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2014 Views

戰略研究的批判與反思: 典範的困境 - 東吳大學

戰略研究的批判與反思: 典範的困境 - 東吳大學

戰略研究的批判與反思: 典範的困境 - 東吳大學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1<br />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br />

典 範 的 困 境<br />

*<br />

陳 偉 華<br />

一 、 前 言<br />

二 、 戰 略 研 究 緣 起 、 定 義 與 範 疇<br />

三 、 方 法 論 與 典 範 建 立<br />

四 、 戰 略 研 究 的 質 疑 與 批 判<br />

五 、 戰 略 研 究 的 回 應<br />

六 、 戰 略 研 究 的 反 思 與 前 瞻<br />

七 、 結 語<br />

戰 略 研 究 起 源 甚 早 , 意 義 與 範 疇 隨 時 代 演 進 呈 現 多 元 。 冷 戰<br />

期 間 , 以 國 家 中 心 論 為 主 軸 的 戰 略 研 究 , 將 國 家 追 求 生 存 的 角 色<br />

具 體 實 踐 於 國 際 社 會 中 。 兩 極 解 體 , 批 判 者 質 疑 戰 略 研 究 知 識 建<br />

構 所 採 行 的 方 法 論 欠 缺 科 學 性 與 可 證 性 , 挑 戰 其 理 性 決 策 與 預 測<br />

能 力 的 真 實 性 。 本 文 綜 整 戰 略 研 究 批 判 者 的 主 要 論 點 , 發 現 戰 略<br />

研 究 受 時 空 環 境 變 遷 影 響 甚 大 , 不 僅 需 面 對 典 範 失 落 的 危 險 , 亦<br />

需 反 思 其 學 科 困 境 , 從 而 澄 清 其 價 值 功 能 所 在 , 分 際 出 與 軍 事 研<br />

究 及 安 全 研 究 差 異 , 重 新 建 立 該 學 科 應 有 的 獨 特 性 。 最 後 , 本 文<br />

指 出 , 批 判 者 的 觀 點 雖 尖 銳 但 值 得 省 思 , 戰 略 研 究 必 須 揚 棄 過 時<br />

銘 傳 大 學 國 際 事 務 所 助 理 教 授 。E-mail: chenweihwa@msn.com<br />

投 稿 日 期 :2009 年 07 月 15 日 ; 接 受 刊 登 日 期 :2009 年 12 月 17 日 。<br />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 /1-54 頁 。


2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的 舊 典 範 , 建 立 新 的 研 究 領 域 , 況 且 無 論 國 際 環 境 如 何 多 變 , 戰<br />

略 研 究 仍 是 當 前 國 家 求 取 生 存 與 安 全 不 可 或 缺 的 手 段 與 工 具 之<br />

一 。<br />

關 鍵 詞 : 戰 略 研 究 、 典 範 、 嚇 阻 、 理 性 決 策 、 安 全 研 究 、 軍 事 研 究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3<br />

一 、 前 言<br />

1997 年 Richard Betts 以 “Should Strategic Studies Survive?” 為<br />

題 , 發 表 於 著 名 期 刊 World Politics 上 , 引 發 戰 略 研 究 社 群 軒 然 大 波<br />

(Betts, 1997: 5-33)。2000 年 Betts 再 度 於 另 一 著 名 期 刊 International<br />

Security 上 發 表 “Is Strategy an Illusion?”, 論 證 性 的 反 思 與 回 應 挑 戰<br />

者 的 尖 銳 批 判 (Betts, 2000: 5-50)。 隨 後 , 多 位 戰 略 研 究 學 者 也 陸<br />

續 展 開 自 我 批 判 與 反 思 , 探 討 戰 略 研 究 所 面 臨 的 困 境 , 並 試 圖 釐 清<br />

戰 略 研 究 重 點 與 未 來 研 究 方 向 (Payne, 1996: 2001; Gray, 2002;<br />

Baylis et al., 2002)。 誠 然 , 冷 戰 結 束 後 , 全 球 化 問 題 、 種 族 衝 突 問<br />

題 、 安 全 環 境 與 環 保 問 題 、 核 子 擴 散 問 題 、 國 際 恐 怖 主 義 問 題 等 等 ,<br />

逐 漸 成 為 國 際 研 究 的 關 注 議 題 。 以 往 , 以 國 家 安 全 為 首 要 考 量 , 並<br />

以 如 何 有 效 運 用 武 力 為 重 心 的 戰 略 研 究 , 因 安 全 威 脅 型 態 的 改 變 ,<br />

受 重 視 程 度 日 益 遞 減 。 相 對 的 , 以 廣 義 安 全 為 題 的 安 全 研 究 蔚 為 顯<br />

學 。 批 判 者 質 疑 , 冷 戰 期 間 戰 略 研 究 的 哲 學 是 偏 頗 不 當 的 假 設 , 由<br />

於 其 對 國 際 戰 略 格 局 時 遷 勢 移 與 國 家 安 全 環 境 變 遷 事 實 的 錯 誤 觀 察<br />

與 理 解 , 從 而 虛 擬 化 戰 略 研 究 知 識 建 構 的 方 法 論 , 致 使 研 究 典 範 難<br />

以 實 證 於 現 實 世 界 中 。<br />

面 對 如 潮 的 批 判 , 戰 略 研 究 真 的 是 窮 途 末 路 嗎 ? 抑 或 是 外 在 環<br />

境 改 變 使 得 典 範 失 焦 , 造 成 國 家 中 心 論 的 (state-centered) 價 值 失 落 ?<br />

也 或 者 戰 略 研 究 與 安 全 研 究 及 軍 事 研 究 本 就 屬 性 相 近 , 研 究 轉 移 是<br />

正 常 現 象 而 已 ? 種 種 問 題 , 是 無 數 戰 略 研 究 者 面 臨 的 嚴 肅 挑 戰 。 爰<br />

此 , 本 文 試 圖 對 戰 略 研 究 進 行 分 類 、 檢 證 與 反 思 。 研 究 發 現 , 戰 略<br />

研 究 批 判 者 論 點 多 半 侷 限 於 冷 戰 期 間 的 核 子 嚇 阻 研 究 , 因 此 儘 管 因


4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環 境 變 異 造 成 論 述 失 焦 現 象 , 但 戰 略 研 究 依 然 有 其 知 識 論 上 的 學 術<br />

與 實 用 價 值 。 全 文 從 戰 略 研 究 緣 起 、 定 義 與 範 疇 為 起 點 , 探 究 戰 略<br />

研 究 知 識 建 構 的 方 法 論 與 典 範 建 立 , 再 從 挑 戰 者 與 研 究 者 的 角 度 進<br />

行 批 判 與 反 思 , 最 後 釐 清 戰 略 研 究 的 角 色 與 功 能 , 並 提 出 未 來 可 能<br />

研 究 方 向 。<br />

二 、 戰 略 研 究 緣 起 、 定 義 與 範 疇<br />

( 一 ) 研 究 緣 起<br />

在 西 方 , 戰 略 (strategy) 一 詞 起 源 甚 早 , 最 早 的 戰 略 思 想 與 實<br />

際 運 用 可 遠 溯 自 希 臘 時 期 , 稱 為 將 帥 之 道 (generalship)(McLean,<br />

1996: 480; 鈕 先 鍾 ,1998:12-13)。 之 後 , 拜 占 庭 (Byzantine) 帝<br />

國 時 代 的 毛 萊 斯 大 帝 (Emperor Maurice), 係 最 先 將 軍 事 教 科 書 「 戰<br />

略 」( 希 臘 文 Strategicon), 用 於 訓 練 高 階 將 領 (Palmer, 1978: 73)。<br />

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 一 書 作 者 之 一 Felix Gilbert 指 出 , 戰 略 的<br />

起 源 可 追 溯 自 馬 基 維 尼 (Nicolos Machiavelli) 時 期 。 基 本 上 是 一 種<br />

自 助 與 求 取 軍 事 勝 利 的 行 為 (Gilbert, 1986: 11-15)。 在 中 國 ,「 戰<br />

略 」 一 詞 為 晉 朝 司 馬 彪 所 創 , 然 實 際 戰 略 研 究 則 起 自 春 秋 戰 國 時 期 ,<br />

〈 孫 子 兵 法 〉 即 為 典 型 的 戰 略 研 究 代 表 作 ( 鈕 先 鍾 ,1995:3)。<br />

近 代 戰 略 研 究 的 濫 觴 約 在 18 世 紀 末 葉 至 19 世 紀 初 , 此 期 間 可<br />

說 是 戰 略 研 究 理 論 化 成 形 時 期 , 軍 事 與 戰 爭 之 間 的 關 係 是 戰 略 研 究<br />

的 主 軸 , 而 其 中 拿 破 崙 (Napoleon Bonapartem 1769-1821) 興 起 歐<br />

戰 , 並 在 「 法 普 」、「 法 奧 」、「 法 俄 」、「 法 義 」 等 多 次 戰 爭 中 ,<br />

不 斷 地 以 寡 擊 眾 、 以 弱 擊 強 贏 得 勝 利 , 從 而 促 成 克 勞 塞 維 茲 (Carl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5<br />

Von Clausewitz) 與 約 米 尼 (Antoine Henri Jomini) 以 拿 破 崙 獲 勝 的<br />

戰 略 運 用 為 研 究 對 象 , 分 別 寫 下 了 《 戰 爭 論 》(On War) 與 《 戰 爭<br />

藝 術 》(Art of War) 兩 部 不 世 之 作 。 這 兩 部 鉅 著 影 響 後 世 至 深 , 尤<br />

其 對 當 代 軍 事 戰 略 的 用 兵 之 道 , 更 是 參 考 典 範 之 著 。Gray 所 著 的 〈 當<br />

代 戰 略 〉(Modern Strategy), 也 是 以 Clausewitz 為 研 究 起 點 (Gray,<br />

1999a: 16)。Buzan 也 認 為 , 上 述 兩 部 作 品 對 後 世 影 響 深 遠 , 其 中<br />

Clausewitz 無 疑 是 19 世 紀 以 來 , 影 響 軍 事 與 戰 爭 研 究 最 具 代 表 性 的<br />

人 物 , 他 的 思 想 開 啟 近 代 戰 略 理 論 研 究 的 先 河 , 當 然 也 是 拿 破 崙 之<br />

後 傳 統 軍 事 作 戰 的 典 範 (Buzan, 1987: 32)。Holsti 因 而 特 別 指 出 ,<br />

Clausewitz 的 戰 爭 思 想 , 已 成 為 當 代 國 際 政 治 學 者 探 討 國 家 之 間 戰<br />

爭 問 題 時 , 不 斷 重 述 的 理 論 概 念 (Holsti, 1996: 6-7; Holsti, 1991:<br />

13)。 由 此 看 出 , 戰 略 研 究 初 期 的 理 論 思 想 發 展 , 受 軍 事 武 力 運 用<br />

影 響 極 大 , 其 內 涵 幾 乎 全 是 軍 事 戰 爭 的 經 驗 理 論 與 實 踐 。 是 以 , 戰<br />

略 已 成 為 一 門 專 事 研 究 軍 事 及 戰 爭 問 題 的 學 問 。<br />

由 於 科 技 與 戰 爭 工 具 的 不 斷 創 新 , 傳 統 步 兵 、 騎 兵 與 砲 兵 的 作<br />

戰 方 式 , 逐 漸 由 縱 深 寬 廣 的 機 械 化 部 隊 所 取 代 , 加 上 航 空 與 水 面 技<br />

術 的 進 步 , 戰 略 思 想 的 演 進 隨 著 單 純 的 平 面 作 戰 , 延 伸 至 立 體 與 多<br />

面 (multi-dimensional)。 從 1914 年 的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至 1939 年 第<br />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 可 以 明 顯 看 出 戰 爭 工 具 改 善 後 造 成 傳 統 作 戰 形 式 的<br />

改 變 , 然 而 戰 略 研 究 仍 舊 停 滯 在 軍 事 與 戰 爭 關 係 的 探 索 上 。 英 國 李<br />

德 哈 特 (Liddell Hart) 的 《 戰 略 論 》(On Strategy), 法 國 薄 富 爾<br />

(Andre Beaufre) 的 《 戰 略 緒 論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 與<br />

《 戰 略 : 間 接 路 線 》(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 以 及 美 國<br />

馬 漢 (Alfred Thayer Mahan) 的 《 海 權 》(Sea Power) 是 此 期 間 的<br />

代 表 作 。 特 別 一 提 的 是 Mahan, 其 著 作 完 成 於 一 次 大 戰 前 , 但 海 權


6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思 想 未 受 當 時 美 國 重 視 , 卻 受 英 國 大 力 提 倡 。 大 抵 說 來 , 此 期 間 雖<br />

然 得 利 於 戰 爭 工 具 的 改 良 , 但 地 面 作 戰 仍 是 戰 爭 的 主 導 力 量 , 因 此<br />

戰 略 研 究 仍 受 Clausewitz、Jomini 的 傳 統 作 戰 思 想 影 響 。<br />

一 般 咸 信 , 將 戰 略 予 以 學 術 化 研 究 是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之 後 的<br />

事 , 也 就 是 冷 戰 的 兩 極 對 立 時 期 。 其 中 最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核 子 武 器 問<br />

世 造 成 戰 爭 型 態 丕 變 , 並 促 成 戰 略 研 究 的 快 速 轉 型 。Booth 指 出 , 戰<br />

略 研 究 學 術 化 的 起 點 應 該 是 1945 年 之 後 , 研 究 發 展 可 分 三 個 階 段 ,<br />

各 有 不 同 的 研 究 取 向 與 重 點 (Booth, 1994: 109-119)。 第 一 階 段 為<br />

1945-1955, 稱 為 早 期 戰 略 研 究 , 也 是 戰 略 研 究 的 概 念 形 成 期 , 期 間<br />

並 無 特 別 著 作 問 世 。 第 二 階 段 為 1956-1985, 稱 為 戰 略 研 究 黃 金 期<br />

(golden age), 此 期 間 是 戰 略 研 究 進 入 大 學 及 學 術 研 究 機 構 的 重 要<br />

時 期 ,「 嚇 阻 」 成 為 戰 略 研 究 的 核 心 議 題 , 研 究 的 範 疇 不 再 侷 限 於<br />

軍 事 層 面 , 成 為 跨 越 政 治 、 經 濟 、 心 理 、 歷 史 、 外 交 、 甚 至 科 技 各<br />

個 層 面 的 科 際 整 合 式 研 究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隨 著 冷 戰 兩 極<br />

對 立 進 展 , 多 元 學 術 專 業 思 維 (discipline) 與 方 法 論 湧 入 , 其 中 最<br />

具 代 表 性 學 者 應 屬 物 理 學 者 Kahn、 經 濟 學 者 Schelling、 歷 史 學 者<br />

Kissinger、 政 治 學 者 Brodie 及 Huntington、 安 全 學 者 Jervis 與 戰 略 研 究<br />

學 者 Gray 與 Buzan 等 所 做 之 研 究 , 1 整 體 研 究 達 於 顛 峰 狀 態 。 第 三 階<br />

段 為 1985-1991, 稱 為 晚 期 的 戰 略 研 究 , 前 期 建 立 的 典 範 受 到 嚴 厲 批<br />

判 , 戰 略 研 究 陷 入 混 亂 與 方 向 不 定 的 時 期 。 至 此 ,Booth 與 Buzan 均<br />

表 示 , 以 冷 戰 為 主 的 戰 略 研 究 舊 典 範 已 過 時 , 而 新 典 範 仍 未 產 生 ,<br />

所 以 戰 略 研 究 已 熄 火 打 烊 (extinction)(Booth, 1994: 119; Booth,<br />

1. 非 軍 事 專 業 背 景 學 者 從 事 戰 略 研 究 者 甚 眾 , 以 Kahn (1960), Schelling (1989), Kissinger<br />

(1969), Brodie (1973), Huntington (1983/1984), Gray (1999a), Jervis (1989); Buzan (1987) 著<br />

作 較 具 參 考 性 。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7<br />

1996: 334-335; Buzan, 1991: 272-273; Buzan, 1998: 33-35)。<br />

Booth 所 提 出 的 論 點 是 在 冷 戰 結 束 初 期 , 當 時 戰 略 研 究 因 「 核 子<br />

嚇 阻 」 失 焦 , 加 上 代 之 而 起 的 多 面 向 國 際 安 全 問 題 浮 現 , 戰 略 研 究<br />

的 熱 潮 移 向 廣 義 的 安 全 研 究 。 此 期 間 , 面 臨 外 在 環 境 快 速 變 遷 , 致<br />

使 理 論 與 實 務 不 斷 遭 受 質 疑 與 挑 戰 , 戰 略 研 究 遂 進 入 重 新 定 位 的 階<br />

段 , 一 方 面 重 新 界 定 嚇 阻 的 內 涵 與 意 義 ; 另 一 方 面 藉 自 我 批 判 與 反<br />

思 , 釐 清 戰 略 研 究 未 來 應 然 的 研 究 重 點 與 取 向 。Betts、Payne, Gray、<br />

Baylis 與 Wirtz 等 學 者 , 以 批 判 的 觀 點 來 探 討 後 冷 戰 時 期 戰 略 研 究 所<br />

面 對 的 困 境 , 試 圖 釐 清 戰 略 研 究 重 點 與 未 來 研 究 方 向 (Betts, 2000:<br />

5-50; Payne, 2001; Gray, 2002; Baylis et al., 2002)。<br />

從 演 進 的 過 程 可 以 發 現 , 戰 略 研 究 其 實 起 源 甚 早 , 從 早 期 單 純<br />

的 軍 事 將 帥 統 御 研 究 , 延 伸 至 近 代 拿 破 崙 之 後 的 軍 事 戰 略 用 兵 研<br />

究 , 再 至 1950-60 年 代 深 入 大 學 殿 堂 , 戰 略 研 究 變 成 複 雜 多 元 的 學<br />

科 與 知 識 體 系 之 一 , 不 惟 研 究 範 疇 變 得 更 為 寬 廣 , 意 義 也 因 學 術 蓬<br />

勃 興 盛 而 寬 廣 。 正 是 學 術 研 究 使 其 不 斷 代 謝 , 從 而 建 構 出 璀 璨 的 研<br />

究 成 果 。 同 樣 的 , 也 正 是 學 術 使 其 承 受 不 斷 的 挑 戰 與 試 煉 , 接 受 汰<br />

蕪 存 菁 的 要 求 。<br />

( 二 ) 定 義 與 範 疇<br />

儘 管 一 般 學 者 認 為 戰 略 研 究 學 術 化 是 源 自 冷 戰 , 但 是 戰 略 本 身<br />

的 研 究 歷 史 長 遠 , 從 不 同 時 期 代 表 人 物 所 作 的 定 義 中 , 概 可 看 出 研<br />

究 者 範 疇 不 同 形 成 的 差 異 。<br />

1. 軍 職 人 員<br />

以 軍 事 背 景 出 身 者 為 例 , 最 早 將 戰 略 一 詞 予 以 適 切 定 義 者 , 首


8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推 Clausewitz, 他 認 為 :「 戰 略 是 用 戰 鬥 (engagement) 的 手 段 來 獲<br />

