他 對 輪 迴 的 厭 倦 將 逐 漸 成 熟 , 這 厭 智(nibbidāñāṇa) 將 成 為 證 得 道 果 的 強 大 資 助 。Vimocaka,【 陽 】 釋 放 者 。Vimocana,【 中 】 從 … 釋 放 , 放 出 , 解 放 。Vimoceti (vimuccati‘ 被 釋 放 開 ’ 的 【 使 】), 使 釋 放 , 使 自 由 。【 過 】vimocesi。【 過 分 】vimocita。【 現 分 】vimocenta。【 獨 】vimocetvā。【 陽 . 單 . 主 】【 現 分 】vimocayaṁ。Vimoheti (vi+ muh( 梵 muh) 昏 迷 +e), 迷 惑 , 使 昏 亂 , 誘 騙 。【 過 】vimohesi。【 過 分 】vimohita。【 獨 】vimohetvā。Vimhaya,【 陽 】 驚 異 , 驚 奇 。Vimhāpaka,【 形 】 使 吃 驚 的 人 。vimohāpana。【 中 】 令 人 驚 訝 的 。Vimhāpeti (vi+mhi +āpe), 使 驚 訝 , 使 驚 奇 。【 過 】vimhāesi。【 過 分 】vimhāpita。【 獨 】vimhāpetvā。Vimhita,【 過 分 】 已 使 驚 訝 。Viya ( 比 較 虛 詞 ), 像 , 如 同 , 當 做 , 假 裝 。Viyatta(cp. Sk. vyakta, vi+pp. of añj),【 形 】 已 決 定 的 、 已 學 的 、 完 成 的 (determined, of settled opinion, learned,accomplished)。2. separated, split, dissenting).‘viyutta’ 或 許 可 理 解 作 ‘viyatta’。Viyūhati (vi+ūh+a), 除 去 , 散 佈 。【 過 】viyūhi。【 過 分 】viyūḷha, viyūhita。【 獨 】viyūhitvā。Viyūhana,【 中 】 散 佈 , 除 掉 。Viyūḷha, vyūḷha, (viyūhati 的 【 過 分 】) 已 集 合 。Viyoga,【 陽 】 分 離 。Viracita, (Viracayati 的 【 過 分 】) 組 成 , 集 合 。Viracayati (vi+rac+ya), 組 成 , 集 合 。【 過 】viraci, viracayi。Viraja,【 形 】 無 瑕 疵 的 , 無 污 穢 的 。Virajjati (vi+raj( 梵 raj, rañj) 染 +ya;cp. Sk. rajyati, Med. of rajati), 脫 離 , 顯 示 缺 乏 興 趣 (to detach oneself, to freeoneself of passion, to show lack of interest in)。【 過 】virajji。【 過 分 】viratta, virājita。【 獨 】virajjitvā。【 現 分 】virajjamāna。caus. virājeti。chandaṁ v. to give up desire for femininity). -- pp. a.Virajjana(


Virala,Viraḷa(connected with Vedic ṛtē excluding, without, & nirṛti perishing),【 形 】 稀 疏 的 , 稀 罕 的 , 瘦 的 ( sparse, rare,thin)。Viralita,Viraḷita,(pp. of denom. of virala=viraleti, cp. Sk. viralāyate to be rare) 薄 的 , 稀 少 的 , 稀 有 的 (thin, sparse,rare)。【 反 】aviralita。Virava, virāva(vi+rava & rāva; cp. Vedic virava),【 陽 】( 鳥 、 獸 等 的 ) 啼 叫 聲 , 吼 , 呼 喊 。mahāvirava, 放 聲 大 哭 。Viravati (vi+rav+a), 大 聲 地 啼 , 呼 喊 , 出 聲 叫 。【 過 】viravi。【 現 分 】viravanta。【 獨 】viravitvā。Viravana,【 中 】( 鳥 、 獸 等 的 ) 啼 叫 聲 , 吼 , 呼 喊 。 參 考 Virava。Viraha,【 陽 】 分 離 , 空 虛 。Virahita,【 形 】 空 的 , 擺 脫 的 , 免 除 的 , 沒 有 的 , 空 空 如 也 。Virāga(vi 離 +rāga


Vilagga,【 過 分 】 已 附 著 , 已 執 著 。【 陽 】 腰 部 。Vilaṅghati (vi+lagh+ṁ-a), 跳 起 , 翻 筋 斗 。Vilaṅgheti (vi+lagh+ṁ-e), 跳 過 , 違 犯 。【 過 分 】vilaṅghita。Vilapati (vi+lap 嘮 叨 +a), 1. 講 廢 話 (to talk idly )。2. 哀 悼 , 悲 歎 (to lament, wail)。【 過 】vilapi。【 現 分 】vilapanta,vilapamāna。【 獨 】vilapitvā。Vilambati (vi+lamb 垂 下 +a), 閒 蕩 , 等 候 , 在 附 近 逗 留 。【 過 】vilambi。【 過 分 】vilambita。【 獨 】vilambitvā。Vilambana,【 中 】 閒 蕩 , 羞 愧 的 因 素 。Vilambeti (vi+lamb 垂 下 +e), 嘲 弄 , 嘲 笑 。【 過 分 】vilambita。Vilaya,【 陽 】 分 解 。Vilasati (vi+las+a), 往 前 照 亮 , 戲 耍 , 遊 戲 。【 過 】vilasi。Vilasita (Vilasati 的 【 過 分 】), 已 照 亮 , 已 鮮 明 , 已 壯 麗 。Vilāpa,【 陽 】 悲 歎 , 無 價 值 的 話 。Vilāsa,【 陽 】 魅 力 (charm), 優 雅 , 美 , 外 表 , 獻 媚 (coquetry)。vilāsitā,【 陰 】 獻 媚 。Vilāsinī,【 陰 】 女 人 。Vilāsī,【 形 】 有 吸 引 力 的 , 優 雅 的 。Vilikhati (vi+likh 抓 +a), 擦 , 刮 掉 。【 過 分 】vilikhita。Vilitta (vilimpeti‘ 塗 抹 ’ 的 【 過 分 】), 已 塗 以 油 。Vilimpati (vi+lip 塗 +ṁ-a), 塗 上 , 塗 抹 。Vilimpeti (vi+limp+e), 塗 上 , 塗 抹 。【 過 】vilimpesi。【 現 分 】vilimpenta。【 獨 】vilimpetvā。Vilīna (vilīyati‘ 融 化 ’ 的 【 過 分 】), 已 溶 解 。Vilīyati (vi+lī 執 著 +ya), 融 化 , 被 溶 解 , 毀 滅 。【 過 】vilīyi。【 現 分 】vilīyamāna。Vilīyana,【 中 】 熔 化 , 分 解 。Vilīva,【 中 】 一 片 竹 , 一 片 簧 片 。vilīvakāra,【 陽 】 編 製 籃 技 工 。Vilugga (vilujjati 的 【 過 分 】), 已 打 破 , 已 弄 碎 。Vilumpati(vi+lumpati) , 掠 奪 , 搶 奪 (to plunder, rob, steal, ruin)。Vilutta (vilumpati 的 【 過 分 】), 已 掠 奪 , 已 搶 奪 。Vilūna(vi+lūna),【 過 分 】 已 切 掉 , 已 撕 掉 (cut off (always with ref. to the hair))。Vilekha(vi+lekha),【 陽 】 困 惑 , 亂 寫 (perplexity, lit. “scratching” )。Vilekhā,【 陰 】。manovilekho, 心 的 困 惑 。Suvilekhita,【 過 分 】 已 刮 擦 (well scraped)。Vilepana(vi+lepana) ,【 中 】 化 妝 品 ,( 皮 膚 ) 彩 妝 , 廁 所 香 水 (cosmetic, toilet perfume)。DA.1./I,77...Vilepanantichavirāgakaraṇaṁ.( 化 妝 品 .. 塗 染 皮 膚 的 原 料 。)Vilepita, (Vilepeti 的 【 過 分 】) 塗 以 油 。Vilepeti (vi+lip 塗 +e), 塗 以 油 。【 過 】vilepesi。【 獨 】vilepetvā。Vilokana,【 中 】 檢 查 , 調 查 。Viloketi (vi+lok 見 +e), 看 , 檢 查 。【 過 】vilokesi。【 過 分 】vilokita。【 現 分 】vilokenta。vilokayamāna。【 獨 】viloketvā。Vilocana,【 中 】 眼 睛 。Vilopa,【 陽 】vilopana,【 中 】 掠 奪 , 搶 劫 。vilopaka,【 陽 】 掠 奪 者 , 破 壞 者 。Viloma,【 形 】【 中 】 反 對 的 , 不 同 意 的 , 拂 逆 的 。vilomatā,【 陰 】 意 見 不 同 , 相 差 。Dhp.50...Na paresaṁ vilomāni,na paresaṁ katākataṁ; attano va avekkheyya, katāni akatāni ca.( 不 觀 他 人 過 , 不 觀 作 不 作 , 但 觀 自 身 行 , 已 作 與未 作 。)Vilometi (viloma 的 【 派 】), 不 同 意 , 爭 論 。【 過 】vilomesi。【 獨 】vilometvā。Viloḷana,【 中 】 攪 拌 。Viloḷeti (vi+luḷ 激 起 +e), 攪 拌 , 搖 動 。Vivajjana,【 中 】 放 棄 , 戒 除 , 避 免 。pot. vivajjayi。Sn.(PTS:v.407.;CS:v.409.)..Pabbajitvāna kāyena, pāpakammaṁvivajjayi( 出 家 後 , 他 避 免 身 惡 業 。)Vivajjeti (vi+vajj+e), 避 免 , 放 棄 , 抛 棄 。【 過 】vivajjesi。【 過 分 】vivajjita。【 現 分 】vivajjenta。【 獨 】vivajjetvā, vivajjiya。Vivaṭa (vivarati 的 【 過 分 】), 已 打 開 , 已 暴 露 , 已 揭 開 。Vivaṭṭa,【 中 】 輪 迴 。vivaṭṭakappa,【 陽 】 成 劫 。DhA.v.135./CS:pg.2.38...“Visākhe imesaṁ sattānaṁ jāti-ādayo nāma436


daṇḍahatthakagopālakasadisā, jāti jarāya santikaṁ, jarā byādhino santikaṁ, byādhi maraṇassa santikaṁ pesetvāmaraṇaṁ kuṭhāriyā chindantā viya jīvitaṁ chindati, evaṁ santepi vivaṭṭaṁ patthentā nāma natthi, vaṭṭameva panapatthentī”ti.( 毘 舍 佉 ! 有 情 一 旦 出 生 , 等 於 手 中 有 杖 者 、 牧 牛 者 ( 等 , 身 份 ), 接 近 生 、 老 , 接 近 老 、 病 , 接 近 病 、死 ,( 最 後 ) 死 亡 的 召 喚 , 如 斧 斬 , 斬 命 , 雖 然 這 樣 人 們 仍 然 留 戀 輪 迴 , 渴 望 輪 迴 。)Vivaṭṭati (vi+vaṭṭ+a), 往 後 退 ,( 使 ) 旋 轉 , 重 做 。【 過 】vivaṭṭi。【 過 分 】vivaṭṭita。【 獨 】vivaṭṭitvā。Vivaṭṭana 【 中 】 往 後 退 , 轉 變 方 向 。Vivaṭṭeti (vi+vaṭṭ+e), 折 回 , 轉 移 , 破 壞 , 轉 起 。【 過 】vivaṭṭesi。【 過 分 】vivaṭṭita。【 獨 】vivaṭṭetvā。Vivaṇṇa,【 形 】 有 已 褪 色 的 , 微 弱 的 。Vivaṇṇeti (vi+vaṇṇ 稱 讚 +e), 譭 謗 , 誹 謗 。【 過 】vivaṇṇesi。【 過 分 】vivaṇṇita。【 獨 】vivaṇṇetvā。Vivatta-chadda,【 陽 】 離 覆 障 。 錫 蘭 一 般 作 vivatta-, 古 代 緬 甸 作 vivata-, 而 近 代 緬 甸 (1956 年 的 第 六 結 集 ) 則 改 作vivatta-。 至 於 高 棉 一 系 的 傳 承 , 有 作 -tth- 的 。 關 於 -chadda 部 份 , 在 尼 柯 耶 (Nikāya) 中 , 它 的 主 格 單 數 形 非 常一 致 的 讀 作 -chaddo, 可 是 「 長 部 注 釋 」《 吉 祥 悅 意 》(Sv 445,11), 明 白 證 實 主 格 單 數 應 讀 作 -chadda , 為 「 長部 解 疏 」《 吉 祥 悅 意 古 疏 》(Sv-pt II 46,11) 所 追 認 。 這 個 -a 的 主 格 單 數 形 也 出 現 在 《 本 生 經 》:vivatta-cchaddanu si sabbadassī (Ja III 349,4*), 這 個 句 子 同 時 又 在 「 增 支 部 注 釋 」《 滿 足 希 求 》 中 被 引 用 到 (Mp I 132,7*)。-chadda一 讀 最 重 要 的 證 據 是 ,Aggavaṁsa ( 勝 種 , 十 二 世 紀 緬 甸 文 法 家 ) 在 他 的 語 法 巨 著 Saddanīti (《 語 法 論 》) 中 特別 教 導 說 vivaṭacchaddā 是 個 「an- 語 基 」 的 詞 (Sadd 164,19-33), 書 中 還 討 論 到 這 個 詞 後 來 變 成 「a- 語 基 」 的可 能 成 因 (Sadd 636,8-12)。an- 語 基 變 成 a- 語 基 是 相 當 尋 常 的 現 象 。 這 個 詞 正 確 的 語 形 ( 主 格 單 數 ) 應 作vivaṭacchaddā ( 而 非 -ddo), 它 源 自 梵 語 *vivṛta-chadman (< vṛ 覆 ;chad 覆 ), 是 個 -an 結 尾 的 詞 ( 而 非 -a 結 尾 ),詞 義 是 “he who has removed the veil (of ignorance)” ( 除 去 ( 無 明 ) 覆 障 者 )。Vivatta-chadda 對 應 的 梵 語 是vighuṣṭa-śabda(of great renown 聲 名 遠 播 、 名 稱 普 聞 ;loudly proclaimed 廣 為 傳 揚 ) ( 摘 錄 自 : 蔡 奇 林 :「 大 名 聲 」(vighuṣṭa-śabda) 與 「 離 覆 障 」(vivatta-chadda))Vivadati (vi+vad 說 +a), 爭 論 , 吵 架 。【 過 】vivadi。【 現 分 】vivadanta, vivadamāna。【 獨 】vivaditvā。Vivadana,【 中 】 爭 論 。Vivara,【 中 】 口 子 , 裂 縫 , 裂 紋 。Vivaraṇa,【 中 】 開 , 揭 開 … 的 幕 , 揭 露 。Vivarati (vi+var+a), 打 開 , 揭 開 , 解 釋 , 分 析 。【 過 】vivari。【 過 分 】vivaṭa。【 現 分 】vivaranta, vivaramāna。【 獨 】vivaritvā。【 不 】vivarituṁ。JA.165./II,53...vivariya dāṭhaṁ sesi.( 露 牙 ( 台 語 .. 牙 齴 齴 ge 5 giang 3 giang 3 ) 睡 。)Vivāda,【 陽 】 爭 論 , 爭 辯 , 吵 架 , 辯 論 。vivādī, vivādaka,【 陽 】 爭 論 者 。vivādāpanna = vivāda-āpanna(āpanna


安 遠 離 (paṭippassaddhiviveko),5. 脫 離 遠 離 (nissaraṇaviveko)。 如 此 於 五 種 遠 離 。 依 遠 離 :1. 暫 時 依 遠 離 。2. 正斷 依 遠 離 。3. 脫 離 依 遠 離 。 這 是 修 習 正 見 ( 所 產 生 ) 應 被 知 。 如 此 , 瑜 伽 行 者 修 習 聖 道 得 到 毘 缽 舍 那 的 剎 那(vipassanākkhaṇe), 為 ‘ 暫 時 依 遠 離 ’。 道 智 生 起 之 際 (maggakāle), 為 ‘ 正 斷 依 遠 離 ’。 從 所 緣 產 生 正 見 , 為 ‘ 脫 離依 遠 離 ’。Vivecana,【 中 】 區 別 , 批 評 。Viveceti (vi+vic 分 開 +e), 分 開 , 區 別 , 批 評 。【 過 】vivecesi。【 過 分 】vivecita。【 獨 】vivecetvā。Vivesa, Visesa, 差 別 的 (distinction), 殊 勝 的 。avisesa,【 反 】 非 殊 勝 的 。vis( 梵 viś),【 字 根 I.】 進 入 (enter)。Visa( 梵 viṣa),【 中 】 毒 藥 , 毒 液 。visakaṇṭaka,【 中 】1. 毒 刺 。2. 一 種 糖 的 名 。visapīta,【 形 】 浸 毒 藥 的 ( 即 : 毒 箭 )。visarukkha,【 陽 】 有 毒 的 樹 。visavejja,【 陽 】 治 療 毒 藥 的 醫 師 。visasalla,【 中 】 毒 鑣 。ghoravisa,【 中 】 劇 毒 。tri-viṣa( 梵 ), 三 毒 ( 3 main blemishes of character。 三 毒 : 貪 欲 、 嗔 恚 、 愚 癡 是 也 。 此 毒 能 生 萬 咎 。--《 法 門 名義 集 》T54.195.3。( 北 傳 ) 涅 槃 經 曰 :「 毒 中 之 毒 無 過 三 毒 。」)。visamūla, 毒 根 。Visamūlassāti dukkhavipākassa( 毒 根 的 : 苦 根 的 。)(SA.1.71.)。Dukkhanibbattakakammassa hetubhāvato visamūlā.( 從 苦 產 生 業 的 因 , 稱 為 ‘ 毒 根 ’)(SṬ.1.1./CS:p.1.50)Visaṁyutta,【 過 分 】 已 卸 軛 , 已 與 … 分 離 。Visaṁyoga,【 陽 】 切 斷 , 與 … 分 離 。Visaṁvāda,【 陽 】 欺 騙 , 謊 言 。visaṁvādaka,【 形 】 不 能 信 賴 的 。visaṁvādana,【 中 】 說 謊 。Visaṁvādeti (vi+san+vad 說 +e), 欺 騙 , 說 謊 , 食 言 , 失 信 。【 過 】visaṁvādesi。【 過 分 】visaṁvādita。【 現 分 】visaṁvādenta。【 獨 】visaṁvādetvā。Visaṁsaṭṭha(vi+saṁsaṭṭha 結 合 ),【 形 】 分 開 的 , 分 離 的 。Visañña, Visaññī,【 形 】 無 意 識 的 。Visaṭa, visata (visarati 的 【 過 分 】) 已 散 佈 , 已 散 播 。na ca visaṭaṁ, 不 東 張 西 望 。Visaṭā & visatā (vi+sañj, spelling t for tt:see visatta) 【 陰 】 漫 無 止 境 的 貪 。Visaṭṭhi (for vissaṭṭhi, fr. vi+sṛj),【 陰 】1. 射 出 (emission; in sukkavisaṭṭhi emission of semen 射 精 )。2. 渴 望 (probablystands for visatti in meaning “longing,” clinging to, or “love for” (Loc.))。Visati, -visati,(vis( 梵 viś) 進 入 +a) 進 , 入 (to enter; 只 出 現 在 有 字 首 的 upavisati, pavisati, parivisati, saṁvisati,abhisaṁvisati, etc. see also vesma (house).)。 參 考 Pavisati。Visatta [pp. of visajjati] hanging on (fig.), sticking or clinging to, entangled in (Loc.) A.II,25; Sn.38, 272; Nd 2 597;J.II.146; III.241.Visatta,【 形 】 強 烈 地 執 著 的 , 糾 纏 的 。Visattikā,【 陰 】 強 烈 地 執 著 。Visada,【 形 】 乾 淨 的 , 純 粹 的 , 顯 然 的 。visadakiriyā,【 陰 】 解 釋 。visadatā,【 陰 】visadabhāva,【 陽 】 明 朗 , 純淨 。Visappana,【 中 】 奮 鬥 。Visabhāga,【 形 】 不 同 的 , 相 反 的 , 不 尋 常 的 , 異 常 的 , 異 分 , 異 類 。visabhāga-dhātu, 他 界 。Visama(vi+sama 3 ),【 形 】1. 不 平 順 的 , 不 相 等 的 , 不 調 和 的 。2. 無 法 的 , 錯 誤 的 。3. 奇 異 的 。avisama, 【 反 】 無不 平 順 的 。Visaya( 梵 viṣaya, fr. vi+śī),【 陽 】 境 界 , 地 方 , 區 域 , 物 體 , 範 圍 , 肉 體 上 的 快 樂 , 立 足 點 , 塵 ( 真 諦 等 舊 譯 家 將之 譯 作 ‘ 塵 ’, 新 譯 作 ‘ 境 ’ 或 ‘ 境 界 ’。 引 起 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意 六 根 的 感 覺 思 惟 作 用 的 對 象 。 計 有 六 種 , 即色 、 聲 、 香 、 味 、 觸 、 法 , 稱 之 六 塵 、 六 境 。)Visayha(ger. of visahati),【 形 】 可 忍 受 的 , 可 能 的 。avisayha,【 反 】 不 可 忍 受 的 。Visarati(vi+sṛ 動 轉 ), 散 佈 。Visalla,【 形 】 無 傷 心 的 , 拔 掉 飛 鑣 的 。Visahati (vi+sah 勝 過 +a), 能 , 敢 , 冒 險 。【 過 】visahi。【 現 分 】visahamāna。Visāhāra (visa+āhāra, or vi+saṁ+āhāra), 心 煩 意 亂 的 (distractedness), 擾 亂 (perturbation)。【 反 】avisāhāra, 平 靜(balance)。Visaṅkita,【 形 】 可 疑 的 。438


Visaṅkhāra,【 陽 】 所 有 物 質 的 剝 除 (divestment of all material things)。Visaṅkhita (visaṅkharoti 的 【 過 分 】), 已 破 壞 。Visākhā,【 陰 】 氐 宿 ( 二 十 七 星 宿 之 一 ), 毘 舍 佉 ( 佛 陀 的 在 家 女 信 徒 , 佈 施 第 一 )。《 法 句 經 注 》(Dh.A.v.53.;CS:p.1.254~5) 毘 舍 佉 結 婚 前 , 父 親 給 的 建 言 :(1)“anto-aggi bahi na nīharitabbo”ti āha, “Sakkā nu kho amhehiubhato paṭivissakagehānaṁ aggiṁ adatvā vasitun”ti? “Evaṁ kira, ammā”ti. “Tātā, mayhaṁ pitā na etaṁ sandhāyakathesi. Idaṁ pana sandhāya kathesi–‘amma, tava sassusasurasāmikānaṁ aguṇaṁ disvā bahi tasmiṁ tasmiṁ geheṭhatvā mā kathesi. Evarūpo hi aggisadiso aggi nāma natthī’”ti. Ayyā, etaṁ tāva evaṁ hotu, imissā pana pitā.( 不 要將 家 裡 的 火 拿 到 外 面 ( 鄰 居 ): 說 :‘ 釋 迦 女 ! 為 什 麼 跟 我 們 兩 人 的 鄰 居 , 不 給 家 裡 的 火 ?’‘ 如 是 , 確 實 , 母 親 。’‘ 親愛 的 ! 不 要 評 論 我 的 父 親 。’‘ 女 兒 ! 乃 至 於 見 到 公 婆 和 丈 夫 的 壞 事 , 保 持 在 家 裡 , 不 要 處 處 外 傳 。 像 這 樣 類 似 火 ,不 是 ( 真 的 ) 火 。’ 母 親 ! 這 樣 知 道 了 。 這 個 是 父 親 的 ( 建 言 )。) (2)“bāhirato aggi na anto pavesetabbo”ti āha, “kiṁSakkā amhehi anto aggimhi nibbute bāhirato aggiṁ anāharitun”ti? “Evaṁ kira, ammā”ti. Tātā, mayhaṁ pitā naetaṁ sandhāya kathesi, idaṁ pana sandhāya kathesi–sace paṭivissakagehesu itthiyo vā purisā vāsassusasurasāmikānaṁ aguṇaṁ kathenti, tehi kathitaṁ āharitvā “asuko nāma tumhākaṁ evañca evañca aguṇaṁkathetī”ti puna mā katheyyāsi. “Etena hi agginā sadiso aggi nāma natthī”ti. Evaṁ imasmimpi kāraṇe sā niddosāvaahosi.( 不 要 將 外 面 ( 鄰 居 ) 的 火 拿 到 家 裡 :‘ 釋 迦 女 ! 為 什 麼 不 要 將 外 面 的 火 拿 到 家 裡 ?’‘ 如 是 , 確 實 , 母 親 。’‘ 親愛 的 ! 不 要 評 論 我 的 父 親 , 這 是 關 於 評 論 。’ 如 果 評 論 鄰 居 -- 若 女 、 若 男 、 若 公 婆 和 丈 夫 的 壞 事 , 帶 來 他 們 的 評論 ,‘ 某 某 , 不 評 論 你 們 的 這 個 那 個 壞 事 。’‘ 像 這 樣 類 似 火 , 不 是 ( 真 的 ) 火 。 如 此 , 在 這 事 情 不 要 趟 混 水 的 。)(3)“Yedadanti, tesaṁyeva dātabban”ti vuttaṁ. Taṁ “yācitakaṁ upakaraṇaṁ gahetvā ye paṭidenti, tesaññeva dātabban”tisandhāya vuttaṁ.( 只 給 那 些 會 給 者 : 幫 忙 那 些 有 借 有 還 的 人 , 應 該 給 他 們 。)(4)“Ye na denti, tesaṁ nadātabban”ti idampi ye yācitakaṁ gahetvā na paṭidenti, tesaṁ na dātabbanti sandhāya vuttaṁ.( 不 給 那 些 會 不 給者 : 不 借 給 那 些 有 借 無 還 的 人 , 不 應 該 給 他 們 。)(5)“Dadantassāpi adadantassāpi dātabban”ti idaṁ panadaliddesu ñātimittesu sampattesu te paṭidātuṁ sakkontu vā mā vā, tesaṁ dātumeva vaṭṭatīti sandhāya vuttaṁ. ( 給那 些 既 給 又 不 給 者 : 已 來 到 的 貧 困 者 、 親 戚 和 朋 友 , 即 使 有 借 無 還 , 也 應 該 施 與 他 們 。)(6)“Sukhaṁnisīditabban”ti idampi sassusasurasāmike disvā vuṭṭhātabbaṭṭhāne nisīdituṁ na vaṭṭatīti sandhāya vuttaṁ.( 快 樂 地坐 : 看 見 公 婆 和 丈 夫 應 起 迎 , 不 應 坐 著 。( 不 起 迎 則 內 心 傲 慢 , 不 會 快 樂 。))(7)“Sukhaṁ bhuñjitabban”ti idaṁpana sassusasurasāmikehi puretaraṁ abhuñjitvā te parivisitvā sabbehi laddhāladdhaṁ ñatvā pacchā sayaṁbhuñjituṁ vaṭṭatīti sandhāya vuttaṁ.( 快 樂 地 吃 : 公 婆 和 丈 夫 未 吃 飯 前 , 不 吃 , 在 他 們 用 餐 時 侍 立 一 旁 , 已 知 道服 侍 好 之 後 , 自 己 才 吃 飯 。( 不 侍 候 則 不 會 快 樂 。))(8)“Sukhaṁ nipajjitabban”ti idampi sassusasurasāmikehipuretaraṁ sayanaṁ āruyha na nipajjitabbaṁ, tesaṁ kattabbayuttakaṁ vattapaṭivattaṁ katvā pacchā sayaṁnipajjituṁ yuttanti sandhāya vuttaṁ.( 快 樂 地 睡 : 公 婆 和 丈 夫 要 先 上 床 , 否 則 不 睡 , 妻 子 應 該 在 睡 前 做 好 自 己 的各 種 責 任 , 才 去 睡 覺 。( 不 盡 責 則 不 會 快 樂 。))(9)“Aggi paricaritabbo”ti idaṁ pana sassumpi sasurampi sāmikampiaggikkhandhaṁ viya uragarājānaṁ viya ca katvā passituṁ vaṭṭatīti sandhāya vuttaṁ.( 應 照 顧 好 家 火 : 侍 候 公 婆 和丈 夫 應 要 當 作 侍 候 像 侍 火 、 蛇 王 (uragarājānaṁ) 一 樣 。)(10)“Antodevatā namassitabbā”ti idampi sassuñcasasurañca sāmikañca devatā viya katvā daṭṭhuṁ vaṭṭatīti sandhāya vuttaṁ.( 應 禮 敬 家 神 : 公 婆 和 丈 夫 理 應 要 當 作 神明 一 樣 。)Visāṇa,【 中 】( 牛 、 羊 等 的 ) 角 。visāṇamaya,【 形 】 獸 角 製 的 。Visāda,【 陽 】 灰 心 , 沮 喪 , 失 望 情 緒 。Visārada,【 形 】 鎮 靜 的 , 自 信 的 , 熟 練 的 。Visāla,【 形 】 大 的 , 寬 廣 的 , 廣 大 的 , 龐 大 的 。visālakkhi,【 陰 】( 女 人 ) 有 大 眼 睛 。visālatā,【 陰 】visālatta,【 中 】巨 大 , 無 限 。Visāhaṭa, 散 亂 ( 梵 vikṣepa)。Visikhā(cp. *Sk. (lexicogr.) viśikhā),【 陰 】 街 道 (a street, road)。 visikhākathā, 街 談 巷 議 (gossip at street corners)。Visiṭṭha (pp. of visissati),【 形 】 卓 著 的 , 顯 赫 的 , 非 常 的 (distinguished, prominent, superior, eminent)。visiṭṭhatara,【 形 】 更 顯 著 的 (=anuttara)。visiṭṭhamāna(=vimāna), 天 宮 。439


Visibbeti (vi+siv 縫 +e), 拆 解 , 拆 線 , 取 暖 。【 過 】visibbesi。【 獨 】visibbetvā。Visineti,。SA.22.79./II,296...Visineti na ussinetīti vikirati na sampiṇḍeti.( 散 而 不 聚 .. 分 散 , 不 聯 合 。)Visīdati (vi+sad 坐 +a), 下 沉 , 沮 喪 。【 過 】visīdi。Visīdana,【 中 】 沉 沒 , 灰 心 。Visīvana,【 中 】 取 暖 。Visīveti (vi+siv+e), 取 暖 。【 過 】visīvesi。【 現 分 】visīventa。【 獨 】visīvetvā。Visujjhati (vi+sudh( 梵 śudh / śundh) 弄 乾 淨 +ya), 淨 化 , 純 化 。【 過 】visujjhi。【 現 分 】visujjhamāna。【 獨 】visujjhitvā。Visuddha (Visujjhati‘ 淨 化 ’ 的 【 過 分 】), 已 乾 淨 , 已 純 粹 , 已 明 亮 , 已 無 瑕 疵 , 已 使 神 聖 。visuddhatā,【 陰 】visuddhatta,【 中 】 純 淨 , 清 潔 。Visuddhi,【 陰 】 清 淨 ( 有 七 清 淨 :1. 戒 清 淨 sīlavisuddhi、2. 心 清 淨 cittavisuddhi、3. 見 清 淨 diṭṭhivisuddhi、4. 度 疑 清淨 kaṅkhāvitaraṇa-visuddhi、5. 道 非 道 智 見 清 淨 maggāmaggañāṇadassana-visuddhi、6. 行 道 智 見 清 淨 paṭipadāñāṇadassanavisuddhi、7. 智 見 清 淨 ñāṇadassana-visuddhi), 光 彩 壯 麗 , 優 點 。visuddhideva,【 陽 】 聖 人 , 淨 天 。Visuddhimagga,【 陽 】《 清 淨 道 論 》, 淨 道 。Visuṁ,【 副 】 分 開 地 , 個 別 地 , 分 別 地 。visuṁkaraṇa,【 中 】 分 離 。visuṁkatvā,【 獨 】 分 開 了 。Visūka,【 中 】 蠕 動 , 表 演 。visūkadassana,【 中 】 觀 看 表 演 。indriyesu guttadvārassa visūkadassanaj kaṇṭako.( 護 諸根 門 者 , 以 看 戲 為 障 礙 )。D.1./I,6.、D.2./I,65...“Yathā vā paneke bhonto samaṇabrāhmaṇā saddhādeyyānibhojanāni bhuñjitvā te evarūpaṁ visūkadassanamanuyuttā viharanti, seyyathidaṁ, (1) naccaṁ (2) gītaṁ (3) vāditaṁ(4) pekkhaṁ(5) akkhānaṁ(6) pāṇissaraṁ(7) vetālaṁ(8) kumbhathūṇaṁ(9) sobhanakaṁ(10) caṇḍālaṁ(11) vaṁsaṁ(12) dhovanaṁ(13) hatthiyuddhaṁ(14) assayuddhaṁ(15) mahiṁsayuddhaṁ(16) usabhayuddhaṁ(17) ajayuddhaṁ(18) meṇḍayuddhaṁ (19) kukkuṭayuddhaṁ (20) vaṭṭakayuddhaṁ (21) daṇḍayuddhaṁ (22) muṭṭhiyuddhaṁ (23) nibbuddhaṁ(24) uyyodhikaṁ (25) balaggaṁ (26) senābyūhaṁ (27) anīkadassanaṁ iti vā, iti evarūpā visūkadassanā paṭivirato samaṇoGotamo”ti.( 或 如 有 些 尊 敬 的 沙 門 、 婆 羅 門 食 用 信 施 的 食 物 , 他 們 住 於 不 適 宜 的 觀 看 表 演 , 這 即 是 :『 (1) 舞 蹈 、(2)歌 唱 、 (3) 演 奏 、 (4) 舞 台 戲 、 (5) 民 謠 、 (6) 鼓 掌 樂 、 (7) 鐃 鈸 樂 、 (8) 鼓 樂 、 (9) 小 丑 戲 、 (10) 鐵 丸 戲 、 (11) 竹 戲 、 (12) 洗 ( 骨 )祭 禮 (=aṭṭhidhovanaṁ 土 葬 多 年 後 , 撿 骨 之 日 的 祭 禮 ,cf. A.10.107.)、 (13) 鬥 象 、 (14) 鬥 馬 、 (15) 鬥 水 牛 、 (16) 鬥 牡 牛 、(17)鬥 山 羊 、 (18) 鬥 牡 羊 、 (19) 鬥 雞 、 (20) 鬥 鵪 鶉 、 (21) 棍 鬥 、 (22) 拳 擊 、 (23) 摔 角 、 (24) 演 習 ( 演 練 攻 擊 的 地 方 )、 (25) 點 兵 ( 象軍 有 多 少 、 馬 軍 有 多 少 、 騎 兵 有 多 少 、 步 兵 有 多 少 )、 (26) 佈 陣 ( 象 軍 站 在 此 、 馬 軍 站 在 此 、 騎 兵 站 在 此 、 步 兵站 在 此 )、 (27) 閱 兵 ( 校 閱 象 軍 、 馬 軍 、 騎 兵 、 步 兵 )』 沙 門 喬 達 摩 離 如 此 觀 看 表 演 。)Visūcikā,【 陰 】 霍 亂 。Visesa,【 陽 】1. 卓 越 , 差 異 (distinction )。。visesaka,【 陽 】 特 徵 。visesagāmī,【 形 】 造 詣 非 凡 的 。visesabhāgiya,【 形 】 導 致 非 凡 的 , 導 致 進 步 的 。visesādhigama,【 陽 】 特 殊 的 造 詣 。Visesatā,【 陰 】 卓 越 。Visesato,【 副 】 特 殊 地 , 全 部 。Visesana,【 中 】 非 凡 , 性 質 , 形 容 詞 。Visesiya, visesitabba,【 形 】 有 資 格 的 , 有 定 義 的 。Visesī,【 形 】 有 特 點 的 , 合 格 的 人 。Viseseti (vi+sis +e), 取 得 資 格 , 定 義 , 辨 別 。【 過 】visesi。【 過 分 】visesita。【 獨 】visesetvā。Visoka,【 形 】 無 憂 的 。Visodhana,【 中 】 清 潔 , 純 淨 。Visodheti (vi+sudh+e), 打 掃 , 淨 化 。【 過 】visodhesi。【 過 分 】visodhita。【 現 分 】visodhenta。【 獨 】visodhetvā, visodhiya。Visoseti (vi+sus+e), 使 乾 涸 , 使 枯 萎 。【 過 】visosesi。【 過 分 】visosita。【 現 分 】visosenta。【 獨 】visosetvā。Vissagandha,【 陽 】 像 生 肉 的 味 道 。Vissagga,【 陽 】 捐 贈 物 , 配 給 物 。Vissajjaka,【 形 】 分 發 的 , 分 佈 的 。【 陽 】 回 問 者 , 分 配 者 。Vissajjana,【 中 】 授 予 , 派 遣 , 流 出 , 答 案 , 開 支 。vissajjanaka,【 形 】 答 覆 的 , 授 予 的 , 花 費 的 。Vissajjanīya, vissajjitabba, vissajjiya,【 形 】 要 分 配 的 , 要 回 答 的 。Vissajjeti (vi+sajj+e), 回 答 , 分 配 , 派 遣 , 花 費 , 拿 掉 , 發 出 , 解 放 。【 過 】vissajjesi。【 過 分 】vissajjita。【 獨 】vissajjetvā。【 現 分 】vissajjenta。440


Vissaṭṭha (Vissajjeti 的 【 過 分 】), 已 派 遣 , 已 回 答 。Vissaṭṭhi,【 陰 】 噴 射 , 流 出 。Vissattha (vissasati 的 【 過 分 】), 已 相 信 , 已 親 密 , 已 友 善 。Vissanda,【 陽 】vissandana,【 中 】 溢 出 , 滲 出 。Vissandati (vi+sand+a), 流 出 , 溢 出 。【 過 】vissandi。【 過 分 】vissandita。【 現 分 】vissandamāna。【 獨 】vissanditvā。Vissamati (vi+sam+a), 休 息 , 靜 臥 ,( 使 ) 精 力 恢 復 。【 過 】vissami。【 現 分 】vissamanta。【 獨 】vissamitvā(=assasitvāna,opp. avissamitvā)。Vissanta (Vissamati 的 【 過 分 】), 已 休 息 , 已 精 神 振 作 。Vissara,【 形 】 苦 惱 的 哭 聲 。Vissarati (vi+sar( 梵 sṛ) 動 轉 +a), 忘 記 。【 過 】vissari。【 過 分 】vissarita。【 獨 】vissaritvā。Vissavati (vi+savati, of sru), 流 動 , 滲 透 (to flow, ooze Th.1, 453= Sn.205 (v. l. SS vissasati)。【 現 分 】vissavanta。Vissāsaka (&Vissāsika) (vissāsa,【 形 】 可 信 賴 的 (intimate, confidential; trustworthy)。Vissasati,Vissāseti (vi+sas( 梵 śvas)+a), 信 任 、 親 厚 想 (to confide in, to put one’s trust in)。【 過 】vissasasi。【 過 分 】vissattha。【 現 分 】vissasanta。【 獨 】vissasitvā。Vissāsa (vi+sāsa, of śvas),【 陽 】 信 心 , 信 賴 , 親 密 , 親 厚 (trust, confidence, intimacy, mutual agreement )。dubbissāsa,難 以 信 賴 的 (difficult to be trusted J.IV,462.)。vissaka, vissasika, vissasāsī,【 形 】 親 密 的 , 機 密 的 , 可 信 賴 的 。Mv.I,296...Anujānāmi, bhikkhave, pañcahaṅgehi samannāgatassa vissāsaṁ gahetuṁ— (1) sandiṭṭho ca hoti,(2) sambhatto ca, (3) ālapito ca, (4) jīvati ca, (5) jānāti ca, gahite me attamano bhavissatīti.( 諸 比 丘 ! 具 足 五 個 條 件 可 信 賴(vissāsaṁ gahetuṁ, =vissasanto, vissāsaggāho 親 厚 想 ):(1) 同 見 者 (sandiṭṭho=diṭṭhamattakamitto 同 見 的 朋 友 ),(2)熟 識 者 (sambhatto=daḷhamitto 摯 友 ),(3) 已 邀 請 過 ( 任 何 你 須 要 的 都 可 以 取 用 )(ālapito),(4) 人 還 活 著 jīvati),(5)或 知 道 我 取 用 ,( 物 主 ) 將 會 高 興 (jānāti ca, gahite me attamano bhavissatīti.)。(Sp.Pārā.II,371-2.)Vissāsanīya (grd. of vissāseti),【 形 】 可 信 賴 的 , 機 密 的 (to be trusted, trustworthy)。dubbissāsaniya, 難 以 信 賴 的 (hardto trust J.IV,462.)。Vissāsin (< vissāsa),【 形 】 信 賴 的 , 信 心 的 (intimate, confidential).Vissuta(vi+suta, of śru),【 形 】 出 名 的 , 有 名 的 (widely famed, renowned, famous)。Vihaga, vihaṅgama,【 陽 】 鳥 。Vihaññati (vi+han+ya), 焦 急 , 悲 傷 , 遭 受 艱 難 。【 過 】vihaññi。【 現 分 】vihaññamāna。Vihata, (vihanati 的 【 過 分 】), 1. 已 殺 , 已 破 壞 。2. 已 刷 ( 毛 ), 已 使 起 絨 毛 。Vihanati (vi+han+a), 殺 , 結 束 , 除 去 。【 過 】vihani。【 獨 】vihantvā, vihanitvā。Viharati (vi+har 運 送 +a), 生 活 , 遵 守 , 居 住 , 逗 留 。【 過 】vihari。【 現 分 】viharanta, viharamāna。【 獨 】viharitvā。3p.aor. vihariṁsu, vihaṁsu。SA.1.1./I,13...Viharatīti avisesena iriyāpathadibbabrahma-ariyavihāresuaññataravihārasamaṅgīparidīpanametaṁ. Idha pana ṭhānagamananisajjāsayanappabhedesu iriyāpathesuaññatara-iriyāpathasamāyogaparidīpanaṁ tena ṭhitopi gacchantopi nisinnopi sayānopi Bhagavā viharaticcevaveditabbo. So hi ekaṁ iriyāpathabādhanaṁ aññena iriyāpathena vicchinditvā aparipatantaṁ attabhāvaṁ haratipavatteti, tasmā “viharatī”ti vuccati.( 住 .. 非 殊 勝 的 威 儀 住 ( 姿 勢 住 )、 天 住 、 梵 住 、 聖 住 , 這 是 解 釋 具 有 某 一 種 住 。然 而 在 這 裡 是 指 站 、 去 、 坐 、 臥 , 世 尊 站 著 、 走 著 、 坐 著 或 臥 著 的 經 歷 , 他 做 某 一 姿 勢 , 又 改 變 成 某 一 姿 勢 ,不 改 變 ( 姿 勢 ), 或 繼 續 轉 變 , 因 此 被 稱 為 「 住 」(vihāra)。) 《 一 切 善 見 律 毘 婆 沙 》:「 遊 者 , 有 四 , 何 謂 為 四 ?一 者 行 , 二 者 住 , 三 者 坐 , 四 者 臥 , 以 此 四 法 , 是 名 遊 。」(T24.759.2) Vibha.512...“Viharatīti iriyati vattati pāletiyapeti yāpeti carati viharati, tena vuccati viharatī”ti ( 住 .. 移 動 、 轉 動 、 保 持 、 使 繼 續 、 使 持 續 、 行 、 住 , 因 此 被稱 為 「 住 」。) 右 脇 而 臥 .. 有 人 利 用 心 率 變 異 度 分 析 做 研 究 , 證 實 右 側 臥 具 有 提 升 副 交 感 神 經 活 性 的 作 用 , 是達 到 放 鬆 休 息 最 好 的 臥 法 。 關 於 臥 姿 ,《 大 比 丘 三 千 威 儀 》 卷 上 記 載 :「 臥 有 五 事 , 一 者 當 頭 首 向 佛 , 二 者 不得 臥 視 佛 , 三 者 不 得 雙 申 兩 足 , 四 者 不 得 向 壁 臥 , 亦 不 得 伏 臥 , 五 者 不 得 堅 兩 膝 更 上 下 足 , 要 當 枕 手 撿 兩 足累 兩 膝 。」《 摩 訶 僧 祇 律 》 卷 三 十 五 :「 佛 言 : 從 今 以 後 , 當 如 是 臥 。 云 何 臥 , 不 聽 餓 鬼 臥 , 不 聽 阿 脩 羅 臥 ,不 聽 貪 欲 人 臥 , 若 仰 向 者 阿 脩 羅 臥 , 覆 地 者 餓 鬼 臥 , 左 側 臥 者 貪 欲 人 臥 , 比 丘 應 如 師 子 獸 王 顧 身 臥 。」Vihāya, (vijahati 的 【 獨 】), 離 開 了 , 放 棄 了 。Vihāra,【 陽 】 住 所 , 住 宅 , 精 舍 , 生 活 的 模 態 , 度 時 。cha satatavihārā, 六 常 住 , 六 善 住 處 , 即 六 根 不 著 六 塵 ,441


安 住 於 正 念 正 智 之 生 活 狀 態 。vihāra-adhipati, 住 持 (abbot)。Vihārika, vihārī,【 形 】( 在 【 合 】 中 ) 停 留 的 , 逗 留 的 , 在 某 種 情 況 中 的 。Vihiṁsati (vi+hiṁs+a), 傷 害 , 刺 傷 , 騷 擾 。【 過 】vihiṁsi。【 現 分 】vihiṁsanta。【 獨 】vihiṁsitvā。Vihiṁsanā, Vihiṁsā,【 陰 】 殘 酷 , 受 傷 , 傷 害 。vihiṁsanāvihiṁsāvitakka,【 陽 】 有 害 的 想 法 。Vihita (vidahati 的 【 過 分 】), 已 安 排 , 已 供 給 , 已 開 始 ( 某 種 職 業 )。Vihīna (vihāyati 的 【 過 分 】), 已 留 下 , 已 失 去 , 已 減 少 。Viheṭhaka,【 形 】 厭 煩 的 , 壓 抑 的 , 令 人 感 到 懊 惱 的 。viheṭhakajātika,【 形 】 惱 害 , 有 騷 擾 的 習 慣 。sattānaṁviheṭhakajātiko hoti, pāṇinā vā leḍḍunā vā daṇḍena vā satthena vā, 或 用 手 、 用 土 塊 、 或 用 棒 、 或 用 刀 , 惱 害 諸有 情 。Viheṭhana,【 中 】 壓 抑 。viheṭhanaka,【 形 】 傷 害 的 。Viheṭhiyamāna,【 現 分 】 正 在 壓 迫 , 正 在 騷 擾 。Viheṭheti (vi+heṭh +e), 惱 怒 , 帶 入 困 境 。【 過 】viheṭhesi。【 過 分 】viheṭhita。【 現 分 】viheṭhenta。【 獨 】viheṭhetvā。Vihesaka(< viheseti),【 形 】 惱 怒 的 , 令 人 困 擾 的 (annoying, vexing, troubling)。Vihesā(for vihiṁsā),【 陰 】 惱 亂 , 惱 怒 , 煩 惱 , 傷 害 (vexation, annoyance, injury; worry)。Vihesikā ,【 陰 】 驚 嚇 (fright)。Vihesiyamāna,【 現 分 】 正 在 壓 迫 , 正 在 騷 擾 。 參 考 Viheṭhiyamāna。Viheseti (vi+his( 梵 hiṁs)+e), 惱 怒 , 帶 入 困 境 (to harass, vex, annoy, insult)。vihesaṁ, aor.。vihesayi, aor.。 參 考Viheṭheti。Vīci,【 陰 】1. 波 , 波 浪 (a wave, (jalavīci), (vīcipuppha wave-flower, fig.); Vism.63 (samuddavīci)。2. 間 隔 (interval, periodof time)。vīj,【 字 根 I.】 煽 動 、 驅 趕 、 搧 (to fan)。Vījati, Bījati (vīj 搧 +a), 搧 ( 扇 )(to fan)、 揮 動 。【 過 】vīji。【 過 分 】vījita。【 獨 】vījetvā。【 現 分 】vījayamāna。Caus. vījeti。Pass. vījiyati, bījīyati。Vījana(


【 獨 】vītikkamitvā。Vītināmeti (vi+ati 超 越 +nam+e), 度 時 間 , 等 候 (to make pass (time), to spend the time, to live, pass, wait)。【 過 】vītināmesi。【 過 分 】vītināmtia。【 獨 】vītināmetvā。Vītipatati, 飛 越 (to fly past, to flit by, to fly up & down )。Vītimissa, 混 合 (mingled, mixed (with))。Vītivatta (vītivattati 的 【 過 分 】), 已 經 過 , 已 消 磨 , 已 克 服 (having passed or overcome, gone through; passed, spent)。Vītivatteti (vi+ati 超 越 +vat+e), 克 服 , 度 時 。【 過 】vītivattesi。【 過 分 】vītivattita。【 獨 】vītivattetvā。Vītisāreti (< vi+ati+ sṛ; not with Childers fr. smṛ; cp. BSk. vyatisārayati), 交 換 (to make pass (between), to exchange(greeting), to address, converse (kathaṁ), greet)。sārāṇīyaṁ sammodanīyaṁ kathaṁ vītisāreti, 互 相 問 候 , 寒 喧 。Vītiharaṇa,【 中 】vītihāra,【 陽 】 換 步 ,( 一 ) 大 步 , 夾 在 中 間 搬 運 (passing (mutually), carrying in between)。Vītiharati (vi+ati 超 越 +har 拿 +a), 走 路 , 邁 大 步 走 (to associate with (at a meal))。【 過 】vītihari。【 獨 】vītiharitvā。Vītihāra, 【 陽 】 換 步 (in padavīti “taking over or exchange of steps,” a stride)。Vīthi(


【 形 】 有 以 上 所 說 的 品 質 。vuttappakārena,【 副 】 在 以 上 述 所 說 的 方 法 。vuttavasa, 所 說 。vuttavādī,【 陽 】 人云 亦 云 者 。vuttasira,【 形 】 剃 光 頭 的 。“imāya nāmā”ti vutte, 已 說 如 此 這 般 。Vutti,【 陰 】 行 爲 , 習 慣 , 練 習 , 用 法 , 生 計 。vuttika, vuttī,【 形 】 有 … 習 慣 的 , 有 … 練 習 的 。vuttitā,【 陰 】 條 件 。Vuttha (vasati‘ 居 住 ’ 的 【 過 分 】), 已 居 住 , 已 度 時 。vutthavassa,【 形 】 度 過 雨 季 安 居 的 。Vuddha,【 形 】 年 長 的 , 年 老 的 , 莊 嚴 的 。 參 考 Vuḍḍha。jiṇṇo vuddho mahallako addhagato vayo anuppatto.( 已 老朽 、 年 長 、 高 齡 、 年 歲 已 達 晚 年 。)Vuddhi,【 陰 】 增 加 , 生 長 , 繁 榮 。 參 考 Vuḍḍhi。vuddhippatta,【 形 】 成 年 的 , 適 合 成 婚 的 , 成 年 人 的 。Vuyhati,Vuhīyati (vah+ya)(vahati‘ 負 擔 ’、‘ 攜 帶 ’ 的 【 被 】), 被 運 走 , 被 漂 浮 。【 過 】vuyhi。【 過 分 】vūḷha。【 現 分 】vuyhamāna。Vuyhana,【 中 】 漂 浮 。Vusita (vasati‘ 居 住 ’ 的 【 過 分 】), 已 居 住 , 已 實 現 , 已 達 到 完 美 。vusitatta,【 中 】vusitabhāva,【 陽 】 被 居 住 的 事實 。Vussati, (vasati 的 【 被 】)。Vūpakaṭṭha (vūpakāseti 的 【 過 分 】,BSk.(vyapakṛṣṭa 的 【 過 分 】),【 形 】 隱 蔽 的 、 遠 離 的 。eko vūpakaṭṭho 獨 一 靜處 。SA.6.3./I,204.:ekoti ṭhānādīsu iriyāpathesu ekako,ekavihārīti attho.Vūpakaṭṭhoti kāyena vūpakaṭṭhonissaṭo.( 獨 一 : 單 獨 一 人 ( 行 住 坐 卧 ) 四 威 儀 皆 於 住 所 等 , 一 人 獨 居 。 遠 離 : 以 身 遠 離 出 脫 。)MA.57./III,107:Vūpakaṭṭhoti vatthukāma-kilesakāmehi kāyena ca cittena ca vūpakaṭṭho.(「 遠 離 」: 身 遠 離 和 心 遠 離 「 事 欲 」 與 「 煩惱 欲 」, 稱 為 遠 離 。)。「 事 欲 」 是 指 : 田 園 、 財 產 、 事 業 、 衣 服 、 飲 食 等 欲 望 ;「 煩 惱 欲 」 是 指 : 耽 著 於事 欲 , 隨 逐 愛 味 , 產 生 種 種 妄 想 。)Vūpakāseti (vavakassati


Vetaraṇī,【 陰 】 灰 河 ( 河 名 )。Vetasa,【 陽 】 藤 (rattan reed, 一 種 白 藤 屬 攀 援 棕 櫚 (Calamus rotang), 以 其 很 長 的 莖 而 著 名 )。Vetālika,【 陽 】 宮 廷 樂 師 。Veti (vi+i+a), 變 小 , 消 失 。Vetta,【 中 】 藤 條 , 小 枝 。vettagga,【 中 】 藤 芽 。vettalatā,【 陰 】 藤 蔓 。veth,【 字 根 VII.】 盤 繞 (to coil)。Veda,【 陽 】 宗 教 性 的 情 操 , 知 識 , 吠 陀 經 ( 印 度 最 古 的 宗 教 文 獻 和 文 學 作 品 。 四 吠 陀 即 指 梨 俱 吠 陀 、 沙 摩 吠 陀 、夜 柔 吠 陀 、 阿 闥 婆 吠 陀 (Iru-veda, Sāma-veda, Yajur-veda, Athabbana-veda)。vedagū,【 陽 】 已 達 到 最 高 知 識 的 人 。vedajāta,【 形 】 裝 滿 歡 喜 的 。vedantagū, vedapāragū,【 陽 】 擅 長 吠 陀 經 知 識 的 人 。vedallakathaṁ, 知 識 論 (《 增支 部 注 》(A.5.79:Vedallakathanti vedapaṭisaṁyuttaṁ ñāṇamissakakathaṁ.)。AA.3.58./II.p.261...Tiṇṇaṁvedānanti irubbedayajubbedasāmabbedānaṁ. ( 三 吠 陀 .. 梨 俱 吠 陀 (Irubbeda; 梵 ṛgveda 讚 誦 明 論 )、 夜 柔 吠 陀(Yajubbeda; 梵 Yajurveda 祭 祀 明 論 )、 娑 摩 吠 陀 (Samabbeda; 梵 Sāmaveda 歌 詠 明 論 )。Vedaka,【 陽 】 受 者 , 感 受 的 人 , 遭 受 者 。Vedanaṭṭa,【 形 】 極 度 痛 惱 者 。Sp.Pārā.I,270...Vedanāṭṭo nāma yo adhimattāya dukkhavedanāya āturo kiñci najānāti.( 極 度 痛 惱 者 .. 再 大 的 苦 受 、 不 舒 服 都 不 知 道 。)Vedanā(


Vebhaṅgiya,【 形 】 適 合 被 分 發 的 。Vebhabya(=vebhavya) (


Vevaṇṇiya,【 中 】 毀 容 , 缺 陷 , 畸 形 , 變 色 , 污 染 。Vesa,【 陽 】 外 表 , 洋 裝 。Vesamma,【 中 】 不 平 等 , 不 調 和 。Vesākha(cp.Vedic vaiśākha),【 陽 】 吠 舍 佉 月 ( 月 份 名 , 大 約 四 月 至 五 月 之 間 , 農 曆 3 月 16 至 3 月 15)。Vesārajja(


Vohāra,【 陽 】 呼 叫 , 世 俗 的 表 達 , 使 用 , 貿 易 , 法 律 學 , 現 在 的 名 稱 。vohāravacana, 慣 用 語 。Vohārika,【 陽 】 商 人 , 法 官 。vohārikāmacca,【 陽 】 首 席 法 官 。Vya-,= bya-( 母 音 之 前 的 vi-→vy,by,viy,veyy)=vi-,bya-,viya,veyya-。Vyaggha(=byaggha),【 陽 】 老 虎 。vyagghacamma【 中 】, 老 虎 皮 。Vyañjana(< vi+añj, cp. añjati 2 & abbhañjati),【 中 】1. 特 徵 , 輔 音 , 語 詞 , 名 稱 , 標 記 ((accompanying) attribute, distinctivemark, sign, characteristic)。2. 字 母 (letter (of a word) as opposed to attha (meaning, sense, spirit), (Cp. savyañjana); orpadavyañjana, 文 句 。purisavyañjana, 男 性 器 官 (membrum virile Vin.II,269.)Vyañjayati (vi+añj+a), 指 出 , 表 現 … 的 特 色 , 指 示 。【 過 】vyañjayi。【 過 分 】vyañjita。Vyatta, Byatta,【 形 】 學 習 的 , 完 成 的 , 顯 然 的 , 明 白 的 。vyattara,【 形 】 更 有 學 問 的 , 更 有 技 術 的 。vyattā,【 陰 】聰 明 , 學 問 。Vyathati (vyath+a), 壓 迫 , 使 服 從 。【 過 】vyathi。【 過 分 】vyathita。Vyantīkaroti, byantīkaroti (vi+anta+ī+kar 行 +o), 廢 止 , 除 去 , 免 除 。【 過 】vyantīkari。【 過 分 】vyantīkata。【 獨 】vyantīkaritvā, vyantīkatvā。Vyantībhavati (vi+anta+ī+bhū+a), 停 止 , 終 了 , 結 束 。【 過 】vyantībhavi。【 過 分 】vyantībhūta。Vyantībhāva,【 陽 】 殲 滅 , 破 壞 。Vyapagacchati (vi+apa+gam 去 +a), 離 開 。【 過 】vyapagami。【 過 分 】vyapagata。Vyappatha,【 中 】1.duty, occupation, activity (khīṇavyappatha of the Arahant: having no more duties, cp. vyappathi). -- 2.way of speaking, speech, utterance Sn 163, 164 (contrasted to citta & kamma; cp. kāya, vācā, mano in same use), byvacīkamma; & in def n of “speech” (see under byappatha); DhsA 324 (expl d as vākya-bheda).Vyappathi (cp. Sk. vyāpṛti) ,【 陰 】 活 動 、 佔 有 、 責 任 (activity, occupation, duty)。Vyappanā (vi+appanā),【 陰 】 極 安 止 ( 的 心 )( 注 意 的 ) 焦 點 (application (of mind), focussing (of attention)。Vyamha,【 中 】 天 宮 。Vyaya,【 陽 】【 中 】 衰 老 , 損 失 , 衰 退 , 開 支 。 參 考 Vaya。Vyasana(


Vyāpāra,【 陽 】 職 業 , 工 作 , 生 意 。Vyāpārita (vyāpāreti 的 【 過 分 】), 已 鼓 動 , 已 催 促 。Vyāpita, (Vyāpeti‘ 遍 及 ’ 的 【 過 分 】) 遍 及 , 使 充 滿 , 散 播 。Vyāpeti (vi+ap+e), 遍 及 , 使 充 滿 , 散 播 。【 過 】vyāpesi。【 現 分 】vyāpenta。【 獨 】vyāpetvā。Vyābādheti (vi++bādh 騷 擾 +e), 傷 害 , 阻 隔 。【 過 】vyābādhesi。【 過 分 】vyābādhita。【 獨 】vyābādhetvā。yohaṁna kiñci vyābādhemi tasaṁ vā thāvaraṁ vā, 我 不 害 任 何 弱 者 或 強 者 。Vyābhaṅgī,【 陰 】 扁 擔 (carrying pole)。Vyāma (=byāma),【 陽 】 尋 ( 古 代 長 度 單 位 , 八 尺 叫 一 尋 ), 從 頭 頂 到 腳 底 的 長 度 。Vyāvaṭa(=byāvaṭa),【 形 】 忙 碌 的 , 佔 領 的 , 活 躍 的 , 參 加 的 , 抱 定 決 心 要 實 行 的 。Vyāsatta,【 形 】 使 依 戀 的 。Vyāsecana,【 中 】 灑 水 。Vyāharati (vi+ā+har 拿 +a), 做 聲 , 談 話 , 說 話 。【 過 】vyāhari。【 過 分 】vyāhaṭa,【 獨 】vyāharitvā。Vyūha,【 陽 】 排 列 , 軍 隊 的 配 列 。449


