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2014 Views

中醫典籍研究

中醫典籍研究

中醫典籍研究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臺 灣 中 醫 藥 典 籍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叢 書 之 二 十 三<br />

更 年 期 障 礙<br />

中 醫 典 籍 研 究<br />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oks on<br />

Climacteric Syndrome<br />

胡 文 龍 編 著<br />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中 醫 藥 委 員 會<br />

Committee on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br />

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 Taiwan, R.O.C.<br />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十 二 月 編 印<br />

Published in December, 2010


臺 灣 中 醫 藥 典 籍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叢 書 之 二 十 三<br />

更 年 期 障 礙 中 醫 典 籍 研 究<br />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oks on<br />

climacteric syndrome<br />

胡 文 龍 編 著<br />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中 醫 藥 委 員 會<br />

Committee on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br />

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 Taiwan, R.O.C.<br />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十 二 月 編 印<br />

Published in December, 2010


序<br />

更 年 期 障 礙 是 常 見 病 、 多 發 病 , 不 僅 表 現 在 婦 科 領 域 , 同 時 也 牽 涉 到 內<br />

科 、 精 神 科 等 領 域 , 嚴 重 影 響 更 年 期 婦 女 的 生 活 品 質 。 現 代 醫 學 採 用 荷 爾<br />

蒙 替 代 療 法 是 目 前 防 治 該 病 及 相 關 疾 病 的 首 選 療 法 , 其 風 險 受 益 比 一 直 是<br />

關 注 的 目 標 , 因 此 尋 求 一 種 更 為 安 全 有 效 的 治 療 方 法 顯 得 十 分 迫 切 和 必<br />

要 。 中 醫 藥 對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治 療 具 有 優 勢 , 在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中 醫 藥 委 員 會<br />

的 大 力 支 持 下 , 催 生 了 本 研 究 計 畫 。<br />

更 年 期 障 礙 在 古 代 醫 籍 並 無 單 獨 記 載 , 本 研 究 彙 集 相 關 的 中 醫 藥 典 籍 文<br />

獻 , 汲 取 改 善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理 論 及 治 療 方 法 , 並 對 現 代 研 究 加 以 評 析 , 希<br />

望 對 中 醫 藥 在 此 領 域 的 治 療 有 所 貢 獻 。 中 醫 藥 典 籍 文 獻 引 自 《 中 華 醫 典 》( 第<br />

四 版 ), 並 以 中 醫 藥 委 員 會 出 版 之 《 中 醫 藥 典 籍 全 文 》 及 《 中 醫 藥 典 籍 查 詢<br />

系 統 》 校 對 條 文 。 現 代 研 究 部 分 則 參 考 中 國 期 刊 網 及 中 文 電 子 期 刊 服 務 。<br />

許 多 古 今 中 外 書 籍 及 文 獻 在 本 書 彙 編 過 程 中 被 引 用 , 在 此 謹 向 諸 多 作 者 表<br />

達 衷 心 感 謝 之 意 。 同 時 , 感 謝 內 人 林 良 玲 女 士 提 供 作 畫 作 為 封 面 。<br />

本 書 乃 集 合 本 院 、 高 雄 醫 學 大 學 附 設 醫 院 及 高 雄 市 立 中 醫 醫 院 等 專 家 意<br />

意 見 編 寫 而 成 。 獻 曝 之 作 , 冀 諸 先 進 不 吝 賜 教 , 共 臻 完 備 。<br />

高 雄 長 庚 紀 念 醫 院 中 醫 針 傷 科<br />

胡 文 龍<br />

2010 年 10 月 10 日<br />

1


目 錄<br />

序 …………………………………………………………………………( 1 )<br />

第 一 章 歷 史 沿 革 ……………………………………………………… ( 5 )<br />

典 籍 文 獻 ………………………………………………………………( 5 )<br />

第 二 章 定 義 …………………………………………………………… ( 9 )<br />

第 一 節 西 醫 定 義 …………………………………………………… ( 9 )<br />

第 二 節 中 醫 定 義 …………………………………………………… ( 11 )<br />

典 籍 文 獻 ………………………………………………………………( 12 )<br />

第 三 章 診 斷 要 點 ……………………………………………………… ( 16 )<br />

第 一 節 西 醫 診 斷 要 點 ……………………………………………… ( 16 )<br />

第 二 節 中 醫 診 斷 要 點 ……………………………………………… ( 16 )<br />

典 籍 文 獻 ………………………………………………………………( 17 )<br />

第 四 章 鑑 別 診 斷 ……………………………………………………… ( 18 )<br />

第 一 節 西 醫 鑑 別 診 斷 ……………………………………………… ( 18 )<br />

第 二 節 中 醫 鑑 別 診 斷 ……………………………………………… ( 18 )<br />

典 籍 文 獻 ………………………………………………………………( 19 )<br />

第 五 章 病 因 與 病 機 …………………………………………………… ( 22 )<br />

第 一 節 西 醫 病 因 與 病 機 …………………………………………… ( 22 )<br />

第 二 節 中 醫 病 因 與 病 機 …………………………………………… ( 25 )<br />

典 籍 文 獻 ………………………………………………………………( 26 )<br />

第 六 章 治 療 …………………………………………………………… ( 30 )<br />

第 一 節 西 醫 治 療 …………………………………………………… ( 30 )<br />

第 二 節 中 醫 治 療 …………………………………………………… ( 30 )<br />

一 、 辨 病 選 方 ………………………………………………… ( 31 )<br />

二 、 辨 證 治 療 ………………………………………………… ( 43 )<br />

三 、 針 灸 治 療 ………………………………………………… ( 49 )<br />

典 籍 文 獻 ………………………………………………………………( 51 )<br />

第 七 章 調 養 預 防 ……………………………………………………… (156)<br />

頁<br />

2


第 一 節 食 療 ………………………………………………………… (156)<br />

第 二 節 推 拿 按 摩 …………………………………………………… (168)<br />

典 籍 文 獻 ………………………………………………………………(171)<br />

第 八 章 現 代 研 究 ……………………………………………………… (172)<br />

第 一 節 經 方 ………………………………………………………… (172)<br />

第 二 節 驗 方 ………………………………………………………… (180)<br />

第 三 節 單 方 ………………………………………………………… (184)<br />

第 四 節 針 灸 ………………………………………………………… (187)<br />

第 五 節 外 治 法 ……………………………………………………… (192)<br />

第 六 節 其 他 ………………………………………………………… (195)<br />

第 九 章 結 論 …………………………………………………………… (197)<br />

第 十 章 參 考 資 料 ……………………………………………………… (207)<br />

一 、 歷 代 典 籍 文 獻 ……………………………………………………(207)<br />

二 、 現 代 文 獻 …………………………………………………………(209)<br />

圖 目 錄<br />

圖 1 更 年 期 婦 女 之 中 樞 神 經 系 統 變 化 ………………………………( 23 )<br />

圖 2 噬 骨 細 胞 與 造 骨 細 胞 受 許 多 賀 爾 蒙 之 控 制 ……………………( 23 )<br />

圖 3 動 情 激 素 缺 乏 會 直 接 促 進 骨 質 中 鈣 質 的 析 出 …………………( 24 )<br />

圖 4 男 女 骨 質 密 度 ……………………………………………………( 24 )<br />

圖 5 更 年 期 障 礙 病 因 病 機 圖 : 腎 陰 虛 證 型 …………………………( 26 )<br />

圖 6 更 年 期 障 礙 病 因 病 機 圖 : 腎 陽 虛 證 型 …………………………( 26 )<br />

表 目 錄<br />

表 1 女 性 的 生 育 年 齡 變 化 ……………………………………………( 9 )<br />

表 2 台 灣 更 年 期 症 狀 之 盛 行 率 ………………………………………( 10 )<br />

表 3 中 醫 婦 科 常 用 中 藥 材 之 異 黃 酮 素 daidzein 及 genistein 含 量 …(185)<br />

表 4 更 年 期 常 見 病 症 治 療 ……………………………………………(197)<br />

3


附 錄<br />

方 劑 索 引 ………………………………………………………………(218)<br />

腧 穴 索 引 ………………………………………………………………(227)<br />

中 西 名 詞 對 照 …………………………………………………………(230)<br />

4


第 一 章 歷 史 沿 革<br />

中 醫 對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發 病 機 制 最 早 記 載 於 《 素 問 ‧ 上 古 天 真 論 》, 闡 述<br />

隨 著 日 漸 充 盛 的 腎 氣 , 人 體 發 育 達 到 盛 極 階 段 ( 四 七 筋 骨 堅 , 發 長 極 , 身 體<br />

盛 壯 ), 而 後 因 為 脾 胃 虛 弱 ( 陽 明 脈 衰 ), 氣 血 化 生 不 足 , 先 天 缺 乏 後 天 的 滋<br />

養 , 發 生 肝 腎 精 血 虧 耗 , 而 最 終 導 致 任 脈 虛 , 太 沖 脈 衰 少 , 天 癸 竭 , 此 間<br />

便 出 現 了 更 年 期 障 礙 。 其 中 提 到 的 婦 女 42~49 歲 這 一 年 齡 階 段 , 實 為 停 經<br />

前 期 。 此 後 在 《 金 匱 要 略 》、《 諸 病 源 候 論 》《 婦 人 大 全 良 方 》、《 婦 科 百 問 》、<br />

《 陳 素 庵 婦 科 補 解 》 等 醫 著 中 散 載 有 “ 婦 人 年 五 十 所 "、“ 婦 人 卦 數 已<br />

盡 "、“ 天 癸 已 過 期 " 等 停 經 後 的 相 關 病 症 , 到 1964 年 中 醫 婦 科 專 家 卓 雨<br />

農 根 據 歷 代 醫 籍 有 關 記 載 , 結 合 臨 床 實 踐 , 提 出 了 “ 絕 經 前 後 諸 症 "( 更<br />

年 期 障 礙 ) 此 一 病 名 , 納 入 高 等 中 醫 參 考 書 《 中 醫 婦 科 學 》。[1-3]<br />

( 胡 文 龍 )<br />

典 籍 文 獻 :<br />

《 黃 帝 內 經 素 問 • 卷 第 一 ‧ 上 古 天 真 論 篇 第 一 》<br />

帝 曰 : 人 年 老 而 無 子 者 , 材 力 盡 邪 ? 將 天 數 然 也 ? 岐 伯 曰 : 女 子 七 歲 , 腎 氣 盛 , 齒<br />

更 發 長 。 二 七 而 天 癸 至 , 任 脈 通 , 太 沖 脈 盛 , 月 事 以 時 下 , 故 有 子 。 三 七 , 腎 氣 平 均 ,<br />

故 真 牙 生 而 長 極 。 四 七 , 筋 骨 堅 , 發 長 極 , 身 體 盛 壯 , 五 七 , 陽 明 脈 衰 , 面 始 焦 , 發 始<br />

墮 。 六 七 , 三 陽 脈 衰 于 上 , 面 皆 焦 , 發 始 白 。 七 七 , 任 脈 虛 , 太 沖 脈 衰 少 , 天 癸 竭 , 地<br />

道 不 通 , 故 形 壞 而 無 子 也 。 丈 夫 八 歲 , 腎 氣 實 , 發 長 齒 更 。 二 八 , 腎 氣 盛 , 天 癸 至 , 精<br />

氣 溢 瀉 , 陰 陽 和 , 故 能 有 子 。 三 八 , 腎 氣 平 均 , 筋 骨 勁 強 , 故 真 牙 生 而 長 極 。 四 八 , 筋<br />

骨 隆 盛 , 肌 肉 滿 壯 。 五 八 , 腎 氣 衰 , 發 墮 齒 槁 。 六 八 , 陽 氣 衰 竭 于 上 , 面 焦 , 發 鬢 斑 白 。<br />

七 八 , 肝 氣 衰 , 筋 不 能 動 , 天 癸 竭 , 精 少 , 腎 氣 衰 , 形 體 皆 極 ; 八 八 , 則 齒 發 去 。 腎 者<br />

主 水 , 受 五 臟 六 腑 之 精 而 藏 之 , 故 五 臟 盛 , 乃 能 瀉 。 今 五 臟 皆 衰 , 筋 骨 解 惰 , 天 癸 盡 矣 。<br />

故 發 鬢 白 , 身 體 重 , 行 步 不 正 , 而 無 子 耳 。<br />

《 高 注 金 匱 要 略 ‧ 婦 人 雜 病 脈 證 並 治 第 二 十 二 》<br />

間 曰 。 婦 人 年 五 十 所 病 下 利 。 數 十 日 不 止 。 暮 即 發 熱 。 少 腹 里 急 。 腹 滿 。 手 掌 煩 熱 。<br />

唇 口 乾 燥 。 何 也 。 師 曰 。 此 病 屬 帶 下 。 何 以 故 。 曾 經 半 產 。 瘀 血 在 少 腹 不 去 。 何 以 知 之 。<br />

其 癥 唇 口 乾 燥 。 故 知 之 。 當 以 溫 經 湯 主 之 。<br />

5


溫 經 湯 方<br />

人 參 當 歸 芎 藭 芍 藥 牡 丹 皮 阿 膠 ( 各 二 兩 ) 麥 冬 ( 一 升 去 心 ) 吳 茱 萸<br />

桂 枝 ( 各 二 兩 ) 半 夏 ( 半 升 ) 甘 草 生 薑 ( 各 二 兩 )<br />

上 十 二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三 升 。 分 溫 三 服 。 亦 主 婦 人 少 腹 寒 。 久 不 受 胎 。 兼 取 崩<br />

中 去 血 。 或 月 水 來 過 多 。 及 至 期 不 來 。<br />

傷 寒 金 匱 中 。 最 難 理 會 之 文 。 莫 如 本 條 。 以 問 意 答 意 方 意 。 俱 似 不 相 承 貫 故 也 。 蓋<br />

問 語 平 鋪 。 敘 癥 錯 雜 。 覓 其 所 問 之 頭 緒 。 一 難 。 答 則 丟 開 問 中 下 利 。 劈 空 斷 為 帶 下 。 又<br />

略 過 問 中 諸 癥 。 獨 取 唇 口 乾 燥 一 語 。 為 確 診 。 而 皆 不 言 其 所 以 然 之 故 。 如 半 產 血 瘀 。 何<br />

以 便 帶 下 。 帶 下 又 何 以 便 下 利 之 類 。 又 唇 口 乾 燥 。 亦 下 利 傷 陰 之 兼 癥 。 何 以 便 斷 為 帶 下<br />

者 。 二 難 。 至 于 斷 病 。 則 曰 少 腹 瘀 血 。 病 屬 帶 下 。 是 在 下 焦 矣 。 而 診 病 何 以 卻 在 上 焦 之<br />

唇 口 乾 燥 。 湯 名 則 曰 溫 經 。 謂 溫 經 以 去 瘀 血 則 可 。 謂 溫 經 而 並 除 帶 下 。 是 何 理 也 。 又 本<br />

文 明 以 唇 口 乾 燥 為 的 據 。 投 以 本 湯 中 之 吳 茱 萸 薑 桂 。 而 不 虞 其 更 乾 更 燥 。 又 何 義 耶 。 且<br />

問 癥 如 彼 。 主 治 如 此 。 仲 景 當 日 。 將 置 下 利 不 止 等 候 于 不 問 乎 。 抑 治 此 而 愈 彼 之 道 。 將<br />

何 奧 旨 乎 。 此 三 難 也 。 何 怪 乎 諸 注 之 不 能 中 其 窾 竅 乎 哉 。 不 知 問 意 。 以 婦 人 年 五 十 所 一<br />

句 。 謂 天 癸 已 竭 。 地 道 不 通 之 時 。 撇 開 經 血 胎 產 。 毫 不 著 想 。 單 重 下 利 一 病 。 而 問 其 是<br />

寒 是 熱 耳 。 故 曰 下 利 一 癥 。 寒 熱 異 因 。 各 有 確 癥 。 今 數 十 日 不 止 。 大 似 中 焦 氣 寒 。 而 失<br />

分 理 之 司 。 下 焦 氣 虛 。 而 無 關 鎖 之 候 。 然 久 利 以 發 熱 為 欲 止 。 因 陽 氣 有 起 伏 之 機 故 也 。<br />

乃 暮 即 發 熱 而 利 不 止 。 則 又 非 虛 寒 可 斷 矣 。 且 少 腹 里 急 而 下 墜 。 腹 中 脹 滿 而 痞 塞 。 又 似<br />

內 有 陰 寒 之 據 。 然 手 掌 煩 熱 。 唇 口 乾 燥 。 又 卻 似 內 有 陽 熱 之 符 。 此 種 下 利 。 其 或 寒 或 熱 。<br />

將 何 推 斷 耶 。 帶 下 。 以 妊 娠 門 二 條 按 之 。 當 就 漏 血 之 赤 帶 而 言 。 非 指 白 帶 也 。 瘀 血 不 去 。<br />

即 致 帶 下 。 雖 詳 妊 娠 漏 血 注 。 然 與 妊 娠 、 之 漏 血 有 分 別 者 。 以 妊 娠 之 血 。 為 不 得 入 胞 胎<br />

而 下 從 血 室 。 此 處 之 帶 下 。 又 肝 血 之 絡 。 為 瘀 血 所 阻 。 而 不 得 入 血 室 。 故 自 下 也 。 答 意<br />

雖 就 諸 癥 。 層 層 細 推 。 卻 又 專 從 婦 人 著 眼 。 專 從 婦 人 之 年 五 十 所 著 眼 。 而 斷 出 者 也 。 蓋<br />

利 至 數 十 日 。 里 急 腹 滿 。 俱 似 寒 因 。 暮 即 發 熱 。 手 掌 煩 熱 。 俱 似 陰 虛 之 熱 因 。 寒 熱 既 不<br />

應 互 見 。 且 唇 屬 脾 。 口 屬 肺 。 唇 口 乾 燥 。 熱 利 為 合 。 又 與 數 十 日 不 止 。 及 里 急 腹 滿 者 。<br />

尤 不 應 兼 見 。 故 知 其 平 日 素 有 赤 帶 之 病 。 以 致 脾 肺 不 滋 。 故 唇 口 乾 燥 。 血 液 內 竭 。 故 手<br />

掌 煩 熱 。 暮 即 發 熱 。 血 虛 者 。 氣 自 寒 。 故 利 數 十 日 不 止 。 及 里 急 腹 滿 也 。 以 其 在 婦 人 。<br />

故 知 其 瘀 血 在 少 腹 不 去 。 以 其 年 五 十 所 。 故 知 其 非 目 前 之 瘀 。 而 為 曾 經 半 產 所 得 之 舊 病<br />

也 。 然 則 不 當 從 利 為 治 。 但 行 其 瘀 。 而 使 血 液 歸 經 。 則 帶 下 可 除 。 止 其 帶 而 使 血 液 內 潤 。<br />

則 暮 熱 掌 熱 。 及 唇 口 乾 燥 者 亦 解 。 究 之 血 裕 氣 溫 。 將 並 數 十 日 不 止 之 利 。 及 里 急 腹 滿 者 。<br />

可 不 治 而 自 愈 矣 。 名 之 曰 溫 經 湯 者 。 血 氣 得 寒 則 凝 。 得 溫 則 暢 也 。 以 辛 溫 之 薑 桂 為 主 。<br />

而 以 善 降 之 半 夏 。 善 斂 之 芍 藥 佐 之 。 則 溫 下 而 適 所 以 去 下 焦 之 瘀 也 。 因 瘀 而 肝 血 阻 于 血<br />

室 之 絡 。 以 致 血 不 得 由 血 室 而 外 達 上 供 。 故 下 陷 而 帶 下 。 漸 成 煩 熱 乾 燥 之 候 。 故 以 芎 麥<br />

之 上 滋 者 。 補 上 焦 之 血 。 膠 歸 之 下 滋 者 。 補 下 焦 之 血 。 而 以 善 行 陰 陽 之 丹 皮 。 分 走 而 各<br />

注 之 。 所 以 治 暮 熱 掌 熱 。 唇 口 乾 燥 等 候 也 。 又 血 虛 氣 寒 而 至 于 下 利 。 究 當 責 之 陽 明 之 腑 。<br />

故 用 苦 溫 之 茱 萸 。 甘 溫 之 人 參 。 而 托 以 守 中 之 甘 草 。 則 胃 腑 之 陰 陽 起 復 。 譬 之 大 地 春 融<br />

冰 消 雪 化 。 田 疇 氣 暖 。 冰 脫 濕 乾 之 象 。 將 瘀 去 而 利 亦 自 止 矣 。 婦 人 少 腹 寒 而 不 受 胎 。 雖<br />

6


無 血 瘀 。 而 此 湯 能 溫 中 以 溫 下 。 故 亦 主 之 。 崩 中 去 血 。 是 非 期 而 暴 下 。 月 水 過 多 。 指 至<br />

期 而 大 下 。 皆 中 寒 失 提 。 下 寒 失 守 之 候 。 故 兼 取 諸 此 也 。 至 期 不 來 。 又 中 虛 而 精 悍 不 生 。<br />

下 虛 而 氣 血 自 短 所 致 。 故 亦 取 之 耳 。 婦 人 之 月 水 。 名 之 曰 經 血 者 。 以 其 由 十 二 經 脈 盈 滿<br />

之 氣 。 從 月 光 之 虧 損 。 而 瀉 下 之 義 也 。 但 其 源 委 。 則 有 兩 路 。 從 胃 腑 發 精 之 根 。 歷 脾 肺<br />

肝 腎 。 以 及 于 心 。 凡 經 過 之 臟 腑 。 各 私 取 以 自 潤 其 經 脈 者 。 一 也 。 又 肝 為 血 臟 。 臟 中 之<br />

余 血 。 由 肝 絡 而 內 從 血 室 。 以 外 達 經 絡 。 與 各 臟 腑 所 榮 經 脈 之 血 會 成 一 片 者 。 又 一 也 。<br />

此 如 潮 起 之 象 。 其 少 火 生 氣 。 潛 滋 暗 長 。 至 三 十 日 。 則 經 脈 外 滿 。 而 不 受 兩 血 之 注 。 遂<br />

使 外 氣 平 而 內 氣 不 長 。 且 外 盛 者 具 反 注 之 勢 。 故 氣 伏 潮 落 。 而 十 二 經 脈 之 血 。 闔 歸 血 室 。<br />

而 下 為 月 水 矣 。 此 系 血 瘀 少 腹 之 肝 絡 。 肝 臟 內 血 。 欲 由 血 室 而 外 達 以 養 經 。 因 絡 阻 而 不<br />

得 透 過 血 室 。 故 無 期 而 帶 下 。 我 故 曰 。 與 妊 娠 漏 血 有 別 。 又 曰 。 使 血 液 歸 經 者 此 也 。<br />

《 金 匱 玉 涵 要 略 輯 義 ‧ 卷 五 ‧ 婦 人 雜 病 脈 證 並 治 第 二 十 二 》<br />

問 曰 。 婦 人 年 五 十 所 。 病 下 利 數 十 日 不 止 。 暮 即 發 熱 。 少 腹 里 急 腹 滿 。 手 掌 煩 熱 。<br />

唇 口 乾 燥 何 也 。 師 曰 。 此 病 屬 帶 下 。 何 以 故 。 曾 經 半 產 。 瘀 血 在 少 腹 不 去 。 何 以 知 之 。<br />

其 證 唇 口 乾 燥 。 故 知 之 。 當 以 溫 經 湯 主 之 。( 案 沈 尤 所 字 下 句 。 所 。 許 同 。 即 日 晡 所 之<br />

所 。 諸 家 或 接 下 句 。 義 不 通 。)<br />

[ 程 ] 下 利 。 當 是 下 血 。<br />

[ 鑒 ] 所 病 下 利 之 利 字 。 當 是 血 字 。 文 義 相 屬 。 必 是 傳 寫 之 訛 。 李 彣 曰 。 婦 人 年 五<br />

十 。 則 已 過 七 七 之 期 。 任 脈 虛 。 大 沖 脈 衰 。 天 癸 竭 。 地 道 不 通 時 也 。 所 病 下 利 。 據 本 文<br />

帶 下 觀 之 。 當 是 崩 淋 下 血 之 病 。 蓋 血 屬 陰 。 陰 虛 故 發 熱 。 暮 亦 屬 陰 也 。 任 主 胞 胎 。 沖 為<br />

血 海 。 二 脈 皆 起 于 胞 宮 。 而 出 于 會 陰 。 正 當 少 腹 部 分 。 沖 脈 挾 臍 上 行 。 故 沖 任 脈 虛 。 則<br />

少 腹 里 急 。 有 乾 血 。 亦 令 腹 滿 。 內 經 云 。 任 脈 為 病 。 女 子 帶 下 瘕 聚 是 也 。 手 背 為 陽 。 掌<br />

心 為 陰 。 乃 手 三 陰 過 脈 之 處 。 陰 虛 故 掌 中 煩 熱 也 。 陽 明 脈 挾 口 環 唇 。 與 沖 脈 會 于 氣 街 。<br />

皆 屬 于 帶 脈 。 難 經 云 。 血 主 濡 之 。 以 沖 脈 血 阻 不 行 。 則 陽 明 津 液 衰 少 。 不 能 濡 潤 。 故 唇<br />

口 乾 燥 。 斷 以 病 屬 帶 下 。 以 曾 經 半 產 。 少 腹 瘀 血 不 去 。 則 津 液 不 布 。 新 血 不 生 。 此 則 唇<br />

口 乾 燥 之 所 由 生 也 。<br />

溫 經 湯 方<br />

吳 茱 萸 ( 三 兩 ) 當 歸 芎 藭 芍 藥 ( 各 二 兩 ) 人 參 桂 枝 阿 膠 牡 丹 皮 ( 去<br />

心 ) 生 薑 甘 草 ( 各 二 兩 ) 半 夏 ( 半 升 ) 麥 門 冬 ( 一 升 去 心 )<br />

上 十 二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三 升 。 分 溫 三 服 。 亦 主 婦 人 少 腹 寒 。 久 不 受 胎 。 兼 取 崩<br />

中 去 血 。 或 月 水 來 過 多 。 及 至 期 不 來 。( 取 。 徐 沈 尤 。 並 作 治 。 是 。)<br />

[ 程 ] 婦 人 有 瘀 血 。 當 用 前 證 下 瘀 血 湯 。 今 婦 人 年 五 十 。 當 天 癸 竭 之 時 。 又 非 下 藥<br />

所 宜 。 故 以 溫 藥 治 之 。 以 血 得 溫 即 行 也 。 經 寒 者 溫 以 茱 萸 薑 桂 。 血 虛 者 益 以 芍 藥 歸 芎 。<br />

氣 虛 者 補 以 人 參 甘 草 。 血 枯 者 潤 以 阿 膠 麥 冬 。 半 夏 用 以 止 帶 下 。 牡 丹 用 以 逐 堅 癥 。 十 二<br />

味 為 養 血 溫 經 之 劑 。 則 瘀 血 自 行 。 而 新 血 自 生 矣 。 故 亦 主 不 孕 崩 中 。 而 調 月 水 。<br />

千 金 。 治 崩 中 下 血 。 出 血 一 斛 。 服 之 即 斷 。 或 月 經 來 過 多 。 及 過 期 不 來 。 服 之 亦 佳<br />

方 。( 即 本 方 。 外 臺 引 千 金 。 名 溫 經 湯 。 斛 。 作 斗 。) 和 劑 局 方 。 溫 經 湯 。 治 沖 任 虛 損 。<br />

7


月 候 不 調 。 或 來 多 不 斷 。 或 過 期 不 來 。 或 崩 中 去 血 。 過 多 不 止 。 又 治 曾 經 損 娠 。 瘀 血 停<br />

留 。 少 腹 急 痛 。 發 熱 下 利 。 手 掌 煩 熱 。 唇 乾 口 燥 。 及 治 少 腹 有 寒 。 久 不 受 胎 。( 即 本 方 。<br />

醫 學 入 門 。 名 大 溫 經 湯 。)<br />

王 氏 易 簡 云 。 若 經 血 不 調 。 血 臟 冷 痛 者 。 當 用 小 溫 經 湯 。 即 本 方 。 別 本 。 以 當 歸 附<br />

子 二 味 。 等 分 白 水 煎 服 。 不 載 本 方 。 案 已 名 小 溫 經 湯 。 恐 非 本 方 。<br />

百 一 選 方 。 正 經 湯 。<br />

于 本 方 。 去 芎 藭 甘 草 。 加 熟 地 黃 。<br />

《 女 科 百 問 ‧ 卷 上 ‧ 第 十 一 問 婦 人 卦 數 已 盡 經 水 當 止 而 復 行 》<br />

答 曰 。 經 云 。 男 子 生 于 寅 。 寅 為 木 。 陽 也 。 女 生 于 申 。 申 為 金 。 陰 也 。 寅 屬 木 。 陽<br />

中 有 陰 。 男 子 得 八 數 。 故 八 歲 齒 更 發 長 。 骨 之 余 生 齒 。 男 子 以 氣 為 本 。 八 八 則 卦 數 已 盡 。<br />

盡 則 陰 精 痿 。 申 屬 金 。 陰 中 有 陽 。 女 子 得 七 數 。 七 歲 齒 更 發 長 。 血 之 余 生 發 。 女 以 血 為<br />

主 。 七 七 則 卦 數 以 終 。 終 則 經 水 絕 止 。 內 經 云 。 七 七 任 脈 虛 。 太 沖 脈 衰 少 。 天 癸 竭 。 地<br />

道 不 通 。 故 形 壞 而 無 子 也 。 或 勞 傷 過 度 。 喜 怒 不 時 。 經 脈 虛 衰 之 余 。 又 為 邪 氣 攻 沖 。 所<br />

以 當 止 而 不 止 也 。<br />

茸 附 養 真 湯 。 補 沖 任 。 調 血 氣 。<br />

乾 薑 ( 四 兩 ) 肉 桂 當 歸 附 子 ( 炮 各 二 兩 ) 鹿 茸 ( 三 兩 酒 炙 ) 牡 蠣 ( 煅 二 兩 )<br />

防 風 ( 二 兩 ) 龍 骨 ( 二 兩 生 )<br />

上 為 咀 。 每 服 半 兩 。 水 二 大 盞 煎 至 八 分 去 滓 。 不 拘 時 溫 服 。<br />

補 中 芎 藭 湯 。 治 風 虛 冷 熱 。 勞 損 沖 任 。 月 水 不 調 。 崩 中 暴 下 。 產 后 失 血 過 多 。 虛 羸<br />

腹 痛 。 或 妊 娠 胎 幻 不 安 。 血 下 。<br />

當 歸 乾 薑 ( 炮 各 三 兩 ) 川 芎 黃 芪 ( 蜜 炙 ) 茱 萸 ( 湯 洗 七 次 ) 白 芍 甘 草 ( 炙 )<br />

熟 地 杜 仲 ( 炒 令 絲 斷 ) 人 參 ( 各 一 兩 )<br />

上 為 咀 。 每 服 三 錢 。 水 盞 半 。 煎 一 盞 。 去 滓 熱 服 。 空 心 食 前 。<br />

當 歸 散 。 天 癸 已 過 期 。 經 脈 不 勻 。 或 三 四 月 不 行 。 或 一 月 再 至 。 問 云 七 損 七 益 。 謂<br />

女 子 七 數 盡 。 是 經 候 不 依 時 者 。 血 有 余 也 。 不 可 止 之 。 但 令 依 時 不 腰 痛 為 善 。<br />

當 歸 川 芎 白 芍 藥 ( 各 一 兩 ) 白 朮 ( 半 兩 ) 白 朮 ( 半 兩 ) 山 茱 萸 ( 炮 一 兩 半 )<br />

黃 芩 ( 各 銼 碎 炒 各 一 兩 如 冷 去 芩 加 官 桂 )<br />

上 為 細 末 。 每 服 二 錢 。 酒 調 下 。 空 心 服 。 一 日 三 服 。<br />

《 普 濟 本 事 方 ‧ 卷 第 十 ‧ 婦 人 諸 疾 ‧ 當 歸 散 》<br />

治 婦 人 天 癸 已 過 期 , 經 脈 不 勻 , 或 三 四 月 不 行 , 或 一 月 再 至 , 腰 腹 疼 痛 。《 素 問 》<br />

云 七 損 八 益 。 謂 女 子 七 七 數 盡 而 經 脈 不 依 時 者 , 血 有 余 也 , 不 可 止 之 , 但 令 得 依 時 不 腰<br />

痛 為 善 。<br />

當 歸 ( 洗 , 去 蘆 , 薄 切 , 焙 乾 , 秤 ) 川 芎 ( 洗 ) 白 芍 藥 黃 芩 ( 去 皮 , 各 銼 、<br />

炒 , 各 一 兩 ) 白 朮 ( 半 兩 ) 山 茱 萸 ( 一 兩 半 , 連 核 用 )<br />

上 細 末 , 每 服 二 錢 , 酒 調 下 , 空 心 食 前 , 日 三 服 。 如 冷 去 黃 芩 加 桂 一 兩 。<br />

8


第 二 章 定 義<br />

第 一 節 西 醫 定 義<br />

「 更 年 期 」(climacteric states) 定 義 為 女 性 由 正 常 卵 巢 功 能 逐 漸 衰 退 至 永<br />

久 性 停 經 的 過 渡 期 , 約 在 48 到 52 歲 之 間 , 平 均 年 齡 為 51 歲 。 女 性 自 青 春<br />

期 開 始 , 卵 巢 便 開 始 排 卵 、 分 泌 荷 爾 蒙 , 並 受 到 腦 下 垂 體 分 泌 的 激 素 所 調<br />

控 , 因 此 有 著 固 定 的 月 經 週 及 生 育 的 能 力 ; 一 直 到 了 更 年 期 , 卵 巢 功 能 逐<br />

漸 衰 退 , 體 內 荷 爾 蒙 (estrogens,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 FSH, luteinizing<br />

hormone - LH) 的 平 衡 也 發 生 改 變 , 因 而 造 成 身 體 上 的 變 化 ( 表 1)。 更 年<br />

期 的 開 始 的 年 齡 與 遺 傳 因 子 有 較 高 的 關 連 性 , 而 不 受 年 齡 、 月 經 初 潮 時 間 、<br />

種 族 、 社 會 經 濟 地 位 、 或 已 排 卵 數 目 的 影 響 。 一 些 文 獻 指 出 , 若 婦 女 暴 露<br />

於 有 毒 物 質 ( 化 學 治 療 、 放 射 線 治 療 、 吸 煙 等 ), 則 有 可 能 會 造 成 更 年 期 的<br />

提 早 到 來 。 其 他 例 如 接 受 過 卵 巢 、 子 宮 切 除 手 術 的 婦 女 也 會 由 於 卵 巢 功 能<br />

受 到 影 響 , 而 面 臨 提 早 進 入 更 年 期 的 情 況 。 在 這 個 過 渡 期 間 , 一 個 婦 女 走<br />

出 生 殖 時 期 , 並 進 入 絕 經 前 期 , 這 稱 為 更 年 期 或 圍 絕 經 期 , 許 多 人 將 其 歸<br />

為 絕 經 期 。<br />

表 1 女 性 的 生 育 年 齡 變 化<br />

平 均<br />

年 齡<br />

月 經<br />

週 期<br />

表 現<br />

與 症<br />

狀<br />

初 經 至<br />

9-15 歲<br />

育 齡 期 更 年 期 停 經 期<br />

16-30 31-42 40 歲 初 50 歲 前 後 最 後 一 次 50 歲 以 上<br />

歲 歲 頭<br />

月 經 至<br />

51 歲<br />

不 規 則 規 則 規 則 週 期 逐<br />

漸 變 不<br />

規 則<br />

生 育<br />

能 力<br />

逐 漸<br />

下 降<br />

2 次 或 以 上 的<br />

月 經 未 來<br />

潮 熱 , 全 身 不<br />

適 , 睡 眠 障 礙<br />

等 , 骨 質 開 始<br />

流 失 。<br />

無 月 經<br />

潮 熱 , 全<br />

身 不 適 ,<br />

睡 眠 障 礙<br />

等 。<br />

無 月 經<br />

( 大 於 12 個<br />

月 以 上 )<br />

陰 道 乾 澀 , 骨<br />

質 流 失 , 潮 熱<br />

( 有 些 婦 女<br />

會 持 續 到<br />

60.70 歲 )<br />

圖 表 來 源 : 美 國 國 立 衛 生 研 究 所<br />

更 年 期 雖 然 是 一 個 正 常 的 老 化 現 象 , 但 由 於 更 年 期 後 , 卵 巢 開 始 停 止<br />

9


分 泌 雌 激 素 , 因 此 常 會 出 現 許 多 不 適 的 症 狀 , 程 度 可 從 不 存 在 到 嚴 重 :<br />

一 、 月 經 型 式 之 障 礙 : 包 括 無 排 卵 和 生 殖 能 力 之 減 低 、 經 量 減 少 、 月 經 過<br />

多 和 月 經 不 規 則 。<br />

二 、 血 管 運 動 性 不 穩 定 ( 熱 潮 紅 、 盜 汗 ): 熱 潮 紅 之 原 因 不 明 , 但 顯 然 是<br />

由 於 雌 激 素 下 降 促 成 腦 下 垂 體 和 自 主 神 經 不 穩 定 的 結 果 。 熱 潮 紅 呈 波<br />

樣 , 由 胸 部 上 至 頭 部 的 感 覺 , 常 隨 之 大 量 出 汗 , 影 響 75% 的 婦 女 , 大 多<br />

數 有 熱 潮 紅 超 過 1 年 ,25%~50% 超 過 5 年 。 可 持 續 數 秒 或 長 至 30 分 、<br />

1 小 時 , 晚 上 特 別 易 犯 , 也 蓄 勢 腦 下 垂 體 受 體 相 對 不 被 佔 據 的 緣 故 。 衛<br />

生 署 國 民 健 康 局 委 由 中 華 民 國 更 年 期 協 會 主 持 的 更 年 期 諮 詢 專 線 顯 示<br />

台 灣 更 年 期 症 狀 熱 潮 紅 的 盛 行 率 為 41.6%( 表 2)。 此 外 , 心 悸 也 是 交<br />

感 神 經 與 副 交 感 神 經 失 去 平 衡 所 致 。<br />

表 2 台 灣 更 年 期 症 狀 之 盛 行 率<br />

更 年 期 症 狀 百 分 比 更 年 期 症 狀 百 分 比<br />

容 易 疲 勞 54.2 心 悸 37.2<br />

失 眠 53.4 頭 暈 34.3<br />

背 痛 46.8 性 慾 減 退 33.8<br />

漸 忘 或 注 意 力 不 集 中 46.4 頻 尿 或 尿 道 灼 熱 32.7<br />

焦 燥 不 安 或 易 發 脾 氣 44.1 眼 睛 乾 澀 32.0<br />

沮 喪 或 情 緒 起 伏 43.9 性 交 時 疼 痛 31.8<br />

熱 潮 紅 或 盜 汗 41.6 皮 膚 乾 燥 或 出 現 皺 紋 29.9<br />

關 節 痛 40.6 覺 得 沒 人 愛 或 沒 人 要 27.0<br />

頭 眩 暈 39.3 皮 膚 搔 癢 或 灼 熱 感 25.6<br />

胸 悶 39.1 顏 面 毛 髮 增 加 14.4<br />

陰 道 乾 澀 38.2<br />

資 料 來 源 : 中 華 民 國 更 年 期 協 會 93 年 更 年 期 諮 詢 專 線 統 計 資 料<br />

三 、 心 理 與 情 感 的 症 狀 : 包 括 乏 力 、 易 激 動 、 失 眠 、 思 想 不 能 集 中 、 抑 鬱 、<br />

記 憶 喪 失 、 頭 痛 、 焦 慮 及 神 經 質 。 可 能 與 雌 激 素 的 喪 失 , 年 齡 增 長 和 任<br />

務 改 變 的 壓 力 有 關 , 反 復 的 熱 潮 紅 使 睡 眠 紊 亂 導 致 疲 乏 與 易 激 動 , 間 歇<br />

性 頭 暈 、 感 覺 異 常 、 心 悸 與 心 動 過 速 可 能 發 生 , 噁 心 、 便 秘 、 腹 瀉 、 關<br />

10


節 痛 、 肌 肉 痛 、 手 足 冷 及 體 重 增 加 也 屬 常 見 。<br />

四 、 萎 縮 之 狀 況 : 由 於 陰 唇 、 陰 道 口 和 陰 道 萎 縮 , 容 易 引 起 陰 道 乾 澀 , 導<br />

致 退 化 性 陰 道 炎 , 造 成 癢 、 刺 痛 、 性 交 疼 痛 等 現 象 。 尿 道 上 皮 之 萎 縮 也<br />

容 易 造 成 尿 急 和 膀 胱 炎 等 障 礙 。 停 經 後 亦 會 造 成 全 身 皮 膚 之 萎 縮 , 使 皮<br />

膚 缺 乏 彈 性 失 去 光 澤 。<br />

五 、 新 陳 代 謝 障 礙 症 狀 : 更 年 期 婦 女 常 有 面 部 及 雙 下 肢 水 腫 和 單 純 性 肥 胖 ,<br />

大 多 數 是 中 心 型 肥 胖 ( 腰 圍 超 過 80 公 分 ), 超 過 標 準 體 重 的 20%, 發<br />

生 率 為 15%~20%。 肥 胖 的 婦 女 往 往 伴 有 高 血 脂 , 這 些 與 血 脂 代 謝 有 關 。<br />

六 、 主 訴 極 多 : 如 頭 痛 、 失 眠 、 肌 痛 、 性 慾 改 變 和 心 悸 等 。 下 背 痛 是 骨 質<br />

疏 鬆 症 常 見 的 一 種 症 狀 , 而 骨 質 疏 鬆 症 為 另 一 與 絕 經 有 關 的 危 險 。 危 險<br />

最 高 的 是 瘦 長 ( 小 骨 頭 的 ) 白 種 婦 女 、 大 量 飲 酒 者 、 吸 煙 者 、 服 皮 質 類 固<br />

醇 者 、 服 左 旋 甲 狀 腺 素 者 、 與 慣 於 久 坐 的 人 , 絕 經 後 骨 質 丟 失 平 均 每 年<br />

1%~2%, 最 快 的 丟 失 發 生 在 雌 激 素 缺 乏 的 頭 2 年 間 , 約 25% 的 絕 經 後<br />

婦 女 有 嚴 重 的 骨 質 疏 鬆 症 。[4-7]<br />

第 二 節 中 醫 定 義<br />

更 年 期 障 礙 是 指 婦 女 在 絕 經 前 後 出 現 烘 熱 出 汗 、 面 部 潮 紅 、 心 煩 易 怒 、<br />

胸 悶 心 悸 、 頭 暈 耳 鳴 、 失 眠 健 忘 、 精 神 倦 怠 、 腰 酸 背 痛 、 手 足 心 熱 、 或 伴<br />

有 月 經 紊 亂 等 與 絕 經 有 關 的 一 系 列 綜 合 症 狀 , 在 古 代 醫 籍 並 無 專 篇 記 載 ,<br />

但 其 症 狀 散 見 於 下 列 病 證 中 :“ 經 斷 前 後 諸 證 ”、“ 年 老 血 崩 ”、“ 年 老 經 斷 復<br />

來 ”, 常 將 其 歸 屬 於 絕 經 前 後 諸 證 、 鬱 證 、 臟 躁 、 百 合 病 及 不 寐 , 乃 由 於 婦<br />

女 年 屆 七 七 , 腎 氣 漸 衰 , 天 癸 將 竭 , 沖 任 二 脈 空 虛 , 精 血 虧 乏 , 臟 腑 失 去<br />

濡 養 , 加 上 情 志 因 素 , 使 陰 陽 失 調 和 臟 腑 失 衡 而 發 病 。 中 醫 理 論 認 為 腎 主<br />

藏 精 , 精 血 化 生 之 原 ; 肝 主 藏 血 , 為 女 子 之 先 天 ; 脾 主 運 化 , 為 氣 血 生 化<br />

之 源 ; 心 主 血 脈 , 為 臟 腑 之 主 。 此 病 的 病 機 , 腎 虛 為 本 , 肝 心 脾 也 可 相 繼<br />

發 病 , 但 由 於 患 者 體 質 的 不 同 , 腎 虛 又 有 偏 腎 陰 不 足 、 腎 陽 不 足 及 陰 陽 俱<br />

11


不 足 之 不 同 , 有 或 肝 、 或 心 、 或 脾 等 臟 腑 氣 血 失 調 , 從 而 表 現 在 臨 床 上 以<br />

某 一 臟 或 某 些 臟 之 間 失 調 為 主 , 最 終 導 致 患 者 以 某 種 突 出 的 臨 床 表 現 為 主<br />

訴 。[8-9]<br />

( 吳 芯 怡 、 胡 文 龍 )<br />

典 籍 文 獻 :<br />

《 彤 園 醫 書 ( 婦 人 科 )‧ 卷 一 ‧ 經 閉 門 ‧ 經 水 已 斷 復 來 》<br />

婦 人 四 十 九 歲 天 癸 竭 , 地 道 不 通 , 經 水 應 斷 。 若 仍 行 經 , 不 夾 他 癥 者 , 乃 血 盛 有 余 ,<br />

不 必 服 藥 , 血 平 自 止 。 如 已 斷 數 年 , 經 復 來 者 , 當 審 虛 實 治 之 。 若 無 外 寒 內 熱 之 癥 , 亦<br />

是 血 盛 余 也 。<br />

《 景 岳 全 書 ‧ 卷 之 十 九 明 集 ‧ 雜 證 謨 ‧ 論 情 志 三 郁 証 治 ( 共 四 條 )》<br />

凡 五 氣 之 郁 , 則 諸 病 皆 有 , 此 因 病 而 郁 也 ; 至 若 情 志 之 郁 , 則 總 由 乎 心 , 此 因 郁 而<br />

病 也 。 第 自 古 言 郁 者 , 但 知 解 郁 順 氣 , 通 作 實 邪 論 治 , 不 無 失 矣 。 茲 予 辨 其 三 証 , 庶 可<br />

無 誤 , 蓋 一 曰 怒 郁 , 二 曰 思 郁 , 三 曰 憂 郁 。 如 怒 郁 者 , 方 其 大 怒 氣 逆 之 時 , 則 實 邪 在 肝 ,<br />

多 見 氣 滿 腹 脹 , 所 當 平 也 。 及 其 怒 后 而 逆 氣 已 去 , 惟 中 氣 受 傷 矣 , 既 無 脹 滿 疼 痛 等 證 ,<br />

而 或 為 倦 怠 , 或 為 少 食 , 此 以 木 邪 克 土 , 損 在 脾 矣 , 是 可 不 知 培 養 而 仍 在 消 伐 , 則 所 伐<br />

者 其 誰 乎 ? 此 怒 郁 之 有 先 后 , 亦 有 虛 實 , 所 當 辨 治 者 如 此 。 又 若 思 郁 者 , 則 惟 曠 女 嫠 婦 ,<br />

及 燈 窗 困 厄 , 積 疑 任 怨 者 皆 有 之 。 思 則 氣 結 , 結 于 心 而 傷 于 脾 也 。 及 其 既 甚 , 則 上 連 肺<br />

胃 而 為 咳 喘 , 為 失 血 , 為 膈 噎 , 為 嘔 吐 ; 下 連 肝 腎 , 則 為 帶 濁 , 為 崩 淋 , 為 不 月 , 為 勞<br />

損 。 若 初 病 而 氣 結 為 滯 者 , 宜 順 宜 開 ; 久 病 而 損 及 中 氣 者 , 宜 修 宜 補 。 然 以 情 病 者 , 非<br />

情 不 解 , 其 在 女 子 , 必 得 愿 遂 而 后 可 釋 , 或 以 怒 勝 思 , 亦 可 暫 解 ; 其 在 男 子 , 使 非 有 能<br />

屈 能 伸 , 達 觀 上 智 者 , 終 不 易 卻 也 。 若 病 已 既 成 , 損 傷 必 甚 , 而 再 行 消 伐 , 其 不 明 也 亦<br />

甚 矣 。 又 若 憂 郁 病 者 , 則 全 屬 大 虛 , 本 無 邪 實 , 此 多 以 衣 食 之 累 , 利 害 之 牽 , 及 悲 憂 驚<br />

恐 而 致 郁 者 , 總 皆 受 郁 之 類 。 蓋 悲 則 氣 消 , 憂 則 氣 沉 , 必 傷 脾 肺 ; 驚 則 氣 亂 , 恐 則 氣 下 ,<br />

必 傷 肝 腎 , 此 其 戚 戚 悠 悠 , 精 氣 但 有 消 索 , 神 志 不 振 , 心 脾 日 以 耗 傷 。 凡 此 之 輩 , 皆 陽<br />

消 證 也 , 尚 何 實 邪 ? 使 不 知 培 養 真 元 , 而 再 加 解 散 , 真 與 鷺 鷥 腳 上 割 股 者 何 異 ? 是 不 可<br />

不 詳 加 審 察 , 以 濟 人 之 危 也 。<br />

《 沈 氏 女 科 輯 要 ‧ 卷 下 ‧ 第 四 十 六 節 ‧ 臟 躁 》<br />

《 金 匱 》 云 : 婦 人 臟 躁 , 悲 傷 欲 哭 , 象 如 神 靈 所 作 , 數 欠 伸 , 甘 麥 大 棗 湯 主 之 。<br />

甘 草 ( 三 兩 ) 小 麥 ( 一 斤 ) 大 棗 ( 十 枚 ) 水 煎 分 三 服<br />

尤 在 涇 曰 : 此 證 沈 氏 所 謂 子 宮 血 虛 , 受 風 化 熱 者 是 也 。 血 虛 臟 躁 , 則 內 火 擾 而 神 不<br />

12


寧 , 悲 傷 欲 哭 , 有 如 神 靈 , 而 實 為 虛 病 。 前 《 五 臟 風 寒 積 聚 篇 》 所 謂 邪 哭 使 魂 魄 不 安 者 ,<br />

血 氣 少 而 屬 于 心 也 。 數 欠 伸 者 , 經 云 腎 為 欠 為 嚏 。 又 腎 病 者 , 善 數 欠 , 顏 黑 。 蓋 五 志 生<br />

火 , 動 必 關 心 臟 ; 陰 既 傷 , 窮 必 及 腎 也 。 小 麥 為 肝 之 谷 , 而 善 養 心 氣 ; 甘 草 、 大 棗 甘 潤<br />

生 陰 , 所 以 滋 臟 氣 而 止 其 躁 也 。<br />

《 仲 景 傷 寒 補 亡 論 ‧ 卷 第 十 五 ‧ 百 合 病 十 四 條 》<br />

金 匱 要 略 論 曰 。 百 合 病 者 。 百 脈 一 宗 。 悉 致 其 病 也 。 意 欲 食 。 復 不 能 食 。 常 默 默 然 。<br />

欲 臥 。 復 不 得 臥 。 欲 行 。 復 不 能 行 。 飲 食 或 有 美 時 。 或 有 不 用 聞 食 臭 時 。 如 有 寒 。 實 無<br />

寒 。 如 有 熱 。 實 無 熱 。 口 苦 。 小 便 赤 。( 千 金 云 。 至 朝 口 苦 。 小 便 赤 澀 。) 諸 藥 不 能 治 。<br />

得 藥 則 劇 吐 利 。 如 有 神 靈 所 加 者 。 百 合 之 病 。 身 形 如 和 。 其 脈 微 數 。 其 候 于 溺 時 即 覺 頭<br />

痛 者 。 六 十 日 乃 愈 。 溺 時 頭 不 痛 。 淅 淅 然 寒 者 。 四 十 日 愈 。 若 溺 時 覺 快 然 。 但 頭 眩 者 。<br />

二 十 日 愈 。 其 癥 或 未 病 而 預 見 。 或 病 四 五 日 而 出 。 或 病 二 十 日 或 一 月 微 見 者 。 各 隨 癥 治<br />

之 。 千 金 。 或 病 一 月 二 十 日 后 見 其 癥 者 。 治 之 喜 誤 也 。 雍 曰 。 此 論 有 言 不 甚 明 處 。 今 皆<br />

以 千 金 論 中 字 足 之 。 又 如 一 月 二 十 日 癥 方 出 。 則 一 月 二 十 日 之 前 為 治 。 安 得 不 誤 。 故 千<br />

金 論 中 治 之 喜 誤 四 字 。 最 為 要 切 。 論 言 其 癥 者 。 謂 溺 時 三 癥 也 。<br />

叔 和 曰 。 百 合 之 為 病 。 其 狀 若 默 默 。 欲 臥 復 不 得 臥 。 或 如 強 健 人 。 欲 出 行 而 復 不 能<br />

行 。 意 欲 得 食 復 不 能 食 。 或 有 美 時 。 或 有 不 用 聞 飲 食 臭 時 。 如 寒 無 寒 。 如 熱 無 熱 。 至 朝<br />

口 苦 。 小 便 赤 黃 。 身 形 如 和 。 其 脈 微 數 。 百 脈 一 宗 悉 病 。 各 隨 癥 治 之 。<br />

《 醫 述 ‧ 卷 十 ‧ 雜 證 匯 參 ‧ 不 寐 》<br />

帝 曰 : 病 不 得 臥 者 , 何 氣 使 然 ? 岐 伯 曰 : 衛 氣 不 得 入 于 陰 , 常 留 于 陽 。 留 于 陽 則 陽<br />

氣 滿 , 陽 氣 滿 則 陽 蹺 盛 ; 不 得 入 于 陰 則 陰 氣 虛 , 故 目 不 瞑 矣 。 帝 曰 : 老 人 之 不 夜 瞑 者 ,<br />

何 氣 使 然 ? 少 壯 之 人 不 晝 瞑 者 , 何 氣 使 然 ? 岐 伯 曰 : 壯 者 之 氣 血 盛 , 肌 肉 滑 , 氣 道 通 ,<br />

營 衛 之 行 不 失 其 常 , 故 晝 精 而 夜 瞑 。 老 者 之 氣 血 衰 , 肌 肉 枯 , 氣 道 澀 , 五 臟 之 氣 相 搏 ,<br />

營 氣 衰 少 , 衛 氣 內 伐 , 故 晝 不 精 , 夜 不 瞑 。(《 靈 樞 》)<br />

不 寐 之 故 , 大 約 有 五 : 一 曰 氣 虛 , 一 曰 陰 虛 , 一 曰 痰 滯 , 一 曰 水 停 , 一 曰 胃 不 和 。<br />

大 端 雖 五 , 然 虛 實 寒 熱 , 互 有 不 齊 , 神 而 明 之 , 存 乎 其 人 耳 。(《 醫 宗 必 讀 》)<br />

不 寐 雖 病 有 不 一 , 然 惟 知 邪 、 正 二 字 則 盡 之 矣 。 蓋 寐 本 乎 陰 , 神 其 主 也 , 神 安 則 寐 ,<br />

不 安 則 不 寐 。 其 所 以 不 安 者 , 一 由 邪 氣 之 擾 , 一 由 營 氣 之 不 足 耳 。 有 邪 者 多 實 証 , 無 邪<br />

者 多 虛 證 。 凡 如 傷 寒 、 傷 風 、 瘧 疾 之 不 寐 者 , 此 言 外 邪 深 入 之 擾 也 。 如 痰 、 如 火 、 如 寒<br />

氣 水 氣 、 如 飲 食 忿 怒 之 不 寐 者 , 此 皆 內 邪 滯 逆 之 擾 也 。 此 外 則 凡 思 慮 勞 倦 , 驚 恐 憂 疑 ,<br />

及 別 無 所 累 而 常 多 不 寐 者 , 總 屬 真 陰 精 血 之 不 足 , 陰 陽 不 交 , 而 神 有 不 安 其 室 耳 。 知 此<br />

二 者 , 則 知 所 以 治 矣 。 飲 濃 茶 則 不 寐 , 心 有 事 亦 不 寐 , 以 心 氣 之 被 伐 也 。 蓋 心 藏 神 , 為<br />

陽 氣 之 宅 也 , 衛 主 氣 , 司 陽 氣 之 化 也 。 凡 衛 氣 入 陰 則 靜 , 靜 則 寐 , 正 以 陽 有 所 歸 , 故 神<br />

安 而 寐 也 。 而 濃 茶 以 陰 寒 之 性 , 大 制 元 陽 , 陽 為 陰 抑 , 則 神 索 不 安 , 是 以 不 寐 也 。 又 心<br />

為 事 擾 則 神 動 , 神 動 則 不 靜 , 是 以 不 寐 也 。 故 欲 求 寐 者 , 當 養 陰 中 之 陽 , 及 去 靜 中 之 動 ,<br />

則 得 之 矣 。( 張 景 岳 )<br />

13


衛 氣 行 陽 則 寤 , 行 陰 則 寐 , 故 寐 屬 陰 而 寤 屬 陽 也 。 不 寐 由 陰 氣 之 虛 , 不 寤 由 陽 氣 之<br />

困 , 故 不 寐 當 養 陰 , 而 不 寤 當 養 陽 也 。 若 年 高 之 人 , 晝 反 多 臥 , 而 夜 反 不 寐 者 , 此 其 陰<br />

陽 反 背 , 營 衛 之 行 , 失 其 常 度 , 不 可 治 也 。( 沈 朗 仲 )<br />

《 內 經 》 概 言 衛 氣 不 得 入 于 陰 而 不 得 臥 , 尚 未 能 盡 其 心 腎 神 交 入 陰 之 至 理 也 。 蓋 心<br />

主 血 而 藏 神 , 若 元 陰 不 足 , 則 不 能 生 血 , 血 少 則 神 無 所 倚 矣 。 夫 人 之 神 , 寤 則 棲 心 , 寐<br />

則 歸 腎 , 故 寐 者 , 心 神 歸 于 腎 舍 也 。 心 虛 則 神 不 能 歸 舍 于 腎 , 故 不 能 成 寐 ; 腎 虛 則 不 能<br />

藏 納 心 神 于 舍 , 故 寐 而 不 能 沉 , 並 不 能 久 。 是 以 壯 年 腎 陰 強 盛 , 則 睡 熟 而 長 ; 老 年 陰 氣<br />

衰 弱 , 則 睡 微 而 短 。 且 有 形 之 陰 水 既 虧 , 則 無 形 之 相 火 流 灼 , 以 致 神 魂 散 越 , 睡 臥 不 安 。<br />

故 不 寐 、 健 忘 兩 證 , 雖 似 心 病 , 實 由 于 腎 虛 也 。(《 馮 氏 錦 囊 》)<br />

不 寐 有 由 真 陰 虧 損 , 孤 陽 漂 浮 者 , 此 水 虧 火 旺 , 火 主 乎 動 , 氣 不 得 安 。 蓋 肺 為 上 竅 ,<br />

居 陽 分 至 高 , 腎 為 下 竅 , 居 陰 分 最 下 。 肺 主 氣 , 腎 藏 氣 , 旦 則 上 浮 于 肺 而 動 , 夜 則 下 入<br />

于 腎 而 靜 。 仙 家 所 謂 子 藏 母 胎 , 母 隱 子 宮 , 水 中 金 也 。 若 水 虧 火 旺 , 肺 金 畏 火 , 不 納 腎<br />

水 , 陰 陽 俱 動 , 故 不 寐 。 治 宜 六 味 丸 加 知 、 柏 之 類 。 有 由 胃 不 和 者 , 蓋 胃 氣 本 下 行 , 而<br />

寐 亦 從 陰 而 主 下 , 今 胃 氣 上 逆 , 則 壅 于 肺 而 息 有 音 , 不 得 從 其 陰 降 之 道 , 故 亦 不 寐 。 藥<br />

宜 橘 紅 、 甘 草 、 石 斛 、 茯 苓 、 半 夏 、 神 曲 之 類 。( 沈 金 鰲 )<br />

婦 人 肥 盛 , 多 郁 不 得 眠 者 , 從 郁 結 痰 火 治 。 大 抵 膽 氣 宜 靜 , 濁 氣 痰 火 擾 之 則 不 眠 ,<br />

宜 用 溫 膽 湯 、 猪 膽 汁 、 炒 半 夏 曲 , 加 柴 胡 、 棗 仁 , 立 效 。 平 人 不 得 臥 , 多 起 于 勞 心 思 慮 ,<br />

喜 怒 驚 恐 。 舉 世 用 補 心 安 神 藥 鮮 效 。 曷 知 五 志 不 伸 , 往 往 生 痰 聚 飲 , 飲 聚 于 膽 , 則 膽 寒<br />

肝 熱 , 故 魂 不 歸 肝 而 不 得 臥 。《 內 經 》 用 半 夏 湯 滌 其 痰 飲 , 陰 陽 通 , 其 臥 立 至 。( 張 路 玉 )<br />

《 醫 述 ‧ 卷 十 三 ‧ 女 科 原 旨 ‧ 月 經 》<br />

女 科 首 重 調 經 。 經 , 常 也 。 如 潮 之 有 信 , 如 月 之 盈 虧 , 不 愆 其 期 , 故 曰 經 水 , 又 曰<br />

月 信 。《 內 經 》 云 : 太 沖 脈 盛 , 月 事 以 時 下 。 景 岳 云 : 沖 為 五 臟 六 腑 之 海 , 臟 腑 之 血 ,<br />

皆 歸 沖 脈 。 可 見 沖 脈 為 月 經 之 本 也 。 然 血 氣 之 化 , 由 于 水 谷 , 水 谷 盛 則 血 氣 亦 盛 , 水 谷<br />

衰 則 血 氣 亦 衰 。 可 見 沖 脈 之 血 , 又 總 由 陽 明 水 谷 所 化 , 而 陽 明 胃 氣 , 又 為 沖 脈 之 本 也 。<br />

《 經 》 曰 : 二 陽 之 病 發 心 脾 , 有 不 得 隱 曲 , 女 子 不 月 。 此 雖 言 病 發 心 脾 , 而 實 重 在 胃 氣 。<br />

因 心 為 胃 之 母 , 胃 為 脾 之 腑 也 。《 經 》 又 曰 : 有 病 胸 脅 支 滿 者 , 妨 于 食 , 病 至 則 先 聞 腥<br />

臊 臭 , 出 清 液 , 先 唾 血 , 四 肢 清 , 目 眩 , 時 時 前 后 血 , 病 名 血 枯 。 此 得 之 年 少 時 有 所 大<br />

脫 血 , 若 醉 入 房 中 , 氣 竭 肝 傷 , 故 月 事 衰 少 不 來 也 。 此 段 經 文 , 全 重 在 " 氣 竭 肝 傷 " 四 字 ,<br />

為 通 節 之 綱 旨 。《 金 匱 》 言 調 經 之 法 甚 詳 , 后 世 如 王 節 齋 、 薛 立 齋 諸 賢 , 論 證 透 徹 , 用<br />

方 精 切 , 俱 可 以 為 程 式 。 今 觀 葉 案 , 奇 經 八 脈 , 固 屬 扼 要 , 其 次 最 重 調 肝 。 因 女 子 以 肝<br />

為 先 天 , 陰 性 凝 結 , 易 于 拂 郁 , 郁 則 氣 滯 , 而 血 亦 滯 。 木 病 必 妨 土 , 故 次 重 脾 胃 。 余 則<br />

血 虛 者 養 之 , 血 熱 者 涼 之 , 血 瘀 者 通 之 , 氣 滯 者 疏 之 , 氣 弱 者 補 之 。 誠 女 科 之 明 鑒 。(《 臨<br />

証 指 南 》)<br />

天 癸 過 期<br />

婦 人 天 癸 過 期 , 而 經 猶 行 者 , 其 故 有 三 : 一 主 于 有 余 , 一 主 于 邪 傷 , 一 主 于 敗 血 。<br />

敗 血 即 屬 崩 漏 , 當 以 稟 賦 強 弱 參 之 。( 蕭 慎 齊 )<br />

14


婦 人 年 過 五 十 而 經 行 不 止 者 , 作 敗 血 論 。( 李 時 珍 )<br />

婦 人 四 旬 外 , 經 期 將 斷 之 年 , 多 有 漸 見 阻 隔 , 經 期 不 至 者 , 此 際 最 宜 防 察 。 若 果 氣<br />

血 和 平 , 素 無 他 疾 , 此 固 漸 止 而 然 , 無 足 慮 也 。 若 素 多 憂 郁 不 調 之 患 , 而 見 此 過 期 阻 隔 ,<br />

便 有 崩 決 之 兆 。 若 隔 之 淺 者 , 其 崩 尚 輕 ; 隔 之 久 者 , 其 崩 必 甚 。 當 預 服 藥 調 之 , 否 則 患<br />

滋 大 也 。( 張 景 岳 )<br />

《 壽 世 保 元 ‧ 卷 一 ‧ 臟 腑 論 》<br />

心 藏 神 。 腎 藏 精 。 脾 藏 魂 。 膽 藏 魄 。 胃 受 物 而 化 之 。 傳 氣 于 肺 。 傳 血 于 肝 。 而 傳 水<br />

谷 于 脬 腸 矣 。 腎 北 方 天 乙 水 。 故 以 藏 精 。 精 始 為 魂 魄 。 乃 精 之 所 自 出 。 是 精 氣 之 佐 使 。<br />

而 並 其 出 入 。 水 能 生 木 。 木 為 之 子 。 故 膽 中 藏 魄 。 心 南 方 太 虛 火 。 用 以 藏 神 。 生 陽 曰 魂<br />

魄 。 乃 神 之 所 自 出 。 是 為 神 氣 之 所 弼 。 而 隨 其 出 入 。 火 能 生 土 。 土 為 之 子 。 故 脾 中 藏 魂 。<br />

人 之 一 身 。 精 神 其 主 。 而 魂 魄 其 使 也 。 人 之 生 也 。 精 神 魂 魄 。 性 之 用 也 。 血 氣 水 谷 。 形<br />

之 用 也 。 惟 內 外 交 相 養 。 則 精 神 強 而 魂 魄 盛 。 性 者 受 之 天 。 必 有 藏 焉 。 心 者 神 所 藏 。 腎<br />

者 精 所 藏 。 脾 者 魂 所 藏 。 膽 者 魄 所 藏 。 統 其 藏 者 心 也 。 故 能 發 見 于 聲 臭 言 視 之 間 。 而 不<br />

違 其 則 者 。 所 以 靈 也 。 形 者 資 于 地 。 必 有 腑 焉 。 肺 為 傳 氣 之 腑 。 胃 為 化 水 谷 之 府 。 又 為<br />

之 脬 腸 。 以 流 其 渣 滓 濁 穢 。 故 天 地 之 性 人 為 貴 。 豈 若 異 端 者 之 言 魂 魄 哉 。 愚 謂 人 之 飲 食<br />

入 口 。 由 胃 管 入 于 胃 中 。 其 滋 味 滲 入 五 臟 。 其 質 入 于 小 腸 。 乃 化 之 。 則 入 于 大 腸 。 始 分<br />

別 清 濁 。 渣 滓 濁 者 。 結 于 廣 腸 。 津 液 清 者 。 入 于 膀 胱 。 膀 胱 乃 津 液 之 府 也 。 至 膀 胱 又 分<br />

清 濁 。 濁 者 入 于 溺 中 。 其 清 者 入 于 膽 。 膽 引 入 于 脾 。 脾 散 于 五 臟 。 為 涎 。 為 唾 。 為 涕 。<br />

為 淚 。 為 汗 。 其 滋 味 滲 入 五 臟 。 乃 成 五 汁 。 五 汁 同 歸 于 脾 。 脾 和 乃 化 血 。 行 于 五 臟 五 腑 。<br />

而 統 之 于 肝 。 脾 不 和 乃 化 為 痰 。 血 生 氣 于 五 臟 五 腑 。 而 統 之 于 肺 。 氣 血 化 精 。 統 之 于 腎 。<br />

精 生 神 。 統 之 于 心 。 精 藏 二 腎 之 間 。 謂 之 命 門 。 神 藏 于 心 之 中 竅 。 為 人 之 元 氣 。 氣 從 肺<br />

管 中 出 。 鼻 為 呼 吸 也 。<br />

15


第 三 章 診 斷 要 點<br />

第 一 節 西 醫 診 斷 要 點<br />

內 分 泌 檢 查 如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FSH) 及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LH) 的 測 定 , 顯 示<br />

兩 者 的 含 量 增 高 , 前 者 甚 至 高 於 後 者 。 正 常 月 經 週 期 血 漿 中 促 濾 泡 成 熟 激<br />

素 的 量 為 5~10 mIU/ml,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為 5~25 mIU/ml。 經 斷 後 促 濾 泡 成 熟<br />

激 素 增 加 約 20 倍 , 而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的 則 增 加 約 5~10 倍 。 因 此 , 經 斷 後<br />

FSH/LH 大 於 1, 而 經 斷 前 則 FSH/LH 小 於 1。 對 血 中 雌 二 醇 (estradiol, E2)、<br />

雌 三 醇 (estriol, E3) 的 放 射 免 疫 測 定 , 正 常 的 月 經 週 期 中 , 雌 二 醇 的 血 中 濃 度<br />

於 濾 泡 早 期 多 為 50 ng/ml, 高 峰 期 時 可 達 350 ng/ml。 而 經 斷 後 , 週 期 性 變<br />

化 消 失 , 雌 二 醇 平 均 血 中 濃 度 為 13~25 ng/ml; 若 雌 三 醇 之 濃 度 低 於 20<br />

ng/ml, 則 可 協 助 診 斷 。 心 電 圖 中 可 見 S-T 段 抑 低 的 現 象 。 血 中 膽 固 醇 增 高 ,<br />

主 要 是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的 升 高 , 但 高 密 度 脂 蛋 白<br />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 無 明 顯 的 改 變 。[2-5]<br />

第 二 節 中 醫 診 斷 要 點<br />

本 病 以 「 虛 證 」 為 主 , 而 最 主 要 是 分 為 「 腎 陰 虛 」 與 「 腎 陽 虛 」 二 証 。<br />

腎 陰 虛 以 津 液 、 精 血 不 足 為 特 點 ; 可 見 月 經 量 少 、 閉 經 、 口 燥 咽 乾 、 形 體<br />

消 瘦 、 尿 少 、 陰 道 乾 澀 、 便 秘 、 失 眠 多 夢 、 皮 膚 搔 癢 等 。 若 陰 虛 陽 亢 , 則<br />

可 見 午 後 潮 熱 、 五 心 煩 熱 、 失 眠 、 頭 痛 、 眩 暈 、 煩 躁 、 易 怒 等 。 腎 陽 虛 以<br />

機 能 衰 減 、 水 寒 過 盛 為 特 點 ; 可 見 月 經 量 多 、 崩 漏 、 形 寒 肢 冷 、 便 溏 、 小<br />

便 清 長 、 尿 頻 失 禁 或 溲 不 利 等 。 若 陰 損 及 陽 則 發 展 為 腎 陰 陽 兩 虛 , 可 見 烘<br />

熱 肢 冷 , 面 色 陣 紅 , 口 渴 膚 熱 , 腰 酸 膝 軟 , 頭 暈 頭 痛 , 夜 寐 不 安 。[10-11]<br />

( 吳 芯 怡 、 胡 文 龍 )<br />

16


典 籍 文 獻 :<br />

《 竹 林 女 科 證 治 ‧ 卷 一 ‧ 調 經 下 ‧ 四 九 五 旬 經 證 》<br />

婦 人 二 七 而 天 癸 , 至 七 七 而 天 癸 竭 , 此 其 常 也 。 乃 四 十 九 五 十 歲 天 癸 猶 不 竭 , 而 月<br />

經 仍 舊 依 期 而 行 不 見 他 證 者 , 血 有 余 也 , 不 可 用 藥 止 之 。 若 天 癸 已 過 期 , 經 行 不 勻 , 或<br />

三 四 月 不 行 , 或 一 月 再 至 而 腰 腹 疼 痛 者 , 宜 服 當 歸 散 。<br />

《 竹 林 女 科 證 治 ‧ 卷 一 ‧ 調 經 下 ‧ 五 旬 以 后 經 證 》<br />

婦 人 七 七 四 十 九 歲 , 天 癸 已 斷 。 若 五 旬 以 后 , 而 月 經 復 行 , 或 漏 下 不 止 , 腰 腹 疼 痛<br />

者 , 但 當 察 者 有 熱 無 熱 。 有 熱 者 , 宜 子 芩 丸 ; 無 熱 而 血 虛 者 , 宜 益 陰 煎 。 若 血 去 過 多 ,<br />

熱 隨 血 去 , 沖 任 傷 損 而 為 漏 為 崩 , 腹 痛 寒 熱 者 , 宜 茱 萸 湯 。 肝 脾 傷 損 , 血 不 歸 經 者 , 宜<br />

歸 脾 湯 兼 服 逍 遙 散 。<br />

17


第 四 章 鑑 別 診 斷<br />

第 一 節 西 醫 鑑 別 診 斷<br />

絕 經 往 往 是 顯 而 易 見 的 , 在 年 輕 的 患 者 中 , 診 斷 是 用 血 清 促 濾 泡 成 熟 激<br />

素 (FSH) 水 平 升 高 而 證 實 , 內 分 泌 疾 病 , 如 甲 狀 腺 疾 病 及 糖 尿 病 , 應 予 以 排<br />

除 。 應 作 血 液 常 規 檢 查 (complete blood count, CBC)、 肝 、 腎 功 能 、 血 液 生 化<br />

檢 查 、 血 漿 蛋 白 質 以 排 除 全 身 性 疾 病 引 起 的 症 狀 。 患 者 有 時 有 氣 急 現 象 ,<br />

或 深 長 的 嘆 息 樣 呼 吸 , 甚 至 心 動 過 速 時 出 現 呼 吸 困 難 , 對 於 這 些 病 人 需 行<br />

肺 部 X 光 的 檢 查 以 排 除 局 部 的 病 變 。 對 於 有 陰 道 不 規 則 出 血 的 患 者 , 應 進<br />

行 超 音 波 檢 查 及 子 宮 內 膜 組 織 切 片 , 或 進 行 診 斷 性 子 宮 刮 除 術 以 排 除 生 殖<br />

系 統 器 質 性 病 變 。 對 於 臨 近 正 值 更 年 期 的 患 者 , 應 每 年 定 期 做 子 宮 頸 抹 片<br />

檢 查 , 以 早 期 診 斷 惡 性 病 變 。 陰 道 上 皮 脫 落 細 胞 受 卵 巢 激 素 的 影 響 而 有 週<br />

期 變 化 , 可 了 解 卵 巢 激 素 血 中 濃 度 的 週 期 變 化 , 若 斷 經 後 成 熟 指 數 繼 續 顯<br />

示 體 內 有 高 量 的 雌 性 激 素 , 則 可 能 有 其 他 的 病 變 或 癌 變 。 繼 發 性 骨 質 疏 鬆<br />

症 如 糖 尿 病 、 慢 性 肝 病 、 腎 病 、 嚴 重 營 養 不 良 、 甲 狀 腺 功 能 亢 進 症 等 均 可<br />

引 發 骨 質 疏 鬆 症 , 可 通 過 X 光 檢 查 , 血 清 鈣 、 磷 、 鹼 性 磷 酸 酶 等 以 及 其 他<br />

激 素 血 清 蛋 白 測 定 有 助 於 鑒 別 。<br />

總 之 , 更 年 期 障 礙 是 由 於 激 素 水 平 波 動 及 降 低 所 致 的 一 系 列 功 能 性 改<br />

變 。 但 在 診 斷 時 必 須 先 排 除 器 質 性 病 變 , 切 勿 將 所 有 病 變 均 歸 於 更 年 期 障<br />

礙 , 而 延 誤 器 質 性 病 變 的 診 斷 與 治 療 。[5-6]<br />

第 二 節 中 醫 鑑 別 診 斷<br />

本 病 的 臨 床 表 現 和 某 些 內 科 疾 病 如 眩 暈 、 心 悸 、 水 腫 等 相 似 , 但 本 病 多<br />

合 併 月 經 紊 亂 , 且 在 絕 經 前 後 時 期 發 病 。 經 斷 須 與 石 瘕 相 鑒 別 , 經 斷 復 來<br />

與 須 與 腸 覃 相 鑒 別 。 石 瘕 乃 胞 宮 之 積 , 雖 類 癥 而 癥 從 臌 論 ; 腸 覃 為 腸 募 之<br />

患 , 亦 肖 癥 而 病 屬 脹 推 。(《 證 治 針 經 ‧ 卷 四 》) 有 年 過 五 旬 , 經 行 不 止 者 :<br />

18


許 叔 微 主 血 有 余 ;《 產 寶 》 主 勞 傷 過 度 、 喜 怒 不 時 ; 李 時 珍 作 敗 血 論 。 三 說<br />

不 同 , 當 參 脈 證 。(《 沈 氏 女 科 輯 要 ‧ 卷 上 》)<br />

( 吳 芯 怡 、 胡 文 龍 )<br />

典 籍 文 獻 :<br />

《 證 治 針 經 ‧ 卷 四 ‧ 崩 漏 ‧ 癥 瘕 》<br />

《 內 經 》 有 石 瘕 之 名 ,( 本 言 生 于 胞 中 。) 或 下 橫 于 子 戶 ;( 有 物 如 石 , 痛 甚 , 亦 名<br />

石 瘕 , 先 經 斷 , 少 腹 痛 , 用 四 物 加 桃 仁 、 三 稜 、 檳 榔 、 延 胡 、 附 子 、 澤 瀉 、 血 竭 、 大 黃<br />

而 愈 。《 名 醫 類 案 》。)…… 石 瘕 乃 胞 宮 之 積 , 雖 類 癥 而 癥 從 臌 論 ; 腸 覃 為 腸 募 之 患 , 亦<br />

肖 癥 而 病 屬 脹 推 。( 石 瘕 、 腸 覃 , 皆 脹 病 也 , 俱 在 少 腹 , 此 當 下 之 候 , 與 癥 病 不 同 , 不<br />

可 不 辨 。)<br />

《 脈 學 輯 要 ‧ 卷 下 ‧ 婦 人 》<br />

董 西 園 曰 。 凡 素 有 積 氣 瘕 氣 之 體 。 每 于 懷 娠 之 后 。 多 見 腹 痛 。 其 脈 皆 數 急 。 則 積 瘕<br />

與 胎 胚 。 分 別 甚 難 。 宜 考 其 素 來 情 狀 。 然 后 酌 治 。 庶 不 致 誤 。 更 有 虛 損 陰 虛 之 候 。 脈 亦<br />

動 數 滑 疾 。 經 閉 不 行 。 狀 類 懷 娠 。 凡 此 之 候 。 與 妊 娠 幾 微 之 別 耳 。 但 妊 娠 之 脈 。 滑 數 中<br />

自 有 和 氣 可 觀 。 虛 損 之 數 急 。 非 空 小 而 急 。 或 細 勁 而 弦 。 皆 屬 無 神 之 診 。 柔 和 氣 象 。 斷<br />

不 可 見 。 若 積 聚 挾 實 之 候 。 脈 多 沉 著 。 其 起 居 飲 食 。 自 與 勞 損 妊 娠 之 愛 憎 動 靜 不 同 。 其<br />

形 色 精 神 。 亦 迥 然 各 別 。 獨 是 虛 損 之 體 。 復 有 懷 娠 者 。 誠 幾 微 之 別 。 不 可 不 留 心 討 論 者<br />

也 。<br />

《 類 證 治 裁 ‧ 卷 之 三 ‧ 腫 脹 論 治 ‧ 腫 脹 脈 案 》<br />

金 氏 中 年 經 斷 , 脘 腹 脹 大 , 季 脅 緊 掣 如 束 , 食 下 滿 , 逾 時 痛 , 便 瀉 日 數 行 , 晡 后<br />

股 脛 重 墜 , 脈 陽 搏 陰 微 , 癥 由 瘕 聚 胞 宮 , 氣 閉 衃 留 , 可 導 使 下 。 失 治 則 沖 病 及 帶 , 腰 圍<br />

弸 急 , 中 下 焦 氣 機 鈍 窒 , 運 納 無 權 , 滿 痛 瘕 泄 , 氣 虛 下 陷 , 由 來 漸 矣 , 前 年 立 法 溫 通 腑<br />

陽 , 脹 寬 能 納 。 今 先 主 通 降 , 脹 緩 再 議 。 半 夏 曲 、 茯 苓 、 草 果 ( 煨 ), 砂 仁 殼 、 蘇 子 、<br />

橘 白 、 大 腹 皮 、 川 椒 目 、 降 香 。 三 服 滿 痛 除 。 專 調 帶 絡 , 為 其 氣 虛 則 弸 急 而 陷 下 也 。 潞<br />

參 、 升 麻 、 益 智 子 、 沙 苑 子 、 茯 神 、 牛 膝 炭 、 當 歸 須 。 三 五 服 后 , 腰 肋 松 而 股 脛 復 常 。<br />

《 徐 批 葉 天 士 晚 年 方 案 真 本 ‧ 卷 下 ‧ 炒 枯 腎 氣 湯 》<br />

庚 ( 太 平 , 四 十 九 歲 ) 右 脅 有 形 , 漸 次 腹 大 , 每 投 攻 下 泄 奪 , 大 便 得 瀉 , 脹 必 少 減 ,<br />

繼 而 仍 然 不 通 , 頻 頻 攻 下 , 希 圖 暫 緩 。 病 中 脹 浮 , 下 焦 加 針 刺 決 水 , 水 出 腫 消 , 病 仍 不<br />

去 。 病 患 六 載 , 三 年 前 已 經 斷 。 想 此 病 之 初 , 由 肝 氣 不 和 , 氣 聚 成 瘕 。 頻 加 攻 瀉 , 脾 胃<br />

反 傷 。 古 云 : 臍 突 傷 脾 , 今 之 所 苦 , 二 便 欲 出 , 痛 如 刀 針 刺 割 。 蓋 氣 脹 久 下 , 再 奪 其 血 ,<br />

19


血 液 枯 , 氣 愈 結 , 宜 通 宜 以 利 竅 潤 劑 ( 初 由 瘕 病 蠻 弄 , 成 脹 , 先 傷 氣 , 繼 傷 血 , 血 液 既<br />

傷 , 而 氣 愈 結 , 以 致 二 便 痛 艱 。 到 此 地 步 , 非 宣 通 利 潤 更 有 何 法 ? 此 相 時 度 勢 而 占 得 好<br />

地 步 也 。)<br />

琥 珀 ( 一 錢 ) 大 黑 豆 皮 ( 五 錢 ) 麝 香 ( 一 分 ) 杜 牛 膝 ( 一 兩 )<br />

二 便 通 后 , 接 服<br />

茺 蔚 子 郁 李 仁 杜 牛 膝 當 歸 冬 葵 子 。<br />

《 逐 園 醫 案 ‧ 卷 下 》<br />

婦 女 似 娠 非 娠 之 疾 , 或 成 癥 瘕 血 蠱 , 或 感 異 氣 而 結 為 有 形 之 物 類 , 或 由 氣 結 而 漸 變<br />

為 水 , 古 有 之 矣 , 從 未 見 有 始 終 純 由 氣 積 , 酷 肖 真 胎 , 而 于 臟 腑 身 體 毫 無 窒 礙 者 。 揚 州<br />

方 君 禹 金 之 繼 室 , 體 素 羸 弱 , 月 事 愆 期 , 余 為 治 愈 矣 。 一 日 延 診 , 云 經 斷 已 及 三 月 , 未<br />

審 是 停 是 娠 , 脈 之 澀 弱 。 曰 : 娠 殊 未 確 , 但 無 他 恙 , 可 以 美 膳 調 之 , 不 必 用 藥 。 至 五 月<br />

又 延 診 , 曰 : 脈 如 前 , 未 必 娠 。 自 云 腹 內 動 , 與 娠 無 異 。 余 答 云 : 徐 觀 后 效 , 毋 庸 服 藥 。<br />

嗣 后 期 已 九 月 , 復 診 , 脈 不 少 異 , 腹 已 高 大 , 但 較 常 娠 差 小 , 動 時 酷 似 真 胎 , 兩 乳 亦 略<br />

起 而 有 清 汁 , 余 念 如 果 胎 娠 而 靚 此 脈 , 后 必 難 保 危 險 。 延 至 十 一 月 未 產 , 方 君 云 : 常 娠<br />

不 過 九 、 十 月 而 產 ; 今 若 此 , 殊 難 索 解 。 余 曰 : 娠 十 余 月 而 產 者 , 古 嘗 有 之 , 但 其 脈 究<br />

有 疑 義 , 且 徐 俟 之 。 后 又 數 月 , 方 君 笑 而 告 曰 : 內 子 之 疾 誠 怪 , 自 月 事 斷 及 今 十 三 月 ,<br />

昨 今 兩 日 , 腹 響 泄 氣 不 止 , 至 晚 腹 消 大 半 , 今 日 仍 然 , 腹 已 全 消 如 常 , 又 無 他 恙 , 豈 非<br />

怪 事 ? 余 曰 : 誠 然 , 我 未 之 前 聞 也 。 書 此 以 諗 世 之 究 心 胎 產 者 。<br />

《 沈 氏 女 科 輯 要 ‧ 卷 上 ‧ 第 七 節 ‧ 月 事 異 常 》<br />

經 云 , 七 七 而 天 癸 竭 。 有 年 過 五 旬 , 經 行 不 止 者 : 許 叔 微 主 血 有 余 , 不 可 止 , 宜 當<br />

歸 散 ;《 產 寶 》 主 勞 傷 過 度 、 喜 怒 不 時 ; 李 時 珍 作 敗 血 論 。 三 說 不 同 , 當 參 脈 證 。<br />

李 時 珍 曰 : 月 事 一 月 一 行 , 其 常 也 。 或 先 或 后 , 或 通 或 塞 , 其 病 也 。 有 行 期 只 吐 血 、<br />

衄 血 , 或 眼 、 耳 出 血 , 是 謂 倒 經 ; 有 三 月 一 行 , 是 謂 居 經 ; 有 一 年 一 行 , 是 謂 避 年 ; 有<br />

一 生 不 行 而 受 胎 者 , 是 謂 暗 經 ; 有 受 胎 后 , 月 月 行 經 而 產 子 者 , 是 謂 胎 盛 , 俗 名 胎 垢 ;<br />

有 受 胎 數 月 , 血 忽 大 下 而 胎 不 隕 者 , 是 謂 漏 胎 。 此 雖 以 氣 血 有 余 不 足 言 , 而 亦 異 常 矣 。<br />

王 孟 英 按 : 有 未 及 二 七 之 年 而 經 水 已 行 者 ; 有 年 逾 花 甲 而 月 事 不 絕 者 ; 有 無 病 而 偶<br />

停 數 月 者 ; 有 壯 年 而 月 信 即 斷 者 ; 有 帶 下 過 甚 而 經 不 行 者 ; 有 數 月 而 一 行 者 ; 有 產 后 自<br />

乳 而 仍 按 月 行 經 者 ; 有 一 產 而 停 經 一 二 年 者 。 秉 賦 不 齊 , 不 可 以 常 理 概 也 。<br />

《 一 得 集 ‧ 卷 下 醫 案 ‧ 高 姓 婦 血 崩 危 癥 治 驗 》<br />

杭 垣 凌 木 梳 巷 高 姓 婦 。 年 四 十 七 歲 。 患 血 崩 兩 月 余 。 淋 漓 不 斷 。 其 血 初 起 鮮 赤 、 久<br />

則 漸 淡 。 若 一 起 坐 。 驟 下 如 傾 。 往 來 寒 熱 。 下 體 如 廢 。 床 上 不 能 轉 動 。 面 色 晄 白 如 紙 。<br />

唇 舌 皆 無 血 色 。 常 覺 目 暗 腦 空 。 自 起 病 以 來 。 更 醫 數 手 。 服 藥 七 十 余 劑 。 如 水 投 石 。 乃<br />

延 余 治 。 診 其 脈 兩 關 尺 皆 浮 虛 芤 大 。 重 按 軟 弱 無 神 。 寸 口 澀 澀 不 調 。 余 曰 。 婦 人 七 七 。<br />

天 癸 將 竭 。 其 血 較 衰 于 壯 年 。 今 病 已 日 久 。 下 崩 若 傾 。 所 去 之 血 。 已 不 啻 數 斗 。 所 謂 奇<br />

20


經 血 海 之 血 。 蓋 皆 下 脫 。 急 當 大 補 氣 血 。 癥 雖 危 險 。 若 照 余 方 服 之 。 不 得 稍 有 增 減 。 尚<br />

可 轉 危 為 安 。 與 補 血 湯 合 膠 艾 湯 法 。 更 加 介 類 潛 陽 止 血 之 品 。 方 用 黃 芪 一 兩 。 當 歸 四 錢 。<br />

黨 參 、 白 芍 、 阿 膠 、 荊 芥 炭 、 貫 眾 炭 血 余 炭 各 三 錢 。 薑 炭 一 錢 五 分 。 陳 艾 葉 七 片 。 杜 仲 、<br />

川 斷 、 桑 寄 生 各 二 錢 五 分 。 牡 蠣 八 錢 。 水 煎 加 童 便 半 茶 鐘 。 服 二 劑 而 血 減 。 下 體 稍 能 轉<br />

動 。 乃 去 寄 生 、 川 斷 、 血 余 、 黃 芪 。 用 六 錢 。 黨 參 、 高 麗 參 , 加 熟 地 一 兩 。 鹿 角 膠 、 龍<br />

骨 各 三 錢 。 附 子 一 錢 。 又 二 劑 血 止 而 能 起 坐 。 唇 面 稍 轉 紅 活 。 脈 象 有 根 。 而 白 帶 時 下 。<br />

又 服 五 劑 。 諸 癥 悉 愈 。 按 血 脫 補 氣 。 古 法 可 循 。 原 非 難 治 。 而 數 手 久 治 。 迄 無 一 效 。 豈<br />

非 可 笑 。<br />

《 洄 溪 醫 案 按 ‧ 失 魂 ‧ 崩 》<br />

徽 州 鹽 商 汪 姓 , 始 富 終 貧 , 其 夫 人 年 四 十 六 , 以 憂 勞 患 崩 證 , 服 參 、 附 諸 藥 而 病 益<br />

劇 , 延 余 治 之 。 處 以 養 血 清 火 之 劑 , 而 病 稍 衰 , 蓋 此 病 本 難 除 根 也 。 越 三 年 夫 卒 , 欲 往<br />

武 林 依 其 親 戚 , 過 吳 江 求 方 , 且 泣 曰 : 我 遇 先 生 而 得 生 , 今 遠 去 , 病 發 必 死 耳 。 余 力 立<br />

長 服 方 , 且 贈 以 應 用 丸 散 而 去 。 閱 十 數 年 , 郡 中 有 洋 客 請 治 其 室 人 , 一 白 頭 老 嫗 出 拜 ,<br />

余 驚 問 , 曰 : 我 即 汪 某 妻 也 。 服 先 生 所 贈 方 藥 , 至 五 十 二 而 崩 證 絕 , 今 已 六 十 余 , 強 健<br />

逾 昔 , 我 婿 迎 我 于 此 , 病 者 即 我 女 也 。 不 但 求 治 我 女 , 必 欲 面 謝 , 故 相 屈 耳 。 蓋 崩 證 往<br />

往 在 五 十 歲 以 前 , 天 癸 將 絕 之 時 , 而 沖 任 有 火 , 不 能 攝 納 , 橫 決 為 害 ; 至 五 十 以 后 , 天<br />

癸 自 絕 , 有 不 藥 而 愈 者 , 亦 有 氣 旺 血 熱 , 過 時 而 仍 有 此 證 者 , 當 因 時 消 息 , 總 不 外 填 陰<br />

補 血 之 法 。 不 知 者 以 溫 熱 峻 補 , 氣 愈 旺 而 陰 愈 耗 , 禍 不 旋 踵 矣 。 此 極 易 治 之 病 , 而 往 往<br />

不 治 , 蓋 未 能 深 考 其 理 , 而 誤 殺 之 耳 。<br />

《 婦 科 心 法 要 訣 ‧ 經 閉 門 ‧ 婦 人 經 斷 復 來 》<br />

婦 人 七 七 天 癸 竭 , 不 斷 無 疾 血 有 余 ; 已 斷 復 來 審 其 故 , 邪 病 相 干 隨 證 醫 。<br />

21


第 五 章 病 因 與 病 機<br />

第 一 節 西 醫 病 因 與 病 機<br />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的 病 因 病 機 並 沒 有 一 個 十 分 詳 細 的 學 說 可 以 概 括 地 解 釋<br />

所 有 出 現 的 症 狀 , 但 一 般 與 「 卵 巢 功 能 的 衰 退 」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且 為 其 主 因 。<br />

在 現 代 醫 學 認 為 當 卵 巢 功 能 開 始 衰 退 時 , 濾 卵 發 育 不 全 故 不 能 排 卵 、 沒 有<br />

黃 體 的 形 成 , 雌 性 激 素 的 分 泌 也 日 漸 減 少 , 直 至 減 少 至 不 能 刺 激 子 宮 內 膜<br />

時 , 則 月 經 由 稀 少 至 停 止 。 由 於 卵 巢 分 泌 雌 性 激 素 (estrogens) 和 黃 體 素<br />

(progesterone), 功 能 減 退 使 正 常 的 下 視 丘 - 腦 下 垂 體 - 卵 巢 體 之 間 的 平 衡 關<br />

係 發 生 變 化 , 回 饋 抑 制 作 用 減 弱 , 於 是 產 生 下 視 丘 和 腦 下 垂 體 的 功 能 亢 進 ,<br />

表 現 為 促 性 腺 激 素 (FSH, LH) 的 分 泌 增 多 , 因 而 影 響 了 自 主 神 經 中 樞 的 調<br />

節 作 用 。[5-6]<br />

此 外 , 體 質 、 健 康 狀 態 、 社 會 環 境 及 精 神 神 經 狀 態 亦 佔 有 重 要 的 一 環 。<br />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症 狀 是 否 發 生 及 其 輕 重 程 度 , 除 與 內 分 泌 功 能 狀 態 有 密 切 關<br />

係 外 , 還 與 個 人 體 質 、 健 康 狀 態 、 社 會 家 庭 環 境 變 化 、 精 神 神 經 因 素 等 有<br />

密 切 的 關 係 , 許 多 的 研 究 顯 示 大 腦 皮 質 可 透 過 一 些 神 經 傳 遞 物 質<br />

(neurotransmitters) 如 血 清 素 (serotonin, 5-HT)、 多 巴 胺 (dopamine, DA) 等 ,<br />

對 下 視 丘 的 活 動 產 生 調 節 的 作 用 , 而 且 對 人 體 的 行 為 活 動 和 情 緒 有 顯 著 的<br />

影 響 。( 圖 1)<br />

現 代 醫 學 中 提 到 了 更 年 期 的 變 化 , 乃 為 卵 巢 機 能 的 退 化 及 機 體 老 化 兩 者<br />

交 互 作 用 的 綜 合 影 響 。 其 包 括 了 (1) 對 上 皮 細 胞 、 平 滑 肌 及 結 締 組 織 生 長 的<br />

刺 激 減 少 、 引 起 生 殖 道 、 泌 尿 道 、 乳 腺 管 及 體 毛 的 退 化 ;(2) 由 於 自 主 神 經<br />

系 統 的 不 穩 定 , 引 起 血 管 舒 縮 運 動 障 礙 ;(3) 大 腦 皮 質 的 功 能 受 影 響 , 造 成<br />

情 緒 的 波 動 紊 亂 ;(4) 骨 質 重 吸 收 增 加 , 動 情 激 素 缺 乏 則 無 法 抑 制 噬 骨 細 胞<br />

對 骨 質 的 破 壞 ( 圖 2), 並 直 接 促 進 骨 質 中 鈣 質 的 析 出 而 減 少 骨 質 密 度 ( 圖<br />

3), 骨 質 密 度 低 於 50% 便 很 容 易 發 生 骨 折 ( 圖 4);(5) 另 外 如 冠 心 病 、 高 血<br />

壓 、 腦 血 管 意 外 及 老 年 性 精 神 病 的 機 率 有 增 加 的 危 險 性 。<br />

22


更 年 更 期 年 婦 期 女 婦 中 女 樞 中 神 樞 經 神 系 經 統 系 變 統 化 變 化<br />

雌 激 素<br />

血 清 素<br />

單 氨 氧 化 酶<br />

反 轉 下 視 丘 的<br />

去 甲 腎 上 腺 素<br />

去 甲 腎 上 腺 素 / 血 清 素<br />

NE 5-HT<br />

穩 定 性<br />

溫 度 調 解 中 樞<br />

熱 潮 紅<br />

疲 倦 、 失 眠 、 憂 鬱<br />

圖 1 更 年 期 婦 女 之 中 樞 神 經 系 統 變 化 。 動 情 激 素 缺 乏 , 會 影 響 中 樞 神 經 系 統 內 之 神 經 傳 導 物 質 之 分 泌 ,<br />

而 導 致 憂 鬱 、 疲 累 、 失 眠 、 臉 潮 紅 等 症 狀 。[ 李 奇 龍 〈 王 馨 世 〉: 更 年 期 醫 學 , 合 記 圖 書 出 版 社 :2007;(31)]<br />

PTH +<br />

Thyroxine<br />

Osteoporosis<br />

骨 頭 破 壞<br />

Osteoclast<br />

Osteoprogenitor<br />

Calcitonin<br />

Estrogens<br />

Androgens<br />

一<br />

Bone<br />

Destruction<br />

骨 頭 成 形<br />

PTH<br />

一<br />

Osteoblasts<br />

Mechanical Stress<br />

Calcitonin, Vit.D<br />

HGH, Calcium<br />

+<br />

Bone<br />

Formation<br />

圖 2 噬 骨 細 胞 與 造 骨 細 胞 受 許 多 賀 爾 蒙 之 控 制 。 動 情 激 素 會 抑 制 噬 骨 細 胞 之 活 性 , 減 少 骨 質 破 壞 。PTH:<br />

副 甲 狀 腺 素 ,Thyroxine: 甲 狀 腺 素 ,Calcitonin: 抑 鈣 素 / 血 清 中 、 升 鈣 素 / 骨 中 ,HGH: 人 類 生 長 激 素 。[ 李<br />

奇 龍 〈 王 馨 世 〉: 更 年 期 醫 學 , 合 記 圖 書 出 版 社 :2007;(39)]<br />

23


動 情 激<br />

素 不 足<br />

增 加 骨 中<br />

鈣 質 吸 收<br />

副 甲 狀 腺 素<br />

血 清 磷<br />

血 清 活 性 維 生 素 D<br />

腸 中 鈣 吸 收<br />

圖 3 動 情 激 素 缺 乏 會 直 接 促 進 骨 質 中 鈣 質 的 析 出 , 並 降 低 活 性 Vitamin D[1,25-(OH) D<br />

2 3 ]<br />

之 血 中 濃 度 , 導 致 腸 胃 道 鈣 質 的 吸 收 減 少 , 而 間 接 影 響 ( 減 少 ) 骨 質 密 度 。[ 李 奇 龍 〈 王 馨<br />

世 〉: 更 年 期 醫 學 , 合 記 圖 書 出 版 社 :2007;(39)]<br />

Bone mass(%) 骨 量<br />

120<br />

100<br />

80<br />

男<br />

60<br />

40<br />

20<br />

停 經<br />

骨 折 之 危 險 區<br />

女<br />

0<br />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br />

年 齡 ( 年 )<br />

圖 4 男 女 骨 質 密 度 約 於 25~30 歲 時 達 到 最 高 峰 , 之 後 隨 年 齡 增 加 而 逐 漸 遞 減 。 但 女 性 在<br />

停 經 後 , 便 出 現 骨 質 密 度 急 遽 下 降 之 情 形 , 這 與 停 經 後 動 情 激 素 缺 乏 有 關 。 骨 質 密 度 低<br />

於 50% 便 很 容 易 發 生 骨 折 。[ 李 奇 龍 〈 王 馨 世 〉: 更 年 期 醫 學 , 合 記 圖 書 出 版 社 :2007;<br />

(38)]<br />

24


第 二 節 中 醫 病 因 與 病 機<br />

在 中 醫 認 為 女 子 之 所 以 有 生 育 的 功 能 , 乃 由 於 腎 氣 足 、 任 衝 二 脈 通 盛 ,<br />

在 《 素 問 ‧ 上 古 天 真 論 》 曾 提 到 :「 女 子 七 歲 , 腎 氣 盛 , 齒 更 發 長 , 二 七 而<br />

天 癸 至 , 任 脈 通 , 太 沖 脈 盛 , 月 事 以 時 下 。…… 五 七 , 陽 明 脈 衰 , 面 始 焦 ,<br />

發 始 墮 , 六 七 , 三 陽 脈 衰 於 上 , 面 皆 焦 , 發 始 白 ; 七 七 , 任 脈 虛 , 太 沖 脈<br />

衰 少 , 天 癸 竭 , 地 道 不 通 , 故 形 壞 而 無 子 也 。」 亦 即 強 調 腎 氣 對 人 體 之 生<br />

殖 功 能 有 重 要 的 影 響 。 另 外 , 在 中 醫 的 臟 象 學 說 中 提 到 了 「 腎 臟 精 」 一 說 ,<br />

提 示 了 腎 精 決 定 了 人 體 性 機 能 及 生 殖 能 力 的 關 係 ; 而 腎 氣 與 沖 任 二 脈 、 及<br />

月 經 的 關 係 , 更 為 婦 科 對 「 經 病 」 的 主 要 理 論 根 據 , 故 在 論 及 更 年 期 的 病<br />

因 時 , 可 以 分 為 腎 陰 虛 及 腎 陽 虛 二 類 。 腎 陰 虛 者 ( 圖 5), 由 於 精 血 耗 傷 ,<br />

天 癸 漸 竭 , 腎 陰 不 足 , 可 見 肝 陽 偏 亢 , 或 心 火 偏 旺 諸 証 。 腎 陽 虛 者 ( 圖 6),<br />

由 於 月 經 將 竭 , 腎 氣 漸 衰 , 命 門 火 衰 , 虛 寒 內 盛 , 臟 腑 失 於 溫 養 。 腎 虛 遷<br />

延 日 久 , 陰 損 及 陽 , 又 可 造 成 腎 之 陰 陽 兩 虛 。 由 於 婦 女 在 斷 經 前 後 , 腎 氣<br />

漸 衰 , 天 癸 將 竭 , 沖 任 脈 虛 , 生 殖 機 能 逐 漸 減 退 到 最 後 喪 失 , 臟 腑 功 能 漸<br />

退 , 使 機 體 陰 陽 失 於 平 衡 而 導 致 該 証 , 故 「 腎 」 是 致 病 之 本 。[10-11]<br />

多 數 醫 家 認 為 本 病 主 要 臨 床 症 狀 皆 源 於 腎 虛 , 腎 虛 乃 本 病 之 主 證 , 而<br />

心 、 肝 、 脾 各 臟 功 能 失 調 為 本 病 之 兼 證 。 腎 氣 漸 衰 , 沖 任 虧 虛 , 天 癸 將 竭 ,<br />

精 氣 不 足 , 陰 陽 失 去 平 衡 , 腎 陰 不 足 , 陽 失 潛 藏 , 或 腎 陽 虛 衰 , 經 脈 失 其<br />

溫 養 , 臟 腑 功 能 失 調 , 肝 腎 同 源 , 腎 陰 虧 虛 , 水 不 涵 木 , 則 表 現 為 陰 虛 陽<br />

亢 之 象 。 另 外 腎 陽 虛 , 命 火 衰 , 脾 土 失 煦 , 則 出 現 脾 腎 陽 虛 之 候 ; 腎 精 不<br />

足 , 心 陰 虛 , 而 心 陽 亢 可 致 心 腎 不 交 。 此 外 尚 有 肝 氣 鬱 結 , 心 脾 兩 虛 導 致<br />

氣 血 失 調 。 同 時 , 心 、 肝 、 腎 三 臟 功 能 失 調 可 導 致 瘀 血 阻 滯 。 綜 觀 古 今 文<br />

獻 ,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中 醫 病 因 病 機 可 以 概 括 為 腎 虛 肝 實 、 五 臟 失 調 。[12-14]<br />

( 張 恭 賓 、 胡 文 龍 )<br />

25


心 火 偏 旺<br />

心 悸 失 眠 、 潮 熱 盜 汗 、 手 足 心 熱<br />

腎 陰 虧 虛<br />

陰 不 制 陽<br />

肝 陽 偏 亢<br />

煩 躁 易 怒 、 頭 暈 目 眩<br />

精 血 耗 傷<br />

任 脈 空 虛<br />

形 壞 無 子<br />

天 癸 漸 竭<br />

胞 宮 萎 弱<br />

太 衝 脈 弱<br />

月 水 不 行<br />

圖 5 更 年 期 障 礙 病 因 病 機 圖 : 腎 陰 虛 證 型<br />

腎 陽 虛 衰<br />

命 門 火 衰<br />

臟 腑 失 於<br />

溫 養<br />

陰 寒 內 盛<br />

畏 寒 怕 冷 、 手 足 欠 溫 、 腰 酸<br />

腎 氣 不 足<br />

天 癸 將 竭<br />

衝 任 脈 虛<br />

胞 宮 虛 冷<br />

生 殖 機 能<br />

喪 失<br />

月 經 漸 枯<br />

圖 6 更 年 期 障 礙 病 因 病 機 圖 : 腎 陽 虛 證 型<br />

典 籍 文 獻 :<br />

《 類 經 ‧ 三 卷 ‧ 藏 象 類 ‧ 十 三 、 有 子 無 子 女 盡 七 七 男 盡 八 八 》<br />

( 素 問 上 古 天 真 論 附 : 種 子 說 )<br />

帝 曰 : 人 年 老 而 無 子 者 , 材 力 盡 邪 ? 將 天 數 然 也 ?( 材 力 , 精 力 也 。 天 數 , 天 賦 之<br />

限 數 也 。) 岐 伯 曰 : 女 子 七 歲 腎 氣 盛 , 齒 更 發 長 。( 七 為 少 陽 之 數 , 女 本 陰 體 而 得 陽 數<br />

者 , 陰 中 有 陽 也 。 人 之 初 生 , 先 從 腎 始 , 女 至 七 歲 , 腎 氣 稍 盛 。 腎 主 骨 , 齒 者 骨 之 余 ,<br />

26


故 齒 更 。 腎 為 精 血 之 臟 , 發 者 血 之 余 , 故 發 長 。 愚 按 : 男 子 屬 陽 , 當 合 陽 數 , 女 子 屬 陰 ,<br />

當 合 陰 數 ; 而 今 女 反 合 七 , 男 反 合 八 何 也 ? 蓋 天 地 萬 物 之 道 , 惟 陰 陽 二 氣 而 已 , 陰 陽 作<br />

合 , 原 不 相 離 , 所 以 陽 中 必 有 陰 , 陰 中 必 有 陽 , 儒 家 謂 之 互 根 , 道 家 謂 之 顛 倒 , 皆 所 以<br />

發 明 此 理 也 。 如 離 火 屬 陽 居 南 , 而 其 中 則 偶 , 是 外 陽 而 內 陰 也 ; 坎 水 屬 陰 居 北 , 而 其 中<br />

則 奇 , 是 外 陰 而 內 陽 也 。 震 坎 艮 是 為 三 男 , 而 陰 多 于 陽 ; 巽 離 兌 是 為 三 女 , 而 陽 多 于 陰 。<br />

悟 真 篇 曰 ; 日 居 離 位 反 為 女 , 坎 配 蟾 宮 卻 是 男 。 是 皆 陰 陽 顛 倒 之 義 。 故 女 子 外 為 陰 體 而<br />

內 合 陽 數 , 男 子 外 為 陽 體 而 內 合 陰 數 。 如 左 傳 昭 公 元 年 醫 和 云 , 女 陽 物 而 晦 時 , 乃 亦 以<br />

女 為 陽 矣 , 此 皆 醫 家 當 察 也 。 更 , 平 聲 。 長 , 上 聲 。 下 同 。) 二 七 而 天 癸 至 , 任 脈 通 ,<br />

太 沖 脈 盛 , 月 事 以 時 下 , 故 有 子 。( 天 癸 者 , 天 一 之 氣 也 。 任 沖 者 , 奇 經 之 二 也 , 任 主<br />

胎 胞 , 沖 為 血 海 , 氣 盛 脈 通 , 故 月 事 下 而 有 子 。 月 事 者 , 言 女 子 經 水 按 月 而 至 , 其 盈 虛<br />

消 長 應 于 月 象 。 經 以 應 月 者 , 陰 之 所 生 也 。 愚 按 : 天 癸 之 義 , 諸 家 俱 即 以 精 血 為 解 ; 然<br />

詳 玩 本 篇 謂 女 子 二 七 天 癸 至 , 月 事 以 時 下 , 男 子 二 八 天 癸 至 , 精 氣 溢 瀉 , 是 皆 天 癸 在 先 ,<br />

而 后 精 血 繼 之 , 分 明 先 至 后 至 , 各 有 其 義 , 焉 得 謂 天 癸 即 精 血 , 精 血 即 天 癸 ? 本 末 混 淆 ,<br />

殊 失 之 矣 。 夫 癸 者 , 天 之 水 , 干 名 也 。 干 者 支 之 陽 , 陽 所 以 言 氣 ; 癸 者 壬 之 偶 , 偶 所 以<br />

言 陰 。 故 天 癸 者 , 言 天 一 之 陰 氣 耳 , 氣 化 為 水 , 因 名 天 癸 , 此 先 聖 命 名 之 精 而 諸 賢 所 未<br />

察 者 。 其 在 人 身 , 是 為 元 陰 , 亦 曰 元 氣 。 人 之 未 生 , 則 此 氣 蘊 于 父 母 。 是 為 先 天 之 元 氣 ;<br />

人 之 既 生 , 則 此 氣 化 于 吾 身 , 是 為 后 天 之 元 氣 。 第 氣 之 初 生 , 真 陰 甚 微 , 及 其 既 盛 , 精<br />

血 乃 王 , 故 女 必 二 七 、 男 必 二 八 而 后 天 癸 至 。 天 癸 既 至 , 在 女 子 則 月 事 以 時 下 , 在 男 子<br />

則 精 氣 溢 瀉 , 蓋 必 陰 氣 足 而 后 精 血 化 耳 。 陰 氣 陰 精 , 譬 之 雲 雨 , 雲 者 陰 精 之 氣 也 , 雨 者<br />

陰 氣 之 精 也 , 未 有 云 霧 不 布 而 雨 雪 至 者 , 亦 未 有 云 霧 不 濃 而 雨 雪 足 者 。 然 則 精 生 于 氣 ,<br />

而 天 癸 者 , 其 即 天 一 之 氣 乎 , 可 無 疑 矣 。 列 子 曰 : 有 生 者 , 有 生 生 者 ; 有 形 者 , 有 形 形<br />

者 。 其 斯 之 謂 。) 三 七 腎 氣 平 均 , 故 真 牙 生 而 長 極 。( 腎 氣 , 即 天 癸 也 。 平 均 , 充 滿 之<br />

謂 。 真 牙 , 謂 牙 之 最 后 生 者 。 腎 主 骨 , 故 腎 氣 平 則 真 牙 生 而 長 極 。) 四 七 筋 骨 堅 , 發 長<br />

極 , 身 體 盛 壯 。( 女 子 天 癸 之 數 , 七 七 而 止 , 年 當 四 七 , 正 及 材 力 之 中 , 故 身 體 盛 壯 ,<br />

發 長 極 矣 。) 五 七 陽 明 脈 衰 , 面 始 焦 , 發 始 墮 。( 女 為 陰 體 , 不 足 于 陽 , 故 其 衰 也 , 自<br />

陽 明 始 。 陽 明 之 脈 行 于 面 , 循 發 際 , 故 面 焦 發 墮 。) 六 七 三 陽 脈 衰 于 上 , 面 皆 焦 , 發 始<br />

白 。( 三 陽 脈 皆 盛 于 面 也 。) 七 七 任 脈 虛 , 太 沖 脈 衰 少 , 天 癸 竭 , 地 道 不 通 , 故 形 壞 而<br />

無 子 也 。( 至 是 則 沖 任 血 少 , 陰 氣 竭 , 故 經 水 止 絕 而 坤 道 不 通 也 。 天 癸 竭 絕 , 故 形 體 衰<br />

壞 而 不 能 有 子 矣 。) 丈 夫 八 歲 腎 氣 實 , 發 長 齒 更 。( 八 為 少 陰 之 數 , 男 本 陽 體 而 得 陰 數<br />

者 , 陽 中 有 陰 也 。 發 長 齒 更 義 同 前 。) 二 八 腎 氣 盛 , 天 癸 至 , 精 氣 溢 瀉 , 陰 陽 和 , 故 能<br />

有 子 。( 男 女 真 陰 , 皆 稱 天 癸 , 天 癸 既 充 , 精 乃 溢 瀉 , 陰 陽 和 合 , 故 能 生 子 。 子 者 統 男<br />

女 而 言 , 男 曰 男 子 , 女 曰 女 子 。 愚 按 : 有 子 之 道 , 必 陰 陽 合 而 后 胎 孕 成 , 故 天 一 生 水 而<br />

成 于 地 之 六 , 地 二 生 火 而 成 于 天 之 七 , 所 以 萬 物 之 生 , 未 有 不 因 陰 陽 相 感 而 能 成 其 形 者 ,<br />

此 一 陰 一 陽 之 謂 道 也 。 至 于 成 男 成 女 之 說 , 按 北 齊 褚 澄 曰 : 男 女 之 合 , 二 精 交 暢 , 陰 血<br />

先 至 , 陽 精 后 沖 , 血 開 裹 精 , 精 入 為 骨 , 而 男 形 成 矣 ; 陽 精 先 入 , 女 血 后 參 , 精 開 裹 血 ,<br />

血 入 為 本 , 而 女 形 成 矣 。 啟 玄 子 曰 : 男 女 有 陰 陽 之 質 不 同 , 天 癸 則 精 血 之 形 亦 異 。 故 自<br />

后 醫 家 皆 宗 其 說 , 而 近 者 玄 臺 馬 氏 駁 之 曰 : 男 女 之 精 , 皆 可 以 天 癸 稱 ; 今 王 注 以 女 子 之<br />

27


天 癸 為 血 , 則 男 子 之 天 癸 亦 為 血 耶 ? 易 曰 : 男 女 構 精 , 萬 物 化 生 。 故 交 構 之 時 , 各 有 其<br />

精 , 而 行 經 之 時 , 方 有 其 血 。 未 聞 交 構 之 時 , 可 以 血 言 。 廣 嗣 諸 書 , 皆 言 精 裹 血 、 血 裹<br />

精 者 亦 非 。 此 馬 氏 之 說 誠 是 也 。 又 按 李 東 垣 曰 : 經 水 斷 后 一 二 日 , 血 海 始 凈 , 精 勝 其 血 ,<br />

感 者 成 男 ; 四 五 日 后 血 脈 已 王 , 精 不 勝 血 , 感 者 成 女 。 朱 丹 溪 曰 : 夫 乾 坤 , 陰 陽 之 情 性<br />

也 ; 左 右 , 陰 陽 之 道 路 也 ; 男 女 , 陰 陽 之 儀 象 也 。 陰 陽 交 構 , 胎 孕 乃 凝 , 所 藏 之 處 , 名<br />

曰 子 宮 , 一 系 在 下 , 上 有 兩 岐 , 中 分 為 二 , 形 如 合 缽 , 一 達 于 左 、 一 達 于 右 。 精 勝 其 血 ,<br />

則 陽 為 之 主 , 受 氣 于 左 子 宮 而 男 形 成 ; 精 不 勝 血 , 則 陰 為 之 主 , 受 氣 于 右 子 宮 而 女 形 成 。<br />

若 此 諸 說 不 同 , 未 必 皆 為 確 論 ; 然 以 愚 見 , 亦 有 謂 焉 。 如 王 氏 以 精 血 為 天 癸 , 蓋 以 經 文<br />

言 女 子 之 血 , 男 子 之 精 , 皆 隨 天 癸 而 至 故 也 。 此 雖 未 得 其 真 , 而 其 義 猶 不 相 遠 。 至 于 褚<br />

氏 之 說 , 則 必 所 不 然 。 蓋 男 女 相 合 , 兩 精 和 暢 , 本 無 血 至 之 事 。 惟 是 結 胎 之 后 , 男 以 精<br />

而 肇 其 元 , 女 以 血 而 成 其 體 , 此 以 男 精 女 血 而 謂 之 構 , 自 是 正 理 。 若 以 交 會 之 際 , 而 言<br />

其 精 裹 血 、 血 裹 精 者 , 誠 然 謬 矣 。 此 不 若 丹 家 以 陽 精 為 天 壬 、 陰 精 為 地 癸 者 為 妥 。 其 說<br />

曰 : 天 壬 先 至 , 地 癸 隨 至 , 癸 裹 壬 則 成 男 子 ; 地 癸 先 至 , 天 壬 隨 至 , 壬 裹 癸 則 成 女 子 ;<br />

壬 癸 齊 至 , 則 成 雙 胎 ; 一 遲 一 速 , 俱 不 成 胎 。 天 壬 地 癸 者 , 乃 天 地 元 精 元 氣 也 。 雖 然 ,<br />

此 固 一 說 也 , 但 亦 涉 于 渺 茫 耳 。 若 東 垣 之 說 , 則 以 數 日 之 后 , 感 必 成 女 。 第 以 近 驗 , 求<br />

男 者 每 用 三 十 時 辰 、 兩 日 半 之 法 , 而 有 必 不 免 于 女 者 , 有 在 二 十 日 以 外 而 得 男 者 , 此 皆<br />

與 東 垣 相 反 矣 。 若 丹 溪 以 左 右 者 陰 陽 之 道 路 一 句 為 論 , 乃 指 既 受 之 后 為 言 , 而 亦 未 明 其<br />

所 以 然 。 且 左 右 者 , 言 陰 陽 升 降 之 理 , 豈 此 兩 岐 之 謂 , 尤 屬 太 奇 。 若 必 欲 得 其 實 理 , 則<br />

乾 道 成 男 , 坤 道 成 女 , 陽 勝 陰 者 為 男 , 陰 勝 陽 者 為 女 , 此 為 不 易 之 至 論 。 然 陰 陽 盛 衰 之<br />

說 固 如 此 , 而 亦 何 以 見 其 詳 ? 如 老 陽 少 陰 , 強 弱 判 矣 ; 羸 陽 壯 陰 , 盛 衰 分 矣 。 壯 而 不 蓄 ,<br />

同 乎 弱 矣 ; 老 而 知 養 , 同 于 少 矣 。 期 候 有 陰 陽 , 忽 之 者 其 氣 衰 ; 起 居 有 消 長 , 得 之 者 其<br />

氣 盛 。 兩 軍 相 對 , 氣 可 奪 于 先 聲 ; 一 靜 自 持 , 機 待 時 而 后 動 。 以 寡 擊 眾 , 孰 謂 無 方 ? 轉<br />

弱 為 強 , 果 由 妙 用 。 受 與 不 受 在 闔 辟 , 不 在 淺 深 , 言 遲 疾 者 殊 謬 ; 男 與 不 男 在 盈 虛 , 不<br />

在 沖 裹 , 道 先 后 者 尤 差 。 凡 寡 欲 而 得 之 男 女 貴 而 壽 , 多 欲 而 得 之 男 女 濁 而 夭 , 何 莫 非 乾<br />

坤 之 道 乎 ?! 知 之 者 , 豈 惟 擅 璋 瓦 之 權 , 而 藍 田 久 無 煙 焰 者 , 不 外 此 也 ; 子 女 生 而 夭 弱<br />

者 , 不 外 此 也 。 有 子 女 之 念 者 , 其 留 意 于 是 焉 。) 三 八 腎 氣 平 均 , 筋 骨 勁 強 , 故 真 牙 生<br />

而 長 極 。( 腎 水 生 肝 血 , 故 筋 亦 勁 強 也 。 余 注 同 前 女 子 。) 四 八 筋 骨 隆 盛 , 肌 肉 滿 壯 。( 男<br />

子 氣 數 至 此 , 盛 之 極 也 。) 五 八 腎 氣 衰 , 發 墮 齒 槁 。( 男 為 陽 體 , 不 足 于 陰 , 故 其 衰 也<br />

自 腎 始 , 而 發 齒 其 征 也 。) 六 八 陽 氣 衰 竭 于 上 , 面 焦 , 發 鬢 頒 白 。( 陽 氣 , 亦 三 陽 氣 也 。<br />

頒 , 班 同 。) 七 八 肝 氣 衰 , 筋 不 能 動 , 天 癸 竭 , 精 少 , 腎 臟 衰 , 形 體 皆 極 。( 肝 主 筋 ,<br />

肝 衰 故 筋 不 能 動 。 腎 主 骨 , 腎 衰 故 形 體 疲 極 。) 八 八 則 齒 發 去 。( 衰 之 甚 也 。) 腎 者 主<br />

水 , 受 五 臟 六 腑 之 精 而 藏 之 , 故 五 臟 盛 乃 能 瀉 。( 腎 為 水 臟 , 精 即 水 也 , 五 臟 六 腑 之 精 ,<br />

皆 藏 于 腎 , 非 腎 臟 獨 有 精 也 , 故 五 臟 盛 則 腎 乃 能 瀉 。) 今 五 臟 皆 衰 , 筋 骨 解 墮 , 天 癸 盡<br />

矣 。 故 發 鬢 白 , 身 體 重 , 行 步 不 正 , 而 無 子 耳 。( 凡 物 壯 則 老 , 此 上 文 所 謂 天 數 也 。 解 ,<br />

懈 同 。) 帝 曰 : 有 其 年 已 老 而 有 子 者 何 也 ? 岐 伯 曰 : 此 其 天 壽 過 度 , 氣 脈 常 通 , 而 腎 氣<br />

有 余 也 。( 此 天 稟 有 余 , 即 所 謂 材 力 也 。) 此 雖 有 子 , 男 不 過 盡 八 八 , 女 不 過 盡 七 七 ,<br />

而 天 地 之 精 氣 皆 竭 矣 。( 天 癸 大 數 , 女 已 盡 于 七 七 , 男 已 盡 于 八 八 , 精 氣 既 竭 , 此 外 多<br />

28


難 于 子 矣 。) 帝 曰 : 夫 道 者 年 皆 百 數 , 能 有 子 乎 ? 岐 伯 曰 : 夫 道 者 能 卻 老 而 全 形 , 身 年<br />

雖 壽 , 能 生 子 也 。 道 者 , 言 合 道 之 人 也 。 既 能 道 合 天 地 , 則 其 材 力 天 數 , 自 是 非 常 , 卻<br />

老 全 形 , 壽 而 生 子 , 固 有 出 人 之 表 , 而 不 可 以 常 數 限 者 矣 。 此 篇 大 意 , 帝 以 材 力 天 數 為<br />

問 , 而 岐 伯 之 答 , 如 天 癸 盛 衰 者 , 言 材 力 也 ; 七 七 八 八 者 , 言 天 數 也 。 雖 材 力 之 強 者 ,<br />

若 出 于 數 限 之 外 , 而 其 所 以 能 出 者 , 又 何 莫 非 天 稟 之 數 乎 ? 其 有 積 精 全 神 , 而 能 以 人 力<br />

勝 天 者 , 惟 法 則 天 地 而 合 同 于 道 者 , 為 能 及 之 也 。)<br />

29


第 六 章 治 療<br />

第 一 節 西 醫 治 療<br />

目 前 改 善 更 年 期 不 適 的 方 法 , 西 醫 普 遍 還 是 以 荷 爾 蒙 治 療 為 主 。2002<br />

年 美 國 婦 女 健 康 倡 議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 硏 究 曾 指 出 更 年 期<br />

荷 爾 蒙 療 法 是 弊 多 於 利 , 使 用 雌 激 素 加 黃 體 素 的 婦 女 雖 然 可 以 改 善 骨 質 流<br />

失 及 降 低 大 腸 直 腸 癌 的 風 險 , 但 相 對 罹 患 中 風 、 血 栓 、 心 血 管 疾 病 和 乳 癌<br />

的 風 險 卻 比 未 服 用 者 高 , 當 時 曾 引 起 極 大 的 恐 慌 。 根 據 2004 年 美 國 婦 女 健<br />

康 倡 議 硏 究 報 告 顯 示 , 子 宮 切 除 之 停 經 婦 女 單 獨 使 用 雌 激 素 , 會 增 加 中 風<br />

之 危 險 , 但 顯 著 減 少 股 骨 頸 骨 折 之 危 險 。 平 均 使 用 雌 激 素 6.8 年 , 乳 癌 的 發<br />

生 率 稍 減 , 同 時 不 會 影 響 冠 心 病 發 生 率 。 而 最 近 幾 個 大 型 , 長 期 的 硏 究 報<br />

告 指 出 , 長 期 ( 一 般 認 為 5 年 以 上 ) 持 續 使 用 雌 激 素 加 上 黃 體 素 者 , 得 到<br />

乳 癌 的 風 險 會 稍 微 增 加 ( 約 1.2~1.4 倍 左 右 ), 如 果 停 掉 荷 爾 蒙 療 法 , 則 乳<br />

癌 的 風 險 又 會 降 回 正 常 。 在 各 式 各 樣 的 荷 爾 蒙 製 劑 中 , 沒 有 足 夠 證 據 證 實<br />

何 種 製 劑 長 期 使 用 是 較 安 全 的 。[5-7]<br />

現 今 臺 灣 更 年 期 醫 學 會 是 採 用 “2007 年 臺 灣 更 年 期 醫 學 會 荷 爾 蒙 治 療 指<br />

引 ”(Hormone Therapy Guidelines: 2007 Taiwanese Menopause Society<br />

Position Statement), 認 為 低 劑 量 荷 爾 蒙 [ 雌 激 素 、 黃 體 素 (Progestogens)、<br />

雌 激 素 合 併 黃 體 素 所 有 製 劑 及 Tibolone] 治 療 仍 是 更 年 期 骨 質 疏 鬆 、 血 管 舒<br />

縮 症 狀 及 泌 尿 生 殖 系 統 三 大 症 狀 最 有 效 的 治 療 。 低 劑 量 荷 爾 蒙 的 雌 激 素 較<br />

傳 統 劑 量 減 少 52%、 黃 體 素 減 少 40%, 預 防 骨 質 疏 鬆 、 中 重 度 血 管 舒 縮 症<br />

狀 , 及 萎 縮 性 陰 道 炎 和 尿 道 炎 的 效 果 和 傳 統 劑 型 相 當 , 但 相 對 引 起 乳 房 、<br />

子 宮 內 膜 疾 病 的 風 險 極 低 。 如 僅 為 治 療 局 部 症 狀 ( 如 陰 道 萎 縮 、 性 交 困 難 、<br />

萎 縮 性 尿 道 炎 等 ) 建 議 使 用 局 部 性 雌 激 素 療 法 。 低 劑 量 陰 道 雌 激 素 治 療 不 需<br />

合 併 使 用 黃 體 素 。[7]<br />

第 二 節 中 醫 治 療<br />

30


更 年 期 障 礙 病 程 長 , 症 狀 錯 綜 複 雜 , 故 臨 床 分 型 上 差 異 較 大 , 少 則 4 型 ,<br />

多 則 6~8 型 , 目 前 尚 無 統 一 標 準 , 給 臨 床 開 展 本 病 辨 證 論 治 的 研 究 造 成 困<br />

難 。 近 年 來 多 傾 向 採 用 在 辨 證 辨 病 基 礎 上 以 基 本 方 加 減 , 專 方 及 中 成 藥 治<br />

療 ( 辨 病 選 方 )。 內 分 泌 失 調 導 致 反 復 功 能 失 調 性 子 宮 出 血 和 自 律 神 經 功 能<br />

紊 亂 , 神 經 血 管 功 能 不 穩 定 引 發 心 身 失 調 是 更 年 期 障 礙 婦 女 的 突 出 特 點 之<br />

一 。 據 調 查 , 精 神 神 經 系 統 症 狀 和 血 管 舒 縮 功 能 症 狀 的 發 生 率 分 別 為 75.11%<br />

和 50.19%。 所 以 本 病 中 有 關 功 能 失 調 性 子 宮 出 血 及 心 理 因 素 的 治 療 等 問 題<br />

成 為 研 究 上 的 一 個 方 向 ( 對 症 治 療 )。[15]<br />

一 、 辨 病 選 方<br />

中 醫 常 將 更 年 期 障 礙 歸 屬 於 絕 經 前 後 諸 證 、 鬱 證 、 臟 躁 、 百 合 病 、 不 寐 、<br />

年 老 血 崩 、 年 老 經 斷 復 行 等 範 疇 。<br />

1. 鬱 證 、 臟 躁<br />

《 靈 樞 ‧ 本 神 篇 》:” 愁 憂 者 , 氣 閉 塞 而 不 行 。”《 素 問 ‧ 本 病 論 》:” 人<br />

憂 愁 思 慮 即 傷 心 , 人 或 忿 怒 , 氣 逆 上 而 不 下 , 即 傷 肝 也 。” 均 明 確 指 出 情 志<br />

致 鬱 的 發 病 機 制 。 元 ‧ 王 安 道 在 《 醫 經 溯 洄 集 ‧ 五 鬱 論 》 中 指 出 :” 凡 病 之<br />

起 也 , 多 由 乎 鬱 , 鬱 者 , 滯 而 不 通 之 義 ”, 闡 述 了 鬱 證 的 病 機 。《 丹 溪 心 法 ‧<br />

六 鬱 》 指 出 :” 氣 血 沖 和 , 萬 病 不 生 , 一 有 怫 鬱 , 諸 病 生 焉 。 故 人 身 諸 病 ,<br />

多 生 於 鬱 ”, 強 調 氣 血 鬱 滯 是 導 致 許 多 疾 病 的 重 要 病 理 因 素 。《 古 今 醫 統 ‧<br />

鬱 證 門 》 說 :” 鬱 為 七 情 不 舒 , 遂 成 鬱 結 , 既 鬱 之 久 , 變 病 多 端 。” 明 確 指 出<br />

鬱 證 的 病 因 是 七 情 不 舒 , 情 志 久 鬱 , 可 以 出 現 多 種 多 樣 的 臨 床 症 狀 。《 赤 水<br />

玄 珠 ‧ 鬱 證 門 》:” 有 素 虛 之 人 , 一 旦 事 不 如 意 , 頭 目 眩 暈 , 精 神 短 少 , 筋<br />

萎 氣 急 , 有 似 虛 證 , 先 當 開 鬱 順 氣 , 其 病 自 愈 。” 指 出 體 質 素 虛 是 鬱 證 發 病<br />

的 內 在 因 素 。《 證 治 匯 補 ‧ 郁 癥 》 指 出 :” 鬱 病 雖 多 , 皆 因 氣 不 周 流 , 法 當<br />

順 氣 為 先 。” 因 此 疏 通 氣 機 為 鬱 證 的 一 般 治 療 原 則 , 早 期 疏 通 氣 機 對 於 防 止<br />

病 情 發 展 具 有 重 要 意 義 。<br />

但 更 年 期 鬱 證 患 者 有 其 自 身 特 點 , 即 腎 虛 為 本 。 更 年 期 婦 女 大 多 步 入 七<br />

31


七 之 期 , 腎 中 精 氣 亦 由 生 育 的 旺 盛 階 段 逐 漸 向 衰 退 階 段 轉 化 , 此 期 易 出 現<br />

腎 虛 陰 陽 失 衡 之 病 因 病 理 基 礎 。<br />

1.1 腎 陰 不 足 型 : 女 性 更 年 期 是 反 映 從 性 成 熟 逐 漸 進 入 老 年 期 的 過 渡 。<br />

女 性 進 入 中 老 年 期 , 由 於 天 癸 將 竭 , 精 血 衰 少 , 腎 藏 精 , 腎 精 不 足 , 髓 海<br />

失 養 ; 精 血 虧 損 , 水 不 涵 木 , 出 現 肝 陽 上 亢 , 以 及 陰 虛 為 主 , 熱 迫 沖 任 。<br />

患 者 常 可 見 頭 暈 頭 痛 , 血 壓 偏 高 , 五 心 煩 熱 , 經 事 提 前 , 色 鮮 量 多 , 或 淋<br />

漓 不 淨 , 脈 象 細 數 , 苔 少 質 紅 。 治 宜 滋 養 腎 陰 , 清 熱 平 肝 , 方 用 知 柏 地 黃<br />

湯 加 減 。<br />

1.2 腎 陽 不 足 型 : 腎 主 骨 生 髓 , 腰 為 腎 之 府 , 腎 陽 不 足 下 焦 失 于 溫 煦 和<br />

膀 胱 氣 化 失 常 。 古 代 醫 家 腎 陽 亦 稱 之 為 命 門 , 腎 陽 不 足 亦 即 命 門 之 火 不 能<br />

守 持 丹 田 , 以 致 虛 陽 上 越 , 出 現 上 盛 下 虛 、 脾 腎 兩 虧 之 象 。 患 者 表 現 為 月<br />

經 數 月 一 行 或 提 前 , 量 較 多 , 平 時 腰 酸 帶 下 , 小 便 頻 數 , 四 肢 不 溫 , 面 部<br />

烘 熱 , 心 神 不 安 , 面 浮 肢 腫 , 血 壓 不 穩 定 , 脈 細 小 , 舌 質 胖 或 有 齒 痕 。 治<br />

宜 溫 補 腎 陽 , 調 理 沖 任 併 滋 陰 , 方 用 金 匱 腎 氣 丸 加 減 。<br />

1.3 腎 陰 腎 陽 不 足 型 : 婦 人 以 血 為 本 , 因 其 經 、 帶 、 胎 、 產 、 乳 等 獨 特<br />

的 生 理 功 能 , 使 氣 血 耗 損 , 精 血 不 足 , 進 入 更 年 期 後 精 血 更 虛 , 腎 精 血 虛<br />

一 定 程 度 時 , 可 以 累 及 腎 陽 , 發 展 為 陰 陽 兩 虛 , 稱 為 ” 陰 損 及 陽 ”。 患 者 表 現<br />

為 烘 熱 肢 冷 , 面 色 陣 紅 , 口 渴 膚 熱 , 腰 酸 膝 軟 , 頭 暈 頭 痛 , 夜 寐 不 安 , 脈<br />

細 , 舌 苔 薄 白 質 紅 胖 。 治 宜 陰 陽 雙 補 , 和 營 養 心 , 方 用 二 仙 湯 合 二 至 丸 加<br />

減 。<br />

1.4 心 陰 不 足 , 肝 氣 失 和 型 : 更 年 期 女 性 易 憂 思 過 度 , 情 緒 波 動 較 大 。<br />

中 醫 認 為 思 主 神 志 , 思 動 於 心 則 脾 應 之 , 思 慮 傷 脾 , 化 源 不 足 , 則 心 陰 受<br />

損 。 心 主 血 , 肝 藏 血 , 人 體 的 血 液 , 生 化 於 脾 , 貯 藏 於 肝 , 通 過 心 以 運 行<br />

全 身 , 心 血 ( 陰 ) 不 足 , 因 此 出 現 心 肝 血 虛 , 肝 陰 ( 血 ) 不 足 , 肝 氣 失 和 。 臨 床<br />

表 現 為 精 神 恍 惚 , 常 悲 傷 欲 哭 , 不 能 自 立 , 或 多 疑 善 感 , 心 中 煩 亂 , 睡 眠<br />

不 安 , 舌 淡 紅 少 苔 , 脈 細 數 。 治 宜 養 心 安 神 , 和 中 緩 急 , 方 用 甘 麥 大 棗 湯<br />

32


加 味 。 若 咽 中 有 痰 阻 , 吐 之 不 出 , 咽 之 不 下 的 梅 核 氣 證 , 苔 白 膩 者 , 加 半<br />

夏 厚 朴 湯 。<br />

1.5 肝 脾 不 和 型 : 肝 藏 血 而 主 疏 泄 , 為 體 陰 用 陽 之 臟 , 喜 條 達 而 惡 抑 鬱 ,<br />

肝 臟 既 可 貯 存 血 液 ; 又 可 調 節 血 量 , 脾 統 血 主 運 化 水 穀 和 運 化 水 液 之 功 能 。<br />

由 于 女 性 特 有 的 生 理 , 常 處 於 有 餘 於 氣 , 不 足 於 血 的 狀 態 。 進 入 更 年 期 後<br />

肝 腎 陰 血 更 不 足 , 使 肝 失 疏 泄 , 從 而 影 響 脾 運 化 水 谷 和 水 液 的 功 能 , 出 現<br />

肝 脾 不 和 之 象 。 臨 床 上 表 現 為 月 經 失 調 , 乳 房 作 脹 , 頭 暈 目 弦 , 心 情 不 舒 ,<br />

有 的 患 者 月 經 期 可 見 顏 面 及 四 肢 腫 脹 , 按 之 無 凹 陷 , 自 覺 肌 膚 不 舒 , 但 月<br />

經 一 過 即 浮 腫 減 退 而 舒 暢 , 是 由 於 氣 滯 濕 亦 滯 而 造 成 的 。 治 宜 疏 肝 理 氣 ,<br />

健 脾 養 血 益 腎 , 方 用 逍 遙 散 加 味 。[16-20]<br />

2. 百 合 病<br />

《 金 匱 要 略 ‧ 百 合 狐 惑 陰 陽 毒 病 脈 證 並 治 第 三 》 指 出 :“ 百 合 病 者 ,……<br />

意 欲 食 復 不 能 食 , 常 默 默 然 , 欲 臥 不 能 臥 , 欲 行 不 能 行 , 欲 飲 食 , 或 有 美<br />

時 , 或 有 不 用 聞 食 臭 時 , 如 寒 無 寒 , 如 熱 無 熱 , 口 苦 , 小 便 赤 ”。<br />

2.1 肝 鬱 腎 虛 型 : 絕 經 前 後 , 腰 膝 酸 軟 , 頭 暈 耳 鳴 , 鬱 鬱 不 樂 , 欲 哭 寡<br />

言 , 或 多 疑 多 慮 , 或 胸 脅 乳 房 脹 痛 , 或 經 期 延 長 , 經 行 不 暢 , 色 紫 黯 , 舌<br />

黯 紅 , 苔 薄 黃 , 脈 細 弦 。 治 宜 補 腎 疏 肝 , 方 選 六 味 地 黃 丸 合 丹 梔 逍 遙 散 加<br />

減 。<br />

2.2 肝 氣 鬱 結 型 : 情 志 異 常 , 煩 躁 易 怒 , 面 紅 目 赤 , 口 苦 口 乾 , 失 眠 ,<br />

乳 房 脹 痛 , 胸 悶 不 舒 , 噯 氣 頻 繁 , 不 思 飲 食 , 舌 苔 薄 黃 , 脈 弦 。 治 宜 疏 肝<br />

理 氣 , 方 選 柴 胡 疏 肝 散 。<br />

2.3 心 腎 不 交 型 : 夜 寐 不 安 , 心 悸 怔 忡 , 神 疲 體 倦 , 易 驚 易 怒 , 健 忘 ,<br />

月 經 紊 亂 , 舌 紅 , 脈 細 數 。 治 宜 交 通 心 腎 , 方 選 交 泰 丸 或 黃 連 阿 膠 湯 。<br />

2.4 心 脾 兩 虛 型 : 心 悸 不 安 , 活 動 後 易 發 , 休 息 後 減 輕 , 氣 短 , 自 汗 ,<br />

神 疲 , 頭 暈 , 失 眠 健 忘 , 面 色 白 無 華 , 月 經 量 少 色 淡 , 經 期 多 延 後 , 舌 淡<br />

33


紅 , 脈 細 弱 。 治 宜 補 益 心 脾 , 方 選 甘 麥 大 棗 湯 合 歸 脾 湯 。<br />

2.5 陰 虛 內 熱 型 : 月 經 紊 亂 , 經 期 提 前 、 量 多 , 或 已 絕 經 , 潮 熱 多 汗 ,<br />

顏 面 烘 熱 , 手 足 心 熱 , 心 煩 心 悸 , 失 眠 多 夢 , 舌 紅 , 苔 少 脈 細 數 。 治 宜 滋<br />

陰 清 熱 , 方 選 六 味 地 黃 丸 合 百 合 地 黃 湯 。<br />

2.6 脾 虛 肝 鬱 型 : 更 年 期 婦 女 由 於 勞 累 操 心 , 情 志 不 舒 , 可 致 肝 木 疏 泄<br />

太 過 , 橫 逆 犯 脾 , 致 肝 脾 不 和 ; 或 脾 胃 虛 弱 , 肝 木 乘 之 , 肝 鬱 脾 虛 , 脾 陽<br />

不 運 , 均 導 致 水 液 泛 溢 , 痰 濕 內 生 , 而 出 現 胸 悶 嘔 噁 , 情 志 抑 鬱 , 多 思 多<br />

疑 , 腹 脹 納 差 , 白 帶 量 多 質 稀 , 大 便 溏 薄 黏 膩 , 神 疲 , 舌 苔 厚 膩 , 脈 弦 細<br />

滑 。 治 宜 疏 肝 理 脾 , 方 選 逍 遙 散 、 二 陳 湯 加 減 。[21-24]<br />

3. 不 寐<br />

《 醫 效 秘 傳 ‧ 不 得 眠 》 將 失 眠 病 機 分 析 為 : 夜 以 陰 為 主 , 陰 氣 盛 則 目 閉<br />

而 安 臥 , 若 陰 虛 為 陽 所 勝 , 則 終 夜 煩 擾 而 不 得 眠 也 。 即 陰 虛 不 足 以 制 陽 ,<br />

陽 擾 心 神 而 致 失 眠 。《 靈 樞 ‧ 五 音 五 味 》: 今 婦 人 之 生 , 有 餘 於 氣 , 不 足 於<br />

血 , 以 其 數 脫 血 也 。 陰 血 虧 虛 所 在 之 臟 , 主 要 在 腎 。《 素 問 ‧ 上 古 天 真 論 》<br />

曰 : 七 七 , 任 脈 虛 , 太 沖 脈 衰 少 , 天 癸 竭 , 地 道 不 通 , 故 形 壞 而 無 子 也 。<br />

這 是 將 更 年 期 障 礙 相 關 疾 病 病 位 定 在 腎 的 主 要 文 獻 依 據 , 已 經 得 到 學 術 界<br />

的 普 遍 認 同 , 有 學 者 提 出 腎 陰 虧 虛 , 心 肝 火 旺 為 主 要 病 機 , 心 腎 、 肝 腎 、<br />

肝 脾 、 肝 膽 學 說 。 也 有 人 提 出 新 的 學 說 , 石 學 敏 、 沈 曉 明 等 人 在 前 人 認 識<br />

的 基 礎 上 , 緊 跟 中 醫 理 論 與 實 踐 的 發 展 , 從 中 醫 腦 的 學 說 入 手 , 認 為 腦 、<br />

腎 之 間 存 在 統 領 與 充 養 的 特 殊 關 係 , 即 腦 神 下 降 以 激 發 、 調 控 腎 之 功 能 ,<br />

腎 精 上 奉 以 滋 養 腦 神 , 進 而 提 出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發 病 基 礎 為 腎 精 虧 虛 , 發 病<br />

關 鍵 為 腦 腎 失 濟 的 新 觀 點 。《 景 岳 全 書 ‧ 不 寐 》 所 謂 “ 真 陰 精 血 之 不 足 , 陰<br />

陽 不 交 , 而 神 有 不 安 其 室 ”, 腦 髓 失 充 , 神 明 不 主 , 發 為 不 寐 。<br />

《 景 岳 全 書 ‧ 不 寐 》 所 云 :“ 無 邪 而 不 寐 者 , 必 營 血 不 足 也 , 營 主 血 ,<br />

血 虛 則 無 以 養 心 , 心 虛 則 神 不 守 舍 ”。 因 飲 食 、 勞 倦 等 損 傷 脾 胃 , 脾 胃 失 和 ,<br />

升 降 異 常 , 食 少 納 呆 , 氣 血 生 化 之 源 不 足 , 無 以 奉 養 心 腦 , 致 使 神 志 不 寧<br />

34


而 不 寐 發 生 。<br />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失 眠 應 在 調 和 陰 陽 、 氣 血 、 臟 腑 的 基 礎 上 養 心 安 神 。<br />

