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2015 Views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就 第 二 原 則 而 言 , 覃 子 豪 與 紀 弦 的 確 有 相 當 的 差 異 性 , 其 差 異<br />

點 在 於 覃 子 豪 強 調 「 讀 者 」 閱 讀 的 「 接 受 性 」, 紀 弦 則 從 「 作 者 」<br />

創 作 的 「 原 創 性 」 與 「 完 成 度 」。 換 言 之 , 覃 子 豪 批 判 「 現 代 派 」<br />

過 度 強 調 「 作 者 」、「 移 植 」 與 「 主 知 」, 反 而 使 新 詩 走 向 晦 澀 與 難<br />

懂 、 模 糊 與 混 亂 , 不 利 於 詩 走 向 民 眾 的 接 受 與 閱 讀 , 而 詩 的 價 值 也<br />

在 於 使 否 能 讓 讀 者 讀 懂 ; 但 紀 弦 在 1957 年 12 月 〈 對 於 所 謂 六 原 則<br />

的 批 判 〉( 以 下 簡 稱 〈 批 判 〉) 一 文 中 , 認 為 讀 者 的 問 題 屬 於 次 要 問<br />

題 , 畢 竟 讀 者 的 欣 賞 能 力 有 其 高 下 優 劣 , 創 作 者 寫 作 時 必 須 考 慮 的<br />

是 作 品 的 完 成 度 , 而 並 非 先 思 考 讀 者 是 否 能 懂 得 自 身 的 作 品 。 簡 言<br />

之 , 覃 子 豪 與 紀 弦 歧 異 的 地 方 在 於 「 讀 者 論 」 還 是 「 作 者 論 」 的 問<br />

題 , 當 然 這 個 問 題 的 延 伸 也 閉 關 關 乎 新 詩 應 走 向 「 大 眾 」 或 是 「 小<br />

眾 」, 更 絕 對 會 牽 涉 到 表 現 手 法 應 該 「 單 純 易 懂 」 還 是 「 複 雜 難 懂<br />

」。<br />

而 第 三 原 則 不 過 是 第 二 原 則 的 進 一 步 闡 釋 , 既 然 覃 子 豪 強 調 「<br />

讀 者 」、「 大 眾 」、「 單 純 易 懂 」 與 「 為 人 生 而 藝 術 」, 當 然 就 更 強 調<br />

新 詩 創 作 的 重 點 在 於 「 實 質 」 與 「 內 容 」, 於 是 「 生 活 經 驗 」 就 變<br />

成 新 詩 創 作 的 重 要 主 題 。 也 就 說 覃 子 豪 在 此 原 則 裡 隱 含 著 對 「 現 代<br />

派 」 的 批 判 , 認 為 現 代 派 「 玩 弄 技 巧 」, 脫 離 對 於 人 生 經 驗 的 關 注<br />

35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