SS,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三 十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的 s。Sa 1 (= sva 梵 文 ),【 形 】 自 己 的 。(sehi kammehi = 由 自 己 的 業 )。Sa 2 (cp. Sk. sa (saḥ), sā) (= so, ta 的 【 主 、 單 】), 尤 其 是 【 陽 】 經 常 用 這 詞 形 , 例 : Sa ve kāsāvam arahati( 他 確實 值 得 領 受 袈 裟 的 )。[sa 他 ( 陽 . 單 . 主 格 )] [ve 確 實 ] [kāsāvam 袈 裟 ( 中 . 單 . 業 格 , a.)] [arahati 值 得 領 受 ( 單 3 現 )]。base of the Nom. of the demonstr. pron. that, he, she. The form sg. m. sa is rare (e. g. Dh 142; Sn 89).Sa 3 (=saha, identical with saṁ°) 接 頭 詞 .. 包 括 、 和 (“with,” possessed of, having, same as)。 在 【 合 】 中 被 弄 短 的 詞 形 ,例 :sadevaka 包 括 天 神 的 。svājja =so ajja;svāhaṁ=so ahaṁ;svāyaṁ=so ayaṁ;so maṁ =so imaṁ。sadhammika,含 有 法 (having common faith); sajāti, 同 生 (having the same origin). 【 反 】 a- , nir°。sa-Inda, 與 因 陀 羅 ( 同在 )(together with Indra); sa-uttara, 有 上 (having something beyond, inferior;【 反 】anuttara 無 上 )。sa-uttaracchada(& sachadana), 有 天 篷 (a carpet with awnings above it)。sa-udaka, 有 水 (with water, wet)。sa-udariya, 同 胞 胎 (bornfrom the same womb, cp. Sodariya) sa-uddesa, 有 解 釋 (with explanation)。sa-upanisa, 同 它 的 因 (together with itscause, causally associated)。sa-upavajja, 有 助 手 (having a helper)。sa-upādāna, 有 執 取 (showing attachment)。sa-upādisesa, 有 餘 (having the substratum of life remaining;【 反 】anupādisesa 無 餘 )。sa-ummi, 有 波 浪 (roaring ofthe billows)。Sa 4 (Vedic sva & svayaṁ (=P. sayaṁ)) 作 反 身 代 名 詞 own (Loc. samhi lohite, Acc. saṁ his own); (saṁ bhātaraṁ);(Acc. san tanuṁ); Instr. sena, on one’s own, by oneself.Sa 5 ,【 形 】(=sat) 真 實 的 。 例 :sappurisa 真 人 ( 實 人 、 善 人 )。Sa-upādāna,【 形 】 表 現 執 著 的 。Sa-upādisesa,【 形 】 有 殘 餘 生 機 的 。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 陰 】 有 餘 涅 槃 界 , 阿 羅 漢 所 體 驗 的 涅 槃 界 , 雖 然 一 切 煩 惱 已 滅 盡 , 但 諸 蘊 還 存 在 。註 疏 裡 稱 為 「 煩 惱 之 滅 盡 」(kilesa-parinibbāna)。《 如 是 語 經 》Itivuttaka:“Idha, bhikkhave, bhikkhu arahaṁ hotikhīṇāsavo vusitavā katakaraṇīyo ohitabhāro anuppattasadattho parikkhīṇabhavasaṁyojano sammadaññā vimutto.Tassa tiṭṭhanteva pañcindriyāni yesaṁ avighātattā manāpāmanāpaṁ paccanubhoti, sukhadukkhaṁ paṭisaṁvedeti.Tassa yo rāgakkhayo, dosakkhayo, mohakkhayo” ayaṁ vuccati, bhikkhave, sa-upādisesā nibbānadhātu.( 於 此 , 諸 比丘 ! 阿 羅 漢 比 丘 已 漏 盡 , 住 立 ( 梵 行 ), 應 作 已 作 , 捨 重 擔 , 達 自 利 (= 阿 羅 漢 ), 遍 盡 有 結 , 以 正 智 而 解 脫 。 他安 住 於 五 根 , 離 傷 害 事 , 經 驗 喜 與 不 喜 , 能 感 樂 與 苦 , 他 貪 盡 、 瞋 盡 、 癡 盡 , 諸 比 丘 ! 這 稱 為 有 餘 涅 槃 界 。)《 本 事 經 》:「 漏 盡 心 解 脫 , 任 持 最 後 身 , 名 有 餘 涅 槃 。」(T4.673a)Saṁ-,【 字 首 】 共 , 集 , 合 , 正 , 同 時 。Saṁnyāsin( 梵 ), 遁 世 者 。Saṁkilesa,【 陽 】 煩 惱 , 污 染 (impurity, defilement, corruption, sinfulness)。【 反 】:vodāna【 中 】 明 淨 。【 反 】:visuddhi【 陰 】 清 淨 。Saṁkiliṭṭha (saṁkilissati 的 【 過 分 】), 煩 惱 、 污 染 (stained, tarnished, impure)。Saṁusanatā,【 形 】 失 憶 性 , 失 念 。Saṁkilissati (saṁ+kilissati, cp. BSk. Saṅkliśyati) 煩 惱 , 污 染 (to become soiled or impure)。【 過 分 】saṁkiliṭṭha。【 使 】saṁkileseti。Saṁyata(& saññata)(pp. of saṁyamati),【 形 】 抑 制 , 自 制 ( 克 制 自 己 )。saṁyata,【 形 】 抑 制 心 意 的 。Saṁyatacārī,【 形 】 自 制 而 住 的 。 佛 陀 對 比 丘 的 期 許 則 是 ..《 法 句 經 》(Dh.v.362)..「 手 已 完 全 調 御 (saṁyato), 腳 已 完 全 調御 , 及 言 語 已 完 全 調 御 , 最 高 的 ( 心 ) 已 完 全 調 御 , 內 在 得 樂 (ajjhattarato)、 已 定 (samāhito)、 孤 獨 (eko)、 完 全 滿足 (santusito) 名 比 丘 。」Saṁyama,【 陽 】saṁyamana,【 中 】 抑 制 , 克 己 , 節 制 。saṁyamī,【 陽 】 隱 遁 者 , 抑 制 五 官 的 人 。Saṁyamati(saṁ+yamati), 抑 制 , 練 習 克 己 (to practise self-control S I.209 (pāṇesu ca saṁyamāmase, “if we can keepour hands off living things”). pp. saṁyata. Caus. saññāmeti to restrain. Cp. paṭisaṁyamati.Saṁyameti (saṁ+yam+e), 抑 制 , 練 習 克 己 。【 過 】saṁyamesi。【 過 分 】saṁyamita。【 現 分 】saṁyamenta。【 獨 】450


saṁyametvā。Saṁyujjati (saṁ+yuj 連 接 +ya), 被 聯 合 , 被 連 接 。【 過 】saṁyujji。Saṁyuta, Saṁyutta (Saṁyujjati 的 【 過 分 】), 已 連 接 , 已 聯 合 , 已 綁 在 一 起 。Saṁyūhati (saṁ+ūh+a), 形 成 一 塊 , 形 成 一 團 , 形 成 一 堆 。【 過 】saṁyūḷhi。【 過 分 】saṁyūḷha。Saṁyoga(=saññoga),【 陽 】 束 縛 , 聯 盟 , 協 會 , 腳 鐐 , 母 音 複 合 。Saṁyojana(< saṁyuñjati),【 中 】 結 , 連 接 , 束 縛 , 桎 梏 (bond, fetter S.IV,163 etc.; especially the fetters that bind manto the wheel of transmigration)。saṁyojaniya,【 形 】 對 桎 梏 有 用 的 。D.33./III,216.:Tīṇi saṁyojanāni--sakkāyadiṭṭhi,vicikicchā, sīlabbataparāmāso( 三 結 : 有 身 見 (personality-belief)、 疑 (sceptical doubt)、 戒 禁 取 (clinging to mere rulesand ritual))。 斷 三 結 , 即 一 、 斷 邪 見 結 (diṭṭhi-saṁyojanaṁ), 或 斷 身 見 (sakkāyadiṭṭhi), 或 我 見 ( 及 我 所 見 ),DA.33./III,988...Sati rūpādibhede kāye diṭṭhi, vijjamānā vā kāye diṭṭhīti sakkāyadiṭṭhi.( 於 ‘ 色 ’ 等 分 離 出 來 有 身見 , 有 身 見 存 在 ( 的 見 解 ), 為 ‘ 有 身 見 ’。) 二 、 斷 疑 結 (vicikiccha-saṁyojanaṁ): 疑 佛 法 僧 三 寶 是 , 深 心 、 全 然地 歸 依 、 信 仰 佛 陀 及 賢 聖 僧 , 這 是 有 涅 槃 體 驗 者 , 將 心 比 心 肯 定 聖 者 也 一 樣 毫 無 疑 問 有 涅 槃 體 驗 。 三 、 斷 戒禁 取 結 (sīlabbataparāmāsa- saṁyojanaṁ ): 即 斷 受 持 無 法 達 到 解 脫 的 戒 律 、 成 見 、 顛 倒 執 。Sn.(1108-9;CS:1114-5):“Kiṁsu saṁyojano loko, kiṁsu tassa vicāraṇaṁ. Kissassa vippahānena, nibbānaṁ itivuccati”( 什 麼 是 世 界 的 束 縛 ? 怎 樣 考 察 它 ? 拋 棄 什 麼 , 才 是 人 們 所 說 的 涅 槃 ?)“Nandisaṁyojano loko,vitakkassa vicāraṇaṁ; Taṇhāya vippahānena, nibbānaṁ iti vuccati”.( 歡 喜 是 世 界 的 束 縛 , 通 過 思 想 考 察 它 , 拋 棄貪 愛 便 是 人 們 所 說 的 涅 槃 。)Saṁyojeti (saṁ+yuj 連 接 +e), 參 加 , 結 合 , 綁 。【 過 】saṁyojesi。【 過 分 】saṁyojita。【 現 分 】saṁyojenta,【 獨 】saṁyojetvā。Saṁrakkhati (saṁ+rakkh 保 護 +a), 保 衛 , 防 止 。【 過 】saṁrakkhi。【 過 分 】saṁrakkhita。【 獨 】saṁrakkhitvā。Saṁrakkhanā,【 陰 】 保 衛 , 保 護 。Saṁroceti (saṁ+roceti), 歡 喜 (to find pleasure in, only in aor.(poetical) samarocayi Sn.290, 306, 405; J.IV,471.Saṁvacana (saṁ+vacana) ,【 中 】 句 子 (sentence DhsA.52.)。Saṁvacchara(saṁ+vacchara; cp. Vedic saṁvatsara),【 中 】 年 (a year)。Nom. pl. saṁvaccharāni J.II,128.Saṁvaṭṭakappa,【 陽 】 世 界 的 毀 滅 。Saṁvaṭṭati (saṁ 一 起 +vat(vṛt) 使 轉 動 +a), 1. 導 致 , 引 生 (to be evolved, to be in a process of evolution)。2. 毀 滅 (to fallto pieces, to come to an end, to pass away, perish, dissolve)。【 過 】saṁvaṭṭi。A.1.1./I,3...Nāhaṁ bhikkhave, aññaṁekadhammampi samanupassāmi yena anuppanno vā kāmacchando uppajjati uppanno vā kāmacchandobhiyyobhāvāya vepullāya saṁvattati. ( 我 不 見 其 他 一 法 , 如 此 ( 一 法 ) 能 使 未 生 欲 貪 生 起 欲 貪 , 或 已 生 欲 貪 增 長 擴大 。)Saṁvaṭṭana,【 中 】 旋 轉 , 解 散 。Saṁvaḍḍha (Saṁvaḍḍhati 的 【 過 分 】), 已 長 大 , 已 培 養 。Saṁvaḍḍhati (saṁ+vaḍḍh 增 長 +a), 生 長 , 增 加 。【 過 】saṁvaḍḍhi。【 現 分 】saṁvaḍḍhamāna。【 獨 】saṁvaḍḍhitvā。Saṁvaḍḍhita, (Saṁvaḍḍhati 的 【 過 分 】), 已 增 加 , 已 長 大 , 已 養 育 。Saṁvaḍḍheti (Saṁvaḍḍhati 的 【 使 】), 養 育 , 滋 養 , 培 養 。【 過 】saṁvaḍḍhesi。【 過 分 】saṁvaḍḍhita。【 獨 】saṁvaḍḍhetvā。Saṁvaṇṇā,【 陰 】 說 明 , 解 釋 , 讚 美 。Saṁvaṇṇeti (saṁ 一 起 +vaṇṇ 稱 讚 +e), 說 明 , 批 評 , 盛 讚 ( 讚 美 有 加 )。【 過 】saṁvaṇṇesi。【 過 分 】saṁvaṇṇita。【 義 】saṁvaṇṇetabba。【 獨 】saṁvaṇṇetvā。Saṁvattati (saṁ+vat+a), 存 在 , 導 致 (to lead (to), to be useful (for))。【 過 】saṁvatti。【 過 分 】saṁvattita。Pot.saṁvatteyya。nibbidāya, virāgāya…nibbānāya saṁvattati. e. g. D.I,189; II,251; III,130; S.V,80, 255; A III,83, 326.Saṁvattanika,【 形 】 有 益 的 , 涉 及 的 。Saṁvatteti (saṁvattati 的 【 使 】), 使 繼 續 。【 過 】saṁvattesi。【 過 分 】saṁvattita。【 獨 】saṁvattetvā。Saṁvaddha,【 過 分 】 已 長 大 , 已 培 養 。 參 考 Saṁvaḍḍha。saṁvaddhana,【 中 】 生 長 , 培 養 , 成 長 。Saṁvara(saṁ+var( 梵 vṛ) 遮 蓋 ),【 陽 】 抑 制 。saṁvaraṇa,【 中 】 限 制 , 障 礙 , 關 閉 。451


Saṁvarati (saṁ+var 遮 蓋 +a), 覆 蓋 , 關 閉 , 抑 制 。【 過 】saṁvari。【 過 分 】saṁvuta。【 獨 】saṁvaritvā。guttadvāro susaṁvuto,守 護 ( 根 ) 門 , 善 自 關 閉 。 完 全 圍 (「 在 一 切 事 已 被 完 全 圍 , 有 恥 , 這 樣 被 叫 做 已 被 護 者 。」 S i73)。Saṁvarī,【 陰 】 夜 晚 。Saṁvasati (saṁ+vas 住 +a), 交 往 , 共 處 , 同 居 。【 過 】saṁvasi。【 過 分 】saṁvasita。【 獨 】saṁvasitvā。Saṁvāsa,【 陽 】1. 同 房 。2. 親 密 。3. 性 交 。saṁvāsaka,【 形 】 同 居 的 , 共 處 一 室 的 。Saṁvigga (Saṁvijjati 的 【 過 分 】), 已 激 動 , 已 被 恐 懼 所 影 響 。Saṁvijjati (saṁ+vid 知 +ya), 被 發 現 , 存 在 , 被 激 動 , 被 移 動 。【 過 】saṁvijji。【 現 分 】saṁvijjamāna。Ye saṅkiliṭṭhācakkhusotaviññeyyā dhammā sajvijjanti vā te Tathāgatassa no vā ti.( 凡 是 眼 、 耳 所 識 之 污 穢 法 , 於 如 來 是 否 存 在呢 ?)Saṁvidahati (saṁ+vi+dhā+a), 安 排 , 準 備 , 下 令 。【 過 】saṁvidahi。【 過 分 】saṁvidahita。【 獨 】saṁvidahitvā。【 現分 】saṁvidahamāna。【 義 】saṁvidahitabba。Saṁvidahana,【 中 】 安 排 , 下 令 。Saṁvidhāna,【 中 】 安 排 , 下 令 。Saṁvidhāya (Saṁvidahati 的 【 獨 】), 安 排 了 。saṁvidhāyaka,【 形 】 安 排 的 人 , 處 理 的 人 。Saṁvidhātuṁ (Saṁvidahati 的 【 不 】), 要 安 排 , 要 下 令 。Saṁvibhajati (saṁ+vi+bhaj +a), 分 開 , 分 享 。【 過 】saṁvibhaji。【 過 分 】saṁvibhajita。saṁvibhatta。【 獨 】saṁvibhajja,saṁvibhajitvā。Saṁvibhajana,【 中 】saṁvibhāga,【 陽 】 分 , 分 享 。Saṁvibhatta,【 過 分 】 已 分 好 , 已 安 排 。Saṁvibhāgī,【 陽 】 慷 慨 , 大 方 , 豪 爽 。Saṁvihita, (Saṁvidahati 的 【 過 分 】) 已 安 排 , 已 下 令 , 已 準 備 。Saṁvuta, (saṁvarati 的 【 過 分 】) 抑 制 。saṁvutindriya,【 形 】 已 控 制 了 五 根 的 。Saṁvega,【 陽 】 悚 懼 , 激 動 , 宗 教 性 的 情 緒 。Saṁvejana,【 中 】 情 緒 的 因 素 , 激 動 的 因 素 。Saṁvejaniya,【 形 】 易 於 引 起 情 緒 的 , 易 於 引 起 焦 慮 的 。Saṁvejeti (saṁ+vij+e), 使 激 勵 , 使 激 動 。【 過 】saṁvejesi。【 過 分 】saṁvejita。【 獨 】saṁvejetvā。Saṁseda (saṁ+seda) (cp.BSk saṁsvedaja) 汗 , 濕 。saṁsedaja, 濕 生 ( 有 情 類 生 從 濕 氣 出 生 )。Saṁvohāra(saṁ+vohāra), 事 業 (business), 交 通 (traffic)。Saṁvohārati (denom.


Saṁsaraṇa,【 中 】 到 處 移 動 , 徘 徊 。Saṁsādeti (saṁ+sad 坐 +e), 置 在 一 邊 , 擱 置 , 延 期 。Saṁsāra (saṁ+sar( 梵 sṛ) 動 轉 ),【 陽 】 繼 續 旅 行 , 輪 迴 。saṁsāracakka,【 中 】 輪 迴 的 輪 子 。saṁsāradukkha,【 中 】輪 迴 的 苦 。saṁsārasāgara,【 陽 】 輪 迴 的 大 海 。Saṁsijjhati (saṁ+siddh+ya), 被 實 現 , 成 功 ,【 過 】saṁsijjhi。【 過 分 】saṁsiddha。Saṁsita (saṁsati 的 【 過 分 】), 已 期 望 , 已 盼 望 。Saṁsiddhi,【 陰 】 成 功 。Saṁsibbita (saṁsibbati 的 【 過 分 】), 已 縫 紉 , 已 交 織 。cf. parisaṁsibbita (pari+pp. of saṁsibbati), sewn together,entwined DhA.III,198.Saṁsīdati (saṁ+sad 坐 +a), 下 沉 , 灰 心 , 消 極 , 變 弱 。【 過 】saṁsīdi。【 現 分 】saṁsīdamāna。【 獨 】saṁsīditvā。Saṁsīdana,【 中 】 沉 沒 。Saṁsīna,【 過 分 】 已 下 跌 。Saṁsuddha,【 過 分 】 已 純 粹 。saṁsuddhagahaṇika,【 形 】 純 淨 的 血 統 。Saṁsuddhi,【 陰 】 純 淨 。Saṁsūcaka 【 形 】 指 出 的 。Saṁsedaja,【 形 】 濕 生 的 。Saṁseva,【 陽 】saṁsevanā,【 陰 】 結 交 。Saṁsevati (saṁ+ sev 服 侍 、 聯 合 +a), 結 交 ( 台 語 : 交 陪 kau pue 5 ), 參 加 。【 過 】saṁsevi。【 過 分 】saṁvita。【 現 分 】saṁsevamāna。【 獨 】saṁsevitvā。Saṁsevī,【 形 】 結 交 的 人 。Saṁskṛta, 【 梵 語 】 梵 語 ( 原 意 .. 整 理 好 的 )。 梵 語 似 乎 是 人 工 組 成 的 語 言 。 唐 玄 奘 《 大 唐 西 域 記 》 卷 二 說 ..「 詳其 文 字 , 梵 天 所 制 , 原 始 垂 則 , 四 十 七 言 (47 個 字 母 )。」 梵 語 這 個 名 詞 , 可 能 就 代 表 印 度 語 言 學 者 早 有 的 想法 。 不 過 , 梵 語 一 詞 在 中 國 並 不 是 一 開 始 就 有 的 ,《 梁 高 僧 傳 》 卷 一 《 安 清 傳 》 說 ..「 於 是 宣 譯 眾 經 , 改 胡 為漢 。」「 胡 」 字 在 同 書 的 元 、 明 本 作 “ 梵 ", 用 “ 梵 " 代 替 “ 胡 ", 表 示 中 國 學 者 對 梵 語 有 了 進 一 步 認 識 。 梵語 元 音 分 簡 單 元 音 、 二 合 元 音 、 三 合 元 音 , 輔 音 分 喉 音 、 腭 音 、 頂 音 、 齒 音 、 脣 音 、 半 元 音 、 噝 音 和 氣 音 等 。名 詞 有 性 ( 陽 性 、 陰 性 、 中 性 )、 數 ( 單 數 、 雙 數 、 複 數 )、 格 ( 體 格 、 業 格 、 具 格 、 為 格 、 從 格 、 屬 格 、 依格 、 呼 格 ) 的 變 化 。動 詞 變 位 包 括 單 數 、 雙 數 、 複 數 ; 人 稱 有 第 一 、 第 二 、 第 三 人 稱 ; 時 間 分 現 在 時 、 未 完 成 時 、 完 成 時 、不 定 過 去 時 、 將 來 時 、 假 定 時 ; 語 態 有 主 動 、 中 間 、 被 動 ; 語 氣 分 陳 述 式 、 虛 擬 式 、 命 令 式 、 祈 使 式 ( 不 定 過去 時 的 虛 擬 語 氣 ); 語 尾 分 原 始 和 派 生 兩 種 。義 淨 在 《 梵 語 千 字 文 》 的 序 言 中 說 :“ 並 是 當 途 要 字 , 但 學 得 此 , 則 餘 語 皆 通 , 不 同 舊 千 字 文 , 若 兼 悉 曇 章 讀梵 本 , 一 兩 年 間 即 堪 翻 譯 矣 ," 但 是 , 這 是 難 以 做 到 的 , 其 後 還 有 一 些 書 , 如 《 翻 梵 語 》、《 翻 譯 名 義 集 》 等 ,也 只 是 單 詞 對 譯 一 類 的 書 , 從 《 高 僧 傳 》 中 可 以 看 出 , 唐 代 一 些 佛 教 寺 廟 教 授 梵 語 , 至 於 用 什 麼 課 本 , 怎 樣教 , 我 們 都 不 清 楚 。( 錄 自 ..http://db2.library.ntpu.edu.tw/cpedia/Content.asp?ID=50018)現 代 印 度 語 為 印 地 語 , 印 地 語 標 準 語 有 母 音 11 個 , 輔 音 43 個 。54 個 音 位 中 , 有 1 個 母 音 和 5 個 輔 音 是 外來 音 , 只 使 用 於 外 來 語 中 。 印 地 語 原 有 的 10 個 母 音 都 有 對 應 的 鼻 化 形 式 。 輔 音 中 不 但 清 塞 音 、 清 塞 擦 音 等有 對 應 的 送 氣 音 , 濁 塞 音 、 濁 塞 擦 音 、 閃 音 等 也 都 有 對 應 的 送 氣 音 。 送 氣 音 和 不 送 氣 音 有 區 別 意 義 的 作 用 。一 般 沒 有 重 音 , 也 沒 有 聲 調 。 語 法 比 梵 語 大 大 簡 化 , 名 詞 有 陰 性 、 陽 性 和 單 數 、 複 數 的 範 疇 。 在 少 數 代 詞中 還 保 留 了 格 的 殘 餘 形 式 。 名 詞 格 的 形 式 已 經 消 失 。 句 中 名 詞 或 代 詞 跟 其 他 詞 之 間 的 關 係 是 在 名 詞 或 代 詞後 面 用 後 置 詞 來 表 示 。 名 詞 或 代 詞 等 帶 有 後 置 詞 時 , 其 形 式 有 一 定 的 變 化 。 動 詞 除 有 人 稱 、 性 、 數 等 範 疇外 , 還 有 體 、 時 、 式 、 態 等 範 疇 。 句 子 的 基 本 語 序 爲 主 語 — 賓 語 — 謂 語 。 辭 彙 方 面 , 基 本 詞 彙 大 部 分 是 從梵 語 演 變 而 來 的 。 各 專 業 學 科 的 術 語 , 近 來 的 趨 向 是 直 接 取 自 梵 語 , 或 用 梵 語 構 詞 法 創 立 新 的 梵 語 詞 。 在穆 斯 林 統 治 時 期 , 印 地 語 吸 收 了 大 量 波 斯 語 和 阿 拉 伯 語 詞 。 英 國 統 治 時 期 , 它 又 吸 收 了 大 量 英 語 詞 語 , 至今 還 在 不 斷 地 從 英 語 吸 收 新 的 詞 語 。 在 吸 收 外 來 語 同 時 , 還 吸 收 了 外 來 語 的 一 些 構 詞 手 段 。(http://baike.baidu.com/view/65810.htm)Saṁhāni (saṁ-hāni( sk.〃√hā 殺 ), 【 陰 】 損 減 、 減 退 。Saṁhaṭa, (saṁharati 的 【 過 分 】) 已 收 集 , 已 接 合 , 已 折 疊 起 來 。Saṁhata 1 (pp. of saṁ+han),【 形 】 結 實 的 , 緊 密 的 (firm, compact)。Saṁhata 2 (pp. of saṁ+hṛ), 已 移 動 , 已 破 壞 (removed, destroyed, 同 visaṁhata)。453


Saṁharaṇa,【 中 】 聚 集 , 折 疊 。Saṁharati (saṁ+har 拿 +a), 收 集 , 接 合 , 折 疊 起 來 。【 過 】saṁhari。【 過 分 】saṁhaṭa, saṁharita。【 現 分 】saṁharanta,saṁharamāna。【 獨 】saṁharitvā。Saṁharāpeti, 【 使 】 被 剃 除 。saṁharāpeyya, 3s.opt.。Saṁhāra,【 陽 】 刪 節 , 編 輯 。saṁhāraka,【 形 】 接 合 的 。Saṁhārima,【 形 】 活 動 的 。Saṁhita(pp. of sandahati 具 有 、 伴 隨 < saṁ+dhā 給 ),【 形 】 裝 備 的 , 持 有 的 。saṁhitā,【 陰 】 連 接 , 語 調 的 和 諧 。anatthasaṁhito, 不 具 利 益 。sak( 梵 śak),I【 字 根 V.】 能 幹 (to be able)。sakk,【 字 根 VI.】 能 幹 (to be able)。Saka,【 形 】 自 己 的 。【 陽 】 親 戚 。【 中 】 自 己 的 財 産 。sakamana,【 形 】 歡 喜 的 。Sakaṅkha,【 形 】 可 疑 的 。Sakaṭa,【 陽 】【 中 】 手 推 車 , 四 輪 馬 車 。sakaṭabhāra, sakaṭavāha,【 陽 】 一 滿 車 ( 的 裝 貨 量 )。sakaṭavyūba,【 陽 】 車形 陣 ( 的 軍 陣 )。Sakaṇṭaka,【 形 】 多 刺 的 。Sakadāgāmī,【 陽 】 斯 陀 含 ( 一 來 , 二 果 聖 人 )。Sakabala,【 形 】(saka+bala:) 自 己 的 力 量 ,(sa+kabala:) 口 中 有 食 物 的 。Sakamma,【 中 】 自 己 的 責 任 。sakammaka,【 形 】 及 物 的 ( 動 詞 )。Sakaraṇīya,【 形 】 仍 然 有 點 事 要 做 的 人 (one who still has something to do)。Sakala,【 形 】 全 部 的 , 整 個 的 。Sakalikā,【 陰 】 碎 片 。Sakāsa,【 陽 】 鄰 近 , 出 現 。Sakicca,【 中 】 自 己 的 事 情 。Sakiñcana,【 形 】 有 世 間 的 執 著 的 。Sakideva, 一 時 。(=ekāvajanena)。Sakiṁ,【 副 】 一 次 。Sakīya,【 形 】 自 己 的 。Sakuṇa,【 陽 】 鳥 。sakuṇagghī,【 陽 】 鷹 。sakuṇī,【 陰 】 母 鳥 , 母 鷹 。Sakunta,【 陽 】 鳥 。Sakka 1 (


兩 位 是 姐 妹 」(Amitā, Pālitāti(Pāmitā) dve bhaginiyo.) (Pācityādiyojanā,pg.98)《 說 一 切 有 部 》 傳 說 : 提 婆 達 多是 無 量 飯 ( 甘 露 飯 ) 王 之 子 ( 毗 奈 耶 破 僧 事 卷 二 );《 化 地 部 》 傳 說 : 提 婆 達 多 是 白 飯 王 之 子 ( 五 分 律 卷 十 五 )。獅 子 顎 王 (Sīhahanurañño)淨 飯 王 白 飯 王 釋 迦 飯 王Suddhodano Sukkodano Sakkodano1. 摩 訶 男2. 阿 那 律巴 利 三 藏 1. 如 來2. 難 陀(Mv.82)說 一 切 有部化 地 部 、大 智 論1. 如 來2. 難 陀1. 如 來2. 難 陀1. 婆 波2. 跋 提1. 阿 難2. 提 婆 達多純 飯 王Dhotodano1. 摩 訶 男2. 阿 那 律1. 摩 訶 男2. 阿 那 律455無 量 飯 王Amitodano阿 難1. 阿 難2. 提 婆 達多1. 婆 波2. 跋 提Sakka 3 ( 梵 śakya),【 陽 】 帝 釋 ( 沙 咖 ) 天 王 。Sakko devānaṁ Indo, 帝 釋 , 又 作 釋 提 恒 因 , 即 忉 利 天 之 主 。Sakkacca(ger. of sakkaroti),【 獨 】 尊 敬 了 、 珍 惜 了 (respectfully), 仔 細 地 (carefully)。sakkaccakārī,【 陽 】 小 心 行 動者 。sakkaccaṁ,【 副 】 小 心 地 , 徹 底 地 。Sakkata (sakkaroti 的 【 過 分 】), 已 尊 敬 , 已 按 時 照 顧 。Sakkareyyāna,Sakkatta,【 中 】 天 王 的 地 位 。Sakkatvā, [sakkaroti 尊 敬 ] 的 【 獨 】。Sakkarīyati (sakkaroti‘ 尊 敬 ’ 的 【 被 】), 被 尊 敬 。【 現 分 】sakkariyamāna。Sakkaroti (saṁ+kar 行 +o), 尊 敬 , 尊 敬 地 對 待 , 受 到 周 到 地 招 待 。【 過 】sakkari。【 過 分 】sakkata。【 現 分 】sakkaronta。【 義 】sakkaritabba, sakkātabba。【 獨 】sakkatvā, sakkaritvā。【 不 】sakkarituṁ, sakkātuṁ。Sakkā,【 無 】 那 是 可 能 的 。Sakkāya(sat+kāya, cp.BSk.satkāya),【 陽 】 已 存 在 的 身 體 (the body in being, the existing body or group;individuality)。sakkāyadiṭṭhi,【 陰 】 有 身 見 , 身 見 。DA.33./III,991...Sakkāyoti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 有 身 ’即 五 取 蘊 )。DA.33./III,988...Sati rūpādibhede kāye diṭṭhi, vijjamānā vā kāye diṭṭhīti sakkāyadiṭṭhi.( 於 ‘ 色 ’ 等 分 離出 來 有 身 見 , 有 身 見 存 在 的 , 為 ‘ 有 身 見 ’。)Sakkāra (sat+kar( 梵 kṛ) 作 )( 梵 satkāra ),【 陽 】 款 待 (hospitality), 尊 敬 , 恭 敬 (honour, worship)。sakkāraṁ karoti,表 示 尊 敬 (to pay reverence), 告 別 (to say goodbye)。Sakkuṇāti (sak+uṇā), 能 。【 過 】sakkuṇi。【 現 分 】sakkuṇanta。【 獨 】sakkuṇitvā。Sakkuṇeyyatta,【 中 】 可 能 性 , 能 力 。Sakkoti (sak( 梵 śak)+o), 能 (possible)。【3 單 . 過 】asakkhi,sakkhi,sakkuṇi;【1. 複 . 過 】asakkhimha & asakkhimhā。【 現 分 】sakkonta。【 現 】sakkoti; sakkati [=class.Sk.śakyate]。【 義 】sakkuṇeyya; archaic 1 st pl.sakkuṇemu;【 未 】sakkhati; sakkhīti [=Sk.śakṣyati]、【3. 複 . 未 】sakkhinti Sn 28、【2. 單 . 未 】sagghasi、【3 單 . 未 】sakkhissati。【 未 被 】sakkuṇeyya(【 反 】 不 可 能 asakkuṇeyya (impossible))。Sakkharā,【 陰 】1. 碎 石 (gravel, grit)。2. 陶 瓷 破 片 (potsherd)。3. 顆 粒 、 晶 體 (grain, granule, crystal, in loṇasakkharā)。4. 粗 糖 ((granulated) sugar)。Sakkhali, sakkhalikā,【 陰 】 耳 孔 , 薄 片 , 魚 鱗 。Sakkhi,【 無 】 面 對 面 , 眼 前 。sakkhika, sakkhī,【 形 】 目 擊 者 , 證 人 。sakkhidiṭṭha,【 形 】 相 見 。sakkhipuṭṭha, 被請 做 證 人 。Sakya,【 形 】 釋 迦 族 的 。Sakyamuni,【 陽 】 釋 迦 牟 尼 ( 直 譯 : 釋 迦 族 的 行 者 )。samaṇiyo sakyadhītaro, 釋 迦 沙 門 尼 。Sakha, sakhi,【 陽 】 朋 友 。Sakhā, sakhī,【 陰 】 女 朋 友 。sakhitā,【 陰 】 友 誼 (a companion, friend)。Nom. sakhā ; Acc.sakhāraṁ; & sakhaṁ; Instr. sakhinā; Abl. sakhārasmā; Gen. sakhino; Voc. sakhā; Nom. pl. sakhā ; & sakhāro; Gen.sakhīnaṁ & sakhānaṁ. In comp n with bhū as sakhi° & sakhī°, e. g. sakhibhāva friendship & sakhībhāvaSakhila,【 形 】 言 語 慈 祥 的 。Sakhibhāva, 友 誼 (friendship)。


Sakhya,【 中 】 友 誼 。Sagabbha,【 形 】 懷 孕 的 。Sagāha,【 形 】 充 滿 兇 猛 的 野 獸 。Sagāmeyya,【 形 】 來 自 相 同 的 村 莊 的 。Sagārava,【 形 】 表 示 尊 敬 的 。sagāravavaṁ,【 副 】 表 示 尊 敬 地 。sagāravavatā,【 陰 】 尊 敬 。Sagotta,【 形 】 同 一 個 血 統 的 , 同 族 者 。Sagga,【 陽 】 天 , 天 堂 , 快 樂 的 地 方 。saggakāya,【 陽 】 天 上 的 集 會 。saggamagga,【 陽 】 登 天 之 路 。saggaloka,【 陽 】 天 上 世 界 。saggasaṁvattanika,【 形 】 導 致 登 天 的 。Saggakathā,【 陽 】 天 論 。DA.14./II,472...Saggakathanti ayaṁ saggo nāma iṭṭho kanto manāpo, niccamettha kīḷā,niccaṁ sampattiyo labbhanti, cātumahārājikā devā navutivassasatasahassāni dibbasukhaṁ dibbasampattiṁpaṭilabhanti, tāvatiṁsā tisso ca vassakoṭiyo saṭṭhi ca vassasatasahassānīti evamādisaggaguṇapaṭisaṁyuttaṁ kathaṁ.( 說 生 天 法 ( 生 天 論 ).. 此 名 為 天 , 乃 可 樂 的 、 可 愛 的 、 可 意 的 。 此 處 隨 時 都 在 玩 , 得 到 成 功 , 四 大 王 天 九 百 萬歲 , 享 受 天 樂 、 天 福 。 忉 利 天 三 千 六 百 萬 歲 , 如 此 等 , 屬 於 天 功 德 之 論 。) DṬ.14.-13/II,89...Iṭṭhoti sukho, kantotikamanīyo, manāpoti manavaḍḍhanako.( 可 樂 的 .. 快 樂 的 。 可 愛 的 .. 令 人 想 要 的 。 可 意 的 ..( 令 人 ) 意 增 加 的 。)Sagguṇa,【 陽 】 好 特 質 。saṅk( 梵 śañk),【 字 根 I.】 懷 疑 (to doubt)。Saṅkacchikā( 梵 saṅkakṣikā),【 陰 】 掩 腋 衣 、 僧 祇 支 、 僧 卻 崎 。《 翻 梵 語 》 卷 第 三 (T54.1005.1-2)..「 僧 祇 支 , 舊譯 曰 偏 袒 。 持 律 者 曰 .. 助 身 衣 。 聲 論 者 云 。 正 外 國 音 。 應 言 .. 僧 割 侈 。 僧 割 .. 翻 為 肩 。 侈 .. 翻 為 覆 肩 衣 。 總說 無 非 助 身 衣 。 分 別 應 以 覆 肩 衣 為 正 。」Saṅkaṭīra,【 中 】 垃 圾 堆 。Saṅkaḍḍhati (saṁ+kaddh+a), 收 集 , 拖 拉 。【 過 】saṅkaḍḍhi。【 獨 】saṅkaḍhitvā。Saṅkati (saṅk( 梵 śañk) 懷 疑 +ṁ-a), 懷 疑 , 猶 豫 , 不 能 確 定 。【 過 】saṅki。【 過 分 】saṅkita。【 現 分 】saṅkamāna。【 獨 】saṅkitvā。Saṅkanta, (saṅkamati 的 【 過 分 】) 經 過 , 移 動 , 移 居 。Saṅkantati (saṁ+kant+a), 四 處 剪 。【 過 】saṅkanti。【 過 分 】saṅkantita。【 獨 】saṅkantitvā。Saṅkantika,【 形 】 從 一 處 移 到 另 一 處 的 。saṅkatikaroga,【 陽 】 傳 染 病 。Saṅkappa(saṁ+ kapp ( 梵 kḷp) 使 適 應 ),【 陽 】 思 惟 , 意 圖 , 目 的 (thought, intention, purpose, plan。saṅkappa is def dat DhsA 124 as (cetaso) abhiniropanā, 心 的 固 定 )。kāmasaṅkappa, 欲 思 。paripuṇṇasaṅkappa, 充 滿 意 圖 。sarasaṅkappa, 記 憶 、 希 望 。vyāpādasaṅkappa, 瞋 思 惟 。vihiṁsasaṅkappa, 害 思 惟 。sammāsaṅkappa, 正 思 惟 ( rightthoughts or intentions)。tayo kusala-saṅkappā 三 善 思 (three kinds of wholesome thought)..nekkhammasaṅkappo 出離 思 (the thought of renunciation),avyāpādasaṅkappo 無 恚 思 (the thought of non-ill-will),avihiṁsāsaṅkappo 無 害思 (the thought of harmlessness)。Saṅkappeti (saṁ+kapp +e), 想 , 想 像 。【 過 】saṅkappesi。【 過 分 】saṅkappita。【 獨 】saṅkappetvā。Saṅkamati [saṁ+kamati] 1. to go on, to pass over to (Acc.) 。2. to transmigrate Miln.71 sq. (+paṭisandahati). -- grd. saṅkamanīya。cīvara° a dress that should be handed over, which does not belong to one Vin IV.282. -- pp. saṅkanta。Caus. saṅkāmeti (1) to pass over, to cause to go, to move, to shift Vin III.49, 58, 59. -- 2. to come in together(sensations to the heart) DhsA 264. -- Cp. upa°.Saṅkamati (saṁ+kam( 梵 kram) 超 越 +a), 經 過 , 移 動 , 移 居 (a passage, bridge)。【 過 】saṅkami。【 過 分 】saṅkanta。【 獨 】saṅkamitvā, saṅkamma。Saṅkamana,【 中 】 通 道 , 橋 , 越 過 , 從 一 處 到 另 一 處 的 移 動 。ehi me tvaṁ bhikkhu paṅke saṅkamo hohi( 來 吧 ! 汝為 我 ( 倒 臥 ) 汙 泥 之 上 當 作 橋 吧 !)Saṅkampati (saṅkaṁpati saṁ+kamp+a), 戰 慄 , 搖 動 。【 過 】saṅkampi。【 過 分 】saṅkampita。【 獨 】saṅkampitvā。Saṅkara,【 形 】 充 滿 喜 悅 的 。【 陽 】 混 合 。Saṅkalana,【 中 】 附 加 , 徵 收 。Saṅkā, saṅkāyanā(


Saṅkassara(doubtful, if Vedic saṅkasuka), 【 形 】 可 疑 的 (doubtful; wicked)。Saṅkāyati (saṅkā 的 【 派 】; Dhtp 4 defines saṅk as “saṅkāyaṁ”), 懷 疑 , 不 能 確 定 。【 過 】saṅkāyi。【 過 分 】saṅkāyita。Saṅkāpeti(


諸 比 丘 ! 此 等 三 者 , 是 有 為 之 有 為 相 。) asucisavkhata(< a-suci-savkhata), 不 淨 積 集 。Saṅkhati (cp. Sk. saṁskṛti,【 陰 】 烹 飪 術 (cookery M.I,448.)。Saṅkhaya(saṁ+khaya),【 陽 】 破 壞 、 消 費 、 損 失 (destruction, consumption, loss, end (=vināsa DhA.III,421)。Saṅkharaṇa,【 中 】 恢 復 , 準 備 。Saṅkharoti (saṁ+kar 行 +o), 準 備 , 集 合 。【 過 】saṅkhari。【 過 分 】saṅkhata。【 現 分 】saṅkharonta。【 獨 】saṅkharitvā。【 使 】saṅkharīyati。Saṅkhalika,【 中 】 鏈 (a chain)。D.22./II,296.(M.10./I,58.)..bhikkhu seyyathāpi passeyya sarīraṁ sivathikāya chaḍḍitaṁaṭṭhikasaṅkhalikaṁ samaṁsalohitaṁ nhārusambandhaṁ …( 猶 如 比 丘 應 看 丟 棄 在 墓 地 的 屍 體 (sarīraṁ, n.s.Acc.):( 被 ) 筋 連 結 (nhārusambandhaṁ, pp.(n.s.Acc.)) 的 骨 鏈 (aṭṭhikasaṅkhalikaṁ, n.s.Acc.), 有 肉 有 血 (samaṁsalohitaṁ,n.s.Acc.);…)Saṅkhalikā(< saṅkhalā;cf. 梵 śṛṅkhalā),【 陰 】 鏈 (a chain)。aṭṭhikasaṅkhalikaṁ(D.22.;M.10.),【 中 】 骨 鏈 。devasaṅkhalika, 魔 術 鏈 。Saṅkhā, saṅkhyā(saṁ+khyā 見 ),【 陰 】1. 列 舉 , 計 算 , 評 估 (enumeration, calculation, estimating)。2. 數 目 (number)。3. 定 義 (denomination, definition, word, name) (=uddesa gaṇanā paññatti)。saṅkhaṁ gacchati,(to be styled, called ordefined; to be put into words )。saṅkhaṁ gata(cp. saṅkhāta), 稱 為 (is called)。saṅkhaṁ na upeti (nopeti) cannot becalled by a name, does not count, cannot be defined。Saṅkhāta(pp. of saṅkhāyati),【 過 分 】 已 決 定 , 已 估 計 (agreed on, reckoned)。 在 【 合 】 中 ) 所 謂 的 , 命 名 ((-°) so-called,named))。saṅkhātadhamma, 已 檢 視 或 確 認 教 法 。Saṅkhādati (saṁ+khād 嚼 +a), 咀 嚼 。【 過 】saṅkhādi。【 過 分 】saṅkhādita。【 獨 】saṅkhāditvā。Saṅkhāna,【 中 】 計 算 , 估 計 。Saṅkhāya (saṅkhāti 的 【 獨 】), 考 慮 了 , 區 別 了 。A.9.2./IV,354.:saṅkhāyekaṁ paṭisevati, saṅkhāyekaṁ adhivāseti,saṅkhāyekaṁ parivajjeti, saṅkhāyekaṁ vinodeti.( 一 思 量 後 , 即 親 近 ; 一 思 量 後 , 即 堪 忍 ; 一 思 量 後 , 即 捨 離 ;一 思 量 後 , 即 遣 除 。)Saṅkhāra (saṁ+ kar( 梵 kṛ) 行 ),【 陽 】 行 ( 直 譯 : 一 起 作 、 共 作 、 共 作 物 ), 必 要 的 條 件 , 有 條 件 的 事 物 , 生 死 (《 長阿 含 十 報 法 經 》(T1.237.1)、 一 卷 本 《 雜 阿 含 經 》(T2.496.2-3、498.3)、《 佛 說 阿 含 正 行 經 》(T2.883.2)、《 佛 說忠 心 經 》(T17.550.3)、《 阿 含 口 解 十 二 因 緣 經 》(T25.55.2)… 等 , 直 接 把 行 蘊 譯 成 「 生 死 」。)。saṅkhārakkhandha,【 陽 】 行 蘊 。saṅkhāradukkha,【 中 】 行 苦 。saṅkhāraloka,【 陽 】 行 世 界 , 整 個 的 創 造 ( 有 為 法 )。MA.44./II,364...Tattha kāyapaṭibaddhattā kāyena saṅkharīyati karīyati nibbattīyatīti kāyasaṅkhāro. Vācaṁ saṅkharoti karotinibbattetīti vacīsaṅkhāro. Cittapaṭibaddhattā cittena saṅkharīyati karīyati nibbattīyatīti cittasaṅkhāro.Saṅkhārupekkhāñāṇa,【 中 】 行 捨 智 。Saṅkhitta, (Saṅkhipati 的 【 過 分 】) 1. 精 簡 , 簡 短 (concise, brief)。2. 濃 縮 (concentrated, attentive)。3. 縮 減 (contracted, thin,slender)。DA.22./III,776.;MA.10./I,280...Saṁkhittanti thinamiddhānupatitaṁ, etañhi saṁkuṭitacittaṁ nāma.( 已昏 昧 .. 即 .. 昏 沈 、 呆 滯 降 臨 , 這 是 蜷 縮 的 心 。)Saṅkhipati (saṁ+khip 拋 +a), 1. 堆 積 ( to collect, heap together)。2. 抽 離 (to withdraw, put off)。3. 濃 縮 (to concentrate)。4. 刪 減 (to abridge, shorten)。【 過 】saṅkhipi。【 現 分 】saṅkhipanta, saṅkhipamāna。【 義 】saṅkhipitabba。【 獨 】saṅkhipitvā。【 不 】saṅkhipituṁ。Saṅkhippa(saṁ+khippa),【 形 】 快 速 (quick)。Saṅkhubhati(saṁ+khubh 搖 動 +a), 被 煽 動 , 攪 動 (to be shaken, to be agitated, to stir)。【 過 】saṅkhubhi。【 過 分 】saṅkhubhita。【 獨 】saṅkhubhitvā。Saṅkhubhana,【 中 】 攪 動 , 煽 動 。Saṅkhepa(saṁ+khepa),【 形 】 刪 節 , 摘 要 , 精 簡 的 估 計 (abridgment, abstract, condensed account)。atisaṅkhepenadesitattā, 極 精 簡 的 說 教 。opp. vitthāra。Saṅkheyya 1 (grd. of saṅkhāyati) ,【 形 】 可 計 算 的 (calculable; only neg. asaṅkheyya incalculable)。saṅkheyyakāra,(acting with a set purpose)。458


Saṅkheyya 2 ,【 中 】 隱 居 處 (a hermitage, the residence of Thera Āyupāla Miln.19, 22 etc.)。Saṅkhobha(san+khobha),【 陽 】 騷 動 , 動 亂 (shaking, commotion, upsetting, disturbance)。Saṅkhobheti (saṁ+khubh 搖 動 +e), 擾 亂 , 激 起 , 推 翻 。【 過 】saṅkhobhesi。【 過 分 】saṅkhobhita。【 現 分 】saṅkhobhenta。【 獨 】saṅkhobhetva。Saṅkhyā,【 陰 】 數 目 (cardinal numbers), 列 舉 , 計 算 , 定 義 。ekaṁ( 梵 eka)= 1, di, dve( 梵 dvi)= 2, ti, te, tayo( 梵tri)= 3, chattāro( 梵 catur)= 4, pañca ( 梵 pañca(n))= 5, cha(l),sa(l) ( 梵 ṣaṣ)= 6, satta( 梵 saptan)= 7, aṭṭha( 梵aṣṭan)= 8, nava( 梵 navan)= 9, dasa ( 梵 daśan)= 10, ekadasa,ekarasa = 11, dvadasa, barasa = 12, telasa, terasa =13, cuddasa,catuddasa = 14, pañcadasa; paṇṇarasa = 15, solasa, sorasa = 16, sattarasa ; sattadasa = 17, aṭṭharasa;aṭṭhadasa = 18, ekunavīsati = 19,f. vīsati( 梵 viṃśati)= 20, ekavisati= 21, dvāvīsati; bāvīsati = 22, tevīsati = 23,catuvīsati= 24, pañcavīsati =25, chabbīsati= 26, sattavīsati = 27, aṭṭhavīsati= 28, ekūnatiṁsati = 29, tiṁsati( 梵 triṃśat)= 30, ekatiṁsa, ekatiṁsati = 31, dvātiṁsati; bāttiṁsati = 32, tettiṁsati = 33, catuttiṁsati = 34, pañcatiṁsati = 35, chattiṁsati = 36, sattatiṁsati = 37, aṭṭhatiṁsati = 38, ekūnacattāḷīsati = 39, cattāḷīsati( 梵 catvāriṃśat)=40, ekacattāḷīsati=41, dvicattāḷīsati=42, tecattāḷīsati=43, catucattāḷīsati=44, pañcacattāḷīsati=45, chacattāḷīsati=46, sattacattāḷīsati=47, aṭṭhacattāḷīsati=48, ekūnapaṇṇāsā =49, paṇṇāsā( 梵 pañcāśat)=50, ekapaṇṇāsā=51, dvepaṇṇāsā=52, tepaṇṇāsā=53, catupaṇṇāsā=54, pañcapaṇṇāsā=55, chapaṇṇāsā=56, sattapaṇṇāsā=57,aṭṭapaṇṇāsā=58, ekūnasaṭṭhi=59, saṭṭhi( 梵 ṣaṣṭi)=60, ekasaṭṭhi=61, dvāsaṭṭhi; dvisaṭṭhi=62, tesaṭṭhi ; tisaṭṭhi=63, catusaṭṭhi = 64, pañcasaṭṭhi = 65, chasaṭṭhi = 66, sattasaṭṭhi = 67, aṭṭhasaṭṭhi= 68, ekūnasattati= 69,sattati( 梵 saptati)= 70, ekasattati= 71, dvāsattati; dvisattati = 72, tesattati; tisattati =73, catusattati =74,pañcasattati = 75, chasattati = 76, sattasattati= 77, aṭṭhasattati= 78, ekūnāsīti=79, asīti( 梵 aśīti)=80,ekāsīti=81, dveāsīti; dviyāsīti= 82, teāsīti ; tiyāsīti= 83, caturāsīti =84, pañcāsīti = 85, chāsīti =86, sattāsīti= 87,aṭṭhāsīti= 88, dvāsattati; ekūnanavuti=89,navuti( 梵 navati)=90,eka= 91, dvānavuti ; dvinavuti = 92, tenavuti;tinavuti = 93, catunavuti = 94, pañcanavuti =95, channavuti = 96, sattanavuti = 97, aṭṭhanavuti = 98, ekūnasataṁ =99, sataṁ( 梵 śata)=100,ekādhikasataṁ=101,aṭṭhuttarasataṁ=108,dasuttarasataṁ=110,diyaḍḍhasataṁ=150,dvisataṁ=200,aḍḍhateyeyasataṁ(tiyaḍḍhasataṁ) =250,tisataṁ=300,catusataṁ=400,pañcasataṁ=500,chasataṁ=600,sattasataṁ=700,aṭṭhasataṁ=800,navasataṁ=900,sahassaṁ( 梵 sahasra)=1,000,pañcasatādhikasahassaṁ(diyaḍḍhasahassaṁ) =1,500, dvisahassaṁ( 梵 dve sahasre)=2,000,dasasahassaṁ( 梵 ayuta)=10,000,caturasītisahassaṁ( 梵 caturasītisahastraṇi)=84,000, satasahassaṁ(=lakkhaṁ, 梵 lakṣa)=100,000,dasalakkhaṁ=1,000,000,satalakkhaṁ(=koṭi 梵 巴 同 ,f.)=10,000,000,dasakoṭi =100,000,000,satakoṭi (koṭisata)=10,000,000,000,pādo=¼,aḍḍho=½,aḍḍhuḍḍho=¾Saṅga(< sañj: see sajjati 1 ),【 陽 】 附 著 , 執 著 (cleaving, clinging, attachment, bond;the five saṅgas are rāga, dosa, moha,māna, and diṭṭhi, Thag. 633=Dhp. 370; DhA.IV,187; seven saṅgas, It. 94; Nd 1 91, 432; Nd 2 620.)。saṅgamupaccagā(saṅga+m+upaccagā),【 三 . 單 . 過 完 】 超 越 執 著 。saṅgātiga, 超 越 執 著 (one who has overcome attachment, free from attachment, an Arahant)。Saṅgaṇa (sa+aṅgaṇa),【 形 】 有 罪 的 (sinful Sn.279. cp. Sāṅgaṇa)。Saṅgacchati (saṁ+gam 去 +a), 偶 遇 , 集 合 (to come together, to meet with)。【 過 】saṅgacchi。【 過 分 】saṅgata。【 獨 】saṅgantvā, saṅgamma。Saṅgaṇikā,【 陰 】 溝 通 、 社 交 、 社 會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society)。saṅgaṇikārama, saṅgaṇikārata,【 形 】 喜歡 的 , 很 喜 歡 交 際 的 。saṅgaṇikārāmatā,【 陰 】 很 喜 歡 有 陪 伴 。saṅgaṇikavihāra, 住 在 社 會 。Saṅgaṇhāti, Saṅgayhati, (saṁ+gah 拿 +ṇhā), 善 待 , 收 集 , 編 譯 。【 過 】saṅgaṇhi。【 現 分 】saṅgaṇhanta。【 獨 】saṅgahetvā,saṅgaṇhitvā, saṅgayha。aor. saṅgahesi; fut. saṅgahissati; grd. saṅgahetabba, saṅgahitabba; ppr. pass. saṅgayhamāna.pp. saṅgahita. caus.II. saṅgaṇhāpeti。Saṅgama(< saṁ+gam), 1. 會 遇 、 結 合 、 會 戰 (meeting, association, join forces)。2. 性 交 (intercourse, sexualintercourse)。saṅgāmavijaya,【 陽 】 會 戰 勝 利 。459


Saṅgaha 1 (< saṁ+ gah( 梵 grah) 拿 ),【 陽 】1. 收 集 、 堆 積 (collecting, gathering, accumulation)。2. 編 輯 、 分 類 (comprising,collection, inclusion, classification; saṅgahaṁ gacchati-- to be comprised, included, or classified )。3. 包 括(inclusion)。4. 精 審 後 的 修 訂 ( 本 )、 經 典 集 錄 (recension, collection of the Scriptures)。cattārimāni saṅgahavatthūni,四 攝 事 、 四 事 攝 、 四 攝 法 , 為 攝 受 眾 生 , 令 其 起 親 愛 心 而 引 入 佛 道 的 四 種 方 法 。( 一 ) 布 施 (dānaṁ n.), 有 財 施與 法 施 二 種 。( 二 ) 愛 語 (peyyavajjaṁ n.= piyavacanaṁ), 以 善 言 慰 諭 。( 三 ) 利 行 (atthacariyā, f. 做 好 事 ;DA.30./III,928:Atthacariyāyāti atthasaṁvaḍḍhanakathāya. 為 培 養 利 益 , 為 成 長 利 益 ), 行 身 口 意 善 行 利 益 眾 生 。( 四 ) 同 事 (samānattatā, f.;DA.30./III,928:Samānattatāyāti samānasukhadukkhabhāvena.( 同 事 : 同 甘 共 苦 。 他譯 : 同 利 、 等 利 。), 親 近 眾 生 同 甘 共 苦 。Saṅgahavatthūnīti saṅgahakāraṇāni.( 攝 事 : 收 集 的 原 因 。)Saṅgaha 2 (< saṁ+ gah(grah) 拿 ),【 中 】 抑 制 、 障 礙 (restraining, hindrance, bond)。Saṅgahaṇa (< saṅgaṇhāti),【 形 】 善 待 , 收 集 , 編 譯 (firm, well-supported J.V.484.)。Saṅgati(


Saṅghaṭṭana(


Sajīva,【 形 】 具 有 生 命 的 。Pārā.III,24(CS:Pārā.pg.28)..Sājīvaṁ nāma yaṁ Bhagavatā paññattaṁ sikkhāpadaṁ, etaṁsājīvaṁ nāma. Tasmiṁ sikkhati, tena vuccati sājīvasamāpannoti.( 有 命 者 .. 凡 是 在 世 尊 制 定 的 學 處 (= 戒 條 )( 下 學習 ), 這 稱 為 ‘ 有 命 者 ’。 在 學 ( 戒 ) 上 , 具 有 生 命 者 。)Sajotibhūta,【 無 】 著 火 的 , 火 紅 的 。Sajjati (saj( 梵 sañj)+ya), 黏 附 於 , 執 著 。【 過 】sajji。【 過 分 】saṭṭha。【 現 分 】sajjamāna。【 獨 】sajjitvā。Sajjana,【 中 】 執 著 , 裝 飾 , 準 備 。Sajjana,【 陽 】 有 品 德 的 人 。Sajjita, (sajjeti 的 【 過 分 】) 已 準 備 , 已 裝 備 , 已 裝 飾 。Sajju,【 無 】 立 即 地 , 快 速 地 , 在 同 一 時 刻 。sajjukaṁ,【 副 】 很 快 地 。Sajjulasa,【 陽 】 樹 脂 。Sajjeti (saj+e), 準 備 , 裝 備 , 裝 飾 。【 過 】sajjesi。【 現 分 】sajjenta。【 獨 】sajjetvā, sajjiya。ㄨSajjhāya,【 陽 】 學 習 , 翫 ㄢˋ 誦 , 排 演 。Sajjhāyati (saṁ+jhā+ya), 預 演 , 背 誦 , 學 習 。【 過 】sajjhāyi。【 過 分 】sajjhāyita。【 獨 】sajjhāyitvā。【 現 分 】sajjhāyamāna。Sajjhāyanā,【 陰 】 朗 誦 , 研 究 。Sajjhu,【 中 】 銀 。sajjhumaya,【 形 】 銀 製 的 。Sañcaya,【 陽 】 積 聚 , 量 。Sañcaraṇa,【 中 】 漫 步 , 徘 徊 。Sañcarati (saṁ+car 移 動 +a), 走 動 , 遊 蕩 , 移 動 , 經 常 出 入 。【 過 】sañcari。【 過 分 】sañcarita。【 現 分 】sañcaranta。【 獨 】sañcaritvā。Sañcaritta,【 中 】 媒 介 , 帶 資 訊 。Sañcāra,【 陽 】 通 道 , 動 作 , 漫 遊 。Sañcāraṇa,【 中 】 引 起 移 動 , 引 起 行 動 。Sañcāreti (sañcarati 的 【 使 】), 使 走 來 走 去 。【 過 】sañcāresi。【 過 分 】sañcārita。【 獨 】sañcāretvā。Sañcalati (saṁ+cal 搖 動 +a), 使 不 穩 定 , 搖 動 。【 過 】sañcali。【 過 分 】sañcalita。Sañcalana,【 中 】 激 動 。Sañcinteti & Sañceteti,(saṁ+cinteti) 思 考 、 計 劃 (to think, find out, plan, devise means )。【 過 】samacintesuṁ,samacetayi。Sañcicca,【 獨 】 有 意 圖 , 故 意 地 , 有 差 別 地 。asañcicca, 無 意 圖 。Sañcita, (sañcināti 的 【 過 分 】) 積 聚 (accumulated, filled (with))。Sañcinana,【 中 】 積 聚 。Sañcināti (saṁ+ci+nā), 累 積 。【 過 】sañcini。【 現 分 】sañcinanta。【 獨 】sañcinitvā。sañcctanika kamma, 故 作 業 ,累 積 的 過 去 的 業 。Sañciṇṇa (Sañcināti 的 【 過 分 】), 已 累 積 , 已 練 習 。Sañcuṇṇa (saṁ+cuṇṇa), 壓 破 (crushed)。Sañcuṇṇeti (saṁ+cuṇṇ+e), 壓 破 (crushed)。【 過 】sañcuṇṇesi。【 過 分 】sañcuṇṇita。【 獨 】sañcuṇṇetvā。【 義 】sañcuṇṇeyya。Sañcetanā,【 陰 】 認 識 , 意 圖 。sañcetanika,【 形 】 企 圖 的 。sañcetanika kamma, 故 作 業 , 故 思 業 , 即 故 意 造 作 之業 。MA.9./I,209...Manosañcetanāti cetanā eva vuccati.( 意 思 ( 心 思 ).. 稱 為 ‘ 思 ’。)Sañcetayitatta, 【 中 】 反 應 (reflection)。Sañceteti (saṁ+cit 想 +e), 思 考 , 想 出 ( 辦 法 )。【 過 】Sañcetesi。【 獨 】Sañcetetvā。Sañcodita (sañcodeti 的 【 過 分 】), 已 教 唆 , 已 興 奮 。Sañcopana,【 中 】 移 動 , 換 位 。Sañchanna (Sañchādeti 的 【 過 分 】), 已 覆 蓋 , 已 充 滿 。Sañchādeti (saṁ+chad 蓋 +e), 覆 蓋 , 用 茅 草 覆 蓋 屋 頂 。【 過 】sañchādesi。【 過 分 】sañchādita。【 獨 】sañchādetvā。Sañchindati (saṁ+chid 切 斷 +ṁ-a), 切 ( 割 、 削 ), 破 壞 。【 過 】sañchindi。【 過 分 】sañchinna。【 獨 】sañchinditvā。462