故 陰 虛 者 滋 之 , 血 虛 者 補 之 , 痰 熱 、 食 積 者 應 予 清 除 , 以 使 陰 陽 調 和 , 臟<br />

腑 功 能 恢 復 常 態 。<br />

3.1 心 脾 兩 虛 型 :《 類 證 治 裁 》:” 思 慮 傷 脾 , 脾 血 虧 損 , 經 年 不 寐 。” 不<br />

易 入 睡 , 多 夢 , 面 色 萎 黃 , 心 悸 , 乏 力 , 口 淡 無 味 , 不 思 飲 食 , 或 食 後 腹<br />

脹 , 舌 質 淡 , 苔 薄 白 , 脈 細 弱 。 治 宜 補 益 心 脾 、 養 血 安 神 , 常 用 歸 脾 湯 。<br />

3.2 陰 虛 火 旺 型 : 正 如 《 古 今 醫 統 》 所 說 :” 有 因 腎 水 不 足 , 真 陰 不 升 ,<br />

而 心 火 獨 亢 , 不 得 眠 者 。” 症 狀 有 心 煩 失 眠 , 手 足 心 發 熱 , 夜 有 盜 汗 , 咽 乾<br />

口 渴 , 或 口 舌 糜 爛 , 舌 質 紅 , 苔 少 , 脈 細 數 。 治 宜 滋 陰 降 火 、 清 心 安 神 ,<br />

常 用 黃 連 阿 膠 湯 、 朱 砂 安 神 丸 。<br />

3.3 心 腎 不 交 型 : 頭 暈 耳 鳴 , 心 悸 心 慌 , 腰 膝 酸 軟 , 徹 夜 不 眠 , 多 夢 ,<br />

健 忘 , 頭 面 陣 發 性 潮 紅 , 汗 出 , 精 神 不 集 中 , 舌 尖 紅 , 脈 細 數 。 治 宜 滋 陰<br />

降 火 、 交 通 心 腎 , 常 用 坎 離 既 濟 丸 、 交 泰 丸 。《 冷 盧 醫 話 》 主 張 用 半 夏 、 夏<br />

枯 草 交 通 心 腎 , 亦 可 配 用 。<br />

3.4 痰 熱 內 擾 型 : 失 眠 , 口 苦 , 胸 悶 噁 心 , 痰 多 , 舌 苔 黃 膩 , 或 舌 邊 有<br />

白 涎 , 脈 滑 數 。 治 宜 理 氣 化 痰 、 清 熱 安 神 , 常 用 溫 膽 湯 。<br />

3.5 食 積 內 停 型 、 胃 氣 不 和 : 失 眠 , 脘 腹 脹 滿 , 噯 腐 吞 酸 , 舌 苔 黃 膩 ,<br />

脈 滑 。 治 宜 和 胃 安 神 , 可 先 用 保 和 丸 消 食 積 , 若 食 積 已 消 , 仍 不 能 入 寐 ,<br />

用 半 夏 秫 米 湯 調 理 。[25-33]<br />

4. 年 老 血 崩 、 年 老 經 斷 復 行<br />

年 老 血 崩 、 年 老 經 斷 復 行 為 婦 科 臨 床 常 見 病 、 多 發 病 , 屬 中 醫 學 ” 崩 漏 ”<br />

範 疇 。 主 要 病 機 為 臟 腑 、 氣 血 功 能 失 調 , 沖 任 不 固 , 不 能 制 約 經 血 , 而 致<br />

經 血 非 時 妄 下 。《 素 問 ‧ 六 節 臟 象 論 》 曰 :“ 腎 者 , 主 蟄 , 封 藏 之 本 , 精 之<br />

處 也 。”《 素 問 ‧ 上 古 天 真 論 》 說 :“ 腎 者 , 主 水 , 受 五 臟 六 腑 之 精 而 藏 之 ”。<br />

35


腎 主 藏 精 , 腎 對 於 精 血 具 有 閉 藏 作 用 。 精 血 同 源 而 相 互 資 生 , 為 月 經 的 物<br />

質 基 礎 。 精 能 化 氣 , 腎 精 所 化 之 氣 為 腎 氣 , 腎 氣 充 盛 , 天 癸 至 , 任 通 沖 盛 ,<br />

月 事 以 時 下 。 更 年 期 婦 女 腎 氣 由 盛 漸 衰 , 天 癸 由 少 漸 至 衰 竭 , 沖 任 二 脈 也<br />

隨 之 而 衰 少 , 正 如 《 素 問 ‧ 上 古 天 真 論 》 說 :“ 七 七 , 任 脈 虛 , 太 沖 脈 衰 少 ,<br />

天 癸 竭 ”。 腎 封 藏 失 司 , 沖 任 不 固 , 不 能 制 約 經 血 , 而 致 血 崩 。 若 損 及 腎 陽 ,<br />

命 門 火 衰 , 封 閉 無 權 , 精 血 失 固 可 致 血 崩 。 若 損 及 腎 陰 , 元 陰 不 足 則 虛 火<br />

內 動 , 經 血 失 守 亦 能 致 血 崩 。<br />

肝 藏 血 , 腎 藏 精 , 肝 腎 同 源 , 精 血 相 互 資 生 。 肝 體 陰 而 用 陽 , 故 有 “ 女<br />

子 以 肝 為 先 天 ” 之 說 。 肝 主 疏 泄 而 司 血 海 , 具 有 調 節 血 量 的 功 能 。 肝 脈 通 過<br />

沖 、 任 、 督 三 脈 與 胞 宮 相 聯 繫 。 胞 宮 以 血 為 用 , 因 此 , 肝 對 胞 宮 的 生 理 功<br />

能 有 重 要 的 調 節 作 用 。 若 肝 鬱 化 熱 , 熱 傷 沖 任 , 則 迫 血 妄 行 而 致 血 崩 。 肝<br />

為 腎 之 子 , 腎 陰 不 足 , 則 水 不 涵 木 , 導 致 肝 陰 不 足 , 肝 陽 偏 亢 , 而 致 肝 不<br />

藏 血 , 或 不 得 疏 泄 而 致 肝 鬱 血 凝 , 亦 發 為 此 病 。 脾 主 統 血 , 脾 具 有 統 攝 血<br />

液 在 經 脈 之 中 流 行 而 防 止 溢 出 脈 外 的 功 能 。 脾 為 後 天 之 本 , 氣 血 生 化 之 源 ,<br />

脾 的 運 化 功 能 旺 盛 , 氣 的 固 攝 作 用 正 常 , 血 液 不 會 外 溢 。 脾 陽 虛 則 不 能 統<br />

血 , 脾 陰 虛 則 不 能 滋 生 陰 血 。 脾 陽 又 根 于 腎 陽 , 若 腎 陽 虛 衰 不 能 溫 脾 , 致<br />

脾 虛 失 其 統 攝 之 職 , 導 致 血 崩 。《 素 問 ‧ 上 古 天 真 論 》 說 :“ 五 七 , 陽 明 脈<br />

衰 。…… 六 七 , 三 陽 脈 衰 於 上 ”。 劉 完 素 在 《 素 問 病 機 氣 宜 保 命 集 》 中 提 出 :<br />

“ 婦 人 童 幼 天 癸 未 行 , 皆 屬 少 陰 : 天 癸 既 行 , 皆 屬 厥 陰 ; 天 癸 既 絕 , 乃 屬 太<br />

陰 經 也 。” 由 此 說 明 更 年 期 婦 女 脾 胃 的 運 化 功 能 有 所 減 弱 , 導 致 脾 氣 虛 , 脾<br />

失 固 攝 , 統 攝 無 權 , 沖 任 失 固 , 不 能 制 約 經 血 , 而 致 血 崩 。 心 為 神 之 舍 ,<br />

主 宰 全 身 血 脈 , 在 五 行 屬 火 , 居 上 焦 , 手 少 陰 心 經 與 足 少 陰 腎 經 相 貫 通 。《 素<br />

問 ‧ 評 熱 病 論 》 曰 :“ 胞 脈 者 屬 心 而 絡 於 胞 中 ”。 子 宮 排 泄 月 經 、 孕 育 胎 兒 ,<br />

亦 藏 亦 泄 , 定 時 開 合 , 屬 “ 奇 恒 之 腑 ”, 藉 胞 脈 、 胞 絡 與 心 腎 相 連 , 所 謂 “ 下<br />

系 於 腎 , 上 通 於 心 ” 子 宮 的 藏 瀉 功 能 與 心 腎 相 關 。 對 於 心 腎 的 交 合 活 動 ,《 周<br />

慎 齋 遺 書 》 中 說 :“ 心 腎 相 交 , 全 憑 升 降 一 而 心 氣 之 降 , 由 腎 氣 之 升 ; 腎 氣<br />

之 升 , 又 因 心 氣 之 降 。 夫 腎 屬 水 , 水 性 就 下 , 如 何 而 升 ? 蓋 因 水 中 有 真 陽 ,<br />

36


故 水 亦 隨 陽 而 升 至 心 , 則 生 心 中 之 火 ; 心 屬 火 , 火 性 炎 上 , 如 何 而 降 ? 蓋 因<br />

火 中 有 真 陰 , 故 亦 隨 陰 降 至 腎 則 生 真 陽 也 。 真 陰 真 陽 者 , 心 腎 中 之 真 氣 也 ”<br />

由 此 可 知 , 心 腎 相 交 , 水 火 既 濟 是 形 成 月 經 週 期 性 規 律 的 條 件 心 主 血 , 灌<br />

溉 百 脈 , 為 五 臟 六 腑 之 大 主 , 腎 水 上 濟 心 火 , 使 心 火 不 亢 , 心 神 寧 謐 。 腎<br />

陰 不 足 則 水 不 濟 火 , 心 火 上 炎 而 致 血 熱 妄 行 。<br />

《 沈 氏 女 科 輯 要 箋 正 》 說 :“ 崩 中 一 證 , 因 火 者 多 , 因 寒 者 少 , 然 即 使<br />

是 火 , 亦 是 虛 火 , 非 實 火 可 比 。” 虛 火 , 由 真 陰 虧 損 引 起 , 腎 陰 不 足 , 則 水<br />

不 涵 木 , 水 不 濟 火 , 導 致 肝 火 、 心 火 亢 盛 以 致 血 熱 妄 行 , 且 離 經 之 血 便 是<br />

瘀 , 治 療 時 均 應 加 人 化 瘀 止 血 藥 。<br />

4.1 塞 流 、 澄 源 :《 醫 學 入 門 ‧ 崩 漏 》 中 說 :“ 崩 乃 經 血 錯 亂 , 不 循 故 道 ,<br />

淖 溢 妄 行 , 遽 止 便 有 積 瘀 凝 成 窠 臼 不 止 ……”。 故 治 療 上 要 清 要 塞 , 清 必 當<br />

且 滋 , 又 不 伐 胃 ; 塞 既 貴 於 速 , 須 防 孳 瘀 。 失 此 即 能 遺 害 。<br />

出 血 期 間 , 尤 其 失 血 過 多 、 日 久 時 , 氣 血 必 虛 , 宜 益 氣 健 脾 , 固 沖 止 血 ,<br />

佐 以 化 察 止 血 , 氣 能 生 血 、 行 血 、 攝 血 。 若 單 純 止 血 、 補 血 而 不 補 氣 , 則<br />

血 不 能 速 生 ,“ 有 形 之 血 不 能 自 生 , 生 於 無 形 之 氣 ”, 故 補 氣 較 補 血 更 為 重 要 。<br />

選 用 舉 元 煎 、 安 老 丹 或 固 本 止 崩 湯 加 味 。 張 景 岳 《 婦 人 規 》: 治 療 崩 證 中 提<br />

到 :“ 然 有 火 者 , 不 得 不 清 , 但 元 氣 既 虛 , 極 多 假 熱 , 設 或 不 明 真 假 , 而 誤<br />

用 寒 涼 , 必 複 傷 脾 胃 , 生 氣 日 見 殆 矣 。 先 賢 有 云 : 凡 下 血 證 , 須 用 四 君 子<br />

輩 以 收 功 。 又 云 : 若 大 吐 血 後 , 毋 以 脈 診 , 當 急 用 獨 參 湯 救 之 。 厥 旨 深 矣 。<br />

故 凡 見 血 脫 等 證 , 必 當 用 甘 藥 先 補 脾 胃 , 以 益 發 生 之 氣 。 蓋 甘 能 生 血 , 甘<br />

能 養 營 , 但 使 脾 胃 氣 強 , 則 陽 生 陰 長 , 而 血 自 歸 經 矣 , 故 曰 脾 統 血 。”<br />

4.1.1 陰 虛 血 熱 型 : 更 年 期 腎 虛 血 熱 型 崩 中 的 主 症 , 表 現 為 月 經 週 期 紊<br />

亂 , 不 定 期 , 出 血 量 多 , 血 色 鮮 紅 , 平 時 或 覺 面 部 潮 紅 , 出 汗 , 頭 暈 , 心<br />

煩 不 寐 , 唇 紅 口 乾 , 舌 質 紅 , 苔 薄 白 或 薄 黃 , 脈 洪 滑 或 細 數 。《 傅 青 主 女 科 》<br />

年 老 血 崩 一 節 , 有 加 減 當 歸 補 血 湯 , 譽 其 “ 老 婦 陰 精 既 虧 , 用 此 方 止 其 暫 時<br />

之 漏 , 實 有 奇 功 ”。 藥 有 當 歸 一 兩 , 黃 芪 一 兩 , 三 七 根 末 三 錢 , 桑 葉 十 四 片 。<br />

37


縱 觀 是 方 , 當 歸 為 君 , 輔 臣 以 芪 , 弼 佐 以 三 七 、 桑 葉 , 能 補 氣 血 、 止 血 、<br />

滋 腎 。《 婦 人 規 》: 若 火 盛 迫 血 妄 行 而 無 虛 證 者 , 宜 徒 薪 飲 , 黃 芩 散 , 加 續<br />

斷 , 丹 參 。 若 血 熱 兼 滑 者 , 宜 保 陰 煎 , 槐 榆 散 , 生 地 黃 湯 。 若 肝 經 怒 火 動<br />

血 者 , 加 味 四 物 湯 。 若 肝 經 怒 火 動 血 , 逆 氣 未 散 者 , 化 肝 煎 , 或 保 陰 煎 加<br />

減 主 之 。 若 血 有 滯 逆 而 妄 行 者 , 四 物 湯 , 丹 參 散 。 經 亂 無 期 , 出 血 淋 漓 不<br />

盡 或 量 多 , 色 鮮 紅 , 質 稠 夾 少 量 血 塊 , 伴 見 潮 熱 、 盜 汗 、 心 煩 , 舌 質 偏 紅 ,<br />

苔 白 , 脈 細 弦 。 治 宜 養 陰 清 熱 , 調 經 止 血 , 方 選 保 陰 煎 加 減 。<br />

4.1.2 氣 虛 血 瘀 型 : 經 血 常 先 期 而 至 , 量 多 , 色 淡 紅 或 暗 紅 , 夾 紫 黑 色<br />

血 塊 , 小 腹 疼 痛 , 伴 頭 昏 乏 力 , 納 呆 , 舌 質 淡 胖 , 或 見 瘀 斑 , 苔 薄 白 而 膩 ,<br />

脈 弱 、 澀 。 治 宜 補 氣 固 沖 , 化 瘀 止 血 , 方 選 固 本 止 崩 湯 合 歸 芎 湯 。《 婦 人 規 》:<br />

若 營 氣 不 足 , 血 不 能 調 而 妄 行 者 , 五 福 飲 , 四 物 湯 , 四 君 子 湯 , 八 珍 湯 ,<br />

擇 宜 用 之 。 若 脾 氣 虛 陷 , 不 能 收 攝 而 脫 血 者 , 壽 脾 煎 , 歸 脾 湯 , 四 君 子 加<br />

芎 、 歸 , 再 甚 者 , 舉 元 煎 。 若 脾 腎 虛 寒 , 兼 嘔 兼 溏 泄 而 畏 寒 者 , 理 陰 煎 ,<br />

五 君 子 煎 , 理 中 湯 。<br />

4.1.3 氣 滯 型 : 經 血 來 潮 無 定 時 , 量 時 多 時 少 , 淋 漓 不 盡 , 經 血 暗 紅 ,<br />

質 稠 , 夾 紫 色 血 塊 , 小 腹 部 疼 痛 明 顯 , 平 時 情 懷 抑 鬱 , 或 急 躁 易 怒 , 舌 質<br />

暗 紅 或 舌 邊 有 瘀 點 、 瘀 斑 , 脈 細 弦 。 治 宜 疏 肝 理 氣 , 化 瘀 止 血 。 方 選 逍 遙<br />

散 合 失 笑 散 。<br />

4.2 澄 源 、 復 舊 : 出 血 緩 止 後 , 澄 源 求 因 治 本 , 再 理 脾 益 腎 以 善 其 後 。<br />

復 舊 以 補 腎 為 主 , 兼 理 肝 脾 氣 血 , 以 鞏 固 療 效 而 調 整 週 期 。 補 腎 應 根 據 其<br />

偏 于 腎 陰 虛 或 腎 陽 虛 而 進 行 調 整 , 方 用 左 歸 丸 、 大 補 元 煎 等 。 治 療 用 藥 要<br />

善 於 “ 陰 中 求 陽 , 陽 中 求 陰 ”。 在 臨 床 運 用 中 用 藥 應 注 意 溫 潤 養 精 血 , 在 復 舊<br />

過 程 中 , 不 忘 滋 腎 補 腎 同 時 加 固 澀 藥 。 補 脾 澄 源 、 復 舊 要 重 視 調 理 脾 腎 氣<br />

血 。 更 年 期 婦 女 先 天 腎 氣 已 衰 , 精 血 全 賴 後 天 水 穀 精 微 的 濡 養 脾 為 後 天 之<br />

本 , 氣 血 生 化 之 源 。 在 補 腎 陰 藥 中 加 入 健 脾 補 氣 之 品 , 助 脾 健 旺 , 腎 陽 易<br />

充 , 有 補 後 天 以 益 先 天 之 意 故 健 脾 補 腎 , 則 氣 血 充 盛 。 養 肝 柔 肝 , 肝 藏 血 ,<br />

主 疏 泄 , 性 喜 條 達 。 若 腎 陰 虛 兼 肝 鬱 化 火 , 宜 滋 腎 涼 血 , 清 肝 柔 肝 。 出 血<br />

38


期 不 宜 加 入 疏 肝 之 品 以 免 加 重 病 情 。 方 用 保 陰 煎 加 丹 梔 逍 遙 散 加 味 。 血 止<br />

數 日 復 舊 時 , 可 改 滋 腎 疏 肝 。 若 肝 腎 陰 血 不 足 , 陰 虛 陽 亢 者 , 方 用 左 歸 丸<br />

加 減 以 善 其 後 。 養 心 健 脾 , 交 通 心 腎 , 注 重 心 腎 水 火 之 交 濟 對 陰 分 的 顧 護<br />

作 用 。 臨 證 見 心 腎 不 交 , 心 火 亢 盛 者 予 生 脈 散 , 或 歸 脾 丸 合 固 陰 煎 加 養 血<br />

安 神 之 品 。[34-38]<br />

5. 烘 熱 汗 出<br />

更 年 期 烘 熱 ( 潮 熱 ) 汗 出 症 多 在 腎 虛 基 礎 上 合 並 心 、 肝 、 脾 、 胃 、 肺 諸<br />

臟 腑 功 能 失 衡 , 可 產 生 瘀 血 、 濕 熱 、 痰 熱 等 病 理 產 物 。 虛 實 夾 雜 , 病 程 較<br />

長 。 治 療 上 總 的 治 療 原 則 是 補 腎 為 主 , 平 調 陰 陽 , 兼 顧 五 臟 、 氣 血 。<br />

5.1 調 理 臟 腑 : 汗 症 補 腎 , 當 別 陰 陽 。 腎 陽 虛 者 , 常 見 症 狀 有 月 經 過 多 、<br />

崩 漏 或 閉 經 , 腰 膝 痠 軟 , 面 目 肢 體 ( 尤 以 下 肢 ) 浮 腫 , 形 寒 肢 冷 , 便 溏 , 尿 頻<br />

失 禁 , 舌 淡 苔 薄 , 脈 沉 細 無 力 , 治 以 溫 腎 益 氣 , 固 表 斂 汗 , 方 用 參 附 龍 牡<br />

湯 加 味 ; 腎 陰 虛 者 症 見 月 經 延 遲 、 稀 髮 、 量 少 、 甚 或 閉 經 。 平 時 帶 下 少 ,<br />

陰 道 乾 澀 。 頭 暈 耳 鳴 , 失 眠 多 夢 , 皮 膚 搔 癢 或 如 蟲 行 , 五 心 煩 熱 , 腰 膝 痠<br />

軟 , 舌 紅 少 苔 , 脈 細 數 , 方 用 知 柏 地 黃 湯 加 減 。 五 臟 虛 損 者 , 在 補 腎 的 基<br />

礎 上 分 辨 何 臟 之 虛 何 臟 之 損 而 加 味 治 之 。 心 陰 虧 損 , 水 火 不 濟 者 , 失 眠 、<br />

心 悸 、 多 夢 , 喜 怒 無 常 是 特 點 , 常 伴 有 心 慌 , 多 疑 多 慮 , 心 煩 不 得 安 臥 ,<br />

宜 合 黃 連 阿 膠 湯 治 療 ; 若 經 絕 前 後 , 精 神 抑 鬱 , 悶 悶 不 樂 , 胸 悶 喘 息 , 脅 腹<br />

脹 痛 , 多 愁 易 怒 ; 或 無 故 悲 傷 , 甚 或 哭 笑 無 常 , 心 煩 狂 躁 , 失 眠 多 夢 ; 月<br />

經 紊 亂 , 大 便 時 乾 時 溏 。 舌 紅 , 苔 薄 白 或 薄 黃 或 黃 膩 , 脈 沉 弦 或 弦 數 , 則<br />

為 肝 陰 虧 損 , 肝 陽 偏 亢 型 , 合 二 至 丸 加 柴 胡 、 白 芍 ; 面 色 不 華 , 精 神 不 振 ,<br />

腰 膝 酸 軟 , 形 寒 肢 冷 , 面 浮 肢 腫 , 腹 脹 納 呆 , 月 經 量 多 或 少 , 色 淡 質 稀 ,<br />

帶 下 清 稀 , 便 溏 尿 頻 , 舌 體 胖 淡 邊 有 齒 痕 , 舌 苔 薄 白 , 脈 細 弱 , 為 脾 陽 虧<br />

損 者 , 合 四 君 子 湯 ; 面 色 蒼 白 , 頭 暈 、 氣 短 , 動 則 汗 出 , 語 音 低 微 , 倦 怠 乏<br />

力 , 肺 氣 虧 虛 者 , 合 玉 屏 風 散 。<br />

5.2 調 和 營 衛 : 依 據 標 本 緩 急 的 原 則 , 急 以 益 氣 和 營 、 固 表 斂 汗 治 其 標 ,<br />

39


然 後 標 本 兼 顧 , 辨 證 施 治 。 方 用 玉 屏 風 散 合 桂 枝 加 龍 骨 牡 蠣 湯 加 味 。<br />

5.3 條 達 氣 血 :《 素 問 ‧ 至 真 要 大 論 》 在 治 療 氣 血 失 調 時 云 :” 疏 其 氣 血 ,<br />

令 其 條 達 , 而 致 和 平 。” 方 選 小 柴 胡 湯 以 和 解 少 陽 , 或 選 血 府 逐 瘀 湯 加 減 以<br />

補 腎 活 血 理 氣 。<br />

5.4 調 治 奇 經 : 更 年 期 烘 熱 汗 出 症 狀 屬 表 病 者 , 依 據 表 病 屬 二 維 , 治 宜<br />

調 和 陰 陽 , 運 用 桂 枝 湯 或 柴 胡 桂 枝 湯 加 減 ; 氣 上 逆 者 責 沖 脈 , 治 宜 理 氣 調 沖 ,<br />

以 柴 胡 疏 肝 散 加 減 治 療 。[39-41]<br />

6. 淋 證<br />

更 年 期 淋 證 以 尿 頻 、 尿 急 、 排 尿 不 盡 、 小 腹 墜 脹 為 主 症 。 本 淋 證 的 病 機<br />

和 一 般 濕 熱 蘊 結 下 焦 , 膀 胱 氣 化 不 利 的 淋 證 , 有 所 不 同 , 是 因 為 更 年 期 婦<br />

女 腎 氣 漸 衰 , 天 癸 將 絕 , 沖 任 虧 虛 , 固 攝 無 力 , 而 致 腎 陰 虧 虛 、 肝 鬱 氣 滯 、<br />

脾 腎 陽 虛 , 膀 胱 氣 化 失 司 為 病 機 特 徵 。 臨 床 中 以 腎 陰 虧 虛 , 脾 腎 陽 虛 為 多 。<br />

《 靈 樞 ‧ 口 問 》 云 :” 中 氣 不 足 , 溲 便 為 之 變 也 。” 徒 事 通 利 , 則 中 氣 更 傷 ,<br />

脾 主 肌 肉 , 膀 胱 當 須 氣 化 , 脾 氣 不 充 , 則 膀 胱 括 約 肌 鬆 馳 , 氣 不 能 攝 , 致<br />

小 便 淋 澀 。《 丹 溪 心 法 ‧ 小 便 不 通 》 中 也 提 出 了 ” 提 其 氣 , 氣 升 則 水 自 降 ,<br />

益 氣 承 載 其 水 也 ” 的 看 法 。 諸 淋 者 , 由 腎 虛 而 膀 胱 熱 故 也 ,, 腎 虛 則 小 便 數 ,<br />

膀 胱 熱 則 水 下 澀 , 數 而 且 , 澀 則 淋 瀝 不 宣 , 故 謂 之 淋 。 薛 生 白 《 濕 熱 病 篇 》<br />

云 :” 太 陰 內 傷 , 濕 飲 停 聚 , 客 邪 再 至 , 內 外 相 引 。” 腎 司 開 闔 , 膀 胱 為 孤 府 ,<br />

是 儲 尿 、 排 尿 器 官 。 腎 與 膀 胱 相 表 裏 , 生 理 上 共 同 完 成 對 津 液 的 氣 化 和 排<br />

泄 。《 素 問 ‧ 靈 蘭 秘 典 論 》 云 :” 膀 胱 者 , 州 都 之 官 , 津 液 藏 焉 , 氣 化 則 能<br />

出 焉 。” 津 液 所 以 貯 存 於 膀 胱 而 不 外 泄 , 是 腎 氣 的 固 攝 功 能 發 揮 作 用 , 當 津<br />

液 貯 存 到 一 定 的 程 度 時 , 能 及 時 的 排 出 體 外 , 又 賴 於 腎 氣 的 氣 化 功 能 。 腎<br />

氣 充 足 , 則 膀 胱 氣 化 有 權 , 水 道 通 利 , 腎 氣 不 固 , 命 門 火 衰 , 不 能 鼓 動 膀<br />

胱 氣 化 , 導 致 水 道 通 調 受 阻 , 出 現 尿 頻 、 尿 急 、 排 尿 不 暢 , 患 者 多 無 尿 痛 ,<br />

每 有 腰 酸 耳 鳴 、 脈 遲 弱 等 腎 虛 見 證 。 情 志 不 暢 或 者 焦 慮 是 重 要 的 誘 發 因 素 ,<br />

病 機 多 為 肝 鬱 氣 滯 , 氣 鬱 化 火 , 氣 火 郁 于 下 焦 ; 或 邪 犯 少 陽 , 樞 機 不 運 , 氣<br />

40


化 失 常 , 決 瀆 失 職 , 水 火 升 降 失 調 , 不 能 順 接 貫 通 , 水 濕 濁 毒 瘀 郁 于 下 焦 。<br />

《 證 治 匯 補 》 云 :” 心 腎 氣 鬱 , 遂 使 陰 陽 乖 格 , 清 濁 相 干 , 蓄 于 下 焦 膀 胱 ,<br />

而 水 道 澀 焉 。 朱 丹 溪 曰 :” 氣 血 沖 和 , 萬 病 不 生 , 一 有 拂 郁 , 諸 病 生 焉 。”<br />

6.1 腎 陰 虧 虛 型 : 腰 膝 酸 痛 , 頭 暈 耳 鳴 , 苔 薄 或 少 , 舌 紅 , 脈 細 數 。 治<br />

以 溫 陽 補 腎 , 方 用 二 仙 湯 合 六 味 地 黃 湯 加 減 。<br />

6.2 脾 腎 陽 虛 型 : 腰 膝 酸 軟 , 月 經 淨 後 易 發 , 苔 白 , 舌 質 偏 淡 脈 沉 遲 。<br />

治 以 燮 理 陰 陽 , 補 中 益 氣 , 方 用 二 仙 湯 合 補 中 益 氣 湯 。<br />

6.3 肝 鬱 氣 滯 型 : 煩 躁 易 怒 , 善 太 息 , 情 志 抑 鬱 , 下 腹 部 不 適 多 為 脹 滿<br />

或 下 墜 感 , 焦 慮 失 眠 , 多 夢 自 汗 , 每 因 情 志 刺 激 而 誘 發 或 加 重 。 治 以 燮 理<br />

陰 陽 , 疏 肝 解 郁 之 法 , 方 用 二 仙 湯 合 柴 胡 疏 肝 散 加 減 。<br />

6.4 濕 蘊 下 焦 型 : 腰 痛 , 乏 力 , 或 少 腹 脹 痛 , 帶 下 色 黃 , 苔 黃 膩 , 脈 數 。<br />

治 以 燮 理 陰 陽 , 利 濕 通 淋 , 方 用 二 仙 湯 合 八 正 散 加 減 。[42-44]<br />

7. 骨 痿 ( 骨 質 疏 鬆 症 )<br />

更 年 期 性 腺 功 能 減 退 、 性 激 素 水 準 降 低 導 致 絕 經 後 骨 質 疏 鬆 症 發 生 。 中<br />

醫 學 無 ” 骨 質 疏 鬆 症 ” 這 一 病 名 , 根 據 其 臨 床 表 現 , 可 歸 屬 於 中 醫 ” 骨 痿 ”、”<br />

骨 痹 ”、” 痹 證 ”、” 骨 枯 ” 等 範 疇 。 其 典 型 症 狀 和 體 癥 與 ” 骨 痿 ” 極 其 相 似 。《 靈<br />

樞 ‧ 邪 氣 臟 腑 病 形 篇 》 云 :” 腎 脈 微 滑 為 骨 痿 , 坐 不 能 起 , 起 則 目 無 所 見 。”<br />

《 素 問 ‧ 痹 論 》 指 出 :” 腎 痹 者 , 善 脹 , 尻 以 代 踵 , 脊 以 代 頭 。” 以 上 描 述 如<br />

骨 痛 、 畸 形 、 筋 骨 拘 攣 、 視 物 昏 花 等 , 幾 乎 囊 括 了 骨 質 疏 鬆 症 的 所 有 症 狀 。<br />

《 素 問 ‧ 痿 論 》 曰 :” 腎 氣 熱 , 則 腰 脊 不 舉 , 骨 枯 而 髓 減 , 發 為 骨 痿 。” 這 說<br />

明 中 醫 學 對 骨 質 疏 鬆 症 的 臨 床 證 候 和 病 因 病 機 均 有 較 詳 盡 的 記 載 。<br />

7.1 腎 精 虧 虛 : 腎 為 先 天 之 本 、 性 命 之 根 , 藏 精 、 主 骨 、 生 髓 , 腎 虛 是<br />

骨 質 疏 鬆 症 發 生 的 根 本 原 因 。《 素 問 ‧ 六 節 臟 象 論 》 曰 :” 腎 者 主 蟄 , 封 藏<br />

之 本 , 精 之 處 也 , 其 充 在 骨 。” 說 明 骨 的 生 長 發 育 , 有 賴 於 腎 中 精 氣 的 充 盈 ,<br />

精 虧 易 使 骨 失 所 養 。《 醫 經 精 義 》 曰 :” 腎 藏 精 , 精 生 髓 , 髓 生 骨 , 故 骨 者<br />

41


腎 之 所 合 也 , 髓 者 , 腎 精 所 生 , 精 足 則 髓 足 , 髓 在 骨 內 , 髓 足 則 骨 強 。” 說<br />

明 骨 之 強 勁 與 脆 弱 是 腎 中 精 氣 盛 衰 的 重 要 標 誌 。 腎 精 充 足 , 則 骨 髓 生 化 有<br />

源 , 骨 骼 才 能 得 到 骨 髓 的 充 分 滋 養 而 堅 固 有 力 ; 若 腎 精 虛 少 , 骨 髓 的 化 源<br />

不 足 , 不 能 濡 養 骨 骼 , 便 會 出 現 骨 骼 脆 弱 乏 力 , 引 發 骨 質 疏 鬆 。 腎 氣 的 盛<br />

衰 決 定 著 骨 的 強 健 與 衰 弱 , 天 癸 的 至 與 竭 是 腎 氣 盛 衰 的 直 接 反 應 。 腎 氣 盛<br />

則 天 癸 至 , 婦 女 因 之 而 有 生 育 能 力 , 骨 也 隨 腎 氣 的 充 盈 而 健 壯 ; 腎 氣 竭 則<br />

天 癸 竭 , 婦 女 因 之 而 無 子 , 骨 亦 隨 之 而 變 脆 弱 , 且 容 易 出 現 齒 牙 鬆 動 , 髮<br />

鬢 早 白 , 耳 鳴 耳 聾 , 健 忘 癡 呆 , 性 慾 低 下 等 症 狀 , 治 以 龜 鹿 二 仙 膠 填 精 養<br />

血 , 助 陽 益 氣 。<br />

7.2 脾 氣 虧 虛 : 脾 主 四 肢 , 為 後 天 之 本 , 氣 血 生 化 之 源 , 脾 虛 是 骨 質 疏<br />

鬆 症 發 生 的 重 要 因 素 。《 素 問 ‧ 生 氣 通 天 論 》 曰 :” 是 故 謹 和 五 味 , 則 骨 正<br />

筋 柔 , 氣 血 以 流 , 腠 理 以 密 , 如 則 骨 氣 以 精 , 謹 道 如 法 , 長 有 天 命 。” 說 明<br />

飲 食 五 味 影 響 骨 生 長 。 若 脾 胃 功 能 衰 憊 , 氣 化 失 司 , 樞 機 不 利 , 血 不 化 精 ,<br />

則 骼 因 精 微 不 能 灌 溉 , 血 虛 不 能 營 養 , 氣 虛 不 能 充 達 , 無 以 生 養 骨 , 而 致<br />

骨 質 疏 鬆 症 。 人 體 先 後 天 相 互 滋 生 , 脾 為 後 天 本 , 腎 為 先 天 之 本 , 脾 之 健<br />

運 , 化 生 精 微 , 需 借 助 於 腎 的 溫 煦 , 而 腎 中 精 氣 亦 有 賴 於 水 谷 精 微 的 培 育<br />

和 充 養 , 才 能 不 斷 充 和 成 熟 , 脾 虛 亦 可 致 腎 虧 , 腎 虛 則 無 以 主 骨 生 髓 致 骨<br />

痿 。 症 見 腰 髖 冷 痛 , 腰 膝 酸 軟 , 甚 則 彎 腰 駝 背 , 四 肢 怕 冷 , 畏 寒 喜 暖 , 遇<br />

寒 加 重 , 面 色 白 , 或 五 更 瀉 泄 , 或 下 利 清 穀 , 或 小 便 不 利 , 面 浮 肢 腫 , 甚<br />

則 腹 脹 如 鼓 , 舌 淡 胖 , 苔 白 滑 , 脈 沈 細 , 治 以 右 歸 丸 溫 脾 補 腎 , 助 陽 補 虛 。<br />

7.3 肝 腎 虧 虛 : 肝 為 將 軍 之 官 , 主 疏 泄 、 藏 血 , 在 體 筋 , 具 有 貯 藏 血 液<br />

和 調 節 血 量 的 功 能 。 若 肝 氣 鬱 結 , 肝 失 泄 , 就 會 影 響 血 和 津 液 的 生 成 及 運<br />

行 , 進 而 影 響 對 筋 骨 的 養 。 若 肝 血 不 足 , 則 可 導 致 腎 精 虧 損 , 肝 陰 不 足 ,<br />

亦 可 引 起 陰 虧 虛 。 骨 質 疏 鬆 症 多 見 於 老 年 女 性 , 女 子 以 肝 為 先 天 , 相 部 分<br />

婦 女 在 絕 經 後 幾 年 中 肝 鬱 諸 證 明 顯 , 同 時 骨 礦 含 量 迅 下 降 , 證 明 肝 鬱 與 骨<br />

質 疏 鬆 症 有 著 密 切 的 關 係 。 肝 腎 虧 虛 者 , 常 見 腰 背 酸 軟 , 腰 膝 酸 軟 , 疲 乏<br />

少 力 , 頭 目 眩 暈 , 耳 鳴 健 忘 , 失 眠 多 夢 , 咽 亁 口 燥 , 脅 痛 , 五 心 煩 熱 , 顴<br />

42


紅 盜 汗 , 舌 紅 少 苔 , 脈 細 數 , 治 以 六 味 地 黃 丸 滋 腎 養 肝 , 壯 骨 止 痛 。<br />

7.4 氣 滯 血 瘀 : 王 清 任 《 醫 林 改 錯 》 指 出 :” 元 氣 虛 , 必 不 能 達 於 血 管 ,<br />

血 管 無 氣 , 必 停 留 而 瘀 。” 血 液 的 運 必 賴 元 氣 的 推 動 , 元 氣 為 腎 精 所 化 , 腎<br />

精 是 生 命 活 動 的 基 礎 質 , 能 調 節 臟 腑 之 精 , 參 與 血 液 的 運 行 , 腎 精 不 足 ,<br />

則 激 發 推 臟 腑 功 能 活 動 的 原 動 力 受 損 , 化 生 之 氣 虛 弱 , 氣 虛 運 行 無 力 , 加<br />

之 生 化 之 源 匱 乏 , 氣 血 化 生 不 足 , 血 運 無 力 則 漸 成 瘀 血 。 脾 主 氣 , 脾 虛 則<br />

氣 的 生 化 乏 源 而 致 氣 虛 , 氣 虛 不 足 以 推 血 , 血 必 有 瘀 。 因 此 , 氣 虛 血 行 滯<br />

緩 , 脈 絡 瘀 阻 , 即 停 留 為 瘀 ; 或 脾 虛 統 攝 失 職 , 血 不 循 經 , 妄 行 脈 外 亦 可<br />

成 瘀 。 以 上 均 可 在 腎 虛 和 脾 虛 的 基 礎 上 產 生 血 瘀 , 繼 而 形 成 臟 虛 絡 痹 之 證 。<br />

人 體 的 氣 和 血 周 流 於 全 身 , 是 臟 腑 經 絡 等 一 切 組 織 器 進 行 生 理 活 動 的 物 質<br />

基 礎 。 如 果 氣 滯 血 瘀 , 瘀 血 阻 絡 , 則 必 導 致 疾 病 的 發 生 。 年 老 體 弱 , 天 癸<br />

竭 , 臟 腑 機 能 下 , 不 利 於 骨 代 謝 的 正 常 進 行 , 易 致 骨 質 疏 鬆 症 的 發 生 。 隨<br />

著 年 齡 的 增 長 , 腎 氣 漸 虛 。 腎 的 生 理 發 生 改 變 , 直 接 影 著 血 液 的 正 常 運 行 。<br />

腎 虛 元 氣 不 足 , 無 力 推 動 血 行 每 致 氣 血 瘀 ; 腎 陽 、 脾 陽 不 足 , 不 能 溫 養 血<br />

脈 , 常 使 血 寒 而 凝 ; 腎 陰 、 肝 陰 不 足 , 虛 火 煉 液 , 可 致 血 稠 而 滯 。 脾 具 有<br />

統 攝 血 液 在 脈 中 行 而 不 致 逸 出 脈 外 的 功 能 , 脾 虛 則 不 能 統 攝 血 液 , 而 致 血<br />

溢 外 , 留 於 體 內 而 成 瘀 血 。 肝 鬱 則 氣 滯 , 氣 滯 則 血 瘀 。<br />

中 醫 學 認 為 ” 不 通 ” 是 疼 痛 發 生 的 主 要 病 理 機 制 。 葉 天 士 認 為 ” 痛 為 脈 中<br />

氣 血 不 和 也 ”, 王 清 任 指 出 ” 痛 不 移 處 , 諸 痹 證 疼 痛 , 定 有 瘀 血 。” 絕 經 後 婦<br />

女 的 生 理 病 理 變 化 中 存 在 著 ” 血 瘀 ” 的 病 理 基 礎 , 骨 質 疏 鬆 症 的 臨 床 症 狀 以 腰<br />

背 痛 多 見 , 表 現 為 疼 痛 持 久 , 痛 處 固 定 不 移 , 符 合 血 瘀 疼 痛 的 特 點 。 臨 床<br />

上 還 有 舌 下 脈 絡 曲 張 、 舌 紫 暗 有 瘀 斑 、 口 唇 紫 暗 紅 、 皮 膚 黏 膜 瘀 斑 等 血 瘀<br />

證 的 表 現 。 治 以 身 痛 逐 瘀 湯 行 氣 活 血 化 瘀 。[45-48]<br />

二 、 辨 證 治 療<br />

腎 陰 虛 的 常 見 症 如 烘 熱 、 汗 出 、 舌 紅 、 少 苔 、 脈 細 數 , 在 肝 腎 陰 虛 證 、<br />

43


腎 陰 虛 證 、 心 腎 不 交 證 三 個 證 型 中 出 現 頻 率 均 較 高 , 反 映 了 本 病 以 腎 虛 為<br />

主 , 腎 虛 可 累 及 心 、 肝 的 病 機 特 點 。 在 這 些 常 見 症 的 基 礎 上 , 肝 腎 陰 虛 證<br />

的 陰 虛 陽 亢 症 狀 如 頭 暈 、 耳 鳴 、 易 怒 表 現 較 為 突 出 ; 心 腎 不 交 證 則 以 失 眠 、<br />

心 悸 、 健 忘 等 心 火 亢 盛 症 為 主 要 表 現 。 在 腎 陽 虛 證 中 陽 虛 見 症 如 形 寒 肢 冷 、<br />

神 疲 、 便 溏 、 經 色 淡 、 月 經 量 多 、 舌 淡 苔 薄 白 、 脈 沉 細 無 力 較 為 多 見 ; 在<br />

此 基 礎 上 , 脾 腎 陽 虛 證 還 突 出 表 現 為 納 呆 、 便 溏 等 脾 陽 虛 常 見 症 。 肝 氣 鬱<br />

結 證 則 以 抑 鬱 、 煩 躁 、 易 怒 、 太 息 等 神 經 精 神 症 狀 表 現 較 突 出 , 肝 病 之 脈<br />

弦 脈 的 出 現 頻 率 最 高 , 肝 鬱 的 其 他 常 見 症 如 胸 脅 乳 房 脹 痛 、 月 經 先 後 不 定<br />

期 等 月 經 異 常 亦 較 為 常 見 。[10,11,33,49-50]<br />

1. 從 腎 論 治<br />

腎 主 生 殖 , 婦 女 進 入 絕 經 期 , 腎 氣 漸 衰 , 天 癸 將 竭 , 沖 任 二 脈 虛 衰 , 月<br />

經 減 少 而 至 絕 經 , 生 殖 能 力 降 低 直 到 消 失 。 這 是 人 體 生 長 衰 老 的 自 然 規 律 ,<br />

多 數 婦 女 能 順 利 度 過 。 部 分 婦 女 因 體 質 、 個 體 性 格 、 產 育 、 疾 病 、 營 養 勞<br />

逸 、 社 會 環 境 、 精 神 因 素 等 的 差 異 , 不 能 適 應 和 自 我 調 節 這 一 生 理 變 化 ,<br />

而 導 致 本 病 的 發 生 。 腎 為 生 殖 之 本 , 元 氣 之 根 , 內 藏 元 陰 元 陽 , 為 五 臟 六<br />

腑 之 首 。 就 是 說 腎 為 先 天 之 本 , 元 氣 之 根 , 主 藏 精 氣 , 為 人 體 生 長 、 發 育 、<br />

生 殖 之 根 本 。 精 又 為 化 血 之 源 , 直 接 為 胞 宮 的 行 經 、 胎 孕 提 供 物 質 基 礎 。<br />

所 以 婦 女 的 經 、 孕 、 產 、 乳 , ( 月 經 、 妊 娠 、 分 娩 、 哺 乳 ) 等 生 理 功 能 , 均<br />

與 腎 的 功 能 密 切 相 關 。 只 有 腎 氣 盛 , 天 癸 至 , 沖 任 的 氣 血 充 盛 , 婦 女 的 以<br />

上 生 理 功 能 才 能 正 常 。 婦 女 進 入 絕 經 期 , 腎 氣 虛 衰 , 腎 的 陰 陽 失 調 , 進 而<br />

會 影 響 到 其 它 臟 腑 , 也 引 起 其 他 臟 腑 功 能 失 常 , 因 此 更 年 期 婦 女 除 了 有 腎<br />

的 功 能 失 調 的 症 狀 外 , 還 有 心 、 肝 、 脾 等 功 能 異 常 的 各 種 症 狀 。 腎 虛 是 更<br />

年 期 綜 合 證 的 主 要 病 因 病 機 。<br />

1.1 腎 陰 虛 型 : 絕 經 前 後 , 頭 暈 耳 鳴 , 腰 酸 腿 軟 , 烘 然 汗 出 , 五 心 煩 熱 ,<br />

失 眠 多 夢 , 口 燥 咽 乾 , 或 皮 膚 瘙 癢 , 月 經 週 期 紊 亂 , 量 少 或 多 , 經 色 鮮 紅 ,<br />

舌 紅 , 苔 少 , 脈 細 數 。 治 宜 滋 腎 益 陰 、 育 陰 潛 陽 , 方 選 六 味 地 黃 丸 加 味 。<br />

44


1.1.1 腎 水 不 足 , 不 能 上 濟 心 火 , 以 致 心 腎 不 交 者 , 症 見 心 煩 失 眠 , 心<br />

悸 易 驚 , 甚 至 情 志 失 常 , 頭 暈 健 忘 , 腰 酸 乏 力 , 舌 紅 , 苔 少 , 脈 細 數 , 治<br />

宜 滋 陰 補 血 、 養 心 安 神 , 方 選 天 王 補 心 丹 。<br />

1.1.2 腎 陰 虧 損 , 水 不 涵 木 致 肝 腎 陰 虛 者 , 症 見 頭 暈 目 眩 , 耳 鳴 , 眼 乾<br />

澀 , 煩 躁 易 怒 , 烘 熱 汗 出 , 五 心 煩 熱 , 心 悸 不 安 , 腰 膝 酸 軟 , 月 經 紊 亂 量<br />

少 , 或 淋 漓 不 斷 , 口 乾 便 結 , 舌 紅 少 苔 , 脈 細 數 。 治 宜 滋 腎 柔 肝 、 育 陰 潛<br />

陽 , 方 用 左 歸 飲 加 減 ; 或 滋 陰 疏 肝 、 填 精 補 血 , 方 用 一 貫 煎 加 減 。<br />

1.1.3 肝 腎 陰 虛 , 以 致 肝 陽 上 亢 者 , 症 見 眩 暈 頭 痛 , 耳 鳴 耳 聾 , 急 燥 易<br />

怒 , 面 色 紅 赤 , 舌 紅 , 苔 薄 黃 , 脈 弦 有 力 。 治 宜 育 陰 潛 陽 、 鎮 肝 熄 風 , 方<br />

選 鎮 肝 熄 風 湯 。<br />

1.1.4 若 情 志 不 遂 , 以 致 肝 鬱 化 熱 者 , 症 見 頭 暈 目 眩 , 口 苦 咽 乾 , 心 胸<br />

煩 悶 , 口 渴 飲 冷 , 便 秘 溲 赤 , 舌 紅 , 苔 黃 , 脈 弦 數 。 治 宜 疏 肝 解 鬱 清 熱 ,<br />

方 選 丹 梔 逍 遙 散 。<br />

1.2 腎 陽 虛 型 : 經 斷 前 後 , 頭 暈 耳 鳴 , 腰 痛 如 折 , 腹 冷 陰 墜 , 形 寒 肢 冷 ,<br />

小 便 頻 數 或 失 禁 , 帶 下 量 多 , 月 經 不 調 , 量 多 或 少 , 質 稀 色 淡 , 精 神 萎 靡 ,<br />

面 色 晦 暗 , 舌 淡 , 苔 白 滑 , 脈 沉 細 而 遲 。 治 宜 溫 腎 壯 陽 、 添 精 養 血 , 方 選<br />

右 歸 丸 。 腎 陽 虛 不 能 溫 運 脾 土 , 致 脾 腎 陽 虛 者 , 症 見 腰 膝 酸 痛 , 食 少 腹 脹 ,<br />

四 肢 倦 怠 , 或 四 肢 水 腫 , 大 便 溏 薄 , 舌 淡 胖 , 苔 薄 白 , 脈 沉 細 緩 。 治 宜 溫<br />

腎 健 脾 , 方 選 健 固 湯 加 味 。<br />

1.3 腎 陰 陽 俱 虛 者 , 症 見 時 而 畏 寒 惡 風 , 時 而 潮 熱 汗 出 , 腰 酸 乏 力 , 頭<br />

暈 耳 鳴 , 五 心 煩 熱 , 舌 紅 , 苔 薄 , 脈 沉 細 。 治 宜 補 腎 扶 陽 , 滋 腎 養 血 , 方<br />

用 二 仙 湯 加 味 。[2,11,22,51-53]<br />

2. 從 肝 論 治<br />

“ 女 子 以 肝 為 先 天 ”, 在 月 經 將 絕 未 絕 之 際 , 肝 居 於 主 導 地 位 。 肝 藏 血 ,<br />

主 疏 泄 , 喜 條 達 , 惡 抑 鬱 。《 東 垣 十 書 》 云 :” 凡 治 雜 病 , 先 調 其 氣 , 次 療<br />

45


諸 疾 ”,《 吳 鞠 通 醫 案 》 述 :” 初 起 肝 鬱 , 久 升 無 降 , 以 致 陽 並 與 上 則 狂 ”, 張<br />

秉 成 《 成 方 便 讀 》 曰 :” 夫 肝 屬 木 , 乃 生 氣 所 寓 , 為 藏 血 之 地 , 其 性 剛 烈 ,<br />

而 喜 條 達 , 必 須 水 以 涵 之 , 土 以 培 之 , 然 後 得 遂 其 生 長 之 意 , 若 七 情 內 傷 ,<br />

或 六 淫 外 束 , 犯 之 則 木 鬱 而 病 變 多 矣 ”。 中 醫 學 認 為 肝 屬 木 主 風 , 為 厥 陰 風<br />

木 之 臟 , 主 要 功 能 為 主 疏 泄 , 主 藏 血 調 血 , 是 維 持 和 調 節 人 體 臟 腑 功 能 的<br />

重 要 樞 紐 。 肝 主 疏 泄 , 功 能 正 常 , 則 機 體 氣 血 調 和 , 陰 陽 平 衡 ; 反 之 , 肝<br />

之 疏 泄 失 暢 , 則 氣 機 逆 亂 , 氣 血 不 和 , 諸 疾 叢 生 。 鬱 怒 傷 肝 , 氣 鬱 日 久 則<br />

氣 滯 、 血 瘀 、 痰 阻 、 濕 聚 、 沖 心 、 乘 脾 、 化 火 、 傷 陰 , 變 化 多 樣 , 導 致 各<br />

臟 腑 間 功 能 失 調 , 更 年 期 各 種 精 神 症 狀 由 此 而 發 生 。 肝 疏 泄 失 常 , 以 致 肝<br />

鬱 氣 滯 、 血 行 不 暢 , 脈 絡 受 阻 , 出 現 月 經 紊 亂 、 乳 房 脹 痛 等 現 象 。 肝 郁 則<br />

氣 盛 , 氣 盛 則 化 火 , 火 性 炎 上 , 肝 氣 上 逆 而 見 頭 痛 、 目 眩 、 煩 躁 易 怒 等 諸<br />

症 。 肝 體 陰 而 用 陽 , 陰 血 充 足 才 能 柔 潤 養 肝 , 肝 陰 不 足 , 肝 陽 上 亢 出 現 眩<br />

暈 、 失 眠 、 頭 痛 。 肝 腎 同 源 , 腎 水 虧 少 , 肝 陰 虛 損 , 出 現 煩 熱 、 腰 膝 酸 軟 、<br />

失 眠 多 夢 等 症 狀 。<br />

2.1 肝 鬱 氣 滯 : 更 年 期 婦 女 由 於 天 癸 將 竭 , 肝 腎 不 足 , 疏 泄 失 司 , 極 易<br />

出 現 乳 房 脹 痛 , 胸 悶 脅 脹 , 腹 脹 納 呆 , 時 歎 息 , 易 怒 不 能 自 制 等 症 狀 。 治<br />

宜 舒 肝 理 氣 解 鬱 , 方 選 四 逆 散 合 二 至 丸 化 裁 , 或 甘 麥 大 棗 湯 加 味 , 或 柴 胡<br />

疏 肝 湯 合 顛 倒 木 金 散 。<br />

2.2 肝 火 亢 盛 :《 素 問 ‧ 方 盛 衰 論 篇 》 云 ” 氣 上 不 下 , 頭 痛 巔 疾 ”, 沖 脈 附<br />

於 肝 , 肝 氣 鬱 結 日 久 不 解 , 每 易 氣 鬱 化 火 , 肝 火 隨 沖 氣 上 逆 , 以 致 出 現 巔<br />

頂 掣 痛 , 目 眩 , 煩 躁 易 怒 , 口 苦 咽 乾 , 或 可 見 月 經 量 多 , 淋 漓 不 盡 , 舌 質<br />

紅 , 苔 黃 , 脈 弦 數 等 症 。 治 宜 清 肝 涼 血 , 方 用 滋 水 清 肝 飲 加 味 。<br />

2.3 肝 脾 不 和 : 肝 主 疏 泄 , 脾 主 運 化 , 肝 氣 之 舒 暢 , 能 夠 協 助 胃 的 消 化 。<br />

《 血 證 論 》 云 ;” 木 之 性 主 於 疏 泄 , 食 氣 入 胃 , 全 賴 肝 木 之 氣 以 疏 泄 之 , 水<br />

穀 乃 化 。” 若 木 旺 乘 土 , 則 出 現 腹 脘 作 脹 , 大 便 溏 薄 , 體 倦 乏 力 , 面 部 浮 腫 ,<br />

月 經 色 淡 , 質 薄 等 症 狀 。 治 宜 疏 肝 健 脾 , 方 用 逍 遙 散 合 甘 麥 大 棗 湯 加 味 。<br />

46


2.4 肝 腎 陰 虛 : 肝 屬 木 , 腎 屬 水 , 水 生 木 。 絕 經 期 婦 女 由 於 ” 七 七 任 脈<br />

虛 , 太 沖 脈 衰 少 , 天 癸 竭 ”(《 素 問 ‧ 上 古 天 真 論 》), 水 不 涵 木 , 而 致 肝 腎<br />

陰 虛 。 證 見 月 經 週 期 紊 亂 , 量 或 多 或 少 , 色 紅 , 時 感 煩 熱 , 腰 膝 酸 軟 , 失<br />

眠 多 夢 , 舌 紅 , 苔 少 , 脈 細 弦 。 肝 腎 陰 虛 , 治 宜 養 血 柔 肝 , 方 選 杞 菊 地 黃<br />

丸 合 二 至 丸 加 味 。<br />

2.5 肝 鬱 心 血 瘀 阻 : 肝 主 疏 泄 , 體 陰 而 用 陽 , 能 調 節 情 志 , 疏 泄 一 身 之<br />

氣 機 , 使 氣 血 調 達 , 情 志 舒 暢 。 更 年 期 婦 女 常 因 平 素 性 情 抑 鬱 , 或 因 病 而<br />

致 心 情 更 為 緊 張 , 從 而 造 成 肝 失 疏 泄 、 肝 氣 鬱 結 或 升 泄 太 過 。 證 見 心 煩 易<br />

怒 , 善 悲 欲 哭 , 心 悸 , 失 眠 , 厭 食 , 面 色 晦 滯 , 時 有 烘 熱 , 月 經 錯 後 , 量<br />

少 , 色 黑 有 血 塊 , 小 腹 疼 痛 拒 按 , 舌 質 暗 有 瘀 斑 , 脈 沉 澀 。 治 宜 舒 肝 解 鬱 、<br />

活 血 化 瘀 , 方 選 王 清 任 之 癲 狂 夢 醒 湯 。[54-61]<br />

3. 從 脾 論 治<br />

《 靈 樞 ‧ 決 氣 篇 》 云 :” 中 焦 受 氣 取 汁 , 變 化 而 赤 是 謂 血 。”《 素 問 ‧ 玉<br />

機 真 臟 論 》 云 :” 五 臟 者 , 皆 稟 氣 於 胃 , 胃 者 , 五 臟 之 本 也 。” 胃 的 經 脈 下 行<br />

與 沖 脈 交 會 於 氣 沖 穴 , 故 有 沖 脈 隸 于 陽 明 , 谷 氣 盛 則 血 海 滿 之 說 。 總 之 ,《 內<br />

經 》 對 脾 胃 在 更 年 期 障 礙 中 的 發 病 作 用 作 了 極 高 的 評 價 , 為 後 世 採 用 健 脾<br />

法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奠 定 了 理 論 基 礎 。 金 元 時 期 的 劉 完 素 在 《 素 問 病 機 氣 宜<br />

保 命 集 ‧ 婦 人 胎 產 論 》 中 提 出 了 著 名 的 三 期 調 經 方 論 , 婦 人 童 幼 天 癸 未 行<br />

之 間 , 皆 屬 少 陰 , 天 癸 即 行 , 皆 從 厥 陰 論 之 , 天 癸 已 絕 , 乃 屬 太 陰 經 也 。<br />

即 青 春 期 的 婦 女 當 注 重 補 腎 , 育 齡 期 的 婦 女 當 注 重 調 肝 , 更 年 期 的 婦 女 當<br />

注 重 健 脾 。 這 便 是 三 期 調 經 方 論 的 主 要 原 則 , 可 見 此 時 健 脾 法 的 應 用 已 逐<br />

漸 被 發 現 和 重 視 , 並 上 升 到 理 論 的 高 度 。 明 代 薛 立 齋 一 語 更 是 道 破 了 此 中<br />

玄 機 :” 血 者 , 水 穀 之 精 氣 也 , 和 調 五 臟 , 灑 陳 六 腑 , 在 男 子 則 化 為 精 ; 在<br />

婦 人 則 上 為 乳 汁 , 下 為 月 水 , 故 雖 心 主 血 , 肝 藏 血 , 亦 皆 統 攝 於 脾 , 補 脾<br />

和 胃 , 血 自 生 矣 。” 說 明 精 血 本 是 水 穀 之 精 氣 所 化 , 補 脾 和 胃 , 就 自 然 會 精<br />

充 血 足 , 更 年 期 障 礙 便 可 以 預 防 和 得 到 治 療 。<br />

47


清 代 《 竹 林 女 科 證 治 》 的 論 述 更 使 健 脾 法 達 到 完 善 , 堪 稱 典 範 。 如 本 書<br />

在 《 調 經 下 》 中 云 :” 婦 人 三 十 四 五 歲 , 血 氣 脾 胃 俱 虛 。 婦 人 三 十 六 七 歲 ,<br />

若 行 經 太 多 , 此 因 血 氣 虛 甚 , 胃 氣 不 足 , 故 血 妄 行 , 宜 調 血 氣 , 養 脾 胃 ,<br />

庶 年 老 可 無 血 崩 之 患 , 八 珍 散 主 之 。 婦 人 四 旬 四 十 一 歲 , 氣 血 兩 虛 , 脾 胃<br />

並 弱 。 婦 人 四 十 六 七 歲 , 肝 腎 二 經 氣 血 方 損 , 脅 脹 作 痛 , 或 頭 昏 目 眩 , 憎<br />

寒 壯 熱 , 或 遍 身 作 痛 , 經 閉 不 通 , 或 出 盜 汗 , 寢 成 癆 瘵 , 補 肝 煎 主 之 。” 至<br />

此 , 健 脾 法 在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應 用 已 臻 成 熟 。 腎 氣 衰 退 最 終 必 使 其 他 臟 腑 因<br />

失 先 天 之 培 育 而 功 能 失 常 , 脾 胃 乃 後 天 之 本 , 為 醫 者 若 能 在 疾 病 尚 未 累 及<br />

脾 胃 之 前 , 先 安 未 病 之 地 , 即 在 發 病 之 初 就 注 重 脾 胃 的 調 護 , 不 僅 脾 胃 可<br />

免 腎 衰 之 累 , 且 脾 胃 健 運 , 則 谷 安 精 生 , 化 源 不 竭 , 氣 血 充 盈 , 其 他 臟 腑<br />

灌 溉 不 乏 , 可 代 償 其 先 天 不 足 。 同 時 , 也 能 使 已 衰 之 腎 氣 , 得 後 天 精 微 的<br />

充 分 滋 養 , 有 望 減 慢 衰 勢 , 緩 衝 臟 腑 陰 陽 之 失 調 , 使 機 體 在 短 時 間 內 建 立<br />

新 的 動 態 平 衡 。<br />

3.1 脾 腎 陽 虛 : 月 經 失 調 而 量 多 , 帶 下 清 稀 , 伴 心 悸 怔 忡 , 但 欲 寐 , 下<br />

腹 冷 痛 , 腰 膝 酸 疼 , 食 欲 不 振 , 神 疲 體 倦 , 形 寒 怕 冷 , 或 面 目 虛 浮 , 手 指<br />

腫 脹 , 舌 淡 暗 , 脈 沉 弱 遲 緩 。 治 宜 健 脾 溫 腎 , 方 選 右 歸 丸 合 四 君 子 湯 加 減 。<br />

3.2 心 脾 兩 虛 : 心 悸 怔 忡 , 失 眠 多 夢 , 健 忘 食 少 , 便 溏 , 倦 怠 乏 力 , 或<br />

見 崩 漏 , 月 經 過 多 , 舌 淡 , 脈 細 弱 。 治 宜 健 脾 養 心 , 方 選 歸 脾 丸 加 減 。<br />

3.3 肝 鬱 脾 虛 :” 見 肝 之 病 , 知 肝 傳 脾 , 當 先 實 脾 ”, 肝 旺 者 每 易 侮 脾 乘<br />

胃 , 故 而 為 之 預 , 且 土 虛 而 木 易 鬱 。 常 以 情 志 症 狀 為 主 , 症 見 情 緒 低 落 ,<br />

焦 慮 多 疑 , 或 悲 傷 欲 哭 , 憂 鬱 寡 歡 , 健 忘 , 失 眠 , 夢 多 , 心 悸 , 驚 惕 不 安 ,<br />

舌 淡 紅 苔 少 , 脈 細 數 。 治 宜 培 土 緩 肝 , 方 選 甘 麥 大 棗 湯 合 逍 遙 散 加 減 。<br />

3.4 肺 脾 兩 虛 : 易 外 感 , 汗 多 , 惡 風 , 或 久 咳 不 已 , 痰 多 清 稀 , 短 氣 乏<br />

力 , 納 食 減 少 , 腹 脹 便 溏 , 甚 則 足 面 浮 腫 , 舌 淡 苔 白 , 脈 虛 弱 。 治 宜 培 土<br />

生 金 , 方 選 玉 屏 風 散 或 六 君 子 湯 加 減 。<br />

4. 和 陰 陽<br />

48


更 年 期 常 見 的 症 狀 有 烘 熱 汗 出 、 潮 熱 面 赤 、 月 經 異 常 或 心 煩 易 怒 、 甚 則<br />

心 悸 失 眠 等 , 此 乃 因 七 七 之 年 的 婦 女 , 衝 任 精 血 虛 損 , 陰 不 斂 陽 , 陽 氣 上<br />

浮 外 越 所 致 。《 金 匱 要 略 ‧ 婦 人 雜 病 》 篇 記 載 :“ 問 曰 : 婦 人 年 五 十 所 , 病<br />

下 ( 利 ) 血 數 十 日 不 止 , 暮 即 發 熱 , 少 腹 裏 急 , 腹 滿 , 手 掌 煩 熱 , 唇 口 乾 燥 ,<br />

何 也 ? 師 曰 : 此 病 屬 帶 下 。 何 以 故 ? 曾 經 半 產 , 瘀 血 在 少 腹 不 去 。 何 以 知 之 ?<br />

其 證 唇 口 乾 燥 , 故 知 之 , 當 以 溫 經 湯 主 之 。” 溫 經 湯 具 有 調 補 衝 任 , 散 寒 祛<br />

瘀 , 調 和 陰 陽 的 功 用 , 若 一 旦 陰 陽 相 得 , 其 氣 乃 行 , 其 症 狀 便 可 暫 時 消 失 。<br />

其 他 如 柴 胡 桂 枝 湯 、 桂 枝 加 龍 骨 牡 蠣 湯 、 百 合 地 黃 湯 等 均 有 調 和 陰 陽 的 功<br />

效 , 在 臨 床 上 亦 常 用 來 治 療 更 年 期 症 狀 。<br />

5. 調 衝 任<br />

《 素 問 ‧ 上 古 天 真 論 》“ 女 子 二 七 天 癸 至 , 任 脈 通 , 太 衝 脈 盛 , 月 事 以<br />

時 下 ; 七 七 任 脈 虛 , 太 衝 脈 衰 少 , 天 癸 竭 , 地 道 不 通 , 故 形 壞 而 無 子 也 ”。<br />

而 “ 衝 為 血 海 , 肝 藏 血 與 衝 脈 相 連 ;“ 任 主 胞 胎 ”, 腎 系 胞 宮 與 任 脈 相 連 ; 肝<br />

腎 兩 臟 和 衝 任 二 脈 , 在 女 子 月 經 和 生 殖 功 能 的 盛 衰 過 程 中 起 著 重 要 作 用 ,<br />

故 治 療 上 除 了 由 肝 腎 論 治 外 , 調 補 衝 任 亦 是 重 要 的 一 環 。 婦 科 常 用 與 衝 任<br />

二 脈 有 關 的 中 藥 有 : 川 芎 、 赤 芍 、 丹 參 、 茜 草 、 澤 蘭 等 ( 治 血 藥 — 用 於 衝<br />

脈 血 海 瘀 滯 ); 香 附 、 柴 胡 、 鬱 金 、 川 楝 子 、 延 胡 索 、 烏 藥 等 ( 理 氣 藥 — 用<br />

於 衝 脈 氣 機 鬱 逆 ); 山 萸 肉 、 當 歸 、 白 芍 、 枸 杞 子 、 阿 膠 、 肉 蓯 蓉 、 巴 戟 天 、<br />

鱉 甲 等 ( 填 精 藥 — 用 於 精 虛 不 能 涵 育 衝 任 ); 龜 板 、 熟 地 黃 、 旱 蓮 草 、 女 貞<br />

子 、 麥 門 冬 、 制 首 烏 等 ( 滋 任 育 陰 — 用 於 任 脈 虛 熱 偏 盛 , 傷 陰 動 火 ); 雞 血<br />

藤 、 牛 膝 、 桃 仁 、 紅 花 、 山 楂 、 大 黃 、 五 靈 脂 、 莪 朮 等 ( 通 任 藥 — 任 脈 以<br />

通 為 和 , 用 於 任 脈 閉 塞 )。[35,40,62-63]<br />

三 、 針 灸 治 療<br />

《 素 問 ‧ 上 古 天 真 論 》 云 :“ 女 子 七 歲 , 腎 氣 盛 , 齒 更 發 長 ; 二 七 而 天<br />

癸 至 , 任 脈 通 , 太 沖 脈 盛 , 月 事 以 時 下 , 故 有 子 ……; 七 七 任 脈 虛 , 太 沖<br />

49


脈 衰 少 , 天 癸 竭 , 地 道 不 通 。” 認 為 女 子 七 七 , 腎 氣 漸 衰 , 沖 任 虛 損 , 天 癸<br />

將 絕 , 精 氣 不 足 , 腎 陰 虧 虛 或 腎 陽 不 足 致 氣 血 陰 陽 失 衡 , 從 而 導 致 臟 腑 功<br />

能 失 調 , 遂 發 諸 症 。 由 此 更 年 期 障 礙 與 腎 、 心 、 肝 、 脾 有 關 。 腎 虛 為 致 病<br />

之 本 , 是 本 病 的 主 要 病 機 。 婦 女 屆 近 絕 經 前 後 , 腎 氣 漸 衰 , 沖 任 虧 虛 , 天<br />

癸 將 竭 , 精 血 不 足 , 陰 陽 平 衡 失 調 , 出 現 腎 陰 不 足 、 陽 失 潛 藏 , 或 腎 陽 虛<br />

衰 、 經 脈 失 于 溫 養 等 腎 陰 腎 陽 偏 勝 偏 負 現 象 , 從 而 導 致 臟 腑 功 能 失 常 , 故<br />

腎 虛 是 致 病 之 本 。<br />

針 對 更 年 期 腎 虛 為 本 的 病 因 基 礎 上 , 針 灸 治 療 可 針 對 主 要 病 機 來 進 行 調<br />

理 , 幫 助 人 體 運 行 氣 血 、 聯 絡 臟 腑 、 溝 通 內 外 、 交 通 心 腎 、 調 節 內 分 泌 功<br />

能 , 對 於 更 年 期 的 各 種 症 狀 起 到 一 定 的 治 療 效 果 。<br />

1. 毫 針 針 刺<br />

毫 針 針 刺 作 為 最 常 用 針 灸 療 法 , 具 有 無 副 作 用 , 療 程 短 的 特 點 。 治 療 更<br />

年 期 障 礙 常 用 穴 位 有 腎 俞 、 三 陰 交 、 神 門 等 為 主 穴 。 隨 證 加 減 :(1) 陰 虛 型 ,<br />

加 完 骨 、 肝 俞 、 足 三 里 、 太 溪 等 穴 ;(2) 陽 虛 型 , 加 曲 池 、 陽 池 、 中 脘 、 關<br />

元 、 足 三 里 等 穴 ;(3) 血 虛 型 , 加 華 佗 夾 脊 穴 、 神 門 、 百 會 、 四 神 聰 等 穴 ;<br />

(4) 神 志 妄 昧 型 , 加 內 關 、 水 溝 、 上 星 透 百 會 、 四 關 等 穴 。 另 外 亦 可 取 背 俞<br />

穴 、 三 陰 交 、 神 門 、 中 極 、 太 沖 諸 穴 為 主 穴 。<br />

治 療 更 年 期 鬱 證 ( 臟 躁 ):(1) 取 百 會 、 印 堂 、 四 神 聰 、 內 關 、 三 陰 交 ; 失<br />

眠 加 安 眠 、 神 門 ; 注 意 力 不 集 中 加 足 三 里 ; 胸 悶 心 慌 加 膻 中 ; 頭 暈 頭 痛 加<br />

風 池 、 合 谷 ; 食 欲 差 加 中 脘 、 足 三 里 。(2) 以 內 關 、 人 中 、 上 星 、 印 堂 、 百<br />

會 為 主 穴 , 運 用 醒 腦 開 竅 針 刺 法 治 療 。<br />

2. 間 接 灸<br />

間 接 灸 即 在 艾 炷 與 皮 膚 之 間 隔 墊 上 某 種 物 品 而 施 灸 的 一 種 方 法 , 火 力 溫<br />

和 , 具 有 艾 灸 和 墊 隔 藥 物 的 雙 重 作 用 , 患 者 易 於 接 受 。 臨 床 操 作 上 可 單 取<br />

神 闕 穴 , 採 用 隔 藥 鹽 ( 生 地 黃 、 肉 蓯 蓉 、 食 鹽 等 ) 灸 法 。<br />

50


3. 穴 位 埋 線<br />

穴 位 埋 線 是 通 過 羊 腸 線 長 時 間 持 續 地 刺 激 穴 位 , 以 防 治 疾 病 的 一 種 針 灸<br />

療 法 。 其 能 針 對 更 年 期 障 礙 病 程 較 長 而 發 揮 持 久 療 效 。 臨 床 操 作 上 可 取 三<br />

陰 交 、 腎 俞 、 血 海 、 關 元 為 主 穴 , 兼 心 神 不 安 者 加 內 關 , 兼 肝 氣 不 舒 者 加<br />

太 沖 , 腎 虛 肢 腫 者 加 太 溪 。<br />

4. 耳 穴<br />

耳 針 內 分 泌 、 神 門 等 穴 具 有 調 節 內 分 泌 、 鎮 靜 安 神 的 作 用 。 通 過 耳 穴 治<br />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病 人 能 明 顯 改 善 其 主 要 症 狀 。 臨 床 操 作 上 可 取 內 分 泌 、 卵 巢 、<br />

子 宮 為 主 穴 ; 肝 腎 陰 虛 型 加 肝 、 腎 , 脾 腎 陰 虛 型 加 脾 、 腎 。 取 腎 、 子 宮 、<br />

卵 巢 、 皮 質 下 、 內 分 泌 、 神 門 治 療 臟 躁 。<br />

臨 床 上 也 常 用 二 種 或 多 種 方 法 綜 合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 以 期 達 到 更 好 的 效<br />

果 , 其 中 多 數 以 毫 針 針 刺 為 主 。 臨 床 操 作 上 可 取 關 元 、 三 陰 交 、 腎 俞 、 百<br />

會 、 神 門 、 足 三 里 等 穴 , 肝 腎 陰 虛 加 太 溪 、 肝 俞 、 太 衝 ; 腎 陽 虧 虛 加 脾 俞 、<br />

命 門 。 耳 穴 以 腎 、 神 門 、 交 感 、 內 分 泌 為 主 , 肝 腎 陰 虛 加 肝 、 皮 質 下 ; 腎<br />

陽 虧 虛 加 心 、 脾 、 卵 巢 。 針 刺 結 合 拔 罐 治 療 本 病 療 效 快 , 副 作 用 少 , 有 相<br />

得 益 彰 的 效 果 , 臨 床 操 作 上 可 取 肝 俞 、 脾 俞 、 腎 俞 3 穴 , 針 刺 後 於 背 部 膀<br />

胱 經 從 大 杼 至 秩 邊 穴 行 走 罐 法 。<br />

治 療 更 年 期 耳 鳴 病 人 , 虛 證 以 足 少 陰 經 、 手 太 陽 經 穴 為 主 , 實 證 以 手 、<br />

足 少 陽 經 穴 為 主 , 針 刺 後 採 用 水 牛 角 刮 痧 板 分 4 個 區 刮 治 , 先 刮 背 部 督 脈<br />

膀 胱 經 , 加 強 重 點 穴 位 如 大 椎 、 膈 俞 、 肝 俞 、 腎 俞 ; 腹 部 : 氣 海 、 關 元 等 ;<br />

頭 部 : 聽 宮 、 翳 風 、 角 孫 、 懸 顱 、 風 池 ; 上 肢 : 外 關 、 合 谷 、 中 渚 ; 下 肢 :<br />

足 三 里 、 豐 隆 、 丘 墟 、 太 沖 。 後 在 背 腰 部 俞 穴 拔 火 罐 5~8 分 鐘 。[41,64-72]<br />

( 陳 高 彰 、 吳 芯 怡 、 胡 文 龍 )<br />

典 籍 文 獻 :<br />

《 黃 帝 內 經 靈 樞 集 注 ‧ 卷 一 ‧ 本 神 第 八 》<br />

51


黃 帝 問 于 岐 伯 曰 。 凡 刺 之 法 。 必 先 本 于 神 。 血 脈 營 氣 精 神 。 此 五 臟 之 所 藏 也 。 至 于<br />

淫 泆 。 離 臟 則 精 失 。 魂 魄 飛 揚 。 志 意 恍 亂 。 智 慮 去 身 者 。 何 因 而 然 乎 。 天 之 罪 與 。 人 之<br />

過 乎 。 何 謂 德 氣 生 精 神 魂 魄 心 意 志 思 智 慮 。 請 問 其 故 。 岐 伯 答 曰 。 天 之 在 我 者 。 德 也 。<br />

地 之 在 我 者 。 氣 也 。 德 流 氣 薄 而 生 者 也 。 故 生 之 來 謂 之 精 。 兩 精 相 搏 謂 之 神 。 隨 神 往 來<br />

者 謂 之 魂 。 并 精 而 出 入 者 謂 之 魄 。 所 以 任 物 者 謂 之 心 。 心 有 所 憶 謂 之 意 。 意 之 所 存 謂 之<br />

志 。 因 志 而 存 變 謂 之 思 。 因 思 而 遠 慕 謂 之 慮 。 因 慮 而 處 物 謂 之 智 。 故 智 者 之 養 生 也 。 必<br />

順 四 時 而 適 寒 暑 。 和 喜 怒 而 安 居 處 。 節 陰 陽 而 調 剛 柔 。 如 是 則 邪 僻 不 至 。 長 生 久 視 。<br />

此 言 人 之 德 氣 。 受 天 地 之 德 氣 所 生 。 以 生 精 氣 魂 魄 志 意 智 慮 。 故 智 者 能 全 此 神 智 。<br />

以 順 天 地 之 性 。 而 得 養 生 之 道 焉 。 德 者 所 得 乎 天 。 虛 靈 不 昧 。 具 眾 理 應 萬 事 者 也 。 目 之<br />

視 。 耳 之 聽 。 鼻 之 臭 。 口 之 味 。 手 之 舞 。 足 之 蹈 。 在 地 所 生 之 形 氣 也 。 乾 知 大 始 。 坤 作<br />

成 物 。 德 流 氣 薄 而 生 者 也 。 決 氣 篇 曰 。 常 先 身 生 是 謂 精 。 蓋 未 成 形 而 先 受 天 一 之 精 。 故<br />

所 生 之 來 謂 之 精 。 平 人 絕 谷 篇 曰 。 神 者 。 水 谷 之 精 氣 也 。 蓋 本 于 先 天 所 生 之 精 。 后 天 水<br />

谷 之 精 而 生 此 神 。 故 曰 兩 精 相 搏 謂 之 神 。 火 之 精 為 神 。 水 之 精 為 精 。 肝 為 陽 臟 而 藏 魂 。<br />

肺 為 陰 臟 而 藏 魄 。 故 魂 隨 神 而 往 來 。 魄 并 精 而 出 入 。 心 為 君 主 之 官 。 神 明 出 焉 。 天 地 之<br />

萬 物 。 皆 吾 心 之 所 任 。 心 有 所 憶 者 意 也 。 意 之 所 存 者 志 也 。 志 有 所 變 者 思 也 。 思 有 所 慕<br />

者 慮 也 。 慮 有 所 處 者 智 也 。 此 皆 心 神 之 運 用 。 故 智 者 順 承 天 地 之 性 。 而 得 養 生 之 道 也 。<br />

是 故 怵 惕 思 慮 者 則 傷 神 。 神 傷 則 恐 懼 流 淫 而 不 止 。 因 悲 哀 動 中 者 。 竭 絕 而 失 生 。 喜<br />

樂 者 神 憚 散 而 不 藏 。 愁 憂 者 氣 閉 塞 而 不 行 。 盛 怒 者 迷 惑 而 不 治 。 恐 懼 者 神 蕩 憚 而 不 收 。<br />

此 承 上 文 而 言 思 慮 志 意 。 皆 心 之 所 生 。 是 以 思 慮 喜 怒 悲 憂 恐 懼 。 皆 傷 其 心 臟 之 神 氣 。<br />

心 怵 惕 思 慮 則 傷 神 。 神 傷 則 恐 懼 自 失 。 破 脫 肉 。 毛 悴 色 夭 。 死 于 冬 。<br />

此 分 論 七 情 傷 五 臟 之 神 志 。 思 慮 。 脾 之 情 也 。 如 心 因 怵 惕 思 慮 。 則 傷 心 藏 之 神 。 神<br />

傷 則 不 能 主 持 。 而 恐 懼 自 失 矣 。 脾 主 土 而 主 肌 肉 。 肺 主 氣 而 主 皮 毛 。 肉 之 膏 肥 曰 。 色<br />

者 。 氣 之 華 也 。 肉 者 。 地 所 成 之 形 也 。 毛 色 者 。 天 所 生 之 氣 也 。 破 脫 肉 。 毛 悴 色 夭 。<br />

天 地 所 生 之 命 絕 矣 。 死 于 冬 者 。 五 行 之 氣 。 死 于 四 時 之 勝 克 也 。 開 之 曰 。 心 思 慮 傷 神 者 。<br />

脾 志 并 于 心 也 。 余 臟 同 。<br />

脾 憂 愁 而 不 解 則 傷 意 。 意 傷 則 悗 亂 。 四 肢 不 舉 。 毛 悴 色 夭 。 死 于 春 。( 悗 音 悶 )<br />

憂 愁 。 肺 之 情 也 。 如 脾 因 憂 愁 不 解 。 則 傷 脾 臟 之 意 。 意 傷 則 悗 亂 而 四 肢 不 舉 。 蓋 意<br />

乃 心 之 所 生 。 而 脾 主 四 肢 也 。<br />

肝 悲 哀 動 中 則 傷 魂 。 魂 傷 則 狂 忘 不 精 。 不 精 則 不 正 。 當 人 陰 縮 而 攣 筋 。 兩 脅 骨 不 舉 。<br />

毛 悴 色 夭 。 死 于 秋 。<br />

悲 哀 。 肺 之 情 也 。 如 肝 因 悲 哀 動 中 。 則 傷 肝 臟 所 藏 之 魂 。 魂 傷 則 狂 忘 不 精 。 蓋 肝 者<br />

將 軍 之 官 。 謀 慮 出 焉 。 肝 志 傷 。 則 不 能 處 事 精 詳 矣 。 膽 為 中 正 之 官 。 決 斷 出 焉 。 臟 氣 傷 。<br />

則 腑 志 亦 不 正 而 無 決 斷 矣 。 肝 主 筋 而 脈 絡 陰 器 。 陰 縮 筋 攣 。 脅 骨 不 舉 。 情 志 傷 而 及 于 形<br />

也 。 玉 師 曰 。 膽 附 于 肝 。 臟 腑 相 通 。 惟 肝 膽 最 為 親 切 。<br />

肺 喜 樂 無 極 則 傷 魄 。 魄 傷 則 狂 。 狂 者 意 不 存 。 人 皮 革 焦 。 毛 悴 色 夭 。 死 于 夏 。<br />

喜 樂 。 心 之 情 也 。 如 肺 因 喜 樂 無 極 。 則 傷 肺 臟 之 魄 。 魄 傷 則 狂 。 狂 者 意 不 存 。 意 者<br />

心 之 發 。 蓋 喜 樂 無 極 。 則 神 亦 憚 散 而 不 存 矣 。 肺 主 皮 毛 。 故 人 皮 革 焦 。<br />

52


腎 盛 怒 而 不 止 則 傷 志 。 志 傷 則 喜 忘 其 前 言 。 腰 脊 不 可 以 俯 仰 屈 伸 。 毛 悴 色 夭 。 死 于<br />

季 夏 。<br />

怒 者 。 肝 之 情 也 。 如 腎 盛 怒 不 止 。 則 傷 腎 臟 之 志 。 志 傷 則 喜 忘 其 前 言 。 夫 神 志 相 合 。<br />

喜 忘 者 。 神 志 皆 傷 也 。 腰 者 腎 之 府 。 故 腰 脊 不 可 以 俯 仰 屈 伸 。 夫 脾 志 并 于 心 。 肺 志 并 于<br />

脾 。 肝 志 并 于 腎 。 乃 子 氣 并 于 母 也 。 肺 志 并 于 肝 。 心 志 并 于 肺 。 受 所 不 勝 之 相 乘 也 。 平<br />

脈 篇 曰 。 水 行 乘 火 。 金 行 乘 木 。 名 曰 縱 。 水 行 乘 金 。 火 行 乘 木 。 名 曰 逆 。 蓋 母 乘 子 者 順 。<br />

子 乘 母 者 逆 也 。 相 生 者 順 。 相 克 者 逆 。 逆 則 傷 矣 。<br />

恐 懼 而 不 解 則 傷 精 。 精 傷 則 骨 痠 痿 厥 。 精 時 自 下 。 是 故 五 臟 主 藏 精 者 也 。 不 可 傷 。<br />

傷 則 失 守 而 陰 虛 。 陰 虛 則 無 氣 。 無 氣 則 死 矣 。 是 故 用 針 者 。 察 觀 病 人 之 態 。 以 知 精 神 魂<br />

魄 之 存 忘 。 得 失 之 意 。 五 者 已 傷 。 針 不 可 以 治 之 也 。<br />

恐 傷 腎 。 故 恐 懼 不 解 。 則 傷 腎 臟 之 精 。 腎 主 骨 。 故 精 傷 則 骨 痠 痿 厥 。 精 時 自 下 者 。<br />

臟 氣 傷 而 不 能 藏 也 。 火 之 精 為 神 。 水 之 精 為 志 。 上 節 論 傷 腎 臟 之 志 。 此 論 傷 腎 臟 之 精 。<br />

蓋 魂 魄 智 意 。 本 于 心 腎 精 神 之 所 生 。 故 首 言 怵 惕 思 慮 者 則 傷 神 。 末 言 恐 懼 而 不 解 則 傷 精 。<br />

神 生 于 精 。 而 精 歸 于 神 也 。 夫 水 谷 入 胃 。 津 液 各 走 其 道 。 酸 先 入 肝 。 苦 先 入 心 。 甘 先 入<br />

脾 。 辛 先 入 肺 。 咸 先 入 腎 。 五 臟 主 藏 水 谷 之 精 者 也 。 神 氣 生 于 精 。 故 五 臟 之 精 不 可 傷 。<br />

傷 則 失 守 而 陰 虛 。 陰 虛 則 神 氣 絕 而 死 矣 。 是 故 用 針 者 。 察 觀 病 人 之 態 。 以 知 精 神 魂 魄 之<br />

存 亡 。 意 之 得 失 。 如 五 者 已 傷 。 針 不 可 以 治 之 矣 。 故 當 順 天 之 性 。 以 調 養 其 精 氣 神 焉 。<br />

玉 師 曰 。 恐 懼 不 解 則 傷 精 。 先 天 之 精 也 。 五 臟 主 藏 精 者 。 后 天 水 谷 之 精 也 。 神 氣 皆 生 于<br />

精 。 故 曰 陰 虛 則 無 氣 。<br />

肝 藏 血 。 血 舍 魂 。 肝 氣 虛 則 恐 。 實 則 怒 。 脾 藏 榮 。 榮 舍 意 。 脾 氣 虛 則 四 肢 不 用 。 五<br />

臟 不 安 。 實 則 腹 脹 。 經 溲 不 利 。 心 藏 脈 。 脈 舍 神 。 心 氣 虛 則 悲 。 實 則 笑 不 休 。 肺 藏 氣 。<br />

氣 舍 魄 。 肺 氣 虛 則 鼻 塞 不 利 。 少 氣 。 實 則 喘 喝 。 胸 盈 仰 息 。 腎 藏 精 。 精 舍 志 。 腎 氣 虛 則<br />

厥 。 實 則 脹 。 五 臟 不 安 。 必 審 五 臟 之 病 形 。 以 知 其 氣 之 虛 實 。 謹 而 調 之 也 。<br />

此 言 五 臟 之 氣 。 各 有 虛 有 實 。 而 見 證 之 不 同 也 。 五 臟 各 有 所 藏 。 五 志 各 有 所 舍 。 如<br />

五 志 受 傷 。 則 有 五 志 之 病 。 如 臟 氣 不 平 。 則 見 臟 氣 之 證 。 故 必 審 五 臟 之 病 形 。 以 知 其 氣<br />

之 虛 實 也 。 肝 者 將 軍 之 官 。 故 氣 虛 則 恐 。 氣 實 則 怒 。 脾 主 四 肢 。 故 虛 則 四 肢 不 用 。 土 灌<br />

四 臟 。 是 以 五 臟 不 安 。 腹 乃 脾 土 之 郛 郭 。 故 實 則 腹 脹 。 經 溲 不 利 者 。 不 轉 輸 其 水 也 。 夫<br />

神 慈 則 悲 。 喜 為 心 志 。 故 心 氣 虛 則 悲 。 盛 實 則 笑 不 休 。 肺 主 氣 以 司 呼 吸 。 故 肺 氣 虛 則 鼻<br />

塞 不 利 。 少 氣 。 實 則 喘 喝 胸 滿 而 不 得 偃 息 也 。 腎 為 生 氣 之 原 。 故 虛 則 手 足 厥 冷 。 腎 者 。<br />

胃 之 關 也 。 故 實 則 關 門 不 利 而 為 脹 矣 。 此 五 臟 之 氣 。 各 有 太 過 不 及 。 而 不 得 安 和 。 當 審<br />

其 所 見 之 氣 而 調 之 也 。<br />

《 黃 帝 內 經 素 問 ‧ 卷 第 二 十 一 ‧ 本 病 論 篇 第 七 十 三 》<br />

黃 帝 問 曰 : 天 元 九 窒 , 余 已 知 之 , 愿 聞 氣 交 , 何 名 失 守 ? 岐 伯 曰 : 謂 其 上 下 升 降 ,<br />

遷 正 退 位 , 各 有 經 論 , 上 下 各 有 不 前 , 故 名 失 守 也 。 是 故 氣 交 失 易 位 , 氣 交 乃 變 , 變 易<br />

非 常 , 即 四 時 失 序 , 萬 化 不 安 , 變 民 病 也 。<br />

帝 曰 : 升 降 不 前 , 愿 聞 其 故 , 氣 交 有 變 , 何 以 明 知 ?<br />

53


岐 伯 曰 : 昭 乎 問 哉 ! 明 乎 道 矣 。 氣 交 有 變 , 是 為 天 地 機 , 但 欲 降 而 不 得 降 者 , 地 窒<br />

刑 之 。 又 有 五 運 太 過 , 而 先 天 而 至 者 , 即 交 不 前 , 但 欲 升 而 不 得 其 升 , 中 運 抑 之 , 但 欲<br />

降 而 不 得 其 降 , 中 運 抑 之 。 于 是 有 升 之 不 前 , 降 之 不 下 者 , 有 降 之 不 下 , 升 而 至 天 者 ,<br />

有 升 降 俱 不 前 , 作 如 此 之 分 別 , 即 氣 交 之 變 , 變 之 有 異 , 常 各 各 不 同 , 災 有 微 甚 者 也 。<br />

帝 曰 , 愿 聞 氣 交 遇 會 勝 抑 之 由 , 變 成 民 病 , 輕 重 何 如 ? 岐 伯 曰 : 勝 相 會 , 抑 伏 使 然 。<br />

是 故 辰 戌 之 歲 , 木 氣 升 之 , 主 逢 天 柱 , 勝 而 不 前 。 又 遇 庚 戌 , 金 運 先 天 , 中 運 勝 之 , 忽<br />

然 不 前 。 木 運 升 天 , 金 乃 抑 之 , 升 而 不 前 , 即 清 生 風 少 , 肅 殺 于 春 , 露 霜 復 降 , 草 木 乃<br />

萎 。 民 病 溫 疫 早 發 , 咽 嗌 乃 乾 , 四 肢 滿 , 肢 節 皆 痛 。 久 而 化 郁 , 即 大 風 摧 拉 , 折 隕 鳴 紊 。<br />

民 病 卒 中 偏 痹 , 手 足 不 仁 。<br />

是 故 巳 亥 之 歲 , 君 火 升 天 , 主 窒 天 蓬 , 勝 之 不 前 。 又 厥 陰 木 遷 正 , 則 少 陰 未 得 升 天 ,<br />

水 運 以 至 其 中 者 。 君 火 欲 升 , 而 中 水 運 抑 之 , 升 之 不 前 , 即 清 寒 復 作 , 冷 生 旦 暮 。 民 病<br />

伏 陽 , 而 內 生 煩 熱 , 心 神 驚 悸 , 寒 熱 間 作 。 日 久 成 郁 , 即 暴 熱 乃 至 , 赤 風 腫 翳 , 化 疫 ,<br />

溫 癘 暖 作 , 赤 氣 彰 而 化 火 疫 , 皆 煩 而 躁 渴 , 渴 甚 治 之 以 泄 之 可 止 。<br />

是 故 子 午 之 歲 , 太 陰 升 天 , 主 窒 天 沖 , 勝 之 不 前 。 又 或 遇 壬 子 , 木 運 先 天 而 至 者 ,<br />

中 木 遇 抑 之 也 。 升 天 不 前 , 即 風 埃 四 起 , 時 舉 埃 昏 , 雨 濕 不 化 。 民 病 風 厥 涎 潮 , 偏 痹 不<br />

隨 , 脹 滿 。 久 而 伏 郁 , 即 黃 埃 化 疫 也 , 民 病 夭 亡 , 臉 肢 府 黃 疸 滿 閉 , 濕 令 弗 布 , 雨 化 乃<br />

微 。<br />

是 故 丑 未 之 年 , 少 陽 升 天 , 主 窒 天 蓬 , 勝 之 不 前 。 又 或 遇 太 陰 未 遷 正 者 , 即 少 陽 未<br />

升 天 也 , 水 運 以 至 者 。 升 天 不 前 , 即 寒 霧 反 布 , 凜 冽 如 冬 , 水 復 涸 , 冰 再 結 , 暄 暖 乍 作 ,<br />

冷 復 布 之 , 寒 暄 不 時 。 民 病 伏 陽 在 內 , 煩 熱 生 中 , 心 神 驚 駭 , 寒 熱 間 爭 。 以 成 久 郁 , 即<br />

暴 熱 乃 生 , 赤 風 氣 瞳 翳 , 化 成 郁 癘 , 乃 化 作 伏 熱 內 煩 , 痹 而 生 厥 , 甚 則 血 溢 。<br />

是 故 寅 申 之 年 , 陽 明 升 天 , 主 窒 天 英 , 勝 之 不 前 。 又 或 遇 戊 申 戊 寅 , 火 運 先 天 而 至 。<br />

金 欲 升 天 , 火 運 抑 之 , 升 之 不 前 , 即 時 雨 不 降 , 西 風 數 舉 , 咸 鹵 燥 生 。 民 病 上 熱 , 喘 嗽<br />

血 溢 。 久 而 化 郁 , 即 白 埃 翳 霧 , 清 生 殺 氣 , 民 病 脅 滿 悲 傷 , 寒 鼽 嚏 嗌 乾 , 手 拆 皮 膚 燥 。<br />

是 故 卯 酉 之 年 , 太 陽 升 天 , 主 窒 天 芮 , 勝 之 不 前 。 又 遇 陽 明 未 遷 正 者 , 即 太 陽 未 升<br />

天 也 , 土 運 以 至 。 水 欲 升 天 , 土 運 抑 之 , 升 之 不 前 , 即 濕 而 熱 蒸 , 寒 生 兩 間 。 民 病 注 下 ,<br />

食 不 及 化 。 久 而 成 郁 , 冷 來 客 熱 , 冰 雹 卒 至 。 民 病 厥 逆 而 噦 , 熱 生 于 內 , 氣 痹 于 外 , 足<br />

脛 懊 疼 , 反 生 心 悸 懊 熱 , 暴 煩 而 復 厥 。<br />

黃 帝 曰 : 升 之 不 前 , 余 已 盡 知 其 旨 。 愿 聞 降 之 不 下 , 可 得 明 乎 ? 岐 伯 曰 : 悉 乎 哉 問 !<br />

是 之 謂 天 地 微 旨 , 可 以 盡 陳 斯 道 , 所 謂 升 已 必 降 也 。 至 天 三 年 , 次 歲 必 降 , 降 而 入 地 ,<br />

始 為 左 間 也 。 如 此 升 降 往 來 , 命 之 六 紀 者 矣 。 是 故 丑 未 之 歲 , 厥 陰 降 地 , 主 窒 地 皛 , 勝<br />

而 不 前 。 又 或 遇 少 陰 未 退 位 , 即 厥 陰 未 降 下 , 金 運 以 至 中 。 金 運 承 之 , 降 之 未 下 , 抑 之<br />

變 郁 , 木 欲 降 下 , 金 承 之 , 降 而 不 下 , 蒼 埃 遠 見 , 白 氣 承 之 , 風 舉 埃 昏 , 清 躁 行 殺 , 霜<br />

露 復 下 , 肅 殺 布 令 。 久 而 不 降 , 抑 之 化 郁 , 即 作 風 躁 相 伏 , 暄 而 反 清 , 草 木 萌 動 , 殺 霜<br />

乃 下 , 蟄 蟲 未 見 , 懼 清 傷 臟 。<br />

是 故 寅 申 之 歲 , 少 陰 降 地 , 主 窒 地 玄 , 勝 之 不 入 。 又 或 遇 丙 申 丙 寅 , 水 運 太 過 , 先<br />

天 而 至 。 君 火 欲 降 , 水 運 承 之 , 降 而 不 下 , 即 彤 云 才 見 , 黑 氣 反 生 , 暄 暖 如 舒 , 寒 常 布<br />

54


雪 , 凜 冽 復 作 , 天 云 慘 凄 。 久 而 不 降 , 伏 之 化 郁 , 寒 勝 復 熱 , 赤 風 化 疫 , 民 病 面 赤 心 煩 ,<br />

頭 痛 目 眩 也 , 赤 氣 彰 而 溫 病 欲 作 也 。<br />

是 故 卯 酉 之 歲 , 太 陰 降 地 , 主 窒 地 蒼 , 勝 之 不 入 。 又 或 少 陽 未 退 位 者 , 即 太 陰 未 得<br />

降 也 , 或 木 運 以 至 。 木 運 承 之 , 降 而 不 下 , 即 黃 云 見 而 青 霞 彰 , 郁 蒸 作 而 大 風 , 霧 翳 埃<br />

勝 , 折 損 乃 作 。 久 而 不 降 也 , 伏 之 化 郁 , 天 埃 黃 氣 , 地 布 濕 蒸 , 民 病 四 肢 不 舉 , 昏 眩 肢<br />

節 痛 , 腹 滿 填 臆 。<br />

是 故 辰 戌 之 歲 , 少 陽 降 地 , 主 窒 地 玄 , 勝 之 不 入 。 又 或 遇 水 運 太 過 , 先 天 而 至 也 。<br />

水 運 承 之 , 水 降 不 下 , 即 彤 云 才 見 , 黑 氣 反 生 , 暄 暖 欲 生 , 冷 氣 卒 至 , 甚 即 冰 雹 也 。 久<br />

而 不 降 , 伏 之 化 郁 , 冷 氣 復 熱 , 赤 風 化 疫 , 民 病 面 赤 心 煩 , 頭 痛 目 眩 也 , 赤 氣 彰 而 熱 病<br />

欲 作 也 。<br />

是 故 巳 亥 之 歲 , 陽 明 降 地 , 主 窒 地 彤 , 勝 而 不 入 。 又 或 遇 太 陰 未 退 位 , 即 少 陽 未 得<br />

降 , 即 火 運 以 至 之 。 火 運 承 之 不 下 , 即 天 清 而 肅 , 赤 氣 乃 彰 , 暄 熱 反 作 。 民 皆 昏 倦 , 夜<br />

臥 不 安 , 咽 乾 引 飲 , 懊 熱 內 煩 , 天 清 朝 暮 , 暄 還 復 作 。 久 而 不 降 , 伏 之 化 郁 , 天 清 薄 寒 ,<br />

遠 生 白 氣 。 民 病 掉 眩 , 手 足 直 而 不 仁 , 兩 脅 作 痛 , 滿 目 。<br />

是 故 子 午 之 年 , 太 陽 降 地 , 主 窒 地 阜 勝 之 , 降 而 不 入 。 又 或 遇 土 運 太 過 , 先 天 而 至 。<br />

土 運 承 之 , 降 而 不 入 , 即 天 彰 黑 氣 , 暝 暗 凄 慘 , 才 施 黃 埃 而 布 濕 , 寒 化 令 氣 , 蒸 濕 復 令 。<br />

久 而 不 降 , 伏 之 化 郁 , 民 病 大 厥 , 四 肢 重 怠 , 陰 萎 少 力 , 天 布 沉 陰 , 蒸 濕 間 作 。<br />

帝 曰 : 升 降 不 前 , 晰 知 其 宗 , 愿 聞 遷 正 , 可 得 明 乎 ? 岐 伯 曰 : 正 司 中 位 , 是 謂 遷 正<br />

位 , 司 天 不 得 其 遷 正 者 , 即 前 司 天 以 過 交 司 之 日 。 即 遇 司 天 太 過 有 余 日 也 , 即 仍 舊 治 天<br />

數 , 新 司 天 未 得 遷 正 也 。 厥 陰 不 遷 正 , 即 風 暄 不 時 , 花 卉 萎 瘁 , 民 病 淋 溲 , 目 系 轉 , 轉<br />

筋 喜 怒 , 小 便 赤 。 風 欲 令 而 寒 由 不 去 , 溫 暄 不 正 , 春 正 失 時 。 少 陰 不 遷 正 , 即 冷 氣 不 退 ,<br />

春 冷 后 寒 , 暄 暖 不 時 。 民 病 寒 熱 , 四 肢 煩 痛 , 腰 脊 強 直 。 木 氣 雖 有 余 , 位 不 過 于 君 火 也 。<br />

太 陰 不 遷 正 , 即 云 雨 失 令 , 萬 物 枯 焦 , 當 生 不 發 。 民 病 手 足 肢 節 腫 滿 , 大 腹 水 腫 , 填 臆<br />

不 食 , 飧 泄 脅 滿 , 四 肢 不 舉 。 雨 化 欲 令 , 熱 猶 治 之 , 溫 煦 于 氣 , 亢 而 不 澤 。 少 陽 不 遷 正 ,<br />

即 炎 灼 弗 令 , 苗 莠 不 榮 , 酷 暑 于 秋 , 肅 殺 晚 至 , 霜 露 不 時 。 民 病 痎 瘧 骨 熱 , 心 悸 驚 駭 ,<br />

甚 時 血 溢 。 陽 明 不 遷 正 , 則 暑 化 于 前 , 肅 殺 于 后 , 草 木 反 榮 。 民 病 寒 熱 鼽 嚏 , 皮 毛 折 ,<br />

爪 甲 枯 焦 , 甚 則 喘 嗽 息 高 , 悲 傷 不 樂 。 熱 化 乃 布 , 燥 化 未 令 , 即 清 勁 未 行 , 肺 金 復 病 。<br />

太 陽 不 遷 正 , 即 冬 清 反 寒 , 易 令 于 春 , 殺 霜 在 前 , 寒 冰 于 后 , 陽 光 復 治 , 凜 冽 不 作 , 霧<br />

云 待 時 。 民 病 溫 癘 至 , 喉 閉 溢 乾 , 煩 燥 而 渴 , 喘 息 而 有 音 也 。 寒 化 待 燥 , 猶 治 天 氣 , 過<br />

失 序 , 與 民 作 災 。<br />

帝 曰 : 遷 正 早 晚 , 以 命 其 旨 , 愿 聞 退 位 , 可 得 明 哉 ? 岐 伯 曰 : 所 謂 不 退 者 , 即 天 數<br />

未 終 , 即 天 數 有 余 , 名 曰 復 布 政 , 故 名 曰 再 治 天 也 , 即 天 令 如 故 而 不 退 位 也 。 厥 陰 不 退<br />

位 , 即 大 風 早 舉 , 時 雨 不 降 , 濕 令 不 化 , 民 病 溫 疫 , 疵 廢 風 生 , 民 病 皆 肢 節 痛 , 頭 目 痛 ,<br />

伏 熱 內 煩 , 咽 喉 乾 引 飲 。 少 陰 不 退 位 , 即 溫 生 春 冬 , 蟄 蟲 早 至 , 草 木 發 生 , 民 病 膈 熱 咽<br />

乾 , 血 溢 驚 駭 , 小 便 赤 澀 , 丹 瘤 瘡 瘍 留 毒 。 太 陰 不 退 位 , 而 取 寒 暑 不 時 , 埃 昏 布 作 , 濕<br />

令 不 去 , 民 病 四 肢 少 力 , 食 飲 不 下 , 泄 注 淋 滿 , 足 脛 寒 , 陰 萎 閉 塞 , 失 溺 小 便 數 。 少 陽<br />

不 退 位 , 即 熱 生 于 春 , 暑 乃 后 化 , 冬 溫 不 凍 , 流 水 不 冰 , 蟄 蟲 出 見 , 民 病 少 氣 , 寒 熱 更<br />

55


作 , 便 血 上 熱 , 小 腹 堅 滿 , 小 便 赤 沃 , 甚 則 血 溢 。 陽 明 不 退 位 , 即 春 生 清 冷 , 草 木 晚 榮 ,<br />

寒 熱 間 作 , 民 病 嘔 吐 暴 注 , 食 飲 不 下 , 大 便 乾 燥 , 四 肢 不 舉 , 目 瞑 掉 眩 。<br />

帝 曰 : 天 歲 早 晚 , 余 以 知 之 , 愿 聞 地 數 , 可 得 聞 乎 ? 岐 伯 曰 : 地 下 遷 正 升 天 及 退 位<br />

不 前 之 法 , 即 地 土 產 化 , 萬 物 失 時 之 化 也 。<br />

帝 曰 : 余 聞 天 地 二 甲 子 , 十 干 十 二 支 。 上 下 經 緯 天 地 , 數 有 迭 移 , 失 守 其 位 , 可 得<br />

昭 乎 ? 岐 伯 曰 : 失 之 迭 位 者 , 謂 雖 得 歲 正 , 未 得 正 位 之 司 , 即 四 時 不 節 , 即 生 大 疫 。 注<br />

《 玄 珠 密 語 》 云 : 陽 年 三 十 年 , 除 六 年 天 刑 , 計 有 太 過 二 十 四 年 , 除 此 六 年 , 皆 作 太 過<br />

之 用 , 令 不 然 之 旨 。 今 言 迭 支 迭 位 , 皆 可 作 其 不 及 也 。<br />

假 令 甲 子 陽 年 , 土 運 太 窒 , 如 癸 亥 天 數 有 余 者 , 年 雖 交 得 甲 子 , 厥 陰 猶 尚 治 天 , 地<br />

已 遷 正 , 陽 明 在 泉 , 去 歲 少 陽 以 作 右 間 , 即 厥 陰 之 地 陽 明 , 故 不 相 和 奉 者 也 。 癸 巳 相 會 ,<br />

土 運 太 過 , 虛 反 受 木 勝 , 故 非 太 過 也 , 何 以 言 土 運 太 過 , 況 黃 鐘 不 應 太 窒 , 木 既 勝 而 金<br />

還 復 , 金 既 復 而 少 陰 如 至 , 即 木 勝 如 火 而 金 復 微 , 如 此 則 甲 己 失 守 , 后 三 年 化 成 土 疫 ,<br />

晚 至 丁 卯 , 早 至 丙 寅 , 土 疫 至 也 , 大 小 善 惡 , 推 其 天 地 , 詳 乎 太 一 。 又 只 如 甲 子 年 , 如<br />

甲 至 子 而 合 , 應 交 司 而 治 天 , 即 下 己 卯 未 遷 正 , 而 戊 寅 少 陽 未 退 位 者 , 亦 甲 己 下 有 合 也 ,<br />

即 土 運 非 太 過 , 而 木 乃 乘 虛 而 勝 土 也 , 金 次 又 行 復 勝 之 , 即 反 邪 化 也 。 陰 陽 天 地 殊 異 爾 ,<br />

故 其 大 小 善 惡 , 一 如 天 地 之 法 旨 也 。<br />

假 令 丙 寅 陽 年 太 過 , 如 乙 丑 天 數 有 余 者 , 雖 交 得 丙 寅 , 太 陰 尚 治 天 也 , 地 已 遷 正 ,<br />

厥 陰 司 地 , 去 歲 太 陽 以 作 右 間 , 即 天 太 陰 而 地 厥 陰 , 故 地 不 奉 天 化 也 。 乙 辛 相 會 , 水 運<br />

太 虛 , 反 受 土 勝 , 故 非 太 過 , 即 太 簇 之 管 , 太 羽 不 應 , 土 勝 而 雨 化 , 水 復 即 風 , 此 者 丙<br />

辛 失 守 其 會 , 后 三 年 化 成 水 疫 , 晚 至 己 巳 , 早 至 戊 辰 , 甚 即 速 , 微 即 徐 , 水 疫 至 也 , 大<br />

小 善 惡 推 其 天 地 數 , 乃 太 乙 游 宮 。 又 只 如 丙 寅 年 , 丙 至 寅 且 合 , 應 交 司 而 治 天 , 即 辛 巳<br />

未 得 遷 正 , 而 庚 辰 太 陽 未 退 位 者 , 亦 丙 辛 不 合 德 也 , 即 水 運 亦 小 虛 而 小 勝 , 或 有 復 , 后<br />

三 年 化 癘 , 名 曰 水 癘 , 其 狀 如 水 疫 , 治 法 如 前 。<br />

假 令 庚 辰 陽 年 太 過 , 如 己 卯 天 數 有 余 者 , 雖 交 得 庚 辰 年 也 , 陽 明 猶 尚 治 天 , 地 已 遷<br />

正 , 太 陰 司 地 , 去 歲 少 陰 以 作 右 間 , 即 天 陽 明 而 地 太 陰 也 , 故 地 下 奉 天 也 。 乙 巳 相 會 ,<br />

金 運 太 虛 , 反 受 火 勝 , 故 非 太 過 也 , 即 姑 洗 之 管 , 太 商 不 應 , 火 勝 熱 化 , 水 復 寒 刑 , 此<br />

乙 庚 失 守 , 其 后 三 年 化 成 金 疫 也 , 速 至 壬 午 , 徐 至 癸 未 , 金 疫 至 也 , 大 小 善 惡 , 推 本 年<br />

天 數 及 太 一 也 。 又 只 如 庚 辰 , 如 庚 至 辰 , 且 應 交 司 而 治 天 , 即 下 乙 未 未 得 遷 正 者 , 即 地<br />

甲 午 少 陰 未 退 位 者 , 且 乙 庚 不 合 德 也 , 即 下 乙 未 , 干 失 剛 , 亦 金 運 小 虛 也 , 有 小 勝 或 無<br />

復 , 后 三 年 化 癘 , 名 曰 金 癘 , 其 狀 如 金 疫 也 , 治 法 如 前 。<br />

假 令 壬 午 陽 年 太 過 , 如 辛 巳 天 數 有 余 者 , 雖 交 后 壬 午 年 也 , 厥 陰 猶 尚 治 天 , 地 已 遷<br />

正 , 陽 明 在 泉 , 去 歲 丙 申 少 陽 以 作 右 間 , 即 天 厥 陰 而 地 陽 明 , 故 地 不 奉 天 者 也 。 丁 辛 相<br />

合 會 , 木 運 太 虛 , 反 受 金 勝 , 故 非 太 過 也 , 即 蕤 賓 之 管 , 太 角 不 應 , 金 行 燥 勝 , 火 化 熱<br />

復 , 甚 即 速 , 微 即 徐 , 疫 至 大 小 善 惡 , 推 疫 至 之 年 天 數 及 太 一 。 又 只 如 壬 至 午 , 且 應 交<br />

司 而 治 之 , 即 下 丁 酉 未 得 遷 正 者 , 即 地 下 丙 申 少 陽 未 得 退 位 者 , 見 丁 壬 不 合 德 也 , 即 丁<br />

柔 干 失 剛 , 亦 木 運 小 虛 也 , 有 小 勝 小 復 。 后 三 年 化 癘 , 名 曰 木 癘 , 其 狀 如 風 疫 , 法 治 如<br />

前 。<br />

56


假 令 戊 申 陽 年 太 過 , 如 丁 未 天 數 太 過 者 , 雖 交 得 戊 申 年 也 , 太 陰 猶 尚 治 天 , 地 已 遷<br />

正 , 厥 陰 在 泉 , 去 歲 壬 戌 太 陽 以 退 位 作 右 間 , 即 天 丁 未 , 地 癸 亥 , 故 地 不 奉 天 化 也 。 丁<br />

癸 相 會 , 火 運 太 虛 , 反 受 水 勝 , 故 非 太 過 也 , 即 夷 則 之 管 , 上 太 徵 不 應 , 此 戊 癸 失 守 其<br />

會 , 后 三 年 化 疫 也 , 速 至 庚 戌 , 大 小 善 惡 , 推 疫 至 之 年 天 數 及 太 一 。 又 只 如 戊 申 , 如 戊<br />

至 申 , 且 應 交 司 而 治 天 , 即 下 癸 亥 未 得 遷 正 者 , 即 地 下 壬 戌 太 陽 未 退 位 者 , 見 戊 癸 未 合<br />

德 也 , 即 下 癸 柔 干 失 剛 , 見 火 運 小 虛 也 , 有 小 勝 或 無 復 也 , 后 三 年 化 癘 , 名 曰 火 癘 也 ,<br />

治 法 如 前 , 治 之 法 可 寒 之 泄 之 。<br />

黃 帝 曰 : 人 氣 不 足 , 天 氣 如 虛 , 人 神 失 守 , 神 光 不 聚 , 邪 鬼 干 人 , 致 有 夭 亡 , 可 得<br />

聞 乎 ? 岐 伯 曰 : 人 之 五 臟 , 一 臟 不 足 , 又 會 天 虛 , 感 邪 之 至 也 。 人 憂 愁 思 慮 即 傷 心 , 又<br />

或 遇 少 陰 司 天 , 天 數 不 及 , 太 陰 作 接 間 至 , 即 謂 天 虛 也 , 此 即 人 氣 天 氣 同 虛 也 。 又 遇 驚<br />

而 奪 精 , 汗 出 于 心 , 因 而 三 虛 , 神 明 失 守 , 心 為 君 主 之 官 , 神 明 出 焉 , 神 失 守 位 , 即 神<br />

游 上 丹 田 , 在 帝 太 一 帝 君 泥 丸 宮 下 , 神 既 失 守 , 神 光 不 聚 , 卻 遇 火 不 及 之 歲 , 有 黑 尸 鬼<br />

見 之 , 令 人 暴 亡 。 人 飲 食 勞 倦 即 傷 脾 , 又 或 遇 太 陰 司 天 , 天 數 不 及 , 即 少 陽 作 接 間 至 ,<br />

即 謂 之 虛 也 , 此 即 人 氣 虛 而 天 氣 虛 也 。 又 遇 飲 食 飽 甚 , 汗 出 于 胃 , 醉 飽 行 房 , 汗 出 于 脾 ,<br />

因 而 三 虛 , 脾 神 失 守 , 脾 為 諫 議 之 官 , 智 周 出 焉 , 神 既 失 守 , 神 光 失 位 而 不 聚 也 , 卻 遇<br />

土 不 及 之 年 , 或 己 年 或 甲 年 失 守 , 或 太 陰 天 虛 , 青 尸 鬼 見 之 , 令 人 卒 亡 。 人 久 坐 濕 地 ,<br />

強 力 入 水 即 傷 腎 , 腎 為 作 強 之 官 , 伎 巧 出 焉 , 因 而 三 虛 , 腎 神 失 守 , 神 志 失 位 , 神 光 不<br />

聚 , 卻 遇 水 不 及 之 年 , 或 辛 不 會 符 , 或 丙 年 失 守 , 或 太 陽 司 天 虛 , 有 黃 尸 鬼 至 , 見 之 令<br />

人 暴 亡 。 人 或 恚 怒 , 氣 逆 上 而 不 下 , 即 傷 肝 也 。 又 遇 厥 陰 司 天 , 天 數 不 及 , 即 少 陰 作 接<br />

間 至 , 是 謂 天 虛 也 , 此 謂 天 虛 人 虛 也 。 又 遇 疾 走 恐 懼 , 汗 出 于 肝 , 肝 為 將 軍 之 官 , 謀 慮<br />

出 焉 , 神 位 失 守 , 神 光 不 聚 , 又 遇 木 不 及 年 , 或 丁 年 不 符 , 或 壬 年 失 守 , 或 厥 陰 司 天 虛<br />

也 , 有 白 尸 鬼 見 之 , 令 人 暴 亡 也 。 以 上 五 失 守 者 , 天 虛 而 人 虛 也 , 神 游 失 守 其 位 , 即 有<br />

五 尸 鬼 干 人 , 令 人 暴 亡 也 , 謂 之 曰 尸 厥 。 人 犯 五 神 易 位 , 即 神 光 不 圓 也 , 非 但 尸 鬼 , 即<br />

一 切 邪 犯 者 , 皆 是 神 失 守 位 故 也 。 此 謂 得 守 者 生 , 失 守 者 死 , 得 神 者 昌 , 失 神 者 亡 。<br />

《 醫 經 溯 洄 集 ‧ 五 郁 論 》<br />

治 五 郁 之 法 。 嘗 聞 之 王 太 仆 矣 。 其 釋 內 經 曰 。 木 郁 達 之 。 謂 吐 之 令 其 條 達 也 。 火 郁<br />

發 之 。 謂 汗 之 令 其 疏 散 也 。 土 郁 奪 之 。 謂 下 之 令 無 壅 礙 也 。 金 郁 泄 之 。 謂 滲 泄 解 表 利 小<br />

便 也 。 水 郁 折 之 。 謂 抑 之 制 其 沖 逆 也 。 太 仆 此 說 之 后 。 靡 不 宗 之 。 然 愚 則 未 能 快 然 于 中<br />

焉 。 嘗 細 觀 之 似 猶 有 可 言 。 且 折 之 一 句 。 較 之 上 四 句 。 尢 為 難 曉 。 因 有 反 覆 經 文 以 求 其<br />

至 。 按 內 經 。 帝 曰 。 郁 之 甚 者 。 治 之 奈 何 。 岐 伯 曰 。 木 郁 達 之 。 火 郁 發 之 。 土 郁 奪 之 。<br />

金 郁 泄 之 。 水 郁 折 之 。 然 調 其 氣 。 過 者 。 折 之 。 以 其 畏 也 。 所 謂 泄 之 總 十 三 句 通 為 一 章 。<br />

當 分 三 節 。 自 帝 曰 。 止 木 郁 折 之 九 句 為 一 節 。 治 郁 法 之 問 答 也 。 然 調 其 氣 一 句 。 為 一 節<br />

治 郁 之 余 法 也 。 過 者 折 之 。 以 其 畏 也 。 所 謂 泄 之 。 三 句 為 一 節 。 調 氣 之 余 法 也 。 夫 五 法<br />

者 。 經 雖 為 病 由 五 運 之 郁 所 致 而 立 。 然 擴 而 充 之 。 則 未 常 不 可 也 。 且 凡 病 之 起 也 。 多 由<br />

乎 郁 。 郁 者 。 滯 而 不 通 之 義 。 或 因 所 乘 而 為 郁 。 或 不 因 所 乘 而 本 氣 自 郁 皆 郁 也 。 豈 惟 五<br />

運 之 變 能 使 然 哉 。 郁 既 非 五 運 之 變 可 拘 。 則 達 之 。 發 之 。 奪 之 。 泄 之 。 折 之 之 法 。 固 可<br />

57


擴 焉 而 充 之 矣 。 可 擴 而 充 。 其 應 變 不 窮 之 理 也 歟 。 姑 陳 于 左 。 木 郁 達 之 。 達 者 。 通 暢 之<br />

也 。 如 肝 性 急 怒 氣 逆 胠 脅 或 脹 火 時 上 炎 。 治 以 苦 寒 辛 散 而 不 愈 者 。 則 用 升 發 之 藥 。 加 以<br />

厥 陰 報 使 而 從 治 之 。 又 如 久 風 入 中 為 飧 泄 。 及 不 因 外 風 之 入 。 而 清 氣 在 下 為 飧 泄 。 則 以<br />

輕 揚 之 劑 舉 而 散 之 。 凡 此 之 類 。 皆 達 之 之 法 也 。 王 氏 謂 吐 之 。 令 其 條 達 。 為 木 郁 達 之 。<br />

東 垣 謂 食 塞 胸 中 。 食 為 坤 土 。 胸 為 金 位 。 金 主 殺 伐 。 與 坤 土 俱 在 于 上 。 而 旺 于 天 。 金 能<br />

克 木 。 故 肝 木 生 發 之 氣 。 伏 于 地 下 。 非 木 郁 而 何 。 吐 去 上 焦 陰 土 之 物 。 木 得 舒 暢 。 則 郁<br />

結 去 矣 。 此 木 郁 達 之 也 。 竊 意 王 氏 。 以 吐 訓 達 。 此 不 能 使 人 無 疑 者 。 以 為 肺 金 盛 而 抑 制<br />

肝 木 歟 。 則 瀉 肺 氣 。 舉 肝 氣 。 可 矣 。 不 必 吐 也 。 以 為 脾 胃 濁 氣 下 流 。 而 少 陽 清 氣 不 升 歟 。<br />

則 益 胃 升 陽 。 可 矣 。 不 必 吐 也 。 雖 然 。 木 郁 固 有 吐 之 之 理 。 今 以 吐 字 。 總 該 達 字 。 則 是<br />

凡 木 郁 。 皆 當 用 吐 矣 。 其 可 乎 哉 。 至 于 東 垣 所 謂 食 塞 肺 分 。 為 金 與 土 旺 于 上 。 而 克 木 。<br />

又 不 能 使 人 無 疑 者 。 夫 金 之 克 木 。 五 行 之 常 道 。 固 不 待 夫 物 傷 而 后 能 也 。 且 為 物 所 傷 。<br />

豈 有 反 旺 之 理 。 若 曰 吐 去 其 物 。 以 伸 木 氣 。 乃 是 反 為 木 郁 而 施 治 。 非 為 食 傷 而 施 治 矣 。<br />

夫 食 塞 胸 中 而 用 吐 。 正 內 經 所 謂 。 其 高 者 因 而 越 之 之 義 耳 。 恐 不 勞 引 木 郁 之 說 。 以 汨 之<br />

也 。 火 郁 發 之 。 發 者 。 汗 之 也 。 升 舉 之 也 。 如 腠 理 外 閉 。 邪 熱 怫 郁 。 則 解 表 取 汗 以 散 之 。<br />

又 如 龍 火 郁 甚 于 內 。 非 苦 寒 降 沉 之 劑 可 治 。 則 用 升 浮 之 藥 。 佐 以 甘 溫 。 順 其 性 而 從 治 之 。<br />

使 勢 窮 則 止 。 如 東 垣 升 陽 散 火 湯 是 也 。 凡 此 之 類 。 皆 發 之 之 法 也 。 土 郁 奪 之 。 奪 者 。 攻<br />

下 也 。 劫 而 衰 之 也 。 如 邪 熱 入 胃 。 用 咸 寒 之 劑 以 攻 去 之 。 又 如 中 滿 腹 脹 。 濕 熱 內 甚 。 其<br />

人 壯 氣 實 者 。 則 攻 下 之 。 其 或 勢 盛 。 而 不 能 頓 除 者 。 則 劫 奪 其 勢 。 而 使 之 衰 。 又 如 濕 熱<br />

為 痢 。 有 非 力 輕 之 劑 可 治 者 。 則 或 攻 或 劫 以 致 其 平 。 凡 此 之 類 。 皆 奪 之 之 法 也 。 金 郁 泄<br />

之 。 泄 者 。 滲 泄 而 利 小 便 也 。 疏 通 其 氣 也 。 如 肺 金 為 腎 水 上 原 。 金 受 火 鑠 。 其 令 不 行 。<br />

原 郁 而 滲 道 閉 矣 。 宜 肅 清 金 化 滋 以 利 之 。 又 如 肺 氣 膹 滿 。 胸 憑 仰 息 。 非 利 肺 氣 之 劑 。 不<br />

足 以 疏 通 之 。 凡 此 之 類 。 皆 泄 之 之 法 也 。 王 氏 謂 滲 泄 解 表 利 小 便 。 為 金 郁 泄 之 。 夫 滲 泄<br />

利 小 便 。 固 為 泄 金 郁 矣 。 其 解 表 二 字 。 莫 曉 其 意 。 得 非 以 人 之 皮 毛 屬 肺 。 其 受 邪 為 金 郁 。<br />

而 解 表 為 泄 之 乎 。 竊 謂 如 此 則 凡 筋 病 便 是 木 郁 。 肉 病 便 是 土 郁 耶 。 此 二 字 未 當 于 理 。 今<br />

刪 去 。 且 解 表 間 于 滲 泄 利 小 便 之 中 。 是 滲 泄 利 小 便 為 二 治 矣 。 若 以 滲 泄 為 滋 肺 生 水 。 以<br />

利 小 便 為 直 治 膀 胱 。 則 直 治 膀 胱 。 既 責 不 在 肺 。 何 為 金 郁 乎 。 是 亦 不 通 。 故 余 易 之 曰 。<br />

滲 泄 而 利 小 便 也 。 水 郁 折 之 。 折 者 。 制 御 也 。 伐 而 挫 之 也 。 漸 殺 其 勢 也 。 如 腫 脹 之 病 。<br />

水 氣 淫 溢 。 而 滲 道 以 塞 。 夫 水 之 所 不 勝 者 。 土 也 。 今 土 氣 衰 弱 。 不 能 制 之 。 故 反 受 其 侮 。<br />

治 當 實 其 脾 土 。 資 其 運 化 。 俾 可 以 制 水 而 不 敢 犯 。 則 滲 道 達 而 后 愈 。 或 病 勢 既 旺 。 非 上<br />

法 所 能 遽 制 。 則 用 泄 水 之 藥 以 伐 而 挫 之 。 或 去 菀 陳 莝 開 鬼 門 潔 凈 府 。 三 治 備 舉 。 迭 用 以<br />

漸 平 之 。 王 氏 所 謂 抑 之 制 其 沖 逆 。 正 欲 折 挫 其 泛 濫 之 勢 也 。 夫 實 土 者 守 也 。 泄 水 者 攻 也 。<br />

兼 三 治 者 。 廣 略 而 決 勝 也 。 守 也 。 攻 也 。 廣 略 也 。 雖 俱 為 治 水 之 法 。 然 不 審 病 者 之 虛 實 。<br />

久 近 。 淺 深 。 雜 焉 而 妄 施 治 之 。 其 不 傾 踣 者 寡 矣 。 且 夫 五 郁 之 病 。 固 有 法 以 治 之 矣 。 然<br />

邪 氣 久 客 。 正 氣 必 損 。 今 邪 氣 雖 去 。 正 氣 豈 能 遽 平 哉 。 茍 不 平 調 正 氣 。 使 各 安 其 位 。 復<br />

其 常 于 治 郁 之 余 。 則 猶 未 足 以 盡 治 法 之 妙 。 故 又 曰 。 然 調 其 氣 。 茍 調 之 。 而 其 氣 猶 或 過<br />

而 未 服 。 則 當 益 其 所 不 勝 以 制 之 。 如 木 過 者 當 益 金 。 金 能 制 木 。 則 木 斯 服 矣 。 所 不 勝 者<br />

所 畏 者 也 。 故 曰 。 過 者 折 之 以 其 畏 也 。 夫 制 物 者 。 物 之 所 欲 也 。 制 于 物 者 。 物 之 所 不 欲<br />

58


也 。 順 其 欲 則 喜 。 逆 其 欲 則 惡 。 今 逆 之 以 所 惡 。 故 曰 。 所 謂 瀉 之 。 王 氏 以 咸 瀉 腎 。 酸 瀉<br />

肝 之 類 為 說 。 未 盡 厥 旨 。 雖 然 。 自 調 其 氣 以 下 。 蓋 經 之 本 旨 。 故 余 推 其 義 如 此 。 若 擴 充<br />

為 應 變 之 用 。 則 不 必 盡 然 也 。<br />

《 丹 溪 心 法 ‧ 卷 三 ‧ 六 郁 五 十 二 》<br />

氣 血 沖 和 , 萬 病 不 生 , 一 有 怫 郁 , 諸 病 生 焉 。 故 人 身 諸 病 , 多 生 于 郁 。 蒼 朮 、 撫 芎 ,<br />

總 解 諸 郁 , 隨 證 加 入 諸 藥 。<br />

凡 郁 皆 在 中 焦 , 以 蒼 朮 、 撫 芎 開 提 其 氣 以 升 之 。 假 如 食 在 氣 上 , 提 其 氣 則 食 自 降 矣 。<br />

余 皆 仿 此 。<br />

戴 云 : 郁 者 , 結 聚 而 不 得 發 越 也 。 當 升 者 不 得 升 , 當 降 者 不 得 降 , 當 變 化 者 不 得 變<br />

化 也 , 此 為 傳 化 失 常 。 六 郁 之 病 見 矣 。 氣 郁 者 , 胸 脅 痛 , 脈 沉 澀 ; 濕 郁 者 , 周 身 走 痛 ,<br />

或 關 節 痛 , 遇 陰 寒 則 發 , 脈 沉 細 ; 痰 郁 者 , 動 則 喘 , 寸 口 脈 沉 滑 ; 熱 郁 者 , 瞀 悶 , 小 便<br />

赤 , 脈 沉 數 ; 血 郁 者 , 四 肢 無 力 , 能 食 便 紅 , 脈 沉 ; 食 郁 者 , 噯 酸 , 腹 飽 不 能 食 , 人 迎<br />

脈 平 和 , 氣 口 脈 繁 盛 者 是 也 。<br />

又 方<br />

氣 郁<br />

香 附 ( 童 便 浸 ) 蒼 朮 ( 米 泔 浸 ) 撫 芎<br />

濕 郁<br />

白 芷 蒼 朮 川 芎 茯 苓<br />

痰 郁<br />

海 石 香 附 南 星 ( 薑 制 ) 栝 蔞 ( 一 本 無 南 星 、 栝 蔞 , 有 蒼 朮 、 川 芎 、 梔 子 )<br />

熱 郁 山 梔 ( 炒 ) 青 黛 香 附 蒼 朮 撫 芎<br />

血 郁 桃 仁 ( 去 皮 ) 紅 花 青 黛 川 芎 ( 撫 芎 亦 可 ) 香 附<br />

食 郁 蒼 朮 香 附 山 楂 神 曲 ( 炒 ) 針 砂 ( 醋 炒 七 次 硏 極 細 )<br />

春 , 加 芎 ; 夏 , 加 苦 參 ; 秋 冬 , 加 吳 茱 萸 。<br />

越 鞠 丸 解 諸 郁 。 又 名 芎 朮 丸 。<br />

蒼 朮 香 附 撫 芎 神 曲 梔 子 ( 各 等 分 )<br />

上 為 末 , 水 丸 如 綠 豆 大 。<br />

《 古 今 醫 統 ‧ 郁 證 門 ‧ 治 法 ‧ 郁 為 七 情 之 病 故 病 郁 者 十 有 八 九 》<br />

何 氏 曰 : 郁 為 七 情 不 舒 , 遂 成 郁 結 , 既 郁 之 久 , 變 病 多 端 。 男 子 得 之 , 或 變 為 虛 怯 ,<br />

或 變 嗝 噎 , 氣 滿 腹 脹 等 證 ; 婦 女 得 之 , 或 為 不 月 , 或 為 墮 胎 , 崩 帶 虛 勞 等 證 。 治 法 必 能<br />

內 養 , 然 后 郁 開 , 按 證 調 理 。<br />

心 郁 者 , 神 氣 昏 昧 , 心 胸 微 悶 , 主 事 健 忘 者 是 也 。 治 心 郁 者 , 當 加 黃 連 、 菖 蒲 、 香<br />

連 丸 之 類 。<br />

肝 郁 者 , 兩 脅 微 膨 , 或 時 刺 痛 , 噯 氣 連 連 有 聲 者 是 也 。 治 肝 郁 者 , 宜 用 青 皮 、 川 芎 、<br />

吳 茱 萸 、 左 金 丸 之 屬 。<br />

59


脾 郁 者 , 中 脘 微 滿 , 生 涎 少 食 , 倦 怠 嗜 臥 , 四 肢 無 力 者 是 也 。 治 脾 郁 宜 用 蒼 朮 、 半<br />

夏 、 砂 仁 、 神 曲 、 陳 皮 、 越 鞠 丸 之 屬 。<br />

肺 郁 者 , 毛 皮 枯 澀 , 燥 而 不 潤 , 欲 嗽 而 無 痰 者 是 也 。 治 肺 郁 者 , 桔 梗 、 栝 蔞 、 杏 仁<br />

之 類 。<br />

腎 郁 者 , 小 腹 微 硬 , 腰 腿 重 脹 , 精 髓 虧 少 , 淋 濁 時 作 , 不 能 久 立 者 是 也 。 治 腎 郁 者 ,<br />

宜 用 蒼 朮 、 茯 苓 、 肉 桂 、 小 茴 香 、 青 娥 丸 之 類 。<br />

膽 郁 者 , 口 苦 , 身 微 潮 熱 往 來 , 惕 惕 然 人 將 捕 之 是 也 。 治 膽 郁 者 , 宜 用 竹 茹 、 生 薑 、<br />

溫 膽 湯 之 類 。<br />

大 抵 七 情 六 淫 , 五 臟 六 腑 , 氣 血 痰 濕 , 飲 食 寒 熱 , 無 往 而 不 郁 也 。 治 之 宜 各 求 其 屬<br />

而 施 之 , 則 無 不 愈 者 。<br />

《 赤 水 玄 珠 ‧ 第 十 一 卷 ‧ 郁 證 門 》<br />

郁 脈 多 沉 伏 , 郁 在 上 則 見 于 寸 , 郁 在 中 則 見 于 關 , 郁 在 下 則 見 于 尺 , 左 右 皆 然 。 郁<br />

脈 或 促 , 或 結 , 或 澀 。 滑 伯 仁 云 : 氣 血 、 食 積 、 痰 飲 , 一 有 留 滯 于 其 間 , 則 脈 必 因 之 而<br />

止 澀 矣 , 但 當 求 其 有 神 。 所 謂 神 者 , 胃 氣 也 。 夫 郁 者 , 結 滯 而 不 通 暢 之 謂 。 當 升 而 不 得<br />

升 , 當 降 而 不 得 降 , 當 變 化 而 不 得 變 化 , 所 以 為 郁 。 氣 血 沖 和 , 百 病 不 生 。 一 有 怫 郁 ,<br />

諸 病 生 焉 。 丹 溪 云 : 病 之 屬 郁 者 十 常 八 九 , 但 病 有 因 別 臟 所 乘 而 為 郁 者 , 有 不 因 別 臟 所<br />

乘 而 本 氣 自 郁 者 , 此 五 郁 也 。 又 有 氣 郁 、 血 郁 、 痰 郁 、 食 郁 、 火 郁 、 濕 郁 六 者 , 此 六 郁<br />

也 。 蒼 朮 、 香 附 子 、 川 芎 。 總 解 諸 郁 , 故 制 越 鞠 丸 通 治 之 , 隨 證 加 入 諸 藥 。 按 蒼 朮 氣 味<br />

雄 壯 辛 烈 , 開 發 水 谷 之 氣 , 乃 足 陽 明 太 陰 之 藥 。 香 附 子 下 氣 最 速 , 乃 陰 血 中 快 氣 之 藥 。<br />

一 升 一 降 , 足 以 解 散 其 郁 。 川 芎 直 達 三 焦 , 俾 生 發 之 氣 , 上 行 頭 目 , 下 行 血 海 , 通 陰 陽<br />

氣 血 之 使 也 。 況 蒼 朮 尤 能 徑 入 諸 經 , 疏 泄 陽 明 之 濕 , 故 諸 郁 用 之 多 效 。<br />

王 汝 言 云 : 丹 溪 治 病 , 不 出 乎 氣 、 血 、 痰 三 者 , 故 用 藥 之 要 有 三 : 氣 用 四 君 子 湯 ,<br />

血 用 四 物 湯 , 痰 用 二 陳 湯 。 久 病 屬 郁 , 故 立 治 郁 之 方 曰 越 鞠 丸 。 蓋 氣 、 血 、 痰 三 病 , 多<br />

有 兼 郁 者 , 或 誤 藥 雜 亂 而 成 郁 , 故 用 三 方 。 治 病 時 以 郁 法 參 之 , 氣 病 兼 郁 用 四 君 子 加 開<br />

郁 藥 ; 血 病 、 痰 病 亦 然 。<br />

五 臟 本 氣 自 郁 證 : 心 郁 者 , 神 氣 昏 昧 , 心 胸 微 悶 , 主 事 健 忘 , 治 宜 肉 桂 、 黃 連 、 石<br />

菖 蒲 。 肝 郁 者 , 兩 脅 微 膨 , 噯 氣 連 連 有 聲 , 治 宜 青 皮 、 川 芎 、 吳 茱 萸 。 脾 郁 者 , 中 脘 微<br />

滿 , 生 涎 , 少 食 , 四 肢 無 力 , 治 宜 陳 皮 、 半 夏 、 蒼 朮 。 肺 郁 者 , 皮 毛 燥 而 不 潤 , 欲 嗽 而<br />

無 痰 , 治 宜 桔 梗 、 麻 黃 、 豆 豉 。 腎 郁 者 , 小 腹 微 硬 , 精 髓 乏 少 , 或 濁 或 淋 , 不 能 久 立 ,<br />

治 宜 肉 桂 、 茯 苓 、 小 茴 香 。 又 有 膽 郁 者 , 口 苦 , 身 微 潮 熱 往 來 , 惕 惕 然 如 人 將 捕 之 , 治<br />

宜 柴 胡 、 竹 茹 、 乾 薑 。<br />

氣 郁 者 , 其 狀 胸 滿 脅 痛 , 脈 沉 而 澀 , 宜 二 陳 湯 加 蒼 朮 、 川 芎 、 香 附 子 , 或 分 心 氣 飲 、<br />

木 香 分 氣 飲 、 七 氣 湯 之 類 。 血 郁 者 , 其 狀 四 肢 無 力 , 能 食 , 便 血 , 脈 沉 澀 而 芤 , 宜 四 物<br />

湯 加 桃 仁 、 紅 花 、 川 芎 、 牡 丹 皮 、 香 附 子 , 或 越 鞠 丸 。 痰 郁 者 , 其 狀 動 則 喘 , 寸 口 脈 沉<br />

而 滑 , 宜 二 陳 湯 加 南 星 、 海 石 、 枳 殼 、 香 附 子 、 瓜 蔞 仁 , 或 化 痰 丸 。 食 郁 者 , 其 狀 噯 酸 ,<br />

胸 滿 腹 脹 , 不 能 食 , 或 嘔 酸 水 , 惡 聞 食 氣 , 宜 二 陳 湯 加 蒼 朮 、 神 曲 、 麥 芽 、 山 楂 、 香 附<br />

60


子 , 或 保 和 丸 。 火 郁 者 , 其 狀 瞀 悶 , 小 便 赤 澀 , 脈 沉 而 數 , 骨 髓 中 熱 , 肌 痹 熱 , 捫 之 烙<br />

手 , 宜 二 陳 湯 加 黃 連 、 青 黛 、 貝 母 、 香 附 子 、 川 芎 、 蒼 朮 、 山 梔 子 , 或 火 郁 湯 。 濕 郁 者 ,<br />

其 狀 周 身 腫 痛 , 或 關 節 痛 , 陰 雨 則 發 , 體 重 , 頭 重 痛 , 脈 沉 而 細 , 宜 白 芷 、 二 朮 、 茯 苓 、<br />

川 芎 、 香 附 子 , 或 升 陽 除 濕 湯 。<br />

又 有 素 虛 之 人 , 一 旦 事 不 如 意 , 頭 目 眩 暈 , 精 神 短 少 , 筋 痿 , 氣 急 , 有 似 虛 證 。 先<br />

當 開 郁 順 氣 , 其 病 自 愈 。 宜 交 感 丹 , 不 效 用 歸 脾 湯 。<br />

分 心 氣 飲<br />

木 通 青 皮 半 夏 陳 皮 茯 苓 甘 草 桂 桑 白 皮 大 腹 皮 羌 活 紫 蘇 生<br />

薑 燈 草 大 棗 水 煎 服 。<br />

交 感 丹 香 附 子 ( 童 便 浸 七 日 , 曬 乾 , 醋 炒 黃 , 一 斤 ) 茯 神 ( 去 皮 心 , 人 乳 浸 ,<br />

日 曬 夜 露 七 日 夜 , 四 兩 ) 上 為 末 , 煉 蜜 丸 , 彈 子 大 。 空 心 滾 湯 細 嚼 一 丸 。<br />

開 郁 湯 香 附 子 蒼 朮 川 芎 貝 母 神 曲 山 梔 子 陳 皮 半 夏 茯 苓 甘<br />

草 ( 炙 ) 生 薑 水 煎 服 。 氣 加 木 香 、 枳 殼 、 檳 榔 、 紫 蘇 。 血 加 桃 仁 、 紅 花 、 牡 丹 皮 。<br />

痰 加 膽 南 星 。 食 加 山 楂 、 麥 芽 、 砂 仁 。 熱 加 黃 連 、 黃 芩 、 柴 胡 。 濕 加 羌 活 , 倍 蒼 朮 。<br />

嚴 用 和 云 : 人 之 氣 道 貴 乎 順 , 順 則 百 脈 流 通 。<br />

氣 郁 者 , 胸 脅 痛 , 脈 沉 澀 。 濕 郁 者 , 周 身 走 疼 , 或 關 節 痛 , 遇 陰 寒 則 發 , 脈 沉 細 。<br />

痰 郁 者 , 動 則 喘 咳 , 寸 口 脈 沉 滑 。 熱 郁 者 , 瞀 悶 , 小 便 赤 , 脈 沉 數 。 血 郁 者 , 四 肢 無 力 ,<br />

能 食 , 便 紅 , 脈 沉 數 。 食 郁 者 , 噯 酸 , 腹 飽 不 能 食 , 人 迎 脈 平 和 , 氣 口 脈 緊 盛 。<br />

蒼 朮 、 撫 芎 總 解 諸 郁 , 隨 癥 加 入 諸 藥 。 凡 郁 皆 在 中 焦 , 以 蒼 朮 、 撫 芎 開 提 其 氣 以 升<br />

之 。 假 如 食 在 氣 上 , 提 其 氣 則 食 自 降 。 余 仿 此 。<br />

氣 郁 : 香 附 ( 童 便 浸 ) 蒼 朮 ( 米 泔 浸 ) 撫 芎<br />

濕 郁 : 白 芷 蒼 朮 川 芎 茯 苓<br />

痰 郁 : 海 石 香 附 南 星 ( 薑 制 ) 瓜 蔞<br />

熱 郁 : 山 梔 ( 炒 ) 青 黛 香 附 蒼 朮 撫 芎<br />

血 郁 : 桃 仁 ( 去 皮 ) 紅 花 青 黛 川 芎 香 附<br />

食 郁 : 蒼 朮 香 附 山 楂 神 曲 針 砂 ( 醋 制 )<br />

春 加 川 芎 , 夏 加 苦 參 , 秋 冬 加 吳 茱 萸 。<br />

越 鞠 丸 ( 又 名 芎 朮 丸 。) 總 解 諸 郁 。<br />

蒼 朮 香 附 撫 芎 神 曲 梔 子 ( 炒 )<br />

為 末 , 滴 水 為 丸 , 綠 豆 大 。<br />

《 證 治 匯 補 ‧ 卷 之 二 ‧ 內 因 門 ‧ 郁 癥 》<br />

大 意<br />

氣 血 沖 和 。 百 病 不 生 。 一 有 怫 郁 。 百 病 生 焉 。( 丹 溪 ) 郁 者 。 結 聚 而 不 得 發 越 也 。<br />

當 升 不 升 。 當 降 不 降 。 當 變 化 不 得 變 化 。( 醫 鑒 ) 故 有 病 久 而 生 郁 者 。 亦 有 郁 久 而 生 病<br />

者 。 或 服 藥 雜 亂 而 成 者 。<br />

內 因<br />

61


郁 乃 滯 而 不 通 之 義 。 或 七 情 之 抑 遏 。 或 寒 暑 之 交 侵 。 而 為 九 氣 怫 郁 之 候 。 或 雨 雪 之<br />

浸 淫 。 或 酒 食 之 積 聚 。 而 為 留 飲 濕 郁 之 候 。( 匯 補 ) 其 因 有 六 。 氣 血 濕 熱 痰 食 是 也 。 然<br />

氣 郁 則 生 濕 。 濕 郁 則 成 熱 。 熱 郁 則 成 痰 。 痰 郁 而 血 不 行 。 血 郁 而 食 不 化 。 六 者 。 又 相 因<br />

也 。( 丹 溪 )<br />

外 癥<br />

氣 郁 胸 滿 脅 痛 。 噫 氣 腹 脹 。 痰 郁 胸 滿 喘 促 。 起 臥 倦 怠 。 血 郁 能 食 肢 倦 。 溺 淋 便 赤 。<br />

食 郁 噯 酸 作 脹 。 惡 食 痞 硬 。 濕 郁 關 節 重 痛 。 首 如 物 蒙 。 遇 陰 則 甚 。 熱 郁 目 蒙 溺 澀 。 口 乾<br />

煩 躁 。 遇 暖 便 發 。( 戴 氏 )<br />

五 臟 郁 癥<br />

有 本 氣 自 郁 而 生 病 者 。 心 郁 昏 昧 健 忘 。 肝 郁 脅 脹 噯 氣 。 脾 郁 中 滿 不 食 。 肺 郁 乾 咳 無<br />

痰 。 腎 郁 腰 脹 淋 濁 。 不 能 久 立 。 膽 郁 口 苦 晡 熱 。 怔 忡 不 寧 。( 匯 補 )<br />

七 情 郁 癥<br />

七 情 不 快 。 郁 久 成 病 。 或 為 虛 怯 。 或 為 噎 膈 。 或 為 痞 滿 。 或 為 腹 脹 。 或 為 脅 痛 。 女<br />

子 則 經 閉 墮 胎 。 帶 下 崩 中 。 可 見 百 病 兼 郁 如 此 。( 何 氏 )<br />

脈 法<br />

郁 脈 多 沉 。 在 上 見 于 寸 。 在 中 見 于 關 。 在 下 見 于 尺 。 又 郁 脈 或 結 或 促 或 代 。 蓋 血 氣<br />

食 積 痰 飲 。 一 有 留 滯 于 其 間 。 脈 必 因 之 而 止 矣 。( 脈 經 )<br />

總 治<br />

郁 病 雖 多 。 皆 因 氣 不 周 流 。 法 當 順 氣 為 先 。 開 提 為 次 。 至 于 降 火 化 痰 消 積 。 猶 當 分<br />

多 少 治 之 。( 匯 補 )<br />

郁 宜 調 中<br />

治 郁 之 法 。 多 以 調 中 為 要 者 。 無 他 。 蓋 脾 胃 居 中 。 心 肺 在 上 。 腎 肝 處 下 。 四 臟 所 受<br />

之 邪 。 過 于 中 者 。 中 氣 常 先 受 之 。 況 乎 飲 食 不 節 。 寒 暑 不 調 。 停 痰 積 飲 。 而 脾 胃 亦 先 受<br />

傷 。 所 以 中 焦 致 郁 恒 多 也 。 治 宜 開 發 運 動 。 鼓 舞 中 州 。 則 三 陰 三 陽 之 郁 。 不 攻 自 解 矣 。<br />

( 匯 補 )<br />

郁 分 五 行<br />

五 行 之 理 。 木 性 條 達 。 火 性 發 揚 。 土 性 沖 和 。 金 性 清 肅 。 水 性 流 通 。 一 有 怫 郁 。 失<br />

其 性 矣 。( 滑 氏 ) 故 木 郁 達 之 。 火 郁 發 之 。 土 郁 奪 之 。 金 郁 泄 之 。 水 郁 折 之 。 然 調 其 氣 。<br />

過 者 折 之 。 以 其 畏 也 。 所 謂 瀉 之 。( 內 經 )<br />

木 郁 治 法<br />

胠 脅 脹 滿 。 目 赤 暴 痛 。 此 木 郁 也 。 治 宜 達 之 。 達 者 。 通 暢 之 義 。 如 怒 動 肝 氣 。 火 因<br />

上 炎 。 治 以 苦 寒 辛 散 而 不 愈 者 。 則 用 升 發 之 品 。 加 厥 陰 報 使 之 藥 以 從 治 之 。 又 如 久 風 入<br />

中 為 飧 泄 。 及 清 氣 在 下 為 飧 泄 者 。 則 用 輕 揚 之 劑 舉 而 升 之 。 又 如 木 實 為 病 。 脈 弦 而 急 。<br />

