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15 Views

Concise-Pali-Han-UTF.. - 法雨道場

Concise-Pali-Han-UTF.. - 法雨道場

Concise-Pali-Han-UTF.. - 法雨道場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sativepullappatta having attained a clear conscience Vin.II,79. --satisaṁvara restraint in mindfulness Vism 7; DhsA351; SnA 8.)。--satisambojjhaṅga (e. g. S.V,90) see (sam)bojjhaṅga. --satisammosa loss of mindfulness or memory,lack of concentration or attention D.I,19; Vin.II,114; DA.I,113; Pug.32; Vism 63; Miln.266. )。1《 法 集 論 》(Dhs.#52., #332):「 在 此 時 什 麽 是 ‘ 念 ’? 在 此 時 , 凡 是 念 ( 處 在 記 住 )、 2 隨 念 ( 一 而 再 地 記 住 )、 3 回想 ( 當 面 記 住 , 離 去 後 , 再 回 想 )、 4 記 住 ( 免 得 再 記 )、 5 憶 持 性 ( 聽 聞 與 誦 習 的 憶 持 )、 6 不 漂 浮 性 ( 溶 入 所 緣 )、 7不 忘 性 ( 久 做 久 說 都 不 忘 。 不 失 憶 性 (asammusanatā= naṭṭha-muṭṭhassatitā))、 8 念 根 ( 使 作 統 治 的 根 )、 9 念 力 ( 沒有 懶 惰 的 搖 擺 )、 10 正 念 ( 正 確 的 念 、 有 利 可 圖 的 念 、 善 念 ), 在 此 時 是 念 。」(Katamā tasmiṁ samaye sati hoti?Yā tasmiṁ samaye 1 sati 2 anussati 3 paṭissati sati 4 saraṇatā 5 dhāraṇatā 6 apilāpanatā 7 asammussanatā sati8 satindriyaṁ 9 satibalaṁ 10 sammāsati– ayaṁ tasmiṁ samaye sati hoti.) (cf.DhsA.(CS:p.191):(1) 「 於 念 根 的 解釋 , 處 在 記 住 為 ‘ 念 ’。」(Satindriyaniddese saraṇakavasena sati.)(2)「 一 而 再 地 記 住 , 處 於 緊 隨 著 記 住 , 為 ‘ 隨 念 ’。」(Punappunaṁ saraṇato anussaraṇavasena anussati.)(3)「 當 面 的 ( 記 住 ), 離 去 了 之 後 , 處 於 再 回 想 記 住 , 為 ‘ 回 想 ’。 住 於 傾 注 或 沉 浸 於 增 長 。」(Abhimukhaṁ gantvāviya saraṇato paṭisaraṇavasena paṭissati. Upasaggavasena vā vaḍḍhitamattametaṁ.)(4)「 作 記 住 , 為 ‘ 記 住 ’。 因 為 記 住 , 經 歷 記 住 之 稱 , 所 以 , 它 免 除 再 次 作 念 的 把 握 。 所 謂 的 念 即 是 記 住 , 為在 此 處 之 意 。」(Saraṇākāro saraṇatā. Yasmā pana saraṇatāti tiṇṇaṁ saraṇānampi nāmaṁ, tasmā taṁpaṭisedhetuṁ puna satiggahaṇaṁ kataṁ. Satisaṅkhātā saraṇatāti ayañhettha attho.)(5)「 聽 聞 與 誦 習 的 憶 持 狀 態 , 為 ‘ 憶 持 性 ’。」(Sutapariyattassa dhāraṇabhāvato dhāraṇatā.)(6)「 進 入 之 稱 , 進 去 之 意 , 不 漂 浮 的 狀 態 , 為 ‘ 不 漂 浮 性 ’。 就 像 葫 蘆 在 水 上 飄 浮 , 不 溶 入 ( 水 ), 沒 有 如 是 的 所緣 。 那 所 緣 確 實 溶 入 , 因 此 稱 為 ‘ 不 漂 浮 性 ’。」(Anupavisanasaṅkhātena ogāhanaṭṭhena apilāpanabhāvoapilāpanatā. Yathā hi lābukaṭāhādīni udake plavanti, na anupavisanti, na tathā ārammaṇe sati.Ārammaṇañhesā anupavisati, tasmā apilāpanatāti vuttā.)(7)「 久 做 久 說 都 不 忘 記 , 為 ‘ 不 忘 性 ’。」