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2015 Views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戰 後 台 灣 現 代 詩 的 演 變 與 特 質<br />

(<strong>1949</strong>-<strong>2010</strong>)<br />

傅 敏 認 為 語 言 不 等 於 詩 , 詩 的 語 言 是 在 整 體 的 詩 成 品 中 才 得 以 成 立<br />

, 因 此 語 言 也 並 非 文 字 , 所 以 詩 人 不 應 以 修 辭 文 字 作 為 書 寫 現 代 詩<br />

唯 一 的 創 作 技 巧 , 如 此 反 會 使 詩 的 語 言 陷 入 僵 化 。 所 以 ,「 詩 的 語<br />

言 缺 乏 有 機 性 根 本 不 能 成 立 為 詩 」 35 , 而 有 機 性 的 缺 乏 則 源 於 「 詩<br />

人 語 言 能 力 的 低 劣 。 不 能 拒 絕 語 言 、 控 制 語 言 而 導 致 語 言 的 放 縱 和<br />

浪 費 」, 這 樣 的 詩 人 是 流 於 「 方 法 論 」 末 途 的 。 在 此 處 , 傅 敏 提 出<br />

了 一 個 「 語 言 有 機 性 」 的 概 念 , 只 不 過 在 論 述 中 , 我 們 難 以 尋 索 此<br />

「 有 機 性 」 概 念 的 確 切 解 釋 , 雖 然 他 提 出 「 詩 想 」 36 來 作 為 有 機 性<br />

的 概 念 核 心 。 而 鄭 炯 明 透 過 批 判 吳 濁 流 提 出 了 語 言 的 機 能 論 :<br />

需 知 語 言 了 聽 覺 上 的 機 能 外 , 尚 有 意 義 上 的 機 能 , 寫 成 文<br />

字 時 , 則 又 有 視 覺 上 的 機 能 。 一 首 詩 的 好 或 壞 、 成 立 與 否<br />

, 並 不 是 單 看 「 音 樂 性 」 就 能 決 定 的 , 相 反 的 往 往 決 定 於<br />

意 義 上 層 次 的 高 低 …… 37<br />

先 以 下 圖 表 現 鄭 炯 明 的 思 維 :<br />

35<br />

同 前 註 。<br />

36 「 詩 想 」 指 的 是 詩 作 發 生 前 的 內 在 意 念 , 傅 敏 以 為 詩 語 言 的 創 新 還 不<br />

如 詩 想 的 創 新 , 換 言 之 , 只 要 詩 想 能 夠 創 新 , 詩 語 言 必 然 會 跟 著 詩 想 轉 變<br />

。( 同 前 註 ) 岩 上 則 以 為 「 詩 人 往 往 有 異 於 凡 夫 俗 子 的 異 想 與 千 迴 百 轉 的<br />

縈 思 」( 引 自 〈 從 詩 想 的 動 向 看 鄭 炯 明 的 「 歸 途 」〉,《 笠 》 期 ,P.17)<br />

37<br />

引 自 鄭 炯 明 〈「 再 論 中 國 的 詩 」 讀 後 〉,《 笠 》41 期 ,1971.2,P.58。<br />

32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