用 降 氣 苦 寒 不 愈 者 。 則 吐 以 提 之 。 使 木 氣 舒 暢 。 則 痛 自 止 。 此 皆 達 之 之 法 也 。<br />

火 郁 治 法<br />

咳 嗽 痰 喘 。 風 疹 潮 熱 。 此 火 郁 也 。 治 宜 發 之 。 發 者 。 汗 之 也 。 升 舉 之 也 。 如 腠 理 外<br />

閉 。 邪 熱 怫 郁 。 則 解 表 取 汗 以 散 之 。 又 如 生 冷 抑 遏 。 火 郁 于 內 。 非 苦 寒 降 沉 之 劑 可 治 。<br />

62


則 用 升 浮 之 品 。 佐 以 甘 溫 。 順 其 性 而 從 治 之 。 勢 窮 則 止 。 此 皆 發 之 之 義 也 。<br />

土 郁 治 法<br />

食 滯 中 焦 。 痰 凝 脾 藏 。 熱 壅 腸 胃 。 皆 土 郁 也 。 治 宜 奪 之 。 奪 者 。 攻 下 也 。 劫 而 衰 之<br />

也 。 如 邪 熱 入 胃 。 用 咸 寒 以 攻 下 之 。 如 中 滿 腹 脹 。 濕 熱 內 甚 。 其 人 壯 實 者 。 則 亦 攻 下 之 。<br />

其 或 勢 甚 而 不 能 頓 除 者 。 則 劫 奪 其 勢 而 使 之 衰 。 又 如 濕 熱 為 痢 。 非 輕 劑 可 已 。 或 行 或 通 。<br />

以 致 其 平 。 皆 奪 之 之 義 也 。<br />

金 郁 治 法<br />

癃 閉 氣 喘 。 脹 滿 不 眠 。 皆 金 郁 也 。 治 宜 泄 之 。 泄 者 。 滲 泄 而 利 小 便 。 疏 通 其 氣 也 。<br />

如 肺 受 火 爍 。 化 令 不 行 。 致 水 源 郁 而 滲 道 閉 者 。 宜 清 肅 金 化 。 滋 以 利 之 。 又 如 肺 氣 膹 郁 。<br />

胸 滿 仰 息 不 得 臥 下 。 非 利 肺 氣 不 足 以 疏 通 之 。 此 皆 泄 之 之 法 也 。<br />

水 郁 治 法<br />

水 腫 脹 滿 。 二 便 阻 隔 。 皆 水 郁 也 。 治 宜 折 之 。 折 者 。 制 御 之 也 。 伐 而 挫 之 也 。 漸 殺<br />

其 勢 也 。 如 脹 滿 之 病 。 水 氣 浸 淫 而 滲 道 以 塞 。 乃 土 弱 不 能 制 水 。 當 實 脾 土 。 資 運 化 。 使<br />

能 制 水 而 不 敢 泛 濫 。 則 滲 道 自 通 。 或 病 勢 方 銳 。 非 上 法 所 能 遽 制 。 則 用 泄 水 之 藥 。 伐 而<br />

挫 之 。 或 動 大 便 。 或 利 小 水 。 或 發 表 汗 。 三 法 酌 舉 迭 用 。 以 漸 平 之 。 此 皆 折 之 之 義 也 。<br />

調 氣 總 法<br />

五 郁 之 治 。 各 有 其 法 。 然 邪 氣 之 客 。 正 氣 必 損 。 故 必 調 平 正 氣 。 以 復 其 常 于 治 郁 之<br />

后 。 茍 調 其 氣 而 尚 未 平 復 。 則 當 益 其 所 不 勝 以 制 之 。 如 木 郁 不 已 。 當 清 肺 金 。 火 郁 不 已 。<br />

當 滋 腎 水 。 水 郁 不 已 。 當 補 脾 土 。 金 郁 不 已 。 當 引 火 歸 源 。 土 郁 不 已 。 當 養 肝 調 氣 。 此<br />

皆 以 其 所 畏 而 治 之 。 即 過 者 折 之 之 理 也 。( 匯 補 )<br />

用 藥<br />

主 以 二 陳 湯 。 加 香 附 、 撫 芎 。 如 濕 郁 。 加 蒼 朮 、 白 芷 。 熱 郁 。 加 黃 芩 、 山 梔 。 痰 郁 。<br />

加 枳 實 、 貝 母 。 血 郁 。 加 桃 仁 、 紅 花 。 食 郁 。 加 山 楂 、 麥 芽 。 氣 郁 。 加 枳 、 樸 、 烏 藥 、<br />

木 香 。 蓋 氣 血 痰 食 之 病 。 多 有 兼 郁 者 。 故 必 以 開 郁 藥 佐 之 。 古 方 越 鞠 丸 。 是 得 治 法 之 要<br />

也 。( 匯 補 ) 若 夫 思 慮 成 郁 。 用 歸 脾 湯 。 恚 怒 成 郁 。 用 逍 遙 散 。 俱 加 山 梔 。 蓋 郁 則 氣 澀<br />

血 耗 。 故 用 當 歸 隨 參 補 血 。 白 芍 隨 朮 解 郁 。 復 用 炒 黑 山 梔 。 取 其 味 清 氣 浮 。 能 升 能 降 。<br />

以 解 五 臟 熱 。 益 少 陰 血 。 若 不 早 治 。 勞 瘵 之 由 也 。( 入 門 )<br />

【 附 失 精 脫 營 】<br />

飲 食 居 處 。 暴 樂 暴 苦 。 始 樂 后 苦 。 皆 傷 精 氣 。 病 從 內 生 。 其 先 富 后 貧 而 病 。 曰 失 精 。<br />

先 貴 后 賤 而 病 。 曰 脫 營 。 外 癥 身 漸 瘦 。 無 精 神 。( 錢 氏 ) 又 有 郁 結 在 脾 。 不 思 飲 食 。 午<br />

后 發 熱 。 酉 戌 時 退 。 或 煩 悶 渴 嘔 。 或 坐 臥 如 癡 。 喜 向 暗 處 。 婦 人 經 少 。 男 子 溺 澀 。 皆 郁<br />

病 也 。 更 有 失 名 利 之 士 。 有 志 恢 圖 。 過 于 勞 倦 。 形 氣 衰 少 。 谷 氣 不 盛 。 上 焦 不 行 。 下 脘<br />

不 通 。 胃 氣 熱 。 熱 氣 熏 胸 中 。 因 而 內 熱 。 亦 郁 病 也 。 宜 歸 脾 湯 隨 癥 調 之 。( 入 門 )<br />

郁 癥 選 方<br />

越 鞠 丸 ( 丹 溪 ) 一 名 芎 朮 丸 。 統 治 諸 郁 。<br />

香 附 蒼 朮 撫 芎 ( 各 二 兩 ) 山 梔 神 曲 ( 各 一 兩 半 )<br />

為 末 。 水 泛 成 丸 。 如 綠 豆 大 。 白 湯 下 百 粒 。<br />

63


氣 郁 湯 治 郁 怒 。 氣 滯 胸 膈 不 行 。 脹 滿 噯 氣 作 酸 。<br />

香 附 蒼 朮 橘 紅 半 夏 ( 各 一 錢 半 ) 貝 母 茯 苓 撫 芎 山 梔 蘇 子 甘 草<br />

木 香 檳 榔 ( 各 五 分 )<br />

水 煎 。 加 薑 五 片 。 如 脅 膈 痛 。 此 血 滯 也 。 參 血 郁 湯 。<br />

濕 郁 湯 治 濕 氣 熏 蒸 。 身 重 倦 臥 疼 痛 。 天 陰 則 發 。<br />

蒼 朮 ( 三 錢 ) 白 朮 香 附 橘 紅 羌 活 獨 活 撫 芎 半 夏 厚 樸 茯 苓 ( 各 一<br />

錢 ) 生 薑 ( 三 片 ) 甘 草 ( 五 分 )<br />

水 煎 服 。 血 郁 湯 治 挫 悶 跌 仆 。 身 有 痛 處 。 胸 膈 不 寬 。 大 便 黑 色 。<br />

香 附 ( 二 錢 ) 丹 皮 蘇 木 山 楂 桃 仁 赤 曲 穿 山 甲 降 香 通 草 麥 芽 ( 各<br />

一 錢 ) 紅 花 ( 七 分 )<br />

水 酒 煎 。 入 薑 汁 半 盞 。 和 勻 服 。<br />

火 郁 湯 治 火 郁 于 中 。 四 肢 發 熱 。 五 心 煩 悶 。 皮 膚 盡 赤 。<br />

連 翹 薄 荷 黃 芩 山 梔 乾 葛 柴 胡 升 麻 芍 藥<br />

水 煎 服 。<br />

保 和 丸 治 食 郁 吞 酸 。 腹 滿 噫 臭 。 身 熱 便 硬 。( 方 見 傷 食 )<br />

潤 下 丸 治 痰 郁 腸 胃 。 脈 滑 而 沉 。 變 生 百 病 。<br />

南 星 ( 一 兩 ) 半 夏 ( 三 兩 ) 黃 芩 黃 連 ( 各 一 兩 ) 橘 紅 ( 五 錢 ) 白 礬 ( 三<br />

兩 )<br />

薑 汁 竹 瀝 和 丸 。 逍 遙 散 ( 方 見 火 癥 ) 歸 脾 湯 ( 方 見 中 風 ) 二 陳 湯 ( 方 見 痰<br />

癥 )<br />

《 醫 碥 ‧ 卷 之 二 ‧ 雜 癥 ‧ 郁 》<br />

郁 者 , 滯 而 不 通 之 義 。 百 病 皆 生 于 郁 , 人 若 氣 血 流 通 , 病 安 從 作 ? 一 有 拂 郁 , 當 升<br />

不 升 , 當 降 不 降 , 當 化 不 化 , 或 郁 于 氣 , 或 郁 于 血 , 病 斯 作 矣 。 凡 脈 見 沉 、 伏 、 結 、 促 、<br />

弦 、 澀 , 氣 色 青 滯 , 意 思 不 舒 , 胸 脅 脹 痛 , 嘔 吐 酸 苦 者 是 也 。 治 法 ,《 經 》 言 : 木 郁 達<br />

之 , 火 郁 發 之 , 土 郁 奪 之 , 金 郁 泄 之 , 水 郁 折 之 。 解 者 以 吐 訓 達 , 以 汗 訓 發 , 以 下 訓 奪 ,<br />

以 解 表 、 利 小 便 訓 泄 , 以 制 其 沖 逆 訓 折 , 大 概 如 此 , 不 必 泥 定 。 何 則 ? 木 郁 者 , 肝 氣 不<br />

舒 也 。 達 取 通 暢 之 義 , 但 可 以 致 其 通 暢 , 不 特 升 提 以 上 達 之 。 發 汗 以 外 達 之 , 甚 而 瀉 奪<br />

以 下 達 之 , 無 非 達 也 , 安 在 其 泥 于 吐 哉 ? 余 仿 此 。( 嘗 見 有 病 熱 發 汗 不 出 者 , 以 承 氣 湯<br />

下 之 , 里 氣 一 通 , 余 邪 自 化 汗 以 出 , 豈 非 火 郁 以 奪 為 發 之 義 哉 ?) 丹 溪 分 六 郁 , 氣 、 血 、<br />

濕 、 火 、 食 、 痰 也 。 故 制 越 鞠 丸 , 以 香 附 理 氣 , 撫 芎 行 血 , 蒼 朮 開 濕 , 梔 子 治 火 , 神 曲<br />

消 食 , 痰 郁 加 貝 母 。 而 大 要 以 理 氣 為 主 , 蓋 氣 滯 則 血 亦 滯 , 而 飲 食 不 行 , 痰 濕 停 積 , 郁<br />

而 成 火 。 氣 行 則 數 者 皆 行 , 故 所 重 在 氣 , 不 易 之 理 也 。 趙 獻 可 則 以 加 味 逍 遙 為 主 ,( 逍<br />

遙 之 歸 、 芍 即 越 鞠 之 川 芎 , 逍 遙 之 白 朮 即 越 鞠 之 蒼 朮 , 逍 遙 之 陳 皮 即 越 鞠 之 神 曲 , 逍 遙<br />

之 柴 胡 即 越 鞠 之 香 附 , 逍 遙 之 加 味 即 越 鞠 之 梔 子 也 。) 謂 肝 膽 少 陽 木 氣 , 象 草 穿 地 而 出 ,<br />

此 時 被 寒 風 一 郁 , 即 萎 軟 遏 抑 而 不 能 上 伸 。 惟 溫 風 一 吹 即 暢 達 , 蓋 木 喜 風 , 風 搖 即 舒 暢 ,<br />

寒 風 則 畏 , 溫 風 則 喜 。 柴 胡 、 薄 荷 辛 而 溫 者 , 辛 故 能 發 散 , 溫 故 入 少 陽 。 其 郁 甚 而 熱 者<br />

64


加 左 金 丸 ,( 見 發 熱 。) 熱 非 寒 品 不 除 , 故 用 黃 連 治 火 , 實 則 瀉 其 子 也 。 郁 非 辛 熱 不 開 ,<br />

吳 萸 辛 熱 且 氣 臊 , 肝 之 氣 亦 臊 , 同 氣 相 求 , 故 用 為 反 佐 , 引 以 入 肝 。 服 后 木 郁 已 舒 , 繼<br />

用 六 味 地 黃 湯 ( 見 虛 損 ) 加 柴 胡 、 芍 藥 以 滋 腎 水 。 逍 遙 , 風 以 散 之 也 ; 六 味 , 雨 以 潤 之<br />

也 。 木 有 不 得 其 天 者 乎 ? 按 趙 氏 此 論 甚 精 , 但 謂 此 方 可 以 通 治 諸 郁 , 則 主 張 太 過 , 舉 一<br />

廢 百 , 烏 乎 可 也 ? 六 淫 七 情 , 皆 足 以 致 郁 。 如 外 傷 于 風 寒 濕 三 氣 , 皆 足 以 閉 遏 陽 氣 , 郁<br />

而 成 熱 固 也 。 暑 熱 燥 三 氣 , 亦 足 令 氣 郁 。《 準 繩 》 謂 : 燥 金 收 澀 , 收 澀 則 傷 其 分 布 之 政 ,<br />

不 惟 生 氣 不 得 升 , 即 收 氣 亦 不 得 降 。( 不 升 屬 肝 郁 , 不 降 屬 肺 郁 。)《 經 》 曰 : 逆 秋 氣 則<br />

太 陰 不 收 , 肺 氣 焦 滿 。 又 謂 : 諸 氣 怫 郁 , 皆 屬 于 肺 。 是 燥 氣 之 致 郁 也 。 又 燥 為 火 化 ,《 易 》<br />

曰 : 燥 萬 物 者 , 莫 熯 于 火 。 是 燥 之 致 郁 , 無 非 火 熱 之 氣 所 為 也 。 至 于 七 情 , 除 喜 則 氣 舒<br />

暢 外 , 其 憂 思 悲 怒 , 皆 能 令 氣 郁 結 。 而 痰 食 之 遏 閉 , 水 濕 之 停 阻 , 又 可 知 矣 。《 準 繩 》<br />

謂 郁 多 在 中 焦 , 蓋 不 論 何 臟 腑 郁 結 , 皆 關 中 土 也 。 又 謂 用 藥 兼 升 降 , 蓋 欲 升 必 先 降 之 而<br />

后 得 升 也 ; 欲 降 之 , 必 先 升 之 而 后 得 降 也 。 越 蘜 之 蒼 朮 , 足 陽 明 藥 也 , 氣 味 雄 壯 辛 烈 ,<br />

開 發 水 谷 氣 , 上 升 之 力 多 ; 香 附 陰 血 中 快 氣 藥 也 , 下 氣 之 功 多 。 一 升 一 降 , 互 用 也 。 按<br />

上 升 下 降 , 則 中 焦 之 郁 開 矣 。 氣 郁 , 胸 脅 痛 , 脈 沉 而 澀 , 宜 香 附 、 蒼 朮 、 撫 芎 。 濕 郁 ,<br />

周 身 走 痛 , 或 關 節 痛 , 遇 陰 寒 則 發 , 其 脈 沉 細 , 宜 蒼 朮 、 川 芎 、 白 芷 、 茯 苓 。 熱 郁 , 目<br />

瞀 , 小 便 赤 , 其 脈 沉 數 ; 宜 山 梔 、 青 黛 、 香 附 、 蒼 朮 、 撫 芎 。 痰 郁 , 動 則 喘 , 寸 口 脈 沉<br />

滑 , 宜 海 石 、 香 附 、 南 星 、 栝 蔞 仁 。 血 郁 , 四 肢 無 力 , 能 食 便 紅 , 其 脈 芤 澀 , 宜 桃 仁 、<br />

紅 花 、 青 黛 、 川 芎 、 香 附 。 食 郁 , 噯 酸 , 腹 滿 不 能 食 , 右 寸 脈 緊 盛 , 宜 香 附 、 蒼 朮 、 山<br />

楂 、 神 曲 、 針 砂 。 上 諸 郁 藥 , 春 加 防 風 , 夏 加 苦 參 , 秋 冬 加 吳 茱 萸 。 蒼 朮 、 撫 芎 , 總 治<br />

諸 郁 。<br />

按 百 病 皆 生 于 郁 , 與 凡 病 皆 屬 火 , 及 風 為 百 病 之 長 , 三 句 總 只 一 理 。 蓋 郁 未 有 不 為<br />

火 者 也 , 火 未 有 不 由 郁 者 也 ,( 濃 酒 厚 味 , 房 勞 損 陰 , 以 致 火 炎 , 似 無 關 于 郁 , 然 亦 必<br />

由 不 能 運 散 乃 然 耳 。) 而 郁 而 不 舒 則 皆 肝 木 之 病 矣 。 故 曰 知 其 要 者 , 一 言 而 終 。<br />

《 類 證 治 裁 ‧ 卷 之 三 ‧ 郁 癥 論 治 》<br />

凡 病 無 不 起 于 郁 者 , 如 氣 運 之 乖 和 也 , 則 五 郁 之 病 生 。 經 言 木 郁 達 之 , 宜 吐 。 火 郁<br />

發 之 , 升 散 。 土 郁 奪 之 , 攻 下 。 金 郁 泄 之 , 解 表 利 小 便 。 水 郁 折 之 , 制 其 沖 逆 。 此 論 勝<br />

復 之 變 。 情 志 之 怫 抑 也 , 則 六 郁 之 病 作 。 經 言 怵 愓 思 慮 則 傷 神 , 憂 愁 不 解 則 傷 意 , 悲 哀<br />

動 中 則 傷 魂 , 喜 樂 無 極 則 傷 魄 , 盛 怒 不 止 則 傷 志 , 恐 懼 不 解 則 傷 精 。 此 論 氣 血 之 損 。 又<br />

言 嘗 貴 后 賤 , 雖 不 中 邪 , 病 從 內 生 , 名 曰 脫 營 。 嘗 富 后 貧 , 名 曰 失 精 , 以 及 病 發 心 脾 ,<br />

不 得 隱 曲 , 思 想 無 窮 , 所 愿 不 得 , 皆 情 志 之 郁 也 。 夫 六 氣 外 來 之 郁 , 多 傷 經 腑 , 如 寒 火<br />

濕 熱 痰 食 , 皆 可 以 消 散 解 。 若 思 憂 悲 驚 怒 恐 之 郁 傷 氣 血 , 多 損 臟 陰 , 可 徒 以 消 散 治 乎 !<br />

七 情 內 起 之 郁 , 始 而 傷 氣 , 繼 必 及 血 , 終 乃 成 勞 , 主 治 宜 苦 辛 涼 潤 宣 通 。 苦 能 泄 熱 , 辛<br />

能 理 氣 , 涼 潤 能 濡 燥 , 宣 通 能 解 結 , 用 劑 必 氣 味 相 投 , 乃 可 取 效 。 以 郁 為 燥 邪 , 必 肺 氣<br />

失 宣 , 不 能 升 降 。 中 氣 日 結 , 不 能 運 納 , 至 血 液 日 涸 , 肌 消 骨 蒸 , 經 閉 失 調 , 乳 巖 項 癧 ,<br />

而 郁 勞 之 癥 成 , 不 止 血 嗽 氣 膈 , 狂 癲 失 志 而 已 。 今 分 條 列 治 , 如 思 郁 傷 脾 , 氣 結 , 宜 郁<br />

金 、 貝 母 、 當 歸 、 柏 子 仁 、 桔 梗 、 木 香 汁 。 思 郁 傷 神 , 精 滑 。 神 傷 必 不 攝 腎 , 故 遺 精 淋<br />

65


濁 , 固 陰 煎 。 思 郁 傷 肝 , 潮 熱 , 逍 遙 散 。 思 郁 傷 心 脾 , 失 血 。 歸 脾 湯 去 白 朮 , 加 白 芍 。<br />

憂 郁 傷 肺 , 氣 阻 , 杏 仁 、 栝 蔞 皮 、 郁 金 、 枳 殼 、 枇 杷 葉 、 竹 瀝 、 薑 汁 、 半 夏 。 憂 郁 傷 中<br />

食 少 , 七 福 飲 去 熟 地 , 加 砂 仁 。 悲 憂 臟 躁 欲 泣 , 甘 麥 大 棗 湯 。 驚 郁 膽 怯 欲 迷 , 人 參 、 棗<br />

仁 、 茯 神 、 龍 骨 、 石 菖 蒲 、 南 棗 、 小 麥 。 驚 郁 神 亂 欲 狂 , 清 心 溫 膽 湯 。 怒 郁 肝 傷 氣 逆 ,<br />

解 肝 煎 。 怒 郁 火 升 動 血 , 化 肝 煎 。 恐 郁 陽 消 精 怯 , 八 味 丸 加 減 , 或 鹿 角 膠 酒 化 服 。 諸 郁<br />

久 , 風 陽 內 生 , 眩 悸 咽 痛 , 宜 阿 膠 、 生 地 、 石 斛 、 茯 神 、 牡 蠣 、 白 芍 、 麥 冬 、 甘 草 。 氣<br />

郁 脈 沉 而 澀 , 七 氣 湯 。 血 郁 脈 澀 而 芤 , 四 物 化 郁 湯 。 氣 郁 生 涎 心 悸 , 溫 膽 湯 。 血 郁 絡 傷<br />

脅 痛 , 金 鈴 子 散 加 桃 仁 、 歸 須 、 郁 金 、 降 真 香 。 肺 脾 郁 , 營 損 肌 瘦 , 養 營 湯 去 桂 心 , 減<br />

熟 地 黃 。 心 脾 郁 , 怔 忡 崩 漏 , 歸 脾 湯 。 肝 膽 郁 , 血 燥 結 核 , 加 味 逍 遙 散 。 若 嘈 雜 吞 酸 ,<br />

逍 遙 佐 金 湯 。 脾 胃 郁 , 氣 噎 噦 呃 , 金 匱 麥 門 冬 湯 加 竹 茹 、 丁 香 。 三 焦 郁 , 口 乾 不 食 , 梔<br />

子 仁 薑 汁 浸 炒 黑 硏 細 , 以 人 參 、 麥 冬 、 烏 梅 煎 湯 服 。 若 夫 六 氣 之 火 郁 , 散 之 。 火 郁 湯 。<br />

寒 郁 成 熱 , 瀉 之 。 羚 羊 角 、 山 梔 、 生 白 芍 、 丹 皮 、 川 黃 連 、 川 石 斛 。 濕 郁 除 之 。 除 濕 湯 、<br />

平 胃 散 。 痰 郁 滌 之 。 潤 下 丸 , 或 二 陳 湯 加 海 石 、 栝 蔞 、 貝 母 、 竹 瀝 。 食 郁 消 之 。 保 和 丸 。<br />

通 治 諸 郁 , 用 越 鞠 丸 、 六 郁 湯 加 減 。 陰 陽 壅 滯 , 氣 不 升 降 。 沉 香 降 氣 散 。 婦 人 咽 中 如 有<br />

炙 臠 , 咯 不 出 , 咽 不 下 , 半 夏 厚 樸 湯 。 凡 懷 抱 不 舒 , 遭 遇 不 遂 , 以 及 怨 曠 積 想 在 心 , 莫<br />

能 排 解 , 種 種 郁 悒 , 各 推 其 原 以 治 之 。 然 以 情 病 者 , 當 以 理 遣 以 命 安 。 若 不 能 怡 情 放 懷 ,<br />

至 積 郁 成 勞 , 草 本 無 能 為 挽 矣 , 豈 可 借 合 歡 捐 忿 , 萱 草 忘 憂 也 哉 !<br />

丹 溪 立 越 鞠 丸 , 以 治 六 郁 , 用 香 附 理 氣 , 川 芎 調 血 , 蒼 朮 去 濕 , 山 梔 泄 火 , 神 曲 療<br />

食 , 有 痰 加 貝 母 。 開 郁 利 氣 為 主 。 謂 氣 郁 則 濕 郁 , 濕 郁 則 熱 郁 , 熱 郁 則 痰 郁 , 痰 郁 則 血<br />

郁 , 血 郁 則 食 郁 , 相 因 為 病 。 趙 養 葵 云 : 東 方 生 木 , 火 氣 附 焉 。 木 郁 則 土 郁 , 土 郁 則 金<br />

郁 , 金 郁 則 水 郁 , 五 行 相 因 之 理 。 與 以 逍 遙 散 治 木 郁 , 諸 郁 皆 因 而 愈 , 甚 者 方 中 加 左 金<br />

丸 。 以 黃 連 治 心 火 , 吳 茱 萸 氣 臊 , 肝 之 氣 亦 臊 , 同 氣 相 求 而 佐 金 以 制 木 , 此 佐 金 之 所 以<br />

得 名 也 。 繼 用 六 味 丸 加 柴 胡 、 白 芍 以 滋 水 生 木 , 木 火 郁 舒 , 土 亦 滋 潤 , 金 水 相 生 矣 。<br />

《 醫 方 集 解 ‧ 補 養 之 劑 第 一 ‧ 六 味 地 黃 丸 》<br />

( 錢 氏 仲 陽 因 仲 景 八 味 丸 減 去 桂 附 , 以 治 小 兒 , 以 小 兒 純 陽 , 故 減 附 桂 , 今 用 通 治<br />

大 小 證 。)<br />

治 肝 腎 不 足 , 真 陰 虧 損 , 精 血 枯 竭 , 憔 悴 羸 弱 , 腰 痛 足 酸 , 自 汗 盜 汗 , 水 泛 為 痰 。<br />

( 仲 景 曰 : 氣 虛 有 痰 , 宜 腎 氣 丸 補 而 逐 之 。 丹 溪 曰 : 久 病 陰 火 上 升 , 津 液 生 痰 不 生 血 ,<br />

宜 補 血 以 制 相 火 , 其 痰 自 除 ,) 發 熱 咳 嗽 ( 腎 虛 則 移 熱 于 肺 而 咳 嗽 。 按 之 至 骨 , 其 熱 烙<br />

手 , 骨 困 不 任 , 為 腎 熱 ,) 頭 暈 目 眩 (《 直 指 方 》 云 : 淫 欲 過 度 , 腎 氣 不 能 歸 元 , 此 氣<br />

虛 頭 暈 也 ; 吐 衄 崩 漏 , 脾 不 攝 血 , 致 血 妄 行 , 此 血 虛 頭 暈 也 ,) 耳 鳴 耳 聾 , 遺 精 便 血 ,<br />

消 渴 淋 瀝 , 失 血 失 音 , 舌 燥 喉 痛 , 虛 火 牙 痛 , 足 跟 作 痛 , 下 部 瘡 瘍 等 ( 證 諸 證 皆 由 腎 水<br />

不 足 、 虛 火 上 炎 所 致 。 詳 注 分 見 各 門 )。<br />

地 黃 ( 砂 仁 酒 拌 , 九 蒸 九 曬 。 八 兩 ) 山 茱 肉 ( 酒 潤 ) 山 藥 ( 四 兩 ) 茯 苓 ( 乳<br />

拌 ) 丹 皮 澤 瀉 ( 三 兩 。) 蜜 丸 。 空 心 鹽 湯 下 ; 冬 , 酒 下 。 錢 氏 加 減 法 : 血 虛 陰 衰 ,<br />

熟 地 為 君 ; 精 滑 頭 昏 , 山 茱 為 君 ; 小 便 或 多 或 少 、 或 赤 或 白 , 茯 苓 為 君 ; 小 便 淋 瀝 , 澤<br />

66


瀉 為 君 ; 心 虛 火 盛 及 有 瘀 血 , 丹 皮 為 君 ; 脾 胃 虛 弱 , 皮 膚 乾 澀 , 山 藥 為 君 。 言 為 君 者 ,<br />

其 分 用 八 兩 , 地 黃 只 用 臣 分 兩 。<br />

此 足 少 陰 、 厥 陰 藥 也 。 熟 地 滋 陰 補 腎 , 生 血 生 精 ; 山 茱 溫 肝 逐 風 , 澀 精 秘 氣 ; 牡 丹<br />

瀉 君 相 之 伏 火 , 涼 血 退 蒸 ( 李 時 珍 曰 : 伏 火 , 即 陰 火 也 ; 陰 火 , 即 相 火 也 , 世 人 專 以 黃<br />

柏 治 相 火 , 不 知 丹 皮 之 功 更 勝 也 。 丹 者 , 南 方 火 色 , 牡 而 非 牝 , 屬 陽 , 故 能 入 腎 , 瀉 陰<br />

火 , 退 無 汗 之 骨 蒸 ); 山 藥 清 虛 熱 于 肺 脾 , 補 脾 固 腎 能 澀 精 ; 茯 苓 滲 脾 中 濕 熱 , 而 通 腎<br />

交 心 ; 澤 瀉 瀉 膀 胱 水 邪 , 而 聰 耳 明 目 ( 解 見 后 注 )。 六 經 備 治 , 而 功 專 腎 肝 ; 寒 燥 不 偏 ,<br />

而 補 兼 氣 血 。 茍 能 常 服 , 其 功 未 易 殫 述 也 ( 或 謂 腎 氣 丸 為 補 水 之 劑 , 以 熟 地 大 補 精 血 故<br />

也 , 不 知 精 血 足 則 真 陽 自 生 , 況 山 藥 , 茱 萸 , 皆 能 澀 精 固 氣 。 氣 者 , 火 也 , 水 中 之 火 ,<br />

乃 為 真 陽 。 此 劑 水 火 兼 補 , 不 寒 不 燥 , 至 平 淡 , 至 神 奇 也 。 或 曰 腎 氣 丸 實 補 肝 藥 也 , 腎<br />

為 肝 母 , 子 虛 則 補 母 之 義 , 古 云 , 肝 腎 之 病 , 同 一 治 也 。 昂 按 :“ 腎 氣 丸 ”, 熟 地 溫 而 丹<br />

皮 涼 , 山 藥 澀 而 茯 苓 滲 , 山 茱 收 而 澤 瀉 瀉 , 補 腎 而 兼 補 脾 , 有 補 而 必 有 瀉 , 相 和 相 濟 ,<br />

以 成 平 補 之 功 , 乃 平 淡 之 精 奇 , 所 以 為 古 今 不 易 之 良 方 也 。 即 有 加 減 , 不 過 一 二 味 , 極<br />

三 四 味 而 止 , 今 人 多 揀 本 草 補 藥 , 任 意 加 入 , 有 補 無 瀉 , 且 客 倍 于 主 , 責 成 不 專 , 而 六<br />

味 之 功 反 退 處 于 虛 位 , 失 制 方 之 本 旨 矣 , 此 后 世 庸 師 之 誤 也 。 李 士 材 曰 : 用 此 方 者 , 有<br />

四 失 : 地 黃 非 懷 慶 則 力 薄 , 蒸 曬 非 九 次 則 不 熟 , 或 疑 地 黃 之 滯 而 減 之 , 則 君 主 弱 , 或 惡<br />

澤 瀉 之 瀉 而 減 之 , 則 使 力 薄 , 顧 歸 咎 于 藥 之 無 功 , 毋 乃 愚 乎 。 按 : 澤 瀉 ,《 本 經 》 云 聰<br />

耳 明 目 , 為 其 能 滲 下 焦 之 濕 熱 也 , 濕 熱 既 除 , 則 清 氣 上 行 , 故 能 養 五 臟 、 起 陰 氣 、 補 虛<br />

損 、 止 頭 旋 , 有 聰 耳 明 目 之 功 , 是 以 古 方 用 之 。 今 人 多 以 昏 目 疑 之 , 蓋 服 之 太 多 。 則 腎<br />

水 過 利 而 目 昏 。 若 古 方 配 合 , 多 寡 適 宜 , 未 易 增 減 也 )。<br />

本 方 煎 服 , 名 六 味 地 黃 湯 。 治 同 ( 趙 養 葵 作 《 醫 貫 》, 專 用 此 湯 大 劑 治 病 , 且 云 :<br />

即 以 傷 寒 口 渴 言 之 , 邪 熱 入 于 胃 府 , 消 耗 津 液 , 故 渴 , 恐 胃 汁 乾 , 急 下 之 以 存 津 液 。 其<br />

次 者 , 但 云 欲 飲 水 者 , 不 可 不 與 , 不 可 多 與 , 別 無 治 法 , 縱 有 治 者 , 徒 知 以 芩 、 連 、 梔 、<br />

柏 、 麥 冬 、 五 味 、 花 粉 , 甚 則 石 膏 、 知 母 , 此 皆 有 形 之 水 , 以 沃 無 形 之 火 , 安 能 滋 腎 中<br />

之 真 陰 乎 。 若 以 六 味 地 黃 大 劑 服 之 , 其 渴 立 愈 , 何 至 傳 至 少 陰 而 成 燥 實 、 堅 之 癥 乎 。 昂<br />

按 : 以 地 黃 湯 治 傷 寒 , 亦 趙 氏 之 創 見 也 )。 本 方 加 附 子 、 肉 桂 各 一 兩 , 名 桂 附 八 味 丸 。<br />

崔 氏 : 治 相 火 不 足 , 虛 羸 少 氣 , 王 冰 所 謂 益 火 之 源 , 以 消 陰 翳 也 , 尺 脈 弱 者 宜 之 ( 李 士<br />

材 曰 : 腎 有 兩 枚 , 皆 屬 于 水 , 初 無 水 火 之 別 。《 仙 經 》 曰 : 兩 腎 一 般 無 二 樣 , 中 間 一 點<br />

是 陽 精 。 兩 腎 中 間 , 穴 名 命 門 , 相 火 所 居 也 。 一 陽 生 于 二 陰 之 間 , 所 以 成 乎 坎 而 位 于 北<br />

也 。 李 時 珍 曰 : 命 門 為 藏 精 系 胞 之 物 , 其 體 非 脂 非 肉 , 白 膜 裹 之 , 在 脊 骨 第 七 節 兩 腎 中<br />

央 , 系 著 于 脊 , 下 通 二 腎 , 上 通 心 肺 , 貫 腦 , 為 生 命 之 原 , 相 火 之 主 , 精 氣 之 府 。 人 物<br />

皆 有 之 , 生 人 生 物 , 皆 由 此 出 ,《 內 經 》 所 謂 七 節 之 旁 中 有 小 心 是 也 。 以 相 火 能 代 心 君<br />

行 事 , 故 曰 小 心 。 昂 按 : 男 女 媾 精 , 皆 稟 此 命 火 以 結 胎 , 人 之 窮 通 壽 夭 , 皆 根 于 此 , 乃<br />

先 天 無 形 之 火 , 所 以 主 云 為 而 應 萬 事 , 蒸 糟 粕 而 化 精 微 者 也 。 無 此 真 陽 之 火 , 則 神 機 滅<br />

息 , 生 氣 消 亡 矣 。 惟 附 子 、 肉 桂 , 能 入 腎 命 之 間 而 補 之 , 故 加 入 六 味 丸 中 , 為 補 火 之 劑 。<br />

有 腎 虛 火 不 歸 經 , 大 熱 煩 渴 , 目 赤 唇 裂 , 舌 上 生 刺 , 喉 如 煙 火 , 足 心 如 烙 , 脈 洪 大 無 倫 ,<br />

按 之 微 弱 者 , 宜 十 全 大 補 湯 吞 八 味 丸 。 或 問 燥 熱 如 此 , 復 投 附 桂 , 不 以 火 濟 火 乎 。 曰 :<br />

67


心 包 相 火 附 于 命 門 , 男 以 藏 精 , 女 以 系 胞 , 因 嗜 欲 竭 之 , 火 無 所 附 , 故 厥 而 上 炎 ; 且 火<br />

從 腎 出 , 是 水 中 之 火 也 。 火 , 可 以 水 折 ; 水 中 之 火 , 不 可 以 水 折 。 桂 附 與 火 同 氣 而 味 辛 ,<br />

能 開 腠 里 、 致 津 液 、 通 氣 道 , 據 其 窟 宅 而 招 之 , 同 氣 相 求 , 火 必 下 降 矣 , 然 則 桂 附 者 ,<br />

固 治 相 火 之 正 藥 歟 。 八 味 丸 用 澤 瀉 , 寇 宗 奭 謂 其 接 引 桂 附 , 歸 就 腎 經 , 李 時 珍 曰 : 非 接<br />

引 也 , 茯 苓 、 澤 瀉 , 皆 取 其 瀉 膀 胱 之 邪 氣 也 。 古 人 用 補 藥 必 兼 瀉 邪 , 邪 去 則 補 藥 得 力 ,<br />

一 闔 一 辟 , 此 乃 玄 妙 , 后 世 不 知 此 理 , 專 一 于 補 , 必 致 偏 勝 之 害 矣 。 張 仲 景 用 此 丸 治 漢<br />

武 帝 消 渴 , 喻 嘉 言 曰 : 下 消 之 證 , 飲 水 一 斗 , 小 便 亦 一 斗 , 故 用 此 以 折 其 水 , 使 不 順 趨 。<br />

夫 腎 水 下 趨 則 消 , 腎 水 不 上 騰 則 渴 , 舍 此 安 從 治 哉 。《 金 匱 》 又 用 此 方 治 腳 氣 上 入 少 腹<br />

不 仁 ; 又 治 婦 人 轉 胞 小 便 不 通 ; 更 其 名 為 腎 氣 丸 , 蓋 取 收 攝 腎 氣 歸 元 之 義 )。 本 方 加 黃<br />

柏 、 知 母 各 二 兩 , 名 知 柏 八 味 丸 : 治 陰 虛 火 動 , 骨 痿 髓 枯 , 王 冰 所 謂 壯 水 之 主 , 以 制 陽<br />

光 也 , 尺 脈 旺 者 宜 之 ( 此 以 補 天 一 所 生 之 水 也 。 朱 丹 溪 曰 : 君 火 者 , 心 火 也 , 人 火 也 ,<br />

可 以 水 滅 , 可 以 直 折 , 黃 連 之 屬 可 以 制 之 ; 相 火 者 , 天 火 也 , 龍 雷 之 火 也 , 陰 火 也 , 不<br />

可 以 水 濕 折 之 , 當 從 其 類 而 伏 之 , 惟 黃 柏 之 屬 可 以 降 之 。 按 : 知 柏 八 味 丸 與 桂 附 八 味 丸<br />

寒 熱 相 反 , 而 服 之 者 皆 能 有 功 , 緣 人 之 氣 稟 不 同 , 故 補 陰 補 陽 , 各 有 攸 當 , 藥 者 , 原 為<br />

補 偏 救 弊 而 設 也 。《 醫 貫 》 曰 : 左 尺 脈 虛 細 數 者 , 是 腎 之 真 陰 不 足 , 宜 六 味 丸 以 補 陰 ;<br />

右 尺 脈 沉 細 數 者 , 是 命 之 相 火 不 足 , 宜 八 味 丸 以 補 陽 ; 至 于 兩 尺 微 弱 , 是 陰 陽 俱 虛 , 宜<br />

十 補 丸 , 此 皆 滋 先 天 化 源 。 自 世 之 補 陰 者 , 率 用 知 柏 反 戕 脾 胃 , 多 致 不 起 , 不 能 無 憾 ,<br />

故 特 表 而 出 之 。 又 曰 : 王 節 齋 云 , 凡 酒 色 過 度 , 損 傷 肺 腎 真 陰 者 , 不 可 過 服 參 芪 , 服 多<br />

者 死 , 蓋 恐 陽 旺 而 陰 消 也 。 自 此 說 行 而 世 之 治 陰 虛 咳 嗽 者 , 視 參 芪 如 砒 鴆 , 以 知 柏 為 靈<br />

丹 , 使 患 此 證 者 , 百 無 一 生 , 良 可 悲 也 。 蓋 病 起 房 勞 , 真 陰 虧 損 , 陰 虛 火 上 故 咳 , 當 先<br />

以 六 味 丸 之 類 補 其 真 陰 , 使 水 升 火 降 , 隨 以 參 芪 救 肺 之 品 , 補 腎 之 母 , 使 金 水 相 生 , 則<br />

病 易 愈 矣 。 世 之 用 寒 涼 者 , 固 不 足 齒 , 間 有 知 用 參 芪 者 , 不 知 先 壯 水 以 制 火 , 而 遽 投 參<br />

芪 以 補 陽 , 反 使 陽 火 旺 而 金 益 受 傷 , 此 不 知 后 先 之 著 者 也 )。 本 方 加 桂 一 兩 , 名 七 味 地<br />

黃 丸 , 引 無 根 之 火 降 而 歸 元 。 本 方 加 五 味 三 兩 , 名 都 氣 丸 : 治 勞 嗽 ( 益 肺 之 源 以 生 腎 水 。<br />

再 加 桂 , 亦 治 消 渴 )。 本 方 加 五 味 二 兩 、 麥 冬 三 兩 , 名 八 仙 長 壽 丸 。 再 加 紫 河 車 一 具 ,<br />

并 治 虛 損 勞 熱 ( 河 車 名 混 沌 皮 , 本 人 之 血 氣 所 生 , 故 能 大 補 氣 血 )。 本 方 加 杜 ( 仲 薑 炒 )、<br />

牛 膝 ( 酒 洗 ) 各 二 兩 , 治 腎 虛 腰 膝 酸 痛 。 本 方 去 澤 瀉 , 加 益 智 仁 三 ( 兩 鹽 、 酒 炒 ), 治<br />

小 便 頻 數 ( 益 智 辛 熱 , 澀 精 固 氣 )。 本 方 用 熟 地 二 兩 、 山 藥 、 山 茱 、 丹 皮 、 歸 尾 、 五 味 、<br />

柴 胡 各 五 錢 、 茯 神 、 澤 瀉 各 二 錢 半 , 蜜 丸 , 朱 砂 為 衣 , 名 益 陰 腎 氣 丸 ( 即 明 目 地 黃 丸 ,<br />

東 垣 ): 治 腎 虛 目 昏 ( 加 柴 胡 者 , 所 以 升 陽 于 上 也 )。 附 桂 八 味 丸 加 車 前 、 牛 膝 , 名 腎 氣<br />

丸 (《 濟 生 》): 治 蠱 脹 ( 別 見 濕 門 )。<br />

《 醫 便 ‧ 卷 一 ‧ 男 女 論 》<br />

二 至 丸 ( 三 十 )<br />

清 上 補 下 第 一 方 , 價 廉 而 功 極 大 , 常 服 累 有 奇 效 。<br />

冬 至 日 取 冬 青 子 不 拘 多 少 , 陰 乾 , 以 蜜 酒 拌 透 , 盒 一 晝 夜 , 粗 布 袋 擦 去 皮 , 曬 乾 為<br />

末 , 新 瓦 瓶 收 貯 。 待 夏 至 日 取 旱 蓮 草 數 十 斤 , 搗 自 然 汁 熬 膏 , 和 前 藥 末 為 丸 , 如 梧 桐 子<br />

68


大 。 每 服 百 丸 , 臨 臥 時 酒 送 下 。 其 功 甚 大 , 初 服 便 能 使 老 者 無 夜 起 之 累 , 不 旬 日 使 膂 力<br />

加 倍 , 又 能 變 白 須 發 為 黑 , 理 腰 膝 , 壯 筋 骨 , 強 陰 不 走 , 酒 色 痰 火 人 服 , 尤 更 奇 妙 。<br />

《 成 方 切 用 ‧ 卷 八 上 ‧ 潤 燥 門 ‧ 甘 麥 大 棗 湯 》<br />

( 金 匱 ) 治 婦 人 臟 燥 悲 傷 欲 哭 , 象 如 神 靈 所 作 , 數 欠 伸 , 亦 補 脾 氣 。( 婦 人 血 室 ,<br />

先 受 積 而 郁 久 為 熱 , 則 臟 為 之 燥 。 靈 樞 曰 : 一 陰 主 關 , 關 至 闔 折 , 則 肝 氣 絕 而 喜 悲 , 則<br />

知 燥 氣 乘 肝 , 為 悲 傷 欲 哭 , 象 如 神 靈 所 作 。 病 從 血 來 , 故 見 陰 象 也 。 靈 樞 曰 : 胃 病 善 伸<br />

數 欠 顏 黑 , 則 知 燥 氣 侵 胃 , 為 欠 伸 。 但 使 肝 氣 津 潤 , 君 火 不 亢 , 則 臟 陰 不 燥 , 何 致 乘 肝<br />

侵 胃 。 今 令 悲 傷 欠 伸 , 其 肝 陰 之 熱 可 知 , 心 肺 之 熱 亦 可 知 , 故 以 甘 麥 大 棗 湯 主 之 。)<br />

甘 草 ( 三 錢 ) 小 麥 ( 一 升 ) 大 棗 ( 十 枚 ) 以 水 六 升 。 煮 取 三 升 。 分 溫 三 服 。<br />

小 麥 能 和 肝 陰 之 客 熱 , 而 養 心 液 , 且 有 消 煩 利 溲 止 汗 之 功 , 故 以 之 為 君 。 甘 草 瀉 心<br />

火 而 和 胃 生 金 , 故 以 為 臣 。 大 棗 調 胃 而 通 津 液 , 利 其 上 壅 之 燥 , 故 以 為 佐 。 蓋 病 本 于 血 ,<br />

心 為 血 主 , 肝 之 子 也 。 心 火 瀉 而 土 氣 和 , 則 胃 氣 下 達 , 肝 臟 潤 , 肺 氣 調 , 則 燥 止 而 病 自<br />

除 也 。<br />

《 訂 正 仲 景 全 書 金 匱 要 略 注 ‧ 卷 六 ‧ 婦 人 雜 病 脈 證 并 治 第 二 十 二 》<br />

婦 人 咽 中 如 有 炙 臠 , 半 夏 厚 樸 湯 主 之 。<br />

【 注 】 咽 中 如 有 炙 臠 , 謂 咽 中 有 痰 涎 , 如 同 炙 肉 , 咯 之 不 出 , 咽 之 不 下 者 , 即 今 之<br />

梅 核 氣 病 也 。 此 病 得 于 七 情 郁 氣 , 凝 涎 而 生 。 故 用 半 夏 、 厚 樸 、 生 薑 , 辛 以 散 結 , 苦 以<br />

降 逆 , 茯 苓 佐 半 夏 , 以 利 飲 行 涎 , 紫 蘇 芳 香 , 以 宣 通 郁 氣 , 俾 氣 舒 涎 去 , 病 自 愈 矣 。 此<br />

證 男 子 亦 有 , 不 獨 婦 人 也 。<br />

【 集 注 】 尤 怡 曰 : 凝 痰 結 氣 , 阻 塞 咽 嗌 之 間 ,《 千 金 》 所 謂 咽 中 帖 帖 如 有 炙 肉 , 吞<br />

之 不 下 , 吐 之 不 出 者 是 也 。<br />

半 夏 厚 樸 湯 方<br />

半 夏 ( 一 升 ) 厚 樸 ( 三 兩 ) 茯 苓 ( 四 兩 ) 生 薑 ( 五 兩 ) 乾 蘇 葉 ( 二 兩 )<br />

上 五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四 升 , 分 溫 四 服 , 日 三 夜 一 服 。<br />

婦 人 臟 躁 , 喜 悲 傷 欲 哭 , 象 如 神 靈 所 作 , 數 欠 伸 , 甘 麥 大 棗 湯 主 之 。<br />

【 按 】 甘 草 小 麥 大 棗 湯 , 方 義 未 詳 , 必 是 訛 錯 。<br />

【 注 】 臟 , 心 臟 也 , 心 靜 則 神 藏 。 若 為 七 情 所 傷 , 則 心 不 得 靜 , 而 神 躁 擾 不 寧 也 。<br />

故 喜 悲 傷 欲 哭 , 是 神 不 能 主 情 也 。 象 如 神 靈 所 憑 , 是 心 不 能 神 明 也 , 即 今 之 失 志 癲 狂 病<br />

也 。 數 欠 伸 , 喝 欠 也 , 喝 欠 頓 悶 , 肝 之 病 也 , 母 能 令 子 實 , 故 證 及 也 。<br />

甘 草 小 麥 大 棗 湯 方<br />

甘 草 ( 三 兩 ) 小 麥 ( 一 升 ) 大 棗 ( 十 枚 )<br />

上 三 味 , 以 水 六 升 , 煮 取 三 升 , 溫 分 三 服 , 亦 補 脾 氣 。<br />

《 齊 氏 醫 案 ‧ 卷 一 ‧ 郁 論 》<br />

《 內 經 》 曰 : 木 郁 則 達 之 , 火 郁 則 發 之 , 土 郁 則 奪 之 , 金 郁 則 泄 之 , 水 郁 則 折 之 。<br />

然 調 達 其 氣 , 過 者 折 之 , 以 其 畏 也 , 所 謂 瀉 之 也 。<br />

69


注 《 內 經 》 者 , 謂 達 之 者 吐 之 也 , 令 其 調 達 也 ; 發 之 者 汗 之 也 , 令 其 疏 散 也 ; 奪 之<br />

則 下 之 , 令 其 無 壅 滯 也 ; 泄 之 謂 滲 泄 解 表 , 利 小 便 也 ; 折 之 謂 制 其 沖 逆 也 。<br />

余 謂 病 起 多 由 于 郁 , 郁 者 , 折 而 不 通 之 義 。《 內 經 》 五 法 為 因 , 五 運 之 氣 所 乘 而 致 。<br />

郁 不 必 作 憂 郁 之 郁 , 但 憂 郁 亦 在 其 中 。 丹 溪 云 : 氣 血 沖 和 , 百 病 不 生 , 一 有 怫 郁 , 諸 病<br />

生 焉 。 因 立 六 郁 之 論 , 制 越 鞠 丸 。 此 方 一 出 而 《 內 經 》 之 旨 晦 , 又 因 注 釋 之 誤 而 復 晦 ,<br />

此 郁 之 不 明 于 世 也 久 矣 。 茍 能 神 而 明 之 , 擴 而 充 之 , 其 于 天 下 之 病 , 斯 過 半 矣 。 且 以 注<br />

《 內 經 》 之 誤 言 之 , 其 曰 達 之 謂 吐 之 , 吐 中 自 有 發 散 之 義 , 凡 屬 木 郁 , 乃 足 少 陽 膽 經 半<br />

表 半 里 之 病 , 多 嘔 酸 吞 酸 , 雖 吐 亦 有 發 散 之 益 , 但 謂 無 害 耳 , 烏 可 便 以 吐 字 改 達 字 ? 達<br />

者 , 暢 茂 達 生 之 義 。 王 道 安 曰 : 肝 性 急 , 怒 氣 逆 , 胠 脅 或 脹 , 火 時 上 炎 , 治 以 苦 寒 辛 散<br />

而 不 愈 者 , 則 用 升 發 之 藥 , 加 以 厥 陰 報 使 而 從 治 之 。 又 如 久 風 入 中 為 飧 泄 , 及 不 因 外 風<br />

之 入 而 清 氣 在 下 為 飧 泄 , 則 以 輕 揚 之 劑 舉 而 散 之 。 凡 此 之 類 , 皆 達 之 法 也 , 此 王 氏 推 廣<br />

達 之 之 義 甚 好 。<br />

火 郁 則 發 之 , 發 之 汗 之 也 , 東 垣 升 陽 散 火 湯 是 也 , 使 勢 窮 則 止 。 其 實 發 與 達 不 相 遠 ,<br />

蓋 火 在 木 中 , 木 郁 則 火 郁 , 相 因 之 理 , 達 之 即 所 以 發 之 , 即 以 達 之 之 藥 發 之 , 無 有 不 應<br />

者 , 但 非 汗 之 謂 也 。 汗 固 能 愈 , 然 火 郁 于 中 , 未 有 不 蒸 蒸 汗 出 , 須 發 之 得 其 朮 耳 。<br />

土 郁 奪 之 , 謂 下 奪 之 , 如 中 滿 腹 脹 , 勢 甚 而 不 能 頓 除 者 , 非 力 輕 之 劑 可 愈 , 則 用 咸<br />

寒 峻 下 之 劑 , 以 劫 奪 其 勢 , 而 使 之 平 , 此 下 奪 之 義 也 。 愚 意 奪 不 止 下 , 如 胃 亦 土 也 , 食<br />

塞 胃 中 , 下 部 有 脈 , 上 部 無 脈 , 法 當 用 燒 鹽 湯 探 吐 法 , 不 吐 則 死 。《 內 經 》 所 謂 高 者 因<br />

而 越 之 , 以 吐 為 上 奪 , 而 衰 其 胃 土 之 郁 , 亦 無 不 可 。<br />

金 郁 泄 之 , 如 肺 氣 膹 滿 , 胸 臆 仰 息 , 非 解 利 肺 氣 之 劑 , 不 足 以 疏 通 之 。 只 解 表 二 字 ,<br />

足 以 盡 泄 金 郁 之 義 , 不 必 更 滲 泄 利 小 便 而 滲 利 自 在 其 中 , 況 利 小 便 是 涉 水 郁 之 治 法 矣 。<br />

獨 水 郁 折 之 難 解 。 愚 意 然 調 其 氣 四 句 , 非 總 結 上 文 也 , 乃 為 折 之 二 字 恐 人 不 明 , 特<br />

說 此 句 以 申 明 之 耳 。 然 , 猶 可 也 。 水 之 郁 而 不 通 者 , 可 調 其 氣 而 愈 。《 內 經 》 曰 : 膀 胱<br />

者 , 州 都 之 官 , 津 液 藏 焉 , 氣 化 則 尿 出 矣 。 肺 為 腎 水 上 源 , 凡 水 不 通 者 , 升 舉 肺 氣 , 法<br />

宜 白 蔻 宣 暢 胸 膈 , 砂 仁 、 半 夏 醒 脾 開 胃 , 肉 桂 化 氣 , 桔 梗 開 提 ( 如 壺 揭 蓋 , 揭 起 則 出 之<br />

義 ), 生 薑 升 散 , 使 上 竅 通 而 下 竅 通 , 若 水 注 之 法 , 自 然 之 理 。 其 過 者 淫 溢 于 四 肢 , 四<br />

肢 浮 腫 , 如 水 之 泛 溢 , 須 折 之 以 其 畏 也 。 蓋 水 之 所 畏 者 土 也 , 土 衰 不 能 制 之 , 而 寡 于 畏 ,<br />

故 妄 行 。 茲 惟 補 其 脾 土 , 俾 土 能 制 水 , 則 水 道 自 通 , 不 利 之 利 , 正 所 謂 瀉 之 也 。 如 此 說 ,<br />

則 折 字 與 瀉 字 , 于 上 接 續 , 而 折 之 之 義 益 明 矣 。<br />

《 內 經 》 五 法 之 注 , 出 自 張 子 和 之 注 , 非 王 啟 玄 舊 文 , 故 多 誤 。 余 改 釋 其 誤 , 又 推<br />

廣 其 義 , 以 一 法 代 五 法 , 神 而 明 之 , 屢 獲 其 效 , 故 表 而 書 之 。 蓋 東 方 先 生 木 , 木 者 生 生<br />

之 氣 , 即 火 氣 , 空 中 之 火 附 于 木 中 , 木 郁 則 火 亦 郁 于 木 中 矣 。 不 特 此 也 , 火 郁 則 土 自 郁 ,<br />

土 郁 則 金 亦 郁 , 金 郁 則 水 亦 郁 , 五 行 相 因 , 自 然 之 理 。 惟 其 相 因 也 , 予 以 一 方 治 其 木 郁 ,<br />

而 諸 郁 皆 因 而 愈 。 一 方 者 , 逍 遙 散 是 也 , 方 中 惟 柴 胡 、 薄 荷 二 味 最 妙 。 蓋 人 身 之 膽 木 ,<br />

乃 甲 木 也 , 少 陽 之 氣 , 氣 尚 柔 嫩 , 象 草 穿 地 , 始 出 而 未 伸 , 此 時 如 被 寒 風 一 郁 , 即 萎 軟<br />

抑 遏 而 不 能 上 伸 , 不 上 伸 則 下 克 脾 土 , 而 金 水 并 病 矣 , 惟 得 溫 風 一 吹 , 郁 氣 即 暢 達 , 蓋<br />

木 喜 舒 , 風 搖 則 舒 暢 , 寒 風 則 畏 。 溫 風 者 , 所 謂 吹 面 不 寒 楊 柳 風 , 木 之 所 喜 。 薄 荷 、 柴<br />

70


胡 辛 而 溫 者 , 辛 也 故 能 發 散 , 溫 也 故 入 少 陽 , 古 人 立 方 之 妙 如 此 。 其 甚 者 , 方 中 加 左 金<br />

丸 , 左 金 丸 止 黃 連 、 吳 茱 萸 二 味 , 黃 連 但 治 心 火 , 加 吳 萸 氣 燥 , 肝 之 氣 亦 燥 , 同 氣 相 求 ,<br />

故 入 肝 以 平 木 , 木 平 則 不 生 心 火 , 火 不 刑 金 , 而 金 能 制 木 , 不 直 伐 木 , 而 佐 金 制 木 , 此<br />

左 金 所 以 得 名 也 。 此 又 法 之 巧 者 , 然 猶 未 也 。 一 服 之 后 , 繼 用 六 味 地 黃 丸 料 加 柴 胡 、 白<br />

芍 服 之 , 以 滋 腎 水 , 俾 水 能 生 木 。 逍 遙 散 者 , 風 以 散 之 也 ; 地 黃 飲 者 , 雨 以 潤 之 也 。 木<br />

有 不 得 其 天 者 乎 ? 夫 此 法 一 立 , 木 火 之 郁 既 舒 , 木 不 下 克 脾 土 , 且 土 亦 滋 潤 , 無 燥 槁 之<br />

患 , 金 水 自 相 生 。 予 謂 一 法 可 通 五 法 者 , 如 此 豈 惟 是 哉 ? 推 之 大 之 , 千 之 萬 之 , 其 益 無<br />

窮 。 凡 寒 熱 往 來 , 似 瘧 非 瘧 , 惡 寒 惡 熱 , 嘔 吐 吞 酸 , 嘈 雜 胸 痛 , 小 腹 脹 悶 , 頭 暈 盜 汗 ,<br />

黃 疸 溫 疫 , 疝 氣 飧 泄 等 證 , 皆 對 證 之 方 。 推 之 傷 風 、 傷 寒 、 傷 食 , 除 直 中 外 , 凡 外 感 者<br />

俱 作 郁 看 , 以 道 遙 散 加 減 出 入 , 無 不 獲 效 。 如 小 柴 胡 湯 、 四 逆 散 、 九 味 羌 活 湯 , 大 同 小<br />

異 , 然 不 若 此 方 之 應 響 也 。 神 而 明 之 , 變 而 通 之 , 存 乎 人 耳 。 倘 一 服 即 愈 , 少 頃 即 發 ,<br />

或 半 日 , 或 一 日 又 發 , 發 之 愈 頻 愈 甚 , 此 必 屬 下 寒 上 熱 之 假 證 , 此 方 不 宜 復 投 , 當 改 用<br />

溫 補 之 劑 , 如 陽 虛 以 四 君 子 湯 加 溫 熱 藥 , 陰 虛 者 則 以 六 味 地 黃 湯 加 溫 熱 藥 , 其 甚 者 尤 須<br />

寒 因 熱 用 , 少 以 冷 藥 從 之 , 用 熱 藥 探 冷 之 法 , 否 則 拒 格 不 入 , 非 惟 無 益 , 而 反 害 之 。 病<br />

有 危 甚 , 治 有 逆 從 , 玄 機 之 士 , 不 須 予 贅 。<br />

古 逍 遙 散 方<br />

柴 胡 三 錢 , 芍 藥 , 當 歸 , 白 朮 , 茯 苓 , 炙 草 , 薄 荷 , 炮 薑 , 去 白 陳 皮 (《 集 解 》 無 )。<br />

加 味 者 , 加 丹 皮 、 山 梔 。 余 以 山 梔 曲 屈 下 行 泄 水 , 改 用 茱 連 丸 尤 妙 。<br />

左 金 丸<br />

大 川 連 六 兩 , 家 吳 萸 一 兩 。 以 水 煮 半 時 , 焙 乾 為 末 , 粥 丸 , 小 梧 子 大 。 服 用 去 白 陳<br />

皮 煎 湯 吞 下 , 功 較 甚 。<br />

逍 遙 散 , 足 少 陽 、 足 厥 陰 二 經 藥 也 。 肝 虛 則 血 病 , 當 歸 、 芍 藥 養 血 而 斂 陰 ; 木 盛 則<br />

土 衰 , 甘 草 、 白 朮 和 中 而 補 土 ( 補 土 生 金 , 亦 以 平 木 ); 柴 胡 生 陽 散 熱 , 合 白 芍 以 平 肝 ,<br />

而 使 木 得 調 達 , 木 喜 通 達 , 故 以 為 補 ( 取 疏 通 義 ); 茯 苓 清 熱 利 濕 , 助 甘 、 朮 以 益 土 ,<br />

能 令 心 氣 安 定 ( 通 心 腎 也 ); 生 薑 暖 胃 祛 痰 , 調 中 解 郁 ; 薄 荷 搜 肝 瀉 肺 , 理 氣 消 風 , 疏<br />

逆 和 中 , 所 以 有 逍 遙 之 名 。<br />

《 成 方 便 讀 ‧ 卷 二 ‧ 和 解 之 劑 ‧ 逍 遙 散 ( 局 方 )》<br />

加 味 逍 遙 散<br />

逍 遙 散 內 芍 苓 歸 , 柴 朮 荷 甘 薑 用 煨 。 血 燥 肝 虛 寒 熱 作 , 調 經 散 逆 郁 能 開 。 山 梔 并 與<br />

丹 皮 入 , 加 味 逍 遙 用 者 裁 。 木 郁 難 舒 易 化 火 , 有 余 怒 氣 擾 成 災 。<br />

逍 遙 散 柴 胡 當 歸 ( 酒 拌 ) 白 芍 ( 酒 炒 ) 白 朮 ( 土 炒 ) 茯 苓 薄 荷 煨 薑<br />

( 各 一 錢 ) 炙 甘 草 ( 五 分 ) 治 血 虛 肝 燥 , 木 郁 不 達 , 以 致 化 火 化 風 , 往 來 寒 熱 , 勞<br />

嗽 骨 蒸 , 以 及 月 經 不 調 等 證 。 夫 肝 屬 木 , 乃 生 氣 所 寓 , 為 藏 血 之 地 。 其 性 剛 介 , 而 喜 條<br />

達 , 必 須 水 以 涵 之 , 土 以 培 之 , 然 后 得 遂 其 生 長 之 意 。 若 七 情 內 傷 , 或 六 淫 外 來 , 犯 之<br />

則 木 郁 而 病 變 多 矣 。 此 方 以 當 歸 、 白 芍 之 養 血 , 以 涵 其 肝 ; 苓 、 朮 、 甘 草 之 補 土 , 以 培<br />

其 本 ; 柴 胡 、 薄 荷 、 煨 生 薑 , 俱 系 辛 散 氣 升 之 物 , 以 順 肝 之 性 , 而 使 之 不 郁 。 如 是 則 六<br />

71


淫 七 情 之 邪 皆 治 , 而 前 證 豈 有 不 愈 者 哉 ! 本 方 加 丹 皮 、 黑 山 梔 各 一 錢 , 名 加 味 逍 遙<br />

散 。 治 怒 氣 傷 肝 、 血 少 化 火 之 證 。 故 以 丹 皮 之 能 入 肝 膽 血 分 者 , 以 清 泄 其 火 邪 ; 黑 山 梔<br />

亦 入 營 分 , 能 引 上 焦 心 肺 之 熱 , 屈 曲 下 行 。 合 于 前 方 中 , 自 能 解 郁 散 火 , 火 退 則 諸 病 皆<br />

愈 耳 。<br />

《 奉 時 旨 要 ‧ 卷 一 屬 陰 ‧ 論 七 情 之 郁 》<br />

喜 郁 之 癥 , 志 得 意 滿 之 病 也 。《 經 》 云 : 喜 則 氣 和 志 達 , 營 衛 通 利 , 故 氣 緩 。 何 病<br />

之 有 , 然 或 在 君 父 尊 長 之 前 , 同 人 失 意 之 際 , 遇 喜 不 便 形 容 , 如 謝 安 之 對 奕 報 捷 , 故 示<br />

從 容 , 旋 折 屐 齒 之 類 , 皆 喜 郁 也 。 喜 而 郁 , 則 神 散 而 不 藏 , 其 發 也 狂 , 為 喜 笑 不 休 , 口<br />

流 涎 , 目 黃 , 皮 革 焦 , 毛 悴 色 夭 , 治 宜 天 王 補 心 丹 。 若 心 熱 多 笑 , 黃 連 解 毒 湯 加 半 夏 薑<br />

汁 竹 瀝 , 且 以 恐 勝 之 。 此 喜 郁 之 治 也 。<br />

怒 郁 之 癥 ,《 經 》 云 : 血 有 余 則 怒 。 怒 則 氣 逆 , 甚 則 嘔 血 及 飧 泄 。 怒 而 郁 , 則 氣 逆<br />

上 而 不 下 , 即 傷 肝 。 其 癥 脅 脹 疼 痛 , 頭 疼 , 目 不 明 , 昏 冒 厥 逆 , 婦 女 經 閉 乳 疾 , 治 用 越<br />

鞠 丸 、 四 磨 飲 、 化 肝 煎 、 柴 胡 疏 肝 散 之 類 ; 生 痰 者 , 二 陳 湯 。 然 久 郁 忿 忿 不 解 , 必 大 傷<br />

其 陰 , 而 成 勞 損 噎 膈 痞 結 諸 癥 , 宜 逍 遙 散 、 歸 脾 湯 等 以 調 養 之 。 更 用 訪 勝 尋 樂 之 事 以 散<br />

其 悶 。 或 以 悲 勝 之 。 血 逆 者 , 通 瘀 煎 、 人 參 清 肺 散 酌 用 。 此 怒 郁 之 治 也 。<br />

憂 郁 之 癥 , 全 屬 大 虛 , 多 因 衣 食 之 累 , 利 害 之 牽 , 及 悲 憂 驚 恐 所 致 。 蓋 悲 則 氣 消 ,<br />

憂 則 氣 沉 , 必 傷 脾 肺 , 驚 則 氣 亂 , 恐 則 氣 下 , 必 傷 肝 腎 。 憂 至 于 郁 , 此 其 戚 戚 悠 悠 , 精<br />

氣 消 索 , 已 非 一 日 。《 經 》 云 : 憂 愁 者 , 氣 閉 塞 而 不 行 。 將 見 噎 膈 、 勞 損 、 便 血 、 瘡 瘍 ,<br />

虛 癥 滋 起 。 古 人 琴 書 以 消 憂 , 出 游 以 寫 憂 , 皆 良 法 也 。 治 宜 培 養 真 元 , 用 七 福 飲 四 君 異<br />

功 六 君 大 補 元 煎 等 治 之 。 此 憂 郁 之 治 也 。<br />

思 郁 之 癥 , 惟 曠 女 厘 婦 , 及 螢 窗 困 厄 , 積 疑 任 怨 者 有 之 。《 經 》 云 : 思 則 心 有 所 存 ,<br />

神 有 所 歸 , 正 氣 留 而 不 行 , 故 氣 結 而 傷 于 脾 。 郁 之 久 , 則 上 連 肺 胃 而 為 喘 咳 、 為 失 血 、<br />

為 噎 膈 嘔 吐 ; 下 連 肝 腎 , 為 帶 濁 , 崩 淋 、 不 月 、 為 勞 損 。 初 病 者 宜 順 宜 開 , 久 病 而 損 及<br />

中 氣 者 , 宜 修 宜 補 。 然 以 情 病 者 , 非 情 不 解 , 即 以 怒 勝 思 、 亦 暫 時 之 計 耳 。 俗 諺 云 : 心<br />

病 還 須 心 藥 醫 , 可 謂 一 語 破 的 。 治 用 逍 遙 散 、 二 陳 湯 、 六 君 、 七 福 之 屬 酌 用 , 此 思 郁 之<br />

治 也 。<br />

悲 郁 之 癥 ,《 經 》 云 : 心 氣 虛 則 悲 , 悲 則 氣 消 。 悲 而 郁 , 則 心 系 急 , 肺 布 葉 舉 , 而<br />

上 焦 不 通 , 營 衛 不 散 , 熱 氣 在 中 , 故 氣 消 。 其 癥 則 心 下 崩 數 溲 血 , 悲 痛 苦 惱 者 , 心 神 煩<br />

熱 躁 亂 而 非 清 凈 也 。 悲 哭 而 五 液 俱 出 者 , 火 熱 亢 極 而 反 兼 水 化 制 之 也 。 甘 麥 大 棗 湯 主 之 。<br />

大 約 悲 因 于 有 所 失 , 唯 用 亡 羊 補 牢 之 計 , 使 其 失 不 足 惜 , 則 前 事 自 忘 而 悲 可 愈 。 治 法 潤<br />

肺 中 兼 順 其 氣 。 此 悲 郁 之 治 也 。<br />

恐 郁 之 癥 ,《 經 》 云 : 肝 氣 虛 則 恐 。 精 氣 并 于 腎 則 恐 。 心 怵 惕 思 慮 則 傷 神 , 神 傷 則<br />

恐 懼 自 失 。 膽 病 者 , 心 下 憺 憺 , 若 人 將 捕 之 。 此 癥 本 無 所 驚 , 心 自 動 而 不 寧 , 自 由 元 虛<br />

陰 弱 , 心 神 不 足 而 然 。 失 治 而 郁 , 則 精 卻 , 上 焦 閉 , 下 焦 脹 , 故 氣 不 行 。 治 法 : 若 腎 傷<br />

者 , 宜 補 精 髓 , 六 味 丸 加 枸 杞 、 遠 志 ; 若 肝 虛 者 , 宜 養 陰 血 , 六 味 丸 加 棗 仁 , 龍 齒 ; 治<br />

陽 明 者 , 壯 其 氣 , 四 君 子 加 木 香 ; 治 心 包 者 , 鎮 其 神 , 七 福 飲 、 秘 旨 安 神 丸 加 朱 砂 、 琥<br />

72


珀 、 犀 角 ; 膽 虛 者 , 補 膽 防 風 湯 , 勞 心 過 度 , 夢 寐 不 安 者 , 一 味 鹿 角 膠 , 酒 溶 多 服 。 此<br />

恐 郁 之 治 也 。<br />

驚 郁 之 癥 ,《 經 》 云 : 驚 則 氣 亂 , 心 無 所 倚 , 神 無 所 歸 , 慮 無 所 定 , 故 氣 亂 。 惡 人<br />

與 火 , 聞 木 音 則 惕 然 。 失 治 而 郁 , 則 生 火 生 涎 , 涎 與 氣 搏 , 變 生 諸 癥 。 或 短 氣 自 汗 , 異<br />

夢 驚 魘 ; 或 怔 忡 心 悸 , 癲 癇 神 呆 , 妄 言 妄 見 。 大 抵 驚 癥 本 因 內 氣 先 虛 , 猝 聞 異 響 , 見 異<br />

物 , 及 遇 險 臨 危 而 驚 其 肝 膽 , 則 神 魂 失 守 。 且 驚 則 神 出 于 舍 而 舍 空 , 痰 飲 乘 虛 襲 入 , 其<br />

神 不 得 歸 。 又 肝 藏 魂 , 肝 虛 遇 驚 , 則 風 氣 水 飲 乘 虛 襲 入 , 其 魂 飛 揚 若 離 體 狀 。 治 法 : 用<br />

溫 膽 湯 加 炒 棗 仁 , 送 下 遠 志 丸 ; 或 平 補 鎮 心 丹 、 秘 旨 安 神 丸 俱 可 。 若 氣 郁 生 痰 而 驚 悸 者 ,<br />

四 七 湯 加 茯 神 、 遠 志 、 石 菖 蒲 。 至 神 魂 不 歸 , 魂 夢 飛 揚 者 , 此 木 盛 生 風 , 木 槁 生 火 , 不<br />

可 概 作 心 血 虛 治 , 先 用 獨 活 湯 數 劑 , 后 用 珍 珠 母 丸 神 效 。 此 驚 郁 之 治 也 。<br />

《 四 科 簡 效 方 ‧ 甲 集 ‧ 內 科 通 治 ‧ 安 神 》<br />

凡 心 神 過 擾 , 營 血 耗 傷 , 不 寐 善 忘 , 悲 愁 不 樂 , 用 甘 草 ( 一 錢 ), 小 麥 ( 三 錢 ), 紅<br />

棗 ( 七 枚 , 每 枚 以 銀 針 刺 七 孔 ), 野 百 合 ( 七 錢 ), 蓮 子 心 ( 七 分 ), 水 煎 去 滓 , 入 青 鹽<br />

( 一 分 ) 服 。<br />

生 川 連 ( 五 錢 ) 肉 桂 心 ( 五 分 ) 硏 細 , 白 蜜 丸 , 空 心 淡 鹽 湯 下 。 治 心 腎 不 交 ,<br />

怔 忡 無 寐 , 名 交 泰 丸 。<br />

透 明 辰 砂 ( 一 兩 ), 以 玉 器 盛 , 露 四 十 九 夜 , 遇 陰 雨 不 算 , 令 硏 極 細 , 入 西 牛 黃 一<br />

錢 , 硏 勻 , 煉 蜜 丸 , 如 豌 豆 大 , 名 露 珠 丹 。 又 透 明 辰 砂 硏 極 細 , 每 砂 一 兩 , 用 生 甘 草 一<br />

兩 , 煎 湯 飛 凈 , 去 頭 底 曬 乾 , 再 硏 再 飛 , 三 次 為 度 。 用 豶 猪 心 中 血 , 絲 棉 絞 去 滓 , 凡 砂<br />

一 兩 , 用 心 血 三 個 , 每 次 一 個 , 拌 砂 曬 乾 , 再 硏 再 拌 , 再 曬 , 三 個 用 訖 , 再 硏 極 細 , 以<br />

糯 米 粉 糊 , 和 搗 萬 杵 為 丸 , 每 重 七 分 , 陰 乾 得 五 分 , 瓷 瓶 裝 好 , 名 正 誠 丹 , 并 治 殫 慮 勞<br />

神 , 火 升 心 悸 , 震 惕 不 寐 等 證 。 凡 臨 文 應 事 心 動 , 或 臨 臥 用 一 丸 , 噙 化 極 妙 。<br />

《 刪 補 名 醫 方 論 ‧ 卷 八 》<br />

黃 連 阿 膠 湯 治 少 陰 病 , 得 之 二 三 日 以 上 , 心 中 煩 不 得 臥 。<br />

黃 連 ( 四 兩 ) 黃 芩 ( 一 兩 ) 芍 藥 ( 二 兩 ) 雞 子 黃 ( 二 枚 ) 阿 膠 ( 三 兩 )<br />

上 五 味 , 以 水 五 升 , 先 煮 三 物 , 取 二 升 , 去 滓 , 內 膠 烊 盡 , 小 冷 , 內 雞 子 黃 , 攪 令<br />

相 得 , 溫 服 七 合 , 日 三 服 。<br />

【 集 注 】 柯 琴 曰 : 此 少 陰 病 之 瀉 心 湯 也 。 凡 瀉 心 必 藉 連 、 芩 , 而 導 引 有 陰 陽 之 別 。<br />

病 在 三 陽 , 胃 中 不 和 , 而 心 下 痞 硬 者 , 虛 則 加 參 。 甘 補 之 , 實 則 加 大 黃 下 之 。 病 在 少 陰 ,<br />

而 心 中 煩 不 得 臥 者 , 既 不 得 用 參 、 甘 以 助 陽 , 亦 不 得 用 大 黃 以 傷 胃 矣 。 用 芩 、 連 以 直 折<br />

心 火 , 用 阿 膠 以 補 腎 陰 , 雞 子 黃 佐 芩 、 連 于 瀉 心 中 補 心 血 , 芍 藥 佐 阿 膠 于 補 陰 中 斂 陰 氣 ,<br />

斯 則 心 腎 交 合 , 水 升 火 降 。 是 以 扶 陰 瀉 陽 之 方 , 變 而 為 滋 陰 和 陽 之 劑 也 。 是 則 少 陰 之 火 ,<br />

各 歸 其 部 , 心 中 之 煩 不 得 臥 可 除 矣 。 經 曰 : 陰 平 陽 秘 , 精 神 乃 治 。 斯 方 之 謂 歟 !<br />

理 中 湯 丸 治 中 氣 不 運 , 腹 中 不 實 , 口 失 滋 味 , 病 久 不 食 , 臟 腑 不 調 , 與 傷 寒 直 中<br />

太 陰 , 自 利 不 渴 , 寒 多 而 嘔 等 證 。 人 參 ( 三 兩 ) 白 朮 ( 三 兩 ) 甘 草 ( 三 兩 ) 乾<br />

73


薑 ( 三 兩 )<br />

上 四 味 , 搗 篩 為 末 , 蜜 丸 如 雞 子 黃 大 , 以 沸 湯 數 合 和 一 丸 , 硏 碎 , 溫 服 之 。 日 三 四<br />

枚 , 夜 二 枚 ; 腹 中 未 熱 , 益 至 三 四 丸 。 然 不 及 湯 , 湯 法 以 四 物 依 兩 數 切 , 用 水 八 升 , 煮<br />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br />

若 臍 上 筑 者 , 腎 氣 動 也 , 去 朮 加 桂 四 兩 。 多 吐 者 , 去 朮 加 生 薑 三 兩 。 下 多 者 , 還 用<br />

朮 。 悸 者 , 加 茯 苓 二 兩 。 渴 欲 得 水 者 , 加 朮 , 足 前 成 四 兩 半 。 腹 中 痛 者 , 加 人 參 , 足 前<br />

成 四 兩 半 。 寒 者 , 加 乾 薑 , 足 前 成 四 兩 半 。 腹 滿 者 , 去 朮 加 附 子 一 枚 。 服 湯 后 如 食 頃 ,<br />

飲 熱 粥 一 升 許 , 微 自 溫 勿 發 衣 被 。<br />

【 集 注 】 程 應 旄 曰 : 陽 之 動 始 于 溫 , 溫 氣 得 而 谷 精 運 , 谷 氣 升 而 中 氣 贍 , 故 名 曰 理<br />

中 , 實 以 燮 理 之 功 , 予 中 焦 之 陽 也 。 若 胃 陽 虛 , 則 中 氣 失 宰 , 膻 中 無 發 宣 之 用 , 六 腑 無<br />

灑 陳 之 功 , 猶 如 釜 薪 失 焰 , 故 下 致 清 谷 , 上 失 滋 味 , 五 臟 凌 奪 , 諸 證 所 由 來 也 。 參 、 朮 、<br />

炙 草 , 所 以 守 中 州 , 乾 薑 辛 以 溫 中 , 必 假 之 以 焰 釜 薪 而 騰 陽 氣 , 是 以 谷 入 于 陰 , 長 氣 于<br />

陽 , 上 輸 華 蓋 , 下 攝 州 都 , 五 臟 六 腑 , 皆 以 受 氣 , 此 理 中 之 旨 也 。 若 水 寒 互 勝 , 即 當 脾<br />

腎 雙 溫 , 加 以 附 子 , 則 命 門 益 土 母 溫 矣 。 白 朮 補 脾 , 得 人 參 則 壅 氣 , 故 臍 下 動 氣 ; 吐 多<br />

腹 滿 者 , 去 朮 也 。 加 桂 以 伐 腎 邪 , 加 生 薑 以 止 嘔 也 。 加 附 子 以 消 陰 也 。 下 多 者 濕 勝 也 ,<br />

還 用 朮 燥 濕 也 。 渴 欲 飲 水 飲 渴 也 , 加 朮 使 飲 化 津 生 也 。 心 下 悸 停 水 也 , 加 茯 苓 導 水 也 。<br />

腹 中 痛 倍 人 參 , 虛 痛 也 。 寒 者 加 乾 薑 , 寒 甚 也 。<br />

《 醫 方 選 要 ‧ 卷 之 七 ‧ 怔 忡 健 忘 動 悸 門 》<br />

夫 怔 忡 者 , 心 血 不 足 , 心 中 躁 動 不 寧 也 。 蓋 心 主 血 , 血 旺 則 心 主 自 安 矣 。 一 或 為 喜<br />

怒 憂 恐 所 動 , 則 真 血 虛 耗 , 心 主 失 輔 而 成 怔 忡 矣 。 又 或 外 感 風 寒 暑 濕 之 氣 閉 塞 諸 經 , 及<br />

協 飲 停 留 中 脘 , 皆 能 令 人 怔 忡 。 至 于 健 忘 者 , 謂 陡 然 而 忘 其 事 也 , 主 于 心 脾 二 經 。 蓋 心<br />

之 官 則 思 , 脾 亦 主 思 , 此 由 思 慮 過 度 , 有 傷 心 脾 而 得 也 。 傷 于 心 則 真 血 耗 散 , 神 不 守 舍 ;<br />

傷 于 脾 則 胃 氣 虛 憊 而 慮 愈 深 。 二 者 皆 能 令 人 健 忘 也 。 或 停 飲 而 氣 郁 生 痰 , 使 心 脾 之 氣 不<br />

得 舒 , 亦 成 斯 疾 。<br />

若 夫 動 悸 者 , 謂 心 中 惕 然 動 悸 而 驚 也 , 心 下 怯 怯 , 如 人 將 捕 , 由 心 膽 虛 怯 之 所 致 也 。<br />

蓋 心 者 , 君 主 之 官 , 神 明 出 焉 ; 膽 者 , 中 正 之 官 , 決 斷 出 焉 。 或 因 事 有 所 大 驚 , 或 見 異<br />

相 , 登 高 涉 險 , 驚 忤 心 神 , 氣 與 涎 郁 , 則 必 驚 悸 , 驚 悸 不 已 , 變 生 諸 證 。 或 短 氣 悸 乏 ,<br />

或 體 倦 自 汗 , 四 肢 浮 腫 , 飲 食 無 味 , 心 虛 煩 悶 , 坐 臥 不 寧 , 此 皆 心 膽 虛 怯 之 候 也 。<br />

夫 怔 忡 也 , 健 忘 也 , 動 悸 也 , 三 者 名 雖 不 同 , 未 有 不 由 心 血 不 足 , 脾 氣 虛 弱 , 積 飲<br />

停 痰 而 成 也 。 治 之 唯 在 補 養 心 血 , 調 和 脾 氣 , 寧 其 神 , 化 其 痰 , 使 神 氣 充 滿 , 心 安 氣 舒 ,<br />

則 無 三 者 之 患 也 。<br />

益 榮 湯 治 思 慮 過 多 , 耗 傷 心 血 , 心 血 既 傷 , 神 無 所 守 , 是 以 怔 忡 恍 惚 , 善 悲 憂 ,<br />

少 顏 色 , 夜 多 不 寐 , 小 便 或 濁 。<br />

當 歸 ( 酒 浸 ) 黃 芪 ( 去 蘆 ) 小 草 酸 棗 仁 ( 炒 , 去 殼 ) 柏 子 仁 ( 炒 ) 茯 神<br />

( 去 木 、 皮 ) 木 香 ( 不 見 火 ) 麥 門 冬 ( 去 心 ) 白 芍 藥 人 參 ( 去 蘆 ) 紫 石 英 (ŭ<br />

硏 ) 甘 草 ( 炙 , 各 一 錢 )<br />

74


上 作 一 服 , 用 水 二 盅 , 生 薑 三 片 、 棗 二 枚 , 煎 至 一 盅 , 不 拘 時 服 。<br />

茯 苓 飲 子 治 痰 飲 蓄 于 心 胃 , 怔 忡 不 已 。<br />

赤 茯 苓 ( 去 皮 ) 半 夏 ( 湯 泡 七 次 ) 茯 神 ( 去 木 , 皮 ) 麥 門 冬 ( 去 心 ) 橘 紅<br />

( 各 一 錢 半 ) 沉 香 ( 不 見 火 ) 檳 榔 甘 草 ( 炙 , 各 一 錢 ) 上 作 一 服 , 用 水 二 盅 ,<br />

生 薑 五 片 , 煎 至 一 盅 , 不 拘 時 服 。<br />

歸 脾 湯 治 思 慮 過 多 , 勞 傷 心 脾 , 健 忘 怔 忡 。<br />

人 參 ( 去 蘆 ) 木 香 ( 各 一 錢 ) 茯 神 ( 去 皮 、 木 ) 龍 眼 肉 黃 芪 ( 去 蘆 ) 酸<br />

棗 仁 白 朮 ( 以 上 各 一 錢 半 ) 甘 草 ( 炙 , 半 錢 )<br />

上 作 一 服 , 用 水 二 盅 , 生 薑 五 片 、 棗 一 枚 , 煎 至 一 盅 , 不 拘 時 服 。<br />

十 味 溫 膽 湯 治 心 膽 虛 怯 , 觸 事 易 驚 , 夢 寢 不 祥 , 異 象 相 感 , 遂 致 心 驚 , 氣 郁 生 痰<br />

涎 , 涎 與 氣 搏 , 變 生 諸 證 , 或 短 氣 悸 之 , 或 復 自 汗 , 四 肢 浮 腫 , 飲 食 無 味 , 心 虛 煩 悶 ,<br />

坐 臥 不 安 。<br />

半 夏 ( 湯 泡 ) 枳 買 ( 麩 炒 ) 橘 紅 ( 各 二 錢 ) 白 茯 苓 ( 一 錢 半 ) 酸 棗 仁 遠<br />

志 ( 去 心 , 甘 草 水 煮 ) 五 味 子 熟 地 黃 ( 酒 浸 , 焙 ) 人 參 ( 去 蘆 , 各 一 錢 ) 甘 草<br />

( 炙 , 半 錢 )<br />

上 作 一 服 , 用 水 二 盅 , 生 薑 五 片 、 棗 一 枚 , 煎 至 一 盅 , 不 拘 時 服 。<br />

養 心 湯 治 虛 損 , 心 血 不 足 , 驚 惕 不 寧 。 黃 芪 ( 炙 ) 茯 神 ( 去 木 、 皮 ) 白<br />

茯 苓 ( 去 皮 ) 半 夏 曲 當 歸 川 芎 ( 以 上 各 一 錢 半 ) 遠 志 ( 去 心 、 薑 汁 炒 ) 酸 棗<br />

仁 ( 微 炒 ) 肉 桂 ( 去 皮 ) 柏 子 仁 五 味 子 人 參 ( 以 上 各 一 錢 ) 甘 草 ( 炙 , 半 錢 )<br />

上 作 一 服 , 用 水 二 盅 , 生 薑 五 片 、 棗 二 枚 , 煎 至 一 盅 , 食 前 服 。<br />

葉 氏 鎮 心 爽 神 湯 治 心 腎 不 交 , 上 盛 下 虛 , 心 神 恍 惚 , 睡 多 驚 悸 , 小 便 頻 數 , 遺 精<br />

白 濁 。 常 服 鎮 心 安 神 。<br />

石 菖 蒲 ( 去 毛 , 半 兩 ) 甘 草 ( 炙 , 四 錢 ) 人 參 ( 去 蘆 ) 赤 茯 苓 ( 各 三 錢 ) 酸<br />

棗 仁 ( 炒 , 一 錢 半 ) 當 歸 ( 酒 浸 , 焙 , 三 錢 ) 南 星 ( 炮 , 二 錢 半 ) 陳 皮 ( 去 白 )<br />

山 藥 細 辛 ( 去 苗 ) 紫 菀 ( 去 蘆 ) 半 夏 ( 湯 泡 七 次 ) 川 芎 五 味 子 ( 各 二 錢 ) 通<br />

草 麥 門 冬 ( 去 心 ) 覆 盆 子 ( 各 一 錢 半 ) 柏 子 仁 ( 炒 ) 枸 杞 子 ( 各 一 錢 ) 上<br />

咀 , 每 服 四 錢 , 用 水 一 盅 , 蜜 一 匙 , 煎 至 五 分 , 去 租 , 入 麝 香 少 許 , 再 煎 一 、 二 沸 ,<br />

不 拘 時 溫 服 。<br />

葉 氏 定 心 湯 理 心 氣 不 足 , 榮 血 衰 少 , 精 神 恍 惚 , 夢 中 失 精 。<br />

人 參 ( 去 蘆 ) 白 茯 苓 ( 去 皮 ) 茯 神 ( 去 皮 、 木 ) 黃 芪 ( 蜜 炙 , 各 三 兩 ) 白<br />

朮 赤 石 脂 ( 硏 ) 川 芎 厚 樸 ( 薑 制 , 各 二 兩 ) 官 桂 ( 去 皮 , 一 兩 ) 紫 菀 茸 防<br />

風 ( 各 二 兩 ) 麥 門 冬 ( 去 心 , 一 兩 半 ) 甘 草 ( 炙 , 一 兩 )<br />

上 咀 , 每 服 三 錢 , 用 水 一 盅 , 赤 小 豆 七 十 粒 , 煎 至 七 分 , 食 后 服 。<br />

人 參 固 本 丸 夫 人 心 生 血 , 血 生 氣 , 氣 生 精 , 精 盛 須 發 不 白 , 容 貌 不 衰 。 今 人 滋 補<br />

氣 血 多 用 性 熱 之 藥 , 殊 非 其 治 。 此 方 蓋 用 生 地 黃 能 生 精 血 , 用 天 門 冬 引 入 所 生 之 地 ; 熟<br />

地 黃 能 補 精 血 , 用 麥 門 冬 引 入 所 補 之 地 ; 又 以 人 參 能 通 心 氣 , 使 五 味 并 用 , 實 補 益 心 血 。<br />

又 名 二 黃 丸 。<br />

75


生 地 黃 ( 洗 ) 熟 地 黃 ( 洗 蒸 ) 天 門 冬 ( 去 心 ) 麥 門 冬 ( 去 心 , 以 上 各 一 兩 )<br />

人 參 ( 去 蘆 , 半 兩 ) 上 為 細 末 , 煉 蜜 和 丸 如 梧 桐 子 大 , 每 服 五 十 丸 , 空 心 溫 酒 或 鹽<br />

湯 任 下 。<br />

八 物 定 志 丸 補 益 心 神 , 安 定 魂 魄 。 治 痰 , 去 胸 中 邪 熱 。<br />

人 參 ( 去 蘆 , 一 兩 半 ) 石 菖 蒲 遠 志 ( 去 心 ) 茯 苓 ( 去 皮 ) 茯 神 ( 去 心 , 各<br />

一 兩 ) 朱 砂 ( 為 衣 , 一 錢 ) 白 朮 麥 門 冬 ( 去 心 , 各 半 兩 ) 牛 黃 ( 另 硏 , 二 錢 )<br />

上 為 細 末 , 煉 蜜 和 丸 如 梧 桐 子 大 , 以 朱 砂 為 衣 , 每 服 五 十 丸 , 不 拘 時 米 飲 送 下 。<br />

寧 志 膏 治 心 神 恍 惚 , 一 時 健 忘 。<br />

辰 砂 ( 硏 細 水 飛 ) 乳 香 ( 另 硏 , 各 半 兩 ) 酸 棗 仁 ( 炒 , 去 皮 , 硏 ) 人 參 ( 去<br />

蘆 , 硏 , 各 一 兩 ) 上 為 末 和 勻 , 煉 蜜 為 丸 如 彈 子 大 , 每 服 一 丸 , 空 心 用 溫 酒 或 棗 湯<br />

送 下 。<br />

平 補 鎮 心 丹 治 心 血 不 足 , 時 或 怔 忡 , 夜 多 異 夢 , 如 墮 層 崖 。 常 服 安 心 腎 , 益 榮 衛 。<br />

白 茯 苓 ( 半 兩 ) 五 味 子 車 前 子 茯 神 ( 去 皮 、 木 ) 麥 門 冬 ( 去 心 ) 肉 桂 ( 去<br />

皮 , 各 一 兩 二 錢 半 ) 遠 志 ( 去 心 , 甘 草 水 煮 ) 天 門 冬 ( 去 心 ) 山 藥 ( 薑 制 , 各 一<br />

兩 半 ) 酸 棗 仁 ( 二 錢 半 ) 熟 地 黃 ( 酒 蒸 , 一 兩 半 ) 人 參 ( 去 蘆 , 五 錢 ) 龍 齒 ( 一<br />

兩 半 ) 朱 砂 ( 細 硏 為 衣 , 半 兩 )<br />

上 為 細 末 , 煉 蜜 和 丸 如 梧 桐 子 大 , 每 服 五 十 丸 , 空 心 米 飲 、 溫 酒 任 下 。<br />

妙 香 散 治 心 氣 不 足 , 志 意 不 定 , 驚 悸 恐 怖 , 悲 憂 慘 戚 , 虛 煩 少 睡 , 喜 怒 不 常 , 夜<br />

多 盜 汗 , 飲 食 無 味 , 頭 目 昏 眩 。 常 服 補 益 氣 血 , 安 神 鎮 心 。<br />

麝 香 ( 另 硏 , 一 錢 ) 山 藥 ( 薑 汁 炙 , 一 兩 ) 人 參 ( 半 兩 ) 木 香 ( 二 錢 半 ) 茯<br />

苓 ( 去 皮 ) 茯 神 ( 去 皮 、 木 ) 黃 芪 ( 各 一 兩 ) 桔 梗 ( 半 兩 ) 甘 草 ( 炙 , 半 兩 )<br />

遠 志 ( 去 心 , 炒 , 一 兩 ) 辰 砂 ( 另 硏 , 三 錢 )<br />

上 為 末 , 每 服 二 錢 , 不 拘 時 溫 酒 調 服 。<br />

定 志 丸 治 心 氣 不 足 , 恍 惚 多 忘 。 常 服 安 神 定 志 。<br />

遠 志 ( 去 心 , 二 兩 ) 人 參 ( 去 蘆 , 三 兩 ) 菖 蒲 ( 二 兩 ) 白 茯 苓 ( 去 皮 , 三 兩 )<br />

上 為 末 , 煉 蜜 和 丸 如 梧 桐 子 大 , 以 細 硏 朱 砂 為 衣 , 每 服 三 、 五 十 丸 , 米 飲 食 后 服 。<br />

壽 星 丸 治 心 膽 被 驚 , 神 不 守 舍 , 或 痰 迷 心 竅 , 恍 惚 健 忘 。<br />

天 南 星 ( 先 用 炭 三 十 斤 燒 一 地 坑 通 紅 , 去 炭 火 , 以 酒 五 升 傾 于 地 坑 內 , 候 滲 泄 盡 ,<br />

下 南 星 在 坑 內 以 盆 覆 坑 , 周 圍 用 灰 擁 定 , 勿 令 走 氣 , 次 日 取 出 為 末 , 一 斤 ) 朱 砂 ( 另<br />

硏 , 二 兩 ) 琥 珀 ( 另 硏 , 一 兩 )<br />

上 各 為 細 末 和 勻 , 用 生 薑 汁 煮 面 糊 和 丸 , 如 梧 桐 子 大 , 每 服 三 十 丸 , 加 至 五 十 丸 ,<br />

食 后 煎 人 參 石 菖 蒲 湯 送 下 。<br />

二 丹 丸 治 健 忘 。 養 神 定 志 , 和 血 安 神 , 外 華 腠 理 。<br />

天 門 冬 ( 去 心 ) 熟 地 黃 丹 參 ( 以 上 各 一 兩 半 ) 白 茯 苓 ( 去 皮 ) 麥 門 冬 ( 去<br />

心 ) 甘 草 ( 以 上 各 一 兩 ) 遠 志 ( 去 心 ) 人 參 ( 去 蘆 , 各 半 兩 )<br />

上 為 細 末 , 煉 蜜 和 丸 , 以 朱 砂 半 兩 硏 極 細 為 衣 , 每 服 五 十 丸 , 加 至 百 丸 , 空 心 煎 愈<br />

風 湯 送 下 。 愈 風 湯 方 見 風 門 。<br />

76


秘 傳 酸 棗 仁 湯 治 心 腎 水 火 不 交 , 精 血 虛 耗 , 痰 飲 內 蓄 , 怔 忡 恍 惚 , 夜 臥 不 安 。<br />

酸 棗 仁 ( 去 皮 尖 ) 遠 志 ( 去 心 制 ) 黃 芪 白 茯 苓 蓮 肉 ( 去 心 ) 當 歸 ( 酒 浸 )<br />

人 參 茯 神 ( 以 上 各 一 兩 ) 陳 皮 粉 草 ( 炙 , 各 半 兩 )<br />

上 咀 , 每 服 四 錢 , 水 一 盞 半 , 生 薑 三 片 、 棗 一 枚 , 以 瓦 器 煎 七 分 , 日 二 服 , 臨 臥<br />

一 服 。<br />

安 神 丸 治 心 神 煩 亂 , 怔 忡 , 兀 兀 欲 吐 , 胸 中 氣 亂 而 熱 , 有 似 懊 憹 之 狀 , 皆 膈 上 血<br />

中 伏 火 , 蒸 蒸 然 不 安 , 宜 用 權 衡 法 以 鎮 陰 火 之 浮 行 , 以 養 上 焦 之 元 氣 。 經 云 : 熱 淫 所 勝 ,<br />

治 以 甘 寒 , 以 苦 瀉 之 。 以 黃 連 之 苦 寒 去 心 煩 、 除 濕 熱 為 君 , 以 甘 草 、 生 地 黃 之 甘 寒 瀉 火<br />

補 氣 , 滋 生 陰 血 為 臣 , 以 當 歸 補 血 不 足 , 以 朱 砂 納 浮 溜 之 火 而 安 神 明 也 。<br />

黃 連 ( 酒 浸 , 一 錢 五 分 ) 朱 砂 ( 水 飛 , 一 錢 ) 酒 生 地 黃 酒 當 歸 身 甘 草 ( 炙 ,<br />

以 上 各 五 分 )<br />

上 件 除 朱 砂 水 飛 外 , 搗 四 味 為 細 末 同 和 勻 , 湯 浸 蒸 餠 為 丸 如 黍 米 大 , 每 服 十 五 丸 ,<br />

津 唾 咽 下 , 食 后 服 。<br />

十 四 发 丸 治 心 血 俱 虛 , 怔 忡 驚 惕 。<br />

柏 子 仁 ( 硏 ) 遠 志 ( 去 心 , 薑 汁 焙 ) 紫 石 英 ( 煅 ) 酸 棗 仁 ( 去 皮 , 隔 紙 炒 )<br />

熟 地 黃 當 歸 ( 去 蘆 ) 白 茯 苓 ( 去 皮 ) 白 茯 神 ( 去 木 ) 人 參 ( 去 蘆 ) 黃 芪 ( 炙 )<br />

阿 膠 ( 炒 ) 辣 桂 ( 去 皮 ) 龍 齒 ( 硏 , 各 一 兩 ) 朱 砂 ( 硏 , 半 兩 )<br />

上 為 細 末 , 煉 蜜 為 丸 如 梧 桐 子 大 , 每 服 五 十 丸 , 食 后 用 棗 湯 送 下 。<br />

參 乳 丸 治 心 氣 不 足 , 怔 忡 自 汗 。<br />

人 參 ( 去 蘆 , 一 兩 ) 乳 香 ( 另 硏 , 三 錢 ) 當 歸 ( 二 兩 )<br />

上 為 細 末 硏 勻 , 山 藥 煮 糊 和 丸 如 梧 桐 子 大 , 每 服 三 十 丸 , 食 后 棗 湯 送 下 。<br />

《 醫 燈 續 焰 ‧ 卷 十 八 ( 補 遺 )》<br />

《 金 匱 》 百 合 病 論 曰 : 百 合 病 者 , 百 脈 一 宗 , 悉 致 其 病 也 。 意 欲 食 , 復 不 能 食 。 常<br />

默 默 , 欲 臥 不 能 臥 。 欲 行 不 能 行 。 飲 食 或 有 美 時 , 或 有 不 用 , 惡 聞 食 臭 。 時 如 寒 無 寒 ,<br />

如 熱 無 熱 , 口 苦 , 小 便 赤 。 諸 藥 不 能 治 , 得 藥 則 劇 吐 利 , 如 有 神 靈 者 。 身 形 如 和 , 其 脈<br />

微 數 。 每 溺 時 頭 痛 者 , 六 十 日 乃 愈 。 若 溺 時 頭 不 痛 , 淅 然 者 , 四 十 日 愈 。 若 溺 快 然 , 但<br />

頭 眩 者 , 二 十 日 愈 。 其 證 或 未 病 而 預 見 , 或 病 四 、 五 日 而 出 , 或 病 二 十 日 , 或 一 月 后 見<br />

者 , 各 隨 證 治 之 。<br />

百 合 知 母 湯 百 合 病 , 發 汗 后 者 , 主 此 方 。<br />

百 合 ( 七 枚 擘 ) 知 母 ( 三 兩 切 )<br />

上 先 以 水 洗 百 合 , 漬 一 宿 , 當 白 沫 出 。 去 其 水 , 更 以 泉 水 二 升 , 煎 取 一 升 , 去 滓 。<br />

別 以 泉 水 二 升 , 煎 知 母 取 一 升 去 滓 。 后 合 和 煎 取 一 升 五 合 , 分 溫 再 服 。<br />

滑 石 代 赭 湯 百 合 病 , 下 后 者 , 主 此 方 。<br />

百 合 ( 七 枚 擘 ) 滑 石 ( 三 兩 碎 , 綿 裹 ) 代 赭 石 ( 如 彈 丸 大 一 枚 , 碎 綿 裹 )<br />

上 先 以 水 洗 百 合 , 漬 一 宿 , 當 白 沫 出 。 去 其 水 , 更 以 泉 水 二 升 , 煎 取 一 升 , 去 滓 。<br />

別 以 泉 水 二 升 , 煎 滑 石 、 代 赭 取 一 升 , 去 滓 。 后 合 重 煎 , 取 一 升 五 合 , 分 溫 再 服 。<br />

77


百 合 雞 子 湯 百 合 病 , 吐 后 者 , 主 此 方 。<br />

百 合 ( 七 枚 擘 ) 雞 子 黃 ( 一 枚 )<br />

上 先 水 洗 百 合 , 漬 一 宿 , 當 沫 出 。 去 其 水 , 更 以 泉 水 二 升 , 煎 取 一 升 。 去 滓 , 內 雞<br />

子 黃 攪 勻 , 煎 五 分 溫 服 。<br />

百 合 地 黃 湯 百 合 病 , 不 經 吐 下 發 汗 , 病 形 如 初 者 , 主 此 方 。<br />

百 合 ( 七 枚 擘 ) 生 地 黃 汁 ( 一 升 )<br />

上 以 水 洗 百 合 , 浸 一 宿 , 當 白 沫 出 。 去 其 水 , 更 以 泉 水 二 升 , 煎 取 一 升 。 去 滓 , 內<br />

地 黃 汁 , 煎 取 一 升 五 合 , 分 溫 再 服 。 中 病 勿 更 服 , 大 便 當 如 漆 。<br />

狐 惑 之 為 病 , 狀 如 傷 寒 , 默 默 欲 眠 , 目 不 得 閉 , 臥 起 不 安 。 蝕 于 喉 為 惑 , 蝕 于 陰 為<br />

狐 。 不 用 飲 食 , 惡 聞 食 臭 , 其 面 目 乍 赤 、 乍 黑 、 乍 白 。 蝕 于 上 部 , 則 聲 喝 ( 一 作 嗄 ),<br />

甘 草 瀉 心 湯 主 之 。<br />

甘 草 瀉 心 湯<br />

甘 草 ( 四 兩 ) 黃 芩 人 參 乾 薑 ( 各 三 兩 ) 黃 連 ( 一 兩 ) 大 棗 ( 十 二 枚 ) 半<br />

夏 ( 半 升 )<br />

蝕 于 下 部 , 則 咽 乾 , 苦 參 湯 主 之 。<br />

蝕 于 肛 者 , 雄 黃 熏 之<br />

雄 黃<br />

上 一 味 為 末 , 筒 瓦 二 片 合 之 燒 , 向 肛 熏 之 。<br />

《 脈 經 》 云 : 病 人 或 從 呼 吸 , 上 蝕 其 咽 , 或 從 下 焦 蝕 其 肛 陰 。 蝕 上 為 惑 , 蝕 下 為 狐 。<br />

狐 惑 病 者 , 猪 苓 散 主 之 。<br />

病 者 脈 數 , 無 熱 微 煩 , 默 默 但 欲 臥 , 汗 出 。 初 得 之 三 、 四 日 , 目 赤 如 鳩 眼 。 七 、 八<br />

日 , 目 四 眦 黑 。 若 能 食 者 , 膿 已 成 也 , 赤 小 豆 當 歸 散 主 之 。<br />

赤 小 豆 當 歸 散<br />

當 歸 ( 十 兩 ) 赤 小 豆 ( 三 升 , 浸 令 芽 出 , 曝 乾 )<br />

上 二 味 , 杵 為 散 。 漿 水 服 方 寸 匕 。 日 三 服 。<br />

金 匱 甘 麥 大 棗 湯 治 婦 人 喜 悲 傷 欲 哭 , 象 如 神 靈 所 作 , 數 欠 伸 , 名 曰 臟 躁 。<br />

甘 草 ( 三 兩 ) 小 麥 ( 一 升 ) 大 棗 ( 十 枚 )<br />

上 三 味 , 以 水 六 升 , 煮 三 升 。 溫 分 三 服 。 亦 補 脾 氣 。<br />

明 淫 、 恍 惚 動 悸 、 錯 妄 失 神 。<br />

金 匱 桂 枝 去 芍 藥 加 蜀 漆 龍 骨 牡 蠣 救 逆 湯 治 驚 狂 不 安 , 陽 氣 散 失 , 或 因 灸 熨 火 邪 而<br />

陽 氣 浮 越 , 致 成 上 證 。<br />

桂 枝 ( 三 兩 , 去 皮 ) 甘 草 ( 二 兩 , 炙 ) 生 薑 ( 三 兩 ) 牡 蠣 ( 五 兩 熬 ) 龍 骨<br />

( 四 兩 ) 大 棗 ( 十 二 枚 ) 蜀 漆 ( 三 兩 , 洗 去 腥 )<br />

上 為 末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先 煮 蜀 漆 減 二 升 , 內 諸 藥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br />

東 垣 朱 砂 安 神 丸 ( 見 第 十 九 )<br />

悸 、 怔 忡<br />

《 準 繩 》 云 : 悸 即 怔 忡 。 今 歷 觀 病 狀 , 則 二 證 少 有 分 別 。 悸 則 心 中 微 動 , 如 恐<br />

78


如 驚 。 怔 忡 則 心 胸 振 筑 , 莫 知 其 來 ; 忽 爾 寧 寂 , 莫 知 其 去 。 甚 則 頭 目 眩 暈 , 神 氣 若 浮 ,<br />

蓋 悸 之 重 者 也 。 大 抵 因 痰 積 飲 停 , 氣 沖 火 擊 所 致 。( 宜 導 痰 湯 、 溫 膽 湯 、 茯 苓 甘 草 湯 、<br />

薑 朮 湯 之 類 。) 亦 有 中 氣 虛 而 忡 悸 者 。( 宜 補 中 益 氣 湯 、 四 君 子 湯 、 六 君 子 湯 、 小 建 中<br />

湯 、 黃 芪 建 中 湯 之 類 。) 亦 有 心 經 氣 血 不 足 , 火 不 定 , 神 不 安 而 忡 悸 者 。( 宜 四 物 湯 、<br />

朱 雀 丸 、 當 歸 補 血 湯 、 經 驗 定 心 丹 之 類 。) 有 心 液 過 耗 , 汗 多 亡 陽 , 脈 代 而 忡 悸 者 。( 宜<br />

炙 甘 草 湯 。)<br />

不 寐<br />

《 難 經 》 四 十 六 難 曰 : 老 人 寤 而 不 寐 , 少 壯 寐 而 不 寤 者 , 何 也 ? 然 經 言 少 壯 者 ,<br />

血 氣 盛 , 肌 肉 滑 , 氣 道 通 , 榮 衛 之 行 , 不 失 其 常 , 故 晝 日 精 , 夜 不 寤 。 老 人 血 氣 衰 , 肌<br />

肉 不 滑 , 榮 衛 之 道 澀 , 故 晝 日 不 能 精 , 夜 不 寐 也 。 故 知 老 人 不 得 寐 也 。( 宜 八 珍 湯 、 歸<br />

脾 湯 之 類 。) 虛 勞 虛 煩 不 得 眠 者 ( 宜 仲 景 酸 棗 仁 湯 。) 膽 虛 驚 悸 不 寐 者 。( 宜 溫 膽 湯 、<br />

六 君 子 湯 之 類 。) 痰 飲 停 中 , 煩 惑 不 合 目 者 。( 宜 內 經 半 夏 湯 、 導 痰 湯 之 類 。)<br />

《 醫 述 ‧ 卷 十 六 ‧ 方 藥 備 考 ‧ 方 論 》<br />

雜 證 方 論<br />

四 君 子 湯<br />

四 君 子 湯 , 補 脾 藥 也 。 然 得 黃 芪 則 補 肺 , 得 當 歸 則 補 血 , 得 山 藥 則 補 脾 , 得 乾 薑 則<br />

溫 中 , 得 丁 香 則 溫 胃 , 得 神 曲 則 去 胃 中 陳 腐 之 氣 。 脾 氣 困 倦 , 加 木 香 、 砂 仁 之 香 以 醒 之 ;<br />

丹 田 火 起 , 加 地 黃 之 寒 以 泄 之 ; 木 乘 土 位 , 加 芍 藥 以 補 脾 陰 , 而 瀉 土 中 之 木 。( 周 慎 齋 )<br />

四 物 湯<br />

丹 溪 治 陰 虛 用 四 物 湯 , 亦 分 陰 陽 。 動 者 為 陽 , 芎 、 歸 是 也 ; 靜 者 為 陰 , 地 芍 是 也 。<br />

血 之 陰 不 足 , 雖 芎 、 歸 辛 溫 亦 不 可 用 ; 血 之 陽 不 足 , 雖 薑 、 桂 辛 熱 亦 用 之 。 此 深 得 補 陰<br />

之 旨 矣 。 然 天 地 之 道 , 陽 常 有 余 , 陰 常 不 足 。 人 身 亦 然 。 故 血 者 , 難 成 而 易 虧 , 況 草 木<br />

無 情 , 安 能 生 血 ? 不 過 以 地 、 芍 能 養 五 臟 之 陰 , 芎 、 歸 能 調 營 中 之 氣 , 陰 陽 調 和 , 而 血<br />

自 生 耳 。 若 夫 失 血 太 多 , 氣 息 幾 微 之 際 , 慎 勿 與 之 。 蓋 四 物 陰 類 , 非 所 以 生 物 者 也 。 當<br />

重 用 參 、 芪 。 故 曰 : 血 脫 益 氣 。 蓋 有 形 之 血 , 不 能 速 生 ; 無 形 之 氣 , 所 當 急 固 。 若 與 四<br />

物 , 則 芎 、 歸 辛 竄 耗 氣 動 血 , 反 致 氣 血 俱 亡 矣 。(《 馮 氏 錦 囊 》)<br />

四 物 湯 , 隱 潛 脾 胃 治 法 , 人 昧 久 矣 。 脾 經 少 血 多 氣 , 當 歸 、 地 黃 生 血 , 溉 灌 脾 土 ;<br />

土 畏 賊 邪 , 木 來 克 土 , 芍 藥 能 瀉 木 補 脾 ; 肝 欲 散 , 用 川 芎 之 辛 以 散 之 。 豈 非 制 木 補 土 ,<br />

脾 胃 之 藥 乎 ?( 一 陽 子 )<br />

四 物 與 桂 枝 、 麻 黃 、 白 虎 、 柴 胡 、 理 中 、 四 逆 、 吳 茱 萸 、 承 氣 、 涼 膈 等 方 , 皆 可 作<br />

各 半 湯 。 此 易 老 用 藥 大 略 也 。( 李 時 珍 )<br />

是 方 乃 肝 經 調 血 之 專 劑 , 非 心 經 生 血 之 主 方 。 能 補 有 形 之 血 于 平 時 , 不 能 生 無 形 之<br />

血 于 倉 卒 。 能 調 陰 中 之 血 , 而 不 能 培 真 陰 之 本 。 為 血 分 立 法 , 不 專 為 女 科 套 劑 也 。 王 好<br />

古 治 婦 女 , 不 論 內 傷 外 感 , 胎 前 產 后 , 隨 證 加 二 味 于 四 物 中 , 名 曰 六 合 。 未 免 任 意 牽 強 。<br />

( 柯 韻 伯 )<br />

十 全 大 補 湯<br />

79


伊 尹 十 全 大 補 湯 中 , 用 四 君 子 湯 補 氣 , 加 木 香 不 使 上 焦 氣 滯 也 ; 用 四 物 湯 補 血 , 加<br />

沉 香 不 使 下 焦 血 滯 也 。 上 古 氣 血 皆 厚 , 故 用 二 香 補 而 兼 之 以 行 。 若 叔 季 之 人 , 氣 血 多 虛 ,<br />

故 東 垣 以 黃 芪 代 木 香 , 更 益 其 氣 ; 以 肉 桂 代 沉 香 , 溫 暖 其 血 。《 經 》 云 : 虛 者 十 補 , 勿<br />

以 一 瀉 。( 周 慎 齋 )<br />

人 參 養 營 湯<br />

古 人 治 氣 虛 以 四 君 , 治 血 虛 以 四 物 , 治 氣 血 俱 虛 者 以 八 珍 , 更 加 黃 芪 肉 桂 名 十 全 大<br />

補 , 宜 乎 萬 舉 萬 當 也 。 然 用 之 有 不 獲 效 者 , 何 也 ? 蓋 補 氣 而 不 用 行 氣 之 品 , 則 氣 虛 之 甚<br />

者 , 無 氣 以 受 補 ; 補 血 而 仍 用 行 血 之 物 , 則 血 虛 之 甚 者 , 無 血 以 流 行 。 故 加 陳 皮 以 行 氣 ,<br />

而 補 氣 者 悉 得 效 其 力 ; 去 川 芎 之 行 血 , 而 補 血 者 因 以 奏 其 功 。 此 善 治 者 , 只 一 加 一 減 ,<br />

便 能 轉 旋 造 化 之 機 也 。( 柯 韻 伯 )<br />

補 中 益 氣 湯<br />

是 方 用 以 補 脾 , 使 地 道 卑 而 上 行 也 ; 亦 可 以 補 心 、 肺 , 損 其 肺 者 益 其 氣 , 損 其 心 者<br />

調 其 營 衛 也 ; 亦 可 以 補 肝 木 , 郁 則 達 之 也 。 惟 不 宜 于 腎 , 陰 虛 于 下 者 不 宜 升 , 陽 虛 于 下<br />

者 , 更 不 宜 升 也 。( 柯 韻 伯 )<br />

補 中 益 氣 湯 , 為 清 陽 下 陷 者 設 , 非 為 下 虛 者 設 也 。 倘 人 之 兩 尺 虛 微 者 , 或 癸 水 銷 竭 ,<br />

或 命 門 火 衰 , 若 再 升 提 , 則 如 大 木 將 搖 而 撥 其 本 , 柯 韻 伯 所 謂 獨 不 宜 于 腎 也 。( 陸 麗 京 )<br />

補 中 益 氣 湯 , 東 垣 用 治 勞 倦 內 傷 寒 熱 等 證 。 雖 曰 為 助 陽 也 , 非 發 汗 也 。 然 實 有 不 散<br />

而 散 之 意 。 若 全 無 表 邪 , 而 但 中 氣 虧 甚 者 , 則 升 、 柴 大 非 所 宜 。 蓋 升 、 柴 味 兼 苦 寒 , 性<br />

專 疏 散 , 惟 有 邪 者 固 可 用 之 ; 使 或 無 邪 , 能 不 因 散 而 氣 愈 耗 乎 ? 且 凡 屬 補 陽 之 劑 無 不 能<br />

升 , 正 以 陽 主 升 也 。 用 其 升 而 不 用 其 散 , 斯 得 補 陽 之 大 法 。 要 之 , 能 散 者 , 斷 不 能 聚 ;<br />

能 泄 者 , 斷 不 能 補 。 而 性 味 之 苦 寒 , 斷 非 扶 陽 之 物 。 如 表 不 固 , 汗 不 斂 者 , 不 可 用 ; 外<br />

無 表 邪 , 陰 虛 發 熱 者 , 不 可 用 ; 陽 氣 無 根 , 格 陽 戴 陽 者 , 不 可 用 ; 脾 、 肺 虛 甚 , 氣 促 似<br />

喘 者 , 不 可 用 ; 命 門 火 衰 , 虛 寒 泄 瀉 者 , 不 可 用 ; 水 虧 火 亢 , 吐 血 衄 血 者 , 不 可 用 ; 四<br />

肢 厥 逆 , 陽 虛 欲 脫 者 , 不 可 用 。 總 之 , 元 氣 虛 極 者 不 可 泄 , 陰 陽 下 竭 者 不 可 升 。 今 人 但<br />

知 補 中 益 氣 湯 可 以 補 虛 , 不 知 關 系 判 于 舉 指 之 間 , 纖 微 不 可 紊 誤 者 , 正 此 類 也 。(《 景 岳<br />

全 書 》)<br />

東 垣 補 中 益 氣 湯 , 原 為 感 證 中 有 內 傷 一 種 , 故 立 此 方 , 以 補 傷 寒 書 之 所 未 及 , 非 補<br />

方 也 。 今 感 證 家 多 不 敢 用 , 而 以 為 調 理 補 虛 之 藥 , 則 謬 矣 。(《 己 任 編 》)<br />

補 中 益 氣 湯 , 人 皆 知 為 上 焦 之 藥 , 而 不 知 其 為 下 焦 之 藥 也 。 以 脈 右 大 于 左 , 陽 陷 于<br />

陰 , 乃 從 陰 引 陽 也 。 六 味 地 黃 丸 , 人 皆 以 為 下 焦 之 藥 , 而 不 知 其 為 上 焦 之 藥 也 。 以 脈 寸<br />

旺 于 尺 , 陽 亢 于 上 , 乃 從 陽 引 陰 也 。 補 中 益 氣 湯 若 欲 下 達 , 去 升 麻 、 柴 胡 , 加 杜 仲 、 牛<br />

膝 。 脾 虛 而 脈 弦 者 , 服 補 中 益 氣 湯 后 必 發 瘧 ; 脾 虛 而 濕 勝 者 , 服 補 中 益 氣 湯 后 必 患 痢 。<br />

此 邪 尋 出 路 , 仍 服 前 湯 自 愈 。 用 補 中 益 氣 湯 , 必 用 歸 脾 湯 , 引 血 歸 經 ; 用 歸 脾 湯 , 必 用<br />

參 苓 白 朮 散 , 使 氣 下 達 ; 用 十 全 大 補 湯 , 必 用 虎 潛 丸 , 納 氣 歸 腎 。( 周 慎 齋 )<br />

后 天 脾 土 , 非 得 先 天 之 氣 不 行 。 此 氣 因 勞 下 陷 , 清 不 升 , 濁 不 降 , 故 用 升 、 柴 以 佐<br />

參 、 芪 , 補 益 后 天 中 之 先 天 也 。 凡 脾 胃 喜 甘 而 惡 苦 ; 喜 補 而 惡 攻 ; 喜 溫 而 惡 寒 ; 喜 通 而<br />

惡 滯 ; 喜 升 而 惡 降 ; 喜 燥 而 惡 濕 , 此 方 得 之 矣 。( 趙 養 葵 )<br />

80


歸 脾 湯<br />

此 方 乃 嚴 用 和 所 造 , 其 對 證 則 二 陽 之 病 發 心 脾 也 。 蓋 欲 補 脾 , 則 先 補 心 ; 欲 補 心 ,<br />

則 先 補 肝 。 所 謂 隔 二 之 治 。 然 往 往 用 之 于 吐 血 、 咳 嗽 、 寒 熱 , 木 香 多 不 合 , 以 其 香 燥 ,<br />

反 能 動 肝 火 而 燥 津 液 。 予 每 去 之 而 加 白 芍 , 以 追 已 散 之 真 陰 。 且 肺 受 火 刑 , 白 朮 太 燥 ,<br />

恐 反 助 嗽 , 得 芍 藥 之 陰 以 為 佐 , 亦 是 妙 于 配 合 。 如 肺 腎 受 傷 , 再 加 麥 冬 、 五 味 ; 肝 腎 受<br />

傷 , 則 芍 藥 更 為 有 益 。 如 從 怫 郁 而 起 , 則 加 柴 胡 、 丹 、 梔 。 如 非 二 陽 之 病 至 怔 忡 , 則 去<br />

木 香 加 枸 杞 、 麥 、 味 之 屬 ; 如 夢 遺 , 則 加 五 味 、 熟 地 、 白 芍 、 牡 蠣 之 屬 ; 如 怔 忡 而 挾 包<br />

絡 有 余 之 痰 火 者 , 則 加 黃 連 、 生 地 、 貝 母 以 清 之 ; 夢 遺 而 挾 相 火 者 , 則 加 知 、 柏 、 麥 冬<br />

以 清 之 。 惟 脾 虛 久 瀉 者 , 方 留 木 香 以 醒 脾 ; 脾 虛 挾 寒 者 , 雖 肉 果 、 桂 、 附 皆 可 加 也 。(《 己<br />

任 編 》)<br />

補 中 益 氣 與 歸 脾 同 出 《 保 元 》, 并 加 歸 、 朮 , 而 有 升 舉 胃 氣 、 滋 補 脾 陰 之 不 同 : 歸<br />

脾 滋 養 心 脾 , 鼓 動 少 火 , 妙 以 木 香 調 暢 諸 氣 , 世 以 木 香 性 燥 不 用 , 服 之 多 致 痞 悶 、 或 泄<br />

瀉 減 食 者 , 以 其 不 能 輸 化 藥 力 故 耳 。( 張 路 玉 )<br />

八 味 丸<br />

生 人 之 稟 賦 不 齊 , 陰 陽 各 有 偏 勝 , 藥 為 補 偏 救 弊 而 設 。 六 味 加 桂 、 附 , 治 相 火 不 足 ,<br />

真 陽 衰 憊 。 王 冰 所 謂 益 火 之 原 以 消 陰 翳 , 尺 脈 弱 者 宜 之 。 桂 、 附 易 知 、 柏 名 陰 八 味 , 治<br />

陰 虛 火 動 , 骨 痿 精 枯 。 王 冰 所 謂 壯 水 之 主 以 制 陽 光 , 尺 脈 旺 者 宜 之 。(《 怡 堂 散 記 》)<br />

《 金 匱 》 用 八 味 丸 治 腳 氣 上 入 少 腹 不 仁 者 。 腳 氣 , 即 陰 氣 ; 少 腹 不 仁 , 即 攻 心 之 漸 。<br />

故 用 之 以 驅 逐 陰 邪 也 。 其 虛 勞 腰 痛 , 少 腹 拘 急 , 小 便 不 利 , 則 因 過 勞 其 腎 陰 , 氣 逆 于 少<br />

腹 , 阻 遏 膀 胱 之 氣 化 , 小 便 不 能 通 利 , 故 用 之 以 收 攝 腎 氣 也 。 其 短 氣 有 微 飲 者 , 飲 亦 陰<br />

類 , 阻 其 胸 中 之 陽 , 自 致 短 氣 , 故 用 之 引 飲 下 出 以 安 胸 中 也 。 消 渴 病 , 飲 水 一 斗 , 小 便<br />

亦 一 斗 , 此 腎 氣 不 能 攝 水 , 小 便 恣 出 , 源 泉 有 立 竭 之 勢 , 故 急 用 以 逆 折 其 水 也 。 夫 腎 水<br />

下 趨 之 消 , 腎 氣 不 上 升 之 渴 , 非 用 此 以 蟄 護 封 藏 , 蒸 動 水 氣 , 曷 從 治 哉 !( 喻 嘉 言 )<br />

六 味 丸<br />

仲 景 八 味 丸 , 錢 仲 陽 減 去 桂 、 附 , 以 治 小 兒 。 以 小 兒 純 陽 , 故 減 桂 、 附 。 今 用 通 治<br />

大 方 證 。 按 六 味 丸 有 熟 地 之 溫 , 丹 皮 之 涼 , 山 藥 之 澀 , 茯 苓 之 滲 , 山 萸 之 收 , 澤 瀉 之 瀉 ,<br />

補 腎 而 兼 補 脾 。 有 補 而 必 有 瀉 , 相 和 相 濟 , 以 成 平 補 之 功 。 乃 平 淡 之 神 奇 , 為 古 今 不 易<br />

之 良 方 也 。 即 有 加 減 , 或 加 河 車 , 或 五 味 、 麥 冬 、 杜 仲 、 牛 膝 , 不 過 一 、 二 味 極 三 、 四<br />

味 而 止 。 今 人 或 疑 澤 瀉 之 瀉 而 減 之 , 多 揀 本 草 補 藥 , 恣 意 加 入 , 有 補 無 瀉 , 且 客 倍 于 主 ,<br />

責 成 不 專 , 而 六 味 之 功 , 反 退 處 于 虛 位 , 失 制 方 之 本 旨 矣 。 地 黃 、 首 烏 , 皆 君 藥 也 。 故<br />

六 味 丸 以 地 黃 為 君 , 七 寶 丹 以 首 烏 為 君 , 各 有 配 合 , 未 可 同 類 而 共 施 也 。 即 有 加 減 , 當<br />

各 依 本 方 隨 病 而 施 損 益 。 今 人 多 以 首 烏 加 入 地 黃 丸 中 , 合 兩 方 為 一 方 , 是 一 藥 二 君 , 安<br />

所 適 從 乎 ?(《 醫 方 集 解 》)<br />

腎 氣 丸<br />

按 : 加 減 腎 氣 丸 ,《 濟 生 》 以 附 子 為 君 , 薛 新 甫 用 茯 苓 為 君 , 合 之 牛 膝 、 車 前 , 治<br />

腰 以 下 之 水 。 然 而 腎 之 關 門 不 開 , 必 以 附 子 回 陽 , 蒸 動 腎 氣 , 其 關 始 開 , 胃 中 積 水 始 下 ,<br />

以 陽 主 開 故 也 。 關 開 , 即 不 用 茯 苓 、 牛 膝 、 車 前 , 而 水 亦 下 ; 關 闔 , 則 茯 苓 、 車 前 用 至<br />

81


無 算 , 抑 莫 如 之 何 矣 。 用 方 者 , 將 君 附 子 乎 , 抑 君 茯 苓 乎 ?( 喻 嘉 言 )<br />

左 、 右 歸 飲<br />

左 歸 飲 , 治 腎 水 乾 枯 , 虛 火 上 蒸 脾 胃 , 陰 土 受 虧 , 以 致 飲 食 不 進 , 大 便 燥 結 , 甚 至<br />

三 陽 癃 閉 , 將 成 噎 隔 , 治 之 于 早 , 無 不 愈 也 。 嘗 以 此 方 加 歸 、 芍 , 治 傷 寒 舌 黑 唇 焦 , 大<br />

渴 引 飲 , 必 服 攻 伐 寒 涼 之 藥 過 多 也 , 此 方 救 之 。 并 治 瘧 疾 而 兼 燥 證 , 熱 重 寒 輕 者 。 凡 命<br />

門 虛 寒 等 證 , 八 味 丸 治 之 不 愈 者 , 宜 用 右 歸 飲 。(《 己 任 編 》)<br />

聖 愈 湯<br />

《 經 》 曰 : 陰 在 內 , 陽 之 守 也 ; 陽 在 外 , 陰 之 使 也 。 故 陽 中 無 陰 , 謂 之 孤 陽 ; 陰 中<br />

無 陽 , 謂 之 死 陰 。( 丹 溪 ) 曰 : 四 物 皆 陰 , 行 天 地 閉 塞 之 令 , 非 長 養 萬 物 者 也 。 故 四 物<br />

加 知 、 柏 , 久 服 便 能 絕 孕 , 謂 其 嫌 于 無 陽 耳 。 此 方 取 參 、 芪 配 四 物 , 以 治 陰 虛 血 脫 等 證 。<br />

蓋 陰 陽 互 為 其 根 , 陰 虛 則 陽 無 所 附 , 所 以 煩 熱 燥 渴 , 而 陽 亦 亡 ; 氣 血 相 為 表 里 , 血 脫 則<br />

氣 無 所 歸 , 所 以 睡 臥 不 安 , 而 氣 亦 脫 。 然 陰 虛 無 驟 補 之 法 , 計 在 存 陽 ; 血 脫 有 生 血 之 機 ,<br />

必 先 補 氣 。 此 陽 生 陰 長 , 血 隨 氣 行 之 理 也 。 故 曰 : 陰 虛 則 元 氣 , 無 氣 則 死 矣 。 前 輩 治 陰<br />

虛 , 用 八 珍 、 十 全 , 卒 不 獲 效 者 , 因 甘 草 之 甘 , 不 達 下 焦 ; 白 朮 之 燥 , 不 利 肺 腎 ; 茯 苓<br />

滲 泄 , 礙 乎 生 升 ; 肉 桂 辛 熱 , 動 其 虛 火 。 此 六 味 皆 醇 厚 和 平 , 服 之 則 氣 血 疏 通 , 內 外 調<br />

和 , 合 于 聖 度 矣 。( 柯 韻 伯 )<br />

芪 附 、 朮 附 、 參 附 三 湯<br />

衛 外 之 陽 不 固 而 自 汗 , 則 用 芪 附 ; 脾 中 之 陽 遏 郁 而 自 汗 , 則 用 朮 附 ; 腎 中 之 陽 浮 游<br />

而 自 汗 , 則 用 參 附 。 凡 屬 陽 虛 自 汗 , 不 能 舍 三 方 為 治 。 然 三 方 之 用 大 矣 ! 芪 附 可 以 治 虛<br />

風 ; 朮 附 可 以 治 寒 濕 ; 參 附 可 以 壯 元 陽 。 若 用 其 所 當 用 , 功 效 若 神 。 以 黃 芪 、 人 參 駕 馭<br />

附 子 , 固 不 足 以 自 恣 ; 朮 雖 不 足 以 制 附 , 然 遇 陽 虛 陰 盛 , 寒 濕 沉 痼 , 即 生 附 在 所 必 用 ,<br />

何 取 制 伏 為 耶 ?( 喻 嘉 言 )<br />

四 神 丸<br />

瀉 利 為 腹 疾 , 而 腹 為 三 陰 之 都 會 。 故 三 陰 下 利 , 仲 景 各 為 立 方 以 主 之 : 太 陰 有 理 中 、<br />

四 逆 ; 厥 陰 有 烏 梅 、 白 頭 翁 ; 少 陰 有 桃 花 、 真 武 、 猪 苓 、 猪 膚 、 四 逆 湯 、 散 、 白 通 、 通<br />

脈 等 劑 , 可 謂 諸 法 備 矣 。 然 只 為 一 臟 立 法 , 若 三 臟 相 關 , 久 留 不 痊 , 如 子 后 作 瀉 一 證 ,<br />

猶 未 及 也 。 夫 雞 鳴 至 平 旦 , 天 之 陰 , 陰 中 之 陽 也 。 因 陽 氣 當 至 不 至 , 故 作 瀉 于 黎 明 , 其<br />

由 有 四 : 一 為 脾 虛 不 能 制 水 ; 一 為 腎 虛 不 能 行 水 。 故 二 神 丸 君 補 骨 脂 之 辛 燥 , 入 腎 以 制<br />

水 ; 佐 肉 豆 蔻 之 辛 溫 , 入 脾 以 暖 土 ; 丸 以 薑 、 棗 , 又 辛 甘 發 生 諸 陽 也 。 一 為 命 門 火 衰 ,<br />

不 能 生 土 ; 一 為 少 陽 氣 虛 , 無 以 發 陳 。 故 五 味 子 散 , 君 五 味 之 酸 溫 , 以 收 坎 宮 耗 散 之 火 ,<br />

使 少 火 生 氣 以 培 土 ; 佐 吳 萸 之 辛 溫 , 以 順 肝 木 欲 散 之 勢 , 為 水 氣 開 滋 生 之 路 , 以 奉 春 生<br />

也 。 此 四 者 , 病 因 雖 異 , 而 見 證 則 同 , 皆 水 亢 為 害 。 二 神 丸 是 承 制 之 劑 , 五 味 子 散 是 化<br />

生 之 劑 也 。 二 方 理 不 同 , 而 用 則 同 。 故 可 互 用 以 助 效 , 亦 可 合 用 以 建 功 。 合 為 四 神 , 是<br />

制 生 之 劑 也 。 制 則 生 化 , 久 泄 自 瘳 矣 , 比 理 中 、 八 味 二 丸 較 速 與 ?( 柯 韻 伯 )<br />

滋 腎 丸<br />

水 為 腎 之 體 , 火 為 腎 之 用 。 人 知 腎 中 有 水 , 始 能 制 火 , 不 知 腎 中 有 火 , 始 能 致 水 耳 。<br />

蓋 天 一 生 水 , 一 者 , 陽 氣 也 , 即 火 也 。 氣 為 水 母 , 陽 為 陰 根 , 必 火 有 所 歸 , 斯 水 有 所 主 。<br />

82


故 反 佐 以 桂 之 甘 溫 , 引 知 、 柏 入 腎 而 奏 其 效 。 此 相 須 之 殷 , 亦 承 制 之 理 也 。( 柯 韻 伯 )<br />

逍 遙 散 肝 木 之 所 以 郁 者 , 其 說 有 二 : 一 為 土 虛 不 能 升 木 也 ; 一 為 血 少 不 能 養 肝<br />

也 。 蓋 肝 為 木 氣 , 全 賴 土 以 滋 培 , 水 以 灌 溉 。 若 中 氣 虛 , 則 九 地 不 升 , 而 木 因 之 郁 ; 陰<br />

血 少 , 則 木 無 水 潤 , 而 肝 遂 以 枯 。 方 用 白 朮 、 茯 苓 者 , 助 土 德 以 升 木 也 ; 當 歸 、 芍 藥 者 ,<br />

益 營 血 以 養 肝 也 ; 丹 皮 解 熱 于 中 ; 草 、 梔 清 火 于 下 ; 獨 柴 胡 一 味 , 一 以 厥 陰 報 使 , 一 以<br />

升 發 諸 陽 。《 經 》 云 : 木 郁 達 之 , 柴 胡 其 要 矣 。( 趙 羽 皇 )<br />

越 鞠 丸<br />

吳 鶴 皋 曰 : 越 鞠 者 , 發 越 鞠 郁 之 謂 也 。 香 附 開 氣 郁 ; 蒼 朮 燥 濕 郁 ; 撫 芎 調 血 郁 ; 梔<br />

子 解 火 郁 ; 神 曲 消 食 郁 。 陳 來 章 曰 : 皆 理 氣 也 , 氣 暢 而 郁 舒 矣 。(《 醫 方 集 解 》)<br />

越 鞠 之 芎 藭 , 即 逍 遙 之 歸 、 芍 也 ; 越 鞠 之 蒼 朮 , 即 逍 遙 之 白 朮 也 ; 越 鞠 之 神 曲 , 即<br />

逍 遙 之 陳 皮 也 ; 越 鞠 之 香 附 , 即 逍 遙 之 柴 胡 也 ; 越 鞠 之 梔 子 , 即 逍 遙 之 加 味 也 。 但 越 鞠<br />

峻 , 而 逍 遙 則 和 矣 ; 越 鞠 燥 , 而 逍 遙 則 潤 矣 。(《 己 任 編 》)<br />

平 胃 散<br />

平 胃 者 , 欲 平 治 其 不 平 也 。 此 東 垣 為 胃 強 邪 實 者 設 。 故 其 性 味 , 從 辛 、 從 燥 、 從 苦 ,<br />

而 能 消 、 能 散 , 惟 有 滯 有 濕 有 積 者 宜 之 。 今 見 方 家 , 每 以 此 為 常 服 健 脾 之 劑 , 動 輒 用 之 ,<br />

其 誤 甚 矣 !( 張 景 岳 )<br />

《 內 經 》 以 土 運 太 過 曰 敦 阜 , 其 病 腹 滿 ; 不 及 曰 卑 監 , 其 病 留 滿 痞 塞 。 張 仲 景 制 三<br />

承 氣 湯 , 調 胃 土 之 敦 阜 ; 李 杲 制 平 胃 散 , 平 胃 土 之 卑 監 。 培 其 卑 者 而 使 之 平 , 非 削 平 之<br />

謂 。 猶 溫 膽 湯 用 涼 劑 , 溫 緩 而 使 之 和 , 非 用 溫 之 謂 。 后 之 注 本 草 者 曰 : 敦 阜 之 土 , 宜 蒼<br />

朮 以 平 之 ; 卑 監 之 土 , 宜 白 朮 以 培 之 。 若 以 濕 土 為 敦 阜 , 將 以 燥 土 為 卑 監 耶 ? 不 審 敦 阜<br />

屬 燥 , 卑 監 屬 濕 之 義 , 因 不 知 平 胃 之 理 矣 。( 柯 韻 伯 )<br />

枳 朮 丸<br />

枳 朮 丸 , 以 白 朮 為 君 , 脾 得 其 燥 所 以 能 健 ; 佐 以 枳 實 , 其 味 苦 峻 , 有 推 墻 倒 壁 之 功 。<br />

此 寓 攻 于 守 之 劑 , 惟 脾 氣 不 清 而 滯 勝 者 宜 之 。 若 脾 氣 已 虛 , 非 所 宜 也 。 今 人 不 察 , 相 傳<br />

為 補 脾 之 藥 , 小 兒 瘦 弱 , 制 令 常 服 , 適 足 以 傷 其 氣 , 助 其 瘦 耳 。( 張 景 岳 )<br />

參 苓 白 朮 散<br />

參 苓 白 朮 散 中 , 藥 味 皆 滯 而 不 活 動 , 得 陳 皮 、 砂 仁 , 則 諸 藥 皆 活 動 而 不 滯 。 服 大 補<br />

藥 后 , 調 理 莫 過 于 參 苓 白 朮 散 ; 服 大 熱 藥 后 , 調 理 莫 過 于 八 珍 湯 。( 周 慎 齋 )<br />

二 陳 湯<br />

二 陳 為 治 痰 之 妙 劑 , 其 于 上 、 下 、 左 、 右 , 無 所 不 宜 。 然 止 能 治 痰 之 標 , 不 能 治 痰<br />

之 本 。 痰 之 本 在 脾 、 在 腎 , 治 者 詳 之 。( 李 士 材 )<br />

溫 膽 湯<br />

膽 為 中 正 之 官 , 清 靜 之 府 。 喜 安 謐 , 惡 煩 擾 ; 喜 柔 和 , 不 喜 壅 郁 。 蓋 東 方 木 德 , 少<br />

陽 溫 和 之 氣 也 。 若 大 病 后 , 或 久 病 , 或 寒 熱 甫 退 , 胸 膈 之 余 熱 未 盡 , 致 傷 少 陽 和 氣 , 以<br />

故 虛 煩 驚 悸 者 , 中 正 之 官 , 以 熇 蒸 而 不 安 也 。 熱 嘔 吐 苦 者 , 清 靜 之 府 以 郁 炙 而 不 謐 也 。<br />

痰 氣 上 逆 者 , 土 家 濕 熱 反 乘 , 而 木 不 得 升 也 。 如 是 者 , 首 當 清 熱 , 及 解 利 三 焦 。 三 焦 平<br />

而 少 陽 平 , 三 焦 正 而 少 陽 正 。 膽 家 有 不 清 安 而 和 者 乎 ? 和 , 即 溫 也 。 溫 之 者 , 實 涼 之 也 。<br />

83


若 膽 家 真 畏 寒 而 怯 , 屬 于 命 門 火 衰 , 當 與 乙 癸 同 源 而 治 矣 。( 羅 東 逸 )<br />

金 水 六 君 煎<br />

二 陳 湯 , 為 驅 痰 之 通 劑 。 蓋 以 痰 之 本 , 水 也 。 茯 苓 利 水 以 治 其 本 。 痰 之 動 , 濕 也 。<br />

茯 苓 滲 濕 以 制 其 動 。 方 中 只 此 一 味 , 是 治 痰 正 藥 。 其 余 半 夏 降 逆 , 陳 皮 順 氣 , 甘 草 調 中 ,<br />

皆 取 之 以 為 茯 苓 之 佐 使 耳 。 故 仲 景 書 , 凡 痰 多 者 俱 加 茯 苓 , 嘔 者 俱 加 半 夏 。 古 聖 不 易 之<br />

法 也 。 景 岳 取 熟 地 寒 潤 , 當 歸 辛 潤 , 加 此 二 味 , 注 為 肺 腎 虛 寒 , 水 泛 為 痰 之 劑 。 不 知 肺<br />

寒 , 非 乾 薑 、 細 辛 合 用 不 可 ; 腎 寒 , 非 薑 、 附 重 用 不 可 。 若 用 歸 、 地 之 寒 濕 , 助 其 水 飲 ,<br />

則 陰 霾 四 布 , 水 勢 上 凌 , 而 氣 逆 咳 嗽 之 病 日 甚 矣 。(《 景 岳 新 方 砭 》)<br />

防 風 黃 芪 湯<br />

風 者 , 百 病 之 長 也 。 邪 風 之 至 , 急 如 風 雨 , 善 治 者 治 皮 毛 , 故 用 防 風 以 驅 逐 表 邪 。<br />

邪 之 所 湊 , 其 氣 必 虛 , 故 用 黃 芪 以 鼓 舞 正 氣 。 黃 芪 得 防 風 , 其 功 愈 大 者 , 一 攻 一 補 , 相<br />

須 相 得 之 義 也 。 今 人 治 風 , 惟 以 發 散 為 定 法 , 而 禁 用 參 、 芪 。 豈 知 目 盲 不 能 視 , 口 噤 不<br />

能 言 , 皆 元 氣 不 足 使 然 耳 。 誰 知 補 氣 可 以 御 風 , 正 勝 而 邪 卻 之 理 耶 ?( 柯 韻 伯 )<br />

升 陽 益 胃 湯<br />

按 : 參 、 芪 屬 為 補 , 不 知 君 于 枳 、 樸 中 , 即 為 補 中 瀉 也 ; 羌 、 防 輩 為 散 , 不 知 佐 于<br />

參 、 芪 中 , 即 為 補 中 升 也 。 近 世 之 醫 , 一 見 羌 、 防 輩 , 即 曰 發 散 , 不 可 輕 用 , 亦 不 審 佐<br />

于 何 藥 之 中 , 皆 因 讀 書 未 明 , 不 知 造 化 別 有 妙 理 耳 。(《 醫 宗 金 鑒 》)<br />

麻 桂 飲 、 大 溫 中 飲<br />

此 麻 黃 、 桂 枝 二 湯 之 變 方 也 。 凡 患 陰 虛 傷 寒 , 及 寒 疫 、 陰 暑 之 證 , 身 雖 熾 熱 , 時 猶<br />

畏 寒 , 或 喜 熱 湯 , 或 兼 嘔 瀉 , 六 脈 無 力 , 此 元 陽 大 虛 , 正 不 勝 邪 , 邪 氣 不 能 外 達 , 溫 中<br />

自 可 散 寒 , 即 此 謂 也 。 嘗 見 傷 寒 之 治 , 惟 仲 景 能 知 溫 散 , 如 麻 、 桂 等 湯 是 也 ; 亦 知 補 散 ,<br />

如 小 柴 胡 之 屬 是 也 。 至 若 陽 根 于 陰 , 汗 化 于 液 , 云 騰 致 雨 之 妙 , 猶 所 未 及 。 予 制 此 方 ,<br />

乃 邪 從 營 解 第 一 義 也 。( 張 景 岳 )<br />

理 陰 煎 、 回 陽 飲<br />

此 理 中 湯 之 變 方 也 。 脾 腎 虛 寒 等 證 , 宜 剛 燥 者 , 當 用 理 中 ; 宜 溫 潤 者 , 當 用 理 陰 。<br />

凡 真 陰 不 足 , 勞 感 寒 邪 , 不 能 解 散 , 或 發 熱 身 痛 面 赤 舌 乾 , 或 雖 渴 而 不 喜 冷 飲 , 或 背 心<br />

肢 體 畏 寒 , 但 脈 見 無 力 , 悉 是 假 熱 。 速 用 此 湯 溫 補 托 邪 , 使 陰 氣 漸 充 , 則 汗 從 陰 達 , 而<br />

寒 邪 自 散 也 。 此 寒 邪 溫 散 弟 一 方 也 。 惟 仲 景 獨 知 此 義 。 第 仲 景 之 溫 散 , 首 用 麻 、 桂 二 湯 ;<br />

余 之 溫 散 , 首 用 理 陰 煎 、 大 溫 中 飲 。 二 方 雖 一 從 陽 分 , 一 從 陰 分 , 其 跡 若 異 , 然 一 逐 于<br />

外 , 一 托 于 內 , 而 用 溫 則 一 也 。 本 方 加 附 子 , 名 附 子 理 陰 煎 ; 再 加 人 參 , 名 六 味 回 陽 飲 。<br />

治 命 門 火 衰 , 陰 中 無 陽 等 證 。(《 景 岳 全 書 》)<br />

防 風 通 聖 散<br />

防 風 、 麻 黃 , 解 表 藥 也 ; 風 熱 之 在 皮 膚 者 , 得 之 由 汗 而 泄 。 荊 芥 、 薄 荷 , 清 上 藥 也 ;<br />

風 熱 之 在 巔 頂 者 , 得 之 由 鼻 而 泄 。 大 黃 、 芒 硝 , 通 利 藥 也 ; 風 熱 之 在 腸 胃 者 , 得 之 由 后<br />