取 戰 爭 的 目 標 (Clausewitz, 1976: 178)。」 同 時 也 強 調 :「 戰 略 之<br />

中 諸 事 簡 單 , 卻 非 事 事 容 易 。」(Everything in strategy is very simple,<br />

but that does not mean that everything is very easy)(Clausewitz, 1976:<br />

86)。 另 一 位 同 時 期 的 軍 事 戰 略 家 Jomini, 名 氣 上 雖 不 如 Clausewitz,<br />

也 未 對 戰 略 一 詞 提 出 任 何 精 闢 見 解 , 但 其 軍 事 戰 略 原 則 卻 對 日 後 研<br />

究 軍 事 作 戰 者 影 響 至 為 深 遠 , 軍 事 歷 史 學 者 Moran 稱 讚 Jomini 為 當<br />

代 最 具 影 響 力 的 軍 事 理 論 家 (Moran, 2002: 25)。 其 後 , 著 名 的 軍<br />

事 戰 略 家 Liddell Hart 提 出 :「 戰 略 是 分 配 與 運 用 軍 事 手 段 達 成 政 策<br />

目 標 的 藝 術 。」 他 還 特 別 強 調 , 軍 事 ( 戰 略 ) 行 動 應 該 「 以 迂 為 直 」<br />

(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 亦 稱 間 接 路 線 ), 才 能 爭 取 戰 場 上<br />

的 勝 利 契 機 。 同 時 , 他 認 為 在 軍 事 戰 略 之 上 還 有 所 謂 的 「 大 戰 略 」<br />

(grand strategy), 雖 然 範 圍 仍 侷 限 於 戰 爭 探 討 , 但 手 段 則 廣 及 政<br />

治 、 經 濟 、 外 交 、 心 理 等 (Hart, 1967: 336-370)。 隨 後 Andre Beaufre<br />

定 義 :「 戰 略 是 武 力 辯 證 (dialectic) 的 藝 術 , 或 者 更 精 確 的 說 , 是<br />

意 志 對 立 的 雙 方 使 用 武 力 解 決 爭 端 的 辯 證 藝 術 (Beaufre, 1965:<br />

22)。」 此 外 , 受 推 崇 為 當 代 Clausewitz 的 美 國 海 軍 上 將 Wylie 定<br />

義 :「 戰 略 是 一 種 為 了 達 成 某 些 目 的 所 設 計 的 行 動 計 畫 (plan of<br />

action), 也 是 一 連 串 配 合 意 圖 完 成 的 手 段 (a system of measures)<br />

(Wylie, 1989: 14)。」 美 國 國 防 部 (DOD) 則 將 戰 略 一 詞 釋 義 為 :<br />

「 綜 合 運 用 整 體 國 力 工 具 , 藉 以 達 成 戰 區 、 國 家 與 ( 或 ) 跨 國 之 間<br />

國 際 目 標 的 審 慎 思 維 與 概 念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9)。」<br />

從 以 上 軍 事 專 長 的 戰 略 研 究 者 定 義 中 , 清 晰 可 見 軍 事 武 力 的 角<br />

色 在 戰 略 策 定 與 運 用 上 的 重 要 性 , 彼 等 也 致 力 於 將 戰 爭 、 戰 略 與 戰<br />

術 融 為 一 體 的 理 論 與 實 證 研 究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核 子 武 器 問 世 之 後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9<br />

的 軍 事 戰 略 研 究 重 要 性 不 若 以 往 , 或 許 正 如 Liddell Hart 針 對 核 武 感<br />

慨 的 說 :「 核 武 的 出 現 與 發 展 , 使 傳 統 戰 略 研 究 ( 尤 指 軍 事 ) 變 得<br />

毫 無 意 義 。 戰 略 研 究 若 再 以 贏 得 戰 爭 、 獲 致 勝 利 為 目 的 , 無 異 於 瘋<br />

狂 (Hart, 1960: 66)。」 換 言 之 , 面 對 核 子 武 器 出 現 , 戰 略 在 國 家<br />

安 全 的 爭 取 上 , 只 剩 「 存 在 」 或 「 不 存 在 」 的 議 題 , 並 沒 有 所 謂 的<br />

軍 事 勝 利 可 言 。 或 因 如 此 , 之 後 以 核 武 為 戰 略 研 究 核 心 的 冷 戰 期 間 ,<br />

軍 事 背 景 的 戰 略 研 究 並 無 較 為 突 出 的 典 範 型 著 作 。<br />

2. 文 人 戰 略 學 者<br />

(1) 武 力 與 政 策 觀 點<br />

最 早 且 最 為 明 確 學 術 性 釋 義 者 , 應 推 1958 年 倫 敦 「 國 際 戰 略 研<br />

究 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IISS) 的 定 義 :<br />

「 戰 略 研 究 是 對 於 在 衝 突 狀 況 下 如 何 運 用 武 力 之 分 析 ( 鈕 先 鍾 ,<br />

1995:2)。」 另 一 位 著 名 的 戰 略 研 究 學 者 Gray, 將 戰 略 定 義 複 雜<br />

化 , 他 指 出 :「 戰 略 是 軍 事 力 量 與 政 治 意 圖 之 間 的 橋 樑 , 既 不 是 軍<br />

事 力 量 , 也 不 是 政 治 意 圖 , 而 是 為 了 達 成 政 策 目 的 選 擇 使 用 或 不 使<br />

用 武 力 之 研 究 (Gray, 1999a: 17)。」Gray 也 強 調 , 戰 略 研 究 是 一<br />

種 多 面 向 (dimensions) 的 研 究 , 且 以 政 治 及 軍 事 為 放 射 核 心 , 向 外<br />

連 結 經 濟 、 科 技 、 地 理 、 組 織 、 資 訊 、 文 化 、 社 會 、 群 眾 、 倫 理 、<br />

時 空 環 境 、 對 手 等 因 素 , 使 戰 略 研 究 成 為 複 雜 的 知 識 系 統 (Gray, 2002:<br />

126-129)。Betts 的 觀 點 與 Gray 近 似 , 並 試 圖 將 戰 略 定 義 為 一 種 連<br />

結 (link) 手 段 , 他 表 示 :「 戰 略 是 軍 事 手 段 與 政 治 目 的 間 的 連 結 ,<br />

更 是 一 種 手 段 與 目 的 間 的 連 結 (Betts, 2000: 5)。」 英 國 政 治 學 者<br />

Bull 則 認 為 :「 戰 略 是 在 任 何 領 域 的 衝 突 中 , 如 何 運 用 手 段 達 成 目<br />

的 的 藝 術 或 科 學 (Bull, 1968: 593-605)。」 經 濟 學 者 Schelling 從 「 博<br />

奕 理 論 」(theory of game) 的 角 度 觀 察 戰 略 的 意 義 而 提 出 :「 戰 略


10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其 實 並 不 關 切 力 量 使 用 的 效 能 (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force), 而<br />

是 如 何 運 用 (exploitation) 潛 藏 的 能 力 。 戰 略 所 關 切 的 不 是 敵 人 的<br />

好 惡 問 題 , 而 是 夥 伴 的 信 任 程 度 (Schelling, 1989: 5)。」<br />

此 外 , 也 有 其 他 戰 略 研 究 學 者 如 Booth、 Halle、Buzan、Murray<br />

與 Grimslay 等 , 從 國 際 關 係 的 角 度 或 戰 略 制 定 過 程 來 定 義 戰 略 研<br />

究 。Booth 認 為 :「 戰 略 是 現 實 主 義 下 的 一 個 概 念 , 其 範 疇 就 是 關<br />

於 如 何 運 用 力 量 與 工 具 , 來 影 響 國 家 之 間 關 係 的 研 究 (Booth, 1994:<br />

109)。」Halle 則 定 義 戰 略 研 究 為 :「 政 治 學 科 項 下 探 討 國 家 間 政<br />

治 關 係 中 使 用 武 力 意 義 的 研 究 (Halle, 1984: 4)。」Buzan 是 較 為 特<br />

殊 的 戰 略 研 究 學 者 , 他 認 為 戰 略 研 究 為 國 際 關 係 下 的 子 命 題 , 文 獻<br />

廣 泛 又 龐 雜 , 難 以 明 確 地 賦 與 假 說 與 定 義 , 因 此 他 並 未 定 義 戰 略 究<br />

竟 為 何 物 , 但 是 他 相 信 戰 略 研 究 的 主 題 深 受 政 治 結 構 與 科 技 發 展 影<br />

響 無 疑 (Buzan, 1987: 1-8)。Murray 與 Grimslay 則 以 「 戰 略 是 一 種<br />

程 序 (process), 也 是 一 種 經 常 面 對 機 遇 (chance)、 不 確 定<br />

(uncertainty) 與 狀 況 模 糊 (ambiguity) 環 境 條 件 下 , 不 斷 適 應 變 化<br />

的 過 程 (Murray and Grimsley, 1994: 1)。」 雖 然 以 上 學 者 基 於 觀 察<br />

與 研 究 需 要 而 有 不 同 定 義 , 但 內 容 仍 不 脫 將 戰 略 視 為 是 武 力 與 政 治<br />

橋 樑 , 以 及 戰 略 講 究 手 段 或 是 一 種 程 序 制 定 的 觀 點 , 而 其 中 仍 以 武<br />

力 與 政 治 關 係 為 主 要 定 義 。<br />

(2) 核 武 戰 略 研 究<br />

依 Booth 觀 點 , 冷 戰 期 間 針 對 核 武 所 做 的 「 嚇 阻 」 研 究 , 無 疑 是<br />

戰 略 研 究 的 重 心 所 在 。Jervis 因 而 指 出 :「 嚇 阻 理 論 已 是 當 代 研 究 國<br />

際 安 全 的 典 範 , 也 是 國 際 關 係 研 究 的 入 門 學 問 (Jervis, 1979: 289)。」<br />

的 確 , 當 時 鮮 少 戰 略 研 究 者 足 以 抗 拒 此 一 源 自 兩 極 核 子 對 立 的 戰 略<br />

主 題 形 成 的 強 烈 吸 引 力 。 緣 於 此 一 戰 略 對 峙 , 深 化 了 嚇 阻 研 究 價 值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11<br />

與 影 響 層 面 , 促 成 爾 後 數 十 年 的 戰 略 研 究 於 不 墜 。 正 由 於 獲 利 於 不<br />

同 觀 點 的 注 入 與 激 盪 , 嚇 阻 研 究 遂 開 展 出 極 富 彈 性 變 化 的 多 元 決 策<br />

思 考 與 戰 略 互 動 運 用 。 尤 其 特 別 的 是 , 嚇 阻 理 論 的 多 面 開 展 , 相 對<br />

增 大 了 軍 事 力 量 使 用 的 彈 性 空 間 , 擴 張 了 決 策 與 手 段 相 互 呼 應 效<br />

果 。 雖 然 多 半 的 嚇 阻 研 究 者 並 未 直 接 定 義 嚇 阻 為 戰 略 研 究 , 但 無 一<br />

不 視 其 研 究 為 戰 略 研 究 項 下 一 環 。 2<br />

綜 觀 以 上 , 戰 略 在 定 義 上 大 致 分 成 三 類 。 第 一 類 是 軍 事 專 長 的<br />

戰 略 研 究 者 , 基 於 特 殊 軍 事 背 景 需 求 , 使 其 研 究 範 疇 聚 焦 於 軍 事 力<br />

量 的 運 用 , 並 以 獲 取 戰 爭 勝 利 為 目 的 。 第 二 類 為 非 軍 事 專 長 的 戰 略<br />

研 究 者 , 在 戰 略 研 究 的 定 義 上 因 學 科 專 業 背 景 不 同 , 研 究 範 疇 龐 雜<br />

如 政 治 、 經 濟 、 心 理 、 科 技 、 文 化 等 , 而 有 不 同 的 觀 察 角 度 , 然 一<br />

般 仍 傾 向 於 研 究 政 策 與 武 力 間 關 係 。 第 三 類 是 第 二 類 的 延 伸 , 研 究<br />

者 雖 未 直 接 對 戰 略 研 究 清 楚 定 義 , 但 研 究 範 疇 與 性 質 確 屬 戰 略 無<br />

疑 。 同 時 , 由 戰 略 的 演 進 與 定 義 也 可 看 出 , 年 代 不 同 的 戰 略 研 究 ,<br />

定 義 上 亦 出 現 些 許 差 異 。 二 次 大 戰 之 前 的 戰 略 研 究 , 泰 半 以 軍 事 戰<br />

略 為 主 ; 之 後 , 戰 略 研 究 呈 現 明 顯 的 多 元 性 , 而 核 子 武 器 的 出 現 ,<br />

尤 其 促 成 了 戰 略 研 究 者 從 多 角 度 聚 焦 於 核 武 的 互 動 關 係 、 使 用 效<br />

能 、 時 機 與 可 能 影 響 上 。 有 鑑 於 戰 略 演 進 與 定 義 內 涵 的 多 變 性 , 多<br />

位 戰 略 學 者 表 示 , 戰 略 是 相 當 複 雜 難 解 , 在 技 巧 與 意 義 上 常 是 非 線<br />

性 (nonlinear) 的 ( 尤 指 核 武 的 出 現 ) 發 展 , 也 因 為 戰 略 融 合 了 地<br />

理 、 科 技 、 行 政 體 系 、 政 軍 指 揮 、 理 論 與 準 則 (doctrine), 定 義 與<br />

實 際 運 作 更 顯 複 雜 困 難 (Jalonsky, 1993: 3-45; Gray, 1999b: 6-12;<br />

Beyerchen, 1992/1993: 59-90)。<br />

2. 有 關 核 子 嚇 阻 與 戰 略 研 究 的 互 動 關 係 請 參 閱 (Jervis et al., 1985: 1-13; Gerasimov, 1982:<br />

55-6; Gallois, 1961: 119-122,195-210; Brodie, 1959: 177).


12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本 文 基 於 需 要 , 將 戰 略 研 究 分 成 若 干 可 供 分 析 的 定 義 與 類 型 ,<br />

原 是 著 力 於 研 究 之 便 , 但 是 任 何 學 科 研 究 皆 有 延 續 性 與 關 聯 性 , 受<br />

篇 幅 所 限 , 取 捨 之 際 難 免 出 現 遺 珠 之 憾 。 例 如 Luttwak 的 《 戰 略 :<br />

戰 爭 與 和 平 的 邏 輯 》(Strategy: The Logic of Was and Peace) 一 書 ,<br />

即 為 典 型 例 子 。 該 書 已 有 多 國 語 言 版 本 且 廣 為 流 傳 , 內 容 探 討 的 也<br />

完 全 是 戰 略 問 題 , 卻 對 戰 略 一 詞 無 任 何 明 確 定 義 , 僅 在 文 中 敘 述 大<br />

戰 略 (grand strategy) 範 疇 , 以 及 附 錄 中 承 認 自 己 贊 同 Beaufre 的 觀<br />

點 (Luttwak, 1987: 179-189, 241)。 所 以 , 上 述 的 分 類 只 是 概 略 呈<br />

現 差 異 而 已 , 畢 竟 戰 略 研 究 與 軍 事 及 安 全 研 究 甚 為 近 似 , 學 者 間 交<br />

叉 研 究 已 是 常 態 。 因 此 , 本 文 後 段 所 嘗 試 的 分 類 與 階 段 劃 分 , 應 不<br />

致 使 讀 者 曲 解 為 分 類 不 清 、 前 後 說 法 不 一 , 甚 至 邏 輯 矛 盾 抵 觸 之 憾 。<br />

三 、 方 法 論 與 典 範 建 立<br />

依 據 前 段 定 義 可 知 , 戰 略 研 究 在 不 同 階 段 有 其 不 同 研 究 重 點 與<br />

方 法 論 , 從 而 形 成 其 社 群 賴 以 不 墜 的 「 典 範 」。 以 下 將 戰 略 研 究 的<br />

途 徑 、 方 法 與 形 成 的 典 範 分 類 概 述 如 後 。<br />

( 一 ) 研 究 途 徑 與 方 法<br />

John Baylis、James J. Wirtz、Ken Booth 與 Barry Buzan 等 學 者<br />

均 曾 嘗 試 將 戰 略 研 究 予 以 分 類 , 但 也 都 自 承 龐 雜 困 難 (Baylis et al.,<br />

2002: 3-7; Booth, 1994: 109-119; Buzan, 1987: 144-145)。 就 本 文 觀<br />

點 , 戰 略 研 究 的 主 要 研 究 途 徑 與 方 法 概 可 歸 納 為 五 類 , 依 其 出 現 時<br />

間 約 略 分 為 : 第 一 類 為 傳 統 戰 略 研 究 者 , 研 究 途 徑 置 於 「 軍 事 武 力 」<br />

層 面 , 以 Clausewitz 為 主 的 軍 事 戰 略 家 為 典 型 ; 第 二 類 係 解 釋 軍 事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13<br />

