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15 Views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復歸佛陀的教導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116 第 一 章 導 論 新 時 代 的 方 向 : 學 習 佛 陀 的 教 導第 一 節 總 綱 11712-4)。(c2.3) 對 於 聖 典 成 立 史 , 中 華 本 土 另 有 研 究 , 例 如 《 呂 澂 1982》、《 季羨 林 1995》( 頁 165f.)、《 黃 心 川 1980》(《 中 佛 史 一 任 編 1980》 頁 500-1)。《 鄧殿 臣 1999》( 頁 403-39)。 前 二 書 不 限 於 本 土 的 研 究 , 接 軌 國 際 研 究 。 國 際上 的 各 式 研 究 , 則 略 見 本 章 第 三 節 第 一 項 。 比 較 之 下 , 明 顯 看 出 印 順 法 師 主張 的 聖 典 成 立 史 有 待 反 省 。(c3.1) 在 《 復 歸 ( 一 )》( 頁 38-43 及 其 下 的 註 腳 ), 曾 順 〈 水 野 弘 元1988〉, 略 評 其 主 張 。 首 先 , 其 貢 獻 乃 : 印 順 法 師 整 編 《 雜 阿 含 經 》 的 「 組織 面 」 與 「 復 原 面 」 都 極 合 理 」。 其 次 , 兩 項 待 證 明 處 :「 印 順 法 師 對 經典 成 立 史 的 研 究 中 , 還 不 能 成 立 其 兩 項 基 本 的 歷 史 陳 述 : 一 :《 雜 》 與 《 相 》是 三 分 說 的 歷 史 順 序 、 二 : 四 部 的 歷 史 順 序 是 〈 雜 〉 與 〈 相 〉、 中 、 長 、增 。」 第 三 , 兩 層 次 的 誤 置 :「〈 雜 整 〉( 與 《 印 順 1971a》) 有 兩 層 次 的誤 置 。 第 一 層 是 歷 史 順 序 的 誤 置 , 關 鍵 是 誤 用 後 起 的 《 雜 阿 含 經 》 為 整個 歷 史 順 序 之 基 點 。 第 二 層 是 理 論 優 位 的 誤 置 , 誤 以 法 義 真 理 的 理 論 順序 支 配 事 實 發 展 的 歷 史 順 序 。 有 一 派 學 者 重 視 經 典 的 口 傳 性 , 其 主 張 可以 強 化 〈 水 野 弘 元 1988〉 的 批 評 」。(c3.2) 至 於 水 野 博 士 的 主 張 :《 長 部 & 相 應 阿 含 》「 大 體 上 含 有 不 少 古老 的 層 面 」,《 中 & 增 部 阿 含 》 則 較 「 新 層 經 典 」; 部 分 的 《 小 部 》 與 《 四 部阿 含 》 的 詩 偈 ,「 遠 比 四 阿 含 成 立 更 早 」( 參 見 《 水 野 弘 元 1996》 頁 62-3)。(c4.1) 聖 典 文 獻 有 著 口 傳 的 特 質 , 而 《 相 》 與 《 雜 》 並 未 完 整 出 現 重要 的 道 次 第 定 型 式 , 能 以 《 雜 》( 的 修 多 羅 ) 為 聖 典 編 集 史 的 歷 史 起 點 嗎 ?《Kin-tung2004a》 討 論 聖 典 口 傳 ( 頁 278f.), 此 書 與 〈 越 建 東 2004〉( 頁 345)都 試 著 辨 明 : 佛 陀 與 最 早 期 的 僧 團 都 是 集 成 口 傳 文 獻 的 「 中 心 式 權 威 」。 這種 中 心 式 權 威 有 助 於 傳 承 口 傳 聖 典 ; 在 《Thanavuddho2003》 第 二 章 第 五 節 ,從 「 佛 教 教 團 的 傳 承 體 制 」 與 持 法 者 等 專 門 知 識 比 丘 , 試 加 描 述 。