(Cirakatacirabhāsitānaṁ asammussanabhāvato asammussanatā.)(8)「 於 現 起 的 相 , 光 亮 的 相 , 和 使 作 統 治 的 根 , 所 謂 的 念 的 根 為 ‘ 念 根 ’。」(Upaṭṭhānalakkhaṇe jotanalakkhaṇeca indaṭṭhaṁ kāretīti indriyaṁ. Satisaṅkhātaṁ indriyaṁ satindriyaṁ.)(9)「 沒 有 懶 惰 的 搖 擺 , 為 ‘ 念 力 ’。」(Pamāde na kampatīti satibalaṁ.)(10)「 正 確 的 念 、 有 利 可 圖 的 念 、 善 念 , 為 ‘ 正 念 ’。」(Yāthāvasati niyyānikasati kusalasatīti sammāsati.)Sati 2 ,【 現 分 】 在 正 在 存 在 者 ( 單 . 處 格 )。Satima (< sata 1 ), 第 一 百 (the hundredth, S.II,133; J.I.167)。pañcasatima, 第 五 百 。Satimā (< sati), 具 念 ( 單 . 具 格 )。DA.22./III,758...Satimāti kāyapariggāhikāya satiyā samannāgato.( 具 念 .. 具 有 ( 在 )身 攝 受 身 之 ( 正 ) 念 。SA.1.20./I,47...Satimāti iminā vāyāmasatisamādhayo gahitā.( 具 念 .. 以 念 與 定 精 進 收 攝 。)satimato, 具 念 ( 陽 . 單 . 與 格 , adj.)。Satimant (< sati) ,【 形 】 具 念 (mindful, thoughtful, contemplative, pensive; Nom. sg. satimā; satīmā (in verse) Sn.45; nt.satīmaṁ Sn.211; Gen. satimato; satīmato; Nom. pl. satīmanto; Gen. satīmataṁ; satimantānaṁ)。Satisampajañña (sati 念 +sam 一 起 +pajañña 知 ),【 中 】 正 念 正 知 。「 正 念 」 是 成 就 正 念 (satiyā samannāgato),「 正 知 」是 成 就 覺 知 (ñāṇena samannāgato) (SA.47.1./III,180.)。Satī(< sant, ppr. of as),【 陰 】1. 成 為 (being)。2. 貞 潔 的 女 人 (a good or chaste woman, 【 反 】asatī)。Satekiccha,【 形 】 可 醫 治 的 , 可 原 諒 的 。Satta 1 (sajjati 的 【 過 分 】), 已 附 著 (hanging), 已 執 著 (= 有 情 )(clinging or attached to)。cp.āsatta 1 & byāsatta(byāsatta)。Satta 2 (Sk. & Vedic sattva, living being; satvan “strong man, warrior,” fr.sant),【 陽 】 生 物 (a living being), 衆 生(creature), 有 情 (a sentient)。 古 譯 : 萌 類 , 剛 決 , 含 識 , 有 情 類 , 群 萌 , 闇 塞 , 薩 埵 ( 音 譯 )。。《 清 淨 道 論 》(Vism.10.)..「「 有 情 」── 因 為 他 們 對 於 色 等 五 蘊 以 欲 與 貪 而 執 著 (satta) 極 執 著 (visatta) 故 為 有 情 (satta)。」S.5.10./I,135.作 :“Kiṁ nu sattoti paccesi, Māra diṭṭhigataṁ nu te; Suddhasaṅkhārapuñjoyaṁ, nayidha sattupalabbhati. “Yathā hiaṅgasambhārā, hoti saddo ratho iti; Evaṁ khandhesu santesu, hoti sattoti sammuti. “Dukkhameva hi sambhoti,dukkhaṁ tiṭṭhati veti ca; Nāññatra dukkhā sambhoti, nāññaṁ dukkhā nirujjhatī”ti.( 云 何 緣 有 情 , 魔 , 你 豈 非 有 邪見 ? 唯 諸 行 堆 聚 , 有 情 不 可 得 。 如 組 合 材 料 , 乃 名 之 為 車 , 如 有 諸 蘊 在 , 稱 之 為 有 情 , 若 痛 苦 生 起 、 及 痛 苦止 沒 , 苦 不 由 他 生 , 苦 不 由 他 滅 。) cf.《 論 事 》Kv.p.66;《 大 義 釋 》MNd.p.439;Mil.p.28.465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