Sañjagghati (saṁ+jaggh+a), 笑 , 開 玩 笑 。【 過 】sañjagghi。【 獨 】sañjagghitvā。Sañjanana,【 中 】 製 造 。【 形 】 産 生 的 。Sañjaneti (saṁ+jan +e), 生 産 , 生 。【 過 】sañjanesi。【 過 分 】sañjanita。【 獨 】sañjanetvā。Sañjāta (sañjāyati 的 【 過 分 】), 已 出 生 , 已 興 起 。Sañjāti(saṁ+jāti),【 陰 】 和 合 產 生 , 結 果 , 起 源 (birth, origin; outcome; produce)。Saṅjānana,【 中 】 承 認 , 感 知 。Sañjānāti (saṁ 一 起 +ñā 知 +nā), 認 出 (recognize), 知 道 (to be aware of), 意 識 到 (to know)。「 認 出 (sañjānāti) 故 稱為 「 想 」(Saññā)」(M.43./I,292.)【 過 】sañjāni(sañjananī pl.)。【 獨 】sañjanitvā。【 現 分 】sañjānanta。Sañjānita (sañjānāti 的 【 過 分 】), 已 辨 認 出 。Sañjāyati (saṁ+jan 生 +ya), 出 生 , 生 産 。【 過 】sañjayi。【 過 分 】sañjāta。【 現 分 】sañjāyamāna。【 獨 】sañjāyitvā。Sañjīva(


Saṇha,【 形 】 光 滑 的 , 柔 軟 的 , 細 緻 優 雅 的 , 精 致 的 。saṇhakaraṇī,【 陰 】 磨 石 , 使 平 滑 的 工 具 。Saṇhaṭṭha,Saṇheti (saṇh+e), 磨 ( 碎 ), 使 成 粉 末 , 使 光 滑 , 擦 掉 灰 塵 。【 過 】saṇhesi。【 過 分 】saṇhita。【 獨 】saṇhetvā。Sata 1 ,【 中 】 百 。sataka,【 中 】 百 位 一 夥 , 百 個 一 組 。satakkaku,【 形 】 有 百 個 突 出 部 分 的 ( 雲 朵 )。satakkhattuṁ,【 副 】 百 次 。satadhā,【 副 】 百 方 。satapāka,【 中 】 爲 百 次 治 療 的 藥 ( 油 )。satapuññalakkhaṇa,【 形 】 有 百 福 相的 。sataporisa,【 形 】 有 百 人 的 高 度 。satasahassa,【 中 】 十 萬 ( 百 千 )。Sata 2 (


sativepullappatta having attained a clear conscience Vin.II,79. --satisaṁvara restraint in mindfulness Vism 7; DhsA351; SnA 8.)。--satisambojjhaṅga (e. g. S.V,90) see (sam)bojjhaṅga. --satisammosa loss of mindfulness or memory,lack of concentration or attention D.I,19; Vin.II,114; DA.I,113; Pug.32; Vism 63; Miln.266. )。1《 法 集 論 》(Dhs.#52., #332):「 在 此 時 什 麽 是 ‘ 念 ’? 在 此 時 , 凡 是 念 ( 處 在 記 住 )、 2 隨 念 ( 一 而 再 地 記 住 )、 3 回想 ( 當 面 記 住 , 離 去 後 , 再 回 想 )、 4 記 住 ( 免 得 再 記 )、 5 憶 持 性 ( 聽 聞 與 誦 習 的 憶 持 )、 6 不 漂 浮 性 ( 溶 入 所 緣 )、 7不 忘 性 ( 久 做 久 說 都 不 忘 。 不 失 憶 性 (asammusanatā= naṭṭha-muṭṭhassatitā))、 8 念 根 ( 使 作 統 治 的 根 )、 9 念 力 ( 沒有 懶 惰 的 搖 擺 )、 10 正 念 ( 正 確 的 念 、 有 利 可 圖 的 念 、 善 念 ), 在 此 時 是 念 。」(Katamā tasmiṁ samaye sati hoti?Yā tasmiṁ samaye 1 sati 2 anussati 3 paṭissati sati 4 saraṇatā 5 dhāraṇatā 6 apilāpanatā 7 asammussanatā sati8 satindriyaṁ 9 satibalaṁ 10 sammāsati– ayaṁ tasmiṁ samaye sati hoti.) (cf.DhsA.(CS:p.191):(1) 「 於 念 根 的 解釋 , 處 在 記 住 為 ‘ 念 ’。」(Satindriyaniddese saraṇakavasena sati.)(2)「 一 而 再 地 記 住 , 處 於 緊 隨 著 記 住 , 為 ‘ 隨 念 ’。」(Punappunaṁ saraṇato anussaraṇavasena anussati.)(3)「 當 面 的 ( 記 住 ), 離 去 了 之 後 , 處 於 再 回 想 記 住 , 為 ‘ 回 想 ’。 住 於 傾 注 或 沉 浸 於 增 長 。」(Abhimukhaṁ gantvāviya saraṇato paṭisaraṇavasena paṭissati. Upasaggavasena vā vaḍḍhitamattametaṁ.)(4)「 作 記 住 , 為 ‘ 記 住 ’。 因 為 記 住 , 經 歷 記 住 之 稱 , 所 以 , 它 免 除 再 次 作 念 的 把 握 。 所 謂 的 念 即 是 記 住 , 為在 此 處 之 意 。」(Saraṇākāro saraṇatā. Yasmā pana saraṇatāti tiṇṇaṁ saraṇānampi nāmaṁ, tasmā taṁpaṭisedhetuṁ puna satiggahaṇaṁ kataṁ. Satisaṅkhātā saraṇatāti ayañhettha attho.)(5)「 聽 聞 與 誦 習 的 憶 持 狀 態 , 為 ‘ 憶 持 性 ’。」(Sutapariyattassa dhāraṇabhāvato dhāraṇatā.)(6)「 進 入 之 稱 , 進 去 之 意 , 不 漂 浮 的 狀 態 , 為 ‘ 不 漂 浮 性 ’。 就 像 葫 蘆 在 水 上 飄 浮 , 不 溶 入 ( 水 ), 沒 有 如 是 的 所緣 。 那 所 緣 確 實 溶 入 , 因 此 稱 為 ‘ 不 漂 浮 性 ’。」(Anupavisanasaṅkhātena ogāhanaṭṭhena apilāpanabhāvoapilāpanatā. Yathā hi lābukaṭāhādīni udake plavanti, na anupavisanti, na tathā ārammaṇe sati.Ārammaṇañhesā anupavisati, tasmā apilāpanatāti vuttā.)(7)「 久 做 久 說 都 不 忘 記 , 為 ‘ 不 忘 性 ’。」(Cirakatacirabhāsitānaṁ asammussanabhāvato asammussanatā.)(8)「 於 現 起 的 相 , 光 亮 的 相 , 和 使 作 統 治 的 根 , 所 謂 的 念 的 根 為 ‘ 念 根 ’。」(Upaṭṭhānalakkhaṇe jotanalakkhaṇeca indaṭṭhaṁ kāretīti indriyaṁ. Satisaṅkhātaṁ indriyaṁ satindriyaṁ.)(9)「 沒 有 懶 惰 的 搖 擺 , 為 ‘ 念 力 ’。」(Pamāde na kampatīti satibalaṁ.)(10)「 正 確 的 念 、 有 利 可 圖 的 念 、 善 念 , 為 ‘ 正 念 ’。」(Yāthāvasati niyyānikasati kusalasatīti sammāsati.)Sati 2 ,【 現 分 】 在 正 在 存 在 者 ( 單 . 處 格 )。Satima (< sata 1 ), 第 一 百 (the hundredth, S.II,133; J.I.167)。pañcasatima, 第 五 百 。Satimā (< sati), 具 念 ( 單 . 具 格 )。DA.22./III,758...Satimāti kāyapariggāhikāya satiyā samannāgato.( 具 念 .. 具 有 ( 在 )身 攝 受 身 之 ( 正 ) 念 。SA.1.20./I,47...Satimāti iminā vāyāmasatisamādhayo gahitā.( 具 念 .. 以 念 與 定 精 進 收 攝 。)satimato, 具 念 ( 陽 . 單 . 與 格 , adj.)。Satimant (< sati) ,【 形 】 具 念 (mindful, thoughtful, contemplative, pensive; Nom. sg. satimā; satīmā (in verse) Sn.45; nt.satīmaṁ Sn.211; Gen. satimato; satīmato; Nom. pl. satīmanto; Gen. satīmataṁ; satimantānaṁ)。Satisampajañña (sati 念 +sam 一 起 +pajañña 知 ),【 中 】 正 念 正 知 。「 正 念 」 是 成 就 正 念 (satiyā samannāgato),「 正 知 」是 成 就 覺 知 (ñāṇena samannāgato) (SA.47.1./III,180.)。Satī(< sant, ppr. of as),【 陰 】1. 成 為 (being)。2. 貞 潔 的 女 人 (a good or chaste woman, 【 反 】asatī)。Satekiccha,【 形 】 可 醫 治 的 , 可 原 諒 的 。Satta 1 (sajjati 的 【 過 分 】), 已 附 著 (hanging), 已 執 著 (= 有 情 )(clinging or attached to)。cp.āsatta 1 & byāsatta(byāsatta)。Satta 2 (Sk. & Vedic sattva, living being; satvan “strong man, warrior,” fr.sant),【 陽 】 生 物 (a living being), 衆 生(creature), 有 情 (a sentient)。 古 譯 : 萌 類 , 剛 決 , 含 識 , 有 情 類 , 群 萌 , 闇 塞 , 薩 埵 ( 音 譯 )。。《 清 淨 道 論 》(Vism.10.)..「「 有 情 」── 因 為 他 們 對 於 色 等 五 蘊 以 欲 與 貪 而 執 著 (satta) 極 執 著 (visatta) 故 為 有 情 (satta)。」S.5.10./I,135.作 :“Kiṁ nu sattoti paccesi, Māra diṭṭhigataṁ nu te; Suddhasaṅkhārapuñjoyaṁ, nayidha sattupalabbhati. “Yathā hiaṅgasambhārā, hoti saddo ratho iti; Evaṁ khandhesu santesu, hoti sattoti sammuti. “Dukkhameva hi sambhoti,dukkhaṁ tiṭṭhati veti ca; Nāññatra dukkhā sambhoti, nāññaṁ dukkhā nirujjhatī”ti.( 云 何 緣 有 情 , 魔 , 你 豈 非 有 邪見 ? 唯 諸 行 堆 聚 , 有 情 不 可 得 。 如 組 合 材 料 , 乃 名 之 為 車 , 如 有 諸 蘊 在 , 稱 之 為 有 情 , 若 痛 苦 生 起 、 及 痛 苦止 沒 , 苦 不 由 他 生 , 苦 不 由 他 滅 。) cf.《 論 事 》Kv.p.66;《 大 義 釋 》MNd.p.439;Mil.p.28.465


Satta 3 (sapati ( 詛 咒 ) 的 【 過 分 】; Sk.śapta), 已 詛 咒 (to curse), 已 發 誓 (sworn)。Satta 4 (cp.Vedic sapta),【 形 】 七 。sattaka,【 中 】 七 個 一 夥 。sattakkhattuṁ,【 副 】 七 次 。sattaguṇa,【 形 】 七 倍 的 。sattatanti,【 形 】 有 七 線 的 。sattatālamatta,【 形 】 有 七 棵 棕 櫚 樹 的 高 度 。sattatiṁsā,【 陰 】 三 十 七 。sattapaṇṇī,【 陽 】 鴨 腳 樹 ( 黑 板 樹 ,Alstonia Scholaris, 其 樹 皮 過 去 用 作 抗 間 發 性 病 。 七 葉 窟 由 此 樹 得 名 )。sattapanni-guhā,七 葉 樹 窟 ( 又 作 七 葉 窟 、 七 葉 園 , 即 七 葉 樹 之 窟 , 在 王 舍 城 威 跋 拉 (Vebhāra) 山 麓 。 佛 滅 度 後 , 第 一 次 經 典 結 集即 在 此 舉 行 )。sattabhūmaka,【 形 】 有 七 層 樓 的 。sattaratana,【 中 】 七 寶 ( 即 :1. 金 sovaṇṇa、2. 銀 rūpiya、3. 毘琉 璃 ( 天 青 石 )veḷuriya、4. 水 晶 phalika、5. 紅 寶 石 lohitaṅka、6. 貓 眼 石 masāragalla、7. 珊 瑚 ( 硨 磲 , 台 語 :sianhou 5 )pavāḷa); 七 寶 另 作 :1. 輪 寶 cakkaratana、2. 象 寶 hatthiratana、3. 馬 寶 assaratana、4. 摩 尼 寶 maṇiratana、5.女 寶 itthiratana、6. 居 士 寶 gahapatiratana、7. 主 兵 ( 將 軍 ) 寶 pariṇāyakaratana。sattaratta,【 中 】 一 個 星 期 ( 七 夜 )。sattarasa, sattadasa,【 形 】 十 七 。sattavassika,【 形 】 七 歲 ( 七 臘 )。sattavīsati,【 陰 】 二 十 七 。sattasaṭṭhi,【 陰 】 六十 七 。sattasattati,【 陰 】 七 十 七 。Sattakkhattuparama(sattakkhattu 七 回 +parama 最 超 越 (a.)), 極 七 次 者 , 極 七 返 有 者 , 須 陀 洹 最 多 會 再 投 生 於 人 間與 天 界 七 次 的 。SA.48.24./III,238...Yassa sattakkhattuṁ paramā upapatti, aṭṭhamaṁ bhavaṁ nādiyati, ayaṁsattakkhattuparamo nāma.( 他 頂 多 只 投 生 七 次 , 不 會 有 第 八 有 , 此 名 為 ‘ 極 七 次 者 ’。)Sattapaṇṇileṇa (satta-paṇṇi-guhā, 梵 Sapta-parṇa-guhā), 七 葉 窟 ( 在 王 舍 城 , 第 一 次 佛 教 聖 典 結 集 在 此 地 舉 行 )。Sattati,【 陰 】 七 十 。Sattama,【 形 】 第 七 的 。sattamī,【 陰 】 第 七 天 , 處 所 格 [ 巴 利 語 法 ], 潛 在 語 氣 [ 巴 利 語 法 ]。Sattāha,【 中 】 七 天 ( 一 個 星 期 )。Satti 1 (


報 兩 者 。 其 實 三 師 都 是 無 因 論 (ahetukavāda)、 無 作 論 (akiriyavāda) 及 虛 無 論 (natthikavāda) 者 。Satthi,【 陰 】 大 腿 。Satthu(satthar)( 梵 śāstṛ),【 陽 】( 大 ) 師 ( 經 中 說 的 是 指 佛 陀 ), 主 人 。atthi satthari pasādo, 是 淨 信 於 師 尊 者 。【 陽 . 單 .主 】satthā。【 陽 . 複 . 主 】satthā,sattharo。《 雜 阿 含 130 經 》..「 如 求 大 師 , 如 是 勝 師 者 , 順 次 師 者 , 教 誡 者 ,勝 教 誡 者 , 順 次 教 誡 者 , 通 者 , 廣 通 者 , 圓 通 者 , 導 者 , 廣 導 者 , 究 竟 導 者 , 說 者 , 廣 說 者 , 順 次 說 者 , 正者 , 伴 者 , 真 知 識 者 , 親 者 , 愍 者 , 悲 者 , 崇 義 者 , 安 慰 者 , 崇 樂 者 , 崇 觸 者 , 崇 安 慰 者 , 欲 者 , 精 進 者 ,方 便 者 , 勤 者 , 勇 猛 者 , 固 者 , 強 者 , 堪 能 者 , 專 者 , 心 不 退 者 , 堅 執 持 者 , 常 習 者 , 不 放 逸 者 , 和 合 者 ,思 量 者 , 憶 念 者 , 覺 者 , 知 者 , 明 者 , 慧 者 , 受 者 , 思 惟 者 , 梵 行 者 , 念 處 者 , 正 勤 者 , 如 意 足 者 , 根 者 ,力 者 , 覺 分 者 , 道 分 者 , 止 者 , 觀 者 , 念 身 者 , 正 憶 念 者 , 亦 復 如 是 。」(60 個 名 稱 , 參 見 《 瑜 伽 師 地 論 》 卷八 三 , T30.760.)Satova,(sato+va, sato


yathāpaññattañca paṭipajjamānā paṭipattiṁ pūretvā paṭipattiyā adhigantabbaṁ lokuttaradhammaṁ adhigacchanti,tasmā sikkhāpadapaññattiyā ciraṭṭhitiko hoti. Tena vuttaṁ--“Saddhammaṭṭhitiyā”ti.( 令 正 法 久 住 者 , 正 法 有 三 種 ,何 謂 為 三 ? 一 者 學 正 法 (pariyattisaddhammo 教 法 ) 久 住 , 二 者 信 受 正 法 (paṭipattisaddhammo 行 正 法 ) 久 住 , 三 者得 道 正 法 (adhigamasaddhammo 證 道 ) 久 住 。) 問 曰 :「 何 謂 學 正 法 久 住 ?」 答 曰 :「 學 三 藏 一 切 久 住 佛 所 說 , 是1名 正 法 , 於 三 藏 中 十 二 頭 陀 (Terasa dhutaguṇā 十 三 頭 陀 )、 2 十 四 威 儀 、 3 八 十 二 大 威 儀 戒 、 禪 定 、 三 昧 (vipassanā 毘 婆 舍 那 ), 是 名 信 受 正 法 久 住 。 四 沙 門 道 果 及 涅 槃 者 , 是 名 得 道 正 法 久 住 。 如 來 結 戒 故 , 令 比 丘 隨 順 , 若隨 順 者 , 具 足 而 得 聖 利 , 是 故 學 為 初 正 法 久 住 。」Saddhamma-patirūpaka,【 陽 】 像 法 ( 相 似 佛 法 )。Saddhammassavana(sad+dhamma+savaṇa (


santajjetvā。Santataṁ,【 副 】 不 變 地 , 不 斷 地 , 總 是 。 參 考 Satataṁ。Santati,【 陰 】 連 續 , 期 間 , 世 系 。Santatta, (Santappati 的 【 過 分 】) 被 加 熱 , 使 悲 傷 , 悲 傷 。Santappati (saṁ+tap( 梵 tap) 熱 +ya), 被 加 熱 , 使 悲 傷 , 悲 傷 。【 過 】santappi。【 現 分 】santappamāna。Santappita, (Santappeti 的 【 過 分 】) 使 滿 意 。Santappeti (saṁ+tapp+e), 使 滿 意 , 取 悅 。【 過 】santappesi。【 現 分 】santappenta。【 獨 】santappetvā, santappiya。Santara-bāhira,【 形 】 有 內 外 的 。santara-bāhiraṁ。【 副 】 內 外 。Santarati (saṁ+tar +a), 匆 忙 , 很 快 地 去 。【 過 】santari。【 現 分 】santaramāna。Santasati (saṁ+tas+a), 害 怕 , 受 驚 嚇 , 被 擾 亂 。【 過 】santasi。【 過 分 】santasita。【 現 分 】santasanta。【 獨 】santasitvā。santaseyyuṁ(3pl.opt.)。Santasana,【 中 】 恐 怖 , 驚 駭 。Santāna,【 中 】1. 連 續 , 繼 承 。2. 子 孫 。3. 蜘 蛛 網 。Santānaka (saṁ+tan 伸 展 ),(


Santharati (saṁ+thar+a), 鋪 , 散 播 , 覆 蓋 。【 過 】santhari。【 獨 】santharitvā。【 使 】santharāpeti。Santhava(


Sandhana,【 中 】 自 己 的 財 産 。Sandhamati (saṁ+dham+a), 吹 , 扇 。【 過 】sandhami。【 獨 】sandhamitvā。Sandhātu,【 陽 】 安 慰 者 。Sandhāna,【 中 】 聯 合 , 安 撫 。Sandhāya (sandahati 的 【 獨 】), 團 結 了 。【 獨 】 關 於 , 關 聯 。Sandhāraka,【 形 】 忍 受 的 , 抑 制 的 , 支 援 的 。sandhāraṇa,【 中 】 制 止 , 忍 受 。Sandhāreti (saṁ+dhar +e), 忍 受 , 制 止 , 攔 截 , 抑 制 , 支 援 。【 過 】sandhāresi。【 過 分 】sandhārita。【 獨 】sandhāretvā。【 現 分 】sandhārenta。【 不 】sandhāretuṁ。Sandhāvati (saṁ+dhāv 追 +a), 跑 著 穿 過 , 移 居 。【 過 】sandhāvi。【 過 分 】sandhāvita。【 獨 】sandhāvitvā。【 現 分 】sandhāvanta, sandhāvamāna。Sandhi,【 陰 】 聯 盟 , 聯 接 , 關 節 , 連 接 , 協 定 , 音 調 上 的 結 合 。sandhicchedaka,【 形 】 能 割 破 的 人 , 破 壞 者 。sandhimukha,【 中 】( 小 偷 入 屋 做 ) 破 口 。sandhi rules, 轉 調 。sandhiyaṁ, 結 生 時 刻 。Sandhīyati (sandhāti 的 【 被 】), 被 連 接 , 被 結 合 , 被 合 在 一 起 。【 過 】sandhīyi。Sandhūpāyati (saṁ+dhūp 燻 +āya), 出 煙 。【 過 】sandhūpāyi。【 獨 】sandhūpāyitvā。Sandhūpeti (saṁ+dhūp 燻 +e), 燻 製 。【 過 】sandhūpesi。【 過 分 】sandhūpita。【 獨 】sandhūpetvā。Sandhovati (saṁ+dhov 洗 +a), 洗 , 沖 洗 , 純 淨 。 參 考 Dhovati。Sanna 1 (sīdati 的 【 過 分 】) 已 沉 陷 (sunk)。Sanna 2 (sandati 的 【 過 分 】) 已 流 動 (flown)。Sannaddha, (Sannayhati 的 【 過 分 】) 拴 緊 , 武 裝 自 己 , 部 署 。Sannayhati (saṁ+nayhati


Sannivāsa,【 陽 】 協 會 , 同 居 。Sannivesa,【 陽 】 露 營 , 殖 民 。Sannisinna, (Sannisīdati 的 【 過 分 】) 安 頓 , 平 息 。Sannisīdati (saṁ+ni+sad 坐 +a), 安 頓 , 平 息 , 安 靜 下 來 。【 過 】sannisīdi。【 獨 】sannisīditvā。Sannissita,【 形 】 與 … 連 接 的 , 基 於 的 。Sannihita,【 過 分 】 已 放 下 , 已 放 置 , 已 安 排 得 好 。Sanneti (saṁ+ni +e), 混 合 , 揉 ( 面 等 ) 成 團 (to mix, knead)。【 過 】sannesi。【 過 分 】sannita。【 獨 】sannetvā。【 義 】sanneyya。sap( 梵 śap),【 字 根 I.】 詛 咒 (to curse)。Sapajāpatika,【 形 】 與 妻 子 在 一 起 的 。Sapaññā, 有 慧 人 ( 是 由 業 生 三 因 結 生 的 慧 (kammaja-tihetuka-paṭisandhi- paññāya), 為 有 慧 者 。「 業 生 三 因 結 生 的 慧 」由 無 貪 、 無 瞋 、 無 痴 的 三 因 善 業 所 生 的 。Sapati (sap 詛 咒 +a), 罵 (to swear), 詛 咒 (to curse)。【 過 】sapi。【 過 分 】sapita。【 獨 】sapitvā。Sapatta(Sk. sapatna),【 陽 】 對 手 , 仇 敵 (hostile, rival)。【 形 】 懷 敵 意 的 。Sapattabhāra((sa 3 +patta 1 +bhāra),【 形 】 以 翅 膀 爲 負 擔 的 (with the weight of the wings, carrying one’s wings withoneself)。Sapattī(Sk. sapatnī),【 陰 】( 丈 夫 之 ) 情 婦 (a co-wife)。asapattī, 無 情 婦 (without any co-wife S.IV,249.)。sapattivāsā(DhA.v.135./CS:pg.2.38.), 和 情 婦 在 一 起 。Sapatha(< śap),【 陽 】 誓 約 (an oath)。Sapadāna,【 形 】 連 續 的 。sapadānaṁ,【 副 】 不 斷 地 。sapadānacārikā,【 陰 】 次 第 乞 食 [ 十 三 頭 陀 支 之 一 ]( 只 托缽 七 家 為 外 道 行 為 之 一 , 見 《 中 部 》M.12./ I,78.;M.36./I,238.;M.45./ I,307.;M.51./I,343.;M.94./ II,162.;D.8./ I,166.;D.25./ III,41.)。Sapadi(sa 2 +adv. form n fr. pada),【 無 】 立 即 地 (instantly, at once)。Saparikkamana(sa+pari+kamana


Sappītika,【 形 】 有 歡 喜 陪 伴 的 。Sappurisa (sa(=sat=santsat) 真 實 的 )+purisa 人 ),【 陽 】 真 善 人 ( 他 譯 : 善 士 、 善 知 識 、 真 人 、 實 人 、 真 實 人 ) (「 比 丘們 ! 在 這 裡 某 一 人 , 從 殺 傷 生 物 , 變 成 已 喜 樂 背 離 ; 從 拿 起 未 被 給 與 者 , 變 成 已 喜 樂 背 離 ; 從 邪 行 於 諸 欲 , 變成 已 喜 樂 背 離 ; 從 妄 語 , 變 成 已 喜 樂 背 離 ; 從 存 續 在 穀 酒 、 果 酒 、 醉 品 、 放 逸 之 中 , 變 成 已 喜 樂 背 離 。 比 丘 們 !此 被 叫 做 真 善 人 。」 (A ii217) sappurisāvassayo, 倚 靠 善 知 識 。(AA.4.31.CS:p.2.289-290) SappurisāvassayotiBuddhādīnaṁ sappurisānaṁ avassayanaṁ sevanaṁ bhajanaṁ, na rājānaṁ( 倚 靠 善 知 識 .. 仰 賴 、 結 交 、 交 往 諸 佛 ( 不是 諸 王 ) 等 善 知 識 )。satta sappurisa-dhammā 七 善 士 法 (seven qualities of the true man)..dhammaññū, 知 法(knowing the doctrine),atthaññū, 知 義 (knowing the meaning),attaññū, 自 知 (knowing self),mattaññū, 知 量(knowing moderation),kālaññū, 知 時 (knowing the right time),parisaññū, 知 眾 (knowing groups),puggalaññū,知 人 (knowing persons)。DA.33./III,1039...Tattha suttageyyādikaṁ dhammaṁ jānātīti dhammaññū. Tassa tasseva bhāsitassa atthaṁjānātīti atthaññū. “Ettakomhi sīlena samādhinā paññāyā”ti evaṁ attānaṁ jānātīti attaññū.Paṭiggahaṇaparibhogesu mattaṁ jānātīti mattaññū. Ayaṁ kālo uddesassa, ayaṁ kālo paripucchāya, ayaṁ kāloyogassa adhigamāyāti evaṁ kālaṁ jānātīti kālaññū. Ettha ca pañca vassāni uddesassa kālo. Dasa paripucchāya.Idaṁ atisambādhaṁ. Dasa vassāni pana uddesassa kālo. Vīsati paripucchāya. Tato paraṁ yoge kammaṁ kātabbaṁ.Aṭṭhavidhaṁ parisaṁ jānātīti parisaññū. Sevitabbāsevitabbaṁ puggalaṁ jānātīti puggalaññū.( 知 法 .. 知 經 、 偈 等法 。 知 義 .. 知 ( 佛 陀 ) 說 法 之 義 。 自 知 .. 自 知 “ 我 有 這 麽 多 戒 定 慧 ”。 知 量 .. 於 接 受 、 受 用 知 量 。 知 時 .. 知 道 指 出時 分 , 論 究 時 分 , 證 得 相 應 之 時 分 , 這 是 關 於 時 分 。 知 眾 .. 知 ……。 知 人 .. 知 應 親 近 該 親 近 的 人 。)AA.7.64./IV,57-8...puggalaparoparaññū hotīti evaṁ bhikkhu puggalānaṁ paroparaṁ tikkhamudubhāvaṁjānanasamattho nāma hoti.( 知 人 勝 劣 .. 如 是 比 丘 識 別 眾 人 高 低 、 利 鈍 。)。A.3.79./I,226...“Na pupphagandho paṭivātameti, Na candanaṁ tagaramallikā vā. Satañca gandho paṭivātameti,Sabbā disā sappuriso pavāyatī”ti.( 花 香 撲 鼻 不 逆 風 , 栴 檀 . 沉 香 . 茉 莉 花 ; 逆 風 撲 鼻 善 士 香 , 處 處 風 靡 善 士 ( 香 )。)Sapharī,【 陰 】 大 頭 鲃 ( 印 度 産 的 一 種 大 型 鯉 形 的 可 供 食 用 及 釣 捕 的 淡 水 魚 ) (Barbus mosal;a sheet fish)。Saphala,【 形 】 有 結 果 的 , 有 果 實 的 。Sabala,【 形 】 強 壯 的 , 有 斑 點 的 , 雜 色 的 。Sabba ( 梵 sarva),【 形 】 所 有 的 (all), 每 一 的 (every), 全 部 的 (whole), 整 個 的 (entire)。【 陽 】: 單 . 主 .sabbo; 複 . 主sabbe; 單 . 呼 .sabba、sabbā; 複 . 呼 sabbe; 單 . 賓 .sabbaṁ; 複 . 賓 .sabbe; 單 . 具 .sabbena; 複 . 具 .sabbehi、sabbebhi;單 . 離 .sabbasmā、sabbamhā; 複 . 離 .sabbehi、sabbebhi; 單 . 與 .、 屬 .sabbassa; 複 . 與 .、 屬 .sabbesaṁ、sabbesānaṁ; 單 . 處 .sabbasmiṁ、sabbamhi); 複 . 處 .sabbesu。【 陰 】: 單 . 主 sabbā; 複 . 主 .sabbā、sabbāyo; 單 . 呼 .sabbe; 複 .呼 sabbāyo; 單 . 賓 .sabbaṁ; 複 . 賓 .sabbā、sabbāyo; 單 . 具 .、 離 .sabbāya; 複 . 具 .、 離 .sabbāhi、sabbābhi; 單 .與 .、 屬 .sabbāya、sabbassā; 複 . 與 .、 屬 .sabbāsaṁ、sabbāsānaṁ; 單 . 處 .sabbāya、sabbassā、sabbāyaṁ、sabbassaṁ; 複 . 處 .sabbāsu。【 中 】: 單 . 主 .sabbaṁ; 複 . 主 .sabbāni; 單 . 賓 .sabbaṁ; 複 . 賓 .sabbāni。 單 . 呼 .sabba、sabbā;複 . 呼 sabbāni 。sabbakanittha,【 形 】 其 中 最 年 輕 的 。sabbakammika,【 形 】 不 管 部 長 。sabbaññū, sabbavidū ( 梵sarvajña),【 形 】 全 知 的 (all-knowing 萬 事 通 ), 古 音 譯 : 薩 云 若 。【 陽 】 無 所 不 知 者 (the Ominiscent One 一 切 智者 )。sabbaññutā,【 陰 】 無 所 不 知 (ominiscence)。sabbaṭṭhaka,【 形 】 每 部 分 都 有 八 個 的 。sabbanāma,【 中 】 代名 詞 。sabbatthaka,【 形 】 關 係 到 每 件 事 物 的 , 打 雜 的 人 。sabbampi, 【 無 】 一 切 含 。Sabbātthasiddha(=Siddhāttha;梵 Sarvārthasiddha=Siddhārtha);one who has completed his task, Miln.214), 一 切 義 成 ( 音 譯 : 悉 達 多 。 佛 陀 的 名字 )。sabbapaṭhama,【 形 】( 位 置 或 時 間 ) 最 先 的 。sabbapaṭhamaṁ,【 副 】 在 全 部 之 前 , 非 常 早 地 。sabbasata,【 形 】每 部 分 都 有 一 百 個 的 。sabbasovaṇṇa,【 形 】 全 是 金 製 的 。sabbassa,【 中 】 全 部 財 産 。sabbassaharaṇa,【 中 】 沒收 全 部 財 産 。Sabbamatthivāda( 梵 Sarvāsti-vādin, sarvāstivādin), 說 一 切 有 部 ( 簡 稱 為 有 部 , 別 名 說 因 部 。 佛 滅後 三 百 年 初 , 自 根 本 之 上 座 部 別 立 者 , 說 一 切 有 部 的 根 本 重 地 乃 是 在 罽 賓 ( 迦 濕 彌 羅 ) 地 方 ,)。Sabbaññutāñāṇa,【 陽 】 一 切 知 智 ( 佛 陀 的 智 慧 )。『 一 時 知 一 切 、 一 時 見 一 切 。』( 大 ) 1,793c;M.90./II,127 作 ..“sakidevasabbaññassati sabbaṁ dakkhīti.( 只 一 度 即 將 知 一 切 、 將 見 一 切 。)”《 註 釋 書 》:『 一 時 』‘sakideva’ 指 ‘ekāvajanena( 從意 界 只 以 一 轉 向 到 見 等 前 五 識 或 第 六 意 識 )ekacittena( 以 一 心 思 推 度 或 確 定 )ekajavanena( 以 一 速 行 )’;『 一 切 』‘sabbaṁ’ 指 ‘atītānāgatapaccuppannaṁ’( 過 去 、 未 來 、 現 在 ( 三 世 一 切 內 外 、 身 心 、 事 理 等 ))( MA.III,357f.)。473


KhA.187...Gambhīrapaññenāti appameyyapaññatāya sadevakassa lokassa ñāṇena alabbhaneyyappatiṭṭhapaññena,sabbaññunāti vuttaṁ hoti.( ( 以 ) 深 智 .. 以 包 括 天 神 在 內 的 世 間 智 , 都 無 法 測 量 之 慧 , 無 法 思 議 處 之 慧 , 此 言 ‘ 一切 智 ’。)Sabbato,【 無 】 到 處 , 在 各 方 面 , 全 部 。Sabbattha, sabbatra,【 副 】 各 處 , 到 處 , 在 所 有 狀 況 下 。S.46.53./V,115...Satiñca khvāhaṁ, bhikkhave, sabbatthikaṁvadāmī”ti.( 諸 比 丘 ! 至 於 念 ( 覺 支 ), 我 說 :‘ 念 ’ 用 在 各 處 )。)Sabbathā,【 副 】 在 每 一 方 面 (in every way)。sabbathā sabbaṁ, 完 全 地 (completely)。Sabbadā,【 副 】 總 是 (always)。Sabbadhi,【 副 】 各 處 , 到 處 。sabbanāma,【 中 】 代 名 詞 。Sabbaso,【 副 】 全 部 , 在 每 方 面 。Sabbhi ( 梵 文 = sadbhih, 與 智 者 。 但 是 在 巴 利 文 中 , 有 時 被 當 做 【 形 】) 品 德 高 尚 的 。Sabrahmaka,【 形 】 包 括 梵 天 世 界 。Sabrahmacārī(sa 3 +brahmacārin),【 陽 】 出 家 同 伴 ( 同 修 )(a fellow student)。Sabhaggata, Sabhāgata(sabhā+gata),【 形 】 到 集 會 所 的 (gone to the hall of assembly)。MA.41./II,330...Sabhāgatotisabhāyaṁ ṭhito.( 集 會 所 .. 處 在 會 議 廳 。)Sabhā(Vedic sabhā),【 陰 】 會 議 廳 (council a hall, assemblyroom, a public rest-house, hostelry)。sudhamma-sabhā, 正法 殿 、 善 法 堂 , 為 帝 釋 天 之 宮 殿 。Sabhāga(sa 2 +bhāga),【 形 】 朋 輩 (S.56.35./V,394.), 通 常 的 , 同 一 個 區 的 (common, being of the same division)。sabhāgaṭṭhāna,【 中 】 方 便 的 地 方 (a common room, a suitable or convenient place)。sabhāgavuttī,【 形 】 相 互 禮 貌往 來 的 , 禮 尚 往 來 的 (living in mutual courtesy, properly, suitably)。Sabhājana(Dhtp 553: pīti-dassanesu), 尊 敬 , 禮 敬 (honouring, salutation)。Sabhāva,【 陽 】 自 性 , 情 況 , 性 情 , 真 實 。sabhāvadhamma,【 陽 】 自 然 的 原 則 。sabhāvarūpa, 有 自 性 色 -- 具 有 各自 的 特 性 , 例 如 地 界 的 硬 等 。Sabhāya(=sabhā),【 中 】 會 議 廳 。Sabhoga 1 (sa 3 +bhoga),【 形 】 富 裕 的 (wealthy)。Sabhoga 2 (sa 4 +bhoga), 財 產 (property, possession)。sābhoga 有 功 用Sabhojana,【 形 】(sa 3 +bhojana), 有 食 物 的 ,(sa+ubho+jana), 有 一 對 人 的 ( 即 : 夫 婦 )。sam,【 字 根 III.】 被 安 撫 (to be appeased)。cp. saṁ-(【 字 首 】 共 , 集 , 合 , 正 , 同 時 。)sam,【 字 根 III.】 居 住 (to dwell)。sam( 梵 śam 1./ śim),【 字 根 VII.】 使 平 靜 、 使 安 靜 (to pacify)。Sama 1 (


Samagga,【 形 】 團 結 的 , 同 道 的 , 一 致 的 , 和 合 的 , 結 交 的 , 和 諧 的 ( 台 語 ho 5 hai 5 e)。samaggakaraṇa,【 中 】 調解 人 , 和 事 佬 。samaggatta,【 中 】 協 定 , 團 結 的 情 況 。samaggarata, samaggārāma,【 形 】 對 和 平 的 歡 喜 。【 反 】asamsagga,asaṁsagga。Samaṅgitā,【 陰 】 具 有 的 事 實 。Samaṅgī, samaṅgībhūta,【 形 】 具 有 的 , 持 有 的 。Samacariyā,【 陰 】 精 神 的 平 靜 , 寂 靜 主 義 。Samacitta,【 形 】 沉 著 的 。samacittatā,【 陰 】 平 等 心 。samacittādevatā, 心 意 相 等 的 諸 天 。Samajātika,【 形 】 同 階 級 的 ( 相 同 的 印 度 世 襲 階 級 )。Samajīvita, 共 命 。Samajja,【 中 】 厭 祝 的 聚 集 , 劇 場 。samajjaṭṭhāna,【 中 】 競 技 場 。samajjābhicaraṇa,【 中 】 涉 足 劇 場 , 參 觀 展 覽 會 ,參 觀 節 日 。Samaññā,【 陰 】 指 示 。samaññāta,【 形 】 指 定 。Samaṇa( 梵 śramaṇa< wram 疲 倦 ),【 陽 】 沙 門 , 隱 遁 者 。samaṇakuttika,【 陽 】 假 沙 門 。samaṇī,【 陰 】 沙 門 尼 。samaṇuddesa,【 陽 】 沙 彌 。samaṇadhamma,【 陽 】 沙 門 法 ( 出 家 人 的 責 任 , 指 修 習 道 法 )。samaṇāruppa,【 形 】 適 宜 沙 門 的 。《 馬邑 經 》(T1.725.3 & 726.3)..「 云 何 沙 門 ? 謂 息 止 諸 惡 不 善 之 法 、 諸 漏 穢 污 , 為 當 來 有 本 , 煩 熱 苦 報 , 生 、 老 、病 、 死 因 , 是 謂 沙 門 。 云 何 梵 志 ? 謂 遠 離 諸 惡 不 善 之 法 , 諸 漏 穢 污 , 為 當 來 有 本 , 煩 熱 苦 報 , 生 、 老 、 病 、死 因 , 是 謂 梵 志 。 云 何 為 聖 ? 謂 遠 離 諸 惡 不 善 之 法 、 諸 漏 穢 污 , 為 當 來 有 本 , 煩 熱 苦 報 , 生 、 老 、 病 、 死 因 ,是 謂 為 聖 。 云 何 淨 浴 ? 謂 淨 浴 諸 惡 不 善 之 法 、 諸 漏 穢 污 , 為 當 來 有 本 , 煩 熱 苦 報 , 生 、 老 、 病 、 死 因 , 是 謂淨 浴 , 是 謂 沙 門 , 是 謂 梵 志 , 是 謂 為 聖 , 是 謂 淨 浴 。」《 長 阿 含 經 》 卷 第 三 〈 遊 行 經 〉(T1.18.2) 說 「 四 種 沙 門 」..「 一 行 道 殊 勝 。 二 善 說 道 義 。 三 依 道 生 活 。 四 為 道 作 穢 。」Samaṇaka,【 陽 】 假 沙 門 。hīnam attha vannaṁ ajjhupagatā, yadidaṁ muṇḍake samaṇake ibbhe kaṇhebandhupādāpacce.( 禿 頭 之 假 沙 門 , 既 卑 賤 又 邪 惡 , 乃 是 從 大 梵 天 之 足 所 生 之 子 孫 。)Samatā,【 陰 】 平 等 , 平 均 , 正 常 狀 態 。Samatikkanta, (samatikkamati 的 【 過 分 】)。Samatikkama,【 陽 】samatikkamana,【 中 】 超 越 , 克 服 。Samatikkamati (saṁ+ati 超 越 +kam( 梵 kram) 超 越 +a), 越 過 , 渡 過 , 超 越 , 除 去 。【 過 】samatikkami。【 獨 】samatikkamitvā。Samatittika,【 形 】 盈 滿 的 。Samativattati (saṁ+ati 超 越 +vat(vṛt) 使 轉 動 +a), 克 服 , 超 越 。【 過 】samativatti。【 過 分 】samativatta, samativattita。Samatta,【 形 】 完 成 的 , 整 個 的 , 全 分 的 。Samatta,【 中 】 平 等 , 平 均 , 平 衡 , 正 常 狀 態 。 參 考 Samatā。Samattha,【 形 】 能 幹 的 , 有 技 術 的 。samatthatā,【 陰 】 能 力 , 精 通 。Samatha(śam 平 息 、 安 靜 +-atha 名 詞 語 基 ),【 陽 】 奢 摩 他 ( 將 心 專 注 於 一 個 對 象 , 培 育 專 注 力 而 變 得 寧 靜 ), 止 禪 ,平 靜 , 心 的 寂 靜 , 法 律 問 題 的 解 決 。samatthabhāvanā,【 陰 】 修 定 。ajjhatta-ceto-samatha,【 陽 】 內 止 , 內 心 寂止 。DhsA.CS:p.95、175..Kāmacchandādayo paccanīkadhamme sametīti samatho. ( 平 息 慾 欲 ( 蓋 ) 等 ( 五 ) 蓋 , 為‘ 止 ’, 或 ‘ 三 摩 地 ’ ) Aniccādivasena vividhehi ākārehi dhamme passatīti vipassanā. ( 觀 看 無 常 等 種 種 行 相 , 為 ‘ 觀 ’,或 ‘ 毘 缽 舍 那 ’。Dhs.A(CS:p.188~9):Samathoti tividho samatho-- 1 cittasamatho, 2 adhikaraṇasamatho, 3 sabbasaṅkhārasamathoti.Tattha aṭṭhasu samāpattīsu cittekaggatā cittasamatho nāma. Tañhi āgamma cittacalanaṁ cittavipphanditaṁsammati vūpasammati, tasmā so cittasamathoti vuccati. Sammukhāvinayādisattavidho samathoadhikaraṇasamatho nāma. Tañhi āgamma tāni tāni adhikaraṇāni sammanti vūpasammanti, tasmā soadhikaraṇasamathoti vuccati. Yasmā pana sabbe saṅkhārā nibbānaṁ āgamma sammanti vūpasammanti, tasmātaṁ sabbasaṅkhārasamathoti vuccati.( 奢 摩 他 .. 有 三 種 奢 摩 他 ..(1) 心 奢 摩 他 、(2) 止 諍 奢 摩 他 、(3) 一 切 行 奢摩 他 。 此 中 八 種 三 摩 缽 地 一 境 性 之 名 。 心 的 激 動 、 心 的 翻 騰 中 來 , 平 息 和 寂 靜 , 因 此 稱 為 ‘ 心 奢 摩 他 ’。「 現前 毘 尼 」(Sammukhāvinaya) 等 七 種 奢 摩 他 , 名 為 ‘ 止 諍 奢 摩 他 ’, 於 此 中 來 , 在 在 處 處 平 息 和 寂 靜 , 因 此 稱 為‘ 止 諍 奢 摩 他 ’。 然 而 , 因 為 一 切 行 涅 槃 而 來 , 平 息 和 寂 靜 , 因 此 稱 為 ‘ 一 切 行 奢 摩 他 ’。)475


Samadhigacchati (saṁ+adhi+gam 去 +a), 達 到 , 清 楚 地 瞭 解 。【 過 】samadhigacchi。【 過 分 】samadhigata。【 獨 】samadhigantvā。Samanantara,【 形 】 立 即 的 , 最 近 的 。samanantarā,【 副 】 在 … 之 後 就 。Samanugāhati (saṁ+anu 隨 +gah 拿 +a), 要 求 理 由 。【 過 】samanugāhi。【 獨 】samanugāhitvā。Samanuñña,【 形 】 滿 意 的 。samanuññā,【 陰 】 贊 成 。samanuññāta,【 形 】 核 准 的 , 允 許 的 。Samanupassati(saṁ+anu 隨 +dis 指 出 +a), 看 、 見 、 察 覺 、 認 定 (to see, perceive, regard)。【 過 】samanupassi。【 現 分 】samanupassanta,samanupassamāna。【 獨 】samanussitvā。【 不 】samanupassituṁ。Samanupassanā(


samāgama,【 陽 】 碰 到 , 集 會 。samācarati (saṁ+ā+car 移 動 +a), 舉 止 , 行 動 , 練 習 。【 過 】samācari。【 現 分 】samācaranta。【 獨 】samācaritvā。samācaraṇa,【 中 】samācāra,【 陽 】 操 行 , 行 爲 。samādapaka, samādapetu,【 陽 】 勸 導 者 , 煽 動 者 。samādapana,【 中 】 煽 動 。samādapeti (saṁ+ā+dā+āpe,cp.BSk.samādāpayati), 教 唆 (to cause to take), 激 勵 (to incite, to rouse)。【 過 】samādāpesi。【 過 分 】samādāpita。【 獨 】samādāpetvā。3p.sg.opt. samācare。Samādahati (saṁ+ā+dhā( 梵 dhā, dadh) 放 置 、 忍 受 +a), 鎮 定 , 集 合 , 集 中 , 點 燃 ( 火 )。【 過 】samādahi。【 現 分 】samādahanta。【 獨 】samādahitvā。Samādāti (saṁ+ā+dā+a), 受 持 , 接 受 。Samādāna,【 中 】 拿 , 遵 守 , 接 受 。Samādāya,【 獨 】 接 受 了 。Samādiyati (samādāti 的 【 被 】), 受 持 , 承 擔 。【 過 】samādiyi。【 過 分 】samādinna。【 獨 】samādiyitvā。【 現 分 】samādiyanta。Samādisati (saṁ+ā+dis 指 出 +a), 指 出 , 命 令 。【 過 】samādisi。【 過 分 】samādiṭṭha。【 獨 】samādisitvā。Samādhāna,【 中 】 使 成 整 體 , 集 中 。Samādhi(


Samāpanna, (samāpajjati 的 【 過 分 】) 著 手 , 從 事 。Samāpeti (saṁ+ap+e), 總 結 , 終 結 , 完 成 。【 過 】samāpesi。【 過 分 】samāpita。【 獨 】samāpetvā。Samāyāti (saṁ+ā+yā+a), 集 合 , 團 結 。【 過 分 】samāyāta。Samāyuta,【 形 】 聯 合 的 , 團 結 的 。Samāyoga,【 陽 】 組 合 , 聯 合 。Samāraka,【 形 】 包 括 魔 天 的 。Samāraddha (samārabbhati 的 【 過 分 】), 已 開 始 。Samārabhati (saṁ+ā+rabh+a), 開 始 , 從 事 , 殺 。【 過 】samārabhi。【 獨 】samārabhitvā。Samārambha,【 陽 】 事 業 , 活 動 , 受 傷 , 殘 殺 。Samāruhati (saṁ+ā+ruh 上 升 +a), 爬 上 , 登 上 。【 過 】samāruhi。【 過 分 】samārūḷha。【 獨 】samāruhitvā, samāruyha。【 祈 】samāropeti。Samāruhana,【 中 】 爬 , 登 。Samārūḷha, (samāruhati 的 【 過 分 】)。Samāropana,【 中 】 舉 起 , 穿 。Samāropeti (saṁ+ā+rup+e), 使 登 上 , 穿 上 , 信 賴 。【 過 】samāropesi。【 過 分 】samāropita。【 獨 】samāropetvā。Samāvahati (saṁ+ā+vah+a), 使 發 生 , 致 使 。【 過 】samāvahi。【 現 分 】samāvahanta。Samāsa,【 陽 】 混 合 物 , 刪 節 。Samāseti (saṁ+ās+e), 結 交 , 聯 合 , 節 略 。【 過 】samāsesi。【 過 分 】samāsita。【 獨 】samāsetvā。Samāhata (saṁ+āhata)(Samāhanati 的 【 過 分 】), 已 打 , 已 襲 擊 (hit, struck)。Samāhanati (saṁ+ā+han+a), 襲 擊 , 奏 樂 器 。Samāhita (samādahati‘ 完 全 放 置 ’ 的 【 過 分 】),【 過 分 】1. 已 鎮 定 , 已 安 頓 (put down, fitted)。2. 已 集 中 精 神 , 已 置 心一 處 , 古 譯 : 三 摩 呬 多 、 等 引 (‘ 等 ’ 是 平 等 ,‘ 引 ’ 是 前 後 的 引 續 , 引 發 功 德 )(collected (of mind), settled, composed,firm, attentive)。3. 已 獲 得 (having attained)。SṬ.47.4./CS:pg.2.469...Samāhitāti etena upacārappanāsamādhi.( 安 置( 一 境 ).. 這 是 指 近 行 定 及 安 止 定 。) A.10.2./V,3...“samāhito yathābhūtaṁ jānāti passatī”ti ( 已 置 心 ( 一 處 ) 者 得 如實 知 見 。)Samijjhati (saṁ+ijjhati;saṁ+idh +ya), 成 功 , 興 隆 , 奏 效 (to succeed, prosper, take effect)。Pot. samijjheyyuṁ D.I,71;Fut. samijjhissati J.I,15. pp. samiddha. Caus. II. samijjhāpeti to endow or invest with (Acc.) J.VI,484.)。【 過 】samijjhi。【 過 分 】samiddha。【 獨 】samijjhitvā。Samijjhana (fr. samijjhati),【 中 】 成 功 。(fulfilment, success)。Samita 1 (saṁ+ita, sameti 的 【 過 分 】) 集 合 (gathered, assembled)。【 中 】【 副 】samitaṁ, 連 續 不 斷 地 、 接 連 地(continuously)。Samita 2 (sa+mita, of mā) 同 樣 ( 尺 寸 )(equal (in measure)), 好 像 (like)。Samita 3 (sammati 1 的 【 過 分 】) 已 鎮 定 (quiet), 已 平 息 (appeased)。Samita 4 (saṁ+śam( 平 息 ) 的 【 過 分 】 勞 動 ) 安 排 (arranged), 清 理 (put in order =saṁvidahita)。Samitatta(


Samukkaṁseti (saṁ+u 出 +ka+e), 頌 揚 , 稱 讚 。【 過 】samukkaṁesi。【 過 分 】samukkaṁsita。【 獨 】samukkaṁsetvā。Samugga,【 陽 】 首 飾 盒 。Samuggacchati (saṁ+u 出 +gam 去 +a), 出 現 , 得 存 在 。【 過 】samuggacchi。【 獨 】samuggantvā。Samuggata, (Samuggacchati 的 【 過 分 】) 出 現 , 得 存 在 。Samuggaṇhāti (saṁ+u 出 +gah 拿 +ṇhā), 瞭 解 得 好 。【 過 】samuggaṇhi。【 過 分 】samuggaṇhita。【 獨 】samuggaṇhetvā。Samuggama,【 陽 】 升 , 起 源 。Samuggirati (saṁ+u+gir +a), 發 出 , 丟 出 , 散 發 。【 過 】samuggiri。Samuggiraṇa,【 中 】 說 話 。Samugghāta,【 陽 】 推 擠 , 撞 , 連 根 拔 起 , 斷 絕 。samugghātaka,【 形 】 廢 止 , 除 去 。Samugghāteti (saṁ+u 出 +ghāt+e), 廢 止 , 連 根 拔 起 , 除 去 。【 過 】samugghātesi。【 過 分 】samugghātita。【 獨 】samugghātetvā。Samucita,【 過 分 】 已 累 積 。Samuccaya,【 陽 】 類 目 , 收 集 , 積 聚 。Samuccheda(sam+u+chida),【 陽 】 正 斷 ( 永 遠 捨 斷 煩 惱 )、 斷 絕 , 完 全 粉 碎 。samuccheappahāna,【 中 】 正 斷 、 斷 絕 。Samucchindati (saṁ 全 +u 出 +chid 切 斷 +ṁ-a), 完 全 粉 碎 。【 過 】samucchindi。【 獨 】samucchindiya, samucchinditvā。【 過 分 】samucchinna。Samucchinna, (Samucchindati 的 【 過 分 】) 已 完 全 粉 碎 。Samucchindana,【 中 】samuccheda,【 陽 】 完 全 粉 碎 。Samujjala,【 形 】 輝 煌 的 , 光 亮 的 。Samujjhita,【 形 】 丟 棄 的 , 抛 棄 的 。Samuṭṭhahati, samuṭṭhāti, (saṁ+u 出 +ṭhā +a), 起 來 , 發 起 。【 過 】samuṭṭhahi。【 過 分 】samuṭṭhita。【 獨 】samuṭṭahitvā。Samuṭṭhāna(saṁ+uṭṭhāna),【 中 】 發 源 , 因 素 , 等 起 (rising, origination, cause)。samuṭṭhana-, samuṭṭhanika,【 形 】 起源 的 (arising from)。Samuṭṭhāpaka,【 形 】 引 起 的 , 産 生 的 。Samuṭṭhāpeti (saṁ+u 出 +ṭhā+āpe), 升 起 , 生 産 , 開 始 。【 過 】samuṭṭhāpesi。【 過 分 】samuṭṭhāpita。【 獨 】samuṭṭhāpetvā。kathaṁ samuṭṭhāpesuṁ, 議 論 紛 紛 。Samuṭṭhita, (samuṭṭhāti 的 【 過 分 】) 起 來 , 發 起 。Samuttarati (saṁ+u 出 +tar+a), 忽 略 , 省 略 。【 過 】samuttari。【 過 分 】samuttiṇṇa。【 獨 】samuttaritvā。Samuttejaka,【 形 】 教 唆 的 , 煽 動 的 。samuttejana,【 中 】 煽 動 (instigation)。Samuttejeti (saṁ+u 出 +tij ( 梵 tij) 使 銳 利 、 使 敏 銳 +e,cp.BSk.samuttejayati), 使 興 奮 (to excite), 使 高 興 (gladden),充 滿 熱 情 (to fill with enthusiasm)。【 過 】samuttesi。【 過 分 】samuttejita。【 獨 】samuttejetvā。Samudaya (saṁ 一 起 +udaya 上 升 、 生 長 ),【 陽 】1. 起 源 、 集 (origin), 上 升 (rise), 一 起 上 升 ( 直 譯 )。2. 迸 發 、 光 輝 (burstingforth, effulgence)(=pabhāsamudaya)。3. 生 産 品 (produce, revenue)。samudayasacca,【 中 】 集 諦 ( 起 源 的 事 實 )。Samudāgacchati (saṁ+udāgacchati), 生 起 (to rise), 結 果 (to result)。Samudāgata (samudāgacchati 的 過 分 ), 已 興 起 (arisen), 已 結 果 (resulted)。Samudāgama(saṁ+ud+āgama),【 陽 】 開 始 (beginning)。Samudācarati (saṁ+u 出 +ā+car 移 動 +a),1. 流 通 (to be current), 使 用 ( to be in use)。2. 在 ... 心 裡 出 現 (to occur to),3.對 … 舉 止 (to behave towards),4. 練 習 (to practise,i.e. aor. samudācariṁsu)。5. 吹 噓 、 誇 耀 (to claim, to boast of)。【 過 】samudācari。【 過 分 】samudācarita,samudāciṇṇa。【 獨 】samudācaritvā。【 過 分 】samudācaranta。Samudācarana,【 中 】samudācāra,【 陽 】 行 爲 , 習 慣 , 練 習 , 熟 悉 。Samudācaritatta(