「 力 量 」(power) 與 政 治 「 目 的 」 之 間 的 運 作 關 係 ,Gray 與 Booth<br />

著 作 研 究 具 參 考 價 值 ; 第 三 類 為 探 討 嚇 阻 「 理 性 決 策 」(rational<br />

decision making) 過 程 產 生 與 影 響 , 以 Schelling、Zagare、Kilgour<br />

等 為 主 ; 第 四 類 係 以 「 核 子 武 器 」 為 主 要 研 究 對 象 , 探 討 其 產 生 的<br />

嚇 阻 效 能 與 影 響 , 以 Freeman 及 Baylis 著 作 為 參 考 代 表 ; 第 五 類 則<br />

以 「 文 化 」(culture) 為 研 究 途 徑 ,Snyder 與 Johnston 的 研 究 , 開<br />

啟 了 戰 略 研 究 的 另 一 視 野 。<br />

第 一 類 的 演 進 與 定 義 已 見 前 段 無 需 贅 述 。 由 於 此 類 研 究 歷 史 淵<br />

源 久 遠 , 所 形 成 的 戰 略 系 統 也 較 為 單 純 完 備 。 或 者 正 因 得 利 於 其 封<br />

閉 與 單 純 , 加 上 參 與 者 的 同 質 性 高 , 外 部 挑 戰 的 機 會 相 對 較 低 。 嚴<br />

格 說 來 , 第 一 類 的 研 究 者 多 為 傳 統 軍 職 , 早 期 涉 入 國 家 決 策 情 形 甚<br />

為 普 遍 , 但 在 當 代 普 遍 民 主 的 社 會 條 件 下 , 涉 及 政 治 事 務 或 決 策 的<br />

機 會 相 對 有 限 , 因 此 戰 略 研 究 的 內 容 較 侷 限 於 軍 事 層 級 的 分 析 方 法<br />

上 , 此 一 情 形 各 國 類 似 。 就 Collins 所 作 的 美 國 戰 略 層 級 分 類 而 言 ( 如<br />

表 一 ), 通 常 軍 事 研 究 人 員 涉 入 之 分 析 研 究 層 級 為 「 國 家 軍 事 戰 略 」、<br />

「 區 域 戰 略 」 與 「 戰 區 戰 略 」 等 三 階 層 為 主 , 至 於 國 家 戰 略 與 國 家<br />

安 全 戰 略 , 則 是 以 文 人 領 軍 為 主 的 軍 文 交 織 的 戰 略 研 究 (Collins,<br />

2002: 4-5)。


14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表 一 美 國 戰 略 層 級 劃 分<br />

重 點 參 與 者 主 要 政 策 輸 入 input 產 出 output<br />

國 家 戰 略 國 家 目 標<br />

主 政 者 與<br />

國 家 顧 問<br />

國 家 政 策 國 力 國 家 政 策 計 畫<br />

國 家 安 全<br />

戰 略<br />

國 家 安 全<br />

目 標<br />

主 政 者 與<br />

安 全 顧 問<br />

國 家 安 全<br />

政 策<br />

適 度 的 國 力<br />

國 家 安 全 計 畫<br />

國 家 軍 事<br />

戰 略<br />

國 家 軍 事<br />

目 標<br />

主 政 者 與<br />

軍 事 顧 問<br />

國 家 軍 事<br />

政 策<br />

軍 事 力 量<br />

國 家 軍 事 計 畫<br />

區 域 戰 略 區 域 目 標<br />

外 交 首 長<br />

與 大 使<br />

外 交 政 策<br />

外 交 : 經 濟<br />

支 助<br />

國 際 規 範<br />

戰 區 戰 略 區 域 軍 事<br />

任 務<br />

國 防 部 長<br />

與 地 區 指<br />

揮 官<br />

獨 立 或 聯<br />

合 政 策<br />

獨 立 或 聯 合<br />

武 力<br />

獨 立 或 聯 合 計<br />

畫<br />

資 料 來 源 :Collins(2002: 4)。<br />

其 次 , 第 二 類 的 戰 略 研 究 置 重 點 於 探 討 軍 事 「 力 量 」 與 政 治 「 目<br />

的 」 間 的 運 作 關 係 , 也 是 戰 略 研 究 最 常 見 的 研 究 類 型 。 以 Gray 為 例 ,<br />

其 戰 略 研 究 著 作 甚 豐 , 從 軍 事 事 務 、 地 緣 政 治 、 公 共 政 策 、 科 技 發<br />

展 、 核 武 研 究 、 到 戰 略 的 歷 史 文 化 研 究 , 可 謂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戰 略 研<br />

究 學 者 之 一 。 雖 然 Gray 擁 有 大 量 與 戰 略 相 關 著 作 , 但 重 心 仍 然 是 以<br />

探 討 武 力 與 政 治 之 間 關 係 為 主 。 3 他 不 斷 強 調 戰 略 是 一 座 橋 樑 , 也 是<br />

3. Colin S. Gray 的 著 作 非 常 豐 富 多 元 , 與 軍 事 相 關 者 有 The Navy in the Post-Cold War<br />

World:The Uses and Value of Strategic Sea Power (1994); Strategy for Chaos: Revolutions in<br />

Military Affairs and the Evidence of History (2002); 戰 略 與 政 策 者 為 Strategic Studies and<br />

Public Policy:The American Experience (1982); War, Peace, and Victory:Strategy and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15<br />

一 種 手 段 。 一 方 面 要 建 立 力 量 以 強 化 政 治 運 作 籌 碼 ; 另 一 方 面 為 達<br />

成 政 治 目 的 可 以 在 軍 事 上 採 取 「 用 」 與 「 不 用 」 的 戰 略 選 擇 (Gray,<br />

2002: 90-94;Gray, 1999a: 16-20)。 易 言 之 ,Gray 認 為 力 量 的 獲 得<br />

是 來 自 各 方 面 的 努 力 與 經 營 , 但 是 力 量 為 了 要 達 成 政 治 目 的 , 需 要<br />

仰 賴 恰 當 的 戰 略 運 用 。<br />

Booth 的 觀 點 與 Gray 近 似 , 同 樣 是 探 討 軍 事 「 力 量 」 與 政 治 「 目<br />

的 」 間 的 連 結 關 係 , 但 他 把 戰 略 研 究 重 心 置 於 民 族 歷 史 的 發 展 上 ,<br />

並 以 戰 略 思 想 為 切 入 面 向 , 來 探 討 戰 略 如 何 運 用 力 量 以 達 成 政 治 目<br />

標 (Booth, 1979: 1-37)。 此 外 ,Booth 也 特 別 提 醒 , 在 冷 戰 結 束 國<br />

際 體 系 結 構 混 沌 未 明 之 際 , 國 家 安 全 不 再 只 是 單 純 的 外 在 軍 事 威<br />

脅 , 而 是 複 雜 的 內 部 與 外 部 非 軍 事 的 安 全 問 題 。 因 此 , 面 對 嚴 竣 的<br />

挑 戰 與 威 脅 , 戰 略 研 究 應 建 立 「 戰 略 新 思 維 」(New Thinking About<br />

Strategy) 來 因 應 (Booth, 1987: 30-37; Booth, 1991: 1-28)。 但 究 竟<br />

戰 略 新 思 維 具 體 的 表 現 是 什 麼 ,Booth 並 未 明 確 指 出 。 特 別 一 提 的<br />

是 ,Booth 早 期 的 著 作 係 以 戰 略 研 究 為 主 , 但 冷 戰 後 期 重 心 則 轉 移<br />

至 安 全 研 究 。<br />

第 三 類 為 戰 略 「 理 性 決 策 」 過 程 產 生 與 影 響 , 此 一 類 型 受 1960<br />

年 代 科 際 整 合 (interdisciplinary) 與 行 為 科 學 (behavioral science)<br />

影 響 較 深 。Schelling 著 名 的 《 衝 突 的 戰 略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br />

一 書 的 觀 點 , 是 站 在 決 策 者 的 角 度 來 觀 察 戰 略 抉 擇 。 他 認 為 , 大 多<br />

Statecraft for the Next Century (1990), Explorations in Strategy (1996); Modern Strategy<br />

(1999a); 與 科 技 相 關 者 Weapons Don't Make War:Policy, Strategy, and Technology (1993);<br />

地 緣 政 治 與 軍 事 戰 略 The Geopolitics of Super Power (1988); 歷 史 文 化 研 究 Strategy and<br />

History:Essays on Theory and Practice (2006); War, Pea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br />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History (2007); 核 武 戰 略 Nuclear Strategy and National Style<br />

(1986)。


16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數 的 衝 突 情 況 是 處 在 可 以 談 判 的 情 勢 (bargaining situations) 下 , 而<br />

參 與 者 獲 得 期 望 目 標 的 能 力 , 常 須 仰 賴 其 他 參 與 者 的 決 策 選 擇 。 他<br />

表 示 , 戰 略 所 涉 及 的 談 判 過 程 是 一 種 「 利 益 」(interest)「 威 脅 」<br />

(threat)「 合 作 」(cooperation)「 選 案 」(options) 交 織 的 狀 態 ,<br />

於 是 「 現 狀 」(status quo)「 雙 利 」(mutual gains)「 互 損 」(mutual<br />

damage) 的 局 面 有 可 能 同 時 出 現 。Schelling 以 嚇 阻 為 例 指 出 , 嚇 阻<br />

是 美 國 國 家 戰 略 的 基 石 (keystone), 而 最 高 效 能 的 嚇 阻 運 用 , 即 是<br />

超 越 軍 事 技 術 (military skills) 不 使 用 軍 事 力 量 以 達 成 國 家 目 標<br />

(Schelling, 1989: 5-11)。 易 言 之 ,Schelling 認 為 戰 略 決 策 的 產 生 ,<br />

一 方 面 來 自 與 對 手 互 動 結 果 , 另 一 方 面 卻 是 善 於 運 用 潛 藏 的 力 量 ,<br />

驅 策 對 手 選 擇 雙 方 互 利 的 方 案 。 正 是 如 此 有 利 的 互 動 決 策 , 帶 來 不<br />

以 武 力 解 決 問 題 的 正 面 影 響 。<br />

Zagare 與 Kilgour 同 樣 是 以 系 統 化 「 理 性 決 策 」 的 「 矩 陣 」(matrix)<br />

模 式 , 來 探 究 戰 略 決 策 及 可 能 產 生 的 影 響 。 兩 人 以 對 立 的 兩 個 角 色<br />

( 國 家 ) 為 對 象 , 從 博 奕 的 角 度 大 量 運 用 科 學 性 的 計 量 方 式 , 將 嚇<br />

阻 理 論 區 分 為 「 結 構 性 嚇 阻 」 與 「 決 策 性 嚇 阻 」 兩 種 , 各 予 以 模 式<br />

化 建 構 出 可 能 的 互 動 關 係 與 組 合 , 藉 此 模 擬 出 適 當 的 戰 略 決 策 , 並<br />

提 出 可 能 的 影 響 (Zagare and Kilgare, 2000: 7-30; Zagare and Kilgare,<br />

1998: 59-87; Zagare, 1990: 238-260; 陳 偉 華 ,2002:23-42)。 也 就<br />

是 說 ,Zagare 與 Kilgour 的 戰 略 研 究 , 是 探 討 互 動 關 係 下 的 決 策 產 生<br />

與 影 響 , 然 而 前 提 必 須 雙 方 均 以 理 性 角 度 出 發 。<br />

第 四 類 的 戰 略 研 究 學 者 其 實 不 少 , 但 純 粹 將 核 武 列 為 單 一 命 題<br />

途 徑 , 研 究 其 效 能 與 影 響 者 並 不 多 。Freedmen 於 1981 年 出 版 的 《 核<br />

子 戰 略 演 進 》(The Evolution of Nuclear Strategy),Booth 稱 其 為<br />

核 武 戰 略 研 究 的 典 範 (Booth, 1994: 110)。 該 書 研 究 範 圍 甚 廣 , 從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17<br />

歷 史 演 進 探 討 攻 防 、 嚇 阻 與 侵 略 、 大 規 模 報 復 、 有 限 戰 爭 等 有 深 入<br />

的 探 討 與 解 說 。 對 於 核 武 戰 略 的 變 嬗 與 不 斷 發 展 演 進 ,Freedman 提<br />

出 了 「 戰 略 是 不 斷 創 造 權 力 的 藝 術 」, 做 為 其 對 戰 略 研 究 的 註 解<br />

(Freedman, 1992: 281)。 此 外 ,Freedmen 也 以 核 武 為 題 陸 續 出 版<br />

著 作 , 對 核 武 戰 略 的 歷 史 發 展 、 運 用 及 影 響 亦 有 相 當 深 入 的 剖 析<br />

(Freedman, 1998; Freedman, 2004)。 對 有 興 趣 的 研 究 者 而 言 , 確 具<br />

參 考 價 值 。Baylis 是 另 一 位 將 核 武 視 為 是 戰 略 研 究 的 重 要 途 徑 , 但<br />

是 他 認 為 核 武 本 質 上 應 視 為 是 防 衛 性 質 , 而 不 是 建 立 在 主 動 的 攻 勢<br />

發 展 用 途 上 。 其 所 編 著 的 《 核 子 戰 略 的 創 造 者 》(Makers of Nuclear<br />

Strategy), 臚 列 了 九 位 當 代 核 武 戰 略 的 研 究 者 共 同 討 論 與 辯 證 核 武<br />

的 意 義 、 價 值 與 影 響 (Baylis and Garnett, 1991)。 此 外 順 道 一 提 的<br />

是 ,Gray 也 曾 在 核 武 問 題 上 有 著 墨 , 特 別 是 與 嚇 阻 命 題 相 關 。 他 表<br />

示 , 任 何 國 家 在 國 防 安 全 上 , 即 使 維 持 核 子 能 力 (5 枚 核 彈 ) 上 的<br />

低 度 嚇 阻 (minimun deterrence), 也 同 樣 能 對 侵 略 者 產 生 嚇 阻 功 效<br />

(Gray 1979, 54-87; Gray, 1992b: 255)。<br />

第 五 類 的 研 究 是 以 「 文 化 」 為 戰 略 研 究 途 徑 , 藉 以 瞭 解 戰 略 建<br />

構 與 運 用 的 背 景 因 素 。 文 化 係 屬 戰 略 思 想 一 環 , 且 早 已 是 戰 略 研 究<br />

的 範 疇 之 一 , 但 是 將 「 文 化 」 抽 離 且 單 獨 列 為 戰 略 研 究 途 徑 , 約 在<br />

1970 年 代 之 後 。 最 早 使 用 「 戰 略 文 化 」(Strategic Culture) 一 詞 者<br />

為 Snyder, 他 以 蘇 聯 為 例 , 舉 證 政 軍 領 導 人 的 戰 略 指 令 (strategic<br />

command) 與 思 維 模 式 , 具 有 制 約 性 的 情 感 反 應 與 類 似 的 文 化 習 慣 ,<br />

從 而 發 現 其 在 核 武 戰 略 設 計 及 運 用 上 的 共 享 概 念 (Snyder, 1977; 莫<br />

大 華 ,1996:39-52)。Snyder 別 立 蹊 徑 的 研 究 途 徑 , 的 確 為 生 硬 的<br />

戰 略 研 究 注 入 新 的 思 維 面 向 , 使 戰 略 研 究 不 再 只 是 以 力 量 與 政 策 為<br />

對 象 , 而 有 了 新 的 戰 略 觀 。


18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Johnston 對 戰 略 文 化 另 有 詮 釋 , 他 不 認 為 以 文 化 為 戰 略 研 究 途<br />

徑 與 Schelling 的 「 理 性 決 策 」 途 徑 本 質 上 有 差 異 , 所 不 同 的 只 是<br />

Schelling 探 討 出 的 是 戰 略 「 最 佳 」(best) 決 策 , 而 自 己 所 做 的 是<br />

以 歷 史 文 化 的 角 度 解 釋 國 家 的 戰 略 行 為 (strategic behavior) 與 決<br />

策 , 當 然 不 會 排 斥 理 性 決 策 (Johnston, 1995: 1-3)。Johnston 研 究<br />

戰 略 文 化 的 對 象 是 中 國 明 朝 的 戰 略 設 計 與 運 用 , 並 以 「 孫 吳 兵 法 」<br />

為 首 的 軍 事 理 論 為 重 點 , 解 析 中 國 修 建 萬 里 長 城 與 偏 好 不 戰 而 屈 人<br />

之 兵 的 文 化 思 想 , 但 他 認 為 當 代 中 國 解 決 爭 端 有 訴 諸 武 力 偏 好 的 情<br />

形 。 此 外 , 他 也 認 同 Snyder 的 看 法 指 出 , 蘇 聯 的 文 化 是 來 自 不 安 全<br />

感 造 成 偏 好 追 求 「 先 制 攻 擊 」(preemptive offense) 的 戰 略 , 而 中<br />

國 的 戰 略 文 化 則 相 對 保 守 , 軍 事 用 兵 通 常 講 求 師 出 有 名 (Johnston,<br />

1996: 216-228)。 特 別 值 得 一 提 之 處 在 於 ,Johnston 將 「 戰 略 文 化 」<br />

一 詞 , 由 抽 象 的 歷 史 哲 學 描 述 , 賦 予 明 確 的 操 作 定 義 和 可 測 性 , 確<br />

實 令 人 耳 目 一 新 (Johnston, 1996: 216-268)。<br />

事 實 上 , 除 了 Snyder 與 Johnston 之 外 ,Gray 與 Booth 也 都 曾<br />

從 文 化 的 角 度 探 討 過 戰 略 的 思 想 與 決 策 的 形 成 。Gray 的 觀 點 認 為 ,<br />

文 化 包 含 理 念 與 行 為 模 式 , 也 就 是 由 理 想 (ideal) 與 行 為 證 據 所 構<br />

成 。 所 以 , 戰 略 文 化 研 究 是 經 驗 知 識 的 探 討 , 也 是 從 文 化 的 角 度 去<br />

探 索 研 究 對 象 的 概 念 系 統 , 從 而 尋 出 可 以 參 考 的 行 為 模 式 與 脈 絡<br />

(Gray, 1999c: 49-69;)。Booth 則 表 示 , 戰 略 文 化 是 一 個 國 家 在 武<br />

力 運 用 上 的 傳 統 符 號 與 圖 騰 , 也 是 一 個 民 族 的 價 值 觀 、 態 度 習 慣 、<br />

行 為 模 式 、 以 及 解 決 問 題 慣 用 的 手 段 (Booth, 1990: 121-128)。<br />

綜 合 前 段 定 義 以 及 本 節 的 研 究 方 法 分 類 說 明 可 知 , 戰 略 研 究 是<br />

一 種 多 元 且 廣 角 度 的 探 索 。 研 究 者 容 或 因 角 色 立 場 與 專 業 知 識 背 景<br />

不 同 , 而 有 不 同 的 觀 察 面 向 , 例 如 軍 事 、 政 治 、 經 濟 、 決 策 、 歷 史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19<br />

