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4.2014 Views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 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 - 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 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 - 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 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 - 國立臺灣大學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100 臺弋 灣毞 東 亞 文尠 明 研厼 究 學 刊屔 第 4 卷 第 2 期醸 ( 總 第 8 期醸 ) 2007 年 12 月尦<br />

證 。 41 因 此 , 我 們 可 以 說 :「 自 我 」 與 「 他 者 」 的 建 構 與 演 變 都 具 有 社 會 性<br />

(sociality) 情 境境 性 (situatedness), 而 且 兩 者 之 間 互 相 滲 透 , 交 互 作 用 。<br />

第 三 , 在 東 亞 文文 化 交 流 圈 中 所 呈呈 現 的 「 自 我 」 與 「 他 者 」, 都 深 深 地 浸<br />

潤 在 「 時時 間 」 概 念 之 中 , 因 而 使 「 自 我 」 與 「 他 者 」 都 不 是是 「 一 度 空 間 的 」<br />

(one- dimensional) 存存 在 , 而 是是 上 與 歷 代 祖 先 下 與 無 限 來 者 交 融 為 一 的 生<br />

命 。 在 東 亞 文文 化 圈 中 , 中 國 文文 化 中 的 時時 間 意 識 最 為 深 刻 。 我 過 去去 曾 說 過 : 中<br />

國 人 的 「 時時 間 」 概 念 並 不 是是 純 抽 象 的 、 不 占 空 間 的 概 念 , 也 不 是是 康 德<br />

(Immanuel Kant, 1724-1804) 所 謂 的 「 感 性 直 觀 的 形 式 」, 42 而 是是 具 有 強 烈 的<br />

具 體 性 的 概 念 。 中 國 歷 史 思 維 中 的 「 時時 間 」 概 念 , 充 滿 了 具 體 性 的 內 涵 。 中<br />

國 人 的 「 時時 間 」 裡裡 , 交 織 著 具 體 的 忠 臣 孝孝 子 的 行 誼 、 帝 王 將 相 的 功 過 、 烈 女<br />

的 孤孤 貞 、 官 吏 的 酷 烈 、 佞 幸 的 無 恥 、 遊 俠 的 誠 信 。 歷 史 人 物 及 其 行 誼 , 是是 中<br />

國 人 建 構 「 時時 間 」 概 念 的 素 材 , 也 是是 它它 的 基 礎 。 43 中 國 文文 化 的 這 種 深 具 具 體 性<br />

特 質 的 時時 間 概 念 , 44 隨 著 中 國 文文 化 的 廣 被被 , 而 成 為 東 亞 各各 國 人 士 建 構 「 自 我 」<br />

與 「 他 者 」 的 重 要 思 想 基 礎 。 本 文文 所 論 述 的 十 七 世 紀 日 本 儒 者 山 崎 闇 齋 與 弟<br />

子 的 對 答 , 固 是是 深 深 地 植 根 於 孔 孟孟 之 道 的 歷 史 時時 間 意 識 之 中 , 伊 藤 仁 齋 對<br />

《 論 語 》 中 「 九 夷夷 」 一 詞 之 文文 化 意 義 的 新 解 , 也 是是 以 長 時時 間 的 文文 化 積 澱 作 為<br />

論 述 的 基 礎 。 李 春春 生 在 日 據 初 期 的 臺 灣 之 所 以 內 心 煎 熬 , 難 捨 「 舊 義 」, 就就<br />

41 崋 野郿 哲穯 人 :《 支尟 那 文尠 明 記 》, 收 於 小 島窪 晋 治 ( 編 ):《 幕 岕 明 治 中 国 見 聞开 録 集 成 》, 第 8 卷<br />

( 東 京 : 大 同峧 館枛 ,1912 年 );《 中 國 文尠 明 記 》, 張 學 鋒 ( 譯诚 )( 北屙 京 : 光峒 明 日尤 報酒 出屒 版 社 ,<br />

1999 年 ), 頁稰 60。 崋 野郿 哲穯 人 在峹 一 九 ○ 六 年 來 華 , 後匝 來 又 在峹 一 九 一 二 年 一 月尦 來 華 遊 學 的 經 驗殯<br />

及 其 意 義 , 參 考 Joshua A. Fogel, "Confucian Pilgrim: Uno Tetsuto's Travels in China, 1906," The<br />

Cultural Dimens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Essays o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br />

Centuries (New York: M. E. Sharp, 1995), pp.95-117。<br />

42 Immanuel Kant, Immanuel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orman K. Smith (New<br />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65, c1929), pp.65-91.<br />

43 黃 俊 傑鄡 :〈 中 國 傳 統 歷曜 史屰 思匠 想 中 的 時 間 概 念 及 其 現 代 啟 示岴 〉, 收 於 黃 俊 傑鄡 ( 編 )《 傳 統 中<br />

華 文尠 化 與弌 現 代 價邗 值穂 的 激曦 盪 與弌 調 融权 》, 第 2 卷 ( 臺弋 北屙 : 喜鄹 瑪庼 拉 雅 研厼 究 發 展窢 基 金 會 ,2002 年 ),<br />

頁稰 3-28。<br />

44 參 考 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ürcher, "Cultural Notions of Space and Time in China," in<br />

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ürcher (eds.)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 (Leiden: E. J.<br />

Brill, 1995)。 並 參 考 Chun-Chieh Huang and John B. Henderson (eds.), Notions of Time in<br />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6)。<br />

xvi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