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15 Views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118 第 一 章 導 論 新 時 代 的 方 向 : 學 習 佛 陀 的 教 導第 一 節 總 綱 119第 三 項佛 教 聖 典 解 釋 學與 印 度 文 化 史 的 交 會 承 轉 點 173 。 該 研 究 進 路 與 線 索 , 亦 反 應 佛 教 在印 度 發 展 的 大 背 景 , 由 此 說 明 佛 教 在 印 度 的 發 展 , 終 消 融 於 印 度 大佛 陀 之 教 乃 佛 陀 創 始 於 人 類 文 明 的 軸 心 時 代 , 批 判 在 家 祭 司 為主 的 傳 統 婆 羅 門 神 權 種 姓 社 會 , 發 揮 出 家 沙 門 的 勤 修 精 神 。 新 宗 教始 於 教 外 人 士 的 皈 信 , 弟 子 明 顯 分 為 僧 信 。 三 重 契 機 之 教 , 反 應 佛陀 的 創 教 , 適 合 觀 察 新 創 的 佛 教 之 維 續 ; 相 應 地 , 適 合 分 析 聖 典 的集 成 動 力 與 旨 趣 。 因 此 , 以 三 重 契 機 , 研 究 佛 陀 的 教 導 , 乃 是 置 於佛 陀 創 教 的 歷 史 背 景 。 新 創 的 佛 教 之 維 續 與 傳 演 , 就 是 三 重 契 機 教導 , 各 得 其 益 , 形 成 佛 教 的 根 源 。 具 體 說 明 各 重 契 機 的 道 次 第 , 則依 循 現 存 的 聖 典 文 本 , 以 道 次 第 的 定 型 式 為 主 要 線 索 , 適 度 考 察 聖典 文 本 的 發 展 。在 聖 典 解 釋 學 中 , 以 定 型 式 為 線 索 , 乃 是 很 基 礎 的 方 法 。 隨 喜參 與 「 重 現 釋 尊 教 導 的 研 究 」, 重 視 佛 陀 之 教 的 歷 史 性 。 這 適 合 回到 佛 陀 創 教 的 歷 史 背 景 , 再 就 宗 教 與 社 會 的 互 動 172 , 觀 察 新 創 的 佛教 之 維 續 ; 釋 尊 說 法 的 原 創 性 , 建 立 新 的 佛 教 , 這 亦 是 世 界 佛 教 史以 暢 活 華 語 系 佛 教 。172佛 陀 三 重 契 機 , 教 導 道 次 第 , 會 歸 於 菩 提 ; 這 將 新 創 的 佛 教 植 根 於社 會 , 契 合 世 間 倫 理 , 次 第 地 導 向 出 世 間 。 加 上 《D26&27》 與 《 長 阿 第 5&6經 》, 可 以 糾 正 《 康 譯 韋 伯 1996a》 偏 取 佛 教 : 單 為 僧 侶 的 出 世 宗 教 (《 古 正美 2003》 頁 15 已 曾 批 評 )。 上 述 法 義 的 當 代 詮 釋 , 則 為 教 法 相 益 於 社 會 ( 類同 於 《 鄧 子 義 2004b》 的 旨 趣 ), 進 趨 菩 提 。173 (a) 釋 尊 說 法 創 教 , 在 印 度 重 塑 新 鑄 沙 門 修 行 團 體 ; 就 佛 教 的 發 展 ,在 印 度 史 與 世 界 佛 教 的 交 會 承 轉 上 , 最 關 鍵 的 論 題 是 佛 法 的 原 創 性 。 例 如 ,在 印 度 學 者 的 《Bhattacharyya2000》, 廣 泛 檢 討 佛 教 的 起 源 問 題 後 , 認 為 :佛 教 乃 「 吠 陀 宗 教 傳 統 的 分 枝 (offshoot)」( 頁 55)。 這 是 印 度 學 者 常 有 的 見解 , 西 方 學 者 亦 多 ( 同 上 , 頁 37f.)。 由 此 而 論 , 在 太 虛 法 師 的 現 代 佛 教 改革 , 以 中 國 佛 學 的 佛 陀 觀 為 基 , 判 分 世 界 佛 教 ; 這 仍 是 囿 於 中 國 傳 統 ( 參 見本 書 的 附 錄 一 )。 在 印 順 法 師 的 新 典 範 ( 同 上 參 ), 透 過 聖 典 , 研 究 與 詮 釋 釋尊 的 教 導 , 而 判 教 ; 核 心 法 義 在 溝 通 佛 法 與 初 期 大 乘 , 正 斥 印 度 佛 教 的 梵 神化 、 點 化 華 語 系 東 亞 佛 教 。 這 就 接 近 佛 教 學 與 印 度 學 的 核 心 。 在 全 球 化 的 新時 代 , 先 對 焦 認 識 佛 教 學 與 印 度 學 的 核 心 , 乃 溝 通 國 際 思 潮 的 第 一 步 ; 從 而 ,理 解 地 參 與 世 界 宗 教 對 話 ( 與 文 明 交 流 ), 學 習 佛 陀 的 教 導 。(b1) 就 上 述 而 論 ,「 重 現 釋 尊 教 導 」 的 研 究 課 題 , 有 核 心 地 位 ; 在 佛陀 創 教 的 歷 史 背 景 , 則 是 開 拓 課 題 , 建 立 拱 心 石 (〈 林 煌 洲 2000&2001a&b〉與 〈 呂 凱 文 2004a&2005a&b〉 都 為 此 意 趣 )。(b2) 類 似 地 , 就 華 語 系 東 亞佛 教 而 論 , 置 於 華 夏 文 明 傳 統 與 印 度 佛 教 的 交 會 承 轉 上 , 乃 是 核 心 。 由 此 而論 , 在 太 虛 法 師 的 現 代 佛 教 改 革 , 以 中 國 佛 學 式 的 如 來 藏 唯 心 論 為 本 , 盡 心致 力 於 中 國 佛 學 之 復 興 ; 其 功 有 助 中 國 佛 學 , 難 以 鮮 明 化 華 夏 與 東 亞 文 化 的多 元 性 與 世 界 性 。 在 印 順 法 師 的 新 典 範 , 置 於 印 度 佛 教 與 華 夏 文 明 傳 統 的 交會 承 轉 上 , 批 判 華 語 系 佛 教 的 舊 典 範 , 例 如 《 中 國 禪 宗 史 ─ 從 印 度 禪 到 中 華禪 》( 參 見 《 印 順 1971b》); 這 就 切 中 核 心 , 注 入 新 血 , 開 展 新 頁 。(b3)《 萬金 川 2005》 論 及 :「 源 頭 語 文 化 」 有 助 用 出 漢 譯 佛 典 的 價 值 ( 頁 83)。 依 此而 論 , 巴 漢 對 讀 , 有 助 於 用 出 漢 譯 《 阿 含 經 》 的 價 值 , 滴 注 新 血 於 華 語 系 佛教 ; 再 則 , 比 較 印 度 語 系 的 ( 巴 利 ) 佛 教 聖 典 與 婆 羅 門 教 聖 典 ( 特 別 是 《 奧義 書 》), 易 於 對 顯 佛 陀 的 特 勝 教 導 和 理 解 佛 陀 如 何 重 構 婆 羅 門 教 的 思 想 。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