文 化 等 等 不 一 而 足 , 但 是 試 圖 將 研 究 對 象 予 以 概 念 化 的 過 程 並 無 二<br />

致 , 不 同 之 處 即 在 於 方 法 論 使 用 上 的 差 異 。 或 者 正 由 於 戰 略 研 究 本<br />

身 學 科 交 織 情 形 普 遍 , 類 似 Gray 與 Booth 多 角 度 探 索 戰 略 , 並 廣 泛<br />

涉 獵 軍 事 、 政 治 與 安 全 研 究 的 學 者 也 非 特 例 。 總 之 , 方 法 論 是 知 識<br />

探 索 的 必 要 手 段 , 亦 是 同 一 學 科 社 群 分 類 的 參 考 指 標 , 並 由 此 觀 察<br />

出 該 學 科 的 世 界 觀 與 價 值 體 系 。<br />

( 二 ) 典 範 建 立<br />

如 果 從 方 法 論 中 可 以 看 出 戰 略 研 究 者 的 世 界 觀 , 那 麼 連 結 該 學<br />

科 不 同 研 究 社 群 所 使 用 的 方 法 論 , 無 疑 就 是 該 學 科 共 通 的 哲 學 共<br />

識 , 也 就 是 所 謂 的 典 範 (paradigm)。Laudan 認 為 典 範 具 有 三 項 意<br />

涵 : 第 一 、 是 一 套 概 念 架 構 , 用 於 分 類 與 解 釋 事 物 原 始 樣 貌 ; 第 二 ,<br />

是 一 套 恰 當 的 方 法 、 技 巧 、 工 具 , 用 於 研 究 相 關 領 域 的 事 物 ; 第 三 ,<br />

不 同 的 典 範 有 著 不 同 的 認 知 目 標 與 理 想 (Laudan, 1998: 140-141)。<br />

Rosenau 與 Durfee 更 進 一 步 精 確 指 出 , 任 何 學 科 理 論 發 展 的 最 高 形<br />

式 即 為 典 範 , 也 是 該 學 科 社 群 認 定 解 決 問 題 的 共 通 法 則 (Rosenau and<br />

Durfee, 1995:6)。 但 是 Khun 特 別 強 調 , 典 範 不 是 永 恆 的 真 理 , 而<br />

是 一 套 不 斷 精 進 的 認 知 形 式 , 因 此 典 範 會 隨 時 空 遷 移 而 不 斷 變 嬗 ,<br />

藉 由 不 斷 的 辯 證 過 程 使 理 論 建 構 臻 於 完 善 (Kuhn, 1991: 148-157)。<br />

以 此 觀 察 , 典 範 無 疑 是 時 空 環 境 下 產 物 , 藉 由 不 斷 「 否 證 」 去 蕪 存<br />

菁 、 適 者 生 存 的 常 態 性 循 環 著 , 故 而 典 範 的 理 論 形 式 具 有 「 持 續 」<br />

(continuity) 與 「 變 異 」(change) 的 特 質 , 這 也 正 是 所 有 學 科 成<br />

長 過 程 必 經 之 路 。<br />

從 前 述 的 戰 略 研 究 定 義 、 類 型 與 方 法 論 中 可 以 看 出 , 戰 略 研 究<br />

各 類 型 都 有 著 各 自 的 概 念 架 構 、 研 究 方 法 與 不 同 的 認 知 目 標 與 理


20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想 。 就 傳 統 戰 略 研 究 者 而 論 ,Clausewitz 的 On War、Jomini 的 The Art<br />

of War、Liddell Hart 的 On Strategy、 以 及 Beaufre 的 An Introduction<br />

to Strategy, 無 疑 是 當 代 軍 事 戰 略 研 究 中 較 佳 的 典 範 , 其 探 討 軍 事 手<br />

段 運 用 於 爭 取 戰 爭 勝 利 的 概 念 , 至 今 依 然 普 遍 受 軍 事 研 究 機 構 的 重<br />

視 。 其 次 ( 第 二 類 ), 將 戰 略 視 為 武 力 與 政 治 橋 樑 的 Gray 與 Booth。<br />

Gray 的 Strategic Studies and Public Policy 與 Modern Strategy, 可 說<br />

是 將 戰 略 與 政 治 和 武 力 關 係 作 了 最 佳 的 分 析 闡 釋 ;Booth 的 Strategy<br />

and Ethnocentrism 同 樣 將 政 治 與 武 力 關 係 做 了 必 要 的 連 結 。 第 三 類<br />

以 「 矩 陣 」 模 型 為 理 性 決 策 的 戰 略 研 究 ,Schelling 的 The Strategy of<br />

Conflict,Zagare 與 Kilgour 的 Perfect Deterrence 均 值 得 深 究 。 第 四<br />

類 型 為 核 子 嚇 阻 研 究 ,Freeman 所 著 的 The Evolution of Nuclear<br />

Strategy 與 Deterrence 堪 稱 是 探 討 核 武 嚇 阻 的 入 門 學 問 。Baylis 的<br />

The Makers of Nuclear Strategy 從 多 元 角 度 觀 察 核 武 效 能 , 也 是 不 錯<br />

的 參 考 論 著 。 最 後 , 探 討 影 響 戰 略 行 動 背 後 的 文 化 因 素 ,Snyder 的<br />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與 Johnston 的 Cultural Realism:Strategic<br />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分 別 以 蘇 聯 和 中 共 為<br />

例 , 開 啟 了 以 文 化 為 戰 略 研 究 途 徑 之 一 的 新 典 範 。( 如 表 二 )<br />

表 二<br />

戰 略 研 究 類 型 、 論 點 、 方 法 論 與 代 表 著 作<br />

研 究 代 表<br />

論 述 重 點<br />

( 意 義 )<br />

方 法 論<br />

代 表 著 作<br />

第 一 類<br />

1945 年 之 前<br />

( 傳 統 戰 略<br />

研 究 )<br />

Carl Von<br />

Clausewitz,<br />

Antonni<br />

Jomini,<br />

Liddell<br />

Hart,<br />

Andred<br />

Beaufre<br />

戰 略 是 一 種<br />

運 用 軍 事 手<br />

段 爭 取 戰 爭<br />

勝 利 的 作 為<br />

以 「 軍 事 作<br />

戰 」 途 徑 研<br />

究 贏 得 戰<br />

爭 的 手 段<br />

運 用<br />

1. On War<br />

2. The Art of War<br />

3. On Strategy<br />

4. An Introduction<br />

to<br />

Strategy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21<br />

第 二 類<br />

1956-1989<br />

( 武 力 與 政<br />

治 關 係 研<br />

究 )<br />

Colin S.<br />

Gray, Ken<br />

Booth<br />

戰 略 是 運 用<br />

武 力 ( 軍 事<br />

力 量 ) 達 成<br />

政 治 目 的 的<br />

仲 介<br />

以 「 政 治 」<br />

為 途 徑 研<br />

究 「 武 力 」<br />

運 用 的 價<br />

值 與 影 響<br />

力<br />

1. Strategic<br />

Studies and<br />

Public Policy<br />

2. Modern<br />

Strategy<br />

3. Strategy and<br />

Ethnocentrism<br />

第 三 類<br />

1960 年 代<br />

起<br />

( 戰 略 互 動<br />

Thomas<br />

Schelling<br />

Frank C.<br />

Zagare<br />

戰 略 是 一 種<br />

互 動 狀 況 下<br />

的 理 性 決 策<br />

( 抉 擇 )<br />

以 「 決 策 」<br />

的 「 矩 陣 」<br />

模 式 分 析<br />

對 奕 下 的<br />

1. The Strategy of<br />

Conflict<br />

2. Perfect<br />

Deterrence<br />

與 理 性 決 策<br />

D. Marc<br />

理 性 選 擇<br />

研 究 )<br />

Kilgour<br />

第 四 類<br />

1956-1989<br />

( 核 武 研 究 )<br />

Lawrence<br />

Freedman<br />

John Baylis<br />

核 子 武 器 為<br />

戰 略 研 究 最<br />

有 價 值 的 工<br />

具<br />

以 「 嚇 阻 」<br />

為 戰 略 研<br />

究 途 徑 藉<br />

此 探 討 出<br />

其 能 力 與<br />

影 響 力<br />

1. The Evolution<br />

of Nuclear<br />

Strategy<br />

2. Deterrence<br />

3. Makers of<br />

Nuclear<br />

Strategy<br />

第 五 類<br />

1970 年 代<br />

中 期 之 後<br />

( 文 化 研 究 )<br />

Jack L.<br />

Snyder<br />

Alastair I.<br />

Johnston<br />

以 歷 史 文 化<br />

觀 點 探 討 戰<br />

略 行 動 背 後<br />

的 動 機 因 素<br />

以 「 文 化 」<br />

途 徑 研 究<br />

對 手 的 戰<br />

略 思 維 模<br />

式 與 行 為<br />

脈 絡<br />

1. Soviet Strategic<br />

Culture:<br />

Implications for<br />

Limited<br />

Nuclear<br />

Operations<br />

2. Cultural<br />

Realism:<br />

Strategic<br />

Culture and<br />

Grand Strategy<br />

in Chinese<br />

History<br />

資 料 來 源 : 作 者 自 行 整 理 。


22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四 、 戰 略 研 究 的 質 疑 與 批 判<br />

如 Kuhn(1991) 所 說 , 典 範 不 是 真 理 , 而 是 歷 經 質 疑 批 判 之 後 ,<br />

對 學 術 社 群 仍 具 參 考 運 用 價 值 的 學 說 。 冷 戰 期 間 , 戰 略 研 究 是 現 實<br />

主 義 的 前 沿 理 論 , 無 可 迴 避 地 承 受 各 家 學 說 質 疑 與 批 判 。 然 而 , 對<br />

戰 略 研 究 的 質 疑 與 批 判 早 已 存 在 冷 戰 結 束 前 , 只 是 冷 戰 兩 極 體 系 形<br />

成 的 對 立 結 構 , 提 供 了 戰 略 研 究 最 有 利 的 辯 護 。 兩 極 解 體 後 , 批 判<br />

者 將 焦 點 集 中 在 冷 戰 期 間 以 嚇 阻 為 知 識 建 構 的 方 法 論 所 形 成 的 典 範<br />

上 。 本 文 綜 整 批 判 者 的 質 疑 , 概 可 分 為 三 部 份 。 第 一 部 份 是 批 判 戰<br />

略 研 究 對 知 識 論 的 哲 學 假 定 欠 缺 客 觀 理 解 , 從 而 錯 解 「 事 實 」(reality)<br />

的 真 實 反 映 (reflection); 其 次 則 是 學 術 與 實 證 能 力 不 足 , 造 成 因<br />

果 邏 輯 關 係 錯 置 的 問 題 ; 最 後 , 由 於 戰 略 研 究 者 涉 及 主 觀 偏 好 , 此<br />

一 狀 況 下 所 強 調 的 決 策 評 估 與 預 測 能 力 變 得 極 為 薄 弱 。<br />

( 一 ) 偏 頗 的 哲 學 假 定<br />

此 一 部 份 的 批 判 分 為 兩 項 論 點 。 第 一 , 戰 略 研 究 是 以 「 衝 突 」<br />

(conflict) 為 導 向 的 研 究 , 故 其 重 心 置 於 武 力 問 題 的 研 究 , 是 偏 執<br />

的 世 界 觀 , 不 道 德 的 假 設 (Keegan, 1993: 21-22)。Walt 以 批 判 觀<br />

點 指 出 , 冷 戰 結 束 國 際 環 境 丕 變 , 戰 略 研 究 已 過 時 , 安 全 研 究 將 成<br />

為 取 代 武 力 研 究 的 新 取 向 (Walt, 1991: 111-112)。Lebow 也 強 調 ,<br />

戰 略 研 究 者 對 國 際 安 全 變 化 與 預 期 出 現 嚴 重 誤 判 , 導 致 理 論 本 身 假<br />

定 的 失 敗 。 所 以 , 當 代 的 國 際 關 係 研 究 應 採 和 平 研 究 與 安 全 研 究 的<br />

科 際 整 合 方 式 , 才 是 避 免 及 解 決 衝 突 的 較 佳 途 徑 (Lebow, 1994:<br />

251-252)。Ullman 也 質 疑 , 將 國 家 安 全 定 義 在 軍 事 武 力 決 策 選 項 上 ,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23<br />

是 一 種 對 現 實 世 界 的 誤 解 , 導 致 國 家 只 注 重 軍 事 威 脅 而 忽 視 其 它 危<br />

害 , 使 國 際 關 係 出 現 軍 事 化 傾 向 , 而 後 冷 戰 時 期 安 全 研 究 的 層 次 、<br />

議 題 與 內 涵 不 斷 擴 大 , 已 發 展 成 為 一 種 「 綜 合 性 安 全 」<br />

(Comprehensive Security)(Ullman, 1983: 129; Nye, 1989: 20-34)。<br />

事 實 上 , 早 在 1966 年 Philip Green《 邏 輯 死 結 》(Deadly Logic)<br />

一 書 中 即 已 提 出 批 判 , 指 責 戰 略 研 究 者 所 發 展 的 核 子 嚇 阻 , 根 本 違<br />

反 社 會 道 德 良 知 , 不 符 合 人 類 所 謂 的 義 戰 (just war)(Green, 1966:<br />

2-3)。Payne 更 具 體 的 表 示 , 戰 略 研 究 者 應 該 坦 然 面 對 以 核 子 嚇 阻<br />

為 嚇 阻 理 論 假 設 前 提 來 維 護 國 家 安 全 , 是 冷 戰 時 期 最 大 的 無 知 與 謬<br />

誤 。 他 強 調 , 除 非 戰 略 決 策 者 清 楚 明 白 對 手 如 何 決 策 , 以 及 哪 些 因<br />

素 是 對 手 列 入 考 慮 的 要 項 , 否 則 任 何 決 策 都 源 自 無 知 的 假 定 。Payne<br />

認 為 , 前 蘇 聯 的 崩 解 提 供 了 核 子 嚇 阻 美 好 的 想 像 與 結 論 , 以 為 一 切<br />

的 衝 突 可 以 藉 由 核 武 來 嚇 阻 。 事 實 上 這 種 欠 缺 可 靠 決 策 資 訊 的 假<br />

想 , 是 可 怕 而 無 法 證 實 的 無 知 。 最 糟 的 是 , 這 種 決 策 思 維 一 直 在 戰<br />

略 研 究 者 的 想 像 世 界 中 未 曾 停 止 (Payne, 1996: 37-40; Lebow and<br />

Stein, 1995: 357)。Davis 與 Gray 也 認 為 , 戰 略 研 究 者 的 最 大 誤 導 ,<br />

在 於 誇 張 核 子 武 器 危 險 性 的 恐 怖 假 設 , 藉 此 合 理 化 其 戰 略 思 維 與 核<br />

武 政 策 。 冷 戰 結 束 證 明 這 種 危 險 暴 力 的 虛 幻 性 (Davis and Gray, 2002:<br />

256)。<br />

其 次 是 第 二 部 份 的 批 判 。 此 一 部 份 較 廣 泛 深 入 , 且 泰 半 來 自 對<br />

戰 略 「 理 性 決 策 」(rational choice) 問 題 的 質 疑 。 理 性 決 策 向 為 戰<br />

略 研 究 探 討 決 策 選 項 行 為 時 的 必 要 假 定 基 礎 , 而 此 一 基 礎 建 立 於 兩<br />

項 前 提 : 第 一 , 人 類 行 為 普 遍 存 有 模 式 , 據 此 , 未 來 行 為 的 可 預 測<br />

性 高 ; 第 二 , 理 性 決 策 的 理 論 模 型 可 以 提 供 社 會 科 學 家 所 需 的 研 究<br />

結 果 , 並 提 供 必 要 的 政 策 建 言 (Harsanyi, 2006: 1-2)。


24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對 此 ,Stein 嚴 厲 批 判 戰 略 研 究 假 定 的 偏 頗 。 他 指 出 , 在 國 際 關<br />

係 領 域 中 , 從 個 別 、 國 家 至 政 府 官 僚 體 系 凡 涉 及 集 體 利 益 者 , 戰 略<br />

抉 擇 途 徑 (strategic-choice approach) 都 可 以 有 效 地 適 用 , 但 是 從 認<br />

知 心 理 (cognitive psychology) 的 角 度 來 看 , 人 是 有 偏 好 而 且 受 認<br />

知 能 力 所 限 , 所 以 即 使 想 做 到 決 策 理 性 , 但 有 限 資 訊 造 成 有 限 的 預<br />

測 能 力 , 致 使 決 策 難 以 全 然 理 性 , 何 況 戰 略 決 策 又 是 以 個 案 為 主 。<br />

因 此 Arthur 強 調 , 理 性 決 策 理 論 只 會 阻 礙 國 家 在 競 爭 環 境 結 構 與 國<br />

際 無 政 府 (anarchy) 狀 態 下 創 造 自 己 的 願 景 , 其 決 策 模 式 並 不 足 以<br />

充 份 說 明 戰 略 是 如 何 決 策 的 (Stein, 1999: 200, 211-215)。Betts 也<br />

提 出 「 資 源 」(resources)、「 選 案 」(options)、「 資 訊 」(information)<br />

等 為 戰 略 決 策 必 備 的 條 件 , 在 未 獲 取 這 三 項 前 提 條 件 之 前 , 戰 略 的<br />

任 何 事 前 政 策 假 設 目 標 都 不 可 能 透 過 手 段 實 踐 (Betts, 2000: 6-8)。<br />

Berejikian 也 是 從 認 知 的 觀 點 , 對 戰 略 研 究 引 為 典 範 的 嚇 阻 基 礎<br />

哲 學 思 考 與 實 際 方 法 運 用 , 進 行 批 判 性 的 質 疑 。 他 以 累 積 的 經 驗 來<br />

解 析 嚇 阻 假 定 前 提 — 理 性 決 策 , 發 現 決 策 者 面 對 目 標 與 威 脅 的 決 策<br />

實 證 經 驗 , 是 可 能 出 現 常 態 性 的 背 離 「 理 性 」(rationality) 原 則 。<br />

也 就 是 說 , 決 策 者 並 非 如 理 性 決 策 所 述 , 選 擇 矩 陣 內 最 大 的 利 益 獲<br />

取 , 而 是 權 衡 風 險 損 失 , 即 使 可 能 遭 受 最 小 風 險 損 失 , 也 不 會 冒 險<br />

改 變 現 狀 (Berejikian, 2002: 165-166)。 換 言 之 , 依 Berejikian 觀 察 ,<br />

決 策 者 經 常 擔 心 損 失 而 非 理 性 的 選 擇 保 持 現 狀 。Harsanyi 的 批 判 亦<br />

十 分 中 肯 , 他 認 為 博 奕 理 論 中 的 理 性 決 策 最 大 問 題 在 於 , 內 容 只 是<br />

純 粹 虛 擬 的 核 武 互 動 理 論 架 構 , 根 本 沒 有 實 際 案 例 作 為 經 驗 內 涵 ,<br />

更 談 不 上 任 何 道 德 價 值 判 斷 (moral value judgments), 在 現 實 世 界<br />

中 的 可 運 用 性 甚 低 (Harsanyi, 2006: 2)。<br />

George 的 批 判 則 是 採 相 對 性 的 戰 略 思 考 。 他 認 為 , 核 子 嚇 阻 戰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25<br />

