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7.2013 Views

林千佳

林千佳

林千佳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生化科技學系微生物學組專題討論<br />

題目: Disease-causing Mutation in GPR54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cond<br />

Intracellular Loop for Class A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unction<br />

作者:Jennifer L. Wacker, David B. Feller, Xiao-Bo Tang, Mia C. DeFino, Yuree<br />

Namkung, John S. Lyssand, Andrew J. Mhyre, Xu Tan, Jill B. Jensen, and Chris<br />

Hague<br />

文章來源: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Papers in Pres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br />

print September 4, 2008<br />

演講人:Chang-Chia Lin <strong>林千佳</strong> B94B02031<br />

指導老師:Chii-Shen Yang, Ph.D. 楊啟伸 博士<br />

演講日期:December 23rd, 2008<br />

演講地點:The 6th classroom<br />

摘要<br />

G 蛋白質偶合受器(G-protein-cuopled receptor, GPCR)中的 GPR54 在哺乳動<br />

物生殖系統的運作中扮演關鍵的角色,若 GPR54 的基因發生突變,將會嚴重影<br />

響性成熟及性荷爾蒙的分泌。在 GPR54 的第二胞內環狀區(the second intracellular<br />

loop, IL2)上的一個點突變──L148S──可導致人類的原發性腦下垂體性腺激素功<br />

能低下症(idiopathic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 IHH),造成青春期延緩甚至<br />

是不孕。<br />

本篇作者建構了一個 in vitro 的模型,確定 GPR54 L148S 突變株在表現<br />

(expression)、位置(localization)、與配體(ligand)結合能力均與野生型(wild-type)<br />

的 GPR54 相同後,藉由分析下游分子的活性,作者發現 L148S 突變株活化下游<br />

Gα 的能力顯著降低;由序列以及結構資訊比對的結果,作者假設 IL2 對於 Class<br />

A GPCRs 活性有十分重要的的貢獻,並以此為基礎提出 GPR54 可能的活化機制。<br />

Keywords: 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br />

heterotrimeric G-proteins,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br />

Abbreviations: GPR54,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4; IL2, the second intracellular<br />

loop; IHH: idiopathic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 GnRH:<br />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FRET: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 />

analysis; HA: hemagglutinin; GFP, CFP, YFP: green, cyan and yellow fluorescence<br />

protein, respectively; HEK293: 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 cell; KP: kisspeptin;<br />

IP3: inositol triphosphate; α1A-AR: human adrenergic receptor α1A; GST: glutathione<br />

S-transferase;


本研究之重要性<br />

前言<br />

目前的 IHH 的療法是以小泵浦將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br />

hormone, GnRH)一陣陣地注射到皮下,以模擬 GnRH 在下視丘間歇性的分泌。<br />

2003 至 2005 年間,科學家發現 IHH 與 GPR54 分子發生突變有很大的關係 [1-3] ,<br />

此後刺激 GPR54 活性的藥物成為研究的新方向,因此深入了解 GPR54 的分子<br />

作用機制十分必要。<br />

前人作過的研究<br />

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中樞(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axis)之間神經傳導物<br />

質的分泌與訊息傳遞掌管著哺乳動物的生殖系統 [4] ,包括性荷爾蒙的分泌、青<br />

春期的展開與動情週期等,此過程中的參與分子若發生變異,將會導致生殖系<br />

統的失調,如IHH。<br />

在 2003 年,由 Seminara et al.的團隊所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在 GPR54 的<br />

IL2 上第 148 號的胺基酸 leucine 若被突變為親水性的 serine,將會造成人類的<br />

IHH [5] 。GPR54 是調控青春期展開的關鍵分子,研究顯示當 GPR54 被激活後,<br />

可刺激下視丘分泌 GnRH,並活化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中樞 [6] ;此外,剔除<br />

