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15 Views

〈引增上品‧第三經〉之探討 - 佛光大學

〈引增上品‧第三經〉之探討 - 佛光大學

〈引增上品‧第三經〉之探討 - 佛光大學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依 據 《 阿 含 經 》 中 所 載 其 精 進 名 稱 雖 多 , 而 有 關 精 進 的 類 別 , 則 僅 於 三 十 七道 品 中 , 例 如 : 五 根 當 中 的 精 進 根 、 五 力 中 的 精 進 力 、 七 覺 分 中 的 精 進 覺 分 及 八正 道 中 的 正 精 進 等 。 以 下 就 此 部 份 進 行 探 討 :三 十 七 道 品 通 常 稱 為 三 十 七 菩 提 分 法 , 其 內 容 為 : 四 念 處 、 四 正 勤 、 四 神 足 、五 根 、 五 力 、 七 菩 提 分 、 八 正 道 。 大 致 上 分 為 七 類 , 以 下 就 此 七 類 來 探 討 。( 一 )、 四 念 處 : 又 稱 四 念 住 , 即 是 觀 身 不 淨 、 觀 受 是 苦 、 觀 心 無 常 、 觀 法 無 我 。此 乃 是 將 正 念 的 對 象 分 成 四 項 , 即 是 常 不 忘 身 、 受 、 心 、 法 四者 分 別 是 不 淨 、 苦 、 無 常 、 無 我 。四 念 處 雖 在 三 十 七 道 品 中 , 並 沒 有 將 精 進 放 在 念 處 之 內 , 此 並不 代 表 修 四 念 處 時 不 須 精 進 ; 在 《 大 智 度 論 》 中 說 :「 四 念 處中 , 能 懃 繫 心 , 是 精 進 分 。」 30 由 此 可 知 , 修 四 念 處 也 要 以 精 進去 修 。( 二 )、 四 正 勤 : 又 譯 為 四 正 斷 、 四 正 勝 、 四 意 斷 。 在 前 面 探 討 小 乘 經 典 的 精 進意 涵 中 曾 經 討 論 過 , 主 要 是 將 精 進 分 為 四 個 項 目 來 實 踐 : 已 生惡 令 斷 、 未 生 惡 令 不 生 、 未 生 善 令 生 、 已 生 善 令 增 長 , 這 四 種可 以 清 楚 的 知 道 。 主 要 乃 在 斷 惡 和 集 善 。( 三 )、 四 神 足 : 也 稱 為 四 如 意 足 。 即 是 欲 神 足 、 勤 神 足 、 心 神 足 、 觀 神 足 。 係由 欲 求 ( 欲 )、 心 念 ( 心 )、 精 進 ( 勤 )、 觀 照 ( 觀 ) 四 法 之 力 ,引 發 種 種 神 用 而 產 生 之 三 摩 地 ( 定 )。 據 《 大 毘 婆 沙 論 》 卷 一 四一 中 提 到 : 思 求 諸 所 欲 願 , 一 切 如 意 , 故 稱 為 神 , 引 發 於 神 ,故 稱 神 足 。 31 即 依 欲 、 勤 等 力 而 引 發 等 持 , 再 依 止 等 持 而 引 發 種種 神 用 , 故 稱 四 神 足 。( 四 )、 五 根 : 即 是 信 根 、 精 進 根 、 念 根 、 定 根 、 慧 根 。( 五 )、 五 力 : 即 信 力 、 精 進 力 、 念 力 、 定 力 、 慧 力 。在 《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中 說 到 :「 問 .. 何 緣 此 五 名 根 名 力 ? 答 ..能 生 善 法 故 名 根 , 能 破 惡 法 故 名 力 。 有 說 .. 不 可 傾 動 名 根 , 能 摧伏 他 名 力 。 有 說 .. 勢 用 增 上 義 是 根 , 不 可 屈 伏 義 是 力 。 若 以 位 別 ,下 位 名 根 , 上 位 名 力 。 若 以 實 義 , 一 一 位 中 皆 具 二 種 。」 32 引 文 中30《 大 智 度 論 》 卷 16,CBETA, T25, no. 1509, p. 174, b21-22。31《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卷 141,CBETA, T27, no. 1545, p. 725, b17-18。32《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卷 141,CBETA, T27, no. 1545, p. 726, b15-20。10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