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15 Views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166 第 一 章 導 論 新 時 代 的 方 向 : 學 習 佛 陀 的 教 導第 一 節 總 綱 167成 於 海 外 的 台 灣 , 創 建 華 語 系 佛 教 的 新 典 範 , 異 於 太 虛 法 師 代 表 的華 語 系 佛 教 舊 典 範 237 , 化 為 「 人 間 佛 教 」 的 時 代 標 誌 ; 隨 台 灣 佛 教近 二 十 年 的 興 盛 發 展 , 深 刻 影 響 台 灣 為 主 的 海 外 華 人 佛 教 , 漸 及 中華 本 土 , 交 流 於 國 際 , 推 展 到 21 世 紀 。華 語 系 佛 教 的 當 代 新 發 展 , 始 於 1980 年 代 末 。 這 時 , 中 華 鄰邦 的 日 本 與 南 韓 , 海 外 華 人 的 台 、 港 與 新 加 坡 , 都 已 邁 向 現 代 之 後 ;中 華 本 土 邁 步 改 革 (1990 年 代 的 越 南 亦 改 革 開 放 ), 趙 樸 初 居 士(1907-2000) 發 展 「 人 間 佛 教 」 的 思 想 238 , 推 動 興 革 ; 中 華 本 土的 佛 教 根 植 大 地 , 深 具 展 望 239 。 海 外 華 人 佛 教 多 元 發 展 , 台 灣 佛 教237238如 《 印 順 1985b》 辨 異 於 太 虛 法 師 ( 頁 16)。參 見 《 鄧 子 美 2003》 頁 251-6。239 (a) 參 見 《 鄧 子 美 2003》 頁 535-44。 在 《 鄧 子 美 2004b》 中 , 以 「 佛教 能 夠 適 應 和 輔 翊 中 國 現 代 化 的 革 命 性 轉 型 」( 引 自 張 新 鷹 教 授 在 該 書 的〈 序 〉, 頁 1), 作 為 目 的 ; 吸 收 西 方 宗 教 學 的 成 果 , 顯 發 近 現 代 中 國 佛 教 的某 些 精 義 , 以 利 促 進 中 國 現 代 化 , 佛 教 創 新 為 社 會 的 多 元 價 值 之 一 ; 並 以 台灣 佛 教 的 「 成 功 經 驗 」, 作 為 個 別 例 證 ( 頁 277-8)。(b1) 關 心 佛 法 之 增 益 受 用 , 略 述 一 言 。(b1.1)《 黃 仁 宇 1998》 認 為 : 中 華 傳 統 文 化 的 長 處 要 「 用 」 於 現 代 ,以 西 學 為 「 體 」 的 現 代 化 之 後 , 才 能 發 生 效 能 ( 頁 5:「 先 有 現 代 化 , 才 能發 揮 精 神 與 效 能 」, 頁 68:「 在 體 制 上 講 , 中 國 之 現 代 與 西 化 區 別 至 微 」)。所 以 說 :「 西 學 為 體 , 中 學 為 用 」。 在 台 灣 , 佛 教 的 現 代 改 革 與 溯 本 人 間 佛 陀 ,於 現 代 化 之 後 的 近 二 十 年 , 榮 盛 「 用 」 於 台 灣 , 可 為 其 論 的 一 個 例 證 。(b1.2)有 人 預 期 說 :「 台 灣 佛 教 的 今 天 , 很 可 能 就 是 中 國 佛 教 的 明 天 」( 轉 引 自 〈 宣方 2005〉 頁 23)。 若 認 識 台 灣 經 驗 的 個 別 性 與 可 對 比 的 相 益 重 點 , 更 有 助 於相 啟 發 。 