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15 Views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230 第 一 章 導 論 新 時 代 的 方 向 : 學 習 佛 陀 的 教 導第 一 節 總 綱 231理 想 人 物 的 可 能 性 ; 又 以 《 阿 含 》 聖 典 為 本 , 判 分 如 來 藏 為 大 乘 「 別教 」 373 。 這 完 全 異 於 華 語 系 佛 教 的 舊 典 範 。 其 次 ,「 以 人 間 的 佛 陀── 釋 迦 為 本 」, 基 於 聖 典 成 立 史 論 , 建 構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論 為 主的 判 教 論 , 不 僅 異 於 太 虛 法 師 的 「 大 乘 別 有 法 源 ( 在 『 阿 含 經 』 以外 )」, 更 新 於 華 語 系 傳 統 的 神 話 式 判 教 。 第 三 ,「 人 間 佛 教 」 的 時代 標 誌 , 延 續 太 虛 法 師 「 人 生 佛 教 」 的 時 代 精 神 。 這 個 「 新 」 機 ,推 動 台 灣 為 主 的 海 外 華 人 佛 教 ; 對 中 華 本 土 的 可 能 影 響 , 或 可 隨 喜觀 待 。新 典 範 的 「 一 本 三 大 」, 批 判 華 語 系 的 舊 佛 教 , 活 化 ( 海 外 )華 語 佛 教 。1944 年 與 人 合 編 的 《 中 國 佛 教 史 略 》, 綜 說 「 中 國 佛 教 ,源 於 印 度 之 佛 教 , 流 行 於 中 國 民 間 」 374 , 歸 結 於 展 望 「 新 中 國 之 新佛 教 」 375 。1951 年 講 《 淨 土 新 論 》,1971 年 出 版 《 中 國 禪 宗 史 ──從 印 度 禪 到 中 華 禪 》; 合 而 觀 之 , 正 好 對 治 華 語 佛 教 修 持 主 流 的 淨土 與 禪 。 在 《 契 理 人 間 》, 點 釋 台 賢 判 教 。 這 些 , 正 是 新 典 範 本 於印 度 佛 教 , 緣 於 救 教 之 念 , 寄 語 華 語 系 的 舊 佛 教 。置 身 於 中 華 文 化 與 民 族 的 衰 落 時 代 , 一 份 華 夏 民 族 情 感 與 文 化關 懷 , 思 考 著 : 充 實 的 華 夏 古 典 文 化 與 漢 唐 盛 世 為 何 慢 性 衰 落 至今 。1975 年 出 版 專 著 :《 中 國 古 代 民 族 神 話 與 文 化 之 研 究 》 376 。 早373 《 如 來 藏 之 研 究 》(《 印 順 1981b》〈 自 序 〉 頁 1)。374 《 印 順 22》 頁 1。375376同 上 , 頁 92-3。相 類 的 思 考 ,1953 年 寫 有 〈 中 國 的 宗 教 興 衰 與 儒 家 〉( 參 見 《 印 順在 準 備 成 熟 新 典 範 之 際 , 已 緣 於 梁 漱 溟 先 生 之 出 佛 歸 儒 , 而 深 思 佛教 如 何 安 民 興 邦 377 。 廣 對 華 夏 固 有 的 儒 與 道 之 疏 理 , 著 有 專 文 ; 還曾 評 及 同 時 代 的 新 儒 家 378 。 因 此 說 , 新 典 範 的 「 根 本 信 念 」 之 一 乃「 不 為 民 族 情 感 所 拘 蔽 」 379 , 但 不 是 沒 有 民 族 與 文 化 情 感 380 , 更 非不 關 心 置 身 的 國 家 與 文 化 ; 而 是 歸 依 佛 法 僧 , 以 佛 法 利 民 興 邦 、 莊嚴 文 化 , 從 而 「 發 揚 佛 法 以 鼓 鑄 世 界 性 之 新 文 化 」 381 。新 典 範 的 發 展 過 程 , 中 華 鄰 邦 的 日 本 之 現 代 佛 學 研 究 , 曾 有 「 相19》 的 第 2 文 )。。377新 儒 學 的 開 山 梁 漱 溟 先 生 , 早 年 曾 激 發 太 虛 法 師 的 「 人 生 佛 教 」; 又於 1937 年 自 述 「 出 佛 歸 儒 」 的 原 因 , 而 印 順 法 師 聞 之 。 這 些 都 影 響 印 順 法師 創 新 典 範 。 在 大 時 代 的 文 化 激 盪 與 人 生 抉 擇 上 , 梁 先 生 歷 經 救 國 救 人 的 運動 , 晚 年 卻 宣 稱 :「 我 一 直 是 持 佛 家 的 思 想 」, 並 對 分 熊 十 力 先 生 為 「 儒 家 」( 轉 引 述 自 〈 景 海 峰 〉)。 而 印 順 法 師 則 自 歸 本 釋 尊 以 來 , 一 任 時 代 與 人 心 之激 盪 與 急 變 , 致 心 創 新 佛 教 思 想 典 範 ; 後 來 , 著 作 被 ( 新 儒 家 ) 據 以 研 究 佛學 ( 如 《 牟 宗 三 1984》 頁 29&411,《 中 哲 史 勞 著 》 卷 中 頁 194), 乃 至 引 人即 世 學 而 安 頓 於 佛 陀 之 教 。378專 文 在 《 印 順 19》 的 第 3-4 文 。 在 《 印 順 20》, 第 1 文 專 評 第 一 代的 「 熊 十 力 的 新 唯 識 論 」, 第 8 文 涉 及 第 二 代 的 唐 君 毅 先 生 之 「 絕 對 精 神 」;早 在 《 印 順 9》 已 評 及 牟 宗 三 先 生 (〈 自 序 〉 頁 6), 後 來 還 與 之 「 論 三 諦 三智 與 賴 耶 通 真 妄 」(《 印 華 5》 第 7 文 )。379 《 印 順 1968》〈 序 〉 頁 2。380例 如 ,1994 的 巡 禮 中 華 本 土 時 , 真 情 流 露 於 「 頂 禮 一 拜 , 潸 然 落 淚 」( 參 見 《 潘 煊 2002》 頁 302,《 印 順 2005》 頁 209)。381 《 印 順 14》 第 14 文 。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