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15 Views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182 第 一 章 導 論 新 時 代 的 方 向 : 學 習 佛 陀 的 教 導第 一 節 總 綱 183( 在 『 阿 含 經 』 以 外 )」。 對 此 , 太 虛 法 師 曾 評 議 其 書 乃 近 於 「 大 乘非 佛 說 」、「 以 大 乘 為 小 乘 學 派 分 化 進 展 而 出 」 280 。 其 「 敬 答 」 太 虛法 師 , 則 據 史 實 與 教 理 發 展 , 始 於 主 張 :「 一 切 佛 教 乃 同 依 本 教 流變 而 來 。 本 教 即 釋 尊 之 遺 言 景 行 , 弟 子 ( 聞 佛 聲 而 奉 行 者 , 即 聲 聞 )見 聞 而 受 持 者 。」 281 終 而 辯 異 :「 佛 後 之 佛 教 , 乃 次 第 發 展 而 成者 。…… 不 以 傳 於 中 國 者 為 是 , 不 以 盛 行 中 國 之 真 常 論 為 是 , 而 著眼 於 釋 尊 之 特 見 景 行 , 此 其 所 以 異 ( 太 虛 法 師 ) 乎 !」 282 。新 典 範 「 著 眼 於 釋 尊 之 特 見 景 行 」, 嚴 拒 天 神 化 的 佛 陀 , 論 斥是 會 通 《 阿 含 》 而 闡 揚 菩 薩 道 的 , 更 契 合 釋 尊 的 本 懷 」。(b2) 在 《 印 順 2004》( 頁 247), 為 了 辨 示 :「 不 是 月 稱 應 成 派 的 傳 人 」,重 引 前 期 的 著 作 , 標 示 《 大 智 度 論 》 的 理 念 :「 三 法 印 即 一 實 相 印 」, 以 明 《 中論 》「 開 顯 《 阿 含 》 深 義 」、「 抉 發 《 阿 含 》 的 緣 起 深 義 」; 作 者 結 說 :「 我 重視 前 期 的 龍 樹 學 , 不 是 月 稱 應 成 派 的 傳 人 」。 相 辯 於 王 恩 洋 時 , 主 要 亦 依 上述 的 深 義 , 以 明 「 性 空 唯 名 」 之 通 於 《 阿 含 經 》; 如 說 :「 即 性 空 而 觀 於 假 名之 事 相 , 則 自 歷 然 而 悟 必 然 之 緣 起 , 得 法 住 智 。 即 假 名 而 觀 乎 性 空 之 寂 滅 ,則 證 入 離 言 本 寂 而 得 涅 槃 智 。 要 『 先 得 法 住 智 , 後 得 涅 槃 智 』。『 不 依 世 俗 諦 ,不 得 第 一 義 』。」(《 印 順 20》 頁 111)280 「 陷 近 錫 蘭 之 大 乘 非 佛 說 或 大 乘 從 小 乘 三 藏 紬 譯 而 出 之 狹 見 。」(《 太虛 全 書 》 精 第 25 冊 ,p.52)「 意 許 錫 蘭 傳 大 乘 非 佛 說 , 以 大 乘 為 小 乘 學 派 分化 進 展 而 出 。」( 同 上 ,p.54)《 印 順 1989》 則 說 到 :「 以 錫 蘭 等 佛 教 為 小 乘 ,虛 大 師 還 是 承 習 傳 統 , 現 在 應 作 進 一 步 的 探 求 」( 頁 66)。281 《 印 順 20》 頁 117。282參 見 《 印 順 20》 頁 117&123(《 印 順 1985b》 頁 16)。梵 我 化 的 真 常 中 國 佛 學 283 , 新 判 佛 教 。 如 此 論 辯 , 明 白 揭 示 差 異 284 ,何 以 仍 難 辨 析 新 典 範 「 著 眼 於 釋 尊 之 特 見 景 行 」? 可 能 的 原 因 之一 , 在 初 創 新 典 範 的 大 量 著 作 , 乃 至 整 個 《 妙 雲 集 》, 明 顯 關 涉 大乘 三 系 ; 大 乘 三 系 之 辯 又 易 結 合 華 語 系 傳 統 的 佛 教 與 新 儒 學 285 。 相對 地 , 對 於 「 釋 尊 之 遺 言 景 行 , 弟 子 ( 聞 佛 聲 而 奉 行 者 , 即 聲 聞 )見 聞 而 受 持 者 」, 專 著 只 有 一 小 本 的 《 佛 法 概 論 》( 代 稱 《 印 順 8》):抉 發 「 釋 尊 的 真 諦 」 且 「 概 論 佛 法 」 286 。 待 1968 年 出 版 《 說 一 切有 部 為 主 的 論 書 與 論 師 之 研 究 》( 代 稱 為 《 有 部 論 書 》 或 《 印 順1968》),1971 年 出 版 《 原 始 佛 教 聖 典 之 集 成 》( 代 稱 為 《 聖 典 集 成 》或 《 印 順 1971a》, 若 加 研 習 , 就 易 辨 析 。1949 年 夏 天 , 印 順 法 師 移 駐 香 港 ; 中 華 本 土 建 立 新 中 國 。1951283如 《 印 度 之 佛 教 》(〈 自 序 〉 頁 6), 評 :「 印 度 『 真 常 論 』 者 之 末 流 ,融 神 秘 、 欲 樂 而 成 邪 正 雜 濫 之 梵 佛 一 體 。 在 中 國 者 , 末 流 為 三 教 同 源 論 , 冥鏹 祀 祖 , 扶 鸞 降 神 等 , 無 不 滲 雜 於 其 間 。『 真 常 唯 心 論 』, 即 佛 教 之 梵 化 , 設以 此 為 究 竟 , 正 不 知 以 何 為 釋 尊 之 特 見 也 !」 又 如 說 :「 淨 之 與 密 , 則 無 一可 取 , 權 攝 愚 下 而 已 」(《 印 順 20》 頁 122)。284 「 敬 答 」 太 虛 法 師 的 始 終 , 所 顯 示 的 差 異 , 若 對 照 其 與 王 恩 洋 居 士的 商 榷 (《 印 順 20》 頁 107-15), 則 顯 出 這 個 始 與 終 的 特 別 意 義 。285就 大 乘 三 系 , 印 順 法 師 宗 主 「 性 空 唯 名 論 」, 不 僅 相 辯 於 太 虛 法 師 代表 的 中 國 如 來 藏 思 想 , 亦 相 辯 於 支 那 內 學 院 的 唯 識 學 ; 延 及 新 儒 家 熊 十 力 先生 的 《 新 唯 識 論 》 等 , 如 《 印 順 20》 第 1&8&10 文 。286 《 印 順 8》〈 自 序 〉 頁 2。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