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15 Views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76第 一 章 導 論 新 時 代 的 方 向 : 學 習 佛 陀 的 教 導第 一 節 總 綱 77乃 至 致 力 論 析 「 釋 尊 出 家 修 行 的 生 活 」 89 , 探 究 戒 學 。 但 是 , 由 於大 時 代 的 修 學 因 緣 , 其 研 究 文 獻 90 , 大 都 依 於 古 代 漢 譯 佛 典 , 兼 用日 譯 南 傳 大 藏 經 與 現 代 譯 出 的 部 份 西 藏 佛 典 。 沒 有 回 到 印 度 語 系 的佛 典 本 身 , 這 自 然 影 響 其 精 審 研 究 。 就 現 代 研 究 方 法 與 成 果 , 主 要透 過 日 本 學 者 的 著 作 , 這 自 然 影 響 國 際 對 話 ; 難 得 地 , 未 落 入 獨 我的 封 閉 論 述 。 時 代 的 因 緣 , 華 人 的 開 創 式 研 究 , 從 而 影 響 研 究 方 法的 施 用 、 研 究 成 果 的 重 現 意 味 變 淡 ; 這 些 不 足 , 相 對 於 重 視 方 法 論與 基 礎 文 獻 的 學 者 , 更 加 明 顯 91 。 隨 著 學 者 善 士 追 求 真 理 的 熱 誠 、佛 弟 子 修 學 佛 法 的 真 切 , 在 新 時 代 推 展 , 已 見 各 式 的 補 充 與 推 展 。就 當 今 的 海 外 華 人 學 者 的 繼 承 與 新 創 92 , 在 《 楊 郁 文 1993》,403-39)。89 《 初 大 》 頁 298, 置 於 「 戒 學 三 階 段 」 的 架 構 中 。《 初 大 》 的 上 述 論析 , 都 是 為 了 證 明 :「 大 乘 佛 法 」 乃 是 「 復 歸 於 佛 陀 的 運 動 」(《 印 順 1971a》頁 877)。 該 思 想 所 基 的 文 獻 , 正 是 《 沙 門 果 經 》 道 次 第 定 型 式 所 含 蓋 的 戒學 。 對 此 ,《Kin-tung2004》 更 精 詳 研 究 ( 詳 見 第 5.2&5.3 節 , 頁 112-145)。90在 《 吳 汝 鈞 1983》, 就 評 其 「 不 講 文 獻 學 」( 頁 33)。 相 對 地 , 呂 澂 先生 乃 是 極 難 得 的 少 數 , 運 用 各 語 系 的 佛 典 文 獻 , 參 考 日 本 與 西 方 學 者 的 現 代研 究 。91印 順 法 師 的 聖 典 研 究 , 乃 至 整 個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的 研 究 , 主 要 是 參 考 古今 的 華 譯 佛 典 ; 聖 典 成 立 史 則 對 讀 《 日 譯 南 傳 大 藏 經 》。 這 種 以 譯 典 為 主 的研 究 , 在 研 究 價 值 與 限 制 上 ,《 萬 金 川 2005》 作 了 方 法 論 的 反 省 ( 頁 83)。92 (a) 在 〈 林 崇 安 1991&2003&2004〉, 研 究 《 四 部 阿 含 》 的 集 成 史 ,成 果 多 所 異 於 印 順 法 師 的 聖 典 成 立 史 論 。 但 是 , 若 從 研 究 方 式 與 引 證 的 古 代依 循 印 順 法 師 的 聖 典 成 立 史 論 93 。 全 書 以 「 阿 含 道 次 第 」, 編 輯 《 阿含 要 略 》。 開 拓 研 究 方 式 與 視 野 , 聖 典 文 獻 參 考 巴 利 藏 , 漢 巴 對 讀 ,擴 大 參 考 日 英 的 研 究 文 獻 與 工 具 書 。 據 〈 楊 郁 文 2003&2004〉 的 說明 , 待 出 版 的 《 阿 含 辭 典 》 可 能 會 是 該 領 域 的 嶄 新 工 具 書 , 直 接 助益 解 讀 漢 譯 《 阿 含 經 》, 將 為 研 究 ( 與 實 用 ) 佛 教 聖 典 推 展 新 基 礎 94 。在 〈 開 仁 1999a-2005〉 的 系 列 文 章 與 書 , 回 到 巴 漢 聖 典 , 廣 用文 獻 來 看 , 幾 乎 大 同 於 印 順 法 師 ; 特 別 , 在 證 明 《 四 部 阿 含 》 的 形 式 與 關 係上 , 都 同 據 印 順 法 師 引 述 的 《 瑜 論 》, 解 讀 則 異 。 因 此 , 從 大 方 向 來 看 , 仍可 廣 泛 歸 屬 於 同 一 個 研 究 方 式 的 新 成 果 。(b) 其 研 究 《 阿 含 經 》 的 止 觀 與 道 次 第 , 亦 廣 泛 運 用 《 瑜 論 》, 例 如 〈 林崇 安 1997&2003〉。 但 是 , 這 些 研 究 的 意 旨 豐 富 切 要 , 研 究 意 識 並 不 是 延 續印 順 法 師 的 四 類 聖 者 架 構 。 例 可 參 見 〈 林 崇 安 1996a&2000〉。93 (a) 頁 2&6-7( 頁 7: 整 理 聖 典 史 的 四 大 宗 趣 與 印 度 史 )。 但 對 印 度 佛教 史 論 , 則 未 全 依 循 ( 如 頁 8, 並 引 水 野 先 生 與 呂 澂 先 生 的 分 類 )。 該 書 多處 引 用 《 須 深 經 》 與 《 井 水 喻 經 》( 頁 29& 118& 133& 324& 346& 443), 但未 兩 經 合 解 , 亦 未 指 涉 四 類 聖 者 的 架 構 。《 楊 郁 文 2000》 則 為 法 義 研 究 ;《 楊郁 文 1993&2000》 都 以 漢 譯 為 主 , 行 巴 漢 對 讀 , 亦 未 述 及 該 架 構 。(b) 同 作 者 另 有 〈 雜 佛 . 解 題 〉、〈 中 佛 . 解 題 〉、〈 長 佛 . 解 題 〉、〈 增佛 . 解 題 〉, 都 用 印 順 法 師 的 聖 典 成 立 史 論 。 相 同 情 形 亦 在 《 真 慧 1992》( 頁28)、《 天 襄 1998》( 頁 10-11)。94 (a) 對 於 佛 教 聖 典 的 研 究 ,〈 蔡 奇 林 2001b&2002&2004a&b〉 的 系 列 ,亦 奠 基 ( 巴 利 ) 聖 典 的 語 言 文 獻 ;《 蔡 奇 林 1997》 開 巴 利 文 法 教 材 的 風 氣 ,廣 被 使 用 。 另 有 會 集 巴 利 的 數 位 資 料 ( 參 見 :http://ccbs.ntu.edu.tw/BDLM/index.htm)。(b) 在 〈 高 明 道 1991〉( 作 者 為 德 人 ), 強 於 文 獻 學 的 研 究 方 式 。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