而 泄 。 滑 石 、 梔 子 , 水 道 藥 也 ; 風 熱 之 在 決 瀆 者 , 得 之 由 溺 而 泄 。 風 淫 于 內 , 肺 胃 受 邪 ,<br />

石 膏 、 桔 梗 , 清 肺 胃 也 。 而 連 翹 、 黃 芩 , 又 所 以 祛 諸 經 之 游 火 。 風 之 為 患 , 肝 木 主 之 ,<br />

川 芎 、 歸 、 芍 , 和 肝 血 也 。 而 甘 草 、 白 朮 , 所 以 和 胃 氣 而 健 脾 。 守 真 長 于 治 火 , 此 方 之<br />

84


旨 , 詳 且 悉 哉 !( 吳 鶴 皋 )<br />

敗 毒 散 、 羌 活 湯<br />

傷 寒 二 字 , 傷 者 , 正 氣 傷 于 中 ; 寒 者 , 寒 邪 客 于 外 。 未 有 外 感 而 內 不 傷 者 也 。 可 見<br />

人 之 傷 寒 , 悉 由 元 氣 不 固 而 膚 腠 之 不 密 也 。 昔 人 嘗 言 傷 寒 為 汗 病 , 則 汗 法 其 首 重 矣 。 然<br />

汗 之 發 也 , 其 出 自 陽 , 其 源 自 陰 。 故 陽 虛 則 營 衛 不 和 , 而 汗 不 能 作 ; 陰 弱 則 津 液 枯 涸 ,<br />

而 汗 不 能 滋 。 但 攻 其 外 , 不 顧 其 內 , 可 乎 ? 表 汗 無 如 敗 毒 散 、 羌 活 湯 , 藥 加 二 活 、 二 胡 、<br />

芎 、 蒼 、 辛 、 芷 , 群 隊 辛 溫 , 非 不 發 散 , 若 無 人 參 、 生 地 之 大 力 居 中 , 則 形 氣 素 虛 者 ,<br />

必 至 亡 陽 ; 血 虛 挾 熱 者 , 必 至 亡 陰 矣 。 是 敗 毒 散 之 人 參 , 與 沖 和 湯 之 生 地 , 人 謂 其 補 益<br />

之 法 , 我 知 其 托 里 之 法 。 蓋 補 中 兼 發 , 邪 氣 不 致 于 流 連 ; 發 中 帶 補 , 真 元 不 致 于 耗 散 。<br />

古 人 制 方 之 妙 也 。( 趙 羽 皇 )<br />

大 順 散<br />

此 方 乃 治 暑 天 內 傷 冷 飲 之 證 , 非 治 暑 也 。 但 甘 草 多 于 諸 藥 八 倍 , 制 藥 四 十 二 斤 , 止<br />

服 二 錢 , 其 意 何 居 ? 其 方 本 不 足 取 。 后 之 庸 醫 以 此 治 燥 火 之 暑 病 , 殺 人 無 算 。 錄 此 以 證<br />

其 非 。( 徐 靈 胎 )<br />

生 脈 散<br />

仲 景 治 傷 寒 , 有 通 脈 、 復 脈 二 法 。 少 陰 病 , 里 寒 外 熱 , 下 利 清 谷 , 脈 微 欲 絕 者 , 制<br />

通 脈 四 逆 湯 , 溫 補 以 扶 陽 ; 厥 陰 病 , 外 寒 內 熱 , 心 動 悸 , 脈 結 代 者 , 制 復 脈 湯 , 涼 補 以<br />

滋 陰 。 同 是 傷 寒 , 同 是 脈 病 , 而 寒 熱 異 治 者 , 一 挽 坎 陽 之 外 亡 , 一 清 相 火 之 內 熾 也 。 生<br />

脈 散 , 本 復 脈 立 法 。 外 無 寒 , 故 不 用 薑 、 桂 之 辛 散 ; 熱 傷 無 形 之 氣 , 未 傷 有 形 之 血 , 故<br />

不 用 地 黃 、 阿 膠 、 麻 仁 、 大 棗 , 且 不 令 其 泥 膈 而 滯 脈 道 也 。 心 主 脈 而 苦 緩 , 急 食 酸 以 收<br />

之 。 故 去 甘 草 而 加 五 味 矣 。 脈 資 始 于 腎 , 資 生 于 胃 , 而 會 于 肺 。 仲 景 二 方 重 任 甘 草 者 ,<br />

全 賴 中 焦 谷 氣 以 通 之 、 復 之 , 非 有 待 于 生 也 。 此 欲 得 下 焦 天 癸 之 元 氣 以 生 之 , 故 不 藉 甘<br />

草 之 緩 , 必 取 五 味 之 酸 矣 。( 柯 韻 伯 )<br />

此 方 用 治 傷 暑 之 后 , 存 其 津 液 。 庸 醫 即 以 之 治 暑 病 , 誤 甚 ! 觀 方 下 治 證 , 并 無 一 字<br />

治 暑 邪 者 。 此 即 于 復 脈 湯 內 取 參 、 麥 二 味 以 止 汗 , 故 復 加 五 味 子 。 近 人 不 論 何 病 , 每 用<br />

此 方 收 往 邪 氣 , 殺 人 無 算 。( 徐 靈 胎 )<br />

大 、 小 甘 露 飲<br />

此 方 創 自 潔 古 老 人 。 以 固 本 丸 為 主 , 而 加 入 他 藥 。 原 因 胃 中 濕 熱 下 流 歸 坎 , 則 水 源<br />

濁 泛 , 故 見 證 如 此 。 而 立 方 之 意 , 實 從 救 腎 起 見 。 清 胃 者 自 清 胃 , 而 救 原 者 仍 救 原 。 丹<br />

溪 止 言 心 、 肺 、 胃 , 未 是 全 論 。 予 每 于 肝 經 有 郁 火 者 , 以 此 方 加 丹 皮 、 山 梔 , 去 石 斛 、<br />

甘 草 、 枇 杷 葉 , 無 不 應 驗 。 則 知 水 木 同 原 之 義 。 若 原 有 胃 火 , 又 挾 肝 木 之 勢 者 , 竟 以 原<br />

方 不 減 , 但 加 丹 、 梔 等 味 , 亦 無 不 效 。 至 一 變 而 為 小 甘 露 , 去 枇 杷 葉 、 熟 地 、 二 冬 、 枳<br />

殼 , 而 加 升 麻 、 桔 梗 、 梔 子 , 則 手 陽 明 實 證 通 治 之 義 全 見 矣 。 火 盛 渴 甚 者 加 知 母 , 走 馬<br />

疳 急 者 加 石 膏 、 黃 連 ; 火 蝕 既 久 , 元 氣 虛 者 , 加 人 參 。 真 胃 中 燥 火 之 神 劑 也 。(《 己 任 編 》)<br />

犀 角 地 黃 湯<br />

犀 角 地 黃 湯 , 乃 衄 血 之 的 方 。 蓋 犀 , 水 獸 也 。 可 以 分 水 , 可 以 通 天 。 鼻 衄 之 血 , 從<br />

任 、 督 而 至 巔 頂 , 入 鼻 中 , 惟 犀 角 能 下 入 腎 水 , 引 地 黃 滋 陰 之 品 , 由 督 脈 而 上 , 故 為 對<br />

85


證 。 若 陰 虛 火 動 , 吐 血 與 咳 咯 者 , 可 以 借 用 成 功 。 若 陽 虛 及 脾 胃 虛 者 , 俱 非 所 宜 。( 趙<br />

養 葵 )<br />

導 赤 散<br />

瀉 心 湯 用 黃 連 以 治 實 邪 , 實 邪 責 木 之 有 余 , 瀉 子 以 清 母 也 。 導 赤 散 用 地 黃 以 治 虛 邪 ,<br />

虛 邪 責 水 之 不 足 , 壯 水 以 制 火 也 。 此 方 涼 而 能 補 , 較 之 用 苦 寒 伐 胃 , 傷 其 生 氣 者 遠 矣 。<br />

( 季 楚 重 )<br />

瀉 白 散<br />

火 熱 傷 氣 , 救 肺 之 治 有 三 : 傷 寒 邪 熱 侮 肺 , 用 白 虎 湯 除 煩 , 此 治 其 標 ; 內 證 虛 火 爍<br />

陰 , 用 生 脈 散 益 陰 , 此 治 其 本 ; 若 正 氣 不 傷 , 郁 火 又 甚 , 則 瀉 白 散 之 清 肺 調 中 , 標 本 兼<br />

治 , 又 補 二 方 之 不 及 。( 季 楚 重 )<br />

清 燥 救 肺 湯<br />

諸 氣 膹 郁 之 屬 于 肺 者 , 屬 于 肺 之 燥 也 。 而 古 今 治 氣 郁 之 方 , 用 辛 香 行 氣 , 絕 無 一 方<br />

治 肺 之 燥 者 。 諸 痿 喘 嘔 之 屬 于 上 者 , 亦 屬 于 肺 之 燥 也 。 而 古 今 治 法 , 以 痿 嘔 屬 陽 明 , 以<br />

喘 屬 肺 , 是 則 嘔 與 痿 屬 之 中 下 , 而 惟 喘 屬 上 矣 。 所 以 亦 無 一 方 及 于 肺 之 燥 也 。 即 喘 之 屬<br />

于 肺 者 , 非 表 即 下 , 非 行 氣 即 瀉 氣 , 間 有 一 二 用 潤 劑 者 , 又 不 得 其 肯 綮 。 今 擬 此 方 名 清<br />

燥 救 肺 , 大 約 以 胃 為 主 , 土 為 金 之 母 也 。 天 冬 、 知 母 , 固 能 清 金 滋 水 , 以 其 苦 寒 而 不 用 。<br />

至 如 苦 寒 降 火 之 藥 , 尤 在 所 忌 。 蓋 肺 金 自 至 于 燥 , 所 存 陰 氣 一 線 耳 。 倘 更 以 苦 寒 下 氣 傷<br />

胃 , 其 人 尚 有 生 理 乎 ?( 喻 嘉 言 )<br />

溫 肺 湯<br />

溫 肺 湯 , 金 浮 水 升 也 。 細 辛 、 五 味 、 肉 桂 , 皆 所 以 溫 腎 。 腎 水 溫 暖 , 則 氣 上 行 , 氣<br />

即 水 中 之 金 , 是 金 浮 也 。 所 謂 云 從 地 起 也 。 上 行 之 氣 , 熏 蒸 于 肺 , 停 而 為 津 液 者 , 復 化<br />

為 水 , 是 水 升 也 。 所 謂 水 從 天 降 也 。 溫 肺 湯 , 木 沉 火 降 也 。 溫 肺 則 金 旺 , 金 旺 則 能 平 木 ,<br />

木 有 所 畏 , 收 斂 下 行 , 是 謂 木 沉 。 木 既 沉 , 火 自 降 矣 。( 周 慎 齋 )<br />

人 參 清 肺 湯 、 人 參 定 喘 湯 、 人 參 瀉 肺 湯<br />

《 經 》 云 : 邪 之 所 湊 , 其 氣 必 虛 。 又 肺 為 嬌 藏 , 其 不 堪 破 耗 也 明 矣 。 自 肺 熱 傷 肺 之<br />

說 行 , 曰 保 肺 、 補 肺 , 眾 共 之 ; 曰 清 肺 、 瀉 肺 , 樂 與 和 之 。 豈 知 古 人 清 肺 、 瀉 肺 等 湯 ,<br />

而 必 皆 以 人 參 立 名 , 夫 亦 可 曉 然 于 肺 氣 之 不 可 耗 , 而 人 參 之 在 所 必 用 也 。 肺 體 清 而 法 天 ,<br />

下 濟 而 司 降 令 , 一 切 渾 濁 不 得 上 乾 者 , 皆 氣 之 健 能 運 行 而 不 息 也 。 若 肺 氣 少 弛 , 則 降 下<br />

失 令 , 渾 濁 之 氣 , 遂 逆 上 行 , 此 為 咳 嗽 、 為 喘 急 , 肺 葉 脹 舉 , 胸 膈 緊 痛 , 移 熱 大 湯 , 大<br />

便 艱 澀 。 種 種 顯 有 余 之 象 , 實 種 種 為 不 足 之 征 。 故 不 問 內 傷 外 感 , 為 熱 為 寒 , 要 以 人 參<br />

保 定 肺 氣 為 主 , 或 骨 皮 、 知 母 、 阿 膠 滋 之 ; 或 烏 梅 、 五 味 、 罌 粟 殼 斂 之 ; 或 半 夏 曲 、 生<br />

薑 降 之 ; 或 杏 仁 、 桑 皮 、 枳 殼 、 桔 梗 利 之 ; 或 梔 子 、 黃 芩 、 連 翹 涼 之 ; 或 麻 黃 、 薄 荷 發<br />

之 , 大 黃 下 之 。 總 恃 人 參 之 大 力 握 樞 而 運 , 已 入 之 邪 易 出 , 而 將 來 之 邪 無 從 入 也 。 肺 邪<br />

得 隨 諸 藥 以 俱 出 , 而 肺 氣 不 隨 諸 藥 以 俱 出 也 。 然 則 人 參 亦 何 嘗 傷 肺 , 乃 畏 而 不 敢 用 耶 ?<br />

( 王 又 原 )<br />

麥 門 冬 湯<br />

凡 肺 病 , 有 胃 氣 則 生 , 無 胃 氣 則 死 。 胃 氣 者 , 肺 之 母 氣 也 。 本 草 有 知 母 之 名 者 , 謂<br />

86


肺 藉 其 清 涼 , 知 清 涼 為 肺 之 母 也 。 有 貝 母 之 名 者 , 謂 肺 藉 其 豁 痰 , 知 豁 痰 為 肺 之 母 也 。<br />

然 施 于 火 逆 上 氣 , 咽 喉 不 利 之 證 , 而 屢 不 應 , 名 不 稱 矣 。 孰 知 仲 景 妙 法 , 于 麥 冬 、 人 參 、<br />

甘 草 、 大 棗 、 粳 米 , 大 補 中 氣 以 生 津 液 隊 中 , 又 增 入 半 夏 辛 溫 之 味 , 以 開 胃 行 津 而 助 潤<br />

肺 。 豈 特 用 其 利 咽 下 氣 哉 ! 顧 其 利 咽 下 氣 , 非 半 夏 之 功 , 實 善 用 半 夏 之 功 矣 。( 喻 嘉 言 )<br />

地 骨 皮 飲<br />

陰 虛 者 , 陽 往 乘 之 故 發 熱 。 當 分 三 陰 而 治 之 : 陽 邪 乘 入 太 陰 脾 部 , 當 補 中 益 氣 以 升<br />

舉 之 , 清 陽 復 位 而 火 自 熄 也 ; 若 乘 入 少 陰 腎 部 , 當 六 味 地 黃 丸 以 對 待 之 , 壯 水 之 主 而 火<br />

自 平 也 ; 乘 入 厥 陰 肝 部 , 當 地 骨 皮 飲 以 涼 補 之 , 血 有 所 藏 而 火 自 安 也 。 四 物 湯 為 肝 家 滋<br />

陰 調 血 之 劑 , 加 地 骨 皮 清 志 中 之 火 以 安 腎 , 補 其 母 也 ; 加 牡 丹 皮 清 神 中 之 火 以 涼 心 , 瀉<br />

其 子 也 。 二 皮 涼 而 不 潤 , 但 清 肝 火 , 不 傷 脾 胃 。 與 四 物 加 知 、 柏 之 濕 潤 而 苦 寒 者 不 同 。<br />

( 柯 韻 伯 )<br />

更 衣 丸<br />

胃 為 后 天 之 本 , 不 及 固 病 , 太 過 亦 病 。 然 太 過 復 有 陽 盛 、 陰 虛 之 別 焉 : 兩 陽 合 明 ,<br />

而 胃 家 實 , 仲 景 制 三 承 氣 湯 以 下 之 ; 水 火 不 交 而 津 液 亡 , 前 賢 又 制 更 衣 丸 以 潤 之 。 古 人<br />

入 廁 必 更 衣 , 故 為 此 丸 立 名 。( 柯 韻 伯 )<br />

備 急 丸<br />

大 便 不 通 , 當 分 陽 結 、 陰 結 。 陽 結 已 有 承 氣 、 更 衣 之 劑 ; 陰 結 又 制 備 急 、 白 散 之 方 。<br />

然 白 散 治 寒 結 在 胸 , 故 用 桔 梗 佐 巴 豆 , 為 吐 、 下 兩 解 法 ; 此 丸 治 寒 結 腸 胃 , 故 用 大 黃 佐<br />

薑 、 巴 , 以 直 攻 其 寒 。 世 徒 知 有 溫 補 之 法 , 而 不 知 有 溫 下 之 法 ; 但 講 寒 虛 , 不 議 及 寒 實<br />

也 。( 柯 韻 伯 )<br />

還 魂 湯 , 治 寒 結 在 胸 之 表 , 以 散 無 形 之 邪 氣 也 ; 白 散 治 寒 結 在 胸 之 里 , 以 攻 有 形 之<br />

痰 飲 也 ; 備 急 丸 治 寒 結 在 腸 胃 , 以 攻 不 化 之 糟 粕 也 。(《 醫 宗 金 鑒 》)<br />

大 黃 蟅 蟲 丸<br />

勞 傷 之 證 , 肌 膚 甲 錯 , 兩 目 黯 黑 , 此 內 有 淤 血 者 也 。 淤 之 日 久 , 則 必 發 熱 , 熱 涸 其<br />

液 , 則 血 乾 于 經 隧 之 閑 , 愈 乾 愈 熱 , 愈 熱 愈 乾 , 而 新 血 皆 損 。 人 之 充 養 百 骸 , 光 華 潤 澤<br />

者 , 止 藉 此 血 。 血 傷 則 無 以 沃 其 膚 , 故 甲 錯 也 ; 目 得 血 而 能 視 , 血 枯 則 無 以 榮 其 目 , 故<br />

黯 黑 也 。 仲 景 洞 見 此 證 , 補 之 不 可 , 涼 之 無 益 , 而 立 此 方 。《 經 》 曰 : 血 主 濡 之 , 故 以<br />

地 黃 為 君 ; 堅 者 削 之 , 故 以 大 黃 為 臣 ; 統 血 者 脾 也 , 脾 欲 緩 , 急 食 甘 以 緩 之 ; 又 酸 苦 涌<br />

泄 為 陰 , 故 以 甘 、 芍 、 桃 仁 為 佐 ; 咸 走 血 , 苦 勝 血 , 故 以 乾 漆 之 苦 , 四 蟲 之 咸 為 使 。 夫<br />

濁 陰 不 降 , 則 清 陽 不 升 ; 淤 血 不 去 , 則 新 血 不 生 。 今 人 遇 一 勞 證 , 便 用 滋 陰 之 藥 , 服 而<br />

不 效 , 坐 以 待 斃 , 朮 豈 止 此 耶 ?( 李 時 珍 )<br />

《 醫 學 三 字 經 ‧ 卷 之 三 ‧ 虛 勞 方 》<br />

歸 脾 湯 此 方 補 養 后 天 第 一 藥 。 治 食 少 、 不 眠 、 怔 忡 , 吐 血 下 血 , 大 便 或 溏 或 秘 ,<br />

妄 夢 健 忘 , 七 情 所 傷 , 遺 精 帶 濁 , 及 女 子 不 月 等 證 。<br />

炙 芪 ( 三 錢 ) 人 參 白 朮 ( 蒸 ) 棗 仁 ( 炒 黑 ) 當 歸 身 龍 眼 肉 茯 神 ( 各 二 錢 ) 木<br />

香 ( 五 分 ) 炙 草 ( 一 錢 ) 遠 志 ( 五 分 , 去 心 )<br />

87


水 三 杯 , 煎 八 分 , 溫 服 。 高 鼓 峰 去 木 香 , 加 白 芍 一 錢 五 分 , 甚 妙 。 咳 嗽 加 麥 冬 二 錢 ,<br />

五 味 七 分 。 郁 氣 加 貝 母 二 錢 。 脾 虛 發 熱 加 丹 皮 、 梔 子 。<br />

六 味 地 黃 丸 壯 水 之 主 , 以 制 陽 光 。 凡 一 切 吐 血 、 下 血 、 咳 嗽 、 不 眠 、 骨 蒸 、 遺 精 、<br />

淋 濁 , 屬 于 陰 虛 者 , 無 不 統 治 之 。<br />

熟 地 ( 八 兩 ) 山 茱 肉 ( 四 兩 ) 懷 山 藥 ( 四 兩 ) 丹 皮 茯 苓 澤 瀉 ( 各 三 兩 )<br />

硏 末 , 煉 蜜 為 丸 , 如 桐 子 大 , 曬 乾 。 每 服 三 錢 , 淡 鹽 湯 送 下 , 一 日 兩 服 。 加 五 味 子 ,<br />

名 都 氣 丸 ; 加 麥 冬 , 名 八 仙 長 壽 丸 , 治 咳 嗽 。 本 方 減 兩 為 錢 , 水 煎 服 , 名 六 味 地 黃 湯 。<br />

八 味 地 黃 丸 益 火 之 源 , 以 消 陰 翳 。 治 腰 膝 無 力 , 飲 食 不 進 , 腫 脹 疝 瘕 , 陽 痿 遺 精<br />

帶 濁 , 屬 于 元 陽 虛 者 , 無 不 統 治 之 。<br />

即 六 味 丸 加 附 子 、 肉 桂 各 一 兩 。 本 方 去 附 子 , 名 七 味 丸 , 能 引 火 歸 源 ; 本 方 去 附 子 ,<br />

加 五 味 子 , 名 加 減 八 味 丸 , 治 大 渴 不 止 。 本 方 加 牛 膝 、 車 前 子 , 名 《 濟 生 》 腎 氣 丸 , 俗<br />

名 《 金 匱 》 腎 氣 丸 , 治 水 腫 喘 促 ; 本 方 減 兩 為 錢 , 水 煎 服 , 名 八 味 湯 。<br />

小 建 中 湯 ( 仲 景 ) 此 方 為 治 虛 癆 第 一 方 , 今 人 不 講 久 矣 ! 凡 癆 證 必 有 蒸 熱 , 此 方 有 薑<br />

桂 以 扶 心 陽 , 猶 太 陽 一 出 , 則 爝 火 無 光 , 即 退 熱 法 也 。 凡 癆 證 必 飲 食 日 少 , 此 方 溫 脾 ,<br />

即 進 食 法 也 。 凡 癆 證 必 咳 嗽 , 此 方 補 土 以 生 金 , 即 治 嗽 法 也 。 凡 癆 證 多 屬 腎 虛 , 此 方 補<br />

脾 以 輸 精 及 腎 , 所 謂 精 生 于 谷 也 。 今 人 不 能 讀 仲 景 書 , 反 敢 侮 謗 聖 法 , 徒 知 生 脈 、 六 味 、<br />

八 味 、 歸 脾 、 補 中 , 及 款 冬 、 貝 母 、 玉 竹 、 百 合 、 蘇 陳 醬 、 地 黃 炭 之 類 , 互 服 至 死 , 誠<br />

可 痛 恨 !<br />

生 白 芍 ( 三 錢 ) 桂 枝 ( 一 錢 五 分 ) 炙 草 ( 一 錢 )<br />

加 生 薑 一 錢 五 分 , 大 棗 二 枚 , 水 二 杯 , 煎 八 分 , 入 飴 糖 三 錢 五 分 , 烊 服 。 加 黃 芪 二<br />

錢 , 名 黃 芪 建 中 湯 , 治 虛 癆 諸 不 足 ; 飽 悶 者 , 去 大 棗 加 茯 苓 二 錢 ; 氣 逆 者 , 加 半 夏 一 錢<br />

五 分 ; 此 方 人 參 、 當 歸 、 白 朮 , 俱 隨 宜 加 之 。<br />

炙 甘 草 湯 (《 金 匱 》) 肺 燥 、 肺 痿 、 咽 痛 、 脈 代 等 證 。<br />

生 地 ( 四 錢 ) 桂 枝 木 ( 一 錢 ) 阿 膠 ( 一 錢 五 分 ) 炙 草 ( 二 錢 ) 人 參 ( 一 錢 )<br />

麥 冬 ( 二 錢 五 分 ) 棗 仁 ( 原 方 火 麻 仁 , 一 錢 五 分 )<br />

加 生 薑 一 錢 , 大 棗 二 枚 , 水 一 杯 , 酒 半 杯 , 煎 八 分 服 。<br />

清 燥 救 肺 湯 ( 喻 嘉 言 ) 治 燥 氣 郁 而 成 癆 。<br />

桑 葉 ( 經 霜 者 去 蒂 , 三 錢 ) 人 參 ( 一 錢 ) 石 膏 ( 二 錢 三 分 , 硏 ) 杏 仁 ( 去 皮 尖 ,<br />

一 錢 二 分 ) 甘 草 ( 一 錢 二 分 ) 麥 冬 ( 一 錢 ) 枇 杷 葉 ( 去 毛 蜜 炙 , 一 錢 三 分 ) 黑<br />

芝 麻 ( 一 錢 五 分 , 炒 硏 )<br />

水 二 杯 半 , 煎 八 分 , 熱 服 。 痰 多 , 加 貝 母 三 錢 ; 或 加 梨 汁 半 盞 。<br />

薯 蕷 丸 (《 金 匱 》) 治 虛 癆 諸 不 足 , 風 氣 百 疾 。<br />

薯 蕷 ( 三 十 分 ) 當 歸 桂 枝 曲 乾 地 黃 豆 黃 卷 ( 各 十 分 ) 甘 草 ( 二 十 八 分 )<br />

人 參 阿 膠 ( 各 七 分 ) 芎 藭 芍 藥 白 朮 麥 冬 杏 仁 防 風 ( 各 六 分 ) 柴 胡 桔<br />

梗 茯 苓 ( 各 五 分 ) 乾 薑 ( 三 分 ) 白 蘞 ( 二 分 ) 大 棗 ( 百 枚 為 膏 )<br />

上 二 十 一 味 , 末 之 , 煉 蜜 和 丸 如 彈 子 大 。 空 腹 酒 服 一 丸 , 一 百 丸 為 劑 。( 分 , 去 聲 。<br />

古 以 二 錢 半 為 一 分 。)<br />

88


大 黃 蟅 蟲 丸 (《 金 匱 》) 治 五 勞 虛 極 羸 瘦 , 腹 滿 不 能 飲 食 , 食 傷 、 憂 傷 、 房 室 傷 、<br />

饑 傷 、 勞 傷 、 經 絡 榮 衛 傷 , 內 有 乾 血 , 肌 肉 甲 錯 , 目 黯 黑 , 緩 中 補 虛 。<br />

大 黃 ( 十 分 , 蒸 ) 黃 芩 ( 二 兩 ) 甘 草 ( 三 兩 ) 桃 仁 ( 一 升 ) 杏 仁 ( 一 升 ) 芍<br />

藥 ( 四 兩 ) 乾 漆 ( 二 兩 ) 乾 地 黃 ( 十 兩 ) 虻 蟲 ( 一 升 ) 水 蛭 ( 一 百 個 ) 蠐 螬<br />

( 一 升 ) 蟅 蟲 ( 半 升 )<br />

上 十 二 味 , 末 之 , 煉 蜜 丸 如 小 豆 大 。 酒 服 五 丸 , 日 三 服 。 愚 按 : 以 搜 血 之 品 , 為 補<br />

血 之 用 , 仿 于 《 內 經 》 四 烏 鰂 骨 一 藘 茹 丸 。 張 路 玉 以 此 丸 藥 料 及 鮑 魚 入 絨 毛 雞 腹 內 , 黃<br />

酒 、 童 便 煮 爛 , 汁 乾 , 將 雞 去 骨 取 肉 , 同 諸 藥 懸 火 上 烘 四 烏 鰂 骨 乾 為 末 , 加 煉 蜜 為 丸 。<br />

每 服 二 錢 , 以 黃 酒 送 下 , 日 三 服 。 代 蟅 蟲 丸 甚 妥 。<br />

《 葉 氏 醫 效 秘 傳 ‧ 卷 二 ‧ 傷 寒 諸 證 論 》<br />

不 得 眠<br />

夜 以 陰 為 主 , 陰 氣 盛 則 目 閉 而 安 臥 。 若 陰 虛 為 陽 所 勝 , 則 終 夜 煩 擾 而 不 眠 也 。 心 藏<br />

神 , 大 汗 后 則 陽 氣 虛 , 故 不 眠 。 心 主 血 , 大 下 后 則 陰 氣 弱 , 故 不 眠 。 熱 病 , 邪 熱 盛 , 神<br />

不 清 , 故 不 眠 。 新 瘥 后 , 陰 氣 未 復 , 故 不 眠 。 若 汗 出 , 鼻 乾 , 而 不 得 眠 者 , 又 為 邪 入 表<br />

也 。<br />

《 內 經 評 文 ‧ 卷 十 ‧ 五 音 五 味 第 六 十 五 》<br />

右 徵 與 少 徵 。 調 右 手 太 陽 上 。 左 商 與 左 徵 。 調 左 手 陽 明 上 。 少 徵 與 太 宮 。 調 左 手 陽<br />

明 上 。 右 角 與 太 角 。 調 右 足 少 陽 下 。 太 徵 與 少 徵 。 調 左 手 太 陽 上 。 眾 羽 與 少 羽 。 調 右 足<br />

太 陽 下 。 少 商 與 右 商 。 調 右 手 太 陽 下 。 桎 羽 與 眾 羽 。 調 右 足 太 陽 下 。 少 宮 與 太 宮 。 調 右<br />

足 陽 明 下 。 判 角 與 少 角 。 調 右 足 少 陽 下 。 釱 商 與 上 商 。 調 右 足 陽 明 下 。 釱 商 與 上 角 。 調<br />

左 足 太 陽 下 。 上 徵 與 右 徵 同 。 谷 麥 。 畜 羊 。 果 杏 。 手 少 陰 。 臟 心 。 色 赤 。 味 苦 。 時 夏 。<br />

上 羽 與 太 羽 同 。 谷 大 豆 。 畜 彘 。 果 栗 。 足 少 陰 。 臟 腎 。 色 黑 。 味 咸 。 時 冬 。 上 宮 與 太 宮<br />

同 。 谷 稷 。 畜 牛 。 果 棗 。 足 太 陰 。 臟 脾 。 色 黃 。 味 甘 。 時 季 夏 。 上 商 與 右 商 同 。 谷 黍 。<br />

畜 雞 。 果 桃 。 手 太 陰 。 臟 肺 。 色 白 。 味 辛 。 時 秋 。 上 角 與 太 角 同 。 谷 麻 。 畜 犬 。 果 李 。<br />

足 厥 陰 。 臟 肝 。 色 青 。 味 酸 。 時 春 。 太 宮 與 上 角 同 。 右 足 陽 明 上 。 左 角 與 太 角 同 。 左 足<br />

陽 明 上 。 少 羽 與 太 羽 同 。 右 足 太 陽 下 。 左 商 與 右 商 同 。 左 手 陽 明 上 。 加 宮 與 太 宮 同 。 左<br />

足 少 陽 上 。 質 判 與 太 宮 同 。 左 手 太 陽 下 。 判 角 與 太 角 同 。 左 足 少 陽 下 。 太 羽 與 太 角 同 。<br />

右 足 太 陽 上 。 太 角 與 太 宮 同 。 右 足 少 陽 上 。 右 徵 少 徵 質 徵 上 徵 判 徵 。 右 角 釱 角 上 角 太 角<br />

判 角 。 右 商 少 商 釱 商 上 商 左 商 。 少 宮 上 宮 太 宮 加 宮 左 宮 。 眾 羽 桎 羽 上 羽 太 羽 少 羽 。 黃<br />

帝 曰 。 婦 人 無 須 者 。 無 血 氣 乎 。 岐 伯 曰 。 沖 脈 任 脈 。 皆 起 于 胞 中 。 上 循 背 里 。 為 經 絡 之<br />

海 。 其 浮 而 外 者 。 循 腹 右 上 行 。 會 于 咽 喉 。 別 而 絡 唇 口 。 血 氣 盛 。 則 充 膚 熱 肉 。 血 獨 盛 。<br />

則 淡 滲 皮 膚 生 毫 毛 。 今 婦 人 之 生 。 有 余 于 氣 。 不 足 于 血 。 以 其 數 脫 血 也 。 沖 任 之 脈 。 不<br />

榮 口 唇 。 故 須 不 生 焉 。 黃 帝 曰 。 士 人 有 傷 于 陰 。 陰 氣 絕 而 不 起 不 用 。 然 其 須 不 去 。 其 故<br />

何 也 。 宦 者 獨 去 。 何 也 。 愿 聞 其 故 。 岐 伯 曰 。 宦 者 去 其 宗 筋 。 傷 其 沖 脈 。 血 瀉 不 復 。 皮<br />

膚 內 結 。 唇 口 不 榮 。 故 須 不 生 。 黃 帝 曰 。 其 有 天 宦 者 。 未 嘗 被 傷 。 不 脫 于 血 。 然 其 須 不<br />

89


生 。 其 故 何 也 。 岐 伯 曰 。 此 天 之 所 不 足 也 。 其 任 沖 不 盛 。 宗 筋 不 成 。 有 氣 無 血 。 唇 口 不<br />

榮 。 故 須 不 生 。 黃 帝 曰 。 善 乎 哉 。 聖 人 之 通 萬 物 也 。 若 日 月 之 光 影 。 音 聲 鼓 響 。 聞 其 聲<br />

而 知 其 形 。 其 非 夫 子 。 孰 能 明 萬 物 之 精 。 是 故 聖 人 視 其 顏 色 。 黃 赤 者 多 熱 氣 。 青 白 者 少<br />

熱 氣 。 黑 色 者 多 血 少 氣 。 美 眉 者 太 陽 多 血 。 通 髯 極 須 者 少 陽 多 血 。 美 須 者 陽 明 多 血 。 此<br />

其 時 然 也 。 夫 人 之 常 數 。 太 陽 常 多 血 少 氣 。 少 陽 常 多 氣 少 血 。 陽 明 常 多 血 多 氣 。 厥 陰 常<br />

多 氣 少 血 。 少 陰 常 多 血 少 氣 。 太 陰 常 多 血 少 氣 。 此 天 之 常 數 也 。<br />

此 似 續 敘 前 篇 未 盡 之 意 也 。 第 五 音 配 合 與 上 篇 異 。 與 六 元 正 紀 又 異 。 未 喻 指 南 。<br />

《 醫 述 ‧ 卷 十 ‧ 雜 證 匯 參 ‧ 不 寐 ( 附 欠 )》<br />

經 義 不 得 臥 而 息 有 音 者 , 是 陽 明 之 逆 也 。 足 三 陽 者 下 行 , 今 逆 而 上 行 , 故 息 有<br />

音 也 。 陽 明 者 , 胃 脈 也 。 胃 者 , 六 腑 之 海 , 其 氣 亦 下 行 , 陽 明 逆 不 得 從 其 道 , 故 不 得 臥<br />

也 。 下 經 曰 : 胃 不 和 則 臥 不 安 , 此 之 謂 也 。(《 素 問 》)<br />

帝 曰 : 病 不 得 臥 者 , 何 氣 使 然 ? 岐 伯 曰 : 衛 氣 不 得 入 于 陰 , 常 留 于 陽 。 留 于 陽 則 陽<br />

氣 滿 , 陽 氣 滿 則 陽 蹺 盛 ; 不 得 入 于 陰 則 陰 氣 虛 , 故 目 不 瞑 矣 。 帝 曰 : 老 人 之 不 夜 瞑 者 ,<br />

何 氣 使 然 ? 少 壯 之 人 不 晝 瞑 者 , 何 氣 使 然 ? 岐 伯 曰 : 壯 者 之 氣 血 盛 , 肌 肉 滑 , 氣 道 通 ,<br />

營 衛 之 行 不 失 其 常 , 故 晝 精 而 夜 瞑 。 老 者 之 氣 血 衰 , 肌 肉 枯 , 氣 道 澀 , 五 臟 之 氣 相 搏 ,<br />

營 氣 衰 少 , 衛 氣 內 伐 , 故 晝 不 精 , 夜 不 瞑 。(《 靈 樞 》)<br />

哲 言<br />

不 寐 , 夜 常 長 寤 也 。 陰 虛 清 清 不 寐 , 痰 擾 神 昏 不 寐 。 不 瞑 , 夜 目 不 閉 也 。 衛 氣 不 入<br />

于 陰 , 則 目 不 瞑 ; 陽 邪 入 于 陰 , 煩 躁 不 得 瞑 。 不 得 臥 , 身 不 得 仆 也 。 水 氣 臥 則 喘 , 喘 故<br />

不 得 臥 。 臥 不 安 , 反 側 不 得 安 臥 也 。(《 醫 階 辨 證 》)<br />

不 寐 之 故 , 大 約 有 五 : 一 曰 氣 虛 , 一 曰 陰 虛 , 一 曰 痰 滯 , 一 曰 水 停 , 一 曰 胃 不 和 。<br />

大 端 雖 五 , 然 虛 實 寒 熱 , 互 有 不 齊 , 神 而 明 之 , 存 乎 其 人 耳 。(《 醫 宗 必 讀 》)<br />

不 寐 雖 病 有 不 一 , 然 惟 知 邪 、 正 二 字 則 盡 之 矣 。 蓋 寐 本 乎 陰 , 神 其 主 也 , 神 安 則 寐 ,<br />

不 安 則 不 寐 。 其 所 以 不 安 者 , 一 由 邪 氣 之 擾 , 一 由 營 氣 之 不 足 耳 。 有 邪 者 多 實 證 , 無 邪<br />

者 多 虛 證 。 凡 如 傷 寒 、 傷 風 、 瘧 疾 之 不 寐 者 , 此 言 外 邪 深 入 之 擾 也 。 如 痰 、 如 火 、 如 寒<br />

氣 水 氣 、 如 飲 食 忿 怒 之 不 寐 者 , 此 皆 內 邪 滯 逆 之 擾 也 。 此 外 則 凡 思 慮 勞 倦 , 驚 恐 憂 疑 ,<br />

及 別 無 所 累 而 常 多 不 寐 者 , 總 屬 真 陰 精 血 之 不 足 , 陰 陽 不 交 , 而 神 有 不 安 其 室 耳 。 知 此<br />

二 者 , 則 知 所 以 治 矣 。 飲 濃 茶 則 不 寐 , 心 有 事 亦 不 寐 , 以 心 氣 之 被 伐 也 。 蓋 心 藏 神 , 為<br />

陽 氣 之 宅 也 , 衛 主 氣 , 司 陽 氣 之 化 也 。 凡 衛 氣 入 陰 則 靜 , 靜 則 寐 , 正 以 陽 有 所 歸 , 故 神<br />

安 而 寐 也 。 而 濃 茶 以 陰 寒 之 性 , 大 制 元 陽 , 陽 為 陰 抑 , 則 神 索 不 安 , 是 以 不 寐 也 。 又 心<br />

為 事 擾 則 神 動 , 神 動 則 不 靜 , 是 以 不 寐 也 。 故 欲 求 寐 者 , 當 養 陰 中 之 陽 , 及 去 靜 中 之 動 ,<br />

則 得 之 矣 。( 張 景 岳 )<br />

衛 氣 行 陽 則 寤 , 行 陰 則 寐 , 故 寐 屬 陰 而 寤 屬 陽 也 。 不 寐 由 陰 氣 之 虛 , 不 寤 由 陽 氣 之<br />

困 , 故 不 寐 當 養 陰 , 而 不 寤 當 養 陽 也 。 若 年 高 之 人 , 晝 反 多 臥 , 而 夜 反 不 寐 者 , 此 其 陰<br />

陽 反 背 , 營 衛 之 行 , 失 其 常 度 , 不 可 治 也 。( 沈 朗 仲 )<br />

《 內 經 》 概 言 衛 氣 不 得 入 于 陰 而 不 得 臥 , 尚 未 能 盡 其 心 腎 神 交 入 陰 之 至 理 也 。 蓋 心<br />

90


主 血 而 藏 神 , 若 元 陰 不 足 , 則 不 能 生 血 , 血 少 則 神 無 所 倚 矣 。 夫 人 之 神 , 寤 則 棲 心 , 寐<br />

則 歸 腎 , 故 寐 者 , 心 神 歸 于 腎 舍 也 。 心 虛 則 神 不 能 歸 舍 于 腎 , 故 不 能 成 寐 ; 腎 虛 則 不 能<br />

藏 納 心 神 于 舍 , 故 寐 而 不 能 沉 , 并 不 能 久 。 是 以 壯 年 腎 陰 強 盛 , 則 睡 熟 而 長 ; 老 年 陰 氣<br />

衰 弱 , 則 睡 微 而 短 。 且 有 形 之 陰 水 既 虧 , 則 無 形 之 相 火 流 灼 , 以 致 神 魂 散 越 , 睡 臥 不 安 。<br />

故 不 寐 、 健 忘 兩 證 , 雖 似 心 病 , 實 由 于 腎 虛 也 。(《 馮 氏 錦 囊 》)<br />

熱 氣 伏 于 里 , 則 喜 睡 ; 熱 氣 浮 于 上 , 煩 擾 陽 氣 , 故 不 得 眠 。 亦 有 心 火 不 降 而 不 眠 者 ,<br />

此 即 陽 不 交 于 陰 耳 。( 成 無 己 )<br />

人 臥 則 血 歸 于 肝 , 氣 歸 于 腎 。 腎 開 竅 于 耳 , 故 寐 而 能 聞 。 肝 在 味 為 酸 , 故 寤 多 口 酸 。<br />

然 其 所 以 歸 腎 、 歸 肝 者 , 皆 胃 為 之 傳 送 , 故 胃 不 和 則 臥 不 安 。 膽 熱 則 肝 不 受 血 , 心 腎 不<br />

交 則 腎 不 納 氣 , 不 寐 之 病 所 由 起 也 。 腎 虛 則 氣 趨 于 腎 , 故 但 欲 寐 為 腎 病 。 肝 虛 則 血 戀 于<br />

肝 , 故 嗜 臥 為 肝 病 。(《 醫 參 》)<br />

補 編<br />

不 寐 一 證 , 責 在 營 衛 之 偏 勝 , 陰 陽 之 離 合 。 醫 家 于 衛 氣 不 得 入 陰 之 旨 而 細 心 體 會 之 ,<br />

則 治 內 虛 不 寐 , 何 難 之 有 ? 夫 衛 氣 晝 行 于 陽 二 十 五 度 而 主 寤 , 夜 行 于 陰 二 十 五 度 而 主<br />

寐 。 平 人 夜 臥 之 時 , 呵 欠 先 之 者 , 以 陽 引 而 升 , 陰 引 而 降 , 陰 陽 升 降 , 然 后 漸 入 睡 鄉 。<br />

若 肝 腎 陰 虧 , 陽 浮 于 上 , 營 衛 不 交 , 神 明 之 地 擾 亂 不 安 , 萬 慮 紛 紜 , 卻 之 不 去 , 由 是 上<br />

者 顴 赤 , 中 則 脘 脹 , 下 則 便 數 , 坐 以 待 旦 , 欲 求 其 目 瞑 也 得 乎 ? 又 常 見 初 睡 之 時 , 忽 然<br />

跳 躍 , 似 驚 而 醒 , 醫 以 為 心 虛 膽 怯 , 孰 知 不 然 。 何 也 ? 緣 陽 升 陰 降 , 陰 陽 交 合 , 有 造 化<br />

自 然 之 妙 。 奈 營 弱 衛 強 , 初 入 之 時 , 契 合 淺 而 脫 離 快 , 升 者 復 升 , 降 者 復 降 , 形 體 之 間 ,<br />

自 不 覺 如 有 所 墜 而 復 寤 矣 。 明 乎 此 , 則 治 陰 虛 不 寐 者 , 必 須 壯 水 之 主 , 以 鎮 陽 光 。 蓋 水<br />

壯 則 火 熄 , 心 靜 則 神 藏 , 乙 癸 同 源 , 而 藏 魂 之 臟 , 亦 無 相 火 妄 動 之 患 。 倘 其 人 本 體 陽 虛 ,<br />

虛 陽 浮 越 而 不 寐 者 , 又 宜 歸 脾 、 八 味 , 陰 陽 相 濟 , 益 火 之 原 。 蓋 陽 生 則 陰 長 , 逆 治 則 火<br />

藏 而 心 神 自 安 其 位 耳 。 至 于 外 感 時 疫 而 不 寐 者 , 乃 邪 氣 之 耗 擾 ; 內 傷 停 滯 而 不 寐 者 , 乃<br />

胃 中 之 乖 戾 。 更 有 喘 咳 不 休 , 諸 痛 不 止 , 瘧 痢 不 愈 而 不 寐 者 , 無 非 本 證 之 累 及 , 但 治 其<br />

受 困 之 由 , 而 無 有 不 酣 睡 者 矣 。 雖 然 , 治 外 因 者 易 , 治 內 因 者 難 。 先 君 子 于 陰 不 維 陽 不<br />

寐 一 證 , 專 用 純 甘 之 味 , 加 入 犀 角 、 羚 羊 、 龜 版 、 虎 睛 、 琥 珀 、 龍 齒 、 珍 珠 , 以 物 之 靈<br />

而 引 人 之 靈 , 兩 相 感 召 , 神 有 憑 依 , 誠 法 中 之 善 者 也 。 彼 逍 遙 散 之 舒 肝 , 補 心 丹 之 安 神 ,<br />

溫 膽 湯 之 化 痰 , 未 為 不 善 , 是 在 用 之 者 為 何 如 耳 !( 汪 蘊 谷 )<br />

不 寐 故 非 一 種 , 總 是 陽 不 交 陰 所 致 。 若 因 外 邪 而 不 寐 者 , 如 傷 寒 、 瘧 疾 等 證 暴 發 ,<br />

營 衛 窒 塞 , 升 降 失 常 , 愁 楚 呻 吟 , 日 夜 難 安 , 當 速 去 其 邪 , 攘 外 即 所 以 安 內 也 。 若 因 里<br />

病 而 不 寐 者 , 或 焦 煩 過 度 而 離 宮 內 燃 , 從 補 心 丹 及 棗 仁 湯 法 。 或 憂 勞 憤 郁 而 耗 損 心 脾 ,<br />

宗 養 心 湯 及 歸 脾 湯 法 。 或 精 不 凝 神 而 龍 雷 震 蕩 , 當 壯 水 之 主 , 合 靜 以 制 動 法 。 或 肝 血 無<br />

藏 而 魂 搖 神 漾 , 有 咸 補 甘 緩 法 。 胃 病 則 陽 蹺 穴 滿 , 有 半 夏 秫 米 湯 。 膽 熱 則 口 苦 心 煩 , 有<br />

溫 膽 湯 及 桑 葉 、 丹 皮 、 山 梔 輕 清 少 陽 法 。 營 氣 傷 極 , 人 參 、 人 乳 并 行 。 陽 浮 不 攝 , 七 味 、<br />

八 味 可 選 。 余 如 因 驚 宜 鎮 , 因 怒 宜 疏 。 飲 食 、 痰 火 為 實 , 新 產 、 病 后 為 虛 。(《 臨 證 指 南 》)<br />

不 寐 有 由 真 陰 虧 損 , 孤 陽 漂 浮 者 , 此 水 虧 火 旺 , 火 主 乎 動 , 氣 不 得 安 。 蓋 肺 為 上 竅 ,<br />

居 陽 分 至 高 , 腎 為 下 竅 , 居 陰 分 最 下 。 肺 主 氣 , 腎 藏 氣 , 旦 則 上 浮 于 肺 而 動 , 夜 則 下 入<br />

91


于 腎 而 靜 。 仙 家 所 謂 子 藏 母 胎 , 母 隱 子 宮 , 水 中 金 也 。 若 水 虧 火 旺 , 肺 金 畏 火 , 不 納 腎<br />

水 , 陰 陽 俱 動 , 故 不 寐 。 治 宜 六 味 丸 加 知 、 柏 之 類 。 有 由 胃 不 和 者 , 蓋 胃 氣 本 下 行 , 而<br />

寐 亦 從 陰 而 主 下 , 今 胃 氣 上 逆 , 則 壅 于 肺 而 息 有 音 , 不 得 從 其 陰 降 之 道 , 故 亦 不 寐 。 藥<br />

宜 橘 紅 、 甘 草 、 石 斛 、 茯 苓 、 半 夏 、 神 曲 之 類 。( 沈 金 鰲 )<br />

婦 人 肥 盛 , 多 郁 不 得 眠 者 , 從 郁 結 痰 火 治 。 大 抵 膽 氣 宜 靜 , 濁 氣 痰 火 擾 之 則 不 眠 ,<br />

宜 用 溫 膽 湯 、 猪 膽 汁 、 炒 半 夏 曲 , 加 柴 胡 、 棗 仁 , 立 效 。 平 人 不 得 臥 , 多 起 于 勞 心 思 慮 ,<br />

喜 怒 驚 恐 。 舉 世 用 補 心 安 神 藥 鮮 效 。 曷 知 五 志 不 伸 , 往 往 生 痰 聚 飲 , 飲 聚 于 膽 , 則 膽 寒<br />

肝 熱 , 故 魂 不 歸 肝 而 不 得 臥 。《 內 經 》 用 半 夏 湯 滌 其 痰 飲 , 陰 陽 通 , 其 臥 立 至 。( 張 路 玉 )<br />

凡 病 后 、 產 后 不 得 眠 者 , 此 皆 血 氣 虧 虛 , 心 脾 二 臟 不 足 。 雖 有 痰 火 , 不 可 過 攻 , 當<br />

以 補 養 為 君 , 而 略 佐 清 痰 火 之 藥 。 其 有 不 因 病 后 而 不 寐 者 , 雖 屬 痰 火 有 余 , 而 處 治 亦 必<br />

佐 以 養 血 補 虛 之 藥 , 方 為 妥 當 。( 徐 東 皋 )<br />

凡 治 病 者 , 服 藥 即 得 寐 , 此 得 效 之 征 也 。 正 以 邪 居 神 室 , 臥 必 不 安 , 若 藥 已 對 證 ,<br />

則 一 匕 入 咽 , 群 邪 頓 退 , 盜 賊 甫 去 , 民 即 得 安 。 此 其 治 亂 之 機 , 判 于 頃 刻 , 藥 之 效 否 ,<br />

即 此 可 知 。 其 有 誤 治 妄 投 者 , 反 以 從 亂 , 反 以 助 虐 , 必 致 煩 惱 懊 憹 , 更 增 不 快 。 知 者 見<br />

几 , 當 以 此 預 知 矣 。( 張 景 岳 )<br />

選 案<br />

一 人 患 陰 虛 火 旺 , 徹 夜 不 眠 者 兩 月 , 食 廢 形 削 。 方 用 人 參 、 棗 仁 、 茯 神 、 遠 志 、 生<br />

地 、 當 歸 、 五 味 子 、 麥 冬 , 佐 以 琥 珀 、 辰 砂 、 金 銀 器 , 百 劑 而 瘳 。 此 證 心 經 雖 有 火 , 幸<br />

未 灼 肺 , 多 服 補 陰 收 斂 之 劑 , 水 火 自 然 升 降 矣 。( 繆 仲 淳 )<br />

宛 平 王 中 堂 , 患 一 奇 證 , 每 寐 即 夢 持 重 搬 運 , 甚 覺 困 乏 而 醒 , 睡 去 , 其 夢 如 故 , 一<br />

夜 數 十 次 。 醫 用 參 、 歸 、 棗 仁 、 茯 神 、 遠 志 養 血 安 神 之 藥 , 愈 服 愈 甚 。 診 脈 兩 寸 洪 大 有<br />

力 , 兩 關 洪 大 兼 弦 , 兩 尺 洪 弦 無 力 , 知 為 藥 誤 。 蓋 寐 者 , 心 神 藏 納 于 腎 , 乃 水 火 既 濟 之<br />

時 。 心 猶 人 也 , 腎 猶 舍 也 , 今 心 陰 不 足 , 腎 火 獨 亢 , 乃 遂 上 炎 之 性 , 而 失 下 交 之 象 矣 。<br />

蓋 心 中 之 水 , 真 水 也 ; 腎 中 之 火 , 真 火 也 。 水 火 互 藏 其 根 , 故 心 能 下 交 , 腎 能 上 攝 。 今<br />

心 腎 已 成 不 交 之 象 , 復 補 其 心 陽 , 愈 增 其 上 炎 之 勢 , 焉 能 使 陽 會 于 陰 , 元 神 凝 聚 于 內 乎 ?<br />

乃 以 重 劑 八 味 湯 , 加 牛 膝 、 五 味 子 , 用 燈 心 、 蓮 子 作 引 , 數 服 而 愈 。( 馮 楚 瞻 )<br />

一 婦 不 眠 兩 月 , 眩 暈 脅 痛 , 咳 嗽 嘔 吐 。 醫 謂 氣 血 兩 虛 , 服 補 藥 不 效 。 診 左 關 脈 弦 數<br />

有 力 , 右 關 弦 滑 而 濡 。 斷 為 肝 火 上 逆 , 脾 有 濕 痰 。 蓋 脾 為 心 之 子 , 脾 有 邪 則 心 不 能 舍 于<br />

脾 , 謂 之 母 不 舍 子 , 故 不 眠 。 脾 中 有 痰 , 故 作 暈 亦 作 嘔 ; 肝 火 上 逆 , 故 作 咳 作 嘔 亦 作 暈 。<br />

方 用 半 夏 、 陳 皮 、 蒼 朮 、 煨 薑 , 燥 脾 中 之 濕 痰 ; 黃 連 、 香 附 、 竹 茹 、 白 芍 , 平 上 逆 之 肝<br />

氣 。 吐 痰 碗 許 而 愈 。( 吳 天 士 )<br />

四 明 董 生 , 病 患 神 志 不 安 , 每 臥 覺 身 在 床 而 神 魂 離 體 , 驚 悸 無 寐 。 醫 作 心 病 治 , 不<br />

效 。 予 診 之 曰 : 此 肝 病 也 。 肝 虛 , 邪 氣 襲 之 。 肝 藏 魂 者 也 , 游 魂 為 變 。 平 人 肝 不 受 邪 ,<br />

臥 則 魂 歸 于 肝 , 神 安 而 得 寐 。 今 肝 有 邪 , 魂 不 得 歸 , 是 以 飛 揚 若 離 體 也 。 董 生 欣 然 曰 :<br />

前 此 未 之 聞 , 雖 未 服 藥 , 已 覺 沉 疴 去 體 矣 , 愿 求 良 治 。 處 方 用 珠 母 為 君 , 龍 齒 佐 之 , 珠<br />

母 入 肝 , 龍 齒 與 肝 相 類 。 龍 齒 、 虎 睛 , 人 以 為 鎮 心 之 用 , 殊 不 知 龍 齒 安 魂 , 虎 晴 定 魄 ,<br />

各 從 其 類 也 。 蓋 東 方 蒼 龍 , 木 也 , 屬 肝 而 藏 魂 ; 西 方 白 虎 , 金 也 , 屬 肺 而 藏 魄 。 龍 能 變<br />

92


化 , 故 魂 游 而 不 定 ; 虎 能 專 靜 , 故 魄 止 而 有 守 。 治 魄 不 守 者 宜 虎 睛 , 治 魂 飛 揚 者 宜 龍 齒 。<br />

服 藥 一 月 而 痊 。(《 赤 水 玄 珠 》)<br />

有 人 臥 則 覺 身 外 有 身 。 蓋 人 臥 則 魂 歸 于 肝 , 此 由 肝 虛 邪 襲 , 魂 不 歸 舍 , 名 曰 離 魂 。<br />

用 人 參 、 龍 齒 、 茯 神 各 一 錢 , 煎 湯 , 調 朱 砂 末 一 錢 , 睡 時 服 。 三 夜 后 , 真 者 氣 爽 , 假 者<br />

化 矣 。(《 同 壽 錄 》)<br />

附 欠<br />

腎 為 欠 。 胃 足 陽 明 之 脈 , 是 動 則 病 振 寒 , 善 數 伸 欠 。 二 陽 一 陰 發 病 , 主 驚 駭 , 善 噫<br />

善 欠 。 瘧 之 始 作 也 , 善 伸 數 欠 。(《 素 問 》)<br />

帝 曰 : 人 之 欠 者 , 何 氣 使 焉 ? 岐 伯 曰 : 衛 氣 晝 日 行 于 陽 , 夜 半 則 行 于 陰 。 陰 者 主 夜 ,<br />

夜 主 臥 。 陽 者 主 上 , 陰 者 主 下 , 故 陰 氣 積 于 下 , 陽 氣 未 盡 , 陽 引 而 上 , 陰 引 而 下 , 陰 陽<br />

相 引 , 故 數 欠 。(《 靈 樞 》)<br />

腎 病 , 面 黑 , 善 恐 數 欠 。(《 難 經 》)<br />

夫 中 寒 家 善 欠 。(《 金 匱 》)<br />

氣 乏 , 故 欠 伸 引 之 。(《 醫 學 入 門 》)<br />

《 內 經 》 雖 以 欠 隸 諸 陽 明 , 然 必 由 少 陰 經 氣 下 郁 , 不 能 上 走 陽 明 , 胃 氣 因 之 不 舒 ,<br />

而 頻 呼 數 欠 , 以 泄 其 氣 , 舒 其 經 。 若 少 陰 氣 不 下 郁 , 胃 氣 雖 泄 , 則 但 呵 而 不 欠 也 。( 張<br />

路 玉 )<br />

陽 引 而 上 , 陰 引 而 下 , 寤 后 之 欠 然 也 。 若 將 臥 之 欠 , 則 必 陰 引 而 上 , 陽 引 而 下 矣 。<br />

何 也 ? 肝 上 而 腎 居 下 也 。(《 醫 參 》)<br />

《 雜 病 源 流 犀 燭 ‧ 卷 六 ‧ 治 不 寐 方 二 十 五 》<br />

歸 脾 湯 [ 心 血 少 ] 人 參 黃 芪 當 歸 白 朮 茯 神 龍 眼 遠 志 棗 仁 木 香 甘<br />

草 薑 棗<br />

琥 珀 養 心 丹 [ 又 ] 琥 珀 龍 齒 菖 蒲 遠 志 人 參 茯 神 棗 仁 當 歸 柏 子 仁<br />

黃 連 生 地 朱 砂 牛 黃 猪 心 血 丸 , 黍 米 大 , 金 箔 為 衣 , 燈 心 湯 下 二 錢 。<br />

珍 珠 丸 [ 肝 虛 ] 珍 珠 麝 香 ( 各 三 錢 ) 熟 地 當 歸 ( 各 兩 半 ) 棗 仁 人 參 柏<br />

子 仁 ( 各 一 兩 ) 犀 角 茯 神 沉 香 ( 各 五 錢 ) 冰 片 ( 一 錢 ) 虎 睛 ( 一 對 ) 蜜 丸 ,<br />

朱 砂 、 金 箔 為 衣 , 日 午 夜 臥 各 用 薄 荷 湯 下 五 十 丸 。<br />

六 味 丸 [ 陰 虧 ] 熟 地 ( 八 兩 ) 山 藥 山 萸 ( 各 四 兩 ) 丹 皮 茯 苓 澤 瀉 ( 各 三<br />

兩 )<br />

養 心 湯 [ 勞 心 ] 當 歸 黃 芪 茯 苓 茯 神 川 芎 半 夏 遠 志 炙 草 人 參 肉 桂<br />

五 味 柏 子 仁 薑 棗<br />

六 君 子 湯 [ 高 年 ] 人 參 茯 苓 白 朮 炙 草 半 夏 陳 皮<br />

溫 膽 湯 [ 痰 多 ] 陳 皮 半 夏 茯 苓 甘 草 枳 實 竹 茹 薑 棗<br />

酸 棗 仁 湯 [ 虛 煩 ] 石 膏 ( 二 錢 半 ) 人 參 棗 仁 ( 各 錢 半 ) 知 母 赤 苓 甘 草 ( 各<br />

一 錢 ) 肉 桂 ( 五 分 ) 薑<br />

安 臥 如 神 湯 [ 通 宵 ] 茯 苓 茯 神 白 朮 山 藥 寒 水 石 ( 煅 ) 棗 仁 ( 各 一 錢 ) 遠<br />

93


志 炙 草 ( 各 七 分 ) 朱 砂 ( 五 分 ) 人 參 ( 四 分 )<br />

鱉 甲 羌 活 湯 [ 驚 醒 ] 鱉 甲 棗 仁 羌 活 獨 活 川 芎 防 風 人 參 甘 草 黃 芪<br />

牛 膝 五 味 蔓 荊 子<br />

蘇 子 竹 茹 湯 [ 喘 氣 ] 蘇 子 竹 茹 橘 皮 桔 梗 甘 草<br />

六 一 散 [ 煩 躁 ] 滑 石 甘 草<br />

棗 半 湯 [ 虛 煩 ] 棗 仁 二 兩 , 硏 極 細 , 入 水 二 杯 取 汁 , 半 夏 二 合 , 煮 爛 , 入 地 黃 汁 一<br />

合 更 煮 , 時 時 呷 之 。<br />

四 君 子 湯 [ 肝 虛 ] 人 參 茯 苓 白 朮 甘 草<br />

二 陳 湯 [ 病 后 ] 茯 苓 陳 皮 半 夏 甘 草<br />

加 味 養 心 湯 [ 心 肺 火 ] 茯 苓 茯 神 黃 芪 半 夏 歸 身 川 芎 ( 各 二 錢 半 ) 炙 甘<br />

草 ( 二 錢 ) 柏 子 仁 遠 志 肉 桂 人 參 五 味 子 棗 仁 ( 各 一 錢 二 分 ) 薑 棗 加<br />

羚 羊 角 、 犀 角 俱 磨 沖 。<br />

和 胃 湯 [ 胃 不 和 ]<br />

瀉 白 散 [ 肺 盛 ] 桑 皮 地 骨 皮 黃 芩 燈 心 馬 兜 鈴 山 梔 黃 連 桔 梗 竹 葉<br />

大 青 元 參 連 翹<br />

定 志 丸 [ 膽 冷 ] 人 參 茯 苓 茯 神 ( 各 三 兩 ) 菖 蒲 薑 遠 志 ( 各 二 兩 ) 朱 砂 ( 一<br />

兩 內 半 為 衣 ) 蜜 丸 。<br />

辰 砂 散 [ 癲 狂 ] 上 好 辰 砂 ( 一 兩 ) 乳 香 ( 光 瑩 者 ) 炒 棗 仁 ( 各 五 錢 ) 共 為 細<br />

末 , 先 量 病 人 酒 量 几 何 , 置 病 人 靜 室 中 , 以 藥 作 一 服 , 溫 酒 調 下 , 飲 至 沉 醉 , 但 勿 令 吐 。<br />

如 不 飲 , 隨 量 取 醉 , 服 訖 令 臥 , 蓋 好 。 病 淺 者 半 日 至 一 日 , 病 深 者 三 日 熟 睡 , 令 家 人 潛<br />

伺 之 , 勿 驚 勿 喚 , 待 自 醒 , 即 神 魄 定 矣 。 萬 一 驚 覺 , 不 可 復 治 。<br />

加 味 溫 膽 湯 [ 失 志 ] 香 附 ( 二 錢 四 分 ) 橘 紅 ( 一 錢 二 分 ) 半 夏 竹 茹 枳 實 ( 各<br />

八 分 ) 人 參 茯 苓 柴 胡 麥 冬 桔 梗 ( 各 六 分 ) 甘 草 ( 四 分 ) 薑 ( 三 片 ) 棗<br />

( 二 枚 )<br />

加 味 二 陳 湯 [ 又 ]<br />

益 氣 安 神 湯 [ 傷 脾 ] 當 歸 茯 苓 ( 各 一 錢 ) 生 地 麥 冬 棗 仁 遠 志 人 參 黃<br />

膽 星 竹 葉 ( 各 八 分 ) 甘 草 黃 連 ( 各 四 分 ) 薑 ( 三 ) 棗 ( 二 )<br />

真 珠 母 丸 [ 離 魂 ] 真 珠 母 ( 七 錢 半 ) 熟 地 當 歸 ( 各 一 兩 半 ) 人 參 棗 仁 柏<br />

子 仁 犀 角 茯 神 ( 各 一 兩 ) 沉 香 龍 齒 ( 各 五 錢 ) 蜜 丸 , 朱 砂 為 衣 , 每 四 五 十 丸 ,<br />

薄 荷 湯 下 , 日 二 服 。 此 方 真 珠 母 為 君 , 龍 齒 佐 之 。 真 珠 母 入 肝 經 為 第 一 , 龍 齒 與 肝 同 類 。<br />

龍 齒 、 虎 睛 , 人 皆 以 為 鎮 心 藥 , 不 知 龍 齒 安 魂 , 虎 睛 定 魄 , 龍 能 變 化 , 故 魂 游 而 不 定 ,<br />

虎 能 專 靜 , 故 魄 止 而 有 守 , 魄 不 寧 者 宜 用 虎 睛 , 魄 飛 揚 者 宜 用 龍 齒 。<br />

獨 活 湯 [ 又 ] 獨 活 羌 活 人 參 前 胡 細 辛 半 夏 沙 參 茯 苓 棗 仁 甘 草<br />

五 味 子 ( 各 七 分 ) 薑 ( 三 片 ) 烏 梅 ( 一 個 )<br />

《 類 證 治 裁 ‧ 卷 之 四 ‧ 不 寐 論 治 》<br />

陽 氣 自 動 而 之 靜 , 則 寐 。 陰 氣 自 靜 而 之 動 , 則 寤 。 不 寐 者 , 病 在 陽 不 交 陰 也 。《 靈<br />

94


樞 》 曰 : 衛 氣 日 行 于 陽 , 夜 行 于 陰 , 厥 氣 客 于 臟 腑 , 則 衛 氣 行 于 陽 , 不 得 入 于 陰 。 行 于<br />

陽 則 陽 氣 盛 , 陽 氣 盛 則 陽 蹺 滿 , 不 得 入 于 陰 則 陰 氣 虛 , 故 目 不 瞑 。 衛 氣 留 于 陰 , 不 得 行<br />

于 陽 。 留 于 陰 則 陰 氣 盛 , 陰 氣 盛 則 陰 蹺 滿 , 不 得 行 于 陽 則 陽 氣 虛 , 故 目 閉 。《 素 問 》 曰 :<br />

陰 虛 故 目 不 瞑 , 補 其 不 足 , 瀉 其 有 余 , 調 其 虛 實 , 以 通 其 道 而 去 其 邪 。 飲 以 半 夏 湯 , 其<br />

臥 立 至 。 蓋 不 寐 多 由 思 慮 勞 神 , 驚 憂 怒 火 , 氣 郁 生 涎 , 用 半 夏 湯 。 半 夏 除 痰 而 利 小 便 ,<br />

秫 米 益 陰 而 利 大 腸 , 則 陰 陽 交 通 而 得 臥 也 。 又 曰 : 胃 不 和 則 臥 不 安 , 蓋 胃 氣 主 降 , 若 痰<br />

火 阻 痹 , 則 煩 擾 不 寐 也 。 宜 橘 紅 、 茯 苓 、 石 斛 、 半 夏 、 炙 草 、 枳 實 、 楂 肉 、 神 曲 之 屬 。<br />

又 曰 : 臥 則 喘 者 , 是 水 氣 之 客 也 , 此 水 停 心 下 , 不 得 眠 。 宜 茯 苓 甘 草 湯 。 若 夫 心 血 不 足 ,<br />

或 神 不 守 舍 , 宜 歸 脾 湯 、 琥 珀 養 心 丹 。 由 肝 虛 受 邪 , 夢 中 驚 悸 , 魂 不 守 舍 。 先 服 獨 活 湯 ,<br />

后 服 珍 珠 母 丸 。《 綱 目 》 曰 : 人 臥 則 血 歸 于 肝 。 今 血 不 靜 , 臥 不 歸 肝 , 故 驚 悸 不 得 臥 也 。<br />

由 營 衛 俱 虛 , 神 魂 失 守 , 七 福 飲 , 或 大 補 元 煎 。 由 膽 火 郁 熱 , 口 苦 神 煩 , 溫 膽 湯 加 丹 皮 、<br />

山 梔 、 鉤 藤 、 桑 葉 。 由 腎 陰 久 虧 , 孤 陽 浮 越 , 六 味 湯 加 淡 菜 、 龜 膠 、 五 味 子 。 由 心 火 焦<br />

煩 , 津 乾 口 渴 , 宜 補 心 丹 。 由 驚 恐 傷 神 , 心 虛 不 安 , 養 心 湯 , 定 志 丸 。 由 思 慮 傷 脾 , 脾<br />

血 虧 損 , 經 年 不 寐 , 歸 芍 六 君 子 湯 , 或 益 氣 安 神 湯 。 由 膽 虛 不 眠 , 定 志 丸 加 熟 棗 仁 , 或<br />

炒 棗 仁 一 兩 , 硏 末 , 酒 調 服 。 由 心 膽 俱 怯 , 觸 事 易 驚 , 十 味 溫 膽 湯 。 由 病 后 虛 煩 不 眠 ,<br />

竹 葉 石 膏 湯 , 茯 苓 補 心 湯 。 由 虛 勞 煩 熱 不 寐 , 金 匱 酸 棗 仁 湯 , 或 棗 半 湯 。 由 高 年 血 衰 不<br />

寐 , 聖 愈 湯 。 有 喘 不 得 寐 者 , 蘇 子 竹 茹 湯 。 經 曰 : 肺 者 臟 之 蓋 也 。 肺 氣 盛 , 則 肺 大 不 能<br />

偃 臥 。 有 臥 易 驚 醒 者 , 鱉 甲 羌 活 丸 。 有 通 宵 不 寐 者 , 安 臥 如 神 湯 。 有 煩 不 得 寐 , 服 藥 不<br />

效 者 , 梔 豉 湯 下 朱 砂 安 神 丸 。 有 病 久 余 熱 不 止 , 遺 精 不 寐 者 , 六 味 丸 加 炒 棗 仁 、 五 味 子 。<br />

病 后 及 吐 下 后 , 與 潰 瘍 不 得 眠 者 , 屬 膽 虛 。 人 參 、 茯 神 、 棗 仁 、 陳 皮 、 麥 冬 、 龍 眼 為 主 。<br />

有 火 脈 數 , 加 知 母 、 黃 連 、 竹 茹 。 心 煩 , 加 炒 山 梔 。《 醫 通 》 曰 : 凡 婦 人 肥 盛 , 多 郁 ,<br />

不 得 眠 者 吐 之 , 從 郁 結 痰 火 治 。 溫 膽 湯 , 用 猪 膽 汁 炒 半 夏 曲 , 加 柴 胡 、 熟 棗 仁 。 凡 怔 忡<br />

驚 恐 健 忘 , 癲 狂 失 志 不 寐 , 皆 由 痰 涎 沃 心 , 以 致 心 氣 不 足 。 若 涼 心 之 劑 太 過 , 則 心 火 愈<br />

微 , 痰 涎 愈 盛 , 惟 以 理 痰 順 氣 , 養 心 安 神 , 為 第 一 義 。 導 痰 湯 加 茯 神 、 人 參 、 石 菖 蒲 。<br />

《 普 濟 方 ‧ 卷 十 六 ‧ 心 臟 門 ‧ 心 虛 ( 附 論 )》<br />

朱 砂 安 神 丸 治 心 神 煩 亂 。 怔 忪 不 安 。 兀 兀 欲 吐 。 胸 中 氣 亂 而 熱 。 有 似 懊 憹 之 狀 。<br />

皆 膈 上 血 中 伏 火 。 蒸 蒸 而 不 安 。 宜 從 權 衡 。 法 以 鎮 陰 火 之 浮 行 。 以 養 上 焦 原 氣 。<br />

茯 苓 菖 蒲 丸 治 心 氣 不 足 。<br />

茯 苓 ( 去 黑 皮 ) 菖 蒲 遠 志 ( 去 心 各 一 兩 ) 茯 神 ( 二 兩 去 木 ) 赤 小 豆 ( 半 兩 )<br />

上 為 末 。 用 炊 餠 浸 稀 。 丸 如 綠 豆 大 。 每 服 三 十 丸 。 至 五 十 丸 。 食 后 熟 水 下 。<br />

菖 蒲 散 開 心 益 智 。<br />

菖 蒲 ( 三 錢 ) 遠 志 ( 去 心 一 兩 三 錢 ) 蒲 黃 白 茯 苓 ( 去 黑 皮 ) 龍 骨 ( 碎 硏 各<br />

一 兩 一 錢 ) 上 為 末 。 每 服 一 錢 。 平 旦 以 新 水 調 服 。 此 藥 宜 以 開 日 為 始 服 。<br />

《 魯 府 禁 方 ‧ 卷 二 ‧ 壽 集 ‧ 補 益 》<br />

呼 吸 靜 功 妙 訣 人 生 以 氣 為 本 , 以 息 為 元 , 以 心 為 根 , 以 腎 為 蒂 。 天 地 相 去 八 萬<br />

95


四 千 里 , 人 心 腎 相 去 八 寸 四 分 。 此 腎 是 內 腎 , 臍 下 一 寸 三 分 是 也 。 中 有 一 脈 , 以 通 元 息<br />

之 沉 浮 。 息 總 百 脈 , 一 呼 則 百 脈 皆 開 , 一 吸 則 百 脈 皆 闔 。 天 地 化 工 流 行 , 亦 不 出 呼 吸 二<br />

字 。 人 呼 吸 常 在 于 心 腎 之 間 , 則 血 氣 自 順 , 元 氣 自 固 , 七 情 不 熾 , 百 病 不 治 自 消 矣 。<br />

每 子 午 卯 酉 時 , 靜 室 中 , 厚 褥 鋪 于 榻 上 , 盤 腳 大 坐 , 瞑 目 視 臍 , 以 綿 塞 耳 , 心 絕 念<br />

慮 , 以 意 隨 呼 吸 , 一 往 一 來 , 上 下 于 心 腎 之 間 , 勿 亟 勿 徐 , 任 其 自 然 。 坐 一 炷 香 后 , 覺<br />

得 口 鼻 之 氣 不 粗 , 漸 漸 和 柔 。 又 一 炷 香 后 , 覺 得 口 鼻 之 氣 , 似 無 出 入 , 然 后 緩 緩 伸 腳 開<br />

目 , 去 耳 塞 , 下 榻 行 數 步 , 又 偃 仰 榻 上 , 少 睡 片 時 , 起 來 啜 淡 粥 半 碗 , 不 可 作 勞 惱 怒 ,<br />

以 損 靜 功 。 每 日 能 專 心 依 法 行 之 , 兩 月 之 后 , 自 見 功 效 。<br />

夫 萬 病 之 源 , 總 歸 于 虛 。 虛 者 , 人 不 自 慎 而 戕 之 也 。 蓋 飲 食 失 節 , 損 傷 脾 胃 ; 勞 役<br />

過 度 , 耗 散 元 氣 ; 思 慮 無 窮 , 損 傷 心 血 ; 房 欲 過 度 , 耗 傷 腎 水 。 此 四 者 人 常 犯 之 。 雖 智<br />

者 慎 之 , 亦 難 免 無 一 傷 也 。 然 傷 之 者 , 則 內 傷 勞 瘵 , 諸 虛 百 病 生 焉 。 良 工 未 遇 , 峻 劑 復<br />

攻 , 則 輕 病 變 重 , 重 病 變 危 , 可 勝 嘆 哉 。 預 為 調 攝 者 , 晚 服 保 合 太 和 丸 , 以 培 元 氣 脾 胃<br />

之 虧 , 可 以 壯 氣 而 增 力 , 可 以 伐 勞 而 任 事 , 可 以 助 困 而 不 倦 , 可 以 當 寒 而 耐 饑 。 早 服 坎<br />

離 既 濟 丸 , 以 補 心 血 、 腎 水 之 損 , 由 是 添 精 而 養 神 , 由 是 升 水 而 降 火 , 由 是 卻 病 而 除 根 ,<br />

由 是 延 年 而 益 壽 。 然 此 二 藥 , 專 補 人 自 戕 之 虛 , 可 免 終 身 之 患 , 乃 王 道 平 和 之 劑 , 能 收<br />

萬 全 之 功 。 衛 生 君 子 , 稟 賦 薄 弱 , 或 斫 喪 太 早 , 不 能 節 慎 者 , 不 可 一 日 無 此 藥 也 , 可 不<br />

信 服 而 預 防 哉 。<br />

保 合 太 和 丸<br />

白 朮 ( 去 蘆 , 炒 ) 當 歸 ( 酒 洗 , 各 四 兩 ) 茯 苓 ( 去 皮 ) 白 芍 ( 酒 炒 , 各 二 兩 )<br />

人 參 ( 去 蘆 ) 山 藥 陳 皮 ( 帶 白 ) 蓮 肉 半 夏 ( 薑 制 ) 枳 實 ( 麩 炒 ) 神 曲 ( 炒 )<br />

麥 芽 ( 炒 ) 山 楂 ( 去 子 ) 香 附 ( 童 便 炒 ) 黃 連 ( 薑 汁 炒 ) 龍 眼 ( 取 肉 , 一 兩 )<br />

白 蔻 ( 去 殼 , 三 錢 ) 甘 草 ( 炙 , 五 錢 )<br />

上 為 細 末 , 荷 葉 煎 湯 , 下 大 米 煮 粥 稀 為 丸 , 如 梧 桐 子 大 。 每 服 六 七 十 丸 , 食 后 臨 臥<br />

米 湯 送 下 。<br />

坎 離 既 濟 丸<br />

熟 地 黃 ( 酒 蒸 , 薑 汁 浸 , 焙 , 四 兩 ) 生 地 黃 ( 酒 浸 ) 天 門 冬 ( 去 心 ) 麥 門 冬<br />

( 去 心 ) 山 茱 萸 ( 酒 蒸 , 去 核 ) 山 藥 甘 枸 杞 肉 蓯 蓉 ( 酒 洗 , 蒸 ) 黃 柏 ( 去 皮 ,<br />

酒 炒 ) 知 母 ( 酒 炒 ) 當 歸 ( 酒 洗 ) 白 芍 藥 ( 酒 炒 , 各 二 兩 ) 白 茯 苓 ( 去 皮 ) 牡<br />

丹 皮 ( 各 一 兩 半 ) 澤 瀉 五 味 子 揀 參 遠 志 ( 甘 草 水 泡 , 去 心 , 各 一 兩 )<br />

上 忌 鐵 器 , 為 細 末 , 煉 蜜 為 丸 , 如 梧 子 大 , 每 服 一 百 丸 , 空 心 鹽 湯 、 黃 酒 任 下 。 忌<br />

三 白 。 凡 人 年 過 四 十 以 后 , 氣 血 漸 衰 , 可 加 斑 龍 膠 四 兩 , 酒 化 開 丸 服 效 。<br />

制 斑 龍 膠 法<br />

此 膠 能 生 精 養 血 , 益 智 寧 神 , 順 暢 三 焦 , 培 填 五 臟 , 補 心 腎 , 美 顏 色 , 卻 病 延 年 ,<br />

乃 虛 損 中 之 聖 藥 也 。<br />

鹿 角 連 腦 蓋 骨 者 佳 , 自 解 者 不 用 。 去 蓋 至 缶 , 凈 五 十 兩 , 截 作 三 寸 段 , 新 汲 泉 井 水<br />

浸 洗 去 垢 , 吹 去 角 內 血 腥 穢 水 盡 。 同 人 參 五 兩 , 天 門 冬 去 心 皮 五 兩 , 麥 門 冬 去 心 五 兩 ,<br />

甘 枸 杞 子 去 蒂 八 兩 , 川 牛 膝 去 蘆 五 兩 , 五 品 藥 以 角 入 凈 壇 內 , 注 水 至 壇 肩 , 用 箬 殼 油 紙<br />

96


封 固 壇 口 , 大 鍋 內 注 水 , 大 甑 蒸 之 , 文 武 火 密 煮 二 晝 夜 足 時 。 常 加 入 沸 湯 于 鍋 內 , 以 補<br />

乾 耗 。 取 出 濾 去 渣 , 將 汁 復 入 砂 鍋 內 , 熬 成 膠 聽 用 , 和 藥 末 。 其 角 去 外 粗 皮 , 凈 者 為 末 ,<br />

名 鹿 角 霜 也 , 亦 有 可 用 處 。 戒 病 詩 萬 病 根 源 總 屬 虛 , 酒 色 財 氣 致 災 危 。 忌 醫 諱 疾 輕 難 治 ,<br />

寡 欲 清 心 重 易 醫 。 履 霜 不 謹 堅 冰 至 , 霸 藥 休 投 良 劑 宜 。 堪 嗟 真 病 非 容 易 , 調 攝 還 從 未 病<br />

時 。<br />

全 鹿 丸<br />

治 諸 虛 百 病 , 精 血 不 足 , 元 氣 虛 弱 , 久 無 子 嗣 , 并 四 肢 無 力 , 精 神 欠 爽 。 常 服 能 還<br />

精 填 髓 , 補 益 元 陽 , 滋 生 血 脈 , 壯 健 脾 胃 , 安 五 臟 , 和 六 腑 , 添 智 慧 , 駐 容 顏 。 久 服 其<br />

效 不 能 盡 述 。 修 合 沐 浴 至 心 , 勿 輕 視 之 。<br />

黃 芪 人 參 白 朮 ( 去 皮 ) 白 茯 苓 ( 去 皮 ) 當 歸 ( 酒 洗 ) 生 地 ( 酒 洗 ) 熟<br />

地 天 冬 ( 去 皮 心 ) 麥 冬 ( 去 心 ) 補 骨 脂 ( 炒 ) 陳 皮 甘 草 ( 炙 ) 續 斷 杜 仲<br />

( 酥 炙 , 去 皮 ) 牛 膝 ( 酒 洗 ) 五 味 子 山 藥 芡 實 ( 去 殼 ) 鎖 陽 楮 實 秋 石 枸<br />

杞 子 巴 戟 ( 去 心 ) 胡 蘆 巴 ( 炒 ) 菟 絲 子 ( 酒 浸 , 焙 乾 ) 復 盆 子 肉 蓯 蓉 ( 酒 煮 ,<br />

焙 乾 , 以 上 各 一 斤 ) 川 椒 ( 去 目 ) 小 茴 香 ( 炒 ) 青 鹽 沉 香 ( 以 上 各 半 斤 )<br />

上 藥 精 制 如 法 , 各 為 細 末 聽 用 。 牡 鹿 一 只 , 宰 殺 退 去 毛 肚 雜 碎 , 洗 凈 , 以 桑 柴 火 煮<br />

熟 , 橫 切 片 , 焙 乾 為 末 。 骨 用 酥 油 涂 炙 為 細 末 。 髓 同 雜 碎 入 煮 鹿 湯 內 , 熬 成 膏 , 和 肉 骨<br />

末 , 一 處 拌 勻 , 石 臼 內 搗 為 丸 。 如 膏 不 勾 , 煉 蜜 添 之 。 丸 如 梧 子 大 , 每 服 六 七 十 丸 , 空<br />

心 炒 鹽 湯 送 下 。<br />

神 仙 不 老 丹<br />

用 牛 乳 一 瓶 , 乾 山 藥 末 四 兩 , 無 灰 好 黃 酒 一 大 鐘 , 童 子 小 便 一 大 鐘 去 頭 尾 , 共 和 一<br />

處 , 入 鐘 , 重 湯 煮 , 以 浮 沫 出 為 度 取 出 。 每 用 一 小 鐘 , 溫 服 , 每 日 服 三 次 。<br />

《 聖 濟 總 錄 ‧ 膽 門 ‧ 膽 虛 不 眠 》<br />

論 曰 膽 虛 不 得 眠 者 , 膽 為 中 正 之 官 , 足 少 陽 其 經 也 , 若 其 經 不 足 , 復 受 風 邪 則 膽 寒 ,<br />

故 虛 煩 而 寢 臥 不 安 也 。<br />

治 肝 虛 膽 寒 , 夜 間 少 睡 , 睡 即 驚 覺 , 心 悸 神 思 不 安 , 目 昏 心 躁 , 肢 節 痿 弱 , 補 肝 ,<br />

去 膽 寒 , 和 氣 。 五 補 湯 方<br />

黃 芪 ( 三 分 ) 附 子 ( 炮 裂 去 皮 臍 ) 人 參 檳 榔 白 朮 百 合 酸 棗 仁 ( 微 炒 硏 )<br />

白 茯 苓 ( 去 粗 皮 ) 麥 門 冬 ( 湯 浸 去 心 焙 乾 ) 桂 ( 去 粗 皮 各 半 兩 )<br />

上 一 十 味 。 除 酸 棗 仁 外 , 細 銼 分 為 十 帖 , 每 帖 水 兩 盞 , 入 生 薑 五 片 , 同 煎 至 一 盞 ,<br />

去 滓 空 心 溫 服 、 日 二 。<br />

治 膽 寒 虛 煩 不 得 眠 。 溫 膽 湯 方<br />

半 夏 ( 湯 洗 七 遍 焙 乾 ) 竹 茹 枳 實 ( 去 瓤 麩 炒 各 二 兩 ) 陳 橘 皮 ( 湯 浸 去 白 焙 三<br />

兩 ) 甘 草 ( 炙 一 兩 )<br />

上 五 味 。 粗 搗 篩 , 每 服 五 錢 匕 , 以 水 一 盞 半 , 入 生 薑 半 分 切 , 煎 取 七 分 , 去 滓 溫 服 。<br />

治 膽 寒 虛 煩 不 得 眠 。 千 里 流 水 湯 方<br />

半 夏 ( 湯 洗 七 遍 焙 乾 ) 麥 門 冬 ( 去 心 焙 各 三 兩 ) 白 茯 苓 ( 去 黑 皮 四 兩 ) 酸 棗<br />

97


仁 ( 炒 ) 甘 草 ( 炙 銼 ) 桂 ( 去 粗 皮 ) 黃 芩 ( 去 黑 心 ) 遠 志 ( 去 心 ) 萆 葖 人<br />

參 ( 各 二 兩 )<br />

上 一 十 味 。 粗 搗 篩 , 每 服 五 錢 匕 , 先 以 千 里 流 水 五 盞 , 入 秫 米 半 合 , 煮 候 沸 , 揚 之<br />

千 遍 , 澄 清 取 一 盞 半 , 入 藥 并 生 薑 半 分 切 , 再 煎 取 一 盞 , 去 滓 溫 服 。<br />

治 膽 虛 睡 臥 不 安 , 精 神 恐 怯 。 酸 棗 仁 丸 方<br />

酸 棗 仁 ( 二 兩 微 炒 搗 硏 ) 人 參 白 朮 白 茯 苓 ( 去 粗 皮 ) 半 夏 ( 湯 洗 七 遍 去 滑<br />

切 焙 ) 乾 薑 ( 炮 各 一 兩 半 ) 陳 橘 皮 ( 去 白 焙 ) 榆 白 皮 ( 銼 ) 旋 覆 花 前 胡 ( 銼<br />

各 一 兩 ) 檳 榔 ( 五 枚 椎 碎 )<br />

上 一 十 一 味 。 搗 羅 為 末 , 煉 蜜 丸 如 梧 桐 子 大 。 空 心 食 前 , 煎 棗 湯 下 二 十 丸 , 日 再 服 ,<br />

加 至 三 十 丸 。<br />

治 膽 虛 冷 , 頭 痛 心 中 驚 悸 , 睡 臥 不 安 , 常 如 人 將 捕 之 , 精 神 不 守 。 五 味 子 湯 方<br />

五 味 子 白 茯 苓 ( 去 黑 皮 ) 人 參 芎 藭 遠 志 ( 去 心 ) 酸 棗 仁 ( 微 炒 ) 熟 乾<br />

地 黃 ( 焙 ) 麥 門 冬 ( 去 心 焙 各 一 分 ) 桑 寄 生 ( 半 兩 銼 )<br />

上 九 味 。 粗 搗 篩 , 每 服 三 錢 匕 , 水 一 盞 , 棗 二 枚 , 同 煎 至 七 分 , 去 滓 溫 服 , 空 心 食<br />

前 。<br />

治 膽 氣 虛 熱 不 睡 。 酸 棗 仁 丸 方<br />

酸 棗 仁 ( 炒 ) 地 榆 ( 各 一 兩 和 苗 用 ) 丹 砂 ( 硏 ) 茯 神 ( 去 木 ) 人 參 菖 蒲<br />

( 銼 各 半 兩 )<br />

上 六 味 。 除 丹 砂 外 , 搗 羅 為 細 末 , 入 丹 砂 令 勻 , 蜜 和 丸 如 梧 桐 子 大 。 每 服 米 飲 下 二<br />

十 丸 , 不 拘 時 候 。<br />

治 膽 虛 冷 , 精 神 不 守 , 寢 臥 不 寧 , 頭 目 昏 眩 , 恐 畏 不 能 獨 處 。 山 芋 丸 方<br />

山 芋 酸 棗 仁 ( 微 炒 各 一 兩 ) 柏 子 仁 ( 硏 ) 茯 神 ( 去 木 ) 山 茱 萸 ( 各 三 分 )<br />

上 五 味 , 搗 羅 為 末 , 煉 蜜 和 丸 , 如 梧 桐 子 大 , 每 服 三 十 丸 , 溫 酒 下 , 米 飲 亦 得 , 不<br />

拘 時 候 。<br />

治 膽 虛 睡 臥 不 安 , 多 驚 悸 。 人 參 散 方<br />

人 參 白 茯 苓 ( 去 黑 皮 各 一 兩 ) 丹 砂 ( 別 硏 ) 茯 神 ( 去 木 各 半 兩 )<br />

上 四 味 。 搗 硏 為 細 散 , 每 服 一 錢 匕 , 粥 飲 調 下 , 不 拘 時 候 。<br />

治 膽 虛 不 得 眠 睡 。 酸 棗 仁 丸 方<br />

酸 棗 仁 ( 微 炒 ) 地 榆 ( 并 苗 用 ) 茯 神 ( 去 木 各 一 兩 )<br />

上 三 味 。 搗 羅 為 末 , 煉 蜜 和 丸 , 如 梧 桐 子 大 。 每 服 二 十 丸 , 米 飲 下 , 不 拘 時 候 。<br />

治 膽 風 不 得 眠 睡 。 精 神 恍 惚 。 乳 香 散 方<br />

乳 香 ( 硏 ) 馬 頭 腦 骨 灰 ( 硏 各 一 兩 ) 酸 棗 仁 ( 二 兩 微 炒 硏 )<br />

上 三 味 。 硏 令 細 和 勻 , 每 服 二 錢 匕 , 溫 酒 調 下 , 不 拘 時 候 。<br />

《 王 九 峰 醫 案 ( 二 )‧ 下 卷 ‧ 不 寐 》<br />

真 陰 下 虧 , 虛 陽 上 越 , 水 不 濟 火 , 心 腎 乖 違 , 五 志 過 極 , 俱 從 火 化 。 火 愈 熾 , 水 愈<br />

虧 。 水 不 涵 木 , 曲 直 作 酸 , 陰 不 斂 陽 , 竟 夜 無 寐 , 甚 至 心 煩 慮 亂 , 莫 能 自 主 , 心 氣 必 困<br />

98


于 精 , 脈 來 弦 數 而 軟 。 授 以 三 才 、 六 味 , 加 以 介 類 潛 陽 之 品 , 專 培 五 內 之 陰 , 冀 其 精 化<br />

氣 、 氣 歸 精 , 陰 平 陽 秘 , 精 神 乃 治 。<br />

熟 地 黃 湯 加 洋 參 黃 精 龜 版 炙 鱉 甲 ? 牡 蠣 天 麥 冬 蜜 水 疊 丸<br />

心 腎 兩 虛 , 自 汗 不 寐 , 服 藥 雖 效 , 未 能 杜 源 。 汗 為 心 液 , 外 出 三 陽 , 腎 水 不 升 , 心<br />

火 不 降 , 心 腎 多 疑 多 慮 。 法 當 補 坎 補 離 , 冀 其 水 火 既 濟 。<br />

六 味 加 棗 仁 阿 膠 雞 子 黃<br />

脈 來 動 數 , 按 之 則 弦 。 默 默 不 知 喜 怒 , 時 多 疑 慮 , 幻 生 驚 恐 , 心 膽 自 怯 , 怯 則 氣 亂 ,<br />

傷 乎 心 也 , 恐 則 精 怯 , 傷 乎 腎 也 。 心 為 君 主 之 官 , 膽 司 中 正 之 職 , 附 于 肝 之 短 葉 下 , 膽<br />

汁 不 滿 , 膽 冷 無 眠 。 所 服 之 方 , 理 路 甚 是 , 仍 清 一 手 調 治 , 暫 與 十 味 溫 膽 湯 。<br />

十 味 溫 膽 湯<br />

衛 氣 晝 行 于 陽 , 夜 行 于 陰 , 行 陽 則 寤 , 行 陰 則 寐 。 泄 瀉 后 寤 而 不 寐 , 嘔 吐 痰 涎 , 陰<br />

傷 胃 不 和 也 。 擬 《 靈 樞 》 半 夏 秫 米 湯 。<br />

制 半 夏 北 秫 米<br />

精 血 素 虧 , 龍 雷 振 動 , 心 神 不 安 , 竟 夜 無 寐 。<br />

朱 砂 安 神 丸 ( 夜 服 ) 半 夏 秫 米 湯<br />

心 腎 素 虧 , 七 情 不 節 , 驟 加 驚 恐 , 二 氣 潛 消 。 驚 則 神 傷 , 恐 則 精 怯 , 神 因 精 怯 以 無<br />

依 , 精 因 腎 傷 而 不 化 , 是 以 神 搖 于 上 , 精 陷 于 下 , 陰 陽 不 交 , 竟 夜 不 寐 。<br />

生 地 黃 冬 朮 洋 參 歸 身 棗 仁 遠 志 炙 草 半 夏 黃 粟 米<br />

金 不 平 木 , 木 復 生 水 , 火 性 炎 上 , 上 擾 心 君 , 心 煩 意 亂 , 不 知 所 從 , 竟 夕 無 眠 , 悔<br />

怒 數 起 , 虛 里 動 穴 , 食 減 神 疲 。 前 進 壯 水 濟 火 , 補 陰 潛 陽 , 諸 恙 漸 退 , 依 方 進 步 , 為 丸<br />

緩 治 。<br />

郁 氣 丸 去 萸 肉 , 加 麥 冬 沙 參 龜 版 為 丸<br />

憂 思 抑 郁 , 最 損 心 脾 。 心 主 藏 神 , 脾 司 志 意 。 二 經 俱 病 , 五 內 乖 違 。 心 為 君 主 之 官 ,<br />

脾 乃 后 天 之 本 , 精 因 神 怯 以 內 陷 , 神 因 精 怯 而 無 依 。 以 故 神 擾 意 亂 , 竟 夕 無 寐 , 無 故 多<br />

思 , 怔 忡 驚 悸 。<br />

洋 參 歸 身 赤 苓 炙 草 棗 仁 遠 志 黃 ? 白 朮 廣 皮<br />

思 慮 耗 傷 精 血 , 痰 火 擾 動 神 魂 , 夜 臥 不 安 , 倏 寐 倏 醒 , 怔 忡 驚 悸 , 莫 能 自 主 。 法 當<br />

專 培 精 血 , 不 可 尋 火 尋 痰 , 未 識 高 明 , 以 為 然 否 。<br />

洋 參 黃 ? 茯 苓 歸 身 茯 神 遠 志 棗 仁 炙 草 湘 蓮 肉<br />

服 秘 傳 酸 棗 仁 湯 , 竟 得 酣 寐 , 連 霄 達 旦 。 前 議 專 補 精 血 , 不 尋 痰 火 , 已 合 病 機 。 第<br />

病 兩 月 之 久 , 陰 已 虧 耗 , 以 致 驚 悸 、 怔 忡 等 , 未 能 悉 退 , 宜 加 補 三 陰 之 品 。<br />

洋 參 冬 朮 熟 地 枸 玄 萸 肉 黃 ? 歸 身 淮 藥 遠 志 棗 仁 炙 草 茯 苓<br />

神<br />

心 火 妄 動 , 心 血 耗 傷 , 口 渴 咽 乾 , 虛 煩 不 寐 , 由 思 慮 焦 勞 所 致 。<br />

熟 地 洋 參 天 麥 冬 五 味 玄 參 丹 參 桔 梗 歸 身 柏 子 遠 志 茯 神<br />

痰 火 擾 亂 , 心 神 不 寐 。<br />

溫 膽 湯 加 黃 芩 薑 汁<br />

99


腎 水 不 足 , 陰 不 上 承 , 心 陽 上 亢 , 竟 夕 無 寐 。<br />

六 味 地 黃 湯 加 半 夏 秫 米<br />

大 產 后 氣 血 交 虧 , 心 脾 并 損 , 素 多 痰 火 , 乘 虛 內 擾 心 神 , 不 安 不 寐 。<br />

溫 膽 湯 加 東 洋 參 熟 地 棗 仁 遠 志 丹 砂 粟 米<br />

夏 季 坐 褥 , 秋 月 病 熱 , 半 年 來 不 寐 , 大 便 不 行 , 痰 飲 阻 氣 也 。 議 寧 肺 以 通 大 腸 。<br />

紫 菀 杏 仁 枳 實 桔 梗 川 郁 金 薑 汁<br />

思 為 脾 志 , 心 主 藏 神 。 神 思 過 用 , 心 脾 受 困 。 心 君 無 為 , 相 火 代 君 司 職 。 相 火 不 靜 ,<br />

腎 水 潛 消 , 水 不 濟 火 , 心 陽 獨 亢 。 脾 之 與 胃 , 以 膜 相 連 。 胃 者 衛 之 源 , 脾 乃 營 之 本 。 胃<br />

氣 旋 于 營 , 脾 氣 還 于 胃 。 脾 傷 則 不 能 力 胃 行 其 津 液 , 營 氣 不 謐 , 則 胃 氣 獨 行 其 外 , 行 于<br />

陽 不 得 入 于 陰 , 陰 虛 故 目 不 瞑 。 擬 七 福 歸 脾 , 從 乎 中 治 。<br />

七 福 飲 合 歸 脾 湯<br />

不 寐 之 因 共 十 六 條 , 從 無 間 日 輕 重 , 互 為 起 伏 之 事 。 惟 少 陽 受 病 , 半 表 半 里 , 乃 間<br />

日 舉 發 。 然 少 陽 尚 在 陽 分 , 未 入 太 陰 , 縱 或 受 病 , 不 能 久 踞 。 今 綿 延 數 載 。 未 能 霍 然 。<br />

蓋 因 肝 經 積 有 肥 氣 , 與 少 陽 互 相 勾 結 , 少 陽 為 三 陽 之 終 , 厥 陰 為 三 陰 之 盡 。 甲 乙 同 宮 ,<br />

又 得 少 腹 極 陰 之 所 , 為 藏 身 之 地 , 而 根 蒂 深 矣 。《 經 》 曰 : 凡 內 傷 者 , 時 作 時 止 。 言 正<br />

勝 邪 伏 而 暫 止 , 邪 勝 則 復 作 而 劇 也 。 陽 明 不 和 , 時 作 呃 逆 , 太 陰 不 運 , 中 脘 氣 憊 , 皆 被<br />

肝 膽 之 所 累 , 非 脾 胃 之 本 病 , 若 非 拔 本 塞 源 , 則 時 作 時 止 , 安 有 已 時 。 惟 受 病 已 深 , 其<br />

勢 實 足 以 勝 正 氣 而 抗 藥 力 , 非 可 旦 夕 奏 功 。 擬 煎 丸 并 投 , 寓 蕩 滌 于 調 養 之 中 。 俾 無 形 之<br />

氣 , 自 前 陰 而 出 ; 有 形 之 濁 , 自 后 陰 而 出 。 然 后 再 為 調 攝 , 庶 可 安 痊 。 鄙 見 如 斯 , 敢 質<br />

明 眼 。<br />

生 熟 地 潼 白 蒺 藜 川 連 龍 齒 骨 黑 綠 豆 衣 赤 白 芍 生 熟 苡 仁 桂 心 天 麥<br />

冬 川 釵 石 斛 赤 白 苓 生 熟 甘 草 鮮 百 合 河 井 水 煎<br />

高 年 氣 血 兩 虧 , 平 素 思 慮 過 度 , 耗 損 心 脾 , 以 致 寤 不 成 寐 , 連 投 歸 脾 湯 三 劑 , 不 效 。<br />

偶 遇 名 醫 張 見 , 談 及 此 癥 , 曰 : 若 要 成 功 , 原 方 須 加 酒 炒 黃 連 一 份 。 繼 與 一 劑 , 果 效 。<br />

膽 經 濕 邪 護 心 , 以 致 寐 而 長 笑 , 面 紅 。 治 以 四 妙 。<br />

桂 枝 薄 荷 鉤 鉤 薑 棗<br />

不 寐 怔 忡 之 癥 , 得 于 思 慮 驚 恐 。 夫 驚 氣 傷 膽 , 恐 氣 傷 腎 。 五 志 不 伸 , 必 生 痰 聚 飲 ,<br />

聚 飲 氣 阻 , 則 膽 氣 不 潔 。 膽 寒 肝 熱 , 熱 升 于 胃 , 則 心 胸 懊 憹 , 得 湯 飲 稍 安 , 不 涌 吐 清 涎 。<br />

適 閱 前 方 , 均 調 養 心 脾 之 法 , 未 獲 效 者 , 俱 未 論 及 膽 胃 二 經 , 況 悸 在 胃 脘 心 下 , 脈 來 兩<br />

關 弦 強 搏 指 , 豈 非 明 證 。 書 云 : 水 停 心 下 則 悸 。 又 曰 : 胃 不 和 則 臥 不 安 。 正 合 經 旨 。 擬<br />

苓 朮 半 夏 湯 , 和 其 陰 陽 。 兼 用 猪 膽 汁 為 足 少 陽 之 先 導 , 諒 該 有 益 。<br />

猪 膽 汁 炒 半 夏 茯 苓 陳 皮 甘 草 秫 米<br />

三 劑 已 愈 大 半 , 原 方 加 丹 參 竹 茹 枳 殼<br />

又 四 劑 , 癥 已 大 減 , 覺 遍 體 有 痰 流 動 , 摩 捺 則 從 口 溢 出 。 原 方 加 瓦 楞 子 去 猪 膽 。<br />

暴 怒 傷 陰 , 心 境 不 暢 。 肝 失 條 達 。 兩 脅 痛 如 刀 刺 , 胸 悶 噯 氣 , 口 內 作 甜 , 夜 不 成 寐 ,<br />

七 情 郁 結 化 火 , 老 年 殊 屬 不 宜 。<br />

遠 志 延 胡 柏 子 炒 川 連 冬 瓜 子 桂 圓 棗 仁 茯 神 石 斛 益 智 仁 川 楝<br />

100


子<br />

《 類 經 ‧ 三 卷 ‧ 藏 象 類 ‧ 二 、 藏 象 》<br />

(《 素 問 ‧ 六 節 藏 象 論 》)<br />

帝 曰 : 藏 象 何 如 ?( 象 , 形 象 也 。 藏 居 于 內 , 形 見 于 外 , 故 曰 藏 象 。) 岐 伯 曰 : 心<br />

者 , 生 之 本 , 神 之 變 也 , 其 華 在 面 , 其 充 在 血 脈 , 為 陽 中 之 太 陽 , 通 于 夏 氣 。( 心 為 君<br />

主 而 屬 陽 , 陽 主 生 , 萬 物 系 之 以 存 亡 , 故 曰 生 之 本 。 心 藏 神 , 神 明 由 之 以 變 化 , 故 曰 神<br />

之 變 。 心 主 血 脈 , 血 足 則 面 容 光 彩 , 脈 絡 滿 盈 , 故 曰 其 華 在 面 , 其 充 在 血 脈 。 心 屬 火 ,<br />

以 陽 藏 而 通 于 夏 氣 , 故 為 陽 中 之 太 陽 。) 肺 者 , 氣 之 本 , 魄 之 處 也 , 其 華 在 毛 , 其 充 在<br />

皮 , 為 陽 中 之 太 陰 , 通 于 秋 氣 。( 諸 氣 皆 主 于 肺 , 故 曰 氣 之 本 。 肺 藏 魄 , 故 曰 魄 之 處 。<br />

肺 主 身 之 皮 毛 , 故 其 華 在 毛 , 其 充 在 皮 。 肺 金 以 太 陰 之 氣 而 居 陽 分 , 故 為 陽 中 之 太 陰 ,<br />

通 于 秋 氣 。) 腎 者 , 主 蟄 , 封 藏 之 本 , 精 之 處 也 , 其 華 在 發 , 其 充 在 骨 , 為 陰 中 之 少 陰 ,<br />

通 于 冬 氣 。( 腎 者 , 胃 之 關 也 , 位 居 亥 子 , 開 竅 二 陰 而 司 約 束 , 故 為 主 蟄 封 藏 之 本 。 腎<br />

主 水 , 受 五 臟 六 腑 之 精 而 藏 之 , 故 曰 精 之 處 也 。 發 為 血 之 余 , 精 足 則 血 足 而 發 盛 , 故 其<br />

華 在 發 。 腎 之 合 骨 也 , 故 其 充 在 骨 。 腎 為 陰 臟 , 故 為 陰 中 之 少 陰 , 通 于 冬 氣 。 愚 按 : 新<br />

校 正 言 全 元 起 本 及 《 甲 乙 經 》、《 太 素 》, 俱 以 肺 作 陽 中 之 少 陰 , 腎 作 陰 中 之 太 陰 。 蓋 謂<br />

肺 在 十 二 經 雖 屬 太 陰 , 然 陰 在 陽 中 , 當 為 少 陰 也 ; 腎 在 十 二 經 雖 屬 少 陰 , 然 陰 在 陰 中 ,<br />

當 為 太 陰 也 。 此 說 雖 亦 理 也 , 然 考 之 《 刺 禁 論 》 云 : 膈 肓 之 上 , 中 有 父 母 。 乃 指 心 火 肺<br />

金 為 父 母 也 。 父 曰 太 陽 , 母 曰 太 陰 , 自 無 不 可 ; 腎 雖 屬 水 而 陽 生 于 子 , 即 曰 少 陰 , 于 義<br />

亦 當 。 此 當 仍 以 本 經 為 正 。) 肝 者 , 罷 極 之 本 , 魂 之 居 也 , 其 華 在 爪 , 其 充 在 筋 , 以 生<br />

血 氣 , 其 味 酸 , 其 色 蒼 , 此 為 陽 中 之 少 陽 , 通 于 春 氣 。( 人 之 運 動 , 由 乎 筋 力 , 運 動 過<br />

勞 , 筋 必 罷 極 。 肝 藏 魂 , 故 為 魂 之 居 。 爪 者 筋 之 余 , 故 其 華 在 爪 , 其 充 在 筋 , 肝 屬 木 ,<br />

位 居 東 方 , 為 發 生 之 始 , 故 以 生 血 氣 。 酸 者 木 之 味 。 蒼 者 木 之 色 。 木 王 于 春 , 陽 猶 未 盛 ,<br />

故 為 陽 中 之 少 陽 , 通 于 春 氣 。 按 : 上 文 三 臟 , 皆 不 言 色 味 , 而 肝 脾 二 臟 獨 言 之 , 意 必 脫<br />

簡 也 。 五 臟 色 味 , 詳 載 《 五 運 行 大 論 》 及 《 陰 陽 應 象 大 論 》 等 篇 , 見 后 五 、 六 。 罷 音 皮 。)<br />

脾 胃 大 腸 小 腸 三 焦 膀 胱 者 , 倉 廩 之 本 , 營 之 居 也 , 名 曰 器 , 能 化 糟 粕 轉 味 而 入 出 者 也 ,<br />

( 此 六 者 皆 主 盛 受 水 谷 , 故 同 稱 倉 廩 之 本 。 營 者 水 谷 之 精 氣 也 , 水 谷 貯 于 六 腑 , 故 為 營<br />

之 所 居 而 皆 名 曰 器 , 凡 所 以 化 糟 粕 轉 五 味 者 , 皆 由 乎 此 也 。 粕 音 樸 。) 其 華 在 唇 四 白 ,<br />

其 充 在 肌 , 其 味 甘 , 其 色 黃 , 此 至 陰 之 類 , 通 于 土 氣 。( 四 白 , 唇 之 四 際 白 肉 也 。 唇 者<br />

脾 之 榮 。 肌 肉 者 脾 之 合 。 甘 者 土 之 味 。 黃 者 土 之 色 也 。 脾 以 陰 中 之 至 陰 而 分 王 四 季 , 故<br />

通 于 土 氣 。 此 雖 若 指 脾 為 言 , 而 實 總 結 六 腑 者 , 皆 倉 廩 之 本 , 無 非 統 于 脾 氣 也 , 故 曰 此<br />

至 陰 之 類 。) 凡 十 一 臟 , 取 決 于 膽 也 。( 五 臟 六 腑 , 共 為 十 一 , 稟 賦 不 同 , 情 志 亦 異 ,<br />

必 資 膽 氣 , 庶 得 各 成 其 用 , 故 皆 取 決 于 膽 也 。 愚 按 : 五 臟 者 , 主 藏 精 而 不 瀉 , 故 五 臟 皆<br />

內 實 ; 六 腑 者 , 主 化 物 而 不 藏 , 故 六 腑 皆 中 虛 。 惟 膽 以 中 虛 , 故 屬 于 腑 ; 然 藏 而 不 瀉 ,<br />

又 類 乎 臟 。 故 足 少 陽 為 半 表 半 里 之 經 , 亦 曰 中 正 之 官 , 又 曰 奇 恒 之 府 , 所 以 能 通 達 陰 陽 ,<br />

而 十 一 臟 皆 取 決 乎 此 也 。 然 東 垣 曰 : 膽 者 少 陽 春 升 之 氣 , 春 氣 升 則 萬 化 安 。 故 膽 氣 春 升 ,<br />

則 余 臟 從 之 , 所 以 十 一 臟 皆 取 決 于 膽 。 其 說 亦 通 。)<br />

101


《 醫 述 ‧ 卷 十 三 ‧ 女 科 原 旨 ‧ 月 經 》<br />

經 義<br />

天 地 溫 和 , 則 經 水 安 靜 。 天 寒 地 凍 , 則 經 水 凝 泣 。 天 暑 地 熱 , 則 經 水 沸 溢 。 卒 風 暴<br />

起 , 則 經 水 波 涌 而 隴 起 。 夫 邪 之 入 于 脈 也 , 寒 則 血 凝 泣 , 暑 則 氣 淖 澤 。 虛 邪 因 而 入 客 ,<br />

亦 如 經 水 之 得 風 也 。 月 事 不 來 者 , 胞 脈 閉 也 。 胞 脈 者 , 屬 心 而 絡 于 胞 中 。 今 氣 上 迫 肺 ,<br />

心 氣 不 得 下 通 , 故 月 事 不 來 也 。(《 素 問 》)<br />

沖 脈 起 于 胞 中 , 出 于 氣 街 , 前 行 于 胸 , 后 行 于 背 , 上 出 頏 顙 , 滲 灌 諸 陽 , 下 入 于 足 ,<br />

注 諸 絡 為 十 二 經 脈 之 海 。 其 出 入 皆 少 陰 經 以 行 , 故 為 血 海 。(《 靈 樞 》)<br />

總 論<br />

凡 看 婦 人 病 , 入 門 先 問 經 期 。( 寇 宗 奭 )<br />

沖 為 血 海 , 諸 經 朝 會 。 男 子 則 運 而 行 之 , 女 子 則 停 而 止 之 。 運 行 者 , 無 積 而 不 滿 ,<br />

動 也 ; 停 止 者 , 有 積 而 能 滿 , 靜 也 。 不 滿 者 , 陽 也 , 氣 也 ; 能 滿 者 , 陰 也 , 血 也 。 故 滿<br />

者 以 時 而 溢 , 謂 之 信 。 男 子 以 氣 運 , 故 陽 氣 應 日 而 舉 ; 女 子 以 血 滿 , 故 陰 血 應 月 而 下 。<br />

(《 馮 氏 錦 囊 》)<br />

任 者 妊 也 , 屬 陰 脈 之 海 , 此 人 生 養 之 始 也 。 督 者 都 也 , 屬 陽 脈 之 海 , 是 人 陽 脈 之 都<br />

綱 也 。 任 脈 主 任 一 身 之 陰 血 。 太 沖 屬 陽 明 , 為 血 之 海 。 故 谷 氣 盛 , 則 血 海 滿 , 而 月 事 以<br />

時 下 也 。( 程 扶 生 )<br />

飲 食 五 味 , 養 髓 、 骨 、 肉 、 血 、 肌 膚 、 毛 發 。 男 子 為 陽 , 陽 中 有 陰 , 陰 數 八 , 故 一<br />

八 而 陽 精 升 , 二 八 而 陽 精 溢 。 女 子 為 陰 , 陰 中 有 陽 , 陽 數 七 , 故 一 七 而 陰 血 升 , 二 七 而<br />

陰 血 溢 。 皆 飲 食 五 味 之 實 秀 也 。 女 人 天 癸 既 至 , 逾 十 年 無 男 子 合 , 則 不 調 , 未 逾 十 年 思<br />

男 子 合 , 亦 不 調 , 不 調 則 舊 血 不 出 , 新 血 誤 行 , 或 漬 而 入 骨 , 或 變 而 為 腫 。 后 雖 合 而 難<br />

子 。 合 多 則 瀝 枯 虛 人 , 產 乳 眾 則 血 枯 殺 人 。 觀 其 精 血 , 思 過 半 矣 。 雌 鳥 牝 獸 無 天 癸 而 成<br />

胎 者 , 鳥 獸 精 血 往 來 尾 間 也 。(《 褚 氏 遺 書 》)<br />

《 經 》 云 : 女 子 二 七 天 癸 至 。 天 癸 者 , 陰 精 也 。 腎 屬 水 , 癸 亦 屬 水 , 由 先 天 之 氣 蓄<br />

極 而 生 , 故 謂 陰 精 為 天 癸 。 王 冰 以 月 事 為 天 癸 者 , 非 也 。 男 女 之 精 , 皆 可 以 天 癸 稱 。 今<br />

王 注 以 女 子 之 天 癸 為 血 , 則 男 子 之 天 癸 亦 為 血 耶 ? 男 女 當 交 媾 之 時 , 各 有 其 精 。 而 行 經<br />

之 際 , 方 有 其 血 。 未 聞 交 媾 時 可 以 血 言 也 。 至 云 : 精 開 裹 血 、 血 開 裹 精 者 , 亦 非 。《 靈<br />

樞 》 云 兩 神 相 搏 , 合 而 成 形 , 常 先 身 生 , 是 謂 精 者 , 是 也 。 但 女 子 之 精 , 以 二 七 而 至 ,<br />

而 其 月 事 , 亦 與 此 時 同 其 候 也 。( 馬 元 臺 )<br />

婦 人 之 于 血 也 , 經 水 蓄 而 為 胞 胎 , 則 蓄 者 自 蓄 , 生 者 自 生 。 及 其 產 育 為 惡 露 , 則 去<br />

者 自 去 , 生 者 自 生 。 其 醞 而 為 乳 , 則 無 復 下 漏 而 為 月 矣 。 失 血 為 妄 逆 , 產 乳 為 常 事 , 其<br />

去 其 生 , 則 一 同 也 。( 滑 伯 仁 )<br />

女 人 之 經 , 一 月 一 行 , 其 常 也 ; 或 先 或 后 , 或 通 或 塞 , 其 病 也 。 有 行 期 只 吐 血 、 衄<br />

血 , 或 眼 耳 出 血 者 , 是 謂 倒 經 ; 有 三 月 一 行 者 , 是 謂 居 經 ; 有 一 年 一 行 者 , 是 謂 避 年 ;<br />

有 一 生 不 行 而 受 胎 者 , 是 謂 暗 經 ; 有 受 胎 之 后 , 月 月 行 經 , 而 產 子 者 , 是 謂 胎 盛 ; 有 受<br />

胎 數 月 , 血 忽 大 下 , 而 胎 不 隕 者 , 是 謂 漏 胎 。 此 雖 以 氣 血 有 余 不 足 而 言 , 然 亦 異 常 矣 。<br />

102


( 李 時 珍 )<br />

經 水 者 , 陰 血 也 。 陰 必 從 陽 , 故 其 色 紅 , 稟 火 色 也 。 血 為 氣 之 配 , 氣 熱 則 熱 , 氣 寒<br />

則 寒 , 氣 升 則 升 , 氣 降 則 降 , 氣 凝 則 凝 , 氣 滯 則 滯 , 氣 清 則 清 , 氣 濁 則 濁 。 成 塊 者 , 氣<br />

之 凝 也 ; 將 行 而 痛 者 , 氣 之 滯 也 ; 來 后 作 痛 者 , 氣 血 俱 虛 也 ; 色 淡 者 , 亦 虛 也 ; 錯 經 妄<br />

行 者 , 氣 之 亂 也 ; 紫 者 , 氣 之 熱 也 ; 黑 者 , 熱 之 甚 也 。 人 但 見 其 紫 黑 作 痛 成 塊 者 , 率 指<br />

為 風 冷 , 而 投 溫 熱 之 劑 , 禍 不 旋 踵 矣 ! 或 曰 : 黑 , 北 方 水 色 也 , 非 冷 而 何 ? 予 曰 :《 經 》<br />

曰 亢 則 害 , 承 乃 制 。 熱 甚 者 , 必 兼 水 化 。 所 以 熱 則 紫 , 甚 則 黑 也 。(《 格 致 余 論 》)<br />

婦 人 經 病 , 有 月 候 不 調 者 , 有 月 候 不 通 者 。 然 不 調 不 通 中 , 有 兼 疼 痛 者 , 有 兼 發 熱<br />

者 , 此 分 而 四 也 。 細 詳 之 : 不 調 中 有 趲 前 者 , 有 退 后 者 , 趲 前 為 熱 , 退 后 為 虛 也 。 不 通<br />

中 有 血 枯 者 , 有 血 滯 者 , 血 滯 宜 破 , 血 枯 宜 補 也 。 疼 痛 中 有 常 時 作 痛 者 , 有 經 前 經 后 作<br />

痛 者 , 常 時 與 經 前 為 血 積 , 經 后 為 血 虛 也 。 發 熱 中 有 常 時 熱 者 , 有 經 行 發 熱 者 , 常 時 為<br />

血 虛 有 積 , 經 行 為 血 虛 有 熱 也 。 是 四 者 之 中 , 又 分 為 八 矣 。 人 之 氣 血 周 流 , 忽 有 憂 思 忿<br />

怒 , 則 郁 結 不 行 。 經 前 產 后 , 忽 遇 飲 冷 形 寒 , 則 惡 露 不 淨 。 此 經 候 不 調 、 不 通 、 作 痛 、<br />

發 熱 所 由 作 也 。 大 抵 氣 行 則 血 行 , 氣 止 則 血 止 。 故 治 血 病 , 以 行 氣 為 先 。 熱 則 流 通 , 寒<br />

則 凝 塞 。 故 治 血 病 , 以 熱 藥 為 佐 。( 方 約 之 )<br />

婦 人 之 病 , 當 以 經 血 為 先 。 而 血 之 所 主 , 在 古 方 書 皆 言 心 生 血 、 肝 藏 血 、 脾 統 血 。<br />

故 凡 傷 心 、 傷 脾 、 傷 肝 者 , 均 能 為 經 脈 之 病 。 又 曰 : 腎 為 陰 中 之 陰 , 腎 主 閉 藏 ; 肝 為 陰<br />

中 之 陽 , 肝 主 疏 泄 。 二 臟 俱 有 相 火 , 其 系 上 屬 于 心 。 故 心 火 一 動 , 則 相 火 翕 然 從 之 , 多<br />

致 血 不 靜 而 妄 行 , 此 固 一 說 。 然 相 火 動 而 妄 行 者 有 之 , 由 火 之 盛 也 ; 若 中 氣 脫 陷 , 及 門<br />

戶 不 固 而 妄 行 者 亦 有 之 , 此 由 脾 腎 之 虛 , 不 得 盡 言 為 火 也 。 再 如 氣 道 逆 而 不 行 者 有 之 ,<br />

由 肝 之 滯 也 ; 若 精 血 敗 而 不 行 者 亦 有 之 , 此 由 真 陰 之 枯 竭 , 不 得 誤 以 為 滯 也 。 是 固 心 、<br />

脾 、 肝 、 腎 四 臟 之 病 , 而 獨 于 肺 臟 多 不 言 及 , 不 知 血 之 行 與 不 行 , 無 不 由 于 氣 , 故 血 脫<br />

者 當 益 氣 , 血 滯 者 當 調 氣 。 氣 主 于 肺 , 其 義 可 知 。 蓋 其 病 之 肇 端 , 則 或 由 思 慮 , 或 由 郁<br />

怒 , 或 以 積 勞 , 或 以 六 淫 飲 食 , 多 起 于 心 、 肝 、 肺 、 脾 四 臟 。 及 其 甚 也 , 則 四 臟 相 移 ,<br />

必 歸 脾 腎 。 蓋 陽 分 日 虧 , 則 飲 食 日 減 , 而 脾 氣 胃 氣 竭 矣 ; 陰 分 日 虧 , 則 精 血 日 涸 , 而 沖<br />

任 腎 氣 竭 矣 。 故 予 曰 : 陽 邪 之 至 , 害 必 歸 陰 ; 五 臟 之 傷 , 窮 必 及 腎 。 此 源 流 之 必 然 , 即<br />

治 病 之 要 著 。( 張 景 岳 )<br />

調 經 莫 先 于 去 病 。 若 潮 熱 則 血 愈 耗 , 嘔 咳 則 氣 上 行 , 瀉 則 津 傷 于 后 , 痛 則 積 結 于 中 。<br />

若 血 滯 漬 入 骨 髓 , 便 為 骨 蒸 ; 積 瘀 與 新 血 相 搏 , 則 為 疼 痛 ; 散 于 四 肢 , 則 麻 木 不 仁 ; 入<br />

于 血 室 , 則 寒 熱 不 定 。 若 血 水 相 并 , 脾 胃 虛 弱 , 壅 滯 不 通 , 變 為 水 腫 。( 李 梴 )<br />

脾 氣 化 液 而 生 血 , 即 水 入 于 經 , 其 血 乃 生 之 意 。 此 營 出 中 焦 也 , 故 曰 生 化 之 源 。 脾<br />

統 血 者 , 脾 氣 化 液 入 心 而 變 為 血 。 故 雖 心 之 所 主 , 亦 賴 脾 氣 化 生 。 此 婦 人 經 血 不 調 , 必<br />

審 脾 氣 化 生 之 源 , 而 健 脾 為 調 經 之 要 也 。( 武 叔 卿 )<br />

或 問 : 論 調 經 以 滋 水 為 主 , 不 須 補 血 , 何 也 ? 曰 : 夭 者 , 天 一 之 真 。 癸 者 , 壬 癸 之<br />

水 。 月 者 , 水 之 精 , 以 一 月 而 盈 , 盈 則 昃 。 女 人 經 水 以 時 而 下 , 故 有 子 。 不 以 時 下 , 或<br />

過 期 , 或 不 及 , 皆 為 病 。 所 以 必 須 調 經 , 調 經 必 須 滋 水 為 主 。 又 問 曰 : 同 一 紅 色 , 非 血<br />

而 何 ? 曰 : 人 若 有 孕 , 則 此 水 即 以 養 胎 , 而 不 月 矣 。 生 子 , 則 此 水 即 化 為 乳 , 亦 不 月 矣 。<br />

103


乳 之 色 , 白 也 , 何 謂 血 乎 ? 論 其 至 , 則 血 亦 水 也 , 從 乎 火 化 而 色 赤 ; 乳 亦 水 也 , 從 乎 氣<br />

化 而 色 白 。 況 至 七 七 而 天 癸 絕 , 其 所 絕 者 , 天 癸 水 也 ; 其 流 行 之 血 , 不 見 其 枯 涸 , 而 仍<br />

行 于 經 脈 皮 膚 間 也 。 故 不 須 四 物 補 血 , 必 以 六 味 滋 水 。 滋 水 可 兼 補 血 , 補 血 兼 不 得 滋 水 ,<br />

何 也 ? 蓋 血 乃 后 天 飲 食 入 胃 , 游 溢 精 氣 而 成 。 若 經 水 乃 沖 任 所 主 。 人 身 中 有 奇 經 八 脈 ,<br />

沖 任 者 奇 經 之 二 , 為 經 脈 之 海 , 上 為 乳 汁 , 下 為 月 水 。 女 人 獨 稟 此 水 以 為 生 生 之 原 , 與<br />

男 子 二 八 之 精 同 氣 , 俱 從 天 一 之 源 而 來 。 沖 任 起 于 胞 中 , 男 子 藏 精 , 女 子 系 胞 , 其 間 又<br />

恃 一 點 命 門 之 火 為 之 主 宰 。 火 旺 則 紅 , 火 衰 則 淡 , 火 太 旺 則 紫 , 火 太 衰 則 白 。 所 以 滋 水<br />

更 當 養 火 。 甚 則 乾 涸 不 通 者 , 雖 曰 火 盛 , 實 由 水 虛 。 亦 不 宜 以 苦 寒 降 火 , 只 宜 補 水 , 從<br />

天 一 之 源 以 養 之 , 使 滿 則 溢 , 萬 無 有 毒 藥 可 通 之 理 。 此 調 經 之 法 類 如 此 。( 趙 養 葵 )<br />

婦 人 屬 陰 , 以 血 為 本 , 而 有 乳 哺 月 經 之 耗 , 是 以 血 病 者 多 。 夫 月 經 者 , 津 液 血 脈 所<br />

成 。 苟 營 衛 調 和 , 經 候 自 然 應 期 。 苟 氣 血 一 忤 , 則 或 先 或 后 , 多 寡 不 勻 , 或 閉 絕 不 行 而<br />

百 病 生 。 必 須 分 因 而 治 : 如 真 水 虧 敗 , 陽 火 內 熾 , 血 海 枯 竭 , 經 絕 不 通 者 , 宜 補 養 陰 血 ,<br />

則 經 自 行 ; 如 寒 客 胞 門 子 戶 , 血 泣 不 通 , 為 資 瘕 之 候 者 , 宜 散 寒 逐 瘀 , 則 經 自 行 矣 。 但<br />

血 乃 氣 之 配 , 其 升 降 、 寒 熱 、 虛 實 , 一 從 乎 氣 。 是 以 氣 熱 則 血 熱 而 色 紫 ; 氣 寒 則 血 寒 而<br />

色 凝 ; 氣 升 則 血 逆 而 上 出 ; 氣 陷 則 血 隨 而 下 崩 。 此 調 經 莫 先 于 養 血 , 養 血 莫 先 于 調 氣<br />

也 。( 汪 石 山 )<br />

婦 人 得 陰 柔 之 體 , 以 血 為 本 。 陰 血 如 水 之 行 地 , 陽 氣 若 風 之 旋 天 。 故 風 行 則 動 , 陽<br />

暢 則 血 調 。 此 自 然 之 理 也 。 考 古 方 耗 氣 以 調 經 , 殊 失 其 本 。 夫 太 沖 者 , 氣 也 。 任 脈 者 ,<br />

血 也 。 氣 升 則 升 , 氣 降 則 降 , 血 隨 氣 行 。 若 獨 耗 其 氣 , 血 無 所 施 , 正 氣 既 虛 , 邪 氣 必 勝 ,<br />

而 百 病 生 焉 。 經 安 調 乎 ? 況 心 生 血 , 脾 統 血 , 養 其 心 則 血 生 , 實 其 脾 則 血 足 。 氣 勝 則 血<br />

行 , 安 可 獨 耗 其 氣 ? 此 調 經 之 至 論 也 。( 羅 赤 誠 )<br />

女 科 首 重 調 經 。 經 , 常 也 。 如 潮 之 有 信 , 如 月 之 盈 虧 , 不 愆 其 期 , 故 曰 經 水 , 又 曰<br />

月 信 。《 內 經 》 云 : 太 沖 脈 盛 , 月 事 以 時 下 。 景 岳 云 : 沖 為 五 臟 六 腑 之 海 , 臟 腑 之 血 ,<br />

皆 歸 沖 脈 。 可 見 沖 脈 為 月 經 之 本 也 。 然 血 氣 之 化 , 由 于 水 谷 , 水 谷 盛 則 血 氣 亦 盛 , 水 谷<br />

衰 則 血 氣 亦 衰 。 可 見 沖 脈 之 血 , 又 總 由 陽 明 水 谷 所 化 , 而 陽 明 胃 氣 , 又 為 沖 脈 之 本 也 。<br />

《 經 》 曰 : 二 陽 之 病 發 心 脾 , 有 不 得 隱 曲 , 女 子 不 月 。 此 雖 言 病 發 心 脾 , 而 實 重 在 胃 氣 。<br />

因 心 為 胃 之 母 , 胃 為 脾 之 腑 也 。《 經 》 又 曰 : 有 病 胸 脅 支 滿 者 , 妨 于 食 , 病 至 則 先 聞 腥<br />

臊 臭 , 出 清 液 , 先 唾 血 , 四 肢 清 , 目 眩 , 時 時 前 后 血 , 病 名 血 枯 。 此 得 之 年 少 時 有 所 大<br />

脫 血 , 若 醉 入 房 中 , 氣 竭 肝 傷 , 故 月 事 衰 少 不 來 也 。 此 段 經 文 , 全 重 在 " 氣 竭 肝 傷 " 四 字 ,<br />

為 通 節 之 綱 旨 。《 金 匱 》 言 調 經 之 法 甚 詳 , 后 世 如 王 節 齋 、 薛 立 齋 諸 賢 , 論 證 透 徹 , 用<br />

方 精 切 , 俱 可 以 為 程 式 。 今 觀 葉 案 , 奇 經 八 脈 , 固 屬 扼 要 , 其 次 最 重 調 肝 。 因 女 子 以 肝<br />

為 先 天 , 陰 性 凝 結 , 易 于 拂 郁 , 郁 則 氣 滯 , 而 血 亦 滯 。 木 病 必 妨 土 , 故 次 重 脾 胃 。 余 則<br />

血 虛 者 養 之 , 血 熱 者 涼 之 , 血 瘀 者 通 之 , 氣 滯 者 疏 之 , 氣 弱 者 補 之 。 誠 女 科 之 明 鑒 。(《 臨<br />

證 指 南 》)<br />

經 期 不 調<br />

經 行 每 月 一 至 , 如 潮 之 信 。 若 每 月 既 至 , 或 三 日 , 或 四 、 五 日 即 應 止 。 而 復 淋 漓 不<br />

斷 者 , 非 沖 任 氣 虛 , 不 能 約 束 , 為 內 傷 不 足 ; 即 勞 傷 氣 血 , 邪 客 胞 門 , 為 外 感 有 余 。 當<br />

104


參 以 人 之 強 弱 也 。 婦 人 有 因 病 而 后 致 經 不 調 者 , 有 因 經 不 調 而 后 生 病 者 。 如 因 病 而 后 經<br />

不 調 , 當 先 治 病 , 病 去 則 經 自 調 ; 若 因 經 不 調 而 后 生 病 , 當 先 調 經 , 經 調 則 病 自 除 。( 蕭<br />

慎 齋 )<br />

經 以 月 至 , 常 也 。 其 來 過 與 不 及 , 皆 謂 之 病 。 若 營 血 虧 損 , 不 能 滋 養 百 骸 , 則 發 落<br />

面 黃 , 羸 瘦 燥 熱 。 燥 氣 盛 則 金 受 邪 , 金 受 邪 則 為 咳 嗽 、 為 肺 癰 、 為 肺 痿 必 矣 。 但 助 胃 壯<br />

氣 , 則 營 血 生 , 而 經 自 行 。 若 果 因 氣 逆 , 經 閉 不 行 , 當 用 行 氣 破 血 之 劑 。( 初 虞 世 )<br />

丹 溪 曰 : 先 期 而 至 者 , 血 熱 也 ; 后 期 而 至 者 , 血 虛 也 。 竊 謂 先 期 而 至 , 有 因 脾 經 血<br />

燥 者 ; 有 因 脾 經 郁 滯 者 ; 有 因 肝 經 怒 火 者 ; 有 因 血 分 有 熱 者 ; 有 因 勞 役 動 火 者 。 過 期 而<br />

至 , 有 因 脾 經 血 虛 者 ; 有 因 肝 經 血 少 者 ; 有 因 氣 虛 血 弱 者 。 主 治 之 法 : 脾 經 血 燥 者 , 加<br />

味 逍 遙 散 ; 脾 經 郁 滯 者 , 加 味 歸 脾 湯 ; 肝 經 怒 火 者 , 加 味 小 柴 胡 湯 ; 血 分 有 熱 者 , 加 味<br />

四 物 湯 ; 勞 役 動 火 者 , 補 中 益 氣 湯 。 其 過 期 而 至 , 若 脾 經 血 虛 者 , 人 參 養 營 湯 ; 肝 經 血<br />

少 者 , 六 味 地 黃 丸 ; 氣 虛 血 弱 者 , 八 珍 湯 。 蓋 血 生 于 脾 , 故 云 脾 統 血 。 凡 血 病 當 用 苦 甘<br />

之 劑 , 以 助 其 陽 氣 而 生 陰 血 也 。( 薛 立 齋 )<br />

先 期 而 至 , 雖 曰 有 火 , 若 虛 而 挾 火 , 則 所 重 在 虛 , 當 以 養 營 安 血 為 主 。 然 亦 有 無 火<br />

而 先 期 者 , 則 或 補 中 氣 , 或 固 命 門 , 皆 不 宜 過 用 寒 涼 也 。 后 期 而 至 , 本 屬 血 虛 , 然 亦 有<br />

血 熱 者 , 不 得 不 為 清 補 ; 有 血 逆 者 , 不 得 不 為 疏 利 。 總 之 , 調 經 之 法 , 但 欲 得 其 和 平 ,<br />

在 詳 察 其 脈 證 耳 。 若 形 氣 脈 氣 俱 有 余 , 方 可 用 清 、 用 利 。 然 虛 者 多 , 實 者 少 。 故 調 經 之<br />

要 , 貴 在 補 脾 胃 以 資 血 之 源 , 養 腎 氣 以 安 血 之 室 。 知 斯 二 者 , 則 盡 善 矣 。 經 早 者 當 以 每<br />

月 大 概 論 , 血 熱 者 當 以 通 身 藏 象 論 。 勿 以 素 多 不 調 , 而 偶 見 先 期 者 為 早 ; 勿 以 脈 證 無 火 ,<br />

而 單 見 經 早 者 為 熱 。 若 一 月 二 、 三 至 , 或 半 月 、 旬 日 而 至 者 , 此 血 氣 敗 亂 之 證 , 當 因 其<br />

寒 熱 而 調 治 之 , 不 得 以 經 早 者 業 論 。( 張 景 岳 )<br />

經 期 不 通<br />

婦 人 經 水 不 利 下 , 抵 當 湯 主 之 。 婦 人 經 水 閉 不 利 , 臟 堅 癖 不 止 , 中 有 乾 血 , 下 白 物 ,<br />

礬 石 丸 主 之 。(《 金 匱 》)<br />

婦 人 經 水 不 利 下 , 言 經 行 不 通 利 快 暢 下 也 。 乃 婦 人 恆 有 之 病 , 不 過 活 瘀 導 氣 , 調 和<br />

沖 任 , 足 以 愈 之 。 今 曰 抵 當 湯 主 之 。 夫 抵 當 重 劑 , 文 內 并 無 少 腹 結 痛 、 大 便 黑 、 小 便 利 、<br />

發 狂 、 善 忘 、 寒 熱 等 證 , 恐 藥 重 病 輕 , 必 有 殘 缺 錯 簡 , 讀 者 審 之 。 臟 , 陰 內 也 , 不 止 不<br />

去 也 。 經 水 閉 而 不 通 , 瘀 宿 血 也 。 陰 中 堅 塊 不 去 , 血 乾 凝 也 。 下 白 物 , 化 血 成 帶 也 。 用<br />

礬 石 丸 坐 藥 治 之 。 此 方 治 下 白 物 , 若 從 濕 化 者 可 也 , 恐 未 能 攻 堅 癖 、 乾 血 也 。(《 醫 宗 金<br />

鑒 》)<br />

婦 人 經 閉 不 行 , 有 因 脾 胃 久 虛 , 形 體 羸 弱 , 氣 血 俱 衰 , 以 致 經 水 斷 絕 者 ; 有 因 勞 心<br />

過 度 , 心 火 上 行 , 不 得 下 通 胞 脈 , 是 以 月 事 不 來 者 ; 有 因 中 消 , 胃 熱 善 饑 , 肌 肉 消 瘦 ,<br />

津 液 不 升 , 血 海 枯 竭 , 名 曰 血 枯 經 絕 者 ; 有 因 冷 客 胞 門 , 血 寒 凝 泣 而 不 下 者 ; 有 因 軀 肥 ,<br />

脂 滿 痰 多 , 占 住 血 海 地 位 , 閉 塞 而 不 行 者 ; 有 因 挾 寒 挾 熱 , 而 污 血 凝 滯 不 行 者 ; 有 因 食<br />

與 濕 痰 , 填 塞 太 陰 , 而 經 閉 作 痛 者 。 寒 、 熱 、 虛 、 實 , 迥 然 不 同 , 總 不 能 遁 乎 脈 之 遲 、<br />

數 、 有 力 、 無 力 間 也 。 血 枯 經 閉 者 , 指 腸 胃 血 少 枯 燥 而 言 , 故 東 垣 分 三 焦 論 治 。 蓋 上 焦 ,<br />

心 主 血 也 , 勞 心 過 度 , 陰 血 隨 耗 , 而 無 以 藏 之 于 肝 , 由 是 血 海 枯 矣 。 中 焦 , 胃 為 氣 血 之<br />

105


海 , 胃 液 不 足 , 則 谷 氣 不 輸 。 夫 血 者 , 水 谷 之 精 氣 , 調 和 于 五 臟 , 灑 陳 于 六 腑 者 也 。 若<br />

化 源 既 絕 于 中 , 經 血 自 竭 于 下 矣 。 下 焦 , 大 腸 主 津 , 小 腸 主 液 , 若 二 經 津 液 不 足 , 則 二<br />

便 尚 然 燥 澀 , 何 能 經 水 運 行 不 竭 乎 ? 明 乎 此 , 則 以 脈 診 而 分 上 、 中 、 下 所 因 以 調 之 , 久<br />

則 望 其 轉 枯 為 澤 , 經 自 流 通 矣 。(《 馮 氏 錦 囊 》)<br />

血 枯 之 與 血 隔 , 本 自 不 同 。 蓋 隔 者 , 阻 隔 也 ; 枯 者 , 枯 竭 也 。 阻 隔 者 , 因 邪 氣 之 隔<br />

滯 , 血 有 所 逆 也 ; 枯 竭 者 , 因 沖 任 之 虧 敗 , 源 斷 其 流 也 。 凡 婦 女 病 損 至 旬 月 半 載 之 后 ,<br />

則 未 有 不 經 閉 者 , 正 因 陰 竭 , 所 以 血 枯 。 枯 之 為 義 , 無 血 而 然 。 欲 其 不 枯 , 無 如 養 營 。<br />

欲 以 通 之 , 無 如 充 之 。 但 使 雪 消 則 春 水 自 來 , 血 盈 則 經 脈 自 至 。 源 泉 混 混 , 孰 能 阻 之 ?<br />

奈 何 今 之 為 治 者 , 不 論 有 滯 、 無 滯 , 多 兼 開 導 , 甚 則 專 以 通 利 為 事 , 豈 知 血 滯 者 可 通 ,<br />

血 枯 者 不 可 通 也 。 血 既 枯 矣 , 而 復 通 之 , 則 枯 者 愈 枯 , 其 與 榨 乾 汁 者 何 異 ? 為 不 知 " 枯 "<br />

字 之 義 耳 。( 張 景 岳 )<br />

血 滯 、 血 枯 , 不 越 虛 、 熱 、 痰 、 氣 四 證 而 已 。 血 滯 亦 有 虛 熱 , 血 枯 亦 有 虛 熱 。 故 滯<br />

者 不 宜 過 于 宣 通 , 通 后 又 須 養 血 益 陰 , 使 津 血 流 通 ; 血 枯 亦 不 可 峻 行 補 益 , 恐 本 主 無 力 ,<br />

而 辛 熱 之 劑 反 燥 精 血 矣 。( 葉 以 濟 )<br />

婦 人 女 子 , 經 脈 不 行 , 有 因 脾 胃 損 傷 而 致 者 , 不 可 便 認 作 經 閉 蓄 血 。 輕 用 通 經 破 血<br />

之 藥 , 須 審 其 脾 胃 何 如 。( 王 節 齋 )<br />

室 女 經 閉 , 非 先 天 稟 弱 , 血 氣 未 充 , 即 是 欲 男 子 不 得 , 所 愿 不 遂 , 思 慮 傷 心 , 抑 郁<br />

傷 肝 , 以 致 月 閉 成 病 。 故 凡 寡 婦 、 女 尼 , 犯 經 閉 者 , 與 此 同 法 。 經 閉 有 寒 熱 。《 金 匱 》<br />

主 于 風 冷 積 寒 , 東 垣 、 潔 古 主 于 火 熱 實 結 , 是 皆 指 有 余 之 病 也 。 但 寒 、 熱 二 證 , 宜 分 內<br />

傷 、 外 感 處 治 。 如 心 火 不 降 , 而 三 焦 熱 結 , 是 血 衰 火 旺 , 陰 不 配 陽 , 故 心 氣 不 通 , 熱 結<br />

三 焦 , 而 經 閉 不 行 , 當 益 陰 滋 水 , 以 培 化 源 。 如 積 冷 血 寒 , 凝 結 胞 門 , 而 血 泣 不 下 , 是<br />

風 冷 客 邪 , 乘 虛 襲 入 , 宜 溫 經 散 寒 , 導 血 下 行 , 后 用 養 營 之 劑 為 當 。( 蕭 慎 齋 )<br />

人 生 以 血 氣 為 本 , 人 病 未 有 不 先 傷 氣 血 者 。 若 室 女 童 男 , 積 想 過 度 , 多 致 勞 損 。 男<br />

子 則 神 色 消 散 , 女 子 則 月 水 先 閉 。 蓋 憂 愁 思 慮 , 則 心 傷 而 血 竭 。 且 心 病 則 不 能 養 脾 , 故<br />

不 嗜 食 ; 脾 虛 則 金 虧 , 故 發 嗽 ; 腎 水 絕 則 木 氣 不 榮 , 而 四 肢 乾 痿 , 故 多 怒 。 不 可 用 青 蒿 、<br />

虻 虫 等 涼 血 行 血 , 宜 柏 子 仁 丸 、 澤 蘭 湯 , 益 陰 血 以 制 虛 火 也 。( 寇 宗 奭 )<br />

夫 經 水 , 陰 血 也 , 屬 沖 、 任 二 脈 。 其 為 患 , 有 因 脾 胃 虛 , 不 能 生 血 而 不 行 者 , 調 而<br />

補 之 ; 有 因 郁 傷 脾 , 血 耗 而 不 行 者 , 解 而 補 之 ; 有 因 胃 火 , 血 灼 而 不 行 者 , 清 而 補 之 ;<br />

有 因 勞 傷 , 心 血 少 而 不 行 者 , 靜 而 補 之 ; 有 因 怒 傷 肝 , 血 澀 而 不 行 者 , 和 而 補 之 。 有 因<br />

腎 水 虧 , 不 能 生 血 而 閉 者 , 補 脾 肺 ; 有 因 肺 氣 虛 , 不 能 行 血 而 閉 者 , 補 脾 胃 。( 薛 立 齋 )<br />

辨 血 色<br />

凡 血 色 有 辨 , 固 可 以 察 虛 實 , 亦 可 以 察 寒 熱 。 若 色 濃 而 多 者 , 血 之 盛 也 ; 色 淡 而 少<br />

者 , 血 之 衰 也 。 此 固 大 概 之 易 知 也 。 至 于 紫 黑 之 辨 , 有 如 冰 炭 , 而 人 多 不 解 , 但 見 紫 色 ,<br />

不 分 虛 實 , 便 謂 熱 甚 。 不 知 紫 赤 鮮 紅 , 濃 而 成 片 者 , 是 皆 新 血 妄 行 , 多 由 熱 也 ; 若 紫 而<br />

兼 黑 , 或 散 或 薄 , 沉 黑 色 敗 者 , 多 以 真 氣 內 損 , 必 屬 虛 寒 。 或 如 屋 漏 水 , 或 如 腐 敗 之 宿<br />

血 , 是 皆 紫 黑 之 變 象 也 。 此 肝 脾 大 損 , 陽 氣 大 陷 , 當 用 甘 溫 , 如 理 陰 煎 、 理 中 湯 、 歸 脾<br />

湯 、 補 中 湯 之 類 , 則 陷 者 舉 , 脫 者 固 , 元 氣 漸 復 , 病 無 不 愈 。 若 盡 以 紫 色 作 熱 證 , 則 無<br />

106


不 隨 藥 而 斃 矣 。( 張 景 岳 )<br />

天 癸 過 期<br />

婦 人 天 癸 過 期 , 而 經 猶 行 者 , 其 故 有 三 : 一 主 于 有 余 , 一 主 于 邪 傷 , 一 主 于 敗 血 。<br />

敗 血 即 屬 崩 漏 , 當 以 稟 賦 強 弱 參 之 。( 蕭 慎 齊 )<br />

婦 人 年 過 五 十 而 經 行 不 止 者 , 作 敗 血 論 。( 李 時 珍 )<br />

婦 人 四 旬 外 , 經 期 將 斷 之 年 , 多 有 漸 見 阻 隔 , 經 期 不 至 者 , 此 際 最 宜 防 察 。 若 果 氣<br />

血 和 平 , 素 無 他 疾 , 此 固 漸 止 而 然 , 無 足 慮 也 。 若 素 多 憂 郁 不 調 之 患 , 而 見 此 過 期 阻 隔 ,<br />