Samudīraṇa (saṁ+udīraṇa in meaning udīreti 1 ),【 中 】 移 動 (moving)。Samudīreti (saṁ+u 出 +īr+e), 發 出 , 移 動 。【 過 】samudīresi。【 過 分 】samudīrita。【 獨 】samudīretvā。Samudeti (saṁ+u 出 +i+a), 出 現 。【 過 】samudesi。Samudda,【 陽 】 海 洋 。samuddaṭṭhaka,【 形 】 在 大 海 中 的 。Samuddhaṭa, (samuddharati 的 【 過 分 】) 已 舉 起 , 已 取 出 , 已 搶 救 。Samuddharaṇa,【 中 】 拉 出 , 拯 救 。Samuddharati (saṁ+u 出 +har 拿 +a), 舉 起 , 取 出 , 搶 救 。【 過 】samuddhari。【 獨 】samuddharitvā。Samunna(saṁ+unna), 濕 潤 、 濕 (moistened, wet)。Samupagacchati (saṁ+upa 近 +gam 去 +a), 接 近 (to approach)。【 過 】samupagacchi。【 過 分 】samupagata。【 獨 】samupagantvā。Samupagamana,【 中 】 接 近 。Samupagamma,【 獨 】 接 近 了 。Samupabbūḷha(saṁ+upa+viyūḷha), samupabyūḷha,【 形 】 群 集 的 (set up; heaped, massed, in full swing (of a battle),crowded)。SA.11.3./I,341...samupabyūḷhoti sampiṇḍito rāsibhūto.( 群 集 .. 聯 合 聚 集 。)Samupasobhita,【 形 】 裝 飾 的 , 賦 予 的 。Samupāgata,【 形 】 向 … 接 近 的 。Samupeta,【 過 分 】 已 一 起 賦 予 。Samuppajjati (saṁ+u 出 +pad 去 +ya), 出 現 , 被 生 産 。【 過 】samuppajji。【 獨 】samuppajjitvā。Samuppanna, (samuppajjati 的 【 過 分 】) 出 現 。Samubbahati (saṁ+u 出 +vah+a), 負 擔 , 攜 帶 。【 過 】samubbahi。【 現 分 】samubbahanta。【 獨 】samubbahitvā。Samubbhavati (saṁ+u 出 +bhū+a), 出 現 , 被 生 産 。【 過 】samubbhavi。【 過 分 】samubbhūta。【 獨 】samubbhavitvā。Samullapati (saṁ+u 出 +lap 嘮 叨 +a), 友 善 地 交 談 。【 過 】samullapi。【 過 分 】samullapita。【 獨 】samulpitvā。Samullapana,【 中 】samullāpa,【 陽 】 交 談 。Samussaya,【 陽 】 身 體 , 積 聚 。Samussāpeti (saṁ+us +āpe), 升 起 , 吊 起 。【 過 】samussāpesi。【 過 分 】samussāpita。【 獨 】samussāpetvā。Samussāheti (saṁ+u 出 +sah 勝 過 +e), 教 唆 。【 過 】samussāhesi。【 過 分 】samussāhita。【 獨 】samussāhetvā。Samussita,【 過 分 】 已 擡 高 , 已 升 高 , 已 升 起 , 已 傲 慢 。Samūlaka,【 形 】 包 括 根 的 。Samūha,【 陽 】 多 數 , 眾 多 , 大 量 , 集 合 。Samūhata, (Samūhanati‘ 連 根 拔 起 ’ 的 【 過 分 】) 連 根 拔 起 , 廢 止 , 除 去 。Samūhanati (saṁ+u 出 +han+a= saṁ+ūhanati 2 拉 出 ), 連 根 拔 起 , 除 去 (to remove), 廢 止 (to abolish)。Samekkhati (saṁ+ikkh 見 +a), 找 尋 , 考 慮 。【 過 】samekkhi。【 過 分 】samekkhita。【 獨 】samekkhitvā, amekkhiya。Samekkhana,【 中 】 看 著 。Sameta (Sameti 的 【 過 分 】), 已 具 有 , 已 連 接 , 已 結 合 。Sameti (saṁ+i +a), 1. 集 合 , 遇 見 (to come together, to meet, to assemble)。2. 同 意 , 會 同 (to associate with, to go to)。3. 比 較 , 使 相 等 (to correspond to, to agree)。4. 知 道 (to know, consider)。5. 適 合 (to fit in)。【 過 】samesi, samiṁsu,samesuṁ。【 未 】samessati。【 獨 】sametvā,samecca((coming) together with)。【 命 】sametu。Samerita,【 過 分 】 已 移 動 , 已 開 始 運 動 。Samokiṇṇa, (samokirati 的 【 過 分 】) 灑 , 散 播 。Samokirati (saṁ+ava 下 +kir 散 +a), 灑 , 散 播 。【 過 】samokiri。【 獨 】samokiritvā。Samokiraṇa,【 中 】 灑 水 , 散 播 。Samotata,【 過 分 】 已 到 處 撒 滿 , 已 散 佈 。Samotarati (saṁ+ava 下 +tar+a), 下 去 ( 水 裡 )。【 過 】samotari。【 過 分 】samotiṇṇa。【 獨 】samotaritvā。Samodahati (saṁ+ava 下 +dah 放 置 +a), 集 合 , 存 入 。【 過 】samodahi。【 過 分 】samodahita。【 獨 】samodahitvā。Samodahana,【 中 】 保 存 , 放 進 。Samodhāna(saṁ+odhāna, cp. Odahana),【 中 】 配 置 , 聯 誼 , 聯 合 , 被 容 納 (collocation, combination)。480


saṅghaṭṭanasamodhāna,【 中 】 互 相 摩 擦 。Samodhāneti (samodhāna 的 【 派 】), 連 接 , 合 併 起 來 。【 過 】samodhānesi。【 獨 】samodhānetvā。Samorodha (saṁ+orodha), 障 礙 物 , 遲 鈍 (barricading, torpor)。Samosaraṇa,【 中 】 集 合 , 會 議 。Samosarati (saṁ+ava 下 +sar( 梵 sṛ) 動 轉 +a), 聚 集 , 集 合 。【 過 】samosari。【 過 分 】samosaṭa。【 獨 】samosaritvā。Samoha,【 形 】 昏 頭 昏 腦 的 , 入 迷 的 。Samohita (samodahati 的 【 過 分 】), 已 包 括 , 已 覆 蓋 , 已 合 併 起 來 。Sampakampati (saṁ+pa 徹 底 +kamp 搖 動 +a), 戰 慄 , 被 搖 動 。【 過 】sampakampi。【 過 分 】sampakampita。Sampajañña(< sampajāna),【 中 】 明 覺 , 正 知 , 辨 別 , 理 解 (attention, consideration, discrimination, comprehension,circumspection;opp. to muṭṭha-sacca+asampajañña)。S.47.2./V,142...“Kathañca,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ānoho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 abhikkante paṭikkante sampajānakārī hoti, ālokite vilokite sampajānakārī hoti,samiñjite pasārite sampajānakārī hoti, saṅghāṭipattacīvaradhāraṇe sampajānakārī hoti, asite pīte khāyite sāyitesampajānakārī hoti, uccārapassāvakamme sampajānakārī hoti, gate ṭhite nisinne sutte jāgarite bhāsite tuṇhībhāvesampajānakārī hoti.( 諸 比 丘 ! 比 丘 如 何 有 正 知 (sampajāno)? 諸 比 丘 ! 在 此 , 比 丘 正 知 作 進 退 , 正 知 作 向 前 看 、向 後 看 , 正 知 作 正 知 作 後 仰 、 前 彎 , 正 知 作 持 僧 伽 梨 、 缽 、 衣 , 正 知 作 吃 、 喝 、 嚐 、 味 , 正 知 作 大 小 便 , 正知 作 行 、 住 ( 站 )、 坐 、 臥 、 眠 、 醒 、 語 、 默 。 諸 比 丘 ! 如 是 比 丘 有 正 知 。) SA.47.2./III,182~190. (cf. VbhA.p.347~364.)說 「 四 種 明 覺 」(Catubbidhañhi sampajaññaṁ):(1) 有 益 明 覺 (sātthaka-sampajañña)、(2) 合 宜 明 覺 (sappāya-sampajañña)、(3) 行 處 明 覺 (gocara-sampajañña)、(4) 無 癡 明 覺 (asammoha-sampajañña)。(1)「 有 益 明 覺 」 是 在生 起 念 頭 時 , 就 能 在 有 益 及 無 益 之 間 作 出 選 擇 有 益 處 的 。( 諸 比 丘 ! 若 難 陀 應 看 東 方 時 , 集 中 一 切 心 之 後 , 難陀 才 看 東 方 ,( 想 ):『 如 是 我 當 看 東 方 , 令 貪 、 憂 之 惡 不 善 法 不 漏 入 。』 如 是 , 於 其 處 而 有 正 知 。) 應 看 西 方 、北 方 、 南 方 、 上 、 下 、 四 維 , 也 同 樣 作 法 。(2)「 合 宜 明 覺 」 是 能 夠 於 適 宜 與 不 適 宜 之 間 作 出 選 擇 適 宜 的 。(3)「 行 處 明 覺 」 是 不 捨 棄 業 處 。 舉 托 缽 作 例 子 ..「(1) 有 一 類 比 丘 ( 把 他 的 業 處 ) 帶 去 (harati), 沒 有 帶 回 (napaccāharati);(2) 另 一 類 沒 有 帶 去 , 但 帶 回 ;(3) 另 一 類 沒 有 帶 去 , 也 沒 有 帶 回 ;(4) 另 一 類 帶 去 帶 回 。」 第 4 類比 丘 是 實 踐 「 往 返 的 任 務 」(gatapaccāgatavattaṁ)。 實 踐 ‘ 回 原 處 重 走 ’ 的 「 往 返 的 任 務 」 者(haraṇapaccāharaṇasaṅkhātaṁ gatapaccāgatavattaṁ pūrento)( 如 .. 黑 藤 堂 的 大 龍 長 老 (KāḷavallimaṇḍapavāsīMahānāgatthero) 決 定 只 有 在 心 專 注 於 業 處 之 下 才 提 腳 , 而 如 果 在 心 脫 離 了 業 處 之 下 提 腳 時 , 他 即 會 轉 身 走 回原 處 ), 如 果 他 有 證 果 的 潛 能 (upanissayasampanno), 他 甚 至 於 能 在 生 命 的 第 一 階 段 就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4)「 無 痴明 覺 」 則 是 在 向 前 走 等 各 方 面 沒 有 愚 痴 。 他 不 像 普 通 人 想 :「‘ 我 ’ 向 前 移 動 ; 向 前 移 動 由 ‘ 我 ’ 產 生 」。 當 「 我 將向 前 移 動 」 的 識 生 起 時 , 心 生 風 界 跟 那 識 同 時 生 起 , 而 產 生 了 動 作 (viññatti 身 表 )。 通 過 心 的 活 動 ( 心 生 色 ),產 生 散 播 至 全 身 的 風 界 而 向 前 移 動 。 注 釋 書 對 ‘ 回 原 處 重 走 ’ 的 行 者 (haraṇapaccāharaṇasaṅkhātaṁ) 給 予 極 高 的 評價 。(SA.47.2./III,189.、VbhA.p.354.)Sampajāna (saṁ+pajāna, cp. Pajānāti; 梵 Samprajāna),【 形 】 深 思 的 , 知 道 的 (thoughtful, mindful, attentive, deliberate,almost syn. with sata, mindful)。Sampajānakārī(sampajānakārin),【 形 】 全 然 知 者 , 完 整 知 者 (acting with consideration or full attention)。Sampājanamusāvāda,【 陽 】 故 妄 語 (deliberate lie)。Sampajjati (saṁ+pad 去 +ya), 成 功 , 興 隆 , 發 生 , 變 成 。【 過 】sampajji。【 過 分 】sampanna。【 現 分 】sampajjamāna。【 獨 】sampajjitvā。Sampajjana,【 中 】 成 功 , 繁 榮 , 成 爲 。Sampajjalita (sampajjalati 的 【 過 分 】), 已 燃 燒 著 , 已 著 火 。Sampaṭicchati (saṁ+pati+is+a), 接 受 。【 過 】sampaṭicchi。【 過 分 】sampaṭicchita。【 獨 】sampaṭicchitvā。Sampaṭicchana,【 中 】 承 諾 , 協 定 。sampaṭicchanacitta 【 中 】 領 受 心 , 當 目 標 撞 擊 五 根 門 之 一 , 如 : 顏 色 撞 擊 眼根 時 , 先 生 起 令 心 轉 向 該 目 標 的 轉 向 心 , 隨 後 生 起 眼 識 ( 識 知 顏 色 ), 接 著 生 起 「 領 受 心 」, 納 受 眼 識 剛 看 過 的目 標 。Sampati,【 無 】 剛 剛 。Sampatita (sampatati 的 【 過 分 】), 已 跌 落 , 已 發 生 。Sampatta (sampāpuṇāti 的 【 過 分 】), 已 到 達 。Sampatti, sampadā(


天 福 。Sp.Cv.VI,1278...Vinayapariyāyena 1 vatthusampatti 2 ñattisampatti 3 anussāvanasampatti 4 sīmāsampatti5 parisāsampattīti ayaṁ vinayo nāma.( 律 法 門 中 , 有 (1) 人 選 成 就 ,(2) 表 白 成 就 ( 有 效 動 議 ),(3) 隨 教 誡 成 就 ,(4)界 ( 壇 ) 成 就 ,(5) 僧 眾 成 就 。) Sp.Pārā.I,243...Akuppenāti vatthu-ñatti-anussāvana-sīmā-parisasampattisampannattāakopetabbataṁ appaṭikkositabbatañca upagatena.( 不 可 動 搖 .. 人 選 、 表 白 、 隨 教 誡 、 界 ( 壇 )、 僧 眾 成 就 , 不 可 動搖 的 , 無 異 議 通 過 。)Sampadāna,【 中 】 轉 給 , 移 交 。【 文 法 】 與 格 (Dat. dative)。Sampadālana,【 中 】 撕 裂 , 裂 開 。Sampadāḷeti (saṁ+pa+dal 爆 炸 +e), 撕 , 劈 開 , 猛 然 打 開 。【 過 】sampadāḷesi。【 過 分 】sampadālita。【 獨 】sampadāletvā。Sampadussati (saṁ+pa+dus +ya), 被 腐 爛 。【 過 】sampadussi。【 過 分 】sampaduṭṭha。【 獨 】sampadussitvā。Sampadussana,【 中 】 腐 敗 。Sampadosa(saṁ+padosa ),【 陽 】 惡 毒 (wickedness), 不 道 德 。Sampanna (sampajjati 的 【 過 分 】), 已 成 功 , 已 完 全 , 已 富 於 , 已 具 有 。Sampayāta,【 過 分 】 已 向 前 去 , 已 著 手 進 行 。Sampayutta(saṁ+payutta),【 形 】 聯 合 的 (associated with), 聯 結 的 (connected)。Sampayoga(saṁ+pa+yuj 連 接 ; 梵 samprayoga),【 陽 】 相 應 , 聯 盟 , 協 會 , 聯 繫 。Sampayojeti (san+pa+yuj 連 接 +e), 參 加 , 聯 合 , 提 出 訴 訟 。【 過 】sampayojesi。【 過 分 】sampayojita。【 獨 】sampayojetvā。Samparāya,【 陽 】 未 來 的 情 況 , 來 世 。samparāyika,【 形 】 來 世 的 。samparāya vedanīya kamma, 後 生 報 業 、 順 後業 、 順 後 受 業 , 即 至 未 來 世 才 受 果 報 的 業 。( 順 現 法 受 業 ( 此 生 )、 順 次 生 受 業 ( 來 生 )、 順 後 次 受 業 ( 第 三 生 之 後 ))Samparikaḍḍhati (saṁ+pari+kaḍḍh+a), 到 處 拖 。Samparivajjeti (saṁ+pari+vaj+e), 避 免 , 避 開 。【 過 】samparivajjesi。【 過 分 】samparivajjita。【 獨 】samparivajjetvā。Samparivattati (san+pari+vat+a), 轉 , 滾 動 。【 過 】samparivatti。【 獨 】samparivattitvā。【 使 】samparivatteti。Samparivāreti (saṁ+pari+var+e), 包 圍 , 侍 候 , 照 料 。【 過 】samparivāresi。【 過 分 】samparivārita。【 獨 】samparivāretvā。Sampalimaṭṭha [saŋ+palimaṭṭha] 接 觸 , 把 持 , 破 壞 (touched, handled, blotted out, destroyed)。Sampavaṅka,[perhaps saṁ+pari+aṅka 2 ] 【 形 】 親 密 的 (intimate)。Sampavatteti (saṁ+pa+vat+e), 決 心 就 走 。【 過 】sampavattesi。【 過 分 】sampavattita。Sampavāyati (san+pa+vā+a), 吹 , 發 出 。Sampavedhati (saṁ+pa+vidh( 梵 vyadh / vidh) 貫 穿 +a), 強 震 , 被 高 度 地 影 響 。【 過 】sampavedhi。【 過 分 】sampavedhita。【 使 】sampavedheti。Sampasāda,【 陽 】 安 然 , 平 靜 , 快 樂 。Sampasādaniya,【 形 】 導 致 寧 靜 的 , 激 發 信 心 的 。Sampasādeti (san+pa+sad 坐 +e), 使 喜 悅 , 使 純 淨 。【 過 】sampasādesi。【 過 分 】sampasādita。【 獨 】sampasādetvā。Sampasāreti (saṁ+pa+sar( 梵 sṛ) 動 轉 +e), 展 開 , 伸 展 。【 過 】sampasāresi。【 過 分 】sampasārita。【 獨 】sampasāretvā。Sampasīdati (saṁ+pa+sad 坐 +a), 被 取 悅 , 變 晴 , 放 鬆 。【 過 】sampasīdi。【 獨 】sampasīditvā。Sampasīdana,【 中 】 歡 喜 , 快 樂 , 晴 朗 。Sampassati (saṁ+dis 指 出 +a), 見 , 把 … 視 爲 , 考 慮 。【 過 】sampassi。【 現 分 】sampassanta,sampassamāna。【 獨 】sampassitvā。Sampahaṭṭha (sampahaṁsati 的 【 過 分 】), 已 喜 悅 , 已 歡 喜 , 已 打 敗 , 已 精 煉 , 已 形 成 。Sampahaṁsaka,【 形 】 喜 悅 的 。sampahaṁsana,【 中 】 高 興 , 愉 快 。Sampahaṁsati (saṁ+pa+has+a), 很 高 興 。【 過 】sampahaṁsi。【 使 】sampahaṁseti。【 過 】sampahaṁesi。【 過 分 】sampahaṁsita。【 獨 】sampahaṁsetvā。Sampahaṁsana,【 中 】 喜 悅 。Sampahāra,【 陽 】 爭 吵 , 戰 爭 , 打 擊 。Sampāta,【 陽 】 結 合 起 來 , 同 時 存 在 , 碰 撞 。482


Sampādaka,【 形 】 準 備 者 , 供 應 者 。sampādana,【 中 】 供 應 , 準 備 好 。Sampādiyati (sampādeti 的 【 被 】), 被 供 應 。Sampādeti (saṁ+pad 去 +e), 完 成 , 供 應 , 準 備 。【 過 】sampādesi。【 過 分 】sampādita。【 獨 】sampādetvā。Sampāpaka,【 形 】 導 致 的 , 帶 來 的 。sampāpana,【 中 】 領 導 , 到 達 。Sampāpuṇāti (saṁ+pa+ap +uṇā), 到 達 , 達 到 , 偶 遇 。【 過 】sampāpuṇi。【 過 分 】sampatta。【 現 分 】sampāpuṇanta。【 獨 】sampāpuṇitvā。Sampāyati (saṁ+pa+ā+ī (?)), 解 說 , 解 答 。Sampiṇḍana,【 中 】 組 合 , 連 接 , 附 加 。Sampiṇḍeti (saṁ+piṇḍ+e), 聯 合 , 弄 成 球 型 , 節 略 。【 過 】sampiṇḍesi。【 過 分 】sampiṇḍita。【 獨 】sampiṇḍetvā。Sampiyāyati (sampiya 的 【 派 】), 善 待 , 執 著 , 投 入 , 喜 歡 。【 過 】sampiyāyi。【 過 分 】sampiyāyita。【 現 分 】sampiyāyanta,sampiyāyamāna。【 獨 】sampiyāyitvā。Sampiyāyanā,【 陰 】 喜 愛 。Sampīṇeti (saṁ+pi 養 肥 +ṇā+e), 使 滿 意 , 使 喜 悅 , 取 悅 。【 過 】sampīṇesi。【 過 分 】sampīṇita。【 獨 】sampīṇetvā。Sampīḷa [saṁ+pīḷa, cp.pīḷā] 【 中 】 煩 惱 , 痛 苦 。【 反 】asampīḷa 無 煩 惱 ( free from trouble)。Sampīḷana, Saṁpīḷana, 壓 迫 , 侷 促 , 齷 齪 (ㄨㄛˋㄔㄨㄛˋ, 台 語 :ak cak 8 , 有 侷 促 ( 而 不 舒 服 )、 惡 濁 之 意 )。citta-sampīḷanaṁ domanassa, 心 壓 迫 之 苦 。kāyasampīlana, 心 壓 迫 ( 之 苦 )(crushing the body (of dukkha))。Sampīḷeti (saṁ+pīḷ 虐 待 +e), 壓 迫 , 壓 破 , 煩 惱 。【 過 】sampīḷesi。【 過 分 】sampīḷita。【 獨 】sampīḷetvā。Sampucchati (saṁ+pucch 詢 問 +a), 要 求 , 請 求 許 可 。【 過 】sampucchi。【 過 分 】sampuṭṭha。Sampuṇṇa (sampūrati 的 【 過 分 】), 已 滿 , 已 完 全 , 已 填 , 熟 透 。Sampupphita,【 過 分 】 已 完 全 開 花 。Sampūjeti (saṁ+pūj 禮 拜 +e), 致 敬 , 尊 敬 。【 過 】sampūjesi。【 過 分 】sampūjita。【 現 分 】sampūjenta。【 獨 】sampūjetvā。Sampūreti (saṁ+pūr( 梵 pṛ / pṛṇ/ pūr) 充 滿 +e), 填 充 , 完 成 。【 過 】sampūresi。【 過 分 】sampūrita。【 獨 】sampūretvā。Sampha,【 中 】 輕 薄 , 廢 話 。samppalāpa,【 陽 】 綺 語 。DṬ.1-2/I,153...Yena samphaṁ palapatīti yena palāpasaṅkhātenaniratthakavacanena sukhaṁ hitañca phalati vidarati vināsetīti “samphan”ti.( 說 綺 語 .. 即 所 謂 的 胡 說 , 無 意 義 的 語言 , 惱 亂 、 毀 壞 快 樂 、 利 益 的 果 報 , 為 ‘ 綺 語 ’。)Samphala(saṁ+phala),【 形 】( 完 全 ) 結 果 。Samphassa,【 陽 】 觸 , 接 觸 。Samphuṭṭha, (samphusati 的 【 過 分 】) 已 接 觸 , 已 觸 及 。Samphulla,【 形 】 盛 開 的 。Samphusati (saṁ+phus+a), 接 觸 , 觸 及 。【 過 】samphusi。【 獨 】samphusitvā。Samphusanā(saṁ 一 起 +phusanā 觸 ),【 陰 】 一 起 觸 , 接 觸 (touch, contact)。Samphusita,【 過 分 】 已 接 觸 , 已 觸 及 。Sambaddha, (sambandhati 的 【 過 分 】) 已 連 接 。Sambandha,【 陽 】 連 接 。Sambandhati (saṁ 一 起 +bandh 綁 +a), 綁 , 聯 合 。【 過 】sambandhi。【 獨 】sambandhitvā。Sambandhana,【 中 】 綁 在 一 起 , 連 接 。Sambala,【 中 】 供 給 。Sambahula,【 形 】 許 多 的 。Sambādha 1 ( 梵 sambādha),【 陽 】1. 齷 齪 ( 台 語 :ak cak 8 ), 迫 迮 ( ㄗ ㄜˊ), 侷 促 , 憒 亂 (crowding, pressure, inconveniencefrom crowding, obstruction)。A.9.42./IV,449...“Pañcime, āvuso, kāmaguṇā sambādho vutto Bhagavatā.( 友 ! 五 欲為 世 尊 所 說 之 齷 齪 。) ( 五 欲 乃 至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 皆 為 世 尊 所 說 之 齷 齪 。 具 足 想 受 滅 住 ( 滅 盡 定 ), 以 慧 觀 而 諸 漏盡 , 才 無 齷 齪 。 參 考 A.9.42./IV,449-450.) AA.9.42./IV,206.Sambādhasuttavaṇṇanā..sambādhoti ayaṁvitakkavicārānaṁ aniruddhabhāvo sambādho saṁpīḷā nāma.( 齷 齪 : 不 能 停 止 (aniruddha(


說 。 在 它 轉 起 ( 生 起 ) 界 限 (sīmā)( 即 心 量 有 限 ), 即 稱 為 敵 對 之 意 。)Sambādha 2 ( 梵 sambādha),【 陽 】 陰 部 , 密 處 。Sambādhana,【 中 】 齷 齪 , 憒 鬧 , 憒 亂 。Sambādheti (saṁ+bādh 騷 擾 +e), 擁 擠 , 阻 隔 。【 過 】sambādhesi。【 獨 】sambādhetvā。SA.2.7./I,106.:sambādhetinīvaraṇasambādhaṁ kāmaguṇasambādhanti dve sambādhā.( 兩 種 齷 齪 .. 五 蓋 齷 齪 、 五 欲 齷 齪 。) 齷 齪 也 有 身 齷 齪及 心 齷 齪 。 身 齷 齪 , 過 出 離 的 生 活 就 解 決 ; 至 於 心 齷 齪 , 經 中 說 , 五 欲 乃 至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 皆 為 齷 齪 。 具 足想 受 滅 住 ( 滅 盡 定 ), 以 慧 觀 而 諸 漏 盡 , 才 無 齷 齪 。(cf. A.9.42./IV,449.)Sambāhati (saṁ+bāh 壓 +a), 按 摩 , 擦 , 洗 頭 (to rub, shampoo)。【 使 】sambāheti, sambāhāpeti。【 過 】sambāhi。【 獨 】sambāhitvā。sambāhanta【 現 分 】。Sambāhana,【 中 】 摩 擦 , 按 摩 。Sambuka,【 陽 】 牡 蠣 ( 台 語 : 蚵 仔 ), 蠔 , 貝 殼 。Sambujjhati (saṁ+budh 醒 +ya), 明 白 , 通 曉 。【 過 】sambujjhi。【 過 分 】sambuddha。【 獨 】sambujjhitvā。Sambuddha,【 陽 】 全 知 者 ( 佛 陀 ), 三 菩 陀 。SA.1.7./I,25...Sambuddhāti sammā hetunā kāraṇena Buddhā.( 正 等 覺 ..作 正 因 成 就 的 佛 陀 。)Sambodha (saṁ+bodha 覺 )(pp. of [sambujjhati 完 全 覺 ]), 等 覺 (enlightenment, highest wisdom, awakening)。sambuddha: I. pp. 完 全 覺 {well understood}II. m. 已 完 全 覺 者 ( 古 譯 : 正 覺 . 等 覺 ){one who has thoroughlyunderstood,being [enlightened 給 予 知 識 、 啟 發 、 啟 蒙 、 教 化 、 開 導 、 照 耀 、 使 發 光 輝 ],a Buddha}sameti: I. 集 合 {to come together,to meet,to assemble}Sambojjhaṅga( 梵 saptabodhyaṅga),【 陽 】 覺 支 ( 覺 悟 的 成 分 ), 完 全 覺 支 , 菩 提 分 。D.33./III,251-2...Satta bojjhaṅgā--satisambojjhaṅgo, 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o vīriyasambojjhaṅgo, pītisambojjhaṅgo, passaddhisambojjhaṅgo,samādhisambojjhaṅgo, upekkhāsambojjhaṅgo.( 七 覺 支 ..(1) 念 (sati, smṛti f.) 覺 支 、(2) 擇 法 (dhamma-vicaya,dharma-pravicaya m.) 覺 支 、(3) 精 進 (vīriya, vīrya n.) 覺 支 ( 英 雄 本 色 覺 支 )、(4) 喜 (pīti, prīti f.) 覺 支 、(5) 輕 安 (passaddhi,praśrabdhi f.) 覺 支 、(6) 定 (samādhi, samādhi m.) 覺 支 、(7) 捨 (upekkhā, upekṣā f.) 覺 支 ( 旁 觀 覺 支 )。Sambodhana(saṁ+bodhana),【 中 】1. 喚 醒 。2. 呼 格 [ 巴 利 語 法 ](the vocative case)。Sambodhi,【 陰 】 覺 悟 , 三 菩 提 ( 正 覺 , 最 高 的 智 慧 )。Sambodheti (saṁ+budh 醒 +e), 教 , 使 理 解 。【 過 】sambodhesi。Sambhagga, (sambhañjati 的 【 過 分 】) 打 破 , 分 裂 。Sambhajati (saṁ+bhaj), 親 近 。Sambhañjati (saṁ+bhañj+a), 打 破 , 分 裂 。【 過 】sambhañji。【 獨 】sambhañjitvā。Sambhata (saṁ+bhata),【 過 分 】 已 集 合 , 已 儲 存 ; 資 產 (brought together, stored up)。【 中 】 資 糧 (store, provisions)。Sambhati (śrambh, given as sambh at Dhtp 214 in meaning “vissāsa”), 平 靜 (to subside, to be calmed; only in prep.comb n paṭippassambhati (q.v.))。Sambhatta(pp. of sambhajati),【 陽 】 熱 衷 , 熟 識 的 朋 友 (devoted, a friend)。Sp.Pārā.II,371...sambhattoti daḷhamitto( 熟識 的 朋 友 .. 摯 友 。)Sambhama (saṁ+bhama, fr. bhram),【 陽 】 刺 激 , 混 亂 (confusion, excitement; sambhamapatta, 過 度 刺 激 (overwhelmedwith excitement J.IV,433.)。Sambhamati (saṁ+bham+a), 考 慮 , 旋 轉 (to revolve)。【 過 】sambhami。【 獨 】sambhamitvā。Sambhava (saṁ+bhava),【 陽 】1. 起 源 , 出 生 , 製 造 (origin, birth, production)。2. 男 性 的 精 液 (emen virile J.V,152; VI,160;Miln.124.)。sambhavesin, 尋 求 再 生 (seeking birth M.I,48; S.II,11; Sn.147.)。mātāpettikasambhava, 父 母 交 會 所 生(born from father and mother D.I,34; DhsA.306; natthi sambhavaṁ has not arisen Sn.235)。yathāsambhavaṁ, 根 據情 況 。Sambhavati, Sambhuṇāti, & Sambhoti (saṁ+bhū+a), 1. 生 産 , 生 起 (to be produced, to arise)。2. 能 勝 任 的 , 能 幹 的 ,稱 職 的 (to be adequate, competent)。3. 呈 現 , 存 在 (to be present, to witness)。4. 與 … 在 一 起 (to be together with)。【 過 】sambhavi。【 過 分 】sambhūta。asambhuṇanto= asakkonto( 不 生 起 )。Sambhavana,【 中 】 形 成 。Sambhavesī,【 陽 】 正 在 尋 求 出 生 者 , 求 生 者 。484


Sambhāra,【 陽 】 材 料 , 必 要 的 成 分 , 積 聚 , 堆 。aṅgasambhārā, 材 料 成 份 。Sambhāvanā,【 陰 】 敬 意 , 敬 重 , 尊 敬 。sambhāvanīya,【 形 】 值 得 尊 敬 的 。Sambhāveti (saṁ+bhū+e), 尊 敬 , 致 敬 , 和 … 混 合 。【 過 】sambhāvesi。【 過 分 】sambhāvita。【 獨 】sambhāvetvā。Sambhindati (saṁ+bhid 打 破 +ṁ-a), 1. 混 合 。2. 打 破 。【 過 分 】sambhinna。Sambhīta,【 過 分 】 已 驚 嚇 。sambh( 梵 śrambh), 使 平 靜 、 平 息 。Sambhati (Dhtp 214 in meaning “vissāsa” 信 賴 ), 已 安 靜 (to subside, to be calmed)。sambhu,【 字 根 IV.】 引 導 成 功 (to lead to success)。Sambhuñjati (saṁ+bhuj 吃 +ṁ-a), 一 起 吃 。【 過 】sambhuñji。【 獨 】sambhuñjitvā。Sambhūta (sambhavati 的 【 過 分 】), 已 從 … 生 起 , 發 生 。Sambheda,【 陽 】 混 淆 , 混 亂 。Sambhoga,【 陽 】 在 一 起 吃 , 在 一 起 住 。Sambhoti, (saṁ+bhū+a), 出 現 , 存 在 , 與 … 在 一 起 。 參 考 Sambhavati。Samma 1 , 親 愛 的 ( 只 在 【 呼 】 中 , 密 友 之 間 的 稱 呼 ,D.I,49, 225; DA.I,151; Vin.II,161; J.I,59; PvA.204; plur. sammāVin.II,161.)。Samma 2 ( 梵 samyak), 見 sammā.Samma 3 ,【 中 】 鐃 鈸 (cymbal)。sammatāḷa, 鐃 鈸 (a kind of cymbal)。Sammakkhana,【 中 】 塗 。Sammakkheti (saṁ+makkh 塗 +e), 塗 ,【 過 】sammakkhesi。【 過 分 】sammakkhita。【 獨 】sammakkhetvā。Sammaggata,【 形 】 走 上 正 軌 者 。Sammajjati (saṁ+majj 下 沉 +a), 掃 除 , 擦 亮 。【 過 】sammajji。【 過 分 】sammajjita, sammaṭṭha。【 現 分 】sammajjanta。【 獨 】sammajjitvā。【 義 】sammajjitabba。Sammajjana, 【 中 】 打 掃 。Sammajjanī,【 陰 】 掃 帚 (broom)。Sammaṭṭha (sammajjati 的 【 過 分 】), 已 清 掃 。Sammata,【 過 分 】 已 商 定 , 已 批 准 , 已 尊 敬 , 已 指 定 。samaṇesu vā samaṇasammatā, 於 沙 門 不 具 沙 門 資 格 。Sammatāla,【 陽 】 鐃 鈸 (cymbal)。Sammati (sam+a), 安 撫 , 平 息 , 停 止 , 休 息 , 居 住 , 厭 倦 。Sammatta (saṁ+matta),【 過 分 】 已 陶 醉 , 已 很 高 興 。(sammā 的 抽 象 ) 正 確 性 , 正 義 。sammattaniyata, 正 性 決 定 ,對 體 證 初 道 者 ( 須 陀 洹 道 ) 的 一 種 稱 呼 , 他 一 定 會 繼 續 達 到 最 高 的 體 證 ( 阿 羅 漢 果 ), 不 會 改 信 異 教 。SA.25.1-10..okkanto sammattaniyāmanti paviṭṭho ariyamaggaṁ.( 入 正 決 定 ( 正 性 離 生 ): 已 進 入 聖 道 。)Sammada (saṁ+mada 陶 醉 ),【 陽 】 飯 後 的 睡 意 。 飯 後 , 身 體 活 動 旺 盛 ( 消 化 食 物 ), 躺 下 睡 覺 達 不 到 休 息 的 效 果 ,因 此 不 要 養 成 吃 飽 就 睡 的 習 慣 。Sammadakkhāta,【 形 】 很 好 地 傳 道 。Sammadañña, sammadaññāya,【 獨 】 正 確 地 瞭 解 。Sammad’eva,【 無 】 適 當 地 , 徹 底 地 。Sammadda,【 陽 】 擁 擠 。Sammaddati (saṁ+madd 壓 破 +a), 踐 踏 ( 台 語 ..thun 2 tah 8 ), 壓 碎 。【 過 】sammaddi。【 過 分 】sammaddita。【 獨 】sammadditvā。Sammaddana,【 中 】 踐 踏 , 壓 爛 。Sammaddasa,【 形 】 有 正 見 的 , 正 確 地 看 見 。Sammanteti (saṁ+mant 討 論 +e) 共 商 。【 過 】sammantesi。【 過 分 】sammantita。【 獨 】sammantetvā。【 現 分 】sammantayamāna。Sammannati (saṁ+man 想 +a), 批 准 , 同 意 , 贊 成 , 選 擇 。【 過 】sammanni。【 過 分 】sammannita, sammata。【 獨 】sammannitvā。Sammappaññā,【 陰 】 正 慧 。485


Sammappadhānā,【 中 】 正 精 進 。Sammasana (


savanasammasanapaṭivedhapaccavekkhaṇavasena catūhākārehi uppannaṁ ñāṇaṁ.( 苦 之 智 .. 於 四 種 行 相 , 已 生 起暢 通 思 惟 、 貫 通 省 察 自 在 之 智 。)Sammāna,【 陽 】sammānanā,【 陰 】 敬 禮 , 尊 敬 。sammānāvamānakkhamo(sammāna 尊 敬 +avamāna 輕 視 +khamo寬 恕 ), 寬 恕 稱 揚 、 毀 訾 。Sammāpaṇidhi, 正 誓 願 。attasammāpaṇidhi, 自 持 正 誓 願 ( 即 「 四 攝 事 」 的 「 利 行 」)( 自 持 正 誓 願 : 這 類 的 自 己 無戒 立 戒 , 無 信 令 信 , 慳 者 令 捨 (, 惡 智 令 建 立 正 智 )。KhA.CS:p.112...Attasammāpaṇidhi nāma idhekacco attānaṁdussīlaṁ sīle patiṭṭhāpeti, assaddhaṁ saddhāsampadāya patiṭṭhāpeti, macchariṁ cāgasampadāya patiṭṭhāpeti. (cf.《 雜 阿 含 668 經 》)Sammāvācā,【 陰 】 正 語 , 離 邪 語 。Dhs.p.63.#299...Katamā tasmiṁ samaye sammāvācā hoti? Yā tasmiṁ samayecatūhi vacīduccaritehi 1 ārati 2 virati 3 paṭivirati 4 veramaṇī 5 akiriyā 6 akaraṇaṁ 7 anajjhāpatti 8 velā-anatikkamo9 setughāto 10 sammāvācā 11 maggaṅgaṁ 12 maggapariyāpannaṁ-- ayaṁ tasmiṁ samaye sammāvācā hoti.( 在 此 時 什1麽 是 ‘ 正 語 ’? 在 此 時 凡 是 由 四 種 語 惡 行 遠 離 (ārati)、 2 ( 出 ) 離 (virati)、 3 回 避 (paṭivirati)、 4 離 (veramaṇī)、 5 不 作(akiriyā 無 所 作 )、 6 不 為 (akaraṇaṁ 不 作 為 )、 7 不 犯 (anajjhāpatti 不 違 犯 )、 8 不 超 越 界 限 (velā 界 限 +an 不 +atikkamo超 越 )、 9 破 ( 惡 之 ) 橋 、 10 正 語 、 11 道 分 、 12 道 所 攝 -- 在 此 時 是 「 正 語 」。)Sammāvāyāma,【 陽 】 正 精 進 。D.22./II,313.(=S.45.8./V,9.)..“Katamo ca, bhikkhave, sammāvāyāmo? Idha,bhikkhave, bhikkhu anuppannānaṁ pāpakānaṁ akusalānaṁ dhammānaṁ anuppādāya 1 chandaṁ janeti 2 vāyamati3 vīriyaṁ ārabhati 4 cittaṁ paggaṇhāti padahati; uppannānaṁ pāpakānaṁ akusalānaṁ dhammānaṁ pahānāya1 chandaṁ janeti 2 vāyamati 3 vīriyaṁ ārabhati 4 cittaṁ paggaṇhāti padahati; anuppannānaṁ kusalānaṁ dhammānaṁuppādāya 1 chandaṁ janeti 2 vāyamati 3 vīriyaṁ ārabhati 4 cittaṁ paggaṇhāti padahati; uppannānaṁ kusalānaṁdhammānaṁ ṭhitiyā asammosāya bhiyyobhāvāya vepullāya bhāvanāya pāripūriyā 1 chandaṁ janeti 2 vāyamati3 vīriyaṁ ārabhati 4 cittaṁ paggaṇhāti padahati. Ayaṁ vuccati, bhikkhave, sammāvāyāmo.( 又 , 諸 比 丘 ! 什 麼 是1‘ 正 精 進 ’? 諸 比 丘 ! 於 此 , 比 丘 令 不 生 未 生 之 惡 不 善 法 , 而 起 欲 、 2 精 進 、 3 發 奮 、 4 策 勵 心 ; 為 斷 已 生 之 諸1惡 不 善 法 , 而 起 欲 、 2 精 進 、 3 發 奮 、 41策 勵 心 ; 為 生 起 未 生 之 諸 善 法 , 而 起 欲 、 2 精 進 、 3 發 奮 、 4 策 勵 心 ;1為 延 續 已 生 之 諸 善 法 , 不 混 亂 、 倍 修 習 、 廣 修 習 、 圓 滿 , 而 起 欲 、 2 精 進 、 3 發 奮 、 4 策 勵 心 。 諸 比 丘 ! 這 被稱 為 正 精 進 。) 「 1 起 欲 、 2 精 進 、 3 發 奮 、 4 策 勵 心 」,《 中 阿 含 86 經 》(T1.563.1) 作 ..「 發 欲 求 、 方 便 、 精 勤 、舉 心 滅 」,《 中 阿 含 222 經 》(T1.806.1)..「 起 欲 求 、 方 便 、 行 精 勤 、 舉 心 斷 」。 其 中 「 斷 」、「 滅 」 是 誤 譯 ,padahati,padhāna- 是 「 努 力 、 精 勤 」, 不 是 「 斷 、 滅 」(pajahati, pahāna-; 梵 prajahāti, prahāṇa)。Sammāsati, 【 陰 】 正 念 。DA.6./I,314...Sammā upaṭṭhānalakkhaṇā sammāsati.( 正 隨 侍 ( 念 起 ) 之 相 , 為 ‘ 正 念 ’。)upaṭṭhāna(fr. upa + ṭhā ( 梵 sthā)),【 中 】 現 起 , 隨 侍 。Sammāsambuddha,【 陽 】 三 藐 三 菩 陀 , 正 等 覺 。A.1.13./I,22...“Tathāgato arahaṁ sammāsambuddho. Ayaṁ kho,bhikkhave, ekapuggalo loke uppajjamāno uppajjati 1 adutiyo 2 asahāyo 3 appaṭimo 4 appaṭisamo 5 appaṭibhāgo6 appaṭipuggalo 7 asamo 8 asamasamo 9 dvipadānaṁ aggo”ti.( 世 尊 說 :)( 如 來 是 阿 羅 漢 、 正 等 正 覺 者 。 諸 比 丘 ! 有 一1個 人 出 現 於 世 是 獨 一 無 二 、 2 無 雙 、 3 無 比 、 4 無 等 比 、 5 無 同 等 、 6 無 等 同 之 補 伽 羅 、 7 無 敵 、 8 無 敵 中 的 無 敵 、9兩 足 尊 。)Sammiñjati, Sammiñjeti, Samiñjeti (saṁ+iñj( 梵 ṛñj / ṛj ) 伸 展 +a), 向 後 彎 曲 , 後 仰 , 加 倍 (to bend back, to doubleup)。【 過 】sammiñji。【 過 分 】sammiñjita。【 現 分 】sammiñjanta。【 獨 】sammiñjitvā。Sammiñjita, Samiñjita, (pp. of sammiñjati), 後 仰 , 已 向 後 地 彎 曲 (bent back)。Sammissa (saṁ+missa),【 形 】 混 合 的 。sammissatā,【 陰 】 混 合 的 情 況 (the state of being mixed, confusion)。asammissatā,【 陰 】 不 混 合 的 情 況 。Sammisseti (saṁ+mis +e), 混 合 , 搞 亂 。【 過 】sammissesi。【 過 分 】sammissita。【 獨 】sammissetvā。Sammukha (saṁ+mukha),【 形 】 對 面 的 , 當 面 的 (face to face with, in presence)。【 處 】 在 面 前 。sammukhā,【 無 】在 前 面 , 當 面 。Sammukhībhāva (sammukhī+bhāva), 對 面 的 。Sammucchati (sam+mu 知 道 +ya), 衝 昏 頭 腦 。【 過 】sammucchi。【 過 分 】sammucchita。【 獨 】sammucchitvā。Sammuñjanī,【 陰 】 掃 帚 (broom)。Sammuṭṭha(saṁ+muṭṭha, sammussati 的 【 過 分 】), 已 糊 塗 , 已 忘 記 (confused , one who has forgotten(=na ssarati))。487


SA.1.7./I,26...susammuṭṭhāti paññāya appaṭividdhabhāveneva sunaṭṭhā.( 已 迷 糊 .. 真 的 已 迷 失 智 慧 , 已 非 常 滅絕 。)Sammuti (saṁ+man),【 陰 】1. 同 意 、 許 可 (consent, permission Vin.III,199.)。2. 選 擇 (choice, selection, delegationVin.III,159.)。3. 固 定 、 決 定 (fixing, determination (of boundary) Vin.I,106.)。4. 一 般 同 意 (common consent, generalopinion, convention, that which is generally accepted)。sammutisacca, 世 俗 諦 (conventional truth)。Sammudita(sammodati 的 【 過 分 】),【 形 】 高 興 的 (delighted, delighting in)。Sammuyhati (saṁ+ muh( 梵 muh) 昏 迷 +ya), 迷 惑 , 弄 糊 塗 。【 過 】sammuyhi。【 過 分 】sammūḷha。【 獨 】sammuyhitvā。sammuyha。Sammuyhana,【 中 】 遺 忘 , 困 惑 。Sammussati (saṁ+mu+ya), 忘 記 (sammussati, A.I.280.)。【 過 】sammussi。【 過 分 】sammuṭṭha。【 獨 】sammussitvā。Sammūḷha (sammuyhati 的 【 過 分 】), 已 忘 記 , 已 弄 糊 塗 。Sammodaka,【 形 】 話 說 得 友 善 的 人 。Sammodati (saṁ+mud+a), 祝 福 (greetings)。【 過 】sammodi。【 獨 】sammoditvā, sammoditvāna。sammodanīyaṁ kathaṁsāraṇīyaṁ vītisāretvā(sārāṇīyaṁ sammodanīyaṁ kathaṁ vītisāreti [for which BSk. sammodanīṁ saṁrañjanīṁvividhāṁ kathāṁ vyatisārayati, e. g. AvŚ II.140]), 寒 喧 , 互 相 問 候 。Sammodanā,【 陰 】 歡 喜 , 道 賀 。sammodanīya,【 形 】 歡 喜 的 , 愉 快 的 。Sammosa, sammoha,【 陽 】 混 亂 , 迷 惑 。Sampāka(saṁ+pāka), 1. 羹 湯 (what is cooked, a cooked preparation, concoction Vin.II,259 (maṁsasampāka 肉 羹 湯 ));Vv 43 5 (kolasampāka 棗 子 羹 湯 ); VvA.186.)。2. 成 熟 、 開 展 (ripeness, development J.VI,236.)。Sayaṁ, 1.【 副 】 自 己 。2. [seti 臥 、 睡 眠 ] 的 【 現 分 】;=sayati 臥 、 睡 眠 。Sayañjāta,【 形 】 自 生 的 , 化 生 的 。Sayati (si ( 梵 śī) 睡 +a), 睡 覺 , 躺 下 (to lie down)。【 過 】sayi。【 現 分 】sayanta, sayamāna。【 獨 】sayitvā。cf. supati( 睡覺 )。Sayana (< śī),【 中 】1 睡 眠 (lying down, sleeping, mañcasayana)。2. 床 (bed, couch)。sayanaṁ attharāpeti, 鋪床 (to spread out a bed)。sayanasannidhi, 囤 積 床 。sayanakalaha, 床 的 爭 論 (a quarrel in the bedroom, acurtain-lecture)。sayanāsana, 床 , 座 (bed & seat)。uccāsayana,【 中 】 大 牀 (Sp.Mv.V,1086...uccāsayanantipamāṇātikkantaṁ mañcaṁ. 高 床 .. 超 過 尺 寸 的 牀 )。mahāsayana,【 中 】 大 牀 , 豪 華 牀 (Sp.Mv.V,1086...Mahāsayananti akappiyattharaṇaṁ. 大 床 .. 不 適 當 的 鋪 設 。)sayanighara,【 中 】 睡 房 。D.2./I,65~6...“Yathā vāpaneke bhonto samaṇabrāhmaṇā saddhādeyyāni bhojanāni bhuñjitvā te evarūpaṁ uccāsayanamahāsayanaṁanuyuttā viharanti. Seyyathidaṁ-- (1) āsandiṁ (2) pallaṅkaṁ (3) gonakaṁ (4) cittakaṁ (5) paṭikaṁ (6) paṭalikaṁ (7) tūlikaṁ(8) vikatikaṁ (9) uddalomiṁ (10) ekantalomiṁ (11) kaṭṭissaṁ (12) koseyyaṁ (13) kuttakaṁ (14) hatthattharaṁ (15) assattharaṁ(16) rathattharaṁ (17) ajinappaveṇiṁ (18) kadalimigapavarapaccattharaṇaṁ (19) sa-uttaracchadaṁ(20) ubhatolohitakūpadhānaṁ iti vā iti (D.2./I,66.) evarūpā uccāsayanamahāsayanā paṭivirato hoti. Idampissa hotisīlasmiṁ.( 鑒 於 有 些 沙 門 及 婆 羅 門 依 靠 信 眾 供 養 的 食 物 過 活 , 卻 享 用 高 且 奢 侈 的 床 和 椅 , 這 即 是 :(1) 高 床 ( 高 腳椅 )( 超 高 的 臥 床 或 椅 子 );(2) 椅 腳 或 床 腳 雕 刻 ( 精 美 的 ) 動 物 ;(3) 長 羊 毛 的 大 毛 毯 ;(4) 彩 繡 羅 帳 ;(5) 白 羊 毛 毯 ;(6) 花 邊 的 羊 毛 毯 ;(7) 棉 花 墊 ( 即 ..( 兜 羅 ) 木 棉 rukkhatūla、 蔓 棉 lātatūla、 草 棉 poṭakītūla)( 若 人 造 棉 或 化 學纖 維 則 不 在 此 限 ; 若 用 棉 被 因 非 墊 被 則 被 許 可 );(8) 有 刺 繡 的 羊 毛 毯 ;(9) 雙 面 有 毛 的 羊 毛 毯 ;(10) 單 面 有毛 的 羊 毛 毯 ;(11) 四 邊 鑲 有 珠 寶 的 絹 絲 敷 具 ;(12) 絲 綢 毛 毯 ;(13)( 可 容 16 人 在 上 面 跳 舞 的 ) 大 羊 毛 地 毯 ;(14)鋪 在 象 背 上 的 毛 氈 ;(15) 鋪 在 馬 背 上 的 毛 氈 ;(16) 鋪 在 車 的 毛 氈 ;(17) 羚 羊 皮 毯 ;(18) 羚 鹿 鹿 皮 (kadalimiga)製 的 敷 具 ;(19) 有 華 蓋 ( 紅 色 羅 帳 ) 的 床 ;(20) 兩 端 有 紅 色 頭 枕 和 腳 枕 的 床 ── 他 戒 除 使 用 這 些 高 且 奢 侈 的 床 和椅 。 這 也 是 他 的 戒 行 。)(1) Āsandinti pamāṇātikkantāsanaṁ. ( 高 床 (āsandiṁ).. 超 高 的 臥 床 或 椅 子 ) Anuyuttā viharantīti idaṁ apekkhitvāpana sabbapadesu upayogavacanaṁ kataṁ. (2) Pallaṅkoti pādesu vāḷarūpāni ṭhapetvā kato.( 獸 腳 床 (pallaṅkaṁ).. 椅腳 或 床 腳 雕 刻 ( 精 美 的 ) 動 物 ) (3) Gonakoti dīghalomako mahākojavo, caturaṅgulādhikāni kira tassa lomāni.( 長 毛氍 (gonakaṁ).. 長 毛 的 大 氍 毹 , 該 毛 超 過 四 指 寬 。) (4) Cittakanti vānavicittaṁ uṇṇāmayattharaṇaṁ.( 彩 繡 的 紗 網(cittakaṁ)..( 有 牆 壁 及 ) 彩 繡 的 紗 網 等 ) (5) Paṭikāti uṇṇāmayo setattharaṇo.( 白 羊 毛 毯 (paṭikaṁ).. 白 羊 毛 床 單 )(DA.1./I,87.) (6) Paṭalikāti ghanapupphako uṇṇāmayattharaṇo.( 花 邊 毛 毯 (paṭalikaṁ).. 繡 花 的 羊 毛 毯 。) Yo488


āmalakapattotipi vuccati. (7) Tūlikāti tiṇṇaṁ tūlānaṁ aññatarapuṇṇā tūlikā.( 棉 花 墊 ( 即 .. 木 棉 rukkhatūla、 蔓 棉lātatūla、 草 棉 poṭakītūla)( 若 人 造 棉 或 化 學 纖 維 則 不 在 此 限 ; 若 用 棉 被 因 非 墊 被 則 被 許 可 ) (8) Vikatikātisīhabyagghādirūpavicitro uṇṇāmayattharaṇo.( 繡 像 毯 (vikatikaṁ).. 繡 有 獅 子 、 老 虎 等 像 的 彩 色 羊 毛 毯 。)(9) Uddalomīti ubhayatodasaṁ uṇṇāmayattharaṇaṁ, keci “ekato-uggatapupphan”ti vadanti.( 雙 面 毛 毯(uddhalomiṁ).. 雙 面 有 毛 的 羊 毛 毯 。) (10) Ekantalomīti ekatodasaṁ uṇṇāmayattharaṇaṁ. Keci“ubhato-uggatapupphan”ti vadanti.( 單 面 毛 毯 (ekantalomiṁ).. 單 面 有 毛 的 羊 毛 毯 。) (11) Kaṭṭissantiratanaparisibbitaṁ koseyyakaṭṭissamayapaccattharaṇaṁ.( 寶 石 絹 絲 品 (kaṭṭhissaṁ).. 四 邊 鑲 有 寶 石 的 絹 絲 敷 具 。)(12) Koseyyanti ratanaparisibbitameva kosiyasuttamayapaccattharaṇaṁ.( 絲 綢 (koseyyaṁ).. 四 邊 縫 有 寶 石 的 由 絲 線織 成 的 敷 具 。 若 是 純 絲 綢 的 則 適 合 使 用 。) Suddhakoseyyaṁ pana vaṭṭatīti Vinaye vuttaṁ.Dīghanikāyaṭṭhakathāyaṁ pana “ṭhapetvā tūlikaṁ sabbāneva gonakādīni ratanaparisibbitāni na vaṭṭantī”ti vuttaṁ.(13) Kuttakanti soḷasannaṁ nāṭakitthīnaṁ ṭhatvā naccanayoggaṁ uṇṇāmayattharaṇaṁ.( 可 容 16 人 在 上 面 跳 舞 的 )大 羊 毛 地 毯 。) (14~15) Hatthattharaṁ assattharanti hatthi-assapiṭṭhīsu attharaṇa-attharakāyeva.( 象 氈 、 馬 氈 .. 鋪在 象 、 馬 上 的 毛 氈 。) (16) Rathattharepi eseva nayo( 車 氈 .. 鋪 在 車 上 的 毛 氈 。) (17) Ajinappaveṇīti ajinacammehimañcappamāṇena sibbitvā katā (CS:pg.1.84) paveṇī.( 羚 羊 皮 蓆 (ajinappaveṇiṁ).. 用 羚 羊 皮 按 床 的 尺 寸 縫 製 成 的蓆 子 。) (18) Kadalīmigapavarapaccattharaṇanti kadalīmigacammaṁ nāma atthi, tena kataṁpavarapaccattharaṇaṁ; uttamapaccattharaṇanti attho. Taṁ kira setavatthassa upari kadalīmigacammaṁ pattharitvāsibbetvā karonti.( 咖 達 離 鹿 皮 特 級 敷 具 (kadalimigapavara- paccattharaṁ).. 以 名 爲 咖 達 離 鹿 (kadalimiga) 之 皮 所 製成 的 特 級 敷 具 是 最 上 等 的 敷 具 。 將 咖 達 離 鹿 皮 縫 在 白 布 上 製 成 。) (19) Sa-uttaracchadanti saha uttaracchadena,uparibaddhena rattavitānena saddhinti attho. Setavitānampi heṭṭhā akappiyapaccattharaṇe sati na vaṭṭati, asati panavaṭṭati.( 有 華 蓋 者 (sa-uttaracchadaṁ).. 即 在 床 的 上 方 綁 有 紅 色 傘 蓋 的 意 思 。 即 使 在 白 色 傘 蓋 下 面 有 不 允 許 的 敷具 也 不 適 合 使 用 ; 若 沒 有 則 適 合 使 用 。) (20) Ubhatolohitakūpadhānanti sīsūpadhānañca pādūpadhānañcāti(DA.1./I,88.) mañcassa ubhatolohitakaṁ upadhānaṁ, etaṁ na kappati. Yaṁ pana ekameva upadhānaṁ ubhosupassesu rattaṁ vā hoti padumavaṇṇaṁ vā vicitraṁ vā, sace pamāṇayuttaṁ, vaṭṭati. Mahā-upadhānaṁ panapaṭikkhittaṁ.( 兩 端 有 紅 枕 者 (ubhatolohitakūpadhānaṁ).. 兩 端 有 紅 色 頭 枕 和 腳 枕 的 床 。 若 只 有 一 個 枕 頭 , 即 使 其兩 側 是 紅 色 、 蓮 花 色 或 彩 色 的 , 只 要 尺 寸 適 當 , 也 是 可 以 使 用 的 ; 如 果 是 大 枕 頭 ( 超 過 半 身 大 小 ) 則 是 禁 止 的 。)在 這 二 十 種 高 、 大 床 座 中 , 第 一 種 高 床 和 第 二 種 獸 腳 床 爲 「 高 床 座 」, 其 餘 十 八 種 爲 「 大 床 座 」。比 丘 或 受 八 戒 者 禁 用 「 高 椅 」、「 大 椅 」 是 避 免 豪 華 、 奢 侈 生 活 , 及 產 生 「 利 養 憍 」(lābhamado)、「 受 用 憍 」(bhogamado)。 若 是 說 法 的 需 要 , 被 允 許 使 用 高 椅 、 大 椅 。Sayambhū,【 陽 】 造 物 主 。Sayaṁ,【 無 】 自 己 , 靠 自 己 , 獨 自 。sayaṁkata,【 形 】 自 做 的 。sayaṁvara,【 陽 】 自 己 的 選 擇 。Sayathā (cp. Sk. sayathā or tadyathā; see sa 2 . The usual P. form is seyyathā),【 副 】 像 , 即 (like, as)。Sayāna,【 形 】 睡 著 的 , 躺 下 的 。Sayāpita (Sayāpeti 的 【 過 分 】) 已 躺 下 。Sayāpeti (sayati 的 【 使 】), 使 入 眠 , 使 躺 下 。Sayha,【 形 】 可 忍 受 的 , 能 忍 耐 的 。sar,【 字 根 I.】1.(= 梵 sṛ) 移 動 (to move);2. 聽 (to sound)。3. 記 得 (to remember)。Sara,【 陽 】1. 箭 。2. 聲 音 。3. 母 音 。4. 湖 。5. 纖 毛 甘 蔗 ( 見 muñja)。saratuṇḍa,【 中 】 箭 頭 。saratira,【 中 】 湖 灘 。sarabhaṅga,【 陽 】 斷 箭 。sarabhañña,【 中 】 吟 詠 , 特 別 方 式 的 朗 誦 。sarabhānaka,【 陽 】 背 誦 經 典 的 人 。Sara 3 (m.-nt.) [Vedic saras] a lake; there are seven great lakes (mahā-sarā, viz. Anotatta, Sīhapapāta, Rathakāra,Kaṇṇamuṇḍa, Kuṇāla, Chaddanta, Mandākini); aṇṇava° the ocean; Loc. sare; sarasmiṁ; & sarasi ; jātassara anatural lake.Saraka,【 陽 】 飲 具 ( 杯 , 碗 等 )。Saraja,【 形 】 染 塵 的 , 不 純 的 。Saraṇa 1 (cp. Vedic śaraṇa protection, shelter, house, śarman id.; śālā hall), Saraṇa,【 中 】 歸 依 , 保 護 , 幫 忙 , 避 難 所 ,庇 護 所 (shelter, house; refuge, protection; especially the three refuges-the Buddha, the Dhamma, and the489


Brotherhood; 常 用 的 動 詞 :upeti, gacchati, yāti)。saraṇāgamana,【 中 】 歸 依 。 【 反 】asaraṇa, asaraṇībhūta, 無保 護 。佛 教 常 用 的 三 歸 依 文 (tisaraṇa) 如 下 ..( 第 二 、 三 遍 , 或 開 頭 加 上 ..Dutiyam’pi( 第 二 遍 )、Tatiyam’pi( 第 三 遍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佛 (m.s.Acc.) 皈 依 (n.s.Acc.) 我 去 (1s.pres.)菩 湯 沙 拉 曩 鵝 恰 密 ( 我 皈 依 佛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法 (m.s.Acc.) 皈 依 我 去湯 忙 沙 拉 曩 鵝 恰 密 ( 我 皈 依 法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僧 (m.s.Acc.) 皈 依 我 去三 康 沙 拉 曩 鵝 恰 密 ( 我 皈 依 僧 )S.40.10./IV,270...Buddhasaraṇagamanahetu kho, devānaminda, evamidhekacce sattā kāyassa bhedā paraṁ maraṇāsugatiṁ saggaṁ lokaṁ upapajjanti.( 天 主 ! 由 歸 依 佛 之 因 , 於 此 處 有 情 身 壞 命 終 後 , 得 生 於 善 趣 天 界 。)A.3.24./I,123...Yaṁ, bhikkhave, puggalaṁ āgamma puggalo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to hoti,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tohoti,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to hoti; ayaṁ, bhikkhave, puggalo imassa puggalassa bahukāro.( 諸 比 丘 ! 若 有 人 引 人 來歸 依 佛 陀 、 歸 依 法 、 歸 依 僧 伽 。 諸 比 丘 ! 此 人 是 多 益 於 人 者 。)A.1.14./I,25-6...Etadaggaṁ bhikkhave, mama sāvakānaṁ upāsakānaṁ paṭhamaṁ saraṇaṁ gacchantānaṁyadidaṁ Tapussabhallikā (=Tapassubhallikā)Vāṇijā”.( 諸 比 丘 ! 我 的 弟 子 當 中 ,( 排 名 ) 第 一 的 優 婆 塞 , 最 初 歸 依者 , 是 多 梨 富 沙 (Tapussa)、 婆 梨 迦 (Bhallikā) 二 商 人 。)Saraṇa 2 (sa+raṇa),【 形 】 諍 , 伴 隨 爭 端 (concomitant with war)。Saraṇa 3 (


Sarikkhatta (fr. sarikkha) ,【 中 】 相 似 (likeness DhsA.63; as sarikkhakatta (kamma°) at DhsA.347.Saritabba,【 義 】 可 以 記 得 。Sarita 1 (pp. of sarati 1 ) 向 前 移 動 (gone, set into motion Dh.341 (=anusaṭa, payāta DhA.IV,49))。Sarita 2 (pp. of sarati 2 ), 記 得 (remembered Vin.II,85.)。Saritā (


中 藥 的 一 種 外 科 和 内 科 藥 材 , 用 於 止 痛 、 化 瘀 、 活 血 。Sallaviddha,【 形 】 被 箭 ( 飛 鑣 ) 刺 穿 的 。Sallakatta,【 陽 】 外 科 醫 生 。sallakattiya,【 中 】 外 科 手 術 。Sallakkhaṇa,【 中 】sallakkhaṇā,【 陰 】 識 別 力 , 考 慮 。Sallakkheti (saṁ+lakkh +e), 觀 察 , 考 慮 , 想 。【 過 】sallakkhesi。【 過 分 】sallakkhita。【 獨 】sallakkhetvā。【 現 分 】sallakkhenta。【 義 】sallakkhetabba。Sallapati (san+lap 嘮 叨 +a), 交 談 , 與 … 交 談 。【 過 】sallapi。【 現 分 】sallapanta。【 獨 】sallapitvā。Sallapana,【 中 】 說 話 。Sallahuka,【 形 】 輕 的 , 節 儉 的 , 簡 樸 的 。sallahukavutti, 簡 樸 生 活 。KhA.241...Sallahukā vutti assāti sallahukavutti.( 生活 簡 樸 .. 是 簡 樸 生 活 ( 習 慣 )。)Sallāpa,【 陽 】 友 好 的 談 話 。Sallikhati (saṁ+likh 抓 +a), 切 片 。【 過 】sallikhi。【 過 分 】sallikhita。【 獨 】sallikhitvā。Sallīna, [sallīyati 隱 退 ] 的 【 過 分 】。Sallīyati (saṁ+lī 執 著 +ya), 隱 退 。【 過 】sallīyi。【 獨 】sallīyitvā。Sallīyanā,【 陰 】 遲 鈍 , 隔 離 。Sallekha,【 陽 】 削 減 (effacement), 嚴 峻 的 懺 悔 (austere penance)。Saḷāyatana (=chaḷāyatana,cha-āyatana),【 中 】 六 處 ( 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意 )。kāyaṁ paṭicca salāyatanikaṁ jīvitapaccayā,身 六 處 命 存 ( 依 於 生 命 的 六 處 之 身 )。Savaṅka,【 形 】 有 彎 曲 的 。Savaṇa (