Gpr54 基因的小鼠,其表現性狀就有如患 IHH 的人類 [7] ,在在顯示了 GPR54<br />

與生殖系統的關聯性。<br />

作者為何要作本研究<br />

GPCR 與下游 G-protein 共結晶結構的資訊不足,限制了對 GPR54 催化機制的<br />

了解,雖然 GPR54 在生殖週期的調控角色已被確定,且由突變株 L148S 的分<br />

析也能窺得疏水性的 IL2 似乎對 GPR54 的活性有絕對的影響,然而此突變究<br />

竟是經由何種機制影響 GPR54 的活性,卻是個尚待回答的問題。<br />

本研究欲完成之項目<br />

藉由研究 L148S 突變株的分子機制,作者發現此突變並不會影響 GPR54 的表<br />

現、與配體的結合力等性質,免疫共沉澱(co-immunoprecipitation)的結果也指出<br />

L148S 不會影響與下游 Gα 分子的結合力;然而螢光共振能量轉移分析<br />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analysis, FRET)顯示,L148S 大大削弱了<br />

GPR54 對 Gα 的活化能力;此外,由 Class A GPCR-Gα 結構的模擬比對結果,<br />

作者提出 IL2 以及其上的疏水性胺基酸可穩定 Gα 的結構、促進其活化的假設,<br />

顯示 IL2 及其保留性的(conserved)的疏水性胺基酸對於 Class A GPCRs 活性的<br />

重要性。<br />

重組質體及突變株建構<br />

材料與方法<br />

人類 GPR54 (hGPR54)基因利用 5’限制酶 EcoRI 與 3’ HamHI 切位接入帶有 N<br />

端 FLAG tag 或是 hemagglutinin (HA) epitope tag 的 pcDNA3.1 質體中;利用 5’


BamHI 與 3’ XhoI 切位將 hGPR54 基因放入帶有 C 端綠色螢光蛋白(green<br />

fluorescence protein, GFP)的質體 pEGFP-N3 中。<br />

以 QuikChange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操作 GPR54 的 L148S 點突變株建構,<br />

以及同為 Class A GPCR 的人類腎上腺素受體 α1A(human adrenergic receptor α1A,<br />

α1A-AR)及其對應突變株 L132S 的建構。<br />

表現細胞株──HEK293 細胞 (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 cell culture)<br />

HEK 細胞以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10%牛胎血清(fetal bovine<br />

serum),100μg/ ml 鏈黴素(streptomycin)與青黴素(penicillin))在 37℃、5% CO2<br />

的環境下培養,在細胞覆蓋率 70%時轉染(transfection)入所建構之重組 DNA,<br />

以表現目標蛋白質。<br />

綠色螢光蛋白免疫沉澱與染色(GFP immunoprecipitation / immunoblotting)<br />

以抗 GFP 抗體與蛋白質混合,在 4℃下放置隔夜,隔天加入 protein G-Sepharose<br />

beads,以 500 倍重力離心後收集上清液,之後操作 10% BisTris gel 電泳分析<br />

後轉移至硝酸纖維膜(nitrocellulose membrane),利用 Rabbit anti-GFP 抗體操作<br />

西方點墨法(Western blot),最後分析 680 及 800 奈米光波長螢光,偵測帶有<br />

GFP 的蛋白質。<br />

同位素標定配體結合試驗(Radioligand Binding assay)<br />

使用以 125 I 或是 3 H 標定的配體與 GPR54 結合後,分析 GPR54 與配體結合能<br />

力的試驗。<br />

磷酸肌醇水解效率分析([ 3 H] Phosphoinositol hydrolysis assay)<br />

GPR54 與配體 kisspeptin 結合後會活化下游的 Gαq,被激活的 Gαq 會進一步活<br />

化磷脂酶 C (phospholipase C);磷脂酶 C 能將磷酸肌醇(phosphoinositol)水解為<br />

二醯甘油(diacyl glycerol)與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phosphate, IP3),經 3 H 標定的<br />