(c4.2) 關 於 聖 典 口 傳 的 這 些 研 究 , 都 焦 聚 在 聖 典 編 集 史 ; 從 而 , 強 化了 印 順 法 師 的 主 張 仍 「 待 證 明 」 與 「 誤 置 」。《Tse-fu2004》 採 用 的 研 究 方 法與 引 釋 文 獻 的 方 式 , 更 不 同 於 其 主 張 的 聖 典 成 立 史 。 印 順 法 師 依 《 瑜 論 》 而重 整 的 《 雜 阿 含 經 》, 在 現 存 經 藏 各 部 的 各 傳 本 中 , 乃 最 系 統 整 齊 的 , 很 可能 就 是 ( 或 近 同 於 ) 後 代 整 理 的 某 一 個 傳 本 。 但 是 , 可 能 是 經 藏 最 早 且 唯 一編 集 成 部 的 嗎 ? 依 聖 典 口 傳 , 大 量 的 定 型 式 融 貫 交 織 於 經 藏 ; 關 於 第 一 次 結集 的 內 容 , 古 代 大 都 共 傳 《 四 部 阿 含 》(《 塜 本 啟 祥 1966》 頁 189)(《 瑜 論 》後 來 的 傳 說 亦 適 合 如 此 解 釋 ,〈 林 崇 安 2003〉 即 做 此 解 )。 因 此 , 就 《 四 部阿 含 》, 開 始 的 雛 型 分 編 , 若 共 源 於 初 次 的 結 集 ; 這 並 非 不 可 能 。(d) 結 語 與 展 望(d1) 佛 教 聖 典 的 研 究 , 在 國 際 已 近 兩 百 年 ; 華 語 系 東 亞 佛 教 的 日 本 ,早 已 不 拘 於 華 語 系 。 而 華 人 學 者 與 宗 教 家 接 繼 研 究 , 已 展 示 舊 譯 經 論 的 重要 。 元 亨 寺 的 《 漢 譯 南 傳 大 藏 經 》 問 世 , 華 人 已 初 睹 巴 利 三 藏 。 新 一 代 華 人學 者 的 論 著 , 研 究 ( 經 藏 的 )( 梵 ) 巴 漢 聖 典 , 已 不 再 取 印 順 法 師 的 聖 典 成立 史 論 , 例 如 《Mun-keat2000》、《 呂 凱 文 2002》( 與 〈 呂 凱 文 2004d〉)、《Kin-tung2004a》、《Tse-fu2004》( 上 舉 的 前 二 書 亦 擇 用 其 對 《 雜 阿 含 經 》 的整 理 )。 對 於 律 藏 的 研 究 ,《Juo-hsueh2000》 與 《Chao-hsiang2002》 精 研 尼 眾戒 律 , 都 運 用 新 文 獻 (《Pachow1955》 已 如 此 研 究 比 丘 戒 ,《 呂 澂 選 集 ( 一 )》頁 89 亦 如 是 ), 新 看 聖 典 成 立 史 。 在 〈 林 煌 洲 2000&2001a&b〉, 對 比 婆 羅門 教 , 解 明 初 創 的 佛 教 之 真 義 。 在 〈 溫 宗 堃 2003a〉( 與 〈 開 仁 1999a〉) 的系 列 文 章 , 都 朝 向 運 用 巴 漢 聖 典 與 論 註 。 在 〈 蔡 奇 林 2001a&b&2002〉, 提供 巴 利 文 獻 的 研 究 基 礎 。 這 些 , 都 將 拓 展 華 人 的 聖 典 研 究 , 交 流 於 國 際 。(d2.1) 眼 前 的 展 望 ,〈 蔡 奇 林 2004a〉「 為 巴 利 三 藏 的 新 譯 催 生 」( 中 華本 土 亦 傳 籌 譯 巴 利 三 藏 , 參 見 《 長 偈 漢 譯 . 附 錄 2》 頁 420);〈 呂 訪 蔡 2004〉具 體 倡 議 聖 典 研 究 中 心 。 具 體 而 深 具 遠 見 , 令 人 隨 喜 讚 嘆 。(d2.2) 審 觀 時 代 , 歸 本 釋 尊 , 值 得 回 到 現 存 的 聖 典 文 本 , 參 考 古 說 與國 際 研 究 成 果 , 推 展 前 輩 宗 教 家 與 學 者 的 業 績 , 再 探 聖 典 成 立 史 , 引 注 法 流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