Sassāmika(sa+sāmin+ka),【 形 】1. 有 丈 夫 的 (having a husband, married)。2. 有 主 人 的 (having a master, belonging tosomebody)。Sassirīka(sa 3 +sirī+ka),【 形 】 光 榮 的 , 燦 爛 的 (glorious, resplendent)。Sassu, Sassū(Vedic śvaśrū),【 陰 】 婆 母 ( 家 娘 ), 岳 母 , 婆 婆 (mother-inlaw )。Gen. sassuyā; sassudeva, 把 婆 婆 當 作神 明 一 樣 服 侍 (worshipping one’s mother-in-law as a god)。sah,【 字 根 I.】 忍 耐 (to endure), 遭 受 (to suffer)。cp. ( 梵 sah) 勝 過 (prevail)。Saha 1 ( 連 詞 ), 與 , 一 起 , 附 有 , 伴 隨 。sahagata,【 形 】 和 … 有 關 的 , 具 有 的 , 俱 行 。sahaja, sahajāta,【 形 】 俱 生的 , 一 起 出 生 的 。sahajīvī,【 形 】 與 … 一 起 住 的 。sahajīvinī,【 陰 】 同 住 女 伴 。sahanandī,【 形 】 共 慶 的 。sahadhammika,【 形 】 同 修 。sahabhū,【 形 】 一 起 出 現 的 。sahayoga,【 陽 】 連 接 , 合 作 ,saha 的 應 用 。sahavāsa,【 陽 】 一 起住 。sahaseyyā,【 陰 】 同 房 。sahasokī,【 形 】 分 憂 ( 一 起 傷 心 )。Saha 2 (


叫 娑 婆 (sahā) 世 界 , 據 目 前 的 天 文 資 料 , 我 們 所 處 的 銀 河 系 ( 星 系 ), 約 有 兩 千 億 個 恆 星 , 聚 集 成 直 徑 約 十 萬 光年 的 圓 盤 , 中 央 較 厚 ; 以 本 銀 河 系 為 中 心 , 半 徑 200 多 萬 光 年 的 範 圍 內 , 有 三 十 多 個 銀 河 系 , 半 徑 6500 萬 光年 , 有 超 過 2500 個 銀 河 系 , 宇 宙 至 少 有 五 百 多 億 銀 河 系 。 離 太 陽 最 近 的 恆 星 約 有 4.3 光 年 (9.46×10 12 公 里 ),肉 眼 所 能 見 到 的 恆 星 , 都 在 數 光 年 ~ 數 百 光 年 , 約 6000 顆 ( 山 上 觀 望 )。太 陽 系 位 於 銀 河 系 有 四 個 旋臂 , 太 陽 在 其 中 之 一 旋 臂 。|←3 萬 光 年 →|黑 點 是 太 陽 的 位 置 。 中 央 黑 色 帶 狀 是 銀河 面 拖 長 的 雲 氣 及 灰 塵 等 。Sahā, 【 梵 】 沙 婆 , 沙 訶 。Sahāya, sahāyaka,【 陽 】 朋 友 , 盟 友 。sahāyatā,【 陰 】 友 誼 。Sahita,【 形 】 帶 有 的 , 兼 有 的 , 聯 合 的 , 放 在 一 起 的 , 一 致 的 。【 中 】 文 學 , 經 文 , 取 火 的 鑽 木 。【 反 】asahita。Sahitabba (sahati 的 【 義 】), 應 該 忍 耐 。Sahitar(ag. fr. sahati),【 中 】 忍 耐 的 人 (one who endures)。Sahetuka,【 形 】 有 因 素 的 。Sahoḍha,【 形 】 連 同 賊 贓 的 。Sā,【 陽 】 狗 。Sā,【 陰 】(ta 的 【 主 】) 她 。Sāka (Epic Sk. śāka),【 陽 】【 中 】1. 蔬 菜 , 葉 用 蔬 菜 (vegetable, potherb)。2. 柚 木 (a teak tree;Tectona grandis。 屬於 馬 鞭 草 科 落 葉 喬 木 。 單 葉 對 生 , 新 葉 成 紅 褐 色 , 幼 嫩 部 分 密 被 毛 茸 , 摸 起 來 有 毛 絨 絨 的 感 覺 , 成 熟 橢 圓 的葉 片 十 分 碩 大 , 葉 面 粗 糙 且 有 硬 毛 之 瘤 粒 。 一 般 柚 木 的 花 期 在 夏 、 秋 兩 季 , 屬 於 圓 錐 花 序 ; 花 細 小 約 有 5~6片 花 瓣 , 花 色 有 黃 、 藍 、 白 色 且 具 有 芳 香 氣 息 。 柚 木 枝 幹 粗 壯 且 葉 片 碩 大 , 生 長 緩 慢 , 材 質 細 密 。)。sākapaṇṇa,【 中 】 蔬 菜 葉 。sākavatthu, 菜 園 (ground for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Sākaccha,【 陽 】 交 談 , 討 論 。(A.5.65./III,81.:alaṁsākaccho 暢 談 。)Sākacchā,【 陰 】 交 談 , 討 論 。Sākatika,【 陽 】 運 貨 馬 車 夫 (carter)。Sākalya,【 中 】 整 體 。Sākiya,【 形 】 釋 迦 族 的 。sākiyānī,【 陰 】 釋 迦 族 女 。Sākuṇika, sākuntika,【 陽 】 捕 鳥 者 。Sākhā,【 陰 】 分 枝 (branch)。Sākhānagara,【 中 】 市 郊 。ㄧSākhāpalāsa,【 中 】 樹 枝 ( 樹 椏 ㄚ, 台 語 : 漳 音 we 1 , 泉 音 e 1 ) 和 樹 葉 。Sākhābhaṅga,【 陽 】 斷 枝 。Sākhāmiga(sākhā 樹 枝 +miga 野 獸 ),【 陽 】 猴 子 。Sākhī,【 陽 】 樹 。Sāgataṁ,【 無 】 冰 雹 , 歡 迎 。Sāgara,【 陽 】 海 洋 , 大 海 。Sāgāra,【 形 】 住 家 的 , 有 家 的 。Sācariyaka(sa 3 +ācariya+ka),【 形 】 連 同 老 師 的 (together with one’s teacher)。Sāciyoga(sāci+yoga; cp. Sk. sāci crooked), 走 後 門 (crooked ways, insincerity)。Sājīva,【 中 】 生 命 的 規 則 , 比 丘 戒 (rule of life, precept governing the monastic life of the Buddhist bhikkhus VinIII.24 16 。sājīvasamāpanna, 【 形 】 獲 得 了 比 丘 戒 及 生 活 規 則 。sājīvakara, 【 形 】(one who supports J.IV.42(=sa-ājīvakara, C.) )。494


Sāṭa(cp. Sk. śāṭa), 外 衣 , 衣 料 (a garment, cloth)。sāṭi【 陰 】。Sāṭaka(sāṭa+ka),【 陽 】sāṭikā,【 陰 】 寬 大 外 衣 , 衣 料 (an outer garment, cloak, cloth)。sāṭakalakkhaṇa,(prognosticationdrawn from pieces of cloth)。Sāṭetar (ag. fr. sāṭeti),【 中 】 拂 (one who dispels, drives away)。Sāṭheyya( 梵 ṣāṭhya),【 中 】 諂 (craft, treachery。 詐 騙 , 屬 於 覆 真 實 , 瞋 。AA.2.16./II,163.:「 騙 人 的 相 , 稱 為 ‘ 諂 ’。」Kerāṭikalakkhaṇaṁ sāṭheyyaṁ.)。Sāṇa 1 (cp. Sk. śāṇa hempen),【 中 】 麻 , 麻 布 (hemp; a coarse hempen cloth)。sāṇavāka, 麻 , 麻 布 。sāṇasāṭaka(Vism.54.),粗 麻 衣 。Sāṇa 2 (sa+iṇa), 負 債 (having a debt, indebted, fig. subjected to the kilesas, imperfect)。Sāṇī(< saṇa),【 陰 】1. 麻 布 (hemp-cloth)。2. 屏 , 簾 。(a screen, curtain, tent)。Sāṇipasibbaka,【 陽 】 麻 布 袋 。Sāṇipākāra,【 陽 】( 麻 布 製 的 ) 屏 壁 。Sāta (cp. *Sk. śāta),【 中 】 快 樂 , 安 樂 (pleasant, agreeable)。【 形 】 愉 快 的 , 愜 意 的 。sātakumbha,【 陽 】 愉 悅 的 水壺 ( 指 黃 金 gold)。sāṇilakkhaṇa,【 中 】 舒 適 相 。asāta,【 反 】 不 快 樂 。cf. kaṭuka,【 形 】【 中 】 苦 痛 ( 的 )。D.16./II,128~9...acchodakā sātodakā sītodakā setodakā suppatitthā ramaṇīyā.( 其 水 澄 潔 , 愉 悅 , 清 涼 , 純 淨 , 易 得 , 令 人 喜 悅 。)JA.VI,238...sātaputtāti amaccaputtā.( 高 貴 的 孩 子 .. 樞 密 院 官 員 的 孩 子 。)Sātakumbha,【 中 】 黃 金 。Sātacca,【 中 】 繼 續 , 毅 力 (ge 7 lek 8 )。sātaccakārī,【 陽 】 不 斷 地 行 動 。sātaccakiriyā,【 陰 】 毅 力 。Sātatika,【 形 】 不 斷 地 行 動 的 。Sāti,【 陰 】 亢 宿 ( 二 十 七 星 宿 之 一 )。Sātireka,【 形 】 擁 有 多 出 的 東 西 的 。Sāttha, sātthaka,【 形 】 有 用 的 , 有 利 的 , 有 意 思 的 。Sāthalika,【 形 】 昏 睡 的 , 不 嚴 格 的 習 慣 。Sādara,【 形 】 親 愛 的 , 表 現 關 心 的 。sādaraṁ,【 副 】 摯 愛 地 。Sādāna(sa+ādāna),【 形 】 黏 著 於 世 間 、 情 感 (attached to the world, passionate)。Sāditar(ag. fr. sādiyati),【 中 】 接 受 者 (one who accepts, appropriates.)Sādiyati(cp. BSk. svādīyati; Med.-Pass fr. *sādeti, caus. of svad), 自 我 享 受 、 允 許 (lit. to enjoy for oneself, to agree to,permit, let take place)。【 過 】sādiyi。【 未 】sādiyissati。Sādiyanā, (


喝 彩 , 鼓 掌 , 贊 成 , 叫 好 。sādhukīḷana,【 中 】 神 聖 的 節 日 。sādhurūpa,【 形 】 好 性 情 的 。sādhusammata,【 形 】非 常 尊 敬 的 , 有 品 德 所 接 受 的 。Sādheti (caus. of sādh+e), 1. 實 現 , 努 力 (to accomplish, further, effect)。2. 繁 榮 (to make prosperous)。3. 安 排 , 準 備(to arrange, prepare)。4. 執 行 (to perform, execute)。5. 澄 清 , 結 論 (to make clear, bring to a (logical) conclusion, toprove)。【 過 】sādhesi。【 獨 】sādhetvā。【 現 分 】sādhenta。Sānu,【 陰 】【 中 】 高 原 (ridge, a table land)。Sānucara(sa 3 +anucara),【 形 】 連 同 從 者 的 (together with followers)。Sānuvajja(sa+anuvajja),【 形 】 可 責 備 的 (blameable)。Sāpa(< sap, cp. Sk. śāpa),【 陽 】 詛 咒 (a curse)。Sāpateyya(sa(sva)+pateyya (abstr. fr. pati 主 )),【 中 】 財 産 , 財 富 (property, wealth)。Sāpattika(sa 3 +āpatti+ka),【 形 】 犯 了 戒 條 者 (one who has committed a sin)。Sāpada (cp. Sk. śvāpada),【 中 】 野 獸 捕 食 (a beast of prey)。Sāpadesa(sa+apadesa),【 形 】 有 理 由 的 (with reasons)。Sāpekkha, sāpekha(sa+apekhā),【 形 】 有 希 望 之 人 , 期 待 的 , 渴 望 的 , 掛 念 的 (longing for)。Sāma 1 (cp. Vedic śyāma black & śyāva brown),【 形 】1. 黑 色 的 , 黑 暗 的 (black, dark (something like deep brown) (°aṁmukhaṁ dark, i. e. on account of bad spirits); 【 反 】 白 (odāta)。2. 黃 (yellow, of a golden colour, beautiful;suvaṇṇa-sāmā, suvaṇṇa-vaṇṇa))。【 陰 】sāmā。Sāma 2 (perhaps=Vedic sāman),【 中 】1. 和 平 。2. 吠 陀 經 (( 印 度 最 古 的 宗 教 文 獻 和 文 學 作 品 的 總 稱 ) 中 之 一 部 分 的 名字 。song, sacred song, devotion, worship, propitiation D.II,288.)。Sāmaṁ,【 無 】 自 己 , 獨 自 (self, of oneself)。asāma-pāka, 自 己 (not cooking for oneself)。sāmaññeva=sāmaṁ yeva。Sāmaggī(


Sāmayika,【 形 】1. 宗 教 性 的 。2. 暫 時 的 。Sāmā,【 陰 】 粟 ( 見 Piyaṅgu), 黑 膚 色 的 女 人 。Sāmājika,【 陽 】( 集 會 的 ) 成 員 。Sāmika,【 陽 】 丈 夫 , 夫 婿 , 主 人 。Sāminī,【 陰 】 主 婦 , 女 主 人 。Sāmivacana (Sk. ṣaṣṭhī),[ 巴 利 語 法 ]【 中 】 屬 格 , 領 屬 格 (genitive)。Sāmisa (sa 有 +āmisa 財 、 味 、 利 益 ),【 形 】 物 質 的 , 有 味 的 , 肉 的 。Sāmī(Sāmin)(cp. Sk. svāmin, fr. sva=sa 4 ),【 陽 】1. 擁 有 者 , 統 治 者 , 主 人 (owner, ruler, lord, master)。2. 丈 夫 (husband;sāmi, Voc.=“my lord”)。Voc. sāmi “Sir”;f. sāminī。See also suvāmin。assāmin not ruling;f. sāminī wife。Sāmīcī & sāmīci-,【 陰 】 適 當 的 進 程 , 友 好 的 待 遇 ( 和 合 )。sāmīcikamma,【 中 】 適 當 的 行 爲 , 尊 崇 。sāmīcipaṭipanna,【 形 】 進 入 適 當 的 進 程 。Sāmuddika (fr. samudda),【 形 】 航 海 事 業 的 , 海 的 (seafaring)。Sāya (cp. Sk. sāyaṁ), 晚 上 (evening, only adverbially sāyaṁ, at night)。(early e.g. sāya-pātaṁ( 朝 暮 );sāyaṁ-pātaṁ( 朝 暮 ); sāyañ ca pāto ca( 朝 暮 ); sāya-tatiyaka, 夜 之 第 三 分 (2am-6am); sāyamāsa, 晚 餐 (supper)。atisāyaṁ, 太 遲 (too late)。sāyataraṁ, 深 夜 (later in the evening)。Sāyaka,【 形 】 品 嘗 的 人 。Sāyaṇha(sāyaṁ+aṇha, cp. Sk. Sāyāhna),【 陽 】 傍 晚 (evening)。sāyaṇhasamaya, sāyaṇhakāla,【 陽 】 黃 昏 (at eveningtime)。atisāyaṇha,【 陽 】 很 晚 的 黃 昏 (late evening)。Sāyati (sā 使 得 細 或 純 +ya;Sk. svādate, cp. sādiyati), 品 嘗 (to taste, eat)。【 過 】sāyi。【 過 分 】sāyita。【 現 分 】sāyanta。【 獨 】sāyitvā。Sāyana 1 (fr. sāyati) ,【 中 】 嘗 味 (tasting, taste Dhtp 229.)。sāyanīya,【 形 】 可 吃 的 。Sāyana 2 , 龍 樹 (the Nāga tree (cp. nāga 3) J.VI,535 (vāraṇā sā yanā=nāgarukkhā, C., ibid. 535, var. read. vāyana))。Sāyika, -sāyika (fr. śī) ,【 形 】 躺 (lying, sleeping, resting in)。Sāyita (pp. of sāyati, cp. sāditar), 已 品 嘗 ((having) tasted, tasting)。Sāyin (fr. śī) ,【 形 】 躺 (lying Dh.325.)。Sāra (Vedic sāra nt.),【 陽 】1. 精 髓 (essential, most excellent)。2. 木 心 , 最 精 髓 的 部 份 ((m.) the innermost, hardest partof anything, see also pheggu)3. 實 質 , 本 質 (substance, essence)。4. 有 價 值 的 (value)。【 形 】 必 要 的 , 優 良 的 , 強 壯的 。sāragandha,【 陽 】 心 木 的 氣 味 。sāragabbha, 寶 藏 (a treasury J.III,408; V,331.sāradāru, 實 木 (strong, durablewood J.II,68.)。sāragavesin,【 形 】 尋 求 本 質 者 (=sārapariyesana)。sāramaya(=sārarukkhamaya),【 形 】 硬 木 製 的 。sārabhaṇḍa(ka) , 無 有 價 值 的 (a bundle of one’s best things J.II,225.)。sārabhūmi, 實 土 , 好 土 (good soil J.II,188.)。sāramañjūsā, 實 木 寶 函 (a box made of choice wood J.IV,335.)。sāravant,【 形 】 有 價 值 的 , 有 核 心 的 , 有 木 髓 的 。sārasāra(=nissāra), 無 有 價 值 的 (worthless; pithless)。sārasuvaṇṇa, 純 金 (sterling gold SnA 448 (in expl n of nameBimbisāra)。sārasūci,【 陰 】 硬 木 製 的 針 。sārādāyin, 獲 得 有 價 值 的 (acquiring what is essential S.IV,250)。mahāsāra,高 價 的 (of high value)。Sārakkha,【 形 】 有 護 的 , 有 保 衛 的 。Sārakkhā (fr. sa 3 +rakkha) ,【 陰 】 有 護 ( 之 婦 女 )(“standing under protection” (?), a category of married womenVin.III,139.(cp. M.I,287))。Sārajja (abstr. fr. sārada=*sāradya) ,【 中 】 膽 小 (timidity)。Sārajjati (saṁ+raj+ya;cp. BSk. sārajyati, Sk. saṁrajyate, cp. sārāga), 熱 愛 , 依 戀 。【 過 】sārajji。【 過 分 】sāratta。【 獨 】sārajitvā。Sārajjanā,【 陰 】 附 著 , 執 著 。Sārajjāyati (denom. of sārajja), 尷 尬 ( 台 語 .. 礙 謔 ), 困 窘 (to be embarrassed, perplexed, ashamed S.III,92; A.IV,359.)。Sārajjitatta (=sārajjanā) ,【 中 】 附 著 , 執 著 (infatuation, the state of being infatuated Dhs.389.)。Sāraṇā (


Sāratta (=saṁratta. sārajjati 的 【 過 分 】), 已 充 滿 激 情 , 已 激 動 , 已 迷 住 (impassioned, enamoured, passionately devoted(sārattamānaso))。 asāratta,【 反 】 不 執 著 (unattached Sn.704.)。Sārathi, sārathī(< sa-ratha; Vedic sārathi),【 陽 】 戰 車 的 禦 者 , 馬 車 夫 , 駕 駛 者 (charioteer, coachman)。payojanakasārathi, 駕 馭 的 馬 車 夫 。assadammasārathi, 馴 馬 的 馬 車 。purisadammasārathi, 馴 人 的 ( 馬 ) 車 。Sārathika,【 陽 】 調 御 者 。Sārada 1 , sāradika(Vedic śārada, fr. śarad autumn),【 形 】 秋 的 (autumnal, of the latest harvest, this year’s, fresh)。asārada,陳 舊 的 , 老 的 (stale, old )。opp. visārada (der. vesārajja), 有 經 驗 的 , 有 智 的 , 自 信 的 (experienced, wise,selfconfident)。vīta-sārada, 自 信 的 。Sārada 2 , 不 成 熟 的 (unripe, not experienced, immature)。Sāraddha,【 形 】 熱 情 的 , 溫 暖 的 。Sāraddhakāya,【 陽 】 身 暴 躁 , 身 諍 。Sārameya,【 陽 】 狗 。Sārambha,【 陽 】 激 烈 , 忿 怒 , 涉 及 生 物 的 危 險 , 有 難 ( 處 )。Pārā.III,151..Sārambhaṁ nāma kipillikānaṁ vā āsayohoti, upacikānaṁ vā āsayo hoti, undurānaṁ vā āsayo hoti, ahīnaṁ vā āsayo hoti, vicchikānaṁ vā āsayo hoti,satapadīnaṁ vā āsayo hoti, hatthīnaṁ vā āsayo hoti, assānaṁ vā āsayo hoti, sīhānaṁ vā āsayo hoti, byagghānaṁvā āsayo hoti, dīpīnaṁ vā āsayo hoti, acchānaṁ vā āsayo hoti, taracchānaṁ vā āsayo hoti, yesaṁ kesañcitiracchānagatānaṁ pāṇānaṁ āsayo hoti, pubbaṇṇanissitaṁ vā hoti, aparaṇṇanissitaṁ vā hoti, abbhāghātanissitaṁvā hoti, āghātananissitaṁ vā hoti, susānanissitaṁ vā hoti, uyyānanissitaṁ vā hoti, rājavatthunissitaṁ vā hoti,hatthisālānissitaṁ vā hoti, assasālānissitaṁ vā hoti, bandhanāgāranissitaṁ vā hoti, pānāgāranissitaṁ vā hoti,sūnanissitaṁ vā hoti, racchānissitaṁ vā hoti, caccaranissitaṁ vā hoti, sabhānissitaṁ vā hoti, saṁsaraṇanissitaṁ vāhoti. Etaṁ sārambhaṁ nāma. ( 佔 用 地 ( 有 難 處 ).. 螞 蟻 窩 、 白 蟻 窩 、 老 鼠 窩 、 蛇 窩 、 蠍 窩 、 百 足 ( 蜈 蚣 ) 窩 、 象 穴 、馬 穴 、 獅 子 穴 、 老 虎 穴 、 豹 穴 、 熊 穴 、 鬃 狗 穴 , 其 中 某 類 動 物 的 住 處 ; 或 穀 類 耕 地 、 豆 類 菜 圃 ; 或 屠 宰 場 、刑 場 、 墳 地 、 公 園 ; 或 王 地 、 象 棚 ( 象 廄 )、 馬 棚 、 監 獄 、 酒 坊 、 獄 所 、 車 道 、 十 字 路 、 集 會 所 、 移 動 之 幕 ( 臨時 台 子 ?), 這 些 稱 為 ‘ 有 難 處 ’。) anārambhaṁ, 非 佔 用 地 ( 無 難 處 )( 與 「 有 難 處 」 相 反 )。Sārasa,【 陽 】 西 伯 利 亞 鷺 (Ardea sibirica)。Sārānīya,【 形 】 應 該 被 提 醒 的 。Sāribā,【 陰 】 印 度 菝 葜 ( 東 印 度 群 島 産 的 一 種 喬 木 (Hemidesmus indicus)[ 蘿 摩 科 ])。Sāri (cp. *Sk. śāri), chessman DA.I,85.Sārin (< sāreti),【 形 】( 在 【 合 】 中 ) 徘 徊 的 , 接 著 的 , 跟 隨 的 (wandering, going after, following, conforming to)。aniketasārin, 漫 遊 , 無 家 (wandering about houseless Sn.844, 970)。anokasārin, 漫 遊 , 無 家 (wandering homelessDh.404; Sn628)。diṭṭhisārin, 某 種 見 解 的 跟 隨 者 (a partisan of certain views Sn 911)。vaggasārin, 遵 照 派 系(conforming to a party, a partisan Sn.371, 800, 912)。Sāriputta(BSk. Śāriputra),【 陽 】 舍 利 弗 ( 尊 者 )( 出 家 前 的 名 字 .. 鄔 波 底 沙 ), 舍 利 子 , 身 子 。Sāri, 舍 利 ( 鳥 ), 鴝 鵒鳥 。Sārīrika(< sarīra),【 形 】 連 接 身 體 的 (connected with the body, bodily M I.10; A I.168 sq.; II.153)。【 中 】 骨 灰 (bodily relicsMiln.341)。sārīrikaṁ cetiyaṁ, 骨 灰 塔 , 舍 利 塔 。3 種 塔 ..paribhogika 使 用 的 塔 、sārīrika 骨 灰 塔 、uddesika 紀念 塔 (J.IV,228.)。Sāruppa,【 形 】 適 合 的 , 適 當 的 。Sāreti (sar( 移 動 、 記 得 )+e), 提 醒 , 帶 領 , 使 進 行 。【 過 】sāresi。【 過 分 】sārita。【 義 】sāretabba。【 獨 】sāretvā。Sāla,【 陽 】 姊 妹 的 丈 夫 。Sāla(cp.Sk.śāla & sāla), 婆 羅 樹 (a Sal tree (Shorea robusta); 見 Assakaṇṇa)。sālarukkha,【 陽 】 粗 壯 婆 羅 樹 。sālavana,【 中 】 婆 羅 樹 林 。sālalaṭṭhi,【 陰 】 婆 羅 樹 新 芽 。Sālaya(sa 3 +ālaya),【 形 】 有 意 圖 的 (having intentions (on)), 有 附 著 的 (being attached)。Sālā,【 陰 】 廳 (a large (covered & enclosed) hall), 棚 。Aggisāla。udapānasāla,(a shed over the well)。upaṭṭhānasāla,(a service hall)。kutūhalasāla,(a common room)。kumbhakārasāla, 陶 工 工 作 室 (potter’s hall)。gilānasāla, 病498


房 、 醫 院 (sick room, hospital)。jantāghārasāla, 大 澡 堂 ( (large) bath room)。dānasāla, 布 施 廳 (a hall for donations)。dvārasāla, 門 廳 (hall with doors。pāniyasāla,(a water-room)。bhattasāla, 食 堂 (refectory)。yaññasāla, 祭 祀 堂(hall of sacrifice)。rajanasāla, 印 染 工 作 室 (dyeing workshop)。rathasāla,(car shed)。hatthisāla,(an elephant stable)。Sālākiya(Sk. śālākya in Suśruta),【 中 】 眼 科 學 (ophthalmology)。Sāli(cp.Sk.śāli),【 陽 】 粳 ( ㄍ ㄥ) 米 ( 白 米 、 糙 米 )。【 複 】sāliyo。【 複 . 屬 】sālīnaṁ。lohitakasāli,【 陽 】 紅 米 。sālikkhetta,【 中 】 稻 田 。sāligabbha,【 陽 】 初 期 的 成 熟 米 。sālibhatta,【 中 】 米 飯 。sālibhojana,【 中 】 米 食 。akaṭṭhapākosāli( 不 必 耕 作 而 熟 之 米 、 自 然 粳 米 )。Tamenaṁ(tam 它 +enaṁ


Sāsa (Sk. śvāsa, fr. śvas) 哮 喘 , 氣 喘 (asthma A.V,110; J.VI,295.)。Sāsaṅka(< sa 3 +āsaṅkā),【 形 】 危 險 的 , 可 疑 的 (dangerous, fearful, suspicious)。opp. khema( 安 穩 )。Sāsati (sās+a), 教 , 指 導 , 規 定 。【 過 】sāsi。【 過 分 】sāsita。Sāsana,【 中 】 教 學 , 指 示 , 資 訊 , 教 義 , 文 字 。sāsanakara, sāsanakārī, sāsanakāraka,【 形 】 正 法 住 世 ( 時 )。sāsanantaradhāna,【 中 】 佛 教 的 消 失 。sāsanahara,【 陽 】 報 信 者 。sāsanavacara,【 形 】 遵 守 教 規 的 。aṅgavasenanavavidhaṁ、navaṅgaṁ satthu sāsanaṁ (naṅangaṁ-buddha-sāsanaṁ; 梵 navāṅga-śāsana), 九 分 教 : 修 多 羅 (sutta契 經 )、 祇 夜 (geyya)、 受 記 (veyyākaraṇa 記 別 )、 伽 陀 (gāthā 偈 誦 )、 優 陀 那 (udāna 因 緣 )、 伊 帝 目 多 迦 (itivuttaka( 梵itivṛttaka) 如 是 語 )、 闍 陀 伽 (jātaka 本 生 )、 毗 佛 略 (vedalla( 梵 vaipulya) 方 廣 )、 阿 浮 陀 達 磨 (abbhutadhamma 希 法 )等 為 九 部 (《 善 見 律 毗 婆 沙 註 》 及 《 長 部 經 註 》)。 後 有 「 十 二 分 教 」 的 成 立 。Tathāgatavacanaṁ (CS:DA.1.pg.1.25)Suttanti veditabbaṁ. Sabbampi Sagāthakaṁ suttaṁ Geyyanti veditabbaṁ. Visesena Saṁyuttake sakalopiSagāthavaggo, sakalampi abhidhammapiṭakaṁ, niggāthakaṁ suttaṁ, yañca aññampi aṭṭhahi aṅgehi asaṅgahitaṁBuddhavacanaṁ, taṁ Veyyākaraṇanti veditabbaṁ. Dhammapadaṁ, Theragāthā, Therīgāthā, SuttanipāteNosuttanāmikā Suddhikagāthā ca Gāthāti veditabbā. Somanassaññāṇamayikagāthā paṭisaṁyuttā dve-asītisuttantā Udānanti veditabbaṁ. “Vuttañhetaṁ Bhagavatā”ti-ādinayappavattā dasuttarasatasuttantā Itivuttakantiveditabbaṁ. Apaṇṇakajātakādīni paññāsādhikāni pañcajātakasatāni ‘Jātakan’ti veditabbaṁ. “Cattārome,bhikkhave, acchariyā abbhutā dhammā Ānande”ti-ādinayappavattā (dī.ni.2.209) sabbepi Vedallanti veditabbaṁ.Evaṁ aṅgavasena navavidhaṁ.( 如 來 所 說 : 應 知 是 ‘ 修 多 羅 ’; 一 切 附 偈 的 經 應 知 是 應 知 是 ‘ 祇 夜 ’; 應 知 是 ‘ 受 記 ’;法 句 、 長 老 偈 、 長 老 尼 偈 、 經 集 、 應 知 是 ‘ 伽 陀 ’; 應 知 是 ‘ 優 陀 那 ’; 應 知 是 ‘ 伊 帝 目 多 迦 ’; 應 知 是 ‘ 闍 陀 伽 ’; 應知 是 ‘ 方 廣 ’; 應 知 是 ‘ 阿 浮 陀 達 磨 ’。1. 修 多 羅 (sutta 契 經 )-- 是 結 集 義 , 為 原 始 結 集 的 通 稱 。2. 祇 夜 (geyya)-- 偈 頌 。 結 集 後 不 久 , 由 於 文 體 的 類 別 , 分 化 為 二 .. 稱 長 行 部 分 為 「 修 多 羅 」, 大 致 與 《 雜 阿 含 經 》的 「 蘊 誦 」、「 六 處 誦 」、「 因 誦 」、「 道 品 誦 」 相 當 。 稱 偈 頌 部 分 為 「 祇 夜 」, 與 「 八 眾 誦 」 相 當 。 這 是 「 相 應 教 」的 核 心 , 原 始 結 集 部 分 。 在 固 有 的 「 修 多 羅 」 與 「 祇 夜 」 外 , 又 有 長 行 與 偈 頌 , 集 出 流 行 。 長 行 部 分 , 以 分別 、 解 答 為 主 , 稱 為 「 記 說 」。 這 是 對 於 「 修 多 羅 」 及 「 祇 夜 」( 通 稱 ), 以 分 別 或 解 答 方 式 , 而 闡 明 佛 法 的 意義 。 在 問 答 、 分 別 中 , 顯 示 、 決 了 深 祕 教 證 ( 佛 法 本 質 問 題 ) 的 特 性 , 逐 漸 表 達 出 來 。 這 一 部 分 , 附 編 於 「 相 應教 」 中 , 與 《 雜 阿 含 經 》 弟 子 所 說 、 如 來 所 說 分 相 當 。《 雜 阿 含 經 》 集 三 部 分 而 成 , 與 「 九 分 教 」 中 的 「 修 多羅 」、「 祇 夜 」、「 記 說 」 的 次 第 成 立 , 完 全 吻 合 。 這 所 以 雜 阿 笈 摩 , 被 稱 為 「 一 切 事 相 應 教 」 的 根 本 。3. 受 記 (veyyākaraṇa 記 別 )-- 廣 問 答 的 《 滿 月 大 經 》、《 帝 釋 所 問 經 》、《 六 淨 經 》; 廣 分 別 體 的 《 梵 網 經 》、《 沙 門 果經 》 等 , 在 聖 典 自 身 , 都 是 稱 為 「 記 說 」 的 。 阿 毘 達 摩 也 歸 屬 此 類 。4. 伽 陀 (gāthā 偈 頌 )--「 伽 陀 」 是 以 偈 頌 , 宣 說 法 要 ( 除 「 祇 夜 」、「 優 陀 那 」 以 外 ) 的 通 稱 。 從 古 代 的 傳 誦 來 說 , 大致 與 《 小 部 》、《 經 集 》 中 的 〈 義 品 〉、〈 波 羅 延 拏 品 〉、〈 蛇 經 〉、〈 陀 尼 耶 經 〉、〈 犀 角 經 〉、〈 牟 尼 偈 〉 等 相 當 。這 類 傳 誦 廣 而 影 響 大 的 法 偈 , 當 時 已 有 類 集 ( 與 現 存 的 當 然 有 多 少 距 離 ), 但 始 終 不 曾 集 入 四 部 、 四 阿 含 中 。5. 優 陀 那 (udāna 因 緣 )-- 以 感 興 語 為 主 的 法 句 。前 五 支 , 重 於 形 式 的 分 類 , 內 容 是 重 於 法 義 的 。6. 伊 帝 目 多 迦 (itivuttaka 如 是 語 、 本 事 )-- 只 是 傳 聞 的 佛 說 如 是 , 或 集 出 傳 聞 如 是 的 法 義 , 或 集 出 傳 聞 如 是 的 先 賢的 善 行 盛 德 )。7. 闍 陀 伽 (Jātaka 本 生 )-- 結 合 過 去 人 事 與 現 在 人 事 , 而 成 前 後 因 果 系 。8. 阿 浮 陀 達 磨 (abbhutadhamma 希 法 )--「 方 廣 」 是 深 廣 義 ,「 希 法 」 是 奇 特 事 。 如 ..《 有 明 小 經 》(M.44.Cūḷavedalla)、《 有 明 大 經 》(M.43.Mahāvedalla)、《 正 見 經 》(M.9.Sammādiṭṭhi)、《 帝 釋 所 問 經 》(D.21.Sakkapañha)、《? 經 》(Saṅkhārabhājaniya)、《 滿 月 大 經 》(M.109.Mahāpuṇṇamasutta),sabbepi vedañca tuṭṭhiñca laddhā laddhāpucchitasuttantā.9. 毗 佛 略 (Vedalla 方 廣 、 毗 陀 羅 )-- 法 義 的 闡 述 更 廣 , 成 為 更 有 體 系 的 說 明 , 與 舊 有 的 「 記 說 」, 不 大 相 合 。( 節 錄 自 《 中 華 佛 教 百 科 全 書 ( 二 )p.110.1-2)。Sāsanika,【 形 】 與 佛 教 有 關 的 。Sāsapa,【 陽 】 芥 菜 籽 、 芥 子 (mustard seed)。Sāsava(sa 3 =āsava),【 形 】 與 漏 有 關 的 (connected with the āsavas)。Sāhatthika,【 形 】 親 手 做 的 。500


Sāhasa,【 中 】 暴 力 , 任 意 的 行 動 。Sāhasika(


(a female jackal )。Siṇgālaka,【 陽 】 豺 狼 仔 ( 人 名 , 見 D.31.:Siṅgālako gahapatiputto)。 說 明 : 豺 狼 與 狼 是 兩 種動 物 , 豺 要 比 狼 個 頭 小 , 長 的 更 像 狗 , 但 比 狼 兇 狠 。 這 兩 種 動 物 都 是 群 居 , 不 過 狼 群 組 成 更 加 社 會 化 。 群 攻獵 物 時 , 當 一 豺 失 利 , 周 圍 的 豺 群 來 支 援 ; 但 狼 只 根 據 情 勢 選 擇 進 退 。Siggu,【 陽 】 辣 木 (Moringa oleifera;horse radish tree, 一 種 喬 木 , 具 辣 味 的 根 , 因 其 伸 長 的 蒴 果 幼 時 可 醃 食 , 其種 子 産 生 辣 木 油 )。Siṅga 1 (Vedic śṛnga),【 中 】 獸 角 (a horn)。Siṅga 2 , 犢 牛 (the young of an animal, calf )。Siṅgāra(cp. Sk. śṛngāra),【 陽 】 淫 欲 熾 盛 (erotic sentiment)。siṅgāratā【 陰 】fondness of decorations; an elegant dress,finery; 【 形 】 優 美 的 (elegant, graceful) ; singāra-bhāva being elegant or graceful (said of a horse)Siṅgivera,【 中 】 薑 , 生 薑 (ginger, 一 種 産 於 東 南 亞 熱 帶 地 區 的 植 物 [ 薑 屬 ](Zingiber officinale), 開 有 黃 綠 色 花並 有 刺 激 性 香 味 的 根 莖 )。《 海 寄 歸 內 法 傳 》 卷 第 三 :「 薑 椒 蓽 茇 , 旦 咽 而 風 冷 全 祛 。」(T54.225.2)Siṅgī,【 形 】 有 獸 角 的 。【 中 】 黃 金 。siṅgīnada, siṅgīvaṇṇa,【 中 】 黃 金 。siṅgi-vaṇṇaṁ yugaṁ maṭṭaṁ, 金 色 的 一 對絹 。Siṅgu (f.) (?) a kind of fish J.V.406; plur. singū J.VI.537. According to Abhp. singū is m. and Payogasiddhi gives it asnt.Siṅghati (siṅgh+a), 嗅 , 聞 。【 過 】siṅghi。【 獨 】siṅghitvā。Siṅghāṭaka(cp. Sk. śṛngāṭaka; fr. śṛnga),【 陽 】【 中 】1. 十 字 形 的 東 西 , 十 字 路 口 , 日 語 「 辻 」,つじ ( tsu ji )(a square,a place where four roads meet. aya-s° perhaps an iron ring (in the shape of a square or triangle))。2. a water plant(Trapa bispinosa?)Siṅghati (siṅgh, given as “ghāyana” at Dhtp 34), 省 ( 鼻 涕 )(to sniff, to get scent of )。Siṅghāṇikā(Sk. siṅghāṇaka),【 陰 】 鼻 涕 (mucus of the nose, snot)。Sijjati (svid, Epic Sk. svidyate), 煮 、 汗 (to boil (intr.), to sweat)。ppr. sijjamāna boiling J.I.503; Caus. sedeti (q. v.). TheDhtp 162 gives “pāka” as meaning of sid. -- pp. sinna (wet) & siddha 1 (cooked).Sijjhati (sidh+ya;Sk. sidhyate), 發 生 , 成 功 , 有 用 (to succeed, to be accomplished, to avail, suit)。【 過 】sijjhi。【 過分 】siddha。inf. sijjhituṁ.Sijjhana,【 中 】 發 生 , 成 功 。Siñcaka,【 形 】 澆 水 者 , 灑 水 者 。siñcana,【 中 】 灑 水 。Siñcati (sic+ṁ-a), 倒 , 灑 。【 過 】siñci。【 過 分 】sitta, siñcita。【 現 分 】siñcamāna。【 獨 】siñcitvā。【 使 】siñcāpeti。Siṭṭhipada, 教 誡 句 。SA.2.12./I,110...Siṭṭhipadeti anusiṭṭhipade.( 教 誡 句 .. 隨 學 教 誡 句 。)Sita,【 形 】1. 白 的 。2. 仰 賴 的 , 附 著 的 (cf. nissita 向 下 依 靠 )。【 中 】 微 笑 。 笑 有 六 種 ..1.sita, 面 部 表 情 顯 露 出 笑 。2.hasita, 輕 微 移 動 嘴 唇 , 露 出 牙 端 而 笑 。3.vihasita, 笑 出 聲 。4.upahasita, 笑 得 頭 、 肩 、 臂 振 動 。5.apahasita, 笑得 掉 下 淚 水 。6.atihasita, 暴 笑 得 整 個 身 體 前 後 振 動 。sitaṁ pātvākāsi, 他 作 微 笑 。Situṁ,【 不 】 要 聽 。Sitta, (siñcati 的 【 過 分 】) 已 倒 , 已 灑 。Sittha,【 中 】 臘 , 飯 粒 。sitthavakārakaṁ,【 副 】 掉 了 滿 地 飯 粒 。Sitthaka,【 中 】 飯 粒 , 蜂 臘 。Sithila,【 形 】 寬 鬆 的 , 鬆 的 , 屈 從 的 。sithilatta,【 中 】sithilabhāva, 鬆 。Siddha (sijjhati‘ 發 生 ’ 的 【 過 分 】), 已 結 束 , 已 完 成 , 已 發 生 。siddhattha,【 形 】 做 完 工 作 的 人 。【 陽 】 芥 末 (mustard)。Siddha,【 形 】 半 神 的 靈 物 , 魔 術 家 。Siddhatthaka,【 中 】 芥 末 種 子 。Siddhi,【 陰 】 成 就 , 成 功 。sidh,【 字 根 III.】 完 成 (to be accomplished)。cp. ( 梵 sidh) 1.= repel= 擊 退 ;2. 成 功 , 繼 承 (succeed)。sinā(ṇhā),【 字 根 III.】 洗 澡 (to take a bath)。Sināna,【 中 】 沐 浴 。sināni, 洗 粉 。Siniddha,【 形 】 光 滑 的 , 平 滑 的 , 易 曲 折 的 , 軟 的 , 鍾 情 的 , 文 雅 的 。sinih,【 字 根 III.】 愛 (to love)。Sinerupabbatarāja【 陽 】, 須 彌 山 ( 王 ), 又 作 妙 高 山 , 為 一 小 世 界 之 中 心 。 器 世 界 之 最 下 為 風 輪 , 其 上 為 水 輪 , 再上 為 金 輪 ( 即 地 輪 ), 上 有 九 山 八 海 , 中 心 即 為 須 彌 山 , 入 水 八 萬 由 旬 , 出 水 亦 八 萬 由 旬 。 九 山 八 海 之 最 外 圍 為502


輪 圍 山 (Cakkavāḷa-pabbata 鐵 輪 圍 山 、 金 剛 山 ), 鐵 圍 山 環 繞 著 鹹 海 , 贍 部 洲 等 四 大 洲 即 位 於 此 鹹 海 之 四 方 。Sineha, sneha( 多 用 在 詩 中 ),(


Silāghati (silāgh+a), 頌 揚 , 自 誇 。【 過 】silāghi。Silāghā,【 陰 】 稱 讚 。Siliṭṭha,【 形 】 平 滑 的 。siliṭṭhatā,【 陰 】 平 滑 。asiliṭṭha,【 反 】。Siluccaya,【 陽 】 岩 石 。Silutta,【 陽 】 吃 鼠 的 蛇 。Silesa,【 陽 】1. 謎 , 難 題 , 雙 關 語 。2. 帶 粘 性 的 物 質 。Silesuma,【 陽 】 痰 (phlegm)。Siloka,【 陽 】1. 名 望 (fame)。2. 詩 (a verse)。Pāci.IV,239CS:Pāci.pg.311)..Pāpasilokāti pāpakena micchājīvena jīvitaṁkappenti.( 壞 名 聲 .. 升 起 不 好 的 名 譽 。 壞 名 望 .. 過 著 壞 的 邪 命 生 活 。)siv ( 梵 sīv / syū),【 字 根 III.】 縫 合 、 縫 上 (to sew)。Siva,【 形 】 庇 護 的 , 安 全 的 。【 陽 】 濕 婆 ( 印 度 三 大 神 中 司 破 壞 之 神 ), 大 自 在 天 。【 中 】 安 全 的 地 方 , 涅 槃 。Sivikā,【 陰 】 轎 車 、 轎 子 (palanquin), 垃 圾 (a litter)。Sisira,【 陽 】 冬 天 , 寒 季 。【 形 】 涼 爽 。Sissa,【 陽 】 學 生 。sissabhāvūpagamana, 入 為 弟 子 , 入 室 弟 子 。siṁs,【 字 根 VII.】 祝 福 (to bless),( 日 語 : 挨 拶 aisatsu)。Siṁsumāragira,( 梵 名 Śiśumāragira) 首 婆 羅 山 、 失 收 魔 羅 山 , 印 度 之 古 地 名 , 位 於 婆 伽 國 (Bhagga)。Sīgha,【 形 】 快 的 , 迅 速 的 , 敏 捷 的 。sīghagāmī,【 形 】 迅 速 地 走 動 或 移 動 的 。sīghataraṁ,【 副 】 很 快 地 , 更 快 地 。sīghasīghaṁ,【 副 】 非 常 快 地 , 匆 忙 地 。sīghasota,【 形 】 有 水 流 的 。sīghaṁ,【 副 】 很 快 地 , 敏 捷 地 。Sīta 1 ,【 形 】 涼 爽 , 寒 冷 的 。【 中 】 冷 , 寒 冷 。sītabhīruka,【 形 】 能 冷 的 。sītibhavissanti, 成 為 清 涼 、 成 為 冷 靜 。(《 中阿 含 經 》 譯 : 竟 冷 )。Sīta 2 ,【 中 】 帆 , 走 路 (sail J.IV.21. So also in BSk.: Jtm 94.)。Sītala,【 形 】 涼 爽 的 、 清 涼 的 、 寒 冷 的 (cold, cool), 寧 靜 (tranquil J.I.3; VvA.44, 68, 100; PvA.77, 244.)。【 中 】 冷(coolness)。sītalībhāva, 變 成 冷 (becoming cool)。susītala,【 形 】 很 涼 爽 的 。Sīta-vana( 梵 名 Śitavana), 尸 陀 林 、 寒 林 、 尸 多 婆 那 林 、 尸 摩 賒 那 林 、 深 摩 舍 那 林 。 位 於 中 印 度 摩 揭 陀 國 王 舍 城北 方 之 森 林 。 林 中 幽 邃 且 寒 , 初 為 該 城 人 民 棄 屍 之 所 , 後 為 罪 人 之 居 地 。 其 後 泛 稱 棄 置 死 屍 之 所 為 寒 林 。(《 佛光 大 辭 典 》p.942)Sītā,【 陰 】 犁 溝 (furrow)。Sītibhāva,【 陽 】 冷 , 平 靜 。Sītibhūta,【 過 分 】 已 平 靜 , 已 安 靜 , 清 涼 。Vin.Mv.p.8...Ekomhi Sammāsambuddho, sītibhūtosmi nibbuto.( 我 獨 得 等正 覺 , 我 得 清 涼 寂 滅 。)Sītodaka,【 中 】 冷 水 。Sīdati (sad+a), 下 沉 , 平 息 , 産 生 。【 過 】sīdi。【 過 分 】sīna。【 獨 】sīditvā。【 現 分 】sīdamāna。Sīdana,【 中 】 沉 沒 。Sīna, (sīdati 的 【 過 分 】)。Sīpada,【 中 】 象 皮 病 ( 腿 )(elephantiasis)。Sīmattha,【 形 】 在 邊 界 之 內 的 , 在 邊 界 上 的 。Sīmantinī,【 陰 】 女 人 。Sīmā,【 陰 】 邊 界 , 界 限 , 戒 壇 ( 戒 堂 , 在 大 地 授 受 比 丘 戒 的 )。sīmākata,【 形 】 限 制 的 。sīmātiga,【 形 】 越 過 界 限的 。sīmāsamugghāta,【 陽 】 解 除 舊 界 ( 結 界 之 前 要 先 解 除 舊 界 , 解 除 過 去 世 比 丘 所 結 的 戒 壇 )。sīmāsammuti,【 陰 】 設 置 新 界 ( 設 置 界 壇 )。sīl ( 梵 śikṣ),【 字 根 VII.】 學 習 (to study)。圖 中 方 塊 作 「 戒 壇 」( 至 少 容 納 21 比 丘 ),‘●’ 放 置 的 小 石 頭 ,‘●’ 放 置 的 大 石 頭 。小 石 頭 到 虛 線 的 戒 壇 須 留 半 公 尺 , 小 石 頭 與大 石 頭 之 間 距 離 一 公 尺 。504


Sīla (


8. 骨 頭 混 雜 泥 土 骸 骨 ( 相 )— 對 治 貪 我 相9. 骨 頭 腐 敗 , 生 成 粉 末 骸 骨 ( 相 )— 對 治 貪 我 相Sīsa,【 中 】 頭 , 頂 點 , 玉 米 穗 , 標 題 , 提 示 。sīsakapāla, sīsakaṭāha,【 陽 】 顱 骨 , 頭 蓋 骨 , 腦 殼 (a skull; a cranium)。sīsacchavi,【 陰 】 頭 皮 。sīsacchejja,【 形 】 造 成 斬 首 的 。sīsacchadana,【 中 】 斬 首 。sīsappacālana,【 中 】 搖 頭 。sīsaparamparā,【 陰 】 換 頭 頂 負 擔 。sīsabhāra, 枕 頭 。sīsaveṭhana,【 中 】 纏 頭 巾 , 頭 巾 。sīsavedanā,【 陰 】 頭 部 的感 受 。sīsābādha,【 陽 】 頭 的 疾 病 。Sīha( 梵 siṃha),【 陽 】 獅 子 ( 印 度 獅 子 現 存 於 印 度 Gujarat 的 Gir 森 林 , 亞 洲 獅 比 非 洲 獅 較 少 頭 髮 (Manes), 清 楚見 到 耳 朵 , 可 能 中 國 舞 獅 , 是 受 印 度 獅 影 響 , 依 照 它 的 短 髮 做 型 。 根 據 DNA 鑑 定 , 印 度 獅 和 波 斯 獅 簡 直 就是 雙 胞 胎 , 可 能 十 萬 年 前 來 自 非 洲 。)。sīhacamma,【 中 】 獅 皮 。sīhanāda,【 陽 】 獅 子 吼 , 勇 敢 的 演 講 。sīhanādika,【 形 】 做 獅 子 吼 者 。sīhapañjara,【 陽 】 獅 子 籠 , 窗 戶 。sīhapotaka,【 陽 】 小 獅 。sīhavikkīḷita,【 中 】 獅 子 的 行 動 ,舞 獅 。sīhaseyyā,【 陰 】 獅 子 臥 。sīhassara,【 形 】 聲 音 如 獅 子 的 。sīhanu,【 形 】 顎 如 獅 子 的 。Sīhaḷa,【 形 】 斯 里 蘭 卡 的 。【 陽 】 僧 伽 羅 人 。sīhaḷadīpa,【 陽 】 斯 里 蘭 卡 島 。sīhaḷabhāsā,【 陰 】 僧 伽 羅 語 言 。su( 梵 sru),【 字 根 I.】 慢 慢 地 洩 漏 (to trickle away), 流 動 (flow)。su( 梵 śru, śruṣ),【 字 根 I.、V.】 聽 到 (to hear)。su-,【 字 首 】 好 , 善 , 幸 福 地 , 完 全 的 。Suka,【 陽 】 鸚 鵡 (parrot)。Sukaṭa, sukata,【 形 】 做 得 好 的 。【 中 】 善 行 。Sukatadukkaṭa(=kusalākusala) 善 行 及 惡 行 。Sukara,【 形 】 容 易 的 , 容 易 完 成 的 。Sukumāra,【 形 】 細 緻 的 。sukumāratā,【 陰 】 精 致 的 。Sukusala,【 形 】 非 常 有 技 術 的 。Sukka,【 形 】 白 色 的 , 純 粹 的 , 好 的 , 明 亮 的 。【 中 】1. 德 行 。2. 金 星 ( 太 白 Venus; 梵 śukra 戌 羯 羅 )3. 精 液 。sukkapakkha,【 陽 】 白 半 月 份 ( 陰 曆 初 一 至 十 五 日 )。sukkavisaṭṭhi(sukka 精 液 +visaṭṭhi 射 出 ), 射 出 精 液 。Sukkavāro,【 陽 】 星 期 五 ( 日 語 : 金 曜 日 )。Sukkha,【 形 】 乾 的 。Sukkhati (sukkh+a), 乾 枯 。【 過 】sukkhi。【 現 分 】sukhamāna。【 獨 】sukkhitvā。Sukkhana,【 中 】 乾 涸 。Sukkhāpana,【 中 】 弄 乾 。Sukkhāpeti (sukkhati 的 【 使 】), 弄 乾 。【 過 】sukhāpesi。【 過 分 】sukhāpita,【 獨 】sukhāpetvā。Sukha,【 中 】 快 樂 , 安 慰 。sukhakāma,【 形 】 欲 樂 的 。sukhatthika, sukhatthī,【 形 】 想 快 樂 的 。sukhada,【 形 】 産生 快 樂 的 。sukhanisinna,【 形 】 安 樂 坐 著 的 。sukhapaṭisaṁvedī,【 形 】 感 覺 快 樂 的 。sukhappatta,【 形 】 快 樂 的 。sukhabhāgiya,【 形 】 享 樂 的 。sukhayānaka,【 中 】 隨 和 的 車 。sukhavipāka,【 形 】 快 樂 的 果 報 。sukhaviharaṇa,【 中 】 舒 服 的 生 活 。sukhasaṁvāsa,【 陽 】 愉 快 的 聯 合 。sukhasamphassa,【 形 】 愉 快 的 接 觸 。sukhasammata,【 形 】認 爲 快 樂 的 。Vbh.567:Tattha katamā pīti? Yā pīti pāmojjaṁ āmodanā pamodanā hāso pahāso vitti odagyaṁattamanatā cittassa--ayaṁ vuccati “pīti”. Tattha katamaṁ sukhaṁ? Yaṁ cetasikaṁ sātaṁ cetasikaṁ sukhaṁcetosamphassajaṁ sātaṁ sukhaṁ vedayitaṁ cetosamphassajā sātā sukhā vedanā--idaṁ vuccati “sukhaṁ”. Idaṁsukhaṁ imāya pītiyā sahagataṁ hoti sahajātaṁ saṁsaṭṭhaṁ sampayuttaṁ. Tena vuccati “pītisukhan”ti.( 此 中 , 什 麼是 ‘ 喜 ’ 呢 ? 凡 是 喜 、 高 興 、 喜 悅 、 極 悅 、 歡 樂 、 極 歡 樂 、 幸 福 、 洋 洋 得 意 、 心 滿 意 足 , 稱 為 ‘ 喜 ’。 此 中 , 什 麼是 樂 呢 ? 凡 是 心 的 快 樂 、 心 的 樂 、 心 觸 生 樂 、 領 受 樂 、 心 觸 生 諸 樂 、 樂 受 , 稱 為 ‘ 樂 ’。 這 樂 和 喜 俱 行 、 俱 生 、結 合 、 聯 結 , 稱 為 ‘ 喜 樂 ’。)。 四 種 樂 : 一 、 出 離 樂 (nekkhammasukha)。 二 、 遠 離 樂 (pavivekasukha 閑 靜 樂 )。三 、 寂 靜 樂 (upasamasukha)。 四 、 正 菩 提 樂 (sambodhasukha 正 覺 樂 )。MA.66.CS:p.3.119-20:Nekkhammasukhantikāmato nikkhantasukhaṁ. Pavivekasukhanti gaṇatopi kilesatopi pavivittasukhaṁ. Upasamasukhantirāgādivūpasamatthāya sukhaṁ. Sambodhasukhanti maggasaṅkhātassa sambodhassa nibbattanatthāyasukhaṁ.( 一 、 出 離 樂 : 從 欲 離 去 之 樂 。 二 、 遠 離 樂 : 從 群 衆 、 煩 惱 隔 離 之 樂 。 三 、 寂 靜 樂 : 染 等 寂 靜 之 樂 。四 、 正 菩 提 樂 (sambodhasukha 正 覺 樂 ): 已 存 在 所 謂 的 道 、 正 菩 提 之 樂 。Sukhaṁ,【 副 】 容 易 地 , 安 樂 地 。Sukhāyati, Sukhayati,(sukha 的 【 派 】), 很 舒 服 , 很 快 樂 。506


Sukhāvaha,【 形 】 帶 來 快 樂 的 。pāṇīnaṁ hitasukhāvaho dhammayāgī( 以 法 施 利 樂 諸 眾 生 )。Sukhamedhati, 樂 在 其 中 , 蒙 慶 。sukhamedhatīti, sukhaṁ paṭilabhati.( 樂 在 其 中 .. 得 到 快 樂 。)Sukhita (sukheti 的 【 過 分 】), 已 快 樂 , 已 幸 福 , 已 高 興 。sukhitatta (sukhita 快 樂 +atta )。Sukhin(< sukha), 【 形 】 快 樂 , 幸 福 , 高 興 (happy, at ease)。sukhinī,【 陰 】。Sukhuma(Epic Sk. sūkṣma),【 形 】 精 細 的 , 微 小 的 , 優 良 的 , 精 致 的 (subtle, minut)。sukhumatara,【 形 】 更 好 的 ,更 精 細 的 。sukhumatta,【 中 】sukhumatā,【 陰 】 精 細 度 , 精 致 。Sukhumāla,【 形 】 嫩 的 , 精 致 的 , 精 製 的 。sukhumālatā,【 陰 】 精 致 的 結 構 。sukhumālo paramasukhumālo accantasukhumālo( 柔 軟 、 上 柔 軟 、 極 柔 軟 )。Sukheti (su+khan 掘 +e), 使 快 樂 。【 過 】sukhesi。【 過 分 】sukhita。Sukhedhita,【 形 】 精 致 地 教 養 。Sukhesī,【 陽 】 尋 快 樂 。Sugata,【 形 】 好 好 地 歸 去 的 , 快 樂 的 。【 陽 】 善 逝 ( 佛 陀 )。Sugatālaya,【 陽 】 佛 陀 的 住 宅 , 模 仿 佛 陀 。Sugati,【 陰 】 善 趣 ( 人 道 或 天 道 ), 快 樂 的 境 界 。《 如 是 語 經 》(It.I, 77.):Manussattaṁ kho bhikkhave devānaṁsugatigamanasaṅkhātaṁ( 比 丘 們 ! 人 的 狀 態 才 可 稱 為 諸 天 之 善 趣 。)Sugatī, sukatī,【 形 】 正 直 的 。Sugandha,【 陽 】 芬 芳 , 愉 快 的 氣 味 。【 形 】 芬 香 的 。sugandhī, sugandhika,【 形 】 芬 香 的 。Sugahana,【 中 】 善 掌 握 , 控 制 得 好 。Sugutta, sugopita,【 過 分 】 已 保 衛 得 好 , 已 保 護 得 好 。Suggahita (su+gahita),【 形 】1. 緊 握 的 (grasped tightly, attentive)。2. 學 得 好 的 , 注 意 的 。Suṅka,【 陽 】 通 行 費 , 稅 , 輸 稅 (《 善 見 律 毘 婆 沙 》(T24.730.1)。suṅkaghāta(suṅka 稅 +ghāta 擊 ),【 陽 】 抽 稅 處 。suṅkaṭṭhāna(=suṅkaghāta, Sp.Pārā.II,358.),【 中 】 抽 稅 處 ; 海 關 。Pārā.III,52...Suṅkaghātaṁ nāma raññā ṭhapitaṁhoti pabbatakhaṇḍe vā nadītitthe vā gāmadvāre vā-- ‘atra paviṭṭhassa suṅkaṁ gaṇhantū’ti.( 抽 稅 處 .. 在 山 之 隘 (ㄞˋ)口 ( 或 隧 道 )、 或 渡 河 碼 頭 、 或 村 庄 入 口 , 國 家 設 海 關 ( 告 示 )..「 由 此 進 入 者 應 付 稅 」。) bahisuṅkaghātaṁ pāteti.( 丟東 西 到 海 關 之 外 ( 逃 稅 的 方 法 之 一 ))Suṅkika,【 陽 】 收 稅 者 。suc,【 字 根 I.】 使 悲 傷 (to grieve)。Sucarita,【 中 】 正 確 的 行 爲 。Suci,【 形 】 純 粹 的 , 乾 淨 的 。【 中 】 仁 慈 , 善 良 , 純 淨 的 事 物 。sucikamma,【 形 】 淨 業 的 。sucigandha,【 形 】 芳香 的 。sucijātika,【 形 】 愛 好 清 潔 的 。sucivasana,【 形 】 衣 著 乾 淨 的 。Suciṇṇa, 【 陽 】 遵 守 。Sucitta, sucittita,【 形 】 多 雜 色 的 , 畫 得 好 的 , 漆 油 得 好 的 。Succhanna,【 形 】 覆 蓋 得 好 的 , 屋 頂 蓋 得 好 的 。Sujana,【 陽 】 有 品 德 的 人 。Sujā(Vedic sruc),【 陰 】1. 獻 祭 的 杓 子 (a sacrificial ladle)。2. 須 闍 ( 帝 釋 妻 子 的 名 )。Sujāta,【 過 分 】 已 生 得 好 , 好 出 生 。Sujjhati (sudh +ya), 變 得 乾 淨 , 變 得 純 淨 。【 過 】sujjhi。【 現 分 】sujjhamāna。【 過 分 】suddha。【 獨 】sujjhitvā。Suñña ( 梵 śūnya),【 形 】 空 的 , 空 虛 的 。suññagāma,【 陽 】 廢 村 。suññatā,【 陰 】 空 虛 , 空 性 。suññagāra,【 中 】空 屋 , 偏 僻 處 。suññatāvihārena bahulaṁ viharāmi, 我 多 住 空 性 住 。‘esā…yathābhuccā avipallatthā parisuddhāsuññatāvakkanti bhavati.’( 此 如 實 的 、 不 顛 倒 的 、 清 淨 的 是 空 性 之 語 。) tassa ajjhattaṁ suññataṁ manasikarotoajjhattaṁ suññatāya cittaj na pakkhandati nappasīdati na santiṭṭhati na vimuccati.( 彼 作 意 內 空 已 , 依 ( 作 意 ) 內 空 心不 踴 躍 , 不 欣 樂 , 不 安 住 , 不 解 脫 。) durgṛhītā śūnyatā,【 梵 】 惡 取 空 。sarvaṃ śūnyam,【 梵 】 一 切 皆 空 。PṭsA.(CS:pg.1.88.)..Attasārābhāvena suññataṭṭho.( 實 質 的 我 不 存 在 , 為 ‘ 空 之 義 ’。)Suṭṭhu,【 無 】 好 , 善 。suṭṭhutā,【 陰 】 卓 越 。Suṇa,【 陽 】 狗 。Suṇāti (su( 梵 śru) 聽 +ṇā), 聽 。【 過 】suṇi。【 過 分 】suta。【 現 分 】suṇanta, suṇamāna。【 義 】sotabba, suṇitabba。【 獨 】sutvā, suṇitvā。【 不 】sotuṁ, suṇituṁ。507


