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15 Views

〈引增上品‧第三經〉之探討 - 佛光大學

〈引增上品‧第三經〉之探討 - 佛光大學

〈引增上品‧第三經〉之探討 - 佛光大學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煩 惱 障 ; 二 種 愚 為 : 一 是 對 於 執 著 禪 定 而 言 , 另 一 是 因 為 對 於 法 有 了 某 種 程 度 的勝 解 所 產 生 的 慢 心 , 所 以 稱 解 法 慢 ; 解 法 慢 會 障 礙 無 漏 定 和 無 漏 教 , 因 此 菩 薩 透過 各 種 修 行 次 第 , 將 各 種 不 同 的 煩 惱 斷 除 , 而 經 過 此 種 斷 障 之 後 會 產 生 真 如 , 亦為 證 真 如 。聖 位 菩 薩 十 地 的 修 行 , 到 第 四 焰 慧 地 , 雖 然 已 經 得 到 出 世 間 的 智 慧 , 亦 能 以此 出 世 之 慧 斷 除 微 細 的 煩 惱 現 行 障 , 然 與 生 俱 來 的 煩 惱 , 必 須 透 過 一 地 一 地 的 修行 才 能 慢 慢 去 除 。 於 此 焰 慧 地 菩 薩 經 過 此 種 斷 障 之 後 , 所 產 生 的 真 如 澄 觀 在 《 華嚴 經 疏 》 中 說 :由 此 證 得 無 攝 受 真 如 , 謂 此 真 如 無 所 繫 屬 , 非 我 執 等 所 依 取 故 , 得 此 真 如 ,寧 有 定 、 法 之 愛 , 便 能 成 菩 提 分 行 及 不 住 道 行 , 精 進 不 退 。 由 達 無 攝 受 真如 , 便 得 攝 生 之 果 。 67引 文 中 說 由 此 證 得 無 攝 受 真 如 , 此 無 攝 真 如 就 是 無 所 繫 屬 , 不 是 我 執 等 所 能 依取 , 而 得 此 真 如 必 需 斷 除 一 切 對 於 法 和 定 的 執 著 , 及 對 於 我 和 法 、 身 和 五 蘊 有 所執 取 皆 要 斷 除 。 如 此 便 能 成 就 菩 提 分 行 及 不 住 道 行 、 精 進 不 退 。 菩 提 分 行 即 有 七個 段 落 , 而 不 住 道 行 是 不 住 生 死 , 不 住 涅 槃 。二 、 焰 慧 地 菩 薩 之 精 進 行菩 薩 以 十 法 明 門 入 焰 慧 地 , 以 十 種 智 慧 來 成 熟 佛 法 , 焰 慧 地 菩 薩 修 行 的 主 要修 行 內 容 , 為 三 十 七 菩 提 分 法 , 亦 稱 三 十 七 道 品 。 此 菩 提 分 法 的 內 容 是 有 助 於 菩提 ( 證 悟 ) 的 修 行 法 , 修 持 這 些 觀 法 , 能 邁 向 覺 悟 的 目 標 。 內 容 包 含 : 四 念 住 、四 正 勤 、 四 如 意 足 、 五 根 、 五 力 、 七 覺 支 、 八 正 道 等 。 以 下 就 此 地 菩 薩 修 三 十 七菩 提 分 法 的 內 容 說 明 。1、 四 念 處 ( 四 念 住 ): 菩 薩 依 四 念 處 觀 對 治 顛 倒 道 , 捨 離 身 見 。焰 慧 地 菩 薩 第 一 個 觀 修 的 菩 提 分 法 是 四 念 處 。 念 , 有 慧 觀 之 義 ; 四 念 處 , 是於 身 、 受 、 心 、 法 四 境 之 中 , 生 起 不 淨 、 苦 、 無 常 、 無 我 等 觀 慧 , 內 容 為 :(1)觀 身 不 淨 , 以 對 治 淨 顛 倒 ;(2) 觀 受 是 苦 , 以 對 治 樂 顛 倒 (3) 觀 心 無 常 , 以 對治 常 顛 倒 ;(4) 觀 我 顛 倒 。經 中 說 焰 慧 地 菩 薩 所 修 的 四 念 處 :菩 薩 住 此 第 四 地 , 觀 內 身 循 身 觀 , 勤 勇 念 知 , 除 世 間 貪 憂 ; 觀 外 身 循 身 觀 ,67《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 卷 37,CBETA, T35, no. 1735, p. 789, a23-27。21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