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2015 Views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如 果 一 首 詩 的 好 壞 在 於 意 象 的 準 確 與 否 , 那 麼 準 確 的 本 質 應 該 就 在<br />

於 創 造 性 , 趙 天 儀 論 述 創 造 性 的 第 一 個 重 點 , 當 然 就 是 意 象 以 至 於<br />

作 品 的 原 創 價 值 , 凡 具 備 原 創 性 的 意 象 使 用 與 作 品 呈 現 , 均 具 備 著<br />

某 種 無 法 以 模 擬 去 完 成 的 典 型 性 , 所 以 具 備 獨 創 性 的 意 象 或 是 作 品<br />

, 必 然 就 具 有 一 定 的 範 例 性 , 假 使 這 樣 的 範 例 不 斷 地 被 人 重 製 的 話<br />

, 甚 至 造 成 某 種 跟 風 流 行 , 必 然 會 減 損 藝 術 或 文 學 之 價 值 。 因 此 一<br />

個 具 備 自 覺 的 現 代 詩 人 , 就 必 須 在 「 現 實 性 」 的 基 礎 , 與 「 即 物 性<br />

」 的 方 法 中 , 不 斷 呈 現 出 意 象 與 作 品 的 「 創 意 性 」, 在 其 中 必 須 擺<br />

脫 慣 常 陳 舊 的 窠 臼 , 避 免 重 複 單 一 的 思 維 或 者 意 象 , 於 是 「 新 鮮 性<br />

」 就 變 成 一 個 挽 救 「 陳 舊 」 的 方 式 。 趙 天 儀 以 三 個 概 念 論 述 「 創 意<br />

性 」, 的 確 可 以 補 足 笠 詩 人 過 度 強 調 生 活 性 書 寫 與 意 象 使 用 , 卻 導<br />

致 創 作 流 於 逐 漸 喪 失 藝 術 性 與 創 意 的 弊 病 , 更 可 以 看 出 笠 詩 論 並 未<br />

排 斥 意 象 的 使 用 , 但 為 了 避 免 以 修 辭 或 文 字 形 式 的 概 念 來 思 維 意 象<br />

, 笠 詩 人 提 出 各 種 論 述 意 象 的 看 法 , 也 使 八 0 年 代 林 亨 泰 、 非 馬 等<br />

笠 同 仁 , 逐 漸 以 意 象 作 為 批 評 與 書 寫 的 主 軸 。<br />

第 四 節 小 結<br />

民 國 六 十 八 年 (1979) 十 一 月 三 十 日 , 李 魁 賢 、 蕭 蕭 與 林 煥 彰<br />

三 人 在 民 眾 日 報 台 北 管 理 處 會 議 室 三 人 對 談 , 透 過 當 時 幾 本 詩 選 的<br />

49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