便 有 崩 決 之 兆 。 若 隔 之 淺 者 , 其 崩 尚 輕 ; 隔 之 久 者 , 其 崩 必 甚 。 當 預 服 藥 調 之 , 否 則 患<br />

滋 大 也 。( 張 景 岳 )<br />

脈 候<br />

凡 血 氣 壯 盛 , 經 絡 遏 閉 , 其 脈 滑 實 。 外 風 冷 傷 , 經 絡 凝 澀 , 其 脈 浮 澀 。 形 體 憔 悴 ,<br />

經 絡 涸 竭 , 其 脈 虛 弱 。( 楊 仁 齋 )<br />

選 案<br />

有 婦 人 生 女 , 年 十 五 來 診 。 言 十 四 時 , 經 水 自 下 , 今 經 反 斷 , 何 也 ? 師 曰 : 必 夫 人<br />

年 十 四 時 , 亦 經 水 下 , 所 以 斷 。 此 為 避 年 , 后 當 自 下 。 此 真 氣 怯 , 稟 賦 素 弱 而 然 , 宜 固<br />

真 氣 , 使 水 升 火 降 , 則 五 臟 調 和 , 經 脈 自 通 。( 王 叔 和 )<br />

一 婦 病 瘧 , 食 少 , 經 期 不 行 , 診 兩 手 無 脈 , 時 值 寒 月 , 擬 作 虛 寒 治 之 , 與 四 物 湯 加<br />

附 子 、 吳 萸 。 復 診 , 見 其 起 居 如 常 。 驚 曰 : 誤 矣 ! 經 不 行 者 , 非 無 血 也 , 乃 痰 礙 而 不 行 ;<br />

無 脈 者 , 非 血 衰 也 , 乃 積 痰 生 熱 , 結 伏 而 脈 不 見 爾 。 易 作 實 熱 治 之 , 用 三 花 神 佑 丸 , 脈<br />

出 經 通 而 愈 。( 朱 丹 溪 )<br />

一 婦 , 經 行 必 先 瀉 二 、 三 日 , 診 其 脈 , 皆 濡 弱 , 此 脾 虛 也 。 脾 主 血 屬 濕 。 經 水 將 動 ,<br />

脾 血 先 已 流 注 血 海 , 然 后 下 流 為 經 。 脾 虛 不 能 運 行 其 濕 , 以 參 苓 白 朮 散 服 之 。 月 余 , 經<br />

行 不 瀉 矣 。( 汪 石 山 )<br />

楊 季 登 女 , 經 閉 年 余 , 發 熱 少 食 , 肌 削 多 汗 , 而 成 勞 怯 。 醫 見 汗 多 , 誤 為 虛 也 , 投<br />

以 參 、 朮 , 其 血 愈 錮 。 診 時 , 見 汗 出 如 蒸 籠 氣 水 。 謂 曰 : 此 證 可 療 處 , 全 在 有 汗 。 蓋 經<br />

血 內 閉 , 止 有 從 皮 毛 間 透 出 一 路 , 以 汗 亦 血 也 。 設 無 汗 而 不 流 , 則 皮 毛 乾 槁 而 死 矣 。 宜<br />

用 極 苦 之 藥 , 以 斂 其 血 入 內 而 下 通 于 沖 脈 , 則 熱 退 經 行 , 而 汗 自 止 , 非 補 藥 所 能 效 也 。<br />

于 是 以 龍 薈 丸 , 日 進 三 次 , 月 余 , 經 血 略 至 , 汗 熱 稍 輕 , 姑 減 前 丸 , 只 日 進 一 次 。 又 一<br />

月 , 經 血 大 行 , 淋 漓 五 日 , 而 諸 證 全 瘳 矣 。( 喻 嘉 言 )<br />

《 素 問 病 機 氣 宜 保 命 集 ‧ 卷 下 ‧ 婦 人 胎 產 論 第 二 十 九 ( 帶 下 附 )》<br />

論 曰 。 婦 人 童 幼 天 癸 未 行 之 間 。 皆 屬 少 陰 。 天 癸 既 行 。 皆 從 厥 陰 論 之 。 天 癸 已 絕 。<br />

乃 屬 太 陰 經 也 。 治 胎 產 之 病 。 從 厥 陰 經 者 。 是 祖 生 化 之 源 也 。 厥 明 與 少 陽 相 為 表 里 。 故<br />

治 法 無 犯 胃 氣 。 及 上 二 焦 。 為 三 禁 。 不 可 汗 。 不 可 下 。 不 可 利 小 便 。 發 汗 者 。 同 傷 寒 下<br />

早 之 證 。 利 大 便 。 則 脈 數 而 已 動 于 脾 。 利 小 便 。 則 內 亡 津 液 。 胃 中 枯 燥 。 制 藥 之 法 。 能<br />

不 犯 三 禁 。 則 榮 衛 自 和 。 榮 衛 和 而 寒 熱 止 矣 。 外 則 和 于 榮 衛 。 內 則 調 于 清 便 。 先 將 此 法<br />

為 之 初 治 。 次 后 詳 而 論 之 。 見 證 消 息 。 同 壞 證 傷 寒 。 為 之 緩 治 。 或 小 便 不 利 。 或 大 便 秘<br />

107


結 。 或 積 熱 于 腸 胃 之 間 。 或 以 成 瘻 。 或 散 血 氣 而 為 浮 腫 。 蓋 產 理 多 門 。 故 同 傷 寒 壞 證 。<br />

如 發 渴 用 白 虎 。 氣 弱 則 黃 芪 。 血 刺 痛 而 用 以 當 歸 。 腹 中 痛 而 加 之 芍 藥 。 以 上 例 證 。 不 犯<br />

三 禁 。 皆 產 后 之 久 病 也 。 凡 產 后 暴 病 。 禁 犯 不 可 拘 也 。 如 產 后 熱 入 血 室 者 。 桃 仁 承 氣 抵<br />

當 湯 之 類 是 也 。 胃 堅 燥 者 。 大 承 氣 不 可 以 泄 藥 言 之 。 產 后 世 人 多 用 烏 金 四 物 。 是 不 知 四<br />

時 之 寒 熱 。 不 明 血 氣 之 虛 與 實 。 盲 然 一 概 。 用 藥 如 此 。 而 愈 加 增 劇 。 是 醫 人 誤 之 耳 。 大<br />

抵 產 病 天 行 。 從 增 損 柴 胡 。 雜 證 從 加 添 四 物 。 然 春 夏 雖 從 柴 胡 。 秋 冬 約 同 四 物 。 藥 性 寒<br />

熱 。 病 證 虛 實 。 不 可 不 察 也 。 四 物 湯 常 病 服 餌 。 四 時 各 有 增 損 。 今 具 增 損 于 后 。<br />

春 倍 川 芎 。( 一 曰 春 二 曰 脈 弦 三 曰 頭 痛 ) 夏 倍 芍 藥 。( 一 曰 夏 二 曰 脈 洪 三 曰 泄 ) 秋<br />

倍 地 黃 。( 一 曰 秋 二 曰 脈 澀 三 曰 血 虛 ) 冬 倍 當 歸 。( 一 曰 冬 二 曰 脈 沉 三 曰 寒 而 不 食 ) 此<br />

常 服 順 四 時 之 氣 。 而 有 對 證 不 愈 者 。 謂 失 其 輔 也 。 春 防 風 四 物 。( 加 防 風 倍 川 芎 ) 夏<br />

黃 芩 四 物 。( 加 黃 芩 倍 芍 藥 ) 秋 天 門 冬 四 物 。( 加 天 門 冬 倍 地 黃 ) 冬 桂 枝 四 物 。( 加<br />

桂 枝 倍 當 歸 ) 此 四 時 常 服 隨 證 用 之 也 。 如 血 虛 而 腹 痛 。 微 汗 而 惡 風 。 四 物 加 朮 桂 。 謂<br />

之 腹 痛 六 合 。 如 風 虛 眩 暈 。 加 秦 艽 羌 活 。 謂 之 風 六 合 。 如 氣 虛 弱 。 起 則 無 力 。 匡 然 而 倒 。<br />

加 厚 樸 陳 皮 。 謂 之 氣 六 合 。 如 發 熱 而 煩 。 不 能 安 臥 者 。 加 黃 連 梔 子 。 謂 之 熱 六 合 。 如 虛<br />

寒 脈 微 。 氣 難 布 息 。 不 渴 清 便 自 調 。 加 乾 薑 附 子 。 謂 之 寒 六 合 。 如 中 濕 身 沉 重 無 力 。 身<br />

涼 微 汗 。 加 白 朮 茯 苓 。 謂 之 濕 六 合 。 此 婦 人 常 病 。 及 產 后 病 通 用 之 藥 也 。 治 婦 人 虛 勞 。<br />

局 方 中 謂 之 首 尾 六 合 者 。 如 大 聖 散 下 熟 乾 地 黃 丸 。 是 治 無 熱 虛 勞 。 專 其 養 也 。 中 道 藥 也 。<br />

牡 丹 煎 丸 。 空 心 食 前 。 人 參 荊 芥 散 。 臨 臥 食 后 。 是 治 有 熱 虛 勞 藥 也 。<br />

《 黃 帝 內 經 素 問 ‧ 卷 第 九 ‧ 評 熱 病 論 篇 第 三 十 三 》<br />

黃 帝 問 曰 : 有 病 溫 者 , 汗 出 輒 復 熱 , 而 脈 躁 疾 不 為 汗 衰 , 狂 言 不 能 食 , 病 名 為 何 ?<br />

岐 伯 對 曰 : 病 名 陰 陽 交 , 交 者 死 也 。 帝 曰 : 愿 聞 其 說 。 岐 伯 曰 : 人 所 以 汗 出 者 , 皆 生 于<br />

谷 , 谷 生 于 精 , 今 邪 氣 交 爭 于 骨 肉 而 得 汗 者 , 是 邪 卻 而 精 勝 也 , 精 勝 則 當 能 食 而 不 復 熱 。<br />

復 熱 者 邪 氣 也 , 汗 者 精 氣 也 , 今 汗 出 而 輒 復 熱 者 , 是 邪 勝 也 , 不 能 食 者 , 精 無 俾 也 , 病<br />

而 留 者 , 其 壽 可 立 而 傾 也 。 且 夫 《 熱 論 》 曰 : 汗 出 而 脈 尚 躁 盛 者 死 。 今 脈 不 與 汗 相 應 ,<br />

此 不 勝 其 病 也 , 其 死 明 矣 。 狂 言 者 是 失 志 , 失 志 者 死 。 今 見 三 死 , 不 見 一 生 , 雖 愈 必 死<br />

也 。 帝 曰 : 有 病 身 熱 汗 出 煩 滿 , 煩 滿 不 為 汗 解 , 此 為 何 病 ? 岐 伯 曰 : 汗 出 而 身 熱 者 風 也 ,<br />

汗 出 而 煩 滿 不 解 者 厥 也 , 病 名 曰 風 厥 。 帝 曰 : 愿 卒 聞 之 。 岐 伯 曰 : 巨 陽 主 氣 , 故 先 受 邪 ,<br />

少 陰 與 其 為 表 里 也 , 得 熱 則 上 從 之 , 從 之 則 厥 也 。 帝 曰 : 治 之 奈 何 ? 岐 伯 曰 : 表 里 刺 之 ,<br />

飲 之 服 湯 。 帝 曰 : 勞 風 為 病 何 如 ? 岐 伯 曰 : 勞 風 法 在 肺 下 , 其 為 病 也 , 使 人 強 上 冥 視 ,<br />

唾 出 若 涕 , 惡 風 而 振 寒 , 此 為 勞 風 之 病 。 帝 曰 : 治 之 奈 何 ? 岐 伯 曰 : 以 救 俯 仰 。 巨 陽 引<br />

精 者 三 日 , 中 年 者 五 日 , 不 精 者 七 日 , 咳 出 青 黃 涕 , 其 狀 如 膿 , 大 如 彈 丸 , 從 口 中 若 鼻<br />

中 出 , 不 出 則 傷 肺 , 傷 肺 則 死 也 。 帝 曰 : 有 病 腎 風 者 , 面 胕 疣 然 壅 , 害 于 言 , 可 刺 不 ?<br />

岐 伯 曰 : 虛 不 當 刺 , 不 當 刺 而 刺 , 后 五 日 其 氣 必 至 。 帝 曰 : 其 至 何 如 ? 岐 伯 曰 : 至 必 少<br />

氣 時 熱 , 時 熱 從 胸 背 上 至 頭 , 汗 出 手 熱 , 口 乾 苦 渴 , 小 便 黃 , 目 下 腫 , 腹 中 鳴 , 身 重 難<br />

以 行 , 月 事 不 來 , 煩 而 不 能 食 , 不 能 正 偃 , 正 偃 則 咳 甚 , 病 名 曰 風 水 , 論 在 《 刺 法 》 中 。<br />

帝 曰 : 愿 聞 其 說 。 岐 伯 曰 : 邪 之 所 湊 , 其 氣 必 虛 , 陰 虛 者 陽 必 湊 之 , 故 少 氣 時 熱 而 汗 出<br />

108


也 。 小 便 黃 者 , 少 腹 中 有 熱 也 。 不 能 正 偃 者 , 胃 中 不 和 也 。 正 偃 則 咳 甚 , 上 迫 肺 也 。 諸<br />

有 水 氣 者 , 微 腫 先 見 于 目 下 也 。 帝 曰 : 何 以 言 ? 岐 伯 曰 : 水 者 陰 也 , 目 下 亦 陰 也 , 腹 者<br />

至 陰 之 所 居 , 故 水 在 腹 者 , 必 使 目 下 腫 也 。 真 氣 上 逆 , 故 口 苦 舌 乾 , 臥 不 得 正 偃 , 正 偃<br />

則 咳 出 清 水 也 。 諸 水 病 者 , 故 不 得 臥 , 臥 則 驚 , 驚 則 咳 甚 也 。 腹 中 鳴 者 , 病 本 于 胃 也 。<br />

薄 脾 則 煩 不 能 食 , 食 不 下 者 , 胃 脘 隔 也 。 身 重 難 以 行 者 , 胃 脈 在 足 也 。 月 事 不 來 者 , 胞<br />

脈 閉 也 , 胞 脈 者 屬 心 而 絡 于 胞 中 , 今 氣 上 迫 肺 , 心 氣 不 得 下 通 , 故 月 事 不 來 也 。 帝 曰 :<br />

善 。<br />

《 周 慎 齋 遺 書 ‧ 卷 一 ‧ 陰 陽 臟 腑 》<br />

天 為 陽 , 地 為 陰 , 火 為 陽 , 水 為 陰 。 天 地 , 陰 陽 之 定 位 也 , 水 火 , 陰 陽 之 生 化 也 。<br />

生 化 亂 則 體 位 傷 , 故 水 火 有 過 不 及 之 害 , 則 天 地 不 能 無 旱 浸 之 災 。 水 火 者 其 用 , 天 地 者<br />

其 體 , 用 傷 則 體 害 , 一 定 之 理 也 。 以 人 身 而 言 , 形 , 陰 也 。 神 , 陽 也 。 心 腎 , 水 火 也 。<br />

有 形 必 有 神 。 神 氣 , 體 也 。 形 血 , 用 也 。 故 病 于 形 者 , 不 能 無 害 于 神 ; 病 于 神 者 , 不 能<br />

無 害 于 形 。 蓋 氣 病 必 傷 血 , 血 病 必 傷 氣 , 此 不 易 之 道 也 。 但 治 之 者 , 不 可 無 先 后 標 本 輕<br />

重 之 分 。 夫 病 有 陰 陽 臟 腑 血 氣 , 其 病 有 各 不 相 值 者 , 有 相 因 而 致 者 , 有 去 此 適 彼 者 。 故<br />

用 藥 之 法 , 如 腑 病 而 臟 不 病 , 不 得 以 臟 藥 犯 之 , 臟 病 而 腑 不 病 , 不 得 以 腑 藥 犯 之 。 有 腑<br />

病 而 勢 將 及 于 臟 , 用 藥 治 腑 , 不 得 不 先 固 臟 ; 病 在 臟 而 勢 將 入 腑 , 不 得 不 先 理 腑 。 腑 入<br />

臟 , 臟 入 腑 , 又 有 輕 重 之 異 , 藥 亦 不 得 不 隨 其 輕 重 而 用 。 更 有 病 雖 在 此 , 而 不 必 治 此 ,<br />

治 此 反 劇 ; 有 病 已 去 此 , 猶 當 顧 此 , 此 皆 分 陰 陽 先 后 標 本 輕 重 之 大 略 也 。 陰 陽 之 義 :<br />

陽 , 天 道 也 ; 陰 , 地 道 也 。 非 天 之 陽 , 萬 物 不 生 , 地 亦 不 凝 。 非 地 之 陰 , 萬 物 不 成 , 天<br />

亦 不 靈 。 故 天 主 健 , 無 一 息 之 停 , 使 稍 有 滯 , 則 失 其 健 運 之 機 , 而 萬 物 屯 矣 。 地 主 靜 ,<br />

無 一 息 之 動 , 若 稍 不 靜 , 則 失 其 凝 靜 之 氣 , 而 萬 物 否 矣 。 人 身 之 陽 , 法 天 者 也 , 茍 失 其<br />

流 行 之 機 , 則 百 病 生 ; 人 身 之 陰 , 法 地 者 也 , 茍 失 其 安 養 之 義 , 則 百 害 起 。 故 陽 生 而 陰<br />

長 , 陰 生 而 陽 旺 。 陰 與 陽 一 身 之 司 命 , 不 得 偏 廢 而 或 失 也 。 今 之 醫 者 , 或 言 陽 為 重 , 或<br />

言 陰 為 要 , 均 未 得 要 重 之 故 , 各 執 其 說 而 失 輕 重 之 機 宜 者 多 矣 。 夫 言 陽 重 者 , 乃 天 之 陽 ,<br />

人 身 之 真 陽 , 而 非 壯 火 食 氣 之 亢 陽 也 。 亢 陽 者 , 如 天 之 久 旱 酷 暑 , 不 可 不 急 以 甘 霖 清 氣<br />

以 消 其 亢 害 , 故 丹 溪 有 扶 陰 之 義 , 黃 柏 、 知 母 等 苦 寒 之 味 , 在 所 當 用 , 扶 陰 正 所 以 濟 陽<br />

也 。( 炳 章 按 : 此 為 平 正 之 論 , 扶 陽 者 知 顧 陰 , 扶 陰 者 知 顧 陽 , 則 斷 無 一 偏 之 害 矣 。)<br />

言 陰 重 者 , 乃 地 之 陰 , 人 身 之 真 陰 , 而 非 堅 凝 寒 結 之 濁 陰 也 。 濁 陰 者 , 如 重 陰 凜 冽 之 寒<br />

氣 , 不 得 不 藉 皓 日 晴 和 之 氣 以 暖 和 之 , 先 哲 有 扶 陽 之 義 , 桂 附 乾 薑 , 在 所 當 用 , 扶 陽 正<br />

所 以 濟 陰 也 。 蓋 火 烈 則 水 乾 , 水 盛 則 火 滅 , 兩 相 需 而 不 得 偏 輕 偏 重 者 也 。 若 為 醫 者 , 重<br />

陰 而 害 及 真 陽 , 重 陽 而 害 及 真 陰 , 誤 矣 ! 故 知 天 者 可 以 扶 陰 , 知 地 者 可 以 扶 陽 , 知 天 地<br />

之 義 , 而 成 位 乎 中 , 方 是 救 人 之 良 醫 , 而 非 食 人 之 獸 醫 矣 !<br />

醫 道 必 欲 明 天 地 之 道 者 , 蓋 人 生 天 地 間 , 無 處 不 與 天 地 合 也 。 即 人 之 有 病 , 猶 天 之<br />

陰 陽 , 不 得 其 宜 也 。 故 人 因 飲 食 思 慮 勞 碌 淫 逸 而 生 病 者 , 人 中 之 天 , 自 為 病 也 。 因 五 運<br />

六 氣 外 感 而 成 病 者 , 天 中 之 人 , 外 傷 而 為 害 也 。 凡 因 天 而 病 者 實 也 。 雖 虛 而 必 先 實 , 因<br />

人 自 病 者 虛 也 , 雖 實 而 必 先 虛 , 虛 實 明 而 用 藥 始 無 誤 矣 。( 因 天 時 而 病 者 為 外 感 之 實 癥 ,<br />

109


雖 有 虛 狀 而 必 當 先 治 其 實 , 因 人 事 而 病 者 為 內 傷 之 虛 癥 , 雖 有 實 狀 而 必 先 顧 其 虛 。 炳 章<br />

按 : 此 亦 論 其 大 概 , 尚 當 有 變 通 之 法 。)<br />

以 天 之 風 寒 暑 濕 燥 火 之 期 , 合 之 人 身 金 木 水 火 土 之 虛 實 , 察 天 識 病 , 見 病 思 天 , 天<br />

時 有 犯 無 犯 , 犯 之 或 輕 或 重 , 無 不 明 顯 , 而 后 以 藥 治 之 , 無 不 宜 矣 。 蓋 藥 氣 俱 偏 , 而 用<br />

得 其 當 , 以 治 人 病 之 偏 者 方 自 全 也 。( 炳 章 按 : 此 語 的 當 , 雖 參 茯 , 其 氣 亦 偏 也 。)<br />

人 之 陰 陽 , 生 生 之 本 , 俱 在 于 是 。 但 陽 能 生 陰 , 故 一 分 陽 氣 不 到 , 此 處 便 有 病 。 然<br />

陰 所 以 配 陽 , 若 陽 到 而 陰 不 到 , 亦 不 能 無 病 。 蓋 以 陽 為 本 者 , 知 所 先 也 , 若 單 事 陽 而 不<br />

顧 陰 , 且 惡 陰 而 多 抑 陰 , 則 非 理 矣 。 先 哲 用 六 味 以 桂 附 而 成 其 功 , 所 以 補 其 陰 中 之 陽 也 。<br />

用 四 君 用 補 骨 脂 、 五 味 子 以 收 其 效 , 所 以 補 其 陽 中 之 陰 也 ,( 炳 章 按 : 語 氣 抑 揚 , 即 不<br />

無 偏 重 之 弊 , 且 四 君 子 加 補 骨 脂 , 亦 不 得 謂 之 補 陰 。) 故 胃 陽 全 賴 脾 陰 之 合 。 又 如 腎 者 ,<br />

陰 臟 也 , 而 為 胃 之 關 , 腎 津 液 枯 , 則 關 門 不 利 , 而 胃 不 能 受 物 , 同 此 理 也 。 醫 之 道 , 生<br />

道 也 。 其 生 之 道 , 不 過 陰 陽 五 行 生 化 之 機 宜 也 。 得 其 序 而 和 則 生 , 失 其 序 而 離 散 則 死 ,<br />

失 其 和 而 紊 亂 則 病 。 察 其 所 失 , 求 其 所 和 , 則 上 醫 也 。 陽 者 , 天 之 道 也 , 人 之 氣 也 。 陰<br />

者 , 地 之 道 也 , 人 之 形 也 。 其 所 以 序 而 和 者 , 人 之 臟 腑 經 絡 皮 肉 筋 骨 表 里 內 外 , 無 不 得<br />

五 行 生 化 之 和 而 相 安 也 。 大 凡 形 質 之 失 宜 , 莫 不 由 氣 行 之 失 序 , 故 地 之 萬 物 不 生 , 皆 天<br />

氣 寒 熱 水 旱 之 或 過 也 。 人 身 之 陰 陽 , 即 天 地 之 形 氣 , 五 臟 六 腑 之 流 通 , 猶 四 時 之 相 代 ,<br />

天 之 陰 陽 失 , 為 相 者 燮 而 理 之 , 則 萬 物 安 。 人 身 之 陰 陽 五 行 失 , 醫 者 調 而 治 之 , 則 百 病<br />

除 。 良 相 良 醫 , 總 在 察 陰 陽 五 行 生 化 之 機 宜 而 已 。<br />

凡 病 不 起 于 先 天 , 即 起 于 后 天 , 是 先 天 后 天 , 皆 為 人 身 萬 化 之 本 矣 。 然 其 真 本 , 又<br />

惟 在 元 陽 一 氣 。 經 云 : 蒼 天 之 氣 清 凈 , 清 凈 之 氣 者 , 陰 陽 五 行 先 天 后 天 之 化 原 也 。 一 陰<br />

一 陽 之 謂 道 , 陰 陽 本 是 一 氣 , 一 而 分 之 , 則 為 二 耳 。 但 有 質 而 凝 靜 者 為 陰 , 無 質 而 運 行<br />

者 為 陽 , 無 陽 則 陰 無 所 衛 , 無 陰 則 陽 無 所 附 , 陰 陽 之 相 需 , 如 天 地 相 交 , 不 得 相 失 也 。<br />

但 其 間 有 輕 重 之 別 , 蓋 陽 能 生 陰 , 陰 不 能 生 陽 。《 易 》 曰 : 吉 兇 悔 吝 生 乎 動 , 陽 則 動 而<br />

不 靜 者 也 。 凡 陰 之 病 , 皆 陽 動 失 其 和 而 致 之 也 。 故 扶 陽 為 治 病 要 訣 , 然 知 扶 陽 而 不 知 顧<br />

陰 , 天 生 而 地 不 成 , 亦 非 治 病 之 全 法 也 。( 炳 章 按 : 專 重 扶 陽 亦 一 偏 之 論 , 非 要 訣 也 。)<br />

一 陰 一 陽 之 謂 道 , 天 地 得 是 道 , 故 能 長 久 。 人 身 同 一 天 地 也 , 其 氣 與 天 地 等 , 純 乎 清 凈<br />

無 雜 , 清 凈 則 一 , 一 者 道 也 。 天 得 一 以 清 , 地 得 一 以 寧 , 人 得 一 以 靈 , 得 一 謂 得 此 天 元<br />

真 一 之 氣 也 。 若 或 以 七 情 , 或 以 六 氣 , 稍 雜 其 間 , 則 氣 不 清 凈 而 病 生 矣 。 故 經 云 : 蒼 天<br />

之 氣 清 凈 , 順 之 而 陽 氣 固 。 清 凈 之 氣 在 人 , 生 于 肝 , 行 于 肺 , 役 于 心 , 養 于 脾 , 藏 于 腎 ,<br />

而 流 行 于 五 臟 六 腑 , 四 肢 九 竅 , 稍 有 滯 隔 , 即 生 病 矣 。 所 謂 一 分 陽 氣 不 到 , 即 生 病 者 此<br />

也 。 用 藥 之 補 , 補 此 也 。 用 藥 之 攻 , 攻 乎 害 此 者 也 。 亂 則 理 之 , 逆 則 順 之 , 塞 則 通 之 ,<br />

于 此 無 病 , 病 亦 不 傷 , 于 此 有 害 , 雖 安 亦 危 。 脈 中 清 輕 , 安 和 之 氣 , 即 此 氣 也 。 故 脈 貴<br />

和 平 , 失 之 則 死 , 傷 之 則 病 。 胃 之 養 , 養 此 也 , 胃 之 行 , 行 此 也 。 先 天 之 根 根 此 , 后 天<br />

之 奉 奉 此 , 蓋 總 先 后 天 統 氣 血 而 為 功 者 也 。 此 氣 動 處 虛 處 , 則 為 陽 為 氣 , 靜 處 形 處 , 則<br />

為 陰 為 血 , 為 精 為 液 。 氣 得 乎 此 , 則 生 生 不 絕 , 流 行 百 骸 。 失 乎 此 , 則 為 火 為 邪 。 血 得<br />

乎 此 , 得 濡 潤 百 骸 , 失 乎 此 , 則 為 膿 為 癤 , 為 瘡 疸 資 痞 。 此 氣 若 失 , 天 地 亦 否 , 況 于 人<br />

乎 !<br />

110


凡 人 生 病 處 , 皆 為 陰 為 火 , 總 因 陽 氣 不 到 , 陽 氣 所 到 之 處 , 斷 無 生 病 之 理 也 。<br />

人 以 血 為 主 , 胃 乃 生 血 之 源 , 陽 氣 不 足 , 陷 于 陰 分 , 則 血 不 生 長 , 氣 皆 化 而 為 火 。<br />

若 陽 氣 升 舉 , 則 血 散 布 于 上 下 , 氣 無 凝 滯 , 何 病 之 有 ? 大 凡 一 身 只 陰 陽 二 氣 , 陽 氣 生 發 ,<br />

陰 氣 皆 化 為 血 , 陽 氣 不 足 , 陰 氣 皆 化 為 火 。( 炳 章 按 : 此 補 中 益 氣 之 論 也 。 但 近 人 腎 虧<br />

者 , 多 一 遇 升 發 之 品 則 真 陽 飛 越 , 頃 刻 致 脫 , 不 可 不 知 。 故 為 醫 者 斷 不 可 執 于 一 邊 也 。)<br />

火 在 丹 田 之 下 者 , 是 為 少 火 , 少 火 則 生 氣 。 離 丹 田 而 上 者 , 是 為 壯 火 , 壯 火 則 食 氣 。<br />

食 氣 之 火 , 是 為 邪 火 , 生 氣 之 火 , 是 為 真 火 。<br />

清 氣 在 下 , 能 助 命 門 之 火 。 若 陰 氣 絕 , 濁 氣 在 上 , 則 填 實 肺 氣 , 肺 氣 不 能 行 降 下 之<br />

令 , 則 大 便 閉 。 心 肺 為 陽 , 陽 中 有 陰 , 故 上 行 極 而 下 。 肝 腎 為 陰 , 陰 中 有 陽 , 故 下 行 極<br />

而 上 。 中 氣 上 升 于 肺 則 為 氣 , 從 肺 回 下 則 化 為 血 , 人 身 胃 氣 升 降 , 而 氣 血 自 然 生 生 不 已 。<br />

( 中 氣 即 是 胃 氣 。)<br />

人 身 以 陽 為 主 , 一 分 陽 氣 未 絕 , 不 至 于 死 。 一 分 陰 氣 未 盡 , 不 得 成 仙 。( 炳 章 按 :<br />

醫 書 引 此 者 多 , 而 俱 不 得 其 解 , 蓋 仙 經 以 人 身 皆 陰 , 惟 心 中 元 神 為 陽 元 , 神 充 足 乃 可 以<br />

點 化 陰 神 而 成 仙 , 不 可 指 氣 為 陽 也 。)<br />

肌 肉 屬 陰 , 氣 屬 陽 , 氣 猶 百 姓 , 肌 肉 猶 城 垣 。 若 無 肌 肉 為 之 外 衛 , 即 氣 亦 無 依 而 亡<br />

矣 , 故 大 肉 盡 脫 者 , 亦 不 能 生 也 。( 炳 章 按 : 觀 此 條 可 知 上 條 所 引 系 誤 解 仙 經 也 。 蓋 仙<br />

經 所 謂 陽 氣 原 非 呼 吸 之 氣 , 而 其 所 謂 陰 氣 者 , 亦 非 肌 肉 之 類 也 。)<br />

人 身 以 陽 氣 為 主 , 用 藥 以 扶 陽 為 先 , 如 上 焦 閉 塞 , 陽 氣 不 能 下 降 , 須 開 豁 之 , 中 焦<br />

陽 氣 不 能 上 升 , 須 溫 補 之 。 下 焦 陽 氣 不 能 收 藏 , 須 求 腎 納 氣 。( 炳 章 按 : 此 所 謂 陽 氣 乃<br />

胃 中 沖 和 之 氣 也 , 切 勿 誤 認 , 而 以 以 桂 附 補 之 。)<br />

胃 中 陽 氣 , 貫 于 五 臟 之 內 , 假 令 胃 中 陽 氣 不 到 于 肺 , 即 是 肺 之 脾 胃 虛 也 。 余 可 類 推 。<br />

人 之 生 死 關 乎 氣 , 氣 納 則 為 貴 。( 炳 章 按 : 納 氣 為 貴 即 是 至 論 , 人 能 終 日 將 氣 沉 至<br />

丹 田 , 不 令 走 散 , 久 久 行 之 , 自 然 強 健 , 特 人 多 疏 懶 不 能 行 耳 。) 氣 納 則 歸 腎 , 氣 不 納<br />

則 不 歸 腎 , 氣 不 歸 腎 者 , 謂 脾 胃 之 氣 不 得 到 腎 也 。 其 不 到 有 五 , 心 之 脾 胃 , 肝 之 脾 胃 ,<br />

肺 之 脾 胃 , 腎 之 脾 胃 , 脾 胃 之 脾 胃 , 不 到 者 , 由 先 后 天 不 能 相 生 故 也 。 蓋 腎 為 先 天 五 臟<br />

之 始 , 天 一 生 水 也 。 脾 胃 為 后 天 五 臟 之 成 , 成 數 五 , 五 , 土 數 也 , 乃 天 生 地 成 之 義 也 。<br />

凡 五 臟 中 有 一 臟 不 能 秉 生 成 之 氣 則 病 矣 , 如 心 之 脾 胃 虛 , 則 胃 氣 不 到 于 心 , 心 則 無 成 ,<br />

亦 不 奉 生 , 而 氣 不 歸 腎 。 氣 不 歸 腎 , 則 如 樹 之 不 能 有 雨 露 , 而 根 葉 不 能 有 生 氣 而 枯 也 。<br />

舉 一 而 五 臟 可 類 推 矣 。 但 其 間 寒 熱 溫 涼 之 不 同 , 須 知 人 身 五 行 有 過 不 及 之 分 , 如 心 本 君<br />

火 也 , 君 火 之 德 寧 , 由 肝 木 能 中 和 而 無 過 與 不 及 也 。 若 肝 弱 則 不 能 生 火 , 而 火 之 化 原 病 ,<br />

故 火 亦 不 得 寧 , 而 心 氣 不 得 下 交 于 腎 , 則 氣 不 納 矣 。 此 皆 由 肝 木 弱 , 不 能 生 心 火 故 也 。<br />

且 五 行 之 理 , 不 克 則 不 能 生 。( 炳 章 按 : 不 克 則 不 生 , 實 參 透 造 化 之 論 , 人 身 膈 膜 以 上<br />

為 心 與 肺 , 膈 膜 以 下 為 胃 與 肝 , 肺 抱 心 而 生 , 肝 抱 胃 而 生 , 皆 以 相 克 而 成 其 用 也 。 作 者<br />

此 語 亦 偶 然 道 著 , 觀 其 下 文 肝 弱 脾 無 所 制 云 云 , 仍 是 腐 淺 之 論 , 可 知 其 非 有 卓 見 矣 。)<br />

如 有 妻 而 無 夫 也 。 肝 弱 則 脾 無 制 , 而 心 亦 無 秉 , 心 之 脾 胃 虛 矣 , 斯 時 當 以 涼 而 納 之 也 。<br />

蓋 心 不 得 胃 氣 , 則 君 火 弱 , 君 弱 則 臣 強 , 肝 枯 則 生 火 , 胸 中 無 非 相 火 填 塞 矣 , 故 當 用 涼<br />

也 。 又 如 肺 氣 弱 , 則 肝 必 強 , 肝 旺 則 乘 土 , 土 受 侮 則 金 之 脾 胃 虛 , 金 虛 則 寒 而 不 能 生 腎<br />

111


水 , 是 為 水 冷 金 寒 , 非 用 熱 則 金 水 成 冰 , 而 肺 氣 不 納 乎 腎 矣 。 又 如 水 弱 則 肝 亦 害 , 肝 已<br />

病 則 不 能 制 土 , 土 能 克 水 , 土 氣 不 能 到 肝 , 而 肝 之 氣 , 亦 不 能 奉 生 于 腎 矣 。 斯 時 若 得 溫<br />

暖 之 氣 , 則 水 能 生 , 而 肝 得 氣 , 肝 和 則 水 火 之 氣 , 自 能 相 生 , 而 氣 可 納 矣 , 此 則 當 溫 而<br />

納 之 也 。 又 如 脾 之 本 位 , 或 因 濕 熱 , 或 因 太 燥 , 或 因 勞 若 憂 煎 , 或 因 飲 食 饑 飽 , 一 傷 其<br />

氣 , 氣 則 下 行 而 不 能 及 肺 , 肺 乏 下 降 之 令 , 則 脾 胃 之 本 位 , 不 能 納 氣 矣 。 此 則 又 非 寒 熱<br />

溫 涼 之 所 能 納 也 , 斯 時 以 扶 脾 保 肺 順 其 升 降 之 性 , 乃 可 納 耳 ! 更 如 腎 之 氣 虛 , 則 水 不 能<br />

制 火 , 而 相 火 起 矣 。 相 火 為 包 絡 之 火 , 一 本 相 依 , 一 火 興 則 五 火 熾 。 五 火 者 , 龍 火 、 雷<br />

火 、 心 火 、 陽 明 燥 火 、 三 焦 壯 火 也 。 斯 時 須 察 其 本 原 , 若 初 病 而 本 原 未 傷 者 , 竟 以 涼 納<br />

之 , 六 味 加 知 母 黃 柏 者 也 。 若 病 久 而 本 原 致 傷 者 , 以 涼 納 之 必 死 , 則 當 補 元 而 導 之 , 七<br />

味 、 八 味 、 十 味 皆 可 納 也 。( 炳 章 按 : 然 則 執 此 數 方 便 可 以 御 百 病 乎 ? 非 探 本 之 論 也 。)<br />

總 之 , 百 病 皆 由 胃 氣 不 到 而 不 能 納 腎 , 以 致 先 后 天 生 成 之 氣 , 不 能 相 和 所 致 , 醫 者 知 納<br />

氣 , 思 過 半 矣 。<br />

五 臟 分 屬 陰 陽 , 陰 陽 全 賴 生 克 。 故 固 腎 者 , 不 可 以 不 保 肺 , 肺 者 所 以 生 腎 也 。 扶 脾<br />

者 不 可 以 不 治 肝 , 肝 者 所 以 克 脾 也 。 然 扶 脾 即 所 以 保 肺 , 土 能 生 金 也 。 保 肺 即 所 以 平 肝 ,<br />

金 能 克 木 也 。 脾 病 即 肺 病 , 肝 病 即 脾 病 , 肝 病 當 緩 其 中 , 蓋 肝 氣 不 可 亢 , 肝 血 不 可 虧 ,<br />

乃 治 肝 之 要 訣 也 。( 炳 章 按 : 二 語 誠 然 要 訣 。)<br />

三 陰 三 陽 十 二 經 , 有 樞 機 焉 。 樞 機 有 二 : 一 者 兩 腎 中 間 一 陽 藏 處 , 命 門 是 也 。 命 門<br />

三 焦 之 本 , 呼 吸 之 原 , 猶 天 之 北 辰 , 而 人 身 之 樞 也 。 一 者 在 少 陰 少 陽 。( 炳 章 按 : 少 陽<br />

為 樞 , 少 陰 為 樞 , 原 本 《 內 經 》 不 必 贅 入 命 門 , 且 所 言 是 經 非 臟 不 容 誤 認 。) 少 陰 腎 ,<br />

天 一 所 生 , 為 三 陰 初 入 之 處 , 少 陰 者 , 陰 之 樞 也 。 由 少 陰 而 入 , 則 為 厥 陰 。 由 厥 陰 而 進 ,<br />

則 為 太 陰 。 太 陰 , 陰 之 至 也 。 陰 極 則 陽 生 , 陽 之 初 生 而 始 發 , 則 從 膽 , 膽 為 轉 陰 至 陽 之<br />

地 為 少 陽 , 是 陽 之 樞 也 。 由 少 陽 而 陽 明 , 由 陽 明 而 太 陽 , 太 陽 為 陽 之 極 , 而 又 轉 入 于 陰 ,<br />

則 少 陰 少 陽 , 乃 陰 陽 初 入 之 樞 。 樞 者 、 如 門 戶 之 樞 也 。 然 陰 必 從 陽 , 故 三 陰 之 出 入 , 亦<br />

在 少 陽 。 陰 之 不 利 , 由 陽 之 不 利 , 所 以 少 陰 以 少 陽 為 主 也 。 欲 其 樞 之 利 , 非 溫 暖 之 不 可 。<br />

蓋 寒 則 堅 凝 , 熱 則 流 通 也 。( 炳 章 按 : 執 熱 則 流 通 一 語 , 故 所 論 俱 誤 , 少 陰 為 陰 之 樞 ,<br />

少 陽 為 陽 之 樞 , 經 語 何 等 明 白 , 乃 以 陰 必 從 陽 一 語 , 墮 入 云 霧 至 一 得 皆 誤 , 不 可 為 訓 。)<br />

亦 有 熱 而 不 能 流 通 者 , 不 能 流 通 , 則 出 入 開 闔 , 不 如 意 而 致 疾 矣 。 能 開 不 能 闔 , 則 多 泄<br />

瀉 之 病 , 能 闔 不 能 開 , 則 起 隔 噎 閉 結 之 虞 。 疾 之 作 , 有 害 于 先 天 , 則 從 腎 與 膀 胱 起 , 有<br />

害 于 后 天 , 則 從 脾 胃 起 , 起 于 脾 胃 , 則 土 不 生 金 而 金 壞 , 金 壞 則 水 衰 , 水 衰 則 木 枯 , 木<br />

枯 則 火 熾 , 火 熾 則 水 益 涸 , 水 涸 則 龍 火 起 , 龍 火 起 則 雷 火 亦 隨 之 , 龍 雷 并 起 , 而 一 身 三<br />

焦 臟 腑 , 無 非 火 矣 。 此 火 之 來 , 俱 系 樞 之 不 利 , 寒 之 所 致 。 若 因 火 熾 而 更 寒 之 , 則 火 益<br />

烈 而 真 元 亡 矣 。 故 治 之 不 但 欲 其 腎 之 安 , 更 不 可 不 固 膀 胱 之 陽 , 不 但 欲 其 肝 之 潤 , 更 不<br />

可 不 疏 膽 之 氣 。( 炳 章 按 : 如 此 輾 轉 牽 引 , 殊 屬 支 離 , 若 如 此 則 五 臟 無 一 不 敗 , 亦 非 草<br />

木 所 能 治 , 豈 固 陽 疏 膽 所 能 愈 耶 ?)<br />

心 腎 相 交 , 全 憑 升 降 , 而 心 氣 之 降 , 由 于 腎 氣 之 升 , 腎 氣 之 升 , 又 因 心 氣 之 降 。 夫<br />

腎 屬 水 , 水 性 潤 下 , 如 何 而 升 ? 蓋 因 水 中 有 真 陽 , 故 水 亦 隨 陽 而 升 至 于 心 , 則 生 心 中 之<br />

火 。 心 屬 火 , 火 性 炎 上 , 如 何 而 降 ? 蓋 因 火 中 有 真 陰 , 故 火 亦 隨 陰 而 降 至 于 腎 , 則 生 腎<br />

112


中 之 水 , 升 降 者 水 火 , 其 所 以 使 之 升 降 者 , 水 火 中 之 真 陰 真 陽 也 。 真 陰 真 陽 者 , 心 腎 中<br />

之 真 氣 也 。 故 腎 之 后 天 , 心 之 先 天 也 。 心 之 后 天 , 腎 之 先 天 也 。 欲 補 心 者 須 實 腎 , 使 腎<br />

得 升 , 欲 補 腎 者 須 寧 心 , 使 心 得 降 , 六 味 丸 丹 皮 、 茯 苓 , 所 以 寧 心 也 。 地 黃 、 山 藥 , 所<br />

以 實 腎 也 , 乃 交 心 腎 之 法 也 。<br />

人 之 生 死 本 乎 神 , 神 居 于 心 , 心 為 火 , 故 火 者 , 生 命 之 原 也 。 戊 癸 化 火 , 戊 為 土 ,<br />

癸 為 水 , 水 為 先 天 , 土 為 后 天 , 二 天 化 火 之 原 , 人 之 所 賴 以 生 者 也 。<br />

凡 人 不 知 所 以 生 , 則 不 知 所 以 死 , 不 知 所 以 死 , 則 不 知 所 以 病 , 不 知 所 以 病 , 則 不<br />

知 所 以 治 , 故 知 生 知 死 , 乃 知 病 知 安 , 而 知 所 以 治 矣 。 人 之 所 以 生 者 神 也 , 神 之 所 以 安<br />

者 氣 也 , 氣 得 其 平 , 則 神 安 而 無 病 , 氣 失 其 序 , 則 神 散 而 死 亡 。 神 氣 者 , 人 之 性 命 也 。<br />

神 者 , 心 也 ; 氣 者 , 腎 也 。 心 腎 二 臟 , 人 之 性 命 所 寄 也 , 顧 不 重 哉 ! 故 脈 貴 有 神 , 形 貴<br />

有 氣 , 神 氣 可 治 , 雖 危 可 救 。 神 氣 憒 亂 , 雖 安 必 危 。 然 神 氣 之 所 以 因 之 衰 旺 者 胃 也 , 能<br />

治 病 者 , 必 不 可 忘 胃 。 故 經 云 : 胃 氣 為 本 , 然 腎 為 胃 關 , 人 生 之 來 , 其 原 在 腎 , 人 病 之<br />

來 , 亦 多 在 腎 , 腎 者 命 之 根 也 。 腎 脈 不 傷 , 危 也 可 許 其 生 , 腎 脈 有 害 , 安 也 亦 慮 其 危 。<br />

蓋 腎 傷 則 先 天 傷 , 而 后 天 之 胃 無 根 , 亦 必 受 害 。 凡 久 病 而 不 死 者 , 腎 傷 未 及 胃 也 , 及 胃<br />

立 死 矣 。 故 斷 病 之 訣 , 在 此 二 天 , 一 傷 則 病 , 兩 傷 則 死 。 既 兩 傷 矣 , 尚 欲 救 之 , 愚 人 也 ;<br />

兩 不 傷 而 醫 者 死 之 , 醫 人 之 罪 也 。 見 病 不 先 察 此 二 天 , 不 知 醫 者 也 ; 能 醫 者 , 專 以 此 二<br />

天 為 務 。 此 醫 門 之 秘 談 也 。<br />

《 景 岳 全 書 ‧ 卷 之 五 十 一 德 集 ‧ 新 方 八 陣 ‧ 補 陣 》<br />

大 補 元 煎 治 男 婦 氣 血 大 壞 , 精 神 失 守 危 劇 等 證 。 此 回 天 贊 化 , 救 本 培 元 第 一 要 方 。<br />

本 方 與 后 右 歸 飲 出 入 互 思 。<br />

人 參 ( 補 氣 補 陽 , 以 此 為 主 , 少 則 用 一 、 二 錢 , 多 則 用 一 、 二 兩 ) 山 藥 ( 炒 , 二<br />

錢 ) 熟 地 ( 補 精 補 陰 , 以 此 為 主 , 少 則 用 二 、 三 錢 , 多 則 用 二 、 三 兩 ) 杜 仲 ( 二 錢 )<br />

當 錢 ( 二 、 三 錢 , 若 泄 瀉 者 , 去 之 ) 山 茱 萸 ( 一 錢 , 如 畏 酸 吞 酸 者 , 去 之 ) 枸 杞 ( 二 、<br />

三 錢 ) 炙 甘 草 ( 一 、 二 錢 )<br />

水 二 鐘 , 煎 七 分 , 食 遠 溫 服 。 如 元 陽 不 足 多 寒 者 , 于 本 方 加 附 子 、 肉 桂 、 炮 薑 之 類 ,<br />

隨 宜 用 之 ; 如 氣 分 偏 虛 者 , 加 黃 芪 、 白 朮 ; 如 胃 口 多 滯 者 , 不 必 用 ; 如 血 滯 者 , 加 川 芎 ,<br />

去 山 茱 萸 ; 如 滑 泄 者 , 加 五 味 、 故 紙 之 屬 。<br />

左 歸 飲 此 壯 水 之 劑 也 。 凡 命 門 之 陰 衰 陽 勝 者 , 宜 此 方 加 減 主 之 。 此 一 陰 煎 、 四 陰<br />

煎 之 主 方 也 。<br />

熟 地 ( 二 、 三 錢 , 或 加 至 一 、 二 兩 ) 山 藥 ( 二 錢 ) 枸 杞 ( 二 錢 ) 炙 甘 草 ( 一<br />

錢 ) 茯 苓 ( 一 錢 半 ) 山 茱 萸 ( 一 、 二 錢 , 畏 酸 者 , 少 用 之 )<br />

水 二 鐘 , 煎 七 分 , 食 遠 服 。 如 肺 熱 而 煩 者 , 加 麥 冬 二 錢 ; 血 滯 者 , 加 丹 皮 二 錢 ; 心<br />

熱 而 躁 者 , 加 玄 參 二 錢 ; 脾 熱 易 饑 者 , 加 芍 藥 二 錢 ; 腎 熱 骨 蒸 多 汗 者 , 加 地 骨 皮 二 錢 ;<br />

血 熱 妄 動 者 , 加 生 地 二 、 三 錢 ; 陰 虛 不 寧 者 , 加 女 貞 子 二 錢 ; 上 實 下 虛 者 , 加 牛 膝 二 錢<br />

以 導 之 ; 血 虛 而 燥 滯 者 , 加 當 歸 二 錢 。<br />

右 歸 飲 此 益 火 之 劑 也 , 凡 命 門 之 陽 衰 陰 勝 者 , 宜 此 方 加 減 主 之 。 此 方 與 大 補 元 煎<br />

113


出 入 互 用 。 如 治 陰 盛 格 陽 , 真 寒 假 熱 等 證 , 宜 加 澤 瀉 二 錢 , 煎 成 用 涼 水 浸 冷 服 之 尤 妙 。<br />

熟 地 ( 用 如 前 ) 山 藥 ( 炒 , 二 錢 ) 山 茱 萸 ( 一 錢 ) 枸 杞 ( 二 錢 ) 甘 草 ( 炙 ,<br />

一 、 二 錢 ) 杜 仲 ( 薑 制 , 二 錢 ) 肉 桂 ( 一 、 二 錢 ) 制 附 子 ( 一 、 二 、 三 錢 ) 水<br />

二 鐘 , 煎 七 分 , 食 遠 溫 服 。 如 氣 虛 血 脫 , 或 厥 或 昏 , 或 汗 或 運 , 或 虛 狂 , 或 短 氣 者 , 必<br />

大 加 人 參 、 白 朮 , 隨 宜 用 之 ; 如 火 衰 不 能 生 土 , 為 嘔 噦 吞 酸 者 , 加 炮 乾 薑 二 、 三 錢 ; 如<br />

陽 衰 中 寒 , 泄 瀉 腹 痛 , 加 人 參 、 肉 豆 蔻 , 隨 宜 用 之 ; 如 小 腹 多 痛 者 , 加 吳 茱 萸 五 、 七 分 ;<br />

如 淋 帶 不 止 , 加 破 故 紙 一 錢 ; 如 血 少 血 滯 , 腰 膝 軟 痛 者 , 加 當 歸 二 、 三 錢 。<br />

左 歸 丸 治 真 陰 腎 水 不 足 , 不 能 滋 養 營 衛 , 漸 至 衰 弱 , 或 虛 熱 往 來 , 自 汗 盜 汗 , 或<br />

神 不 守 舍 , 血 不 歸 原 , 或 虛 損 傷 陰 , 或 遺 淋 不 禁 , 或 氣 虛 昏 運 , 或 眼 花 耳 聾 , 或 口 燥 舌<br />

乾 , 或 腰 酸 腿 軟 , 凡 精 髓 內 虧 , 津 液 枯 涸 等 證 , 俱 速 宜 壯 水 之 主 , 以 培 左 腎 之 元 陰 , 而<br />

精 血 自 充 矣 。 宜 此 方 主 之 。<br />

大 懷 熟 ( 八 兩 ) 山 藥 ( 炒 , 四 兩 ) 枸 杞 ( 四 兩 ) 山 茱 萸 肉 ( 四 兩 ) 川 牛 膝<br />

( 酒 洗 , 蒸 熟 , 三 兩 , 精 滑 者 , 不 用 ) 菟 絲 子 ( 制 , 四 兩 ) 鹿 膠 ( 敲 碎 , 炒 珠 , 四<br />

兩 ) 龜 膠 ( 切 碎 , 炒 珠 , 四 兩 , 無 火 者 , 不 必 用 )<br />

上 先 將 熟 地 蒸 爛 , 杵 膏 , 加 煉 蜜 丸 , 桐 子 大 。 每 食 前 用 滾 湯 或 淡 鹽 湯 送 下 百 余 丸 。<br />

如 真 陰 失 守 , 虛 火 炎 上 者 , 宜 用 純 陰 至 靜 之 劑 , 于 本 方 去 枸 杞 、 鹿 膠 , 加 女 貞 子 三<br />

兩 , 麥 冬 三 兩 ; 如 火 爍 肺 金 , 乾 枯 多 嗽 者 , 加 百 合 三 兩 ; 如 夜 熱 骨 蒸 , 加 地 骨 皮 三 兩 ;<br />

如 小 水 不 利 不 清 , 加 茯 苓 三 兩 ; 如 大 便 燥 結 , 去 菟 絲 , 加 肉 蓯 蓉 三 兩 ; 如 氣 虛 者 , 加 人<br />

參 三 、 四 兩 ; 如 血 虛 微 滯 , 加 當 歸 四 兩 ; 如 腰 膝 酸 痛 , 加 杜 仲 三 兩 , 監 水 炒 用 ; 如 臟 平<br />

無 火 而 腎 氣 不 充 者 , 加 破 故 紙 三 兩 , 去 心 蓮 肉 、 胡 桃 肉 各 四 兩 , 龜 膠 不 必 用 ; 上 凡 五 液<br />

皆 主 于 腎 , 故 凡 屬 陰 分 之 藥 , 無 不 皆 能 走 腎 , 有 謂 必 須 導 引 者 , 皆 見 之 不 明 耳 。<br />

右 歸 丸 治 元 陽 不 足 , 或 先 天 稟 衰 , 或 勞 傷 過 度 , 以 致 命 門 火 衰 , 不 能 生 土 , 而 為<br />

脾 胃 虛 寒 , 飲 食 少 進 , 或 嘔 惡 膨 脹 , 或 番 胃 噎 膈 , 或 怯 寒 畏 冷 , 或 臍 腹 多 痛 , 或 大 便 不<br />

實 , 瀉 痢 頻 作 , 或 小 水 自 遺 , 虛 淋 寒 疝 , 或 寒 侵 溪 谷 而 肢 節 痹 痛 , 或 寒 在 下 焦 而 水 邪 浮<br />

腫 。 總 之 , 真 陽 不 足 者 , 必 神 疲 氣 怯 , 或 心 跳 不 寧 , 或 四 體 不 收 , 或 眼 見 邪 崇 , 或 陽 衰<br />

無 子 等 證 , 俱 速 宜 益 火 之 原 , 以 培 右 腎 之 元 陽 , 而 神 氣 自 強 矣 , 此 方 主 之 。<br />

大 懷 熟 ( 八 兩 ) 山 藥 ( 炒 , 四 兩 ) 山 茱 萸 ( 微 炒 , 三 兩 ) 枸 杞 ( 微 炒 , 四 兩 )<br />

鹿 角 膠 ( 炒 珠 , 四 兩 ) 菟 絲 子 ( 制 , 四 兩 ) 杜 仲 ( 薑 湯 炒 , 四 兩 ) 當 歸 ( 三 兩 ,<br />

便 溏 勿 用 ) 肉 桂 ( 二 兩 , 漸 可 加 至 四 兩 ) 制 附 子 ( 自 二 兩 , 漸 可 加 至 五 、 六 兩 )<br />

上 丸 法 如 前 , 或 丸 如 彈 子 大 。 每 嚼 服 二 、 三 丸 。 以 滾 白 湯 送 下 , 其 效 尤 速 。<br />

如 陽 衰 氣 虛 , 必 加 人 參 以 為 之 主 , 或 二 、 三 兩 , 或 五 、 六 兩 , 隨 人 虛 實 , 以 為 增 減 。<br />

蓋 人 參 之 功 , 隨 陽 藥 則 入 陽 分 , 隨 陰 藥 則 入 陰 分 , 欲 補 命 門 之 陽 , 非 加 人 參 不 能 捷 效 。<br />

如 陽 虛 精 滑 , 或 帶 濁 便 溏 , 加 補 骨 脂 酒 炒 三 兩 ; 如 飧 泄 腎 泄 不 止 , 加 北 五 味 子 三 兩 , 肉<br />

豆 蔻 三 兩 , 面 炒 去 油 用 ; 如 飲 食 減 少 , 或 不 易 化 , 或 嘔 惡 吞 酸 , 皆 脾 胃 虛 寒 之 證 , 加 乾<br />

薑 三 、 四 兩 , 炒 黃 用 ; 如 腹 痛 不 止 , 加 吳 茱 萸 二 兩 , 湯 泡 半 日 , 炒 用 ; 如 腰 膝 酸 痛 , 加<br />

胡 桃 肉 連 皮 四 兩 ; 如 陰 虛 陽 痿 , 加 巴 戟 肉 四 兩 , 肉 蓯 蓉 三 兩 , 或 加 黃 狗 外 腎 一 、 二 付 ,<br />

以 酒 煮 爛 搗 入 之 。<br />

114


五 福 飲 凡 五 臟 氣 血 虧 損 者 , 此 能 兼 治 之 , 足 稱 王 道 之 最 。<br />

人 參 ( 隨 宜 , 心 ) 熟 地 ( 隨 宜 , 腎 ) 當 歸 ( 二 、 三 錢 , 肝 ) 白 朮 ( 炒 , 一 錢<br />

半 , 肺 ) 炙 甘 草 ( 一 錢 , 脾 )<br />

水 二 鐘 , 煎 七 分 , 食 遠 溫 服 。 或 加 生 薑 三 、 五 片 。 凡 治 氣 血 俱 虛 等 證 , 以 此 為 主 。<br />

或 宜 溫 者 , 加 薑 、 附 ; 宜 散 者 , 加 升 麻 、 柴 、 葛 , 左 右 逢 源 , 無 不 可 也 。<br />

七 福 飲 治 氣 血 俱 虛 , 而 心 脾 為 甚 者 。<br />

即 前 方 加 棗 仁 二 錢 , 遠 志 三 、 五 分 , 制 用 。<br />

一 陰 煎 此 治 水 虧 火 勝 之 劑 , 故 曰 一 陰 。 凡 腎 水 真 陰 虛 損 , 而 脈 證 多 陽 , 虛 火 發 熱 ,<br />

及 陰 虛 動 血 等 證 , 或 瘧 疾 傷 寒 屢 散 之 后 , 取 汗 既 多 , 脈 虛 氣 弱 , 而 煩 渴 不 止 , 潮 熱 不 退<br />

者 , 此 以 汗 多 傷 陰 , 水 虧 而 然 也 , 皆 宜 用 此 加 減 主 之 。<br />

生 地 ( 二 錢 ) 熟 地 ( 三 、 五 錢 ) 芍 藥 ( 二 錢 ) 麥 冬 ( 二 錢 ) 甘 草 ( 一 錢 )<br />

牛 膝 ( 一 錢 半 ) 丹 參 ( 二 錢 )<br />

水 二 鐘 , 煎 七 分 , 食 遠 溫 服 。 如 火 盛 躁 煩 者 , 入 真 龜 膠 二 、 三 錢 , 化 服 ; 如 氣 虛 者 ,<br />

間 用 人 參 一 、 二 錢 ; 如 心 虛 不 眠 多 汗 者 , 加 棗 仁 、 當 歸 各 一 、 二 錢 ; 如 汗 多 煩 躁 者 , 加<br />

五 味 子 十 粒 , 或 加 山 藥 、 山 茱 萸 ; 如 見 微 火 者 , 加 女 貞 子 一 、 二 錢 ; 如 虛 火 上 浮 , 或 吐<br />

血 、 或 衄 血 不 止 者 , 加 澤 瀉 一 、 二 錢 , 茜 根 二 錢 , 或 加 川 續 斷 一 、 二 錢 , 以 澀 之 亦 妙 。<br />

加 減 一 陰 煎 治 證 如 前 而 火 之 甚 者 , 宜 用 此 方 。<br />

生 地 芍 藥 麥 冬 ( 各 二 錢 ) 熟 地 ( 三 、 五 錢 ) 炙 甘 草 ( 五 、 七 分 ) 知 母 地<br />

骨 皮 ( 各 一 錢 )<br />

水 二 鐘 , 煎 服 。 如 躁 煩 熱 甚 便 結 者 , 加 石 膏 二 、 三 錢 ; 如 小 水 熱 澀 者 , 加 梔 子 一 、<br />

二 錢 ; 如 火 浮 于 上 者 , 加 澤 瀉 一 、 二 錢 , 或 黃 芩 一 錢 ; 如 血 燥 血 少 者 , 加 當 歸 一 、 二 錢 。<br />

二 陰 煎 此 治 心 經 有 熱 , 水 不 制 火 之 病 , 故 曰 二 陰 。 凡 驚 狂 失 志 , 多 言 多 笑 , 或 瘍<br />

疹 煩 熱 失 血 等 證 , 宜 此 主 之 。<br />

生 地 ( 二 、 三 錢 ) 麥 冬 ( 二 、 三 錢 ) 棗 仁 ( 二 錢 ) 生 甘 草 ( 一 錢 ) 玄 參 ( 一<br />

錢 半 ) 黃 連 ( 或 一 、 二 錢 ) 茯 苓 ( 一 錢 半 ) 木 通 ( 一 錢 半 )<br />

水 二 鐘 , 加 燈 草 二 十 根 , 或 竹 葉 亦 可 , 煎 七 分 , 食 遠 服 。 如 痰 勝 熱 甚 者 , 加 九 制 膽<br />

星 一 錢 , 或 天 花 粉 一 錢 五 分 。<br />

三 陰 煎 此 治 肝 脾 虛 損 , 精 血 不 足 , 及 營 虛 失 血 等 病 , 故 曰 三 陰 。 凡 中 風 血 不 養 筋 ,<br />

及 瘧 疾 汗 多 , 邪 散 而 寒 熱 猶 不 能 止 , 是 皆 少 陽 、 厥 陰 陰 虛 少 血 之 病 , 微 有 火 者 , 宜 一 陰<br />

煎 ; 無 火 者 , 宜 此 主 之 。<br />

當 歸 ( 二 、 三 錢 ) 熟 地 ( 三 、 五 錢 ) 炙 甘 草 ( 一 錢 ) 芍 藥 ( 酒 炒 , 二 錢 ) 棗<br />

仁 ( 二 錢 ) 人 參 ( 隨 宜 )<br />

水 二 鐘 , 煎 七 分 , 食 遠 服 。 如 嘔 惡 者 , 加 生 薑 三 、 五 片 ; 汗 多 煩 躁 者 , 加 五 味 子 十<br />

四 粒 ; 汗 多 氣 虛 者 , 加 黃 芪 一 、 二 錢 ; 小 腹 隱 痛 , 加 枸 杞 二 、 三 錢 ; 如 有 脹 悶 , 加 陳 皮<br />

一 錢 ; 如 腰 膝 筋 骨 無 力 , 加 杜 仲 、 牛 膝 。<br />

四 陰 煎 此 保 肺 清 金 之 劑 , 故 曰 四 陰 。 治 陰 虛 勞 損 , 相 火 熾 盛 , 津 枯 煩 渴 , 咳 嗽 吐<br />

衄 多 熱 等 證 。<br />

115


生 地 ( 二 、 三 錢 ) 麥 冬 ( 二 錢 ) 白 芍 藥 ( 二 錢 ) 百 合 ( 二 錢 ) 沙 參 ( 二 錢 )<br />

生 甘 草 ( 一 錢 ) 茯 苓 ( 一 錢 半 )<br />

水 二 鐘 , 煎 七 分 , 食 遠 服 。 如 夜 熱 盜 汗 , 加 地 骨 皮 一 、 二 錢 ; 如 痰 多 氣 盛 , 加 貝 母<br />

二 、 三 錢 , 阿 膠 一 、 二 錢 , 天 花 粉 亦 可 ; 如 金 水 不 能 相 滋 , 而 乾 燥 喘 嗽 者 , 加 熟 地 三 、<br />

五 錢 ; 如 多 汗 不 眠 , 神 魂 不 寧 , 加 棗 仁 二 錢 ; 如 多 汗 兼 渴 , 加 北 五 味 十 四 粒 ; 如 熱 甚 者 ,<br />

加 黃 柏 一 、 二 錢 , 鹽 水 炒 用 , 或 玄 參 亦 可 , 但 分 上 下 用 之 ; 如 血 燥 經 遲 , 枯 澀 不 至 者 ,<br />

加 牛 膝 二 錢 ; 如 血 熱 吐 衄 , 加 茜 根 二 錢 ; 如 多 火 便 燥 , 或 肺 乾 咳 咯 者 , 加 天 門 冬 二 錢 ,<br />

或 加 童 便 亦 可 ; 如 火 載 血 上 者 , 去 甘 草 , 加 炒 梔 子 一 、 二 錢 。<br />

五 陰 煎 凡 真 陰 虧 損 , 脾 虛 失 血 等 證 , 或 見 溏 泄 未 甚 者 , 所 重 在 脾 , 故 曰 五 陰 。 忌<br />

用 潤 滑 , 宜 此 主 之 。<br />

熟 地 ( 五 、 七 錢 , 或 一 兩 ) 山 藥 ( 炒 , 二 錢 ) 扁 豆 ( 炒 , 二 、 三 錢 ) 炙 甘 草<br />

( 一 、 二 錢 ) 茯 苓 ( 一 錢 半 ) 芍 藥 ( 炒 黃 , 二 錢 ) 五 味 子 ( 二 十 粒 ) 人 參 ( 隨<br />

宜 用 ) 白 朮 ( 炒 , 一 、 二 錢 )<br />

水 二 鐘 , 加 蓮 肉 去 心 二 十 粒 , 煎 服 。<br />

大 營 煎 治 真 陰 精 血 虧 損 , 及 婦 人 經 遲 血 少 , 腰 膝 筋 骨 疼 痛 , 或 氣 血 虛 寒 , 心 腹 疼<br />

痛 等 證 。<br />

當 歸 ( 二 、 三 錢 , 或 五 錢 ) 熟 地 ( 三 、 五 、 七 錢 ) 枸 杞 ( 二 錢 ) 炙 甘 草 ( 一 、<br />

二 錢 ) 杜 仲 ( 二 錢 ) 牛 膝 ( 一 錢 半 ) 肉 桂 ( 一 、 二 錢 )<br />

水 二 鐘 , 煎 七 分 , 食 遠 溫 服 。 如 寒 滯 在 經 , 氣 血 不 能 流 通 , 筋 骨 疼 痛 之 甚 者 , 必 加<br />

制 附 子 一 、 二 錢 方 效 ; 如 帶 濁 腹 痛 者 , 加 故 紙 一 錢 炒 用 ; 如 氣 虛 者 , 加 人 參 、 白 朮 ; 中<br />

氣 虛 寒 嘔 惡 者 , 加 炒 焦 乾 薑 一 、 二 錢 。<br />

小 營 煎 治 血 少 陰 虛 , 此 性 味 平 和 之 方 也 。<br />

當 歸 ( 二 錢 ) 熟 地 ( 二 、 三 錢 ) 芍 藥 ( 酒 炒 , 二 錢 ) 山 藥 ( 炒 , 二 錢 ) 枸<br />

杞 ( 二 錢 ) 炙 甘 草 ( 一 錢 )<br />

水 二 鐘 , 煎 七 分 , 食 遠 溫 服 。 如 營 虛 于 上 , 而 為 驚 恐 怔 忡 , 不 眠 多 汗 者 , 加 棗 仁 、<br />

茯 神 各 二 錢 ; 如 營 虛 兼 寒 者 , 去 芍 藥 , 加 生 薑 ; 如 氣 滯 有 痛 者 , 加 香 附 一 、 二 錢 , 引 而<br />

行 之 。<br />

補 陰 益 氣 煎 此 補 中 益 氣 湯 之 變 方 也 。 治 勞 倦 傷 陰 , 精 不 化 氣 , 或 陰 虛 內 乏 , 以 致<br />

外 感 不 解 , 寒 熱 痎 瘧 , 陰 虛 便 結 不 通 等 證 。 凡 屬 陰 氣 不 足 而 虛 邪 外 侵 者 , 用 此 升 散 , 無<br />

不 神 效 。<br />

人 參 ( 一 、 二 、 三 錢 ) 當 歸 ( 二 、 三 錢 ) 山 藥 ( 酒 炒 , 二 、 三 錢 ) 熟 地 ( 三 、<br />

五 錢 或 一 、 二 兩 ) 陳 皮 ( 一 錢 ) 炙 甘 草 ( 一 錢 ) 升 麻 ( 三 、 五 分 , 火 浮 于 上 者 ,<br />

去 此 不 必 用 ) 柴 胡 ( 一 、 二 錢 , 如 無 外 邪 者 , 不 必 用 )<br />

水 二 鐘 , 加 生 薑 三 、 五 、 七 片 , 煎 八 分 , 食 遠 溫 服 。<br />

舉 元 煎 治 氣 虛 下 陷 , 血 崩 血 脫 , 亡 陽 垂 危 等 證 , 有 不 利 于 歸 、 熟 等 劑 , 而 但 宜 補<br />

氣 者 , 以 此 主 之 。<br />

人 參 黃 芪 ( 炙 , 各 三 、 五 錢 ) 炙 甘 草 ( 一 、 二 錢 ) 升 麻 ( 五 、 七 分 , 炒 用 )<br />

116


白 朮 ( 炒 , 一 、 二 錢 )<br />

水 一 鐘 半 , 煎 七 、 八 分 , 溫 服 。 如 兼 陽 氣 虛 寒 者 , 桂 、 附 、 乾 薑 隨 宜 佐 用 。 如 兼 滑<br />

脫 者 , 加 烏 梅 二 個 , 或 文 蛤 七 、 八 分 。<br />

兩 儀 膏 治 精 氣 大 虧 , 諸 藥 不 應 , 或 以 克 伐 太 過 , 耗 損 真 陰 。 凡 虛 在 陽 分 而 氣 不 化<br />

精 者 , 宜 參 朮 膏 ; 若 虛 在 陰 分 而 精 不 化 氣 者 , 莫 妙 于 此 。 其 有 未 至 大 病 而 素 覺 陰 虛 者 ,<br />

用 以 調 元 , 尤 稱 神 妙 。<br />

人 參 ( 半 斤 或 四 兩 ) 大 熟 地 ( 一 斤 )<br />

上 二 味 , 用 好 甜 水 或 長 流 水 十 五 碗 , 浸 一 宿 , 以 桑 柴 文 武 火 煎 取 濃 汁 。 若 味 有 未 盡 ,<br />

再 用 水 數 碗 煎 柤 取 汁 , 并 熬 稍 濃 , 乃 入 瓷 罐 , 重 湯 熬 成 膏 , 入 真 白 蜜 四 兩 或 半 斤 收 之 ,<br />

每 以 白 湯 點 服 。 若 勞 損 咳 嗽 多 痰 , 加 貝 母 四 兩 亦 可 。<br />

貞 元 飲 治 氣 短 似 喘 , 呼 吸 促 急 , 提 不 能 升 , 咽 不 能 降 , 氣 道 噎 塞 , 勢 劇 垂 危 者 。<br />

常 人 但 知 為 氣 急 , 其 病 在 上 , 而 不 知 元 海 無 根 , 虧 損 肝 腎 , 此 子 午 不 交 , 氣 脫 證 也 , 尤<br />

為 婦 人 血 海 常 虧 者 最 多 此 證 , 宜 急 用 此 飲 以 濟 之 , 緩 之 , 敢 云 神 劑 。 凡 診 此 證 , 脈 必 微<br />

細 無 神 , 若 微 而 兼 緊 , 尤 為 可 畏 。 倘 庸 眾 不 知 , 妄 云 痰 逆 氣 滯 , 用 牛 黃 、 蘇 合 及 青 、 陳 、<br />

枳 殼 破 氣 等 劑 , 則 速 其 危 矣 。<br />

熟 地 黃 ( 七 、 八 錢 , 甚 者 一 、 二 兩 ) 炙 甘 草 ( 一 、 二 、 三 錢 ) 當 歸 ( 二 、 三 錢 )<br />

水 二 鐘 , 煎 八 分 , 溫 服 。 如 兼 嘔 惡 或 惡 寒 者 , 加 煨 薑 三 、 五 片 ; 如 氣 虛 脈 微 至 極 者 ,<br />

急 加 人 參 隨 宜 ; 如 肝 腎 陰 虛 , 手 足 厥 冷 , 加 肉 桂 一 錢 。<br />

當 歸 地 黃 飲 治 腎 虛 腰 膝 疼 痛 等 證 。<br />

當 歸 ( 二 、 三 錢 ) 熟 地 ( 三 、 五 錢 ) 山 藥 ( 二 錢 ) 杜 仲 ( 二 錢 ) 牛 膝 ( 一<br />

錢 半 ) 山 茱 萸 ( 一 錢 ) 炙 甘 草 ( 八 分 )<br />

水 二 鐘 , 煎 八 分 , 食 遠 服 。 如 下 部 虛 寒 , 加 肉 桂 一 、 二 錢 , 甚 者 仍 加 附 子 ; 如 多 帶<br />

濁 , 去 牛 膝 , 加 金 櫻 子 二 錢 , 或 加 故 紙 一 錢 ; 如 氣 虛 者 , 加 人 參 一 、 二 錢 , 枸 杞 二 、 三<br />

錢 。<br />

濟 川 煎 凡 病 涉 虛 損 , 而 大 便 閉 結 不 通 , 則 硝 、 黃 攻 擊 等 劑 必 不 可 用 ; 若 勢 有 不 得<br />

不 通 者 , 宜 此 主 之 。 此 用 通 于 補 之 劑 也 , 最 妙 最 妙 。<br />

當 歸 ( 三 、 五 錢 ) 牛 膝 ( 二 錢 ) 肉 蓯 蓉 ( 酒 洗 去 咸 , 二 、 三 錢 ) 澤 瀉 ( 一 錢<br />

半 ) 升 麻 ( 五 、 七 分 或 一 錢 ) 枳 殼 ( 一 錢 , 虛 甚 者 不 必 用 )<br />

水 一 鐘 半 , 煎 七 、 八 分 , 食 前 服 。 如 氣 虛 者 , 但 加 人 參 無 礙 ; 如 有 火 , 加 黃 芩 ; 如<br />

腎 虛 , 加 熟 地 。<br />

地 黃 醴 治 男 婦 精 血 不 足 , 營 衛 不 充 等 患 , 宜 制 此 常 用 之 。<br />

大 懷 熟 ( 取 味 極 甘 者 , 烘 、 曬 乾 以 去 水 氣 , 八 兩 ) 沉 香 ( 一 錢 , 或 白 檀 三 分 亦 可 )<br />

枸 杞 ( 用 極 肥 者 , 亦 烘 、 曬 以 去 潤 氣 , 四 兩 )<br />

上 約 每 藥 一 斤 , 可 用 高 燒 酒 十 斤 浸 之 , 不 必 煮 , 但 浸 十 日 之 外 , 即 可 用 矣 。 凡 服 此<br />

者 , 不 得 過 飲 。 服 完 又 加 酒 六 七 斤 , 再 浸 半 月 , 仍 可 用 。<br />

歸 腎 丸 治 腎 水 真 陰 不 足 , 精 衰 血 少 , 腰 酸 腳 軟 , 形 容 憔 悴 , 遺 泄 陽 衰 等 證 。 此 左<br />

歸 、 右 歸 二 丸 之 次 者 也 。<br />

117


熟 地 ( 八 兩 ) 山 藥 ( 四 兩 ) 山 茱 萸 ( 肉 四 兩 ) 茯 苓 ( 四 兩 ) 當 歸 ( 三 兩 )<br />

枸 杞 ( 四 兩 ) 杜 仲 ( 鹽 水 炒 , 四 兩 ) 菟 絲 子 ( 制 , 四 兩 )<br />

煉 蜜 同 熟 地 膏 為 丸 , 桐 子 大 。 每 服 百 余 丸 , 饑 時 , 或 滾 水 或 淡 鹽 湯 送 下 。<br />

贊 化 血 余 丹 此 藥 大 補 氣 血 , 故 能 烏 須 發 , 壯 形 體 , 其 于 培 元 贊 育 之 功 , 有 不 可 盡<br />

述 者 。<br />

血 余 ( 八 兩 ) 熟 地 ( 八 兩 , 蒸 搗 ) 枸 杞 當 歸 鹿 角 膠 ( 炒 珠 ) 菟 絲 子 ( 制 )<br />

杜 仲 ( 鹽 水 炒 ) 巴 戟 ( 肉 , 酒 浸 , 剝 , 炒 乾 ) 小 茴 香 ( 略 炒 ) 白 茯 苓 ( 乳 拌 蒸 熟 )<br />

肉 蓯 蓉 ( 酒 洗 , 去 鱗 甲 ) 胡 桃 肉 ( 各 四 兩 ) 何 首 烏 ( 小 黑 豆 汁 拌 蒸 七 次 , 如 無 黑 豆 ,<br />

或 人 乳 、 牛 乳 拌 蒸 俱 妙 , 四 兩 ) 人 參 ( 隨 便 用 , 無 亦 可 )<br />

上 煉 蜜 丸 服 。 每 食 前 用 滾 白 湯 送 下 二 、 三 錢 許 。 精 滑 者 , 加 白 朮 、 山 藥 各 三 兩 ; 便<br />

溏 者 , 去 蓯 蓉 , 加 補 骨 脂 酒 炒 四 兩 ; 陽 虛 者 , 加 附 子 、 肉 桂 。<br />

養 元 粉 大 能 實 脾 養 胃 氣 。<br />

糯 米 ( 一 升 , 水 浸 一 宿 , 瀝 乾 , 漫 火 炒 熟 ) 山 藥 ( 炒 ) 芡 實 ( 炒 ) 蓮 肉 ( 各<br />

三 兩 ) 川 椒 ( 去 目 及 閉 口 者 , 炒 出 汗 , 取 紅 末 二 、 三 錢 )<br />

上 為 末 。 每 日 饑 時 , 以 滾 水 一 碗 , 入 白 糖 三 匙 化 開 , 入 藥 末 一 、 二 兩 調 服 之 。 或 加<br />

四 君 、 山 楂 肉 各 一 、 二 兩 更 妙 。<br />

玄 武 豆<br />

羊 腰 子 ( 五 十 個 ) 枸 杞 ( 二 斤 ) 補 骨 脂 ( 一 斤 ) 大 茴 香 ( 六 兩 ) 小 茴 香 ( 六<br />

兩 ) 肉 蓯 蓉 ( 十 二 兩 , 大 便 滑 者 去 之 ) 青 鹽 ( 八 兩 , 如 無 蓯 蓉 , 此 宜 十 二 兩 ) 大<br />

黑 豆 ( 一 斗 , 圓 凈 者 , 淘 洗 凈 )<br />

上 用 甜 水 二 斗 , 以 砂 鍋 煮 前 藥 七 味 , 至 半 乾 , 去 藥 渣 , 入 黑 豆 , 勻 火 煮 乾 為 度 。 如<br />

有 余 汁 , 俱 宜 拌 滲 于 內 。 取 出 用 新 布 攤 晾 曬 乾 , 瓷 瓶 收 貯 。 日 服 之 , 其 效 無 窮 。 如 無 砂<br />

鍋 , 即 鐵 鍋 亦 可 。 若 陽 虛 , 加 制 附 子 一 、 二 兩 更 妙 。<br />

蟠 桃 果 治 遺 精 虛 弱 , 補 脾 滋 腎 最 佳 。<br />

芡 實 ( 一 斤 , 炒 ) 蓮 肉 ( 去 心 , 一 斤 ) 膠 棗 肉 ( 一 斤 ) 熟 地 ( 一 斤 ) 胡 桃<br />

肉 ( 去 皮 , 二 斤 )<br />

上 以 猪 腰 六 個 , 摻 大 茴 香 蒸 極 熟 , 去 筋 膜 , 同 前 藥 末 搗 成 餠 。 每 日 服 二 個 , 空 心 食<br />

前 用 滾 白 湯 或 好 酒 一 、 二 鐘 下 。 此 方 凡 人 參 、 制 附 子 俱 可 隨 意 加 用 。<br />

王 母 桃 培 補 脾 腎 , 功 力 最 勝 。<br />

白 朮 ( 用 冬 朮 腿 片 味 甘 者 佳 , 苦 者 勿 用 。 以 米 泔 浸 一 宿 , 切 片 , 炒 ) 大 懷 熟 ( 蒸<br />

搗 , 上 二 味 等 分 ) 何 首 烏 ( 九 蒸 ) 巴 戟 ( 甘 草 湯 浸 , 剝 , 炒 ) 枸 杞 子 ( 上 三 味 減<br />

半 )<br />

上 為 末 , 煉 蜜 搗 丸 , 龍 眼 大 。 每 用 三 、 四 丸 , 饑 時 嚼 服 , 滾 湯 送 下 。 或 加 人 參 , 其<br />

功 尤 大 。<br />

休 瘧 飲 此 止 瘧 最 妙 之 劑 也 。 若 汗 散 既 多 , 元 氣 不 復 , 或 以 衰 老 , 或 以 弱 質 , 而 瘧<br />

有 不 能 止 者 , 俱 宜 用 此 , 此 化 暴 善 后 之 第 一 方 也 。 其 有 他 證 , 加 減 俱 宜 如 法 。<br />

人 參 白 朮 ( 炒 ) 當 歸 ( 各 三 、 四 錢 ) 何 首 烏 ( 制 , 五 錢 ) 炙 甘 草 ( 八 分 )<br />

118


水 一 鐘 半 , 煎 七 分 , 食 遠 服 。 渣 再 煎 。 或 用 陰 陽 水 各 一 鐘 , 煎 一 鐘 , 柤 亦 如 之 。 俱<br />

露 一 宿 , 次 早 溫 服 一 鐘 , 飯 后 食 遠 再 服 一 鐘 。 如 陽 虛 多 寒 , 宜 溫 中 散 寒 者 , 加 乾 薑 、 肉<br />

桂 之 類 , 甚 者 , 或 加 制 附 子 ; 如 陰 虛 多 熱 , 煩 渴 喜 冷 , 宜 滋 陰 清 火 者 , 加 麥 冬 、 生 地 、<br />

芍 藥 , 甚 者 加 知 母 , 或 加 黃 芩 ; 如 腎 陰 不 足 , 水 不 制 火 , 虛 煩 虛 餒 , 腰 柤 腳 軟 , 或 脾 虛<br />

痞 悶 者 , 加 熟 地 、 枸 杞 、 山 藥 、 杜 仲 之 類 , 以 滋 脾 腎 之 真 陰 ; 如 邪 有 未 凈 而 留 連 難 愈 者 ,<br />

于 此 方 加 柴 胡 、 麻 黃 、 細 辛 、 紫 蘇 之 屬 , 自 無 不 可 ; 如 氣 血 多 滯 者 , 或 用 酒 、 水 各 一 鐘 ,<br />

煎 服 , 或 服 藥 后 飲 酒 數 杯 亦 可 。<br />

《 傅 青 主 女 科 歌 括 ‧ 女 科 卷 上 ‧ 血 崩 ‧ 血 崩 昏 暗 ( 六 )》<br />

婦 人 有 一 時 血 崩 , 兩 目 黑 暗 , 昏 暈 在 地 , 不 省 人 事 者 人 莫 不 謂 火 盛 動 血 也 。 然 此 火<br />

非 實 火 , 乃 虛 火 耳 。 世 人 一 見 血 崩 , 往 往 用 止 澀 之 品 , 雖 亦 能 取 效 于 一 時 , 但 不 用 補 陰<br />

之 藥 , 則 虛 火 易 于 沖 擊 , 恐 隨 止 隨 發 , 以 致 經 年 累 月 不 能 全 愈 者 有 之 。 是 止 崩 之 藥 , 不<br />

可 獨 用 , 必 須 于 補 陰 之 中 行 止 崩 之 法 。<br />

方 用 固 本 止 崩 湯 。<br />

大 熟 地 ( 一 兩 , 九 蒸 ) 白 朮 ( 一 兩 , 土 炒 焦 ) 黃 芪 ( 三 錢 , 生 用 ) 當 歸 ( 五<br />

錢 , 酒 洗 ) 黑 薑 ( 二 錢 ) 人 參 ( 三 錢 )<br />

水 煎 服 。 一 劑 崩 止 , 十 劑 不 再 發 。 倘 畏 藥 味 之 重 而 減 半 , 則 力 薄 而 不 能 止 。 方 妙 在<br />

全 不 去 止 血 而 惟 補 血 , 又 不 止 補 血 而 更 補 氣 , 非 惟 補 氣 而 更 補 火 。 蓋 血 崩 而 至 于 黑 暗 昏<br />

暈 , 則 血 已 盡 去 , 僅 存 一 線 之 氣 , 以 為 護 持 , 若 不 急 補 其 氣 以 生 血 , 而 先 補 其 血 而 遺 氣 ,<br />

則 有 形 之 血 , 恐 不 能 遽 生 , 而 無 形 之 氣 , 必 且 至 盡 散 , 此 所 以 不 先 補 血 而 先 補 氣 也 。 然<br />

單 補 氣 則 血 又 不 易 生 , 單 補 血 而 不 補 火 則 血 又 必 凝 滯 , 而 不 能 隨 氣 而 速 生 。 況 黑 薑 引 血<br />

歸 經 , 是 補 中 又 有 收 斂 之 妙 , 所 以 同 補 氣 補 血 之 藥 并 用 之 耳 。<br />

眉 批 : 若 血 崩 數 日 , 血 下 數 斗 , 六 脈 俱 無 , 鼻 中 微 微 有 息 , 不 可 遽 服 此 方 , 恐 氣 將<br />

脫 不 能 受 峻 補 也 。 有 力 者 用 遼 人 參 去 蘆 三 錢 煎 成 , 沖 貫 眾 炭 末 一 錢 服 之 , 待 氣 息 微 旺 然<br />

后 服 此 方 , 仍 加 貫 眾 炭 末 一 錢 , 無 不 見 效 ; 無 力 者 用 無 灰 黃 酒 沖 貫 眾 炭 末 三 錢 服 之 , 待<br />

其 氣 接 神 清 始 可 服 此 方 。 人 參 以 黨 參 代 之 , 臨 服 亦 加 貫 眾 炭 末 一 錢 沖 入 。<br />

歌 括 : 婦 人 血 崩 一 時 臨 , 不 省 人 事 甚 昏 沉 。<br />

只 因 虛 火 盛 動 血 , 止 崩 切 勿 忘 滋 陰 。<br />

固 本 止 崩 宜 補 陰 , 熟 地 白 芍 當 歸 參 。<br />

黃 芪 黑 薑 同 煎 服 , 不 用 止 澀 功 亦 深 。<br />

《 不 知 醫 必 要 ‧ 卷 四 ‧ 血 崩 列 方 》<br />

治 血 崩 奇 方<br />

百 草 霜 ( 即 鍋 底 煙 , 要 平 日 燒 草 的 , 燒 柴 者 不 堪 用 , 二 錢 )<br />

硏 細 末 , 沖 溫 酒 服 , 立 能 止 血 , 水 煎 沖 酒 半 杯 服 亦 可 。 一 方 , 用 舊 蓮 蓬 殼 , 燒 灰 存<br />

性 , 硏 細 , 沖 酒 服 二 錢 , 甚 驗 。<br />

槐 花 散 微 涼 治 初 病 血 崩 , 及 腸 風 下 血 。<br />

119


槐 花 地 榆 ( 去 凈 梢 , 各 二 錢 )<br />

二 味 俱 炒 成 炭 , 硏 末 , 酒 煎 服 , 或 水 煎 加 酒 半 杯 亦 可 。<br />

保 陰 煎 寒 補 陰 治 血 因 火 逼 , 妄 行 而 崩 。 凡 便 血 不 止 及 經 期 太 早 。 一 切 陰 虛 內 熱 動<br />

血 等 癥 俱 宜 。<br />

生 地 熟 地 白 芍 ( 酒 炒 , 各 二 錢 ) 續 斷 淮 山 ( 各 一 錢 五 分 ) 黃 芩 黃 柏 甘<br />

草 ( 各 一 錢 )<br />

如 夜 熱 , 加 川 地 骨 二 錢 。 多 汗 , 加 麥 冬 、 棗 仁 各 一 錢 五 分 。 血 虛 , 血 滯 , 筋 骨 疼 痛 ,<br />

加 當 歸 一 錢 五 分 。 血 滑 不 止 者 , 加 去 梢 地 榆 、 炒 黑 硏 末 一 錢 五 分 , 或 加 烏 梅 亦 可 。<br />

加 味 逍 遙 散 補 微 涼 治 肝 經 風 熱 , 致 血 妄 行 而 崩 者 。<br />

當 歸 白 芍 ( 酒 炒 ) 山 梔 ( 炒 黑 ) 柴 胡 白 朮 ( 凈 ) 茯 苓 ( 各 一 錢 ) 丹 皮<br />

( 七 分 ) 甘 草 ( 一 錢 ) 加 生 薑 一 片 煎 。<br />

加 味 歸 脾 湯 補 微 涼 治 脾 經 郁 結 , 血 不 歸 經 而 崩 者 。<br />

黃 芪 ( 酒 炒 ) 黨 參 ( 去 蘆 , 米 炒 ) 棗 仁 ( 即 炒 , 杵 , 各 一 錢 ) 木 香 末 ( 四 分 ,<br />

沖 藥 服 ) 丹 皮 ( 七 分 ) 白 朮 ( 凈 , 一 錢 ) 炙 草 ( 六 分 )<br />

加 味 六 君 子 湯 補 治 脾 胃 虧 損 , 不 能 攝 血 歸 源 而 崩 者 。<br />

黨 參 ( 去 蘆 , 米 炒 , 二 錢 ) 當 歸 白 朮 ( 凈 ) 半 夏 ( 制 ) 白 芍 ( 酒 炒 ) 茯<br />

苓 ( 各 一 錢 五 分 ) 陳 皮 柴 胡 炙 草 ( 各 一 錢 )<br />

加 蓮 蓬 殼 , 燒 成 炭 一 錢 , 硏 末 沖 藥 服 。 有 熱 , 加 山 梔 一 錢 。<br />

舉 元 煎 補 治 氣 虛 下 陷 , 血 崩 血 脫 , 亡 陽 垂 危 等 癥 。<br />

炙 芪 ( 三 錢 ) 黨 參 ( 去 蘆 , 米 炒 ) 白 朮 ( 飯 蒸 , 各 二 錢 ) 升 麻 ( 蜜 炙 , 四 分 )<br />

甘 草 ( 炙 一 錢 )<br />

如 兼 虛 寒 者 , 乾 薑 、 附 子 任 加 。 滑 脫 者 , 加 烏 梅 二 只 。<br />

奇 效 四 物 湯 補 治 肝 經 虛 熱 。 血 沸 騰 而 崩 久 不 止 者 。<br />

當 歸 ( 二 錢 ) 川 芎 ( 六 分 ) 熟 地 ( 三 錢 ) 阿 膠 ( 蛤 粉 炒 珠 ) 白 芍 ( 酒 炒 )<br />

艾 葉 ( 酒 炒 , 各 一 錢 五 分 )<br />

如 血 仍 未 止 , 加 百 草 霜 一 錢 , 硏 末 沖 藥 服 。 有 熱 則 加 黃 芩 一 錢 。<br />

柏 葉 散 補 澀 治 元 氣 虛 弱 , 崩 中 漏 血 , 年 久 不 愈 者 。 白 帶 亦 治 。<br />

當 歸 生 地 柏 葉 ( 炒 ) 川 續 斷 龜 板 ( 炙 ) 川 芎 ( 各 三 錢 ) 阿 膠 ( 蛤 粉 炒<br />

珠 , 一 錢 ) 禹 余 糧 鱉 甲 ( 炙 , 各 三 錢 ) 地 榆 ( 去 梢 , 炒 黑 ) 牡 蠣 ( 煅 ) 赤 石<br />

脂 ( 煅 ) 鹿 茸 ( 酥 炙 ) 艾 葉 ( 酒 炒 , 各 一 錢 )<br />

共 為 細 末 , 每 服 二 錢 , 粥 水 調 下 。<br />

黃 芪 湯 補 治 血 崩 日 久 不 愈 者 。<br />

炙 芪 ( 二 錢 ) 當 歸 薏 米 ( 炒 ) 蓮 蓬 殼 ( 燒 成 炭 硏 ) 白 芍 ( 酒 炒 ) 阿 膠 ( 蛤<br />

粉 炒 珠 ) 山 藥 ( 炒 , 各 一 錢 五 分 )<br />

加 鹿 角 霜 , 硏 末 六 分 , 沖 藥 服 。 或 以 錢 作 兩 , 煉 蜜 為 丸 , 每 服 三 錢 , 溫 酒 下 , 白 湯<br />

下 亦 可 。<br />

120


《 成 方 切 用 ‧ 卷 一 下 ‧ 理 血 門 ‧ 四 物 湯 》<br />

治 一 切 血 虛 , 及 婦 人 經 病 。( 月 經 先 期 為 熱 , 后 期 為 寒 , 為 虛 , 為 郁 , 為 痰 。 丹 溪<br />

曰 : 經 水 者 , 陰 血 也 。 陰 必 從 陽 , 故 其 色 紅 。 上 應 于 月 , 其 行 有 常 , 故 名 曰 經 。 為 氣 之<br />

配 , 因 氣 而 行 , 成 塊 者 , 氣 之 凝 。 將 行 而 痛 者 , 氣 之 滯 。 行 后 作 痛 者 , 氣 血 俱 虛 也 。 色<br />

淡 , 亦 虛 也 。 錯 經 妄 行 者 , 氣 之 亂 。 紫 者 , 氣 之 熱 , 黑 則 熱 之 甚 也 。 今 人 見 紫 黑 作 痛 成<br />

塊 , 率 指 為 風 冷 乘 之 , 而 用 溫 熱 之 劑 , 禍 不 旋 踵 矣 。 經 曰 : 亢 則 害 , 承 乃 制 。 熱 極 則 兼<br />

水 化 , 所 以 熱 則 紫 , 甚 則 黑 也 。 若 曰 風 冷 , 必 須 外 得 。 設 或 有 之 , 十 不 一 二 也 。 玉 機 微<br />

義 曰 : 寒 則 凝 而 不 行 , 既 行 而 紫 黑 , 故 知 非 寒 也 。)<br />

當 歸 ( 酒 洗 ) 生 地 ( 三 錢 ) 芍 藥 ( 二 錢 ) 芎 藭 ( 錢 半 ) 如 涼 血 , 心 加 黃 連 ,<br />

肝 條 芩 , 肺 枯 芩 , 大 腸 實 芩 , 膽 黃 連 , 腎 膀 胱 黃 柏 , 脾 生 地 , 胃 大 黃 , 三 焦 地 骨 , 心 包<br />

絡 丹 皮 , 小 腸 梔 子 木 通 。 如 清 氣 , 心 與 包 絡 加 麥 冬 , 肺 枳 殼 , 肝 柴 胡 青 皮 , 脾 白 芍 , 胃<br />

乾 葛 石 膏 , 大 腸 三 焦 連 翹 , 小 腸 赤 茯 , 膀 胱 滑 石 琥 珀 , 血 虛 加 龜 板 , 血 燥 加 人 乳 , 血 瘀<br />

加 桃 仁 紅 花 韭 汁 童 便 行 之 。 暴 血 加 薄 荷 元 參 散 之 , 血 不 止 加 炒 蒲 黃 京 墨 , 久 不 止 加 升 麻<br />

引 血 歸 經 。 婦 人 經 血 紫 黑 , 脈 數 為 熱 , 加 芩 連 。 血 淡 脈 遲 為 寒 , 加 桂 附 。 人 肥 有 痰 , 加<br />

半 夏 南 星 橘 紅 。 人 瘦 有 火 , 加 黑 梔 知 母 黃 柏 。 郁 者 加 木 香 砂 仁 蒼 朮 神 曲 , 瘀 滯 加 桃 仁 紅<br />

花 延 胡 肉 桂 。 氣 虛 加 參 芪 , 氣 實 加 枳 樸 。( 以 上 乃 舊 時 加 用 法 , 切 不 可 執 。) 當 歸 辛 苦<br />

甘 溫 , 入 心 脾 生 血 為 君 。 生 地 甘 寒 , 入 心 腎 滋 血 為 臣 。 芍 藥 酸 寒 , 入 肝 脾 斂 陰 為 佐 。 芎<br />

藭 辛 溫 , 通 上 下 而 行 血 中 之 氣 為 使 也 。<br />

加 黃 柏 知 母 , 名 知 柏 四 物 湯 。 再 加 玄 參 , 名 滋 陰 降 火 湯 。 治 陰 虛 有 火 , 知 柏 四 物 蜜<br />

丸 , 名 坎 離 丸 。 治 陰 虛 嗽 血 。 加 黃 連 胡 黃 連 , 名 二 連 四 物 湯 。( 元 戎 ) 治 氣 旺 血 虛 。 五<br />

心 煩 熱 , 熱 入 血 室 , 夜 分 發 熱 。( 血 室 , 沖 脈 也 。 沖 為 血 海 , 晝 靜 夜 劇 。 陽 陷 陰 中 , 名<br />

熱 入 血 室 。) 加 黃 柏 黃 芩 甘 草 , 名 三 黃 四 物 湯 。 治 陰 虛 潮 熱 。 用 生 熟 二 地 , 加 黃 芪 丹 皮<br />

升 麻 柴 胡 , 名 三 黃 補 血 湯 。 治 亡 血 血 虛 , 六 脈 俱 大 , 按 之 空 虛 。( 二 地 補 血 , 丹 皮 涼 血 ,<br />

黃 芪 補 氣 , 升 柴 升 陽 , 陽 旺 則 能 生 血 也 。) 加 桃 仁 紅 花 , 名 元 戎 四 物 湯 。 治 血 結 便 秘 撲<br />

損 瘀 血 。 加 羌 活 防 風 ,( 一 用 秦 艽 ) 名 治 風 六 合 湯 。 治 風 虛 眩 暈 。 風 秘 便 難 , 蜜 丸 , 名<br />

補 肝 丸 。( 肝 以 散 為 補 。) 加 木 香 檳 榔 , 名 治 氣 六 合 湯 。 治 血 虛 氣 滯 , 或 血 氣 上 沖 。 加<br />

羌 活 天 麻 , 蜜 丸 , 名 神 應 養 真 丹 。 治 足 厥 陰 經 , 受 風 寒 暑 濕 癱 瘓 不 遂 , 語 言 謇 澀 , 及 血<br />

虛 腳 氣 , 加 桃 仁 紅 花 竹 濕 瀝 薑 汁 , 治 半 身 不 遂 , 在 左 者 屬 瘀 血 。( 瘀 血 不 去 , 則 新 血 不<br />

生 。 故 用 桃 仁 紅 花 , 活 血 去 瘀 。 加 薑 汁 竹 瀝 者 , 以 痰 無 分 左 右 也 。) 去 白 芍 加 防 風 , 名<br />

防 風 當 歸 散 , 治 發 汗 過 多 。 而 成 痙 證 , 宜 去 風 養 血 , 去 地 黃 加 乾 薑 , 名 四 神 湯 。 治 婦 人<br />

血 虛 心 腹 痛 。( 音 鳩 。 又 音 絞 。 急 痛 也 。) 加 艾 葉 四 制 香 附 ,( 童 便 鹽 水 酒 醋 各 浸 三<br />

日 。) 醋 丸 , 名 艾 附 暖 宮 丸 , 治 子 宮 虛 冷 。 再 加 阿 膠 , 名 婦 寶 丹 , 治 虛 寒 月 水 不 調 。 加<br />

丹 皮 地 骨 , 治 婦 人 骨 蒸 。 除 芍 藥 地 黃 , 名 歸 芎 湯 。 為 末 , 名 佛 手 散 , 又 名 一 奇 散 , 又 名<br />

君 臣 散 。 治 產 后 血 虛 頭 痛 , 胎 動 下 血 , 服 此 即 安 。 子 死 腹 中 , 服 此 即 下 , 催 生 神 效 。 四<br />

物 各 七 錢 , 加 防 風 一 兩 , 梔 子 黃 芩 黃 連 各 三 錢 , 每 服 五 錢 。 如 脈 實 , 加 大 黃 。 名 生 地 黃<br />

連 湯 。( 海 藏 ) 治 婦 人 血 風 證 , 去 血 過 多 , 因 而 燥 涸 , 循 衣 摸 床 , 撮 空 閉 目 , 揚 手 擲 足 ,<br />

錯 語 失 神 , 脈 弦 浮 而 虛 。( 男 子 去 血 過 多 , 亦 有 此 證 。) 陶 節 奄 曰 : 大 承 氣 湯 , 氣 藥 也 ,<br />

121


自 外 而 之 內 者 用 之 。 生 地 黃 連 湯 , 血 藥 也 , 自 內 而 之 外 者 用 之 。 氣 血 合 病 , 循 衣 摸 床 證<br />

同 。 自 氣 之 血 , 血 而 復 之 氣 者 , 大 承 氣 湯 下 之 。 自 血 之 氣 , 氣 而 復 之 血 者 , 生 地 黃 連 湯<br />

主 之 。 二 者 俱 不 大 便 , 此 是 承 氣 湯 對 子 。 又 與 三 黃 石 膏 湯 相 表 里 , 是 皆 三 焦 包 絡 諸 火 之<br />

病 也 。 病 既 危 急 , 只 得 以 此 降 血 中 之 伏 火 爾 。 綱 目 曰 : 四 物 與 桂 枝 麻 黃 白 虎 柴 胡 理 中 四<br />

逆 茱 萸 承 氣 涼 膈 等 , 皆 可 作 各 半 湯 , 此 易 老 用 藥 大 略 也 。] 加 大 黃 芒 硝 甘 草 , 當 歸 用 尾 ,<br />

芍 藥 用 赤 , 名 玉 燭 散 。( 子 和 ) 治 經 閉 腹 痛 , 體 瘦 善 饑 。( 取 爾 雅 四 時 和 氣 , 謂 之 玉 燭 之<br />

義 也 。)<br />

《 疑 難 急 癥 簡 方 ‧ 卷 二 ‧ 崩 漏 》<br />

崩 中 (《 食 物 本 草 》)<br />

白 馬 糞 絞 汁 , 或 水 煮 服 , 止 婦 人 崩 中 。<br />

血 崩 不 止 (《 濟 陰 綱 目 》)<br />

五 靈 脂 散 治 血 崩 不 止 。<br />

五 靈 脂 炒 令 煙 盡 , 硏 末 一 錢 , 溫 酒 調 下 。<br />

一 方 治 血 崩 不 止 。<br />

五 靈 脂 ( 二 錢 , 炒 熟 ) 當 歸 ( 二 錢 ) 酒 煎 , 或 水 酒 童 便 各 半 盞 , 同 煎 服 。<br />

一 方 五 靈 脂 半 生 半 熟 , 硏 末 ( 一 錢 ), 溫 酒 調 服 。<br />

一 方 五 靈 脂 , 水 煎 半 乾 , 去 渣 , 澄 清 , 再 煎 成 膏 , 入 神 曲 末 為 丸 , 梧 桐 子 大 , 空<br />

心 溫 酒 下 二 三 十 丸 , 便 止 。 越 意 不 吃 酒 者 , 滾 水 沖 , 酒 同 。<br />

一 方 五 靈 脂 ( 三 錢 ), 水 酒 、 童 便 各 半 盞 , 煎 至 八 分 , 通 日 服 , 名 抽 刀 散 。 治 產<br />

后 有 病 , 服 三 服 , 散 惡 血 。 或 心 腹 脅 肋 腳 痛 , 不 可 忍 者 。 或 只 用 童 便 尤 佳 。 或 中 風 , 即<br />

入 草 烏 豆 五 分 同 煎 , 亦 治 腸 風 下 血 。 如 不 飲 酒 者 , 烏 梅 柏 葉 湯 調 下 。 如 心 煩 口 乾 渴 者 ,<br />

加 蒲 黃 炒 減 半 。<br />

一 方 五 靈 脂 、 蒲 黃 同 炒 等 分 , 名 失 笑 散 。 治 失 血 , 及 產 后 半 產 , 惡 血 攻 心 , 昏 迷<br />

不 省 , 及 心 腹 絞 痛 欲 死 者 , 其 效 如 神 , 真 救 急 良 方 也 , 人 家 須 預 備 。 五 靈 脂 兼 能 解 毒 ,<br />

及 蛇 蝎 蜈 蚣 咬 , 涂 傷 處 立 效 。<br />

一 方 (《 醫 級 女 科 》) 治 血 崩 不 止 。<br />

敗 棕 一 握 燒 炭 , 末 服 二 錢 , 百 沸 湯 調 下 。<br />

越 按 : 敗 棕 , 即 破 棕 繃 , 破 棕 衣 最 好 , 滾 水 洗 凈 曬 燥 , 或 烘 燥 煅 。<br />

飽 食 血 崩 ( 節 錄 《 丹 溪 心 法 附 余 》)<br />

因 方 飽 食 , 胃 氣 不 行 , 故 崩 甚 , 血 既 大 崩 , 胃 氣 益 虛 , 而 不 能 運 化 , 宜 乎 崩 暈 不 止 ,<br />

而 血 藥 無 效 也 。 急 宜 調 理 脾 胃 , 用 白 朮 ( 五 錢 ), 陳 皮 、 麥 芽 ( 各 二 錢 )。 服 未 半 而 暈 止 ,<br />

再 服 而 崩 止 。 遂 專 理 脾 胃 , 服 數 十 服 , 胃 氣 始 還 。 然 后 加 血 藥 服 之 而 安 。 若 不 審 知 食 滯 ,<br />

而 專 用 血 崩 血 暈 之 藥 , 豈 不 誤 哉 ! 書 此 以 例 其 余 。<br />

越 謂 : 大 道 之 變 通 , 固 不 可 廢 , 而 小 道 亦 然 。<br />

大 崩<br />

治 崩 中 晝 夜 不 止 , 醫 不 能 治 者 。<br />

122


川 芎 ( 一 兩 ), 生 地 黃 汁 ( 一 盞 ), 先 用 酒 五 盞 , 煮 川 芎 一 盞 , 去 滓 , 下 地 黃 汁 , 要<br />

煎 二 三 沸 , 分 作 三 服 。 批 曰 : 此 方 以 酒 煎 川 芎 , 配 生 地 汁 , 自 有 妙 用 , 甚 奇 甚 奇 。 用 酒<br />

之 意 , 便 是 升 法 。<br />

越 謂 : 服 此 不 效 , 生 地 倍 于 川 芎 , 以 取 散 少 補 多 之 義 。<br />

生 地 ( 二 兩 ) 川 芎 ( 二 錢 ) 酒 水 合 煎 服 。<br />

崩<br />

犀 角 地 黃 湯 主 治 吐 衄 便 血 , 婦 人 血 崩 血 淋 。<br />

生 地 ( 二 錢 半 ) 白 芍 ( 七 錢 分 ) 丹 皮 ( 四 分 ) 犀 角 ( 四 分 ) 共 硏 末 服 。<br />

越 于 此 方 , 照 六 劑 分 兩 派 定 , 不 效 再 服 。<br />

崩 漏 ( 各 家 抄 本 )<br />

縮 陽 醫 法 , 用 絲 瓜 子 炒 硏 末 , 每 三 錢 , 空 心 酒 下 。<br />

崩 中 漏 下 (《 證 治 合 參 》)<br />

木 耳 炒 見 煙 , 硏 末 , 每 用 二 錢 一 分 , 血 余 炭 三 分 , 共 二 錢 四 分 , 以 應 二 十 四 氣 , 酒<br />

調 服 。<br />

又 漏 下 方 。<br />

鱉 甲 醋 炙 , 硏 末 酒 下 。 越 定 每 服 二 錢 。<br />

治 崩 如 神 (《 古 今 醫 鑒 》)<br />

黑 龍 丸 專 治 血 崩 如 神 , 及 經 水 過 多 不 止 者 , 尤 效 。<br />

黑 驢 糞 , 燒 灰 存 性 , 硏 末 , 用 面 糊 作 丸 , 每 服 七 十 丸 , 空 心 酒 送 下 。<br />

血 崩 如 泉 ( 又 )<br />

斷 源 散 ( 胡 云 閣 傳 ) 治 血 崩 如 泉 流 。<br />

棉 花 子 銅 器 炒 盡 煙 , 硏 末 , 每 服 二 錢 , 空 心 酒 調 下 。<br />

一 切 血 癥 (《 東 醫 寶 鑒 》)<br />

治 衄 吐 便 尿 , 一 切 失 血 , 兼 治 內 崩 。<br />

亂 頭 發 , 以 皂 角 水 洗 , 曬 乾 燒 炭 , 硏 末 , 每 二 錢 白 茅 根 湯 調 下 , 或 淡 醋 湯 調 下 , 如<br />

作 丸 , 名 發 灰 丸 。<br />

漏 下 五 色 ( 又 )<br />

地 榆 散 治 漏 下 五 色 , 黃 瘦 虛 竭 。<br />

地 榆 ( 三 兩 , 銼 ) 醋 ( 一 升 ) 煮 十 余 沸 , 空 心 熱 服 一 合 。(《 入 門 》)<br />

又 地 榆 治 崩 漏 不 止 , 煎 服 末 服 , 并 佳 。(《 本 草 》)<br />

又 鱉 甲 治 漏 下 五 色 羸 瘦 。<br />

鱉 甲 炙 黃 , 硏 末 酒 下 一 錢 , 又 用 鱉 肉 , 作 羹 常 食 之 , 佳 。(《 本 草 》)<br />

崩 中 帶 下 ( 又 )<br />

伏 龍 肝 , 即 灶 心 土 也 。 主 治 婦 人 崩 中 帶 下 , 為 止 血 之 聖 藥 , 蓋 燥 可 去 濕 也 。《 湯 液 》<br />

治 血 露 。<br />

蠶 砂 阿 膠 ( 各 一 兩 ) 伏 龍 肝 ( 五 錢 ) 同 硏 末 , 溫 酒 調 下 二 錢 。(《 本 草 》)<br />

血 閉 血 崩 ( 又 )<br />

123


黃 芩 下 血 閉 , 治 淋 露 下 血 。(《 本 草 》)<br />

血 崩<br />

黃 芩 硏 末 ( 二 錢 ) 燒 秤 錘 , 淬 酒 調 , 空 心 服 。(《 良 方 》)<br />

崩 漏 ( 又 )<br />

血 崩 乃 經 血 錯 亂 , 淖 溢 妄 行 , 遽 止 則 便 有 積 瘀 , 凝 成 窠 臼 , 不 止 則 又 恐 昏 暈 , 必 先<br />

服 。<br />

五 靈 脂 末 , 名 獨 行 散 , 一 錢 , 溫 酒 調 下 , 其 性 能 行 血 止 血 , 然 后 用 五 積 散 , 加 防 風 、<br />

荊 芥 , 入 醋 煎 服 三 劑 后 , 再 服 五 靈 脂 散 , 去 故 生 新 , 如 再 不 止 , 乃 用 五 灰 十 灰 丸 散 。<br />

五 積 散<br />

麻 黃 ( 一 錢 ) 蒼 朮 ( 一 錢 ) 白 芷 ( 七 分 ) 白 芍 ( 八 分 ) 當 歸 ( 一 錢 ) 川<br />

芎 ( 四 分 ) 枳 殼 ( 八 分 ) 桔 梗 ( 五 分 ) 桂 枝 ( 五 分 ) 乾 薑 ( 八 分 ) 甘 草 ( 五<br />

分 ) 茯 苓 ( 五 分 ) 厚 樸 ( 八 分 ) 陳 皮 ( 一 錢 ) 半 夏 ( 七 分 ) 鮮 薑 ( 一 片 ) 蔥<br />

白 ( 三 莖 ) 再 加 防 風 荊 芥 ( 各 五 分 ) 醋 ( 五 匙 )<br />

煎 服 。<br />

血 崩 不 止 (《 證 治 合 參 》)<br />

胡 桃 肉 十 五 枚 , 燒 存 性 , 硏 作 一 服 , 空 心 溫 酒 下 , 神 效 。<br />

《 景 岳 全 書 ‧ 卷 之 五 十 一 德 集 ‧ 新 方 八 陣 ‧ 固 陣 》<br />

秘 元 煎 治 遺 精 帶 濁 等 病 。 此 方 專 主 心 脾 。<br />

遠 志 ( 八 分 , 炒 ) 山 藥 ( 二 錢 , 炒 ) 芡 實 ( 二 錢 , 炒 ) 棗 仁 ( 炒 , 搗 碎 , 二<br />

錢 ) 白 朮 ( 炒 ) 茯 苓 ( 各 錢 半 ) 炙 甘 草 ( 一 錢 ) 人 參 ( 一 、 二 錢 ) 五 味 ( 十<br />

四 粒 , 畏 酸 者 去 之 ) 金 櫻 子 ( 去 核 , 二 錢 )<br />

水 二 鐘 , 煎 七 分 , 食 遠 服 。 此 治 久 遺 無 火 , 不 痛 而 滑 者 , 乃 可 用 之 。 如 尚 有 火 覺 熱<br />

者 , 加 苦 參 一 、 二 錢 ; 如 氣 大 虛 者 , 加 黃 芪 一 、 二 、 三 錢 。<br />

固 陰 煎 治 陰 虛 滑 泄 , 帶 濁 淋 遺 , 及 經 水 因 虛 不 固 等 證 。 此 方 專 主 肝 腎 。<br />

人 參 ( 隨 宜 ) 熟 地 ( 三 、 五 錢 ) 山 藥 ( 炒 , 二 錢 ) 山 茱 萸 ( 一 錢 半 ) 遠 志<br />

( 七 分 , 炒 ) 炙 甘 草 ( 一 、 二 錢 ) 五 味 ( 十 四 粒 ) 菟 絲 子 ( 炒 香 , 二 、 三 錢 )<br />

水 二 鐘 , 煎 七 分 , 食 遠 溫 服 。 如 虛 滑 遺 甚 者 , 加 金 櫻 子 肉 二 、 三 錢 , 或 醋 炒 文 蛤 一<br />

錢 , 或 烏 梅 二 個 ; 如 陰 虛 微 熱 而 經 血 不 固 者 , 加 川 續 斷 二 錢 ; 如 下 焦 陽 氣 不 足 , 而 兼 腹<br />

痛 溏 泄 者 , 加 補 骨 脂 、 吳 茱 萸 之 類 , 隨 宜 用 之 ; 如 肝 腎 血 虛 , 小 腹 痛 而 血 不 歸 經 者 , 加<br />

當 歸 二 、 三 錢 。 如 脾 虛 多 濕 , 或 兼 嘔 惡 者 , 加 白 朮 一 、 二 錢 ; 如 氣 陷 不 固 者 , 加 炒 升 麻<br />

一 錢 ; 如 兼 心 虛 不 眠 , 或 多 汗 者 , 加 棗 仁 二 錢 , 炒 用 。<br />

菟 絲 煎 治 心 脾 氣 弱 , 凡 遇 思 慮 勞 倦 即 苦 遺 精 者 , 宜 此 主 之 。<br />

人 參 ( 二 、 三 錢 ) 山 藥 ( 炒 , 二 錢 ) 當 歸 ( 錢 半 ) 菟 絲 子 ( 制 炒 , 四 、 五 錢 )<br />

棗 仁 ( 炒 ) 茯 苓 ( 各 錢 半 ) 炙 甘 草 ( 一 錢 或 五 分 ) 遠 志 ( 制 , 四 分 ) 鹿 角 霜 ( 為<br />

末 , 每 服 加 入 四 、 五 匙 )<br />

上 用 水 一 鐘 半 , 煎 成 , 加 鹿 角 霜 末 調 服 , 食 前 。 或 加 白 朮 一 、 二 錢 。<br />

124


惜 紅 煎 治 婦 人 經 血 不 固 , 崩 漏 不 止 , 及 腸 風 下 血 等 證 。<br />

白 朮 山 藥 炙 甘 草 地 榆 續 斷 ( 炒 ) 芍 藥 ( 炒 ) 北 五 味 ( 十 四 粒 ) 荊 芥<br />

穗 ( 炒 ) 烏 梅 ( 二 枚 )<br />

水 一 鐘 半 , 煎 七 分 , 食 遠 服 。 如 火 盛 者 , 加 黃 連 、 黃 芩 ; 如 脾 虛 兼 寒 , 脾 泄 者 , 加<br />

破 故 紙 、 人 參 。<br />

苓 朮 菟 絲 丸 治 脾 腎 虛 損 , 不 能 收 攝 , 以 致 夢 遺 精 滑 困 倦 等 證 。<br />

白 茯 苓 白 朮 ( 米 泔 洗 , 炒 ) 蓮 肉 ( 去 心 , 各 四 兩 ) 五 味 ( 二 兩 , 酒 蒸 ) 山<br />

藥 ( 炒 , 二 兩 ) 杜 仲 ( 酒 炒 , 三 兩 ) 炙 甘 草 ( 五 錢 ) 菟 絲 子 ( 用 好 水 淘 凈 , 入 陳<br />

酒 浸 一 日 , 文 火 煮 極 爛 , 搗 為 餠 , 焙 乾 為 末 , 十 兩 )<br />

上 用 山 藥 末 以 陳 酒 煮 糊 為 丸 , 桐 子 大 。 空 心 滾 白 湯 或 酒 下 百 余 丸 。 如 氣 虛 神 倦 , 不<br />

能 收 攝 者 , 加 人 參 三 、 四 兩 尤 妙 。<br />

固 真 丸 治 夢 遺 精 滑 。<br />

菟 絲 子 ( 一 斤 , 淘 洗 凈 , 用 好 酒 浸 三 日 , 煮 極 熟 , 搗 膏 , 曬 乾 。 或 用 凈 白 布 包 蒸 亦<br />

佳 ) 牡 蠣 ( 煅 , 四 兩 ) 金 櫻 子 ( 去 子 , 蒸 熟 , 四 兩 ) 茯 苓 ( 酒 拌 蒸 曬 , 四 兩 )<br />

上 蜜 丸 , 空 心 好 酒 送 下 三 錢 , 或 鹽 湯 亦 可 。<br />

粘 米 固 腸 糕 治 脾 胃 虛 寒 , 或 因 食 滯 氣 滯 , 腹 痛 泄 瀉 久 不 止 者 , 多 服 自 效 。<br />

用 白 糯 米 滾 湯 淘 洗 , 炒 香 熟 為 粉 , 每 粉 一 兩 , 加 乾 薑 末 炒 熟 者 二 分 半 , 白 糖 二 錢 ,<br />

拌 勻 , 于 饑 時 用 滾 水 調 服 一 、 二 兩 。 如 有 微 滯 者 , 加 陳 皮 炒 末 二 分 , 或 砂 仁 末 一 分 俱 妙 。<br />

一 法 用 陳 老 米 粉 亦 妙 。 此 與 古 方 固 類 四 十 九 泄 瀉 經 驗 方 大 同 小 異 , 并 補 陣 養 元 粉 略 同 。<br />

玉 關 丸 治 腸 風 血 脫 , 崩 漏 帶 濁 不 固 , 諸 藥 難 效 者 , 宜 用 此 丸 兼 煎 藥 治 之 。 及 瀉 痢<br />

滑 泄 不 能 止 者 , 亦 宜 用 此 。<br />

白 面 ( 炒 熟 , 四 兩 ) 枯 礬 ( 二 兩 ) 文 蛤 ( 醋 炒 黑 , 二 兩 ) 北 五 味 ( 一 兩 , 炒 )<br />

訶 子 ( 二 兩 , 半 生 半 炒 )<br />

上 為 末 , 用 熟 湯 和 丸 , 梧 子 大 。 以 溫 補 脾 腎 等 藥 隨 證 加 減 煎 湯 送 下 , 或 人 參 湯 亦 可 。<br />

如 血 熱 妄 行 者 , 以 涼 藥 送 下 。<br />

鞏 堤 丸 治 膀 胱 不 藏 , 水 泉 不 止 , 命 門 火 衰 , 小 水 不 禁 等 證 。<br />

熟 地 ( 二 兩 ) 菟 絲 子 ( 酒 煮 , 二 兩 ) 白 朮 ( 炒 , 二 兩 ) 北 五 味 益 智 仁 ( 酒<br />

炒 ) 故 紙 ( 酒 炒 ) 附 子 ( 制 ) 茯 苓 家 韭 子 ( 炒 , 各 一 兩 )<br />

上 為 末 , 山 藥 糊 丸 , 如 桐 子 大 。 每 服 百 余 丸 , 空 心 滾 湯 , 或 溫 酒 下 。 如 兼 氣 虛 , 必<br />

加 人 參 一 、 二 兩 更 妙 。<br />

敦 阜 糕 治 久 瀉 久 痢 , 腸 滑 不 固 妙 方 , 及 婦 人 帶 濁 最 佳 。<br />

白 面 ( 炒 黃 , 二 兩 ) 冬 白 朮 ( 炒 黃 , 一 兩 ) 破 故 紙 ( 炒 , 五 錢 )<br />

上 共 為 末 。 臨 服 時 加 白 糖 , 隨 宜 用 清 滾 湯 , 食 前 調 服 如 糕 法 。 如 胃 寒 者 , 每 一 兩 加<br />

乾 薑 炒 末 五 分 或 一 錢 ; 如 氣 有 不 順 , 或 痛 , 或 嘔 , 每 末 一 兩 , 加 丁 香 一 錢 ; 如 滑 泄 不 禁<br />

者 , 每 兩 加 栗 殼 末 炒 黃 一 錢 。 若 以 作 丸 , 則 宜 三 味 等 分 用 , 即 名 敦 阜 丸 。<br />

《 古 今 醫 鑒 ‧ 卷 之 七 ‧ 自 汗 盜 汗 》<br />

125


脈<br />

汗 脈 浮 虛 , 或 澀 , 或 濡 , 軟 大 洪 散 , 渴 飲 無 余 。 脈 大 而 虛 , 浮 而 軟 者 , 汗 。 在 寸 為<br />

自 汗 , 在 尺 為 盜 汗 。 傷 寒 脈 陰 陽 俱 緊 , 當 無 汗 。 若 自 汗 者 , 曰 亡 陽 , 不 治 。<br />

證<br />

夫 汗 者 , 心 之 液 也 。 心 動 則 惕 惕 然 而 汗 出 也 。 有 自 汗 者 , 有 盜 汗 者 。 自 汗 者 , 不 因<br />

發 散 而 自 然 出 也 ; 盜 汗 者 , 睡 而 汗 出 , 及 覺 則 不 出 矣 。 自 汗 之 癥 , 未 有 不 由 心 腎 俱 虛 而<br />

得 者 。 故 陰 虛 陽 必 湊 , 發 熱 而 盜 汗 ; 陽 虛 陰 必 乘 , 發 厥 而 自 汗 。 此 陰 陽 偏 勝 之 所 致 也 。<br />

丹 溪 曰 : 自 汗 屬 氣 虛 , 屬 痰 與 濕 ; 盜 汗 屬 陰 虛 , 相 火 熾 盛 。 其 傷 寒 、 傷 暑 、 傷 風 、 傷 濕 、<br />

痰 嗽 等 自 汗 , 各 載 本 門 。 其 無 病 而 汗 常 自 出 , 與 病 后 多 汗 , 皆 屬 表 虛 衛 氣 不 固 , 榮 血 泄<br />

漏 , 宜 黃 芪 建 中 湯 加 浮 麥 煎 , 黃 芪 六 一 湯 或 玉 屏 風 散 。 或 身 溫 而 常 出 冷 汗 , 或 身 冷 而 汗<br />

亦 冷 , 別 無 他 病 , 并 屬 本 證 。 凡 汗 出 發 潤 , 一 不 治 也 ; 汗 出 如 油 , 二 不 治 也 ; 汗 凝 如 珠 ,<br />

三 不 治 也 。<br />

治<br />

治 內 傷 及 一 切 虛 損 之 癥 , 自 汗 不 休 , 總 用 補 中 益 氣 湯 , 少 加 附 子 、 麻 黃 根 、 小 麥 ,<br />

其 效 捷 如 影 響 。 但 升 麻 、 柴 胡 , 俱 用 蜜 水 拌 炒 , 以 殺 其 升 發 涌 汗 之 性 。 又 欲 其 引 參 芪 等<br />

藥 至 肌 表 , 故 不 可 缺 也 。 如 左 寸 脈 浮 洪 而 自 汗 者 , 心 火 炎 也 , 本 方 倍 參 芪 , 加 麥 門 冬 、<br />

五 味 子 、 黃 連 各 五 分 。 如 左 關 脈 浮 弦 而 自 汗 者 , 挾 風 邪 也 , 本 方 加 桂 枝 、 芍 藥 。 若 無 陰<br />

虛 , 只 用 桂 枝 湯 亦 可 。 左 尺 脈 浮 洪 無 力 而 自 汗 者 , 水 虧 火 盛 也 , 本 方 加 黃 柏 、 知 母 各 五<br />

分 , 熟 地 黃 一 錢 , 壯 水 之 劑 以 制 陽 光 。 如 右 寸 脈 浮 洪 , 或 伏 而 滑 , 此 挾 痰 也 , 依 本 方 加<br />

知 母 、 貝 母 、 天 花 粉 各 八 分 。 如 右 關 脈 浮 洪 無 力 而 自 汗 者 , 此 脾 元 怯 弱 也 , 只 依 本 方 倍<br />

參 芪 。 右 尺 脈 洪 數 無 力 而 自 汗 者 , 或 盜 汗 , 相 火 挾 心 火 之 勢 , 而 凌 伐 肺 金 也 , 宜 當 歸 六<br />

黃 湯 。<br />

方<br />

玉 屏 風 散 治 自 汗 腠 理 不 密 , 易 感 風 寒 。<br />

防 風 ( 一 兩 ) 黃 芪 ( 一 兩 ) 白 朮 ( 二 兩 )<br />

一 方 加 浮 小 麥 、 茯 苓 、 牡 蠣 、 麻 黃 根 、 甘 草 。<br />

上 銼 一 劑 , 生 薑 一 片 , 水 二 鐘 , 煎 一 鐘 , 空 心 溫 服 。<br />

黃 芪 湯 治 元 氣 虛 弱 自 汗 。<br />

黃 芪 ( 二 錢 二 分 ) 當 歸 ( 一 錢 二 分 ) 生 地 ( 一 錢 五 分 ) 天 門 冬 ( 一 錢 五 分 )<br />

麥 門 冬 ( 一 錢 ) 五 味 子 ( 七 分 ) 防 風 ( 五 分 ) 白 茯 苓 ( 一 錢 五 分 ) 麻 黃 根 ( 一<br />

錢 ) 甘 草 ( 八 分 ) 浮 小 麥 ( 一 撮 , 炒 )<br />

上 銼 一 劑 , 水 煎 溫 服 。<br />

黃 芪 建 中 湯 治 內 虛 挾 外 感 自 汗 。 又 補 諸 虛 不 足 , 羸 乏 少 力 , 大 益 榮 衛 。<br />

黃 芪 ( 二 錢 ) 肉 桂 ( 二 錢 ) 白 芍 藥 ( 三 錢 ) 甘 草 ( 炙 , 三 錢 )<br />

上 銼 一 劑 , 薑 一 片 , 棗 二 枚 , 水 煎 服 。<br />

鎮 液 丹 ( 思 恒 兄 傳 )[ 批 ]( 按 此 方 治 自 汗 之 劑 ) 防 風 ( 一 兩 , 炒 ) 黃 芪 ( 二 兩 ,<br />

蜜 炙 ) 白 朮 ( 一 兩 , 略 炒 ) 中 桂 ( 一 兩 ) 芍 藥 ( 一 兩 , 酒 炒 ) 大 附 子 ( 二 兩 ,<br />

126


面 裹 煨 , 去 皮 、 臍 , 童 便 浸 炒 ) 上 為 末 , 酒 糊 為 丸 。 每 服 五 十 丸 , 空 心 溫 酒 下 。<br />

當 歸 六 黃 湯 治 盜 汗 之 聖 藥 也 。<br />

當 歸 ( 一 錢 ) 黃 芪 ( 一 錢 ) 生 地 黃 ( 一 錢 ) 熟 地 黃 ( 一 錢 ) 黃 柏 ( 炒 , 七<br />

分 ) 黃 連 ( 炒 , 七 分 ) 黃 芩 ( 炒 , 七 分 )<br />

上 銼 一 劑 , 水 煎 , 臨 臥 服 。<br />

黃 芪 六 一 湯 [ 批 ]( 按 此 方 治 盜 汗 之 劑 ) 治 虛 人 盜 汗 。<br />

黃 芪 ( 六 兩 ) 甘 草 ( 一 兩 , 各 用 蜜 炙 十 數 次 , 出 火 毒 )<br />

上 銼 , 每 劑 一 兩 , 水 煎 , 空 心 服 。<br />

獨 勝 散 治 自 汗 盜 汗 。<br />

用 五 倍 子 為 末 , 津 唾 調 , 填 滿 臍 中 , 以 絹 帛 縛 定 , 一 宿 即 止 。 或 加 枯 礬 末 , 尤 妙 。<br />

白 龍 湯 [ 批 ]( 按 此 方 治 自 汗 盜 汗 兼 治 之 劑 ) 治 六 脈 芤 動 微 緊 , 男 子 失 精 , 女 子<br />

夢 交 及 自 汗 盜 汗 等 癥 。<br />

桂 枝 ( 三 錢 ) 白 芍 藥 ( 三 錢 ) 甘 草 ( 炙 , 三 錢 ) 龍 骨 ( 煅 , 三 錢 ) 牡 蠣 ( 三<br />

錢 )<br />

上 銼 一 劑 , 水 煎 溫 服 , 加 棗 子 一 個 同 煎 尤 好 。<br />

一 人 血 氣 大 虛 , 形 體 羸 瘦 , 大 汗 如 雨 不 止 , 命 在 須 臾 , 諸 醫 弗 效 。 以 十 全 大 補 湯 倍<br />

用 參 芪 , 以 童 便 制 附 子 , 一 劑 即 效 , 服 不 數 劑 , 全 安 。<br />

《 金 匱 方 歌 括 ‧ 卷 二 ‧ 血 痹 虛 勞 方 ‧ 桂 枝 加 龍 骨 牡 蠣 湯 》<br />

治 失 精 家 少 腹 弦 急 。 陰 頭 寒 。 目 眩 發 落 。 脈 極 虛 芤 遲 。 為 清 谷 亡 血 失 精 。 脈 得 諸 芤<br />

動 微 緊 。 男 子 失 精 。 女 子 夢 交 。 此 湯 主 之 。<br />

桂 枝 芍 藥 生 薑 ( 各 三 兩 。) 甘 草 ( 二 兩 。) 大 棗 ( 十 二 枚 。) 龍 骨 牡<br />

蠣 ( 各 三 兩 。)<br />

上 七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三 升 。 分 溫 三 服 。<br />

歌 曰 男 子 失 精 女 夢 交 。 坎 離 救 治 在 中 爻 。 桂 枝 湯 內 加 龍 牡 。 三 兩 相 勻 要 細 敲 。<br />

小 品 云 。 虛 弱 浮 熱 汗 出 者 。 除 桂 加 白 薇 一 兩 五 錢 。 附 子 一 兩 。 名 曰 二 加 龍 骨 湯 。<br />

徐 氏 云 。 桂 枝 湯 。 外 證 得 之 能 解 肌 去 邪 氣 。 內 證 得 之 能 補 虛 調 陰 陽 。 加 龍 骨 、 牡 蠣<br />

者 。 以 失 精 夢 交 為 神 精 間 病 。 非 此 不 足 以 斂 其 浮 越 也 。<br />

元 犀 按 。 徐 忠 可 以 龍 骨 、 牡 蠣 斂 其 浮 越 四 字 括 之 。 未 免 以 二 味 為 澀 藥 。 猶 有 人 之 見<br />

存 也 。 吾 于 龍 之 飛 潛 。 見 陽 之 變 化 莫 測 。 于 海 之 潮 汐 。 見 陰 之 運 動 不 窮 。 龍 骨 乃 龍 之 脫<br />

換 所 遺 。 牡 蠣 乃 海 之 精 英 所 結 。 分 之 為 對 待 之 陰 陽 。 合 之 為 各 具 之 陰 陽 。 亦 為 互 根 之 陰<br />

陽 。 難 以 一 言 盡 也 。 其 治 效 無 所 不 包 。 余 亦 恐 舉 一 而 漏 萬 。 惟 能 讀 本 經 、 內 經 、 仲 景 書<br />

者 。 自 知 其 妙 。<br />

《 普 濟 本 事 方 卷 第 九 傷 寒 時 疫 ( 下 )》<br />

小 柴 胡 湯<br />

柴 胡 ( 二 兩 , 去 苗 , 凈 洗 ) 黃 芩 ( 去 皮 ) 人 參 ( 去 蘆 ) 甘 草 ( 各 三 分 炙 ) 半<br />

127


夏 ( 六 錢 一 字 , 湯 洗 七 次 )<br />

上 粗 末 , 每 服 五 錢 , 水 一 盞 半 , 生 薑 五 片 , 棗 二 個 , 同 煎 至 八 分 , 去 滓 溫 , 日 三 服 。<br />

若 胸 中 煩 而 不 嘔 者 , 去 半 夏 、 人 參 , 加 栝 蔞 實 四 分 之 一 ( 以 一 枚 為 率 )。 若 渴 , 去 半 夏 ,<br />

加 人 參 合 前 成 一 兩 一 錢 , 栝 蔞 根 一 兩 。 若 腹 中 痛 者 , 去 黃 芩 , 加 芍 藥 三 分 。 若 脅 下 痞 硬 ,<br />

去 大 棗 , 加 牡 蠣 一 兩 。 若 心 下 悸 、 小 便 不 利 , 去 黃 芩 , 加 茯 苓 一 兩 。 若 不 渴 , 外 有 微 熱<br />

者 , 去 人 參 , 加 桂 三 分 , 溫 覆 微 汗 愈 。 若 咳 者 , 去 人 參 、 大 棗 、 生 薑 , 加 五 味 子 六 錢 一<br />

字 , 乾 薑 二 分 。 記 有 人 患 傷 寒 五 六 日 , 頭 汗 出 , 自 頸 以 下 無 汗 , 手 足 冷 , 心 下 痞 悶 , 大<br />

便 秘 結 , 或 者 見 四 肢 冷 , 又 汗 出 滿 悶 , 以 為 陰 證 。 予 診 其 脈 沉 而 緊 。 予 曰 : 此 癥 誠 可 疑 ,<br />

然 大 便 結 , 非 虛 結 也 , 安 得 為 陰 。 脈 雖 沉 緊 為 少 陰 癥 , 多 是 自 利 , 未 有 秘 結 者 。 予 謂 此<br />

正 半 在 里 半 在 表 , 投 以 小 柴 胡 得 愈 。 仲 景 稱 傷 寒 五 六 日 頭 汗 出 , 微 惡 寒 , 手 足 冷 , 心 下<br />

滿 , 口 不 欲 食 , 大 便 硬 , 脈 細 者 , 此 為 陽 微 結 , 必 有 表 復 有 里 , 脈 沉 亦 有 里 也 。 汗 出 為<br />

陽 微 , 假 令 純 陰 結 , 不 得 復 有 外 證 , 悉 入 在 里 。 此 為 半 在 外 半 在 里 也 , 脈 雖 沉 緊 不 得 為<br />

少 陰 。 所 以 然 者 , 陰 不 得 有 汗 , 今 頭 汗 出 , 故 知 非 少 陰 也 。 可 與 小 柴 胡 湯 。 設 不 了 了 者 ,<br />

得 屎 而 解 , 此 疾 癥 候 同 , 故 得 屎 而 解 也 。 有 人 難 曰 : 仲 景 云 : 病 人 脈 陰 陽 俱 緊 反 汗 出 者 ,<br />

亡 陽 也 , 此 屬 少 陰 。 今 云 陰 不 得 有 汗 何 也 ? 今 頭 汗 出 者 , 故 知 非 少 陰 , 何 以 頭 汗 出 , 便<br />

知 非 少 陰 證 ? 予 曰 : 此 一 段 正 是 仲 景 議 論 處 , 意 謂 四 肢 冷 , 脈 沉 緊 , 腹 滿 , 全 似 少 陰 。<br />

然 大 便 硬 , 頭 汗 出 , 不 得 為 少 陰 。 蓋 頭 者 三 陽 同 聚 , 若 三 陰 , 至 胸 而 還 , 有 頭 汗 出 , 自<br />

是 陽 虛 。 故 曰 汗 出 為 陽 微 , 是 陰 不 得 有 汗 也 。 若 少 陰 , 頭 有 汗 則 死 矣 , 故 仲 景 《 平 脈 法 》<br />

云 : 心 者 火 也 , 名 少 陰 , 其 頭 無 汗 者 可 治 , 有 汗 者 死 。 蓋 心 為 手 少 陰 , 腎 為 足 少 陰 , 相<br />

與 為 上 下 , 惟 以 意 逆 者 , 斯 可 得 之 。<br />

《 醫 林 改 錯 ‧ 卷 上 ‧ 血 府 逐 瘀 湯 所 治 癥 目 》<br />

不 眠<br />

夜 不 能 睡 , 用 安 神 養 血 藥 治 之 不 效 者 , 此 方 若 神 。<br />

心 跳 心 忙<br />

心 跳 心 忙 , 用 歸 脾 安 神 等 方 不 效 , 用 此 方 百 發 百 中 。<br />

血 府 逐 瘀 湯<br />

當 歸 ( 三 錢 ) 生 地 ( 三 錢 ) 桃 仁 ( 四 錢 ) 紅 花 ( 三 錢 ) 枳 殼 ( 二 錢 ) 赤<br />

芍 ( 二 錢 ) 柴 胡 ( 一 錢 ) 甘 草 ( 一 錢 ) 桔 梗 ( 一 錢 半 ) 川 芎 ( 一 錢 半 ) 牛 膝<br />

( 三 錢 ) 水 煎 服 。<br />

方 歌<br />

血 府 當 歸 生 地 桃 , 紅 花 甘 草 殼 赤 芍 ,<br />

柴 胡 芎 桔 牛 膝 等 , 血 化 下 行 不 作 勞 。<br />

《 脈 簡 補 義 ‧ 卷 下 ‧ 經 義 叢 談 ‧ 奇 經 八 脈 體 用 病 機 治 法 》<br />

夫 沖 、 任 、 督 三 脈 , 為 氣 血 之 海 , 氣 血 先 儲 于 此 , 乃 分 注 十 二 經 也 。 帶 脈 與 二 蹺 、<br />

二 維 , 則 縱 橫 表 里 于 十 二 經 之 間 , 以 受 十 二 經 之 滿 溢 者 也 。《 難 經 》 謂 八 脈 者 , 不 拘 于<br />

128


經 也 。 譬 之 聖 人 圖 設 溝 渠 , 通 利 水 道 , 以 備 不 虞 。 天 雨 降 下 , 溝 渠 滿 溢 霶 霈 妄 行 , 此 時<br />

聖 人 不 能 復 圖 也 。 此 絡 脈 滿 溢 , 諸 經 不 能 復 拘 也 。 故 奇 經 八 脈 者 , 十 二 經 儲 蓄 之 淵 海 ,<br />

即 十 二 經 旋 轉 之 樞 機 , 十 二 經 充 滿 壅 實 , 得 奇 經 以 為 之 地 , 其 氣 機 始 得 旋 轉 而 通 靈 也 。<br />

又 謂 沖 督 用 事 , 則 十 二 經 不 復 朝 于 寸 口 。 奇 經 者 , 異 常 之 大 脈 , 沖 督 又 奇 經 之 最 大 也 ,<br />

二 脈 壅 實 , 是 周 身 氣 機 窒 而 不 轉 矣 。 前 人 謂 痙 病 , 其 脈 直 上 下 , 即 督 脈 壅 窒 之 病 也 。 十<br />

二 經 仰 給 于 沖 督 , 沖 督 空 虛 , 十 二 經 無 所 稟 矣 。 是 故 十 二 經 實 , 猶 有 奇 經 以 融 之 , 至 奇<br />

經 亦 實 , 而 周 身 氣 機 皆 窒 矣 , 故 為 痙 、 厥 、 癲 癇 也 ; 十 二 經 虛 , 猶 有 奇 經 以 濟 之 , 至 奇<br />

經 亦 虛 , 而 氣 血 本 原 全 匱 矣 , 故 為 虛 損 勞 極 , 不 治 也 。 此 奇 經 八 脈 之 體 用 也 。<br />

奇 經 八 脈 病 候 , 歷 詳 《 內 經 》、《 難 經 》、《 脈 經 》 悉 矣 。 張 潔 古 《 藥 注 難 經 》, 其 于<br />

奇 經 治 法 , 仍 不 外 正 經 治 法 , 今 其 書 不 存 , 而 八 脈 之 性 情 可 測 也 。 是 故 督 脈 行 身 之 后 ,<br />

其 性 情 在 太 陽 、 少 陰 之 間 , 太 陽 行 氣 , 少 陰 藏 精 , 而 督 脈 統 領 精 氣 者 也 。 任 脈 行 身 之 前 ,<br />

其 性 情 在 太 陰 、 陽 明 之 間 , 二 脈 主 血 , 而 任 亦 主 血 海 者 也 。 陽 蹺 、 陰 蹺 行 身 之 側 , 與 少<br />

陽 、 厥 陰 同 性 , 二 脈 主 筋 , 二 蹺 亦 主 筋 , 故 病 緩 急 也 。 陽 維 主 皮 膚 之 氣 , 行 身 之 表 ; 陰<br />

維 主 脂 膜 之 氣 , 行 身 之 里 , 故 病 寒 熱 內 痛 也 。 沖 脈 主 三 焦 直 行 之 氣 , 病 則 或 上 逆 , 或 下<br />

陷 也 。 帶 脈 主 中 焦 橫 行 之 氣 , 病 則 或 濕 熱 流 于 肝 經 , 或 濕 寒 流 于 腎 府 也 , 昔 賢 謂 帶 脈 主<br />

脾 是 矣 。 督 脈 為 開 , 任 脈 為 闔 , 二 蹺 為 樞 。 觀 《 內 經 》 論 夜 不 能 寐 , 陽 不 入 陰 必 歸 于 二<br />

蹺 , 可 知 也 。 沖 脈 為 開 , 帶 脈 為 闔 , 二 維 為 樞 , 此 則 經 無 明 文 , 以 意 逆 而 得 之 。 故 氣 寒<br />

傷 督 , 血 少 傷 任 , 郁 結 傷 沖 , 弛 緩 傷 帶 , 而 陰 陽 不 和 , 開 闔 不 利 , 上 下 不 暢 , 表 里 不 通 ,<br />

則 二 蹺 、 二 維 傷 矣 。 此 奇 經 八 脈 之 病 機 也 。<br />

督 之 治 , 多 用 鹿 茸 、 附 子 、 羌 活 、 藁 本 , 以 通 陽 也 。 任 之 治 , 多 用 龜 板 、 阿 膠 、 熟<br />

地 、 枸 杞 , 以 養 陰 也 。 二 蹺 之 治 , 從 柴 胡 例 , 通 表 里 也 。 二 維 之 治 , 從 桂 枝 例 , 和 營 衛<br />

也 。 帶 之 治 , 健 脾 而 兼 強 肝 也 。 沖 之 治 , 獨 有 妙 者 。 仲 景 治 奔 豚 沖 氣 不 用 白 朮 , 舊 解 謂<br />

其 固 氣 , 其 說 已 未 甚 明 晰 。 而 所 以 必 取 桂 枝 、 細 辛 者 , 舊 解 謂 其 和 肝 散 水 , 殊 不 知 氣 有<br />

升 降 , 有 出 入 , 橫 絡 出 入 不 暢 , 而 氣 始 直 升 矣 。 桂 枝 、 細 辛 以 通 橫 絡 也 , 是 即 三 焦 、 膀<br />

胱 應 于 腠 理 、 毫 毛 之 義 也 。 前 人 謂 奇 經 諸 病 , 屬 于 氣 郁 、 蓄 熱 之 有 余 者 易 治 , 惟 針 砭 為<br />

最 捷 。 屬 于 氣 虛 血 損 之 不 足 者 難 治 , 雖 龜 、 鹿 而 無 功 。 大 凡 損 及 奇 經 , 其 填 補 須 用 加 倍<br />

法 , 非 有 他 訣 , 即 治 實 邪 亦 然 。《 難 經 》 曰 : 其 受 邪 畜 熱 , 砭 射 之 。 仲 景 曰 : 太 陽 病 ,<br />

服 桂 枝 湯 , 反 煩 不 解 者 , 先 刺 風 池 、 風 府 , 卻 與 桂 枝 湯 則 愈 。 張 石 頑 《 傷 寒 纘 論 》 引 內<br />

編 曰 : 服 桂 枝 湯 不 解 而 煩 , 本 方 加 羌 、 辛 、 藁 本 , 通 其 督 脈 則 愈 。 即 刺 風 池 、 風 府 之 意<br />