華 夏 文 明 創 始 於 中 華 本 土 , 傳 統 深 厚 , 流 灌 為 今 日 之 正 用 , 需 多 元善 緣 與 更 多 的 靜 觀 。 相 同 地 , 佛 法 的 宗 教 典 範 融 植 於 中 華 本 土 ,「 一 向 有 教而 又 有 學 」(《 牟 鍾 鑒 1995》 頁 143), 隨 著 傳 統 文 化 的 當 代 轉 化 , 佛 教 典 範人 心 的 鮮 明 宗 教 性 與 整 合 內 聚 力 , 加 以 正 行 佛 法 、 諦 詮 佛 教 , 可 凝 聚 新 宗 教典 範 ( 如 《 鄧 子 美 2004b》 頁 276)。 對 於 中 西 體 用 之 論 , 契 佛 法 的 當 代 之 用 ,則 是 「 佛 法 為 軟 體 , 世 學 為 硬 體 」, 亦 即 是 以 覺 醒 的 方 法 活 絡 世 間 , 在 世 間活 現 菩 提 。(b2) 佛 法 如 何 更 加 正 用 於 台 灣 , 乃 至 華 人 文 化 圈 ? 在 當 今 的 時 節 因緣 , 落 實 的 方 便 有 多 元 。 顯 發 佛 教 的 傳 統 之 相 適 或 助 益 於 當 代 新 創 , 可 為 要項 之 一 , 尤 其 在 歷 經 傳 統 浩 劫 的 地 方 。 當 今 , 正 法 宣 說 , 共 論 於 思 考 生 命 與時 代 方 向 的 人 , 特 別 是 啟 迪 知 識 青 年 ; 這 乃 久 遠 之 本 , 有 助 於 契 合 佛 法 的 覺世 本 義 。 再 如 , 立 本 釋 尊 的 歷 史 真 實 性 , 解 釋 佛 法 的 世 間 諦 解 ( 從 經 驗 分 析世 間 的 苦 難 因 果 與 解 決 之 道 ), 善 巧 對 話 中 華 本 土 的 思 潮 ( 如 《 林 鎮 國 1999》頁 33:「 馬 克 思 主 義 者 的 『 佛 教 批 判 』」, 或 參 考 《Bhattacharyya2000》51-3、《 李 澤 厚 2003》)。 又 可 參 考 華 語 系 佛 教 的 老 友 之 新 開 創 ; 當 代 新 儒 學 曾 榮盛 於 ( 港 ) 台 灣 學 術 文 化 界 , 儒 學 與 現 代 化 廣 受 討 論 。《 杜 維 明 1996》 深 思時 況 , 結 說 :「 將 來 真 能 持 之 以 恆 的 儒 家 學 術 道 場 恐 怕 只 有 指 望 大 陸 了 」( 頁468)。《 李 澤 厚 2003》 雖 ( 過 於 ) 苛 責 : 其 作 用 「 至 今 未 能 跨 出 狹 小 學 院 門牆 , 與 大 眾 社 會 幾 毫 無 干 系 」( 頁 138)。 但 是 , 新 儒 學 的 第 三 代 頗 有 仁 人 著眼 當 代 , 觀 察 世 局 機 運 , 互 動 對 話 於 國 際 學 界 (《 鄧 子 美 2004b》 頁 179 已有 類 似 的 讚 許 ), 引 領 思 考 「 中 華 世 界 」。(c) 佛 教 榮 盛 於 現 代 化 之 後 的 台 灣 , 融 入 新 時 代 的 全 球 化 。 南 傳 佛 教的 國 家 ( 例 如 泰 國 ) 正 朝 現 代 化 , 佛 教 的 時 代 展 現 漸 為 一 新 。 相 對 地 , 南 傳佛 教 作 為 該 國 域 的 核 心 宗 教 , 發 展 全 面 的 宗 教 文 化 , 可 為 台 灣 ( 華 人 ) 佛 教參 考 。 另 方 面 , 基 督 宗 教 乃 台 灣 宗 教 的 少 數 , 該 宗 教 典 範 仍 展 現 全 面 的 宗 教文 化 , 可 為 他 山 之 石 。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