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8.2013 Views

疑问量词的形式表达与推理模式 - WebRing

疑问量词的形式表达与推理模式 - WebRing

疑问量词的形式表达与推理模式 - WebRing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简明吴方言词典》认为“o 伐”字相当于普通话的“吗”字,而邵敬敏(1996)却认<br />

为含“o 伐”字的疑问句相当于正反问句。不论谁是谁非,“吗”字疑问句与正反问<br />

句的界限显然是模糊的,因此把它们归为同一类应比分作两类较为恰当。<br />

3.8 非穷尽疑问量词<br />

3.8.1 圆解性条件与圆满解答<br />

在本小节,我们把本文的理论框架扩展至非穷尽疑问量词。尽管如 2.2 小节<br />

所述,很多强穷尽疑问量词在某些情况下具有非穷尽语义,本小节将只集中讨论<br />

带有外显非穷尽标记的疑问词,例如“who … for example”,这个疑问词将被表达<br />

为非穷尽疑问量词“(at least who)”,其三分结构为<br />

(88) (at least who)(–)(A)<br />

跟“who(–)(A)”不同,(88)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有圆满解答:(1) U 有至少一个<br />

元素已知属于 PERSON A;(2) U 中所有元素都已知为不属于 PERSON A。<br />

据此可以把(88)的圆解性条件确定为:<br />

(89) (at least who)(–)(A) (PERSON A)1 (PERSON A)0 = U<br />

请注意上式右端的两个析取项分别表达上面的(1)和(2)。<br />

接着推导(88)的 CA 公式。由于对非穷尽疑问句而言,其 CA 并不唯一,以<br />

下将提供所有可能 CA,把它们组成一个集合,例如(88)的 CA 便可以表达为 28 :<br />

(90) CA {Y: Y (PERSON A)1}, 若(PERSON A)1 ;<br />

{}, 若(PERSON A)1 = <br />

上式是一个“分段定义函数”(piecewise-defined function),说明在两个不同情况下<br />

CA 的形式。这个函数是说,如果(PERSON A)1 = ,即没有人属于 A,那么<br />

CA 应为“nobody”,在集合论上记作。如果(PERSON A)1 ,那么(PERSON<br />

A)1 的每个非空子集,即任何满足 Y (PERSON A)1 的集合 Y,都是可<br />

接受的 CA,所以我们把这些 Y 组成一个集合,而 CA 可以是这个集合中的任何<br />

一个成员。其他非穷尽疑问量词的圆解性条件及 CA 公式载于附录 C。<br />

28 请注意(90)中的“CA {}”实际上等同于“CA = ”,这里为了统一表达方式,所以采取前一<br />

种写法。<br />

26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