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15 Views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126 第 一 章 導 論 新 時 代 的 方 向 : 學 習 佛 陀 的 教 導第 一 節 總 綱 127範 的 弘 傳 史 觀 。 佛 法 與 世 界 相 看 , 透 過 扼 要 的 史 觀 , 鮮 明 看 到 世 界文 明 史 中 的 世 界 佛 教 、 世 界 宗 教 史 中 的 佛 陀 之 教 、 佛 陀 之 教 的 世 界弘 化 史 。 三 重 史 觀 相 融 共 構 , 佛 陀 之 教 流 貫 其 中 ; 簡 明 的 時 代 感 ,呈 現 佛 法 的 律 動 。三 重 的 史 觀 中 , 隱 約 透 顯 出 多 重 的 價 值 系 統 。 人 類 在 不 同 的 時地 初 創 自 己 的 文 明 , 傳 承 發 展 , 統 之 有 緒 , 就 是 各 自 的 文 明 傳 統 。文 明 傳 統 中 , 統 之 有 緒 的 最 強 內 聚 力 與 價 值 依 歸 就 是 宗 教 。 所 以 ,宗 教 是 文 明 傳 統 的 典 範 。 宗 教 強 力 內 聚 文 明 傳 統 , 作 為 價 值 依 歸177 , 最 大 的 特 色 是 實 踐 真 理 與 究 竟 離 苦 成 聖 。 所 以 , 這 三 重 的 史 實教 。 又 如 , 偶 而 涉 及 猶 太 教 ; 其 乃 亞 伯 拉 罕 系 的 三 個 一 神 教 之 最 早 者 , 又 對今 日 世 界 和 平 影 響 重 大 。177 (a) 在 《 周 譯 Hans1996》 頁 183, 引 據 《 科 學 革 命 的 結 構 》( 代 稱《 中 譯 Kuhn1994》, 頁 136) 的 「 典 範 」( 該 書 譯 作 「 範 式 」), 分 析 「 文 化上 ─ 宗 教 上 的 佈 局 」, 發 展 一 種 新 的 方 法 ( 結 合 歷 史 的 與 系 統 的 )。 其 認 為 :科 學 典 範 的 新 與 舊 是 「 取 代 」 的 , 宗 教 典 範 的 新 與 舊 是 「 一 道 繼 續 存 在 的 」( 頁 187)。 其 論 宗 教 以 三 大 一 神 教 為 例 , 接 著 論 「 互 相 競 爭 的 典 範 的 延 續 」。這 例 子 與 論 法 , 反 映 該 書 的 背 景 ; 就 如 《 王 賡 武 2002》 所 言 : 基 督 教 與 回教 之 間 「 已 經 持 續 對 立 超 過 了 一 千 年 。 我 相 信 這 種 對 立 不 會 很 快 消 失 」( 頁397)。 若 置 於 佛 教 , 還 可 注 意 : 共 存 的 典 範 之 重 疊 與 互 補 。 即 使 觀 察 華 夏 東亞 的 佛 教 與 儒 教 , 亦 可 注 意 重 疊 與 互 補 。(b)《 周 譯 Hans1996》 發 起 「 世 界 倫 理 構 想 」, 深 具 正 當 性 與 遠 見 。 但是 , 當 今 人 類 的 生 存 危 機 與 世 界 的 不 和 平 , 明 顯 的 動 因 為 何 ? 仍 值 得 切 要 反省 。 就 如 《 黃 譯 Huntington1997》 欲 重 建 「 世 界 秩 序 」, 但 是 當 今 「 文 明 衝突 」 的 動 因 為 何 ? 在 《M13》 與 《 中 阿 第 99 經 》, 佛 陀 指 出 : 國 與 國 的 衝 突隱 含 著 價 值 系 統 , 可 稱 為 文 明 傳 統 , 宗 教 典 範 , 典 範 內 的 真 理 。佛 陀 之 教 的 歷 史 交 融 於 三 重 的 世 界 史 , 開 展 價 值 系 統 。 清 晰 的史 觀 , 提 供 活 潑 的 時 代 動 感 ; 隱 含 的 價 值 系 統 , 指 向 真 理 。 新 時 代178的 方 向 : 學 習 佛 陀 的 教 導 , 參 與 時 代 , 推 展 未 來 179 。源 自 追 逐 五 欲 。 一 個 大 國 家 , 若 明 顯 追 逐 五 欲 與 奪 佔 資 源 ; 一 個 大 宗 教 , 若明 顯 為 盡 情 五 欲 辯 護 ; 則 都 是 文 明 衝 突 的 明 顯 動 因 。178 (a) 類 似 的 參 考 方 案 , 現 代 以 來 的 華 人 佛 教 中 , 先 後 已 有 三 代 的 努力 創 新 , 可 用 三 位 佛 弟 子 代 表 。(a1) 太 虛 法 師 首 度 提 出 , 啟 發 來 者 。 印 順 法 師 將 之 總 結 為 :「 虛 公 大師 弘 法 三 十 多 年 , 可 稱 為 覺 世 覺 人 的 佛 化 運 動 。 此 一 運 動 的 思 想 體 系 , 是 以中 國 本 位 佛 教 為 重 心 , 簡 持 世 界 佛 教 的 精 華 。 以 佛 教 文 化 為 總 線 索 , 攝 導 東方 文 化 ── 特 重 於 中 國 文 化 , 及 現 代 中 國 文 化 的 三 民 主 義 , 促 成 東 方 文 化 ,東 方 世 界 的 復 興 。 東 方 文 化 的 復 興 , 才 能 革 新 西 方 蔽 於 唯 神 、 唯 物 的 功 利 文化 , 攝 取 其 精 華 , 而 陶 練 為 世 界 性 的 , 佛 化 中 心 的 新 文 化 , 造 成 人 世 和 樂 國── 人 間 淨 土 。」(《 印 順 23》 頁 309) 在 太 虛 法 師 的 《 真 現 實 論 宗 體 論 》中 , 試 以 ( 中 國 ) 佛 學 來 融 攝 東 西 文 化 與 哲 學 。 雖 為 未 竟 之 作 , 仍 為 現 代 以來 的 難 得 嘗 試 。 但 是 , 若 從 印 順 法 師 的 研 究 看 來 , 這 個 方 案 完 全 以 中 國 佛 教為 主 , 來 源 已 梵 天 化 , 難 以 深 契 佛 法 的 覺 世 大 用 。(a2) 印 順 法 師 代 表 第 二 代 , 世 界 佛 教 的 部 份 , 探 本 佛 陀 之 教 , 精 詳 於印 度 佛 教 , 對 讀 ( 日 譯 ) 巴 利 語 系 的 三 藏 , 兼 評 中 國 佛 教 , 偶 及 南 傳 與 藏 傳佛 教 。 世 界 各 宗 教 的 部 份 , 依 佛 教 判 攝 各 種 宗 教 , 整 體 之 論 有 〈 我 之 宗 教 觀 〉(《 印 順 19》)。 專 書 研 究 「 中 國 古 代 神 話 與 文 化 」, 又 有 多 文 評 及 儒 家 與 基督 教 ( 參 見 《 印 順 19&20》), 乃 至 涉 及 西 洋 哲 學 的 康 德 與 黑 格 爾 ( 參 見 〈 陳水 淵 1997b〉)。 可 見 , 印 順 法 師 頗 有 立 本 佛 陀 之 教 , 整 治 世 界 佛 教 , 審 思 世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