IP3 會被釋放出來、進一步被偵測到。由 IP3 的數量可以間接推得 GPR54 活化<br />

下游分子的能力。<br />

結構定矛分析(Structural modeling)<br />

作者利用軟體,將一個高解析度的 GPCR 結構(β2-adrenergic GPCR, PDB ID:<br />

2RH1 [8] )與一個活化狀態的 Gαq 分子(PDB ID: 2BCJ)定矛結合(docking),試圖由<br />

結果分析 Class A GPCR 與 Gα 間的結合區位與作用方式。<br />

免疫共沉澱(Co-immunoprecipitation)<br />

將同時表現 Gα (Gαq 或 Gα15/16)及 GPR54 (WT 或 L148S)的 HEK 細胞打破,純<br />

化蛋白質後操作電泳並轉移至膜上,隨後以抗 Gαq 的抗體以及偵測 GPR54 的<br />

抗 HA 抗體偵測目標蛋白質,可確認 Gα 與 GPR54 間是否有作用力。<br />

GPR54 IL2 與 Gαq 的共純化(Co-purification)<br />

將帶有 N 端 GST tag 的 GPR54 IL2 序列與帶有 N 端 His tag 的 Gαq 序列共同轉<br />

染入 HEK 細胞,經由打破細胞並純化蛋白後,將萃取液通入可與 His tag 結合<br />

的鎳離子管柱,再以 200 mM 的咪唑(imidazole)溶液競爭、將蛋白質流洗下來,<br />

最後操作 12%的 SDS-PAGE 並觀察結果,若兩蛋白質最後均出現於膠片上,


即顯示兩者間存在作用力。<br />

螢光共振能量轉移分析(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br />

FRET為觀察蛋白質間作用力的分析法,將藍螢光蛋白(cyan fluorescent protein,<br />

CFP)與Gαq分子融合;黃螢光蛋白(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 YFP)與Gβγ分子融<br />

合。當Gαq被活化時會與Gβγ分開,CFP與YFP間距變大,導致螢光訊號的下降,<br />

藉此法可觀察GPR54對Gαq的活化能力。<br />

結果與討論<br />

L148S hGPR54 在表現、位置,以及與配體結合性質均與野生型的 hGPR54<br />

相同<br />

免疫沉澱的結果顯示,WT 與 L148S 突變株的分子大小相同,顯示 L148S 在蛋<br />

白質的表現上並無異常(圖表一 A);由共焦顯微鏡(confocal microscopy)觀察,<br />

作者發現 L148S 在細胞中的分布與 WT 無顯著差異(圖表一 B);利用螢光定量<br />

WT 與 L148S 在細胞膜的表現量也能看出,L148S 並不會影響 GPR54 的表現<br />

程度(圖表一 C);且實驗證實 L148S 並不會影響 GPR54 與配體的結合性(圖表<br />

一 D)。<br />

綜合以上各點,顯示 L148S 必定是經由其他機制影響 GPR54 的活性。<br />

GPR54 第 148 號 leucine 對 GPR54 活化下游 Gα 分子有決定性的影響<br />

GPR54 經配體活化後能激活下游路徑的磷脂酶 C,造成磷酸肌醇被水解,透過<br />

偵測過程中所釋放的三磷酸肌醇(IP3),可以定量 GPR54 的活性。由一系列<br />

WT 與 L148S 的活性測定(圖表二),作者發現 L148S 活化下游分子的能力顯著<br />

變差(下降 90%以上),因此作者得到初步的結論──L148S 乃是藉由削弱 GPR54<br />

與下游分子的活化關係來影響 GPR54 的活性。<br />

Class A GPCR 保留性的疏水性胞內第二環狀區(IL2)是活性的關鍵<br />

透過比較 Class A GPCR 的序列可發現,IL2 上第九(IL2-9)與第十個(IL2-10)胺<br />

基酸有高度的保守性,顯示其在功能上可能有重要的地位(圖表三 A)。IL2-9<br />

通常為 proline,而 IL2-10 通常為疏水性的胺基酸,位於 IL2 的中央。<br />

作者接下來利用同為Class A GPCR的腎上腺素受體α1A-AR,以及其對應的突變<br />

株L132S來作配體結合以及活性測定,發現與GPR54 L148S的分析結果一致(圖<br />

表三B, C)。<br />

GPCR-Gα分子的預測結合模型也顯示,IL2很靠近Gα分子的活性區,且IL2-10<br />

由模型中看來能幫助穩定Gα活化時的結構(圖表四A, B);若將IL2-10突變為親<br />

水性分子,將會大大影響GPR54的活性(圖表四C),作者推測,IL2以及其上的<br />

疏水性胺基酸對Class A GPCR分子活化Gα十分重要。<br />

過量表現下游的 Gα 分子可以部分緩解 IL2 上第十個胺基酸突變所產生的影響<br />

免疫共沉澱的結果證實了 IL2 與 Gα 分子間的作用力,且此作用力並不會受到<br />

L148S 突變的影響(圖表五 A, B);且作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過度表現 Gα<br />

