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15 Views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164 第 一 章 導 論 新 時 代 的 方 向 : 學 習 佛 陀 的 教 導第 一 節 總 綱 165區 域 230 。 現 代 的 發 展 , 曾 影 響 朝 鮮 、 中 、 台 231 。華 人 佛 教 的 現 代 發 展 , 始 於 中 華 本 土 。 佛 教 的 改 革 復 興 源 自 清末 楊 仁 山 (1837-1911) 的 傳 承 232 , 經 歐 陽 竟 無 (1871-1943) 發 揚 ;及 至 呂 澂 (1896-1989), 開 創 現 代 佛 學 研 究 , 凝 聚 豐 富 的 建 樹 。 太虛 法 師 (1889-1947) 233 , 早 年 曾 就 學 於 楊 仁 山 居 士 , 民 國 以 來 ,帶 領 會 集 , 標 舉 「 人 生 佛 教 」 的 現 代 改 革 運 動 , 用 傳 統 中 國 佛 學 ,首 開 創 現 代 型 的 思 想 典 範 , 深 刻 影 響 整 體 華 人 佛 教 。 進 入 1950 年代 , 中 華 本 土 的 佛 教 , 特 別 是 十 年 「 文 革 」, 深 受 浩 劫 重 創 ;1980年 代 , 重 獲 生 機 。 海 外 華 人 佛 教 , 則 漸 興 盛 發 展 , 特 別 是 台 灣 佛 教 。230 (a) 就 日 本 佛 教 的 現 代 發 展 ,〈 藍 吉 富 2002c〉 認 為 : 日 本 佛 教 也 有資 格 並 稱 漢 傳 等 三 大 教 區 ( 頁 7); 這 相 應 於 「 東 方 民 族 的 思 維 方 法 」( 略 見《 中 村 元 中 譯 1989》)。 其 發 展 的 諸 多 特 色 中 , 有 些 受 到 批 評 。 例 一 , 所 謂的 帶 妻 僧 ( 例 如 《 印 順 21》 頁 87、〈 呂 凱 文 2004d〉 頁 8); 例 二 , 參 與 日 本軍 國 主 義 (《 何 勁 松 2002》 專 書 研 究 批 判 )。(b) 日 本 佛 教 20 世 紀 初 開 創 京 都 學 派 , 表 現 在 《 阿 部 正 雄 張 譯 2003》,四 分 「 佛 教 的 教 義 形 式 : 上 座 部 、 大 乘 、 密 教 及 禪 宗 」( 頁 49f.), 各 形 式 都經 三 階 段 ( 頁 64-6)。 但 是 ,「 大 乘 」 的 發 展 中 , 未 直 接 提 及 在 華 語 系 的 中 華本 土 之 發 展 ;「 禪 宗 」 的 發 展 中 , 第 三 階 段 是 在 日 本 的 發 展 。 這 低 估 佛 教 在中 華 本 土 曾 有 的 發 展 , 高 估 在 日 本 的 發 展 ; 不 符 「 禪 」 味 。 由 於 現 代 日 本 的強 盛 , 佛 教 學 發 達 , 已 直 接 影 響 學 者 對 華 語 系 東 亞 佛 教 的 認 知 , 例 如 《 許 譯Smart2004》( 可 比 較 頁 128-30&151-4)。231 《 何 勁 松 2002》。232 《 陳 榮 捷 廖 譯 1987》 頁 77。 詳 參 《 陳 & 鄧 2003》 第 二 章 。太 虛 法 師 曾 自 分 思 想 發 展 為 三 期 234 。 第 一 期 (-1914) 是 準 備期 ,「 承 襲 古 德 」, 分 為 「 宗 下 」 與 「 教 下 」。 第 二 期 (1915-1923)開 始 創 新 , 發 展 「 八 宗 」 之 說 , 改 革 傳 統 各 宗 自 是 的 判 教 ,「 攝 小歸 大 而 八 宗 平 等 」 共 弘 。 第 三 期 (1923-47) 是 後 期 的 判 教 定 論 ,共 分 三 大 主 題 。 在 教 史 上 ,「 教 之 佛 本 及 三 期 三 系 」, 印 度 境 內 三 「 期 」與 境 外 三 大 語 「 系 」。 在 教 理 上 ,「 理 之 實 際 及 三 級 三 宗 」; 三 級 :五 乘 共 法 , 三 乘 共 法 , 大 乘 不 共 法 , 大 乘 再 分 三 宗 。 在 當 機 受 法 的修 行 趣 向 上 ,「 行 之 當 機 及 三 依 三 趣 」, 佛 法 流 傳 的 前 一 千 年 乃 正 法時 期 , 第 二 千 年 乃 像 法 時 期 , 今 世 的 第 三 千 年 乃 末 法 時 期 235 :「 依人 乘 行 果 進 修 大 乘 行 」; 由 此 而 倡 導 「 人 生 佛 教 , 即 由 人 乘 進 趣 大乘 的 佛 法 」。 其 整 體 思 想 典 範 , 本 於 中 國 舊 有 的 佛 學 , 判 攝 「 釋 尊流 傳 到 現 代 的 佛 法 」, 具 有 現 代 世 界 的 視 野 , 融 貫 東 西 文 化 而 開 創華 人 佛 教 的 現 代 典 範 236 。太 虛 法 師 現 代 改 革 的 思 想 典 範 , 深 刻 啟 發 印 順 法 師 繼 創 新 典範 。 印 順 法 師 (1906-2005) 立 本 釋 尊 及 其 教 導 , 初 創 於 中 華 本 土 、234 (a1) 參 見 〈 我 怎 樣 判 攝 一 切 佛 法 〉(《 太 虛 全 集 》 冊 2 頁 509-529)。(a2) 第 二 與 三 期 之 間 有 著 過 渡 發 展 , 如 說 :「 在 民 十 二 三 年 後 我 對 佛 法 的見 解 , 就 萌 芽 了 第 三 期 。」( 同 上 ,p.513)。 所 以 , 取 上 述 年 代 分 期 ; 另 可參 考 《 印 順 2004》 頁 258。(b)《 印 順 20》 認 為 : 太 虛 法 師 的 第 三 期 是 「 晚 年 定 論 ……, 是 一 種新 的 判 教 」( 頁 219)。235 《 太 虛 全 集 》 冊 2 頁 528。233可 參 見 《 印 順 13》(《 太 虛 大 師 年 譜 》)、《 洪 金 蓮 1996》。236在 《 印 順 23》( 頁 309), 曾 總 括 ; 並 見 該 書 第 20-25 文 。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