略 的 假 設 前 提 所 產 生 的 嚇 阻 , 其 實 是 偏 頗 而 且 是 一 廂 情 願 的 「 理<br />

性 」, 因 為 戰 略 決 策 者 只 是 從 自 我 利 益 (self-interest) 的 角 度 思 考 ,<br />

自 認 可 以 藉 核 子 武 器 的 毀 滅 力 量 產 生 嚇 阻 效 果 , 卻 低 估 與 忽 視 嚇 阻<br />

需 充 份 理 解 對 手 的 政 治 、 心 理 、 文 化 方 面 所 俱 備 的 理 性 程 度 , 才 能<br />

制 訂 出 可 信 與 可 靠 的 嚇 阻 戰 略 (George, 1991: 2; George, 1988:<br />

1-12)。<br />

( 二 ) 學 術 實 證 運 用 問 題<br />

此 一 部 份 戰 略 研 究 同 樣 面 臨 兩 大 質 疑 與 挑 戰 ; 第 一 部 份 是 科 學<br />

流 程 問 題 ; 第 二 部 份 則 是 戰 略 研 究 通 則 是 否 具 備 「 可 證 性 」<br />

(testability) 問 題 。<br />

戰 略 研 究 究 竟 偏 「 學 術 性 」 或 「 實 用 性 」 爭 議 頗 高 。 一 般 而 論 ,<br />

學 術 研 究 首 重 概 念 建 立 與 定 義 , 其 次 則 是 將 研 究 對 象 予 以 「 概 念<br />

化 」, 進 而 建 立 與 研 究 性 質 相 近 事 務 的 普 遍 屬 性 原 則 , 這 種 普 遍 原<br />

則 即 稱 為 「 通 則 」(generality)。「 通 則 」 是 所 有 科 學 研 究 必 備 的<br />

基 本 法 則 , 用 于 闡 明 與 解 釋 所 觀 察 對 象 的 本 質 屬 性 (Goldstein and<br />

Goldstein, 1980: 198)。 通 則 是 建 立 在 客 觀 理 性 的 科 學 論 證 上 , 也 是<br />

知 識 建 構 的 基 礎 學 問 。 任 何 以 科 學 為 方 法 論 的 學 科 , 一 旦 在 概 念 通<br />

則 上 遭 質 疑 為 虛 擬 想 像 而 無 法 實 證 , 則 用 於 建 構 知 識 的 方 法 論 , 鮮<br />

少 不 引 致 爭 議 ,「 假 科 學 」(pseudo science) 的 指 控 即 在 於 流 程 上<br />

的 虛 擬 。 4 質 言 之 , 所 有 學 科 所 在 乎 的 科 學 性 , 其 實 是 以 科 學 流 程<br />

與 步 驟 來 確 認 變 項 之 間 的 「 因 果 關 係 」(causal effects), 並 以 可 靠<br />

4. 所 謂 的 假 科 學 (pseudo science) 指 的 是 任 一 學 科 雖 自 稱 為 科 學 , 但 採 取 的 方 法 卻 是 模 糊 、<br />

抽 象 、 誇 張 與 不 易 實 證 的 。 事 實 上 , 彼 等 在 知 識 體 系 上 、 方 法 論 上 、 或 實 證 過 程 上 , 並<br />

未 遵 循 科 學 方 法 與 步 驟 。 參 見 (Still and Dryden, 2004: 265-290)。


26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之 信 度 (reliability) 與 效 度 (validity)」 強 化 研 究 結 果 。 5<br />

有 些 批 判 指 出 , 為 數 甚 多 的 戰 略 研 究 者 經 常 進 出 政 府 部 門 , 使<br />

用 一 套 套 科 學 方 法 提 供 付 費 (a paid basis) 的 政 策 建 言 , 且 經 常 涉<br />

入 政 策 制 定 中 , 儼 然 是 政 府 政 策 的 擁 護 者 , 藉 以 促 成 政 府 政 策 的 合<br />

理 、 合 法 性 。 本 質 上 , 這 種 「 先 入 為 主 」「 以 果 論 因 」 的 作 法 , 已<br />

失 去 學 術 研 究 在 科 學 方 法 上 必 要 的 客 觀 性 與 公 正 性 (Baylis et al.,<br />

2002: 9)。 換 言 之 , 戰 略 研 究 者 為 了 營 造 決 策 的 高 成 功 率 , 運 用 了<br />

一 套 套 科 學 方 法 為 掩 護 , 提 高 了 政 策 可 能 成 功 的 科 學 假 設 , 實 際 卻<br />

是 結 論 早 已 定 案 , 政 策 不 過 等 待 背 書 而 已 。 所 以 , 批 判 者 認 為 戰 略<br />

研 究 建 立 的 通 則 不 過 是 虛 設 的 理 想 而 已 , 是 一 種 假 科 學 。<br />

Freedman 也 指 出 , 戰 略 決 策 涉 及 大 量 人 、 物 力 與 資 源 , 若 目 標<br />

錯 置 或 是 出 現 誤 判 情 形 , 戰 略 將 面 臨 失 敗 的 危 險 , 所 以 理 論 上 戰 略<br />

應 以 最 科 學 有 效 方 式 選 案 。 問 題 是 , 科 學 「 通 則 」 不 是 決 策 者 必 然<br />

抉 擇 , 蓋 因 決 策 者 本 身 有 其 「 風 險 」 考 量 , 因 此 所 謂 的 科 學 通 則 只<br />

是 眾 多 決 策 中 可 能 的 選 項 之 一 , 而 不 是 必 然 的 選 項 (Freedman, 2002:<br />

334)。Betts 也 以 1950 年 韓 戰 時 麥 克 阿 瑟 (MacArthur) 力 排 眾 議 ,<br />

主 觀 地 選 擇 風 險 極 高 的 仁 川 (Inchon) 地 區 登 陸 成 功 的 戰 略 選 擇 ,<br />

說 明 戰 略 決 策 成 功 與 集 體 智 慧 的 科 學 通 則 並 無 絕 對 關 聯 的 問 題<br />

(Betts, 2000: 10-11)。 如 此 一 來 , 更 弔 詭 而 受 詬 病 的 是 , 戰 略 決 策<br />

不 只 是 科 學 問 題 , 也 涉 及 到 MacArthur 的 決 策 是 否 理 性 問 題 。 若 是<br />

5. 信 度 (reliability) 與 效 度 (validity) 目 的 在 於 測 量 誤 差 。 信 度 顯 示 測 量 包 含 變 動 誤 差 程<br />

度 ; 效 度 是 關 注 研 究 者 是 否 正 確 測 量 他 們 要 測 量 的 對 象 問 題 , 並 依 需 要 分 為 「 內 容 效 度 」<br />

(content validity)、「 預 測 效 度 」(predictive validity)、「 經 驗 效 度 」(empirical validity)、「 表<br />

面 效 度 」(face validity)、「 建 構 效 度 」(construct validity)、「 內 外 效 度 」(internal and external<br />

validity) 等 , 兩 者 均 是 科 學 方 法 用 於 測 量 與 檢 證 觀 察 對 象 。 見 (Pennings et al., 1999: 6-7,<br />

85-90; Burns, 2000: 350-7)。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27<br />

承 認 MacArthur 是 理 性 決 策 , 豈 不 否 定 眾 多 幕 僚 反 對 仁 川 登 陸 提 議<br />

的 客 觀 性 ? Betts 也 指 出 , 由 於 戰 略 研 究 者 對 解 決 威 脅 的 執 著 , 以 及<br />

對 國 家 安 全 的 偏 狹 認 知 , 肇 致 所 提 之 戰 略 決 策 方 案 與 講 求 足 堪 實 證<br />

的 科 學 流 程 無 關 , 而 只 是 基 於 「 求 勝 」 的 需 要 。 以 故 , 決 策 是 否 科<br />

學 與 成 敗 其 實 並 無 絕 對 因 果 邏 輯 (Betts, 2000: 10-11)。<br />

其 次 是 戰 略 通 則 可 證 性 的 問 題 。 批 判 者 指 陳 , 多 半 的 戰 略 理 論<br />

是 難 以 「 實 證 」 的 。 以 「 嚇 阻 理 論 」 的 「 相 互 保 證 毀 滅 」(Mutual Assured<br />

Destruction, MAD) 所 提 的 恐 怖 平 衡 為 例 , 就 是 一 種 想 像 且 無 法 實 證<br />

的 假 說 。Pry 從 前 蘇 聯 崩 解 後 陸 續 解 密 的 資 料 與 投 誠 者 自 述 中 發 現 ,<br />

冷 戰 期 間 蘇 聯 的 政 軍 領 導 人 咸 信 , 所 謂 的 相 互 保 證 毀 滅 , 根 本 是 美<br />

國 與 西 方 世 界 虛 構 的 假 象 , 美 國 與 西 方 世 界 真 正 的 戰 略 意 圖 , 是 如<br />

何 取 得 優 先 徹 底 毀 滅 蘇 聯 為 目 的 (Pry, 1999: 7)。 易 言 之 , 蘇 聯 根<br />

本 未 將 MAD 的 相 互 嚇 阻 視 為 是 雙 方 決 策 思 考 中 的 繫 絆 因 素 , 反 而<br />

是 如 何 運 用 核 子 與 生 化 武 器 一 舉 摧 毀 北 約 組 織 (NATO) 的 武 裝 力<br />

量 , 贏 得 勝 利 才 是 其 戰 略 決 策 的 優 先 選 項 (Gould-Davis, 1999: 90-109;<br />

Odom, 1998: 71)。 如 此 一 來 , 不 啻 反 證 了 嚇 阻 理 論 中 的 MAD 核 子<br />

報 復 邏 輯 是 一 種 無 法 實 證 的 戰 略 假 說 ? 況 且 在 任 一 方 採 取 核 子 第 一<br />

擊 之 後 , 被 擊 一 方 是 否 還 有 能 力 還 擊 並 毀 滅 對 手 的 假 定 , 更 是 難 以<br />

實 證 的 問 題 。<br />

( 三 ) 預 測 能 力 嚴 重 不 足<br />

戰 略 研 究 面 臨 的 另 一 項 挑 戰 是 預 測 能 力 的 問 題 。 一 般 而 言 , 理<br />

論 來 自 經 驗 的 概 念 通 則 , 藉 此 解 釋 與 推 測 類 似 事 件 的 發 生 。 因 此 ,<br />

Kegley 認 為 , 理 論 應 具 備 四 大 主 要 功 能 , 亦 即 是 描 述 (describe)、<br />

解 釋 (explain)、 預 測 ( predict)、 與 解 決 方 案 (prescribe) 等 ( Kegley,


28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1995: 8; Kegley, 1993: 131-147)。 也 就 是 說 , 預 測 能 力 是 理 論 應 備<br />

的 條 件 之 一 。Betts 質 疑 , 若 戰 略 真 如 戰 略 研 究 者 所 稱 , 屬 於 理 性 決<br />

策 且 具 有 「 工 具 性 」(instrumentality), 那 麼 科 學 工 具 的 本 質 不 就<br />

在 於 其 「 可 預 測 性 」(predictability), 除 非 戰 略 學 者 能 提 出 戰 略 方<br />

案 在 某 些 條 件 下 可 以 產 生 某 些 特 定 的 結 果 , 否 則 戰 略 評 估 是 欠 缺 預<br />

測 說 服 力 (Betts, 2000: 8-20)。<br />

Freedman 以 「 事 後 諸 葛 亮 」(hindsight) 的 觀 點 評 論 戰 略 研 究 ,<br />

他 表 示 , 戰 略 雖 然 是 以 個 案 為 主 的 決 策 方 式 , 但 是 戰 略 的 運 作 與 執<br />

行 需 要 大 量 的 資 源 。 在 追 求 國 家 安 全 與 利 益 的 前 提 下 , 戰 略 失 敗 所<br />

付 出 的 代 價 極 高 , 但 是 如 果 戰 略 的 設 計 與 決 策 選 擇 只 能 停 留 在 「 事<br />

後 證 明 」(judged by result), 而 非 具 備 充 份 的 預 測 能 力 , 那 麼 這 樣<br />

的 戰 略 既 非 真 正 理 性 決 策 , 也 非 擁 有 完 善 的 評 估 與 預 測 能 力 。 即 使<br />

戰 略 選 擇 事 後 證 明 是 正 確 的 , 可 能 也 只 是 「 幸 運 」 或 「 巧 合 」 而 已 ,<br />

與 實 際 的 預 測 能 力 無 關 (Freedman, 2002: 5-11)。 以 Freedman 的 觀<br />

點 來 看 , 戰 略 決 策 耗 費 大 量 人 力 、 物 力 與 財 力 , 且 係 風 險 極 高 的 決<br />

策 行 為 , 那 麼 事 前 的 預 測 與 評 估 能 力 , 顯 然 比 其 它 學 科 更 重 要 才 對 ,<br />

而 不 是 等 待 結 果 出 爐 才 論 斷 決 策 的 良 窳 。<br />

五 、 戰 略 研 究 的 回 應<br />

面 對 從 哲 學 層 面 的 挑 戰 、 學 術 與 實 證 運 用 的 不 當 、 到 預 測 能 力<br />

不 足 的 問 題 , 戰 略 研 究 的 確 困 難 重 重 。 職 是 , 本 文 藉 Gray、Betts、<br />

Zagare、Schelling、Baylis、Wirtz、Ermarth、Zacher、Beyerchen 等<br />

戰 略 研 究 學 者 為 主 的 觀 點 , 分 別 從 不 同 角 度 來 回 應 上 述 的 批 判 。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29<br />

( 一 ) 以 生 存 為 國 家 中 心 論 的 哲 學 假 定<br />

首 先 要 釐 清 的 是 戰 略 研 究 哲 學 假 定 偏 頗 問 題 。 事 實 上 , 知 識 係<br />

用 於 解 決 問 題 , 所 以 不 同 的 學 科 知 識 用 於 解 決 不 同 的 問 題 , 而 戰 略<br />

研 究 是 研 究 如 何 使 用 「 武 力 」( 亦 謂 暴 力 ) 解 決 國 家 間 紛 爭 問 題 ,<br />

這 是 不 證 自 明 的 道 理 。 儘 管 當 代 國 際 社 會 傾 向 反 暴 力 解 決 糾 紛 , 卻<br />

不 能 因 此 否 證 國 家 間 充 斥 紛 爭 的 事 實 。Gray 也 特 別 指 出 , 戰 爭 是 人<br />

類 社 會 發 展 的 變 項 , 但 置 於 歷 史 的 長 河 裡 卻 是 常 態 , 而 戰 略 研 究 的<br />

歷 史 就 是 延 續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上 變 項 , 以 及 如 何 使 用 暴 力 來 求 取 生 存<br />

(Gray, 2007: 5-9)。Betts 則 從 心 理 分 析 的 角 度 來 回 應 。 他 認 為 ,<br />

戰 爭 本 身 的 確 是 非 理 性 的 , 所 以 戰 略 研 究 者 在 研 究 戰 爭 , 或 者 是 運<br />

用 武 力 時 , 必 須 出 自 理 性 態 度 , 做 出 合 乎 邏 輯 的 評 估 , 以 期 達 到 政<br />

策 目 的 及 效 果 , 並 非 製 造 殺 戮 。 因 此 , 戰 略 研 究 無 關 意 識 形 態 或 道<br />

德 教 條 。 相 反 的 , 以 道 德 眼 光 看 待 人 類 戰 爭 , 或 批 判 戰 略 研 究 為 非<br />

理 性 者 , 本 身 即 屬 偏 見 (Betts, 2000: 22-25)。 至 於 將 戰 略 研 究 視 為<br />

仰 賴 武 力 解 決 國 家 問 題 , 也 是 一 種 偏 執 。 畢 竟 , 國 家 安 全 問 題 龐 雜 ,<br />

並 非 全 賴 武 力 排 除 , 戰 略 研 究 主 要 角 色 在 於 思 考 是 否 需 要 以 武 力 解<br />

決 國 家 面 臨 的 生 存 安 全 問 題 。<br />

其 次 是 戰 略 難 以 理 性 決 策 的 問 題 。 批 判 者 認 為 人 不 可 能 全 然 理<br />

性 , 何 況 戰 略 研 究 者 本 身 也 涉 入 戰 略 制 定 , 因 此 戰 略 決 策 難 以 全 然<br />

理 性 。 事 實 並 非 如 此 , 前 段 中 Stein 的 說 法 固 然 反 應 出 戰 略 在 決 策<br />

時 , 通 常 是 處 於 資 訊 不 完 全 的 條 件 下 進 行 , 但 這 也 不 等 於 決 策 者 的<br />

戰 略 選 擇 是 不 理 性 的 。Zagare 指 出 , 許 多 狀 況 下 戰 略 是 一 種 「 應 變<br />

計 畫 」(contingency plan), 也 是 面 對 時 間 壓 力 下 必 須 決 策 的 過 程<br />

狀 態 。 此 一 決 策 , 必 須 就 當 時 所 有 可 用 的 資 訊 與 資 源 , 理 性 的 列 出<br />

所 有 可 能 的 行 動 方 案 , 並 以 目 標 為 導 向 選 擇 較 大 成 功 公 算 的 方 案 ,


30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再 傾 所 有 可 用 資 源 以 追 求 目 標 達 成 。 同 時 Zagare 也 認 為 , 理 性 決 策<br />