分子能稍微緩解 IL2-10 突變所帶來的影響,提高 Class A GPCR 活化下游分子


的訊號(圖表五 C, D)。<br />

L148S 讓 GPR54 失去活化下游 Gαq 分子的能力<br />

為證實 L148S 是否影響 GPR54 活化 Gαq 的能力,作者在 Gαq 與 Gβγ 分子上分<br />

別接上藍螢光蛋白(CFP)與黃螢光蛋白(YFP),GPR54 活化 Gαq 後,將會使得 Gαq<br />

與 Gβγ 分開,造成螢光訊號的下降(圖表六 C)。共焦顯微鏡顯示接上螢光蛋白<br />

的 WT 與 L148S 分子在膜上的位置並無不同(圖表六 B),然而 L148S 經配體活<br />

化後也無法造成螢光訊號的下降,顯示 L148S 的確會造成 GPR54 失去活化 Gαq<br />

的能力。<br />

參考文獻<br />

[1] de Roux, N., Genin, E., Carel, J.-C., Matsuda, F., Chaussain, J.-L., and Milgrom,<br />

E. (2003)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0, 10972–10976<br />

[2] Seminara, S. B., Messager, S., Chatzidaki, E. E., Thresher, R. R., Acierno, J. S.,<br />

Jr., Shagoury, J. K., Bo-Abbas, Y., Kuohung, W., Schwinof, K. M., Hendrick, A.<br />

G., Zahn, D., Dixon, J., Kaiser, U. B., Slaugenhaupt, S. A., Gusella, J. F.,<br />

O’Rahilly, S., Carlton, M. B. L., Crowley, W. F., Jr., Aparicio, S. A. J. R., and<br />

Colledge, W. H. (2003) N. Engl. J. Med. 349, 1614–1627<br />

[3] Semple, R. K., Achermann, J. C., Ellery, J., Farooqi, I. S., Karet, F. E., Stanhope,<br />

R. G., O’Rahilly, S., and Aparicio, S. A. (2005)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90,<br />

1849–1855<br />

[4] Tena-Sempere, M., and Huhtaniemi, I. T. (2003) in Reproductive Medicine:<br />

Molecular, Cellular and Genetic Fundamentals (Fauser, B., ed) pp. 225–244,<br />

Parthenon Publishing, New York<br />

[5] Seminara, S. B., Messager, S., Chatzidaki, E. E., Thresher, R. R., Acierno, J. S.,<br />

Jr., Shagoury, J. K., Bo-Abbas, Y., Kuohung, W., Schwinof, K. M., Hendrick, A.<br />

G., Zahn, D., Dixon, J., Kaiser, U. B., Slaugenhaupt, S. A., Gusella, J. F.,<br />

O’Rahilly, S., Carlton, M. B. L., Crowley, W. F., Jr., Aparicio, S. A. J. R., and<br />

Colledge, W. H. (2003) N. Engl. J. Med. 349, 1614–1627<br />

[6] Gottsch, M. L., Cunningham, M. J., Smith, J. T., Popa, S. M., Acohido, B. V.,<br />

Crowley, W. F., Seminara, S., Clifton, D. K., and Steiner, R. A. (2004)<br />

Endocrinology 145, 4073–4077<br />

[7] Funes, S., Hedrick, J. A., Vassileva, G., Markowitz, L., Abbondanzo, S., Golovko,<br />

A., Yang, S., Monsma, F. J., and Gustafson, E. L. (2003) Biochem. Biophys. Res.<br />

Commun. 312, 1357–1363<br />

[8] Cherezov, V., Rosenbaum, D. M., Hanson, M. A., Rasmussen, S. G. F., Thian, F.<br />

S., Kobilka, T. S., Choi, H.-J., Kuhn, P., Weis, W. I., Kobilka, B. K., and Stevens,<br />