Suṇisā, suṇhā,【 陰 】 媳 婦 。Suta,【 陽 】 兒 子 。Suta (suṇāti 的 【 過 分 】), 已 聽 到 ,【 中 】 神 聖 的 知 識 , 學 問 , 所 聽 到 的 。sutadhara, 記 憶 所 學 或 所 聞 的 。sutavantu,【 形 】 學 習 的 。Yathāsutaṁ yathāpariyattaṁ, 如 所 聽 聞 , 如 所 誦 習 。sutamayañāṇa(sutamaye ñāṇaṁ),【 中 】 聞慧 ( 聞 所 成 慧 )(cf. Pṭs.I,4.)。Sutatta,【 過 分 】 已 很 熱 。Sutanu,【 形 】 有 健 美 的 身 體 的 , 有 苗 條 的 腰 部 的 。Sutappaya,【 形 】 易 滿 意 的 。Suti,【 陰 】 聽 , 傳 統 , 傳 聞 , 天 啟 書 。sutihīna,【 形 】 聾 的 。Lokanīti ( 世 間 法 )..10.Suti sammuti sañkhyāca, Yogānīti visesakā. Gandhabbā gaṇikā ceva, Dhanu bedā ca pūraṇā. 11.Tikicchā itihāsā ca, Joti māyā ca chandati. Ketumantā ca saddā ca, Sippāṭṭhārasakā ime. (10. 天 啟 書 、 世 俗 智 、 數 學 , 瑜 伽 、 法 律 、 勝 論 、 音 樂 、 會 計 , 弓 箭 和考 古 。11. 醫 學 、 歷 史 、 天 文 學 、 幻 術 、 詩 歌 , 邏 輯 、 咒 語 、 文 法 學 。( 這 是 十 八 種 古 印 度 的 學 問 ))Sutta (supati 的 【 過 分 】), 已 睡 , 已 冬 眠 , 已 睡 熟 。Sutta,【 中 】 線 , 經 , 格 言 。suttakantana,【 中 】 紡 織 。suttakāra,【 陽 】 合 乎 語 法 的 格 言 的 著 作 者 。suttaguḷa,【 中 】線 球 。suttapiṭaka,【 中 】《 經 藏 》。suttamaya,【 形 】 線 做 的 。Suttanta,【 陽 】【 中 】 經 。suttantika,【 形 】 學 了 部 分 或 全 部 《 經 藏 》 的 人 。Sutti,【 陰 】 珍 珠 貝 (pearl oyster, 鶯 蛤 一 種 [ 鶯 蛤 屬 Pinctada] 和 有 關 熱 帶 水 域 屬 的 雙 殼 海 生 軟 體 動 物 , 尤 指 —珠 母 貝 屬 (Pinctada margaritifera), 爲 珍 珠 的 主 要 商 業 來 源 )。Sudaṁ (=Vedic svid, influenced by sma: see su 3 ),【 歎 】 直 證 的 (a deictic (seemingly pleonastic 冗 言 的 ) particle in comb nwith demonstr. pronouns and adverbs; untranslatable, unless by “even, just,” )e. g. tapassī sudaṁ homi, lūkha ssudaṁ[sic] homi etc.; cp. itthaṁ sudaṁ thus; tatra sudaṁ there; api ssudaṁ; api sudaṁ; sā ssudam.Sudanta,【 形 】 馴 養 得 好 的 , 調 禦 者 。Sudassa,【 形 】 善 見 天 , 容 易 看 到 的 。sudassana,【 形 】 有 好 外 表 的 。Sudaṁ, 冗 言 的 虛 詞 。Sudiṭṭha,【 形 】 徹 底 地 看 到 的 。Sudinna,【 形 】 充 分 地 給 的 , 善 施 。Suduttara,【 形 】 非 常 難 逃 脫 的 。Sudukkara,【 形 】 非 常 難 做 的 。Sududdasa,【 形 】 非 常 難 見 的 。Sudubbala,【 形 】 非 常 弱 的 。Sudullabha,【 形 】 非 常 難 獲 得 的 。Sudesita,【 形 】 弘 法 得 好 的 , 教 得 好 的 。Sudda,【 陽 】( 印 度 種 姓 等 級 中 最 低 等 級 ) 首 陀 羅 族 人 。Suddha,【 形 】 乾 淨 的 , 純 粹 的 , 不 摻 雜 的 , 簡 單 的 , 只 , 唯 。suddhata,【 陰 】suddhatta,【 中 】 純 淨 。suddhājīva,【 形 】 過 純 淨 的 生 活 的 ,【 陽 】 純 淨 的 生 計 。Suddhāvāsa,【 陽 】 淨 居 天 ( 屬 於 地 四 禪 天 , 共 有 五 天 ..(1) 無 煩 天Avihā, (2) 無 熱 天 Atappā, (3) 善 現 天 Sudassī, (4) 善 見 天 Sudassā, (5) 色 究 竟 天 ( 阿 迦 尼 吒 ) Akaniṭṭhā。 五 淨 居 天 是只 有 已 證 得 三 果 的 阿 那 含 才 能 投 生 , 而 會 在 該 天 入 無 餘 涅 槃 。 投 生 至 該 地 者 絕 不 會 再 回 到 較 下 層 的 界 地 , 而肯 定 會 在 該 地 證 入 般 涅 槃 。) SA.1.37./I,75...Suddhāvāsakāyikānanti suddhāvāsavāsīnaṁ. Suddhāvāsā nāmasuddhānaṁ anāgāmikhīṇāsavānaṁ āvāsā pañca brahmalokā.( 諸 淨 居 天 的 眾 生 .. 諸 淨 居 天 的 住 者 。 淨 居 天 純 粹 是阿 那 含 及 漏 盡 者 的 住 處 的 五 種 梵 天 。)五 淨 居 天 suddhāvāsā五 根 強 者1. 無 煩 天 Avihā;paṭhamatalavāsino 信 根 強 者2. 無 熱 天 Atappā;dutiyatalavāsino 精 進 根 強 者3. 善 現 天 Sudassī;tatiyatalavāsino 念 根 強 者4. 善 見 天 Sudassā;catutthatalavāsino 定 根 強 者5. 色 究 竟 天 ( 阿 迦 尼 吒 ) Akaniṭṭhā;pañcamatalavāsino 慧 根 強 者S.48.12./V,200...Imesaṁ kho, bhikkhave, pañcannaṁ indriyānaṁ samattā paripūrattā arahaṁ hoti, tato mudutarehianāgāmī hoti.( 諸 比 丘 ! 對 此 五 根 滿 足 、 圓 滿 者 , 則 為 阿 羅 漢 , 較 此 軟 弱 者 , 則 為 不 還 者 。)Suddhaka,【 形 】 純 粹 的 。Suddhasaṅkhārapuñjoyaṁ, 唯 諸 行 之 聚 。508


Suddhāvāsika,【 形 】 住 在 淨 居 天 的 。suddhavipassanāyāniko, 純 觀 乘 者 ( 純 觀 行 者 suddhavipassanāyānikena yoginā)。Suddhi,【 陰 】 純 淨 , 清 淨 。suddhimagga,【 陽 】 清 淨 道 。sudh ( 梵 śudh / śundh),【 字 根 III.】 把 … 弄 乾 淨 (to be clean)。Sudhanta,【 過 分 】 已 吹 好 , 已 潔 淨 得 好 。Sudhammatā,【 陰 】 好 脾 氣 。Sudhā,【 陰 】 天 人 的 食 物 , 甘 露 (ambrosia), 石 灰 , 水 泥 。sudhākamma,【 中 】 粉 刷 或 塗 抹 。sudhākara,【 陽 】 月亮 。Sudhī,【 陽 】 明 智 的 人 。Sudhota,【 過 分 】 已 洗 好 , 已 徹 底 地 乾 淨 。Sunakha,【 陽 】 狗 。sunakhī,【 陰 】 母 狗 。Sunahāta,【 過 分 】 已 沐 浴 得 好 。Sunisita,【 過 分 】 已 磨 得 很 利 , 已 削 得 很 尖 。Sundara,【 形 】 好 的 , 美 好 的 , 美 麗 的 。sundaratara,【 形 】 更 好 的 , 更 美 麗 的 。sup( 梵 svap),【 字 根 I.】 睡 (to sleep)。Supakka,【 形 】 完 全 成 熟 的 。Supaṭipanna,【 形 】 進 入 正 道 的 。Supaṇṇa( 梵 suparṇī),【 陽 】 金 翅 鳥 ( 音 譯 : 伽 婁 羅 鳥 )。Supati(Suppati, Soppati) (sup 睡 +a) ( 梵 svap 睡 ; Vedic svapiti & svapati; svapna sleep or dream), 睡 覺 (to sleep)。【 過 】supi。【 過 分 】sutta 1 , supita, sotta。【 現 分 】supanta, med. suppamāna。【 獨 】supitvā。cf. sayati( 睡 覺 , 躺 下 )。pot. supe。inf. sottuṁ。Sn.2-10.Uṭṭhānasuttaṁ(PTS:331)..Uṭṭhahatha nisīdatha, ko attho supitena vo; Āturānañhi kā niddā,sallaviddhāna ruppataṁ.( 起 來 ! 坐 起 來 ! 睡 覺 有 什 麽 用 ? 對 那 些 被 箭 射 中 而 受 痛 苦 折 磨 的 人 , 睡 覺 有 什 麽 用 ?)Suparikammakata,【 形 】 準 備 好 的 , 擦 得 很 亮 的 。Suparihīna,【 形 】 被 徹 底 剝 奪 的 , 很 瘦 弱 的 。Supāṇa(=suvāṇa, =supāna), 狗 (a dog)。Supina, Supinaka, Supinanta,【 中 】 夢 。supinapāṭhaka,【 陽 】 占 夢 佬 , 解 夢 師 。《 增 壹 阿 含 52.9 經 》 敘 說 佛 為 波 斯匿 王 析 釋 十 種 夢 , 並 勸 王 當 以 法 治 化 。cf. J.77.Mahāsupina-jātaka,No.146.《 舍 衛 國 王 夢 見 十 事 經 》(T2.870.3),No.147.《 佛 說 舍 衛 國 王 十 夢 經 》(T2.872a),No.148.《 國 王 不 梨 先 泥 十 夢 經 》(T2.873a)。Supupphita,【 形 】 蓋 滿 花 兒 的 , 盛 開 花 的 。Supoṭhita, supothita,【 過 分 】 已 完 全 打 敗 。Suppa,【 陽 】【 中 】 簸 箕 、 簸 籮 (winnoing basket)。Suppaṭividdha,【 過 分 】 已 完 全 明 白 。Suppatiṭṭhita,【 過 分 】 已 堅 固 地 建 立 。Suppatīta,【 形 】 很 滿 足 的 。Suppadhaṁsiya,【 形 】 容 易 襲 擊 的 , 容 易 制 服 的 。Suppabhāta,【 中 】( 問 候 語 ) 黎 明 好 , 早 安 。Suppavattin, 徹 底 熟 練 (good-flowing, A.IV,140 (of pātimokkha; trs ld as “thoroughly mastered” J.P.T.S.).Suppavedita,【 形 】 弘 法 得 好 的 , 善 說 法 的 。Suppasanna,【 形 】 非 常 清 楚 的 , 非 常 高 興 的 , 充 滿 信 心 的 。Suphassita,【 形 】 非 常 適 合 的 。Subahu,【 形 】 非 常 多 的 , 很 多 的 。Subbaca,【 形 】 服 從 的 , 溫 順 的 , 順 從 的 。Subbata,【 形 】 好 行 爲 的 。Subbuṭṭhi,【 陰 】 多 雨 。subh( 梵 śubh / śumbh),【 字 根 I.】 使 漂 亮 (to be beautiful)。Subha,【 形 】 幸 運 的 , 吉 兆 的 , 愉 快 的 , 淨 的 。【 中 】 福 利 , 美 。subhakiṇṇa,【 陽 】 遍 淨 天 神 。subhanimitta,【 中 】淨 相 , 吉 兆 。A.1.2./I,3...“Nāhaṁ bhikkhave, aññaṁ ekadhammampi samanupassāmi yena anuppanno vākāmacchando uppajjati uppanno vā kāmacchando bhiyyobhāvāya vepullāya saṁvattati yathayidaṁ, bhikkhave,509


subhanimittaṁ. Subhanimittaṁ, bhikkhave, ayoniso manasi karoto anuppanno ceva kāmacchando uppajjati uppannoca kāmacchando bhiyyobhāvāya vepullāya saṁvattatī”ti.( 諸 比 丘 ! 我 不 見 別 有 一 法 , 能 使 生 起 未 生 之 慾 欲 , 或 令 增廣 已 生 之 慾 欲 。 諸 比 丘 ! 這 就 是 淨 相 。 諸 比 丘 ! 不 從 根 源 作 意 ( 不 如 理 作 意 ) 淨 相 者 , 即 令 生 起 未 生 之 慾 欲 , 或 令 增廣 已 生 之 慾 欲 。)Subhaga,【 形 】 幸 運 的 。Subhadda ( 梵 Subhadra), 【 陽 】( 人 名 ) 善 賢 , 佛 陀 最 後 度 化 的 遍 行 者 。Subhara(su 易 +bhara 支 援 ),【 形 】 容 易 支 援 的 (easy to support), 易 養 。Subhariyā, 【 陰 】 賢 妻 , 好 太 太 。Lokanīti #97( 世 間 格 言 )..Eka māsā subhariyā, 賢 妻 一 個 月 ( 就 會 忘 記 )。Subhāvita(su 善 +bhāvita 修 習 (【 過 分 】),【 過 分 】 善 修 習 。DhA.:Subhāvitanti samathavipassanābhāvanāhisubhāvitaṁ(‘ 善 修 習 ’ 即 善 修 習 止 觀 )Subhikkha,【 形 】 有 許 多 食 物 的 。Sumati,【 陽 】 明 智 的 人 。Sumana(su 好 +mana 心 ),【 形 】 善 意 的 。sumanapuppha,【 中 】 茉 莉 花 (=vassikā)。sumanamakula,【 中 】 茉 莉 花 蕾 。sumanamālā,【 陰 】 茉 莉 花 環 。【 人 名 】 善 意 公 主 (Sumanā rājakumārī), 波 斯 匿 王 (King Kosala) 的 女 兒 。 她 在 在觀 慧 佛 (Vipassi Buddha) 時 期 , 曾 布 施 了 一 種 名 為 茉 莉 花 與 乳 飯 , 給 以 觀 慧 佛 為 首 的 僧 團 後 , 她 發 願 :“bhavābhavābhinibbattiyaṁ me sati paritassanajīvitaṁ nāma mā hotu, ayaṁ Sumanamālā viyanibbattanibbattaṭṭhāne piyāva homi, nāmena ca Sumanāyevā”ti ( 無 論 投 生 至 何 處 , 願 我 生 活 無 憂 。 無 論 投 生 至 何處 , 願 我 是 個 如 此 花 般 人 見 人 愛 的 女 人 , 願 我 名 為 ‘ 善 意 ’。)(《 增 支 部 註 》AA.5.31./III,239.)。KhA.166...Sumanābhavantūti sukhitamanā pītisomanassajātā bhavantu.( 願 您 們 有 善 意 .. 願 您 們 有 快 樂 的 心 , 生 起 喜 樂 。)Sumanā( 梵 sumanā),【 陰 】1. 茉 莉 、 修 摩 那 華 (jasmine, 見 Mallikā), 悅 意 花 , 色 黃 甚 香 , 樹 高 三 四 尺 , 四 垂 似蓋 。2. 善 意 的 女 人 。Sumanohara,【 形 】 非 常 迷 人 的 。Sumānasa,【 形 】 歡 喜 的 。Sumāpita,【 過 分 】 已 造 好 。Sumutta,【 過 分 】 已 完 全 釋 放 。Sumedha, sumedhasa,【 形 】 明 智 的 。Sumeru,【 陽 】 須 彌 山 , 蘇 迷 盧 , 須 彌 盧 , 修 迷 樓 。Sumsumārā, 鼉 。Suyiṭṭha,【 形 】 善 供 奉 的 。Suyutta,【 形 】 安 排 得 好 的 , 很 適 合 的 。Sura,【 陽 】 神 , 天 神 。suranadī,【 陰 】 天 河 。suranātha,【 陽 】 天 神 王 。surapatha,【 陽 】 天 空 。suripu,【 陽 】 神 的敵 人 ( 即 : 阿 修 羅 Asura [ 非 神 ])。Surata,【 形 】 很 親 愛 的 , 投 入 的 , 執 著 的 。Suratta,【 形 】 染 得 好 的 , 非 常 紅 的 。Surabhi,【 形 】 芬 香 的 。surabhigandha,【 陽 】 芬 芳 。Surā,【 陰 】 穀 酒 ( 須 羅 酒 。surāti pañca surā -- 1 piṭṭhasurā, 2 pūvasurā, 3 odanasurā, 4 kiṇṇapakkhittā, 5 sambhārasaṁyuttācāti. 穀 酒 : 包 括 五 種 穀 酒 — 穀 酒 、 餅 酒 、 米 酒 、 酵 母 酒 、 調 和 酒 。)。surāghaṭa,【 陽 】( 帶 柄 和 傾 口 的 ) 大 酒 罐 。surāchaṇa,【 陽 】 喝 酒 的 歡 宴 。surādhutta,【 陽 】 酒 鬼 。surāpāna,【 中 】 喝 烈 酒 , 烈 酒 。surāpāyikā,【 陰 】 女酒 鬼 。surāpita,【 形 】 喝 醉 者 。surāmada,【 陽 】 喝 酒 。surāmeraya,【 中 】 甜 酒 和 烈 酒 。surāsoṇḍa, surāsoṇḍaka,【 形 】 有 酒 癮 的 ,【 陽 】 酒 鬼 (drunkard)。Surāmerayamajjappamādaṭṭhānā, 離 穀 酒 、 迷 羅 耶 酒 、 烈 酒 的 放 逸 處 。DA.31./I,944.:surāti 1 piṭṭhasurā, 2 pūvasurā,3 odanasurā, 4 kiṇṇapakkhittā, 5 sambhārasaṁyuttāti pañca surā. Merayanti 1 pupphāsavo, 2 phalāsavo,3 madhvāsavo 4 guḷāsavo 5 sambhārasaṁyuttoti pañca āsavā. Taṁ sabbampi madakaraṇavasena majjaṁ.Pamādaṭṭhānanti pamādakāraṇaṁ. ( 穀 酒 : 包 括 五 種 穀 酒 — 穀 酒 、 餅 酒 、 米 酒 、 酵 母 酒 、 調 和 酒 。 迷 羅 耶 酒 :花 酒 、 果 酒 、 蜜 酒 、 甘 蔗 酒 , 及 上 述 諸 酒 的 調 和 酒 。 烈 酒 : 所 有 釀 造 的 醉 品 。 放 逸 處 : 作 放 逸 。)(cf. Vin.Pāci.IV,110))KhA.31...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assa pana (1)surādīnañca aññataraṁ hoti,(2)madanīyapātukamyatācittañca paccupaṭṭhitaṁ hoti, (3)tajjañca vāyāmaṁ āpajjati, (4)pīte ca pavisatīti imāni510


cattāri aṅgānīti.( 喝 酒 有 四 條 件 ..1. 穀 物 酒 等 其 中 之 一 。2. 生 起 想 要 喝 酒 的 心 。3. 適 當 的 行 動 。4. 喝 入 ( 咽 喉 )。)KhA.34...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iyā atītānāgatapaccuppannesu sabbakiccakaraṇīyesukhippaṁ paṭijānanatā sadā upaṭṭhitasatitā anummattakatā ñāṇavantatā analasatā ajaḷatā anelamūgatā amattatāappamattatā asammohatā acchambhitā asārambhitā anussaṅkitā saccavāditā apisuṇāpharusāsamphapalāpavāditārattindivamatanditatā kataññutā kataveditā amaccharitā cāgavantatā sīlavantatā ujutā akkodhanatā hirimanatāottappitā ujudiṭṭhikatā mahāpaññatā medhāvitā paṇḍitatā atthānatthakusalatāti evamādīni phalāni. Evametthapāṇātipātādiveramaṇīnaṁ samuṭṭhānavedanāmūlakammaphalatopi viññātabbo vinicchayo.( 離 放 逸 原 因 的 穀 物酒 、 花 果 酒 ( 和 ) 酒 精 有 : 速 知 過 去 、 未 來 、 現 在 所 應 做 的 事 , 常 現 起 ( 正 ) 念 , 不 瘋 狂 、 具 有 智 、 不 懶 惰 、 不 愚鈍 、 不 羊 啞 、 不 迷 醉 、 不 放 逸 、 不 愚 癡 、 無 怖 畏 、 無 激 憤 、 無 嫉 妬 、 語 諦 實 , 無 離 間 、 粗 惡 語 、 雜 穢 語 , 日夜 無 懶 惰 , 知 恩 、 感 恩 、 不 慳 悋 、 具 施 捨 、 持 戒 、 正 直 、 不 忿 怒 、 有 慚 意 、 有 愧 、 見 正 直 、 大 慧 、 具 慧 、 智賢 , 善 巧 利 害 [ 有 利 與 不 利 ], 如 此 等 果 。)如 此 乃 是 殺 生 等 從 等 起 、 受 、 根 、 業 、 果 對 所 應 知 的 抉 擇 。Suriya,【 陽 】 太 陽 。suriyaggāha,【 陽 】 日 蝕 (eclipse of the sun)。suriyamaṇḍala,【 中 】 日 輪 (the orb of the sun A.I,283;Dhs.617.)。suriyatthaṅgama,【 陽 】 日 落 。suriyaraṁsi, suriyarasmi。【 陰 】 陽 光 。suriyuggamana,【 中 】 日 出 。suriyavattika,拜 日 者 (a sun-worshipper)。Surusurukārakaṁ,【 副 】 發 出 蘇 嚕 蘇 嚕 聲 地 ( 喝 )。Suruṅgā,【 陰 】 監 獄 。Surūpa, surūpi,【 形 】 英 俊 的 。【 陰 】surūpinī。Suladdha,【 形 】 好 收 穫 的 。Sulabha,【 形 】 容 易 獲 得 的 。Suva,【 陽 】 鸚 鵡 (parrot)。Suvaca(su 好 +vaca 說 ),【 形 】 好 教 (ㄐㄧㄠ), 好 調 教 , 溫 順 的 , 恭 順 的 。【 反 】 難 調 教 (du-bbaco)(《 雜 阿 含 1138經 》 譯 作 : 難 可 教 授 )。 參 考 Subbaca。Puggalapaññatti(PTS:p.16;CS:p.127.)..Katamo ca puggalo suvaco? Tatthakatamā sovacassatā? Sahadhammike vuccamāne sovacassāyaṁ sovacassiyaṁ sovacassatā avippaṭikulaggāhitāavipaccanīkasātatā sādariyaṁ sādariyatā sagāravatā sappatissavatā--ayaṁ vuccati sovacassatā. Imāyasovacassatāya samannāgato puggalo “suvaco”.( 什 麼 人 是 好 教 的 人 呢 ? 在 這 裡 什 麼 是 好 教 性 呢 ? 當 以 ( 正 ) 法 勸 說時 , 受 諫 、 好 教 、 好 教 性 、 不 採 取 敵 對 、 不 反 對 、 尊 敬 、 尊 敬 性 、 恭 敬 性 、 贊 同 性 -- 這 被 稱 為 好 教 性 。 具 足 這好 教 性 是 : 好 教 的 人 。)。《 中 部 》《 思 量 經 》 說 十 六 種 難 調 教 者 :1. 惡 欲 (pāpiccho。《 增 支 部 注 》AA.6.36./III,364.:惡 欲 : 產 生 不 安 份 之 欲 者 是 無 戒 者 )。2. 自 讚 毀 他 (attukkaṁsako hoti paravambhī; 梵 ātmotkarṣa-para-paṃsaka,ātmôtkarṣa-para-paṃsanā)。3. 忿 怒 , 被 忿 怒 所 支 配 (na kodhano hoti na kodhābhibhūto)。4. 因 忿 怒 而 報 復(kodhahetu upanāhī)。5. 因 忿 怒 而 頑 固 (kodhahetu abhisaṅgī)。6. 因 忿 怒 而 發 忿 怒 之 語 (kodhasāmantā vācaṁnicchāretā)。7. 被 諫 誨 ( 或 責 備 ) 時 敵 對 諫 誨 者 (codito codakena codakaṁ paṭippharati)。8. 被 責 備 時 輕 視 (apasādeti)責 備 者 。9. 被 諫 誨 時 反 詰 (paccāropeti(paṭi 反 +āropeti 檢 舉 )) 諫 誨 者 。10. 以 忿 怒 避 開 話 題 (aññenaññaṁpaṭicarati), 顧 左 右 而 言 他 (bahiddhā 外 kathaṁ 論 apanāmeti 驅 逐 ), 而 現 忿 恨 (kopa)、 瞋 恚 (dosa)、 不 滿(appaccaya)。11. 被 諫 誨 時 引 喻 失 義 (apadāne na sampāyati)。12. 覆 惡 者 (makkhī)、 惱 害 者 (paḷāsī)。13. 嫉 者 (issukī)、慳 者 (maccharī)。14. 狡 詐 者 (saṭho)、 詐 瞞 者 (māyāvī)。15. 傲 頑 (thaddho)、 過 慢 者 (atimānī)。16. 染 於 世 俗 者(sandiṭṭhiparāmāsī), 固 執 己 見 者 (ādhānaggāhī), 為 難 捨 性 者 (duppaṭinissaggī)。(M.15./I,95~96.)Suvaṇṇa,【 中 】 黃 金 。【 形 】 好 顔 色 , 美 麗 的 。suvaṇṇakāra,【 陽 】 金 匠 。suvaṇṇagabbha,【 陽 】 黃 金 的 保 險 室 。suvaṇṇaguhā,【 陰 】 金 洞 ( 山 洞 )。suvaṇṇatā,【 陰 】 膚 色 的 美 。suvaṇṇapaṭṭa,【 中 】 金 片 。suvaṇṇapīṭhaka,【 中 】金 椅 。suvaṇṇamaya,【 形 】 金 製 的 。suvaṇṇabhiṅkāra,【 陽 】 金 水 罐 。suvaṇṇavaṇṇa,【 形 】 金 色 的 。suvaṇṇahaṁsa,【 陽 】 金 天 鵝 。Suvatthi (su+atthi), 萬 歲 !Suvammita,【 過 分 】 已 上 好 馬 具 , 已 披 上 甲 胄 。Suvavatthāpita,【 形 】 定 義 好 的 , 確 定 好 的 。Suvāṇa,【 陽 】 狗 。suvāṇadoṇi, 狗 的 食 盆 。Suvijāna,【 形 】 容 易 明 白 的 。511


Suviññāpaya,【 形 】 容 易 教 的 , 容 易 指 導 的 。Suvibhatta(< su-vi-bhaj, suvi-bhajati),【 過 分 】 已 被 完 善 分 別 、 解 說 , 已 分 好 , 已 安 排 好 。Suvilitta,【 過 分 】 已 塗 好 香 。Suvimuttacitta,【 陽 】 心 得 善 解 脫 。Suvimhita,【 過 分 】 已 很 驚 訝 。Suvisada,【 形 】 非 常 清 楚 的 。Suvuṭṭhika,【 形 】 有 很 多 雨 的 。Suve,【 副 】 明 天 。sus( 梵 śuṣ),【 字 根 III.】 弄 乾 (to dry)。Susaṅkhata,【 過 分 】 已 準 備 好 。Susaññata,【 形 】 完 全 抑 制 的 。Susaṇṭhāna,【 形 】 有 好 設 計 的 , 面 貌 俊 秀 的 。Susamāraddha,【 過 分 】 已 完 全 確 立 。AA.6.13./III,347...Susamāraddhāti suppaguṇakaraṇena suṭṭhu samāraddhā.( 善確 立 .. 以 善 熟 練 的 善 確 立 。)Susamāhita,【 過 分 】 已 根 深 蒂 固 , 已 善 抑 制 。Susamucchinna,【 過 分 】 已 完 全 根 除 。Susāna, Susana (cp. Vedic śmaśāna),【 中 】 墳 墓 , 墓 地 (a cemetery)。susānagopaka,【 陽 】 看 守 墓 地 的 人 。Susikkhita,【 過 分 】 已 訓 練 好 , 已 完 全 學 習 。Susira,【 中 】 洞 , 窟 窿 。【 形 】 有 孔 的 , 打 了 洞 的 , 有 洞 的 。Susīla,【 形 】 有 品 德 的 。Susu,【 陽 】 年 輕 , 男 孩 , 幼 嫩 。【 形 】 年 輕 的 。susunāga(=taruṇanāga), 幼 象 。Susukā,【 陰 】 短 吻 鱷 (alligator)。Susukāḷa-kesa,【 陽 】【 形 】 髮 極 黑 。Susukka,【 形 】 很 白 的 。Susukha,【 形 】 很 快 樂 的 。Dhp.(v.197-9)..Susukhaṁ vata jivāma, 我 們 活 著 真 快 樂 。Susuddha,【 形 】 非 常 乾 淨 的 。Sussati (sus+ya), 枯 萎 , 乾 燥 。【 過 】sussi。【 過 分 】sukkha。【 現 分 】sussamāna。【 獨 】sussitvā。Sussaratā,【 陰 】 有 悅 耳 的 聲 音 的 事 實 。Sussūsati (su+sa, su 重 疊 , 次 u 被 長 化 ), 聽 。【 過 】sussūsi。Sussūsā,【 陰 】 想 聽 , 服 從 。DA.31:Sussūsāyāti saddahitvā savanena.( 已 有 信 心 的 聽 教 )。Suhajja,【 中 】 友 好 , 友 誼 。Suhada,【 陽 】 善 心 人 , 善 友 。DA.31./I,950.:suhadāti sundarahadayā.( 善 心 人 : 好 心 人 )。Suhadamitto(mitto suhado),善 心 的 朋 友 。Suhita,【 形 】 滿 足 的 。Sūka,【 陽 】( 大 麥 等 的 ) 芒 (awn of barley)。Sūkara,【 陽 】 豬 (a hog, pig)。sūkarapotaka,【 陽 】 小 豬 。sūkaramaṁsa,【 中 】 豬 肉 。sūkarakhata, 豬 掘 的 ( 洞 )。sūkaramaddava, 栴 檀 樹 耳 ( 檀 栴 樹 產 於 印 度 , 屬 白 檀 科 , 為 一 種 寄 生 植 物 )。 北 傳 藏 經 皆 謂 佛 陀 因 食 栴 檀 樹 耳 致 死 ,然 佛 音 尊 者 謂 有 數 種 說 法 :( 一 ) 不 嫩 也 不 老 的 美 味 野 羊 之 肉 。( 二 ) 在 柔 軟 的 飯 中 注 入 牛 乳 , 成 為 五 味 之 食 。( 三 )又 有 譯 為 「 乾 的 野 豬 肉 」。 近 代 學 者 Dr. Hoey 言 佛 陀 受 供 之 當 地 , 至 今 猶 有 農 夫 喜 食 叢 林 中 長 成 一 種 茸 之 球狀 根 , 稱 為 sūkara-kaṇḍa。 漢 譯 作 「 栴 檀 樹 耳 」, 以 「 茸 」 之 說 較 為 適 當 。Sūkarika,【 陽 】 豬 肉 商 販 , 殺 豬 夫 。sūc,【 字 根 VII.】 指 示 (to indicate)。Sūcaka,【 形 】 指 出 者 ; 誹 謗 者 。SA.19.9./II,220.(=Sp.Pārā.II,510.)..Sūcakoti pesuññakārako.( 誹 謗 者 .. 說 誹 謗 話的 人 。)Sūcana,【 中 】 指 示 。Sūci,【 陰 】 針 , 髮 夾 , 髮 卡 , 小 門 閂 。sūcikā,【 陰 】 門 閂 , 目 次 。sūcikāra,【 陽 】 造 針 的 鐵 匠 。sūcighaṭikā,【 陰 】門 閂 的 插 殼 。sūcighara,【 中 】 針 盒 。sūcimukha,【 陽 】 蚊 子 。sūciloma,【 形 】 頭 髮 像 針 的 。sūcivijjhana,【 中 】錐 子 。512


Sūju (=su-huju),【 形 】 正 直 的 。Sūna,【 陰 】 切 肉 台 。sūnaghara,【 中 】 屠 場 。Sūta,【 陽 】 駕 駛 戰 車 的 人 。Sūtighara,【 中 】 臨 盆 室 。sūd,【 字 根 I.】 滴 下 (to trickle)。cp.( 梵 stu) 1. 讚 揚 (praise);2. 滴 下 (drip)。Sūda, sūdaka,【 陽 】 廚 子 。Sūna,【 形 】 腫 脹 的 。Sūnu,【 陽 】 兒 子 。Sūpa(Vedic sūpa),【 陽 】 菜 肴 , 咖 哩 飯 菜 (broth, soup, curry)。Sūpatittha (su+upa 近 +tittha), 有 美 麗 的 淺 灘 。Sūpadhārita,【 過 分 】 已 考 慮 好 。Sūpika,【 陽 】 廚 子 。Sūpeyya,【 形 】 可 做 咖 哩 的 。sūpeyyapaṇṇa,【 中 】 咖 哩 菜 。Sūyati (suṇāti 的 【 被 】), 被 聽 到 。【 現 分 】sūyamāna。Sūra 1 (


merchant)。seṭṭhāna,【 中 】 富 翁 的 地 位 。seṭṭhijāyā, seṭṭhibhariyā,【 陰 】 百 萬 富 翁 的 妻 子 。Seṇi,【 陰 】 公 會 。Seṇiya,【 陽 】 公 會 主 人 。Seta,【 形 】 白 色 的 , 純 粹 的 。【 陽 】 白 色 。setakuṭṭha,【 中 】 白 麻 瘋 病 。setacchatta,【 中 】 白 傘 ( 即 皇 室 的 象 徵 )。setapacchāda,【 形 】 有 白 套 的 。Setaṭṭhika,【 陰 】 白 骨 。Seti, Sayati (sī( 梵 śī)+a, Vedic śete & śayate), 睡 覺 , 躺 下 (to lie down, to sleep; (applied) to be in a condition, to dwell,behave)。【 過 】sayi。【 現 分 】senta, semāna。saye, Opt.3sg.。Pres. seti S.I,41, 47, 198 (kiṁ sesi why do you lie asleep?Cp. Pv.II,6 1 ); J.I,141; Dh.79, 168; Sn.200; VvA.42; sayati Vin.I,57; J.II,53; DA.I,261. Pot. sayeyya Pv.II,3, 9 & sayeIt.120. ppr. sayaṁ It.82, 117; Sn.193; sayāna (med.) D.I,90; II,292; M.I,57; It.117; Sn.1145; & semāna D.II,24;M.I,88; S.I,121; J.I,180; also sayamāna Th.1, 95. -- Fut. sessati S.I,83; Sn.970; DhA.I,320. -- Aor. sesi J.V,70; setthaSn.970; sayi J.VI,197, asayittha J.I,335. -- Inf. sayituṁ PvA.157; ger. sayitvā J.II,77. -- pp. sayita (q. v.). -- Caus. II.sayāpeti to make lie down, to bed on a couch etc. J.I,245; V,461; Mhvs 31, 35; PvA.104. -- pp. sayāpita. -- sukhaṁseti to be at ease or happy S.I,212; J.V,242 (raṭṭhaṁ i. e. is prosperous); opp. dukkhaṁ s. to be miserable A.I,137.Setu,【 陽 】 橋 。Seda,【 陽 】 汗 , 排 汗 ( 汗 腺 位 於 真 皮 內 , 全 身 汗 腺 有 三 百 多 萬 條 (《 清 淨 道 論 》 說 .. 九 萬 九 千 的 毛 孔 出 不 淨 的 汗汁 ), 每 個 汗 腺 都 經 由 一 條 短 的 汗 管 連 到 皮 表 的 小 孔 , 稱 作 「 汗 孔 」。 當 人 體 過 熱 時 , 就 會 在 皮 膚 上 見 到 汗 。一 個 人 一 天 排 汗 量 約 1000c.c., 炎 熱 天 甚 至 高 達 7000c.c.)。sedaka,【 形 】 出 汗 的 , 排 出 的 。sedana,【 中 】 蒸 ( 饅頭 等 )。sedāvakkhitta,【 形 】 滿 身 大 汗 的 。Sedeti (sid+e), 使 蒸 發 , 蒸 發 , 煮 沸 。【 過 】sedesi。【 過 分 】sedita。【 獨 】sedetvā。Sena, senaka,【 陽 】 鷹 (hawk)。Senā,【 陰 】 軍 隊 。senāyaka, senāpati, senī,【 陽 】 將 軍 。senāpacca,【 中 】 將 軍 的 辦 公 室 。senābyūha,【 陽 】 軍 隊的 排 列 。Senāsana,【 中 】 住 所 (=vihāra, 房 舍 ; 精 舍 ; 寺 院 ), 休 息 處 , 坐 臥 處 , 坐 臥 用 品 ( 指 生 活 起 居 的 用 具 , 如 床 、 椅子 、 床 褥 、 坐 墊 等 )。senāsanagāhāpaka,【 陽 】 負 責 分 配 住 所 的 人 。senāsanacārikā,【 陰 】 從 一 住 所 到 另 一 住所 地 遷 移 。senāsanapaññāpaka,【 陽 】 住 所 的 管 理 者 。Vibh.527...“Senāsanan”ti mañcopi senāsanaṁ, pīṭhampisenāsanaṁ, bhisipi senāsanaṁ, bibbohanampi senāsanaṁ, vihāropi senāsanaṁ, aḍḍhayogopi senāsanaṁ, pāsādopisenāsanaṁ, aṭṭopi senāsanaṁ, māḷopi senāsanaṁ, leṇampi senāsanaṁ, guhāpi senāsanaṁ, rukkhamūlampisenāsanaṁ, veḷugumbopi senāsanaṁ. Yattha vā pana bhikkhū paṭikkamanti sabbametaṁ senāsanaṁ.( 住 處 : 床 是住 處 ; 椅 子 是 住 處 ; 坐 墊 、 枕 頭 、 住 所 、 斜 頂 屋 ( 台 語 : 單 堵 水 )、 尖 頂 屋 、 平 頂 屋 、 天 然 山 洞 、 多 層 華 宅 、 圓屋 、 石 洞 、 竹 林 、 樹 下 及 會 堂 也 都 是 住 處 。 或 者 , 比 丘 會 回 去 的 任 何 地 方 就 是 住 處 。)Sephālikā,【 陰 】 有 芬 香 花 的 植 物 。Semānaka,【 形 】 躺 下 的 。Semha,【 中 】 痰 、 痰 癊 (phlegm)。semhika,【 形 】 有 痰 的 人 。cf. Silesuma,【 陽 】 痰 。《T 藏 》 第 五 十 四 冊 義 淨 《 南海 寄 歸 內 法 傳 》 卷 一 “ 朝 嚼 齒 木 " 條 ..“ 粗 胡 葉 根 , 極 爲 精 也 。 堅 齒 口 香 , 消 食 去 癊 , 用 之 半 月 , 口 氣 頓 除 ,牙 疼 齒 憊 , 三 旬 即 愈 。 要 須 熟 嚼 淨 揩 , 令 涎 癊 流 出 , 多 水 淨 漱 , 斯 其 法 也 。" 《 清 淨 道 論 》(Vism.261.) 說 , 痰長 在 胃 膜 中 , 其 顏 色 為 白 色 ; 身 體 的 內 部 約 有 一 鉢 的 痰 。 痰 不 只 在 胃 , 也 在 心 包 膜 上 , 此 濃 痰 對 心 臟 產 生 壓力 。Seyya ( 梵 śreyas),【 形 】 比 較 好 的 , 優 良 的 。settha, 最 好 的 ( 比 較 級 )。【 主 格 】【 陽 】【 中 】seyyo,【 主 格 】【 陰 】seyyasi,seyyā,【 主 格 】【 中 】seyyaṁ。【 離 格 】seyyaso。seyyo’ham asmi, 我 是 優 的 ( 我 勝 )。sadiso’ham asmi,我 是 相 等 的 ( 我 等 )。hīno’ham asmi, 我 是 卑 的 ( 我 劣 )。Seyyaka (


Seyyā(Sk. śayyā; fr. śī),【 陰 】 床 , 被 褥 , 睡 眠 (a bed, couch)。Seyyo,【 無 】 更 好 。Sericārī,【 形 】 爲 所 欲 爲 的 。Seritā (fr. serin),【 陰 】 獨 立 , 自 由 (independence, freedom Sn.39 sq.)。Serin (cp. Sk. svairin) ,【 形 】 獨 立 的 , 自 由 的 (self-willed, independent, according to one’s liking)。Serivihāra (serin+vihāra) ,【 形 】 自 己 的 選 擇 的 生 活 (lodging at one’s own choice M.I,469 sq.; Vism.66(serivihārasukhaṁ)。Serivihārī,【 形 】 自 己 的 選 擇 的 生 活 。Serīsaka (adj.) [fr. sirīsa] made of Sirīsa wood, name of a hall D.II,356 sq.; Vv 84 53 ; VvA.331, 351.Sereyyaka name of a tree (Barleria cristata) J.III,253.Sela [S.I,127; D.II,39; A.III,346; Dh.81; J.II,14; Vin.I,4 sq.; III,147= J.II,284.Selaka [sela+ka] “rocky,” a kind of copperSela(fr. silā),【 陽 】 岩 石 , 石 頭 (rocky Dh.8; (m.) rock, stone, crystal)。selamaya,【 形 】 石 做 的 , 佛 陀 的 石 缽 (made ofrock (crystal?), of the bowl of the Buddha SnA 139, 159.)。selaguḷa, 石 球 (a rocky ball J.I,147)。Seleyya,【 中 】 安 息 香 樹 膠 (gum benjamin, 有 香 味 的 樹 脂 , 從 安 息 香 屬 (Styrax) 的 各 種 喬 木 [ 尤 指 在 蘇 門 答 臘 、爪 哇 和 泰 國 ] 獲 得 , 商 品 爲 淡 黃 色 至 棕 色 , 硬 而 易 脆 裂 有 芳 香 氣 味 的 珠 狀 或 塊 狀 物 , 主 要 用 於 治 療 皮 膚 發 炎 ,用 作 香 料 刺 激 性 祛 痰 劑 , 用 作 香 料 的 固 定 劑 , 用 作 香 )。seleyyaka,【 陽 】 安 息 香 樹 ( 落 葉 喬 木 (Styrax benzoin),齊 墩 果 科 。 産 於 蘇 門 答 臘 、 暹 羅 等 處 。 幹 高 二 三 丈 。 葉 卵 形 而 尖 。 夏 月 開 花 , 帶 赤 色 , 總 狀 花 序 。 割 傷 樹 幹 ,可 取 樹 脂 , 乾 燥 後 , 成 黃 黑 色 之 塊 , 名 安 息 香 。 可 用 爲 藥 及 香 料 , 又 可 供 安 息 油 , 安 息 酸 等 之 製 造 。 惟 今 普通 用 之 安 息 香 , 繫 取 他 種 香 料 加 膠 製 成 , 絕 無 安 息 香 質 料 也 )。sev( 梵 sev),【 字 根 I.】 服 侍 (to serve), 聯 合 (to associate)。Sevaka,【 陽 】 僕 人 , 隨 從 。【 形 】 服 務 的 , 伴 隨 的 。Sevati (sev 服 侍 、 聯 合 +a), 1. 服 侍 , 和 … 來 往 , 光 顧 (to serve, associate with, resort to)。2. 練 習 , 狎 近 , 擁 抱 , 利用 , 面 臨 (to practice, embrace, make use of)。【 過 】sevi。【 過 分 】sevita。【 現 分 】sevanta, sevamāna。【 獨 】sevitvā。【 義 】sevitabba。sevatoSevana,【 中 】sevanā,【 陰 】1. 與 … 結 交 ( 台 語 : 交 陪 kau pue 5 )。2. 服 務 。3. 使 用 , 受 用 。Sevanāti bhajanā payirupāsanātaṁsahāyatā taṁsampavaṅkatā taṁsamaṅgitā. ( 結 交 : 具 有 事 實 的 結 交 、 侍 候 、 友 誼 、 親 密 )(KhA.CS:p.104)Sevā,【 陰 】 服 務 。Sevāla,【 陽 】 苔 蘚 , 稀 泥 , 線 帶 草 ( 一 種 沉 水 的 水 生 植 物 (Vallisneria spiralis), 葉 長 似 帶 — 亦 稱 芹 屬 (celery), 大葉 屬 (eelgrass), 水 芹 屬 (water celery), 野 生 芹 屬 (wild celery))。sevālapaṇakapariyonaddhā, 青 苔 、 水 草 所 覆 。Sevita (sevati 的 【 過 分 】), 1. 已 用 。2. 已 練 習 。3. 已 和 … 來 往 。Sevī,【 陽 】 聯 合 者 , 練 習 的 人 。Sesa,【 形 】 剩 餘 的 , 留 下 的 。asesa,【 反 】。Seseti (sis+e), 留 下 。【 過 】sesesi。【 過 分 】sesita。【 獨 】sesetvā。So (ta 的 【 主 . 單 】),【 陽 】 他 。 有 時 用 作 強 調 用 。 如 ..so’haṁ, 那 個 我 (=that I)。so brāhmano, 彼 (= 那 個 ) 婆 羅 門 。Soka,【 陽 】 傷 心 事 , 悲 傷 。sokaggi,【 陽 】 悲 傷 的 火 。sokapareta,【 形 】 被 傷 心 事 壓 倒 的 。sokavinodana,【 中 】消 除 傷 心 事 。sokasalla,【 中 】 悲 傷 的 飛 鑣 。M.10./I,55~6.(=D.22./II,290.)..“Ekāyano ayaṁ, bhikkhave, maggo1 sattānaṁ visuddhiyā, 2 sokaparidevānaṁ samatikkamāya, 3 dukkhadomanassānaṁ atthaṅgamāya, 4 ñāyassaadhigamāya, 5 nibbānassa sacchikiriyāya, yadidaṁ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ā.( 諸 比 丘 ! 為 ( ㄨ ㄟˋ) 諸 有 情 的 清 淨 , 為 諸 悲傷 及 諸 啼 哭 的 超 越 , 為 諸 苦 憂 的 消 滅 , 為 真 理 的 獲 得 , 為 涅 槃 的 作 證 , 這 一 條 道 路 , 就 是 四 念 住 。)Vibhv.PTS:p.181...Ñātibyasanādīhi phuṭṭhassa cittasantāpo soko. Tasseva vacīpalāpo paridevo.( 親 戚 發 生 不 幸等 , 悲 傷 , 為 ‘ 悲 ’。 因 此 而 ( 喃 喃 地 ) 說 廢 話 , 為 ‘ 悲 ’。)VibhA.(CS:p.488)..antonijjhāyanalakkhaṇo soko;tannissitalālappalakkhaṇo paridevo.( 心 中 炎 熱 的 特 相 , 為 ‘ 愁 ’。 向 下 依 靠 哀 哭 的 特 相 , 為 ‘ 悲 ’。)Sokī,【 形 】 悲 傷 的 。Sokhya,【 中 】 健 康 , 快 樂 。Sokhumma,【 中 】 優 良 。Sogandhika,【 中 】 白 睡 蓮 ( 睡 蓮 屬 (Nymphaea) 的 一 種 白 花 睡 蓮 [ 特 指 香 睡 蓮 N.odorata], 與 睡 蓮 屬 的 黃 睡 蓮 相區 別 )。515


Socati (suc( 梵 śuc)+a;sk. śocati), 哀 悼 , 傷 心 。【 過 】soci。【 過 分 】socita。【 現 分 】socanta, socamāna。【 義 】socitabba。【 獨 】socitvā。【 不 】socituṁ。Socanā,【 陰 】 悲 傷 。Soceyya (abstr. fr. śuc, *śaucya),【 中 】 純 淨 (purity)。Soṇa 1 (see suvāṇa),【 陽 】 狗 (a dog, =sunakha)。《 翻 梵 語 》 卷 第 六 (T54.1021.2)..「 輸 屢 那 ( 譯 曰 .. 腹 也 )。」soṇī,【 陰 】 母 狗 (a bitch)。(+sigāla); soṇi (f.) Mhvs 7, 8=sona It.36.Soṇa 2 (cp. śyonāka), (a kind of tree; the Bodhi trees of the Buddhas Paduma and Nārada Bu IX.22; X.24; J.I,36, 37.Soṇita (Sk. śoṇita, fr. śoṇa red),【 中 】 血 (blood)。Soṇī(cp. Sk. śroṇī),【 陰 】1. 腰 部 (the buttock)。2. 母 狗 (a bitch)。Soṇḍa, saṇḍaka(cp. Sk. śauṇḍa),【 形 】【 陽 】 上 酒 癮 的 , 醉 漢 (addicted to drink, intoxicated, a drunkard)。itthisoṇḍī, 女醉 漢 (a woman addicted to drink Sn 112; 或 者 對 女 人 上 癮 (one who is addicted to women” , cf. SnA 172, cp. J II.431itthi-surā-maṁsa-soṇḍa)。Soṇḍā( 梵 śuṇḍā),【 陰 】1. 象 鼻 (an elephant’s trunk)。2. 有 酒 癮 的 女 人 。Soṇḍika(


Sotā,【 陰 】 聽 者 (ThA.200 (Ap.V,3))。Sotthi (=suvatthi, svasti=su asti),【 陰 】 平 安 , 安 全 , 祝 福 。sotthikamma,【 中 】 祝 福 。sotthibhāva,【 陽 】 安 全 。sotthisālā,【 陰 】 醫 院 , 療 養 院 。Sotti, 洗 具 。Sottiya,【 形 】 通 聖 典 的 。Sodaka,【 形 】 濕 的 , 滴 著 的 。Sodariya,【 形 】 同 一 個 母 親 生 的 。Sodhaka,【 形 】 淨 化 者 , 糾 正 者 , 潔 淨 者 。Sodhana,【 中 】 清 潔 , 修 正 。Sodhāpeti (sodheti‘ 乾 淨 ’ 的 【 使 】), 使 清 理 , 使 改 正 。【 過 】sodhāpesi。【 過 分 】sodhāpita。【 獨 】sodhāpetvā。Sodhita, (Sodheti 的 【 過 分 】) 使 乾 淨 , 使 潔 淨 , 改 正 , 清 除 債 務 。Sodheti (sudh+e), 澄 清 , 使 潔 淨 , 改 正 , 清 除 債 務 。【 過 】sodhesi。【 現 分 】sodhenta, sodhayamāna。【 義 】sodhetabba。【 獨 】sodhetvā, sodhayitvā。khettaṁ sodheti, 田 園 收 割 。Sopāka (śva+pāka,),【 陽 】( 印 度 的 世 襲 ) 賤 民 , 殺 狗 者 。 參 考 Sapāka。Sopāna,【 陽 】【 中 】 樓 梯 , 梯 。sopanti,【 陰 】 階 梯 的 一 段 。sopānapāda,【 陽 】 梯 腳 。sopānaphalaka,【 中 】 梯 級 。sopānasīsa,【 中 】 梯 頭 ( 樓 梯 的 頂 端 )。Soppa (=supina【 陽 】【 中 】),【 中 】 睡 覺 , 夢 。Soppati (sup+a), 睡 覺 。Sobbha,【 中 】 深 坑 , 水 池 。Sobhagga,【 中 】 光 彩 壯 麗 , 美 麗 。sobhaggappatta,【 形 】 有 美 麗 的 , 有 光 彩 壯 麗 的 。Sobhaṇa, sobhana,【 形 】 光 亮 的 , 美 麗 的 , 莊 嚴 的 , 優 雅 的 。sobhanacetasika, 美 心 所 ( 阿 毘 達 摩 用 語 )。Sobhati (subh+a), 照 耀 , 輝 煌 , 使 光 彩 , 神 采 奕 奕 , 看 起 來 很 美 麗 。【 過 】sobhi。【 過 分 】sobhita。【 現 分 】sobhanta,sobhamāna, sobhayanto(Sn.PTS.v.421.)。【 獨 】sobhitvā。Sobhā,【 陰 】 光 彩 壯 麗 , 美 麗 。Sobhita, (sobheti‘ 照 耀 ’ 的 【 過 分 】) 使 輝 煌 , 裝 飾 。Sobheti (sobhati‘ 照 耀 ’ 的 【 使 】), 使 輝 煌 , 裝 飾 。【 過 】sobhesi。【 現 分 】sobhenta。【 獨 】sobhetvā。【 祈 】sobheyya。Soma,【 陽 】 月 亮 。Somanassa(su 愉 悅 +manas 意 ),【 中 】 歡 喜 , 高 興 , 快 樂 。【 反 】domanassa,【 中 】 憂 。Somma,【 形 】 溫 和 的 , 愉 快 的 , 令 人 喜 愛 的 。Soracca(nt.fr. sorata),【 中 】 溫 順 , 柔 和 (gentleness, restraint, meekness)。Sūrata (=surata) 溫 順 , 柔 和 (soft, mild J.VI,286; Mhbv 75; kindly disposed S.IV,305.)。Cp. surata & sorata。soracciya,【 中 】 溫 順 。Sorata, Sūrata, (=su+rata, (B)Sk. is sūrata),【 形 】 溫 順 , 柔 和 (gentle, kind, humble, self-restrained)。Soḷasa(num. card.Sk. ṣoḍaśa),【 形 】 十 六 (sixteen)。soḷasamaṁ, 第 十 六 。soḷasavatthukā, 十 六 事 (( 之 疑 )。 證 果 已 越度 懷 疑 (tiṇṇavicikicchā))S.12.20./II,26-7...“Yato kho, bhikkhave, ariyasāvakassa-- ‘Ayañca paṭiccasamuppādo, imeca paṭiccasamuppannā dhammā’ yathābhūtaṁ sammappaññāya sudiṭṭhā honti, so vata pubbantaṁ vāpaṭidhāvissati--‘ 1 Ahosiṁ nu kho ahaṁ(=nu khvāhaṁ (syā. kaṁ. pī. ka.)) atītamaddhānaṁ, 2 nanu kho ahosiṁatītamaddhānaṁ, 3 kiṁ nu kho ahosiṁ atītamaddhānaṁ, 4 kathaṁ nu kho ahosiṁ atītamaddhānaṁ, 5 kiṁ hutvā kiṁahosiṁ nu kho ahaṁ atītamaddhānan’ti; aparantaṁ vā upadhāvissati(=apadhāvissati (ka.)) -- ‘ 6 Bhavissāmi nu khoahaṁ anāgatamaddhānaṁ,7 nanu kho bhavissāmi anāgatamaddhānaṁ,8 kiṁ nu kho bhavissāmianāgatamaddhānaṁ, 9 kathaṁ nu kho bhavissāmi anāgatamaddhānaṁ, 10 kiṁ hutvā kiṁ bhavissāmi nu kho ahaṁanāgatamaddhānan’ti; etarahi vā paccuppannaṁ addhānaṁ ajjhattaṁ kathaṁkathī bhavissati--‘ 11 Ahaṁ nu khosmi,12 no nu khosmi, 13 kiṁ nu khosmi, 14 kathaṁ nu khosmi, 15 ayaṁ nu kho satto kuto āgato, 16 so kuhiṁgamissatī’ti--netaṁ ṭhānaṁ vijjati. Taṁ kissa hetu? Tathāhi, bhikkhave, ariyasāvakassa ayañca paṭiccasamuppādoime ca paṭiccasamuppannā dhammā yathābhūtaṁ sammappaññāya sudiṭṭhā”ti. ( 諸 比 丘 ! 聖 弟 子 對 此 緣 起 及 緣 生法 , 以 正 慧 已 如 實 徹 底 地 見 到 , 他 確 實 想 過 去 世 :「 1 過 去 世 我 存 在 嗎 ? 2 過 去 世 我 不 存 在 嗎 ? 3 過 去 世 我 是 什麼 ? 4 過 去 世 我 如 何 ? 5 過 去 世 我 曾 經 是 什 麼 成 為 什 麼 ?」 想 未 來 :「 6 未 來 世 我 將 存 在 嗎 ? 7 未 來 世 我 將 不 存 在嗎 ? 8 未 來 世 我 存 在 嗎 ? 9 未 來 世 我 將 如 何 存 在 ? 10 未 來 世 我 將 從 什 麼 成 為 什 麼 ?」 於 今 現 世 內 心 將 有 疑 問 :「 11517


我 存 在 嗎 ? 12 我 不 存 在 嗎 ? 13 什 麼 是 我 ? 14 怎 樣 是 我 ? 15 這 眾 生 (= 我 ) 來 自 哪 裡 ? 16 他 將 去 哪 裡 ?」 此 ( 懷 疑 ) 事不 可 能 。 為 何 ? 諸 比 丘 ! 因 為 聖 弟 子 對 緣 起 及 緣 生 法 , 以 正 慧 如 實 徹 底 地 見 到 。))Sovaggika,【 形 】 導 致 天 堂 的 。Sovacassa (suvacas-ya),【 陰 】 柔 和 , 服 從 。sovacassakaraṇa, 服 從 性 , 服 從 事 。【 反 】dovacassakaraṇa, 不 服 從 性 。sovacassakaraṇehi dhammehi samannāgato, 具 足 容 易 教 誨 之 法 。Sovacassatā(sovacassa 柔 和 +tā 狀 態 ),【 陰 】 恭 順 ( 容 易 受 勸 告 ), 文 雅 (suavity, gentleness)。Sovaṇṇa(


