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15 Views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234 第 一 章 導 論 新 時 代 的 方 向 : 學 習 佛 陀 的 教 導第 一 節 總 綱 235鬼 」 的 研 究 態 度 393 。 胡 適 的 研 究 方 法 , 美 為 現 代 的 科 學 方 法 , 實 接連 於 清 朝 的 乾 嘉 考 證 學 風 , 相 通 於 文 獻 學 式 的 佛 教 研 究 ; 該 學 風 在民 初 的 破 傳 統 之 時 運 , 得 到 新 的 發 揮 , 形 成 有 名 的 「 古 史 辨 」 394 。關 涉 到 「 古 史 辨 」 的 主 題 , 印 順 法 師 1975 年 出 版 的 《 中 國 古 代 民族 神 話 與 文 化 研 究 》( 初 「 啟 發 」 自 日 本 人 的 著 作 ), 則 採 取 「 近 於釋 古 的 」 方 法 395 。 對 於 依 史 考 辨 論 斷 , 於 專 評 胡 適 研 究 禪 學 的 文 章中 , 結 省 考 據 方 法 的 價 值 :「 史 的 考 據 , 是 為 了 明 瞭 事 實 的 真 相 。文 獻 既 不 一 定 充 分 , 而 誰 也 不 能 遍 讀 一 切 書 。 所 以 在 考 據 論 斷 時 ,先 要 不 預 存 成 見 ( 心 裡 沒 有 鬼 ), 客 觀 的 , 平 實 的 表 示 自 己 的 意 見 。誰 能 保 證 自 己 不 會 錯 呢 !」 396 終 歸 於 勸 說 :「 無 論 是 對 古 人 , 對 現代 人 , 落 筆 不 要 過 分 的 肆 無 忌 憚 , 大 吹 大 罵 , 說 話 要 為 自 己 留 點 餘地 才 得 !」 397在 1981 年 出 版 的 《 初 大 》, 核 心 的 論 題 , 研 究 :「 從 佛 法 到 大乘 佛 法 」, 相 辯 於 平 川 彰 博 士 等 的 主 張 398 , 述 評 其 主 張 :「 大 乘 經 以十 善 為 尸 羅 ( 戒 ) 波 羅 蜜 , 十 善 為 在 家 戒 等 理 由 , 推 想 大 乘 與 出 家的 部 派 佛 教 無 關 。 大 乘 不 出 於 出 家 的 部 派 佛 教 , 推 想 有 非 僧 非 俗 的寺 塔 集 團 , 以 說 明 大 乘 教 團 的 起 源 。 果 真 這 樣 , 初 起 的 大 乘 教 團 ,倒 與 現 代 日 本 式 的 佛 教 相 近 。 這 一 說 , 大 概 會 受 到 日 本 佛 教 界 歡 迎的 , 也 許 這 就 是 構 想 者 的 意 識 來 源 !」 399 《 初 大 》 對 此 多 所 研 究 ,提 出 新 見 解 , 綜 合 為 「 印 度 佛 教 的 歷 史 動 力 論 」:「 佛 涅 槃 以 後 , 佛弟 子 對 佛 的 永 恆 懷 念 」。 這 是 很 重 要 的 論 題 , 當 然 會 有 各 方 的 討 論400 。 就 新 典 範 本 身 , 對 該 主 題 的 特 見 如 何 綜 合 或 抉 擇 其 餘 著 作 的 直接 見 解 或 可 能 意 涵 , 亦 可 能 引 起 研 究 401 。再 就 《 初 大 》 於 新 典 範 的 整 體 意 涵 上 , 首 先 適 合 與 《 聖 典 集 成 》綜 論 , 基 於 聖 典 史 論 形 成 判 教 論 的 主 體 。 這 兩 鉅 著 加 上 《 有 部 論書 》, 佐 證 「 華 譯 聖 典 在 世 界 佛 教 中 的 地 位 」。 其 次 , 新 典 範 的 法 義主 軸 是 溝 通 佛 法 與 大 乘 佛 法 。《 初 大 》 對 論 於 平 川 彰 的 研 究 , 提 出新 見 解 , 歸 結 於 歷 史 動 力 論 。 其 中 , 有 的 間 接 或 直 接 改 變 了 先 前 的主 張 。 例 如 ,《 初 大 》 對 原 始 聖 典 中 的 十 善 之 新 解 說 402 , 可 對 比 《 印度 之 佛 教 》 403 。 又 如 , 初 期 大 乘 與 在 家 出 家 之 關 係 404 。 第 三 , 到 了393 《 印 順 20》 第 2 文 。394參 見 〈 林 鎮 國 2002〉 頁 2-3。395 〈 序 〉 頁 2&4。396 《 印 順 20》 頁 99。397續 上398 《 印 順 1981a&1985b》 頁 10f.&37。 平 川 彰 的 主 張 , 略 可 參 見 《 莊 譯平 川 彰 2002》 頁 216-32(esp.227-32); 同 書 頁 254, 又 說 :「 初 期 大 乘 佛 教的 戒 是 以 十 善 為 代 表 , 這 顯 示 了 初 期 大 乘 佛 教 是 在 家 者 的 宗 教 運 動 」。399 《 初 大 》 頁 9。 底 線 筆 者 所 加 , 對 照 於 正 文 下 一 段 的 分 析 。400401402例 如 ,《W&T2000》 第 三 章 。例 如 ,〈 溫 金 柯 2005〉 頁 72 的 一 些 記 述 ; 並 參 《 印 順 2004》 第 6 文 。這 一 主 題 初 論 於 《 聖 典 集 成 》 頁 738-9 , 發 展 於 《 初 大 》 頁286f.&1189f.。403在 《 印 度 之 佛 教 》 第 三 章 第 二 節 , 論 「 世 間 之 淨 化 」, 作 了 系 統 之 分析 與 定 位 ; 對 比 於 第 三 節 「 世 間 之 解 脫 」, 則 是 修 證 的 層 次 分 明 。404可 參 考 《 印 順 2004》 的 第 6 文 。 又 如 , 在 1952 年 的 〈 從 依 機 設 教 來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