也 。 此 所 謂 加 倍 治 法 也 , 此 奇 經 八 脈 之 治 法 也 。<br />

《 傷 寒 六 書 ‧ 傷 寒 明 理 續 論 ‧ 卷 之 六 ‧ 盜 汗 》<br />

盜 汗 者 , 睡 著 則 汗 出 , 覺 則 便 不 出 矣 。 雜 病 責 于 陽 虛 , 傷 寒 責 在 半 表 半 里 , 故 知 膽<br />

有 熱 也 。<br />

陽 明 病 , 脈 浮 緊 , 潮 熱 盜 汗 , 柴 胡 桂 枝 湯 。 脈 浮 大 , 欲 眠 , 目 合 則 汗 , 小 柴 胡 湯 ,<br />

又 柴 胡 桂 枝 湯 。<br />

129


《 癥 因 脈 治 ‧ 卷 三 ‧ 痹 證 論 ‧ 內 傷 痹 癥 ‧ 肝 痹 》<br />

【 肝 痹 之 癥 】 即 筋 痹 也 。 夜 臥 則 驚 , 多 飲 數 小 便 , 腹 大 如 懷 物 , 左 脅 凝 結 作 痛 , 此<br />

肝 痹 之 癥 也 。<br />

【 肝 痹 之 因 】 逆 春 氣 則 肝 氣 怫 郁 , 惱 怒 傷 肝 則 肝 氣 逆 亂 , 驚 動 魂 魄 , 則 肝 氣 不 寧 ,<br />

皆 成 肝 痹 之 癥 也 。<br />

【 肝 痹 之 脈 】 左 關 弦 數 , 肝 家 有 熱 。 或 見 沉 滯 , 肝 家 郁 結 。 或 見 虛 弦 , 肝 家 少 血 。<br />

【 肝 痹 之 治 】 左 關 弦 數 者 , 瀉 青 丸 或 瀉 肝 湯 。 左 關 沉 滯 者 , 柴 胡 疏 肝 散 。 左 關 虛 弦 ,<br />

逍 遙 散 , 或 補 肝 散 。<br />

瀉 青 丸<br />

當 歸 龍 膽 草 川 芎 梔 子 大 黃 羌 活 防 風<br />

龍 膽 瀉 肝 湯 見 前 肝 火 脹 。<br />

柴 胡 疏 肝 散<br />

柴 胡 陳 皮 川 芎 芍 藥 枳 殼 香 附 甘 草<br />

逍 遙 散 白 朮 白 芍 藥 當 歸 甘 草 柴 胡 陳 皮<br />

補 肝 散<br />

山 茱 萸 當 歸 北 五 味 山 藥 黃 芪 棗 仁 川 芎 木 瓜 熟 地 白 朮 獨 活<br />

《 黃 帝 內 經 靈 樞 集 注 ‧ 卷 四 ‧ 口 問 第 二 十 八 》<br />

凡 此 十 二 邪 者 。 皆 奇 邪 之 走 空 竅 者 也 。 故 邪 之 所 在 。 皆 為 不 足 。 故 上 氣 不 足 。 腦 為<br />

之 不 滿 。 耳 為 之 苦 鳴 。 頭 為 之 苦 傾 。 目 為 之 眩 。 中 氣 不 足 。 溲 便 為 之 變 。 腸 為 之 苦 鳴 。<br />

下 氣 不 足 。 則 乃 為 痿 厥 心 。 補 足 外 踝 下 留 之 。<br />

此 總 結 十 二 邪 者 。 皆 緣 膀 胱 所 藏 之 津 液 。 不 能 灌 精 濡 空 竅 故 也 。 所 謂 奇 邪 者 。 外 不<br />

因 于 風 雨 寒 暑 。 內 不 因 于 陰 陽 喜 怒 。 飲 食 居 處 。 皆 緣 津 液 不 足 。 而 空 竅 虛 無 。 故 邪 之 所<br />

在 。 皆 為 之 不 足 。 蓋 因 正 氣 不 足 。 而 生 奇 邪 之 證 也 。 故 上 氣 不 足 者 。 腦 為 之 不 滿 。 耳 為<br />

之 苦 鳴 。 頭 為 之 苦 傾 。 目 為 之 眩 。 中 氣 不 足 者 。 溲 便 為 之 變 。 腸 為 之 苦 鳴 。 下 氣 不 足 者 。<br />

則 為 痿 厥 心 悗 。 蓋 不 足 于 下 。 則 為 痿 厥 。 不 得 上 交 于 心 。 則 心 悗 矣 。 補 足 外 踝 下 留 之 。<br />

乃 取 太 陽 之 昆 侖 穴 。 候 太 陽 之 氣 至 也 。 蓋 太 陽 者 。 三 陽 也 。 三 陽 者 。 天 之 業 。 膀 胱 之 津<br />

水 。 隨 氣 運 行 。 以 濡 空 竅 。 故 取 之 昆 侖 。 昆 侖 乃 津 水 之 發 原 。 上 通 于 天 者 也 。<br />

《 丹 溪 心 法 ‧ 卷 三 ‧ 小 便 不 通 四 十 》<br />

小 便 不 通 , 有 氣 虛 、 血 虛 、 有 痰 、 風 閉 、 實 熱 。 氣 虛 , 用 參 、 芪 、 升 麻 等 , 先 服 后<br />

吐 , 或 參 、 芪 藥 中 探 吐 之 ; 血 虛 , 四 物 湯 , 先 服 后 吐 , 或 芎 歸 湯 中 探 吐 亦 可 ; 痰 多 , 二<br />

陳 湯 , 先 服 后 吐 。 以 上 皆 用 探 吐 。 若 痰 氣 閉 塞 , 二 陳 湯 加 木 通 ( 一 作 木 香 )、 香 附 探 吐<br />

之 , 以 提 其 氣 。 氣 升 則 水 自 降 下 , 蓋 氣 承 載 其 水 也 。 有 實 熱 者 當 利 之 , 砂 糖 湯 調 牽 牛 末<br />

二 三 分 , 或 山 梔 之 類 。 有 熱 、 有 濕 、 有 氣 結 于 下 , 宜 清 、 宜 燥 、 宜 升 。 有 孕 之 婦 , 多 患<br />

小 便 不 通 , 胞 被 胎 壓 下 故 也 。《 轉 胞 論 》 用 四 物 湯 加 參 、 朮 、 半 夏 、 陳 皮 、 甘 草 , 薑 棗<br />

煎 湯 , 空 心 服 。 一 婦 人 脾 疼 后 , 患 大 小 便 不 通 , 此 是 痰 隔 中 焦 , 氣 滯 于 下 焦 , 以 二 陳 湯<br />

130


加 木 通 , 初 吃 后 , 煎 渣 吐 之 。<br />

《 中 西 溫 熱 串 解 ‧ 卷 七 ‧ 薛 白 生 溫 熱 病 篇 》<br />

濕 熱 之 證 , 陽 明 必 兼 太 陰 者 , 徒 知 臟 腑 相 連 , 濕 土 同 氣 , 而 不 知 當 與 溫 病 之 必 兼 少<br />

陰 比 例 , 少 陰 不 藏 , 木 火 內 燔 , 風 邪 外 襲 , 表 里 相 應 , 故 為 溫 病 。 此 即 經 言 冬 不 藏 精 ,<br />

春 發 溫 病 。 先 由 內 傷 而 后 外 感 , 膏 粱 中 人 多 有 之 ; 其 冬 傷 于 寒 , 由 少 陰 伏 邪 至 春 發 出 于<br />

太 陽 之 溫 病 , 藜 藿 中 人 多 有 之 , 皆 必 兼 少 陰 者 也 。 若 外 感 風 溫 , 邪 由 上 受 者 , 又 當 別 論<br />

矣 。 太 陰 內 傷 , 濕 飲 停 聚 , 客 邪 再 至 , 內 外 相 引 , 故 病 濕 熱 。 脾 主 為 胃 行 津 液 者 也 , 脾<br />

傷 而 不 健 運 , 則 濕 飲 停 聚 , 故 曰 脾 虛 生 內 濕 也 。 雄 按 : 此 言 內 濕 素 盛 者 , 暑 邪 入 之 , 易<br />

于 留 著 , 而 成 濕 溫 病 也 。 此 皆 先 有 內 傷 , 再 感 客 邪 , 非 由 腑 及 臟 之 謂 。 若 濕 熱 之 證 , 不<br />

挾 內 傷 , 中 氣 實 者 , 其 病 必 微 。 雄 按 : 內 濕 下 盛 者 , 暑 邪 無 所 依 傍 , 雖 患 濕 溫 , 治 之 易<br />

愈 。 或 有 先 因 于 濕 , 再 因 饑 勞 而 病 者 , 亦 屬 內 傷 挾 濕 , 標 本 同 病 。 然 勞 倦 傷 脾 為 不 足 ,<br />

濕 飲 停 聚 為 有 余 , 雄 按 : 脾 傷 濕 聚 , 曷 云 有 余 , 蓋 太 飽 則 脾 困 , 過 逸 則 脾 滯 , 脾 氣 困 滯<br />

而 少 健 運 , 則 飲 停 濕 聚 矣 。 較 之 饑 傷 而 脾 餒 , 勞 傷 而 脾 乏 者 , 則 彼 尤 不 足 而 此 尚 有 余 也 ,<br />

后 人 改 饑 飽 勞 逸 為 饑 飽 勞 役 , 不 但 辨 證 不 明 , 于 字 義 亦 不 協 矣 。 所 以 內 傷 外 感 , 孰 多 孰<br />

少 , 孰 實 孰 虛 , 又 在 臨 證 時 權 衡 矣 。<br />

《 素 問 吳 注 ‧ 黃 帝 內 經 素 問 第 三 卷 ‧ 靈 蘭 秘 典 論 八 》<br />

靈 臺 蘭 室 , 黃 帝 藏 書 之 所 。 秘 典 , 秘 藏 典 籍 也 。<br />

黃 帝 問 曰 : 愿 聞 十 二 臟 之 相 使 貴 賤 何 如 ? 岐 伯 對 曰 : 悉 乎 哉 問 也 , 請 遂 言 之 。 十 二<br />

臟 詳 下 文 , 清 者 為 貴 , 濁 者 為 賤 。 悉 , 詳 盡 也 。 心 者 , 君 主 之 官 也 , 神 明 出 焉 。 心 為 一<br />

身 之 主 , 五 臟 百 骸 皆 聽 命 于 心 , 故 為 君 主 之 官 。 心 藏 神 , 故 曰 神 明 出 焉 。 肺 者 , 相 傅 之<br />

官 , 治 節 出 焉 。 相 , 去 聲 。 位 高 非 君 , 猶 之 宰 保 相 傅 也 。 主 行 榮 衛 , 猶 之 調 燮 陰 陽 而 贊<br />

化 理 , 故 曰 治 節 出 焉 。 肝 者 , 將 軍 之 官 , 謀 慮 出 焉 。 肝 氣 急 而 志 怒 , 故 為 將 軍 之 官 , 肝<br />

為 厥 陰 , 未 出 于 陽 , 潛 發 未 萌 , 故 主 謀 慮 。 膽 者 中 正 之 官 , 決 斷 出 焉 。 剛 正 果 決 , 直 而<br />

不 疑 , 故 為 中 正 之 官 , 而 主 決 斷 。 膻 中 者 , 臣 使 之 官 , 喜 樂 出 焉 。 膻 , 徒 旱 切 。 使 , 去<br />

聲 。 樂 , 音 洛 。 兩 乳 之 間 名 曰 膻 中 , 主 化 氣 而 承 治 節 , 宣 神 明 者 也 , 是 行 君 相 之 令 , 故<br />

曰 臣 使 。 然 膻 中 氣 化 , 則 陽 氣 舒 而 令 人 喜 樂 ; 氣 不 化 , 則 陽 氣 不 舒 而 令 人 悲 愁 , 是 為 喜<br />

樂 之 所 從 出 也 。 脾 胃 者 , 倉 廩 之 官 , 五 味 出 焉 。 脾 胃 收 納 水 谷 , 故 稱 倉 廩 之 官 。 然 脾 胃<br />

和 則 知 五 味 , 脾 胃 不 和 則 諸 物 失 味 , 故 云 五 味 出 焉 。 大 腸 者 , 傳 道 之 官 , 變 化 出 焉 , 大<br />

腸 主 出 糟 粕 , 傳 化 腐 穢 者 也 。 小 腸 者 , 受 盛 之 官 , 化 物 出 焉 。 小 腸 受 盛 糟 粕 , 乃 傳 入 大<br />

腸 而 出 。 腎 者 , 作 強 之 官 , 伎 巧 出 焉 。 伎 , 音 技 。 作 強 , 作 用 強 力 也 。 伎 , 多 能 也 。 巧 ,<br />

精 巧 也 。 蓋 腎 為 水 臟 , 水 體 內 明 而 外 暗 , 內 明 , 故 出 伎 巧 ; 外 暗 , 則 徒 作 強 而 已 。 三 焦<br />

者 , 決 瀆 之 官 , 水 道 出 焉 。 決 , 開 也 。 瀆 , 水 道 也 。 上 焦 不 治 , 水 溢 高 原 ; 中 焦 不 治 ,<br />

水 停 中 脘 ; 下 焦 不 治 , 水 畜 膀 胱 , 故 三 焦 氣 治 , 則 為 開 決 溝 瀆 之 官 , 水 道 無 泛 溢 停 畜 之<br />

患 矣 。 膀 胱 者 , 州 都 之 官 , 津 液 藏 焉 , 氣 化 則 能 出 矣 。 三 焦 水 液 俱 出 膀 胱 , 是 為 都 會 之<br />

地 , 故 曰 州 都 之 官 , 津 液 藏 焉 。 然 津 液 藏 于 膀 胱 , 不 能 自 出 , 必 氣 機 傳 化 , 則 津 液 出 而<br />

131


為 溺 也 。 凡 此 十 二 官 者 , 不 得 相 失 也 。 失 則 災 害 生 , 故 不 得 相 失 。 故 主 明 則 下 安 , 以 此<br />

養 生 則 壽 , 歿 世 不 殆 , 以 為 天 下 則 大 昌 。 主 , 君 主 之 官 心 也 。 君 主 明 則 無 為 而 化 , 為 之<br />

下 者 , 安 于 無 為 之 治 , 以 此 道 而 養 生 , 則 十 二 官 守 位 稟 命 , 不 亢 不 害 , 五 內 和 而 壽 命 永 ,<br />

即 歿 世 而 不 危 殆 。 以 此 而 為 天 下 , 則 君 明 臣 良 , 萬 方 承 化 , 天 下 治 而 大 昌 矣 。 主 不 明 ,<br />

則 十 二 官 危 , 使 道 閉 塞 而 不 通 , 形 乃 大 傷 , 以 此 養 生 則 殃 , 以 為 天 下 , 其 宗 大 危 , 戒 之<br />

戒 之 ! 使 , 去 聲 。 塞 , 入 聲 。 主 不 明 則 君 不 君 , 十 二 官 不 安 其 職 而 自 危 。 將 見 其 身 不 正 ,<br />

雖 令 不 行 , 故 臣 使 之 道 閉 塞 而 不 通 , 形 體 為 之 大 傷 。 以 此 道 養 生 , 則 或 亢 或 害 , 五 內 交<br />

賤 而 遺 人 夭 殃 。 以 為 天 下 , 則 主 暗 臣 亂 , 兇 逆 起 于 輦 下 , 而 宗 大 危 。 重 言 戒 之 戒 之 , 以<br />

見 主 之 不 可 不 明 也 。<br />

至 道 在 微 , 變 化 無 窮 , 孰 知 其 原 。 以 上 文 觀 之 , 一 身 之 要 本 于 心 , 天 下 之 大 系 于 君 ,<br />

是 至 治 之 道 , 初 在 于 微 , 其 間 或 壽 或 殃 , 或 昌 或 危 , 變 化 則 無 窮 也 , 孰 知 其 原 始 于 一 君<br />

主 哉 ! 窘 乎 哉 ! 消 者 瞿 瞿 , 孰 知 其 要 ! 閔 閔 之 當 , 孰 者 為 良 ! 瞿 , 音 劬 。 窘 , 窮 也 。 乎<br />

哉 , 嘆 辭 。 消 者 , 消 息 盈 虛 之 理 者 也 。 瞿 瞿 , 顧 而 又 顧 也 。 閔 閔 , 憂 而 又 憂 也 。 嘆 息 言<br />

道 窮 極 乎 哉 ! 人 之 消 息 其 理 者 , 瞿 瞿 然 左 右 長 顧 , 孰 有 知 其 要 者 乎 ! 閔 閔 然 當 其 深 憂 ,<br />

孰 者 為 最 良 乎 ! 如 上 文 所 言 心 為 一 身 之 主 , 十 二 官 之 要 , 人 孰 得 而 知 ; 主 明 則 下 安 , 主<br />

不 明 則 十 二 官 危 , 或 壽 或 殃 , 或 危 或 昌 , 以 二 者 較 之 , 孰 為 良 乎 ! 恍 惚 之 數 , 生 于 毫 厘 ,<br />

毫 厘 之 數 , 起 于 度 量 , 千 之 萬 之 , 可 以 益 大 , 推 之 大 之 , 其 形 乃 制 。 恍 惚 , 有 之 初 , 似<br />

有 似 無 者 也 。 制 , 始 定 也 。 言 形 制 之 極 , 始 于 恍 惚 之 微 。 喻 言 君 主 之 明 與 不 明 , 一 則 壽 ,<br />

一 則 殃 ; 一 則 大 昌 , 一 則 大 危 , 始 則 本 于 一 念 , 終 則 相 睽 千 里 , 猶 之 數 生 于 恍 惚 , 終 焉<br />

十 百 千 萬 , 不 可 紀 極 也 。 黃 帝 曰 : 善 哉 ! 余 聞 精 光 之 道 , 大 聖 之 業 , 而 宣 明 大 道 , 非 齋<br />

戒 擇 吉 日 , 不 敢 受 也 。 光 , 明 也 。 宣 , 發 也 。 洗 心 日 齋 , 防 欲 曰 戒 。 黃 帝 乃 擇 吉 日 良 兆 ,<br />

而 藏 靈 蘭 之 室 , 以 傳 保 焉 。<br />

《 證 治 匯 補 ‧ 卷 之 八 ‧ 下 竅 門 ‧ 淋 病 》<br />

大 意<br />

滴 瀝 澀 痛 謂 之 淋 。 急 滿 不 通 謂 之 閉 。 五 淋 之 別 。 雖 有 氣 砂 血 膏 勞 之 異 。 然 皆 腎 虛 而<br />

膀 胱 生 熱 也 。( 心 法 )<br />

內 因<br />

由 膏 粱 厚 味 。 郁 遏 成 疾 。 致 脾 土 受 害 。 不 能 化 精 微 。 別 清 濁 。 使 肺 金 無 助 。 而 水 道<br />

不 清 。 漸 成 淋 病 。 或 用 心 過 度 。 房 欲 無 節 。 以 致 水 火 不 交 。 心 腎 氣 郁 。 遂 使 陰 陽 乖 格 。<br />

清 濁 相 干 。 蓄 于 下 焦 膀 胱 。 而 水 道 澀 焉 。( 正 傳 )<br />

外 候<br />

小 便 澀 痛 。 欲 去 不 去 。 不 去 又 來 。 滴 瀝 不 斷 。 甚 則 悶 塞 。( 入 門 )<br />

淋 病 分 辨<br />

氣 淋 澀 滯 。 余 瀝 不 斷 。 血 淋 溺 血 。 遇 熱 則 發 。 石 淋 莖 痛 。 溺 有 砂 石 。 又 名 砂 淋 。 膏<br />

淋 稠 濁 。 凝 如 膏 糊 。 又 名 肉 淋 。 勞 淋 遇 勞 即 發 。 痛 引 氣 沖 。 又 名 虛 淋 。( 匯 補 )<br />

五 淋 微 甚<br />

132


淋 雖 五 。 總 屬 于 熱 。( 丹 溪 ) 初 為 熱 淋 。 重 為 血 淋 。 久 則 煎 熬 水 液 。 或 凝 塊 如 血 。<br />

或 稠 濁 如 膏 。 或 火 爍 而 成 砂 石 。( 繩 墨 ) 此 即 煮 海 為 鹽 之 義 也 。( 醫 方 考 )<br />

虛 淋 宜 審<br />

淋 有 虛 實 。 不 可 不 辨 。 如 氣 淋 臍 下 妨 悶 。 誠 為 氣 滯 。 法 當 疏 利 。 若 氣 虛 不 運 者 。 又<br />

宜 補 中 。 血 淋 腹 硬 莖 痛 。 知 為 死 血 。 法 當 去 瘀 。 然 血 虛 血 冷 者 。 又 當 補 腎 。 惟 膏 淋 有 精<br />

溺 混 濁 之 異 。 非 滋 陰 不 效 。 勞 淋 有 脾 腎 困 敗 之 狀 。 非 養 正 不 除 。( 匯 補 )<br />

脈 法<br />

少 陰 脈 沉 數 。 婦 人 為 陰 瘡 。 男 子 為 氣 淋 。 凡 淋 癥 盛 大 而 堅 者 生 。 虛 微 而 澀 者 死 。( 匯<br />

補 )<br />

治 法<br />

治 淋 之 法 。 在 渴 與 不 渴 。 熱 在 氣 分 。 渴 而 小 便 不 利 者 。 肺 中 伏 熱 。 火 不 能 降 。 宜 氣<br />

薄 淡 滲 之 藥 。 清 金 瀉 火 以 滋 水 之 上 源 。 熱 在 血 分 。 不 渴 而 小 便 不 利 者 。 腎 膀 無 陰 而 陽 氣<br />

不 化 。 宜 氣 味 俱 陰 之 藥 。 除 熱 瀉 秘 。 以 滋 水 之 下 源 。( 入 門 )<br />

淋 癥 忌 補<br />

凡 寸 腸 有 氣 。 小 便 脹 。 小 腸 有 血 。 小 便 澀 。 小 腸 有 熱 。 小 便 痛 。 禁 用 補 氣 之 劑 。 蓋<br />

氣 得 補 而 愈 脹 。 血 得 補 而 愈 澀 。 熱 得 補 而 愈 盛 。 水 竇 不 行 。 加 之 谷 道 不 通 。 未 有 見 其 能<br />

生 也 。( 醫 統 )<br />

淋 病 治 禁<br />

淋 病 發 汗 者 死 。 輕 者 必 便 血 。 為 重 亡 津 液 也 。 又 淋 癥 口 渴 多 汗 者 。 不 可 輕 用 淡 滲 。<br />

( 仲 景 )<br />

用 藥<br />

膀 胱 熱 結 。 用 五 淋 散 。 肺 脾 氣 燥 。 用 清 肺 飲 。 下 焦 陰 虛 。 滋 腎 丸 。 下 焦 陽 虛 。 腎 氣<br />

丸 。 脾 經 濕 痰 。 二 陳 湯 。 加 蒼 朮 、 澤 瀉 、 升 麻 、 萆 葖 。 肝 經 氣 滯 。 逍 遙 散 。 加 黃 柏 、 澤<br />

瀉 、 山 梔 、 青 皮 。 大 抵 淋 病 莖 痛 。 必 用 甘 草 梢 。 溺 赤 。 用 淡 竹 葉 。 有 瘀 。 用 牛 膝 。 有 熱 。<br />

用 木 通 。 行 氣 。 用 青 皮 、 木 香 、 開 郁 。 用 琥 珀 、 郁 金 。 此 東 垣 法 也 。 血 淋 。 用 三 生 益 元<br />

散 。 氣 淋 。 用 木 香 湯 。 膏 淋 。 用 萆 葖 分 清 飲 。 砂 淋 。 用 石 葦 散 。 勞 淋 。 用 清 心 連 子 飲 。<br />

又 有 積 久 淋 病 。 用 前 法 不 效 者 。 以 補 中 益 氣 湯 升 提 陽 氣 。( 匯 補 )<br />

【 附 冷 淋 】<br />

膀 胱 為 津 液 之 腑 。 氣 化 則 出 。 今 寒 邪 客 于 胞 中 。 則 氣 不 化 而 成 淋 。 必 先 寒 栗 。 而 后<br />

溲 便 澀 數 。 竅 中 腫 痛 。 蓋 冷 氣 入 胞 。 與 正 氣 相 爭 。 寒 氣 勝 。 則 戰 寒 而 作 淋 。 正 氣 勝 。 則<br />

戰 寒 而 得 便 。 治 宜 散 寒 扶 正 。 用 四 君 加 茴 香 、 木 香 、 益 智 、 肉 桂 、 木 通 、 澤 瀉 主 之 。( 醫<br />

統 )<br />

【 附 虛 淋 】<br />

虛 淋 者 。 腎 虛 精 敗 也 。 童 子 精 未 盛 而 御 女 。 老 人 陰 已 痿 而 思 色 。 則 精 不 出 而 內 敗 。<br />

莖 中 澀 痛 成 淋 者 。 惟 金 匱 腎 氣 湯 可 救 。 若 精 已 竭 而 復 耗 之 。 則 大 小 便 牽 引 而 痛 。 愈 痛 則<br />

愈 便 。 愈 便 則 愈 痛 。 宜 倍 加 桂 、 附 。 以 滋 化 源 。 不 可 誤 用 知 柏 淡 滲 等 劑 。 既 瀉 其 陽 。 復<br />

耗 其 陰 也 。( 立 齋 )<br />

133


【 附 小 便 頻 數 】<br />

有 先 因 大 便 燥 熱 。 水 液 只 走 小 腸 。 小 便 頻 數 。 不 計 度 數 。 莖 中 熱 痛 。 大 便 愈 燥 。 甚<br />

則 渾 身 壯 熱 。 煩 燥 思 水 。 此 皆 貪 酒 嗜 色 。 或 過 食 辛 熱 葷 穢 。 使 熱 毒 腐 瘀 。 隨 虛 注 入 小 腸 。<br />

故 便 時 亦 痛 。 與 淋 澀 痛 者 不 同 。 宜 萆 葖 鹽 炒 煎 服 。 仍 以 蔥 湯 頻 洗 谷 道 。 令 水 液 轉 入 大 腸 。<br />

而 便 數 自 已 。( 楊 仁 齋 )<br />

淋 病 選 方<br />

五 淋 散 治 淋 因 膀 胱 熱 結 。<br />

茵 陳 淡 竹 葉 ( 各 一 錢 ) 木 通 滑 石 甘 草 ( 各 一 錢 半 ) 山 梔 赤 芍 赤 苓 ( 各<br />

二 錢 )<br />

清 肺 飲 治 淋 因 肺 脾 氣 燥 。<br />

茯 苓 黃 芩 桑 皮 麥 冬 山 梔 澤 瀉 木 通 車 前<br />

滋 腎 丸 治 膀 胱 陰 虛 溺 淋 。<br />

黃 柏 知 母 ( 各 二 兩 ) 肉 桂 ( 二 錢 )<br />

麥 冬 湯 服 。<br />

瞿 麥 湯 治 心 經 蘊 熱 。 小 便 淋 痛 。<br />

瞿 麥 ( 七 錢 半 ) 冬 瓜 子 茅 根 ( 各 五 錢 ) 黃 芩 ( 六 錢 ) 木 通 ( 二 錢 半 ) 滑<br />

石 ( 二 兩 硏 ) 冬 葵 子 ( 二 兩 ) 竹 葉 ( 一 把 )<br />

為 末 。 分 三 劑 水 煎 。 入 滑 石 末 。 調 勻 服 。<br />

琥 珀 散 治 五 淋 溺 痛 。 膿 血 相 雜 。<br />

琥 珀 海 金 砂 沒 藥 蒲 黃 ( 等 分 )<br />

為 末 。 每 服 三 錢 。 通 草 湯 下 。<br />

立 效 散 治 小 便 淋 閉 作 痛 。 有 時 尿 血 。<br />

瞿 麥 穗 山 梔 甘 草 ( 各 三 錢 )<br />

水 煎 。<br />

牛 膝 膏 治 死 血 作 淋 。<br />

桃 仁 歸 尾 ( 各 一 兩 ) 牛 膝 ( 四 兩 ) 赤 芍 生 地 ( 各 一 兩 半 ) 川 芎 ( 五 錢 )<br />

銼 片 。 水 十 五 鐘 。 煎 二 鐘 。 入 麝 少 許 。 分 四 次 服 。<br />

木 香 湯<br />

木 香 木 通 檳 榔 茴 香 赤 芍 青 皮 陳 皮 澤 瀉 甘 草<br />

草 豆 飲 治 砂 石 淋 。<br />

黑 大 豆 一 百 粒 。 生 甘 草 水 煎 。 入 滑 石 末 一 錢 服 。<br />

石 葦 散<br />

石 葦 冬 葵 子 瞿 麥 滑 石 車 前<br />

六 味 丸 治 陰 虛 熱 淋 。<br />

八 味 丸 治 陽 虛 膀 胱 溺 淋 。( 二 方 俱 見 中 風 ) 補 中 益 氣 湯 ( 方 見 中 風 ) 清 心 蓮<br />

子 飲 萆 葖 分 清 飲 ( 二 方 俱 見 便 溺 )<br />

二 陳 湯 治 脾 胃 濕 痰 下 注 而 淋 。( 方 見 痰 癥 )<br />

134


逍 遙 散 治 肝 經 熱 郁 氣 滯 。( 方 見 火 癥 )<br />

三 生 益 元 散<br />

即 六 一 散 加 生 柏 葉 、 藕 節 、 車 前 同 搗 汁 各 一 杯 。 調 服 。<br />

捷 徑 方 治 五 淋 。<br />

車 前 子 為 末 。 牛 膝 湯 下 。<br />

外 治 法<br />

治 熱 淋 痛 甚 。 或 不 通 者 。<br />

猪 膽 一 枚 。 去 汁 少 許 。 入 麝 香 三 厘 。 以 陰 莖 納 其 中 。 外 線 兜 住 。 于 內 良 久 。 即 愈 。<br />

治 血 淋 脹 痛<br />

藕 節 汁 。 調 發 灰 每 服 二 錢 。 或 用 大 蒜 淡 豆 豉 和 。 紙 包 煨 熟 。 露 一 夜 。 新 水 下 。<br />

治 熱 淋 不 通 者<br />

田 螺 十 五 枚 。 水 養 。 待 螺 吐 出 泥 。 澄 去 清 水 。 以 泥 入 膩 粉 半 錢 調 涂 臍 上 。 尿 立 通 。<br />

將 螺 放 之 。 如 殺 害 之 。 則 不 效 。<br />

《 刪 補 名 醫 方 論 ‧ 卷 二 ‧ 刪 補 名 醫 方 論 ( 二 )》<br />

補 中 益 氣 湯 治 陰 虛 內 熱 , 頭 痛 口 渴 , 表 熱 自 汗 , 不 任 風 寒 , 脈 洪 大 , 心 煩 不 安 ,<br />

四 肢 困 倦 , 懶 于 言 語 , 無 氣 以 動 , 動 則 氣 高 而 喘 。<br />

黃 芪 人 參 云 朮 炙 甘 草 陳 皮 當 歸 升 麻 柴 胡<br />

上 八 味 , 加 生 薑 三 片 , 大 棗 二 枚 , 水 煎 , 溫 服 。<br />

【 集 注 】 柯 琴 曰 : 仲 景 有 建 中 、 理 中 二 法 。 風 木 內 干 中 氣 , 用 甘 草 、 飴 、 棗 , 培 土<br />

以 御 木 ; 薑 、 桂 、 芍 藥 , 平 木 而 驅 風 , 故 名 曰 建 中 。 寒 水 內 凝 于 中 氣 , 用 參 、 朮 、 甘 草 ,<br />

補 土 以 制 水 , 佐 乾 薑 而 生 土 以 御 寒 , 故 名 曰 理 中 。 至 若 勞 倦 形 衰 , 氣 少 陰 虛 而 生 內 熱 者 ,<br />

表 證 頗 同 外 感 , 惟 李 杲 知 其 為 勞 倦 傷 脾 , 谷 氣 不 勝 陽 氣 , 下 陷 陰 中 而 發 熱 , 制 補 中 益 氣<br />

之 法 , 謂 風 寒 外 傷 其 形 , 為 有 余 ; 脾 胃 內 傷 其 氣 , 為 不 足 。 遵 《 內 經 》“ 勞 者 溫 之 , 損<br />

者 益 之 ” 之 義 , 大 忌 苦 寒 之 藥 , 選 用 甘 溫 之 品 升 其 陽 , 以 達 陽 春 升 生 之 令 。 凡 脾 胃 一 虛 ,<br />

肺 氣 先 絕 , 故 用 黃 芪 護 皮 毛 而 閉 腠 理 , 不 令 自 汗 。 元 氣 不 足 , 懶 言 、 氣 喘 , 人 參 以 補 之 。<br />

炙 甘 草 之 甘 , 以 瀉 心 火 而 除 煩 , 補 脾 胃 而 生 氣 。 此 三 味 , 除 煩 熱 之 聖 藥 也 , 佐 白 朮 以 健<br />

脾 , 當 歸 以 和 血 。 氣 亂 于 胸 , 清 濁 相 干 , 用 陳 皮 以 理 之 , 且 以 散 諸 甘 藥 之 滯 。 胃 中 清 氣<br />

下 陷 , 用 升 麻 、 柴 胡 氣 之 輕 而 味 之 薄 者 , 引 胃 氣 以 上 騰 , 復 其 本 位 , 便 能 升 浮 , 以 行 生<br />

長 之 令 矣 。 補 中 之 劑 , 得 發 表 之 品 而 中 自 安 ; 益 氣 之 劑 , 賴 清 氣 之 品 而 氣 益 培 , 此 用 藥<br />

有 相 須 之 妙 。 是 方 也 , 用 以 補 脾 , 使 地 道 卑 而 上 行 , 亦 可 以 補 心 、 肺 , 損 其 肺 者 , 益 其<br />

氣 , 損 其 心 者 , 調 其 營 衛 也 。 亦 可 以 補 肝 木 , 郁 則 達 之 也 。 惟 不 宜 于 腎 , 陰 虛 于 下 者 不<br />

宜 升 , 陽 虛 于 下 者 更 不 宜 升 也 。 凡 李 杲 治 脾 胃 方 , 俱 是 益 氣 , 去 當 歸 、 白 朮 , 加 蒼 朮 、<br />

木 香 便 是 調 中 , 加 麥 冬 、 五 味 輩 , 便 是 清 暑 。 此 正 是 醫 不 執 方 , 亦 是 醫 必 有 方 。<br />

趙 獻 可 曰 : 后 天 脾 土 , 非 得 先 天 之 氣 不 行 , 此 氣 因 勞 而 下 陷 于 太 陰 , 清 氣 不 升 , 濁<br />

氣 不 降 , 故 用 升 、 柴 以 佐 參 、 芪 , 是 方 所 以 補 益 后 天 中 之 先 天 也 。 凡 脾 胃 不 足 , 喜 甘 而<br />

惡 苦 , 喜 補 而 惡 攻 , 喜 溫 而 惡 寒 , 喜 通 而 惡 滯 , 喜 升 而 惡 降 , 喜 燥 而 惡 濕 , 此 方 得 之 矣 。<br />

135


陸 麗 京 曰 : 此 為 清 陽 下 陷 者 言 之 , 非 為 下 虛 而 清 陽 不 升 者 言 之 也 。 倘 人 之 兩 尺 虛 微<br />

者 , 或 是 腎 中 水 竭 , 或 是 命 門 火 衰 , 若 再 一 升 提 , 則 如 大 木 將 搖 而 撥 其 本 也 。<br />

《 太 平 惠 民 和 劑 局 方 ‧ 卷 之 六 ‧ 治 積 熱 ‧ 八 正 散 》<br />

治 大 人 、 小 兒 心 經 邪 熱 , 一 切 蘊 毒 , 咽 乾 口 燥 , 大 渴 引 飲 , 心 忪 面 熱 , 煩 躁 不 寧 ,<br />

目 赤 睛 疼 , 唇 焦 鼻 衄 , 口 舌 生 瘡 , 咽 喉 腫 痛 。 又 治 小 便 赤 澀 , 或 癃 閉 不 通 , 及 熱 淋 、 血<br />

淋 , 并 宜 服 之 。<br />

車 前 子 瞿 麥 萹 蓄 ( 亦 名 地 扁 竹 ) 滑 石 山 梔 子 仁 甘 草 ( 炙 ) 木 通 大 黃<br />

( 面 裹 , 煨 , 去 面 , 切 , 焙 , 各 一 斤 )<br />

上 為 散 。 每 服 二 錢 , 水 一 盞 , 入 燈 心 , 煎 至 七 分 , 去 滓 , 溫 服 , 食 后 , 臨 臥 。 小 兒<br />

量 力 少 少 與 之 。<br />

《 黃 帝 內 經 靈 樞 集 注 ‧ 卷 一 ‧ 邪 氣 臟 腑 病 形 第 四 》<br />

腎 脈 急 甚 為 骨 癲 疾 。 微 急 為 沉 厥 奔 豚 。 足 不 收 。 不 得 前 后 緩 甚 為 折 脊 。 微 緩 為 洞 。<br />

洞 者 食 不 化 。 下 嗌 還 出 。 大 甚 為 陰 痿 。 微 大 為 石 水 。 起 臍 以 下 至 小 腹 腄 腄 然 。 上 至 胃 脘 。<br />

死 不 治 。 小 甚 為 洞 泄 。 微 小 為 消 癉 。 滑 盛 為 癃 。 微 滑 為 骨 痿 。 坐 不 能 起 。 起 則 目 無 所<br />

見 。 澀 甚 為 大 癰 。 微 澀 為 不 月 。 沉 痔 。<br />

腎 為 陰 臟 而 主 骨 。 陰 寒 太 甚 。 故 為 骨 癲 疾 。 腎 為 生 氣 之 原 。 正 氣 虛 寒 。 則 為 沉 厥 。<br />

虛 氣 反 逆 。 故 為 奔 豚 。 陰 寒 在 下 。 故 足 不 收 。 腎 開 竅 于 二 陰 。 氣 虛 不 化 。 故 不 得 前 后 也 。<br />

督 脈 屬 腎 貫 脊 。 緩 則 督 脈 懈 弛 。 故 脊 折 也 。 戊 癸 合 而 化 生 火 土 。 以 消 入 胃 之 食 飲 。 腎 氣<br />

緩 。 故 食 不 化 而 還 出 也 。 陰 痿 者 。 陰 器 痿 而 不 舉 。 石 水 。 腎 水 也 。 上 至 胃 脘 。 水 泛 而 土<br />

敗 也 。 腎 氣 虛 則 為 洞 泄 。 精 血 不 足 。 則 為 消 癉 。 腎 有 熱 。 則 為 小 便 閉 癃 。 為 睪 丸 腫 。<br />

骨 痿 坐 不 能 起 。 熱 傷 腎 氣 也 。 目 無 所 見 。 熱 傷 骨 精 也 。 血 氣 皆 始 于 腎 。 澀 則 血 氣 阻 滯 。<br />

故 為 大 癰 。 氣 血 不 行 。 故 為 女 子 不 月 。 為 沉 痔 。<br />

《 黃 帝 內 經 素 問 集 注 ‧ 卷 五 ‧ 痹 論 篇 第 四 十 三 》<br />

黃 帝 問 曰 。 痹 之 安 生 。 岐 伯 對 曰 。 風 寒 濕 三 氣 雜 至 。 合 而 為 痹 也 。( 痹 音 避 。 痹 者<br />

閉 也 。 邪 閉 而 為 痛 也 。 言 風 寒 濕 三 氣 。 錯 雜 而 至 。 相 合 而 為 痹 。) 其 風 氣 勝 者 為 行 痹 。<br />

( 風 者 善 行 而 數 變 。 故 其 痛 流 行 而 無 定 處 。) 寒 氣 勝 者 為 痛 痹 。( 寒 為 陰 邪 。 痛 者 陰 也 。<br />

是 以 寒 氣 勝 者 為 痛 痹 。) 濕 氣 勝 者 為 著 痹 也 。( 濕 流 關 節 。 故 為 留 著 之 痹 。 按 靈 樞 經 有<br />

風 痹 。 傷 寒 論 有 濕 痹 。 是 感 一 氣 而 為 痹 也 。 本 篇 論 風 寒 濕 三 氣 雜 至 。 合 而 為 痹 。 是 三 邪<br />

合 而 為 痹 也 。 靈 樞 周 痹 篇 曰 。 風 寒 濕 氣 。 客 于 外 分 肉 之 間 。 迫 切 而 為 沫 。 沫 得 寒 則 聚 。<br />

聚 則 排 分 肉 而 分 裂 也 。 分 裂 則 痛 。 痛 則 神 歸 之 。 神 歸 之 則 熱 。 熱 則 痛 解 。 痛 解 則 厥 。 厥<br />

則 他 痹 發 。 發 則 如 是 。 是 寒 痹 先 發 而 他 痹 復 發 也 。 本 篇 論 風 氣 勝 者 為 行 痹 。 濕 氣 勝 者 為<br />

著 痹 。 是 三 氣 雜 合 。 而 以 一 氣 勝 者 為 主 病 也 。 經 論 不 同 。 因 證 各 別 。 臨 病 之 士 。 各 宜 體<br />

認 。) 帝 曰 。 其 有 五 者 何 也 。( 帝 問 三 氣 之 外 。 而 又 有 五 痹 也 。 上 節 論 天 之 三 邪 。 此 下<br />

論 人 之 五 氣 。) 岐 伯 曰 。 以 冬 遇 此 者 為 骨 痹 。 以 春 遇 此 者 為 筋 痹 。 以 夏 遇 此 者 為 脈 痹 。<br />

136


以 至 陰 遇 此 者 為 肌 痹 。 以 秋 遇 此 者 為 皮 痹 。( 皮 肉 筋 骨 。 五 臟 之 外 合 也 。 五 臟 之 氣 。 合<br />

于 四 時 五 行 。 故 各 以 其 時 而 受 病 。 同 氣 相 感 也 。) 帝 曰 。 內 舍 五 臟 六 腑 。 何 氣 使 然 。 岐<br />

伯 曰 。 五 臟 皆 有 合 。 病 久 而 不 去 者 。 內 舍 于 其 合 也 。( 肺 合 皮 。 心 合 脈 。 脾 合 肌 。 肝 合<br />

筋 。 腎 合 骨 。 邪 之 中 人 。 始 傷 皮 肉 筋 骨 。 久 而 不 去 。 則 內 舍 于 所 合 之 臟 。 而 為 臟 腑 之 痹<br />

也 。) 故 骨 痹 不 已 。 復 感 于 邪 。 內 舍 于 腎 。 筋 痹 不 已 。 復 感 于 邪 。 內 舍 于 肝 。 脈 痹 不 已 。<br />

復 感 于 邪 。 內 舍 于 心 。 肌 痹 不 已 。 復 感 于 邪 。 內 舍 于 脾 。 皮 痹 不 已 。 復 感 于 邪 。 內 舍 于<br />

肺 。 所 謂 痹 者 。 各 以 其 時 。 重 感 于 風 寒 濕 之 氣 也 。( 所 謂 五 臟 之 痹 者 。 各 以 其 五 臟 所 合<br />

之 時 。 重 感 于 風 寒 濕 之 氣 也 。 蓋 皮 肉 筋 骨 。 內 合 于 五 臟 。 五 臟 之 氣 。 外 合 于 四 時 。 始 病<br />

在 外 之 有 形 。 復 傷 在 內 之 五 氣 。 外 內 形 氣 相 合 。 而 邪 舍 于 內 矣 。 所 謂 舍 者 。 有 如 館 舍 。<br />

邪 客 留 于 其 間 者 也 。 邪 搏 于 五 臟 之 間 。 干 臟 氣 而 不 傷 其 臟 真 。 故 曰 舍 。 曰 客 。 而 上 見 其<br />

煩 滿 喘 逆 諸 證 。 如 其 入 臟 者 則 死 矣 。 張 兆 璜 曰 。 首 言 以 冬 遇 此 為 骨 痹 者 。 謂 痹 病 之 多 深<br />

入 也 。 故 先 言 骨 而 筋 。 筋 而 脈 。 脈 而 皮 膚 。) 凡 痹 之 客 五 臟 者 。 肺 痹 者 。 煩 滿 喘 而 嘔 。<br />

( 此 論 五 臟 之 氣 受 邪 。 而 形 諸 于 病 也 。 肺 主 氣 而 司 呼 吸 。 其 脈 起 于 中 焦 。 還 循 胃 口 。 上<br />

膈 屬 肺 。 故 痹 則 煩 喘 而 嘔 。 兆 璜 曰 。 臟 氣 受 邪 。 則 病 在 五 臟 。 五 臟 受 病 。 腹 轉 及 于 經 脈<br />

形 層 。) 心 痹 者 。 脈 不 通 。 煩 則 心 下 鼓 。 暴 上 氣 而 喘 。 嗌 乾 善 噫 。 厥 氣 上 則 恐 。( 心 主<br />

脈 。 故 痹 閉 而 令 脈 不 通 。 邪 搏 心 下 。 鼓 動 而 上 干 心 臟 則 煩 。 故 煩 則 心 下 鼓 也 。 肺 者 心 之<br />

蓋 。 而 心 脈 上 通 于 肺 。 故 逆 氣 暴 上 。 則 喘 而 嗌 乾 。 心 主 噫 。 心 氣 上 逆 而 出 。 則 善 噫 也 。<br />

夫 水 火 之 氣 。 上 下 時 交 。 心 氣 厥 逆 于 上 。 則 不 能 下 交 于 腎 。 腎 氣 虛 。 故 悲 也 。 兆 璜 曰 。<br />

心 下 鼓 。 暴 上 氣 。 謂 邪 氣 上 逆 也 。 厥 氣 上 。 謂 正 氣 厥 逆 也 。) 肝 痹 者 。 夜 臥 則 驚 。 多 飲<br />

數 小 便 。 上 為 引 如 懷 。( 肝 藏 魂 。 臥 則 神 魂 不 安 。 故 發 驚 駭 。 肝 脈 循 陰 股 。 入 毛 中 。 過<br />

陰 器 。 抵 小 腹 。 挾 胃 屬 肝 絡 膽 。 上 貫 膈 。 循 喉 嚨 。 入 頏 顙 。 肝 氣 痹 閉 。 則 木 火 郁 熱 。 故<br />

在 上 則 多 飲 。 在 下 則 便 數 。 上 引 于 中 。 而 有 如 懷 妊 之 狀 也 。) 腎 痹 者 善 脹 。 尻 以 代 踵 。<br />

脊 以 代 頭 。( 尻 苦 高 切 音 。 腎 者 胃 之 關 。 關 門 不 利 。 則 胃 氣 不 轉 。 故 善 脹 也 。 脊 椎 盡 處<br />

為 尻 。 腎 主 骨 。 骨 痿 而 不 能 行 。 故 尻 以 代 踵 。 陰 病 者 不 能 仰 。 故 脊 以 代 頭 。) 脾 痹 者 。<br />

四 肢 解 惰 。 發 咳 嘔 汁 。 上 為 大 塞 。( 脾 氣 不 能 行 于 四 肢 。 故 四 肢 解 惰 。 脾 脈 上 膈 挾 咽 。<br />

氣 痹 不 行 。 故 發 咳 也 。 入 胃 之 飲 。 上 輸 于 脾 肺 。 脾 氣 不 能 轉 輸 。 故 嘔 汁 。 肺 氣 不 能 通 調 。<br />

故 上 為 大 塞 。) 腸 痹 者 。 數 飲 而 出 不 得 。 中 氣 喘 爭 。 時 發 飧 泄 。( 腸 痹 者 。 兼 大 小 腸 而<br />

言 。 小 腸 為 心 之 府 而 主 小 便 。 邪 痹 于 小 腸 。 則 火 熱 郁 于 上 而 為 數 飲 。 下 為 小 便 不 得 出 也 。<br />

大 腸 為 肺 之 府 而 主 大 便 。 邪 痹 于 大 腸 。 故 上 則 為 中 氣 喘 爭 。 而 下 為 飧 泄 也 。) 胞 痹 者 。<br />

少 腹 膀 胱 。 按 之 內 痛 。 若 沃 以 湯 。 澀 于 小 便 。 上 為 清 涕 。( 胞 者 膀 胱 之 室 。 內 居 少 腹 。<br />

邪 閉 在 胞 。 故 少 腹 膀 胱 。 按 之 內 痛 。 水 閉 不 行 。 則 蓄 而 為 熱 。 故 若 沃 以 湯 。 且 澀 于 小 便<br />

也 。 膀 胱 之 脈 。 從 巔 入 腦 。 腦 滲 則 為 涕 。 上 為 清 涕 者 。 太 陽 之 氣 。 痹 閉 于 下 。 不 能 循 經<br />

而 上 升 也 。 愚 按 六 腑 之 痹 。 只 言 其 三 。 蓋 營 氣 者 。 胃 腑 之 精 氣 也 。 衛 氣 者 。 陽 明 之 悍 氣<br />

也 。 營 衛 相 將 。 出 入 于 外 內 。 三 焦 之 氣 。 游 行 于 上 下 。 甲 膽 之 氣 。 先 臟 腑 而 升 。 夫 痹 者<br />

閉 也 。 正 氣 運 行 。 邪 不 能 留 。 三 腑 之 不 病 痹 者 。 意 在 斯 與 。) 陰 氣 者 。 靜 則 神 藏 。 躁 則<br />

消 亡 。( 此 言 臟 氣 不 藏 。 而 邪 痹 于 臟 也 。 陰 氣 者 。 臟 氣 也 。 神 者 。 五 臟 所 藏 之 神 也 。 五<br />

臟 為 陰 。 陰 者 主 靜 。 故 靜 則 神 氣 藏 而 邪 不 能 侵 。 躁 則 神 氣 消 亡 。 而 痹 聚 于 臟 矣 。) 飲 食<br />

137


自 倍 。 腸 胃 乃 傷 。( 此 言 腸 胃 傷 而 邪 痹 于 腑 也 。 夫 居 處 失 宜 。 則 風 寒 濕 氣 。 中 其 俞 矣 。<br />

然 當 節 其 飲 食 。 勿 使 邪 氣 內 入 。 如 食 飲 應 之 。 邪 即 循 俞 而 入 。 各 舍 其 腑 矣 。) 淫 氣 喘 息 。<br />

痹 聚 在 肺 。 淫 氣 憂 思 。 痹 聚 在 心 。 淫 氣 遺 溺 。 痹 聚 在 腎 。 淫 氣 乏 竭 。 痹 聚 在 肝 。 淫 氣 肌<br />

絕 。 痹 聚 在 脾 。 諸 痹 不 已 。 亦 益 內 也 。 其 風 氣 勝 者 。 其 人 易 已 也 。( 此 申 明 陰 氣 躁 亡 。<br />

而 痹 聚 于 臟 也 。 淫 氣 者 。 陰 氣 淫 佚 。 不 靜 藏 也 。 淫 氣 而 致 于 喘 息 。 則 肺 氣 不 藏 。 而 痹 聚<br />

在 肺 矣 。 淫 氣 而 致 于 憂 思 。 則 腎 氣 不 藏 。 而 痹 聚 在 心 矣 。 淫 氣 而 至 于 遺 溺 。 則 腎 氣 不 藏 。<br />

而 痹 聚 在 腎 矣 。 淫 氣 而 致 于 陰 血 乏 竭 。 則 肝 氣 不 藏 。 而 痹 聚 在 肝 矣 。 淫 氣 而 致 于 肌 肉 焦<br />

絕 。 則 脾 氣 不 藏 。 而 痹 聚 在 脾 矣 。 是 以 在 臟 腑 經 俞 諸 痹 。 留 而 不 已 。 亦 進 益 于 內 。 而 為<br />

臟 腑 之 痹 矣 。 夫 寒 濕 者 。 天 之 陰 邪 。 傷 人 經 俞 筋 骨 。 風 者 。 天 之 陽 邪 。 傷 人 皮 膚 氣 分 。<br />

是 以 三 邪 中 于 臟 腑 之 俞 。 而 風 氣 勝 者 。 其 性 善 行 。 可 從 皮 腠 而 散 。 故 其 人 易 已 也 。 愚 按<br />

下 文 云 。 六 腑 亦 各 有 俞 。 蓋 言 五 臟 六 腑 。 俱 各 有 俞 。 如 風 寒 濕 氣 。 中 于 五 臟 之 俞 。 而 臟<br />

氣 淫 躁 。 則 邪 循 俞 內 入 。 而 各 聚 于 臟 矣 。 中 于 六 腑 之 俞 。 而 飲 食 自 倍 。 腸 胃 乃 傷 。 邪 亦<br />

循 俞 而 入 。 各 舍 其 腑 矣 。 上 節 所 謂 各 以 其 時 。 重 感 于 風 寒 濕 之 氣 而 為 五 臟 之 痹 者 。 合 五<br />

臟 之 氣 而 舍 于 內 也 。 此 節 論 邪 中 臟 腑 之 俞 。 循 俞 而 亦 進 益 于 內 。 先 言 陰 氣 消 亡 。 痹 聚 在<br />

臟 。 故 后 只 言 六 腑 。 亦 各 有 俞 云 。) 帝 曰 。 痹 其 時 有 死 者 。 或 疼 久 者 。 或 易 已 者 。 其 故<br />

何 也 。 岐 伯 曰 。 其 入 臟 者 死 。 其 留 連 筋 骨 間 者 疼 久 。 其 留 皮 膚 間 者 易 已 。( 此 言 五 臟 之<br />

痹 。 循 俞 而 入 臟 者 死 也 。 夫 風 寒 濕 氣 中 其 俞 。 其 臟 氣 實 。 則 邪 不 動 臟 。 若 神 氣 消 亡 。 則<br />

痹 聚 在 臟 而 死 矣 。 按 邪 從 皮 肉 筋 骨 而 內 舍 于 五 臟 者 。 此 邪 干 臟 氣 。 而 不 傷 于 臟 真 。 故 痹<br />

客 于 臟 。 則 為 煩 滿 喘 嘔 。 脈 不 通 。 心 下 鼓 。 嗌 乾 善 噫 諸 證 。 其 留 連 筋 骨 間 。 而 不 內 舍 于<br />

其 合 者 疼 久 。 其 留 皮 膚 間 者 。 隨 氣 而 易 散 。 若 中 其 俞 。 則 內 通 五 臟 。 兼 之 陰 氣 不 藏 。 則<br />

邪 直 入 于 臟 。 而 為 不 治 之 死 證 矣 。) 帝 曰 。 其 客 于 六 腑 者 何 也 。 岐 伯 曰 。 此 亦 其 食 飲 居<br />

處 。 為 其 病 本 也 。( 此 言 六 腑 之 痹 。 乃 循 俞 而 內 入 者 也 。 夫 居 處 失 常 。 則 邪 氣 外 客 。 飲<br />

食 不 節 。 則 腸 胃 內 傷 。 故 食 飲 居 處 。 為 六 腑 之 病 本 。 張 兆 璜 曰 。 痹 聚 在 五 臟 者 。 因 其 陰<br />

氣 不 藏 。 神 氣 消 亡 。 痹 舍 于 六 腑 者 。 亦 其 飲 食 居 處 。 此 節 用 三 亦 字 。 俱 當 著 眼 。) 六 腑<br />

亦 各 有 俞 。 風 寒 濕 氣 中 其 俞 。 而 食 飲 應 之 。 循 俞 而 入 。 各 舍 其 腑 也 。( 飲 食 入 胃 。 大 小<br />

腸 濟 泌 糟 粕 。 膀 胱 決 瀆 水 濁 。 蒸 化 精 液 。 營 養 經 俞 。 如 居 處 失 常 。 而 又 食 飲 應 之 于 內 。<br />

則 經 脈 虛 傷 。 邪 循 俞 而 入 舍 其 腑 矣 。 張 兆 璜 曰 。 邪 中 五 臟 之 俞 。 而 陰 氣 淫 躁 應 之 。 邪 中<br />

六 腑 之 俞 。 而 食 飲 應 之 。 故 曰 。 六 腑 亦 各 有 俞 。 而 食 飲 應 之 。 再 按 靈 樞 口 問 篇 曰 。 夫 百<br />

病 之 始 生 也 。 皆 生 于 風 雨 寒 暑 。 陰 陽 喜 怒 。 飲 食 居 處 。 大 驚 卒 恐 。 夫 風 寒 雨 濕 。 合 而 為<br />

痹 矣 。 居 處 失 常 。 則 邪 中 臟 腑 之 俞 矣 。 喜 怒 病 臟 。 驚 恐 傷 陰 。 則 陰 氣 消 亡 矣 。 飲 食 自 倍 。<br />

則 腸 胃 乃 傷 矣 。 是 以 上 古 之 人 。 食 飲 有 節 。 起 居 有 常 。 不 妄 作 勞 。 和 于 陰 陽 。 故 能 形 與<br />

神 居 。 度 百 歲 乃 去 。) 帝 曰 。 以 針 治 之 奈 何 。 岐 伯 曰 。 五 臟 有 俞 。 六 腑 有 合 。 循 脈 之 分 。<br />

各 有 所 發 。 各 隨 其 過 。 則 病 瘳 也 。( 此 論 治 臟 腑 之 痹 而 各 有 法 也 。 夫 營 俞 治 經 。 故 痹 在<br />

臟 者 。 當 取 之 于 俞 。 合 治 內 腑 。 故 痹 在 腑 者 。 取 之 于 合 也 。 又 當 循 形 身 經 脈 之 分 。 皮 肉<br />

筋 骨 。 各 有 所 發 。 各 隨 其 有 過 之 處 而 取 之 。 則 其 病 自 瘳 矣 。) 帝 曰 。 榮 衛 之 氣 。 亦 令 人<br />

痹 乎 。 岐 伯 曰 。 榮 者 。 水 谷 之 精 氣 也 。 和 調 于 五 臟 。 灑 陳 于 六 腑 。 乃 能 入 于 脈 也 。 故 循<br />

脈 上 下 。 貫 五 臟 。 絡 六 腑 也 。( 靈 樞 經 云 。 人 受 氣 于 谷 。 谷 入 于 胃 。 以 傳 于 肺 。 五 臟 六<br />

138


腑 。 皆 以 受 氣 。 其 清 者 為 榮 。 濁 者 為 衛 。 榮 行 脈 中 。 衛 行 脈 外 。 榮 氣 篇 曰 。 榮 氣 之 道 。<br />

內 谷 為 實 。 谷 入 于 胃 。 乃 傳 之 肺 。 流 溢 于 中 。 布 散 于 外 。 專 精 者 行 于 經 隧 。 常 營 無 已 。<br />

是 水 谷 之 精 氣 。 從 肺 氣 而 先 和 調 于 臟 腑 。 五 臟 六 腑 。 皆 以 受 氣 。 而 乃 能 入 于 脈 也 。 入 于<br />

脈 。 故 循 脈 上 下 。 復 貫 五 臟 。 絡 六 腑 。 蓋 言 五 臟 六 腑 。 受 谷 精 之 氣 。 營 行 于 經 脈 。 經 榮<br />

之 氣 復 貫 絡 于 臟 腑 。 互 相 資 生 而 資 養 者 也 。) 衛 者 。 水 谷 之 悍 氣 也 。 其 氣 慓 疾 滑 利 。 不<br />

能 入 于 脈 也 。 故 循 皮 膚 之 中 。 分 肉 之 間 。 熏 于 肓 膜 。 散 于 胸 腹 。( 衛 者 。 水 谷 之 悍 氣 。<br />

其 氣 慓 疾 滑 利 。 故 不 能 入 于 脈 。 不 入 于 脈 。 故 循 于 皮 膚 分 肉 之 間 。 分 肉 者 。 肌 肉 之 腠 理 。<br />

理 者 。 皮 膚 臟 腑 之 紋 理 也 。 蓋 在 外 則 行 于 皮 膚 肌 理 之 間 。 在 內 則 行 于 絡 臟 絡 腑 之 募 原 。<br />

募 原 者 。 脂 膜 也 。 亦 有 紋 理 之 相 通 。 故 曰 皮 膚 臟 腑 之 紋 理 也 。 絡 小 腸 之 脂 膜 謂 之 肓 。 是<br />

以 在 中 焦 。 則 熏 蒸 于 肓 膜 。 行 于 胸 膈 之 上 。 則 散 于 心 肺 之 募 理 。 行 于 腹 中 。 散 于 腸 胃 肝<br />

腎 之 募 原 。 是 外 內 上 下 。 皮 肉 臟 腑 。 皆 以 受 氣 。 一 日 一 夜 。 五 十 而 周 于 身 。) 逆 其 氣 則<br />

病 。 從 其 氣 則 愈 。 不 與 風 寒 濕 氣 合 。 故 不 為 痹 。( 榮 衛 之 氣 。 榮 行 脈 中 。 衛 行 脈 外 。 營<br />

周 不 休 。 五 十 而 復 大 會 。 陰 陽 相 貫 。 如 環 無 端 。 旋 轉 而 不 休 息 者 也 。 故 逆 其 氣 則 病 。 從<br />

其 氣 則 愈 。 不 與 風 寒 濕 邪 合 。 而 留 連 于 皮 膚 脈 絡 之 間 。 故 不 為 痹 也 。 蓋 言 痹 在 皮 者 。 肺<br />

氣 之 所 主 也 。 痹 在 肌 者 。 脾 氣 之 所 主 也 。 痹 在 脈 者 。 心 氣 之 所 主 也 。 榮 衛 之 氣 。 雖 在 皮<br />

膚 絡 脈 之 間 。 行 而 不 留 。 故 不 與 邪 合 。) 帝 曰 。 善 。 痹 或 痛 或 不 痛 。 或 不 仁 。 或 寒 或 熱 。<br />

或 燥 或 濕 。 其 故 何 也 。( 不 仁 、 不 知 痛 癢 也 。 燥 者 。 謂 無 汗 。 濕 者 。 多 汗 而 濡 濕 也 。)<br />

岐 伯 曰 。 痛 者 。 寒 氣 多 也 。 有 寒 。 故 痛 也 。( 寒 氣 勝 者 為 痛 痹 。 故 痛 者 寒 氣 多 也 。 絡 始<br />

篇 曰 。 病 痛 者 陰 也 。 人 有 陰 寒 。 故 痛 也 。 上 寒 字 言 天 之 寒 邪 。 下 寒 字 言 人 之 寒 氣 。 蓋 天<br />

有 陰 陽 。 人 有 陰 陽 。 如 感 天 之 陰 寒 。 而 吾 身 之 陽 盛 。 則 寒 可 化 而 為 熱 。 如 兩 寒 相 搏 。 凝<br />

聚 而 為 痛 痹 矣 。) 其 不 痛 不 仁 者 。 病 久 入 深 。 榮 衛 之 行 澀 。 經 絡 時 疏 。 故 不 通 。 皮 膚 不<br />

營 。 故 為 不 仁 。( 通 字 當 作 痛 。 病 久 入 深 者 。 久 而 不 去 。 將 內 舍 于 其 合 也 。 邪 病 久 。 則<br />

榮 衛 之 道 傷 而 行 澀 。 邪 入 深 。 則 不 痹 閉 于 形 身 。 而 經 絡 時 疏 。 故 不 痛 也 。 榮 衛 行 澀 。 則<br />

不 能 營 養 于 皮 膚 。 故 為 不 仁 。) 其 寒 者 。 陽 氣 少 。 陰 氣 多 。 與 病 相 益 。 故 寒 也 。( 此 言<br />

寒 熱 者 。 由 人 身 之 陰 陽 氣 化 也 。 人 之 陽 氣 少 而 陰 氣 多 。 則 與 病 相 益 其 陰 寒 矣 。 邪 正 惟 陰 。<br />

故 為 寒 也 。) 其 熱 者 。 陽 氣 多 。 陰 氣 少 。 病 氣 勝 。 陽 遭 陰 。 故 為 痹 熱 。( 人 之 陽 氣 多 而<br />

陰 氣 少 。 邪 得 人 之 陽 盛 。 而 病 氣 勝 矣 。 人 之 陽 氣 盛 。 而 遇 天 之 陰 邪 。 則 邪 隨 氣 化 而 為 痹<br />

熱 矣 。 張 兆 璜 曰 。 與 病 相 益 者 。 言 人 之 陰 氣 多 而 益 其 病 氣 之 陰 寒 也 。 病 氣 勝 者 。 言 人 之<br />

陽 氣 多 而 益 其 病 氣 之 熱 勝 也 。 此 論 天 有 陰 陽 之 邪 。 而 人 有 寒 熱 之 氣 化 。) 其 多 汗 而 濡 者 。<br />

此 其 逢 濕 甚 也 。 陽 氣 少 。 陰 氣 盛 。 兩 氣 相 感 。 故 汗 出 而 濡 也 。( 濕 者 。 天 之 陰 邪 也 。 感<br />

天 地 之 陰 寒 。 而 吾 身 陰 氣 又 盛 。 兩 氣 相 感 。 故 汗 出 而 濡 也 。 兆 璜 曰 。 陽 熱 盛 者 多 汗 出 。<br />

濡 濕 之 汗 。 又 屬 陰 寒 。 醫 者 審 之 。) 帝 曰 。 夫 痹 之 為 病 。 不 痛 何 也 。 岐 伯 曰 。 痹 在 于 骨<br />

則 重 。 在 于 脈 則 血 凝 而 不 流 。 在 于 筋 則 屈 不 伸 。 在 于 肉 則 不 仁 。 在 于 皮 則 寒 。 故 具 此 五<br />

者 。 則 不 痛 也 。( 經 云 氣 傷 痛 。 此 論 邪 痹 經 脈 骨 肉 之 有 形 。 而 不 傷 其 氣 者 。 則 不 痛 也 。<br />

夫 骨 有 骨 氣 。 脈 有 脈 氣 。 筋 有 筋 氣 。 肌 有 肌 氣 。 皮 有 皮 氣 。 皆 五 臟 之 氣 。 而 外 合 于 形 身 。<br />

如 病 形 而 不 傷 其 氣 。 則 只 見 骨 痹 之 身 重 。 脈 痹 之 血 凝 不 行 。 筋 痹 之 屈 而 不 伸 。 肉 痹 之 肌<br />

肉 不 仁 。 皮 痹 之 皮 毛 寒 冷 。 故 具 此 五 者 之 形 證 。 而 不 痛 也 。) 凡 痹 之 類 。 逢 寒 則 蟲 。 逢<br />

139


熱 則 縱 。 帝 曰 。 善 。( 此 承 上 文 而 言 。 凡 此 五 痹 之 類 。 如 逢 吾 身 之 陰 寒 。 則 如 蟲 行 皮 膚<br />

之 中 。 逢 吾 身 之 陽 熱 。 則 筋 骨 并 皆 放 縱 。 又 非 若 病 氣 之 有 寒 則 痛 。 陽 氣 多 則 為 痹 熱 也 。<br />

此 言 形 氣 之 病 。 各 有 分 別 。 故 帝 嘉 其 善 焉 。 兆 璜 曰 。 在 外 者 。 皮 膚 為 陽 。 筋 骨 為 陰 。 如<br />

逢 寒 則 陽 亦 陰 寒 。 故 皮 膚 則 蟲 。 逢 熱 則 陰 亦 陽 熱 。 故 筋 骨 弛 縱 。)<br />

《 黃 帝 內 經 素 問 集 注 ‧ 卷 五 ‧ 痿 論 篇 第 四 十 四 》<br />

黃 帝 問 曰 。 五 臟 使 人 痿 何 也 。( 痿 者 。 四 肢 無 力 委 弱 。 舉 動 不 能 。 若 委 棄 不 用 之 狀 。<br />

夫 五 臟 各 有 所 合 。 痹 從 外 而 合 病 于 內 。 外 所 因 也 。 痿 從 內 而 合 病 于 外 。 內 所 因 也 。 故 帝<br />

承 上 章 而 復 問 曰 。 五 臟 使 人 痿 何 也 。) 岐 伯 對 曰 。 肺 主 身 之 皮 毛 。 心 主 身 之 血 脈 。 肝 主<br />

身 之 筋 膜 。 脾 主 身 之 肌 肉 。 腎 主 身 之 骨 髓 。( 夫 形 身 之 所 以 能 舉 止 動 靜 者 。 由 臟 氣 之 呴<br />

養 于 筋 脈 骨 肉 也 。 是 以 臟 病 于 內 。 則 形 痿 于 外 矣 。) 故 肺 熱 葉 焦 則 皮 毛 虛 弱 急 薄 。 著 則<br />

生 痿 鮎 也 。( 肺 屬 金 。 肺 熱 則 金 燥 而 葉 焦 矣 。 肺 主 皮 毛 。 肺 熱 葉 焦 則 皮 毛 虛 薄 矣 。 夫 食<br />

飲 于 胃 。 其 精 液 乃 傳 之 肺 。 肺 朝 百 脈 。 輸 精 于 皮 毛 。 毛 脈 合 精 。 行 氣 于 臟 腑 。 是 五 臟 所<br />

生 之 精 神 氣 血 。 所 主 之 皮 肉 筋 骨 。 皆 由 肺 臟 輸 布 之 精 液 以 資 養 。 皮 膚 薄 著 則 精 液 不 能 轉<br />

輸 。 是 以 五 臟 皆 熱 而 生 痿 鮎 矣 。 靈 樞 經 云 。 皮 膚 薄 著 。 毛 腠 夭 焦 。 著 者 。 皮 毛 燥 著 。 而<br />

無 生 轉 之 氣 。 故 曰 著 則 生 痿 鮎 矣 。) 心 氣 熱 則 下 脈 厥 而 上 。 上 則 下 脈 虛 。 虛 則 生 脈 痿 。<br />

樞 折 挈 。 脛 縱 而 不 任 地 也 。( 心 為 火 臟 。 心 氣 熱 則 氣 惟 上 炎 。 心 主 脈 。 故 脈 氣 亦 厥 而 上<br />

矣 。 上 則 身 半 以 下 之 脈 虛 而 成 脈 痿 也 。 夫 經 脈 者 。 所 以 行 氣 血 而 營 陰 陽 。 濡 筋 骨 以 利 關<br />

節 。 故 經 脈 虛 則 樞 折 于 下 矣 。 樞 折 。 即 骨 徭 而 不 安 于 地 。 骨 徭 者 。 筋 緩 而 不 收 。 故 筋 骨<br />

徭 挈 不 收 。 足 脛 緩 縱 而 不 能 任 地 也 。) 肝 氣 熱 則 膽 泄 口 苦 。 筋 膜 乾 。 筋 膜 乾 則 筋 急 而 攣 。<br />

發 為 筋 痿 。( 膽 者 中 精 之 府 。 其 應 在 筋 。 是 周 身 之 筋 膜 由 膽 藏 之 精 汁 以 營 養 。 膽 附 于 肝 。<br />

肝 氣 熱 則 膽 汁 泄 而 口 苦 矣 。 膽 汁 泄 則 筋 膜 無 以 營 養 而 乾 燥 矣 。 筋 膜 乾 則 攣 急 而 發 為 筋 痿<br />

也 。) 脾 氣 熱 則 胃 乾 而 渴 。 肌 肉 不 仁 。 發 為 肉 痿 。( 陽 明 燥 金 主 氣 。 從 中 見 太 陰 之 濕 化 。<br />

是 以 脾 氣 熱 則 胃 乾 而 渴 矣 。 脾 胃 之 氣 。 并 主 肌 肉 。 陽 明 津 液 不 生 。 太 陰 之 氣 不 至 。 故 肌<br />

肉 不 仁 而 發 為 肉 痿 也 。) 腎 氣 熱 則 腰 脊 不 舉 。 骨 枯 而 髓 減 。 發 為 骨 痿 。( 腎 主 藏 精 。 腎<br />

氣 熱 則 津 液 燥 竭 矣 。 腰 者 腎 之 府 。 是 以 腰 脊 不 能 伸 舉 。 腎 生 骨 髓 。 在 體 為 骨 。 腎 氣 熱 而<br />

精 液 竭 。 則 髓 減 骨 枯 而 發 為 骨 痿 也 。) 帝 曰 。 何 以 得 之 。 岐 伯 曰 。 肺 者 臟 之 長 也 。 為 心<br />

之 蓋 也 。 有 所 失 亡 。 所 求 不 得 。 則 發 肺 鳴 。 鳴 則 肺 熱 葉 焦 。 故 曰 。 五 臟 因 肺 熱 葉 焦 。 發<br />

為 痿 鮎 。 此 之 謂 也 。( 此 申 明 五 臟 之 熱 而 成 痿 者 。 由 肺 熱 葉 焦 之 所 致 也 。 臟 真 高 于 肺 。<br />

朝 百 脈 而 行 氣 于 臟 腑 。 故 為 臟 之 長 。 肺 屬 乾 金 而 主 天 。 居 心 主 之 上 。 而 為 心 之 華 蓋 。 有<br />

所 失 亡 。 所 求 不 得 。 則 心 志 靡 寧 。 而 火 氣 炎 上 。 肺 乃 心 之 蓋 。 金 受 火 刑 。 即 發 喘 鳴 而 肺<br />

熱 葉 焦 矣 。 肺 熱 葉 焦 。 則 津 液 無 從 輸 布 。 而 五 臟 皆 熱 矣 。 故 曰 五 臟 因 肺 熱 葉 焦 而 成 痿 鮎<br />

者 。 此 之 謂 也 。 鮎 者 。 足 痿 而 不 能 任 地 。 故 曰 。 謂 下 經 本 病 篇 有 此 語 也 。) 悲 哀 太 甚 則<br />

胞 絡 絕 。 胞 絡 絕 則 陽 氣 內 動 。 發 則 心 下 崩 。 數 溲 血 也 。( 此 以 下 復 論 心 肝 脾 腎 。 各 有 所<br />

因 。 而 自 成 痿 鮎 也 。 胞 絡 者 。 胞 之 大 絡 。 即 沖 脈 也 。 沖 脈 起 于 胞 中 。 為 十 二 經 脈 之 海 。<br />

心 主 血 脈 。 是 以 胞 絡 絕 則 心 氣 虛 而 內 動 矣 。 陽 氣 、 心 氣 也 。 心 為 陽 中 之 太 陽 。 故 曰 陽 氣 。<br />

未 水 之 精 為 志 。 火 之 精 為 神 。 悲 哀 太 甚 。 則 神 志 俱 悲 而 上 下 之 氣 不 交 矣 。 是 以 胞 絡 絕 而<br />

140


陽 氣 內 動 。 心 氣 動 則 心 下 崩 而 數 溲 血 矣 。) 故 本 病 曰 。 大 經 空 虛 。 發 為 肌 痹 。 傳 為 脈 痿 。<br />

( 本 病 、 即 本 經 第 七 十 三 篇 之 本 病 論 。 大 經 、 胞 之 大 絡 也 。 胞 乃 血 室 。 中 焦 之 汁 。 奉 心<br />

化 赤 。 流 溢 于 中 。 從 沖 脈 而 上 循 背 里 者 。 貫 于 脈 中 。 循 腹 右 上 行 者 。 至 胸 中 而 散 于 脈 外 。<br />

充 膚 熱 肉 。 生 毫 毛 。 是 胞 絡 之 血 。 半 行 于 脈 中 。 半 行 于 皮 腠 。 脈 外 之 血 少 。 則 為 肌 痹 。<br />

脈 內 之 血 少 。 則 為 脈 痿 。 是 溲 崩 之 血 。 從 大 經 而 下 。 先 傷 皮 膚 氣 分 之 血 。 而 復 及 于 經 脈<br />

之 中 。 故 曰 。 大 經 空 虛 。 發 為 肌 痹 。 傳 為 脈 痿 。 按 皮 膚 之 血 。 臥 則 歸 肝 。 五 臟 生 成 篇 曰 。<br />

人 臥 血 歸 于 肝 。 正 此 血 也 。 故 臥 出 而 風 吹 之 。 血 凝 于 膚 者 為 痹 。 再 按 男 子 絡 唇 口 而 生 髭<br />

須 。 女 子 月 事 以 時 下 者 。 肝 經 沖 脈 之 血 也 。 是 以 崩 溲 或 大 吐 衄 而 不 致 于 死 。 若 心 主 脈 中<br />

之 血 。 一 息 不 運 則 機 緘 窮 。 一 毫 不 續 則 穹 壞 判 矣 。) 思 想 無 窮 。 所 愿 不 得 。 意 淫 于 外 。<br />

入 房 太 甚 。 宗 筋 弛 縱 。 發 為 筋 痿 。 及 為 白 淫 。( 此 論 肝 氣 自 傷 而 發 為 筋 痿 也 。 肝 者 將 軍<br />

之 官 。 謀 慮 出 焉 。 思 想 無 窮 。 所 愿 不 得 。 則 肝 氣 傷 矣 。 前 陰 者 。 宗 筋 之 所 聚 。 足 厥 陰 之<br />

脈 。 循 陰 股 。 入 毛 中 。 過 陰 器 。 意 淫 于 外 則 欲 火 內 動 。 入 房 太 甚 則 宗 筋 縱 弛 。 是 以 發 為<br />

陰 痿 。 及 為 白 淫 。 白 淫 者 。 欲 火 盛 而 淫 精 自 出 也 。) 故 下 經 曰 。 筋 痿 者 。 生 于 肝 。 使 內<br />

也 。( 下 經 、 即 以 下 七 十 三 篇 之 本 病 論 。 今 遺 亡 矣 。 言 本 篇 所 論 筋 痿 者 。 又 生 于 所 愿 不<br />

遂 而 傷 肝 。 兼 之 使 內 入 房 之 太 甚 也 。) 有 漸 于 濕 。 以 水 為 事 。 若 有 所 留 。 居 處 相 濕 。 肌<br />

肉 濡 漬 。 痹 而 不 仁 。 發 為 肉 痿 。 故 下 經 曰 。 肉 痿 者 。 得 之 濕 地 也 。( 有 漸 于 濕 者 。 清 濕<br />

地 氣 之 中 于 下 也 。 以 水 為 事 者 。 好 飲 水 漿 。 濕 濁 之 留 于 中 也 。 若 有 濕 濁 之 所 留 。 而 居 處<br />

又 兼 卑 下 。 外 內 相 濕 。 以 致 肌 肉 濡 漬 。 痹 而 不 仁 。 發 為 肉 痿 也 。) 有 所 遠 行 勞 倦 。 逢 大<br />

熱 而 渴 。 渴 則 陽 氣 內 伐 。 內 伐 則 熱 舍 于 腎 。 腎 者 水 臟 也 。 今 水 不 勝 火 。 則 骨 枯 而 髓 虛 。<br />

故 足 不 任 身 。 發 為 骨 痿 。 故 下 經 曰 。 骨 痿 者 。 生 于 大 熱 也 。( 此 論 勞 倦 熱 渴 而 成 骨 痿 也 。<br />

遠 行 勞 倦 則 傷 腎 。 逢 大 熱 則 暑 暍 傷 陰 。 渴 則 陰 液 內 竭 。 是 以 陽 熱 之 氣 。 內 伐 其 陰 。 而 熱<br />

合 于 腎 矣 。 腎 者 水 臟 。 水 盛 則 能 制 火 。 今 陽 盛 陰 消 。 水 不 勝 火 。 以 致 骨 枯 髓 虛 。 足 不 任<br />

用 于 身 。 而 發 為 骨 痿 也 。) 帝 曰 。 何 以 別 之 。 岐 伯 曰 。 肺 熱 者 。 色 白 而 毛 敗 。 心 熱 者 。<br />

色 赤 而 絡 脈 溢 。 肝 熱 者 。 色 蒼 而 爪 枯 。 脾 熱 者 。 色 黃 而 肉 蠕 動 。 腎 熱 者 。 色 黑 而 齒 槁 。<br />

( 痿 病 之 因 。 皆 緣 五 臟 熱 而 精 液 竭 。 不 能 營 養 于 筋 脈 骨 肉 。 是 以 有 因 肺 熱 葉 焦 。 致 五 臟<br />

熱 而 成 痿 者 。 有 因 悲 思 內 傷 。 勞 倦 外 熱 。 致 精 血 竭 而 臟 氣 熱 者 。 皆 當 診 之 于 形 色 也 。 爪<br />

者 筋 之 應 。 齒 者 骨 之 余 。) 帝 曰 。 如 夫 子 言 可 矣 。 論 言 治 痿 者 。 獨 取 陽 明 。 何 也 。( 論<br />

言 、 即 本 病 論 中 之 言 也 。 帝 以 伯 言 痿 病 之 因 于 臟 熱 。 當 從 五 臟 所 合 之 皮 肉 筋 骨 以 治 之 。<br />

如 夫 子 言 可 矣 。 然 論 言 治 痿 。 何 獨 取 于 陽 明 。) 岐 伯 曰 。 陽 明 者 。 五 臟 六 腑 之 海 。 主 潤<br />

宗 筋 。 宗 筋 主 束 骨 而 利 機 關 也 。( 陽 明 者 。 水 谷 血 氣 之 海 。 五 臟 六 腑 。 皆 受 氣 于 陽 明 。<br />

故 為 臟 腑 之 海 。 宗 筋 者 。 前 陰 也 。 前 陰 者 。 宗 筋 之 所 聚 。 太 陰 陽 明 之 所 合 也 。 諸 筋 皆 屬<br />

于 節 。 主 束 骨 而 利 機 關 。 宗 筋 為 諸 筋 之 會 。 陽 明 所 生 之 血 氣 。 為 之 潤 養 。 故 諸 痿 獨 取 于<br />

陽 明 。) 沖 脈 者 。 經 脈 之 海 也 。 主 滲 灌 溪 谷 。 與 陽 明 合 于 宗 筋 。( 溪 谷 者 。 大 小 分 肉 腠<br />

理 也 。 沖 脈 起 于 胞 中 。 上 循 背 里 。 為 經 絡 之 海 。 其 浮 而 外 者 。 滲 灌 于 溪 谷 之 間 。 與 陽 明<br />

合 于 宗 筋 。 是 以 宦 者 去 其 宗 筋 。 則 傷 沖 任 。 血 瀉 不 復 。 而 須 不 生 。) 陰 陽 總 宗 筋 之 會 。<br />

會 于 氣 街 。 而 陽 明 為 之 長 。( 少 陰 太 陰 陽 明 。 沖 任 督 脈 。 總 會 于 宗 筋 。 循 腹 上 行 。 而 復<br />

會 于 氣 街 。 氣 街 者 。 腹 氣 之 街 。 在 沖 脈 于 臍 左 右 之 動 脈 間 。 乃 陽 明 之 所 主 。 故 陽 明 為 之<br />

141


主 。 長 、 主 也 。) 皆 屬 于 帶 脈 。 而 絡 于 督 脈 。( 帶 脈 起 于 季 脅 。 圍 身 一 周 。 如 束 帶 熱 。<br />

三 陰 三 陽 。 十 二 經 脈 。 與 奇 經 之 任 督 沖 維 。 經 循 于 上 下 。 皆 屬 帶 脈 之 所 約 束 。 督 脈 起 于<br />

會 陰 。 分 三 歧 為 任 沖 。 而 上 行 腹 背 。 是 以 沖 任 少 陰 陽 明 。 與 督 脈 皆 為 連 絡 。) 故 陽 明 虛<br />

則 宗 筋 縱 。( 陽 明 為 水 谷 之 海 。 主 潤 宗 筋 。 陽 明 虛 則 宗 筋 縱 。 宗 筋 縱 弛 。 不 能 束 骨 而 利<br />

機 關 。 則 成 痿 鮎 矣 。 故 諸 痿 獨 取 于 陽 明 。) 帶 脈 不 引 。 故 足 痿 不 用 也 。( 陰 陽 經 脈 。 皆<br />

屬 帶 脈 之 所 約 束 。 如 帶 脈 不 能 延 引 。 則 在 下 之 筋 脈 縱 弛 。 而 足 痿 不 用 矣 。) 帝 曰 。 治 之<br />

奈 何 。 岐 伯 曰 。 各 補 其 滎 。 而 通 其 俞 。 調 其 虛 實 。 和 其 逆 順 。 筋 脈 骨 肉 。 各 以 其 時 受 月 。<br />

則 病 已 矣 。 帝 曰 。 善 。( 伯 言 治 痿 之 法 。 雖 取 陽 明 。 而 當 兼 取 其 五 臟 之 滎 俞 也 。 各 補 其<br />

營 者 。 補 五 臟 之 真 氣 也 。 通 其 俞 者 。 通 利 五 臟 之 熱 也 。 調 其 虛 實 者 。 氣 虛 則 補 之 。 熱 盛<br />

則 瀉 之 也 。 和 其 順 逆 者 。 和 其 氣 之 往 來 也 。 筋 脈 骨 肉 。 內 合 五 臟 。 五 臟 之 氣 。 外 應 四 時 。<br />

各 以 其 四 時 受 氣 之 月 。 隨 其 淺 深 而 取 之 。 其 病 已 矣 。 按 診 要 經 終 篇 曰 。 正 月 二 月 。 人 氣<br />

在 肝 。 三 月 四 月 。 人 氣 在 脾 。 五 月 六 月 。 人 氣 在 頭 。 七 月 八 月 。 人 氣 在 肺 。 九 月 十 月 。<br />

人 氣 在 心 。 十 一 月 十 二 月 。 人 氣 在 腎 。 故 春 刺 散 俞 。 夏 刺 絡 俞 。 秋 刺 皮 膚 。 冬 刺 俞 竅 。<br />

春 夏 秋 冬 。 各 有 所 刺 。 謂 各 隨 其 五 臟 受 氣 之 時 月 。 合 其 淺 深 而 取 之 。 不 必 皮 痿 治 皮 。 而<br />

骨 痿 刺 骨 也 。)<br />

《 中 西 匯 通 醫 經 精 義 ‧ 上 卷 ‧ 五 臟 所 主 》<br />

此 條 先 言 所 合 。 言 本 臟 之 內 外 相 合 也 。 后 言 所 主 。 明 其 相 制 相 成 也 。<br />

心 之 合 脈 也 。<br />

西 醫 云 。 心 有 運 血 管 。 回 血 管 外 則 散 達 周 身 。 內 則 入 于 心 中 。 心 中 有 上 下 四 房 。 以<br />

存 血 。 心 體 跳 動 不 休 。 而 周 身 血 管 應 之 而 動 是 為 動 脈 此 說 極 是 。 脈 經 云 脈 為 血 府 即 此 之<br />

謂 也 。 醫 林 改 錯 。 謂 脈 是 氣 管 非 血 管 。 言 氣 乃 能 動 。 血 不 能 動 。 夫 果 是 氣 管 則 隨 氣 呼 吸 。<br />

一 呼 止 。 當 動 一 至 。 一 吸 止 當 。 動 一 至 何 以 一 呼 動 二 至 。 一 吸 動 二 至 。 顯 與 氣 息 相 錯 哉<br />

是 脈 非 氣 管 。 其 應 心 而 動 為 無 疑 矣 。 故 云 心 之 合 脈 也 。 西 醫 言 脈 不 足 為 診 具 足 見 西 醫 之<br />

粗 淺 也 。 脈 診 兩 手 。 始 于 內 經 。 詳 于 難 經 。 事 確 理 真 非 西 人 器 具 測 量 。 所 能 得 也 。 詳 下<br />

榮 衛 生 會 。 及 診 脈 精 要 篇 。<br />

其 榮 色 也 。<br />

心 主 血 。 血 足 則 色 華 。 血 脫 則 色 枯 。<br />

其 主 腎 也 。<br />

五 行 之 理 。 相 生 相 制 制 則 生 化 。 心 是 。 火 臟 而 受 制 于 腎 水 。 是 腎 乃 心 臟 生 化 之 主 。<br />

故 其 主 腎 也 。 心 為 離 火 。 離 卦 中 之 陰 爻 。 即 含 坎 。 水 之 象 也 。 心 之 所 以 生 血 。 亦 以 水 交<br />

于 火 即 化 為 血 。 另 詳 氣 血 條 。 惟 其 以 水 濟 火 。 而 火 之 功 用 乃 成 。 故 心 血 虛 者 。 必 兼 補 腎<br />

水 。 觀 天 王 補 心 丹 。 仲 景 復 脈 湯 均 用 地 黃 。 其 義 可 知 。<br />

肺 之 合 皮 也 。<br />

肺 為 乾 金 。 體 高 而 大 。 如 天 之 無 不 覆 。 氣 達 于 外 。 以 衛 周 身 。 如 天 之 無 不 包 。 故 合<br />

于 皮 毛 。 西 醫 云 。 周 身 氣 管 。 外 則 散 為 毛 。 竅 。 內 則 總 統 于 肺 。 故 肺 合 皮 毛 。 凡 是 外 感 。<br />

無 不 治 肺 也 。 西 法 用 數 百 倍 顯 微 鏡 。 照 見 毛 形 如 樹 。 其 下 有 。 坑 。 坑 內 有 許 多 蟲 。 或 進<br />

142


或 出 。 其 實 皆 氣 之 出 入 也 。 蓋 肺 主 行 氣 。 肺 中 盡 是 氣 孔 。 鼻 者 直 出 之 孔 。 毛 者 橫 出 之 孔<br />

鼻 氣 大 。 故 人 皆 知 之 毛 孔 之 氣 細 故 人 不 知 。 實 則 鼻 氣 一 出 則 毛 孔 之 氣 俱 出 鼻 氣 一 入 。 則<br />

毛 孔 之 氣 俱 入 。 中 國 人 不 知 皮 毛 與 肺 相 連 。 皆 是 從 毛 竅 相 通 也 。<br />

其 榮 毛 也 。<br />

毛 者 。 血 之 余 也 。 然 實 則 血 從 氣 。 化 而 生 焉 。 氣 生 于 水 。 先 天 真 氣 。 名 天 癸 水 。 女<br />

子 以 血 為 主 。 氣 從 血 化 。 故 水 化 為 血 。 內 行 下 達 。 則 為 月 信 男 子 以 氣 為 主 。 則 血 從 。 氣<br />

化 故 血 化 。 為 水 上 行 外 達 則 生 須 與 毛 另 詳 氣 血 條 。 毛 榮 者 氣 化 之 盛 也 。 肺 主 氣 故 其 榮 在<br />

毛 。<br />

其 主 心 也 。<br />

天 之 五 行 。 火 西 流 。 而 后 能 秋 地 之 五 行 。 火 克 金 。 而 后 成 器 人 之 五 行 。 心 火 溫 肺 。<br />

而 后 胸 中 陽 和 。 無 寒 飲 咳 痹 之 證 。 故 心 火 者 。 乃 肺 之 主 也 。 心 火 太 甚 。 則 肺 燥 。 心 火 不<br />

足 。 則 肺 寒 。<br />

肝 之 合 筋 也 。<br />

筋 象 甲 乙 木 。 故 為 肝 所 合 。 人 但 知 筋 著 。 于 骨 節 間 。 而 不 知 筋 實 與 肝 通 蓋 肝 中 有 大<br />

膈 膜 。 內 連 肥 網 。 外 連 皮 膚 。 凡 有 瘦 肉 。 皆 有 網 膜 包 之 。 凡 肉 之 網 膜 。 其 兩 頭 皆 連 于 筋 。<br />

肝 之 氣 。 即 從 內 膈 膜 發 為 外 之 網 膜 。 由 網 膜 而 發 為 筋 。 筋 所 以 為 肝 之 合 也 。 中 醫 但 言 其<br />

義 。 未 言 其 形 。 今 借 西 法 。 指 出 跡 象 。 尤 為 確 實 。 合 者 。 相 連 之 謂 也 。 凡 瘈 疭 筋 抽 。 皆<br />

是 內 膜 。 伸 縮 收 放 。 因 牽 動 其 筋 而 然 。 若 不 知 筋 所 發 生 之 源 。 則 不 能 治 也 。<br />

其 榮 爪 也 。<br />

爪 為 之 筋 余 。 筋 節 柔 和 。 故 其 榮 發 見 于 爪 。<br />

其 主 肺 也 。<br />

肝 主 血 主 清 陽 之 氣 。 必 得 肺 金 制 之 。 木 不 郁 而 為 火 。 則 清 氣 得 升 。 血 脈 和 暢 如 金 不<br />

能 平 。 木 則 肝 火 上 升 。 為 痰 咳 虛 癆 失 血 等 證 。<br />

脾 之 合 肉 也 。<br />

肉 是 人 身 之 陰 質 。 脾 為 太 陰 。 主 化 水 谷 以 生 肌 肉 。 肌 是 肥 肉 。 肉 是 瘦 肉 。 肥 肉 是 氣<br />

所 生 瘦 肉 是 血 所 生 脾 生 連 網 之 上 。 脾 氣 足 則 內 。 生 膏 油 。 透 出 于 外 。 則 生 肥 肉 脾 血 足 。<br />

則 又 從 連 網 中 凝 結 而 生 瘦 肉 。 亦 由 內 生 出 于 。 外 肥 肉 包 瘦 肉 者 氣 包 血 。 故 也 。 脾 陽 虛 則<br />

肉 浮 。 脾 陰 虛 則 肉 消 。 脾 生 膏 油 。 從 膏 油 而 生 出 肌 肉 。 其 形 跡 之 相 連 最 顯 然 也 。 乃 西 醫<br />

剖 割 但 淺 割 外 皮 。 其 肉 象 如 何 。 深 割 內 皮 。 其 肉 象 又 如 何 。 究 未 知 肌 肉 屬 脾 。 所 以 不 得<br />

治 法 。<br />

其 榮 唇 也 。<br />

脾 開 竅 于 口 。 唇 乃 口 之 門 戶 。 故 其 榮 在 唇 。 凡 病 唇 縮 。 為 脾 絕 不 治 。<br />

其 主 肝 也 。<br />

肝 屬 木 。 能 疏 泄 水 谷 脾 土 得 肝 木 之 疏 泄 。 則 飲 食 化 肝 木 之 陽 。 不 升 則 為 瀉 泄 。 肝 寒<br />

則 腹 痛 。 霍 亂 觀 建 中 湯 。 用 桂 枝 溫 肝 。 即 知 其 義 。 肝 火 郁 。 則 為 痢 。 亦 是 肝 病 累 脾 。 故<br />

肝 為 脾 之 所 主 西 醫 謂 肝 生 膽 汁 。 入 胃 化 谷 即 內 經 木 能 疏 。 土 之 義 。<br />

腎 之 合 骨 也 。<br />

143


骨 內 有 髓 。 骨 者 。 髓 所 生 。 周 身 之 骨 。 以 背 脊 為 主 腎 系 貫 脊 。 腎 藏 精 。 精 生 髓 。 髓<br />

生 骨 故 骨 者 。 腎 之 所 合 也 。 西 醫 支 解 人 而 視 之 。 詳 言 腦 髓 。 腦 氣 筋 。 而 不 知 髓 是 何 物 。<br />

因 不 知 腎 與 骨 合 。 所 以 其 治 多 礙 也 。<br />

其 榮 發 也 。<br />

人 之 毛 發 。 皆 是 血 從 氣 化 所 生 。 義 詳 五 臟 所 屬 條 。 及 本 條 其 榮 毛 句 。 但 毛 生 于 氣 孔<br />

中 。 屬 肺 金 。 須 生 于 唇 。 乃 任 脈 所 終 之 地 。 屬 肝 胃 兩 經 。 而 發 則 生 于 頭 。 是 督 脈 經 與 太<br />

陽 經 所 交 也 太 陽 經 。 從 背 上 頭 督 脈 經 從 脊 貫 頭 太 陽 膀 胱 。 為 腎 之 府 。 督 脈 屬 腎 均 交 于 頭 。<br />

血 在 丹 田 之 內 。 從 氣 之 化 循 經 而 上 。 生 為 頭 發 。 故 腎 精 足 。 則 其 榮 在 發 。 老 人 腎 竭 。 所<br />

以 發 白 。 血 從 氣 化 之 理 詳 天 癸 條 。<br />

其 主 脾 也 。<br />

脾 土 能 制 水 。 所 以 封 藏 腎 氣 也 。 脾 不 統 攝 。 則 遺 精 。 脾 不 制 水 則 腎 水 泛 。 而 為 痰 飲 。<br />

張 隱 菴 注 六 微 旨 論 云 。 土 位 之 下 。 風 氣 承 之 。 風 位 之 下 。 金 氣 承 之 。 金 位 之 下 。 火<br />

氣 承 之 。 君 火 之 下 。 陰 精 承 之 。 亢 則 害 承 乃 制 。 制 則 生 化 。 故 五 臟 所 合 。 言 其 相 生 也 。<br />

五 臟 所 主 。 言 其 相 成 也 。 先 心 肺 而 后 脾 腎 。 乃 歸 重 于 相 成 。 之 義 歟 。 西 醫 不 講 五 行 。 分<br />

臟 腑 。 截 然 各 別 而 于 交 通 之 故 。 生 成 之 理 。 概 不 能 知 。<br />

《 醫 便 ‧ 卷 一 ‧ 男 女 論 》<br />

延 齡 育 子 龜 鹿 二 仙 膠 。( 四 十 )<br />

此 方 試 極 效 , 專 治 男 婦 真 元 虛 損 , 久 不 孕 育 , 或 多 女 少 男 , 服 此 膠 百 日 , 即 有 孕 生<br />

男 , 應 驗 神 速 , 并 治 男 子 酒 色 過 度 , 消 鑠 真 陰 , 婦 人 七 情 傷 損 血 氣 , 諸 虛 百 損 , 五 勞 七<br />

傷 , 并 皆 治 之 。<br />

鹿 角 ( 用 新 鮮 麋 鹿 殺 角 , 解 的 不 用 , 馬 鹿 角 不 用 , 去 角 腦 梢 骨 二 寸 絕 斷 , 劈 開 , 凈<br />

用 十 斤 ) 龜 板 ( 去 弦 , 洗 凈 , 五 斤 , 搗 碎 )<br />

上 二 味 袋 盛 , 放 長 流 水 內 浸 三 日 , 用 鉛 壇 一 只 , 如 無 鉛 壇 , 底 下 放 鉛 一 大 片 亦 可 ,<br />

將 角 并 板 放 入 壇 內 , 用 水 浸 高 三 五 寸 , 黃 蠟 三 兩 封 口 , 放 大 鍋 內 桑 柴 火 煮 七 晝 夜 , 煮 時<br />

壇 內 一 日 添 熱 水 一 次 , 勿 令 沸 起 , 鍋 內 一 日 夜 添 水 五 次 , 候 角 酥 取 出 , 洗 濾 凈 去 渣 , 其<br />

渣 即 鹿 角 霜 , 龜 板 霜 也 。 將 清 汁 另 放 , 外 用 人 參 十 五 兩 , 枸 杞 子 三 十 兩 , 用 銅 鍋 以 水 三<br />

十 六 碗 , 熬 至 藥 面 無 水 , 以 新 布 絞 取 清 汁 , 將 渣 石 臼 水 槌 搗 細 , 用 水 二 十 四 碗 又 熬 如 前 ,<br />

又 濾 又 搗 又 熬 , 如 此 三 次 , 以 渣 無 味 為 度 , 將 前 龜 鹿 汁 并 參 杞 汁 和 入 鍋 內 , 文 火 熬 至 滴<br />

水 成 珠 不 散 , 乃 成 膠 也 。 候 至 初 十 日 起 , 日 曬 夜 露 至 十 七 日 , 七 日 夜 滿 , 采 日 精 月 華 之<br />

氣 , 如 本 月 陰 雨 缺 幾 日 , 下 月 補 曬 如 數 , 放 陰 涼 處 風 乾 。 每 服 初 一 錢 五 分 , 十 日 加 五 分 ,<br />

加 至 三 錢 止 , 空 心 酒 化 下 , 此 方 專 主 無 子 , 全 要 精 專 , 常 服 乃 可 。 往 往 服 藥 者 , 或 日 旬<br />

之 間 , 藥 未 入 口 , 先 汲 汲 于 速 效 , 雖 秦 越 人 之 妙 劑 , 當 亦 弗 如 是 也 。 此 不 可 不 知 。<br />

《 黃 帝 內 經 素 問 集 注 ‧ 卷 一 ‧ 生 氣 通 天 論 篇 第 三 》<br />

陰 之 所 生 。 本 在 五 味 。 陰 之 五 宮 。 傷 在 五 味 。( 神 氣 生 于 陰 精 。 五 臟 之 精 。 生 于 五<br />

味 。 是 以 首 論 氣 而 末 論 味 焉 。 臟 象 論 曰 。 五 味 入 口 。 藏 于 腸 胃 。 味 有 所 藏 。 以 養 五 氣 。<br />

144


氣 和 而 生 。 津 液 相 成 。 神 乃 自 生 。 本 神 篇 曰 。 五 臟 主 藏 精 者 也 。 不 可 傷 。 傷 則 失 守 而 陰<br />

虛 。 陰 虛 則 無 氣 。 無 氣 則 死 矣 。 是 以 謹 和 五 味 。 長 有 天 命 。 蓋 精 神 氣 血 。 皆 由 五 味 之 所<br />

資 生 而 資 養 者 也 。 五 宮 、 五 臟 神 之 所 舍 也 。 傷 在 五 味 者 。 味 有 所 偏 勝 也 。 莫 仲 超 曰 。 酸<br />

生 肝 。 苦 生 心 。 甘 生 脾 。 辛 生 肺 。 咸 生 腎 。 是 陰 之 所 生 。 本 在 五 味 也 。) 是 故 味 過 于 酸 。<br />

肝 氣 以 津 。 脾 氣 乃 絕 。( 酸 味 入 肝 。 若 過 于 酸 。 則 肝 多 津 液 。 津 溢 于 肝 。 則 脾 氣 乃 絕 其<br />

轉 輸 矣 。) 味 過 于 咸 。 大 骨 氣 勞 。 短 肌 。 心 氣 抑 。( 大 骨 、 腰 高 之 骨 。 腎 之 府 也 。 過 食<br />

咸 則 傷 腎 。 故 骨 氣 勞 傷 。 水 邪 盛 則 侮 土 。 故 肌 肉 短 縮 。 水 上 凌 心 。 故 心 氣 抑 郁 也 。) 味<br />

過 于 甘 。 心 氣 喘 滿 。 色 黑 。 腎 氣 不 衡 。 味 過 于 甘 。 則 土 氣 實 矣 。 土 實 。 則 心 氣 不 能 傳 之<br />

于 子 。 故 喘 滿 也 。 腎 主 水 。 其 色 黑 。 土 亢 則 傷 腎 。 故 色 黑 而 腎 氣 不 平 。 味 過 于 苦 。 脾 氣<br />

不 濡 。 胃 氣 乃 厚 。( 陽 明 絡 屬 心 。 子 母 之 氣 相 通 也 。 五 味 入 胃 。 苦 先 入 心 。 味 過 于 苦 。<br />

則 母 氣 盛 而 胃 氣 強 。 胃 強 則 與 脾 陰 相 絕 矣 。 脾 不 為 胃 轉 輸 其 津 液 。 而 脾 氣 不 濡 矣 。 脾 不<br />

轉 輸 。 故 胃 氣 乃 厚 。) 味 過 于 辛 。 筋 脈 沮 弛 。 精 神 乃 央 。( 沮 音 咀 沮 、 遏 抑 也 。 弛 、 懈<br />

弛 也 。 金 氣 偏 盛 。 則 肝 氣 受 傷 。 故 筋 脈 弛 懈 也 。 央 殃 同 。 辛 甚 則 燥 。 津 液 不 能 相 成 。 而<br />

精 神 乃 受 其 殃 也 。) 是 故 謹 和 五 味 。 骨 正 筋 柔 。 氣 血 以 流 。 腠 理 以 密 。 如 是 則 骨 氣 以 精 。<br />

謹 道 如 法 。 長 有 天 命 。( 腎 主 藏 精 而 主 骨 。 肝 主 藏 血 而 主 筋 。 夫 風 客 淫 氣 。 則 邪 傷 肝 而<br />

精 乃 亡 。 謹 和 五 味 。 則 骨 正 筋 柔 而 腠 理 以 密 。 是 陽 氣 生 于 陰 精 。 而 為 陰 之 外 衛 。 故 曰 。<br />

陰 者 。 藏 精 而 起 亟 也 。 陽 者 。 衛 外 而 為 固 也 。 知 陰 陽 外 內 之 道 。 無 煩 勞 以 傷 其 陽 。 節 五<br />

味 以 養 其 陰 。 謹 能 調 養 如 法 。 則 陰 陽 和 平 。 而 長 有 天 命 矣 。)<br />

《 醫 林 改 錯 ‧ 卷 下 ‧ 痹 癥 有 瘀 血 說 》<br />

凡 肩 痛 、 臂 痛 、 腰 疼 、 腿 疼 , 或 周 身 疼 痛 , 總 名 曰 痹 癥 。 明 知 受 風 寒 , 有 溫 熱 發 散<br />

藥 不 愈 , 明 知 有 濕 熱 , 用 利 濕 降 火 藥 無 功 , 久 而 肌 肉 消 瘦 , 議 論 陰 虧 , 遂 用 滋 陰 藥 , 又<br />

不 效 。 至 此 便 云 : 病 在 皮 脈 , 易 于 為 功 , 病 在 筋 骨 , 實 難 見 效 。 因 不 思 風 寒 濕 熱 入 皮 膚 ,<br />

何 處 作 痛 。 入 于 氣 管 , 痛 必 流 走 ; 入 于 血 管 , 痛 不 移 處 。 如 論 虛 弱 , 是 因 病 而 致 虛 , 非<br />

因 虛 而 致 病 。 總 滋 陰 , 外 受 之 邪 , 歸 于 何 處 ? 總 逐 風 寒 , 去 濕 熱 , 已 凝 之 血 , 更 不 能 活 。<br />

如 水 遇 風 寒 , 凝 結 成 冰 , 冰 成 風 寒 已 散 。 明 此 義 , 治 痹 癥 何 難 。 古 方 頗 多 , 如 古 方 治 之<br />

不 效 , 用 :<br />

身 痛 逐 瘀 湯<br />

秦 艽 ( 一 錢 ) 川 芎 ( 二 錢 ) 桃 仁 ( 三 錢 ) 紅 花 ( 三 錢 ) 甘 草 ( 二 錢 ) 羌<br />

活 ( 一 錢 ) 沒 藥 ( 二 錢 ) 當 歸 ( 三 錢 ) 靈 脂 ( 二 錢 , 炒 ) 香 附 ( 一 錢 ) 牛 膝<br />

( 三 錢 ) 地 龍 ( 二 錢 , 去 土 )<br />

若 微 熱 , 加 蒼 朮 、 黃 柏 ; 若 虛 弱 , 量 加 黃 芪 一 二 兩 。<br />

方 歌<br />

身 痛 逐 瘀 膝 地 龍 , 羌 秦 香 附 草 歸 芎 ,<br />

黃 芪 蒼 柏 量 加 減 , 要 緊 五 靈 桃 沒 紅 。<br />

《 成 方 便 讀 ‧ 卷 一 ‧ 補 養 之 劑 ‧ 天 王 補 心 丹 》<br />

145


天 王 補 心 柏 子 仁 , 二 冬 歸 地 與 三 參 , 桔 苓 遠 志 朱 砂 蜜 , 棗 味 酸 收 血 自 生 。<br />

天 王 補 心 丹 生 地 ( 四 兩 酒 洗 ) 人 參 ( 五 錢 ) 元 參 ( 五 錢 ) 丹 參 ( 五 錢 ) 茯<br />

苓 ( 五 錢 ) 桔 梗 ( 五 錢 ) 遠 志 ( 五 錢 ) 棗 仁 ( 一 兩 炒 ) 柏 子 仁 ( 一 兩 炒 , 硏 去<br />

油 ) 天 冬 ( 一 兩 炒 ) 麥 冬 ( 一 兩 炒 ) 當 歸 ( 一 兩 酒 洗 ) 五 味 子 ( 一 兩 炙 ) 蜜<br />

丸 , 彈 子 大 , 朱 砂 為 衣 。 臥 時 燈 心 湯 下 一 丸 。 治 思 慮 過 度 , 心 血 不 足 , 而 成 健 忘 、 怔 忡<br />

等 證 。 夫 心 為 離 火 , 中 含 真 水 , 凡 誦 讀 吟 詠 , 思 慮 過 度 , 傷 其 離 中 之 陰 者 , 則 必 以 真 水<br />

相 濟 之 , 故 以 生 地 、 元 參 壯 腎 水 , 二 冬 以 滋 水 之 上 源 。 當 歸 、 丹 參 雖 能 入 心 補 血 , 畢 竟<br />

是 行 走 之 品 , 必 得 人 參 之 大 力 駕 馭 其 間 , 方 有 陽 生 陰 長 之 妙 。 茯 苓 、 遠 志 泄 心 熱 而 寧 心<br />

神 , 去 痰 化 濕 , 清 宮 除 道 , 使 補 藥 得 力 。 但 思 慮 過 度 , 則 心 氣 為 之 郁 結 , 故 以 柏 子 仁 之<br />

芳 香 潤 澤 入 心 者 , 以 舒 其 神 , 暢 其 膈 。 棗 仁 、 五 味 收 其 耗 散 之 氣 , 桔 梗 引 諸 藥 上 行 而 入<br />

心 。 衣 以 朱 砂 , 取 其 重 以 鎮 虛 逆 , 寒 以 降 浮 陽 , 且 其 色 赤 屬 離 , 內 含 陰 汞 , 與 人 心 同 氣<br />

相 求 、 同 類 相 從 之 物 也 。<br />

《 柳 洲 醫 話 ‧ 按 語 八 十 五 條 》<br />

戴 人 治 一 將 軍 病 心 痛 , 張 曰 : 此 非 心 痛 也 , 乃 胃 脘 當 心 而 痛 也 。 余 謂 此 二 語 , 真 為<br />

此 證 點 睛 。 然 余 更 有 一 轉 語 曰 : 非 胃 脘 痛 也 , 乃 肝 木 上 乘 于 胃 也 。 世 人 多 用 四 磨 、 五 香 、<br />

六 郁 、 逍 遙 等 方 , 新 病 亦 效 , 久 服 則 殺 人 。 又 用 玉 桂 亦 效 , 以 木 得 桂 而 枯 也 。 屢 發 屢 服 ,<br />

則 肝 血 燥 竭 , 少 壯 者 多 成 勞 病 , 衰 弱 者 多 發 厥 而 死 , 不 可 不 知 。 余 自 創 一 方 , 名 一 貫 煎 ,<br />

用 北 沙 參 、 麥 冬 、 地 黃 、 當 歸 、 枸 杞 、 川 楝 六 味 , 出 入 加 減 投 之 , 應 如 桴 鼓 。 口 苦 燥 者 ,<br />

加 酒 連 尤 捷 。 可 統 治 脅 痛 吞 酸 吐 酸 疝 瘕 一 切 肝 病 。<br />

雄 按 : 胸 脅 痛 , 有 因 于 痰 飲 者 , 滋 膩 亦 不 可 用 也 。<br />

《 醫 學 衷 中 參 西 錄 ‧ 一 、 醫 方 ‧( 十 二 ) 治 內 外 中 風 方 ‧5. 鎮 肝 熄 風 湯 》<br />

治 內 中 風 證 ( 亦 名 類 中 風 , 即 西 人 所 謂 腦 充 血 證 ), 其 脈 弦 長 有 力 ( 即 西 醫 所 謂 血<br />

壓 過 高 ), 或 上 盛 下 虛 , 頭 目 時 常 眩 暈 , 或 腦 中 時 常 作 疼 發 熱 , 或 目 脹 耳 鳴 , 或 心 中 煩<br />

熱 , 或 時 常 噫 氣 , 或 肢 體 漸 覺 不 利 , 或 口 眼 漸 形 歪 斜 , 或 面 色 如 醉 , 甚 或 眩 暈 , 至 于 顛<br />

仆 , 昏 不 知 人 , 移 時 始 醒 , 或 醒 后 不 能 復 原 , 精 神 短 少 , 或 肢 體 痿 廢 , 或 成 偏 枯 。<br />

懷 牛 膝 ( 一 兩 ) 生 赭 石 ( 一 兩 , 軋 細 ) 生 龍 骨 ( 五 錢 , 搗 碎 ) 生 牡 蠣 ( 五 錢 ,<br />

搗 碎 ) 生 龜 板 ( 五 錢 , 搗 碎 ) 生 杭 芍 ( 五 錢 ) 玄 參 ( 五 錢 ) 天 冬 ( 五 錢 ) 川<br />

楝 子 ( 二 錢 , 搗 碎 ) 生 麥 芽 ( 二 錢 ) 茵 陳 ( 二 錢 ) 甘 草 ( 錢 半 )<br />

心 中 熱 甚 者 , 加 生 石 膏 一 兩 。 痰 多 者 , 加 膽 星 二 錢 。 尺 脈 重 按 虛 者 , 加 熟 地 黃 八 錢 、<br />

凈 萸 肉 五 錢 。 大 便 不 實 者 , 去 龜 板 、 赭 石 , 加 赤 石 脂 ( 喻 嘉 言 謂 石 脂 可 代 赭 石 ) 一 兩 。<br />

風 名 內 中 , 言 風 自 內 生 , 非 風 自 外 來 也 。《 內 經 》 謂 “ 諸 風 掉 眩 , 皆 屬 于 肝 ”。 蓋 肝<br />

為 木 臟 , 木 火 熾 盛 , 亦 自 有 風 。 此 因 肝 木 失 和 風 自 肝 起 。 又 加 以 肺 氣 不 降 , 腎 氣 不 攝 ,<br />

沖 氣 胃 氣 又 復 上 逆 , 于 斯 , 臟 腑 之 氣 化 皆 上 升 太 過 , 而 血 之 上 注 于 腦 者 , 亦 因 之 太 過 ,<br />

致 充 塞 其 血 管 而 累 及 神 經 。 其 甚 者 , 致 令 神 經 失 其 所 司 , 至 昏 厥 不 省 人 事 。 西 醫 名 為 腦<br />

充 血 證 , 誠 由 剖 解 實 驗 而 得 也 。 是 以 方 中 重 用 牛 膝 以 引 血 下 行 , 此 為 治 標 之 主 藥 。 而 復<br />

146


深 究 病 之 本 源 , 用 龍 骨 、 牡 蠣 、 龜 板 、 芍 藥 以 鎮 熄 肝 風 , 赭 石 以 降 胃 降 沖 , 玄 參 、 天 冬<br />

以 清 肺 氣 , 肺 中 清 肅 之 氣 下 行 , 自 能 鎮 制 肝 木 。 至 其 脈 之 兩 尺 虛 者 , 當 系 腎 臟 真 陰 虛 損 ,<br />

不 能 與 真 陽 相 維 系 。 其 真 陽 脫 而 上 奔 , 并 挾 氣 血 以 上 沖 腦 部 , 故 又 加 熟 地 、 萸 肉 以 補 腎<br />

斂 腎 。 從 前 所 擬 之 方 , 原 止 此 數 味 。 后 因 用 此 方 效 者 固 多 , 間 有 初 次 將 藥 服 下 轉 覺 氣 血<br />

上 攻 而 病 加 劇 者 , 于 斯 加 生 麥 芽 、 茵 陳 、 川 楝 子 即 無 斯 弊 。 蓋 肝 為 將 軍 之 官 , 其 性 剛 果 ,<br />

若 但 用 藥 強 制 , 或 轉 激 發 其 反 動 之 力 。 茵 陳 為 青 蒿 之 嫩 者 , 得 初 春 少 陽 生 發 之 氣 , 與 肝<br />

木 同 氣 相 求 , 瀉 肝 熱 兼 舒 肝 郁 , 實 能 將 順 肝 木 之 性 。 麥 芽 為 谷 之 萌 芽 , 生 用 之 亦 善 將 順<br />

肝 木 之 性 使 不 抑 郁 。 川 楝 子 善 引 肝 氣 下 達 , 又 能 折 其 反 動 之 力 。 方 中 加 此 三 味 , 而 后 用<br />

此 方 者 , 自 無 他 虞 也 。 心 中 熱 甚 者 , 當 有 外 感 , 伏 氣 化 熱 , 故 加 石 膏 。 有 痰 者 , 恐 痰 阻<br />

氣 化 之 升 降 , 故 加 膽 星 也 。<br />

內 中 風 之 證 , 曾 見 于 《 內 經 》。 而 《 內 經 》 初 不 名 為 內 中 風 , 亦 不 名 為 腦 充 血 , 而<br />

實 名 之 為 煎 厥 、 大 厥 、 薄 厥 。 今 試 譯 《 內 經 》 之 文 以 明 之 。《 內 經 》 脈 解 篇 曰 :“ 肝 氣 當<br />

治 而 未 得 , 故 善 怒 , 善 怒 者 名 曰 煎 厥 。” 蓋 肝 為 將 軍 之 官 , 不 治 則 易 怒 , 因 怒 生 熱 , 煎<br />

耗 肝 血 , 遂 致 肝 中 所 寄 之 相 火 , 掀 然 暴 發 , 挾 氣 血 而 上 沖 腦 部 , 以 致 昏 厥 。 此 非 因 肝 風<br />

內 動 , 而 遂 為 內 中 風 之 由 來 乎 ?<br />

《 內 經 》 調 經 論 曰 :“ 血 之 與 氣 , 并 走 于 上 , 此 為 大 厥 , 厥 則 暴 死 。 氣 反 則 生 , 氣<br />

不 反 則 死 。” 蓋 血 不 自 升 , 必 隨 氣 而 上 升 , 上 升 之 極 , 必 至 腦 中 充 血 。 至 所 謂 氣 反 則 生 ,<br />

氣 不 反 則 死 者 , 蓋 氣 反 而 下 行 , 血 即 隨 之 下 行 , 故 其 人 可 生 。 若 其 氣 上 行 不 反 , 血 必 隨<br />

之 充 而 益 充 , 不 至 血 管 破 裂 不 止 , 猶 能 望 其 復 蘇 乎 。 讀 此 節 經 文 , 內 中 風 之 理 明 , 腦 充<br />

血 之 理 亦 明 矣 。<br />

《 內 經 》 生 氣 通 天 論 曰 :“ 陽 氣 者 大 怒 則 形 絕 , 血 宛 ( 即 郁 字 ) 于 上 , 使 人 薄 厥 。”<br />

觀 此 節 經 文 , 不 待 詮 解 , 即 知 其 為 肝 風 內 動 , 以 致 腦 充 血 也 。 其 曰 薄 厥 者 , 言 其 腦 中 所<br />

宛 之 血 , 激 薄 其 腦 部 , 以 至 于 昏 厥 也 。 細 思 三 節 經 文 , 不 但 知 內 中 風 即 西 醫 所 謂 腦 充 血 ,<br />

且 更 可 悟 得 此 證 治 法 , 于 經 文 之 中 , 不 難 自 擬 對 證 之 方 , 而 用 之 必 效 也 。<br />

特 是 證 名 內 中 風 , 所 以 別 外 受 之 風 也 。 乃 自 唐 、 宋 以 來 , 不 論 風 之 外 受 、 內 生 , 渾<br />

名 曰 中 風 。 夫 外 受 之 風 為 真 中 風 , 內 生 之 風 為 類 中 風 , 其 病 因 懸 殊 , 治 法 自 難 從 同 。 若<br />

辨 證 不 清 , 本 系 內 中 風 , 而 亦 以 祛 風 之 藥 發 表 之 , 其 臟 腑 之 血 , 必 益 隨 發 表 之 藥 上 升 ,<br />

則 腦 中 充 血 必 益 甚 , 或 至 于 血 管 破 裂 , 不 可 救 藥 。 此 關 未 透 , 誠 唐 、 宋 醫 學 家 一 大 障 礙<br />

也 。 迨 至 宋 末 劉 河 間 出 , 悟 得 風 非 皆 由 外 中 , 遂 創 為 五 志 過 極 動 火 而 猝 中 之 論 , 此 誠 由<br />

《 內 經 》“ 諸 風 掉 眩 皆 屬 于 肝 ” 句 悟 出 。 蓋 肝 屬 木 , 中 藏 相 火 , 木 盛 火 熾 , 即 能 生 風 也 。<br />

大 法 , 以 白 虎 湯 、 三 黃 湯 沃 之 , 所 以 治 實 火 也 。 以 逍 遙 散 疏 之 , 所 以 治 郁 火 也 ( 逍 遙 散<br />

中 柴 胡 能 引 血 上 行 最 為 忌 用 , 是 以 鎮 肝 熄 風 湯 中 止 用 茵 陳 、 生 麥 芽 諸 藥 疏 肝 )。 以 通 聖<br />

散 ( 方 中 防 風 亦 不 宜 用 )、 涼 膈 散 雙 解 之 , 所 以 治 表 里 之 邪 火 也 。 以 六 味 湯 滋 之 , 所 以<br />

壯 水 之 主 , 以 制 陽 光 也 。 以 八 味 丸 引 之 , 所 謂 從 治 之 法 , 引 火 歸 源 也 ( 雖 曰 引 火 歸 源 ,<br />

而 桂 、 附 終 不 宜 用 )。 細 審 河 間 所 用 之 方 , 雖 不 能 絲 絲 入 扣 , 然 勝 于 但 知 治 中 風 不 知 分<br />

內 外 者 遠 矣 。 且 其 謂 有 實 熱 者 , 宜 治 以 白 虎 湯 , 尤 為 精 確 之 論 。 愚 治 此 證 多 次 , 其 昏 仆<br />

之 后 , 能 自 蘇 醒 者 多 , 不 能 蘇 醒 者 少 。 其 于 蘇 醒 之 后 , 三 四 日 間 , 現 白 虎 湯 證 者 , 恒 十<br />

147


居 六 七 。 因 知 此 證 , 多 先 有 中 風 基 礎 , 伏 藏 于 內 , 后 因 外 感 而 激 發 , 是 以 從 前 醫 家 , 統<br />

名 為 中 風 。 不 知 內 風 之 動 , 雖 由 于 外 感 之 激 發 , 然 非 激 發 于 外 感 之 風 , 實 激 發 于 外 感 之<br />

因 風 生 熱 , 內 外 兩 熱 相 并 , 遂 致 內 風 暴 動 。 此 時 但 宜 治 外 感 之 熱 , 不 可 再 散 外 感 之 風 ,<br />

此 所 以 河 間 獨 借 用 白 虎 湯 , 以 瀉 外 感 之 實 熱 , 而 于 麻 桂 諸 藥 概 無 所 用 。 蓋 發 表 之 藥 , 皆<br />

能 助 血 上 行 , 是 以 不 用 , 此 誠 河 間 之 特 識 也 。 吾 友 張 山 雷 ( 江 蘇 嘉 定 人 ), 著 有 《 中 風<br />

斠 詮 》 一 書 , 發 明 內 中 風 之 證 , 甚 為 精 詳 。 書 中 亦 獨 有 取 于 河 間 , 可 與 拙 論 參 觀 矣 。<br />

后 至 元 李 東 垣 、 朱 丹 溪 出 , 對 于 內 中 風 一 證 , 于 河 間 之 外 , 又 創 為 主 氣 、 主 濕 之 說 。<br />

東 垣 謂 人 之 元 氣 不 足 , 則 邪 湊 之 , 令 人 猝 倒 僵 仆 , 如 風 狀 。 夫 人 身 之 血 , 原 隨 氣 流 行 ,<br />

氣 之 上 升 者 過 多 , 可 使 腦 部 充 血 , 排 擠 腦 髓 神 經 。 至 于 昏 厥 , 前 所 引 《 內 經 》 三 節 文 中<br />

已 言 之 詳 矣 。 若 氣 之 上 升 者 過 少 , 又 可 使 腦 部 貧 血 , 無 以 養 其 腦 髓 神 經 , 亦 可 至 于 昏 厥 。<br />

是 以 《 內 經 》 又 謂 :“ 上 氣 不 足 , 腦 為 之 不 滿 , 耳 為 之 苦 鳴 , 頭 為 之 傾 , 目 為 之 眩 。” 觀<br />

《 內 經 》 如 此 云 云 , 其 劇 者 , 亦 可 至 于 昏 厥 , 且 其 謂 腦 為 之 不 滿 , 實 即 指 腦 中 貧 血 而 言<br />

也 。 由 斯 而 論 , 東 垣 之 論 內 中 風 , 由 于 氣 虛 邪 湊 , 原 于 腦 充 血 者 之 中 風 無 關 , 而 實 為 腦<br />

貧 血 者 之 中 風 , 開 其 治 法 也 。 是 則 河 間 之 主 火 , 為 腦 充 血 , 東 垣 之 主 氣 , 為 腦 貧 血 , 一<br />

實 一 虛 , 迥 不 同 也 。 至 于 丹 溪 則 謂 東 南 氣 溫 多 濕 , 有 病 風 者 , 非 風 也 , 由 濕 生 痰 , 痰 生<br />

熱 , 熱 生 風 , 此 方 書 論 中 風 者 所 謂 丹 溪 主 濕 之 說 也 。 然 其 證 原 是 痰 厥 , 與 腦 充 血 、 腦 貧<br />

血 皆 無 涉 。 即 使 二 證 當 昏 厥 之 時 , 間 有 挾 痰 者 , 乃 二 證 之 兼 證 , 非 二 證 之 本 病 也 。<br />

按 : 其 所 謂 因 熱 生 風 之 見 解 , 似 與 河 間 主 火 之 意 相 同 , 而 實 則 迥 異 。 蓋 河 間 所 論 之<br />

火 生 于 燥 , 故 所 用 之 藥 , 注 重 潤 燥 滋 陰 。 丹 溪 所 論 之 熱 生 于 濕 , 其 所 用 之 藥 , 注 重 去 濕<br />

利 痰 。 夫 濕 非 不 可 以 生 熱 , 然 因 濕 生 熱 , 而 動 肝 風 者 甚 少 矣 ( 肝 風 之 動 多 因 有 燥 熱 )。<br />

是 則 二 子 之 說 , 仍 以 河 間 為 長 也 。<br />

至 清 中 葉 王 勛 臣 出 , 對 于 此 證 , 專 以 氣 虛 立 論 。 謂 人 之 元 氣 , 全 體 原 十 分 , 有 時 損<br />

去 五 分 , 所 余 五 分 , 雖 不 能 充 體 , 猶 可 支 持 全 身 。 而 氣 虛 者 經 絡 必 虛 , 有 時 氣 從 經 絡 虛<br />

處 透 過 , 并 于 一 邊 , 彼 無 氣 之 邊 , 即 成 偏 枯 。 爰 立 補 陽 還 五 湯 , 方 中 重 用 黃 芪 四 兩 , 以<br />

峻 補 氣 分 , 此 即 東 垣 主 氣 之 說 也 。 然 王 氏 書 中 , 未 言 脈 象 何 如 。 若 遇 脈 之 虛 而 無 力 者 ,<br />

用 其 方 原 可 見 效 。 若 其 脈 象 實 而 有 力 , 其 人 腦 中 多 患 充 血 , 而 復 用 黃 芪 之 溫 而 升 補 者 ,<br />

以 助 其 血 愈 上 行 , 必 至 兇 危 立 見 , 此 固 不 可 不 慎 也 。 前 者 邑 中 某 人 , 右 手 廢 不 能 動 , 足<br />

仍 能 行 。 其 孫 出 門 , 遇 一 在 津 業 醫 者 甫 歸 , 言 此 證 甚 屬 易 治 , 遂 延 之 診 視 。 所 立 病 案 言<br />

脈 象 洪 實 , 已 成 瘓 證 無 疑 。 其 方 仿 王 氏 補 陽 還 五 湯 , 有 黃 芪 八 錢 。 服 藥 之 后 , 須 臾 昏 厥<br />

不 醒 矣 。 夫 病 本 無 性 命 之 憂 , 而 誤 服 黃 芪 八 錢 , 竟 至 如 此 , 可 不 慎 哉 !<br />

劉 ×× 丁 卯 來 津 后 , 其 腦 中 常 覺 發 熱 , 時 或 眩 暈 , 心 中 煩 躁 不 寧 , 脈 象 弦 長 有 力 , 左<br />

右 皆 然 , 知 系 腦 充 血 證 。 蓋 其 憤 激 填 胸 , 焦 思 積 慮 者 已 久 , 是 以 有 斯 證 也 。 為 其 腦 中 覺<br />

熱 , 俾 用 綠 豆 實 于 囊 中 作 枕 , 為 外 治 之 法 。 又 治 以 鎮 肝 熄 風 湯 , 于 方 中 加 地 黃 一 兩 , 連<br />

服 數 劑 , 腦 中 已 不 覺 熱 。 遂 去 川 楝 子 , 又 將 生 地 黃 改 用 六 錢 , 服 過 旬 日 , 脈 象 和 平 , 心<br />

中 亦 不 煩 躁 , 遂 將 藥 停 服 。<br />

又 : 天 津 于 氏 所 娶 新 婦 , 過 門 旬 余 , 忽 然 頭 疼 。 醫 者 疑 其 受 風 , 投 以 發 表 之 劑 , 其<br />

疼 陡 劇 , 號 呼 不 止 。 延 愚 為 之 診 視 。 其 脈 弦 硬 而 長 , 左 部 尤 甚 。 知 其 肝 膽 之 火 上 沖 過 甚<br />

148


也 。 遂 投 以 鎮 肝 熄 風 湯 , 加 龍 膽 草 三 錢 , 以 瀉 其 肝 膽 之 火 。 一 劑 病 愈 強 半 , 又 服 兩 劑 ,<br />

頭 已 不 疼 , 而 脈 象 仍 然 有 力 。 遂 去 龍 膽 草 , 加 生 地 黃 六 錢 , 又 服 數 劑 , 脈 象 如 常 , 遂 將<br />

藥 停 服 。<br />

《 辨 證 奇 聞 ‧ 卷 十 一 ‧ 調 經 》<br />

婦 五 六 十 歲 , 行 經 如 紫 黑 塊 , 或 如 紅 血 淋 , 此 血 崩 之 漸 也 。 七 七 天 癸 絕 , 又 不 服 補<br />

陰 濟 陽 藥 , 何 精 滿 化 經 ? 乃 肝 不 藏 血 、 脾 不 統 血 也 。 非 泄 精 動 命 門 火 , 氣 郁 動 龍 雷 炎 。<br />

二 火 發 動 , 血 乃 走 , 似 行 經 , 實 非 也 。 此 非 大 補 肝 脾 , 血 不 驟 止 。 然 補 肝 脾 , 尤 當 兼 補<br />

氣 以 止 血 。 用 安 老 丹 : 參 、 芪 、 熟 地 一 兩 , 歸 、 朮 、 棗 皮 五 錢 , 阿 膠 、 荊 芥 、 甘 草 、 木<br />

耳 灰 一 錢 , 香 附 五 分 。 十 劑 愈 。 此 補 肝 脾 氣 , 氣 足 自 生 血 , 且 能 攝 血 。 尤 妙 大 補 腎 水 ,<br />

水 足 肝 氣 益 舒 , 肝 舒 脾 氣 得 養 , 肝 藏 血 , 脾 統 血 , 何 虞 崩 哉 。<br />

先 泄 三 日 后 行 經 , 此 脾 氣 虛 也 。 脾 統 血 , 虛 則 不 能 攝 血 。 且 脾 濕 土 , 虛 則 不 實 , 濕<br />

更 甚 。 經 水 將 動 , 脾 氣 先 不 能 固 脾 , 血 欲 流 注 血 海 , 濕 氣 先 乘 , 故 先 泄 水 后 行 經 。 宜 先<br />

補 脾 氣 , 蓋 氣 旺 血 自 固 , 濕 亦 自 消 。 用 健 固 湯 : 人 參 、 巴 戟 五 錢 , 茯 苓 、 苡 仁 三 錢 , 白<br />

朮 一 兩 。 十 劑 不 泄 。 此 補 脾 氣 以 固 脾 血 , 則 血 攝 氣 中 。 脾 血 日 盛 , 自 運 化 其 濕 。 濕 化 ,<br />

何 能 作 泄 。<br />

《 此 事 難 知 ‧ 卷 下 ‧ 虛 實 》<br />

假 令 水 在 木 之 分 。 是 從 后 來 從 后 來 者 為 虛 邪 。 雖 在 水 為 虛 邪 。 則 木 本 虛 矣 。 經 曰 。<br />

母 能 令 子 虛 。<br />

假 令 火 在 水 之 分 。 是 從 前 來 。 從 前 來 者 為 實 邪 。 雖 在 火 為 實 邪 。 則 木 本 實 矣 。 經 曰 。<br />

子 能 令 母 實 。<br />

假 令 兩 手 脈 中 弦 無 表 證 。 乃 東 方 實 也 。 是 西 方 肺 氣 大 不 足 也 。 緣 母 虛 所 致 也 。 當 大<br />

補 其 脾 。 微 補 其 肺 。 大 泄 其 火 。 微 泄 其 水 。 雜 證 諸 論 云 。 先 調 其 氣 。 次 論 諸 疾 況 。 此 乃<br />

本 經 不 足 之 證 也 。 難 經 云 。 東 方 實 。 是 西 方 虛 也 。 又 云 欲 泄 其 邪 。 先 補 其 虛 。 此 之 謂 也 。<br />

如 是 之 證 。 當 以 溫 藥 補 脾 。 以 氣 藥 燥 劑 為 用 。 如 正 氣 已 勝 。 當 以 泄 火 泄 風 之 藥 。 清 高 涼<br />

上 。 勿 令 入 胃 中 。 此 為 全 治 。 益 黃 白 朮 半 夏 茯 苓 甘 草 。 酒 病 得 之 。 加 澤 瀉 。 手 足 陽 明 二<br />

燥 用 益 黃 者 。 燥 濕 而 補 其 氣 也 。 實 泄 黃 也 。 泄 火 木 泄 青 之 類 。 羌 活 防 風 生 地 黃 黃 連 等 分 。<br />

黃 芩 倍 之 。 凡 用 藥 補 。 即 用 各 方 之 生 數 。( 理 中 丸 )( 建 中 湯 ) 是 也 。 瀉 即 用 各 方 之 成 數 。<br />

( 七 宣 丸 )( 七 聖 丸 ) 是 也 。<br />

《 絳 雪 園 古 方 選 注 ‧ 上 卷 ‧ 下 劑 ‧ 四 逆 散 》<br />

柴 胡 十 分 枳 實 十 分 ( 炙 ) 芍 藥 十 分 甘 草 十 分 ( 炙 )<br />

上 四 味 , 各 十 分 , 搗 篩 [ 法 ], 白 飲 和 服 方 寸 匕 [ 法 ], 日 三 服 [ 法 ]。<br />

四 逆 散 , 與 四 逆 湯 藥 品 皆 異 者 , 此 四 逆 由 于 熱 深 而 厥 也 。《 素 問 ‧ 厥 論 》 云 : 陰 氣<br />

虛 則 陽 氣 入 , 胃 不 和 而 精 氣 竭 , 則 不 營 其 四 肢 。《 厥 陰 篇 》 曰 : 前 熱 者 后 必 厥 , 厥 深 熱<br />

亦 深 , 厥 微 熱 亦 微 , 厥 應 下 之 。 故 雖 少 陰 逆 , 而 屬 陽 邪 陷 入 者 亦 可 下 , 但 不 用 寒 下 耳 。<br />

149


熱 邪 傷 陰 , 以 芍 藥 、 甘 草 和 其 陰 , 熱 邪 結 陰 , 以 枳 實 泄 其 陰 , 陽 邪 傷 陰 , 陰 不 接 陽 , 以<br />

柴 胡 和 其 樞 紐 之 陽 。 此 四 味 而 為 下 法 者 , 從 苦 勝 辛 、 辛 勝 酸 、 酸 勝 甘 , 乃 可 以 勝 腎 邪 ,<br />

故 得 稱 下 。 服 以 散 者 , 取 藥 性 緩 乃 能 入 陰 也 。<br />

《 雜 病 心 法 要 訣 ‧ 卷 五 ‧ 胸 脅 總 括 》<br />

顛 倒 木 金 散<br />

胸 痛 氣 血 熱 飲 痰 , 顛 倒 木 金 血 氣 安 , 飲 熱 大 陷 小 陷 治 , 頑 痰 須 用 控 涎 丹 。<br />

【 注 】 胸 痛 之 證 , 須 分 屬 氣 、 屬 血 、 屬 熱 飲 、 屬 老 痰 。 顛 倒 木 金 散 , 即 木 香 、 郁 金<br />

也 。 屬 氣 郁 痛 者 , 以 倍 木 香 君 之 。 屬 血 郁 痛 者 , 以 倍 郁 金 君 之 。 為 末 , 每 服 二 錢 , 老 酒<br />

調 下 。 虛 者 , 加 人 參 更 效 。 胸 中 有 痰 飲 熱 作 痛 者 , 輕 者 小 陷 胸 湯 , 重 者 大 陷 胸 湯 、 丸 治<br />

之 。 若 吐 唾 稠 粘 痰 盛 , 則 用 控 涎 丹 。<br />

《 黃 帝 內 經 素 問 集 注 ‧ 卷 九 ‧ 方 盛 衰 論 篇 第 八 十 》<br />

氣 上 不 下 。 頭 痛 巔 疾 。( 氣 者 。 一 陽 之 氣 也 。 氣 上 不 下 。 頭 痛 巔 疾 。 陽 氣 自 下 而 直<br />

上 于 巔 頂 也 。 愚 謂 此 下 當 有 少 者 春 夏 生 。 老 者 春 夏 死 句 。 或 簡 脫 耶 。 按 此 二 節 。 論 人 之<br />

陰 陽 二 氣 。 自 下 而 上 。 以 應 天 之 四 時 。 年 之 老 少 。 重 在 不 下 二 字 。 蓋 一 日 之 中 。 一 時 之<br />

間 。 陰 陽 出 入 。 上 下 循 環 。 有 四 時 老 少 之 氣 。 如 上 而 不 下 。 則 為 厥 逆 矣 。 豈 果 寒 厥 到 膝 。<br />

而 老 者 秋 冬 可 生 。 是 以 下 文 所 云 。 倪 仲 玉 問 曰 。 論 陰 氣 曰 寒 厥 到 膝 。 論 陽 氣 曰 頭 痛 巔 疾 。<br />

是 陽 氣 之 直 上 于 巔 頂 。 而 陰 氣 止 至 于 膝 耶 。 曰 。 非 也 。 陰 陽 二 氣 。 上 下 相 同 。 猶 天 之 寒<br />

暑 往 來 。 四 時 之 收 藏 生 長 。 夫 肌 腠 氣 分 為 陽 。 經 脈 血 分 為 陰 。 陰 氣 生 于 陽 。 陽 氣 生 于 陰 。<br />

故 曰 所 出 為 井 者 。 陽 氣 從 陰 而 出 于 脈 外 之 處 為 井 也 。 所 入 為 合 者 。 陰 氣 從 陽 分 而 入 于 經<br />

脈 之 中 。 亦 從 井 至 合 。 而 與 營 血 相 會 。 故 曰 。 所 入 為 合 。 蓋 自 井 至 合 。 則 五 行 之 氣 已 周 。<br />

復 散 行 而 上 也 。 試 觀 寒 厥 之 病 。 始 于 肘 膝 而 不 能 回 陽 。 則 漸 至 額 顱 皆 冷 。 此 陰 陽 血 氣 生<br />

始 出 入 之 要 道 。 學 者 不 可 不 細 加 參 求 。)<br />

《 成 方 切 用 ‧ 卷 二 上 ‧ 補 養 門 ‧ 六 味 地 黃 丸 》<br />

加 當 歸 芍 藥 柴 胡 棗 仁 山 梔 , 名 滋 水 清 肝 飲 。 治 胃 脘 燥 痛 , 氣 逆 左 肋 上 , 嘔 吐 酸 水 ,<br />

忽 熱 忽 止 等 證 。<br />

《 血 證 論 ‧ 卷 一 ‧ 臟 腑 病 機 論 》<br />

肝 為 風 木 之 臟 。 膽 寄 其 間 。 膽 為 相 火 。 木 生 火 也 。 肝 主 藏 血 。 血 生 于 心 。 下 行 胞 中 。<br />

是 為 血 海 。 凡 周 身 之 血 。 總 視 血 海 為 治 亂 。 血 海 不 擾 。 則 周 身 之 血 。 無 不 隨 之 而 安 。 肝<br />

經 主 其 部 分 。 故 肝 主 藏 血 焉 。 至 其 所 以 能 藏 之 故 。 則 以 肝 屬 木 。 木 氣 沖 和 條 達 。 不 致 遏<br />

郁 。 則 血 脈 得 暢 。 設 木 郁 為 火 。 則 血 不 和 。 火 發 為 怒 。 則 血 橫 決 。 吐 血 錯 經 血 痛 諸 證 作<br />

焉 。 怒 太 甚 則 狂 。 火 太 甚 則 頰 腫 面 青 。 目 赤 頭 痛 。 木 火 克 土 。 則 口 燥 泄 痢 。 饑 不 能 食 。<br />

回 食 逆 滿 。 皆 系 木 郁 為 火 之 見 。 證 也 。 若 木 挾 水 邪 上 攻 。 又 為 子 借 母 勢 。 肆 虐 脾 經 。 痰<br />

飲 泄 瀉 嘔 吐 頭 痛 之 病 又 作 矣 。 木 之 性 主 于 疏 泄 。 食 氣 入 胃 。 全 賴 肝 木 之 氣 以 疏 泄 之 。 而<br />

150


水 谷 乃 化 。 設 肝 之 清 陽 不 升 。 則 不 能 疏 泄 水 谷 。 滲 瀉 中 滿 之 證 。 在 所 不 免 。 肝 之 清 陽 。<br />

即 魂 氣 也 。 故 又 主 藏 魂 。 血 不 養 肝 。 火 擾 其 魂 。 則 夢 遺 不 寐 。 肝 又 主 筋 。 癲 疭 囊 縮 。 皆<br />

屬 肝 病 。 分 部 于 季 脅 少 腹 之 間 。 凡 季 脅 少 腹 疝 痛 。 皆 責 于 肝 。 其 經 名 為 厥 陰 。 謂 陰 之 盡<br />

也 。 陰 極 則 變 陽 。 故 病 至 此 。 厥 深 熱 亦 深 。 厥 微 熱 亦 微 。 血 分 不 和 。 尤 多 寒 熱 并 見 。 與<br />

少 陽 相 表 里 。 故 肝 病 及 膽 。 亦 能 吐 酸 嘔 苦 。 耳 聾 目 眩 。 于 位 居 左 。 多 病 左 脅 痛 。 又 左 脅<br />

有 動 氣 。 肝 之 主 病 。 大 略 如 此 。<br />

《 成 方 便 讀 ‧ 卷 一 ‧ 補 養 之 劑 ‧ 六 味 地 黃 丸 ( 錢 氏 )》<br />

桂 附 八 味 丸 知 柏 八 味 丸 八 仙 長 壽 丸 杞 菊 地 黃 丸 金 匱 腎 氣 丸 參 麥 地 黃 丸<br />

六 味 丸 為 補 法 先 , 三 陰 虧 損 病 相 兼 。 地 黃 八 兩 山 山 四 , 苓 澤 丹 皮 三 數 添 。 益 火 更 宜<br />

加 桂 附 , 陽 強 知 柏 制 燎 炎 。 八 仙 長 壽 增 冬 味 , 目 疾 肝 虛 杞 菊 賢 。 金 匱 有 方 名 腎 氣 , 車 牛<br />

桂 附 水 邪 堅 。 原 方 加 入 洋 參 麥 , 壯 水 清 金 上 下 填 。<br />

六 味 地 黃 丸 熟 地 ( 八 兩 ) 山 茱 萸 ( 四 兩 ) 懷 山 藥 ( 四 兩 ) 澤 瀉 ( 三 兩 ) 丹<br />

皮 ( 三 兩 ) 茯 苓 ( 三 兩 ) 此 方 大 補 肝 、 脾 、 腎 三 臟 , 真 陰 不 足 , 精 血 虧 損 等 證 。 古<br />

人 用 補 , 必 兼 瀉 邪 , 邪 去 則 補 乃 得 力 。 故 以 熟 地 大 補 腎 臟 之 精 血 為 君 , 必 以 澤 瀉 分 導 腎<br />

與 膀 胱 之 邪 濁 為 佐 ; 山 萸 之 補 肝 固 精 , 即 以 丹 皮 能 清 泄 厥 陰 、 少 陽 血 分 相 火 者 繼 之 ; 山<br />

藥 養 脾 陰 , 茯 苓 滲 脾 濕 , 相 和 相 濟 , 不 燥 不 寒 , 乃 王 道 之 方 也 。<br />

本 方 加 肉 桂 、 制 附 子 各 一 兩 , 名 桂 附 八 味 丸 。 治 命 門 真 陽 不 足 , 虛 羸 少 氣 等 癥 。 以<br />

桂 、 附 加 入 六 味 方 中 , 便 能 溫 養 陰 中 之 陽 , 王 冰 所 謂 益 火 之 原 以 消 陰 翳 也 。<br />

本 方 加 黃 柏 、 知 母 各 一 兩 , 名 知 柏 八 味 丸 。 治 命 門 真 水 不 足 , 相 火 炎 熾 等 證 。 以 知 、<br />

柏 加 入 六 味 方 中 , 便 能 資 助 陰 中 之 陰 , 王 冰 所 謂 壯 水 之 主 , 以 制 陽 光 也 。<br />

本 方 加 五 味 子 二 兩 , 麥 冬 三 兩 , 名 八 仙 長 壽 丸 。 治 肺 腎 陰 虧 , 虛 損 勞 嗽 等 證 。 麥 冬<br />

養 陰 保 肺 , 更 加 五 味 子 , 使 之 金 水 相 生 , 斂 其 耗 散 , 宜 乎 可 治 以 上 等 證 , 而 有 長 壽 之 名<br />

也 。<br />

本 方 加 枸 杞 子 、 甘 菊 各 三 兩 ; 名 杞 菊 地 黃 丸 。 治 肝 虛 目 疾 等 證 。 枸 杞 子 溫 潤 補 肝 ,<br />

甘 菊 花 搜 風 明 目 , 合 之 六 味 , 為 乙 癸 同 源 之 治 。 凡 肝 腎 不 足 而 有 目 疾 者 , 皆 可 用 之 。<br />

本 方 加 桂 、 附 各 一 兩 , 懷 牛 膝 、 車 前 子 各 三 兩 , 名 金 匱 腎 氣 丸 。 治 脾 腎 真 陽 大 虛 ,<br />

水 邪 上 泛 , 肚 腹 脹 大 , 四 肢 浮 腫 , 小 便 不 利 , 已 成 水 鼓 等 證 。 夫 腎 中 火 衰 , 真 陽 不 足 者 ,<br />

即 真 水 亦 化 為 邪 水 。 于 是 水 邪 泛 濫 , 自 下 而 中 , 以 及 于 上 , 肺 、 脾 、 腎 三 臟 俱 病 。 斯 時<br />

若 但 治 肺 , 脾 , 一 如 遏 其 流 而 不 治 其 源 也 。 故 以 桂 、 附 合 地 黃 等 , 溫 腎 中 之 少 火 , 以 御<br />

陰 邪 , 則 真 水 得 以 安 其 位 。 然 既 化 之 邪 水 , 不 得 不 驅 , 故 以 車 前 、 牛 膝 協 苓 、 瀉 等 以 導<br />

