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15 Views

Concise-Pali-Han-UTF.. - 法雨道場

Concise-Pali-Han-UTF.. - 法雨道場

Concise-Pali-Han-UTF.. - 法雨道場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dussīlo hoti, kotūhalamaṅgaliko hoti, maṅgalaṁ pacceti, no kammaṁ, ito ca bahiddhā dakkhiṇeyyaṁ pariyesati,tattha ca pubbakāraṁ karotī”ti (A.5.175./III,206.).( 什 麼 是 他 ( 優 婆 塞 ) 的 失 壞 ? 他 的 戒 和 活 命 失 壞 是 他 的 失 壞 。 再者 , 當 知 使 他 成 為 賤 民 〈 旃 陀 羅 Candala〉、 垢 穢 及 卑 劣 的 也 是 他 的 失 壞 。 從 義 上 , 即 他 們 沒 有 信 等 五 法 。 如說 :『 諸 比 丘 ! 具 足 五 法 的 在 家 信 徒 成 為 賤 民 的 在 家 信 徒 、 垢 穢 的 在 家 信 徒 和 卑 劣 的 在 家 信 徒 。 是 哪 五 種 ? 沒有 信 ; 惡 戒 ; 迷 信 徴 兆 ; 相 信 祥 瑞 , 而 不 是 業 ; 以 及 從 此 ( 佛 教 ) 之 外 尋 求 應 施 者 , 並 先 為 該 處 服 務 。』Upāsati (upa 近 +ās +a), 照 顧 , 服 侍 。Upāsita,【 過 分 】。Upāsana,【 中 】 服 務 , 伺 候 , 箭 術 ,( 技 術 的 ) 訓 練 。akatūpāsano, 不 訓 練 (S.3.24./I,99.)。Upāsikā,【 陰 】 優 婆 夷 , 女 在 家 信 徒 。Upāhana,【 中 】 涼 鞋 , 草 鞋 (a shoe, sandal)。upāhanā ārohitvā( 穿 草 鞋 )。Upekkhaka,【 形 】 旁 觀 的 , 不 感 興 趣 的 。Upekkhati (upa 近 +ikkh 見 +a), 旁 觀 。upekkhi,【 過 】。upekkhanā, upekkhā, upekhā (upa 近 +ikkh( 梵 īkṣ) 見 ),【 陰 】 中 立 , 鎮 定 , 旁 觀 (looking on)。 「 捨 」(upekkhā、tatramajjhattatā) 有 十 種 : 即 :*1. 六 支 捨 (chaḷaṅgupekkhā)、*2. 梵 住 捨 (brahmavihārupekkhā)、*3. 捨 覺 支 (bojjhaṅgupekkhā)、4. 精 進 捨 (vīriyupekkhā)、5. 行 捨 (saṅkhārupekkhā)、6. 捨 受 (vedanupekkhā)、7. 觀 捨 (vipassanupekkhā)、*8. 中 捨 (tatramajjhattupekkhā)、*9. 禪 捨 (jhānupekkhā)、*10. 遍 淨 捨 (pārisuddhupekkhā)。(《 清 淨 道 論 》 說1.~3.、8.~10. 意 義 相 同 ) (cf. DhsA.p.172-3.)upekkhāsatipārisuddhi(upekkhā 捨 -sati 念 -pārisuddhi 清 淨 ),【 陰 】 捨 念 清 淨 。 可 以 解 讀 作 ..1. 捨 與 念 及 清 淨 。2. 捨與 念 之 清 淨 。3. 捨 與 由 念 而 有 的 清 淨 。*4. 捨 與 念 二 者 之 清 淨 。*5. 由 捨 與 念 而 有 的 清 淨 。*6. 由 捨 而 有 的 念 之 清淨 。7. 由 捨 而 有 的 念 和 清 淨 。8. 捨 的 念 的 清 淨 。9. 捨 之 念 與 清 淨 。10. 由 捨 之 念 而 有 的 清 淨 。( 水 野 弘 元 著 , 許洋 主 譯 ,《 巴 利 文 法 》, 世 界 佛 學 名 著 譯 叢 5, 華 宇 出 版 社 ,1986 年 , 頁 243。*4、*5、*6 項 為 學 界 常 解 讀 的方 式 。 第 5 項 「 由 捨 與 念 而 有 的 ( 心 ) 清 淨 」 可 能 最 正 確 。「 具 捨 與 念 , 心 極 清 淨 」, 也 就 是 「 捨 」、「 念 」、「 清 淨 」三 個 詞 , 都 是 描 述 第 四 禪 禪 心 的 狀 態 。-- 蔡 奇 林 ..《 第 四 禪 「 捨 念 清 淨 」(upekkhā-sati-pārisuddhi) 一 語 的 重 新解 讀 》) Vism.167..Upekkhāsatipārisuddhinti upekkhāya janitasatiyā pārisuddhiṁ. Imasmuñ hi jhānesuparisuddhā sati, yā ca tassā satiyā pārisuddhi, sā upekkhāya katā, na aññena; tasmā etaṁ upekkhāsatipārisuddhinti vuccati. Vibhaṅge pi vuttaṁ :- ayaṁ sati imāya upekkhāya visadā (v.l. vivaṭā) hoti parisuddhā pariyodātā tena vuccati Upekkhāsatipārisuddhī ti (「 捨 念 清 淨 」 意 即 : 由 捨 所 生 的 念 的 清 淨 。 因 為 在 此 禪 中 , 念 極 清淨 , 而 此 念 的 清 淨 , 是 由 捨 所 造 , 非 由 其 他 ; 因 此 說 為 「 捨 念 清 淨 」。 在 《 分 別 論 》 中 也 說 : 此 念 由 於 此 捨 而變 得 明 淨 ( 異 讀 : 顯 明 )、 清 淨 、 皎 潔 , 因 此 說 為 「 捨 念 清 淨 」。) 其 中 所 引 《 分 別 論 》 的 原 文 出 處 是 Vibh. 261,其 中 visadā ( 明 淨 ) 在 《 分 別 論 》 讀 作 vivaṭā ( 顯 明 、 沒 有 遮 蔽 )。Vism. 168..Na kevalañ c’ ettha tāya satiy’ evaparisuddhā, api ca kho sabbe pi sampayuttadhammā, satisīsena pana desanā vuttā.( 這 裡 不 單 只 是 念 的 清 淨 , 而 是所 有 ( 與 念 ) 相 應 之 法 也 都 清 淨 , 然 而 , 此 項 教 說 ( 只 是 ) 以 念 為 首 而 說 )。Vism. 168..Tassā (ie. tatramajjhattupekkhāya) parisuddhacandalekhā pabhā viya, sahajatā pi sati-ādayo parisuddhā honti pariyodātā.( 由 於 彼 ( 中 捨tatramajjhattupekkhā) 清 淨 之 故 ── 就 像 是 清 淨 的 新 月 之 光 一 樣 , 與 之 相 伴 而 生 的 念 等 ( 諸 法 ) 也 變 得 清 淨 、 皎潔 。)Upekkhiya, upekkhitvā,【 獨 】 中 立 , 旁 觀 。Upeta (Upeti 的 【 過 分 】), 已 獲 得 , 已 賦 予 。Upeti (upa 近 +i+a), 靠 近 , 獲 得 。upesi,【 過 】。Upetvā,upecca, (Upeti 的 【 獨 】), 靠 近 了 。uposatha, posatha, ( 梵 (u)poṣatha、upavasatha,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