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2014 Views

清閑與戒懼—從陳繼儒見晚明文人心態一、山林閑雅與妙語 ... - 東吳大學

清閑與戒懼—從陳繼儒見晚明文人心態一、山林閑雅與妙語 ... - 東吳大學

清閑與戒懼—從陳繼儒見晚明文人心態一、山林閑雅與妙語 ... - 東吳大學

SHOW MORE
SHOW LESS
  • No tags were found...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陽<br />

,2001)<br />

,1985),〈<br />

頁 545~601,<br />

書 中 所 述 。 左<br />

子<br />

―― 與 戒 懼 從 陳 繼 儒 見 晚 明 文 人 心 閑 清<br />

知 行 合 一 , 以 極 大 熱 情 的 狂 者 胸 次 成 大 事 、 救 社 稷 。 105 如 陽 明 於 年 譜 中 所 云 :<br />

51 態<br />

吾 自 南 京 已 前 , 尚 有 鄉 愿 意 思 。 在 今 只 信 良 知 真 是 真 非 處 , 更 無 掩 藏 回 護 ,<br />

才 做 得 狂 者 。 使 天 下 盡 說 我 行 不 掩 言 , 吾 亦 只 依 良 知 行 。 106<br />

強 調 自 身 體 悟 到 狂 者 積 極 進 取 精 神 , 以 不 顧 世 俗 批 評 、 直 心 而 行 , 不 作 媚 俗 鄉 愿 ,<br />

表 現 極 大 自 信 與 熱 情 , 以 心 中 良 知 為 形 式 準 則 , 以 狂 者 進 取 態 度 為 主 。<br />

本 節 打 算 透 過 李 贄 、 袁 宏 道 、 陳 繼 儒 三 人 心 態 與 處 事 態 度 , 說 明 自 正 德 王 學<br />

初 興 , 歷 經 嘉 靖 、 萬 曆 朝 演 變 , 在 上 述 三 人 身 上 體 現 出 一 種 趨 勢 , 即 由 狂 者 積 極<br />

進 取 精 神 漸 向 狷 者 有 所 為 有 所 不 為 精 神 轉 變 。 因 此 三 人 接 回 要 於 萬 曆 時 期 , 加 以<br />

名 氣 皆 極 大 , 在 社 會 上 億 課 有 其 影 響 力 , 可 藉 此 表 述 某 部 分 士 人 的 精 神 趨 向 。 以<br />

李 贄 的 狂 傲 、 袁 宏 道 的 自 適 與 陳 繼 儒 的 調 和 , 描 述 由 狂 者 熱 情 進 取 到 狷 者 選 擇 性<br />

退 縮 精 神 的 世 人 精 神 面 貌 轉 變 , 藉 以 討 論 明 中 後 期 政 局 社 會 對 士 人 思 想 的 影 響 與<br />

陳 繼 儒 久 享 大 名 之 因 。<br />

( 一 ) 天 幸 生 我 大 膽 與 絕 假 純 真 : 李 贄 的 狂 與 真<br />

自 陽 明 以 狂 者 自 居 , 力 倡 良 知 學 後 , 歷 經 王 艮 、 顏 鈞 、 何 心 隱 等 泰 州 學 派 的<br />

闡 發 與 拓 展 , 使 王 學 中 狂 者 形 象 益 加 張 揚 。 至 李 贄 則 以 其 率 性 而 為 、 絕 假 純 真 的<br />

言 行 態 度 , 與 積 極 進 取 、 莫 大 自 信 及 熱 情 的 狂 放 心 態 , 被 時 人 目 為 異 端 教 主 , 風<br />

靡 一 時 。 李 贄 , 字 卓 吾 , 泉 州 人 , 生 於 嘉 靖 6 年 (1527), 卒 於 萬 曆 30 年 (1602),<br />

為 明 中 後 期 士 人 個 性 解 放 、 崇 尚 真 情 的 先 驅 者 。 亦 為 泰 州 學 派 發 揚 光 大 的 主 要 人<br />

物 。 學 者 對 李 贄 複 雜 人 格 、 生 平 事 蹟 與 思 想 的 討 論 十 分 豐 富 。 107 在 此 , 筆 者 僅 以<br />

李 贄 的 狂 與 真 二 部 分 來 看 其 與 中 晚 明 政 治 社 會 的 互 動 , 以 凸 顯 其 狂 者 形 象 。<br />

從 孔 子 《 論 語 ‧ 子 路 》 中 所 云 :「 不 得 中 行 而 與 之 , 必 也 狂 狷 乎 」, 108 以 為 若<br />

無 中 行 者 時 , 以 狂 狷 者 為 友 猶 可 成 君 子 , 透 露 出 狂 狷 者 於 孔 子 心 中 地 位 。 至 明 人<br />

蔡 清 則 於 《 四 書 蒙 引 》 中 , 藉 劃 分 中 行 、 狂 、 狷 三 等 , 說 明 其 看 法 :<br />

大 抵 天 下 好 人 有 三 樣 : 一 等 , 志 極 高 而 行 不 掩 者 , 是 之 謂 狂 ; 又 一 等 , 智<br />

105<br />

關<br />

106<br />

王<br />

107<br />

參<br />

108<br />

孔<br />

及 史 小 軍 《 復 古 與 新 變 : 明 代 文 人 史 》( 石 家 庄 : 河 北 教 育 出 版 社 其 對 李 贄 思 想 傳 承 自 泰 州 學 派 、 好 名 心 態 與 自 由 不 受 羈 絆 的 心 態 多 有 著 墨 。 另 外 , 對 李 贄 之 死 一 事 在 思 想 史 上 有 何 意 義 亦 多 有 解 釋 。 以<br />

等<br />

王 學 形 成 與 其 最 初 訴 求 , 可 見 左 東 嶺 《 王 學 與 中 晚 明 士 人 心 態 》, 第 二 章 ,〈 王 陽 明 心 學 品 格 與 弘 治 、 正 德 士 人 心 態 〉, 於<br />

頁 126~271。<br />

明 ,《 王 陽 明 全 集 》, 卷 35,〈 年 譜 三 〉, 陽<br />

頁 1287。<br />

羅 宗 強 《 明 代 後 期 士 人 心 態 研 究 》, 第 五 章 ,〈 心 學 另 類 之 人 生 悲 劇 〉, 頁 265~343; 見<br />

東<br />

《 王 學 與 中 晚 明 士 人 心 態 》, 第 四 章 第 二 節 ,〈 李 嶺<br />

贄 ──<br />

明 心 學 轉 折 的 標 誌 〉,<br />

子 , 趙 龍 文 講 述 、 錢 仲 鳴 筆 記 ,《 論 語 今 釋 》 中 集 ( 台 北 : 正 中 書 局<br />

路 第 十<br />

〉, 頁 1262。 三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