其 邪 水 。 列 試 治 水 諸 方 , 取 效 之 速 , 無 以 出 其 右 者 。<br />

本 方 加 西 洋 參 、 麥 冬 各 三 兩 , 名 參 麥 地 黃 丸 。 治 金 水 兩 虧 , 骨 蒸 勞 熱 等 證 。 地 黃 丸<br />

本 長 于 壯 水 , 加 參 、 麥 則 兼 以 清 金 , 凡 陰 虛 火 旺 , 肺 中 津 液 受 灼 者 , 于 此 取 法 焉 。<br />

《 醫 林 改 錯 ‧ 卷 下 ‧ 痹 癥 有 瘀 血 說 ‧ 癲 狂 夢 醒 湯 》<br />

癲 狂 一 癥 , 哭 笑 不 休 , 詈 罵 歌 唱 , 不 避 親 疏 , 許 多 惡 態 , 乃 氣 血 凝 滯 , 腦 氣 與 臟 腑<br />

151


氣 不 接 , 如 同 作 夢 一 樣 。<br />

桃 仁 ( 八 錢 ) 柴 胡 ( 三 錢 ) 香 附 ( 二 錢 ) 木 通 ( 三 錢 ) 赤 芍 ( 三 錢 ) 半<br />

夏 ( 二 錢 ) 腹 皮 ( 三 錢 ) 青 皮 ( 二 錢 ) 陳 皮 ( 三 錢 ) 桑 皮 ( 三 錢 ) 蘇 子 ( 四<br />

錢 , 硏 ) 甘 草 ( 五 錢 )<br />

水 煎 服 。<br />

方 歌<br />

癲 狂 夢 醒 桃 仁 功 , 香 附 青 柴 半 木 通 ,<br />

陳 腹 赤 桑 蘇 子 炒 , 倍 加 甘 草 緩 其 中 。<br />

《 太 醫 院 秘 藏 ‧ 膏 丹 丸 散 方 劑 ‧ 卷 二 ‧ 歸 脾 丸 》<br />

炙 黃 芪 ( 一 兩 ) 野 于 朮 ( 一 兩 ) 懷 山 藥 ( 一 兩 , 炒 ) 遠 志 ( 一 兩 , 去 心 ) 白<br />

茯 苓 ( 一 兩 ) 酒 當 歸 ( 一 兩 ) 建 蓮 肉 ( 一 兩 ) 棗 仁 ( 一 兩 , 炒 ) 廣 木 香 ( 四 錢 )<br />

生 甘 草 ( 三 錢 )<br />

共 為 細 末 , 用 圓 眼 肉 八 錢 煎 湯 為 丸 , 如 梧 桐 子 大 。<br />

此 丸 專 治 男 婦 思 慮 過 度 , 勞 心 傷 脾 , 健 忘 怔 忡 , 煩 躁 不 寐 , 短 氣 自 汗 , 坐 臥 不 安 ,<br />

飲 食 減 少 , 倦 怠 無 力 , 痛 久 氣 血 兩 虛 , 不 能 復 元 者 , 此 丸 主 之 。 讀 書 游 宦 之 人 , 尤 宜 多<br />

服 。 食 遠 龍 眼 、 紅 棗 煎 湯 送 下 。<br />

《 針 灸 大 成 ‧ 卷 八 》<br />

心 脾 胃 門<br />

心 煩 : 神 門 陽 溪 魚 際 腕 骨 少 商 解 溪 公 孫 太 白 至 陰<br />

煩 渴 心 熱 : 曲 澤<br />

心 煩 怔 忡 : 魚 際<br />

思 慮 過 多 , 無 心 力 , 忘 前 失 后 : 灸 百 會<br />

煩 悶 : 腕 骨<br />

虛 煩 口 乾 : 肺 俞<br />

煩 悶 不 臥 : 太 淵 公 孫 隱 白 肺 俞 陰 陵 泉 三 陰 交<br />

煩 心 喜 噫 : 少 商 太 溪 陷 谷<br />

心 痹 悲 恐 : 神 門 大 陵 魚 際<br />

懈 惰 : 照 海<br />

心 驚 恐 : 曲 澤 天 井 靈 道 神 門 大 陵 魚 際 二 間 液 門 少 沖 百 會 厲 兌<br />

通 谷 巨 闕 章 門<br />

嗜 臥 : 百 會 天 井 三 間 二 間 太 溪 照 海 厲 兌 肝 俞<br />

嗜 臥 不 言 : 膈 俞<br />

不 得 臥 : 太 淵 公 孫 隱 白 肺 俞 陰 陵 三 陰 交<br />

心 恍 惚 : 天 井 巨 間 心 俞<br />

汗 門<br />

152


多 汗 : 先 瀉 合 谷 , 次 補 復 溜<br />

少 汗 : 先 補 合 谷 , 次 瀉 復 溜<br />

自 汗 : 曲 池 列 缺 少 商 昆 侖 沖 陽 然 谷 大 敦 涌 泉<br />

陰 疝 小 便 門<br />

寒 熱 氣 淋 : 陰 陵 泉<br />

淋 癃 : 曲 泉 然 谷 陰 陵 行 間 大 敦 小 腸 俞 涌 泉 氣 門 ( 百 壯 )<br />

頭 面 門<br />

頭 痛 : 百 會 上 星 風 府 風 池 攢 竹 絲 竹 空 小 海 陽 溪 大 陵 后 溪 合 谷<br />

腕 骨 中 沖 中 渚 昆 侖 陽 陵<br />

頭 強 痛 : 頰 車 風 池 肩 井 少 海 后 溪 前 谷<br />

頭 偏 痛 : 頭 維<br />

腦 瀉 : 囟 會 通 谷<br />

頭 風 : 上 星 前 頂 百 會 陽 谷 合 谷 關 沖 昆 侖 俠 溪<br />

腦 痛 : 上 星 風 池 腦 空 天 柱 少 海<br />

頭 風 , 面 目 赤 : 通 里 解 溪<br />

頭 風 牽 引 腦 頂 痛 : 上 星 百 會 合 谷<br />

偏 正 頭 風 : 百 會 前 頂 神 庭 上 星 絲 竹 空 風 池 合 谷 攢 竹 頭 維<br />

頭 風 眩 暈 : 合 谷 豐 隆 解 溪 風 池 垂 手 著 兩 腿 , 灸 虎 口 內 。<br />

面 腫 : 水 溝 上 星 攢 竹 支 溝 間 使 中 渚 液 門 解 溪 行 間 厲 兌 譩 譆<br />

天 牖 風 池<br />

腦 昏 目 赤 : 攢 竹<br />

頭 旋 : 目 窗 百 會 申 脈 至 陰 絡 卻<br />

腦 風 而 疼 : 少 海<br />

頭 重 身 熱 : 腎 俞<br />

眉 棱 痛 : 肝 俞<br />

毛 發 焦 脫 : 下 廉<br />

面 浮 腫 : 厲 兌<br />

面 腫 : 灸 水 分<br />

胸 背 脅 門<br />

胸 膊 悶 : 肩 井<br />

胸 脅 痛 : 天 井 支 溝 間 使 大 陵 三 里 太 白 丘 墟 陽 輔<br />

胸 中 澹 : 間 使<br />

肩 背 酸 疼 : 風 門 肩 井 中 渚 支 溝 后 溪 腕 骨 委 中<br />

心 胸 痛 : 曲 澤 內 關 大 陵<br />

脅 滿 : 章 門<br />

脅 痛 : 陽 谷 腕 骨 支 溝 膈 俞 申 脈<br />

腰 脊 痛 楚 : 委 中 復 溜<br />

153


腰 背 傴 僂 : 風 池 肺 俞<br />

偏 脅 背 痛 痹 : 魚 際 委 中<br />

背 痛 : 經 渠 丘 墟 魚 際 昆 侖 京 骨<br />

脊 膂 強 痛 : 委 中<br />

胸 連 脅 痛 : 期 門 ( 先 針 ) 章 門 丘 墟 行 間 涌 泉<br />

肩 痹 痛 : 肩 鏦 天 井 曲 池 陽 谷 關 沖<br />

手 足 腰 腋 門<br />

手 臂 麻 木 不 仁 : 天 井 曲 池 外 關 經 渠 支 溝 陽 溪 腕 骨 上 廉 合 谷<br />

腰 痛 : 肩 井 環 跳 陰 市 三 里 委 中 承 山 陽 輔 昆 侖 腰 俞 腎 俞<br />

腿 膝 酸 疼 : 環 跳 陽 陵 丘 墟<br />

腳 膝 痛 : 委 中 三 里 曲 泉 陽 陵 風 市 昆 侖 解 溪<br />

風 痹 , 腳 胻 麻 木 : 環 跳 風 市<br />

足 麻 痹 : 環 跳 陰 陵 陽 輔 太 溪 至 陰<br />

腳 氣 : 肩 井 膝 眼 風 市 三 里 承 山 太 沖 丘 墟 行 間<br />

髀 樞 痛 : 環 跳 陽 陵 丘 墟<br />

足 寒 熱 : 三 里 委 中 陽 陵 復 溜 然 谷 行 間 中 封 大 都 隱 白<br />

足 寒 如 冰 : 腎 俞<br />

足 胻 寒 : 復 溜 申 脈 厲 兌<br />

諸 節 皆 痛 : 陽 輔<br />

腳 腫 : 承 山 昆 侖<br />

足 不 能 行 : 三 里 曲 泉 委 中 陽 輔 三 陰 交 復 溜 沖 陽 然 谷 申 脈 行 間<br />

脾 俞<br />

腳 腕 酸 : 委 中 昆 侖<br />

足 心 疼 : 昆 侖<br />

膝 以 上 病 : 灸 環 跳 風 市<br />

膝 以 下 病 : 灸 犢 鼻 膝 關 三 里 陽 陵<br />

足 踝 以 上 病 : 灸 三 陰 交 絕 骨 昆 侖<br />

足 踝 以 下 病 : 灸 照 海 申 脈<br />

腿 痛 : 髖 骨<br />

腳 氣 : 一 風 市 ( 百 壯 或 五 十 壯 ), 二 伏 兔 ( 針 三 分 , 禁 灸 ), 三 犢 鼻 ( 五 十 壯 ), 四<br />

膝 眼 , 五 三 里 ( 百 壯 ), 六 上 廉 , 七 下 廉 ( 百 壯 ), 八 絕 骨 。<br />

腳 轉 筋 , 發 時 不 可 忍 者 : 腳 踝 上 ( 一 壯 ) 內 筋 急 灸 內 , 外 筋 急 灸 外 。<br />

腳 轉 筋 多 年 不 愈 , 諸 藥 不 效 者 : 灸 承 山 ( 二 七 壯 )<br />

婦 人 門<br />

血 崩 : 氣 海 大 敦 陰 谷 太 沖 然 谷 三 陰 交 中 極<br />

赤 白 帶 下 : 帶 脈 關 元 氣 海 三 陰 交 白 環 俞 間 使 ( 三 十 壯 )<br />

陰 挺 出 : 曲 泉 照 海 大 敦<br />

154


經 脈 過 多 : 通 里 行 間 三 陰 交<br />

155


第 七 章 調 養 預 防<br />

第 一 節 食 療<br />

更 年 期 是 婦 女 從 生 育 旺 盛 期 的 性 成 熟 逐 漸 過 渡 到 老 年 的 一 段 時 期 。 此 階<br />

段 的 婦 女 對 各 種 精 神 因 素 和 軀 體 疾 患 都 比 較 敏 感 。 中 醫 視 更 年 期 為 人 生 必<br />

經 過 程 , 之 所 以 發 生 症 狀 ,「 腎 虛 」 是 主 因 ,「 陰 陽 平 衡 失 調 」 則 是 表 現 。<br />

腎 氣 為 五 臟 六 腑 之 本 , 也 是 維 護 全 身 陰 陽 之 根 本 。《 景 岳 全 書 ‧ 命 門 餘<br />

義 》 謂 :“ 五 臟 之 陰 氣 非 此 不 能 滋 , 五 臟 之 陽 氣 非 此 不 能 發 。”《 素 問 ‧<br />

上 古 天 真 論 》 謂 :“ 七 七 任 脈 虛 , 太 沖 脈 衰 少 , 天 癸 竭 , 地 道 不 通 , 形 壞<br />

而 無 子 。”《 金 匱 要 略 ‧ 婦 人 雜 病 脈 證 並 治 》 謂 :“ 婦 人 臟 躁 , 喜 悲 傷 欲<br />

哭 。 象 如 神 靈 所 做 , 數 欠 伸 。” 天 癸 竭 , 腎 陰 陽 失 衡 後 , 易 出 現 月 經 失 調 ,<br />

潮 熱 , 汗 出 , 失 眠 , 煩 躁 , 易 激 動 , 頭 暈 , 耳 鳴 。 以 後 相 繼 出 現 高 血 壓 ,<br />

腰 背 酸 痛 , 記 憶 力 明 顯 減 退 , 認 知 障 礙 , 性 欲 淡 漠 等 諸 症 , 即 更 年 期 障 礙 。<br />

更 年 期 選 用 食 療 藥 膳 , 以 促 進 腎 的 陰 陽 平 衡 。 常 選 用 高 蛋 白 、 高 纖 維 、<br />

富 含 微 量 元 素 的 清 淡 飲 食 , 忌 辛 辣 燥 熱 之 品 。<br />

食 療 要 以 調 理 後 天 為 主 , 因 先 天 天 癸 已 經 衰 竭 , 重 在 調 理 沖 任 督 為 本 ,<br />

而 調 理 沖 任 又 當 調 臟 腑 、 和 氣 血 , 其 中 尤 以 調 理 腎 、 肝 、 脾 三 臟 更 為 重 要 。<br />

要 考 慮 到 更 年 期 天 癸 已 竭 , 沖 任 漸 衰 , 病 理 屬 虛 多 實 少 , 食 療 不 宜 過 於 辛<br />

燥 , 清 熱 不 宜 過 於 苦 寒 , 祛 寒 不 宜 過 於 辛 熱 , 活 血 不 宜 過 於 峻 破 , 理 氣 不<br />

宜 過 於 行 攻 。 以 食 療 調 整 臟 腑 陰 陽 氣 血 , 原 則 上 分 二 類 四 型 辨 證 。<br />

1. 燮 理 陰 陽 、 養 血 寧 神 為 治<br />

1.1 肝 腎 陰 血 不 足 , 心 肝 神 魂 顛 倒 心 主 血 而 藏 神 、 肝 藏 血 而 主 魂 ,<br />

營 血 不 足 神 不 守 舍 , 營 陰 虧 損 、 魂 魄 不 寧 , 臨 床 常 見 更 年 期 月 經 紊 亂 , 心<br />

煩 易 怒 , 夜 寐 少 寧 , 性 情 易 於 激 動 , 甚 則 精 神 恍 惚 顛 倒 , 坐 臥 不 安 , 伴 有<br />

烘 熱 汗 出 , 口 乾 便 燥 , 小 便 赤 澀 等 , 舌 見 紅 乾 而 少 苔 , 脈 來 弦 細 或 帶 數 。<br />

此 陰 在 內 , 常 不 足 於 自 衰 , 陽 在 外 , 無 所 戀 而 失 守 。<br />

156


1.2 脾 腎 陽 運 失 職 , 神 意 頹 廢 失 態 脾 者 後 天 之 本 , 意 志 所 藏 , 腎 者<br />

先 天 之 根 , 命 火 所 寓 。 患 者 常 見 面 色 少 華 、 頭 暈 腰 酸 、 夜 寐 欠 安 、 表 情 呆<br />

滯 、 精 神 疲 軟 , 伴 形 寒 肢 冷 、 大 便 溏 薄 、 小 便 清 長 、 舌 苔 薄 膩 、 脈 來 沉 細 ,<br />

此 系 脾 腎 精 虧 、 命 門 火 衰 、 脾 腎 陽 虛 運 化 失 健 、 神 意 疲 憊 少 用 。<br />

2. 和 暢 氣 血 、 導 痰 解 鬱 為 法<br />

朱 丹 溪 曰 :“ 百 病 皆 始 於 氣 ", 李 梃 曰 :“ 怪 病 多 痰 "。 婦 女 以 血 為 本 ,<br />

更 多 性 情 內 向 。 更 年 期 婦 女 數 脫 于 血 , 善 感 多 愁 之 人 , 則 多 血 虛 氣 鬱 、 神<br />

惚 精 迷 , 變 證 從 生 。<br />

2. 1 血 虛 肝 失 所 養 , 煩 亂 神 識 難 寧 素 體 血 虛 之 人 , 年 過 四 十 , 陰 分<br />

倍 傷 , 體 陰 不 足 , 陽 用 失 序 。 症 見 情 懷 抑 鬱 , 胸 脅 不 舒 善 感 多 愁 , 夜 寐 少<br />

寧 , 甚 則 神 志 失 常 , 哭 笑 無 常 , 或 幻 覺 時 現 ; 大 便 乾 結 、 苔 薄 舌 淡 紅 , 脈<br />

來 弦 細 帶 澀 , 治 宜 養 血 柔 肝 、 怡 情 解 郁 。<br />

2.2 氣 郁 痰 蒙 清 靈 , 神 情 木 訥 呆 滯 氣 弱 陽 虛 之 人 , 多 因 肝 鬱 氣 滯 ,<br />

以 致 精 神 意 識 為 痰 濁 所 蒙 。 症 見 精 神 恍 惚 , 表 情 淡 漠 , 膽 怯 健 忘 , 失 眠 多<br />

夢 , 甚 或 幻 覺 亂 迷 , 伴 納 食 不 思 、 大 便 不 爽 , 時 因 情 志 不 暢 而 症 作 。 此 中<br />

虛 氣 鬱 、 痰 濁 礙 滯 心 神 。<br />

3. 與 女 性 更 年 期 障 礙 有 關 的 中 藥 食 療 選 錄<br />

3.1 百 合<br />

百 合 既 是 藥 品 , 也 是 一 種 清 補 食 品 , 有 潤 肺 、 補 虛 、 安 神 的 作 用 , 適 用<br />

於 伴 有 心 神 失 常 、 虛 煩 驚 悸 、 神 志 恍 惚 、 失 眠 不 安 等 症 狀 的 更 年 期 女 性 使<br />

用 。 味 甘 , 性 寒 。 歸 心 、 肺 經 。 功 效 養 陰 潤 肺 、 清 心 安 神 。<br />

《 神 農 本 草 經 》: 味 甘 , 平 。 主 治 邪 氣 腹 脹 , 心 痛 , 利 大 、 小 便 , 補 中<br />

益 氣 。<br />

《 藥 性 論 》: 使 , 有 小 毒 。 主 百 邪 鬼 魅 , 涕 泣 不 止 , 除 心 下 急 滿 痛 , 治<br />

157


腳 氣 熱 咳 逆 。<br />

《 日 華 子 本 草 》: 安 心 , 定 膽 , 益 智 , 養 五 臟 。 治 癲 邪 啼 泣 , 狂 叫 , 驚<br />

悸 。<br />

《 本 草 蒙 筌 》: 味 甘 , 氣 平 。 無 毒 。 人 因 美 之 , 稱 名 百 合 。 白 花 者 , 養<br />

臟 益 志 , 定 膽 安 心 。 逐 驚 悸 狂 葉 之 邪 , 消 浮 腫 痞 滿 之 氣 。 止 遍 身 痛 , 利 大<br />

小 便 。<br />

3.2 蓮 子<br />

蓮 子 性 平 味 甘 澀 , 有 益 腎 氣 、 養 心 氣 、 補 脾 氣 的 功 用 。 此 品 適 於 伴 有 心<br />

神 不 安 、 煩 燥 失 眠 , 或 夜 寐 多 夢 、 體 虛 帶 下 症 狀 的 更 年 期 女 性 食 用 。<br />

《 神 農 本 草 經 》: 氣 味 甘 平 無 毒 , 主 補 中 , 養 神 , 益 氣 力 , 除 百 病 。<br />

《 本 草 綱 目 》 中 說 “ 蓮 子 交 心 腎 , 厚 腸 胃 , 固 精 氣 , 強 筋 骨 , 補 虛 損 ,<br />

利 耳 目 ”。<br />

《 本 草 綱 目 》: 蓮 產 於 遊 泥 而 不 為 泥 染 , 居 於 水 中 而 不 為 水 沒 。 其 味 甘<br />

氣 溫 而 性 嗇 , 稟 清 芳 之 氣 , 得 稼 穡 之 味 , 乃 脾 之 果 也 。 脾 者 , 黃 宮 , 所 以<br />

交 媾 水 、 火 , 會 合 木 、 金 者 也 。 土 為 元 氣 之 母 , 母 氣 既 和 , 津 液 相 成 , 神<br />

乃 自 生 。 昔 人 治 心 腎 不 交 , 勞 傷 白 濁 , 有 清 心 蓮 子 飲 ; 補 心 腎 , 益 精 血 ,<br />

有 瑞 蓮 丸 , 皆 得 其 理 。 交 心 腎 , 厚 腸 胃 , 固 精 氣 , 強 筋 骨 , 補 虛 損 , 利 耳<br />

目 , 除 寒 濕 , 止 脾 泄 久 痢 , 赤 白 濁 , 女 人 帶 下 崩 中 諸 血 病 。 得 茯 苓 、 山 藥 、<br />

白 朮 、 枸 杞 良 。<br />

《 本 草 分 經 》: 甘 平 而 澀 。 能 交 心 腎 , 安 君 相 火 邪 , 澀 精 氣 , 厚 腸 胃 ,<br />

兼 治 女 人 一 切 血 病 。<br />

《 本 經 逢 原 》: 蓮 子 得 水 之 精 英 , 補 中 養 神 , 益 氣 清 心 , 固 精 止 瀉 , 除<br />

崩 帶 赤 白 濁 , 能 使 心 腎 交 而 成 既 濟 之 妙 。 昔 人 治 心 腎 不 交 , 勞 傷 白 濁 , 清<br />

心 蓮 子 飲 ; 補 心 腎 , 益 精 血 , 有 瑞 蓮 丸 , 皆 取 其 補 益 黃 庭 , 實 堤 禦 水 之 義 。<br />

158


3.3 桑 椹<br />

桑 椹 《 隨 息 居 飲 食 譜 》 中 說 , 桑 椹 有 “ 滋 陰 補 腎 、 充 血 液 、 息 虛 風 、 清<br />

虛 火 ” 的 作 用 。 更 年 期 女 性 出 現 肝 腎 陰 虧 、 頭 暈 腰 酸 、 手 足 心 熱 、 煩 燥 不 安 、<br />

心 悸 失 眠 、 月 經 紊 亂 時 , 經 常 吃 些 桑 椹 , 可 以 收 到 補 肝 、 益 腎 、 滋 陰 、 養<br />

液 的 功 效 。 其 中 以 紫 色 桑 椹 的 效 果 為 好 。<br />

適 用 於 更 年 期 血 熱 脫 髮 或 髮 根 受 損 而 頭 髮 脫 落 、 腰 膝 無 力 、 頭 暈 耳 鳴 、<br />

手 足 心 熱 等 。<br />

《 本 草 經 疏 》: 桑 椹 者 , 桑 之 精 華 所 結 也 。 其 味 甘 , 其 氣 寒 , 其 色 初 丹<br />

後 紫 , 味 厚 於 氣 。 合 而 論 之 , 甘 寒 益 血 而 除 熱 , 其 為 涼 血 補 血 益 陰 之 藥 無<br />

疑 矣 。 消 渴 由 於 內 熱 津 液 不 足 , 生 津 故 止 渴 。 五 臟 皆 屬 陰 , 益 陰 故 利 五 臟 。<br />

陰 不 足 則 關 節 之 血 氣 不 通 , 血 生 津 滿 , 陰 氣 長 盛 , 則 不 飢 而 血 氣 自 通 矣 。<br />

熱 退 陰 生 則 肝 心 無 火 , 故 魂 安 而 神 自 清 寧 , 神 清 則 聰 明 內 發 , 陰 復 則 變 白<br />

不 老 。 甘 寒 除 熱 , 故 解 中 酒 毒 。 性 寒 而 下 行 利 水 , 故 利 水 氣 而 消 腫 。 皆 自<br />

然 之 道 也 。<br />

《 本 草 備 要 》: 桑 椹 , 甘 涼 。 色 黑 入 腎 而 補 水 , 利 五 臟 關 節 , 安 魂 鎮 神 ,<br />

聰 耳 明 目 , 生 津 止 渴 , 煉 膏 , 治 服 金 石 藥 熱 渴 。 利 水 消 腫 , 解 酒 烏 髭 。<br />

《 本 草 崇 原 》: 止 消 渴 , 利 五 臟 , 關 節 痛 , 安 魂 , 鎮 神 , 令 人 聰 明 , 變<br />

白 不 老 。<br />

《 得 配 本 草 》: 甘 , 涼 。 入 足 少 陰 經 血 分 。 補 水 生 津 。 和 血 脈 , 利 五 臟 ,<br />

通 關 竅 , 解 酒 毒 。 入 糯 米 釀 酒 , 治 水 腫 脹 滿 。 得 生 熟 地 , 治 陰 虛 火 動 。<br />

3.4 枸 杞 子<br />

枸 杞 子 味 甘 , 歸 肝 、 腎 、 肺 經 。 功 效 滋 補 肝 腎 、 明 目 、 潤 肺 。 凡 更 年 期<br />

肝 腎 陰 虧 、 腰 膝 酸 軟 、 頭 暈 目 眩 、 健 忘 遺 精 者 , 適 宜 用 枸 杞 子 泡 茶 常 飲 。<br />

《 神 農 本 草 經 》: 味 苦 , 寒 。 主 治 五 內 邪 氣 , 熱 中 , 消 渴 , 周 痺 。 久 服<br />

159


堅 筋 骨 。<br />

《 神 農 本 草 經 讀 》: 五 內 為 藏 陰 之 地 , 熱 氣 傷 陰 , 即 為 邪 氣 , 邪 氣 伏 於<br />

中 , 則 為 熱 中 。 熱 中 則 津 液 不 足 , 內 不 能 滋 潤 臟 腑 而 為 消 渴 , 外 不 能 灌 溉<br />

經 絡 而 為 周 痺 , 熱 盛 則 成 風 , 熱 鬱 則 生 濕 , 種 種 相 因 , 唯 枸 杞 之 苦 寒 清 熱 ,<br />

可 以 統 主 之 。<br />

久 服 輕 身 , 不 老 , 耐 寒 暑 二 句 , 則 又 申 言 其 心 腎 交 補 之 功 。 以 腎 字 從 堅 ,<br />

補 之 所 以 堅 之 也 , 堅 則 身 健 而 輕 , 自 忘 老 態 。 且 腎 水 足 可 以 耐 暑 , 心 火 寧<br />

可 以 耐 寒 , 洵 為 服 食 之 上 劑 。<br />

《 飲 膳 正 要 》: 枸 杞 羊 腎 粥 治 陽 氣 衰 敗 , 腰 腳 疼 痛 , 五 勞 七 傷 。<br />

3.5 大 棗<br />

俗 語 稱 “ 每 天 吃 大 棗 , 一 生 不 顯 老 "。 其 味 甘 , 性 溫 。 歸 脾 、 胃 經 。 大<br />

棗 專 入 脾 、 胃 。 味 甘 氣 溫 , 色 赤 肉 潤 , 為 補 脾 胃 要 藥 。 功 效 補 中 益 氣 、 養<br />

血 安 神 、 緩 和 藥 性 。<br />

《 神 農 本 草 經 》: 味 甘 , 平 。 主 治 心 腹 邪 氣 , 安 中 , 養 脾 , 助 十 二 經 ,<br />

平 胃 氣 , 通 九 竅 , 補 少 氣 少 津 , 身 中 不 足 , 大 驚 , 四 肢 重 , 和 百 藥 。<br />

《 名 醫 別 錄 》: 無 毒 。 補 中 益 氣 , 強 力 , 除 煩 悶 , 治 心 下 懸 、 腸 澼 。<br />

《 藥 性 解 》: 味 甘 , 性 平 , 無 毒 , 入 心 、 脾 二 經 。 主 和 百 藥 , 益 五 臟 ,<br />

潤 心 肺 , 養 脾 胃 , 補 精 氣 , 生 津 液 , 通 九 竅 , 強 筋 骨 , 祛 邪 氣 , 悅 顏 色 。<br />

《 本 草 求 真 》: 大 棗 甘 能 補 中 , 溫 能 益 氣 , 脾 胃 既 補 , 則 十 二 經 脈 自 通 ,<br />

九 竅 利 , 九 竅 : 口 、 耳 、 鼻 、 目 、 前 後 二 陰 。 四 肢 和 也 。 正 氣 足 則 神 自 安 。<br />

故 凡 心 腹 邪 氣 , 心 下 懸 急 者 , 得 此 則 調 , 得 補 則 氣 力 強 , 腸 胃 清 。 身 中 不<br />

足 及 病 見 腸 澼 者 , 用 此 則 安 。 甘 能 解 毒 , 故 於 百 藥 中 , 得 甘 則 協 , 且 於 補<br />

藥 中 風 寒 發 散 , 內 用 為 嚮 導 , 則 能 於 脾 助 其 升 發 之 氣 。<br />

3.6 山 藥<br />

160


山 藥 具 有 極 顯 著 的 常 壓 耐 缺 氧 能 力 。 並 具 有 較 好 的 延 緩 衰 老 作 用 。 味<br />

甘 , 性 平 。 歸 脾 、 肺 、 腎 經 。 功 效 補 脾 養 胃 、 生 津 益 肺 、 補 腎 澀 精 。 研 究<br />

發 現 , 山 藥 中 的 營 養 成 分 薯 蕷 皂 (Diosgenin), 是 一 種 天 然 的 脫 氫 表 雄 酮<br />

(Dehydroepiandrosterone, DHEA), 可 刺 激 細 胞 製 造 人 體 脂 質 , 促 進 內 分 泌 荷<br />

爾 蒙 的 合 成 作 用 , 進 而 促 進 細 胞 新 陳 代 謝 , 因 此 對 於 更 年 期 婦 女 的 種 種 症<br />

狀 與 不 適 , 包 括 熱 潮 紅 、 失 眠 、 心 悸 、 情 緒 不 佳 等 , 山 藥 具 有 改 善 作 用 。<br />

《 神 農 本 草 經 》: 味 甘 , 溫 。 主 治 傷 中 , 補 虛 羸 , 除 寒 熱 邪 氣 , 補 中 ,<br />

益 氣 力 , 長 肌 肉 。<br />

《 名 醫 別 錄 》: 平 , 無 毒 。 主 治 頭 面 遊 風 、 風 頭 、 眼 眩 , 下 氣 , 止 腰 痛 ,<br />

補 虛 勞 、 羸 瘦 , 充 五 藏 , 除 煩 熱 , 強 陰 。<br />

《 藥 性 論 》: 臣 , 能 補 五 勞 七 傷 , 去 冷 風 , 止 腰 疼 , 鎮 心 神 , 安 魂 魄 ,<br />

開 通 心 孔 , 多 記 事 , 補 心 氣 不 足 , 患 人 體 虛 羸 , 加 而 用 之 。<br />

《 本 草 綱 目 》: 吳 綏 云 : 山 藥 入 手 、 足 太 陰 二 經 , 補 其 不 足 , 清 其 虛 熱 。<br />

瑕 《 溯 洄 集 》: 山 藥 雖 入 乎 太 陰 , 然 肺 為 腎 之 上 源 , 源 既 有 滋 , 流 豈 無 益 ,<br />

此 八 味 丸 所 以 用 其 強 陰 也 。<br />

《 神 農 本 草 經 讀 》: 此 藥 因 唐 太 宗 名 蕷 , 避 諱 , 故 改 為 山 藥 , 生 搗 最 多<br />

津 液 而 稠 粘 , 能 補 腎 填 精 , 精 足 則 陰 強 , 目 明 耳 聰 。<br />

《 本 草 分 經 》: 味 甘 性 澀 。 補 脾 肺 , 清 虛 熱 , 化 痰 涎 , 固 腸 胃 , 澀 精 氣 ,<br />

兼 能 益 腎 強 陰 , 而 助 心 氣 。<br />

3.7 當 歸<br />

甘 、 辛 , 溫 。 歸 肝 、 心 、 脾 經 。 用 於 血 虛 或 血 虛 而 兼 有 瘀 滯 的 月 經 不 調 ,<br />

痛 經 , 經 閉 等 症 。 當 歸 既 能 補 血 、 活 血 , 又 能 調 經 , 為 婦 科 要 藥 。<br />

《 神 農 本 草 經 》: 味 甘 , 溫 。 主 治 咳 逆 上 氣 , 溫 瘧 寒 熱 洗 洗 在 皮 膚 中 ,<br />

婦 人 漏 下 絕 子 , 諸 惡 瘡 瘍 , 金 創 , 煮 飲 之 。<br />

161


《 藥 性 論 》 云 : 補 女 子 諸 不 足 。 此 說 盡 當 歸 之 用 矣 。<br />

《 景 岳 全 書 》: 味 甘 辛 , 氣 溫 。 氣 輕 味 重 , 可 升 可 降 , 陰 中 有 陽 。 其 味<br />

甘 而 重 , 故 專 能 補 血 ; 其 氣 輕 而 辛 , 故 又 能 行 血 。 補 中 有 動 , 行 止 血 上 行 ,<br />

身 養 血 中 守 , 尾 破 血 下 流 , 全 活 血 不 走 。 大 約 佐 之 以 補 則 補 , 故 能 養 營 養<br />

血 , 補 氣 生 精 , 安 五 臟 , 強 形 體 , 益 神 志 , 凡 有 形 虛 損 之 病 , 無 所 不 宜 ;<br />

佐 之 以 攻 則 通 , 故 能 祛 痛 通 便 , 利 筋 骨 , 治 拘 攣 癱 瘓 燥 澀 等 證 。<br />

3.8 黑 芝 麻<br />

黑 芝 麻 能 降 低 肝 臟 中 脂 褐 質 水 準 , 提 高 血 漿 中 生 育 酚 含 量 , 從 而 延 遲 衰<br />

老 現 象 發 生 。 含 營 養 成 分 能 補 充 營 養 , 脂 肪 油 能 潤 燥 滑 腸 。 其 味 甘 , 性 平 。<br />

歸 肝 、 腎 經 。 功 效 補 益 精 血 、 潤 燥 滑 腸 。 常 用 於 肝 腎 陰 虛 之 人 , 認 為 它 有<br />

強 身 體 、 抗 衰 老 、 烏 鬚 髮 、 堅 筋 骨 的 效 果 。<br />

《 神 農 本 草 經 》: 氣 味 甘 平 無 毒 , 主 傷 中 虛 羸 , 補 五 內 , 益 氣 力 , 長 肌<br />

肉 , 填 腦 髓 。<br />

《 得 配 本 草 》: 甘 , 平 。 入 足 三 陰 經 血 分 。 補 精 髓 , 潤 五 臟 , 通 經 絡 ,<br />

滑 肌 膚 , 治 尿 血 , 祛 頭 風 , 敷 諸 毒 不 合 , 並 陰 癢 生 瘡 。<br />

《 本 草 新 編 》: 黑 芝 麻 , 味 甘 , 氣 溫 , 無 毒 。 入 腎 經 , 並 通 任 、 督 之 脈 。<br />

功 擅 黑 鬚 ,《 圖 經 》 未 載 , 故 近 人 無 知 之 者 。 凡 黑 鬚 髭 之 藥 , 缺 烏 芝 麻 則 不<br />

成 功 。 蓋 諸 藥 止 能 補 腎 , 而 不 能 通 任 督 之 路 也 。 唇 口 之 間 , 正 在 任 督 之 路 ,<br />

烏 芝 麻 通 任 督 而 又 補 腎 , 且 其 汁 又 黑 , 所 以 取 神 效 也 。 但 功 力 甚 薄 , 非 久<br />

服 多 服 , 益 之 以 補 精 之 味 , 未 易 奏 功 也 。<br />

3.9 菊 花<br />

菊 花 味 辛 、 甘 、 苦 , 性 微 寒 。 歸 肺 、 肝 經 。 功 效 疏 散 風 熱 、 平 肝 明 目 、<br />

清 熱 解 毒 。 適 用 於 更 年 期 陽 亢 心 神 失 安 風 眩 腫 痛 者 。<br />

《 神 農 本 草 經 》: 味 苦 , 平 。 主 治 風 頭 眩 腫 痛 , 目 欲 脫 , 淚 出 , 皮 膚 死<br />

162


肌 , 惡 風 濕 痺 。<br />

《 藥 性 賦 》: 可 升 可 降 , 陰 中 陽 也 。 其 用 有 二 : 散 八 風 上 注 之 頭 眩 , 止<br />

兩 目 欲 脫 之 淚 出 。<br />

《 本 草 發 揮 》: 潔 古 云 : 甘 菊 花 , 味 甘 、 苦 , 養 目 血 。<br />

《 本 草 綱 目 》: 菊 , 春 生 、 夏 茂 、 秋 花 、 冬 實 , 備 受 四 氣 , 飽 經 霜 露 ,<br />

葉 枯 不 落 , 花 槁 不 零 , 味 兼 甘 苦 , 性 稟 平 和 。 昔 人 謂 其 能 除 風 熱 益 肝 補 陰 ,<br />

蓋 不 知 其 得 金 水 之 精 英 , 尤 多 能 益 金 、 水 二 臟 也 。 補 水 所 以 制 火 , 益 金 所<br />

以 平 木 , 木 平 則 風 息 , 火 降 則 熱 除 。 用 治 諸 風 頭 目 , 其 旨 深 微 。 黃 者 , 入<br />

金 水 陰 分 ; 白 者 , 入 金 水 陽 分 ; 紅 者 , 行 婦 人 血 分 。 皆 可 入 藥 , 神 而 明 之 ,<br />

存 乎 其 人 。<br />

《 藥 性 解 》: 甘 菊 , 味 甘 微 苦 , 性 平 , 無 毒 , 入 肺 、 脾 、 肝 、 腎 四 經 。<br />

能 補 陰 氣 , 明 目 聰 耳 , 清 頭 風 及 胸 中 煩 熱 、 肌 膚 濕 痺 。 枸 杞 根 、 桑 白 皮 、<br />

蒼 白 朮 為 使 。<br />

3.10 玫 瑰 花<br />

味 甘 、 微 苦 , 性 溫 。 歸 肝 、 脾 經 。 功 效 行 氣 解 鬱 、 和 血 散 瘀 。 具 有 抗 衰<br />

老 、 增 強 免 疫 、 疏 肝 理 氣 、 寧 心 安 神 的 功 效 。<br />

《 藥 性 考 》 云 : 玫 瑰 性 溫 , 行 血 破 積 , 損 傷 瘀 痛 , 浸 酒 飲 益 。<br />

3.11 鱉 甲 、 鱉 肉<br />

甲 魚 性 平 味 甘 , 有 滋 陰 作 用 。 清 王 孟 英 說 甲 魚 能 “ 滋 肝 腎 之 陰 , 清 虛 勞<br />

之 熱 ”。 所 以 肝 腎 陰 虛 或 陰 虛 內 熱 的 更 年 期 女 性 適 宜 食 用 甲 魚 。<br />

《 藥 性 論 》: 使 , 能 主 宿 食 症 , 塊 痃 癖 氣 , 冷 瘕 勞 瘦 , 下 氣 , 除 骨 熱 ,<br />

骨 節 間 勞 熱 , 結 實 壅 塞 。 治 婦 人 漏 下 五 色 羸 瘦 者 , 但 燒 甲 令 黃 色 , 末 , 清<br />

酒 服 之 方 寸 匕 , 日 二 服 。 又 方 訶 黎 勒 皮 , 乾 薑 末 等 分 為 丸 , 空 心 下 三 十 丸 ,<br />

再 服 , 治 症 癖 病 。 又 治 痃 癖 氣 , 可 醋 炙 黃 , 末 , 牛 乳 一 合 , 散 一 匙 , 調 可 ,<br />

163


朝 朝 服 之 。 又 和 琥 珀 , 大 黃 作 散 , 酒 服 二 錢 匕 , 少 時 惡 血 即 下 。 若 婦 人 小<br />

腸 中 血 下 盡 , 即 休 服 。 又 白 頭 血 塗 脫 肛 。<br />

《 景 岳 全 書 》: 味 鹹 , 氣 平 , 此 肝 脾 腎 血 分 藥 也 。 能 消 癥 瘕 堅 積 , 療 溫<br />

瘧 , 除 骨 節 間 血 虛 勞 熱 , 婦 人 血 癥 惡 血 , 漏 下 五 色 , 經 脈 不 通 , 治 產 難 ,<br />

能 墮 胎 , 及 產 後 寒 熱 陰 脫 , 小 兒 驚 癇 , 斑 痘 煩 喘 , 亦 消 瘡 腫 腸 癰 , 撲 損 瘀<br />

血 , 斂 潰 毒 , 去 陰 蝕 痔 漏 惡 肉 。<br />

4. 辯 證 施 食<br />

4.1 陰 虛 火 旺<br />

4.1.1 主 要 症 狀 : 月 經 提 前 , 量 多 , 或 已 絕 經 , 潮 熱 多 汗 , 顏 面 烘 熱 ,<br />

手 足 心 熱 , 心 煩 心 悸 , 失 眠 多 夢 , 口 乾 舌 紅 , 苔 少 脈 細 數 。<br />

4.1.2 施 食 原 則 : 滋 陰 補 腎 , 清 心 降 火 。<br />

4.1.3 宜 食 食 物 : 除 宜 多 些 清 補 類 食 物 、 甘 涼 滋 潤 、 生 津 養 陰 、 新 鮮 蔬<br />

菜 、 瓜 果 、 含 纖 維 素 、 維 生 素 較 高 、 蛋 白 質 較 豐 富 的 食 物 外 , 還 應 食 些 猪<br />

肉 、 雞 蛋 、 牛 奶 、 乾 貝 、 燕 窩 、 海 參 、 銀 耳 、 百 合 、 蓮 子 、 枸 杞 子 、 甲 魚 、<br />

鴨 肉 、 牡 蠣 肉 、 蚌 肉 、 烏 賊 肉 、 西 施 舌 等 。<br />

4.1.4 忌 食 食 物 : 應 忌 食 典 型 的 辛 辣 刺 激 性 的 胡 椒 和 大 辛 大 熱 的 肉 桂 。<br />

不 吃 或 少 吃 狗 肉 、 羊 肉 、 雀 肉 、 海 馬 、 獐 肉 、 鍋 巴 、 炒 花 生 、 炒 黃 豆 、 炒<br />

瓜 子 、 爆 米 花 、 荔 枝 、 龍 眼 肉 、 佛 手 柑 、 楊 梅 、 大 蒜 、 韭 菜 、 芥 菜 、 辣 椒 、<br />

薤 白 、 生 薑 、 砂 糖 、 蓽 撥 、 草 豆 蔻 、 花 椒 、 大 茴 、 小 茴 、 丁 香 、 薄 荷 、 紅<br />

參 、 肉 蓯 蓉 、 鎖 陽 等 食 物 。<br />

4.2 痰 濕 瘀 阻<br />

4.2.1 主 要 症 狀 : 月 經 延 後 , 量 少 , 有 血 塊 , 白 帶 多 或 已 絕 經 , 肢 體 困<br />

重 , 喜 臥 少 動 , 頭 重 頭 痛 , 胸 悶 腹 脹 , 無 欲 少 語 , 舌 黯 淡 , 苔 厚 膩 , 脈 滑<br />

或 沉 。<br />

164


4.2.2 施 食 原 則 : 祛 濕 化 痰 , 益 氣 化 瘀 。<br />

4.2. 3. 宜 食 食 物 : 除 應 進 食 一 些 具 有 祛 濕 的 大 棗 、 雞 蛋 、 韭 菜 、 紅 糖 、<br />

蔥 、 生 薑 、 鯽 魚 、 蝦 、 黃 鱔 、 羊 肉 、 狗 肉 及 活 血 化 瘀 的 橘 餅 、 山 楂 和 富 含<br />

維 生 素 的 紅 蘿 蔔 、 菠 菜 、 雞 肉 、 桂 圓 、 核 桃 等 平 性 食 物 外 , 還 應 食 些 木 耳 、<br />

燕 窩 、 蓮 子 、 淡 菜 、 桂 圓 、 桃 仁 、 金 橘 、 雞 肫 等 。<br />

4.2.4 忌 食 食 物 : 應 忌 食 冷 飲 、 生 拌 涼 菜 、 拌 海 蜇 、 拌 涼 粉 等 。 應 少 吃<br />

水 果 、 蟹 、 田 螺 、 梨 、 香 蕉 、 柿 子 、 西 瓜 、 柚 、 柳 丁 等 寒 性 食 物 及 酸 菜 、<br />

泡 菜 、 石 榴 、 青 梅 、 楊 桃 、 杏 子 、 蘋 果 、 李 子 、 桑 椹 、 橄 欖 等 酸 澀 性 食 物 。<br />

4.3 肝 氣 鬱 結<br />

4.3.1 主 要 症 狀 : 月 經 先 後 不 定 期 , 量 或 多 或 少 , 或 已 絕 經 , 胸 脅 脹 滿 ,<br />

全 身 不 適 , 情 緒 不 穩 , 急 躁 易 怒 , 精 神 抑 鬱 , 善 太 息 , 咽 喉 異 物 感 , 舌 紅 ,<br />

苔 白 , 脈 弦 。<br />

4.3.2 施 食 原 則 : 疏 肝 理 氣 , 滋 水 涵 木 。<br />

4.3.3 宜 食 食 物 : 除 應 食 用 新 鮮 蔬 菜 水 果 、 植 物 油 食 物 外 , 還 應 食 些 金<br />

針 菜 、 芹 菜 、 馬 蘭 頭 、 黃 瓜 、 絲 瓜 、 胡 蘿 蔔 、 番 茄 、 藕 、 菠 菜 、 菊 花 腦 、<br />

荷 葉 、 芝 麻 、 海 參 、 鰻 鱺 、 猪 心 、 蜂 王 漿 、 食 用 菌 和 山 楂 、 麥 芽 、 紫 蘇 葉 、<br />

金 橘 、 檳 榔 、 柚 、 佛 手 、 豆 芽 、 猪 肝 及 首 烏 、 沙 參 、 當 歸 、 綠 豆 等 。<br />

4.3.4 忌 食 食 物 : 應 忌 吃 冷 食 、 冷 飲 、 糍 粑 、 肥 肉 、 糯 米 飯 、 飴 糖 、 蜂<br />

蜜 、 蛤 蚧 、 海 馬 、 蝦 子 、 人 參 、 大 棗 、 桂 圓 肉 、 黃 芪 、 黃 精 等 食 物 。<br />

5. 飲 食 調 養<br />

5.1 要 多 吃 含 優 質 蛋 白 質 的 食 物 。 多 吃 些 雞 蛋 、 瘦 猪 肉 、 魚 、 大 豆 及 其<br />

製 品 。 這 些 食 物 易 為 機 體 所 利 用 , 以 修 補 組 織 , 提 供 益 血 的 營 養 成 分 。<br />

5.2 要 多 吃 富 含 B 族 維 生 素 、 維 生 素 C 的 食 物 。 多 吃 些 新 鮮 蔬 菜 、 水 果 、<br />

全 麥 、 糙 米 、 豆 類 、 猪 瘦 肉 等 。 維 生 素 B 有 維 持 神 經 健 康 和 促 進 消 化 的 作<br />

165


用 , 有 利 於 增 加 機 體 抵 抗 力 。 維 生 素 C 可 促 進 鐵 的 吸 收 , 降 低 微 血 管 脆 性 ,<br />

可 糾 正 貧 血 和 增 強 抵 抗 力 。<br />

5.3 要 多 吃 富 含 鈣 、 鐵 、 銅 的 食 物 。 要 吃 些 牛 奶 、 豆 類 、 海 鮮 、 綠 葉 蔬<br />

菜 、 水 果 、 乾 果 等 , 以 補 充 因 雌 性 激 素 不 足 而 引 起 的 缺 鈣 和 失 血 過 多 導 致<br />

的 貧 血 。<br />

5.4 要 多 吃 有 利 降 血 壓 、 降 血 脂 的 食 物 。 多 吃 些 玉 米 、 綠 豆 、 芹 菜 、 洋<br />

蔥 、 蓮 子 、 百 合 、 山 楂 等 降 血 壓 的 食 物 和 多 吃 些 糙 米 、 高 粱 面 、 玉 米 麵 、<br />

多 纖 維 蔬 菜 、 水 果 、 豆 類 及 製 品 等 降 血 脂 的 食 物 。 可 預 防 血 脂 、 膽 固 醇 升<br />

高 而 引 起 動 脈 硬 化 和 冠 心 病 。<br />

5.5 要 吃 與 抗 衰 老 相 關 的 食 物 。 常 吃 些 蜂 乳 、 花 粉 、 大 豆 及 豆 制 品 、 花<br />

生 、 黑 芝 麻 、 核 桃 肉 、 牛 奶 、 銀 耳 、 香 菇 、 新 鮮 蔬 菜 、 水 果 、 魚 類 、 瘦 肉<br />

之 類 和 一 些 滋 補 的 人 參 、 冬 蟲 夏 草 、 燕 窩 、 絞 股 藍 等 中 藥 。 能 增 強 人 體 免<br />

疫 功 能 或 有 延 緩 衰 老 的 作 用 。 必 要 時 , 可 吃 些 活 血 化 瘀 的 丹 參 、 益 母 草 、<br />

川 芎 等 藥 物 , 不 僅 可 改 善 人 體 微 循 環 , 還 可 擴 張 血 管 , 改 善 心 腦 等 血 液 供<br />

應 , 從 而 能 改 善 這 些 器 官 的 活 性 。<br />

5.6 要 避 免 食 用 高 膽 固 醇 食 物 , 如 無 鱗 魚 、 動 物 內 臟 等 。 動 物 內 臟 雖 然<br />

富 含 B 族 維 生 素 、 鈣 、 鐵 、 銅 等 , 但 因 其 含 膽 固 醇 高 , 中 老 年 食 用 弊 大 利<br />

少 , 故 不 宜 多 食 用 。 此 外 不 要 多 食 胡 椒 、 辣 椒 、 芥 末 、 花 椒 、 大 蒜 、 蔥 、<br />

生 薑 、 韭 菜 、 咖 啡 、 濃 茶 、 巧 克 力 、 羊 肉 、 牛 肉 、 蝦 、 桂 圓 、 荔 枝 、 李 子 、<br />

橘 子 、 杏 子 、 鹹 菜 、 鹹 肉 、 火 腿 、 香 腸 、 豆 醬 、 白 糖 、 甜 點 心 、 含 糖 飲 料 、<br />

動 物 內 臟 、 蛋 黃 等 辛 辣 、 興 奮 性 、 煎 炒 、 熱 性 、 多 鹽 、 高 糖 、 高 脂 肪 食 物 。<br />

6. 食 療 處 方<br />

6.1 陰 虛 火 旺 者 食 譜 :<br />

6.1.1 鴨 肉 海 參 湯 : 將 鴨 肉 200 克 洗 淨 , 切 成 片 。 海 參 50 克 用 水 泡 發 透<br />

洗 淨 , 切 片 , 與 鴨 肉 片 一 同 放 入 沙 鍋 內 , 加 適 量 水 先 用 大 火 煮 沸 , 再 改 用<br />

166


小 火 燉 煮 2 小 時 , 至 鴨 肉 熟 爛 , 加 鹽 調 勻 可 食 用 。<br />

6.1.2 枸 杞 蓮 心 茶 : 將 枸 杞 子 10 克 白 菊 花 3 克 洗 淨 , 烘 乾 , 與 蓮 心 1 克<br />

苦 丁 茶 3 克 同 放 入 杯 中 沸 水 沖 泡 , 加 蓋 燜 10 分 鐘 即 可 飲 用 。<br />

6.1.3 鮮 百 合 湯 : 將 鮮 百 合 50 克 用 清 水 浸 一 晝 夜 , 酸 棗 仁 15 克 水 煎 ,<br />

去 渣 取 汁 , 用 藥 汁 把 百 合 煮 熟 , 飲 湯 吃 百 合 。<br />

6.1.4 猪 蹄 黃 豆 湯 : 將 黃 豆 100 克 用 水 泡 脹 , 濾 起 , 再 將 猪 蹄 1 只 刮 洗<br />

乾 淨 , 再 加 水 同 燉 至 猪 蹄 黃 豆 酥 爛 , 打 入 雞 蛋 1 個 , 煮 熟 即 可 食 用 。<br />

6.1.5 銀 耳 紅 棗 湯 : 銀 耳 50 克 用 溫 水 泡 發 , 除 去 蒂 頭 , 洗 淨 撕 開 。 紅 棗<br />

100 克 溫 水 泡 發 , 洗 淨 掰 破 。 將 其 一 同 入 鍋 加 水 適 量 , 煎 煮 至 紅 棗 、 銀 耳 熟<br />

爛 , 成 羹 狀 。 放 入 冰 糖 溶 化 攪 勻 出 鍋 , 晾 溫 即 可 食 用 。<br />

6.2 痰 濕 瘀 阻 者 食 譜 :<br />

6.2.1 人 參 蓮 肉 湯 : 乾 參 10 克 洗 淨 切 片 , 蓮 子 10 枚 去 心 後 用 水 泡 發 。<br />

將 參 、 蓮 、 冰 糖 30 克 放 碗 內 , 加 水 半 碗 將 碗 放 蒸 鍋 內 蒸 燉 60 分 鐘 , 晾 溫<br />

喝 湯 吃 蓮 肉 。 餘 下 的 用 上 法 再 蒸 燉 服 。<br />

6.2.2 桂 圓 蓮 子 粥 : 將 桂 圓 、 蓮 子 肉 各 15 克 , 紅 棗 5 枚 , 糯 米 50 克 一<br />

起 放 入 沙 鍋 , 加 水 5 碗 , 煮 至 爛 熟 成 粥 加 入 白 糖 適 量 攪 勻 即 可 食 用 。<br />

6.2.3 決 明 子 地 榆 湯 : 草 決 明 子 2 克 , 紫 地 榆 20 克 , 桑 枝 20 克 加 水 煎<br />

30 分 鐘 去 渣 取 汁 , 調 入 紅 糖 適 量 , 繼 續 煮 至 粥 稠 即 可 食 用 。<br />

6.2.4 何 首 烏 決 明 湯 : 何 首 烏 、 桑 寄 生 各 20 克 , 決 明 子 、 酸 棗 仁 各 15<br />

克 共 水 煎 , 一 次 溫 服 。<br />

6.3 肝 氣 鬱 結 者 食 譜 :<br />

6.3.1 金 橘 蘿 蔔 飲 : 將 金 橘 5 個 洗 淨 後 去 籽 , 搗 爛 。 蘿 蔔 半 個 洗 淨 , 切<br />

絲 榨 汁 。 將 金 橘 泥 蘿 蔔 汁 混 勻 , 放 入 蜂 蜜 , 調 勻 即 可 食 用 。<br />

167


6.3.2 茉 莉 花 粥 : 將 茉 莉 花 20 朵 摘 去 蒂 , 漂 洗 乾 淨 。 粳 米 100 克 淘 洗 乾<br />

淨 。 取 鍋 放 入 清 水 , 粳 米 , 煮 至 粥 將 成 時 , 加 入 茉 莉 花 , 白 糖 , 再 略 煮 即<br />

成 。<br />

6.3.3 玳 玳 花 茶 : 將 玳 玳 花 8 朵 洗 淨 , 與 綠 茶 3 克 一 同 放 入 茶 杯 中 , 倒<br />

入 沸 水 沖 泡 即 成 , 代 茶 飲 。<br />

6.3.4 菊 楂 決 明 飲 : 取 菊 花 10 克 , 山 楂 15 克 除 去 雜 質 , 草 決 明 子 15 克<br />

除 去 雜 質 搗 碎 。 將 三 味 藥 加 水 適 量 , 煎 煮 40 分 鐘 , 去 渣 取 汁 , 調 入 白 糖 30<br />

克 , 晾 溫 即 可 食 用 。<br />

6.3.5 猪 肝 羹 : 猪 肝 100 克 除 去 筋 膜 , 洗 淨 切 片 , 加 水 適 量 煎 煮 到 猪 肝<br />

熟 , 打 入 雞 蛋 2 枚 , 加 入 豆 豉 , 蔥 白 少 許 , 出 鍋 晾 溫 , 即 可 食 用 。[73-75]<br />

第 二 節 推 拿 按 摩<br />

針 對 更 年 期 腎 虛 為 本 的 病 因 基 礎 上 , 推 拿 按 摩 可 達 到 通 經 絡 、 調 其 氣<br />

血 、 振 奮 陽 氣 的 目 的 , 進 而 能 夠 協 調 臟 腑 、 經 脈 的 功 能 , 藉 此 對 更 年 期 障<br />

礙 有 一 定 的 調 理 效 果 。<br />

推 拿 按 摩 對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治 療 以 理 氣 活 血 為 主 。 但 應 遵 循 「 虛 者 補 之 ,<br />

實 者 瀉 之 」 的 原 則 辨 證 論 治 。<br />

1. 基 本 治 法<br />

1.1 小 腹 部 操 作 :<br />

取 穴 : 氣 海 、 關 元<br />

手 法 : 摩 法 、 按 法 、 揉 法<br />

操 作 : 患 者 仰 臥 。 醫 者 坐 於 右 側 , 用 摩 法 治 療 小 腹 , 摩 法 方 向 逆 時<br />

針 , 腹 部 移 動 方 向 順 時 針 , 手 法 要 求 深 沉 緩 慢 , 同 時 配 合 按 、 揉 關 元 、<br />

氣 海 。 時 間 約 十 分 鐘 。<br />

168


1.2 下 肢 部 操 作 :<br />

取 穴 : 血 海 、 三 陰 交 、 足 三 里<br />

手 法 : 按 法 、 揉 法<br />

操 作 : 患 者 仰 臥 。 按 柔 血 海 、 三 陰 交 、 足 三 里 。 每 穴 約 兩 分 鐘 。<br />

1.3 腰 背 部 操 作 :<br />

取 穴 : 肝 俞 、 脾 俞 、 腎 俞 。<br />

手 法 : 一 指 禪 推 法 、 按 法 、 揉 法 、 滾 法 。<br />

操 作 : 用 一 指 禪 推 法 治 療 腰 部 脊 柱 兩 旁 , 重 點 在 肝 俞 、 脾 俞 、 腎 俞 。<br />

每 穴 1~2 分 鐘 。<br />

2. 辨 証 加 減<br />

2.1 肝 腎 不 足 、 氣 血 虛 弱 :<br />

2.1.1 橫 擦 前 胸 中 府 、 雲 門 , 左 側 背 部 脾 胃 區 , 腰 部 腎 俞 、 命 門 , 以 透<br />

熱 為 度 。<br />

2.1.2 直 擦 背 部 督 脈 , 斜 擦 小 腹 兩 側 , 均 以 透 熱 為 度 。<br />

2.2 肝 氣 鬱 結 :<br />

2.2.1 按 、 揉 章 門 、 期 門 , 每 穴 半 分 鐘 。 按 、 掐 太 衝 、 行 間 , 以 病 人 感<br />

覺 酸 脹 為 度 。<br />

2.2.2 斜 擦 兩 肋 , 以 微 熱 為 度 。<br />

2.3 寒 凝 血 瘀 :<br />

2.3.1 直 擦 背 部 督 脈 , 橫 擦 骶 部 , 以 小 腹 透 熱 為 度 。<br />

2.3.2 按 、 揉 八 髎 , 以 局 部 溫 熱 為 度 。<br />

2.4 痰 濕 阻 滯 :<br />

2.4.1 按 、 揉 八 髎 , 以 酸 脹 為 度 。<br />

2.4.2 橫 擦 左 側 背 部 及 腰 骶 部 , 以 透 熱 為 度 。<br />

3. 滋 養 肝 腎 、 育 陰 潛 陽<br />

169


3.1 俯 臥 位 :<br />

3.1.1 醫 者 雙 手 由 肩 背 部 沿 膀 胱 經 路 線 推 撫 至 足 跟 3~5 遍 。<br />

3.1.2 雙 手 多 指 由 脊 柱 沿 肋 間 隙 向 兩 側 分 推 3~5 遍 。<br />

3.1.3 疊 掌 揉 壓 背 腰 部 膀 胱 經 路 線 5~7 遍 ; 拇 指 揉 、 撥 、 壓 夾 脊 穴 , 拇<br />

指 按 壓 膈 俞 、 肝 俞 、 脾 俞 、 腎 俞 穴 各 半 分 鐘 左 右 。<br />

3.1.4 兩 手 多 指 揉 、 拿 小 腿 後 群 肌 5~7 遍 , 拇 指 揉 壓 承 扶 、 承 山 、 湧 泉<br />

等 穴 。<br />

3.2 仰 臥 位 :<br />

3.2.1 掌 推 上 腹 部 , 疊 掌 輪 狀 揉 腹 部 , 拇 指 揉 壓 中 脘 、 建 里 。<br />

3.2.2 多 指 揉 拿 上 肢 屈 肌 面 , 拇 指 揉 壓 雙 內 關 、 神 門 穴 各 半 分 鐘 左 右 。<br />

3.2.3 拇 指 揉 小 腿 胃 經 路 線 和 足 弓 脾 經 路 線 3~5 遍 。<br />

3.2.4 拇 指 揉 壓 足 三 里 、 三 陰 交 、 復 溜 、 公 孫 等 穴 各 1 分 鐘 左 右 。<br />

3.2.5 雙 拇 指 揉 壓 頭 部 督 脈 和 膀 胱 經 及 膽 經 路 線 5~7 遍 。<br />

3.2.6 拇 指 揉 壓 頭 維 、 百 會 、 率 谷 等 穴 。<br />

3.2.7 雙 手 側 指 敲 擊 頭 部 , 雙 手 大 魚 際 揉 前 額 至 太 陽 數 遍 , 拇 指 揉 壓 攢<br />

竹 、 太 陽 。<br />

3.2.8 雙 手 多 指 揉 壓 枕 骨 下 緣 數 遍 , 拇 指 按 壓 風 池 。<br />

4. 健 腦 提 神<br />

以 頭 面 部 及 手 臂 肩 頸 部 作 為 基 本 操 作 部 位 , 配 合 督 脈 之 貫 脊 屬 腦 絡 腎 ,<br />

統 率 一 身 之 陽 氣 , 能 起 到 調 陰 陽 、 理 氣 血 、 和 臟 腑 、 通 經 絡 、 培 元 氣 作 用 ,<br />

從 而 促 進 脾 胃 化 生 水 穀 精 微 , 心 有 所 養 則 情 志 安 和 。 藉 此 推 拿 按 摩 治 療 臟<br />

躁 病 有 一 定 療 效 。<br />

4.1 按 揉 晴 明 、 印 堂 、 攢 竹 、 魚 腰 、 絲 竹 空 、 頭 維 及 肩 井 、 內 關 、 外 關 、<br />

風 池 、 合 谷 等 穴 , 能 舒 經 活 血 , 使 腦 部 氣 血 充 盈 。<br />

4.2 氣 海 為 任 脈 與 足 三 陰 經 的 交 會 穴 , 配 合 心 俞 、 脾 俞 能 健 脾 養 心 。 中<br />

脘 、 關 元 、 胃 俞 、 小 腸 俞 、 足 三 里 、 三 陰 交 健 脾 胃 以 助 生 化 之 源 。<br />

170


4.3 直 擦 背 部 督 脈 , 以 透 熱 為 度 。[76-79]<br />

( 張 正 杰 、 陳 高 彰 、 胡 文 龍 )<br />

典 籍 文 獻 :<br />

《 醫 學 入 門 ‧ 外 集 ‧ 治 法 ‧ 雜 治 賦 》<br />

至 于 痰 因 ( 七 情 ) 火 動 , 治 火 勿 緩 ;<br />

痰 因 火 而 生 者 , 當 治 火 為 先 ; 亦 有 因 痰 而 生 火 者 , 痰 火 兩 治 。 大 概 暴 病 多 火 , 怪 病<br />

多 痰 。<br />

火 因 氣 郁 , 理 氣 宜 增 。<br />

賦 云 : 痰 因 火 動 , 治 火 為 先 ; 火 因 氣 郁 , 理 氣 為 本 。<br />

痰 有 清 溫 潤 燥 散 之 異 類 , 熱 痰 清 之 , 寒 痰 溫 之 , 燥 痰 潤 之 , 濕 痰 燥 之 , 風 痰 散 之 。<br />

堅 者 削 之 , 客 者 除 之 , 寒 者 溫 之 , 結 者 散 之 , 留 者 行 之 , 燥 者 潤 之 , 急 者 緩 之 , 散 者 收<br />

之 , 損 者 益 之 , 勞 者 逸 之 , 驚 者 平 之 , 上 之 下 之 , 摩 之 浴 之 , 薄 之 劫 之 , 開 之 發 之 , 皆<br />

大 法 也 。<br />

《 飲 膳 正 要 ‧ 卷 第 二 ‧ 食 療 諸 病 ‧ 枸 杞 羊 腎 粥 》<br />

內 容 : 治 陽 氣 衰 敗 , 腰 腳 疼 痛 , 五 勞 七 傷 。<br />

枸 杞 葉 ( 一 斤 ) 羊 腎 ( 一 對 , 細 切 ) 蔥 白 ( 一 莖 ) 羊 肉 ( 半 斤 , 炒 )<br />

右 四 味 拌 勻 , 入 五 味 , 煮 成 汁 , 下 米 熬 成 粥 , 空 腹 食 之 。<br />

171


第 八 章 現 代 研 究<br />

1994 年 世 界 衛 生 組 織 人 類 生 殖 特 別 規 劃 委 員 會 提 出 更 年 期 的 定 義 是 從<br />

接 近 停 經 時 出 現 與 停 經 有 關 的 內 分 泌 、 生 物 學 和 臨 床 特 徵 時 至 停 經 1 年 內<br />

的 期 間 。 婦 女 在 停 經 前 後 由 於 雌 激 素 水 準 波 動 或 下 降 而 導 致 的 以 自 主 神 經<br />

系 統 功 能 紊 亂 為 主 , 伴 有 神 經 心 理 症 狀 的 一 組 症 候 群 稱 之 為 更 年 期 症 候<br />

群 。 據 統 計 , 約 85% 婦 女 被 更 年 期 症 候 群 所 困 擾 , 該 病 不 僅 影 響 婦 女 的 身<br />

心 健 康 , 而 且 還 影 響 工 作 、 家 庭 生 活 與 人 際 關 係 , 且 發 生 高 血 壓 、 冠 心 病 、<br />

骨 質 疏 鬆 的 危 險 性 也 增 大 。 中 醫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症 候 群 很 有 優 勢 , 可 以 改 善<br />

臨 床 症 狀 , 提 高 生 活 品 質 , 並 且 副 作 用 小 。 更 年 期 症 候 群 是 婦 女 常 見 病 症<br />

之 一 , 在 中 醫 學 是 指 絕 經 前 後 諸 症 。 隨 著 我 國 漸 漸 進 入 老 齡 化 社 會 , 關 於<br />

婦 女 更 年 期 症 候 群 的 研 究 就 顯 得 越 來 越 重 要 。 長 期 以 來 , 國 內 外 主 要 採 用<br />

雌 激 素 替 代 療 法 來 治 療 更 年 期 症 候 群 , 其 在 改 善 血 管 舒 縮 症 狀 、 防 止 骨 關<br />

節 病 及 心 血 管 疾 病 方 面 的 療 效 已 得 到 肯 定 。 但 諸 多 的 禁 忌 證 和 潛 在 的 致 癌<br />

危 險 性 , 以 及 應 用 一 定 劑 量 的 雌 激 素 對 免 疫 系 統 的 抑 制 作 用 及 其 他 副 作<br />

用 , 均 對 更 年 期 婦 女 產 生 重 大 影 響 , 限 制 了 它 在 臨 床 上 的 廣 泛 應 用 。 近 年<br />

來 中 醫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症 候 群 已 越 來 越 廣 泛 地 被 醫 者 所 採 用 , 其 理 論 機 制 、<br />

實 驗 研 究 及 臨 床 療 效 均 取 得 了 一 定 的 進 展 , 具 有 一 定 的 優 越 性 和 發 展 潛<br />

力 。[52,80-87]<br />

一 、 經 方<br />

較 常 出 現 於 文 獻 中 的 經 方 , 依 序 為 六 味 地 黃 丸 ( 湯 )、 甘 麥 大 棗 湯 、 知 柏<br />

地 黃 丸 、 逍 遙 散 、 桂 枝 湯 、 歸 脾 湯 、 二 仙 湯 、 二 至 丸 、 血 府 逐 瘀 湯 、 丹 梔<br />

逍 遙 散 、 固 沖 湯 、 桃 紅 四 物 湯 、 左 歸 飲 、 左 歸 丸 、 一 貫 煎 、 右 歸 丸 、 杞 菊<br />

地 黃 丸 、 補 中 益 氣 湯 、 柴 胡 加 龍 骨 牡 蠣 湯 、 蒿 芩 清 膽 湯 、 交 泰 丸 、 金 匱 腎<br />

氣 丸 、 固 本 止 崩 湯 、 滋 水 清 肝 飲 、 溫 膽 湯 、 生 脈 飲 、 芍 萸 湯 、 人 參 歸 脾 丸 、<br />

黃 連 定 志 湯 。 分 類 上 以 補 養 之 劑 為 多 , 有 地 黃 丸 ( 包 括 六 味 地 黃 丸 、 知 柏 地<br />

172


黃 丸 、 杞 菊 地 黃 丸 )、 二 至 丸 、 左 歸 丸 和 左 歸 飲 之 滋 陰 補 腎 ; 有 腎 氣 丸 、 右<br />

歸 丸 之 補 腎 助 陽 ; 有 二 仙 湯 平 補 陰 陽 之 劑 ; 亦 有 補 中 益 氣 湯 之 補 中 益 氣 和<br />

歸 脾 湯 之 補 氣 益 血 、 健 脾 養 心 之 劑 。 從 經 方 應 用 方 面 來 看 , 治 療 更 年 期 障<br />

礙 是 以 補 腎 尤 其 以 補 益 腎 陰 為 主 。 停 經 期 婦 女 由 於 臟 腑 氣 血 陰 陽 平 衡 的 失<br />

調 , 常 常 伴 有 精 神 情 志 方 面 的 症 狀 , 臨 床 多 予 甘 麥 大 棗 湯 、 逍 遙 散 、 丹 梔<br />

逍 遙 散 等 來 補 心 氣 、 調 肝 氣 、 散 鬱 結 。 此 外 , 部 分 醫 者 認 為 更 年 期 症 候 群<br />

臨 床 所 見 與 王 清 任 的 《 醫 林 改 錯 》 中 所 述 的 ” 身 外 涼 , 心 裏 熱 , 小 事 不 能 開<br />

展 , 心 跳 心 慌 , 無 故 愛 生 氣 , 每 晚 內 熱 、 兼 皮 膚 熱 時 ” 等 表 現 十 分 相 象 , 故<br />

予 血 府 逐 瘀 湯 治 療 , 收 效 良 好 。 還 有 部 分 醫 者 從 營 衛 不 和 的 角 度 來 解 釋 潮<br />

熱 汗 出 等 症 , 亦 獲 得 較 滿 意 療 效 。[80,88-90]<br />

六 味 地 黃 丸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取 效 同 時 , 患 者 血 清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 黃 體<br />

生 長 激 素 明 顯 下 降 , 雌 二 醇 明 顯 升 高 , 說 明 滋 補 腎 陰 藥 可 提 高 更 年 期 障 礙<br />

患 者 激 素 內 環 境 的 穩 定 能 力 , 使 下 丘 腦 - 垂 體 - 卵 巢 軸 功 能 得 以 改 善 。 亦 可 使<br />

更 年 期 障 礙 患 者 的 白 細 胞 雌 激 素 受 體 (Estrogen Receptor, ER) 水 準 明 顯 升<br />

高 , 從 而 改 善 患 者 免 疫 功 能 。[91-93]<br />

二 仙 湯 是 上 海 中 醫 藥 大 學 張 伯 訥 教 授 20 世 紀 50 年 代 針 對 更 年 期 障 礙 研<br />

製 出 的 方 劑 。 二 仙 湯 全 方 由 仙 茅 、 淫 羊 藿 、 巴 戟 天 、 當 歸 、 知 母 、 黃 柏 組<br />

成 。 大 量 動 物 實 驗 表 明 , 二 仙 湯 及 其 拆 方 有 不 同 的 延 緩 下 丘 腦 - 垂 體 - 性 腺 軸<br />

(HPG 軸 ) 衰 老 和 增 進 該 軸 功 能 的 雙 重 藥 效 , 作 用 覆 蓋 到 該 軸 的 各 個 層 次 。<br />

由 於 具 有 調 節 人 體 內 分 泌 , 故 能 用 來 治 療 諸 多 由 內 分 泌 失 調 所 導 致 的 疾<br />

病 , 療 效 甚 佳 。 二 仙 湯 以 溫 腎 陽 、 滋 腎 陰 、 瀉 相 火 !、 調 理 沖 任 見 長 , 為 臨<br />

床 常 用 的 方 劑 。 其 中 仙 茅 !、 仙 靈 脾 、 巴 戟 天 能 溫 腎 陽 , 知 母 、 黃 柏 滋 腎 陰 、<br />

瀉 相 火 , 當 歸 調 理 沖 任 。 對 於 中 老 年 患 者 陰 陽 兩 虛 且 不 耐 附 子 等 峻 猛 之 性<br />

者 尤 為 適 用 。 與 六 味 地 黃 湯 、 二 至 丸 、 真 武 湯 、 四 物 湯 、 五 子 衍 宗 丸 、 左<br />

歸 丸 等 方 藥 合 用 , 隨 證 加 減 變 化 , 往 往 能 收 到 滿 意 療 效 , 廣 泛 應 用 於 男 科 、<br />

婦 科 、 內 分 泌 等 諸 多 疾 病 。[94-95]<br />

二 仙 湯 使 老 年 前 組 大 鼠 卵 巢 功 能 明 顯 改 善 , 增 強 其 雌 二 醇 的 合 成 能 力 ,<br />

173


使 血 清 雌 二 醇 含 量 上 升 , 下 丘 腦 促 性 腺 激 素 釋 放 激 素<br />

(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GnRH) 含 量 、 血 清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及 促 性<br />

腺 激 素 釋 放 激 素 含 量 下 降 , 延 緩 下 丘 腦 - 垂 體 - 卵 巢 軸 的 衰 老 。 二 仙 湯 可<br />

明 顯 降 低 老 年 大 鼠 肝 組 織 脂 肪 過 氧 化 物 (Lipid Peroxide, LPO) 含 量 , 提 升 系<br />

統 性 氧 運 輸 (Systemic Oxygen Transport, SOT) 及 膽 鹼 乙 酰 轉 移 酶 (Choline<br />

acetyltransferase, CAT) 活 性 , 並 與 相 應 酶 蛋 白 的 信 使 核 糖 核 酸 (Messenger<br />

Ribonuclear Acid, mRNA) 水 準 增 強 有 關 。 顯 示 二 仙 湯 可 通 過 調 控 有 關 基 因 表<br />

達 水 準 而 增 強 抗 氧 化 酶 活 性 , 減 少 自 由 基 產 生 。 二 仙 湯 還 能 明 顯 提 高 老 年<br />

前 期 大 鼠 下 丘 腦 內 源 性 阿 片 肽 (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s, EOP) 的 基 因 轉<br />

錄 水 準 (B-EP [beta-endorphin] 前 體 阿 黑 皮 素 原 和 腦 啡 肽 原 基 因 mRNA) 和 基<br />

因 表 達 水 平 (EOP 含 量 , 包 括 B-EP、L-ENK [Leucine-Enkephalin]、Dyn<br />

[dynorphin]A1~13), 使 之 向 青 年 鼠 水 準 靠 近 ; 對 垂 體 和 血 漿 中 內 源 性 阿 片 肽<br />

含 量 的 增 齡 性 變 化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改 善 作 用 。 由 於 在 生 理 情 況 下 , 內 源 性 阿<br />

片 肽 在 下 丘 腦 通 過 抑 制 促 性 腺 激 素 釋 放 激 素 合 成 與 釋 放 , 對 下 丘 腦 - 垂 體<br />

- 卵 巢 軸 發 揮 調 控 作 用 , 所 以 本 方 可 抑 制 下 丘 腦 促 性 腺 激 素 釋 放 激 素 合<br />

成 、 釋 放 代 償 性 增 強 , 延 緩 老 年 前 期 大 鼠 性 腺 軸 的 衰 老 , 為 本 方 治 療 更 年<br />

期 障 礙 的 中 樞 機 制 。[3,84,96-97]<br />

左 歸 丸 、 右 歸 丸 改 善 老 年 大 鼠 海 馬 、 杏 仁 核 天 門 冬 氨 酸 (Aspartic Acid)、<br />

谷 氨 酸 (Glutamic Acid)、 甘 氨 酸 (Glycine)、C- 氨 基 丁 酸 (Gamma-Aminobutyric<br />

Acid) 含 量 升 高 所 致 的 氨 基 酸 類 神 經 遞 質 的 紊 亂 狀 態 , 使 興 奮 性 和 抑 制 性 氨<br />

基 酸 這 兩 大 類 遞 質 最 終 趨 向 平 衡 。 四 君 子 湯 亦 能 降 低 老 年 家 兔 下 丘 腦 中 升<br />

高 的 B- 內 啡 肽 (B-EP)、P 物 質 (Substance P)、 去 甲 腎 上 腺 素 (NE)、 多 巴 胺<br />

(DA)、 血 清 素 (5-HT) 水 準 , 改 善 老 齡 家 兔 的 下 丘 腦 調 控 機 能 。[98]<br />

根 據 調 查 , 更 年 期 女 性 中 58% 的 人 患 有 冷 症 ( 指 自 覺 身 體 各 部 位 或 某 一<br />

部 位 發 涼 )。 冷 症 可 能 與 貧 血 、 低 血 壓 、 性 激 素 和 自 主 神 經 功 能 紊 亂 、 甲 狀<br />

腺 功 能 低 下 等 疾 病 有 關 。 更 年 期 女 性 多 由 於 卵 巢 功 能 減 退 , 引 起 雌 激 素 急<br />

劇 減 少 以 及 自 主 神 經 功 能 紊 亂 所 致 。 一 般 認 為 , 全 身 的 氣 血 水 任 何 一 方 不<br />

174


足 或 停 滯 均 可 引 起 冷 症 。 但 水 是 冷 症 的 重 要 成 因 。 治 療 冷 症 , 不 僅 要 改 善<br />

外 周 血 流 , 而 且 應 改 善 全 身 的 氣 血 水 平 衡 。 通 過 陰 陽 虛 實 辨 證 治 療 : 全 身<br />

冷 - 多 見 於 呼 吸 及 消 化 系 統 功 能 障 礙 引 起 新 陳 代 謝 低 下 的 氣 虛 證 , 宜 用 人<br />

參 湯 及 大 建 中 湯 ; 如 辨 證 為 精 神 刺 激 所 致 的 氣 滯 、 氣 逆 , 宜 用 加 味 逍 遙 散<br />

及 四 逆 散 治 療 。 四 肢 冷 - 由 外 周 瘀 血 所 致 的 四 肢 冷 涼 , 宜 用 桂 枝 茯 苓 丸 、<br />

當 歸 四 逆 加 吳 茱 萸 生 薑 湯 。 桂 枝 茯 苓 丸 具 有 擴 張 外 周 血 管 、 抑 制 凝 血 和 血<br />

小 板 聚 集 、 降 血 脂 作 用 。 當 歸 四 逆 加 吳 茱 萸 生 薑 湯 適 用 于 易 凍 傷 、 雷 諾 障<br />

礙 、 受 寒 引 起 腹 痛 者 。 伴 有 水 腫 的 冷 症 - 由 水 液 代 謝 異 常 所 致 的 冷 症 , 宜<br />

用 當 歸 芍 藥 散 、 五 積 散 等 將 過 剩 的 水 分 通 過 利 尿 排 出 體 外 , 從 而 改 善 冷 症 。<br />

老 人 伴 有 腎 虛 的 冷 症 , 宜 用 八 味 地 黃 丸 、 濟 生 腎 氣 丸 等 。[99]<br />

更 年 期 經 常 出 現 的 潮 熱 主 要 由 外 周 血 管 擴 張 引 起 。 外 周 血 管 擴 張 與 內 分<br />

泌 和 神 經 系 統 有 關 , 並 受 雌 激 素 及 生 理 活 性 肽 的 控 制 。 潮 熱 多 因 應 激 、 緊<br />

張 等 誘 發 , 持 續 2~3min, 表 現 為 胸 、 頸 、 顏 面 、 頭 部 發 熱 並 潮 紅 , 伴 有 心<br />

悸 等 。 治 療 潮 熱 多 用 含 有 牡 丹 皮 、 桂 枝 、 桃 仁 的 方 劑 , 其 中 牡 丹 皮 具 有 消<br />

炎 、 祛 瘀 、 抑 制 血 小 板 聚 集 作 用 。 桂 枝 有 解 熱 發 汗 、 鎮 痛 、 緩 解 頭 暈 和 神<br />

經 性 心 動 過 速 作 用 。 二 者 均 可 改 善 血 液 循 環 , 但 牡 丹 皮 用 於 熱 證 , 而 桂 枝<br />

用 於 寒 證 , 二 者 並 用 可 增 強 祛 瘀 效 能 。 桃 仁 鎮 痛 、 消 炎 、 活 血 祛 瘀 。 三 者<br />

的 有 效 成 分 具 有 中 樞 抑 制 、 抗 過 敏 、 消 炎 作 用 , 可 調 節 軀 體 對 潮 熱 應 激 等<br />

誘 因 的 感 受 性 。 常 用 方 劑 為 桂 枝 茯 苓 丸 、 加 味 逍 遙 散 。 桂 枝 茯 苓 丸 中 含 有<br />

上 述 3 種 生 藥 , 是 治 療 潮 熱 最 有 效 的 方 劑 。 加 味 逍 遙 散 中 有 牡 丹 皮 , 配 伍<br />

梔 子 、 薄 荷 、 柴 胡 、 芍 藥 等 , 具 有 抗 焦 慮 作 用 。 大 黃 牡 丹 湯 、 桃 核 承 氣 湯<br />

用 於 潮 熱 較 顯 著 , 即 使 服 用 大 黃 、 芒 硝 亦 不 引 起 腹 瀉 的 人 。 對 伴 有 焦 慮 、<br />

失 眠 等 精 神 神 經 症 狀 者 可 選 用 當 歸 芍 藥 散 或 加 味 逍 遙 散 。[13,23,99]<br />

據 調 查 ,12.4% 的 更 年 期 女 性 伴 有 失 眠 , 並 以 入 睡 困 難 和 易 醒 為 主 。 中<br />

醫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失 眠 主 要 是 消 除 影 響 自 然 睡 眠 的 因 素 , 間 接 地 治 療 失 眠 。<br />

中 藥 雖 難 以 迅 速 改 善 入 睡 困 難 , 但 無 依 賴 性 , 較 安 眠 藥 更 易 獲 得 熟 睡 感 等<br />

特 點 。 治 療 失 眠 首 先 要 辨 清 證 的 虛 實 , 如 實 證 用 黃 連 解 毒 湯 , 虛 實 中 間 證<br />

175


給 予 加 味 逍 遙 散 或 女 神 散 ( 當 歸 、 川 芎 、 桂 枝 、 白 朮 、 黄 芩 、 香 附 子 、 檳 榔 、<br />

木 香 、 黄 連 、 人 參 、 甘 草 、 大 黄 、 丁 香 ), 虛 證 給 予 抑 肝 散 。 對 心 理 因 素 較<br />

強 , 有 精 神 疾 病 的 患 者 可 用 牡 蠣 劑 及 柴 胡 劑 。[99-100]<br />

治 療 更 年 期 頭 痛 須 根 據 體 質 的 強 弱 , 氣 ( 氣 滯 、 氣 逆 )、 血 ( 血 瘀 )、 水<br />

( 水 濕 停 滯 ) 辨 證 選 方 。 常 用 于 緊 張 性 頭 痛 的 代 表 方 劑 有 鉤 藤 散 - 用 於 中<br />

老 年 人 晨 起 非 搏 動 性 頭 痛 、 頭 重 感 , 屬 於 中 間 證 或 虛 證 者 。 鉤 藤 散 有 降 壓<br />

作 用 , 適 用 於 伴 有 高 血 壓 的 慢 性 腦 血 管 病 變 , 兼 有 眩 暈 者 也 常 用 之 。 葛 根<br />

湯 - 用 於 頭 痛 伴 有 項 背 僵 硬 者 。 葛 根 湯 有 解 熱 鎮 痛 、 鬆 弛 肌 肉 作 用 , 因 含<br />

有 麻 黃 , 適 用 於 中 度 以 上 體 力 者 , 胃 腸 虛 弱 或 高 齡 者 不 宜 用 。 當 歸 芍 藥 散<br />

- 適 用 於 體 質 虛 弱 、 消 瘦 伴 有 畏 寒 、 貧 血 、 倦 怠 、 眩 暈 、 肩 酸 痛 的 緊 張 性<br />

頭 痛 屬 於 虛 證 者 , 也 可 用 於 血 瘀 、 水 濕 停 滯 所 致 頭 痛 伴 水 腫 、 腰 以 下 冷 涼<br />

者 。 桂 枝 茯 苓 丸 - 適 用 於 伴 有 頭 暈 的 頭 痛 屬 於 實 證 或 虛 實 中 間 證 者 , 表 現<br />

為 體 力 中 等 、 易 上 火 、 肩 酸 痛 , 或 有 輕 度 的 手 足 不 溫 。 加 味 逍 遙 散 - 適 用<br />

於 體 力 中 等 或 稍 弱 , 伴 有 頭 暈 、 煩 燥 、 自 汗 、 下 肢 發 涼 、 肩 酸 脹 、 輕 度 胸<br />

脅 苦 滿 等 精 神 神 經 或 自 主 神 經 功 能 紊 亂 的 頭 痛 , 屬 於 虛 實 中 間 證 或 虛 證<br />

者 。 半 夏 白 朮 天 麻 湯 - 適 用 于 水 濕 停 滯 所 致 的 頭 痛 ( 以 頭 頂 部 疼 痛 為 主 )、<br />

頭 重 、 旋 轉 性 眩 暈 屬 於 虛 證 者 。 伴 有 食 欲 不 振 、 消 化 不 良 的 慢 性 胃 炎 、 胃<br />

下 垂 , 有 明 顯 胃 腸 虛 弱 傾 向 者 可 用 ; 對 直 立 性 低 血 壓 也 有 效 。 大 柴 胡 湯 -<br />

適 用 於 體 力 較 好 , 有 便 秘 、 胸 脅 苦 滿 、 肩 酸 脹 、 頭 重 感 、 肩 及 枕 部 肌 緊 張<br />

明 顯 、 體 形 偏 胖 的 緊 張 性 頭 痛 屬 於 實 證 者 。 三 黃 瀉 心 湯 - 適 用 於 體 質 好 ,<br />

伴 有 顏 面 潮 紅 、 頭 暈 、 耳 鳴 、 便 秘 的 緊 張 性 頭 痛 屬 於 實 證 者 ; 高 血 壓 患 者<br />

多 用 。 黃 連 解 毒 湯 - 適 應 證 類 似 三 黃 瀉 心 湯 , 但 無 便 秘 。 治 療 偏 頭 痛 的 代<br />

表 方 劑 有 吳 茱 萸 湯 - 適 用 於 胃 腸 虛 弱 伴 有 噁 心 、 手 足 厥 冷 之 偏 頭 痛 屬 於 虛<br />

實 中 間 證 或 虛 證 者 。 苓 桂 朮 甘 湯 - 適 用 于 水 液 代 謝 異 常 所 致 口 渴 、 尿 少 、<br />

水 腫 之 偏 頭 痛 屬 於 虛 實 中 間 證 或 虛 證 者 。 五 苓 散 - 適 用 于 水 濕 停 滯 所 致 偏<br />

頭 痛 、 應 用 吳 茱 萸 湯 無 效 的 虛 實 中 間 證 或 虛 證 ; 也 可 用 於 暈 車 等 的 眩 暈 。<br />

當 歸 四 逆 加 吳 茱 萸 生 薑 湯 - 適 用 於 寒 冷 、 血 行 障 礙 所 致 手 足 厥 冷 的 偏 頭 痛<br />

176


屬 於 虛 實 中 間 證 或 虛 證 者 。 桂 枝 人 參 湯 - 適 用 于 胃 腸 虛 弱 、 易 疲 勞 、 伴 有<br />

腹 瀉 的 偏 頭 痛 屬 於 虛 證 者 。[23,80,99,101]<br />

頭 暈 也 是 更 年 期 的 常 見 症 狀 , 與 氣 血 水 的 關 係 密 切 : 治 療 與 水 濕 停 滯 有<br />

關 的 頭 暈 的 代 表 方 劑 為 苓 桂 朮 甘 湯 、 五 苓 散 、 半 夏 白 朮 天 麻 湯 、 當 歸 芍 藥<br />

散 、 真 武 湯 。 適 用 于 易 疲 勞 、 面 色 差 、 四 肢 不 溫 、 有 腹 瀉 傾 向 的 虛 證 出 現<br />

頭 暈 及 身 體 動 搖 時 , 或 低 血 壓 的 眩 暈 。 與 血 瘀 有 關 的 頭 暈 的 常 用 治 療 方 劑<br />

為 加 味 逍 遙 散 、 桂 枝 茯 苓 丸 。 與 氣 機 失 調 有 關 的 頭 暈 的 常 用 治 療 方 劑 為 鉤<br />

藤 散 、 三 黃 瀉 心 湯 、 黃 連 解 毒 湯 。[23,80,99,101]<br />

肩 酸 痛 是 更 年 期 常 見 症 狀 之 一 , 其 發 病 機 理 為 局 部 血 液 循 環 障 礙 、 肌 肉<br />

緊 張 和 疼 痛 的 一 種 惡 性 循 環 。 常 用 方 劑 為 葛 根 湯 、 大 柴 胡 湯 、 小 柴 胡 湯 、<br />

當 歸 芍 藥 散 、 加 味 逍 遙 散 、 桂 枝 茯 苓 丸 等 。[99,102]<br />

治 療 絕 經 後 骨 質 疏 鬆 應 用 當 歸 芍 藥 散 、 桂 枝 茯 苓 丸 、 八 味 地 黃 丸 、 濟 生<br />

腎 氣 丸 、 當 歸 芍 藥 散 、 桂 枝 茯 苓 丸 、 加 味 歸 脾 湯 、 柴 胡 加 龍 骨 牡 蠣 湯 、 桂<br />

枝 加 朮 附 湯 、 補 中 益 氣 湯 、 防 己 黃 芪 湯 、 獨 活 寄 生 湯 等 治 療 骨 質 疏 鬆 獲 效 。<br />

應 用 柴 胡 桂 枝 乾 薑 湯 使 57.4% 的 絕 經 後 骨 量 減 少 患 者 得 到 改 善 , 血 中 鈣 、 鹼<br />

性 磷 酸 酶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雌 二 醇 增 加 。[99,103]<br />

應 用 含 人 參 、 黃 芪 的 補 劑 可 影 響 骨 代 謝 的 轉 換 。 補 中 益 氣 湯 使 絕 經 婦 女<br />

的 骨 量 減 少 改 善 、 血 中 雌 二 醇 增 加 。 對 卵 巢 摘 除 大 鼠 給 予 八 味 地 黃 丸 , 動 物<br />

的 脛 骨 骨 密 度 增 加 。 對 閹 割 雌 性 大 鼠 給 予 含 2% 杜 仲 提 取 物 的 飼 料 後 , 腸 管<br />

鈣 吸 收 增 加 , 肌 重 量 、 腰 椎 骨 密 度 、 骨 強 度 均 增 加 。 對 卵 巢 摘 除 大 鼠 給 予<br />

女 神 散 、 十 全 大 補 湯 , 可 抑 制 骨 吸 收 。 近 年 研 究 認 為 , 乙 字 湯 和 黃 芪 建 中<br />

湯 可 增 加 骨 密 度 。 另 外 , 補 腎 類 的 八 味 地 黃 丸 和 濟 生 腎 氣 丸 , 活 血 祛 瘀 類<br />

的 加 味 逍 遙 散 、 桂 枝 茯 苓 丸 、 當 歸 芍 藥 散 、 溫 經 湯 等 , 健 脾 類 的 補 中 益 氣<br />

湯 、 十 全 大 補 湯 可 通 過 不 同 機 制 增 加 骨 密 度 。[99,104]<br />

更 年 期 陰 道 炎 主 要 為 雌 激 素 分 泌 減 少 所 致 。 一 般 採 用 與 激 素 輔 助 療 法 有<br />

相 同 作 用 的 八 味 地 黃 丸 、 溫 經 湯 、 當 歸 芍 藥 散 。 如 果 更 年 期 症 狀 及 局 部 症<br />

177


狀 均 明 顯 者 , 給 予 當 歸 芍 藥 散 、 加 味 逍 遙 散 、 桂 枝 茯 苓 丸 、 八 味 地 黃 丸 。<br />

外 陰 部 瘙 癢 可 用 補 腎 劑 , 如 八 味 地 黃 丸 、 六 味 地 黃 丸 、 濟 生 腎 氣 丸 、 補 中<br />

益 氣 湯 、 當 歸 飲 子 等 。 外 陰 及 陰 道 疼 痛 、 不 適 多 選 用 當 歸 飲 子 。[43,99]<br />

更 年 期 尿 失 禁 以 虛 為 主 , 常 用 右 歸 丸 、 補 中 益 氣 湯 、 濟 生 腎 氣 丸 等 補 劑 。<br />

對 腹 壓 性 尿 失 禁 伴 有 感 冒 者 , 給 予 葛 根 湯 , 隨 著 感 冒 症 狀 的 好 轉 , 尿 失 禁<br />

也 得 以 改 善 。[99,105]<br />

外 陰 瘙 癢 是 更 年 期 女 性 常 見 的 症 狀 。 瘙 癢 部 位 主 要 在 陰 蒂 、 陰 阜 及 大 小<br />

陰 唇 附 近 , 病 情 嚴 重 者 肛 門 周 圍 也 可 出 現 瘙 癢 。 症 狀 時 輕 時 重 , 嚴 重 時 可<br />

使 患 者 坐 臥 不 安 , 甚 至 可 影 響 其 正 常 的 工 作 和 生 活 。 更 年 期 外 陰 瘙 癢 主 要<br />

是 由 更 年 期 女 性 體 內 的 雌 激 素 缺 乏 或 減 少 , 導 致 外 陰 部 皮 膚 出 現 皺 縮 、 硬<br />

化 , 從 而 刺 激 到 這 一 區 域 的 神 經 末 梢 而 引 起 的 。 另 外 , 更 年 期 女 性 外 陰 及<br />

陰 道 的 皮 膚 和 黏 膜 抵 抗 力 下 降 , 易 發 生 炎 症 , 這 也 是 誘 發 外 陰 瘙 癢 的 原 因<br />

之 一 。 更 年 期 女 性 外 陰 瘙 癢 的 病 情 較 為 頑 固 , 此 類 患 者 應 進 行 長 期 的 治 療 。<br />

臨 床 研 究 發 現 , 有 些 中 成 藥 治 療 該 病 的 效 果 不 錯 :[106]<br />

1. 痰 咳 淨 片 。 該 藥 由 桔 梗 、 遠 志 、 五 倍 子 、 冰 片 、 甘 草 等 中 藥 組 成 ,<br />

具 有 通 竅 順 氣 、 清 熱 解 毒 的 功 效 。 更 年 期 外 陰 瘙 癢 患 者 可 在 每 天 晚 上 睡 覺<br />

前 取 0.2 克 (1 片 ) 的 痰 咳 淨 片 , 將 其 研 為 細 末 , 將 此 藥 末 塗 抹 于 外 陰 瘙 癢<br />

處 。 然 後 再 取 0.1 克 ( 半 片 ) 的 痰 咳 淨 片 , 將 其 塞 入 陰 道 , 可 每 日 用 藥 1 次 ,<br />

連 續 用 藥 7 天 為 個 1 療 程 , 可 連 續 治 療 1~2 個 療 程 。<br />

2. 六 神 丸 。 該 藥 由 牛 黃 、 珍 珠 、 麝 香 、 冰 片 、 蟾 酥 、 雄 黃 共 六 味 中 藥<br />

組 成 , 具 有 清 熱 解 毒 、 止 痛 消 炎 的 功 效 。 更 年 期 外 陰 瘙 癢 患 者 可 在 每 天 晚<br />

上 睡 覺 前 取 15 粒 六 神 丸 , 將 其 塞 入 陰 道 內 , 每 天 用 藥 1 次 , 連 續 用 藥 6 天<br />

為 1 個 療 程 , 可 連 續 治 療 1~2 個 療 程 。 需 要 注 意 的 是 , 更 年 期 外 陰 瘙 癢 患<br />

者 在 月 經 期 間 應 停 用 此 藥 。<br />

3. 錫 類 散 。 該 藥 由 西 牛 黃 、 冰 片 、 象 牙 屑 、 青 黛 等 中 藥 組 成 , 具 有 消<br />

炎 解 毒 、 去 腐 生 肌 的 功 效 。 更 年 期 外 陰 瘙 癢 患 者 可 在 每 天 晚 上 睡 覺 前 取 適<br />

178


量 的 錫 類 散 , 將 其 撒 入 陰 道 , 可 每 2 天 用 藥 1 次 , 連 續 用 藥 10 次 為 1 個 療<br />

程 , 可 連 續 治 療 1~2 個 療 程 。<br />

4. 冰 硼 散 。 該 藥 由 冰 片 、 硼 砂 、 朱 砂 、 玄 明 粉 共 四 味 中 藥 組 成 , 具 有<br />

清 熱 解 毒 、 消 腫 止 痛 的 功 效 。 更 年 期 外 陰 瘙 癢 患 者 可 取 適 量 的 冰 硼 散 與 0.1<br />

% 的 新 潔 爾 滅 溶 液 , 按 1:150 的 比 例 配 製 成 混 合 藥 液 , 每 次 用 注 射 器 抽 取<br />

100~300 毫 升 的 此 藥 液 , 將 其 注 入 陰 道 內 , 使 其 在 陰 道 內 停 留 10~30 分 鐘 ,<br />

可 每 日 用 藥 2 次 , 此 法 尤 其 適 合 陰 道 內 嚴 重 瘙 癢 的 患 者 使 用 。 更 年 期 外 陰<br />

瘙 癢 患 者 也 可 取 適 量 的 冰 硼 散 直 接 塗 抹 在 瘙 癢 處 , 每 日 塗 抹 3 次 , 可 連 續<br />

用 藥 3~5 天 。<br />

5. 雙 黃 連 片 。 該 藥 由 金 銀 花 、 黃 芩 、 連 翹 等 藥 物 組 成 , 具 有 辛 涼 解 表 、<br />

清 熱 解 毒 的 功 效 。 更 年 期 外 陰 瘙 癢 患 者 可 取 600 毫 克 的 雙 黃 連 片 , 將 其 研<br />

為 細 末 。 先 取 300 毫 克 的 雙 黃 連 藥 末 , 用 100 毫 升 的 生 理 鹽 水 將 其 溶 成 藥<br />

液 , 然 後 用 此 藥 液 沖 洗 陰 道 及 外 陰 部 , 沖 洗 後 用 乾 棉 球 將 陰 道 及 外 陰 擦 乾 ,<br />

再 將 餘 下 的 300 毫 克 雙 黃 連 藥 未 塗 抹 在 外 陰 及 陰 道 內 壁 上 , 可 每 日 用 藥 1<br />

次 , 連 續 用 藥 10 次 為 1 個 療 程 , 可 連 續 治 療 1~2 個 療 程 。<br />

6. 西 瓜 霜 噴 劑 。 該 藥 由 西 瓜 霜 、 硼 砂 、 黃 柏 、 黃 連 、 山 豆 根 等 中 藥 組<br />

成 , 具 有 清 熱 解 毒 、 消 腫 止 痛 的 功 效 。 更 年 期 外 陰 瘙 癢 患 者 可 用 一 隻 手 撐<br />

開 陰 道 , 用 另 一 隻 手 持 西 瓜 霜 噴 劑 的 藥 瓶 , 將 藥 物 向 陰 道 內 噴 射 , 待 噴 至<br />

陰 道 內 有 涼 爽 感 後 再 噴 外 陰 部 , 可 每 天 噴 3~4 次 , 連 續 用 藥 7 天 為 1 個 療<br />

程 。<br />

7. 雙 料 喉 風 散 。 該 藥 由 珍 珠 、 牛 黃 、 冰 片 、 黃 連 、 山 豆 根 、 甘 草 等 中<br />

藥 組 成 , 具 有 清 熱 、 解 毒 、 消 腫 的 功 效 。 更 年 期 外 陰 瘙 癢 患 者 可 取 適 量 的<br />

雙 料 喉 風 散 , 將 其 塗 抹 在 陰 道 內 壁 及 外 陰 瘙 癢 處 , 可 每 日 用 藥 1 次 , 連 續<br />

用 藥 7 天 為 1 個 療 程 , 應 連 續 用 藥 2 個 療 程 。<br />

8. 京 萬 紅 燙 傷 膏 。 該 藥 由 穿 山 甲 、 地 榆 、 當 歸 、 白 芷 、 紫 草 、 乳 香 等<br />

藥 物 組 成 , 具 有 止 痛 消 腫 、 生 肌 解 毒 的 功 效 。 更 年 期 外 陰 瘙 癢 患 者 可 取 適<br />

179


量 的 京 萬 紅 燙 傷 膏 , 將 其 塗 抹 在 外 陰 瘙 癢 處 , 可 每 日 塗 抹 3~4 次 , 連 續 用<br />

藥 10 天 為 1 個 療 程 , 可 連 續 治 療 1~2 個 療 程 。 需 要 注 意 的 是 , 更 年 期 外<br />

陰 瘙 癢 患 者 在 使 用 上 述 藥 物 治 療 期 間 , 應 禁 止 過 性 生 活 , 忌 穿 化 纖 材 料 的<br />

內 褲 ( 內 褲 的 材 料 以 棉 質 為 最 佳 ) 和 緊 身 褲 , 同 時 要 保 持 外 陰 部 的 清 潔 乾<br />

燥 , 不 可 用 肥 皂 水 等 鹼 性 液 體 或 熱 水 清 洗 外 陰 , 還 要 忌 食 辛 辣 的 食 物 。<br />

古 方 逍 遙 散 實 驗 表 明 有 較 好 的 抗 抑 鬱 作 用 , 無 中 樞 興 奮 性 作 用 , 且 逍 遙<br />

散 抗 慢 性 抑 鬱 的 作 用 , 與 丙 咪 嗪 (Imipraimine) 相 似 , 但 抗 焦 慮 效 果 不 及 地 西<br />

泮 (Diazepam), 提 示 逍 遙 散 具 有 抗 焦 慮 和 抗 抑 鬱 作 用 。 觀 察 逍 遙 散 和 丹 梔<br />

逍 遙 散 有 關 抗 抑 鬱 的 神 經 藥 理 學 作 用 , 發 現 兩 方 均 有 較 好 的 抗 抑 鬱 作 用 ,<br />

但 其 具 體 作 用 機 制 還 有 待 進 一 步 研 究 。[107]<br />

二 、 驗 方<br />

羅 元 愷 將 本 病 分 為 腎 陰 虛 和 腎 陰 陽 兩 虛 , 以 兩 個 基 本 方 加 減 治 療 。 腎 陰<br />

虛 方 : 生 地 、 枸 杞 、 女 貞 子 、 山 藥 、 珍 珠 母 、 山 萸 肉 、 仙 靈 脾 、 雞 血 藤 、<br />

何 首 烏 。 腎 陰 陽 兩 虛 方 : 熟 地 、 枸 杞 、 補 骨 脂 、 雞 血 藤 、 何 首 烏 、 珍 珠 母 、<br />

山 藥 、 仙 靈 脾 、 山 萸 肉 。[108]<br />

基 本 方 加 減 治 療 朱 慧 治 療 本 病 用 滋 腎 清 心 湯 加 減 : 鉤 藤 、 丹 皮 、 苦 丁<br />

茶 、 紫 貝 齒 、 龜 板 、 蓮 心 、 山 藥 、 黃 連 。 馮 培 賢 用 更 年 樂 方 加 減 治 療 本 病 ,<br />

方 藥 : 熟 地 、 山 藥 、 丹 皮 、 山 萸 、 茯 神 、 玄 參 、 女 貞 子 、 龜 板 、 何 首 烏 、<br />

枸 杞 、 當 歸 、 白 芍 、 遠 志 、 炙 甘 草 。 朱 雄 華 治 療 本 病 以 益 腎 燮 平 湯 為 主 ,<br />

方 藥 、 生 地 、 仙 靈 脾 、 紫 草 、 炒 當 歸 、 制 香 附 、 寄 生 、 鉤 藤 、 酸 棗 仁 、 糯<br />

稻 根 、 生 麥 芽 。 閆 冬 梅 用 滋 清 安 神 飲 治 療 本 病 , 藥 物 : 黃 精 、 茯 苓 、 炒 棗<br />

仁 、 竹 茹 、 地 骨 皮 、 知 母 、 黨 參 、 菖 蒲 、 郁 金 、 遠 志 、 丹 皮 、 梔 子 、 珍 珠<br />

母 、 白 薇 、 甘 草 。 王 紀 雲 以 五 子 衍 宗 丸 為 主 治 療 本 病 , 方 藥 : 枸 杞 、 覆 盆<br />

子 、 菟 絲 子 、 五 味 子 、 淫 羊 藿 、 川 芎 、 丹 參 、 白 芍 、 澤 瀉 。[108]<br />

專 方 治 療 毛 秋 芝 用 更 年 健 方 ( 生 地 、 龜 板 、 知 母 、 白 芍 、 枸 杞 、 菟 絲<br />

180


子 、 仙 靈 脾 、 巴 戟 天 、 蓯 蓉 、 黃 柏 、 黃 連 、 茯 苓 ) 治 療 本 病 。 夏 桂 成 用 更 年<br />

Ⅰ 號 新 方 ( 淮 山 藥 、 山 萸 肉 、 丹 皮 、 茯 苓 、 鉤 藤 、 蓮 心 、 紫 貝 齒 ) 治 療 本 病 。<br />

王 大 增 應 用 更 年 舒 ( 黃 連 、 麥 冬 、 白 芍 、 棗 仁 ) 治 療 本 病 。 李 建 生 以 補 陰 更 年<br />

方 ( 何 首 烏 、 當 歸 、 牛 膝 、 香 附 ) 治 療 本 病 。 諶 兵 來 以 複 方 更 年 安 泰 顆 粒 ( 女<br />

貞 子 、 生 地 、 川 芎 、 郁 金 、 五 味 子 ) 治 療 本 病 。 雪 平 以 更 年 靈 方 ( 熟 地 、 白 芍 、<br />

菟 絲 子 、 旱 蓮 草 、 枸 杞 、 龜 板 、 知 母 、 黃 柏 、 茯 苓 、 龍 骨 、 牡 蠣 、 仙 茅 、<br />

淫 羊 藿 、 黃 連 ) 治 療 本 病 。 黎 烈 榮 用 更 年 安 怡 片 ( 熟 地 、 淮 山 藥 、 茯 神 、 菟 絲<br />

子 、 杜 仲 、 肉 蓯 蓉 、 澤 瀉 等 ) 治 療 本 病 。 張 新 民 用 補 腎 方 ( 附 片 、 熟 地 、 枸 杞<br />

子 、 菟 絲 子 、 肉 蓯 蓉 等 組 成 ) 治 療 本 病 。 江 仙 遠 用 更 年 平 調 液 ( 枸 杞 子 、 制 首<br />

烏 、 旱 蓮 草 、 龍 齒 等 組 成 ) 治 療 本 病 。 李 學 爽 用 更 年 康 湯 ( 生 地 、 紫 河 車 、 當<br />

歸 、 仙 靈 脾 、 肉 蓯 蓉 、 女 貞 子 等 藥 ) 治 療 本 病 。[108-110]<br />

更 年 平 調 液 ( 枸 杞 子 、 制 首 烏 、 旱 蓮 草 、 龍 齒 等 組 成 ) 能 提 高 更 年 期 大 鼠<br />

雌 二 醇 水 準 , 降 低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和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水 準 , 改 善 卵 巢 、 腎 上<br />

腺 皮 質 的 形 態 和 功 能 ; 顯 著 下 調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征 患 者 血 漿 中 去 甲 腎 上 腺<br />

素 、 腎 上 腺 素 、 多 巴 胺 水 平 , 在 調 節 、 平 衡 患 者 交 感 神 經 及 腎 上 腺 髓 質 的<br />

功 能 活 動 上 有 重 要 功 效 。 亦 可 調 節 更 年 期 障 礙 患 者 的 自 主 神 經 功 能 , 研 究<br />

其 作 用 機 制 在 於 明 顯 降 低 血 中 升 高 的 兒 茶 酚 胺 (CA), 調 節 交 感 神 經 及 腎 上<br />

腺 髓 質 的 神 經 功 能 活 動 。 同 時 , 該 方 使 更 年 期 大 鼠 體 內 的 自 由 基 清 除 酶 (SOD)<br />

和 麩 胺 基 硫 合 成 酶 、 過 氧 化 酶 (Glutathione Synthetase, Peroxidase; GSH-Px)<br />

的 活 性 較 之 對 照 組 明 顯 提 高 , 血 清 脂 質 過 氧 化 物 (LPO) 水 準 則 明 顯 降 低 。 調<br />

節 體 內 自 由 基 代 謝 被 認 為 是 本 方 取 效 機 制 之 一 。[111-113]<br />

補 腎 方 之 補 腎 中 藥 能 明 顯 提 高 老 雌 性 大 鼠 的 血 清 雌 二 醇 水 準 , 顯 示 補 腎<br />

中 藥 對 初 、 老 雌 性 大 鼠 的 生 殖 內 分 泌 有 一 定 的 促 進 作 用 , 但 對 其 血 清 黃 體<br />

生 長 激 素 、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的 水 準 無 明 顯 影 響 , 提 示 補 腎 中 藥 有 可 能 直 接<br />

作 用 于 卵 巢 水 準 。 同 時 還 發 現 , 給 補 腎 中 藥 後 , 雌 性 去 卵 巢 大 鼠 血 中 黃 體<br />

生 長 激 素 、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進 一 步 升 高 , 由 於 去 勢 大 鼠 性 腺 被 切 除 , 性 腺<br />

軸 正 、 負 反 饋 調 節 環 路 被 切 斷 , 推 測 補 腎 中 藥 也 能 直 接 作 用 於 腦 垂 體 細 胞 ,<br />

181


促 進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的 合 成 、 分 泌 , 或 是 先 作 用 於 下 丘 腦<br />

或 更 高 中 樞 , 通 過 調 控 機 制 間 接 地 促 進 腦 垂 體 促 性 腺 機 能 , 使 血 中 黃 體 生<br />

長 激 素 、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水 準 進 一 步 升 高 。 因 而 認 為 補 腎 中 藥 對 大 鼠 生 殖<br />

內 分 泌 的 作 用 方 式 可 能 是 一 種 多 成 分 、 多 層 次 、 多 環 節 、 多 途 徑 的 綜 合 反<br />

應 。[14,81,109,114]<br />

更 年 安 怡 片 能 使 去 勢 大 鼠 血 清 中 升 高 的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br />

水 準 降 低 , 增 加 去 勢 大 鼠 的 子 宮 重 量 係 數 , 減 輕 子 宮 組 織 萎 縮 程 度 , 但 對<br />

降 低 的 血 清 雌 二 醇 無 明 顯 影 響 。 推 測 本 方 直 接 作 用 於 子 宮 組 織 , 改 善 其 營<br />

養 , 同 時 也 作 用 於 垂 體 、 下 丘 腦 或 更 高 中 樞 , 直 接 或 間 接 地 調 節 垂 體 促 性<br />

腺 機 能 , 在 雌 二 醇 水 準 無 變 化 的 情 況 下 , 降 低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 促 濾 泡 成 熟<br />

激 素 含 量 , 所 以 本 方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機 制 在 於 從 多 環 節 調 節 生 殖 內 分 泌<br />

的 功 能 。 該 方 亦 能 使 去 腎 上 腺 大 鼠 細 胞 免 疫 能 力 顯 著 提 高 , 血 清 白 細 胞 介<br />

素 -2(IL-2) 含 量 較 前 明 顯 上 升 。 推 測 通 過 提 高 非 特 異 性 免 疫 能 力 , 進 一 步 影<br />

響 神 經 內 分 泌 功 能 。[115-117]<br />

複 方 更 年 安 泰 ( 女 貞 子 、 生 地 、 川 芎 、 郁 金 、 五 味 子 ) 顆 粒 劑 治 療 更 年 期<br />

障 礙 , 發 現 患 者 接 受 治 療 後 血 清 催 乳 素 (Prolactin, PRL) 明 顯 降 低 。 基 於 人 情<br />

緒 劇 烈 波 動 時 , 血 清 催 乳 素 會 急 劇 升 高 的 事 實 , 認 為 降 低 更 年 期 障 礙 患 者<br />

血 清 血 清 催 乳 素 亦 是 該 方 取 效 機 制 之 一 。[118]<br />

更 年 舒 ( 黃 連 、 麥 冬 、 白 芍 、 棗 仁 等 組 成 ) 治 療 後 患 者 升 高 的 血 清 促 腎 上<br />

腺 皮 質 激 素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 三 碘 甲 狀 原 氨 酸 (T3)、 甲<br />

狀 腺 素 (T4) 含 量 明 顯 下 降 , 而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 雌 二 醇 、 睾<br />

固 酮 (Testosterone, Te) 無 明 顯 變 化 。 提 示 該 方 能 有 效 地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與 調<br />

整 紊 亂 的 垂 體 - 腎 上 腺 、 垂 體 - 甲 狀 腺 功 能 有 關 。[119]<br />

更 年 健 ( 生 地 、 白 芍 、 枸 杞 子 、 菟 絲 子 、 龜 板 、 仙 靈 脾 、 巴 戟 天 、 肉 蓯<br />

蓉 、 知 母 、 黃 柏 、 黃 連 、 茯 苓 等 組 成 ) 使 老 年 前 期 雌 性 SD (Sprague-Dawley)<br />

大 鼠 下 丘 腦 雌 激 素 受 體 (ER) 與 其 信 使 核 糖 核 酸 (ER mRNA) 水 準 明 顯 升 高 ,<br />

182


此 時 血 清 雌 二 醇 水 準 無 明 顯 變 化 。 認 為 本 方 在 臨 床 上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機<br />

理 與 西 醫 的 雌 激 素 替 代 療 法 不 同 , 它 提 高 雌 激 素 受 體 信 使 核 糖 核 酸 轉 錄 水<br />

準 , 使 雌 激 素 受 體 合 成 增 加 , 在 雌 二 醇 含 量 不 變 的 情 況 下 , 增 強 雌 激 素 的<br />

生 物 學 效 應 , 進 而 使 P 物 質 (SP) 神 經 元 代 償 性 作 用 減 退 ,P 物 質 含 量 下 降 ,<br />

同 時 也 使 B- 內 啡 肽 (B-EP) 水 準 提 高 。[120]<br />

中 藥 補 腎 活 血 複 方 ( 六 味 地 黃 丸 加 生 地 、 女 貞 子 、 白 芍 、 丹 參 、 益 母 草 )<br />

動 物 實 驗 表 明 能 提 高 更 年 期 SD 大 鼠 血 清 雌 二 醇 水 準 , 降 低 血 清 促 卵 泡 刺 激<br />

素 和 促 黃 體 生 成 素 含 量 , 並 使 陰 道 上 皮 細 胞 呈 現 不 同 程 度 的 角 化 現 象 , 子<br />

宮 重 量 指 數 增 加 。[121]<br />

益 婦 寧 軟 膠 囊 ( 蛤 蟆 油 補 腎 益 精 、 充 骨 填 髓 , 莪 朮 調 暢 氣 機 、 活 血 化 瘀 )<br />

對 更 年 期 患 者 潮 熱 汗 出 有 明 顯 改 善 作 用 , 動 物 實 驗 表 明 能 明 顯 升 高 大 鼠 去<br />

勢 後 降 低 的 血 清 雌 二 醇 水 準 , 提 高 去 勢 大 鼠 腎 上 腺 、 子 宮 指 數 , 有 效 降 低 去<br />

勢 大 鼠 異 常 增 高 的 血 清 素 (5-HT) 和 5 - 羥 吲 哚 乙 酸 (5-HIAA) 水 準 , 並 升 高 去<br />

甲 腎 上 腺 (NE) 和 多 巴 胺 (DA) 的 含 量 , 降 低 5-HT/NE 和 5-HT/DA 的 比 值 。[122]<br />

更 年 樂 ( 紫 河 車 、 菟 絲 子 、 女 貞 子 、 當 歸 、 白 芍 、 淫 羊 藿 、 柴 胡 等 ) 有 補<br />

腎 肝 、 調 補 沖 任 功 用 , 動 物 實 驗 表 明 可 以 使 更 年 期 SD 大 鼠 下 丘 腦 單 胺 類 神<br />

經 遞 質 恢 復 正 常 , 調 節 生 殖 內 分 泌 系 統 , 提 高 下 丘 腦 下 降 的 去 甲 腎 上 腺 素 ,<br />

降 低 異 常 升 高 的 5-HT/5-HIAA 比 值 接 近 正 常 ; 可 升 高 去 勢 大 鼠 血 清 雌 二 醇<br />

的 水 準 , 降 低 血 清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和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水 準 ; 同 時 對 衰 老 的 卵<br />

巢 形 態 也 有 一 定 的 緩 解 。 可 以 提 高 低 下 的 免 疫 功 能 , 使 血 清 白 細 胞 介 素<br />

-2(IL-2) 水 準 明 顯 提 高 , 並 可 改 善 胸 腺 的 衰 老 及 萎 縮 程 度 。[123]<br />

現 代 藥 理 研 究 證 實 : 龜 鹿 二 仙 膠 具 有 促 進 蛋 白 質 合 成 , 促 進 造 血 和 增 強<br />

免 疫 功 能 的 作 用 。 其 中 龜 膠 、 鹿 膠 均 含 膠 質 、 多 種 氨 基 酸 、 微 量 元 素 和 無<br />

機 物 ( 鈣 、 鋅 、 鐵 等 ), 具 有 促 進 造 血 、 提 高 機 體 免 疫 功 能 的 作 用 ; 人 參 含 人<br />

參 苷 、 氨 基 酸 、 多 糖 , 具 有 調 整 中 樞 神 經 系 統 功 能 及 強 心 作 用 ; 枸 杞 含 多<br />

糖 、 氨 基 酸 、 維 生 素 , 具 有 抗 氧 化 、 延 緩 衰 老 , 調 整 免 疫 功 能 的 作 用 。[124]<br />

183


三 、 單 方<br />

雌 激 素 是 女 性 關 鍵 性 的 調 節 激 素 , 女 性 進 入 絕 經 期 後 , 體 內 雌 激 素 水 準<br />

顯 著 下 降 , 出 現 與 之 相 關 的 絕 經 期 障 礙 , 以 及 心 血 管 疾 病 如 冠 心 病 、 動 脈<br />

粥 樣 硬 化 和 骨 質 疏 鬆 等 , 臨 床 上 一 般 採 用 人 工 合 成 的 雌 激 素 替 代 療 法 (HRT)<br />

緩 解 婦 女 更 年 期 障 礙 症 狀 。 然 而 , 近 年 來 的 研 究 發 現 , 人 工 合 成 的 雌 激 素<br />

具 有 一 系 列 嚴 重 的 副 作 用 , 特 別 是 致 癌 作 用 。 植 物 雌 激 素 是 近 年 來 的 一 個<br />

研 究 熱 點 , 起 初 研 究 者 注 意 到 亞 洲 人 群 骨 質 疏 鬆 症 、 心 血 管 病 、 更 年 期 障<br />

礙 及 某 些 癌 症 發 病 率 較 低 , 與 其 攝 取 豆 類 食 物 較 多 有 密 切 關 係 。 自 20 世 紀<br />

90 年 代 以 來 , 植 物 雌 激 素 研 究 急 劇 增 加 。 此 外 , 植 物 雌 激 素 還 具 有 良 好 的<br />

心 血 管 系 統 保 護 作 用 、 抗 骨 質 疏 鬆 作 用 、 抗 輻 射 作 用 等 。[125-126]<br />

植 物 雌 激 素 是 一 類 非 甾 族 的 天 然 存 在 於 植 物 中 的 活 性 物 質 , 可 以 與 哺 乳<br />

類 動 物 的 雌 激 素 受 體 相 結 合 並 將 其 啟 動 的 一 類 化 合 物 。 其 結 構 與 內 源 性 雌<br />

激 素 相 似 , 能 結 合 並 啟 動 哺 乳 類 動 物 雌 激 素 受 體 , 從 而 具 有 雌 激 素 樣 和 或<br />

抗 雌 激 素 雙 向 活 性 的 植 物 成 分 。 根 據 臨 床 實 踐 從 中 藥 中 篩 選 可 能 含 有 植 物<br />

雌 激 素 的 藥 物 , 使 整 個 篩 選 過 程 更 具 方 向 性 , 也 縮 小 了 篩 選 的 範 圍 , 最 終<br />

找 出 具 有 雌 激 素 樣 作 用 的 單 體 化 合 物 , 作 為 人 工 合 成 雌 激 素 的 代 用 品 成 為<br />

可 能 。 從 已 經 發 表 的 文 獻 來 看 , 含 有 植 物 雌 激 素 的 中 藥 主 要 集 中 在 補 腎 ( 淫<br />

羊 藿 、 補 骨 脂 、 菟 絲 子 、 肉 蓯 蓉 、 枸 杞 子 、 女 貞 子 )、 補 氣 ( 人 參 、 甘 草 、 黃<br />

芪 )、 活 血 化 瘀 ( 丹 參 、 川 牛 膝 、 紅 花 ) 三 大 類 中 藥 中 , 而 尤 以 補 腎 中 藥 為 多 。<br />

( 表 3)<br />

現 代 研 究 結 果 認 為 , 豆 類 對 於 改 善 潮 熱 有 中 度 的 益 處 , 但 結 論 尚 不 十 分<br />

肯 定 。 升 麻 對 更 年 期 障 礙 症 狀 有 效 , 尤 其 是 對 潮 熱 , 但 尚 缺 乏 足 夠 的 遠 期<br />

應 用 安 全 性 證 據 , 紅 車 軸 提 取 物 對 於 較 嚴 重 的 絕 經 障 礙 血 管 收 縮 症 狀 有<br />

效 , 對 於 其 他 中 草 藥 如 當 歸 、 月 見 草 油 的 療 效 證 據 尚 不 充 分 。[127]<br />

藥 理 實 驗 證 明 中 藥 如 紫 河 車 , 淫 羊 藿 等 具 有 提 高 免 疫 功 能 和 類 激 素 樣 作<br />

184


用 , 所 以 也 不 排 除 可 以 直 接 作 用 於 卵 巢 和 胸 腺 等 靶 器 官 , 通 過 直 接 增 強 效<br />

應 器 官 的 功 能 再 反 作 用 於 中 樞 調 節 器 官 , 從 而 達 到 改 善 整 個 網 路 狀 態 的 功<br />

能 。 淫 羊 藿 總 黃 酮 能 明 顯 提 高 大 鼠 股 骨 表 觀 面 密 度 和 骨 密 度 而 不 升 高 子 宮<br />

係 數 及 血 清 雌 二 醇 水 準 , 並 有 提 高 骨 鈣 、 骨 磷 的 趨 勢 。[128-129]<br />

表 3 中 醫 婦 科 常 用 中 藥 材 之 異 黃 酮 素 大 豆 苷 元 和 染 料 木 素 (daidzein & genistein) 含 量<br />

( 楊 育 正 ,CCMP89-RD-105)<br />

藥 品<br />

Daidzein 微 克 / 克 乾 重 Genistein 微 克 / 克 乾 重<br />

中 藥 材<br />

編 號<br />

平 均 值<br />

平 均 值<br />

30 黃 豆 854.94 722.61<br />

13 破 故 紙 619.87 728.91<br />

24 女 貞 子 437.03 211.79<br />

7 巴 戟 天 343.7 208.90<br />

4 熟 地 275.12 381.58<br />

17 覆 盆 子 242.67 158.45<br />

21 枸 杞 214.03 325.99<br />

10 淫 羊 藿 211.31 140.78<br />

6 蓯 蓉 183.63 211.72<br />

35 骨 碎 補 167.71 87.5<br />

31 杜 仲 148.55 208.07<br />

22 切 蔘 131.77 105.20<br />

16 白 芍 127.60 92.18<br />

27 瑣 陽 125.5 160.65<br />

5 桑 螵 哨 120.30 43.92<br />

20 粉 光 蔘 118.35 118.50<br />

14 當 歸 108.09 245.97<br />

18 五 味 子 106.51 194.24<br />

15 川 芎 102.23 190.62<br />

19 益 智 仁 99.07 103.18<br />

11 仙 茅 72.03 312.98<br />

12 菟 絲 子 60.41 229.71<br />

26 車 前 子 52.52 78.16<br />

23 牛 膝 52.25 105.94<br />

8 淮 山 26.65 59.95<br />

9 山 茱 萸 0 249.53<br />

25 大 棗 0 230.58<br />

185


當 歸 注 射 液 可 使 更 年 期 大 鼠 血 SOD (Superoxide Dismutase) 活 性 明 顯 增<br />

加 , 能 清 除 氧 自 由 基 , 抗 脂 質 過 氧 化 物 反 應 , 對 更 年 期 大 鼠 心 血 管 系 統 有<br />

重 要 的 保 護 作 用 。[130]<br />

旱 蓮 草 性 寒 , 味 甘 酸 , 具 有 補 腎 益 陰 之 功 , 善 治 陰 虛 血 熱 之 症 。 現 代 醫<br />

學 研 究 證 實 , 有 提 高 免 疫 功 能 、 增 加 冠 脈 血 流 量 及 鎮 靜 作 用 。 用 重 劑 旱 蓮<br />

草 ( 每 日 50g~60g) 水 煎 服 ,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血 壓 波 動 、 月 經 失 調 及 情 志 改 變 ,<br />

效 果 良 好 。 紫 草 味 苦 寒 , 歸 心 肝 經 ,《 本 草 經 疏 》 稱 其 為 涼 血 之 要 藥 ,《 醫<br />

林 纂 要 》 說 可 補 心 、 緩 肝 、 散 瘀 、 涼 血 , 據 現 代 藥 理 研 究 證 明 , 紫 草 具 有<br />

抗 垂 體 促 性 腺 激 素 和 絨 毛 膜 促 性 腺 激 素 的 作 用 。 臨 床 在 辨 證 論 治 的 前 提<br />

下 , 可 適 當 考 慮 加 用 此 藥 。[131-132]<br />

現 代 藥 理 研 究 表 明 , 熟 地 黃 、 山 茱 萸 含 維 生 素 A 類 、 糖 類 及 氨 基 酸 等<br />

物 質 , 具 有 升 高 白 細 胞 、 增 強 免 疫 、 延 緩 衰 老 、 促 進 下 丘 腦 — 垂 體 — 性 腺<br />

軸 的 回 饋 控 制 作 用 , 提 高 促 性 腺 水 準 , 對 內 分 泌 功 能 失 調 和 婦 女 更 年 期 障<br />

礙 有 較 好 療 效 。 補 骨 脂 粉 對 去 卵 巢 雌 鼠 可 引 起 動 情 週 期 變 化 , 使 子 宮 重 量<br />

明 顯 增 加 , 有 較 強 的 雌 激 素 樣 作 用 。[133]<br />

應 用 放 免 分 析 等 方 法 , 研 究 菟 絲 子 的 黃 酮 類 提 取 物 對 下 丘 腦 - 垂 體 - 性 腺<br />

軸 的 影 響 , 發 現 菟 絲 子 黃 酮 有 改 善 生 殖 內 分 泌 的 功 能 , 對 正 常 雌 性 和 雄 性<br />

大 鼠 生 殖 內 分 泌 都 有 作 用 。 菟 絲 子 黃 酮 能 明 顯 提 高 模 型 大 鼠 血 清 雌 二 醇 ,<br />

孕 激 素 水 平 , 增 加 了 垂 體 、 卵 巢 、 子 宮 的 品 質 , 說 明 菟 絲 子 有 雌 激 素 樣 的<br />

作 用 , 其 作 用 方 式 為 上 調 海 馬 - 下 丘 腦 - 垂 體 雌 激 素 受 體 及 卵 巢 黃 體 生 長 激 素<br />

受 體 的 表 達 , 並 上 調 腺 垂 體 黃 體 生 成 素 水 準 , 但 對 腺 垂 體 卵 泡 刺 激 素 釋 放<br />

激 素 含 量 沒 有 明 顯 影 響 , 證 實 菟 絲 子 黃 酮 調 節 下 丘 腦 - 垂 體 - 卵 巢 軸 的 功 能 。<br />

通 過 流 式 細 胞 儀 對 各 組 主 動 脈 平 滑 肌 細 胞 計 數 發 現 , 菟 絲 子 黃 酮 高 劑 量 組<br />

和 低 劑 量 組 壞 死 細 胞 數 量 減 少 , 活 細 胞 數 增 多 且 早 期 凋 亡 細 胞 數 量 顯 著 增<br />

多 。 提 示 菟 絲 子 黃 酮 對 老 年 血 管 的 保 護 作 用 , 可 能 是 通 過 上 調 血 清 雌 激 素<br />

水 準 和 誘 導 血 管 平 滑 肌 細 胞 的 凋 亡 , 特 別 是 提 高 早 期 凋 亡 細 胞 數 量 來 實<br />

186


現 。[134]<br />

透 過 小 鼠 實 驗 證 實 , 白 藜 蘆 醇 在 體 內 可 發 揮 雌 激 素 樣 作 用 , 其 機 制 可 能<br />

涉 及 白 藜 蘆 醇 與 雌 激 素 受 體 結 合 並 激 動 雌 激 素 應 答 基 因 的 轉 錄 。[135]<br />

葛 根 總 異 黃 酮 對 去 卵 巢 引 起 的 大 鼠 骨 質 疏 鬆 症 具 有 明 顯 的 防 治 作 用 , 這<br />

種 作 用 表 明 它 具 有 弱 雌 激 素 樣 活 性 , 對 雌 激 素 受 體 可 能 有 一 定 選 擇 性 作<br />

用 , 能 夠 明 顯 抑 制 去 卵 巢 引 起 的 大 鼠 骨 丟 失 。 通 過 對 去 卵 巢 大 鼠 模 型 給 予<br />

葛 根 素 , 觀 察 到 葛 根 素 能 夠 提 高 去 卵 巢 大 鼠 腰 椎 、 股 骨 骨 強 度 , 減 緩 股 骨<br />

的 骨 礦 物 質 丟 失 , 提 示 葛 根 素 可 防 止 去 卵 巢 大 鼠 腰 椎 和 股 骨 骨 鈣 強 度 的 降<br />

低 , 改 善 骨 品 質 , 可 能 有 助 於 降 低 骨 折 風 險 和 絕 經 後 骨 質 疏 鬆 的 發 生 。[136]<br />

將 生 曬 參 作 用 於 去 卵 巢 大 鼠 , 發 現 人 參 用 藥 後 可 使 骨 鈣 增 加 , 尿 鈣 下<br />

降 , 有 一 定 的 防 治 去 卵 巢 大 鼠 骨 丟 失 的 作 用 , 可 以 用 來 預 防 絕 經 期 骨 質 疏<br />

鬆 的 發 生 。[137]<br />

通 過 研 究 補 腎 中 藥 女 貞 子 對 去 卵 巢 大 鼠 鈣 代 謝 及 維 生 素 D 依 賴 型 基 因<br />

表 達 的 影 響 , 發 現 女 貞 子 能 夠 提 高 小 腸 對 活 性 維 生 素 D 的 敏 感 性 及 加 強 腎<br />

臟 對 鈣 的 重 吸 收 , 從 而 改 善 雌 激 素 缺 乏 所 引 起 的 鈣 失 衡 狀 態 , 對 改 善 絕 經<br />

後 骨 質 疏 鬆 症 具 有 重 要 意 義 。 現 代 研 究 發 現 , 女 貞 子 多 糖 具 有 抗 衰 老 作 用 ,<br />

其 機 制 可 能 與 其 增 強 免 疫 功 能 , 清 除 氧 自 由 基 和 活 性 氧 , 提 高 機 體 抗 氧 化<br />

酶 活 力 有 關 。[138]<br />

四 、 針 灸<br />

取 足 三 里 、 三 陰 交 、 關 元 及 太 沖 穴 , 在 電 針 治 療 去 勢 大 鼠 30 天 後 , 結<br />

果 發 現 電 針 可 使 大 鼠 下 降 的 雌 二 醇 水 準 顯 著 回 升 , 異 常 升 高 的 黃 體 生 長 激<br />

素 、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明 顯 下 降 , 並 明 顯 升 高 血 清 白 細 胞 介 素 -2(IL-2) 水 準 ,<br />

提 高 更 年 期 大 鼠 的 細 胞 免 疫 功 能 , 並 可 使 升 高 的 下 丘 腦 血 清 素 (5-HT)、5 -<br />

羥 吲 哚 乙 酸 (5-HIAA) 含 量 明 顯 下 降 , 使 降 低 的 去 甲 腎 上 腺 素 (NE) 含 量 回<br />

187


升 、 使 升 高 的 5-HT/NE 比 值 降 至 青 年 對 照 組 水 準 ; 同 時 還 可 增 加 腎 上 腺 重<br />

量 , 改 善 腎 上 腺 皮 質 形 態 。 針 灸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可 能 與 針 灸 通 過 神 經 內 分<br />

泌 免 疫 調 節 網 路 整 合 作 用 而 產 生 效 應 。[139]<br />

更 年 期 憂 鬱 症 患 者 , 取 穴 肝 俞 、 腎 俞 、 心 俞 、 足 三 里 、 三 陰 交 ( 均 取 雙 ),<br />

神 庭 、 本 神 、 四 神 聰 , 採 用 平 補 平 瀉 的 手 法 ,1 次 / 天 , 連 續 6 天 後 休 息 1<br />

天 ,6 周 為 一 個 療 程 。 治 療 後 血 清 雌 二 醇 含 量 明 顯 增 高 ,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含<br />

量 有 所 下 降 , 而 口 服 百 憂 解 20 mg 者 則 無 此 變 化 。 說 明 針 刺 治 療 主 要 在 於<br />

其 對 神 經 內 分 泌 系 統 的 整 體 良 性 調 節 及 提 高 卵 巢 的 功 能 , 從 而 發 揮 對 女 性<br />

更 年 期 憂 鬱 症 的 治 療 作 用 , 而 抗 憂 鬱 劑 不 能 對 神 經 內 分 泌 系 統 進 行 整 體 調<br />

節 。[140]<br />

更 年 期 障 礙 系 因 心 腎 虧 虛 , 肝 氣 失 和 而 致 。 採 用 華 佗 夾 脊 穴 , 旁 鄰 督 脈 ,<br />

通 調 十 二 經 , 益 腎 補 血 而 調 神 , 透 竅 而 不 傷 正 。 四 關 穴 轉 樞 開 合 , 疏 理 陰<br />

陽 , 再 配 以 內 關 、 水 溝 開 竅 醒 神 、 豁 達 治 標 , 以 求 速 效 。 諸 穴 相 伍 , 標 本<br />

兼 顧 。 針 刺 能 較 好 地 調 節 紊 亂 的 內 分 泌 及 自 主 神 經 系 統 功 能 , 穴 敷 治 療 更<br />

年 期 障 礙 使 原 下 降 的 血 清 雌 二 醇 明 顯 升 高 , 而 升 高 的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 促 濾<br />

泡 成 熟 激 素 明 顯 降 低 , 三 種 激 素 重 新 協 調 , 對 生 殖 內 分 泌 系 統 具 有 調 節 作<br />

用 , 提 高 患 者 激 素 內 環 境 的 穩 定 能 力 , 使 垂 體 - 性 腺 軸 、 垂 體 - 甲 狀 腺 軸<br />

的 功 能 得 以 改 善 。 針 刺 去 勢 大 鼠 能 提 高 下 丘 腦 血 清 素 的 含 量 , 而 中 樞 血 清<br />

素 功 能 不 足 是 情 感 障 礙 的 體 質 因 素 , 所 以 針 刺 可 改 善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精 神 症<br />

狀 。 腎 虛 是 女 性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主 要 病 機 , 依 據 補 腎 壯 元 , 調 理 臟 腑 , 平 衡<br />

陰 陽 之 法 則 , 主 穴 取 關 元 、 中 極 、 子 宮 和 三 陰 交 。 關 元 穴 為 任 脈 之 要 穴 ,<br />

具 有 補 腎 壯 元 , 益 氣 和 血 之 功 , 取 之 則 可 益 火 壯 水 , 調 理 沖 任 。 中 極 為 足<br />

三 陰 與 任 脈 的 交 會 穴 , 取 之 可 溫 陽 利 水 , 補 腎 調 經 。 子 宮 穴 為 腹 部 經 外 奇<br />

穴 , 是 治 療 婦 人 胞 宮 病 症 的 經 驗 要 穴 。 臨 床 研 究 指 出 , 針 刺 可 提 高 患 者 血<br />

清 雌 二 醇 含 量 , 降 低 血 清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含 量 , 顯 示 針 刺<br />

具 有 調 整 下 丘 腦 - 垂 體 - 卵 巢 軸 系 統 的 作 用 。 針 刺 可 能 通 過 促 進 下 丘 腦 - 垂<br />

體 - 腎 上 腺 軸 的 功 能 來 代 償 下 丘 腦 - 垂 體 - 卵 巢 軸 功 能 的 不 足 , 使 腎 上 腺 源<br />

188


性 雄 激 素 進 入 血 液 的 水 準 提 高 , 從 而 通 過 腦 、 肝 、 脂 肪 等 組 織 芳 香 化 酶 的<br />

轉 化 合 成 雌 激 素 。 對 於 腎 陽 虛 , 應 溫 運 腎 陽 , 固 攝 腎 氣 , 取 腎 俞 、 命 門 、<br />

關 元 、 然 谷 穴 。 命 門 為 督 脈 腧 穴 , 善 調 氣 益 氣 , 補 腎 固 本 和 營 血 , 合 腎 俞<br />

可 益 火 之 源 , 諸 穴 相 配 , 先 天 之 精 得 以 調 養 , 陰 陽 協 調 而 諸 症 自 消 ; 對 於<br />

腎 陰 虛 , 用 針 補 之 法 , 取 腎 俞 、 太 溪 、 湧 泉 、 三 陰 交 , 腎 俞 為 腎 之 背 俞 ,<br />

太 溪 為 腎 之 原 穴 , 太 溪 和 腎 俞 相 配 , 有 增 強 腧 穴 治 病 的 協 同 作 用 , 可 滋 腎<br />

陰 , 清 虛 熱 ; 湧 泉 有 補 腎 益 精 血 的 作 用 , 配 三 陰 交 扶 中 土 之 氣 , 使 後 天 氣<br />

血 生 化 之 源 旺 盛 , 先 天 得 後 天 滋 養 , 陰 陽 氣 血 協 調 則 臟 腑 安 康 。[141-143]<br />

針 刺 腎 俞 、 足 三 里 、 三 陰 交 、 內 關 、 神 門 、 太 沖 、 百 會 、 膻 中 等 治 療 更<br />

年 期 障 礙 , 有 明 顯 升 高 患 者 血 清 雌 二 醇 及 降 低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 促 甲 狀 腺 激<br />

素 荷 爾 蒙 (TSH, thyrotropin,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睾 固 酮 (Te)、 三 碘<br />

甲 狀 腺 氨 酸 (Triiodothyronine, T3) 含 量 的 作 用 ,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 甲 狀 腺 素<br />

(T4) 則 影 響 不 明 顯 。 針 刺 治 療 提 高 患 者 激 素 內 環 境 的 穩 定 能 力 , 使 垂 體 - 性<br />

腺 軸 、 垂 體 - 甲 狀 腺 軸 的 功 能 得 以 改 善 。 動 物 實 驗 顯 示 , 去 勢 大 鼠 血 清 雌<br />

二 醇 、 睾 固 酮 含 量 明 顯 下 降 , 三 碘 甲 狀 腺 氨 酸 、 甲 狀 腺 素 含 量 明 顯 升 高 ,<br />

針 刺 干 預 後 , 三 碘 甲 狀 腺 氨 酸 、 甲 狀 腺 素 含 量 明 顯 升 高 , 雌 二 醇 、 睾 固 酮<br />

含 量 雖 有 增 高 趨 勢 , 但 無 統 計 學 意 義 。 考 慮 到 臨 床 研 究 的 患 者 均 未 切 除 卵<br />

巢 , 而 實 驗 動 物 均 被 切 除 卵 巢 , 所 以 針 刺 在 臨 床 和 動 物 實 驗 中 對 雌 二 醇 及 睾<br />

固 酮 的 作 用 不 同 , 並 且 提 示 針 刺 提 高 雌 二 醇 水 準 主 要 是 通 過 增 強 卵 巢 功 能 ,<br />

改 善 其 分 泌 雌 二 醇 及 將 睾 固 酮 轉 化 為 雌 二 醇 的 功 能 來 實 現 的 。 總 而 言 之 , 針<br />

刺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機 理 在 於 對 內 分 泌 系 統 的 整 體 調 節 。[144]<br />

耳 針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 以 補 腎 、 調 理 臟 腑 、 平 衡 陰 陽 為 治 則 , 取 耳 穴 腎 、<br />

內 生 殖 器 、 內 分 泌 、 皮 質 下 為 主 穴 , 配 神 門 、 交 感 、 對 屏 尖 , 結 果 顯 示 患<br />

者 Kupperman 評 分 及 促 卵 泡 生 長 激 素 明 顯 降 低 , 雌 二 醇 水 準 升 高 。 耳 穴 貼<br />

壓 治 療 女 性 更 年 期 障 礙 , 主 穴 取 腎 、 內 生 殖 器 、 內 分 泌 、 皮 質 下 , 配 穴 取<br />

神 門 、 交 感 、 對 屏 尖 , 治 療 後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 雌 二 醇 及 β- 內 啡 肽 (B-EP)<br />

與 治 療 前 比 較 , 差 異 均 有 顯 著 性 意 義 , 說 明 耳 穴 貼 壓 可 以 調 節 中 樞 神 經 遞<br />

189


質 的 分 泌 。[145-146]<br />

背 俞 穴 電 針 療 法 能 夠 明 顯 降 低 更 年 期 模 型 大 鼠 血 清 中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 促<br />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 腎 上 腺 皮 質 激 素 (ACTH) 含 量 , 並 升 高 血 清 中 雌 二 醇 含 量 ,<br />

提 示 背 俞 穴 電 針 療 法 對 更 年 期 模 型 大 鼠 血 清 中 性 激 素 具 有 調 整 作 用 。 電 針<br />

可 能 有 促 進 去 卵 巢 大 鼠 脂 肪 組 織 和 肝 組 織 中 芳 香 化 酶 活 性 的 作 用 , 使 雄 激<br />

素 轉 化 雌 激 素 增 多 , 血 清 雌 二 醇 水 準 提 高 。 針 刺 可 能 通 過 調 節 雌 激 素 和 雌<br />

激 素 受 體 信 使 核 糖 核 酸 (ER mRNA) 的 表 達 水 準 重 建 雌 激 素 的 部 分 負 反 饋 作<br />

用 , 使 血 中 促 性 腺 激 素 的 水 準 降 低 。[147-149]<br />

根 據 薄 智 雲 腹 針 理 論 選 取 引 氣 歸 元 ( 中 脘 、 下 脘 、 關 元 、 氣 海 )、 氣 穴 、<br />

氣 旁 治 療 更 年 期 憂 鬱 症 , 經 HAMD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減 分 率 比 較<br />

腹 針 療 法 與 口 服 百 優 解 總 有 效 率 相 當 。 按 照 Beck 量 表 關 於 憂 鬱 程 度 的 劃 分<br />

進 行 評 定 , 腹 針 療 法 和 口 服 百 優 解 後 憂 鬱 程 度 均 有 顯 著 改 善 。[150-151]<br />

穴 位 埋 線 法 取 腎 俞 、 命 門 、 關 元 為 主 穴 , 配 以 心 俞 、 肝 俞 、 三 陰 交 等 穴 。<br />

平 均 起 效 時 間 明 顯 較 早 , 在 各 臨 床 症 狀 消 失 時 間 方 面 也 明 顯 快 , 在 治 療 後<br />

Kupperman 積 分 方 面 明 顯 降 低 ,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水 平 均 顯<br />

著 下 降 , 雌 二 醇 水 平 均 顯 著 升 高 。 取 腎 俞 、 子 宮 、 三 陰 交 穴 進 行 穴 位 埋 線<br />

治 療 更 年 期 雌 性 大 鼠 , 在 下 丘 腦 單 胺 類 神 經 遞 質 中 可 顯 著 升 高 去 甲 腎 上 腺<br />

素 (NE) 水 準 , 降 低 血 清 素 (5-HT)、5 - 羥 吲 哚 乙 酸 (5-HIAA) 水 準 ,5-HT/NE<br />

比 值 亦 顯 著 降 低 , 但 對 多 巴 胺 (DA) 無 顯 著 影 響 。[151]<br />

穴 位 埋 線 , 分 期 取 穴 , 絕 經 前 期 治 則 為 健 脾 理 氣 、 調 和 氣 血 , 取 中 脘 、<br />

天 樞 、 內 庭 、 上 巨 虛 、 曲 池 、 豐 隆 、 足 三 里 、 關 元 、 氣 海 等 ; 絕 經 中 期 治<br />

則 為 活 血 化 瘀 、 養 陰 柔 肝 , 取 血 海 、 足 三 里 、 太 溪 、 肝 俞 、 腎 俞 、 陰 陵 泉 、<br />

三 陰 交 、 關 元 、 歸 來 等 ; 絕 經 後 期 治 則 為 滋 養 腎 精 , 取 肝 俞 、 三 陰 交 、 腎<br />

俞 、 陰 陵 泉 、 關 元 、 足 三 里 、 膈 俞 、 血 海 、 歸 來 等 。15 天 治 療 1 次 , 共 治<br />

療 3 個 月 。 配 合 飲 食 控 制 、 運 動 干 預 治 療 能 減 輕 體 重 , 縮 小 腰 圍 、 臀 圍 、<br />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Body mass index, BMI), 降 低 體 脂 肪 的 相 對 指 數 , 能 調 節 促<br />

