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15 Views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114 第 一 章 導 論 新 時 代 的 方 向 : 學 習 佛 陀 的 教 導第 一 節 總 綱 115據 的 《 雜 第 636 經 》(《 雜 會 中 》 頁 269), 未 出 現 在 《 相 》; 經 文 所 教 的 道 次第 , 未 足 以 歸 入 這 個 定 型 式 ( 至 伏 五 蓋 的 道 階 , 類 同 ; 以 上 略 述 四 念 處 )。該 文 另 引 的 《 雜 第 832 經 》(《 雜 會 中 》 頁 445), 簡 述 三 學 的 要 目 , 對 應 於《A3:88》, 未 足 以 歸 入 這 型 的 道 次 第 (《Kin-tung2004a》 頁 346 即 未 列 舉 )。此 經 所 在 的 《 雜 . 學 相 應 》( 第 816-832 經 ,《 雜 會 中 》 頁 431f.), 以 三 學 為主 題 , 對 應 的 巴 利 大 致 在 《A3:81-90》(Ⅰp.229f.);《 相 》 則 未 有 〈 學 相 應 〉。其 次 , 該 文 並 未 引 證 《 增 阿 》 與 《 增 部 》 的 道 次 第 定 型 式 ; 實 則 , 該 定 型 式未 整 體 成 型 出 現 在 《 增 阿 》, 只 在 《A4:198》 出 現 一 次 。 可 見 , 該 文 研 究 的道 次 第 , 論 據 並 未 支 持 其 對 《 雜 》 與 《 增 阿 》 的 看 法 。(b2.3)《 相 應 阿 含 》 乃 分 類 編 集 佛 陀 的 教 授 ; 雖 有 《 道 品 誦 》, 但 未 類集 完 整 的 道 次 第 定 型 式 。《 增 部 阿 含 》 則 明 顯 依 數 目 逐 增 編 集 ;《A3:81-90》並 非 以 完 整 的 道 次 第 為 目 的 ;《A10:1-5&11:1-5》 共 編 一 個 道 次 第 的 簡 式 ,為 了 類 編 此 道 次 第 的 簡 式 則 在 《 中 阿 第 42-55 經 》。 因 此 , 就 《 四 部 阿 含 》的 編 輯 原 則 , 在 文 句 長 短 上 ,《 長 & 中 部 阿 含 》 主 要 分 別 編 輯 文 句 「 長 」 與「 中 」 的 經 文 ; 另 二 部 的 經 文 大 致 都 更 「 短 」, 而 各 有 類 編 原 則 。 而 在 法 義內 容 上 ,《 長 & 中 部 阿 含 》 有 著 互 補 的 旨 趣 ; 經 藏 的 這 兩 部 亦 可 能 是 「 互 補 」的 ( 參 見 《 復 歸 ( 一 )》 頁 46-47, 本 節 第 三 項 的 最 後 長 註 )。 聖 典 經 藏 的 內容 旨 趣 , 當 然 「 是 以 三 學 為 其 核 心 教 導 」; 若 就 釋 尊 的 契 機 之 教 , 該 文 觀 察 :「 釋 尊 教 導 時 , 依 對 象 的 不 同 而 有 長 短 不 同 的 開 示 」, 著 眼 於 文 句 的 長 短 ,點 出 釋 尊 契 對 象 教 導 。 該 文 研 究 的 道 次 第 「 以 出 家 眾 為 主 」( 頁 46), 若 再均 勻 顯 態 化 教 內 信 眾 與 教 外 人 士 的 修 行 道 次 , 更 層 層 彰 顯 釋 尊 的 契 機 教 導 。(c) 略 述 評 ( 經 藏 的 ) 聖 典 成 立 史 與 聖 典 文 本 特 色 , 及 華 人 研 究 的 傳 承 。(c1)〈 林 崇 安 2003〉 認 為 : 該 主 張 「 完 全 符 合 」《 瑜 論 》( 頁 45:「《 長阿 含 經 》、《 中 阿 含 經 》、《 雜 阿 含 經 》 的 【 三 學 ‧ 定 型 句 】 一 個 比 一 個 簡 短 ,這 完 全 符 合 《 瑜 伽 師 地 論 》 所 說 的 」)。 