模 式 是 戰 略 決 策 的 工 具 (instrumentalist approach), 用 以 協 助 決 策<br />

者 思 考 , 並 不 需 要 實 證 案 例 強 化 其 說 服 力 (Zagare, 1987: 8-11)。<br />

Schelling 則 指 出 , 理 性 決 策 是 一 種 「 決 策 互 賴 」 的 理 論 (theory of<br />

interdependent decision), 係 建 立 在 計 算 (calculate) 彼 此 利 害 多 寡<br />

的 互 動 基 礎 上 , 失 去 理 性 思 考 無 異 於 失 去 爭 取 己 方 最 大 利 益 的 可<br />

能 , 那 麼 決 策 豈 不 變 得 沒 有 意 義 (Schelling, 1989: 15-17)。<br />

的 確 , 戰 略 若 不 以 理 性 為 先 決 條 件 , 則 戰 略 必 然 難 以 規 劃 或 處<br />

理 問 題 而 易 演 成 衝 突 或 戰 爭 。 再 者 , 戰 略 規 劃 通 常 以 「 最 惡 劣 狀 況 」<br />

(worst case scenario) 為 計 , 對 擁 有 核 武 對 手 而 言 , 假 設 對 方 可 能<br />

使 用 的 前 提 下 互 動 交 鋒 , 以 謀 求 國 家 最 大 安 全 系 數 , 應 是 無 可 厚 非<br />

的 做 法 。 然 而 不 可 諱 言 的 是 , 戰 略 在 決 策 時 難 免 因 資 訊 不 足 出 現 「 有<br />

限 理 性 」 的 盲 點 , 這 也 是 戰 略 決 策 者 必 須 面 對 與 承 擔 的 風 險 。 也 就<br />

是 說 , 戰 略 研 究 者 是 在 盡 可 能 的 理 性 狀 態 條 件 下 評 估 對 手 的 能 力 與<br />

意 圖 , 並 以 此 為 基 , 策 定 戰 略 方 案 。 所 以 戰 略 研 究 者 所 制 定 之 決 策<br />

與 戰 略 決 策 者 所 選 的 決 策 方 案 , 未 必 盡 然 一 致 , 但 理 性 分 析 與 決 策<br />

確 是 必 要 。<br />

( 二 ) 戰 略 實 證 研 究 的 危 險 性<br />

批 判 者 指 責 , 戰 略 研 究 的 理 論 知 識 是 無 法 實 證 的 假 說 。 事 實 上 ,<br />

戰 略 研 究 對 象 是 可 以 實 證 的 , 而 且 相 當 多 的 通 則 足 堪 借 鏡 。 例 如 前<br />

段 戰 略 研 究 分 類 中 , 傳 統 戰 略 研 究 者 的 實 證 是 來 自 Napoleon 歐 洲 戰<br />

爭 經 驗 累 積 形 成 的 通 則 , 所 以 才 有 Clausewitz 的 〈 戰 爭 論 〉 與 Jomini<br />

的 〈 戰 爭 藝 術 〉 等 。 甚 至 第 二 類 與 第 五 類 型 的 戰 略 研 究 , 也 就 是 將<br />

戰 略 視 為 武 力 與 政 治 之 間 的 橋 樑 , 以 及 蘇 聯 與 中 國 的 戰 略 文 化 研 究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31<br />

等 , 依 然 可 由 戰 爭 的 歷 史 中 覓 得 實 際 經 驗 為 其 佐 證 。 6 其 次 是 戰 略 研<br />

究 者 涉 入 戰 略 制 定 , 致 使 決 策 產 生 「 先 入 為 主 」 的 問 題 。 確 切 的 說 ,<br />

批 判 者 似 乎 錯 置 戰 略 研 究 者 與 決 策 者 的 角 色 分 際 。 事 實 上 , 戰 略 研<br />

究 者 與 戰 略 決 策 者 是 不 同 的 角 色 扮 演 。 前 者 負 責 理 性 分 析 與 方 案 制<br />

定 , 後 者 負 責 真 正 決 策 與 主 要 的 風 險 承 擔 人 , 通 常 也 是 領 導 者 , 故<br />

而 有 其 決 策 選 擇 的 特 殊 考 量 , 所 以 兩 者 不 能 混 為 一 談 。 誠 如 Baylis<br />

所 說 , 戰 略 係 講 求 實 際 行 動 的 學 問 , 而 戰 略 研 究 者 只 是 理 性 的 提 供<br />

決 策 建 言 , 因 此 並 無 特 別 可 議 之 處 (Baylis et al., 2002: 4-5)。<br />

其 次 , 通 則 化 也 是 戰 略 研 究 面 對 的 問 題 之 一 。Baylis 與 Wirtz<br />

不 認 為 戰 略 研 究 有 通 則 化 的 流 程 問 題 , 因 為 戰 略 研 究 並 不 侷 限 於 傳<br />

統 軍 事 , 而 是 引 入 政 治 、 經 濟 、 心 理 等 學 科 的 方 法 論 , 所 以 戰 略 研<br />

究 基 本 上 也 是 以 社 會 科 學 研 究 方 法 為 主 的 學 科 。 至 於 戰 略 研 究 所 提<br />

的 決 策 方 案 , 係 科 學 性 的 研 究 結 果 , 但 最 終 方 案 選 擇 是 屬 於 決 策 者<br />

的 抉 擇 (Baylis et al., 2002: 9)。 再 者 , 戰 略 研 究 者 進 出 政 府 決 策 部<br />

門 問 題 。Gray 即 表 示 , 戰 略 研 究 社 群 成 員 自 由 進 出 政 府 部 門 , 顯 現<br />

出 戰 略 研 究 的 高 度 社 會 化 與 流 動 性 , 反 而 較 清 晰 的 看 見 文 人 對 政 府<br />

公 共 政 策 的 影 響 力 與 衝 擊 , 而 美 國 社 會 適 足 以 反 映 出 這 種 現 象 (Gray,<br />

1982: 2)。Ermarth 也 相 信 戰 略 研 究 指 的 是 一 系 列 可 以 操 作 的 信 條 、<br />

價 值 觀 與 主 張 (assertion), 並 藉 此 引 導 政 府 決 策 人 員 的 行 為 於 決 策<br />

選 項 中 (Ermarth, 1978: 138)。 換 言 之 , 依 上 述 學 者 的 意 見 , 戰 略<br />

研 究 不 是 象 牙 塔 的 學 術 研 究 , 而 是 必 須 採 取 實 際 行 動 的 學 問 。<br />

然 而 真 正 值 得 重 視 的 是 , 戰 略 研 究 「 可 證 性 」 問 題 , 而 這 類 問<br />

題 應 屬 於 戰 略 研 究 的 第 三 、 四 類 型 , 其 中 尤 以 核 子 嚇 阻 為 典 範 者 。<br />

6. Gray 以 20 年 (1919-1939) 戰 爭 、 第 一 、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例 子 證 明 許 多 國 家 的 戰 略 是 作 為 武<br />

力 與 政 治 之 間 的 橋 樑 。 參 見 (Gray, 2007: 85-113; Johnston, 1996: 216-268)。


32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不 幸 的 是 , 此 類 實 證 的 危 險 性 卻 是 顯 而 易 見 。 批 判 者 指 責 戰 略 研 究<br />

所 提 的 戰 略 互 動 是 空 洞 的 假 設 , 是 現 實 世 界 中 完 全 無 法 實 證 的 嚇 阻<br />

理 論 , 尤 其 是 MAD 報 復 邏 輯 所 形 成 國 際 體 系 平 衡 關 係 , 更 是 無 法<br />

實 證 的 推 論 , 所 以 嚇 阻 是 未 經 證 實 的 假 說 。 問 題 是 , 核 子 武 器 本 身<br />

的 毀 滅 力 量 是 不 證 自 明 的 危 險 , 若 堅 持 必 須 以 核 武 實 證 來 舉 證 學 說<br />

的 正 當 性 , 無 異 於 追 求 可 見 的 自 我 毀 滅 , 況 且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投 擲<br />

於 日 本 廣 島 與 長 崎 的 原 子 彈 威 力 , 尚 遠 不 及 當 代 的 核 子 武 器 。Betts<br />

因 而 指 出 , 戰 略 評 估 本 身 有 其 文 化 邏 輯 思 考 , 對 手 是 否 理 解 戰 略 決<br />

策 者 所 釋 出 的 訊 息 , 固 然 影 響 戰 略 決 策 的 互 動 關 係 , 但 是 「 毀 滅 能<br />

力 」 才 是 嚇 阻 的 關 鍵 因 素 , 這 樣 的 因 素 對 被 嚇 阻 者 而 言 , 鮮 少 能 置<br />

之 不 理 (Betts, 2000: 28-29)。 換 言 之 , 依 Betts 的 觀 察 與 解 釋 , 決<br />

策 者 使 用 核 武 的 決 心 , 與 瞭 解 對 手 決 策 背 後 因 素 多 寡 , 對 實 際 產 生<br />

的 嚇 阻 效 能 並 無 太 大 關 聯 , 而 武 器 本 身 的 致 命 性 已 足 夠 說 明 一 切 。<br />

進 一 步 就 實 證 性 而 言 , 戰 爭 似 乎 始 終 是 戰 略 研 究 的 試 金 石 , 但<br />

戰 略 研 究 也 非 一 成 不 變 的 執 著 於 追 求 戰 爭 的 勝 利 。 正 如 前 段 Liddell<br />

Hart 所 說 , 自 核 子 武 器 問 世 之 後 , 戰 略 研 究 已 不 再 追 求 戰 爭 勝 利 ,<br />

而 是 如 何 避 免 相 互 毀 滅 。 因 此 , 以 核 子 武 器 為 戰 略 研 究 途 徑 , 確 已<br />

開 啟 傳 統 戰 略 研 究 之 外 的 另 一 類 型 戰 爭 研 究 。 兩 者 不 同 之 處 在 於 ,<br />

核 武 嚇 阻 的 戰 略 研 究 不 以 贏 得 戰 爭 , 而 採 避 免 戰 爭 、 維 持 和 平 穩 定<br />

為 導 向 的 研 究 。 但 是 值 得 反 思 爭 辯 的 問 題 是 , 依 據 Zacher 研 究 統 計 ,<br />

冷 戰 期 間 從 亞 洲 1950-53 年 的 韓 戰 、1962-1975 年 的 越 戰 , 歐 洲 1974<br />

年 的 土 (Turkey) 塞 ( Cyprus) 衝 突 ,1967 年 與 1973 年 的 以 (Israel)<br />

阿 (Arab States) 戰 爭 ,1979 年 的 中 越 戰 爭 , 甚 至 1991 年 的 波 灣 戰<br />

爭 , 約 30 餘 次 規 模 大 小 不 一 的 戰 爭 , 其 中 也 不 乏 擁 有 核 武 國 家 , 衝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33<br />

突 並 未 昇 高 至 必 須 使 用 核 武 解 決 問 題 的 結 果 。 7 因 此 , 由 此 亦 可 論 證<br />

出 另 一 項 事 實 , 戰 略 研 究 並 不 侷 限 於 核 武 研 究 的 單 一 議 題 而 已 , 而<br />

是 與 戰 爭 相 關 的 議 題 均 為 其 範 疇 。<br />

( 三 ) 戰 略 係 非 線 性 預 測<br />

預 測 能 力 不 足 問 題 , 也 是 批 判 者 關 心 的 議 題 , 但 是 此 一 問 題 不<br />

僅 存 在 於 戰 略 研 究 , 也 同 時 存 在 於 廣 義 社 會 科 學 領 域 的 各 個 學 科 之<br />

中 。 況 且 , 預 測 能 力 不 足 是 戰 略 研 究 學 科 成 長 過 程 的 過 渡 現 象 , 不<br />

能 全 然 歸 咎 於 學 科 式 微 。 不 過 , 以 此 為 藉 口 並 不 足 以 支 持 戰 略 研 究<br />

追 求 學 術 應 然 的 努 力 方 向 。Beyerchen 的 論 點 值 得 批 判 者 從 另 一 角 度<br />

思 考 。 他 指 出 , 批 判 戰 略 理 論 欠 缺 預 測 能 力 者 , 其 實 是 不 瞭 解 戰 略<br />

方 案 的 制 定 與 產 出 。 因 為 , 戰 略 思 考 是 一 種 非 線 性 (nonlinearity)<br />

發 展 , 無 法 採 取 一 般 理 論 的 純 線 性 思 維 與 取 向 , 否 則 會 受 到 結 構 所<br />

拘 泥 , 而 陷 國 家 於 困 厄 (Beyerchen, 1992/1993: 59-90)。 也 就 是 說 ,<br />

Beyerchen 認 為 , 理 論 可 預 測 性 是 來 自 理 論 本 身 推 理 呈 現 的 線 性 走<br />

向 , 也 就 是 一 種 可 以 從 過 程 精 確 得 知 結 果 的 邏 輯 推 論 。 如 此 一 來 ,<br />

戰 略 決 策 者 的 選 擇 方 案 必 然 有 跡 可 尋 , 也 等 於 相 對 提 供 對 手 掌 握 與<br />

反 制 的 機 會 , 這 也 是 前 段 說 明 研 究 者 與 決 策 者 的 最 大 不 同 處 所 在 。<br />

Gray 的 看 法 也 如 出 一 轍 , 他 指 出 , 戰 略 是 一 種 多 面 向<br />

(multi-dimensions) 的 思 維 , 從 軍 事 、 經 濟 、 政 治 、 文 化 、 心 理 、<br />

歷 史 、 地 理 等 方 向 綜 合 判 斷 , 所 以 戰 略 研 究 的 預 測 也 分 兩 個 層 面 。<br />

以 防 衛 為 主 的 戰 略 研 究 為 例 , 第 一 層 面 是 戰 略 研 究 者 預 期 , 軍 事 力<br />

量 投 注 於 敵 人 後 , 會 對 敵 人 產 生 何 種 影 響 , 以 及 敵 人 會 有 何 種 反 應<br />

7. 有 關 1945-1990 期 間 的 戰 爭 統 計 數 字 與 爆 發 因 素 。 請 參 閱 (Zacher, 2001: 221-233).


34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動 作 。 因 此 , 這 一 階 層 的 預 測 , 是 軍 事 效 能 的 預 測 。 但 是 另 一 層 面<br />

的 預 測 能 力 則 較 為 困 難 , 這 是 預 測 軍 事 能 力 投 注 敵 人 後 , 可 能 產 生<br />

多 少 戰 略 效 果 , 這 些 效 果 對 政 治 目 的 達 成 的 可 能 性 有 多 少 助 益 。 此<br />

一 階 層 的 預 測 , 無 疑 地 是 政 治 效 能 的 預 測 (Gray, 2002: 98-99)。 換<br />

言 之 ,Gray 所 稱 的 預 測 能 力 也 不 是 線 性 取 向 , 而 是 一 種 綜 合 判 斷 。<br />

六 、 戰 略 研 究 的 反 思 與 前 瞻<br />

無 可 諱 言 的 , 就 以 上 的 回 應 來 看 , 戰 略 研 究 者 的 確 無 法 完 全 合<br />

理 回 應 批 判 者 的 所 有 質 疑 , 但 細 察 批 判 者 的 質 疑 內 涵 可 知 , 較 多 的<br />

批 判 聚 焦 於 戰 略 研 究 鼎 盛 時 期 的 核 武 嚇 阻 論 述 , 並 未 全 然 否 定 傳 統<br />

戰 略 研 究 的 存 在 價 值 , 亦 未 挑 戰 戰 略 係 武 力 與 政 治 目 的 間 橋 樑 的 論<br />

述 。 也 就 是 說 , 批 判 者 質 疑 的 是 與 核 子 武 器 相 應 產 生 的 嚇 阻 理 論 ,<br />

而 後 冷 戰 發 生 的 911 恐 怖 攻 擊 , 更 是 讓 人 質 疑 核 子 武 器 對 無 國 界 恐<br />

怖 份 子 行 為 的 嚇 阻 能 力 。 循 此 , 戰 略 研 究 真 如 Booth 所 說 , 隨 著 核<br />

子 武 器 興 盛 , 也 隨 著 冷 戰 一 起 走 入 歷 史 ?Booth 一 再 強 調 ,「 戰 略<br />

研 究 」 與 「 戰 略 」 是 不 同 的 兩 個 命 題 , 不 能 混 為 一 談 。 所 以 , 冷 戰<br />

結 束 就 是 戰 略 研 究 的 結 束 (Booth, 1994: 118)。<br />

然 而 令 人 疑 惑 的 是 , 戰 略 研 究 不 就 是 在 研 究 「 戰 略 」 所 關 心 的<br />

問 題 嗎 ? 難 道 戰 略 研 究 只 能 如 Booth 所 述 , 狹 隘 的 定 義 在 核 武 嚇 阻<br />

嗎 ? 那 麼 在 此 之 前 與 同 期 的 「 戰 略 研 究 」 屬 性 豈 不 與 歷 史 脫 節 , 成<br />

為 既 不 完 全 是 軍 事 研 究 , 因 為 涉 及 政 治 思 考 且 是 文 人 決 策 ; 也 非 安<br />

全 研 究 , 因 為 涵 蓋 範 疇 狹 窄 , 不 足 以 概 括 所 有 安 全 問 題 。 可 見 ,Booth<br />

對 戰 略 研 究 的 觀 察 , 省 略 了 戰 略 研 究 已 有 的 長 遠 歷 史 , 也 低 估 了 傳<br />

統 戰 略 研 究 對 當 代 戰 略 研 究 的 啟 發 與 引 領 功 能 。 同 樣 的 , 戰 略 研 究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35<br />