HH,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三 十 一 個 輔 音 字 母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的 ㄏ。 梵 文 還 有 ‘ḥ’(visarga)。Ha(freq. in Rigveda, as gha or ha, Sk. hi), ( 表 示 驚 訝 、 疑 問 、 喜 悅 或 用 以 喚 起 注 意 等 ) 嗨 , 喂 (hey, oh, hallo, I say)。iti ha, 如 此 (thus; a common beginning to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Sn.1053)。itihītihaṁ, 如 此 如 此 ((saying), “thus andthus” Sn 1084;SnA.416.(ha-kāra);PvA 4 (ha re), 58 (gloss for su))。Haṁ(indecl.)(cp. Sk. haṁ), 感 嘆 詞 (an exclamation “I say, hey, hallo, look here!” Sometimes as han ti)。iti haṁ(=iti)。haṁ dhī(DhA I.179, 216 (here as haṁ di))。handa, 喂 !Haṁsa 1 (< haṁsati), ( 毛 髮 等 ) 直 立 , 倒 豎 (bristling)。Haṁsa 2 (cp. Sk. haṁsa),1. 鵝 (a water-bird, swan)。suvaṇṇa-rāja-haṁsa, 金 鵝 王 (“golden royal swan”) to be king of thebirds: J I.207; II.353; Vism.650.) haritahaṁsa-tambahaṁsa-khīrahaṁsa-kāḷahaṁsa-pākahaṁsasuvaṇṇahaṁsesu,At SnA.277.)。pākahaṁsa,(a species of water bird J V.356; VI.539; SnA 277)。f. haṁsī Dāvs V.24(rāja°)。2. 一 種 建 築 物 (a kind of building J.I.92.)。haṁsapotaka, 幼 鵝 (a young swan)。haṁsarāja, 鵝 王 (the king ofswans)。Haṁsati, ( 毛 髮 等 ) 直 豎 (to bristle, stand on end (said of the hair)。caus. haṁseti 使 直 豎 。pp. haṭṭha.Haṁsana(< hṛṣ),【 形 】【 中 】( 毛 髮 等 ) 直 豎 (bristling, see lomahaṁsa)。Haṁsi,(indecl.)=hañci if, in case that.Hacca(< han),【 形 】 殺 (killing)。bhūnahacca, 墮 胎 (killing an embryo)。Hañci (indecl.)(haṁ+ci), 假 如 (if)。Haññati(han+ya), 被 殺 , 被 破 壞 。【 過 】haññi。【 現 分 】haññamāna。S.42.3./IV,309...‘Ime sattā haññantu vā bajjhantuvā ucchijjantu vā vinassantu vā mā ahesuṁ iti vā’ti.( 這 些 有 情 , 當 殺 ! 當 捕 ! 當 斬 ! 當 滅 ! 勿 使 存 在 。)Haññana,【 中 】 虐 待 , 苦 惱 , 殺 害 。Haṭa 1 (harati 的 【 過 分 】), 已 帶 , 獲 得 (taken, carried off)。haṭahaṭakeso, 使 ( 頭 髮 ) 蓬 鬆 (with dishevelled hair,S.4.19./I,115)。Haṭa 2 (cp. Sk. haṭha & haṭa), 水 芙 蓉 、 水 浮 蓮 ( 可 淨 化 污 水 )(Pistia stratiotes. D I.166; M I.78, 156; Pug 55 (text sāta-);A I.241, 295 (v. l. sāta; cp. hāṭaka))。Haṭṭha (haṁsati 的 【 過 分 】), 1. 已 毛 髮 豎 立 (bristling, standing on end)。2. 已 歡 喜 , 已 快 樂 (joyful, happy)。haṭṭhatuṭṭha,【 形 】 充 滿 歡 笑 的 。haṭṭhaloma,【 形 】 毛 髮 豎 立 的 。lomahaṭṭhajāta, 毛 髮 豎 立 (with bristling hairs, excited)。Haṭha(Dhtp.101=balakkāra),【 陽 】 暴 力 (violence)。Hata(hanati 的 【 過 分 】), 已 殺 , 已 傷 害 , 已 破 壞 。hatabhāva,【 陽 】 被 破 壞 的 情 況 。hatantarāya,【 形 】 已 經 除 掉障 礙 的 人 。hatavakāsa,【 形 】 已 斷 除 善 惡 的 所 有 機 會 的 人 (Dh.97; DhA.II.188)。reṇuhata, 以 塵 土 攻 擊 , 以 塵 土覆 蓋 (struck with dust, covered with dust)。hatatta, 【 中 】 被 破 壞 的 狀 態 。hatâvasesaka, 活 下 來 , 倖 存 (survivingD.I.135); pakkhahata, 跛 子 , 殘 廢 的 人 (a cripple)。hatavikkhittaka, 屠 殺 (slain & cut up, killed & dismemberedVism.179, 194)。nāgahata, 屠 龍 。hatantarāya, 移 除 障 礙 (one who removes an obstacle)。Hati (< han),【 陰 】 破 壞 (destruction Dāvs IV.17.)。Hattha(< hṛ, cp. Vedic hasta),【 陽 】 手 , 柄 , 腕 尺 ( 等 於 手 肘 至 指 尖 的 距 離 或 兩 個 張 手 ,1 肘 =46~56 cm)。hatthaka,【 陽 】 像 手 的 東 西 。【 形 】 有 手 的 。hatthakacchapaka, 造 作 空 手 狀 (making a hollow hand J.III.505.)。hatthakamma,【 中 】 手 工 (manual work, craft, workmanship, labour. J I.220; DhA I.98, 395; IV.64.)。hatthaga, 掌 權 (being in thepower of)。hatthagata,【 形 】 取 得 的 ( 到 手 的 )。hatthagahaṇa,【 中 】hatthagāha,【 陽 】 抓 在 手 中 , 抓 著 。hatthacchinna,【 形 】 斷 手 的 。hatthaccheda,【 陽 】hatthachedana(=hatthacchedana),【 中 】 切 斷 手 。hatthaṅguli, 手 指 (finger PvA.124(pādaṅguli, 腳 趾 toe))。hatthaṭṭhika, 手 骨 (hand-bone KhA.49.)。hatthantara, 腕 尺 (a cubit, 古 時 一 種 量 度 , 自 肘 至 中指 端 , 長 約 18-22 英 寸 Vism 124.)。hatthatala,【 中 】 手 掌 。hatthatthagata(hatth-attha-gata), 在 掌 控 中 (in somebody’spower J I.244; III.204; VI.582. )。hatthapajjotikā, 燒 烤 手 (hand-illumination, scorching of the hand (by holding it in atorch), a kind of punishment M I.87; A I.47; II.122; Miln.197; Nd 1 154. )。hatthapatāpaka, 燒 煤 盤 (a coal-pan, heating519


of the hand Vv 33 32 ; VvA 147; see mandāmukhī 煤 斗 )。hatthabandha, 手 鐲 (a bracelet D I.7; DA I.89. )。hatthapasāraṇa,【 中 】 伸 出 手 。hatthapāda, 手 足 。hatthapāsa,【 陽 】 手 的 長 度 (the side of the hand, vicinity Vin IV.221,230。 古 譯 為 「 伸 手 所 及 處 」。 等 於 兩 個 半 肘 尺 (hattha) 的 長 度 , 一 個 肘 尺 長 等 於 手 肘 至 指 尖 的 距 離 或 兩 個 指 距 。當 僧 團 在 舉 行 任 何 羯 磨 法 時 , 比 丘 們 彼 此 之 間 的 距 離 必 須 在 一 手 臂 距 離 之 內 , 如 果 超 過 該 距 離 的 話 , 僧 團 所舉 行 的 羯 磨 法 則 無 效 。)。hatthasāra, 動 產 (hand-wealth, movable property DhA I.240; J I.114; DA I.216.)。hatthavaṭṭaka,【 陽 】 手 推 車 (hand-cart Vin.II.276.)。hatthavikāra,【 陽 】 手 移 動 、 手 的 運 動 。hatthasāra,【 陽 】 最有 價 值 的 事 物 。hatthapalekhana,【 形 】( 食 後 ) 舔 手 的 (licking the hands (to clean them after eating, cp. the 52 ndSekhiya Vin IV.198))。hatthahattha, 在 手 頭 上 (in hand)。hatthābharaṇa,【 中 】 手 鐲 、 臂 釧 (bracelet Vin II.106.)。hatthālaṅkāra, 手 鐲 、 臂 釧 (a (wrist) bracelet, wristlet VvA.167.)。sahassahattha, 千 手 (thousand-armedm. Mhvs. 30, 75);pañcahattha, 五 隻 手 (having five hands J.V.425; J.V.431)。katahattha, 使 用 的 手 , 弓 箭 手 (a practised hand, practised(of an archer))。hatthappatta, 放 在 手 中 (what one can put one’s hand on, i. e. “before his very eyes” Vin I.15. )。 hatthābhijappana,【 中 】 以 咒 語 把 人 舉 起 (incantations to make a man throw up his hands D.I,11; DA.I,97.)。daṇḍahattha,棍 在 手 (stick in hand J I.59)。rittahattha, 空 手 (empty-handed Sdhp 309)。vīṇāhattha, 琵 琶 在 手 (lute in hand Mhvs.30,75. )。sahattha, 用 自 己 的 手 (with one’s own hand)。hatthaṁ gacchati & āgacchati, 權 力 在 望 、 權 力 在 握 (to come intothe power of (āyanti hatthatthaṁ) )。hatthe karoti, 以 手 攜 帶 、 擁 有 (to bring under one’s hand, to take possession of, tosubdue J VI.490.)。hatthaṁ gacchati, 握 權 (to come under somebody’s hand, to come under the sway of J I.179)。Hattha(skt. aṣāḍhā),【 陽 】 軫 宿 ( 二 十 七 星 宿 之 一 )。Hatthaka(hattha+ka), 一 手 之 量 (a handful, a quantity (lit. a little hand))。Hatthatthara,【 陽 】( 披 在 象 身 上 的 ) 象 氈 墊 。Hatthācariya,【 陽 】 馴 象 者 。Hatthāroha,【 陽 】 騎 象 者 。Hatthin(hatthī)(=hatthi‘ 象 ’ 的 短 化 詞 形 )。hatthikantavīṇā,【 陰 】 誘 騙 象 的 琵 琶 。hatthikalabha,【 陽 】 小 象 。hatthikumbha,【 陽 】 象 的 球 狀 額 骨 。hatthikula,【 中 】 象 種 。hatthikkhandha,【 陽 】 象 背 。hatthigopaka,【 陽 】 看 象 人 。hatthidanta,【 陽 】【 中 】 象 牙 。hatthidamaka,【 陽 】 馴 象 師 。hatthidamma,【 陽 】 在 訓 練 中 的 象 。hatthipada,【 中 】 象 腳 ,象 足 迹 。hatthipākāra,【 陽 】 浮 雕 象 畫 像 的 牆 壁 。hatthippabhinna,【 形 】 怒 象 。hatthibandha, hatthimeṇḍa,【 陽 】看 象 人 。hatthimatta,【 形 】 像 象 一 樣 的 大 。hatthimāraka,【 陽 】 獵 象 人 。hatthiyāna,【 中 】 乘 象 , 騎 象 。hatthiyuddha,【 中 】 象 兵 戰 。hatthirūpaka,【 中 】 象 的 體 形 。hatthilaṇḍa,【 陽 】 象 糞 。hatthiliṅgasakuṇa,【 陽 】 鹮 ( 構 成 鹮 科(Threskiornithidae) 或 朱 鷺 科 的 幾 種 與 鷺 有 親 緣 關 係 的 涉 禽 , 産 於 東 西 兩 半 球 的 溫 暖 地 帶 , 以 水 生 動 物 及 兩 棲動 物 爲 食 , 特 徵 是 有 一 個 細 長 的 向 下 彎 的 與 麻 鷸 的 喙 相 似 的 喙 )。hatthisālā,【 陰 】 象 棚 。hatthisippa,【 中 】 訓練 象 的 知 識 。hatthisoṇḍā,【 陰 】 象 鼻 。ekacārika-hatthi., 獨 行 之 象 、 王 家 之 象 (an elephant who wanders alone, aroyal elephant J III.175.)Hatthinī(=hatthinikā),【 陰 】 母 象 。Hatthī,【 陽 】 象 。had,【 字 根 I.】 排 出 排 泄 物 (to emit excrement)。Hadaya( 梵 hrdaya


<strong>Han</strong> (indecl.) see haṁ.<strong>Han</strong>akara(ahaṁ-ākāra),【 陽 】【 形 】 有 我 相 的 、 有 我 慢 的 。<strong>Han</strong>ati 1 , hanti (han 殺 +a), 1. 襲 擊 (to strike, to thresh S IV.201; J IV.102.)。2. 殺 (to kill D.I,123; A.IV,97 (asinā hantiattānaṁ); Sn 125; Dh 405; maggaṁhanati to slay travellers on the road J I.274; III.220.)。3. 傷 害 (to destroy, toremove Sn.118; Dh.72.)。【 過 】hani。【 過 分 】hata。【 現 分 】hananta, hanamāna。【 獨 】hantvā, hanitvā。【 不 】hantuṁ,hanituṁ。【 義 】hantabba, hanitabba。pres. 1 st sg. hanāmi J II.273; 2 nd sg. hanāsi J III.199; V.460; 3 rd sg. hanti Sn 118;A IV.97; DhA II.73 (=vināseti); Dh 72; hanāti J V.461; hanati J I.432; 1 st pl. hanāma J I.200; 3 rd pl. hananti Sn 669.Imper. hana J III.185; hanassu J V.311; hanantu J IV.42; Dh 355; J I.368. Pot. hane Sn 394, 400; haneyya D I.123; Sn705. ppr. a-hanaṁ not killing D I.116; hananto J I.274. fut. hanissati J IV.102; hañchati J IV.102; hañchema J II.418.aor. hani Mhvs 25, 64; 3 rd pl. haniṁsu Sn 295; J I.256; ger. hantvā Sn 121; Dh 294 sq.; hanitvāna J III.185. -- Pass.haññati D II.352; S IV.175; Sn 312; J I.371; IV.102; DhA II.28. ppr. haññamāna S IV.201. grd. hantabba D II.173. aor.pass. haññiṁsu D I.141. fut. haññissati DA I.134. Caus. hanāpeti to cause to slay, destroy J I.262; DA I.159;ghātāpeti Vin I.277; ghāteti to cause to slay Dh 405; Sn 629; a-ghātayaṁ, not causing to kill S I.116; Pot. ghātayeSn 705; ghātayeyya Sn 394; aor. aghātayi Sn 308; ghātayi Sn 309; pass. ghātīyati Miln.186. See also ghāteti. cp.upahanati, vihanati; °gha, ghāta etc., paligha.<strong>Han</strong>ati 2 (*han for had, probably from pp. hanna. The Dhtm (535) gives had in meaning of “uccāra ussagga”), 空 掉 缽 (toempty the bowels Pv IV.8 8 (=vaccaṁ osajjate PvA 268).pp. hanna. cp. ūhanati 2 & ohanati.<strong>Han</strong>ana(


Harāpeti(harati 的 【 使 】), 使 攜 帶 , 使 取 走 。【 過 】harāpesi。【 過 分 】harāpita。【 獨 】harāpetvā。Hari 1 (Sk. harita, hariṇa pale (yellow or green), hiri (yellow)) ,【 形 】 綠 色 的 , 黃 褐 色 的 (green, tawny)。harissavaṇṇa, 金色 的 (gold-coloured)。haricandana, 黃 褐 色 的 (yellow sandal)。haritāla, 雌 黃 (yellow orpiment)。harittaca, 金 色 的(gold-coloured)。haripada, 金 色 的 腳 (gold foot, yellow leg, a deer.)Hari 2 ,【 陽 】 毘 瑟 挐 ( 印 度 教 主 神 之 一 , 守 護 之 神 )。Hariṇa,【 陽 】 鹿 。Harita,【 形 】1. 綠 色 的 , 黃 褐 色 的 。2. 新 鮮 的 。【 中 】 蔬 菜 , 青 菜 , 草 。haritamaṇḍūka,【 陽 】 青 蛙 。Haritta,【 中 】 綠 色 , 清 新 。haritapaṇṇa, 蔬 菜 。Haritā,【 陰 】 黃 金 (gold Th 1, 164=J II.334. haritamaya made of gold)。haritāmātar, 青 蛙 之 子 (son of a green frog, JII.238)。haritupattā, 覆 蓋 綠 色 (covered with green)。Haritabba, (harati 的 【 義 】) 應 該 攜 帶 , 應 該 遷 移 。Haritāla,【 中 】 雌 黃 。Haritu,【 陽 】 拿 走 的 人 。Harittaca,【 形 】 黃 金 色 的 。Harissavaṇṇa,【 形 】 有 金 色 的 。Harītaka,【 中 】harītakī,【 陰 】 訶 子 、 阿 黎 勒 果 、 訶 黎 勒 果 ( 見 Abhayā)。Hare, 用 來 稱 呼 小 輩 的 虛 詞 。Hala,【 中 】 犁 。Halaṁ,【 無 】 夠 了 ![ 表 示 異 議 的 感 歎 詞 ] 爲 什 麽 ?Halāhala( 梵 halāhala),【 中 】 訶 羅 訶 羅 (the most vicious and venomous poison( 神 話 中 ) 致 命 的 毒 藥 )。《 大 寶 積 經 》 卷一 百 十 三 :「 如 有 一 毒 , 名 婆 蹉 那 婆 (vatsanābha 隋 言 牛 犢 子 齋 ), 復 有 毒 藥 名 訶 羅 訶 羅 (halahala 隋 言 速 殺 ), 將如 芥 子 食 , 即 速 疾 命 終 。」。halāhalavisa, 毒 藥 。Haliddā & Haliddī (cp. Sk. haridrā)【 陰 】 薑 黃 (turmeric, 別 名 .. 姜 黃 、 黃 薑 、 毛 薑 黃 、 寶 鼎 香 、 黃 絲 郁 金 , 一 種産 於 印 度 的 被 廣 泛 種 植 的 熱 帶 植 物 (Curcuma domestica), 花 黃 色 , 有 一 個 芳 香 多 肉 的 根 莖 。Vin I.201; J .V.89)。haliddārāga, 像 薑 黃 的 顏 色 (like the colour of turmeric, i.e. not fast, quickly changing & fading)。Haliddī(cp. Sk. haridrā),【 陰 】 薑 黃 (turmeric)( 見 Haliddā)。Have(cp. Vedc hava; hū or hvā to call),【 無 】 叫 做 , 挑 戰 (calling, challenge)。Havya(Vedic havya; fr. hū to sacrifice),【 中 】 供 奉 (an oblation, offering)。has( 梵 has),【 字 根 I.】 笑 (to laugh)。Hasati & Hassati (has 笑 +a)(owing to similarity of meaning the two roots has to laugh (Sk. hasati, pp. hasita) & hṛṣ tobe excited (Sk. hṛṣyati, pp. hṛṣita & hṛṣṭa) have become mixed in Pāli (see also hāsa)), 微 笑 , 笑 , 莞 爾 。【 過 】hasi。【 過 分 】hasita。【 現 分 】hasanta, hasamāna。【 義 】hasitabba。【 獨 】hasitvā。hasāpekkha, 開 玩 笑 。Hasana, hasita,【 中 】 笑 , 莞 爾 。Hasituppāda,【 陽 】 發 微 笑 , 生 笑 。hasituppāda-citta, 生 笑 心 ( 阿 毘 達 摩 用 語 , 欲 地 (kāmāvacara) 阿 羅 漢 微 笑 時 生起 的 心 之 一 )。Hassa,【 中 】 笑 , 笑 話 , 笑 柄 , 嘲 笑 。Haṁsa,【 陽 】 天 鵝 。haṁsapotaka,【 陽 】 小 天 鵝 。Haṁsati (haṁs 高 興 +a), 1.( 毛 髮 等 ) 豎 起 。2. 高 興 。haṁsi,【 過 】。Haṁsana,【 中 】( 毛 髮 等 ) 豎 立 的 。Haṁsī, (haṁsa 的 【 陰 】)。Haṁseti, [haṁsati 高 興 ] 的 【 使 】。hā,【 字 根 I.】 放 棄 (to give up)。cp.( 梵 hā) 1. 離 開 (leave);2. 向 前 (go forth)。hā,【 字 根 III.】 減 少 (to decrease)。Hā,【 無 】 唉 !Hāṭaka,【 中 】 黃 金 。Hātabba (hāyati 的 【 義 】), 可 以 避 免 , 可 以 放 棄 。522


Hātave hātuṁ,[ 攜 帶 harati] 的 【 不 】。Hātuṁ (hāyati 的 【 不 】), 要 除 去 , 要 放 棄 。Hānabhāgiya,【 形 】 有 益 於 作 罷 的 。Hāni,【 陰 】 減 少 , 損 失 , 下 降 。Hāpaka,【 形 】 使 減 少 的 , 使 損 失 的 , 減 少 。Hāpana,【 中 】 減 少 , 縮 小 。Hāpeti (hā+āpe), 省 略 , 疏 忽 , 減 少 , 延 遲 。【 過 】hāpesi。【 過 分 】hāpita。【 現 分 】hāpenta。【 獨 】hāpetvā。Hāyati (hā+ya), 減 少 , 縮 小 , 變 瘦 , 變 得 衰 弱 。【 過 】hāyi。【 過 分 】hīna。【 現 分 】hāyanta, hāyamāna。【 獨 】hāyitvā。Hāyana,【 中 】 減 少 , 衰 退 , 變 少 , 年 。Hāyī,【 形 】 放 棄 的 人 , 遺 留 的 人 。Hāra,【 陽 】( 一 ) 串 ( 珍 珠 等 ), 項 鏈 。hāraka,【 形 】 運 送 的 , 遷 移 的 。hārikā,【 陰 】。satthahārakaṁ(sattha n.+hārakam.), 攜 帶 武 器 。Hārin (fr. hāra,【 形 】1. 拿 走 (taking, carrying (f. hārinī) J.I,133; Pv.II,3 10 (Nom. pl. f. hārī); PvA.113.)。2. 偷 竊 (robbingJ.I,204.)。cp. hāra-。Hāriya(fr. hāra),【 形 】 輕 便 的 , 便 於 攜 帶 的 (carrying)。Hāsa,【 陽 】 笑 , 歡 笑 。hāsakara,【 形 】 令 人 快 樂 的 。Hāseti (has 笑 +e), 搞 笑 , 使 發 笑 。【 過 】hāsesi。【 過 分 】hāsita。【 現 分 】hāsenta, hāsayamāna。【 獨 】hāsetvā。hi,【 字 根 IV.】 發 送 (to send)。cp.( 梵 hi) 催 促 (impel)。Hi,【 無 】 因 爲 , 的 確 。hiṁs( 梵 hiṅs),【 字 根 I.】 傷 害 (injure)→HiṁsatiHiṁsati (hiṁs( 梵 hiṅs) 傷 害 +a), 傷 害 , 欺 負 。【 過 】hiṁsi。【 過 分 】hiṁsita。【 現 分 】hiṁsanta, hiṁsamāna。【 獨 】hiṁsitvā。Hiṁsana,【 中 】hiṁsanā, hiṁsā,【 陰 】 欺 負 , 傷 害 。Hiṁsāpeti (hiṁsati‘ 傷 害 ’ 的 【 使 】), 使 傷 害 。【 過 】hiṁsāpesi。【 過 分 】hiṁsāpita。【 獨 】hiṁsāpetvā。Hikkā,【 陰 】 打 嗝 。Hiṅgu( 梵 語 同 ),【 中 】 阿 魏 、 興 渠 (asafoetida, 多 種 波 斯 和 印 度 阿 魏 屬 (Ferula) 植 物 [ 尤 指 Ferula assafoetida, Ferulafoetida 或 Ferula narthex] 的 惡 臭 的 膠 脂 , 呈 珠 狀 或 黑 色 塊 狀 , 有 強 烈 的 臭 味 , 作 爲 解 痙 藥 ) 為 五 辛 之 一 。 又作 興 瞿 、 興 舊 、 興 宜 、 形 虞 、 形 具 。 產 於 新 疆 和 闐 、 西 藏 、 印 度 、 伊 朗 、 阿 富 汗 等 地 , 為 高 達 二 公 尺 之 草 本植 物 。 根 粗 如 細 蔓 菁 之 根 , 色 白 , 其 臭 如 蒜 , 可 供 食 用 。 若 切 斷 莖 枝 , 在 斷 口 處 會 滲 出 液 體 , 凝 固 後 供 作 藥用 , 稱 為 阿 魏 藥 , 可 驅 除 小 蟲 或 除 臭 。Hiṅgulaka,【 中 】hiṅguli,【 陰 】 朱 砂 , 朱 紅 色 。Hita,【 中 】 利 益 , 祝 福 , 好 處 , 福 利 。【 形 】 有 用 的 , 有 益 的 。【 陽 】 朋 友 。hitakara,【 形 】 做 有 益 的 ( 事 )。hitāvaha,【 形 】 有 益 的 。Hitesī,【 陽 】 恩 人 , 尋 求 他 人 的 福 利 (Hitassa esanavasena hitesitā.DhsA.CS:p.395)。Hitvā, 捨 棄 了 。Hidaṁ(hi + idaṁ) ind. 因 為 。Hindi, 辛 地 ( 語 ), 當 今 印 度 官 方 語 言 之 一 。Hintāla,【 陽 】 海 棗 , 棗 椰 子 (marshy date plam, 一 種 棕 櫚 (Phoenix dactylifera) 的 長 圓 形 果 實 , 是 北 非 和 西 亞 人的 主 要 食 品 )。Hind,【 字 根 I.】 到 處 走 路 (to walk about)。Hima(Vedic hima),【 中 】 雪 , 冰 (ice, snow)。himavantu,【 形 】 有 雪 的 , 有 冰 的 , 喜 馬 拉 雅 山 。himapāta-samaya theseason of snow-fall. himavāta a snow or ice wind.Himavant (hima+vant), 有 雪 的 (snowy (=himayutta C.))。Himavā,【 陽 】 喜 瑪 拉 雅 山 (the Himālaya)。Himavantapassato,喜 瑪 拉 雅 山 麓 。Hiyyo,【 副 】 昨 天 。Hirañña,【 中 】 未 加 工 的 黃 金 。523


hiri,【 字 根 III.】 慚 (to be ashamed of)。Hiri, Hirī,【 陰 】 羞 怯 , 慚 。hirikopīna,【 中 】 喚 醒 羞 怯 ( 即 : 性 器 官 )。hirimantu,【 形 】 謙 遜 的 , 害 羞 的 。《 阿 毘 達摩 義 廣 釋 》(Vibhv.p.84.):「‘ 慚 ’ 即 厭 惡 於 身 惡 行 等 。」(Hirīyati kāya-duccaritādīhi jigucchatīti hirī)。A.2.1-9./I,51...Hirī ca ottappañca. Ime kho, bhikkhave, dve sukkā dhammā lokaṁ na pāleyyuṁ, nayidha paññāyetha mātāti vāmātucchāti vā mātulānīti vā ācariyabhariyāti vā garūnaṁ dārāti vā. Sambhedaṁ loko agamissa, yathā ajeḷakākukkuṭasūkarā soṇasiṅgālā.( 諸 比 丘 ! 若 這 兩 種 白 法 ( 慚 愧 ) 不 護 世 , 則 世 上 所 謂 母 、 或 所 謂 母 、 或 所 謂 舅 母 、 或所 謂 師 母 、 或 所 謂 導 師 之 妻 , 將 不 揀 別 , 世 將 混 亂 。 譬 如 羊 、 山 羊 、 雞 、 豬 、 狗 、 野 狼 等 。)Hirimant (& hirīmant)(


Huṁhuṁ, 哼 哼 。Huṁhuṅkajātiko, 哼 哼 作 聲 者 ( 以 ‘ 哼 哼 ’ 表 示 傲 慢 )。Huta,【 中 】 祭 品 , 供 奉 。Hutāsna,【 中 】 火 。Hutta,【 中 】 贈 禮 。DhA(v.108;CS:p.1.422):Hutanti abhisaṅkharitvā kataṁ pāhunadānañceva, kammañca phalañcasaddahitvā katadānañca.( 已 周 全 安 排 好 贈 與 款 待 賓 客 的 食 物 後 , 並 且 相 信 業 及 果 , 作 布 施 。)Hutvā, (hoti 的 【 獨 】), 有 了 , 是 了 。Huraṁ,【 形 】 在 另 一 個 世 界 中 , 在 另 外 的 生 存 。Huṅkāra,【 陽 】“ 哼 ” 的 聲 音 。He,( 呼 格 的 虛 詞 ) 嗨 ! 啊 ! 喂 ! 親 愛 的 。Heṭṭhato,【 副 】 從 下 面 。Heṭṭhā,【 副 】 在 下 面 。heṭṭhābhāga,【 陽 】 較 低 的 部 分 。heṭṭhāmañce,【 副 】 在 床 下 。Heṭṭhima,【 形 】 降 低 的 。heṭh,【 字 根 VII.】 使 … 痛 苦 (to afflict), 使 … 苦 惱 (to torment)。Heṭhaka,【 形 】 騷 擾 的 人 , 困 擾 的 人 。Heṭhanā,【 陰 】 騷 擾 。Heṭheti (heṭh+e), 騷 擾 , 煩 惱 , 傷 害 。【 過 】heṭhesi。【 過 分 】heṭhita。【 現 分 】heṭhenta, heṭhayamāna。【 獨 】heṭhetvā。Hetaṁ =hi etaṁ( 確 實 , 這 )。Hetu,【 陽 】 因 素 , 理 由 , 情 況 。hetuka,【 形 】 聯 繫 因 素 的 。hetuppabhava,【 形 】 由 因 素 而 出 現 的 。hetuvāda,【 陽 】因 素 的 理 論 。pubbe katahetu 由 於 前 世 所 作 業 ( 宿 命 造 )。issara-nimmāna hetu, 由 於 自 在 天 創 造 ( 尊 祐 造 )。ahetu-appaccaya 由 於 無 因 、 無 緣 。“Ye dhammā hetuppabhavā, tesaṁ hetuṁ Tathāgato āha; Tesañca yo nirodho,evaṁvādī mahāsamaṇo”ti.( 梵 文 Ye dharmā hetu-prabhavā hetuṃ teṣaṃ Tathāgato avadat; teṣṃ ca yo nirodhoevaṃ vādī mahā-śramaṇaḥ.)「 凡 是 諸 法 因 緣 生 , 如 來 說 諸 因 。 諸 法 因 緣 滅 , 大 沙 門 如 是 說 。」《 普 端 嚴 》Sp.Mv.V,975. ; CS:Mv.pg.256 : Ye dhammā hetuppabhavāti hetuppabhavā nāma pañcakkhandhā; tenassadukkhasaccaṁ dasseti. Tesaṁ hetuṁ Tathāgato āhāti tesaṁ hetu nāma samudayasaccaṁ; tañca Tathāgato āhātidasseti. Tesañca yo nirodhoti tesaṁ ubhinnampi saccānaṁ yo appavattinirodho; tañca Tathāgato āhāti attho.Tenassa nirodhasaccaṁ dasseti. Maggasaccaṁ panettha sarūpato adassitampi nayato dassitaṁ hoti, nirodhe hi vuttetassa sampāpako maggo vuttova hoti. Atha vā tesañca yo nirodhoti ettha tesaṁ yo nirodho ca nirodhupāyo cātievaṁ dvepi saccāni dassitāni hontīti. Idāni tamevatthaṁ paṭipādento āha--“evaṁvādī mahāsamaṇo”ti.( 凡 是 諸法 因 緣 生 :‘ 因 緣 生 ’ 是 指 五 蘊 ; 以 此 令 見 到 苦 諦 。 如 來 說 諸 因 : 諸 因 是 集 諦 , 如 來 令 見 它 。 諸 法 因 緣 滅 : 這 二諦 皆 是 非 存 在 的 滅 諦 ; 這 是 如 來 說 的 意 思 。 如 來 令 見 滅 諦 。 然 而 , 道 諦 好 像 未 出 示 的 道 理 令 出 現 , 已 說 ‘ 滅 ’而 導 致 ‘ 道 ’ 之 說 。 諸 法 因 緣 滅 , 此 處 諸 法 因 緣 ‘ 滅 ’ 及 ‘ 接 近 滅 ’, 如 是 令 見 到 二 諦 。 大 沙 門 如 是 說 : 今 令 正 向 之說 。)ahetuka, 無 因 人 ( 結 生 時 不 具 有 無 貪 、 無 瞋 、 無 癡 之 因 的 人 )。dvihetuka, 二 因 人 ( 結 生 時 具 有 無 貪 、 無 瞋 之 因的 人 )。tihetuka, 三 因 人 ( 結 生 時 具 有 無 貪 、 無 瞋 、 無 癡 之 因 的 人 , 只 有 這 類 人 才 能 證 得 禪 那 或 道 果 。)Hema,【 中 】 黃 金 。hemajāla,【 中 】 金 網 。Hemanta,【 陽 】 冬 天 ( 寒 季 , 九 月 十 六 至 正 月 十 五 )。hemantika,【 形 】 冬 天 的 , 冰 冷 的 。Hemavaṇṇa,【 形 】 金 色 的 。Hemavataka,【 形 】 住 在 喜 馬 拉 雅 山 的 。Heraññika,【 陽 】 金 匠 , 兌 換 業 者 。Hesa(=hi 確 實 +esa 那 個 人 ), 確 實 , 那 個 人 。vihesā hesā, 實 在 煩 擾 !Hesati(both heṣ (Vedic) & hreṣ (Epic Sk.)), 馬 嘶 聲 ( to neigh)。pp. hesita.Hesā(< hesati),【 陰 】hesārava,【 陽 】 馬 嘶 聲 (neighing, neigh)。Hesita(pp. of hesati,【 中 】 馬 嘶 聲 (neighing)。Hessati, 1. Fut. of bhavati( 它 將 存 在 )。2. Fut. of jahati。Hehiti, is Fut. 3 rd sg. of bhavati( 他 將 存 在 )。Hoti(hū+a), 是 , 有 , 存 在 。【 過 】ahosi。【 現 分 】honta。【 義 】hotabba。【 不 】hotuṁ。【 句 型 】「Gen.(A) + Nom.(B)525


+ hoti( 動 詞 )」, 表 達 「 擁 有 」 的 句 型 ( 表 『A 有 B』(A 的 B 存 在 ),「 命 令 式 」 表 達 「 意 志 、 強 烈 的 願 望 」。ahosi,他 那 時 是 。ahosi, 你 那 時 是 。ahosim, 我 那 時 是 。ahesum, 他 們 那 時 是 。ahuvatha, 你 們 那 時 是 。ahumha, 我 們 那 時是 。Hotta (Vedic hotra),【 中 】 供 奉 ((function of) offering)。aggihotta, 火 供 ( 物 ) (the sacrificial fire SnA 436 (v. l. BBaggihutta))。Homa(< hu, juhati),【 中 】【 陽 】 祭 品 (oblation; DA I.93 (lohitahoma))。Horā( 原 本 是 希 臘 語 ;Sk. horā “hour”),【 陰 】 小 時 , 鐘 頭 , 音 譯 : 火 羅 。horāpāṭhaka(horā +pāṭhaka, i. e. expert),【 陽 】 占 星 家 (astrologer)。horāyanta,【 中 】 顯 示 時 間 的 儀 器 , 時 鐘 。Horālocana,【 中 】 手 錶 , 時 鐘 。hve( 梵 hū / hvā),【 字 根 I.】 呼 叫 (to call upon), 喚 起 (to evoke)。526


LḶ,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三 十 二 個 輔 音 字 母 , 這 個 輔 音 字 母 , 在 巴 利 文 裡 , 它 未 曾 出 現 在 詞 頭 , 只 出現 在 詞 尾 而 已 。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的 r。ḶhḶh,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三 十 三 個 輔 音 字 母 , 這 個 輔 音 字 母 , 在 巴 利 文 裡 , 它 未 曾 出 現 在 詞 頭 , 只 出現 在 詞 尾 而 已 。 發 音 是 卷 舌 送 氣 的 r, 漢 語 沒 有 這 個 輔 音 , 試 試 卷 起 舌 來 送 氣 發 漢 語 的 r。ṀṀ, Ṃ, (anusvāra;niggahīta;pure nasal) 巴 利 文 字 母 表 的 羅 馬 化 拼 音 第 三 十 四 個 輔 音 字 母 , 雖 然 這 個 字 母 被 稱 爲輔 音 , 在 巴 利 文 裡 , 它 卻 只 被 當 作 韻 尾 來 使 用 而 已 。 它 也 被 寫 成 ṃ 或 η。 發 音 好 像 漢 語 中 韻 尾 的 ng。-ṁ,【 結 尾 】。-ṁ 1.m.n.f.sg.Acc. buddhaṁ 佛 、2.n.sg.Nom.kammaṁ 業 、3.aor.1sg. ajjhagaṁ 我 已 到 達 、avocaṁ 我 已 說-araṁ, -āraṁ, -arānaṁ→ raṁ, -ānaṁ-ānaṁ (-īnaṁ, -ūnaṁ)m.n.f.pl.Dat.Gen.buddhānaṁ 對 諸 佛 、 諸 佛 的 、gāthānaṁ 對 諸 偈 、 諸 偈 的-eraṁ opt.3pl.med.kubberaṁ 他 們 應 該 做-esaṁ(-āsaṁ f.) pron.m.n.pl.Dat.Gen.tesaṁ 對 他 們 、 他 們 的-esānaṁ (-āsānaṁ f.) pron.m.n.pl.Dat.Gen.tesānaṁ-eyyaṁ opt.1sg.kareyyaṁ 我 應 做 , dadeyyaṁ 我 應 給-isaṁ aor.1sg.dakkhisaṁ 我 曾 見 icchisaṁ 我 曾 欲-isuṁ aor.3pl.abhuñjisuṁ 他 們 曾 吃 、pucchisuṁ 他 們 曾 問-ntaṁ imp.3pl.med.kubbantaṁ 請 他 們 做-raṁ –ar 語 基 的 m.f.sg.Acc.sattharaṁ= satthāraṁ 師-ruṁ aor.3pl.med.amaññaruṁ 他 們 曾 想-siṁ aor.1sg.akāsiṁ 我 曾 做 cintesiṁ 我 曾 想-suṁ aor.3pl.akāsuṁ 他 們 曾 做-sānaṁ pron.pl.Dat.Gen.tesānaṁ 他 們 tāsānaṁ 她 們-smiṁ (-asmiṁ) m.n.sg.Loc.tasmiṁ 於 他 們-ssaṁ 1.pron.f.sg.Loc.tassaṁ=tissaṁ 於 彼 女 ( 在 那 個 女 人 )2.fut.1sg.karissaṁ=kassaṁ 我 將 做 bhavissaṁ=hessaṁ 我 將 有3.cond.3pl.abhavissaṁ 如 果 他 們 有-taṁ 1.m.n.pl.Dat.Gen.gacchataṁ 對 走 路 、 走 路 的2.imp.3sg.med.kurutaṁ 請 他 做 labhataṁ 請 他 得-tthaṁ aor.1sg.alabhitthaṁ 我 曾 得 asayitthaṁ 我 曾 臥-tuṁ inf. bhavituṁ 存 在 、hotuṁ 有-yaṁ f.sg.Loc.jatiyaṁ 於 ( 誕 ) 生527


二 十 七 宿 Nakkhatta( 緬 甸 的 星 宿 圖 )婁 宿 Assayuja 鬼 宿 Phussa 亢 宿 Sati 牛 宿 Abhijita胃 宿 Bharani 柳 宿 Asilesa 氐 宿 Visakha 女 宿 Savana昂 宿 Kattika 星 宿 Magha 房 宿 Anuradha 危 宿 Dhanittha畢 宿 Rohini 張 宿 pubbaphagguni 心 宿 Jettha 虛 宿 Satabhisajo觜 宿 Magasira 翼 宿 uttaraphagguni 尾 宿 Mulam 室 宿 Pubbabhaddapada參 宿 Adda 軫 宿 Hattha 箕 宿 Pubbasalha 壁 宿 Uttarabhaddapada井 宿 Punabbasu 角 宿 Citta 鬥 宿 Uttarasalha 奎 宿 Revatihttp://www.nmns.edu.tw/New/PubLib/NewsLetter/89/149/09.htm)528


古 印 度 月 份 巴 利 文 名 稱月 份 (māsa) 農 曆 公 曆 季 半 月 天2 月 16 至 30 3 月 第 一 15Citta 質 多3 月 1 至 15 3-4 月 第 二 153 月 16 至 29 4 月夏第 三 14Vesākha4 月 1 至 15 4-5 月 第 四 15季4 月 16 至 30 5 月 第 五 15Jeṭṭha5 月 1 至 15 5-6 月 第 六 15Asalha5 月 16 至 29 6 月 第 七 146 月 1 至 15 6-7 月 第 八 156 月 16 至 30 7 月 第 一 15Sāvaṇa7 月 1 至 15 7-8 月 第 二 157 月 16 至 29 8 月雨第 三 14Poṭṭhapāda 8 月 1 至 15 8-9 月 第 四 15季8 月 16 至 30 9 月 第 五 15Assayuja9 月 1 至 15 9-10 月 第 六 15Kattika9 月 16 至 29 10 月 第 七 1410 月 1 至 15 10-11 月 第 八 15Māgasira10 月 16 至 30 11 月 第 一 1511 月 1 至 15 11-12 月 冬 第 二 15Phussa11 月 16 至 29 12 月 第 三 1412 月 1 至 15 12-1 月季第 四 15Māgha12 月 16 至 30 1 月 第 五 151 月 1 至 15 1-2 月 第 六 15Phagguna1 月 16 至 29 2 月 第 七 142 月 1 至 15 2-3 月 第 八 15長 度在 巴 利 佛 教 中 的 傳 說 是 這 樣 :( 一 ) 在 Sammohavinodani 343 頁 中 說 :36 極 微 paramāṇu = 1 微 anu36 微 anu = 1 tajjāri36 tajjāri = 1 rathareṇu36 rathareṇu = 1 蟣 likkhā7 蟣 likkhā = 1 虱 uka7 虱 uka = 1 dhaññamāsa7 dhaññamāsa = 1 指 節 aṅgula12 指 節 aṅgula = 1 拃 ( 張 手 ) vidatthe2 拃 ( 張 手 ) vidatthe = 1 肘 ratana(= hattha)7 肘 ratana(=hattha) = 1 棒 yatthi(= daṇḍa)20yatthi(= = 1 優 薩 婆 usabha棒 ( 杖 )daṇḍa)80 優 薩 婆 usabha = 1 gāvuta1 gāvuta = 2 俱 盧 舍 krośa4 俱 盧 舍 krośa = 1 由 旬 yojana529


* 8 優 薩 婆 (usabha)=640 肘 ( 見 葉 均 譯 :《 清 淨 道 論 》 漢 譯 註 :Vism.675)西 域 記 云 : 踰 繕 那 者 , 自 古 聖 王 軍 行 程 也 , 舊 傳 一 踰 繕 那 四 十 里 。( 二 ) 根 據 Paramatthamañjūsā II, 226 頁 , 則 有 不 同 的 說 法 :8 極 微 = 1 微8 微 = 1 tajjāri8 tajjāri = 1 rathareṇu8 rathareṇu = 1 蟣8 蟣 = 1 虱8 虱 = 1 稻 麥 yava8 稻 麥 = 1 指 節( 三 ) 據 大 毘 婆 沙 論 卷 一 三 六 所 說 :7 極 微 = 1 微 塵7 微 塵 = 1 銅 塵7 銅 塵 = 1 水 塵7 水 塵 = 1 兔 毫 塵7 兔 毫 塵 = 1 羊 毛 塵7 羊 毛 塵 = 1 牛 毛 塵7 牛 毛 塵 = 1 向 遊 塵 trasareṇu = rathareṇu7 向 遊 塵 = 1 蟣7 蟣 = 1 虱7 虱 = 1 稻 麥7 稻 麥 = 1 指 節24 指 節 = 1 肘 aratni = ratana4 肘 = 1 弓 dhanu500 弓 = 1 摩 揭 陀 = 俱 盧 舍8 俱 戶 舍 = 1 逾 繕 那 yojana容 量1 doṇa = 16 nāḷi1 nāḷi / pattha = 4 kuḍuva1 kuḍuva = 4 muṭṭhi巴 漢 辭 典 巴 利 語 的 網 站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strong>Pali</strong>/<strong>Pali</strong>-<strong>Han</strong>-Eng-glossary.htm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strong>Pali</strong>/paali.htmhttp://sparc1.cc.ncku.edu.tw/~lausinan/<strong>Pali</strong>/<strong>Pali</strong>-<strong>Han</strong>-Eng-glossary.htm#uhttp://dsal.uchicago.edu/dictionaries/pali/530


巴 利 動 詞 字 根I. 第 一 類 動 詞 II. 第 二 類 動 詞 III. 第 三 類 動 詞 IV.第 四 類 動 詞V. 第 五 類 動 詞 VI. 第 六 類 動 詞 VII. 第 七 類 動 詞七 類 動 詞 語 基第 一 類 動 詞 √ 母 音 重 音 化 / 複 重 音 化 +a第 二 類 動 詞√+ṁ-a第 三 類 動 詞第 四 類 動 詞第 五 類 動 詞第 六 類 動 詞第 七 類 動 詞√+ya√+ṇo, ṇu, uṇā√ 長 母 音 > 短 母 音 +ṇā√+o, yira√u>o +e, aya〈 a 〉aggh,【 字 根 I.】 有 價 值 ( to be worthy), 該 得 到 (todeserve)。aṅk,【 字 根 I.】 制 定 (to mark out)。aṅk,【 字 根 VII.】 做 記 號 (to mark), 計 算 (to count)。ace,【 字 根 I.】 禮 拜 (to worship), 給 予 … 榮 譽 (honour),尊 敬 , 慶 祝 (celebrate), 祝 賀 。acc,【 字 根 VII.】 給 予 , 尊 敬 (to honour)。ajj,【 字 根 I.】 賺 得 (to earn), 獲 得 (obtain)。ajj,【 字 根 VII.】 賺 得 (to earn)。añc,【 字 根 I.】 禮 拜 (to worship)。añch,【 字 根 I.】 拉 出 (to draw), 伸 展 (to stretch)。aṭ( 梵 aṭ, at),【 字 根 I.】 漫 遊 (to roam)。at,【 字 根 I.】 不 變 地 去 (to go constantly)。ad( 梵 ad),【 字 根 I.】 吃 (to eat)。add,【 字 根 I.】 請 求 (to beg)。adhi+i,【 字 根 I.】 學 習 (to study)。atth,【 字 根 I.】 祈 禱 (to pray)。an( 梵 an),【 字 根 I.】 呼 吸 (to breathe)。ap,【 字 根 IV.】 接 近 (to approach)。ay,【 字 根 I.】 去 (to go)。arah,【 字 根 I.】 有 價 值 (to be worthy)。av,【 字 根 I.】 保 護 (to protect)。as,【 字 根 I.】 吃 (to eat)。as,【 字 根 III.】 丟 (to throw)。as,【 字 根 V.】 吃 (to eat)。〈 ā 〉ās( 梵 ās),【 字 根 I.】 坐 著 (to sit)。〈 i 〉i( 梵 i 1./ ī / ay),【 字 根 I.】 去 (to go)。ikkh( 梵 īkṣ),【 字 根 I.】 見 (to see)。idh,【 字 根 III.】 興 隆 (to prosper)。inj,【 字 根 I.】 移 動 (to move), 搖 動 (to shake)。indh,【 字 根 I.】 帶 火 (to take fire)。is (icch) ( 梵 iṣ 1./ ich),【 字 根 I.】 想 要 (to wish)。〈 ī 〉īr( 梵 īr),【 字 根 VII.】 移 動 (to move)。〈 u 〉uñch( 梵 uñch),【 字 根 I.】 拾 落 穗 (to glean), 蒐 集 。usūy,【 字 根 I.】 羨 慕 (admire), 嫉 妒 (to envy)。〈 ū 〉ūn,【 字 根 VII.】 減 少 (to lessen)。ūh( 梵 ūh),【 字 根 I.】 沉 思 (to ponder)。〈 e 〉ej( 梵 ej / īj),【 字 根 I.】 移 動 ( to move)。edh( 梵 edh),【 字 根 I.】 生 長 (to grow)。〈 k 〉kac,【 字 根 III.】 發 光 (to shine)。kakh( 梵 kāṅkṣ), 【 字 根 I.】 欲 (desire)。→ākaṅkhati, 希望 , 需 要 。kaṅkh,【 字 根 I.】 懷 疑 (to doubt)。kaḍḍh,【 字 根 I.】 拖 拉 (to drag)。kat,【 字 根 II.】 切 , 割 剪 (to cut)。katth,【 字 根 I.】 稱 讚 (to praise)。kath,【 字 根 VII.】 說 (to say)。kand,【 字 根 I.】 哭 泣 (to weep)。kam( 梵 kram), 【 字 根 I.】 超 越 (to stride)。kamp,【 字 根 I.】 搖 動 (to shake)。kar( 梵 kṛ, skṛ),【 字 根 VI.】 做 或 製 造 (to do or make)。kapp,【 字 根 VII.】1. 能 幹 (to be able),2.(= 梵 kḷp) 使 適合 (to be fit for)。→Kappetikal,【 字 根 VII.】 發 音 (to sound), 響 起 (to count), 計算 (to calculate)。kas( 梵 kṛṣ),【 字 根 I.】 耕 種 (to plough)。kā,【 字 根 III.】 發 音 (to sound)。cp.( 梵 kvaṇ), 聲 音 (sound)kām( 梵 kam),【 字 根 VII.】 渴 望 (to desire)。kās,【 字 根 I.】1. 發 光 (to shine)。2.(= 梵 kās) 咳 嗽 (tocough)。ki( 梵 krī),【 字 根 V.】 買 (to buy)。kiñc,【 字 根 I.】 阻 礙 (to hinder)。kitt,【 字 根 VII.】 詳 細 說 明 (to expound)。kir, 【 字 根 I.】 撒 ( 在 上 散 下 )。→ajjhokirati 散 佈kilam,【 字 根 I.】 使 得 … 疲 倦 (to be fatigued)。kilis( 梵 kliś),【 字 根 III.】 被 使 痛 苦 (to be afflicted), 被弄 髒 (to be soiled)。kuc ( 梵 kuc / kuñc), 縮 , 畏 怯 (shrink); 捲 曲 (curl)。kudh,【 字 根 III.】 生 氣 (to get angry)。kup( 梵 kup),【 字 根 III.】 使 激 動 (to be agitated), 變 凶531


猛 的 (to turn fierce)。kuh,【 字 根 VII.】 使 吃 驚 , 使 驚 訝 (to astonish)。kott,【 字 根 VII.】 減 少 (cut)。kūj,【 字 根 I.】 鴣 鴣 的 叫 (to coo)。khan,【 字 根 I.】 挖 (to dig)。khand( 梵 skand),【 字 根 I.】 徹 底 潰 敗 (to rout), 跳 躍(to jump)。kham( 梵 kṣam),【 字 根 I.】 遭 受 或 忍 受 (to suffer orbear)。→khanti( 梵 kṣānti),【 陰 】 忍 耐 。khambh( 梵 skambh),【 字 根 VII.】 支 持 (prop)→Khambhetikhā,【 字 根 I.】 說 (to speak)。khā,【 字 根 III.】 了 解 (to comprehend)。khād( 梵 khād),【 字 根 I.】 吃 (to eat)。→Khādatikhāḷ,【 字 根 VII.】 洗 (to wash)。khi,【 字 根 I.】 衰 退 (to decay)。khid,【 字 根 III.】 被 壓 下 , 降 低 , 沮 喪 (to be depressed)。cp. ( 梵 khid) 撕 開 (tear), 拉 , 拔 。cf. 梵 (ājch, 撕 破 ;paṭ, 撕 開 ;riś, 撕 開 ;liś, 撕 開 ;vṛh, / bṛh, 撕 開 )。khip ( 梵 kṣip), 投 , 拋 (throw)。khī,【 字 根 IV.】 衰 退 (to decay)。khub,【 字 根 III.】 使 激 動 (to be agitated)。khubh,【 字 根 I.】 騷 動 (to be agitated), 搖 動 (to shake)。khums,【 字 根 VII.】 責 備 、 譴 責 (to censure)。〈 g 〉gajj( 梵 garj),【 字 根 I.】 打 雷 、 吼 (to roar)。gad( 梵 gad),【 字 根 I.】 說 (to say)。gan,【 字 根 VII.】 計 算 (to count)。ganth( 梵 grath/ granth),【 字 根 VII.】 串 一 起 (to stringtogether), 捆 (tie)。gam (gacch) ( 梵 gach, gam),【 字 根 I.】 去 、 走 (to go)。gar( 梵 gr), 醒 (to awake)。garah,【 字 根 I.】 恥 辱 (to disgrace)。gaves,【 字 根 I.】 搜 尋 (to search)。gah,【 字 根 V.】 拿 (to take)。→gaṇhātigā( 梵 gṛ),【 字 根 III.】 唱 (to sing)。gādh,【 字 根 I.】 站 著 (to stand)。gāh,【 字 根 I.】 衝 進 、 探 究 、 埋 首 (to dive into)。gi,【 字 根 IV.】 大 叫 (to call out)。gidh,【 字 根 III.】 貪 婪 (to be greedy)。gil,【 字 根 I.】 忍 受 (to swallow)。gilā,【 字 根 III.】 不 舒 服 (to be sick)。guṇṭh( 梵 guṇṭh),【 字 根 VII.】 遮 蓋 、 覆 蓋 (to cover)。guṇḍ,【 字 根 VII.】 給 … 提 供 動 力 (to powder)。gup( 梵 gup),【 字 根 I.】 保 護 (to protect), 隱 藏 (toconceal)。〈 gh 〉ghaṭ( 梵 ghaṭ),【 字 根 I.】 盡 力 (to make an effort), 收 集(to collect), 使 聚 集 (to gather), 使 忙 碌 於 (to be busywith)。ghaṭ,【 字 根 VII.】 嘗 試 (to attempt)。ghaṭṭ,【 字 根 VII.】 接 觸 (to touch)。ghar(= 梵 ghṛ / ghar=drip= 滴 下 ), 溫 暖 (to be warm, 赤熱 to glow)。ghus( 梵 ghuṣ),【 字 根 VII.】 呼 喊 (to shout)。ghā,【 字 根 III.】 聞 , 嗅 (to smell)。〈 c 〉cal( 梵 cal ),【 字 根 V.】 移 動 。→Calati ( 移 動 、 顫 動 )ci( 梵 ci ),【 字 根 V.】 收 集 (to collect)。→Cināticit( 梵 cit),【 字 根 VII.】 想 (to think)。cint( 梵 cint),【 字 根 VII.】 想 (to think)。cumb( 梵 cumb),【 字 根 I.】 吻 (to kiss)。cp.( 梵 niṅs), 吻(kiss)。cur( 梵 cur),【 字 根 VII.】 偷 (to steal)。→coretichaḍḍ,【 字 根 VII.】 丟 棄 (to throw away)。chād( 梵 chad),【 字 根 VII.】 遮 蓋 (to cover)。chid( 梵 chid),【 字 根 II.】 切 、 割 剪 (to cut)。chid( 梵 chid),【 字 根 III.】 被 切 斷 (to be cut off)。〈 j 〉jaggh( 梵 jakṣ ),【 字 根 I.】 嘲 笑 (to laugh)。jan(jā) ( 梵 jan / jā),【 字 根 III.】 生 ( to be born)。jap( 梵 jap),【 字 根 I.】 喃 喃 自 語 (to mutter)。japp,【 字 根 I.】 發 出 清 柔 持 續 的 聲 音 (to murmur), 小孩 般 說 話 (to prattle)。jambh( 梵 jambh/ jabh),【 字 根 I.】 打 哈 欠 (to yawn)。jal( 梵 jval),【 字 根 I.】 發 光 (to shine)。jāgar( 梵 jāgṛ)(