R. C. (2007) Science 318, 1258–1265


圖表<br />

圖表一、L148S 突變並不影響 hGPR54 的表現、位置以及與配體結合的性質。<br />

A.野生型(wild-type, WT)GPR54 與 L148S 突變株的免疫共沉澱分析顯示,兩者分<br />

子量同為~70kDa。 B.表現 GFP 的 WT GPR54 與 L148 突變株於共焦顯微鏡下的<br />

觀察,兩者在細胞中的分布無顯著差異。 C.利用螢光定量 WT 與 L148S GPR54<br />

在細胞膜的表現量。 D. WT 及 L148S GPR54 與 125 I 標定的配體 kisspeptin-10<br />

(KP-10)在不同濃度下的結合情形。<br />

圖表二、Leucine 148 對 GPR54 的活性有絕對的影響。<br />

A.及 B.以 FLAG 標定的 WT/L148S GPR54 分別與天然配體 KP-54(A.)、人工合成<br />

配體 KP-10(B.)結合後,刺激磷酸肌醇(PI)被水解結果。C.及 D.以 GFP 標定的兩<br />

種 GPR54 分別和 KP-54 與 KP-10 結合後的 IP 水解結果。


圖表三、於 Class A GPCR 高度保留性的 Leu148 是 GPR54 活性的關鍵分子。<br />

A. 序列顯示 Class A GPCR IL2 上的第十個胺基酸為高度保守性的疏水性分子。<br />

B.同位素標定配體結合試驗的結果,野生型及突變株的 α1A-AR 在與 3 H 標定的配<br />

體 結 合 性 質 上 並 無 差 異 。 C. WT 與 突 變 株 的 α1A-AR 經 配 體 腎 上 腺 素<br />

(phenylephrine)活化後的 PI 水解結果。<br />

圖表四、IL2 可能是 GPCR 與 Gα 分子間疏水性作用力的關鍵。<br />

A.腎上腺素受體 β2 (β2-AR)與 Gαq 分子經由軟體定矛分析結果顯示,IL2 與 Gα 的<br />

結合位十分接近 Gα 的 GTPase domain。 B. β2-AR 的 Pro 138 分子讓 Phe 139 形成一<br />

個疏水性的介面,與 Gαq 上高度保留性的胺基酸(Phe 220 、Val 223 、Trp 263 與 Phe 264 )<br />

相接。 C.在 GPR54 第 148 號胺基酸進行突變的突變株,與 1 μm 的 KP-10 反應<br />

後的 PI 水解結果(假設 WT GPR54 的 PI 水解效率為 100%)。<br />

C


圖表五、L148S 突變株不影響與 G-protein 結合的性質,且過量表現 G-protein<br />

可以緩解突變所造成的活性影響。<br />

A. GST標定的IL2區域與Gαq的共純化結果,只有GST存在的情況做為負控制組。<br />

B. WT與L148S與HA所標定的Gα15/16、His tag所標定的Gαq進行免疫共沉澱的結<br />

果,顯示WT及L148S均能與Gα分子作用。 C.不同濃度Gα分子的影響下,L148S<br />

接受1 μm KP-10活化後的PI水解情形(WT GPR54的結果設為100%)。 D. 過量表<br />

現Gαq的影響下,α1A-AR L132S突變株經配體活化後的PI水解情形(WT α1A-AR的<br />

結果設為100%)。<br />

圖表六、L148S 突變株破壞 GPR54 經由配體誘導時,對於 Gαq 分子的活化能力。<br />

A. 如圖所示,FRET 的現象發生在 Gαq 分子與 Gβγ 彼此靠近的情況下。 B. 表<br />

現螢光蛋白的 WT 與 L148S GPR54 於共焦顯微鏡的觀察結果。 C. WT GPR54<br />

在 100 nM KP-10 活化下的 FRET 訊號,活化後的 GPR54 會促使 Gαq 與 Gβγ 分子<br />

分離,使整體螢光訊號下降。 D. WT 與 L148S GPR54 的 FRET 結果比較,L148S<br />

並沒有出現典型的訊號下降現象。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