進 入 大 學 及 研 究 機 構 , 固 然 與 核 武 發 展 相 關 , 但 如 前 所 述 , 戰 略 研<br />

究 議 題 也 非 限 定 於 嚇 阻 單 一 議 題 而 已 ,Gray 所 說 的 武 力 與 政 治 關 係<br />

不 就 是 明 證 ?<br />

另 一 項 值 得 戰 略 研 究 反 思 的 問 題 是 如 Buzan 所 言 , 戰 略 研 究 過<br />

份 狹 義 的 侷 限 在 軍 事 意 義 上 , 無 法 涵 括 與 解 決 當 前 國 際 社 會 的 安 全<br />

問 題 , 如 內 戰 、 人 權 、 環 保 、 疾 病 等 延 伸 為 國 際 問 題 的 情 形 相 當 普<br />

遍 。 凡 此 種 種 , 皆 非 戰 略 研 究 範 疇 所 能 探 討 與 處 理 的 議 題 , 而 應 由<br />

安 全 研 究 替 代 (Buzan, 1991: 368-374)。 的 確 , 戰 略 研 究 強 調 其 研<br />

究 是 為 了 追 求 國 家 安 全 所 假 設 的 理 性 行 為 。 問 題 是 , 國 家 安 全 的 假<br />

設 前 提 並 不 侷 限 在 外 來 威 脅 , 國 家 內 部 問 題 有 時 甚 至 大 於 外 在 威<br />

脅 , 例 如 Bosnia( 波 士 泥 亞 )、Kosovo( 科 索 伏 )、Chechnya( 車<br />

城 )、Afghanistan( 阿 富 汗 ) 與 近 期 的 Georgia( 喬 治 亞 ) 內 戰 , 都<br />

是 國 家 內 部 分 裂 造 成 安 全 威 脅 的 例 子 , 也 都 突 顯 出 戰 略 研 究 的 不 及<br />

之 處 。 有 趣 的 是 ,Buzan 自 己 也 明 確 指 出 戰 略 研 究 與 安 全 研 究 的 區<br />

別 , 因 為 如 防 衛 困 境 (defense dilemma)、 權 力 與 安 全 困 境 (power<br />

and security dilemma)、 核 武 運 用 等 , 這 些 都 是 戰 略 研 究 的 專 屬 議<br />

題 , 並 不 是 一 般 安 全 學 者 所 探 討 , 這 也 就 是 為 什 麼 不 能 將 安 全 專 家<br />

看 成 是 戰 略 專 家 的 根 本 原 因 (Buzan, 1991:23-25)。<br />

從 前 述 的 批 判 、 回 應 與 反 思 中 , 概 可 歸 納 出 戰 略 研 究 在 後 冷 戰<br />

時 期 所 面 對 的 幾 項 事 實 。 第 一 , 冷 戰 期 間 以 核 武 「 嚇 阻 」 為 典 範 的<br />

戰 略 研 究 類 型 , 解 釋 能 力 弱 化 ; 第 二 , 戰 爭 存 在 的 事 實 不 因 核 子 武<br />

器 出 現 而 消 失 於 國 際 社 會 ; 第 三 , 大 規 模 毀 滅 武 器 (Weapon of Mass<br />

Destruction WMD, 尤 指 核 子 擴 散 與 生 化 武 器 ) 並 不 因 嚇 阻 理 論 典 範<br />

失 落 , 而 不 具 威 脅 性 ; 第 四 , 尤 其 重 要 的 是 , 如 何 區 別 出 戰 略 研 究<br />

與 性 質 相 近 的 軍 事 研 究 及 安 全 研 究 。 基 於 這 些 事 實 , 戰 略 研 究 仍 有


36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學 術 研 究 價 值 與 功 用 待 發 揮 , 因 為 :<br />

( 一 ) 戰 略 研 究 仍 是 國 家 安 全 的 重 要 基 石<br />

當 前 國 際 社 會 的 實 然 現 象 顯 示 , 儘 管 跨 國 性 的 國 際 組 織 蓬 勃 發<br />

展 , 也 發 揮 了 調 解 國 家 爭 端 與 糾 紛 的 功 效 , 甚 至 介 入 國 家 內 部 事 務 ,<br />

諸 如 人 道 救 援 、 環 保 、 國 際 反 恐 行 動 等 。 但 是 就 功 能 與 實 際 效 果 而<br />

言 , 目 前 國 家 仍 是 保 障 人 民 生 命 財 產 安 全 的 主 要 屏 障 , 而 國 家 安 全<br />

的 維 護 仍 仰 賴 有 效 的 戰 略 設 計 與 運 用 , 此 一 情 形 不 因 國 家 大 小 、 實<br />

力 強 弱 而 有 差 異 。 對 強 國 而 言 , 戰 略 設 計 與 運 用 的 重 要 性 , 仍 被 視<br />

為 是 支 持 政 治 目 的 達 成 的 有 效 工 具 。 美 國 出 兵 伊 拉 克 與 阿 富 汗 即 為<br />

例 子 之 一 。 對 弱 國 而 言 , 戰 略 無 疑 是 生 存 保 障 的 有 力 工 具 , 透 過 必<br />

要 的 戰 略 研 究 來 評 估 、 計 算 、 方 案 策 定 與 選 擇 , 弱 國 得 以 與 強 國 周<br />

旋 並 獲 取 必 要 之 利 益 。 以 東 協 國 家 為 例 , 其 南 海 政 策 與 設 立 東 協 區<br />

域 論 壇 (ASEAN Regional Forum), 對 維 護 本 身 權 益 與 區 域 安 全 ,<br />

確 有 實 質 的 助 益 。 對 於 受 威 脅 國 家 而 言 , 戰 略 研 究 更 是 提 供 政 策 建<br />

言 , 使 國 家 安 全 經 由 集 體 智 慧 而 強 化 。 準 此 , 戰 略 研 究 對 國 家 生 存<br />

與 安 全 維 護 , 仍 然 具 有 難 以 替 代 的 重 要 功 能 。<br />

( 二 ) 戰 爭 仍 是 戰 略 研 究 最 關 心 的 議 題<br />

接 續 前 項 推 論 , 若 國 家 安 全 仍 為 人 民 福 祇 所 賴 , 則 國 家 安 全 最<br />

大 威 脅 來 源 即 是 戰 爭 。 安 全 問 題 廣 泛 多 元 不 一 而 足 , 解 決 方 法 也 各<br />

異 , 然 唯 一 使 國 家 面 對 存 亡 者 莫 若 戰 爭 。 即 使 核 武 存 在 的 冷 戰 環 境 ,<br />

期 間 仍 有 30 餘 次 大 小 規 模 不 一 的 戰 爭 , 已 舉 證 了 戰 爭 威 脅 依 然 存 在<br />

的 事 實 。 所 以 , 兩 極 解 體 恰 足 以 說 明 國 際 社 會 並 非 只 有 兩 強 , 仍 有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37<br />

眾 多 大 小 不 一 的 國 家 , 並 未 因 冷 戰 結 束 就 不 面 對 戰 爭 的 威 脅 。Lathan<br />

指 出 , 在 國 家 追 求 安 全 的 過 程 中 , 決 策 者 必 須 找 出 敵 對 與 危 險 所 可<br />

能 形 成 的 戰 略 壓 力 , 或 者 是 國 家 利 益 及 生 存 陷 於 危 險 的 戰 略 壓 力 ,<br />

從 而 對 這 些 壓 力 作 出 適 當 的 戰 略 設 計 與 反 應 (Latham, 1995: 9)。 以<br />

台 灣 為 例 , 戰 爭 並 不 因 目 前 兩 岸 關 係 和 緩 而 消 失 , 威 脅 始 終 存 在 是<br />

不 爭 的 事 實 。 即 使 看 似 已 無 戰 爭 威 脅 的 日 本 與 南 韓 , 仍 須 戒 備 不 預<br />

期 的 北 韓 威 脅 。 因 此 , 放 棄 戰 略 研 究 無 異 於 放 棄 對 戰 爭 的 警 戒 , 其<br />

不 智 可 見 一 斑 。 誠 如 倫 敦 IISS 所 長 John Chipman 所 說 , 後 冷 戰 時 期<br />

的 戰 略 研 究 , 更 應 該 注 意 武 力 與 政 治 之 間 的 運 作 關 係 , 因 為 反 恐 、<br />

非 正 規 作 戰 、 種 族 衝 突 等 戰 爭 問 題 廣 泛 到 不 容 忽 視 的 地 步 , 戰 略 研<br />

究 不 能 置 身 事 外 (Chipman, 1992: 131)。<br />

( 三 ) 以 國 際 戰 略 合 作 強 化 嚇 阻 研 究<br />

冷 戰 結 束 之 後 , 任 何 戰 略 研 究 所 爭 辯 的 議 題 中 , 核 子 武 器 都 不<br />

再 居 於 核 心 地 位 , 但 冷 戰 結 束 並 不 等 於 核 子 武 器 與 WMD 從 戰 略 研<br />

究 中 消 失 , 更 不 等 於 戰 略 研 究 終 止 。 相 反 的 , 在 後 冷 戰 更 複 雜 多 變<br />

的 國 際 環 境 中 , 不 論 是 核 武 擴 散 、 國 際 恐 怖 活 動 、 非 正 規 作 戰 ( 游<br />

擊 隊 與 叛 亂 軍 ) 等 問 題 , 都 需 要 跨 國 之 間 的 戰 略 合 作 , 而 這 些 議 題<br />

也 都 需 要 以 武 力 為 後 盾 。Payne 指 出 , 後 冷 戰 時 期 的 嚇 阻 研 究 不 應<br />

只 是 以 核 武 為 單 一 對 象 , 而 是 針 對 WMD 的 擁 有 者 (carriers) 與 國<br />

際 恐 怖 份 子 為 對 象 , 進 行 另 一 層 面 的 戰 略 研 究 , 而 這 些 問 題 超 出 純<br />

軍 事 範 疇 , 也 非 安 全 研 究 者 所 重 視 的 議 題 (Payne, 2001: 7-15; Wirtz,<br />

2002: 309-326)。Freedman 強 調 嚇 阻 研 究 對 象 不 只 是 核 子 武 器 , 還<br />

應 擴 及 對 生 化 武 器 與 放 射 性 武 器 (radiological) 的 威 脅 , 一 方 面 採<br />

多 國 合 作 建 立 軍 備 控 制 與 出 口 限 制 , 另 一 方 面 對 威 脅 明 顯 的 對 象 ,


38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使 用 優 勢 武 力 排 除 。Freedman 所 說 的 優 勢 武 力 , 包 括 傳 統 軍 事 武 力 ,<br />

以 及 必 要 時 以 核 子 武 器 解 決 核 子 威 脅 , 特 別 是 對 擁 有 WMD 的 流 氓<br />

國 家 (rogue states)(Freedman, 2004: 94-99)。<br />

從 上 述 幾 位 學 者 的 觀 點 中 看 出 , 後 冷 戰 時 期 的 戰 略 研 究 在 研 究<br />

角 色 與 範 疇 上 , 不 再 侷 限 於 國 家 本 身 的 安 全 維 護 而 已 , 而 是 延 伸 到<br />

跨 國 間 問 題 解 決 所 需 的 國 際 戰 略 。 也 就 是 說 , 已 往 以 國 家 中 心 論 為<br />

主 軸 的 戰 略 研 究 , 為 因 應 後 冷 戰 複 雜 多 變 的 國 際 環 境 與 研 究 需 要 ,<br />

將 嚇 阻 議 題 的 單 一 概 念 , 擴 展 成 為 軍 備 控 制 、 反 恐 與 防 制 跨 國 性 的<br />

非 法 游 擊 活 動 等 , 使 戰 略 研 究 能 與 當 代 戰 略 環 境 相 結 合 , 更 具 彈 性<br />

與 研 究 的 肆 應 性 。<br />

( 四 ) 戰 略 研 究 角 色 的 重 新 定 位<br />

Baylis、Writz、Cohen 與 Gray 等 多 位 學 者 共 同 指 出 , 戰 略 研 究<br />

係 國 際 關 係 項 下 的 命 題 之 一 , 在 學 科 分 類 上 介 於 安 全 研 究 與 軍 事 研<br />

究 之 間 ( 如 表 三 ), 雖 然 彼 此 之 間 的 研 究 範 疇 、 方 法 論 、 甚 至 理 論<br />

建 構 有 部 份 近 似 或 重 疊 處 , 但 是 核 心 哲 學 與 研 究 重 心 卻 有 差 異 。 戰<br />

略 研 究 關 心 的 是 武 力 與 政 治 間 的 運 作 關 係 , 以 及 如 何 使 用 ( 或 不 使<br />

用 ) 武 力 達 成 政 治 目 的 。 安 全 研 究 範 疇 較 廣 , 從 個 人 、 國 內 至 跨 國<br />

安 全 問 題 均 屬 之 (Nye and Lynn-Jones, 1988: 5-27; 蔡 育 岱 、 譚 偉 恩 ,<br />

2008:151-178; 莫 大 華 ,2003:151-178)。 軍 事 研 究 範 疇 較 為 嚴<br />

謹 , 係 以 如 何 採 純 軍 事 手 段 贏 得 戰 爭 勝 利 為 研 究 範 疇 (Collins, 2002:<br />

3-5; Rosen, 1988: 134-168)。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39<br />

表 三<br />

政 治 學 門 分 類 關 係 表<br />

Political Science( 政 治 科 學 )<br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國 際 關 係 )<br />

Security Studies( 安 全 研 究 )<br />

Strategic Studies<br />

( 戰 略 研 究 )<br />

Military Studies<br />

( 軍 事 研 究 )<br />

資 料 來 源 : 參 考 Baylis, et al(2002:12) 繪 製 。<br />

Betts 清 楚 明 白 戰 略 研 究 所 面 臨 的 挑 戰 與 困 局 , 因 而 在 提 出 戰 略<br />

研 究 依 舊 重 要 的 同 時 也 強 調 , 戰 略 研 究 是 軍 事 武 力 與 文 人 政 府 間 的<br />

關 鍵 樞 紐 , 不 僅 掌 控 著 武 力 的 使 用 , 也 影 響 政 治 目 的 的 達 成 。 戰 略<br />

研 究 雖 然 旁 涉 許 多 議 題 , 如 經 濟 、 社 會 、 政 治 、 文 化 等 , 但 都 不 應<br />

該 使 戰 略 研 究 逸 出 以 探 討 武 力 與 政 治 目 的 為 焦 點 , 更 不 能 期 待 戰 略 研<br />

究 者 有 效 解 釋 與 處 理 此 一 議 題 之 外 的 其 它 安 全 問 題 (Betts, 1997:<br />

7-33)。 在 談 到 戰 略 研 究 是 否 應 繼 續 深 化 時 ,Freedman 與 Betts 提<br />

出 一 段 發 人 深 省 的 建 議 , 他 認 為 知 識 的 建 立 是 用 於 解 決 人 類 的 問<br />

題 , 戰 略 研 究 面 臨 的 問 題 通 常 是 國 家 面 對 生 存 的 問 題 , 若 戰 略 研 究<br />

要 繼 續 生 存 , 就 必 須 存 活 在 大 學 之 中 (Freedman, 2002: 328-342; Betts,<br />

1997: 24)。 易 言 之 ,Betts 認 為 大 學 的 知 識 系 統 是 戰 略 研 究 賴 以 不


40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墜 的 重 要 支 柱 , 失 去 以 知 識 為 根 的 戰 略 研 究 , 難 以 為 繼 。<br />

Gray 也 認 為 戰 略 研 究 是 在 研 究 運 用 武 力 達 成 國 家 政 治 目 的 藝<br />

術 , 不 論 當 代 國 際 社 會 如 何 普 遍 存 在 反 軍 事 的 風 尚 (antimilitary<br />

fashion), 但 武 力 仍 然 是 國 家 遂 行 政 治 目 的 時 的 重 要 考 量 因 素 。 所<br />

以 , 當 軍 事 武 力 的 運 用 加 入 文 人 的 政 治 思 考 時 , 軍 事 就 進 入 戰 略 的<br />

層 次 了 (Gray, 1982: 1-10; Gray, 1992a: 610-635)。 同 理 , 當 安 全 問<br />

題 涉 及 武 力 使 用 因 素 時 , 戰 略 研 究 自 然 成 為 安 全 研 究 的 核 心 議 題 無<br />

疑 。Daniel Moran 更 清 楚 的 點 出 , 軍 事 研 究 理 論 是 戰 場 實 證 經 驗 堆<br />

砌 的 歷 史 推 論 (historical inference), 用 以 指 導 軍 事 方 面 的 實 際 執<br />

行 者 進 行 軍 事 行 動 , 但 是 自 從 WMD 問 世 , 加 上 恐 怖 主 義 與 非 正 規<br />

作 戰 出 現 , 軍 事 研 究 已 無 法 應 付 超 出 軍 事 範 疇 以 外 的 執 行 能 力 , 此<br />

時 戰 略 研 究 取 而 代 之 (Moran, 2002: 17)。<br />

綜 合 以 上 可 知 , 確 立 屬 性 與 定 位 是 戰 略 研 究 延 續 學 術 生 命 的 必<br />

要 手 段 , 也 是 學 科 面 對 不 斷 挑 戰 批 判 後 , 再 度 審 視 與 重 新 澄 清 自 我<br />

角 色 的 過 程 。 戰 略 研 究 者 若 想 繼 續 維 繫 價 值 與 功 用 , 大 學 中 講 求 學<br />

術 論 證 並 接 受 不 斷 的 質 疑 與 挑 戰 , 是 無 可 替 代 流 程 。 在 不 斷 的 辯 證<br />

下 汰 弱 留 強 與 去 蕪 存 菁 , 戰 略 研 究 才 能 顯 現 出 其 價 值 功 能 所 在 。<br />

七 、 結 語<br />

本 文 試 圖 綜 整 與 歸 類 戰 略 研 究 屬 性 , 並 以 所 承 受 之 批 判 為 核 心<br />

點 , 探 討 戰 略 研 究 的 問 題 所 在 與 反 思 及 策 勵 。 研 究 發 現 , 戰 略 研 究<br />

類 別 甚 眾 , 概 念 架 構 、 方 法 論 、 認 知 目 標 與 理 想 各 異 , 但 批 判 觀 點<br />

多 半 置 於 以 核 子 嚇 阻 為 主 的 哲 學 假 定 與 方 法 論 。 同 時 也 發 現 , 批 判<br />

者 觀 點 雖 不 失 中 肯 , 卻 未 深 入 瞭 解 戰 略 研 究 的 歷 史 淵 源 脈 絡 , 從 而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41<br />

