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15 Views

慈經注 - 法雨道場

慈經注 - 法雨道場

慈經注 - 法雨道場

SHOW MORE
SHOW LESS
  • No tags were found...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 經 注一 、 有 信 ( 相 信 如 來 的 覺 悟 saddahati Tathā gatassa bodhiṁ )。二 、 無 病 、 無 惱 ( 消 化 好 、 不 過 冷 、 不 過 熱 )。 三 、 不 詐 (asaṭ ho不 騙 人 )、 不 誑 (amā yā vī 不 騙 己 )。 四 、 精 進 ( 斷 不 善 法 、 具足 善 法 )。 五 、 有 慧 ( 趣 向 ( 透 徹 ) 生 ( 滅 ) 義 , 以 慧 成 就 聖 抉 擇 ( 斷染 ), 正 趣 向 苦 滅 。)。(《 中 部 》M.85./II,95.;D.33./III,237.)(2) 正 直 (ujū ;right).. 質 直 (ujugata)、 不 歪 、 不 曲 。《 慈 經 注 》不 詐 是 「 正 直 」, 不 誑 (amā yā vī ) 是 「 坦 誠 」。 斷 「 身 、語 」 的 扭 曲 為 「 正 直 」, 斷 「 意 」 的 扭 曲 為 「 坦 誠 」。〔 補 注 〕在 世 尊 的 教 誡 中 ,「 正 直 」 是 一 項 重 要 的 教 法 , 對 「 僧 隨念 」( 憶 念 僧 伽 的 功 德 ) 有 一 句 「 正 直 行 道 者 」(ujupaṭ ipanno)的 讚 頌 , 此 句 ,《 清 淨 道 論 》(Vism.219.) 的 解 釋 是 ..「 不 取兩 種 極 端 依 於 中 道 而 行 道 故 , 捨 棄 了 身 語 意 的 彎 曲 及 不 正 等 的過 失 行 道 故 , 為 ‘ 正 直 行 道 ’。」 後 代 的 作 品 說 ..「 直 心 是 道 」、「 直 心 是 道 場 」。在 《 長 部 》(D.25./III,56.) 世 尊 甚 至 於 特 別 凸 顯 「 正 直 」 這單 一 德 目 , 說 ..「 來 ! 明 智 人 (viññū puriso) 不 詐 (asaṭ ho)、不 誑 (amā yā vī )、 正 直 的 人 (ujujā tiko), 我 當 教 他 … 這 無 上清 淨 梵 行 , 於 現 法 中 ( 這 一 生 ), 自 己 將 住 於 作 證 成 就 智 慧 ,( 撇開 七 年 … 乃 至 半 個 月 ) 只 須 七 日 。」 本 經 中 的 「 不 詐 、 不 誑 、正 直 」, 都 是 指 「 正 直 」。 成 就 聖 果 者 , 他 的 心 也 常 住 於 質 直 ,乃 至 於 得 到 悅 、 樂 、 定 。《 增 支 部 》(A.6.10./III,285.~288) 世 尊對 摩 訶 男 (Mahā nā ma 世 尊 的 叔 父 之 子 , 證 初 果 聖 者 ) 說 :「 聖弟 子 隨 念 如 來 (、 法 、 僧 、 戒 、 捨 、 天 ) 時 , 那 個 心 不 纏 縛 於 貪 、19慈 經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 纏 縛 於 瞋 、 不 纏 縛 於 痴 ; 該 心 那 時 即 依 法 而 質 直 (ujugata)。…質 直 心 (ujugatacitto) 之 聖 弟 子 , 隨 義 (= 經 教 ) 而 得 悅 (kā yopassambhati) , 身 輕 安 者 受 樂 (passaddhakā yo sukhaṁvediyati) , 受 樂 者 心 得 定 (= 安 置 於 所 緣 )(sukhino cittaṁsamā dhiyati)。… 聖 弟 子 、 得 果 、 知 悉 ( 佛 ) 教 者 , 多 住 於 此 。」(3) 坦 誠 (sū jū , suhuju (su+h+uju))upright).. 直 譯 : 非 常 正 直 。《 慈 經 注 》不 缺 德 、 公 開 地 做 為 「 正 直 」,( 心 中 ) 湧 現 不 缺 德 , 得 到( 自 己 ) 認 定 為 「 坦 誠 」。 如 此 於 所 緣 境 中 ,( 三 增 上 學 ) 前 二 學( 戒 、 定 ) 可 以 鍛 鍊 自 己 清 淨 的 「 正 直 」, 第 三 ( 慧 ) 學 可 以 鍛 鍊自 己 清 淨 的 「 坦 誠 」。〔 補 注 〕「 坦 誠 」 是 內 心 的 不 誑 , 不 說 妄 , 不 隱 瞞 過 失 , 不 自 我 欺騙 。 十 波 羅 蜜 的 「 真 實 」(sacca) 就 是 指 「 正 直 與 坦 誠 」。「 隱 瞞 過 失 」 是 不 坦 誠 , 屬 於 故 妄 語 罪 ( 故 意 說 妄 語 )。 講妄 語 之 前 可 能 是 貪 或 瞋 的 理 由 , 但 是 講 妄 語 的 那 一 刻 ( 近 因 ),是 覆 藏 真 實 而 發 言 , 覆 藏 屬 於 「 慳 」 心 所 , 亦 即 是 屬 於 「 瞋 根 」。《 律 藏 》(Vin.Mv.I,103.):「 比 丘 憶 念 有 罪 而 不 發 露 ( 即 覆 藏 ),即 是 故 妄 語 罪 。」若 是 同 梵 行 者 (sabrahmacā rī naṁ ) 之 間 , 若 看 到 同 伴 的過 失 , 而 沒 有 把 同 伴 的 過 失 告 訴 他 , 也 有 「 隱 瞞 過 失 」 之 嫌 。若 看 到 同 伴 的 過 失 , 不 把 同 伴 的 過 失 告 訴 他 本 人 , 卻 告 訴 別20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