ñāp,【 字 根 VII.】 使 知 道 (to cause to know), 使 高 興 (toplease)。〈 ṭ 〉ṭhar,【 字 根 I.】 傳 佈 (to spread)。ṭhā( 梵 sthā),【 字 根 I.】 停 留 (to stay), 站 著 (to stand)。〈 ḍ 〉ḍi( 梵 ḍī),【 字 根 I.】 飛 (to fly)。ḍaṁs( 梵 daṅś / daś),【 字 根 I.】 咬 (to bite)。→Ḍasati &Ḍaṁsati.〈 t 〉takk( 梵 tark),【 字 根 VII.】 尋 、 沉 思 (to ponder)。tacch,【 字 根 I.】 削 (to chip)。tacch,【 字 根 I.】 剝 (to pare), 削 減 、 切 割 (to cut)。tajj( 梵 tarj),【 字 根 VII.】 威 脅 (to threaten)。tan( 梵 tan, tā),【 字 根 VI.】 使 伸 展 、 使 延 伸 (to spread)。tap( 梵 tap),【 字 根 I.】 使 發 光 (to shine), 加 熱 (to heat)。tap( 梵 tap),【 字 根 III.】 變 成 熱 的 (to be heated), 後 悔(to repent)。tapp,【 字 根 I.】 使 滿 意 (to be satisfied)。tar,【 字 根 I.】 越 過 (to cross)。tar (tvar),【 字 根 I.】 匆 匆 (to be hasty)。tas,【 字 根 I.】 害 怕 、 擔 憂 (to fear)。tas,【 字 根 III.】 害 怕 (to be afraid)。tā,【 字 根 III.】 保 護 (to protect)。tāḷ,【 字 根 VII.】 打 (to beat)。tij( 梵 tij),【 字 根 VII.】 使 銳 利 / 使 敏 銳 (to sharpen)。tīr,【 字 根 VII.】 決 定 (to decide)。tus( 梵 tuṣ),【 字 根 III.】 高 興 (to be glad)。tud,【 字 根 I.】 刺 穿 (to pierce), 傷 害 (to wound)。cp. ( 梵 tud) 推 動 (push); 用 力 推 (thrust)。tul( 梵 tul),【 字 根 VII.】 稱 出 … 的 重 量 (to weigh), 熟慮 。thak,【 字 根 VII.】 關 上 (to shut)。than,【 字 根 VII.】 吼 (to roar)。then,【 字 根 VII.】 偷 (to steal)。thom,【 字 根 VII.】 稱 讚 (to praise)。thu,【 字 根 V.】 稱 讚 (to praise)。〈 d 〉daṇḍ,【 字 根 VII.】 處 罰 (to punish)。dad( 梵 dad, dā),【 字 根 I.】 給 (to give)。dap,【 字 根 III.】 驕 傲 (to be proud)。dam( 梵 dam),【 字 根 VII.】 馴 服 (tame), 控 制 (control)。→Dametidams( 梵 daṅś / daś),【 字 根 I.】 咬 (to bite)。dah,【 字 根 I.】1. 建 立 (to establish)、 放 置 (to place)。→saddhā


pih,【 字 根 VII.】 渴 愛 (to desire)。pī,【 字 根 V.】 樂 於 、 嗜 好 (to take delight in)。pīḷ,【 字 根 VII.】 虐 待 (to maltreat)。pucch,【 字 根 I.】 詢 問 (to question)。pupph,【 字 根 I.】 開 花 (to blow (as a flower))。pus,【 字 根 I.】1. 珍 愛 (to cherish)。【 字 根 VII.】2. 滋 養( to nourish)。pū,【 字 根 V.】 使 … 潔 淨 (to purify)。pūj( 梵 pūj),【 字 根 VII.】 禮 拜 (to worship), 提 供 、 供養 (to offer)。pūr( 梵 pṛ / pṛṇ/ pūr) 充 滿 (full)。【 字 根 I.】 全 部 、 充 滿(to be full)。pes,【 字 根 VII.】 發 送 、 寄 (to send)。plu( 梵 plu),【 字 根 I.】 飄 浮 (to float), 跳 (to spring)。〈 ph 〉phad( 梵 spand),【 字 根 II.】 顫 抖 (quiver)。phar,【 字 根 I.】 瀰 漫 (to pervade)。phal( 梵 phal),【 字 根 I.】 展 現 成 果 (to bear fruit)。【 字根 VII.】 把 … 劃 分 (to split up)。phas, phus( 梵 spṛś),【 字 根 I.】 接 觸 (to touch)。cp. ( 梵mṛś) 接 觸 (touch)。〈 b 〉bandh( 梵 bandh),【 字 根 I.】 綁 (to bind)。→Bandhatibādh,【 字 根 I.】 騷 擾 (to harass)。→Bādhati, 阻 礙budh( 梵 budh),【 字 根 I.】 了 解 (to understand)。budh( 梵 budh),【 字 根 III.】 了 解 (to understand)。→Bujjhati〈 bh 〉bhas,【 字 根 III.】 下 來 (to go down), 下 沉 (to sink)。bhaṁ,【 字 根 I.】 使 旋 轉 (to whirl)。brah( 梵 bṛh),【 字 根 I.】 生 長 (to grow), 發 展 、 培 育(develop)。bhakkh,【 字 根 VII.】 狼 吞 虎 嚥 地 吃 (to devour)。bhaj( 梵 bhaj),【 字 根 VII.】1. 分 割 、 分 開 (to divide)。2. 訴 諸 (to resort to)。bhañ,【 字 根 I.】 聯 合 (to associate)。bhañj,【 字 根 I.】 崩 潰 、 故 障 (to break down)。bhaṇ( 梵 bhaṇ),【 字 根 I.】 告 訴 (to tell)。bhaṇḍ,【 字 根 I.】 吵 架 (to quarrel)。bhar,【 字 根 I.】 珍 愛 (to cherish)。bhās( 梵 bhās),【 字 根 I.】1. 說 (to speak)。2. 使 發 光 (toshine)。bhid( 梵 bhid),【 字 根 II.】 打 破 (to break)。bhid( 梵 bhid),【 字 根 III.】 破 碎 (to be broken)。bhī( 梵 bhī / bhīṣ),【 字 根 I.】 害 怕 (to fear)。→Bhāyatibhuj( 梵 bhuj),【 字 根 I.】 使 彎 曲 (bend)。【 字 根 II.】 吃(to eat)。bhū( 梵 bhū),【 字 根 I.】 變 成 (to become)。→Bhavatibhūs( 梵 bhūṣ),【 字 根 I.】 裝 飾 (to adorn)。【 字 根 VII.】裝 飾 (to decorate)。〈 m 〉makkh,【 字 根 VII.】 塗 (to smear)。makkh,【 字 根 VII.】 插 入 (to nib with)。magg,【 字 根 I.】 搜 尋 (to search)。magg,【 字 根 VII.】 尋 求 (to seek)。majj( 梵 majj),【 字 根 I.】 下 沉 (to sink)。→Majjati 1 (majj浸 入 , 淹 沒 ,to immerse, submerge), 浸 入 , 淹 沒 。maṇḍ,【 字 根 VII.】 裝 飾 (to adorn)。cp.( 梵 maṇḍ), 艙面 (deck)math( 梵 math / manth),【 字 根 I.】 攪 拌 (to churn), 激起 (to stir)。mad( 梵 mad / mand),【 字 根 III.】 被 使 發 狂 (to bemaddened)。madd( 梵 mṛd/ mrad),【 字 根 I.】 推 進 (to press), 壓 破(to crush)。man( 梵 man),【 字 根 III.】 想 (to think), 想 像 (toimagine)。man( 梵 man),【 字 根 VI.】 想 (to think)。mant,【 字 根 VII.】 討 論 (to discuss)。manth,【 字 根 I.】 攪 拌 (to churn)。mar( 梵 mṛ),【 字 根 I.】 死 (to die)。→Maratimarj( 梵 mṛj) ,【 字 根 I.】 擦 (to wipe)。→Majjati 2 , 擦亮 , 擦 , 清 理 。mas( 梵 mṛś),【 字 根 I.】 接 觸 (to touch)。mah,【 字 根 I.】 參 加 禮 拜 (to worship)。mā( 梵 mā),【 字 根 I.】 測 量 (to measure)。mān,【 字 根 VII.】 授 與 榮 譽 、 尊 敬 (to honour)。mi( 梵 mā),【 字 根 V.】 測 量 (to measure)。cp.( 梵 mi), 使固 定 (fix)。mid,【 字 根 III.】 油 滑 、 假 殷 勤 (to be unctuous), 愛 (tolove), 變 濕 (to wet)。mil,【 字 根 I.】 關 、 閉 ( 像 眼 睛 ) (to close (as eyes))。mil,【 字 根 I.】 碰 到 (to meet)。mis ( 梵 miṣ),【 字 根 I.】 眨 眼 (to wink)。→Misatimiss( 梵 mikṣ),【 字 根 VII.】 混 合 (to mix)。mih,【 字 根 I.】 製 造 水 (to make water)。mīl( 梵 miṣ),【 字 根 VII.】 眨 眼 (to wink)。mu,【 字 根 III.】 知 道 (to know)。muc( 梵 muc / mokṣ),【 字 根 II.】 釋 放 (to release)。muc( 梵 muc / mokṣ),【 字 根 III.】 自 由 (to be free)。muc( 梵 muc / mokṣ),【 字 根 VII.】 釋 放 (to set free)。mucch,【 字 根 I.】 昏 倒 (to faint)。mujj,【 字 根 I.】 下 沉 (to sink)。muṇḍ,【 字 根 I.】 剃 去 … 毛 髮 (to shave)。mun,【 字 根 I.】 知 (=ñāṇa, to know)。mus,【 字 根 I.】 傷 害 (to hurt)。534


muh( 梵 muh),【 字 根 III.】 昏 暈 (to swoon), 迷 路 、 墮落 (to go astray)。→Moha,【 陽 】 癡 , 愚 蠢 , 迷 惑 (stupidity,dullness of mind & soul, delusion, bewilderment,infatuation )。〈 y 〉yaj( 梵 yaj),【 字 根 I.】 做 供 奉 (to make an oblation), 給(to give)。yat( 梵 yat),【 字 根 I.、VII.】 嘗 試 、 企 圖 (to attempt)。yam,【 字 根 I.】 檢 查 (to check)。cp. ( 梵 yam / yach) 抵達 (reach)。yas,【 字 根 III.】 試 圖 、 努 力 (to endeavour)。cp. ( 梵 yas/yeṣ) 熱 , 激 昂 (be heated)。yā( 梵 yā),【 字 根 I.】 去 、 經 歷 (to go)。→Yātiyāc( 梵 yāc),【 字 根 I.】 請 求 (to beg)。yuj( 梵 yuj),【 字 根 II.、VII.】 連 結 、 把 … 套 上 軛 (to yoke)。yudh( 梵 yudh),【 字 根 III.】 對 抗 (to fight)。〈 r 〉rakkh( 梵 rakṣ),【 字 根 I.】 保 護 (to protect)。raj( 梵 raj, rañj),【 字 根 I.】 染 (to dye)。rac,【 字 根 VII.】 組 成 (to compose)。rañj,【 字 根 III.】 被 附 上 (to be attached to)。rabh,【 字 根 I.】 開 始 (to begin)。cp.( 梵 rabh), 勤 加 。( 梵rabh / rambh) 抓 住 (take hold)ram( 梵 ram),【 字 根 I.】 樂 於 (to take delight in)。rah( 梵 rah),【 字 根 I.】 離 開 、 放 棄 (to quit)。rāj,【 字 根 I.】 使 … 發 光 (to shine)。cp.( 梵 rāj) 君 王 的(be kingly)。riñc,【 字 根 II.】 倒 空 (to empty)。→Riñcatiru,【 字 根 I.】 製 造 噪 音 (to make a noise)。cp. ( 梵 ru) 1.哭 (cry);2. 打 破 (break)。ruj,【 字 根 I.】 使 痛 苦 (to pain)。cp. ( 梵 ruj) 打 破 (break)。ruc( 梵 ruc),【 字 根 I.】 使 發 光 (to shine)。ruc,【 字 根 VII.】 高 興 (to please)。rudh(by-form rubh) ( 梵 rundh or rudh),【 字 根 II.】 阻礙 (to hinder)。→Rundhatirudh( 梵 rudh),【 字 根 III.】 需 要 ( 加 接 頭 詞 ana) (todesire (with prefix ana)), 抑 制 、 防 護 (to restrain)。rup,【 字 根 VII.】 改 變 (to change), 毀 滅 (perish)。cp.( 梵rup), 打 破 (break)。rus,【 字 根 I.、III.、VII.】 生 氣 (to get angry)。ruh( 梵 ruh),【 字 根 I.】 生 長 (to grow)。〈 l 〉lakkh( 梵 lakṣ),【 字 根 VII.】 做 記 號 (to mark)。laṅgh,【 字 根 I.】 違 背 (to transgress), 弄 乾 (to dry)。lajj( 梵 lajj),【 字 根 I.】 慚 愧 (to be ashamed)。lañch,【 字 根 I.】 記 號 (to mark)。lap( 梵 lap),【 字 根 I.】 說 (to speak)。labh( 梵 labh),【 字 根 I.】 接 受 (to receive), 獲 得 (to get)。labh( 梵 labh),【 字 根 III.】 被 得 到 (to be got)。lambh,【 字 根 VII.】 欺 騙 (to deceive)。lal ( 梵 lam),【 字 根 VII.】 玩 、 彈 (to play), 愛 撫 (tofondle)。lā( 梵 lā),【 字 根 I.】 拿 (to take)。lip( 梵 lip / limp),【 字 根 II.】 塗 (to smear)。lis,【 字 根 III.】 被 減 少 (to be reduced)。lih,【 字 根 I.】 舔 (to lick)。lu,【 字 根 V.】 切 斷 (to cut off)。luñc,【 字 根 I.】 拉 (to pluck), 拉 (to pull)。lup,【 字 根 II.】 切 斷 (to cut off), 掠 奪 (to plunder)。cp.( 梵lup) 打 破 (break)lup,【 字 根 II.】 切 斷 (to cut off), 掠 奪 (to plunder)。cp.( 梵lup) 打 破 (break)。lup,【 字 根 III.】 被 切 斷 (to be cut off)。lubh ( 梵 lubh) 執 取 。< lobha 貪lul,luḷ(?),【 字 根 I.】 激 起 (to stir)。cp.( 梵 lul) 生 氣 勃勃 (be lively)。lok( 梵 lok),【 字 根 VII.】 見 (to see), 看 (to look)。loc,【 字 根 VII.】 見 (to see)。cp.( 梵 loc) 考 慮 (seeconsider)。〈 v 〉vac( 梵 vac),【 字 根 I.】 說 (to say)。cp.( 梵 vad) 說 (speak)。vac( 梵 vac),【 字 根 VII.】 使 閱 讀 (to cause to read)。vaj,【 字 根 I.】 去 、 走 (to go)。cp.( 梵 vaj) 強 壯 (be strong)。vajj,【 字 根 VII.】 避 免 (to avoid)。vañc,【 字 根 VII.】 欺 騙 (to cheat)。cp.( 梵 vañc) 彎 曲 地移 動 (move crookedly)。vaṇṇ,【 字 根 VII.】 稱 讚 (to praise)。vaṇṇ,【 字 根 VII.】 描 述 (to describe)。vat( 梵 vṛt),【 字 根 I.】 使 轉 動 (turn)。vatt,【 字 根 I.】 適 宜 (to be fit), 滾 (to roll)。vatt,【 字 根 I.】 存 在 (to exist), 舉 止 向 於 (to behavetowards)。vadh,【 字 根 I.】 拷 問 (to torture)。van,【 字 根 VI.】 請 求 (to beg)。vand( 梵 vand),【 字 根 I.】 彎 腰 、 鞠 躬 (to bow down)。vap( 梵 vap),【 字 根 I.】 播 種 (to sow)。vam( 梵 vam),【 字 根 I.】 吐 出 (to vomit)。var( 梵 vṛ),【 字 根 I.】 遮 蓋 (to cover)。var,【 字 根 VII.】 選 擇 (to choose)。vas( 梵 vas),【 字 根 I.】 居 住 (to dwell)。vas( 梵 vas),【 字 根 VII.】 遮 蓋 (to cover), 穿 (to dress)。vass,【 字 根 I.】 下 雨 (to rain)。vah( 梵 vah),【 字 根 I.】 獲 得 (to bear away), 帶 (carry)。vā( 梵 vā),【 字 根 I.、III.】 吹 (to blow)。cp.( 梵 śvas /śuṣ)。vic,【 字 根 I.】 分 開 (to separate)。cp.( 梵 vic), 1. 篩 , 過濾 (sift);2.(=vyac) 延 長 (extend)。vic( 梵 vic),【 字 根 III.】 被 分 開 (to be separated)。vid,【 字 根 I.】 知 (to know), 關 心 (to regard)。535


vid,【 字 根 II.】 感 覺 (to feel), 獲 得 (to obtain)。vid( 梵 vid),【 字 根 VII.】 知 道 (to know)。→Vedeti,vedayati (vid 知 +e;sk. vedayati), 【 使 】 感 受 ( 直譯 : 使 … 知 )vidh( 梵 vyadh / vidh),【 字 根 I.、III.、VII.】 穿 孔 (toperforate), 穿 透 、 貫 穿 (to penetrate), 刺 穿 (to pierce)。cp.( 梵 vidh) 崇 拜 (worship)vis ( 梵 viś), 進 入 (enter)。vīj,【 字 根 I.】 煽 動 、 驅 趕 、 搧 (to fan)。vu,【 字 根 IV.】 串 起 (to string)。ve ( 梵 viu),【 字 根 I.】 編 織 (to weave)。veth,【 字 根 VII.】 盤 繞 (to coil)。〈 s 〉saṁs,【 字 根 I.】 稱 讚 (to praise)。sak( 梵 śak),【 字 根 IV.】 能 幹 (to be able)。sakk,【 字 根 VI.】 能 幹 (to be able)。saṅk( 梵 śañk),【 字 根 I.】 懷 疑 (to doubt)。saj( 梵 srj),【 字 根 III.】 黏 住 (to stick to)。sajj,【 字 根 I.】 被 附 上 到 (to be attached to)。cp. ( 梵 saj/ sañj) 掛 起 來 (hang)。sajj,【 字 根 VII.】 裝 飾 (to decorate), 準 備 (to prepare)。sad (sim),【 字 根 I.】 沉 下 (to sink down)。cp.( 梵 sad)坐 (sit) 。san,【 字 根 I.】 製 造 噪 音 (to make a noise)。cp.( 梵 san)得 到 (gain)。sap( 梵 śap),【 字 根 I.】 詛 咒 (to curse)。sapp,【 字 根 I.】 爬 (to creep)。sam,【 字 根 III.】 被 安 撫 (to be appeased)。sam,【 字 根 III.】 居 住 (to dwell)。sam( 梵 śam 1./ śim),【 字 根 VII.】 使 平 靜 、 使 安 靜 (topacify)。sambh( 梵 śrambh) 使 平 靜 、 平 息 。sambhu,【 字 根 IV.】 引 導 成 功 (to lead to success)。sar,【 字 根 I.】1. 移 動 (to move;2. 聽 (to sound)。3. 記得 (to remember)。sas( 梵 śvas / śuṣ,【 字 根 I.】 吹 (blow)。sah,【 字 根 I.】 忍 耐 (to endure), 遭 受 (to suffer)。cp. ( 梵sah) 勝 過 (prevail)。sā,【 字 根 III.】 使 得 細 或 純 (to make thin or fine)。sās,【 字 根 I.】 教 (to instruct)。cp. ( 梵 śās 1.(=śiṣ) r= 順序 (orde);2.(=śas) 切si( 梵 si),【 字 根 I.、V.】 黏 附 於 、 堅 持 (to cling to), 依賴 (to depend upon), 綁 (to bind)。siṁs,【 字 根 VII.】 祝 福 (to bless)。sidh,【 字 根 III.】 完 成 (to be accomplished)。cp. ( 梵 sidh)1. 擊 退 (repel);2. 成 功 , 繼 承 (succeed)。sinā(ṇhā),【 字 根 III.】 洗 澡 (to take a bath)。sinih,【 字 根 III.】 愛 (to love)。silāgh,【 字 根 I.】 稱 讚 (to praise)。siv( 梵 sīv / syū),【 字 根 III.】 縫 合 縫 上 (to sew)。sīl( 梵 śikṣ),【 字 根 VII.】 學 習 (to study)。su 1 ( 梵 sru),【 字 根 I.】 慢 慢 地 洩 漏 (to trickle away),流 動 (flow)。cp.( 梵 sṛ), 流 動 、 流 出 (flow)。su 2 ( 梵 śru, śruṣ),【 字 根 I.、V.】 聽 到 (to hear)。suc( 梵 śuc),【 字 根 I.】 使 悲 傷 (to grieve)。→Socati (sk.śocati), 哀 悼 , 傷 心 。sudh( 梵 śudh / śundh),【 字 根 III.】 把 … 弄 乾 淨 (to beclean)。sup( 梵 svap),【 字 根 I.】 睡 (to sleep)。→Supati(Suppati,Soppati) 睡 覺 。subh( 梵 śubh / śumbh),【 字 根 I.】 使 漂 亮 (to bebeautiful)。sus( 梵 śuṣ),【 字 根 III.】 弄 乾 (to dry)。sūc,【 字 根 VII.】 指 示 (to indicate)。sūd,【 字 根 I.】 滴 下 (to trickle)。cp.( 梵 stu) 1. 讚 揚(praise);2. 滴 下 (drip)。sev( 梵 sev),【 字 根 I.】 服 侍 (to serve), 聯 合 (toassociate)。〈 h 〉had,【 字 根 I.】 排 出 排 泄 物 (to emit excrement)。han( 梵 han),【 字 根 I.】 殺 (to kill), 打 (to beat)。han( 梵 han),【 字 根 III.】 被 殺 (to be killed)。hams,【 字 根 I.】 高 興 (to be delighted)。has( 梵 has),【 字 根 I.】 笑 (to laugh)。har,【 字 根 I.】 取 走 (to take away), 運 ( 送 )。cp.( 梵 har)使 高 興 (be gratified);( 梵 hṛ) 1. 拿 (take);2. 發 怒 (beangry)。har (harā) ,【 字 根 III.】 使 作 嘔 (to be disgusted with)。hā,【 字 根 I.】 放 棄 (to give up)。cp.( 梵 hā) 1. 離 開(leave);2. 向 前 (go forth)。hā,【 字 根 III.】 減 少 (to decrease)。hi,【 字 根 IV.】 發 送 (to send)。cp. ( 梵 hi) 催 促 (impel)。hiṁs( 梵 hiṅs),【 字 根 I.】 傷 害 (injure)→Hiṁsatihind,【 字 根 I.】 到 處 走 路 (to walk about)。hilād,【 字 根 I.】 高 興 (to be glad)。hilāda,【 字 根 VII.】 使 喜 悅 (to gladden)。hiri( 梵 hrī),【 字 根 III.】 慚 (to be ashamed of)。his,【 字 根 II.】 襲 擊 (to assault)。hīl,【 字 根 VII.】 輕 視 (to disparage)。heṭh,【 字 根 VII.】 使 … 痛 苦 (to afflict), 使 … 苦 惱 (totorment)。hu( 梵 hu),【 字 根 I.】 犧 牲 (to be to sacrifice)。hve( 梵 hū / hvā),【 字 根 I.】 呼 叫 (to call upon), 喚 起 (toevoke)。536


aṅh, 狹 窄 (be narrow); 悲 傷 (distressing)。akṣ, 達 到 , 獲 得 (attain; pervade; to reach; toaccumulate)。akṣ, 切 斷 (mutilate)。aṅg, 移 開 , 推 動 (move)。ac / añc, 使 彎 曲 (bend)。aj, 駕 車 旅 行 (drive)。añj, 塗 油 於 (anoin)。aṭ( 巴 aṭ), 流 浪 , 徘 迴 (wander)。at( 巴 aṭ), 流 浪 , 徘 迴 (wander)。ad( 巴 ad), 吃 (eat)。an( 巴 an), 呼 氣 , 吸 氣 (breathe)。am, 傷 害 , 損 傷 (injure)。ay, =see √li=arc / ṛc, 發 光 (shine); 稱 讚 (praise)。arj, =see √ṛj/ṛñjart, =see √ṛtarh, 應 受 等 等 (deserve etc)。av, 贊 同 , 偏 愛 (favor)。aś / aṅś, 達 到 (attain);2. = 吃 (eat)。as, = 1. 存 在 、 有 (be)(= √bū);2. 投 , 拋 (throw)(=kṣip)ah, 說 (say)(=lac / brū)。ājch, 撕 破 (tear)。āp, 獲 得 (obtain)。ār, 稱 讚 (praise)。ās( 巴 ās), 坐 (sit)。ā√gam, 來 至ā√hṛ, 能 引ā√jñā, 教 示ā√kram, 侵 掠ā√pad, 違 犯ā√rabh, 勤 加ā√rāgaya, 來 到ā√rakṣ, 隨 護ā√sad, 方 證 , 能 得ā√yāc, 求 欲i 1./ ī / ay( 巴 i), 走 (=go)(=yā gam gā )i 2./ inv / in, 發 送 , 寄 (send)。iṅg, 攪 拌 (stir)。āi梵 語 動 詞 字 根a537ich, =see √iṣ 1.īdh / indh, 點 燃 (kindle)。in / inv, =see √i 2.inaks, =see √naś 2.iyaks, =see √yajirajy, =see √ṛjiradh, =see √rādhil, 肅 靜 , 平 靜 (be guiet)。iṣ ( 巴 is, icch)1.=ich, =seek= 尋 找 , 求 取 ;=desire= 渴望 ;2.=send= 寄 , 發 送ī, =see √i 1.īkṣ( 巴 ikkh), =see= 看īṅkh, =swing= 搖 擺 , 振 動īj, =see √ejīḍ, =praise= 稱 讚īr( 巴 īr), =set in motion= 移 動īrṣy, =be jealous= 忌 妒īś, =be master= 主 人īṣ / eṣ, =move= 移 動īh, =be eager= 渴 望 , 急 切u, =proclaim= 宣 告ukṣ, 1.=sprinkle= 灑 ; 2./ ukṣ / vakṣ, =grow= 成 長see √vakṣuc, =be pleased= 高 興uch, =see √vas 1.ujh, =forsake= 拋 棄uñch( 巴 uñch), =glean= 蒐 集ud / und, =wet= 濕 , 使 濕ubj, =force= 強 迫 , 攻 取ubh / umbh, =confine= 限 制 , 鄰 接uṣ, =shine= 發 亮 see √vas 1.ūrṇu, =see √vṛ 1.ūh,1.=remove= 移 動 , 離 開 , 拆 除 , 令 離 ;ūh( 巴 ūh), 2.=consider= 考 慮 , 重 視 , 認 為 , 看 做ṛ/ ṛch, =go / send= 去 , 發 送ṛc, =see √arcṛj 1.ṛñj / arj, =direct= 指 導 ;=stretch= 張 開 , 傾 注 ;īuūṛ


=attain= 達 成 , 獲 得2.=shine= 發 亮 , 照 耀ṛt / art, =pursue= 追 趕ṛd / ard, =stir= 攪 拌 ;=dissolve= 解 散 , 溶 解ṛdh, =thrive= 興 旺ṛś ?, =harm= 損 傷ṛṣ, =rush, = 衝 , 奔 =push= 推 , 擠eej / īj( 巴 ej), =stir 攪 拌edh( 巴 edh), =thrive 興 旺kkatth, =boast= 自 修kad, =destroy= 毀 滅kan / kā, =be pleased= 高 興 ;=enjoy= 享 受kam( 巴 kām), =love= 愛 , 喜 歡kamp, =tremble= 發 抖kal, =drive= 駕 駛 , 推 動 ;=produce= 生 產 , 博 得kaṣ, =scratch, = 挑 剔 , 搔 , 塗 掉kas, = open= 打 開kā, = see √kankāṅkṣ( 巴 kakh), 欲 望 (desire)→kāṅkṣin 志 欲 ;ākāṅkṣ 欲kāś, = appear= 露 出 ;=make a show= 向 人 誇kās, = = 咳 出 (cough)。cp.( 巴 kās),【 字 根 I.】1. 發 光 (toshine)。2.(= 梵 kās) 咳 嗽 (to cough)。ku, kū, =design= 設 計 , 構 想kuc / kuñc( 巴 kuc), =shrink= 縮 , 畏 怯 ;=curl= 捲 曲kuñj, = rustle= 活 躍 / 沙 沙 的 響kuṭṭ, =divide= 分 開 , 對 立 ;=crush= 壓 倒 , 磨kuṇṭh, =dull= 變 鈍 , 緩 和kuth, =stink= 難 聞 , 名 聲 壞kup( 巴 kup), =be angry= 生 氣 , 憤kuṣ, =tear= 裂 開kūj, =hum= 發 嗡 嗡 聲kūḍ / kūl, =burn= 發 熱kūṇ, = shrink= 退 縮kūrd, = leap= 跳 ;exult= 狂 歡kṛ, skṛ( 巴 kar),.1.=make= 作 , 造 ;2./ (kir) =scatter= 使 消散 ;3.= commemorate= 紀 念kṛt, 1.=cut= 切 割 ;2.=spin= 紡 , 旋 轉kṛp, =lament= 悲 痛kṛś, =be lean= 傾 向 於kṛṣ( 巴 kas), = drag= 拉 ;=plough= 耕 種kḷp, = = 使 適 應 (be adapt)。cp.( 巴 kapp),【 字 根 VII.】1. 能 幹 (to be able),2.(= 梵 kḷp) 使 適 合 (to be fit for)。knū, =wet= 濕 , 使 濕krakṣ, =crash= 碰 撞krath, = be jubilant= 揚 聲 歡 呼 的krand, kland, = cry out= 大 聲 呼 叫kram( 巴 kam), 超 越 , 邁 大 步 走 (stride)krī( 巴 ki), =buy= 買krīḍ, =play= 玩kru, =be rough= 粗 造 的 ;= raw= 未 加 工krudh, =be angry= 生 氣kruś, =cry out= 大 聲 呼 叫krūḍ, =thicken= 使 厚 , 複 雜klath, =turn= 使 轉 動kland, =see √krandklam, =be weary= 疲 倦klav, =stammer= 口 吃klid, =be wet= 濕kliś ( 巴 kilis), =distress= 悲 痛kvaṇ( 巴 kā), =sound= 聲 音kvath, =boil= 沸 騰kṣad, =divide= 分 開 , 對 立kṣan( 巴 kham), =wound= 轉 動kṣap, =be abstinent= 禁 欲kṣam, = endure= 忍 耐 , 能 堪 忍kṣar, = flow= 流 動kṣal, =wash= 洗kṣā, =burn= 發 光 , 燃 燒kṣi 1.=possess= 擁 有 ;2./(kṣī) =destroy= 毀 壞kṣip( 巴 khip), =throw= 投 , 拋kṣu, =sneeze= 噴 嚏 聲kṣud, =crush= 壓 碎kṣudh, =be hungry= 饑 餓kṣup, =be startled= 使 驚 嚇kṣubh, =quake= 搖 動kṣṇu, =whet= 磨 , 刺 激kṣmā, =tremble= 發 抖kṣviḍ, =hum= 發 嗡 嗡 聲kṣvel, =play= 玩khkhac, =show through= 穿 過 , 顯 示khañj, =limp= 跛 行khad, =be hard= 困 難 的khan/ khā, =dig= 掘kharj, =creak= 使 吱 吱 作 響khall, =be relaxed= 鬆 懈538


khā, =see √khankhād( 巴 khād), =chew= 嚼 碎khid, =tear= 撕 開 , 拉 / 拔 。cp. ( 巴 khid),【 字 根 III.】 被壓 下 , 降 低 , 沮 喪 (to be depressed)。khud, =futuere=?khel, =stagger= 搖 晃 , 躊 躇khyā, 見 (see)ggach( 巴 gam, gacch), =see √gam 去gad( 巴 gad), =say= 說gadh, =attach= 裝 上gabh, =see √gāhgam, =√gach, =go= 去garj( 巴 gajj), =roar= 吼 叫gard, =exult= 狂 歡garh, =chide= 斥 責gal, =drop= 一 滴 , 點 滴galbh, =dare= 敢 , 竟 敢gā, 1.=go 走 , 去 ;2.=sing= 唱 歌gāh etc, =plunge= 使 投 入gir / gil, =see √gṛ 2.=swallow= 吞gu, =sound= 迴 響 , 發 音guñj, =hum= 發 嗡 嗡 聲guṇṭh( 巴 guṇṭh), =cover up= 掩 蓋gup( 巴 gup), =protect= 保 護guph / gumph, =twine= 捻gur, =greet= 問 候gulph, =bunch= 串 , 束guh, =hide= 把 … 藏 起 來gūrd, =exult= 狂 歡 , 雀 躍gūrdh, =exalt= 提 高 , 稱 讚gṛ, 1.( 巴 gā) 唱 (sing);2./gir/gil, 吞 (swallow);3./ jāgṛ,醒 著 (wake)gṛdh, =be greedy= 貪 吃 的grath/ granth( 巴 ganth), 捆 (tie)。grabh/ grah, =seize= 抓 住gras, =devour= 吞 沒grah, =see √grabh 抓 住glap, =see √glā 疲 勞glah, =gamble= 投 機 , 賭glā, =be weary= 疲 勞ghghaṭ( 巴 ghaṭ), =strive= 努 力 苦 幹ghaṭṭ, =rub etc.= 擦 , 摩 擦ghar, =see √ghṛghas, =eat= 吃ghuṭ, =turn= 使 轉 動ghuṣ( 巴 ghus), =sound= 發 音ghūrṇ, =waver= 搖 擺ghṛ/ ghar, =drip= 滴 下ghṛṣ, =rub= 擦ghrā, =smell= 嗅 , 聞 出ccak, =quake= 搖 動cakās, =shine= 發 光cakṣ, =see= 見cañc, =dance= 跳 舞caṭ, =go= 去cat, =hide= 把 … 藏 起 來can, =be pleased= 高 興cand, =see √ścandcam, =sip= 飲car, =move= 移 動carc, =repeat= 重 複 , 複 述carv, =shew= 嚼cal( 巴 cal), =stir= 攪 拌 、 顫 動cāy, =note= 紀 錄 ;observe= 看 到 , 觀 察ci ,1.=gather= 使 聚 集 ;2.=note= 紀 錄 ;=observe= 看 到 ,觀 察cit, =perceive= 察 覺 , 感 知 ;=know= 了 解 ;=appear= 出現cint, =think= 想cud, =impel= 催 促 , 諫 誨 。cup, =stir= 攪 拌cumb( 巴 cumb), =kiss= 吻 。cp.( 梵 niṅs), 吻 (kiss)。cur( 巴 cur), =steal= 偷culump, =suck in= 吸 , 捲 入cūṣ, =draw= 劃 ;=suck= 拉cṛt, =bind= 捆 , 包 紮ceṣṭ, =stir= 攪 拌cyu, =move= 移 動 ;=stir= 攪 拌cyut, =drip= 滴 下chchad( 巴 chād), =cover= 蓋chand / chad, =seem, = 似 乎 ;=please= 高 興chā, =cut up= 切 開chid( 巴 chid), =cut off= 切 斷chuṭ / chuḍ, =wrench= 猛 扭chur, =scatter, = 使 消 散chṛd, =spue= 嘔 吐 ;=eject 排 斥jjakṣ , 1.=eat= 吃 ;2.(= 巴 jaggh) 嘲 笑 (laugh)。jagh, =eat= 吃 ;=devour= 狼 吞 虎 嚥 地 吃 。jajh, =jañj, =jan / jā( 巴 jan, jā), =give birth= 產 生 , 生 下 ;=be born=539


出 生jap( 巴 jap), =whisper= 低 語jam, =jambh/ jabh( 巴 jambh), =chew up= 損 壞 ;=crush= 壓 碎jar, =see √jṛ 1./ jur, =waste away= 浪 費 ;2.=sing= 唱jalp, =murmur= 輕 柔 持 續 的 聲 音jval( 巴 jal),= to shine= 發 光jas, =be exhausted= 耗 盡jah, =see √hājā, =see √janjāgṛ( 巴 jāgar),【 字 根 I.】 保 持 清 醒 (to keep awake)。cp. gṛ, 清 醒 (to wake)。ji, 1.(= 巴 ji) 戰 勝 , 克 服 (conquer); 2./jinv, =quicken=催 趕jīv( 巴 jiv), =live= 生 活jur, =see √jṛjuṣ, =enjoy= 欣 賞 , 享 受jū, =be swift= 快 速 的jūrv, =consume= 消 耗jṛ, 1./ jur, =waste away= 浪 費 ; 2.=sing= 唱jṛmbh, =gape 呵 欠jeh, =loll= 下 垂 ;=pant= 氣 喘jñā( 巴 ñā, jā), =know= 了 解jyā / jī, =overpower= 壓 倒 ;=injure= 傷 害jyut, =shine= 發 光jri, =go= 去jvar, =be hot= 熱 , 急 躁 的jval, =burn= 燃 燒 ;=flame= 光 輝jhjhaṭ, =confuse= 把 … 弄 糊 塗jhaṇ, =sound= 聲 響jhar, =fall= 落 下ṭañk, =cover= 遮 蓋ṭal, =be confused= 混 亂ṭīk, =trip= 旅 行ṭup, =swell= 腫 脹ḍam, =sound= 聲 響ḍamb, =mock= 嘲 笑ḍī, =fly= 飛ḍval, =mix= 使 混 亂ḍhāuk, =approach= 接 近ṭḍḍhttaṅs/ tas, =shake= 搖tak, =rush= 衝 , 趕 緊takṣ, =fashion= 流 行tañc / tac, =coagulate= 凝 結taṭ, =clatter= 硬 物 撞 擊 聲taḍ, =beat= 打 , 敲tan 1.(=tā),(= 巴 tan) 伸 直 (stretch);2.=roar= 吼 叫tand, =be weary= 疲 倦tap( 巴 tap), =heat= 把 … 加 熱tam, =faint= 頭 暈tark( 巴 takk), =think= 想tarj( 巴 tajj), =threaten= 威 脅tas, =see √taṅstā, =see √tantāy, =stretch= 伸 直ti, =crush= 壓 碎tij, =be sharp= 鋒 利 的tim, =be quiet= 安 靜tir, =see √tṛtu, =be strong= 強 壯tuc, =impel= 催 促 ;=genrate= 產 生tuj, =urge= 催 促 ;=thrust= 用 力 推tud, =push= 推 動 ;=thrust= 用 力 推 。cp. ( 巴 tud),【 字根 I.】 刺 穿 (to pierce), 傷 害 (to wound)。tur, =see √tṛturv / tūrv, =overcome= 戰 勝tul, =lift= 舉 起 , 籌 量 ;=weigh= 稱 … 的 重 量tuś, =drip= 滴 下tuṣ( 巴 tus), =be content= 滿 足tūrv, =see √turvtṛ/ tir/ tur, =pass= 通 過tṛd, =split= 劈 開 ;=bore= 鑽 孔tṛp, =be pleased= 高 興tṛṣ, =be thirsty= 渴 望tṛh, =crush= 壓 碎tyaj, =forsake= 拋 棄 。> tyāga, m. 放 棄 。trap, =be abashed= 使 羞 愧tras, =be terrified= 使 害 怕 , 驚trā, =rescue= 緩 救truṭ, =come to pieces= 粉 碎tyaj, = 令 漸 捨tvakṣ, =fashion= 流 行tvañg, =leap= 跳tvac, =cover= 遮 蓋tvar, =hasten= 催 促540


tviṣ, =be stirred= 攪 拌tsar, =approach= 接 近 ;=stealthily= 暗 地 裡ddaṅś / daś, =bite= 咬daṅs( 巴 dams), =be wondrous= 不 可 思 議dakṣ, =be able= 能dagh, =reach to= 抵 達dad, =see √1.dādadh, =see √1.dhādan, =straighten= 弄 直dabh / dambh, =harm 損 傷dam( 巴 dam), =control= 控 制 , 調 伏day, =share= 分 配 , 參 與daridrā, =see √1.drādal, =burst= 爆 炸 , 衝das / dās, =waste= 浪 費dah, = = 燒 (burn)。cp. ( 巴 dah),【 字 根 I.】 流 浪 生 活 、乞 討 (to bum)。dā 1.(=dad),(= 巴 dad, dā) 給 , 惠 施 (give);2./ di,=divide= 劃 分 ;=share= 分 配 , 共 用 3./ di, =bind= 束 縛 ;4.=clear= 清 澈dāś, =make offering= 提 供dās, =see √dasdiv, =play / see √dīvdiś( 巴 dis), =point= 使 銳 利 ; 強 調 ; 指 出 ; 瞄 準dih, =smear=( 用 髒 等 東 西 ) 塗 抹dī, 1.=fly= 飛 2./ dīdī, =shine= 發 光dīkṣ, =be consecrated= 神 聖 的dīdhī, =see √dhīdīp, =shine= 發 光 , 顯 發dīv, 1.=play= 玩 2./ dev, =lament= 哀 悼 , 悲 痛 , 痛 哭du / dū, =burn= 發 熱 , 發 光dudh, =stir up= 激 起 , 煽 動dul, =raise= 舉 起duṣ, =spoil= 損 壞duh( 巴 duh), =milk= 榨 取 ;=derive= 取 得dū, =see √dudṛ, 1.=pierce= 刺 穿 =split= 被 劈 開 ;2.=heed= 留 心 , 注 意dṛp, =rave= 胡 言 亂 語dṛbh, =bunch= 串 , 束dṛś( 巴 dis, diss), =see= 見 , 現 見dṛh / dṛṅh, =make firm= 使 穩 固 、 堅 牢dev, =see √dīv 2.dyu, =attack= 進 攻dyut, = shine= 發 光dram, =run= 跑drā 1.=run= 跑 ;2.=sleep= 睡drāḍ, =split= 劈 開dru, =run= 跑druh, =be hostile= 不 友 善 的drū, =hurl= 猛 力 投 擲dviṣ, =hate= 仇 恨dhdhan, =run= 跑dhanv, =run= 跑dham/ dhmā( 巴 dham), =blow= 吹 , 毆 打dhav, =flow= 流 動dhā 1./ dadh( 巴 dhā), =put= 放 置 2.=suck= 吸 吮dhāv 1.(= 巴 dhāv) 跑 (run)。2.=rinse= 沖 洗dhi / dhinv, =nourish= 養 育dhī / dīdhī, =think= 想dhukṣ, =kindle= 點 燃 , 燃 起dhū / dhu( 巴 dhū), =shake= 搖dhūrv, =injure= 傷 害dhṛ, =hold= 握 著 , 能 任 持dhṛṣ, =dare= 取dhmā, =see √dhamdhyai, = 修 靜 慮dhyā( 巴 jhā), =think= 想dhraj / dhrāj, =sweep= 打 掃dhvaṅs / dhvas, =scatter= 使 消 散dhvan, =sound= 發 音 , 出 聲dhvṛ / dhur / dhru, =injure= 毀 壞nnaṅś, =see √naś 2.nakṣ, =attain, = 達 到 , 獲 得naṭ( 巴 nacc), =dance, = 跳 舞 ;=pkay= 玩nad( 巴 nad), =sound= 發 音 , 出 聲nand( 巴 nand), =rejoice, = 欣 喜 , 高 興nabh, =burst= 爆 炸 , 破 裂nam( 巴 nam), =bend= 使 彎 曲 ;=bow= 彎 曲nard, =bellow= 吼 叫naś, 1.(= ( 巴 nas) 失 去 (be lost)。2./ naṅś, =attain= 達 到nas, =unite, = 使 聯 合 , 統 一nah, =tie= 繫nāth / nādh( 巴 nāth) 尋 求 (seek);= aid= 幫 助niṅs, =kiss= 吻nikṣ, =pierce= 刺 穿nij, =wash= 洗 滌nind / nid( 巴 nind), =revile= 辱 罵nī( 巴 nī), =lead= 引 導nīḍ, =nest= 巢 , 窩541


nu 1./ nū, =praise= 稱 讚 ;2.=move= 移 動nud, = = 推 動 (push)。cp.( 巴 nud),【 字 根 I.】 除 去 (toremove)。nṛ, =sport= 娛 樂 , 戲 謔nṛt, =dance= 跳 舞ned, =flow= 流 動ppac( 巴 pac), =cook= 煮paj, =start= 出 發 , 開 始 。cp. ( 巴 paj),【 字 根 VII.】 駕駛 (to drive)。paṭ, =tear= 撕 開 , 扯 破paṭh( 巴 paṭh), =read= 讀paṇ, =bargain= 協 議pat, 1.(= 巴 pat) 飛 (fly); 掉 落 (fall)。2. 規 則 , 規 定 (rule)。path, =go= 去 , 走pad( 巴 pad), =go= 去 , 走pan, =admire= 喜 歡 , 讚 嘆paś 1./ spaś, =see= 見 , 觀 , 觀 已 ;2.=bind= 綁 , 縛paṃs, = 毀pā, 1. ( 巴 pā) = 喝 (drink);2.( 巴 pā) 保 護 , 防 護(protect);3.=rise against= 造 反 , 反 抗pāy, =cacare??pi / pī, =awell= 腫 脹 ;=fatten= 養 肥pinv, =fatten= 養 肥 , 使 肥 沃pibd, =be firm= 堅 固 , 穩 定piś, =adorn= 裝 飾piāṣ, =crush= 壓 碎pis, =stretch= 伸 出pī, 1.=see √pi ;2.= see √pīypīḍ, =press= 按 , 壓 碎pīy, =abuse= 濫puṭ, =scale= 刻 度puth, =crush= 壓 碎puṣ, =thrive= 興 旺pū, =cleanse= 弄 清 潔pūj( 巴 pūj), =reverence= 尊 敬pūy, =stink, = 發 惡 臭pūr, =see √pṛ 1.pṛ, 1./ pṛṇ/ pūr, (= 巴 pūj) 充 滿 (fill);2. 前 進 , 通 過(pass);3.(= 巴 pūj) 忙 碌 (be busy)。pṛc, =mix= 使 混 合pṛṇ, =see √1.pṛpṛt, =fight= 打 仗pṛś / pṛṣ, =pyā, =fill up= 充 滿prach, =ask= 問pratn, =spread= 使 伸 展prā, =fill= 裝 滿prī, =please= 高 興 , 深 生 愛pru, =flow= 流 動pruth, =snort= 噴 鼻 息pruṣ, =sprinkle= 灑plī, =plu( 巴 plu), =float= 浮 動pluṣ, =burn= 發 生 , 發 熱psā, =devour= 狼 吞 虎 嚥 地 吃phphakk, =swell= 腫 脹phaṇ, =spring= 旺 盛 , 春 季phar, =scatter= 使 消 散phal, 1.=burst= 爆 炸 ; 2.(= 巴 plu) 成 果 (fruit)。bbaṅh, =make firm= 穩 固bandh( 巴 bandh), =bind= 捆 , 包 紮bal, = whirl= 旋 轉bādh, =oppress= 壓 迫budh( 巴 budh), =know= 知 道 ;=wake= 醒 著bul, =submerge= 把 … 浸 入 水 中bṛṅh, vṛṅh, =roar 吼 , 叫 喊 see √vṛṅhbṛh( 巴 brah), 1.=make big or strong= 使 大 或 使 強 壯 ;2./vṛh, =tear see √vṛhbrū, =say= 說blī, =see √vlī 壓 碎bhbhakṣ, =partake of= 參 與 , 有 味 道 ;= eat= 吃bhaj, =divide= 劃 分 ;=share= 分 配 , 參 與 。cp. ( 巴bhaj)( 梵 bhaj)),【 字 根 VII.】 訴 諸 (to resort to)。bhañj, =break= 打 破 , 折 斷bhaṭ, =hire= 租 借bhaṇ( 巴 bhaṇ), =speak= 說bhan, =speak= 說bhand, =be bright= 明 亮 的bharts, =revile= 辱 罵bharv, =devour= 狼 吞 虎 嚥 地 吃bhal, =perceive= 察 覺bhaṣ, =bark= 犬 叫bhas, =devour= 毀 滅 , 使 著 迷 ;= 狼 吞 虎 嚥 地 吃bhā, =shine= 發 光bhām, =be angry= 發 怒 的bhāṣ( 巴 bhās), =speak= 說bhās( 巴 bhās), =shine= 發 光542


hikṣ, =beg= 乞 討bhid( 巴 bhid), =split= 劈 開bhiṣaj, =heal= 治 愈bhī, / bhīṣ( 巴 bhī), =fear= 害 怕bhuj 1.=bend= 使 彎 曲 ;2.=enjoy= 欣 賞 , 享 受 , 享 有 , 喜歡 。cp.( 巴 bhuj 吃 )。bhur, =quiver= 顫 抖bhuraj, =bhū( 巴 bhū), =be= 存 在 , 有 , 是bhūṣ( 巴 bhūs), =attend upon= 護 理 ;=adorn= 裝 飾bhṛ, =bear= 支 持 , 承 載 ; 帶 走 , 搬 運 , 提 供bhṛjj, =roast= 烤bhyas, =fear= 害 怕bhraṅś/ bhraś, =fall= 落 下bhram, =wander= 漫 遊 , 周 旋bhrāj, =shine= 發 光 , 亮 麗bhrī, =consume= 消 耗bhreṣ, =totter= 蹣 跚mmaṅh / mah, =be great 主 要 的 , 極 端 的 , 熟 練 , 中 意 =beliberal= 寬 大 , 充 足 , 廣 義 , 自 由majj( 巴 majj), =sink= 下 沉mañc, =purify= 清 靜maṇ, =sound= 發 音maṇḍ, =deck= 艙 面 。cp. ( 巴 maṇḍ),【 字 根 VII.】 裝 飾(to adorn)。math / manth( 巴 math), =shake= 搖mad / mand( 巴 mad), =be exhilarated= 使 有 生 氣man, =think= 想mah, =see √maṅhmā 1.(= 巴 mi) 測 量 (measure);2.=exchange= 交 換 ;3.=bellow= 吼 叫mārg, =chase= 追 逐mi, =fix 使 固 定mi, =damage see √mīmikṣ( 巴 miss), =mix= 使 混 合migh, =see √mihmith, =alternate= 交 替 ;=altercate= 爭 論mid / mind=see √medmil, =combine= 使 結 合miṣ( 巴 mis, mīl), =wink= 眨 眼mih, =mingere=??mī/ mi, =damage= 損 害mīl, =wink= 眨 眼mīv / mū=push= 推muc / mokṣ( 巴 muc), =release= 解 放muṭ, =break= 打 破mud, =be merry= 歡 樂muṣ, =steal= 偷muh( 巴 muh), =be crazed= 瘋 狂 ; 迷 惑mū, =see √mīvmūrch/ mūr, =thicken= 使 厚mṛ, 1.(= 巴 mar) 死 (die); 2./ mṛṇ, =crush= 壓 碎mṛkṣ, =stroke= 打 / 擊mṛc, =injure= 傷 害mṛch, =perish= 消 滅mṛj(= 巴 marj), =wipe= 擦mṛḍ, =be gracious= 親 切 的mṛṇ, =see √2.mṛmṛd/ mrad, =rub= 擦 ;=crush= 壓 碎mṛdh, =neglect= 忽 視mṛś( 巴 mas), =touch, = 接 觸 ;= feel= 感 受mṛṣ, =not heed= 沒 有 注 意med/ mid, =be fat= 肥 胖 的mokṣ, =see √mucmnā, =note= 紀 錄myakṣ, =be situated= 被 置 於mrad, =see √mṛdmrit/ mlit, =dissolve= 分 解mruc/ mluc/ mlup, =set= 放mreḍ, =gratify= 使 高 興mlā, =relax= 使 鬆 弛mluc, =see √mrucmlup, =see √mrucmlech, =speak barbarously= 說 話 野 蠻 的yyakṣ, =press on= 按 / 壓yach, =see √yamyaj( 巴 yaj), =offer= 給 予 , 提 供 ; 發 生yat( 巴 yat), =stretch= 伸 直yabh, =futuere=??yam / yach, 抵 達 (reach)。cp. ( 巴 yam),【 字 根 I.】 檢查 (to check)。yas/ yeṣ, =be heated= 熱 , 激 昂 。cp. ( 巴 yas),【 字 根 III.】試 圖 、 努 力 (to endeavour)。yā( 巴 yā), =go= 去yāc( 巴 yāc), =ask= 問 , 請 求 , 招 待 , 研 磨yād, =unite= 使 聯 合yu, 1.=unite= 使 聯 合 ; 2./ yuch, =separate 分 割yuj( 巴 yuj), =join= 連 接 , 應 正 道 理 , 應 道 理yudh( 巴 yudh), =fight= 打 仗yup, =obstruct= 阻 塞yeṣ, =see √yas 熱 , 激 昂543


aṅh, =hasten= 催 促rakṣ( 巴 rakkh), =protect= 保 護rañg, =rock= 搖 動rac, =produce= 生 產raj, 1.(= ṛj) 指 導 (direct);2.(=rañj)( 巴 raj), =color= 著色 , 粉 飾rañch, =mark= 作 標 誌 , 顯 示raṭ, =howl= 怒 吼raṇv, =delight= 欣 喜rad, =dig= 掘 / 挖radh / randh, = be / make subject= 易 受 , 受 支 配ran, 1.=take pleasure= 以 … 為 樂 , 喜 歡 ; 2.=ring= 圈rap, =chatter= 喋 喋 不 休rapś, =be full= 充 滿raph, =rabh / rambh, =take hold= 抓 住 。cp.( 巴 rabh),【 字 根I.】 開 始 (to begin)。ram( 巴 ram), =be or make content= 滿 足 , 受 樂ramb, =hang down= 懸 掛rambh, =roar= 吼 叫raś, =ras, =roar= 吼 叫rah( 巴 rah), =desert= 丟 開 , 逃 走rā, 1./ rās, =give= 給 ; 2.=bark= 犬rāj, = = 君 王 的 (be kingly)。cp.( 巴 rāj),【 字 根 I.】 使 …發 光 (to shine)。rādh, =succeed= 成 功rās 1.=roar= 吼 叫 ; 2.=see √rā 1.ṛi / rī, =flow= 流 動rich, =scratch, = 塗 掉riñkh, / riñg, =creep, = 爬ric, =leave= 離 開 , 留 下rip, =smear= 塗 , 毀 謗riph, =snarl= 使 混 亂ribh, =sing= 唱riś, =tear= 撕 開riṣ, =be hurt= 傷 害rih, =lick= 舐 , 克 服 , 吞 沒rī, =see √riru, 1.= = 哭 (cry); 2.= = 打 破 (break)。cp. ( 巴 ru) ,【 字根 I.】 製 造 噪 音 (to make a noise)。ruc( 巴 ruc), = = 發 光 (shine)。ruj, = = 打 破 (break)。cp.( 巴 ruj),【 字 根 I.】 使 痛 苦 (topain)。ruṭh, =torment= 折 磨 , 使 苦 惱rud, =weep= 掃rudh( 巴 rudh), 1.=grow= 成 長 ; 2.=obstruct= 干 擾rup, 打 破 (break)。cp.( 巴 rup),【 字 根 VII.】 栽 種 (toplant)。ruṣ, =be vexed 悔 恨 , 生 氣ruh, =ascend= 上 升 , 登rūṣ, =strew= 散 播rej, =tremble== 發 抖 , 擔 心reḍ, =deceive= 欺 騙rebh, =see √vibhllakṣ( 巴 lakkh), =mark= 做 記 號lag, =attach= 裝 上lañgh, =leap= 跳lajj( 巴 lajj), =be ashamed= 羞 愧lap( 巴 lap), =preatee= 嘮 叨 地 講labh( 巴 labh), =take= 拿lam( 巴 lal), =take pleasure= 喜 歡lamb, =hang down= 把 … 垂 下 來lal, =sport= 遊 戲laṣ, =derire= 渴 望las, = be lively= 生 氣 勃 勃lā( 巴 lā), =grasp= 抓 牢lāñch, =mark= 記 號likh, =scratch= 抓lip / limp( 巴 lip), =smear= 塗 抹liś, =tear= 撕 開lin, =lick= 舔lī, 1.=cling= 執 著 ;2.=be unsteady= 不 安 定luñc, =tear= 撕 開luṭh, 1.=roll= 滾 動 ; 2./ luṇṭh, =rob= 搶 劫luḍ, =stir up= 攪 拌lup, = = 打 破 (break)。cp. ( 巴 lup),【 字 根 II.】 切 斷 (to cutoff), 掠 奪 (to plunder)。lubh( 巴 lubh), =be lustful= 好 色 的 、 執 取lul, = 生 氣 勃 勃 (=be lively)。cp. ( 巴 lul),【 字 根 I.】 激起 (to stir)。lū, =cut= 切 / 砍 / 割lok( 巴 lok), =look= 看loc, = = 考 慮 (see consider)。cp. ( 巴 loc),【 字 根 VII.】見 (to see)。vvak, =see √vañcvakṣ, / ukṣ, =increase= 增 大vac( 巴 vac), = = 說 (speak)。cp.( 梵 vad) 說 (speak)。vaj, = = 強 壯 (be strong)。cp. ( 巴 vaj),【 字 根 I.】 去 、走 (to go)。vañc( 巴 vañc), 彎 曲 地 移 動 (move crookedly)。vaṇṭ, =divide= 劃 分vat, =parehend= 逮 捕vad, =speak= 說vadh / badh, =slay= 殺544


van / vā, =win= 獲 勝vand( 巴 vand), =greet= 問 候vap( 巴 vap), 1.=strew= 散 播 ; 2.=shear 切vam( 巴 vam), =vomit= 嘔 吐val, =turn= 使 轉 動valg, =spring= 湧 出 , 產 生valh, =challenge= 挑 戰vaś, =be eager= 急 切 , 熱 心vas, 1./ uṣ/ uch, =shine= 發 光 ;2. (= 巴 vas) 覆 蓋 , 著 , 授 以(clothe);3.(= 巴 vas) 居 住 (dwell)。vah( 巴 vah), 挑 , 背 , 扛 , 帶 (carry)。vā, 1.(= 巴 vā) 吹 (blow);2./ viu, =weave= 織 , 編 ;3.=see√vanvāñch, =desire= 想 要 , 希 望 , 請 求vāś, =bellow= 吼 叫vāh, =press= 按vic, 1. 篩 , 過 濾 (sift);2.(=vyac) 延 長 (extend)。cp.( 巴 vic),【 字 根 I.】 分 開 (to separate)。【 字 根 III.】 被 分 開 (to beseparated)。vij, =tremble= 發 抖vid, 1.=know= 知 道 ;2.=find= 找 到vidh, 1.=worship= 崇 拜 ;2.(=vyadh) 刺 穿 (pierce)。vindh, =lack= 缺 少vip / vep, =tremble= 發 抖viś( 巴 vis), =enter= 進 入viṣ, =be active= 活 躍viṣṭ / veṣṭ, =wrap 包 , 裹vī, =enjoy etc= 喜 歡vīj, =fan= 扇 √yajvīd, =make strong= 使 強 壯vṛ, 1. 遮 蓋 (cover);2. 挑 選 (choose);3. 希 望 (to wish)。vṛṅh / brṅh, =roar= 吼 叫vṛj, =twist= 扭 轉vṛt( 巴 vat), =turn= 使 轉 動vṛdh, =grow= 成 長 , 增 大vṛṣ, =rain= 下 雨vṛh, / bṛh, =tear, = 撕 開ven, =long= 渴 望vell, =stagger= 搖 搖 晃 晃vest, =see √viṣṭvyac, / vic, = = 延 長 (extend)。vyaj, =see √vījvyath, =waver= 搖 擺vyadh / vidh( 巴 vidh), = = 刺 穿 (pierce)。vyay, =expend= 消 費vyā, / vī, =envelop= 包 住 , 裹 住vraj, =proceed= 繼 續 進 行vrad, / wand, =weaken= 使 弱vran, =sound= 發 音vraśc, =cut up= 切 開vrādh, =stir up= 攪 拌vrīḍ, =be abashed= 使 … 羞 愧vruḍ, =sink= 下 沉vlag, / vlañg, =pursue= 追 趕vlī, / blī, =crush= 壓 碎Śśaṅs, =praise= 讚 揚śak( 巴 sak), =be able= 能śañk( 巴 saṅk), =doubt= 懷 疑śat, =cut in pieces= 切 碎 片śad, 1.=prevail= 勝 過 ;2.=fall= 落 下śap( 巴 sap), =curse= 咒 罵śam 1./ śim, =labor= 勞 動 ;2.(= 巴 sam) 安 靜 , 肅 靜 (bequiet);3.=note= 紀 錄śal, =leap= 跳śax, =leap= 跳śas, / śās, =cut= 切śā, / śi, =sharpen= 使 銳 利śās 1.(=śiṣ) r= 順 序 (orde);2.(=śas) 切 (cut)。cp.( 巴 sās),【 字 根 I.】 教 (to instruct)。śikṣ( 巴 sīl), = 能 修 學śiñgh, =snuff= 嗅śiñj, =twang= 弦 聲śip, =be smooth= 平 滑śim, =see √śamśiṣ, =leave= 離 開śī ( 巴 si), 1.=fall= 落 下 ;2.=lie= 躺śuc, =gleam= 微 光śuj, =swell= 腫 脹śudh / śundh( 巴 sudh), =purify= 使 潔 淨 , 行 淸 淨śubh / śumbh, =beautify= 使 美 麗 , 爲 妙śuṣ,1.(= sus) 乾 (dry);2.=blow see √śva= 吹śū/ śvā / śvi, =swell= 腫 脹śṛ, 1.=crush= 壓 碎 ;2.=see √śrā;3.=see √śriśṛdh, =be defiant= 挑 戰ścand / cand, =shine= 發 光ścam, =ścut, =drip= 滴 下śnath, =pierce= 刺 穿śyā / śī, =coagulate= 凝 結545


śrath/ ślath, =slacken= 鬆 弛śran, =give= 給śram, =be weary= 疲 倦śrambh( 巴 sambh), 使 平 靜 、 平 息 。śrā / 2śrī / 2 śṛ, =boil= 沸 騰śrī / 3 śṛ, =resort= 訴 諸 , 憑 藉śriṣ, =see √ślisśrī 1./ śṛ, =mix= 使 混 和 ;2.=see √śrāśru( 巴 su), =hear= 聽 到śruṣ, =hear= 聽 到ślath, =see √śrathślā, =dissolve= 分 解ślāgh, =extol= 激 賞śliṣ / śriṣ, =clasp= 緊 抱śvañc, =spread= 使 伸 展śvas / śuṣ( 巴 sas), =blow= 吹śvā / śvi, =see √śūśvit, =be bright= 明 亮ṣthīv, =spew= 嘔 吐SSsakṣ, =sagh, =be equal to= 相 等sac, =accompany= 陪 同saj / sañj, =hang= 把 … 掛 起 來sad, 坐 (sit)。cp.( 巴 sad (sim)),【 字 根 I.】 沉 下 (to sinkdown)。san / 2.sā, = = 得 到 (gain)。cp.( 巴 san),【 字 根 I.】 製 造噪 音 (to make a noise)。sap, = 為 … 服 務 (serve)。cp. ( 巴 sah),【 字 根 I.】 忍 耐 (toendure), 遭 受 (to suffer)。sarj, =creak= 發 出 喀 吱 聲saśc, =see √sacsas, =sleep= 睡sah, =prevail= 勝 過sā 1./ si, =bind= 捆 ;2.=see √sansādh / sadh, =succeed= 成 功si( 巴 si), = = 捆 (bind)。sic, = pour out= 傾 吐 , 訴 說sidh, 1.= = 擊 退 (repel);2.= = 成 功 , 繼 承 (succed)。cp.( 巴sidh),【 字 根 III.】 完 成 (to be accomplished)。sī, = si 捆 (bind)sīv / syū( 巴 siv), = sew= 縫 合su, = press out= 擠 向 前sul, =?subh / sumbh, =smother= 使 窒 息sū / su, =generate= 產 生 ;=enliven= 使 有 朝 氣 ;=impel=催 促sūd, =put in order= 放 入 規 則 , 依 序sūrkṣ, =heed= 留 心 , 注 意sṛ, = flow= 流 動 , 流 出 , 盈 滿 , 漲sṛk, = be pointed= 強 調 , 對 準 , 銳 利sṛj, = send forth= 發 出 , 派 遣 , 寄 出 , 送sṛp, =creep= 躡 手 躡 足 地 走 、 爬sev( 巴 sev), = attend upon= 服 侍 , 隨 行 , 跟 從skand( 巴 khand), =leap= 跳 ; 使 跳 過skambh / skabh( 巴 khambh), =prop= 支 持sku, =tear= 撕 開skṛ, =see √kṛ 1.skhal, =stumble= 絆 腳stan, =thunder= 雷 , 雷 聲stambh / stabh, =prop= 支 持stā, =be stealthy= 祕 密stigh, =mount= 登 上 , 爬 上stim / stīm, =be stiff= 硬 的 , 黏 的stu, 1.=praise= 讚 揚 ;2.=drip= 滴 下stubh, =praise= 讚 揚stṛ, =strew= 散 播stṛh, =crush= 壓 碎styā, stī, =stiffen= 使 變 硬sthag, =cover= 遮 蓋sthā( 巴 thā), =stand= 站 著snā, =bathe= 把 … 浸 入 , 沖 洗snih, =be sticky= 黏 黏 的snu, =distil= 蒸 餾 , 去 蕪 存 菁spand( 巴 phad)=quiver= 顫 抖spaś, =see √paśspūrdh, =see √spṛdhspṛ, =win= 獲 勝spṛdh / spūrdh, =contend= 爭 奪spṛś( 巴 phus), 接 觸 (touch)。spṛh, =be eager= 熱 心sphaṭ, =split= 劈 開sphar, =see √sphṛsphal, =strike= 打 , 攻 擊sphā, =fatten= 養 肥sphuṭ, =burst= 爆 炸sphur / sphul, =see √sphṛsphūrj, =rumble= 隆 隆 聲sphṛ / aphar / aphur / aphul, =jerk etc.= 把 … 猛 拉 等 等smi, =smile= 微 笑smṛ, =remember= 記 得546


syand/ syad, =move on= 前 進sraṅs / sras, =fall= 落 下sridh, =blunder, = 大 錯srīv, =fail= 不 及 格 , 失 敗sru, =flow= 流 動svaj / svañj, =embroce= 擁 抱svad / svād, =sweeten= 使 食 物 變 甜svan, =sound= 發 音 , 出 聲svap ( 巴 sup),=sleep= 睡svar, =sound= 發 音 , 出 聲svād, =see √svadsvid, =sweat= 出 汗 , 滲 出 ; 焦 慮 ; 發 酵 , 使 出 汗hhad, =cacare ? ?han ( 巴 han), = 責 打 (smite)。( 巴 han),【 字 根 I.】 殺 (tokill), 打 (to beat)。【 字 根 III.】 被 殺 (to be killed)。har, = 使 高 興 (be gratified)。cp. ( 巴 har),【 字 根 I.】 取走 (to take away)。has( 巴 has), = = 笑 (smile, laugh)。hā, 1.(= 巴 hā) 離 開 (leave);2.= = 向 前 (go forth)。hās, =go emulously= 競 賽 性 的hi, = = 催 促 (impel)。cp. ( 巴 hi),【 字 根 IV.】 發 送 (tosend)。hiṅs( 巴 hiṁs), =injure= 傷 害 →Hiṁsati~~~~~~~~~~~~~~~~~~~~hikk, =sob= 嗚 咽hiṇḍ, =be empty= 空 的hīḍ/ hel, =be hostile= 敵 人 的hu( 巴 hu), =sacrifice= 犧 牲 , 脫 售hur, =see √hvṛhū / hvā ( 巴 hve), =call= 叫 喊hūrch, =fall away= 疏 遠hṛ, 1.=take= 拿 ;2.=be angry= 發 怒hṛṣ, =be excited= 刺 激heṭh, =heḍ / hel, =see √hīḍheṣ, =whinny 嘶 , 以 嘶 聲 表 示 hnu, =hide= 把 … 藏 起 來hras, =shorten 弄 短 , 縮 小hrād, =make a noise= 聲 響 , 喧 鬧 聲hrī( 巴 hiri), =be ashamed= 羞 愧hru, =see √hvṛhreṣ, =neigh= 嘶 鳴hlād, =refresh= 清 新hval, =go wrong= 弄 錯hvṛ / hur / hru, =be or make crooked= 彎 曲 , 不 誠 實譯 自 :William Dwight Whiteny, Roots, Verb-Forms, and Primary Derivatives of Sanskrit Language, London,1885.http://sanskritlibrary.org/whitney/)547


參 考 工 具 ( Reference Works)<strong>Pali</strong> Grammar Books 巴 利 文 法 書Introduction to <strong>Pali</strong> , by A. K. Warder. <strong>Pali</strong> Text Society (PTS), 1991, 3rd.A <strong>Pali</strong> Grammar , by Wilhelm Geiger (English Trans.). <strong>Pali</strong> Text Society (PTS), 1994.Syntax of the Cases in the <strong>Pali</strong> Nikayas , by O. H. de A. Wijesekera. Published by the Postgraduate Institute of <strong>Pali</strong> andBuddhist Studies, University of Kelaniya, Sri Lanka.《 巴 利 文 法 》 水 野 弘 元 著 / 許 洋 主 譯 ( 世 界 佛 學 名 著 譯 叢 5/ 華 宇 出 版 社 )<strong>Pali</strong> Dictionaries 巴 利 辭 典<strong>Pali</strong>-English Dictionary , by T. W. Rhys Davids & William Stede. <strong>Pali</strong> Text Society (PTS), 1986.English - <strong>Pali</strong> Dictionary , by A. P. Buddhadatta Mahathera. <strong>Pali</strong> Text Society (PTS), 1955. Reprint: MotilalBanarasidass Publishers Pvt. Ltd., Delhi, 1989.<strong>Concise</strong> <strong>Pali</strong>-English Dictionary , by A. P. Buddhadatta Mahāthera, The Colombo Apothecaries' Co., Ltd., 1968.《 巴 利 語 辭 典 》 水 野 弘 元 著 ( 春 秋 社 )548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