其 所 引 據 的 《 瑜 論 》( 大 30 頁 772 下 )如 下 :「 事 契 經 者 , 謂 四 阿 笈 摩 : 一 者 、《 雜 阿 笈 摩 》, 二 者 、《 中 阿 笈 摩 》,三 者 、《 長 阿 笈 摩 》, 四 者 、《 增 一 阿 笈 摩 》。《 雜 阿 笈 摩 》 者 , 謂 於 是 中 , 世尊 觀 待 彼 彼 所 化 , 宣 說 如 來 及 諸 弟 子 所 說 相 應 ; 蘊 、 界 、 處 相 應 ; 緣 起 、 食 、諦 相 應 ; 念 住 、 正 斷 、 神 足 、 根 、 力 、 覺 支 、 道 支 、 入 出 息 念 、 學 、 證 淨 等相 應 ; 又 依 八 眾 , 說 眾 相 應 。…… 即 彼 一 切 事 相 應 教 , 間 廁 鳩 集 , 是 故 說 名《 雜 阿 笈 摩 》。 即 彼 相 應 教 , 復 以 餘 相 處 中 而 說 , 是 故 說 名 《 中 阿 笈 摩 》。 即彼 相 應 教 , 更 以 餘 相 廣 長 而 說 , 是 故 說 名 《 長 阿 笈 摩 》。 即 彼 相 應 教 , 更 以一 、 二 、 三 等 漸 增 分 數 道 理 而 說 , 是 故 說 名 《 增 一 阿 笈 摩 》。 如 是 四 種 , 師弟 展 轉 傳 來 于 今 , 由 此 道 理 , 是 故 說 名 阿 笈 摩 , 是 名 事 契 經 」。(c2.1) 該 文 認 為 所 據 「 完 全 符 合 」《 瑜 論 》 所 說 。 但 是 ,《 瑜 論 》 重 點在 主 張 《 阿 含 經 》 之 編 輯 原 則 與 成 立 關 係 ( 印 順 法 師 的 詮 釋 則 有 先 後 關 係 ,〈 林 崇 安 2003〉 則 視 為 同 時 的 關 係 , 後 文 作 者 通 達 藏 文 ), 與 該 文 的 主 張 則有 出 入 ( 該 文 主 張 :「 依 對 象 的 不 同 而 有 長 短 不 同 的 開 示 」)。 該 文 主 張 有 所不 同 於 《 瑜 論 》, 卻 詳 引 《 瑜 論 》 來 證 成 己 說 。 以 《 瑜 論 》 的 傳 述 , 解 說 《 雜阿 》 與 《 阿 含 經 》; 這 又 見 於 〈 林 崇 安 2004〉 的 第 五 節 ( 餘 節 廣 及 佛 世 以 來的 聖 典 傳 承 成 立 史 , 全 文 已 大 修 〈 林 崇 安 1991〉 的 看 法 )。(c2.2) 以 《 瑜 論 》 的 傳 述 , 解 說 ( 經 藏 的 ) 聖 典 成 立 史 ; 這 詳 見 於 印順 法 師 的 研 究 ( 詳 於 《 印 順 1971a》 頁 631f.、〈 雜 整 〉 頁 7f.); 其 早 年 《 印度 之 佛 教 》( 頁 76), 已 略 具 此 說 (《 印 順 1971a》 頁 791)。 更 早 的 , 呂 澂 先生 1924 年 發 表 的 〈 雜 阿 含 經 刊 定 記 〉, 深 刻 啟 發 印 順 法 師 的 研 究 ( 見 《 雜 會 》〈 序 〉); 呂 先 生 後 來 的 《 印 度 佛 學 思 想 概 論 》, 則 未 據 《 瑜 論 》 解 說 聖 典 成立 史 ( 參 見 《 呂 澂 1982》 頁 16-8)。 印 順 法 師 引 據 《 瑜 論 》 而 主 張 的 聖 典 成立 史 ( 論 ), 廣 見 於 海 外 華 人 的 華 語 系 佛 教 , 例 如 〈 雜 佛 . 解 題 〉( 頁 7-8)、《 楊 郁 文 1993》( 頁 2&4)、《 真 慧 1992》( 頁 28)、《 天 襄 1998》( 頁 10-11)。在 一 些 弘 法 , 亦 常 不 自 覺 地 當 作 預 設 ; 而 《 莊 春 江 2005》, 則 詳 引 制 表 ( 頁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