忽 略 了 包 括 傳 統 戰 略 研 究 , 以 及 探 討 武 力 與 政 治 目 的 關 係 的 戰 略 研<br />

究 類 型 。 或 許 正 因 多 數 的 批 判 者 將 戰 略 研 究 看 成 斷 代 史 , 既 未 深 究<br />

其 長 遠 且 延 續 的 歷 史 源 流 , 亦 未 耐 心 觀 察 戰 略 研 究 在 後 冷 戰 時 期 的<br />

反 思 與 轉 變 , 致 使 批 判 論 點 多 半 聚 焦 在 有 限 期 間 內 的 單 一 議 題 上 。<br />

事 實 上 , 戰 略 有 其 長 遠 的 研 究 淵 源 , 並 非 偶 然 際 遇 在 某 段 的 歷 史 時<br />

空 中 , 故 而 批 判 所 呈 現 的 傾 向 也 是 斷 代 觀 點 。 儘 管 如 此 , 不 可 諱 言<br />

的 是 , 批 判 者 的 確 指 出 以 核 子 嚇 阻 為 典 範 的 部 份 盲 點 , 特 別 是 911<br />

恐 怖 份 子 攻 擊 事 件 , 輪 廓 出 以 「 國 家 」 為 核 子 嚇 阻 對 象 的 不 切 實 際 ,<br />

肇 致 理 論 與 現 實 脫 節 , 而 失 去 了 應 有 的 解 釋 能 力 。 平 情 而 論 , 嚇 阻<br />

典 範 的 困 境 無 疑 也 是 戰 略 研 究 的 困 境 , 但 這 並 不 等 於 戰 略 研 究 失 去<br />

價 值 , 畢 竟 戰 略 研 究 仍 有 其 賴 以 不 墜 的 核 心 價 值 所 在 , 特 別 是 以 國<br />

家 生 存 的 角 度 來 探 討 武 力 與 政 治 目 的 關 係 的 戰 略 研 究 類 型 。 無 疑<br />

的 , 在 不 斷 揚 棄 過 時 的 舊 典 範 之 際 , 後 冷 戰 時 期 的 環 境 , 無 論 是 國<br />

家 本 身 或 者 是 國 際 社 會 , 仍 有 許 多 可 供 戰 略 研 究 積 極 發 揮 的 議 題 與<br />

空 間 。


42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參 考 書 目<br />

Baylis, John and John C. Garnett. 1991. eds. The Makers of Nuclear<br />

Strategy. London: Pinter.<br />

Baylis, John et al. 2002. Strateg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n<br />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Stud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br />

Press.<br />

Beaufre, Andre. 1965.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 London: Faber and<br />

Faber.<br />

Berejikian, Jeffrey D. 2002. “A Cognitive Theory of Deterrence.”<br />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39, 2: 165-6.<br />

Beyerchen, Alan D. 1992/1993. “Clausewitz, Nonlinearity, and the<br />

Unpredictability of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7, 3: 59-90.<br />

Betts, Richard K. 1997. “Should Strategic Studies Survive?” World<br />

Politics 50, 1: 7-33.<br />

Betts, Richard K. 2000. “Is Strategy an Illusion?” International<br />

Security 25, 2: 5-50.<br />

Booth, Ken. 1979. Strategy and Ethnocentrism. London: Croom Helm.<br />

Booth, Ken. 1987. “The Evolution of Strategic Thinking.” in John<br />

Baylis et al. eds. Contemporary Strategy Vol. I: Theories and<br />

Concepts: 30-37. New York: Holmes and Meier.<br />

Booth, Ken. 1990. “The Concept of Strategic Culture Affirmed.” in<br />

Carl G. Jacobson. ed. Strategic Power: USA/USSR: 121-128.<br />

London: Macmillan.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43<br />

Booth, Ken. 1991. New Thinking about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br />

Security. London: Harper Collins Academic.<br />

Booth, Ken. 1994. “Strategy.” in A. J. R. Groom and Margot Light. eds.<br />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Guide to Theory:<br />

109-119. London: Mansfield Publishing Limited.<br />

Booth, Ken. 1996. “75 Years on: Rewriting the Subject’s Past—<br />

Reinventing its Future.” in Steven Smith et al. eds. International<br />

Theory: Positivism and Beyond: 328-339. Cambridge: Cambridge<br />

University Press.<br />

Brodie, Bernard. 1959. “The Anatomy of Deterrence.” World Politics<br />

51, 2: 173-192.<br />

Brodie, Bernard. 1973. War and Politics. London: Macmillan<br />

Bull, Hedley. 1968. “Strategic Studies and its Critics.” World Politics<br />

20, 4: 593-605.<br />

Burns, Robert B. 2000.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London:<br />

Sage Publication.<br />

Buzan, Barry. 1987.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Studies: Military<br />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Macmillan.<br />

Buzan, Barry. 1991. People, State and Fear: An Agenda for<br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2nd ed.<br />

Hertfordshire: Harvester Wheatsheaf.<br />

Buzan, Barry. 1998.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ondon:<br />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br />

Chipman, John. 1992. “The Future of Strategic Studies.” Survival 34, 1:<br />

109-131.


44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Clausewitz, Carl Von. 1976. On War. Michael Howard and Peter Paret.<br />

tra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br />

Collins, John M. 2002. Military Strategy: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br />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Washington, D.C.: Brassey’s Inc.<br />

Davis, Malcolm R. and Colin S. Gray. 2002. “Weapons of Mass<br />

Destruction.” in John Baylis et al. eds. Strategy in the<br />

Contemporary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Studies:<br />

254-28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br />

Ermarth, Friz. 1978. “Contrast in American and Soviet Strategic<br />

Though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3, 4: 138-155.<br />

Freedman, Lawrence. 1992. The Evolution of Nuclear Strategy. Oxford:<br />

Clarendon Press.<br />

Freedman, Lawrence. 1998. ed. Strategic Coercion: Concepts and<br />

Cas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br />

Freedman, Lawrence. 2002. “Conclusion: The Future of Strategic<br />

Studies.” in John Baylis et al. eds. Strategy in the Contemporary<br />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Studies: 328-342. Oxford:<b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br />

Freedman, Lawrence. 2004. Deterr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br />

Gallois, Pierre. 1961. The Balance of Terror: Strategy for the Nuclear<br />

Age. Boston, Mass:Houghton Mifflin.<br />

George, Alexander L. 1988. “Factors Influencing Security<br />

Cooperation.” in Alxander L. George et al. eds. US-Soviet<br />

Security Cooperation: Achievements, Failure, Lessons: 1-12. New<br />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45<br />

George, Alexander L. 1991. “Coercive Diplomacy.” United States<br />

Institute of Peace Journal 4, 5: 2-12.<br />

Gerasimov, Gennadi. 1982. War and Peace in the Nuclear Age.<br />

Moscow: Novosti Press.<br />

Gilbert, Felix. 1986. “Machiavelli: Renaissance of the Art of war.” in<br />

Peter Paret. ed. 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 from Machiavelli to<br />

the Nuclear Age: 11-31.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br />

Goldstein, Martin and Inge F. Goldstein. 1980. How We Know: An<br />

Explanation of the Scientific Process. New York: Da Capo Press,<br />

Inc.<br />

Gould-Davis, Nigel. 1999. “Rethinking the Role of Ideology in<br />

International Politics during the Cold War.” Journal of Cold War<br />

Studies 1, 1: 90-109.<br />

Gray, Colin S. 1979. “Nuclear Strategy: The Case for a Theory of<br />

Victo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l, 4: 54-87.<br />

Gray, Colin S. 1982. Strategic Studies and Public Policy: The<br />

American Experience.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br />

Kentucky.<br />

Gray, Colin S. 1986. Nuclear Strategy and National Style. Lanham,<br />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br />

Gray, Colin S. 1988. The Geopolitics of Super Power. Kentucky: The<br />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br />

Gray, Colin S. 1990. War, Peace, and Victory: Strategy and Statecraft<br />

for the Next Centur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br />

Gray, Colin S. 1992a “New Direction for Strategic Studies: How Can


46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Theory Help Practice?” Security Studies 1, 4: 610-635.<br />

Gray, Colin S. 1992b. “Deterrence in the New Strategic Environment.”<br />

Comparative Strategy 11, 3: 247-267<br />

Gray, Colin S. 1993. Weapons Don’t Make War: Policy, Strategy, and<br />

Technology.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br />

Gray, Colin S. 1994. The Nav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The Uses<br />

and Value of Strategic Sea Power. PA: Penn State University<br />

Press.<br />

Gray, Colin S. 1996. Explorations in Strategy. Westport, CT:<br />

Greenwood Press.<br />

Gray, Colin S. 1999a. Modern Strate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br />

Press.<br />

Gray, Colin S. 1999b. “Why Strategy is Difficult.” Joint Force<br />

Quarterly l, 22: 6-12.<br />

Gray, Colin S. 1999c. “Strategic Culture as Context: The First<br />

Generation of Theory Strikes Back.” Review of International<br />

Studies 25, 1: 49-69.<br />

Gray, Colin S. 2002. Strategy for Chaos: Revolution in Military<br />

Affairs and the Evidence of History. London: Frank Cass.<br />

Gray, Colin S. 2006. Strategy and History: Essays on Theory and<br />

Practice. Abingdon, UK: Routledge.<br />

Gray, Colin S. 2007. War, Pea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br />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br />

Green, Philip. 1966. Deadly Logic: The Theory of Nuclear Deterrence.<br />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47<br />

Halle, Louis J. 1984. The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 Primer<br />

for Nuclear Age, Vol. X: American Values Projected Abroad.<br />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br />

Harsanyi, John C. 2006. “A General Theory of Rational Behavior in<br />

Game Situation.” in Michael Allingham. ed. Rational Choice<br />

Theory: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II: 1-6. London<br />

and New York: Routledge.<br />

Hart, B. H. Liddell. 1960. Deterrent or Defense. London: Stevens Pub.<br />

Hart, B. H. Liddell. 1967. 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 4th ed.<br />

London: Faber and Faber.<br />

Holsti, Kalevi J. 1991. Peace and War: Armed Conflicts and<br />

International Order 1648-198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br />

Press.<br />

Holsti, Kalevi J. 1996. The State, War, and the State of War. Cambridge:<br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r />

Huntington, Samuel P. 1983/1984. “Conventional Deterrence and<br />

Conventional Retalia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8, 3: 35-46.<br />

Jalonsky, David. 1993. “Why is Strategy Difficult.” in Gary L.<br />

Guertner. ed. The Search for Strategy, Politics and Strategic<br />

Vision: 3-45.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br />

Jervis, Robert. 1979. “Deterrence Theory Revisited.” World Politics 31,<br />

2: 289-324.<br />

Jervis, Robert et al. 1985. Psychology and Deterrence. Baltimore: The<br />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r />

Jervis, Robert. 1989. The Meaning of the Nuclear Revolution:


48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Statecraft and the Prospect of Armageddon. Ithaca: Cornell<br />

University Press.<br />

Johnston, Alastair Iain. 1995. Cultural Realism: Strategic Culture and<br />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br />

Press.<br />

Johnston, Alastair Iain. 1996. “Cultural Realism and Strategy in<br />

Maoist China.” in Peter J. Katzenstein. ed. The Culture of<br />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216-268.<br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br />

Kahn, Herman. 1960. On Thermonuclear War. Princeton: Princeton<br />

University Press.<br />

Keegan, John A. 1993. History of Warfare. New York: Knopf.<br />

Kegley, Charles W. 1993. “The Neoidealist Movement in International<br />

Studies? Realist Myths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Realities.”<br />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37, 2: 131-147.<br />

Kegley, Charles W. 1995. “The Neoliberal Challenge to Realist<br />

Theories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in Charles W.<br />

Kegley. ed. Controvers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br />

Realism and the Neo-Liberal Challenge: 1-17. New York: St.<br />

Martin’s Press.<br />

Kissinger, Henry A. 1969. Nuclear Weapons and Foreign Policy. New<br />

York: Norton and Company.<br />

Kuhn, Thomas. 1991. “The Nature and Necessity of Scientific<br />

Revolutions.” in Richard Boyd et al. eds. The Philosophy of<br />

Science: 148-157. Cambridge, Ma.: MIT.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49<br />

Latham, Robert. 1995. “Thinking About Security after the Cold War.”<br />

Policy Note 20, 3: 1-9.<br />

Laudan, Larry. 1998. “Dissecting the Holist Picture of Scientific<br />

Change.” in Martin Curd and J. A. Cover. eds. Philosophy of<br />

Science: The Central Issues: 140-145. London and New York: W.<br />

W. Norton and Company.<br />

Lebow, Richard Ned. 1994. “The Long Pea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br />

and the Failure of Re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8, 2:<br />

249-77.<br />

Lebow, Richard Ned and Janice Gross Stein. 1995. We All Lost the<br />

Cold Wa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br />

Luttwak, Edward. N. 1987. The Logic of Peace. Cambridge, MA:<br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br />

McLean, Iain. 1996.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Politics. Oxford:<b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br />

Moran, Daniel. 2002. “Strategic Theory and the History of War.” in<br />

John Baylis et al. eds. Strateg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n<br />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Studies: 17-43. Oxford: Oxford<br />

University Press.<br />

Murray, Williamson and Mark Grimsley. 1994. “Introduction: On<br />

Strategy.” in Williamson Murray et al. eds. The Making of<br />

Strategy: Rulers, States, and War: 1-25. Cambridge: Cambridge<br />

University Press.<br />

Nye Jr., Joseph S. and Sean M. Lynne-Jones. 1988. “International<br />

Security Studies: A Report of a Conference on the State of the


50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Fiel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2, 1: 5-27.<br />

Nye Jr., Joseph S. 1989. “The Contribution of Strategic Studies: Future<br />

Challenges.” Adelphi Papers 235: 20-34. London: IISS.<br />

Odom, William E. 1998.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Military. New<br />

He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br />

Palmer, Jr., Bruce. 1978. “Strategic Guidelin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br />

the 1980s.” in Bruce Palmer Jr. ed. Grand Strategy for the 1980s:<br />

73-112.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br />

Policy Research.<br />

Payne, Keith B. 1996. Deterrence in the Second Nuclear Age.<br />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br />

Payne, Keith B. 2001. The Fallacies of Cold War Deterrence and a<br />

New Direction. Lexingt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br />

Pennings, Paul et al. 1999. Doing Research in Political Science: an<br />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Methods and Statistics. London:<br />

Sage Publications.<br />

Pry, Peter Vincent. 1999. War Scare.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br />

Rosen, Stephen Peter. 1988. “New Way of War: Understanding<br />

Military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3, 1: 134-168.<br />

Rosenau, James N. and Mary Durfee. 1995. Thinking Theory Thoroughly:<br />

Coherent Approaches to an Incoherent World. Boulder: Westview<br />

Press.<br />

Schelling, Thomas C. 1989.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Cambridge, MA.:<br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br />

Snyder, Jack L. 1977.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Implications for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51<br />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 CA.,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br />

Stein, Arthur A. 1999. “The Limits of Strategic Choice: Constrained<br />

Rationality and Incomplete Explanation.” in David A. Lake and<br />

Robert Powell. eds. Strategic Choi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r />

200-212.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br />

Still, Arthur and Windy Dryden. 2004.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br />

‘Pseudoscience’: A Brief History.” Theory Social Behaviour 34, 1:<br />

265-290.<br />

Ullman, Richard H. 1983. “Redefining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br />

8, 1: 129-153.<br />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9. “Dictionary of Military Terms ‘Strategy’.”<br />

in http://www.dtic.mil/doctrine/jel/doddict/data/s/7303.html. Latest<br />

update 17 March 2009.<br />

Walt, Stephen M. 1991. “The Renaissance of Security Studies?”<br />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35, 2: 211-239.<br />

Wirtz, James J. 2002. “A New Agenda for Security and Strategy?” in<br />

John Baylis et al. eds. Strateg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n<br />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Studies: 309-326.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br />

Press.<br />

Wylie, Joseph C. 1989. Military Strategy: A General Theory of Power<br />

Control.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br />

Zacher, Mark W. 2001. “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 Norm.” International<br />

Organization 55, 2: 221-233.<br />

Zagare, Frank C. 1987. The Dynamics of Deterrence. Chicago: Chicago<br />

University Press.


52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Zagare, Frank C. 1990. “Rationality and Deterrence.” World Politics<br />

42, 2: 238-260.<br />

Zagare, Frank C. and D. Mare Kilgare. 1998. “Deterrence Theory and<br />

the Spiral Model Revisited.”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10, 1:<br />

59-87.<br />

Zagare, Frank C. and D. Marc Kilgour. 2000. Perfect Deterrence.<br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r />

鈕 先 鍾 。1995。《 西 方 戰 略 思 想 史 》。 台 北 : 麥 田 出 版 。<br />

鈕 先 鍾 。1998。《 戰 略 研 究 入 門 》。 台 北 : 麥 田 出 版 。<br />

莫 大 華 。1996。〈 戰 略 文 化 : 戰 略 研 究 的 文 化 途 徑 〉。《 問 題 與 研<br />

究 》35,6:39-52。<br />

莫 大 華 。2003。《 建 構 主 義 國 際 關 係 理 論 與 安 全 研 究 》。 台 北 : 時<br />

英 出 版 社 。<br />

陳 偉 華 。2002。〈 論 結 構 性 嚇 阻 與 決 策 性 嚇 阻 〉。《 問 題 與 研 究 》<br />

41,2:23-42。<br />

蔡 育 岱 、 譚 偉 恩 。2008。〈 從 「 國 家 到 個 人 : 人 類 安 全 概 念 之 分 析 〉。<br />

《 問 題 與 研 究 》47,1:151-178。


戰 略 研 究 的 批 判 與 反 思 : 典 範 的 困 境 53<br />

Critics and Reflections of Strategic Studies:<br />

Stalemate of the Paradigm<br />

Wei-Hwa Chen *<br />

Historically, the origin of Strategic Studies began very early and<br />

its definitions and scopes have evolv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br />

change of time.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 the state-centric<br />

approach was seen as a main tool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rough<br />

which states are seeking their survival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br />

When the bipolar system collapsed, critics argued that the<br />

methodology of knowledge-building for Strategic Studies were<br />

apparently short of scientific proof and testability. Critics also<br />

challenged the feasibility of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and<br />

predictability of Strategic Studies. This essay has collected some<br />

of the main critics and has found that the course of Strategic Studies<br />

has evidently been affected by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 which has<br />

rendered not only the danger of paradigm lost but also its stalemate.<br />

In so doing, Strategic Studies may highlight its value and function<br />

so as to differentiate itself with Military Studies and Security<br />

Studies and establish a specialty of its discipline. In conclusion,<br />

Strategic Studies has to abolish its outdated paradigm, as this essay<br />

indicates, and build up new research fields. In addition, whatever<br />

*<br />

Assistant Professor, The Gradu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Ming Chuan University.


54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br />

changes are made to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s, Strategic<br />

Studies will still be considered as an indispensable means and<br />

instrume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nd survival.<br />

Key words: strategic studies, paradigm, deterrence, rational choice,<br />

security studies, military studies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