190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的 含 量 , 降 低 血 脂 、 血 糖 、 胰 島 素 含 量 , 增 加 高 密 度 脂 蛋 白<br />

膽 固 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 Cholesterol, HDL-C)、 雌 二 醇 含 量 , 而 以<br />

絕 經 前 期 治 療 效 果 最 佳 。[152]<br />

女 性 更 年 期 肥 胖 屬 中 醫 絕 經 前 後 諸 證 範 疇 , 是 絕 經 前 後 諸 證 併 發 症 之<br />

一 。 肥 胖 機 體 瘦 素 (Leptin, LP) 和 胰 島 素 (Insulin, INS) 血 腦 轉 運 異 常 , 瘦 素 受<br />

體 基 因 表 達 和 胰 島 素 受 體 水 準 低 下 是 瘦 素 阻 抗 (Leptin resistance, LR) 和 胰 島<br />

素 阻 抗 (Insulin resistance, IR) 的 重 要 原 因 ; 針 灸 對 肥 胖 機 體 中 樞 和 外 周 瘦 素<br />

和 胰 島 素 水 準 具 有 良 性 調 整 作 用 和 促 進 瘦 素 受 體 基 因 表 達 , 提 高 胰 島 素 受<br />

體 數 目 和 親 和 力 , 是 糾 正 瘦 素 阻 抗 和 胰 島 素 阻 抗 的 重 要 作 用 之 一 。 單 純 肥<br />

胖 患 者 和 肥 胖 伴 發 更 年 期 障 礙 患 者 瘦 素 和 胰 島 素 含 量 明 顯 升 高 , 而 胰 島 素<br />

敏 感 性 指 數 (Insulin activation index, IAI) 水 平 均 明 顯 降 低 , 其 程 度 後 者 重 於<br />

前 者 。 說 明 肥 胖 伴 發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瘦 素 阻 抗 和 胰 島 素 阻 抗 重 於 單 純 肥 胖 的<br />

患 者 。 針 灸 治 療 後 單 純 肥 胖 患 者 和 肥 胖 伴 發 更 年 期 障 礙 患 者 瘦 素 和 胰 島 素<br />

含 量 均 明 顯 回 降 , 而 胰 島 素 敏 感 性 指 數 水 準 明 顯 回 升 。 說 明 針 灸 不 僅 可 以<br />

糾 正 肥 胖 患 者 瘦 素 阻 抗 和 胰 島 素 阻 抗 , 還 可 以 糾 正 肥 胖 伴 發 更 年 期 障 礙 患<br />

者 的 瘦 素 阻 抗 和 胰 島 素 阻 抗 。 瘦 素 的 作 用 不 僅 僅 局 限 於 調 節 進 食 量 , 調 節<br />

脂 肪 貯 存 量 和 維 持 能 量 平 衡 , 而 且 在 神 經 內 分 泌 系 統 如 甲 狀 腺 軸 、 腎 上 腺<br />

軸 、 性 腺 軸 、 胰 島 軸 等 都 有 一 定 的 作 用 ; 特 別 是 瘦 素 涉 及 生 殖 系 統 的 調 節 ,<br />

卵 巢 細 胞 上 有 瘦 素 受 體 , 瘦 素 可 以 通 過 對 卵 巢 功 能 直 接 作 用 。 肥 胖 伴 發 更<br />

年 期 障 礙 主 要 是 雌 二 醇 、 一 氧 化 氮 (Nitric oxide, NO)、 一 氧 化 氮 合 酶 (Nitric<br />

oxide synthase, NOS) 水 準 異 常 低 下 ,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 促 性 腺<br />

激 素 釋 放 激 素 水 準 異 常 升 高 , 交 感 神 經 亢 奮 , 瘦 素 阻 抗 和 胰 島 素 阻 抗 所 致 。<br />

針 灸 對 肥 胖 伴 發 更 年 期 障 礙 患 者 下 丘 腦 - 垂 體 - 卵 巢 軸 系 、 自 主 神 經 和 血 管 舒<br />

縮 功 能 的 良 性 調 整 作 用 以 及 糾 正 瘦 素 阻 抗 和 胰 島 素 阻 抗 可 能 是 針 灸 治 療 肥<br />

胖 伴 發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作 用 機 制 重 要 組 成 部 分 。[153]<br />

雷 射 針 灸 ( 低 能 雷 射 穴 位 照 射 ) 具 有 安 全 有 效 、 無 痛 、 方 便 省 時 的 優 點 ,<br />

在 減 肥 方 面 有 其 相 對 優 勢 。 治 療 對 象 為 單 純 性 肥 胖 症 及 更 年 期 腹 部 肥 胖 ( 內<br />

191


臟 肥 胖 ) 者 ,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BMI) 大 於 或 等 於 27, 腰 圍 大 於 或 等 於 80 cm。 治<br />

療 取 胃 、 飢 點 ( 耳 穴 )、 天 樞 、 大 橫 、 水 分 、 水 道 等 穴 。 胃 熱 濕 阻 加 肺 、 大<br />

腸 、 神 門 ( 耳 穴 ); 脾 虛 痰 濕 加 中 脘 、 豐 隆 , 下 肢 浮 腫 加 復 溜 ; 氣 血 瘀 滯 加<br />

心 、 肝 ( 耳 穴 )、 三 陰 交 。 治 療 能 量 相 當 於 0.25 J/cm 2 。 每 週 三 次 , 十 二 次<br />

為 一 療 程 , 療 程 間 隔 3 日 。 一 週 可 減 0.5~1.0kg, 一 個 療 程 可 減 2.0~4.0kg,<br />

腰 圍 可 減 1 寸 以 上 。 雷 射 針 灸 通 過 對 肥 胖 者 神 經 及 內 分 泌 功 能 的 調 整 , 一<br />

方 面 能 夠 抑 制 其 亢 進 的 食 慾 , 減 少 進 食 量 , 同 時 抑 制 其 亢 進 的 胃 腸 消 化 吸<br />

收 功 能 , 減 少 身 體 能 量 的 攝 入 ; 另 一 方 面 可 以 促 進 新 陳 代 謝 , 增 加 能 量 消<br />

耗 , 促 進 體 脂 的 動 員 及 脂 肪 分 解 , 最 終 實 現 其 減 肥 效 應 。 雷 射 針 灸 符 合 世<br />

界 針 灸 學 會 聯 合 會 提 出 ” 研 製 長 效 、 低 創 痛 針 灸 療 法 ” 的 觀 念 和 現 代 人 健 康 生<br />

活 理 念 的 一 種 預 防 治 療 手 段 , 它 以 安 全 、 方 便 、 無 副 作 用 為 特 點 , 以 療 效<br />

為 目 的 , 值 得 臨 床 推 廣 。[154-155]<br />

五 、 外 治 法<br />

運 用 推 、 揉 、 壓 、 撥 、 擦 等 按 摩 手 法 具 有 平 衡 陰 陽 、 滋 陰 補 腎 、 健 脾 和<br />

胃 、 調 理 氣 血 之 功 效 。 配 取 心 經 原 穴 神 門 , 調 心 經 經 氣 以 寧 心 安 神 ; 配 三<br />

陰 交 協 調 足 之 三 陰 經 , 使 陰 平 陽 秘 , 臟 腑 調 和 , 心 神 得 安 ; 取 腎 的 背 腧 穴<br />

腎 俞 , 配 命 門 溫 補 腎 氣 ; 為 本 病 的 有 效 防 治 開 闢 一 條 新 的 途 徑 。<br />

1. 經 穴 按 摩 法<br />

1.1 按 摩 對 更 年 期 障 礙 具 有 療 效 的 經 穴 有 : 百 會 、 天 柱 、 肩 井 、 腎 俞 、<br />

期 門 、 關 元 、 血 海 、 三 陰 交 等 經 穴 。<br />

1.2 治 療 手 法<br />

先 用 掌 心 按 在 頭 頂 百 會 穴 上 , 順 時 針 方 向 按 摩 揉 轉 49 圈 , 後 再 逆 時 針<br />

方 向 按 摩 揉 轉 49 圈 。 經 常 按 摩 此 穴 , 對 更 年 期 障 礙 頭 痛 、 頭 重 、 疲 勞 感 、<br />

暈 眩 等 症 狀 很 有 效 , 故 有 頂 門 一 按 , 頭 痛 即 失 之 諺 語 。 至 今 有 關 史 料 仍 保<br />

192


存 著 古 代 皇 帝 頭 劇 痛 , 因 針 刺 百 會 穴 而 治 癒 的 記 載 。 接 著 , 食 拇 兩 指 掐 住<br />

後 頸 天 柱 穴 , 進 行 捏 掐 百 餘 次 。 經 常 捏 掐 此 穴 , 可 以 調 整 全 身 狀 態 , 消 除<br />

更 年 期 障 礙 肩 酸 痛 、 頭 部 充 血 、 耳 鳴 、 疲 勞 感 、 倦 怠 感 。 再 接 著 , 用 兩 掌<br />

按 壓 摩 揉 或 拍 打 或 輕 捶 兩 肩 之 肩 井 穴 百 餘 次 , 經 常 進 行 肩 上 的 血 液 迴 圈 會<br />

變 佳 , 硬 梆 梆 的 肩 膀 會 逐 漸 變 為 輕 鬆 。 對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之 肩 膀 酸 痛 、 疲<br />

勞 感 、 倦 怠 感 等 最 為 有 效 。 腎 俞 穴 對 提 高 荷 爾 蒙 素 的 作 用 極 為 有 效 , 可 增<br />

強 精 力 , 能 增 加 對 壓 力 的 抵 抗 力 , 調 整 全 身 的 狀 況 。 對 此 穴 經 常 施 以 按 摩 ,<br />

揉 搓 或 拍 打 或 按 壓 之 手 法 , 每 次 進 行 5 分 鐘 左 右 , 不 僅 能 提 高 免 疫 力 , 而<br />

且 對 腰 痛 、 疲 勞 感 、 倦 怠 感 、 冷 虛 、 手 腳 冰 冷 、 失 眠 等 更 年 期 障 礙 之 症 狀<br />

有 很 好 的 治 療 作 用 。 用 手 掌 貼 於 期 門 穴 上 , 每 次 進 行 按 摩 5 分 鐘 左 右 , 可<br />

疏 肝 理 氣 , 健 脾 和 胃 , 對 更 年 期 障 礙 所 產 生 的 悸 動 、 呼 吸 困 難 、 疲 勞 感 、<br />

倦 怠 感 、 冷 虛 、 失 眠 等 症 都 有 較 佳 的 治 療 效 果 。 關 元 穴 是 掌 管 人 一 生 下 來<br />

即 有 的 。 先 天 元 氣 。 的 重 要 穴 道 , 具 有 充 實 氣 力 、 體 力 之 效 。 用 手 掌 貼 按<br />

在 關 元 穴 上 , 施 以 按 摩 之 手 法 , 每 次 按 摩 5 分 鐘 左 右 , 可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br />

之 各 種 症 狀 。 揉 捏 、 按 掐 或 拍 打 血 海 , 每 次 進 行 分 鐘 左 右 , 可 對 更 年 期 障<br />

礙 之 悸 動 、 呼 吸 困 難 、 疲 勞 感 、 倦 怠 感 、 冷 虛 、 手 腳 冰 冷 等 症 有 很 好 的 療<br />

效 。 最 後 , 掐 捏 壓 揉 三 陰 交 穴 。 此 穴 每 次 或 掐 或 捏 或 壓 或 揉 , 進 行 5 分 鐘<br />

左 右 , 對 更 年 期 障 礙 有 治 療 作 用 。 三 陰 交 穴 是 指 脾 經 、 腎 經 、 肝 經 三 種 經<br />

絡 相 交 會 之 處 對 中 醫 而 言 , 這 是 特 別 重 要 的 穴 位 , 又 名 “ 女 三 里 ", 只 要<br />

是 婦 女 病 , 任 何 病 痛 , 按 摩 此 穴 皆 有 特 效 。<br />

2. 經 穴 指 壓 法<br />

2.1 指 壓 對 更 年 期 障 礙 具 有 療 效 的 經 穴 有 : 百 會 、 風 池 、 闕 陰 俞 、 關 元 、<br />

腎 俞 、 三 陰 交 、 照 海 等 穴 。<br />

2.2 治 療 手 法<br />

將 拇 指 肚 頂 按 在 頭 頂 百 會 穴 上 用 3-5 公 斤 的 力 下 按 , 持 續 用 力 半 分 鐘 ,<br />

如 此 按 8-16 次 對 脫 肛 、 頭 痛 、 頭 暈 、 失 眠 等 更 年 期 障 礙 症 狀 均 有 療 效 。 施<br />

193


術 者 站 于 患 者 背 後 , 兩 手 手 掌 扶 按 于 患 者 頭 兩 耳 側 部 , 用 兩 大 拇 指 肚 頂 向<br />

前 抵 按 住 患 者 兩 風 池 穴 上 , 用 3-5 公 斤 的 力 量 前 頂 按 , 持 續 用 力 半 分 鐘 , 如<br />

此 按 5-16 次 。 對 頭 痛 、 頭 暈 、 眼 病 耳 鳴 、 面 神 經 麻 痹 等 更 年 期 障 礙 症 有 治<br />

療 效 果 。 讓 患 者 俯 臥 , 施 術 者 站 在 患 者 身 旁 , 兩 手 掌 貼 扶 固 按 在 患 者 的 兩<br />

肩 胛 側 , 兩 大 拇 指 肚 頂 按 在 背 後 兩 闕 陰 俞 穴 上 , 用 3-5 公 斤 的 力 下 按 , 持 續<br />

用 力 半 分 鐘 , 如 此 按 8-16 次 。 對 心 悸 、 心 痛 、 胸 悶 、 氣 短 、 咳 嗽 、 逆 氣 、<br />

肩 痛 等 更 年 期 障 礙 症 均 有 治 療 作 用 。 讓 患 者 俯 臥 , 施 術 者 站 在 患 者 身 旁 ,<br />

兩 手 掌 貼 扶 固 按 在 患 者 的 兩 腰 側 , 兩 大 拇 指 肚 頂 按 在 腰 後 兩 腎 俞 穴 上 , 用<br />

3-5 公 斤 的 力 下 按 , 持 續 用 力 半 分 鐘 , 如 此 按 8-16 次 。 對 腰 痛 、 消 渴 、 小<br />

便 濁 難 、 水 腫 、 頭 昏 、 目 眩 、 耳 鳴 、 耳 聾 、 虛 喘 、 腰 脊 酸 痛 及 婦 科 病 症 等<br />

更 年 期 障 礙 症 均 有 治 療 效 果 。 讓 患 者 仰 臥 , 施 術 者 站 于 患 者 身 旁 , 兩 手 掌<br />

扶 按 于 腹 部 關 元 穴 側 旁 , 兩 大 拇 指 相 疊 , 以 下 面 的 拇 指 肚 頂 按 在 關 元 上 ,<br />

用 3-5 公 斤 的 力 下 按 , 持 續 用 力 半 分 鐘 , 如 此 按 8-16 次 。 施 術 者 從 患 者 小<br />

腿 前 面 , 虎 口 向 前 握 住 對 方 小 腿 , 以 大 拇 指 肚 頂 為 力 點 , 掐 按 在 三 陰 交 穴<br />

上 , 用 3-5 公 斤 的 力 下 按 , 持 續 用 力 半 分 鐘 , 如 此 按 8-16 次 。 施 術 者 從 患<br />

者 後 腳 腕 處 握 住 , 虎 口 向 前 , 拇 指 肚 頂 按 在 患 者 腳 內 踝 下 照 海 穴 , 用 3-5<br />

公 斤 的 力 掐 按 , 持 續 用 力 半 分 鐘 , 如 此 按 8-16 次 。 然 後 , 按 此 法 再 掐 按 患<br />

者 的 另 一 腿 上 的 照 海 穴 。<br />

3. 足 底 按 摩 療 法<br />

3.1 有 效 的 反 射 區 : 大 腦 、 腦 下 垂 體 、 頭 、 生 殖 器 、 子 宮 、 卵 巢 等 足 部<br />

各 反 射 區 對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障 礙 有 好 的 效 果 。 揉 搓 這 些 區 域 , 可 將 失 調 的<br />

荷 爾 蒙 重 新 加 以 調 整 。 因 此 , 對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障 礙 十 分 有 效 。 為 了 調 整<br />

自 律 神 經 , 多 以 刺 激 頭 部 反 射 區 。<br />

3.2 治 療 手 法 效 果<br />

按 摩 大 腦 反 射 區 : 一 手 在 足 背 面 扶 持 , 保 證 反 作 用 力 ; 用 另 一 手 食 指 中<br />

節 背 面 從 輕 逐 步 加 重 壓 刮 , 將 大 腦 反 射 區 分 成 三 條 線 各 壓 刮 3 次 以 上 。 按<br />

194


摩 此 區 域 對 頭 痛 、 失 眠 、 腦 部 疾 患 、 頭 暈 、 腦 脹 、 高 血 壓 及 更 年 期 障 礙 和<br />

全 身 性 的 功 能 紊 亂 性 病 症 有 治 療 效 果 。 按 摩 腦 下 垂 體 反 射 區 : 一 手 食 、 中<br />

指 在 拇 趾 背 側 扶 持 , 拇 指 協 助 另 一 手 加 壓 ; 用 另 一 手 食 指 拳 頂 法 的 指 關 節 外<br />

側 按 壓 , 逐 步 加 力 , 最 後 一 次 要 延 長 按 壓 時 間 。 按 摩 此 部 對 全 身 內 分 泌 功<br />

能 失 調 、 各 內 分 泌 腺 的 不 足 或 亢 進 、 婦 女 更 年 期 障 礙 等 有 療 效 。 按 摩 頭 反<br />

射 區 : 一 手 在 足 背 面 扶 持 , 保 證 反 作 用 力 ; 用 另 一 手 食 指 中 節 背 面 從 輕 逐 步<br />

加 重 壓 刮 , 將 頭 反 射 區 分 成 三 條 線 各 壓 刮 3 次 以 上 。 按 摩 此 區 對 頭 痛 、 全<br />

身 內 分 泌 功 能 失 調 、 各 內 分 泌 腺 的 不 足 或 亢 進 等 均 有 療 效 。 按 摩 生 殖 器 反<br />

射 區 : 一 手 在 足 背 側 扶 持 ; 另 一 手 握 成 拳 , 以 拳 的 指 中 節 部 頂 壓 生 殖 器 反 射<br />

區 , 用 力 由 輕 到 重 , 逐 步 加 力 。 按 摩 此 區 域 對 性 功 能 低 下 、 失 眠 、 體 弱 、<br />

更 年 期 障 礙 等 均 有 治 療 效 果 。 按 摩 子 宮 反 射 區 : 雙 手 拇 指 和 四 指 握 住 足 掌<br />

與 足 跟 , 用 兩 拇 指 指 腹 按 在 子 宮 反 射 區 反 複 推 摩 搓 揉 , 用 力 由 輕 到 重 , 逐<br />

步 加 力 。 按 摩 卵 巢 反 射 區 : 雙 手 拇 指 和 四 指 握 住 足 掌 與 足 跟 , 用 兩 拇 指 指<br />

腹 按 在 卵 巢 反 射 區 反 復 推 摩 搓 揉 , 用 力 由 輕 到 重 , 逐 步 加 力 。[78]<br />

六 、 其 他<br />

選 取 關 元 、 腎 俞 ; 肝 俞 、 太 沖 ; 心 俞 、 氣 海 ; 中 極 、 太 溪 ; 三 陰 交 、 足<br />

三 里 , 用 白 芥 子 穴 敷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發 現 : 患 者 除 臨 床 症 狀 明 顯 改 觀 外 ,<br />

原 下 降 的 雌 激 素 明 顯 升 高 , 而 升 高 的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 和 黃 體 生 長 激 素 明 顯<br />

降 低 , 三 種 激 素 重 新 協 調 , 顯 示 該 法 對 生 殖 內 分 泌 系 統 具 有 調 節 作 用 。 另<br />

一 項 相 關 研 究 , 用 白 介 子 穴 敷 療 法 觀 察 更 年 期 障 礙 婦 女 自 主 神 經 功 能 的 改<br />

變 , 研 究 發 現 , 穴 敷 後 自 主 神 經 平 衡 指 數 與 正 常 更 年 期 婦 女 持 平 。[156]<br />

婦 女 以 血 為 本 , 以 肝 為 先 天 , 從 調 肝 脾 入 手 , 選 用 婦 科 調 肝 佳 品 吳 茱 萸 ,<br />

碾 末 敷 臍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3 天 換 藥 1 次 ,5~7 次 為 1 個 療 程 。 更 年 期 潮 熱<br />

歸 結 為 腎 之 陰 精 不 足 、 虛 陽 外 越 , 以 五 倍 子 、 五 味 子 、 何 首 烏 、 酸 棗 仁 各<br />

等 份 , 共 研 細 末 , 貼 敷 臍 部 治 療 ,24 小 時 換 藥 1 次 ,10 次 為 1 個 療 程 。[157]<br />

195


196<br />

( 胡 文 龍 )


第 九 章 結 論<br />

更 年 期 障 礙 是 常 見 病 、 多 發 病 , 也 是 一 種 容 易 復 發 且 較 難 治 療 的 疾 病 ,<br />

它 還 涉 及 內 科 、 精 神 科 等 。 由 於 雌 激 素 替 代 療 法 (HRT) 的 風 險 受 益 一 直 是 國<br />

內 外 醫 界 關 注 的 焦 點 , 所 以 尋 求 一 種 更 為 安 全 、 有 效 的 治 療 方 法 就 顯 得 十<br />

分 迫 切 和 必 要 。 由 於 中 草 藥 、 推 拿 按 摩 、 針 灸 等 中 醫 藥 療 法 中 運 用 的 大 多<br />

是 天 然 植 物 , 患 者 更 容 易 接 受 。<br />

更 年 期 障 礙 常 見 中 醫 證 候 的 症 狀 分 佈 特 點 符 合 傳 統 中 醫 理 論 。 其 臨 床 表<br />

現 除 證 候 本 身 的 常 見 症 狀 外 , 往 往 還 兼 有 該 病 的 特 徵 性 表 現 , 如 烘 熱 汗 出 ,<br />

月 經 週 期 、 經 期 以 及 經 量 、 經 色 、 經 質 的 異 常 改 變 等 。 中 醫 認 為 腎 虛 是 本<br />

病 的 核 心 病 機 , 在 腎 虛 的 基 礎 上 損 及 沖 任 , 並 累 及 肝 脾 。 故 治 療 上 著 重 在<br />

補 腎 , 調 理 沖 任 , 兼 調 和 肝 脾 。 但 在 分 析 中 也 發 現 , 烘 熱 汗 出 雖 為 本 病 的<br />

顯 著 特 異 性 症 狀 但 並 非 所 有 證 型 的 常 見 症 狀 , 僅 在 有 腎 陰 虛 存 在 的 證 候 如<br />

肝 腎 陰 虛 證 、 腎 陰 虛 證 、 心 腎 不 交 證 中 表 現 較 為 突 出 , 而 在 偏 陽 虛 的 證 型<br />

如 脾 腎 陽 虛 證 、 腎 陽 虛 證 則 較 為 少 見 。 所 以 我 們 在 臨 床 辨 證 論 治 的 過 程 中<br />

既 要 重 視 ” 辨 病 ”, 又 要 重 視 ” 辨 證 ”, 以 病 統 證 , 病 證 結 合 , 方 能 提 高 辨 證 治<br />

療 的 準 確 性 。[49,87,158] 依 此 原 則 整 理 如 表 4 所 述 , 謹 供 臨 床 應 用 參 考 。<br />

表 4 更 年 期 常 見 病 症 治 療<br />

病 名 主 症 兼 症 證 型 治 療<br />

鬱 證 精 神 疲 頭 暈 頭 痛 , 血 壓 偏 高 , 五 心 煩 熱 , 經 事 提 前 , 腎 陰 不 知 柏 地 黃 湯<br />

勞 、 神 經 色 鮮 量 多 , 或 淋 漓 不 淨 , 脈 象 細 數 , 苔 少 質 紅 足 型<br />

臟 躁 過 敏 、 失 月 經 數 月 一 行 或 提 前 , 量 較 多 , 平 時 腰 酸 帶 腎 陽 不 金 匱 腎 氣 丸<br />

眠 、 虞<br />

病 、 焦 慮<br />

和 憂 鬱<br />

下 , 小 便 頻 數 , 四 肢 不 溫 , 面 部 烘 熱 , 心 神 不<br />

安 , 面 浮 肢 腫 , 血 壓 不 穩 定 , 脈 細 小 , 舌 質 胖<br />

或 有 齒 痕<br />

足 型<br />

烘 熱 肢 冷 , 面 色 陣 紅 , 口 渴 膚 熱 , 腰 酸 膝 軟 , 腎 陰 陽 二 仙 湯 合 二<br />

頭 暈 頭 痛 , 夜 寐 不 安 , 脈 細 , 舌 苔 薄 白 質 紅 胖 不 足 型 至 丸<br />

百<br />

合<br />

意 欲 食<br />

復 不 能<br />

精 神 恍 惚 , 常 悲 傷 欲 哭 , 不 能 自 立 , 或 多 疑 善<br />

感 , 心 中 煩 亂 , 睡 眠 不 安 , 舌 淡 紅 少 苔 , 脈 細<br />

數<br />

月 經 失 調 , 乳 房 作 脹 , 頭 暈 目 弦 , 心 情 不 舒 ,<br />

有 的 患 者 月 經 期 可 見 顏 面 及 四 肢 浮 腫<br />

腰 膝 酸 軟 , 頭 暈 耳 鳴 , 鬱 鬱 不 樂 , 欲 哭 寡 言 ,<br />

或 多 疑 多 慮 , 或 胸 脅 乳 房 脹 痛 , 或 經 期 延 長 ,<br />

心 陰 不<br />

足 , 肝<br />

氣 失 和<br />

型<br />

肝 脾 不<br />

和 型<br />

肝 鬱 腎<br />

虛 型<br />

甘 麥 大 棗 湯<br />

逍 遙 散<br />

六 味 地 黃 丸<br />

合 丹 梔 逍 遙<br />

197


病 食 , 常 默<br />

默 然 , 欲<br />

臥 不 能<br />

臥 , 欲 行<br />

不 能<br />

行 , 欲 飲<br />

食 , 或 有<br />

美 時 , 或<br />

有 不 用<br />

聞 食 臭<br />

時 , 如 寒<br />

無 寒 , 如<br />

熱 無<br />

熱 , 口<br />

苦 , 小 便<br />

赤<br />

不 寐 失 眠<br />

血 崩<br />

經 斷<br />

復 行<br />

烘 熱<br />

汗 出<br />

月 經 量<br />

過 多 , 或<br />

陰 道 不<br />

正 常 出<br />

血<br />

烘 熱 面<br />

赤 、 進 而<br />

汗 出<br />

經 行 不 暢 , 色 紫 黯 , 舌 黯 紅 , 苔 薄 黃 , 脈 細 弦<br />

情 志 異 常 , 煩 躁 易 怒 , 面 紅 目 赤 , 口 苦 口 乾 ,<br />

失 眠 , 乳 房 脹 痛 , 胸 悶 不 舒 , 噯 氣 頻 繁 , 不 思<br />

飲 食 , 舌 苔 薄 黃 , 脈 弦<br />

夜 寐 不 安 , 心 悸 怔 忡 , 神 疲 體 倦 , 易 驚 易 怒 ,<br />

健 忘 , 月 經 紊 亂 , 舌 紅 , 脈 細 數<br />

心 悸 不 安 , 活 動 易 發 作 , 休 息 則 症 減 , 氣 短 ,<br />

自 汗 , 神 疲 , 頭 暈 , 失 眠 健 忘 , 面 色 白 無 華 ,<br />

月 經 量 少 色 淡 , 經 期 多 延 後 , 舌 淡 紅 , 脈 細 弱<br />

月 經 紊 亂 , 經 期 提 前 、 量 多 , 或 已 絕 經 , 潮 熱<br />

多 汗 , 顏 面 烘 熱 , 手 足 心 熱 , 心 煩 心 悸 , 失 眠<br />

多 夢 , 舌 紅 , 苔 少 脈 細 數<br />

胸 悶 嘔 噁 , 情 志 抑 鬱 , 多 思 多 疑 , 腹 脹 納 差 ,<br />

白 帶 量 多 質 稀 , 大 便 溏 薄 黏 膩 , 神 疲 , 舌 苔 厚<br />

膩 , 脈 弦 細 滑<br />

不 易 入 睡 , 多 夢 , 面 色 萎 黃 , 心 悸 , 乏 力 , 口<br />

淡 無 味 , 不 思 飲 食 , 或 食 後 腹 脹 , 舌 質 淡 , 苔<br />

薄 白 , 脈 細 弱<br />

心 煩 失 眠 , 手 足 心 發 熱 , 夜 有 盜 汗 , 咽 乾 口 渴 ,<br />

或 口 舌 糜 爛 , 舌 質 紅 , 苔 少 , 脈 細 數<br />

頭 暈 耳 鳴 , 心 悸 心 慌 , 腰 膝 酸 軟 , 徹 夜 不 眠 ,<br />

多 夢 , 健 忘 , 頭 面 陣 發 性 潮 紅 , 汗 出 , 精 神 不<br />

集 中 , 舌 尖 紅 , 脈 細 數<br />

失 眠 , 口 苦 , 胸 悶 噁 心 , 痰 多 , 舌 苔 黃 膩 , 或<br />

舌 邊 有 白 涎 , 脈 滑 數<br />

失 眠 , 脘 腹 脹 滿 , 噯 腐 吞 酸 , 舌 苔 黃 膩 , 脈 滑<br />

經 亂 無 期 , 出 血 淋 漓 不 盡 或 量 多 , 色 鮮 紅 , 質<br />

稠 夾 少 量 血 塊 , 伴 見 潮 熱 、 盜 汗 、 心 煩 , 舌 質<br />

偏 紅 , 苔 白 , 脈 細 弦<br />

經 血 常 先 期 而 至 , 量 多 , 色 淡 紅 或 暗 紅 , 夾 紫<br />

黑 色 血 塊 , 小 腹 疼 痛 , 伴 頭 昏 乏 力 , 納 呆 , 舌<br />

質 淡 胖 , 或 見 瘀 斑 , 苔 薄 白 而 膩 , 脈 弱 、 澀<br />

經 血 來 潮 無 定 時 , 量 時 多 時 少 , 淋 漓 不 盡 , 經<br />

血 暗 紅 , 質 稠 , 夾 紫 色 血 塊 , 小 腹 部 疼 痛 明 顯 ,<br />

平 時 情 懷 抑 鬱 , 或 急 躁 易 怒 , 舌 質 暗 紅 或 舌 邊<br />

有 瘀 點 、 瘀 斑 , 脈 細 弦<br />

月 經 過 多 、 崩 漏 或 閉 經 , 腰 膝 痠 軟 , 面 目 肢 體<br />

( 尤 以 下 肢 ) 浮 腫 , 形 寒 肢 冷 , 便 溏 , 尿 頻 失 禁 ,<br />

舌 淡 苔 薄 , 脈 沉 細 無 力 。<br />

肝 氣 鬱<br />

結 型<br />

心 腎 不<br />

交 型<br />

心 脾 兩<br />

虛 型<br />

陰 虛 內<br />

熱 型<br />

脾 虛 肝<br />

鬱 型<br />

心 脾 兩<br />

虛 型<br />

陰 虛 火<br />

旺<br />

心 腎 不<br />

交<br />

痰 熱 內<br />

擾<br />

食 積 內<br />

停 、 胃<br />

氣 不 和<br />

陰 虛 血<br />

熱 型<br />

氣 虛 血<br />

瘀 型<br />

散<br />

柴 胡 疏 肝 散<br />

交 泰 丸 或 黃<br />

連 阿 膠 湯<br />

甘 麥 大 棗 湯<br />

合 歸 脾 湯<br />

六 味 地 黃 丸<br />

合 百 合 地 黃<br />

湯<br />

逍 遙 散 、 二 陳<br />

湯<br />

歸 脾 湯<br />

黃 連 阿 膠<br />

湯 、 朱 砂 安 神<br />

丸<br />

坎 離 既 濟<br />

丸 、 交 泰 丸<br />

溫 膽 湯<br />

保 和 丸 、 半 夏<br />

秫 米 湯<br />

保 陰 煎<br />

固 本 止 崩 湯<br />

合 歸 芎 湯<br />

氣 滯 型 逍 遙 散 合 失<br />

笑 散<br />

腎 陽 虛<br />

型<br />

參 附 龍 牡 湯<br />

198


淋 證 尿 頻 、 尿<br />

急 、 排 尿<br />

不 盡 、 小<br />

腹 墜 脹<br />

骨 痿<br />

( 骨 質<br />

疏 鬆<br />

症 )<br />

腰 背 酸<br />

軟 , 難 以<br />

直 立 , 下<br />

肢 萎 弱<br />

無 力<br />

月 經 推 遲 、 稀 發 、 量 少 、 甚 或 閉 經 。 平 時 帶 下<br />

少 , 陰 道 乾 澀 。 頭 暈 耳 鳴 , 失 眠 多 夢 , 皮 膚 搔<br />

癢 或 如 蟲 行 , 五 心 煩 熱 , 腰 膝 痠 軟 , 舌 紅 少 苔 ,<br />

脈 細 數 。<br />

五 臟<br />

虛 損<br />

者 ,<br />

失 眠 、 心 悸 、 多 夢 , 喜 怒 無 常 是 特 點 ,<br />

常 伴 有 心 慌 , 多 疑 多 慮 , 心 煩 不 得 安<br />

臥 。<br />

在 補<br />

腎 的 經 絕 前 後 , 精 神 抑 鬱 , 悶 悶 不 樂 , 胸 悶<br />

基 礎 喘 息 , 脅 腹 脹 痛 , 多 愁 易 怒 ; 或 無 故 悲<br />

上 分 傷 , 甚 或 哭 笑 無 常 , 心 煩 狂 躁 , 失 眠 多<br />

辨 何 夢 ; 月 經 紊 亂 , 大 便 時 乾 時 溏 。 舌 紅 ,<br />

臟 之 苔 薄 白 或 薄 黃 或 黃 膩 , 脈 沉 弦 或 弦 數 。<br />

虛 何 面 色 不 華 , 精 神 不 振 , 腰 膝 酸 軟 , 形 寒<br />

臟 之 肢 冷 , 面 浮 肢 腫 , 腹 脹 納 呆 , 月 經 量 多<br />

損 而 或 少 , 色 淡 質 稀 , 帶 下 清 稀 , 便 溏 尿 頻 ,<br />

加 味 舌 體 胖 淡 邊 有 齒 痕 , 舌 苔 薄 白 , 脈 細 弱<br />

治 之 面 色 蒼 白 , 頭 暈 、 氣 短 , 動 則 汗 出 , 語<br />

音 低 微 , 倦 怠 乏 力<br />

腰 膝 酸 痛 , 頭 暈 耳 鳴 , 苔 薄 或 少 , 舌 紅 , 脈 細<br />

數<br />

腰 膝 酸 軟 , 月 經 淨 後 易 發 , 苔 白 , 舌 質 偏 淡 ,<br />

脈 沉 遲<br />

煩 躁 易 怒 , 善 太 息 , 情 志 抑 鬱 , 下 腹 部 不 適 ( 多<br />

為 脹 滿 或 下 墜 感 ), 焦 慮 失 眠 , 多 夢 自 汗 , 每<br />

因 情 志 刺 激 而 誘 發 或 加 重<br />

腰 痛 , 乏 力 , 或 少 腹 脹 痛 , 帶 下 色 黃 , 苔 黃 膩 ,<br />

脈 數<br />

齒 牙 鬆 動 , 髮 鬢 早 白 , 耳 鳴 耳 聾 , 健 忘 癡 呆 ,<br />

性 慾 低 下<br />

腰 髖 冷 痛 , 腰 膝 酸 軟 , 甚 則 彎 腰 駝 背 , 四 肢 怕<br />

冷 , 畏 寒 喜 暖 , 遇 寒 加 重 , 面 色 白 , 或 五 更 瀉<br />

泄 , 或 下 利 清 穀 , 或 小 便 不 利 , 面 浮 肢 腫 , 甚<br />

則 腹 脹 如 鼓 , 舌 淡 胖 , 苔 白 滑 , 脈 沈 細<br />

腰 背 酸 軟 , 腰 膝 酸 軟 , 疲 乏 少 力 , 頭 目 眩 暈 ,<br />

耳 鳴 健 忘 , 失 眠 多 夢 , 咽 亁 口 燥 , 脅 痛 , 五 心<br />

煩 熱 , 顴 紅 盜 汗 , 舌 紅 少 苔 , 脈 細 數<br />

疼 痛 持 久 , 痛 處 固 定 不 移 , 符 合 血 瘀 疼 痛 的 特<br />

點 。 臨 床 上 還 有 舌 下 脈 絡 曲 張 、 舌 紫 暗 有 瘀<br />

斑 、 口 唇 紫 暗 紅 、 皮 膚 黏 膜 瘀 斑<br />

腎 陰 虛<br />

型<br />

心 陰 虧<br />

損 , 水<br />

火 不 濟<br />

型<br />

肝 陰 虧<br />

損 , 肝<br />

陽 偏 亢<br />

型<br />

脾 陽 虧<br />

損 型<br />

肺 氣 虧<br />

虛 型<br />

腎 陰 虧<br />

虛 型<br />

脾 腎 陽<br />

虛 型<br />

肝 鬱 氣<br />

滯 型<br />

濕 蘊 下<br />

焦 型<br />

腎 精 虧<br />

虛 型<br />

脾 氣 虧<br />

虛 型<br />

肝 腎 虧<br />

虛 型<br />

氣 滯 血<br />

瘀 型<br />

知 柏 地 黃 湯<br />

合 黃 連 阿 膠<br />

湯<br />

合 二 至 丸<br />

合 四 君 子 湯<br />

合 玉 屏 風 散<br />

二 仙 湯 合 六<br />

味 地 黃 湯<br />

二 仙 湯 合 補<br />

中 益 氣 湯<br />

二 仙 湯 合 柴<br />

胡 疏 肝 散<br />

二 仙 湯 合 八<br />

正 散<br />

龜 鹿 二 仙 膠<br />

右 歸 丸<br />

六 味 地 黃 丸<br />

身 痛 逐 瘀 湯<br />

199


古 方 的 辨 證 應 用 歸 納 如 後 。 從 腎 論 治 : 偏 腎 陰 虛 者 , 治 以 六 味 地 黃 丸 、<br />

知 柏 地 黃 丸 ; 偏 腎 陽 虛 者 , 治 以 右 歸 丸 、 二 仙 湯 ; 陰 陽 兩 虛 者 治 以 二 仙 湯<br />

加 減 。 從 肝 論 治 : 肝 氣 鬱 結 型 治 以 四 逆 散 合 二 至 丸 化 裁 , 或 甘 麥 大 棗 湯 加<br />

味 , 或 柴 胡 疏 肝 湯 合 顛 倒 木 金 散 ; 肝 鬱 化 火 型 治 以 丹 梔 逍 遙 散 合 二 至 丸 加<br />

減 ; 肝 血 不 足 型 治 以 甘 麥 大 棗 湯 合 一 貫 煎 、 四 君 子 湯 化 裁 ; 肝 風 內 動 型 佐<br />

甘 麥 大 棗 湯 加 減 。 從 脾 論 治 : 脾 虛 營 虧 型 治 以 五 味 異 功 散 ; 脾 陽 虛 衰 型 治<br />

以 實 脾 飲 或 附 子 理 中 丸 。 從 肺 論 治 : 治 以 百 合 固 金 湯 或 甘 草 乾 薑 湯 合 補 肺<br />

湯 。 從 心 論 治 : 將 其 分 為 心 神 失 養 、 邪 氣 犯 心 等 證 型 辨 證 論 治 。 五 臟 合 病<br />

論 治 : 肝 腎 陰 虛 治 以 六 味 地 黃 丸 、 一 貫 煎 ; 肝 腎 陽 虛 治 以 右 歸 丸 、 贊 育 丹 ;<br />

脾 腎 陽 虛 治 以 滋 養 沖 任 方 ; 心 腎 不 交 治 以 交 泰 丸 合 生 脈 散 ( 或 黃 連 阿 膠 湯 )、<br />

補 心 丹 ; 心 肝 火 旺 治 以 丹 梔 逍 遙 散 ; 心 脾 兩 虛 治 以 歸 脾 湯 ; 肝 脾 不 和 治 以<br />

逍 遙 散 。 從 瘀 論 治 : 以 血 府 逐 瘀 湯 辨 證 加 減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22,159-160]<br />

驗 方 研 究 , 有 用 補 腎 化 瘀 法 治 療 本 病 。 有 認 為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在 補 腎 調<br />

陰 陽 的 同 時 , 應 注 重 健 脾 , 對 於 脾 為 濕 邪 所 困 , 虛 實 夾 雜 之 證 , 應 先 予 健<br />

脾 理 氣 利 濕 , 待 濕 邪 症 狀 消 失 後 , 再 滋 腎 養 腎 , 調 治 根 本 。 脾 腎 陽 虛 患 者 ,<br />

治 宜 補 益 脾 腎 , 溫 陽 化 濕 。 脾 胃 虛 弱 , 肝 脾 不 和 , 治 宜 疏 肝 理 氣 , 燥 濕 運<br />

脾 。 有 用 補 腎 、 柔 肝 瀉 火 法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 有 認 為 診 治 更 年 期 障 礙 應 從<br />

腎 論 治 , 根 據 臨 床 證 候 分 為 腎 虛 、 肝 腎 陰 虛 、 心 腎 不 交 、 脾 腎 不 足 等 型 。<br />

因 腎 虛 乃 本 病 之 主 證 , 而 心 、 肝 、 脾 各 臟 功 能 失 調 為 本 病 之 兼 證 , 故 治 法<br />

當 以 調 補 腎 之 陰 陽 為 主 , 配 以 養 心 安 神 、 平 肝 潛 陽 、 健 運 脾 胃 之 藥 。 有 分<br />

三 型 辨 證 論 治 更 年 期 障 礙 : 脾 腎 兩 虛 , 治 宜 健 脾 益 腎 ; 心 虛 膽 怯 , 治 宜 益<br />

氣 養 陰 , 鎮 驚 定 志 ; 痰 熱 內 擾 , 治 宜 清 膽 和 胃 , 健 脾 化 痰 甯 心 。[161-162]<br />

雖 然 腎 精 虧 虛 , 天 癸 衰 竭 是 本 病 發 病 因 素 , 經 血 不 足 , 沖 任 不 通 是 發 病<br />

的 必 要 條 件 ; 但 是 肝 郁 木 旺 , 水 不 涵 木 是 發 病 的 重 要 誘 因 。 因 為 情 志 變 化<br />

是 導 致 婦 科 病 的 重 要 因 素 , 七 情 之 中 , 又 以 肝 鬱 為 多 見 。 肝 主 疏 泄 , 藏 血<br />

而 司 血 海 , 為 沖 脈 之 本 。 雖 然 先 天 之 本 為 腎 , 後 天 之 本 為 脾 , 但 肝 的 疏 泄<br />

200


調 節 作 用 決 定 了 該 臟 器 對 先 天 和 後 天 的 功 能 , 特 別 是 婦 女 的 生 老 病 衰 , 故<br />

有 " 肝 為 女 子 先 天 " 之 說 , 這 實 際 上 說 明 了 性 腺 功 能 盛 衰 直 接 與 肝 的 疏 泄<br />

功 能 有 關 。 更 年 期 障 礙 實 為 本 虛 標 實 之 證 , 肝 鬱 自 始 至 終 貫 穿 了 整 個 病 程 。<br />

肝 是 氣 血 調 節 的 樞 紐 , 協 調 聯 絡 各 臟 腑 功 能 。 肝 的 疏 泄 功 能 , 並 不 僅 限 於<br />

調 暢 氣 機 , 還 涉 及 精 神 活 動 、 物 質 代 謝 、 神 經 內 分 泌 活 動 、 血 液 運 行 、 月<br />

經 變 化 等 系 列 活 動 。 因 此 , 無 論 外 邪 內 侵 、 飲 食 失 調 , 還 是 房 事 勞 倦 、 情<br />

志 內 傷 都 會 使 本 為 肝 腎 虧 虛 之 體 , 發 為 肝 失 疏 泄 , 氣 血 逆 亂 ; 而 肝 的 疏 泄<br />

失 常 , 則 加 劇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症 狀 , 除 了 出 現 一 系 列 痰 、 濕 、 瘀 、 熱 的 實 證 ,<br />

或 氣 、 血 、 陰 、 陽 的 虛 證 , 更 有 甚 者 可 見 虛 實 相 兼 , 病 情 錯 綜 複 雜 。 因 此 ,<br />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 裘 笑 梅 主 張 必 須 把 治 肝 放 在 首 位 。 更 年 期 障 礙 為 婦 科 雜<br />

病 之 一 , 病 機 盤 根 錯 節 , 涉 及 五 臟 六 腑 ; 症 狀 變 幻 多 端 , 參 差 遷 延 。 裘 笑<br />

梅 治 肝 八 法 抓 住 肝 鬱 為 首 要 病 機 , 從 肝 陽 、 肝 風 、 肝 氣 、 肝 熱 、 肝 火 、 肝<br />

濕 、 肝 血 、 肝 陰 入 手 , 治 用 平 肝 、 理 肝 、 疏 肝 、 瀉 肝 、 清 肝 、 利 肝 、 柔 肝 、<br />

養 肝 等 法 ; 起 到 了 提 綱 挈 領 , 化 繁 為 簡 的 作 用 , 為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辨 證 施 治<br />

提 供 了 較 為 實 用 和 有 效 的 思 路 和 方 法 。[163-164]<br />

針 灸 治 療 有 助 於 人 體 運 行 氣 血 , 聯 絡 臟 腑 , 溝 通 內 外 , 調 節 內 分 泌 功 能 。<br />

針 刺 能 治 療 更 年 期 全 身 遊 走 性 關 節 痛 等 諸 多 臨 床 症 狀 。 有 用 電 針 結 合 耳 壓<br />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 有 運 用 針 刺 加 罐 法 , 起 針 後 以 中 型 火 罐 於 背 部 膀 胱 經 行<br />

走 罐 法 , 治 療 女 性 更 年 期 汗 證 。 有 用 長 柄 梅 花 針 治 療 更 年 期 失 眠 患 者 。 有<br />

用 壯 醫 藥 線 灸 治 療 更 年 期 功 能 失 調 性 子 宮 出 血 者 。 有 用 命 門 穴 化 膿 灸 治 更<br />

年 期 障 礙 。 有 用 耳 穴 貼 壓 法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 有 用 丹 參 注 射 液 配 當 歸 注 射<br />

液 穴 位 注 射 , 同 時 配 合 耳 穴 貼 壓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 有 用 當 歸 注 射 液 配 五 味<br />

子 注 射 液 , 治 療 肝 腎 虧 損 , 虛 火 上 擾 型 患 者 。 有 用 黃 芪 注 射 液 治 療 以 烘 熱<br />

汗 出 為 主 要 症 狀 的 更 年 期 患 者 。 有 用 白 芥 子 泥 丸 穴 敷 療 法 治 療 更 年 期 障<br />

礙 。 針 灸 對 肥 胖 合 併 更 年 期 障 礙 患 者 下 丘 腦 - 垂 體 - 卵 巢 軸 系 、 自 主 神 經 和 血<br />

管 舒 縮 功 能 的 良 性 調 整 作 用 , 以 及 糾 正 瘦 素 阻 抗 和 胰 島 素 阻 抗 , 可 能 是 針<br />

灸 治 療 肥 胖 合 併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主 要 作 用 機 制 。 同 時 , 現 代 生 物 學 技 術 前 沿<br />

201


極 大 地 拓 展 針 灸 學 研 究 的 方 法 和 理 論 , 也 為 針 灸 療 效 的 提 高 提 供 新 的 思<br />

路 。 例 如 以 分 子 生 物 學 研 究 資 料 的 積 累 , 以 及 針 灸 與 基 因 技 術 的 密 切 結 合 ,<br />

可 能 會 產 生 新 的 針 灸 理 論 , 可 量 化 及 數 位 化 表 達 的 經 絡 體 系 , 基 因 理 論 詮<br />

釋 的 經 絡 病 候 , 基 因 理 論 與 經 驗 指 導 下 的 經 絡 調 整 與 針 灸 治 療 等 。<br />

[41,145,153,165-173]<br />

心 身 護 理 , 婦 女 更 年 期 的 生 理 改 變 和 心 理 反 應 表 現 為 特 殊 性 的 一 組 綜 合<br />

症 狀 , 其 輕 重 程 度 心 理 因 素 影 響 很 大 。 因 此 , 關 心 更 年 期 障 礙 患 者 心 理 健<br />

康 , 加 強 心 理 護 理 、 醫 療 護 理 和 社 會 支 持 在 本 病 的 治 療 中 佔 有 重 要 位 置 。<br />

應 從 注 重 精 神 調 養 , 飲 食 五 味 均 勻 , 適 當 體 育 鍛 煉 、 必 要 醫 療 諮 詢 四 大 方<br />

面 入 手 。 心 身 護 理 的 主 要 內 容 是 : 上 集 體 護 理 課 , 個 別 談 心 釋 疑 , 學 會 自<br />

我 調 節 和 控 制 , 正 確 處 理 人 際 關 係 , 巧 妙 安 排 作 息 時 間 , 經 常 參 加 體 育 活<br />

動 , 保 持 適 度 性 生 活 , 合 理 安 排 膳 食 等 。《 素 問 ‧ 四 氣 調 神 大 論 》 曰 :” 聖<br />

人 不 治 已 病 治 未 病 ”, 除 了 藥 物 治 療 , 合 理 的 生 活 調 攝 、 運 動 保 健 和 心 理 疏<br />

導 等 輔 助 療 法 在 婦 女 更 年 期 前 被 中 醫 大 力 提 倡 , 目 的 是 為 減 少 進 入 更 年 期<br />

後 諸 證 的 發 生 , 做 好 絕 經 前 的 防 治 未 病 。[51,87]<br />

雌 激 素 替 代 治 療 能 緩 解 更 年 期 症 狀 , 但 因 為 某 些 副 作 用 難 以 使 廣 大 婦 女<br />

接 受 , 黃 豆 苷 元 具 有 輕 度 雌 激 素 樣 作 用 , 且 無 顯 著 的 副 作 用 , 較 易 為 廣 大<br />

婦 女 所 接 受 。 隨 著 高 科 技 時 代 的 到 來 , 新 概 念 、 新 技 術 、 新 產 業 的 不 斷 湧<br />

現 , 形 成 了 彼 此 間 相 互 依 賴 、 相 互 促 進 、 相 互 滲 透 、 互 動 發 展 的 格 局 資 訊<br />

交 流 和 多 學 科 交 叉 使 得 一 些 現 代 生 物 學 技 術 及 其 相 關 學 科 迅 速 發 展 。[174]<br />

更 年 期 障 礙 中 醫 整 體 調 治 的 療 效 明 顯 優 於 西 醫 療 法 已 成 共 識 。 存 在 的 問<br />

題 是 , 目 前 許 多 臨 床 研 究 樣 本 數 較 少 , 說 服 力 不 夠 強 , 而 且 缺 乏 藥 物 動 力 、<br />

作 用 機 轉 的 基 礎 研 究 支 持 。 尤 其 是 推 拿 、 穴 敷 等 方 法 的 療 效 尚 無 充 分 的 證<br />

據 , 潛 在 的 療 效 亟 待 設 計 嚴 格 的 隨 機 雙 盲 安 慰 劑 對 照 試 驗 予 以 證 實 。 綜 合<br />

當 前 國 內 外 研 究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現 狀 , 可 以 從 下 列 幾 個 方 面 進 一 步 研 究 :<br />

1. 研 發 有 效 方 藥 拓 展 激 素 替 代 研 究 , 在 用 雌 激 素 替 代 療 法 治 療 本 病 過<br />

202


程 中 , 逐 漸 發 現 其 潛 在 的 致 癌 危 險 及 其 他 不 良 反 應 , 因 此 , 從 植 物 藥 中 尋<br />

找 替 代 藥 物 , 成 為 國 內 外 研 究 熱 點 , 中 醫 藥 方 面 也 有 一 些 進 展 。 如 黃 連 阿<br />

膠 膠 囊 治 療 作 用 明 顯 強 於 尼 爾 雌 醇 (Nilestriol)。 中 醫 學 經 歷 了 長 期 的 臨 床 實<br />

踐 , 累 積 豐 富 的 應 用 植 物 藥 防 治 生 殖 系 統 的 功 能 障 礙 疾 病 的 經 驗 。 近 代 藥<br />

理 研 究 也 證 實 中 藥 對 人 體 內 分 泌 系 統 的 機 能 有 顯 著 調 節 作 用 , 特 別 是 一 些<br />

中 藥 的 有 效 成 分 在 研 究 中 被 發 現 具 有 類 雌 激 素 樣 作 用 。 中 藥 所 含 有 效 成 分<br />

是 中 藥 用 於 防 治 疾 病 的 物 質 基 礎 , 植 物 雌 激 素 作 為 中 藥 中 具 有 生 物 活 性 的<br />

成 分 , 對 中 藥 藥 效 的 發 揮 有 重 要 的 意 義 。 但 目 前 植 物 雌 激 素 的 研 究 只 停 留<br />

在 個 別 零 星 的 實 驗 基 礎 上 , 沒 有 進 行 系 統 篩 選 和 比 較 , 且 研 究 水 準 和 深 度<br />

還 不 夠 , 沒 有 進 一 步 提 出 其 有 效 成 分 並 闡 明 其 作 用 機 制 。 而 且 在 有 效 成 分<br />

的 測 定 、 純 化 、 體 內 代 謝 過 程 、 有 效 劑 量 、 不 良 反 應 等 方 面 有 待 進 一 步 的<br />

研 究 。 但 富 含 植 物 雌 激 素 的 中 藥 在 抗 癌 、 預 防 心 腦 血 管 疾 病 、 防 治 骨 質 疏<br />

鬆 、 更 年 期 障 礙 等 方 面 的 作 用 , 具 有 很 多 雌 激 素 不 可 替 代 的 優 點 , 而 且 中<br />

藥 有 著 來 源 廣 泛 、 價 格 低 廉 、 副 作 用 少 等 優 勢 。 因 此 , 應 用 現 代 科 學 技 術<br />

系 統 研 究 中 藥 中 植 物 雌 激 素 的 分 佈 、 種 類 、 化 學 結 構 、 理 化 性 質 、 生 物 活<br />

性 等 , 堅 持 安 全 、 有 效 和 質 量 標 準 穩 定 可 控 的 原 則 , 從 分 子 水 準 著 手 , 進<br />

行 多 層 次 、 多 靶 點 研 究 , 將 有 助 於 進 一 步 闡 明 中 藥 的 作 用 機 制 , 從 而 加 速<br />

中 藥 基 礎 研 究 和 開 發 應 用 的 現 代 化 進 程 。<br />

2. 深 入 研 究 證 型 本 病 診 斷 標 準 以 及 中 醫 辨 證 標 準 不 統 一 , 大 部 分 文 獻<br />

沒 有 納 入 和 排 除 標 準 。 療 效 評 定 標 準 不 統 一 , 較 少 選 擇 客 觀 的 療 效 評 價 指<br />

標 。 應 進 行 證 候 分 型 的 研 究 , 建 立 診 斷 與 療 效 評 價 體 系 , 重 點 放 在 各 階 段<br />

所 必 然 出 現 的 證 候 , 總 結 本 病 的 證 效 關 係 , 以 揭 示 中 醫 藥 治 療 本 病 的 規 律 ,<br />

並 有 利 於 今 後 開 發 相 關 新 藥 。 建 立 症 狀 評 定 方 法 , 可 以 引 進 國 外 相 關 的 量<br />

表 和 建 立 量 表 的 方 法 , 對 本 病 症 狀 進 行 評 分 , 以 建 立 本 病 的 證 候 診 斷 和 臨<br />

床 療 效 判 定 標 準 。 如 漢 密 頓 抑 鬱 量 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Kupperman<br />

指 數 積 分 及 Greene 更 年 期 量 表 。 進 行 病 證 微 觀 指 標 的 研 究 , 應 加 強 現 代 醫<br />

學 成 果 在 中 醫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研 究 中 的 應 用 , 引 入 實 驗 研 究 的 相 關 成 果<br />

203


和 思 路 , 在 較 深 層 次 揭 示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中 醫 病 因 病 機 理 論 和 中 藥 的 作 用 機<br />

理 。 結 合 體 質 學 說 進 行 預 防 研 究 , 更 年 期 障 礙 發 病 和 個 體 差 異 關 係 很 大 ,<br />

體 質 不 同 , 症 狀 持 續 、 發 作 時 間 都 不 盡 相 同 。 因 此 , 可 以 利 用 流 行 病 學 方<br />

法 調 查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體 質 類 型 分 佈 , 找 出 普 遍 與 特 殊 規 律 , 應 用 中 醫 藥 的<br />

優 勢 , 開 發 一 些 功 能 性 食 品 , 充 分 體 現 中 醫 學 的 預 防 思 想 , 減 少 本 病 發 生 。<br />

3. 提 昇 臨 床 研 究 水 平 應 在 中 醫 理 論 指 導 下 , 運 用 DME (Design,<br />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linical Research)、 循 證 醫 學 的 技 術 與 方 法 ,<br />

加 強 臨 床 研 究 設 計 , 進 行 大 樣 本 、 多 中 心 為 主 的 隨 機 對 照 試 驗 , 藉 以 提 高<br />

臨 床 科 研 水 準 , 建 立 規 範 療 程 , 完 善 具 有 中 醫 特 色 的 療 法 和 臨 床 用 藥 規 律 ,<br />

提 高 中 醫 治 療 本 病 的 科 學 性 、 客 觀 性 和 可 靠 性 。[15]<br />

4. 探 討 針 灸 的 作 用 規 律 及 療 效 因 素 現 有 研 究 報 導 多 集 中 於 對 症 候 的<br />

改 善 , 應 當 在 多 中 心 、 隨 機 、 大 樣 本 、 規 範 化 研 究 的 基 礎 上 , 分 析 並 總 結<br />

針 灸 治 療 的 作 用 規 律 。 針 灸 療 法 是 長 於 改 善 血 管 舒 縮 功 能 , 還 是 重 在 調 節<br />

神 經 、 精 神 症 狀 , 亦 或 兼 而 有 之 。 對 問 題 做 深 入 、 細 化 的 探 討 , 將 有 助 於<br />

掌 握 針 灸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規 律 , 為 臨 床 運 用 提 供 有 益 參 考 。 以 往 研 究 的<br />

重 點 主 要 放 在 對 穴 位 、 手 法 的 探 討 上 , 相 對 忽 略 其 他 眾 多 影 響 因 素 的 存 在 ,<br />

從 而 在 某 種 程 度 上 限 制 對 針 灸 作 用 規 律 的 全 面 認 識 。 如 患 者 的 整 體 狀 態 ( 包<br />

括 年 齡 、 絕 經 與 否 、 病 程 長 短 、 病 情 嚴 重 程 度 等 )、 治 療 方 法 ( 施 治 方 式 、 穴<br />

位 組 合 、 操 作 手 法 、 刺 激 參 數 、 電 針 波 型 、 療 程 等 方 面 )。 對 影 響 針 灸 療 效<br />

的 相 關 因 素 進 行 全 面 分 析 、 探 討 , 可 促 進 不 同 穴 位 間 、 不 同 刺 灸 術 式 間 以<br />

及 穴 位 同 刺 灸 術 式 間 交 互 作 用 的 探 討 , 以 排 除 不 利 因 素 , 尋 求 最 佳 施 治 方<br />

案 , 把 握 作 用 規 律 , 從 而 促 進 針 灸 療 法 的 改 善 及 臨 床 療 效 的 提 高 。[175]<br />

5. 針 對 目 前 治 療 仍 以 科 學 中 藥 和 湯 劑 為 主 的 現 狀 , 今 後 要 掌 握 軟 膠<br />

囊 、 無 糖 沖 劑 、 濃 縮 丸 、 控 釋 製 劑 的 研 究 , 開 發 出 攜 帶 方 便 的 外 用 藥 如 膜<br />

劑 、 透 氣 膏 等 。 開 發 婦 女 更 年 期 預 防 保 健 品 , 如 更 年 茶 、 更 年 飲 料 等 。 開<br />

發 研 製 更 年 期 防 治 儀 器 , 如 可 擕 式 微 電 腦 更 年 期 障 礙 防 治 儀 等 。[87]<br />

204


從 目 前 中 醫 治 療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研 究 資 料 來 看 , 中 醫 不 僅 在 療 效 上 能 與 雌<br />

激 素 媲 美 , 而 且 在 安 全 性 上 是 有 過 之 無 不 及 。 更 重 要 的 是 , 中 藥 對 更 年 期<br />

障 礙 的 性 腺 軸 能 起 調 節 作 用 , 尤 其 通 過 卵 巢 內 調 節 使 垂 死 的 卵 泡 復 蘇 , 延<br />

緩 卵 巢 老 化 , 其 功 效 是 單 純 代 替 療 法 的 雌 激 素 作 用 所 不 能 比 擬 的 。 而 且 中<br />

藥 能 提 高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免 疫 功 能 , 並 能 防 止 與 治 療 骨 質 疏 鬆 , 同 時 還 有 調<br />

整 免 疫 功 能 。 因 而 展 望 中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的 有 著 燦 爛 的 前 景 , 可 望 在<br />

不 斷 深 入 研 究 中 , 對 神 經 - 內 分 泌 - 免 疫 網 路 調 節 的 奧 秘 得 以 突 破 。[176]<br />

由 於 針 灸 與 藥 物 各 有 其 治 療 優 勢 , 所 以 , 我 國 歷 代 名 家 一 向 推 崇 並 宣 導<br />

臨 床 治 療 時 針 藥 兼 用 、 針 灸 並 重 的 觀 點 。 如 孫 思 邈 有 :” 若 針 而 不 灸 , 灸 而<br />

不 針 , 皆 非 良 醫 ; 針 灸 而 不 藥 , 藥 不 針 灸 , 尤 非 良 醫 。 但 恨 下 里 間 知 針 者<br />

鮮 耳 , 所 以 學 者 深 須 解 用 針 。” 非 常 重 視 醫 生 對 針 灸 知 識 的 掌 握 和 應 用 , 他<br />

認 為 ” 知 針 知 藥 , 固 是 良 醫 。” 把 精 通 針 藥 作 為 評 判 良 醫 的 一 個 標 準 。 對 於 針<br />

灸 和 湯 藥 的 治 療 作 用 , 孫 氏 也 有 精 闢 的 論 述 :” 故 經 曰 : 湯 藥 攻 其 內 , 針 灸<br />

攻 其 外 , 則 病 無 所 逃 矣 。 方 知 針 灸 之 功 , 過 半 於 湯 藥 矣 。” 他 認 為 有 些 病 以<br />

用 針 為 佳 , 有 些 病 以 用 灸 為 良 , 有 些 病 宜 用 藥 治 , 而 有 些 病 則 是 針 灸 藥 同<br />

時 並 用 。 明 代 著 名 針 灸 醫 家 楊 繼 洲 , 針 對 當 時 崇 尚 藥 物 而 廢 棄 針 灸 的 趨 向 ,<br />

在 其 著 作 《 針 灸 大 成 》 中 反 復 論 證 ” 針 灸 藥 不 可 缺 一 ” 的 論 點 。 他 認 為 針 灸 藥<br />

物 各 有 所 長 , 不 能 互 相 取 代 。 在 ” 諸 家 得 失 策 ” 中 云 :” 其 致 病 也 , 既 有 不 同 ,<br />

而 其 治 之 , 亦 不 容 一 律 。” 並 進 一 步 指 出 :” 疾 在 腸 胃 , 非 藥 不 能 以 濟 ; 在 血<br />

脈 , 非 針 刺 不 能 以 及 ; 在 腠 理 , 非 熨 不 能 以 達 。” 又 在 ” 經 絡 迎 隨 設 為 問 答 ”<br />

一 節 中 , 再 次 申 述 了 針 刺 長 於 行 氣 , 灸 長 於 散 鬱 ; 針 刺 長 於 治 外 , 湯 藥 長<br />

於 治 內 的 觀 點 。 而 主 張 ” 針 、 灸 、 藥 者 , 醫 家 之 不 可 缺 一 者 也 。” 現 代 研 究 顯<br />

示 : 針 灸 對 內 分 泌 系 統 具 有 肯 定 的 調 節 作 用 , 對 降 低 的 雌 二 醇 有 明 顯 的 升<br />

高 作 用 , 對 內 分 泌 系 統 的 良 性 調 節 作 用 可 達 到 與 肌 注 雌 激 素 相 同 的 療 效 ,<br />

但 無 肌 注 雌 激 素 產 生 的 不 良 反 應 。 針 灸 可 使 痛 閾 和 耐 痛 閾 升 高 , 對 於 人 體<br />

各 部 的 皮 膚 痛 覺 、 深 部 痛 覺 和 牽 涉 痛 覺 均 有 明 顯 的 鎮 痛 作 用 。 而 中 藥 也 起<br />

到 了 補 充 類 雌 激 素 、 對 神 經 、 內 分 泌 系 統 的 良 性 調 整 作 用 。 中 藥 內 服 配 合<br />

205


針 刺 具 有 陰 陽 共 補 、 疏 肝 解 鬱 、 養 血 調 經 、 益 氣 止 汗 、 滋 陰 除 煩 之 功 , 對<br />

改 善 和 控 制 更 年 期 障 礙 有 良 好 的 作 用 。 由 此 可 知 , 針 藥 結 合 治 療 更 年 期 障<br />

礙 是 一 種 較 好 的 思 路 與 方 法 , 謹 供 臨 床 同 道 參 考 。[177-178] 而 雷 射 針 灸 符 合<br />

世 界 針 灸 學 會 聯 合 會 提 出 ” 研 製 長 效 、 低 創 痛 針 灸 療 法 ” 的 觀 念 和 現 代 人 健 康<br />

生 活 理 念 的 一 種 預 防 治 療 手 段 , 它 以 安 全 、 方 便 、 無 副 作 用 為 特 點 , 以 療<br />

效 為 目 的 , 值 得 臨 床 推 廣 。<br />

( 吳 芯 怡 、 胡 文 龍 )<br />

206


第 十 章 參 考 資 料<br />

一 、 歷 代 典 籍 文 獻<br />

裘 沛 然 主 編 : 中 華 醫 典 , 第 四 版 , 湖 南 電 子 音 像 出 版 社 ,2006。<br />

魏 晉 陶 弘 景 : 名 醫 別 錄<br />

唐 王 冰 : 黃 帝 內 經 素 問 ‧ 卷 第 一 ‧ 上 古 天 真 論 篇 第 一 ; 卷 第 九 ‧ 評 熱 病 論 篇 第 三 十<br />

三 ; 卷 第 二 十 一 ‧ 本 病 論 篇 第 七 十 三<br />

唐 甄 權 : 藥 性 論<br />

五 代 吳 越 : 日 華 子 本 草<br />

宋 宋 仲 甫 : 女 科 百 問 ‧ 卷 上 ‧ 第 十 一 問 婦 人 卦 數 已 盡 經 水 當 止 而 復 行<br />

宋 許 叔 微 : 普 濟 本 事 方 ‧ 卷 第 九 ‧ 傷 寒 時 疫 ( 下 ); 卷 第 十 ‧ 婦 人 諸 疾 ‧ 當 歸 散<br />

宋 郭 雍 : 仲 景 傷 寒 補 亡 論 ‧ 卷 第 十 五 ‧ 百 合 病 十 四 條<br />

宋 陳 師 文 : 太 平 惠 民 和 劑 局 方 ‧ 卷 之 六 ‧ 治 積 熱 ‧ 八 正 散<br />

宋 趙 佶 : 聖 濟 總 錄 ‧ 膽 門 ‧ 膽 虛 不 眠<br />

金 劉 完 素 : 素 問 病 機 氣 宜 保 命 集 ‧ 卷 下 ‧ 婦 人 胎 產 論 第 二 十 九 ( 帶 下 附 )<br />

金 元 佚 名 : 藥 性 賦<br />

元 王 好 古 : 此 事 難 知 ‧ 卷 下 ‧ 虛 實<br />

元 忽 思 慧 : 飲 膳 正 要 ‧ 卷 第 二 ‧ 食 療 諸 病 ‧ 枸 杞 羊 腎 粥<br />

明 王 三 才 : 醫 便 ‧ 卷 一 ‧ 男 女 論<br />

明 朱 橚 : 普 濟 方 ‧ 卷 十 六 ‧ 心 臟 門 ‧ 心 虛 ( 附 論 )<br />

明 吳 昆 : 素 問 吳 注 ‧ 黃 帝 內 經 素 問 第 三 卷 ‧ 靈 蘭 秘 典 論 八<br />

明 李 時 珍 : 本 草 綱 目<br />

明 李 梴 : 醫 學 入 門 ‧ 外 集 ‧ 治 法 ‧ 雜 治 賦<br />

明 汪 機 : 外 科 理 例 , 卷 七 , 瘡 疥 143。<br />

明 周 文 采 : 醫 方 選 要 ‧ 卷 之 七 ‧ 怔 忡 健 忘 動 悸 門<br />

明 周 慎 齋 : 周 慎 齋 遺 書 ‧ 卷 一 ‧ 陰 陽 臟 腑<br />

明 孫 一 奎 : 赤 水 玄 珠 ‧ 第 十 一 卷 ‧ 鬱 證 門<br />

明 徐 彥 純 : 本 草 發 揮<br />

明 徐 春 甫 : 古 今 醫 統 ‧ 鬱 證 門 ‧ 治 法 ‧ 鬱 為 七 情 之 病 故 病 鬱 者 十 有 八 九<br />

明 秦 景 明 : 癥 因 脈 治 ‧ 卷 三 ‧ 痹 證 論 ‧ 內 傷 痹 癥 ‧ 肝 痹<br />

明 張 介 賓 : 類 經 ‧ 三 卷 ‧ 藏 象 類 ‧ 十 三 、 有 子 無 子 女 盡 七 七 男 盡 八 八 ; 二 、 藏 象<br />

明 張 景 嶽 : 景 岳 全 書 ‧ 卷 之 十 九 明 集 ‧ 雜 證 謨 ‧ 論 情 志 三 鬱 証 治 ( 共 四 條 ); 卷 之 五<br />

十 一 德 集 ‧ 新 方 八 陣 ‧ 補 陣 ; 卷 之 五 十 一 德 集 ‧ 新 方 八 陣 ‧ 固 陣<br />

明 陳 嘉 謨 : 本 草 蒙 筌<br />

明 陶 華 : 傷 寒 六 書 ‧ 傷 寒 明 理 續 論 ‧ 卷 之 六 ‧ 盜 汗<br />

明 繆 希 雍 : 神 農 本 草 經 疏<br />

207


明 龔 廷 賢 : 壽 世 保 元 ‧ 卷 一 ‧ 臟 腑 論<br />

明 龔 廷 賢 : 魯 府 禁 方 ‧ 卷 二 ‧ 壽 集 ‧ 補 益<br />

明 龔 信 纂 : 古 今 醫 鑒 ‧ 卷 之 七 ‧ 自 汗 盜 汗<br />

明 清 陳 士 鐸 : 辨 證 奇 聞 ‧ 卷 十 一 ‧ 調 經<br />

清 太 醫 院 : 太 醫 院 秘 藏 ‧ 膏 丹 丸 散 方 劑 ‧ 卷 二 ‧ 歸 脾 丸<br />

清 心 禪 : 一 得 集 ‧ 卷 下 醫 案 ‧ 高 姓 婦 血 崩 危 癥 治 驗<br />

清 王 子 接 : 絳 雪 園 古 方 選 注 ‧ 上 卷 ‧ 下 劑 ‧ 四 逆 散<br />

清 王 之 政 : 王 九 峰 醫 案 ( 二 )‧ 下 卷 ‧ 不 寐<br />

清 王 孟 英 : 四 科 簡 效 方 ‧ 甲 集 ‧ 內 科 通 治 ‧ 安 神<br />

清 王 孟 英 : 隨 息 居 飲 食 譜<br />

清 王 清 任 : 醫 林 改 錯 ‧ 卷 上 ‧ 血 府 逐 瘀 湯 所 治 癥 目 ; 卷 下 ‧ 痹 癥 有 瘀 血 說 ; 卷 下 ‧<br />

痹 癥 有 瘀 血 說 ‧ 癲 狂 夢 醒 湯<br />

清 王 履 : 醫 經 溯 洄 集 ‧ 五 鬱 論<br />

清 朱 震 亨 : 丹 溪 心 法 ‧ 卷 三 ‧ 小 便 不 通 四 十 ; 六 鬱 五 十 二<br />

清 江 涵 暾 : 奉 時 旨 要 ‧ 卷 一 屬 陰 ‧ 論 七 情 之 鬱<br />

清 何 夢 瑤 : 醫 碥 ‧ 卷 之 二 ‧ 雜 癥 ‧ 鬱<br />

清 佚 名 : 竹 林 女 科 證 治 ‧ 卷 一 ‧ 調 經 下 ‧ 四 九 五 旬 經 證 ; 五 旬 以 後 經 證<br />

清 吳 儀 洛 : 成 方 切 用 ‧ 卷 一 下 ‧ 理 血 門 ‧ 四 物 湯 ; 卷 二 上 ‧ 補 養 門 ‧ 六 味 地 黃 丸 ;<br />

卷 八 上 ‧ 潤 燥 門 ‧ 甘 麥 大 棗 湯<br />

清 吳 謙 : 刪 補 名 醫 方 論 ‧ 卷 二 ‧ 刪 補 名 醫 方 論 ( 二 ); 刪 補 名 醫 方 論 ‧ 卷 八<br />

清 吳 謙 : 訂 正 仲 景 全 書 金 匱 要 略 注 ‧ 卷 六 ‧ 婦 人 雜 病 脈 證 並 治 第 二 十 二<br />

清 吳 謙 : 婦 科 心 法 要 訣 ‧ 經 閉 門 ‧ 婦 人 經 斷 復 來<br />

清 吳 謙 : 雜 病 心 法 要 訣 ‧ 卷 五 ‧ 胸 脅 總 括<br />

清 李 用 粹 : 證 治 匯 補 ‧ 卷 之 二 ‧ 內 因 門 ‧ 鬱 癥 ; 卷 之 八 ‧ 下 竅 門 ‧ 淋 病<br />

清 沈 又 彭 : 沈 氏 女 科 輯 要 ‧ 卷 上 ‧ 第 七 節 ‧ 月 事 異 常 ; 卷 下 ‧ 第 四 十 六 節 ‧ 臟 躁<br />

清 沈 金 鼇 : 雜 病 源 流 犀 燭 ‧ 卷 六 ‧ 治 不 寐 方 二 十 五<br />

清 汪 昂 : 本 草 備 要<br />

清 汪 昂 : 醫 方 集 解 ‧ 補 養 之 劑 第 一 ‧ 六 味 地 黃 丸<br />

清 周 學 海 : 內 經 評 文 ‧ 卷 十 ‧ 五 音 五 味 第 六 十 五<br />

清 周 學 海 : 脈 簡 補 義 ‧ 卷 下 ‧ 經 義 叢 談 ‧ 奇 經 八 脈 體 用 病 機 治 法<br />

清 林 佩 琴 : 類 證 治 裁 ‧ 卷 之 三 ‧ 鬱 癥 論 治 ; 腫 脹 論 治 ‧ 腫 脹 脈 案<br />

清 林 佩 琴 : 類 證 治 裁 ‧ 卷 之 四 ‧ 不 寐 論 治<br />

清 姚 瀾 : 本 草 分 經<br />

清 唐 宗 海 : 中 西 匯 通 醫 經 精 義 ‧ 上 卷 ‧ 五 臟 所 主<br />

清 唐 容 川 : 血 證 論 ‧ 卷 一 ‧ 臟 腑 病 機 論<br />

清 孫 星 衍 、 魏 吳 普 : 神 農 本 草 經<br />

清 徐 大 椿 : 洄 溪 醫 案 按 ‧ 失 魂 ‧ 崩<br />

208


清 高 學 山 : 高 注 金 匱 要 略 ‧ 婦 人 雜 病 脈 證 並 治 第 二 十 二<br />

清 張 志 聰 、 高 世 栻 : 本 草 崇 原<br />

清 張 志 聰 : 黃 帝 內 經 素 問 集 注 ‧ 卷 一 ‧ 生 氣 通 天 論 篇 第 三 ; 卷 五 ‧ 痹 論 篇 第 四 十 三 ;<br />

卷 五 ‧ 痿 論 篇 第 四 十 四 ; 卷 九 ‧ 方 盛 衰 論 篇 第 八 十<br />

清 張 志 聰 : 黃 帝 內 經 靈 樞 集 注 ‧ 卷 一 ‧ 本 神 第 八 ; 邪 氣 臟 腑 病 形 第 四 ; 卷 四 ‧ 口 問<br />

第 二 十 八<br />

清 張 秉 成 : 成 方 便 讀 ‧ 卷 一 ‧ 補 養 之 劑 ‧ 天 王 補 心 丹 ; 六 味 地 黃 丸 ( 錢 氏 ); 卷 二 ‧<br />

和 解 之 劑 ‧ 逍 遙 散 ( 局 方 )<br />

清 張 錫 純 : 醫 學 衷 中 參 西 錄 ‧ 一 、 醫 方 ‧( 十 二 ) 治 內 外 中 風 方 ‧5. 鎮 肝 熄 風 湯<br />

清 張 璐 : 本 經 逢 原<br />

清 梁 子 材 : 不 知 醫 必 要 ‧ 卷 四 ‧ 血 崩 列 方<br />

清 郭 誠 勳 : 證 治 針 經 ‧ 卷 四 ‧ 崩 漏 ‧ 癥 瘕<br />

清 陳 修 園 : 金 匱 方 歌 括 ‧ 卷 二 ‧ 血 痹 虛 勞 方 ‧ 桂 枝 加 龍 骨 牡 蠣 湯<br />

清 陳 修 園 : 醫 學 三 字 經 ‧ 卷 之 三 ‧ 虛 勞 方<br />

清 傅 山 : 傅 青 主 女 科 歌 括 ‧ 女 科 卷 上 ‧ 血 崩 ‧ 血 崩 昏 暗 ( 六 )<br />

清 程 杏 軒 : 醫 述 ‧ 卷 十 ‧ 雜 證 匯 參 ‧ 不 寐 ; 卷 十 ‧ 雜 證 匯 參 ‧ 不 寐 ( 附 欠 ); 卷 十 三 ‧<br />

女 科 原 旨 ‧ 月 經 ; 卷 十 六 ‧ 方 藥 備 考 ‧ 方 論<br />

清 黃 宮 繡 : 本 草 求 真<br />

清 葉 天 士 : 徐 批 葉 天 士 晚 年 方 案 真 本 ‧ 卷 下 ‧ 炒 枯 腎 氣 湯<br />

清 葉 天 士 : 葉 氏 醫 效 秘 傳 ‧ 卷 二 ‧ 傷 寒 諸 證 論<br />

清 齊 有 堂 : 齊 氏 醫 案 ‧ 卷 一 ‧ 鬱 論<br />

清 潘 楫 : 醫 燈 續 焰 ‧ 卷 十 八 ( 補 遺 )<br />

清 鄭 玉 壇 : 彤 園 醫 書 ( 婦 人 科 )‧ 卷 一 ‧ 經 閉 門 ‧ 經 水 已 斷 復 來<br />

清 魏 柳 州 : 柳 洲 醫 話 ‧ 按 語 八 十 五 條<br />

清 羅 越 峰 : 疑 難 急 癥 簡 方 ‧ 卷 二 ‧ 崩 漏<br />

清 嚴 西 亭 、 施 澹 寧 、 洪 字 緝 庵 : 得 配 本 草<br />

民 國 吳 瑞 甫 : 中 西 溫 熱 串 解 ‧ 卷 七 ‧ 薛 白 生 溫 熱 病 篇<br />

民 國 肖 琢 如 : 逐 園 醫 案 ‧ 卷 下<br />

日 本 丹 波 元 簡 : 金 匱 玉 涵 要 略 輯 義 ‧ 卷 五 ‧ 婦 人 雜 病 脈 證 並 治 第 二 十 二<br />

日 本 丹 波 元 簡 : 脈 學 輯 要 ‧ 卷 下 ‧ 婦 人<br />

二 、 現 代 文 獻<br />

1. 王 清 , 指 導 : 許 潤 三 :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症 的 中 醫 認 識 述 評 , 中 醫 雜 誌 ,2006;47(2):<br />

151-152<br />

2. 于 琦 , 陳 霞 :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症 的 中 醫 藥 治 療 進 展 , 遼 寧 中 醫 藥 大 學 學 報 ,2009;11(2):<br />

47-48<br />

209


3. 雲 江 蘭 , 陳 霞 : 中 醫 治 療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症 的 國 內 研 究 概 況 , 實 用 醫 藥 雜 誌 ,2006;<br />

23(2):225-227<br />

4. 美 國 國 立 衛 生 研 究 所 .<br />

http://www.nia.nih.gov/HealthInformation/Publications/hormones.htm<br />

5. Berek, Jonathan S. Berek & Novak's Gynecology, 14th ed. p.1321-1338<br />

6. 徐 千 田 、 吳 銅 坤 、 陳 武 雄 : 臨 床 婦 科 內 分 泌 學 與 不 孕 症 , 合 記 出 版 社 ,1985。<br />

7. 2007 年 台 灣 更 年 期 醫 學 會 荷 爾 蒙 治 療 指 引 . http://www.menopause.com.tw<br />

8. 魯 文 珍 :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中 醫 辨 治 思 路 , 實 用 中 醫 內 科 雜 誌 ,2008;22(2):44<br />

9. 劉 金 星 , 姜 華 :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症 的 中 醫 藥 治 療 及 研 究 概 況 , 山 西 中 醫 ,2003;19(6):<br />

52-54<br />

10. 林 昭 庚 主 編 : 中 西 醫 病 名 對 照 大 辭 典 , 人 民 衛 生 出 版 社 ,2002,p1652-1655。<br />

11. 施 奠 邦 主 編 : 中 醫 大 百 科 全 書 , 繁 體 中 文 版 (Version 1.0 for PC), 遠 流 出 版 社 ,2002。<br />

12. 張 曉 艷 :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的 中 醫 病 因 病 機 探 析 , 長 治 醫 學 院 學 報 ,2008;22(2):139-140<br />

13. 許 麗 綿 , 歐 陽 惠 卿 , 盧 如 玲 :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病 因 病 機 及 其 証 治 述 要 , 中 醫 藥 學 刊 ,<br />

2003;21(9):1550-1552<br />

14. 劉 雁 峰 , 李 峰 : 絕 經 期 綜 合 症 的 中 西 醫 病 因 病 機 及 其 研 究 思 路 , 北 京 中 醫 藥 大 學 學<br />

報 ,2002;25(4):70-71<br />

15. 童 瑤 , 倪 力 強 :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中 醫 治 療 研 究 進 展 , 中 醫 藥 信 息 ,2003;20(6):12-13<br />

16. 何 軍 琴 , 李 瑪 建 : 中 醫 藥 防 治 更 年 期 抑 鬱 症 的 思 路 與 對 策 , 浙 江 中 醫 學 院 學 報 ,2005;<br />

29(6):1-2<br />

17. 張 春 , 李 林 , 薑 雲 : 心 理 療 法 及 中 醫 藥 在 圍 絕 經 期 抑 鬱 症 治 療 中 的 應 用 進 展 , 中 西<br />

醫 結 合 學 報 ,2009;7(8):779-783<br />

18. 胡 心 偉 , 尹 巧 芝 : 圍 絕 經 期 抑 郁 症 的 中 醫 研 究 進 展 , 現 代 中 西 醫 結 合 雜 誌 ,2006;<br />

15(8):1124-1126<br />

19. 董 莉 , 歸 綏 琪 : 圍 絕 經 期 抑 郁 症 的 研 究 進 展 , 國 外 醫 學 婦 幼 保 健 分 冊 ,2004;15(4):<br />

237-240<br />

20. 蔣 自 強 : 更 年 期 抑 郁 症 証 治 探 討 , 光 明 中 醫 ,2005;20(4):24-25<br />

21. 秦 佳 佳 , 關 立 峰 , 王 秀 霞 :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症 中 醫 病 機 研 究 進 展 , 中 醫 藥 信 息 ,2004;<br />

21(2):13-14<br />

22. 王 岩 , 李 振 彬 , 王 曉 旭 , 劉 汾 : 中 醫 藥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的 現 狀 與 對 策 , 河 北<br />

中 醫 ,2001;23(4):318-320<br />

23. 楊 宏 敏 , 李 婧 , 崔 箭 :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中 醫 藥 研 究 進 展 , 承 德 醫 學 學 院 學 報 ,2004;<br />

21(4):309-311<br />

24. 黃 莉 吉 : 女 性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的 中 醫 治 療 進 展 , 甘 肅 中 醫 ,2004;17(1):9-11<br />

25. 宋 雲 傑 , 史 雲 鶴 , 侯 寶 昌 , 劉 鵬 : 針 藥 結 合 治 療 更 年 期 不 寐 的 臨 床 觀 察 , 針 灸 臨 床<br />

雜 誌 ,2009;25(6):21-22<br />

26. 郝 秀 霞 , 劉 永 勝 , 柳 鳳 蘭 : 疏 肝 解 鬱 法 治 療 更 年 期 不 寐 療 效 觀 察 , 中 國 誤 診 學 雜 誌 ,<br />

210


2008;8(30):7352-7353<br />

27. 劉 順 益 : 不 寐 的 中 醫 藥 研 究 概 況 , 福 建 中 醫 學 院 學 報 ,2005;15(2):63-64<br />

28. 樓 治 華 : 失 眠 症 的 中 成 藥 治 療 , 中 國 鄉 村 醫 藥 雜 誌 ,2003;10(9):18-19<br />

29. 嚴 曉 麗 , 指 導 : 王 翹 楚 : 益 腎 平 肝 法 治 療 以 失 眠 為 主 的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42 例 療 效 觀 察 ,<br />

四 川 中 醫 ,2008;26(2):74-75<br />

30. 高 倩 : 更 年 期 婦 女 失 眠 症 的 中 醫 藥 治 療 概 況 , 廣 西 中 醫 藥 ,2008;31(1):3-5<br />

31. 莫 紹 強 : 中 醫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婦 女 失 眠 症 研 究 進 展 , 光 明 中 醫 ,2009;24(12):2403-2404<br />

32. 陳 廣 濤 , 王 學 岭 : 婦 女 更 年 期 失 眠 辨 証 分 型 探 析 , 遼 寧 中 醫 藥 大 學 學 報 ,2007;9(5):<br />

53-54<br />

33. 李 姝 :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症 中 醫 治 療 近 況 , 遼 寧 中 醫 藥 大 學 學 報 ,2008;10(12):67-68<br />

34. 王 惠 琴 , 朱 秀 芬 : 辨 証 分 期 治 療 更 年 期 崩 漏 120 例 , 現 代 中 西 醫 結 合 雜 誌 ,2008;<br />

17(23):3648<br />

35. 吳 冰 心 : 更 年 期 崩 漏 從 肝 脾 腎 論 治 体 會 , 湖 南 中 醫 雜 誌 ,2006;22(1):41-42<br />

36. 吳 翠 華 : 更 年 期 崩 漏 的 辨 証 論 治 , 安 徽 中 醫 臨 床 雜 誌 ,2002;14(1):50-51<br />

37. 從 萍 : 從 脾 腎 論 治 絕 經 期 崩 漏 74 例 , 陜 西 中 醫 ,2007;28(3):281-282<br />

38. 張 麗 梅 , 俞 洋 : 中 醫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主 要 症 狀 進 展 , 國 醫 論 壇 ,2005;20(1):<br />

55-56<br />

39. 李 道 五 , 雷 冬 梅 : 益 氣 和 營 法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多 汗 症 療 效 觀 察 , 中 國 中 醫 藥 資 訊 雜<br />

誌 ,2004;11(1):57<br />

40. 柳 靜 : 圍 絕 經 期 烘 熱 汗 出 症 的 中 醫 辨 治 , 中 醫 藥 學 刊 ,2005;23(10):1840-1841<br />

41. 霍 則 軍 : 針 藥 結 合 治 療 女 性 更 年 期 汗 証 臨 床 觀 察 , 中 國 針 灸 ,2004;24(5):319-321<br />

42. 白 樺 , 劉 法 , 楊 建 平 , 李 春 慧 : 辨 病 与 辨 証 結 合 治 療 圍 更 年 期 婦 女 尿 道 綜 合 征 , 內<br />

蒙 古 中 醫 藥 ,2007;(10):1-3<br />

43. 劉 素 哲 : 中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陰 道 乾 澀 症 12 例 , 四 川 中 醫 ,2004;22(2):62-63<br />

44. 傅 雲 若 : 更 年 期 婦 女 淋 証 治 療 中 的 養 陰 益 腎 法 , 黑 龍 江 中 醫 藥 ,2005;(5):24-25<br />

45. 張 紅 : 從 補 腎 健 脾 法 談 中 醫 藥 對 骨 質 疏 鬆 症 的 防 治 , 時 珍 國 醫 國 藥 ,2007;18(9):<br />

2250<br />

46. 潘 偉 軍 , 曾 昭 明 , 黃 宏 興 : 補 腎 益 精 法 治 療 更 年 期 婦 女 骨 質 疏 鬆 的 臨 床 觀 察 , 山 西<br />

中 醫 學 院 學 報 ,2006;7(4):30-31<br />

47. 張 山 泰 , 梁 晶 , 牟 惠 琴 : 中 醫 對 骨 質 疏 鬆 症 的 治 療 , 長 春 中 醫 藥 大 學 學 報 ,2009;<br />

25(5):695-696<br />

48. 王 小 寧 , 韓 麗 萍 : 絕 經 后 骨 質 疏 鬆 症 證 治 特 點 , 陜 西 中 醫 學 院 學 報 ,2008;31(1):<br />

15-17<br />

49. 任 婕 , 王 天 芳 , 李 力 , 杜 彩 鳳 , 辛 意 , 吳 秀 艷 , 薛 曉 琳 , 趙 燕 :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常 見<br />

中 醫 証 侯 及 其 症 狀 分 佈 特 點 的 文 獻 分 析 , 江 蘇 中 醫 藥 ,2008;40(4):67-70<br />

50. 羅 元 愷 主 編 : 中 醫 婦 科 學 , 知 音 出 版 社 ,2001,p162-165<br />

51. 郭 豔 , 指 導 : 鄒 小 娟 :270 例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中 醫 証 型 分 析 , 湖 北 中 醫 雜 誌 ,2009;<br />

211


31(6):28-29<br />

52. 王 海 穎 , 申 國 明 : 針 刺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綜 合 証 研 究 進 展 , 光 明 中 醫 ,2009;24(1):<br />

187-188<br />

53. 呂 文 霞 , 針 藥 並 用 從 腎 論 治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 中 國 時 驗 方 濟 學 雜 誌 ,2008;14(4):<br />

54. 申 春 悌 , 朱 雄 華 , 常 惠 , 陳 啟 光 , 閔 婕 :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中 醫 辨 証 標 準 的 臨 床 研 究 ,<br />

2003;24(11):12-16<br />

55. 梁 卓 , 指 導 : 劉 宇 新 :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辨 証 分 型 及 相 關 指 標 的 研 究 進 展 , 遼 寧 中 醫 學<br />

院 學 報 ,2004;6(6):461-462<br />

56. 張 雅 萍 : 中 醫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的 臨 床 研 究 進 展 , 中 國 中 醫 藥 信 息 雜 誌 ,2001;<br />

8(9):12-14<br />

57. 王 春 妍 , 孫 龍 , 劉 慶 彬 :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從 肝 論 治 , 長 春 中 醫 學 院 學 報 ,2004;20(2):<br />

18<br />

58. 周 煥 英 :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重 在 調 理 肝 腎 考 辨 , 實 用 中 醫 內 科 雜 誌 ,2002;16(2):73<br />

59. 侯 茗 : 從 肝 腎 論 治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 中 國 社 區 醫 師 ,2007;9(156):4<br />

60. 郭 海 英 : 滋 陰 柔 肝 法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探 析 , 遼 寧 中 醫 雜 誌 ,2005;32(6):557<br />

61. 袁 立 霞 , 劉 剛 : 從 肝 論 治 婦 女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 山 東 中 醫 雜 誌 ,2007;26(7):439-440<br />

62. 許 瑋 琨 , 許 金 榜 :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沿 革 及 其 証 治 淺 析 , 中 醫 藥 學 刊 ,2005;23(1):177-179<br />

63. 張 暢 , 朱 穎 : 益 氣 健 脾 固 沖 法 治 療 更 年 期 功 血 之 體 會 , 遼 寧 中 醫 藥 大 學 學 報 ,2009;<br />

11(11):54-55<br />

64. 陳 園 秀 , 趙 曉 峰 , 指 導 : 武 連 仲 : 針 刺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300 例 臨 床 研 究 , 天 津 中<br />

醫 學 院 學 報 ,2002;21(2):20<br />

65. 李 淑 榮 , 都 亞 娟 , 張 淑 傑 : 針 刺 背 腧 穴 為 主 治 療 女 性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200 例 , 針 灸 臨<br />

床 雜 誌 ,2005;21(11):39-40<br />

66. 孫 國 傑 , 針 灸 學 , 上 海 : 上 海 科 學 技 術 出 版 社 ,2006:177-194.<br />

67. 李 芳 莉 : 灸 臍 治 療 女 性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臨 床 觀 察 . 中 國 針 灸 ,2004,24(10):689-690.<br />

68. 黃 泳 , 王 升 旭 . 針 灸 臨 床 實 用 新 型 技 術 , 廣 州 : 暨 南 大 學 出 版 社 ,2008:131-143.<br />

69. 段 峻 英 : 穴 位 埋 線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68 例 . 上 海 針 灸 雜 誌 ,2005,24(8):3.<br />

70. 金 慧 芳 , 金 亞 蓓 : 耳 針 對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征 患 者 Kupperman 評 分 的 影 響 . 上 海 針 灸 雜<br />

誌 ,2006,25(12):6-8.<br />

71. 唐 碧 漪 : 針 灸 加 耳 穴 貼 壓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臨 床 觀 察 , 針 灸 臨 床 雜 誌 ,2004;<br />

20(5):27-29<br />

72. 潘 紅 梅 , 周 健 , 申 群 華 . 刮 痧 拔 罐 配 合 針 藥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耳 鳴 24 例 [J]. 中 醫 研 究 ,<br />

2006,19(5):31-32.<br />

73. 鄧 素 玲 : 天 癸 簡 論 , 中 國 中 醫 基 礎 醫 學 雜 誌 ,2009;15(2):102-103<br />

74. 安 在 峰 : 婦 女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食 療 法 , 健 身 科 學 ,2007:18-19<br />

75. 胡 康 潔 ,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征 中 醫 診 治 探 析 , 浙 江 中 西 醫 結 合 雜 誌 ,2007;17(10): 653-654<br />

76. 曹 仁 發 主 編 : 中 醫 推 拿 學 ( 五 版 教 材 ), 知 音 出 版 社 ,1992。<br />

212


77. 邵 雪 英 , 俞 琦 , 胡 麗 珍 : 足 穴 推 拿 療 法 對 圍 絕 經 期 婦 女 性 激 素 影 響 的 臨 床 研 究 , 中<br />

國 中 醫 藥 科 技 ,2008;15(1):14-15<br />

78. 安 在 峰 : 婦 女 更 年 期 障 礙 的 按 摩 療 法 , 健 身 科 學 ,2007:17-19<br />

79. 吉 玉 華 : 針 灸 、 推 拿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36 例 , 中 國 社 區 醫 師 ,2006;8(144):<br />

67<br />

80. 劉 雁 峰 , 肖 承 悰 , 王 鐵 楓 , 張 琳 慧 , 丁 可 嘉 :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中 醫 用 藥 特 點 、 症 狀 及<br />

証 型 分 布 的 現 代 文 獻 分 析 , 北 京 中 醫 藥 大 學 學 報 ,2008;31(2):125-130<br />

81. 甘 柏 柳 : 中 醫 藥 對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症 神 經 內 分 泌 免 疫 功 能 影 響 的 研 究 進 展 , 中 國 醫 學<br />

文 摘 ,2007;16(4):268-271<br />

82. 沈 潔 , 沈 梅 紅 , 李 忠 仁 : 針 灸 治 療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症 臨 床 及 機 制 研 究 進 展 , 山 東 中 醫<br />

雜 誌 ,2008;27(1):62-64<br />

83. 林 青 山 : 婦 女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治 療 方 法 研 究 進 展 , 福 建 中 醫 學 院 學 報 ,2005;15:28-30<br />

84. 高 平 , 萬 德 光 : 中 醫 藥 治 療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症 機 制 研 究 進 展 , 現 代 中 西 醫 結 合 雜 誌 ,<br />

2004;13(4):550-552<br />

85. 張 滿 鳳 , 劉 靜 君 : 中 醫 藥 治 療 圍 絕 經 綜 合 症 的 研 究 進 展 , 現 代 中 醫 藥 ,2007;27(3):<br />

72-74<br />

86. 許 龍 泉 , 崔 昊 震 : 中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的 研 究 進 展 ,2004;(6):67-69<br />

87. 王 光 輝 , 王 琦 , 薛 俊 宏 : 近 10 年 來 中 醫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研 究 進 展 , 中 國 中 醫 基 礎<br />

醫 學 雜 誌 ,2006;12(10):792-796<br />

88. 王 付 : 經 方 辨 治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 中 醫 藥 通 報 ,2007;6(3):22-23、25<br />

89. 盛 生 寬 , 盛 全 成 :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經 方 治 驗 , 山 東 中 醫 雜 誌 ,2008;27(9):638-640<br />

90. 成 芳 平 , 楊 洪 豔 , 張 春 玲 , 王 小 雲 : 中 醫 對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認 識 及 研 究 , 天 津 中 醫<br />

藥 ,2005;22(3):216-219<br />

91. 張 家 慶 , 鄒 大 進 :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患 者 白 細 胞 雌 激 素 受 體 的 變 化 及 六 味 地 黃 丸 的 療 效 ,<br />

中 西 醫 結 合 雜 誌 ,1991(9):521<br />

92. 關 儉 , 唐 潔 鳳 , 郭 榮 林 : 六 味 地 黃 丸 對 絕 經 后 骨 質 疏 鬆 患 者 骨 密 度 的 干 預 研 究 , 海<br />

南 醫 學 ,2009;20(5):79-80<br />

93. 姚 鳳 , 陸 啟 濱 :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中 醫 藥 治 療 的 概 況 , 光 明 中 醫 ,2008;23(12):2075-2077<br />

94. 王 一 帆 : 婦 女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症 的 中 醫 藥 治 療 近 況 ,2003;24(5):477-479<br />

95. 張 文 濤 : 加 味 二 仙 湯 的 應 用 体 會 , 現 代 中 醫 藥 ,2009;29(3):33-34<br />

96. 李 榮 群 , 莊 愛 文 , 王 猛 : 二 仙 湯 的 研 究 現 況 與 思 考 , 中 國 中 醫 藥 信 息 雜 誌 ,2004;<br />

11(6):553-555<br />

97. 廖 柏 松 , 胡 燕 , 鞠 躬 : 二 仙 湯 對 18 月 齡 雌 性 大 鼠 下 丘 腦 - 垂 體 - 卵 巢 軸 功 能 的 調 節 ,<br />

山 東 中 醫 學 院 學 報 ,1996;20(6):396-399<br />

98. 王 大 偉 , 王 繼 峰 , 牛 建 昭 , 趙 丕 文 : 中 醫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的 作 用 機 理 探 討 , 北<br />

京 中 醫 藥 大 學 學 報 ,2007;30(3):213-216<br />

99. 張 麗 娟 :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與 漢 方 療 法 , 國 外 醫 學 中 醫 中 藥 分 冊 ,2004;26(4):88-90<br />

213


100. 張 麗 娟 摘 譯 : 女 神 散 對 更 年 期 失 眠 的 療 效 [ 日 ], 國 外 醫 學 中 醫 中 藥 分 冊 ,2005;<br />

27(3):172<br />

101. 余 承 雲 , 林 雪 : 中 醫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高 血 壓 研 究 概 述 , 現 代 中 西 醫 結 合 雜 誌 ,2009;<br />

18(2):218-220<br />

102. 馬 中 夫 , 楊 光 寧 , 楊 紅 梅 :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三 階 段 的 辨 証 核 心 調 控 治 療 , 遼 寧 中 醫 雜<br />

誌 ,2003;30(7):552-553<br />

103. 汲 泓 , 盧 虹 , 王 維 , 獨 活 寄 生 湯 加 減 治 療 更 年 期 婦 女 關 節 痛 , 中 醫 藥 學 刊 ,2006;<br />

24(11):2136-2137<br />

104. 劉 建 軍 , 郭 永 和 : 天 癸 淺 識 , 河 南 中 醫 ,2005;25(1):13-14<br />

105. 左 陽 : 談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中 醫 綜 合 治 療 , 當 代 醫 學 ( 學 術 版 ),2008;7:40<br />

106. 蔣 文 : 哪 些 中 成 藥 可 治 療 更 年 期 外 陰 瘙 癢 , 求 醫 問 藥 ,2009;:36-37<br />

107. 王 燕 , 陳 幾 香 : 抗 抑 鬱 中 藥 複 方 的 研 究 進 展 , 中 國 現 代 中 藥 ,2009;11(4):6-9<br />

108. 宋 偉 , 指 導 : 陳 友 香 教 授 : 中 醫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研 究 旨 要 , 中 醫 藥 學 刊 ,2002;<br />

20(1):110-112<br />

109. 沈 曉 明 , 杜 元 瀕 , 石 學 敏 : 中 醫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機 理 研 究 概 況 , 江 西 中 醫 藥 ,<br />

2002;33(4):52-54<br />

110. 劉 海 紅 , 盧 蘇 : 絕 經 期 綜 合 症 中 醫 藥 治 療 進 展 , 現 代 中 西 醫 結 合 雜 誌 ,2009;18(26):<br />

3254-3255<br />

111. 魯 遂 榮 、 方 學 韞 、 侯 安 繼 等 : 更 年 平 調 液 對 更 年 期 大 鼠 自 由 基 影 響 的 實 驗 研 究 , 中<br />

國 中 醫 基 礎 醫 學 雜 誌 ,1998;4 (8): 35-37.<br />

112. 江 仙 遠 , 夏 報 信 , 熊 舜 華 等 : 更 年 平 調 液 對 女 性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患 者 血 漿 兒 茶 酚 胺 的<br />

影 響 , 新 中 醫 ,1995;27(1):63.<br />

113. 熊 舜 華 : 更 年 平 調 液 對 更 年 期 大 白 鼠 作 用 的 實 驗 研 究 , 湖 北 醫 科 大 學 學 報 ,1994;<br />

15(1):72.<br />

114. 徐 惠 群 , 胡 爭 豔 : 滋 陰 補 腎 、 安 神 活 血 法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85 例 療 效 觀 察 , 上 海<br />

中 醫 藥 雜 誌 ,2005;39(7):31-32<br />

115. 黎 烈 榮 , 譚 異 倫 , 譚 宮 萍 : 更 年 安 怡 片 藥 理 作 用 研 究 , 中 藥 藥 理 與 臨 床 ,1996;12(2):56<br />

116. 范 紅 霞 , 萬 力 生 , 黎 烈 榮 : 更 年 安 怡 片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臨 床 與 實 驗 研 究 , 中 醫<br />

藥 研 究 ,1999;15(4):45-49<br />

117. 黎 烈 榮 , 譚 異 倫 , 范 紅 霞 : 更 年 安 怡 片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臨 床 觀 察 , 中 國 中 西 醫<br />

結 合 雜 誌 ,1999;19(4):235-236<br />

118. 諶 兵 來 , 唐 發 清 , 易 紅 等 : 複 方 更 年 安 泰 顆 粒 劑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臨 床 研 究 , 湖<br />

南 中 醫 學 院 學 報 ,1999;19(3):35<br />

119. 王 大 增 : 更 年 舒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臨 床 及 實 驗 研 究 , 中 國 中 西 醫 結 合 雜 誌 ,<br />

1994;14(7):396.<br />

120. 步 世 忠 、 孫 酶 、 張 沉 等 : 更 年 健 上 調 老 年 雌 性 大 鼠 下 丘 腦 雌 激 素 受 體 mRNA 表 達<br />

對 P 物 質 和 B- 內 啡 肽 的 影 響 , 中 國 中 西 醫 結 合 雜 誌 ,1998;18(1):28-31<br />

214


121. 胡 隨 瑜 、 尤 勁 松 、 向 群 輝 等 : 地 貞 顆 粒 對 更 年 期 陰 虛 內 熱 證 模 型 大 鼠 的 影 響 , 中 藥<br />

新 藥 與 臨 床 藥 理 ,2000;11(3):143-145.<br />

122. 肖 煒 、 鄧 虹 珠 、 馬 雲 等 : 益 婦 寧 軟 膠 囊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實 驗 研 究 , 中 國 中 藥 雜<br />

誌 ,2003;28(3):255.<br />

123. 王 濱 、 劉 宏 豔 、 王 紅 等 : 更 年 樂 對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網 路 機 制 影 響 的 實 驗 研 究 , 江 蘇 中<br />

醫 藥 ,2002;23(10):56-57.<br />

124. 鄒 節 明 、 張 家 銓 : 中 成 藥 的 藥 理 與 應 用 , 上 海 : 複 旦 大 學 出 版 社 ,2003:295-296<br />

125. 郭 娜 , 黃 秀 榕 , 祁 明 信 , 張 可 麗 : 中 藥 雌 激 素 樣 作 用 的 研 究 進 展 , 福 建 中 醫 學 院 學<br />

報 ,2008;18(4):67-68<br />

126. 王 大 偉 , 牛 建 昭 , 王 繼 峰 , 孫 麗 萍 : 中 藥 植 物 雌 激 素 受 體 調 節 劑 篩 選 研 究 中 的 問 題<br />

與 對 策 , 中 草 藥 ,2009;40(5):825-827<br />

127. 王 小 雲 , 聶 廣 寧 , 楊 洪 豔 , 鄧 靄 靜 , 劉 格 : 中 醫 藥 治 療 絕 經 綜 合 征 的 臨 床 証 據 ,<br />

Chin J Evid-based Med,2007;7(9):685-689<br />

128. 魯 珊 妹 、 許 得 盛 、 王 文 健 等 : 補 腎 健 脾 活 血 法 對 絕 經 後 婦 女 性 激 素 及 免 疫 功 能 作 用<br />

的 觀 察 , 上 海 中 醫 藥 雜 誌 ,2001;35(12):26.<br />

129. 季 暉 、 劉 康 、 龔 曉 健 、 李 紹 平 、 章 明 放 : 淫 羊 藿 總 黃 酮 對 摘 除 卵 巢 大 鼠 骨 質 疏 松 癥<br />

的 防 治 作 用 , 中 國 骨 質 疏 鬆 雜 誌 ,2001;7(1):4<br />

130. 端 蓮 : 當 歸 注 射 液 對 更 年 期 大 鼠 超 氧 化 物 歧 化 酶 和 脂 質 過 氧 化 物 的 影 響 , 中 草 藥 ,<br />

2001;32(9): 822-823.<br />

131. 楊 新 友 : 重 劑 旱 蓮 草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 中 醫 雜 誌 ,2004;45(1):11.<br />

132. 中 藥 辭 海 編 委 會 : 中 藥 辭 海 ( 第 三 卷 ), 北 京 : 中 國 醫 藥 科 技 出 版 社 , 1997;831-839.<br />

133. GKAZIER M G, BOWMAN M A.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use of<br />

phytoestrogens as a replacement for traditional 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Arch<br />

Intern Med, 2001;161(9):1161-1172.<br />

134. 秦 達 念 、 佘 白 蓉 、 佘 運 初 : 菟 絲 子 黃 酮 對 實 驗 動 物 及 人 絨 毛 組 織 生 殖 功 能 的 影 響 ,<br />

中 藥 新 藥 與 臨 床 藥 理 ,2000;11(6):349-351.<br />

135. 劉 兆 平 、 于 波 、 李 文 仙 等 : 白 藜 蘆 醇 的 雌 激 素 樣 作 用 研 究 , 衛 生 研 究 ,2002;<br />

31(3):188-190.<br />

136. 鄭 高 利 、 張 信 岳 、 方 曉 林 等 : 葛 根 異 黃 酮 對 去 卵 巢 大 鼠 骨 礦 密 度 和 骨 強 度 的 影 響 ,<br />

中 草 藥 ,2001;32(5):422-425.<br />

137. 劉 曉 青 、 崔 燎 、 吳 鐵 等 : 人 參 防 治 去 卵 巢 大 鼠 骨 丟 失 生 化 指 標 的 觀 察 , 中 國 老 年 學<br />

雜 誌 ,2005;25(3):299-301.<br />

138. 張 岩 、 黃 文 秀 、 陳 斌 等 : 女 貞 子 對 去 卵 巢 大 鼠 鈣 代 謝 及 維 生 素 D 依 賴 型 基 因 表 達<br />

的 影 響 , 中 草 藥 ,2006;37(4):558-561.<br />

139. 劉 宏 豔 、 吳 高 媛 、 王 濱 : 針 刺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實 驗 研 究 , 天 津 中 醫 學 院 學 報 ,<br />

2002;21(1):46<br />

140. 周 勝 紅 , 郝 巧 光 : 針 刺 對 女 性 更 年 期 抑 鬱 症 患 者 血 清 FSH E2 的 影 響 , 遼 寧 中 醫 雜<br />

215


誌 ,2007;34(7):980-981<br />

141. 文 麗 , 駱 路 明 , 郭 鴻 科 , 劉 麗 君 : 針 灸 辨 証 論 治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130 例 的 臨 床 觀<br />

察 , 現 代 醫 藥 衛 生 ,2007;23(11):1690-1691<br />

142. 李 國 安 , 俞 吟 : 針 刺 治 療 女 性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臨 床 研 究 , 上 海 針 灸 ,2002;21(3):<br />

6-8<br />

143. 習 明 奕 , 鳥 仁 娜 : 針 刺 治 療 女 性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49 例 臨 床 體 會 , 青 海 醫 藥 雜 誌 ,2007;<br />

37(7):71<br />

144. 馬 曉 亢 、 吳 富 東 : 針 刺 治 療 女 性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研 究 , 山 東 中 醫 藥 大 學 學 報 ,1999;<br />

23(1):34.<br />

145. 李 平 : 耳 穴 貼 壓 對 女 性 更 年 期 症 狀 及 血 清 內 分 泌 激 素 的 影 響 , 中 國 臨 床 康 復 ,2005;<br />

9(15): 140-141.<br />

146. 孫 冬 梅 , 單 秋 華 , 吳 富 東 : 耳 穴 貼 壓 與 針 刺 治 療 女 性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療 效 對 比 觀 察 ,<br />

上 海 針 灸 雜 誌 ,2003;22(9):38-40<br />

147. 張 淼 、 徐 琛 : 背 俞 穴 電 針 對 大 鼠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征 性 激 素 影 響 的 研 究 , 針 灸 臨 床 雜 誌 ,<br />

2007;23(12):40.<br />

148. 程 麗 娜 、 杜 桂 珍 、 陳 伯 英 : 電 針 調 整 去 卵 巢 大 鼠 下 丘 腦 - 垂 體 - 卵 巢 軸 異 常 功 能 的 生<br />

化 機 制 , 上 海 針 灸 雜 誌 ,2001;20(6):32-34<br />

149. 李 耀 功 、 楊 茄 、 高 慧 等 : 針 刺 對 雌 性 大 鼠 垂 體 雌 激 素 受 體 mRNA 表 達 和 血 雌 二 醇<br />

水 準 影 響 的 研 究 , 針 刺 研 究 ,1998;(1):28-31<br />

150. 薄 智 雲 : 腹 針 療 法 , 北 京 : 中 國 科 學 技 術 出 版 社 ,1999:101.<br />

151. 趙 魁 平 , 張 志 梅 , 陳 生 , 陳 俊 琦 , 黃 泳 :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征 的 針 灸 治 療 概 況 , 甘 肅 中<br />

醫 ,2009;22(10):37-38<br />

152. 羅 小 光 , 王 慧 群 , 羅 能 先 , 薑 銘 : 穴 位 埋 線 配 合 運 動 、 飲 食 調 整 對 更 年 期 肥 胖 婦 女<br />

的 減 肥 療 效 評 價 , 中 國 中 基 礎 醫 學 雜 誌 ,2009;15(10):778-779<br />

153. 劉 志 誠 , 孫 鳳 岷 , 閆 潤 虎 , 徐 炳 國 , 朱 苗 花 , 徐 斌 , 袁 錦 虹 , 姜 軍 作 : 針 刺 治 療 女<br />

性 肥 胖 伴 發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臨 床 研 究 , 中 國 中 西 醫 結 合 雜 誌 ,2004;24(6):491-495<br />

154. Hu WL, Chang CH, Hung YC.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Laser Acupuncture in Simple<br />

Obesity Therapy. Am. J. Chin. Med. 38(5):861–867, 2010.<br />

155. Wozniak, P., G. Stachowiak, A. Piêta-Doliñska and P. Oszukowski. Laser acupuncture<br />

and low-calorie diet during visceral obesity therapy after menopause. Acta. Obstet.<br />

Gynecol. Scand. 82:69–73, 2003.<br />

156. 王 玲 、 黃 建 華 : 穴 敷 療 法 對 婦 女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植 物 神 經 及 某 些 內 分 泌 功 能 的 影 響 ,<br />

江 西 中 醫 藥 ,1998;29(6):37-39<br />

157. 李 斯 文 、 王 雲 : 吳 萸 散 敷 臍 治 療 絕 經 前 後 諸 症 58 例 療 效 觀 察 , 雲 南 中 醫 中 藥 雜 誌 ,<br />

1996;17(4):5.<br />

158. 陳 冠 林 , 許 仕 杰 : 周 福 生 教 授 _ 三 位 一 体 _ 辨 治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 吉 林 中 醫 藥 ,2007;<br />

27(7):4-6<br />

216


159. 柴 雅 倩 : 血 府 逐 瘀 湯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26 例 , 吉 林 中 醫 藥 ,2003;23(1):22.<br />

160. 戚 翠 萍 : 活 血 祛 瘀 法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療 效 觀 察 , 黑 龍 江 中 醫 藥 ,2002;(4):17<br />

161. 趙 春 梅 , 王 小 雲 , 楊 洪 艷 :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近 年 的 中 醫 藥 研 究 進 展 和 展 望 , 中 醫 藥 導<br />

報 ,2006;12(9):80-82<br />

162. 郭 莉 媛 , 彭 艷 , 趙 春 梅 :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中 醫 藥 治 療 及 研 究 概 況 , 甘 肅 中 醫 學 院 學<br />

報 ,2005;22(1):49-52<br />

163. 金 亞 蓓 : 裘 笑 梅 治 肝 八 法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的 經 驗 , 中 華 中 醫 藥 雜 誌 ,2006;21(9):<br />

542-544<br />

164. 胡 德 祥 : 中 醫 藥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的 研 究 近 況 , 遼 寧 中 醫 藥 大 學 學 報 ,2008;<br />

10(4):157-158<br />

165. 尹 菊 : 中 醫 針 藥 治 療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症 的 臨 床 觀 察 , 天 津 醫 藥 ,2008;36(3):216-217<br />

166. 陳 貴 珍 , 許 雲 祥 , 指 導 : 李 沛 : 電 針 結 合 耳 壓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療 效 觀 察 , 中 國 自<br />

然 醫 學 雜 誌 ,2003;5(3):137-138<br />

167. 李 一 新 : 針 刺 治 療 更 年 期 四 肢 關 節 疼 痛 47 例 , 上 海 針 灸 雜 誌 ,2007;26(12):45<br />

167. 李 乃 榮 、 李 曉 清 、 宋 慧 霞 等 : 梅 花 針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失 眠 及 其 對 內 分 泌 激 素 的 影 響 ,<br />

中 國 中 西 醫 結 合 雜 誌 ;2006;26(3): 274<br />

168. 葉 運 英 : 壯 醫 藥 線 灸 治 療 更 年 期 功 能 性 子 宮 出 血 66 例 , 中 國 針 灸 ,2000;20(4):244.<br />

169. 朱 琪 、 張 月 蘭 : 命 門 穴 化 膿 灸 治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 針 灸 臨 床 雜 志 ,1995;11(9):49.<br />

170. 陳 啟 波 : 穴 位 注 射 配 合 耳 穴 壓 迫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臨 床 體 會 , 廣 西 醫 學 ,2003;<br />

12 (25): 2496-2497<br />

171. 曾 振 秀 : 穴 位 注 射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38 例 觀 察 , 中 醫 藥 學 刊 ,2002;19: 524<br />

172. 丁 習 益 : 穴 位 注 射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31 例 , 上 海 針 灸 雜 誌 ,2002;(6): 15<br />

173. 陳 貴 珍 , 許 雲 祥 , 指 導 : 張 家 維 : 基 因 科 學 對 針 灸 治 療 女 性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研 究 的 啟<br />

示 , 中 國 自 然 醫 學 雜 誌 ,2005;7(1):67-68<br />

174. 薛 金 玲 : 黃 豆 苷 元 膠 囊 治 療 圍 絕 經 期 綜 合 征 療 效 觀 察 , 醫 學 資 訊 ,2006;19(2):<br />

286.<br />

175. 李 藝 , 何 金 森 : 針 灸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臨 床 研 究 進 展 , 遼 寧 中 醫 雜 誌 ,2009;36(6):<br />

1046-1048<br />

176. 葉 玉 妹 : 中 醫 藥 治 療 更 年 期 綜 合 症 攝 要 , 浦 東 新 區 科 委 科 研 專 案 ,2003;21(8):<br />

1239.1264<br />

177. 劉 芳 : 針 藥 結 合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37 例 , 雲 南 中 醫 藥 雜 誌 ,2009;30(7):49<br />

178. 孫 正 軍 : 針 藥 結 合 治 療 婦 女 更 年 期 綜 合 征 42 例 ,JCAM,2006;22(8):18-19<br />

217


附 錄<br />

方 劑 索 引<br />

一 奇 散 121<br />

一 貫 煎 45,146,173,199<br />

一 陰 煎 113,115<br />

乙 字 湯 178<br />

七 味 丸 88<br />

七 宣 丸 149<br />

七 氣 湯 60,66<br />

七 聖 丸 149<br />

七 福 飲 100<br />

七 寶 丹 81<br />

九 味 羌 活 湯 71<br />

二 丹 丸 76<br />

二 仙 湯 32,41,45,174,175,196,198,199<br />

二 至 丸 32,39,46,47,68,173,174,196,198<br />

二 陰 煎 115<br />

二 陳 湯 34,60,61,63,64,66,72,83,84,94,130,131,133,135,197<br />

二 黃 丸 75<br />

人 參 石 菖 蒲 湯 76<br />

人 參 固 本 丸 75<br />

人 參 定 喘 湯 86<br />

人 參 荊 芥 散 108<br />

人 參 清 肺 散 72<br />

人 參 清 肺 湯 86<br />

人 參 湯 125,175,177<br />

人 參 蓮 肉 湯 167<br />

人 參 養 營 湯 80,105<br />

人 參 歸 脾 丸 173<br />

人 參 瀉 肺 湯 86<br />

八 仙 長 壽 丸 68,88,151<br />

八 正 散 41,136,198<br />

八 味 丸 66,67,68,81,82,88,134,147,151,161<br />

八 味 地 黃 丸 88,176,178<br />

八 味 湯 88,92<br />

八 物 定 志 丸 76<br />

八 珍 散 48<br />

八 珍 湯 38,79,83,105<br />

218


十 全 大 補 湯 67,79,80,127,178<br />

十 味 溫 膽 湯 75,95,99<br />

三 生 益 元 散 133,135<br />

三 花 神 佑 丸 107<br />

三 陰 煎 115<br />

三 黃 四 物 湯 121<br />

三 黃 石 膏 湯 122<br />

三 黃 補 血 湯 121<br />

三 黃 瀉 心 湯 177,178<br />

大 承 氣 湯 122<br />

大 建 中 湯 175<br />

大 陷 胸 湯 150<br />

大 順 散 85<br />

大 黃 蟲 丸 87,89<br />

大 黃 牡 丹 湯 176<br />

大 聖 散 108<br />

大 補 元 煎 38,72,95,113,114<br />

大 營 煎 116<br />

子 芩 丸 17<br />

小 建 中 湯 88<br />

小 柴 胡 湯 40,71,105,127,128,129,178<br />

小 陷 胸 湯 150<br />

小 營 煎 116<br />

丹 桅 逍 遙 散 39<br />

丹 參 散 38<br />

丹 梔 逍 遙 散 33,45,173,174,197,199<br />

五 子 衍 宗 丸 147,181<br />

五 君 子 煎 38<br />

五 味 子 散 82<br />

五 苓 散 177<br />

五 淋 散 133,134<br />

五 陰 煎 116<br />

五 積 散 124,176<br />

五 靈 脂 散 122,124<br />

元 戎 四 物 湯 121<br />

六 一 散 94,135<br />

六 君 子 湯 48,79,93,95,120<br />

六 味 丸 66,68,72,81,88,93,95,113,134,151<br />

219


六 味 地 黃 丸 33,43,44,66,71,80,87,88,105,150,151,168,169,190,191,198,204<br />

六 味 地 黃 湯 41,65,67,71,88,100,176<br />

化 肝 煎 38,66,72<br />

化 痰 丸 60<br />

升 陽 益 胃 湯 84<br />

升 陽 除 濕 湯 61<br />

升 陽 散 火 湯 58,70<br />

天 王 補 心 丹 45,72,142,146<br />

木 香 湯 133,134<br />

火 鬱 湯 61,64,66<br />

牛 膝 湯 135<br />

加 味 逍 遙 散 66,71,72,105,120,175,176,177,178<br />

半 夏 白 術 天 麻 湯 177<br />

半 夏 厚 樸 湯 66,69<br />

半 夏 秫 米 湯 35,91,99,197<br />

半 夏 湯 14,79,92,95,100<br />

右 歸 丸 42,45,48,114,173,174,175,198,199<br />

四 七 湯 73<br />

四 君 子 湯 38,39,48,60,71,79,80,94,175,198,199<br />

四 物 化 鬱 湯 66<br />

四 物 湯 38,60,79,80,87,107,108,120,121,130,173,174,206<br />

四 烏 鰂 骨 一 茹 丸 89<br />

四 神 丸 82<br />

四 逆 散 46,71,149,175,199<br />

四 逆 湯 82,85,149<br />

四 陰 煎 113,115<br />

失 笑 散 38,122,197<br />

左 金 丸 59,65,66,71<br />

左 歸 丸 38,39,114,173,174,175<br />

平 胃 散 66,83<br />

平 補 鎮 心 丹 73,76<br />

正 經 湯 8<br />

正 誠 丹 73<br />

玉 屏 風 散 39,40,48,126,198<br />

玉 燭 散 122<br />

玉 關 丸 125<br />

甘 草 小 麥 大 棗 湯 69,71<br />

甘 草 乾 姜 湯 199<br />

220


甘 麥 大 棗 湯 12,32,34,46,48,66,69,72,78,173,174,196,197,199,206<br />

生 地 黃 連 湯 121,122<br />

生 地 黃 湯 38<br />

生 脈 散 39,85,86,199<br />

白 虎 湯 86,147,148<br />

白 茅 根 湯 123<br />

白 龍 湯 127<br />

石 葦 散 133,134<br />

立 效 散 134<br />

交 泰 丸 33,35,73,173,197,199<br />

全 鹿 丸 97<br />

冰 硼 散 179,180<br />

地 榆 散 123<br />

安 老 丹 37,149<br />

安 臥 如 神 湯 94,95<br />

安 神 丸 77<br />

朱 砂 安 神 丸 35,78,99,197<br />

朱 雀 丸 79<br />

百 合 地 黃 湯 34,49,78,197<br />

百 合 固 金 湯 199<br />

百 沸 湯 122<br />

竹 葉 石 膏 湯 95<br />

艾 附 暖 宮 丸 121<br />

血 府 逐 瘀 湯 40,128,173,174,199,207<br />

血 鬱 湯 64<br />

何 首 烏 決 明 湯 167<br />

佛 手 散 121<br />

吳 茱 萸 生 薑 湯 176,177<br />

吳 茱 萸 湯 177<br />

坎 離 丸 121<br />

坎 離 既 濟 丸 35,96,197<br />

妙 香 散 76<br />

更 年 康 湯 181<br />

更 衣 丸 87<br />

杞 菊 地 黃 丸 47,151,173<br />

決 明 子 地 榆 湯 167<br />

牡 丹 煎 丸 108<br />

芎 歸 湯 130<br />

221


赤 小 豆 當 歸 散 78<br />

身 痛 逐 瘀 湯 43,145,198<br />

辰 砂 散 94<br />

防 風 通 聖 散 84<br />

防 風 黃 芪 湯 84<br />

防 風 當 歸 散 121<br />

和 胃 湯 94<br />

固 本 丸 85<br />

固 本 止 崩 湯 37,38,119,173,197<br />

固 沖 湯 167<br />

固 真 丸 125<br />

固 陰 煎 39,66,124<br />

定 心 丹 79<br />

定 志 丸 76,94,95<br />

承 氣 湯 64,83,87,122,176<br />

抽 刀 散 122<br />

治 風 六 合 湯 121<br />

炒 枯 腎 氣 湯 19,206<br />

炙 甘 草 湯 79,88<br />

知 柏 八 味 丸 151<br />

知 柏 四 物 蜜 丸 121<br />

知 柏 地 黃 湯 32,39,196,198<br />

羌 活 湯 85<br />

虎 潛 丸 80<br />

金 水 六 君 煎 84<br />

金 鈴 子 散 66<br />

金 匱 麥 門 冬 湯 66<br />

金 匱 腎 氣 丸 32,88,151,173,196<br />

金 匱 腎 氣 湯 133<br />

金 匱 酸 棗 仁 湯 95<br />

青 娥 丸 60<br />

保 合 太 和 丸 96<br />

保 和 丸 35,61,64,66,197<br />

保 陰 煎 38,39,120,197<br />

建 中 湯 79,149,178<br />

枳 朮 丸 83<br />

柏 子 仁 丸 106<br />

珍 珠 丸 93<br />

222


苓 朮 菟 絲 丸 125<br />

苓 桂 朮 甘 湯 177<br />

香 連 丸 59<br />

柴 胡 桂 枝 乾 姜 湯 178<br />

柴 胡 桂 枝 湯 40,129<br />

柴 胡 疏 肝 散 33,40,41,72,130,197,198<br />

柴 胡 疏 肝 湯 46,199<br />

桂 枝 人 參 湯 177<br />

桂 枝 茯 苓 丸 175,176,177,178<br />

桂 枝 湯 40,49,126,127,129,173<br />

桂 附 八 味 丸 67,68,151<br />

桃 紅 四 物 湯 173<br />

氣 鬱 湯 64<br />

浮 麥 煎 126<br />

烏 梅 柏 葉 湯 122<br />

益 氣 安 神 湯 94,95<br />

益 陰 腎 氣 丸 68<br />

益 腎 燮 平 湯 181<br />

益 榮 湯 74<br />

真 武 湯 174,177<br />

真 珠 母 丸 73,94,95<br />

神 仙 不 老 丹 97<br />

神 應 養 真 丹 121<br />

秘 元 煎 124<br />

秘 傳 酸 棗 仁 湯 77,99<br />

茯 苓 甘 草 湯 79,95<br />

茯 苓 菖 蒲 丸 95<br />

茯 苓 補 心 湯 95<br />

茱 萸 湯 177<br />

茸 附 養 真 湯 8<br />

健 固 湯 45,149<br />

參 乳 丸 77<br />

參 附 龍 牡 湯 39,198<br />

參 苓 白 朮 散 80,83,107<br />

參 麥 地 黃 丸 151<br />

婦 寶 丹 121<br />

惜 紅 煎 125<br />

控 涎 丹 150<br />

223


敗 毒 散 85<br />

梔 豉 湯 95<br />

涼 膈 散 147<br />

清 燥 救 肺 湯 86,88<br />

理 中 湯 38,73,84,106<br />

理 陰 煎 38,84,106<br />

逍 遙 佐 金 湯 66<br />

逍 遙 散 17,33,34,38,39,45,46,48,63,64,66,70,71,72,83,91,105,120,130,133, 135,147,<br />

168,169,170,190,198<br />

通 瘀 煎 72<br />

通 聖 散 147<br />

都 氣 丸 68,88<br />

麥 門 冬 湯 66,86<br />

復 脈 湯 85,142<br />

敦 阜 丸 125<br />

棗 仁 湯 91<br />

棗 半 湯 94,95<br />

滋 陰 降 火 湯 121<br />

滋 腎 丸 82,133,134<br />

滋 腎 清 心 湯 181<br />

犀 角 地 黃 湯 85,123<br />

琥 珀 散 134<br />

琥 珀 養 心 丹 93,95<br />

腎 氣 丸 66,67,68,81,173<br />

菖 蒲 散 95<br />

菟 絲 煎 124<br />

越 鞠 丸 59,60,61,63,64,66,70,72,83<br />

開 鬱 湯 61<br />

黃 芩 散 38<br />

黃 芪 六 一 湯 126,127<br />

黃 芪 建 中 湯 79,88,126,178<br />

黃 芪 湯 120,126,178<br />

黃 連 阿 膠 湯 33,35,39,73,197,198,199<br />

黃 連 解 毒 湯 72<br />

黑 龍 丸 123<br />

愈 風 湯 76<br />

溫 肺 湯 86<br />

溫 經 湯 5,6,7,8,49,178<br />

224


溫 膽 湯 14,35,60,66,73,75,79,83,91,92,93,94,95,97,99,100,173,197<br />

瑞 蓮 丸 158,159<br />

當 歸 六 黃 湯 126,127<br />

當 歸 芍 藥 散 176,177<br />

當 歸 散 8,17,20<br />

當 歸 補 血 湯 37,79<br />

聖 愈 湯 82,95<br />

葉 氏 定 心 湯 75<br />

葉 氏 鎮 心 爽 神 湯 75<br />

葛 根 湯 177,178<br />

補 中 益 氣 湯 41,79,80,105,116,126,133,134,135,173,174,178,198<br />

補 心 丹 91,95,199<br />

補 血 湯 21,37,79,121<br />

補 肝 丸 121<br />

補 肝 散 130<br />

補 肝 煎 48<br />

補 陰 益 氣 煎 116<br />

補 膽 防 風 湯 73<br />

解 肝 煎 66<br />

壽 星 丸 76<br />

壽 脾 煎 38<br />

蒿 芩 清 膽 湯 173<br />

酸 棗 仁 湯 77,79,93,95,99,212<br />

銀 耳 紅 棗 湯 167<br />

潤 下 丸 64,66<br />

調 經 散 71<br />

猪 苓 散 78<br />

猪 蹄 黃 豆 湯 167<br />

養 心 湯 75,91,93,94,95<br />

養 營 湯 66,80,105<br />

導 赤 散 86<br />

導 痰 湯 79,95<br />

澤 蘭 湯 106<br />

獨 行 散 124<br />

獨 活 湯 73,94,95<br />

獨 參 湯 37<br />

獨 勝 散 127<br />

錫 類 散 179<br />

225


鴨 肉 海 參 湯 166<br />

龍 骨 牡 蠣 湯 40,49,127,173,178,207<br />

龍 膽 瀉 肝 湯 1 30<br />

龍 薈 丸 107<br />

濕 鬱 湯 64<br />

濟 川 煎 117<br />

濟 生 腎 氣 丸 176,178<br />

舉 元 煎 37,38,120<br />

薄 荷 元 參 散 121<br />

薯 蕷 丸 88<br />

還 魂 湯 87<br />

斷 源 散 123<br />

歸 芎 湯 38,121,197<br />

歸 脾 丸 39,48,152<br />

歸 脾 湯 17,34,35,38,61,63,64,66,72,75,79,80,81,87,91,93,95,100,105,120,173,174,<br />

178,197,199<br />

歸 腎 丸 117<br />

瀉 心 湯 73,78,86,177,178<br />

瀉 白 散 86,94<br />

瀉 肝 湯 130<br />

瀉 青 丸 130<br />

瞿 麥 湯 134<br />

鎮 肝 熄 風 湯 45,146,147,148,149,207<br />

鎮 液 丹 126<br />

雙 料 喉 風 散 180<br />

贊 化 血 余 丹 118<br />

贊 育 丹 199<br />

顛 倒 木 金 散 46,150,199<br />

蘇 子 竹 茹 湯 9495<br />

露 珠 丹 73<br />

鱉 甲 羌 活 丸 95<br />

鱉 甲 羌 活 湯 94<br />

癲 狂 夢 醒 湯 47,151,207<br />

226


腧 穴 索 引<br />

人 中 50,109<br />

八 髎 170<br />

三 陰 交 50,51,152,154,155,169,170,171,187,188,189,190,191, 192,193,195<br />

上 星 50,153<br />

下 脘 83,189<br />

大 杼 51<br />

大 椎 51<br />

大 橫 191<br />

子 宮 28,51,121,188,190<br />

小 腸 俞 153,171<br />

中 府 169<br />

中 渚 51,153<br />

中 脘 50,60,74,100,131,170,171,189,190<br />

中 極 50,154,188,195<br />

內 關 50,51,153,170,171,188,189<br />

公 孫 152,170<br />

天 柱 54,153,192<br />

天 樞 190,191<br />

太 沖 5,8,14,25,27,34,36,47,49,50,51,102,104,154,156,187, 189,195<br />

太 陽 51,54,55,56,57,88,89,90,101,112,129,130,131,137,140, 144,170<br />

太 溪 51,152,154,188,190,195<br />

太 衝 26,49,51,169<br />

心 俞 152,171,187,190,195<br />

水 分 153,176,191<br />

水 溝 50,153,176,188,191<br />

水 道 40,41,70,84,129,131,191<br />

丘 墟 51,153,154<br />

四 神 聰 50<br />

四 關 50,188<br />

外 關 51,154,171<br />

本 神 31,51,145,187<br />

印 堂 50,171<br />

合 谷 50,153,154,171<br />

曲 池 50,153,154,190<br />

百 會 50,51,152,153,170,189,192,193<br />

血 海 7,20,27,28,36,47,49,51,60,102,104,105,106,107,117, 121,129,149,150,169,<br />

227


190,192,200<br />

行 間 153,154,155,169<br />

完 骨 50<br />

肝 俞 50,51,152,153,169,170,187,190,195<br />

角 孫 51<br />

足 三 里 50,51,169,171,187,189,190,195<br />

命 門 15,25,26,32,36,40,51,67,68,74,80,82,84,104,105,111, 112,113,114,125,136,<br />

149,151,156,157,169,188,190,192,200<br />

承 山 154,170<br />

承 扶 170<br />

肩 井 153,154,171,192<br />

建 里 170<br />

胃 俞 171<br />

風 池 50,51,129,153,154,171,193<br />

氣 穴 189<br />

氣 旁 189<br />

氣 海 51,154,168,169,171,189,190,195<br />

神 門 50,51,152,170,189,191,192<br />

神 庭 153,187<br />

秩 邊 51<br />

率 谷 170<br />

章 門 152,153,154,169<br />

魚 腰 171<br />

復 溜 153,154,191<br />

晴 明 171<br />

期 門 154,169,192<br />

湧 泉 170,188<br />

然 谷 153,154,188<br />

絲 竹 空 153,171<br />

脾 俞 51,154,169,170,171<br />

腎 俞 50,51,153,154,169,170,187,188,189,190,192,193,195<br />

華 佗 夾 脊 50,188<br />

陽 池 50<br />

雲 門 169<br />

照 海 152,154,155,193,194<br />

膈 俞 51,152,153,170,190<br />

頭 維 153,170,171<br />

翳 風 51<br />

228


膻 中 50,74,131,189<br />

豐 隆 51,153,190,191<br />

闕 陰 俞 193<br />

關 元 50,51,154,168,171,187,188,189,190,192,193,195<br />

懸 顱 51<br />

攢 竹 153,170,171<br />

聽 宮 51<br />

229


中 西 名 詞 對 照<br />

5-hydroxyindoleacetic acid; 5-HIAA; 5 - 羥 吲 哚 乙 酸<br />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 腎 上 腺 皮 質 激 素<br />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鹼 性 磷 酸 酶<br />

Androgens; 男 性 激 素<br />

Aspartic acid; 杏 仁 核 天 門 冬 氨 酸<br />

Beta-endorphin; B-EP; β- 內 啡 肽<br />

Body mass index; BMI; 身 體 質 量 指 數<br />

Bone; 骨<br />

Calcitonin; 抑 鈣 素 / 血 清 中 、 升 鈣 素 / 骨 中<br />

Calcium; 鈣<br />

Catecholamine; 兒 茶 酚 胺<br />

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CAT; 膽 鹼 乙 酰 轉 移 酶<br />

Climacteric states; 更 年 期<br />

Complete blood count; CBC; 血 液 常 規 檢 查<br />

Daidzein; 大 豆 苷 元<br />

Dehydroepiandrosterone; DHEA; 脫 氫 表 雄 酮<br />

Diosgenin; 薯 蕷 皂<br />

Dopamine; DA; 多 巴 胺<br />

Dynorphin; Dyn; 強 啡 肽<br />

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s; EOP; 內 源 性 阿 片 肽<br />

Estradiol; 雌 二 醇<br />

Estriol; 雌 三 醇<br />

Estrogen receptor; 白 細 胞 雌 激 素 受 體<br />

Estrogens; 雌 性 激 素<br />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 促 濾 泡 成 熟 激 素<br />

Gamma-aminobutyric acid ; GABA;c- 氨 基 丁 酸<br />

Genistein; 染 料 木 素<br />

Glutamic acid; 谷 氨 酸<br />

Glutathione synthetase, peroxidase; 麩 胺 基 硫 合 成 酶 、 過 氧 化 酶<br />

Glycine; 甘 氧 酸<br />

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GnRH; 促 性 腺 激 素 釋 放 激 素<br />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DS; 漢 密 爾 頓 抑 鬱 量 表<br />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 高 密 度 脂 蛋 白<br />

Insulin activation index; IAI; 胰 島 素 敏 感 性 指 數<br />

Insulin resistance; IR; 胰 島 素 阻 抗<br />

Insulin; 胰 島 素<br />

230


Interleukin-2; IL-2; 白 細 胞 介 素 -2<br />

Kupperman index; Kupperman 評 分<br />

Leptin resistance; LR; 瘦 素 阻 抗<br />

Leptin; 肥 胖 機 體 瘦 素<br />

Leucine-Enkephalin; L-ENK; 亮 氨 酸 腦 啡 肽<br />

Lipid Peroxide; LPO; 脂 肪 過 氧 化 物<br />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低 密 度 脂 蛋 白<br />

Luteinizing hormone; LH; 黃 體 生 長 激 素<br />

Mechanical stress; 機 械 應 力<br />

Messenger Ribonuclear Acid; mRNA; 信 使 核 糖 核 酸<br />

Neurotransmitters; 神 經 傳 遞 物 質<br />

Nilestriol; 尼 爾 雌 醇<br />

Nitric oxide synthase; 一 氧 化 氮 合 成 酶<br />

Nitric oxide; 一 氧 化 氮<br />

Norepinephrine; NE; 去 甲 ( 正 ) 腎 上 腺 素<br />

Osteoblasts; 成 骨 細 胞<br />

Osteoclast; 破 骨 細 胞<br />

Osteoporosis; 骨 質 疏 鬆 症<br />

Osteoprogenitor; 骨 祖<br />

Progesterone; 黃 體 素<br />

Prolactin; 血 清 催 乳 素<br />

Serotonin; 5-HT; 血 清 素<br />

Substance p; p 物 質<br />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超 氧 化 物 歧 化 酶<br />

Systemic Oxygen Transport; SOT; 系 統 性 氧 運 輸<br />

Testosterone; 睾 固 酮<br />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hyrotropin; TSH; 促 甲 狀 腺 激 素 荷 爾 蒙<br />

Thyroxine; 甲 狀 腺 素<br />

Triiodothyronine; T3; 三 碘 甲 狀 腺 氨 酸<br />

Tibolone; 替 勃 龍<br />

Vitamin D; 維 生 素 D<br />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 美 國 婦 女 健 康 倡 議<br />

231


更 年 期 障 礙 中 醫 典 籍 研 究 / 胡 文 龍 編 著 . -- 第 1<br />

版 . -- 臺 北 市 : 衛 生 署 中 醫 藥 會 , 2010.12<br />

面 ; 公 分 . -- ( 臺 灣 中 醫 藥 典 籍 研 究 計 畫 成<br />

果 叢 書 ; 23)<br />

含 參 考 書 目 及 索 引<br />

ISBN 978-986-02-5123-4( 平 裝 )<br />

1. 更 年 期 2. 中 西 醫 整 合<br />

417.1 99020970<br />

書 名 : 更 年 期 障 礙 中 醫 典 籍 研 究<br />

發 行 人 :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中 醫 藥 委 員 會<br />

出 版 機 關 :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中 醫 藥 委 員 會<br />

地 址 電 話 :104 台 北 市 中 山 區 雙 城 街 六 號<br />

電 話 :(02)2587-2828<br />

傳 真 :(02)2599-4145<br />

網 址 :http://www.ccmp.gov.tw<br />

計 畫 主 持 人 : 胡 文 龍<br />

協 同 研 究 人 員 : 洪 裕 強 、 吳 芯 宜 、 張 正 杰 、 陳 高 彰 、 朱 建 福 、 盧 政 男 、 邱 顯 學 、<br />

廖 彥 農 、 沈 哲 民 、 鄧 雪 妹 、 張 志 浩 、 謝 佳 蓉<br />

助 理 編 輯 : 張 簡 沐 訓 、 謝 閔 妃 、 尉 遲 珮 涵 、 張 恭 賓<br />

印 刷 場 : 大 興 打 字 印 刷 育 成 企 業 社<br />

電 話 :08-7533125 0919755185<br />

出 版 年 月 :2010 年 12 月<br />

版 次 : 第 1 版 第 1 刷<br />

展 售 處 : 國 家 書 店 松 江 門 市 104 臺 北 市 松 江 路 209 號 1 樓<br />

電 話 :(02)2518-0207<br />

http://www.govbooks.com.tw<br />

五 南 文 化 廣 場 400 臺 中 市 中 山 路 6 號<br />

電 話 :(04)2226-0330 轉 821<br />

http://www.wunanbooks.com.tw<br />

價 格 : 新 台 幣 300 元 整<br />

GPN:1009903517<br />

ISBN:978-986-02-5123-4<br />

◎ 欲 利 用 本 書 全 部 或 部 分 內 容 者 , 須 徵 求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中 醫 藥 委 員 會 同 意 或 書 面 授 權 ◎


臺 灣 中 醫 藥 典 籍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叢 書<br />

叢 書 之 ㄧ<br />

叢 書 之 二<br />

叢 書 之 三<br />

叢 書 之 四<br />

叢 書 之 五<br />

叢 書 之 六<br />

叢 書 之 七<br />

叢 書 之 八<br />

叢 書 之 九<br />

叢 書 之 十<br />

叢 書 之 十 一<br />

叢 書 之 十 二<br />

叢 書 之 十 三<br />

叢 書 之 十 四<br />

叢 書 之 十 五<br />

叢 書 之 十 六<br />

叢 書 之 十 七<br />

叢 書 之 十 八<br />

叢 書 之 十 九<br />

叢 書 之 二 十<br />

叢 書 之 二 十 一<br />

叢 書 之 二 十 二<br />

急 慢 性 肝 炎<br />

腎 病 症 候 群<br />

過 敏 性 鼻 炎 之 歷 代 典 籍 研 究<br />

體 質 強 化 之 中 醫 藥 典 籍 研 究<br />

憂 鬱 症 中 醫 典 籍 彙 編<br />

缺 血 性 心 臟 病 中 醫 典 籍 彙 編<br />

慢 性 阻 塞 性 肺 病 中 醫 資 訊 典 籍 彙 編<br />

氣 喘 中 醫 藥 典 籍 整 理<br />

進 行 性 肌 肉 萎 縮 症 中 醫 典 籍 彙 編<br />

類 風 濕 性 關 節 炎 中 醫 典 籍 彙 編<br />

失 眠 中 醫 典 籍 彙 編<br />

飲 食 療 法 中 醫 典 籍 彙 編<br />

SARS 嚴 重 急 性 呼 吸 道 症 候 群 等 病 毒 性 疾 病 中 醫<br />

典 籍 之 研 究<br />

中 醫 調 護 典 籍 文 獻 分 析 研 究<br />

注 意 力 缺 失 過 動 症 之 中 醫 藥 典 籍 研 究<br />

河 洛 中 藥 文 化 之 研 究<br />

華 佗 中 藏 經 之 研 究<br />

產 後 缺 乳 之 中 醫 藥 典 籍 彙 編<br />

消 渴 中 醫 典 籍 彙 編<br />

高 血 壓 中 醫 典 籍 彙 編<br />

發 展 遲 緩 兒 之 典 籍 分 析 與 實 證 運 用 ─ 自 閉 症 與<br />

腦 性 麻 痺 篇<br />

筋 骨 疾 患 養 生 復 健 之 探 討<br />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中 醫 藥 委 員 會<br />

地 址 : 台 北 市 104 中 山 區 雙 城 街 6 號<br />

電 話 :(02)2587-2828<br />

傳 真 :(02)2587-2121<br />

網 址 :www.ccmp.gov.tw<br />

GPN:<br />

定 價 : 新 台 幣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